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南方科技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南方科技大学

相关日志

在南方科技大学学术交流随记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9-12-5 09:10
应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高科老师的邀请,我们一行两人在 12 月 2 日乘机抵达深圳 进行学术交流 。刚下飞机,感觉进入了夏天,感叹深圳很热情,貌似欢迎我们的到来,呵呵。 晚上我们和在深圳工作的某位大学同学及其家人,共进晚餐。餐间气氛热烈,相谈甚欢,喝着同学带来的压箱底的好酒,回忆起了难忘的大学岁月。由于我酒风正来者不拒,再加之心情好,一不留神又喝高了。 3 日吃过早餐后,高老师陪同我们在校园内观光,边走边介绍。校园很美,有山有水的静谧环境适合搞科研和教学。在闲聊时,我们了解到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近几年新进的老师以年轻人居多,大都是在国外拿到了学位、发表了高大上文章回国的。他也感叹到:在国内人头不熟,拿项目不易,由于几年后面临着“非升即走”的考核,鸭梨山大哦。记得前几天我和某同事聊天时,同事也说到“在国内,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诸多搞科研的压力都很大,这都是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惹的祸。”是啊,要让科研人员做出高创新性成果,得有一个让大部分人“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如果其为了生存到处奔波,缺乏时间深度思考“最根本的问题”,不可能有神马重要突破。 3 日下午 4 时,开始正式的学术交流。我做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学术报告,围绕着 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标志性地震预测方法、标志性预震预测方法、可预测地震事件类型、地震产生机制、地震危险性评估新方法、剖析地震“疑难杂症”, 大概讲了 1 个小时,讨论了约半小时。在开场白时我说道:“感谢大家的光临和高老师的邀请。你们是‘正规军’,我们是‘游击队’,我们是抱着学习交流的目的来的。我实话实说,我从未想到我的科研生涯会与地震沾边,但由于在 2009 年研究滑坡预测问题时的一个偶然发现,在好奇心驱动下想在地震预测方面试试,结果越试越好玩,上了地震预测这个‘贼船’十年没下来。”参会的老师大都为有留学背景的年轻人,来的研究生长期受 TA 们的影响,其对新观点的接受能力强。在讨论环节,没人质疑我们理论和原理的可靠性,主要聚焦于方法方面,如数据处理、主震识别等,我一一做了解释。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我们的工作为解决地震预测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良好的前景。 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增强了“正规军”和“游击队”的了解,互通了对地震产生机理的认识,为以后可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适当的学术交流对科研人员促进思考、激发灵感、 开阔视野、掌握新知、 避免闭门造车,是必要和有益的, 即所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思想多了,其中某个思想或碰撞产生的新思想,有可能成为打开某难题瓶颈的“金钥匙”,进而一通百通。 以下为学术海报: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813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联署反对克隆人之父贺建奎的基因生意
冯用军 2018-11-26 20:19
贺建奎非法开展克隆人研究,2018年11月26日宣布已制造出两名婴儿——露露、娜娜——,打开了克隆人的“潘多拉魔盒”... 贺建奎能非法克隆人,其背后不仅有注册资本过亿的莆田系医院撑腰,还有入股该莆田系医院公司的南方科大... 如果任由资本违背法律和伦理操控“克隆人研究”而不加以制止,未来受害的必定是人类本身,因为那时,机器人和克隆人将统治非克隆人、统治世界,人类将会毁灭... 我注意到贺建奎的非法、非伦理“克隆人”行为是在2018年11月26日上午10:00,当时就在一个拥有近500位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高水平博士组成的群内提出了疑问:贺建奎的“克隆人”研究和“生米煮成熟饭”的“克隆人”试验合法吗?合乎伦理吗?是谁给了贺建奎利用基因剪刀克隆人的特权? 晚上20:00我注意到南方科大和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声明,前者撇清了南方科大和贺建奎的雇佣关系、后者撇清了深圳伦理委员会和批准贺建奎非法开展克隆人研究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关系... 借科学网这个平台, 我在此发起签名联署行动,要求公安机关依法抓捕贺建奎并提起公诉,要求纪委介入调查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如果我们今天不积极行动起来,不就的将来受害的第一批人可能就是你、你的孩子、你的孙子、你的后代...): 请在本博客留名(姓名,单位,职称/学位...) 贺建奎的“克隆人”研究和“克隆造人”实践,在科学技术层面相比“多利”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相反,他“制造”出“露露、娜娜”2个“克隆人”突破的是科学家的职业道德、突破的是医学的伦理底线、突破的是人类的良知理性,而只剩下生意人、资本家、疯狂人的丑恶嘴脸、恐怖用心和反人类性。 已有科学研究表明: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是任何中国人都不可以缺失的;CCR5单侧或双侧敲除也无法完全阻断HIV感染;CCR5敲除不能保证100%不出错;母婴阻断技术不需要CCR5敲除... 而且,露露和娜娜的父亲有HIV但母亲没有,100%可以不用敲除CCR5就可以生出健康的baby... 附件: 贺建奎除了是南科大的一名副教授外,还是一个生意人: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他名下拥有7家公司,是7家公司的股东、6家公司的法人代表、5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7家公司总注册资本超过1.51亿元。 他控制的注册资本最高的是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获得了南科大旗下深圳市南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入股。 他控制的成立最早的是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70万人民币,2018年4月a轮融资达到2.18亿元,其中有多家莆田系医院的身影,贺建奎总持股达到33.25%。
个人分类: GHCRC全球人类浩劫研究中心|1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湖大学会不会成为南科大第二?
热度 3 outcrop 2018-1-11 22:55
与湖畔大学不同,西湖大学偏自然科学;施一公作为首任校长,让我感觉意外。 教育改革的声音和行动一直不断,之前曾被寄予厚望的南方科技大学,如今已泯然于众的感觉。 这次的西湖大学,基调比较高,人力和财力也比较雄厚。 但足够吗?未必,汕头大学有钱,还是如今的样子。 结合当地政府给西湖大学落地开绿灯的新闻,这种便利未来一样可能成为阻力;这是实体大学的宿命,绕不开。 既然诸公有志于创建优秀的大学,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从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的大学开始? 虽然大部分学科没法仅仅通过网络展开科教活动,但还是很多学科可能的,比如数学、计算机。 实验摸索成功了,再干实体大学似乎也不迟。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6898 次阅读|6 个评论
西湖大学的未来选择:普林斯顿大学还是罗格斯大学?
热度 44 hongfei 2016-12-15 07:02
* 本文与微信公号 知识分子 (The-Intellectual) 与科学网 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 博客 同步推送 西湖大学如果希望不走上南方科技大学的覆辙,仍然要面临自己未来定位的选择,以决定自己究竟是成为私立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康奈尔大学,或是公立的罗格斯大学? 西湖大学的未来选择:普林斯顿大学还是罗格斯大学? 2016-12-14 王鸿飞 知识分子 ► 郑继伟副省长(左)向施一公教授(右)颁发聘任证书 编者按: 日前成立的 西湖高等研究院 和即将成立的西湖大学在计划中尽管都是民办性质,其成立已经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获得政府赠予的土地,应该说已经具有当年美国赠地大学的性质。但在将来西湖大学仍然要面临自己定位的选择,以决定自己究竟是成为私立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康奈尔大学,或是公立的罗格斯大学? 撰文 | 王鸿飞(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 责编 | 李晓明、邓志英 ●   ●   ● 2016年12月10日,作为西湖大学的建设的第一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西湖区宣告正式成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博士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命等多个学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她寄托着社会各界的厚望,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 从私立的普林斯大学、国立的清华大学、到民营的西湖大学 ,这不仅是施一公的个人之路,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尝试。 未来的西湖大学会怎样,现在预言还为时尚早。不过如果能够了解历史上普林斯顿大学为何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或者普林斯顿大学为何没有成为罗格斯大学,也许有助于我们对西湖大学的未来做一些展望。 十九世纪普林斯顿比不过罗格斯 1869年11月6日,新泽西学院 (College of New Jersey) Tigers队对阵罗格斯学院 (Rutgers College) Queensmen队的美式足球赛 (橄榄球赛) ,尽管只有100名观众,却是一场载入史册的重要比赛。因为它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场美式足球赛和第一场美国大学美式足球比赛。比赛中Rutgers Queensmen以6比4战胜了New Jersey Tigers。 ► 1968年,雪佛兰汽车公司专门请著名美国画家Arnold Friberg (1913.12.21– 2010.7.1)画了一幅95厘米高、150厘米宽的油画,题为The First Game,庆祝即将到来的美国大学足球赛100周年。(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First_Game) 新泽西学院就是后来的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罗格斯学院即后来的罗格斯大学 (Rutgers University) 。 十九世纪,新泽西学院不仅美式足球不如罗格斯,而且此前在成为新泽西州的公立赠地大学的竞争中也没比过罗格斯。这估计是从普林斯顿回来的施一公本人也不太清楚的史实。 美国赠地大学 (Land-grant universities,land-grant colleges,land-grant institutions) 是指美国由国会指定,得益于莫雷尔赠地法 (Morrill Land-Grant Acts) 的高等教育机构。美国国会通过并有林肯总统签署的莫雷尔赠地法于美国内战期间的1862年成为法律, 其成功的模式在1890年通过的1890年莫雷尔法 (Morrill Act of 1890或the Agricultural College Act of 1890) 被进一步扩展。莫雷尔法案通过美国联邦政府将自己在各州所属的土地赋予各州,并以这些土地为基础,通过销售这些土地,筹措并赋予资金来建立所谓的赠地大学,在不排除古典教育的前提下以促进实用农业、科学、军事科学和工程等方面的教育。 莫雷尔法奠定现今美国高等教育基础,知名公私立大学如宾州州立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C Berkeley) ,等都受惠于此制度而建立。 2012年,纪念美国赠地大学法案 (Land-Grant College Act) 150周年的网站上说: “ (美国) 国会1862年通过了莫里尔法案 (Morrill Act) ,通过建立赠地大学教授‘农业和机械技艺’,奠定了美国综合性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基础。普林斯顿、罗格斯和位于特伦顿 (Trenton,新泽西州府) 的州立师范学校竞争成为新泽西州指定的赠地学院。罗格斯学院教授George H. Cook和David Murray成功游说新泽西州立法机构,为罗格斯学院成为新泽西州的赠地学院铺平了道路,由此罗格斯科学学校 (Rutgers Science School) 在1864年建立。” 20世纪之前,普林斯顿常常比不过罗格斯,这是基本事实。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竞争成为公立学校上的成功,也限制了罗格斯的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普林斯顿在竞争中失败,反而成就了普林斯顿的未来。 ► 莫雷尔赠地法 (Morrill Land-Grant Acts)。来源:37th Congress of the U.S. ► 莫雷尔(Justin Smith Morrill),曾任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的佛蒙特州代表,莫雷尔赠地法的提案人——这也是他最为著名的贡献。来源: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Brady-Handy Photograph Collection ► 美国增地大学纪念邮票;其中,成立于1855年的密歇根州立大学被称为赠地大学先驱,是其后赠地大学效仿的对象(最古老的赠地大学是罗格斯大学,成立于1766年)。来源:美国联邦政府 大名鼎鼎的普林斯顿和鲜为人知的罗格斯大学 十九世纪的美国人如果知道普林斯顿和罗格斯今天地位和影响的巨大差别,一定会跌破眼镜。 普林斯顿大学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排名靠前的著名大学之一,而罗格斯大学则是一所美国还不错的公立大学。前者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在中国更是因为十年前归国的著名科学家施一公而众人皆知;而美国人中知道后者的,大概都是不会投票支持Trump做美国总统的人。在中国,知道罗格斯大学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事实上,罗格斯大学在成为罗格斯学院之前,曾经有一个响当当并且让人过目不忘的名字——皇后学院 (Queen's College) 。皇后学院建校于1766年11月10日,是美国殖民地时期 (美国建国之前) 最古老的九所大学之一,其它八所殖民地时期的大学分别是: 建校于1636年的New College,后成为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 建校于1692年的College of William Mary,现仍为威廉玛丽学院; 建校于1701年的Collegiate School,即现在的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 建校于1746年的College of New Jersey, 现为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 建校于1754年的King's College,现为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 建校于1755年的College of Philadelphia,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建校于1764年的College of Rhode Island,现为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 建校于1769年的Dartmouth College,现保持原名的达特茅斯学院。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 US News World Report, 一本曾与《时代》和《新闻周刊》齐名的新闻杂志,以每年对美国大学的调查报告及排名而广为人知) 2016年美国大学的排名中,普林斯顿大学高居第一,哈佛大学第二,耶鲁大学第三,哥伦比亚大学第五,宾夕法尼亚大学第八,达特茅斯学院第十一,布朗大学第十四,威廉玛丽学院排名第三十二,罗格斯大学排名第七十。 这九所学校中,唯有排名靠后的罗格斯大学和 威廉玛丽学院 是公立学校,其它七所都是私立学校。罗格斯大学今日的排名和影响,与她当初成功地战胜普林斯顿成为新泽西州赠地大学不无关系。 ► Colonel Henry Rutgers (1745–1830)。皇后学院因1812年战争(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之后的经济萧条关闭数年,于1825年重新开张并更名为Rutgers College,以纪念这位美国独立战争英雄。来源:Wiki ► 绘于1809年的皇后学院图。来源:Wiki ► John Witherspoon,普林斯顿大学前身新泽西学院校长(1768-94),《独立宣言》签名者之一 ► 建于1756年的Nassau Hall,是新泽西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前身)历史最悠久的建筑;1776年8月27日新泽西立法团体在这里举行了第一次会晤,1783年6-11月曾作为美国国会大厦。该图摄于1903年。来源:Beinecke Rare Book Manuscript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普林斯顿为何成为普林斯顿? 罗格斯大学并非失败的大学。事实上,罗格斯大学在美国的公立大学中仍然是相当不错的学校,为新泽西州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因为是公立大学,罗格斯大学能够直接得到新泽西州政府立法的支持,能够从新泽西州政府获得大量的资源和补贴。与此同时,在政策、制度、经费预算、招聘校长、招聘教授、招收学生,制定学费标准等诸多方面也受到州政府的规定和地方政治的控制和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尽管也需要获得美国联邦政府和新泽西州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但主要的支持还是来自美国社会民间和私人。尽管来钱不易,却在如何办学的诸多方面具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制定自己的学术、招生以及学费标准,自由地在全国或者全世界招生,等等。离开了自主管理,以及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标准开办学科、招聘教授和招收学生的自由,普林斯顿大学恐怕不会获得这样的成功。普林斯顿从来不是大而全的大学,她是美国著名大学中极少数没有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的私立大学。布朗大学则没有法学院和商学院,而达特茅斯则没有法学院。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相比生存并不容易,这也是当初新泽西州的几个学校要竞争才能成为公立大学的原因。但随着美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成为世界领头羊的过程中,私立大学却可以有灵活自由发展的空间。美国主要的顶尖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后来的非凡成功,只能说是因为当初幸运地没有成为州政府支持的公立大学。 在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几乎是清一色的私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著名的私立大学,在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2016年的美国大学的排名中,麻省理工学院排名第七,康奈尔大学排名第十五。事实上,麻省理工学院建校于1861年,康奈尔大学建校于1865年,都是当初最早的赠地大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们都成为了私立大学,而不是像罗格斯大学一样继续保持公立。 尽管莫雷尔法促成了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资助一大批赠地大学的成立,但莫雷尔法并没有要求赠地大学一定成为公立大学。莫雷尔法的实施,正是处于美国社会经历工业革命大发展的阶段,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开始出现现在所谓私立 (Private) 和公立 (Public) 大学分野的时期。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是否有州政府的固定预算立法直接支持其运转。公立大学接受州政府的直接经费支持其运转,因而也受到州政府和立法机构的更多影响和控制。运行机制方面的差别,使得公立大学系统往往有很多校区,其基本特点是大而全,主要接受州政府补贴以较低学费招收本州学生;而私立大学的基本特点是小而精,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因为没有政府直接补贴而学费较高。 今天人们知道的美国的著名私立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在成立之初也都基本上是属于公立的性质,得到美国各州政府的直接支持。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尽管开始成立时得到了赠地大学的土地和经费的支持,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选择了成为私立大学,而非公立大学。正是当初的选择,导致了后来的分野。 西湖大学的未来选择 日前成立的西湖高等研究院和即将成立的西湖大学在计划中尽管都是民办性质,但其成立已经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获得政府赠予的土地,应该说已经具有当年美国赠地大学的性质。但在将来西湖大学仍然要面临自己定位的选择,以决定自己究竟是成为私立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还是公立的罗格斯大学。 在考虑定位时,五年多前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到目前为止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南方科技大学的成立得到了教育部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尽管南科大首任校长朱清时最早喊出了中国大学“去行政化”的响亮口号,但到现在为止,南方科技大学在行政上仍然是一所受教育部和深圳市多重行政管辖的普通市立大学,缺乏发展的自主空间。其今后发展究竟如何,不容乐观。如果照目前缺乏自主的趋势发展下去,大概逃不脱成为一般水平的地方大学的命运。 美国高教历史上另外一个最为成功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的典范,应该说是位于南加州帕萨迪纳 (Pasadena) 的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Tech) 。加州理工学院在最新的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的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十二,是中国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名校。20世纪对中国基础科学和尖端技术发展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人物,多半出于加州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前身是20世纪初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施罗普技术学院 (Throop College of Technology) ,20世纪初为了适应南加州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名为加州理工学院,并迅速成为世界顶尖的研究型理工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作为私立理工科大学几乎从无到有的迅速成功,更可以作为西湖大学效仿的榜样。 需要指出的是,西湖大学的未来,除了社会民间和私人的支持之外,在坚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前提下,也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程度的支持。美国的著名私立大学事实上也是从美国联邦政府获得了相当多的竞争性的研究资助,否则也不会有今天。如果以为私立大学和研究机构只靠民间的资助就能够获得成功,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国家和浙江省因为西湖大学和西湖高等研究院的民办性质而忘记了对她们提供应有的支持,那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像美国那样存在一大批成功的私立大学,但对于中国和美国这样地域辽阔和文化差别很大的多元化社会来讲,成功的私立大学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公立和私立大学只是在社会中资助和管理的方式不同,在现代社会中它们事实上是相互补充和支持的重要的社会机构。如何摸索出民办私立大学在中国未来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的合适道路,是需要中央政府、地方和社会运用大智慧的事情。不过,在进行制度设计和选择的时候,美国大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南方科技大学校名石。来源: 南方科技大学网站 ► 1908年加州帕萨迪纳市中心的Throop Polytechnic Institute(Caltech是自1891年由地方商人和政治家Amos G. Throop在帕萨蒂纳创建的一所职业中学发展而来,1920年正式更名为加州理工学院,声誉开始迅速提升)。来源:California Panorama Co. 江浙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未来 西湖高等研究院和西湖大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她们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应运而生的。 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她应该是中国未来大学发展最好的地方。未来半个世纪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并且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可能便是在江浙一带发展出一系列世界著名的私立和公立大学。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杭州,就了解到浙江省政府具有雄心勃勃的有相当远见的高等教育发展计划。 20世纪美国社会发展的标志,除了东海岸的工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包括西部工业和高等教育发展,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加州从无到有出现了一系列私立和公立的世界名校。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来看,江浙之于中国,正类似于美国西部加州之于美国。当经济发展有了与之相配合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所谓中国世纪应该不只是一个梦想。 加州大学总校长,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Clark Kerr曾出版两卷本 The Gold and the Blue:A Personal Memoi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9-1967 ,从中或可一窥20世纪公立的加州大学系统如何迅速崛起成为顶尖的理工科公立大学。1952年Kerr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长,并于1958年成为整个加州大学系统的总校长。在其任期内,Kerr负责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建立,并且参与规划了后来陆续建立的其它加州大学分校。这些大学尽管不如上面提到的私立名校那么有名,但也都是国际知名的重要的高等学府。 Clark Kerr是工业发展和劳动力关系专家。加州大学系统的发展规划,是建立在对加州未来几十年经济和人口发展去世的研究和预期之上的。多个新的加州大学分校在不同地方和分阶段的建立,是按部就班进行的,并不是一拥而上。尽管Kerr作为加州大学总校长为加州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却因为政治原因在1967年被当时加州州长里根 (1980年成为美国总统) 解职。公立大学直接受政府和政治的影响,即使在所谓自由民主的美国,也是一点不假的。加州大学系统的经费,也经常受到加州州经济预算的影响。对美国私立大学来讲,原则上不会受此类问题的直接影响。 西湖高等研究院和西湖大学的建立,只是未来将会大力发展的浙江高等教育和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开端。未来中国会建立起更多和更好的私立和公立大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仅仅只是人们的空想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现代公立和私立大学的历史和发展规律,以及在高等教育与研究中的差别、以及相互之间的竞争与促进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 省市领导向四个研究所所长(左起:潘建伟、陈十一、饶毅、施一公)授牌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Morrill Land-Grant Acts信息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rill_Land-Grant_Acts 2.维基百科关于赠地大学(Land-grant university)信息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d-grant_university 3.莫雷法案150周年:http://morrill150.rutgers.edu/rutgers-landgrant.html 4.麻省理工学院是如何成为私立大学的:https://www.quora.com/How-did-MIT-become-a-private-university-given-that-it-was-one-of-the-two-Land-Grant-schools-of-Massachusetts-the-other-being-UMass-Amherst 5. Amazon网站The Gold and the Blue: A Personal Memoi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9-1967链接:https://www.amazon.com/Clark-Kerr-University-California-1949-1967/dp/B008WDLL2I 6. 维基百科关于Clark Kerr信息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ark_Kerr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陈天桥 | 诺奖图集 | 西湖 | 琥珀恐龙 | 学研境界 三院士谈科研 | 学术辩 | CUSPEA | 罗德学者 | 突破奖 屠呦呦 | 王晓东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 大隅良典 | 科学队长 | 冬虫夏草 | 艾滋 | 疫苗 狗 | 死 | 吃 | 卢煜明 | 王小凡 | 期刊 | LIGO 知识分子 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 稿: zizaifenxiang@163.com 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 * 本文与微信公号 知识分子 (The-Intellectual) 与科学网 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 博客 同步推送 ** 加微信,请搜 民间科学家 或 hfwang43 添加,或扫下面二维码。 注: 发完博文 正在得意 ,却发现文中有两三个细节搞错了: 1. 普林斯顿是没有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但布朗大学只是没有法学院和商学院,而达特茅斯则只是没有法学院。 2. 威廉玛丽学院1906年之后也成为了公立学校。 这几个学校正是文章中我最不了解的几个。 可见凭印象不逐一查证细节还是不行,只能责备自己。幸好这几处不至于影响主要论点。 微信平台发布之后内容不能修改,非常报歉由此引起的误导。好在科学网的博文相关部分已经进行了修订。如发现微信内容与科学网博文不一致处,请以科学网博文为准。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56235 次阅读|60 个评论
建议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卸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侯任校长
热度 11 qlms 2014-11-9 11:47
本文是旧文重发,因为刚刚 看了赵燕老师的博文: 与李侠老师唱歌反调:朱清时校长耽误中国大学的改革很多年。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2920do=blogid=842029 以及李侠老师的博文: 中国教育届以及李侠老师的博文:中国教育界欠朱清时一个致敬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9do=blogid=842009。: 想到我三年前写的一篇博文,先准备拿出来再次供大家赏读一下。 博文题目:建议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卸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候任校长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4181-456901.html 直至今日,我还是维持我文中的观点,所以特意把内容附后。 另,今年因为见面多的原因,我还真的和徐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目前看,国内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目前国外大多数大学,对校长的任期都做了规定,比如剑桥大学校长一届任期是 7 年,到期不能连任。另外,国外的校长更替,一般不会到最后开会公布的一刻才真相大白,都会有一段交接期。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0 年 10 月份就发布公告:徐冠林校长将于 2011 年 6 月退休,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安博迪教授将出任南大校长( 联合早报也做了相关报道 )。另外,一些科研机构,比如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更替,也是有一段交接期的。瓮启惠当选中院院长之后,也要候任差不多半年,才正式接替李远哲出任院长。 南科大要敢为天下先,去行政化,那么最好先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的力量保证南科大的发展能够不断走向成功!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是校长的遴选及退出机制。鉴于朱清时校长目前已经 66 岁,估计干满一届校长就差不多告老还乡了。如果南科大规定了校长的任期和任职条件,现在也的确着手第二任校长遴选事宜的话,我建议有关人士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即将卸任的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第二任校长。 徐冠林教授如果愿意作为候选人的话,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徐冠林教授是华裔,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精通中西方文化。这一优势可以保证他容易地和师生沟通,方便他开展工作。 2, 徐冠林教授刚刚担任两届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具有管理理工科大学的经验。他的经验,可以推动南科大初期的制度建设。比如教授队伍中的海龟与土鳖之争,可能暂时平息。因为徐校长领导下的南洋理工大学,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基本实现了同工同酬的原则。不会因为出身不同而在类似的岗位上出现很大的薪酬差别。 3, 最近十多年来,新加坡每年都从中国招收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新生去新加坡读大学,基本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中国高考的招生模式。如果南科大单独招生得以继续进行的话,徐冠林教授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有助于招生的制度化建设。 4, 徐冠林教授任校长期间,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院和人文与艺术学院。目前这几个新成立的学院的发展势头都很好,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有助于南科大的人才招募与新生培养方面的工作。 5, 徐冠林教授今年 60 岁,作为校长年龄尚可。事实上,接任他的校长安博迪教授已经 62 岁。 6, 徐冠林教授任上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国情和大学比较熟悉。 7, 徐冠林教授会专心做校长,不会以民族大义的责任感去申请 863 、 973 之内的科研项目。 徐冠林教授参选的劣势在于: 1, 以他目前的薪水作为参考的话,工资会高于科学网上最著名的两个教授的工资。 2, 对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不熟悉。比如,南洋理工大学所倡导的开放式校园和目前南科大的全封闭式教学,简直是两个极端。南洋理工大学没有校门,外人 24 小时可以进入校园,白天公交车开到每个教学楼下。另外本科生宿舍也是 24 小时开放的,没有开门的大爷和大妈对进出的人进行盘问、登记和放行。在南科大这样搞的话,估计行不通。 3, 对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不熟悉。比如徐冠林教授可能不懂得如何去帮助教授解决房子方面的问题。 4, 南科大可能不会按照他的要求提供足够的资金。。 注:按照 联合早报的报道 ,去年南大宣布徐冠林教授将要卸任校长之后,要人曾邀请他出任其他地方的校长,但他以接下来需要多陪陪家人婉拒了。不知道是不是南科大的理事会当时邀请他。不过,如果真诚邀请的话,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还是认为徐冠林教授是南科大第二任校长的一个非常合适的候选人!新加坡已经给沙特阿拉伯输出了一位校长,是否也可以给我们国家输出一位呢?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7925 次阅读|24 个评论
朱清时的五年,南科大的七年
热度 27 arthurw321 2014-10-17 22:57
教育实验员-朱清时 今天,我想写一个朱清时的故事,或者说,南科大的故事。 插播广告:海狸部落招人啦!如果你喜欢写故事,喜欢当记者,喜欢玩社交软件,都可以来海狸部落!具体的招聘公告请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76008do=blogquickforward=1id=836691 如果您也想写写故事,听听旧闻,可以选择加入QQ群322730455,微生海狸,萌物部落。记得带一篇自己的故事当投名状! 235627175 235627175 2356271 前言 说到朱清时,就不得不说到教育。 教育是个很麻烦的东西,但是人人都要受教育。根据中国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各省份的文盲率由3.11%到37.77%不等。是的你没猜错,前一个是北京,后一个是西藏。根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公报,中国文盲率由2000年的6.72%下降至4.08%。当然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大学扩招自1999年始,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现在又过去十年多了,不过大学在人数也不过翻了一倍半而已,2500来万人吧。不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新疆人口才不过2100多万,西藏才300来万罢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时候我们的扩招已经六年,在校生人数已经近1500万。可是钱学森的问题一直让我们挠头了快十年。为什么?为什么学生老师越来越多,杰出人才却越来越少?民国到建国后曾经有四个人被称为清华四大哲人。可是现在能跟他们比肩的人,似乎还没有出现。 扩招好吗?扩招被很多人骂。但是如果没有扩招,你现在可能只有高中学历。扩招不好吗?至少扩招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足够多的大学生。大学生也许没啥用,但是这只是一个跳板。教育是个大事业。南科大说是扩招的产物也不过分,说是钱学森问出来的也不为过。至少,人们只有当需要时在会去做。未雨绸缪总是很难。最初的最初,南科大的主导者并非朱清时。事实上,这也注定了朱清时的悲剧色彩。 一、 缘起 邓小平塑像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2004年深圳市提出“增设本科院校”。 2007年2月,确定由市政府全资投入,先行推进1所大学的筹建,其命名几经变更由“深圳理工大学”到“深圳科技大学”,最后市委市政府钦定为“南方科技大学”。 2007年的中国,扩招后第8年。8是个好数字,反正大家都喜欢它。教育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从人民的眼皮底下溜走,毕竟谁都得受教育。现在,深圳作为中国曾经的改革排头兵,又准备拿教育开刀了。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名。许宗衡。这个人也许大家根本没听过,但是他是当时的深圳市长,是南科大真正的发起人。让我们记住,朱清时只是一个执行者,而这个想法的发起者,是许宗衡。关于此人如何,大家尽可百度。我只说一句,就算作秀,老许也做了些事情。他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让深圳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工之都,而且充满了文化。仅仅2年之后,许宗衡就被抓了。不过,这与南科大无关。况且,今天我们的主角也不是他。 南科大的仿照目标是香港科大。仅仅十几年,港科大从一无所有迅速崛起,几乎在一眨眼间就成了亚洲最好大学之一。这可比深圳速度还深圳速度。深圳呆不住了。这可不行。我们也要搞一把。再说我们还有个许宗衡。 2007年4月,深圳市政府组建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办公室,开展筹建前期工作。 2007年6月,深圳市将南方科大规划方案上报广东省政府,并将在本月底向国家教育部申报,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新大学的申报材料需在每年第三季度前报送教育部。但是申报失败了。教育部的意见是,广东已经那么多大学了,你们还搞啥啊?好好搞好现在有的大学再说。 此时,主导者并非朱清时,他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到达舆论漩涡,成为千万高考生家长眼中的明星。总的来说,深圳市的速度并不慢,果然是深圳速度。 2007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办学方案专家论证会,专家组给予肯定与建议。 2007年8月,深圳市完善了办学方案并呈报省政府,省教育部门组织考察论证。 不过说起来,深圳大学也在深圳。手心手背都是肉,深大可是邓小平叮嘱江泽民题词的中国百强大学。不过,如果把南科大当成许宗衡本人的政绩来看,也就差不多会明白深圳政府2007年的效率为什么这么高。 2007年10月,办学方案被省政府批准。据原南科大筹备办副主任韩蔚说,这个方案充满了创新的精神,是的南科大一开始就是奔着创新去的。旧的我不要!就像国内很多人对国内的教育制度充满了仇恨。南科大就希望改变这个情况。其实去行政化并非朱清时的设想。教授治校也不过是依法治校的改良版,甚至理事会也是深圳市政府早就打算好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东西已经在中国存在几十年了,怎么看怎么奇怪。原来长不是最大的,最大的书记。 2007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启动《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方案》的起草工作。从此时起,招聘才正式成为南科大的御用方式。没有调用,没有编制。真的什么都没有。一切按照市场的方式来。但是,这只是一个期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08年2月,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校长招聘为核心,先确定校长,再会同校长商定其他人才招聘”的人才引进工作方针,着手成立人才招聘工作机构并完善招聘工作环节。这不过才刚过年嘛。不过招聘工作已经展开。既然以校长为核心,那么必须先找个校长来。这个人要有经验有本事,不能是个太过于飘渺的人物。这个人必须交游广阔,因为有很多事要他亲自来做。这个人年纪多大倒不重要,只要能完成工作就可以了。当然一开始的年龄限制是60岁以下。 2008年5月,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事局、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相关人员组成的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工作小组,同时成立了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遴选委员会。此时朱清时进入了深圳市的视野。 2008年7月 深圳市成立了校长招聘工作小组。咦,好像慢了一点点。2月份就开始搞了,5个月过去了才好像有点眉目。不过怎么说,既然是事业单位,那么什么都可以理解了……再创新,也还是有个框啊! 200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工作小组选择国际人才咨询公司——罗盛咨询展开校长候选人的搜寻和测评。罗盛咨询大概选了至少几十个候选人吧。但是一个个接触下来,有的人肯定觉得有点怕。在中国?搞创新?还是事业单位?听起来好像很麻烦。哎呀不做好了。有的人可能很有想法。咦,事业单位可以改成企业制嘛,哎呀,政府说不行,走太远了。于是找啊找,找到了这个姓朱的老头子。对于朱清时,我想几乎不需要招聘,这个工作是朱清时梦寐以求的。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场景,但是我认为,只有一个词能形容。一拍即合。不过朱清时自述一开始并不想来。也许他有他的考虑,年纪偏大,做起来麻烦。但是当他说了一句话“如果让我来做我们这代大学校长最理想的试验,我就全力以赴”以后,深圳市政府同意了。 此时朱清时已经退休了。(读者已经愤怒了现在才来主角?!)朱清时是46年的人。还是四川人。辣汉子啊!民国时的川军可是打仗最拼命后勤最差的军队,建国元勋也有好几个四川人。我一直觉得四川人很有意思。一个最安逸的地方却有一群最不安逸的人。还有宋朝时川地的起义,清初的张献忠。所谓内战守四川不是吗?四川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朱清时曾经当了十年中科大校长。他有经验,有资历,有能力。在中科大的十年,他坚持“小而美”的策略,坚决不扩招,坚决不拿地。把中科大办成了中国高等教育行列的一个异数。可是谁让它是中科大呢?这可是方舟子毕业的地方。1998-2008,十年,朱清时的身份一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此时他已经62岁了,但是他还没打算就此回家颐养天年。仅仅休息了5个月,他就回到了家乡,在四川大学当了一名博导。而且立刻就接了个博士生。可是这个博士生还没来得及带,他就被从天府之国召唤到了闽南湿地。 全国都兴奋了。嗨哥们,现在有个大学你知道吗?不用高考,发自己的文凭,校领导还不是官!听起来好像很棒有木有?当然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自蔡元培主政北大后,仅仅十年北大就跻身了世界一流。 清华自梅贻琦主政之后,到抗战前,也已经发展为世界知名大学了。可是现在清华又说还需要十八年。但是清华至少是中国一流了。 剑桥获得与牛津同等地位也不过20年。 京都大学也不过数年就到了与东京大学争雄的地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很难吗?好像也不难。但是好像需要一点竞争才行啊。南科大好像没什么好竞争的。它从一出生就是深圳的掌中宝,深大已经被扔在一边了。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令人淡定的是,南科大被官方称为试点。试点可不是实验。试点是不能犯错误的。这就是示范,就是个表率。如果做坏了,下面全要完蛋。看起来,朱清时这个实验员,有点麻烦了。正如教育部领导曾经说的,南科大的改革,大家都输不起。国家输不起,广东输不起,朱校长也输不起。一个不能失败的实验。一个必须成功的试点。 实验员,开始做实验了。但是,必须成功。朱清时,小心点。 二、 风生 不安就是不满,而不满足是进步的首要条件。你指给我一个心满意足的人,我就告诉你,他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爱迪生 朱清时从小就不是个容易满足的人。 1968年朱清时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是的,本来就是中科大的人哟。理论上应该是四年大学吧?朱清时在1964年能考上大学,说明两条。第一他很努力学习,第二他家世很清白。一个不满足于自己本来面目的人。 1968年12月,朱清时毕业时放弃了去天津工作的机会,自愿去青海做了一名普通的机床铸造厂工人。那年头,知识青年流行上山下乡,高中生就是有知识的了。大学生当然要到国家最贫困的地方去,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于是,朱清时选择了离家近点的西宁。这一待就是5年。“我就偷偷学英语,翻译书,学数学,把吉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做到尾。没有人让我这样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朱清时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当时的生活。 朱清时没有满足于在工厂里当一颗螺丝钉。他的心中,有一个科学梦。1974年12月朱清时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因为研究所搞到了一个激光分离同位素的项目,需要一个懂物理的人,朱清时这个物理系大学生毛遂自荐,于是,他开始做研究了。如果没有意外,他会在青海呆一辈子。未想到,数年后声名鹊起。此时,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选派一批大学生去留学。朱清时赶上了这趟风,变成了一只站在风口的猪。很幸运,他被吹起来了。 1979年,朱清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他们当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已经45岁,这52位学生的起飞,代表了中国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此时,朱清时不过33岁,还真算年轻的。“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能出国留学。”我想这也是朱清时的心声。他们的目的地,是美国。  1978年的一天,朱清时正在实验室里工作,电话铃响了,通知他参加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一个陌生而现代化的国度让朱清时无比兴奋。可是那种艰苦,却无法想象。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原以为出国是进天堂,却不料来到地狱之门。”朱清时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但是朱清时注定是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第一个离开了留学生的圈子进入了美国人的家庭。   1982年初,朱清时从美国回到了西宁。多年后,他还在为他当时所做的决定感到庆幸。“留学改变了我一生,让我的眼界开阔,看到了巨大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这段岁月磨练了我不服输的意志。”朱清时说。 1984年08月,朱清时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从此时起,他正式在中国科学界开始留下自己的足迹。文革就这样轻易地被他避了过去。时也?命也? 1991年朱清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9月,朱清时被深圳市政府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这一年,是中国建立60周年,是朱清时的65岁。他还不服老。他还要最后发挥一点光和热。但愿能给一些人光明和温暖。 三、 水起 “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 , 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1898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成立。它的成立是为着戊戌变法。孙家鼐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身份在北京市景山东街等处白手起家。梁启超草拟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因着慈禧的缘故,戊戌变法失败,京师大学堂却成为变法唯一幸存者。 可是京师大学堂却依然屡遭磨难,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27年,奉系军阀统治北京,北大被一不小心就被取消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被迫迁往长沙,与清华等组合后又赴昆明。直到1946年抗战结束,北大的动荡才宣布告一段落。 文革中,北大又因为种种事故停课停止招生四年之久。 南科大虽然没有这么多灾多难,但是也好事多磨。 四、 因缘 “前缘相生 ,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  2009年3月26日至27日,深圳市召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评议评审,以票决方式遴选推荐出朱清时院士位列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 朱清时到达深圳前,有两拨人去找过朱清时。一波是猎头公司的人,朱清时直接回绝了他们。我一个堂堂中国科技大学的前校长,闲得没事跑到深圳去干嘛? 2009年6月,原深圳市长许宗衡落马;其后,南科大筹备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时,组长已是第二任——时任代市长的王荣。在刚刚剧烈震动的深圳官场,官员们言行谨慎。许宗衡落马并没有影响南科大的进程。铁打的南科大,流水的市领导。 后来深圳市委领导去了。朱清时还是不想去。你们还想让我答辩做报告?我做过校长的呀好伐?让别人知道了多丢脸的。不去。 但是架不住人家确实是看上朱清时了。这样一来,不去不好意思了。好吧,我去“考察”一下。 没想到,这一考察就没走了。什么答辩作报告,全没了。就是你了。朱老爷子。 朱清时是带着想法来的。一到深圳考察结束,他就给市委写了一封信。只是他没想到,这封信不但在市委讨论通过了,而且直接形成了文件。就此,朱清时终于能安下心了。看起来,南科大确实是值得他发挥一下夕阳红的地方。 2009年的南科大,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没老师,没学生,没校园,甚至世界上压根就还没这个东西,一切都只存在于纸面上。此时的南方科技大学就是一个空壳子中的空壳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空壳子让朱清时动了心。他知道这个工作很难,但是既然要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就不能放弃。这可能,真的是朱清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许,也是最后一份事业。 此时的中国,距离所谓的“世界级大学”似乎正在越来越远。2009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第248位,北京大学排名第287位,中国科技大学甚至远在300名以外。南科大能一跃而进入全球一百强吗?似乎看起来有点不太可能。 噫,朱清时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中科大的十年让朱清时成功获得了这个职位。获得了从咨询公司到政府各方的赞成。中科大最出名的是什么?是少年班。朱清时早就说过,中国科大少年班能够坚持办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许多年的办学中不墨守一种形式,一直在探索和创新。探索,创新,果然这就是朱清时的基因。不守成规,挑战历史。也许深圳选择朱清时的原因是他2007年作为政协委员说过一句话: “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所一流大学,是因为中国大学过去更多的追求一流的硬件,却还没有具备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 2009年9月10日,广东省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为朱清时院士颁发聘书,朱清时院士正式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此时的朱清时,可以说是意气风发。 2009年9月,朱清时被深圳市政府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注意,是聘为。从校长开始,整个南科大都是聘任制。这可是事业单位的大改革。从此,编制没了。想进体制内?请考公务员。 朱清时、南科大,从2009年两个名字就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五、际会 “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 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 2010 年12 月15日,朱清时发出“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开始自主招生。信中说,“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但是,“聘请”的教师,都是兼职。当时的南科大并没有一名全职教授。朱清时曾经在新闻1+1上说过一句话:“ 我到深圳来了不久我就发现困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最根本的困难是什么,现在这个氛围是你可以不改革,但是你不可以犯错误,哪怕不是犯错误,你做的事别人不能理解,也不可以。” 此时距离朱清时来到深圳也已经一年有余。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朱清时就敢大声宣布南科大要开始招生啦。这番魄力,也不是一般人有的。毕竟仅仅年初,南科大校园才正式确定。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三天后,朱清时如约举办了南科大历史上首场招生咨询会,现场异常火爆,200个座位的报告厅居然挤进了三百多个人。众多学生围在朱清时四周提问个不停。在咨询会朱清时楼上楼下奔走,介绍办学计划和招生理念。最好的教育,一万元的生活费,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不过此时报名南科大恐怕还要勇气。因为伴随着报名表的,还有一个“参与教改试验班完全自愿”协议。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以你自己的人生为赌注的实验。如果实验失败了,那么除了无法获得可承认的大学文凭以外,浪费的,还有四年的光阴。 2010年,南科大最大的新闻是苏刘溢。在2010年高考中,苏刘溢是高考最小的考生,566分成绩的他,没有选择其他大学,而是南下深圳参与了单独面试,走进了南科大。伴随南科大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响当当的“南方科技大学”名字与“神童苏刘溢”在全国各大报纸头刊头条位置出现。苏刘溢已经成为南科大教育改革的一个“符号”,甚至是“代名词”。 当他进入南科大时,诺大的校园之中只有他一名学生,他在等待着自己的新同学,他也在等待着他的大学,他更期待着,他将来如果想深造,他所拿到的南科大一纸文凭,不会被其他学校所拒绝。 2011年3月1日,南科大正式开学,46名新生报道,3月20日正式上课。苏刘溢终于有了同学,只不过平均都要比他大那么几岁。江湖传说,三岁一代沟。苏刘溢如何能和这些和他有代沟的同学在一起呢? 果然,7月,江湖又传说,苏刘溢退学了。前不久山东籍的一名学生退学闹得沸沸扬扬,这厢事件还未平,苏刘溢又起。江湖还传说南科大的学生都很排斥苏刘溢,但是南科大的学生却极力否认。“一个小朋友,好动爱玩,也不经常上课经常在宿舍自习,我们如何能欺负到他?” 当然,在当年三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南科大这个朱清时的孩子,终于上到户口了。教育部同意筹建南科大,学校代码为14325。不过……只能办本科。 5月27日,仅仅在高考前没几天,教育部突然要求南科大45名教改班生必须参加高考。朱清时虽然觉得不应该让学生高考,但是这种决定依然要学生自己决定。南科大依然无可奈何地设立了两个考场。只不过在随后的6月7日,南科大45名学生无一人参加高考。考场被迫取消。 可是在6月29日,又起波澜。南科大一名学生退学称不满拒绝高考行动,退学的王某发了一个公开博文,声称不满自己“被代表”拒绝高考,同时还对南科大很失望。但是朱清时回应称每个学校都会遇到学生退学,对于学生离开一事,朱清时称不上课和不参加考试才是该学生离开的真正原因。其实说起来,既然你没拒绝高考,你为啥不去考呢?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6月还发生了一件事。南科大内部出现分歧,多位核心团队成员离开。风云际会,好聚好散。朱清时对此回应,称三位港科大教授系因薪酬方面原因离开。对于教授离去,南科大学生和家长都表示这种做法是落井下石,力挺朱清时和南科大。有家长表示离开的教授从未给学生上过课。离去的原港大教授们声称是朱清时逼走了他们,但是也有南科大教授声称走的人是自己走的。事实真相如何,谁都不知道了。只是,离去的何必发个声明呢?倒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了。 2011年7月,朱清时任南方科技大学(临时)党委书记。从此时起,朱清时一肩挑两担,书记校长一起干。当然,这是有好处的。这有利于朱清时的性子。说干就干,毫不听劝。既然没人掣肘,更是随意挥洒。建成一个国际一流大学的时间,需要多久? 2011年7月16日,南科大召开首次理事会会议。市长成了理事长。因为改革无法一步到位,没有市长的理事会……恐怕什么都不是。 2011年12月3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透露,学校教育基金会已接收捐款超过200万元。 2011年还有个新闻。南方科技大学成为《科学》杂志“2011 年十大重大新闻”之一。 2012年3月,转眼朱清时的第一批门生已经度过了一学年。只不过这一年对他们来说可不太容易。缺乏老师,硬件不完善,几乎什么都是临时拼凑的,除了朱清时还在。还好朱清时还在。此时,南科大在2012年还没有招生。而在去年此时,第一批学生已经进校了。 7月,南科大第二批学生已经招到,总数188人。在招生过程中,朱清时连续跑了八个省份。这一年,他66岁。这一批学生都是按照6+3+1的方式招来。计算方式是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各占30%,最终构成考生的综合成绩,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新生高考平均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69.475分,已经达到985高校的中上游水平。此时有很多人说南科大妥协了,朱清时失败了。但是朱清时不这么看。在他看来,改革可能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迂回的。因为有很多现实的困难,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暂时的退一步,只要这退一步能让南科大前进更远,就是值得的。 不小心,朱清时在深圳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有过不管教育部振臂一呼的自主招生,也有教授离去学生退学的尴尬危机。这三年,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朱清时说,至少没失败。 去行政化什么的,因为副校长仍然是局级而没有成功。自主招生什么的,还要部分依靠高考,虽然说不上失败,但是也说不上成功了。至于教授治校……至少我们有了一个理事会。 2013年的南科大,似乎开始波澜不惊起来。还是6+3+1,只是招生人数扩充到300多名。招生省份多了6个。 有记者问朱清时,当了3年南科大校长,感觉自己有变化吗?   朱清时回答了三个“会”:会忍了,会妥协了,会等待了。还有三“有”,有勇气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有肚量去忍耐那些做不到的事,有智慧去区别这两种事。”朱清时说,如果他的学生说,将来等他们是爷爷奶奶了,他们就跟孙儿说,我这一生,参加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次高教改革!那么,他也就满足了。 照片是黑色的,但是面上却带着笑容。也许大家觉得是惨胜,朱清时却觉得是完胜呢? 六、终点 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 -- 巴斯德 转眼,就是2014年。五年的任期这就到了。在深圳的五年,朱清时老了五岁,瘦了几公斤,吃了无数片安眠药,得罪了不少人,也认识了不少人。5年来,人们关注到这位老人的巨大变化:那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改革斗士”,而今垂垂老矣;那位犀利豪迈的“最牛校长”,而今懂得妥协;那位处事略显生硬的学者,而今开始融通。 港科大三位教授离去时南怀瑾曾经给朱清时讲了一个故事,说抗战时期,在成都有个银行,老板很有钱。每天晚上都要查账对账,做到凌晨三四点。 他们隔壁有小两口,是卖豆腐的。每天很早起来,一边磨豆腐,一边唱歌,十分快活。老板太太就抱怨,他们怎么那么快乐,我们怎么那么苦。老板说,我马上让他们快活不起来。他拿一包银子,扔过去。银子落地哐当一声后,歌声就没有了。 从此这两口子再也不唱歌了。得了银子后,开始想保本赚钱做生意,从此快乐没有了。 南怀瑾是智慧的。他告诉朱清时要放下,牵挂越多,烦恼越多。但是他能放下吗?这是他的南科大,他找来的老师,还有他的学生。他放不下。但是还好,到了2014年,所有一切不能放下的,都不得不放下了。因为合同到期了。 5年中,很多称号愿意活在不愿意地套在朱清时头上。“最牛校长”、“蔡元培第二”、“教改烈士”,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先行者这个词让朱清时有了一点悲壮色彩。 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感慨:“就朱清时个人来讲,他做了个人力所能及的尝试,也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朱清时说,这五年无怨无悔。不算失败,所有能做的都做了。所以至少也算成功了一星半点。朱清时提前下车了,撇下了一大群茫然无措的门生。当然,没有了朱清时的南科大,还是有无限可能。 5年了。朱清时就要离开他住了五年的迎宾馆,离开他吃了四年饭的食堂角落,离开他走了五年的南科大校园。在树仁学院学生自发组织的一次演讲上,朱清时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在这堂课上,朱清时再次说起他的座右铭,来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人生就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这就是说,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一个人的一生中要体会一下做人的这种伟大”。朱清时自己的伟大,大概就是创办了南科大吧。 演讲最后,主持人提起开学典礼上的三鞠躬,提议全体学生起立向朱清时回鞠三躬。满场学生安静地起立鞠躬,朱清时站在台上,也默默地向学生三鞠躬。 礼毕,他安静地离开。此时,他只是一个老者。 朱清时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南科大的故事还要继续。只不过,主角要换一个。未来,就看谁来演绎了。 http://www.chinanews.com/ga/gaynd/news/2007/09-24/1034636.shtml http://learning.sohu.com/20140818/n403542772.shtml?qq-pf-to=pcqq.c2c 百度 科学网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437 http://cnpolitics.org/ 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edu/Practice/201108/t20110813_118690.htm http://learning.sohu.com/20110704/n312379949.shtml http://goabroad.sohu.com/20130530/n377562582.shtml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d78d513d9d437ab4f9ae5690c66c0171c43f7642bd6a0020ea7843890701c011969b9fd61600705a0d8612244ea5e5c9db16729605f71e0c79fce5dddccc37432d2616b2e40d10453ce19adc94d38c53d9059e2aa1de3adf045c9e88d8dp=8160c64ad4934eac59edc8374c4288newp=827ac54ad5c241fa0be29634615093231610db2151d2da112auser=baidufm=scquery=%D6%EC%C7%E5%CA%B1qid=df25321300170359p1=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35113122455202768.html http://edu.163.com/12/0424/22/7VT041BN00294JD9.html http://news.qq.com/a/20110618/000355.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475.shtm?id=250475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580 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2/06/03/010787114.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1-06/4463399.shtml http://www.bundpic.com/2013/03/21318.s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587.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502.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2412.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3217.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6/296789.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4356.shtm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11203 次阅读|28 个评论
