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他山之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每个人都应阅读的十二本哲学书籍:从柏拉图到福柯
geneculture 2019-1-19 19:45
这十二本书及其作者介绍,都有英文版和中文版。在此提供其中文简要介绍和英文出处(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可沿此途径做进一步研读)。其中有几本书是中国教育忽略了的。暂时还不说已经翻译介绍进口的那些书与原文之间的差距。需要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读懂它们。要做到融智学教育观强调的懂会熟巧用五个台阶,那就更别说需要的功夫应该达到何种程度了!-邹晓辉 A 每个人都应阅读的十二本哲学书籍:从柏拉图到福柯 翻译并校对:邹晓辉 01 柏拉图(427-347 B.C.E.) 共和国(理想国) 柏拉图最伟大的著作是共和国(理想国),一个 关于正义的扩展对话 ,概述了他对理想国家的看法。 这绝对是专制的。他的前提是,只有那些知道什么是好的人,才适合统治,并且他规定了一个漫长而严谨的知识训练时期,他认为这才会产生这种知识。他们也应该治理,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国家的幸福。 02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利维坦 霍布斯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写道,公民必须转移他们的一些自由以换取主权当局的保护和安全。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已经签订了一种 社会契约 。 没有政府,人们就会发现自己陷入冲突 。 03 约翰·洛克(1632-1704) 政府论 洛克通过他的著作“政府论”( 1690 年) 建立了第一个完全形成的世俗的人权理论 。 他开始时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权威的影响,人们有责任保护自己,而不要伤害他人。他认为,当社会形成时,如果不遵守和尊重 这些权利和义务 ,就会建立政府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只要政府没侵犯公民对他们的信任,洛克就将政府视为执法和解决纠纷的手段。 由于政府在人民的同意下存在, 以促进其公民的利益,任何未能这样做的政府都应该被取消。 04 大卫·休谟(1711–1776) 人性论 休谟哲学以其人道主义和哲学 怀疑论 而广为人知,是一种经验主义。他拒绝了思辨哲学和神学以及所有对人类经验之外的真理的主张。他认为,知识的基础只在于感官体验。 休谟最持久的著作就是“人性论”,他 主张将人性的科学研究作为理解和改善社会的手段 。 休谟认为,这种研究将为世俗道德以及由正义和理性统治的社会提供基础。 05 卢梭(1712-1778) 社会契约论 卢梭于 1712 年出生于日内瓦,是一位富有远见和革命的哲学家和作家。他以戏剧性的开场白为线索打开了“ 社会契约 ”,“ 人生而自由,枷锁无处不在 ”。 卢梭断言, 只有来自人民的意志 , 国家的权威 才能是合法的。该书思想对法国大革命和现代人权原则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06 亚当·斯密(1723 -1790) 国富论 斯密是一位杰出的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也是 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国富论”( 1776 )以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极大影响而闻名。在其中,他概述了 分工理论 并提出了自由放任理论。因此,史密认为,政府不应该干涉经济事务,不是重商主义, 自由贸易会增加财富 。 07 托马斯·潘(1737-1809) 人权 潘恩是法国和美国革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以其作品“常识”( 1776 年)和“美国危机”( 1776 年至 1783 年)而闻名。他的想法 植根于洛克和卢梭的理论 。 在“人权”中,潘恩把 注意力转向法国大革命,以审视人权的性质 。作为民主和共和主义的捍卫者他认为 理想的政府是支持人类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生命、自由解放、言论自由和良心自由)的政府, 如果国家不能使其人民受益,那么革命就是允许的。 08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 妇女权利的辩护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妇女权利的辩护”是女权主义文学和哲学一项强大而开创性的著作。在其中,她主张 改革妇女教育,增加妇女对社会的贡献 。沃斯通克拉夫特看到,流行的教学理论正在将女性变成女性生物,为生活变迁做好准备。她 希望女性成为理性和独立的存在者 ,她们的 自我意识 来自于他们的思想发展而不是镜子。 