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原创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
热度 1 snow1007 2019-3-21 16:26
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 ■ 刘立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18年10月以来,国家开始大力破“四唯”“五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及唯帽子)。新时代科研评价当立“唯原创性”为标准。 什么是“原创性”?如何评价“原创性”? 英国针对大学的“卓越科研评价框架”关于科研成果原创性评价标准,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原创性是科学的最高价值。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将原创性视为最高价值。他将原创性纳入科学的五种精神气质之中,即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偏私性、原创性和怀疑主义。正是通过原创性科研成果,人类知识才得以不断增长。从科学家转型为科学社会学家的齐曼提出,所谓原创性,就是给人类知识宝库“添新砖”“加新瓦”。比如, 提出新科学问题,探索新研究方法,获得新数据,提出新理论、新解释,或者是以上的组合 。可以说,原创性是科学的精气神。 英国针对大学的“卓越科研评价框架”(以下简称REF),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提出相对可操作的界定,即原创性,指的是 某个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个科研领域的理解和知识作出了创新和重要的贡献。 具体来说,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指的是,作出新的实证发现,或发现新材料,以及对这些新发现或新材料作出新解释;解决新问题或复杂难题;开发出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和分析仪器设备;拓展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研究视野;提出新论证或/和新表述、新解释或/和新洞见;获得或采集到新的数据;或/和对社会政策和实践提出新理论、新分析或新表述。 英国对大学科研成果的评价,除了坚持原创性标准之外,还提出要兼顾对科研成果的“意义性”和“严谨性”进行评价。所谓“ 意义性 ”,指的是 某项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人类知识、学术思想或对社会政策和实践产生影响,或者对它们具有多大的影响潜力。 也就是说,要全面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所谓“ 严谨性 ”,指的是 某项科研成果是否充分体现学术严谨性、体现学术诚信科研伦理,使用的概念、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理论和方法论是否确凿可信 。比如,NgAgo基因编辑技术、人类胚胎的编辑技术等所谓科研成果,违背了科研诚信和伦理,因而不符合“严谨性”评价标准。 英国REF对科研成果采取“专家同行评议”和“分类评价”。REF将科研成果划分为四大类学科进行评价。第一类:物质科学、工程和数学;第二类:医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第三类:社会科学;第四类:人文与艺术。REF把科研成果的原创性(以及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四星、三星、二星、一星。 以物质科学、工程和数学大类为例,对科研成果原创性(含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层次的评价标准为: 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四星级:开辟新科研议程,导致其他科学家跟随、跟踪或跟风;引领世界科研,走在国际前沿;对提出新思维、新技艺、新结果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对科研主题和议程具有重大影响;提出新范式或崭新的概念;对社会政策或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对用户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三星级:在国际层面,对某科研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对某领域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对社会政策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对用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二星级:产生有用的知识,对某领域有一定影响;作出渐进性贡献,比如为已有理论和范式“添砖加瓦”;对社会政策或实践产生一定影响;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对用户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一星级:科研成果有用,但对本领域影响较小;对社会政策或实践影响较小;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的影响较小;对用户的影响较小。 如果某个科研成果质量等,远远低于上述标准,则打入“忽略不计”行列。 个人认为,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大体可以划分为, 顶级层次:在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 国际一流层次:在国际上顶天立地;国际二流层次:国际认可;国际三流层次:国内认可。还有很多科研成果 缺乏原创性,可“忽略不计” 。 REF规定,对大学科研成果评价,不得看影响因子,慎看被引用数。REF在新的大学评估指南中说:“任何评估组(即四大类学科主评估组以及下属34个小学科评估小组),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不得考虑发表该成果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得考虑期刊档次和级别。”若干小学科评估小组明确表示:科研成果评价中,彻底不看引用数,比如 “工程”评估小组;社会科学大类中,除“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评估小组之外的所有其他小组。“艺术与人文”大类,一律不看引用数。对那些看被引用数的评估小组,REF提示说:“被引用数仅仅是辅助参考指标,必须以专家同行评议作为主要评估方式。” 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 在评职称、建立“准聘—长聘”制度、授予各种“帽子”以及科研评奖时,应逐步转换评价标准和评价思维 ,淡化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将 科 研成果的原创性 作为最高评价准则。另外,科研评价必须高度重视“首发权”(priority)。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正如默顿指出:“如何让原创性成果得到社会承认,让原创性成果的优先权实至名归,是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科学家应充分利用国内中英文期刊获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 《中国科学报》 (2019-03-20 第3版 学术)
个人分类: 科学精神|4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时代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
热度 20 liuli66 2019-3-7 12:39
新时代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 国家在大力破“四唯”“五唯”,那么“立”什么?当立“唯原创性”标准。 笔者曾发表文章:代表作评价制度应更强调成果原创性。 什么是“原创性”(orginality)?如何评价“原创性”?英国针对大学的 “卓越科研评价框架”(REF)关于科研成果原创性评价的标准,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从科学家转型为科学社会学家的齐曼提出,所谓原创性就是给人类的知识宝库添新砖加新瓦,比如提出一个新的科学问题,探索出新的研究方法,获得新的数据,提出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解释;或者是这些新东西的组合。 英国针对大学的 “卓越科研评价框架”(REF) ,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界定,原创性指的是某个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个科研领域的理解和知识作出了创新性和重要性贡献。具体说来,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指的是:作出了新的实证发现,或发现了新的材料(案:如考古新发现),以及对这些新发现或新材料作出了新的解释(案:如对清华简的解读);解决了新问题或复杂难题;开发出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和分析仪器设备;拓展出富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的研究视野;提出了新的论证或/和新的表述、新的解释或/和新的洞见;获得或采集到新的数据;或/和对社会政策和实践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分析或新的表述。 英国对大学科研成果的评价,除了坚持原创性标准之外,还提出要兼顾对科研成果的“意义性”和“严谨性”进行评价。所谓“意义性”(significance,或重要性或价值性),指的是某项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人类知识、学术思想或对社会政策或实践产生了影响,或者对它们具有多大的影响潜力。给广泛地说,就是要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所谓“严谨性”(rigour),指的是某项科研成果是否充分体现了学术严谨性、体现了学术诚信科研伦理,使用的概念、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理论和方法论是否确凿可信。比如,NgAgo基因编辑技术, 对人类胚胎的编辑等所谓科研成果,违背了科研诚信和伦理,因而不符合“严谨性”评价标准。 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含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 是分层次的。大体可以划分为最高层次(人类顶级):在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二层次(国际一流):在国际上顶天立地;第三层次(国际二流):国际认可;第四层次(国际三流):国内认可,以及缺乏原创性的“忽略不计“。 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评价,可参考借鉴英国 “卓越科研评价框架”(REF) 。“卓越科研评价框架”(REF)对科研成果进行“专家同行评议”和“分类评价”。这里指的是划分为四大类学科进行科研评价,分别是:第一类: 物质科学、工程和数学 ;第二类:医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第三类:社会科学;第四类:人文与艺术。“卓越科研评价框架”(REF)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含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评价,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四星,三星,二星,一星;如果科研成果质量未达到一星标准,则打入“忽略不计”行列。 这里介绍物质科学、工程和数学大类对科研成果原创性(含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层次的评价标准。 “物质科学、工程和数学”类成果 原创性(含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 评价标准: 专家评议组要根据证据事实以及其他规定的通用标准,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含科研成果的意义性、严谨性),进行评议: 四星级: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四星级: 开辟了新的科研议程(agenda-setting),导致其他科学家跟随跟踪或跟风。 引领(leading)世界科研,走在国际前沿。 对提出新思维、新技艺、新结果具有很强的新颖性(novelty)。 对科研主题和议程具有重大的影响。 提出了新的范式(paradigm)或崭新的概念 对社会政策或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用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星级: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三星级: 在国际层面,对某科研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某领域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将产生持续的影响。 