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软件工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软件工程领域SCI和SCIE检索的期刊列表
baiyunrui 2011-7-27 15:51
软件工程领域SCI和SCIE检索的期刊列表如下: Total Journals: 98 1. ACM SIGPLAN NOTICES ( SCIE Monthly) 2. ACM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PERCEPTION ( SCIE Quarterly) 3.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 ( SCI SCIE Quarterly) 4. ACM TRANSACTIONS ON DESIGN AUTOMATION OF ELECTRONIC SYSTEMS ( SCIE Quarterly) 5. ACM TRANSACTIONS O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 ( SCIE Quarterly) 6.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 SCI SCIE Bimonthly) 7.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 ( SCIE Quarterly) 8. ACM TRANSACTIONS ON MATHEMATICAL SOFTWARE ( SCI SCIE Quarterly) 9. 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 SCIE Quarterly) 10. 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 ( SCI SCIE Bimonthly) 11. 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 ( SCI SCIE Quarterly) 12. ACM TRANSACTIONS ON THE WEB ( SCEI Quarterly) 13. ADVANCES IN COMPUTERS ( SCIE Annual) 14.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 SCIE Monthly) 15. ALGORITHMICA ( SCI SCIE Monthly) 16.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SCIE Quarterly) 17. BIT NUMERICAL MATHEMATICS ( SCI SCIE Quarterly) 18.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SCI SCIE Monthly) 19. COMPUTER ( SCI SCIE Monthly) 20.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 SCI SCIE Monthly) 21. 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S ( SCI SCIE Bimonthly) 22.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 SCIE Bimonthly) 23. COMPUTER GRAPHICS WORLD ( SCIE Monthly) 24. COMPUTER JOURNAL ( SCIE Bimonthly) 25. COMPUTER LANGUAGES SYSTEMS STRUCTURES ( SCIE Quarterly) 26.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 SCIE Semiannual) 27. COMPUTER STANDARDS INTERFACES ( SCIE Bimonthly) 28. COMPUTER-AIDED DESIGN ( SCI SCIE Monthly) 29. COMPUTERS GRAPHICS-UK (SCIE Bimonthly) 30.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PRACTICE EXPERIENCE ( SCIE Semimonthly) 31. DESIGN AUTOMATION FOR EMBEDDED SYSTEMS ( SCIE Quarterly) 32.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 SCIE Quarterly) 33. 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 SCI SCIE Quarterly) 34. FORMAL ASPECTS OF COMPUTING ( SCIE Quarterly) 35. FUNDAMENTA INFORMATICAE ( SCIE Monthly) 36. GRAPHICAL MODELS ( SCI SCIE Bimonthly) 37.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SCI SCIE Bimonthly) 38. ICGA JOURNAL ( SCIE Quarterly) 39.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 SCI SCIE Bimonthly) 40.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 SCIE Bimonthly) 41. IEEE MICRO ( SCI SCIE Bimonthly) 42. IEEE MULTIMEDIA ( SCI SCIE Quarterly) 43. IEEE SECURITY PRIVACY ( SCIE Bimonthly) 44. IEEE SOFTWARE ( SCI SCIE Bimonthly) 45. 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 SCIE Quarterly) 46.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 SCIE Quarterly) 47.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 SCIE Quarterly) 48.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 SCI SCIE Bimonthly) 49.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 SCI SCIE Quarterly) 50.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 SCIE Monthly) 51. IET SOFTWARE ( SCIE Bimonthly) 52.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 SCI SCIE Monthly) 53.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 SCIE Monthly) 54.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 SCIE Quarterly) 5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 WAREHOUSING AND MINING ( SCIE Quarterly) 5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SCIE Quarterly) 5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 SCIE Bimonthly) 5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 SCIE Bimonthly) 5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VELETS MULTIRESOLU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SCIE Bimonthly) 6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AND GRID SERVICES ( SCIE Quarterly) 6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S RESEARCH ( SCIE Quarterly) 62.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CIE Bimonthly SCIENCE CHINA PRESS) 63.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 SCIE Quarterly) 64. JOURNAL OF FUNCTIONAL PROGRAMMING ( SCIE Bimonthly) 6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IMAGING AND VISION ( SCI SCIE Bimonthly) 66.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 SCIE Bimonthly) 67.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CIE Quarterly) 68. JOURNAL OF SOFTWARE MAINTENANCE AND EVOLU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 ( SCIE Bimonthly) 69.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 SCIE Monthly) 70. JOURNAL OF THE ACM ( SCI SCIE Bimonthly) 71.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 SCIE Monthly) 72. 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 ( SCIE Quarterly) 73. 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AND COMPUTING ( SCI SCIE Bimonthly) 74. JOURNAL OF WEB ENGINEERING ( SCIE Quarterly) 75. JOURNAL OF WEB SEMANTICS ( SCIE Quarterly) 76.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C-COMPUTERS ELECTRONICS ( SCIE Monthly) 77.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 SCIE Monthly) 78.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 SCI SCIE Monthly) 79.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 SCIE Monthly) 80.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 SCIE Monthly) 81. OPTIMIZATION METHODS SOFTWARE ( SCIE Quarterly) 82. 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 SCI SCIE Bimonthly) 83. PROGRAMMING AND COMPUTER SOFTWARE ( SCIE Bimonthly) 84. RANDOM STRUCTURES ALGORITHMS ( SCI SCIE Bimonthly) 85.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 SCIE Quarterly) 86. 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 SCIE Monthly) 87. SCIENTIFIC PROGRAMMING ( SCIE Quarterly) 88. 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S ( SCIE Quarterly) 89. SIGMOD RECORD ( SCIE Quarterly) 90.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 SCIE Bimonthly) 91. SIMULATION-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 SCIE Monthly) 92. SOFTWARE AND SYSTEMS MODELING ( SCIE Quarterly) 93. SOFTWARE QUALITY JOURNAL ( SCIE Quarterly) 94. SOFTWARE TESTING VERIFICATION RELIABILITY ( SCIE Quarterly) 95. SOFTWARE-PRACTICE EXPERIENCE ( SCIE Monthly) 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GIC PROGRAMMING ( SCIE Bimonthly) 97. VISUAL COMPUTER ( SCIE Bimonthly) 98. WORLD WIDE WEB-INTERNET AND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 SCIE Quarterly) Note: XXX Software related / XXX Web related / XXX Web Service related PS: SCI 和 SCI-E (SCI-Expanded) 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SCI-E 是 SCI 的扩展版(即网络版),目前前者收录期刊 3600 多种,后者收录期刊 6000 多种,被 SCI 收录的期刊应该都被 SCI-E 收 , 但反之却不成立。 (2) 通常情况下, SCI 收录的期刊档次更高一些,但有时候也会发现 SCIE 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可能比 SCI 还高,可能跟学科不同有关系。虽然你偶尔发现SCIE的影响因子可能比SCI还高,但就其影响价值仍不如SCI。 (3) SCI 是核心刊,全刊文章都被SCI 收录; SCI-E 是扩展版的期刊,并非所有文章被 SCI 收录。办的比较好SCIE杂志可能成为SCI杂志,而办的较差的SCI杂志可能变为SCIE,甚至被SCI和SCIE所放弃。 在我国,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有关部门和领导研究,决定从2000年的统计工作起,SCI论文统计用检索系统改为用SCIE。也就是说:如果某位作者的论文被2000年版以后的SCIE收录,就算是被三大检索刊物之一的SCI收录了。 最后更新: 2011-1-19
