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陵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系列(17)
jiangjiping 2018-11-21 08:29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系列(17) (十七)陵园扫墓 蒋继平 2018年11月21日 到了酒店。 夫人催我把行李放进房间,必须马上去陵园祭拜她的父亲。 因为我们三人下午五点前必须乘高铁去上海, 所以, 中间只有两个多小时可以利用。 女儿已经用手机预约了一个嘀嘀车。 嘀嘀车很快来到旅馆, 我们三人乘嘀嘀车到了陵园。 我们买了一盆花, 来到我岳父的陵墓前, 祭上鲜花和我们从美国带来的刮胡子刀以及巧克力。 我们三人分别在墓碑前作了跪拜, 我请求岳父大人在天之灵原谅我们在美国的一家子, 尤其是我,他的外孙和外孙女。 我们三人当时没有出席葬礼是因为万不得已,得到死讯, 护照没有有效签证, 所以, 买不到机票,赶不上葬礼。 现在我们远道而来, 在墓碑前祭拜, 算是弥补葬礼的缺憾。 祭拜完毕, 我扫视了一下整个陵园。 这个陵园依山而建, 大片的山坡上数以万计的墓碑整齐划一的排列成行(图一)。 夫人说, 现在购买一块这样的墓地需要10万人民币。 我估计这样的墓地不足两平米(图二)。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感呔道:中国不富, 天理难容! 因为要赶5点的高铁去上海, 我们立即下山租车回酒店。 在出租车内, 我浮想联翩。我想, 网络上盛行的养生素材, 可能与高价墓地有关。 因为墓地太贵, 活着就可享受社保福利,所以, 中国人活得起, 但是, 死不起。 因而, 养生保命就成为时尚。我继而想到, 按照现在这样的葬礼, 一对死者(夫妻)一个墓地, 每个墓地平均两平米, 那么, 一万年后,中国东南沿海人口稠密地区可能大部分被墓地占领。 鉴于此, 我认为政府应该提前考虑殡葬的方式, 对目前的平地园陵式的土葬改为室内骨灰盒立体式的殡葬方式。 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大量的山林和土地被墓地占领的后果。 要做到这一点, 政府必须制定一部法律, 规定从某某日子开始, 所有死者的骨灰都必须保留在规定的殡仪馆内。 这种殡仪馆是国家统一建造的,所有死者, 不论身份地位,享有同等的空间, 比如说, 每个骨灰盒占有一立方尺的格子。 图一。山坡上大片的墓地。 图二。 整齐划一的墓碑。 (待续)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永远的纪念
sstone2009 2014-3-5 22:46
傍晚,我出院子右转,由北绕到东侧的马路,又右转往南走了一段路,折进北市场北边的通道,踱步到哈大路边,不经意间,看到路对面的蟠龙山脚下,高高地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原来是大石桥市烈士陵园。我决定去陵园里瞻仰。 这是一个占地十来亩地的院子,正门是四根石柱支起的简易石牌楼,上面写着“大石桥市烈士陵园”,过牌楼,踏十余级石台阶走上去,便是一片平整的石板地,正中间背山朝东便是那座高大的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陵园的北侧,近山处有一栋房子,是纪念馆,门锁着。房子前方的场地上,放着一架废弃的战斗机、一辆坦克、一个拉大炮的架子。陵园的南侧是一片安葬烈士遗骸的墓区。几百块墓碑,整齐地摆放在墓园里,残雪覆盖,安静、祥和。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有的没有生卒年月,有的只有牺牲的年份;也有一些是无名烈士。从所见的年份上看,有1940年代的,也有1950年代的。 我行走在墓间的石板通道上,看着一块一块墓碑!每一块墓碑下面掩埋的烈士,曾经都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父母兄弟姐妹,他们有乡里乡亲,他们有故事,也许还有爱情……这些冰冷的石碑,已经无法告诉我那一切,唯有永远的纪念!
