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变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变化

相关日志

福州某宾馆窗口眺望
Mech 2017-1-20 10:49
离开福建的前一天晚上,在窗口看不同时间,江景变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想到《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所谓 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苦。 诸法空无生,实非我所有。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见事迟来四十年
Mech 2016-9-9 09:34
四十年前今天的下午,我正在家里洗衣服。忽然外面哀乐大作。开始我还以为邻居家办丧事,后来也觉得不像。然后就广播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告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书》,原来是毛主席逝世了。当时我 13 岁,对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太强烈的反应。毕竟用毛主席自己的话说,“人固有一死”。其他人可能不一样。后来读研究生时的好朋友回忆这个时刻,他闻讯狂喜,马上感到有出头之日。他比我大 7 岁,当时 20 岁了。而我母亲当时还落了泪,说以后不知道会怎么样。我在心里也暗自不以为然,因为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变化。 现在想想,这种不以为然,原因也很复杂,既有年幼无知,也有事不关己,甚至还有对毛主席的无限信任。因为当时都说,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洞察秋毫。按我当时的理解,肯定比诸葛亮或者吴用高明,不会不安排后自己身后的事情,也许已经准备好了许多锦囊妙计。 我从来不关注作为政治人物的毛主席。对政治不感兴趣。谁当领导都无所谓,反正我总是顺民,做自己的事情。事务官中很佩服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以民为本就该如此。当然我很庆幸没有赶上“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年代,也庆幸现代社会有各种专业性职业。 政治之外,毛主席对我而言,主要是最熟悉的作者之一。他的诗词我当时都能背诵,现在只有其中部分还没有忘记。“老三篇”当年也能背诵。有时候讲课时顺口来几句,发现学生没有任何反应,才意识到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个“梗”。“毛选五卷”反复读过,“五篇哲学著作”更是仔细研究过。当时毛主席的正式 titles 有“伟大领袖、伟大舵手、伟大统帅、伟大导师”,对我而言,最多算是“伟大导师”。我的意思,其他的我自己不配,例如“伟大统帅”,但我也不是军人。好像还说毛主席是大革命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医学家等,这个似乎没有前面“四个伟大”那么正式,因此我的记忆或许有遗漏,或许顺序不对。与我有关系的,就是大文学家。以我现在很有限的哲学素养,看不出毛主席是大哲学家。对于文学家毛主席,过去我喜欢他的文章和诗词,现在趣味有些变化,文章不喜欢了。 说句题外的事情。金庸《侠客行》中有位自大成狂的雪山派掌门人白自在,他自封是“古往今来剑法第一、内功第一、拳脚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士,大宗师”。我好像十多年没有看金庸,不知道记忆是否准确。或许我这代是最后一代,知道这位被香港左派斥为“豺狼庸”的作者其实在“笑骂教主”。 “四十年来家国”,变化真是很大。就我自己而言,现在有更多的精神自由,也有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或许这两件事情本身就联系在一起。即使不看状态,比较增速, 66 到 76 年不记得有什么改善,而不论是 76 到 86 ,还是 86 到 96 ,或是 96 到 06 ,以及 06 到 16 都有显著的改善。我只是陈述个人感受,并没有暗示任何因果关系。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变化&应对
summer1981 2016-6-13 01:12
前一阵子给自己煲的鸡汤^_^ 年纪渐长,有了家庭后,生活好像进入了一个固定的轨道,像月亮绕着太阳公转一样,日复一日。现实中一成不变的生活并不存在,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中也需要独当一面,因此,与周围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身兼数职,变化来了怎么办?答曰,以不变应万变。 去年9月换了工作,从外企到国内企业,从医药到食品,跨度很大,变化之大也在意料之中。然而,有些变化却是工作多年的我完全没有想过的,比如出差乘火车。各种想不通,交通这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花七八个小时在路上?想不想得通是自己的事,公司制度是用来遵守的。抵抗情绪持续了好一阵,直到有一天跟好友吐槽抱怨,好友先是同情,接着问了一句,“Can you work on the train?”“Well,actually I can. ”变化带给我的困扰相当一部分是在变化本身,抗拒是因为我认为这个变化是退步落后,这个变化不好。实际上,出差的时间就是工作的时间,条件允许就高效工作,条件不允许也就随遇而安了。想到分秒必争高产的好友飞机上火车上如常工作,我的抱怨也是low到爆了。 前几天上海出台楼市新政,老胖开始恐慌,我也是,想了很多。愤青没有用,想象一下最坏的情况和能力所及能实现的最好的可能,也就释然了。在国家政策面前,每一个公民都微不足道,与其慷慨激昂直抒胸中怨气,不如看看前方看看脚下,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有一种可能让很多人感到绝望,即哪怕再努力也到不了目的地。那又怎样呢?与无效努力相比,不作为的消极对抗更加荒废生命。 所以,不变就是积极应对、全力担当,不变还有持续提升自己,坦然接受自己能力的局限。
个人分类: 生活记录|3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热度 19 jiasf 2016-6-1 23:04
我们研究组邀请国际水资源协会的两位前任主席 Prof. Asit Biswas 和 Prof. Cecilia Tortajada 对黄土高原的城市化及其水沙变化进行了为期 8 天的考察。 24 日早上从北京出发,中午到达石家庄,下午参观了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中心太行山生态试验站、并进行学术交流; 25 日考察了黄河花园口、郑州市区、参加黄委会科技与国际合作局组织的与黄委会多个单位的专家交流; 26 日沿黄河而上,看了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沿途景观,晚上住西安,参观旅馆附近西安市貌; 27 日从西安一路北上参观,重点看了南泥湾的原始次森林、中科院安塞农业生态试验站,车观延安城,晚上住延安; 28 日先从延安往东看了延川梁家河,再往北过清涧、绥德,重点考察子洲水土流失国家示范区,晚上赶到榆林; 29 日看了红碱淖遗鸥保护区、鄂尔多斯康巴仕新城、准格尔旗暖水乡砒砂岩治理示范区,晚上住薛家湾; 30 日上午参观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开采和堆土场的复垦治理,然后走荣乌高速一路向东,从小沙湾黄河大桥进入内蒙古清水河县,下午到达大同,晚上住大同; 31 日考察永定河上游地区,参观了册田水库、官厅水库、北师大官厅试验站,下午交通高峰前顺利回到北京。 这一路考察最大的感受是黄土高原的植被普遍变好了,不像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中期我年年在这一代考察所看到的千沟万壑,黄土裸露,真有满目疮痍之感,现在到处都是绿色,除了少部分还在耕种的土地,大部分地表都被植被覆盖。以前只能在南泥湾个别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典型可以看到的坡面稳定、泥不出沟的景象,现在成了很普遍的现象。不论是从黄河泥沙量的观测数据来看,还是当地干部群众的经验感受而言,泥沙是大大地减少了!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9878 次阅读|42 个评论
清明回乡:家乡巨变与乡愁
热度 20 saraca 2016-4-6 00:06
