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围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围城的思考
zhangjinami 2012-5-4 22:50
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围城外的想进来。 最近一直在思考以后要不要离开自己的生物专业,看到周围的从事生物的有很多在该行,同时又看到了很多其他专业的人想加入到生物领域中。 我为什么想离开生物研究那 难道是对生物研究不感兴趣吗,其实不是,自己一直都对生命的生老病死这些基本问题很感兴趣。 而是受到了外界的一些刺激,引起了很多的思考 现在生物研究终仅仅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实验室仅仅考实验就能做出好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批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进入生物领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似的生物专业的人员沦为他们的“学术民工”
2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起了钱钟书先生关于职称的评述
wavlet 2012-5-3 16:32
这两天科学网上关于职称评定的帖子满天飞,突然想起了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关于职称的评述,细想起来还蛮有意思,与大家共分享。大意如下: 讲师如女朋友,副教授如情人,教授如夫人。由女朋友转为情人易,由情人转为夫人难。 如果联想金字塔结构,女朋友的数量〉情人数量〉〉夫人数量,由此可见教授的位置炙手可热呀,呵呵
4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研&工作,那个更易?
热度 2 lieyingyihao 2012-4-25 12:09
好久没有写博文了,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的,干这个没有时间,干那个没有时间,不知时间都跑到哪里去了,哎!最近还要赶论文,赶就赶吧,关键是自己还一点也不懂,怎么赶啊!科研真是不容易啊!!每每遇到困难我总是在想:到底是工作轻松还是读研轻松?我现在觉得读研比工作累是不是仅仅是个“围城”效应而已呢?想不明白,反正自己感叹读研不易,工作的同学哭诉工作的艰辛,都是互相羡慕,哎!这个问题可以还要持续很久啊!
2374 次阅读|3 个评论
都是围城
热度 1 yaochan110 2011-12-22 17:09
以前做专业技术,专业技术的人都在抱怨领导的不好,自己的辛苦。领导多风光、多能指点江山。 现在做行政岗,行政岗的人都在说丢了技术多可惜,行政饭不好吃,风光与表,苍凉于心。 其实,我觉得行政和专业各有所得,各有所乐。 喜怒哀乐都尝遍了人生才充实。 做了行政岗,才知道自己原来对功名利禄看得不是很重要。 还是希望踏踏实实的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可能我还是适合做技术吧。
30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识分子的刚体模型-------《围城》
jinkai719 2011-11-19 14:51
《围城》,中国大陆人写的非常有意思的小文章。 钱钟书,没有他老爸,估计也就是个混混,如果到现在,也就是韩寒之类。钱钟书的《谈艺录》和《管锥编》确实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里程碑。 钱基博,钱钟书的老爸,中国很有味道的古文研究者,大家的地位,据说早年就已经通记四书五经的神童,但是写的文章真是没有意思。他写的《中国文学史》确实不是好的书籍,比不上《曾国藩的经数百家抄》。 钱钟书身为中国社科院的文学院的副院长是中国的理论文学的一个小高峰。相比于香港的董桥,董桥充其量是一个娱乐小报记者,散发着留学生的那种小傲气,无聊之极。 具体讲围城: 里面的比喻透着智慧,一种对人生的洞见。 文人是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自从甲午战争后的,传统的文科在国内失势,但是最为传统中国的一个特殊阶层,确实是不可能立即消灭。其本身的毛病,臭老九的身上的那股酮酸,确实不让人待见。今天,把教授当叫兽还是那时的遗毒。 还有一种论调:知识分子式道德楷模,这个要婊子立牌坊,哎呀,说漏嘴了呀! 其实,知识分子只是一个大社会的一份子,也是凡夫俗子的一元,也放屁拉屎,也有偷腥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要把知识分子看的太高,当然也要尊重,不尊重知识分子,就是不尊重这个社会的道义!知识分子不是这个社会最好的,但是一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知识分子不是刚体,高,大,全的模型,那是神,不是人,如果那样的话,柏拉图也不敢说它是只是分子了,因为那样的神,只有他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那个理想国里为真理献身的哥。 我们总是喜欢用好,坏的词,黑白啦,唯心唯物啦,但是在这个男人和男人都能结婚的世界,为什么我们还是要那么死板的看待知识分子呢? 大声的赞叹:中国才能拍成这样的好片子,陈道明,英达,多可爱的演员,只有中国人才又这样可爱的人,中国可能没这,这是什么?老美身上的狐臭,那是什么呢?白俄罗斯的胭脂,荷兰的那么明骚。但是我们有咸鸡蛋,对了还有大饼鸡蛋,哈哈,
2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城》中的几段文字
热度 2 vmware 2011-7-20 23:01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写于1944年至1946年间,描写了解放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众生像。其中某些精辟描述仍是今天的写照,体现了优秀小说的先进性,经典所以为经典。亦或,我们这个世界的某些东西就不曾有大变动。摘录几段如下: 关于抄袭 曹元朗顿时胆大说:“我也知道这诗有来历,我不是早说士代民歌的作风么?可是方先生那种态度,完全违反文艺欣赏的精神。你们弄中国文学的,全有这个‘考据癖’的坏习气。诗有出典,给识货人看,愈觉得滋味浓厚,读着一首诗就联想到无数诗来烘云托月。方先生,你该念念爱利恶德的诗,你就知道现代西洋诗人的东西,也是句句有来历的,可是我们并不说他们抄袭。苏小姐,是不是?” 方鸿渐恨不能说:“怪不得阁下的大作也是那样斑驳陆离。你们内行人并不以为怪,可是我们外行人要报告捕房捉贼起赃了。” 关于留学 “...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我父亲常说,从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么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说把留学这事了。像曹元朗那种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关于女博士 “...你表姐是个又有头脑又有才学的女人,可是——我怎么说呢?有头脑有才学的女人是天生了教笨的男人向她颠倒的,因为他自己没有才学,他把才学看得神秘,了不得,五体投地的爱慕,好比没有钱的穷小姐对富翁的崇拜——” “换句话说,像方先生这样聪明,是喜欢目不识丁的笨女人。” “女人有女人的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唐小姐笑道:“假如她要得博士学位呢?” “她根本不会想得博士,只有你表姐那样的才女总要得博士。” 关于学而优则仕 他在大学校长里,还是前途无量的人。大学校长分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两类。文科出身的人轻易做不到这位子的。做到了也不以为荣,准是干政治碰壁下野,仕而不优则学,借诗书之泽,弦诵之声来休养身心。理科出身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而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这是“自然齐一律”最大的胜利。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8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克莱登大学校名的物种起源