个人分类: 随笔|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兰考参观焦裕禄陵园
热度 2 mybugeye 2012-8-19 18:41
兰考参观焦裕禄陵园
放些照片吧
个人分类: 思考人生|55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请不要再搞陵园建设——关于伟人们的安葬
热度 1 hcrm 2011-8-10 11:25
才看了胡耀邦同志在共青城的陵园,占了一个 富华山 ,面积 1020亩 。据说,胡耀邦同志生前的遗愿:“ 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 ” 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有类似这样的遗嘱,想必亲属也会尽量满足,以求得心安。胡耀邦同志及其亲属大抵也有这项权力,然而,为什么要与之生前的所言所行相违呢? 纵观胡耀邦同志的一生,之所以能留有较好的口碑,原因不是他当过总书记之类的国家领导人职务,而是他能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体恤百姓疾苦。 无独有偶,华国锋同志逝世之后,他的家乡也为其造了个“华陵”,位于山西 交城县 的 卦山 ,占地 5.72公顷 。而华国锋同志有无遗愿,不得而知。不过,这样做似乎也有背他老人家的初衷。他素有“老实人”之称,生前也较为低调,何故死后如此兴师动重呢? 当年,毛泽东同志去逝,由华国锋同志主持,建造了纪念堂,与毛泽东同志生前所愿亦不相同。 据说 , 邓小平 同志 事 后曾说 : “ 当时不该修。已经修了也不能拆。 ” 其实,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生死的态度应与前人不同,当初参加革命也不是为名垂千古。实际上,早在 1956年 ,中央领导人就 集体签署了一个决议,死后统统火葬 、 简葬。 为什么不能照此执行呢? 矗立在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从 1840年以来,为 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而这其中有多少人死无葬身之地?又有多少人连名字都没留下? 我们共产党人打天下、坐江山,依靠的是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我们什么也做不成,无论革命还是建设,抑或改革。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有太多的王朝为帝王修建了陵园,因为已然成为文物我们必须保护。然而,哪一座王陵不是人民的血汗筑造?有名的秦始皇陵,最多动用 72 万人,历时 39年修造,无不伤及其国体,致使秦王朝成为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一代一代的革命者,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这个历史是不会忘记的。而一座陵园却并不能说明什么,反而让人民群众不禁有些疑虑,这些所谓的纪念性建筑物,究竟又有多大纪念意义呢? 不管怎么说, 周恩来 同志和 邓小平 同志 海葬, 连骨灰都没留下,给后世者应是警示和启迪 。 还有 朱德、陈云 等同志,均 简葬 于 八宝山 ,何尝不是一种示范呢? 不要再搞所谓陵园建设了,这让全体国人都很纠结,我们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薪火相传,前人必须给后人作出表率,我们这个国家才会真正有希望。 2011年8月10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043 次阅读|3 个评论
华国锋墓地已经违反“四不原则”
热度 7 wya 2011-4-18 10:28
山西官员称华国锋墓报道失实 建设费用未过亿 http://news.163.com/11/0418/08/71TKD4LU0001124J.html#p=711DIJUE00AN0001 ... 苏凤仙是华国锋的亲侄女,今年已经73岁高龄。闻言她蹙起了眉头:“咋的算大?咋的算小啊?”她去过三次华陵,对大小没有概念,“大了我们也不会感觉自豪,小了我们也不会埋怨,只要让老人回来就行了,能完成老人的遗愿就行了。” 华国锋的夫人韩芝俊也曾经说过,“找一块荒山坡,埋了就行了。” ... 4000多平米的墓地算大还是小?既然亲属都不计较大小,为什么还弄大不弄小??讨好谁呢?还是觉得我国土地资源丰富? 2008年9月22日,华国锋之子苏彬、苏华以及华国锋的老秘书曹万贵来到交城卦山,为华国锋选择墓址,提出“四不原则”: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 唉,秘书还是这么积极主动,忠心事主!传统啊! (1)荒坡不能改造成梯田、耕地? (2)荒坡不是人民的土地?人民不能争? (3)建陵园不破坏环境?保持了原生态? (4)不知道荒坡是不是现代形成的?底下有没有古墓,否则就可能损坏了古迹。 四大原则,没有一个有理有据!形式主义、宣传口号何时休! “他们不了解情况,以前那是个荒坡,不能种地,不能建房。”苏凤仙并不为此埋怨责怪任何人。 看来还是领导的后人消息灵通,掌握情况!我国荒坡多了,都不能种地、不能建房?只能修陵园?看来,土地利用规划该修改了。 ... 负责“华陵”工程的交城县民政局副局长白庆峰直言网上报道几处严重失实的地方:一是整个工程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而网上却说有10万平方米;二是安放工程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而不是过亿,而且基本都是地方政府支出,并无中央拨款;... 不要只谈建设费用。全国人民都知道,目前最贵的可是土地成本!“据记者了解,西安今年各类墓地价格普遍上涨,最低价格每平方六七千元,高价从数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按照每平米2万计算,4260平米土地费+工程投资已经过亿! 不管是地方政府支出,还是中央拨款,都是纳税人的钱,这项支出预算经过当地群众投票通过了吗? 西安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一位李姓负责人指出,西安所谓的豪华墓位涉嫌占地面积超标。按照国家规定,公墓墓穴面积应在1平方以内,且不允许建造大墓和家族墓,目前的天价墓,主要在占地面积、石材用料超标,是殡葬管理部门坚决打击和取缔的。近期他们将联合物价部门对这些违规现象进行查处。 “上级领导对于‘华陵’的要求很模糊,既不能太奢华,又要符合、表达华老的身份。” 周总理将骨灰撒到黄河,表达什么身份了?好的榜样怎么不学习? 唉,看看食品安全、贪污腐败、公款吃喝、滥用刑罚等事件,典型的媒体发现一起,调查一起、解释一起、处理一起的政府被动模式何时休?依法治国、制度建设何时完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822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