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任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回顾] 半监督多任务学习:Semi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ing
热度 1 jingyanwang 2012-7-22 16:30
[回顾] 半监督多任务学习:Semi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ing
Semi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ing Qiuhua Liu; Xuejun Liao; Hui Li; Stack, J.R.; Carin, L.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ume: 31 , Issue: 6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109/TPAMI.2008.296 Publication Year: 2009 , Page(s): 1074 - 1086 今天把这文章又看了一遍。 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1. 用了 graph diffusion 来做相似度,这点可以和 Diffusion on Tensor Product Graph 结合来做; 2. 那个 base classifer 挺有意思的,但是没看到是如何利用 label 的; 3. 多任务的设置,也很讲究。后面的任务参数,依赖前面的。这一点,很值得学习,不光是多任务了。 4. 变成 EM 的问题后,如何优化的问题,这点最亮:引入了新的变量,采用了 Jensen 不等式,然后把新变量变成了分类器参数的函数,使得 EM 算法得以成行。 Jensen 不等式: log(t1 x1+..tn xn)=t1 log(x1)+…+tn log (xn), t1+..+tn=1 等式成立的条件 x1=..=xn 5. 还是那个,使用 EM 算法的威力。 Semi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ing.pdf 半监督多任务学习:Semisupervised_Multitask_Learning_reading.doc
个人分类: REVW|7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桁林:“大国有”战略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
whyhoo 2012-7-14 10:04
【内容提要】 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 改革 的成果,可以看到:第一次企改高潮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中策现象”;第二次企改高潮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 政府 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 国有企业 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其强大之势不可逆转。“大国有”战略更多地被人们理解为“国进民退”的继续从而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争议的热点,显示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毋庸置疑,反垄断与去行政化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建立职业化和规范的经理人制度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国企改革/国退民进/国进民退/大国有战略/垄断/去行政化   国企改革至今,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国企垄断”是事实还是谬误?一个时期以来,围绕“国进民退”的争论,热度越来越高,这表明国企改革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待破解,任重而道远。桁林博士的《“大国有”战略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是从历史的视角对争论的一种解答,值此《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出版,更有了比较和参照系,特别是关于转制和脱困,文中给出了不完全相同的说法,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关注和讨论。   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这两项内容决定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也就决定了它的历史方位。当前对于这两项内容的解答各异且颇有争议。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过程及其生存的环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国企三次改革高潮的回顾,反思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国进民退”、垄断、国企行政化等问题,并对国企改革的任务和趋势进行分析。   第一次企改高潮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经典的例子是“中策现象”。   第一次企改高潮出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后期,集中表现在县及县以下国营、集体经济大规模改制,其突出特点是“退国进非”。九十年代前期延续了这股势头,而且纳入了很多国有大型骨干企业。②自此,县及县以下几乎没有了国有经济。这个时期企改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经典的例子是“中策现象”。③   而此前,所有制的基本格局还是“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它控制着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品、生产和消费,因此,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很难展开。④八十年代改革以此为突破点,在流通领域打开了缺口,即放开一部分国有部门控制的资源和价格,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的“双轨制”。这样,计划控制的资源在计划外流通就有了“名分”,并源源不断地从国有部门流向私营企业、流向了自由市场。⑤另一手,则是采取沿海开放政策(从1984年开始),鼓励外包和出口,将需求直接跟外需对接。甚至还鼓励“两头在外”,即只在国内加工,而货源和订单两头都在外,事实上已成了一块“飞地”。这样,外贸部门从生产到销售都独立于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和宏观形势的制约,相反地,它还左右了宏观形势。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最终被捅破,同时,促进供给、繁荣市场的目的也达到了。   回顾这个阶段改革,当时有一个重大争论,焦点在于先改什么、后改什么?——以流通领域改革为先、还是以 企业改革 为先。其中,对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也有个争论,承包制和股份制究竟应采取哪种形式。⑥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国企改革因素太复杂,于是就提出“搁置存量,实行增量改革”。增量改革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在国企内部实行承包制,而在国企之外发展非国有经济。   在企业和市场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企改派”和“市场派”。显然,当时的人们更倾向于企业改革,因为所有制是关键嘛,抓住了所有制就等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环节,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现在回过头再看时,“市场派”比“企改派”更能取得成效,只要市场关系调整过来,有效供给就会自动增加。所有制改革,如果没有市场化条件,很难迈出第一步,只会纠结于利益分配,结果路越走越窄,而国企改革,是多少年之后才见效果,也是在市场化有了成效之后的事情。而在大部分时期,特别是宏观紧缩的那些年,国有企业的财务、效益、供给都是表现极差的,国企转制也是经过了剥离不良资产、上市等大动作之后才有起色的。市场化改革,着眼于发展,跳出了利益分配的局限,棋高一着,但也最先遭遇了失败,尤其是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之后。这时,“企改派”更是坚决地主张来一场攻坚战,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至于承包制和股份制之争,当时普遍倾向于采取承包制这种形式,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试行股份制。承包制在利益、风险和责任上不对称,有很多流弊,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不改等死、改了找死”,就是对国企承包制改革预期的真实写照。最终,承包制淡出,股份制逐渐成为了主流。再后来,国企折股、剥离银行不良资产、上市融资,这三步曲终于使国有企业获得了新生,甚至扭转了对国企改革的预期,改变了历史进程。其中,国企改革最重要的环节是允许国企上市融资,这在国企改革史上是个分水岭,使国企改革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分别,无疑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这些当然都是后话了。   第二次企改高潮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 政府 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   第二次企改高潮,出现在九十年代末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退二进三、抓大放小、重组改制、下岗分流”,这个时候才真正使得“九五”时期提出的“两个调整、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地生根。1998年之后的国企“三年脱困”攻坚目标是真正在啃硬骨头,一批老国企被收购兼并,大量职工分流下岗。⑦当时社会对于这项产业政策的导向,普遍理解为“国退民进”、“退国进非”,一些地方也是这么做的。为此,还发生了著名的“郎顾之争”(2004年),引起公众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关注。国务院为此叫停了MBO⑧。2009年的“通钢事件”标志着“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此后“国进”之势有如破竹,“民进”受遏制,再无地方政府胆敢把钢厂卖给私企老板。私企甚至一路落荒而逃。⑨   几乎就在这一刻,国企吹响了重组的集结号。2003年组建国资委,以集团化重组控股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⑩从2005年开始在以后的6年时间里,国企纷纷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经营方式越来越灵活,而企业的控制权仍然有效地掌握在国资委手中。(11)事后来看,这种“以退为进、有退有进”的策略不但没有减弱国企,反而使其变得更为强大(12)。国企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迅速好转,成为竞争中强势的一方。无论是产业的重要性、集中度还是规模,都是重量级的数一数二的人物,甚至在世界五百强中也越来越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前后两个阶段国企判若两人,旧貌变新颜。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面对外需不足所采取的对策是全力扩大内需,重点是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两年内新增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由此,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国企大举进入钢铁、采矿、汽车、医药、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成为有市场定价权的企业“大鳄”。充实的外汇储备以及“走出去”战略也引导着企业在国际投融资市场上变得更加活跃。(13)由此,国企发展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对比第一、第二次企改的高潮,宏观和微观的特征反差明显:前一个阶段是穷财政,中央财政无力对国企舒困;后一个阶段中央财政的支持助长了国企的垄断地位,从国企老总的任免看政企结合得更紧密了。   对比上述两个阶段,宏观和微观的特征反差是非常显然的。   前一个阶段是穷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非常窘迫,到了“手中无米,叫鸡不灵”的地步(14)。中央为了鼓励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制,按比例分成,或按一个固定基数、固定上收增长率,这样就给地方留下了足够的利益空间,此后,中央财政增长速度始终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财政比重逐年减少。一方面是中央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是对应的事权和责任在逐年增大,入不敷出。为此,财政上的透支和赤字在所难免,而且累年扩大,最终宏观出现了危机,以通胀收尾(1986、1988年)。通胀之后紧接着是全面的紧缩(1989-1991年)。   微观危机则表现为企业“三角债”,最终都反映为银行不良资产。自从流通体制改革之后,国有企业所占资源一部分就流向了市场,而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却要在市场上一同竞争,因此就不再占有垄断优势,甚至也没有竞争优势,因此,国企财务状况不甚景气,此时也不能上市融资。一些国有企业甚至到了用银行贷款发工资的地步,下个年度能够继续得到贷款以解燃眉之急才是生死攸关的事情。所欠贷款根本无力偿还。   宏、微观是互相联系的。一方面,此时中央财政困难,无力对国企舒困;另一方面,国企举步维艰,也没有能力缓解中央财政的困难,这两局棋没有形成掎角之势,从而影响了改革的全局。最后的结果是,宏观上全面的紧缩、微观上不得不以政府出面清理“三角债”,清理的结果意味着国有不良资产的灭失。   后一个阶段吸取并克服了这两个教训。克服宏微观“两手软”的主要措施,先是通过分税制(1994年)巩固了中央财政;(15)国有企业这一块,则通过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组建国资委来重组国有集团从而得以壮大。第二个阶段的中央财政和国企两个方面都建立了(具备了)相当的实力。特别是扩张性财政救市和对民生的投资,进一步助长了国有部门的市场垄断地位。   在国企改革前一个时期,试图将政企分开,最终未获成功;到了第二个时期,不用人为硬掰便自动分离了。纵观后一阶段国企改革的成效,从经济角度看,政企分开得比较彻底。股份化和上市之后,国有企业事实上已经独立,政企不再连体,这就没有必要再提政企分开;(16)但另一方面,国有控股的操控方式此时变得更加灵活有效,其中一项有效措施便是人事任免权,这是国资委行使所有权的重要渠道。