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故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外桃源的遗世标本: 集"三千文化"于一身的湖南江永县
热度 1 heyujian 2008-12-19 23:29
( http://www.jiangyong.gov.cn/jygk/index.htm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地理原型何在? 是作者的虚构或是想像? 经专家多年考证, 江永县的瑶族发 源地千家峒古址的地理形貌可符合 陶渊明笔下对桃花源的描述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请见下面实图). 千家峒位于湘桂交汇的南岭腹地,隶属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江永县.江永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古称永明,秦时立县,历史悠久,人文景 观丰富, 形成了独有的江永三千文化: 在县西北部,有世界瑶族后裔世代寻觅的圣地、饮誉海内外的瑶族故地千家峒; 在县中部, 有山水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古榭沐县治遗址上甘棠村,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北部, 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千年文化奇观江永女书,一种仅在妇女中传承的特殊文字,于2005年10月载入吉尼斯世纪纪录,女书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永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土质肥沃,富含硒等轻稀土元素,有利于农作物芳香物的形成。名优物产香柚、香芋、香姜、香米、香菇等江永五香久享盛名,产品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其中香柚、香芋、香姜三香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已建成10个供港澳蔬菜出口基地,面积占全省出口基地的38.5%,年出口蔬菜占湖南省供港澳蔬菜的70%。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少有积雪,宜于种养业,被有关专家誉为长江以南名优果蔬最佳发展地带。 矿藏资源有铋、银、铅等30余种,特别是银、铅、锌等矿藏品位高,开采价值大。 动植物种类繁多,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级松园多个,自然保护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68%,是全国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因库。 最重要的是, 她是我的家乡...。 ( http://www.jiangyong.gov.cn )
个人分类: 美好家园|48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童年拾趣】:春蚕
luohuiqian 2008-11-25 23:20
(蚕的一生) 以前课本上有一首李商隐的诗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说这是形容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人民教师的鞠躬尽瘁,始终不能理解。到了很久以后才明白,这应该是一首情诗,描述的是男女相思之情。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概念却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蚕变为蛹,而后蜕化成蛾,是小孩子所不能理解的奇妙事情,只是一直不甚明白蚕茧有啥用途,直到读了茅盾先生的《春蚕》,才知道蚕丝是用来织布的。对于孩童时代的我,从来就未曾考虑过春蚕到死如何,或者蚕茧能买多少钱的问题,我所知道的是:养蚕是一件再有趣不过的事儿了! 养蚕先从蚕卵开始,冬天里从别处买来的一张张硬纸板,上面铺满了蚕卵。纸板视尺寸而价钱不等,不过一般都是几分钱左右,多的不过是一两毛钱,聪明的孩子会自己预先囤积好多蚕卵,借此赚点零用钱。买到的蚕卵一般为黄褐色,等到春天来临,三月第一声春雷响起的时候,蚕卵颜色开始变灰而后变黑。蚕宝宝就开始孵化了。等到惊蛰左右第一场春雨来临,蚕宝宝就会破壳而出。初生的蚕宝宝很黑,上面有许多灰色小绒毛,头部也是一个小黑点,有点像毛毛虫。 从蚕宝宝出生开始,养蚕的乐趣就越来越多了。起先,蚕宝宝的家得用个干燥的纸盒,纸盒大小要看蚕宝宝的数量多少。一般我们都用医用的装药水的纸盒,为了得到这些纸盒,每次感冒打针的痛楚都忘了,只记得问医生给一两个这样的纸盒。如果实在没有渠道得到纸盒,就花几毛钱向同学购买,不过这么多零用钱可很难弄到,有时干脆自己用硬纸糊一个。然后,是蚕宝宝的食物,不同阶段不同大小的蚕宝宝吃的桑叶也是不同的,刚出生的蚕宝宝必须吃嫩绿的新叶,而随着蚕宝宝越来越大,就可以喂更老一些的叶子了。村里的桑树很少,只有两株大的,而小桑树更是很难找到,为了得到桑叶,各种方法都要使上。我们先早早打探出哪些地方有桑叶,然后记在心里不告诉别人,等到桑树发芽的时候就天天去看。每天天蒙蒙亮就奔过去采来一些嫩叶,给新出生的蚕宝宝吃。有时养的多,就需要很多桑叶,这时只能乞求桑树的主人家要来桑叶。等到桑椹长出的时候,主人就不轻易让我们去采摘桑叶了,要么就用金钱交易要么就只能偷。每次看到饥饿的蚕宝宝,心疼的要命,为此每天都要为桑叶的事情奔波。桑叶摘来要小心除去上面的露水和灰尘,否则蚕宝宝吃了会拉肚子,甚至一命呜呼。为了采到好桑叶,那更是需要付出数倍的辛劳。 上学的时候会依依不舍看着蚕宝宝,放学回来第一件事也是看蚕宝宝怎么样了。不放心的话,就干脆把纸盒塞在书包里背着去上学,课间总是忍不住偷偷拿出来看几眼,还要不停为它们更换新的纸垫,倒去蚕屎。蚕宝宝长大要经历过4次左右的蜕皮,大概每次一周左右的时间。第一次蜕皮后的蚕宝宝就成了白色的了,而后每蜕皮一次,蚕宝宝就要大很多,到后面几个星期,蚕宝宝已经是白白胖胖很是可爱。每次看到自己辛苦养大的蚕宝宝,都忍不住用手去轻轻抚摸,或者捉上手来任它爬来爬去。到了第四次蜕皮后,蚕宝宝的食量是最大的。这个时候一定要保证桑叶的供应,一大把桑叶撒下去,几个小时就剩下了叶梗。等蚕宝宝吃饱后,它会停止吃食一两天,而后身体变得晶莹剔透,这是它准备吐丝的先兆。蚕吐丝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看着它的头不断扭来扭去,把一根根蚕丝绕起来,直到最后织成一个白色的蚕茧,把自己封闭在里面。养蚕等到蚕茧形成,就足以松口气了,剩下的就是等待。大概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每天都要看一下蚕茧,忍不住的时候还要摇一摇看是否成了蛹。等到蛹成熟了,它就会蜕壳而出,化成了蚕蛾。有时为了帮助柔弱的蚕蛾能破茧出来,我们就用剪刀把蚕茧剪开一个口子,或者干脆把蚕蛹倒出来。等到蚕蛾出来,交配后就开始产卵。一只蚕蛾能产数百个蚕卵,不过产卵多少却要看成蛹之前的蚕健康肥胖状态。所以养蚕养到最后一步是非常辛苦的,而收获却是非常丰厚的。等到来年,这么多蚕卵肯定能买个好价钱,而蚕茧虽然也可以卖钱,只是我们养的数量少,人家根本不愿意收。蚕蛾在产卵之后就死了,孩童的我总是为它们伤感,然后小心翼翼把它们埋起来,有时竟然做一个小坟墓,立一木块,上书:爱蚕之墓。想来这些天真可爱的事情真是有趣。 养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能养到蚕蛾顺利产卵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一般养的蚕不过是几条或者十几条,而中途丢失或者死亡的,更是不计其数。我们不懂桑叶是否洒农药了,往往被桑叶毒死不少蚕。而蚕的传染病更是难以控制,一旦有一条蚕生病,其他的立马被感染,也许一个盒子的蚕就全化成脓水了。所以养到第四次蜕皮后的蚕非常不容易,到了最后关头,每天都要盯着它们看好几个小时,生怕出现意外。记得有一次最艰难的时候,我和哥哥两个人养的蚕只剩下了两条,就快要吐丝了,我们希冀这两条蚕一公一母正好能产卵。可是因为我的不小心,一屁股坐在桌子上,下面正是我们装蚕的纸盒,一条蚕不幸命归黄泉。我害怕哥哥打我,于是悄悄把一本书放在纸盒上,说是不知道是谁把书扔在了纸盒上压死了蚕。哥哥死活不相信这个谎言,但是有母亲替我挡驾,算是躲过一劫。剩下的那条蚕吐丝化蛾,最后孤独地死去了。哥哥和我都悲痛万分,却无可奈何。那是最失败的一次养蚕经历,从那以后我便很少养蚕,怕遇到同样的伤心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己手头上虽然零用钱还是少的很,但也在慢慢增长。(整个小学年代,我手上的零用钱没超过一毛钱。)可是,等有钱有经验的时候,养蚕的兴趣却逐渐淡去,而喜欢上了其他有刺激性的游戏。春蚕吐丝的感觉就这样定格在了年幼懵懂的童年,成了一副回忆。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20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童年拾趣】:书虫
luohuiqian 2008-11-25 23:19
苏东坡有云:才知源海文始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者,肚子里有书本也。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概也是此意,读书都读到把一万卷书咬破了,那当然下笔有神啦!这时大家喜欢说:瞧!这家伙肚子里有点墨水。这些墨水,可都是书上消化而来的哦!要如何才能把一本书消化呢?童年的我想到了一个即简单又可行的办法。 请不要太惊讶,这个办法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 那就是吃书!不是抽象意义的吃,而是真的的吃,一页一页纸吃到肚子里去。 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吃过多少纸,但是这个怪癖,一直持续到今天。当然,现在不能如此没有教养地撕下纸张来吃了,只是偶尔会不自觉把纸塞到嘴里嚼了起来。有点恶心吧? 牙好,胃口就好!这话我始终持怀疑态度。今天师弟打赌说我咬不动那些新疆圣果(类似小核桃的坚果),结果我证明了他的错误判断,如此一口好牙,却没给我带来多大的胃口。所以在今天心理测试上问道:你是否最近感到总是没有胃口?我犹豫了两秒,选了是。闲话少说,这口好牙,其实就是当年咬各种东西练就的。其中吃书,是我的最爱。 书的味道好么?不好。硬绉绉的一堆纤维,像嚼干草。可是嚼的时候让人觉得有劲道,所以也是消遣的一种好方式。后来我知道有种东西叫口香糖,后来又有了木糖醇,也有一种东西叫槟榔,都是供无聊的人嘴巴做机械运动的。据科学论证,那些东西毫无营养价值,人们就是喜欢嚼而已,这叫做习惯。美国人嚼口香糖、台湾人嚼槟榔、中国人跟着嚼木糖醇 这就是世界人民的习惯。可是我小时候那个穷啊,哪有见过这等东东,于是,我的口香糖就是那一页页书纸。所以,吃书并不特别,而且很正常!不是有纸箱做的包子馅麽? 于是,小时候手边的一切纸张都成了我的消化对象。当然,好书我还是认的出来的,最多在看书的时候咬掉一点点边边角角,不敢也舍不得撕掉整页。那么,作业本和一些废纸就成了最佳的口香糖了。 最疯狂的时候是在小学五年级,那个时候父亲调离了我们村小而我没有跟着他走,就可以放肆了。坐在后排的我,和那个高大的同桌整天厮混在一起,放学路上干的坏事就不说了,说出来丢人。单单就在教室天花板上,我们就留下了光辉的战绩。我们把作业本的纸撕下来嚼碎成纸浆,然后吐在手上,朝天花板一挥,啪的一声,就粘牢了。日复一日,我们这桌子上方的天花从灰色变成了和墙壁一样的白色。我们两个就以成功糊板为荣。甚至有时沾沾自喜教邻桌的同学也这么干,曾有一度老师不在时候,教室里纸浆炸弹横飞,好一场大战!玩的多了,就开始玩花样。看谁最先能吃下一定量的纸,或者看谁能扔上天花板最多纸浆,还有比谁的舌头和牙齿最灵活。清晰的记得一次,我们向前桌的女生秀我们嚼功,伸出舌头把上面的纸浆给她们看,那个场面实在太恶心了。我们得到的羞辱是:像个鸡屁股,有啥好炫耀的!从此,我在女生面前就充满了自卑感 后来,班主任好像知道了我因为整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视力变坏了,就照顾我让我搬到了第一排。没有同桌,就我一个在讲台下,偶尔还要我帮班主任分担点任务。也就这样,那个大个子同桌渐渐不和我玩了,天花板上的纸浆成了白灰,渐渐泛黄。高中年代好像有一次有机会路过我们小学,就进去看了看,居然还发现了自己当年留下的这些斑斑痕迹,汗啊 之后的我渐渐淡忘了这个吃书的恶习,除了读书时候偶尔掉下一个书角会不自觉地塞到嘴里外,就不再撕下书页大嚼起来了。想来自己从小到大都是营养缺乏、胃口不好,原来和吃书多少有点关系。看来以后得彻底戒除它,而且希望我们的后辈不再有寒酸到吃纸口香糖的境界。 牛吃下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我吃下的是书,写出来的是啥呢?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上学第一天
luohuiqian 2008-11-25 23:17