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进两年出台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标准摘要
zlhua 2011-7-25 21:44
2011年4月份发布和废止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 2011-05-13 2011年4月份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共同发布的信息技术(含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目录。此前发布的信息技术和安全技术国际标准目录详见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网站(网址: http://www.jhbw.org )的《标准目录》栏的有关条目。   ISO/IEC 12862:2011 信息技术 120mm(每面8.54G字节)和80mm(每面2.66G字节)DVD双层可记录光盘(DL的DVD-R) (代替ISO/IEC 12862:2009)   ISO/IEC 13249-3:2011信息技术 数据库语言 SQL多媒体和应用包 第3部分:空间(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atabase languages -- SQL multimedia and application packages -- Part 3: Spatial)(代替ISO/IEC 13249-3:2003)   ISO/IEC 14443-3:2011 识别卡 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 接近式卡 第3部分:初始化和防冲突(Identification cards -- Contactless integrated circuit(s) cards -- Proximity cards -- Part 3: Initialization and anticollision)(代替ISO/IEC 14443-3:2001)   ISO/IEC20000-1:2011 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1部分:服务管理系统要求(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rvice management -- Part 1: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代替ISO/IEC 20000-1:2005——GB/T 24405.1-2009)   ISO/IEC23005-6:2011 信息技术 媒体上下文和控制 第2部分:公共类型和工具(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edia context and control -- Part 6: Common types and tools)   ISO/IEC29103:2011 信息技术 办公设备 彩色照片打印机用墨盒寿命测量的彩色照片测试页(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ffice equipment -- Colour photo test pages for measurement of ink cartridge yield for colour photo printing)   废止ISO/IEC9126-1:2001 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 第1部分:质量模型(Software engineering -- Product quality -- Part 1: Quality model)(该标准由ISO/IEC 25010:2011代替,我国采用ISO/IEC 9126-1:2001制定的标准为GB/T16260.1-2006) 2010年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简介(一) 2011-06-07 (郑洪仁)2010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共计15个,其中已出版发行9个。本标准化网的网员单位若需要,可向秘书处联系,其他单位需要者可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标准发行部门(010-84029065)或中国标准出版社购买。已出版发行的9个标准简介如下,尚未出版的标准待出版后再进行介绍。此前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的简介详见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网站(网址: http://www.jhbw.org )的《标准及简介》栏的有关条目。   这9个标准的简单内容如下:   GB/T 18491.2-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2部分:软件规模测量方法 与GB/T 18491.1-2001的符合性评价   GB/T 18491(共6个部分)的该部分依据GB/T 18491.1-2001的规定建立了一个对候选的功能规模测量(FSM)方法进行符合性评价的框架,描述了一个符合性评价过程,描述了执行一个符合性的要求。   该部分首先给出了有关的的术语及其定义,然后详细规定了软件FSM方法与GB/T 18491.1-2001的符合性评价,包括一般概况、评价方特性、符合性评价的输入、符合性评价规程的任务和步骤、符合性评价的输出、符合性评价结果。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评价方的能力、符合性评价检查表示例、符合性评价报告模板的示例。   该部分可用于第一方(供方)、第二方(用户或采购方)或第三方(独立主体)的符合性评价。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14143-2:2002   GB/T 18491.3-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3部分:功能规模测量方法的验证   GB/T 18491的该部分规定了一个框架,用以验证功能规模测量(FSM)方法的陈述和(或)执行验证发起方请求的测试,所涉及的性能包括重复性和再现性、准确性、可转换性、辨别阈值、对功能域的适应性。   该部分首先给出了有关的的术语及其定义,然后详细规定了软件FSM的验证,包括一般概况、组建验证组、汇集验证输入、执行验证、编辑验证输出。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测试请求的表述、验证方法、验证报告的示例。   该部分适用于验证FSM的输出,即验证报告。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TR 14143-3:2003   GB/T 18491.4-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4部分:基准模型   GB/T 18491的该部分规定了在验证一个功能功能规模测量(FSM)方法时使用的基准模型。基准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即一个可以用FSM方法来估计模型的基准用户需求(RUR)的分类框架,以及选择基准FSM方法的指导说明。   在标准的引言中,首先以示图的形式给出了RUR的使用和基准FSM方法。在正文中详细规定了基准用户要求,包括RUR要求、RUR汇集选择要求,以及应用的例子;基准FSM方法,包括一般要求、使用基准FSM方法的例子。该标准以更详的内容给出了三个附录,即商业应用RRUR、实时/控制RUR、RUR参考列表。   该部分规定的基准FSM方法的要求有助于选择基准FSM方法。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TR 14143-4:2002   GB/T 18491.5-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5部分:功能规模测量的功能域确定   GB/T 18491的该部分描述了功能规模测量(FSM)的功能域的属性和可用于确定功能域的功能用户需求(FUR)特性的原理。   该部分给出了有关要求,包括功能域的一般要求、功能域特性的一般要求;规程,包括确定用于给定FUR集合的功能域、确定一个FSM方法对特定功能域的适用性。标准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两种实现这些原理的方法实例,即确定功能域的CHAR方法和确定功能域的BFC(基本功能部件)方法。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TR 14143-5:2004   GB/T 18491.6-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6部分:GB/T 18491系列标准和相关标准的使用指南   GB/T 18491的该部分提供了功能规模测量(FSM)相关标准的概括说明,以及GB/T 18491系列FSM框架标准、功能规模测量方法(FSMM)标准之间的关系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开发、使用的指南。   该部分详细给出了功能规模测量(FSM)和功能规模测量方法(FSMM)标准以及两者的关系,包括FSM相关标准概要、FSMM标准的概要、FSM相关标准间的关系、FSM相关标准间的用法指南;功能规模测量(FSM)和功能规模(FS)的使用,包括项目管理、性能管理;功能规模测量方法(FSMM)的选择和开发过程。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功能规模测量(FSM)相关标准的范围。   该部分涉及的FSM相关标准是指GB/T 18491的其他部分、FSMM标准是指ISO/IEC 19761(COSMIC-FFP方法)、ISO/IEC 20926(IFPUG方法)、ISO/IEC 20968(MkII方法)、ISO/IEC 24570(NESMA方法)四项标准。   该部分可供FSM的用户与潜在用户、FSMM的开发方使用。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14143-6:2006   GB/T 24405.2-2010 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2部分:实践规则   该部分描述了业界一致认可的信息技术(IT)服务管理过程的质量标准。为满足顾客的业务要求,这些服务管理过程在协商一致的资源水平内交付可能的最佳服务。即,服务是专业的、经济的、具有的风险是可理解的和可管理的。   该部分为审核员提供指南,也为服务提供方策划服务改进或依据GB/T 24405.1进行审核提供帮助。   该部分详细规定了实践规则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职责、文件要求、能力、意识和培训;策划和实施服务管理,包括策划服务管理、实施服务管理和提供服务、监视、测量和评估、持续改进;策划和实施新服务或变更的服务,包括需考虑的主韪、变更记录;服务交付过程,包括服务级别管理、服务台报告、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管理、IT服务的预算与核算、能力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关系过程,包括业务关系管理、供方管理;解决过程包括背景、事件管理、问题管理;控制过程,包括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过程。该部分适用于开发管理工具、产品和系统的组织用来开发支持最佳实践服务管理的工具、产品和系统。   该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20000-2:2005。   该标准分为二个部分,第1部分为GB/T 24405.1-2009 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1部分:规范   GB/T 25000.1-2010 软件工程 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 SQuaRE指南   该标准提供了软件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系列标准的使用指南。   SQuaRE系列标准用于但不限于软件产品的开发方、需方和独立的评价方,特别是负责定义软件质量需求和负责软件产品评价的人们。   标准首先给出了有关的术及其定义,然后详细给出了SQuaRE的关于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的系列标准,包括SQuaRE系列标准的组织结构, SQuaRE 系列标准内各个文件的概述,SQuaRE公共模型。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 SQuaRE系列标准与其他ISO标准间的关系、GB/T 18905和GB/T 16260的综述、 SQuaRE系列标准的应用示例等。   这里所说的SQuaRE系列标准是指ISO/IEC 250XX标准,目前已有12项,(我国拟为GB/T 25000.XX标准)。   该标准适用于开发管理工具、产品和系统的组织用来开发支持最佳实践服务管理的工具、产品和系统。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25000:2005。   