国企老总可以平行调动到党政部门或提拔重用,或者反向“空降”,由此有效地控制了国有企业。从这个角度看,政企结合得更紧密了,分开了反而不利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利于巩固执政能力。现在,从国企培养提拔党政领导干部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这种预期一旦形成,无疑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激励机制。(17)   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强大之势不可逆转。   1998-2008年是重要转折期。此前,是“外贸+制造业=外汇”的外需型增长方式,外贸空间决定GDP增长空间、国际经济形势决定国内经济形势,(18)外贸部门很有优势,而内需并非重要的因素,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实行了内外有别政策,甚至对内歧视,我们有时称之为对外资、外贸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优势也显示不出来,甚至有一个阶段还处在效益危机和私有化预期中。   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来冲击,使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第一,迫使总需求的重心由外需转向内需,两次冲击都大规模地扩大内需,这种政策上的转向是非常明确的。2003年之后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也是这种趋势性反应。如取消农业税、对农业补贴、建立健全养老医疗等 社会保障 体系。尤其是2008年的这次外汇储备危机,从“外汇是金”变成了“外汇泡汤”之后,这种外向型增长方式承受了巨大的美元国债损失。正是迫于这种极端严峻外需形势做出了重大改变,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即从着眼于与国际接轨和外部需求转向了以国内需求和民生工程。第二,国有企业的地位日渐上升,甚至如日中天。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上市有了新的融资平台,还因为它获得了扩张性财政的巨大投入和订单,再加上它原来占据的垄断地位,使得它如虎添翼,更为强大。   在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和重塑 中国模式 过程中,有三个特点已是既成事实,有目共睹:   (1)垄断地位日见巩固,手中握有上市融资、财政支持、准入门槛三把尚方宝剑。有的讲这是旧体制的复归,有的讲这比旧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计划经济时国有企业捧上的不过是铁饭碗,只能一心一意执行计划指标,没有旁的机会选择,而现行体制则可以脚踩“圈内”、“圈外”两只船。尽管这种行政性质的垄断缺乏效率,但它有再分配的权力,能够分润下游企业的效益、侵占消费者的利益,“赢者通吃”。   (2)国有企业强大之势不可逆转,有政府(行政+财政)作后盾。从上述“外贸+制造业=外汇”的外需型增长方式转向依靠“大国有(包括财政)+社保(包括财政转移)”,以保证未来15-20年工业化、 城市 化过程和谐发展,这种增长方式在2003年之后日渐成型,这个基调、走势、格局也大致已定。那么,怎么样定义这样一种模式,你可以讲它是 中国模式 ,但明确区别于上述的外需型增长方式,而是一种“大国有模式”。可见,恪守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是死板的、机械的,而是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3)搁置主权争议(指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身份问题),除了所有权问题,其他都可以改革或改变,没有什么禁区,包括官商分离、职业化、资产委托、退出机制等问题。   显然,如今国企改革所面对问题已不再是效益危机或私有化预期。从目前的国企状况和格局来看,大型国有垄断集团占主导(19),银企结合,内外双向扩张;行政化是其显著特征,政企之间调动升迁的通道已经打开,官商结合机制及其预期动机等还会进一步改变国企行为模式。对企业来说,能否取得行政垄断地位或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能否取得财政投入或信贷额度的调配,最为关键。对经理人来说,权衡利益和级别的结果,得到行政上的升迁是首先追求的目标。“大国有战略”造成内外有别的事实,也造成“收编入围”的心理预期。于是,有人讲它是旧体制复归,备受垢齿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它的垄断地位,二是它的官商身份,这是新战略需要治理的对象;而要防的是什么?是内部人控制。   既防且治,因而国企改革应是两手,而不是一手。如果只有一手,未来国企改革都会措手不及。   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反垄断、去行政化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1.关于垄断问题——反垄断不但是对内促进效率的利器,同时是限制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的利器。   普遍认为,有效益一定有效率。其实不然,效率和效益只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一致的,而在垄断情况下,二者不是一回事:有效益未必是因为有效率,而有效率也未必有效益。皆因为,垄断破坏了有效的市场机制。这跟所有制没有关系而跟垄断性质直接有关。无论国有还是私企,当它做大做强到谁也动不了它的时候,都会有行业垄断的嫌疑。如果此刻它发展得很好,意味着它已经没有了潜在的对手,也就没有了竞争的压力;(20)如果此时它的财务状况很糟,那么,政府“纾困”也是迟早的事。因而,诉诸常理都能判断得出:追求效率不是摆在这类企业的第一位的动机,它也没有这种动力,它的着眼点是在经济利益之外。若由这一类企业主导市场,必然会与“十四大”所确立的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愿望相悖,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   反垄断不但是对内促进效率的利器,同时还是限制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的利器。尤其是当世界五百强大多数进入中国或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之后,限制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就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如果讲国民待遇,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方面,而不能是单向的优惠。   当然,垄断分三种类型: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各有特点,应区别对待。尤其是技术垄断,更要区别对待。如果说市场垄断是不下蛋的(即它有分配的功能而无产出的功能),技术垄断却是会下金蛋的。因此,各国对于技术专利都是保护有加的,有《专利法》防治侵权行为。还有,企业中存在大量不对外公开的保密技术,既然你要企业鼓励研发和创新,就得允许人家垄断技术并由此获得回报。如果技术创造发明不能享有垄断收益,那么,谁还有积极性投入研发呢?所以,技术垄断在一段时期内都会加以保护,各国都是如此策略。   问题在于,技术垄断与市场垄断是不可分的,技术垄断的载体最终是产品,技术垄断的价值要靠市场垄断来实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市场垄断都是技术垄断,但是,技术垄断一定会有市场垄断的表现。因此二者的界限很难划得清。好在这两种垄断都是有周期的,而且仅靠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可以抑制但不足以扫除潜在的竞争对手。但是,有了行政垄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它可以永久性地抑制潜在的竞争对手。它不仅自身不下蛋,还要持续地消耗金蛋。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行政垄断都会损害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政企必须分开,必须限制行政垄断,因为它对于市场效率的损害是致命的。   预测未来第三次国企改革的高潮,焦点之一在于怎么样解决国企集团的垄断问题。   各国制定的《反垄断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针对的是市场垄断行为。纵观世界各国,行会垄断早在反封建时就已经革除了,行政垄断更行不通,而我国制定《反垄断法》则需要同时完成这两项历史任务。   真正难办的是既要允许技术垄断存在又要反对市场垄断。技术垄断与市场垄断不可分,技术垄断必然会推动市场垄断,当它的市场份额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市场垄断的事实。这个时候怎么办?也不是没有明智的处理办法。由于技术垄断都是有周期的,最好的办法是鼓励潜在的竞争者。这里提供美国高等法院处理微软的案例。美国高等法院因为微软公司的市场垄断行为几次裁决,都是要求公司分解,由此形成了一场拉锯战。最后还是由于技术垄断自行消除,这场官司也就不了了之。   2.政企分与不分——行政化与去行政化问题。   国企上市从根本上解决了政企不分的一大难题,但是,这个时候的政企分开只完成了一半,剩下的还有人事权,怎么分开,怎么配置,如何改革?   一种情形是内部人控制。在国资委没有人事干预前,国企改革基本上处于这种失控状态。(21)俄罗斯之所以最后会走向彻底私有化,就跟内部人控制能力以及内部人的私有化预期这种转向有关。在它的后期,私有化实际上已经整装待发,只等着政治和舆论转向有利于自己的一边。(22)   另一种情形,就是行政化干预的办法。国资委对下属国有企业掌握着资本控制和人事控制这“两杆枪”,人事调动还受组织部管,国资委直接掌控国企高管的人事任免权。行政化无疑是对内部人控制的一种制约,它扭转了国企改革MBO的方向,而且迄今为止仍然是有效的管控办法。譬如,诸多央企高管能够自觉自愿地放弃期权、股权,实属不易,可见国资委号召力非同一般。哪来这么大的号召力,还不是因为手中握有人事任免权吗?现在国企主要就靠这一套行政化体系约束、监督。人们不难发现,现在省属国企高管大都曾有地方主政的履历,而央企高管则不乏来自各大部委或各省的“封疆大吏”。另一方面,国企又充当了“经济官员孵化器”,许多国企高管成为各地党政领导的热门人选。   但是,这套体制是否长期有效?   人们担心的是,只要假以时日,政企不分的老毛病又会重犯,甚至比计划经济还有过之。毫无疑问,这套体制强化了官本位意识,而这种“由官变商”或“经商入官”的身份转换和任职模式造就的“绿色通道”——出则为商,入则为仕——这种新的预期一旦形成,并且适应了这种变化,就会尾大不掉,遗患无穷。(23)这既是造就新国企的效率,也是限制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官商结合机制及其预期动机将会进一步改变国企的行为模式,带来很多新的弊端。(24)如行政领导干部退居二线之后或明或暗地到国企从业挂职,以提高晚年福利待遇和幸福指数。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现在的国企,上层管理层相比于同级别的行政待遇要好,而且面向它的行政通道是敞口的;而下层员工相比于民企福利要高,因而,体制内的这部分人口是整个社会中最和谐的部分,由此也就构筑起了体制内的“大宅门”,进入这个“编制”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   说到底,国企均有行政级别,这些国企高管只是“准”职业经理人,本质上还是官员。而官员的任命、升迁抑或贬谪、考核,自成体系。一个部级企业,其管理者必然要从部级产生,市场是不会产生部级干部的,这就意味着,国企高管一定是官场中的佼佼者,但未必是市场中的优胜者。无论是国企本身的行为,还是其经理人的行为,制约它们的实质上都是行政因素而非经济因素。   3.职业化和规范的经理人制度是改革的方向——薪酬激励机制问题。   选择职业经理人,规范经理人市场,有助于同时抑制行政化和内部人控制。(25)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意味着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与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职业经理人的预期只能是自身的价值及其回报,而不是加官晋爵或企业之外其他非分之想,才可能永远留在经理人市场上好好经营自己。这两点目前的国企改革一个也没有做到。譬如,用人机制市场化意味着取消行政级别,这一点目前办不到;而薪酬这一块,主要争议在于国企高管们的付出是否“对得起这份薪酬”?   后一个问题是这样引出来的:对职业经理人要引入竞争机制,就要有规范的业绩考核办法,可是,问题在于,什么样的薪酬算高?什么样的薪酬算低?由于是垄断部门,就没有了参照系,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内部人(利益相关者)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如果薪酬不能与国际接轨,势必不能吸纳更多的优秀经理人;而外部人则认为,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垄断得来的,成事不在人而在于位。所以,不破除垄断,这套薪酬挂钩的激励制度也是没有效率的。关键之处在于,薪酬高低最后是谁说了算?有人讲,国资委有“限薪令”可以约束天价薪酬。事实上,尽管国资委有权决定国企集团高管的薪酬,但是,它不能限制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根据《公司法》章程,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是由公司董事会决定的。国资委下属136家央企,其中80%都是上市公司,国资委是管不了的。所谓天价薪酬都是从这个层次上产生的。(26)国有股本来就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而在国有股独大的情况下,可不信马由缰开出天价薪酬,让那些高管们如愿以偿吗?可见,所谓的天价薪酬其实跟内部人控制有关。    注释:   ①本文曾在2011年5月4日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宣讲过,并在2011年9月16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五届高层论坛《国企理论与政策》作为发言的材料,原文三万余字,现限于篇幅要求做了节略。值此《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出版,更有了比较和参照系,特别是关于转制和脱困,本文给出了不完全相同的说法,希望引起大家关注和讨论。   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山东诸城150家市属企业中有103家亏损、43家资不抵债,山东诸 城市 长陈光主持改制,将市属企业150家全部卖掉,致使“陈卖光”一举成名。   ③它不再以单个国有企业为兼并对象,而是全地区、全行业整体兼并。从1992年中策公司首次收购大陆国有企业——山西太原橡胶厂开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在大陆形成了一股收购兼并的旋风,狂扫国有企业,融资33亿人民币重新组建了35家全部由中策公司绝对控股51%以上的中外合资公司;同年5月收购福建泉州市全部37家国有企业;9月与大连轻工局全行业合资,计102家;后又在杭州、宁波、无锡创办数十家合资控股企业。   ④如七十年代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打击“投机倒把”和“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1982年,安徽芜湖个体户年广久因“雇工”和“剥削”有关部门要治他的罪,邓小平知道后示意要保他,以此表明党对发展私营工商业的决心不变。   ⑤当时造成市场价格混乱的一种现象是“倒爷”,就是倒卖计划内钢材之类的配额,计划内的价格和黑市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惊人的。尽管价格体系如此不合理,但是,私营企业还是由此占有了一部分生产资料。   ⑥由此,改革派就有了分别,有了不同的称谓,如“吴市场”、“厉股份”、“杨承包”。   ⑦199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时国营企业的亏损面超过了40%。许多国企已经到了用银行贷款发工资的地步,所欠贷款根本无力偿还,下个年度能否再贷到款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有鉴于此,当年MBO得以盛行,也是得到政府默许的。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肯定了“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方向。1998-2000年是三年脱困期,2003年则是最后期限。1998-2005年从GDP份额来看,国有控股数量减少了60%,从业人员减少50%。中小国企实现改制达80%以上。然而,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宏观不景气时财政应对国企施救,而不是实行“安乐死”,这无异于使国企雪上加霜,加速破产。这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中策集团正是利用了国企改革的这个特点,在国企财务状况不好时低价吸纳,在1993年下半年国际资本市场关于“中国奇迹”达到巅峰时吐出(增资),从而套取巨额利益。   ⑧2005年政府出台了至今仍然有效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这条规定从此就禁止了销售额3亿以上的国有企业今后就不能再搞MBO,还有一些其他限制措施,这样才止住了“国退”浪潮。尽管还有很多局外人觊觎国企这块“肥肉”,但是管理层也不愿意把企业卖给利益相关者以外的其他人。   ⑨以“小煤窑”为例。曾有一段时间“矿难”频发,每遇矿难事件,中央首先要问责“小煤窑”,以至于山西、重庆、云南等多个省份干脆强令关闭小煤窑。2006年,冯仑的文章《跨越历史的河流》总结了私企生存之道的“乖经”:“民营资本从来都是国有资本的附属或补充,因此,最好的自保之道是远离国有资本的垄断领域,偏安一隅,做点小买卖,积极行善,修路架桥。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裕如,持续发展。”可谓这种形势的绝好反映。   ⑩一方面减少了国企数量,另一方面大量注资、大量剥离坏账资产。   (11)从这个时候起,所谓的国有企业也只是部分国有,并不占有全部份额,因而也就名不符实。未来是否还要以这种出身和身份来命名?血统论的确是个问题。现在国资委下属企业四分之三以上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只保留了党组织和人事任免权,管理模式很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的规范和结构。虽然国资委的权力并不大,但它引入的财团模式使国有资本受益匪浅。加上政策和信贷支持,国企更是如虎添翼。   (12)公开的数据表明,国资委下属的央企数量从198家减少到123家,但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7.13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在美国《财富》杂志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中央企业共有30家。比2009年增加6家,比2003年增加24家,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分别位列第7、第8和第10位。   (13)拟将建立的就有稀土托拉斯和钢铁康采恩。   (14)1988年底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曾采用这样的字眼,可见当时中央财政的窘迫程度。   (15)以后中央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始终高于GDP增长速度。但是地方财政始终不景气,以至于要挖“土地出让金”这股潜力作为二财政。   (16)1998年,大刀阔斧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其中有一项便是“使大多数工业部门与企业脱钩,国有企业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从此被打破;按照中央决定,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办的6408户经营性企业和297户军队保障性企业已移交地方管理,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在改革方向上,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的方向早有定论。取消国有企业行政级别的指导性政策,更是在2001年就已经颁布。原国家经贸委出台了文件,明确规定今后企业不再套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级别,也不再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的行政级别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待遇。然而,10年后的今天,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还在“试水”,而且仅限于广州、上海等地“试水”。   (17)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在几次非正式场合都把国企和武装力量相提并论,将二者提高到保障政权的“两个重要基础”的高度。如此说来,国企的存在首先是政治的需要。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无独有偶,2007年日本住友宫原贤次造访中国时,盛赞国资委说“国家控股”事关重大,“中国坚持国家控股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这些行业涉及国家和人民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坚实保障。”日本人的这种说法,在表扬别人的同时是标榜自己。当然,日本主要是财阀控股,没有多少国企,但那种官商紧密勾结甚至连体、交叉持股的态势,已经到了坚不可摧的地步。   (18)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10多年时间里,随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薪工人融入全球经济、生产出大量廉价产品输往美国,美国通胀率下降了。这个趋势让美国消费者产生富足的感觉,并通过抑制消费价格的上涨,帮助美联储(FederalReserve)用低利率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多年来,美国消费者尽享廉价进口商品之利——廉价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汇率保持低估。这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尤其明显地体现于衣服和鞋子。   (19)有些部委是整体改制,如五矿、有色、化工,跟资源、重化工有密切关系;另一些则成了行业协会,主要是轻型加工制造行业,如轻工纺织。   (20)什么叫大到无人企及的地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民企500强的净利总和,不及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两家央企。“2010 中国企业 500强”营业收入在1000亿元以上的共有60家,只有5家民企,而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的只有中石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3家。中石化连续6年位居榜首,前10位全是央企。   (21)像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经理负责制、年薪制、减员增效、职工身份置换、末位淘汰制六项国企改革措施都对内部人控制有利。   (22)比如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曾任苏联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1992年天然气公司私有化就顺利地成为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巨头。   (23)联系古代,如果官办、官商能够成功,那么,盐铁政策、洋务运动都不需要检讨了,私企民企哪里还能几度泛沙起尘?   (24)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用经济的办法而不是行政的办法、资本控股而不是行政控制,因此,行政控制根本上是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   (25)中组部、国资委已先后7次组织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录用了113人。   (26)如格力老总朱江洪8000万元、中海油老总傅成玉9200万元、招商银行老总马蔚华2960万元,还有没曝光的金融、烟草、电信、石油、石化等大国企的高管薪酬,也备受争议。据调查,国企高管人数只占国企职工总数的1.3%,但这些人的薪酬却占到了工资总额的60%。   由于原刊版面所限,参考文献略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Enterprise/Forward/201207/t20120714_146669.htm
个人分类: 经济|1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勤勉做事 坚持理想
热度 2 alphong 2012-7-12 18:45
勤勉做事固然很好,但不能迷失方向。 我的博生导师一次评价我的发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有点儿限于局部,有身在庐山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毛病却一直伴随着我,原因在于我很多时候都是先看到树木,然后还是树木,即便远行了很久,还是没有发现森林的边界。这种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有个人拎起我的脖领,如直升机悬吊般把我拜托困境。用我父亲的话说,既要使劲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路走错了,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仍需耗费额外的时间,更别提事半功倍了。 方向是什么?大而言之,是自己的理想;中而言之,是当前的任务;小而言之,是手边的事情终点。 手边的事情不能拿来就做,因为不少会偏离当前的任务。我比较好说话,如果有人过来求助,我一般都会停下来先问什么事情,尽可能帮别人。后来懂得:要么做好,要么不做。如果我能够在容许的时间内找到可额外打发的时光,我一定尽力帮其做好;如果不能,就诚恳道歉,说明原由,或请其等上一段时间。任务就在那里,无论是否有人监督,都需要在限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我之所以不少蹉跎岁月,与这有很大关系。 任务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接的。科学网的博主陈昌春先生曾在博文中提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讲杨振宁先生的故事,为了挣钱,误及学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91223.html )。从人的生理阶段看,不同年龄的科研创新力是不同的,犹如春夏秋冬,各有风骚,不仅需要鉴赏,更需要充分利用时光。学生打工,学生实习等等话题扰动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神经,至今仍具争辩色彩。其实,从本质而言,要看学生本身的发展。打工呢,如果其能够精于总结,不断进步,对其未来工作庇益良多;如果仅仅为了钱去耗费时光,则有些不值。实习亦然。可见,任务也不是什么都可做的,要选择。 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是理想,是一生的发展规划。实际上,不少人一生都在找自己的定位,我何尝不是长时间陷于彷徨。这方面钱三强先生应该是个楷模,因为他的标准是,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什么。积沙成塔,以致大家。可这毕竟很难,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人性好恶往往会左右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定位自己的理想,无怪乎三个方面:家庭影响、人生际遇、坚持爱好。 家庭影响对一个人的发展,乃至性格都有很大关系。记得一位科学网博主撰文:为什么高考状元不能成为名士或者名家?我的同学中,成就一些事业的没有一个是学习成绩排名第一的,第二的也没有,往往是中游,或者中上游。成绩出类拔萃的,一般中“教育”之毒颇深,理论功底深厚,创新不足。 人生际遇也很关键。贵人相助,飞黄腾达的事情不少。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人所共知。可见,际遇是外因,自我品质和能力才是内因。 坚持爱好伟大之极。因为,爱好是最好的导师,爱好使人处困境而兴奋,斗艰苦如品饴,享受之至。那些成名立业的人,大多从小都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有特定的爱好,是自己决定怎么去学习,而不是“让父母为荣”、“永远争第一”什么的。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和兴趣联系在一起,那幸福就一直围绕身边了。记得印度有一个电影《Three idiots》,被译作《三傻大闹宝莱坞》,看过的人都可从中了解兴趣的伟大。 无论如何,理想都是确定人生的基石。如果有,就坚持去做吧。如果还不确定,或者自己认为没有理想,那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抓紧时间,让自己对手边的工作产生兴趣,努力去做好它。过一段儿时间,或许就可以发现自己理想的踪迹。一旦有了理想,就知道自己最要紧的任务是什么,以及任务怎么组织去完成,也就决定了手边的事情是什么,自然会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奔向终点,因为那种小成就感很迷人,能从内心激发幸福,也增进自信,增加开启下一任务的动力。 坚持理想,能够不为琐事烦扰;勤勉做事,能够造就一个完美人生。诚若是,人生该多甜蜜和幸福,世界该多和谐与美好。
个人分类: 镜湖幽深|484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神九完成任务“可靠消息”神九在太空重大发现
xupeiyang 2012-7-2 15:30
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12063000001649.shtml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学术体系的建设是最根本的科学研究任务
肖建华 2012-6-30 17:35