我七岁那年冬天,爷爷去世了,从此在家里再也没人整天陪着我了。 我八岁那年春天,父亲决定送我去读书了,地点就选他任教的村小学,从此我开始了新的生活。 村小学是五年制的,五个年级都没有在春天开始第一学期的。但这一年却有了特殊,村小里第一次开办了学前班,为期就只有一个学期。于是作为村小教导主任的父亲让我入了这个第一届学前班。 一般的孩子都盼望着读书,这样才有小伙伴一起玩。然而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对上学充满着恐惧。我不知道我的恐惧从哪里来,但我确实死活不愿去村小。入学报名手续都是父亲一手帮我办好的,我什么都不清楚。到了上课的第一天,我吃完早饭就想溜出去玩,父亲拉住了我,要带我去上学。我拼命反抗,无奈挣脱不了父亲的大手。于是父亲把我驾在了脖子上,任由我一路哭泣,直到我发觉哭得再大声都无法改变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时候,我只有乖乖趴在父亲肩头,默默地看着路上陌生的风景。父亲没有责备我,只是告诉我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到了学校,父亲把我往教室一放就上课去了,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完全陌生的面孔,我紧张得哭了起来。老师还没有来,同学也没人理会我,我想家了。我奔跑出了学校,顺着刚才来的路回到了家,我一直很惊奇年幼的我居然能不迷路地回去。回到家母亲一脸惊愕地望着我,问道:这么快放学了?不一会儿,父亲气冲冲地回来了,一句话不说就拽我回了学校。教室里人更多了,老师也来了,大家看着惊惶失措的我,我更加窘得脸红。坐在教室了如坐针毡,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好不容易第一节课完了,我二话不说就奔回了家里。于是又是母亲的惊愕和父亲的怒气,我再次被父亲拽回了学校,父亲告诉我还要上第二节课!天!我脑子当时就嗡嗡直响。赶上了上了一半的第二节课,接着熬了二十多分钟,放学了。我回了家,我知道午饭后父亲肯定又要拉我去上学,于是端着饭碗偷偷溜出了家门,母亲着急地到处找我,我不记得当时我是在哪里被找到的,我只记得母亲焦急的眼神,她几乎哭泣地求我去上学,我只好答应了。下午,我耷拉着跟着父亲回了学校,等着上下午的课。下午的课是自我介绍,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女老师姓郭,郭老师和蔼地对大家说:让我们来互相认识一下,好吗?班里的小伙伴很多都不会说自己的名字,而轮到我的时候,我却自信地在本子上完整地写出了自己的名字。郭老师大加赞赏,我第一次在大家的面前接受表扬,心里顿时乐滋滋的。上午的恐惧就在这么一瞬间化为乌有,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的读书恐惧,便这么克服了。 在学前班的一个学期,是最有趣的最难忘的读书时光。哪个时候没有教材,而本子是发给大家的,都放在学校书桌里。每天上学,从来不用背书包,只要手里捏支铅笔就可以了。而上课学的东西,我早在家里就已经学会了。哪些简单的方块字,我写得轻松自如,而两位数的加减法我也早熟练掌握了。所以我在班里总是宠儿,因为所有的问题我都能答对。每次上课都是我炫耀的机会,甭提那时我有多兴奋了。最有意思的是,郭老师还要教大家广播体操,我们居然全班人站在书桌上手舞足蹈地学着,很是有趣。唱歌的时候也是如此,有趴在桌子上的,有站在凳子上的,有蹲在在桌子上的,简直一片混乱,我们喜欢怎么来就怎么来。那段自由读书的日子真是快乐,现在回忆起来都是甜蜜。昨天看《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觉得我虽然没有想城里人这样读幼儿园,但我的学前班能如此快乐,也算是幸福了。 哪个幸福的年代,至今我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哥哥和我在村小的河边竹林照的,灿烂的阳光下两个小孩咧嘴开心地笑着。 那段开心的岁月,我也留下了一张半尺见方的奖状,上面用铅笔写着三好学生,这是我第一次得奖,我一直把它贴在我的卧室里。 如今一晃,读书已有近18年,虽然越读压力就越大,笑容越少,但每每回忆起当年入学第一天的故事,就会哑然失笑。 怀念那纯真的孩童时代,纪念我作为读书人的第一天。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物素描】:父亲
luohuiqian 2008-11-25 23:15
(亲友卷)之九:我的父亲 我这一辈子,谁对我影响最大呢? 毫无疑问,答案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继承了父亲和母亲的基因,也继承了他们身上的品质。父亲和母亲在我身上的烙印永远伴随着我,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永远是我影子的一部分。 我的父亲,一个典型的赣南客家农民,一个在教育基层辛勤耕耘了近40年的老教师,一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中共党员,一位年逾花甲、和蔼可亲、疼妻爱子的一家之主,一位 要形容我的父亲,是无法用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说清楚的。父亲是一本厚厚的书,无论何时你翻阅起来,都能得到新的心得体会。 父亲的一生,风雨、沧桑、坎坷,我已经无法细细去描述,因为我忽然发现,其实我对父亲的历史并不了解。姑且就拣父亲的一些小事叙述罢。 父亲的教书生涯。 父亲出生在新中国的第一个春天,父亲的命运和这个初生国家的命运就这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父亲的童年,是饥饿和辛劳的童年。我家到爷爷这一辈,已经沦落为普通农民了,家境的贫寒让年幼的父亲更早的懂事。其他的孩子吃完饭都去禾场上嬉耍,而唯有父亲默默地坐在厨房的门槛上等大家吃完,然后起来收拾碗筷洗干净。做完家务便到自己的屋内认真地做作业、看书,父亲从小聪颖,读书读的好。可是家境实在贫苦,父亲读完小学,便被迫辍学了。父亲的少年,是新中国动荡不安的狂躁岁月,读书几乎不大可能,可父亲却认真自学了初中的课程。在当时乡村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父亲主动要求当一名民办教师,到乡里最贫困的那个村任教。仅有小学文凭的父亲就这样和他的另一个同事钟老师支撑起了一个村小学,当时学校的状况很差,房子是找村民盖的土房,窗户是两人用山上的木头打造的,没有玻璃,冬天冷就用报纸封住,至于座椅都是支呀作响的,而黑板不过是墙上的一块黑油漆而已。父亲和钟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十多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甚至已成金兰之好。有趣的是,我在初中的一位钟同学也成为了我的兄弟,而钟老师和他是叔侄关系,父亲一辈的友谊居然得到了延续。父亲从走上讲台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走下来,乡村教师的身份,伴随了他近四十年。后来父亲到了我们自己村的小学任教,父亲坚持不懈地自学,他顺利从一个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终于有了个正式的教师名份。自从第一个教师节开始,父亲每年的教师节都能拿到一张奖状,上书:优秀人民教师。自从乡里开始统考评成绩以来,父亲每个期末都能拿到一个奖状,上书:全乡某年级数学第一名(或第二名)。多年来,父亲的奖状堆满了整个抽屉,我从拿到第一张奖状开始,把父亲、哥哥还有我的奖状拿出来贴在卧室墙上,如今,整整一面墙,已经满满当当。所有亲友跨进这个卧室都要露出羡慕和欣赏的眼神。父亲的荣耀就是我们兄弟俩个的动力。父亲因为优秀的教育成果,很快升为村小学的教导主任,当了个小官。在我读小学的第二年,父亲被提拔到乡中心小学当副校长,管理全乡小学的教学工作。在父亲的带领下,全乡小学的教育质量大为提升。在我们这些偏僻的乡镇,当个乡里小官一般都是腐败的典型,三年两头就足以捞到钱,然后盖一栋二层小洋楼,然后趁机调走,留下一副烂摊子。而父亲,是我见到的真正的清官。父亲很早就成为了中共党员,作为全村那少数几个党员之一,父亲一直严格履行着党员的义务,村里无论大小事务,只要村民有求于他,必定帮忙到底,而且从不求回报。父亲作为中心小学副校长的那几年,工资虽然若有所涨,但却不见其他钱多起来,我家的生活依旧清贫。我清楚地记得,在父亲从职位上退下来时候(那时因为新教育局长上任,把一批正派一些的各乡学校领导全部以年龄过大辞退了。),有人问他作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校长,一年能捞多少钱。父亲的回答很简单:油水很少,如果除掉工资奖金之外的收入,大概一年也就500左右吧!这个数目差不多是父亲一个月工资的一半而已。要知道,县教育局长每年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初中和中心小学领导必须上交1000-3000元不等,父亲的这点灰色收入根本不够塞满哪个红包。父亲在当副校长的几年,我从小学到了初中,而父亲在我高中年代终于退了下来,那一年刚好哥哥从中师毕业,他进到了父亲所在的中心小学,不过教的是语文。父亲回到了村小,原因是年龄太大,接近退休。父亲也不再争取什么了,他知道母亲一个人在家是何等的孤单寂寞。父亲在乡里的几年里,我在县城读高中,哥哥在市里读中师。一个月里或许最多有那么一天,那么一个晚上,我们一家四口能围坐一桌,愉快地吃晚饭。只有等到暑假和农忙,我们才有机会天天在一起。而其他时间,都是母亲一个人,守着那栋诺大的土房,我不知道对声音和毒蛇异常敏感的母亲经历了多少个胆战心惊的夜晚,她又是何等地思念她的丈夫和儿子们的,我只知道,我的母亲,有足够的坚强!父亲累了,于是回到家里,天天和母亲作伴,在步行十分钟之远的村小里轻松的完成教育生涯的最后年月。如今的父亲,是快乐和满足的。 父亲的农民生涯。 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父亲也是一个农民子弟,他自己也是一个农民。爷爷没有给父亲留下任何遗产,一栋破旧的土屋还是当年村组里围屋的一部分,而田地是土改时候分到的,只有三亩半,奶奶去世的早,在分地前一年就走了,所以她没有。而哥哥来的晚,刚刚好分地那年出生,分到了半亩。我,连一分地都没有。就这三亩半土地,父亲和母亲一直辛勤的耕耘着,一年到头没有多少余粮,仅够糊口而已。田地里的活,母亲能干的她都包了,只有像牵牛耕地这样的重活必须父亲动手。父亲就这样,教学之余抓紧每个周末在田地里劳作。我常常看到他的学生有了问题,拿着作业本,循着田间小道,去找那头老黄牛和后面挥鞭耕地的父亲,于是师生两人坐在田埂上讨论起了问题。家里的农活是很累的,尤其是暑假双抢,既要抓紧收割,又要准备接着的播种和插秧,这些完了之后还有晒谷子和拔花生榨油等等,一直要累到九月开学才算结束。父亲的所有假期,就这样被农活占据了。但是他从不抱怨,他知道母亲在家天天干活,肯定比他要累的多。我们兄弟,从小学开始便帮着家里做农活,中学时代每逢农忙更是要帮着下田劳作,而晒谷子之类便由我们兄弟两个包了。记忆最深刻的是收稻草,稻草晒干了要赶在下雨之前收回来,好几公里的田埂路,一百斤左右的稻草,就这样肩挑一担担的回来,往返数十趟,我们兄弟往往累个半死,可父亲母亲却还要在明天继续下田插秧。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他知道靠二十四节气和天气情况判断农活的时节,他知道如何看秧苗是否健康,禾苗是否茁壮,水源是否充分。我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如何观察气象,如何预测天气,也学到了作为农民应该知道的一些手艺。常年农业劳作也让父亲更快的衰老,病痛也随之而来,如今他常常说干活大不如前,干一点点就气喘吁吁,而后还要浑身疼痛数天。可是此时,我们兄弟离父亲却越来越远了,再也不能在农忙时节帮上一星半点忙。在我们的劝说下,父亲放弃了一部分地,只留下门前的几块小地,足够他们两个口粮就成。农田耕作渐渐不再是父亲的负担,而他也一直期待着我们能尽快有能力接出他们来。 父亲的品质和性格。 我想谈谈父亲的品质,还有他的性格。可父亲在我心目中总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我无法找到哪个线索顺着讲下去,姑且就说几点想到的吧。 父亲很认真。他是教数学的,自然要求严谨认真。他不允许我们打马虎,也不允许我们随便糊弄他。父亲自己做事总是有板有眼,按照计划一步一步严格走下去,力求做到完美。父亲会一些木匠活,他常常自己打造一些简单的工具,我和哥哥的卧室里面的书架都是他的设计。记得一次父亲还亲手做了一个打铃器,一个木盒子装好十几节电池,接上电路,作个电铃,这个打铃器成了他们小学里每天上下课的指示。 父亲很勤劳耐苦。在大伯和父亲尚未分家的时候,大伯年龄比父亲年长很多,很早就出去在外打工,而父亲则在家里负责农活,在刻薄的奶奶面前,他依然干的很出色能得到夸奖。母亲嫁过来之后,父亲和大伯决定盖一栋新房然后分家。整个新房,上下两段对称分布,里面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父亲两兄弟一点点担过来的。母亲曾经告诉我,家里的每一根房梁(总共估计有五六十根)都是父亲和大伯两个人从百里之外的深山里推回来的,那时每天早晨三点出发,步行到深山老林砍树,到晚上十点才回来,就为了一根木头!父亲常常累的趴在床上,连母亲来喂粥都懒得张口了,而明天却仍然要继续。在我们读中学时候,当年盖的土房已经破旧不堪了,父亲决定全部粉刷一遍,当然他请了师傅,不过哪些铲去墙上旧石灰的工作大都是我们自家人做的。随后父亲又决心把家里所有的泥地面改造成水泥地,他借来的钱仅仅够买水泥石灰,而所有的沙子石头都是母亲带领我们兄弟从村里的小河一担担挑来的。