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崇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崇拜是科研工作者的脑瘤
热度 49 cwufp 2011-9-17 09:23
崇拜是科研工作者的脑瘤
崇拜,在中文维基里没有解释,只是列出了各种崇拜,譬如,个人崇拜,金钱崇拜,权利崇拜,估计是太难准确的表达中国人的崇拜。 在英文里,崇拜的说法有很多,大多与喜爱、热爱相近,有两个词的解析接近于中国人的崇拜: apotheosis , to lionize. 一个是尊为神,另外一个是巴结名流,名物等。 中国人一直被教育成一种崇拜动物,从普通人的崇拜皇上到崇拜英雄,到知识分子的崇拜名利,到崇拜清正和气节。 最近几十年,中国知识分子从被教育崇拜那些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过贡献的英雄,在模棱两可的偷换概念间推而广之被教育崇拜院士,再到现在的被教育为知识的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人,也就是现在的那些大牛,而他们要被崇拜的直接理由所能提供的证据就是发过高影响力杂志上的文章或者直接就是高水平的文章,因此,杂志也成了崇拜的对象。 众所周知,科学是批判的学问,批判的前提是至少要平等,而深入的批判是俯视,正是这个角度看问题才是科学研究展开的起点。 我们一贯的教育是英雄的千里马作为榜样,灌输一种崇拜,而立英雄的人就是伯乐,千里马需要崇拜,伯乐更需要崇拜。在科学上有了可以崇拜的千里马和推出千里马这个偶像的领导,批判就显得那么不和谐,是不符合政策的,显然是该遭到唾弃的。 武夷山老师刚才的博文“埃歇尔的画有待深入挖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87223 中看到了很多的爬虫,在偶像或者一个物品底下崇拜的人,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其实也就是这些爬虫。崇拜的就是那本书,也可以是那本手稿。 官僚政治的策略就是不断的推出崇拜,这符合统治和管理的基本模式,会减少很多反对和批判,权力的随心所欲是他们追求的状态和境界。 而科学如果没有了批判,就意味着死亡。一个科学工作者如果已经有了崇拜的信条,无论你崇拜什么,不管你怎么辩白,都在向大家宣告你放弃了批判,无异于长了脑瘤,科学生命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一个皮囊。 在任何位置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到了一定位置就希望有对自己的崇拜,不知不觉中就会利用各种资源制造对自己的崇拜。大家一直在讨论的也就是崇拜,要不要崇拜以及如何崇拜的问题,这就是科学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原因。 在任何社会,知识分子之所以是社会的中坚,是社会的脊梁,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崇拜的情结,一直保持着批判,不管是对上还是对社会;一旦失去了批判精神,一个没有挺直的脊梁骨的知识分子与一条哈巴狗没啥区别。 什么时候学会尊重和平等,坚持批判的精神,切除崇拜这个脑瘤,知识分子才是健康的,科学才是正常的,社会也是一个有脊梁的社会。 刚才看了几位博友的文章,忍不住写下这几句。 即便是这样堪当栋梁的参天大树,离开那个地方也不能生存,也会被一阵风雨推倒。
10161 次阅读|134 个评论
闲话“有神马用”
热度 14 boxcar 2011-4-20 08:02
翟远征博友的新博文 “你研究的东西有神马用?”【 1 】勾起了我的兴趣。自从互联网的天空飘过了“神马都是浮云”之后,“神马”一次取代了原词“什么”迅速蹿红网络。这么个笔画数多了将近 1 倍的词写起来很麻烦,但用拼音输入并不费力。不知道大家对“神马”的用法有没有深入发掘,反正我这次看到“神马用”的时候很有感觉,头脑一热,赶紧决定写这篇短文。 “有什么用?”是经常人们在做事的时候经常要被追问的一句话,处于学习和研究状态的人,被追问的次数尤其多,而且不但旁人会追问,我们自己也经常会扪心自问。现在好了,“有什么用”被“有神马用”取代了,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居然迎刃而解,我们只需要做一个选择题:是有“神”的作用,还是有“马”的作用,还是真的有“神马”的作用就行了。照这么看打错个字整出来的“有神马用”是一个非常精妙的误会。 “神”、“马”和“神马”的作用,真的大不相同。分析如下: ( 1 )“神”,可以让人敬仰和膜拜,通常情况下,其用处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远大于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至少无神论者会这么看)。不过,如果换在有神论者的立场,“神”的作用是巨大的,远非人力可及。信与不信,将决定“神”的作用。 ( 2 )“马”,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那里,作为一种大家畜,可以作为交通工具骑乘代步,可以帮人拉车,可以养着当作宠物,名贵纯种的高头大马还可以用来炫耀身份,最困难没东西吃的人还可能把最不济的那批马杀掉吃肉, …… 总之,马是实实在在地有用。 ( 3 )“神马”,自然非寻常之马,是成了“神”的“马”,或者具有“马”的外观的“神”,通常存在于传说和人们的想象之中,所以“神马都是浮云”。