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闻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在京举行首届国际会议(图片新闻)
anley 2013-9-21 16:27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在京举行首届国际会议 (图片新闻) 2013 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创科学——可拓学创立30年。经教育部批准,“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8月16日-18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李幼平院士、中国科学院顾基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汪培庄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120余人汇聚北京西郊宾馆,交流国内外研究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的成果。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从跟踪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会议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国提出源头性的创新成果,中国也只有靠自己创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才能不受制于人。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作为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名誉主席发来贺信:“热诚祝贺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学术大会顺利召开,圆满成功!”吴院士从2004年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对可拓学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门原创学科,而且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是基础与应用的结合,……。中国能出这样的创新成果很好,我们不能老跟在外国人后面跑,……可拓工程树立了创新的榜样。 ” 李幼平院士在致辞中说: “2004年 , 我有幸同吴文俊老师一起,主持对蔡文教授等人的可拓学研究鉴定工作。时过9年,可拓学研究又有许多可喜的进展,我可以更有把握重申当年的评语:‘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当时,我还转达了吴文俊院士的意见—— ‘要支持和保护中国学者的自主创新,如果认为这个学科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不支持?’ 前年,可拓学获得‘首届吴文俊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一等奖,这是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评价… ”。 日本模糊数学专家 Takeshi Yamakawa 教授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郝志峰教授代表广东工业大学对会议的召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由于受 “重跟踪,轻原创;重应用,轻理论” 的影响,本土的科学技术跟踪外国的多,很少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新的深度推进 , 在许多领域 , 现有的数学工具无法描述和演绎相继出现的复杂问题 , 这给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国学者蔡文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30年如一日,瞄准世界科学殿堂的“无人区”,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使看似“不可解”的矛盾问题转变为“可解”的问题,创立了可拓学,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 据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所长杨春燕研究员介绍,1983年,中国《科学探索学报》发表了本次国际会议主席、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的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探讨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处理矛盾问题,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0 年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逐步聚拢,研究实现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工作,建设了这门新学科—可拓学。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它 是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是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为了解决矛盾问题,它对数学、系统论、逻辑理论和方法论作了六方面的拓展。 目前,可拓学的成果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可。不少国外大学和欧美地区研究机构开始参与研究和应用可拓学。2012年起,美国、罗马尼亚、印度等外籍教授分三期到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参加了“可拓学国 际研究学者班 ” ,学习与研究可拓学。 英文版专著《 Extenics: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已于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作为可拓学国际研究学者的教材,受到广泛青睐。 大会上,中国蔡文研究员作“可拓学的科学意义和未来发展”的报告、杨春燕研究员作“可拓创新方 法 ” 的报告、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作 “ 高维的关联函数计算公式 ” 的报告、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作 “ 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 的报告、印度 Ramesh Choudhary 教授作 “ 利用可拓学解决认知和计算问题 ” 的报告、中国赵燕伟教授作 “ 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 ” 的报告。欧洲 Triz 学会主席、德国 T.H.J. Vaneker 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十年来 ETRIA 会议的创新研究工作。顾基发研究员阐述了智慧理论和可拓学的关系,认为可拓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符合他提出的智慧的 CADPOM 模型结构。汪培庄教授介绍了他对可拓学的认识,认为可拓学是迎接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有力的学科。本次会议还分组交流 了一批国内外可拓学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可拓论的研究进展、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和其他创新方法的研究。 本次会议同时庆祝可拓学创立30周年。30年来,可拓学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支持可拓学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达到59项,科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可拓学专著15部(包括可拓学丛书),国内外应用可拓学成果的著作、教材和论文集35部 , 有关可拓学的国内期刊论文3000余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900余篇。这些论文、专著和项目构建了可拓学的理论体系——可拓论和方法体系—可拓创新方法。可拓学研究者还开展了可拓学的应用研究——可拓工程,包括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可拓设计、可拓控制、可拓检测、管理可拓工程等,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申请了一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0 年来,可拓学的研究已经从一个人发展为一支国内外研究队伍,从一篇文章发展成一门新学科,从中国发展到世界。这是一门哲学、数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学科,从应用范围看,它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一样,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横断学科。 