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远古文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沉沦海底的史前大陆文明:传说VS真相
热度 2 warlong 2017-8-12 20:07
沉沦海底的史前大陆文明:传说 VS 真相 许多人对许多西方人传说中的阿特兰蒂斯大陆、姆大陆之类视为无稽之谈,而毫不理睬。确实,当初我也视之为无稽之谈,但如果考虑到地球气候冷暖交替,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分布变迁,进而影响到一万多年前的古人类生活环境,那么就不能忽视这种缥缈的传说了。但这里提到的传说大陆并非地质史上所谓的大陆,而仅指那些冰期海平面降低所形成原陆与滨海地带连成一片的陆地。 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有类似如下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并非这里的居民,而是来自天上。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我想这是人类最早关于自身的兴衰学说。 传说的三大陆地,但不当在图中红色区域 好事者构想出的史前全球地图——乌托邦而已 姆 姆大陆( Mucontinent ,又译穆大陆、母大陆)是西方传说中的大陆,可能存在于大约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晚期,当时海平面更低)。姆大陆土地辽阔,东起现今夏威夷群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南边是斐济、大溪地群岛和复活节岛,全大陆东西长 8000 公里 ,南北宽 5000 公里 ,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总面积约为 3500 万平方公里。 南太平洋诸岛史前巨石遗迹分布图(詹姆斯 . 乔治瓦)。但文化遗址的类似性不能证明诸岛区域曾为大陆。 姆大陆——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人类播迁历史的最后记忆 令人深感兴趣的是,土亚摩土群岛上与玛雅金字塔极为相似的祭坛、塔普岛的石门、迪安尼岛石柱、雅布岛的巨大石币、努克喜巴岛石像等。这些相距遥远的小岛遗迹,竟有明显的相似,而且各岛都有大岛沉没的传说。为了解释这大片海域的岛屿、人类及其遗址分布,有些人对姆大陆的存在性非常感兴趣。但他们的论证是不严密的,缺乏系统性,只是臆测。从地球科学角度来看,这些太平洋岛屿不过就是海山、海岭、火山岛等,地球科学根本不支持姆大陆的存在。 姆大陆传说,不过是人类对旧石器晚期滨海陆地消失的最后记忆而已。末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其海滨区域相互连接,滨海平原面积远大于现在。我在《山海经》上也可找到几丝有关的记录(在此不详释),而且也在现代滨海地区以及岛链的岛屿附近海底发现了史前遗址。 澳亚语系分布图 南岛语系( Austronesianfamily ),也叫马来 - 波利尼西亚语系,实际上当译为 澳亚语系 。这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包括 1200 种以上的语言。其分布东达南美洲西的复活节岛,西抵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南至新西兰,北至中国台湾岛和太平洋中央的夏威夷群岛。其东西延伸距离超过地球圆周一半,说该语系的人口总数约 2.5 亿,绝大多数居住在东南亚,至于新几内亚以东只有一百多万人。上图可见,澳亚语系的源头在中国东南沿岸,澳亚语系分布的核心区是在巽他地块。澳亚语系的存在,也可能是姆大陆文明和利母汭亚大陆文明存在的遗迹之一。 东南亚人类播迁图( 新石器早中期 ) 当华夏核心区域进入新石器早中期时,东欧西亚地区的古印欧人( R1a 基因)向西扩张形成欧洲人祖先,向南扩张形成印度雅利安人,向东扩张至中亚,并与中亚土著融合形成吐火罗人,少数东迁至中国新疆地区,抵达河西走廊,乃至进入陕甘川地带;而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古羌族向东、向南扩张,古越族迳海向南扩张,同时古傣族迳印支半岛向南扩散。 根据语系分布图和族群迁徙图,我推测古越语就是澳亚语系的主要母语,而百越就是旧石器晚期生活繁衍在东亚东南滨海平原的民族的主体后裔,后因海平面上升,部分聚居在今中国东南较逼窄的沿海一带,而另一部分则向东南迁到台湾岛,进而一支向南播迁到菲律宾群岛和印尼群岛一带,进而扩散到澳洲和西南太平洋诸岛上。古越人及其后裔擅长航海,每播迁一地,就与人类走出非洲后第一波迁此而形成的土著居民融合,从而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南岛语系。 阿特兰蒂斯 阿特兰蒂斯 (希腊语: Ἀ τλαντ ὶ ς ν ῆ σος ,英语: Atlantis ,法语: Atlantide ,意为“ Islandof Atlas” ,“阿特拉斯的岛屿”),又译亚特兰提斯,又称大西洲、大西国。传说位于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岛屿那片区域,曾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大洪水毁灭。 公元前 350 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最晚年的著作《克里特阿斯》( Critias )和《提迈奥斯》( Timaeus )两本对话录中都有提及。柏拉图记载:“在梭伦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今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阿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没入海底,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传说中,海神波塞冬创建了阿特兰蒂斯王国,对大海有着强烈的崇拜,它与东方大洋中的利莫里亚( Lemuria ,又译雷姆利亚)文明并存于世界。