09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 1806-1873 ) 论自由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806-1873 )是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 功利主义的倡导者 ,这是一种基于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 )作品的理论。 他的著作“论自由”( 1859 年)使他成为了人权的捍卫者。他主张 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只要他们不伤害他人 。穆勒还认为, 幸福是道德的基础 ,并鼓励任何最大化 的 最大多数的人民幸福的行动。穆勒是当时领先的自由女权主义者。他在“妇女服从” ( 1869 年)中与男子平等地维护妇女的权利,并提出了诸如妇女选票等措施。与论自由一样穆勒表示他对妇女解放的看法 深受其妻子 哈里特·泰勒 影响 ,她是早期倡导妇女权利的人。 10 让·保罗·萨特(1905-1980) La Naus é e( 法语: 恶心 ) 萨特是二十世纪最着名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他与西蒙娜·德·波伏娃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对法国的知识分子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La Naus é e( 法语:恶心 ) 是萨特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 1939 年。它试图通过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 以虚构的形式 捕捉人类的经验 。小说中的英雄安托万·罗钦廷( Antoine Roquentin ) 经历了一场存在主义的危机 ,在此过程中,他对普通社会生活的旧观念和身份失去了信心。主角意识到他是一名自由球员, 必须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目的。 11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 第二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是“第二性”的作者。 这是女权主义的基本文本,它考察了女性 在父权制下的压迫 。在其中,她认为“一个女人 不是天生的,而是制造的 ”,这表明作为一个女人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而是社会化和文化适应的影响。 12 米 歇尔·福柯 ( 1926-1984 ) 性倾向的历史 福柯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历史学家和理论家。 他的作品特别表明了十九世纪对分类的痴迷导致 性别认同范畴的构建 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 如何影响和控制 对性和性行为的态度。 以上译文的原文来源 : https://blog.oup.com/2018/11/world-philosophy-day-2018-slideshow/
个人分类: 西方哲学1|8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公差”、容许误差与科研经费的报销
热度 7 fdc1947 2017-12-11 08:02
“公差”、容许误差与科研经费的报销 首先要对标题上的“公差”一词作说明。由于后面说到了报销,所以我想人们可能会想到的是出公差( chāi ),所以要报销。不是的,这里所说的公差是技术用词(差的读音是 chā )。 机器设计和制造中,公差是指对于机械或机器零件实际参数值的允许变动量。这与科研经费的报销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回事情,怎么把它们扯到一起去了呢? 如今,在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的科研工作者都对科研经费的报销大有怨言,抱怨的对象当然并不在哪些可以报销哪些不能报销上,而是报销的手续太过繁琐,对于各种票据的处理、签字及附加的证明等方面的处理都很麻烦。由于很多规定非常死板,报销经费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科学网上一篇博文的标题“ 一入财务深似海,半日报销几人还? ”很生动地描述了很多科技工作者为了报销经费所花费的大量时间。 做科技研究不可能不花钱,花了钱就要报销。但是,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不熟悉财务制度,往往要花很多精力来应付财务报销。有时候研究生也就帮助来做这些工作,因为我们的教授、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一般都是没有秘书的,而很多经费的支出也都是研究生们经手的,是他们的实验材料、出差开会支出等。报销时有一个单据不合格,就不能报销,所以常常要去不止一次。有的单位是报销时间需要预约的,那就要另约时间,但是有时候第二次还是有不合格之处,那就更麻烦了。所谓不合格,往往是填写项目不对、票据的证明不全(比如需要除发票以外的另外证明,诸如会议通知、调研报告等等五花八门的证明材料)、领导人没有签字(某些特殊事件的证明材料需要另找领导人签字,如需要用公务卡付款的,由于对方机械故障,无法刷卡,当时缴纳了现金)、有的时候还需要多个领导人签字等等。 