30 年来,可拓学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美国、印度、德国、罗马尼亚、委内瑞拉、日本等国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形成国际可拓学科学共同体,他们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展了可拓学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 作为本次会议的成果,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代表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宣读了“可拓学宣言”。 由于各国参加可拓学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加,为了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筹备委员会”,筹备于 2015 年成立“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由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和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会议同时决定成立“国际可拓学学报筹办委员会”,筹备出版国际性的学报,由蔡文研究员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印度 Akhilesh Upadhyay 教授、美国 Jeffrey YL Forrest 教授和罗马尼亚 Adrian Olaru 教授 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会议还确定 2015 年召开“第 2 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大会”。 会议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 13 届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进行了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调整,决定由杨春燕研究员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文研究员任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陈文伟教授任荣誉副主任,刘巍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讨论了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可拓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推广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可拓学更加成熟,走进世界科学殿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会议 部分照片如下: 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开幕式 分组学术交流会场(第一组) 国际可拓学学者讨论会 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本次会议主席、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致开幕词 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致辞并 宣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贺词 日本模糊数学专家 Takeshi Yamakawa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 郝志峰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 美国Florentin Smarandache教授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作 “高维关联函数计算公式”大会报告 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大会学术报告 “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印度Ramesh Kumar Choudhary教授作 大会 学术 报告 “利用可拓学解决认知和计算问题” 欧洲 Triz 学会主席、荷兰 T.H.J. Vaneker 教授作大会 学术报告“ ETRIA 会议十年的 TRIZ 研究”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 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所长 杨春燕研究员致闭幕词 中国科学院顾基发研究员 阐述了智慧理论和可拓学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汪培庄教授 介绍对可拓学的认识 印度Akhilesh Upadhyay教授宣读大会关于成立 “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报筹办委员会”的决定 美国 Jeffrey YL Forrest教授 宣读本次大会的会议纪要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李兴森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田英杰研究员 主持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大连海事大学刘巍教授 主持大会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玲玲副教授宣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 涂序彦教授贺诗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陈文伟教授 主持会议闭幕式 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邹广天教授 主持大会学术报告 中国浙江工业大学赵燕伟教授 作大会学术报告 “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 中国杨春燕研究员作“可拓创新方法”大会报告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闻稿:Benjamin Shaw先生担任Edanz首席运营官
liwenbianji 2013-8-19 15:35
Benjamin Shaw(本杰明先生)新近被任命为全球领先的作者服务公司Edanz Group Ltd首席运营官(COO)。 他仍将兼任中国区总监一职。 本杰明先生2006年加入Edanz,参与了北京公司(理文编辑)的组建,全面负责中国业务的运营,包括销售、市场、编辑管理、客服服务和网络产品等诸多方面。在他的领导下,理文编辑已经成为中国科研界和STM出版界值得信赖的品牌。多年来,本杰明先生一直致力于推进Edanz与全球一流出版商之间的合作,由他首创的Edanz作者培训项目如今已在亚洲、中东、拉美等众多英语非母语国家展开,旨在帮助当地科研作者客服语言障碍,实现成功发表的目标。他还参与了期刊选择工具Journal Selector以及在线作者学院的设计和搭建工作。 Edanz创始人Kerry Greer先生评价说,“本杰明极富创新精神,十分了解全球作者的需求,时刻关注前沿科技手段并利用这些手段来满足作者的需求。COO一职将赋予他新的使命,带领着Edanz进一步发挥作者、科研机构以及STM出版商之间的纽带作用。” 本杰明先生说:“能够与理文编辑共同经历七年的成长并且能为中国科研作者在国际学术界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微薄之力我倍感荣幸。我们在不断开发新的工具和服务,加强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以帮助他们解决来自中国的科研作者所面临的难题,我十分期待着开启在理文编辑的新篇章。” 关于Edanz Edanz创始于1995年,旨在通过提供相关工具和服务以提高全球科研作者成功发表的机率。作为领先的科技论文服务公司,Edanz深知作者在论文发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Edanz可以帮助消除这些障碍,使得所有科研人员都可以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 Edanz于2006年在中国北京成立公司,为中国作者提供服务。
3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闻稿:理文编辑Journal Selector新版本上线
liwenbianji 2013-8-7 17:40
