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灭火器为什么经常“用不上”?
热度 1 dfedhw 2017-8-3 20:13
英国人乔治・威廉・曼比,最卓越的首创性的贡献是他发明了手提式压缩气体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一个长两英寸,直径八英寸,容量为四加仑升的铜制圆筒,和今天的灭火器基本上相同。他把灭火器放在他专门设计的特制手推车里,他希望,配备这种灭火器的巡逻队,在起火地点立刻扑灭初起的小火,从而减少爆发重大火灾的次数。 作为灭火器的有效性,毋容置疑,然而现实的火灾往往是这样的:初期火灾并不是立即就能被发现,等到发现时,能够就近找来的灭火器数量有限,当第一波“攻击”未能奏效,势必要再花时间从更远处找来第二批灭火器,而在这些寻找和运输的过程中,多折腾几回,火灾很可能又已经发展到超过第二批灭火器的“控制能力”,所以局面很容易出现失控。 因此,题目所述“用不上”并非否认灭火器的有效性,而是指由于发现时间的延迟以及灭火器的实际分布密度所限,导致第一时间不一定能筹集到足够数量的灭火器,难以一气呵成,错失灭火最佳时机,导致火势失控。 再来看看灭火器发明者的初衷:“配备这种灭火器的 巡逻 队,在起火地点立刻扑灭初起的小火,从而减少爆发重大火灾的次数。” 也就是说,灭火器最初是为具有“机动”性质的灭火巡逻队设计的,它只有在“流动”的过程才能综合发挥出功效,可是,当灭火器后来作为一种位置“固定”的灭火设施长期存放于某一点,供非专业人员使用,问题就出来了: 1. 长年没有机会用到,大量灭火器的定期维护更换就成为“鸡肋”,直接涉及到成本问题,这就不像放在巡逻队的手推车里,很快就会被用掉,然后再换上一批新的,所以闲置多年的灭火器可能在紧急关头却被发现已失效,时间一长,甚至无处寻觅。 2. 在固定的地点预备灭火器,而实际这些“点”是个无限的概念,出于成本考虑,只能无形中拉大“分布密度”,密度一旦变得“稀疏”,就意味着临时“补充”或“支援”的速度相应放缓,直接影响灭火效率,“有”等于“无”。 3. 专职巡逻队“熟能生巧”,无论在灭火器使用、灭火技巧、火场经验以及面对火灾的勇气和体能上,都明显强于一般人,只要数量足够,管辖区域不太大,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灭火效果自然显著,而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完全是灭火器本身的“功劳”。 灭火需要第一时间的“集群”作战, 集中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在持续的“运动”过程中自然可以一直保持并随时发挥出较强的灭火控火能力 ,可一旦位置被“固定”下来,数量被“分散”开来,与专职队伍“剥离”开来,就无形中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以及最为关键的“效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灭火器一旦从“流动”的变为“固定”的,从身经百战的巡逻队手里交到一般人手中,从“抱团作战”转为“各自为战”,加之火灾随建筑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化”之中,它的实际功效发挥就逐渐开始“打折”,根源就在这里,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的“物”,再加上思想状态长期处于放松的“人”,这二者的组合并不能真正适应现代火灾的蔓延速度,与初期火灾“抢时间”的能力极其有限,更多的结局都是错失良机,指望救援。价格亲民、操作简便的灭火器总体表现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它以灭火器使用方式为“蓝本”设计的,单体价格更高的灭火器具了。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灭火又何尝不是如此?就算帮忙还得跑快点,来晚了即使再多也“用不上”,甚至可以由此断言: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灭火流程中的各种“动静”关系,不能让“以静制动”的灭火体系各方面都趋于完美,灭火效果将永远只能停留于一厢情愿。
2991 次阅读|2 个评论
集中式防灾或致“南辕北辙”
热度 1 dfedhw 2016-8-2 00:31
