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钣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汽车维修1080问》][生活休闲][PDF/108M]
lcj2212916 2014-11-27 00:12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紧紧围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所规定的应知、应会部分,重点讲述汽车维修知识和操作技能要点,同时也介绍了机动车辆性能检测和车辆技术评估方面的知识。全书共分五章,即发动机、底盘、汽车电气、车身修复(钣金)、车身涂装(喷漆)与美容装饰。本书内容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实用易学。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167652
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板材辊压成形技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热度 1 ZhangSH62 2013-4-26 23:23
2013年4月26-27日,中国锻协 “头脑风暴”专家服务中心“板材辊压成形技术”研讨会 在上海 中青旅纽宾凯国际大酒店顺利举行。 会议由中国锻协钣金专家组组织, 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助承办并赞助,参会人员30余人。 首席专家张士宏研究员和吉林大学李明哲教授主持了会议并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国内本领域的著名专家北方大学刘继英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韩静涛教授、吉林大学刘化民教授及一汽、 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专家都到会并做了学术报告。会议作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展示了板型材辊压成形技术与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与会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这次研讨会是继2012年4月在沈阳沈飞宾馆召开的“航空航天钣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第二次。 27日会议代表将参观 前往 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观其汽车零部件辊压生产线,并赴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观上海汽车展。 会议报告题目: 演讲题目 演讲人 薄壁曲面工件柔性辊压成形新技术 李明哲 中国冷弯型钢工业与冷弯成型技术的发展 韩静涛 茶 歇 辊压成形技术在重型车车架纵梁生产中的应用 祁三中 辊压成形技术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 张洪丰 辊压成形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实例 刘继英 板管成形新技术的进展 张士宏 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李健成 轿车防撞梁冷弯成形及在线辊弯技术 刘化民 茶 歇 镁铝叠层板的热轧成形及冲压性能研究 杜智燕 全面建设SKA系统,是辊压、汽车企业深层次合作的发展方向 娄树强 《辊压线扭矩在线检测系统》智能无线传感技术在辊压线上的应用 夏海涛
7544 次阅读|3 个评论
航空航天钣金技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ZhangSH62 2012-4-24 00:04
航空航天钣金技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由中国锻协钣金专家组主办、沈飞协办的航空航天钣金研讨会日前召开。来自于全国航空航天、钣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 30 余名钣金行业科技人员于本月 22-23 日汇聚沈飞宾馆,就近年来钣金领域的设备、工艺和航空航天企业钣金生产技术现状进行了交流研讨。 本届专家库研讨会的主题是:航空航天“钣金成形技术”和“成形先进装备”的应用与发展 ,航空航天钣金生产企业、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技术和设备开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和第一线科技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会议报告。分别由沈飞的迟彩楼副总工艺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张士宏研究员、中航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吴为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赵升吨教授分别介绍了航空企业钣金生产现状及问题和发展需求、板管塑性成形新技术及其在航天领域应用、先进金属成形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交流伺服直驱塑性成形设备等题目。每个报告时间为 1 小时。由于内 容丰富,时间充足,与会人员认为报告效果很好,报告很受欢迎,对航空航天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好的借鉴、参考作用。 第二部分为座谈和讨论。专家们对参会人员提出的开发设计、工艺编制过程及生产难题进行了解答, 与会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航空航天零件的钣金制造技术是一项关乎国防建设水平的关键技术,鉴于其产品要求的严格性, 提高操作人员水平及质素尤为重要,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计划以及后续的坚持执行、不断改进,同时辅以相应的奖励机制。