热度 3 juchuan 2011-7-20 10:10
和实验室同事乔治聊天常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幸亏他告诉我 6 不是个吉利的数字,(因为上帝是 7 , 6 仅次于上帝,那就是魔鬼),要不然我至今还会以为是六六大顺呢。当然,能和乔治聊得起来,除了他的博学之外,是因为他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他说他买中国货鲜炸鲮鱼罐头,还高度评价广东风味的饮茶,而且也能欣赏东方风格的调侃。 实验室里曾经有位原籍广东的叶大夫,言谈风趣幽默,讲过的几个故事乔治有时还会提起。乔治不知听谁说广东人吃狗吃猫吃蛇吃耗子,于是就去问叶大夫:“ Do you eat everything? ”叶大夫说:“ We eat anything! ”乔治对这一回答大为满意。 叶大夫说起当年医院里没有热水,大冬天手术前洗完手冻得双手发麻,等一碰到病人温暖的身体,那感觉真舒服。乔治大发一笑,随后又大为感慨:如果躺在手术台上的是我! 澳洲有名胜企鹅岛,叶大夫带他老妈去看企鹅,当傍晚时分顢憨可爱的小企鹅们摇摇摆摆上岸来时,叶大夫听到身后的陌生游客用广东话发问:“不知味道怎样?”乔治说他听后几乎晕倒。 当然也有我们取笑乔治的时候。有人为乔治用毛笔写了“乔治”两个中文楷体大字,乔治登时忧心忡忡,生怕受骗上当,于是向我们挨个咨询,直到深信的确不是阴谋算计,才把那两个字贴在墙上。为这事大家开怀大笑一场。 于是我颇为自豪地向乔治说起中国有位博学的钱钟书先生,写了本《围城》,有英文译本。我向他讲述了方鸿渐如何买了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又如何耍了那卖文凭的,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博学的乔治听后非常肯定地指出,这克莱登大学的校名一定是来自克莱登咖啡。 乔治说那些真正嗜好咖啡的必定要亲自碾碎咖啡豆,煮沸过滤,那才醇正香浓。那些不虔诚的就没有这份耐心,于是喝现成速溶不正宗的,称为克莱登。我在网上查过,没查到这种说法,不过我对乔治的说法深信不疑:一是他没有必要杜撰,二是按照钱钟书先生的博学和刻薄,以及克莱登大学那如雷贯耳的名声,这校名不可能没有来历。不过 杨绛 女士的《钱钟书和围城》好像没提这事。 刚刚看到杨绛女士百岁寿辰的报道,欣喜的是她还健在,而且还在写作。 于是就写了这篇短文, 或许哪位近水楼台和杨绛女士有交往的可以向她求证一下,克莱登大学和克莱登咖啡是否真的有瓜葛?但是,或许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小事去打扰杨绛女士,即使克莱登大学和克莱登咖啡只是巧合,那又何妨?反正大家都记住了这个深入人心的名字:克莱登!克莱登!
5099 次阅读|6 个评论
When life sucks
热度 1 pingcn 2011-5-18 11:56
I write this in English, because I'm afraid of bothering my beloved Dad. Some aspect of my life sucks. It saps my energy and undermines the quality of my life. It makes me feel smaller and wish I hadn't participated. I wish I could just walk away from it, but I can't. I do like to transform every challenge into a gift, but, how? I'm reading a book,in which the author tell me unravel the nots in your life and reduce the size of your but... Plugging one leak at a time. Stop staying asleep in a nightmare, wake up! 没有自我、价值感的人, 会将把自己人生的“统治权”交给“别人”或者一些教条, 寻求外在的“认可”,把外在的东西,看得比内在重。 我们其实无需借助外力,我们有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从“洞”中流失了。 我们要做的只是甄别我们被灌输的观念,堵上漏洞。 重新掌握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停止“被动接受”或“半心半意” 力量之源在inside。 放下对外界的依赖,放下不能滋养自己的rotten eggs。
1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教授的“围城”
eagerss2008 2010-9-26 11:43
大学评价一个老师,就像拧螺丝一样,越拧越紧,一套套量化考核标准在折腾教授,学校就是要项目数。这是教育部排名的硬件。有的学校还设立学术驻京办。 比起媒体上讨论的汪晖,个别拥有行政资源的学官们,其实是最大的明火执仗的抄袭者。 有些精于此道的教授将连续申报项目视作生财之道,有的高达上百万,也有人编一套假发票把家具以学术经费之名抱回家,谁愿意做小人?小人是逼出来的。 心理过山车 我昨天有项目,我就有水平,今天没有项目了,就水平下降了,我难道不是同一个我吗? 53 岁的胡学文是东南部某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顶着令人羡慕的特聘教授头衔。但这么多年,他似乎一直被困在一座看不见的围城之中。 仅对教授资格的滚动式认证,就令他够焦虑了,直到退休,都是他心头阴影。 如果项目明年结题,他的特聘教授资格将被取消,特聘教授一年一评,必须承担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绞尽脑汁找到了一个护身符延期两年结题。 他盘算着,离他退休还有 5 年,如果能再申请上一个项目,就能把特聘教授的待遇保持到退休;如果申请不上,则被降级为普通教授。 国家社科办有规定,手持项目者,无权再申请新项目,必须等项目结题,他很矛盾,一方面盼着结题,一方面又想使项目延长些。 特聘教授比普通教授每年多 5 万元工资。如果失去特聘教授资格,损失的除了工资,还有面子。他曾经历过一次被降格的心理过山车。因为曾承担 1990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4 年他被聘为特聘教授。第二年学校政策改了,旧项目不算数了,他重又沦为普通教授。为了重获特聘资格,从 2005 年开始,他每年都要申请社科项目,有次他的项目入围了,据当时政策,入围国家级项目,省里会补偿一个项目,但省级项目少,走关系的人多,他不想求人,最后空手而回。直到 2008 年,他终于拿到一个国家级项目。但这一年,特聘教授的资格认定条件又加码了,除承担一个国家级课题,还要多承担一个省部级或市级社科项目,叫一大一小。庆幸的是,他过五关斩六将又申请到了一个市级项目,再次被擢升为特聘教授。 他的课受学生欢迎,打分在 85 分以上,他的词学专著早就成为专业的必读书目,但这些却无关紧要,只要没承担国家级项目就一票否决,我昨天有项目,我就有水平,今天没有项目了,就水平下降了,我难道不是同一个我吗? 