波塞顿娶了某小岛上的一个少女(其父母双亡),生了五对双胞胎,再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阿特拉斯”( Ά τλα ς ),因此称之为阿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顿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顿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顿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顿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顿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在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故事中,还暗示柏拉图时代以前的希腊,所使用的文字与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字不同。 1665 年,阿塔那斯·柯切尔神甫首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的理论,我认为此不足为据。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巴哈马群岛和佛罗里达半岛等附近海底,接连发现轰动全球的奇迹,不排除可能类似 UFO 之类的忽悠。 1967 年,美国一飞行员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低空飞行时,发现水下几米处有一巨大长方形物体。次年,美国一考察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海下发现一座古代寺庙遗址,长 30 米 、宽 25 米 ,呈长方形;在比米尼岛附近海下 5 米 处发现一座平坦的经加工的岩石大平台。考察队由此断定,在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一带曾有一座岩石修筑的大陆城市。科学家还在大西洋底发现其它岩石建筑,其中有防御工事、墙壁、船坞和大马路等。海底建筑的排列和形状,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非常一致。 1974 年,苏联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拍摄了 8 张海底照片,从中可见到腐烂的海草,还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等。 1968 年,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几名潜水员发现一条用巨石铺设的大道——用长方形和多边形的平面石头砌成的大道。石头的大小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齐,轮廓鲜明。地面石块每条边有 5 米 长,厚度从 50-150 厘米,估计每块石头重 25 吨。整个石板地面长 70 米 、宽 10 米 。据说,它是由大块齐整岩石用一种类似水泥的东西胶合起来的。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被取名为“ 比米尼大墙 ”。后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城墙、门洞等,与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的 史前遗迹巨石阵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 。根据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化石,表明其至少有 12000 年的历史。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一群科学研究者来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从 800 米 深的海底取出岩心,经过科学鉴定,此地在 12000 年前确为一片陆地。这可作为大西洋海平面升降的证据。 1974 年,前苏联的一只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海底拍摄 8 张照片——一座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筑。 1979 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使用先进仪器,在百慕大三角海底发现金字塔,塔底边长 300 米 ,高 200 米 ,塔尖离洋面仅 100 米 ,比埃及金字塔大。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中流过。 1985 年,两位挪威水手在百慕大三角海区之下发现一座古城。拍摄的照片上有平原、纵横的大路和街道、圆顶房屋、角斗场、寺院、河床等,与柏拉图的描绘相同。海面科考船在古巴近海,声纳扫描的结果令人震惊——海底的白色巨石方阵排列整齐,整个图像如同一座被海水突然吞没的城市废墟,方圆 16km 2。科学家保罗·温威格说,发现一个异常难解之谜,大自然不可能摆出如此规则的巨石方阵。温威格的一位同事透露,在该海域内发现 8 座类似巨型金字塔建筑,金字塔按轴线分布规律。至于其它巨石阵,可以隐约区分“城市广场”、“大厦”和“公共设施”之类。 2013 年 12 月,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海底,一名渔夫以声纳探测法,在特塞拉岛和萨欧米格岛之间,发现一座高 60 米 、宽 8000 米 的海底巨大金字塔,位于海面之下 40 米 ,四面棱线正好朝向正东、正西、正南与正北,与吉萨金字塔类似。同时,有人在葡萄牙西边海域发现海底金字塔,疑似亚特兰蒂斯遗迹。 诸如此类的证据,不再详举。虽然任何不感兴趣的人都可怀疑其真实度,但我认为这没有 UFO 之类那么现象误解,这么多人不会如此吃饱了没事干吧。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群岛,人们在海底发现的大片人类活动遗迹,许多人阿特兰蒂斯迷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阿特兰蒂斯王国。但从地球科学角度看来,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群岛这片海域根本不可能曾形成过大陆。所以,亚速尔群岛和百慕大群岛附近一带海底也曾露出海平面之上,有人类繁衍于此,甚至是一万余年前的阿特兰蒂斯王国在大西洋中的殖民地。 