那时常常和母亲比赛谁挑的多,我们一担其实仅仅抵的上母亲的半担,可数目却从来没超过母亲,要知道一天挑个三四十担可不是好玩的!每年的五一十一哪些假期,父亲就带着我们,把家里里外外换成水泥地,用他发明的水管水平仪还有墨盒划线施工,研究如何防潮等等。现在每次回家走进小院,就看到当年我们父子三人铺设的那条小小的石子路,石块和小石子是我和哥哥拣来的,而花案是父亲设计我们动手铺设的。每次踩那亲手摆放的石头上,都是一种亲切感。 父亲很博学开明。童年的我总喜欢问为什么,而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小学四年级时候我第一次出院门,是去千里之外的外公家,父亲把沿路所有的交通标志牌都给我讲解了一遍。自从我翻起了堂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更是多了,父亲也有回答不了的时候,但他从不感到郁闷和窘迫,反而是建议我自己去找答案。父亲的小学文凭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知识水平,他订阅了很多杂志书刊,还仔细地按照年份订在一起,就这些书,成了我最初的启蒙读物,至今回家都会偶尔翻阅看到新的知识。随着我读书生涯的增长,我从中学到了大学,而后成了研究生。父亲的知识已经不能应付我的问题了,反而常常虚心向我请教外面的世界。父亲在当副校长的时候曾经借机出去旅游几趟,从上海、杭州、庐山到海南等等地方,相对于村里其他农民而言,他算是见多识广,可他却非常乐意向他的儿子们请教。每次回家父亲总喜欢和我们聊天,谈论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幼稚而天真的观点往往在父亲面前现丑,父亲总是用他的人生经验不断提醒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父亲永远是我的老师。 我和父亲。 我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记忆里依稀有那么几件事情。 小学年代我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然而我一直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和弱点。直到一次乡之间的数学竞赛考了个大零蛋。我清楚记得,父亲那晚阴沉的脸,可他没有骂我,只是把一份空白试卷交给了我,说:我不相信你是这么一个水平。之后我把父亲给的另一套厚厚的竞赛套题做完了,完成了我在数学上的飞跃。从此我学会了自学。记得父亲常常在我面前说,我们自己要学会要。这个要字的秘诀,我至今未能完全参透。 父亲的坚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次父亲耕地晚归,在水沟洗脚时候不小心被竹篾削掉了半个小脚趾,所谓十指连心,这种痛楚是非常人能忍受的。可在后面上药和换药的时候,父亲总是坚忍着疼痛。父亲如今患有肩周炎,可他很少向我们提起,我知道每次他用臂力的时候都要疼的冒汗,可他从不哼一声。我从父亲这些,学到了坚韧和坚强。 父亲的友善和乐于助人让我从小就得以熏陶。父亲善于观察人,也善于分析问题,更乐于尽己之力帮助别人。村里不少人都喜欢来找父亲,从小两口子闹矛盾到两兄弟闹分家到和邻村的利益争执,父亲都愿意出面调停。父亲在村人面前是有学识和见识的代表,村人都很敬佩他。而到后来,村人在父亲面前更多的是对他拥有我和哥哥这样两个令人骄傲的儿子而由衷的羡慕。客家人崇尚读书,尊敬文化人,也尊重教师,父亲的身上就是例证。而我,作为村里面前学历最高的人,也成为了其中一员。我必须努力,不让父亲失望,不让乡亲失望。 父亲的朴实和开明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从小到大,都未曾因为自己来自老区农村而感到自卑和羞愧,我为我拥有这样的家乡而自豪,我为我在这些善良纯朴的村民中成长而骄傲。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身和心都永远属于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父亲的生活总是朴实无华,他总是很清楚自己的生活定位,从来不和别人去攀比,也从来不去炫耀。父亲也是开明的,我从小到大,很少挨过父亲的巴掌,唯一的一次不过是我和哥哥打架过凶。而父亲更多的是用眼神和话语激励我们,我内心中一直依靠父亲对我的那份殷切期望而不断激励自己上进的。父亲甚至很少责骂我们,如今父亲和我们说话都是一种商量的口吻。他从来都是让我们自己想问题解决问题,他乐于提供参考和帮助。正是父亲这种宽松而敏锐的态度,让我从小便走向独立生活独立思考,我形成了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感谢父亲! 我和父亲,还有很多故事。一时却想不起来那么多,就说到这吧! 父亲给我的教育可以总结为一个字:要。要学会自己去要,要学会如何去要,要学会要什么。我从小学开始听到父亲如是对我说,那时我是懵懂茫然的。而后在我的中学,我逐渐悟出了要字的含义,终于体会到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去要的快乐。在我的大学我的研究生生涯,我从这个要字,选择出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和道路。可是,直到此刻,我相信我认为完全悟透这个要字的精义。父亲是我一辈子都学不完悟不透的财富,我为拥有如此完美的父亲而深深欣慰。 愿父亲一生平安!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物素描】:外婆
luohuiqian 2008-11-25 23:13
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上找一个最疼我的人,我想那就是我的外婆。 我生命里拥有外婆的日子大概只有短短的十四个春秋,在这近五千个日日夜夜里,我和外婆在一起的时光加在一起也不到半年。可外婆在我生命历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我高中时代的一篇文章的话来说:她是我心中的月亮,指引了我的人生之路。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的外婆,她的长相很普通,和故乡里任何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外婆的身躯和她女儿也就是我的母亲一样又瘦又小,还有干燥的皮肤,这点一直遗传到了我的身上。 外婆疼我,大概是因为我是四个表兄弟里最小的吧。我的两个表兄和我同龄却比我大三个月左右,他们是双胞胎,不幸的是哥哥天生得了癫痫,这种在以前无法治愈的病一直折磨着他痛苦的人生,至今他也算是勉强读了小学二年级,而弟弟和我一样,努力地学习成了研究生。我的哥哥比我们都年长一岁,他是老大,所以自然就得不到长辈的疼爱,因为老大就意味这要早自立,不能依赖长辈。我十分幸运地成为了最小的孙儿,奶奶在我来到之前就撒手归西了,我惟一的祖母就是我的外婆,虽然还要加个外字。 我是外婆的宠孙子,外婆对谁都这么说。因为我乖的原因吧,我常这么不由自主地想。 外婆是宠我的,她在我身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搂着我,生怕别人伤害到我似的。母亲有时看到我闲着想让我帮着干点轻活,就是扫地洗菜之类的,外婆也会护着我说:孩子还小着呢,别累坏了!于是我就撒娇往外婆怀里一靠,继续享受故乡冬日里温暖和煦的阳光了。 外婆很喜欢我,她每次来我家的时候总能带一些好吃的,而第一个吃到的就是我。记忆里最深刻的是葡萄,那个时候很少人家里有葡萄,外公家却有个院子,里面栽了不少葡萄。每次到外公家,我第一关心的就是葡萄长出来没有,熟了没有。这时外婆总是拉这我的小手到后院去,如果葡萄没熟她就会给我其他好吃的并告诉我秋天时候再来,于是我每个秋天都要闹着父亲带我去外公家,期待着外婆从树上摘下又香又甜的葡萄给我吃。 外公家在我们邻乡,要走很远的路。父亲骑车带着我们兄弟俩,母亲则走路,一路上很辛苦。外公的家是个大宅子,至少在解放前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地主了,后来父亲告诉我他们家是富农而已。外公的父亲我是见过的,我称他为大公,我看见的他已经是常年卧在病榻上了,毫无地主或者富农的风度。听父亲说大公有九个儿子,我的外公是老大。大公病危那一年,作为长子的外公从他远在吉安那边的医院回来了,仔细地照顾着他。而我,则被母亲带到了外公家。那时我在外公老家待最长时间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次外婆却因为生病而待在她在吉安地区的新家没有回来,我期待着的外婆的疼爱在那次没有了。虽然院子里甜美的葡萄还在向我招手,可我心里始终提不起高兴的劲儿来。一日午睡后醒来,一个外公的兄弟的孙子十分不礼貌地闯进了我的房间,更让我害怕的是他居然扛着一根长长的晾衣杆。这根竹竿可非同寻常,长长的头上有些留着的枝桠,又尖又细,很是吓人。这孩子虽然比我还小,可胆子和力气却大的很,他挥舞着竹竿赶着我这个陌生人,我很害怕,在床上跳来跳去地躲闪,大声呼唤着外婆。可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外婆不可能来到了,我顿时吓的哇哇大哭起来。那是无助的眼泪,我毫无还手之力同时也毫无帮助可寻,于是那小孩更加放肆了起来,而我的哭声只能是越来越大。终于,母亲过来了,她狠狠地训了那小孩一顿。母亲的堂姐也来了,她抱着我,帮我抹去眼泪。这位母亲的堂姐,也嫁在我们村,母亲对我说我该称呼她为:远方的婶婶。远方的婶婶好不容易把我哄好了,我不再哭泣却十分质疑地问她:是不是我再也见不到外婆了?远方的婶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因为她也无法知道答案。远方的外婆正在忍受着病痛的煎熬,而外公又不得不在老家照看大公。最后,年事已高的大公还是寿终正寝了,外公办完丧事就回到了吉安那边的新家。从此,外公的老家就荒废了。外公的兄弟一个接一个地搬了出去,一座大宅子渐渐变得荒芜。几年后父亲曾去过一次,他说房子已经破败不堪,院墙也倒了,我听到这些顿时充满了忧伤。然而,父亲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葡萄树还在。他递给我一根树枝说:你把它栽在土里,等到了春天,我们家也能长出葡萄树了。于是我家从那时起就有了第一棵葡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秋天里葡萄结的果实总是又小又酸不好吃,我对葡萄便逐渐失去了兴趣。后来我仔细想想才明白,外婆给我吃的葡萄都是仔细挑选的熟透了的,当然是又大又甜了,加上以前很难得吃到葡萄和外婆温柔慈爱的目光,所以才会感到特别好吃。至今我的家里还有三棵葡萄树,虽然那已经不是外公家里带来的那棵了,但现在的葡萄确实是又大又甜又好吃。有时吃到母亲留着等我回去吃的葡萄时,我就想到外婆,想到她在天堂是否依然有葡萄吃,又是否还舍不得吃那些又大又黑的熟葡萄呢? 我问远方的婶婶那个问题后来有了答案,外婆舍不得撇下我们,在不久后两年,我终于见到了她。 那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外婆再次病危。每到年初的时候,她总是这样,身体变得很差。外公后来也一样,每到仲夏就要犯病一次,虽然我一直很佩服外公强健的身体,但有时衰老是无法抗拒的。外婆就在衰老面前被病魔击倒了,她得的什么病,我记不清了,但糖尿病是主要的,也是致命的。我这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被糖尿病折磨的骨瘦如材了。我第一次见到大腿只有我胳膊粗的妈妈!母亲说,我看到她眼里噙满了泪水。外公每天耐心地照顾着外婆,给她喂粥,给她洗澡,给她换洗床单。即使如此,常年躺在床上也使得外婆背上因为尿湿的床单而长了疮,外公就不断给她翻身,但每翻一次,她都要呻吟半天。我走到外婆的床边唤着她,外公扶起她,外婆的枯燥的双手在半空中乱摸,想摸到我的脸。外公告诉我,严重的糖尿病已经使外婆眼睛差不多失明了。我努力不让自己流泪,不能让外婆摸到她小外孙哭泣的面庞。外婆反复叮咛了我一句话:要听话,要好好学习! 两后的中秋节前几天,父母再一次去看了外婆。这一次,外婆还是挺住了。她跟外公还有舅舅表兄们一起过完了最后一个团圆的中秋节。而我,和我的哥哥,因为要上课而只好留在了空荡荡的家里,我们在邻居家里渡过了这个节日。也从那次中秋节开始,我们一家四口再也没有过过团圆的中秋节。因为这次中秋节之后几个月,春节到了,这一年的初春十分寒冷,新年的喜庆没有留住外婆,被无情的病魔折磨了几十年的外婆还是离我们去了。 那是大年初八的夜晚,父亲接到了加急电报,外公在我们家还没电话的情况下用最快的方式通知了外婆去世的噩耗。深夜里母亲匆匆收拾了行李,和熟睡中的我们告了别就出了家门。我朦胧中听到了母亲的声音,但我没有在意。等到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我看到了桌上的字条,于是明白了一切。母亲让我们兄弟俩待在家里,因为马上开学了不能耽误,一些日常家务也需要我来做。我知道母亲不忍心让我看到外婆去世的模样,就像我不想看到爷爷去世的模样一样,这将会是对年幼的心灵巨大的打击。母亲的做法是对的,但我无法忍住内心的悲伤,我披上外衣独自到了院子里,那时外婆搂着我晒太阳的地方,银色的月光洒落下来,在寒冷的深夜里,更加显得苍白和冷寂。我捂住脸,呜呜地哭了起来,我怕吵醒睡梦中的哥哥,但我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这么哭了好久好久,后来累了就回去躺下了。后来的几天,我一边忙着家务和学校开学的事情,一边期待着父母的回来。 四五天后,父母回来了。他们跟我讲述了外婆丧事的一切。母亲说,外婆已经骨瘦如柴了,按照当地的风俗,人们在棺材里填满了石灰,艰难地把棺材送到了高山上的墓地。她总算安息了。 后来外公在信里告诉我,外婆临终前嘱咐了我一句话:好好读书!这是外婆对我的遗言,也是她对我一直的期望。后来我努力,我尽我最大的努力,我做到了。读书道路上无数艰难坎坷,我没有惧怕。感谢外婆,没有她的叮嘱,我不会走到今天。 一直到我大一的时候,我决定该去看看外公了。于是凭着自己在小学四年级的记忆,不管自己还是第一次出远门之后的第一次回家,我绕道一个陌生的地方宜春,从那里坐上了陌生的班车转过一道道山梁和悬崖,来到了久违的外公家。外公的身体大不如前,我耐心地陪着他过完了年。我心里一直在盼望着天晴,因为只有天晴路好走才能上山,只有爬上山顶才能到达外婆的墓地,给她老人家烧上迟到的一炷香。可故乡的天气就是这样,下起雨很难等到天晴的时候,我等到了年初四都没有等来,只好遗憾地回家了。 之后,大三那年,我再一次绕道吉安回了外公家。这一次是趁着天晴赶过去的,在外公家只有匆匆的三天,但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我跪在外婆的坟前,伴着香烛纸钱向她道了歉,原谅不孝的外孙未能及时来看她,我也向外婆汇报了自己学习的成就,我想她在九泉之下会很欣慰的。 愿外婆安息!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物素描】:爷爷