他觉得学校评价一个老师,就像拧螺丝一样,越拧越紧,让老师不能消停,是折腾教授,他感到当教授越来越难,学校就是要项目数。这是教育部排名的硬件。 明火执仗的学官抄袭者 潜规则是,有行政资源的校长和院领导,主持一些重大项目时,号称举全院之力,其实只是挂名,实际操作的是青年老师和学生。 2008 年入职的海龟赵涛刚踏入了围城。 他从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再读博士后,据协议,必须承担并结项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否则不能出站。自从 2008 年底起他就开始发愁。 国家社科规划办通常在每年年底发布 23 个学科的课题指南,意味着申报课题只能是规定动作。 赵涛企图找到以往项目立项的规律,他买了一本在畅销书排行榜上脱销的书,名为《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十五研究状况与十一五发展趋势》,定价 198 元。 令他困惑的是,有些越空洞的课题,研究经费越多。很多立项课题,他看不出有什么学理性,比如一项标价为 50 万元的课题是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当了 30 年教授的胡学文更清楚其中潜规则,他眼见某些有行政资源的校长和院领导,主持一些重大项目时,号称举全院之力,其实只是挂名,实际操作的是青年老师和学生,比起媒体上讨论的汪晖,个别拥有行政资源的学官们,其实是最大的明火执仗的抄袭者。 一位哲学教授把正在翻译的一本前南斯拉夫的哲学著作,直接当作原创,本以为够冷僻了,没想克莱登遇到克莱登,还是被告发了。 关于抄袭,国家社科办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 2 万多份申请材料中,有专家反映个别课题论证中多处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在会议评审中,也有评审组发现两份题目虽然不同,但论证核心内容和表述多处雷同的申报材料。 浏览社科网站上的历年项目,年年重复,从国家、省级到市级、校级,上下比葫芦画瓢,各省间社科基金半斤八两。有些题目像文字游戏,比如马克思主义和与时俱进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出现。 赵涛买的那部厚书中说,外国文学类题目中,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司汤达、左拉等研究,低水平的重复不少于 80% 。 有的甚至连题目都一字不差,比如,两个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项目同时出现在立项栏中,一个标价 42 万,一个标价 15 万,胡学文为此还打电话询问过国家社科办有何不同,对方答复,一个是重大项目,一个是年度项目。他还是一头雾水,不清楚重大和年度的判断标准。 胡学文也发现,跟风研究多,金融危机来了研究金融危机,四川地震来了研究地震,奥运会来了研究奥运,光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大同小异的有二三十个,有的经费高达四十多万,还不如直接拨给灾后重建。 而有些临时对策性研究,还没等结题已时过境迁,纳税人的钱花出去了,打了水漂。 赵涛听几位国家社科评审评委说,课题指南中三分之二题目是坐机关办公室的出的。有一年,一个单位组织雄厚的实力申报到了指南中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当时标价 8 万元,因找不到相关材料,特大课题成了特大难题。 赵涛发现在指南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中国化、延安左翼作家研究几个项目提供的金额很可观。他注意到国家社科办的官方阐释:哲学社会科学除了个别学科,绝大多数学科内容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个别学科,不想太改变自己的学术方向。 国家社科基金也经历了从没多少人申请到趋之若鹜的变化: 1985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只有 500 万元, 2009 年全国社科基金已近 4 亿元。 国家社科办网站谈到社科基金发展的喜人形势:各高校普遍把是否承担、承担多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衡量自己研究实力的硬指标。 仅去年全国社科基金项目受理机构就接到 14 万种材料,包括赵涛在内,加上省部级和级别更低的,是一个天文数字。 申报秘籍与学术驻京办 北大、人大、复旦、南大、浙大等重点大学入围率达 33% 以上,地方院校能申请到的比例小得多。 那段时期,被同事们描述为黑五月,拿赵涛的话说,填写申报材料就够恐怖了。 第一份申报材料投出后,他开始有一种恐慌感,决定模仿别人,普遍撒网,碰碰运气。每个月他都改头换面投出一两个,甚至投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基金里,但也泥牛入海。 他每次去科研处,发现校级项目的一摞申请书都长高一大截。他想,大的抓不住,小的也别跑了,顺便也摞上一份。 他甚至在网上看到义务传授秘籍的帖子,有一份帖子在传授了几十条注意事项后,不忘记叮咛一句,不排除动用其他手段。 作讲师的赵涛一学年每周有三门课, 12 课时,为了凑时间写申报材料,他把 12 节课挪到一天讲。讲完嗓子都哑了,每天没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 一份申请书通常有 15 页。仅其中课题说明,要写 5000 到 8000 字,申报项目是期货,你把它说成一朵花,结果可能是一堆豆腐渣。最让他伤脑筋的是,在申报表中要分别填写前期成果、研究意义、研究开展、研究内容等。他看不出实际差别,但还得绞尽脑汁细分,把有限的几个词平衡分配到几个空格中,投了 20 份,光申报书就有一二十万字。 申报书投递之后,经筛选,被匿去名字和单位后,分到匿名评委处。这叫双重匿名。一份项目申报表由 5 名匿名评委打分。 胡学文作为国家专家库成员,有时被抽做匿名评委,经常接到各种打听电话。 2008 年他自己申报项目时,见周围人都在打电话,托关系,一开始很不屑,但身在其中不由地产生一种惶恐感。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全国学术会议,遇到几个名单在专家库里的教授,也半开玩笑地打了个招呼:请高抬贵手。事后才知,此人并非相关评委。 以 2010 年为例,匿名评委有 5362 人,打听匿名评委如同大海捞针。匿名评委审读堆积如山的材料也是苦差,满篇都是套话,而那些集体参与的专著,除了个别章节,大部分为拼凑而成。匿名评委有时虽分打得低些,但还是会给通过,都是圈里人,睁只眼闭只眼。 过了匿名评委这关,项目算入围。这一关刷下来八成申请者。以今年为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共申报 27171 项, 4652 个入围,入围率为 17.1% 。 接下来一轮,是会议评委的最后评审,由学科组长召集 280 名会议评委投票和开会表决。最后经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立项 2285 个。立项率为 8.42% 。这一轮又刷下来九成。 国家社科办每年都强调严防评委被攻关。赵涛心想,既然要防止被攻关,说明攻关的存在,想到这里,他莫名地担心起来。而国家社科办的对策是,将会议评审专家库扩大,增加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降低攻关可能性,对个别信誉不良专家,要除名。 胡学文清楚历史: 1995 年开始的 211 工程,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授、博士、论文、获奖等数量作为考核学校的硬指标。 学校分等级,教授分等级,学科也分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 211 学校会有数以亿计拨款倾斜。 