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重点领域行业分析业务需求规模
热度 2 WHQ2015 2015-9-4 16:48
中国重点领域行业分析业务需求规模: 序号 重点领域类别 市场份额( % ) 市场规模(亿元) 1 农林牧渔 行业分析 1.1% 1.13 2 文化创意 行业分析 2.9% 2.97 3 教育培训 行业分析 2.3% 2.36 4 酒店旅游 行业分析 2.6% 2.67 5 餐饮食品 行业分析 3.8% 3.90 6 家电家居 行业分析 2.1% 2.15 7 医疗保健 行业分析 6.2% 6.36 8 能源环保 行业分析 3.6% 3.69 9 冶金金属 行业分析 2.5% 2.56 10 化工化学 行业分析 12.6% 12.92 11 车辆工业 行业分析 2.1% 2.15 12 IT 电子 行业分析 6.8% 6.97 13 通讯通信 行业分析 1.8% 1.85 14 机械设备 行业分析 14.2% 14.56 15 电气电器 行业分析 3.1% 3.18 16 建筑装饰 行业分析 4.3% 4.41 17 商业贸易 行业分析 7.1% 7.28 18 纺织鞋服 行业分析 3.1% 3.18 19 交通运输 行业分析 1.3% 1.33 20 文体工艺 行业分析 1.9% 1.95 21 印刷包装 行业分析 1.5% 1.54 22 木材家具 行业分析 1.8% 1.85 23 造纸印染 行业分析 1.7% 1.74 24 金融投资 行业分析 2.5% 2.56 25 居民服务 行业分析 5.6% 5.74 26 商务服务 行业分析 1.5% 1.54 附注说明,资料引用来源: PWC 公司、 GRI 组织、中国社会科学网
6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区域省份行业分析领域机构企业营收规模
热度 2 WHQ2015 2015-9-4 16:42
中国区域省份行业分析领域机构企业营收规模: 序号 地区情况 占比情况( % ) 营收规模(亿元) 1 北京 行业分析 3.1% 3.18 2 天津 行业分析 2.2% 2.26 3 河北 行业分析 4.7% 4.82 4 山西 行业分析 2.2% 2.26 5 内蒙古 行业分析 2.7% 2.77 6 辽宁 行业分析 4.3% 4.41 7 吉林 行业分析 2.0% 2.05 8 黑龙江 行业分析 2.4% 2.46 9 上海 行业分析 3.7% 3.79 10 江苏 行业分析 9.4% 9.64 11 浙江 行业分析 6.2% 6.36 12 安徽 行业分析 2.9% 2.97 13 福建 行业分析 3.4% 3.49 14 江西 行业分析 2.2% 2.26 15 山东 行业分析 8.7% 8.92 16 河南 行业分析 5.2% 5.33 17 湖北 行业分析 3.8% 3.90 18 湖南 行业分析 3.8% 3.90 19 广东 行业分析 10.2% 10.46 20 广西 行业分析 2.2% 2.26 21 海南 行业分析 0.5% 0.51 22 重庆 行业分析 1.9% 1.95 23 四川 行业分析 4.0% 4.10 24 贵州 行业分析 1.1% 1.13 25 云南 行业分析 1.7% 1.74 26 西藏 行业分析 0.1% 0.10 27 陕西 行业分析 2.4% 2.46 28 甘肃 行业分析 1.0% 1.03 29 青海 行业分析 0.3% 0.31 30 宁夏 行业分析 0.4% 0.41 31 新疆 行业分析 1.3% 1.33 附注说明,资料引用来源: PWC 公司、 GRI 组织、中国社会科学网
7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创新因素行业分析,制药业中美对比观察
热度 4 windlight 2013-8-16 12:57
赵凤光 附件《药钱人》是本人6月份在上海一个行业会议上做的报告,科普性质为主。里面有几个片子实际上是介绍中美制药行业对比.标杆一对比,中国差距还是很大。 本文也换个角度响应一下武夷山老师在其博文 《 欧洲国家的研发表现 》 提出的问题。 因为此文角度和重点不同,希望了解创新因素的朋友,请重点关注下面四个角度。相信大家会有一个基本判断。 一、医疗健康保健支出占GDP比值。 二、制药行业中美价值链分布方式对比。 三、新药研发支出包容失败之后的实际数值。 四、中国上市公司人均销售和人均研发投入比。 具体数值请详读附件。 思考:科学,经济,政治三者之间的力量均衡与对比,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政治是生产力吗? 从制药业项目风险角度来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的比重和关系值得进一步考察。 药钱人 -赵凤光6.pdf
个人分类: 经爱沙|4116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行业分析(一)
lgjszy 2012-10-15 11:04
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行业分析 本文发表 在《北京行业分析蓝皮书:2007北京行业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第35-59页] 技术转移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术转移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直接为技术转移 ( 技术交易 ) 提供场所、技术经纪、技术产权交易、技术信息、技术评估、技术论证等服务的行业。技术转移服务业由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或组织所构成,这些机构或组织既包括那些为技术转移主体提供技术集成与经营服务、技术经纪服务、技术投融资服务、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评估和论证,或自身购买技术后进行二次开发、集成、再创新,然后将技术转移出去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包括提供上述服务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附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各类技术转移服务组织。 一、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历史发展 将技术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可以上溯至 1474 年。当时,威尼斯共和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这是现代专利法的雏形),从法律上初步确定了技术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开人类技术交易之先河。 1624 年,英国颁布了现代意义上的专利法——《垄断法规》( The Statute Monopolize ) , 自那以后,技术交易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持续、充分的发展。 我国技术市场及其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初创阶段:自 1978 年至 1983 年,确立了“技术商品化”的理念和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途径,产生了早期的技术市场和初期的技术转移服务组织; 突破阶段: 1984 年至 1991 年,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相继建立,多种所有制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组织相继涌现; 加速发展阶段: 1992 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咨询市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和重点城市蓬勃发展; 体系形成阶段: 1997 年以来,我国确定了面向 21 世纪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市场中介组织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到了重要日程,各种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才、技术、资本三大市场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 2003 年,技术成交额首次超过千亿元, 2005 年,超过 1500 亿元!随着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业作为一个行业初见端倪。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行业分析(二)
lgjszy 2012-10-15 11:01
(接上一篇) 二、北京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一)北京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现状(略) (二)“十五”期间北京地区技术交易状况 1. 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北京地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持续走高,从 2001 年的 191.01 亿元增长到 2005 年的 489.59 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 10% 以上,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比重每年均为 30% 左右。 2. “十五”期间技术交易特点 “十五”期间,北京地区技术交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技术交易对北京地区 GDP 的贡献作用日趋显著 2 )企业在技术交易中占主导地位 3 )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 4 )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增长显著 5 )科技计划项目合同成交额增长迅速 6 )技术进口持续走强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行业分析(三)
lgjszy 2012-10-15 10:59