理文编辑Journal Selector新版本发布-- 2013年8月8日 理文编辑期刊选择工具 Journal Selector新版本 现已在网站上线。采用了先进的语义技术的Journal Selector最初于2011年发布,旨在帮助科研人员实现顺利发表的目标。作者只需要输入摘要或一段文字,Journal Selector即可提供相关领域的期刊列表。结果还可以根据发表周期、影响因子或出版模式(包括开放获取)等条件进一步筛选。 新版Journal Selector采用了全新的操作界面,相关信息可以全部显示在一个视图内,免去了不必要的操作,让您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得期刊列表并锁定目标期刊。今后,我们会不断致力于Journal Selector的改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内作者。 理文编辑致力于帮助科研作者克服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困难,特别是英语语言障碍。作为领先的科技编辑提供商(尤其是针对母语非英语的科研人员),我们充分理解作 者在发表其研究成果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只有消除这些障碍,稿件的科学价值才会成为唯一的评判因素。我们也希望,科研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其研究方面,而不必费时费力地去润色英文。
3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一篇新闻稿看历史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nationachuyue 2013-1-2 11:20
某日,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邀请了南阳著名的作家逵富太先生做讲座,以下是讲座结束后在南阳师范学院校园网发的通讯报道。详见: http://www.nynu.edu.cn/news.aspx?iid=7318 恕我 直言,逵富太先生讲的内容还是很有专业水准的,没有一定的史学基础、地理学基础,不仅讲座听起来苦难,就连报道看起来也许吃力,以下我的几点看法与达人分享。 第一,南阳的六路,通讯中写为: 宛莹路、五关道、三亚路、东南大道、宛邓路、下路。窃以为;错误不在少数。 宛莹路:误。应为宛郢路。春秋时期宛城通向楚都郢城的陆路交通干道。 三亚路:误。应为三鸦路,亦作三鵶路,“鸦”实为“垭”,意指陡峭险峻的关口。 2012 年 12 月,曾与华中师范大学的龚先生等沿途考察,其经过下文详述。 下路:误。应为夏路。春秋楚国北通中原诸国的陆路交通干道。“夏,中国之人也。”宛城为南北连接点。 第二,逵富太先生的讲座不知道用没用 ppt ,如果没有用,还比较好理解,如果用了,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将这么重要的地名写错,实属不该。另外,南阳师范学院的新闻通讯稿有严格的审查,历史文化学院的领导要审查,需要签字盖章,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稿件居然就通过了。 在下没别的意思,还是提醒在校的大学生,读书用功些,否则,今天的错误只是在校园网上传播,明天就可能是更加严肃的场合,那,丢人就丢大了。
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0930关键词:毕业前日记,回学校,校长迎新讲话
xiaocaozhh 2012-10-4 15:21
一: 2008 级学生毕业了,然而对他们的牵挂并未随着他们的毕业而减少,想通过毕业生QQ空间的内容来了解他们目前的情况以便于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其中一个08级某生的毕业前感想引起了我的注意,内容如下:大二的时候忙碌,忙着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记不清楚有多少次为了学生会工作顾不上吃饭,又有多少个夜晚寝室人都睡熟了,我还在忙着写策划,写新闻稿又或者是找素材等等。在这儿说这些,我没有半点儿的抱怨或者诉苦的倾向,我想说,我感谢那段经历,这让我的大二生活满满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 事实上,其实不然。四年了,我一直再没很认真地写过文章,也很少再回头读那些曾经的文字。前两天姐姐在我于09年8月1日在空间里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上写了这样一段评论:“写的真好,看了好多遍,虽然很多个不认识不知道的人,但知道有这么多值得写的人,替你高兴。”直到那个时候,我重新读了那篇熬夜写下的曾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很重要的人们,连带着下面的所有评论一并看完。然后我不自觉地就哭了。 我想他知道了记录下成长的过程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希望大家有空写点日志来记录下那些难忘的岁月! 二: 离开学校一个月了,真的有点想念学校的同事和学生,所以提前回来一天来找他们交流一下。上午来到办公室,看到很多学生在办公室忙碌着,交谈着,讨论着一些事情的进展,看到我来办公室都感到很惊喜,尤其是在走廊上见到几个口译班的学生也倍感高兴!中秋节了,给同事和学生带了一些陕西特产品尝一下,大家都说味道不错!第一次见到了新来的老师,一个很帅的小伙子,从办事和交谈中感觉他是一个很认真和负责的老师,看到他仿佛看到四年前自己的样子,相信在学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他会认真努力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进步和一片更大的发展空间。下午三点半和学生会的一些学生干部进行座谈,让他们每人就近期的工作和学习体会发言三分钟。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心中的石头放下了,他们成长了很多,不用太担心他们了。李洋学会了站在大局上看问题、想问题以及谋划事情,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主要学生干部的不易和艰辛,这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和成长;牛永亮还是很善于学习,每次开会都携带本子来记录,比我养成记录的习惯早3-4年,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看了两本书(其中之一是《军礼》),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记笔记和看书的好习惯;王俊哲也有很大的进步,经常寻找自己不足的地方,而且在不断地改正,而且他把外联部整得很不错,远远超过大家的预期;王新刚认识到有目标的重要性,感觉生活过得很充实;张凯进步最大,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他在一线做的,有很多心得和教训,还给大家分享了他的警局:选择之前选择您喜欢的,选择之后喜欢您的选择,希望下次交流他还会新的更大的收获。当然,程志敏和常宁、徐云云也都给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体会,体会到他们一直都在无私地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和培养,这是我们一个很好的传承;做事容易,管人难,管高智商的人更难,学生会这个大家庭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娄世伟、赵栋歌、杨帆、王亚薇、刘海洋、鲁阳、周默等等,还有很多。 真心地希望大家珍惜大学生活,将来不要有重走青春的想法,节假日期间可以看看《北京青年》。 三: 今天 早上在科学网上看到中南大学校长的迎新讲座,感觉很不错,收获颇深,故复制下来和大家分享和学习。 为什么读大学,想过这个问题吗 开学典礼送给新生24个字,谦虚地形容学校“马马虎虎”,寄语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交流,少看些韩剧,不要沉溺于网络……28日中南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张尧学院士的即兴演讲,赢得了新生的热烈反响。 三问:弄清为什么上大学很关键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上大学?怎样上大学?这是我给你们提出的三个问题。”张尧学认为,大学和高中有极大的区别,弄清楚为什么上大学是非常关键的。“有人认为,高中太辛苦,如今上了大学,男同学就可以打打游戏,女同学可以看看韩剧了。也有人认为上了大学就为找个好工作,男同学找个‘白富美’,女同学找‘高富帅’,把大学当做跳板。找好工作,过好生活,都没错,但不能把这些当做上大学的目标。”张尧学说,“从我的角度看,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我们中南有七万多名优秀的师生员工,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力量是无穷的。” 引导:知识要会使用才能变为生产力 “你们进入大学要学知识,要提高能力。就像一个人要穿过原始森林,重要的不仅是给他一袋干粮,更应给他一支猎枪。”张尧学引用这句话,引导同学们学会活用知识才有力量。“有人说知识是力量,这是片面的,图书馆有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你不会使用它,没有掌握它,它就不能变为生产力。所以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会使用知识,掌握知识。”张尧学用形象的比喻阐述如何进行大学学习。 建言:可谈谈恋爱,不要沉迷于网络 张尧学说,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和传播之地,文化有时候通过人们的生活习惯得以体现,“要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这就要求我们向善,求真,唯美,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样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建议女同学少看些韩剧,不要沉迷于网络,可以谈恋爱;男生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交流。张尧学还鼓励广大教师认真负责,师生之间展开更多的互动。 四:中秋节和国庆节到了,祝福大家双节快乐!