1 、家 乡巨变 我的家乡巨变了。随着全国城镇化的推进,我的家乡也不可避免地被这股席卷中国每个角落的社会发展进程带来 了 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小学时,会遇到一个命题作文,题曰“家乡巨变”。十余岁的孩童,眼里看到的只有好吃好玩的,甚至是好看的花衣服,哪里顾得到家乡变化呢?幸好有父母做陪,他们讲以前的家乡模样,让我写现在的状况。然而,当时除了三中全会政策给农民带来当家做主的喜悦之外,亲眼目睹的就是村里开始修路盖房,地里有了公司加农户的烤烟种植模式,越来愈多的塑料制品取代了原有的竹篮等生活生产用具。小小的我,从未出过远门,尚未树立“他乡”和“家乡”的概念,怎能说得清楚家乡有多少变化呢?幸好,父母一句话,说现在家里兄妹四人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能如愿上学,也算家乡巨变了。回想父母年幼时,求学若渴的母亲就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哪怕小升初考了镇里的第一名,也没资格上中学。这成了她年少时的痛,也坚定了父母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们读书跳农门的信念。不过,在我印象里,那篇作文并不成功,也许作为范文被老师念了,但我依旧体会不到家乡巨变。 话说人们看家乡巨变,总是需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离乡经历。上大学后的我,学习与工作皆离家不过百余里。由于经常回家,且家乡坐拥的高原湖泊——抚仙湖一直备受保护与开发难以平衡的瓶颈,故经济发展缓慢,难以感受家乡变化。然而,短短近五年,湖畔沿岸的村庄被拆迁了,城里高楼多起来了,高原坝子中央面积有限的良田沃土被各种建筑用地,经济植物种植用地等土地利用方式,逐渐被蚕食,被零碎化,一直到被城镇化。小学时欣然写的命题作文《我的家乡》中所描述的鱼米之乡的宁静美丽不见了。那碧波荡漾的稻田和荷叶田田的藕塘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各地可见的高楼住宅、规划整齐的湿地公园,千篇一律地种上了池杉、水松、再力花、美人蕉以等等外来常用绿化植物。看上去,大江南北的湿地植被恢复景观设计似乎就来自同一蓝图。十余岁的小女看到新建的湿地公园,淡淡地说,怎么像版纳植物园的水生区呢?惊觉孩子敏锐而直观的判断力,然全国各地的湿地公园植被恢复的建设蓝图中,有哪些公司会考虑到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花功夫认真设计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规划呢? 不过,我的家乡的确发生变化了。她越来越美丽了,有了统一的生活生产污水处理系统,有了新农村建设后的村居环境。她,与其他旅游开发区一样,不仅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也有了水杉池松,还多了白鹭海鸥,添了鸟语花香。作为高原内陆湖泊,她甚至还增添了细腻松软的白沙滩,也有高大笔直的椰子树。这样的碧水蓝天,沙滩椰林,倒也有几分马尔代夫群岛的海边风情。可是,她并非位于印度洋或太平洋沿岸啊!她,是彩云之南颇具当地民族风情的高原明珠啊!那么,她的亮点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作为滇中高原明珠,抚仙湖是有自己的特色和美丽的。这里有沉于湖底的古滇国之谜;有沿着湖畔沉睡5.2亿年的寒武纪古生物大爆发;这里有着奇特的车水捕鱼民俗文化;还有着湖畔绿树成荫的古老榕树林;更有一枚枚不同颜色形状的鹅卵石铺就的天然湖岸。倘若说到当地的原生水生植物,那一蓬蓬盛开着粉色花朵的金凤花,摇曳着金色花冠的水金凤,成片的柳叶菜,有着长长穗状花序的密蒙花,树形优美的朴树等,也都是颇具乡土气息的绿化植物资源呢! 当然,家乡巨变是有目共睹的。高速路开通了,真正感受到国家财力投入到交通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面对畅通无阻的高速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把昔日的鱼米之乡摇身变成今天甚至未来的旅游胜地,我还是满心欢喜的。不过,倘若要保持湖水清澈,湖畔景色独特,极富抚仙湖气息,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当地颇具特色的自然地理资源和民俗生活传统文化。倘若能保留住天地间这一方人间仙境,让更多人像当地传说中的路过此处的肖石二仙,也被湖光山色所迷住,停驻于此,静观湖水,聆听涛声,不忍离去。 图1:湖畔的双影二峰,为传说中的肖石二仙路过湖畔,被湖光山色所吸引,化作山峰停留于此。 图2:湖畔渔民独特的车水捕鱼之用具:窄口宽肚的大箩框,人鱼游戏的重要道具。 图3-5:新建的湖畔湿地公园。 2、乡愁 我的姨妈年过八旬,精神矍铄,清瘦的身影依旧散发着抚仙湖畔女儿的水灵秀气。她少小离家,然心系湖畔家乡,年年清明皆携儿带孙,回乡祭祖。在她纯净善良的心里,一直心怀感激,那就是感谢上天的眷顾和赏赐,一家人才如一棵大树,根深叶茂,碧绿常青。她每次返乡探亲,都替家乡的点滴变化而感动而欣喜。可以说,她是亲眼目睹着,亲身体会着家乡八十余年的细节变化。 今年清明时的返乡祭祖,在外婆家村口的小卖部旁,看到四五位古稀老人晒太阳聊天。他们身着干净的蓝布衣,脚穿纳底鞋,有的抽着水烟袋,有的抱着膝盖静观路人。车子从他们面前缓缓驶过,姨妈说,那些都是她儿时的玩伴,那坐在最左边的是谁,那戴着毛线帽的又是谁?那抱着水烟筒的比她年长两岁,编得一手好竹篾箩筐等。 听着姨妈说的话,想象着儿时的她扎着麻花辫,与儿时的伙伴们爬树采摘榕树芽儿、在地里采蚕豆,在家门口编制斗笠和竹篾,换买盐巴等生活用品。我忽然记起母亲生前曾告诉我说,她们村里有好几棵大榕树,夏天乘凉最好,冬天农闲时,会在榕树前的空地上搭戏台子,会有不同地方的戏班子来演戏,直到春节后闹完元宵才会撤走。 此刻,下了车的我跟随着姨妈一起走到路边,看她与那些胡子头发都花白的老头儿打招呼,问候着,说着身体好就是福气好的话语。恍惚间,我记起年幼时,也曾拉着母亲衣角一道回外婆家的场景。沿着乡间小路,踏入村口,生性善良的母亲也是这么一路上与熟人有说有笑地打招呼,透着街坊邻居间的亲切。忽然,我被一种叫做似水流年的东西捉住了,又似乎被一种叫乡愁的情绪弥漫着。是啊,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尤其儿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不是有那么一种美好的回忆么?“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如今,姨妈与她儿时的伙伴们似乎在一眨眼的功夫,全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诚然,所谓的家乡巨变,不仅仅是资金投入到位,新规划方案快捷出炉,更不仅是拆了老屋,迁了村口古树,盖起新房,通了新路。它,应该还包含着光阴的沉淀,也蕴含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情愫。尽管,世事巨变,物是人非,然而,那一湖碧水,一座青山,那流淌着人们心目中的儿时记忆和美好情怀,却是永不磨灭,并可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 这不可抗拒的家乡巨变,我也希望越变越好,越变越像我的家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安宁祥和。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人对家乡的定义吧! 图6:湖畔自然风光 图7:湖畔大榕树林 图9-10:只要有碧水蓝天,一切安好。
个人分类: 抚仙湖|15167 次阅读|41 个评论
故乡的变化还是超出我的预期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6-3-15 22:26
故乡的变化还是超出我的预期 蒋继平 2016 年 3 月 15 日 自从 2011 年 8 月回故乡探亲访友后, 我已经有 4 年多没有回故乡了。 这对飘落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来说, 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段, 也是一个梦牵魂绕的时段。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是我平静生活的一个主旋律。因而, 这次回国到故乡探亲访友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 所以, 在上海虹桥高铁站发生重大意外后, 我放弃在上海一流医院的治疗, 决定立即到故乡进行疗伤, 以满足我及早与亲友相见的心情。 虽然身负六根断骨 的痛楚, 在短短的 18 天时间内, 我还是凭着坚强的毅力,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尽量观察和了解故乡在近几年内发生的变化。 因为大哥和妹妹两家住在市里, 小弟一家住在乡镇,母亲,大弟和二弟住在乡下农村, 所以, 我有机会看到故乡城市, 乡镇和农村的实貌。 尽管在回国前我通过现代媒体, 尤其是微信的信息, 得知国内的快速发展,但是,当我亲自置身于故乡的环境中, 故乡的变化还是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首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汽车。 4 年多前回去的时候, 虽然也有数量不少的汽车, 但是汽车的档次还是比较低的,像奔驰宝马之内的高档车还是很少见。 这次看到的是, 不但数量多, 而且高档车也是很常见的。 当我看到满街奔跑和停放着的各种各样品牌的汽车, 我觉得好像跟美国一样。 其次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街道和公路。