对社会政策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用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二星级: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二星级: 产生了有用的知识,对某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作出了渐进性的贡献,比如对已有的理论和范式添砖加瓦。 对社会政策或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用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星级:如果某项科研成果具有或潜在具有下列某些特征,可评定为一星级: 科研成果有用,但对本领域影响较小。 对社会政策或实践影响较小。 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管理的影响较小。 对用户的影响较小。 “忽略不计”:如果科研成果的质量等,远远低于上述标准,则打入“忽略不计”行列。 结语: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评职称、“准聘—长聘”铁牛轨、各种“帽子”以及科研评奖时,应逐步转换评价标准和评价思维,淡化影响影子等量化指标,将科研成果的原创性程度作为最高准则,不管论文发表的期刊是否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不管期刊是否高影响因子一区二区,不管是发表在英文还是中文期刊上。另外,科研评价,必须高度重视“首发权”。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国科学家应充分利用国内中英文期刊获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priority)。 补充20190415 原创性_学术评价的最高标准_何凯2002.pdf 邓小南谈学术研究如何兼顾原创性与时代性 2018 力度_厚度_深度_学术研究如何兼顾原创性与时代性_邓小南.pdf 原创性_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_陆敏.pdf 2002 刘念才等 科研评价_中国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_省略__基于国内外精英科.pdf 补充20190429 CAST优秀国内论文遴选指标标准.docx 科研评价 影响因子原创性与首发权.pptx
个人分类: 科技与创新政策|3729 次阅读|100 个评论
科研评价奖励:原创性和首发权高于影响因子
热度 10 liuli66 2019-1-8 19:45
科研评价:原创性和首发权高于影响因子 笔者曾发表文章提出:优先权高于影响因子;以及:代表作评价更应注重成果的原创性。现在,笔者从原创性、优先权(首发权)和影响因子三个维度,提出科研评价三维立方,如图1所示: 图1 科研评价三维立方 科研成果,按三维划分,可划分为8个象限: 1 原创性 高;优先权 有;影响因子 高。薛象限 2 原创性 高;优先权 有;影响因子 低。屠呦呦象限 3 原创性 高;优先权 无;影响因子 高。莱布尼茨微积分象限 4 原创性 高;优先权 无;影响因子 低。华莱士进化论象限 5 原创性 低;优先权 有;影响因子 高。NSC大多数象限 6 原创性 低;优先权 有;影响因子 低。SCI/SSCI大多数象限 7 原创性 低;优先权 无;影响因子 高。CXXX刊象限 8 原创性 低;优先权 无;影响因子 低。水刊象限 科研评价三维立方的主要意思是: 科研成果的原创性(originality, innovativeness),是最高的评价标准;但,某人或某单位必须拥有该成果的优先权(priority)或首发权,即你必须是第一个发现该成果的研究者,主要以科研论文为evidence(证据);所谓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科研评价的现实中,国内外均看重(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 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1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原创性,高;优先权,有;影响因子,高 据可靠资料说: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的关键成果和代表作发表于2013年SCIENCE[1]。 (来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29/167/tab-pdf ) 该发现是否具有科研发现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可重复性”呢?据可靠资料,该发现已被国际多个实验室重复确认。而这多个国际实验室在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这个高度激烈的 科研竞赛中,失去了首发权,输了。 国内外同行评价如何呢?据可靠资料,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尔丹认为是拓扑量子物质领域近二十年最重要的实验发现。诺贝尔物理学得主杨先生认为,是诺奖级的科研成果。 外行往往不懂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的原创性,喜欢看影响因子和被引用数。据可靠资料,该成果的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超2200次,高!其实,对于最高水平的科研评价,是不会看影响因子和被引用数这类“科学计量学”或数数指标的,比如诺贝尔科学奖就绝不搞数数。不知道国家科技奖励填写表是否有“数数”的内容,比如是否要求填写影响因子,被引用数?如有,笔者建议,以后废除这些科学计量学数数指标。 案例2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原创性,高;优先权,长期争议后获得;影响因子,低。 该成果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IMPACTS(治疗千千万万疟疾病人,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遗憾的是,很多很多年来,吾国科学共同体未能认识到其科学价值和社会医疗价值,比如屠呦呦多次申报院士未能成功;该项目直到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关于青蒿素科研成果的优先权:为了获得我国在青蒿素科研发现的优先权,“青蒿素协作组“1977年在国内中文期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页纸的论文,板上钉钉,从而确立了我国在青蒿素上的首发权优先权,全球都认可。但是,关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优先权,究竟属于哪个科学家和哪个单位?长期以来激烈争论不休。屠呦呦为捍卫自己在青蒿素发现的优先权上作出了很多努力,也引发了一些”矛盾“。最后,诺奖委员会一锤定音,确立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最关键贡献者。 来自网络 案例3 CAX发现外尔费米子。原创性,高;优先权,争议中;影响因子,低。 CAX课题组 ,与国际上两个课题组,同时独立发现了外尔费米子。在现行科研评价体制下,CAX团队将论文投稿到影响因子很高的SCIENCE期刊。结果是:SCIENCE同期正式(ONLINE)发表了国际上两个课题组的论文,而拒了CAX的论文。CAX与外尔费米子重大科研发现的优先权首发权,失之交臂。CAX课题组后来立马转身从SCIENCE转战到一个影响因子较低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该成果。因而,有若干国际科研机构以及CAX自己均 承认CAX课题组 的外尔费米子的优先权。 结束语 国际学术界流传”Publish or Perish”,其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发表为王,首发为大王。如何第一时间获取“首发权”? 我们曾提出:充分利用国内期刊获取首发权。 现在国家政策提出破“四唯“”五唯“。不破不立。那么,”立“什么?就是要立“原创性”,立“首发权”。 [1]C. Z. Chang, J. S. Zhang, X. Feng, J. Shen, Z. C. Zhang, M. H. Guo, K. Li, Y. B. Ou, P. Wei, L. L. Wang, Z. Q. Ji, Y. Feng, S. H. Ji, X. Chen, J. F. Jia, X. Dai, Z. Fang, S. C. Zhang, K. He, Y. Y. Wang, L. Lu, X. C. Ma and Q. K. Xu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a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Science 340, 167 (2013).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29/167/tab-pdf
个人分类: 科技与创新政策|3982 次阅读|58 个评论
代表作评价应更注重成果原创性
热度 22 liuli66 2018-11-22 08:52
代表作评价应更注重成果原创性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关于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重磅政策纷纷出台。其中,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已被提升为“顶层设计”。其实,不少“双一流”大学在聘任“准聘—长聘”(Tenure-Track)教授时已开始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通常是限五篇(部)论文(专著)。如今,随着各种政策的实施,可以预见,代表作评价制度将渐成主流。那么,如何选择自己的代表作?如何评价代表作呢? 随着我国的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转变,对于原创性重大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科研论文的评价,应从看重期刊的影响因子,转向注重成果的原创性。基于对国内外对代表作评价制度的现实观察,笔者提出了一种 “影响因子VS原创性”的评价维度。 具体来说,按照论文原创性程度的高低和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可将论文分为四类。第一类论文既具有高的原创性,又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例如,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并因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称“DNA象限”论文。第二类论文具有高的原创性,但发表在低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例如,以屠呦呦为代表的“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1977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关于青蒿素化学结构的论文。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称“青蒿素象限”论文。第三类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但原创性较低。简称“高影响因子”论文。第四类论文发表在低影响因子的期刊上,而且原创性很低。简称“低影响因子”论文。 在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下, 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或“准聘—长聘”教职时 ,通常按照第一类、第三类、第二类和第四类的顺序选择其代表作。这是科研人员对现实科研评价更注重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而非成果的原创性,所作出的合理对策。 不过,从当下我国更需要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这一事实出发,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评职称、“准聘—长聘”教授以及各种“帽子”时应转换评价思维,将论文的原创性程度作为最高准则,不管论文发表的期刊是否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不管期刊是否高影响因子,不管是发表在英文还是中文期刊上。就是说,我国今后的科研评价制度更加同等注重第二类和第一类论文,分阶段地淡化影响因子这个评价指挥棒。对论文原创性程度的科研评价,唯有依靠高质量的、高公正性的、国际化的同行评议。 考虑到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阶段不同,笔者建议,对于已获得教授或长聘教职的学者,开辟“评价特区”,对他/她们进行的科研评价以原创性和首发权为天,并鼓励其将高度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中英文期刊上,第一时间获取首发权。这不仅有助于出原创性成果和改变科研评价制度,也有助于实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 出处:代表作评价应更注重成果原创性 中国科学报 公号 https://mp.weixin.qq.com/s/2vUAqiC4YB5wSVGn2jYl4w 《中国科学报》,(2018-11-22 第1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1/341122.shtm 补充REF评价原创性20190215 ref-2019_2-panel-criteria-and-working-methods.pdf