211 外的大学,校长为了政绩和争取地方政府拨款,也向这些指标系统靠拢,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的学校还设立了学术驻京办,常驻北京争项目。北大、人大、复旦、南大、浙大等重点大学入围率达 33% 以上,地方院校能申请到的比例小得多。有些未获立项,也和专家是外行、不对口有关系。 一位副教授本来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实力派,但 5 个专业不对口的古代文学专家评委乱点鸳鸯谱,把项目给了其他专业申请者。 抄自己至少不犯法 要同时承担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赵涛只好把一个大题目拆分成几个小题目,一石三鸟,一鸡多吃。 立项结果终于在 6 月底公布。经过漫长等待, 27171 个申报者中,有人狂欢,有人沮丧,有人懈怠,有人焦虑。有的大学申请到一个国家项目,会放鞭炮庆祝,张灯结彩。 赵涛像买彩票中了大奖,他一下子收到国家和省级两个立项通知书,大松一口气,我太幸运了。像范进中举一样,有那么一瞬间,他产生了飘忽感。 赵涛只是围城中的讲师,如果要评副教授,需另承担一项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还要在 5 年内发表 5 篇论文。评教授,就要承担一个国家级或两个省部级项目,还要发表论文。他听说有的学校评教授职称要求一年发表 8 篇论文,太凄惨了。 论文还要发表在指定的核心刊物,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需要经社科处认定,换算成相当于国内核心刊物级别,存在风险,因此学校也不鼓励老师发表在国外刊物。 要同时承担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赵涛只好把一个大题目拆分成几个小题目,一石三鸟,一鸡多吃。他思忖这有点投机取巧,但抄自己至少不犯法。 他觉得在现有体制下,就得在让你做和你想做之间找到平衡点,你得想办法让自己活得不那么痛苦。 如果没有职称晋升的压力,我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做。他说。 在美国读博士时,他的导师发表论文也很难,但学校没强迫他写论文,很多美国教授一辈子在大学教书,没见他出版一部专著和发表论文。 对中国的博导来说,如果手里没课题,就无法带第二个博士生。博士生每人每月要发 1000 元补助费,一半由导师的课题费中出,一半由学校出,现在学生选导师也很势利。大学里很少有能超然的人。 北大一位副教授 15 年没晋升教授,一开始他没博士文凭,等读了博士学位,现在又说他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校以前还有一项规定,六年不晋升职称的,按自动解除合同办理,而 10 个人中只有 2 个能晋升教授,即使达标也竞争残酷。 原来北大中文系是教育部文科排名第一,现在因为承担社科项目和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等指标落后,被北京师范大学超过,屈居第二。学校和系里都坐不住了,急起直追。 北大也不能免俗,想到这一点,赵涛竟奇怪地产生了一种轻松感。 社科基金网站上的公告说,能一次性通过结项的课题为 50% 左右,还有 50% 左右需延缓结项。 赵涛的题目和政治的关系不大,但他也提醒自己,千万注意结论正确,说过头话,你还要不要结题了? 赵涛很幸运,今年 7 月,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对赵涛们说,似乎学术与申报基金是一回事:学术就是申报基金,申报基金就是学术。 小人是逼出来的 光荣和龌龊常在他心里交织,纠缠,变成一种折磨。 赵涛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7 月份结项时,报销曾花了他一周。 他的立项资助是 2 万元, 6000 元扣下作为结题时的评审费。学校还要抽取 4% 的科研管理费 500 多元,剩下的 13500 元归他使用,但所有钱都要发票才能报销。 大学教师的工资不高,讲师 2000 多元,副教授多 500 元。谁都知道做项目可增加收入。 尽管文科基金项目钱不多,但实际上花得更少。他贴了几百张发票,最后一数,才几千元,找发票令人头痛。 针对大学教师做课题的发票生意应运而生。自从立项后,他的邮箱里就不断收到卖发票的邮件。他一开始比较懵懂,一位同事开导他,原则上商店里出售的一切商品都可算作科研用品。他开窍了。电脑已经有了,但也不妨再买一款。 他问其他同事,如果经费没用完怎么办,对方答:多出几趟差,多坐几次飞机。 会议费、资料费、印刷费等各种花费都要预先填。有的项目规定餐票不能超过 5000 元,一张发票不能超过 1000 元,空调、彩电得另想办法。 他去统计局取个数据,一次要付 100 元,但人家不给开发票,取的次数多了,都没有票就麻烦。 胡学文看到不少教师对那些用关系弄到项目的老师愤愤不平,他感到其实那些老师也挺可怜的,省级项目本来就难申请,弄到了也只有一两万元,如果计划不好,还得往里贴钱,都是些蝇头小利,弄得人斤斤计较,又要作假。 胡学文现在的国家级项目, 10 万元,学校配套 5 万元。有的学校按照国家项目金额 100% 配套,以资奖励。 有些精于此道的教授将连续申报项目视作生财之道,有的高达上百万。其中多数是学校中的权贵,拥有行政资源,重大项目几乎被他们包了。 当然也有老师出来叫板,让那些累计拿了国家几百万基金的人晒一晒成果,比比谁的投入产出比更大?基金成果到哪去了? 胡学文让老婆替他管账,他的基金比较充裕些,老婆替他精打细算,还得给结题后的成果出版预留至少 4 万元钱。 1990 年代,他出版学术书,出版社不问他要钱,还给他稿费。如今,出版社也把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当成一个业务,知道你手里有国家的钱,都理直气壮地要,连他一向敬重的某知名出版社,也不例外,要了出版费,再卖书,赚两次钱。 把足额的钱报销回来的活,把赵涛炼成了半个财务专家。 学校财务处,结题的人排成了长队,像在银行门口,他拿号等到下班还没轮上,等第二天再来排,又没排上。 会计在他的报销单里翻翻,去年的票不能拿到今年来报。会计警告他。难怪每年年底,他都见同事们在突击花钱。 有一次,他听会计抱怨,什么人嘛?把买家具的票也作为科研经费来报销? 说的是别人,但他的脸上也一阵发烧,自己也干过这种事,他也很自责,把空调彩电抱回家感觉像小偷,还要编一套假发票来骗人,谁愿意做小人?小人是逼出来的。 他也变得愤愤然起来。他觉得一方面给国家项目做事,是合法的,光荣的;但另一方面,做假发票,又从心理上觉得不光明。光荣和龌龊常在他心里交织,纠缠,变成一种折磨。 但赵涛习惯了也变得麻木了,放着钱不报是傻子。 他留学时做过纽约的一个城市项目,基金会把一张支票给他,怎么花就不监管了,也不要发票,最后把成果给人家就行了。 直到第七天,赵涛终于把属于自己的钱弄到手了。 近几年,胡学文发现他的收入增加,不是靠工资,而是靠承担项目,它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越来越心生退意,想逃离围城,理工科那套量化考核法硬套在人文学科上,和评职称、高校排名等各类评估结合在一起,这种体制不打破,中国学术没有未来。 他注意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定稿中,删去了初稿逐步去行政化中的逐步二字,他急切地关注何时迈出这一步。 7 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科振兴计划出台,引发媒体和高校教师热议。该计划称十年不发论文、不承担课题也可以当教授、给教授配备助手等。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叶高翔说,一刀切的数字化考核导向的是急功近利的学风。 我把压力转嫁到我这里,有可能短时期杭州师大的排名靠后、指标低,但从长期看会见成效,会出《红楼梦》这种作品,比出多少论文,更有价值。 胡学文很赞同这个物理学博士出身的文科大学校长的改革理念,但他对这项改革能走多远心存疑虑,在整个学术生态大一统的环境下,它能单独撕开一角天空吗? (应被采访者要求,报道中的胡学文、赵涛二人为化名。感谢贺卫方、朱大可、王晓明、展江、陈力丹、易中天、郑也夫、初晓波、冯原等教授对本文采写的帮助,实习生常仙鹤亦有贡献) (来源:南方周末, 2010-9-2 ;作者:朱又可)