街道既宽趟又整洁,公路四通八达, 几乎村村通公路。我的感觉是, 城乡公路的规格已经超过美国同等城乡公路的规格了。 故乡的生态保护搞得不错, 据说溧阳市属于国家建立的几个自然生态保护示范之一。市区内有风景优雅的各种公园, 市郊的风胜名境别具一格, 乡间道路的绿化做得很好,每条公路绿树成荫,非常美观。 溧阳的城镇化进展也是高速的。有著名的中关村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 有许多中高档旅馆酒店, 更多的是新建的和正在建设的现代高档居民小区, 各种超市星罗棋布, 货源丰富。溧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副产品不但品种齐全, 而且价廉物美, 供应充足。 最使我感到欣喜的是, 人的素质有明显的提升。不管走到那里, 随处可见俊男美女的身影。溧阳年轻一代的素质, 不管从知识学问还是外貌体态来讲都明显好于他们的长辈。当我看到已经成人的侄子, 侄女,外甥, 外甥女,侄女婿,外甥女婿等, 他们一共十几个人, 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他们多数是大学生, 言谈举止理智得体, 外表仪态端正美观。他们的优势主要得益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优生的人口政策。 总之, 这次的故乡之行使我对故乡的变化有了亲身的体验。 虽然回国前已有一些心理准备, 但是故乡的高速发展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从故乡的变化中感到: 党和政府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地方政府的官员们是尽力的, 故乡的人民是聪明和勤奋的。 我衷心祝愿溧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方针指导下, 在地方官员的正确管理下, 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继续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309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科研生活:新时期的一些可喜的变化
热度 42 stone1971111 2015-11-19 10:32
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工作比较繁忙,也偶尔上网看看,看了一些文章,也看了不少评论,于是也有了一些体会。要说最大的体会是什么,那就是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社会风气, 还没有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但是一直朝着好的方面发展。这是新一届政府带来的正效应。 尽管我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不太关心政治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社会的新现象最终会在科研社会中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每一个从事科研的人。下面是个人的一些观察,纯属抛砖引玉。 一、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增加了; 虽然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现在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发展的速度似乎没有以前快了,但是从网上的舆论可以看出, 年轻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更具有信心了 。 以前虽然发展比较快,但是问题非常多。尤 其是腐败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非理性心理,包括仇富心理,敌视官员等常见问题。 随着反腐败的深入开展,大量的贪官被惩罚,以及不断发出的反腐败的誓言,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人们往往并不因为现在拥有更多的物质而感到安全和幸福,而是因为感觉到活在希望中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习李执政团队的很多做法深受老百姓的拥护,说明政府终于做了早就该做的事情。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一种大手笔的战略决策,给社会带来的是非常正面的影响,让老百姓看到中国终于走出了自己特色的战略道路,而不是一味的照搬欧美现成的一套,这是中国真正独立的一种表现。 网上的舆论对这种战略的欢迎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个战略的执行可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带给我们实在的物质好处,但是已经在精神层面给国人一个新的洗礼。就好比以前是一个暴富但是有点涣散的集体,现在突然有了新的追求,并且有了点共同的愿景,凝聚力提高了。这个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外交上的有理有力有节的做法也给很多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外交在韬光养晦的迷思中走的太远,如果当成了纯粹的软蛋,那谁也不会感到高兴。南海造岛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军方的装备发展,军队的改革,都给老百姓一种新的感觉。在很多军事网站上,以前很多中国黑,凡是中国军队的,都是垃圾。近几年的军方武器研制成果的集中展示,给很多人带来了新的信心。 那些吃饱没事干的中国黑越来越少了 。 总的来说,新一届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社会信心的提升已经初步显现。 二、对西方的迷信减少了; 自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国家始终摆脱不了西方舆论的干扰 。 80 年代,很多年轻人痴迷 BBC 和 CNN ,以听懂这些节目为无上光荣。宁愿相信这些西方的舆论,也不相信中国的媒体。当然,中国的媒体比较刻板,比较教条,内容千篇一律,文章都像八股文,这些毛病一直都有。 中国年轻人对于欧美一直都有非常严重的崇拜心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两年,随着一些有眼光的人不断的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在网络上已经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对于西方的舆论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一方面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的知识水平提高了,认清事情真相的能力提高了,有助于对于信息的判断,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了,通过留学旅游,也都看到了西方的很多方面,而不是仅仅听到,是实实在在看到,于是西方舆论的夸张宣传,甚至是恶意的宣传就显得尤为可笑。 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直至最近的叙利亚的战争,美国等国家的战略意图不断的暴露,那些宣传就显得更为可笑。 从网上的舆论可以看出,很多人开始嘲笑 BBC 和 CNN 混淆是非,也看清了这些媒体的价值所在。最近的恐怖主义的泛滥,让中国人更加珍惜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也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看到了中国模式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美元周期律的不断被宣传让很多人看清楚美国的经济本质 。这些都非常有助于降低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当然,这些心理上的变化还没有真正转为社会的行动,但是其影响将是巨大的。 最大的变化将是那些言必称西方如何如何的人不会持续把持社会舆论的制高点,相反,他们面临的将是退出历史的舞台 。 三、对财富的痴迷降低了;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一个很不好的文化传统,就是笑贫不笑娼。 如果富裕了,不管是什么手段得来的,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被认可。 这是一种极端的物质崇拜 。形成这种变形的社会心理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中国文化尽管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中国的封建王朝的历史从来也没有非常稳定过。