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公经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校的三公经费,每年都要被念一念
热度 22 mdzhao 2015-1-26 15:30
每年的年底和年初,既然是总结的时候,也是财务预算决算公开的时候。记得2013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雷闯先后向全国113所高校寄出信息公开申请信,此后他收到40所高校的回复,仅1所高校公开了三公经费,有4所大学明确拒绝公开,当时该事件也曾是一个新闻热点持续很久。高校的三公经费在反腐的浪潮中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方面,但高校的三公经费却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从来就没有清晰过。 今年,又有河南一名在读大学生,于去年11月份向113所高校寄出挂号信申请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但截至目前只有44所高校给出回复,已回复公开或通过网站公开其“三公”经费的高校仅30所。看到该学生获取“三公”经费信息的过程,真的也是蛮拼的。据介绍,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该学生先后向全国113所高校寄出了信息公开申请信,申请公开2013年“三公”经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各项支出的具体金额。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高校是设置了“公开”条件的。高校公开“三公”经费的理由只有一个,但拒绝公开的理由却各种各样。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校需要申请人提供研究证明。华南农业大学在收到研究证明后才公开了该校的“三公”经费。湖南大学则需要申请人提供学生证,在收到该学生寄出的学生证明后,才公开“三公”经费。南京医科大学、河南大学称已经在教师代表大会公开,但不对社会公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十余所高校回复称已经公开了2013年的财务信息,但查看了这些财务信息后发现,并不涉及“三公”经费。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称身份证复印件不能证明申请人的身份,需要申请人到校当场确认申请人身份。该学生于2014年12月1日来到了首师大的信息公开办公室,用身份证原件验明了身份,12月15日,他收到了首师大的“三公”信息公开表。 有意思的是,南方医科大学告知已经在其官网公开了信息,但在公开的信息中“三公经费”的支出是“0”。此事被媒体披露后引起热议,后南方医科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回应称:2013年,南方医科大学是从自筹经费中安排的“三公经费”共计432万元。学校财政拨款已全额用于安排教学、科研、人员等方面的基本运行保障支出,未安排“三公经费”,因此“三公”经费栏里为零。 其实只要看看高校公开的“三公经费”,从学校间巨大的差别便可知,即便公开,那个数据和实际支出的“三公经费”并不是一会事。据介绍,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政府拨款、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对高校“三公”的公开做具体要求,所以,许多学校其实仅公开了政府拨款部分的经费中用于“三公”的预算和决算情况,而越是其他途径经费多的高校,公开的数据与实际支出的数据间的差距越大。 所以,即便看现在已经公开了“三公”经费的那些学校,许多记者还费心统计了某项支出最多的高校,还做了许多高校间的比较,在我看来,其分析和比较的基础数据的可靠性本身就存疑,所以基本上是不靠谱滴。北大、清华的 “三公”经费竟然低于武汉理工大学和福州大学等高校,谁信啊? 其实,别说高校整个学校的三公经费了,偶记得高校图书馆也就是葛剑雄当复旦图书馆馆长的时候率先公开了复旦图书馆的经费使用情况,希望能在高校,至少是高校图书馆中做个表率,但时至今日,高校图书馆有几个公开了它的财务和经费使用情况的?而越是不公开,公众越要在心里猜疑,究竟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公开呢?套用一个网络的套话:元芳,此事你这么看?大人,此事必有蹊跷,此事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个人分类: 其他|9934 次阅读|50 个评论
三公经费管得住吗:一批法规规章今起施行 严控三公经费规模比例
热度 2 Moneypond 2012-10-1 09:45
三公经费管得住吗:一批法规规章今起施行 严控三公经费规模比例 彭泉 中新网10月1日电:一批法规规章今起施行 严控三公经费规模比例( http://www.chinanews.com/fz/2012/10-01/4224349.shtml )。 三公经费,是个老话题了,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公众话题之一。有关严控三公经费的规章制度,已经出台不少了。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也起了一定作用。不过,俺比较悲观,认为目前的所有控制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 国人对于三公经费高度关注,是因为其中隐含了大量的贪腐和浪费。然而,一个核心问题是:如果钱拿在你手里,你愿意让别人决定你怎么花钱吗? 控制三公经费的固定不变的一个招式,是“继续压缩支出规模”,如不得超过上年度公车支出,不得超过上年度出国支出,不得超过上年度公务招待费等。据说,这种“不得超过”,国家控制得很严。 “不得超过”,本意是为了压缩开支,控制开支。但事实上,这种提法,本身就不符合实际,不是科学的做法。道理很简单,“不得超过”,就是一刀切。有些工作,经常是“需要超过”的,有些工作,本来的预算就是超标了的。一刀切的结果,是该花的不能花,不该花的没少花。不该花的花了,是浪费;该花的没花,会误事。当然,我们此处要谈的,不是一刀切对不对,所以略过不提。 控制三公经费的关键,是预算。预算科学与否,需要仔细审核。中国有多少预算,是坐在办公室里编出来的,地球人都知道。所以,预算需要监督。监督,一是需要监督的人要懂行,二是需要监督的人要有权。所以,真正的核心问题,是谁来监督预算。如果花钱的人监督自己,恐怕监督不好。 三公经费,是人民的血汗钱,是纳税人的钱。因此,控制三公经费,应该由纳税人说了算。纳税人太多,所以需要推选监督代表。如果监督者不是由纳税人决定,恐怕监督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落空,出台多少政策,都是花拳绣腿,起不了根本作用。
359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言堂的官本位制度,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意义不大
wya 2012-7-19 11:09
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压缩、公开了,企业的灰色贿赂就会多起来。 比如部委下属的事业单位承担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毫无相关专业经验的某超大型国企通过种种公关手段招标到该项目。之后,该事业单位及上级部门领导的出国考察、会议、培训经费都由该企业承担,三公经费能看出什么? 此外,事业单位领导的子女还可以顺利进入有业务合作的跨国外企,而该事业单位则大量购进该外企的小型机等高利润设备,运行的则是微机都绰绰有余的简单计算,而该领导子女获得高工资及奔驰车等额外礼物。 这样的企业开支和贿赂,三公经费公开能发现吗? 在各部委疯狂设计和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大项目的浪潮下,三公经费开支已经逐渐变得微不足道,项目经费及合作企业的灰色贿赂或许更隐蔽、更好受用。 没有系统的制度设计,只会一个口子堵小了,另一个口子扩大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生委工作性质并不需要经常出国,花那么多钱出国干什么?