19 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通过毕生努力,出版了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人称“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他一共提出 13 个重要结论或纲领: 1 、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2 、柏拉图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3 、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4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于是迁居至世界各地; 5 、圣经《创世纪》中描述的“伊甸园”即亚特兰蒂斯; 6 、古代希腊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即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7 、埃及和秘鲁神话中,留存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8 、亚特兰蒂斯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9 、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10 、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11 、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12 、大约 12000 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13 、少数居民乘船逃离,遗留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这 13 个结论或假说,似乎可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人类活动问题,可为解释上古西方人类历史提供一种参考。 然而,关于阿特兰蒂斯的具体地域,西方学者莫衷一是,有塞浦路斯说、克里特岛说、南极说、直布罗陀说、爱尔兰说、加迪斯说等。我认为都不正确,他们都没注意到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古地理变化。还有一种可能是西西里岛附近区域,在较温暖的间冰期末期,大西洋海水突破直布罗陀海峡,冲入地中海盆地,形成大洪水,很快导致残余地中海面升高而淹没之。另一种可能,阿特兰蒂斯位于 爱尔兰 - 挪威西南端 - 法国形成的三角区域 ,这块区域方位大体符合柏拉图记载,而且面积足够大,足以称为大陆。较温暖的间冰期,冰盖南缘由于大西洋暖流,可能仅仅覆盖此区域北部,但好景不长,随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古欧罗巴人的这片风水宝地,部分迁散在欧洲各地, 上古欧洲的文明重心从西北欧滨海地区转移至黑海北部肥沃广袤的黑土地平原,而成为古印欧人发源地。 这不失为一种可能。 利姆汭亚(黎母?) Lemuria ,前人译作雷姆利亚、利莫里亚,这里音译兼意译为黎母( ria 为地理名词后缀,与古汉语“汭”同音同义)。该大陆当在东南亚印尼群岛区域(见下图),许多人与今澳洲东北部、西南太平洋的姆大陆相混淆。黎母,黎族之祖母。黎,字型含义为水稻耕种之民,目前最早的人工种植水稻遗存发现于湖南省道县,所以推测黎族本源于南方。至于巽他地块海底是否发现文化遗址和水稻遗存,这是个低概率的考古问题。黎,华夏族很古老的姓氏,五帝时有重、黎绝地通天;商代有黎邑,今郓城县西;今海南省有黎母岭山脉,在万多年前,海南岛与南方的 Lemuria 大陆是连通的。古人称天下民众为黎民,这似乎也是 Lemuria 人的遗名。澳亚语系分布范围西部覆盖了利母汭亚大陆,也可能是利母汭亚大陆文明的遗迹之一。 因冰期海平面下降,东南亚群岛曾连成一片。 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台湾岛与大陆也曾连成一片。详细冰期海陆图,以后补上。 中国大陆在南海、东海中的滨海地带,曾从北到南,连接于利母汭亚大陆。前些年,日本在东海岛链附近发现海底城址。我也曾注意到有考古学者在其它滨海地带发现海底遗址的报道,暂不详举。 亚洲族群基因迁播图(旧石器晚期)。图中淡蓝色虚线当迳巽他地块中转。 小结 阿特兰蒂斯大陆、雷姆利亚大陆和姆大陆是人类传说中已沉沦的三大陆地,可能并非人类幻想或臆想的史前乌托邦,而是 人类对旧石器晚期超级大陆的残留记忆而已。阿特兰蒂斯文明分布在西欧及大西洋北部区域,以西北欧地块(爱尔兰 - 挪威西南端 - 法国形成的三角区域)为主体;利母汭亚文明分布在南中国、东南亚半岛、印尼群岛和印度洋中部群岛区域,以巽他地块为主体;姆文明分布在澳洲大陆、新几内亚群岛及西南太平洋区域,以卡本塔尼亚地块为主体。 人类走出非洲后,向西一支(白色人种为主)播迁所谓的 阿特兰蒂斯大陆 ,后被大洪水淹没,古欧罗巴人东迁至黑海北部肥沃平原;向东一支(黄棕色人种为主)迳印度半岛,进而东迁东南亚,在 利母汭亚大陆 繁衍,后因海平面上升而导致资源竞争,不断向周围扩散。其中一支(黄色人种为主)北迁中国大陆,成为中国古越族祖先;而另一支(棕色人种为主)东迁印尼群岛一带,进而南播扩散到 姆大陆 ,然后扩散到西南太平洋诸岛上,分别成为马来人种、波西尼亚人种等土著。 古越语应是澳亚语系的主要母语 ,而百越就是旧石器晚期生活繁衍在东亚东南滨海平原的民族的主体后裔,后因海平面上升,部分聚居在今中国东南较逼窄的沿海一带。至新石器早期,北迁华南的一支与古华夏族(羌族等)发生基因融合和文化交流,形成生存能力更强大的百越族。长期生活在海边的古越人擅长航海捕鱼,反过来不断渡海向南扩散,一部分则向东南迁到台湾岛,进而向南播迁到菲律宾群岛和印尼群岛一带,淘汰了当地的棕色人种,黄色人种成为主体;然后,向南扩散到澳洲和西南太平洋诸岛上。古越族每播迁一地,就与人类走出非洲后第一波迁此而形成的土著居民融合,从而形成了分布广泛的 南岛语系(澳亚语系) 。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高,东亚东南亚滨海平原再次变为海洋,桑田变为沧海,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大洪水,但这次大洪水比圣经中的大洪水还要早得多、大得多。 陆地近海海底考古必然比陆地考古更难得多,而且海底文化遗存难以长期保存,除非是海底大型石筑遗址,才有可能被长期保存且容易发现。国际考古界不应遗忘或忽视大陆大岛附近的海底遗址考古,应研发海底考古的探测手段和设备,开始系统进行人类陆地近海底的考古研究。这将解决人类在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晚期或细石器时代)的生存状况,也有利于揭开人类艰辛的生存迁徙历史。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16166 次阅读|4 个评论
鉴今问古:太极阴阳是什么?
