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话语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理论自觉与中国的学术话语权——访郑杭生教授
freedom110110 2011-3-14 23:08
郑杭生,1936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审组第三届、第四届成员,国家哲学社会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发展为世界瞩目,对于中国发展的实际该如何看待和解释,涉及一个学术话语和学术话语权的问题。从这一问题开始,笔者就“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以及“学术话语权”等相关问题采访了郑杭生教授。 对“中国模式”的讨论离不开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记者: 国际学术界正在热议“中国模式”,您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郑杭生: 谈论“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学者和人士的确日渐增多,这一现象本身也是对中国地位日益上升的一个印证。如果说以前,国际上研究中国的多半还限于媒体记者、一般学者,那么现在,世界著名学者也越来越把自己的目光和注意力转向甚至集中到当代中国研究和“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上。   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和转型,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特点,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用世界上任何现有的发展模式都难以完全解释得通。“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既不同于众多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经验,但是利用了它们先进的东西,也不同于过去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汲取了它们的经验教训。因此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经验,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在我看来,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离不开社会学的一种理论视野。我们通过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社会结构性巨变的研究,在“实践结构论”中提出了社会学的二维视野,即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以及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当代中国经历了急剧变迁,目前走进了一个新的转折期。这个伟大的、充满生机的过程,使我们能够从经验上更直接地体验到上述“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及其两个维度”。这种二维视野也体现了我们一贯主张的社会学理论的创新要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道路,既要立足本土也要超越本土。我们从不赞成把这两方面对立起来的两个极端,即主张纯粹本国经验的国粹主义和主张一切照搬的全盘西化。   正如我们都看到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领域。当代中国是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经验”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同。这并不一定是不好的现象,它从一个方面表明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活力和吸引力。   说到“中国模式”,“发展模式”是一个比较静态的概念,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发展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和经验所构成的特定类型。在我看来,所谓“中国模式”,是指当代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发展的道路或发展经验。要真正理解中国30年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就要了解它的初始起点、实际轨迹和理论提炼。在具体的讨论中,我更多的是采用“发展轨迹”这个更为动态的概念,从全球视野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它所经历的从初级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轨迹。   关于“中国经验”,简要地说,所谓“中国经验”是当代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比较突出的经历和过程中,所获得的有自己特点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为中国发展道路的特定模式和类型奠定了基础。“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在实践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学术内涵上显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我曾经对“中国经验”做了一些具体的思考和探索,从社会学角度给予了几点解读。 “中国经验”的五个方面 记者: 您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经验”做了哪些解读?我注意到在您的著作、论文和讲座中,对“中国经验”的本质、形式等进行了解释和讨论。您能够对此做个介绍吗?    郑杭生: 我曾经从五个方面对“中国经验”进行了探讨和解释,即“中国经验”的本质内容、实际轨迹、推进形式、实现途径和前景展望。   关于“中国经验”的本质内容,我认为是新型社会主义的不断成长壮大。也就是说,“中国经验”的本质内容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新型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逐步取得对于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第二,它又是一种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正义、不断追求社会和谐、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并不断致力于逐步把公平正义贯彻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   30年来,“中国经验”的实际轨迹显示出一条从初级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过程。其中差不多20年是沿着初级发展的路径前进的,科学发展是对初级发展进入更高一级发展的概括,是对我国以往初级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和提高,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之点。初级发展与科学发展,这就形成了一个从初级发展到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经验”的推进形式,是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探索”。“自上而下”方面,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央层面“中国经验”的几个标志性里程碑之一。在“自下而上”方面,随着中国社会重心日益下移,全国范围的社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制度创新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我国微观制度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全国各地的调查和考察表明,在制度安排的公平和百姓认可的公平方面,都在逐步取得进展。这些构成了城乡基层社会和社区层面的“中国经验”。还要强调各种“地方经验”,它们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各个连接点。在对当今中国城市社会建设展开的实地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地方经验”从中间层面对“中国经验”的贡献。   至于“中国经验”的实现途径,表现为“体制转轨与结构转型齐头并进”。中国社会30年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用世界的眼光看,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是很少见的。一个最显著的后果是与“行政制”密切结合的“单位制”的弱化,“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变,所有这些促使市场经济下陌生人世界的形成。正是在一个市场经济的陌生人世界里,构筑起和谐、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社会共同体。这个社会共同体,在宏观上叫做和谐社会,在微观上叫做和谐社区。这一探索为“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开辟了实现途径。   说到“中国经验”的前景展望时,我想必须对人类的普遍困境与中国的特殊挑战同时进行两面应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转型,不仅要有效地应对世界性的“人类困境”,而且必须有效处理种种中国特有的挑战。我从社会学和社会建设的角度,归纳为六个方面的特殊挑战: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建立社会共同体的挑战,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的挑战,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势下落实公平正义的挑战,在社会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大力改善民生的挑战,在生态恶化情况下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挑战,在发展主体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的挑战。 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记者: 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探索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学术发展。“理论自觉”这一提法现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30年来,中国学术在创造丰硕成果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术自主意识正在进一步提升,其中,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显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您是否可以告诉我们,在“理论自觉”和“中国的学术话语权”方面,中国社会学作出了哪些贡献?    郑杭生: 1997年,费孝通先生即提出了“文化自觉”。我在研究费老的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这一概念和命题。我高兴地看到,受到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启发提出的“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命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   在费老看来,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科学,他强调社会学的人文性决定了社会学应该研究的基本问题,如要研究天人之际,要研究精神世界,要研究文化与不朽,要研究意会,要研究“我”、“心”,等等。在他看来,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涵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他甚至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如果不达到这个层次,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学”。费老提出的上述基本思想和基本领域,可以看做他对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遗言。我们有责任用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来实现费老的这个学术遗愿。   在我看来,费老集中指出了“文化自觉”不可或缺的五个主要方面,即 “文化自觉”的内涵、使命、目标、艰巨性、重要性以及实现途径。这些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提供了多重启发。因为,“理论自觉”同样也有自己的内涵、使命、目标,也有自己的艰巨性、重要性以及途径。当然也必须看到,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相比,除了一般的共性,毕竟还有自己的特殊性。理论是文化的系统化形态,是对文化现象的提炼、概括,理论自觉不能没有自己的特殊内容、表现和要求。因此,我们要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作出具体的阐述。但是,在我们着重说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特殊性时,我们也没有忘记费老的启示,因为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我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做了五点说明:第一,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指从事社会学教学研究的人对其所教学和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有“自知之明”,包括对自身理论和他人理论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中外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二,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具有自己的双重使命,即一要努力创造自己的有中国风格的理论,二要正确地对待其他各种理论,特别是外来的理论。第三,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要达到两个目标、把握两个自主,即加强自己在理论转型中的自主能力,取得社会学学科为适应新情况而进行的理论选择、理论创造的自主地位。这两个自主是具有根本性质的。第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艰巨过程,即从西方强势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理论中解放出来,正确定位自己、加强自主性的过程。如果没有自主性,只有边陲性,没有自己可美的东西,只有别人可美的东西,那就做不到“各美其美”,那就只剩下单纯的“美人之美”,为他人做嫁衣裳了。第五,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当前形势提出的急迫问题,也只有遵循“实证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达到既不能看轻自己、抬高他人,也不能反过来,看高自己、看轻别人,特别不能只承认外国人的理论是理论,不认可中国人的理论也是理论。   “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对增强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主体性、增强民族自信性起了并且还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现实、我国社会建设的巨大社会需要,为社会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但是如果没有“理论自觉”,如果还是用西方的观点、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巨变,还是在西方的笼子中跳舞,那么,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不过是、仅仅是西方的观点、西方的理论的某种案例、某种例证。这是典型地为别人做嫁衣裳,而不是通过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创造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学术话语,为世界社会学增添我们中国社会学者自己的创造。现在一个好的趋势是,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减少。这对中国社会学界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记者: 我浏览了您的著作《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四卷本,感到“理论自觉”并不是您近一两年才产生的想法,而是贯穿在您的社会学学术历程中的一个追求。请您简要地回顾一下“理论自觉”提出和发展的历程。    郑杭生: 继承社会学前辈的事业,是二十多年来我给自己设定的、并锲而不舍地加以追求的一个学术目标,这就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所贡献,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以及通过这种追求,对实现“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社会学深层理念有所推动。这个学术目标应当说早已包含了“理论自觉”的思想。   我的“理论自觉”追溯起来大约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进修时算起,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是当时还没有形成“理论自觉”这一概念,还没有意识到可以用这个新概念来梳理自己的及至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历程。在这个意义上,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了“理论自觉”轨迹上的新起点、新境界。   作为上述追求和探索的结果,我和与自己一起工作的学术群体,提出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有新视角的社会学中国化理论(简称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以及实践结构论等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和论证,其实都是“理论自觉”的一个个轨迹点、支撑点。这些理论都是运用世界的学术眼光,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开发中国的传统学术资源、借鉴国外的社会学理论前沿,对自己进行反思、对别人加以审视,从而提炼自己特色的结果。   在《自序》中,我对自己的社会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说明(大约9个方面),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种类型的探讨;对“价值中立”的具体分析;对与前沿意识相结合的草根精神的提倡;对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学反思和总结;社会互构论与“理论自觉”的彼此推动;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整合困境的超越;对一些理论误导的学术剖析;学术话语权与理论自觉;学术争鸣、时代精神与理论自觉;等等。几乎与此同时,我还专门写了文章,对“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目标和途径作了论述。   在我看来,“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目标要解决一个问题:是要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兼具的中国社会学,还是要西方社会学某种理论的中国版?我们的目标当然应该是前者。   要做到“理论自觉”,中国社会学必须有自己的学术精神和灵魂。我在2007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主题发言中,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社会学的两大精神——“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顶天立地精神”。所谓“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即通过反思批判这样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实事求是地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既不赞同“否定一切”的颠覆性或毁灭性的变味批判,又不赞同“肯定一切”的无反思批判的盲从态度。所谓“顶天立地精神”,即前沿与草根相结合的精神。一是要有世界眼光,站在国际社会学的前沿,把握新的成果和趋势;二是要有草根精神,深入到我国基层社会的建设实际,把握制度创新的脉络。这两种精神指向拓宽了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理论社会学研究者的思考境界。   “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主要途径是:对“两类挑战”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对“传统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对“西方学说”做出自己的理论借鉴;对“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提升。这些也是我2009年7月20日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的主题报告中强调的。   我一再阐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受到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启发,但同时“理论自觉”又有与“文化自觉”不完全相同的特殊性。综合“理论自觉”的各个要素,可以把“理论自觉”简要地规定为对社会学理论或社会理论进行“建设性的反思”。“理论自觉”范畴一经形成和提出,就有这样那样的方法论意义,其中之一就是既为回顾、又为瞻望、也为观察中国社会学的成熟度,提供新的概念工具、新的理论视角。    记者: 对于“理论自觉”今后的深化,您认为中国社会学还应当做些什么?    郑杭生: 关于理论自觉今后的深化,我想,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我们要认识,理论自觉是提高中国社会学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即它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由边陲走向中心的必由之路,是改变话语权状况的必要条件,是增强自主创新力的必具前提。   理论自觉使我们增强学术的主体性、反思性,从而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处在边陲、但是不甘边陲的动力。如果处在边陲、自甘边陲,那就失去了任何由边陲走向中心的可能。   理论自觉使我们觉悟到,适合西方社会概括出来的那些话语,并不都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中国的情况,概括和创造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学术话语,从而打破、改变学术话语权一直为西方社会学垄断的状况。   理论自觉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学界担负着理论创新的责任,我们有可能是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外国理论的贩卖者或掮客。   上述三个必由之路、必要条件、必具前提旨在说明,理论自觉是提高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 中国学术必须要有自己可美的东西 记者: 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和学术体系,如果依赖国外的理论教条,按照国外学者设置的特定话题和理论导向来增加中国的案例,就会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依附性,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方面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话语权。    郑杭生: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费老的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文明观。这是处理我们自己的文化文明与西方文化文明,其中包括中西社会学理论关系的准则。我要补充的是,我们必须有自己可美的东西。没有自己可美的东西,还是为别人做嫁衣裳。我们对外国的文化文明、社会学理论都要避免两个极端。我体会在中国走极端,无论哪个极端,其结果都是不好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力的增强,外国社会学者已经对我国社会学界刮目相看,过去那些很难见到、很难请到的外国大牌学者,现在相对来说容易见到、容易请到了,这是因为他们现在也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深入研究中国,他们的心态改变了。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西方社会学的话语气氛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不提高主体性、反思性,不拿出真正有水平的东西来,最终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我们要认识到,理论自觉是提升中国社会学理论内涵的内在要求,因为只有理论自觉才能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元理论的转向,实现本理论的创新,实现分支理论的开拓。 “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 记者: 您倡导“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这是一个促进中国学术健康发展的重要理念。请您谈一谈学派建设对于学术发展的意义。    郑杭生: “理论自觉”还是形成社会学中国理论学派的巨大动力,因为只有“理论自觉”,才能推动学派核心理念的提炼,促进核心团队的凝聚,推进学派氛围的形成。   我一贯主张,在学术问题上可以争论得面红耳赤,但这不应影响学者之间的友谊,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学术领域和非学术领域。如果在学术讨论和批评中掺进种种非学术因素,或者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影响学者之间原有的友谊,在我看来,都不能认为是适当的。   我也一向主张中国学术界“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学派要靠正常的学术争鸣来促进。学派应该是从不同的方面抓住和体现时代的精神,这是学派的灵魂、学派的生命,否则所谓“学派”就只是徒具形式而无实际内容的空壳。真正的学派是理论自觉的高层次形式——理论自觉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共识。   社会学的中国理论学派,是中国社会学的支撑点。这样的学派越多,表明中国社会学的力量越雄厚、水平越高超,越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李潇潇)
1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级公众人物请慎用话语权
热度 10 gfcao 2011-3-6 01:50
公众人物由于身份特殊,其言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常常是举足轻重的,专家级公众人物通常又是老百姓崇拜的偶像,其言论的分量更是可想而知。所以这些拥有话语权的专家们在张口之前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信口开河,否则不仅可能会误导大众,也会有损自身的偶像形象。 最近有位专家在媒体发表了一番高论:“由于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住房有三成闲置,应尽快解决农民住房的产权问题,农民可以卖了房子再进城买房子,城里的市民也可以到农村买房子,这样,农民可以进城居住,市民也可以下乡居住。”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只要粗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专家们讲话实在太随意。 首先,农村住房三成闲置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经常回农村,我所了解的农村虽然偶有闲置的房子,但一般都是工薪阶层不愿意在乡下住了,或者是比较有钱的包工头想进城居住,但远远到不了三层,所谓农民工因进城打工而使三成住房闲置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即使农民工进城打工了,家中多还有老人或妻儿居住,个别临时闲置或许是有的。不知专家是根据什么得出的这一结论? 我们姑且假定专家讲的是事实,农村有三层住房闲置,真的可以像这位专家说的农民能如愿以偿地进行买卖吗?所谓农民房说白了就是“宅基地”房,我知道在一些城乡结合部有不少这样的房子,盖这些房子的初衷也许不是为了给农民住,而是给愿意买这些房子的城里人住。由于没有产权,所以价格很便宜,我之所以了解这件事,是因为我有朋友买了这样的房子。一旦这样的房子产权证落实,买房子的人无疑大赚了一笔,我不是搞经济的,不知这样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即使这些宅基地真的有了产权,事情也远不像这位专家讲的那样是市民下了乡,农民进了城。农民们卖这些房子才收入了多少钱?进城买房子又要多少钱?凭他们打工的收入有多少在城里买得起房子?天方夜谭吧? 退一步说,打工仔有能力在城里买房子,他们把乡下的房子卖了,在城里住上了称心如意的宅子,他们能成为正式的市民吗?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城里无论是日常生活、治病等各种开支都远非乡下可比,他们能负担得起吗?有多少打工仔能负担得起?任何一个了解中国国情的人大概都不难想象农民工在城里安居是不是件现实的事。我曾经在坐出租车时跟司机聊天,他们很多人的家都在乡下,有些是两口子开同一辆出租车,即使这样,两人辛辛苦苦一个月的收入总和不过万元左右,这在打工仔里应该算中等以上的收入了吧?他们要交房子的租金,要供孩子念书,就算他们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请问他们何时能买得起城里的房子?我问他们:“开出租很辛苦啊,将来咋办呢?在广州安家?”他们说:“怎么可能,广州房价这么贵,消费这么高,怎么住得起哟,给孩子挣点学费,将来开不动了,就回乡下。”这些人虽然觉得大城市好,但没有一个有计划打算在城里安家落户。尊敬的专家们,你们真的了解这群打工仔的生存状态吗?一套宅基地能顶城里的几块砖头? 专家们,请您悠着点!我不明白专家为什么要重拾农民房的话题,听起来似乎是在为农民着想,可细想,似乎很有些耐人寻味的深层次问题。到底是什么,我不得而知。
个人分类: 杂文|413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副书记兼任政协主席,提升话语权
热度 3 tarimriver 2011-3-3 17:44
今年各级政府换届较突出的亮点是政协主席由副书记兼任,进入常委。新闻报道说这是提升政协的话语权,反映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这也许对,但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加强了对政协的管理? 以前人大主任是独立于书记一把手的,政府党委一把手要向人大汇报工作,后来改由书记一把手兼人大主任,关系理顺了.也许就是借鉴了书记兼人大主任的良好经验,才有了副书记兼任政协主席的创新,这样工作好办了,但绝对权利产生绝对腐败的问题会不会更严重?如何有效监督成为关键!
