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安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杂志成长的新领域
热度 1 lijianguo531 2017-3-27 17:27
这两天搜期刊无意中搜到一个《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的杂志,以前从没听过。可能她是地质学背景的期刊所致。打开期刊网页浏览一番,感觉非常不错,影响因子比一般的核心期刊还要高一些。再一看他的主办单位:长安大学,这让我想起另一本杂志《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杂志是由中国地质大学主办,两个期刊都是由大学主办,前身都是大学的学报,一个是《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一个是《武汉地质学院学报》,比起现在的大学学报,这两个期刊现在的发展势头要好得多了。 提起现在的大学学报,感觉就是中国期刊发展的一个大坑。各个学校都有学报,本科类学校有,大专类学校也不少。随便展开一个大学期刊的学报,看看作者的单位大部分都是本校的。现在来看,大部分的大学期刊都已经成了本校学生毕业、老师评职称的自留地。期刊的质量那就自不必说了,五花八门,七零八落、已经不能用参差不齐去形容,就是快天下乌鸦一般黑了。我主要看一些地理学的期刊,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地理学的主流期刊都是中科院主办。当然,这里与上个世纪中国的大学学科、专业调整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的顶级期刊一开始也是由大学创办的,后经国家调整转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目前,中科院地理学的这些期刊的质量都比较高,认可度都不错。但是存在很大的风险,一、一家独办。期刊的主编主要是从主办单位出,本单位人的人情稿很难避免;二、质量高的期刊数量不多,一般一级学科的好期刊都不会超过 3 本,投稿的选择受限制;三、行政干预的风险大增。如果机构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分配与竞争,期刊就自然成了行政管理的牺牲品,比如中科院与教育部两种不同的学术评估与管理体制。 大学学报以及主办期刊的发展让我看到了缓解这些问题一个方向。现在的大学学报已经成了非主流期刊的代名词。当然,在当下,好期刊都叫什么学报的情况下,为了提升期刊的认可度,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大学学报改名成某某学报。但这只是表面。更深刻的其实是期刊的管理与评审制度。合理期刊的评审制度,包括主编,编委和编辑以及如何真正落实双盲审制度才是最要命的。其实,国外的一些独立出版机构采取的中立评审方式还是比较可取的。大学学报期刊采用现在主流期刊的评审方式,包括换名字。这些可以在短期期内加速期刊的质量提升,丰富了我们的投稿选择,加速了科研信息传播。但是,时间久了同样会落入以上的期刊风险当中。因此,我觉得将主办单位与期刊之间进行利益上的剥离,或者增加联合办刊的机构,让期刊回归本来的学术至上,少点利益牵绊,我想中文期刊的发展会更快,更好。我感觉地质学期刊这几年的多元化发展非常快,效果也不错,地理学期刊应该向地质学期刊学习,加快发展步伐。
个人分类: 学术视野|3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叶思聪教授“学习思考研究结语-3”评论:权威棍子与年龄关系有限
热度 1 ericmapes 2016-12-31 22:31
长安大学叶思聪教授“学习思考研究结语-3”评论:权威棍子与年龄关系有限 权威棍子与年龄关系有限,与人的天赋和思维习惯关系大。 武汉大学高尚荫学部委员,80多岁去世后,还有社论在其主编病毒学杂志发表。叶先生应该与其类似。 大脑可开发潜力很大,用则聪! 高龄懂得科学研究方法与艺术的真谛,更不会以权威自居影响年轻人学术发展,反倒可能成为人梯! 学习思考研究结语-3 叶思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8426do=blogid=1022600 七十五年的经历,使我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在中学六年的环境下,当我以为此生与大学无缘时,竟在1962年高中毕业时峰回路转,考上了交大。在大学里仅仅过了一年的宽松时光,就已经认定了与研究生无缘。然而竟在工作了十二年后,以38周岁的年龄上限考取了华中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当我在任教的二十年间,多次遭受黑势力打压、已决定放弃参评教授职称时,却在合校后赶了个末班车,意外被评上了教授。我在青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不参加任何政党的思想,最终却意外地加入了两个政党;还成了民盟八届省委会的常委。我从来不想从事行政管理,却在52岁的年龄被任命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在这个年龄上,处长们一般都应该退居二线了。初到建院不久,我曾多次婉拒出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不想却在退休后,在欧亚学院当了两年教务处长。