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行政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院士批地震预报等项目论证“行政化”走过场
xupeiyang 2010-8-14 08:04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 2010年08月13日08:48 来源: 《科学时报》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两院院士大会(如2010年6月7日院士大会)上的多次讲话,表达了党和国家最近一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总书记还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2006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   显然,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很好地发挥现有将才和帅才的作用;同时,由于当前我国这类将才和帅才还不够多,需要我们加强新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物的培养。核心技术买不来,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更难引进。引进人才是需要的,但必须立足于国内,走自己培养人才之路,这是各国发展的基本之路。在人才培养问题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需要实践,需要时间,需要环境。我认为去行政化的实质在于,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充分发挥我国人才的作用。要在各项业务(如学校教育、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医疗健康等等)中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不是靠一般行政工作的做法和规律去指挥一切。   什么叫行政化管理?以最近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及刘延东国务委员关于地震预报工作建议多件批示的处理为例,可以看到行政化管理的实质及其危害。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技术难题,中央领导批文下达后,层层领导批示认真贯彻指示精神。最后落到基层管理单位(如研究所的科技处),由他们起草一个方案,再请各方面专家开会评议。   专家仅仅在会上刚刚看到材料,会上就即席发言,许多人声称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甚至说自己不懂这方面的问题。发言当然是五花八门,肯定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就这样经过几次论证,以多数人的意见通过了建议,几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工作项目计划就走完了工作论证程序。   论证程序完备,可是这样的论证报告可信吗?组织这项工作的年轻官员和主持人,不懂或半懂业务,显然不能承担什么责任。专家的作用,仅仅限于会上即席发言和提出建议,发言的时间又有限,大家的一些意见甚至是相反的,专家的意见哪些被采纳了本人也不知道,这种做法又能使专家负什么责任呢?有关领导也仅仅是在会上听大家的简短发言后即进行指导。以上的做法和决策过程就是典型的行政化做法。地震预报项目如此,其他许多重大项目的论证过程也差不多。   显然,这种做法就是不需要真正专家的做法,也就是花钱也买不到教训的做法。这样做,工作能做好吗?人才能培养起来吗?加之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成果缺乏严格评审过程,一些成果抄来抄去,吹来吹去,这如何能推动科技发展呢?科学技术的高见常常掌握在少数专家手中。多数人的和领导人的具体意见不一定对,过去的教训已有很多了!   行政化管理导致各种无意义的会议大增,重大项目决策不当,加上繁琐的报表规定及不合理的财务拨款和检查评审制度,使科技骨干人员苦不堪言,大量时间用于无效劳动。要大力精简各种会议和汇报报表,以使科技人员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实际科技工作中去。加强对科技成果的客观深入的评价工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各类专家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推动去行政化。   过去有好的传统应发扬。以上世纪70~80年代地质部的部、局领导(如地质部的张同钰、宋应、邹家尤、何善远、朱效成、孟继声等)的作风为例,他们都是老革命、老干部,参与地质工作时都不懂地质找矿业务,但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知识,与专家建立起友好关系,并深入地质找矿与科技发展的实际活动中去,深入到科技人员中去,与工作人员和专家一起研究问题,抓立项、抓成果、抓推广转化,大家干劲都很大。新一代的这些领导虽然学历都很高,但专业业务知识较差,实际经验又不足,因为都很忙很忙,哪里有时间不断补充学习新知识,更看不到深入群众、深入调查的作风了。   要真正体现我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新精神,对知识分子、技术专家的作用要肯定,真正给予信任,加重责任,他们会士为知己者死地投身到工作中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他们能努力为新中国的发展奋斗,这不就是真正加强党的领导了吗!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除去口头上说更要有实际行动。重视专家,首先要能识别真正的专家。现在冒牌专家太多了,什么建议都敢提,唱赞歌的多,严肃提出问题的少。领导认为是专家的就是专家,不看在别的专业领域他还是不是专家。加之负有重任的官员们都很忙,很难深入实际去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识别专家是不容易的;没分清他是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就使用其建议进行决策,结果就不会有把握。加之,由于过去多次政治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使真话不能都说这一口头禅已成许多人的座右铭。   真实地认识一个人很不容易,而要判断一个人能否挑大梁更要有科学考察方法和制度。建议认真调查,建立起中国的专家队伍,不要仅仅看名声,不要一看是院士、留过洋的,或者是单位推荐了的,就信以为真。   周总理于1967年邢台地震后,点了李四光负责推动我国地震预报工作。他当时早就在中国科学院负责中国地震工作了,并有一套自己的地震预报思路。任务明确后,他不顾自己年老体衰,毅然决然地投入野外实地考察和预报试验工作中去。这是一个好的事例。要改变一些人鄙薄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的思想。   如果将各方面重大问题都交给有关方面的专家把关,提工作方案,专家对方案负责,这样,我国的决策工作质量和效率当会大大提高。各单位的科技管理部门应处于服务、协助和指导的地位。研究所应由科技管理专家领导,学校应由教育家管理。研究员和教授不一定会管理。   有的专家既当运动员、裁判员,又当全所工作的指挥员,这是搞不好工作的,因为他很难将各方面工作关系摆平。此外,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既不可能两头(管理全所的工作和搞好自己承担的大项目)顾全,更不可能把多头(多个大项目)照顾好,因为作为一名科技人员、科技专家自身的精力有限,作研究是要亲自读文献、作试验、研究问题的,整天开会并不是科技专家的作风,而是官僚化的形象。当然,如果有的所领导甚至于不顾所的定位任务,而是从个人专业、兴趣或认识出发把所引导到另一个方向上去,将会大大削弱研究院所的工作,这是上级领导的责任了。   关于党的领导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在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代表了我们党最近一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纲领,凡是一切有利于推动这一纲领实现的活动,应当说就是体现了加强了党的领导。各单位党的领导也应按此标准来体现党的领导,检查自己是否坚持了党的领导。   今天,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但是有许多弊端,特别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可以看得清楚,有的还看不清楚,从对人民事业负责的角度,需要多听一听不同的意见,以使决策少出偏差,因此,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是好事,需要人们认真研究。科研单位、学校应有个行政级别,在中国没有定级就等于没有地位,看中央文件了解中央的精神,也还要分级别的。但是,定为什么级别不等于就要按照国家机关衙门那样官僚化,搞什么特权。对专家的生活工作条件上要给予适当照顾,否则太不公平了。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158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方高校中的“夫妻店”现象
热度 1 xuecw 2010-7-14 14:56