2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座谈会拍照中的一些心得
热度 1 willliam8 2012-9-11 19:12
9月10日上午,适逢502所研究员解永春老师来我系访问,被派去做会场服务、拍照并撰写新闻稿。飞机延误的原因吧,解研究员一行来得有些晚,大概十一点才开始座谈会。 由于所讨论的问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所以不只是会场服务的志愿者,同时也使听众,对于拍照片就没有特别用心,结果就给自己写新闻稿留下了很大的祸根。 第二天才拿到照片,拍的不多,挑来挑去,找不到几张合适的。总结有以下原因: 1、拍照太过于随意,没有抓拍特写场景 2、拍照时,光线没有调整好,窗户开着,对相机成像品质造成很大影响 3、会议室座椅的摆设不利于拍照,总是会出现背影 4、相机的质量不是那么好,效果也没那么好,毕竟只是个卡片机 希望以后能够吸取教训。 附上新闻链接:神九GNC系统设计师解永春研究员一行来我系交流: http://auto.ustc.edu.cn/html/?199
个人分类: 自动化系研究生会和自动化系志愿者服务分队|36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和印尼政府间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联合新闻稿
whyhoo 2012-8-11 10:49
  2012年8月10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和印尼外交部长马蒂·纳塔莱加瓦在雅加达共同主持了两国政府间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后发表联合新闻稿。联合新闻稿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间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联合新闻稿 (2012年8月10日,雅加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外交部长马蒂·纳塔莱加瓦于2012年8月10日在雅加达共同主持了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二、两国外长在上午举行了小范围会谈,下午共同主持了双边合作联委会会议。杨洁篪外长还拜会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   三、会议在富有建设性和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两国外长对双边关系发展表示满意,强调把握机遇深化和拓展合作,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外长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四、两国外长一致认为,2012年3月苏西洛总统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有力促进了两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和全方位合作。   五、双方重申将继续奉行相互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印尼方重申印尼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和平统一大业。中方赞赏印尼方立场,重申中国尊重和支持印尼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所作的努力。   六、两国外长表示将为实现两国领导人制定的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800亿美元的目标而努力,重申发展强劲、平衡、可持续双向贸易的重要性。两国外长还强调加强和拓展互利投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七、为推动双边防务安全合作,会议同意促进包括团组互访、机制性对话、联合演习、培训项目和国防工业在内的合作。   八、会议强调加强两国食品和能源安全、海上和航天合作的必要性。会议讨论了加强两国人文交流,促进教育、旅游、科技、文化、青年合作以及大熊猫与科莫多巨蜥合作研究。   九、两国外长对签署两国外交部相互培训外交官的安排表示欢迎。两国外长同意全面执行两国外交部关于互惠培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十、双方就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及相关事务以及联合国相关问题、朝鲜半岛局势、中东问题、巴厘民主论坛等议题交换了意见。   十一、中方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互联互通,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致力于加强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东亚合作进程。   十二、两国外长高度重视中国与印尼在国际和地区场合的长期紧密合作,重申双方将致力于共同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十三、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是本地区国家的共同责任。中国、印尼及其他东盟国家愿共同努力,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增进互信,推动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原则和精神,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着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   十四、最后,双方决定两国政府间双边合作联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在中国举行,具体时间将通过外交渠道商定。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959790.htm 附 件:
个人分类: 外交|1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促进会2012年4月全体大会新闻稿
neudoctor 2012-4-11 13:42
学术促进会2012年4月全体大会新闻稿
学术促进会 2012 年 4 月全体大会新闻稿 冬的桎梏已在春华的呼唤中消退,迎着春天的气息,我们迎来了 2012 年东北大学学术促进会的首次全体大会。本次会议于 4 月 10 日 19 时 在东北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帷幕。出席大会的嘉宾及成员有社团联合会副主席王振宇,博士生会主席李国家博士,学术促进会会长张朋刚博士,常务副会长李卓梁,各分会负责人以及各分会成员。大家齐聚一堂,回顾工作,谱写明天。 会上王振宇及李国家分别做了精彩而真诚的发言,表达了对学术促进会的谢意和敬意,祝愿学促能够载着梦想的帆继续前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真情。接下来各分会负责人分别就三月份工作、活动进行总结以及对今后工作做出计划和安排。张朋刚会长和管理分会会长何剑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成长的轨迹,学促的经历和人生的感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背后的风霜雨露,给予了大家启示和指引。最后,李卓梁副会长做了大会总结,勉励大家继续为打造全国性知名社团的目标而奋斗。 本次会议弘扬了学术促进会的文化,丰富了其内涵,并对今后的稳步前进及发展壮大具有指导意义。 学术促进会 2012 年 4 月全体大会现场 撰稿人:徐媛 2012 年 4 月 11 日