朱清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拓新者
热度 4 lgmxxl 2014-10-1 11:19
9 月28日,朱清时离开深圳,他在南方科技大学的五年校长任期已满。五年来,他坚持充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鲶鱼”,冀以引起中国高等教育的“鲶鱼效应”。虽然最终不算目标达成,但五年来的探索,特别是他的三面改革大旗:“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足以让国人对这位68岁老人充满敬意。五年来,他进行了如下探索: 1 、去行政化,实施教授治校。 这面大旗,是朱清时讲得最多的,也是争议最多的。但不管如何,我认为这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第一,制定了一系列南方科技大学管理的基本制度,这形成了南方科技大学独特的治理体系。突出的、与从水同的特征是唯一用理事会治理模式的公立大学;唯一用公开遴选方式选择校长的公立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的职权划分也与一般公立大学明显不同。第二,实施教授治校。公立大学一般讲“教授治学”,但南科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教授治学”,并做了认真的制度安排。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校长的校务委员会管理学术干部,学术干部如系主任、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等业务岗,都是没有干部级别的,由校长提名、在校务会上任命。党委管党政干部,党政干部仍然由党委任命。 2 、自授学位,让社会评价大学。 “自授学位”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国际大学办学的基本方向。但在中国,目前还很难做到。他的首届学生算是幸运的,主要是因为他本人的名气。现在,这项举措已经成为历史,但这种理念,仍在给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者一个思考。 3 、自主招生,实行能力素质与知识并重的选拔机制。 南科大经过实践,把最初的完全自主招生修改为“6+3+1”模式:即采用高考成绩占60%,南科大复试成绩占30%,高中平时成绩占10%。这项改革被实施证明是成功的,且已经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4 、培养创新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 1998 年,钱学森曾给朱清时写过信,这封信他已经在他最后一次南科大演讲中予以公开。从他五年的实践来看,他是一个“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者,也是一位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行者”。这方面他的改革应该是成功的,也是可以复制的。第一,培养统才。四年学制,前两年上宽口径的基础课,后两年自选专业,以利于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实行书院制管理,做到社群育人。第三,严格控制“师生比”,确保一个老师所带学生不超过8个。第三,从研究中学习,而不是完全靠课堂教授。南科大通过研究来学习、让本科生都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的教学方法、培养人的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作了有益探索。 朱清时在南方科技大学的五年,充满着挑战与陷阱。首批“教改班”学生拒绝参加高考;首批学生先后有4名学生退学;创校顾问三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宣布退出;深圳市公开选拔正局级副校长、任命新的党委书记,等,每一次都把朱清时推至风口浪尖,也使他经历一次次的“炼狱重生”。如今,南科大经验事实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她已经成为中国近5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对此,朱清时的贡献永远载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史册,他也必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大学校长之一。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33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南科大新校区之行
热度 10 ljphit 2014-3-16 15:05
南科大曾经被称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现在已经偏离办学初衷了,这所辜负大众所望的学校还能走多远呢? 我无法给出这个答案,但是先来看看这个学校的新校区吧。 (手机拍照,加上阴天,效果有点差) 3月8日下了公交来到南科大新校区正门,远远望去好不气派,走到门口徘徊了半天,保安不能进,只能等朋友出来接我了。 进了门看到南科大这几个响亮的名字: 立体感很强的行政楼: 不知道这个检测中心是做什么的? 图书馆,刚好有剧组在拍校园偶像剧 教学楼一: 看起来非常现代化的食堂。 实验楼内部。 体育馆 学生书院,宿舍楼下面很多自习室,感觉这个很方便也很有特色。 古香古色的院士楼,听说是专门给院士住的别墅。 教师公寓: 足球场,重点是后面那片厂区也给南科大了,听说那里成了养小白鼠的地方。 走在路上无意间还发现了一棵含羞草 整个校区才800多人,所以学校里感觉人烟稀少。 南科大的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 首先, 自然环境优美 。这里空气清晰,东北边有 长岭皮水库 ,西北边有 西丽水库 、 麒麟山庄疗养院 、 深圳野生动物园 ; 整片区域散布一些原始的村落,周边比较多山(塘朗山等),大部分山都成了村民的荔枝园。这一片真可谓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连国家领导人都在附近疗养,自然环境在深圳来说真是无可挑剔。 其次, 交通非常方便 。地铁五号线---- 环中线 上的 塘朗站 走路10分钟内的路程,离 深圳北站 两站地铁的距离。深圳北站是广深港高速铁路(京港客运专线南段)及厦深客运专线(杭福深客运专线南段)的交 汇点及客运枢纽站,同时是深圳地铁龙华线(原4号线)、环中线(原5号线)、6号线和深莞城际线的经停车站(百度百科) 再次, 良好的人文环境 。西南边是 深圳大学城(清华、北大、哈工大) 和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这里是全深圳最牛的学术聚集之地。听说深圳大学也来这里凑热闹,将要在附近建一医学校区;东南边正在建 南山区高新技术创业产业园 。 但愿南科大在深圳这片改革的良田中,不是一个养老的地方,而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让我们来一起见证南科大的成长轨迹吧。
个人分类: 观点|5877 次阅读|22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改革试验的停滞与重生
热度 15 lgmxxl 2014-1-29 10:07
——中国大学治理模式演进关注之九 南方科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很多关心、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人都在密切关注着它的发展。我也曾以很大的热情来关注它的进展,并理性分析其现状与未来。在三年多的时间,我在科学网博客上写了多篇小文来谈论自己对它的想法与看法。如《南方科技大学“被…”的结局猜想》(2011-6-5);《喜忧参半: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简评(2011-6-13);《南方科技大学不是香港科技大学》(2011-6-19);《朱清时校长的“四大失误”》(2011-6-22);《给南科大及朱清时校长的四条建议》(2011-6-24);《高教改革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与上海纽约大学的共同使命》(2012-5-3);《南方科大一小步,中国高等教育一大步》(2012-6-3),等等。但伴随着原深圳公安局长李铭接替朱清时担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我们不得不说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朱清时校长的治校理想:“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等就此停滞。看到此消息的潜意识的一句话就是:“南科一梦,清时归零”。 如果对南方科技大学五年改革来一个“回头看”,我们就会发现,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朱清时的梦想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一个不牢固基础之上的。他们进行的所有改革实际上都是一种“闯红灯”或者是“抢黄灯”行动,基本没有法律基础,只是建立在朱校长的个人权威之上的。笔者曾断言,后朱清时时代这些改革将难以为继。如其“去行政化”,在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上、在其主要成员由官员组成的理事会决策下,南方科技大学怎么可能“去行政化”?其“教授治校”更是成为人们讥笑的对象,因朱校长改革依靠的主要人员是其中国科技大学的“老部下”,教授们基本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甚至出现其教授顾问班底集体“反水”的情况。自主招生勉强说得过去,但也是建立在高考基础之上的。“自授学位”早已注定要失败。 为何人们看好的改革、被认为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运作规律的改革在中国却失败呢?全面模仿香港科技大学的改革在中国怎么就没有结出硕果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朱校长的举措不符合当下国情。我们知道,任何组织都不是自给自足的,它一定要依靠周围的环境与环境中的组织。只有一个组织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组织自身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组织与外部环境格格不入,就无法取得外部环境的支持,这样的组织注定要失败。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与中国当下大学的治理模式南辕北辙,从根上说就不会取得教育部和省政府的支持。虽然南方科技大学也曾取得一些教育部和省政府的“特殊照顾”,如特批为“大学”,但从根子上讲,它不符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中国大学的治理模式要求。南方科技大学“被改革”只是早晚的事。如此说来,南方科技大学改革停滞是可以理解的。 改革停滞后的南方科技大学如何重生呢?我觉得南方科技大学今后的改革应该从中国大学治理模式上下功夫,认真研究中国大学治理模式的特征,找出其优势与缺陷,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南方科技大学仍可以获得重生。 具体讲来,我想首要的是南方科技大学必须接受中国大学治理模式这一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道路,对这种模式要有基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前提,是改革的基础。我相信李铭主导下的南方科技大学会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信条。其次,要认真分析南方科技大学五年改革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科学探索教授治校的途径与举措。不要争论“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的对与错,优与劣,而是要科学、合理处理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给行政权力设置合理的边界,同时要让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真正形成教授安心治学的环境,形成行政权力服务学校学术事务的文化氛围。第三,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和学生,把教师当成办大学的基础,把学生当成办大学的根本,充分尊重师生的权力、权益,围绕学生成长办大学,依靠教师办大学。第四,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与平台,科学的制度与机制,从而使大学形成良性循环,不受或少受上层领导变化的影响。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全盘西化”、“全面模仿”香港科技大学运行模式的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停滞。而在中国大学土壤中,科学移植欧美大学办学理念中的“合理内核”,则可能使南方科技大学得到重生!希望这一试验田取得更为实在的经验与成功!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11642 次阅读|34 个评论
南方科大应该鼓励更多的老师来科学网写博客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3-7-5 16:20
   目前我知道有一个贺建奎老师在科学网上写博客,薛宇还推荐过他的研究,我甚至很认真地看了看他关于活禽交易与禽流感之间关系研究的那篇文章,虽然我不能认同最后的结论,认为和他提供的论据并不是逻辑可推演的,但是他的论文也算是一个说法了。    想想朱清时校长也够不容易的,他以前就职的中科大成为南科大的人力资源的最大来源地,管理模式之类可能也会抄些过去。这一点不太“五湖四海”,虽然朱校长也没有别的办法。    《南方粥沫》最新一期关于南科大的新闻报道充满了嘲讽的口吻,报道称:“目前拥有两届共两百多名学生、百余名师资、5个系6个专业。物理、化学、生物(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微纳材料与器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教改班学生进入三年级专业学习后,选择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被告知:今年秋季学期将被送往香港城市大学学习。”    记者接着说,“南科大官网对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系的介绍中,前半部分是从百度百科的“金融专业”词条复制而来,甚至没有去掉其中几处百度百科内部链接,仅做了微小的文字改动,并插入了从经济学家陈志武的文章《金融是什么》开头复制而来的一句话。”    看来,专业课还是开不全啊,而且,连一个现代学校最应该重视的网上的宣传都做得很不到位。如果是个喜欢写博客的人来负责网站更新,很难想象会去抄百度百科。    其实,俺觉得,南方科大应该先从相对不怎么依赖仪器的学科做起,比如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商学院”应该还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是深圳市的需求点之一,不知道最后建系的时候为什么只选了金融?    —————————————————    在之前的科学网办的第一次网上访谈中,我大大地唱衰了一把南方科大,现在看来,我的唱衰还是乐观了,南方科大遇到的问题比之前设想的还要多。    有不少科学网的博主因为去过南方科大,结果回来在网上大骂它,在痛骂的同时当然也写了很多“内情”,包括租用大量超市员工去听学术报告的事情,或者大学的门比衙门还难进,等等。来自社会的评价其实是很重要的,不知道为什么南方科大刻意忽略。    我们期待着南方科大的老师们都能来写博客,说不定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积极、建设性的东西加入南方科大的未来呢。
个人分类: 物论|225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南科大的不实广告
热度 12 郝炘 2012-6-5 12:55
五月底,南方科技大学 2012年招生宣传片上网了,有兴趣的人可到下面链接去看: http://www.sustc.edu.cn/detail_news.asp?id=276 片子的前21秒以一本 Science 封面开头,在太空时代音乐伴奏下,播音员煞有介事地宣布: “2011 年美国《科学》杂志评出影响全球科技的年度新闻,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开学、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并列入选。” 其实,《科学》没有评过影响全球科技的年度新闻,只是从自己新闻部门2011年的报道中 每个月 挑出 几 条他们认为牵动了全球科学圈子 ( affected the global research community ) 的有代表性的消息,算是对一年的新闻工作做个总结 (sum up) 而已,原文见: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4/6063/1626.full 40多 条“并列入选”的新闻,南科大宣传片只提了 2 条,也太少了点。我帮他们补充几条,让大家开开眼界: 1 月、埃及开罗:革命者推翻穆巴拉克政府并发誓要让科学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化阿拉伯国家的基石。 2 月、密鲁:耶鲁大学退还马丘比丘文物帮助建博物馆,结束与当地政府长达百年的冲突。 3 月、日本:巨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融毁。 5 月、瑞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移动手机是“可能的致癌物质”。 6 月、比利时:因参加捣毁转基因土豆的大田试验,科学家被解雇。 7 月、美国波士顿:认知心理学家马克·豪瑟被认定有学术不端,辞去哈佛职位。 8 月、土耳其安卡拉:政府接管土耳其科学院导致群体辞职和新科学院成立。 9 月、荷兰:心理学家 Diederik Stapel 因大量伪造数据被 Tilburg 大学解雇。 10 月、世界:全球人口达到 70 亿。 11 月、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 2010 年增长 6% ,远远超过 IPCC 的预测。 12 月、比利时:欧盟为维持 ITER 聚变项目找到 17 亿美元经费。
个人分类: 评论|7417 次阅读|21 个评论
南方科大一小步,中国高等教育一大步
热度 6 lgmxxl 2012-6-4 09:13
在5月29日,朱清时校长发布了《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朱校长说“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已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并将立即开始今年的招生工作。2012年南科大招生面向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等部分省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共计180人,全部为按理工科大类提前批次录取,入学时不分专业。”南科大招生终于纳入到教育部的正式计划,并开始招生,南科大的各种合法化危机得以化解。从整个南科大诞生过程来看,它从筹建,到批准筹建,到正式批准建立,到2011年“非法”自主招生,到2012年的合法化招生,每一步充满了创新与荆棘。或许现在的结果与南科大筹建时朱清时校长的壮志“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等有较大差距,现在的结果或许是南科大发展进程中的一小步,但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讲,则是一项大的突破,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南科大的正式招生,突破了中国高等教育很多合法性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的限制,彰显着中国高等教育希望改革并取得突破的决心。 南科大首先突破了中国大学的设立模式。按照现行的大学设置标准,南方科技大学20年也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现状。它突破了从筹建到正式建设、从专科到本科、从学院到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的层级限制,一步到位被批准为“研究型大学”。在相应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时效内完成这些层级跨越,实属大突破。这其中虽然有广东省、深圳市的贡献,但最主要的还是承载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心。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如今的“2011计划”,中国太想生产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了,也太想创造一个中国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了。正是上层的决心,才造就了今天南科大的诞生。 其次,南科大突破了中国大学的管理模式。中国几乎所有的公办大学均实行科层式的管理模式。而南科大虽然遵从中国高等教育法有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同时《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理事会为南科大的决策机构”。 2012年5月24日,南科大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深圳市五洲宾馆召开。“理事会审议了朱清时校长作的南科大筹建工作和2012年工作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报告。理事会还审议了南科大校区建设工作报告及2011年财务决算和2012年财务预算报告。”由此可见,南科大理事会无论在《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还是在实际大学运行中,均具有校长聘任、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的职能。这是中国大学管理模式的一个彻底创新。中国真正实施理事会决策的公办大学目前也只有南方科技大学一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一次试水。 第三,南科大突破了中国大学的招生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今后十年中国大学招生的方向与模式,即“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其中提到的五种录取方式,虽然是一种理想和追求,但目前中国无一所公办大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它们大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意味。而南科大“今年的自主招生将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报考我校的学生在全国统一高考后,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复试。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组织的复试成绩占30%,最终构成考生的综合成绩,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南科大的复试以书面形式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洞察力。把考生的这些素质作为录取依据之一,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特别是有利于教育资源薄弱的农村和非重点中学的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也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虽然南科大自主决定的分数只占总分的30%,高考仍占总分的60%,但对比而言,在目前中国社会环境氛围中,这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自主招生模式,也是目前可以为考生和社会接受的一种方式。 南科大一小步,中国高等教育一大步。香港科技大学用20年创造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也能创造一个在中国大陆本土建设世界一流的模式。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4022 次阅读|9 个评论
南科大改革:关键看政府与大学关系
lindasmile 2012-5-25 14:40
4月24日,备受瞩目的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经过5年“斗争”,终于获批建立,将尴尬的“筹建”身份“转正”——其在教学、师资建设、招生等方面获得合法身份。立志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南科大,又站在一个新起点。 改革者势必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有观点指出“转正”是南科大被体制“收编”,并质疑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倒退。南科大前路如何?校长朱清时表态称,必将改革进行到底。高等教育专家则指出,“转正”只是办学程序,并非评论改革前进与倒退的标准,南科大的改革关键要看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五年一纸“转正”书 从2007年开始,深圳市开始筹建南科大,并于2009年通过全球遴选方式选出创校校长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卸任校长。刚接到聘书,朱清时就表态称,中国的大学普遍受行政干预而不能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未来的南科大将是一所教授治校的学校,强调去官化和去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纵然创办者踌躇满志,但是南科大仍一路坎坷。2011年3月,南科大在未获准招生情况下招收46名新生,并正式开课。2011年5月,教育部要求南科大45名教改班学生必须参加高考,朱清时表示不能认同此要求;2011年6月,上述45名学生集体缺席高考。随后南科大公布《南方科技大学暂行管理办法》,其关键词为“充分放权”和“鼓励创新”。2009年至2011年期间,该校创校核心团队的内部分歧、学生要求退学等新闻不绝于耳。 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网站公布《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要求该校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通知》将南科大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但没有对该校的招生方式做具体说明。朱清时对媒体表示,这是南科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喜事,他必会将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进行到底。 “转正”是办学流程,而非改革退步 获批准建立之后,即有舆论表示南科大被体制“收编”,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退步。对此,朱清时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南科大遵循“依法办学”的原则,“转正”既不是回归传统体制,也不是被“收编”,而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法制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和保障。学校没有正式身份时,除了招生,其他工作也会遇到阻碍;获准立校后,就可以在合法平台上,进行校方所期待的改革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告诉《科技导报》,南科大办学合法化的结果来之不易,对于推进南科大本身办学是有价值的。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科技导报》表示,南科大办学的合法化只是申请办学的必经流程,任何一所大学的筹建都要经过政府审批,这与教育改革倒退是两码事,改革能否推进关键要看今后的工作。 招生倍受关注,改革尚待观察 南科大办学合法化之后,媒体首先聚焦在该校的招生模式上。 朱清时对媒体表示,今年学校计划的招生方案是学生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40%,高中平时成绩与南科大的综合能力测评成绩则各占30%。但该方案能否实现需要教育部批准。 招生模式是南科大推进改革的首个外部表现。熊丙奇认为,如果南科大的方案得到批准,那么该校将建立起基于统一高考的自主招生模式,这种结合考生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的综合评价模式,减轻了学校组织笔试的负担,扩大了学生的考试选择权,同时也保障了基本公平;而学校自主确定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根据多元评价结果决定录取学生,也体现了招生自主,这显然是改革的进步。但是如果还是和传统公办学校一样,按照统一高考成绩分批次录取,那就谈不到改革。 招生模式只是改革的一种外部体现,其背后揭示的是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熊丙奇告诉《科技导报》,深入改革涉及两个关系:一个是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与南科大的关系,具体要看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处理南科大办学自主权,如果还是按照传统公办学校的方式来处理相关问题,那么南科大的办学自主权将非常有限;另一个是看学校举办方——深圳市政府与南科大的关系,要看深圳市政府是否按照现代大学的框架来建立南科大,具体包括学校的人事权、财权等的处理,“对南科大而言,现在这两个关系都还不明朗,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这两者决定了我们能否以一种新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来看待一所学校的办学”,熊丙奇进一步解释,在国外办学,政府只负责办学的审批以及监督学校是否依法办学,具体的学科设置、招生方式、学位授予等都由校方决定,与政府无关。而我国办学,国家统一承认学历,招生、办学、学位授予都由政府管理,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评估者,还是办学者(学校的自主权被限制,发展受到阻碍)。而且在现有框架下,社会也是如此评价一所学校办学的,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今后政府部门是否愿意放权给高校,南科大正是一个观测点。 熊丙奇还指出,南科大内部如果不能真正实现行政权、学术权的分离,那改革也将会非常艰难。 杨东平教授则指出,教育改革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南科大走的每一步路都比较艰难。他希望媒体和社会不要过度关注南科大,不要期望南科大实施疾风骤雨式的改革,依靠一个英雄就做到改天换地。“我们应该以平常心,让南科大慢慢发展。”杨东平告诉《科技导报》。■
个人分类: 专业文章|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这回可以有了。。。
热度 9 boxcar 2012-4-24 22:32
南方科技大学,这回看来可以有了。 刚才看到的腾讯新闻: 教育部同意建立南科大 要求其遵循基本教育制度【 1 】 祝愿这所新的大学好运! 希望它能不负众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新闻链接: 中新网 4 月 24 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向广东省政府发出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部同时要求该校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通知指出,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讨论议定,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学校代码为 14325 。 通知明确,南方科技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广东省统筹安排解决。同时,应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通知提出,广东省和深圳市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学校新校区的建设速度,力争在未来 3 至 4 年内完成学校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使南方科技大学的硬件条件基本形成。 通知要求,南方科技大学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该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 8000 人。学校新专业的增设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应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办理。 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 ( 所 )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模式,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出任创校校长。 2011 年 6 月, 南方科技大学首批入学的45 名学生全部放弃高考 ,一度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在该校公布的管理暂行办法中, “ 教授治学、学术自治 ” 原则被写入总则。 参考: 【 1 】教育部同意建立南科大 要求其遵循基本教育制度 http://news.qq.com/a/20120424/001612.htm?qq=0ADUIN=1073471827ADSESSION=1335225853ADTAG=CLIENT.QQ.1881_MarketingTip.0
个人分类: 教育|614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教育复兴中国——刘煜炎/康福外国语学校VS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
qunluo 2011-12-29 23:51
刘煜炎/康福外国语学校 VS 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 --教育是中华复兴的第一推动力 最近接触到由剑桥博士刘煜炎创办的 康福外国语学校,让我非常感动,刘煜炎的教育模式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成为一面旗帜。而且,我估计,很多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北京的著名中学的学生会不断投入到刘煜炎校长的康福外国语学校的怀抱。虽然 康福外国语学校创立时间并不长,但肯定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对于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 刘煜炎 康福外国语学校 与 朱清时 南方科技大学二者中,我选择前者,我更看好前者,不看好后者。 刘煜炎博士 创办的康福外国语学校,以其全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必将使中国的教育推向前进。康福外国语学校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中国的教育特区而不断发展壮大。前途无量! 朱清时校长 的南方科技大学,没有太多新东西,基本还是在当前的教育框架和评价体制下,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前景很不乐观! ------------------------------------------------------------------------------------------------------------- 康福外国语学校: http://www.camford.org.cn/ 南方科技大学: http://www.sustc.edu.cn/ 相关专题: 关注南方科技大学教改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580 -------------------------------------------------------------------------------------------------------------- 【刘煜炎】的相关教育理念: http://lib.mmc.edu.cn/xxjb/ReadNews.asp?NewsID=2801%20BigClassName=%B8%DF%B5%C8%BD%CC%D3%FDSmallClassName=%BD%CC%D3%FD%C0%ED%C2%DBSpecialID=0 【刘煜炎】:我比较认同日本做法,在学校里读书学习过程中,我们固然要学现在人类社会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我们更重要是要学怎么样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体系已经在了,就算没学,查一查书也会知道,或者我们自己就是不知道,我们问专家,可能也会知道,因为他干过这个事就知道。现在的互联网、手机信息交流很发达,我们一查就知道了。如果发现一个新问题,谁都不知道,就需要我们能够提得出新问题,能够解得了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这个方式很大程度上,从量的角度讲,不见得这个孩子学的知识内容有多少,我觉得从效果上来讲抓住了一点,每一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鼓励这种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自发求知,自发的去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自主的行为就是能力培养。 【刘煜炎】:我本人在中国上小学、初中、高中和本科,到剑桥大学读博士,儿子在英国读的小学到硕士毕业,这两个交叉我全部体验,我们国家知识教育是很优秀的,考试很优秀,但是我们创造教育跟人格教育弱。所以两块加一起,我们希望中国孩子在实质性教育方面,跟美国英国比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方面要优秀,这个不能丢掉。美国人大胆问问题,敢说没问题,这样一个特点,对学生将来取得成绩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刘煜炎】:我们走向工作之后会发现我们碰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我们过去没有见过,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勇气说没问题,我们就去干。我们把外国的优势加进来,作为我们一个教学核心点,一是创造性教育,一是人格。 【刘煜炎】:我给 “ 两会 ” 连续五年提了同样的建议,我建议中国教育改革从高考着手,改成多元。评价学生,按照学生专长来评价,什么牛就评价什么,不牛的地方不评价,推动每一个孩子把牛的地方变得更牛,把不牛的地方忘掉。专业发展,我们国家就不缺人才了。这个方式,我呼吁了几年,好像很困难。英国和美国,英国成为专业型和金融型国家,是教育咨询服务标准的国家,没说所有都搞制造业生产,这个国家都专业化了,我们按一个大学专业发展有什么不对,为什么每个大学都一样。我也建议,我们国家教育部门大胆一点。 【刘煜炎】:没有考不上国外好大学的。因为国外大学强调是学生按照兴趣和专长发展,我们就能找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专长和兴趣,不存在这个人不想成长不想发展的。如果找到专长兴趣,鼓励他,对家长老师都说,我们应该沿着学生最得意最感兴趣的杆子往上爬,培养他们成为个性人才,而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人才。做父母也不能这样,我是科学家,我的儿子的发展也是科学家,学生有什么兴趣,我帮助他实现目标,本着这样思想来做教育的话,在学校被老师定义为这个孩子考不上三本了,最后转学,不要影响升学率,在我手里两年过后考上英国前十的大学了。要有办法激发和发现孩子内在的潜力,这个内在潜力,只要这个孩子理想不泯灭,梦想还存在,还想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就能被激发。国外大学录取标准是多元的,有些成绩是缺陷的也不碍事。你自己有一个梦想和追求,他们就愿意成就你,这样也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就算你不成,你就永远是废品,你明年考好了,人家也觉得你很牛,英国和美国都给了你失败了可以重考的机会,如果失败重考的话,根本就不存在考不好。我们这个孩子考托福,考多少次才能到一百分,恐怕得五六次,前面考 50 多分的时候,人家忘记这个了,跟你说拿最好的成绩来,剑桥的考试也是这样,你参加两次考试,剑桥考试委员会说,你告诉我,你要取上次的成绩还是下次的成绩,你说下次成绩取也不知道,能不能取最好的成绩?他说可以,两次成绩取最优秀的成绩,非常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发展。 http://lib.mmc.edu.cn/xxjb/ReadNews.asp?NewsID=2801%20BigClassName=%B8%DF%B5%C8%BD%CC%D3%FDSmallClassName=%BD%CC%D3%FD%C0%ED%C2%DBSpecialID=0 【刘煜炎】: 一个人不仅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更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而在高尚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向上利他。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19 世纪中叶,英国的大教育家纽曼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的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性格的人。人格的完整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纽曼的教育理念即把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完整人格,那么其教育对象远远不限于大学学子,它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教育。 http://www.camford.org.cn/te_news_news/2011-09-07/3216.chtml
4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能走多远》在线访谈时,本博三问有关专家
JYH64J98Y99H 2011-7-2 12:11
本博向嘉宾 陈安 提问:严格地讲,朱校长的做法是违背教育部政策的,也就是违背政府与国家政策的,没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朱校长改革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 2011-06-24 08:40 本期嘉宾 陈安 答复 :朱校长认为,或者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了,这类改革还是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的,所以,有个所谓一路遇到的都是“黄灯”的说法,那就是虽然不好直接禁止,但是也不好直接表态说同意。那就试吧,试的有问题再纠偏,如果试的结果不错,则可以推翻原来的旧规定。但是这种试都试有限度的,如食品上的创新,一定就要十分谨慎,三聚氰胺肯定是不可以加的,甚至名单上未列的添加剂也不能添加,这是底线,因为涉及到了基本的健康与安全。而朱校长改革中的有些部分,就有点类似添加三聚氰胺了。 2011-06-24 09:14 本博向嘉宾 王洪才 提问:深圳是中国经济改革特区,朱校长也喜欢拿此来说事。但教育事关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请问:您认为南科大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特区吗? 2011-06-24 08:51 本期嘉宾 王洪才 答复 :教育改革特区提法恐怕还需要继续斟酌,因为教育改革不同于经济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的,不能因为深圳是经济特区就说南方科大一定是教育特区。教育特区提法现在看需要进一步论证。如果教育特区成立,那么政治、文化的特区也可以提了,这显然是不严谨的。只有当中央授权深圳具有教育方面的高度自主权之后,才可能成为深圳教育特区。从南科大的发展历程看,这一点似乎不明显。 2011-06-24 09:30 本博向嘉宾 张显峰 提问:如何办大学,总存在国际潮流与中国特色的争论。按照中国特色,我们的大学好坏分等是一目了然的。为什么我们不相信“985”首批9所高校,而偏偏对南科大寄托希望?如果南科大连9高校的实力都不如,我们如何相信其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一流甚至亚洲一流?您难道不认为这是异想天开、画饼充饥? 2011-06-24 08:59 本期嘉宾 张显峰 答复 :不能否认你所说的9所高校的实力,有政府财政经费作保障,也有几代人的努力,他们软件硬件实力自然不小,但大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拥有什么样的实力,而在于这种实力能不能产生成果,生产力再先进,生产关系不适应也不行。当前这些大学都遇到了“生产关系”的瓶颈,南科大的“自主办学、自首文凭”实际上是一种打破瓶颈的尝试,值得期待。但,这个过程也许会比较漫长,而不是“一夜之间”。 2011-06-24 09:33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3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月高教关键词
热度 2 lgmxxl 2011-6-30 17:29
——南方科技大学;北大自主招生;美国高校“双录取” 因为高考,每年的六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月份。今年的六月更为热闹。以下事件、新闻是六月的高等教育关键词。2011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录取率72.3%;毕业证不得与签约挂钩,违规"一票否决";南科大45名学生未参加高考;《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确立教授治学原则,校长由校理事会任免;《南方周末》发表系列文章,揭示南方科技大学办学内幕,在此之后,南科大高调宣布,将计划招聘330位教工;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重庆:六高校组大学联盟;北大自主招生首降60分,优惠度与清华持平;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被校长推荐的学生只要通过北大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一本线就能被录取;温家宝出席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等。综合而言,以下四个大事可为当月最为主要事件:南科大风波再起、北大自主招生又出新政、美国高校开始“双录取”、中国高校生源锐减。 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 45 名学生未参加高考 虽然在高考前夕,南科大按要求在校内准备了两间高考教室,但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备受关注的南科大45名学子无人参加高考。因为无人领试卷,在考试过了15分钟之后,上午两个考场的考试被迫取消。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 6月8日,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部“基本法”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该《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办法把“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被写入《办法》总则。并对南科大的权责、治理结构、人事管理和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治理结构上,《办法》提出,南方科大将设立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 推荐理由: 本月,南方科技大学可以说是“被超级关注”。拒高考、颁办法、团队散、急聘人。每条件都牵动中国人的神经。或许,南方科技大学取得不了预想的成功,但起码它给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作了一个全面的诠释。南方科技大学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其办学本身。 北大自主招生:北大自主招生首降 60 分,优惠度与清华持平;校长推荐的学生只需要过一本线。 北大招办证实,2011年在自主招生中将首次突破了简章中规定的降分30分以内的限制,给特别优秀的考生以降60分的优惠。这一优惠幅度,和清华对优秀考生的最高优惠程度持平。清华早在2008年起,就在最拔尖的考生中实行降60分优惠的特殊政策,他们都要经过专家半个小时以上的面试考核,而蒋方舟是第一个受惠学生。 同时,北大也出台校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办法”,今后,获得推荐的学生只需要过高考的一本线即可上北大。 推荐理由: 高考改革牵动千家万户,影响人才培养。北大的改革在高考的大范围内作出大的弹性规定,有利于偏才、怪才的选拔。希望这种办法不要成为腐败之地。    美国高校“双录取” 在6月17日开幕的第八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境外教育机构纷纷瞄准是中国的“中等生”。美国高校纷纷开放了无需语言成绩证明的“双录取”入学模式。“双录取”主要针对在国内高考中没有考出自己理想水平的学生。“双录取”一般需要学生提供高中期间的会考成绩,只要会考的各科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也就是“良好”等级,就可以被大学“预录取”。 推荐理由: 总说高等教育的“狼来了”,但又总是感觉离我们太远。海外大规模在中国招生,或许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的倒逼力量。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363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转载】从今天的南方科技大学想到当年的湖南科技大学 张功耀
csuzj87 2011-6-29 17:43
热闹了两三年炒作性筹办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算是正式挂牌,又正式开学了。最近,网络上爆出教育部“收编”南方科技大学的新闻,并且有45名教改班同学,集体拒绝参加国家统一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对此,作为南方科技大学主要创办人的朱清时公开表态,学生参不参加高考,“由家长和学生自主决定”。 这个推责任的表态,将朱清时创办南方科技大学的企图暴露无遗。很显然,如果教育部“收编”南方科技大学成功,朱清时一方面可以按市场规律向学生收费;另一方面,他本人、学校教师和员工的待遇,以及学生毕业文凭的认同,均可享受国家待遇。这样的教育“双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朱清时这样的办学改革,我不是第一次看到。最早进行类似的教育改革探索的,是湖南的张启人。 张启人是长沙铁道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懂好几国外语,用得最娴熟的外语是英语。1983年,我从沈阳鼓风机厂调到湖南省科协工作,认识了这位鼎鼎有名的教授。那个时候的教授没有现在这样滥。加上他的学识,我是打心眼里敬佩这位教授的。记得他每次到我们机关来,所带的书都是他自己花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买来的外文原版书。 记得当时讨论“第三次浪潮”问题,他是湖南省的主角,在国内也很有名气。他写过很多关于“新科技革命”的论文和著作。就我本人所看到的关于“新技术革命”的讨论文章,张启人的文章是很杰出的。我认为,张启人在“第三次浪潮”的把握上远远超过了钱学森。钱学森的文章除了唱一些马列主义高调之外,没有什么新东西。张启人的文章和著作则可以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启示。所以,张启人关于“第三次浪潮”的远见卓识,很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记得国内曾经有文章将张启人评论为“明白人”,并且呼吁:“中国的改革开放就需要这样的明白人”。(附记:当时邓小平有个提法,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明白人”接革命的班。“明白人”就是这样来的)。 后来,张启人在湖南发起了一次关于 “菜篮子工程”的讨论和一次“交通优化”讨论,引起了湖南省委、省政府,长沙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大约就是这样一些原因,湖南省政府任命他担任湖南省科委(现更名为“科技厅”)副主任。因为他对系统工程、技术经济、自然辩证法很感兴趣,而我当时在湖南省科协负责自然辩证法的学会工作,他经常到我们办公室来。所以我认得他。他也曾经赞赏过我的毛笔字“写得好”。并且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当中,毛笔字还写得这样好的,已经不多”。 张启人担任科委副主任之后,在湖南科技事业中做过什么工作,我不是十分清楚。恐怕他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科技工作就是发起了“菜篮子工程”和“交通优化”的讨论。好像“要想富,先修路”就是他最早讲的。 张启人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去当官,少说,现在也应当是副省长了。可是,正当张启人“锐意改革”的时候,却迅速地遭遇了“滑铁卢”。 这个“滑铁卢”就是他打算率先在中国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他以自己的学识和作为省科委副主任的号召力,创办了湖南科技大学(不是现在岳阳的湖南科技大学)。他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全靠社会力量捐助,在长沙市的井湾子圈了一片地,盖起了一些房子。上半年筹办,下半年就开始招生。一切按自主办学的模式办。课程自主设置,教学内容自主安排,老师自主聘请,发本校的文凭,不指望国家承认,只希望以学生的毕业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同。他设置了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专业。他曾经夸下海口说,要确保湖南科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国内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所有湖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都由湖南省科委负责安排工作”。 的确,他身体力行像武训那样办学。他用自己“化缘”来的钱,聘请湖南省最优秀的教师上课,甚至从国外进口教材授课。他不搞固定的教师编制。所有老师都高薪聘用。行政机构一律精简,许多是聘请兼职。为了支持张启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教育改革,湖南省高等院校的所有名流,都很愿意到湖南科技大学去兼课。——当然,报酬也是很不菲的。就我所知,湖南省最著名是数学家侯振廷,生物学家尹长民,系统工程学家(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之父)慈云桂,当时已经担任长沙市委书记的邹乃山(当市委书记之前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都曾经慷慨为张启人的教育改革担任过兼课老师。 湖南科技大学第一届招生就招了3000多人,而且顺顺利利地完成了第一年的学业。眼看着张启人的教育体制改革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985年下半年,事情就起变化了。学生当中纷纷传言,湖南科技大学发的文凭,国家不承认。当时,城市体制改革已经风起云涌。所谓湖南科技大学的学生“由湖南省科委包分配”,也已经暴露出“根本不可能”。实际上,虽然张启人是省科委副主任,但是,这样大的事,既没有经过省科委集体讨论,更没有下发过任何文件。于是,张启人由“明白人”变成了受社会唾骂的“骗子”。1985年10月,湖南科技大学的学生走上街头,开展了一次规模不大不小的游行示威,强烈要求张启人兑现他在招生时的承诺。 此后,我离开了湖南省科协,成了浙江大学的一名在读硕士生。对湖南科技大学的后事如何,已经不清楚了。我从浙江大学毕业回来之后才知道,湖南科技大学已经解散;张启人依靠捐资建起来的校舍和地皮,全部送给了湖南中医学院;招进来的学生全部退钱回家,重新参加高考。 张启人办学失败之后,他的科委副主任职务也被撸掉了! 张启人明显不同于朱清时。 —— 论学识,张启人是真正的教授、学者。朱清时则官僚政客习气浓厚,而且在学术上头脑不清醒,算不得严肃认真的科学家,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他鼓吹的“佛教物理学”,严重败坏了他的学术声誉。 —— 论教育改革的动机,张启人是出于公心,打算为国家“杀出一条血路”,探索出一条多种力量办学的途径。并且,从一开始张启人就置自己已经得到的科委副主任职位于不顾。朱清时则明显没有“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勇气。而且,朱清时推行的教育改革,内心世界充满了一种极端自私的“宋江情怀”,也就是指望教育部对他“早招安”,最后达到他“心方足”的初衷。 比较这两次教育改革的尝试,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0多年前张启人出于公心的教育改革失败了,20多年后朱清时出于私心的教育改革更是绝无成功之望! 不信? 咱们走着瞧!