搞科学研究工作与搞应用性开发研究工作有根本的不同。 首先是目的的不同:科学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学科学术体系的建立;而应用性开发研究工作的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 其次是对象上的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针对一大类具体问题中抽象出的共性问题,是对概念系统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而应用研究则是针对一个渉及多学科的具体化的对象,是选择和组合有关的理论使之适合于解答手头的问题。 三是研究方法的不同:科学研究的工具是理性的,是受到其概念系统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限定的研究,从而,不能随意性的引入新的概念或关系,而必须是以理性论证和实践证明并用的方式引入,从表面上看,其特点是非常“死板”的。而应用研究则不同,对具体问题,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完全不同的概念系统或理论来研究,也可以是定性的、或是定量的,即便是在没有理论能够完全满足其需要的情况下,研究者也可以借助于某些理论来构造一个“自身的理论”来解决问题。从表面上看,其特点是非常“灵活”的。 就科学发展历程来看,在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时产生的大量的带有研究者个人特色的“自身的理论”和在某类工程中形成的有特色的“经验关系”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最基本的素材。从而,应用性开发研究工作的成果就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最基本的具体对象。所谓学科建设就是把看来各不相同的“自身的理论”和“经验关系”分门别类纳入各个学科体系。 学科学术体系的建设就是不断的扩张其概念系统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以包含最多的“自身的理论”和“经验关系”。 在这样一个系统下,小的学科体系成为其上层学科学术体系的基本研究素材,从而,上层学科的学科学术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是合并更多的小的学科学术体系以丰富其内涵和外延。 在最高层,是定性化的哲学和符号化的抽象数学。 因而,对哲学和抽象数学而言,下一层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就是应用研究。但这种应用研究工作的显著特点还是抽象化的。 如此层次分明的特点是现代科学的特色。 事实上,统一场论的研究工作就是介于哲学、抽象数学和物理学的具体分枝间的那个层次的。无论目前是成功还是失败,也无论是多久才能成功,只要物理学还存在,总是要面对这样一个层次的学科论题。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可能穿上不同的马甲出现。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面临的是紧迫的具体工程问题,因而,我国在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上的投入是很小的。 目前,在温饱问题初步解决后,我国在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上的少有建树的问题就突出表现出来了。人们急不可奈的胡乱指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无济于事。天天喊战略科学家只不过是画饼充饥。 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建设的根本是学术思想体系的建立。如果一个学科只不过是有一两个的学术思想体系,那么它也就基本上停滞不前了。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给出的事实。 如果某一个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思想没有得到其上层的任何学科学术体系思想的支持,那是非常危险的。反过来,上层的学术体系思想如果得不到足够的下层学科学术体系思想的支持,也是非常危险的。 这样,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思想的建设都受到其上、下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思想的制约。这种制约是非常必要的,它排斥了“理所当然”的各种非科学的思想成分,但是,又保持了足够的活力。 因而,学科学术体系建设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一般地说,需要几代人的接力。同时,相关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好坏也施加了特定的制约。 由于这个特点,学科学术体系建设是系统性的思想性的合作和共鸣,而不是人海战术所能达成的。 一般地说,由于学科学术体系建设是以思想性为主体的,因而不具有“显性”。另外,由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想很多,期刊也不愿意多登出此类文章。这种学术思想体系的主要传承方式就是现代的研究生制度。 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大学敢在本科教学中使用它所认为合适的学科学术体系思想外,大多数的大学只不过是传授学科学术体系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而思想性则是尽量避免的。这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多数的大学认为把思想性放到研究生教学中才是适度的。 在一个全球化格局中,某些团体拥有其自身的学科学术体系建设思想,从而,总能取得一定的进展。其论文数是时多时少。长期的没有论文发表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更多的团体是没有思想的,它们只不过是安现代工业化原则组织起来的而已。它们总是只能追随。但是,由于它们对任何体系都加以追踪,因而论文数是很多的,长期的没有论文发表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到这里,我们就完全的迷失了:搞学科学术体系建设的最直接的后果是论文的稀少;是否成功的不可预见性。无论是在那个大学,研究所,这恐怕是无法容忍的。 因而,判断一个团体或个人是在搞学科学术体系建设还是混饭吃就成为考量大学(研究所)领导人才华的试金石。没有这种能力而又高调的大学(研究所)领导人是常见的。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有一批科学研究人员把学科学术体系的建设做为其个人最根本的科学研究任务。而社会 能否容忍这批“无能”的人?是否能容忍这批“无能”的人带研究生?则是我们只能试目以待的事情。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时间之矢可以逆转只不过是现代物理学给出的神话故事而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宫一号空间医学实验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xupeiyang 2012-6-26 15:35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医学专家李莹辉介绍空间医学实验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主要是围绕着人的长期在轨驻留,以航天员的健康保障能力为核心,开展了 航天健康监测检测技术,失重生理效应与机制,以及失重防护还有医学、功效学,评价技术研究。 这些实验是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 是围绕 失重条件下人的影响和变化 开展的。主要是我们开展了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失重对前庭功能的影响和失重对脑功能的影响,这是我们开展的一类实验,大家可以看到他们航天员头上戴的天机帽,做的实验就是这一类。 第二类 实验是我们为了获得 人体的一些参数 ,比如说我们在空间整个任务期间,我们 人的质量变化 ,在地面上我们大家都叫重量变化。到了空间因为没有重量了,我们不叫它重量,而叫质量。大家也看到我们质量测量仪,实际它的原理是基于牛顿定律,F=Ma,恒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我们质量仪基于这样的原理设计的,通过把质量仪的拉杆拉出来,测质量仪的时候大家也看到,我们人是在拉杆上,让拉杆在拉杆回去,通过恒力和拉杆回去的加速度我们算出人的质量,这是第二类的实验。 第三类 实验就是和我们的比如说我们 药代动力学的实验 ,大家都知道在地面条件下,我们吃药有的药是一天两次,或者有的一天三次。这个给药的两次和三次,是基于药代动力学的特点来设计的,到了太空中,由于失重对人的影响,它的药代动力学是会有所变化的,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给他服入药物,来通过测量他唾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来看它的药代动力学的规律,将来指导我们的用药。 还有一类 我们是面向长期失重开展的失重防护技术研究,比如说长期失重中有空间骨丢失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设计了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主要是基于直接力刺激对于我们骨细胞的,直接力刺激的影响来实现防护对抗的目的。当然我们也会较之其然,之其所以然,在一些咱们实验里面还是设计了一些失重生理效应机制学的研究,比如说我们细胞学实验,通过在轨的失重条件下观察和骨相关的细胞变化特征,包括它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看失重为什么会导致骨丢失。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邦国接见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
whyhoo 2012-6-17 18:38
新华社酒泉6月17日电(记者 霍小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17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切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总书记,向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8时35分,吴邦国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指挥楼前广场,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亲切握手、合影留念,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吴邦国说,神舟九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现良好开局、迈出重要一步。这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和心血汗水,饱含着参加任务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大家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吴邦国指出,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工程全线的共同努力下,全体同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载人航天工程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 吴邦国强调,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关键之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希望大家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重托,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戒骄戒躁、再接再厉、顽强拼搏,确保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参加接见。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6/17/content_2162992.htm
个人分类: 国防|1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问题总有解决之道 但要注意给定约束条件
热度 1 ncepuztf 2012-6-14 16:38
[转载]问题总有解决之道 但要注意给定约束条件
一家三口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渴了叫3岁儿子弄杯水来,儿子从沙发上爬下来,一会儿,吭哧吭哧地抱着杯水回来了,父亲接过杯子喝了一口并表扬了儿子。母亲问:他还没水缸高怎能弄到水?父亲苦思良久痛苦地得出结论:只有马桶! 结论:上级给下属布置超乎难度的任务时,结果也往往会出乎意料。
个人分类: 科教|22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
whyhoo 2012-6-10 12:26