常言道‘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也就是说要掌握好进、退时机,退出往往会为自己创造新的机会;‘强求’只能使自己陷入难堪、失望的境地。如果采取连自己都不齿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任何尚存有道德心的人,最终会为此而羞愧终身。但是‘莫强求’并非要人丧失志向、随波逐流,错失大好良机;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我选择到建院任教,虽然意在离开原来的研究领域,也是因为我当时已经发现了新的可能机会,即有可能转而研制建筑机器人。然而在刚刚开始教书生涯不久,却遇到了‘停止职称评审’六年的大难。当职称条件具备时,年龄已经太大了,无法再获取科研基金的支持。我很快就醒悟,这种需要大量经费支持的应用研究道路,我这种人是走不通的;才下定决心转向理论研究方向。虽然我已经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概论》,还是放弃了研究建筑机器人的想法;这门选修课却一直坚持开设到了退休。最后选择的研究方向,不需要大量经费支持,更符合我的实际、爱好。我在这条艰难的研究道路已经前行了几步,竟然也获得了陕西省科学基金的支持,使研究专著《信息学原理——关于认识的数学理论》得以出版面世。所以我也认为,这种研究方向就是命运给予的最终安排。 明末学者黄宗羲在《原君》一文中曾说过:“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他所说的这类人应该不是专指古代的圣贤、帝王,自认为我也应该算在这“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者之中。其实我也认为自己年岁渐老,已过“从心所欲,不踰矩”之年,也算是到了江郎才尽的光景。再研究下去可能会误入歧途;自取其辱也就罢了,而误导后人可就罪莫大焉!退休后三年,我便由名符其实的科技“苦行僧”,还俗成一个“玄都中隐”;不再继续进行研究。终日游戏于摄影、古文、唐诗、宋词之中,修心养性、锻炼身体。貌似玩物丧志,却也避免了那种常见的“退休综合症”。这种生活,也未尝不是老年人的一种合理选择。比起那些“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至少不会有害于科技的发展!这也算是学人们退休后的一种贡献,正好符合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我能够理解当前大多数青年学人的选择;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确实有许多不得已!但我仍然期待着有献身精神的青年同仁出现。这也许是三十年以后的事,也许并非我此生可以看到。我已经过75周岁的生日,早已明白荀子所说的“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的道理。但也有几句话不吐不快!如果科技界能够少几根‘权威棍子’,多几架‘权威梯子’;则年轻学人们幸甚!科技界幸甚!!国家幸甚!!!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颜可珍教授携杨胜丰刘俊刘文尧参加国际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会议
yankezhen 2016-7-22 14:06
为总结与交流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研究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创意、新趋势,长安大学和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Infrastructure Professionals,IACIP)定于2016年7月15-18日在中国西安,联合举办2016国际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会议(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Materials,ICTIM2016)。应长安大学邀请,颜可珍教授携其学生杨胜丰(博士),刘俊(研二),刘文尧(研一)参加会议。 2016年7月14日晚,一行四人到达西安。15日下午,参加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黄宝山、钱振东、郭忠印、谭忆秋、陈静云、沙爱民、尤占平等业内知名教授依次发言,畅谈对交通基础设施研究的思考。片刻休息之后,以道路基础设施设计、建筑和养护中的质量控制和验收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便开始了,王旭东,符锌砂,查旭东,冷真,韩杰等来自国内外的业内专家和领导,对这方面现状做了高水平的总结,并对接下来几年的研究,提出了宝贵意见。 16日上午,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紧接着,海内外各位专家和教授,与会学生以及志愿者合影留念。 合影后,在尤占平教授和吴少鹏教授的主持下,王复明院士,Butter·William和Wang·Kelvin在开幕式会场做了主题报告。
个人分类: 课题组新闻|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心全意搞科研,一心一意谋发展(博士毕业论文致谢 )