2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以给南方科技大学“泼冷水”么?
热度 11 boxcar 2011-6-27 12:27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我最近多次在科学网上呼吁“教育,宜凉拌,不宜热炒”,引起了李宁老师的注意,并成为他的大作“南科大需要降温”【 1 】中作为“引子”,倍感荣幸。“教育要凉拌”提法最早是在 4 月底回应武京治老师的疑问“科学网大学还办不办?”【 2 】时所写的博文的标题“科学网大学:宜凉拌,不宜热炒”【 3 】,或许是因为在 4 月中热议了一阵子“科学网大学”之后大家的兴趣正在消退中,所以那篇博文当时没引起多大的反响。今天旧话重提,是打算接着李宁老师的话题,延伸一下,再说说南方科技大学的话题。 不消我说,最近关注我博客的博友和读者肯定早已经做出了判断,我是属于不大看好南方科大及其校长朱清时这几年做法的那些人中的一个(虽然我支持这所新大学进行一些改革的尝试,也佩服其勇气),如果按照对朱校长的支持程度划分门派,我至少是个“凉拌派”,如果按照“非热即冷”的“二进制”分类,“热捧派”的各位博友把我归类为“泼冷水”派、甚至“落井下石派”大概也不为过。不过必须说明,俺们“凉拌派”最近频频泼出“冷水”,并不是想搞垮南方科大和打倒朱清时校长(当然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而是希望给在炎炎夏日中仍被“热炒”甚至“烧烤”中的南方科大“降温”,通过写博文的方式点出些南方科大存在的问题,甚至像陈安兄那样,从不同的角度帮朱校长出谋划策。 人被“泼冷水”,其实在不同的境遇和状态中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在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时候被“泼冷水”,被泼者多半会带着一身的冰瘤子给冻死;如果是在燥热的暑伏天泼身“冷水”,感觉则可以很爽。那么如今的南方科大处于神马境遇和状态?照我看大概是个冬和夏的“混合态”。一方面,有三个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出走并把争端诉诸媒体,引来许多的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是为“冬”。另一方面,铁杆粉丝一如既往地强烈支持,媒体也给予了持续的关注,挟高考 - 报志愿 - 录取季节的阵阵热风,其新闻热度似乎更高了,以至于南方科大自己都已经觉得有点吃不消媒体的关注度而不得不加以限制,这便是“夏”。对于前者,持续高强度的批评声音就是“冷水”,我们是要爱护一下南方科大这个“婴儿”及其年过花甲的朱校长,早改控制一下“冷水”的温度、流量和力度了。如果一定要泼水,还是多泼点儿“温水”为妙,也就是从比较中庸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多提出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对于后者,“冷水”是让南方科大以及朱清时校长尽量远离炽热的媒体,少说话(特别是大话),冷静下来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发展方略,这样的冷水,未尝不可多来几瓢。相反,那些没有实质性举措或者建议的狂热支持,其实是在火上浇油,只能起到激发表演欲望、强化逆反心理和加剧矛盾的作用,这和没头没脑的胡乱“泼冷水”强烈反对一样是很有害的。事实上,媒体(包括俺们写的博客)要的就是个热闹,而大学绝对不能总是图热闹,大学一旦变得热了、闹了,也就没法安心去做学问、搞研究和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了。 “水”的作用可以调节温度,可以冲去灰尘从而让事物的本来面目变得更加清晰,还可以灌溉,让植物茁壮成长, ...... “泼水”具体能起到神马作用,就要看泼水者用哪种“水”和怎样“泼”了。 ------------------------------------------- 参考: 【 1 】李宁:南科大需要降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85do=blogid=459498 【 2 】 武京治:科学网大学还办不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9127do=blogid=438377cid=877874 【 3 】吕喆:科学网大学:宜凉拌,不宜热炒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38533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个人分类: 教育|6145 次阅读|23 个评论
朱清时先生应该抓紧在科学网开博客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6-25 21:42
  在之前的建议中,我建议科学网抓紧请杨振宁先生来开博客,当然,要经过翁帆的同意。   随后,我又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建议科学网的清华大学校友邀请朱镕基教授来开博客。      唉,唉,都没开始操作。我这心啊,火烧火燎的。   这次,我建议朱清时先生抓紧时间来科学网来博客,而且是象他求深圳市各级官员那样虔诚地邀请科学网抓紧批准他的请求。   这次所以不是让科学网来请他,而是反之,那还是很有道理的。   道理A:朱清时先生需要用一个平台来挽回自己已经接近消失的名声,自己说话比让记者们转述要准确多了,而科学网是目前中国科学界最好的一个网站平台。   道理B:在大学问题上谁最专业?当然是大学校长和老师们,科研方面谁最专业,当然是研究员和教授博士们。而科学网上目前最多。别和啥都弄不明白的文科傻妞记者说了,她们真的不想懂,就想知道您老人家还有啥丑闻可以爆爆。而同行,即便嘲笑都能嘲笑到点子上,建议肯定也能切中肯綮。   道理C:......   【后来知道,朱先生是有博客的,见文章《 朱清时先生的博客以及发表的两篇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59250 】
个人分类: 事论|227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bmzy 2011-6-24 09:18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 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期,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 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 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 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 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 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 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 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 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   (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 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 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 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 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 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 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 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以上是朱教授的精辟论述,下面我(wyy1234)做一点简短的评论:既然物质不是实在的,只有关系是 实在的,那么借口中国生产力落后提出唯生产力的理论,搞资本主义复辟而倒退到私有制生产关系是完全错误的;只会做表面文章的资改派再也没有了任何的理论遮 羞布!只有解放了人民的先进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要解放生产力,必须首先是把人民解放了的生产关系;由解放了的人民在前面主动拉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 社会是好的社会,由于顽固的禁锢人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只能被动畸形发展生产力(例如转基因)的社会是坏的社会。社会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强烈要求:回归 真正的社会主义,回归人人平等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这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的发展才 能真正发展先进生产力!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发展先进文化! 关键字 : 物质 意识 唯物主义 评:从朱清时校长此文的境界非常高,站的很高,想的很深入,很接近事实了。在科学界有此等见识的人少的很。可见是位超凡脱俗的人物,会为中国作出较大的贡献。衷心希望南方科技大学在朱校长的带领下走的更远!
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南科大及朱清时校长的四条建议
热度 15 lgmxxl 2011-6-24 07:09
南方科技大学因其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团队三位成员的离开,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人们不解,也感到迷茫,为何高调自称“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模板”南方科技大学,容不下三位教授?三位教授为何如此痛批南科大及朱清时?作为一个傍观者,也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总想以“傍观者清”为借口,给南科大及朱清时校长提几条建议。 建议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但应以党委领导为底线 在大学事务中,第一位的应该引起领导重视的是学校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不重视治理结构建设,或者治理结构混乱,就会引起人们的迷茫,也会造成学校工作的混乱与无序。南方科技大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出一个较为科学实际的治理结构。从《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来看(以下简称《办法》),南科大的治理结构包括: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办法》第14条)。单从此点来看,其治理结构中的功能分工不科学、不严谨,甚至存在相互的冲突。从《办法》看,理事会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决策机构,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南科大校长及管理团队、教职工等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理事会设理事长和副理事长,理事长由深圳市市长或市长委任的人员担任。理事由市政府聘任”(《办法》第15条)。但该《办法》同时也规定南科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法》第5条);“校务委员会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办法》第23条);“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对学校教学、科研等重大学术事项进行审议”(《办法》第25条)。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学校向理事会负责就是向深圳政府负责的;党委领导如何体现没有说明;学术委员会只有审议权,而无决定权。当下,南方科技大学应该认真研究本校的治理结构,并应在《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中予以体现。我想关键的有三点:厘清理事会构成及议事方式;明确党委决策职能;提高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审议权的层次,比如扩大学术委员会审议内容的范围、规定学术委员会审议的事项,校务委员会对学术委员会的决议原则上予以尊重等。前两者可以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治理结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有关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规定,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独立办学权利;后者可以使南方科技大学治理结构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坚持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的实现(《办法》第5条)。 建议二:完善自主招生方案,但应以参加高考为底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36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从中可以看出,今后普通高校招生的方式主要有5种: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虽然后四种是今后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的介绍来看,目前高考制度为广大群众所拥护,2007年的社会调查显示,95.7%的人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对高考制度认可的程度,高考也被认为是当下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南方科技大学完全脱离高考,进行完全程度的自主招生,虽然出发点是选拔优秀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但这种自主招生的形式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下一步,南方科技大学应该认真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我的建议是学生参加高考是自主招生的底线与前提,在高考的基础上,可以赋予学校招生更大的自主权。像目前北大的自主招生,赋予招生的自主权就很大:校长推荐的学生,只需要过一本线即可录取;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最多可以降低60分录取等,就是很好的方案。 建议三:完善教师聘任方案,但应以一定比例的全职教师为底线 办高水平大学,师资最为重要。一定数量的教师既是正常办学的保证,也是办高水平大学的保证。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一般控制在1:4至1:8的范围。南科大朱清时校长也说过,今后南科大的师生比保持在1:8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数据,也是现实的数据。但南科大的办学实践却多少有点偏离了这一比例。根据香港科技大学三位教授的文章数据,南科大目前只有两位专职教授,且都是退休的教授,这着实是一个大失误。大学需要大师,大师是大学的灵魂。但大学更需要大量的中青年教师作支撑,中青年教师是大学的躯体。大学有躯体没有灵魂不行,大学只有灵魂而没有躯体将更不可行。真诚建议朱校长能够完善教师聘任方案,以原定的师生比1:8为底线,认真聘任具有学术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教授。院士、退休知名教授只可作装饰,他们的优势在培养青年教师,他们时间和精力基本不允许他们从事本科生教学。 建议四:完善自己的筹建团队,但应以合法性为底线 从各个媒体的报道到来,现在的南科大委实只有一个校长朱清时在“一手遮天”,这着实让是对一位64岁老人的不爱护,也说明南科大至今没有解决好自己的“筹建团队”问题。我认为南科大至少应该建立三支“筹建团队”,一是顾问团队,二是学术团队,三是行政团队。真诚希望南科大能够尽快完成对两位副校长的任命,让两位副校长分担一些筹建工作。比较迫切的应该是学术团队和行政团队的组建。学术团队以教师聘任、学科规划、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的筹备为重点。行政团队以校园建设、对外联络、后勤保障等的筹建为重点。顾问团队则应以国内外教育专家为主,给朱校长提供建校意见和建议。但不管是那个团队,都应以合法性为底线。合法性是指南科大的筹建过程应该符合法律法律的要求,符合大学办学规律与人们的文化期待。具体讲,顾问团队应该给朱校长提供国家办学的强制性规定,提供国内外大学实践所形成的基本大学办学规律。学术团队应该尊重大学办学规律,行政团队应该尊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6281 次阅读|51 个评论
为何要“烤”南方科大?
热度 12 boxcar 2011-6-23 20:26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处于探索之中,非常靠词、但“不靠谱”(非贬义!形容大胆改革,不靠传统、常规之“谱”)南方科技大学【 1 】最近一直在科学网上被热议,明天上午还将有一场题为“南方科技大学能走多远?”【 2 】的在线访谈。就在这场大议论即将开幕之际,忽然看到肖重发的新博文“ 南科大有学生退学了! ”【 3 】这一爆炸性的新闻。面对最近这段时间纷至沓来的各种消息和评论,我的心里升起一个疑问——为何要“烤”南方科大? 熟悉俺的博文套路的读者一看标题就明白,咱这个“喆”学家又要开始撷英和拆字了。其实,想上南方科大是不用参加高考的,这和别的大学还真不同,因此,我的这组撷英之中完全可以去掉“考”。既然一开始说不考(不参加高考),那过后自然也就要坚持下去,所以 45 位同学一致 放弃了“补考”(即所谓“认证考试”,在入学数月后,和既往的同学们在同一天、用同一份试卷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这一次放弃(或者说拒绝)在社会上、网络上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实很容易理解——哪个大学生希望自己一入学、一门课还没学完呢就参加“补考”?别说这 45 个候选精英无法接受,换成寻常的小孩,也一定不干! “考”,看来已经用不着了,但“烤”却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为啥要“烤”南方科大?因为南方科大这两年非常非常地火,总是那么吸引眼球,自然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与考查,加到一起,也就是“烤”了。在过去的两年里,朱清时校长和他的拥护者们发出强大的改革呼声,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经付诸行动,筹建了南方科技大学,去实践包括“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等大学建设新理念,打破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片沉寂,局面异常火爆。因为朱校长的公开发言常能让人感到振聋发聩,而传媒上每一条关于南方科大的新闻又都非常引人注目,总能被热议,所以南方科大难脱自己或被别人热“炒”的局面。久而久之,这团火变得越来越旺,由于调门太高、动静太大,结果带动着一些不认可这种做法的声音也出现了,于是开始“吵”。终于有一天,几个香港教授“吵”翻了天,在《南方周末》上发了篇“檄文”,踢爆了南方科大此前不为人知的一些所谓“内幕”,就像炒菜的锅突然撤掉了,锅里面的菜蔬、调料和热油一下子暴露在猛列的火苗子上方,于是,“炒”变成了“烤”。 这一“烤”,首先是在考朱清时校长,考他老人家的应变和应急管理能力(陈安!你别光顾着围观,赶紧去给支支招),就像把他放在了“火”上被烧烤一样,如何脱离这种难受的境地和状况? 这一“烤”,也是在考包括我在内的围观群众、看客们和喜欢说三道四的评论者们。你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和评价一个科教界的改革中发生大小事件?是去火上浇油呢?还是泼冷水降温?抑或是像某些心理不光明的人所想的那样——落井下石(直到封死井口)?还是给井中之人顺下一根绳子,帮他慢慢爬上来? 这一“烤”,还是在考学生家长。您们有没有准备好让孩子去接受一段前途和钱途都未卜的教育,充当一个教育改革的实验品?是在目前的逆境中和朱校长一起坚持下去?还是选择中途退出? 这一“烤”,更要考验深圳市政府,如何从资金和政策上持续支持南方科大?毕竟,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还要考验教育部,如何面对这一不同以往的“另类”大学? 其实,不管当下怎么“烤”,许多关注中国科教事业的人是一直在“靠”南方科技大学及其朱清时校长。“靠”其实现自己的某一个梦想,“靠”其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靠”其打破旧体制的坚冰,甚至媒体都可以“靠”其制造 N 多新闻话题。。。。。。 说来说去,考——免了!“烤”——来了!“靠”——正在进行中。问题是,“犒”在哪里?朱校长及其南方科技大学,到底有木有值得“犒”劳的地方?谁来“犒劳”一下?! 【 1 】吕喆:难仿科大:靠词,但不靠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56393 【 2 】 http://talk.sciencenet.cn/?id=37 【 3 】肖重发: 南科大有学生退学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72do=blogid=458440
个人分类: 教育|4609 次阅读|24 个评论
科学网博主刘广明老师很帅的,有图为证
热度 1 meixianghao 2011-6-22 12:12
南方科技大学不是香港科技大学 编者按: 近日,参与发起南方科技大学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吴家玮、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公开指责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一时间朱清时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备受质疑。学者刘广明仔细比较了两校创校背景的不同之处,指出南科大的改革探索遇阻根源在于其“去行政化”远不如香港科技大学彻底,南科大的未来要一步步走。 □刘广明 香港科技大学1986年3月开始筹建,8月成立“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1987年9月筹委会接受校长遴选委员会建议,于1988年委任吴家玮为第一任校长。1991年10月首批700余名学生到校,由于首期校舍未完全落成,学生只能在九龙尖沙咀的临时校舍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100余名。香港科技大学首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别于1992年1月和1994年落成。 2007年3月,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模板就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政府希望通过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科大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9年6月经过校长遴选委员会推荐的朱清时被任命为创校校长,2011年3月首批45名学生到校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20名左右。南方科技大学计划2012年9月建成新校区。 由此,可以看出两校的诸多相似点:政府全力筹建;校长公开遴选;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个筹建5年后招生开学,一个筹建4年后招生开学;在筹建时期,香港科大曾因预算严重超支、设备豪华等广受争议。南科大则因其“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失败”等面临巨大的诘难。但两者的不同点却是远远大于相同点的,或许正是其中的不同点,使朱清时的合作筹建顾问班子撤离,使南科大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广受质疑。也正是这种不同点,使南方科大永远模仿不了香港科技大学,更成不了香港科技大学。 外部治理环境的不同 筹建香港第三所大学,是香港行政局和香港社会的共同愿望,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和热切支持。这可以从其筹备委员会人员组成和社会积极捐款两个方面得到印证。筹备委员会既有资深议员、政府司长,也有海外教育界、本港教育界社会名流。在筹备委员会成立3个月后,香港赛马会即捐出19亿港元作为校园建设资金。在筹备委员会公开征求校名时,社会积极建议,建议名称超过百个。 在深圳建设第二所大学,也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力度不可同日而语,支持背后的动因更是天壤之别。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在这种热切的期盼中,香港政府却表现出高度的“靠边站”。香港政府拨款之后,没有连带任何条件、任何要求、任何框架、任何压力。香港科技大学的政治干预几近于零。也正是这种政府的“无为”成就了香港科技大学美好的今天。 反观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政府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的作用却是巨大的,也是自始至终的。从校长遴选,到校园建设,甚至到仪器购置,学生不参加高考,都能看到政府“作为”的影子。 特别要命的是,除了特区政府的“作为”外,还有教育部的“大有作为”:三年不批准其筹建;同意自主招生后要强行要求参加高考! 可以说,朱清时校长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付出的心血绝对比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付出的多得多,但这些多付出的心血,可能恰恰是吴家玮校长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他没有遇到过的。 现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吴家玮、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教授共同指责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着实有点“不合国情”,也是对朱清时校长的不仗义。我认为朱清时的不合常规出牌,并不是朱校长不懂教育规律,而是他面对“黄灯”情境的一个“急招”。 内部治理结构不同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其法规为一张白纸,所以它可以完全“量身自制,适时宜人”。初创时的香港科技大学,借鉴的是美国东西两岸两所公立大学:加州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法规,同时也加上了香港创立科大的背景、环境、文化和经济条件。于是乎,一套一套量身订制的法规出笼了,适于科大的宗旨,合于科大操作,又在世界主流大学范畴之内。 如果把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最大秘诀作一个归结,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条:政府无为、国际视野、教授治校。政府无为,讲的是政府不干预大学的办学;国际视野则要求香港科技大学无论是在校园建设,还是在学术规划、学科规划、人才培养、教师聘任等方面,都要有大手笔,要站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前沿去思考、规划和落实这些事情;教授治校则要求教授在学校有话语权、建议权、决策权,同时教授也要有压力、有动力、有激情。 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建设模板,当然知道其成功的秘诀。所以朱校长一上任就说,他要在南方科技大学搞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里,他要“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 应该说,他说这些时,绝对不只是为了炒作。但实践给他老人家上了一课:去行政化的行程中,政府高调给他公选两位“正局级”副校长(政府应该是答应过他副校长由他提名的);“教授治校”被演化为不疼不痒的“教授治学”,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几近“摆设”;“自主招生”千呼万唤才出来,却被认为是“不合法”,要求已被录取的学生去高考(实际上如果学生在南方科技大学参加高考同样有违法之嫌:异地高考!),老人家难呀! 资金条件不同 有钱不一定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没有足够的钱是一定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香港科技大学筹备时,可谓资金充足。建校资金一说是20亿美元,一说是500亿港元,吴家玮校长说香港科大开办经费总数约40亿港元。其学术副校长孔宪铎认为,创建香港科大的经费充足:巧妇、大米、柴油俱备。 在1988年到1993年创校之初的5年中,香港科技大学人员工资增加了一倍,到1998年,其人员薪俸是1988年2.7倍。正是其诱人的报酬,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教师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反观南方科技大学,则没有这么幸运。虽然网上爆传南科大教师拿着7位数的钱、学生吃的是“八菜一汤”,但朱校长手里的筹建机动经费却只有区区的1000万元,其他方面需要钱,得找有关部门申请。 将于7月1日实施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也没有给予朱校长多少用人的财政权。他的财务预算要经市政府批准,南科大教师工资要“参照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水平状况,合理确定”。可以设想,南科大绝不会出现像香港科技大学在聘人方面的财大气粗,也绝不会形成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的吸引力。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一支世界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的目标或难以实现。 由以上三点不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不管是谁当这个校长,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南方科技大学还是应该顺应环境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慢慢来。用吴家玮校长的话来说,就是唯“一步一步去做”。(本文为科学网博客,经作者同意在本报发表) 《科学时报》 (2011-06-22 A3 科学 社会)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43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的“四大失误”
热度 17 lgmxxl 2011-6-22 09:02
近几日,南科大及其创校校长朱清时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南科大好像一夜之间成为教育改革的反面典型,朱清时老人成为人人批评的对象。一个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当过中国顶尖大学十年校长的人成为一个不懂教育规律,不尊重学者意见,不作基础搭建、只会玩“口号”的媒体炒作者。这些真让深深地感到震惊,也让我反思良久。我自南方科技大学开始筹建时就一直关注南科大的发展,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判断,朱校长委实存在重大失误,至少有四个! 失误之一:错把领导人表态当成法律法规 从南科大校长遴选过程看,当推委会、遴选会最终圈定朱清时为校长时,朱清时和当时的深圳市长和市委书记有过深入的交谈。当朱清时得到他担任校长的条件后,他才答应当此校长的。从以后陆续公布的资料看,朱清时当时要的条件主要应该是:去行政化,大学不要行政级别;兼任党委书记,提名副校长;教授治校。朱校长得到这些答复后,他就以较快的速度向外界作了透露。以至于一些媒体在采访朱清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科技大学九大亮点,比香港科大条件更好!但是,一个月后,风云突变。先是南方科技大学45名学生被要求高考;接着是《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原来大家期盼的“教授治校”,改为了“教授治学”;最重一招当然是其合作团队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让国人难以理解的重大材料:《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朱校长的急于发表讲话,给自己落下个“学话不算数”、“只会喊口号,不懂教育规律”、“哗众取宠”等的悲剧。其背后的原因,当是把领导的表态当成了已成事实的法律法律。 失误之二:错把媒体当成同盟军 在朱清时担任校长不到二年的时间内,他成为国内在媒体上曝光最多的大学校长。从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到市级小报,都有关他本人及南科大办学的报道。朱清时好像在不自觉地把媒体当成自己的同盟军,冀希望于媒体的力量,推动南科大改革的顺利实施。但现在的中国媒体,一是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二是进行了政治化顺应,媒体更多地注重的是新闻的经济性、政治性、娱乐性。朱清时成为媒体的玩偶,到头来成为媒体继续赚钱的工具。以《南方周末》为例,该报纸发表了有关南方科技大学的系列文章:《办一所“出格”的大学有多难(2010-12-17)》;《“小楼”和“大师”:一所理想大学的模样(2010-12-17)》;《大学难批并不荒唐(2010-12-23)》;《南科大首批50名新生能招满吗(2011-01-06)》。在这些文章吸引观众眼球的情况下,《南方周末》(2011-06-17)在其报纸的前几版发布了三篇有关南科大的重要文章,其中尤以《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为最厉害。把媒体当成自己的同盟军,原想通过媒体形成自己教倒的推动力量,结果媒体却帮了倒忙。这个教训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失误之三:错把香港科大教授聘为自己的合伙人 吴家玮校长在总结其香港科技大学成功实践时,曾说过“崭新的研究型大学里,人际关系必须细心处理。大凡杰出的专家学者之所以杰出,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思维见解、观察能力和创新论点。科大的创校人物大多是来自一流学府的资深教授,对办学的良策各有看法,也很执着。欲在资源有限、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达成共识,恐怕不太容易”。 不想此言竞是一语成畿。《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一文充分说明了吴校长的伟大。该文六个小标题:1.“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的核心;2.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3.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4.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5.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6.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这6个标题,个个切中要害,个个危言耸听。这篇文章出自三位受过洋教育的教授之手,我不太相信。有不同意见,作学术争鸣,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应该把学术争论,上升到如此高度。 失误之四:错把学生当成改革者 南科大的45名学生最多算作南方科技大学的首批学生,他们甚至还不能算南方科技大学的利益相关者。让这些10到25岁的孩子们充当改革者,甚至于支持他们不参加高考,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失误。45名学生与教育部作对,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高考作对,无论如何都要付出代价。真希望我们教育部能有容人之量,不要拿这些孩子说事。也希望朱校长能进行完自己的改革,否则,45名学生的命运真不知会如何。 吴家玮 . 同创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志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4.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14375 次阅读|37 个评论
初步解读两年来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思想的演化
热度 9 nli2233 2011-6-20 11:18
初步解读两年来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思想的演化 题目里的所谓两年,是从朱清时 院士于2009 年教师节出任南方科大校长算起的。这里讨论的南科大的办学思想从朱校长的历次讲话中的字里行间总结出来的,尽管本人尽力去解读了,但不一定准确。这是丑话,先说在前头。 南科大筹备建校伊始,最响亮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口号是“按照香港科大模式”,“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研究型大学”。无论是深圳市政府的宣传,还是朱校长本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和其他场合接受记者采访,都强调了这一点。不过,最近朱校长接受记者访谈,回应香港科大三教授的文章时,清楚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所谓学习香港科大模式,是在战略上,而不是在战术上,在战术上必须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这是很重要的办学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等于在说:香港科大模式在内地行不通。所谓自己的路,按照朱校长的说法,是不要按部就班按计划来,不必等到一切条件都成熟再招生。现在的自主招生,是按照家长选择、社会鉴定的思路来进行的,只要有人愿意来学,学生学成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算成功了。 先按计划铺好摊子招兵买马建立学科然后再招生是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香港科大三教授也是这个观点。鉴于朱校长打破了这一传统而决定走自己的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按照香港科大模式“的办学思想被放弃了,“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估计也被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 两年前,南方科大称,理、工、管理,是其学科三大支柱。未来的南科大,学科比例是理学 30% ,工学 20% ,交叉科学 20% ,管理 15% ,文科 5% 。按照香港科大三教授的想法,是要根据这个学科规划,进行教授招聘,专业设置,课程规划等。朱校长最近表达的思想是,按照计划规划办学的思路是行不通的,因为现在人才竞争太激列,不是想招什么人就能找到什么人的。朱校长的思路是,先引进大牌教授,然后根据引进的人才,再来规划学科和专业。 不过,两年前朱校长接受《科学》杂志采访,在被问到如何保证能够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的时候,他说了南科大的两个优势:一是工资高,特聘教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香港科大的教授,这点是北大清华不能比的;二是科研人员研究经费按拨款来,他们不用到外面去竞争经费。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朱校长的思路前后变化比较大。南科大招人的这两个优势是十分诱人的,按理说北大清华应该感慨人才会被南科大挖走或者截留才是。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使得朱校长有此转变,不得而知。 还有,关于副校长的聘任。看来深圳市政府摆了乌龙,或者事先没有跟朱校长好好沟通。朱校长的意思是,不要现在就聘任副校长,副校长应该在教授招聘到位后,由教授选举产生。 另外,通过朱校长的谈话,我们了解到,南科大的《管理暂行办法》制订过程中,争议很大,导致了延迟出台。而且,朱校长透露,他对这个《办法》并不满意。究竟不满意在什么地方,他没有说。 南科大在办学思想上没有变化的是“去行政化”的决心。不过,我个人对“去行政化”的内涵一直搞不清楚。很多人说,“去行政化”的意思,是不要外面的行政干预,要给学校完全的自主权。这个我赞成。但是,在朱校长那里多次表达的“去行政化”,是校内行政人员没有级别的意思。我不太清楚怎样才能做到朱校长所指的“去行政化”,难道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系主任这些职务,没有级别的含义吗?难道一个数百人的机构,可以不区分行政人员的职权,就能管理得好吗?有没有一个朱校长心目中的“去行政化”做得比较很的一流大学,让我们当个样本好好研究一下呢? 本文的信息来自如下网址: 1. “南科大不能拷贝任何学校的模式”——朱清时回应内外质疑,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68 2. 南方科技大学最新概况筹建进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374210100d90a.html 3. 朱清时:南方科大要一步到位办成亚洲一流大学,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140.shtm 4. 《科学》访朱清时:已准备好做尝试改革第一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371.shtm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6992 次阅读|18 个评论
深圳之过 何必苛求朱清时?
热度 5 chrujun 2011-6-19 18:31
深圳之过 何必苛求朱清时? 最近,批评朱清时的文章很多。主要批评他还没有招到足够教师就开始招学生。我注意到南科大从年初就开始招聘教师了,为什么招不到年富力强的教师呢?这里面的主要原因还是投入不足!看了南科大的招聘条件,讲师全部不要,至少要国际同行认可的副教授。 更奇怪的是,在招聘条文里面没有待遇和科研经费的具体说明,也没有说明南科大有什么科研仪器,并且首聘期只有1-3年。 由于南科大还没有研究生和科研仪器,教授到南科大也就只能上课而已,根本无法开展有效的科学研究。 由此看来,南科大招聘不到年轻教授就很自然了。不说国际知名教授,就是国内三流大学的教授也对南科大的招聘条件不感兴趣。 因为这里没有研究生、没有科研仪器、没有研究团队、没有研究经费。 相反,我们可以看看沙特是如何办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家一下子就拿出200亿美元,从科研仪器、科研经费到个人薪酬,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给研究生的待遇也比美国强多了,学费全免,奖学金比国内教授收入还高,并且每年报销一次探亲机票。 深圳市无法和沙特比,但比国内高校待遇高应该可以做到吧。 一个教授每年200万科研经费,副教授每年100万科研经费,年薪50万-100万,配备国际一流科研仪器。 这应该是最起码的可以公开的待遇和研究环境。 连待遇都不敢公开,南科大之囊中羞涩由此可见一斑。 除非深圳市拿出大手笔,先拿200亿元人民币购买仪器设备和引进人才。否则,南科大不会比中国的民办大学强多少。朱清时的雄心壮志和美好设想也不可能实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清时无雄厚办学经费导致招聘不到人才,学生受苦。这应该是深圳市的过失,板子不应该打到朱清时身上。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4067 次阅读|9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不是香港科技大学
热度 12 lgmxxl 2011-6-19 09:14
香港科技大学1986年3月开始筹建,8月成立“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1987年9月筹委会接受校长遴选委员会建议,于1988年委任吴家玮为第一任校长。1991年10月首批700余名学生到校,由于首期校舍未完全落成,学生只能在九龙尖沙咀的临时校舍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100余名。香港科技大学首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别于1992年1月和1994年落成。 2007年3月,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模版就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政府希望通过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科大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9年6月经过校长遴选委员会推荐的朱清时被任命为创校校长,2011年3月首批45名学生到校上课。首批学生到校时,有教职工20名左右。南方科技大学计划2012年9月建成新校区。 由此,可以看出两校的诸多相似点:政府全力筹建;校长公开遴选;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个筹建5年后招生开学,一个筹建4年后招生开学;在筹建时期都广受争议:香港科大曾因预算严重超支、设备豪华等而广受争议。南科大则因期“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失败”等而面临巨大的诘难。但两者的不同点却是远远大于相同点的,或许正是其中的不同点,使朱清时的合作筹建顾问班子撤离,使南科大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广受质疑。也正是这种不同点,使南方科大永远模仿不了香港科技大学,更成不了香港科技大学。 外部治理环境的不同 筹建香港第三所大学,是香港行政局和香港社会的共同愿望,得到社会的积极影响和热切支持。这可以从其筹备委员会人员组成和社会积极捐款两个方面得到印证。筹备委员会既有资深议员、政府司长,也有海外教育界、本港教育界社会名流。在筹备委员会后成立3个月后,香港赛马会即捐出港币19亿作为校园建设资金。在筹备委员会公开征求校名时,社会积极建议,建议名称超过百个。在深圳建设第二所大学,也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力度不可同日而语,支持背后的动因更是天壤之别。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在这种热切的期盼中,香港政府却表现出高度的“靠边站”。香港政府拨款之后,没有连带任何条件、任何要求、任何框架、任何压力。香港科技大学的政治干预几近于零。 也正是这种政府的“无为”成就了香港科技大学美好的今天。反观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得到政府和特区人民的支持,但政府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作用却是巨大的,也是自始至终的。从校长遴选,到校园建设,甚至到仪器购置,学生不参加高考,都能看到政府“作为”的影子。特别要命的是,除了特区政府的“作为”外,还有教育部的“大有作为”:三年不批准其筹建;同意自主招生后要强行要求参加高考!可以说,朱清时校长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中付出的心血绝比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付出的多得多,但这些多付出心血,可能恰恰是吴家玮校长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他没有遇到过的。现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吴家玮、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教授共同指责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着实有点“不合国情”,也是对朱清时校长的不仗义。我认为朱清时的不合常规出牌,并不是朱校长不懂教育规律,而是他面对“黄灯”情境的一个“急招”。 内部治理结构不同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其法规为一张白纸,所以它可以完全“量身自制,适时宜人”。初创时的香港科技大学,借鉴的是美国东西两岸两所公立大学:加州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法规,同时也加上了香港创立科大的背景、环境、文化和经济条件。于是乎,一套一套量身订制的法规出笼了,适于科大的宗旨,合于科大操作,又在世界主流大学范畴之内。 如果把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最大秘诀作一个归结,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条:政府无为、国际视野、教授治校。政府无为,讲得是政府不干预大学的办学;国际视野则要求香港科技大学要无论是在校园建设,还是在学术规划、学科规划、人才培养、教师聘任等方面,都要有大手笔,在站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前沿去思考、规划和落实这些事情;教授治校则要求教授在学校有话语权、建议权、决策权,同时教授也要有压力、有动力、有激情。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建设模版,当然知道南方科技大学成功的秘诀。所以朱校长一上任就说,他要在南方科技大学搞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里,他要“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应该说,他说这些时,绝对不只是为了炒作。但实践给他老人家上了一课:去行政化的行程中,政府高调给他公选两位“正局级”副校长(政府应该是答应过他副校长由他提名的);“教授治校”被演化为不疼不痒的“教授治学”,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几近“罢设”;“自主招生”千呼万唤才出来,却被认为是“不合法”,要求已被录取的学生去高考(实际上如果学生在南方科技大学参加高考同样有违法之嫌:异地高考!)老人家难呀! 资金条件不同 有钱不一定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没有足够的钱是一定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香港科技大学筹备时,可谓资金充足。建校资金一说是20亿美元,一说是500亿港元,吴家玮校长说香港科大开办经费总数约40亿港元。其学术副校长孔宪铎认为,创建香港科大的经费充足:巧妇大米,柴油俱备。 在1988年到1993年创校之初的5年中,香港科技大学人员工资加了一倍,到1998年,其人员薪俸是1988年2.7倍。正是其诱人的报酬,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教师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反观南方科技大学,则没有这么幸运。虽然网上爆传南科大教师拿着7位数的钱、学生吃的是“八菜一汤”,但朱校长手里的筹建机动经费却只有区区的1000万元,其它方面需要钱,得找有关部门申请。将于7月1日实施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也没有给予朱校长多少用人的财政权。他的财务预算要经市政府批准,南科大教师工资要“参照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水平状况,合理确定”。可以设像,南科大决不会出现像香港科技大学在聘人方面的财大气粗,也绝不会形成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的吸引力。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一支世界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的目标或难以实现。 由以上三点不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不管是谁当这个校长,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南方科技大学还是应该顺应环境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慢慢来。用吴家玮校长的话来说,就是惟“一步一步去做”。 孔宪铎 . 我的科大十年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3. 孔宪铎 . 我的科大十年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4. 孔宪铎 . 我的科大十年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4.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7665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
热度 1 lvnaiji 2011-6-17 12:23
李晓原 李泽湘 励建书 2011-06-16 10:01:17 南方周末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三人于 2011 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发表此篇文章,阐明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 ) ”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 45 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 10 岁到 18 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 30 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 45 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 45 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文章涉及一系列根本问题,敬请各位网友评论。博主将在稍后谈自己的观点。
个人分类: 教育|23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现在的角色:南方科技大学形象塑造与破坏公司执行总裁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6-17 09:38
这个形象太形象了。 期待着朱总裁的下一个动作!
个人分类: 人论|3488 次阅读|7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的一切作为,唯“急功近利”四字殊可近之
热度 45 陈安博士 2011-6-17 09:22
  《南方周末》再爆大料,南方科技大学目前为止只有两位专职教授,其中一位是曾经教授过我大学《线性代数》课的张贤科教授。应该说,张教授是很好的老师,我个人一直都十分尊重,按照《南方周末》的调查,张贤科教授为清华大学退休教授,另外一位专职教授李元杰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办学的主要经验是,当第一批700名学生入学时,已经有100名教师在候着了。所有的入学手续、开课等都与其他大学无二。应该说,这是负责任的态度。   但是,我们寄予厚望的南方科技大学,靠两位专职退休教授和一大帮不十分靠谱且在课程表确定后还要不断调换的兼职教授,那谱几乎是没法靠的。   而所有的这一切,在朱清时校长那里,都是因为中国国情,且为了中国国情。   不过,朱校长(故意)忽略了中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以及它对中国人已经造成并将继续产生影响的最大伤害,那就是“急功近利”这个最可恶的国情,而朱清时在南方科技大学的所有做法,都是在为这个几十年来一直在强烈持续的国情添加更新注脚罢了。   我个人怀着恶意地推断,朱清时所以急功近利,也与他的校长任期有着比较大的关系,本来科研水平就很一般,做校长的水平也只能说“而已”的朱清时校长,要干的是在自己的任期内留下点什么。如果他这个建校校长只留下了制度政策这类基础性的东西,朱校长怕自己会被很快遗忘,所以,一定要有学生惦记他这个校长的谆谆教诲,如果能记得音容笑貌就更佳了。   也许朱校长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体现他本人办学思路的“劣根性”,但是,在他的作为里却比比皆是,从一个教学改革的“先锋”转变到“守旧”、“不依规律”、“固执”、“速成”的建校校长,几乎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   在对于南方科技大学的所有评价中,45个首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应该占任何权重,这并不是说这些孩子的意见不值得重视,而是他们自己并不懂得教育规律,也不可能知道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而转头看朱清时校长的这些做法,频频把这些孩子的意见推到前台,来借机掩饰自己做法中不妥当的一面,其实完全在绑架这45个孩子的“民意”。如此,南方科技大学的首批毕业生也只有“被实验”的命运可以期待了。   我们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始终觉得我们不能等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科学界亦然。但糟糕的是,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中国几乎所有其他大学都尝试干过而且不落好的,都在检查回顾这些错误的不合教育规律的做法,真正恢复到“百年树人”上来。可是,朱清时校长捡拾这些腐朽没落的东西起来可谓得心应手,用起来也有如神助,应该说,这与他本人的背景有莫大关系。   我一直说,要请建校校长,要么是吴家炜这种在美国当过校长在香港科技大学当过建校校长的人,要么是请朱经武这种一度也当过校长的华人。老外我们可以不请,可是我们难道没有华人在海外名校做过校长的人吗?   “有而不用”也没有关系,毕竟这些人会不说我们大陆人常说的那些套话常走的那些套路,但是我们找个稍微年轻的校长好不好?50岁行吗?最后,找了一个退休后不甘寂寞很有表演欲的校长,然后经过了这么多长时间的建校期,他居然只聘到两位退休后期待发挥余热的教授当专职教师,“老人”思维终于图穷匕见。   南方科技大学在朱清时校长手中是完了,不过,我们还可以期待下一任能够彻底改变这类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的新校长上任。   中国大概就是这样不断上升的,一堆烂人把国家和机构折腾个差不多了,事后总会有几个优秀的种子收拾残局并拨乱反正,中华民族就能够延续下去,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让它产生残局呢?!让优秀的种子每时每刻都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后人只有持续改善而没有拨乱反正的份儿。那该多好!
