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2011计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1>2”: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步入成熟期
热度 3 lgmxxl 2013-5-12 08:57
以4月11日教育部公示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为标志,我国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2011计划”具有“高、新、大”的特点。“高”,是指“2011计划”起点高、合作层次高,并最终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新”是指“2011计划”注重协同创新,注重原创高端。“大”是指“2011计划”规模大、覆盖面大,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涵盖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2011计划”标志着“产学研”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从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可、得到支持,它也预示着中国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步入成熟期。 在具有以上特征的同时,“2011计划”也给我们另外一个启示:“2011计划”是一个不问“出身”的项目,任何大学、任何企业都有可能进入“2011计划”。这无疑也给广大企业与高校一个挤身国家计划的机会。当然,“2011计划”也有一种示范和引领作用,引领高校与企业主动合作,走协同创新的道路。世界高等教育史和企业发展史表明,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可以为企业和高校带来丰硕的收益。对高校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接地气”,从而知道高校应如何为社会服务。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知道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什么,知道企业需要什么科研成果,知道企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高校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相连的关系,高校就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顶住天”。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知道了本行业的领先技术是什么,自己与本行业的差距是什么,也就明确了企业发展的目标。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就可能走出一条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新路。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校企业合作呢?如何使校企合作顺利有效进行呢?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原则,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 我认为科学的校企合作原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1)合作共赢原则。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共赢,基本的路径是协同创新,最终的目标是双方都获得自身需要的收益。这就要求,在合作中必须坚守“共赢”这个基础,只有一方获益的合作不可能持久。同时,为了“收益”之共同目标,双方必须协同创新,互相利用自身的长处来实现合作收益的最大化。没有“协同创新”,共赢就没有了根基。当然,高校与企业的“收益”愿景是不同的,高校更多地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社会收益更为明显;企业则更多地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收益更为明显。对此,双方必须互相照顾,彼此关切。(2)优势互补原则。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必须找准对象,找到自己最为匹配的合作者。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明确哪所高校是本企业产品最为优势的单位,哪所高校最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对高校来讲,也必须选准自己合作的适切企业,从而有利于自身人才培养,有利于服务社会。只有企业与高校对对方满意,才能有合作的基础。(3)协同创新原则。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生产力,创新是生命,创新是财富。产品只有与世界同步,甚至世界领先才有生命力,高校与企业都应该视创新为根基、为路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协同盯紧“世界领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协同创新将为双方合作注入活力,也可以使双方共赢的目标最大化。 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就成为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平台是联结企业与学校的纽带,也是双方协同创新的基础。目前,世界各国校企业合作的平台主要有:(1)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这类平台包括高校为企业开设各类课程;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高校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等。(2)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这类平台主要有“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3)成果转让中心,这类平台主要包括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公司、高校综合服务机构等。(4)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这类平台主要包括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中心和机构等。对企业来讲,选准平台,建设维护好合作平台是校企合作的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企业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困境和出路,同时对高校也要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本着共赢原则,找到双方都认同、接受并乐意从事的项目,建设项目工作机构,打造双方合作的平台。对磨料磨具行业来讲,选择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作为协同创新伙伴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如果是人才继续教育、学历提升,选择磨料磨具工业职工大学则更为适切。目前,常见的企业与高校共同的项目包括,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企业可以从这些方面下功夫,找到双方合作的平台与基础。 平台搭建好以后,平台维持运行的良好机制与制度就成为关键的问题。在机制方面,双方应本着合作的意愿与原则,在机构、人员、资金投入、利益分配、合作教育等方面进行充分协商,达到合作无缝隙。对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做到人员、资金、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完全落实。以合作教育为例,双方应该把人才培养数量与规格、课程设置、经费管理、人员互派、经费场地投入、日常管理、学生出路等进行充分协商,形成共识。只有如此,在今后的合作中,才能做到运行自如。只有平台,而没有机制,则平台不能持久,合作也不可能深入,最终这种合作也将自动消失。在制度建设方面,校企双方面一定把合作目标制定清晰,明确合作内容,严格界定双方责权。 目前,我国在校企合作虽然步入成熟,但在实践上还有不少误区,也有不少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所以,普遍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实现。主要的原因是,在认识层面上,高校普遍把校企合作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企业把高校作为咨询机构,双方并没有搭建合作共赢、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平台。在组织层面上,虽然我国在1991年成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但大部分本科学校未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类的组织。企业也没有这方面的机构与认识,存在临时合作的现象。在机制设计方面,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并没有出台相应合作的系统性文件或实施计划,可操作性的设计尚处于萌芽状态。在制度层面,政府的政策援助规定乏力,企业与高校没有直接参与的内动力,校企合作的机制制度尚未良性运行。但我相信,在“2011计划”的引领下,企业与高校都会产生合作的内动力,校企合作将步入成熟期。 注:本文应《磨料磨具》杂志记者司玉果之约而写,发表在《磨料磨具》 2013. ( 05 ): 48-49. 题目:校企合作: 1+12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399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关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
lightling 2013-4-12 14:21
教育部关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   各有关高校:   按照《“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程序要求,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认定工作已经结束,现将通过专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公示(认定公示名单见附件)。   公示期自2013年4月11日至4月21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与教育部监察局及“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印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我们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对反映人保密。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监察局、“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编:100816。   教育部监察局:电话:66096240;传真:66097634;电子邮箱:fangyi2008@moe.edu.cn。   “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66096821;传真:66096821;电子邮箱:2011jh@moe.edu.cn。    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    序号 中 心 名 称 主 要 协 同 单 位 类别 1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 前沿 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 文化 3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 行业 4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 行业 5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 前沿 6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 区域 7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 行业 8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 前沿 9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文化 10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 行业 11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区域 1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 区域 13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 区域 14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 前沿