试想,一团浮云飘过,往往只会在展示一下空中美景的同时遮住片刻的阳光,其他的作用就看不到了。 回到学习和研究“有神马用”这个最初的话题。有些东西,有“神”的作用,例如我们学习的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最后会成就一种对科学的信仰,很多人会因此认为科学是万能的,“科学”的大旗指向哪里,就跟到哪里。如果能以一句“我研究的是科学”来回应“有什么用”的问话,那么这种研究至少拥有“神”的作用。“马”的作用很好理解,各种各样的应用技术研究结果和实用技能的学习,都有这样的作用,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的。“神马”的作用比较有意思,应该是崇高伟大的同时还要看似有用,不太好说明。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譬如 CNS 文章,会让众人顶礼膜拜、趋之若鹜,作者也从此非同凡响,以至于被“神化”;不过,据说 CNS 上也颇有一些文章虽然很吸引眼球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感到很 Hi ,但却“不好用”,那就只能是高高在上的具有“浮云”本质的“神马”了。 分清楚自己的研究和学习的东西到底有“神”、“马”抑或是“神马”的作用,可以帮我们找准自己的定位,给自己的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参考: 【1】翟远征:你研究的东西有神马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8437do=blogid=435127
个人分类: 科研|5230 次阅读|34 个评论
扼杀强人与强人崇拜 中国人无法跳过的坎
chrujun 2010-10-24 22:49
中国很难出现一位强人,在各个领域都如此。枪打出头鸟,中国人对强人有一种自然的扼杀冲动。因此,中国出现强人是概率非常小的一件事,中国缺少培养强人的机制和环境。中国人在科研领域没有多少作为,与扼杀强人成长的环境有关。一个显然的例子是,每到评院士的时候,往往是院士的同事积极举报院士候选人。 令人奇怪的是,中国人又有崇拜强人的传统。一个人一旦成为强人,他就会获得数不清的崇拜和拥护。毛泽东就不用说了,被N次宣传一句顶万句。 院士对中国科研资源分配的巨大权力就是强人崇拜的具体体现。本来院士是一个荣誉称号,但一旦评上院士,就意味作戴上科研强人的标签。于是,院士得到了很多本来不应该有的盲目崇拜和拥护。试想,如果中国人对包括院士在内的强人有天然的质疑精神,强人们会呼风唤雨吗。 由于成为强人有如此巨大的好处,很多人一心想成为强人。肖传国为评不上院士恼羞成怒,雇人对方舟子等人大打出手,绝对不是看上了院士的荣誉。而是看上了院士所带来的利益,和被人崇拜获得的巨大支持力。 在中国,成为强人很难,因为有无数因素在时刻扼杀强人。但一旦成为强人,就可以呼风唤雨,一呼百应 。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2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崇拜,距离好远
liangqunlu 2010-10-10 15:26
我崇拜好多人。 今天刚认真的整了一下我的微博,加了很多明星。可以坐在电脑前看着他们的生活。 崇拜喜欢的力量其实很大的。会慢慢的改变自己。 会刻意的去用他们代言的东西,会认真聆听他们的话,会把他们经常挂嘴边,会掠过别人的态度去看他们,会学习像她们那样开朗,那么有活力的活着,会学习她们那样看得开,活的自由。 但是,我一直也没有在希望收集她们的签名或是很强烈的愿望去真实的看一下她们。 好像潜意识里,我并不认识她们。真是碰到了,我估计连句,我崇拜你,都不肯说出来。但是,看到他们在荧幕上,我就觉得很开心。 这很奇怪,我也很奇怪。我想,这其中的问题是,距离感吧。我不疯狂,但是我会着迷。 喜欢崇拜也是有理由的,人家真的很多方面就值得观看,值得着迷。 可是,这样的,一种崇拜式的喜欢,与我就有距离感。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也有很多崇拜的,喜欢的。 感觉这几年,改变自己的,程度较大的俩人。 性格上改变的那同学,以前也写过一些。到现在为止,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他有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 另外一同学,是做研究上的改变。想说的很多,有很多想说,可是,我却是警告自己什么也不能说出来。 他就像是一道风景,让我着迷。在人群中,总是会注意到他。想起他的时间,比别人多很多。也懊恼经常在狼狈的时候,碰到他。也经常逻辑不清晰的被他批评。也很多时候,碰不到他。也偶尔的懊恼,注意力停留在这儿。 不知道下次如果听说他有了女朋友,是不是就是我要的答案。我的迷恋,我也想努力一把,可是,好像怎么着都不合适。不知道怎么做,更害怕去碰触答案。 如果真的有缘分的话,什么也不用瞎想。如果没有,更不用多想。只要祝福就行了。 算是告一段落吧,我得想通~
个人分类: 生活|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师是让我们学习的,而不是让我们崇拜的。
jeweliu 2010-7-12 21:59