某些省属高校过分行政化,不仅体现在 学而优则仕、仕位高则学优 中,不仅体现在校领导要提携关照一下帮自己搞课题写文章专著的教师,而且还表现出一种裙带关系,一人得道为官、尝到为官的妙处后,其配偶也紧跟着荣升(丈夫得道,夫人升天)。他们居然有脸把高校当成 夫妻店 来开。 书记成为书记后,夫人也立马成为校内某单位的院长;这位是副校长,夫人则立即成为某方面的优秀;这位是这个处的处长,那位是那个处的处长;丈夫是这个院的院长,夫人则是那个院的副书记; 不胜枚举。校外官员提升时还讲究一点避嫌,地方高校内则大张其道。 夫妻双双把家还 (双双把处级岗位扛回家)的现象还真不少见,而且他们以此为荣。 是的,我升官了,总得给夫人找一个体面而轻松的岗位。或者反之。什么叫夫荣妻贵? 不愧为地方院校,大都本地官僚或本校留校后的从政的毕业生在操纵。所谓从外面引进的博士等只有打工的份。引进的外来人员看不到希望,当他们觉得失望时,学科发展也就只能停留在地方水平上。居然还要求教师有国家级课题,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糟蹋下的学校是什么水平,国家级课题和培训给你不是白糟蹋资金。也就是为了评价老师省事,不顾学科差别,学样制定一些数量指标,什么省级国家级课题、经费数量、 SCI\SSCi 级别,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 一些年轻老师也开始学样,放着老师不当了,跑到行政楼上了。过几年自己的老公或老婆也忽然离开教师系列了 重新从辅导员开始! 上所施,下所效。各二级学院的各种评审委员会,院长书记系主任不管水平高低,是天然的成员。 建议有此种现象的高校从相关政策上限制一下。或者按现在通行的做法,相关岗位公开面向校内外招聘,而且按照国外的做法,公开答辩时,不仅由行政官员参加,而且有普通教师或职员参加质询、写出评价意见。只有官员参加考核的竞聘往往会关起门来说事。 一些高校的党组织只考虑如何安排行政楼上的人员去向,而不考虑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有时候感觉高校 组织部只是为了安排某个干部而随意拆合院系,把学科研究和发展当过家家一样玩。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相关链接: 地方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本土势力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714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大学的九种死法
yangleader 2010-6-29 09:33
大学的九种死法 ----杨义先在2007年北邮学术委员会全体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教授,如今,大学行政化越来越严重,我极不情愿地在此对某些过度行政化大学的未来送上一卦。我真的希望如下“九死”预言失灵,“一生”愿望实现。 死法之一:混猫淆狗。 老板爱“养羊”,训练员工绝对温顺;官员愿“养狗”,要求下属绝对忠诚;大学领导则只能 “养猫”,不要指望教授们对领导惟命是从。如果不尊重此规律,试图将“猫”驯服成“狗”或“羊”,那么,其结果将是天下大乱,学校休克而亡。对那些暂时还如日中天的大学来说, 这种死法“最冤” 。 死法之二,舍德弃信。 诚信是一所学校的“大德”,自信是一所学校的“根基”。如果为了某些虚名而拿“诚信”和“自信”去做交易,甚至不惜以非常手段行讨好卖乖之实,那么, 这种死法“最贱” 。 死法之三,同床异梦。 党想东、政想西;官想上、民想下;校想左、院想右。 这种死法“最活该” 。 死法之四,有人利用,没人爱护。 学校是块“唐僧肉”,上至主管部门,下达普通职员,人人都千方百计地想在大学身上捞点好处,可就是没有人想过大学需要呵护。 这种死法“最惨” 。 死法之五,朝令夕改,口是心非。 治大国若烹小鲜,管大学岂能炒栗子?决策前不深思熟虑,决策后不坚决执行。 这种死法“最累” 。 死法之六,重外轻内,后继无人。 引进人才嫌太难、培养人才嫌太慢、现有人才嫌太差。如果在决策者眼里已经没人才可用,那么,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这样的大学还有生存空间吗? 这种死法“最痛” 。 死法之七,目标不明,打哪指哪。 一所大学水平高低是由外界以公认的标准来评判的,如果根本不关心社会评价标准,而仅仅是以某些领导的业绩为效仿指标,那么,这样的大学将很快进入另一个世界。 这种死法“最糊涂” 。 死法之八,唯上忘下,有钢无柔。 严格遵守上级文件精神并不等于唯上级领导的个人观点为是;在做任何决定之前,有必要充分考虑广大师生员工的感受和利益。治军尚需钢柔相济,治校难道只靠骂街?教授不是吓大的! 这种死法“最笨” 。 死法之九,避实就虚,本木倒置。 是应该鞭策后进者,还是应该打击先进者?是应该引导,还是应该封堵?是应该开源,还是应该节流? 这种死法“最昂贵” 。 大学的一种生法: 心灵和谐、师生和谐、官民和谐、院校和谐;全校齐心、上下协力、内外互助。 2010年6月13日注:最近,温总理在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等多个场合都语重心长地说:“…大学应该去行政化,回归教育规律,教育家办学…”。总理英明!看来我国的大学有希望了,我几年前的预言会失灵了,我真的高兴呀!
个人分类: 讲话精选|7633 次阅读|22 个评论
人才管理要克服行政化、“官本位”,还要克服特殊化
黄安年 2010-6-10 16:34
人才管理要克 服行政化、 官本位 ,还要克服特殊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0 日发布 新近公布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提到在 2010-2020 年间要 克 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 官本位 倾向 (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6/211420422500_2.shtml ) 。这个问题说来容易,真正做到恐怕首先有赖于来自各级位于 行政化、 官本位 高官的身体力行。 一般的专家学者人才男 60 、女 55 (正高 60 )一刀切立马退休 , 没有一天的宽限。可是具有高官身份的专家学者人才则不同 , 他们中的一些特殊人才则可以从任职的政府部门转占人大、政协等几套班子中继续任职,可以在各类民政部批准的协会中担任领导职务 , 而这些职务在规定年龄限度内是不得任职的。此外,他们还有各种软性人脉关系可以高调出任各种大型图书项目的编委会的主任委员等 , 官位高了好像肚子里的学问也满了 , 其实客观地研究一下 , 某些高官的学问、学识、学德恐怕不怎么经得起推敲 , 估计中纪委也没有精力来细查这些事,不过老百姓心中是有杆公平秤的。所以在人才管理中不仅要克服行政化、 官本位 倾向,还要克服特殊化倾向。这类问题其实在高等学校也不在少数。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院近日新添副院长有感
whitesun 2010-5-8 01:07
周四下午我们学院召集全院职工去听学校任免新的副院长和书记等事情,其实大家早就知道,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召集大家在宣布一回,觉得挺浪费大家宝贵时间。此外,这次开会连个新增院长负责什么方面的工作也没说,老大谈领导要转变观念,为大家服务等口号,我觉得这很是个问题,仿佛与最近大家写博文谈大学去行政化的基本想法不符。尤其想到我们学校最近的干部选拔开出的条件是有教授职称或副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才有资格竞选处长或副处长,这仿佛给全校职工一种暗示,要当官,就的先上教授或弄个博士帽,实际上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我想这才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教授想当官涉及到官+教授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有很多的利益或好处可图这一很现实的问题。从学校角度看问题,仿佛学校除了教授算是人才外,其他人很不适合选为官做管理工作,因此,就只能从教授里选官。这样一来,很多教授就不好好做学问了,而又无基本的管理技巧,很多管理问题都不会得到有效解决,最后的结论可能是教授不好管。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简单的谈大学去行政化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不优化资源和利益的分配方式,想富的那些人还会想着去当管,而不是做好教授,毕竟大家都不傻,不管领导怎么号召当官是要做服务工作等,但实际上都会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当头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或好处。 鉴于目前很多教师对官的渴望现状,我常常幻想有一天领导来求着某些有学术能力的教师去承担一些管理工作时,那时或许一流大学就会真正出现了。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行政化危害远大于学术造假
fengzhigu123 2010-4-26 22:47
大学行政化危害远大于学术造假 作者: 夏耷 原文网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15504.shtml      学术腐败近年来一直是热门话题。这里学术腐败指的是学术造假、剽窃、抄袭一类的事。造假、剽窃、抄袭者一旦东窗事发,网络和媒体通常会又会热闹十天半月。闲极无聊的人们甚至天天期待着爆料学术腐败。然而,难道高校的腐败仅止于此?   我以为,大学行政化是一种比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得多,危害也大得多的腐败。高校教师当中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的人毕竟是少数,影响面也比较小,一经爆料,又会引来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事人立马身败名裂,相对说来也更容易得到惩戒。相比之下,大学不按大学的逻辑来办,所造成的导向作用必然是大学非大学化,官僚化、行政化、衙门化,其危害之大,绝不亚于少数人弄虚作假。纳税人把血汗钱交给大学,是要让大学好好教书育人,好好做研究,而不是要让大学人整天价削尖脑袋望官、媚官、跑官和争官。   大学的本份是学术,这包括教学与研究。但我们在大学看到是什么?一个教师以学术为志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学问,最后却发现多年来的努力白费了。除了有学问,甚至可能取得了极少数真正做学问者完全承认的成就,就剩下个教授空衔,校园里从下到下几乎没人把你当回事。教授是什么?不就是个教书的?首先分配在办公室上,人人都认为院长副院长们天经地义应享受单间,教授则无论你资历多老,学问多大,声望多高,只能两人甚至三人一间。如果向天真的本科生介绍某人是某方面的著名教授,他们几乎没有反应,但一听说某人是个院长、副院长、校长、副校长的,个个眼睛都放出羡慕和敬畏的光芒。但更严重的是,一个做了点学问的人只要做了校级甚至院级领导,其学问一夜间便自动变成最好的,在坐次、排名和成果署名上,都自动排在有学问没头衔的教授之前。   