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辅导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投稿的技巧与考试的技巧
热度 4 fdc1947 2020-8-20 08:25
投稿的技巧与考试的技巧 现在对青年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课程”类型,恐怕是教授考试技巧。每年都有许许多多大学生花钱上那些考研的辅导班。这些课程的收费都很可观,由于可能有实际的用处,而且交了自己看得见也有点心疼的钱,学生们在这样的课程中学习还是很努力的。不像在学校学习那些很“便宜”的课程那样马马虎虎,逃课甚至花钱请人代自己去上课。 掌握了一定的考试技巧,对于学习者总是有好处的。即使是最最初级的技巧,例如老师告诉学生,在高考时遇到一点不会做的题目,也决不要空着,胡乱写些东西也是好的,说不定也能赚上一分两分。那些高级的技巧,还能够在糊弄洋人的考试中得利。那样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办得风生水起、兴旺得很。 考生学习并掌握了高超的考试技巧,对招生单位 有 没有好处呢?好像没有好处。比如考研,学校本来是想通过考试来选择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来继续学习和培养,以将来作出更好的研究工作。但是实际收到的可能却是研究能力略差而只会做题考试的,对于学校来说,应当是一种损失。更“上纲上线”一点,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我们培养学生,是要培养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这里的问题,当然包括科学问题,也包括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管理问题等等。但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其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学生从小到大,认真学习动脑筋想问题的训练太少。特别是从中学到大学,所考虑的只是应付考试,想可能的考试题目,怎样做得又快又符合标准答案的意思,考虑这里面有哪些技巧。 我们不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去想办法多得到一点分数,这就是所谓技巧。 经过十几年这样教育的学生,实际上是大大压缩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想标准答案。遇到问题只是问老师,这样做对不对?而不是考虑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是不是真有道理。 现在,能够出色地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也就是最会考试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 评价制度是具有最大的导向作用的。既然能够又快又准地按照标准答案完成考试的学生是被优选的,大家也就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了。 这样的单凭几道题的考试就判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教育评价方式,大有改进的必要。退一步说,即使是就凭几道题的考试,这里面也有许多学问,也必须大大的改进。我们现在的考试,框框太多太死,以至于可以被那些“研究者”能够轻易地研究出应付考试的技巧(当然包括刷哪一类题目),并能够凭这些本领大赚其钱。这样的考试不改变实在不行。 怎样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习好前人的科学成就,养成动脑筋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具有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涉及到改革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包括书面做题考试的改革,这是一个大问题,值得研究和讨论。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对科学研究的评价。 如今,网上教导青年科技工作者投稿技巧的文章是很受欢迎的。有了好的技巧,文章容易投中了,或者本来只能在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发表,现在可以到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发表了,这对于投稿者来说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掌握了好的投稿技巧,对于投稿者来说,无疑也是有好处的,毕竟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单位,是不是“N唯”,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对作者总有正面的加分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讲授投稿技巧能够大行其道也不是偶然的。 但是,一个研究工作的质量,对于人类科学事业的意义,似乎与论文发表的刊物影响因子的高低关系不很大。当然,影响因子高一些,对于科学成就的传播还是有利的,这是投稿技巧与考试技巧还有所不同的地方。对于新手,学习一点投稿的规则和注意事项是完全必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把精力集中到科学研究的水平上,真正是讲究解决科学技术的问题,解决涉及实际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而不只是斤斤计较地考虑发表文章的刊物及影响因子,我们的科学技术一定能够进步得更快。 这里也涉及一个成果评价的大问题。 授受考试技巧这一类课程的兴旺发达,实在不是一件好事。专心学习很多投稿的窍门,似乎也没有很大的必要。 管理的问题,实际上比某一个个学科具体的科学问题更大更重要。
个人分类: 教育|7900 次阅读|9 个评论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仅通过让孩子多报些辅导班和兴趣班就能实现吗?