就是所谓的历史周期律。频繁的朝代更替,大量恶劣的皇帝,低下的劳动生产力,从来没有让百姓感觉到安定,缺少必要的安全感。尤其是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更是在大多数时候民不聊生。在生存这个最大的诉求面前,其他的合理性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尽管很多人发财了,但是其手段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合法,也不合理。于是在社会共同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的投机的人,从上而下,都充满了投机主义 ,而不是理性的投资和发展。从大量散户炒股只看庄家,根本不看企业基本面,就可以知道这就是个大赌场,迎合了投机的心理。很多根本没有业务的所谓上市公司也乐于成为别人手中的骰子。那么多崇拜因为传销发财的人的心理无疑问是社会投机心态最明显的证明。 最近的形式有了些许新的变化,一些大的投机商被惩罚了,一些机构被惩罚了。这是对社会风气的一次校正,让人们的价值观回归正途。 有理由相信,社会的这种变化也将深刻的影响科研社会,过去那些靠吹牛拉关系甚至勾结官员才能拿到项目的时代可能要过去了。 四、社会的心理更成熟了; 过去若干年,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形态的网络文化,就是暴力文化 。无数大 V 和公知不断的掀起一个又一个热潮,各种恶俗的文化充斥的网络,看着就让人觉得很郁闷。最近惩办了一些所谓的大 V ,当人们看到那些所谓的大 V 真人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感觉会是像是吃了苍蝇一样恶心。当很多被爆炒的新闻背后的内幕被不断的解读之后,真相不断的披露,人们似乎发现,不是那些旗手说的都那么可信。以前提到中国的一些缺点,就能在网上获得一定的眼球,现在似乎反过来了。社会面对一些负面的现象的时候,思考的人似乎增加了,盲目谩骂的人少了。这是一个国家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心理成熟过程。 尽管我们国家的这个成熟过程还远没有结束,但是已经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就让人看到了希望。 五、舆论的眼光似乎更广阔的了。 中国从来不缺少战略家,从春秋时期至今,应该都有。 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失去了战略,不是中国人没有经营战略的能力,而是中国社会在很长时间内缺少经营战略的定力 。自己没有底气,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战略,即便制定了所谓战略,也会因为外部的影响自我放弃。习近平的执政给社会的感觉是很坚定,这是一种气势,中国已经快四十年没有自己的战略气势。这些影响了整个舆论。从网上的文章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站在更高的层面观察问题,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过去所没有的的,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进步。一个缺少战略的国家是不会有平稳的发展。 当中国试图超过美国的时候,中国最需要的不是埋头挣钱,而是制定让全世界信服的战略。 而所有的战略都要相应的舆论配合。一个国家是否有前途,社会舆论的高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我很高兴看到我们国家有了新的眼光。 但是, 这种战略还只在经济层面,在科研层面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世界气势的中国战略,我们还在围着西方所提出来的课题打圈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努力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处于蜕变的关键节点上,不管是经济发展,更有国家战略和社会的全面转型。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有责任做点自己哪怕微不足道的贡献。 对于做科研,我们一方面需要认识到社会的变化,努力去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促进其中好的变化,至少不做那些拖社会后腿的事。所谓不做坏事就是贡献。力量大的人多做点,力量小的人少做点,唯如此,中国的科研才更有希望,中国的前途才更加光明。 参考文章:美元周期变化与美国的经济。乔良好文: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0729/233222825719.shtml silong.peng@ia.ac.cn 2015.11.19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34645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院学部性质与职能的两次重大变化
热度 1 keyuanwangshi 2015-3-31 10:33
王扬宗 中国科学院学部自1955月6月正式成立50余年来,其性质、定位与职能发生过两次重大的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981年,明确提出“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学部虽定位于“学术领导机构”,但实际上已成为全院领导体制和学术体制中的中枢。然而这一新的体制仅仅实行了两年多就被废止了。在1984年1月举行的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的体制大幅调整,将学部改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这是学部性质的一次重大转变。从此学部的定位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以下对这两次转变略作介绍。    一、1981年全院体制改革与学部的重新定位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后,体制建设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在领导体制上,建院初期以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为主,专家的作用受到抑制。学部成立后,我院建立了分学部领导各研究所的体制,加强了对院属研究所的学术领导,全院体制基本确立。与此同时,学部也是全国学术领导机构,从而使中国科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学术中心。尽管反右和大跃进之后,学部的定位长期没有明确,学部委员的职权受到削弱,影响到学部发挥学术领导作用,但各学部的办公机构逐步加强,成为院部分工联系和领导各研究所的常设机构。十年动乱中,学部被当作“资产阶级科研路线”、“专家路线”的产物,被彻底砸烂了,学部终止了活动。   “文革”结束后不久,方毅同志来科学院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副院长,主持科学院工作,遭受“四人帮”迫害的李昌等同志恢复了职务,协助方毅同志领导科学院工作。1977年9月,国家科委恢复,方毅兼任主任。1978年3月,方毅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科技工作后,李昌同志实际主持科学院工作。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率先在科技界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为大批著名科学家、科技人员和干部平反昭雪。1978年3月,院党组提请国务院任命了周培源、童第周、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担任副院长。这是1950年之后,政府再次任命科学家担任院领导职务。   1979年1月恢复学部建制时,正值“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扭转院领导体制上“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消除“以党代政、以政代科”的现象,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1979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送《关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和院长、副院长等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报告提出:(1)民主选举增补学部委员,充实和健全学部的机构。(2)修订学部章程,充分发挥学部的作用。明确学部的任务和性质,使学部工作有章可循,发挥其学术领导的作用。