这样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是伪大学,是以假作真的大学。之所以是伪大学,是以假作真的大学,因为它是一种行政化了的大学。行政化了大学会导致什么样的大学文化?会导致一种没有学术自主和学术独立的大学文化,而学术之所以不自主、不独立,根本原因又在于官场权力压倒学术权力,官场价值取代了学术价值。在这样一种大学文化中,行政官员垄断了大部分资源,物质和符号的资源。想象不出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大学文化。想象不出在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会闹出如此天大的笑话,明明在办公司,却假装是办大学。在这种文化中,要让年轻人把生命奉献给学术,实在是太难。   不用说,如果一个大学不好好搞学术,就不是一所好大学。如果一所大学中本来有学术潜力的教授、副教授不再用心做学术,不再用心搞教学和研究,而是一门心思要当院长、副院长、校长、副校长、书记或副书记,如果一所大学的院长、副院长、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们不把全部心思用在教学和研究上,而是整天价开了大会开小会,勾心斗角,乐此不疲,这肯定是有后果的:把大学办成了一家公司,甚至办成了一个衙门。   大学不按大学的逻辑而按官场的逻辑来办,就必然产生这么一种导向作用:学而不优则仕。大学不按大学逻辑来办,其必然结果是非大学化---官僚化、行政化、衙门化。如果一个大学少则八九个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多则一个排的校级干部,如果一个区区十几人的学院就要设一个院长和两个副院长、一个书记和一个副书记,有多大比例的教师会真心真意、全副生命地搞学术?更有多大一个比例的本来可以走上学术道路的人心中不官欲涌动,眼巴巴地望官、媚官,一进大学便立下不做学问要当官的雄心壮志?   大学不按大学的逻辑而按官场的逻辑来办,必然产生这种导向作用:学院数量非理性地膨胀,由此制造出的院级干部多如过江之鲫,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和党委副书记头衔满天飞。相比之下,国外大学---如哈佛、哥伦比亚、耶鲁大学---的学院一般只是十来个(牛津剑桥情况不同,不在考虑范围),普林斯顿大学甚至干脆不搞学院,数十上百个系科直属大学。可是北京大学,一所曾是黑暗中的灯塔、民族精神掌舵人的大学,居然堕落到搞出六十几个院级单位,其中冠以学院之名者近四十个!北大院级干部有一个营之多!北大是百年老校,是荣校、大校,搞六十来个学院以远超世界水平似乎也说得过去,考虑到中国国情更是如此,但作为小弟弟,后起之秀,深圳大学不是潜心学术以尽快自立,在批量制造官衔方面却当仁不让,直追北大。目前,深圳大学所设官职之多之杂,已然荣超世界先进水平。深大有二十几个学院和院级级单位,其中大多数学院只有两三个系。一个学院竟然只有一个系!这是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学院,完全可进入吉尼斯记录。深大十来个理工类学院只有系级规模,若不搞中国特色,完全应合并成为一个学院。   智慧的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办大学的。   这么办大学,会给年轻讲师、助教们树立一个什么榜样?会给社会公众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这不是一种腐败,一种比学术造假严重得多的结构性腐败,是什么?   其实,只要一出中国国门就立马可以发现,大学中校级和院级行政人员比中国内地少得多。其根本原因在于:除了没有设立意识形态系统的一套准行政官职以外,大量行政杂事由秘书或助手们做了。事实上,这是国际通例,是合理的制度,是一种对纳税人的血汗钱负责的制度。这种做法之所以是合理的,是因为大学不是政府,而是学术单位,少数校级和院级行政人员,再加几个几个助手、秘书,完全可以办下来,甚至办得远远好过设二十来个校级干部和N个院级干部。官少效率高。官一多,大事小事动辄就召开校长会、书记会、或党政联席会。常言道,艄公多了打烂船。艄公不多,自然一帆风顺,不会打烂船。   可为什么在经济上表现优异的中国人,在教育方面竟如此可笑、如此愚蠢、如此荒谬?   这当然要当我们悠久的仕进文化中去找原因。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像从前中国那样发明了科举和八股?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有历史上中国和当代中国那样发达的官僚系统?全世界除了少数几个被边缘化的国家,还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现有行政体系之外,还劳民伤财(即便人均收入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供养一个平行的准行政系统?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的人们像中国人这样把官衔、头衔、坐次、排名看得比命还重?除了中国,全世界还有哪个大学能制造六十几个学院和院级单位?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能搞出只有一个系的学院?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能无耻到博导、硕导、博士后头衔满天飞?   不用说,发达的官僚体系和发达的仕进文化与读书关系密切。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神圣逻辑。这种逻辑的自然结果是:知识、真理并不是读书人真正追求的东西,而只是一块敲门砖;一旦仕途的大门被敲开,立马弃之如敝履知识和真理之所以不是读书人真正追求的东西,又是因为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读书与做官最紧挂钩的,非中国莫属。在这种情况下,学而优则仕的神圣逻辑必然蜕变为中国特色的反逻辑:学而不优则仕。   说真的,在一个权力总是趋于集中的国家,比方说中国,大学里除了校长或书记有一点权力,其他如副校长、副书记、院长、副院长、院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并没有真正的权力。仅就深圳大学而言,教师晋升职称,主要靠的是学术成果,而不是看领导的主观愿望;一个新人要进入教师队伍,主要靠的是学术实力;甚至出国机会也主要是看个人的实力或工作需要,或者干脆排队。可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望官、媚官、跑官、争官?这难道不因为各级官位早已成为一种荣誉或一种表演性的权力?这难道不是因为真正研究学术者已被边缘化,得不到也不屑于得到这种荣誉,因为对他们来说学术不是权力,而是目的本身?这难道不是因为假装搞学术或搞假学术的人为数甚众,梦寐以求的并不是知识,而是权力或权位?   在经济上表现优秀的中国人在教育方面却非常可笑、愚蠢、荒谬,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执政党缺乏自信。其实,党在经济上有优秀的表现,完全应该有信心。是不是不设立那么多正副官位,不浪费那么多教育资源或纳税人的血汗钱,一个学院、大学里几十个、上千个草民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就不好管治?可是党何苦这么不自信呢?以党在经济上取得的非凡成绩,完全可以比现在自信得多,用不着设立如此多的官位来败坏自己的名声,用不着把官位当作荣誉、特权来腐蚀那些在学术上本可能有造诣的人。从党的自身利益考虑,党完全应该发动一场十一届三中会式的革命,来消除这种高校腐败。   事实上,大学官僚化已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结构性的学术腐败,所造成的危害远大于通常的学术造假。因为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行业的普遍现象。更可痛的是,人们不以为怪,反以为常。举目望去,读书人中真对学问感兴趣者凤毛麟角,早已是异类。放眼华夏大地,一百个本有点名堂的读书人里可能有九十人骨子眼里是官迷。如果说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那么不幸的是,中国学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中华民族何至于如此窝囊!   一个大学设二十个校级干部,一个学院设五个院级干部,已够可笑了;明明十来个学院就可以高效率运转,却泡泡糖般膨化成六十多个,以便使院领导官位多出六倍,已经够愚蠢了;一百个大学人中对知识、创新真正有兴趣的人不超过一个,已够荒谬了,可更可笑、更愚蠢、更荒谬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竟整天乐此不疲侈谈诺贝尔奖!事实上,有关中国人如何才能得诺贝尔奖的议论不绝于耳。中华民族何以竟堕落到如此不知羞耻的地步!   可是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何不扪心自问,诺贝尔奖是奖励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们的,如果一开始便南辕北辙,根本不是去追求真理,而是整天不要脸地去望官、媚官、跑官、争官,我们有什么资格得诺贝尔奖?我们有什么资格侈谈诺贝尔奖?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诺贝尔奖---不是闹着玩的,不仅需要个人天赋,更需要全副生命的投入?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追求真理意味着不求闻达,甘愿寂寞?中华民族的智商恐怕不至于如此之低,不明白这个简单道理。既然如此,我们就得扪心自问,像中华民族这样如此看重权力、官位、官衔,究竟有何脸面谈论什么得诺贝尔奖。          2010年4月17日
个人分类: 转载天地|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显峰评两会③】大学去行政化不光是校长去官化
张显峰 2010-3-12 17:22