wusaite 2019-2-27 09:20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寄托着多年来中国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殷切期望。在自己孩子小时候,就急不可耐地让孩子报名参加了形形色色、种类纷繁多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绝对不能让自己孩子在启蒙教育的初期就被其他同龄人甩开差距。但就事实而言,这一美好希冀,仅通过让自己孩子多报些辅导班和兴趣班就能直接实现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孩子的出身阶层、基因天赋、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均来源于自己的父母。但自己父母是谁,孩子本人亦无法直接作出选择。因此,孩子的起跑线更多是其父母自身,而并非通过辅导班和兴趣班对其个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考虑到个人出身的不可控性和既定性,也仅可通过教育来提升孩子的个人能力。除此以外,亦无更好的方法。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任何考试都不是终点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8-3-27 18:02
我相信天分。 家长和孩子都不要迷信勤能补拙。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人经过了刻苦训练就能成为奥运金牌运动员一样,任何孩子都有学习的极限,一个难以逾越的分数线,这是无论投入多少精力,补多少课,都难以突破的。对于清华的学霸,700分同样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所以数学大师陈省身教育学生不要考100分。 补课或者辅导班最多是挖掘学生尚未开发的潜力,而不大可能提高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潜力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过于依赖补课或者辅导班,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人总要独立工作,工作以后,不可能一辈子有辅导班、“吃小灶”。 辅导班的超前学习,重复学习,其实并不符合教育规律。任何考试都不是终点,而是新阶段的起点。靠不断的强化训练,即使能进入重点高中、名校,但是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对孩子不一定是好事。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9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课外兴趣班和补习班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8-3-24 12:52
孩子本来只有150斤的力气,非得让孩子背负200斤,这是爱孩子吗? 对于课外兴趣班和辅导班,我一直不反对给孩子报课外兴趣班。因为城市越发展,可以供小孩子自由玩耍的地方越少,把孩子放兴趣班是一种很省事的带孩子的方式。我认为兴趣班主要就是兴趣,没有必要也不要指望孩子能学多好, 万一孩子变得喜欢唱歌、画画,不喜欢学文化课,将来家长更头疼 。同时,目前大量的兴趣班,实际上只是为了解决每年越来越多的艺术生的就业问题。真正高水平的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且,实际上 学再多的兴趣班和将来孩子的成长、和高考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初高中学习一忙,大部分的兴趣都要丢下。甚至小学、初中的偏题、难题与高考也没啥关系。初高中理化生有一定的联系,但高考数学与初中数学没有太强的内在逻辑,对于小学生最重要的是练习一种准确计算的能力,特别是心算的能力。奥数题对于聪明的孩子可以锻炼智力、思维和逻辑能力,但是如果孩子理解不了,非得通过反复训练去建立一种条件反射,这能提高高考成绩吗?国家已经规定了十二年学制和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充分考虑了儿童智力发展和接受与理解能力的提高的。越来越多的课外补习班,我人为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依靠提前学习、重复学习的“早慧儿童”最后很可能是伤仲永。如果不考虑儿童智力和理解水平,通过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的“早期教育”,即使能取得立杆见影的成效,但最后往往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教育是为了孩子,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起跑线上抢跑没有太大意义。 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养成认真听讲、做笔记,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问, 善于自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比填鸭式的辅导班要重要得多 。如果一个孩子要靠大量的补习,才能理解,谁做分母,谁做分子,只能说明他不适合学习数学,他的父母也最好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一个通过不断的勤奋形成的伪学霸,当他和真正的学霸一起竞争的时候,他会觉得很痛苦的。 推娃是现在城市中产阶级,特别是新中产阶级的一种综合症,这既是“中产焦虑”的一种体现,也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自己小时候没有经历的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说到底,还是因为社会财富在不断的增长。就像胖子(我也是)越来越多,是因为对饥饿的焦虑一样。千百万年来人类意识的不断增长,使人类无法摆脱焦虑,摆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所以父母只要有能力,就不惜代价的去推动孩子的学习。