热度 2 fengjiegeng 2015-2-9 12:46
-- 用现代科学解读太极阴阳,或将开启远古科学之门。 前言: 埃及尼罗河畔形似某些星座的金字塔群,非洲多贡人的石刻并传说他们来自天狼星,甚至火星上发现形似昂星团的金字塔群及人面山 ...... 这些散落各处的谜,似乎表明曾经出现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当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去解读太极阴阳八卦等古知识时,或许能够开启它的大门,从中汲取知识的宝藏。 正文: 当展开人类所记载的 5000 年文明发展史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未曾改变的根本主题: 活着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机。 然而,其中活着的策略,却以培根的出现为转折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遵循神的旨意,转变为了依照自然规律。 在培根之前,人们认为:神掌管着宇宙万物的生杀,并将此权利授予代理人(宗教头目、国家天子等)行使。于是,人们就把对生存的渴望寄托在教主、君王的身上,对这少数人极度崇拜,任其摆布,人类这种活着的方式,可以被称作神崇拜。 在培根提出科学实验之后,人们体会到:宇宙万物都在按照其内在的自然规律运作,依靠它,可以识别、并主动控制有利于人活着的事物。于是,安排一些聪明人(科学家),不断通过实验来探索自然规律。就这样,人们就把对生存的渴望寄托在科学家的身上,对这少数人崇拜,言听计从,人类这种活着的方式,可以被称作科学家崇拜。 当浏览科学知识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主旨: 格物致知 。即对万物分类,发现各类物的属性,以及各类物相遇时彼此发生演化的数学模型。 总而言之,当今文明的主宰是科学家们所发布的知识,它支配着人们的具体活动,左右着人们对世界万物的理解。 生在当今文明的我们,望着那些被悠远岁月冲刷得支离破碎的远古遗物,禁不住问:远古文明曾经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历经沧桑,仍能让人感受到它那浓浓的魅力? 今天,我们一起带着当今的科学知识,走进远古文明,看看它是什么样子,它是不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上图依次是:玛雅遗址 -- 蒂卡尔神庙建筑群(阵型与昂星团形状对应);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群(与银河外围的某些星座形状分别对应);火星上的金字塔群及人面山(与昂星团及附近类太阳恒星形状对应)。 当然,远古遗物并不止于以上这些,还有非洲多贡人那里的石刻和传说(他们认为自己来自天狼星,关于天狼星体运动的描述,符合现代天文发现),以及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补天,羲和生日、洗日,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十日、两日并出 …… ),等等,很多很多。 这些残存的远古遗物及传说,所散发出的浓浓魅力,撩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求知心:它们是被谁创造的呢?创造它们的科技知识是什么呢?到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呢? 当我们在华夏大地上,看到非主流、非官方的道佛经典时,发现它们同样远古,同样折射出恢弘的气势:宣称可以掌控人类寿命的长短,可以转换生命的形式,乃至透析并掌控浩瀚的宇宙。我们不由地猜想:这些典籍会是远古的科学知识吗? 这些典籍之中,有河图、洛书、八卦图、易经、天符经、黄石公素书、黄帝内经、阴符经、山海经、参同契、十传、道德经、金刚经 …… ,等等,数不胜数。 然而,科学家、政治家却认为:这些典籍,是用来慰藉思想的文学作品。这样的观点,使它们像摇曳在黑暗中的一支烛光,随时可能被现代科学所湮灭。 但是,在民间的实践活动中,它们却像风中的野草般顽强地活着:在与官方知识的对抗下,形成妥协,广泛流传。 看到这个境况,我们不由得反思:人民是实用主义者,能经得起人民实用并广泛流传的,难道不意味着,它们曾是一套科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分支吗?是不是,当今科学技术尚无法实验和解读过于先进的它们,从而使科学家偏见了它们呢?是不是,当放下偏见,虚心去研究它们时,能得到更先进的科学知识呢? 当阅览这些典籍时,会发现它们之中,存在着一个主线索:《易经》,即 64 卦。它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到天文气候的变化,中到治国安邦的方略,小到民众健康起居的方法,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我们不由得猜想:易经,是一个认识和控制万物时,所依照的数学模型吗? 谈到这里,有兴趣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深入进去探个究竟,亲身感受一下:天文气候方面,可以沿着先天八卦图、《说卦传》、 12 辟卦及 24 节气方向去看看,就知道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本领,并不是纯粹的文学杜撰;治国安邦方面,可以参照汉代焦延寿以易治县的政绩,以及他留下的易学著作《易林》,还有张良辅佐刘邦取下江山时所依赖的《黄石公素书》,就知道东方朔在朝堂的癫狂,是依靠知识的;民众健康起居行事方面,可以参照宋代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以及沈竹礽《玄空风水学》,就知道算卦、看风水,并不是全部的骗人之术及封建迷信。 另外,需要重点提出来说的是,由《黄帝内经》及其它道家丹经,所发展出的各类经典中医著作,为华夏子孙战胜病魔提供了有力保障,甚至提供了控制寿命长短及生命形式的方法。 总而言之,当我们深入以上典籍时,会发现:易经,就像一个万能公式,被创造者应用于所有事物上。同时,也形成一个认识:至简至深的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一个主线索,它将远古文明中所有领域的知识,像穿珍珠而成项链一样串了起来。因此,了解了易经,就打开了远古文明之门。 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易经呢? 