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热度 2 terahertz 2013-4-11 21:10
2013年4月11日, 教育部 公示了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 序号 中 心 名 称 主 要 协 同 单 位 类别 1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 前沿 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 文化 3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 行业 4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 行业 5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 前沿 6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 区域 7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 行业 8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 前沿 9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文化 10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 行业 11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区域 1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 区域 13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 区域 14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 前沿 在公布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中,第一单位属于北京的 有4个的 ,分别是1, 4, 7和9; 其次是江苏省,有3个,分别是2, 12和13;其余各1个,分别是黑龙江省、四川省、河南省、天津市、湖南省、浙江省和安徽省。 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主要是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 。 1,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由 南京大学 牵头,在外交部、海南省、国家海洋局的支持下,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海军指挥学院、中国南海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成立,2012年10月正式揭牌,目标是打造综合研究南海问题的中心平台。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将依托 南京大学 地理信息、海洋海岛研究、边疆史学、国际关系、文献情报等方面的多学科优势,协同国内外相关研究力量,通过创新机制的改革,带动南海问题的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基础信息与决策支持服务。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教授 王颖 出任中心主任。 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主导, 苏州大学 牵头,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东南大学、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等单位参与。 旨在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共同致力于推动纳米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努力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发展水平最高、国际一流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 3,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是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工业大学于2012年8月达成的共建协议,由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组建、市政府牵线搭台,面向石化产业高端化承接南京工业大学创新资源,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互动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政产学”三方协同助推南京石化产业转型发展。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面向南京化学工业高端化的重大需求,以政、产、学、研协同为手段、科技创新创业为路径、人才培养为根本、机制体制创新为关键、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依托学校现有学科基础和体制机制优势,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有效聚集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着力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形成政府引导建设、大学主体运营、企业广泛参与的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创新能力,实现行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有特色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协同发展,南京工业大学要真正做到“立足南京、服务江苏、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作为产、学、研的联合体,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南京石化产业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将依托现有学科基础和创新要素优势,站在学术的高度,大力推动传统化学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产业转型;衍生培育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04548.htm http://www.ec.js.edu.cn/art/2012/10/23/art_7481_90421.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10793.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07125.htm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6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
毛宁波 2013-4-11 12:18
各有关高校:   按照《“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程序要求,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认定工作已经结束,现将通过专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公示(认定公示名单见附件)。   公示期自2013年4月11日至4月21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与教育部监察局及“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印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我们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对反映人保密。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监察局、“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编:100816。   教育部监察局:电话:66096240;传真:66097634;电子邮箱: fangyi2008@moe.edu.cn 。   “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66096821;传真:66096821;电子邮箱: 2011jh@moe.edu.cn 。 “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4月11日 附件: 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 序号 中心名称 主要协同单位 类别 1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 前沿 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 文化 3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 行业 4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 行业 5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 前沿 6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 区域 7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 行业 8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 前沿 9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文化 10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 行业 11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区域 1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 区域 13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 区域 14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 前沿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745/201304/150424.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度“2011计划”专家初审通过名单(不分先后次序)