个人分类: 历史活动|1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有奖征文
dongzg101 2012-1-16 06:25
《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有奖征文 已有 188 次阅读 2011-12-14 10:13 | 个人分类: 新闻稿 | 系统分类: 博客新闻 | 关键词:class pp 研究生 center 工作者 为促进科技交流、优化学术环境、分享科研经验、倾听前沿呼声、展示一线景色、打造优秀期刊,《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征文。 征文范围: 1) 个人科研、求学、求职、留学的经历、体会、经验;学术会议、野外考察、学位答辩、职称评定的经历、见闻、心得;实验室生活趣闻、经验、感悟;科研选题、申请 / 评审课题、项目研发中的经历、顿悟、教训;导师 / 研究生相互交流、交往的经验、教训、建议;科研论文撰写、投稿、修改、审稿中的经验、体会、教训等。 2) 对《科技导报》的了解、认识、理解;对《科技导报》办刊的评论、意见、建议;给《科技导报》投稿、审稿、订阅等的经历、感受、建议;对《科技导报》科研论文、栏目文章的评论、评议、建议;对《科技导报》办刊方针、刊物定位、栏目设置、整体特色的认识、意见、建议等。 征文要求: 800 字左右 / 篇,所述不求全面,但求真实真切,具有原创性、合理性、可读性。 有奖征文时间: 2012.01.01 — 2012.06.30 。 征文奖励:一等奖 3 名,奖金 300 元 / 篇;二等奖 5 名,奖金 200 元 / 篇;三等奖 10 名,奖金 100 元 / 篇。并将颁发征文获奖证书。 优秀作品(不限于获奖作品)将在《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刊登,欢迎科技工作者、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联系人:秦政,电话: 010-62103390 ,信箱: qinzheng@cast.org.cn 。 “读者之声”是《科技导报》的常设栏目,长期征集相关短文,敬请投稿。 2011 年《科技导报》“读者之声”刊登的部分文章如下: 为《科技导报》而感动(赵敏, 2011 年第 1 期) 科技史是常为新的(史晓雷, 2011 年第 1 期) 我的导师(李秀霞, 2011 年第 1 期) 厚积薄发——我的学术科研之路(张立军, 2011 年第 2 期) “尺度”一词用法是否不妥(杨新兴, 2011 年第 5 期) 梅奥诊所与中国国情(王颢, 2011 年第 7 期) 何谓衡量大师兄的可靠标准(彭春艳, 2011 年第 7 期) 我的科研心得(佘茂云, 2011 年第 8 期) 同行评议的专业化与国际化(朱倩蓉, 2011 年第 11 期) 给《科技导报》的建议(孟桂之, 2011 年第 12 期) 我的办刊经历(陈耀松, 2011 年第 16 期) 《科技导报》让我和院士之间有话题(胡末, 2011 年第 21 期) 现有生命个体可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读 2011 年第 20 期“科技风云”有感 (杨磊、张永忠, 2011 年第 22 期) 讲课和做学术报告都要“以少胜多”(唐凌峰, 2011 年第 24 期) 发表论文要充分尊重审稿人的意见(蒋继平, 2011 年第 24 期) 值得关注的虚拟社交网络(方锦清, 2011 年第 26 期) 敬业使生活对你微笑——读《科技导报》 2011 年第 22 期“做什么要像什么”有感(葛素红, 2011 年第 26 期)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杜志明, 2011 年第 27 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 2011 年第 28 期) 十年积累,一朝爆发,博士该如何应对面试?——读 2011 年第 28 期“读者之声”有感 (王宝山, 2011 年第 30 期) 重温导师教诲 走好科研之路——读 2011 年第 25 、 27 期“主编心语”有感(陈涛, 2011 年第 30 期)
1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坡位空间渐变信息实际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
热度 1 qincz 2012-1-9 10:52
坡位(如坡肩、背坡)的空间变化通常是渐变的,这种特征反映了地表过程在坡面上的综合效应,因此对精细尺度下的地理建模(如土壤空间信息推理)有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对坡位空间渐变特征已有若干定量化方法,但所得的以相似度向量形式表达的多维模糊坡位信息还缺乏实际应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秦承志副研究员所在研究小组继2009年在 Geomorphology 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整套基于原型理论利用典型位置的坡位空间渐变信息定量化方法,可同时考虑坡位的空间和属性信息,克服已有方法中的问题之后,近期又在定量化坡位空间渐变信息实际应用于地理建模方面取得进展——首次将模糊坡位信息直接应用于对平缓小流域内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的推测模型。 在该研究中,模糊坡位信息一方面用于指导目的性土壤采样,另一方面用于对这些建模采样点的土壤属性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建立应用模型推测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结合验证样点进行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建模区中,利用模糊坡位信息的应用模型仅需极少量的建模样点,就可获得与基于48个建模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比的效果;而在环境条件相似、面积更大的外推区中,经过更大规模的独立验证点集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模糊坡位信息的应用模型具有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外推性能。 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 Geoderma 上。 1.Qin C-Z(秦承志), A-X Zhu(朱阿兴), W-L Qiu, et al. Mapping soil organic matter in small low-relief catchments using fuzzy slope position information . doi: 10.1016/j.geoderma.2011.06.006. 2.Qin C-Z(秦承志), A-X Zhu(朱阿兴), X Shi,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spatial gradation of slope positions . Geomorphology , 2009, 110: 152-161. ================ P.S. 不算单位年报一类的成果汇报材料的话,这算是我第一次写研究工作进展的报导材料,原本只是投单位网站,算是内部自我宣传一下,没想到被推介到院中文网作为“科研进展”发布了( http://www.cas.cn/ky/kyjz/201201/t20120109_3424835.shtml )。这算是初涉科学新闻报导吧。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4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新闻稿)
热度 3 Wuyishan 2011-12-2 14:15