个人分类: 做人与为学|1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授的“围城” 小人是逼出来的
xupeiyang 2010-9-3 16:13
http://focus.news.163.com/10/0903/15/6FLSTVTD00011SM9_2.html 小人是逼出来的 光荣和龌龊常在他心里交织,纠缠,变成一种折磨。 赵涛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月份结项时,报销曾花了他一周。 他的立项资助是2万元,6000元扣下作为结题时的评审费。学校还要抽取4%的科研管理费500多元,剩下的13500元归他使用,但所有钱都要发票才能报销。 大学教师的工资不高,讲师2000多元,副教授多500元。谁都知道做项目可增加收入。 尽管文科基金项目钱不多,但实际上花得更少。他贴了几百张发票,最后一数,才几千元,找发票令人头痛。 针对大学教师做课题的发票生意应运而生。自从立项后,他的邮箱里就不断收到卖发票的邮件。他一开始比较懵懂,一位同事开导他,原则上商店里出售的一切商品都可算作科研用品。他开窍了。电脑已经有了,但也不妨再买一款。 他问其他同事,如果经费没用完怎么办,对方答:多出几趟差,多坐几次飞机。 会议费、资料费、印刷费等各种花费都要预先填。有的项目规定餐票不能超过5000元,一张发票不能超过1000元,空调、彩电得另想办法。 他去统计局取个数据,一次要付100元,但人家不给开发票,取的次数多了,都没有票就麻烦。 胡学文看到不少教师对那些用关系弄到项目的老师愤愤不平,他感到其实那些老师也挺可怜的,省级项目本来就难申请,弄到了也只有一两万元,如果计划不好,还得往里贴钱,都是些蝇头小利,弄得人斤斤计较,又要作假。 胡学文现在的国家级项目,10万元,学校配套5万元。有的学校按照国家项目金额100%配套,以资奖励。 有些精于此道的教授将连续申报项目视作生财之道,有的高达上百万。其中多数是学校中的权贵,拥有行政资源,重大项目几乎被他们包了。 当然也有老师出来叫板,让那些累计拿了国家几百万基金的人晒一晒成果,比比谁的投入产出比更大?基金成果到哪去了? 胡学文让老婆替他管账,他的基金比较充裕些,老婆替他精打细算,还得给结题后的成果出版预留至少4万元钱。 1990年代,他出版学术书,出版社不问他要钱,还给他稿费。如今,出版社也把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当成一个业务,知道你手里有国家的钱,都理直气壮地要,连他一向敬重的某知名出版社,也不例外,要了出版费,再卖书,赚两次钱。 把足额的钱报销回来的活,把赵涛炼成了半个财务专家。 学校财务处,结题的人排成了长队,像在银行门口,他拿号等到下班还没轮上,等第二天再来排,又没排上。 会计在他的报销单里翻翻,去年的票不能拿到今年来报。会计警告他。难怪每年年底,他都见同事们在突击花钱。 有一次,他听会计抱怨,什么人嘛?把买家具的票也作为科研经费来报销? 说的是别人,但他的脸上也一阵发烧,自己也干过这种事,他也很自责,把空调彩电抱回家感觉像小偷,还要编一套假发票来骗人,谁愿意做小人?小人是逼出来的。 他也变得愤愤然起来。他觉得一方面给国家项目做事,是合法的,光荣的;但另一方面,做假发票,又从心理上觉得不光明。光荣和龌龊常在他心里交织,纠缠,变成一种折磨。 但赵涛习惯了也变得麻木了,放着钱不报是傻子。 他留学时做过纽约的一个城市项目,基金会把一张支票给他,怎么花就不监管了,也不要发票,最后把成果给人家就行了。 直到第七天,赵涛终于把属于自己的钱弄到手了。 近几年,胡学文发现他的收入增加,不是靠工资,而是靠承担项目,它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越来越心生退意,想逃离围城,理工科那套量化考核法硬套在人文学科上,和评职称、高校排名等各类评估结合在一起,这种体制不打破,中国学术没有未来。 他注意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定稿中,删去了初稿逐步去行政化中的逐步二字,他急切地关注何时迈出这一步。 7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科振兴计划出台,引发媒体和高校教师热议。该计划称十年不发论文、不承担课题也可以当教授、给教授配备助手等。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叶高翔说,一刀切的数字化考核导向的是急功近利的学风。 我把压力转嫁到我这里,有可能短时期杭州师大的排名靠后、指标低,但从长期看会见成效,会出《红楼梦》这种作品,比出多少论文,更有价值。 胡学文很赞同这个物理学博士出身的文科大学校长的改革理念,但他对这项改革能走多远心存疑虑,在整个学术生态大一统的环境下,它能单独撕开一角天空吗?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师小结(二) 并 有感于钱老的《围城》
zhangjiansty 2010-7-29 21:07
总结方能知得失,本文与其说是小结,确应当做检查来写。 上周开始已经正式进入了暑假,一年级终结了,二年级马上就要开始。最近的几个月发生了很多事情,不知道应当用一条什么线将他们串联起来。还是先工作,再生活吧。 实验上推进的稍慢,但也在预计中,实验室的体制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当一个项目的实验仪器要拆来拆去的时候,不知道实验应当如何去做,所以说暑假,对于做实验来说是个好事情,希望能够按照预期做好。 文章上完成了两篇EI,一篇中文一篇英文,基本上将一年级的实验数据用上了,没有什么浪费。总结一下就是一个思路的问题,当一篇文章的思路用数据架构好了之后,剩下的文字只不过是添砖加瓦,水到渠成。 下面最应当反思的是生活上的事情,这几个月里面最为复杂的事情当数毕业了,当然,是别人毕业。期间的林林总总,悲欢离合可以写一部戏。me只是一个看客,但是终究有一天我必然要去出演这样一出,现在的观众未来的戏中人。不想多考虑这个问题,毕竟只要自己能够做的好,就有发言权,利益与利用中的博弈,多想无益。 好多事情发生大多悲伤,唯独对于钱先生的书让我有不一样的感觉,虽然没有看完,但是已经感慨万千,就谈一下读《围城》的感受吧! 围城是什么? 大到人生,小到一个杯奶茶,都是城。 围城定律是什么?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围城要告诉我们什么? 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怎么会知道别人一定比你好。 问答之间,心中一丝淡然一丝惆怅。淡然的是近来一直的困扰有了答案,惆怅的是如果突破了围城定律,my人生又会变成怎么个样呢? 为何淡然,古人道,人不风流枉少年,人过二十自然而然的对于爱情有了渴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已经从眉目传情的初恋,到了相敬如宾的老夫老妻,在同他们一起高兴的过后,免不了拿自己对照了一下,于是乎,一座城就将自己围了起来,他们在城里我们在城外。天意,一个美丽的身影出现,交流之后发现竟是高度相似,砰然心动,情不自禁的向前冲。猛然间,钱老先生敲了自己一棍子,呵呵,疼了醒了,慢慢的走下刚刚爬上的悬崖。爱是一份责任,不经历时间的沉淀,没有资格去说出这个字。用时间和行动证明自己的感觉,能不能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丝丝的惆怅也不禁的油然而生,围城的定律是一个魔咒,当我们从钱老的字里行间窥到的时候,心里会不会形成一座墙,阻挡自己去追逐,对于生活的不满足,对于未来的期待,会不会随他去了,极不情愿那样的事情发生!因为,喜欢迎风奔跑的感觉,喜欢克服痛苦之后的那种快乐,挑战的生活会让平凡的生命燃烧出光彩,假如某一天开始要我重复简单的工作。。。不敢想象会是个什么样子! 真的希望读完之后能够有个合理的方案,为了我的爱情,为了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培养“围城现象”:闲者想忙 忙者欲闲