个人分类: 杂感|7418 次阅读|84 个评论
对韩氏实验的争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学术批评范围
热度 22 jiangming800403 2016-8-13 14:48
论文有风险,发表需谨慎。特别是像NSC这样的刊物及其字刊。如果韩氏实验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面,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论。从最早的原创性,到后来的可重复性,已经超出了生命科学学术共同体,成为了一个公众事件,当 越来越多的非专业的人士参加论辩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严肃的学术探讨,而是一场闹剧了 我的生物学只停留在宏观水平,对分子生物学几乎一窍不通。生命科学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很成熟的试管婴儿和胚胎移植技术都有很高的失败率。多莉也是失败了很多次才做出来的。如果浅尝辄止的话,大部分实验室都不可能成功重复高等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正是因为克隆技术一直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在良种繁育方面的应用研究基本上偃旗息鼓了。 如果转基因技术很简单的话,我国选育的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水稻也就不会是重大科技进步了。抗虫棉从高抗性棉铃虫的威胁下拯救了中国棉业。90年代初,棉铃虫几乎毁掉了中国一半的棉花产业。但是能培育出基因工程应用产品的实验室(棉花、玉米、水稻)基本上都属于院士团队(范云六,张启发)。国际上转基因种业也属于高投资、高风险的高技术产业,只有少数大公司才能进行。 但是由于学术论文“不发表即死亡”的理念,很少有人等到实验非常成熟、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写论文,而是抢发一些并不完善的结果,这也是一流期刊上生命科学论文低重复率、高撤稿率的根本原因,小保方的论文,也和日本国内研究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关系。但是,敢于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大部分应该没有造价的主观故意,而且是非常自信的,因为论文或者被证实或者被证伪。而且“证伪”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证伪是科学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韩氏实验的实现率,这就是一个研究的题目。 论文有风险,发表需谨慎。但是不能用大批判代替正常的学术争论。 韩春雨的话题在科学网上已经亢奋了三个月。实际上,我正在赞同高山老师的观点。韩式实验,在逻辑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我是表态不站队。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4880 次阅读|36 个评论
无源被动红外相控阵实时定位系统
热度 1 jianhuihong 2015-6-3 02:14
谁说老中没有原创性?我的发明(五) *** 激光戴 : 诺奖水平在于举一,而不是反三,支那你不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94776.html 激光戴博主回复(2015-6-2 01:03) : 苹果的板子,以前没有过的,统治了世界很多年,供您参考。 **** 激光戴,咱不玩苹果类电子产品。咱玩的是大型燃烧机械和电子控制类产品。 我的发明:无源被动红外相控阵实时定位系统 如何用: 用两台仪器,共6个传感器对移动红外源定位。单个cube定出一条光的直线,两条直线相交定位。 用了很多三角几何函数(像北斗卫星那样 use trigonometry to locate an object's coordinates)。 可以干什么用? 使用你的想象力。用来对移动的红外源(火焰)的实时定位 (x, y, z)。 不申请专利,不卖产品。公司当做技术机密自己用, in use since 2006。 文件: flare_2006_HPI_FlareRadiation.pdf 相关博文: 辱华的Fiorina是个弱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0641-894839.html
个人分类: 科学|1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说老中没有原创性?我的发明成了热销产品(四)
热度 3 jianhuihong 2015-6-2 22:39
激光戴 : 诺奖水平在于举一,而不是反三,支那你不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94776.html 激光戴博主回复(2015-6-2 01:03) : 苹果的板子,以前没有过的,统治了世界很多年,供您参考。 **** 激光戴,咱不玩苹果类电子产品。咱玩的是大型燃烧机械和电子控制类产品。 专利: 低氮分级燃烧气体焚烧炉的还原炉控制器 应用:带有氨气(NH3),氰化氢(HCN)废气的焚烧通常会产生10,000 ppm NOx. 采用了这个分级燃烧技术后,可以把NOx降到40 ppm。 雾霾治理的利器。美国的蓝天碧水是靠科技取得的。 “以前没有过的;已经工业化应用since 2005”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and controlling the percent stoichiometric oxidant in an incinerator Patent number: 7318381 Abstract: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easuring and controlling the percent stoichiometric oxidant in the pyrolyzing section of incinerators are provided. The methods and systems rely on measurements of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the gases within the pyrolysis section and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values and the percent stoichiometric oxidant. Type: Grant Filed: October 12, 2004 Issued: January 15, 2008 Inventors: Kenny M. Arnold, Jianhui Hong, Joseph D. Smith 相关博文: 辱华的Fiorina是个弱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0641-894839.html
个人分类: 环保|164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谁说老中没有原创性?我的发明成了热销产品(三)
热度 7 jianhuihong 2015-6-2 09:43
激光戴 : 诺奖水平在于举一,而不是反三,支那你不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94776.html 激光戴博主回复(2015-6-2 01:03) : 苹果的板子,以前没有过的,统治了世界很多年,供您参考。 **** 激光戴,咱不玩苹果类电子产品。咱玩的是大型燃烧机械和电子控制类产品。 我的专利: 超低氮无火焰燃烧器(结束了德国的专利壁垒) “ 以前没有过的;太新了,还没有开始统治市场呢”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DUAL MODE BURNER YIELDING LOW NOx EMISSION Application number: 20130260323 Abstract: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burner adapted to heat a furnace or other environment of use. In particular, a burner for providing a fuel gas in combination with an oxidant to effect controlled reaction of the fuel gas in a manner to reduce NOx emissions is described. Combustion of the fuel gas is shifted from the burner combustor to a location outside the burner once the temperature within the furnace/radiant tube has reached a sufficient level to complete combustion of the fuel gas. Type: Application Filed: April 2, 2013 Issued: October 3, 2013 Assignee: Eclipse, Inc. Inventors: Jianhui Hong, John William Wheeler 相关博文: 辱华的Fiorina是个弱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0641-894839.html 诺奖水平在于举一,而不是反三,支那你不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94776.html
个人分类: 环保|3724 次阅读|25 个评论
谁说老中没有原创性?我的发明成了热销产品(二)
热度 12 jianhuihong 2015-6-2 06:13
激光戴 : 诺奖水平在于举一,而不是反三,支那你不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94776.html 激光戴博主回复(2015-6-2 01:03) : 苹果的板子,以前没有过的,统治了世界很多年,供您参考。 **** 激光戴,咱不玩苹果类电子产品。咱玩的是大型燃烧机械和电子控制类产品。 我的专利: 每小时256公里的风吹不灭的长明灯(WindProof flare pilot that withstands 256 km/h wind)。 An breakthrough so remarkable we can only call it WindProof. 用气动力学的原理和燃烧理论把不管多大的风消于无形。 “ 以前没有过的,统治了美国市场很多年了(since 2002)”。 Ultra-stable flare pilot and methods Patent number: 6840761 Abstract: A continuously operating ultra-stable flare pilot for igniting a flammable fluid discharged from the open end of a flare stack and methods are provided. The flare pilot basically comprises a fuel-air mixture inlet conduit, a fuel-air mixture discharge nozzle attached to the fuel-air mixture inlet conduit and a wind shield having a lower end attached to the fuel-air mixture discharge nozzle or the fuel-air mixture inlet conduit. The wind shield has an open upper end which includes an upstanding wall portion facing the open end of the flare stack and the wind shield includes an outwardly extending wind capturing baffle attached to each of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wind shield positioned substantially around openings in the wind shield through which captured wind can flow into the interior of the wind shield. Type: Grant Filed: October 8, 2003 Issued: January 11, 2005 Inventors: Jianhui Hong et al 相关博文: 辱华的Fiorina是个弱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0641-894839.html 诺奖水平在于举一,而不是反三,支那你不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94776.html
个人分类: 环保|2562 次阅读|38 个评论
民国前后(4): 中华民族的原创性与拿来主义
热度 37 Majorite 2014-1-28 02:26