坦白的讲,我以前是很喜欢数学的。小学的时候,几乎每次考试数学都是第一名,也参加数学竞赛,还拿过奖,即使到了中学,数学也是我的强势科目。所以到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选择了数学专业。(那时也不会报志愿,其他专业也不了解) 到了大学,那么多数学课程扑面而来,一门比一门复杂,一门比一门难,再看了一些数学大师的简介,书里说的牛顿、高斯、欧拉、阿贝尔、伽罗瓦等,都是属于天才式的人物,自己小人物一个,哪能学好数学呢,心里彻底凉透了。 以后勉强考了研究生,毕业后又混入了教师的队伍,不得不逼着自己继续学习数学了。对那些天才数学家们也不得不再了解了解,毕竟现在的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 了解的越多,感触就越多,至少有一点就是我这篇博文说的:大师是让我们学习的,而不是让我们崇拜的。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吧。阿贝尔可以说是个天才,他只活了26年8个月。但“他给数学家们留下了够他们忙上500年的东西”(埃尔米特说的)阿贝尔当时的教育体制并不比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优越(从这里看出,差的教育体制下也会出现大师,当然这需要一些条件)。16岁时,阿贝尔开始私下阅读,并很快就透彻地领会了他的前辈们,包括牛顿、欧拉和拉格朗日的伟大著作。从那以后,真正的数学就不仅是他的严肃工作,而且是使他入迷的爱好。若干年后,有人问起他怎样设法这样迅速地进入了第一流的行列中,他回答:“靠学习大师们,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学生。” 这段话让我醍醐灌顶。苍天啊,我知道的太晚了。以前,我光去崇拜那些大师了,根本没有通过读大师的著作去学习大师们。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我想读大师们的著作,也找不到啊。就是现在,我想找找拉格朗日的著作,也不知道从哪里去找。连大师做了什么工作都不知道,怎么能成为大师呢?(一不小心暴露了我的野心,可这也只能意淫一下了,自己都一大把年纪了,即使找到了大师的著作,还能看进去吗?) 向大师学习,而不是向大师的学生学习!我连大师的学生都算不上! 真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从小就可以很容易看到大师的著作,比如: 高斯:《算术研究》 拉格朗日:《分析力学》 拉普拉斯:《天体力学》 哈密尔顿:《光线系统理论》 阿贝尔:《论方程的代数解》 ……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406 次阅读|4 个评论
挺毛派也有不同看法的紅教
jiangjinsong 2010-6-21 19:47
看到魏德東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在北美開始興起了以毛主席為崇拜對象的紅教 感到很好奇 網上搜了一下 果然有位移居加拿大的顏賓先生2005年創立了紅教 距今才有5年時間 絕對是一個新興宗教 我看了一眼 感覺很粗糙 過分政治化了 最有意思的是 他把江青、劉少奇、林彪、鄧小平、宋慶齡等 一大堆很難想像彼此會和平共處的人 都放在一起作為崇拜對象 這位紅教創始人好像除了江青之外 沒有把四人幫其他成員封為神 我估計他的立場與那些極端的左派可能還是有點差距 總體看來夠嗆 應該沒有什麽發展前途 下面是一些介紹的鏈接 僅供參考和研究之用 紅教創始人顏賓新浪博客 (新浪怎麼能讓他博客長期存在而不刪呢?看來中國宗教政策真的放寬了許多。) 红教 基本教義、制度、儀式、創始人 红教 的神祇名單當中包括了我們凡人認為互相會掐架的各位神仙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5096 次阅读|6 个评论
供奉毛主席塑像的高達11.5%?
jiangjinsong 2010-6-20 20:39
蔣科學按: 我知道中國民間有不少人把毛主席當作神靈崇拜,但是,沒有想到比例如此之高?這在政治上、文化上意味著什麽?值得深思。 毛泽东信仰的现象解读 来源:中红网 作者:上海大学教授李向平   2008年,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曾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40个城镇进行居民宗教信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的是12.1%, 供奉毛主席塑像的是11.5% ,供奉佛教塑像的是9.9%,供奉财神和土地爷的则分别是9.3%和8.8%。 这说明,当代中国人在普遍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从来也没放弃过对信仰问题的探寻。在这些探寻之中,祖宗崇拜与圣人信仰,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虽然这两大信仰,乃自古迄今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在历经了30年改革开放之后,它们无疑是具有了新时期精神生活的新内涵。特别是其中的毛泽东信仰现象,可说是事关中国变迁、权力民主、民族强大、精神关怀、社会正义,甚至涉及对改革开放的价值评价诸问题,使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正襟危坐。 毛泽东信仰 在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之中,对毛泽东的信仰和崇拜,应该一直是非常奇特的信仰现象。