当事故和灾难突然降临,人类的本能反应是恐惧、排斥乃至于抗拒,鉴于个人力量的相对弱小,集中式的防灾救灾体系似乎总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勇气、支撑以及安全感,然而过于倚重集中式的防灾模式,反而会无形中削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倒会使得原本可以控制的事故危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集中式防灾救灾的初衷是用于事故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处置和控制,并不完全适用于事故初期的应急响应,倘若把集中式救灾作为整个事故救援体系中唯一的“拐杖”,只会使个人应急处置能力不断退化,进而完全依赖于集群的力量,这就好比一旦感冒发烧,就立刻采取输液,而不是考虑是否让机体逐渐自愈。思想上过于依赖集中式的防控体系,过于强调人海战术,过于相信人多力量大,只会持续弱化个人的主观应对能力,只会使得灾害处置的先机尽失,只会眼睁睁地看着各类事故灾难愈演愈烈。 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致胜的因素很多,关键一条当属战斗机飞行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现场个人把握战机的能力,趁着甲板上日军飞机卸下炸弹、重挂鱼雷的混乱之际果断出击,从而一举击溃了日军的航母舰群,倘若美军飞行员同样按部就班,完全遵循统一的集中化指挥作战模式,历史或将就此改写。 当事故灾难处于萌芽状态,正是化解危机的绝佳时机,而集中式救灾的组织过程无疑需要耗费一定时间,一旦错过“黄金期”,灾害所积聚起来的“破坏力”绝非人力所能抗衡,实际在一些重大事故灾难的后期,即使人再多、装备再精良也无济于事,鉴于此,“果断的错误也比犹豫的正确要好”。 在历史上抵御各类灾害的过程中,往往涌现出许多鼓舞人心、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如“逆火而行”、“抗洪英雄”等等,此类行为无疑值得褒扬,却并不值得推崇,因为单纯用体力的透支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去对抗灾害,说到底只能算作无奈的选择,只能说明相应的技术防控体系仍待完善。 故此,集中式防灾的重心应有意识地向分散式防灾偏移,也就是向事故的前期偏移,以不同的处置方式在事故发展过程中分别介入,具体应对措施要分阶段地进行设置安排,切不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当然,分散式防灾要讲求方式方法,要借助于简便实用的技术,并赋予其灵活多变的战术思想,否则,仅凭血肉之躯,逞匹夫之勇,在灾难所形成的“自然力”面前依然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2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集中到分散, 从分散到集中(141013)
热度 3 ymin 2014-10-13 08:16
从集中到分散, 从分散到集中( 141013 ) 闵应骅 在前面的博文中,我曾经多次谈到:计算机的发展,许多终端用一台大型机是一种集中式的计算;到了 1980 年代, PC 机则完全采用分散的形式,这是从集中到分散。后来,网络大发展,给分散的计算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是云计算的出现说明你可以在云计算中心的计算机上实现你自己的虚拟机,用不着各人自备计算机,浪费能量、浪费资源。这就是从分散到集中。这是不是三国里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哲理呢?最近看到 IEEE Spectrum 2014/10 的文章谈 P2P 云( http://spectrum.ieee.org/computing/networks/escape-from-the-data-center-the-promise-of-peertopeer-cloud-computing ),云控制中心、数据中心要用 P2P 了。这不又是往分散走吗?真有趣! 不久前,大家希望互联网上的下一件大事是投资到计算硬件、网络连接和不动产给设备和技术人员,以确保 24/7 的服务。还没等到那一天,这些需求在云中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可实现,几乎不需要硬件投资。因为云服务商可以动态分配资源。实际上,他们需要建造足球场那么大的昂贵的数据中心,这些只有巨型企业,像亚马逊、谷歌、微软才有。它们可以提供云计算环境。最低等的模型是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IaaS 云,它们对用户提供一个或多个虚拟机,运行在云服务者的实际设备上。譬如一台实际的计算机可以模拟 5 台不同的虚拟机,每台租给不同的用户。每台虚拟机还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高级的抽象是平台作为服务, PaaS 云,可以开发在线应用,用户不需要管理虚拟机。也算高级的模型是软件作为服务, SaaS 云。其用户完全不知道所用的基础设施和计算平台是在哪里,只用基于 WEB 的应用或一组应用去处理他们自己的业务。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云计算模式。