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千年大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热度 1 ncepuztf 2017-12-18 21:14
题目的解释: 要是知道这里是千年大计,我该早早从这里买上几亩地啊! 【曾经有个千年机会在我面前,我懵了,没有抓住,现在只剩梦中向往了!】 【问源亭】 【集翔台】 【长廊,金黄的芦苇荡】 【溪光映带】 【冰莲】 【莲蓬射手】 【冬日白洋淀,荷叶枯成片】 【大堤上的免费WiFi,尚未启用。堤外将是即将进行的大片绿化】
个人分类: 生活|31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立国家公园须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的千年计
baocunkuan 2017-10-31 10:12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业内人士分析,形成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后,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应该很快会现身。   国家公园并不是一个新名词。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此后,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上千处规模不等的国家公园。   就中国的来说,我们的国家公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定位?此前,中央深改组会议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可见,“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表明了国家公园的公共产品特征。因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确定为中央事权。应依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对以国家公园功能为核心职能的主体功能区,建立系统匹配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以中央级政府财政为主的筹资机制,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而实现国家公园的资金机制创新,确保其公益性。   事实上,从已有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来看,创新性、公益性特征尚显不足。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目的是理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已有三江源、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长城、香格里拉普达措、大熊猫和东北虎豹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涉及青海、湖北、福建、浙江、湖南、北京、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吉林和黑龙江等12个省份。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以各种方式挂牌“国家公园”的遗产地,仍然沿袭现有其他类遗产地管理体系的体制机制,有的地方不当经营现象比较严重,试点情况既不规范也不公益,没能有效缓解和处理好保护、服务与经营之间的矛盾。   需要看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不单是建立一些国家公园实体,而是以整合建立国家公园为改革抓手,完善自然保护管理体制,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进行统一、规范、公益的管理。为此,有必要对国家公园试点区内各类保护地的交叉重叠和碎片化区域进行清理规范、归并整合,对现有各类保护地的管理机构进行整合,实现“一个牌子、一个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同时,积极探索跨行政区保护管理的有效途径。国家公园宜作为自然资源产权独立单元由国土部门登记,由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管理,由综合部门实施监督。   在国家公园体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国家公园的主体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而非大搞旅游等开发活动。当然,除了具备自然保护的主体功能外,大多数国家公园也兼有科学研究、游憩展示、环境教育和社区发展等辅助功能。由于国家公园大多数处于欠发达地区、发展需求较高,这就需要在发挥好保护主体功能的同时,适度开展资源非消耗性利用、非损伤性获取利益,以发挥国家公园的多功能复合效益。但务必牢记的是,国家公园的保护功能具有最高优先级,当其他功能的发挥影响到保护功能的实现时,就要服从、服务于“保护”这个根本目标。   与此同时,强调“保护第一”并非是要“绝对的保护”,更不是打造无人区式的国家公园。在满足国家公园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我们不能把国家公园完全封闭起来。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和生态保育区严格禁止人为活动; 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拿出一定比例的面积作为游憩展示区,进行最低限度的必要设施建设,并通过规范的管理引导民众进入,使游客能够感受自然之美、接受环境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就此而言,国家公园的建设,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千年大计。 此文以《 建立国家公园 不是为了大搞旅游 》为题刊于今日《解放日报》: http://www.jfdaily.com/journal/2017-10-31/getArticle.htm?id=45354
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雄安新信息
ncepuztf 2017-9-14 19:07
千年大计一出,炒房客蜂拥而至,雄安安僻之地,立时热闹异常。 然与他处不同,力度和决心之大前所未有,炒不能炒,盖不能盖,去房地产之意已决。 雄鸡之心腹,将树 未来之城,作世界城市典范。 低建筑,密路网,蓝绿交织,生态之城。 去燃油,兴电动,四通八达,便捷之城。 聚金融,引高科,科教并举,智能之城。 大规划,高标准,树典立范,未来之城! 电网可靠性6个9! 交直流混联! 目前:麦田已经变黄土,拆迁工作有序推进。 不久:先期办公楼模块化建设完成入住。 2020:年末雄安核心区建成。 以上信息来自近日雄安考察。
个人分类: 生活|1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看白洋淀这个坑
热度 1 cgh 2017-4-27 10:24
也看白洋淀这个坑 自从新千年大计出来,首都人民思绪万千,有思前顾后,有出谋划策,有身先士卒,有争先恐后,。。。 新区在建国快70年,改革过30年,还是那么洁身自好,仍然是一块处女地,等着党中央! 茫茫大地,广阔的华北平原犹如那平滑的肌肤,青藏高原高昂着头,长江黄河是强劲的动脉。 岁月是把杀猪刀,熬干了水分,白洋淀也一样,变得那么渴望着甘霖滋润。 中国科学院的微信公证号《科学大院》,发了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陈甫的一文:“ 震撼!三十年遥感图像看雄安 ”。用三十年的影像记录了岁月的沧桑。 遥感影像,可以留下岁月的痕迹,却挡不住光阴的脚步。几何时,华北大地是坑坑洼洼,如今已然往事尘封。如若邢台、唐山地震是她侧身,白洋淀的干渴正期盼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故事。 来吧,跳进来吧!
