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于光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相差45年去世的孙历生和于光远
热度 10 Helmholtz 2013-11-10 15:42
前不久,在科学网上看到了坚定地批判气功与特异功能都是伪科学的于光远老先生去世的消息。他与钱学森在这个问题上是老对手了,现在两人都走了,而谁是谁非的问题真的已经尘埃落定了吗? 网上看到了王友琴女士因为纪念文革的苦难而 和追踪受难者,并因此而发掘 出来的另一个或者众人都完全不认识的于光远先生,但显然也是十分真实的。很有必要转给感兴趣的朋友看看,难道中国人真的都是两面或得多面人格吗,都不能不会和不敢面对时间并不太久的过去吗? 博主评论 相差 45 年去世的孙历生和于光远 王友琴 1 、 “ 悲怆 ” 的涵义 “ 孙历生 ” ,是我的《文革受难者》书( 2004 年出版)中 659 名人物之一。孙历生的生平简述如下。   她生于 1934 年, 1949 年时是北京第三女子中学的学生,毕业留校当了该校的政治教员。 1957 年她在党校学习时被划成 “ 右派分子 ” 。她被送去劳改农场劳动,那是对 “ 右派分子 ” 的惩罚。她很年轻时和一名高级干部结婚,成为 “ 右派分子 ” 后丈夫和她离婚,他们的三个孩子在她母亲家里养大。她在劳动三年后在 1961 年底 “ 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 回到女三中,先做体力劳动,后到资料室工作。她和一名也是 “ 右派分子 ” 的中学教员聂宝珣结婚,又生了一个女儿。 1966 年文革开始,她再次遭到 “ 斗争 ” 和迫害。女三中建立了两个校园 “ 劳改队 ” ,她和校中另外三个 “ 摘帽右派 ” 都在 “ 第二劳改队 ” 中。红卫兵用细铁丝在她脖子上挂了四块砖头,强迫她和一些老师在玻璃碴上爬行。 1966 年 8 月 20 日上午 ,该校校长沙坪在全校 “ 斗争会 ” 上打死,当时她也和沙坪跪在一起被打。她的母亲因有自己的住房,被红卫兵抄家剃头并殴打。她也被红卫兵抓到她母亲家中一起挨打。 1966 年夏天该校校长被打死,两名教员被抄家殴打后 “ 自杀 ” 身亡。孙历生活了下来。 1968 年开始 “ 清理阶级队伍运动 ” ,她被关在学校 “ 审查 ” 。 7 月 11 日晚 她跪在地上遭到 “ 斗争 ” ,该校 “ 革命委员会 ” 主任董光苔宣布她是 “ 没改造好的右派 ” ,将在第二天下午开全校大会给她 “ 重新戴上右派分子帽子 ” 。第二天中午有人报告孙历生吊死在一个废弃的厕所中。学校 “ 革命委员会 ” 宣布她 “ 自杀 ” 。因为不见她的遗书,而且文革后银行发现她留下一张数额不小的存单始终无人认领,她的母亲和女儿一直怀疑她是被打死后吊起来的。她死的时候 34 岁,四个未成年的女儿中最小的七岁。   这就是孙历生的 “ 悲怆的人生故事 ” 。我想,一方面,大概很难找到更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孙历生的人生了。但是另一方面,读者大概也会同意,也只有了解她的具体的遭遇,才能真懂得所谓 “ 悲怆 ” 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而且,其中不仅有她生前的遭遇,还有她死后遭到的论说以及不被论说。 2 、 “ 否认 ” 受难者   于光远就是孙历生的离了婚的丈夫。最近北京的报纸介绍他是 “ 原中顾委委员,原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社会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 。   其实我的书稿本没有写出于光远的名字。这样做的道理是,孙历生的悲惨遭遇中,虽然也有传统戏剧表现过的 “ 秦香莲 ” 和 “ 陈世美 ” 的因素,也就是妻子被有势或有钱的男人抛弃的成分在内,但是从主要的方面说,她的命运主要是 “ 反右派 ” 和 “ 文革 ” 这两场大 “ 运动 ” 也就是两场大迫害造成的。我尽可能地了解孙历生和她的同事遭到了什么样的折磨。这些调查的结果,写在书中和《 1966 :学生打老师的革命》等文章中。被 “ 劳改 ” ,受酷刑,惨死于校园中,那不只是孙历生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上百万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指定的打击对象成为 “ 受难者 ” 的共同命运。她经历的是前所未有的名为 “ 革命 ” 的大规模的群体性的迫害,传统的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在其中的作用是其次。   编辑《文革受难者》书稿的时候,在 “ 孙历生 ” 中的一处加入了 “ 于光远 ” 的名字。这也有道理。写一个历史上的人物,需要介绍姓名年龄出生地职业等等以显示真实性,其家庭和社会关系也是一个方面。何况于光远确实属于所谓 “ 公众人物 ” ,可以写到。   后来, 2009 年,在北京的一个国际文学会议上,我的发言是对比小说人物和其原型,以王蒙的《蝴蝶》为例。发言后一名美国教授提问:你怎么能证明你说的受难者是真的?其时,孙历生和其他几名中学教师受难者的照片等资料刚在大屏幕上显示过。会后有人跟我说:你应该请这位教授马上给于光远或王蒙打电话,他们两人总不能说孙历生是你编造出来的人吧。   看来,为了显示孙历生的真实存在,真需要提到她曾经的知名丈夫。不过,提出那种问题的背景是,一些西方和国内的教授要正面评价文革,提出毛泽东时代是 “ 道德的时代 ” 。显而易见,孙历生等受难者的 “ 悲怆 ” 故事会使得他们的 “ 理论 ” 无法成立。之前,已经有过文革的施害者矢口否认受难者存在。后来还有为了捍卫自己拥护文革的理论的人也来参与这种 “ 否认 ” 。二十世纪发生的迫害和屠杀,希特勒的大屠杀,斯大林的大清洗,都有过 “ 否认者 ” ( deniers )。这些年,随着中国大饥荒和文革的千万受难者被揭露,就出现了对中国人受难惨状的 “ 否认者 ” 。 3 、王蒙用庄子化解迫害   《文革受难者》书中关于孙历生有 11 页的描述,是经过数年调查才写成的。北京大学郑培蒂老师是孙历生在女三中教过的学生,在采访中告诉我孙历生曾是于光远的妻子,王蒙的邻居,也是王蒙小说《蝴蝶》中人物 “ 海云 ” 的原型。她记着孙历生教学生唱歌的美好形象。原型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多少年来,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下功夫研究难以考察的莎士比亚和曹雪芹的生平,想从他们的生平中找到他们的作品的原型,对作品作出更深的解释。《蝴蝶》是文革后文学的著名作品,我又碰巧调查了解了孙历生的生平和死亡,可做有关研究。孙历生和王蒙小时候都住在北京西四小绒线胡同自家的房子里,小学一年级就在一个班读书,都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参加了 “ 革命 ” , 1957 年都当了 “ 右派分子 ” 。《蝴蝶》是小说,裁剪原型的事实是应有的手段,不过,从取舍和改动之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孙历生被离婚时已经有三个孩子,是 “ 组织 ” 要求离婚的。《蝴蝶》中 “ 海云 ” 只有一个孩子,成 “ 右派 ” 后主动要求和高级干部丈夫离婚。 “ 组织 ” 逼迫离婚是广泛使用的迫害手段,有三个孩子的 “ 右派分子 ” 妻子首先提出离婚太难被读者相信,改成一个孩子是很聪明的做法。孙历生在文革中受到残酷折磨,小说则没有写。看来是为了配合另一篇同时发表的《布礼》( “ 布尔什维克的敬礼 ” 的缩写)中主人公对迫害的看法: “ 父母打错了孩子孩子不应该记恨 ” 。因为大家知道,父母如果用残酷手法打死了孩子,也是要判重罪的。   王蒙聪明,他对原型人物的实事的改动确实有助于他要对文革迫害所作的解释。此外,他还用了庄子哲学,《蝴蝶》篇名就来自庄子最有名的 “ 梦蝶 ” 的故事。庄子对人生的看法超然潇洒。在庄子看来,生死如白天和黑夜交替,物质财富是身外之物。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说法。但是,不会有人愚蠢到想用庄子哲学为杀人犯和盗窃犯辩护说,既然 “ 生死齐一 ” ,物质财富也不重要,就不必对他们判罪和惩罚。文革后一段时间时髦说老子庄子哲学,如《蝴蝶》所作,当时有人私下说这是故弄玄虚滑过审查以求发表,而王蒙正善于此道。但是,今天孙历生已经被迫害死亡 45 年多了,王蒙也写了好几本非虚构作品,他的自传写了他生平种种大小事情,甚至也简单提到了孙历生,但是,他从未详述孙历生的悲惨遭遇。   于光远去世两周后,是王蒙的八十岁生日。在一篇介绍其生日庆祝的文章中(胡新民:王蒙在文革中是怎样挨整的?《共识网》),讲述为什么王蒙在文革中 “ 一直平安 ” ,引述了他们夫妇的话,是因为他们 “ 一贯谦虚谨慎 ” , “ 听毛主席教导 ” , “ 向农民学习 ” 。该文作者用的是直接引文。从三十年前写《蝴蝶》到现在,王蒙的认识又进了一层? 他炫耀他的明哲保身诀窍的同时,也在暗示受难者们都是因不 “ 谦虚谨慎 ” 而遭难的吗? 4 、于光远的回避   十年以前,我已经了解到孙历生在文革惨死,却没能找到她的死亡日期。档案中显然会有记载,但是要认识人才可能查到。所以这只有找到她的家人才能知道。我试了各种办法没有结果,最后,只有给于光远写了信。他没有回信。我在做受难者调查的时候,也曾给另外几名地位和他相仿或者更高的人写过信。 因为他们的名声和地位,收信地址不会错,他们也肯定收到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回信,和我写过信的普通人中的回信率形成对比。但是,于光远的女儿收到了我手写的信的传真件。传真件上没有任何附加的说明。她不知道是她父亲还是父亲的秘书或者别的人把我的信传真给她的。她和我联络,我才知道了孙历生的遇害日期。   文革后, 1978 年,孙历生的女儿们为母亲举行了追悼会。她们发出了一百张请帖,到会的有几百人,多是中学老师。其中有当时已经 80 岁的孙历生小时候的老师,也有和她一样在文革中惨遭殴打折磨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校长高云遭毒打后失去知觉,被红卫兵送去火葬场。火葬场的工人发现他还有气,没有烧他。他的两个同事姜培良和靳振宇都在 1966 年 8 月 25 日 被打死了。高云在追悼会后还来看望孙历生的孩子,希望帮助他们。于光远没有出席孙历生的追悼会。   于光远的女儿说,多少年来,为孙历生的死,只有一个人表示过歉意,是陆定一。陆定一是文革前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也是文革中最早被 “ 打倒 ” 的四个高级干部 “ 彭罗陆杨 ” 四人中的一个。孙历生被划成 “ 右派分子 ” ,原因之一是说了批评他的话。陆定一为孙历生之死向孙历生的孩子道歉。这个道歉和陆定一说宣传部多少年来做的 “ 就是整了这个整那个 ” 一样,没有得到过正式的发表。   于光远自己在文革中遭到 “ 斗争 ” ,被抄家,被从原来的住房中逐出。这些都在他 1993 年出版的书《文革中的我》中有记叙。那本书里没有提到孙历生。孙历生的女儿还向我指出,书中有专章讲述他的孩子,但是只写在孙历生之后的婚姻所生的孩子,没有提起孙历生的孩子,尽管书中写到的有些事情她也在场。于光远有五个女儿。其实对外人来说,根本没有人知道他写到的孩子哪一个出自孙历生。他的这种刻意的小心的回避,也许也体现了他内心的一种紧张?说明他是在有意回避而不是简单的忘记?   在追念于光远的报道中,提到他晚年写作很多,出版了 “ 近百本书 ” ,还留下了写作用剩的两千多个铅笔头。这铅笔头收藏是很生动的关于一个高寿笔勤多产的作者的情节。但是也会令人问:为什么他从来没有写到孙历生?崇高的社会地位, 98 岁的高龄,应该是一个可以谈论人生所有经历的年龄了,他为什么还要回避?他要回避的究竟是什么?   反右派,文革,中国人遭到的迫害和荼毒,规模之大,手段之多,史无前例。中国有长久的学校和教育传统。前现代的精神导师孔子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名教师。文革中,连女子中学的校长教员都被学生红卫兵打死。我调查过北京的十所女子中学,其中有三名校长和两名教员被女红卫兵学生活活打死。其中有孙历生所在的北京女三中校长沙坪,师大女附中校长卞仲耘,女十五中校长梁光琪,女十中教员孙迪,女四中教员齐惠芹。这既不能从传统也不能从现实中找到任何借口。王蒙写小说可以在庄子哲学的云里雾里侃上一气,于光远作为 “ 社会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 ,很难这样扯。显然,曾经是他最亲近的人的孙历生的遭遇,使他无法解释也无法自洽,只有回避。   在八十年代,王蒙是 “ 重放的鲜花 ” 之一(这是一本当时得到平反后复出的作家的文集的书名),以后则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行政职务做到文化部长。而于光远,也是 “ 享受了 30 年自由派的尊敬 ” 。但是,在孙历生的故事前,他们只是交了白卷或者半白卷。 5 、陈寿仁老师的光辉   我很遗憾,《文革受难者》出版数年之后,我才认识了女三中的退休教员陈寿仁老师。她居然通过电子邮件找到了我,她的电脑技术在她的同龄人中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陈老师 1954 年在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女三中,和孙历生在一个教研室。 1957 年,陈老师的丈夫,也是中学教员,被划成 “ 右派分子 ” ,减薪去教职。他们夫妇忍辱负重带着三个孩子生活。文革中陈老师也被 “ 揪 ” 出来,和孙历生同在该校的 “ 劳改二队 ” 中。 1966 年 8 月 18 日 ,北京第一个打死校长的学校的红卫兵宋彬彬在天安门的百万人集会上给毛泽东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泽东对她说了 “ 要武嘛。 ” 第二天,在女三中,红卫兵开始殴打折磨校长沙坪,直到深夜。 8 月 20 日上午 ,全校大会 “ 斗争 ”“ 牛鬼蛇神 ” ,沙坪在会上被打死。毒打沙坪的时候,孙历生和陈寿仁等老师也都跪在沙坪旁边挨了打。 1968 年 “ 清理阶级队伍 ” ,陈老师也和孙历生都被关在学校里 “ 隔离审查 ” 。他们是 “ 难友 ” 。   和王蒙和于光远不同,陈寿仁老师既不是名人也不是大官,但是她坚持真理守护良心。她不为名利也不为出版(因为不能),做了仔细的回忆和调查,写出了女三中文革的全貌和所有被侮辱被折磨被 “ 斗争 ” 直至被杀害的人的名字和故事电邮给我。   在北京第三女子中学, 1966 年,红卫兵高潮的 “ 红八月 ” 中,校长沙坪被打死。数学老师张梅岩和体育老师何瑾被抄家侮辱后 “ 自杀 ” 。我在这里加上引号,因为即使他们确实是自己了断了自己的生命,也绝不是平常意义上所说的 “ 自杀 ” 。在该校校内,还有一个不知姓名的男人,红卫兵说是 “ 老地主 ” ,被活活打死。红卫兵还毒打和逼迫学校对门一个住户马宝山的妻子在他们面前吊死。