其实 城市的新中产阶级主要是通过个人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的遗传基因和文化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孩子绝不会太笨,只要正常的引导,孩子成长的空间会更大。但是也没有必要要求孩子非得有比自己更多的成就。父辈没有实现的梦想,也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去实现。 如果一个孩子如果只在动画片里见过老黄牛、大白马、小毛驴、白山羊,大肥猪、小白兔、大黄狗、小花猫、大公鸡、小鸭子(实际上农村也都不太常见了),.......,不知道花生和红薯是长在地下,而以为是长在树上,他的知识结构肯定是有问题的。 教育首要问题是培养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虽然立竿见影,但往往扼杀这种好奇心 。所以我认为,对于小孩子有时间的话是要多带他出去玩,认识大自然,认识大千世界,而不是从一个辅导班到另一个辅导班。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投入学钢琴的浪潮里面,地秧歌、皮影、大鼓书、..........越来越多的传统曲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弹琴跳舞是素质,吹拉弹唱、敲锣打鼓、爬墙上树是不不是素质呢? 做饭和杀鸡又是不是素质呢?毕竟吃饭才是人生活的第一问题,以后才是文学、艺术以及其他 。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424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学学费问题。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7-6-18 14:4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近二十年,中国大学生学费基本上一直维持在同一个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实际学费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和并轨改革以前也没有太多增加。 普通公办院校的学费大概不能负担大学所有教学支出的30%,对于一流的大学90%以上的收入不是学费。但是 因为交学费,学生把读书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消费活动,消费者是上帝,完全混淆了学生/老师/学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现代大学生特立独行、大范围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长期奉行苏联高教模式的时期,老大学生普遍有一种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因为他们是国家和人民花了成千上万斤小米培养出来的。 现代的大学学费,对于学生和家长都不会因为学不到知识心痛。免费的总是被忽视,大把学生课上不用心学习,然后花大几千块钱去报考研辅导班,我也只能表示很无奈。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几千块钱让学生报辅导班、兴趣班的家长也大有人在。那些教音体美的老师一堂课可能比大学老师的课时费要贵。 当然,对于北大清华一类的名校,即使完全免费,绝大多数学生也有旺盛 的学习欲望的。 同时,和国企垄断的电价与铁路运价一样,中国大学的学费也应该会长期维持在现在的水平。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882 次阅读|3 个评论
减负让穷人孩子远离名校
热度 40 azye 2014-7-13 15:00
地球人似乎都认为中国的孩子辛苦,没完没了的考试,没完没了的做题。当年我这种智商不高的基本都是题海战过了高考关。 于是乎,教委的闲人就开始有所作为了,天天下达减负指令。规定了小学生每天作业量不能超过半小时,规定暑假不能有书面作业。看上去这些规定是让孩子们解放了。实际结果呢?完全相反,孩子们更累了,家长也更累了。学校是没作业了,可孩子们不得不上更多的校外辅导班。原因很简单,高考还得考试,还只看分数;中考也只看考试分数;甚至连初中分班也看考试分数。如此考试如果不大量的做题,不上辅导班如何能考高分呢?尤其是在教委的减负指令下达后,公立学校老师基本没啥可教了,但未来的考试一次都没少,如果孩子不上校外的辅导班,基本在班上成绩就是垫底。当然少数天才除外。 今天一大早就看北京新闻说很多小学开始不不布置书面暑假作业,一篇叫好声。这帮高高在上的教育工作者是否是弱智呢?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只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有钱人的孩子可以上辅导班,辅导班的费用一年下来最便宜的也得2万人民币,穷人的孩子怎么办呢?以前学校还能跟上节奏,现在完全被排除在外,只会导致穷人的孩子越来越穷。这也正是一本高校农村孩子比例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我们那代的农民孩子依靠努力奋斗还能上一本,现在的教育改革基本就让农民的孩子更难上好的高校。因为农民孩子上不起辅导班。而原本学校该学习的内容都被减负给减了。 群众路线已经走了一年了,为啥制定政策的人继续脱离群众呢? 如果要改变当前教育的问题,必须从上到下的改革。首先是大学,宽进严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考必须存在,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入学衡量标准。只有高考的制度改革,大学入学不仅仅看高考成绩,更注重综合能力,比如参加了多少社会服务,是否当过志愿者等,才能解决中小学孩子只会考试做题的弊病。 另外,媒体一直片面的宣传中国孩子辛苦,美国孩子很幸福,好像美国孩子啥都不用学,只会玩。现实中完全不是这样,美国要想入名校的孩子除了个别的天才同样很辛苦,也得在高考中考出高分,并且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志愿者,去服务社会。 总之,希望决策者不要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希望不要再出一些解决不了问题总是添乱的政策。治标更要治本。
18717 次阅读|49 个评论
[转载]上学,现在究竟为了什么?