当我们看到它的内容,尤其是参照《梅花易数》、《易林》等典籍中各卦所包含的物时,就会发现它是对宇宙万物的分类,但是,它对万物分类的方法,对各类物属性的描述,与现代分类法、描述是那样的迥异。 那么,它是基于什么标准对万物进行分类的呢? 当我们看到它的产生过程时,发现其中有几个广泛出现于其它典籍的概念,于是想到:是不是,用现代科学理论,去解读这些基本概念,将它们翻译通了,搞懂了,分类方法也就明了了呢?易经也就可能被破解了呢? 太极生卦横图,体现出了易经 64 卦的产生过程:从底下向上看,看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 32 卦, 32 卦生 64 卦”。 望着这张图,是不是有一个认识:这张图就像一把尺子,从太极到 64 卦,是对万物不同精度的分类,就像现在一样,宇宙万物分为一类的话,是物质类,分为两类的话,是有机类、无机类, …… ,直到动物、植物 …… 等更细致的分类,图的本意是这样的吗?先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走看。 为什么万物归为一类的话,就是太极呢? 来看古知识对太极的描述, 太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首先,考虑到太极是中国的概念,而中国字始于“通过简画来象征事物”,所以,有必要看看它的字面所象征的含义。 太,底下一点,上面是指向各方向的线条,是不是意味着:一个微小东西,这方向也存在,那方向也存在,即存在于很大空间内。极,非常的意思,对太的形容。太极两字连在一起,即微小东西非常小乃至无穷小,但它数量及存在的空间非常大乃至无穷大。这是不是很符合“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描述呢? 然后,来看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由体积非常小的、广泛存在于宇宙各处的基本粒子构成。 起初认为物质由微小的原子构成,后来认为物质由更微小的各种夸克构成,现在又认为物质由 62 种更更微小的基本粒子构成。 那么想象一下,若干年后,技术水平提高了,我们会不会发现比 62 种基本粒子更微小的基本物质,且只有一种呢?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同时,我们想到一个数学中的例子:一条线段,由点构成。每个点有多大呢?无穷小。线段有多少个点呢?无穷多个。请注意,无穷小,不等于 0 。因此,它在无穷量后,仍能构成宏观的线段,甚至无穷长的直线。 汇总以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总体认识: 太极,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从单个来看,拥有无穷小的体积,从数量来看,充满了无穷大的宇宙空间。 (精通现代物理的人,也可以将太极理解为以太,以太是古希腊的称谓。) 当我们动用了现代最前沿的物理理论,又动用了数学理念等大跨度的现代知识,去解读太极这个远古概念时,无疑让人感到远古文明的高度发达。 这时,可能会有些人囿于偏见,情感上不接受“远古文明超越当今文明”,进而拒绝以上推测。关于这一点,提醒一点:诸如“羲和生日、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古代神话,即使不是古代历史,那它也需要高超的文明来支撑,才能想象得出来,不是吗?你看看中美科幻大片的差距,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这里与政治无关,纯粹的学问讨论)。另外,还有多贡人关于天狼星的传说和石刻,符合现代天文发现,地球和火星上出现类似金字塔群,都同于昂星团形状,不就是超越当今文明的事情吗。 转回正题,对太极的这种认识,究竟是不是创造者的本意,我们尚不确定,但该理解只要在以后古知识中,各处都能说通,那就八九不离十了。(其实,我们自学一门课程,读一本书,往往就是这样子去理解其中的一个个新概念的,直到最后理解了整本书。) 转回太极生卦图中的阴阳两仪,它又是基于什么标准分的类呢? 首先,来看太极阴阳图。 古知识对此图的描述是:太极生阴阳,阴阳相对,并相互转化,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接着,来看现代科学知识。 在浩瀚的宇宙里,就现在天文发现,我们看到了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各种高能粒子、星际分子,及由前三者组成的各种类型的星体。(暗物质、反物质、绳、弦等等,都是我们的猜测,不是发现,所以不考虑。) 其实,也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磁波,具有的属性是:一旦产生,便发散到四周无限远处;另一类是粒子,具有的属性是:它们受“万有引力”作用,从四周汇聚到一处。(组合成原子、分子,乃至宏大的星体;万有引力,很可能是另外一种力,有心的人,可以深入去读 ) 同时,基于核物理发现及日常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电磁波会演变成粒子(γ射线会演变成正负电子对),而粒子也会演变成电磁波(天然气燃烧是不是产生了光?)。 汇总以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认识: 在宇宙中的太极们,构成了阴阳两种东西,阴就是收敛的粒子类,阳就是发散的电磁波类,阴阳相互演化,就是说粒子和电磁波相互演化 , 在天文上来看,阳中阴,就是说发光星体中,内部含有粒子,阴中阳,就是不发光的行星们,内部含有热和光。 (太极如何构成电磁波及粒子,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人可参照“牛顿遇到老子”系列文章) 也就是说: 太极构成了万物,当基于万物的运动现象,对万物可粗分为两类,发散的称之为阳(电磁波类),收敛的称之为阴(粒子类)。 这是不是创造者的本意呢,还是老话,在其它古知识中去检验吧。 来,我们这就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试验一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结合上边的解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趋近无穷小(道)的一个本体,叫太极(一),形成了阴阳两类东西(二),从微观看,阳的核,和阴的电子,组合成了各种原子、分子(三),再由各种原子、分子组合成了各种物,土、植物、动物 …… 等等(万物),从宏观看,阳的恒星,和阴的行星(二),组合成了各种恒星系(三),再由各种恒星系组合成了银河系级别的各种星系(万物)。 沿着以上思路,我们继续思考。 