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产业发展、总量扩大的同时,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开始发生变化,增长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弱化。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低碳经济正在催生新产业成长和结构性变革;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正在改变全球性生产-消费格局。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   能源资源约束从紧。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能源资源对外依赖较大。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2.04亿吨,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达52%;铁矿石2008年进口约4.4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消费比重的60%。   环境压力增大。2007年我国仅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就达60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今后十年GDP若以 8%速度增长,那么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量将接近百亿吨。“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要实现2020年下降45%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应不低于15%,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投资带动性不强。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过大,投资效益不高, 政府 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不够。去年国有投资同比增长35.2%,高于非国有投资7.1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经验,1元政府投资应带动5元民间投资。   居民消费比重低。据统计局核算,去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不足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中,政府和企业的贡献66%,而城乡居民消费只占34%。   城乡居民消费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反向发展。1978年到1990年,城镇居民消费率从37.9%上升至50.4%;而农村居民消费率从62.1%下降至49.6%。自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率跃居到7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率滑落到30%以下,这种趋势一直在持续。   内外需发展失衡。对外依存度从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60%以上,远超出世界41%的平均水平。内外需相互拉动比较差。外资“独资化”倾向,利用国内的生产场地,两头在外、封闭运行,形成外需对内需的替代。   供给结构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低。在国际标准分类的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7个大类列第一、15个大类列第三。但制造业增加值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机械工业的增加值率在26%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二是增长方式粗放。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5倍,吨钢可比能耗、火电供电煤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20%和24%。 2008年我们消耗了全球3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仅创造了全球7%的GDP。三是产能过剩突出。目前有十几个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粗钢产能超过7亿吨,国内消费量只有5.3亿吨,在建仍有几千万吨。水泥总产能达19.6亿吨,当年消费量为13.7亿吨,在建生产线超过400条,新增产能将超过6亿吨。四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仅发明专利就逾百万件,但专利技术转化率不足1%,专利成果产业化更差。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的专利持有者。五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远低于全球平均67%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73%的水平。2008年我国服务型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只有40.1%,而发达国家平均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    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   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从系统的维度来推进。   更新发展观念,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发展始终应当是以解决民生为根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   创新发展模式,由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这是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是以城乡分离为前提的,并形成了完整的运作体系。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着眼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来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优化主体结构,由国有主体为主导向多元主体共同发展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同时发挥国有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明确发展导向,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过去单纯追求产出能力和总量规模进一步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创新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优化增长格局,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投资贡献为主向消费贡献为主转变。为此,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优化产业结构,由二产领先向三产优先转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把稳一产、强二产、扩三产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优化动力结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完善体系结构,由生产能力扩张向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按专业化要求,以产业链为方向,加强产业联系,促进合理分工和体系建设。促进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促进“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我国已基本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并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为此,要增进生态文明意识,减少发展的生态成本,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三、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   当前,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评机制为抓手,着力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调整需求结构   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能力。扩大消费领域投资,提高投资在扩大 就业 、拉动产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关联效应,通过投资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 收入分配 差距,启动以中低收入者为重点的增收计划,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普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以 城市 化带动消费增长。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解决好上亿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医疗、孩子上学问题,扩大在城市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和服务。   建立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制度。推进收入透明化,完善个税征管制度;调整收入方式,适当增加远期收入比重,从而降低居民储蓄率;抓紧研究并适时开征物业税和遗产税,防止社会资本无效滞留。   (二)优化供给结构   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环节,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围绕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规模发展。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强应对市场波动能力;优化供应链,形成更紧密合作;控制价值链,形成价值增值能力,保持价值竞争优势。   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在产业技术创新基础上,促进产业更强、结构更优、产业间的协同性和发展的协调性更好。为此,必须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与服务业相融合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按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成长结构。主动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着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着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加快整合资源,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做大规模、做强优势。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努力提高生产集中度。 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现代金融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在开放中加快结构调整。要适应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主动承接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原则和多种合作方式,以投资、出口和加工贸易等方式,把我国过剩产能逐步转移出去。   (四)以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手段,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有效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战略,创造条件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合作、成果购买、资源互换、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更有效地利用国外创新资源。要充分发挥高新区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   (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我国进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新阶段。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为重点,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整合城乡产业资源、协调城乡产业分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完善城乡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有序发展。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就是要用大工业的组织方式发展农业,促进工农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要基地化生产,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要规模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要公司化运作,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农业公司。用城市化理念发展农村。就是要按 城乡一体化 要求推动农村 城镇化 ,通过土地整理,促进适度集中,加快农村社区化进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镇化人口转变从业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 社会保障 水平。用市场化的理念富裕农民。就是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致富的主体,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和财产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促进农民变“股民”,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六)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   稳定发展对外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业链协同,通过贸易企业、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结成协同关系,共同开辟国际市场。   推动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以走出去带动出口增长。通过增加海外投资,带动相关开发设备和技术劳务出口。拓展国际营销渠道,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协定、对外投资等多种渠道,带动营销渠道建设。与融资贷款方式相配合,通过有计划地对外提供融资贷款,带动我国公司承建项目以输出过剩产能。   促进内需与外需互动发展。内需与外需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要促进形成互动发展格局,以内需带动外需,以外需促进内需。顾此失彼,既不利于稳定外需,也不利于扩大内需。越是开放度比较高的地区,越要注意内需与外需的协同互动。   (七)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格、供求、竞争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此推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机能,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机制作用。   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环境产权制度,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改革,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补偿和交易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优化地方税体系,逐步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城乡维护建设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作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拓宽地方财源、增强财力。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在考核操作上,从注重“过程规范”向注重“结果运用”转变。在考核指标上,从注重“经济增长”指标向注重“综合性”指标转变。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内部考核”为主向以“第三方考核”为主转变。在考核制度上,从注重“政府保障”向注重“法律保障”转变。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Practice/201106/t20110610_144126.htm