(接上一篇) 三、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发展特点 1. 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发展从盲目转向理性,一批名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正在形成,其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发展逐渐由盲目转向理性。 1997 年,我国市场中介组织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到了重要日程,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经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登记认证的机构就多达 240 家,这些机构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很难过好市场关。经过几年的沉浮和市场的筛选,行业的浮躁之风逐渐消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也走上了理性之路, 2005 年,经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登记认证的机构 153 家,这些机构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清晰的发展目标,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独特资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服务模式,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闯过了市场优胜劣汰的风口浪尖,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在市场闯荡的过程中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业务,使之成为自己利润的增长点。在这些机构中,一批名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正在形成之中。 2.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北京市科委在 8 个主题计划中,将“现代服务业促进”列为其中之一,并在“北京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计划中设立了“科技中介服务专项”,以无偿资助的方式,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创新主体提供中介服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3. 机构间的协同配合初见端倪,为北京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2005 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就致力于打造这样一条精品技术转移服务链,他们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风险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洽谈,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至 2005 年年底,该中心已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兢天公诚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延长技术转移服务链条,为技术转移提供增值服务。 与此同时,北京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技术性收入中,本地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技术开发收入中,本地收入占 46.65% ,技术转让收入,本地占 48.90% ,技术服务收入,本地占 45.85% ,技术咨询收入,本地占 63.20% 。 4. 灵魂人物的独特个人魅力促使技术转移行业发展 在每一个成功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里,均有一个灵魂人物,缺少了这个人物,机构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些灵魂人物,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利用优势资源的能力,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竞争资源的能力。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行业分析(四)
lgjszy 2012-10-15 10:57
(接上一篇) 四、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服务功能单一,业务面较窄 服务功能单一,业务面窄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近些年来,这一问题不仅未得到根本改善,反而有强化的趋势。 2. 主营业务带来的经济回报少,技术性收入占营业性收入的比例偏低 在技术性收入前 20 名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中,只有 5 家利税总额占全年营业收入超过了 10% ,主营业务带来的经济回报少。与此同时,技术性收入占全年营业性收入的比例偏低, 98 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全年技术性收入仅占全年营业性收入的 27.28% ,不足 30% 。 3. 技术转移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小,涉猎重大项目的机构偏少 2005 年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技术性收入仅 9.86 亿元,不到北京地区技术交易额的四十分之一,技术转移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小。与此同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涉猎重大项目的机会偏少,据统计,在技术性收入前 20 名的机构中,平均每个项目经费超过 100 万元的机构只有两个,其余从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4. 技术转移服务过程不透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缺乏中立性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受谁委托,从哪里得到的技术,技术出让方是谁等等,现在通常的做法都是不让技术受让方知晓,技术转移服务过程不透明。同时,北京地区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主要机构,大多依附于大学或科研院所,它们仅仅是为自己所依附的机构服务(即经营的技术多为所依附机构的技术),因此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缺乏中立性,社会公信力低。 5.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转移后续服务能力差 目前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除依附于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外,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普遍偏小,既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也没有长期广泛的合作伙伴或稳定的技术支撑机构,一旦转移出去的技术出现问题,很难进行后续服务。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行业分析(五)
lgjszy 2012-10-15 10:55
(接上一篇) 五、完善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建议 1.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营造技术转移的良好生态环境 为了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转移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有利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生存的生态环境。在整个技术转移服务行业中,应该有一个核心力量,这个核心力量不管是嵌入到该系统的一部分,还是普遍认可的协定、规则或目标,它都能通过对联结关系的调整,以及通过创造其他成员所依赖的稳定的且可预见的管理平台,来增强整个行业的稳定性。如中国农科院的饲料研究所目前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它能联合整个饲料行业的龙头老大,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控,从而建立起一个其他成员所依赖的管理平台。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饲料所所联合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而饲料所则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保持着这一生态系统的稳定,为生态系统其他成员的效率性、创造性和生命力提供根本性的保证。 但目前类似这样的生态系统确实太少了。