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 (新闻稿)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1 年 12 月 2 日发布 一、表现不俗的国际论文所占比例增加 2010 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 12.15 万篇,其中 23968 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其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占我国论文总数的 19.7% 的论文表现不俗,该比例较 2009 年的 15.5% 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较 2008 年的 11.5% 上升了 8.2 个百分点。 我国表现不俗的论文 81.6% 由高等学校贡献, 17.5% 产自研究院所,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其中上海表现不俗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最高,为 22.0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学、材料科学、物理、生物、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等六个学科的论文最多。化工、矿业、电工、力学、水利和能源等六个学科产出的表现不俗的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较高。 二、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世界排位均有提升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 2001 年至 2011 年(截至 2011 年 11 月 1 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 83.63 万篇,排在世界第 2 位 , 比 2010 年统计时上升 2 位;论文共被引用 519.14 万次,排在世界第 7 位,比 2010 年统计时提升了 1 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 6.21 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 5.87 次提高了 5.8% ,相形之下,世界平均值为 10.71 次,比上年提高了 1.3% 。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虽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 我国有 12 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 10 位以内,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 4 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 2 位,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前 5 位的还有计算机科学、综合类和物理学。与 2010 年相比,除五个学科领域以外,其他学科论文被引用频次的排位都有所上升,其中跃升 4 位的是生物与生物化学,上升 3 位的是微生物学,另有 5 个学科领域上升了 2 位。 三、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 6 位 中国各学科论文在 2001-2011 年 10 年段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 1% 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增加 到 5856 篇,排在世界第 6 位,比 2010 年统计时上升 1 位。美国排在第 1 位,高被引论文数高达 55953 篇,英国和德国的高被引论文数分别为 12232 篇和 11391 篇,位于第 2 位和第 3 位。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还包括法国和加拿大,日本高被引论文数为 5639 篇,被中国超越。 四、国际热点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 5 位 在发表之后 2 年内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是热点论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热点论文往往就是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 1‰ 的论文,并且在未来的更长时间内会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截至 2011 年 11 月,中国热点论文数为 196 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 9.9% ,排在世界第 5 位,比 2010 年上升 1 位。美国热点论文数最多,为 1070 篇。其次为英国、德国和法国,中国在今年超越了加拿大。 五、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 2 位 各学科影响因子居首位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顶尖期刊。 2010 年各学科顶尖期刊共有 173 种。 2010 年,中国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幅上升到 5203 篇,排在世界第 2 位。 2005 至 2010 年,中国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高达 23.3% ,显著高于同期中国 SCI 论文总数的年均增长率( 15.5% )。 六、中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 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STPCD )统计, 2010 年我国作者在国内 1998 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 53.06 万篇,与 2009 年相比增长了 1.8% 。 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上升趋势明显, 2010 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 0.463 ,是 2001 年 时的 1.75 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 971 次 , 是 2001 年的 4.28 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 , 期刊学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2010 年, SCI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 129 种,较 2009 年增加 12.2% 。 EI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 210 种; Medline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 66 种; Scopus 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 674 种。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56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我们小组的Nature文章今天发了,转发一个相关新闻稿
热度 1 zswim 2011-10-27 12:31