GB/T 25000.51-2010 软件工程 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 商品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   该标准规定了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用于测试COTS软件产品的包含测试要求、测试用例和测试报告等的测试文档要求,COTS软件产品的符合性评价细则。   所谓“COTS软件产品”就是一种打包出售现货产品,需方对其特征和其他质量没有任影响。   标准详细规定了COTS软件产品的要求,包括产品说明要求、用户文档集要求、软件质量要求;测试文档集要求,包括一般要求、测试计划要求、测试说明要求、测试结果要求;符合性评价细则,包括评价通则、符合性评价先决条件、符合性评价活动、第三方符合性评价过程、符合性评价报告、后续符合性评价。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COTS软件产品在业务或安全性攸关的应用系统中的应用指南,并介绍了如何使用该标准。   该标准适用于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25051:2006。   ISO/IEC 25051:2006代替ISO/IEC 12119:1994,等同采用ISO/IEC 12119:1994的我国标准是GB/T17544-1998。由于ISO/IEC 12119:1994已被代替,因此GB/T17544-1998也被GB/T 25000.51-2010代替。 GB/T 25644-2010 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 可复用资产规范   该标准规定了可复用软件资产的结构、内容和描述方法。   标准首先给出了有关的术及其定义,其中规定,“可复用资产”就是对重复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它是基于复用思想开发的资产。然后给出了文档约定和UML(统一建模语言)约定;随后详细规定了可复用资产的各种要求,包括可复用资产规范(RAS)的基本模型、默认剖面、默认结构剖面、默认Web Service剖面。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资产的打包、默认剖面的XML Schema。   该标准适用于可复用软件资产的设计、开发、管理、组装、使用等活动,并适用于从事可复用软件资产管理、开发以及实施基于资产开发方式的各类软件组织。 2010年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简介(二) 2011-07-06 (郑洪仁)2010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共计15个。其中,于5月份出版发行的9个标准的简介已在本标准化网站中给出。此后又出版发行了5个标准。至此,除GB/T 26240-2010《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过程的应用和管理》外,2010年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均已出版发行。本标准化网的网员单位若需要,可向秘书处联系,其他单位需要者可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标准发行部门(010-84029065)或中国标准出版社购买。最近出版发行的5个标准简介如下。此前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的简介详见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网站(网址: http://www.jhbw.org )的《标准及简介》栏的有关条目。   这5个标准的简单内容为:   GB/T 26223-2010 信息技术 软件重用 重用库互操作性的数据模型 基本互操作性数据模型   该标准规定了基本互操作数据模型(BIDM)。该BIDM的意图是,为了支持互操作性,实现资产能够交换,定义一个关于资产信息的最小集合。由于该BIDM描述的是一个最小集合,所以对互操作有用的其他信息,包括库的数据模型信息就没有包括在该BIDM中。另外,该BIDM也不包含通信协议以及相关的标准。   在该标准(基本互操作性数据模型)中,首先概述了BIDM,并给出了BIDM的类层次结构,然后详细规定了BIDM的元模型(含BIDM中类的定义模板和属性的定义模板),数据类型(含日期、整数、字符串、文本),类(含一个父类和4个子类),以及各类的属性。   该标准适用于从事软件资产库的开发、实现和管理的组织。   GB/T 26224-2010 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重用过程   该标准规定了重用过程,并将重用过程关联到GB/T8566-2007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基本过程。该标准为扩充软件生存周期过程以包括软件重用活动的系统实践提供了一个公共框架。该标准规定了软件生存周期中能够用资产来构建软件产品的每一个阶段所要执行的那些过程、活动与任务。该标准还规定了能够用来标识、构建、维护和管理资产的那些过程、活动与任务。   该标准首先规定了软件生存周期过程重用过程的结构,然后详细规定了重用过程集成到生存周期的各个基本过程,包获取过程、供应过程、开发过程、运作过程、维护过程。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重用过程的一些基本概念、重用过程的目标、支持重用所需的工具类型。   该标准适用于软件产品(包括资产)的获取,软件服务的获取,以及软件产品(包括资产)的供应、开发、运行和维护,为重用而设计的现成软件则是被该标准覆盖的那些资产的特例。   GB/T 26236.1-2010 信息技术 软件资产管理 第1部分:过程   GB/T 26236的该部分为软件资产管理(SAM)用的一整套过程建立了基线。   该部分详细规定了软件资产管理(SAM)的各个过程,首先在总则中给出了SAM的定义以及与服务管理的关系、SAM过程概述及框架、活动和接口,然后详细规定了SAM控制环境,包括控制环境的组成、SAM公司治理过程、SAM角色和职责、SAM方针和规程、SAM能力;SAM策划和实施过程的内容及持续改进;SAM库存过程,包括SAM库存过程的内容、软件资产标识、软件资产库存管理、软件资产控制;SAM验证和依从性过程,包括组成、软件资产记录验证、软件许可的依从性、软件资产安全的依从性、SAM符合性验证;SAM运作管理过程和接口,包括运作管理过程和接口的内容、SAM的关系和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服务级别管理、安全管理;SAM与生存周期过程接口,包括生存周期过程的组成、变更管理过程、获取过程、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发布管理过程、软件部署过程、事件管理过程、问题管理过程、退役过程。   该部分适用于软件资产管理过程,各类组织均能通过实施该标准获得直接利益,它能适用于所有的软件和相关资产而不论软件的性质如何,适用于任何规模、任何地区的所有组织。   该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19770-1:2006。   GB/T 26239-2010 软件工程 开发方法元模型   该标准规定了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元模型(SEMDM)。该元模型为定义和扩展基于信息的领域(IBD)(例如软件、业务或系统)的开发方法建立了一个形式的框架,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所遵循的过程、所使用和生成的产品,以及所涉及的人员和工具。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元模型的基本概念,包括方法工程、双层建模、强类型和类对象、过程和产品的联合、过程评估;SEMDM引论,包括高级别抽象视图、抽象视图和核心类、过程类、生产者类、产品类、过程和产品连拉、支持类;元模型元素,包括类和枚举类型;元模型的采用,包括用法规则和用法指南;对元模型的扩展,包括扩展规则和扩展指南。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一些实用示例,以及到其他元建模途径的映射。   该元模型能用作定义和扩展任何IBD开发方法和任何关联的元模型的形式基础,并由方法工程师典型地用于承担此类定义和扩展任务中。   该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24744:2007。   GB/Z 26247-2010 信息技术 软件重用 互操作重用库存的操作概念   该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必要的、适用于重用库互操作网络的一些概念,它旨在描述关于重用库之间互操作的那些标准化工作的语境。   该指导性技术文件详细给出的互操作重用库网络的概念包括其背景与目标、互操作重用库网络的对象与关系、操作策略与约束、互操作重用库网络的描述、支持环境;还出了有关问题的总结,包括操作方面的影响、组织方面的影响涉及的问题和目标。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重用库互操作性的一些示例和各类公司和人员运行的一些示例。   该指导性技术文件应与GB/T 26223-2010《信息技术 软件重用 重用库互操作性数据模型 基本互操作性数据模型》结合使用。 来源1: http://bjb.cqis.cn/main_content.php?id=141 来源2: http://www.cesi.ac.cn/cesi/biaozhun/biaozhunhuadongtai/2011/0509/9058.html 系统和软件工程词汇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时间:2011-05-09 08:29 来源: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 作者:郑洪仁 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IEC/IEEE 24765:2010《系统和软件工程 词汇》(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Vocabulary)国际标准。该国际标准提供了用于所有系统和软件工程描述的公共词汇。它将在ISO和IEEE制定的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系统和软件工程 标准中得到采用。到目前为止,国际标准化组织先后发布了软件工程方面的国际标准共计128个(含7个废止和被代替的标准)。ISO/IEC/IEEE 24765:2010发布后,将对新制定的和修订过去的软件工程国际标准的术语和定义产生影响。 我国曾制定了GB/T 11457-1995《软件工程术语》国家标准,它定义了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经常用到的545个中文术语。于2006年修订为GB/T 11457-2006《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术语》,它定义了软件工程领域中的1859个中文术语。GB/T 11457-2006吸收了IEEE Std 610.12.1990 IEEE Standard Glossa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rminology中的全部软件工程方面的术语,并参考了软件工程有关标准方面的部分术语。因此,ISO/IEC/IEEE 24765:2010发布后,将对日后修订GB/T 11457产生影响。 我国先后制定了软件工程方面的国家标准58个(其中,废止和被代 替的标准也是7个),其中有41个是采用ISO国际标准制定的,有3个是采用IEE标准制定的(含IEEE 610.12术语标准)。因此,ISO/IEC/IEEE 24765:2010发布后,将对新制定的和修订过去的软件工程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术语和定义产生影响。 来源3: http://www.iso.org/iso/catalogue_detail.htm?csnumber=50518 ISO/IEC/IEEE 24765:2010 provides a common vocabulary applicable to all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work. It was prepared to collect and standardize terminology. ISO/IEC/IEEE 24765:2010 is intended to serve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ose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and to encourage the use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standards prepared by ISO and liaison organizations IEEE Computer Society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SO/IEC/IEEE 24765:2010 includes references to the active source standards for each definition so that the use of the term can be further explored. Media and price Language Format Add to basket English PDF (1 973 kB) CHF 338,00 English PDF on CD CHF 338,00 General information Number of Pages: 410 Edition: 1 (Monolingual) ICS: 01.040.35 ; 35.080 Status: Published Stage: 60.60 (2010-12-15) TC/SC: JTC 1/SC 7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7原则
geneculture 2011-7-24 15:56