有时候非常琐碎的小事情,涉及的金额也不算很多,百十来块钱,但是,如果不报销,让经办人甚至研究生自己拿,也很不合情理,于是只有再跑N趟。教授的时间是时间,研究生的时间也是时间,他们的时间都很宝贵。 我知道财务工作者对于工作中的规定往往是认真地执行的,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认真执行制度是完全应当的。我不是做财务工作的,但是,我想做任何工作,制度的规定都不能过于死板。就像人们做机械加工,讲零件之间的配合,要做一根轴,穿一个孔,要求轴能够穿进孔中能够自由转动。如果设计时只规定孔径是10mm,轴经也是10mm,那就容易产生问题。有可能轴塞不进孔里去,即使硬塞进去了,也转不动。因此,设计时就要规定,孔径要比10mm大一点,轴径要比10mm略小一点,大多少、小多少都要规定好。这称为配合的公差( chā )。公差太小了,就可能太紧,转动很困难,公差大了,就可能转动起来产生太大的晃动。但是,只要有配合,就一定要有公差的问题。要规定,孔径最大允许大多少,最小允许大多少,轴径最大允许小多少,最小允许小多少,都有一个上下限。没有一点松紧度,设计的时候不考虑公差的问题,加工的步骤就无法执行。 在机械加工要规定公差。同样,我们做实验观测、做理论计算,也会有一个测量或计算的误差上下限,这样可以判断结论的可靠程度。在制造产品时,产品质量的标准也会有一个容许误差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与机械加工的公差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必须允许上下浮动,这是相类似的。 我不懂管理,更不懂财务,但是,我相信世界上的道理总是相通的。我们在规定现在的科技经费报销制度的时候,不妨规定一个“公差”。当然,这里的差,不是针对钱财的数目,钱财的数目是必须准确的, 这里的公差是对于报销所涉及到的单据,报销时可以允许有一点小的不很规范之处 。比如,对于需要报销的十几张单据中,有一张单据,不大符合严格的标准,例如没有使用那个公务卡付款,按某地规定需要上一级领导人签字,但只有主管项目者的签字而没有上级领导人签字,而涉及到的票据金额也不大, 那就不妨给予报销,而把不规范的情况记录在案(如今都是电脑处理,记录在案是很容易的)。 这种情况,只要不规范情况的总量占该项目总的费用的分数比例不大,而且涉及到总的金额也不多,也就可以了。 这里不妨可以规定两个数字,一个是这种不规范情况涉及到金额占项目总金额的百分数,另一个是这种金额的绝对数目。这两个数目可以作为报销过程的“容许误差”。 如果我们的科技项目财务报销制度里,有了这两个规定,我相信事情就会好办一些。 报销的事情,涉及到科技工作者与财务工作者双方的合作,大家都是为了把科技工作做得更好。规定了“公差”,双方就能够“配合”好。没有公差的规定,配合就会“过死”。我记得好像是有领导人说要“松绑”的。怎么松? 还是要有一个规定,一个框框。有了我所说的这种公差,就有可能做到“抓住大的,放开小的”,不让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影响大的工作。 一位科研工作者对于经费报销 “ 一入财务深似海,半日报销几人还? ”的状况 ,说这样的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上面一直说松绑,雷声发作不下雨。”我看是说出来很多人的心声。如果我们在制度上定下来几条规定,把“公差”制定好,运行起来就能够润滑得多。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7998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美国西部地下水濒临枯竭
热度 1 xjtuhyg 2014-8-1 16:55
美国西部地下水濒临枯竭 地下水资源流失需要自然界花费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再次恢复,当前问题剑指该流域人口中心激增、粗放式农业用水等不可持续的发展现象,包括亚利桑那州绝大多数地区以及科罗拉多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新墨西哥州以及怀俄明州的部分地区都存在这些问题。 关键词:他山之石,美国西部,地下水,水资源枯竭 作者:James Famiglietti 来源:GRL 发布时间:2014-7-29 17:13:55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472917135590034101.shtm 美国西部干旱导致米德湖水平面下降,但地下水资源枯竭的形势更加严峻。(图片来源:OAKLEY ORIGINALS) 在过去14年中,干旱一直困扰着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科罗拉多河上的两大堰塞湖——米德湖和鲍威尔湖——水量逐渐减少在湖畔的红色岩石上留下的“白色浴缸圈”。同时,在肉眼看不见的地底,另一个“浴缸”也在被掏空。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科罗拉多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正在以6倍于地面用水的速度枯竭。 地下水资源流失需要自然界花费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再次恢复,当前问题剑指该流域人口中心激增、粗放式农业用水等不可持续的发展现象,包括亚利桑那州绝大多数地区以及科罗拉多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新墨西哥州以及怀俄明州的部分地区都存在这些问题。 