luohuiqian 2008-11-22 23:27
我八岁之前的记忆仿佛被谁抹去了似的,我所了解的幼年时代的我都是从父母等人的口中得到的。而我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地去回忆,脑子里总是空荡荡的,仅存的几件事情,却无一例外地与爷爷相关。似乎我那段岁月紧紧和爷爷联系在了一起,而当爷爷离开人世的时候把我的那段记忆也带走了,只留下和他相关的部分。 村里人都说爷爷僵,意思是很刻薄专横。可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是极其和蔼慈祥的,他待人似乎很少有专横的时候。家里的厅堂里悬挂着爷爷的遗像,那是堂兄画的,一个冬日的黄昏,爷爷端坐在一块蓝布面前,堂兄用他的画笔仔细勾勒出爷爷的轮廓,我在一旁不解地看着他们,夕阳余晖的映照让爷爷苍老的皱纹更加苍老了。在堂兄传神的画笔下,爷爷的形象也就永远定格了在我的记忆里:满脸的皱纹是背景,头顶上戴的是顶黑色的棉帽,最突出的特征是两只眼睛,有一只深深凹陷了下去,显露出苍老的呆滞,轻咧开的嘴里露出残缺不全的门牙,短短的胡茬代替了长长的胡须。这就是爷爷的形象,一个简单而普通的农村老人。 爷爷很勤劳,80多岁的人了,还帮着家里做家务。家里猪草都是爷爷出去割来的,还要亲手剁碎。母亲说有一次爷爷太累了,剁猪草的时候居然就坐在小矮凳上睡着了,手上还握着菜刀,险些砍到了自己。听到这些,每每我看到爷爷做家务就担心他,可爷爷很神奇,从来没有耽误一次家务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事故。 而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只给我留下了三个画面,至今都历历在目。 第一个画面是在家里的大门边,那时家里还是土墙围起的院子,大门边放着一台石磨。爷爷佝偻着背牵着我在院子里玩,不知咋地,我突然一屁股坐到石磨上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喊着要爷爷背我,否则我就不起来了。爷爷那脆弱的身子骨当然背不起我了,但一时又没有办法,怎么劝我都哭不个停,爷爷没办法了,只好说:好好好,那我就来背你吧,别哭啊!于是爷爷吃力地蹲下,用他那弓形的脊梁靠近了我。我高兴地趴到了爷爷的背上,一下子就破涕为笑了。爷爷勉强撑着摸到了门槛边,大口地喘着粗气。这时刚从田里回来的父亲看到了这一幕,他惊慌失措地一把把我拽了下来,很生气地赏了我一巴掌。爷爷却笑着拦住了父亲的第二巴掌,说:孩子不懂事,由他去吧,别怪他了!从那刻起,我和爷爷的亲昵关系就建立了。 第二个画面是分月饼。80年代我家里还很穷,每到八月中秋吃个月饼都很奢侈。唯有爷爷他能得到不到十块月饼,那是姑姑还有两个堂姐孝敬他的。月饼装在他的铁盒子里,放在他床头。哥哥有时忍不住了就进去里面撬开铁盒想偷一个,可他从来没有得手的时候,爷爷总是拿根鞭子追他出来。而我则眼巴巴望着那个铁盒,唾沫直往肚子里咽,却没胆子动手。爷爷看着心软了,就从盒子里掏出一个月饼来,掰成几块,我往往能得到近半块,而哥哥只能有一小块。有时哥哥伸手来抢我的,爷爷免不了要给他顿鞭子。我知道爷爷都是疼我们兄弟俩的,年龄比我们大二十多岁的堂兄不在家,他就我们两个亲孙子,不心疼我们还心疼谁呢。不过我是最弱小的,所以爷爷总是偏袒我。其实铁盒里的月饼他自己也舍不得吃,总是小心地保存着,一旦我们兄弟俩闹要吃的时候,才拿出一块来分。不到十块月饼,却能保留好几个月。直到后来月饼都长毛了,爷爷也没发觉。堂姐过来帮他取出最后的几块月饼,洗干净切好到油锅了炸一下,然后端出来给大家分了。那一小块炸月饼,就成了我一辈子难忘的美味佳肴。一直到我长大后,我对月饼都存在一种无比的眷恋之情。虽然已经有十年多没有和家人一起团圆在中秋月圆之夜共品月饼了,但每次中秋我总要自己买一块月饼,对着月亮想念家里的亲人,怀念我的爷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三个画面是爷爷去世那天。那应该是一个冬天,父亲如往常清早就给爷爷送早饭,可这次父亲进去后就默默地出来了,对母亲说:老头子死了于是整个家里顿时就沉在一种哀悼的气氛中。母亲、姑姑和堂姐这几个家里的女人跪在爷爷床前,嚎啕大哭。而父亲和大伯则请来了村里年青人帮着收殓。我没赶进去看,我怕看到爷爷死去的模样,只是远远从门外瞟到爷爷在床上躺着一动不动,这下爷爷是彻底僵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生命的终结,我没有哭泣,只是默默地独自在院子了转了一圈又一圈。转累了就靠在门边的石磨上,呆滞地看着外面。这时还不懂事的小侄蹦蹦跳跳地过来,似乎有点幸灾乐祸地笑我:你爷爷死了哦!你爷爷死了哦!你爷爷再也回不来了!我顿时意识到爷爷和我永别了,悲伤在嘲笑面前化成了愤怒,我生气地攥紧小拳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向他头上挥去。侄子捂着受伤的额头哇哇地哭着找堂兄去了,而我却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我推开大门一路狂奔到了禾场上,眼里噙着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地流了出来。就这样,我哭了整整一天,下午回来的时候爷爷已经被盖上了白色被单,脸也被黄纸蒙上了,母亲等人的哭声已经沙哑,而父亲等人则忙碌着将爷爷遗体移到正家祠堂做法事。法事一共做了三天两夜,闹腾的锣鼓声和着女人们的哭声响了三天两夜,而我在这三天两夜里再也没有哭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哭过那一天后就再也哭不出来了,或许爷爷不想让我留下太多悲伤的回忆吧。法事最后一天,爷爷的遗体装进了棺材,我们一家人披麻戴孝地围着他做最后的告别,我不敢靠进棺材看爷爷遗容,却不小心让孝布碰到了蜡烛着火了,幸亏母亲在后面及时扑灭,否则我就对不起爷爷在天之灵了。之后,长长的棺材钉把棺材封上了,送葬的队伍把爷爷推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墓穴,我不知道为什么爷爷不和奶奶葬在一起,但是爷爷的墓是我在对门岭上最容易找到的。一阵鞭炮和哀哭之后,墓穴的门被封上了。从爷爷死的那一刻到这一刻,我都没有看一眼他死后的模样,我害怕看到爷爷那沧桑的脸,我害怕和爷爷面对面永别。堂兄在守夜的时候给爷爷照过最后一张照片,据说躺在棺材里的爷爷很慈祥,爷爷是微笑着离开人世间的,这或许也对我有点宽慰吧。 总之,就这样,爷爷走了,带着他一辈子的辛苦劳累,走了。爷爷的离开,也带走了我的记忆,从此我那段年月的回忆就留下了这三副画面。 那一年,爷爷八十五岁,而我只有七岁。 第二年的春天,我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 (注:按照农村的惯例,里面的年龄均指虚岁。)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20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赣南客家方言【From 孝年兄】
luohuiqian 2008-11-22 22:51
http://huangxiaonian.blog.hexun.com/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考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成分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赣南的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一)分布特点 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 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交叉小片是几个时期迁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响较大。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集中的地方,他们迁来的时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习惯,保留了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色。 在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方言的一些特点。例如:宁都的肖田、东韶两乡,因与赣方言区的南丰、宜黄、乐安等县接壤,故其方言赣语的成分很浓;会昌的周田乡一带,因靠近闽西,其方言与武平客家话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龙南的杨村一带则与粤东和平县相邻,其方言亦与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游仙一带,地接南雄,方言与南雄相似;崇义的丰州一带,与湖南汝城为邻,其方言亦与汝城相近。 (二)词汇特点 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 话。 〔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 话就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 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已独有的特色。 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如: 被(被子) 皮(皮肤) 晓(知道) 地(坟墓) 禾(稻子) 衫(衣服) 雹(冰雹) 岽(山顶) 坳(山窝) 屋(房子) 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单音词大量复音化,由单音词为主发展到复音词为主。据此,可以说客家方言的词汇的面貌比较古老。 2、意义范围比普通话更大的词多。如: 眼:在赣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脐眼等等。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屎: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称许多排泄物和脏物。例如耳屎、鼻屎、眼屎、烟屎(烟斗里的油膏),还有脑屎(脑髓)等等。 讨: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之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别人打、讨人嫌)等意思。 跌: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丢脸也叫跌(跌面子)等等。 3、有丰富的同义词 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同义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如: 买:方言除了用买表示购买的意思之外,还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其它的说法。例如: 称盐(买盐) 籴米(买米) 舀油(买油) 斫猪肉(买肉) 剪布(买布) 点药(买药) 捡豆腐(买豆腐) 在这里,称、籴、舀、斫、剪、点、捡都是买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收:方言除了用收表示收获农作物之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说法。例如: 摘木梓(收茶子) 捡豆子(收豆子) 扒花生(收花生) 扳萝卜(收萝卜) 割油菜(收油菜) 打黄麻(收黄麻) 挖荸荠(收荸荠) 在这里,摘、捡、扒、扳、割、打、挖等虽然是不同的收获动作,但同有表示收的意思。 