创造者需要更高精确度的分类,同时,还要了解各类事物相互作用时的演变情况,于是他们依次创造了四象、五行、八卦 … 六十四卦,当然精度还可以继续增加,这取决于实际需要,比如汉代焦延寿,将其分为 4096 类(卦)。其中,五行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基于它产生了天干地支,产生了预测未来的知识(宋代邵康节的梅花易数,就是基于它产生的数学公式)。 诸如四象、五行、八卦这些分类方法,以后有机会,我们再结合一些天文和量子发现,在太极阴阳的理解基础上,展开讨论,那时我们将感受到更多超越现代科学的理论。 现在回过头来,带着 的认识,凝望着宇宙内的万物时,再看 , ,我们是不是如此理解呢,即 ? 这次,我们只提到古知识的沧海一粟,日后再提及其它,一起感受以上认识不是断章取义,而是能够贯穿一定范围的理解,甚至可能是创造者的本意。 对于眼中只有严谨逻辑的人,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任何科学理论的创造,必然始于大胆的想象,成于严谨的逻辑。所以,请不要只看到其中的逻辑,而看不到其中的联想,否则不会有任何现代的科学理论,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它就始于苹果落地时的想象。(关于这一点,我们有机会再讨论人脑的工作原理,及创造理论时所需要的思维方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宇宙万化一掌中。” …… 读到这些气势恢宏的古知识,看见那些沧桑的古遗址,听着多贡人对天狼星人降临地球的传说,自认为拥有“高度发达科学知识”的我们,在无法科学解读、验证它们的情况下,难道没有一丝井底之蛙的感觉吗,在谨慎保守对待它们的情况下,放眼人类科学与地球生态的现状,放眼茫茫宇宙,难道没有一种殷切的渴望,渴望曾有一支文明,陪我们走过一程,并且能继续照耀我们走向未来吗。 今天,我们有幸,得以凭借现有的科学发现,感受它那令人难以拒绝的魅力,窥探其中高超理论的身影。这些使我们相信,凭借自由思考的大脑,和现代科学发现,不久将开启古文明的大门,破解尼罗河金字塔群之谜,还原玛雅文明,揭开多贡人的石刻含义,探索火星上的金字塔之谜。 更重要的是,从远古知识中甄别良莠,利用其中的先进知识,为我们人类的长久繁衍,与大自然乃至宇宙的和谐相处,指明道路。 最后,以东汉 . 魏伯阳的一句话结束本次讨论: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类结字,原理为征。 从这里看,我们不觉得他是个早了培根约 1400 年的唯物主义者吗?如果我们仍坚持完全排斥中国祖宗留下来的知识,就应该自己和自己好好聊聊“盲人摸象”的故事了。
4381 次阅读|5 个评论
内蒙古再次发现远古人类活动遗迹
sheep021 2012-11-1 13:38
八千年前的玉珏和骨笛,7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逐一在内蒙出现。到底是因为这里的干燥环境易于保存文物,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80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兴隆洼文化) 内蒙古乌兰木伦遗址发现7 万年前 古人所用 古泉 - 内蒙古门户网站 考古人员日前认定,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活动遗址发现的古泉至少已流淌7万多年,这潭优质泉水极有可能是古人类选择生活在此的主因。   考古人员通过对遗址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的综合考察初步确定,乌兰木伦遗址“1号地点”地处一条河流入湖处的三角洲地带。但考古工作者分析后认为,古人类和动物饮用湖水的可能性并不大。   “鄂尔多斯高原咸水湖居多,根本无法饮用,因此泉水才是更好的选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刘扬说,大量石制品和古生物化石均出土于古泉周围,专家通过碳14和光释光方法检测后认定,这里7万年前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据此判断,古泉的形成时间应该更早。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馆长王志浩认为,古人类具有逐水草而居的特点,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湾清水,才使乌兰木伦遗址的古人类在此生存了4万年之久。这些线索也表明,荒原上建起的康巴什新区在数万年前已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据王志浩介绍,乌兰木伦遗址所在地原名为“呼和塔拉”,即“青色的草原”,为更加突出地域特色,古泉水现已被命名并注册为“呼和塔拉”泉水。目前,各项水质检测工作正在进行中。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乌兰木伦河畔。2010年9月起,国内多家单位曾先后3次联合对此处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古生物化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专家认定,这处遗址所展示的,已不是单一遗址所具有的文化个性,而是代表由一群遗址共同搭建的一个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体的共性。该遗址的发现,极有可能为重构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乌兰木伦遗址的重要性,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将其评为当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1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远古文明的神秘消失:现代文明的警钟
热度 11 杨学祥 2011-5-6 11:11
