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世界第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科技需要拓荒精神
热度 64 xuxihb 2016-6-20 08:50
八十年代末读研究生课程的时候,博主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美国充满了好奇,甚至崇拜。“拓荒精神”( Frontierspirit ,或者叫“边疆精神”)这个词第一次是从教授英文的美国老师 RandyOdum 那里听到的。 Randy 说,美国人民就是在开拓边疆的历史中形成了美国精神,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去开发那些没有人去过的领域。后来有机会去美国做博士后,亲身跟曾经崇拜的美国科学家工作了五年时光,发现美国人并非智力过人,美国的许多实验室也并不是很有钱。那么,美国人靠什么建立他们在科学领域的地位?我想,有两点是关键的。第一,美国人是许多科学领域的开拓者;第二,美国人在许多科学领域坚持不懈地阐明了核心问题。 后来,回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当然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努力去做没有人做过的问题。梦想中,有一天我也能像在美国时老板那样平淡地对年轻人说“欢迎你来到这个领域”——这种惬意只有开拓者才能拥有。做到这一点,需要找到没人想过或者谁都不知道怎样下手的问题,从基本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概念,建立研究方法和判别标准,逐个发现关键因子,构筑内在关系和理论框架。这样说似乎并不难,但是能做到还要在中国生存下去却非易事。很可能若干年内全世界只有你自己在做这个问题,所以不要期望论文有多少引用率,甚至连审稿过程都可能遇到很多麻烦。还好,十几年前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国内发表论文能力普遍不强,能在 SCI 收录刊物发表就可以,如果能在某学科主打刊物持续发表就更受认可。 然而,最近七、八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中国,经费比以前涨了很多,做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比以前便宜了很多,做蛋白晶体结构的团队比以前多了很多,大科学装置和超算能力比以前强了很多;在世界范围,能源、环境、应用物理、应用化学领域的刊物比以前影响因子升了很多,基础生物学刊物影响因子降了很多。这六个“很多”加在一起,若干奇异现象发生了。譬如,年轻的生物学研究者不必有明确的科学问题,拿到经费把样品送去测序或者做质谱,用软件分析出一堆网络图、表达谱图,拎出一、两个亮点,一篇论文就成了,甚至多交点钱干脆由公司把一切搞定。另一个途径难度较大,找到做晶体结构的实验室合作,同时做十几个蛋白的晶体,哪个出来算哪个,衍射数据交给软件运算,然后根据结构稀有程度分别把论文投给不同档次的刊物。几周前,博主有机会去一家大型测序公司考察,老总指着满墙的 CNS 论文豪迈地说:谁说我们不是研究机构?我们相当于清华加北大!我心里思忖:可惜蛋白晶体结构解析没有像测序那样形成生产化流程,否则,贵公司的高大上论文何止只有这一面墙? 奇异现象还有,有些人的研究论文不在本领域刊物发表,却投到其他领域的刊物发表。为什么呢?因为另外一个领域的刊物影响因子要高出许多。结果,在本领域难以通过小同行审稿的文章在另一个领域轻易发表,还是高影响因子刊物,或者是在那个领域排名前百分之几的刊物,成了年终考核、单位评估、职称申请的亮点材料。 较好的情况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挤到热点问题研究行列,用上最时髦的研究工具,做出若干精致的文章。公正地说,能做到这地步就应该算得上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科学家了。 就这样,国家层面不断加大的科技投入和引才计划, 加上科技界紧盯评价指标和研究热点的聪明才智,让中国的科技论文数、专利授权数,甚至自然指数,都毫无悬念地冲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可是,靠着这些当上第二以后还有上升空间吗?从第二到第一到底差的是什么我们认真想过吗? 最近,任正非说:“ …… 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我想,这种感觉不仅是有作为的中国企业有的,也更是许多有抱负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所有的。在 CNS 上找热点,到国际会议上追热点,这些只能保证我们不掉队,至多爬上老二的位置,但是如果要领跑世界最需要的却是拓荒精神,是给人类开辟新领域的勇气和智慧。 三十年前,我上大学的年代,老师们说中国科技水平跟美国差30到50年;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做博后的年代,美国人做的东西中国5年内就会开始做;最近十年,许多美国刚开始做的工作,中国马上跟上去,迅速达到可比水平。到了最近两年,欧美讨论“脑计划”,中国也讨论自己的“脑计划”;美国人宣布发现引力波证据,中国人立即要加大探测引力波的投入;美国人一提“微生物组计划”,中国又兴奋起来要搞若干微生物组计划。这种情形让我们既高兴,又有点尴尬。好比你家有个嫂嫂,很多年前没钱的时候只能眼巴巴看着人家穿漂亮衣服;现在终于有钱了,搬到有钱人社区,结果邻居家女主人穿什么,嫂嫂就跟上穿什么,总跟人家撞衫。不仅邻居感觉怪怪的,你们一家人的心情大概也是怪怪的。 其实,我们中国人并非没有拓荒能力,只是很多优秀知识分子从小学教育开始就是作为“优等生”培养起来的,更习惯于模仿和应用文献中已有的,而不是创造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中国学生可以把数理化试题做到出神入化的水平,但是毕业走上科学道路却提不出全新的科学命题或者全新的解决思路。我们所谓的科学前沿从来是西方人开辟的前沿,我们所谓的重大科学问题从来是西方人言称的重大问题,我们所用的方法、工具基本都是西方人建立好我们拿来用的。但是,回头看看中国在与西方科学界很少有交流的上世纪60-70年代,那时没有西方的引领,中国人也能取得青蒿素治疟疾、砒霜治白血病这样独创的成就。这样看来,中国科技需要的正是敢于独行的拓荒精神,中国科学家需要的也正是给自己一个做拓荒者的机会。 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是,今天的中国科学家队伍中已经有一批优秀分子,能够系统深入地研究科学问题,极少数人也做出了独创性的工作。