它包括像 Apple iWork, Gmail, Microsoft Office365 等。 云计算还有别的方式吗?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正在研究新的云计算策略: P2P 加文件分享,不需要巨大的集中设备,便于大众化云计算。大型数据中心虽有许多方便,但大量耗电,易出突发事件。大型数据中心对于所有者也许最好,对用户就不一定好。譬如政府规定限制不允许某些数据超越国界,一国的数据中心可能就不允许另一国的用户进入。集中化的云计算最严重的问题是容错和可靠性,一个设备出故障就是一个单点失效。冗余电源、备用电机、双套网络连接仍然不能抵御突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云服务商用多个远程数据中心用快速的专用网络连接,既可避免局部灾难,又给用户提供更多选择。走到极端,如果我们放弃分布在互联网上几百万台计算机组成的云,而像各种 P2P 系统一样,大量的文件分享、内容分配、虚拟货币支付,只用部分可用的计算机,就可以称之为 P2P 云。若干计算机共同为某一个用户服务,而其他计算机可能在为另一个用户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易,但其优越性首先是带宽调制解调器、路由器、机顶盒、游戏机、笔记本、桌上 PC ,没有一样东西是被单一任务所有和控制的。只要你在自己的机器上置入一个客户软件,加入 P2P 云,你就不需要提出请求而得到批准。其次, P2P 云的部件都很小,每个消耗很少电源,而且是分散的,局部灾难出不了大问题。散热问题当然就不要考虑了。当然,服务质量可能没有谷歌、亚马逊的好,但问题也不大。 用大量松耦合的机器建造大型计算资源的想法并不新。早期的志愿者计算就是用自己的计算机给别人做计算。只要安装一个软件就可以在自己没有高优先级任务时为别人服务。伯克利网络计算开放基础设施( BOINC )就是一个流行的志愿者计算系统,例如 SETI@home 分析空间中天外来客传输搜索; Rosetta@home 计算蛋白质折叠, Einstein@home 诊察引力波。另一种类型的志愿者计算是台式机网格,它允许自己的 PC 机对网格计算做出贡献。 BOINC 用台式机网格支持了许多大学科学计算。 志愿者计算的成功表明 P2P 云是可行的。当然,这么多计算机加入,分布在不同地方,某些失效是难免的,各台计算机随时都可能开、关,也就是有“搅动”。所以, P2P 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跟踪所有系统中的设备是否在线而且正常,并且动态分配这些资源给用户们。这个任务必须是完全分布式的,无视搅动。为此,许多 P2P 系统用基于流言( Gossip )的协议,当计算机连接着大量非结构化网络时,只和少量邻居交换信息。这种协议适用于 P2P 云,因为实现简单,在搅动情况下也能进行复杂的全局计算。博洛尼亚大学的 P2P 云系统( P2PCS )用分布式的基于流言的协议发现什么设备在工作、在连接,管理整个云的状态,划分资源给多个子云,动态分配资源和支持对所连接的计算机进行复杂的查询。除此之外,如果所连接的设备都是一家大公司的,即使它们放在不同人的家里, P2P 云很容易建造。而如果 P2P 云是由不同的计算机、游戏机等其他东西组成的,用户必须相信它们没有一个有恶意,而设备提供者应该相信用户不会贪婪他的计算机时间。这事可就不好解决了。目前还没有办法在不可信的硬件设备上实现可信的计算。另一个问题是鼓励大家协作,阻止滥用。在一家公司内,这件事情比较好办。 P2PCS 的工作表明,用基于流言的协议可以处理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系统的基本管理。欧盟的几个单位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欧盟的纳米数据中心在研究怎样管理由不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控制的各类网关所组成的 P2P 网络。某些商业化的分布式存储也是基于 P2P 计算原理。譬如早期的 Wuala 云备用允许用户买卖他们的硬盘空间。也已经有开源的 P2P 系统做分布式文件存储或计算。 我以为,像 P2P 云这样的研究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不是研究如何去填补大中心云计算模型中的某些个别问题。但是,话好说,想法也简单,真要实现、要做实验就不那么容易了,每一句话都意味着大量的工作。
个人分类: 网络|6803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权力都哪儿去了?
热度 8 yzhang111 2011-10-25 01:52