wya 2011-7-20 17:08
http://news.163.com/11/0720/15/79DSNSRV0001124J.html 国家人口计生委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三公经费”支出927.2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支出470.54万元,占五成以上。公务用车费用超出当年预算5.71万元。 就2011年的预算数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为956.49万元,比2010年实际支出高出近30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支出494.01万元,占比依然达到五成。 针对国家人口计生委因公出国费用超五成,有网友质疑说,中科院出国(境)费多是为了考察高科技,商务部出国(境)费多是为了谈生意,人口计生委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并不需要经常出国,花那么多钱出国做什么?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公经费PK,教育部:中科院=10%,您信么?
热度 8 yz2011 2011-7-16 22:38
教育部真狡猾,科学院书呆子! 前者的三公经费一共才2500万元左右;科学院呢,2.5亿上下。两者相比为1:10左右。 因为教育部没有把旗下的大学算上,如果算进去,不超过10亿才怪呢!科学院把自己旗下的100多个研究所全都傻乎乎地算进去了。 尽管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大学有多乱和黑,教育部多差劲,科学院要相对干净得多,但从这点上讲,中科院VS教育部,输光了!!! 这里有最新的“三公”信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611.shtm
个人分类: 转载|4212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公布科技部预算到科学界的不作为
热度 3 jiahepeng 2011-4-22 07:03
最近几天, 在 本人 刚刚创立和管理的微博群 “科学时评” 中,我 探讨了如下问题。 报载, 14 日,科技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开“三公”经费: 2011 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 ( 境 ) 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 4018.72 万元。 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不透明的“三公”经费更是为社会公众所高度关注,质疑其数额庞大,奢侈浪费严重,担心有腐败现象存在。 如此,则科技部在其门户网站公布的 2011 年部门预算就格外引人关注,预算中包括外交支出年初预算数为 9150.6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49.34% ;科学技术支出年初预算数为 2410974.58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14.08% 。 但所有媒体报道中,对这些数字基本上一带而过,因为大家关注的,都是科技部首先公布了“三公”经费。而科技部公布“三公”经费后,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扬。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就认为,科技部给其他部委带了个好头。  固然人们关注的“三公”经费很重要,但是衡量一个部门成绩的,更重要的是其在主业上的开支,钱是否花得又少又好。很遗憾,这方面,我们只看到一些增长率等模糊的数字。而毫无疑问,大家应该关心什么大项目获得了多少经费,什么项目被砍掉了,这本来关系到大家的为生之计阿。 但是这不能光埋怨科技部。 从科技部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布“三公”经费开始,我们看到,主业的开支被社会公众所忽视,也并没有在科学网的各种社区中得到关注,新闻登过就登过了,大家也没有人写博客讨论。在各种社区和微博中,也看不多什么讨论这些话题的帖子。 而与我们的情况相反,自从美国国会与奥巴马政府启动了预算谈判以来,虽然谈判焦点不在科研预算上,但是美国科学界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进展,这从《科学》和《自然》等国际科学期刊的社区和文章留言中可以看出来。在最新一期 《科学》杂志上,还刊登了来信 ,说美国能源部低辐射健康影响科研项目被砍,导致出现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科研界措手不及。 不论其动机如何,可以说,美国的科学界是在一点一点很具体的为自己争利益。 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看不到吧? 固然政府应该更加透明和更加公开,但是作为当事人,是否也需要不断努力和推动呢?我们的科学家在推动政府科研项目预算公开方面做了什么? 其实,科技部(以及可以预料的其他中央部委)公开“三公”经费,不正是人们不断争取的结果吗?从去年各中央部委开始公布预算开始,大家不都一直大喊财务透明化不到家吗?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 200 多名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剑指 " 三公消费 " 。在这种强大压力下,自然第一个做到公布三公消费是最讨巧的一件事,何况科技部最近一直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呢(参见 本人给 Nature 写的报道 )。 而且,要推动包括科研项目开支在内的政治治理透明化,也不仅仅是骂骂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2009 年《科学新闻》时搞到爆料公开了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课题经费分布(当时让相关领导大为光火,来到报社说我们泄露国家机密,要做监狱。我说机密是从你们那里出来的,如果坐监狱大家一起坐。后来大家终究也都没事儿。在后来我与这位大为光火的领导前后脚被免职,有趣),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反响,但是回想起来,绝大多数是抱怨和抗议,没有什么人在谈论这个钱应该如何分配,这个项目如何设立才更加合理。 这又与在 Nature 或者 Science 上见到的这类 Letter 形成了鲜明差别。 回到本文主题,科研预算的公开固然重要,但是只有我们的科学家实事求是,据理力争,直陈利弊,才可能让具体科研预算的公开像“三公”经费一样取得战果。 (作者为科学媒介中心主任、《科学新闻》杂志前总编辑)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295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