426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的话语
h123xq 2011-2-20 08:46
看过一本书,名字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书中批判社会对科学的不公正待遇。特别是针对后现代学者对科学的批判。书中的主要论据是说,这些批判科学的人,并不懂科学。简而言之,就是批判科学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必须掌握科学的话语。否则就没有批判权或者话语权。 先不论是否必须懂科学话语才能批判或者评价科学。先谈谈科学话语。 早先,科学并没有自己的话语。因为科学只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源自于人类的好奇。哲学家在思考世界的本来面目时,难免会涉及到“科学”的方面。随着这方面知识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思考和研究方法,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开始走向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在科学史上,近代科学或现代科学的诞生一般都以牛顿的成果为标志。其主要特点被归结为两个方面:理论的数学化(数字化)和理论的可检验性(试验方法)。在方法论上被归之于“还原论”和“机械论”。科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能的真理性认识,科学的话语及其权威性也由此而来。事实上,随着牛顿力学体系被限定在固定范围和量子力学的发展,传统科学对世界的认识的确定性就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科学为自己的辩护也由此开始。既然是辩护,就不免会有不同的路径。于是,统一的话语就开始瓦解。 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数学和经典物理,在科学高度分化的今天,其基础性也受到了动摇。数学的真理性依据何在?数学究竟是还原世界的原貌还是人类臆造出来的幻觉?经典物理的适用范围及其可靠性如何确定和验证?能否以及如何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研究路径以及相互之间的分歧是逐渐缩小还是越来越大? 更为根本的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科学,在解决自身的合法性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第一,科学的真理性来自于人类的理性,而证明理性的可靠性只能依靠理性而不能用非理性——事实上,后现代对科学的批判就是科学是非理性的运用甚至滥用理性,用理性来证明理性是不符合理性逻辑的自我论证。第二,科学无法解决意识或人类心灵的问题,更确切地说,科学无法独立地解决意识问题。认知科学是也只能是一门综合学科(这个结论有机会要单独论证)。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也曾经是科学话语的拥有者之一,现在从事批判科学话语权的人,并不觉得科学话语在当今社会真正受到了威胁。现实反而是很多非科学话语或伪科学话语流行。原因就在于:只要披上科学话语的外衣,就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这恰恰证明了科学话语的威力还是十分巨大。否则,都像我一样,明白地表明自己不是科学话语,就会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普罗米修斯不是被别人所缚,恰恰是一种自缚。
个人分类: 哲学片断|3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资源垄断是创新的致命障碍
热度 1 zjohnliu 2011-2-17 18:56
  资源垄断是创新的致命障碍   作者:钟祥财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11-02-16文汇报   我认为,当前创新的最主要障碍是各种创新资源被垄断。   创新资源包括知识信息、专业话语权、研发资金分配、价值评判等等。就我 国的现状而言,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垄断。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政协大 会发言中的《学术腐败的原因及其治理》引起热烈反响,因为其中揭露了许多触 目惊心、鲜为人知的内幕,发人深思。为什么学术腐败屡禁不止?为什么造假者、 抄袭者有恃无恐?利用权力掌控资源、结成联盟、瓜分利益,是一个决定性的原 因。当年邹承鲁院士挺身而出揭露丑闻,不仅他本人备受责难,而且他的学生也 遭到不公正对待。方舟子学术打假,被造假者雇凶袭击,居然还有人幸灾乐祸。 这说明,学术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已经到了非严厉整治不可的时候。   眼下,对创新资源的垄断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行政权力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越来越多科研单位的领导由学者担任,而 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课题由行政领导承接,此可谓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独特景观。 一个大学校长、研究院长掌控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课题经费已非罕见。不是 说当了领导就不能搞研究,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当好行政领导 不容易,既要当好行政领导又要当好研究者更不容易。有人做过计算,即使那些 领导确有足够的精力、能力和工作效率,但同时承担或主持几个乃至十几个重点 课题,不吃不睡也要上百年才能完成,何况有些“长官”学问之外的功夫可能不 差,业务水平却往往差点火候。于是,就像建筑市场一样,掌握学术资源的官员 拿到课题后层层分包,真正干事的是讲师、助教、研究生,有了成果,大头由 “主持者”拿走,卖苦力的只能分一点残羹,难怪研究生们把领导、导师称为 “老板”。为人师表者被称为“老板”是可耻的!是教育的悲哀。   二是部门权力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科技部部长万钢不久前指出,在实施科技 创新的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要警惕科技管理机构成为新的腐败灾区。政府的科技 创新项目是经由各级机构招标、发包、评审、验收的,这几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投 入明显增加,但一旦对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课题发包方就可能“寻租”。不仅 如此,现有的资金投放渠道和课题评审机制既难以促成健康规范的竞争,还在科 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新课题经费的使用等诸多环节留有不少制度漏洞,以致 “专业”的课题申报机构随之出现,结果有的研发机构尽管拿到项目,但在支付 了“打点费用”、“委托申报费用”以后,经费所剩无几,研发工作应付了事。 笔者是市纠风办聘请的政风行风监督员,对这方面的潜规则时有耳闻。腐败滋生、 效率不高,这样的科技投入能够促进创新吗?   三是专业知识与权力集团、利益集团相结合。这方面的问题最为隐蔽,危害 则可能最为严重和长远。曼瑟·奥尔森是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一书中发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为什么有的国家在战后取得了迅速的经济 增长,有的国家却相对衰落了?为什么有些曾经在历史上非常强大的民族衰落了, 有些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国家强大了?他的结论是: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 的存在,是导致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特殊利益集团或联盟降低了社会 效率或总收入,并且加剧了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分利集团会减缓社会采用新技术 的能力,并因此降低经济增长率;分利集团,一旦大到可以成功,就会成为排他 性的,会尽力限制分散成员的收入和价值;分利集团的增多会增加政府管制的复 杂性,甚至会改变社会演进的方向。现代社会中,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活动已 有了新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对知识信息的控制。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群一旦形成分 利联盟,往往使一些公共政策沦为少数人的摇钱树。已经蜕变为分利集团的专业 知识人群除了谋取利益,真正源于好奇和智慧的创新能力必然退化。从这个角度 看,对创新资源的垄断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一种配置不当,更严重的是将导致国家 发展的停滞。   这样的情况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困惑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政府投入越来 越大,百姓的实际感受却越来越不确定时,难道不应当思考一下这中间有哪些财 富黑洞吗?当我们听到某些专业精英仍然在大声疾呼加大资金投入时,不应当警 惕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在这场讨论中提出的“挂羊头卖狗肉”和“权力部门为了自 己的利益设置新的权力”的情况吗?创新活力的激发固然需要钱,但更需要学术 研究的平等竞争,资源分配的合理公正,以及对利益集团的有效制约。 (XYS20110216)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
个人分类: 它山之石(转载)|1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苏紫紫同学决不是在“炒作”
热度 5 xingzz 2011-1-22 23:56
苏紫紫同学决不是在“炒作”
苏紫紫现象,决不是一起平庸的“炒作”。 这是一起惊世骇俗的“炖作”。 犹如冯小刚所说的深水炸弹,广大青年学子慢慢才会体会到它的厉害。清华大学的美学教授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中,似乎挡不住苏紫紫和她的“站友”们的自卫式反攻言论,而虎哥把最后话语权也给了后者。媒体再一次轻蔑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和学者。 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学者和记者混,占不了便宜。 叛道和卫道之争,争的不过是话语权。在媒体面前,赤膊上阵的永远击败穿盔甲的。 苏紫紫同学语重心长地告诉大众,时间会证明一切。 我老人家语重心长地告诉大伙,2011年流行的是“炖作”。下蛋公鸡都被白云黑土的儿媳妇炖了,何况那谁或那谁。^_^
个人分类: 江湖|354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游牧文明有哪些特点? (摘自互联网)