今天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了香港大學物理系郭新教授和張泳博士有關複雜有機物質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報告。報告提出,複雜有機物質並不一定源自生物,而是可以在太空中自然合成。 郭新和張泳發現一種在宇宙普遍存在的有機物質,當中含有混合芳香族(環狀)和脂肪族(線狀)的成份,其在化學結構上的複雜程度猶如煤和石油。由於煤和石油都是古生物的殘骸,這類有機物質向來被認為只能源於生物。這次的發現表明,複雜的有機物質能夠在無生命的太空中自然合成。 以往的觀測顯示恆星、星際雲和星系光譜中存在着不明紅外線輻射(UIE)。郭新和張泳對這一長期未能解釋的現象進行了研究。二十年來,研究者普遍認為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份子很可能就是這些特徵譜線的載體。PAH是由碳和氫原子組成的簡單有機份子。然而郭新和張泳通過紅外線太空望遠鏡(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觀測數據發現PAH份子並不能解釋UIE所有的特徵。他們因而建議發射出這些紅外線輻射的物質有極為複雜的化學結構。通過新星爆發的星塵光譜分析,他們發現恆星在數星期的極短時間內製造出這些複雜的有機物質。 研究發現,恆星不僅生產這些有機物質,更將它們抛射出星際空間,這與郭教授過往有關恆星是製造有機物質的份子工廠的說法脗合。對於他們的發現,郭教授指出:「恆星能在幾乎真空的情況下高效地製造出複雜的有機份子,理論上這是不可能的,但根據我們的觀測卻是發生了。 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這些有機星塵在結構上,跟隕石中找到的複雜有機物質相類似。由於隕石是早期太陽系的殘餘物質,這些發現令人聯想到恆星可能曾經播送有機物質到早期太陽系。地球在遠古時曾遭受彗星和小行星的嚴重撞擊,有機星塵有可能因此而被運載至地球。這些從外太空傳來的有機物質,在地球生命的發展中扮演了甚麼角色,仍是一個未知之數。
22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警告对结核病投资不足带来的后果
xuxiaxx 2011-10-13 07:45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首次报告称,每年罹患结核病的人数正在出现下降。今天发表在世卫组织《2011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中的新数据还显示,死于该病的人数降到了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目前的进展正面临着投资不足的风险,尤其是在抗击耐药结核病的努力方面。 结核病报告的主要发现 罹患结核病的人数降到2010年的880万,此前在2005年的顶峰时则有900万患者; 结核病死亡数降到2010年的140万人,而2003年时则为180万人; 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和2010年之间下降了40%,除非洲之外,所有区域都可按期实现到2015年时使死亡率降低50%这一目标; 2009年,在得到治疗的病人中,有87%的人得以治愈。自1995年以来,有4600万人成功得到治疗,并且有700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但是,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结核病估计病例没有得到报告,因此尚不清楚这些病例是否得以诊断并且获得适当治疗。 不应满足于目前取得的进展 “死于结核病的人减少了,并且患病的人也减少了。这是取得的重大进展,但这不是使人感到自满的理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每年仍有数百万人患结核病,这个数量太大,还有太多的人失去生命。我敦促各方对结核病预防和治疗确实不断提供支持,尤其是针对世界上最为贫困、最为脆弱的人们而言。” 今天报告取得的进展,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一些大国做出了更大努力造成的。“在许多国家,强有力的领导以及国内投资,再加上捐款方的大力支持,这已开始使得与结核病的斗争真正发生改变,”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表示。“现在的挑战是以这种承诺为基础,加强全球努力,并且要特别关注多种耐药结核病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威胁。” 结核病的负担在下降 这些国家有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在这些非洲国家中,估计结核病的负担由于与艾滋病毒流行的相关性而达到顶峰之后,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下降。自1990年以来,巴西报告称结核病负担持续出现了显著下降。中国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在1990年和2010年之间,中国的结核病死亡率下降了几乎80%,死亡数字由1990年的21.6万例下降到2010年的5.5万例。在同一时期,结核病患病率降低了一半,从每10万人口215例降到108例。 从全世界的情况看,本国划拨给结核病的资金份额上升到2012年的86%。但大多数低收入国家仍然大量依靠外部资助。总体而言,各国报告称,2012年用于实施结核病活动的资金尚缺少10亿美元。 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病人 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仍然属于其中一个投资最为不足的领域。2010年耐多药结核病病人得到治疗的人数上升到了4.6万人,而这仅仅占到需要得到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病人估计数字的16%。各国报告2012年存在的10亿美元资金短缺中,有两亿美元用在耐多药结核病方面。 “一种耐多药结核病的新型快速检测方法正在使结核病的诊断发生革命性变化,世卫组织去年12月批准该方法之后仅仅过了6个月,就有26个国家加以采用,预计到2011年底时至少还有10个国家使用该方法,”世卫组织遏制结核病司司长Mario Raviglione博士说。“使更多人得到检测这一前景必须与治疗所有的发现病例的承诺保持一致。将病人诊断出来而不加治疗是一件丑事。” 非洲与结核病/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携带者同时感染了引起结核病的细菌之后,发生结核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4倍。2010年,有11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患有结核病,其中82%(90万人)发生在非洲。从全世界情况看,有12%的结核病人患有艾滋病毒合并感染。 在解决结核病/艾滋病毒的双重流行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在非洲的结核病人中进行艾滋病毒检测的覆盖率上升到了59%。但是该区域要实现2015年结核病关键目标,还需要进一步作出承诺。2010年,在非洲艾滋病毒检测阳性的结核病人中,几乎有一半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四分之三的人开始使用有助于降低死亡的复方新诺明预防疗法。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属于结核病/艾滋病毒医护方面的基本内容。 与结核病抗争的新工具 该报告突出介绍了结核病诊断制剂、药物和疫苗方面具有前景的新情况。其中,时间缩短的药物疗法具有很大前景。三个三期药物实验预计在2012年和2013年之间会得出结论,预计在2012年得到两项新的耐多药结核病药物二期实验的结果。 2011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中包含的结核病及其预防治疗和控制方面的数据是由198个国家提交给世卫组织的。报告中同时含有这些国家的概况。 * 耐多药结核病是由对多数有效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都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引起的。这一类型的结核病对利用一线抗结核病药物进行的标准化6个月治疗方法没有反应,并且可能需要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利用药效更小、毒性更大并且价格昂贵很多的药物进行治疗。 来源:WHO网