热度 1 marfxf 2010-6-13 10:58
研究生培养围城现象:闲者想忙 忙者欲闲 2010-06-13    新浪教育   钱钟书有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连日来,记者在众多高校采访中发现,这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围城现象在文理科研究生中也是十分普遍。    放养还是圈养?这是一个问题   每周的工作时间是55个小时,每天打6次卡,早上8:30~11:30,下午2:30~5:30,晚上7:30再开始打,并且打卡有效时间有限制,基本算下来就是一周要有6天半左右的工作时间。   如此严格的规定,不是公司白领的上班时刻表,而是厦门某大学生物材料专业学生小魏必须待在实验室的时间段。   小魏已经习惯了将在实验室的时间称为工作时间,基本上都住在实验室了,而且除了做实验和看文献什么都不许做。万一被老板(导师)抓到,正常情况都是被警告,碰上老板心情不好通报批评也是常有的事。   简直像是被软禁了。小魏说,打从进实验室的那天开始,一种让人郁闷、憋屈的氛围笼罩他至今。   感觉郁闷的不只是小魏和他的同学。记者在多所高校的采访中发现,一种被称为圈养的生活方式已渐成很多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常态。   平时没有课就要去实验室;暑假也不能回家,要留在教研室做实验、看论文;有项目的时候还好,没有项目的时候也要去教研室熬着这样的圈养式生活,很多理工科学生不喜欢却又无法抗拒,因为有没有项目,有什么样的机会,甚至是毕业后的去向问题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老板决定的。   为了能给老板留个好印象,即便导师没有具体的要求,理工科研究生们也还是会尽量待在教研室或者实验室,以便老板突击检查时能让他看到自己刻苦学习的身影。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专业的陈瑜才读了一年多,就已经觉得这个专业颇有点把女生当男生使,把男生当牲口使的意味了。   陈瑜的老板很严厉,虽然不会每天盯着你,可是每周末都要让学生开会汇报自己一周的研究或实验进程。每次看别人又有成果出来,自己却什么都不会讲的时候,小陈心理压力很大。而且一个组一起做实验,自己万一做错了浪费了实验材料或拖慢了实验进度,其他组员的无声抗议也足以让小陈想钻地缝。   最痛苦的还不是这些。就在前几天,小陈的手指在实验中被割伤,缝了7针。3个星期不能做实验,不能扎头发,不能洗衣服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实验室就不是一次两次了。   小陈举着被纱布包得厚厚的手指,无奈地调侃道:每次看见那些花枝招展的文科女生,羡慕简直可以说是喷涌而出!什么时尚、美容、连续剧,我全搭不上了,现在和学文的朋友在一起,感觉已经不是有代沟而是横亘着天堑!   当初削尖脑袋选导师挤进了围城,现在,小陈似乎更想踮起脚尖看看城外的风景。要是我当年选了文科这似乎已经成了小陈的口头禅。 城里的人想出来 城外的人想进去   在小陈举着肿了一圈的手指还不得不往实验室钻的时候,作为中国矿业大学最热门的采矿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张文仍在老板给他安排的远赴新疆的出差任务中漂泊着。   他读研比其他专业苦多了,以前在山西出差的时候,一天3顿面吃了一个多月,连菜都没有。那些个矿,起码要有地下几百米,上千米的都有,而且他的个头高,巷道矮,在里面很难受。小惠向记者一一诉说着男友苦行僧似的研究生生活。   其实张文并不怕吃苦,他也很感激导师愿意给他实地学习的机会。但让他觉得疲惫的是,山西、新疆、内蒙古都是些比较远的地方,一去起码要一个多月,研一一年10个月学习时间的话,大概得出差六七个月。还有几次因为出差,连考试的时间都错过了。按照女友小惠的话说,就是春天分别,夏天相见,再次分别,再见就是秋天,最后直接过春节。   并不奢求能多自由,可是不喜欢这样被管制、束缚着,几乎没有一点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张文有些无奈地表示,我也有理工科的朋友跟的老板项目少,可是他偏偏怕学不到东西又拼命想找项目做。为什么大家总在羡慕别人的生活呢?   和小张被圈养、没自由的烦恼截然相反,南京某理工院校的文科生刘寒已经受不了放养状态下过于无聊的研究生生活,开始为申请提前毕业做准备了。   刘寒是直接保送本校读研的,但是作为冷门专业文科生,刘寒尝尽了被忽视的滋味。   基本上就是学校不管,导师不管,自己不知如何管的三不状态,学校不重视我们专业的发展,导师也不怎么理我们,我们全是自生自灭的状态,有时候也觉得要主动学习,可终究还是有惰性。经常窝在宿舍昏天暗地看完一部连续剧后感觉心灵极度空虚,真是没劲儿透了!   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并不好,可是小刘还是想用提前毕业的方式强迫自己结束这种名不副实的水货研究生生活。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刘寒已经开始提前写毕业论文了。   和刘寒一样,南京某高校人文学院的研二学生赵强,过着让某些理工科学生羡慕的自由放养生活,处在城外的赵强却很想也能忙起来,最起码,能有个自己专业的教研室。   我们人文院基本是没有教研室的,导师也不提这事,我们就是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校考进来的,走哪儿都没有归属感。虽说研究生强调自主学习,可是大部分人的自制力还是不强,要是能有个固定的教研室,学习也许就能更有规律些,总比现在这样好些!   赵强有几个理工科的朋友,写论文时,他经常会跟着朋友到他们的教研室去蹭,他觉得,图书馆虽然便于思考可是不方便查资料,宿舍里更不用说了,根本就不是学习的地方,能够安静地坐在一个有自己专属位子的教研室里,本身就很能刺激学习的欲望。 围城背后期待心态突围   在武汉一所理工类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汪志刚看来,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是完全没必要的。   汪志刚也曾有过被圈养的无奈,每天不停地忙,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过段时间回头一想,好像又什么都没做。   汪志刚找到导师,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导师的项目一结合,导师也很认同。一个实验室研究生10多个,导师的时间也很有限,不可能有空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主动站出来沟通,导师其实很欢迎。   现在,同样是和身边同学一样的忙碌生活,汪志刚多了几分充实和自信,因为他有着清晰而现实的学习目标,而且感觉每天都在梦想的路上不断地往前,这种爬坡的状态让人很享受,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披着披风的小超人,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已经是过来人的汪志刚说,经常跟一些同学聊天,发现很多人变成了祥林嫂,一边哀叹着自己的不幸,一边却把这种不幸的圈养变成了一种依赖,导师不布置任务时反而没有了自己的方向,关键是找到自己的方向,要有自己的思想。   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心理自助中心的范老师很欣赏汪志刚的心态,研究生的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关键和终极目标是自己逐步具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自己能够主动学习,寻求机会和资源,而导师为辅,这样生活状态就主动了,和导师的管理状态相关程度就不大了,也就无所谓放养还是圈养了。   关于文科与理科生的围城现象需要做一个积极的调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段鑫星教授认为,多想想自己拥有的,如文科生拥有自己的时间,可以读更多自己想读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而理工科学生,可以有机会尽早参与到科研中,接触研究,更多地了解与掌握研究规律。生活是选择的结果,无论读研还是读博,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热爱你所选择的并且积极付之于行动,持续的努力一定能成就不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作与读研,一个新的围城