点评:远古文明消失不是世界末日,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一首挽歌。面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外族入侵和经济危机,用简单的“没有世界末日”来回答是愚蠢的,远古文明的消失为人类现代文明敲响了警钟。 盘点12个神秘消失文明:柬埔寨高棉王国 作者 : 发布时间 : 2011/05/06 责任编辑 : 陈思 来源 : 新浪科技 !--enpproperty 2011-05-06 10:25:04.0盘点12个神秘消失文明:柬埔寨高棉王国1207科技博览/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6日消息,一个在当时非常先进、繁荣的文明社会为什么会突然神秘销声匿迹,居民弃它而去呢?对此阴谋理论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离奇解释,其中包括外星人绑架,但是下面这几个文明社会的消失原因更加平凡,它们不外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外族入侵和经济相关问题。目前我们仍不清楚,可能永远也不会弄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柬埔寨高棉王国、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或者美国的两个远古文明突然消失,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1.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文明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称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是远古世界最伟大的人造建筑奇迹的所在地,它是各大陆最大的早期城市住宅区之一。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4500年前它非常繁盛,但是随后很快它就被世人遗忘了,只有在当地传说里才会听到它的名字,直到20世纪20年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遗址被挖掘出来,人们才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个文明社会包括著名的古代城镇遗迹摩享约达罗(Mohenjo-daro),它的设施完善、技术先进,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卫生系统,而且有证据证明这里的数学、工程学和原牙科等技术水平非常了得。到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遭弃,这可能是因为印欧语系部族入侵或者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无法继续下去。   2.柬埔寨高棉王国 柬埔寨高棉王国   高棉王国曾是东南亚最强大的一个帝国,它从现在的柬埔寨一直延伸到老挝、泰国、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高棉王国可以上溯到公元802年。不同于石刻碑文,它没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因此我们对它的了解是通过考古学研究、庙宇墙壁上的浮雕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外国人的记录结果一点点拼凑在一起的。高棉王国信仰印度教和佛教,修建了结构复杂的庙宇、佛塔和其他建筑物,其中包括用来供奉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吴哥窟。外族入侵、瘟疫导致大量死亡、水管理问题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皇室家族内部的斗争冲突可能导致这个文明社会最重走向没落,并在公元1431年被泰国人占领。   3.美国新墨西哥州阿纳萨齐(Anasazi) 美国新墨西哥州阿纳萨齐(Anasazi)   阿纳萨齐是现代人对古普韦布洛人的称呼,这些人居住在位于犹他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科罗拉多州的交界处。他们的文明在大约公元前12世纪出现,他们沿悬崖峭壁建设的石头和土坯建筑最为著名,其中包括弗德台地国家公园、白屋废墟和位于查科峡谷北边的波尼托(Pueblo Bonito)遗址。这座建筑物是一个多层住所,很多房间需要借助绳子或者梯子才能进入。古普韦布洛人根本没必要“消失”,然而他们在公元12世纪和13世纪不知因何离开了他们的家园。很多专家和现代普韦布洛人称,滥伐森林和干旱导致古普韦布洛人发生内讧和战争,他们被迫逃离家园,移居到其他地方。   4.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 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   现在位于墨西哥中部偏南的热带低地的韦拉克鲁斯和塔巴斯科,曾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的一个文明社会所在地,这里有著名的“巨石头像”、人祭行为,创造了零的概念,是随后出现的所有中美洲文明的基础。奥尔梅克文明可能还是西半球第一个出现书写体系的文明,它可能发明了指南针和中美洲日历(Mesoamerican calendar)体系。奥尔梅克文明出现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历史学家“发现”。它的没落与火山爆发、地震或者农业体系受到破坏引起的环境变化有关。   5.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王朝 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王朝   阿克苏姆王朝是罗马帝国和古印度的主要贸易对象,包括埃塞俄比亚在内的非洲东北地区都受它的控制,它在大约公元前14世纪形成。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希巴女王的家乡。阿克苏姆王朝拥有自己的字母表和笔直耸立的巨型方尖石塔,其中包括阿克苏姆方尖碑(Obelisk of Axum),目前它仍耸立在原地。阿克苏姆王朝是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主要王朝。它的没落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其原因是这个伊斯兰教王朝的扩张导致经济孤立,还有人认为是外族入侵或者是气候变化改变了尼罗河的洪水发生模式。   6.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是按照传奇人物诺迈斯(Minos)王的名字命名的,直到20世纪才有人发现这个文明社会的遗址。