科研 + 教学 + 服务 = Tenure。这一般是美国高校评Tenure的三个基本方面。科研教学很直观明了不用多说。这服务还真是有些值得费点儿功夫聊聊。服务一般指的是有没有在校内外各种委员会中为大家和学校服务。本人目前参加的委员会还真有几个:神马仪器设备委员会委员啦、神马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委员啦、神马研究生工作委员会委员啦、神马研讨会委员会委员啦、神马这个Judge那个Judge啦等等。 这些委员会服务其实应该算是权力吧。有权力决定买什么仪器、有权力决定招谁、有权力制定游戏规则、有权力取消某学生的学习资格、有权力决定给哪个学生发奖、有权力决定给哪位客人发个什么奖啥的。说服务的原因是因为没几个人愿意干这些事情!很多人不想有这种权力!为啥?听我慢慢道来: 1. 太花时间。比如如果在招生委员会中,那得需要仔细查看上百份申请并打分,每份申请不花上二三十分钟就对不起申请者,一连三四个月每星期都要开两个小时的会仔细讨论申请者的具体个案。定好谁面试后,还得参加学生的面试。为了照顾不同时区的学生,还得在大家还没上班的时间去面试学生等等。学生的录取进展还得向系里同仁定期汇报,并接收大家的意见和批评(尤其是招不到学生的,呵呵)。基本上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其他委员会大同小异,要想做好,都得花不少时间。 2. 哪里有什么权力可言啊?这才是要点,呵呵。参加这些委员会根本就没啥权力,连委员会主席(其实就是会议召集人或主持人)都一样。虽然在委员会中你有对某些事情提出动议(Motion)的权力、有附议(Second)的权力、和投票表决(Vote)的权力,但是没有谁有临机专断的权力。再用学生的事情举个例子:如果我看中了一个报名的学生,但这名学生还没有引起委员会同仁的注意。我可以要求大家进一步考察该学生以便下次讨论。考察讨论完后,我还可以提出动议对该学生是否可以面试进行表决。得到同仁附议后,付诸表决。最后动议被拒绝是很有可能的。面试后还得再把这程序走一遍。想走后门都困难,呵呵。我们学校另一个学院的院长有个科研不错但成绩一般的学生,推荐让我们医学院录取。我们这个招生委员会的主席也强力推荐录取。可是按条文规定,不合格,不能录取。怎么办?面子还是要给的。经过充分讨论后,委员会决定可以优先考虑录取该学生,如果她的GRE成绩达到多少多少以后。 明白啥意思吧?今年取不成了,呵呵。顶头上司的话跟条规比不过只是耳旁风而已。 还有一件事也挺有意思:本来新来的系主任有招人的专断权,愿意招谁就招谁。可她却不敢如此操作。因为她将来一天要面对院长报告系里的各方面进展,院长要征求所有同事对她的意见并考察她的成绩。离开下属的支持,她这个系主任干不下去。每招一个人之前,她都会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调查候选人、跟候选人见面、并听取对候选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妥协)的结果,她才会去办。基本上就是大家同意的她就招,多数反对的她就不招。这样做换来的就是大家对她的支持和整个系的蒸蒸日上(起码看上去如此)。实权在握的系主任都是给大家服务的,我们这些委员会的小卒子不更是如此吗?
5251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话说钪金属:分散但不稀缺
热度 4 yuelugj 2011-4-15 13:25
话说钪金属:分散但不稀缺 刘继顺 2011-04-14 一、钪元素性质:光明之神 一盏加钪的钠卤素灯,它光芒四射,穿云破雾,且省电长寿命。这使得钪有了“光明之神”的美誉! 1879年,瑞典的化学教授L.F.Nilson和P.T.Cleve,差不多同时在稀有矿物硅铍钇矿和黑稀金矿,发现了一种新元素。Nilson用他的故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给钪命名为Scandium(缩写为Sc,钪)。钪就是门捷列夫当初所预言的“类硼”元素。 钪在元素周期表中,排行21,位于第四周期第三副族。 在自然界中,钪只有一种稳定同位素Sc45,且恒为3+价。 原子量为44.956,原子半径(1.6641A) , 没有4f 电子, 其镧系收缩未能使原子尺寸减小到相应尺寸,从而导致了钪与稀土元素性质有着显著的差别, 这个差别几乎不能使钪进入稀土家族。 但由于钪在自然界与镧系稀土元素伴生并且有些性质相似, 故习惯上将钪列入稀土元素。 钪是一种柔软、银白色的过渡性金属,质软。密度2.9890克/厘米3。熔点1541℃。沸点2831℃。常见化合价+3。第一电离能为6.54电子伏特。金属钪的化学性质活泼能够与氧、氢、氟、碘和酸碱发生反应,分别生成Sc2O3,ScH3 ,ScF3,ScI3,ScCl3,Sc(OH)3,Sc2(SO4)3 和Sc2(C2O4)3 等化合物。易溶于水,可与热水作用放出氢气。钪在空气中容易形成一个暗黄色或灰色的氧化层,从而失去闪亮的光泽而变暗。 二、 金属钪的用途--味精元素 因为金属钪难以制得,在其发现以后的100年里,钪的用途一直没有表现出来。随着稀土元素分离方法的日益改进,如今用于提纯钪的化合物,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工艺流程。获得了纯净的钪的化合物之后,将其转化为ScCl3,与KCl、LiCl共熔,用熔融的锌作为阴极进行电解,使钪就会在锌极上析出,然后将锌蒸去可以得到金属钪。 