它源自传统儒教对圣人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这一信仰、崇拜的文化基础。但是,正因为传统的儒教,可以分为政治儒教、哲学儒教、伦理儒教、生活儒教和宗教儒教若干层面那样,儒教对于圣人的崇拜和信仰,同样也与政治、哲学、伦理、生活、宗教紧密相关,从而使圣人信仰或圣人崇拜渗透这些重要内涵。所以,当代中国人的毛泽东信仰现象,同时也源自于当代中国人对30年改革开放在文化、信仰层面的认同与争议。 1980年代,文革结束后的那几年,毛泽东走下了神坛;30年之后,毛泽东再次登上了神坛。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民间神庙、土地爷、灶王爷的祭祀礼仪之中,随处可见人们祭奉的毛泽东像。有的地方,干脆就挂出了毛主席神庙的招牌。人们想升官、求发财、保平安、考大学、希望生活安定,乃至于整治腐败、以清官自勉,也要求祀于、祈福于毛主席。 不可讳言,在这种信仰方式之中,深藏着中国人对于毛泽东一代伟人的敬重和怀念。然而,在毛泽东信仰之中,人们烧香、上供、叩头、跪拜、行礼,各种崇信方式,无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理想要求和正义批评。特别是在触及、事关人们对社会变迁、贫富分化、生活中的不稳定现象的各种议论之时,毛泽东信仰几乎就是一种正义和批评的化身,似乎成为了一个价值标准,再次成为社会舆论中象征着正义、公平、贫富均等的精神符号。 伟人信仰的私人化 权力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生信仰的不确定性,常使中国人心存双重忧虑。既想依靠权力政治来消解人生信仰的不确定性,亦想寻求人生信仰来表达对权力政治的批评和超越信仰经纬的是外在文明的合法性,权力统理的则是个人内在精神的稳定与表达。这一对矛盾关系,依旧还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中。 于是乎,即使是一种信仰,也会内涵了太多太多的社会权力关系,衍生了太深太深的现实欲求。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权力的人,他们在毛泽东信仰现象中的关系变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大抵就是复杂而丰富的毛泽东信仰现象。 一般老百姓,他们信仰毛泽东,无非是祈福祈健康,求财求运保子孙,求得大人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在渗透了其他现实欲求的信仰方式之中,其毛泽东信仰现象,可能就会包涵了对政治、权力、地位的欲求,包涵了对理想的期待或对时代的批评。尤其是那种结合了现实欲求的信仰方式,往往会把信仰置之于非信仰的层面或权力关系之中,借信仰说事,用权力表达,使信仰变形。 这种信仰方式,一种是朴素的感情需要,一种是刻意的权力矫情。可怜的老百姓多属前者,有身份、学问的人多属后者。还有一种,则可能是宗教信仰的替代品,以及从中生产的民族精神认同。 相关的问题是,毛泽东信仰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象征、社会现象?它能够说明当代中国人在探寻、建构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呢?圣人、保佑、灵气、风水、祖坟、升官、发财、健康、平安。这种信仰的神秘方式,如微波荡漾在心底,似象征隐喻了社会的变迁,同时也能转化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认同格局。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无论是个人抱负的伟大实现,还是治国家平天下,毛泽东都是一个大人物;无论是升官还是发财,毛泽东也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偶像。所以,在韶山故居、毛家祠堂,在韶山虎歇坪山头的毛家祖坟,祭拜的人群络绎不绝,身心虔诚。可是,在权力场域之中,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思想冲突之中,那些信仰的目的则是重重叠叠,用心不一。就其社会学意义而言,这种以毛泽东信仰或崇拜为象征的信仰方式,无一不被信仰者个人的欲求所遮蔽了,最根本的则是个人信仰的私人化。尽管当代社会中触目可见毛泽东信仰,但是在信仰者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他们始终缺乏联系,一种社会的关联。一方面,传统的乃至当代的圣人信仰、伟人信仰,本来就是极其个人化的一种信仰方式。另一方面,则是这种信仰方式从来就没有一种得以成为群体信仰的社会空间。此当为社会缺席,宗教何在的政治社会学实质。谈宗教无用,讲信仰尚可。因为信仰的社会学本质,是仅仅对个人的关涉,个人的精神关怀。 这就是毛泽东信仰现象的社会学本质的所在。层累造成的中国人的私人化信仰结构里,信仰仅是私人的;如果这种私人化的信仰欲求,变成一个社会的公共信仰,就唯有依靠信仰者个人的摇身一变,具有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那么,这一私人的信仰,就有可能成为天下的公众信仰。私人的不要紧,关键是如何把自己做成一个有身份、有信仰的个人。
个人分类: 怪力亂神|2701 次阅读|4 个评论
“欣赏内涵”还是“崇拜外表”?