她是七个孩子的妈妈,被说成是 “ 破鞋 ” 。 1968 年,学校 “ 革命委员会 ” 领导进行 “ 清理阶级队伍 ” 和 “ 斗批改 ” 。一批老师被作为 “ 特务 ”“ 现行反革命 ” 遭到关押和 “ 斗争 ” 。所谓 “ 特务 ” ,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所谓 “ 现行反革命 ” ,是一位体育老师在家中做完针线活后,顺手将针别到贴在墙上的报纸上的毛泽东照片的空白边上。   在孙历生去世前,化学老师方婷芝也被关在学校,她被说成是国民党 “ 特务 ” 。 6 月 11 日晚上 宣布第二天下午要对她召开全校 “ 斗争大会 ” 。 12 日中午她端着一个茶缸走出校门穿过马路时被 13 路公共汽车撞死。 “ 革命委员会 ” 宣布她 “ 畏罪自杀 ” 。陈寿仁老师认为方婷芝并非自杀,是因为神经紧张一夜未睡而出了事。但是方婷芝的丈夫钢铁学院教授高诒善先生知道方婷芝的死讯后,于第三天( 6 月 15 日 )真的自杀了。家破人亡。   陈寿仁老师说,在孙历生死前的晚上,在校中东配殿(该校原来是帝王庙)最北端的教室里,召开了教职员工的质问会。陈老师也在会上。孙历生跪在地上,被指控为 “ 没有改造好的右派分子 ” 。结束时, “ 革命委员会 ” 主任双手叉腰,宣布要在第二天下午召开全校大会,给孙历生重新戴上 “ 右派分子 ” 帽子。第二天中午,陈老师和一起被关的同事不见孙历生来吃午饭。后来他们听说她吊死在厕所里。   盛荃生老师 1957 年时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药眠的研究生和助手。他和黄教授都被划成 “ 右派分子 ” 。文革中盛荃生也被指控为 “ 没有改造好的右派 ” ,说他 “ 继承了黄药眠的衣钵 ” 。不断地对他进行批判斗争,威胁说要给他重新戴上 “ 右派 ” 帽子,导致盛荃生精神错乱,言行不正常。 “ 革命委员会 ” 主任骂他 “ 他装疯卖傻 ” 并继续批斗。盛荃生由精神分裂症发展成疯子。从那以后直到 2005 年去世,他的多数日子是在安定医院度过的。   陈老师还列出了该校有七名教职工的配偶在文革中被害死。   于晓岩的爱人齐 XX ,四十一中校长;    孙静的爱人何 XX ,外国语学院老师;   邵贞悌的爱人,人民银行干部;   张翰的爱人马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方婷芝的爱人高诒善,北京钢铁学院教授;   何世瑾的爱人,北京安定医院医师;   王秉纯的爱人,某小学老师。   女三中一个中学(文革后改名 159 中学),就有一名校长加四名教员被害死,还有一名教员被迫害成疯子,有七名家属被害死,有至少两名外校人员在校中被打死(该校红卫兵在校外打死的北京居民还未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革对这个学校,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多么残酷的杀戮。   陈寿仁老师说, 1960 年代初她问过孙历生: “ 你为什么反党成了右派啊? ” 孙历生说,她看到了一些内部资料,和人议论了,被报告了,成了右派。陈老师又问: “ 你为什么离婚啊? ” 孙历生说: “ 他要离。我也愿意离,免得影响他。 ”1966 年 8 月 20 日上午 “ 斗争 ” 和打死了校长沙坪,孙历生和她都是 “ 劳改二队 ” 的,跪在沙坪的东边。   回顾孙历生的一生,一定会发现她经历了太多的背叛。她加入的党背叛了她,她的第一个丈夫背叛了她,她的同学和朋友(那人文革中当了 “ 革命委员会 ” 主任)背叛了她。但是陈寿仁老师作为一个与她无亲无故的普通历史教师没有背叛她。陈老师坚持写出了真实的孙历生之死,写出了女三中的受难历史。这是浸透了无辜者的血的历史。陈老师也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老师。   我和陈老师在网上认识几年后才见到她。她已经年近九十,曾患癌症,但我见到她时,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二十岁,机智,灵活,精神焕发。看到她,让我相信,心里有 “ 真 ” 和 “ 善 ” 的人,外形也会 “ 美 ” 。 6 、孙历生之死成为历史 “ 三棱镜 ”   以上所写,很多是孙历生去世之后发生的事情,围绕着怎么认识怎么看待怎么叙述文革历史发生的事情。我曾把这些称为 “ 历史的历史 ” 。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孙历生像一个历史的三棱镜,分离出了一些对历史和迫害的相当不同的态度和持有这些态度的人,就像三百年前牛顿用三棱镜把人们认为的 “ 白光 ” 分离成了七色光。对孙历生之死,有坚持回避的于光远,有使用了从 “ 庄子梦蝶 ” 的高雅典故到 “ 父母打错了孩子孩子不应该记恨 ” 的通俗比喻来淡化孙历生死亡血迹的王蒙,有否认孙历生其人存在的美国教授,有坚持想要弄清母亲死亡真相的女儿,有道歉而得不到公布的副总理陆定一,有同命相怜的高云校长,有深深记得她美好形象和气质的郑培蒂老师(她在文革中也遭到残酷迫害,文革后在电视上教英语而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印象),还有心胸宽广仁慈坚持真理的陈寿仁老师。在这精神的 “ 光谱 ” 上,我们看得到有好有坏的不同的人和价值观念。这是文革造成的社会心态的一部分,也应该是文革历史更深的一部分。   在这个 “ 光谱 ” 的左端上,是最近受到审判的薄熙来。他的反历史行动,实际上也和孙历生相关。 7 、薄熙来的反历史行动 1966 年,薄熙来是中学生。薄熙来兄妹在 1966 年 8 月当了红卫兵,参加了红卫兵暴力行动。这在当时不算特别的事情。实际上,我在调查中没有发现有可以当红卫兵而拒绝当的人,也没有发现没有受过暴力斗争的校长。但是薄熙来后来有了权势的时候做的事情,希望不是老红卫兵中平常普遍的事情。薄熙来邀请了一些北京的中小学教员到他的领地大连过夏天。其中有被他妹妹抄家砸烂了所有东西的老师,有文革后参加追查女三中红卫兵暴力事件后遭到制止而只好中断的老师。 “ 招待得非常好, ” 一位老师说, “ 离开时还送给每人一箱礼物,很好的礼物。 ” 对老师的要求呢,就是不要再讲文革的事情。 2000 年,一名被红卫兵学生打死的中学校长的儿子和我谈话。第一次谈话很顺。文革一开始,他因为是 “ 革命干部子弟 ” ,当了红卫兵,参加了抄家打人。但是他的母亲是中学校长,很快就被斗争,被关押,被剃 “ 阴阳头 ” ,在 “ 红八月 ” 末被活活打死。他的好朋友的父亲也是一名高级干部,朋友和他一起当过红卫兵,两年后朋友的父亲 “ 自杀 ” 了。实际上这也是文革时期干部子弟中很典型和普遍的遭遇。他谈到这些,也谈到自己母亲之死给他造成的内疚,因为他毕竟也参加过对别人施暴。我和他约好再谈一次。但是第二次他不愿再谈。他说,他告诉了他的哥哥他和我的谈话。他的哥哥要他不要再和我谈。哥哥说应该学习薄家的子女的做法:他们不谈,他们识大体。   薄熙来的母亲在他父亲被 “ 打倒 ” 后,在 1967 年 1 月 “ 自杀 ” 了。   这位哥哥表达的意思也很清楚。显然,对文革迫害事实,有着很不相同的看法,而不同的看法来自不同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并且导致了对事实的不同说法和做法。母亲的死不见得会使某些人否定文革的迫害原则,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只是他们自己有权力控制他人的生死。   正因为如此,历史写作变成复杂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在多层次上观察和记录历史。回顾历史写作中的这些 “ 历史的历史 ” ,请让我在这里再向陈寿仁老师致敬,也再向女三中的文革受难者们表示哀悼。   王友琴 2013 年 10 月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3374 次阅读|34 个评论
陈益升回忆于光远
liuli66 2013-11-8 14:2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1/284845.shtm
个人分类: 科技与创新政策|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告别于光远先生(现场图片)
热度 6 liuli66 2013-9-30 21:30
相关: 分享 纪念于光远先生: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提纲手稿的发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728103.html
个人分类: 杂感|899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亡者為尊,本不願評論。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3-9-30 19:29
但是,在所謂人體科學的問題上,我認為錢學森先生的基本態度是更加合理的。 科學研究不應該先驗地限制任何一種研究題材的合理性。 科學最重要的態度是開放的態度。 某個具體的經驗判斷是否靠譜那是個案的事情,錢老可能犯了一些錯誤。這種具體判斷的錯誤,科學家是難以避免的,很正常。 但是,依據已有的科學論斷以及某些哲學教條,先驗地封殺一類研究,這就是于老的錯誤了。這顯然是更加嚴重的錯誤! 最後加一句:這一著名的爭論,由於缺乏公平爭論的空間,暫時的勝負什麽都不能說明。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364 次阅读|7 个评论
于光远:叶剑英在闭幕会上讲的三个问题
热度 4 lix 2013-9-30 08:36
不让后人知道历史真相,就不能深刻地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种对历史对后人极不负责的态度。我自始至终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这次历史转折的见证人,我觉得应该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自己当时以及现在的想法写下来。 —— 于光远 。。。。。。 叶剑英在 1976 年粉碎 “ 四人帮 ” 的历史性行动中立了大功,这件事情知道的人很多,但是叶剑英在 1978 年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所做出的贡献,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我感到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这重要的一页上应写下 “ 叶剑英功不可没 ” 这几个字。 。。。。。。 叶剑英在闭幕会上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领导班子问题。。。。。。。 他讲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发扬民主和加强法制。。。。。。 叶剑英在这个讲话中批判林彪、 “ 四人帮 ” 制造一种错觉,似乎实行民主就等于复辟资本主义。他们在民主问题上所散布的这种奇谈怪论,搞乱了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使我们一些同志一听到民主,就紧张得很。叶剑英指出,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从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社会基础上开始建设的。所以我们解放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注意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 他讲的第三个问题是 “ 勤奋学习,解放思想 ” 。他认为勤奋学习,解放思想是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学习愈好,知识愈丰富,就愈有利于解放思想。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是要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且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我们的同志,对待这样一场革命,是不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呢 ? 他认为许多人还是准备不足。有些同志还是前怕狼后怕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想就是不解放,不敢往前迈出一步。怕什么 ? 是不是怕人家说自己 “ 复辟资本主义 ” ,怕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怕丢乌纱帽 ? 他说,如果讲怕,他们为什么不怕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手工业生产方式继续保存下去,不怕中国贫穷落后,不怕中国人民不答应这样的现状 ? ( 《 1978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于光远著,中央编译出版社编写:星澄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0812/1218_2664_927316.shtml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2587 次阅读|4 个评论
悼念于光远先生仙逝(下篇)
热度 1 yushp1935 2013-9-29 12:34