生产企业应积极思考如何改善制造工艺,最终提高成品合格率,提高材料利用率。以及充分结合研究院校的人才优势,合作研发或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性能,缩短研制周期,促进航空产品的升级换代。 会后参观了航空制造企业的铝合金成形、钛合金成形及管材成形车间,大家就技术、工艺和设备进行了观摩和讨论。在每个车间东道主都安排了主管技术的负责人接待各位参会嘉宾,并回答了嘉宾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代表们直观地了解到航空零件的生产过程与先进装备的使用情况。例如:蒙皮拉伸、橡皮囊成形、拉弯成形、化铣加工,钛合金板材的热成形、超塑性成形,导管的弯曲成形等等。航空零件的制造集成了各种钣金成形工艺,参观后“首届航空航天钣金成形技术与装备讨论会”成功落幕!与会代表受益匪浅。 会议代表合影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老手对DYNFORM 、AUTOFORM、PAM三种钣金分析软件的比较
thomaschoo2011 2011-4-24 17:22
用了8年后对三种钣金分析软件的比较(DYNFORM,AUTOFORM,PAM)上帝,为什么每个人都一个比较列表,这个是偏向于pam的,之前我还看过一个偏向于dynaform的,再之前我还看过偏向于autoform,结论是谁摆在前面就是偏向谁的。哈哈 我用了8年的分析(三种软件都用过),美国日本欧洲我都去过,让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吧,我说这些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到我在说什么。 首先三个软件这样来分: 1)初级用户以及工厂产品工艺设计组(抛开市场的价格来看),我个人认为应该选择autoform;这点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到模具设计后的阶段应该选择DF或者Pam(你必须要学习了),因为一个高手可以用DF和Pam得到的结果直接来开模(包括起皱和回弹问题)但是AF的膜单元算法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结果把起皱(折叠太严重,不能计算了)回弹判断出来。膜单元的致命弱点,不能受太大的弯曲。他的4.0有Shell选项了,但是谁还会选择他呢,因为他的速度快的优势没有了。 2)学生及学者:那我劝你学习DYNAFORM吧,其求解器如此的开放,选择他的人,肯定能毕业。AF他的那点trick永远不会让你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你学了永远没有成就感。而且dynaform的求解其lsdyna是Pam的求解器的老祖宗。pam是在70年代用dyna的公开代码发展起来的。 3)高级用户,我指得是不仅只做分析,而且要研发(材料,回弹,回弹补偿等等)那就不要选择AUOTFORM了。 然后再说一下使用情况,从全球来讲: 1)模具厂:AF相对多一些(欧洲和日韩),应为快,那些不准确的+经验可以克服,但是回弹解决的确实差点,DF次之,Pam最后。pam产品经过分分合合,让很多人不喜欢,尤其是老用户。而且Pam也较贵。 2)主机厂:在北美和中国DF多一些,因为dynaform是北美的产品,而北美的CAE甚至模具设计等几乎一半是中国人;欧洲AF和Pam多一些,因为是欧洲的产品,相信地域吧。比如日本用得最多反而是日本本土的Jstamp,它虽然用的是老的lsdyna求解器(lstc公司只给他们老的求解器),而eta和lstc是兄弟关系(不是老板是兄弟,是产品兄弟,这个是有渊源的,不再赘述了)。而Jstamp只有日文的,其他语言都没有,也没有什么DFE或者Die Design,他们喜欢自己的东西。喜欢保守秘密。基于这一点,我鼓励大家学金网格和fastamp,发展国产软件吧。中国缺少的不是有本事的人,缺少的是耐心和包装,扯得有点远。 3)在学校科研单位:DF永远多于其他,就向我说的,DF对学校价格便宜,而且永远让你有东西可研究和学习。 4)不考虑金钱的用户:三者都有,或者AF+DF;或者AF+PAM;还有一些较大的客户,就分组,不同的小组使用不同的产品,发挥各自的优缺点。 举例说明:美国三大之一DCX:AF+DF。产品组用AF,模具设计及研发用AF      GM:AF+Pam+DF,他早期买了Pam,但是pam的网格质量不行,只好选择DF。 其实一般一个公司不会同时买DF和Pam从理论根基上讲,是一致的。当然细节也决定成败,但是领导买的时候,还没考虑到细节吧(开个玩笑) 到底哪个产品好,哪个产品坏,我们以2005年的国际会议numisheet2005为例(我认为我有资格来加以评论,因为我也亲自参加了会议的所有议程) 比如说第二个考题,横梁的回弹:AF4分报告;DF+lsdyna7份报告;Pam2份报告 先说Pam的2份报告:一个算得比较准确,一个算得完全不着边际,你说是软件的问题,还是使用者的问题; 再说AF4份报告:有两个算得不错,另外两个算得也没有Pam的那个离谱,但是提交报告的人我看了:都是软件提供商和知名用户(Volve等),你怎么判断软件的好坏,还是人的水平? 最后说:DF+lsyna的7份报告,从报告的数量也可以看出使用的程度,有知名用户(GM等,有钢铁公司,有学校。精度也是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和实验完全吻合,有的也不比Pam的结果好多少。 根据这个情况大家自己做个判断吧。我个人认为软件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根据你自己要求,目的选择吧。 还要补充一点(从模块角度): 一步算法(用于展料的):AF(有);DF(有:good);Pam(没有) AF也有简单的优化,但是应用于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走 增量(算成形和回弹),上面都说了; 模面设计功能:AF(有:good,而且和成形分析系统性较强); DF(有:OK,最新的版本改进非常明显good;但是和成形性的系统性有待提高); Pam:(有:对面的出来功能不强),导出也不是很强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