中华民族的原创性与拿来主义 在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当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场时,场内响起了解放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电视机旁的西方观众震惊了,代表十亿人民中国的这个入场进行曲怎么会是一首普鲁士军歌——《德皇威廉练兵曲》,难道中国这个5000年的文明古国竟然没有能写出一首像样的进行曲的人才,而非要抄袭德国人的作品不可?可悲的是,堂堂的大国抄袭别人的作品了,竟然还不知道从哪里抄的。 《 德皇威廉练兵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xNDc4Mzk2.html 195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10周年重大庆典活动, 在李志民上将的指挥下, 230名解放军将军组成的合唱团,合唱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据说,他们激情澎湃、气壮山河的演唱 ,赢得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与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上世纪 7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多次领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期间,毛泽东到南方巡视期间,反复强调要增强团结,遵守纪律,并且多次与南巡随行人员和参加座谈的同志一起唱《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 中央政治局 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上,毛泽东建议与会者共同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由他来亲自领唱。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没有少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哪知道它的音乐 旋律是抄的。 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红二十五军由 鄂豫皖 根据地长征到 陕北 以后,改编为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程坦找到时任宣传科长的刘华清,建议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对部队进行纪律教育,于是就借用了鄂豫皖苏区流行的民歌《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 而鄂豫皖苏区《 土地革命 完成了》的歌谱, 又是来自 河南 督军 冯玉祥 部队的《练兵歌》,后者又是抄于军阀 张作霖 的《大帅练兵歌》。《大帅练兵歌》抄袭于 张之洞 《军歌》 , 张之洞写了 《军歌》的歌词,但是歌谱来自 袁世凯受大清朝廷之命在 天津 小站练兵的《大帅练兵歌》,后者又是 袁世凯的德国军事顾问 把 普鲁士军歌——《德皇威廉练兵曲》引进中国的 。 晚清朝廷、 北洋军阀各派系军队、民国国民革命军、新军阀军队,都用此曲填入自己的词成为军歌,一直到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都是如此。 《大帅练兵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0MjQzNzk2.html 另外,国民党的北伐军歌《国民革命军》、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歌以及儿歌《两只老虎》都是抄自欧洲的 10世纪的格列高里圣咏。 由邝填词的北伐军的军歌——《国民革命军》:“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在第二次 土地革命时期 ,共产党人使用的《土地革命》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中国流行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从封建的大清王朝到 北洋军阀各派系军队、封信三民主义的民国的国民革命军、新军阀军队,再到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党的八路军、解放军都是如此 拿来主义,不问知识产权,实在与政治无关、与阶级无关,而与民族的文化有关了,这样不以抄袭为耻的贫瘠的土壤上原创何处生根? 《德皇威廉练兵曲》 (缺词) 。 。 。 《大帅练兵歌》张之洞 填词 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 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 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 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第三行军莫把民骚扰 我等饷银皆是民脂膏 第四品行名誉要爱好 第五同军切莫相争吵 方今中国文武学堂造 不比市井蠢汉逞粗豪 各营之中枪队最为要 望牌瞄准莫低亦莫高 炮队放时须要看炮表 安放药引须按度数标 轻炮分工不愁路窄小 重炮车载马拉不觉劳 马队自己须将马养好 检点蹄铁切勿伤分毫 临敌侦探先占敌险要 我军酣战从旁速包抄 工程一队技艺须灵巧 陆地筑垒遇水便搭桥 辎重队里事事算计到 衣粮军火缺乏不需焦 。 。 。 《北洋军军歌》 中华民族五族共和好 方知今日练兵最为高 大帅练兵人人都知晓 若不当兵国家不能保 请看外国军械多灵巧 重整武备坚甲历兵高 共同练兵个个如虎豹 保住国家太平乐消遥 陆军营内辎工马步炮 各营各连学术比为高 陆军棚内正目为主脑 服从官长一切做事好 第一当兵宗旨要达到 莫叫官长费心又费劳 第二棚内常讲卫生好 无有疾病哪能生疲劳 第三枪械自己要保好 临阵之时发枪多灵巧 第四军服洁净最为要 若不洁净外人多耻笑 第五棚内弟兄和气好 同心处事切莫相争吵 第六临阵奋勇向前跑 如果退却军法不能饶 第七莫看吃酒赌博好 官长查出军法不能饶 第八莫怕弹雨枪和炮 效命疆场才能显英豪 第九服从官长为正道 遵守营规这事为最好 第十功课要受官长教 立了战功升官有多好 但愿同胞拿起枪和刀 卫国杀敌个个逞英豪 驱逐强盗平定内忧患 保住国家太平乐消遥 。 。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 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 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 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 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 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 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 公买公卖不许逞霸道 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 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 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 照价赔偿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 军阀作风坚决克服掉 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 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 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 流氓习气坚决要除掉 第八不许虐待俘虏兵 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 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 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 革命纪律条条要记清 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 保卫祖国永远向前进 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487685.html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3255 次阅读|50 个评论
中国科学家缺原创性论文是伪科学
热度 2 fs007 2014-1-6 13:16
寻正 我笔误把火狐整成飞狐,于是被闫小勇教授嘲笑了一把,因此我点了他的名字一下,就飘到了一位被《自然》报道的 学术大牛家园 里去了,随便崇拜了一下,就有了吃苍蝇的感觉,因为我发现了闫教授居然是搞伪科学的主儿,我如果发文批评,就变成了因私报复,而不发文,总觉得心里不吐不快。最终觉得还是维护科学纯洁性比个人名誉要重要些,因此抛砖砸玉。 《自然》在开放年代也整了一个开放性的杂志,叫《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那是交钱发文的新式开放性杂志模式,闫小勇引以为傲的 《科学家追求时尚》 一文就发表在该杂志上,闫教授在该文排名第四。这篇文章除了中国的专家,还有新加坡与香港的学者,大家都是搞什么复杂系统研究的,这种所谓交叉学科,向来是伪科学的重灾区。 交叉学科很有价值,但也易于给伪科学留下空间,因为它很容易出现在科学家面前讲哲学,而在哲学家面前谈科学的情况,大家在云盖雾绕的概念游戏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称赞声一片。中国学者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懂的时候就大加赞扬,别人就以为他懂了,而缺乏不懂就要深思的心惯,如果一项研究既不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理论价值,那就可能是伪科学。 《科学家追求时尚》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始终都有热点研究,而这些热点研究会因为种种原因存在,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本身的现实价值与攻关难易程度,这是一个无法证伪的命题,因为几乎不存在替代解释。 《追求时尚》一文采用了某种量化手段,即在美国物理学会的系列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用过去的文章作为评判标准,看新发表的文章跟踪热点的情况,这某种程度上是Tautology,循环论证,即使原命题可以证伪,也会因为方法上的缺陷而证实,为什么呢?Any inherent bias or propensity will have a tendency to repeat itself.任何决定选题与发表的因素都会继续。 该文做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中国与德国的学者比美国学者更追求热点,不如美国科学家有原创性:原创性排队,最牛者美国,次德国,日本,最后是中国。我的确感觉中国学者可能原创性不如美、德、日,但该文的结论却是非常搞笑的,因为它源于一个非常短视的未必合理的量化。 一叶障木,不见森林,该文的作者似乎没觉得用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来衡量其它国家的论文有什么不妥,我敢打赌,如果我们采用中国物理学会的杂志作为评判标准,中国的科学家不但比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的学者更有原创性,中国学者的科学贡献也是这些国家所有学者总贡献的无数倍!派个小学生大概也能完成这一研究。 这些自以为是的研究者没有意识到他们跨入了一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而缺乏社会学基础的他们忽略了基本的社会学常识与基本思路。他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现,只不过把所谓网络分析的手段生搬硬套到物理学研究论文上了。 再回头看了闫小勇教授的高产论文,几乎就是一个套路,同一种方法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去,听起来头头是道,其实就是概念三炒(水煮、红烧、与爆炒),想起哈工大的一名教授,网名太簇,孙文俊是也,他同一年毕业三个硕士,就是把同一方法照搬到三种场景中去,说到底,全是包装得很好的伪科学——以科学的名义,做无聊的事情,既无理论突破,也没有现实意义——当然,他们阐述现实意义时仍然头头是道。 中国学者原创性不如发达国家,美、德、日的比较就大有问题了,稍有物理学基础,这德国人可不是一般地牛,二战是否打垮了德国学者的脊梁,难说得很,日本后来居上,那肯定不是超英赶美整出来的虚名,谁比谁更有原创性,也具有不确定性。我可以怀疑日本真不如美国,但绝不会相信该论中表达出来的数据,那些数据整个儿就跟巫数差不多,毫无价值——它只能代表数据的产生方式而已。 在数据时代里,有着计算机的帮助,我们还能产生更多的数据,因此,做学术文章的压力总能将它们转化为学术成果,原创性缺缺,但欺骗性十足。中国的学术界评审规则潜的多,而这类伪科学课题似是而非,估计是学术原创性不太够的人的最爱,希望本文的揭发可以引起潜在的评审者的注意,在评审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的论文你认真读了都不懂,一种可能是你学问差了,那没什么羞耻的,还有一种可能是它本身就是忽悠人的东东,你把这玩意儿当作创意与原创,那才是丢人到底的事情。 这篇文章因为跟《自然》挂得上钩,国内媒体广泛转载传播,也很搞笑,中国人原创性不好说,但科学修养差却是可以判断的。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56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原创性的?