并未参加此次调研的弗吉尼亚州美国地质调查局退休 水文地质学家Leonard Konikow预言,由于地下水资源需要补给当地很多溪水与河流,因此这些溪流大部分都会干涸。他表示,由于农民是地下水资源的最大用户,他们要在蓄水层打越来越深的钻孔以获取水源,泵水的成本将会上升。 加州大学水文地质学家James Famiglietti及其同事用美国宇航局的一对卫星——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对地球重力的变化进行了观测。该团队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的一篇在线文章称,从2004年12月到2013年11月的9年时间里,该流域每年地下水资源流失量达到5.6立方千米。与之相对的是,鲍威尔湖和米德湖每年流失的水资源量为0.9立方千米,这些流失的水量是该流域地表水流量的85%。 目前对地下水资源管理与监督的措施依然很少。 1922 年,科罗拉多河流域7个州达成的《科罗拉多河协定》对该流域地表水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划分。而与此相对的是, 通常土地拥有者掌握着地下水抽取的权力。 “如果有土地资产,就有权任意钻井抽水。”Famiglietti说。(来源:中国科学报 冯丽妃) 《绸缪中国水战略》 http://product.suning.com/103083872.html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9IEBLIE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31427606.html http://xjtunews.xjtu.edu.cn/zhxw/2012-10/1349687369d38900.shtml http://item.jd.com/11091485.html http://book.jarhu.com/book-464933.html
2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张志东先生:我的科研入门之少林扫地功
CAU05077 2013-7-11 18:24
我的科研入门之少林扫地功 精选 已有 7002 次阅读 2013-6-29 09:49 | 个人分类: 师友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在《 科研入门之武林秘籍 》中大呆融合当代武林六大门派的绝世武功,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一本科研入门 之《六青神功》。其中第一式是 少林和尚扫地功,说的是, 扫地 功是 少林寺和尚必修的入门功法。通过每天每时每刻的勤学苦练,在重复性的劳作之中磨练的是心静入定的功夫。 当时,有网友建议,结合一些具体的名人轶事来讲解功法,效果一定更佳。当时,由于比较忙,大呆也就没有应声。大呆也没有认识什么名人,也不知道那些名人轶事。从网上搜索一些资料也是一些二手货。现在正值毕业季,大呆尽管也谈不上是什么名人,但是在科学网混迹多年,也混了个“名博”的身份。今天就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解一下 我的科研入门之 少林扫地功。 大呆的科研入门应该是从 1983 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晶体物理专业跟随王业宁先生做学士论文算起。当时,在大四下学期做毕业论文,我们晶体物理专业 20 个同学,分了三个小组。大呆所在的这个小组六七个同学跟王先生做内耗。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师傅: 王业宁,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晶体教研室副主任。从事固体内耗相变及高温超导体中结构不稳定性等方面研究,尤以相变内耗研究见长。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冯端等合著《金属物理》一套书非常有名,是学界经典论著。 内耗 是指材料在弹性范围内由于其内部各种微观因素的原因致使机械能逐渐转化成为材料内能的现象。 物体内部微观结构的“内摩擦”消耗了振动系统的弹性储能。由于应变滞后于应力一个位相角,应力循环一周 , 应力 - 应变曲线不能沿原路回到原点,而是形成一个回线,其面积正比于一周的能量消耗,内耗(Q -1 )定义为单位体积内每周能量耗损 ( △ W) 与最大弹性储能 (W) 之比。 内耗既是实用的消声减震阻尼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又是研究固体中物理问题的一种手段。 王先生 在固体相变及畴界的内耗方面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从低频到高频较全面的知识。内耗的测量手段根据不同的频率有多种方法,例如 扭摆法、共振法、超声脉冲法 等。 扭摆法是一种低频测量方法。当时, 王先生给我布置的题目是《MnCu合金的内耗》。 我使用的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葛氏扭摆仪,是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葛庭燧的设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也是我与金属所最初的一点渊源。