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机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浅源、中源与深源地震机理是一样的吗?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8-8-2 14:35
前几天,和几位朋友吃饭时闲聊科学鉴赏力问题,有位老哥说到“如果有人宣称,说他研发了一种药物,对 90% 以上的肝癌患者有效,你看这事儿靠谱吗?”我答曰“目前依我看,这人应是个骗子,根据我的理解,所有癌症的本质机理应是相同的,如果某种药只对肝癌有效,而对其他癌症无效,说明对癌症机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阶段,纯属吹牛。若对机理搞明白了,基于机理研制的药物(考虑研发周期问题等)即使不能治愈所有的癌症,但对所有种类的癌症都应是有效的,不可能是仅对某种癌症,如肝癌有效,而对其它癌症无效。” 说到地震机理,搞到本质的时候,那么不管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质,其机制应是相同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即各有各的机理,那么很遗憾,说明您的研究还没有搞到本质。 岩石破裂就能发生地震,从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矿山微震监测、流体注入诱发的地震监测等,都证明了是这么回事儿。那为啥还有学者,提出了针对浅源地震机理的假说——弹性回跳与断层粘滑说呢?(对这两种学说的评述,可参见以前博文【 1 】。) 这事儿,听某地震专家谈过,他说“破裂说难以解释大地震的能量积累问题。”听完他的说法,我明白了:( 1 )以前的研究未弄清楚积累能量的载体是什么?( 2 )未搞懂能量积累与释放的问题?( 3 )未搞懂地震与岩石破裂过程的关系问题。 我们现已搞清楚了:( 1 )地震区积累能量的主要载体是锁固段,这个载体的尺度较大,一般为数十乃至数百公里,且强度较高,其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取决于其强度和尺度。( 2 )对某一地震区而言,如果处于加载状态,则表示能量积累;反之表示能量释放。由岩石破裂试验【 2 】知,只有主震和其后的余震(图 1 )表示地震区(岩样)处于整体能量释放状态;尽管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代表局部的能量释放,但地震区(岩样)仍处于加载状态,即整体上地震区(岩样)处于能量积累状态。( 3 )锁固段被加载至 裂纹起始应力(弹性极限),就开始破裂发生地震,到峰值点会发生一个较大的事件。 图 1 地震区地震周期旋回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浅源、中源与深源地震的主要发震载体均为锁固段,中源与深源地震主要位于板块俯冲带内的中央部位,其具有发生脆性破裂的环境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分析覆盖了欧亚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62 个地震区(图 2 )的震例发现: 不小于最小有效性震级 M v 的 浅源、中源与深源地震,其机制是统一的,可归因为锁固段脆性破裂。 有人说了,在你们划分的 62 个地震区外还留有某些“地震空白”啊,为啥不全覆盖啊?原因是这样的,“空白”区主要为海岭,海岭区 1920 年前后才有地震记载,因观测周期太短,没法分析。再者,这些区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分析之没有减灾意义。 图 2 全球地震区划分图 2.0 版 下面举个例子。雅加达地震区(图 2 中编号 34 )位于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板块、缅甸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附近。截止到 2016 年 2 月 24 日,该地震区曾发生 M ≥7.5 级地震 55 次,其中浅源地震 47 次,中源地震 5 次,深源地震 3 次。从图 3 看出,考虑浅源、中源与深源地震事件的标志性地震产生过程,遵循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预测模型(见附录),说明不小于最小有效性震级 M v 的地震均为锁固段脆性破裂所致。 图 3 雅加达地震区 1629.8.1-2016.2.24 之间 CBS 值与时间( t )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 M L ≥7.0 ( M v = M L 7.0 )地震;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总结下,按照承载力从低到高的次序,每个锁固段累进性破裂发生地震,到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会发生标志性地震,当前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后,应力几乎全部转移到下一个锁固段,使其达到体积膨胀点发生标志性地震,以此类推。当最后一个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时,主震发生! 这貌似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下图) 哦。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征程上,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时可能有诸多学说提出,这对提高认识水平大有裨益。当掌握了某一自然现象本质演化机理的时候,应有某一学说“一统江湖”,这是科研的“宿命”,但这个学说必须满足:逻辑自洽性、可实证性、普适性以及简单性。 