Bobby 2013-4-17 11:59
余英时在谈到美国大学教师职称升级时,说到:“写教科书,如美国通史之类,是升不了级的,因为在知识上没有原创性贡献,只是综合一下,作为一个教科书。教科书在版税上可以赚到很多钱,但在学术上,对升级一点用都没有。不会因为你的教科书,学术地位就提高,就是写通史或哲学概论也不会在现在的学术圈里占什么位置。”相比之下,论文和专著才重要,学报论文是最看重的。(见《学思答问——余英时访谈集》) 另外,我也在《维特根斯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注意到,学术圈及罗素本人只当他的《西方哲学史》为通俗作品,并非原创性的著作。真正原创性的作品才受人尊敬。我想,如果中国作者写一部《西方哲学史》之类的书,大概不当通俗作品的。 跟我们学术圈的现象比较,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来谈谈原创性的科学工作
热度 7 liwei999 2013-2-4 01:53
也来谈谈原创性的科学工作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03/2013 01:16:15 话题来自 谈谈原创性的科学工作:光纤和砒霜治白血病 。镜某不能理解这位王老师的思路。比如开篇的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是光纤之父,但很少有人知道光纤不是高锟发明的。”依镜某看,如果大众这样理解高锟工作的话,只能说大众媒体没有做好传播工作。镜某以为,一般人所理解的“光纤之父”并不是制造光纤,而是 提出使用光纤做通讯的概念 。并且指出了提高光纤的纯度就可以减少衰减的技术方向。这就叫做 发明 ,与发现有所不同。至于王老师所说的后来的改进,都是这个发明的改良,不能与这个 发明 相提并论。 如果王老师对这个认识能够理解的话,还可以继续谈论难度较大的药(医疗上)的发明的事情。若不能理解,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往下看了。至少从王老师的帖子看,其对高锟工作的理解不到位。因此援引高锟的事例,认为“我们不难看出张亭栋教授才是真正的原创者”说法毫无意义。 青霉素是上个世纪的一大发明。这不是发现。这个菌种恐怕早有人看到过、报告过。用于医疗就不同于一般了。因为这个发明的效用极大,“信噪比”很好,理解这个发明的意义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到了伟哥的发明,“信噪比”也很好,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效果极大。但是不可能给炸药奖,因为伟哥能治的病不是一个要死人的病。 到了张亭栋教授砒霜治白血病的事儿上,如何判定标准就变了呢?并非是镜某的理解标准有变,而是王老师、饶老师们的理解不到位。治疗的“信噪比”很重要。也就是说有效范围的界定是关键。所谓特效的说法,就是对适用范围界定做得好。所以才能准、才能特效。在大背景上看,癌症治疗效果不是很好。也就是说信噪比很差,看不出来治疗的效果。所以,行业采用“蒙人战术”,把时间移到前边去,曰 早发现、早治疗 就能长时间存命。这与 吃饱了不饿 的道理也差不多。 为什么说张亭栋教授砒霜治白血病不如后者?数字最说明问题。在5年生存率横行的癌症治疗领域里,95%以上的治愈率的数字,对任何癌症治疗都具有标杆性的、示范性的意义。这个数字如何能得到?应该说是陈、王们的功劳。 游戏里有开局难的,也有收官难的。癌症治疗是个“烂摊子”。投入的人力、物力无数,而见效的东西不多。张亭栋教授砒霜治白血病水准的治疗也是无数多治疗尝试中的一个事例,信噪比不是很好。癌症治疗领域几乎没有勇气讲治愈率的数字,只是讲有治好的 事例 、讲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很像不被某些人看好的中医。而对“M3型白血病”就大不一样了,95%以上的治愈率几乎达到了让所有人满意的治疗结果。如果不是有偏见的话,赞扬高完成度的后发者的思考几乎没有人有异议。因为这是救人命的善事儿。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辩论的继续:灯下的黑暗。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03/2013 07:41:15 对于镜某“必须要认识到高锟的贡献是在 光纤通讯 上”的主张, Quote 王老师回应说: 你这种高锟的贡献的观点是中国杂志网络上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学术界对高锟对光纤的贡献没有任何异议:他的贡献就是光学玻璃提纯。将光纤用于光纤通信是一种直观的肤浅的认识,它不可以当成一个人对科学的贡献,也不可能得诺贝尔物理奖。光纤通信也不是高锟提出的。 Quote 在高锟的时代,光纤的发展正处于瓶颈,这个瓶颈就是光纤损耗太大根本没法应用。他解决了这个瓶颈,也给这个时代的人工作的饭碗和成就的机会。你是下一个高锟吗? Quote 镜某说: 哪里读的书啊?他解决了提纯的瓶颈??哪里写的啊? 那个时代里,告诉人们“提纯了就可以用”比具体提纯工艺要有意义得多。除非这个工艺很特别,比如蓝光LED基板那样的材料。 Quote 王老师回复: 我是搞光纤的。因为师承的关系,对高锟博士有些了解。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贡献,而是因为争座次的关系。看你的评论,你好像不是光纤中一行的。 Quote 镜某: 因为是搞光纤的,所以不能理解高的贡献。不妨去看看原始论文、诺贝尔演讲的材料,看看人家是怎样说的。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2009/kao-lecture-slides.pdf Quote 对这个说法,王老师的再次回复居然是: 博主回复(2013-2-3 19:01):你不明白他真正工作的意义 博主回复(2013-2-3 19:00):这个演讲稿根本不是高锟写的。不需要再争辩了,因为你不是光纤领域,你不明白他真正工作的应用。 镜某有些无语了。镜某也时不常地与“专家”作对,以“横扫专家”著称。但是这位远不如这位王老师厉害。不知道诺贝尔演讲的材料是否是高锟写的问题与对高锟工作评价、理解有什么内在联系。从常识上论,诺贝尔演讲的材料应该是对高锟工作的“官方”评价、解说。 镜某所理解的高锟的工作是他比任何人都先认识到了光纤作为通讯手段的可能性,提出了光导纤维的具体设计方案、并且指出了光纤高吸收的现状并非是不可以克服的。仅有光纤并不能实现光通讯,还需要有半导体激光元件才能完成。从获得炸药奖的时间上看(2000年),半导体激光元件、集成电路的发明也要比高锟的工作早近十年。 正因为王老师以为高锟的工作是光纤,所以才有“争座次”的说法。这在镜某看来,根本就是理解的错误,做光纤的技术再好,与高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当初,是高锟到处游说,让别人制作高纯度的光纤。王老师,整明白了么? 光纤通信是西泽润一提出来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422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如何被扼杀掉的?