boxcar 2010-4-17 19:16
这篇博文的标题其实是我前段时间(4月4日)在武夷山老师的博文【1】后面写的评论中的一句话。在读完了那篇博文、并读到吴飞鹏老师一楼的评论( 我很奇怪,都以得诺贝尔奖为荣,尤其是中国人,渴望至狂烧,却毫无尊敬诺贝尔本人的思想。我不怎么尊敬诺贝尔奖得主,却很尊敬诺贝尔本人,包括爱迪生,袁隆平;也尊敬没有得奖的牛顿、佩雷尔曼;当然啊,也尊敬得过奖的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我尊敬的是这些人本身,并不是他们得了什么奖。 )以后,我突然想到,其实我们在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不但观察的方式和角度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对其了解的深度和认同的程度更是千差万别。对于我们身边的平常人自不必说,就算是对那些离我们很远很远、难以望其项背的名人大家,我们通常也要在欣赏内涵和崇拜外表之间做个选择。 认识一个人的过程,通常都是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这是正常的认知规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外表的印象都该是最先形成的。我在这里所说的外表,并不仅限于一个人的外貌和装束,还要包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的一些实的虚的附属品,包括各种头衔和身份的象征等等。对于名人要人,普通人很难有机会直接接触,所以对这些大人物的了解通常需要借助远距离的观察,以及各种媒体(既包括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的报道。由于进行报道的媒体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会对被报道者做出若干包装或加工,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高大而完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崇拜外表的现象,对影视明星、商界巨子如此,对学界牛人、政界高官亦然。 对一个人认识到什么程度,通常要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分析,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保证在远距离了解全貌和零距离接触细节。在时间很有限的情况下,对人的认识可能主要看的是第一印象;在空间跨度不足的情况下,要么因为太远使形象变得模糊,要么因为突然拉得太近而只注意了若干细节却难以顾及全面。如果某人给其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极好,远观形象异常高大,表现出来的若干细节详情也非常好,甚至在文章、演讲或访谈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境界也很高,那么这个人往往会成为被崇拜的对象。有时候,人们可以崇拜一个人到迷信的地步,此时会产生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种迷信不一定是源自对于这个人的行为真正的了解和对其思想透彻的领会,可能仅仅是因为外表,许多权威或许就是这样躲一个精心包装的华丽外表下欣然接受着顶礼膜拜。 事实上,对于外表的崇拜或许早已入深入到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我们去市场买菜,大多会挑拣外观好的,买黄瓜一定会选择订花带刺、匀称挺直的,买白菜肯定也不会选择带有虫子眼儿的;我们在日常交友,多半对相貌堂堂的男士或者美丽动人的女士青眼有加,可能会对相貌平凡的人无动于衷。在科研工作中,我们会格外看重由著名学者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工作,或许会轻易略过了某个科研明日之星发表在一个寻常专业期刊上的新观点。在学习中,我们可能会积极学习并实践那些成绩斐然的学生介绍的经验,未必会认真思考这些经验在自己身上是否适用;在报考高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家长和同学会关注要报考的学校的升学率、考取名校的比例和除了多少高考状元,全然没有不注意这些财大气粗的学校在中考招生的时候下了多大的力气去到周边市县挖状元苗子。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认真钻研将要报考的导师的头衔有多么多、多么高,却没有留心在其门下的弟子需要几年毕业、是被认真指导还是处于放羊状态。 一个真正富有理性的人,应该懂得积极主动地欣赏内涵,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外表。欣赏内涵,就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并理清头绪,尽量弄清楚你所面对的人或者事物的一些内在品质,吸收那些你感兴趣的那些精华,并对那些浮华无比、抑或寒酸非常的外表的产生原因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会欣赏内涵的人,通常不至于被靓丽的外表所蒙蔽而发生盲从或迷信。正如我在第一段引用的吴飞鹏老师的那段话, 以得诺贝尔奖为荣,尤其是中国人,渴望至狂烧 其实就是一种外表崇拜,诺贝尔奖的宗旨 诺贝尔的思想 和众多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无论得没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与学术成就,才是我们需要欣赏的内涵。外表就如青春的面庞,可能会老去,内涵如同陈年佳酿,是深藏的精华,或许历久而弥香。 ~~~~~~~~~~~~~~~~~~~~~~~~~~~~~~~~~~~~~~~~~~~~~~~~ 参考: 【1】武夷山: 您佩服哪一类人?(外二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706
个人分类: 社会|7773 次阅读|16 个评论
我不崇拜毛泽东,但是我喜欢读他的书
大毛忽洞 2010-4-14 22:30