解放初期,我在家乡广东省普宁县(现改为市)念高中。记得高二政治课教材是胡绳、于光远、王惠德合编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第一册),主要内容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我们的政治老师,善于深入浅出讲解教材,对我们进行唯物史观的启蒙教育。我从此知道了有一位于光远先生,也是像胡绳、艾思奇一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因为当时我已囫囵吞枣、半懂不懂地读过胡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艾著《大众哲学》等。 作为晚辈与后学,我有幸直接认识于光远先生,并同他有过一点点交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北京师范大学当哲学研究生以后。自此,有几件事情,直接聆听过于先生的教诲,受到启迪、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1955 年夏,我从华南师范学院政治专修科毕业,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生,师从石盘教授。石先生青年时代,思想进步,在 1938 年经西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同年 , 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中央干教部、延安行政学院和中央政治研究室,致力于干部培训与理论研究工作。在延安时期,就与于光远先生相识,他们参加过“新哲学会”活动, 1948 到 1952 年 , 石盘先生与于先生同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石先生任过学校教育处副处长。由于复杂原因他“退党”到中央教育部做巡视员。 1953 年调来北师大政教系。尽管情况这么特殊,但他与于先生一直保持着深厚之友谊! 为启迪我们五个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请神实质,石师多次请于先生来同我们座谈,启发我们如何学习好理论、领悟好哲学。两位老师多次引用马克思的名言,“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活的灵魂”,指出理论研究要敢于发现新问题、概括新经验、形成新观点,这才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于光远先生还具体介绍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宣部研究理论问题的方式方法,介绍前苏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二战后理论斗争的经验教训。于先生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告诉我们,个人迷信、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要坚决批判个人迷信,摒弃教条主义。石盘老师遵循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 ,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告诫我们说,研究哲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善于联系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大量实际材料中,认识事物本质,找出事物发展规律性。石师和于先生还说,哲学要反映世界(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研究哲学要深入某一实际领域、某个具体学科,作过细的研究,才能从中汲取思想的源泉。 1985 年我调回家乡,在华南师大哲学研究工作。在广东省社联主席兼广东哲学学会会长张江明先生领导下,参与创办哲学专业刊物《现代哲学》工作(我曾任副主编、执行主编)。我们借广东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敢为人先之优越社会人文环境,提倡哲学现代化。对此,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问题,学界同仁有的支持,有的有异议,也有反对的。 1986 年春,于光远、冯兰瑞等同志来广东考察,于先生是张江明的好朋友,江明同志特别嘱咐我专门访问于先生,请他发表对“哲学现代化”的看法。于先生同我谈了二个多小时,表示赞同我们这个提法。他说,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有具体涵义,是指它应反映时代精神、要跟随时代进步!他还强调: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它的现代化,当然与“物”的(工业、农业等的)现代化,与一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相同。我整理为初稿后,于先生表示还要带回北京,征求一些同志意见,自己再推敲推敲。直到翌年底,他才把修改稿交刊物正式发表。于先生对重要理论论断的慎重态度,给我深刻的教育。 与《现代哲学》有关,还有一件值得提出的事是,于先生为着建设好新中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及其机构,提出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他在我们刊物发表文章,率先建议创立“责任学”。具体起因是 1987 年 5 月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森林火灾。它是建国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人员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烧了二十多天,过火面积 101 万公顷。 这起大火暴露出中国林区开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指导思想、环保意识、防火措施、灭火装备,以及官僚体制方面的种种弊端。事后,不仅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还 撤掉了当时的林业部长和副部长,等等 。当然,从客观上讲,政府也从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从林区逐年疏散人口,并 开启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于光远要创建“责任学”,是从政治学的理论高度,提出如何克服和防止官僚主义,表现了一位学者对人民、对党和国家高度责任感。 1998 年 8 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研讨会,于光远作了精采的主题讲话。会议休息时,我陪张江明同志去访问于先生。他详细了解广东改革开放的进展及理论界情况。由于我在 1995 年,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生产力新论》寄赠他,请他教正,于老还惦记这件小事。于老鼓励我要继续深入研究生产力论,说它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之理论依据。这也是于老对后学、晚辈的亲切关怀。 余少波 2013/9/28 晚写, 9/29 发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悼念于光远先生仙逝(上篇)
热度 1 yushp1935 2013-9-29 12:33
9 月 26 日 中午,从我的好友余文烈教授(于光远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的研究生)得悉于光远先生在今日凌晨仙逝。虽然于先生已有享年 98 岁之高龄,又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然,但总是令我们这些晚辈、后学哀伤不已,思绪万千。 一颗智慧之星终于殒落了, 人民痛失一位改革理论家! 于 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参加我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近八十年,终生立场坚定,勤奋刻苦,知识渊博,高瞻远瞩,与时共进,始终站在世界潮流的前头。无论在他从事的实际工作或理论工作中,都对人民和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 早在延安时期,于光远就从事理论工作, 1941 年在陕甘宁边区做经济的研究工作,曾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他不仅 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参加了延安新哲学学会。建国后,于先生先后在中共中央宣 传部工作,任 科学处处长,后在 国家科委工作,任副主任。 1955 年,于光远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 委员,是当时 最年轻的委员之一。粉碎“四人帮”后,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后任社科院顾问,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于 先生一生主要致力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在上世纪50年代,他倡导要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有别前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一领域,他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 "文革"期间,于光远受到冲击,一度失去工作自由,后期,在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时,调于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工作。粉碎"四人帮"后,祖国迎来了春天,于光远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三中全会准备工作,他遵照邓小平的指示意见,参与起草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9 年以来,于光远在经济学的理论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倡议并推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澄清了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理论认识。 于光远响应邓小平的号召,倡导开展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与它的历史定位的研究和讨论。 利用参与讨论中央文件的机会,他多次主张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写入中央文件。他的意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于光远所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作为突出的理论贡献载入史册。 于光远一贯重视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与规律的研究,对在我 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巿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理论,他所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我的市场经济观》,对我国建设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 年,在首都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于光远提出了要“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创议。 他非常重视对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和著作。从本质上看,于光远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的《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就是这个方面的代表作。他还参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翻译工作,对中国的自然辩证法这个哲学二级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于光远思想非常活跃、十分新颖,打倒“四人帮”后,他 率先提出“一百个理论问题”供学术界研究。几十年来, 于光远 大力提倡并率先创立的一些新学科有, 生产力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发展战略学、国土经济学、经济效益学、 休闲社会学 等等。 于光远还提出要建立"智慧学",坚决反对伪科学。他所著 《评所谓人体特异功能》在学界得到好评 。于光远一生重视教育工作,上世五、六十年代,就在中科院培养了研究生;“文革”后,他看到专业人才缺乏,在社科院培养了一批研究生,这些人才已成长为有关专业的栋梁。于光远还 积极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在更宽广领域热心扶植和努力培养年青的理论工作者,推动了各种学科的研究和学术活动组织的建立。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前后,于光远对推进我国全面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也发表了许多创見。 可以说,于光远先生是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参与者和见证人,他的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有详实的纪录。 于光远 先生是我国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学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通中外古今,晚年仍笔耕不停,他的许多散文集,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笔法也令人叹为观止!于先生是值得我国理论工作者、学界同仁永远学习的楷模! 余少波 2013/9/27 深夜写, 9/29 发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56 次阅读|1 个评论
钱学森和于光远谁更靠谱?