4、多有词头词尾 赣南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了乡土气息。 (一)词头阿、老 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主要分布在环形片的三南、寻乌一带和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地区。如: 阿公(祖父) 阿婆(祖母) 阿爸(父亲) 阿叔(叔父) 阿哥(哥哥) 阿姐(姐姐) 老:遍及于全地区,除了可用于称人的词外,还可以用于一些称物的词,有不少是与普通话不相同的。例如: 老叔(叔叔) 老弟(弟弟) 老妹(妹妹)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表(表兄弟) 老庚(同年) 老华(同郡望) (二)词尾头、公、牯、婆、嫲、佬 头:多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如: 石头 墙头 砖头 钵头 镬头 肩头 灶头 晏(an)昼头(上午) 下昼头(下午) 夜晡头(晚上) 懒骨头(指人懒惰) 叫化头(乞讨者) 猪牯头(公猪) 鸡公头(公鸡) 公、牯、婆、嫲: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前两个表阳性,后两个表阴性。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婆、嫲则用于一切动物。如: 鸡公 鸡婆(嫲) 牛牯 牛嫲(婆) 猫牯 猫嫲(婆) 鸭公 鸭婆(嫲) 猪牯 牛嫲(婆) 鹅公 鹅婆(嫲) 狗牯 狗嫲(婆) 指人时,多为外号,含鄙视意味。如: 矮牯(男矮子) 石头牯(男性外号) 鼻脓婆(经常挂着鼻涕的女人) 佬:指称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如: 打铁佬(铁匠) 打石佬(石匠) 剃头佬(理发匠) 撑船佬(船夫) 有时亦往往在一些亲人称谓后面加上佬、婆,以示亲密,如: 丈人佬(岳父) 爷佬(父亲) 叔佬(叔父) 舅佬(舅舅) 丈人婆(岳母) 老大婆(大嫂) 大姨婆(大姨娘) 5、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 有些古语词,普通话口语已不用了,只在一些书面词语中出现,但在客家话中却是常用词。例如: 客家话称黑色为乌,乌为古语词。《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身上披着黑色的外衣,手里拿着耕地用的农具,做将士的表率)。 称脸为面,面为古语词。《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老妇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称稻子为禾,禾为古语词。张舜民《打麦》诗:麦秋正急又秧禾(麦子收获正忙的时候水稻又要插秧了)。 称绳子为索,索为古语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关木索,被菙楚受辱(戴上刑枷,用绳子绑着,被鞭子抽打,蒙受耻辱)。 称吃为食,食为古语词。《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吃东西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称早上为朝,朝为古语词。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称白天为昼,白天的上午叫晏(音an)昼,下午叫下昼,昼为古语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于绹(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 称跑为走,跑得飞快叫走得飞快、走得狗赢(比狗还跑得快),走为跑的古语词。《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子跑的太快撞到树杆上,折断了颈而死亡)。 称走为行,如俗语慢慢行(音hang),先进城(音sang),行为走的古语词。李商隐《瑶池》诗:八骏日行三万里(八匹骏马一天可以走三万里)。 6、颇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词语 赣南客家方言中有一部分独特的词语,颇能体现地方特色。就它们的分布来说,有些是全区性的,有些仅在某些区域使用。如: 点心(稀饭) 番瓠pu( 南瓜) 字管(毛笔) 调羹(汤匙) 电油(干电池) 寿木(棺材) 单子(药方) 点茶(抓药) 闭痧(中暑) 驳嘴(接吻) 唱戏文(演戏) 打野话(胡说八道 猪利子(猪舌头) 猪旺子(猪血) 矮婆车(小轿车) 狗婆蛇(四脚蛇) 吊楼子(阳台) 做好事(办喜事) 讨新妇(娶儿媳妇) 有好事(怀孕) 心气痛(胃病) 驳电火(装电灯) 花边(钱币) 汽划子(小火轮) 响雷公(打雷) 天狗食月(月食) 鳌鱼转身(地震) 冇动冇爽(没有行动)清汤寡水(汤粥很稀) 喷天烂臭(臭味很大很大) 拱屎操尿(捣乱不停) 经得扳(韧性、耐力好,持久性强) 这些词语,是赣南客家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赣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二)句法特点 与普通话相比,赣南客家话在句法上亦有一些显著特点。 1、紧、稳、等等表时态的词放在动词的后面: 紧 食紧饭(正在吃饭) 于都、瑞金、龙南、大余等地 稳 食稳饭(同 上) 上犹、崇义、赣县、会昌等地 等 食等饭(同 上) 赣南其它地区 2、否定副词呒相当于普通话的不;呒曾相当于未曾;呒要用于中心片,相当于普通话的不要,环形片则说呒爱(nao)。如: 该介(gai)妹子呒标致(这个女孩不漂亮) 该碗菜呒好食(这碗菜不好吃) 呒曾读过书(我没有读过书) 佢呒曾去过北京(他没有去过北京) 你呒要拱屎操尿(你不要捣乱) 你呒要理佢(你不要理他) 3、表示程度的副词多、少总放在动词的后面: 食多滴(多吃一点) 着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 话(wa)少两句(少说两句) 着少滴裳衣(少穿一点衣服) 4、添相当于普通话的再,用在句末: 等下添(再等一会儿) 食一碗饭添(再吃一碗饭) 打一场球添(再打一场球) 看一场电影添(再看一场电影) 5、倒相当于普通话得到的到,用在句末: 看得该场球赛倒(看得到这场球赛) 买得恁多东西倒(买得到这么多东西) 考得北京大学倒(考得到北京大学)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鸟鸣林幽幽
luohuiqian 2008-11-6 23:47
在中小学的课文里,有很多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但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有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里面太多的故事和我们童年的生活类似了:在课桌上刻早字、人形何首乌、化为美女的毒蛇等等。其中最有趣的却是捕鸟的场景:用一根木棍支起一个圆箩,下面撒下谷粒,在木棍让绑根长长的细绳,人牵着绳那头躲在暗处,等着鸟儿飞来啄食谷粒,然后顺势一拉,圆箩就把鸟儿给扣在里面了。虽然这种捕鸟方式在雪后最有效,可在常年难得下大雪的家乡,我们还是时常采用这个方法捕鸟。 捕鸟是很需要耐心的工作,你甚至要屏住呼吸很久,听得见自己心跳扑腾扑腾一下一下,期待那些笨鸟儿入罗网。想到罗网,又让我想起罗姓起源。实际上,远在三皇五帝的年代,在中原山区居住着一群族人,他们靠捕鸟为生。捕鸟的方式很奇特,在两颗树中间支起一张网,然后把鸟往网的这边赶,鸟钻入网眼后就只有束手就擒了。(靠这种土法就可以维持生存,古代鸟资源的丰富可见一斑。)这便是罗网的来历,罗就是网,网就是罗,不过一般指捕鸟的网叫罗。后来颛顼的孙辈祝融氏封国,就封了这个区的人为罗国。罗国因战乱被灭国,但是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就封自己为罗姓族。插叙这么一段传说,无非是要说明,捕鸟其实在罗家里还是很有传统的。可惜传统归传统,到了我们这一百八十多代后,捕鸟只是孩童的游戏而已了。 对于童年,大家都对鸟儿这种活泼生动的小动物而喜爱。捕鸟对小孩而言,大部分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养鸟,好玩。养鸟确实很好玩,你可以喂鸟儿米粒或者虫子,每天看着它,听着它叫,很是欢喜。哪也是对同龄人炫耀的资本。 故乡的鸟种类繁多,最多的当属麻雀。记得童年时候,楼上的谷仓里常常招来麻雀,有时我们故意开着窗户引来许多麻雀,然后悄悄摸上楼去关闭门窗。接着那些麻雀全成了瓮中之鳖,乖乖入笼了。那时几乎每天都能喝到鲜美的麻雀汤,比起养鸽子吃乳鸽来要实惠方便的多。当时麻雀数量之多是不可估量的,只记得黄昏时分,池塘边的大树和竹林里上总是堆满一树的麻雀,而禾场附近一群群麻雀飞回来就像黑压压的乌云一样,叽叽喳喳,闹的整个村庄都听得见。有一年冬天有罕见大雪,麻雀被冻死了好多,池塘上漂满了麻雀的尸体。而后来气枪打猎者横行加上农药的毒害,麻雀曾经消失过三年,三年里几乎一声麻雀叫都没听到过。即使当年灭四害也没绝迹到这地步!不过麻雀是通人情的,过了一段时间,国家开始禁猎,麻雀也回来了。如今虽然麻雀数量不再那么多,可依然是叽叽喳喳,闹腾的很。 还有很多的鸟儿,比如喜鹊,我们叫它寺观鸟儿。它是报喜的,不可以随便捕杀,杀了喜鹊是要遭报应的。即使是偶尔被喜鹊撒了泡鸟粪在脑袋上,哪说明自己要遭灾。为了化解这个凶灾,需要拿家里的一只破碗,到各家各户去讨满一碗饭菜,据说还要蹲在茅坑边吃完,这样才能彻底化祸保平安。这虽然只是传言,不过我确实亲眼见了不少人这么做过。还有就是乌鸦,是个报丧的鸟儿,那是可以随便打的,可是人们一般不吃它的肉,因为不吉利。不过乌鸦是食肉鸟类,肉质确实也不好,很少人愿意抓乌鸦来吃,更不用说养了。乌鸦是笨鸟,只会栖树枝而憩,连造窝都不会。还有就是杜鹃,我们也叫它布谷鸟。春夏之交的时候,布谷鸟就在稻田里布谷、布谷地叫。布谷鸟也有个美丽的传说,说是雄布谷鸟总是在田叫,一直要叫到嘴角流血不止,血液会引来水蛭,这样才能给爱慕他而前来的雌布谷鸟饱餐一顿,有足够的营养喂养它们的下一代。为此,布谷鸟甚至成了梁祝式爱情的化身。田里还有野鹤,常常看到它们信步闲逛,很是悠哉,野鹤很难捕捉,机灵的很,常常一上前一动静就飞了,为此田里才有些简易的稻草人。田里还有鹌鹑,我们叫它们田鸡,这里的田鸡却不是青蛙。田鸡一般在割稻子的时候会遇到,成年的田鸡会飞,但是飞不高,要反应敏捷的人才能抓得到,很多时候见到得都是小田鸡,毛茸茸的就像小鸡,只是大都毛是黑色或者黑黄相间的。最有意思的是竹林里面的鸟,种类很多。比如八哥,居然真的有的人抓到了而且教会了它说话!哪在童年的伙伴面前确实是一份无比的荣耀。还有猫头鹰,抓猫头鹰很简单,只要眼睛尖看出它栖息的树枝,到了白天等它睡觉的时候,使劲一晃树枝,它就倒栽葱掉了下来,用个网兜接着就可以了。猫头鹰可以抓回家放在谷仓里,抓老鼠可是它的绝活。还有其他很多鸟儿,各有千秋,煞是有趣。 在家的时候,很喜欢漫步在林间,倾听一声声鸟鸣,或者步入山林,和鸟儿一起一唱一和,很是好玩。只是这种闲情逸致随着生活的茫茫忙碌而逐渐淡化了。很想很想,再回去那深山老林,体验那鸟鸣山更幽的感觉。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蛙鸣稻花香
luohuiqian 2008-11-6 23:4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辛弃疾的词,描述的正是江南西道的夜晚。 童年时代在家最爱听的就是那阵阵如涛声般的蛙鸣,呱呱呱 呱呱呱咕咕咕,给宁静的夏夜带来动人的乐章。我喜欢饭后走出院门,看田里群蛙蹦蹦跳跳和声歌唱。当然还有偶尔远处的几盏手电,那些其实不是路人,他们是照青蛙的,把手电的强光对着田里的青蛙一照过去,它就呆着不动弹了,这时你可以轻而易举地上前抓它入袋。一个晚上照青蛙人的收获,一般都是十几斤青蛙。不过照青蛙并不有趣,而且需要胆量和技术,对我们孩童而言,最喜欢的还是钓青蛙。 蛙在我们客家方言叫做拐或拐子。所以钓蛙就叫钓拐子。每逢春末夏初一直到秋天,都可以钓拐子。钓拐子的人大都是七八岁到十二三岁的孩童,因为只有年龄足够大才学的会钓技,而长大读中学的人大都会有别的兴趣。那个季节里,每到太阳要徐徐下山的时候,我们就三五成群拎着钓具汇集在一起,走向田边地头,在田垄和水沟里寻找蛙的踪迹,而天黑之前赶回家往往是满满的一袋成果。 说到拐子,首先要明确的是,其实蛙是有很多种类的,青蛙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所以钓的拐子,不仅仅是青蛙,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蛙。比如,肚子发白背上青皮带有黄条纹和黑斑点的是青蛙,而白肚浅绿背带有许多小麻点的是麻蛙,皮肤粗糙带有更多麻点喜欢在水里的则是沙蛙。 钓拐子的工具很简陋,首先是钓竿,一米多到两米的直径一厘米左右的竹子就可以,细端做头,上面用棉线绑紧,余下一两米棉线就是钓线了,如果是高手,一般会用很长的竹竿还有耐用的尼龙线。其次是装蛙的口袋,找一个塑料袋,长约一米宽约二三十厘米,没有就用油纸或者布袋,上面用一个铁丝做一个圆圆的箍口,把袋子边缘缝在铁丝上,铁丝再做出一个柄来持拿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关键东西诱饵。诱饵可以是植物的花瓣或者花蕊,一般用南瓜的雌蕊。当然,如果钓上来一只大小合适的拐子,就可以另作诱饵了。这个诱饵听起来是可怕而震惊的,那是用整个蛙腿做诱饵,蛙腿独特的腥味能诱惑不少拐子上钩。