热度 1 罗非 2013-6-18 11:30
最近,几位朋友们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于是重新开始关注上学这件事,结果就发现,现在的上学过程已经完全异化了。 中国自古以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这说明,在民间看来,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有更好的生活,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香车美女。 然而,今天的孩子们,上学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看看,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各种早教班,而且不得不上,因为小学入学时,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就是要面试的,没有上过早教班的孩子,没有办法回答那些本来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儿童应该了解答案的问题。 上了小学之后,孩子并没有变的轻松,而是变本加厉了。每天晚上都要补习,每个周末都是无穷无尽的辅导班。目的就是要考上更好的中学。 这个噩梦般过程在初中并没有完结,因为,他们还要为了能考上更好的高中而拼命;到了高中,又要为了能考上更好的大学而拼命…… 在大学里,孩子们总算松了口气,没人再给施加压力了。然而,这时候的他已经身心俱疲,而且所有的创造性和学习的兴趣都被消磨殆尽了。作为一个鲜明的对照,请看这篇博文: 8200 万的德国人独占半数的诺贝尔奖,根本在于德国禁止学前教育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轻松是虚假的。从幼儿园开始的拼命读书,在牺牲了视力、创造力、学习兴趣和部分健康储备的同时,并没有能给他们换来黄金屋和颜如玉。于是,他们又要为了考上名校的硕士而拼命;再后来,又要为了考上名校的博士而拼命;再后来,可能又要为了能到国外著名学校去做博士后而拼命了…… 然而,一个没有了创造性的人,就算把这一切过程都经历完,他们又能如何呢?因为,他们的路早就被这无穷无尽的上学过程堵得死死的了…… 所以,我们忽然悲哀的发现,当代中国孩子上学,唯一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能够继续上学而已;而上到最后,则根本没有出路…… 相比德国的孩子而言,中国的孩子的确输再了起跑线上。不是因为起跑慢,而是因为屡屡抢跑…… 各位亲爱的家长们,您真的和您的孩子有深仇大恨,一定要迫使他走上这条不归路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3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 学期初
cjy 2012-3-25 14:24
最近经历的事情 比较多 常有些不知所措 上课的地方远了 孩子上的辅导班多了 朋友多了 生活丰富了 关心我的人多了 记挂的事情也多了 生活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变了 开始思考 也开始 让我的学生 要思考 总之 快乐 还是很重要 很重要 亲, 不论熟悉还是陌生, 要快乐!
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试教育下的纠结
热度 2 liuxiaojie09 2011-5-13 21:57
四年级下学期了,小升初要纳入日程考虑了。 北京小升初的火热程度外地及外国都很难想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绝不亚于高考。孩子和家长辛勤奔波于各个辅导班之间,尤其是奥数,更有甚者是两个不同类的奥数同时进行。奥数本来是针对具有数学天分的孩子,而此时此刻此地却被推而广之,成为极为广谱的一个学习内容。没有系统学习奥数的家长聊起来多数就是两字:后悔,因为没学;学了的还是这两个字:后悔,因为学晚了。 人在江湖中,想脱俗却不能超俗。超俗和脱俗是有极大区别或者说本质区别的。就像读池莉的 “ 来吧,孩子 ” 中所描述的,作为一个具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潜质和条件的作家,最终在孩子六年级之前还是要突击奥数备战心仪的学校。脱俗只是不同于一般和常规,未能达到超于常规的境界。而我只能是介于脱俗和常规的边缘。迄今我还没有后悔,只是有些纠结:期盼着教育的改革,真正在小学阶段摒弃奥数这块敲门砖;现在看来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需要针对奥数有些行动和认识。 其实对奥数,还是具有稍许的合乎时宜的认识。适当引入是可以的,正如它变了名字的叫法:数学思维训练。只是为了应试的奥数变了味道,刁钻刻薄的滋味重了。尤其是听说某些学校特别重视数学,据说是认为数学成绩可以反映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听到这个观点有些口呆,不敢苟同之余,也有些无可奈何。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倒是要考虑。奥数要学,但却不能为了小升初,牺牲掉其他的兴趣发展。某日,欣然带回一个消息:说京剧老师希望她好好学,将来有机会作为特长发展一下。欣然的特长不少了,时间也是有限的。喜欢听就多听,喜欢唱就多唱吧。从来没想过要把某个爱好放大为一个特定的目的,生怕变了味道。 孩子对京剧的喜爱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的地步,去少年宫一路上都是听着“四郎探母”选段,百听不厌。即使欣然把写着京剧老师电话的纸条放在我眼前,我还在犹豫。拨通老师的电话后,才知道是对的,老师对孩子的条件和兴趣充分肯定,老师对博大精深的国粹具有深刻独到的理解。老师答应课后亲自指导,欣然激动了,我这才知道她是如此热爱京剧,差点让一个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00 后错失最好的学习机会。 不走寻常路吧!奥数要学,只是不要学得那么辛苦。 所有想学的、好玩的都可以去学、去做,兴趣和爱好玩到极致,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生本该如此!
个人分类: 成长天地|437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