软件工程7原则 附录1 : Barry Boehm 提出的 软件工程的七原则 (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原则一:使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管理 ( manage using a phased life-cycle plan ) ( 1 ) 一定要有项目计划; ( 2 )项目要划分生命周期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计划; ( 3 )计划要分阶段逐步细化; ( 4 )要使用项目计划管理项目,不能弃之不用。 原则二:执行持续确认 ( perform continuous validation ) 原则三:坚持规范的产品控制 ( maintain disciplined product control ) 原则四:使用现代化的编程实践 ( use modern programming practices ) 原则五:坚持结果的清晰的责任 ( maintain clear accountability for results ) 原则六:使用少而精的人员 (use better and fewer people) 原则七:坚持过程改进的承诺 (maintain a commitment to improve the process) http://blog.csai.cn/user1/15522/archives/2011/46169.html 附录2 : 敏捷的实践很好的满足了上述的七个原则: Barry Boehm 七原则 敏捷实践 原则一:使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管理 采用迭代的生命周期模型 增量式交付 制定交付计划与迭代计划 原则二:执行持续确认 现场客户随时执行功能测试 测试驱动开发 持续集成 sprint review 原则三:坚持规范的产品控制 现场客户或 product owner 负责维护需求 持续集成 原则四:使用现代化的编程实践 系统隐喻 重构 原则五:坚持结果的清晰责任 时间箱管理 开发人员认领任务 用户故事的验收准则 每日站立会议 测试驱动开发 持续集成 现场客户功能测试 sprint review 原则六:使用少而精的人员 每个项目小组不超过 10 人 采用一专多能,交叉职责的人员 自我管理的团队 每周工作 40 小时 原则七:坚持过程改进的承诺 sprint retrospective http://blog.csai.cn/user1/15522/archives/2011/46169.html 附录3 : Google 学术: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Boehm - 被引用次数:80 201 principle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 Davis - 被引用次数:154 Is Internet-speed software development different? - Baskerville - 被引用次数:79 搜索结果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作者:BW Boehm - 1983 - 被引用次数:80 - 相关文章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Barry W. Boehm. TRW Defense Systems Group.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till the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 ... sunset.usc.edu/csse/TECHRPTS/1983/usccse83-500/usccse83-500.pdf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作者:BW Boehm - 被引用次数:78 - 相关文章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Barry W. Boehm. TRW Defense Systems Group.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till the large number of individ- ... www.inf.ed.ac.uk/teaching/courses/seoc/2005.../bullet04.pdf - 类似结果 A search for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查看 B. Boehm,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1. Syst. Software 3 (I) (1983). (61 A.M. Davis, 201 Principle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Mc- ... www.gelog.etsmtl.ca/publications/pdf/249.pdf 201 principle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 作者:AM Davis - 1995 - 被引用次数:154 - 相关文章 Boehm, B., "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3, 1 (March 1983), pp. ... 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203406 - 类似结果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软件工程史上最大的误解:瀑布流程的真相
热度 3 zlhua 2011-7-19 23:15
今天突然发现 WWW.SOSO.COM 居然很好用,呵呵,还有GOOGLE,真是太让我热爱了,想要什么资料都可以搜到,真是太感谢了。。。。 http://group.vsharing.com/Article.aspx?aid=1095457 近 20 年来,国内 IT 项目和软件开发的主流是瀑布式流程(Process)。与瀑布模型相对的是 IID(迭代递增式开发)模型。 敏捷大师 Craig Larman 和软件工程权威 Victor Basili 教授在 2003 年发表于 IEEE Computer 杂志的封面文章《Iterative and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A Brief History》中为我们讲解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有关瀑布模型的历史故事,这也可以说是世界软件工程史最大的误解之一。 google:iterative+and+incremental+development+a+brief+story 几十年来大家所熟悉的软件工程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概念,起源于 Winston Royce 发表于 1970 年的著名文章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 (Proc. Westcon, IEEE CS Press, 1970, pp. 328-339)。 自此,世界上很多人错误地认为 Royce 大师在这篇文章中倡导的是对于软件开发,尤其大型、复杂系统和产品的开发,应当采用当今大家早已烂熟于胸的瀑布模型,即一个严格、顺序(sequential)、单次(single-pass)的瀑布生命周期,也就是说一个 IT/软件项目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概要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编码实现阶段和测试阶段、部署阶段等等。 而实际上瀑布之父 Winston Royce 真正倡导的是什么?他建议的其实是 do it twice,一个两次瀑布的“迭代”模型! If the computer program in question is being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arrange matters so that the version finally delivered to the customer for operational deployment is actually the second version in so far as critical design/operations areas are concerned. Winston Royce 的儿子、著名软件工程专家、RUP 创始人之一 Walker Royce 后来这样形容他父亲和那篇著名的文章: He was always a proponent of iterative, incremental,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His paper described the waterfall as the simplest description, but that it would not work for all but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projects. The rest of his paper describ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60s/70s government-contracting models (a serious set of constraints). 好了,几十年来被大家所公认的“瀑布之父”其实一直倡导的是迭代、递增和演进式开发,他在那篇经典文章中描述的瀑布模型,其实只是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并不是普遍适用所有的软件产品和系统开发、信息化和系统集成项目。而现在看,瀑布也肯定不是一种先进和最佳的软件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怎么样,业界的以讹传讹现象很严重吧,从 1970 年代开始,一传就传了近 40 年! CMM 和 CMMI 是过去 10 年的主流。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误以为 CMM、CMMI 的缺省、默认标准就是瀑布式,瀑布式是全球软件工程界的最佳实践! 附录: waterfall.pdf history-of-iterative-larman-and-basili-ieee-computer.pdf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338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点,期待高水平团队加盟!
热度 2 tyfond 2011-7-2 06:05
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点,期待高水平团队加盟,待遇从优!先期请先Email联系。 Email:tyfond2@126.com;wcx@usst.edu.cn
个人分类: 研究生工作|3860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A Structured Programming Approach using C》
junqing 2011-7-1 09:47
这是一本介绍C语言及软件工程方面的书籍,书名《A Structured Programming Approach using C, Third Edition》,作者是 B. A. Forouzan and R. F. Gilberg.本书适合计算机系的本科学生、初学者。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指针及其应用、字符串处理等。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多少还是有些收获的。觉得这本书缺乏有趣的例子和实际的项目,如果添加了这些,会更完美。总之,还是要多实践,多编程,否则很快就忘了!
4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软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排名
热度 3 zhoujg 2011-4-14 17:14
搞这个排名的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当前已经有许多排名,但没有一个能够全包括作者所关注的所有会议,为此,此排名一方面激起大家的讨论(因为只要是排名,就没有一个普适的标准,容易形成讨论),让同领域的研究者(当然主要针对入门者)对此有着概括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督促自己不断向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看齐。 本排名榜参考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学术会议( http://www.ccf.org.cn/sites/ccf/nry.jsp?contentId=2565073010487 )、网上的一些排名等。当然,由于视野的问题,也不可能一一列全(请参见 http://people.engr.ncsu.edu/txie/seconferences.htm ,基本囊括了所有软件工程相关的会议)还请见谅。 以下将会议分为A、B、C、D四类(其实这些会议都挺不错的: ): A类: ICSE ( Int. Conf. Software Engineering ) FSE ( ACM Symp.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OOPSLA ( ACM Con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s, Languages, and Applications ) B类: ASE ( ACM/IEEE Int. Conf.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ESEC ( Europea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 ISSTA ( Int. Symp. Software Testing and Analysis ) ECOOP ( European Conf.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 C类: ICSM ( Int. Conf. Software Maintainance ) ICSP ( Int. Conf. Software Process ) ICSR ( Int. Conf. Software Reuse ) ICST ( Int. Conf. Software Testing,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 SPLC ( Int. Software Product Line Conference ) CBSE ( ACM Int. Symp.