当一个社会以行政级别来衡量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时, 单独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这一观点一经抛出,就迅速成了时评家的靶子。 在整个舆论追讨大学行政化的语境下,纪校长的言论确实显得逆耳,况且作为在任的副部级大学校长,这也难免给人本位意识的猜忌。教育作为社会文明的灯塔,本应有超然世外的情怀,其高低贵贱更不该仰仗于权力和行政级别。从这点讲,我也不赞同纪校长的贬低教育论。 我在设想,当所有的大学都取消了行政级别,纪校长也不再有副部级的乌纱帽,而整个社会依然浸淫在官本位的文化中,大学会怎么样?正在致力于试验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深有感触: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就难拥有相应的话语权,找政府办事没人理会,甚至连接受宴请的时候也找不到座次。 教育的去行政化,不能止于官位的去行政化,关键是资源分配的去行政化。在官本位的魅影里,人、财、物等等公共资源都垄断在政府的手中,级别越高,权力越大,掌握的资源越多,对资源的分配权也越大。一个在行政序列里找不到序号的大学,在权力面前也就难免变得弱势甚至低贱。如此看来,纪校长的贬低教育论实为洞明之语。 当然,让学术远离官场,让教育回归本位,这原本是所有大学应该始终守护的灵魂。甚至有人举出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例子来驳斥纪校长的贬低教育论。这当然很有说服力,我们也更乐于听见纪校长甘弃乌纱的言论,但不能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这些名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与我们不同,他们太不拿行政级别当回事了。(2010年3月9日)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73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行政化出不了世界一流高校和人才----从高校“去行政化”争议说开去
黄安年 2010-3-10 11:36
行政化出不了世界一流高校和人才 ---- 从高校去行政化争议说开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0 日发布 最近就高校去行政化主张引发了两会内外的激烈争议。这场争论预示着高校推行去行政化过程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笔者有着自己的看法 首先,笔者以为需要明确目前高校是否确实普遍存在高校办学和管理行政化严重倾向 , 如果这种严重倾向不存在 , 自然去行政化出师无名 , 如果我们尊重客观事实的话 , 高校办学和管理行政化严重倾向的确实存在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需要明确依靠行政化或者行政强化敢于手段能否办出世界一流高校?能否培养出一流人才 ? 世界各国有此先例可资借鉴吗?至少目前反对去行政化论者难以举出令人信服的实例来。 第三 , 高校是学术教育单位还是视同行政机关单位 , 高校需要按照学术和教育自身规律和特点来管理和办学 , 还是只需按照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化指示行事。 第四,高校的各级掌门人校长、院系主任、所长首先是教育家、学者还是主要是行政管理工作者。他们的更迭需要按照学术和教育需要行事,还是遵照干部任期制来变更。 第五 , 去行政化的本意是为弱化高校管理还是要强化行政机构为学术教育的服务意识? 第六 , 教育部应扩大高校自主权,还是强化对高校的行政干预。 在上述问题讨论清楚后 , 笔者相信逐步推行高校去行政化就会顺利得多了,各类高校也将办出特色,在创造性办学过程中必将涌现世界一流的大学、各类专业人才、教育家。 附《高校去行政化为何引争议》报道 : **********************************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题:高校去行政化为何引争议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连日来记者就这一问题进行采访,不少代表委员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知名高校校长对此却持质疑态度。这不禁使人担心:这项尚未开启的改革之路将充满荆棘。 争议一:高校要不要取消行政级别? 【焦点】目前我国有30多所副部级大学,还有正厅级的公办本科和副厅级的高职高专,其党委书记、校长也相应为副部级、厅级干部。高校该不该取消行政级别? 【观点一】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代表:行政化是高校没有活力的症结之一。高校是学术单位,不该有行政级别。学校行政化的后果就是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限制了学术生产力,使创新人才难产,对学校科研和教学质量造成损害。按官阶定地位、定待遇的结果,使不少教师千方百计挤进管理者队伍,把当官看成追求的目标。 【观点二】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大学行政化的表现是一切运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做什么事都是靠行政命令,谁权力大谁说了算,而不是通过学者、科学家讨论。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应该代表教授的声音,现在成员多为各个系的主任、院长甚至校长。 【观点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高校行政级别不是现在有的,中国人民大学以前是副总理级,文革后变成司局级,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考虑到大学跟社会的交往问题,才把级别提高到副部级。把学者放在一定的行政岗位上,恰恰不是行政化,是尊重教授。从学术评价看,任何学术权力都是行政权力,把两者截然对立是不对的。当社会习惯于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其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现在我可以找北京市长、副市长,取消以后我肯定找不到了。大学校长应该是社会名流,但我们国家还做不到这一点。 【观点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代表:有人说高校行政人员太多,什么事情都是行政人员说了算,这不符合事实。高校工作有学术和行政两大类,行政为学术服务,大学里的行政工作必须要有,这些工作包括人财物的分配、安全保卫、后勤等。 【点评】对高校行政化的诟病通常集中于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纲要把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作为一个改革目标。当社会评价标准还未转变时,高校行政级别即使取消,恐怕也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争议二:高校该不该实行教授治校? 【焦点】大学事务是行政权力说了算,还是学术权力说了算?该不该实行教授治校? 【观点一】朱清时委员:教授治校、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是大势所趋。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教授代表着学校学术发展方向,应该形成崇尚知识和作为的大学文化,而不是崇尚权力和地位。一个学校就像梅兰芳以前唱戏的剧团一样,学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梅兰芳能够唱好戏来运作,所有干部都是为梅兰芳搭戏台的人。在南方科技大学,老师能否获得尊重看他的个人能力和业绩,而不是看官职的高低,开学术会谁讲得精彩就把谁放在前面。 【观点二】东南大学校长易红代表:大学是学术组织,要保障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学术的作用。学科设置、研究方向等应该由学术委员会来决定,不能以行政权去限制学术权。 【观点三】纪宝成代表:我从来不赞同教授治校。比如盖楼房,还得靠行政权力,不过是建立在教授讨论的基础上,尊重教授意见,集中教授智慧。我赞同教授治学,在学术方面,比如学术评定委员会,成员绝大部分都是教授,这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教授说了算。 【点评】不管是治校还是治学,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高教授地位,是当务之急。世界一流大学运行成熟的以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为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能否在我国落地生根,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争议三:高校是不是被行政化? 【焦点】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学校行政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除了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以外,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高校外部行政化应该如何解决? 【观点一】朱清时委员:比起大学内部的行政化运作,更严重的是外部行政化。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放权,现在人事、财权、评估、毕业证书发放等权力都在行政部门手中,学校被捆绑得一点活力都没有。外部行政化是高校内部行政化的根源。 【观点二】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代表:高校要去行政化,最关键是政策上、体制上要有保证。政府管理部门不能过多干预学校事务,学校的经费怎么用,专业如何设置等,都应该有自主权。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学校内部,要让教师更多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点评】长期以来,政府对学校管理太细、包办太多,使学校陷入行政化的泥潭。纲要已经提出,要取消对大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外部环境改善后,内部行政化的痼疾能否迎刃而解,人们拭目以待。 争议四:高校能不能去行政化? 【焦点】纲要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的方向,高校去行政化之路应该怎么走? 【观点一】朱清时委员: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是必由之路,但需要慢慢来。去行政化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老学校行政化的机构和体制已经形成,只能逐步改变;去行政化应该从新生学校开始。从现在开始,对新建立的学校去行政化,进程应该很快。 【观点二】纪宝成代表:去行政化不只是教育一个领域的事情,所有事业单位、企业都要取消行政级别,同步配套进行。 【点评】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和管办分离,高校要开启去行政化之路,需要落实配套措施,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策划:汪金福、宋振远;执笔:张晓晶、杨金志;采写记者:程义峰、王骏勇、仇逸、刘宝森、赵仁伟、尕玛多吉)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8/content_13126481_3.htm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5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让大学校长远离官场是对教育家的尊重
