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韩非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买椟还珠”的循环与撰写论文
热度 13 fdc1947 2015-2-14 09:00
“买椟还珠”的循环与撰写论文 买椟还珠 是一个很有名的成语。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 椟 ,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百度词典》的解释是:“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这样的解释大概是如今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成语批评的是买东西的这个郑国人 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许多写给少年儿童读的成语故事甚至都点出了这个愚蠢的郑人,而少年儿童时得到的知识往往影响他的一辈子。 但是,上面所说的这种理解并不是韩非子的意思,韩非子说这个故事的主要意图并非批评郑人,而是那个卖珠的楚人。 这需要看看韩非子说的整段话。韩非子说, 楚王问墨子的弟子田鸠:墨子是与当今世事关系很密切的学问,他亲身去做得很好,他的言论很多却并不雄辩,这是什么原因? 田鸠便说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秦伯嫁女,“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秦国国君本来想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把婚礼和陪嫁都弄得风风光光,大概是把陪嫁的小妾打扮的太花哨了,结果却是让晋国公子喜欢上了陪嫁的小妾,却冷待了秦国的公主。所以,韩非子批评秦公是“ 未可谓善嫁女 ”。 另一个故事便是上面所说的买椟还珠。这里,楚人的目的是卖珠,结果珠没有卖出去,当然是失败的。郑人没有买他的珠,当然不会付珠的钱,这里的郑人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韩非子批评卖珠的楚人是“ 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 ”( 鬻,就是卖 )。 田鸠说,如果墨子也讲究文字的风采和雄辩,恐怕别人会只记住了文彩而忘掉了实际价值,这是以文彩妨害功用啊。这与楚国人卖珠、秦公嫁女儿一样。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人们,要把自己理论的实质性的内容介绍给对方,让对方接受,而不要让自己理论中的非主要部分或者旁枝侧叶影响了对实质性内容的的理解。 然而,韩非子的这个目的却没有完全达到, 他想告诉人们怎样去“卖”,后世的人们却只是考虑如何去“买”。 这样, 从悠长的历史角度看,可怜的韩非子就把自己绕进了那个“买椟还珠”的故事中间去了。他就成了那个没有把珠子卖出去的楚人。 不过,说笑话归说笑话,我们今天写论文的时候,无论是科技论文还是写一般的论述文,都应当突出重点,把需要说明的问题、主要的论点讲清楚。 我看有的论文,洋洋洒洒地列举了许多实验事实或计算结果,好像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既看不到想说明什么问题,又没有说清楚论文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是什么,论文的价值何在。即使作者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主要的贡献往往被次要的甚至无关紧要的叙述所掩盖。这样的文章就不容易得到好的评价,甚至容易“吃退货”。 总而言之,我们不但要有好的工作、好的论点,还要善于把它们“推销”出去。 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段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 椟 ,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 言多不辩。 ”
个人分类: 汉语言|9175 次阅读|26 个评论
推荐领导同志看《楚汉传奇》,或谈黄灯问题
热度 4 王铮 2013-1-6 07:57
最近看了电视里的《楚汉传奇》,觉得他拍得很好,把人物去脸谱化,人物很符合人性。 当然,仅此,当然不值得我推荐,更重要的是它警示国家治理问题,它处处暴露着秦律的问题,伤害民众,也培养腐败,边看《楚汉传奇》,我边思考了秦灭亡中李斯的作用。读读书,发现荀子与韩非子、李斯是有明显差别的。荀子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为生”,韩非子、李斯显然违背了自己导师这个原则。法制社会,应该是以“万物各得其和”作为社会治理的原则的,governance,管治或者翻译为治理,就是要强调平衡各方面利益的。秦王朝没有按这个原则建立法制,为了一个统治集团利益建立“法制”,谋取万世基业,结果万物各为其生而不和了。统治者戒! 在国家治理中,想有一番作为的新统治者往往借助新法制,这个法制一定要建立在“万物各得其和为生”的基础上的。我们这些1950年代出生的人,在形成思想时期,正好“批林批孔”宣传法家思想,普遍受到法家思想影响,一些人行为做事明显有法家特色,我提醒各位1950年代出生的有决策权的,法家governance的核心是“万物各得其和为生”,文化大革命宣传法家思想,把这个最根本的原则给阉割了。 有时候我想,把欧洲认定的黄灯亮时,未越停止线的的车辆“应该”停止,严厉化为“禁止”通行,是不是矫枉过正了,至少是缺乏一种和的定位。其他其他,“万物各得其和为生”,这是治国的原理呀。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326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记事:读书成就。人类无知的形式
yue 2012-7-26 23:46
今年才读了《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管子》更重要)、《法哲学原理》(黑格尔著)。 现在才准备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而且读也白读,因为读完以后,记住的不是很多。毛泽东说,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江泽民说,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子曰:学而不习,等于不学。 呜呼,天天学习,好好向上,结果才学到这个份上。不是我无知,不是我不学无术,只是因为书太多,知识太多。 也就是说,无知有两种,一种是不学无术的无知。另一种是学得太多导致的无知,学得太多导致多而不精。 人类对无知是很关心的。老子发现了一种无知,是关于“其出弥远”的弊端。 庄子发现的无知是“其生也有涯”。 苏格拉底发现的无知是:人的知识和世界的关系。 爱因斯坦也发现了一种无知,就是知识像个圆圈。