热度 3 pumachow 2015-7-20 18:06
致 谢 ——周继彪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从风景隽秀的泉城济南到举世闻名的千年帝都西安,转眼间,五年的硕博连读求学生活即将结束,崭新的社会生涯正式开始。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记忆,甜美与欢笑亦涌上心头。展望未来,拼搏创造奇迹,前途充满光明,中国梦想充满希望。走过终点,又是起点。长安大学以其 “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大学之精神育我成长,以“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鞭笞我勇于创新,始终秉承“ 全心全意搞科研,一心一意谋发展 ”的科学素养。 值此博士论文完成之际,我内心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激情飞扬”课题组送上最真挚的敬意与最美好的祝愿。 首先,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导师陈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陈红教授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在我硕、博连读的五年期间里,导师给予了我生活上、学业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五年中不管导师再忙始终坚持每周开例会,使我受益匪浅。学承长安逐路梦,志存九州报师恩。陈老师严谨的治学风范、非凡的技术洞察力、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获益良多;国际化的视野,前沿而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使我终身受益。陈老师对本论文的写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尤其在论文定稿阶段,陈老师审阅了论文的每一个细节,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回想恩师当年惠泽播春雨,喜看桃李今朝九州竞争妍。 在整个硕、博连读学习阶段, 在导师的带领下, 受邀参加了“2011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第十一届交通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ICCTP2011)”、第十二届COTA国际交通科技年会(CICTP2012)、第四届国际绿色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GITSS2013)等多个交通运输国际会议并做专题学术报告,使我聆听了国际和国内上交通界同行专家的声音, 享受到了科研思想的盛宴, 感受到了学术的乐趣,丰富了国际学术的视野,真正的和国际上的同行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学术探讨。 在此谨向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感谢。 其次,整个 博士 研究生学习期间及论文的选题过程中,得到了王建军教授和邵海鹏副教授的极大帮助和关 心 , 在此 向 尊敬的 两位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 王老师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宽以待人,研习学术,废寝忘食,已臻忘我之境界。 为我树立了一辈子学习的典范,他的谆谆教诲与 集成创新理论(借鉴、引用、吸收、再创新) 将激励我在未来科研的道路上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邵老师曾说过,“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邵老师带着理想和责任去了美国,去碰撞国际化思想的火花,去接受国际上最先进知识文化的洗礼,使我尤为敬佩。 感谢王永岗 副教授 、白翰老师 九 年来对我的关怀和指导, 除了给予我必要的知识要求和专业技巧方面外,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教会了我“学贵有恒”、“学贵专一”和“学贵于勤”的道理,作为一名学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优良的学风,才能撰写出质量上乘的论文。 感谢课题组张敏和张驰老师,跟随你们一路前行,两次南下荆门、宜昌、武汉等地,使我增加了社会阅历,感悟到了楚国文化,受益匪浅。感谢王龙飞和李杨老师, 四年前明德门十八楼封闭,四年后继续重温经典回忆, 课题组“作风硬朗,立场坚定斗志强”的精神继续得到传承与发扬, 从 方案到思路,思路到成果,工作过程,轻松幽默,紧张气氛中总会有爽朗的笑声, 谢谢你们 五 年中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我感知团队的力量是无比强大、配合默契和衔接无缝的。