热度 1 pinjianlu 2013-3-28 16:08
一、面向科学前沿类 ​ ​ 中心名称 牵头高校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 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 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 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大学 二、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 中心名称 牵头高校 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 三、面向行业产业类 ​ ​ 中心名称 牵头高校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同济大学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 江南大学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四、面向区域发展类 ​ ​ 中心名称 牵头高校 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 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大学 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
22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2012年度“2011计划”名单的几点分析和展望
热度 10 nwuhailong 2013-1-30 12:18
教育部 “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简称 “2011 计划 ” ),是为建立一批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 ,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 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 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 1 )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 自然科学 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 2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 哲学社会科学 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 3 )面向 行业 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 工程技术 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 4 )面向 区域 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 地方政府 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2013 年 1 月 13-15 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京组织专家对 2012 年度高校申报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专家初审。这次初审通过的中心总共 35 个,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有 8 个,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的有 6 个,面向 行业 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有 11 个,面向 区域 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有 10 个,涉及的牵头高校 32 所,分布在 15 个省(直辖市)。地域分布情况如下表: 中心所在省份 中心名称 牵头高校 牵头高校类别 中心类别 数量  北京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科学前沿类 9 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科学前沿类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211 工程(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211 工程(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 211 工程(部属)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11 工程(部属)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211 工程(部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江苏 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科学前沿类 5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 江南大学 211 工程(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 211 工程(省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 非 211 工程(省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陕西 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大学 211 工程(省属) 面向科学前沿类 4 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天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2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科学前沿类 上海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同济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2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浙江 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2 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 非 211 工程(省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湖南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2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 非 211 工程(省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湖北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2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科学前沿类 广东 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985 工程 面向区域发展类 1 辽宁 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1 黑龙江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行业产业类 1 四川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科学前沿类 1 云南 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 非 211 工程(省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1 安徽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85 工程 (部属) 面向科学前沿类 1 河南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 非 211 工程(省属) 面向区域发展类 1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 一,这次通过的中心相当部分集中在北京,江苏,陕西等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市,仅仅这三个省市集中了这次 35 个中心的 18 个,占到了一半以上。特别地,以北京高校为牵头单位的中心达到 9 个,占了这次中心总数的 25.7% 。 二,首批 35 个协同创新中心分布在 15 个省(直辖市),分布在西部省份的有 6 个,占总数的 17.1% ,陕西,四川,云南各占 4 个, 1 个, 1 个。 三, 35 个协同创新的牵头单位高校中 211 工程, 985 工程高校占了相当的比例,达到 30 个,占首批协同创新中心总数的 86% ,非 211 院校牵头高校仅仅 5 所,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部属院校为牵头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达到 28 个( 30 个 211 工程中的西北大学,苏州大学为省属院校)。看来大权利还是在教育部啊! 四,面向科学前沿,面向 行业 产业,面向 行业 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全是 211 工程, 985 工程高校。非 211 工程院校为牵头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只分布在面向 区域 发展领域。 五,牵头高校中拥有 2 个协同创新的高校有: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 几点展望: 一,今后批次的协同创新中心,能适量的向中西部省份倾斜,带动中西部省份的教育发展。 二,今后批次的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应适当的倾向非部属院校,带动非部属院校学科发展。 三,各高校应该发挥本校的最强势学科申报协同创新中心,不应该图协同创新数量,应该图质量。
个人分类: 大学|112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对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大期盼
热度 1 lgmxxl 2013-1-1 08:24