米诺斯文明在大约7000年前形成,大约公元前1600年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2700年变成商业中心,由于这里非常繁华,虽然经历一系列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和希拉火山爆发),但是很多大型宫殿选择在这里修建,并一再重建。其中一座宫殿是克诺索斯,它是与传奇人物诺迈斯有关的一座迷宫,现在是一个重要考古学遗址和旅游胜地。但是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发生的一次未知灾难,显然使它再没恢复生机,米诺斯文明开始走向没落。米诺斯手稿《Linear A》至今还未被破译。 7.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Cucuteni-Trypillians 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Cucuteni-Trypillians   欧洲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居住区是由位于现在的乌克兰、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的Cucuteni-Trypillians建设的。这个神秘的文明社会在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2750年非常繁荣,它因其独特的陶器图案和每隔60到80年就会把自己的村庄完全烧掉的古怪习俗而著称。村庄被一次又一次重建,建在被烧毁的废墟之上。目前已经确定的Cucuteni-Trypillian考古学遗址有大约3000个,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盐场。跟很多其他文明一样,Cucuteni-Trypillian可能也是毁于气候变化,但是其他一些理论指出,他们逐渐与其他群体融合在一起,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文明。   8.约旦纳巴泰 (Nabateans)文明 约旦纳巴泰 (Nabateans)文明   古纳巴泰文明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占领约旦南部地区、迦南和阿拉伯半岛北部地区,当时说阿拉姆语的纳巴泰游牧民族逐渐迁移到阿拉伯半岛。佩特拉把他们的技能概况地雕刻在约旦山脉的大石头上,后世因其精湛的水力工程、管理复杂大坝、运河和水库系统的技术而记住了他们,这些技能帮助他们在这片干旱的沙漠地区不断壮大、繁荣发展。人们对其文化了解甚少,没有书面文字遗留下来。公元前65年他们被罗马人打败,后者在公元106年完全控制了这里,并重新更名为阿拉伯彼得雷亚王朝。大约在公元4世纪,纳巴泰人不知因何离开了佩特拉。有人认为,经过几个世纪的外族统治,纳巴泰文明逐渐消失,纳巴泰人的土地在完全被阿拉伯入侵者占领前,他们皈依了基督教。   9.美国伊利诺斯州卡霍基亚(Cahokia) 美国伊利诺斯州卡霍基亚(Cahokia)   很少有美国人意识到,美国伊利诺斯州也有失落的古代文明遗址。卡霍基亚土墩群历史遗址完全是一个本土密西西比河文明的遗留物,该文明在大约公元600年形成。卡霍基亚居民似乎并未保留书面记录,但是这个遗址却保存了一系列用玻璃罩罩住的人造“土堆”和陶器及其他文物。卡霍基亚曾是墨西哥中亚美利加洲最大的城市中心区,公元1250年的人口一度达到4万,比1800年以前的英国伦敦或者除费城以外的其他美国城市的人口都多。大约在欧洲人到达北美洲100年前卡霍基亚遭弃,这可能是由环境因素或者外族入侵造成的。   10.希腊迈锡尼文明 希腊迈锡尼文明   跟之前的米诺斯文明不同,迈锡尼文明并非只通过贸易一种方法发展起来,他们不断侵略,逐渐壮大自己,慢慢形成一个赶超希腊的帝国。它大约是在米诺斯文明没落之时达到鼎盛,迈锡尼文明占据统治地位长达5个世纪后,并于大约公元前1100年走向没落。据希腊传说记载,迈锡尼占领了神话传说中的特洛伊古城,考古学家在远在爱尔兰的地方发掘出这个文明留下的文物。事实上,这个文化先进、经济富有的文明社会给后世留下了大量艺术品、古建筑物和文物。迈锡尼文明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是自然灾害摧毁了它,但是大部分专家认为,不是外族入侵,就是内部冲突导致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社会走向没落。   11.秘鲁莫契 (Moche)文明 秘鲁莫契 (Moche)文明   大约公元100年到800年,莫契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在秘鲁北部沿海建造了自己的宫殿、金字塔和复杂的灌溉渠道。虽然他们没有突出的书面语言,留下的有关他们的发展史的线索少之又少,但是他们是一群具有艺术气息和很擅长表达的人,他们留给后世很多精美陶器和纪念性建筑物。2006年发现的一个莫契墓室显然是用于人祭的,里面有大量人的骸骨。关于这个文明是如何消失的,存在很多理论,但是最受欢迎的解释是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这是一种极端气候模式,最大特征是洪水期和极端干旱期交替出现。也许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莫契文明会用人祭这种血腥行为祭祀神灵。   12.北美洲克洛维斯文明 北美洲克洛维斯文明   人们对克洛维斯文明的了解少之又少,这是史前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他们被认为是北美洲的第一批居民。考古学家试验性的对在新墨西哥克洛维斯附近的一个考古遗址发现的文物进行鉴定,确定它的制造时间大约在放射性碳测年法出现11500年前,大约相当于13500历年。文物、骨骼和石质刀片是现有唯一线索。过去30年发现了可能更加古老的人类活动遗迹,但是,不管他们是不是出现在北美洲的第一批人类,他们的消失确实非常突然。据一些人推测,克洛维斯人由于过度捕猎,他们的食物来源减少,另外气候变化、疾病和捕食者导致他们大量死亡。其他一些人认为,克洛维斯人并没完全消失,他们只是融入了其他群体。(孝文) http://www.jhnews.com.cn/jykj/2011-05/06/content_1550441.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99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