但是,整体来看,中国要成为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科技大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所说的那些世界第二的指标,都是基于文献计量的指标。如果把衡量指标进一步提升到对科学技术原理、方法、概念、体系所作贡献的高度,中国科技与世界第二的名头还差十万八千里。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的拓荒者,而不是甘于做一个世界第二的“优等生”,需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跳出“优等生情结”,进入与自然和历史对话的情境。让心灵与自然对话,而不是与分值、排名对话,才会离真理更近;与历史对话,而不是与荣誉、头衔对话,才会找到在历史坐标系中的位置。科学人生的价值要看一个科学领域有你和没你的区别。试试抹掉你的论文、专利,看看对这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会有什么影响?一个国家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也是如此,靠别人的理论和技术成为世界首富只是对经济的贡献,还要奉献出新理论和新技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不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历史定位。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16790 次阅读|83 个评论
[转载]2014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列世界第二
redtree 2015-10-23 08:13
2014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列世界第二 作者:李大庆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10/22 11:05:18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李大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21日公布了最新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4年我国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排世界第2位,10年来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4位。尽管与上一年相比,这两项统计在世界的位次均未发生变化,但通过具体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科技论文质量在不断提升。 近些年,中信所一直在弱化对SCI论文数量的统计评估,而加大了对体现质量的论文被引用次数的评估。10年来,我国SCI论文共被引用1287.60万次,与去年统计时比较,数量增加了24.2%,连续两年排在世界第4位。中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但与排在前3位的美国、德国和英国还有明显差距。我国平均每篇SCI论文被引用8.14次,比上年度统计时提高了7.5%。世界平均值为11.29次/篇,我国距世界均值还有一定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 体现中国SCI论文质量提高的还有“高被引论文”的快速增长。所谓高被引论文就是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以最近10年为一段,中国各学科进入高被引论文行列的共有15011篇,虽然只占世界份额的11.9%,但数量却比去年统计时增加了22.2%,连续3年排在世界第4位。 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有19个学科SCI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上年统计时增加了3个学科领域。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7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环境与生态学和物理学排在世界第3位。 “表现不俗论文”占比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SCI论文质量的提升。若在每个学科领域,按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均值画一条线,高于均线的就是表现不俗论文。2014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共有23.51万篇,其中表现不俗论文为91389篇,占论文总数的38.9%,较上一年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 在中信所公布的表现不俗论文的统计中,记者通过对比发现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差距。如果按发表表现不俗论文的数量排队,排在前30名的我国科研机构中,有21家机构的表现不俗论文已占所发论文总数的一半以上,就是一多半的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均值;而同样按发表表现不俗论文的数量排队,排在前30名的我国高校中,竟没有一所高校发表的表现不俗论文能达到其论文总数的一半。这样看,中国高校SCI论文的整体质量要比中国科研机构的整体质量低一些。
个人分类: 论文|1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都有望成为世界第二硅谷
热度 1 zhpd55 2013-1-2 11:18
[转载]成都有望成为世界第二硅谷
China's Chengdu aiming to be world's next Silicon Valley Entrepreneurs in China's southwest are dreaming of turning the city of Chengdu into the world's next Silicon Valley as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s more investment outside the booming coastal regions.