热度 26 controlhopeless 2013-9-28 11:32
现在说点作为“大师傅”的、有些“ 外娇里嫩 ”的 陈安感兴趣的事情 :钱学森和于光远谁更靠谱? 本是清华学物理的于光远,年轻弃理从政,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N年后文革前,官至国家科委副主任,期间于很长时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就在于光远清华毕业的1936年头一年,曾短暂以清华王士倬教授为师的钱学森,挟庚子赔款,远涉重洋,来到 MIT 读硕士。 两个初始点风马牛不相及的清华有缘人,改革开放后,因为特异功能相遇,短兵相接了。 钱和于的观点可以这样描述: 用老百姓的大实话来说,于认为特异功能呀,什么耳朵识字都是胡扯,且文绉绉地说:“人体特异功能的宣传直接违反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神”的话语“布道”般说,钱认为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就是 truth,且科学绉绉地说,这些现象隶属于人体科学,应该立项进行科学研究,而且中国人于此一定大有作为。 现在从结果上来看,于光远是对了,因为再没人相信耳朵识字了。 马列主义信徒的于光远怎么就说对了呢?我的部分答案是:他宗教般蒙对了;三段论信徒的钱学森怎么地就错了呢?我的部分答案是:他科学地信错了。 是什么使得两位大师,对待特异功能,有如此这般截然相反的态度呢?在细读张纯如的钱传后,我一不小心找到了答案。钱学森曾两次在 MIT 学习和工作,钱在 MIT 的经历就注定了他对“人体科学”探索般的态度。第一次在 MIT 是以学生身份,因为不擅长实验或实验不成功,以及传说的博士前必须的实习经历,他离开了 MIT,转投 Caltech;第二次,十年以后,钱学森“英雄般”以副教授身份凯旋而归。钱的 MIT 的经历对他“三观”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一,钱在MIT向李耀滋(下面会看到也应包括维纳)学习了自动控制技术,科学网何毓琦老先生那里有对 李耀滋的介绍 ,以后有机会再聊李;第二,钱在 MIT 一定是学习到了冒险和探索精神,这可以从张纯如的如下中文版文字看出来: 他一度希望师从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伟大的数学科学家,但他的教授们(注 1)按照麻省理工学院校友鲍勃·萨默斯的话来说:“与其说是科学家倒不如说是探险家。”一位科学史评论家这样写道:“他们心目中的科学家是像爱迪生那样的,而不是像爱因斯坦那样的。” 这里探险家,张的原文用的是“冒险家和探索者” adventurers and explorers。无论钱在早期是如何不喜欢MIT,我们都不能不说:MIT 教授们的冒险和探索精神也一定影响到钱学森,正是这探索精神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后来钱对“特异功能”和人体科学的态度。另外一个有兴趣的事情是,张纯如上文提到的“伟大的数学科学家”,我猜一定是著名的“控制论之父”N. 维纳,或许钱后来的著作“工程控制论”都是受到“天马行空”般维纳的影响,比如书的标题是控制论 Cybernetics 而不是 Control 等等。钱对特异功能、人体科学的偏好某种程度地,反映了一些控制论或自动控制理论者对“智能”的喜好,如维纳书的题目: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于光远蒙对了,原因是他幸运,是拿来主义的结果;钱学森看法错了,原因是命运,是探索精神的使然。无论谁对谁错,对中国人科学精神的培养都是有益的,实际上,正是他们的争论,多少地弥补了中国人错过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如今两位大师相继而去,他们的批评精神永存,正负能量永恒。 注 1 我仔细看了原文,这里“教授”应该指的是 MIT 航空方面的教授,就是钱的老师们,应该不包括那位伟大的数学科学家。
个人分类: 历史在说|11086 次阅读|79 个评论
对于老的追悼和哀思
热度 2 lvnaiji 2013-9-28 07:03
吕乃基 惊悉中国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于老光远先生去世,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界的重大损失(仅就学术界而言)。笔者曾在十余年前在《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发表论文: 以“正在兴起的中国”为研究对象 ——续“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 现在回过头来看于老当年的思想,尤感深邃和亲切。此处节选此文上载于科学网,以作为笔者对于老的追悼和哀思。 于光远 先生于1996年底出版了专著《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以下简称《哲学学派》),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自然辩证法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和中国特色,在自然辩证法界引起高度重视。 一、普遍地以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的研究对象上,于老论述了三方面,其一是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大致包括自然观和方法论。大部分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就是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因而于老对此并未作展开。 于老详加论述的是第二方面,也就是这一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之处,在于这个学派“特别关心社会问题”,“即把社会的自然的研究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从而“为自然辩证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大陆”。“这样,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越出了以往只注意天然的自然,只注意自然科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的范围,向社会的自然的研究迈进”。于老从以下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这一点。首先是他在1991年提出的重要概念:“社会的自然”。于老用大量例证论述了这一概念,指出“有了人类之后,有许多自然物受到社会影响,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成了某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东西”,也就是成为社会的自然。天然的自然与社会的自然二者的关系是 ,“社会的自然以天然的自然为基础 ,社会的自然在整个自然界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人在这二者之间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人既是自然物,又具有社会属性。 其次 ,值得注意的是,于老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中逻辑的演进过程正是人类由自然向社会的生成过程。概念在辩证论者头脑中运动的过程也就是逻辑的东西浓缩地、抽象地再现了历史的东西。于老主张,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学派不仅要从研究天然的自然到研究社会的自然,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由天然的自然到社会的自然的生成过程,还要认识到这一生成过程本身处于不断提升之中。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社会生产力增加的历史具有根本的意义”,所以“在自然发展史的讨论中,我们要把工业史、农业史放进去”。 关于这个学派研究对象的第三方面,于老认为在于“特别重视在实践中讲求聪明,倡导发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聪明学”。于老所强调的聪明学不同于方法论,主要用于实践,在于研究于老所认为的中国哲学学派的核心研究对象:社会的自然,“因为社会的自然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只有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和显示出来”。由此可见,于老所论述的聪明学与前述第二方面完全一致,从根本上说,在于研究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中的方法、思路、战略、决策。 总之,于老认为,在普遍的层面上,这个中国学派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从天然的自然到社会的自然这一领域,也就是研究由自然向社会的生成过程。 二 特别地以“正在兴起的中国”为研究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于老强调上述工作“不应该限于一般的、抽象的思辨,而是要去做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向着实践的方向前进,直到在实践生活中显示出这种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侧重于解决人类社会史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和理论问题。“这个学派的特点必然导致特别关心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经济文化建设”。于老希望,“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各方面帮助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大成功”。于老所强调的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就是要结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这就是中国的道路,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正使中国由自然朝着社会生成。所以特别地“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研究中国特殊的由自然向社会生成的道路。 科学技术哲学既要研究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成过程的普遍性与普遍规律,也要探索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特殊性。从总体上说,根据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致可以把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两次科技革命是在其社会内部各种因素作用下自行发生的,尔后,科技革命又推动这些国家由传统走上现代化,进而由现代化走上后现代化,也就是推动由自然界向社会的生成过程。这些国家走的是一条“内生型”的发展道路。另一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普遍都是从外部引进科技而开始现代化,随后即发生外来科技与本国传统的整合问题,换言之,这些国家由自然向社会的生成过程走的是一条“外生型”的道路。显然,中国就属于这一类型。 在封建社会,中国主要是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中心,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几千年来是在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的情况下以伦理道德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换言之,是在缺乏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情况下来构建社会。在计划经济年代,虽然科学技术有所发展,但主要是服务和从属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并没有成为社会的基础而与之紧密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起来的社会停滞不前,如同空中楼阁,靠一次次的“运动”来维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也开始获得它们本来的地位并成为社会的基础。因而在整个历史上,在由自然到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分析研究这一特殊过程,对比内生型国家走过的历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再加上当代中国面临两次科技革命的迭加,有可能走上浓缩的超越的道路,因而对此的研究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普遍意义,科学技术哲学对此负有重任。 从上述思路出发,当前密切关注的领域都与这一特殊的发展道路有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问题,第一类问题中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和工业化分属新的科技革命和近代科技革命。发达国家是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进入信息化的,而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即接踵而来,于是就面临两次科技革命的迭加。如何在现有工业化水平上发展信息化,反过来又如何以信息化缩短、提升工业化,便是中国“兴起”之路的独特之处。相关的生物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也正被提上议事日程。西部大开发从空间上看是解决东西部的巨大差距,从时间上看也是着眼于发展的不同阶段:东部正由工业化后期进入信息化,而西部工业化仍是重大甚至首要的课题。其他还有如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前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后者也是现代化道路上必然要走的一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也正在突现出来,还有高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等。在精神层面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令人困惑的是,有关后现代的讨论也往往介于其中)在近年来一直是讨论的热点。以上这些问题从根本上都源于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由自然向社会的生成过程是两次转型的迭加。 第二类问题在于两种转型——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二者的迭加。在由这种迭加所致使的中国由自然向社会生成的特殊过程中,产权关系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正在中国兴起的哲学学派”必然主要地以“正在兴起的中国”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历史责任。 以上分析了中国学派在普遍层面和特殊层面的研究对象。在这两者的关系上,前者是理论基础,缺乏这一基础,个性的研究就将缺乏根基而显得空泛甚至虚妄;后者则以特殊性丰富普遍性,且具有更强的实践色彩,更为迫切而赋予更强的责任。 三 国际交流中的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将在普遍和个别两个层面与国外相关学派进行交流。在普遍的层面上,于老所提出的中国学派与国外的相关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是吻合的、一致的,因而在这一层面上完全可以交流,对话。 相比较而言,在特殊层面上的交流无论对于国外的学派还是对于中国学派都更有意义,在这一领域最现实最重要的课题无疑就是全球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随着各种世界性组织及其制度的形成,全球化正在从经济推进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从深层上可以说,全球化就是在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中沿着不同道路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各民族之间,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全方位地和越来越紧密地彼此相关。于老近年来多次讲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方面是全球化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经由全球化而影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道路具有普遍意义。中国的道路也将影响发达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处理两次迭加的社会转型无疑对于发达国家克服现代化的某些弊病而走向后现代具有借鉴意义。 于老希望,“亚洲的文明必须是现代化的文明,因而亚洲要学习世界上进步的文明,同时,亚洲的文明也会以其特殊的传统,特有的创造来丰富世界的文明”。在同样的意义上,中国学派通过普遍层面的交流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学派同步前进,通过特殊层面的交流而融入世界学术潮流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得自己的地位,为世界学术的发展和全球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界在学术上取得长足进步,硕果累累。不过相对而言,沿袭西方学术道路者众,而立足于中国现实者偏少。在悼念于老之际,笔者呼吁各位学界同仁,更多地关注中国现实,则学术界幸甚,中国幸甚。
个人分类: 人文|2460 次阅读|4 个评论
纪念于光远先生: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提纲手稿的发现
热度 4 liuli66 2013-9-26 21:14