个人分类: 自然感悟|3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雄安新区-究竟是熊还是牛
热度 28 gaoshannankai 2017-4-5 19:15
雄安新区一推定音,保定落空了,正定落空了,石家庄sb了。 雄安新区-究竟是熊还是牛,对大家的投资和资产保值有什么启示? 首先,有网友批判,雄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任何基础。 这个问题提的好,正好打中要害,那么我怎么看这件事。 没有任何基础,不是正好搞建设么?中国现在最愁的是什么-产能过剩。 找一个不毛之地,能拉动多少钢材、水泥、道桥和铁路, 这下今年的GDP也有了保证,起码不用硬着陆了。 这个也印证了我此前博文一个预言:教科文卫领域不反腐搞创新, 大部分钱会打水漂;当前制度下,公务员队伍不洗牌,不会有创新创业 的好环境。所有办法都折腾一遍,最后经济转型等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不得已,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还要继续拉动GDP,又会回到4万亿刺激 的老路上。 房地产要控制,股市无起色,资金如何进入实体,还不是基础设施, 中美都有类似的问题,美国还好,总统权力小,无法浪费纳税人的钱; 中国可以集中起来办大事,体现我们社会主义优越性。 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积累时间太久了,不下决心不洗牌,积重难返。 领导们急于看到改革成绩,不得已又要走回老路上。 雄安打了雄激素,我们小老百姓还是不要去试图占什么便宜, 这个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雄安,我看这个名字就熊,不吉利。 至于千年大计,能活千年的是什么?反正估计我们科学网大部分老师看不到。 中国发展的千年大计还是整体规划,国家层面应该专注社会公平性, 对于我们小老百姓,我看国家层面从关注发展转到关注公平与正义的时候, 才是真正我们有机会的时候。 现在的发展大计,基本都是小圈子受益。上来一任领导,搞一个政绩, 先有人搞了珠三角,后面就有人搞长三角,然后就是环渤海,现在改叫京津冀, 再往后就是振兴东北。不断人为制造热点,让投机分子四处钻营, 我们小百姓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前两天科学网投资群里的一个老师要 跟雄安概念股票,我觉得可以弄弄,特别是这种项目一般只能是便宜给 有关系的国家队,比如北京城建,可是我一看都涨停了,后面是刀口舔血。 各位新股民最好别弄,老同志可以吃一点 。 还记得我多次高度评价台湾领导人老蔡么?她的就职演说第二条就是 社会公平。在我印象里,这一条只有第一代领导人是比较关注的。 还有些年轻同志,想去雄安周边或者保定到雄安铁路沿线上压房子压地, 我劝你还是小心,你去北京上海怎么折腾都好办。河北这些小地方,操蛋的很, 里面什么人都有,除了雷锋,你去了不仅可能钱没了,人都有可能没了。 你也太小看我们地方黑社会了,嘿嘿
5216 次阅读|39 个评论
千年大计,国之大事:让地球上最优秀的年轻人,到中国来!
sheep021 2017-4-4 08:40
东方时事解读 : 单纯在经济上去看,雄安新区未来模式,不过是着手于吸引中国部分区域最优秀的人才,资金,技术,同时,还着眼于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资金,技术。 第一步,让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到雄安去, 第二步,让地球上最优秀的年轻人,到中国来,! 对其它国家,有能力提出并有能力推进一带一路的中国,就是个“新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