热度 79 Majorite 2012-10-1 02:10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如何被扼杀掉的? 嵇少丞 我的一篇短文《 日本记者一句话让中国科学家脸红到耳根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17136 在编辑没有加精与置顶的情况下依然有 194 人推荐,这是我原先没有预料的,说明科学家伙们皆认识到中国科学技术界的确亦存在一定的虚假繁荣,大家盼望对制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9 月 25 日《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那篇文章说: “ 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 如果想彻底抵制日货,中国只要加强自身实力,能够生产日本制造的所有产品就行 ” 。现在该我们反思:为什么中国企业做不出原创性的、掌握核心技术的、高质量的产品? 这个问题与钱学森之问本是同根同源。钱学森曾问一位去医院探访他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一流科技人才? 如果钱学森只提问题而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那么他也就不是钱学森了。他肯定对国家领导讲了他的答案,如同赵丹临死说出当时中国文艺不能繁荣的原因一样,只是党与政府不便公开罢了,其实一切善良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更何况钱学森那样智商的大科学家呢,况且“人之将死,其言亦善(真)”。 中国人的原创性是如何消失的呢?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中国人的原创性是在从幼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丢失的。这个实验室很简单,去幼儿园,在黑板上随手画一圆圈,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小孩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亮、苹果、乒乓球、鸭蛋、车轮 …… 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然后,再去一个厅局级的政府部门,领导们正在开会,同样在黑板上随手画一圆圈,问各位领导这是什么,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皆不发言,唯恐说出自己的“不聪明”的观点被人讥笑,最后大家齐眼看局长,局长说,“不就是一个大零蛋吗”。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局长,您说地对,就是大零蛋!哈哈哈”。由此可见,是“官本位”扼杀了民族的原创性。 世界上有三种国家:神本位、官本位、人本位。 神本位在西方中世纪时期也曾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但是,神本位毕竟反映的是宗教信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或基督教徒(例如,牛顿)。上帝把自然规律或真理藏于暗室,科学家所做的研究工作不过就是进入暗室摸索被上帝藏起来的“玩具”,当然,上帝只让那些智力超前、勤奋虔诚的科学家成为科学发现的幸运者。 人本位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体人思想之独立与自由、个性之解放。在这种理论框架之下,“自然人本无政府,自然资源可以随便搜取,但是加入了自己的劳动,就为私有财产。由于需要保护私有财产,才推举出一个或一些人管理,让渡出司法权。所以管理者(即后来的政府)最主要的职责是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父子是自然关系,所以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因而子女可以继承财产。但是統治权力或政府不能继承,一個君主死了,就应由民众重选。被推举出來实行管理的人沒有时间从事生产,所以人們公摊一些钱物給他們作为补偿,這就形成納稅制度。”(约翰洛克的《政府论》)。 根据人本位制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实实在在、活生生的灵魂,而体制却没有。我们绝不能允许体制盘剥我们,不能允许体制自行其是。不是体制造就了我们,而是我们造就了体制”(作家村上春树)。在人本位的国家里,国民限制政府的权力,决定统治者的合法性与执政时段,捍卫个人的自由与权力。 可惜,中国的社会既不是神本位,亦不是人本位,而是官本位。 中国很聪明,为了便于统治这样的聪明人,中国历代统治者不得不实行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对百姓洗脑。封建王朝向百姓传播“真命天子”、“奉天承运”的观念,把枪杆子里面出的政权,假托神授,以显得合法。就是封建王朝结束之后,不同时期的执政者依然利用各种手段对百姓搞“顺从”教育,“没有执政党,就没有当下中国”、“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 X 主席亲”;对执政者的政策与成绩歌功颂德,不容任何怀疑;对孩子们灌输爱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与政策就是爱国;在孩子的受教育阶段,老师不断给孩子灌输“听话就是好孩子”,把大量尚有争议“知识”塞给孩子,并让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以此作为标准答案,而从不允许学生对政治课的内容进行“质疑 ”与批判 , 从此失去质疑能力与批判精神的学生对书本上的一切知识不加怀疑,全盘照收。例如,许多教材和读物为了宣扬中国的古代文明,便说宇航员在月球上唯一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东西,就是我国的万里长城。于是乎,几乎每个上过学的中国人(包括老师)都接受了这种认识,从未提出任何质疑,然而,这一说法在美国一群小学生中,却引起巨大争论。就如,“勃起来”这样五毒俱全“市委书记”在被抓起来前几天,还接见历任雷锋班班长,号召全国人民学雷锋(做个 “听话的螺丝钉”), 奴化教育的背后隐藏的是虚伪和无耻的人格分裂。 近代中国的“洗脑”教育或许还与学习苏联老大哥有关。据杨恒均先生研究,列宁和斯大林把巴甫洛夫的科学理论用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新人的改造。大家知道,巴甫洛夫是苏联著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动物的“条件反射”:当他在训练一条狗时,把食物与某种动作联系起来,那么今后他指令这条狗做某种动作就非常容易,甚至狗为了食物而不自觉地做某个动作。列宁和斯大林在苏联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让“公民们”言听计从,只要你不相信、不服从,你就有可能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甚至被处死。于是乎,只经历不到两代人,苏联人民,基本上都同巴甫洛夫的狗一样,为了食物、为了生存,而重复一些不可思议的动作,例如检举告密、疯狂地“造反”与“革命”、为了热爱冷酷无情的领袖而去残害同胞。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文革中也被发挥到极致。 洗脑不仅反映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在互联网时代主要表现在屏蔽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站,设立“敏感词汇”。在博客与微博方面,编辑则在上级的要求下用加精、置顶等手段提倡所谓“主旋律”的东西,而对反映真实情况的、但与“主旋律"内容相悖的文字采取删除或相关措施尽量不让民众看到。 孩子从牙牙学语到大学毕业,毫不间断地被洗脑,不仅浪费大量的学业时间,而且失去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质疑 ” 能力与批判精神。更可悲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洗脑,并在成家之后又参与对自己下一代的洗脑接力赛中,这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洗脑。 上述的“听话、顺从”的教育,最大的好处是让民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感谢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颠倒了“谁养活谁”的逻辑关系 (民为重、君为轻, 是国民养活政府官员 , 官员为国民服务理所当然;不是执政党和政府养活人民 ), 与上级领导高度统一思想,做驯服的奴才, 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失去反思与反抗的智力,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但是,这样的洗脑教育却让一个民族脑残,从根上扼杀了人的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文明创造与生产财富方面永远落后其他“人本位”的国家。“顺从”教育是让一个民族永远沦落到劣等民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旦遇到外来入侵,这样的国家不堪一击。 科学技术创新深深扎根的土壤是四大公理:批判精神、竞争精神、思辨精神、人本主义。其他的暂时不说,就说这批判精神,在官本位的中国就很难被接受。批判包括批判他人与被他人批判,还包括自我批判,即反省。公开批判自己,对于国人特别是装深沉的领导与权威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领导与权威对待他人的批判,能以平常心的心态去对待,也同样不容易。科学是在怀疑与批判中发展更新的,在官本位的国度里,人们无法批判执政者、权威甚至导师,否则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名言。中国的学者有多少能有亚里斯多德这样的豪情,感情不能代替真理、地位不能代替真理,权高位重者不等于就手握真理,以此类推,"吾爱国家,但更爱真理”。正因为爱真理,亚里斯多德才与其导师柏拉图在哲学上分道扬镳;正因为爱真理,柏拉图尊重亚里斯多德的理论选择,继续与他保持友善。他们之间的争论要是放到当下中国,任何师生受得了? 在人本位的国度里,继承意味着超越。但是在官本位的中国,继承却意味着顶礼膜拜、粉饰和抄袭。“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之类挑战权威在西方国家完全宽容与鼓励的行为,但在官本位的中国于是成为违逆纲常、犯上作乱,结果创新者被逐出山门,这就是“逆淘汰”,因为在中国当权者神圣不可侵犯,师道尊严不可侵犯。官本位的学术界, 只有唱和,没有反对;只有赞美,没有批评;只有“谄媚”,没有核实。绝对的权威导致绝对的落后,中国科教的悲剧就这样已经注定! 使中国人失去创造性的原因除了上述的长期的“听话、顺从”教育之外,还有就是社会道德滑坡、诚信危机, 导致科研中弄虚作假行为,社会上制售假货行为, 即所谓的山寨文化。例如,有人伪造数据,发表了一篇谁也重复不了其数据的 Nature 短文,于是成为院士,从此冒充大科学家横行中国科学界,那些想当院士的人无不对其巴结,给他送“客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送“科研经费”、送“自然科学奖” ……. 。大家见他作假成功,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而且得道升天,于是纷纷模仿,此风越来越盛。在这种环境中,原创性研究无从生根。山寨文化更是伤害企业的创新精神。举例说,一个企业,花了巨资研发出来一个新产品,刚投入市场,就被克隆了多个版本的山寨货,那么这家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投资就收不回,这必然伤害企业做原创性开放的积极性。不保护人权、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在当下中国“原创”只能是一句空话 . 正因为科学研究需要总是用怀疑的眼光观察事物、用批判的精神探究规律,将一切问题搬到理性的审判台上拷打审问,所以,需要全方位的思想的自由与解放,需要挑战权威。因此, 无论在哪个国家,如果私有财产与基本人权得不到保护、思想不自由、个性就得不到伸张,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文化、艺术、思想的创新。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6719 次阅读|99 个评论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分类