近30 年来,金属钪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多的应用实践,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目前,金属钪已在激光(Gd3Sc2Ga3O12激光材料,GSGG,新型激光器),电光源(钪钠卤素灯),合金(Al-Sc合金,Ga-Sc合金用于航空航天、导弹、汽车和船舶等的结构部件;加钪中子过滤器)和民用(Ga-Sc合金金属陶瓷粘结剂和高级涂层材料;ScB2材料用于轻型耐温合金和电子枪阴极部件,加钪电池)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 三、钪的自然产出状态:分散但不稀缺 钪是典型的分散亲石元素,但并不稀有。它在地壳中的平均丰度为22-30ppm(即22-30克/吨,换算为三氧化二钪35-48克/吨),高于Ag,Au,Pb,Sb,Mo,Hg、W和Bi许多,而与B,Br,Sn,Ge和As的丰度相当。 在自然界中,钪不受氧化还原影响,很难还原为金属,很少能形成显著富集体(矿床),而是广泛地分散于各种造岩矿物中(特别是镁和铁的硅酸盐)和含钪矿物中。 自然界中含钪的矿物多达800种以上,但三氧化二钪含量0.05%的矿物很少。目前已知的钪独立矿物仅有钪钇矿((Sc,Y)2Si2O7, Sc2O3 含量为33.8%-42.3%)、水磷钪矿(ScPO4.2H2O, Sc2O3含量为39.22%)、铍硅钪矿(Be3(Sc, Al)2Si6O18,Sc2O3 含量为14.6% )、锆钪钇矿((Sc,Zr)2Si2O7) 和钛硅酸稀金矿(Sc( Nb,Ti,Si)2O5, Sc2O3 含量为18.0%-20.0% ) 等少数几种, 且矿源很少, 在自然界中较为罕见。 钪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如钛铁矿、锆铁矿、锆英石、铝土矿、稀土矿、钛辉石、钒钛磁铁矿、钨矿、锡矿、铀矿和煤等矿物中。Goldschmidt 等在1930年代 认为,Sc3+的富集于与岩石矿物中,与类质同象置换极为有关, 尤其是Sc3+ 与Fe3+、Mg2+、Al3+ 的类质同晶置换。后来,Ringwood 又补充认为,是生成含氧或羟基配合物, 特别是在结晶岩和云英岩中富集钪更是如此。钪与其所共生元素的离子半径和配位数以及电负性等性质的综合相似性, 决定了它可与许多其它离子进行类质同象置换。 钪在各类岩石中的含量,岩浆岩以辉石岩( 含三氧化二钪 200-300克/吨)和辉长岩最高(76克/吨)。 交代蚀变岩以花岗伟晶岩、含钨锡的云英岩 、钠长石化岩、云母化岩最为富集,铝土矿和煤含钪也相当高。特别是煤灰,含三氧化二钪可达40-600克/吨。 原矿石含钪量(三氧化二钪,克/吨)如下:铝土矿石40-150;磷矿石10-25;钨矿石78-337;钒钛磁铁矿石13-40;铁铌稀土矿石50;贫锰矿石181;离子型稀土矿石20-50;氟碳铈矿,钽铌矿和铀矿石等也含有钪(据林河成,2010)。 精矿物含钪量(三氧化二钪,克/吨)分别为:黑钨矿>500;钛铁矿60;铝土矿95;选钛尾矿77;锡石100(据林河成,2010)。 提钪原料含钪量(三氧化二钪,克/吨)为:炼钨的钨渣150-600;炼铝的赤泥40-150;选钛的尾矿77;炼钛白的水解母液25-100;高钛渣氯化的烟尘 736(据林河成,2010)。 全球钪的资源极为丰富,工业储量约200万吨(以金属钪计,统计不完全)。中国的钪资源也很丰富,工业储量约65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占世界总工业储量的33%。 四、钪的生产:冶炼副产品 由于含钪矿物很多,从矿物直接提取钪制品较复杂又困难。目前,我国主要以废渣、废水、烟尘等为原料先提取三氧化二钪,再提炼金属钪。最主要是从钛铁矿生产钛白的废液、氯化物烟尘、生产氧化铝的赤泥中回收钪。国外,还有从铀矿石生产加工过程中回收钪。至今,还未能从精矿(含钪)直接提取三氧化二钪。 从长远看,今后我国用于提取钪的原料主要是四川的钒钛磁铁矿和炼铝的赤泥。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矿物量很大,钪的总含量多,适合用于长期的开发利用,且提取钪的技术可以实现。当然,也可以从中国火电厂的巨量粉煤灰中提取。 五、钪的产销:市场容量有限 1970-1980 年代,我国钪产量较少,主要出口日本,美国和欧洲。出口量约40公斤,国内销量约20公斤。1990年代初,欧洲及日本急需钪且需量较大,我国近10个厂 生产钪,产能猛增至700公斤左右,产量达150公斤,出口130公斤,国内销量约20公斤。 2000 年以来,因俄罗斯大量生产的钪产品,冲击市场,造成我国一些生产厂家关闭或停产。目前全世界钪的总销量约450公斤,中国总销量约占世界总销量的14%。 近30 多年来,金属钪的市场价格变化很快。1990 年初99.99%钪的市场价7.5万美元/公斤。后因俄罗斯低价抛售钪,99.99%钪市场价狂跌为0.81万美元/公斤。2002年市价2.0万美元/公斤。2007年市价降为1.25万美元/公斤。