今天从凤凰网得知于老走了,享年98岁。一路走好! 于老是LL的老师如HO ZX,GONG YZ,SUN XL的校友、同行同事、领导和朋友,听过他们口述和书写于老的故事。 记得那年于老到南京讲学,当面见过,听过其报告。 在BJ,多年年底见到于老秘书,TA报告于老的身体状况,传达于老的新年贺词。 我们都期待于老长命百岁。 LL将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见于老,那将是在遗体告别仪式上。 想到很多与于老有关的故事, 这里单提 于老 参与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稿(姑且这么表述)的起草的故事 很顺利地找到于光远《1978年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 那是LL的床头书 LL书中记录:2010-02-10 北大书店 很快翻到书中的一个“附”: 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 (pp 173-) (待会儿LL查查看,是否有该文的电子版。若查到了,就补充到这里。若查不到,也吱一声。) 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 韩 钢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的第三天即2月22日,郑惠同志和我一道去著名学者于光远同志家约稿。谈话间,于老偶然说起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稿起草的一些情况,还说他保存有小平亲自拟定的这篇讲话的提纲手稿。这真是一个意外而又重要的发现!因为小平同志的这篇讲话,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著名文章, 在文章的题解中被称作“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历史转折时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文件。我们知道,海内外对于这篇文稿的起草情况有过一些不同的说法,但从来没有听说小平同志自己写过一份提纲,这引起我们想要看到这份提纲和了解这篇讲话稿产生经过的极大兴趣。   可惜,提纲手稿经过十多年的“深藏密窖”,反而弄得不知去向。在于老堆满文稿材料的房间里,我们颇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叹。无奈,只好请于老再仔细找一找。过了一星期,于老在电话中告诉我们:他和老伴翻箱倒柜好几天,提纲手稿原件还未找到,但 找到了一个复印件 。第二天我们就赶到他家去看复印件,果然是小平同志的笔迹。兴奋之余,我们仍旧感到有些遗憾:毕竟不是手稿原件,而且复印效果不太好。就在我们企望于老继续努力以求找到原件时, 一直在寻找着的于老的夫人蓦然从另一房间走出来,拿着几张纸高兴地说:原件找到了! 这真使我们大喜过望。   这份提纲是小平同志用铅笔写在16开的白纸上的,一共3页,近500字。由于年深日久,纸面已微微发黄。小平同志的提纲列了7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放思想,开动机器; 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三、向后看是为的向前看; 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 五、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 六、加强责任制,搞几定; 七、新的问题。 在最前边,还加了“对会议评价”一句话。这当然是指对中央工作会议的评价。   找到了提纲,又引起于老的一些记忆。他建议我们还访问其他了解情况的同志,如林涧青等。通过对这些同志的采访,我们 基本上搞清了小平同志讲话稿产生的经过。   原来,小平同志的讲话稿是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完成的。最初请另外的同志起草了一个稿子,小平看了不满意。他就自己亲拟了这份提纲,召集胡耀邦、于光远等来谈起草讲话稿的问题。小平同志按照这个提纲,谈了讲话稿所要写的几个部分的问题,对需要阐明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都一一做了交代,讲得很具体。光远同志清楚地记得,讲话稿的题目也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平同志问这个题目好不好,耀邦说好,光远也说好,觉得题目很新鲜,醒目。当时, 胡耀邦是中央组织部部长,于光远是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之一, 都是中央工作会议上十分活跃的人物。小平同志将提纲交给他们,指示他们负责重新起草稿子。这时中央工作会议正在民主大发扬的热烈气氛中进行,议程已经过半,时间很紧迫。胡耀邦、 于光远于是赶忙找了国务院研究室林涧青等执笔起草。 两天之后初稿形成,送给小平同志。 他再次召集耀邦、光远等同志逐字逐句地边念边做修改。以后又经过若干文字润色,形成了最后的讲话稿。讲话稿起草完成之后,这份提纲手稿就留在于光远手里,一直保存至今。   经过与《邓小平文选》对照,可以看出,从思想观点、逻辑结构到主要观念的文字表述,讲话稿都是根据提纲写成的。   提纲第一个问题讲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争论的必要”,重申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号召“全党全民动脑筋”。这个问题写成了讲话稿的第一部分:“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提纲第二个问题强调“民主集中制的中心是民主”,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监督)”,坚持“政治与经济的统一”,提出“目前一个时期主要反对空头政治”,主张“权力下放”。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讲话稿的第二部分:“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提纲第三个问题提出了“向后看是为的向前看”的方针,指出“解决遗留问题要快,要干净利落,时间不宜长”;同时强调对毛主席和对“文革”的评价都“要大局为重”,“安定团结十分重要”,对于犯错误的人要“给机会”,“总结经验,改了就好”。这些精神,在讲话稿的第三部分“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中做了具体的阐述和发挥。   提纲第四、五、六、七个问题,在讲话稿中综合为第四部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时改革开放在中央会议上尚未正式列入议事日程,但提纲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大都是讲的改革。这说明正是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思路。   基于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观点,小平同志在提纲中突出强调了经济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明确主张要“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学会管理,选用人才,简化手续,改革制度(规章)”,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并且提出要搞试点,“以一批企业做出示范”。主张在经营管理上“加强责任制”,“搞几定”,而且要“从引进项目开始”,“请点专家”,即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小平同志在提纲中强调了企业党委的改革,提出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力”,“党委要善于领导,机构要很小”,还提出“人员考核的标准”,“多出人员的安置”要通过“开辟新的行业”的办法来找出路,这实际上为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人事制度和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思路。   在提纲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个思想,一是“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这是改变长期形成并成为顽症的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以“先好起来”的示范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个基本政策。二是“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来调节”。小平同志在强调下放自主权,发挥国家、地方和企业这三方面的积极性的同时,已经清醒地预见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问题,并且大胆地提出了通过价值法则供求关系(实际上就是市场)来调节的观点。在提纲中还写下“国内市场的重要”这样的语言。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其可贵的。可以说,这是邓小平后来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的最早萌芽。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全党着重关注的,是进行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拨乱反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还没有成为全党注意的中心。相对于拨乱反正来说,改革是一场复杂得多、艰巨得多、深刻得多的革命。邓小平在提纲中提出的关于改革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深思熟虑的结果,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超前的意识。 新发现的这份提纲手稿本身和讲话稿起草经过都表明,讲话稿是在小平同志精心设计、直接指导下写成的。 毫无疑问,这份提纲手稿为研究邓小平的理论思想,研究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这也正是它被发现的价值所在。   (原载《百年潮》1997年第4期)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82819/119341/119346/7045349.html 相关: 于光远专辑 凤凰网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ygyqs/ LIU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727994.html
个人分类: 杂感|905 次阅读|17 个评论
老子说有上帝,上帝就必须存在:论钱学森——于光远之争
热度 16 陈安博士 2013-9-26 20:35
  今天,王振亭博主在博文《于光远过世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194-727982.html )中提到钱学森没有受邀却主动参加 “ 庆贺于光远同志从事学术活动 50 周年 ” 的一段文字回忆。   如果你对文字敏感,就会感觉到这段文字其实很“学霸”口气的,又因为完全是个人非常口语化的回忆,就更加可以想见钱老在别人组织且根本未邀请自己参加的会议上十足霸气外露的表现。说实话,他去就是要搅局的。在这一点上,他成功了!   ——————————   这又让我想起来那天和一位老教授同事的对话了,他说:钱学森为什么肆无忌惮地为“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站台?其实是因为他老人家在领导诸多科学家解决了导弹的问题之后,俨然成了中国国师级的科学家,剩下的力气没地儿去使,就满世界的踅摸,看看哪里能杵上一耙子,就毫不客气地留个痕迹。   而那些反对人体科学的人呢?在科学成就上远远比不上钱老,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任何科学贡献,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逻辑去反对。钱老肯定看不上这些科学成就远远比不上自己的人。   俺听罢老先生的话,接着道: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认为你说的很对。   俺们又谈到了更牛B的牛顿,在他老人家的一生中,科学成就实在是太牛了,所以,最后觉得自己解决了世界上半数的科学问题(提出微积分、物理中的多项成就、炼金作为化学成就吧,且还是金融学家——皇家造币局相当于中央银行吧)之后,做无可做,就觉得老子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既然我说了,那么上帝就必须存在。然后,牛顿就开始撰写比科学著作还厚得多的神学著作——对自己创造的这位区别于其他人上帝的牛氏上帝猛掏心窝子。   ————————————   看这段钱学森和于光远在人体科学上的争执自述,钱老气势汹汹的状态其背后的含义也是很清楚的:你老于认识几个数学符号?知道现代物理是啥吗?你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做过导弹吗?等等..........   接下来肯定是——你居然在人体科学、特异功能问题上敢和我老钱理论,也不看看自己的斤两!   从文字猜测心理,大约如此了。   而于老和钱老在科学上的成就差距的确很大,于是在钱老的质问面前也就只好唯唯诺诺了,实在是没有直接枪对枪刀对刀拼杀的信心啊。唉,自信就是这么来的,虽然他是错的,可是基于以往的研究记录你自信不过他,怎么办?!   ————————————   在中国这样一个本来就对跳大神蛮有兴趣的国家,尽管灭神论(当然么,又造了新的神)不断地被官方宣扬,依然是一旦有合适的土壤,神汉巫婆们就再度热闹起来,如果再有著名科学家为他们撑腰,当然就更理直气壮地自信起来。    ————————————    最后,我觉得这类争论有还是比没有强,而没有受邀就参会也应该得到鼓励,否则,科学界就更加死水一谭,自说自话了——开放不可怕!
个人分类: 人论|5936 次阅读|35 个评论
于光远辞世
热度 20 gl6866 2013-9-26 14:17
据报道,于光远于 2013 年 9 月 26 日凌晨 不幸辞世,享年 98 岁。于光远是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原中顾委委员。于光远生于 1915 年,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于光远简历 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教授。 上海人。于1934年由上海大同大学转入清华大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兼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北京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中顾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顾问。1993年2月当选为海南开发促进会副理事长。1994年应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同年起任第三届中国旅游协会名誉顾问。 于光远同时也是中国自然辨证研究会的创始人,现在这个研究会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研究会。横跨人文、社会和自然等诸多学科的组织。作为他的再传弟子,很快就会收到研究会的相关的通知。先在此通告,并表示哀悼。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9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光远过世了
热度 7 blownsand 2013-9-26 13:15
新闻报道说,此人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本书中提过他。从网上搜到下面一段话,很有意思. 我准备讲的第 2 个问题,是向大家汇报一下昨天下午,就是 1986 年 12 月 14 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 3 楼开了一个相当规模的 “ 庆贺于光远同志从事学术活动 50 周年 ” 大会.我接到通知后请示了一下张震寰同志说我去不去.他说:那为什么不去呀,去嘛!所以我昨天就去了. 去了以后,一进门签字后就发了一大包东西.我扛到座位上后,打开包看,里边有一本书叫《评所谓人体 特异功能 》.这本书是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第 1 版的日期是 1986 年 11 月,很新的一本书.我翻开一看,在前言的最后有这么一段话 ( 前言写的还早了,是 1985 年 8 月 2 日写的 ) : “ 看来要彻底揭露 1979 年以来关于所谓人体特异功能的种种欺骗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大家都忙于其他事情不可能用很多时间做这件事.我 ( 指于光远 ) 最近也抽不出时间再写这方面的文章,因此就把 3 、 4 年前写的文章编了一下交出版社,把这些文章作为人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历史资料,作为我自己参加这场战斗的思想记录与读者们见面吧. ” 我坐在那儿想了想,怎么办?我看主持会的同志的名单安排,大概也没有安排我讲话,他讲了讲情况之后,.第 1 个讲的是钱三强同志.钱三强同志看起来好像和于光远交情比较好的,因为他们都是清华的,他讲了讲过去的情况,然后讲到现在中国科协常委下面设置了自然 科学 与社会科学联盟工作委员会,开过几次会,于光远也参加了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讲了讲于光远对如何来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几点意见,这样他的讲话就完了.接下去讲的还有两位同志.到第 3 位讲的时候,我想不行,我不讲不行,就到主持会议的同志处报名: “ 我叫钱学森,我想发言. ” 后来,第 4 个发言的就是钱学森. 我也是讲事实了.我说:我对于光远同志还是很熟悉的,就讲一件事情,是在我回到祖国以后,提出要搞运筹学,那时于光远同志是支持的,而且那时还有现在已故的孙冶芳同志,也是一位经济学家了.我说你们两位都是经济学家了,你们的支持当时确实给我很大的鼓舞.后来中国科学院的钱三强同志也有功劳,因那时钱三强是中国科学院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吧.在他们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就批准在力学研究所成立一个运筹学的研究室,这也是不容易的,因为经典的所谓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的理论,是不承认社会经济问题可以用定量方法来分析.这是一个突破.那是在 1956 年,到今年 30 年了. 30 年的过程证明当时于光远、孙冶芳他们支持这个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因在今年 7 月下旬由国家科委主持召开了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讨论会.我说从前最老的名字叫运筹学,后来叫系统工程,叫系统科学,现在最时髦的名字叫软科学.不管怎么样,经过 30 年这门东西成立了,而且中央的领导都肯定它的作用.回想 30 年的过程,我跟于光远同志还是走过来的. 讲完这个后,话题就转了.我说:这 么多年我个人老搞些奇奇怪怪的事.现在我知道 ( 而且今天都发给大家这么一本书 ) ,于光远同志对特异功能的研究是什么态度.这个我是不同意的.要说过程,我自己本来也不相信这个东西的,后来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同志帮助下,看到了这个事实,那我就不能不相信.我不是说所有的表演里头没有假的.一个小孩要想出去玩,你给他憋了几个钟头,憋急了给你凑合,蒙过去就算了,这种情况会有的.但象这么一个科学问题,我认为不是说没有假的,只要有一次是真的,就要研究. ( 我说这话的时候,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我不认识的同志直点头. ) 于光远同志,对这么一个问题,你批评,我们欢迎;但你说你看都不看,我想不通.现在我们的工作还在做.中国 气功 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张震寰同志是于光远的老熟人,要成立一个人体科学研究会,待正式的批准,专门集中研究人体特异功能.这个研究会的理事长也是张震寰同志.我们对于光远同志不愿意来看,想不通.而张震寰同志跟我说过: “ 你见着于光远请请他,请他来看嘛. ” 我利用今天这个机会 ( 于光远同志就坐在我旁边 ) ,热情地请于光远同志来看. 这时候,我看他呀脸涨得通红,我的发言就结束了,大家都热烈地鼓掌. 后来还有一位同志本来是准备要发言的,可能是经济研究所的,中间插了一句话是: “ 刚才钱学森同志讲的这个人体特异功能,我有同感,我觉得应该研究. ” 但他跟于光远同志说后,于光远说:这不能研究.我就插了一句话说: “ 能不能研究哇?于光远同志. ” 我是正面冲突了. 中间还有其他的同志发言了,快到 5 点了,他 ( 于光远 ) 最后讲:关于人体特异功能他有这么几点意见 …… 讲了好多他也漏出来了 —— 怕看了后看不出毛病来怎么办哪?我说: “ 你还可以看! ” 他好象是点头了.所以我说: “ 你点头了这是一条. ” 然后他又说下去,又说好象是有争论可以研究.我说: “ 好,这是第 2 条.你现在同意了可以研究. ” 我说: “ 就这两条.第一你说可以看;第二你说可以研究. ” 他没话说,不好说. 最后他就补充了: “ 我说的这些其他的工作,那是很重大的问题,改革当中的问题,相形之下,人体特异功能是个小问题 . ” 他打退堂鼓了.这个我不去管他了,不要逼人太甚嘛.他后来终于讲了一点好话了,说: “ 我跟钱学森同志好多问题我们讨论过,意见是接近的,就是这个人体特异功能的问题意见是相反的. ” 这就完了. 完了我再说: “ 今天你说了是不是两条? —— 一可以看,二可以研究. ” 我知道跟他书里讲的完全不一样的.他没法说,只好点头.旁边的人就说: “ 好,达成协议啦! ” 昨天下午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我想,震寰同志让我去参加是很好的,我要不去的话就没有这个机会了.这本书拿到这儿,本想留在这儿的.现在我想,不留在这儿了.我告诉你们于光远在上海的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就是这本书.为什么不把它留在这儿呢?我首先要把这本书让张震寰同志看一下. 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要说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对于人体科学的研究,这个情况并不重要.我不是在这儿夸大它的重要性,就是有这么回事儿,很有趣的.现在很显然,人体科学的工作并不因为有于光远这样的人说这样的话,就会形成多大的阻碍,看起来在昨天的会上,多数是不同意他的看法的,所以他不得不退.我这么进攻的话,他只好退.虽然他说的 “ 可以看 ” 、 “ 可以研究 ” ,跟他的书里边完全是不一样的,逼得他没有办法了,已经退到那种地步了.我说也不绝人之路就算了,就不再勉强他了. 不提他了,不谈他了.现在震寰同志出差了,当震寰同志回来后,再跟他汇报这个事.