xuecw 2010-3-9 08:00
让大学校长远离官场是对教育家的尊重 2010年03月08日 08:50:07  来源:燕赵晚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表示,在整个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的情况下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教育家将得不到社会的应有尊重。他说,取消级别后,今后开会要习惯坐最后一排,坐飞机不能再走VIP通道,也要做好不当干部的准备。(3月7日中新网)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认为:目前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也把解析该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房、车、工资等非学术层面。 纪校长们很可爱,说的都是心里话:没了级别,面包没有了,牛奶也没有了。原来行政级别给这些校长最直观的感受除了待遇,还是待遇。但他们却没说出,去行政化对大学管理的影响。 高等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近年的高等教育让人不敢恭维,论文造假、腐败、潜规则等,在教授队伍日渐其盛,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却寥若晨星。政校不分,管办不离的体制是主因。行政级别扰乱了学术秩序,完全背离学术发展。 我们的大学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官员办学,比照官员管理制度的大学校长角色定位模糊。校长首先应是教育管理专家,懂教育规律,懂管理,有领导力。管理能力应是大学校长的第一能力,但我国现行做法对大学校长的学术头衔、科研能力过于偏重,而管理能力反在其次或更次。 大学校长按行政定级,既不符合一个文明古国的传统习俗,也没有体现出大教育领袖的现代精神。过去那些作为教育家和社会贤达的大学校长,其社会地位让人高山仰止。如今的大学校长多是默默无闻于官场或实验室。 新教育改革纲要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确属力克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关键举措。纪宝成们认为,没了行政级别等于失去了尊严。大学校长需要的尊重不是来自行政级别,而是管理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那些著名大学校长,如吴玉章、陈垣、马寅初等,他们中有的官居高位,有的在本学术领域声名卓著,但他们被评价为教育家,并不在于职位高低或学术贡献大小,而在于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 如何以制度促成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应根据现实国情,挖掘历史优良传统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效做法,创造有利于大学校长成长的制度与环境。教授治校,学术至上,这是办大学的必由之路。管理的归管理,学术的归学术。如果大学校长仅仅盯住官场级别和待遇标准,那就是高教的不幸,社会的不幸,国家的不幸。(王丹雪) 取消高校行政级别贬低了教育吗 2010年03月08日 00:00:03  来源:新华网 赵光瑞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中国目前是以行政级别来衡量社会地位,住房、医疗、政府谈话、民间交流,全跟行政级别连在一起,没这个什么都干不了。在全社会都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时,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3月7日《新京报》) 纪宝成或许说的也许是实情。问题是,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不取消难道就没贬低教育? 大学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地方,大学之所以能够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科技进步,得益于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研究、讨论、表达。可是,有行政级别的大学必将失去这些优势,一切都要遵循官场逻辑,即谁的官大谁就有发言权、话语权。长官意志一旦成为大学灵魂,大学势必沦为权力的奴仆,大学将不再是思想启迪的殿堂。 有人叹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出不了大师?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不讲教育规律,只讲官场逻辑的地方,怎么可能出大师呢?哪个大师,会对权力卑躬屈膝、毕恭毕敬?所以,大学有行政级别,就如同给知识分子头上套上了笼套,严重妨碍了他们的自由发展。 大学拥有行政级别,必然会使其失去特立独行的精神和能力,一切都须按照权力的要求来运作。没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大学自然会自行矮化,这不是贬低教育又是什么? 当下,我国高校正处于一个两难境地,要行政级别吧,大学往往名不副实;不要行政级别吧,又可能什么都干不了。究竟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恐怕不仅大学需要思考,政府也需要思考,全社会都需要思考。中国继续深入发展,没有真正的高等教育是不行的。而官化的大学,必将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远远落在先进国家的后面。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1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大校长:单独取消高校级别将贬低教育
陈龙珠 2010-3-7 08:54
我提名一个副校长,一般都能通过。但地方很多高校都没法做到,上级部门安排过来一个副校长,能在一周前给校长打个招呼就不错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谈高校行政化倾向)   新京报讯 (记者李立强)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在全社会都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时,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另外,他认为教育投入应该进行细化安排。 教育投入建议人大监督   就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纪宝成表示教育投入占GDP的4%这个指标1993年提出,2000年应达到,现在超过10年还没达到。   他认为,其中问题在于各级政府的认识,包括政绩观等。中国目前的财政制度是分灶吃饭,没有分解中央和地方的任务。衡量政府是不是重视教育,就应该看4%这个指标。这个指标的落实要纳入人大监督范围。 要先定义清楚行政化概念   就纲要提出的要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逐步取消各级学校的行政级别。纪宝成表示,行政化是什么?首先要把概念搞清楚,他认为不按照教育的规律、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办事,用行政的手段和思维来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才是行政化。  他说,高校行政化的体现很多,譬如学校被管得太多,没有自主权。这次的纲要对此有比较大的改进,把更多的自主权给学校。   不过,纪宝成对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有不同的看法,现在社会热炒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是反行政化的基本措施,他对此不认同。   纪宝成认为,取消行政化是努力方向,但不光教育,所有领域包括出版单位、报纸、研究院都要取消,才可行,否则是不可行的。当一个社会以行政级别来衡量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   全国的事业单位、企业都应该同时取消行政级别,全社会同步配套进行。 考试和录取应分离  就广受关注的高考招生改革,他认为,第一必须尊重高校的自主招生权,第二必须有国家的考试,可以是国家统考,也可以各省统考,第三,考生中学的成绩和表现要纳入参照。   他认为,恢复高校自主招生权是高考改革的核心,考试和录取应该是分离的,考试由社会统一组织,录取是高校的事情。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7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行政化背景下的高校自主权诉求?