(3)建议由有名望的科学家担任院长,由学部委员推选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4)筹备召开第四次学部大会。4月11日,方毅同志批示:“拟同意。这是一项较大的改进工作,请总理、副总理批示。”不久,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批示:“院长、副院长补选的手续请研究。”5月4日,方毅同志再批示:“请李昌同志遵华主席指示办。” 在李昌等同志的领导下,胡克实、秦力生等院领导就学部和我院体制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1980年3月28日至4月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了学部委员会议,会议讨论了学部的性质和任务,学部的暂行简章,学部的设置,扩大增补学部委员的名额,以及建立院士制的问题。5月31日,我院在呈送给国务院的《关于学部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学部是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机构;学部委员是一种工作职称,每四年可改选一次,连选可以连任,而不像院士那样是国家的终身最高学术荣誉称号。1980年6月23日至30日,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务会议,决定在增补学部委员之后,将70年代陆续成立的各专业局与学部合并,以充分发挥学部的学术领导作用。   1980年8月25日,方毅同志在正式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仅一年之计,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和书记,请求辞去中国科学院院长职务。他在信中指出:“院长应当由成就卓著、能孚众望的科学家来担任。⋯⋯建议将来科学院建立院士制度后,应实行院士大会选举产生院长的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任命的办法。可以几年选一次,不要搞终身制。” 9月16日,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同志(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批示道:“我同意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改为学术团体,政府可给定量补贴或专项拨款,负责人可由主席团轮流担任,或由主席团定期选举,但秘书长任期可较长。院长不由政府或人大任命。副院长减少。院部缩小,各研究所应逐步走向独立,行政机构应逐步改为独立的服务机构。党的领导体系另议。”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请方毅同志征求科学院党组和社会科学院党委的意见,参考乔木同志意见,共同提出改革方案,经书记处讨论后,力争明年实行领导体制改革。”   1981年全院体制改革和学部的重新定位就是在以上背景下进行的。正是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方毅、李昌等同志的领导下,从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院党组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于1981年1月29日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这一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科学院的性质、定位、任务和办院方针,提出改革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现行体制,“变行政机关化的机构为学术领导机关”。2月12日,中央书记处以文件批示批准了这一报告。随即我院制订并颁行了建院以来第一个院章程——《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这一章程草案广泛征求了全院各所和学部委员等著名科学家的意见,多次修改后于1981年5月18日在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通过。章程明确提出了中国科学院的基本任务和办院方针,确定了全院领导体制、学部的定位、性质和职能,以及研究所的组织架构等。   按照《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在我院领导体制中,全体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是学部委员大会闭幕期间的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由二十九人组成。主席团成员由学部委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连选可连任一次。主席团中三分之二的成员应是学部委员,其他三分之一的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科学院党组织协商提出人选。而学部的职能则是:    1、对本学部范围内的院属研究机构实行学术领导和一定的科研管理:审议各研究机构的方向、任务和科研计划;评议研究所的工作;组织、协调、检查重要科研项目;组织重要的国内和国际性学术活动;评议或鉴定重要科研成果;评定研究员和相当于研究员的高级技术人员的职称;对人、财、物的分配方案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议、检查和提出建议。   2、团结院内外有关科学家,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分析研究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研究工作情况,增进相互间的联系和合作;评议应予资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推动本门学科的发展,促进人才的成长。   3、组织有关的科学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   4、向学部委员大会或主席团提出年度工作报告 。   在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全体学部委员以无记名投票的办法选举产生了由29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选举严济慈、李昌、吴仲华为主席团执行主席;推选卢嘉锡为新任院长。至此,确立了科学家治院的领导体制,而学部则是全院领导体制的核心。这是我院领导体制上的一次重大进步。这一新的体制是在认真总结我院前30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国家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体制和管理经验而制定的,在国家利益、学术自主和专家治理等方面力求平衡与协调,是一种体现了现代科研院所精神的新体制。   在讨论我院体制改革和制订院章的过程中,方毅、李昌等院领导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征求各方面意见。他们以国家科技事业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力主党政分开,放弃过分集中的权力,理顺全院领导体制。他们是这一新体制的直接推动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至今看起来也没有过时。如1980年8月,李昌同志在参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讨论时提出:“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际看,实行院务委员会、所务委员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所长负责制,很有必要,这将有力地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1983-1984年学部性质的重大转变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一新的体制确立不久,与此同时确定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就遭到了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的质疑,不得不做出调整。而在调整办院方针的过程中,学部的性质与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以来,随着国家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形势而不断调整发展路线,并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办院方针。