12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钱学森舌战于光远:人体特异功能可不可以研究
热度 7 sheep021 2012-8-30 20:51
文章摘自:《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1986 年 12 月 15 日 · 北京 ) 钱学森 我准备讲的第 2 个问题,是向大家汇报一下昨天下午,就是 1986 年 12 月 14 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 3 楼开了一个相当规模的 “ 庆贺于光远同志从事学术活动 50 周年 ” 大会.我接到通知后请示了一下张震寰同志说我去不去.他说:那为什么不去呀,去嘛!所以我昨天就去了. 去了以后,一进门签字后就发了一大包东西.我扛到座位上后,打开包看,里边有一本书叫《评所谓人体 特异功能 》.这本书是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第 1 版的日期是 1986 年 11 月,很新的一本书.我翻开一看,在前言的最后有这么一段话 ( 前言写的还早了,是 1985 年 8 月 2 日写的 ) : “ 看来要彻底揭露 1979 年以来关于所谓人体特异功能的种种欺骗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大家都忙于其他事情不可能用很多时间做这件事.我 ( 指于光远 ) 最近也抽不出时间再写这方面的文章,因此就把 3 、 4 年前写的文章编了一下交出版社,把这些文章作为人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历史资料,作为我自己参加这场战斗的思想记录与读者们见面吧. ” 我坐在那儿想了想,怎么办?我看主持会的同志的名单安排,大概也没有安排我讲话,他讲了讲情况之后,.第 1 个讲的是钱三强同志.钱三强同志看起来好像和于光远交情比较好的,因为他们都是清华的,他讲了讲过去的情况,然后讲到现在中国科协常委下面设置了自然 科学 与社会科学联盟工作委员会,开过几次会,于光远也参加了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讲了讲于光远对如何来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几点意见,这样他的讲话就完了.接下去讲的还有两位同志.到第 3 位讲的时候,我想不行,我不讲不行,就到主持会议的同志处报名: “ 我叫钱学森,我想发言. ” 后来,第 4 个发言的就是钱学森. 我也是讲事实了.我说:我对于光远同志还是很熟悉的,就讲一件事情,是在我回到祖国以后,提出要搞运筹学,那时于光远同志是支持的,而且那时还有现在已故的孙冶芳同志,也是一位经济学家了.我说你们两位都是经济学家了,你们的支持当时确实给我很大的鼓舞.后来中国科学院的钱三强同志也有功劳,因那时钱三强是中国科学院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吧.在他们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就批准在力学研究所成立一个运筹学的研究室,这也是不容易的,因为经典的所谓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的理论,是不承认社会经济问题可以用定量方法来分析.这是一个突破.那是在 1956 年,到今年 30 年了. 30 年的过程证明当时于光远、孙冶芳他们支持这个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因在今年 7 月下旬由国家科委主持召开了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讨论会.我说从前最老的名字叫运筹学,后来叫系统工程,叫系统科学,现在最时髦的名字叫软科学.不管怎么样,经过 30 年这门东西成立了,而且中央的领导都肯定它的作用.回想 30 年的过程,我跟于光远同志还是走过来的. 讲完这个后,话题就转了.我说: 这么多年我个人老搞些奇奇怪怪的事.现在我知道 ( 而且今天都发给大家这么一本书 ) ,于光远同志对特异功能的研究是什么态度.这个我是不同意的.要说过程,我自己本来也不相信这个东西的,后来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同志帮助下,看到了这个事实,那我就不能不相信.我不是说所有的表演里头没有假的.一个小孩要想出去玩,你给他憋了几个钟头,憋急了给你凑合,蒙过去就算了,这种情况会有的.但象这么一个科学问题,我认为不是说没有假的,只要有一次是真的,就要研究. ( 我说这话的时候,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我不认识的同志直点头. ) 于光远同志,对这么一个问题,你批评,我们欢迎;但你说你看都不看,我想不通.现在我们的工作还在做.中国 气功 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张震寰同志是于光远的老熟人,要成立一个人体科学研究会,待正式的批准,专门集中研究人体特异功能.这个研究会的理事长也是张震寰同志.我们对于光远同志不愿意来看,想不通.而张震寰同志跟我说过: “ 你见着于光远请请他,请他来看嘛. ” 我利用今天这个机会 ( 于光远同志就坐在我旁边 ) ,热情地请于光远同志来看. 这时候,我看他呀脸涨得通红,我的发言就结束了,大家都热烈地鼓掌. 后来还有一位同志本来是准备要发言的,可能是经济研究所的,中间插了一句话是: “ 刚才钱学森同志讲的这个人体特异功能,我有同感,我觉得应该研究. ” 但他跟于光远同志说后,于光远说:这不能研究.我就插了一句话说: “ 能不能研究哇?于光远同志. ” 我是正面冲突了. 中间还有其他的同志发言了,快到 5 点了,他 ( 于光远 ) 最后讲:关于人体特异功能他有这么几点意见 …… 讲了好多他也漏出来了 —— 怕看了后看不出毛病来怎么办哪?我说: “ 你还可以看! ” 他好象是点头了.所以我说: “ 你点头了这是一条. ” 然后他又说下去,又说好象是有争论可以研究.我说: “ 好,这是第 2 条.你现在同意了可以研究. ” 我说: “ 就这两条.第一你说可以看;第二你说可以研究. ” 他没话说,不好说. 最后他就补充了: “ 我说的这些其他的工作,那是很重大的问题,改革当中的问题,相形之下,人体特异功能是个小问题 . ” 他打退堂鼓了.这个我不去管他了,不要逼人太甚嘛.他后来终于讲了一点好话了,说: “ 我跟钱学森同志好多问题我们讨论过,意见是接近的,就是这个人体特异功能的问题意见是相反的. ” 这就完了. 完了我再说: “ 今天你说了是不是两条? —— 一可以看,二可以研究. ” 我知道跟他书里讲的完全不一样的.他没法说,只好点头.旁边的人就说: “ 好,达成协议啦! ” 昨天下午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我想,震寰同志让我去参加是很好的,我要不去的话就没有这个机会了.这本书拿到这儿,本想留在这儿的.现在我想,不留在这儿了.我告诉你们于光远在上海的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就是这本书.为什么不把它留在这儿呢?我首先要把这本书让张震寰同志看一下. 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要说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对于人体科学的研究,这个情况并不重要.我不是在这儿夸大它的重要性,就是有这么回事儿,很有趣的.现在很显然,人体科学的工作并不因为有于光远这样的人说这样的话,就会形成多大的阻碍,看起来在昨天的会上,多数是不同意他的看法的,所以他不得不退.我这么进攻的话,他只好退.虽然他说的 “ 可以看 ” 、 “ 可以研究 ” ,跟他的书里边完全是不一样的,逼得他没有办法了,已经退到那种地步了.我说也不绝人之路就算了,就不再勉强他了. 不提他了,不谈他了.现在震寰同志出差了,当震寰同志回来后,再跟他汇报这个事. 文章转自:《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 此文甚妙。 说人体特异功能是伪科学的人,竟然不敢亲临现场去看。原因仅仅是: 1 、发展经济是大问题,人体特异功能研究是小问题 2 、万一看不出破绽,怎么办? 自己以后还怎么反对人体特异功能。 如此看来,于光远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是因为怎的认为人体特异功能是假的而反对。这太有意思了。似乎他还有个理由是,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担心特异功能研究影响经济发展,但他也许忘记了,只要是科学,总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个人分类: 科学超人|372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于光远何祚庥科普报告:科学与邪教誓不两立
wliming 2012-6-14 00:23
博主注: 转载这两篇文章是为了提醒中医粉仔,任何科学都要以证据为前提,盲目的相信是愚蠢的行为。 金黔在线 讯【 贵州商报 】昨天上午,全国科技活动周“贵阳科技论坛”报告会在省电台多功能厅举行,许多市民冒雨赶来听讲。9点10分,两位年愈古稀的老人神采奕奕地坐到了讲台上,他们就是著名科学家于光远(87岁)和何祚庥(75岁),场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对很多在场的贵阳市民来讲,难得有如此近距离与我国著名科学家交流的机会。 于光远老人首先发言时这样说:“我的发言控制在50分钟以内,要留下一些时间给听众提问。”于老讲的题目是《科学与伪科学》。他告诉大家,自己从15岁起就开始接触这个问题,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伪科学都是假东西,比如说许多所谓的特异功能,包括“伪生命科学、伪人体科学、伪气功和所谓特异功能。” 他在介绍这些伪科学的种种表现后,风趣地对听众说:“由于长期与伪科学作斗争,他们的支持者很怕我,比如说那些所谓特异功能的支持者就怕我说话,他们说只要我在,那些所谓特异功能就不灵。”场下听众顿时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何祚庥的发言也不时让听众们捧腹大笑。他发言的题目是《科学与邪教誓不两立》。他介绍,一些人认为有神功异能存在,并认为这种“神功”可以学习得到。他说:“ 伪科学这样宣称,外气可以改变导弹的航线,这完全是吹牛,只要认真研究,他就原形毕露。如果他这么厉害,能不能请他到马上要开始的世界杯足球赛场上,给中国队助助阵,加强一下中国队临门一脚的威力?” 停顿了一下,他说:“他们肯定不敢来。”场下响起大笑。他接着说:“ 一些所谓气功大师称自己能先知先觉,那干脆请他参加王小丫主持的央视开心辞典节目,我看那12个题目没几个人能答完,不知‘大师’们敢不敢来?” 场下又是一阵大笑。 至于究竟有没有特异功能?他说:“美国的FBI和CIA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于1995年11月30日发表《白皮书》,宣布利用特异功能从事情报工作,既无价值,也无实用性,而且从未得到可靠的实例。而我国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特异功能进行研究, 但到1997年,有关部门也宣布,对人体特异功能的试验做了很多,但没有找到它存在的实证 。” 何祚庥风趣地说:“由于坚持与伪科学作斗争,于光远、司马南、郭正谊等三位科学家和我被他们称为‘四大恶人’。不过没关系,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对科学的害怕。” 不知不觉中,时间到了11时30分,两位老人把剩下的时间留给了听众。一位小朋友问何老:“我和姥姥去听过一个气功师讲课,为什么前三排的人都睡着了,而其中5个人还因为这样治好了病?”何老笑着说:“小朋友,不要相信这些,因为前三排的人是气功师请的‘托’,他们根本没有治好病。”场下又是一阵笑声。 主持人宣布报告会结束时,场下响起的掌声持续了很久。
个人分类: 伪科学|1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理碰到鼻尖”还是“鼻尖碰到真理”?
热度 3 charlesqwu 2012-5-19 13:37
“真理碰到鼻尖”还是“鼻尖碰到真理”?