个人分类: 人论|9340 次阅读|92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招人:推荐来的人最好多于申请来的人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6-13 19:30
  看到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校长吴家炜先生对南方科技大学说了三道了四。   俺们看后觉得很过瘾。   南方科技大学瞄准香港科技大学,可谓不错。稍微有点可惜的是,本来在体制这个环境内应该会允许的一些探索,完全可以去照搬香港科技大学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南方科技大学却断然拒绝了。   我注意到,吴前校长说到大学招人问题,认为推荐的人数要比申请的人数多才对,俺们看后觉得很有启发。其实,这样做也是国际上常有的事情。   我们国家经历过人和人之间极度不信任的过程,乃至老婆老公第二天都能把枕边话告密给革委会的事情都曾经发生过N次,如师生父子这类更加可以弃之如敝履的关系对象当然可以再多出卖几回来换取点利益,甚至只是换取自己的安全感。于是,推荐成为烂人的通行证,论文才是响当当的墓志铭。让人不禁感慨文革等各类运动对人的心灵戕害之大。   现在,我们至少可以在学术界重塑推荐的信任力量和无形道德约束,尤其是自然科学界,因为你做的工作如何,除了推荐以外,还是可以有一个第三方客观评判的。   而我们大家都熟知一个故事,那就是陈寅恪先生当时入清华研究院的事,传奇故事中提到他老人家既没有SCI论文,也没有几百万字的专著,可是他是推荐人梁启超先生看得起的学者,清华校长认为那就必然错不了。   要知道,那是社科界,在自然科学界,推荐完之后,再多一道验证关(可以秘密进行)则会更加容易,当推荐人告诉了你他所推荐的那位先生的成就,你尚不能完全信任,总可以花点功夫去验证一下吧。即便自己没有能力验证,你总应该找得到几个还信任的专业人士吧。如果连这样的人你都找不到,我看这建校校长您老人家还是别当的好。   我还注意到,曾经教过我大学一年级《线性代数》课程的张贤科教授目前在南方科技大学任教,我不知道之前朱清时校长是否认识张教授,如果是推荐去的,我想张教授是很合适的教授线性代数的人选。当时尚算年青的张教授对我们这帮学生的课堂讲授和课下谈论就被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当时用的李炯生教授编写的教材,角度和一般大学的线性代数(或曰高等代数)绝不相同,比如,关于代数运算的基本定义和特征,就用了曾肯成先生倡导的另外一个角度。张贤科教授又在这个与所有大学绝不相同的教材上增添了自己的很多东西,可谓下尽苦工,非常不易。      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大学,一定不应过多地使用“教书匠”,而应该用更好的在该领域有所贡献的学者,人云亦云肯定要不得。当然,并不是说我看不上能把课程内容讲得天花乱缀的优秀教师,而是说,除了课讲得好,也许更重要的是能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这门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过程,学习的必要性等,而里面的知识也应该除了让学生烂熟之外,还要养成应用它审视它跨越它发展它的能力。   回到“推荐”这个话题。如果推荐人的信誉在被推荐的某一个人上出了问题,其实纠正起来成本也并不算高。但是,在这次推荐以后大概就没脸继续推荐了。   此外,也因为知识分子们有点所谓“傲气”,本来人人都有一个位置,突然你让他去申请另外一个不怎么靠谱的新教职,尤其是南方科技大学这种前途未卜的机构,我相信其中很大的一个比例就懒得去申请了。但是,如果蒙自己的老友或者推崇自己的人推荐过去,那兴趣应该还会更大些,至少会乐意就此事聊聊,即便最后不见得会真去。   建校校长们在刚刚装修好的大学校长室里摆着架子等着鱼儿们来上钩(指申请者),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上完钩的鱼儿都心灵被伤害或者被揉搓了,指望这些人独立地塑造一所大学,恐怕是做梦。也所以,让知识分子们心灵健全,建校校长们更要为这些敏感得不得了的高级知识分子搭建一所不至受蹂躏的房子,还是很需要的。 那个梁启超推荐陈寅恪的传奇故事以及对于故事误读的纠正资料如下: 1925 年陈寅恪 36 岁,应聘来清华研究院担任研究教授。一般流行的说法:“陈寅恪是怎样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的呢 ? 是梁启超力荐的。……梁知道陈寅恪的家世和学问,所以他力荐给清华大学(陈按:应为清华学校,当时尚未成为大学)校长曹云祥。曹问他陈寅恪有什么学位 ? 梁启超说他没有学位。又问他有什么著作 ? 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曹云祥当时很奇怪,说又没有学位,又没有著作,这不是叫我为难吗 ? 梁启超说,我梁启超有什么学位 ? 曹云祥当然知道没有。梁还说,我的几百万字的著作,没有他的几百字的文章有价值。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是湖南的巡抚, 1895 至 1898 年在湖南推行新政的时候,成立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当时是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梁知道陈寅恪的家世和学问,所以他推荐给清华大学(陈案:应为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梁启超讲话,总愿意推到一个极致,但讲的是实情。曹校长一听没有办法了,于是就请陈寅恪来做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 有人认为这样的叙述有“耸人听闻”之嫌,容易造成误导。使得读者误认为:“没有学位,没有著作,一样可以当教授”!还有,所谓“梁知道陈寅恪的家世和学问,所以他推荐给清华校长曹云祥”。似乎又是靠面子、托人情了。 听说某些大学校长和有权有势者,就以“梁启超力荐没有学位、没有著述的陈寅恪”作为托词,竟然聘请滥竽充数之徒担任博导、院士呢!而更多的真相包括: 陈寅恪受聘清华研究院,主要出于哈佛同学吴宓主任的大力推荐,而梁启超从旁促成。 吴宓当时担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相当于院长),是行政领导。据《吴宓日记》和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等证实,陈受聘清华,实出于吴宓主任的大力推介,争取到曹校长同意。 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三位在哈佛大学研究所同读研究生,号称“哈佛三杰”。吴宓对陈寅恪的学识早就钦服, 1919 年 3 月 26 日吴宓日记:“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同年 11 月 10 日吴宓日记:“午,陈君寅恪来,谈印度哲理文化,与中土及希腊之关系。又谓宓欲治中国学问,当以目录之学入手,则不至茫无津埃,而有洞观全局之益。当谨遵之。”吴宓多次坦言,陈寅恪和他谊兼师友。吴宓获得硕士学位,汤用彤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他们俩人都公开承认自己的学识成就比不上陈寅恪。清华筹建研究院时,吴宓出任院主任,力荐陈寅恪来清华, 1925 年 4 月 27 日吴宓日记:“介绍陈(寅恪)来,费尽气力。” 可见此事主要由吴宓操办。梁启超从旁促进,对陈的受聘也起了一定作用。
个人分类: 人论|2002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喜忧参半:《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简评
热度 12 lgmxxl 2011-6-13 09:23
中国公办高校第一部“基本法”——《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终于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正式公布,并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朋友的帮助下,第一时间看到了全文。学习了几遍后,感觉《办法》虽然可以为南科大的办学提供了一些制度保障,但仍不能满足朱清时校长的热切期待。用一个词可以表达学习后的心得,那就是喜忧参半,甚至忧更多些。 喜的是南科大要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忧的是其蹩脚的治理结构 《办法》总则第4条,明确提出了南科大的建设目标:“南科大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地方和国家发展服务,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其中惹人关注的是“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目前尚无明确、统一、合法的界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此的表述是:“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第38条)。“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第40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关键词有以下几个:政校分开、党委领导、教授治学、自主管理。 南科大筹建3年来,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明确提出了“去官僚化”、“教授治校”等主张。现在这些主张基本成了过眼烟云。朱校长曾经想寄希望于《办法》的出台与实施,现在看来,这个《办法》并不能为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办法》第5条规定,“南科大坚持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遵循理事会治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培育和发挥大学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按照本办法和南科大章程对大学实施管理。”第14条对“治理结构”的表述为:“南科大设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并根据需要设置必要的学术单位和行政单位等组织机构,按照本办法和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办法》第15-25条对南科大的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权进行了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理事会是南科大“大事”的决策机构。之所以说是大事,因它一年只开两次会,主要是规划、预算等内容。第二,校务委员会是“中事”和“小事”的决策机构。第三,校长负责执行理事会、校务委员会的决议。第四,学术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议政机构。 如此的治理结构可能注定是一个“蹩脚的治理结构”。第一,党委的决策职能如何体现?这一问题可能会在《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中予以规定。但不管如何,公办学校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最核心的是两条:党管干部和人才、党委决策和监督,校务委员会的决策职能必为党委所代替,将来南方科大也一定会如此。第二,《办法》在落实《纲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突破,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突破。时间长了或者在后朱清时时代,南方科大与其他大学在治理结构方面不会有质的区别。 喜的是南科大教授治学有“法”可依,忧的是其教授治学可能只是画饼充饥 《办法》第5条明确了南科大的大学精神: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提出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这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但纵观全文,对落实“教授治学、学术自治”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校学术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议政机构,负责对学校教学、科研等重大学术事项进行审议,审议后交校务委员会进行批准。教授会更是一个纯学术交流性的组织,其职能一是为南科大教授提供学术、科研交流平台,二是负责协商产生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没有基本的行政职能。这与先前朱校长倡导并决心实施的“教授治校”存在天壤之别。 “教授治校”是一种大学管理模式,是一种大学治理制度设计。它旨在通过一定的机构载体实现大学教授在大学事务中的发言权、建议权、决定权。朱清时上任后,明确表示要在南方科技大学实现“去官化”、“去行政化”的理想,要“在深圳搞一块‘教授治校’的试验田”。 现在“教授治校”被演化为“教授治学”,一字之差,其意思就完全变了。教授如果对大学行政事务没有建议权、决定权,就没有办法保障学术资源的公平、公正分配,也无法保障学术评价、学术政策的公平与公正。“教授治学”如果只是体现学术交流方面,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治学”。教授治学的前提应该是学术政策的制定权、学术资源的分配权、学术成果评价权由学术委员会或教授会作出。如此看来,《办法》并没有在教授治学方面有实质的突破,甚至比先前一些学校进行的学术委员会改革还要落后。试看其《章程》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否则,南科大的教授治学可能只是画饼充饥。 喜的是南科大“按照科学、公开、择优的原则探索依法自主招生”,忧的是“高考门”尚未跨过 《办法》第11条规定:“南科大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招生方案,按照科学、公开、择优的原则探索依法自主招生。”这也即是说,今后南科大招收学生的主要方式仍将是不参加高考的“自主招生”。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刚刚过去的高考。这次高考,不管如何都会被解读为南科大对高考的一次奋力抗争。南科大45名学生虽然有深圳政府人员的奉劝,但最终全部45名学生都没有参加高考。这次“高考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南科大尚难预料。南科大秋季的自主招生已被叫停,今后它的自主招生到底能走多远将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 如此看来,虽然该《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但其仍将不能有效保障朱清时校长的教改理想的顺利进行。他的“教授治学”、“去行政化”已经破产,他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不知还能否坚持下去。不得已,我们只能期待《南方科技大学章程》能够早日出台,希望南科大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跨越式发展之路。 梁钟荣 . 在深圳搞一块“教授治校”的试验田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9-09-21 ,( J06 ) .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22384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听一听真话: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谈大学筹建
lxj6309 2011-6-12 21:27
刚才看了科学网上的报道: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谈大学筹建:惟“一步一步去做”,感觉很令人头脑清醒,所以推荐给大家。为了保留,特粘于与下: 吴家玮,1937年在上海出生,14岁移居香港,1955年赴美留学,为物理学专家。1983年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1988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2001年卸任。香港回归前,中国政府先后委任吴家玮为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备工作委员会和筹备委员会委员。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委员会主席、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提起南方科技大学,很容易会想到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曾将香港科技大学视为自己的创校模板和标杆。2011年5月23日,新出炉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建校20年的香港科大已经超过香港大学位居亚洲第一。复制香港科大的成功,想必是朱清时和深圳市政府共同的期望。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吴家玮 作为深圳市政府高级顾问,在南方科大创建过程中提供了建议。而今,相比南方科大创校至今陷入的困局,吴家玮总结自己的创校经验,惟“一步一步去做”,“我对自己没很大信心,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因此只敢一步一步去做。” 已卸任的吴家玮至今仍每天于办公室工作。在他看来,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一样,南方科大的办学模式,与香港科大不尽相同。就他回忆,香港科大筹建时期,殖民政府相当坚硬死板,而他们采取的对策,则是靠着智囊团队,主动制作科学详尽的办学方案,让对方看到可行性。以将近4年之力,完成包括起草规章制度、进行院系设置和课程规划、聘请人才、与港督府沟通等工作,然后才进行招生办学。 吴家玮表示,他曾向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建议,组织智囊团队,解决与政府沟通等问题。而朱清时也表示,他在今年4月访美时,除了招聘教授,也在物色智囊团队成员。 “南科大越来越不像香港科大” 东方早报:你作为深圳市政府的高级顾问,在南方科大创建过程中提供了怎样的建议? 吴家玮:十几年来我都在推动深圳市建立新的大学,1400万人的一个市,怎么可能就一所深圳大学呢?之所以最后确定要建设一所科技大学,可能是领导考虑深圳是以科技起家的。 开始筹划的时候,每一步我都以客观的身份参与。但是在参与过程中,我发现内地的一些做法跟香港以及国际的做法不大一样。比如我是南方科大校长遴选委员会的成员,但是委员会只开过一次会,放在国际上,那是要开无数次的会的。也一直有说法说,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标杆,是照科大的模式办的。但我需要澄清的是,其实并没有按照香港科大的模式。南方科大可能参考了香港科大模式,但并没有按照香港科大模式,并且现在越来越不像香港科大。 “南科大校长就算全球招聘,限制也很厉害” 东方早报:遴选委员会唯一的那次会议是什么情况? 吴家玮:现在一直说南科大校长是全球招聘,几百个候选人,因为我不是猎头公司,所以对这里面的过程不是很了解。但就算是全球招聘,限制也应该是很厉害的。因为大陆跟香港情况不同,中国的校长是学校法人,据我了解,必须是中国公民,而在海外待了很多年的人,一般都入了当地国籍的。 国外就算找猎头公司遴选校长,也不是让猎头公司确定人选,是遴选委员会主导,因为委员会的成员对学界的情况会更内行,而猎头公司是负责后勤的,比如在确定人选后,搜集情报、处理文件等等。学界还是比较透明的,如果被原单位知道你在候选名单上,候选人十之八九都是会退出的。所以要靠猎头公司去打听,做文件工作,并且严格保密。我们开的那次会,就是猎头公司提了6个人名字,但很明显的,遴选委员会成员对这些候选人的熟悉、了解程度远远高于猎头公司。 东方早报: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朱清时任校长的? 吴家玮:我跟朱校长认得也有20多年,我们都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的成员。我挺喜欢这个人,我们觉得他敢言,有理想,有改革决心,也肯出来讲话。不过我们还没有机会在学术方面探讨,也没有谈过他怎么管理中科大的经验(朱清时曾任中科大校长)。 “筹建香港科大时常争得面红耳赤” 东方早报:当时筹建香港科大的时候,你仍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筹建过程是否特别辛苦? 吴家玮:我在回香港之前的10个月,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那时候我还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每天晚上8点钟回家,准备就靠回家以后以及节假日的时间。好在有很多朋友帮助我做这个事情,都是有志之士,做义务的顾问。最多的时候,这个队伍有八十多人,核心的有十多个人。 东方早报:这些朋友主要在哪些方面协助了你? 吴家玮:开始港英政府给科大定下理、工、工商管理三个学院,一个人文通识教育中心,经过我们强烈要求,最后人文中心也成为人文学院,总共四个学院。但我是念理论物理的,对电子、化学、金融什么的并不了解,人文也就自己看看书,怎么设置专业,点将教书?所以就在自己的人际网络里,找朋友帮忙。比如说每个系多大,收多少学生,配多少教师,能不能找到学科的领军人物,找到领军人物我们养不养得起,建一个专业实验室要多少钱,特别贵的设备哪些必须买哪些可以不买……就是这样一群朋友,贡献各自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起草规章制度、进行院系设置和课程规划、聘请人才、与港督府沟通,等等。那时候还没有email,大家都在夜里互相传真讨论。核心的十来个朋友,都是正教授,有三分之二的人把工作停了来参加科大的筹建。这是我回香港之前的准备。 东方早报:你能提供一些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吗? 吴家玮:回来之后三年,我们把学校规章制度全建立起来了,我们这批人都是老海归,除了我年龄大一点,很多人都是台湾的留学生,学问很成功,民族意识也很强,但是一直没有贡献自己的机会。筹建科大的时候,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很多人就来了。这批人对国外大学的规章制度了解相当清楚,但香港的情况跟国外不一样,常常得做修改,比如院系怎么定,怎么进行课程设置,政府给你多少教师,怎么分配,招聘老师时候怎么招聘……讨论得非常仔细,一伙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很多东西一开始就得定好,比如根据专业设置,要建微电子实验室的话,为了绝缘,地下基石都得事前规划好,不能先造再拆。你得根据专业告诉建筑师怎么去设计,这些是学校需要自己进行的准备工作,跟政府、跟教育部没关系的。 然后就是找人,找到合适的人很关键。研究型大学起点一定要高,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是国际一流大学的人,所有的教师一定要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因为来了就要立刻能做博导。每个系、每个专业怎么找人,找什么人,就是靠人际网络里的推荐,研究型大学里好的教授肯定是推荐来的,申请的不算数。推荐了,我们还要考虑,人好不好,学术前景如何,有没有心——1997年对香港人来说,面临走还是留的选择。这就需要很多懂行的专家。 政府本来给我们7年时间准备,因为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整笔钱来,后来马会愿意承担一部分建设校园的费用,所以最后改成三年。时间缩短这么多,非常紧张,一开学就需要100位符合要求的教师。相当于每个月都要增加10位教师,压力非常大。我跑美国去招聘,开车从哈佛到哥伦比亚,7天去了9个地方,都有那边的朋友给安排好接机、路线、交通……都是靠人际网络。 有一种说法是,有学问有成就的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都去找过了,如果没找到你就是你还不够资格。而且招人也不是一招就来的,我们要招的,都是有学问,也有心的人,我跟他们讲香港的前途,讲我们的做法。 这样的准备工作我们做了3年,加上之前近一年,4年之后,我们开始招第一批学生,除了没有食堂和运动场,课程、老师、仪器、实验室等等统统齐备。开学前一晚,图书馆馆长还跟工作人员通宵把所有的书码到书架上,让同学们一开学就能用。第一年学生几百个人,吃饭就靠外卖,运动场没有,就在户外停车场装2个篮球架子,师生打篮球比赛。我们是觉得都准备好了,不会对不起学生,才开始招生的。 香港科大开办经费总数约40亿港元,与有些报道所说的“当初香港政府拿出500亿港币建立基金会”,数字上差了十几倍。政府也从来没有为大学建立过基金会。 “我们挑选最有用的规章制度给朱校长参考” 东方早报:这方面的经验,有没有向南方科大传授过? 吴家玮:有啊,主要是给朱校长吧。朱校长找我,我们就介绍相关的人跟他谈。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香港科大是用英文写的,这么多年也有改动,20年所有的文件都在一个光碟里,我们就推荐一个负责这方面的,也是参与创校的美国人,挑选最新的最有用的规章制度,找人翻译,让朱校长当参考。 香港科大的几位教授,有理科的有工科的,也给他写过不少学科建设上的东西,但是不知道会不会被采用到南科大的课程设置当中去。但我们一直是愿意提供帮助的。 我曾经给他一个建议,是不是可以先考虑合作办学的方法,比如跟有博士点的大学先合作,人家发学位我们发文凭,当教育部允许设博士点的时候,再由文凭到学位。既不冲击现有制度,又能达到目的。当然我认为教育部也该鼓励南科大尽早招生。 “自主招生要看自主在什么地方” 东方早报:现在人们有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即对目前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不满,因此大家对教育方面的改革还是充满了期待。 吴家玮:对高考、对现有的考试制度,人人都抱怨。中国人就是考试多,香港学生也抱怨一进入预科就几乎学不到新东西,还要再考一次,但是高考有它的必要性,不进行高考,全部自主招生,那走后门的人可能太多了。其实我认识的每一个校长,都想自主招生,都想进行改革,都有教育的理想。但其实,如果没有准备好必要的规章制度,突然就允许自主招生了,你也可能交不出什么东西。比如一些大学,已经有扎实的基础,很强的专业队伍,那可以办个学院,拿出一部分的资源进行实验,尝试自主招生,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教育部支持的,已经有大学开始做的。但如果准备了哪些东西都没有公布,就说要自主招生,你是教育部你敢不敢? 自主招生是很重要,但要看自主在什么地方,考试要考,分数要有,不然你怎么判断学生质量?自主在于不同学校不同院不同系,可以设定不同的分数线,上线的学生还要进行面试,这是在政府定的规章里面,一部分的自主权。不然怎么选拔学生呢?不参加高考,自己出卷,三五个人出的题目,是不是就一定比高考命题组的质量好?内地对高考的现状不满意,其实香港人也不满意自己的考试,美国也不满意他们的SAT,但不是几个人出的题就能胜过这么多年的专家班子。出错了怎么办?高考出错了大家都在网上骂,但是(自主招生)这样的选拔方式,进不来的人是不是也会骂?如果今年先暂时招一批学生,明年换个办法,后年再换个办法,是不是不公平? 大家的心态,我也是很理解的。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总比国家、社会要着急。如果我有孩子到了高三,我也会急得要死。但大家还是应该在透明公平的情况下,一起寻找教育的出路。 对任何单位来说,还是得先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在政府很紧的规章里面,先把能自主的做到最好。不满意的地方,在不违反规章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空间。不是照死规矩做,大家一起商量,把大学办好,一定能找到办法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298.shtm
个人分类: 教育|1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持南方科技大学
热度 18 Majorite 2011-6-8 08:45
深圳市委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的45名学生不参加今年高考,继续留校学习。好! 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自发文凭, 去官僚化,去行政化,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学生毕业之后凭的是自己的真本事。 北美的哪家大学不是自主招生,自发文凭,不包分配? 我支持这样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在中国久违了,虽然老北大、老清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曾经是这样的大学!那是真正的大学,有大学精神的大学! 若南方科技大学建立地球科学系,本人愿意每年去那里做一段时间义工,例如,认认真真地为大学生教一门课。
个人分类: 论大学|3495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说说南方科大的一组“二律背反”
热度 3 Majorite 2011-6-6 22:05
说说南方科大的一组“二律背反” 作者: 黄建海 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1年 南方科大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人们把关注的焦点再次聚焦南方科大。这是由于近一段时间以来,当人们回首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时候,再次发现南方科大的弥足珍贵。于是“南方科大”一词成了年度最给力的词汇,据说这样的消息最先就发布于教育部的官方网站。而朱清时则荣登科学网十大人物,同时入选《新闻周刊》十大年度风云人物榜,不是因为他的院士身份,也不是因为他的全国政协委员身份,而是因为他竭尽全力地创办着南方科大。来自各方的消息表明南方科大所取得的社会效应,在主流民意上是肯定的和赞赏的。   当然,正像康德的二律背反定律所揭示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面性,都需要辩证地看待,不同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与表述。同样的道理,南方科大尽管获得了民意的普遍支持,但不同声音也不绝于耳,笔者将目前人们对南方科大的争议与分歧归纳为以下一组所谓的“二律背反”。 南方科大的是与非 从目前媒体和网络所揭示的信息来看,依笔者的观察,对南方科大的评价以及社会反响基本上多是正面和积极的。这表明大多数人对南方科大的办学实践和改革尝试是肯定和赞赏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以各自的言行给南方科大投了赞成票。比如,完全出于南方科大预料的招生咨询会火爆的现场,以及随后一段时间南方科大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份申请。不过与此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南方科大在深圳本地中学的影响,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热烈。笔者在得知南方科大招生咨询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通过电话推荐给两位同事,可是她们的反应让我大失所望,因为她们几乎完全不知晓这回事,甚至对南方科大是怎么回事全然不知。显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南方科大不怎么感冒。   判断南方科大的是与非,除了民意的表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南方科大的办学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否按照自己当初的承诺以现代大学制度办学。   日前,国务院已经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通知要求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一般来说,现代大学制度的共性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主办学,当然还包括自主招生与自授学位。现代大学的运作都离不开一部依据现代大学特征制订的大学章程,可以说大学章程就是大学自治的宪法保障。大学治理要依法治理,而不是长官意志。   据了解,目前《南方科技大学章程》正在等待深圳人大审议通过,而就在此时,复旦大学也积极筹划制订自己的大学章程,目的就是要把大学教育回归到现代大学轨道上来。 说起按现代大学制度办学,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解放前的西南联大、蔡元培主政时的北京大学和有国学研究院的清华大学。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都享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和自治权以及学术自由,都不大受行政的制约和干扰。这中间还流传许多轶闻趣事,比如,校长抵制部长的传闻更是传为佳话。 正像冯友兰先生在联大纪念碑上所写的那样:“联大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这也正应和了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话:“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笔者以为大学是因为给国家培养了精英人才,输送了合格公民而赢得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使得政府必须与其展开合作。而不是相反:大学因为接受了政府的投资就必须接受行政的管制。大学之所以能够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输送合格公民,那是因为大学是自治的,大学拥有高度自主的办学权。大学可以自行决定招生的标准与方法,有权授予相应的学位。南方科大当下争的就是这个。 大学要自治,是因为学术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公民精神在本质上是民主的。 杜威早先在厦门大学演讲时就曾指出,大学学生的生活“非自自治地方着手不可”。大学生自治素养的形成,“并不是由教师和职员的督责,而是自己共同自治的。如果事事受人指挥,那就失去了自治的精神,将来怎么能够把能力扩展到社会呢?”显然,由于当下高校严重行政化、官僚化,大学缺少自治也无法自治,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自治的素养,也因此大学教育让社会失望。 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任务》一书中指出,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师生之间广泛的多层次的精神交往与学术交流,大学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学术交往社区。它展现为这样一幅图景———“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各种学生社团和学术沙龙就是大学校园内最活跃的公民组织。师生则是大学这个公民社会里最活跃的主体。 在大学这个自治的社会里,教师相对于管理者是主体,学生相对于教师是主体,院系相对于学校是主体。这种关系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必然呈现为学术场而不再是官场,教授治学,学生自主,行政依附教学,为教学提供服务与保障。北京理工大学谢晖教授是这样对港澳大学进行总结的:“不论身处高位的校长,还是身处各部门、各学院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被置入到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中。” 赫尔曼·外尔在《德国的大学和科学》一书中举例说,德国的大学教师追求走他自己的路,不会受到任何阻碍。“他不靠任何人的命令办事”。哈特则认为,“大学自身就是法律,每位教授自己也是法律,每个学生则在属于自己的那根轴上以自己的速度旋转”。   足以见得大学自治就是现代大学的“是”,南方科大以及复旦大学努力尝试和要争取做到的就是这样的“是”。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困局就在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严重违背了现代大学精神,此轮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扭转这样 的局面。 南方科大的快与慢 众所周知,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高校行政化正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呈快速蔓延态势,有不少人担心如此下去,高校将由学术场变为彻头彻尾的“官场”。事实上人们的这种担心并非多余,日前《中国青年报》有报道说,国家973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带“长”的多达7成,稍早时也有报道说,2010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的100位第五届高校教学名师中,9成身兼行政领导职务,只有10人是纯熟地道的一线教学人员,行政吃香在高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行政主导下的高校运作,使得学术场沦为“官场”,学术不得不主动向权势献媚,而行政也会主动向学术攀亲,大学校园充斥着媚俗之气。给人的感觉是,要想在高校里混出个名堂,不同行政沾亲带故往往会事倍功半,结果就形成了这种“权学联盟”赢者通吃的乱象。这种管理模式下,除了赢者通吃现象所带来的学术不公,对广大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也造成极大伤害。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行政滥用,过多的行政繁文缛节,浪费了大量科教资源。行政这支无形的手既伸向教学评估,也伸向课题申报,还伸向职称晋升。于是许多高校纷纷把行政职位当成是学术奖赏的筹码,行政职位越设越多,甚至因人设岗,严重阻碍了大学学术、科研与教学事业的正常开展,也极大地贬损了学术科研地位。 南方科大跳出现行体制办学,就是要彻底摆脱行政的羁绊,旗帜鲜明地喊出“去行政化”!目的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原。我相信,南方科大也正是在制度建设这个意义上强调其快的,提出一步到位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笔者以为这就是去行政化,这个步骤不仅要快,而且一定要彻底。否则南方科大今后的办学路上还会遭遇这样那样的行政“红灯”。回顾南方科大自筹建以来所走过的路,不难发现主要是行政和现有体制的掣肘,耽搁了许多时间,否则南方科大早该开学了,难怪朱清时校长说,这回我们不能再等了!   面对日趋恶化的行政化学术环境,复旦大学也祭出了制订大学章程的法宝,据最新消息,日前西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通过的学术委员会名单中,在职官员一个不留。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有效区割,是学术自治的前提,否则学术永远也摆脱不了行政的羁绊。可见,高校去行政的步伐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越来越快。 我们也注意到日前教育部部长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上撰文《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中强调:“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改革的重心是体制,其中就包括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稍早前发布的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去行政化的要求。可见,大家对行政化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有广泛共识的。也因此南方科大去行政化的步子宜快且大。 笔者十分赞同熊丙奇先生的观点———“南科大可以借鉴、参考,甚至直接拷贝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从制度建设和去行政化的意义上说,南方科技大学办学的步伐当然要快,如果由于人为的行政干扰而耽搁或者影响办学的进程,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事。 另外,南方科大的快也是顺应深圳人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大家知道深圳教育最大的瓶颈就是高等教育是块短板,深圳已经为此错过了机会,不能再坐失南方科大。 不过常言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南科大教书育人当然也急不得。不过关键还是看南科大能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既定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即坚定不移地做到“自主办学、教授治校、学术自治、学生自主”,加上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南方科大应该可以实现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办成一所一流大学的目标。 其实,仔细一想大家就会发现,原来现行行政主导的高教体制,急功近利反而是个通病。一窝蜂似地改校名,一窝蜂地扩招,一窝蜂地建设世界一流名校,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而这恰恰是需要批判和警醒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曾这样批评当年的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国,教育制度中浪费和无聊的东西是很多的,去掉这些浪费和无聊的东西,就能够使每个公民受到自由教育,而且还能用比现在培养没有教养的专家更少的时间使他成为一个合格的专家。”可见快慢并不是问题的要害,而是冗长的行政绊篱,更何况行政绊篱下的教育质量是要打折扣的。 袁部长在《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一文中还指出,“中国教育事业已经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是的,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眼前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而在今后的办学路上南方科大应该一如既往地做到去行政化要快,教书育人要慢。 南方科大的成与败   实话说,现在就断言南方科大的成与败,的确不是时候。但毋庸讳言的是,的确有很多人对南方科大存在这样那样的忧虑,有朋友告诉笔者说,在科教界高层中就有人对南方科大不看好。笔者觉得除了所谓行政化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体制内名校对南方科大的态度,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因应策略。这是个微妙的话题,要我说大家彼此只要坦诚面对,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那么不仅可以化解其中的误会,而且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双赢的结果。   当年的普林斯顿大学,就是冲着耶鲁大学的保守与闭塞而去的,结果自从有了普林斯顿以后,两所大学彼此之间虽然有过激烈的竞争,但最终的结果是两所大学互相鞭策,取长补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普林斯顿并没有把耶鲁打爬下,耶鲁也更没有视普林斯顿为死敌。当年当斯坦福夫妇抱着极大的兴致找到哈佛门上,寻求合作办学或者主动提供赞助的时候,当时的哈佛校长显得不屑一顾,这才有了后来的斯坦福大学。两者的办学思路完全不同,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同样的结果是,多年以后两所大学都牢牢矗立于全美顶尖大学之列。   就在南方科大举办招生咨询会的前期,几大自主招生联盟联手在深圳摆摊设点,也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招生咨询会。笔者相信这纯属巧合,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巧合都会对南方科大造成无形的压力。笔者也注意到,就在南方科大招生咨询会的现场,有考生和家长表示,他们不担心南方科大的文凭是否得到承认,他们更看重南方科大未来的社会效应,更看重孩子能否学到真本事。甚至有家长预言,未来南方科大的牌子可能要响过北大清华。   大学之间的竞争,关键是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格局。显然,当下体制内的单一竞争格局是畸形的,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良性竞争机制。在笔者看来,良性的竞争格局除了举办像南方科大这样的体制外大学外,还应该有几所类似哈佛、斯坦福这样的高端私立大学的加盟。这样三足鼎立,各自以各自的特色取胜,而不是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的大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大学招生选拔人才标准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从而为基础教育推行全面而彻底的素质教育创造宽松环境。   再者说如果没有超越北大清华的决心和胆识,南方科大又何以回答“钱学森之问”?假设没有超越耶鲁的雄心和理想,普林斯顿何以跻身常青藤?没有与哈佛一较高下的壮志与目标,斯坦福何以成为今日名校中的佼佼者?   因此,南方科大的成与败不是问题,南方科大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能否取得体制内名校的包容,才是问题的实质。
个人分类: 论大学|16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被…”的结局猜想
热度 20 lgmxxl 2011-6-5 09:23
一条“教育部要求,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学生必须全部参加今年高考”的微博再次让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中国舆论界、中国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再加上此前的“两名正局级副校长”的公开选拔,让一直遵循“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及其校长朱清时备受质疑与关注。随着南方科大45名新生和校长朱清时就高考问题的表态,以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公开回应,使人们不免对“被…”南方科技大学心生纠结。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会走向何方?“被…”南方科技大学可能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最好的结局: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区。 30多年前的深圳,因老人开明地划了一个圈而走上了特区之路,从此,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表征,深圳也因此成为深受世人尊敬的国际化开放城市。今天的南方科技大学能否在这块开放的土地上,续写中国大学的特区发展模式呢?这是有其可能的。首先,南方科技大学不过是区区一个刚“筹建”不久的小学校,教师不足200人,学生只有45个,这些人再怎么样的“折腾”,也不会颠覆社会主义道路,更不会否定党的领导。其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为南科大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纲要》第38条明确明示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政策主张。提出了“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目标。也给出了建立董事会制度的政策路径。所有这一切,给南科大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南方科大的改革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也得到全国人民特别是教育界的支持。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结局,如果这一结局得一实现,南方科大的改革仍将进行下去。或许若干年后她会给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出一条新路。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到,这是一条不可能的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的回应,充分说明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突破了教育部为其设定的底线。续梅在5月27号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深圳市提出来要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开始,教育部对就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有关南方科技大学筹建的工作,第一,凡是符合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改革,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教育部都会大力支持。任何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教育部都会大力支持……。第二,教育部……同意筹建,也是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将来在筹建的基础上能够开展一些教改方面的探索。……第三,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第四,建设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是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的,是需要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在这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她的四条表态综合讲来,就是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应该参加高考,南方科技大学应该回到教育部有关中国大学办学的规章道路上来。如此,南方科技大学实际上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南方科大的这一最好结局目前来看基本上可以说“难以实现”。 最坏结局:朱清时“因病辞职”,南方科技大学回到中国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中来。 署名为“南科大学子”的作者在南方科大论坛主页(非官方)发布了一封《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后,28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对此回应说,纳入高考轨道这一举动将颠覆南科大树立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核心。自此以后,朱清时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诘难。在近日接受《新安晚报》专访时,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坦言:现在是南科大最困难的时期,困难到是否按理想做下去都是疑问。“以前想的困难还是少了点,现在真正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困境未解,我比过去瘦了5公斤,主要原因就是睡不好觉,找不到出路,好多事情想找出路但是找不到,整个人很焦虑,不光是担忧我个人,还有这么多学生,还有投身这个事业的那么多老师。”“至于今年(秋季)的招生,还要再等等吧,怎么招还是个问题。去年首批实验班的招生模式教育部今年不准许再弄了。”南方科技大学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南科大选了一位体制外的校长。这位校长一心想按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发展道路来发展南方科技大学。也正是因其独立人格、高尚精神,受到国人的追捧与关注。如果这位校长心生去意,不幸“因病辞职”将是南方科技大学的一个致命打击。朱清时可以过其潇洒的院士生活,享受其舒服的“副部级”待遇,颐年天年。但南方科大将基本上可以肯定要回归到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中来,南方科大的改革将以失败而告终。 可能的结局:学生“被高考”,南方科技大学改革缓慢式前行。 根据我国实际与特色,南方科技大学目前困境的最为可能的结果是南方科技大学45名学生“被高考”。终归,小小的南方科技大学和区区的45名学生是不可能与教育部抗衡的。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坚持的结果,只能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停止招生,慢慢“筹建”。如此,这45名学生将成为南方科技大学唯一的一届学生。只有45名学生的大学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世人所承认的。所以,最大的可能是这些学生将在家长、学校的动员下参加今年或者明年的高考,亦或者参加教育部为其专门组织的高考。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高考将只是形式上的参加“高考”,只是为了取得合法化身份,其分数将不会影响学生的入学与注册。如此,这些学生将成为教育部认可的学生,他们将获得教育部统一认证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南方科技大学就会实现续梅发言人所讲的“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的表态。南科大的学生毕业后将不会受到现行中国学位制度的制约,将可以顺利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从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如此这般,虽然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却取得了合法性地位,为自己下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终归,《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已经深圳市政府五届二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到时南方科技大学自主办学、去行政化的办学模式或可实现。 虽然猜想了三种结局,实际的情况远比此要复杂,也不会被我们“不幸言中”。对当下的南方科技大学来讲,一切皆有可能,只是这三种可能性更突出一些、更绝对性一些而已。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9678 次阅读|72 个评论
[转载]教育范式的贴身肉搏:南科大是叫板教育部还是公开维权?