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RE ( IEEE Int.Conf. Requirment Engineering ) WICSA ( Working IEEE/IFIP Conf. Software Architecture ) GPCE ( Int. Conf. Generative Programming and Component Engineering ) MoDELS ( ACM/IEEE Int. Conf. Model Driven Engineer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 ) AOSD ( Int. Conf. Aspect-orien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 ESEM ( Int. Symp.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asurement ) XP ( Int. Conf .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 D类: SEKE ( Int. Con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 COMPSAC ( IEEE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 Conf. ) APSEC ( Asian and Pacifi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 ) SERA ( ACIS Conf. Software Engineering Research, Managment, and Application ) QSIC ( Int. Conf. Quality Software ) FASE ( Int. Conf. Fundamental Approaches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 WCRE ( Working Conf. Reverse Engineering ) ISSRE ( Int. Symp. Softwar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CSMR ( European Conf. Software Maintenance and Reengineering )
个人分类: 学术科研|13806 次阅读|6 个评论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讨论题
求新 2010-12-23 20:47
请结合以下各个方面比较传统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异同,说明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传统软件工程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技术可行性认证 考虑已有的面向对象模型及程序部件、构件、中间件的可应用性、待扩展与待适应问题;分析需要新开发的部件、构件、中间件的难点与技术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认证 在考虑已有的面向对象模型及程序部件、构件、中间件、框架等可复用软件的情况下分析新系统成本构成;分析新扩展或新开发的部件、构件、中间件在今后软件开发中的意义、作用与经济价值。 瀑布模型、原型法 面向复用的开发方法 用部件系统搭建系统原型的意义与方法 项目计划与项目进度的主要时间与成本在程序代码设计与系统正确性、完善性维护 项目计划与项目进度的主要时间与成本在需求分析、建模、建库与建表及系统扩展性维护 同类系统比较与分析 工作流程图、数据流程图、 IPO 图 用例图、类图及说明文档 需求管理重点在数据需求变更、界面变更、代码表变更、接口与环境变更 需求管理重点在复用软件需求、界面变更、接口与环境变更 模块结构图与模块描述, U/C 矩阵 组件图与部署图与组件、网络等环境描述, U/C 矩阵 程序流程图,判定树与判定表 类图、时序图、协作图、活动图、状态图、判定树与判定表 用户界面设计 按对数据库处理类型区分系统并进行界面分析与设计(以部件库单表数据维护部件的设计过程、多表数据维护部件的设计过程、表格式数据维护部件的设计过程、查询类部件的设计过程、统计与报表等部件的设计过程、数据传送部件的设计过程、工作流控制部件的设计过程、系统维护部件的设计过程、系统控制类部件的设计过程为例总结说明 代码表的应用 代码表与历史数据的使用 子程序、宏、函数设计,强调模块化 类、继承、聚合、泛化及其他关联、多态的分析与设计,参数、属性选择与设定 集中式控制,水平下拉菜单与弹出式菜单控制,显式命令调用 集中式控制,水平下拉菜单、与弹出式菜单、图标、按钮、目录树等控制,工作流控制,事件驱动 通过代码改进追求易操作性、易维护性、易理解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运行高效 通过软件复用、软件分层等实现易扩展性、易维护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强调软件进化、开发过程高效率 结构化测试方法 面向对象测试方法 测试开发工具 各类面向对象开发工具,正向工程、反向工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利·玻姆(Barry Boehm)和软件工程
热度 1 zlyang 2010-12-18 21:08
巴利·玻姆(Barry Boehm)和软件工程 Barry W. Boehm (1935- ) http://sunset.usc.edu/people/barry-4.jpg Barry W. Boehm ,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Volume 3, Issue 1, March 1983, Pages 3-24 http://sunset.usc.edu/csse/TECHRPTS/1983/usccse83-500/usccse83-500.pdf Barry W. Boehm , A View of 20th and 21st Century Software Engineering http://www.isr.uci.edu/icse-06/program/keynotes/boehm.html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 5 版)第 7 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自从 1968 年在联邦德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使用了“软件工程”这个术语以来,研究软件工程的专家学者们陆续提出了 100 多条关于软件工程的准则或“信条”。著名的软件工程专家 B·W·Boehm 综合这些学者们的意见并总结了 TRW 公司多年开发软件的经验,于 1983 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软件工程的 7 条基本原理。他认为这 7 条原理是确保软件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的原理的最小集合。这 7 条原理是互相独立的,其中任意 字符 条原理的组合都不能代替另一条原理,因此,它们是缺一不可的最小集合,然而这 7 条原理又是相当完备的,人们虽然不能用数学方法严格证明它们是一个完备的集合,但是,可以证明在此之前已经提出的 100 多条软件工程原理都可以由这 7 条原理的任意组合蕴含或派生。下面简要介绍软件工程的 7 条基本原理。 1. 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有人经统计发现,在不成功的软件项目中有一半左右是由于计划不周造成的,可见把建立完善的计划作为第一条基本原理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提出来的。 在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漫长的生命周期中,需要完成许多性质各异的工作。这条基本原理意味着,应该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并相应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对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进行管理。 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各尽其职地管理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作,绝不能受客户或上级人员的影响而擅自背离预定计划。 2. 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当时已经认识到,软件的质量保证工作不能等到编码阶段结束之后再进行。这样说至少有两个理由:第一、大部分错误是在编码之前造成的,例如,根据 Boehm 等人的统计,设计错误占软件错误的 63% ,编码错误仅占 37% ;第二、错误发现与改正得越晚,所需付出的代价也越高(参见图 1.1 )。因此,在每个阶段都进行严格的评审,以便尽早发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一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3. 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应随意改变需求,因为改变一项需求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但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改变需求又是难免的,只能依靠科学的产品控制技术来顺应这种要求。也就是说,当改变需求时,为了保持软件各个配置成分的一致性,必须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其中主要是实行基准配置管理。所谓基准配置又称为基线配置,它们是经过阶段评审后的软件配置成分(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或程序代码)。基准配置管理也称为变动控制:一切有关修改软件的建议,特别是涉及到对基准配置的修改建议,都必须按照严格的规程进行评审,获得批准以后才能实施修改。绝对不能谁想修改软件(包括尚在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就随意进行修改。 4. 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从提出软件工程的概念开始,人们一直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各种新的程序设计技术,并进一步研究各种先进的软件开发与维护技术。实践表明,采用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5. 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 软件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物理产品,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产品。软件开发人员(或开发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可见性差,难以准确度量,从而使得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比一般产品的开发过程更难于评价和管理。为了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可见性,更好地进行管理,应该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的总目标及完成期限,规定开发组织的责任和产品标准,从而使得所得到的结果能够清楚地审查。 6. 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这条基本原理的含义是,软件开发小组的组成人员的素质应该好,而人数则不宜过多。开发小组人员的素质和数量是影响软件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的重要因素。素质高的人员的开发效率比素质低的人员的开发效率可能高几倍至几十倍,而且素质高的人员所开发的软件中的错误明显少于素质低的人员所开发的软件中的错误。此外,随着开发小组人员数目的增加,因为交流情况讨论问题而造成的通信开销也急剧增加。当开发小组人员数为 N 时,可能的通信路径有 N ( N -1)/2 条,可见随着人数 N 的增大,通信开销将急剧增加。因此,组成少而精的开发小组是软件工程的一条基本原理。 7. 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遵循上述 6 条基本原理,就能够按照当代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实现软件的工程化生产,但是,仅有上述 6 条原理并不能保证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过程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能跟上技术的不断进步。因此, Boehm 提出应把承认不断改进工程实践的必要性作为软件软件工程的第 7 条基本原理。按照这条原理,不仅要积极主动地采纳新的软件技术,而且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例如,收集进度和资源耗费数据,收集出错类型和问题报告数据等。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新的软件技术的效果,而且可以用来指明必须着重开发的软件工具和应该优先研究的技术。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http://wiki.mbalib.com/wiki/%E8%BD%AF%E4%BB%B6%E5%B7%A5%E7%A8%8B   自从1968年提 出“软件工程”这 一术语以来,研究软件工程的专家学者们陆续提出了100多条关于软件工程的准则或信条。美国著名的软件工程专家 巴利·玻姆 ( Barry Boehm )综合这些专家的意见,并总结了 美国天合公司 (TRW)多年的开发软件的经验,于1983年提出了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   玻姆认为,这七条原理是确保软件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的原理的最小集合。