个人分类: 经济|1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拖延症【转载】
xianzhi608 2011-10-20 16:17
  上大学以后,我开始有了拖延的毛病。立下目标无数,但时常 却动力奇缺,常常在网上浏览着各色的小说和帖子,或是玩很无聊的弱智在线小游戏,却不愿碰专业书本或文献一下,甚至哪怕deadline就在几天之后,只 有在deadline之前一点点时间才会因紧迫感而开始着手学习任务。这样下来,学业上总体来说算是马马虎虎,但却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总之,就是无法 完全地上进,又不愿彻底地堕落。   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 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 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比如我有时偷偷希望实验不要成功,这样我就可以不用面对之后更大强度的后续实验,其实是害 怕失败的一种变体),于是我们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deadline则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 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deadline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包括我自己)甚至很享受那 种deadline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比如我本科时写实验报告,如 果我拖到最后,我往往可能因为能够和其他人讨论并参考其他人的观点而比我先完成要写得更全面更好)。这种时候,我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 期这样下来,尽管我不愿承认,但我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的拖延—— 即使结果不好,我也可以说,那是因为我没尽全力,如果我真正努力,肯定会结果很好的(心理学上的高自尊人格)。   但我们不能永远靠放火 来逼自己走过木板,那样的话,总会有烧着自己的一天;而且,那种压抑的焦虑感和对自己不满意的感觉也并不令人愉快。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将木板的高度降低 ——不要对自己的结果(比如分数)太高的要求,认真完成就好。由于我们的天资和其它能力的限制,也许即使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像某些出众人物一样做得那么 好,但不管怎么样,绝大多数情况下,尽力的结果都会比我们不去努力要来得好得多,不是吗?   对此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帖子里有个非常有趣的方 法。那位作者将一篇论文拖了几个月之久都不愿开写,她的心理师让她不要管好坏,以她可以写出的最差的论文为目标写 一篇出来作为试验。作者照做了,然后惊讶地发现她写出来的“最差”的文章竟然挺让自己满意的,感觉稍做修改就可以交给导师过目了。当然,有时写出来的初稿 和论文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比如要求12页但初稿只有5页。这种情况下作者就用了心理师教她的另一个方法:每次工作一个小时,目标是让论文多一页,同样以 “最差”为目标。这个方法实际就是大大降低了拖延者做事的心理成本和负担,相当于把“木板”放到了“地面”上。不妨一试。    人的完美倾向,严重点就是完美主义,在拖延中也起了很大作用。 当 我想起幼时的远大理想并希望为之努力时,我只要想起我的同学中无处不在的“牛人”,便会觉得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而且别人现在不仅比我强得多,更因为 他自身的优势而占有了比我更好的资源,所以我现在即使努力估计也赶不上他了,更别提什么远大的理想了,于是就又开始了拖延。   事实上, 这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你在开始因为种种原因落后于别人不少,于是你就开始纠结自己到底有没有跑下去的必要,却不努力去跑,于是被拉得更远。这时,你望着遥 远的终点,感觉很绝望,都不想跑下去了。这时,如果你不去看不去想重点,也不去想别人,只看着自己的脚下跑—— “管它呢,我先跑过这个小土丘再 说。” 就 这样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地跑,最终你一定会跑到终点线,那时你也许会发现,你并不是最慢的,甚至是很不错的。所以,专注于你努力的过程而非最后 的结果,为你认真学习了一个下午或认真做了一个实验而不是最后考试的那个A或一个漂亮的实验结果而表扬自己,你会发现完成工作其实不怎么难。    另外,专注于当下对拖延者来说也是很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这里说的专注于当下,不是指专注于你现在脑子里的想法和情绪,而是专注于你现在在做的或选择要 做的事情。其实,很 多拖延的人恰恰就是太过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比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网……然后就开始了拖延。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 , 就像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要马上得到不可一样,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而且,心理学实验表明,满足自 己一时的情绪需求并非最佳策略,从长期角度上来讲,它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而非增加,想想因为玩乐休闲而拖延了工作后自己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就 知道了。   在这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森田疗法的理念是很适用的。具体而言,就是不去理会那些打搅你的情绪波动(比 如对自己说:“你要郁闷就郁闷吧,不管你了。”然后就不理会了),顺其自然,专心做你要做的事情。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会泛起一圈圈涟漪,你若不理, 湖面最终会自己平静下来;倘若你过于注意那颗小石子,试图把它捞出来,反而会激起更大的波澜,使湖面不得平静。豆瓣那个帖子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我觉得 也是很有用的:把你当时因为一时情绪想要做的事情(比如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等等)记下来,告诉自己等你做完工作就去做那些事情,然后就专心工 作,等到工作结束再去做记下的事情。   此外,不要为未来过度操心 也是专注当下的一个方面。这点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在此赘言了。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不满,面对和接受好了,不必逃避。但面对和接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再沉浸于自责、痛苦等负面 情绪 中,客观地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状况,进而为以后做打算。这一点可以和前文提到的“马拉松”的例子联系起来,只有真正面对和接受了你落后于别人的事实,你才不 会为“我想得第一可是却落后别人那么多”之类的想法而纠结,进而才能以现实为基础,踏踏实实地努力去跑。   另外,在看书的时候(当然也 有其它时候),很多人都常有“刚才看了好几页却不知道讲了些什么”的“不自主飞翔”的神游体验。对此,养成发现新事物的习惯,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去看世界, 是很有好处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时刻注意那些熟悉的东西有什么变化,比如看书,就可以注意想想这书里讲的和我以前知道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有什么 很有意思的地方等等,慢慢地,就能做到专注于当下而不至于迷失。   战胜拖延,追根究底,还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改变潜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自我对话的方式。下面是一些自我对话的tips(括号里是要丢弃的自我对话方式):    1.我选择/我想要…… (vs.我必须/我一定得……)    2.这个任务我可以每次做一小步 (vs.这个任务太大了)    3.我今天要开始做…… (vs.我今天必须完成……)    4.我也可以是平凡人 (vs.我必须完美/出类拔萃)   5.我一定要休息娱乐/休息娱乐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vs.我没空休息娱乐/休息娱乐就是偷懒)   我想大多数有拖延情况的人也许都还没到严重成“症”的地步,但也或多或少地被它影响了生活,影响了对心中理想的追寻。克服一个问题并不简单,需要自己给自己很多的支持与鼓励,期间也许会有许多的反复,但只要我们的大方向是好的,我们就该肯定自己。   “认识到眼前残酷 (这个词程度太深,但我想不出换什么好)的现实,同时又看到未来的光明与希望。”这是我一直很欣赏的对生活的态度。
1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需要完成的九个重要任务
热度 40 stone1971111 2011-9-2 07:46
新学期开始,新同学入学了,对新同学,我们总是报以热切的期望,但是过了一两年,我们又总是对其中部分同学报以遗憾的目光。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些同学没有真正的完成好研究生该完成的任务。表面看,研究生完成的任务无非是两个:课程和论文。前者达到一定的学分就可以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对学生学分的要求是修满30个多点学分就可以,甚至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限制学生选太多的课程。课程学习完了,剩下的就是做一定数量的论文等待毕业。上述任务看似简单,但是对于直接读博士研究生的同学来说,似乎不那么容易。硕士研究生相对要求低,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做科研,而博士研究生就是实施做科研了。那么怎么才能完成上述看似简单的任务呢?读了吴飞鹏老师的博文 《写在新生开学第一天----努力做到三个转变》 ,感觉意犹未尽,我认为研究生的任务可以细化为下面的若干分解动作。 任务一、从被教育到自我教育。 在大学以前,一切学习围绕着考试转,无非是上课,考试等老套的流程。但是研究生的课程就不能仅仅这样进行。研究生学习的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考试是否优秀,而在于是否真正的掌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自学成了主要的形式,上课只是辅助的形式。很多研究生同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上课老师充满了期待。其实,自我教育是真正的可持续教育。不能学会自我教育,那就不能适应研究中的各种新知识的获取。 任务二、从他人认可到自我认可。 大学以前的好学生是守规矩,成绩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是被认可的,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即便老师说你好,也未必就真的好,因为老师也有眼光的高低。考试仅在一年级存在,剩下的就没有了所谓的考试,因此认可的来源发生的模糊的变化。尤其不能指望周围的人的即时认可。这时候急需要转化为自我认可。因为好不好是有客观的标准的,对不对也有科学的依据。一个课题成果的好坏自己是能够做到比较准确的评估的,也不需要周边的人的首肯。只要完成了自我认可,那就离独立科研的距离近了一步。 任务三、从群居到独居。 大学以前的学习都是一个大集体,同学一门课,统考一张试卷,但是研究生的后期,以前的同班同学可能课题都不相同,大家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因此,很多同学就不适应这样的没有直面对手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独居生活。要学会自我一个人去学习,去思考,去钻研。有些同学直到毕业,还都不能摆脱这样的窘境。更深层次来看,大多数同学喜欢做比较热闹的课题,不喜欢做看似荒凉的课题,主要原因在于热闹的课题很多人讨论,周围也可以找到很多人,而荒凉的课题,一个研究所可能就你一个。这样的课题做起来就有孤独感,好比独居的人没有邻居。但是,我们不能都去做很热的课题,对于荒凉的课题需要有拓荒者。学会独居是研究生的另一个心理难题。 任务四、从整块学习到零星学习。 上课很好上,都是教材,老师上课。但是到了研究中就不那么容易了。课题进行中可能遇到不少以前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那就要学会从各种教材或者论文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且及时的补充。很多同学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总是寄希望去听课解决。但是对于很多前沿课题来说,其知识往往就是零散的,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进教科书的程度,这里面除了零散之外,还鱼龙混杂,很多论文甚至有误导的嫌疑。从这些良莠不齐的零星材料中吸收养分也是研究生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转变。 任务五、从记忆到运用。 大学以前的学习是为了知道,最多是很熟练的知道一些知识,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知识的作用发生重要的转变,那就是学着是为了用的。如果还习惯于记住一些知识,那就不能适应研究生的生活。