“真理碰到鼻尖”还是“鼻尖碰到真理”? 许多年前我在国内上《自然辩证法》课期间,当老师讲到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 (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析出了氧气但没能提出氧化理论的故事时,他就用了“真理碰到鼻尖”这一短语,并解释说这一短语源自恩格斯。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些疑问:根据中文语法(或者说习惯) , “真理碰到鼻尖”这一短语中,真理应是主动的。但是,真理怎么可能是主动的呢?如果你什么也不做,真理怎么可能跑过来碰你的鼻尖呢?为什么我从来就没有遇到过那样的幸事呢? 如果是说“鼻尖碰到真理”,那么对普利斯特列的贡献也给了明确的肯定,至少他努力寻求过,尝试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包括鼻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真理。 当时我虽然产生了疑问,但由于当时查阅原文的不方便,也就没有进一步考究。前天,在我读彭思龙博士的博文《科研:如何改进并持续保持创新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571104.html )时,再次想到“真理碰到鼻尖”这一短语,同时我也觉得现在有互联网应该是很容易查阅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原文的。 很快我就找到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德文版本( http://www.mlwerke.de/me/me20/me20_305.htm )和英文版本(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1883/don/index.htm )。英文版中关于普利斯特列的一段是如下的:But this absolute knowledge has an important drawback. Just as the infinity of knowable matter is composed of the purely finite things, so the infinity of the thought which knows the absolute is composed of an infinite number of finite human minds, working side by side and successively at this infinite knowledge, committing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lunders, setting out from erroneous, one-sided, and false premises, pursuing false, tortuous, and uncertain paths, and often not even finding what is right when they run their noses against it (Priestley) 。 非常明显,上段中最后一句中的noses是主动的; 而it是指真理,是被动的。“真理碰到鼻尖”的说法有悖于恩格斯原文,也否定了科学研究的主动性,非常不恰当。 正确的翻译 应该是 “鼻尖碰到真理”! (在我的下个博文中,我将讨论《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于光远等编译)对上段的中文翻译的一些不适当地方。 续 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2380-576141.html ) 普利斯特利的Oxygen实验
528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之迷雾
热度 18 Helmholtz 2012-3-4 12:27
中国 “ 人体科学研究 ” 之迷雾 何宏 (2012年3月2日下午在蒋劲松主持的清华科学哲学论坛讲座提纲) • 一、现象缘起 • 二、关键事件 • 三、重要人物 • 四、典型案例 • 五、真乎假乎? • 六、逻辑争锋 • 七、认识局限 • 八、余音未了 • 一、现象缘起 • 70 年代末文革结束,政治气氛逐步宽松,因养生健身需要,气功热开始形成 •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 向科学进军 ” 、 “ 攀登科学新高峰 ” 成为时髦的口号,但什么是科学并不清楚。 • 1978 年《自然杂志》 1 卷第 5 期发表顾涵森外气实验(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1979 年《自然杂志》 2 卷第 6 期。 • 1979 年 3 月 11 日 《四川日报》唐雨耳朵认字 • “ 耳朵认字 ” 现象的观察研究自此在全国范围漫延,几十所高校卷入、数以百计的各类研究者 钱学森:中医、气功、特异功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人体功能态,对这些人体特定功能的研究构成了中国人体科学 • 二、关键事件 • 1979 年 4 月 6 日 ,北京女学生姜燕在心理所接受三套方案测试。首轮测试成功,据说辩认 50 个试样中的 49 个; 4 月 19 日上午又追加一次实验,这次却得到了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的观察结果 • 1979 年 7 月,《自然杂志》编辑部在北京考察了王强和王斌两姐妹耳朵认字的功能,据此撰写《 “ 非视觉器官图象识别 ” 的观察报告》,认为: “ 这种异常功能确有其事,值得探索 ” 。 • 1979 年 11 月 8 日 ,针对社会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尖锐争论,中宣部长胡耀邦批示: “ 这类事情(指特异功能)科学工作者(指相信特异功能的科学家)要怎么办,可以由他们去办,但不能公开宣传。宣传这类事情对 ‘ 四化 ’ 没有一点用处、好处。中国还是个落后的国家,宣传这类事只能增加人们的迷信和思想混乱。这一点请你们务必把关。 ” • 1980 年 6 月,辽宁本溪市科协发现张宝胜 “ 以鼻嗅字 ” ,后来还发现透视、意念致动等功能。 • 1980 年 6 月 3 日 ,北京成立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组。 • 1980 年 6 月 4 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访问《自然杂志》,他表示支持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他在谈话中首次提出人体科学的概念。 • 1980 年 7 月 21 日 ,上海市成立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会,贺崇寅为研究会负责人。 • 1980 年 7 月中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你信不信》 • 1982 年 4 月 20 日 ,中宣部发出《关于不要在报刊上宣传或批评人体特异功能的通知》。 • 1982 年 5 月 5 日 ,钱学森给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 “ 我也向您表白我的判断,我并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骗人的,但那不是人体特异功能。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中医理论是密切相关的。 ” • 1982 年 5 月 13 日 中宣部部长胡耀邦作出重要批示, “ 三不 ” 政策: “ 不宣传、不批判、不争论 ” 。 • 1982 年 4 - 7 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组织了几个省市联合测试。据称初步提出实验设计的 “ 五项原则 ” : (1) 试样具有唯一性; (2) 辨认 “ 目标 ” 采用 “ 不透光、不可逆 ” 的封装; (3) 主试人和被试人均不知 “ 目标 ” 的内容,以做到 “ 双盲 ” ; (4) 现场监测可靠,不允许将试样带离现场; (5) 实验结果具有 “ 统计学显著性 ” 。 • 1989 年 1 月 9 日 于光远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谈话《我坚决反对反科学的所谓 “ 人体特异功能 ” 宣传》。    • 1989 年 2 月,聂荣春针对于文写了《我坚决支持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该文在聂去世后于 1991 年发表在《中国人体科学》第 1 卷第 4 期上。 • 1995 年 4 月,《北京青年报》报道司马南、何祚庥文:张宝胜败走麦城。气功、特异功能低潮来临。 • 1996 年底,郭汉英、沈洵、刘易成等人致信体委主任伍绍祖,提议成立人体特异现象存在性检验工作组(筹),之后召集并组织了一些由双边人员包括心理学家参加的、旨在减少争议而澄清事实真相的联合试验。前期试验侧重于特异信息现象的检验。但云南、山西孝义、内蒙海拉尔等地的检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京组织专家进行规范检验章程的 “ 残留信息 ” 的检验。有进展,但未终结,被打断。 • 1999 年 FLG 起事,随即全面限制气功活动和特异功能研究 • 三、重要人物 • 重要政治人物:钱学森、张震寰 PK 于光远、何祚庥 • 重要科研人员: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上交大、云南大学、哈工大、四医大等重点高校教师、安全部、总参、国防科工委五零七所(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众多人员。最重要的从事具体研究观察者:陈守良、刘易成、宋孔智、邵来圣、罗新、台湾李嗣涔 • 重要受试对象:张宝胜、数百计的各地选拔的少年儿童、诱发培训的受试者 • 重要反对者:四大恶人之于光远、何祚庥、郭正谊、司马南 • 四、典型案例 1 、数量惊人的气功 “ 外气 ” 科学实验和试验 – 顾涵森与范良藻等人的观察 – 外气究竟存在吗? – 民众基础及各种各样的发功治病 – 各大气功组织的操作的实验及研究报告 奇怪的 “ 异常 ” 现象究竟有没有? 2 、 “ 耳朵识字 ” 所代表的 “ 非眼视觉 ” – 执着的北京大学陈守良夫妻 – 影响国内外的云南大学罗新等人的诱发试验 影响广泛的所谓 “ 屏幕效应 ” 。。。。。。。 罗新在网页中称:伍绍祖曾高度评价云南大学的研究: “ 人体科学研究好像狗咬刺猬,找不到下口处 …… 你们找到了一个下口处 ” 。 云南大学诱发试验在 97 年成果检验存检筹联合检测中崩盘。在场心理学家认为试验研究太粗糙:小孩不受控,天生会做假。 3 、复旦大学持续二十年 “ 思维传感 ” 实验 邵来圣、虞瑞华、沈云虎、方林虎、王伯扬、盛祖嘉等人构成一个十多年合作的团队,以学校的青工对象进行诱发试验,发了许多文字报告,接受海内外多单位的联合测试。 前校长华中一先生曾卷入并做正面评论 96 年在联合测试中崩盘。受试者成员表现奇怪,有人说都是假的;有人说,有时我们是真的。 十数年复旦的研究的主要 “ 成果 ” 《中国人体科学》杂志 1 卷 2 期和 2 卷 1 期发表了复旦大学探索 “ 思维传感 ” 机制和实验的文章,题目是《 “ 思维传感 ” 机制初探》、《 “ 思维传感 ” 的实验研究》、《思维传感中 “ 屏幕效应 ” 现象的分析》。文中主要观点是: 一、 “ 思维传感 ” 的本质是 “ 图象传感 ” 作者认为通过受试者主诉认为思维传感本质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额前闪出的图象传输。语音、气味等也能通过思维进行传感,但必须由发送者将这些信息 “ 文字化 ” 或 “ 图象化 ” 后才能实现传感(即,通过屏幕传感视觉信息而不能传送听觉信息) ...... 既然不为信息传送和接收者所理解的文字也能传送,那么文字无非作为一种图象被传送,所以思维传感实质上是图象传感。 二、成功的思维传感条件: 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额叶前必有 “ 屏幕 ” 闪出并伴随发出 “ 特异辐射 ” (因为发现底片的曝光)。作者认定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额叶前有 “ 屏幕 ” 闪出,才能实现实现思维传感。 4 、意念拨表、摘花、断火柴、弯钢勺 当年典型的具有宣传示范效果的全国性表演项目: – 热闹的混乱的现场:对怀疑者来说,简直都是胡搞; - 而钱学生等支持者却另有一个逻辑,这些科研人员也都是党领导的科研干部,并没有多少道理不信。而一些科研人员认为受试者是小孩甚至就是自己的孩子,应该不会骗人。 5 、军方研究机构的 “ 突破空间障碍 ” 军方某研究所以张某为受试对象的多年研究、包括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的成果: • 从封闭容器中取药片 • 从烧结的试管中取塑料片 • 从粘接的双层塑料板中烧折人民币 • 从葡萄糖注射液玻璃中抽取纸袋 • 高速摄像记录。 听起来甚至看上去,都象是真的,而细致地检验录相记录,就会发现试验失控,结果并不可靠。 最后结论:是人都会犯错,对谁也别轻信! 6 、包括 “ 闹鬼 ” 等其他现象 … • 五、真乎假乎? 到底有没有 “ 特异功能 ” ? • 没有简单明了的回答: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否定一万个还有一万零一个。 • 对相信者打破其信念,我是举凡自己亲历的特别例子,一次又一次地揭穿骗局,说明在 95% 的情况下,现场条件控制与现象描述是存在。