个人分类: 木头记---------散文|1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非子.doc
yue 2012-6-21 11:42
韩非子.doc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2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非子慎火涂隙 -- 说说秦皇时代的消防文化
热度 3 fpe 2012-4-22 07:58
韩非子慎火涂隙 -- 说说秦皇时代的消防文化 人们虽然知道熟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熟知“腠理之疾,不治恐深”,却并不知道作者韩非子的另一句话“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后一句话道出了防火隔离的艰巨性,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虽然人类社会利用火已经 40 万年了,火灾,并不是一个困扰人类早期社会的问题。韩非子时代,人们相当贫苦,没有多少燃料的积蓄,而且地广人稀,没有密集居住的必要,因此社区火灾的问题不大,韩非子更关心室内火灾问题,于是就有慎火涂隙之辩。 韩非子时代的建筑非常简陋,虽然阿房宫无比壮阔,但那是秦始皇的宫殿,普通民众的民居与现代的草屋茅茨差不多,中部为火塘,两边睡地铺,晚上不点灯,照明靠举火。但是当时人们过度依赖木制家具,因此还是要担心火灾的, 关键是保管好火种,就是每天在不用火时,封好火塘,保证没有缝隙,这样火势会以极为微小的速度维持。如果封火的盖子出现缝隙,火塘得到氧气的顺利供给,于是就有火灾失控的危险。当人们睡熟以后,失控的火灾是极度危险的。所以英国在中世纪对火塘安全极为重视,颁布了封火令, Curfew, 来源于法语( couvre feure ),把火头盖上。宋代的火灾高发,也有类似的封火令(“慎火停水”)颁布。 当然,韩非子的“突”是指烟囱,所以“突隙之烟”就是烟囱缝隙冒出的烟气。通常,古代的炉膛没有经过节能减排设计,不懂得对烟气能量的回收利用(通过各种换热器),所以半途冒出的烟气通常携带火星,往往能够点燃旁边堆积的燃料。《史记。霍光传》提到的“曲突徙薪”,就是通过曲突来减少烟气中的火星携带,通过徙薪来避免火灾的蔓延。通常烟气在曲折处容易拐弯,而烟气中的火星必须依附于某个粒子,粒子有质量,在拐弯过程中被甩到墙壁上,粒子的能量被墙壁所吸收,于是火星就熄灭了,这是曲突徙薪的关键安全要素环节。韩非子用“突隙之烟”来比喻灾难苗头的微小,与该文前面的“蝼蚁之穴”,后面的“腠理之疾”一样,是灾难的苗头,需要慎终追远,谨慎对待。 这里蝼蚁之穴,也需要解释一下。蝼蚁之穴虽然小,但是水流过之时有很大的冲刷力,如果让一股水流通过,渐渐的,孔穴不断扩大,终成溃坝之灾。而“突隙之烟”,需要附近有燃料的配合,否则光是烟气本身,并不会产生危害。当然,古代人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可燃物无所不在,所以需要提防“突隙之烟”。 韩非子提出的“ 突隙之烟”,目的未必是消防。韩非子生活时代的火灾记录,被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一把火烧掉了。战国时期的火灾记录,极为简单,几乎空白,就是秦始皇的功劳。不过,当时秦国地处边荒,法制严酷,居民稀疏,气候温暖,所以火灾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韩非子通过对人们治水经验和用火习惯的比喻,来说明灾难苗头的重要性,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说得过去的。没有看过火灾,还没有听过火灾么?用火之灾,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的常见灾难,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丈人(老人)之慎”还是要广而告之啊。 美国历史上,突隙之烟曾经造成了两次著名的灾情。一次是 1975 年的 Browns Ferry 核电厂大火,现场工人在使用蜡烛照明时,引燃了隔离电缆的泡沫塑料,导致一号机组的控制电缆丧失,被迫手动停机。虽然直接损失不大,给美国核电安全带来的震动很大,小小突隙之烟,就是重大灾情的前兆,于是美国核工业部门大量投资消防研究,给消防工程专业带来很大的促进。该电厂火灾,真正可以称得上是“ 百尺之室,突隙之烟,电缆失火,全国震惊 ”。另一次是 1984 年的米高梅旅馆大火,虽然火势不大,可是突隙之烟随着没有密封的楼层通风口蔓延,把致命的一氧化碳送入高层客房,导致全部死亡的 84 人中,绝大部分远离火场,烟气中毒而死,死得冤枉。米高梅大火,真正可以称得上是“ 千尺之楼,突隙之烟,伤亡惨重,死得冤枉 ”。星火之源,突隙之烟,岂可懈怠? 有道是,千里之 堤 蚁穴溃,百尺之室突隙焚;腠理之疾定祸福,防灾避难靠蚤从。 附录 《韩非子。喻老》 :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 “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 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 “ 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 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 。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 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将恐深。 ” 桓侯曰: “ 寡人无。 ” 扁鹊出,桓侯曰: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 圣人蚤从事焉 。 附记 自从被人打假之后,文章点击率陡降,笔者穷途末路,穷极无聊,只好靠考古码字谋生。考古不怕被打假,反正死无对证。目的是保持一点汉语的写作能力,不会数典忘祖而已。咱科普本来就是为了弄斧,弄不来就玩玩吧,何必当真?