我不崇拜毛泽东,但是我喜欢读他的书 文革时期, 我们乡下没有什么书, 只有毛选可读, 因此,我是读毛选长大的。 毛选也是我的哲学启 蒙 老师, 也是我的典故启 蒙 老师, 也是我学习排比句法的启 蒙 老师。 毛泽东是从劣势起家的, 这一点对于非二代式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早年的文章, 对社会看得十分透彻, 能把洋理论和中国的(农村)土情况, 完美地结合起来, 最著名的论断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早期的文章, 是真正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毛泽东对于不同层次的人, 讲不同层次的理。 用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 我们期盼的东西就要来了: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进城后, 毛泽东再没有写出什么好文章, 因为用权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没有必要再费力来讲究逻辑和修辞了。 毛泽东也讲究辩证法,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因此,我不崇拜毛泽东, 但是我喜欢读他的书, 特别是他早年处于劣势时写的文章。 对于开创 非二代人生的人来说, 读点毛泽东早年的文章是绝对有裨益的。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3719 次阅读|5 个评论
原始崇拜与人和自然和谐
gracelore 2010-3-2 21:07
原始崇拜来自畏惧或者向往,原始地区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那里的土著利用自然给予自己的一切来满足生存需要和繁衍。在漫长的与自然的磨合中逐渐与自然融于一体,一般只求满足需要,而并不贪婪。 也许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原始的生活方式正因为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而走向毁灭。落后是脆弱的,但同时这些地区是和自然最和谐的。 因为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人的欲望被大大满足,而贪婪肆行。当敬畏与崇拜被霸占取代,当自然成为了被宰割者,离自然的反击已经不远。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然是迫在眉睫,当力行节约,不求贪婪! (迷恋原始崇拜与人类宗教史,望有高人指点一二)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蛙祭
李丕鹏 2010-3-1 20:52
文 / 南轩居士   离开农村住进城里,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好多年没听过蜻蛙的叫声了。前两年乔迁新居,楼北是一所学校,操场和两口大水塘就在楼下。夏天一到,蛙鼓阵阵。特别是月明星朗的夜晚,那蛙声一直要叫到第二天清早。睡梦中仿佛又回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   农村的初夏,天气凉爽,景色宜人。一到夜晚,辛勤劳动了一天的乡亲们吃过晚饭,到生产队里记了工分,总要到祠堂前的草坪上,大家聚集在一起谈农事、拉家常、讲笑话,释放一天的疲劳。我们一群孩子,嬉闹于大人中间,玩捉迷藏、杀野战。大人们说了些什么,我们一点也不关心,倒是那村前刚栽插上水稻的田野里传来的阵阵蛙鼓,使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入夜,不知是哪只蛙王先开金口,其它蛙们也一只接一只地歌唱起来。我们玩累了,坐在祠堂廊檐下的长条石板上倾听,那蛙群也象有组织有指挥似的,一阵一阵的叫着,仿佛在进行一场气势恢宏的大合唱。   我们疯狂地玩,喞喞喳喳地闹。大人们厌烦了,便指责我们:吵什么吵?就象蛤蟆吵垒!开头我们还不知道蛤蟆吵垒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次清早去上学,路过一片刚刚耙好准备插秧的水稻田,那田里成群结队的蜻蛙蹦跳着、欢叫着。最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有上百只蜻蛙象叠罗汉一样聚在一堆,形成了一座蛙的小山,四面八方的蛙们还源源不断地追赶过来,一只一只地拼命往上爬,那叫声简直吵翻了天!我们还发现,蜻蛙的叫声不是从嘴里发出来的,而是鼻孔两边的气囊。气囊一鼓一鼓,象吹气球一样,每鼓一次,就会发出悦耳的响声。   村子前面有几口大池塘,塘岸边长满了藁草。草丛里是蜻蛙藏匿的好地方。没人在塘边的时候,草丛里的蜻蛙会发出阵阵叫声;一旦有人从塘边经过,蜻蛙便会扑嗵一声跳进水里。有时塘岸的东边和西边各有一只蜻蛙在一唱一和地叫,东边一声喊,西边一声应,那声音独特,格外好听。这是公蛙在向母蛙求爱。循着叫声,两只蜻蛙会慢慢靠近,最后会亲热地拥抱在一起。我们曾经看过一只身材肥硕的蜻蛙背着一只身材较小的蜻蛙在慢慢爬行,或两只蛙躲在草丛里交配。体大的是母蛙,小一些的是公蛙。世界上的动物大概也和人一样,在求偶交配的时候总要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坠入情网的蛙们浑身油光水滑,风情万种。   蜻蛙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惊蛰一到,冬眠了好几个月的蜻蛙纷纷从洞穴中爬出来,享受阳光雨露,捕获昆虫食物,大概过一个月便养得膘肥体壮。它们交配过后,母蛙便会到水塘边沟渠里产卵;太阳一出,天气暖和,便会孵出很多很多的小蝌蚪来。去上学的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汪汪、一片片黑压压的只有米粒大的小蝌蚪在游动。好奇的孩子们会拿来玻璃瓶,将小蝌蚪养起来把玩观赏。   小蝌蚪生长很快,先长出两条前腿,再长出两条后腿,最后尾巴慢慢萎缩,半个月功夫就能爬上岸去。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说:蛙是中国原始时代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之一。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与孕妇的肚腹一样浑圆膨大;从内涵上看,蛙的繁殖力很强,一夜春雨便蝌蚪成群。所以,蛙也被看着是神秘生殖力的象征,而受到敬仰和崇拜。于是,在神话中,我们民族的母亲便被想象成一个蛙女,这就是女娲。其实,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便正是从蛙的形象延伸演变出来的。