葛庭燧先生早期在金属所工作了多年,80年代去合肥建立合肥固体所。而王业宁先生在50年代也曾经在金属所(进修)工作了一年,向葛先生学习内耗。当然,这些细节当时大呆傻傻地全不知情。王业宁先生后来将内耗的研究发扬光大,特别是应用到研究高温超导的现象和机理,非常有创新性(这是后话,是大呆离开南京大学后的事情)。 应该说,在测量内耗的三种方法中, 扭摆法的原理最简单。 我用的MnCu合金 试样加工成直径约1.0mm的细丝。 丝状试样置于加热炉中悬挂起来 , 低端固定 , 上面接细杆与摆锤连接。用两个摆锤间的距离调整摆动的频率(在0.1~15Hz范围)。细杆上有一面小镜子,随细杆的摆动而摆动,一束光打到镜子上反射到墙上。 激发 摆锤 振动;当激发停止后 , 测量扭转振动振幅的衰减,得到内耗作为频率或振幅等物理量的函数。控制 加热炉温度,测量出不同温度下的内耗。 扭摆法实验起来最辛苦(在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测量之前)。完全拼的是人工。就是在一个小黑屋里,关上灯, 激发 摆锤后, 开始人工数反射到墙上不断左右晃动的光斑的 振幅。我看 ,比 少林和尚扫地功还辛苦和无趣,枯燥无味。既是不幸也是万幸,大呆就是小组中唯一一个被指派修炼这个苦功的。其它同学的活儿看上去都比较轻松(做的是 共振法、超声脉冲法 ),仪器放上样品,自动就能画出曲线。 大呆摊上这个苦活计,可能是命中注定。因为负责 扭摆法实验的张志方老师名字和我就差一个字。听起来就象哥俩。我一直相信,正是由于名字相近,导致负责分配论文工作的老师将大呆分给了张老师。这是大呆的福气。因为张老师为人忠厚踏实,热情助人,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手把手教我如何做实验。 少林扫地功法讲究的长期练习,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并从中寻找乐趣。 王先生安排大呆做的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个老题目,样品也是老样品。是文化大革命前就已经做过的工作,后来被文化大革命耽搁了。王先生本意只是让我练练手,重复一下以前的工作,把耽搁的工作捡起来。所以,在什么温度有几个内耗峰先生心里清楚得很。大呆经过日复一日的观察,将结果画成内耗随温度的曲线,发现在一个已知的内耗峰的肩膀上露了一个小小的头,不仔细的根本不会注意,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呢。 少林扫地功法的精妙之处是 听晨钟暮鼓,感四季变化,从一沙一叶一花之中体验大千世界之美妙。大呆就又重复了一遍,确认这个峰仍然存在。在将内耗峰和模量曲线画到一起后,大呆居然感悟到自然之美。模量与内耗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通常在内耗峰处有模量的软化。两者画到一起就象一幅山水画,高高低低的内耗峰是绵延的山岭,相应的模量曲线是天上的白云。 向张老师汇报后,张老师又仔细检查了我的数据,确定无误后。我们一起向王先生汇报。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张老师私下里高兴地对我说,这个工作能够发表在《金属学报》。当时,与国外的交流不多,很少有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而国内《金属学报》、《物理学报》等刊物都是非常著名的刊物,通常在上面发表论文的都是各单位的牛人(这是大呆后来查文献才发现到的事实)。 王先生学识渊博,对科研工作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和蔼可亲,慈祥中又不失威严。向王先生汇报结果后,先生又让我再确认一次。因为这个现象很特别,一个样品放了十年时间居然多出一个内耗峰,其机理到底是什么?由于我开展论文工作的时间有限,无法继续做下去了。后来王先生又安排另外一个学生做另外一个样品,确认了这个现象。并且经过张老师、王先生多年的努力,终于探明了这个新的内耗峰的机理(与马氏体相变和沉淀有关)。最后,这个工作真的是在 《金属学报》上发表,发表时间 1991 年,已经是我毕业八年后的事情。从中也可见王先生对学术的严谨。当时, 组里的老师对她都非常敬畏。大呆傻傻地,到没有怎么体会到太多的威严之处,感觉亲切的地方到不少。 由于我的认真仔细,王先生对我也赞赏有加。那时,我已经报考金属研究所庄育智先生的研究生。有一天,王先生出差回来,特地笑眯眯地和我讲,我在上海开会见到庄先生了,向庄先生推荐了你。后来,我顺利地通过了毕业答辩,王先生给了我一个非常珍贵的 5 分(如果大呆没有记错的话,是当年小组里唯一的)。 现在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有许多讨论,要不要做?要不要认真做?要不要严格要求?。。。。。。我认为这些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少林扫地,只要你认真做了,你肯定会有收获。不会吃亏的。大呆就从枯燥的大学毕业论文工作中收获了许多许多:培养了科学研究的兴趣,在研究中有所发现,从实验结果中体会到了自然的美,。。。。。。无论这个发现是否重要,无论论文是否发表在所谓的高档刊物,探索的过程非常重要,从中获得这些收获是十分宝贵的,伴随着我后来的科研经历,可以说将终身收益。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703685.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该如何做学术期刊编辑?