有时也可以用蚯蚓或者小虫子做诱饵,但是抓起来都太麻烦,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蛙腿。拐子们也真够可怜的,他们同伴的腿,却挡不住诱惑上前扑食。 钓拐子的技术也不难,先找到可能有蛙的地方,一般是草丛和水沟里,还有稻田、花生地、堆积的稻草等等地方都有可能,一般阴冷潮湿的地方都有可能。然后手持钓竿,甩出钓线尾端的诱饵,准确落在那块地方。轻轻提拉钓竿,诱饵就会随着钓竿上下跳动,就如一只活蹦乱跳的小虫,青蛙的眼睛只对活动的物体看的见,所以腥味吸引他们前来而跳动则让他们误以为是虫子。待蛙儿慢慢靠近,它会先试探一下是否是真的虫子,只要你沉住气继续提拉钓竿,但是要放慢节奏,拐子就一定会上钩。钓蛙和钓鱼不一样的是,诱饵上是没任何钩子的,就是用棉线绑好的一只蛙腿。所以,一定要瞅准了拐子咬饵的时候,在它犹豫一阵子后就会一跃扑上去张嘴囫囵吞下诱饵,这就是要说时迟、那时快的功夫,瞬间使用手腕发力挥杆而起,利用钓竿细端的弹性,带动棉线连着下面的拐子,飞出那片草丛,然后伸出左手口袋,让拐子准确从口袋入口飞入。一旦拐子入袋,它就回天乏术了,任它蹦跳都无法逃脱出去,当然,除非你口袋下面有个洞。有时最郁闷的就是钓了一下午拐子,回家后发现口袋里寥寥无几,居然是有个小洞让它们统统逃跑了。 最容易钓的拐子就是那种麻蛙,一般稍微一引诱它就能上钩,而且死死咬住不放,钓起来后很轻松地放入口袋,有时还有抖几下它才舍得放掉。麻蛙的脑袋小,大概是智商低罢!而青蛙就不一样了,青蛙是非常聪明的,它往往很难受到诱惑,即使出来也要试探很多次才会放心吃下饵,而且吃也是小心翼翼,一旦听到任何声响,它都会立刻跑走。所以钓拐子时候一定要平心静气甚至摒住呼吸等着蛙们上钩。最可恨的是一种叫犁头蛙的,体型和青蛙类似,但是却是黑色的背脊白色的条纹,让人看了有点害怕。犁头蛙不容易上钩,却非常喜欢来试探你的诱饵,它好像是好奇一样,又生性多疑,决不一口咬下诱饵,而且不容易被吓跑。往往它会折腾得钓蛙人失去耐心,况且据说这种蛙有毒,大家也就避而远之了。还有沙蛙和树蛙也会吃诱饵,但是所见不多,树蛙又大都爬在树上,我们也很难发现。最恶心的是癞蛤蟆,当然它们靠吃蚊子等为生,我们叫它们为蚊拐,它们也偶尔回来抢诱饵,而且一旦过来,其他蛙就避开了。癞蛤蟆生命力顽强,被一个成年人踩上去都能活下来,据说这就是所谓的蛤蟆功!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钓真正的蛤蟆。蛤蟆也是蛙类,只是它们背部是许多青色细条纹,粗糙的很,身体呈扁平状,个子大。小蛤蟆都有半两左右,大的有四两到半斤,常见的都是二三两左右的。钓蛤蟆用的钓竿要特制的竹子,一定要韧性极好且长,而钓线则是用粗的尼龙线,就是钓鱼的那种,至于诱饵,用蛙腿就太小了,一般用整只活的沙蛙。找蛤蟆的住处也需要敏锐的判断力,找到后远远放下诱饵,等待活沙蛙跳动在蛤蟆洞口。蛤蟆是非常聪明的,比奸猾的犁头蛙还有聪明许多,它不只是尝试,也要考验耐心,等待很久才会出洞,出来再试探,试探后又回去,然后再出来,最终它做出判断这是食物并且安全的时候才下定决心,一跃而起扑将上来。一定要看准时机,在蛤蟆完全吞下沙蛙时候起钓竿,否则蛤蟆口大容易松口,半途就掉下去了。而且手一定要会瞬间发力,让蛤蟆随着你想要的方向飞过去,另一只拿袋子的手也要准确定位,即使蛤蟆松口,也能接住。会钓蛤蟆的人实在不多,技巧太复杂,关键是需要娴熟,而且过程麻烦。对小孩而言,早失去了耐心。所以钓蛤蟆的都是大人,村里有个哑巴,是钓蛤蟆高手。在 系列我已经对他有过描述。我们常常躲在树后看哑巴钓蛤蟆,心里是由衷的羡慕。后来哑巴神秘消失了,或许是记忆里不再清楚他到底去哪里了,只剩下他那徒有四壁的墙还有墙角的钓竿,静静地伫立着,静穆着,诉说着沧桑的故事。钓拐子也会遇到可怕的事情,比如钓上来一只长长的物体,有时是一根树枝,有时是一条黄鳝,更有时是一条毒蛇。我第一次钓拐子就钓过蛇,没看清楚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就丢下钓竿头也不回地跑了。后来缓了好多天,才愿意和哥哥一起继续去钓拐子。钓拐子的乐趣就在于,你可以欣赏落日的黄昏,你可呼吸稻花的香味,你也可以提着蛙袋到处瞎逛,你甚至可以在河边烧起篝火烤蛙腿吃。那份快乐真是无与伦比的,而一傍晚下来,钓的拐子装了满满一袋子沉甸甸的,就是一种成就感。 钓来的拐子一般都喂家里的鸡鸭,因为个体不大,也能让鸡鸭更加壮实。而青蛙和蛤蟆一般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炒蛙腿曾经也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的一道菜。蛤蟆后来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从此不再有人敢于杀掠,市场上也很少见到。青蛙也是,偶尔在市场上见得到,但大都是饲养出来的。后来有了美国牛蛙,靠吃蚯蚓为生,个体大有分量,曾经风靡过一阵子。再后来,随着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拐子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而家里的鸡鸭都改用饲料喂养,也有足够的米糠给它们吃,钓拐子渐渐失去了意义,因此钓竿就堆在了墙角长满了蜘蛛网。如今,环境污染已经异常严重,小河和水沟的水都不再纯净,而农田又被建筑用地占据不少,剩下的农田作物也单一,拐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只有哪些人烟稀少的地方,能听到大片的蛙鸣。也许再过几年,这个声音也要划入记忆了。 后来听说青蛙身上有许多寄生虫,一种裂头蚴就能在一只青蛙里面繁衍数百上千个子孙,而它形状像一根白色的棉线,往往误以为是青蛙的筋,需要仔细看才能发现头部。活的裂头蚴能在人体肌肉里乱钻,曾经有新闻报道说某人吃蛇,一只裂头蚴钻到了大脑里面,整天痛不欲生,精神不受控制。这是可怕的,吃野生动物给人带来的报应。后来的大力宣传和倡议,青蛙也从餐桌上消失了。回家收割稻子的时候偶尔会抓到青蛙,可大都是放走或者喂鸡。 现在的孩子,有了许多新鲜的游戏方式,钓拐子的艰辛让他们望而却步。于是,钓拐子的故事,就此渐渐消失在暮色里。或许,若干年后,我们还能:稻花香里听蛙鸣,一片浮想联翩。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采桑子
dewyeyed 2008-11-5 10:30
采桑子-秋凉 秋尽京华谁相忆,杨槐萧萧,乡途迢迢,云栖六合烟梦遥。 微凉更怜月胧明,莫愁桃夭,惟叹魄皎,南雁归去添寂寥。
个人分类: 书为平生添花锦|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回忆】故乡的春天
luohuiqian 2008-11-4 22:17
时隔多月,终于决定给 合上扉页了。然而,这段回忆并没有结束,故乡是扇没有围墙的记忆之门,一旦打开,就永远也无法走出这片空间;这些文章并没有写完,故乡是本厚厚百科全书,即使用几辈子,你也读不完;这段感情绝不会淡去,乡情是植在内心深处的老根,永远都触动你那思念的心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很深沉 故乡情怀未必仅流于文字就能表达的,当我发现这份爱已经远远超越泪水和文字的时候,我决定写结语了。是该给这十五篇文章画上一个句号了,这份回忆,告一段落吧! 今年离开故乡之前的第三天,立春。清晨的爆竹声闹醒了熟睡的我,强睁着朦胧的眼睛把迎春接福的横批贴上大门,用爆竹的喧嚣迎接这新年的第一缕春风。遵照历年的习惯,立一只生鸡蛋在桌面上,我默默地祈祷这个辛劳的本命年能屹立不倒。早饭后就匆匆奔赴火车站买车票,三天后,我离开了故乡。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一眼久违的故乡之春,就得挥泪告别,尘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转眼之间,北京又迎来了新的春天。2006年的春光分外明媚、春花异常灿烂、春风更是拂面,然而我更多的是闷在实验室,继续我那辛苦而无尽头的实验。每当午饭后匆匆从食堂回到实验室,步行十米不到却贪婪地呼吸着这迷人的花香,我愈发向往故乡的春天。那已经在回忆里只剩下轮廓的美景,仍然是那么诱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从这些诗句里,也许能窥见故乡春天的一角。然而故乡的春天,却无法用词句形容。只有那份温馨的美丽,能够润入心扉。 还记得门前的垂柳吗?十几年前亲手栽在塘边,如今已然是棵大树,嫩绿的柳叶缀在婀娜的柳枝上,微风徐来,荡漾起一塘春波,映照出她美丽的身影; 还记得那片绵绵的春雨吗?粘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恼人的雨丝总是不停地拨动你那意乱的心绪; 还记得田里那阵阵蛙鸣吗?为了迎接春天,它们不辞辛苦地谱奏了一曲又一曲的交响乐; 还记得小河里的淙淙的流水吗?夕阳下鳞光闪闪,鱼虾们快意地享受这春水的温暖,鸭子在欢乐地歌唱; 还记得草丛里的流萤吗?点点的萤光嵌在黑夜,调皮地飞入你的房中; 还记得夜空中那弯弦月吗?薄纱般的浮云是舞台,闪烁的星星是背景,月里翩翩起舞的嫦娥是春的使者; 还记得漫山的野花还有那望不到头的黄茫茫一片油菜花吗?这片缤纷的海洋让你陶醉,每每路过都要深情地流连; 还记得那脱蛹而出的蝴蝶吗?百花丛中有它们的轻舞飞扬,那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在缠绵,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 还记得 还记得 他乡的游子呵,你又还记得故乡春天的多少? 不要问我回忆里还有多少,我会告诉你回忆的结果就是思念; 不要问我思念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思念的画面就是故乡; 不要问我故乡在哪里,我会告诉你故乡将永远占据你的心灵。 轻轻的 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 漫漫长夜里 未来日子里\亲爱的你 别为我哭泣; 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 虽然迎着风 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的问自己\ 不是在此时 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不是在此时 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全集完)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28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故乡回忆】禾场拾忆
luohuiqian 2008-11-4 22:15
故乡,在我的孩童年代,有一个天堂。 天堂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 那就是我们的禾场,我们的快乐天堂。 禾场顾名思义,就是晒谷子的地方,一块平整的泥土地面,清理干净杂草、夯实土面就成了禾场。 全村小组的禾场都连在一起,因此禾场就成了一块巨大的泥土广场。 一年两次的农忙季节是禾场最热闹的时候,全村人都忙着在禾场上晒自家的谷子。早晨天刚朦朦亮,趁着太阳还没露脸的时候,就要挑着上百斤一担的谷子去禾场,用大扫帚清楚干净场上的一些杂物和浮土,再用耙子均匀地铺开谷子。这个活一般要两个人才干的了,我们家的谷子就是我们俩兄弟负责晒和收的。两个人轮流挑一担担的谷子过来,然后一起晒开。也不知道那时候力气怎么这么大,上百斤的担子走上十几趟也不嫌累,如今年龄大了、读书读多了,反而成了一个彻底的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大伙儿在禾场上一起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朝霞总是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最重要的是要从早上云彩的分布状况预测一天的天气情况,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天上鲤鱼鳞、晒谷遭雨淋,这些民谚就是例证。南方的天气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刚看着晴好的天气,一转眼的功夫看见远处山头一点乌云,随后飘来一阵轻风就下起了豆子般的大雨。晒谷子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这种情况,于是就要时时走到高处去看,远方山头有一点变化就要忙的手慌脚乱,喊一声:要下雨了!大家就扛着扫把和木铲冲向禾场,于是一阵灰尘冲天,不到二十分钟,禾场的谷子就必须收起来,动作慢一点的就等着被水冲走干着急跺脚了。有时候老天爷也会跟大家开开玩笑,远处都闷雷阵阵了,这边就是滴雨未下,等你收完了谷子,乌云也飘走了,放开一片蓝天和骄阳,于是只好忙不堞地重新铺开谷子,可往往等你刚铺好谷子,突然不知哪来的一小片乌云,撒娇似的给你来一阵小雨,这时可是后悔都来不及了。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一天晴好,那就不时地上禾场翻一翻谷子就可以了,等到黄昏时分,气温开始下降了就挑空箩筐上去收谷子。收比晒更累人,灰尘漫天飞,收完谷子每个人都是满身灰,鼻腔里都是乌黑的,嘴巴里也沙沙作响。收到各个箩筐后还要挑回家。如此还要重复十多天,几十担谷子反复晒完才算收工,晒谷确实是一件辛苦劳累的活! 对于孩子们来说,晒谷的劳累却是体会不到,或者被另一种快乐所掩盖了。