JYH64J98Y99H 2011-6-1 12:41
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 专家称学校正被收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1日09:14 大洋网    教育部称学校改革须依法办学 ,有学者分析这是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是否参加高考由学生自己决定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实习生 林园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公开表示,教育部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探索,但任何学校改革都须依法办学。此语一出,引得各界猜测纷纷。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前日,南科大学子网上发表公开信,为自己“被高考”而求助, 集体表示不参加高考 。   昨日,新快报记者致电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他表示自己已获悉此消息并说:“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决定,我不表态。”    校长朱清时:学生前途由他们自定   此前,有网友爆出,已通过南科大自主招生的首届教改班45名学生,还需参加今年高考。5月27日,在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从依法办学这个角度上来讲,教育部实际上默认了要让这些学生参加统一的考试。   离高考仅剩几天了,这个消息无异于“重磅炸弹”,网上关于南科大首届45名学生还要重新高考的消息传得满天飞。新快报记者昨日电话连线了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他说:“我也听说了(这个消息),我不表态。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决定。我们负责改革,但是学生前途要由他们自己决定。”而据公开资料显示,5月28日在合肥参与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的朱清时曾回应此事说,纳入高考轨道这一举动将颠覆南科大树立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核心。   此外,对于教育部是否已批准南科大通过高考招生、拿到“招生证”,朱清时表示自己“暂时没收到消息”。    学生和家长:不会去参加高考   今年3月入学的南科大教改班首批45名学生,已经历了9周的大学生涯。新快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其中多名学生,他们都说“不参加高考”。“我们只是南科大的普通学生,我们的力量或许很小,但我们怀有对南科大的希望与热爱,希望支持南科大的人能持续关注她的成长,也少给她一些条条框框。”有学生在回复记者的短信中如是说。   许多家长也力挺自己的孩子。“即便重新高考的消息属实,我的孩子也不可能参加!”家长程女士(化名)来自山东,她的儿子放弃保送浙江大学的资格,选择了南科大。即便南科大发展的路途一直曲折不断,但她一直力挺孩子的选择。“我不后悔孩子报读南科大。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我也希望他绕过高考,继续在南科大学习。”   另据湖北媒体的报道,与程女士立场相同的学生家长不在少数。“本来就不是冲着文凭去的,所以孩子肯定不会回来参加高考。南科大是改革试点高校,对于她将遭遇的困难我们有充分思想准备。”来自湖北的学生家长魏女士称,学校没有正面通知,孩子仍在照常上课。    专家:南科大走在被收编的路上   “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加之此前深圳为南科大公选局级副校长,南科大的所有去行政化改革,事实上已全部结束。”接连几日,熊丙奇连发数篇博文,阐析南科大改革。   从南科大推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以来,熊丙奇始终担心这一改革的走向会是政府部门逐渐把南科大的招生纳入统一招生并授予南科大学位授予权,如此一来,南科大就会被收编为体制内的一所普通学校,而难以突破现有体制对办学的局限。   “毫无疑问,目前这种操作传递的信息是,招生权还是掌控在政府部门手中,南科大正走在被收编的路上。政府部门虽有积极支持的表态,却迟迟不见相关行动。而与此同时,南科大的‘去官化、去行政化’也已被举办者深圳所否定。这所承载改革希望的新大学,在改革的路上还没走几步,就被拉回了过去大学发展的轨道。”熊丙奇在博文中写道。    南科大学生公开信说:“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昨日,南科大多名学生向新快报记者证实,目前网上流传的《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确为他们通过集体商议方式所写。以下是这份公开信的节选:    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封公开信(节选)   所有关心我们学校发展的人们,最近的事情让大家纠结了。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紧迫的(是)高考问题。   南科大从呱呱坠地就打出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响亮口号,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和努力方向,也是我们引领文化、强调个人自主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可以说,这是我们45名同学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共同信念。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放弃了一切,甘愿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   但是,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   南科大之所以为南科大,也正是图其大者不顾小节,我们学校的建校本意即是此,既为教改探路,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寻求经验。在这里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即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在现在无数毕业生疯狂报考公务员的情况下,我们从未担心过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实验”的心态,我们想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上作出努力。我们的老师,也在积极地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号。有同学梦想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总而言之,我们想重复我们朱校长的话:“其实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南科大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成功的一流大学都在做这个事情,是办好大学的必由之路。”   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我们同时也是无助的,我们仅仅是学生,我们需要大家对我们学校有一个既不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的看法……   ——来自南科大的学子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忐忑:寄语朱清时先生和南方科技大学
sumon 2011-5-30 09:46
忐忑:寄语朱清时先生和南方科技大学
一直在关注朱先生和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进展,从南方科大计划筹办那天起,关于它的新闻和传闻也没停止过,自主招生、自主授学位、教授治校、去行政化、高薪招师、“正局级”副手、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自行招生、首批46名新生已于2011年3月20日正式开学等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背后包含了先生太多的辛苦。一直也非常敬佩先生的精神和先生的办学思想,为此专门收集了先生近十年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学习,近七十余篇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先生对我国高教的担忧、希望和期待,很多思想让我受益匪浅。 2007年,南方科大的适时产生,当时就有种感觉这个学校的校长非先生莫属,最终尘埃落定,南方科大选择了先生,先生也选择了南方科大,关心我国高教发展的仁人志士也大都松了一口气。朱先生凭借着自己的个人威望和毕生的办学思想,把南方科大的筹备建设工作做的风生水起,个人的很多原来不能实现的设想也在逐一实现中,大众也寄予了先生太多的厚望,先生的热情在公开信中以“第一批丢掉铁饭碗下海人的勇气、小岗村人分田到户的激情”尽舒。 分析至此,最想表达的还是题目中的两个字:忐忑。也许是笔者对南方科大了解的不够深入,只是从各种新闻和传闻中获得的信息,也许是看过太多的因人而兴、因人而败的例子,对南方科大的办学总感觉依赖朱先生的个人魅力成分太多,而程序上、体制上的又太少。如果,现在是如果,但它终会到来,先生“退休”了,南方科大该怎么继续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往前走?换句时髦的话,能不能继续有序、有效、有力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一直畅想我们能有一些“清高”的学校,这些学校是真正的“象牙塔”,学者们无忧的治学和研究,学生们无忧的、充满激情的学习,南方科大给了我们希望,也充满了期待,今天看了《朱清时:教育改革被法律法规约束就没法前进》(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772.shtm )之后,“杞人忧天”的有感而发,真诚的祝福朱清时先生,祝福南方科技大学。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质疑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5-30 09:20
“是新安晚报的记者吗?”昨天上午,记者突然接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约见专访的电话时,有点难以置信。因为就在此前一天,记者就目前南科大的种种困境向正在合肥开会的朱校长求证时,他三缄其口,称并不愿意接受国内任何媒体的专访。昨天早上,当朱校长看到《新安晚报》对他的报道后,朱校长在他曾经生活、工作过很多年的合肥向记者敞开了心扉。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朱清时首次开口回应了“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27日就南方科技大学筹建等相关情况答记者问时的讲话”,并向记者坦陈了他目前的心迹和困扰。    如果说改革都要按照条条框框来办,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深圳特区;如果教育界改革被这些条条框框约束,就没办法前进了。   接到朱清时校长约见访谈的电话,昨天上午,记者随即赶往合肥滨湖新区世纪金源大饭店,这里正在举行的是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作为中国化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这次大会上进行了学术演讲。   在会议的间隙,朱清时校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这一次访谈的重点是从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27日的答记者问”开始的。朱校长说,这也是他第一次对媒体回应此事。   续梅5月27日在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回应“南科大教改学生是否必须要参加高考”时提到“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等说法。    对此,朱清时表示“并不认同”。他告诉本报记者,现有的教育界弊病,跟过去建立起来的教育界的法规中的不足有关系。   “看看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目标,不少与现有的教育法规都是冲突的。”朱清时说,如果按照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说法,那么中长期教育规划就没办法干了,“等这些陈旧的法规改好了,中长期教育规划也就到期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朱清时表示,拿深圳特区的改革来说,当初很多事情的做法都是与当时的某些法规相冲突的,如果说改革都要按照这些来办,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深圳特区。“现在这样的改革难题进入了教育界。”朱清时认为,如果教育界改革被这些条条框框约束,就没办法前进了。   其实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南科大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成功的一流大学都在做这个事情。   朱清时说,让什么改革都要在条条框框内进行,肯定不现实。他认为,国家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来做,特别的地方、特别的学校可以先行先试,不一定要推广,可以等到试验成功了再推广,不成功的话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影响或者说损失,教育界也需要这样的“先行先试”精神,这与当年深圳特区的改革之路是一样的道理,而南科大要走的正是这“先行先试”的一步。   至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提到的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朱清时表示,南科大的做法最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其实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南科大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成功的一流大学都在做这个事情,是办好大学的必由之路。”朱清时说,南科大在教学过程中,也充分尊重教育的规律,“学生都很满意南科大目前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朱清时认为,南科大是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利益的,不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没有用的东西,才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南科大改革的每一步都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最有利。”   大家都已经有了国家发的文凭,没有这个动力了,即使将来改革成功了,学生很受欢迎,那么也不再是当初“背水一战”的成果,而是国家发的学历文凭很受欢迎。   为何“南科大45名教改生要参加高考”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如此大的轰动?朱清时说,纳入高考轨道的这种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个举动颠覆了南科大树立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核心, “我们自授学位就是想走全世界一流大学都想走的路,让学生跟老师‘背水一战’,只有学到真本事,社会才会欢迎你、接受你,而不是看你的文凭盖了什么大印。”    朱清时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让这些学生也经历高考,“背水一战”就不存在了,“大家都已经有了国家发的文凭,没有这个动力了,即使将来改革成功了,学生很受欢迎,那么也不再是当初‘背水一战’的成果,而是国家发的学历文凭很受欢迎。”   “不是靠这一纸文凭证明学生的能力,而是真本事,这是南科大改革的关键。”朱清时认为,一旦让南科大教改学生参加高考,就又回到了认可国家文凭的路子上。    朱清时曾多次对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质疑,昨天,他再一次向本报记者表示,学生在高二就已经学完了所有高中课程,高三“魔鬼般”的训练完全就是对学生的摧残,完全是对高考的一种应试教育,“毫无意义”。朱清时说,相比较而言,如今高二的学生更具原生态,更有爆发力和创造力,“从南科大已经招收的学生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表现都是非常优秀的。”( 夏丽霞)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9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部要求南方科大教改实验班学生必须全部参加高考[转载]
热度 2 halcon 2011-5-26 16:17
求证真伪!! @深圳曝料:教育部要求,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学生必须全部参加今年高考。 这可把这些孩子们弄傻了:他们刚刚参加了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学校, 原来说不用高考了,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根本没准备,怎么考出好成绩?
31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谈谈中国大学的英文译名和中国英语学习的成败
热度 25 burningmind 2011-5-23 02:34
最近刚刚加入科学网,今天在科学网上搜索关于南方科技大学的报道或评论,无意中发现科学网上有几篇博文讨论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和我一个月前在南科大论坛上发文讨论的问题类似。仔细拜读过那些博文,发现我的想法和他们还是不太一样,虽然在某些地方上“百姓所见略同”。加之本人对其它一些中国大学的英文校名早就有些想法,所以想再次讨论一下中国大学的校名应该如何翻译成英文。 我是在南科大校长朱清时 4 月初访美前开始密切关注南科大的,但首先注意到的是南科大的英文校名好象不妥。朱校长访问美东时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其提及此事,所以于 4 月 16 日在南科大论坛上发表了“南科大英文校名亟待更正”的文章, 内容大致如下: 校名做为一个学校的牌子,对学校的形象至关重要。南方科技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其英文校名乃其在国际上的最重要招牌。这一名字不但要顺口、悦目,更不能出现英文 “ 错别字 ” 。 但南科大现在的英文校名-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既拗口,又存在错别字。其简称( SUSTC )也不是非常悦目或爽口。 英文全名拗口冗赘在于名称中连续使用两个 “of” ,其错别字在于 “University” 之前的 “South” 。 South , North , Northwest 等词既可做名词、副词,又可做形容词。但做形容词时,后面一般要跟一个地理名词,如 South Africa, North Korea, South Florida 等。它们后面一般不直接修饰其它名词,但 Southern, Northern, Northeastern 等形容词皆可。所以美国的西北大学名为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而不是 Northwest University 。类似如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Eastern University, Southern University 等。 ( 美国另有私立 South University, 但其名中 “South” 为人名,而非 “ 南方 ” 之意。 ) 同理,南方科技大学应该译为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为: SUST) 更妥,而不是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在此名之后再以 “China” 修饰实无必要。上述西北大学校名为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而非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of USA” ,但国际科学教育界都知道它在美国。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之后再加以 “of China” 不但冗赘,而且显得不自信自己为或会建成国际一流大学。这一讨论和爱国主义毫无关系。 如果非要在南科大英文校名中注明中国不可,则词序组合就要有所调整以避免上面所说的拗口冗赘。英文名可为: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简称: SCUST) 。 有人可能会说,国际著名学术杂志 “Science” 上对南科大的报道都说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这英文名字难道还有错或不好吗?但国内读者须知,很多国际英文媒体现在喜欢采用被报道对象自己的说法,一示 “ 尊重 ” ,二显 “ 地道 ” ,三可减少报道者自己的麻烦。所以中国的 “ 两会 ” 在很多英文媒体里就直接以拼音写作 “lianghui” ,而不是将其以英文翻译过来。 当然,本人必须说明:笔者为旅美科学家,而非语言学家,但本人在多年科研教学写作之外一直细心研修英文。南科大英文校名实为重要,应该请以英语为母语的多位英语语言学家勘误斟酌。不过我比较有信心他们会赞成我的上述观点。另有一点可为佐证,为南科大校区设计的一家国际公司就称南科大为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而不是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ttp://www.woodsbagot.com/en/Pages/SCSTU.aspx ) 。(引文完) 与南方科技大学类似,中国其它一些大学的英文译名也值得商榷,特别是一些中文校名中有地理方位词修饰的。譬如,武汉有三所知名的“华中 XX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官方(学校认定的)英文译名分别是: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和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三者中好象只有最后一例较为妥当。“华中”直接以汉语拼音“ Huazhong ”替代根本没有达到翻译的目的,让不知或不熟悉拼音的国际读者不知所云“ Huazhong ”为何意。 类似的如中国的西南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大学英文校名分别是 Southwest University 、 Southeast University 、 Northwest University 、和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如我在上文所述,好象只有东北大学的英文译名比较恰当。 中国高校在纷纷走向国际化,争创国际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采用英文校名是必要的,但这些译名必须仔细斟酌,因为这是学校的“招牌”,而不能在仓促中挂上个英文标记就行了。一个存在“错别词”的英文校名是有损(国际)形象的,而一个爽口的英文名字则是很好的广告宣传。 联系到网上时常看到的中国社会上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英文标志,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真的没有人再正儿八经地做事了吗,中国三十年的全民学习英语运动和多少亿元的英语学习产业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难道这只是一场全国化了的“洋泾浜”英语运动?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让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都使用汉语(中文)-但这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并且让到中国来访的国际游客都熟练使用汉语-那就要看中国的魅力和自信了。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12062 次阅读|24 个评论
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唯一方法是自学
热度 11 lingfeng 2011-5-16 11:10
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唯一方法是自学 每一个人都希望祖国强大,任何一个有远见的人都知道要想祖国强大,必须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可是,到底怎样改革呢? 从高一开始关注中国教育问题,到现在已经将近十三年了。这十三年来,我阅读了很多批判中国教育的文章和书籍,进行了很多思考,也写过一些博文,甚至想过自己创办一所大学,但最后还是觉得不具有可行性。 南方科技大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有财力雄厚的深圳市大力支持,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经验,由我所敬佩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担任第一任校长,提出了“去行政化”的口号,将近一半的师资海外引进,目标是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科技大学。尤其是它敢于跟教育部叫板的做法,让我觉得中国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非它莫属! 可是幻想被现实无情击碎。号称要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公选两名副校长时,最基本的要求却是“国内高校正处级以上、深圳正局级或副局级两年以上干部”。“去行政化”遭遇“去去行政化”,南方科技大学无疾而终。 我不怪朱清时,因为换做是我,如果教育部要求必须这么做,我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辞职或者奉命。辞职肯定无法办成南方科大,而奉命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的无疾而终,让我对中国教育感到彻底绝望。我知道,从学校开始的改革已经是此路不通了。 其实国内的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去行政化”,所以我们不必再对这些改革心存幻想。 那些曾经对南方科技大学抱有希望的人们,你们都很幼稚。当然我也不例外。 幸好,我们还可以自学。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政治课不是必修课,不为了文凭、考试而学习,我们可以对行政化说“不”。自学,才能让大学精神真正得到回归。 自学,也只有自学,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唯一方法! 相关阅读:《基于网络的自学方法(修订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68do=blogid=444606 参考资料: 科学网《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公选两名副校长——任职资格为国内高校正处级以上、深圳正局级或副局级两年以上干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750.shtm 百度百科《南方科技大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5910.htm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7150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一封评论南方科技大学的信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5-13 10:24
Science 6 May 2011: Vol. 332 no. 6030 pp. 662-663 DOI: 10.1126/science.332.6030.662-b Letters New University Plan Skips Crucial Steps I was shocked by the News Analysis story “Daring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s its doors” (8 April, p. 161 ), in which R. Stone describes Zhu Qingshi's effort to build a new university, the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USTC). I laud the goal of exploring new models to challenge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as educators and students alike in China believe the current system is inadequate for training independent and innovative thinkers. However, what President Zhu Qingshi is doing, while indeed daring, defies common sense. Well-regarded and successful universities educate students by offering both a curriculum that comprises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faculty and a course selection that reflects the knowledge and style of individual faculty members. SUSTC currently meets neither of these criteria; Zhu has chosen to enroll undergraduates to his university before establishing a formal curriculum and permanent faculty. It is no surprise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not promptly approve SUSTC's authority to grant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degrees. The first step in building a new university—especially a research university with an overarching emphasis o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as SUSTC aspires to become—is not to enroll students but to build the necessary infrastructure and use it to recruit a diverse group of highly qualified faculty members. Faculty recruitment itself is an extremely challenging and time-consuming endeavor, and money often plays only a limited role in its success. Once the faculty has been assembled, the professors should be given a few years to establish their own research programs and develop the curriculum and individual courses. Students, especially undergraduates, should only be admitted after these are in place, so that they can 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as to whether the university is suitable for them. SUSTC appears to be doing things backwards. There are many ills that need to be cured in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but, to borrow a phrase from medicine, “first, do no harm.” Weimin Zhong + Author Affiliations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 06520-8103, USA. E-mail: weimin.zhong@yale.edu The editors suggest the following Related Resources on Science sites In Science Magazine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5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让南方科技大学与科学网大学联姻
热度 16 lvnaiji 2011-5-12 09:13
吕乃基 让南方科技大学与科学网大学联姻! 理由 1 :放眼四顾,在当今国内的大学中,唯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与科学网大学(是否简称“科网大”)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教育理念。前者热望摆脱行政的控制,走出官本位的阴影,后者本来就在体制外,参见“ 体制外的科学网大学 ”。为何不联手前行? 理由 2 :南科大正在痛苦地脱蛹而出,科网大尚在襁褓之中。类似的处境,何不一起向上? 理由 3 :有报道称,南科大的学生已经做好准备,学历不被教育部承认。如果社会认可,家长认可,学生认可,难道一定要教育部承认?有些得到承认的学历,若是没有真才实学,又有何用?最终一定是社会承认。南科大的学生做好准备,那么科网大的学生呢?从网上的反馈来看,同样不 - 在 - 乎!学历只是浮云。重要之处在于,学生自豪地挺起胸膛向社会宣示:我,是在南科大和科网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希望,因为他们敢于说不(参见刘广明老师最近博文)——接受的高等教育!在此意义上,南科大与科网大拥有同样的生源,而且一定会拥有更好的生源。 理由 4 :相对而言,南科大为实,科网大为虚。两所大学的联姻恰好是虚实结合。一方面,南科大有了科网大的支撑,一下子就拥有了大量顶尖的师资,特别是大量热心中国高等教育,关注南科大的教育专家来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科网大也有了相对集中的关注目标,而不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漫无边际。至少在眼前,可以围绕南科大来考虑科网大的发展。 理由 5 :即使联姻,二者仍保留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南科大依然可以在社会上包括香港和世界寻求资源,而科网大也可探索自身特殊的发展道路。不过在眼前,二者的结合确实会给双方带来动力和发展的机遇。 理由 6 ……
个人分类: 教育|5312 次阅读|32 个评论
大道既隐 南科一梦-朱清时南科大试验失败论
热度 5 冯用军 2011-5-10 12:23
1、我早就预言过,老乡朱清时的“去行政化”的南科大梦想只是“终南山”的“南科一梦”、白日梦、镜中花、水中月,这一点,我的老乡熊丙奇亦深表认同。没想到,预言才过3月就应验了,南科大“去行政化”行动宣告失败,深圳市委一纸行政命令就宣布了这个“肥皂泡”的破灭。由此可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国家决策和政府意志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去行政化”,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啊。 2、“情理之外、预料之中”,即使南科大有这样的“实验机会”,独木难以成林,行政化早晚是要“复辟的”。 3、高校“去行政化”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在任内推进的国家决策和政府意志,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南方科大“去行政化”的承诺,不应是空话、套话、官话,其改革方向不可动摇,也不能动摇。深圳市委市府应千方百计、想法设法促进南方科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去行政化”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田。这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精神”。 4、深圳市委市委“一纸公文”击碎中国教育改革人士的“白日梦”,利弊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积弊难返,没有当初改革开放的魄力和邓小平那样的改革家,任何白纸黑字的“改革方案”在强大的行政化力量面前都将成为空话、一纸空文。这直接宣布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最后一次尝试的失败”,改革的最佳机遇已经丧失。 5、对老乡朱清时而言,教育部不给招生计划,本身就很郁闷,还好,深圳市委一纸公文,要招聘正局级副校长,那按照常理,朱清时这个校长至少是省部级,不然怎么命令正局级的校长,从此就可以享受各种待遇了,这算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给他的最好礼物了,所以,即将再次迎来副部级待遇的清时兄乐见公文、乐观其成、乐在其中。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一个地方政府(深圳市委组织部)的公文就能与国家战略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温家宝2011政府工作报告》等)相抗衡,并直接宣告国家战略决策的失败,岂非不是中央“大道已隐”、邦国“礼失而求诸野”。 不信,请看: 摘要:“等学校开学,我们希望退出公众视野,安心办学。”这是南方科技大学一工作人员曾经的愿望。确实,该校3月1日开学后颇低调了一段时间。但日前一则“南科大选拔局级副校长”的通知,再次将其推向风口浪尖。 “等学校开学,我们希望退出公众视野,安心办学。”这是南方科技大学一工作人员曾经的愿望。确实,该校3月1日开学后颇低调了一段时间。但日前一则“南科大选拔局级副校长”的通知,再次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昨天,南都记者发现,截至昨日下午5时,报南科大两个正局级副校长职位的人数,已经达到60人。与此同时,也有人指南科大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学界:批评声此起彼伏 4月29日,深圳市委组织部一纸通知《关于公开推荐选拔南方科技大学(筹)副校长等领导干部的公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知称,经深圳市委研究决定,对南方科技大学(筹)副校长等7个职位进行公开推荐选拔。其中两个南科大副校长职位为正局级,报名者须为现任国内高等院校正处级以上职务的教育管理干部(正处级干部需任职满3年),或者现任深圳市正局级职务或副局级职务2年以上干部。 消息一出,很多关注南科大的学者表示“震惊”,因为这与一直高呼“去行政化,完全取消行政级别”的南科大形象颇不相符。长期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冯用军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直说“情理之外、预料之中”,行政化早晚要“复辟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这对朱校长来说是一大难题,他是聘任过来的没有级别的校长,副校长却是局级干部,如果副校长不听校长的,怎么办?”熊丙奇在第一时间发文,建议朱清时拒绝这一安排,并劝告深圳市“收回成命”,“朱清时校长的态度尤为关键。这不是对朱校长的过分要求,而是作为教育家,在办学的基本是非面前必须坚守的原则。” 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也在微博上发文说,“南科大不是要去行政化吗?朱清时校长手上究竟有多大人事权?南科大治理结构究竟怎样?”他认为深圳市人大应就为何南科大条例迟迟不出台给公众一个解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也发微博说,南科大聘任局级副校长,这是对南科大的讽刺,对朱清时的讽刺,对南科大宗旨的讽刺,如果任其下去,南科大休矣。 朱清时:正与有关部门沟通 在此期间,朱清时的态度颇微妙。4月30日他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南科大虽提出“去行政化”,但如果完全跟政府不对接,也有困难之处。他说自己虽知道有干部要来学校一事,但“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干部”。对于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干部到南科大,或者出现“政府任命”和“学校聘任”两种用人机制,朱清时说自己也无法保证。 5月7日,有媒体引用朱清时的话说,“在南科大工作的副校长是没有行政级别的”,报道称,朱清时特别强调,学校已经跟市委组织部的领导进行了交涉了,出现这种误会可能是工作中有不如意的地方。他说,学校实际上已经有了管理条例,是由学校校长进行提名,再由理事会任命副校长的,任何干部都需要遵守理事会管理的体制。 但实际情况如何?按照市委组织部的通知,推选“正局级副校长”的报名时间是从5月6日至10日,报名期间在深圳市考试院网站动态公布各职位报名人数。南都记者发现,截至昨日下午5时,报南科大两个正局级副校长职位的人数,已经达到60人,远远高于其他局级、副局级岗位的报名。对此,南都记者昨日再次采访朱清时。他说情况确实有些复杂,自己还在跟有关部门沟通此事,其他的不方便多说。 冯用军:“去行政化”不可动摇 大学评价专家冯用军表示,高校“去行政化”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在任内推进的国家决策和政府意志,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南方科大“去行政化”的承诺,不应是空话、套话、官话,其改革方向不可动摇,也不能动摇。深圳市委市府应千方百计、想法设法促进南方科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去行政化”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田。这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精神”。 针对各种声音,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科大相关人士称,目前正是该校“去行政化”面临最具体考验的时候,也是工作最艰难、复杂的时候,“南科大去行政化是得到深圳市领导支持的,但并不是所有部门都理解,现在校方正在做沟通工作,也希望大家协助南科大去行政化的理念和做法,这需要长期的工作。” 熊丙奇:深圳要兑现承诺 在此期间,南都记者多次致电深圳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表示无可奉告,需要询问发言人,但发言人的办公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相比之下,民间的声音则热烈得多。“深圳论坛”上,类似“南科大去行政化宣告失败”等帖火爆非常。昨日,熊丙奇再次在其微博上发帖,“再次呼吁深圳叫停南科大局级副校长公选”。他说,2008年深圳公开表示,南科大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早期的南科大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备受关注。深圳要兑现承诺,而不是忽悠,必须叫停(招聘局级副校长)。 创校之路:一直高举“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一直是南科大喊得最响的口号,朱清时在2009年9月26日第一次与深圳市民面对面时说,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南科大不设任何行政级别,他袒露心声,“我到这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决支持,如果不是这样支持,我何必这么大年纪了,再到这里拼搏呢?” 在南科大艰难的筹办过程中,朱清时也曾批评过一些政府部门的办事作风,甚至直言深圳市有些规章制度平稳有余,冲劲不足,但在“去行政化”方面,此前并无多少争议。据说曾经有局长、副局长到南科大工作,后来又走了,“因为他们习惯官场,带着不少官气。”朱清时曾表态,那些想当官的人到了南科大肯定呆不下去。 按照最初的规划,南科大将设立理事会制度,理事会由政府官员、学校教授、社会贤达等组成,他们负责学校办学的大方针。而学校具体管理则由校长负责,副校长也由校长提名,理事会任命,“现有的大学已经形成桎梏,改起来很难,南科大是一张白纸,去行政化相对容易些。但现在又来了局级副校长,这将为学校的发展埋下隐患。”熊丙奇直言。 深圳市委市委“一纸公文”击碎中国教育改革人士的“白日梦”,利弊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积弊难返,没有当初改革开放的魄力和邓小平那样的改革家,任何白纸黑字的“改革方案”在强大的行政化力量面前都将成为话。这直接宣布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最后一次尝试的失败”,改革的最佳机遇已经丧失,冯用军坦言。 情况确实有些复杂,自己还在跟有关部门沟通此事,其他的不方便多说。———朱清时 我早就预言过,老乡朱清时的“去行政化”的南科大只是“终南山”的“南科一梦”,这一点,我的老乡熊丙奇亦深表认同。没想到,预言才过3月,朱清时的南科大“去行政化”行动和试验即宣告失败,60人竞聘局级副校长。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悲哀。 ———80后首席评论员冯用军微博 2008年深圳公开表示,南科大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早期的南科大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备受关注。深圳要兑现承诺,而不是忽悠,必须叫停(招聘局级副校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 南科大聘任局级副校长,这是对南科大的讽刺,对朱清时的讽刺,对南科大宗旨的讽刺,如果任其下去,南科大休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微博 参考文献: 南方科大选局级副校长 已有60人报名多名学者表示震惊,呼吁学校坚持“去行政化”,朱清时称情况复杂不便多说 类别: 学习教育 浏览量: 2601 版次: AA06 版名: 城事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5-10 作者: 庄树雄 霍健斌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267 次阅读|5 个评论
南方科大未获招生资格是利好消息
热度 13 lgmxxl 2011-5-10 10:09
在教育部日前公布的 2011 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中,备受关注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未在此列。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悲观者有之;乐观者有之;不平者有之,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想下,南方科大未获招生资格应该是利好消息,至少应该是利大于弊。 南方科大自筹备之日起,就树立起“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等大旗,是一所立志成为体制外发展的大学。在体制外,如果南方科大获得成功,将是其重大意义所在。如此这般,如果招生资格还要由教育部认定,并下达招生计划,试想,南方科大还能做到体制外运行吗?南方科大的自主招生将不复存在,至少不会成为一种主要招生形式。同样,如果南方科大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下达,招生过程由高考决定,南方科大从此也就没有了招生自主权。招何类学生,招那些专业的学生,将不完全由南方科大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未获得教育部认可的招生资格,就不必受教育部现有制度的限制,南方科大就完全可以打着试验的旗帜进行自主招生,自主授予学位。至于这些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承认,则完全取决于它的培养质量。从目前南方科大的实际招生及运作看,南方科大首届毕业生将会得到“照顾”,大部分毕业生会获得较好的发展。 同样的道理,因为不受制于教育部的招生资格,南方科大的“去行政化”、“教授治校”才有可能实现。一般讲来,目前中国大学之所以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掌握了各式各样的审批权、评价权等。大学为了获得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合法性认同,就必须与政府及教育部门同形同构。教育部门需要的机构,大学就必须具备,否则,大学就没有与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口联系的单位,大学就不会得到它们的合法性认同,也不会得到大学需要的资源。从这相意义上讲,大学只有从资源上独立,在办学上不与政府及政府教育部门存在隶属关系,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才有可能。南方科大立志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是南方科大的唯一决策机构,理事会决定南方科大的招生、专业设置、校长聘任。也只有在此体制下,南方科大的“去行政化”、“教授治校”才有可能实现。如果南方科大招生资格由教育部来认可,招生计划由教育部来规定,招生过程由中国高考来确定,南方科大将完全失去其特色,它将与现有中国大学无实质区别,南方科大的实验将宣布失败。 南方科大未获得教育招生资格,将决定南方科大是一所体制外独立运行的大学。由此,南方科大一旦成功,将对中国高等教育起到一种倒逼作用,也会起到示范作用。因之,南方科大的试验、实践,南方科大的成功才更具有意义。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6613 次阅读|39 个评论
南方科大:不是正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人,别来应聘,烦着哪!
热度 22 陈安博士 2011-4-29 18:34
  俺们一直就觉得朱清时先生是个被高度行政化的院士。他的一言一行,全是说着去行政化的话,做着更加强调行政化的事儿。   看来这个审视还挺准。   这不,南方科大招聘副校长了,按照他老人家亲自参与制订的“招聘副校长”的标准,至少要正处级以上才有资格提交申请,啥啥啥的,大家看到此处可以无语了。   不知道,当前去应聘香港科大校长时的各位大仙当时都是正局级不?比如,在当校长前的朱经武就没资格在南方科技大学来应聘,因为他只在一个大学里当了一个什么实验室主任,也就相当于正处级,还不算正处级,加之他本人成立的实验室,这个就更象自封的相当于正处级了。   对了,好像校长不是应聘,是全球范围内请一个遴选委员会推荐合适的候选人,然后对最后的Short List来投票。不知道这个委员会是不是会把握“行政级别”这个指标?   俺们初步觉得——   南方科技大学,牛!!!   朱清时校长,更牛!!!   好在朱校长自己是当过副部级的,当然,不是真的副部级,也是属于相当于副部级,所以,当这个“男方可达”的校长还是行政上合适的。   退一步想,也许,朱老也有自己的难处,毕竟,男方科技大学的所有高层干部,都得深圳市组织部说了算,包括他老人家自己,组织部不高兴了也可以随时开掉。   以下为让人大跌眼镜的这条新闻。 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公选两名副校长 任职资格为国内高校正处级以上、深圳正局级或副局级两年以上干部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出任创校校长的南方科技大学,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两位副校长。 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4月29日发布 公告 称,根据相关规定,选拔副校长的基本资格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55周岁以下,具有职位相关的工作经历或相关专业知识。任职资格条件为现任国内高等院校正处级以上职务的教育管理干部,或现任深圳市正局级职务或副局级职务2年以上干部。 本次公开选拔分为9个程序,包括提交材料、资格审查、中共深圳市委全委会议进行民主推荐、市委常委会议根据民主推荐得票情况,按照职位数1:3的比例研究确定差额考察对象,深圳市委组织部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市委常委会议按照职位数1:2的比例提出拟任建议人选、市委全委会议差额票决产生拟任人选、任前公示等。 据深圳市委组织部称,此次公开推选工作将根据需要,适时通过网站等媒体公布进展情况、拟任人选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南方科技大学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圳市政府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的一所新大学,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建成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个人分类: 时论|12946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成败在于细节---致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热度 2 ivychang_cas 2011-4-19 14:49
转自 http://www.nfust.com/thread-5670-1-1.html ,作者:丘雪明 尊敬的朱清时校长: 我是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深感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自我市gov决定兴办南方科大以來,我一直关注其進展,现今终于开学了,感谢您的辛劳和付出。我非常赞成您的办学理念,盼望南方科大的章程能早日立法,公之于众,祝福您的理想能早日实现。俗话说,成功在于细节,在此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1, 招聘人才问题。 薪酬很重要,但不是越高就越能招到合适的人。我认为对高级人才年薪五十万元以上均可称得上是很体面和很有尊严的。有时为了某个特别优秀者,再提高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有限度,不能是攀比或挖角,而主要是志同道合。如果专业团队内薪酬悬殊,负作用是难以管理的。选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里所说的德,就是对自已的职业有高度的兴趣和爱好,有强烈的使命感,而其他的一切方面都是随和的。南方科大如能聚集一批这样的人才,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那么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2,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我指的是勤奋上進,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就要有相应的管理规则,规范成员的行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术交流的规则。针对当前高校、研究机构中普遍存在的学术不端,提防别人剽窃而不愿交流的弊端,应制定规则,鼓励学术交流,对首次提出概念、方法的人予以承认并记录在案。具体的做法是,按教学、科研的专业组织设立专业的内部简报,可以是周报,半月报或月报等内部出版发给每个成员,任何成员都有权要求记录自己的教学或学术心得,字数不限,长篇者则为论文。学术沙龙、学术讨论、实验结果等内容也应收入简报。如有学术争议,简报可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久而久之成为校风。从长远看,简报亦是学校重要的学术档案。如有国家重大项目,则可在内部设立专项有密级的简报,加强管理即可。 3 ,严把教学质量关。 我对中国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的看法简要归结为“宽進严出”四个字。对南方科大而言尽可挑选尖子学生,但严出是更为重要的。大学考试必需严,严师出高徒。记得我在大一学数学分析,考试常满分五分,自以为得意,一次测验关于泰勒级数展开问题,我自认为完全答对,但老师批示没把当中的常量说清楚,只给了四分。此事对我一生受益。我建议对考试的要求要严,除笔试外可适当有口试,既可震慑作弊又可锻练学术交流能力。不及格者不能毕业,但对参加考试或补考的条件则可以相对宽松,补考的次数及时间可略有弹性,毕业的时间也可随补考而略加延长。对有些最终不及格者尽可能推荐转学至其他职业学校或地方院校等,帮寻出路,以体现人性化管理。 4 ,要十分重视基础教学。 只提我熟悉的物理学及应用数学常称为数理科学,这些仍是当今的核心学科,教学难度也最大,应精心策划。廿一世纪的物理学与上世纪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那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我形容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没有框架”,天马行空的,凴抽象思维创立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包括量子统计和量子场论)。虽说这两论本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广大的极其重要的应用领域,如粒子物理,原子,分子,高分子,生物分子领域,等离子体,电磁流体,凝聚态,激光,量子信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等等广大领域而言,两论则具有深厚的、非常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些领域的研究,应充分参照两论的“框架”。因此,传统的基础知识授课的方法应坚持和发扬光大。建议南方科大要花大力气构建好基础学科的教研室。例如量子力学课程应至少有深浅两个层次以适合不同领域,如生物领域,本身的课程己很多,然而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对生物分子的深入理解是很必要的,如何少而精地施教是要探索的。另一方面,还要有措施鼓励尖子的化学或生物专业学生选修高级量子力学课程,或反之,物理专业的学生选修某些化学或生物学课程,以利交叉深造。此外,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术,选好或编好教材,最好有三维图象的教材,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是否采用全英文教学不应该是考虑的重点。 5 ,学科发展的最佳态势是理论、实验、计算机模拟的三足鼎立,互相支援,形成团队的格局。其中计算机模拟具有各种专业的共性,应优先建设,主要指软件及计算数学人才建设,以便于充分利用网络计算、云计算为各学科提供模拟服务。而自身亦属应用数学专业。当然也可以联合别的单位共享这个服务平台。 6 ,学科建设应有顶层设计的规划。 追求理论极限,是当今科学技术竞争的焦点。半导体芯片的线宽要趋于理论极限;太空探测的全波段望远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要趋于理论极限;各种显微成象技术的分辨率要达到其理论极限;地面环境下创立高温或高压或强磁场的极限条件;超低温、超高真空极限;材料的多种物理或化学性能的强度极限;信息传输理论中带宽利用和噪声抑制的极限,还有不断创新理论而产生的新极限,等等。穹尽这些极限,应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作为一个重要大学,规划一、两项或其中的几个子项并扎实推进,成为先進的标志,我认为这就是不辱使命了。所谓顶层设计,是指凡在设立新课题、新专业,或招聘高级人才时,能规划发展至某种“极限”者为优先考虑,甚至是必要条件,并以此出发來规划。 7 ,纯理论学科问题。 这里主要指纯粹数学,理论物理学和自然哲学,包括宇宙物理学。世界知名大学如牛津,就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强者。以前我们国家贫穷,顾不上大力支持这些长远的基础学科,现在有条件了,应该策划了。首先是人才问题,更要严格挑选,宁缺勿滥。我国己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就是这类人才的典范,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是孕育这类人才的沃土,南方科大应尽心延揽。其次是管理方面,这些人才的薪酬可以不是最优,但要精心关照,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钻、迷”的环境。在工作上除研究外,应是数学、物理等基础教学的骨干。这个群体还是一个人才库,专业上稍加转变就可以是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甚至是领军人才。这里可以是多学科沙龙的会集处。这就是我理解的“厚积薄发”的大学精神。 8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科学、教育的大众传播平台。 大学网站的博客应有不同的层次,最外层是面向普罗大众的,声音是五花八门的。但仅有这一层就成了网络公司的min~yi调查了。这就要有萃取精华的机制,“层次”就是这个意思。要敢于表明网站主人的观点但又欢迎批评与讨论,设置一些专题或专业的论坛,入选的原则是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实事求是。体现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应是大学网站的灵魂。最里层则应该是学术型的,按专业分类的,可以登载各方面的包括來自民间的优秀论文,当然要经校方学术机构的审核。希望网站能和大学一起成长,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面旗帜。 不干则己,要干就要追求卓越,这是校长先生您展现给大众的形象,我也深受感染,提出的意见难免有不切实际之处,仅作参考。祝愿南方科大在您的领导下顺利成长,也祝您身体健康。 丘雪明 原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4/6 Email: szhbmei@163.com
20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Science: China Daring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s
LiangliangNan 2011-4-8 15:18
China Daring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s Its Doors Richard Stone SHENZHEN, CHINA —Let's say a pirate ship is 560 meters from a seaside fort. If the fort can fire a cannonball at a speed of 82 meters per second, at which two angles could you raise the cannon and hit the ship? David Shuk Yin Tong, teaching Physics 101 in English, poses that question to the inaugural batch of freshmen here at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USTC). A dozen hands shoot in the air. Now let's say the pirate ship is a new university that's taking aim at sacred cows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So far the vessel has not been blown out of the water. But the stress is taking a toll on its commander, Zhu Qingshi. “I haven't been sleeping well for months,” he confides. Last month, Zhu launched SUSTC, a bold challenge to the country's education system. Among Chinese universities, SUSTC stands alone in spurning the national entrance exam, or Gao Kao : it enrolls high-flying students nominated not only for their grades but also for their creativity and passion for learning. In another innovation, SUSTC faculty members are not given administrative rank. In China, Zhu says, many professors spend more energy climbing this bureaucratic ladder than improving their teaching. And whereas other mainland universities have two leaders—president and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Zhu holds both titles and calls all the shots. View larger version: In this page In a new window Young pioneers. SUSTC's inaugural class has placed their fate in the hands of Zhu Qingshi ( left ), who has persuaded scholars like Zhang Xianke ( right ) to join his revolution. CREDITS: LAN HAI/SUSTC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qualms about SUSTC's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he education ministry has not granted it accreditation. SUSTC “wants to operate in a totally new mode. That will be a great challenge,” says Hao Zhifeng, a vice president a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Guangzhou. Zhu, 65, had no illusions that the road would be easy. But if he can succeed anywhere, it's here. Thirty years ago, China made a momentous decision to experiment with a market economy in Shenzhen. “We need to do the same with our education system,” Zhu says. Put another way, says SUSTC mathematics professor Zhang Xianke, “China's GDP has risen, but now science and education need to rise. We need to improve the way our people think.” The fact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lowed SUSTC to set sail “is an indication of progress” toward education reform, says Gerard Postiglione, director of the Wah Ching Center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Zhu himself is exceptional: The physical chemist's pioneering work in laser spectroscopy won him election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t the age of 45. As president of CAS'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Hefei from 1998 to 2008, Zhu had a bird's-eye view as his teaching staff and students struggled to transform bookish smarts into creative sparks. Many talents, he observed, blossomed only after they went overseas for advanced training. “If China wants to become a leader in higher education,” Postiglione says, “more creative and deep-thinking students will have to come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That will require universities to reinvent themselves. Powerhouses like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both in Beijing, are attempting to do that through gradual evolution. Another initiative announced last week will try a hybrid strategy: New York University is partnering wi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o create NYU Shanghai. Expected to open in September 2013,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will also look beyond Gao Kao scores during admissions and enroll up to half its students from outside China. SUSTC is taking a more radical tack, with local support. Shenzhen officials “thought they could spend more money and build a better science university than Hong Kong,” Hao says. Shenzhen paid nearly $1 billion for the land for SUSTC's campus. Construction will cost another $300 million and is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in June 2012. SUSTC plans to enroll 200 students next year. Its target in 5 years is 300 teaching staff, 2000 undergrads, and 100 graduate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opened its doors 2 weeks ago to 45 freshmen at a temporary campus. Even this elite group has an outlier: 11-year-old Su Liuyi, who has already managed to wow his mathematics professor. “Su is not only clever, he also likes thinking. I've already introduced him to group theory,” says Zhang, who gave up a professorship at Tsinghua to come to SUSTC. The students know that they have taken a gamble in enrolling. “We don't have enough faculty, students, or even books in our library” to qualify officially as a university, Zhu says. Even if SUSTC expands as planned, the law requires many years of operation “before we can enroll Ph.D. students,” Zhu says. To overcome this hurdle, he must persuad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either change the law or grant SUSTC status as an experimental post-graduate institution. Zhu has nevertheless managed to reel in a few outstanding faculty members, including Zhang, Tong, who is a former deputy president of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supercomputer specialist Chen Guoliang. As an inducement for others to follow, Zhu is building a research endowment. “We want our professors to n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funding. They can focus on research,” he say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given SUSTC 3 years to prove it deserves accreditation. If the university fails to make that case, its graduates may have little choice but to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or jobs; few companies in China would recognize their diplomas. Considering the sizable sum that Shenzhen is investing in SUSTC, Hao says, “no one wants to see it turn into a high-level prep school that sends elite Chinese students overseas.” Zhu understands: “If society does not accept our students, it will mean we have failed.” On the other hand, if SUSTC prevails, he says, “it can be an example for the whole country.” 《Science》原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2/6026/161.full
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技大学举行2011春季开学典礼
ivychang_cas 2011-3-22 09:20
转发自南方科技大学官网 2011-3-21 21:34:30 2011年3月20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2011春季开学典礼在启动校区隆重举行,来自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圳市人大、深圳市政协、国内科教界代表、国外友好学校的领导和代表、深圳兄弟院校领导、知名企业家代表、南科大教师、首届教改实验班家长代表在内的150名嘉宾到场观礼。 朱清时校长迎接全国政协王志珍副主席 王穗明副书记(左)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欢迎王志珍副主席 陈国良院士题词 丁学良教授题词 杨学明教授题词 人大附中乜全力副校长、肖远骑副校长与该校考入我校首届教改实验班的程齐家同学合影 升国旗仪式 全国政协王志珍副主席、朱清时校长、教师代表李元杰教授、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后致辞。大会还举行了南科大首次社会捐赠仪式,向热心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企业家表达敬意。 朱清时校长与深圳市委王穗明副书记(右二)、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闫小培副主任(右三)、我校韩蔚副主任合影 王志珍副主席致辞 王志珍副主席在发言中对南科大教改实验班首批学生表示祝贺,认为南科大的筹办对中国教育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将在今后几十年更加凸显。 朱清时校长表示,创办南科大就是要总结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回答“钱学森之问”,南科大将秉承崇尚真理、以学生为本的校风和文化,努力培养既具有健全人格,又具有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马蔚华行长致辞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致辞时带来好消息:招商银行将在南科大设立奖学金,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每人1万元的奖学金。马蔚华说,学生们选择深圳、选择南科大,就是选择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求学环境,招商银行对这些学子将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代表李元杰教授致辞 学生代表李荣蓬致辞 学生代表杨鑫致辞 朱清时校长向热心南科大事业的企业家颁发证书 全国政协王志珍副主席、深圳市政协陈思平副主席与同学交流 葛墨林院士与同学交流 马蔚华行长与同学交流 李浦教授与同学交流 魏承思教授(左一)、袁明教授(右二)与同学交流 邢予青教授与同学交流 张贤科教授(左二)与同学交流 朱清时校长与同学交流 3月1日,我校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同学顺利报到,随后赴广州开展军训活动。15日军训结束回校后,即于16日开始进行为期3天的入学教育,其中有朱清时校长的讲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张景中院士的讲座“第3代的微积分”,李泽湘教授的讲座“学以致用,幸福成才”,李浦教授的讲座“Spirit, Math and Engineering”等。3月18日,同学们还开展了“认识深圳”的活动,包括参加深圳市“中英街3·18警示日”活动,参观深圳市图书馆、书城,以及欣赏深圳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相约春天》。 从3月21日起,已经完成军训的南科大首批45名新生将迎来第一节课,正式开启大学生涯中各门功课的学习。 朱清时校长在2011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王志珍副主席,尊敬的王穗明副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各位家长: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翻开历史的一页新篇章。 南科大是国家教改的综合试验校。教育部,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总结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办一所高水平的体制创新的研究型大学。” 新办这样一所大学是深圳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是香港科大和许多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更是我国高教改革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必要探索。它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认同,也受到全体深圳人民的热烈企盼。 虽然南科大要迅速地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是改革的目的就是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在过去三十年改革的历程中,深圳精神就是“敢闯”。南科大把“自主招生”、“自授文凭”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内容,在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我们迈出了自主招生的第一步,今天的典礼标志着第一期教改实验班正式起动。 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目前南科大只有45位学生,和差不多同样多的教职员工,但是她像初生的婴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南科大将探索如何回归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为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已经制定并上报了“南方科大管理暂行办法”和“南方科大理事会章程”,一旦批准,我们将“依法治校”,不再以行政权力治校。 南科大的校风和文化,一是“崇尚真理,追求卓越”,我们要用开放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献身于对真理的追求。在我们的校园里,谁掌握真理就听谁的;每个人都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和贡献受到尊重,而不是靠他的权力和级别;二是“以学生为本”,因为任何学校办学是否成功,归根结底是看她培养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在今年的“两会”上,一些政协委员就建议,南科大不要只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也要培养一些未来的大学校长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南科大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一流的知识,而且要帮助同学们培养起健全的人格,以及好奇心,兴趣,想象力,直觉和洞察力这些创新人才必需的能力,也要培养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要获得这种能力,更要运用这最可宝贵的能力来确立自我。 同志们,同学们,承载着全国人民,特别是深圳人民厚望的南科大今天启航。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我们热烈欢迎有理想的同学们参加第一期教改实验班!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四年时光,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和人生宝贵的财富! 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关心和帮助南科大的领导,朋友和家长!特别要感谢招商银行马蔚华行长和罗坚,王加中和郭继东先生,你们给南科大的捐赠是在引领社会文化! 谢谢大家!