1980至1981年,在起草《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的过程中,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办院方针”,即:“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党中央认为这一办院方针是“完全正确” 的。但1981年12月25日,赵紫阳总理致信胡耀邦和邓小平同志,认为科技界(包括科学院系统)应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技术开发和产品研究上来,而不是在基础方面花很多力量。而张劲夫同志告诉他,“文革”前,科学院的方针是侧重应用,而不是侧重基础,但目前科学院的方针并不是这样定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对科技为四化服务会有影响。这一质疑是在党和国家提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新的指导方针即“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形势下提出的。尽管1982年院工作会议期间,组织学部委员和院所领导对办院方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多数科学家并不认为有调整办院方针的必要,但科学院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应当指出,《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所确定的体制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有些方面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如主席团的职责在全院体制中十分重要,但主席团成立之后,由于李昌同志调任中纪委领导等种种原因很少活动。又如负责各学部经常性工作的学部常委,职责重大,工作繁重,影响到他们的科研工作,而年老的学部常委身体也吃不消(当时学部委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66岁,中青年科学家为数不多)。这种状况需要在学部委员的增选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198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工作小组以及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派调查组进驻科学院调查,两份调研报告都对科学院的基本任务、办院方针和领导体制等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都提出调整学部委员大会和学部的职权。1983年11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调查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向中央书记处报送了召开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的报告,提出改变学部委员大会的性质和职能,很快就获得批准。对此,1984年1月在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卢嘉锡院长是这样说明的:   关于学部委员大会的性质和任务,根据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通过的《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的规定,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是学部委员大会闭会期间的决策机构。但不少担任学部常委工作的学部委员多次恳切地提出,希望减轻他们在科学院的行政事务的负担,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多为国家的科技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学部委员和主席团的成员大多数来自院外,要他们对科学院的业务管理工作进行决策,特别是像干部任免、经费分配等问题,都要提交主席团会议讨论决定,也确有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调查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建议:“明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及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不再是科学院的决策机构,学部委员则仍然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荣誉称号。学部委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评议和咨询。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的职能是,通过学部委员大会与其他形式,组织学部委员讨论研究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积极参与这些问题的制定和咨询,并对科学院的重大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中国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人选由国务院总理提名,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任免。”   从此,学部委员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转变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这样就基本取消了由学部委员在院层面和对所属研究所进行学术领导的各种权力。学部委员随之从工作称号改为荣誉称号。这一调整虽然也着眼解决了新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中国科学院更好服从国家的意志,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使科学院为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1984年的学部性质和定位的转变对我院体制建设及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部职能转变后,学部的大部分权力转归院领导和在各学部办公室基础上成立的业务局所有。一方面,这一转变为我院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一院两种机制”的新办院方针奠定了体制基础,为发挥学部委员在国家科技事业的咨询作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并为学部委员制度向院士制度的转变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学部的学术领导权力被取消后,如何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在我院体制中的作用,避免学术行政化与体制上的官本位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显露,值得人们重视。而学部委员从工作称号转变为“最高荣誉称号”后,事实上造成了院士规模过大,学术标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较大等问题,正是近年来院士问题的根源。   学部的性质和定位在我院体制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院领导体制和院士制度等相关制度。回顾学部性质、定位与职能的变化,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和认识我院体制,对于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推进“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都是很有裨益的。 (原载于《科苑人》2012年第2期总第7期)
1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春祝福
热度 1 xuxfyuwp 2015-2-18 18:05
四季交替, 秋冬日短待到春夏来时就会变长的; 阿里腾讯, 马年属马一旦除夕过后是要属羊的; 红包拼抢, 有人收获多多也有感到困惑迷茫的; 心中有梦, 凤凰传奇月亮之上可以自由飞翔的; 全球变暖, 趋势未改上下波动有时也会偏凉的; 风云多变, 天气预报总体准确出点差错正常的; 卢布贬值, 气象观测受到影响需要技术加强的; 平时蛮拼, 新春佳节值班坚守依然还是要忙的; 送上祝福, 新的一年健康如意快乐和睦吉祥的!
个人分类: 诗歌|2218 次阅读|2 个评论
APEC结束了,还蓝不蓝?