5413 次阅读|5 个评论
悟机械之巧国人之慧
kejidaobao 2011-9-19 15:50
文/王洪鹏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与发展机械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5世纪的子贡和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就已给“机械”下了定义,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机械”的最早定义,比西方早4个世纪。 中国古代的机械成果种类多、数量大、出现早、水平高,曾长时间居世界前列。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19种传到欧州、影响巨大的中国古代机械发明。以青铜器为例,世界冶金学权威克里尔认为:“即使把美国和欧洲一流的技师集合起来,并使用近代科学技术,也不能做出比殷商时代更好的青铜器。”一言以蔽之,中国古代对机械的大量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近代,特别是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中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而这100多年的时间,是西方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机械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机械工业的落后状况,毛泽东曾有一段形象描述:“现在我们能制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中国正在由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奋进。 中国机械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机械史的研究应大有可为,但这方面的专著到目前依然是寥若晨星。20世纪之前,中国还没有机械史方面的专门著作。1935年,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奠基人刘仙洲出版了中国机械史方面的开山著作——《中国机械工程史料》,汇总了分散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的机械工程史料,披沙拣金般的将有关机械工程资料加以系统化。1962年,刘仙洲出版了《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对中国古代机械成就作了归纳与整理,内容很有系统。2000年,华觉明、陆敬严主编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反映了中国机械史当时的研究情况与水准。 任何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大多要经过几代学者持续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国机械史研究较为冷僻,其发展受到人才、经费等困扰,虽然研究者筚路蓝缕研究中国机械史的艰难历史已经过去,今天再一次触摸历史的纹理,仍感受到中国机械史的研究一直薪火相传。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支持下,一部简明的中国机械通史——《中国机械史·图志卷》得以面世。此书有如下特点: 一是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机械发展的历程。《图志卷》是《中国机械史》的缩写本,包括10万多文字、650多幅图片。为方便展示中国机械技术的总体发展进程,《图志卷》把中国机械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中国古代机械史、中国近代机械史、中国现代机械史3个历史阶段,把中国机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成就,都尽可能地包罗其中,方便读者全景俯瞰中国机械史长河。 二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应面广。中国具有灿烂的机械成就,应该具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多部机械史。《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较有利于专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而《图志卷》以精练的选材、简要的文字、珍贵的图片,以淡彩渲染出中国机械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以浓墨勾勒出中国机械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展示了中国机械工业漫长而辉煌的历史,是图片直观和文字提要互相补充的普及本,更加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口味,也是机械科技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启发性读物。   三是中、英文对照,方便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的科学文化自然反映到中国古代机械名称上。中国古代机械名称是表达中国古代机械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古代机械名称翻译得当,在表达、传播中国古代机械成就时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图志卷》辅以英文,翻译力争“信达雅”,方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机械发展的历程,感受中华古老的机械文明,认知新中国机械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四是实现了把科技馆经典展品搬回家,使观众更易吸收展品中养料之目的。《图志卷》介绍的许多机械与科技馆中的展品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以中国科技馆为例,在华夏之光展厅就有一些展品,如被中香炉、走马灯、喷水鱼洗、指南车、记里鼓车、简仪、浑仪、水运仪象台、地动仪、耧车、提花机、雕版印刷、一窝蜂、火龙出水、神火飞鸦、福船等,其他展厅还有一些中国自主研制的高科技机械方面的展品,如轨道交通、仿人机器人、深海机器人、激光照排、风力发电等。 对科技馆观众需求的调查表明,观众不仅期望参观科技馆展品的新奇外表,还迫切希望了解展品的背景信息。展品是智慧的结晶,文本的补充使得智慧的养料更利于吸收。物的形象、文的充实,将会使人类智慧的传承更为完美。《图志卷》把机械展品中所蕴涵的零散知识向较为系统的知识进行了适当扩展,把所蕴涵的知识用历史有机地串连起来,打造了一本“书本中的机械科技馆”,实现了“把机械科技馆搬回家”的目的。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易,老子,孔子,韩非子
zhyk97 2011-4-22 23:08
周易,老子,孔子,韩非子
《周易》是变革的哲学,《老子》是不变的哲学。孔子是中庸的哲学,老子是否定的哲学,韩非子是斗争的哲学,老子是转化的哲学。---易中天语
3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