99.99%钪的长期价格趋势将维持在1.3-1.5万美元/公斤的水平上,主因是世界钪产量与消费量接近平衡。2011年,99.99%的钪价格在600-700美元/公斤之间(Scandium Metal 7440-20-2;Unit Price:US $686.60 / piece; Unit Type:piece;Package Weight:1.0kg (2.20lb.);Package Size:11cm x 11cm x 11cm (4.33in x 4.33in x 4.33in);Place of Origin:Inner Mongolia China ;Content(percent):99.999%;Grade:99.999%)。 世界生产钪的主要国家有中国、俄罗斯、日本、美国、挪威、法国和乌克兰等。俄罗斯和中国为主要生产国,两国的产量及销量之和大于总量的90%。据估计,目前世 界金属钪的销售量约450-500公斤,我国约为60-70 公斤,占世界总销量的13.4%-14.0%,我国目前钪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出口量极少。随着Al-Sc合金及电光源 材料的快速发展,今后我国乃至世界的钪销量将会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钪金属的来源与利用问题,根本不在于钪矿资源储量多少问题,而在于冶炼渣、尘、液的回收钪、新材料的研发及钪资源回收的环境污染问题。
个人分类: 地学课堂|8461 次阅读|4 个评论
地面公交调度,要分散不要集中
热度 3 weberfrank 2010-12-22 11:41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多年了。借此东风,一些项目纷纷上马,地下修建铁路,地面智能调度。 上篇文章评述了我国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现况,不多说了。本篇转谈一点新意吧。昨日中午(20101221),中国交通报王记电话采访,问下一步发展建议。答复中有一条意见,我犹豫但还是坚持了:公交调度,要分散,不要集中。为什么?我顿了一下,然后语焉不详。 刻薄一点讲,现状的公交集中调度是摆设,应付参观检查,有看头。但这只是问题,不是原因。我们知道,大铁路和地铁,调度集中是历史趋势。地面公交与之南辕北辙,无疑有新意。有新意,可能错的离谱,但也可能对的精彩。电话采访,耳疼臂酸,清楚的解释,在这里给出吧。 事实上,传统的公交调度是分散式,即以首末站的调度室为单位。没有远程调度技术,发车记录,在途信息反馈,需要采取首末站设调度室的现场接触式人工调度。 在通信技术和定位技术的应用后,地面公交可以实现远程调度。习惯地,各地纷纷兴建集中调度大厅,向着全市公交集中调度方向迈进,却忽略了以下要点。 其一、一市之内多家公交公司。调度事关运营,集团公司插手,等于插手每个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活动。或者集团公司甘愿筑巢引凤,为每个公司的调度员,提供空调热水供应的,集中调度平台? 其二、地面公交,车站客流变化大,车辆停靠时间变化显著;其三、线路旅行时间变化显著;其四、地面公交一般不指定车站到站时间,即没有时刻表;这三点,是说地面公交线路调度方案要实时调整,包括发车频率和在途调度。发车频率的临时变动,需要调配车辆和司机,必须以场站的调度室为单位。 实际上,成都正在推进这一过程。金沙车站集中调度中心已建成。动物园公交站,九里堤公交站、火车北站公交站、茶店子公交站等较大公交站都将陆续建设智能化集中调度分中心。这里字面上虽称“集中”,但与大铁路和地铁的调度集中相比,地面公交智能调度,实为分散式的。 再来看“在途调度”。集中调度和分散调度效果“几乎”一样。请注意,是几乎,不是完全。细微之差,可能重要。与完全独立路权(轨道和信号)的铁路和地铁不同,地面公交受环境干扰显著,调度安排不是日复一日的执行计划,而是动态执行:追赶30秒,缓行1分钟,提前3分钟等。最重要的是,这调度不强制执行,红灯总是不能闯,乘客未下完当然也不能启动。这里的含意是,调度员与线路司机沟通重要。首末站的调度室是一种沟通的平台,放弃可惜。身边的例子是,交大新老校区之间,班车动态运行。调度阿姨与司机师傅互动精彩,遇沙西线堵塞或突发客流,调配发车,分分钟的事。 。 总结一下,“地面公交,监视可以集中,调度必须分散”。我这观点,朋友你同意么?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9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散力量办小事
lvnaiji 2010-5-2 17:36