参考 【1】震源物理模型评述【1】:群雄逐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78306.html 【2】科学探索之旅:寻找大地震前兆的艰辛历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22732.html 扩展阅读 揭开“深源地震”机制的面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124456 浅谈流体注入诱发地震的机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23257.html 附录: 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涉及的基本公式 S f ( k )=1.48 k S c ( 1 ) Δ= /0.48 ( 2 ) | M F - M C |= 0.5 ( 3 ) M P =min ( M F , M C ) - 0.2 ( 4 ) E a = E m + E r ( 5 ) S c * 和 S f * (1) 分别为误差未校正前第 1 锁固段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对应的 CBS 值; S c 为误差 校正后 第 1 锁固段 体积 膨胀点对应的 CBS 值 ; S f ( k ) 为误差 校正后 第 k 个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对应的 CBS 值; Δ 为第 1 锁固段体积膨胀点之前的 CBS 误差值; M C 、 M F 分别为锁固段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图 1 )对应的标志性地震震级; M P 为锁固段在此期间发生的预震或前震震级; E a 为主震前地震区积累的弹性应变能; E m 为主震本身释放的弹性应变能; E r 为余震释放的弹性应变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09607.html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6188 次阅读|6 个评论
地震科学钻探意义有多大?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8-5-14 09:42
最近看了几篇有关地震科学钻探方面的文章,自称 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期监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其实这些所谓的成果,从投入产出方面看,严重不成比例;从成果的科学意义方面看,对揭示地震断层作用机理等方面几乎没有价值。这是因为: 1、 钻探都是在大地震后进行的,而我们更关注是震前发生了什么,所以这个针对性较差; 2、 钻探深度达不到震源,观测软弱物质中的岩性变化、温压变化、物理性质变化、错动规模等,对研究地壳物理变化有些意义,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震源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这个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没法实现。 3、 大地震涉及到大空间尺度、长时间范围多条断层的相互作用,仅研究较短时段内某条断裂带上某些点的震后参数,视野及研究程度完全不够,仍属于“盲人摸象”,所谓的成果更不可能具有普适性。 地震来自于断层运动导致的岩石破裂,所以广义上说,机理可归因于岩石破裂;再者,若能对积累高能量的载体有所认识,对机理的认识会更具体一些。所以说,只要把破裂规律搞明白了,就能解决大地震预测问题。而解决该问题,只需从大尺度岩石破裂室内试验方面入手、从力学理论方面建模、从地震构造方面分区、用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地震目录数据进行检验就足够了。 从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某些专辑文章看,其研究思路及方法与汶川地震前基本类同,在对地震的基本认识方面,实在看不出有啥实质性进展。若不扭转思路、调整研究方向,再这样继续“闭门造车、掩耳盗铃”下去,只能让类似汶川地震的悲剧一次次重演而束手无策,只能让准灾区人们一次次失望。 是该清醒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64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可以“逮”大地震了
热度 5 wt6543 2012-3-25 08:06
基本理论可能被解决,有一种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及板块构造这三大理论统一为一体的理论已经被发现,地震机理则近在咫尺。看似随机的地震乃地球地壳动动之必然,被板块构造理论人为地分成几种不同的板块运行形式,在统一理论中它们将被重新合为一体,它们仅仅是被同一地球地壳运行规律驱使几种板块运行形式的表现而已,从朦胧的地震机理中可以认识到,在大地震到来之前肯定有小震发生,但小震频繁发生不一定有大地震马上来临,大地震发生后必定有余震发生,有的余震还不小。对地震系列必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对地形变、地应力的信息的利用所做出的大地震发生的判断则更具有科学性,震前异常现场发生则为地形变、地应力剧烈变化的表现。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79 次阅读|9 个评论
把地震机理搞得更清楚一点
热度 3 wt6543 2011-4-5 19:02
汶川大地震快三年了,每当空闲总爱考虑一些地震的问题,为什么会地震等等. 下面是本人近三年来,考虑的一些地震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自已的看法, 其中某些看法虽不知对错但不乏突破性。 (有时想想还是把这些想法写成一本书更合适一些) —————————————————————————————————————————————————— 应力集中在地壳中是如何形成的? 重新理解“小震闹,大震到”? 重新理解“地震空区理论” 为何在汶川地震带,几百年间发生几十起七级以上的地震? 为何发生地震?地震的动力是什么?地壳表层地震的发生模式? 深层地震的产生机理? 火山的产生机理?火山对构造地震形成作起的作用? 为何大陆要分裂几个大陆? 分裂的动力是什么? 海脊是如何形成的? 海沟是如何形成的? 转换断层是如何形成的? 软流层模型假设? 软流层是如何漂移的? 大地脉动的机理? 软流层与其上的地壳板块的作用关系? 深层地震的机理? 为何说地震是地球出现生命产生不可缺少的? 对恐龙灭绝的一种解释? 外来天体撞击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地震预报与地震预测区别及其作用? 科学决策对地震预报的重要性? 地震预报与天气预报的比较? 地震预报方法的探讨? 历史的不幸? 假设地震预报中误报的社会损失分析 寻求适合现阶段的地震预报方式? 板块扩张、板块分裂、岛屿形成机理? 地幔的构造及其运动规律 ——————————————————————————————————————————————————————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68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