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年以后,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似乎应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年份。对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我提出三点自己的期盼。 一盼试点学院改革取得突破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选取17所大学作为试点学校,全面实验大学的学院制改革。最近,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部党组会审议通过。该文件提出了25项支持试点学院改革的突破性政策措施,指导17所高校的试点学院充分运用政策,重点在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学院是大学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是大学各项职能使命实践的载体,学院有生命力了,大学也就有了生命力。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学术层面与实践层面,学院改革都有了更大的合法化基础。希望2013年会有更多的大学,特别是国家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能在学院改革方面作出探索,拿出行动,取得成功,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二盼大学行政权力有边界 大学行政本是一支服务于学术的队伍,并不能称得上“行政权力”。可近20年代,中国大学的行政化愈演愈烈,行政权力无边界,行政权力通吃的现象随校可见、随处可见。2012年,一些大学在为行政权力设置边界面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如北京师范大学要求中层干部做到“四不”、临沂大学要求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进行划界、中南财经大学选拔校内学术带头人把行政职务担任者袪除在外等。教育部最近也明确静态,支持高校领导、中层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工作上,支持高校管理干部的职业化。 真切期望,2013年,中国大学去行政化问题在更多的大学得到实践,希望大学行政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上,转变行政职能,变目前的行政管理为行政服务。同时,对大学行政者、行政事务、行政与学术关系设定必要的边界。 三盼“2011计划”落在实处 “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着力推行的一项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是: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可简要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和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也即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高校的8项机制体制改革,最终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2011计划”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 “2011计划”是“211”、“985”关门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的一轮投资项目。它分两种进行,旨在建设200个左右的“2011计划”中心。期盼“2011计划”在2013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期盼诞生200所左右的“2011计划大学”,期盼这些大学成为中国高校的200强高校。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3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南开与天大宣布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redtree 2012-7-28 06:21
南开与天大宣布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作者: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5-30 10:08:13 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之间的“围墙”今天(5月29日)被进一步拆除了。 今天,这两所一墙之隔的名牌大学选择在两校交界处的联合研究大厦,宣布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大的化学工程学科与南开的化学学科均居国内高校首位,然而该中心并非各取所长式的合作研究机构。该中心的重大事务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以两校人员为主,吸纳政府和企业代表参与。 该中心可以单独招聘人才,将建立国际化的人员聘用机制,实行年薪制与全员聘任合同制。中心设有独立的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研究部,使其享有研究方向的自主权、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配套条件。 通过这项探索,南开与天大希望真正突破校际“围墙”,建成一处跻身国际前5位的化学化工学术重镇,进入国家“2011计划”之列。 “2011计划”即从今年5月起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应邀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这项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部署后,由高校自己联合建立的首批实质性运行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2011计划”的一个重要导向是打破围墙。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计划的意见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突破机制体制障碍,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认为,国家希望通过协同创新,带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的改革。 与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不同,“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国家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择优遴选协同创新中心,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2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建华校长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专访 畅谈“2011计划”
pinjianlu 2012-7-17 19:34
近日,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应邀出席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仰望星空》栏目的“2011计划”专题访谈,一同参与的有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该节目于7月6日18:00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中播出)。访谈围绕“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就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困难和关注的重点,“2011计划”与“211工程”、“985工程”的区别、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等问题开展了交流和探讨,并对重庆市大学联盟和重庆大学与第三军医大学成立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情况作了介绍。 看来985也要快成为过去时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开天大拆除“围墙”协同创新
redtree 2012-5-30 12:31
南开天大拆除“围墙”协同创新 http://www.netbig.com 2012年05月30日 09:03 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通过这项探索,南开与天大希望真正突破校际“围墙”,建成一处跻身国际前5位的化学化工学术重镇,进入国家“2011计划”之列。 南开大学( 主页 )与天津大学( 主页 )之间的“围墙”今天被进一步拆除了。 今天,这两所一墙之隔的名牌大学选择在两校交界处的联合研究大厦,宣布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大的化学工程学科与南开的化学学科均居国内高校首位,然而该中心并非各取所长式的合作研究机构。该中心的重大事务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以两校人员为主,吸纳政府和企业代表参与。 该中心可以单独招聘人才,将建立国际化的人员聘用机制,实行年薪制与全员聘任合同制。中心设有独立的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研究部,使其享有研究方向的自主权、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配套条件。 通过这项探索,南开与天大希望真正突破校际“围墙”,建成一处跻身国际前5位的化学化工学术重镇,进入国家“2011计划”之列。 “2011计划”即从今年5月起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应邀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这项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部署后,由高校自己联合建立的首批实质性运行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2011计划”的一个重要导向是打破围墙。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计划的意见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突破机制体制障碍,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天津大学( 主页 )校长李家俊认为,国家希望通过协同创新,带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的改革。 与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不同,“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国家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择优遴选协同创新中心,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个人分类: 教育|1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即将公布的“2011计划”
wangyunwu 2011-9-25 15:18
即将启动实施的“2011计划”,其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教育、科技、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1计划”的总体目标在于: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1计划”的重点任务有两项:一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即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在国家引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已有的基础,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二是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即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高校改革的内在动力出发,重点突破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它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创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p/1199627922
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