zhoumeng 2011-1-22 20:03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 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落后和应改造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游牧文明始终存在着一种活性因素, 它遵循着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 蒙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就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牧民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生物再生原理的深刻理解,并且认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无常,包含变化、运动之意。当《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随着农耕文明的生根和发展越来越严密而消逝时,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却始终张扬着,并且和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性格结合起来,成为保持草原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文化因素。 蒙古族的民间诗歌中,有这样两句诗:“牧人爱宇宙/宇宙赐给我们幸福,牧人保护宇宙/苍天交给我们的任务。”而《十三首阿尔泰之歌》中也有“吉祥安康的阿尔泰山啊/所有宝物、资源供牧人享用,辽阔无边的美丽壮观/富饶的阿尔泰山啊/牧人永远保护您安康。”的诗句。如此直白地表述人们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的话语,在农耕文明中是绝难找到的。即便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最倾向于天的道家,也不能如此自觉而清晰地表达出人应当保护自然的观念。这还是在农耕文明的惰性因素没有完全强化,原始采集狩猎文明遗留的及与游牧文明交互影响而存在的活性因素仍旧占有一席之地的先秦时期。秦汉之后,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定胜天的观念和消极企求神灵保佑的世俗观念逐渐盛行,明确提出要保护自然的声音,除了宗教的影响外几乎就不再能够听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蒙哥于1251年登上蒙古大汗宝座时,在发布的登基诏书中说:“要让有羽毛的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受猎人的箭和套锁的威胁,自由自在地飞翔或遨游;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所骚扰,流水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 这样的言辞,中原农耕文明中,哪一个帝王能够说得出来? 难怪有学者慨叹,西方文明的血统来自于游牧文明,只有游牧文明的活力,才能发展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 而游牧文明的习俗同样表现出相当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极为了解土壤荒芜结果的蒙古人,为保全牧场付出很多心血。例如怕秋季野火烧毁牧场而警戒,不耕土地或挖坑穴,……结果确实是避免了牧场的荒芜化。” 不仅如此,丧葬文化中也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点,重生轻葬。他们或野葬,将死者装入白布口袋,或白布、土布缠裹全身,载于牛车,送至荒野,任狐狼、野鸟啄食;或火葬,即以火焚尸。将死者驱车适野,置于空地上,覆以干树枝干草,点火焚之。烧尽后,将白骨碎块抛撒四方;或土葬,尤其古代蒙古贵族行深葬。 《黑鞑事略》亦云:“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无论野葬、火葬、土葬,均不修坟冢,“使生从土中来,死亦归土中去”,完整地实践着自然循环、生物再生的生态学原理的领悟。
个人分类: 草原文化|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之一、二、三
tian2009 2011-1-16 23:01
发表于“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六辑《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 pp3-20 )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 田 松 有一天我路过一个广场,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的身上披着五颜六色的线,线的下面是裸露的身体。我问:“你们怎么不穿衣服呢?”马上有人回答:“谁说我们没有穿衣服?你看,这是 76% 的棉线,这是 13% 氨纶线;这是 38% 黄线,这是 25% 的紫线。服装学家已经证明,这是最完美的纤维搭配;时尚专家也证明,这是最漂亮的色彩搭配……”他们七嘴八舌,一边说,一边抄起身上披着的线让我看,让我看到了皮肤下面的鸡皮疙瘩。又有一个人说:“看,这还有扣子,这是金属扣,这是塑料扣,也是最完美的搭配!” 一,棉线与营养素 2006 年,在我戒掉牛奶,并撰文《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 之后,我就不断遭到来自营养学的困扰。在那篇文章中,我根据 “ 历 史依据”逐层论证,牛奶对于汉民族是不必要的,对于其他民族也是不必要的,而工业化牛奶注定是有害的。对此,伯克利的脑神经博士孙文智说:“用这种方式, 你可以论证牛奶是不必要的,鸡蛋是不必要的,豆腐是不必要的,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你都可以说是不必要的,但是你不能论证,蛋白(质)是不必要的。你可以不 吃牛奶,但是你不能不吃蛋白!” 此言一出,让我顿时语 塞。这是我遭遇到的最强有力的反驳。如果我梗着脖子说,我就是不需要吃蛋白质,无疑有抬杠之嫌。我自己其实也很心虚。这种话语方式不专属于孙博士,而是当 下的缺省配置。即使是我本人,也被这种话语方式所左右。我只是强烈地感到其中大有疑问,却一时找不到破解的方式。 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 开地面,营养学早已侵袭、蚕食了我们的话语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思想深处。在谈到有关食物的话题时,人们一张口,就会冒出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之类的名 词。在我素食之后,经常有人关切地问:“你怎么补充蛋白呢?”很多素食者也动辄以同样的话语方式论证素食如何比肉食更有营养。于是,无论食谱如何变换,营 养学岿然不动。即使营养学所推荐的牛奶被人厌弃,新时尚的豆浆依然立足于营养学。流水的产品,铁打的营养学。而当我试图跨过营养学去讨论食品问题,顿觉捉 襟见肘、圆凿方枘,因词穷而显理亏。在营养学的话语背景之下,我一时无法反驳孙博士的质问。 直到 2007 年 11 月下旬,我前往意大利参加国际环境记者论坛,一天深夜,就在将见周公之时,天降灵机。我终于获得了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化解孙博士的问题,于是我虚拟了本文开篇的对话。 显然,衣服不等于构成衣 服的各种纤维的简单组合。把一堆线头堆到一起,那不是衣服,还是一堆线头。同样,食物也不是营养素的简单集合,把营养学所论证的最完美搭配的营养素一一吃 下去,吃下去的仍不过是一堆化工产品,而不是食物。正如把花花绿绿的线头披在身上,不能算是穿衣服。那些线头需要经过精心的编织,才能变成布料;再经过精 心的裁剪和缝纫,才能变成衣服。同样,各种营养素——假设它们存在并且已经被营养学家找了出来——也需要经过精致的编织,才能变成食物的原料。 那么,有谁能够完成这种编织?——只有爱因斯坦的上帝,大自然本身。 人类的食物是大自然在亿万年的演化中,由大自然精心编织起来的。 这是人类所无法完成的工作。 见于《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二辑《阳光下的民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或者《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科学出版社, 2007 ) 二,花朵是一个整体 在伯克利,我遇到了一位来自沈阳的退休中医,李大夫。李大夫说:“你们西医的那个科学总是说你很能,你发明了青霉素,合成了氨基酸,你还合成了胰岛素,那我问你, 你们那个科学,能合成出来一朵花吗? ”这个 说法让我大受启发。在 李大夫看来,花朵作为一个整体,是比胰岛素、青霉素更复杂的东西,因而也是更高级的东西。而中医所使用的,直接就是花朵本身。 按照当下流行的话语方式,这个 整体的花朵( 中草药)是粗鄙的,所以要用西方医学或者说科学的方式,提炼其中的“ 有效成分 ”——某些可以用 分子式 表达出来的物质。这类似于把大自然编织好的衣料拆解开来,给其中的某些线头起个名字。找出来这些“有效成分”之后,“残余的”那些,则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可以丢弃的。同样,食物也是粗鄙的,里面的营养素才是精华。食物的价值就在于、且 只在于 其中的营养素,所以,一旦把所有的营养素都提取出来,剩下的部分就是毫无用处 的 糟粕。在 这种观念下,食物蜕变成了营养素的集合,而 整体的食物则是不重要的 。 牛奶也好,鸡蛋也好,豆腐也好,它们都不过是蛋白质的载体。在摄取蛋白的意义上,它们对于人体是没有区别的。 相信复杂的事物是若干简单事物的机械叠加,这种机械论、还原论的观念是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一。经过了一百年来的科学教育,这种观念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思考事物的基本方式,成为我们的缺省配置。 然而,按照李大夫的观 点,花朵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完整的化学物质,它是大自然以整个地球乃至以整个宇宙为实验室,用上亿年的时光才编织出来的合成物,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 了人类实验室的合成能力,所以它本身是最高级的东西。试图分解一朵花而寻找其中的“有效物质”,只在还原论的话语方式下才具有合理性。 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在一个手执锤子的人看来,一切都是钉子。把 整体打碎,声称其中某些碎片是精华,某些碎片是糟粕, 这套还原论的锤法,恰是几百年来西方科学之所擅长。于是,全球化与现代化所到之处,本土的、地域的、传统的文化,便被砸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 在此,我不妨先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基于还原论的科学,现在 有“ 微量元素 ”的说法:即存在某些特殊的元素或 物质 , 它们在人体之中只占极小的比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存在微妙到加一毫则多、减一毫则少的地步。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在当下,此刻的当下, 我们已经发现了全部微量、超微量、超超微量的元素?似乎没有哪位科学家敢于如此宣称。既然如此,我们就永远无法排除在已发现的“有效成分”之外,还存在着 尚未发现的“微量”、“超微量”、“超超微量”的“有效成分”。而既然“有效成分”之外的那些物质仍然可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既然 残余的糟粕之中仍然可能存在超微量、超超微量的有效物质成分, 则:一朵花,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有效物质,对于 它的拆分是不要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 与此类似,食物也是大自然在上亿年的演化中合成出来的高级复杂的物质整体。在漫长的生命史中,人类与食物是共同演化,共同繁衍的。人类直接食用的从来是、也只能是食物本身,是高梁、小米、茄子、黄瓜,而不是其中所包含的以 化学单质、纯净物状态 存在的营养素。 因此,我们需要吃的,就应该是高梁、小米、茄子、黄瓜这些食物本身,而不是什么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 正如我们需要穿的,应该穿的,是衣服,而不是里面的纤维。 在这个意义上,我强调,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 正如我们可以说,我们就是不需要穿尼龙线。因为,“穿”和“尼龙线”,这两个词根本就不能搭配,说“穿尼龙线”,有逻辑上的语病。同样, 说“吃蛋白质”,也是个病句。 在以花朵本身为整体的话语方式中,蛋白质这个词完全是不必要的。 然而,在这个论证中,我仍然假定了具有某种功能的营养素的存在。很遗憾,在营养学的话语方式无所不在时,即使我试图否定它,仍然需要借用它,如同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三,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灭其语 所谓解释,就是讲一个故事,讲一个能够为听众听懂并且接受的故事。 我现在苦思冥想,借助于我们默认的话语方式,饶舌蹩脚地编了一个衣服和线头的故事,是想要说明,基于营养素的话语方式是何其 拧巴。然而,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拧巴的方式,以至于觉不得它的拧巴;相反,我对这种拧巴的阐释和批评,一定会让很多人觉得非常拧巴。当我们不以拧巴为拧巴,那种我们曾经熟悉的、根植于我们历史文化深处的传统话语方式,已经被我们疏远。 