它们是相互独立的,是缺一不可的最小集合;同时,它们又是相当完备的。   人们当然不能用数学方法严格证明它们是一个完备的集合,但是可以证明,在此之前已经提出的100多条软件工程准则都可以有这七条原理的任意组合蕴含或派生。下面简要介绍软件工程的七条原理:     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这一条是吸取前人的教训而提出来的。 统计 表明, 50% 以上的失败项目是由于计划不周而造成的。在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漫长生命周期中,需要完成许多性质各异的工作。这条原理意味着,应该把 软件生命周期 分成若干阶段,并相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对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进行管理。 玻姆认为,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应指定并严格执行6类计划:项目概要计划、 里程碑计划 、项目控制计划、产品控制计划、验证计划、运行维护计划。    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统计结果显示: 大部分错误是在编码之前造成的,大约占 63% 错误发现的越晚,改正它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要差2到3个数量级。 因此,软件的 质量保证 工作不能等到编码结束之后再进行,应坚持进行严格的阶段评审,以便尽早发现错误。    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开发人员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改动需求。但是实践告诉我们,需求的改动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科学的产品控制技术来顺应这种要求。也就是要采用变动控制,又叫基准配置管理。当 需求变动 时,其它各个阶段的文档或代码随之相应变动,以保证软件的一致性。    4、采纳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从六、七时年代的结构化软件开发技术,到最近的面向对象技术,从第一、第二代语言,到第四代语言,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方法大似气力。采用先进的技术即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又可以减少软件维护的成本。    5、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   软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产品。软件开发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可见性差,难于评价和管理。为更好地进行管理,应根据软件开发的总目标及完成期限,尽量明确地规定开发小组的责任和 产品标准 ,从而使所得到的标准能清楚地审查。    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少而精   开发人员的素质和数量是影响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的重要因素,应该少而精。这一条基于两点原因:高素质开发人员的效率比低素质开发人员的效率要高几倍到几十倍,开发工作中犯的错误也要少的多; 当开发小组为 N 人时,可能的通讯信道为 N ( N -1)/2 , 可见随着人数 N 的增大,通讯开销将急剧增大。    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遵从上述六条基本原理,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软件的工程化生产。但是,它们只是对现有的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并不能保证赶上技术不断前进发展的步伐。因此,玻姆提出应把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作为软件工程的第七条原理。根据这条原理,不仅要积极采纳新的软件开发技术,还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收集进度和消耗等数据,进行出错类型和问题报告统计。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来评估新的 软件技术的效果,也可以用来指明必须着重注意的问题和应该优先进行研究的工具和技术。 2006 (Barry Boehm) A View of 20th and 21st Century 1983 (Barry Boehm) 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 相关链接: 《杨东屏谈软件工程历史》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490640.html
个人分类: 软件工程|1586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软件工程的一个原则看个体和群体(集体)智慧的关系
seawan 2010-12-5 08:18
软件工程中一个原则: 利用人的差异提高软件质量 。 实际上,不仅是软件质量,所有的质量都是可以利用差异来提高的,例如,决策质量,就可以通过采用集体决策(或者所谓民主形式)来提高质量; 法院的陪审团制度等等,都是这个原则一个特例。 展开来说,生物的智能,在很多方面体现在群体智慧上面;而同时,生物的智慧又使得个体智慧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似乎是一个矛盾: 1. 低等生物的个体是无关紧要的,只有群体才是重要的;例如:菌落,蚂蚁,鱼群等。 2. 高等生物的个体特性凸显,例如哺乳动物们大都可以单独活动;人更是其个性凸显的社会。 那么,是否是 高等动物的凸显个体的特征就意味着群体智慧的重要性降低了吗? 我认为 不是 。 1. 从群体的视角来看,(想象我们从50000米的高空往下看,或者从5000年的历史长河望过去),个体的发展只是群体发展的一个小小的波动。群体的趋势是主流。 2. 群体的智慧仍然是个体智慧的源泉。例如,优秀的领袖都知道广泛采纳大家的意见的重要性。所谓兼听则明。 在这一方面,我 觉得 共产主义的导师们倒是很有远见,他们说,共产主义就是个人得到高度发展的集体主义(大意如此)。这倒是将个体和群体统一起来了。 推广开来,是否可以说, 差异意味着智慧 ? 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 物理学中,无序的系统,例如,一团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气体,所有的分子都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是这个系统内部没有什么活力的时候。电池之所以可以带动电子表的指针,是因为电池和指针有差异。 差异也意味着信息量。没有差异,就没有信息(这一点可参考物理中熵的概念)。 现在大家都关注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也是要保持环境元素的多样性。正像Home里面说的那样,单一种植的树木不是森林。 最后再说说方法论上的意义: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们 总是 能够从群体或他人(群体中的其他个体)那里学到东西。 甚至,在创新方法论中,也有类似的原则:对原有信息的组合、联系、联想、扩展等等,都是利用差异和他们的关系来进行创新的。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苦恼于某个问题的时候,问一个朋友;朋友心不在焉,或答非所问,或者甚至是你听错了对方的回答,却对你突然有所启发所以,群体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真正的智慧,还在于原本不是智慧的东西由于的 群体中必然存在的差异而使得智慧的生长变得更为几率更大! 好像禅师们也有这样的开悟经验。他们不仅要不断的参学(实际上就是到处走走,看是否能受到启发, 也就是现在学生们到各个教室上课啦~~ ) , 甚至开悟的经历也充满 差异 的相互作用。 ---------------------------- 神照和尚的法号叫做本如,有一天去请教一个和尚,和尚没头脑的答他一句话说:你就是本如。于是他忽然开悟了,因而作此诗: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洞山有天渡过一条小河,当他过河时,太阳照到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投影在水面上,他忽然回头一看,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水面上,于是他忽然开悟了。而作此诗: 切忌从他见,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有关系么?无关! (a~a,就是有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换只眼睛去看“云”
wqx 2010-10-22 08:43
这里的云是指云计算中的云,是近年来 IT 领域最火爆的两个名词之一(另一个是物联网)。 云计算的好处大家说得多了:用户不用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软件(这个过程有时非常费时、麻烦);按照使用情况付费,初期投入少(这对于许多中小企业用户非常重要);系统升级方便;等等。当然,也有人不断提醒云计算面临的问题:数据安全性、个人隐私、网络带宽、等等。 云计算的上面这些特点多数是从用户角度进行考虑得到的。实际上,从云服务的提供者、运营者(二者可能是分离的)角度仔细分析,会发现许多新的有趣机会。尤其是运营者角度,由于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从中可以分析、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其中,用户行为的分析尤其值得关注。阿里巴巴声称 2008年初,我们突然发现整个询盘数急剧下滑,欧美对中国采购在下滑。 在2008年7月21日,奥运会前两个礼拜我们写了一封信,告诉企业界冬天来了,请所有企业做好准备。 阿里巴巴因此随后成立了与淘宝、支付宝并列的阿里云。 下面我从软件工程研究的视角做个分析。云计算的核心是各类服务,而这些服务绝大多数由软件进行支持。 软件工程研究人员的任务是不断寻找更好的软件开发与维护方法。所谓好的方法,粗略地说,应该能够较低的成本、较少的时间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但长期以来,不同软件方法的比较非常困难。软件工程是1968年在 NATO 的一个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的。2008年,软件工程的顶级会议上,当年 NATO 会议的重要参与人员Brian Randell 回顾了40年的发展,提出了软件工程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中一条就是软件开发方法的杂乱:目前有8000多种编程语言,而各种各样的开发方法、开发平台、开发框架、标准则更多!为什么有这么多方法?就是方法之间的比较困难,缺少数据说话,互相不能说服,缺乏共识。 我个人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评估一个软件开发方法的实验数据获取困难。尤其是涉及软件过程、软件设计与软件需求获取的方法,获取验证的数据比较困难。相比之下,传统的软件测试以及近年来的代码分析获取数据则相对容易些。 2)软件开发涉及人的因素太多。这给评估的客观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样一个方法,让不同的开发人员去试验,效果差异会很大。当然,有一些消除这类因素的实验方法,但应用起来成本很高。 3)软件开发的特殊性。我近期的个人理解:软件开发实际上相当于传统行业(例如 制造) 的设计环节,其中的不确定性非常大。而对于传统行业的设计环节,不同设计方法的评估一样的不容易。 4)软件的应用领域过于广泛。不同的开发方法本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它们之间的对比自然十分困难。这个已经不太像个原因了。 云计算出现后,大量的软件运行在集中的服务器上。如果能继续延伸一下:在开发阶段,用户也是通过浏览器操作服务器上进行的,那就给获取软件生命周期的各种数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1)获取软件制品。目前已经有许多开源代码库(CVS, SVN等)、项目跟踪系统(Bugzlla, Issue Tracker System),并已经有许多工作(Mining Software Repository)研究分析如下问题:共性的缺陷模式、缺陷是如何引入、消除的?软件是如何演化的?等等。近年来软件工程顶级会议上的许多文章与之相关。 2)获取软件运行状况信息。在云计算模式下,完全可以将用户看作是一类特殊的测试人员,用户使用一次,就相当于帮助测试一次。在传统分发方式下,这类测试的结果获取困难。许多人在所用软件的软件出现错误时,都遇到过类似于是否将出错信息发给生产商?这样的信息。这就是生产商在收集特殊的测试数据,以便于找出软件中存在的缺陷。云计算模式中这类结果的获取就方便多了:软件本来就运行在服务的运营商那里。有了这些数据,分析出错根源就方便多了。 3)获取用户的行为。类似地,传统方式获取用户的行为非常困难。微软曾经发去过用户体验活动,以获取这类数据。当软件工具部署在云中时,获取这些数据也十分方便,有了这些数据,开发者就可以知道一些重要信息:用户一般如何使用软件?哪些功能最受用户欢迎?这对于后续版本的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4)获取开发人员的行为。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分析这类数据(包括 SVN 中的信息),但检查点过粗,可能一天只有一两条数据。如果能够通过云编程的方式(例如利用 webIDE 开发),获取细粒度的行为信息,就可以将开发者的主观行为客观地记录下来。这对于了解不同类型用户的开发模式、不同开发方法的对比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果有这么多数据在手的话,应该可以很好地缓解上述不同软件方法的比较非常困难的局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44 次阅读|3 个评论
推荐三本书关于农业系统与软件工程技术