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科大成功的唯一途径:聘请真正热爱教育的管理者与教师
热度 5 wangxh 2011-3-8 19:48
南方科技大学成功的唯一途径: 聘请真正热爱教育的管理者与教师 。 名词解释 : “真正热爱教育”——绝对不能高薪,差不多就行了。比如保持与原工资待遇差不多,等等。 “热爱教育的管理者”——不一定是大科学家,但一定是懂行的教育家。比如说,嗯嗯嗯...没想起来有谁(俺肯定会有的,只是俺不知道而已)。 “热爱教育的教师”——不一定是大科学家,也不一定是懂行的教育界,但一定是真正爱学生的、真正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捐尸”的、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一生、为全人类解放事业“生命不惜战斗不止”的教师。不能全是这种教师,但一定要占大多数,因为即使全是这种教师,时间一长也会“分化”的,这是自然规律。这样的教师好找,比如说俺喽。您别发怒,也许您更是,但俺不是不知道您嘛! “大学”——“大学”之谓“大”,皆因“大师”,非“大楼”之谓,然也。不过,俺看问题就愿意反过来看看。请问:如果大学只留下“大师”,把其他教师与工作人员都开勺子,还叫“大学”吗?充其量称为“大师群”。 辨析 : “别相信哈佛神话,‘7人’只是一个传说!”——哈佛大学刚成立时,的确只有7位学生。但是依此为榜样想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已经破灭了N多次,劝君不要一意孤行。如果“哈佛大学”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矗立起来,我们早就不羡慕哈佛了,劝君不要继续做梦。 后记疑惑 :俺这篇博文与南科大一样独树一帜,为什么大家不给推荐一把呢?
个人分类: 社会|317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我就想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大学
JYH64J98Y99H 2011-3-4 09:42
南科大校长谈曲折办学经历称只是大学CEO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4日04:01 人民网   去年7月,正式发布的国家教改纲要,明确提出克服高校行政化倾向,提出要“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正在筹办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几个月前,南方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该校也于近日招来了首批新生。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说,该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大学,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兴建,他是学校聘任的校长,“去行政化”是南方科大的内部管理模式。在他的设想中,要将南方科大办成加州理工一样的创新研究型高校,而他只不过是个CEO。   南科大成立恰逢其时   新京报:南方科技大学成立历经曲折,这是你所预料到的吗?   朱清时:我答应去当校长的时候,就是想建研究型大学,我感觉顺理成章就能办,但是现在感觉并不是那么容易,还有些困难。新成立的高校只能渐进式发展,从专科学院到大学,再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等等。所以我今年提出要从法规制度上推进教育改革。   新京报: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已获教育部批准,学校的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南科大也是政府出资兴办的公办大学,但是去行政化是一种管理模式。南科大成立理事会,大事由理事会裁决,经过理事会讨论后,大家投票决定,这是解决行政干预的好办法。我这个校长只是一个CEO。   新京报:南方科技大学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地方在哪里?   朱清时: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法办校,我们是个公办大学,理事会是我们的“老板”,也是按照法律来治校。其次,学校采取书院式管理,学生和老师住在一起,随时都能请教老师。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我们只准备招收数百名学生,老师多,学生少,要把南科大办成精品学校。另外,我们的学生头两年不分专业,第三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新京报:南方科技大学获得批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推动?   朱清时:南科大成立恰逢其时。首先全社会都希望教育能够改革。正如钱学森提出的问题,中国这么多高校,为何很少培养出高度创新型人才。有了南科大,至少可以试试。   其次就是深圳市的愿望,深圳市政府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筹办过程,希望在深圳也能崛起一个类似的大学。所以在我去之前,南方科技大学这个名字就起好了。另外,还有我个人的理想,中国高校这么多年的发展,千校一面,都是走的一个路子,我想办一个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大学,办一个创新研究型的学校。   要回归到现代大学理念   新京报:你所说的研究型大学是什么样子?   朱清时:我就想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是教授治校,像以前的梅兰芳剧团一样,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让梅兰芳唱好戏,我们的大学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科研,教授治校,让学术主导。   新京报:目前我国高校管理是什么现状?   朱清时:我们很多高校都是行政主导,学校谁的官大就听谁的。另外,我们以前给大学的功能赋予的太多了,大学要承担很多事情。现在我们要回归到现代的大学理念中间,教授治校,办成梅兰芳剧团一样的大学。   新京报:高校去行政化目前有很大阻力,你对这项改革有信心吗?   朱清时:教育的问题跟1978年前的农村问题一样,农村经过30多年的改革,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深入人心,教育问题比农村问题容易,只是一直没有进行改革。相信我们有这个改革理念。   自我定位是一个探索者   新京报:很多人把南方科技大学看做是大学中间的异类,你怎么看?   朱清时:任何一个新事物都要大家理解了才好办,我觉得这一年多,社会公众都开始关注这个话题了。去年两会时,我提出高校去行政化,很多人还不理解。后来,辽宁省就有6所高校进行了去行政化改革,在全球遴选校长。   新京报:外界称你是教育家,你对自己怎么看?   朱清时:我一直以来对自己定位是一个探索者。   本报记者 涂重航 相关链接: 南科大校长称招考比高考更严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3日01:46 京华时报 昨天,北京会议中心,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胡雪柏摄   毫无疑问,朱清时是去年风头最劲、也最难的大学校长。   宣称要在中国打造一所“教授治校”的大学,这位卸任的中科大校长先是以63岁高龄出任正在筹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而后又在教育部未批复的情况下,擅自拍板:自主招生、自授文凭。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朱清时报到。他称,今年两会,他希望推动教育法规修改——因为现有的大学筹办制度,好比“别人要造豪华别墅,你要求人家先盖个猪圈”。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   昨天中午,在北京会议中心教育界别报到点,朱清时风尘仆仆地赶来。从穿着短袖的深圳突然来到穿着棉大衣的北京,这名65岁的老人很不适应,出现了感冒的症状。   面对众多专程等候他的记者,老人抱歉地要求,先给他一个午休时间——在新闻联络员的采访等级表上,朱清时是记者点名率最高的几位委员之一。   3点半,朱清时下楼。20多名记者将他团团围住,他面前的茶几上排满了各式录音笔,很像一个小型媒体见面会。   南科大像一条鲇鱼,正在搅动中国教育这个深潭。筹办中的南科大提出了“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的理念,并宣称要像香港科技大学一样,用5到10年时间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这项尝试的牵头人就是朱清时。当时,他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退休不久。在中科大校长任上,他坚持8年不扩招、“原生态参与评估”,获得了网友“中国最牛大学校长”的称号。   为什么要接这个“知道很困难,做了更困难”的英雄帖?昨天,这位65岁老者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来作答。   朱清时称,请他做南科大校长,他起初并不愿意。后来有人劝他,他就应了——“当年想改革没有条件。这算是一块试验田。我一辈子都在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奋斗,到退休,改革成效还不大,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去试一试,不可推辞。”   【学生交付给南科大的是一生的前途。所有学生,都在分担学校改革的风险。】   这一年,南科大的艰难、勇气已众所周知。   去年年底,教育部允许南科大筹办。但在现行法规下,南科大获准招生得等到多年以后。去年12月,在教育部还未批复可以招生的情况下,朱清时自己拍板:自主招生、自授文凭。随后,首批45名学生入校。   对南科大来说,最艰难的一年已过去,朱清时却有了更多的压力。他称,“过去有很多的可能性,甚至我也可以选择不干了。现在收了学生,就要背负起这45人的命运,一直干到把他们送走。”   他觉得,“学生交付给南科大的是一生的前途。所有的南科大学生,都在分担着学校改革的风险。”入校时,双方签署了一份协议。文中有这样的字样:“双方完全理解存在的风险并自愿承担风险”。作为补偿,朱清时安排,每个学生可获得1万元生活补贴。   同时,为了对得起这些冒险读书的学生,朱清时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从全球请来教学上最好的老师,还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精心来为学生编排课程。教师中,有MIT的人类学教授,有院士,也有原明报主编等。   面对在场的20多个记者,朱清时很认真地说,“我希望这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4年。”   【如果你想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豪华别墅,不能先建猪圈啊。】   几天前,教育部表态支持南科大进行的高教改革。   昨天,朱清时表示,他希望这个支持来自法律法规方面。“这一年多艰难行进,不完全是人为困难,更重要是旧的教育体制法制化。”   他认为,教育人士把他们理解的好的教育方式制定成了法律法规。但在30年前,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研究型大学。按照现有规定,中国高校只能渐进发展,想建一个大学,要先办成专科院校或者初级学院,等人都配齐了再评审合格升格为大学,然后再申请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最后再申请博士点。“每一个申请都要好几年,都要剥一层皮。”   他觉得,“实际上,世界上很多诞生优秀学生的大学,都是一步到位建设成研究型大学的——因为他们是用最新的思路,没有包袱,所以办得好。在我国,这条路已经被堵死了。”   这位文雅的老人引用了一个粗俗的比方,“如果你想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豪华别墅,不能先建猪圈啊。从第一块砖开始,你就要按照豪华别墅的要求去做。办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样,从招第一个人起,就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去招。如果先招三四流的教师,在他们的基础上再招一流人才,很难。”   【如果还是得不到批准,我们就继续尝试自授研究生学位。】   目前,在现有体制下,南科大通过教育部的研究生招生资格的事看上去遥遥无期。   朱清时有自己的算盘。他设想,实在不行,研究生也像本科生一样自授学位。“在建校之初,我们不能把所有困难的事情都干起来。等到我们有很多人才资源,如果还是得不到批准,我们就尝试自授研究生学位这条路。”   朱清时的底气在于生源——今年南科大春季招生完全采用自主招生的办法,对生源录取,朱清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招生改革必须成功,要经得住推敲,不能任意招生,更不能降低标准。”   有人问过他,自主招生,是不是“不需要高考就能进入南科大”。   朱清时回答说,“我们比高考还严格,高考只是笔试,我们还有面试、能力测试、心理测试。我们的笔试是无懈可击的,是最权威的机构出的,可供历史查证。为了社会公平,也为了南科大的将来,一定要用最严格的办法,选出最没争议的人才。”   【南科大没有朱清时,要照样运行。这是我的目标。】   有人认为,是朱清时个人的魅力和人脉在推动南科大的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朱清时,南科大就没有办法运行下去。   朱清时称,他原本也想着过来做个轻松校长,可到了才发现,学校筹备之初困难重重,前途不明,难有优秀人才加盟,更别说和原来中科大一样的团队。所以看起来好像都是他一个人在做。   他目前的目标,是打造管理团队和学术团队,“只要建立这两个团队,就不是我一个人在运作。到时候,任何人离开,包括我离开,学校也能正常运转下去。这是我的目标。”   南科大已开始慢慢前行,但质疑的声音仍旧不少,有人认为,南科大只有在深圳才能实现,不具备全国示范性。   朱清时不以为然,“30年前小岗村包产到户,所有人都觉得不可复制,是犯法的,现在全国都推广了。深圳最早拍卖土地,当时违宪,都觉得特区乱来,现在也都在复制。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做得好不好。”   朱清时称,在他的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充满活力,是个纯粹的学术性机构。   他喜欢以梅兰芳剧团举例。“剧团成立时,一切都围绕梅兰芳能唱好戏在做。真正的大学就应该这样,围绕‘怎么把学生教好,怎么把科研做好’来运作,一定要学术至上,不要给这个机构赋予太多其他职责。”   对即将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这位老人评价,“写得很给力,但下一步要看怎么去落实”。   京华时报:去年两会你关注了哪些问题?   朱清时:去年提的最多的是“教育去行政化”,这也是我们南科大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京华时报:一年来这个问题进展如何?   朱清时:去年“教育去行政化”的讨论引起很大变化。两会后不久,辽宁就有5所公办高校开始换校长,走出了过去从来不敢想象的一步:对全社会招校长和领导干部,并且全部到位。现在更多的学校和地区都酝酿在全世界招聘校长和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去年两会上的这些讨论,也许就没有这一步。总的来说,“教育去行政化”已经起步。   京华时报:就这个问题,你还打算做什么?   朱清时:目前的关键是法律法规支撑。南科大也在努力做这个尝试,我们已经拟出了南科大的管理条例,通过市政府认可后进行试点。如果成熟了,还要通过人大进行立法,成为“南科大章程”,这样办校就有法可依。任何地方要去行政化,都需要依法治校。不让行政官员事事干预,要有个妥善的办法。   我们的管理条例规定,学校的治理结构是三个委员会——党委、学术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其中学术委员会代替过去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等,处理一切和学术有关的事,主力是学校教授。行政委员会管理学校的行政事务。   京华时报:今年你打算关注哪些问题?   朱清时:就是关于原有法律法规的修改。比如不能直接建研究型大学这条。我今年的使命就是把这件事说清楚。这一年我们在招聘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因为我们刚开始建校没有研究生的招生权,而一流人才往往要求能招研究生才来,因为他们不可能等你到能招研究生。症结就在这里。法律修改好了,我们才真正解放了,才能放手改革。   京华时报:本届任期已过大半,你还有哪些愿望希望在换届前完成?   朱清时:其实还没有想过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近20年,也在推动一些事情,显然不能都在一两年解决,只能往好的方向走。今年我希望教育法律法规的修改也能慢慢有变化。   我还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自授文凭,让社会来评这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该不该继续办。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子入学南方科技大学,我要感谢人大附中
热度 58 ivychang_cas 2011-3-1 16:21
2011年2月27日,就像2月中旬面试时一样,儿子仍然是一个人去了深圳,到南方科技大学去报到,据说儿子是唯一一个独自报到的孩子。当天我给儿子短信,嘱咐他一定要做个大气之人,要胸怀宽广,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努力,为自己的母校人大附中争光,做个优秀的大学生。 有幸考入人大附中,孩子有了长足进步 儿子初中在一所普通中学读书,毕业后非常幸运地考入人大附中学习。当年我儿子是北京市三好生,入学分数是517分,根据网友教子砖家的查证,在人大附中统招生和推优生中我儿子的入学分数是最低的。 人大附中的学生将优秀视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求,这种氛围感染着我儿子,不仅学习成绩有了长足进步,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提高,举些例子吧。 学习成绩不断进步。高一时儿子分在在普通班,压力很大,但是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高二分班时进入了英语实验班学习。进入英语实验班后我儿面临着新的挑战:按学校要求学习第二外语。因为班里的同学已经学了一年的第二外语,儿子必须在努力学习其他课程的同时再选一门外语学习,并在半年的时间里考取初级证书。儿子将来想学习机械工程,认为德语也许是需要掌握的语言,于是选择了德语。 学校充分考虑到几位刚刚从普通班来的学生的需求,特地安排了老师为孩子们补课,儿子最后以优秀的成绩如期获得了 A1 级考试证书。高三时孩子的学习状态不错,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时,在海淀区的排名在360名左右,比中考时成绩在海淀区的排名进步了2000多名。 积极参与学生组织。儿子高一时当上了副班长,通过竞选进入学校学生会组织部,做了一名干事,参与组织了一些学生活动。高二时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参加了人大附中国学社。 获得学校歌舞嘉年华比赛亚军。人大附中不仅学习成绩顶尖的孩子数不胜数,而且艺术人才济济,但是儿子很有自信地参加学校每年一次的歌舞嘉年华比赛,经过初试、复赛和决赛,儿子凭借一曲“一剪梅”和竹笛演奏展示获得了亚军,在校园火了一把。2010年胡锦涛主席到人大附中考察的时候,儿子和其他同学一道在旁边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艺:吹奏竹笛。 受益于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高中三年儿子选修了素描、创业与领导力、神奇纳米、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足球、德语以及一些英文选修课,有些选修课是知名大学教授、中科院研究研究人员和一些外教开设的,儿子的视野得到不断拓展。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儿子完成了“自行车轮胎气压与行驶性能研究”,获得了学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一等奖。 养成了锻炼健身的好习惯。儿子从小就不怎么喜欢运动,中考之前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很是吃了一些苦头。但是进入高中后孩子开始养成锻炼的习惯,喜欢上了足球,即使在非常紧张的高三时期,也坚持每天1小时的锻炼和健身 ,现在儿子的身体已经很强壮了,成为一个很结实的男子汉。 人大附中支持儿子报考南科大 人大附中的学校领导非常支持我儿子报考南科大,元旦之前刘彭芝校长和乜全力副校长专门召集有志于报考南科大孩子的家长,鼓励家长支持孩子报考南科大,学校也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经过笔试有两个孩子进入复试,但最后另一个孩子选择报考北清,只有我儿子坚持去复试,并最终被录取。儿子去人大附中办理各种手续时,学校尽可能提供了帮助,并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写到这里,我又给儿子发了个短信,嘱咐儿子要有刘彭芝校长“人生为一大事来”的气度和胸怀,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将来推动“中国创造”,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并回馈自己的母校人大附中。
17933 次阅读|63 个评论
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南方科技大学
热度 2 自我源于思考 2011-1-17 22:49
刚才得到消息,南方科技大的准生证下来了,真让人期待!它会以什么样子面世呢? 虽然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并不会因为一所大学的成立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但它毕竟是我们科教界的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变革成果,为之欣慰! 愿南方科大能够顺利发展,为明日中国培育出栋梁之材!
个人分类: 点滴|28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说“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
热度 4 weijia2009 2011-1-13 03:00
刚读了曹聪兄的博文《朱清时教授的眼光》,颇受教益。文中引用的 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这句古语折射出南方科技大学建成亚洲一流大学的远景似乎高度不足,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无疑将制约大学未来的发展。该博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2853 ) 我同意曹兄的我们缺乏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这么一说,但还是想稍稍补充几句我的个人看法。我的内心对于这个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的定义一直是模糊的,我倒是觉得我们最缺乏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万丈高楼平地起,楼宇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但地基是首要的。 多年来我们各行各业都一直在冲世界一流,冲得动静最大的莫过于中国足球了。引进国际机制办了商业化的俱乐部,修了一流的绿茵场,球员薪水也达到了国际水平,请了不少具有世界一流眼光的洋教练。但如果你(忍着必发火)打开电视看几眼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球员在场上实在是技不如人,踢不出行云流水般的传切配合,攻防两段的表现可以说是棋输一着,缚手缚脚!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足球场上最起码的传接球技术、跑位意识和阅读比赛的能力都是先天不足的,这又何来世界一流的可能性?他们是法乎其上,而久居其下啊,以这种技术根底连近邻的日韩都根本无法超越! 两年多前我访问过一个英国的大学 - Brunel University。Brunel大学位于伦敦西区,学校规模很小,也很年轻,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我参观了它的生物工程研究所。至今还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研究所不像很多中国相关研究所那样设立了门类齐全的研究方向,而是专注于液体传输和分离技术。我记得他们介绍了自主研发技术的两个应用,一个好像是在太空实验室(液体生物样本传输和分离上)的应用,另一个就是在我们天然药物领域目前正得到广泛应用的高效逆流萃取技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的一个普通的研究所能给参观者带来深刻印象的不是它的大气象,而是其很专很实的研究定位、并能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的应有的贡献。他们的这种在我们很多人的眼里似乎很小儿科的创新研究定位很自我,但给科技领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和推动;反观我们那些具备大投资和大视野的大单位,在科技上的贡献往往是捉襟见肘的! 在我的博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我们当地的一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Davidson College。它只有大学部,规模很小,没听说过有世界一流大师,当然更不会去效法他们本就不以为然的哈佛或耶鲁校园。但也是邪了门了,多少美国家庭愿意把最有才华的孩子往那儿送。前些天有一位交大的同事跟我讲他的儿子选择了Davidson College,也就是说这个居于北卡乡村一隅的学校,其名声已经远达中国的大上海了!我想主要原因无所谓法乎其上还是其中,而是坚持以自己为主,基础工作做得好,建立了最优秀本科生教学和培养模式,因而应了那句老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实一所大学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高的立意、或想引进谁、想效法谁。大学首先要有自我!高度和眼光是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一个学校如果在创建伊始就跪在别人的后面寻找先进的脚印、不去想着建立自己的基础优势和风格,就别想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学生。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圣诞的时候我曾问儿子,我们带着你跑了世界上不少地方,你跟爸爸说说在你的记忆中哪家饭店、哪家旅馆最好呢?我儿子一本正经地思考了下,回答说:我认为饭店中Red Lobster(一家连锁的美国海鲜快餐店)最好!我很不屑地问:这家饭店怎么可能是最好呢?儿子说,因为他们在餐前给提供最好吃的蒜香小面包,而且可以随便要,免费的!他接着说,至于宾馆嘛,应该是Chapel Hill的Siena Hotel。我又奇怪了,问,那是间四星级的宾馆,难道它超过你住过的几家五星级宾馆吗?儿子说,我喜欢宾馆里装潢的很多画。我想起来了,那家宾馆的墙上布置的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彩印作品,看来儿子的艺术细胞已经异乎寻常的丰富了!我正要表扬他,结果儿子接着又说了一句话让我改变了主意。他说,我觉得那些画上很多小男孩和大人的小JJ都露在外面,说明这家宾馆实在是太cool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00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校名起得有点乱?
Bobby 2011-1-12 15:41
引子: 潘学峰的博客《南方科技大学英文校名必须商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3552 李世春的博客《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恰到好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3647 一、如果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也仿照香港科技大学(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 HKUST ),那么就 South China or Southern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二、中文名与英文名感觉都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称中科大,中国科大,中国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USTC )撞车。况且,安徽合肥算不算中国南方? 三、大学校名离不开中国二字,仍然是单一分配体制下的特权思想在做怪。现在有不少高校都改了名字,有条件的都争取在校名前面冠以中国二字,对内可以独占国家级及部级资源,强占宣传制高点,对外好象怕别人误会是美国的大学。其实,跳出这个小圈子来看,你看看, 2010 年的世界大学排行榜(见文后附录)中有多少大学前面冠以国家名字的? 四、大学名字既不必冠以中国及南(西、东、北)方,也不必科技,办学要有雄心,名字也要起得有创意。当然,在国内这种文化背景下,故意这样起也是有其积极意味的。 2010 年的世界大学排行榜 1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美国哈佛大学 2 Yale University 美国耶鲁大学 3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英国剑桥大学 4 University of Oxford 英国牛津大学 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 6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 7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8 University of Chicago 美国芝加哥大学 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10 Columbia University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1 Un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12 Princeton University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13 Duke University 美国杜克大学 13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15 Cornell University 美国康奈尔大学 16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洲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17 Stanford University 美国斯坦福大学 18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国密西根大学 19 University of Tokyo 日本东京大学 20 Mcgill University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21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22 King's College London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23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英国爱丁堡大学 24 Eth Zurich(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25 Kyoto University 日本京都大学 26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香港大学 27 Brown University 美国布朗大学 28 cole normale suprieure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29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英国曼切斯特大学 30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国立大学 3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2 University of Bristol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33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国西北大学 34 cole Polytechnique法国高等理工大学 34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3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7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澳洲悉尼大学 38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洲墨尔本大学 39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 40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美国纽约大学 41 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42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 43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澳洲昆士兰大学 44 Osaka University 日本大阪大学 45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 46 Boston University 美国波士顿大学 47 Monash University 澳洲莫纳什大学 48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49 Trinity College Dublin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50 cole Polytechnique Fdrale de Lausanne 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 50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北京大学 50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 53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54 Dartmouth College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 55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56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清华大学 57 Universitt Heidelberg 德国海德堡大学 5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5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华盛顿大学 60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 61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62 Emory University 美国爱默里大学 63 Uppsala University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64 Leiden University 荷兰莱顿大学 65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66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67 Utrecht University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 68 University of Geneva 瑞士日内瓦大学 69 University of Warwick 英国华威大学 70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71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72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73 University of Glasgow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74 University of Alberta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75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英国伯明翰大学 76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77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78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78 Rice University 美国赖斯大学 78 Technische Universitt Mnchen 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 81 University of Aarhus 丹麦奥胡斯大学 81 University of York 英国约克大学 82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83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澳洲西澳大学 83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 86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英国诺丁汉大学 87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88 Lund University 瑞典隆德大学 8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 90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91 Universit de Montral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91 University of Helsinki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93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93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nchen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 95 Kaist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 96 University of Virginia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97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美国匹兹堡大学 9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99 Purdue University 美国普渡大学 99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 100 Sussex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 来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172493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6217 次阅读|4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恰到好处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1-12 12:01
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恰到好处 博友 潘学峰的博客 说: 南方科技大学英文校名必须商榷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of China 这里的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中的 SouthUniversity 很觉得不合适。应该改为: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ofSouthChinaor SouthernChina 俺的观点是,蓝颜色的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 更能启发人们对这所大学的期待。 说实在的,俺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命运不太看好。因为在中国,办大学属于意识形态工程,而 朱清时 先生对意识形态领域基本上是外行,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专业不太对口。 但是,俺对南方科技大学的英文校名却是要赞赏的。想一想, 朱清时 先生在国际上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应该说对英文也是很精通的。再说,作为校长,对自己(学校)的英文名字,也是很在乎的。 如果像博友潘学峰所说,如果把蓝颜色的英文名改为红颜色的英文名, 意思就是在位于 SouthChinaorSouthernChina 的一所大学。中国的大学多了,这看不出南科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而蓝颜色的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就不同了。 她强调了南科大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大学中的一所 南大学。 我们把哲学分为 西方哲学 和 东方哲学; 文化大革命时,把风也分为 西风 和 东风 。 和东西比较,南和北还是比较温和的词汇。况且南科大就在南边,这样就叫做南大学。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of China 至少从字面上可以看出,一所新的大学( 南大学 )在中国拔地而起!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8563 次阅读|5 个评论
厚望、期盼、迷茫、纠结——2011年的南方科技大学会怎样
ivychang_cas 2011-1-11 18:18
我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关注不仅缘于对教育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要参加2011年高考,而他恰恰将南方科技大学作为自己的一个选择——如果能够考上,他决定去尝试这个人们热议的实验...... 很多人关注南方科技大学,但是这所正在筹建中的大学却至今不清晰,在我的印象里甚至就像海市蜃楼,美好的愿景吸引着我,但是理性和作为父母的责任又让我不能放心地相信那就是未来的现实。说实话我虽然是个不保守的人,对孩子也非常民主,但是让我下决心同意孩子报考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实验班,我真的非常纠结。 很多人对南方科技大学寄予厚望,充满着期盼,但是目前的状况的确让人感到很迷茫,尤其是可能参与实验班的孩子家长,会感到很迷茫、很纠结。盼望筹建中的南科大在2011年能够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能够在师资筹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更希望能够招到优秀的学生,开始她那充满迷人色彩的改革之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的招聘信息真的那么重要吗
热度 2 jove20020 2011-1-10 20:27
朱清时教授的眼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2853 简评南方科技大学(筹)的2010年教师系列人员招聘公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2227 南方科技大学的招聘信息一出,立即让N多人失望,至于吗?所谓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究竟是不是如此?相信N多人都会有各自的观点,观点正确吗?各自思考。 太极阴阳转换之妙,又有几人懂?面对国内政治体制###弊端,朱教授敢于破例实施先斩后奏的决策已经让人敬佩,尤其面对国内如此复杂的环境,敢于走出去也是一种修为。 身处国内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N多多人,应该好好思考,什么是一流人才,什么是一流教授,没必要加上“国际”二字。应该再简单点,只说一流人才,当然最后需要学校严格把关,充当伯乐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国内体制下的N多所谓伯乐项目评审者已经腐朽,也是让人产生怨言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就是体制问题,对于此不想多说,但有一点要说,是人,体制下的人,人的所做所为逐渐加速破坏社会风气,在本就浮躁的社会风气之火上慢慢加油,都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是一些人连发芽的根都没有了,可悲呀!以至于让国内所谓学者含水且加盐的概率暴增,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然而国外呢?N多也不过尔尔。现在应该关注的是最后招到的都是什么层次的人才,最后能坚持为该校服务的人才又处于什么层次,这才是关键,招人的标准未必就是最后的标准。 将帅之才在于精心挑选所用之人,条件可简,只要真正有才就好。会吸纳,会用,而又不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这才是最后成功之作。能否演绎不拘一格的风采,只能板凳。 至于朱教授能否成为真正的将帅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不想做什么评价。 小博希望南方科技大学能够腾飞,且能率先走出一条独立于国内体制的健康之路。 好运 (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30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简评南方科技大学(筹)的2010年教师系列人员招聘公告
热度 10 nli2233 2011-1-8 09:15
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大致的背景是:深圳市政府决心以自己雄厚的财政背景为依托,大力投入,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大学,并在 15-20 年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以改变深圳作为国内一流的大都市但没有一所国内一流大学的尴尬局面。深圳政府聘请了以改革派著称的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为首任校长。朱校长的执政理念里面,最为人称道的是与国际潮流接轨办学,并实行大学去行政化。学界对朱校长的举措是持普遍的赞同态度的。 不过,最近看到南方大学 2010 年教师系列招聘的消息,让我多少有点吃惊。因为,这则招聘消息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似乎背离了南方科技大学建校的初衷。具体说,一是背离了一步到位建设一流大学的初衷,二是背离了与国际接轨的初衷。南方科技大学(筹) 2010 年教师系列人员招聘广告及岗位要求附在本文后面。其网址分别是 http://www.zwzsw.com/NewsInfo.aspx?id=22093 ,和 http://www.zwzsw.com/NewsInfo.aspx?id=22095 。 从招聘岗位要求看,南方科大的招聘对象分为四个等级:领军教授,讲座教授,教授,副教授。硬指标要求是:领军教授必须有在国际知名大学担任正教授的经历,讲座教授需要有在国际知名大学担任副教授的经历,教授职位要求有在知名大学(注意:没有了国际两个字,说明国内知名大学就可以)担任副教授的经历,副教授职位要求有博士学位并 5 年以上研究工作经历。 这不免给人一个印象:就是南方科大的领军教授相当于国际知名大学的一般教授,讲座教授相当于国际知名大学的副教授,教授则相当于知名大学的副教授,副教授则是有博士学位加 5 年研究经验的年轻人。应当说,这个要求跟国际一流大学师资的要求差距甚大,就算距离亚洲一流大学师资的要求,还是有相当距离的。也许南方科大的打算是,把这些人招进来,凭借先进的办学制度、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优厚的待遇,把他们培养成为一流大学的师资。这样或许是有道理的。不过,果真如此的话,所谓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大学的打算就成了空话。 其实,如果强调与国际接轨的话,南方科大招聘广告里面的那些硬条件统统应该删除。至少在美国,著名高校招聘的时候,教授职位并不硬性要求应聘者有副教授职称,副教授职位应聘者有助理教授职称。一般而言,硬性的规定只有一个,就是本专业的最终学历(一般是博士学位)。对于讲座教授、一般教授、副教授职位的要求是通过那些软性的描述来区分的。在具体招聘的时候,则由教师组成的招聘委员会成员掌握尺度。一般而言,招聘委员会还是会遵从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进阶次序来考虑应聘者的,而应聘者也是按照这样的次序来确定自己应该申请的岗位的。本文附了一个例子,是美国东北大学招聘政治学教授的广告中的 responsibility 和 qualification 部分,供参考。 不做硬性规定的好处,第一是要政治正确,避免被指责歧视;第二,是给特殊人才留下活口。举几个例子:研究经济学复杂性理论的 Brian Arthur 在 37 岁成为斯坦福最年轻的讲座教授之前,没有担任过教职,只是获得 Ph.D. 之后在纽约一家研究机构做了 3 年助理研究员,然后在奥地利一家研究机构做了 5 年研究学者( Research Scholar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之前,也没有担任过教授职务。我们中国的例子,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钱颖一教授在成为伯克利加州大学正教授之前,也只担任过助理教授,而没有副教授的经历。 上面批评的那些太过明显的硬条件规定,实际上是大学管理行政化的一个体现。行政化才喜欢一刀切,才喜欢排比数字,才忽略科学共同体能够对同行做出更客观的评价的事实。这是跟去行政化理念背道而驰的。 不过,在我看来,那些硬条件规定还不是南方科大招聘广告里面最令人不放心的部分。最令人不放心的,是招聘广告上的第四条,抄录如下: 四、聘期:根据岗位要求及应聘者条件,原则上试用期 1-3 个月;首聘期 1-3 年不等。 根据这个聘期,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来南方科大工作,准备应聘领军教授或者讲座教授的岗位,因为你已经在国际知名大学获得了副教授以上的职位,一般而言,这意味着你已经有了终身教授岗位,你应聘南方科大的结果,是失去了终身职位,获得了一个 1-3 年的合同工作,而且还有 1-3 个月试用期。我理解,这个试用期的意思是,如果校方不满意,可以在 3 个月内叫你走人。 这个约束比美国的大学招聘的条件苛刻多了。在美国,即使是一般的 tenure track 岗位,也是合同三年一签,而没有什么试用期一说的。这样的条件,对于那些已经拿到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职位的人而言,能有多大的吸引力? 再多嘴一句:希望南方科大把招聘广告岗位任职条件里面讲座教授条件的第( 2 )条删掉。这一条的内容是:年龄在 45 周岁以下(特殊情况不超过 55 周岁)。这种赤裸裸的年龄歧视条款,至少在美国是犯了大忌的。南方科大要在管理上跟国际接轨的话,这中条款最好坚决避免。其实,操作上,括弧里面的话,已经让这个条款名存实亡了,何不索性删掉呢? 跟许多人一样,我对朱校长是充满敬意的,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前景是充满期望的。爱之深,才会关注它,批评它,不希望它出问题。 附件一: 南方科技大学(筹) 2010 年教师系列人员招聘公告 南方科技大学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圳市人民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要求,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的一所新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建成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展望未来,南方科技大学将通过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学术自由的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和能力;重塑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和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努力建立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构建起以学术为主导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实际,将公开招聘部分教师系列人员,现公告如下: 一、招聘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高等教育事业,认同南方科大的教育改革理念,热情支持南方科大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 (二)身心健康,具有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 (三)满足应聘岗位的任职条件要求(见《南方科技大学(筹) 2010 年教师系列人员招聘岗位汇总表》),在教学、科研上有一定的成果。。 二、招聘岗位 具体招聘岗位、专业、数量及相关要求见《南方科技大学(筹) 2010 年教师系列人员招聘岗位汇总表》 三、招聘方式及程序 (一)个人报名:在南方科大网站下载填写《南方科技大学(筹) 2010 年教师系列人员招聘报名表》 ( 在此前已经向我校投递简历者请根据本公告填写该《招聘报名表》 ) 。 (二)资格审查:学校将委托专业公司收集应聘资料,成立专门委员会审核材料,并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履历政治背景审核。 (三)通知复审:学校会在完成上述程序后,通知应聘者复审。 四、聘期 根据岗位要求及应聘者条件,原则上试用期 1-3 个月;首聘期 1-3 年不等。 五、相关待遇 (一)南方科大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不设行政级别。 (二)南方科大将以具有吸引力的薪酬标准和福利制度招贤引才。具体薪酬待复审后面议。 附件二: 南方科技大学(筹) 2010 年教师系列人员招聘岗位汇总表 附件三: 东北大学(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招聘 ProfessorChair 的广告 见: http://www.higheredjobs.com/faculty/details.cfm?JobCode=175490652 Responsibilities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the position of Department Chair at the rank of full professor with tenure. This position will begin in the 2011-2012 academic year. The field of expertise within Political Science is open, although applications are particularly encouraged from candidates with expertise in the following fields: public la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 Chair is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Department operations and providing effective leadership for 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s. The Chair works to align Department activities with the mission and goals of the University; to lead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o foster teaching excellence; to promote faculty scholarship; and to support department-based fundraising. The Chair should promote continued collegiality in a Department with faculty engaged in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ologies. Qualifications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have substantial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as well as an excellent record of scholarship and teaching. A PhD in Political Sciences is required. Candidates should have experience in, or a commitment to,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diversity in the educational and workplace environment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which is central to a Northeastern education.