不能用起来的知识还不能算是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必须让自己学到的知识活起来,能够灵活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起来,这才是研究生需要做的一个重要任务。 任务六、从解题到找题。 大学以前的课程练习都是照葫芦画瓢式的解题训练,这些训练的针对性很强,都是针对某些公式,某些理论的直接应用,还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可能发现题目并不是现成,也不是象教科书里那样,把条件摆的具体而完备。往往有很多课题没有很好的形式化,处于原生态的状态。那就需要我们及时的转变思路,从寄希望于解现成的题目到自我定义题目。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很多同学直到毕业也没有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还仅限于实现和解题。 任务七、从业余到职业。 科研相比于其他工作是一个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一个行业。大学以前的教育都不能很好的胜任这个行业的任务,应该说即使大学毕业了,对于科研还是个门外汉,是个业余的选手,到了研究生阶段,就要完成从一个业余选手到专业选手的本质转变。这里面需要了解这个职业的一些行规和习惯,甚至潜规则,并能熟练的行动。直到最后完全成了一个具备职业修养的专业选手。 任务八、从面到点。 大学以前的教育还是面上的教育,很多知识涵盖范围很大,可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做的课题可能仅仅是所学方向中的一个小点。这在很多同学也是不适应的。点上的学习和面上的学习有较大的不同。面上的学习重在一般的规律和整体的大方向,而点上的学习是在结合全局基础上的细节深入。大多数同学没有经历过深入领会一个点的过程,因此,对于详细到很细细节的学习方式很不适应,往往需要一两年才能够做到。 任务九、从接受到创造。 大学以前的学习是真正的学习,而到了研究生阶段,严格来说已经不是学习,而是为了创造。所谓的创造是为了解决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发现以前存在东西里面的错误或者缺陷。这种需要很强否定能力的过程也是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同学们不习惯去否定已经发表的论文,不习惯否定一些名家的结论。可是不习惯归不习惯,任务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这样做。如果做不到,那就永远进不了科研的大门。 总的来说,研究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尤其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出来的优秀学生们,很容易被以前的成功经验所迷惑。新的阶段带来的挑战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上述列出来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真心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及时地、高效地、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且不限于上述的各种任务,让自己登上科学的高峰,为自己所在的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无愧于是个精英。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20988 次阅读|69 个评论
娱乐的科学网,浮躁的中国科研现状的真实写照
热度 4 guobingchen 2011-1-26 15:48
今天又看到有新的任务。这引爆了我对改版后的科学网最大的不满。 之前,科学网是我认为为数不多的清静的地方,没有那么多娱乐性的任务、积分什么的。偷偷关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大牛、中牛和牛犊子,也很方便。 看现在的科学网,和那些娱乐门户网站有什么区别?难道让忙了一天的科研工作者们,还像到开心菜园一样,去挣那些什么分,什么币,完成什么任务? 科学网改版的初衷到底是什么?科学网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中国的科研,即使是科普,都是这么娱乐,那我们还有什么希望?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拾旧]经济学的任务
estudy 2010-8-21 21:49
经济科学的任务是解释经济现象,探索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这里要明确的是经济学者的主要工作是解释清楚经济现象,并且研究支配这些现象的规律,而不是做经济决策。他们研究的结论能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启发经济行为人如何有效地行为,他们可以为经济行为人的经济活动提供建议,但是不应该自己来做决定。 一个经济决策的做出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种因素可能超出了经济的范围,只有行为人(前提是理性行为人)自身最了解全部因素或变量对决策的作用和最好地预测决策的后果,并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决策。问题的经济学研究者不过能弄清全部经济变量的状况及其相互作用,而不可能了解经济变量之外的情况。他们的决策只能考虑到经济因素,这样的决策可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优化的,但是站在行为人的角度却不一定是最优,最终不是一个理性的最优决策。 因此,经济学人不应该成天想着为别人出谋划策,告诉别人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而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研究,把现象弄清楚,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为别人决策时提供一个参考。 2006年09月23日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2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fqng1008 2010-8-1 16:47
一、一种观点 在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驾马车长期共存,取长补短,是医疗卫生的基本方针,也是长期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但现实的困难是,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和任务交错和重叠,存在定位不准的情况。例如在研究生的论文、开课等方面有时难以区分。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定位:中医学应该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目标,采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进行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中西医结合则稍改初衷,从创造统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改为与现代医学相汇合的整合医学方向 。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通过深入持久的科研工作,将中医药的有效经验逐一肯定疗效,阐明机制。用陈可冀院士的话来说,就是应当充分应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研究和开发,提高其科学性,促进国际医学科学界的认同。为了更好地将各种医疗手段科学而合理地用于治病救人,提高疗效,减少毒副反应,丰富世界医学。 鉴于以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是:瞄准现代医学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发掘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理论优势,进行临床验证和机理研究,以纳入现代医学的框架,为世界医学作出贡献。 二、两个层次 1.临床研究 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药物防治传染病的确切治疗作用和机理。首先,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各个病种及其病型、病程和并发症,进一步探讨更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次,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课题设计,如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排除、肯定的随机双盲对照、确切的考核指标(如可靠的病原学检测数据、用药前后的组织学观察并长期随访等)、可靠的统计分析等等,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目前,刘建平教授 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多项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文献,发现随机分配注意不够、盲法与安慰剂对照使用较少、组间对照可比性差、中草药质量难以控制、治疗效果可信度低、副性事件缺少报告等是主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在严格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的前提下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传染病病证结合的诊断评价标准: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分型论治,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特色,需要建立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对疾病的纳入、排出、病程及疗效等的评价标准,在用循证医学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经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从效度、信度和反应度加以评价,还要进行微观辨证的研究,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表,有助于国际医学界接受。 (2)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疗效评价体系:①对疾病的公认的常规疗效评定标准;②构成证候的指标变化的评定标准;③生存质量的评定标准,含通用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体现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特点的通用生存质量量表和疾病特异性的生存质量量表。 (3)探讨各种传染病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根据生物医学原理,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以往的有效经验进行严格验证,对疗效确切的中西医疗法进行优化组合,并设计和筛选新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制订各种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从而规范临床应用。例如某种传染病,应该如何治疗,用什么药物,不能用什么药物,什么治疗方案为首选或一线用药,什么治疗方案为次选或二线用药,最好能象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制订的肺结核治疗方案一样,一至三线药物有哪些,初始病例用什么,耐药病例用什么,巩固期用什么,如何联合用药、用药的时机、用药的完整疗程、用药的剂量和规律等等,都有明文规定。在准确用药方面要进行方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作用原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药代动力学等,方能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 2.基础研究 (1)中药研究:包括道地药材与中药标准化的研究、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等等 。 (2)剂型研究:以高效、速效、长效,计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储存、携带运输、服用方便为原则,研制受国际医学界欢迎的中药新剂型,充分吸收现代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不断推出适合中药的经皮吸收、控释系统、靶向药物等新剂型,同时加强用可靠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理论阐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优化组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优化组方的前提,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采用正交试验法、正交T值法、撤药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均匀分析法等进行。有效组合成分(部位)的提取研究包括系统提取分离法、化合物群分离法、三元论结构分析法、单药提取研究法、目标成分提取法等等,采用整体和离体相结合的方法,找出有效组合成分(部位),并研究主要有效成分、次要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增效、减毒),在此基础上考察有效组合成分(部位)的相互作用,再回到多指标的药理试验、计算机优化处理,找出能代表总体药效的最佳活性成分及其配比,并进一步研究最佳组合的作用机制。 三、三项任务 1.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调节 临床上,有时应用足量抗生素来处理敏感菌所致感染,结果也未必完全令人满意,原因在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在与病菌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许多中药复方的抗感染作用也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力,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来实现的。不少临床报道提示,中医药对机体内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与抗感染治疗发挥协同效应。 2.