热度 3 gongshiliang 2011-11-24 21:22
现在学术期刊编辑通常成为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二传手”。某些收取版面费后即可全文实录的期刊杂志社,编辑则已然是财务出纳了。近期《新民晚报》 “夜光杯·十日谈”栏目推出“我编副刊”系列文章,对科技学术期刊的编辑从业人员倒也不无借鉴和启示,特在此辑录。 一篇美文的诞生 【作者:赵培光】 许多年前,好像是 1995 年夏天的某个上午,和往常一样,我习惯性地翻阅散发着油墨香的新报,而后不紧不慢地拆看四面八方的信稿。从实招来,做编辑久了,要想对每一封来信、每一篇来稿都保持足够的热情,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尽管我较之他人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 …… 忽然,我散淡的目光被叫做《女大未嫁》的短文牵引住,凝滞住。通篇读下去,心里涌起莫名的感觉,阴沉沉的,如怪诞的天气。再看附着的短笺,哦,出自公主岭的一位张氏青年。公主岭是个神奇的地方,我很早就听过感人肺腑的广播剧《响铃公主》。张氏的短笺,让我明白了《女大未嫁》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她只不过是向报社描述一下自己的困境、倾诉一番自己的苦恼。与其说它是 “ 作品 ” ,不如说它是 “ 求助 ” 。 偏偏它落入了我的手中,偏偏我当时很有些自作多情。于是,我便铺开稿纸,把一时涌上心头的话语统统注入了笔端。我当然不是什么 “ 知心哥哥 ” 或 “ 知心叔叔 ” ,极尽所能地为她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我,只是一个副刊编辑,从专业的角度评判她的文字,并且指点迷津。对了,我还将她原稿上不当的词句用红笔画上,意在提示她需要改动。按照地址寄还给她,索性我行我素,没什么期待。编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回过多少作者的信,自己都不知道,尽职责而已,或叫良心?我照旧做着我的工作,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又是忽然的一天,她回信了,连同修改后的散文。不错,审读过后我可以叫它散文了。虽然从散文的层面上看,它仍有着明显的欠缺,或曰硬伤,但是她至少写清了父亲常常在一边叹气、母亲常常在一边抱怨、弟弟常常在一边催促,使她这个 “ 女大未嫁 ” 的人,由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发展到亲人的冷漠再遭遇到亲人的喝斥的全过程 …… 这回,轮到我得寸进尺了! 副刊编辑多半是得寸进尺的家伙,算是通病吧?我发挥着想像:一个女儿在家庭,原本是最轻灵、最快活、最美妙、最幸福的元素;而家庭在女儿心上,无异于一座花园在心上。那么,什么情况?什么原因?致使她心上的美丽的花园一步步抑或一点点幻化成颓败的废园。诸多问题,她是当事人,会参透的。千古文章,无一定法,重要的是思想。我依旧通过信件,把球踢了回去。 当我再次看到《女大未嫁》的时候,我简直欣喜若狂了,美文啊!我对作品的期望,她居然都落在了实处。那还矜持什么?发吧,就全文发在了我主编的副刊上。读者们阅读后,有不少叫绝的。甚至,有人讨其联系方式,我一概成人之美。独独品尝着做编辑的甜蜜,断定她日后会是一位不错的作家。但我这次没有自作多情,只把怂恿留在了心底。 事隔许多年,风云过眼,无缘谋面,至今不知她嫁与未嫁?生活得好与不好?想来也无所谓,古诗还可以随意窜改呢 —— 依旧青山在,夕阳几度红。这,倒像是慰藉我自己了! 我和我的两位作者 【作者:彭诚】 我做副刊的编辑已经二十年了,和很多作家因为这个工作成为朋友。 大约在 1993 年春的一个风沙天,我去汪曾祺家约稿。其时,汪老在文坛声誉如日中天。我是骑自行车过去的。报社在玉泉路附近,汪老住在蒲黄榆。我骑车顶风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并不觉得累。 我敲门,应门的是一位老太太。清瘦而皮肤雪白,笑容温和而有婉转的韵味,有江南大家闺秀的风致。我立刻猜到是汪老的夫人。老太太边将我让到本是过道布置成的客厅里,边跟我道歉说,老头在书房里画画呢,一幅画没画完。她让我稍等会儿,自己进书房去了。过了七八分钟左右,老太太从书房出来,问我的名字是哪两个字,随即又进去了。 又过了七八分钟,两位老人一起从书房出来,汪老手中托着一幅画,夫人拿着两本书。汪老把画展开给我看,是一幅国画,半棵绿树春意盎然,一只小鸟跃然展翅,题款是 “ 给小友彭诚 ” 。夫人在边上抱歉地说: “ 他画小鸟总画不好,像小鸡。 ” 汪老呵呵笑着把画卷好,又把已经签好名的两本书递给我,这才想起我来的目的,回身去书房拿稿子。夫人笑着说: “ 你今天流年大吉,老头高兴。 ”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汪老。 还有一位离世的作家,令我时时感怀。 2000 年底,我在一本文学期刊上读到钟道新先生的小说《金色降落伞》,立刻有惊艳的感觉,在报纸上对小说进行了推介。 大约过了两三个月,已是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的钟先生突然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我随即请钟先生为《检察日报》副刊撰写专栏。当时,钟先生已开始了后来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黑冰》的编剧工作,忙碌可以想见。