个人分类: 公共政策|37143 次阅读|32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成功尚需翻过“三座大山”
热度 2 lgmxxl 2011-1-4 09:18
2007 年 3 月,深圳市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直接的模版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目标是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把南方科技大学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9 年 9 月朱清时正式接受校长聘书。从南方科技大学筹办至今已经 3 年多,自朱校长上任也有 1 年多。但等来的是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却没有拿到教育部的招生批文。 2010 年 12 月 18 日 ,没有拿到准生证的南科大决定不能再等了 ! 学校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南方科大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鲶鱼行动。南方科大吸引着举国人的眼球,南方科大能成功吗?如何才能成功?在我看来,南方科大成功的可能性较小,除非它成功翻过以下三座大山。 一、合法性危机之大山 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布鲁贝克 (John Brubacher) 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中对大学的合法性诉求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正如高等教育的界限埋嵌在历史发展中一样,高等教育哲学的许多方面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的。事实上,这许多方面都是以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来获得各自的合法性地位的。中世纪的大学把它们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满足当时社会的专业期望上。接着,文艺复兴后的大学又把其合法性建立在人文主义的抱负之上,这种人文主义抱负的发展以自由教育观念为顶点,自由教育观念使得红衣主教纽曼( John Henry Newman )时代的英国式学院合法化。与英式学院暂时并进的是德国大学,它们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们在注重科学研究中获得其合法地位。最后,还出现了赠地大学,这些大学的合法地位依赖于它们把人力物力用于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这些获得合法地位的不同途径出现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或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大学则继承了所有这些传统。 合法性是大学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大学和其他组织一样,要接受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要采纳在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或做法。而南方科技大学现在却出现了合法性危机。首先,南方科技大学还没有依法成立。教育部批准它筹建,从筹建到建成招生,还有 1-5 年的时间。南方科大计划 2011 年正式招生,即带有合法性危机。教育部或者某级政府可以随时宣布它非法招生!其次,南方科技大学办学过程、程序不合法。按教育部规定,大学必须先从大专办起,在办学年限、学生人数、图书馆藏书、实验条件、教师数量、专业系科等方面都达标后,才能依次升格为本科学院、大学、研究型大学。南方科大却要一步到位办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第三,南方科技大学的文凭非法。按目前的规定,只有为教育部承认的学历才算是国家承认。在我国没有中介机构进行文凭认证的情况下,缺失了教育部的认可,南方科大自授学位有多大权威性?在南方科大证书与现行教育、就业体制、工资机制不接轨等等情况下,无论是对南科大还是其毕业生,都将面临诸多风险。 南方科大如何翻过这座山呢?靠黄灯、靠默许是不成的。南方科大的办学主体是深圳市政府,深圳市政府有多少底气可以与教育部抗衡?我看难!看着就悬!我认为南方科大要翻过这座山,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把南方科大变成一个在深圳享受中国大学特区的大学。只有有了教育部层次的承诺,作为大学特区的南方科大才可翻过这座大山。 二、治理结构之大山 大学治理结构,就是管理大学的制度安排。它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大学的成败。优秀的大学制度应该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立、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校长朱清时上任后,明确表示要在南方科技大学实现去官化、去行政化的理想,要在深圳搞一块教授治校的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更多地承载的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南方科技大学将由深圳政府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章程》,《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人大制定《南方科技大学条例》等,以使南科大在法律框架下,依法自主办学。南方科技大学现有的治理结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党委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中,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教授至少占 1/3 ,由教授会选举产生。在这些委员会以外,深圳大学还有理事会、董事会。理事会是南方科技大学最高决策机构,审议和决定有关南方科技大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理事会由四方面成员组成,包括市委、市政府领导,其中深圳市长、主管教育的副书记、教工委书记都是理事会成员。这部分人大概占四分之一;第二部分成员是南科大的领导层,比如校长、副校长、教师代表,也占四分之一左右;还有四分之一是深圳的企业家代表;最后的四分之一是国内外的教育家。理事会是决策性机构,理事会决策的事宜,由董事会执行。由此,可我们可以看出,在南方科大党委会、校务会、学术委员会之上还有一个理事会、董事会。一个大学中有如此多的机构,不知协调起来会如何?但我认为,这肯定是其一个障碍,或者说是治理结构危机。 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劣,关键是看大学治理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否做到:第一,科学分权、监督、制衡;第二,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边界清晰稳定,科学渗透,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第三,决策民主,信息公开透明;第四,体现全员参与,教授治校,共同治理。如果以这四个标准去衡量南方科技大学的治理结构,就会发现还是有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理事会,这是一个虽然官员占四分之一的机构,但这四分之一往往却是可以决定另外四分之三的力量。最后,会不会演变为官员治校?在朱清时时代尚可,后朱清时时代会如何?可以说这个理事会让南方科技大学充满变数。第二,董事会和党委会关系是什么?这在其网站上也不明确。第三,南方科技大学校级领导将由 9 人组成。另外 8 人由教授会选 4 人,上级党委政府任命 4 人。一个前五年办学规模不到 3000 学生的高校,需要这么多领导吗?有时官员多了,并不一定出效益。如此设置机构,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的危机。朱清时任校长的 5 年,我相信不会出问题。而朱清时任期届满后,则不一定。终归,南方科大同样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终归南方科技大学上面还有一个权力更大的理事会。这些可以随时改变南方科技大学的治理模式。 希望《南方科技大学章程》可以认真理顺这些关系,为南方科技大学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生态环境之大山 大学也是环境的产物,它同样受制于它生存的环境。南方科技大学模仿香港科技大学而建设、而发展,力求创造一个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新模式。但我们也有橘生淮南则为桔,生在淮北则为枳的教训。当初香港政府拿出 500 亿港币建立基金会,请吴家玮校长来创校。朱清时面对的情况却是所有的钱都要一笔笔打报告申请,经政府各部门的审核批准后才划拨。朱清时自己买一台办公电脑都需要两个月左右的走程序。内部事可以自主决定了,外面的事同样是行政化,大学自治也只能是画饼充饥。这种官僚化的行政体系足可以磨平任何一个改革者的棱角。外部生态环境同样是南方科技大学面对的另一座大山。 从内部生态上讲,南方科技大学也存在一些让人担心的影响学校生态的事物。第一个影响大学生态的是大学的学科结构。南方科大现在只有理学部和工学部,计划中的管理学部并没有进入实施计划。一个纯理的大学,基本打造不出书院的氛围。南方科大师职结构中明显缺人文社会科学元素,学科生态优化将是问题。第二个影响大学生态的是南方科大的学生结构。朱校长热衷少年班,热衷天才培养,可能是一个误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并不能算作一个成功的探索。学生结构的第二个问题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在本科生都没有获得准生证的情况下,研究生如何招生?国际公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应该 1 : 1 ,研究生甚至更多些。从目前情况看,南方科技大学 3-5 年内尚不能达到这个比例。学生结构的第三个问题是国际生源。在南方科技大学没有准生证的情况下,国际上的学生不知是否会把南方科技大学看成野鸡大学?又会有多少学生愿意来南方科技大学学习呢?没有国际生源的大学,或者国际生源达不到 15% 以上的大学,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国际知名大学的。南方科技大学要想翻过这生态大山,也得使出浑身解数呀。 三座大山可能难不住朱清时,但他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一位 64 岁的老者不得不靠安眠药来入睡。但我希望朱校长在他余下的不到 4 年的时间里,能把这三座大山移走,让后来者有一个坦途。真心希望南方科技大学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注:该文刊载于《科技日报》2010-12-31(8):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12/31/content_261815.htm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74-75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 3 . 梁钟荣 . 在深圳搞一块教授治校的试验田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9-09-21 ,( J06 ) .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9620 次阅读|9 个评论
欲展望南科大,先了解朱清时
kexuepifu 2010-12-26 10:21
请看天津日报记者的报道和访谈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中国最牛大学校长 (2010 年 12 月 24 日 天津日报 ) 朱清时, 1946年生人,1968年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 化学 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至2008年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等 采访手记 深圳是一座充满朝气的年轻城市。它是年轻人创业的战场,也是实现梦想的天堂。在我的印象里,深圳属于年轻人。 偏偏在这里有一位生理年龄 64岁、心理年轻34岁的朱清时。他只身一人,跑到这里打拼,非要开辟一块新天地,创办一所全新的一流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本来,他早已功成名就。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 10年,因为年龄原因刚刚退下,又迎着人生的新挑战奔赴深圳,再做拓荒牛。 朱清时是化学家,他的思想和实践总能给人 化学反应出其不意的震惊。譬如,他是第一位公开抵制教育部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大学校长;他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他在多种场合呼吁,不能把大学办成衙门,要去行政化、要教授治校。为什么我们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 最近他又说,我们不能等了,明年春天就自主招生,从高二学生中选取 50名学员。3年?我们等不了,深圳等不了,高教要改革的趋势也等不了,我们先干起来。 这些 朱氏壮举和朱氏高论振聋发聩。朱清时被称为中国最牛的大学校长,高校教改的勇敢践行者。 朱清时为什么这么 牛?他为什么这般敢说敢做?他的思想勇气从何而来?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都有一个 解读朱清时的心愿。我从天津飞到深圳,就是为了完成这个心愿。 我握着他的手,软软的,暖暖的,没感觉到什么力量。 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位长得很秀气的学者、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师。 他的眼睛很亮,有让人看不透的深邃。 跟朱清时聊天是一种享受。他心平气和,娓娓道来,语气平缓自然,却时不时地让你心中闪亮,茅塞顿开,感受到那无形的思想力量。 他说,我们正忙着筹备招生的事。我说,为什么非要赶在明年春天? 他说,不能再等了。如果按照教育部上个世纪 80年代的一个文件,还要等3年呢。学校建起来了,教师、员工从海内外招聘来了,万事俱备,只欠招生了深圳是特区,我们就特事特办,先干起来。 我说,我们最关心的是,您的教育理念是怎样形成的?是哪些人生经历促使您产生了这些想法?并且,能够勇敢地付诸实践? 他说,人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经历这些事情,影响了我的思想和人生。当年,我从成都 13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它只是一所普通中学,却培养出了两名中科院院士,我和陈霖。 中小学时期的朱清时,心中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他崇拜三个人:第一个是牛顿,发现了许多科学定理;第二个是修改了牛顿的爱因斯坦;第三个是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伽罗华在上中学时,就解决了一个数学家们 600多年都无法解决的数学难题,高质方程有没有根号减?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奇特,发明了一种概念叫群论。 朱清时说,伽罗华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他知识那么少,却解决了许多大科学家没解决的难题?就是他的知识恰到好处。不多,但该有的都有了。太少,不够用;太多,可能被束缚。他的特长是思维能力特别强,能拐许多弯儿,思维深度很深 所以,我崇拜追求真理的人,崇拜敢于说真话的人。这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二个影响是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他在青海西宁一家铸造厂干了 5年修炉工。整天跟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水打交道,钻到冲天炉里修炉子,就像在火里面被锤炼,很苦很累很危险,每月50斤粮食的定量,全吃完。 朱清时说,如今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吃苦也是一种人生财富。它给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我的思想基调,这就是要脚踏实地做事、做人,要独立思考,不追赶潮流,不人云亦云。这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我的人生起点很低,人在极苦的环境中走过来,再干其他的工作,就不觉得是苦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我当过修炉工,还能有比这更苦、更差的吗? 天道酬勤。朱清时抓住人生机遇,参与并领导了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厚积薄发,如日中天 1991年,45岁的朱清时成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他不仅科研上硕果累累,而且,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10年,成为享受副部级待遇的专家、学者。 他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在体制内成长,也是体制的受益者。可是,他却直言不讳地抨击教育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一次,他参加教育部直属校长会议,他的发言令全场鸦雀无声 有人私下里议论,这个朱校长,胆子太大了。 我说,您的勇气从何而来?为何这么敢说敢做? 他笑了,说也许是一种责任心吧。既然我是校长,就要把学校教育搞好。我对国际上的大学很熟悉,我想办国际一流的大学,但做起来却非常艰难 朱清时用了 10多年时间,逐步认清了制约高校发展的诸多弊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看到那里的教材非常好,知识更新很快,编写非常精彩,学生很爱读。于是,他从改革教材入手,组织老师到世界各地去调查、学习,回来编写新教材可是,慢慢地,教师们对编写教材没兴趣了。他认为,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就千方百计引进优秀教师可是,一些原本非常优秀的教师,时间一长,就被同化,变得平庸了于是,他看到了根本问题我们的体制不行。 朱清时说,特别是最近这 10多年,大学行政化的趋势在发展,校长像官员、大学像衙门,大学教授们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大学里追求卓越的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了崇尚权力。如果不去行政化,我们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也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于是,朱清时利用一切场合大声疾呼:大学要 去行政化要教授治校。 我说,可能别人也看到了,却不说。您敢于说出来,没有什么顾虑吗? 朱清时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呀,认识到了真理就要说出来,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坚持真理没什么可怕的。 访谈录 记者: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国际人力咨询机构在全球遴选校长,您在 20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以全票通过,成为该校的创业校长。在常人眼里,您功成名就,何必还要在花甲之年独身一人跑到这里创业呢? 朱清时:从中科大校长位置卸任之后,本打算过清静的生活。表决结果出来后,有的委员打电话给我,也有的专门乘飞机到中科大找我,说我们当校长时,总是遗憾无法做成最想做的事情,现在深圳具备了这些条件去创新,这也许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这些话打动了我的心。说实话,我深深地感到,在原有体制下推进高校改革太难了。深圳创办新学校,就可以按照新机制和新体制来办学,就可能实现我的梦想。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我愿意迎接这个挑战,为高校改革的突破搏一搏。 记者:您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社会上对大学有一些误解,许多人望文生义,以为大学是相对小学、中学而言的,因为其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大而称之为 大学。 大学一词源自universitas(拉丁语),意思是做学问的师徒共同体。威廉洪堡把大学视作以探究博大精深的学术为立身之本的学术共同体。由此,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调,这就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在洪堡的故乡德国,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开国之际便被写入相当于宪法的《基本法》,而且成为任何修宪举措无法撼动的条款。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人才辈出?这是制度上的保障。 我理想中的校园,弥漫着 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的空气,在教师和学生中洋溢着追求卓越的风气。它应该是一所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具体说,有两个基本标准。 一个是校园要安静。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们的学校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很安静。我当校长的最初几年,也跟大家一样忙着争项目、争经费。后来忽然觉得,大家把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搞丢了,就是如何让老师和学生安静地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如果校园安静下来,老师和学生的成果,自然而然就有了。社会浮躁,大学不能跟着浮躁。现在学校整天忙着开会、评审、这个工程、那个工程 背离了教育规律。 第二个是校园要纯净。大学应该是坚守社会道德的高地,做社会的净化器。我所以极力反对像教学评估这样的事,并不是反对评估,而是反对评估评到后来许多人造假材料的做法。评估成了一些人的 政绩工程,为了得高分,就造假。比如,有些大教授、名教授,他们上课是不写教案的,课就备在他的脑子里。于是,就组织老师和学生给他们补写教案,这就是造假呀。学校不能在学生面前造假,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参与造假。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还会有道德力量让学生不造假? 记者:所以,您就坚决抵制教学评估? 朱清时: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很高的教学质量不可能在几个月就完成。我们就是 原生态,谁来检查都是学校的真实水平。 一个社会要有希望,一定要有净土,这个净土就是学校。学校一定要严守诚信的底线,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诚实的。如果学校这方净土失守了,也开始造假了,社会就没有希望了。 记者:您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扩招被许多人认为是学校发展的一个 机遇,您面临的压力很大吧? 朱清时:我当然知道扩招的好处,一个人头就一万多元,有的学校收到一万五六。我面临的压力上下都有。有一件事我从来没披露过,一次安徽省人大开会,一位领导在会上说,中科大不建新校区、不扩招、不支持地方政府工作 学校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卸任之后还有人说我不扩招是犯了战略错误。 但是,我能坚持个人意见。我是校长,我有否决权。关键是教师们都理解我,班子内部也没有不同意见。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学校并非越大越好,世界上有些大学规模不大,却是一流的。中科大有自己的定位,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我不捞钱、不捞地,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如果扩招一倍,教学质量就 稀释了一倍。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认为一位老师最好教12个学生,但扩招后教师要应对几十个学生,上课就像作报告,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效果很差。而且,扩招之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还有时间搞教研吗? 记者:教学质量因扩招而被 稀释,本科生水平下降是社会公认的事实。 朱清时:中国大学为什么干了这么多蠢事?许多学校在扩招时都疯狂了,他们不是不知道扩招的危害、贷款的危险。很多人追求的是 政绩冲动,在我的任期内把学校扩建了、扩招了,这就是我的政绩。至于贷款怎么还,教学质量下降等等,我就不管了。这种政绩思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要受到惩罚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们的大学已经不是学术机构了,而是被 行政化了,成了衙门,谁官儿大,谁说了算,是行政机构的特点。大学是学术机构,应该是谁掌握了真理,谁说了算。但是,要扭转这一点很困难,在中科大我也做不到。这里面有一个利益问题,很多人是难以割舍的。 记者:您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校长吧?据我所知,秘书和司机应该是跟您一辈子的吧? 朱清时:我在安徽中科大仍然有秘书和司机,我到这里就给自己 去行政化了。在合肥机场我可以免费使用贵宾室,在深圳要交800元。对,这些都是我主动放弃的。 记者:这些待遇都是利益呀,放弃是很难的。这也正是您令人钦佩的地方。舍得是一种境界呀! 朱清时:其实,我现在真的需要一位专职司机,没有也没关系,只要不影响工作就好。一个人不能为物质活着。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走在大街上,飞来一块石头,打在头部就会死掉。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人的伟大就在于有思想。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体会一下思想的伟大。 记者:您自己带头 去行政化了,南方科大呢? 朱清时:我们已经 去行政化了,没有从公务员系列套来的什么科级、处级,行政人员就是服务员,是为教授和学校工作服务的。当然,大家的物质待遇不会减少。去行政化就把学校内部的关系理清了。谁是主导,谁为谁服务,就清楚了。教授治校才能恢复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本我。 记者:您多次强调高分压力扼杀优秀人才,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南方科技大学将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自主招生,为什么要招高二学生呢? 朱清时:我 1963年考入中科大时,分数并不算高,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数学,考了93分,物理79分。我们上完课只复习一个月就高考了。那时复习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老师也没训练我们如何应对高考,就是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现在的高中课程,在高二就完成了。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被 强化训练一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我们从高二学生中自主招生,就是想保护孩子免受这种摧残。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 100分。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少年班的学生要做学问,掌握精髓要义,考个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记得我小时候,农民种地不施化肥,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过度施肥,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了。而且,土壤板结,把土地搞坏了,损失更大。 记者:是啊,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朱清时: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文 化学 术氛围被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非常浮躁,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出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有两张中学时的成绩单。一张是 16岁时,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 英语 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另一张是18岁时,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国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可见,郭沫若当时算不上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79分,国文、图画等3门功课不及格。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比较优秀。可是,郭老后来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 考古学 家。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 , 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还有,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是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大学。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经历,可以帮助认识为什么我们教育界没有培养出大师?可以激励我们坚定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的信念,让我们把真理坚持到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中国“大学英雄”:那人、那事、那大学
lgmxxl 2010-12-26 09:10
大学英雄,即是为中国大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事和大学。这些人、事、大学足以影响中国大学的进程,在中国大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过去的 2010 年中,我认为可以称得上大学英雄的人是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称得上大学英雄的事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教授治学改革;称得上大学英雄的大学是南方科技大学。 那人: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 之所以推举章必功校长为大学英雄,是因为他在深圳大学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去行政化改革。去行政化制度的设计前提是明确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以何种理念去设计大学的去行政化制度。我认为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是去除大学办学中长期存在的行政化思维,变行政化思维为学术性思维,真理不再掌握在领导手里,而是掌握在实际掌握真理的专家手里;去除大学中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等级,变等级分明为等级模糊,使大学中的各类人员有平等的话语权;去除大学中实际存在的行政化决策机制,变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学术性决策,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和人员的作用;去除大学中以行政代替学术、行政和学术权力倒置的现状,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行政权力不再以权侵犯学术权力。变行政的管理、控制职能为对学术的服务、后勤保障职能。实现了以上四个目标,则这项改革就是成功的。 深圳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最大亮点是:明确了行政和学术的边界,学校的各级行政官员:校长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不能再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为自己争取学术资源。这是难能可贵的,而其它学校的这方面的改革往往只限于不疼不痒的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等举措。 那事: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教授治校改革 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如何保证教授治校或者按现行的说法教授治学的实现。这方面的标志是以教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对学术事务有独立的决策权、评价权、资源分配权。眼下中国大学最为稀缺的恰恰是教授对学术事务没有自己的独立决策权、评价权和资源分配权。这些权力往往为行政权力所代行。把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教授治校改革列为大学英雄事件,就是看中了这件事对中国大学治理的示范意义。 自 2008 年 9 月始,内蒙古科技大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改革试点单位,伴随着这种改革,他们进行了大学治理结构的重大改革。在学校层面上,实行党政一肩挑,把两个一把手的正正关系变为了正副关系。书记和校长合为一人后,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得到有机统一。在学院层面,他们试行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将行政管理变为教授治学。教授委员会一般由 5-7 人组成,院长一般任主任,书记列席会议,书记没有表决权,但有一票否决权。这两项改革都堪称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重大改革。之前一些大学在这方面的改革仅仅限于成立 相关 教授会机构,教授会最多只是一种咨询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实现了教授会推举院长,算是一个进步。但对比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改革,仍有差距。 那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2007 年 3 月,深圳市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直接的模版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目标是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把南方科技大学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9 年 9 月朱清时正式接受校长聘书。从南方科技大学筹办至今已经 3 年多,自朱校长上任也有 1 年多。 10 月,教育部终于批准了中国第一所教授治校模式的大学、已经筹建 3 年多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建设。却没有拿到教育部的招生批文。 2010 年 12 月 18 日 ,没有拿到准生证的南科大决定不能再等了 ! 学校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之前的学校总要从专科、本科、硕士学校到博士学校一步一步建设,而南方科技大学将一步到位。它或许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改革开启一扇窗。 南方科技大学从筹建到被批准筹建,历史三年多。这其中既有校长朱清时的执着,也有深圳市委的决心。不管今后它的发展如何,它已经创下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几个第一:第一明确实施教授治校的大学;我们其它的大学最多只提教授治学;第一所直接进入博士培养学校的大学,之前的大学总要从专科、本科、硕士学校到一步一步建设;第一个明确提出去行政化的大学,而其它大学的行政化广受诟病;第一所自主招生、自行授予学位的大学。把南方科技大学列为中国大学英雄当是众望所归。 当然,把三者列为大学英雄,只是三者具备了成为大学英雄的条件。能否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大学英雄,还要看以后的结果。这些结果当然是:三项改革的过程可以持久下去,结果向合乎大学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行。这既需要大学的激情努力,更需要教育部、省政府的政治智慧。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10525 次阅读|3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是否可以成为新世纪的高校中的“黄埔军校”
ahyxwangdong 2010-12-25 00:58
近日,看到网上有关对 南方科技大学的评论,甚感兴趣。无论何种评论,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南方科技大学所推行实施的教改实验方案,是有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时常闲时也看看电视,渐渐发觉许多关于民国革命时期题材的电视剧,其中许多值得令人敬佩的英雄和军事人才,都是出自于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 于是就将两者联系起来,只是希望南方科技大学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培养出一大批新世纪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南方科技大学,是否能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校中的黄埔军校,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头脑风暴|3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朱清时:做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感觉真好真好!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0-12-24 13:21
作者文章:《中国青年报》记者林衍(题目为转载者拟,特说明) 以制造机器人闻名世界的科学家李泽湘最初连门都挤不进去,只能乐呵呵地倚靠着门框;著名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齐尔曼诺夫坐在会客厅里,等待拜访演讲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陈应天教授等人,起初只是坐在观众席上,认认真真地听讲话。 在12月18日举办的一场大学招生咨询会上,这些大人物都是配角。主角是身穿黑色风衣的朱清时,也是这所还没有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的大学的校长。下午两点,这位校长在启动校区里正式宣布,筹办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将正式以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的方式进行教改,成为中国第一所从教育部手中收回办学自主权的高校。 在这里,校长都是配角,教授才是主角 事实上,早在3年前,深圳市政府就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人均GDP全国第一的城市的目标是建立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参照模板是建校不到20年便跻身世界一流名校行列的香港科技大学 第二年,一份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院长在内的200多名候选人名单,摆在了校长遴选委员会主任、时任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面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这位校长曾经以高调的姿态直面舆论,包括拒绝大学扩招、反对教育部本科行政评估等等。 想在内地办一所这样的大学,必须找朱清时。香港科技大学的原校长吴家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作为遴选委员会的学术委员向王穗明推荐道。 猎头公司先找到朱,被婉拒。此后,南方科大筹备办主任梁北汉、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上门,也遭到婉拒。这位退休的大学校长表示,已经替自己安排了写写书法、研究古陶瓷的闲适生活。 直至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国良与73岁的电子科技大学老校长刘盛纲来访。他们说:我们追求教改这么多年,都没有好的条件去实现,深圳的条件这么好,这会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或许是这番话打动了朱清时。2009年教师节,这位63岁的老人从时任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了聘书。 这位刚刚走马上任的校长同时申明了自己的建校原则,其中包括去行政化与教授治校。在他看来,只要有一所大学通过打破行政绑架的形式教改成功,就会跟上一批同样希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整个教育体系就能回归。他把这种改革称为教育界的蛇口,30年前,经济要恢复活力,需要打破铁饭碗,30年后,教育要恢复活力,同样应该打破铁饭碗! 对此,他先拿自己开刀:这个自1998年就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官员,严肃地提醒市领导,自己从到深圳那天起就只是个打工的;去市教育局开会的时候,他会被安排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下手,以示他没有行政级别;为了将行政力量的干预降到最小,他制订了一份《南方科技大学条例》,其中,学校的最高决策需由理事会决定,而理事会中,一线教授代表不少于1/4,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不少于1/4。 一位行政人员告诉记者,朱清时对每位行政岗位的应聘者都要亲自面试,主题大多围绕如何理解去行政化展开。做这件事的人,必须志同道合,必须有理想主义。朱清时说。 每次面试结束,朱清时还会提醒对方做好心理准备,在这里,我和你们都是配角,教授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据说,在校园里,他决不允许出现局长、处长的称谓,行政人员一律互称老师。 为了让主角尽快出场,这个喜欢穿布鞋的老人常常要到世界各地三顾茅庐。 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陈应天还记得,师弟朱清时打来电话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严济慈老先生60多岁的时候还在教我们,现在我们60多岁了,也该为下一代做一些什么了!几个月前,朱清时亲自飞到陈应天太阳能企业的基地锦州,将南科大发出的第一份聘书交到其手中。 更多的人是主动前来的。在2009年10月底赴南非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时,朱清时随身携带的400份南科大宣传单被在场的华人学者一抢而空。 甫一上任,朱清时便接到了李泽湘的电话。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早在1986年,李泽湘就和很多同学自发编写了一份关于高校改革的建议书寄至教育部。多年后,他告诉朱清时,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愿意回国做义工。 迄今为止,已决定加盟的名师还包括原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李晓原、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励建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等。除此以外,南方科技大学还将在5年内面向全球招聘30位特聘教授及其团队。 这种理念还感动了不少志同道合者,原本是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的朱朝阳就是其中一个。如今,他成为南科大负责网站维护的工作人员,由于人手不足,他还承担起安装办公室电话的工作。面试的时候,朱清时问他,为什么要辞职降薪来南科大?他乐呵呵地说,参与了这件事,以后就可以讲故事给孩子听了。 他从没做过这么难的实验,每天靠吃几种不同的安眠药才能入睡 然而,变革的开始并非一帆风顺。 南科大刚刚筹建之时,深圳市政府本想通过抽调骨干的方式为南科大输血,朱清时却发现,凡是职位在副处级以上的工作人员,往往不愿意抽调到南科大。有一次在北京开会,一个老校长揶揄他:你呀,挖了个去行政化的坑就跳进去了,结果没人愿意陪你跳啊! 另一个难题是建校和招生。朱清时一度乐观地认为,南科大的建立会像深圳大学一样顺利。1983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指着一片空地对他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深圳大学校园,今年秋天就可以上课。邓小平回京后跟人说,这就是深圳速度。 但现在,用朱清时的话来说,自上任那天开始,他就被扔进了冰窟窿,每天要靠吃几种不同的安眠药才能入睡。他表示自己从未做过这么难的实验。 2009年9月10日,他赴深圳上任,9月15日,中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便来到新校区施工现场,明确表示南科大未批先建。 另一个质疑直接针对南科大的校名,有人提出,教育部规定新建高校不允许使用中国南方等大词,南科大应改名为深圳科技大学。 朱清时采用的对策是借助媒体,那段时间,他开始大量接受采访,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改革理念。有观察人士指出,借助民意是朱校长的一步好棋。 除此之外,在去年年底参加澳门大学新校区奠基仪式的时候,朱清时与刚刚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进行了一次鼓舞人心的谈话。 20天后,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温家宝问朱清时,你最近是不是去深圳搞了个南方科技大学?合影留念时,温家宝又把朱清时拉到身边,详细询问了南科大的教改情况。 此后,教育部内部关于校名的争议便平息了:总理都叫南方科技大学了,肯定也不能再叫别的名字了。201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也率教育部专家考评组到深圳,对南科大的筹建工作表示肯定。 不过,一份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卡住了教育部对南科大筹建工作的批复。根据该条例第17条规定,设置普通高等院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其中,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朱清时的再三争取下,今年9月27日,教育部的高校设置委员会曾专门开会研究南科大的问题,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会上的专家全票通过为南科大发个准生证。 但问题接踵而至,根据条例,即使获准筹建,也仍要等到正式建校时才可得到招生资格。我当了十年校长,都不知道有这么多行政规定。朱清时感叹。 他不得不再次进京跟教育部协调,教育部给出的让步是,同意南科大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招生,但招来的学生必须是中国科技大学学籍。 这让朱清时无法接受,改革的结果就是建一个分校,这还叫改革吗? 另一个障碍是,根据现行制度,南科大要从专科开始办学,升到本科,再申请硕士点、博士点要办成研究型大学,至少要30年。事实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深圳大学,便长期受困于此条例,虽然建校很快,但获得第一个博士授予资格时,已是2006年。而对朱清时来说,一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如果没有研究生将是灾难性打击。 这种现状让朱清时决定跳出现行体制,从教育部手中要回招生和授学位的自主权,采用寒假考试、春季开学这种强行闯关的方法。 他说,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一件事是等着批复干的。改革需要承担者,深圳精神就是敢闯,从今天起,我们要打破教育的铁饭碗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10月份,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讲道。 能做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真好真好 12月15日晚上8点,朱清时推翻了秘书写的草稿,亲自执笔写就了1700字的《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那天晚上,他吃了好几种安眠药,但还是一夜未睡。 在信中,他明确提出:大学失去了办学自主权,造成高校千校一面。他也表达了收回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决心。 这个已经头发斑白的老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坦承,他不是没有顾虑:他担心拿不到教育部认可的学位,会影响学生未来报考研究生;他担心没有教育部的学籍,会影响学生的医保办理;他更担心的是,南科大的教育改革,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招生咨询的时候就半路夭折。 让他欣慰的是,12月18日下午的招生咨询会上,家长与学生的热情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一对从湖南娄底坐了十几个小时硬座赶到深圳的双胞胎姐妹说,有人告诉她们,有一所叫南方科大的学校会在明年招生,你们一定要去考,考不上就复读。 一个从云南楚雄赶来的大学老师,带着自己11岁的小女儿早早来到会场。他说在他任教的大学,只靠论文数量评职称,他希望女儿未来能够上一所懂得纯粹和纯净的大学。 一位70岁的老人陪着自己16岁的孙女来到咨询会,这个叫崔廉的女孩儿已经拥有了14项个人专利发明,但做的练习题还远远不到老师要求的一科8000道,她说,她想去一个不会强迫她做事的学校。 我们希望中国能有一所尊重教育规律的大学。李泽湘告诉记者,在国外,任何一所名校都是自授学位,真正的异类恰恰不是南科大。 如今,从南方科技大学启动校区行政楼向外望去,能看到一片大工地。这里正在修建这所大学的新校区。早在朱清时到岗之前,深圳市政府就聘请了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公司,为新校区设计了极尽奢华、非常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楼。 这个即将动工的工程被朱清时紧急叫停。他提出了建设不装电梯的小楼概念,他将其称为书院,理由是楼越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越远。朱清时希望在南科大的校园里,也能形成一种对知识最朴素的敬畏。 为此,朱清时还计划,学校的生师比例控制在8∶1,第一年招生50人,第二年招150人,之后将学生数逐步稳定在每年2000名本科生的水平。 对于深圳这个城市,南科大就像一个新生儿,连出租车师傅都尚未熟知。某种意义上,64岁的朱时清之于这座城市,境况也相似。 在合肥时,担任中科大校长的他每到机场,都能享受省部级领导的免费一等贵宾室。但第一次到深圳时,这位已经无官无职的老人突然发现,一等的贵宾室不允许进入,二等的贵宾室还要收取费用800元。 朱时清笑着说,那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是个大学校长,而不是副部级官员,能做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真好真好。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2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我不是教育改革的先烈”
tianli99 2010-12-23 18:55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说:我不是教育改革的先烈。中国的高等教育充满希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钱学森先生的问题总会解决的,关键就是什么时候解决的问题。 网易新闻对话朱清时 经过长达三年零六个月的筹建后,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以及他所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正式闯入公众视野。一座改革先驱城市,一所肩负试验使命的大学,一个敢于直言的校长,三者叠加产生的化学反应,被媒体普遍解读为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然而,当改革理想遭遇现实,仅凭朱清时一人之力能否搅动积习已久的体制变革?我不是教育改革的先烈朱清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嘉宾简介 朱清时: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2009年从两百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遴选委员会全票通过,当选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自此,朱清时开始推行去行政化等一系列教育改革。
个人分类: 网络文摘|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偌大的中国为何容不下一所南方科技大学?