agri521 2010-7-10 21:17
推荐三本书关于农业系统与软件工程技术,通俗点说就是,教你怎样把公式编制成软件。可不要太高看自己哟。 Petraq J. Papajorgji and Panos M. Pardalos.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inques applied to agricultural sysetems: An Object-Oriented and UML Approach, 2006, Springer Press. Petraq J. Papajorgji and Panos M. Pardalos. Advances in modeling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9, Springer Press. 这是两本关于软件工程技术与模型相结合的书。书中介绍了新的软件建模方法,如UML, OCL, MDA和ontologies,还介绍了一些高级数学工具。 D.W.G. van Kraalingen, The FSE system for crop simulation, version 2.1, 1995 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作物模型教材。
个人分类: 农业建模|3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软件设计师考试总结
yhc511025 2010-6-1 22:58
前一阵子参加了软件设计师的资格认证考试,考完后感觉比较好。2个月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现在就等成绩出来了。 软件设计师的考试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 有75道选择题,每题1分, 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编译原理相关知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设计、计算机英语、标准化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等。这次考试占比重较大的内容有软件工程(17.3%),数据结构与算法(16%)及面向对象设计(16%),3者加起来占了试题的49.3%,几乎一半。 软件工程和数据结构与算法一直都保持较大的比例。而 面向对象设计的比重是逐年加大的,从03年的4%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6%左右,主要因为是近年来面向对象技术不断发展,在软件开发中应用得越来越广。 下午 有5道题,每题15分, 主要考考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一般包括数据流图,UML,数据结构与算法(也可能是操作系统中的算法和网络传输中的算法),数据库,C/C++/JAVE程序填空(任选一道)。今年下午试题中有两道比较奇怪的题。 一道是数据库应用的题,该题给出了一大堆繁琐冗余的信息,也就是建一个数据库所需要的信息。然后让考生补充完整E-R图和关系模式,基本算是让考生独立设计一个数据库。以往的数据库应用题要么给出完整的E-R图,要么给出完整的关系模式,让你补充完整其中一个。今年这道题的灵活性很大,有项目经验的考生做起来比较容易。 另一道是最后一道题,往年的最后一道题都是给出3道题( C/C++/JAVE程序填空 ),然后让你从中选一道来做。今年仅给出了一道C++,考生没得选择。考官的目的很明显要求考生至少要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总结起来,上、下午试题有两点比较大的变化:1. 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工程中越来越重要,成为软件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2. 试题的灵活性增大,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提高。
个人分类: 项目开发|5921 次阅读|7 个评论
梅宏:闲庭信步软件工程中【转载】
maywuyi 2009-3-17 14:24
他不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不欣赏故作高深的走理论的套路。在他看来,做研究不是为了文章而文章,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使自己所学与社会的发展趋向紧密结合起来。 笔者在北大理科一号楼很宽敞的一间办公室内见到了他,温文尔雅的一个人,其时正在笔记本电脑上敲述职报告。刚开始交谈外面就电闪雷鸣。好在办公室内有良好的隔音,使我们的谈话不被打扰,细水长流般的进行。电话铃不时响起,有约稿的,有同事的,有学生的,透显出他平日的忙碌。聊起求学,谈到导师,调侃爱好,渐渐地我游离了自己的采访提纲,却有了很多新的收获。他喜欢简单的生活方式,崇尚宽松的团队合作和充分的空间,这一切都与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得益彰。 与计算机的偶然结缘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四年,梅宏进入了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我是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也许你不相信,当时我就连计算机和计算器都分不清。就是这样一个上大学之前,在计算机面前如白纸一张的人,却自此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成为了国内著名的软件工程专家。1997年,他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是当年唯一的计算机奖。1998年,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又再次垂临于他,这个奖每年只评10个,在站的和出站的都算,当时国内的博士后至少有上万名,竞争非常激烈。而2004年6月,在中国青年科技奖不足百名的获奖人士中,他又名列其中。这次评选可是我最后的机会了,要是过两年我就超龄喽。梅宏半开玩笑地说。 险些成了文学评论家 就像硬币有两面,人天生也是双重性格。而这种双重性反映在同一个人身上,就使这个人性格鲜明,具有立体感。不曾料想的是,这样一个整天与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打交道的人,在大学期间竟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青年。 高考那年的作文题目是达芬奇画蛋,当时我是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当年的语文成绩在全省排第三。说起这些,梅宏十分得意。中学和大学,他几乎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小说。大学期间,他还担任南航的文学社社长,整天和社友吟诗作对。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样下去了不起就是个文学评论家,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慢慢的也就放弃了。到现在,平日难得抽出些时间的他,怡然自得地阅读小说更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影响一生的三本书 不久前,北京大学准备出版一本画册,请学术专家自荐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五本书。曾经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他,在反复权衡之中选择了三本。下意识的首先想到的是《封神演义》,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打开了自由幻想的空间。《三国演义》更是博大精深,反反复复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不过说起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品,仍然是那篇当年很有名的报告文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不可避免地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篇报道无形中使科学家重新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看到那篇文章,我就意识到科学的春天来了,彷徨的心灵也有了宁静的港湾。正是从那时起,刚上初中的梅宏便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这个明确的目标也成为了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是苦出来的 谈及求学的经历,梅宏可以称得上是一帆风顺。而在这其中,也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小波澜。大学期间,他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在大四的时候,他却仍与学校唯一一个留法预备生的名额失之交臂。当时挺失落的,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刻苦有多重要。在交大写硕士论文的时候,由于他做的是具体的软件开发研究,在合作的工厂一待就是一个多月。那段时间,工作室内一边摆着机器,一边铺着凉席,他困了、累了就休息一会,有了想法又拾起来干活,不分日夜。硕士论文完成了,我还因这个科研成果得到了5000块钱,在当时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呢。说起这些梅宏神采飞扬。这段经历也培养了他极强的动手能力,为以后进行理论研究打了基础。刚来北大的很长一段时间,一周七天,除了周六周日的晚上,其他时间梅宏几乎都泡在实验室内。在我看来,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他的目标是不是明确,决心是不是坚定。而最重要的就是勤奋。一直以来,我从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但我比别人刻苦。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到北大仅仅两年半,年级轻轻的他就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别人都说,他值得,他是苦出来的,对此梅宏自己也深表认同。 最受学生尊重的实验室 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上顶尖的实验室,许多青年科学专家都心向往之。从1999年3月起,梅宏作为访问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度过了一年的难忘经历。使他感触最深的,是那里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一种目标管理的文化。那里没有严格的打卡制度,却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就是一个统一的目标。那是一种非常亲切、友好的合作环境。回国之后,他力图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对此进行大胆借鉴。尽管国内的大背景和美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我觉得那种目标管理的理念是同样适用的。如果事无巨细的去加以管理,是会对学生形成限制的。在这种宽松的管理氛围下,他鼓励学生在服从实验室安排的前提下,更灵活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使个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软件工程这个领域,年轻人有很大的优势。作为老师,总是希望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总是希望能把自己最得意的东西传给他们。正是因此,他的实验室成为了在北大最受学生尊重的实验室之一。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这里他们能感受到更自由的学术氛围。 骨子里的民族情怀 无论是担任一系列的社会兼职,与领域内人士注重沟通,还是对国外目标管理理念的积极借鉴,在治学和科研上,他始终怀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尽管如此,他仍然始终坚守在祖国的这一方沃土。 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出国,考托考G,但可能骨子里还是有一种民族情怀。在国外可能能谋求到很好的生活,但始终没有一种归属感。在他看来,当今社会仍然是国家利益至上,没有什么所谓世界大同,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给个人带来荣誉感。近几年身在国外的时候,更明显的体会到这一点。 做出成绩就必须动脑筋 自信的人往往敢于尝试新的领域,使自己的潜质和兴趣得到充分的发挥。在863计算机技术课题组中,组长怀进鹏曾评价梅宏创新能力很强。他什么时候说的啊,我怎么不知道呢?听记者问到这些,梅宏开始大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曾经说过,今天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既有技术背景又有管理经验的人。在这个课题组中,梅宏正是这样一个管理专家。我主要很想做些事情,而在课题组中,我所管理的项目和自己从事的科研领域有很大差距,正是如此,要想做出些成绩,就必须去创新,必须动脑筋,得善于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谈到团队协作,他借用了广告学中的一个术语头脑风暴,来形容专家组5个人之间的思想碰撞,正是在这种思想碰撞中,常常会产生奇思妙想,每个人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同的角色和作用。梅宏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写道:专家组的统筹规划、团结协作、相互补台,是实现战略计划的基础。说起973,因为这与他本人的科研紧密相关,梅宏显得得心应手。我自己的团队承担的是973的项目,我的整个实验室的主线就是973。