孩子的任务主要是扛一下扫把,扫一一下谷子,然后装进箩筐里,不用挑担,就自然轻松多了。早上开始晒的时候,可以赤脚去体验青草上的露珠,可以托着下巴看那绚丽的朝霞,还可以到禾场周围的地方玩;中午守谷子的时候,小孩们就爬上禾场旁的柿子树,叉着腿,卷片树叶做哨子玩,或者在禾场下的池塘边钓鱼,甚至趴在伸在塘中心的树枝上抓泥蛇;傍晚收谷子的时候是最快乐的时间,一阵风卷尘起就收起了谷子,然后等着大人们用风车把谷子都扬干净,再等着他们挑回去,这个时间所有的小孩都是自由的,禾场上一片空阔,大家欢呼跃雀,玩起了游戏。男孩子大多玩些刺激的游戏,打打杀杀的,各个生龙活虎。女孩子就文静些,跳房子、踢踺子、跳皮筋、玩石子等等,可以玩的游戏实在太多了。记忆最深刻的是捉蜻蜓,漫天飞来飞去的蜻蜓,追着它们跑,就用小手去抓,很是快乐。还有就是钓虫子,禾场的土里面生活着一种小虫,钻在近十厘米的小洞了,找到它们的洞口,判断里面是否有虫子,然后探入一草根,就趴着地面盯着草根的动静,看着草根一点点地向外动,那就是虫子咬着里头在推草根,然后迅速捻住一拉就把虫子钓出来了,这种虫子不蛰人,但却可以哪来吓唬女孩子,也就成了男孩子们的法宝。 即使不是农忙季节,禾场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天放学回家,首先就是不约而同地到场上和小伙伴一起玩。孩子们的游戏很多,似乎永远都玩不完也玩不腻。回忆起自己的人生,也就那段天真浪漫、活波快乐的日子最开心了。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用发愁、没必要为将来想什么,唯一的事情就玩,尽情地玩。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对我来说,就是天堂的日子。 禾场里最多故事的地方,当然是那口公共的井。井沿上,孩子们坐在地上玩着各种游戏,这些游戏的工具都很简单,有石子、泥土、废纸都可以玩。井箍上坐的是大胆的小孩,多是孩子头之类。他们敢趴下井口去抠井里的苔藓,然后扔进水里喂那两条可爱的鱼。可怜的鱼,饿的慌不说,还要被孩子们捉弄。我们用钓青蛙的工具,伸入井里,一遍又一遍地逗它们玩,有一次我还一不小心把其中一条鱼给钓了上来,当然还是主动放回去了,因为它们是测试水质的,要是没有它们的活着,我们谁也不敢喝里面的水。 禾场的变化也很快,我上高中之后,渐渐地就没几个人在禾场上晒谷子了,大家都在自家院子里铺上水泥晒谷子,这样晒收都很方便。禾场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变得冷清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有了更新鲜的游戏,看电视、玩电脑、玩游戏机,更多的游戏把大家束缚在了家里或者网吧里,再也不需要一群孩子才可以玩,而即使玩起来,那些老土的游戏已经没有魅力了。禾场就这样一天天地荒芜,草都长到半个小孩这么高了也没人理会。我家的禾场最后借给别人,他家在上面起了一栋小洋房。禾场下的池塘,因为失去了灌溉功能也就填埋了。至于那口井,虽然还在,却没了井箍,井沿也破败不堪,鱼早就不知道被谁捞走了,井水还在,却无人问津。只有那棵歪脖子柿子树,还撑在那里,低声诉说着禾场的沧桑变迁。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回忆】冬日暖阳
luohuiqian 2008-11-4 22:13
北京的冬天着实可恶,整天窝在屋子里倒好,一旦出去就是呼啸的寒风,吹的鼻子耳朵生疼。即使是大晴天也是如此,天上的云彩都被西伯利亚的北风刮跑了,碧蓝的天空下阳光是刺眼的,一点温暖的感觉都没有,反而照的人难受,加上冷嗖嗖的大风,要是在外等公交站半个钟头就够你受的。于是从一栋楼里冲出去,赶紧冲入另一栋楼,马上关严实门窗,任那可恶的北风在外面鬼哭狼嚎。长此以往,憋在屋子里久了就想出去,哪怕是呼吸下新鲜空气也好啊。可这个愿望往往很难满足,随着干燥的空气骚扰越来越难受,人就越来越烦躁,无聊单调如死灰般的生活气氛闷在胸口,人一个个都没生气。这样的情形一年复一年地经历下去,就让我一年比一年更加怀念故乡,怀念故乡冬日里的暖阳。 故乡的冬日是温柔型的,刮风的时间极少,寒意虽也存在,可在阳光下足以驱得一干二净。空气也不是那么干到让你不知不觉会流鼻血,而是湿润的,敷在脸上很是舒服。 最惬意的就是晒太阳,太阳底下就是人们活动的地方。 吃饭的时候,左邻右舍一家老小都端着自己的碗筷走出家门,搬个板凳坐在屋檐前的阳光里。大家品尝着家人做出的佳肴,互相打探着别人家里做了什么菜,小孩一旦听到你家他喜欢的菜就必然端着他的碗过来,你只要给他夹上一点打发他就足以让他欢天喜地了。大人们更多的是互相闲聊,拉家常,一顿午饭也许吃上个把小时,大家吃饱了饭,晒足了太阳,才去干活。冬天的活反正不多,也不需要太赶,那么就多多享受这美丽的阳光吧! 读书的孩子们,喜欢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铺开自己的书本做起作业来。阳光一点都不刺眼,在温暖里做作业的效率也高。 在院子里父亲则常常摆起棋盘,和叫化哥等杀个痛快。旁边放点瓜子,泡壶热茶,坐着靠背椅,这样下它个几天都没问题,大家都过足了棋瘾。 除了下棋,打牌或搓麻将也是好的娱乐方式,过年后大家的主题都是休息。同学、亲戚、朋友来了,打几局牌是交流感情的好办法。 大家在暖阳下看书、下棋、打牌了一个上午,主妇就去做饭,喊一声吃饭了,热腾腾的饭菜摆上了桌子,让每个人心里都是喜洋洋的。在年初二,还会有美味的饺子呈上,更是让人口水直流。 冬天里的阳光下活动内容真是丰富多彩,让人回味和向往。 和夏夜的星空给人静谧和陶冶相比,冬日的暖阳给故乡的人一个宽阔的活动和交流的舞台,让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好好享受这丰收之后的喜悦,让大家憧憬明年的美好。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回忆】对门岭传说
luohuiqian 2008-11-4 22:07
对门岭上有几多白骨幽魂,恐怕没人能算的出来。这里是村里先人长眠的地方,岭上是一个接一个的墓地,墓里躺着我们村离开人世的人们。墓碑大多缺失,残存的几个也难以辨认,能看清的必定是近年来的新坟,当然也有个别全新的坟,那是空坟,就是坟主人为求死后心安而提前造好的。 对门岭上坟墓多,却不是只有坟墓。更多的是地,我们上坝孜罗屋差不多所有人家都在对门岭上分到过一小块地。之所以称为地,是因为和田不同,田是专指水稻田,而地或者土是称旱地的。地里一般是种菜、花生、番薯等,对门岭是岭,水很少,也只能种活这些作物。有着先灵骨骸的土地培育出来的花生和番薯和普通地里的就是不一样,花生往往小,但壳薄仁饱油多,红薯也小却饱满粉多。对门岭上还有不少链草,这种草最常见,无论土质如何总能长的郁郁葱葱。傍晚的时候,就有数头黄牛在岭上悠悠地啃着青草。对门岭的先灵还送给我们覃子,是一种类似木耳的黑色菌类,小时候大人带着上岭挂纸,就喜欢拎个筐捡覃子。这跟采野菜一样,是一种无比的乐趣。 岭的下面就是村里的小河,岭里的先人天天在这里注视着河坝冲下哗哗的水花。我祖父的墓就在河坝斜对面。墓不大,是三人的,里面却没有祖母,大概是祖母去世的早,我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匆匆离开了祖父,连个墓地也没及时准备好吧。祖父是在我八岁去世的,在我八岁以前的记忆里除了祖父,就再也寻不到什么内容了。这个墓和客家人普通墓一样,一个高一米多宽两米左右的墓门,旁边是矮矮的围栏,中间是块水泥坪,三口墓穴各有块墓碑,墓碑上刻着其子孙的名字,墓的上方一般会有字,左右两边是日、月二字,中间一般四个字,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流芳百世等等。葬墓的时候,需要将死者生前造好的墓墓门打开,塞入竹条至底部,棺材放在竹条上,送完灵之后推棺入穴再封门。死后的天地大抵就只如此了,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或云:村外多少土馒头,村中尽是馒头馅。生与死之间就是如此了。 京九铁路的修筑把对门岭一分为二,因此不少在线路上的坟地需要迁移,包括祖父的兄弟还有曾祖父等人的坟地。掘坟的时候,我也在场,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真实地看见人的骨骸。不知道为什么,目对亲人的遗骸,从未感觉过害怕或者恐怖。迁坟的骨骸因为暂时没有新坟安置,就用蛇皮袋包好再盖上红纸,挂在正家祠堂门上的横梁上。每次去小河或者正家祠堂都要从他们下面经过,却从来没有让我紧张过。先人的灵魂总是庇佑我们这些后辈的,对于他们我们充满尊敬。迁坟的骨骸后来建了新坟而葬了一起,打扰了他们一段时间总算是安息了。不过也难免有些无人知道的孤坟,推土机工作的时候曾经挖出不少白骨,记得当时天黑,几个小孩在铁路上不小心捡到块木板,仔细一看才明白是腐烂的棺材板。当然,棺材板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埋在地下这么多年仍为完全腐烂的木板定是好木材,用来做桥板是很不错的。只是此后每日的火车轰鸣而过,怕是让先人们难以过安宁日子了。 修铁路挖的地皮太大了,以至于后来不得不退还给村里,于是又重新划分了各家的地。有几家人的地借给了邻村小组的人,他挖了口池塘,里面养的鱼又大又肥。记得一次到小河钓鱼,钓到下午都无收获,于是偷偷上对门岭,往池塘甩了下钩子,没想到立马就钓上来一条大鱼。对门岭可真谓是块福地啊! 随着村里挂纸的人越来越少,罗陇顶逐渐荒芜,对门岭也渐渐除了路人外没人光临了。岭上的坟地已是杂草丛生,成了老鼠、蛇和昆虫的乐园。村里土葬的风俗也将被火葬所替代,对门岭的先人们恐怕要更加寂寞了罢! 愿先人们安息!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回忆】洋生
luohuiqian 2008-11-4 22:01
要问村里谁最命苦,所有的人都会提到一个人,这人不是哑佬,也不是僵玛或者老椅头,连叫化都算不上。这个人很特殊,他比上面任何一个人活着都累都苦。 这个人从小就是孤儿,由伯父带大,他自己也从来不知道父母是什么人,长什么样; 这个人得了一种病,是不治之症,发病时候四肢发抖,全身痉挛,呼吸困难,口吐白沫,痛苦无比,这种病称为癫痫。我的双胞胎表哥之一得了这种病,花钱很多不说,至今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得了癫痫,走到哪里都会招来嫌弃,异样的目光就足以让你异常痛苦地活着; 这个人生活从来都是一个人,虽然叔父带大到二十多岁,但叔父却很少过问他的温饱,所以他要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自己洗衣做饭,自己养自己; 这个人活的很孤独,孤独的没人理解他,几乎没人愿意接近他,几乎没人愿意和他说话。但他却爱帮助别人,因为我表哥的病的缘故,他常来我家交流治病的药方,虽然这个东西似乎永远找不到。也是因为他,我读了几本中草药的书,大概知道了《本草纲目》是怎么写的。碰上我家需要人帮着做点力气活的时候,他也是常客之一。他对别人总是傻呵呵地笑,笑容的背后是无限的心酸和苦涩; 这个人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原因是他的病,却不是病死的。死亡是件恐怖的事情,尤其是当死亡的方式特殊时候。悔不该那天下午他先一个妇女去了农田放水,那个妇女在八年前看到了他的邻居面朝下死在水沟了,而那个邻居得了一种病,就是癫痫,原因是发病的时候面朝下扣在水里,窒息而死。八年后的那一天,又是这个妇女,看到了这个年青人,面朝下倒在她家的农田里,七孔灌满了淤泥,痛苦地死去了 死后的他,没有一座墓碑,就连墓坑都是临时挖的,草席一裹就埋葬了事。没有棺材,也没有埋在祖先们长眠的那座小山丘上,因为这样死的人是不能和祖先在一起的,冤魂和晦气会带来给村里带来灾难。 这个年青人的名字很少人记得,但年少的我看到他给我的那本《本草纲目》,回忆起了他的名字。 他叫洋生。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回忆】叫化
luohuiqian 2008-11-4 21:58