xuecw 2010-3-6 20:06
高校行政化气氛过浓,有外部的行政干预和内部的行政化气氛。 对于过多的外部控制,高校想要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如果内部的行政化风气不改,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教授委员会有名无实(是处级干部就能变为教授), 更多的自主权 会不会引发更多的权力滥用? 以下就是值得思考的例子: 地方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本土势力 职称评审权力下放与同行评价 权力下放后以处级干部为主的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 行政人员绩效工资应高于教授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教师的自主权哪里去了
xuecw 2010-3-6 18:31
表面看来,学校的某些学科发展不起来是由于市场的优胜劣汰,但具体到某些学校,则反映出来的是学科教师的自主权的丧失。 看看山东某大学的教育学学科及其教师的遭遇吧,短短五年,单位变更多次。教师们最初多在师专,两校合并后成立教育学院,本来挺好的单位,可不到两年,教育学院撤销,成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后来觉得该学院名称不好,又改为工程技术学院;后因本科评估,觉得教育学置于其中不适,又把教育学科单列出来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刚刚名副其实不到两年,现又撤销;起初想把教师分散到各部门,觉得不适,最终又被合并到另一个学院。短短五年,单位变更多次。有时是为了整合,有时是为了给某个行政干部安排一个岗位。虽历经这么多的机构,处级干部不断轮换后还是处级干部,只有教师不断随着领导意志变换方向,今天给这个领导干完了活,明天又要准备适应另一个领导,到如今职称也难以晋升。(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合并后的众多处级干部也是党的宝贵财富,学科教师要自主,先要等到这些干部退休以后)。 像这样折腾,即使这一学科再能适应市场需要,也不能有效发展。因为学科一线教师不能自主于学科发展,在学科发展和评价方面没有真正的发言权,每一次折腾都是长官意志决定好了,教师被动执行。刚好学科发展不起来,领导可以找到借口,该学科不适应市场需要。 官学互利,建议教育学博导专招高校行政干部为徒 我承认,教育学目前在一些人眼里还算不上一门学科,应该处于被人瞧不起的地位,但一些校长们、处长们这几年却在兼职读着教育学博士。 总结历史经验,建议教育学博导们,专招学校里有点行政级别的作为博士生,那你的徒弟毕业后行政与学术同时提升,相得益彰。在地方大学,略带 长 字的博士,毕业后学问与行政级别突突上升,导师脸上也光彩。招一般的老师为徒,该徒可能会成为败落户,虽然一直坚守学科教学第一线,职称也很难上,不能给导师争光,无颜见江东父老。 相关阅读 大学的关键永远是 教师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3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袁贵仁:将减少对大学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坚持完善校长负责制
panfq 2010-2-28 15:13
2010 年 02 月 28 日 11:16:40  来源: 新华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0 年 2 月 28 日 (星期日)上午 10 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袁部长,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第一,我看纲要里写到 2012 年我们教育经费支出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4% ,请问如何保障?而且现在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严重,如果加大投入,学校的费用会不会下调?第二,昨天温家宝总理在线交流的时候说,他觉得大学不应该设立行政级别,大家都认为现在大学教师普遍的官僚化严重,您认为最近会不会出台取消行政级别的措施,或者近期有什么政策的考虑?谢谢。 这位记者朋友提到,昨天总理在和网友们交流时所说的话,我们看到了,也认真地学习。实际上总理的这个教育思想,不是在这次网友交流中第一次提到,他在很多次座谈会上都反复强调了这点。我们在研究和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时候,对怎么解决这一问题,也经过了深入地调研思考,提出了应对的方法思路。《规划纲要》中有一句话, 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 我想,这个意思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对总理这一指示的贯彻落实的考虑。这是目标。我们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 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 一条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另外一条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这两个方面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在文本中设计了要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因为我们现在强调转变政府的职能,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 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这首先要把责任划分,哪些是政府的、哪些是学校的,来推进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政府来说,需要做什么,我们在文本中特别强调,要改变目前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模式。改用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正确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学校来说,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不必要的干预是不必要的。这是我们从政府如何更好地管理学校来考虑。从学校内部说,也有行政管理的问题,看到有的媒体上在说学校的行政管理倾向,我想这主要是高等学校更突出一些,我们在文本中提出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这是我们的基本制度。 同时我们要发挥 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还提出了要探索 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我们还特别强调,加强 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 的建设,还要注意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这些都是要减少、淡化学校的行政化管理色彩,同时又要加强和完善管理。我们在大学的管理中还提出要 加强章程建设 ,实行依法治校。章程里要明确各个方面群体的权利和应负的责任。我们强调通过 章程建设,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我们还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应当说,这些方面都有所考虑,但这个事情像我刚才所说,要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谢谢!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教育改革的难局看“百无一用是书生”
热度 1 zoumouyan 2010-2-24 01:09
清人黄景仁有诗云: 十有八九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我国教育改革的难局无不印证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箴言。 教育改革是不是有难局?难局在哪里? 有人说中国大学最缺精神、最缺魂。这没错。问题是:原因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有人批评中国大学功利化、行政化,批评官本位,有办法吗? 有人批评教授不上课?批评管用吗? 不断揭露学术造假,道德缺失,这类丑事受到遏制了吗? 。。。。。 不是说这些批评、揭露本身有什么错。肯定都没错,都很在理。问题是怎么没有用。 教育改革的难局难在哪里?难在一个基本问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切腐败的根源。而且它还深刻地腐败着人们的灵魂,扭曲着人们的观念,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2009 年 5 月中央提出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遗憾的是,学界没有多少反映。缺乏思考者、调查者、研究者。该当的社会责任不当,这怪不得受到各行各业的鄙视。 又见 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思考(2):重建学术型大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93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0 次阅读|6 个评论
因行政级别来之不易,故行政人员绩效工资应高于教授
xuecw 2010-2-7 09:37
北大法学院个别教授一旦没了论文,绩效工资便不及一般的行政人员。我要说的是,行政级别来之不易,所以 绩效工资应高于教授。君不见,深圳曾一个处长职位,竟有 40 个教授来争。自那以后这种事不再是新闻,例如山东理工大学的一个副处级行政岗位,也同样有众多教授副教授去应聘。 每每看到一些评论,对高校教师,尤其是教授、博士争当处级干部加以非议,认为博士教授应该专心做学问才是。 那为什么非议之后,这股风气还是盛行不衰呢?这可能与社会传统上的权力崇拜、中国校内的特殊情势有关。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也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对那些想当处级干部的博士们、教授们说一声,光明磊落地去争当处级干部吧!《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 处级干部在学术资源的占有方面、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地位方面、在出国考察方面、在级别晋升方面,有你想不到的、你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体会不到的好处。你慢慢去体会吧,我没当过处级干部,我也说不清楚。例如人家挨个国外考察过了,你连参加在国内学术交流都没有经费。你会感觉到,许多后来者,学历、教学经验比你晚的同事,只是由于人家经常在行政楼上兼任职务、经常跟校长混个脸熟的缘故,各方面的晋升都比你要快!而你,今天给这个学院院长编完了教材、明天给那个学院院长搞完了课题,还要听任下一任由行政楼上派来的领导干部的安排。怎么?你的意思是下次不想给人作嫁衣裳了?这样没有团队精神的教师要在学校混下去可有点岌岌可危了!这年头做学问要的就是团队精神! 以下是转载: 40 个教授争一个处长 的价值拷问 2008 年 09 月 07 日 00:00:11  来源: 新华网 毛建国 9 月5 日 ,在广东省政协召开的座谈会上,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纪显表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怪现象,认为学问做得好,就一定要 当官,不当官人家就认为你有问题。这就是官本位思想,说到底就是高校衙门化。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谭泽中举例说明,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 40 个教授来争 ! ( 9 月 6 日 《新快报》) 时至今日,尽管社会对知识分子已经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对不少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的所得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仍然不成比例。尤其与官员相比,无论在社会地位、财富地位,或者是社会认可、物质认可上,都处于下风。这种倒挂,正是导致 40 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是教授争当处长,另一方面却是处长争当教授。且不说高校内的校长、处长大多有着显赫的学术职称,就说目前的地方官员,掏出名片,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的名头也不绝于眼。 真正搞学问者,不少人辛辛苦苦坐了多年冷板凳,因为名额有限,只能望教授兴叹。而一些官员,却轻而易举地获得高级职称。这同样是一种倒挂,这种倒挂的背后,是权力在起作用,而学术应有的公正、独立只能退居其次。 只有把教授争处长与处长争教授综合起来看,才能看到当前学术领域存在的问题。正如广东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郭俊所说,这是一个价值单一化问题。 如何打破价值单一化?一方面,要解决学术与官位严重倒挂的问题,让从事学术者也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能获得必要的收益。换言之,让官位没有吸引力,最起码与学问相比没有吸引力,教授们不必去争处长。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学术受官位控制的现象,让学术的归学术,官位的归官位 , 这才是征途。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50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说教授的绩效工资一定要高于行政人员?(大学行政化)