热度 6 dulizhi95 2012-5-28 07:53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分类 中国受过高等教育,从事带科技性质的工作的人数,应该以千万计。我这里限制一下,凡是在科技期刊或其他有类似功能的领域发表论文的人,都称为科研工作者。普通干活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软件开发师,等等都不属此列,搞一般的所谓“项目”,前述普通干活人员都能干的,没有什么原创科技意义,这样的人也不属科研工作者。那么,目前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是数以百万计。 首先,我定义有价值的论文,必须同时具备如下三点,才能称为有价值的论文: 1 ,原创性; 2 ,别人读了你的论文,能够在有意义的理论研究上,或在有意义的工作干活上,得到明显的帮助; 3 ,除了从你的论文外,从其他论文,从其他教科书,其他任何出版物上是得不到这样的帮助的。 不具备这三条的毫无疑问都是论文垃圾,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期刊论文都属于这样的垃圾。 从而,我将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分为四类: 1, 科研垃圾,当然是占绝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些人无端地耗费着时间,耗费着金钱,耗费着人类资源,一些人可能还因为擅长于进行这样的“耗费”、或“环境适应”,甚至权钱交易和蒙骗而有显著的取得,并因之而得意洋洋,耀武扬威。当然不能说这一部分人就毫无意义,他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分母,没有这个庞大的分母,就不可能有优秀的分子脱颖而出。 2, 科研人才,至少发表过前述有价值的论文。 3, 科学家,所创造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或显著的实际应用和经济价值,其应用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如:袁隆平、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三钱,等等等,都是。 4, 大科学家,这个必须有硬性指标,必须有顶级的国家大奖来衡量,凭宣传,凭鼓吹,那是肯定不行的。毫无疑问,国内土生土长的一个也没有,有的只能是外来者:杨振宁、陈省身、丘成桐、姚期智。 那两个凌驾于所有院士之上、招摇过市的人,可能连第三类都够不上,只能算是第二类了。 附文: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3%课题未完成验收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6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11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指出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 刘家义介绍,截至2011年底,审计调查的8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47.61亿元,共立项课题3294个,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但至2011年底,8个重大专项有93%的应验收课题未完成验收;有2个专项的134个“十一五”课题尚未验收,又被批准或推荐为“十二五”滚动支持课题,不符合滚动课题在已验收课题中择优确定的要求;抽查84个课题的2401项(篇)成果中,有582项是用其他科研课题的成果充抵的。 对于审计指出的问题,刘家义说,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改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督促相关单位整改。
279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称仅1/3时间做科研 每年申请项目需4个月 人民日报
taol 2010-8-5 00:13
(对我感兴趣的话另外做了标注) 采访对象   吴雨(化名),研究员,45岁,2005年回国,现任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该课题组目前有数名正式人员(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10多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以下反差依然令人尴尬。    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却寥若晨星;2007年我国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总数已占世界第二位,但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多年空缺;2008年全社会RD(研究开发投入)总量就达到457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0多倍,但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60%   造成这些巨大反差的根源是什么?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一点: 科技体制 。   他们认为,虽然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至今仍有一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困扰着科技人员。在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益需要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目前的科技体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当如何破解?科技视野版从本期开始,推出系列报道,尝试深入探讨。   编者   ①一年当中,能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记者:作为课题组的组长,您工作一定很忙?   吴雨: 真是很忙。我是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感觉一天都没有停下来过。周末、节假日、休假,对我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不光我这个课题组组长忙,组里的另外几位同事,也都和我差不多。    记者:那您一定觉得非常充实?   吴雨:事实并非如此。我目前的心态,更多的是紧张、苦恼和焦虑。 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一个星期下来,难得有一整天能安静地坐下来,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   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②从准备申请项目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   记者:申请项目需要那么多时间吗?   吴雨:今年我们组申请的项目比较多,共有6个,分别来自财政部、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2月份我就得安排申请项目的事儿,和相关的人员联系,或是组成自己的团队,或是让我的组员加入别人的团队。按照规定,同一个经费来源每个人姓名在在研项目中出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我就得和同事们商量,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我们的有限名额:向哪个部门申请哪些项目,哪个参加别人牵头的项目,哪个我们牵头并邀请其他组成员参加,等等,然后分别准备申请材料。   记者:申请材料包括哪些内容?   吴雨:虽然申请的部门不同,但项目申请表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国内国际研究现状,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的研究基础,研究人员的介绍,经费预算,预期的研究目标(包括要发表多少论文),等等。   其中最费精力的,是经费预算。每一个项目的经费包括十来项: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等。每个项目的经费用途都规定得很严、很死,要求必须精准预算,因为项目结题验收时要一一对账,如果对不上账,就很麻烦。   但是你知道,科学研究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性,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一些费用很难控制,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花什么钱。所以申请项目时我和同事必须像专业会计那样,精心算计每一笔钱。   记者:您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吴雨:当然忙不过来,组里的业务骨干和研究生,都要帮着一起写。2月份基本上都用在项目准备上了。3月份是最忙的时候,要完成正式的项目申请书填写, 然后签字、盖章,递交给有关部门。有些项目如自然基金委的优秀群体项目, 还要先经过预答辩,通过后才可以进一步申请。4、5月份, 是各种项目函评的时间。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单位将根据函评意见,决定是否给与资助,或进入下一轮答辩。我也得花一些时间,帮助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评审一些项目。6、7月份,一些重要的项目,比如财政部的仪器设备项目,自然基金会的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科技部的973项目等,要准备答辩。为能在专家评审时提高通过的几率,需要先在所里搞答辩演习:申请牵头人试讲,所里请几个专家来听,听完了提意见;然后再修改、补充,必要时要安排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组一般搞一两次就行了,听说有的组要搞三四次、五六次。   记者:答辩结束后,项目申请的事就完了吧?   吴雨:没有。项目申请如果没通过,前期的这些努力就白费了,明年再重新来过;如果运气好,项目通过了,紧跟着就要填写资助项目计划书,详细填写每年的研究计划和预期进展,并按照项目实际批准的经费,重新制作经费预算表。   项目短的两三年,长的四五年,每年要搞进展汇报,中期要进行评估,结题时要搞验收。所以到了每年的11月、12月,就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向所里或有关部门汇报进展。我们的六七个在研项目,断断续续下来,也得花去大约一个多月时间。   ③每个项目经费都比较少,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申请的项目不够多,课题组的生存就成问题   记者:没想到要在项目上花费这么多时间。   吴雨: 更令人苦恼的,是这6个项目实际上是来自同一个研究课题,只是名目不同、来源不同罢了。