当局者自迷。在需要确证事实的时候,事实确证不了,根本不是相信者抬杠式宣称的:如果你亲自来参加实验,不出三个月甚至三年一定能见着真的。 • 对不信者,其实也有少数相当可信的例子说明,确实存在奇怪的现象,无法解释,虽然也难以视为铁证! 信者、不信者其实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逻辑自辩空间。双边都觉得对方的所谓逻辑是循环自证,荒谬得很。 为什么仍然有人信以为真? – 广泛的宗教文化与民间传说 – 陈守良、刘易成等学界元老的工作很难全称否定 – 507 所对鞍山赵颖姐弟隔墙透视的重复检测 – 本人自己的体验、存检(筹)期间的一些观察 • 六、逻辑争锋 伴随着现象观察的一直是针锋相对的争论: – 特异功能与绝大多数 UFO 一样总有百分之几的比例难以说清的现象。对于这仅剩的百分之几,倾向于是真或是假,这首先就有个主观立场的问题! – 双方的各执一端,非常荒谬。不能排除双边可能看到的都是 “ 真相 ” !双边其实都不完全错,因为原本就没有绝对的客观真实! – 特异功能中骗局甚多,绝大多数特异功能人曾被发现做假:绝大部分都是假象,表演基本无例外都是假的。但一百次之中只要有一次是真的,就站得住脚!? 伍绍祖语录: “ 100 个当中即使有 99 个作假,只有一个可以完全地排除作假的可能,也是值得研究的。 ” – 于光远: 这些都是过去的灵学现象,都是被否定的、标准的唯心主义东西,我看都不看,就知道都是假的。 – 钱学森、张震寰: 于的立场才是主观经验主义,而我们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人体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我们掌握着事实、真理,就什么也不怕。 – 于派: 灵学是被证伪的 “ 伪科学 ” ,特异功能是封建迷信 – 钱派: 美苏都在研究,而中国有中医和气功修炼文化,在研究中更有优势,人体科学的突破将带来下一轮的科学革命和中国文化的复苏。 双方均从经验上和逻辑上都沉浸在自己固定的主观世界里,对国内外情况和历史了解甚少,拿相同的事件佐证自己完全对立的立场。 • 七、认识局限 真的只有非真即假两元选择吗?悖论何在? • 气功外气与特异功能现象在特定时间、环境下发生;在国内国外都有类似性和普遍性。现象存在具有相当的社会学基础,对初识者有震撼性、觉得神秘。但对有经验者、对逻辑思维严密、严格控制条件的观测者来说,较少成功。严密观察中现象消失,归为做假或所谓 “ 观察者效应 ” 。 • 现实中特异功能人绝少主动挑战魔术师!大多都曾被发现作假或存在作假的、或控制失控迹象! • 神奇现象难以重复、难于检验,因为无从下手控制条件,莫明其妙就是其规律。 • 科学研究对象是客观的、孤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局部事件,可以通过改变已知物理量,观察单个因素之于被观察对象的影响,可做数学归纳。 • 特异功能现象没有已知中介媒体,意识突破时空直接获取信息或与物质对象发生作用:这是非定域的、主客观一体、无法控制环境因素的现场。从根子上即不是当下科学手段所能研究和归纳总结的,只能停留在经验的观察上。 • 现象是否存在仍是基于少数人经验的、近似信念式的判断。仍然无法观察到严格的、可重复检验的 “ 客观 ” 事件!但这未必能导致全假的推论,因为在假设存在此现象后,原本就会直接挑战意识与物质的二元论,出现无以自洽的冲突:正如突破时空障碍后必然出现时空悖论一样。 • 量子现象中的二相性、非定域的理论以及现代数理逻辑隐喻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心物之谜、意识之谜确实有待进一步研究。科学带有自身的局限性,解决困惑的唯一途径仍然只有持续的观察和实践。 • 八、余音未了 人体科学研究从 79 年开始,历 20 年于 1999 年嘎然而止。 迈过 32 年时间之后,尘封的过去仍是一大笔糊涂账!数千年来人类历史中的神秘文化都是糊涂账! 宗教神迹可被实验或思辨而否定吗?信仰能通过争论而改变吗?政治上被指为迷信的风水、算命、宗教修炼,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潜流,具有内在的历史的生命力,不可能消除。 人体科学研究其实远比所谓 UFO 研究以及外星人的搜索研究靠谱,需要专业人员、需要平和心态以及相关资料的积累和传承,哪怕只是出于打假的需要。 我们是谁?要到哪里去?对一切涉及 终极 问题的回答可能有待意识之谜的解开 。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28082 次阅读|80 个评论
于光远引用并践行:“我讲了,我的灵魂得救了”
热度 7 liuli66 2011-12-29 07:43
于光远:在[华国锋主席的报告]起草组内[我]同一些人争论了一番,但改变不了他们的观点,只能做到“我讲了,我的灵魂得救了”。 载: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于老现在90多岁,听他的秘书讲(20111225),于老的状态还不错。祝福!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只能做到:“我讲了,我的灵魂得救了”。 《论语》上说:有德者必有言。 为了灵魂得救,该言说时,就言说。
个人分类: 杂感|6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方舟子撒泼存档
热度 8 fs007 2011-5-6 08:12
方舟子撒泼存档
寻正 本文主要摘录自 《 刘菊花是方舟子的老婆还是女主子? 》 ,来源于赵华博客。去掉一些攻击性语言,以与科学网风格相合。本文引用格式(蓝色)中未注明者均来自赵华博文。 刚开始我爆料刘菊花剽窃,方舟子跟刘菊花一直拒绝回应,随后网友根据方舟子、刘菊花、以及新语丝群众的反常(不)回应态度断定刘菊花论文大有问题,又适逢陈力丹教授回应,表示将主持正义。众网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核查刘菊花论文,揭穿了刘菊花硕士论文全剽的真相。最初方舟子等人仍然很安静,直到陈力丹教授正式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举报,下面是这些人的精彩表演: 刚开始,正忙于对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研究员以微博号召网友给药家鑫杀人案被害者张妙家属募捐一事进行“微博打假”、指控傅蔚冈“诈捐”的方舟子,并未对《法治周末》指控刘菊花硕士论文大规模抄袭作正面回应,只是在4月27日15:45的微博上很“煽情”地说,曾经两次大篇幅指控方舟子的科普文章涉嫌抄袭的“《法治周末》执行总编郭国松公报私仇,又把气出在我妻子身上,用‘方学家’亦明的黑材料搞‘方舟子妻子涉嫌抄袭总调查’,接下去可能要搞方舟子祖宗18代调查”。似乎郭国松总编斗不过方舟子,就拿方舟子老婆一个“弱女子”撒气,很不“男人”。对于刘菊花的硕士论文究竟抄没抄?方舟子绝口不提。 3个多小时之后的4月27日18:52,方舟子总算正面回应了,在微博上说:“实际上他们是根据标注找来原文比对的。但《法治周末》说了:‘注释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来掩盖抄袭痕迹。’注了更是抄。”没有极力为他“老婆”刘菊花狡辩,回应得很软弱。 方舟子的支持者多骂我不够“男人”,他很“男人”,看他如何在一丝良心的折磨下选择了撇清自己的吧。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大概觉得刘菊花硕士论文的抄袭实在无法掩盖,便在微博上撇清自己:“我妻子写学位论文时还不是我的妻子,跟我更没关系,不然我就用最严格的国际标准帮她把把关。”此时是4月27日20:23。 又过了3个多小时,刚过午夜零时,方舟子似乎突然醒悟不能被动挨打,让网友肆意围观嘲讽,便开始反击,方式不是为刘菊花狡辩,而是采用其惯用的转移视线、反客为主战术,要反过头来查《法治周末》总编郭国松和记者宋学鹏、李秀卿的学位论文是否“抄袭”。 同时又开辟一条转移视线的新战线,指控围观“方舟子妻”抄袭事件的《财新》记者赵何娟的硕士论文“百分之百的剽窃”。 然而,这些反客为主和转移视线的小儿科把戏,仍然解不了刘菊花涉嫌抄袭之围。于是,刘菊花本人出马,于4月28日07:54发表了她那篇“脍炙人口”的极端XXXX《问心无愧》,XXXX。 奇怪的是,...方舟子,在别人“欺负”他老婆刘菊花的时候怎么如此软弱无力,甚至还“很不男人”地先要撇清自己与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无关?而他“妻子”刘菊花一出马便青出于蓝而“泼”于蓝,振振有词地为她自己狡辩说“问心无愧”?...刘菊花一回到家,便要向她老公方舟子发雌威:哼,别人这样欺负我,你居然首先想到的是撇清自己,说这事与我无关。呸!你还是个男人吗?... 方舟子妻何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如此畅通无阻地可以用全剽论文通吃答辩委员会与导师? 这是方舟子、刘菊花上门拜访前XXXX、中顾委委员、现已96岁高龄的于光远老先生的罕见照片,大概摄于2000年前后(正负3年)。此图中,刘菊花相当随便地站在于光远“身边”,方舟子笑咧着嘴巴屈身立于于光远“身后”,XXXXXXXXXXXXX。此时方舟子、刘菊花是否已婚不重要,重要的是,刘菊花和于光远的交情显然更深于方舟子。......据揭穿“周老虎”真相的“打虎网友”所传,刘菊花没读过大学,是“隔着锅台跳上灶”,于1999年被某人保送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硕的。而于光远曾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这个链条的“蛛丝马迹”很清晰吧?...... 方舟子的支持者为了赢得全国人民对其妻子剽窃行为的同情,大肆渲染他妻子的剽窃论文之所以被揭露,是因为别人“报复”,俨然“报复”是不可以的,欣赏方舟子撒泼的风姿吧。 方舟子“将功补过”声称要“私报公仇”撂下的黑老大式狠话: “本来我对查没有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特别是文科论文毫无兴趣,几年来我一直在强调,对学生要宽容。但是我现在对查那些鼓噪我妻子硕士论文‘涉嫌抄袭’的媒体人的学位论文很有兴趣。征求深圳大学新闻系副主任孙海峰、民主与法制造谣记者李蒙和郑州晚报首席记者张锡磊的论文。” 要比报复的气势,还真难有人比得过方舟子的! “我揭露造假11年,经手一千余起案件,没有一起出于私心。现在为妻子名誉,就私报公仇一回,在这里撂一句狠话:如果以后郭国松还留在《法治周末》,我就追究法制日报社的领导。如果郭国松去了别的媒体,我就追究那家媒体的领导。哪位媒体领导认为郭国松是合格媒体人且自己一生清白,大可收留他。” “我最感愧疚的就是由于我的揭假让妻子也成了被打击报复的对象,所以我对那些由于我而攻击我妻子的人绝不心慈手软,一个都不放过。” 说来说去,仍然是威胁中国社会科学院,让这个学术机构放弃诚信与学术标准,为刘菊花开绿灯,否则,方舟子要毕尽余生清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硕士与博士论文! 牛吧?“中国学术机构九成以上都有”剽窃问题,你中国社会科学院敢处理?既然中国剽窃成风,全剽问心无愧,方舟子怎么不觉得自己入错了行呢? “如果我妻子的硕士文凭因此出事,我就把下半生贡献给为中国清理硕士、博士文凭,从相关人员开始清理。” 来点花边新闻: 2010-09-07 方舟子在接受《济南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方舟子:首先要建立严厉的惩罚机制,出现造假事件之后,一定要对其进行严厉惩罚,这样才能杀一儆百。在美国,造假是很严重的事情,一旦暴露就会付出沉重代价。作为我们来讲,造假者的地位越高,名气越大,就越要严厉惩罚。————引自新语丝论坛 在一天发20多条微博质疑唐骏学位造假时,方舟子对记者说,他希望用行动建立起一套社会诚信制度,完善对造假的惩罚机制,让所有造假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再看看方舟子无力的威胁吧。我们都成家远比方舟子为早,没享受过“最怕被女孩子倒追”的惨剧,所以家人倒是不缺,当然也爱得很,起码绝不会在家人出麻烦受难时跑去捞人气,或者极力撇清自己。道德底线,笑话,没有道德底线怎么会跟剽窃者较真?方舟子要学会姑苏慕容那一招,倒是不容易。成家早就有成家早的优势,比如尽早建立家教与规矩?担心明显多余了。我家里就小孩子学中文汉字需要抄,学英文都是自创的写法,剽窃不是我们的习惯。 “郭国松、葛莘(亦明)、廖俊林(寻正)、宋学鹏、李秀卿这些人要么没有家人,要么不爱家人,要么相信别人不会像他们那样没有道德底线,所以不担心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此图片缺。2001年5月2日,方舟子跟人唱双簧,一个人扮着他的“仇人”的熟人,以其“仇人”的口气吹捧方舟子精通百业,又说方舟子最怕被女孩子倒追。方舟子煞有其事地问候这个“仇人”,好象真有那么回事。我不小心叫破了方舟子的假相,现在回去找来存照,找不着了,方舟子已经删了,所以只有拿我当初嘲笑的贴子与那位“仇人”的熟人贴子充数了) 更多更说细内容,请至赵华博客浏览。 破例“洁癖”一回? 方舟子一度毫不脸红地向全国人民撒谎,他打假没有碰过文科硕士。顺便列举两个案例吧(感谢Annie提供资料),大家一睹为快吧,尽量存档,不然,方舟子又半夜起来把它们删了,就见不着了,还以为又有人迫害他了。 1、《南京师范大学两篇硕士学位论文相互抄袭》(XYS20070626)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nanjingshida.txt 2、《中国政法大学一硕士学位论文系剽窃》(XYS20070410)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huangwanru.txt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5065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