xuecw 2010-2-5 17:03
北大法学院个别教授一旦没了论文,绩效工资便不及一般的行政人员,这有什么奇怪的?谁说行政人员的工资就应该低于教授?部分干部既干行政、又干学术,年终课题、论文又多于教授,双份业绩。 本人早就司空见惯了。一位在 山东理工大学工作多年的博士副教授坦言,近几年他对绩效工资赶不上行政人员已习以为常。他也没什么怨言,因为现在论文难发表,国家省级课题难以拿得下来,教学又无专业学生,调走又要留下买路钱。 他认为,让行政人员的绩效旱涝保收,也源于行政人员所占据处科级岗位的来之不易。这方面他的体会是,由于他所从事的专业被校内自由选择的市场所淘汰,可调走又要留下买路钱。限于专业性质,他曾想 从事教育管理,可没有本土关系也很难。虽说他十年前就是该校某学科的第一位硕士,五年前又是该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从事该学科教学研究时间也最长,但一旦该学科有相关岗位,与长期从事该学科的教师无缘,学科外的行政人员马上占据。大学养成的这个习惯,连中学的管理水平都赶不上。要么是学校过多地考虑如何配置现有的行政人员而忽略了学科发展的基本规范,要么是学校根本不想发展这一学科,或者是该校不配有该学科。想想十年前刚到该校的时候,该校在他所在的学科方面 穷 得连像样专业杂志都找不出来,只有几本破旧的课本,最初七年多没有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就这样的条件,能出于专业的执着坚守这一岗位实属不易。可是,该校号称省级 ** 中心所属的 ** 研究所,十年来却没有使用过一个 ** 学硕士或博士(糊弄国家)。 学科教师没有学术资源自主权,学科也失去了发展的良机,教师也养成了被动屈就的习惯: 上级领导,从行政楼上再下派一个带头人来吧! 反正那些断人前途的政策制定者,不差收入。 转:北大法学院教授齐轰绩效工资 不满按论文等分配 2010 年 02 月 04 日 03:30  来源:新京报    近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多名教授在教师邮件群中批评学院学术政策。事因法学院宣布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教师工资将按工作量分配,法学院多名教授对此表示不满。   昨日,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证实,邮件群中内容确为该院教授表达真实意思。北大宣传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学校处于放假阶段,他对此事尚不清楚。法学院尚未对此事表态。   反对发论文计工作量   北大法学院教授龚刃韧于 1 月 19 日 率先发文称, 1 月 18 日下午 举行的法学院大会上宣布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据此,院行政人员根据职务高低分为五千元、四千元和三千元三个档次;法学院教师工资则按照工作数量来分配,如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授课小时数以及社会工作等。此方案并未事先征求法学院教师的意见。   龚刃韧在文中称,如果一名教授上年度没有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授课小时数又不多,所拿到的 绩效工资可能还不如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行政工作人员, 而教师之间绩效工资可能相差几倍。他认为,真正的学术水平与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与是否发表在所谓核心刊物上毫无关系。   应征求教职员工意见   龚刃韧文中称,他对清华大学法学院在征求了教师意见的前提下公布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表示认可。首先根据职称、岗位分别划定了几个底线,然后再根据工作情况略有调整,结果教师之间、特别是同一职称教师之间的收入差别不大。   贺卫方、汪建成等教授发文表示赞成龚刃韧意见。汪建成认为,从程序上涉及老师重大利益的事情不能院领导班子研究就定了,应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   昨日,北大宣传部门负责人表示对此事尚不清楚。对于北大教师的工资分配标准是由各院系分别制定,还是由校方统一制定,该负责人建议咨询学校人事部门。    - 说法   教授 因为爱才愿意批评   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邮件群中发文表示很不赞成用计件工的方式确定所谓绩效工资。他认为法学院应当有特立独行的精神,遵循学术自由与独立的准则,不可跟风,尤其是跟教育部的指挥棒。他说,任何制度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我们付不起的是那种一味地追求数量,让全院都逐渐沦入平庸的代价。   昨日,贺卫方称,他和龚刃韧一样,因为对法学院怀有深切的爱,才愿意表达对于某些不合理做法的批评。   旁观者 大学不是养鸡场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萧瀚在微博上也记录了此次事件。他赞成龚刃韧的观点,大学管理过于衙门化,官僚主义非常严重。   昨日,萧瀚称,用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教授的薪酬标准非常没有道理。现在的大学要求教授们像计件工一样写论文,论篇不论质量,论杂志的学术官僚地位,不论论文的知识增量。这样的逼人创新怎么可能有创新?逼人写论文,写出来的通常情况下也必然是垃圾。   别把大学办成养鸡场,以为给了饲料就得下蛋。萧瀚说。   萧瀚称,政法大学在年终奖金的考评标准上也会计算教授们的论文数量,但是作为抗议,他放弃了参加考评。(熊巧 郭少峰 朱燕) 北大教授炮轰的不是绩效工资,是过度行政化 2010-02-04 17:39:01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蒋丽丽 教授工资低于行政人员,何奇之有?因为一旦过度行政化,学校资源配置就必然倾向于行政人员。   近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多名教授在教师邮件群中批评学院学术政策。事因法学院宣布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教师工资将按工作量分配,法学院多名教授对此表示不满。昨日,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证实,邮件群中内容确为该院教授表达真实意思。北大宣传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学校处于放假阶段,他对此事尚不清楚。法学院尚未对此事表态。( 2 月 4 日 《新京报》)   从报道看,事情的原委大致是:北大法学院设立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院行政人员根据职务高低分为五千元、四千元和三千元三个档次;法学院教师工资则按照工作数量来分配,如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授课小时数以及社会工作等。如果一名教授上年度没有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授课小时数又不多,所拿到的绩效工资可能还不如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行政工作人员。   表面上看,都是绩效工资惹的货,但实际上,绩效工资很无辜,当初国家推出工资改革时,绩效工资被寄予厚望,就是打破大锅饭,充分体现多劳者、善劳者的劳动价值。但如今看来,好经被念歪,绩效工资改革后,一名教授的绩效工资可能还不如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行政工作人员。   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北大法学院设立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不甚合理,比如惟论文是举,但深层次原因,仍是高校过度行政化。正是有了过度行政化,才会出现北大法学院推出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适,并未事先征求法学院教师的意见;才会出现北大法学院跟风,尤其是跟教育部的指挥棒,一味地追求数量,让全院都逐渐沦入平庸;也才出现教授的绩效工资可能还不如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行政工作人员。   教授的工资不如行政人员,奖金不如行政人员,并不罕见。 2 月 4 日 的《南方周末》提供了一个让人感叹的案例。云南某农业大学计发 2009 年度年终奖:助教 800-1200 元,讲师 1500-1800 ,正副教授 2000-3000 ;一般科员 5000-6000 ,副科至正科级 7000-9000 ,副处至正处级(含学院正副书记) 18000-21000 ,副校至正校级(副厅至正厅级,含正副书记)金额保密。该校为人敬仰的一位资深教授(全校共 3-4 位),年终奖也不过 5500 ,就一般科员的水平,忍不住要替他抱不平。   为何会出现这类情况?说白了,本来该以学生和教授为主导的高校,已经发生了异化,占主导的是行政领导、行政人员,因此,再饱学的教授见了行政人员,也得毕恭恭敬,不得不仰其鼻息;因此,就会发生数十个教授为了竞聘一个副处长的现象,究竟其因,一旦拥有了权力,不仅可以得到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还有科学地位,以及看不见的好处。前北大副校长王义遒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称:我觉得现在高校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我管事的时候,要去找一个人来做院长或系主任都非常困难,他们觉得干这种事情对学术会有妨碍。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学者都很愿意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有特权和资源,有自己的项目、经费、场地和人员。   诚然,行政权力应该是为学术权利服务的,高校过度行政化就颠倒了这一局面,使行政格局压倒学术格局,本该占主导的教与学,被行政人员摆布。教授工资低于行政人员,何奇之有?别说工资,在其他方面,也被弱化,因为一旦过度行政化,学校资源配置就必然倾向于行政人员。   日前,温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 ( 征求意见稿 ) 》征求科教文卫体界代表意见,在谈到大学管理一刀切阻碍创造力时,温总理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可以说,大学要想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必须保证教授先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而要保证教授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就须先去除高校过度行政化,让教授体面、尊严,能够自主,而不能把大学办成养鸡场,以为给了饲料就得下蛋。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6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生活问题之一
热度 1 ben 2010-1-6 10:22