此刻,窗外大雪正飘,遥 想东北家乡,必然是天寒地冻。从室外回来,我们会本能地搓手搓脚,老母亲们也会自然地用生姜煮碗汤,以驱“风寒”。姜汤“驱寒”,它的合理性显然不是来自 于数理化的营养学,而是来自于中医,以及中医所根植的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正是这种话语方式指导我们饮食以及日常起居。只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话语攻 城掠地,传统话语的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我想要表示对它的支持,竟然连基本词汇都找不出几个,说不出一个整句来。 从一种话语方式转换另一种话语方式,意味着我们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世界观的转变。 现代性所到之处,改造了世界,改造了思想,改造了我们的舌头。或者反过来,因为改造了我们的舌头,从而改造 了我们的世界。 回到十年或者二十年前,当我们走进菜市场,我们选择食物的原则可能包括价格、种类、新鲜程度、食用频度。黄瓜下来吃黄瓜,茄子上市吃茄子;前几天吃青椒, 这几天就换换西红柿。但是现在,很多人来到菜市场,脑子里装满着各种蔬菜与营养素的对应表,并按照营养学的指导来购买蔬菜。 伯克利的迈克尔·波伦教授发现,“在 1980 年代,食品( food )逐渐从美国超市的货架上消失,被代之以‘营养素’。”每一种食品的包装上都写明其中包含的营养素及含量,这成了新的规范。人们主动地按照营养学家的指导,根据包装上的标签作出选择。“这些不可见物质的有无,现在已经普遍被其食用者相信,与其健康密切相关。” 这种转变在中国同样发生,关于健康、营养、保健的科普文章拥有大量的受众,出现在大众传媒,街头橱窗以及医院的墙上。 在我们的话语方式被营养学所统治之后, 在我们所吃的东西由食物变成营养素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应该吃什么”这个人生基本问题失去了话语权。 以 往,我们日常生活的最高权威是家中的老人,由他们来告诉我们,坐月子的应该吃什么,怎么吃;过生日的时候应该吃什么,怎么吃……。因为老人是传统的象征, 也拥有最多的个人经验。但是现在,个人的经验依据和长时段的集体的历史依据,都让位于“科学依据”。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老人放弃了他们所继承 的传统,成为营养科普的忠实读者 。由他们根据营养科普的最新指示,公布健康饮食的最新搭配。为了捍卫他们的话语权,这些老人只好皈依营养学这个新的“科学”的权威。 2008 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 , 提出:科学的技术首先满足的不是人的需求,而是资本增殖的需求。只要那些能够满足资本迅速增殖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也只有这样的科学和技术更容 易得到推广。所以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科学及其技术已经从神学的婢女,堕落成了资本的帮凶。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对我的观点表示支持,并且指出:这是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 这让我颇感荣幸,也颇感安全。资本和科学的结盟,在营养学这里也有充分的表现。 波伦教授在其著作 《杂食者的两难:四种食物的自然史》(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中 指 出,营养学的最大受益者,是食品工业。营养学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会指导食品工业生产出满足新成果的新产品,从而更新其财务报表。他说:“稳定的饮食文化 的缺乏,使得我们特别容易接受食品科学家和食品销售商的诱骗,对于他们而言,杂食者的两难不是两难,而是机会。从食品工业利益的角度看,我们关于应该吃什 么的焦虑越严重,他们的新产品就越能被声称用来缓解我们的焦虑。我们在超市里的困惑不是偶然的,杂食者的两难深深地根植于现代食品工业。” 然而,如果一个民族能够延续下来,必然有足够的生存智慧解决饮食问题,怎么可能缺乏“稳定的饮食文化”呢?那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的稳定的饮食文化,被现代话语肢解了。 一位印地安酋长说:从前,我们拥有土地,白人拥有《圣经》和枪。现在,我们有了《圣经》,但是我们失去了土地。而白人则拥有了我们的土地,并且依然拥有《圣经》和枪。 欲亡其国,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先亡其语。在我们的话语方式被营养学所建构之后,我们的厨房就变成食品工业的终端,工业食品长驱直入,不但不会遇到任何抵抗,相反,却如王者之师,受到被占领者的夹道欢迎,强烈拥趸! Michael Pollan, Unhappy Meals, The New York Time, Jan. 28, 2007 感谢 王洪波向我提及他对这个现象的关注。 田松,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博览群书, 2008 年第 7 期 张华夏,科学发展与伦理问题,《 M851, 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五辑《伦理能不能管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2 月 Michael Pollan,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 Penguin Books, 2007, p5.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中国呼唤辜鸿铭那样的人物
Bobby 2010-11-20 08:06
现在的中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在国际舆论界却没有多少话语权,软实力除孔子那套之外也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这些东西毕竟不像西方鼓吹的民主自由那套东西令知识分子景从云集。且国家出钱之留洋学人,无论体制内或体制外的,又有多少真心服膺中国文化制度的? 所以,现在的中国呼唤辜鸿铭这样的人物。辜氏真心服膺当时的中国文化制度,且精通包括希腊文、拉丁文在内的西方各国语言,能用极高妙的英文、西方人熟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下笔驱遣歌德、马太阿诺德、爱默生等西方圣人之言)传播和赞扬中国文化制度,批驳西方之流弊,而让西方知识界为之侧目。可见,若有似辜氏者一人之笔,也不必花数百亿纳税人的钱财去西方媒体上大做广告了。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92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记者芮成钢与奥巴马争夺话语权(视频)
xupeiyang 2010-11-14 19:16
中国记者芮成钢与奥巴马争夺话语权(视频) 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052292 在发布会的最后,奥巴马提出让韩国记者问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中国记者芮成钢站了起来,表示:我可能会让你失望,奥巴马总统,其实我是中国人,我想我可以代表亚洲,我们是这里的成员之一。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4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MF通过份额改革方案 中国话语权跃居第三
xupeiyang 2010-11-8 07:14
2010-11-06 13:20:47 来源: 新华网 (广州)  跟贴 208 条 手机看股票 图表:IMF将向代表性不足国家转移6%以上份额 新华社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5日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卡恩在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IMF此轮份额改革完成后,将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份额,从而更好地体现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美国、日本、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4个欧洲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将成为进入IMF份额前十位之列的经济体。 卡恩说,这是IMF成立65年来最重要的治理改革方案,也是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份额转移方案。欧洲国家将在IMF执行董事会让出两个席位,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行董事会的代表性。 卡恩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IMF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鉴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其有可能在IMF下一轮份额和投票权改革中得到更多话语权。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5日表示,IMF的份额理应反映国际经济格局的现实情况,为中国增加份额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要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早就作出承诺,要在首尔峰会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配额改革方面取得进展。这种份额改革实际上是要如实反映国际经济格局,因为份额分配情况早已落后于世界经济变化的现实。 上月在韩国庆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达成历史性协议。IMF将在2012年之前向包括新兴国家在内代表性不足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 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将于本月11日至12日举行,这次峰会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成员领导人第五次聚首。 相关阅读: 改革内容的概括要点: 1) 份额与投票权比重 份额增加在第14 次份额总检查的框架下,作为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成员国份额将从2008 年份额与发言权改革期间商定的2384 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至4768 亿特别提款权。份额增加生效后,作为部分基金组织成员国向基金组织提供额外贷款资源的后备安排,新借款安排(NAB)将会相应缩小,同时保持该安排下的相对比例。 份额调整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向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转移大于6%的份额,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大于6%的份额,这将会超出 2009 年10 月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公报确定的最低目标。此外,如果将2008 年份额与发言权改革一并计入,那么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比重转移将为5.3%。 保护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比重将会予以维持,这些国家是符合低收入减贫与增长信托借款资格的成员国,且它们的人均收入低于国际开发协会的门槛值(在份额改革计算所依据的2008 年,为1135 美元;对于小国而言,低于该门槛值的两倍)。 份额公式与下次检查对第14 次份额检查所依据的现行份额公式的全面检查将于2013 年1月前完成。完成第15 次份额总检查的时间将提前两年到2014年1月。目标是继续动态地调整份额比重,以反映全球经济的变化。调整的目的是增加有活力的经济体的份额比重,使之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相符,从而有可能从整体上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还将采取措施保护最贫穷成员国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2) 治理执董会规模与构成 全体成员国承诺维持24 个成员的执董会规模,自份额改革生效后,每八年对执董会构成进行一次检查。欧洲先进国家将减少两个席位,降低其在执董会的集体代表性。席位缩减不迟于份额改革生效后的第一次选举。 在对《基金组织协定》的修订生效后,执董会将完全由经选举产生的执董构成,从而结束指定董事的做法(目前,份额居前五名的成员国可各自指定一名执董)。 放宽任命第二副执董的条件,以增强多国选区的代表性。 (本文来源: 新华网 作者:蒋旭峰 刘丽娜) 相关新闻 外交部副部长:IMF份额理应反映国际经济格局 2010/11/05 韩媒称IMF欲将G20成员国分成5个小组 中美领衔 2010/11/03 中国在IMF的股权争夺战 2010/10/26 周子勋:IMF历史性改革 既有金融体系依然坚固 2010/10/25 G20财长承诺不打货币战 IMF份额中国将排第三 2010/10/24 中方敦促G20兑现承诺 完成IMF份额改革 2010/10/24 IMF将在2012年前向新兴国家转移6%以上份额 2010/10/23 中国有望成IMF大股东 欧美不愿让渡既得利益 2010/10/13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木桶理论——寻找替罪羊