zjqsbzh 2010-3-1 17:59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名著《围城》里把婚姻比喻成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城外的人又想进去看个究竟。这个比方打得很经典,很确切。我几年前拜读了钱老的著作,除了看到智慧的幽默和细腻的笔触,还看到了哲学的意味。 我觉得世界上所有只有两种存在状态的事物,都有这样的特性。婚姻是典型的例子。人的状态有两种,单身与已婚;大学毕业生的状态也有两种,读研(包括出国读研)和工作。所以,在工作和读研之间,也存在着围城。那就是,读研的相去工作,而工作的想来读研。 大学的同学有读研的,也有工作的。每次聚会,凡工作的人士,都寻思着如何再考取研究生攻读;而读研的同胞们,则羡慕工作人士的社会经验与比他们多的薪水。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当目前所处的情况不是很顺的时候。工作的同学会每每感觉到社会的压力和生存的压力,在压力面前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老想着要再深造才会有更大的机会;而读研的正好相反,看着别人在社会上打拼已经小有成就,往往心急如焚,想赶紧出去大展拳脚。 其实,这样的困惑原本是没有必要的。研究生,顾名思义,是要做研究的。如果打算工作,就没有必要去上研;如果要投身科学事业,那就去读研,再读博,最后做点科学上的贡献。为什么这样说?我是感觉很多考研的同学都把上研作为一种缓兵之计,甚至是畏惧踏入社会的不得已而为。虽然社会上的企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也是万千毕业生无目的读研的结果。试想读研三年,对于实质性为公司创收的能力能有多少提高?说白了,公司喜欢招硕士毕业生还是具有同行业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显然是后者。硕士文凭本不是去公司工作的必要条件,但太多的硕士生来应聘,那就只能笑纳,同时应届本科生就会走投无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科生感觉找工作压力大,都去读研,研究生逼得本科生读研,最后,大多数人都被逼读研,这就浪费了三年时光和国家宝贵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综上,要工作,本科毕业就去打拼;要做科学,就一路向前。不要再围城的纠结中感叹年华消逝,青春不在。
个人分类: 小品杂文|2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的围城
cutefay 2009-6-30 13:22
科研就像一座围城,在城外面的很多人,例如想考研的大学生或者民间科学家,拼命地想进入这座城,甚至为了进城而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很多已经进入了科研这一围城中的人呢,尤其是很多研究生,进来之后发现有很多的苦恼,例如做科研很辛苦,发论文不容易,做科研待遇比较差,博士顺利毕业困难等等,于是科研围城里的很多人又想拼命地往外跑,研究生们往往希望早些毕业走人,并且很多研究生表示毕业后再也不想做科研了。 我有时候会在想:究竟有多少研究生是真正喜欢科研的呢?看了看我周围的人,似乎真正喜欢科研的人凤毛麟角,即使是一些做科研做得挺好发了很多paper的同学,多数是也都想早些毕业走人,毕业之后的理想是要么不再做科研,要么是到国外或者其他的环境去继续做科研。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围城现象,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科学是一种能够让人着迷的东西,因此很多人希望能够探索科学奥秘。人都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人的这种本性激发了人类不断地去追求科学真理,社会才不断地进步。这种对未知事物探索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最高层次的追求。科学研究具有这样伟大的魅力,所以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科学和真理鞠躬尽瘁。因此,很多科研城外的人,尤其是民间科学家,想进入城里面。 二、进到科研围城里面的很多人不是真正热爱科研的。由于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于是就想继续读研,一方面缓解自己当年毕业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让自己学历高一点以后会好找工作一些。并且,中国人传统的思想唯有读书高,使得很多人认为读到博士、博士后就像古代中了状元,很有前途,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可能都觉得读研是一种很有面子的事情。于是,就造成了轰轰烈烈的考研热。于是就让很多不是很爱科研的人进城了。 做科研应该是以兴趣作为导向的才好,就是要把科研当成兴趣,而不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如果仅仅是当成谋生的手段,那么科研这种谋生手段是很艰辛的,性价比很低;但是如果能够把科研当成兴趣,那么就会感觉物有所值了,既能够实现自我又能够以此谋生。 这样一批不是很热爱科研的人进城了,进来之后发现原来做科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发现自己上了贼船了,自然就想赶紧出城去了。 三、科研围城里的环境还不太好,让一些热爱科研的人渐渐地磨灭了自己的科研激情。现在的科研体制使在做科研的大多数研究生、工作人员以及导师们都很辛苦很压抑,做起科研要比一些发达国家辛苦得多,能够得到的回报也少得多。虽然说真正有志的人是应该不计较这样的环境,应该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继续坚持奋斗。但是,人的意志往往是最经不起考验的,尤其是长时间的考验,不好的环境会渐渐磨灭人的意志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要想改变科研围城目前的状况,一方面,需要循序渐进地改善科研环境,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应该多一些研究生科研兴趣的方面考核,希望多招进来一些真正热爱科研的人。 我来到这个科研围城好几年了,从刚进来不久的时候,我就不喜欢搞科研了,从一开始就没有用心搞科研,我一直对城外的世界很羡慕,希望能够赶紧出城,不想在这个城里呆着了。然而,随着离可以出城的时间越来越近,我又开始反思:城外的生活一定就比城内好吗?