申请这么多项目、搞这么多答辩、汇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重复劳动、浪费精力。   记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少申请两个项目?   吴雨:我们从事的是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全部来自纵向(指来自国家财政,横向是指来自企业或地方政府编者注)的竞争性项目,需要年年申请,否则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每个项目的经费都比较少,6个项目的总经费平摊到每年,一年课题组也就是120万元左右。而且,并不是每个申请项目都能获得批准,我们申请的项目,能有一半成功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申请的项目少了,课题组就没法运转下去。   记者:这话怎么讲?   吴雨:我们课题组有20多号人,除了给研究生发劳务费,还要给正式人员发绩效工资,支付水电费,等等。所有这些费用,都要从项目经费中出。   我国的项目经费,是典型的重物轻人:经费的90%左右,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其中,专家咨询费是发给项目外人员的,劳务费只能发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劳务费的比例很低,经费少的项目是15%,多的是10%。如果按120万元算,大概有18万元的劳务费。   我们组有16个研究生,平均下来也每月不到1000元。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他们选导师之前都要做调查的,如果你这个课题组项目经费太少,他们就不报你的,这样研究生就招不进来。   记者:除了研究生的劳务费,还有其他开销吗?   吴雨:给正式人员发绩效工资。为体现多劳多得,我所在单位目前采取的是三元工资制: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前两项由院里、所里发,绩效工资中所里只负责保底的部分,其余部分就要课题组自己想办法。而组里只有一个来源即项目经费。   记者:你们的绩效工资每月有多少?   吴雨:这个不一定,要看在研项目的多少。就拿我们组来说,前两年申请的项目比较多,所以今年我们课题组正式人员平均每人每月8000元左右。少的年份每人每月只有二三千元。   不管是8000元还是二三千元,都只能从项目经费中出。而按照规定,项目经费是不能用来支付正式人员工资的。但我们组又没有其它的经费来源,你叫我这个组长怎么办?   记者:您的收入有多少?   吴雨:我是研究员,又是组长,收入在组里算高的,每月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加起来4000多;加上绩效工资,平均每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   记者:这些钱够用吗?   吴雨:像我这个年龄段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除了全家老小基本生活开支,还要还房贷、车贷,供小孩上奥数班、英语班等,花钱像流水一样。    跟刚回国那两年比,我现在的状况好多了,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国到现在五六年了,我和太太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编者按:如果一位安心做基础科学研究员都是这样的不安心,结果可想而知。)   记者:确实没想到。   吴雨: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现在外边的高校、企业挖人挖得很厉害。为了让大家衣食无忧、防止人才外流,只能如此。据我了解,其他所的同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记者:那项目结题时怎么办?   吴雨:我也感到非常头疼。这就像颗定时炸弹,结题的时候肯定要爆炸。我们去向所领导讨教,他们也没办法,因为这是个机制性的共性问题,不是我们所自己能解决的。   我感觉我们的项目经费把人和物的关系搞颠倒了。可以花一两千万元买设备、造仪器,可以花五六万维修设备,但如果要给某个重要的人发5万元工资,那绝对不行。其实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仪器设备再先进,还不是一堆废铁?据我了解,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立研究所的研究经费,大头是用来养人的,我们刚好反过来。   ④为完成项目考核、让研究生顺利毕业,一年至少要完成6篇论文,逼着你去做短平快的事情   记者:除了申请项目,您还忙什么?   吴雨:忙着写论文。论文是项目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项目考核的硬指标。   一个项目需要年终汇报,到时候你总得要有几篇SCI论文吧,否则就会影响后期的经费拨款。因为大家都在看论文,要是你有一段时间没发论文,而其他课题组的同事发了,自己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   我们组的15个研究生都是硕博连读,每个学生想要在5年内毕业,必须要发两篇以上SCI文章。这样算下来,我们组每年至少要完成6篇论文。   而要发表一篇好文章, 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首先要把实验做好,再花工夫写、改,和别人讨论, 投稿后可能经过一审、二审,如果你不同意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还要向副总编辑或总编辑上诉,来回一折腾也得大半年到一年。最后被高端期刊接受了是运气的,不少时候折腾了半天还没被接受,就得再投其它期刊。   平均一年写6篇高端文章,哪有那么多时间和成果?但是,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毕业,我们不得不在有些实验还没完全做成熟的时候,就开始写,写出来的只能是缺乏实质性进展和创新的垃圾文章。这既影响论文的质量,也影响科研的水平。     为了不耽误学生按时毕业,就得找一些容易做的题目,在别人已经开辟的领域跟风;风险大的、探索性强的项目,就不敢轻易去试;或者稍微试了一下,发现短期内不会有结果,就立马回到比较容易和有把握的项目上,完成任务了事。   国外和我们体量差不多大的课题组,每年发两三篇文章就不错了。我们盲目追求文章的数量,只能被迫制造不少垃圾文章。原创性的成果不敢或不能尝试,怎么能够期待大的创新性成果?   ⑤希望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经费多一些,经费安排多向科研人员倾斜   记者:您的压力一定很大吧?   吴雨:我的确感到压力很大。有一段时间,我一站起来就浑身发抖,我想就是因为有好长一段时间压力太大、情绪太紧张了。   我常常对自己说,这一段时间太累了,等忙完了好好休几天假。但事实是从来没有闲的时候,总有事情不断地冒出来,要你解决。我们的第一台仪器做出来后,就有许多双眼睛盯着你:什么时候出成果?什么时候发文章?此外,学生要毕业,得赶紧发文章;有的项目要结题了,经费怎么处理杂事实在太多了。   我现在意识到:必须强迫自己休息、放松,否则很难支撑下去。   记者:所里的其他同事情况如何?   吴雨: 其实我还算好的,回国后得到各方面的关照比较多,设备顺利搞成了,一些高端文章也发了,应该说还是相当幸运的。有的课题组项目比较少,也有他们的难处,压力不比我们小。 (土鳖们,情何以堪。)   记者:您在科研项目方面有哪些建议?   吴雨: 希望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经费多一些,在经费安排中多向科研人员倾斜一些。这样大家就不用把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项目重复申请、重复汇报上,以及应付论文任务和考评。如果能够这样,大家就可以静下心来, 集中精力十年磨一剑,多做一些原创性的研究 。要想在科研上做出大的成果,必须要经过跟踪模仿创新三部曲。这很像盖大楼,想不打好地基,直接盖上面几层,是不可能的。 许多新的发现看似偶然, 实际上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准备 。   ⑥希望创造更好的环境,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更专心地研究,更自主地探索    记者:十年磨一剑就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吴雨:我想这不应该是个问题。 虽然创新失败的风险很大,但只要有足够的积累和时间,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这就像种庄稼,只要土壤肥沃、养分充足、气候适宜,种子播下去以后,给它们足够的时间,自然会有新芽破土而出。 中国不是缺少科研人才,也不是大家不想创新。我相信绝大多数做科研的人国外回来的也好,一直在国内做的也好,其实都是想干点事业的人。只要有好的环境、好的机制,有长期的、足够的经费支持,出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很想为他这段鼓掌,虽然这在中国目前的科研制度下很理想化。)    记者:目前的环境、机制,是不是不利于创新?   吴雨:这是明摆着的事。目前的项目经费安排、申请机制和急功近利的考评办法,搞得大家都很浮躁,很难沉下心来做开创性的事情。尤其是课题组组长,必须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一些繁杂的琐事:怎么申请到项目经费、怎么让学生毕业、怎么让这个课题组活下去据我所知,国内像我这种状态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    记者:您是不是很着急?   吴雨: 想想真是着急。从个人来讲,我放弃国外的优厚的待遇和安逸的生活回国,不就是想多为国家做点事吗?从国家来讲,这些年对科技越来越重视,科研的设备条件越来越好,经费越来越多,寄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拿不出原创性的成果,既对不起自己,也没法向国家交代。   目前的情况是,不是我们不想集中精力搞创新,而是现实不允许。温家宝总理在去年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曾说过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此,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    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研究。我想,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期盼。 (编者按:也是我的愿望。 搭车) 文章出处: http://news.sohu.com/20100802/n273914807.shtml
个人分类: 新闻转载|2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应注重质量与原创性,限制数量
shangsh 2008-12-12 20:06
科学网博文应注重质量与原创性,限制数量 2008-12-12 科学网博主、博文越来越多。在讨论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之余,也该考虑一下博文的数量和质量了。 与学术论文类似,本人认为科学网的博文应注重质量与原创性。 1. 不宜连续转载其它博文。有时候打开最新博文列表,看到一篇篇出自同一博主的博文,而且多是转载。且不说版权问题,大量的转载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对什么有兴趣,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必要时附上相关报道或其连接。 2.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写博文往往是在业余时间。一个人如果一年写几十篇学术论文,很难想象多少篇是有水平的;如果一个博主每天在业余时间写10篇博文,能指望几篇高质量的呢? 建议:限制一个博主每天的发文量(例如1天最多3篇),以保证质量。
个人分类: 杂论|4367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