热度 24 Talky 2014-11-13 13:40
APEC会议结束了,限产限行将会被取消。老天爷帮忙可能也会歇一歇,也是观察AQI和PM2.5浓度变化的好时机! 看看,今天上午(2014年11月13日)下载各地的AQI变化曲线,从北向南,大致是北京-津浦路方向。看到北京、廊坊、天津等地AQI正在上升,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经历了昨天白天严重污染之后(西北风下),正在好转。 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京津冀有可能再次进入严重污染状态! 图中时间是2014年11月12日上午9-10点~11月13日上午9-10点。图形(上面标有数据)来自“天气网”: http://www.tianqi.com/air/beijing.html 。把“beijing“改换为其他城市的拼音,如果有数据,就能正常显示。
个人分类: 灰霾|7320 次阅读|57 个评论
中国材料科学期刊2011-2013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rczeng 2014-7-31 00:49
中国材料科学期刊2011-2013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刊名 ISSN 语言 出版周期 创刊 主办单位 出版社 影响因子 2011 2012 2013 纳米研究 (Nano Research ) 1998-0124 英文 月 2008 清华大学 Springer 6.97 7.392 6.963 中国稀土学报 (Journal of Rare Earth) 1002-0721 英文 月 1990 中国稀土学会 Elsevier 0.901 1.363 1.342 材料科学与技术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5-0302 英文 月 1985 金属研究所 Elsevier 0.738 1.198 1.61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1674-7321 英文 月 1952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Springer 0.747 1.187 1.113 自然科学进展 : 国际材料(英文版)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al) 1002-0071 英文 月 19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 Elsevier 1.035 0.989 1.143 新型碳材料 (New Carbon Materials) 1007-8827 英文网络版将与中文印刷版同步出版 双月 1985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Elsevier 0.914 0.981 1.30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1003-6326 英文 月 中南大学 Elsevier 0.751 0.917 1.001 金属学报 (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 0412-1961 中文 月 1956 金属研究所 0.464 0.612 0.548 无机材料学报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1000-324X 中文 月 1986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0.445 0.531 0.537 稀有金属 (Rare Metals) 1001-0521 英文 双月 2006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Springer ( 2009- ) Elsevier ( 2006-2009 ) 0.593 0.493 0.80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 ) (英文版 (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1000-2413 英文 双月 1986 武汉理工大学 Springer 0.354 0.484 0.42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 ) 原刊名: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674-4799 英文 月 1994 北京科技大学 Springer 0.691 0.483 0.573 Acta Metallurgical Sinica (English letters) 金属学报 ( 英文版 ) 1006-7191 英文 双月 1988 金属研究所 Springer 0.407 0.467 0.426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 Journ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2095-2899 英文 月 1994 中南大学 Springer 0.364 0.434 0.464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 International) 1006-706X 英文 月 1994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0.213 0.292 0.357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Rare Metals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1002-185X 中英文混排 月 1970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Elsevier 0.164 0.160 0.153 中国铸造 ( China Foundry ) 1672-6421 英文 双 2009 0.278 0.346 0.341 材料科学前沿 ( 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 2095-025X 英文 季 2007 高等教育出版社 Springer 0 0 0
个人分类: 科研|4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特的人对每个独特的事物的独特认知
whiskymay 2014-6-14 10:56
事物,客观事物,绝对事物,具有不可知性。人所感受到的事物只是感觉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客观事物的某些表象,是“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屏障 ” 。这种感受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被称为“现象 ” 。其现象学主张,在“本质 ” 无法被把握时,研究其“现象”。 现象、认知,不同人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同感受,形成不同现象;对不同现象又存在着不同认知。这种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差异性和独特性是绝对的 。首先,变化是无处不在的。万物的组成部分原子本在不断变化,故物在变化,同样人也在变化。其次,变化在积累。时间流动有其绝对性,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未来人类返回到过这个时代。流动的时间产生因果。此时的变化起因于先前的变化结果;此时变化的结果将影响后来的变化。最后,变化的积累是唯一的。变化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人为加以影响,有无数种可能性,但变化可被观测的结果只有一种。这一结果将影响下一变化,从而产生这一结果的一种结果。因此,虽然有无数可能的变化,但变化只会沿着一个方向积累。变化的唯一积累导致了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事物的独特性,同时也就导致了人对独特的客观事物的独特的差异的认知。
个人分类: 看着你的眼睛|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一个变化引入到血里,尿里见到的变化比血里更大
热度 1 youhegao 2014-6-10 14:24