会不会自己有后悔出城的一天?做科研做了这么多年,我就今年才算是稍微静下心来做科研,而当自己真正静下心来做科研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做科研也不是像自己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的那样枯燥无聊,自己好好去做也能够做出一些成绩的,并且自己也会为自己的成绩而感到高兴。并且,科研这个环境的人们都很淳朴,周围的人都厚道务实,很好相处,这样的一种气氛是在城外很少有的。此外,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养成了科研人员的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职业病,换个环境,可能还一时半会儿适应不过来呢。 现在我还有机会选择自己是继续呆在城里还是出城,如果一旦自己选择了出城,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再进来了。因此,我最近开始了思考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833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围城就是牧羊曲
ywang69 2008-12-19 12:03
   那天去新校区上课,由于害怕堵车迟到,去得有点早,只好在停车场听收音机。当时电台播了张靓颖的一首《围城》 ,听着旋律非常熟,似乎是老歌,但是实在想不起究竟是哪首,好象编曲和节奏又不太一样。 今天上网搜索,才知道原来《围城》就是改编自电影少林寺的牧羊曲,由周杰伦老搭档方文山重新填词而成。 张靓颖老歌新唱也别有一番风味。她们那届的超女似乎也只有小张最有实力,目前看发展不错,不断有新歌推出,当年我短信投票支持过的歌手(帮女儿还投过何洁1票)还是不错。 ************************************ 围城 作词:方文山 改编自电影少林寺的牧羊曲 演唱:张靓颖 专辑-dear jane 那一天春雨纷纷 那一季梅酒正醇 我在等你说的缘分 消磨一段段青春 离别的那年风声 吹皱了记忆中的我们 泛黄的照片失了真 承诺像刀伤了人 爱熄灭了灯 心围一座城 像一扇牢牢封闭的门 属于我的人生 对白只剩一个人 你带走一半的脚本 张靓颖- 围城 那一夜思念深深 那一年北风正冷 我想问你说的永恒 盘旋到了那个远村 你总是迟迟不肯 将这段恋情落脚生根 那泪水要怎么储存 才能证明爱的深 爱熄灭了灯 心围一座城 像一扇牢牢封闭的门 属于我的人生 对白只剩一个人 你带走一半的脚本 爱熄灭了灯 心围了一座城 我是个走不出去的人 虔诚的很认真 沉默安静的在等 你转身回来的可能 张靓颖- 围城 专辑-dear jane ☆快乐永在 LRC歌词来自:http://www.zhlrc.com/downlyrics.aspx?al=10120sn=116536
个人分类: 文体娱乐|5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钱钟书的《围城》,欣赏大家的文采
zhangjd224 2008-11-26 18:51
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电视连续剧《围城》,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陈道明、李媛媛、吕丽萍、英达等人主演的,一共十集,小的时候不懂得欣赏,剧中情节也记得不甚清楚了,前段时间逛书店,偶然在书架上看到了《围城》,便抽出来随手翻了翻,谁知竟然放不下了,于是便买了回来细细欣赏。 《围城》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那么就不得不先来介绍一下钱钟书为何许人也了。 钱钟书(19101998),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研究家、作家,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但在数学等理科方面成绩极差。十九岁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得15分,但因国文、英语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满分,而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3年大学毕业。   1935年,与作家、翻译家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在牛津大学攻读英文系。两年以后,随杨 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法国文学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聘为教授,后又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至1941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以上钱钟书生平参考资料 http://www.1-123.com/0wenxue/qianzhongshu6.asp ) 钱钟书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这本长篇小说《围城》,先后被翻译成了多个版本在世界范围流传。 《围城》电视连续剧序幕引用杨绛的评论说道: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或许这是对《围城》所要表达思想的精炼概括吧,人生是围城,婚姻也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恼所包围,于是又想逃出来。在这本著作中,人生的酸甜苦辣种种滋味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钱钟书的语言天才,真正的才情横溢,妙语连篇,整本书中,贯穿着钱钟书特有的讽刺主义幽默,看了让人忍俊不止,书中的人物也栩栩如生起来。这里从书中仅摘抄三两段,与君共赏。 当唐晓芙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书中描述道: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制,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生下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再比如,方鸿渐约到唐晓芙第二天吃饭,描写他前一天晚上的状态: 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梗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他的快乐从睡梦里冒出来,使他醒了四五次,每醒来就像唐晓芙的脸在自己眼前,声音在自己耳朵里。他把今天和她谈话时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将心熨帖着,迷迷糊糊地睡去,一会儿又惊醒,觉得这快乐给睡眠埋没了,忍住不睡,重新温一遍白天的景象。最后醒来,起身一看,是个嫩阴天。他想这请客日子拣得不安全,恨不能用吸墨水纸压干了天空淡淡的水云。 还有,讲到曹元朗对自己所写的诗《拼盘姘伴》自鸣得意时: 曹元朗脸上一圈圈的笑痕,像投了石子的水面。 不多列举,如果您有时间,请自己细细研读、欣赏。一个空闲的日子,一个好天气,一杯热茶,一本好书,一份好心情,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参赛博文,谢谢关注!支持请点击 投票
个人分类: 读书/休闲|635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