但钟先生一口应承,按时发来了需要的所有文章,篇篇独到、精彩。他在电话里说: “ 给《检察日报》的文章都是现写、首发,我昨晚熬夜写的。 ” 钟先生的电话风趣而又具知识性,与他相谈,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电话来去一年多,其间,每至节日,我必能收到钟先生的道贺手机短信,从无疏漏。钟先生每到北京办事,也必请我吃顿饭。 2004 年 2 月,钟道新编剧的检察题材的电视剧《角力》播出。我提议此剧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三人对话。我和导演高群书从北京、制片人盛晓红从南京赴太原会钟道新先生。两日畅饮清谈,宾主尽欢。 2006 年底,钟道新先生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七届全国委员会,亦请我吃饭。这是我最后一次与钟先生会面。钟先生回山西后又为《检察日报》写了一个月的专栏,并将新小说《配方博弈》付《检察日报》连载。 不久,我请教他编剧方面的一个问题,我用手机打他的手机,他让我挂断,随后用他的手机复我,将他编剧的心得倾囊相授,说了 1 小时有余。接着,他又将他的三个剧本电邮给我参考,包括一部还未面世的作品。 2007 年 8 月 3 日,钟道新突然去世,享年仅 56 岁。我将他最后给我的邮件单设了文件夹,名称为:怀念。 著名的出版人杨葵(也是我的作者)在《过得去》的自序中说: “ 回忆于我,是回得去的,回去的途径就是文字。 ” 我与我的作者们将通过我编辑刊发的文字回到过去。 套袖与信 【作者:罗雪村】 最近,得知自己成为 “ 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 ” 获得者之一,勾起了我对编辑工作中经历的一些人和事的回忆。 此奖以孙犁命名,首先便想起了孙犁 —— 一个戴着套袖的老人。那是 1994 年 4 月的一天,我同《人民日报》副刊编辑刘梦岚借到天津开会之机,去鞍山西道学湖里看望孙犁同志。一进门,老人正蹲在阳台上拾掇花盆,胳膊上戴着一副套袖。见我们来,他直起腰,拍掸掉手和套袖上的碎屑,清瘦的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虽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孙犁同志,时间已过去十多年,当时交谈的内容大多淡忘,但他戴着套袖劳动的情景,于今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真切。 今年 7 月 10 日,在纪念孙犁逝世 9 周年座谈会上,听到作家铁凝回忆她几次看望孙犁的印象:一个戴着套袖的老人蹲在地里捡豆子;他戴着套袖在糊窗户缝;坐在窗前写作的他仍然戴着套袖 …… 这也是我眼中的孙犁 —— 一位慈祥的受人尊敬的大作家,一个普通勤俭的劳动者。 除了写作,孙犁大半生在《天津日报》从事副刊编辑工作。对待作者来稿,他总是小心拆开信封,为了不伤及稿件和作者通讯地址;阅读稿件前,他会先擦净桌面;不用的稿件,他只将意见写在纸条上,而不在稿件上涂改 …… 当阅读了他的身世和他的作品后会发现,孙犁与套袖已不单是爱护衣袖的关系,而是联系着他对作者劳动尊严以及在劳动中所倾注情感的珍重。 像孙犁这样体恤、关爱普通作者的老一辈文化人还有很多,我又想起老领导、《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怜爱和帮助基层作者的故事。当年,老范为了推荐一名普通的基层作者,给我、一个普通编辑写了两封信。在第一封信中,他介绍了二十多年前在辽宁省建昌县下放时认识的一位文化馆美工,讲他在油画艺术上大有进步,觉得 “ 像这样刻苦自学成材的基层美术工作者,应该帮助提携,给他一点机会 ……” 发现基层作者,刊发他们的优秀作品,是副刊工作的一部分。不日,这位基层美术工作者的作品见报了。很快,又收到老范来信。他在信中写道: “ 这位作者在一个穷乡僻壤,能有此成就,不知做了多大的努力。看了他的经历,我为之泪下 …… 我一生帮助了不少类似的穷青年 ……” 他还希望以后能继续关注像这位基层作者一样的人的命运。 作为一位领导干部,他真诚关心普通作者,为他们的成长倾注心力,让我从他身上看到人性的光亮。 一位哲人说: “ 生命就是劳动和仁爱。 ” 我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二十年,经历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一些人和事。随着年事增高,当从人生浮面走进生命深处,再回忆 “ 套袖与信 ” 这样的故人旧事,仍然觉得如沐秋阳,温暖如春。 未发表的文章 【作者:申赋渔】 一个叫宏雅的女孩,给我寄了一篇习作。她是南京铜山镇的中学生,得了白血病,休学在家。我在电视上看过她。那是慈善组织举办的一个晚会。宏雅向着黑压压的人群鞠躬,带着笑容的脸上挂着泪滴。她的习作我仔细看了,很难发表。 还有三天就过年了,我决定去看看宏雅。从南京坐长途车,再坐小三轮,终于找到她家。宏雅快乐地和我说话,几乎看不出她在生病。我跟她一直在谈写作,并建议她多读一些书。 我走的时候,宏雅站在家门口送我。阳光从巷子口斜斜地照下来,照在她的脸上。我说: “ 你多写几篇,写得好了,我给你发表。 ” 她甜甜地笑起来,朝我挥手。 大年初六,我又来看宏雅,送一些书给她。她陪着我,快乐地走在简陋的乡间小镇上。她穿着一件红棉衣,像一束火苗燃烧在冬日的阳光里。她不时甜甜地和街上的人们招呼,抱起路边一个胖胖的小孩,啪的一声,忽然亲了他一口。她带我到镇门口的大草坪上坐下来,让我跟她谈写作。她说她写了好几篇,可是不好,她不肯给我看。 “ 等把你给我的书看完了,等我写好一点了,我就给你。 ” 她笑着说。 回到报社,我写了一篇报道。有人给宏雅捐了十多万。她可以到医院去了。 我去医院看宏雅。宏雅的床头柜上放着我送她的书和一本笔记。走的时候,宏雅一定要把我送进电梯。她笑着说,马上就开始写文章了。 宏雅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纸是印着蓝花的长格纸,叠成 “ 千纸鹤 ” 的样子。她说正在化疗,头发掉了,不想见人。她说等一阵子,好了,就来报社看我。 两个多月后,同事说外面有人找我。是宏雅,她朝我笑着。我带她到报社的每一个部门去参观。快乐像要从她脸上飞起来。她坐在我的座位上,怯怯地动着 “ 鼠标 ” ,她说: “ 等病好了,我也申请一个 QQ 号,我就可以把文章直接发给你了。 ” 宏雅给我写信,我给她打电话。她总是用快乐的声音跟我谈她最近看的小说和散文。她说,等病好一点了,就写文章给我。 过了一年多,钱花完了。宏雅的父亲又来找我,我已经无能为力。 有一天,宏雅忽然给我打电话。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她说她回家了,回到家舒服多了。她叽叽咕咕地说着、笑着,她说,她要写一篇文章,写好就寄给我。 她已经回家了。她不再治疗了。握着话筒,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十天后的一个凌晨,宏雅走了,走的时候,外面下着小雨。宏雅曾对我说: “ 我害怕死。死,就是我喜欢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 宏雅的父亲给我打来电话,哭泣几乎噎住了他的声音。 他说,宏雅走了。夜里,宏雅喊妈妈,要妈妈抱抱。妈妈抱着她,她昏迷过去。直到临去世之前,她才清醒了一会儿。宏雅对父亲说,她想见申叔叔。 父亲对宏雅说: “ 孩子,你再坚持等等,天亮了,他就来了。 ” 宏雅说: “ 我可能等不到了。 ” 外面下着雨,宏雅睡着了,她再没有醒来。她才 18 岁。 她终于没有写完那篇文章。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545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经典与书写丛书·翻译子系前言
jiangjinsong 2011-4-10 23:25
经典与书写丛书·翻译子系前言 这个多余的前言,毋宁说是后语:“经典与书写”翻译子系扉页题辞的后语,以及所有在“经典与书写”丛书被翻译文本的后语。向着将要被翻译的文本,这些摘自先人典籍的题辞说明了:对于“经典与书写”来说,什么是翻译?为什么翻译?如何翻译? 题辞的选取,是从《诗经》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到《论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两个“攻”字及其诸多解释,或许蕴含着翻译的秘密。什么是翻译?或许可以一言以蔽之,翻译就是攻:它异之攻和攻乎它异。 为什么攻乎它异?或者说,为什么翻译?为了“大道”。“大”在这里是动词,“大道”就是让道大起来,不要猥缩到一端,执着一端,失去左右逢源的两端之空,越走越窄,终至穷途末路。现代各种“主义”卫道士,恰是害道之士,因为他执一不化,不能通过学习它异、攻治它异而保持两端的张力,结果导致道路阻断、文明闭合。根据焦循的解释,这种不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一曲之士、一端之士、执一不化之士就是异端。如果攻治这样的异端之学,就会让大道越走越小,终至不通不化,“斯害也已”。与这种自鸣得意的异端小道相对,便是大舜“执两而用中”的大道。只有攻乎它异,才能叩其两端;只有叩其两端,才能一以贯之;只有一以贯之,才能两而化之;只有两而化之,才能导(道)而大之。 如何“大”?或者说,如何翻译?曰:“善与人同”。善与人同,不是通过“接轨”而与人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焦循解释说:“惟不同而后能善与人同。”而且,这个不同不是刻意寻找差别、保持差别,而是要善与人同。善与人同,自然善与人异;善与人异,自然善与人同。善同善异是一个善:善,则能同能异,攻乎它异而一以贯之;不善,则不能同、不能异,同则“普遍”、“接轨”,异则“本土”、“特殊”,两家主义虽互不相让,而其为不通不化、执一害道之异端也则一。孟子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仁道也,大道也。惟大道可以大而化之之谓圣:“执其一端为异端,执其两端为圣人”;和而不同是君子,同而不和是小人。和而不同就是善与人异、善与人同。诚能如此,庶几可以不辱《书经》末尾的告诫:“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庶几可以翻异言而为同文。 最后,经过这三层翻译的思考,我们也许可以读懂《论语》的开头为什么是“学而”,“学而时习之”的后面为什么是“有朋自远方来”。大译之道,难道不是在夫子的第一声教导中就已经宣示了吗?难道不是:只有在学习的时候向着朋友敞开,学才能大起来?只有在行道的时候向着远方敞开,道才能大起来?难道不是:必须有赖于大道的生生不息,大学的日新其德,今日否隔不通的人类文化才有可能大而化之,化成天下文明?《易》曰:“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否极泰来之际,同人以通天下之志,同文以通天下之义,正是“经典与书写”翻译子系的使命。 经典与书写编委会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