(易中天:《中国的男人与女人》)小时候,我们没有看过易中天先生的书,更不懂得蜻蛙是中国原始女性生殖崇拜的图腾和象征;但老师给我们讲过,蜻蛙是人类的朋友,它能捕捉害虫,我们要保护蜻蛙。   可我小时候却干过捕杀蜻蛙的事情。   蜻蛙的种类很多。我们家乡见得最多的是那种水稻田里的小土蛙。早稻收割过后,成群结队的小土蛙在留有禾茬的田里捕食蜒虫,我们便拿了竹片去扑打蜻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了鸭子,小土蛙是鸭子的最好饲料。一放学,母亲就催促我去捕捉蜻蛙。鸭子吃了我捕捉的蜻蛙,长得特别快。因此,我经常受到母亲的表扬。   蜻蛙还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特别是那种体形肥硕的虎纹蛙,我们家乡叫老蛤,肉质细嫰,味道鲜美,目前在菜市要卖十几元钱一斤呢!   我们用长长的竹杆去钓老蛤。钓老蛤的方法与钓鱼不同,不须用钓钩,只在钓线上绑一只活的小土蛙就行。小土蛙随着钓杆的晃动一跳一跳,老蛤不知是人下的钓铒,一个扑腾,咬住小土蛙不放;钓者只要一手举杆,一手伸出捞网去托,老蛤就落到了捞网里。另一种方法是晚上用松明火去照。老蛤怕火,松明火一照,它就乖乖的匍匐不动,只管伸手去捉。有时一晚能捉好几斤。   当时我们就有点不理解,老蛤咬住小土蛙被钓杆提起也不松口,怎么这么愚蠢?再则,它残食同类,似乎应该被人们捉来当菜肴。   蛙类中有一种形象丑恶的蟾蜍最使我们讨厌。蟾蜍体型肥硕,浑身乌黑长刺,面目可憎,我们叫它癞蛤蟆。癞蛤蟆一般生活在墙头屋角的阴暗处或村子中间的臭水沟里,一经发现,孩子们就用石头去砸。可我们却不知道,它是蛙类中最能捕捉蚊虫的高手;它肚子里的毒液,是难得的名贵药材!   由于人类的捕杀,现在农村的蜻蛙越来越少;特别是农药的使用,很多幼蛙被杀死。倒是我住处后面的校园里的蛙们,没人去管它,似乎一年比一年多,蛙鼓也就越来越热闹了。   蜻蛙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来保护蜻蛙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 崇拜症 科学家“不撒谎”
xupeiyang 2009-9-17 09:4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436.shtm 两院院士揪心科学家底线降至不撒谎 科协欲当学术腐败审判官 在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参会记者小魏意外发现,每位与会人员的资料袋里,多了一本《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手册中包括《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 同样让媒体警觉的是,与往年的安排有些不同,这一论坛被放在了年会开幕式之前。整整一天时间,20余名两院院士和美国科学家展开了激烈讨论,一起会诊当前频频爆发的学术不端流感。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的把脉言辞犀利,他历数当下科学界存在的13种违反学术道德的不端行为:论文造假、抄袭愈演愈烈;靠拉关系争项目和经费;评审成果造假;伪造学历及SCI引用查询证明;报奖搞包装、搞运作;为应付评估检查集体做假;搞应试科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利益化等。 随后, SCI崇拜症遭到与会专家集体炮轰 。 杜祥琬院士认为,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我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硕士学位都得不到。这就启发我们反思,对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该如何掌握。 杨乐院士对20多年来我国科研体制思路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过分强调SCI影响因素,但是这可以作为某一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杨乐看来,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则呼唤给基础科学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故事让他记忆犹新:在北京某研究所,一个科学家本来做得很好,因认定另一个方向更重要而转了领域。可事与愿违,他由于没能马上出版论文,被末位淘汰,由研究员降到副研究员,房子收回,老婆离婚。有时候叫我评一些东西,一上来说一年写十篇文章,我说我没有这个本事,5年写一篇好文章就不得了啦。 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第三次抓起话筒时,他抛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为科学道德治病的医生是谁?怎么下药才能把病治好? 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调查》,西安交大几位老教授揭发另一位教授成果不实,学术道德有问题,结果被揭发者却将老教授们告上法庭。如何判决、谁对谁错却难倒了法官。 对此,韩启德在科协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告到法院,而应该首先告到所在科研领域的学会。由学会先把学术的事实到底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判断清楚,怎样处理可以告到法庭,让法院来判。 谁来做医生?论坛上,韩启德再次强调,学术道德的事实行为认定一定要交给学术共同体,而不是政府或法院。在中国最大的学术共同体现在就是中国科协,我作为科协主席勇气很大,如果社会认同这个机制就好办了,如果大家认为这个事情该科协认定,科协责无旁贷。 韩启德为此开出药方,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将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学术造假者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再无立足之地。 无论怎样出台法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让科学家道德完美。