感谢闫彬师兄,作为我论文强大精神动力的源泉和支柱,帮我渡过了最艰难的两个月; 感谢西安建大李晓伟师兄,促我理清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之间的关系,教会了论文写作的最高境界,即:论文要首先达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境界,才能达到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效果。感谢浙江省院何佳玮和张大坤师兄,从你们身上我学会了“正能量”,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干活。感谢中交一公院赵杨东师兄,你的一句“方法总比困难多”使我即将熄灭的小火苗又重新燃烧,在困难面前不再低头。感谢山东高速建设集团刘庆法师兄、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肖殿良师兄、中交一公院王文博师兄以及刘铮师兄、王虎师兄、毛琳师姐、牛玉欣师姐、刘媛媛师姐,谢谢你们在资料收集给予师弟的帮助和关心。感谢 2011 级公路学院博士生李铭、陈永瑞、徐兵、贾文渊、王晨和信息学院史昕博士,多少次在篮球场上拼搏和呐喊,大汗淋漓,我们一起畅谈理想、畅谈人生,生活岂止一个惬意了得。 感谢公路学院王露、李耘、 夏丰勇、 张嘉琦、林贵宝、黄治炉、刘丽芬和经管学院李云华、毛新华、赵京、黄泽滨等博士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同时,还要感谢东南大学郭延永博士和吴瑶博士等同学九年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感谢你们与我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代和研究生时代,使我不断的成熟、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 再次,感谢 “激情飞扬”团队中 的冯永波、游月省、谢祥椿、张斌、甘佐贤、杨竞、谢羲、张龙、韦凌翔、张俊等师弟们,我们在一起共同“ STEP BY STEP, DAYBY DAY ”,(一步一个台阶);同样感谢冯微、连冰、张文、吕立丹、陈采霞、贺彧婷、刘鹏娟等师妹们,帮助我完成交通调查、数据采集等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感谢我的妻子赵静,多年来对我学业的鼓励和支持、理解和帮助,至此 博士论文完成之时,我和妻子赵静已经走过了四年。四年期间我们经历了很多,从开始谈恋爱,到见家长,再到订婚,一直到结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国有句古训,“三十而立”,我希望在三十岁的时候我们能够自力更生,独自生活。我希望可以和你走一辈子,我相信我可以给你带来幸福,我始终相信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同时,我要衷心的感谢为我操劳一生的父母,感谢他们在这二十几年里对我养育之恩,正是由于你们对我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学业上的支持,才使我能安心学习,也衷心的感谢我的妹妹对我学业上的支持,我想今天可以完成学业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家人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学业的支柱,谨以我的博士论文,献给一直以来关爱、呵护我的亲人们。 2013 年,我已经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我想对自己说:“痛并快乐着”; 2014 年,我仍然会坚定自己的理想,我想对自己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杨振宁教授曾谈到治学三部曲:“真情、妙悟、铸文章”,这是著名画家范曾先生赠给杨教授的一幅画作上的题词( 2004 )。范先生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作画平生万万千,抽筋折骨亦堪怜。在艰难之时,我追逐着希望和光明。”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又要勇于克服困难,充满 Dynamism Enthusiasm (活力和热情)。 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我很喜欢,诗词中曾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是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9 年前,我在家乡, 9 年后,我漂泊在外。 9 年过去,变化的是周围的人和事,不变的是自己的理想。此时此刻,想对自己说:为了明天的幸福,为了我的中国梦,加油! 最后,衷心的感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周伟教授、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芮少权正高工、西安公路研究院徐希娟 正高工、公路学院张生瑞教授、王元庆教授、张敏老师等专家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我的此次答辩,给我一个审视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清晰明确今后未来研究的方向,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感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谷歌学术、百度文库、知网、汤森路透、小木虫、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大型科技出版集团。