个人分类: 新观察|176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就是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也不是发展中国家
yue 2010-9-2 13:59
概括的方法是最危险的。 我们过去曾经用意识形态来概括世界,把世界划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得到的却是中苏对抗,得到的是中越战争。 后来我们又用三个世界的划分来概括世界,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在超级大国方面,我们曾经经历中美蜜月期,中日蜜月期,以及长期的中印猜忌。我们的外交关系实际和这个划分完全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如果想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来解释中国,也会存在问题。 当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法律概念,是国际法上的概念。在国际法上,发展中国家有许多豁免或特权。发达国家又有发达国家的责任和负担。 不了解法律上,如何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定义和条件,但是不论如何,中国不可能获得这一认可的。 实际上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发达国家。因为他本来既不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发达国家。 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有太多的落后。 为什么是发达国家,因为有太多的第一。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403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技论文世界第二之患
wanghongcai 2008-12-14 01:01
前几天在网上读到了中国科技论文在2007年达到世界第二的高位(参见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1.aspx?id=214188),本是一件高兴事,可就是高兴不起来,我也真不知道看了这个消息,究竟谁高兴。 我高兴不起来的原因是,我知道在产出这些论文背后的代价是什么是科学精神的丧失!因为这些科技论文不是追求科学的自然结晶,而是一种人为的后果,这样庞大的数量说明了不了什么你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的科研实力或科技实力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程度,也不能说明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更不能说明中国的学术工作者水平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能够说明什么呢?能够说明中国学者善于制造论文?如果真是这样,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祸患,不是什么福事。 在庞大论文数量产生的后面我们看到大学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看到了大学校长对大学排名的格外重视,看到从研究生到教授都拼命地重视发表论文,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途径进行发表,只要有发表就好!当你看到这一幅情景时作何感想啊? 大学校长一面盯着大学排名,盯着论文发表的数量,盯着科研经费多少的时候,又说要让大学教授上讲堂给本科生上课!多么大的反讽意味!大学教授也不是神仙,他一边要发好多论文,一边又要投入地为本科生上课,你不是让他们一个个变成活神仙吗?他这个时候不投机取巧怎么能够应付得了啊! 为了论文的产出,本来能力只能写1篇,现在你要求他写3篇5篇甚至10篇,他要完成指标,不采取点技术手段灌水怎么能行!所以学术腐败日甚一日,其实谁没有羞耻二字,而是政策导向硬把他们逼向了这里,其又能够奈他何! 大学校长浮躁导致了大学教授浮躁,大学浮躁导致了大学生浮躁,在整个浮躁的时代里又增加几分浮躁,本来一个清净的校园搞得象个大市场,你说是谁惹得祸? 当然大学校长也大喊其怨,也认为自己也是身不由己。你是大学校长都做不了主,还能够指望谁来做主?要教育部长来替你管理大学吗?还是让家长来?或者请外面的经理来?那样的话校长不就下课了吗?而且这样的校长真的要你何用? 一个国家的政策导向决定了大学的政策导向,一个大学的政策导向又决定了教授行为方向,你说教授不听大学的行吗?连院长和系主任都听,一个一般的教师敢不听吗?校长眼中只看一些大佬眼色,谁看你一般教授一眼!教授自然也识趣一点,也不会非主张点自己的什么不可。其实风气就是这么坏起来的,大家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制衡,所以风气变得越来越坏。一个不好的政策出台,没有人去反对,似乎都默认或拥护,这样似乎一个政策得到民主的基础,其实一切非常糟糕的政策就是这样运行的。这也是缺乏真正实质的民主的必然结果。 对于庞大的科研论文产出,究竟谁会高兴?大学校长高兴吗?教育部长高兴吗?科技部长高兴吗?教授们高兴吗?国人是否高兴了?是否就此认为中国的科技力量可以领先世界了?我想大家都心里有底数,对于这么大的数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现在该是检讨我们政策的失误时候了,该是政策转向的时候了,该是认认真真做点正经事的时候了,如果永远这么下去,我们会成为笑柄的,而不会引以为豪的。 是啊,这些话谁不知道啊!还要你说!是的,谁都知道,往往变成熟视无睹。在这当口我还是愿意做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说这些大不敬的话,我希望大学学术环境更宽松一点,让人们真的享受到学术的乐趣,享受到知识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变成一种苦役,把教授都变成考生,不断地参加论文应试备考!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2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