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自由、责任与法律项目主任Mark Frankel博士给出了一剂西药。 他表示,科学家的行为,是个人对自己要求的一种反映。这需要科学共同体在整个行为规范上提出一种制度上的或者是称其为系统性的一系列道德行为的规范。 大一开一门课关于科学道德建设,完了在之后3年里面完全不提及,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Mark Frankel博士介绍,在美国,高等教育和培训中,科学道德规范跟具体专业联系起来,科学道德的建设始终是与专业知识培养同步的,始终是渗透在高等教育培养当中的。 教育并不是故事的结束。Mark Frankel博士说,还需要在学习和培育当中形成评估和回馈,这种回馈甚至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抽查,看看他们对科学道德学习进行到什么程度。 我母亲是位极平常的中国老式妇女,她对我们最早最早的教育就是3个字不撒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不撒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线,而这个荣与耻的区别,要从娃娃开始抓起。 更多阅读 杜祥琬院士痛陈十三种学术不端行为 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2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偶像+崇拜
moxj 2009-6-24 14:14
每个生命从接受母亲的关爱开始成长,他们中的许多又从接受另一个人的崇拜开始枯萎. (以下内容仅作者可见)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庸武侠与“名校崇拜”
dongping2009 2009-4-24 16:52
实在不能够再与小文同学温文尔雅地就事说事了,干脆按照其本人自许的称呼,直呼该同学为黄老邪算了。 大伙看看,如果你读到 黄老邪 文 章 的这一段: 然后转到北京的一个区重点,最后老大以北京市理科总分第一考进清华,老二全奖考进美国最著名女校,卫司理(宋美龄母校,每年只招两名全奖中国女生),你是什么感觉? 我是分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小镇子上的一个小酒馆里,站着一个老者黄老邪,身穿一袭长褂,腰间别着一根长箫,左手捻着胡须,右手端着能够盛装三两茅台的酒杯,在那一口小酒,一粒水煮花生米,再一口小酒,,总之,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 黄老邪没有名校崇拜?就冲上一段老邪的原话,无论老邪他从桃花岛追到塞北大漠,反反复复地告诉你,老邪我没有名校崇拜,老邪我没有名校崇拜,,看起来任何人,包括你和我都是不会相信的。 不过,我还是对黄老邪的办法非常佩服的,例如我愿意学习黄老邪的办法:家长的主导作用要靠争取孩子的信任,要能指导孩子解决疑难。父母要口径一致,有不同意见下来商量,对孩子要一个声音,不能让孩子得到 mixed signal 。家里要有学习的氛围。孩子在家时严禁打麻将,严禁没事干噼里啪啦换电视台,。尤其看到,老邪有时候偷偷摸摸地,一路追着小黄蓉,并在小黄蓉遇到困难与危险的时候,老邪吹奏出他那一手绝顶无比的竹箫之同时,脸上所露出的一脸关切的神情,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向黄老邪学习。 现在,是到了恭请北丐洪七公出来,教一教郭靖这小子,一套降龙十八掌的时候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eah0500 删除 回复 谁不想上名校哦? 博主回复:上名校有优势显而易见,不需质询。但我这篇博文,最为根本的意思则是,呼吁一位对于教育有深刻理解,并且能够与黄老邪平等PK的北丐洪七公出来。当然,如果南帝、西毒与中重阳能够同时现身科网,谈论教育则最为理想! 标题:请赐教 发表评论人: Bobby 删除 回复 it seems that 读大学要搞名校崇拜, 幼儿园,中小学不必搞名校崇拜, 不知理解得对也不对. 博主回复:我的意思,随大溜去!如果客观上存在有名校的小学与中学的话,你不崇拜别人崇拜,咋办?
个人分类: 布局中盘|540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博客崇拜
liux831 2009-1-18 13:37
人们崇拜英雄,在现实中,更崇拜英雄人物。 英雄对历史是有特殊作用的。 比较清楚地是,大学校长、院长、所长都是英雄。 可以查阅一下这些人的简历,不难发现,中国一流大学的这些领导大多都有Top 3的论文。 美国的名人更典型。如果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代表性的工作更是让人心服口服。 在管理学角度,有个理论叫在管理中学习管理。如果自己没有代表作,咋以理服人呢?如果自己没有做出来,咋带领自己的队伍做出一流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美国也在研究中国。认为,中国的领导还是很强悍的。 因为人们崇拜英雄,所以,人们选择英雄作为自己的领袖。 当然,人们也可以选择奋斗之路。成为英雄了,自然也是成功人士了。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可以首先选择英雄,创造历史,迎接未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财男美女”相亲大会的昭示?
heyujian 2008-12-21 17:34
今在网上读到一则新闻( 广州 300 名富豪报名相亲会 , 吸引 5 千美女参加 ( http://news.sohu.com/20081221/n261331256.shtml ) )。读后,一时无语。这世界有钱真是好啊! 婚姻的重要基础--感情,则见鬼去吧? 这是一个讲究崇拜的时代。权力,财富,美色 都可以被崇拜,它们也如商品一样可以进行相互交换。 如果将新闻中的富豪改成局长 / 处长教授 / 工程师农民 / 工人 士兵 ,会有多少佳丽参加 , 出现什么结局呢 ? 接下来比较残酷的一个问题是,一无所有的芸芸众生,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你如一无所有,还有人跟您走 那肯定恭喜您了 , 好好活下去吧? ! 生活,让愚人迷惑不解.
个人分类: 随思随想|511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