吕乃基 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常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说。现在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常说这句话。典型事例如两弹一星、现在的神舟系列、三峡工程,乃至一次又一次的矿难抢险等。体育的举国体制也应属于这一类。 不过,这句话似乎还值得推敲。 其一,其他制度的国家,此类事项也做得起来,而且还有更大的事,如登月、强子对撞、人类基因组等,后两项还涉及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 或许中国做的更好一些?如功能价格比、投入产出分析、耗时少,等等。这些似乎很难比较优劣。笔者考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要是想做的话,一定更容易排除干扰,譬如拆迁。这在发达国家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有些事情我们还能不计一切代价。集中力量办大事,追本溯源,在于战争期间的动员。 其二,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否会是:办小事不是我们的优势,甚至暴露出欠缺?与集中力量办大事正相对,是否意味着我们似乎不会、不耐、或不屑分散力量办小事?看看眼下身边,似乎不幸而言中。三聚氰胺奶粉一再现身、地沟油流遍神州大地、各地矿难接二连三、警局监狱公安局离奇死亡不断、伪劣疫苗似乎根红苗壮。近日又出现了新动向:犯罪分子的凶器指向小学和幼儿园!然后是武警部队进驻。全国这么多小学和幼儿园,有那么多武警吗?还要维稳!矿难后的救助是办了,可矿难的源头,苗子在那里?还会不会办? 分散力量办小事。请各位务必仔细掂量这句话。 办小事。记得一位官员曾亲口对笔者说,理论上,没有政府想办而办不成的事。那么说来,上述那些事情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政府不想办、不耐或不屑办。因为它们都不创造 GDP ,相反,还要消耗财政。但是,食品安全难道不是大事?尤其是最近三令五申要重视民生。原来说,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现在看来有所变化,说政府不想做,是冤枉了。问题是,这样的小事,做起来与办大事全然不同。关键的一点就是:分散力量。 分散力量!原来如此。小事千头万绪,小事层出不穷,小事千变万化。这样的小事,迫使政府必须分散力量。首先,这就显不出权势和力量,好比寓言中说的,挥拳去打石缝里的蚂蚁。政府多半感到,空有一身武功却无用武之地。其次,小事太多!按以前的方式去一一解决,恐怕现有官员数要增加十倍百倍,乃至全民皆官。实际上,待到全民皆官之时,官也就不复为官。 这就告诉我们,由办大事,实际上是国家大事,到办小事,实际上是民生的小事,看似大小仅一字之差,实际上意味着改革的深化。 办大事易,办小事难,办民生小事更难。办小事,对于现在的体制来说,实在是根本的挑战。 究竟怎样办小事?首先还是一句老话:依法治国。以一套准绳量遍万千小事。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不能适应今日之市场经济。调解?下不为例?有一说一?举国上下,必然陷入混乱之中。参见: 原则上 和 解读 。 其次,全社会参与。全社会是政府喜欢用的词汇,每每感到捉襟见肘之时,便想起来全社会。遗憾的是,社会,在国家无限扩张之时,只剩下名称。而今,面对民生之小事,在国家适度收缩之际,社会得以成长。问题是,政府是否愿意,以及为社会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 改革开放的深化或许正在于由集中力量办大事,到分散力量办小事。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454 次阅读|5 个评论
纳米铜分散液
yuweiyu2000 2009-6-7 10:50
铜纳米颗粒的粒径在50nm左右,通过表面改性后可以很好的分散于有机溶液中,质量浓度可以达到20%,放置一天后将会部分沉淀,但无明显聚集,通过搅拌后可以重新分散。分散液呈红黑色,有金属光泽。可以较为明显地改善基体材料的导电性能。对于该种分散液,分散剂是至关重要的。纳米铜分散液中未选用酸性分散剂,不存在腐蚀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碳纳米管分散液或纳米流体
热度 1 yuweiyu2000 2009-6-7 10:44
改性后的碳纳米管表面引入羟基或者氨基,从而改变了碳纳米管的难溶、难分散的特性,而且碳纳米管的长径比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引入羟基的碳纳米管无须添加分散剂可直接分散到极性基体流体中,此外也可以通过添加分散剂而分散到非极性基体流体或者其它聚合物中, 修饰后的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能有极大改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能源——有形到无形
ppchenhui 2008-12-20 15:31