newniu 2010-10-14 22:53
在权威环境下,为什么领导者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光荣?在这里,先从木桶理论说起。   木桶装水多少取决于最短那一块木板。当木桶水少时,这些木板开始互相指责对方。认为对方最短,自己最长,问题在别处,和自己无关。似乎每一块板都有道理。可最后真正的短板在什么地方,在新闻媒体上,我们能看到什么?话语权真得很重要。政府生病,老百姓吃药,就是这样产生的。在权威环境下,领导者主导了话语权,虽然他是最短的那一块板,但可以推给其它木板。领导者权力越来越大,话语权越来越强,自然是越来越正确。   大蒜价格涨了60倍,绿豆价格涨了3、4倍,房租上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有关部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调查,结果是,一个江湖郎中、几家农产品批发中心遭到了惩罚,房地产中介被推到风口浪尖。   在经济社会中,为什么农产品批发中心和房地产中介被认为是幕后黑手?首先,他们表面有这个能力,农产品批发中心和房地产中介,听起来很在理。另一个,他们没有什么权力。如果房产中介控制了新闻媒体,他们会报道自己推涨了房价吗?   农产品、房租涨价原因很多,媒体自身也是推力之一。当人们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价格上涨,将会怎么做?农产品多买,房东涨价,价格就以这样的形式慢慢地涨起来了。但是没有媒体会自我批评,他们会永远手指别人。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60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孩子对世博的态度看话语权的重要
seawan 2010-8-5 16:56
我不主张孩子去看世博。本来她计划去印度的,我赞成,虽然花销更大,但我赞成。 由于时间不凑巧,印度之行推迟了,于是她要去世博。 我不赞成。 但是,好像我的论点不怎么能进入她的思想。 因为,好像这个世界的话语权不在我这里。 虽然,有些人也有和我同样的观点,例如新浪博客这位老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453be0100il29.html 但是,主流语言不是这样的。 我想,这就是那些大手笔的策划者们预先知道的结果: 我有话语权;我可以做宣传,做广告,洗洗大家的思想, 于是, 大家的价值观念就会跟着这些广告走。 于是, 投资的收回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是的,这些市场专家们在几年前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分析中,早已经做好了预测。 于是, 现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評論回收2
jiangjinsong 2010-5-17 21:19
詆毀公共知識份子不過是想壟斷話語權而已 實際上會成為錯誤統治的幫兇 國內許多人腦子有問題 會公然顛倒一些常用詞彙的褒貶含義 與此類似的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科學主義一般是作為貶義詞使用的 可是居然有些名氣很大的學者(?)津津樂道地以科學主義自居 真是不知羞恥!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4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叶天,从小儿感冒到中医意识
tian2009 2010-5-12 14:06
说说小儿感冒 (2010-05-09 19:58:32) 转载 var $tag='感冒,小儿,儿科,健康'; var $tag_code='e29b2b23251ff0559cc66555dfe077c6'; var $r_quote_bligid='40ee43260100iwhb'; 标签: 感冒 小儿 儿科 健康 分类: 杏林论道 昨天傍晚,一位朋友来电话,说她2岁半的儿子发烧,39度3,几乎一天没吃任何东西。和这位朋友也是多年相识了,所以多少给了她一些影响,让她了解到西医 的不足,因此她对中医还是很有信心的。并且,她孩子10个月的时候拉稀,当时我过去给开方子,小孩很快就好了。之后朋友的母亲胃不舒服,两服药也好了,年 初朋友本人感冒咳嗽,五服药好了。大概是因为这些体会吧,朋友对我非常信任,所以,这次孩子发这么高的烧,本来她带着小孩已经去了医院,但是看着西医大夫 开出的点滴和抗生素,朋友毅然抱着孩子回家了,之后给我打电话问怎么办。说实话,当天下午我刚刚踢完球,很疲劳,回来之后还没吃晚饭,所以原本不想过去, 但是基于朋友对我的信任,更出于她对中医的信任,我是饿着肚子从昌平的天通苑跑到了丰台的大红门。 小孩子和小动物一样不会装,没病的时候欢蹦乱跳,一旦有病了,马上打蔫。看着小孩子蔫头耷脑地趴在妈妈身上,我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感受。如果没有女儿小山的 话,我不会有现在这般生动的同情。 孩子头天晚上在外面吃东西受了凉,晚上回来之后就不舒服,夜里发烧。白天一整天两次进食都是不久即吐,提示有太阴或厥阴证的可能。水到是一直都在喝,妈妈 什么时候给孩子什么时候喝,但是我观察每次都只是抿一口就不喝了,典型的口渴不欲饮,进一步指向太阴证。但是孩子发烧比较高,微怕冷,全身热,手脚温度一 致。重要的是,孩子身上能摸到薄薄的汗,同时有头疼症状,提示有太阳证的可能。我问朋友,孩子今天小便怎么样?朋友说,小便次数挺多的,但是每次就一点 儿。我问颜色呢?她说偏黄。我看着她给我倒的茶问,比这个颜色怎么样?她看了看说,差不多。哦,要是那样的话,可是够黄的了。小便黄说明体内有热,那么就 需要进一步辨认这热是哪里的和怎么来的。我继续问朋友,2岁的孩子懂不懂什么是嗓子干?她笑着说,不懂。那么口苦能明白吗?回答是不明白。那就有些难办 了,我如何判断有没有少阳证?2岁的孩子又不能把脉。打开孩子的手掌,看到食指内侧第一关节上有明显的青线,提示是寒症。寒症的前提下体内出现热,一般就 是中焦湿阻或是太阳经气不开造成的膀胱郁热,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用寒凉药清热,一般只需要用适当的温热药化湿或开太阳之表,就能散开郁热。但如果是太阳少阳 合证呢?还是需要进一步明确有没有少阴证。看来必须要看看舌苔了。但是到了这一关节,小朋友却表现得极为不配合。朋友说,可能是因为白天在医院检查时受了 惊吓。费力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看到了孩子的舌苔,厚腻而白。再结合口渴不欲饮的症状,终于可以确定是太阳太阴合证,是先有体内中焦湿阻导致营卫不合,进而外 感风寒导致太阳之表不开,最终发烧。鉴于孩子虽然有汗但汗出不畅,于是遣方如下: 麻黄1克,桂枝7克,干姜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白芍12克,炙甘草15克,生白术25克,茯苓15克,藿香5克,砂仁(后)3克。两剂。嘱一药三 服,药后啜粥,覆被取微汗。 今早朋友来电话,孩子早起烧退,在床上蹦呢。后来我跟朋友说,幸亏你没有让孩子打点滴,否则的话,烧可能是会很快退下来,但是后面会出现变症,轻者咳嗽不 断,重者可以诱发肺炎。 为什么我说可能会出现变症呢?关键就在点滴上。点滴这东西方便的确是方便,但是这东西现在几乎成了治疗感冒发烧的必须手段,这就大大不妥了。人饮水,水是 要经过肠胃的。从中医的角度上讲,就是基于脾胃的温煦和肾阳的气化,水才能变成对人体有用的东西而不至于成为垃圾。但是打点滴则不同,水液不经过脏腑的温 煦和气化作用就直接进入身体,这就必然会给身体造成水饮停滞的问题。本来有病的人阳气就不足,再增加水饮寒湿,等于是雪上加霜。输液的人,常常可以见到脉 象从输液前的弦脉变成输液后的紧脉。小孩子患感冒,以太阳证和太阴证为最常见。为什么呢?小孩子贪玩不注意,汗出当风,最易得太阳证;此外,小孩子不像大 人,没有劳逸不节的问题,没有情绪的问题,没有房劳的问题,所患者,唯饮食滋腻寒凉戕害脾胃而已。所以,小孩子一般的感冒都是以太阳证或太阴证常见,也有 太阳太阴合证者。太阴在手者肺,本来风寒束表就是伤的肺,身体发烧是自保功能,是正邪相争之驱邪外出之举,若此时更以大量寒水外来直入体内,势必成为水寒 射肺之患。基于输液之抗生素的作用,发烧是可能退下来的,但是基于增加的水饮之患,只能是加重肺脏的寒邪。因此,太阳太阴合证的患儿一旦输液,退烧之后轻 者咳嗽数日不愈且乏力,重者就可能在烧退不久一经风吹草动直接诱发肺炎。 一般人总是认为西医治病快中医治病慢,所以现在的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首先吓丢了魂儿,生怕耽误了一时半刻孩子就出现什么大问题,于是,只要孩子一发烧,家 长想都不想直接送孩子输液。花了许多冤枉钱不说,孩子受罪家长作陪,最后可能还会造成其他问题。但是,现如今的世风就是这样,在西医手里死了,也是医学科 学不甚发达的原因,但是假若死在中医手里,就是医生的问题和中医本身的问题了。国人对我们自己的文明越来越缺乏了解和自信,所以,平日里大人得病或许还考 虑一下中医,小孩子病了,二话不说直接送去西医手中,死在那里都认了。 更有许多中医人士和中药产品也高度西医化。比如很多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简直就是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的堆砌,完全没有一丁点中医基本常识和辩证原则。现如今 市面上出现的治疗感冒的中成药里,可以说十个有九个都是错的,患者吃了轻的是迁延和转移问题,重的干脆就是添乱帮倒忙。 再说另一个事情。 前几天同学会,一个女生带来了老公和女儿。大伙儿问,儿子呢?回答是,儿子一回北京就病了,发烧。后来吃了好多抗生素和鱼腥草冲剂什么的,现在烧退了,但 是老是咳嗽。于是乎各位好心的同学七嘴八舌各献绝学,慨而以慷地讲述小儿治病的经验。我在一旁没有做声。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实在不好说什么。我的这位女 同学现居新加坡,可以想象,住在那里的孩子肯定是常年冰激凌不离口的,还有空调,也是少不了的。所有这些都是制造疾病的隐患。表面上看是北京的空气导致孩 子患病,其实,外在的因素不是最本质的,最重要的还是孩子体内的寒凉。她们一家回来的那几天,正好是北京变天的日子,所以,从热带回来的体内有寒凉本质的 小孩子在温带的变温交季的环境中是很容易得病的。体内有寒湿,容易得太阴证,外感寒凉,常发太阳证。所以,这位女同学儿子的病症,很可能和我前面说的朋友 的儿子是一样的。但问题是,同学的儿子已经快8岁了,她们一家在新加坡多年,因此,孩子体内的寒邪一定比之前朋友的儿子严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根 本上治疗疾病而非压制症状的话,很可能要用比较长时间的温热药去攻破和发散。其中,有一些时候会出现药找病的情况,也就是把人体自己平日里表现不出来 的疾病激发出来一并除去。这个过程就很难判断长短了。此外,同学一家没几天就要回新加坡。更关键的在于,这位女同学对于中医的了解和信任度比较低。于是, 我在听着各位同学热心但却不太着边际的关怀谈话之时,想了想,还是算了吧。从我插嘴到让同学认知中医到自己上手再到发出诸多症状最后到完全治愈,期间同学 一家可能早就回到新加坡了。恐怕到那时,正是孩子被药物激发出诸多症状的时候,若真是这样,同学恐怕没法理解整个过程和目的,弄不好还会暗自埋怨我,进一 步地对中医更加不信任。想了这许多之后,我只好保持沉默。 两个非常近似的孩子,有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写到这里似乎是跑题的,文章题目是说说小儿感冒,怎么讲了这许多不相干的话题呢? 其实,一点都没有跑题。小儿感冒表面上看是小孩子患病,其实本质上还是考察家长的认知和态度。若你以为小儿感冒纯是一个生理和医学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 了。