热度 1 zhumengjin 2010-12-23 12:12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382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为中国大学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xupeiyang 2010-12-22 11:39
南科大校长回应质疑称每所大学都应自授学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2日11:34 南方都市报 朱清时表示希望南方科技大学此次自主招生为中国大学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深圳有特区立法权,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很希望有伟人或者官员站出来说,让他们像当年深圳搞改革一样,在教育领域也搞起来吧。像我们这些小人物,就只能干脆不要教育部的学位。南科大就像现代化的私塾一样,我们没有官方的文凭,靠的是真本事。   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不设院系这是改革的必然,还是天方夜谭?这是大势所趋,还是自取灭亡?南方科技大学杀出一条血路,全国舆论哗然,赞弹之声不绝于耳。前日更有人在奥一网发帖,引述某专家力批南科大数宗罪。针对各方质疑,昨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逐一回应。   连日来,南科大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朱清时本人也被四面八方的媒体所围绕。在南科大校长办公室,一拨又一拨的媒体记者接踵而来,更多的采访提纲、采访安排被压在案头,等待这位年逾花甲、头发有些斑白,却又充满激情和魄力的老者回应。   南科大筹办已经三年多,朱清时获聘创校校长也已经一年多,很多人看到了招生说明会上朱清时的慷慨激昂,却不了解一年多来朱清时的困顿与茫然。   深圳想一步到位,办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有错吗?对中央来说,深圳地方财政愿意拿这么多钱来为国家办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不是一件大好事吗?朱清时说,一年多来,他发现到处都是障碍,到处都要碰壁。   首先是教育部门的评估,最开始评估小组迟迟不来,来到现场,给予很高评价,但小组回京后又渺无音讯。一直到今年九月份,教育部终于批准南科大筹办。   那时候我们真高兴,但后来告诉我们,筹建还不能招生,只有正式建校才可以。朱清时一听泄了气,但又听说可以联合招生,朱清时的劲儿又来了,赶紧跑去和中科大谈,到了最后关头,又告诉我们,联合招生只能算中科大的学籍,不能是南科大的。我们就为难了,如果我们变成中科大的培训点,那改革还有啥意义?   一次次碰壁,让朱清时悟出一个道理:改革根本不能靠等批复。因为高教界各种陈规旧习已经上升为法律法规,修改法规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修改之前要让教育部批准他们的改革,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就要有勇气闯出去,深圳的精神就是敢闯。这个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我们坚决干起来。朱清时说。   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南科大只打雷不下雨,越来越担心改革的势头消退,朱清时终于等不住了。12月8日,南科大正式宣布启动自主招生;12月15日,正式公布招生简章;12月18日,南科大招生咨询会吸引上千学生、家长;12月19日,南科大低调组织首批16名考生进行复试。   1 研究型大学是忽悠?教学科研并重   研究型大学的恶果是什么呢?现在很多大学老师没有心思去上课,而是到外面拉项目、搞课题、发自己的论文,名利双收,很多老师当老板,越是院士、导师越是大老板,招来的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给他打工前日,一名网友在奥一网发帖,引述深圳一名专家在某论坛上对南科大办成一流研究型大学目标的评论。   对此朱清时回应,该专家所说的局限于我国的现状,而国际上真正的研究型大学,所有教授都必须开课,教学、科研并重。我们会建几十个研究所,但每个研究所都必须接收学生,我们不允许任何一个正规教授不讲课,朱清时说,届时学生的选课情况还会成为教授评审的标准。   2 不设院系不堪设想?改变传统模式   有专家指出,南科大不设院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校长不可能熟悉所有的专业,也就不清楚每个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规格等。   对此朱清时回应,南科大校长将会有八个助手,还有工学部、理学部的设置,部下面的每个研究所就像一个系,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系。而南科大在学科设置方面也有别于传统,一个研究所可能是多种学科的交叉。说这个话的人,并没有完全理解我们的想法,有怀疑态度是自然的,等我们做起来再来看。朱清时说。   3 权力太大导致腐败?希望教育部门监督   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文凭,学校的权力太大了,这就意味着监管的缺失,马上就会出现用钱来买文凭的现象。所以应让国家来慢慢改革。还有网友质疑说。   对于这个质疑,朱清时付之一笑,所以教育部应该来监管我们嘛。我们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如果存在卖文凭的现象,他们可以来查我们。朱清时认为,这恰恰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的。而且一旦学校暗箱操作,在社会上声誉扫地,就不会有学生来报名,也吸引不到人才,学校很快就要垮掉。   4 自授学位不靠谱?会一直坚持下去   高二拿去当实验品,文凭教育部不批,又盖不了章,谁知道将来怎么样呢?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当实验品吗?还有网友说,南科大这样做是自寻死路,报考的学子也是自寻死路,至少目前环境是这样,不能拿自己四年青春开玩笑。   对此朱清时说,中国教育的一个怪现象,就是所有大学的学位授予权都牢牢抓在教育部手里,这是中国大学没有自主权,没有活力的重要原因。为了吸引学生、师资,高校必须千方百计取得学位授予点,一旦有了这个铁饭碗,学生滚滚而来。于是教育界高度泡沫化,不再衡量文凭背后有多少含金量,有多少教学、科研内涵。   所以中国教育要改革,南科大背水一战自授学位的做法,更应该让每所大学都来做,我们就是要把学历、文凭的大锅饭打掉!朱清时说,每个学校都应该对自己的学历、文凭负责,如果教学搞不好,培养的人才没真本事,社会不承认,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所大学就应该死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活力。   我们不得已走出这一步,是中国教改最关键的一步。我希望就此试下去,一直自授文凭。朱清时说,如果南科大搞不好教学科研,教不好学生,吸引不到好人才,就宣告失败。所以南科大为了生存,必须拼命搞好教学。   5 将承受本地压力?要做深圳名片   南科大的招生受到举国关注,但第一届教改实验班只招50人,虽然进入南科大结局如何仍无定论,但生源的分配已引起热烈讨论。有网友说,南科大拿的是深圳人的钱,肯定会受制于深圳政府和深圳市民的压力,在扩招和招生倾斜方面做出妥协。   朱清时说,这次招生说明会如此火爆,说明全国特别是深圳人民对南科大的关注和热爱,现在社会的思潮发生变化,大家更重视子女能否学到真本事,而不那么重视文凭了。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使他们觉得文凭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真本事。   为了保证南科大的办学质量,必须控制招生规模。我在中科大当了十年校长,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中科大不扩招,安徽政府和人民都能理解,他们知道这是安徽的名片。我相信深圳人更能够理解这一点,深圳会把南科大当做名片,他们不会让南科大的含金量降低。    ■相关新闻   首批16名复试者 大多数可录取   明年2月份还将组织另一场考试   本月19日,南科大低调组织首批16名考生进行复试,其考核方式之独特、灵活,迅速引起全国关注、热议。昨日南都记者从朱清时处了解到,这16名学生大多数通过了考核,双方沟通好之后,学校将与学生、家长签就读合同。   针对19日首次复试的情况,朱清时说,16名考生中大多数通过了考试,目前学校内部已经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并开始通知考生本人,但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他们要决定来不来,愿意来的,还要跟我们签协议。   朱清时说,这次复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新力、记忆力等,其中还有面试、心理测试,这是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外界对此有疑问很自然,以后大家看出来我们的考试比高考更严肃、更科学,对学生更好,就会放心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改进高考的模式。   这种新的尝试,能否为南科大选拔优秀的人才?朱清时说,生源一直是他最忧虑的问题,但从上周末的招生咨询会来看,他现在很乐观。目前16名参加复试的学生,已经为他们提供了一批核心的生源,接下来再招30多个学生问题不大。   朱清时介绍,南科大自主招生中的笔试,将会邀请国家权威机构命题,笔试的难度和权威程度不亚于高考,但我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而在复试方面,有人担心其中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此朱清时说,自主招生考试刚刚启动,接下来学校会制定考试规则,确保制度的延续性,而且南科大的考试比较灵活,考前并不需要特意的准备。据他介绍,明年2月份还将组织另一场考试。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庄树雄  本版摄影:南都记者 王子荣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支持南科大支持朱清时支持教育改革
zangyf 2010-12-21 17:13
看到南方科技大学招生的消息,本人完全赞同这种招生方式。朱清时校长说的对:不能再等了。实际上,朱校长差点犯错误:相关教育部门未批准,这对南方科技大学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拿到了学位授权,就被永远管理了,什么时候不听话,授权又被剥夺,那绝对不如不被授权。朱校长还说:在没授权的情况下,改革失败,校长负责任;如果授权后改革失败,那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承担。 我期待着南方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期待着能担任该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如果南方科技大学也开始脑成像研究,期待着能去那儿工作。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我国高校最大症结系自主权不足
JYH64J98Y99H 2010-12-21 11:2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0日23:54 央视《新闻1+1》   最近,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我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广受社会关注。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南科大的一小步将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大步。对中国教育来说,一个最大的症结就是大学的自主权不足,大学两个最核心的自主权,就是招生自主权和授学位自主权。央视《新闻1+1》2010年12月20日播出节目《南科大:不再等了》,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   如果一所大学承诺你有好的师资力量,但是却跟你说,他发的文凭并不是教育部认可的,是他自己发的,这样的大学你还会选择吗?而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南方科技大学,有人说中国大学改革的希望就要看这块试验田怎么样,也有人说,这注定是南柯一梦。就连这所大学的创办人朱清时校长都说,如果当时知道有这么难的话,他都不会轻易答应来当这个校长了,今天我们来关注这个话题。   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今天就开始看考试综合情况,就是决定那些录取的,我们就赶快通知,通知他们做准备,来了,但是来之前,先给我们学校签订一个协议,就是自愿参加这个教改试验。   解说:今天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正为下一步的招生工作紧张忙碌着,而刚刚过去的几天由一个艰难决定所引发的社会关注,显然还在持续发酵。   2010年12月17日新闻   尽管还没有获得教育部的招生许可证,但是南科大决定不等了,将进行自主招生。   朱清时:全世界的高校的模式都是自己学校授(学位)的,都不是教育部授的。我们国家教育模式所有学位都授予不授的,这是原来计划经济留下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南科(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现在遇到最大的瓶颈,也就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授学位的问题。   解说:12月15号筹备三年的南方大学官方网站刊登出校长朱清时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信中宣布,要建立首个实验班,信中还说要想创办一所新的高校,只能先办大专或学院,若干年后,办的好的,评审合格再升成大学,然后再一个个地申请硕士、博士,几十年后才可能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所以尽管时间紧迫,但依然决定坚持招生。   如果有一所大学,在未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情况之下,自主招生,并且毕业时发的毕业证有可能也得不多教育部门的承认,那么这样的学校你敢上吗?   虽然减免学费,并每年补助每人一万元人民币,做生活费,但没有招生许可证的南科大是否能像吸引媒体的聚焦一样吸引家长的热情,依旧未知。上周六,南方科大举行的自主招生咨询会上,这一切有了答案。   社会对南科大到底有多关注,看看前来咨询会的学生和家长就知道了,原本只安排了一场的自主招生会,却由于报名的学生和家长爆棚,临时改成了三场,这让朱清时有些意外。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招生会上,很少有家长对此表示担忧。   学生家长1:人有能力,金子总到哪里都要发光。   记者:一点都不担心(学位不被教育部认可)。   学生家长1:我不担心。只要自己有本事到哪儿都不用担心。   学生家长2:在深圳这个地方,只要人有本事,这个我们不用担心,不担心找不到工作,不担心没饭吃。   解说:尽管大多家长信心满满,尽管今天媒体已经打出呼吁以投考支持朱清时,但是做过十年中科大校长的朱清时,以及未来的老师并不希望以激情来吸引学生。   朱清时:我们没有教育部的大印盖的文章做依靠,我们的学生毕业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完全靠我们的教学质量,完全靠社会对我们学校的认可程度,逼着我们背水一战,我们一定要把教学搞得最好。   解说:首期教改实验班将采取多种培养方式,每个学生都会依托一个研究所,在课程设置上南科大将对课程进行优化压缩,强调课程,以及强调学生的人文气质和素养,同时南科大计划百分之百使用原版教材,并采用全英文授课。   如今,教师、课程、校舍、食堂,南科大一切就绪了,但所招录来的学生却只有一人。   10岁的山东男孩苏刘溢,今年高考最小的考生,566分成绩的他,没有选择其他大学,而是南下深圳参与了单独面试,走进了南科大。如今,诺大的校园之中只有他一名学生,他在等待着自己的新同学,他也在等待着他的大学,他更期待着,他将来如果想深造,他所拿到的南科大一纸文凭,不会被其他学校所拒绝。   主持人:毕业证书上没有教育部的大印,我们难免按照惯性思维会为学生们的未来有所担心。校长也说了这是背水一战,岩松你觉得他们被动吗?   白岩松(评论员):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深圳做一个这样大学的梦有30年了,这个南科大筹办已经3年多了,聘校长已经两年多了,招进第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几个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不能再等了的情况下,他无可奈何,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其实他在用不再等了在等待,对吗?   主持人:你要说什么?   白岩松:但是咱们做一个极端的观点,能不能就此开始,南科大还真就不等了,就永远也不等了。   主持人:给也不要了吗?   白岩松:就做一个,我们像一个公办的私塾一样,就培养有特色的这样的毕业生,我觉得对南科大好,对于将来投考它的学生好,对于深圳好,对于教育部也好。   主持人:此时此刻,朱校长也在看我们的节目,稍后我们会连线他,岩松出的这个主意,您看是不是馊主意,您能接受吗?您也想想。我也替朱校长问你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有学位这个许可的情况下,都不接受的话,我们感觉始终走在一条钢丝上,那我心里都没底,如果有的话,心里还是踏实。   白岩松:其实在前两天,朱校长也会没底,因为在招这50个人的时候,他会去想象,会多少家长认可没有教育部大印的学校,50个人,但是来了上千人,最后不得不把一个阶梯教室变成另外还要开两个阶梯教室,他相同的话要跑三个场子。当然我们还不能说家长的热情就意味着他会选择报考。但是我反过来再想,知道的人还少,如果要说这个消息更早地让全国都知道,可能那个学校附近都容不下。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担心。我们换个角度去想,全国的高校大致都差不多,只有有名没名,但是有特色的高校很少,南科大难道不已经用过去这一两年,比较特立独行的方式在只招了一名学生的前提下,就打出自己的特色招牌吗?为什么不能将特色进行到底呢?我们现在缺的是特色,不是没有特色的平均。   主持人:但是可能家长们会想,我把孩子们送进北大,总比送进南科大要保险吧? 科大去行政化过程中遭遇系列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0日23:54 央视《新闻1+1》   白岩松:你不觉得送进北大也是一种赌博吗?在目前我们的教育的体制之下,我们在期待我们的高校都能够慢慢地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状态,但是没有,不管是从外在的排名,还是我们内心的评价,都如此。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南科大如果想走它特有的道路的话,它等到拥有博士后的时候,几十天的代价已经付出去了,他曾经追求的目标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是1991年开办的,现在亚洲前5,世界前50,在北大、清华的前面。所以如果要是走传统的道路,南科大不要想成为香港科技大学,恐怕不复制过去深圳大学所走过的道路就不错了。深圳大学在80年代中期也是带着巨大的梦想去创办的,但是由于它迅速地进入到的传统的机制之内,在特区里头都很难特下来,我不是想说深圳大学现在不好了,也非常不错,但是离当初巨大的梦想恐怕还差得很远。   主持人:朱校长为什么选择了背水一战,我们先听一听下午对他进行的一个电话采访。   朱清时:我们正式设立,就是筹建期是三年,要正式设立在招生,那么我们就得等,这几年我们就不能招生,一直等。那么就第一是,这个改革是不能等的,现在我们要脱离改革,等三年之后就没有劲了,就消失了。第二就是,深圳人民也是不愿意等的,深圳盼望这个学校已经盼望了很久了,要一步到位,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第三就是,我们意识到了,这个改革的东西,改革,任何改革都不能靠等,靠等批复。深圳精神就是敢闯、敢试,现在我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如果要等教育部批复,教育部必须依靠现有的规章制度才能批复你,所以不可能批复与规章制度不一样的东西,你让它批复等于让它承担责任,承担违反旧有的规章制度的责任,这个是很难的。那么现在唯有的办法就是我们走出这一步去,我们试验成功了,国家就有可能修改这些规章制度了,那么教育就会冲开一个缺口,就可以找到一条新路。所以我们就决心不等了。   主持人:朱校长虽说是背水一战,但好像心里也有底的那种感觉,是不是接到了某种默许呢?   白岩松:对,我也听出了好多信息,其实这个跟我想的也有相似的地方,你看我刚才一开始就说了一个对教育部也好,为什么呢?如果非逼着教育部迅速地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甚至是超越现行法规框架给出的肯定答复,为什么呢?它公平吗?因为它对所有的其他的学校都是那个,凭什么对你南科大就要特殊地网开一面呢?所以我想能有南科大今天这50个学生的这样的特殊招生,或者也有教育部的某种默许,就是没反对,也是改革的另外一种表现的方式,所以为什么不让南科大去淌出一条路,让我们看它的经验,哪怕是失败的教训。这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我倒觉得,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回到一个具体的学校来说,没有那么难,第一批只招50个学生,你要照片敢于尝试的家长和学生会有很多,而且这50个我觉得真是机缘难得。请问,南科大为了自己的未来会不把这50个学生去教好吗?甚至它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免学费,还给一万的补助,然后教师选比的1比8,请进的都是国外的,你要知道,请进来的国外教授年薪最过115万最高,在深圳都差点没通过。所以我觉得这么去意想的话,我们的社会具有足够大的吸纳量去吸纳一个特立独行的南科大,这就是我觉得南科大不走寻常路的另外的现实基础。   主持人:这样一个被人们寄予了厚望的南方科技大学,究竟碰到了什么困难,最终选择不得不背水一战呢?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朱清时:我写的公开信实际上先请学校工作人员起草一封这样的信,起草完了我觉得他们没有说到位,所以当天晚上我就从8点开始,就亲自写,基本上完全重写了这封信,用我理解的方式来写。写到10点写完,写完之后,那一夜就睡不着了,吃再多的安眠药都睡不着。   解说:睡不着的朱清时在担忧什么呢?担心学生和家长不认可,是担心自己的举措会和既定规则冲突呢?不出意料的是,这步不能再等的险棋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赞扬,就如同他在一年前的教师节,从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接过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是一样。   朱清时:老校长给我打电话,说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大学校长,这几十年一直在争教改革的条件,但是高教改革没有成功。现在他们就这样跟我说,说中国也许只有深圳这个地方有这么大的决心和魄力,把这些条件都准备好,让我们去干,说这可能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解说:深圳,这个改革之城,中国经济的前茅,却一直苦于高等教育的落后,他们给予朱清时的是全力的支持,投入已经高达上百亿。而正是被这个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打动,以教育改革为已任的朱清时,下定决心要清除积弊,大胆前行。而南科大的校徽也被定为一把火炬,寓意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朱清时:高等学校行政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旧有的大学要改革,关系太大,难度太大,现在南方科大好,一张白纸,希望南方科技大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解说:踌躇满志的他,从一亮相就赢得的媒体与公众的一片叫好声。然而一年多来,南方科大的筹建却并不顺畅。不差钱的南科大一心要去行政化的南科大,也遭遇的一系列的行政化挑战。有前去探望进展的记者发现,教学楼楼顶漏水,一个月没动静,甚至朱清时要用一台办公电脑也要经过两个月的走程序时间。尽管如此,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几乎看不到朱清时的抱怨。   一年中,我有数次陷入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状态,觉得我真的可能做不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几天前朱清时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或许这句仍旧不像抱怨的话,可以多少解释他一年多来的沉默。多方努力之下,终于教育部批准南方科技大学正式筹建。但是如果再取得招生资格,还要再等。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一个出台于1986年的暂行条例,一个当了十年大学校长的朱清时从未听说过的暂行条例。于是在接过校长聘书的一年又三个月之后,朱清时终于写下了那封致学生和家长的公开信。   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有理想的同学,我们热烈欢迎你参与这个实验!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四年时间,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就在就在不久前,10月30号,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举行,主题定为了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是在这次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首要为南科大题写的校名,并且送上了四个字的题词敬祝成功。   主持人:我们现在就来电话连线为了创办南科大寝食难安的朱清时校长,朱校长您好。   朱清时: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刚刚岩松出了个主意,你看你现在是背水一战,他建议您索性将错就错,我们就发自己发的文凭了,您会采纳他这样的建议吗?   朱清时:我当然从心里愿意采纳。   主持人:真的吗?   朱清时:真的,因为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因为我们不能等了,但是对中国教育来说,一个最大的症结就是大学的自主权不足,大学两个最核心的自主权,就是招生自主权和授学位自主权都在教育部手里头。于是,为了要得到这两个自主权,所有大学都去不断地申请,博士的授权,硕士的授权,现在我们是学士的授权都还没有申请到,这样大学就没有办学自主权,所以中国的大学没有活力,就在这儿。中国大学要有活力,最重要的就是大学自己授学位,于是就打烂了国家学历的铁饭碗,每个大学都必须竞争,靠自己的教育水平得到社会认可,然后你的学生才能找到工作,然后学生才能报考你。学生报考一个大学,不是为了国家的文凭,而是为了在你学校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如果我们改革成功,就是我们自己授的文凭得到社会公认,我们国家的教育回归它的本来面貌,其实全世界大学都是自己授学位的。   主持人:好的,时间关系谢谢朱校长。   朱校长的反应让我有点意外,他居然那么肯定地接受你的建议。   白岩松:因为所有的谈判都是双方妥协的意识,其实他当了一年多校长之后,他那几天比较高调,之后有比较低调了,他还是希望能够在传统的体制内拓出一个疆土,但是真的很难,他一定在这一年中感受到了,所以现在半推半就,当遇到支持的时候,他喝彩了这样的一个支持,但不意味着接下来这所大学就一定会像我说的这样,或者像他的梦想一样。   主持人:这是他的一种心情。   白岩松:但是请注意,支持的人越多,尤其是考生们支持的越多,家长支持的越多,我们今天像南柯一梦的这样的支持,就真的可能变成现实。   另外,我们一定要相信,对于教育部和主管教育部门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对立面,他可能也在寻找某种妥协,去看到一种理想有可能变成现实。所以双方妥协一下,达成一个结合点,往前迈出一大步不是很好吗?我请大家注意两个细节,第一个,南方科技大学校名不是让官员提的牌匾,是李政道。第二个,南方科技大学目前只有一名学生,10岁的孩子,校长做了一件教育的事情,一来了就把陪住的母亲安排在了另外的宿舍,小10岁的孩子单住一个宿舍,校长告诉他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就因为这两点,顶一下。   主持人: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对南科大这么有信心?   白岩松:因为我们对过去的很多不改革的教育没信心。 相关链接:这就是传说中写了两个小时,让朱校长失眠一夜的那封信 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 尊敬的各位同学、家长: 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南科大确定的目标定位是:参照香港科大建校的模式,一步到位地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这个目标定位既是深圳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教改革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必要探索,更是香港科大和许多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它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认同,也受到全体深圳人民的热烈企盼。 然而,按照一些旧的规章制度,南科大一步到位地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规章制度规定:要想创办一所新的高校,只能先办大专或学院,若干年后办得好者,评审合格,再升成大学。然后再一个个地申请硕士、博士点,几十年后才可能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这些法制化了的规章制度的原意是由教育部代表国家来保障、控制全国学位的质量,但同时也使大学失去了办学自主权,造成高校千校一面的畸形状况。 这些规章制度的弊端,是剥夺了大学招生和授学位的核心自主权,导致我国大学缺乏内在的发展活力。为了实现南科大的目标和定位,也为了回归大学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尝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们把自主招收高二学生,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内容。我们的教改计划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积极的支持,国际权威的《科学(SCIENCE)》也发了 专访 ,南科大成了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第十三章第三十九条)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任务。 南科大是深圳倾全市之力建造的一所创新型大学,是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同志宣布的国家教改综合试验校,做教改的尖兵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深圳人已经懂得,改革不可能不与旧的规章制度发生冲撞,改革不能一味靠等批复,深圳精神就是敢闯。南科大决定把自主招收高二学生,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内容,以期回归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为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路。 三十年前,第一批丢掉铁饭碗下海人的勇气、小岗村人分田到户的激情,鼓舞着我们决心迈出今年自主招生的第一步,从目前已经完成高三上学期课程的优秀学生或其他已经学完中学课程的优秀学生中招收一期教改实验班,在毕业时授予南科大的学士学位。今年招生虽然时间紧迫,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招生,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有志于报考南科大的同学失去机会。 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包括: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教授讲授高等数学;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讲授计算机基础;著名物理学家陈应天教授讲授普通物理;香港科大李泽湘教授讲授工程创新导论;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主讲创新能力培养课程;香港科大丁学良教授领衔组织设计人文教育课程,实施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面教育体系。我们将确保为学生们提供一流的优质教育,确保他们都成为社会欢迎的人才。因为只有当我们的毕业生都受到社会的欢迎时,我们的教改试验才算成功。 为了免除实验班学生的经济负担,本期学生将享受全额奖学金(减免学费,并每年补助每人一万元人民币作生活费)。 为了确保教改实验班顺利进行,我们希望每位自愿报考的学生及其家长都能充分理解这项改革的意义和实际情况,并与每位学生和家长签订协议书,以确保他们参与教改试验班完全自愿。 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有理想的同学,我们热烈欢迎你参与这个实验!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四年时光,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2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的“南科一梦”
harmonism 2010-3-21 22:22
朱清时校长的南科一梦 南方科技大学必然失败的一个理由 王洛克 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教授是我非常佩服和尊敬的人。就冲他的敢言,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原生态面对中国教育部门的各项评估,他就已经值得国人尊敬。他直言,中国高校的根本问题就是行政化愈演愈烈。他认为,中国高校的改革就应该去官化、去行政化,让行政人员为教授服务,让教授治校、学术自治。应该说,朱清时校长所言基本上是国人的一个共识,只不过,朱校长敢言罢了,说出了大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如今,退休的朱校长迎来了一个一生难得的机遇。经过国际猎头公司从全球 200 个精英中脱颖而出,朱清时教授从深圳市委副书记王荣的手里接过聘书,正式受聘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校长誓言,一定要将南方科技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他将此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我们都为朱校长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激情所深深感动!我们都祝福他的事业能够成功。 然而,激情和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却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不想为南方科技大学和朱校长泼冷水,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能不为朱校长和南方科技大学捏一把汗。 激情过后,大家心里都知道,南方科技大学必然失败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去官化、去行政化的。 其实,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得很。并非只有朱校长天下皆醉,唯我独醒。中国需要去行政化的地方何止是高校?深圳是特区,南方科技大学则是深圳的特区,但是它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即便是朱校长真的把南方科技大学办成了比香港大学更好的所谓一流大学,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仅仅要说明一个简单的高校办学道理?难道世界各国,甚至仅在咫尺的香港的高校没有现成的成功例子吗? 最近,关注高校改革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关注着南方科技大学(南科),都在梦想着未来的南科的美妙前景。然而,这个美好的梦想,注定要成为朱校长和全中国人的南科一梦。朱清时校长从深圳市委副书记手里接过聘书的那一刻起,他的美梦其实就已经破灭了。 2009-9-27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中国两所大学改革试验区的建议
lgmxxl 2009-12-20 10:07
12月20日继南方科技大学之后,又一个按国际贯例办学的大学澳门大学在珠海的横琴岛奠基。两所大学将成为中国大陆本土上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试点的大学。对两所大学人们充满着期望,两所大学的明天也注定会给人们以思考和总结。如果他们获得成功,他们无疑将为中国大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这两所大学如何才能成功呢?即如何才能办成大家公认的名牌大学呢?我认为两所大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严格的大学边界一个与外部环境分离与作用的分界区隔。为何要这样呢?这主要是由大学的运行机制决定的。 对于大学背后的运行机制或说前进的动力,前剑桥副校长阿什比认为大学受两个力量所左右:社会对人才的吸力和入学青年对大学的推力。而我认为,大学运行的基本力量或曰基本机制是合法性机制、效率机制和院校文化机制。合法性机制是组织外部环境要求组织与外部环境趋同的力量、与外部环境组织结构同构的力量。这表现为作为组织的大学,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趋同化设计。如庞大的官僚化党务和行政系统;规训化的大学课程设置;社会化的没完没了的检查评估;犬儒化的大学教师队伍;关系化的办事、处事方式等。效率机制要求高校必须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机制,要接受社会各级的问责。院校文化机制是大学自己的特色力量、个性化力量,体现着大学规律与个性大学的关系的处理。院校文化力量强的大学,发展快,而没有院校文化力量的大学则是与其他大学同形同构、亦步亦趋。这些机构力量将是新大学改革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使自己能全心全意谋求大学发展,就必须强化自己的院校文化力量;注意效率机制力量的发挥;尽量减弱合法性机制的影响。但是,离开这三种力量,大学却又往往是步履为艰。因为,只有合法化的组织,才能得到政府、社会的资源和合法性。所以,这条大学边界的设置很困难:它需要先进的法律环境、开明的政府政策、卓越的大学校长运作、充足的资金、优良的社会氛围,等等。 对澳门大学来讲,这可能可以实现,但也有一定难度。因为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同意澳门特区政府以租赁方式取得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的土地使用权。租赁期限为40年。澳门大学校长赵伟表示:澳门大学在管理制度上,继续实行澳门的法律制度,无缝衔接;就连互联网,也是使用澳门网络;澳门大学将继续保持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应该说,这已经和大学外部的环境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分隔。但是,我们还是得警惕边界的坚守。终归,大学是在横琴,而不是在澳门。出了校门,就是中国法律的管辖范围。甚至校内,也在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中,成为中国法律管辖的一部分。 对于南方科技大学,日子可就没有这么好过了:现在南方科技大学的声势很大,但,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它第一取决于现在深圳政府的支持,第二,也有赖于朱清时校长的人格魅力和个人权威。一旦这些条件失去,大学边界将不可能坚守:如果没有法律支撑,在朱清时届满后,新校长可能兼任不了校党委书记;校内人员没有职务,可能无法与社会机构对话,失去合法性基础;没有政府的支持,它就没有资金;不理会教育部、科技部,它就不可能获得国家级项目和奖励;它的课程也不可能为所欲为总之,一不小心,大学边界就会被跨越,南方科技大学将难逃深圳大学的命运。新近看到,深圳人大将为南方科技大学批准一个章程,但愿这能反映大学的发展规律,同时为南方科技大学的持续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两所大学,就目前来看,都有了一个与社会环境分隔的边界。真希望这条边界永远坚固,真希望这条边界永远保护着大学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真应该有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了。
个人分类: 大学边界与治理|4620 次阅读|4 个评论
朱清时还有一个方案:把深圳划归香港
大毛忽洞 2009-11-20 22:50
朱清时还有一个方案:把深圳划归香港 如果把深圳划归香港, 10 年之后再划出来, 南方科大就是香港大学的水平。 关键是要有人画一个圈。 请欣赏《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 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啊....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5478 次阅读|4 个评论
University Head Zhu Qingshi Challenges Old Academic Ways
chile 2009-11-20 13:44
Science 20 November 2009: Vol. 326. no. 5956, p. 1050 DOI: 10.1126/science.326.5956.1050 News of the Week Newsmaker Interview: University Head Zhu Qingshi Challenges Old Academic Ways Richard Stone BEIJING Every autumn when Nobel Prize winners are announced and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misses outyet againthe mass media and blogs here blame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values rote memorization over creativity. Widespread disaffection is a factor, Chinese state media observed, behind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s decision earlier this month to sack Education Minister Zhou Ji. But true change may come only from the bottom up. In September, the government of Shenzhen, a city in southern China, appointed physical chemist Zhu Qingshi as president of the planned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ST). Zhu insisted on also being appointed the university's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making it clear he would be calling the shots. A Sichuan native, Zhu, 63,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re in 1968 (USTC later moved to Hefei) and has been a visiting fellow at several top overseas lab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laser spectroscopy won him election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the tender age of 45. He became known as a reformer during his tenure as USTC president from 1998 to 2008. 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XU WENGE/NDDAILY Shenzhen, near Hong Kong, was the cradle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30 years ago. In its bid to become a paragon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city paid nearly $1 billion for the land for SUST's campus, expected to open in 2012 with an enrolment of 1500 undergraduates and 500 graduat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ll on scholarships covering tui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SUST will launch with a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in temporary digs next year.) In an interview with Science , Zhu explained how he intends to shake up China's university systemwhether the education ministry likes it or not. Q: What did you do in Hefei to earn your reputation as a reformer? Z.Q.: My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USTC was not what I did but what I did not do.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Chinese universities grew very quickly, buying up land and enlarging enrollments. But teaching staffs were not expanded. We wanted to maintain academic standards, so we rejected this approach. Secondl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valuat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t all universities. Evaluation is a good thing. But the ministry's evaluation now is not a real evaluation; it's a formal exercise. Q: An exercise in wining and dining? Z.Q.: Exactly. The evaluators would come to our university, and we didn't prepare anything special; instead we asked them to observe the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Q: Did the education ministry appreciate your approach? Z.Q.: No, they did not appreciate it. We didn't get perfect marks, but around 70% of China's universities did. Everybody knows the evaluation has no meaning. Of course, it's connected to funding, and our university got less money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we kept a very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Q: In what way will SUST be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nese universities? Z.Q.: We will abolish rank: what we call debureaucrat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Q: How will that help? Z.Q.: The main problem in higher education is bureaucratic power. Many professors now pursue bureaucratic rank instead of academic excellence. If you attain a high rank, you get money, a car, research funding. This is why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lost vitality. Q: How will you persuade people to work for SUST rather than top universities like Tsinghua or Beida ? Z.Q.: First, the Shenzhen government promised that we can hire professors at the same salary as professors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s higher than Beida, even higher than many U.S. universities. Also, SUST will be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China with a significant budget for research. This is something I'm pursuing very hard. We don't want our professors to have to continuously apply for funding. Q: A lot of critics say that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suppresses creativity. At the teaching level, what needs to change? Z.Q.: We feel that the whole year of grade three of high school is wasted just preparing for the Gao Kao . At SUST, we will not enroll students based on Gao Kao results. We will enroll them directly from grade two of high school. Next year, we will take 50 students from grade two. Q: Does the education ministry see your rebel attitude as a threat to its authority? Z.Q.: They might not forbid us to carry out our plan, but they also might not encourage us. There is a danger that our students may not get a diploma issued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My goal is to ensure that my students are accepted by society and get good jobs after they graduate. If I accomplish that, this experiment will be a success. People are looking for a university to challenge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how an effective path for reform. SUST is going to face many problems. I am prepared to be the first to try true education reform, but maybe someone after me will be the first to succeed.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3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将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章程》
pikeliu 2009-11-15 09:14
凤凰教育 新闻 正文 http://edu.ifeng.com/news/200911/1113_6978_1433734.shtml 深圳将立法保障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权 2009年11月13日 09:05中国青年报 11月7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座谈会上,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表示,深圳将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交深圳市人大审议,避免政府直接与学校打交道会造成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自治。 深圳痛感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因此早在2004年7月深圳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上即提出要增设本科院校。2007年2月,深圳市政府专题研究筹建新大学事宜,确定了由市政府全资投入,先行推进1所大学的筹建,命名为南方科技大学。 吴忠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的进展情况,他表示,新校将于2010年开始招生,将会成为按全新理念和国际一流大学标准建设的重点大学。近半师资将从海外引进。而工学、商学、管理学将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的三大学科支柱,比例为工学30%、理学20%、管理学15%。 吴忠说,深圳深刻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改革,决定以立法的形式颁布《深圳大学条例》,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大对深圳大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治理模式改革。 新京报:南方科大章程能走出宿命吗? 熊丙奇 2009年11月15日08:16 来源:《新京报》   11月7日,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表示,深圳将制订《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下称大学章程),交深圳市人大审议,避免政府直接与学校打交道会造成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自治。(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深圳市的做法,无疑具有开创意义:不但明确新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将依据大学章程这一法律文本自主办学,还明确大学章程提交人大立法审议。如果该大学章程由深圳人大审议通过,这将是我国高校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大学章程。   可这样的开创,也同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依法治教的尴尬。1999年1月施行的《高等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章程;第二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章程应当规定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的设置、教育形式、内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章程修改程序等事项。依据这样的法律规定,我国所有高校在成立之初,就应该都有章程。这种大学的章程,在国外大学被称为大学宪章。   深圳将制订大学章程却成了新闻,原因是,在《高等教育法》实施10年之后的今天,明确有大学章程的不过几家:2005年12月,吉林大学通过《吉林大学章程》;2006年4月,上海交大发布并实施《上海交通大学章程》;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章程》初稿形成,但后来没有下文但它们也并非真正意义的章程,大多属于校内的行政文件,并没通过学校举办者的同级人大机构审议,当然也就面临没有法律地位、难以落实、以及被随意更改的问题。   《高等教育法》也早已明确高等学校拥有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7项办学自主权,可无一落实。   所以,对《南方科技大学章程》来说,为确保章程的实施,有必要在明确举办者和学校的权利与义务的同时,明确对政府部门越权干预学校办学、侵犯学校自主办学权利的问责。最适宜的方式,是当政府部门越权干涉学校招生、学科设置、学术研究、教师教育教学等自主权时,人大机构组织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并严肃问责政府部门或当事官员。   《高等教育法》未得到落实是前车之鉴。在这部法律中,没有法律责任内容,仅仅在附则中,有对高等教育活动中违反教育法规定的,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这一条。如果《南方科技大学章程》明确了法律责任,为大学自主权被行政干预设立救济机制,对大学自主权被行政干预进行问责,或许该大学真能做到自治,也可为《高等教育法》的修订提供经验。否则,它依然走不出上位教育法的宿命。(转自新京报) (责任编辑:贾玥) 立法能否保障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图) 2009-11-14 02:43:00 来源: 海峡都市报(福州) 冯海宁   近日在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座谈会上,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表示,深圳将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交深圳市人大审议,避免政府部门与学校打交道造成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自治。南方科大是一所由深圳市政府全资投入、按国际一流大学标准建设的重点大学,首任校长是中科大原校长朱清时,计划2010年招生。(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以专门立法保障一所大学自治,南方科大无疑开了先河,这次变革能否成功,不仅关系到南方科大的命运,也影响到中国高校的未来发展路径。   那么,南方科大如何才能达成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目标?我以为,除了立法保障外,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经验,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大学自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换句话说,单纯依靠立法难以保障南方科大自治。   这是因为,从报道看,深圳的地方立法只能保障南方科大不受深圳方面的行政干预而已,并不等于不受其他部门的行政干扰。除此,还无法遏制南方科大内部可能滋生的行政化。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行政事务,自然而然存在两种体系:行政体系和学术体系。我们高校的行政化之所以遭受舆论批评,就在于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让学术权力变得衰弱。   学术权力体系包括学术评价、学术判定、学术价值估计等方面,还包括学术权力组织的运作程序、范围及运作方式等。构建学术权力体系需要专业化的科学设计,而深圳立法顶多只能解决南方科大的外在干扰,却不一定能解决大学的学术问题。   不久前,苏州大学教授王长乐撰文《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指出大学的去行政化,不仅是一项涉及整体教育制度改革的活动,而且是涉及教育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王长乐教授之所以作此判断,原因就在于高校行政化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当下,但根源却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的深处。   深圳方面为南方科大立法相对容易些,但要改变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又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决心与思路,也需要时间。   所以,深圳有必要认识到这场试验的坎坷,不能过于乐观,认为制定了《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一切就都OK了。 (本文来源:海峡都市报 )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47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权”中的权
msxue2004 2009-11-13 19:41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大学改革上也是勇为天下先。看看下面的报道,深圳市新设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要保证其自主权,不知各位网友有何见解?深圳设立的大学,是深圳政府出资来设立这所大学,又是深圳市政府以后出钱来维持大学的正常运作和发展,也是深圳政府出台法律来保障大学的自主权,不知这样的自主权能否实现,或者说这样的自主权的权利是否有多大?中国有一句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一个大学一年的运作,少说也是上亿元,而对一个完全新建立的大学来说,尤其想建立一个独特的大学,其建设成本更是不容小视。那么,大学要想实现所谓的自主权,其难度可想而知。里面的学问大了,也不是三两句就可以说清楚的。这些事也不是我等小民能奈何的,且让我们试目以待! 附报道(转):深圳将立法保障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权 11月7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座谈会上,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表示,深圳将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交深圳市人大审议,避免政府直接与学校打交道会造成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自治。 深圳痛感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因此早在2004年7月深圳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上即提出要增设本科院校。2007年2月,深圳市政府专题研究筹建新大学事宜,确定了由市政府全资投入,先行推进1所大学的筹建,命名为南方科技大学。 吴忠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的进展情况,他表示,新校将于2010年开始招生,将会成为按全新理念和国际一流大学标准建设的重点大学。近半师资将从海外引进。而工学、理学、管理学将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的三大学科支柱,比例为工学30%、理学20%、管理学15%。 吴忠说,深圳深刻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改革,决定以立法的形式颁布《深圳大学条例》,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大对深圳大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治理模式改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你可别逗了!
大毛忽洞 2009-11-13 14:38
南方科技大学,你可别逗了! 决定以立法的形式颁布《深圳大学条例》,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大对深圳大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治理模式改革。 深圳将立法保障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权 避免政府直接与学校打交道会造成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自治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086.shtm 我们现在的那所大学不是在现代大学制度下运行着: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这是全国大学的共同办学模式,怎么就说成你独家的呢? 党委领导:我们哪所大学不是党委领导? 校长负责:我们哪所大学不是校长负责? 教授治学:我们哪所大学不是教授治学? 民主管理:我们哪所大学是民王(民主少一点)管理? 依法治校:我们哪所大学是违法治校?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4139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南方科技大学的细节猜想
machan 2009-11-10 16:47
近日,在教育口发生了太多的事:有升(和生谐音)的-- 新教育部长上任; 有死的--涂博士因病跳楼自杀、三个大学新生救人牺牲、带着未解之问不幸逝世的钱学森院士,还有因钱锒铛入规,还是双的副校长们。心痛的、关切的,除了与之相关的亲人朋友,还有的就是那些依然对中国教育怀着希望的人们 今日看到,嵇教授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855 , 想起了自己对即将开始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想像或者说猜想,姑且整理成文吧。 南方科技大学的校名会请谁题写呢?备选项之一,过去的或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备选项之二,世界知名华人巨牛科学家(非华人,会写汉字也可以考虑);备选项之三,简体中文或繁体中文;备选项之四,其他。 南方科技大学会有围墙吗?有围墙的话会不会配备若干武装保安? 昨天,世界已经知道柏林墙已经倒塌20年了,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好像都没有围墙,在墙文化深厚的中国(见我的另一篇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215 ),建校目标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南方科技大学是否会有围墙呢? 南方科技大学的校训会是什么呢?校训之于大学,体现了大学的精神,十分的重要。不知道南方科大的校训会是怎样? 南方科技大学谁是NO1呢。根据报道,朱校长说南方科大会有党委,这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南方科大的校领导中,谁是NO1呢。 南方科技大学的课程、专业设置是否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南方科大的教材,是国产的还是采用进口的。南方科大的本科生,是不是不用过大学英语4级就可以毕业呢,是不是可以选修政治课,本科毕业设计还需要做吗。南方科技大学的博士,需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或者SCI论文若干篇吗? 南方科大的聘任职工、教授等聘期是多少。朱校长的聘期是5年,其他老师的聘期是小于5年还是多于5年呢,还是因人而异呢,工资是多少呢,是不是免税呢。 南方科技大学是不是要有个网址,提前公布学校的大政方针还有细枝末节呢。 选址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肩负着和80年代深圳改革同样的使命,将为中国教育披荆斩棘。如果成功,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当年的深圳模式、深圳速度一样将会席卷神州大地。 希望国人的等待不会太久,希望南方科技大学能完成国人的梦想 (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最有影响力的事情,是教育。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4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高二试招50名本科生”究竟合法不合法?
zjohnliu 2009-10-31 20:01
科学网新闻南方科技大学2010年将从高二试招50名本科生 见: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0/224593.shtm 很明显,这是挑战国家6+3+3的教育体制! 如果每个高校都能这样,教育部规定的高中三年学制岂不是成了一纸空文? 哪位专家分析一下,这种做法到底合法不合法? 很奇怪,如此重大问题,教育部又怎么会批准?
个人分类: 随想(Essay)|3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角度谈南方科技大学
machan 2009-10-8 16:08
南方科技大学,一块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验田。当很多国民寄予很大期待、也有很多网友提出问题时,本人也浅浅的想了一下。感觉要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论证,南方科技大学成功的概率应该非常高,为什么?原因如下: 南方科技大学,他的办学思路、办学目标都是现实世界已经成功存在的好几百年的事实这说明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模式,不是原创的大学模式,是可重复的实验。 国人认为的成功大学、一流大学,为数不少,存在于世界的各种文化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俄罗斯、中国香港,这说明南方科技大学的模式在世界各地基本都能成功。 即使在中国,国人也一直视北洋军阀政府时的北京大学和南京国民政府时的西南联大为成功的大学这说明在中国,我们曾经实验成功过。 基于以上三点,感觉南方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区,其成功的概率是很高的。 从实验的角度看,也许大学就像一棵树,在有土壤的地方,具备必需的条件后,基本都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没有长成大树的地方,一般是土壤贫瘠的地方,或者温度太高等等,另外,树的主人要是喜欢修减植物的话,很可能树就长成盆景了。 所以,对于南方科技大学,一棵基因优良的树苗已经选好。国人要做的,也许只是给予他生长的条件。如想加快其一流化的速度,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更加适宜的温度、水分、光照应该就能做到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3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南方科大的两个建议
weijia2009 2009-10-5 00:20
最近的科学网连续刊登了几则关于南方科技大学的博文,很多学者对即将建立的这所全新的大学以及一个月前上任的校长朱清时教授充满了期待,但科学网的博主们也提出了一堆问题。阅读完这几篇博文后我感觉这些问题提得很到位,符合现实情况。这些问题其实也是考题,对它们的解答也将逐步勾勒出新校长和未来班子对新大学的顶层设计方案。我在这里也凑个热闹,提供两个具体的施政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在如何实施先进的办学机制方面,建议考虑与国际一流高校共建两个新学院,并以此为第一批招生单位,然后以这两个学院为支点再陆续建立其他学院。目前欧美高校开始全球布局,不少学校已经有实际动作。如北卡的杜克大学在新加坡已经建立了一个医学院(Duke-NUS),由新方提供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杜克本部提供师资和管理模式,(杜克的副校长 R. Sanders Williams 曾跟我详细介绍过他的这个成功案例),我觉得这个模式也可以在中国有条件的地方试行。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在杨福家校长的推动下最近在浙江宁波建立了诺丁汉大学分校。另外,国内其他高校也有与国外高校共建的学院和系,如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联合学院。这种中外共建的学院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外方为主来管理和运行,另一是双方共同管理。两种学院都实行董事会/理事会领导制,具有相对独立的聘用、财务运作、教学管理等权利。 一个新创立的学校要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要吸引外国的孩子来学校读书更需要时间。但国际化的学院可以迅速提升新大学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学院,部分学生还将有机会获得境外校园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并申请双学位。 据我所知,希望来中国建立分校和机构的国际高校恐怕为数不少,关键是我们的顶层设计者要有战略眼光,要抓住当前国际经济重新洗牌、中国国际地位显著上升的大好时机主动出击,找到好的合作办学伙伴。建议欧美高校可以一起谈,最后各落实一家,这样欧洲和北美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新大学的地盘里分别试点运行、开花。建立国际化的新学院既可以走出创新的办学路子,引入不同的文化,尝试和学习不同的机制,又可以吸引优秀生源,将对新大学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讨论最热烈的问题是如何去行政化上,网友们认为理事会领导、教授治校、学术自治是个办法,可以内行管理内行,轮流执政,就不会出现科研腐败等现象。我想高校内能否真正实现学术与行政分权的关键不在制度本身,而在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上。我们不是要用强硬的手段在大学去拆开学术和行政,而是要在理念上把学术和行政上区分开来。我个人的建议是新大学需要自上而下地实行明晰的岗位时间的界定,明确校长、校级领导、和正院长一级的管理层的全日制工作职责中将不包括个人学术研究。作为管理工作的补偿,他们的薪资将高过普通的教授,但个人不能做科研,不能申请科研经费 因为没有合法的工作时间从事项目研究和指导学生;而副院长和系主任一级的管理人员在工作职责中其个人的教学和科研时间将被规定到一个额度,如30%以下。由于岗位时间和分配上的游戏规则,教授担任学校和正院级领导将意味着他们自动放弃学术岗位,担任其他行政职务也将大大削弱其学术能力,这样也就没有太多的科学家想当官了,而当上了官的也不太可能为自己的学术拉资源了。我们现在高校的学术腐败已根深蒂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高校从校级领导开始就没有搞清岗位时间(1年只有12个月)这个再简单不过的概念!不少人官做得越大,科研地盘也越大,其工资和其他收入的份数也越多。试想如果从高校的领导和院士们开始就缺乏职业操守,那么我们还奢谈什么教书育人?事实上国外高校有非常明确的游戏规则,你一旦签约上岗,再做第二份工作就意味着与第一份工作有(时间上以及内容上的)冲突,如果拿第二份全日制的薪水的话则就是违法行为了。当然建立国际化的学院将有助于从一开始就梳理清楚中国高校盘根错节的职业操守上的头绪,做到正本清源。这个岗位时间的界定应该在新的大学作为重点来解决,如果它解决了,行政和学术将回归应有的位置和面目,去行政化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很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革命,最容易的是在一个全新的机构来实施。80多年前在广州市的长洲岛兴办的新式军校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一扫旧军队和旧军阀的作风,为后来国共两党参与的北伐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撑。当年的黄埔军校也是大胆借鉴了国外(苏联红军)的先进经验并融入了不同党派的多元文化。我们希望新的南方科大能在办学伊始就能找到好的策略和支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中国高校中脱颖而出,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精彩和辉煌。
个人分类: 未分类|9726 次阅读|8 个评论
希望南方科大会实现自己办校初衷
chile 2009-9-29 15:56
人上了岁数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而限制,不愿意或者不打算去实现那些看似too simple ,maybe impossible的事情,诸如一直为中国高等教育奔走呐喊的朱清时同志的又要开始奋斗的决心,大部分网友也都是从自身的角度或者理解去说这件事情,或是支持或者是观望,或者是希冀。 在这里不对南方科大将来的走向做一个推论,我想既然深圳有理想,既然老校长还想奋斗,那我内心完全都是支持的,只是希望在中国教育的现状下,在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尤其是领导们,都给这个尝试的勇气和理想一个支持和一个鼓掌,踏踏实实去支持这些要做实事的同志们吧!
个人分类: 自愚自乐|3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离"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ZZ)
xiangzr1969 2009-9-16 21:59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14日表示,南科大通过审批之前委托中科大代招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科大还称将作南方科技大学的坚强后盾,以雄厚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资源,大力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起步办学。 日前,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获聘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他表示将把创办南方科技大学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创办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那么,是不是引进来了朱清时这样的金凤凰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就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争创出国内一流的大学呢?笔者以为,尚不宜抱过高的期望。 首先,中国大学教育衙门化积弊并不会因为一个新校长而从根本上改变。事实上,朱清时脱胎于原中国科技大学,就其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期间,虽然成绩菲然但也未见他对同为国办大学的的中科大教学旧模式,有什么彻底改观和打破之处。既然如此,同样的一种领导模式移植到新生的南方科技大学,就一定能让新的大学在其领导下脱胎换骨么? 从报道来看,南方科技大学的兴盛将有赖于朱清时在中科大的人脉资源优势,但所谓的人脉资源说到底还是人脉关系。一个新生大学和老大学一样过度强调人脉关系,一方面或许可以争取到不错的师资和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却无可避免地重新走上大学行政化的老路。如此一来,南方科技大学真正区别于旧的办学模式,恐怕很难,旧的歪风邪气能不能彻底荡涤也就值得怀疑。 其次,在深圳已经有了老牌子的深圳大学,这所大学和国内其它大学一样存在积弊陈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当地也断不至于想方设法要另起炉灶。但同在一个城市,新生的大学或多或少地要被老大学教育、科研模式所影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再者,既然南方科技大学要完全得力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鼎力支持,其理念、观念也将无可避免地受中科大的影响。泥沙俱下之下,新生的南方科技大学又如何出污泥而不染还真是一个问题。 所谓的一流大学,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外国的,都要经过一个优胜劣汰和历史遴选的时间,没有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我们欣慰于南方科技大学新任校长的豪气干云,但面对一个尚未定型的新生大学,新任校长就如此轻率地声称和打保票要建立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或者说要争国内一流,是不是有点为时过早呢。
个人分类: 学习论坛|5098 次阅读|4 个评论
南方科技大学,前面的路会怎样?
alanzhu1978 2009-9-16 20:45
最近这个大学新闻颇多,我的老校长到了中国的南海边也画了一个圈。虽然这个学校的筹建已经是有两年了,但现在定了校长了,校徽也定了,和原来老校长想在科大弄的校徽(后来因为异议太多,没被采纳)几乎一样。其实那个校徽我个人蛮喜欢的,有些玄玄的东西在里面。 理念也是他的一贯思路,一些说法也是他这几年一直在说的,比如去政治化、教授治校等等,但不知道真正实行起来会怎么样。 深圳市想按照香港科技大学的模式来建,但也不知道真的会怎么样。搞理论的投入是很大的,而且是短期看不见回报的。从我一直在地方科研机构呆着的感受来觉得,地方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是特别想立竿见影的,能赶紧解决政府管理当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不知道深圳市的领导能否转变思路,真正想建一个对他们的管理带不来实际效益的高校。
个人分类: 说说|687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