胥 老师好 ! 听了您开的选修课 , 我很受启发 . 但还不光是启发 , 我还发现了很多与大学生活有关的问题 , 这里向您请教一下 : 问题一:很多人都说现代的中国大学是充满行政色彩的 , 都是国家的、政府的、党的。大学的校长、院长都是有级别划分的,什么部级的、科级的等等。您觉得这符合大学的原始意义吗? 问题二:最近学院里又掀起了一股入党热,但是和以往似乎有些不同的是,入党的条件又增加了一条:没有挂课!这使得我们学院很多平时表现不错,仅仅因为不知道自己选上了某门选修课而没有去上,导致挂课的同学不能入党,相反,很多对党的概念都很模糊,根本没有什么党员意识,思想也不先进的同学钻了空子,他们入党的口号只有一条:毕业后好找工作。抓党票,捞饭碗。 事实是党章里并没有这样规定,说白了这只是学院的某些领导的自作聪明!想问问老师,您觉得这样的规定合理吗? 就这两个问题了,老师有时间可以回信,我比较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给予教导。 此致 敬礼 同学你好!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尽管我不知道你的姓名,但对于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并愿意回答你。 先说第一个问题,其实你自己已经回答了。大学就是大学。大学就是传承、研究、融合、创新文化的一个机构。有一帮子追求真理的青年学子,再有一帮子献身真理的学者,在一处比较宜人的地方,切磋学问,探索未知。这里没有等级,没有长幼,也没有禁区。一切都是自由、民主、平等的。官员在这里是不能立足的。而现如今的中国大学里官气日甚,商气日浓,唯学术风气日日见衰。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条就是大学衙门化。管理大学事务的人(为教师学生服务的人)却成了官员,还要分出级别。本来是服务的人,一旦成了官。有些确实还很不错,任劳任怨为教师学生作出了无私的奉献,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又有多少心思花在办学上、服务上?所以,大学衙门化是大学的不幸。我可以预言,这种状态或现象必然是短命的。因为它不符合办学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其实,你很清楚你们学院在发展党员时提出的那些附加条件是不对的。共产党党章并没有那样的规定。所谓挂课者与入党无缘,只是你们学院的土政策。我可以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意见。 首先,我们要清楚,为什么要入党。一个入党动机不纯或不正确的人,是不能发展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考察他的入党动机呢?那还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老办法,即听其言,观其行。就是一方面看这个人他说些啥。这说就多了,包括诸如团结的话、上进的话、帮助的、鼓励的、积极的、追求进步的等等。不仅听说,更重要的是看行动,你是一个立志要加入共产党的,那就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时时处处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无论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中还是在集体活动或个人单独相处时,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放纵自己,也不能降低标准。就是要做一个心口如一,表里如一,经得起各种考验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你可能会说, 胥 老师,都啥时代了,你还念叨这老一套。其实,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政权,老百姓愿意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我党从根本上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在共产党内部有着许许多多真正的共产党人。老百姓信服你,才会跟着干革命。如果,一心谋取自己的私利,老百姓就会最终抛弃你。所以,共产党党员的先进性,其实就是共产党的生命线。那么,我们在发展党员时,着重考察的也应该是他所表现出的先进性,是不是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是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相对的条件要求可能会高一些,在有的班级或学校相对的条件要求可能会低一些。但无论怎样,一个年轻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种种的原因偶尔出点小问题甚至犯点错误,都是正常的,这也是成长的代价。但这决不能成为将其拒之党员发展门外的理由。 其次,我们要真正信仰共产主义。这应该说是最根本的。我们不论作为学生还是学者,都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一个知识分子,在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应该有着丰富的精神寄托。信仰也是其中的一种精神寄托。信仰共产主义我认为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使命。他会使你目光远大,胸怀宽广,意志坚定。那么,这种信仰它不应是盲目、盲从或摇摆的,它应是建立在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深刻了解,透彻把握基础上的一种自觉、自悟和自律。一个人如果能修炼到这种境界,就会笑对天下所有,从容不迫。至于一些龌龊小人的跳梁行为,权当是一出滑稽戏,看看而已。这种人终究会栽倒在自己掘下的墓坑里。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任谁也逃脱不了。作为一个政党,它的本质或者生命力就在于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人强调说是根本利益,我对此说既同意也不完全同意。说同意是从根本上是对的,说不同意是因为执政的许多官员都打着这一说法而忽视或漠视群众的现实利益),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谋取一己私利,这样的政党必是短命的。 信手写来,未加多思,是那点意思。供你参考。 匆致 祝学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宝成批"学术权力行政化":中国最大博士群在官场
panfq 2009-10-27 18:19
2009年10月27日 09:35 来源:钱江晚报 200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昨在杭召开人大校长纪宝成点评学术权力行政化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昨天在杭州提出,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应有适当调整,并当场倡议教授治学,还学术权力以学术,赢得全场分贝最高的掌声。   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昨日在杭州开幕。在论坛上,50余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高校院校长、党委书记及中外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中,学术权力是以学术开展和发展为目的,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例如,老师批改学生考卷、相关部门评定老师职称,都是行使了学术评价权,此外学术权力还包括规范权、资源配置权等。纪宝成认为,学术权力使用是否得当,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位资深校长坦言,现在国内高校里学术权力的使用已经进入了三大误区。   首当其冲的就是将学术权与行政权对立,将学术权片面理解为学者的权力,与行政无关,而事实上学术权也包括了许多与学术相关的行政管理权。   其次,学术权力现在有行政化的倾向,高校普遍存在学术评价偏离甚至脱离学术发展方向;学校资源配置行政化;相关行政管理者不懂学术规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方式简单粗暴。我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轻的处长把一位老教授教训得说不出话来。纪宝成遗憾地说,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开始在意位子 而不是教学质量。   同时令纪宝成担忧的是学术权力市场化,各式各样的博士学位开始泛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以上误区,影响了学术权力在高校的适当使用,从而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我建议还学术权力以权力,落实民主办学、教授治学。纪校长说。   据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2001年起开始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每年举办一届,围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确定一个中心主题,进行较高水平的国际性研讨。目前,这一论坛已经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峰会。前8次的论坛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等论题均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本报记者 沈蒙和 相关阅读 : 工程院副院长痛陈学界不端 权术代学术让人痛心 _ 教育频道 _ 新华网 。 大学官本位相当严重。在重点大学,一些官员靠学术成果起家;在一些地方大学,一些学术成果却得益于行政级别。权术代学术有点权力,如副校长、处长等,学术水平立即见长。教授原来是靠行政级别以及级别带来的学术效应上去的。学术成果多者原来是官员,课题多,论文多,顺便还带几个研究生。 某些研究所等也是带有严重的行政色彩。长期从事某方面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失去本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自主性,甚至一些研究所也由曾在党政领导身边工作过的的行政人员来管理,管理者在靠自己的权力(申报课题、评优)来控制下面的学术教学研究人员。 相关阅读 以处级干部为主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及其评选结果 仕位高则学能优: 40 教授争处长原因之一 在中国高校就要争当处级干部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资本主义和官僚两股力量影响到高校学科的和谐发展
panfq 2008-12-19 09:35
中国 高校学科发展正受到两股力量的冲击。 在 Slaughter 所著的《学术资本主义》一书中,分析了市场和经济力量对高校学科发展的影响。由于国家为了提高经济竞争力,在高校的发展中套用市场机制;学校为了经济上的生存,也利用市场机制,着力发展那些与市场接近、能对经济作出直接贡献的技术科学( technoscience ) , 如电信、生物技术等等。 相对来说,西方大学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的 “ 大学精神 ” 可以缓冲一下市场力量,在市场面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当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会是西方一些财力紧张的学校变质。) 而中国的某些高校,在没有形成自己的 “ 精神 ” 之前,要同时面对两股力量,一是固有的浓厚的行政色彩,如前述的日志中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官僚气氛极其浓厚。另一股力量就是经济主义指导下的学科发展。大学在没有形成自我的同时,会轻易受这两股力量的左右的。前者的影响是,有行政权力者,学术也显得优异。后者的影响,如与市场接近的学科教师的收入是基础学科教师收入的好几倍。又如,一些学校引用市场选择机制,对学科采取让学生自选专业的自然淘汰的办法,这种方法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驱使下的学习中的功利主义不谋而合,导致一些基础学科很快被淘汰。可是限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学科被淘汰,教师又不能自由流动。 中国的高校的学科发展和教师发展要同时承受这两股力量的牵制。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5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