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促进会素质拓展活动新闻稿
neudoctor 2011-10-8 23:39
为进一步增强学术促进会成员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身体素质,加强各部门间会员的沟通与了解, 2011 年 9 月 24 日下午 2 点 ,东北大学学术促进会于浑河边举行了一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此次活动共有 50 余人参加,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挑战自我、提高素质的平台,使新成员对社团的会训、信念,社团经典活动等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增强了新成员的社团集体意识和社团整体氛围。 本次素质拓展活动主题为“团队合作,一起成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共设置了“ 007 ”、“头脑风暴”、“以柔克刚”、“蚂蚁搬家”、“横向龙舟”五个非常具有创意的活动项目。由实践分会全程组织、策划、实施。每个活动环节,都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参与其中,且趣味性强:“ 007 ”让大家彼此熟悉;“头脑风暴”成果展示体现了各团队的个性;“以柔克刚”激发了团队集体荣誉感;“蚂蚁搬家”活跃了整场气氛;“横向龙舟”锻炼了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队员们密切配合,动作机敏,整场活动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处处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活动的最后,学术促进会会长张朋刚做了精简的总结:一、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二、希望同学们多参加体育活动,增进了解沟通;三、希望大家能在这次活动中学到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并且开展好下一阶段的工作。
个人分类: 历史活动|3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分会会内交流活动新闻稿
neudoctor 2011-9-21 09:13
为了让各位新成员更快的相互认识、相互熟悉,成为朋友,以便以后能更好的合作与交流,在学术促进会会长张朋刚以及常务副会长李卓梁的建议下,学术分会决定举行一次分会内部的交流活动。 9 月 16 日晚 的例会上,由全体成员商议,确定了交流活动的形式和时间,并确定由赵亮、曹弈、乔倩承担此次活动的策划和准备工作,由学术分会分会长罗湖负责人员的组织工作。经过一天半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学术分会的第一次内部交流活动 于 9 月 18 日下 午两点在美丽的浑河边举行。 本次交流活动共 有 13 名学术分会的成员参与,其中新成员 12 名,占全部 19 名新成员总数的 63% ,有 事没能来的新成员也都事先向分会长请了假。另外,还有两名外部友好人士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本次交流活动从下午两点开始,到下午四点半结束,共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在这两个半小时里,大家一起做了记名字、直呼其名、接力模仿秀、动物大连蹲、趣味接力赛等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笑声中完成了各个游戏。在活动的间歇,全体人员还围坐在一起,吃零食、侃大山,尤其在聊 到 9.18 事 件和东北大学的历史时,大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气氛很热烈。活动的最后,分会向获胜的队伍颁发了奖品,向惜败的队伍也颁发了纪念品。 虽然本次活动的策划和准备时间较短,但整个活动还是很成功的,达到了让参与人员相互了解、充分交流、享受快乐的目的。此次活动不仅让各位新成员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大家对学术促进会“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的理念有了更深的感受,相信大家不仅仅收获到了快乐,更收获到了友谊。
个人分类: 成员心得交流园地|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审稿人的荣誉
热度 6 DNAgene 2011-4-8 10:34
这两天,暨南大学教授苏冬蔚的事情影响很大。从有关新闻及读者评论中,我看到关于审稿人荣誉的一些争议,拿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有关新闻稿《暨大特聘教授苏冬蔚否认曾在美国服刑》最后一段,介绍苏教授的诸多头衔和荣誉时,包括了《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于是引来了一些网友很不屑的批评: 2011-4-7 21:27:23 匿名 IP:129.100.144.* 引用:”2011-4-7 15:55:05 匿名 IP:59.57.2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以及《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 这种东东也拿出来晒的人,要不虚荣,要不没什么可说的。 -------- 同意!从所例出来的这些东西就可知此人有几斤几两。 国外有专家这一头衔?真搞笑。 又一大忽悠!国内还当宝? 苏教授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编辑部要我审稿,说明我是这个领域的内行,夸张一点是专家,我作为一种荣誉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那些耻笑他的网友,显然是觉得,审个稿子这种小事也值得拿出来宣传,没见过世面,显然水平不匝地。 那我们今后还要不要在网页上列出自己是XXX等期刊的审稿人呢?会不会也被别人耻笑一番? 先说匿名审稿。这在学术界纯粹是在尽义务,没什么好处。过去一些期刊还刊登一下致谢。现在像PLoS One,连逐一致谢都免了,就像领导人说感谢全国人民一样,名字太多了,没法逐一列举,只能一起谢谢了。但审稿过程又很重要,是目前学术界得以维持延续的必需环节之一。没有审稿,学术界就没法运转了。审稿应该是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自己投稿但又拒绝审他人稿件的人,就是科学界的寄生虫。 经常审稿,至少说明这个人还是被同行认可了的,而且愿意尽一个科研人员应尽的义务。审稿人,应该作为一种荣誉,正面的。 同时,科学界,审稿人也确实太多太多,把做审稿人这一荣誉看得太重也难免受到挑剔者的耻笑。 我看到过国外一些高手的网页,我们可以参考。人家也列出来自己为哪些哪些期刊审过稿子、做过编委。。。但是人家没有列这些内容的标题是“Service”,服务。就像是我们说,XXX参加义务植树,XXX医生积极参与社区保健咨询。而不是放在Honour荣誉一栏,荣誉里边,介绍的是炸药奖、美国科学院院士之类的。 其实就是换了个说法,争议就没了。不要说,我懒着这么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我们这些穷酸读书人的本性。在这个群体里混,就要遵守这个群体的潜规则。
7479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