个人分类: 借花献佛|24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叶天:气死名医不偿命
tian2009 2010-5-2 01:40
气死名医不偿命 (2010-04-13 16:51:20) 前两天去药店抓药,方中15克细辛让药工虎目圆睁。今日还是去这家药店,方中50克炮附子又让此人目瞪口呆。她一个劲儿问我是不是大夫,我说不是,我是自 学中医的。听罢此言,她瞥了我一眼,这一眼中真是意味深长啊! 另一个药工抓药的时候,我看到柜台上他们贴的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心中真是感慨良多! 自古中医大夫都是自己以身试药,不但首先替病家经历危险,更是第一手掌握药物的气味与功效。宋代之后,文官独胜武将式微,社会中凡事力求平稳,故此有了 汉时剂量宋时减之变。仲景时代用细辛动辄三、四十克,更古的《神农本草经》明言细辛为上品无毒之药,历代医家多有重用细辛的成功案例,只是宋代一庸医 的主观妄断之语,竟至后代畏细辛如砒霜一般。近代医家有能开拓者,亲身尝药并数十年临床使用细辛,认定细辛无毒,完全可以用到50克以上。其最突出的医案 中,单剂药使用细辛120克,救人性命并无虞殃。如今的药房医院,从医生到药工,从不勤求古训更不亲身尝药,畏首畏尾拘泥于细辛不过钱的谬论,眼睁睁 看着病人撒手红尘。至于中药中所谓的十八反,更是无从谈起的妄言!此中除了甘遂与甘草的确要小心使用之外(甘草量必须小于甘遂),其余根本不能成立。 别的不说,附子半夏同用、附子瓜蒌同用,我以此遣方无数,从未遇到任何不适。近代多有医家以自己多年的经验证明,十八反基本上都是不成立的,更有用现代药 理实验证明十八反不成立的铁证。然而,十八反今日仍然堂而皇之地贴遍所有中药房。附子半夏同用,仲景时期起就属常见,后世个别医家自入泥淖,却落得千古沉 疴,真是中医之大不幸! 我方中50克炮附子就让药工咋舌,我自己亲身尝药试过50克生附子,此外还试过一方之中100克炮附子、30克生半夏、30克细辛,没有任何问题。以健康 之身可以经得起此方剂,到了需要此方的阴寒病家,剂量完全可以继续加大。可叹世之庸医,附子每每恪守9克的规矩,直视阴证病家气绝,不思自己医术胆气 不够,却推脱疾病之艰深,实在可恶! 若附子不得超过9克,仲景的桂枝附子汤中附子三枚作何解释?附子一枚约合20-30克左右,即此方需要生附子60-90克左右。若仲景复生,遣方至今日之 药房,必被药工骂做疯子。近现代名医多有重用附子者。李可的破格救心汤用附子百克,唐步琪先生用200克附子治愈类风湿患者,至于当年吴佩衡先生以单剂药 方用400克附子且日服两剂的空前手笔救活患童之佳话,放在今日就只能让患童死于西医的输液和吸氧疗法之下了。 人类日渐远离自然,我们的医学也正在脱离实际的生活和经验。回首千年以来,无数医家为解生灵疾病之苦,舍死忘生不懈努力求索,谁知流传至今竟成流于机械呆 板的空谈。古之名医复生,也要再活活气死。 分享到新浪微博 阅读 (53) ┊ 评论 (7) ┊ 收藏 (0) ┊ 转载 ┊ 分享 ┊ 打印 ┊ 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 最高的碳排放点 后一篇: 杂事杂记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新浪网友 2010-04-13 23:09:54 但你怎么知道没有长期 慢性的毒副作用呢? 毕竟这不是武侠小说啊。 比如细辛中的马兜铃酸对人的肾有很大危害。 并不是与你争论,但只是对这种 方法论有点怀疑,古代某人可用什么,并不代表今人要用什么,毕竟有发展变化,认识和条件也不同了。这不是从一种教条走向另一种教条么?气死名医不偿命,但 红楼梦中胡庸医滥用虎狼药也值得借鉴啊。毕竟不是闹着玩的,没有后悔药吃。 博主回复: 2010-04-14 11:56:57 第一、很多毒药之毒是可以水解的。中药之所以要煎煮,就是为了去毒、和药性。附 子细辛半夏之毒,长时间煎煮之后可以去毒存性,这不但是古代医家所说,更是为现代药理研究所证实。比如附子之毒,煎煮2小时之后,其生物碱毒性减低 2000倍。 第二、很多医家长期亲尝附子、细辛,自己可以活到八九十岁,寿命也不低,并没有因为长期服用附子细辛而早衰。 第三、这些烈性 之药,中医自古就讲要病去即止,并没有说可以终身服药。相反地,西医治疗很多疾病强调终身服药,比如高血压。结果造成很多副作用。 第四、相比于疾 病之毒疾病之害来说,暂时服用烈性中药还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上百克的附子,很多病人早就一命呜呼了。相比于此,我想病家一定愿意选择服用附子细辛的。 新浪网友 2010-04-14 21:05:39 确实生附子变成熟附子 毒性就弱了,仿佛豆角一样,而且也有吴附子善用猛药。不过也有一个前提,如你所说有时候这是死马当活马医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另,何止中医,哪国的医 生也讲究病去即止,不管烈性与否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外国人应该也懂,何况现在看病这么贵。然而病不去只好常吃。比如你说的高血压,如果有中药能彻底去 病',大家当然愿意即止,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效,还要降压灵,一点办法没有,而且降压灵也不算烈性。只好像薛宝钗吃了一辈子冷香丸一样吃下去。不过我 还是祝愿你能够在自己执著的中医道路上做出成就。 博主回复: 2010-04-14 22:49:15 第一、治病并不都是死马当活马医。用西药治病有巨大的副作用难道也是出于死马 当活马医? 第二、是药三分毒的问题,我前面专门行文讲过,这个概念本来就是错的。天下根本没有完全无毒的东西。毒性都是因人而异的。对于阴寒很 盛的人来说,附子、细辛这些常人用来有毒的药物,就不是有毒而是救命的。这就像夏天给你火炉子你会觉得热,但是在三九天给你火炉子你会特别受用一样。东西 是同样的,人的状态不同效应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对于药物不能静态地看。这也就是为什么用西医的药理分析看待中医中药其实很荒谬的道理。 第三、谁说 高血压中医不能根治。己所不能,莫言天下无人。西医现在是仗着西方的话语权,所以放言说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疾病不可治愈只能终生服药。中医治愈高血压、 糖尿病的医案比比皆是。不要以为医院里的庸医治不好就代表中医治不好。自古士出布衣间,真正的中医人士大多蕴藏在民间。医院里那些混饭吃的人,如何能代表 中医的实际能力。 新浪网友 2010-04-15 18:27:16 叶兄,据说有的寒邪直 中少阴症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起效,你下过这种方么?另说麻桂主升散,麻黄附子细辛升血压,但也有人说此是验方,真是乱七八糟 博主回复: 2010-04-15 21:38:33 寒邪直中少阴也有多种情况。一般是用四逆汤,情况紧急的用白通汤,只有少阴反见里证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至于升血压的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很多中药都是双向调节的,比如人参,被认为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但是虚性高血压不用人参根本好不了。 干姜对胃的蠕动也是双向调节的,最终可以让胃的功能正常。所谓某些药物升高血压等等描述,都是西医培养皿医学的机械看法。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医案中,我见过 冬日下水救人导致浑身冰手肌骨奇寒的病例,也有发高热不退却畏寒无脉的病例,本方最后都能治愈。前者若不升高血压如何救人?后者即使升高血压但是也可愈 病,可见遇到是证选用是方完全无碍。血压不过是一个参数,治病救人毕竟重于某一个参数的正常与否。生活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检查指标不太合乎要求,但 是无病即可;也有西医检查什么指标都没问题的,但是患者重病在身的,让西医大夫束手无策的。我在北医三院就见过一位60多岁的老者,自己有一身的病,几乎 没有好地方,但是在住院检查一个月了,连艾滋病都查了,也没有查出任何问题。最后大夫跟老人说,您没什么毛病,就是老了,差点把老人气死。可见,机械的指 标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要紧的还是人整个的健康。 苏颦卿 2010-04-20 19:13:14 叶兄说得对啊,指标算 什么啊。。。我们有个邻居双臂抬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在大医院检查了几千块,结论是她没有病。。。结果她去一个中医科用中药治好了呢。你说的高血压用中药 肯定可以根治我很相信,我父亲高血压十好几年了,降压药换了好几次,但是降压药都有不舒服的副作用。。希望哪天见到你,请你治疗治疗给个良方啊,呵呵。 博主回复: 2010-04-20 21:22:06 治疗高血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需要病人随时可以见到医生才行。至于具体的方子可 很难开出来,需要见到患者本人,而且要把脉辩证之后才可以。杭州也应该有好医生吧,何必千里迢迢找我呢。我不过学了一些皮毛,还在摸索呢。 新浪网友 2010-04-20 23:51:06 我想问问我曾经有过类 似腰间盘突出的症状,有时候早起经常觉得手指肿胀,现在腰上还帮着个腰封。怕冷。以前什么问题都没有,现在做凉椅子都不舒服。请问您有什么建议么? 博主回复: 2010-04-21 11:47:37 第一、睡硬床不要睡软床。 第二、建议平时多游泳,前提是水温必须温暖不要太 凉。 第三、建议试试这个方子:炮附子50克(先煎2小时,小火),生白术50克,茯苓30克,干姜30克,白芍30克,当归30克,细辛30克, 大枣10枚(掰开)肉苁蓉15克,砂仁20克(后下),肉桂5克(后下)。附子先煎2小时,后下群药,最后15分钟下砂仁、肉桂。可以先服7剂试试,有什 么反应可以给我留言。 第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在家里经常锻炼爬行。 第五、腰部可以适当考虑推拿和针灸,但是中药还是要吃。没有脏腑 的问题,腰部也不会出现症状。 第六、忌食寒凉、辛辣、粘腻,夏天不要吹空调。 新浪网友 2010-04-21 17:22:42 非常感谢您的细心解 答!这是补肾阳虚的么?好像分量挺重的,会不会上火呢?还有就是炮附子,虽然看了您的帖子了解了此味药用的得当,大有好处,但作为一般性的调理,是不是量 有点大呢?因据说治病也不超过15克?我没有什么中医知识,只是根据一般的常识瞎猜。 博主回复: 2010-04-21 18:12:40 不是补肾阳,而是去寒湿的方子。从你描述的症状来看,50克附子已经是比较保守的 了。不会上火的,放心。上火,绝大多数是因为有寒湿,去了寒湿之后人才不会上火。 新浪网友 2010-04-21 18:29:41 非常感谢。我自己也在 网上查了一下,比如有一篇细辛用量小考的文章似乎对您的论点是一种支持。我很赞同您认为大夫首先应该自己用药然后知药性的观点。现在很多大夫的问题就 是有点纸上谈兵,不钻,而是把中医仅仅作为一种职业而已,当然生活压力大也难为他们了。 博主回复: 2010-04-21 18:41:59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我已搜到这篇文章,存了下来。 古时的医生,不但自己尝 药,还要自己炮制药物、采集药物。现在的中医已经步入医药分离的窘境。比如我,其实对于很多药物都没有见过,更没有见过野生的原物,这点是制约我的一大隐 患。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e43260100id3c.html
个人分类: 借花献佛|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谣言
cgh 2010-2-21 18:23