叫化是乞丐的别名。 我称叫化为哥哥。 叫化的一家住在正家祠堂的侧屋里面一座据说是义和团年代建造的土房。聋子大伯常说正家祠堂已经有几百年了,因为我们的祖先任洪公是光绪年代的人。我即使翻遍族谱也无从考证这家祠堂的来历,但仅从它那灰得发黑的墙壁,刷了无数次石灰又脱落的痕迹,天井里水滴石穿的气魄就可以想象它年代的久远。祠堂按照客家人的习惯分上厅和下厅:上厅供奉着祖先的灵位,还有两张坐得光亮的条凳,是祭奠先人的地方;下厅是堆放杂物的地方,两面的墙都是刷过的,上面用仿宋体写着毛主席语录。叫化的一家就住在下厅的一侧。叫化家的房子实际上是只有一间,外面大门一隔就是厨房,里面就是卧室。卧室里面光线很是不足,叫化一家又怕花电费,所以常是点煤油灯,房子里面就更显漆黑了。只有叫化的母亲也是我们村里难得活到90岁以上的老太太之一住在祠堂外的一个柴草屋里面。 叫化的一家是村里历来最穷的一家之一。不用说他自己,就连他祖上,也从来没有哪个有过温饱的日子。所以村里都叫他叫化意思是说他家几乎从来就是乞丐级别的人虽然他有个会字辈的大名。 叫化的职业是理发师,俗话就是剃头师傅。剃头的手艺是拜师学来的。以前是一个村里只有一个剃头师傅,他一个人轮流到各个村小组给大家剃头,大概是这个小组初三初九,那个村小组初五初十之类的。后来村里人越来越多,一个师傅忙不过来,就招了个徒弟。村里人觉得叫化一家很苦,学这门手艺应该很有用,于是劝叫化拜了师。叫化的学艺并不精,不过对于从来不知道发型是什么的村里人来说这就足够了。从此,我们村小组的剃头任务就交给了叫化,每到初一和十五,大家就到正家祠堂上厅里排队,叫化就一个接一个地剃头,年终时候到每家每户按人头收两块钱。后来,叫化的师傅我们称他为和尚在赴山村里面剃头的路上跌了一跤,最终中风而死。于是,整个村里的剃头任务都由叫化包揽了。可是好景不长,才刚刚几年,所谓的改革开放来了。村里人去赶集的人越来越多,圩上的剃头店也越来越多,村里的年青人留长发的也越来越多,来找叫化剃头的就只有几个老头罢了。叫化的收入是每况愈下,勉强维持生活已是不大可能,叫化来询问了我父亲的意见后,决定也在圩上开了间店,这样才算勉强维持一家人的肚子不饿。 说到叫化和我父亲,他们是棋友。父亲是教书的,每次叫化拎个烟袋来我家都称父亲为先生,然后父亲摆出他自制的棋谱和磨旧的棋子,开始了象棋大战。叫化喜欢抽烟丝,因为这样便宜又过劲,烟纸轻轻一卷倒也很方便,父亲则抽便宜的卷烟,两人对弈一个晚上下来,地上就数十个烟头。农村里人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会下棋而且下的好的人却从来不缺。至少有五个人,各自以独特的风格见长。父亲是书生,所以是考虑很周全很谨慎;叫化则是刚柔相济善于诱敌;最厉害的是那个屠夫,招式狠、快、准!没有人能有信心跟他对上三局以上,儿时的我刚学会棋法就拉着来我家杀猪的屠夫对弈,不知道是他心不在焉还是有意让我,竟然让我赢了一局,我那时高兴得蹦到父亲的面前要求晚上加入他和叫化的大战,结果当然是得来一阵羞辱;其次还有个壮汉叔叔,以鲁莽和拼杀见长,还有个年轻的哥哥,则是睿智的代表。这五个人都偶尔来我家和父亲对弈,或者五人轮流上阵,而叫化是几乎每天晚上都来找父亲的只要父亲在家双方必杀到深夜。我偶尔托着腮帮,看上几局,拿叫化的烟纸卷几个烟卷,就扛不住而瞌睡。就这样,叫化和我父亲的棋友关系一直到现在大概有二十几年了吧,下棋也许是叫化最主要的精神生活。每次看见叫化来了,我就叫声父亲,然后拿棋盘去,第二天起来去打扫那一地的烟头。春节期间,这样的下棋也许是持续整整几天,从来没看到他们说累或者说无聊之类的,我是着实佩服他们两个。 叫化白天在外挣钱,晚上回来就到我家下棋。叫化的妻子则在家打理家务,然后叫女儿或者儿子过来催一下:吃晚饭了!叫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仅比我小两岁,老早就出去打工,至今我也没见过,她长什么样大概是不记得了。二女儿读书到初中也出去打工,起个名字叫清华,可最终离清华还是十万八千里。叫化还有一个小儿子,他家唯一读到高中的,几年没见一顿猛长个,有次在我卧室窗外听到拍篮球的声音,才发现是叫化的大个儿子。 叫化的妻子命运很凄惨。听村里妇女说她是除夕夜嫁过来的,那年村里飘着罕见的大雪,把花轿都压坏了。有人说这意味着她一生肯定命不好。果然,在孩子们都拉扯到十二三岁之后,厄运还是降临了。那大概是96年罢,京九铁路刚刚通车,运行的都是些烧煤的内燃机车。村里有个小河,铁路架桥从河上而过,铁路局就在桥上设了个抽水站,每次机车到这里都停下来加水。机车加水的同时就把煤渣倒在铁轨旁边,滚烫的煤渣冒着白烟堆了下来。村里那时烧煤的人不多,因为煤很贵,于是就有人去收集那些煤渣,然后碾碎筛出一些煤沫子,再做成煤饼烧,倒省了很多钱。开始大家只是在旁边等卸下来的煤渣就往筐里装,后来人多了,煤渣也要抢才成,于是一些大胆的就趴在机车低下扒拉。甚至有人上车偷煤,不过每次都被车上的人赶下来,这样只能使得在车低下的人越来越多。叫化的妻子当然是里面最积极的人,每次钻到车低下的人她是第一个。又是一个圩日,叫化上集去剃头了。村头的火车长鸣一声,大家便提这筐和铲冲到桥头去,山秀嫂和叫化妻子是最先到的,她们很麻利地趴在了车低,山秀嫂卧在铁轨里面扒,叫化妻子则卧在铁轨上扒。机车加水一切都似乎很正常,突然,机车再没有鸣笛之前滑动了一下。里面的山秀嫂赶紧趴紧在铁轨中间,而叫化的妻子则试图也完全钻在铁轨里面,可是她忘了她还有一条腿没收起来。短短的几秒时间,山秀嫂只听见一声惨叫,然后是喷出一滩鲜血,事故发生了。叫化妻子的一条大腿被机车的钢轮活生生切断了!叫化在圩上刚刚赶回家就听到女儿的嚎啕大哭,冲到桥上看到了这悲惨的一幕。悲痛欲绝的他上前捡起妻子轧断的腿,满身鲜血,呆呆地走过桥头,站在桥那边埋葬先人的坟包上,在鲜红的夕阳下,大颗的泪珠直淌,只是不停地抽着那并没点着的烟卷 后来村里人帮忙拆了门板,把他昏迷的妻子送到了医院,算是在数月之后把命保了下来,而山秀嫂则从此不敢去铁路旁边了。叫化妻子失去那条腿之后,叫化给她做了副拐杖,村里就多了驻双拐的人。每听到笃笃的声音经过窗外就知道谁经过了。叫化的一家也从此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他也曾来咨询父亲怎么跟铁路局打官司,虽然没赔到几个钱,可也算平息了这个风波。可生活还是要继续,也就是这样,两个女儿先后出去打工,现在总算是好过了点。叫化妻子也曾经为了挣钱去做爆竹的人家帮忙插引线,大概是一盘一百个的爆竹能拿到五毛钱吧。后来乡里出过一次爆竹爆炸事故,死了十几人,爆竹行业就停滞了,叫化妻子也只有改做一些手工活交给叫化去圩上卖钱。这样,叫化的生活算是恢复了平静。 现在我父亲也回到村小学教书了,叫化依旧是天天晚上来找他下棋,不过有时是来给父亲剃头的,父亲是叫化在村小组里唯一上门的客户。不知道他们的棋艺进展到什么程度了,我每个春节回家,也就是帮着打扫烟头,然后招呼着父亲和叫化哥一起过来吃饭。今年回家发现叫化也有了个二手手机,和他一起聊了一番,隐隐还是感受到他对生活和儿女的满意,我也替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人生的曲折坎坷算不了什么,怕的是在困难面前放弃了希望。叫化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脸上总是能让人觉察到幸福的微笑。 愿叫化生活永远平安幸福!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回忆】老椅头
luohuiqian 2008-11-4 21:55
老椅头这名字有点怪,大概是因为这人长得特别像一把废弃的老椅子吧。可不是么?比驼背树还要佝偻的背,支撑着这瘦小的躯干;比松树皮还要粗糙的手,握着这光秃的锄头;比土坷垃还要苍老的脸,唯一能显露出来的只有对生活无限的忧愁。当然,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左脸颧骨上一粒突出的肉痣,每当他嗔怒的时候,这粒痣便抖得异常厉害。除了怒气和忧愁,脸上的表情就似乎没有其他的形式了,要想在是他身上寻到快乐和幸福只能是徒劳。 老椅头的家就靠这正家祠堂,那是村小组里最古老的房子之一,据说正家祠堂是太平天国时候建的,老椅头的房子大概也快有百岁了吧。房子很破旧,没有大门,只有一扇倒塌已久的墙充当了大门;也没有楼板,进去就看见大厅里只有一个昏暗的天窗衬在破烂的瓦面里。厅里是放置农具和做家务活的地方,他家凳子很少,只有铺上点稻草席地而坐,也许这就是最接近家徒四壁的了。厅子旁边是一间房子,里面住着他们夫妇俩还有唯一的一个女儿。我从没看见过房间里面是如何的,单凭想象也应该比厅子好不到哪去吧! 老椅头一家人是村小组里最怪的。老伴是全村出名的丑女,驼背、跛脚、皱脸、歪嘴、结巴给人的形象只剩下丑字了。女儿长的倒还一般,可却偏偏嫁不出去,听说任何一个媒婆只要到他家一看想都不用想就得放弃。女儿为了这件事情常常和老椅头夫妇拌嘴,老伴拗不过女儿,但是老椅头可不会对女儿客气,顶嘴的话就得招来一顿暴打并饿几天不吃饭的惩罚。听聋子大伯说老椅头从小是孤儿,村里人捡来抚养了他,可他养父母又偏在他少年时就撒手人寰,因此老椅头一家的穷是由不得他自己的。作为村小组唯一的一家五保户,老椅头总是觉得低人一等,自然是不准女儿提自家穷。 老椅头家地很少,但毕竟家里没有壮劳动力,每一件重活还得他这把老骨头上阵。为了全家能糊口,他自己还在荒山上开垦了一些地。整天的劳作使他更加辛苦了,弯曲脊背的从弓形走向了圆形。 老椅头的脾气不小,不允许别人和他开玩笑,否则就会来一顿恶骂。作为村小组里的长者之一,他在每年的花子酒会上总是充当铜锣手,响脆的锣声向全村人传达喜庆。村里的小孩都怕他,我也未曾和他说过一句话,也就不曾记得他的声音了。 我离开家乡也好多年了,每次回去总能看见老椅头家的破屋。这么多年过去了,村里的人都搬出去盖了新房,而老椅头的家却从来没有变化过,也不知他那苦命的女儿到底嫁出去没有,他的老伴是否还能默默帮助他做农活,他们俩的驼背曲率是不是更小了?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回忆】故乡的小河
luohuiqian 2008-11-4 21:53
章江和贡江是赣江的两大支流,从八镜台上望去,章贡合而为赣,这便是赣州的来历。 蓉江是章江的支流,流经南康而有蓉江镇,河之野称南埜,而后改称南康,隶属赣州。 我的故乡是南康的一个小村庄,故乡也有河,是蓉江的支流,却没有名字。村人都称它为河。然而它实在太弱小了,能跻身河的行列已属不易,姑且称之为小河吧! 小河的源头是龙子李水库,一个据说当年全乡人都参与建设的水库,座落在龙井村的山窝里。水库很远,需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走到;水库很大,我曾绕它走了一圈花了一个上午;水库的源头是大山深处,山的那边没人知道是什么山。 小河缓缓流过我们村,把一个村分成了几个村小组,河那边是小培和老坑,河这边是董屋、莲蓬塘、鹅婆龙还有我们上坝以及更远的王围。我们上坝只是中上游的一小段。然而这已足以满足全村人的供水了。小河上修了不少水坝,也因此以我们村小组命名的村成了附近旱灾不干、涝灾不淹的好地方。 小河给了农田良好的灌溉,水稻在河水的滋润下年年丰收。小河也供给了大家的饮水,父辈时候是直接到河里挑水喝,儿时人们是在河里挖个沙坑陷水喝,如今,即使小河已污染以致不能给人畜饮用,但也给村里家家户户院里的井注入了清泉。 傍晚的河边是最美丽的风景,夕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去,撒一片在碧波上,鳞鳞的波光上面是无数跳跃的小鱼。河里露出的红石上面,是在忙着浆洗的妇女们,劳动的同时是欢乐的笑声,笑声的下游是光着屁股戏水的小孩。小孩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此刻,因为可以尽情泡在水里嬉戏,抓河里游着的鱼虾,把沙子堆成自己喜爱的形象。河岸的草丛里,老人们牵着自家的老黄牛,悠闲地散着步。偶尔远处会有一两个垂钓者,一钓竿上来是收获的喜悦。 除了傍晚,其他时间父母是不让我们下河的,因为没人在身边看着,即使小河很浅。不过不听话的小孩也不少,三伏天热得人闷身是汗,跳到小河里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小孩虽不懂什么泳姿,但狗刨、扎猛子还是大都会一些的。我却是不会玩水的小孩之一。不过我喜欢拿个簸箕,到水草丛里插来插去,寻找鱼虾的踪迹。抓到的小鱼虾就装在罐里养着,天天傻傻地看着、心疼着。抓鱼的好处就是头发不会湿,所以回家后家人看不出来,只要藏好自己的战利品,家长的训斥就可以逃过了。 小河还带来其他丰富的资源,村里盖房子最需要去的地方就是小河,因为它能给我们无穷的石头和沙子。不知道河里有多少沙子,只记得当年父亲要把家里泥地换成水泥地的时候,我们兄弟俩也在挑河沙的行列,母亲挑的理所当然是最多的,所以我常常和哥哥比试,看谁挑的多,后来挑到筋疲力尽,肩膀上的皮磨破了无数次,我们挖出的沙坑却还是那么小。河里的石头多是红石,很容易风化,是不能拿来做建筑材料的。之外还有数不清的鹅卵石,家里的院子里有一条水泥路,上面就是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俩用小河里的鹅卵石铺就的美丽花纹。 小河上原本没有桥,后来村里最富有的一家说应该有个桥的,于是他捐钱盖起了一座石桥,我们称它为拱桥。拱桥有几个拱,我是记不清了,不过这座拱桥确实大大方便了村里的路行,也成为家乡的一大风景。京九铁路修建时,小河上面多了一座钢铁桥,小河的水给过往的机车注满了一厢又一厢,让京九线更快更畅通。 小河流过了父辈们的童年,也流过了我的童年。我是在小河的哺育下成长的,心里一直充满对小河的感激。每回在家,势必会去小河边看看,或在夕阳下漫步,或在小坝上远望,或执根钓竿悠闲地垂钓。 不过岁月是无情的,人类也是无奈的。今天的小河已大不如昔,河水因为农药还有常年的毒鱼药,鱼虾早就不见踪影了。如今在河里养鸭的人越来越多,鸭饲料和鸭粪让河水变成了褐色,沾点在人脚上便会长疮。自然,洗衣、戏水、放牛等一切都敬而远之。小河里除了鸭子的吵闹生之外,就是一片死寂。 为小河默哀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回忆】序
luohuiqian 2008-11-4 21:5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 不是怀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 李敖 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 满文军《望乡》 故乡,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两个沉甸甸的字; 乡愁,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主题; 思乡,是永远萦绕在人心中的情结; 还乡,是叶落归根的梦想。 我爱我的故乡,因为故乡生我、故乡养我、故乡成长了我; 我思念我的故乡,因为故乡给了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我表达我的故乡,故乡的人、故乡的物、故乡的事 倚着故乡给予我的血脉,我用一颗颤巍的心绘出了我的乡村人物素描; 望着故乡依稀的影像,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切是那么亲切; 捧着故乡记忆的碎片,故乡的事又是那么历历在目。 但在遥远的他乡漂泊,我却不知道乡关何处? 我的故乡,我的梦,我希望梦醒来,是一万年以后。 我的故乡,我的记忆,愿在此铭刻。 【注意】本文参与了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欢迎 投票 支持! (点击投票)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