政府部门应努力营造技术转移发展的生态环境,培育更多的类似于饲料所这样的核心企业,从而形成一个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也只有这样,整个技术转移服务业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才能发挥它在建设创型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为此,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应继续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组织调动科技资源参与创新来推动技术经纪业的发展,提升其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其内部结构优化和规模化经营,力争到 2010 年,有 50 个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脱颖而出,成为名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国际技术经纪服务的高端竞争,从而带动北京成为全国最具优势的技术经纪服务业的聚集区,成为世界技术经纪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同时,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业目前正处于萌芽发育期,要推动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一是通过立法来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保证参与各方的利益,甚至通过法律组建技术转移(经纪)机构;二是通过政府采购拉动技术转移服务市场的需求,为技术转移服务拓展生存空间,同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这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购买技术。 2.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 在组织实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强化行业协会的权威,赋予行业协会管理职能,由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和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机构资质认证与年检制度,并授予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不同的资质等级。在此基础上,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诚信制度;加强对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制定和实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认证、投诉、评估和排名制度;对技术经纪人实行资格认证和执证上岗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对于业内的害群之马,坚决予以清理。 3. 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向其主业发展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主业是向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提供技术经纪服务,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行业主管部门应继续通过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的支持等方式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其主业,提高技术性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让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将主要精力用在技术经纪活动上。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资助的力度和范围,增强其造血功能,提高其在市场经济大海中游泳的本领。尤其是要加大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4. 利用主流媒体宣传典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主管部门应与主流媒体合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有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人员的事迹,要正面宣传典型的优秀技术经纪服务机构及为技术转移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纠正社会公众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偏见,真正认识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对技术经纪服务的消费观念,引导中小企业踊跃购买技术经纪服务。 5. 实施技术经纪人才培养工程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在一定区域内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认证。对取得技术经纪人资格证的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审核、注册。只有通过培训,积累了相应学分才能通过审核、注册。通过人才培训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完)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
nooney1986 2011-5-4 12:51
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研究机构,赛迪顾问长期关注生物医药、新能源、云计算、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领域。日前,赛迪顾问在北京发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公布了生物医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布局现状,并对产业未来分布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是生物医药产业核心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中国各地区开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时间不同,因而产业分布具有鲜明的特征,当前已经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生物医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促使产业发展必须实现三大集聚: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发展三大集聚趋势将有进一步强化,尤其是研发和临床环节仍将进一步集聚于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市。 研发要素将加速向上海、北京集聚 第一,科研基础好,高水平研究所、大学分布集中。北京和上海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高质量的科研机构孕育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疫苗龙头企业天坛生物、在美国Nasdaq上市的科兴控股、在香港上市的诊断试剂公司中生北控等。 第二,人才集中优势,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北京、上海等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城市,聚集了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近2/3的智力技术资源。此外,北京和上海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对其他地区的人才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和上海的生物医药人才优势。 第三,大量高等级医院和临床试验人群资源。作为中国医院评级体系中的最高级别三级甲等医院,北京拥有53家,上海有37家,超过了全国总数的10%。这为新药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第四,资本运作体系较完善。北京市、上海市均不断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风险投资的整合力度。2009年,生物医药行业在上海创业投资涉及的行业分布中已经占据最大比例,达到近20%。此外,最近几年,约70%以上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风险投资均投向这两个城市的企业,如上海的诺康生物、诺凡麦医药、凯晟生物、华大天源,北京的科美东雅、坤奥基医药等。 第五,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11年,世界制药企业前20强大部分均已在上海、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其中设于北京的有诺华、拜耳和诺和诺德等4家,设在上海的有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礼来、罗氏等8家。 生产制造向山东和江苏等地倾斜 山东和江苏是我国生物医药总产值最高的两个省份,2010年二者的总和基本占到全国生物医药产值的1/3。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这两个地区在研发水平和人才资源上虽不占优势,但位于这两省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是应用已经成熟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活动,以高市场占有率来赢得利润。 产业发展热点区域将持续涌现 珠三角地区医药流通体系发达,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其中,深圳市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信息安全领域研发水平有望得到较快提高,成为中国在基因技术、生命信息学专项领域的研发中心。其他地区如山西太原、福建厦门、甘肃兰州等城市,或依托原材料等资源优势,或拥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实力园区,将成为带动区域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个人分类: 生物产业观察|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