信息社会,我们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是一个信息社会了。 同样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总是出现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问题,只要保持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再大的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日,网上关于山西地震的谣言与辟谣甚嚣。导致山西多个县市人民半夜从家里跑到街头、公园躲避灾难。(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0992245.html , http://news.sohu.com/20100221/n270326237.shtml ) 正如辟谣公告所说,关于发布地震预测信息的话语权是依据《防震减灾法》赋予相关政府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人民是有法可依的。 但是谣言还是出来了,很多人也都听信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怎么根治? 地震,汶川地震,让很对人心惊,即使很多人没有像我一样到过汶川地震现场。 汶川地震后,人民有了可信的支援与保障,重建开展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地震谣言面前,人民获得足够的保障,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看来《防震减灾法》似乎在这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里也不局限于地震谣言,其实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其它领域同样存在谣言的问题,经典的当数房地产业和金融业。 狼来了的故事,着实令人痛心。 当飞涨的房价验证了狂妄开发商的话,没有谁相信部委的预测与分析,因为人们怀疑自己的保障被劫持了。 近日部委说住建部专家预测房价仍涨 调控力度将逐步加强( http://house.focus.cn/news/2010-02-21/861474.html , http://house.focus.cn/news/2010-02-17/860797.html , http://house.focus.cn/news/2010-02-20/861412.html ),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成这样的: 这些话语制造一种气氛,你们该买房的赶紧买,不买可别怪我没告诉你们是要涨价的。事实可能是催促人们把市场供起来,不能再冷淡下去,否则怎么给开发商交代(拿人钱财,替人说话,很和情理)。当2009年下半年房价疯涨的时候,有人听到过正规信息说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吗?有人看到了有效的措施保障吗? 倒是觉得不受我们欢迎的开发商说的实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房价可能跌吗? 我们没有看到辟谣。也许我们这种谣言的危害有限,只是危及我们本来就没有多少钱财、也没有多大话语权的小不点。 也许我们习惯了地震谣言的折腾,我们的地震预报就不必担心虚报,可以放开手脚去干,人们也更能了解地震和地震预报。 --------------------------------------- -----------------------------------------
个人分类: 杂谈|3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砖家”速成手册》的解读
boxcar 2009-12-13 17:22
在汪育才老师的新博文 怎样做一名专家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d=277999 )中,列举了网上流传的专家速成手册的六条。其实这六条确实比较符合被网民俗称为砖家的某些专业人士的行事风格,所以我把它改称《砖家速成手册》,并对每条作一个调侃解读: 》》一、遇到什么问题都说,这很正常; 解读: 砖家如果碰到有发言的机会如果不说,那就不正常了。话语权很重要,其实那些砖家之所以被看做专家,靠的就是他们把持着的话语权。 》》二、与正常人的见解有区别; 解读: 要不人家咋是砖家呢?!自然要与众不同。不过,无论是专家还是砖家,都要和常人拉开些距离。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是专家,他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理性地分析问题,但不应该违背常识和公理,反之没事儿放出的话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不爽、大家恨不得都往他身上扔板砖是砖家。 》》三、分点论述。分析问题原因的时候,要分出一、二、三、四; 解读: 这说明,作为砖家,数学首先要好,搬砖或挨砖的时候查数可千万不要出错,否则就很没面子。再者说了,在替利益集团说话的时候,即使不按字算钱,起码也该按论述条目计件来论功行赏不是。 》》四、说别人听不懂的话; 解读: 如果砖家说的话您也有幸快听懂了,那恭喜您,您也具有成为砖家的潜力,感赶紧修习砖家秘籍2.0版。 》》五、有大局观念,并顾左右而言他; 解读: 有大局观的砖家,才是大砖家呀。 不过如果用大局观说事儿也说不通了,赶紧兜个圈子说别的,把人绕晕。。。是为顾左右而言他。 》》六、杀手锏:与国际接轨。 解读: 与国际接轨这招绝对是必杀技,端的厉害无比!呜呼,全球化列车来也,尔等阻挠者快快闪躲开,否则按照国际惯例,撞死白撞。。。 中国很小,世界很大,中国之外即是国际,国际上也是路轨纵横,道岔甚多,找条轨来接其实真的很容易。只需按照所效力的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和意图从国外的法规条文或案例中断章取义地截下一骨碌儿接过来,保管好使。至于从此列车驶向何方,能走多远,可就不管不问了。
个人分类: 社会|6881 次阅读|9 个评论
封与不封,取决于科学网的定位
iwesun 2009-11-23 23:55
封与不封,取决于科学网的定位 这些天,因为一个偶发的不大不小的事儿,科学网展开了蜘蛛网似的拉锯战,其实这是好现象,证明大家关心科学网,否则,关我屁事,该死拉到。 到底该不该封,大家都各说各的,这里不要轻信表面言语表现的立场,很多高手都会打着红旗反红旗,比如繁体字老蒋之类的,杀人不一定要用刀,见红也不一定对你真的有害,这个微妙关系,大家自己体会。 科学网这样的高手,确实还是有不少的,大面上你找不出他一点错,但确实又把人杀了,杀人的理由还非常之正当,群众也跟着到菜市口看热闹。 稀罕事儿,谁都好奇,无论砍谁的脑袋,大家都欢呼,只要不是砍自己的。 封与不封,其实不取决于我们瞎吵吵,只取决于科学网的定位。 如果,科学网定位一个很宽的人群,就像科学网说的,全球第一华人科学类博客,那就不能封。 为啥? 道理很简单,你上麦当劳,店主嫌你长得难看,怕吓着人,不让你进门,没啥好说的,你可以直接起诉他,长相歧视。 你说你举的例子不恰当,长相难看和随地大小便不是一回事儿。 确实不是一回事儿,但是这个不是一回事儿取决于你的定位的人群的宽度,当你的宽度定位到很宽的程度,其实就是一回事了。 也就是说,科学网如果要定位到全球第一的华人科学博客,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容忍度,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有几百万,再加上叛逃在外的,估计有尽一千万,这些人中间,随地大小便的,多了去了,你不容忍,增加一个条件,就会失掉十个附加隐含条件的所排斥的群体。 如果你定位于一个贵族俱乐部,那没啥好说的,你肯定要指定几百页的章程,不符合章程的坚决滚蛋,没啥好客气的,也没人会告你种族歧视。 但这样下来,连锁反应,就很难实现你当初的目标了。 有人就喜欢取乐,人家严肃,我就觉得搞笑;我一严肃,人家就觉得搞笑。(剽窃 饶海 同学) 那么人多了,菜市场一定会乱套,几百万人的需求能一样么? (参考:《 菜市场 家 罗汉堂 神殿 》) 这时候,科学网到底咋办? 没啥好想的,市场化早就有成熟的经验, 就是需求和服务的细分。 Intel 为啥要一下子推出十几种平台,性能增加 1% ,价格增长 10% ,这不是在诈骗么? 你别管是不是诈骗,有人就愿意为 1% 的性能,多掏这 10% 的银子。 这个道理,都被奸商们用尽了,屏蔽几个晶体管,价格就降低一半,你说不对啊,屏蔽还得略微增加点成本,这是你受了老马的戏说经济学的毒害。 科学网如果不面对这个严肃的问题,就不可能实现他的既定目标。 市场的真谛不在于赚多赚少,就在于你的市场份额。 也有人说了,没有绝对的自由,哪个论坛没有管理? 是的,但是论坛都是分版块的,每个版块的版主拥有绝对的权力,版主是经常为了维护本版块的特色,可以随时采取一些自己认为对的措施。 版主也可以经常踢人,看不顺眼就让你滚蛋,这都很正常。 但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俺可以到别的版块混,如果俺被总版主彻底封了 ID ,一定是罪大恶极的人民公敌。 总版主是不能轻易行使这个权力的,否者就和麦当劳一样,自己搞黄了自己的产业。 在这个立场上我还是一贯的,例如Google涉黄问题,从技术层面是免不掉的,只要大家还得用Google,就得忍受。 科学网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首页成了几千到几万人争夺的唯一资源,以前人少,首页都几天没更新,现在不行了,已经出现苗头了,为首页打得不可开交了。 圈子的社区化智能太弱,形同虚设,建立圈子的意见可能是我比较早提的,但没有达到新浪和新华网的能力,人家的用户主要就在圈子里活动,根本不上首页。 一句话,科学网如果要想做到原定目标,没啥别的办法,只能引入成功的商业化的模式,仅仅靠官方背景,是不足以支撑的。 如何细分需求和服务,还得科学网自己考虑。 科学网一旦做大,会走向娱乐化,科学娱乐化其实本来就是一个科学的重要方向,没有科学娱乐化,是很难支撑真正的科学做大做强的。 科学网一旦做大,也会流失一大批初期的参与者,任何一个公司,打江山和坐江山的,都不会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一定的。 做大了,很多人就会觉得没啥意思了,拍屁股走人了,拉瓦格就喜欢去打江山,不喜欢坐江山。 俺这样的傻家,其实确实不喜欢做江山。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个人分类: 日积月累|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加在京举行的国际研讨会杂感
黄安年 2008-12-17 08:09
参加在京举行的国际研讨会杂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17 日发布 过去参加在京举行的国际研讨会是由翻译者将大会发言中英文互译的 , 这与一些参会的人员兼听双语的困难有关,现在则情况发生极大变化 , 例如最近两天的高规格的国际研讨会,除了开幕式时使用翻译外 , 其他一律使用英语,会上没有一句汉语交流。这说明中国学者的英语交流障碍已经没有问题 , 不过我纳闷是在中国举行研讨会一律使用英语交流 , 那么如果在美国举行研讨会是否要一律使用汉语呢?否则怎么体现对等原则呢?文化软实力 , 是包含使用的会议语言在内的 , 事实上与会的绝大部分美国朋友是中国通 , 他们有的就是出身在中国 , 有的则是美籍华人,怎么在中国北京的研讨会上也一句中文不说的 , 如果担心个别美国朋友听不懂汉语 , 可是由翻译陪同,否则将来美国的对外交流语言优势就有问题了 , 因为他们不能用主办国的语言交流,当然主办方也许有自己的规矩,只是我感到有点别扭。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现在是用汉语发布消息和回答提问 , 并不是他们不会用英语交流 , 而是在中国。 过去在没有手机的时候,开会时自然没有手机的嘈杂声 , 在这次的两天会议上 , 居然听了到近百次手机铃声 , 而且居然与会代表在会上通话,会议主持人居然没有宣布与会人员应关闭手机,相比之下,很少有外国朋友的手机声响的 , 是他们没有带手机来或者自觉关闭不得而知,对于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手机熟练已经赶上美国的我国来说 , 开会时手机响个不停已经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 会议的准备是很充分的 , 与会者每人发了一个会议夹,其中会议日程历历在目,还有会议的 参会名单 ,不过这分名单却有点中国特色,分为 中方领导 、 中方其他来宾 、 社科院与会者 、 美方与会者 。从提供的名单看 , 所谓 中方领导 实际上是贵宾名单,因为像前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李道豫、朱启祯,前中国驻英大使马振岗等不是以领导身份与会的。在 中方其他来宾 名单中 , 有的做专题发言或者评论的代表榜上无名 , 例如知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时殷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最有意思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华美国学会理事单位的美国问题研究者代表不仅在 中方其他来宾的名单中没有列上,甚至连此外名单也没有,估计有些美国朋友和社科院的一些与会者对于他们来自哪些单位并不清楚更不用说与会者的姓名了。 这些理事单位代表的出席座位用的是较小的黄牌,上面没有姓名,等于是无名氏,而榜上有名的是较大的署名红牌,像这样的国际会议分红黄两种座位牌的 , 我还是头一回碰到 , 好在黄牌旁听者并不计较,相信有了这第一次 , 该不至于往后还发生第二次。 笔者的杂感无意否定主流,这样隆重推出的会议其圆满成功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与会受益匪浅。笔者只是深感话语权是和权、钱相连的 , 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术讨论参与者的学术含金量是很不同的 , 但是要真正做到在话语权前人人平等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2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