用抗凝剂把变化引入到血里,血里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凝血功能发生变化了,如果我们用相同的方法鉴定蛋白质组,用相同的标准衡量变化,血里和尿里哪里的变化大呢? 文章已经可以在网上看到了 。但是好像还有些问题在博客里讨论会更清晰。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4-4661-y 无论是用这两个抗凝剂中的哪个,血里前20个高丰度蛋白都不会变化,用肝素的动物血里前40个蛋白都不变。用同样的检测手段同样的变化标准,在使用肝素的动物尿里前十高丰 度的蛋白就变了 4个,在使用阿加曲班的大鼠尿里前20的蛋白有13个都发生了变化。这 是不是可以说尿容得下更大的变化呢?血要是有这么多的蛋白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不是动物早就受不了了呢? 总有人说用同样的扫全谱的办法做血和尿蛋白鉴定出来的蛋白不一样多。你们看到的尿里的变化都是因为血里根本鉴定不到。 且不说这本身就是尿的一个优势,那就让尿再退一步,不算比血多鉴定出来的蛋白,只统计血和尿都鉴定到的蛋白。即使如此,尿里鉴定到的变化也远多于血里的变化。无论是哪种抗凝剂都是这样。肝素组血蛋白变化数:尿蛋白变化数=3:18; 在阿加曲班组是1:42。 还有人担心这种粗略的定量方法会不会在全谱扫描的情况下不那么准确呢?可是血和尿的鉴定都是同样的定量原则,而且观察量的变化所受到的影响,没有直接计算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受到的影响大。 无论如何总有人担心这变化也受到血和 尿高丰度抑制程度不同带来的影响,毕竟血里的丰度抑制更大。那我们就再退一步。 我们以前举过的例子都是用抗体检测的特定蛋白,应该不受丰度抑制了。可还是有尿里变化更大的情况。这几篇文章都在这篇小文的参考文献里。http://medcraveonline.com/MOJPB/MOJPB-01-00003.pdf 如果我们在考虑和分析这些问题时能时刻想着生理学稳态的机制,其实就很好理解了。甚至不需要实验都可以相信尿里能容纳的变化更大了。血如果要这么变,动物就要牺牲了。 为什么说尿里时间上也应该会更敏感呢?血里有可能因为某种长期的病理生理改 变产生了新的稳定状态。但是在达到这个稳定状态前,变化还是会被机体努力地清除掉,直到实在清除不了了才产生新的稳态。这个清除掉了的变化还是会有一些出现在尿里。它比血里新稳态的建立出现得更早,如果能鉴定到这些变化,会比在血里鉴定到更早更敏感。 回到主题,把一个变化引入到血里,尿里见到的变化比血里更大,有什么意义呢? 还是前面的博文说过的,应该是在尿里找变化更容易,这些变化就是医生们梦寐以求的生物标志物。
3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通苑东一区环岛塔楼一侧门市幌子和广告的变化
黄安年 2013-12-20 11:29
天通苑东一区环岛塔楼一侧门市幌子和广告的变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2 月 20 日 发布 近半年前,笔者在博文《天通苑东一区环岛塔楼一侧门市幌子和广告》中谈到:“笔者将每隔半年 , 叙述这些门市幌子和广告的变化。此前 , 笔者在博文中曾重点介绍某些行业的变化。”(见下) 今天上午,笔者看到这一地带一些旧店铺为新面孔所取代。 我们即将开展经济大普查。天通苑东一区是城乡结合部小商铺变化的代表性地带,大体上半年左右就会改换门庭,有转让的,有新设的,新开的多于倒闭的。 照片14张,是新开店铺的门帘,为笔者今天上午随机拍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天通苑东一区环岛塔楼一侧门市幌子和广告(一)(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7 月 17 日 发布 天通苑社区号称亚洲最大社区,是北京最大的城乡结合部社区之一 , 也是经济适用房和中低收入家庭及周边外来务工人员的集聚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有四五十万之多。天通苑东一区整个社区中是最大的开放社区之一 , 其中沿八大塔楼 ( 即八大金刚 ) 一侧的门市是小商贩和流动摊位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地区,这里的门市幌子和广告五花八门,光怪陆离,变动快速 , 在仅仅十年间几乎每家门市都有不止一次的变动。 研究这些幌子和广告的变化,不仅对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民间商业活动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会学、零售商业学、民俗学等方面也很有意义。 这里的门市行业没有门牌 , 甚至没有明确显示营业执照。有些行业颇有你方唱罢 , 我登场的味道。 七八年前,这里还几乎墙面空白,楼面冷清,现在几乎拥挤不堪,扎堆营业,人气很旺。 笔者将每隔半年 , 叙述这些门市幌子和广告的变化。此前 , 笔者在博文中曾重点介绍某些行业的变化。 这些门面中有不少属于违章建筑,有朝一日要被整顿的,估计他们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照片(一) 26 张 , (二) 28 张,是今天早晨逐一自南转向西拍摄环岛一侧的拐角地区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889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8919.html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停止了?
热度 4 neilchau 2013-9-26 11:44
最近(9 月 23 日至 26 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齐聚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第五次评估报告。评估结果把他们推上了比较尴尬的地位: 自从 2008 年至今,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减缓( hiatus or slowdown ), 具体变化数据可见上图。而 IPCC 凭借以前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获得了 2007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现老板也是其中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减缓这一结果抛出后,舆论一片哗然。一直对全球变暖持质疑态度的人,更是卷土重来,似乎真理又回到了他们手中。公众和各国政府也要求 IPCC 对这一结果做出解释。科学家们试图从不同方面找原因: ( 1 )不少人认为, 温室气体导致的大部分(超过 90% )热量被海洋吸收了,所以人类居住的地表温度增加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而海洋又刚好处于它的寒期( Cooling period )。人类对全球地表温度的观测始于 19 世纪后期,而对海洋深层温度的观测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开始,所以这种理论由于海洋观测数据不足还很难被证实。 ( 2 )有些人认为, 过去 15 年间,太阳黑子活动较弱,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以及与海洋相关的因素导致气候变暖变慢 。 ( 3 )另一些人认为, 气候变化的观测尺度是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而不是 15 年 。所以现在说气候变暖停止,还为时过早。 ( 4 )还有人认为,是我们的气候变暖模型出了问题—— 我们的以往的模型高估了气候变暖速度 。 尽管如此, IPCC 还是 95% 地认为, 1951~2001 年间,观测到的气候变化超过一半是由于人类影响的结果。当然也有一部分,反对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他们认为自然因素(如处于人类历史的特殊时期等)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大于人为因素。这种观点间接地否认了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既然观测数据显示过去 15 年间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减慢了,那为什么最近几年(世界多地)夏季频频发生破纪录的高温,为什么极地的冰川还在不断融化? 这是公众们的质疑。个人认为: 回答这些问题将是未来科学家们需要研究的新方向 。 目前的全球变暖,在学术界似乎已经深入人心,因为由它养活了一大批管理者、生态学家、材料学家、化学家和地理学家等;换句话说,全球变暖提供了无数的就业岗位。然而,政治家们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最近澳大利亚的新总理 Tonny Abbott 上任后,就兑现当初的承诺,取消碳税,撤销气候变化委员会,削减好几百万气候变化研究相关的财政支出。 展望未来, 各国政府可能会重新认识并调整全球变暖的相关政策,相关科学家们可能也不得不面临更大的经费申请压力;虽然全球变暖速度减低了,但目前还在变暖,未来可能变冷,并且各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可能比以前更加频繁,所以政府很可能需要增加在气象灾害预报、预防及应对方面的投入。 全球 变暖减缓甚至变冷之后,未来十几年、几十年全球温度会不会再攀升?根据以往上百年的观测数据,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参考: 1.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24173504 2. http://www.latimes.com/science/la-sci-climate-change-uncertainty-20130923,0,791164.story 3. http://www.abc.net.au/lateline/content/2013/s3854886.htm
个人分类: 共享学习|14971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