石油价格在最近的几年之内可谓是大起大落,有人为了油而打架,有人为了她而吵架,有人为了她日夜躁动不安、、、偶尔闲的没事时也想想这能源到底咋了?未来我们的能源利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要用什么样的能源呢? 回顾过去,看看现在,展望下未来!我感觉我们的能源利用有这么几个特点:形式上看,能源从有形到无形,从固态到液态气态再到无态;使用强度上看,从分散到集中,分散能源分散利用,集中能源分散利用。 我们老祖宗那会儿能源利用强度较低,在洞旁边收罗点柴草,烧烧火取暖做饭;我们祖宗那会儿,开始炼铁炼铜了,就开始大规模制造木炭或者挖掘煤炭;工业革命后,人类大规模开采煤炭来炼钢喂锅炉;内燃机发明后,石油天然气渐渐火起来,人们可以修建几千公里的管道远途输血;电器时代开始以来,我们利用高效的大型锅炉把煤、油等转换成电,只用一根细线就能运几千公里;再后来托爱因斯坦的福,核裂变能产生更多的能量;另外,还有人用风用太阳用水发电,不胜枚举。 趋势是越来越干净,越来越好。但是大家都普遍担心地球的能量存款(煤油气)用光了咋办?我想也许我的观点有很多缺陷,但是我仍想畅抒己见,给大家评判。也许我的观点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我认为不仅是能源利用形式上会调整,能源利用方式也应当适当调整才好。我所依据的原则就是有形到无形分散到集中。 在大的趋势上,我们现在的能量主要形式来自太阳,煤油气这些能量存款用光后,太阳每天给我们的能量远不够我们消耗,只有一个办法,利用无形的量子聚变,能量极其集中,可以供高强度使用。这事不用我们考虑。 扯点有意义的吧!现在我们的确存在能源危机,以本人居住的昆明为例:动不动就拉闸限电,有段时间加油站外常常排近千米的车龙,在云南地州上许多人要买12元一升的黑市油。而08年春节的一场大雪充分考验了我国的煤炭供应能力。怎么办?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嘛!能产油又能绿化环境!这类方案已在很多地方实施了,也有很多专家学者相互辩论了很久了,利弊已被大家揭示地差不多了。这里就算我狗尾续貂,再多说点。我赞成发展生物质能源但不是大力发展生物质柴油。 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我国广大的农村至今仍然用秸秆这种易得且便宜的生物质能源来取暖做饭,虽然能源利用效率极低仅有10%,但是它符合分散能源分散利用的原则,所以至今流行。但是当电这种又干净又不是很贵的能源进入农村后,渐渐有很多人家使用电器来做饭取暖,显然,这是对宝贵的集中能源的分流。我不反对大家用电,我提倡的是我们可以让分散的秸秆做更多的事。不一定非要把秸秆搞成酒精才对人有用,压缩成美观体积小的燃料或建集体沼气站(非家庭沼气池)等等(开动脑筋会有很多解决方案)。仍然将其控制在分散的低强度使用级别,绝不是千里运草,做成酒精添加到汽油中,再千里运回。同理,秸秆可以扩大为农村周围的各种植物,尤其是选育高产的植物,种植在村寨周边的薪柴地内,做为集体资源管理。 打压大力发展生物质柴油!生物质柴油不符合集中能源高强度使用的原则。细帐已有很多专家算过了。花费国家那么多土地去生产本来应当分散低强度使用的资源,不是很划算。妥协一点说,在土地生产力较高、交通不便、又有较多荒地的地方,适当发展一点生物质柴油,以供当地群众使用,还是好的。如太行山的黄连木,据说已有年产近千吨的炼油厂,且能盈利。就是不知污染是否严重而已。另一个严重问题,荒地这个概念是模糊的,在生物多样性高,或生态脆弱的地方,某些人所谓的荒地正是能提供关键生态服务功能的宝地。 在城市里,能量由集中的电站油站气站运送到分散地点,供大家使用。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分散能源供大家使用,我们自己和太阳。城市里的房子如果隔热效果好点,冬日里我们就可以利用自己和太阳为房间取暖,夏日里就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这里面的细节不用赘述。同样,屋顶上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我们就可以用分散的太阳能为电能分流减压。家里的窗户如果有一小片太阳能电池板,也许就能为孩子的台灯提高1小时的电力。通过点滴分散在城市里的能量,我们就能为庞大超负荷的电机分压。 对于最近上市的电动汽车,我是非常看好的。电机能量利用效率远大于内燃机,仅此一点我们就应当把煤油变成电来驱动汽车,而以后的电当然来自量子!油电混合只是目前技术不成熟状态下的过渡形式,我有理由相信,当5分钟充一次电可以跑四五百公里时,汽车上没有内燃机存在的必要了。我想这条路要比发展生物质柴油光明得多,也有技术含量得多。 生物质柴油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作为石油局部短缺的一种补充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未来,将是清洁高效能源的天下,分散的能源形式将补充其中的不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