作为青春毕业的礼物,吾将“诚外无物”(范曾语)、“自强不息”(杨振宁语)、“青春万岁”(莫言语)这十二字送给正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们,祝你们马年马上有一切。 博士研究生:周继彪 长安大学博导楼 305 室 2013 年 12 月 23 日
个人分类: 个人|5021 次阅读|6 个评论
长安大学的领导应该感谢、并向单博炜博士才道歉才对
热度 6 liuliangyun 2012-3-12 18:54
单博炜博士在科学网上晒了工资,引起领导的愤怒,单博士的第二博文更是爆了科学网的记录了。 我看了贴中的数据,应发工资为4197.6元。作为小青椒的博士,该工资单虽然羞涩点,但不至于寒酸和丢长安大学的脸。若单博士是副教授,在众大学中也是中等水平,若是讲师,应该是中上水平了。 而且,长安大学的公积金补贴非常高了,学校补贴公积金1166元,公积金部分单博士每月就能领取2312元的无税收入,很少有单位这么体谅职工,将公积金比列做到这么高,从公积金数据来看,学校应该还有很多其它报酬。 大学老师收入低是普遍性的问题, 长安大学做得很不错了,所以我觉得长安大学应该感谢单老师,至于这位失态的领导,更应该向单博士道歉! 这位领导错了不怕,一错再错就不好,希望单老师能顺利渡过晒工资的风波。
1140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与母校的四年情节
haianliu 2011-4-15 20:50
今年是我的母校 60 周年的校庆,可是身在千里之外的我却不能亲身感受到那种热闹之景了。不知不觉离开母校已经快一年了。 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那个夏季的深夜,在老家那个只有不到五趟车的小火车站里等车的情形,虽然上车时已经是深夜一点钟,心中依然兴奋;依然记得在那个暮色沉沉的傍晚,走出西安的火车站,被举着校名小旗子的学长一把接住的情景,第一次踏上迎接我们的校车,尽管到学校时已经很晚,尽管在一幢幢宿舍楼中分不清东南西北,心情依然很是激动。学长们带着我们领饭卡、报道,带我们去宿舍楼。在第二天那个清晨,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就开始了。 大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军训,将近二十天的军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回忆。记得当教官说每个排抽调十名同学参加师里面的汇报表演,在心中对自己说要好好表现,当被选择上时,又感到一阵不自信;在后来的方队训练中,也是留下了很多回忆,还记得那时排长带着我们一起围女生的队伍;冲着女生的方队喊口号 ……. 大一的时候,经常有学长们敲门进来推销东西,那可怜报纸、磁带以及洗发水,而偶们傻乎乎的一次次被骗,那时候总是天真的相信学长们的话总是没错的(当然他么也忒能忽悠了) ; 那时候我们喜欢往学校的机房跑,上那种一块钱一个小时的网。站在那等别人下机,记得一次一哥们告诉我说他也是等了一个小时才等到的机子,直接崩溃;后来听说外面开了家新易都网城,当天下午就冲出去办了张卡,那是偶们总喜欢早起去上早上那个一小时的免费网,用比较低级的方法打魔兽争霸(跟电脑打,鸟类战术);还记得大二时大家一起逃线性代数去打RPJ ,后来貌似我们班挂了十几个,我很幸运的被照顾了 62 分,不过后再也不敢那么干了;不过明远 C 区上材料力学的哥们,确实经常在第三节课溜出去吃食尓福的大碗干拌面哈 …… 转眼间我们大三了,好像大家都一下都明白过来了,大学该学点什么了,不该再这么虚度了,是考研还是找工作,该做出选择了。那一年的课似乎很少有人逃过,挂科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少了,于是在充实的一年过后,我们来到了本部,来到了大四,我和我的舍友们选择了考研,那时候 440 成了我们的固定阵地了,早上八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到五点半,晚上到十点半关灯,一起冒着严寒背英语、被政治;周末我们几个馋猫喜欢一起逛好又多,买那里的烤鸡和烤鸡爪,记得有一次,和一同学提着四五只烤鸡和许多鸡腿,连里面的导购员也打趣我们了,呵呵,当然这里面是有帮别人带的了 …… 转眼间,我们毕业了,和所有的同学拥抱告别,道一声各自保重,说一声将来一定再聚,恋恋不舍的踏上了回家的列车。正如《同桌的你》所唱的,转眼间我们各奔东西,希望在以后的某一天,我们能再次相逢在母校的鲜草坪上,希望那时我们依然年轻,依旧能挥斥方遒...... 今天在科学网看到了贾伟老师一篇博文,很有感触,送给我的可爱的同学们,送给我的亲爱的母校吧,夜已深,师姐师兄们已经陆续走了,外面好像挂起了阵阵凉风...... -那些花开的日子啊, 还在回望的尽头吗? 也曾年少的我们啊, 如今各自在天涯 ; 那些花开的日子啊 , 留在回望的尽头吧 ; 我在遥远的星空下, 还唱着那时的歌谣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