细菌、病毒耐药株的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几乎遍及临床的常见病菌,也涉及各类常用抗生素,有些抗菌新药面世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因此,减缓和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已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新药的开发,而应以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然而,中医药对改善细菌耐药问题有不少办法 ,机理包括逆转细菌耐药性、消除质粒作用、增敏作用和抑菌作用等等;中医药对病毒耐药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的难点,往往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突破点,一是发挥整体调节的优势,二是结合药物筛选,如青蒿素对于疟疾耐药性的治疗,就是典范。 3.感染性疾病的功能和组织学恢复 (1)减少毒性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出现的毒性反应以及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中医药配合可以菌毒并治或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并治 ,发挥减轻症状、拮抗毒性的效应: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友谊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经验 ,争取找到1+12的临床效果。 (2)改善临床症状:无论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传染病,都可导致一些甚至是严重的临床症状,通过中西医结合整体调理方法,往往有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作用,从而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关键是如何设计实验,并拿出过硬的临床数据,以获得国际上承认。 (3)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临床证实,中医清热解毒、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疗配合现代医学方法,治疗各种传染病,完全可以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改善愈后。关键也在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拿出严格的临床数据来。 四、四大疾病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已经开始降低,关键是已感染HBV和HCV1亿多人中,部分正在向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癌演变,这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艰巨任务之一。对于这些患者的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清除病毒、逆转组织病理、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目前在清除病毒方面,西医优于中医,在逆转组织学方面,中医优于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下一步的任务是加大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力度,拿出具有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使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疗指南变成实实在在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指南。当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务也非常艰巨。 重型肝炎的治疗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重型肝炎常常合并感染,表现为条件致病菌的混合感染,症状不典型,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而感染又恰恰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耐药性、降低药物副作用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势态,为重型肝炎的抗感染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例如我们已知,黄芪、人参、丹参、川芎等可促使内毒素灭活;穿心莲、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山豆根等对内毒素有破坏作用;大黄、丹参、栀子、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等可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生长,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大黄、芒硝可以阻止内毒素在肠道内滞留,从而减少其吸收;清热解毒中药可以保护细胞线粒体结构及活力,防止内毒素所致的过氧化损伤。 2.艾滋病 在我国,艾滋病正处入快速增长期,而且疫苗问题、副作用问题、耐药性问题、反弹问题等等,依然是艾滋病防治的难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包括:①抗HIV中药和复方的进一步筛选,尤其是早期治疗和耐药株治疗的方药;②对于HAART治疗的病人,配合中药治疗以减毒增效,增加依从性,促进免疫重建;③艾滋病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确定辨病结合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④观察改善症状体征、生存质量以及减少机会性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措施。据悉,国家已将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单独立项,重点资助,艾滋病首当其冲。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和资助力度的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结核病 近几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给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人们造成了严重威胁 。我国随着发病率的严重反弹,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及导致的毒副作用和耐多药结核病明显增多。在临床上,配合中药以改善症状、减轻毒副反应、恢复肝功能和调节免疫功能,往往是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些药物如白芨、炙百部等,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可用于耐药性结核病的治疗。国外有研究表明 ,天竺葵属植物 Pelargonium sidoides 根的含水丙酮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获效的原因可能与其抗菌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发现,欧前胡中的有效成分欧前胡精有很好的体外抗结核杆菌活性,与乙胺丁醇、异烟肼等相当。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科学家报道,利用桉树精油制成吸入剂可以治愈结核病,几乎没有毒副作用。下一步研究包括:①中医药配合抗结核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观察;②耐药性结核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新发传染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新发传染病已经获得不少经验,例如人禽流感诊疗方案已经制定,基本是中西医结合模式;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临床常见副作用等方面具有六大优势。总之,对于新发传染病,我们应该积极态度,勇敢应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相信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韩济生. 主流医学、非主流医学与整合医学. 辽宁医学杂志,2001,15(4):169-170 2 陈可冀. 译后评论:主流医学与补充医学整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2,5(3):1-39 3 刘建平,刘雪梅,邓倩,等.待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研究方案.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2,2(2):97-100 4 刘建平,秦献魁,Heather McIntosh. 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2(1):58-64 5 刘建平,秦献魁,Heather McIntosh. 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1,1(3):147-152 6 刘建平,林辉,Heather McIntosh. 草药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1,1(2):78-86 7 石锐,李洁,刘建平.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系统评价研究方案.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2,2(1):39-43 8 胡世林. 道地药材与中药标准化. 亚太传统医药,2005,(1):39-42 9 吴继洲,阮汉利,张勇慧,等. 中国GAP研究现状与思考. 亚太传统医药,2005,(1):52-55 10 王喜军.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2005,(1):59-63 11 李俊松,徐德生,冯怡. 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部位)研究与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亚太传统医药,2005,(1):52-55 12 张婴元.细菌耐药趋势与抗感染治疗的若干问题.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2-4 13 叶英,余鑫之,徐元宏.严重传染病腹腔感染的致病菌变迁和耐药趋势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4):208-210 14 李仝.中医药防治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概况.中国医药学报,2001,16(3):29-32 15 胡森,高飞.中医药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回顾和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6):323-325 16 刘立新,韩德五,马学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肝微循环障碍在肝损伤中的作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2):94-96 17 张淑文,任爱民,张丽霞,等.感染性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2):85-89 18 关崇芬. 免疫干预疗法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71-74 19 章顺意.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免疫药理研究概述. 天津中医,2000,17(4):54-55 20 吕维柏.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最新进展和对策.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2):1-4 21 李拯民. 耐药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和对策. 临床肺科杂志,2003,8(2):129-130 22 罗晓玲,田景奎. 抗结核病中药的研究进展. 亚太传统医药,2005,(3):88-89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3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导师的任务
lin602 2010-7-5 23:13
导师的任务是什么?可能各有看法! 我认为一句话就可以了:给研究生一个平台,教研究生如何跳起来摘桃子。 这个平台包括所需要的基本科研硬条件,加上自己课题组的真实研究水平。让研究生在这个平台上,在导师的方法指导下,经过努力,达到一个学位所要求的科研水平。 给导师的评价就是:实验条件如何,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经费、在国内外学术水平、当然还有为人、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已取得的成绩等。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客里科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兼谈科博的的任务
famingkuang 2009-2-26 18:43
一批批的博主冲着科学网三个字,带着满腔热情来此开博,希望能一展抱负。来后才发现这里与自己原来想象中的美景相去甚远,于是一些人就带着失望和伤心暗然离开,王志明就是这一类的代表。 虽然在科学网开博的博主大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但学科分工使每个人的知识面已经很窄了,稍微偏离自己的专业便与门外汉无异,所以想在博客上谈论真正的科学问题是很困难的事情,无人问津也是极为普遍和正常的事,能有几个人欣赏那已经是万幸了。如果是原创性的问题更别指望有很多的点击与评论了。 自己关心的话题不一定有很高的点击,众人关心的话题才能得到更多的推荐机会与更高的浏览量与评论,而这样的问题科学含金量是几乎为零。 所以一个准备献身科学的人就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过一种寂寞而孤独的学者生活,这一点,我想科学网上的资深博主们比我有更深的体会。诗词派的人本身并不是以诗词为生,绝大多数都是理工科的,之所以写诗就是太明白博客只是娱乐这个道理了。 在博客里,你只能找到娱乐,找不到真正的科学。你也别指望能在这里一展你的科学抱负。想在博客里科学无异于缘木求鱼。 博客的目的是娱乐 --- 娱乐自己、娱乐他人,或者兼而有之。 科学网博客的任务不是把科学网博客做成科学的殿堂,而是吸引更多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科学爱好者来此博客、交友、聊天、娱乐,科学网的任务就是提供这样的大舞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85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