而这些项目同样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所收获。在把863、973放在头等大事之外,由于教学、科研、管理是他平日生活中的三架马车,所有的时间都排得很满。要把时间充分利用,善于统筹规划,这也要动脑筋的哦。梅宏笑着说。 做有用的研究 梅宏一直有一个观点,做有用的研究。他并不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不欣赏故作高深地走理论的套路。在他看来,做研究不是为了文章而文章,为了理论而理论,而应该使自己的所学与社会的发展趋向紧密的结合起来。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梅宏并没有因为文革和上山下乡耽误大好青春,而且享受了很好的教育机会。他始终把这些归结为运气很好。我年纪很轻就成为教授,但这就好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是因为我有多能干,而是那个百废待兴、人才缺乏的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的。梅宏谦虚地说道。正是因此,我至少要说服自己,现在所研究的在未来是有用的,而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怀着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刻关注,他选择了这样一种经世致用的研究取向。 ■人物小传 梅宏,祖籍重庆,生于贵州并成长于贵州。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七年分别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获计算机应用学士学位和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一九九四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博士后出站。国家八六三高技术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九七三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工程分会(筹)理事长。二○○四年六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梅宏主要研究领域 面向软件体系结构(SA)的软件构造技术,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技术,软件构件组装技术及理论,软件的特征交互及互操作性的研究,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奥运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梅宏获奖情况 1997年北京大学大众奖教金特等奖1997年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7年中创软件人才奖1998年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现更名为中国优秀博士后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2001年北京大学杨王院士奖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地址 http://cn.tech.yahoo.com/041013/33/266gs.html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人主页
yfzhaoecnu 2008-12-31 16:43
姓名:赵也非 民族:汉 性别:男 Member: IEEE student member, IACSIT senior member, Reviewer and editor of AICIT and IACSIT, 多个国际会议的PC Member. 电子邮件: derekzhaoecnu@gmail.com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 5800 号 15 号楼 431 室 主要经历: 1997.7 ---- 2001.7 : 本科就读于东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 2001.7 ---- 2005.7 : 在 Avant!、SVA、DBtel 公司从事软件研发工作; 2005.7 ---- 2007.7 : 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2007.7 ---- 至今: 博士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 获得奖励: 1. 1998 年,获得东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的优秀奖学金 2. 2005 年 9 月,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硕士研究 生,获全额奖学金。 3. 2007 年 5 月,在华东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中,论文《蹦极的数学建模及其龙格-库塔法求解方法》,获 得二 等奖。 4. 2007 年 9 月,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博士研究 生,硕博连读,获全额奖学金。 5. 2008 年 12 月,博士学位论文《构件组装的形式化功能验证和 性能分析》,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级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 基 金资助( No. 2009054 )。 6. 2009 年 5 月,获得 Best paper of ISECS 2009 ,获得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资助,参加 ISECS 2009 学 术会 议,并作报告。 科研课题: 1. 2007 年 9 月 ----2009 年 12 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研究教育部 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构件系统中软件架构定义与构件实现一 致性和通信方法的研究( No.20060269002 )。 2. 2007 年 9 月 ---- 至今: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Web 事务的模型和语义研究( No.90718004 )。 3. 2007 年 9 月 ---- 至今: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实 施的最优数字签名的设计和应用研究 ( No. 60703004 )。 4. 2009 年 4 月 ---- 至今: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上海市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设计构件的形式规范自动生成与验证分 析,并获批准 ( No. 09ZR1409500 ) 5. 2009 年 5 月----至今: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上海市科 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实时并发系统形式语义自适应生成框架 研究,并获批准 ( No. 09JC1405000 ) 行业经验: 1. 2001 年 ----2002 年:上海先驱微电子公司,从事 Unix 平台上 的C, Perl软件开发。 2. 2002 年 ----2003 年:上海广电电子商务公式,从事 Unix 平台 上的 Java, Oracle 软件开发。 3. 2004 年:大霸电子贝豪通讯有限公司,从事 C++, Java 软件开 发。 4. 2005 年 5 月 ----2007 年 7 月:负责开发 ST202 系统,基于以太网 接口的温湿度数据采集仪,用 C, C++ 语言,编写固件 firmware 和上位机软件。 5. 2006 年 ----2007 年:上海创高电子有限公司,用 C++, Basic 语言,从事数字电视调制卡上位机软件开发。 6. 2006 年 2 月 ----2007 年 7 月:负责开发 EmBeeView 系统,一种 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 C++ 编写上位机软件。 曾发表论文: 1. Yefei Zhao, Zongyuan Yang, Jinkui Xie, Qiang Liu. Formal model and analysis of sliding window protocol based on NuSMV. Journal of Computers. May, 2009. ( EI 源期刊 ,检索号:20093112236096) 2. Yefei Zhao, Zongyuan Yang, Jinkui Xie. Formal semantics of UML state diagram and automatic verification Based on Kripke structure. 22nd IEEE Canad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CCECE 2009). May, 2009. ( EI 检索 ) 3. Yefei Zhao, Zongyuan Yang, Jinkui Xie. Pi-calculus based assembly mechanism of UML state diagram and Validation of model refine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puter Technology (ICECT 2009). February, 2009. ( EI 检索号: 20091712046470 ) 4. Yefei Zhao, Zongyuan Yang, Jinkui Xie, Qiang Liu.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ystem model Based on continuous-time Markov chains. May, 2009. (submitted to a journal) 5. Yefei Zhao, Jinkui Xie, Zongyuan Yang, Qiang Liu. An Operational Semantics for UML Sequence Diagrams and Consistency Checking in Model Refinement. Aug, 2009. (submitted to a journal) 6. Yefei Zhao, Zongyuan Yang, Jinkui Xie, Qiang Liu.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ystem Based on extended UML state diagrams and probabilistic model checking. Aug, 2009. (submitted to a journal) 7. 赵也非,沈建华. 一种以太网温湿度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十六届全国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研讨会,2007年5月 8. 赵也非,杨宗源,谢谨奎 . 基于 Kripke 结构的 UML 状态图的形式语义和自动证明,科技论文在线, 2008 年 12 月。 ( 精品论文 ) 9. 赵也非,杨宗源,刘强 . 基于 pi 演算的 UML 状态图的组装机制以及 模型精化的验证,科技论文在线, 2008 年 9 月。 ( 精品论文 ) 10. 赵也非,杨宗源,谢谨奎 . 基于 SMV 的滑动窗口协议的形式化建 模与分析,科技论文在线, 2008 年 3 月。 11. 赵也非,杨宗源,谢谨奎,刘强 .基于扩展 UML 状态图和 Markov 过程的系统性能分析,科技论文在线, 2009 年 7 月。(精品论 文) 12. 赵也非,杨宗源,谢瑾奎,刘强. 基于连续时间 Markov 链的系 统模型性能分析,科技论文在线, 2009 年 8 月。 13.赵也非,杨宗源,谢瑾奎,刘强. UML 序列图的操作语义及其在 模型精化中的一致性检查,科技论文在线, 2009 年 8 月。(精品论 文) 14. Qiang Liu, Zongyuan Yang, Yefei Zhao. Design Patterns in Situation Calcul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ICSTE 2009). July, 2009. (EI检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圈圈坐2/13-丁茗茗
eloa 2008-12-22 13:43
Fujia 发表于 2008-12-20 12:00 Fujia的引子 丁茗茗,电子信息工程毕业,在阿尔卡特先后作为测试工程师和软件工程研究工程师(engieerning process group)工作了5年,后去了互联网界,现在土豆网担任技术部的软件工程和质量经理。 我与茗茗同学初识于松鼠会的MSN群。在交谈中,茗茗同学让我感觉是一个相当轻快可爱的女生,对生活不恭却热情,对朋友不拘但爽朗。当然,她还有另外十分专业的一面。当我们讨论网络信息技术等问题时, 她所表现出来的认真与敬业让人无法不折服。 丁: 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对答不好玩儿。这样,我来交代一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可能会是好玩儿的东西。先交代一下网络一些简单的背景。有一头被称为现代软件之父的软件工程大师,瑞典人Ivar Jacobson博士曾经说过: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行业比时尚业更爱赶时髦。B Monkey点头说:而且业内人士自我感觉更有天然的智力和道德优势,更热爱装逼,更反复无常。技术革新驱动差异化的产品开发,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互相烘托,导致放眼望去,一片牛逼闪闪的喧嚣图景(好吧,至少,几个月前,即使user和customer不买单,还有资本市场买单呢)。 我来列几个2008年我心目中的关键词吧: 1,云计算,云计算!其实就是以前你需要什么IT服务,你需要买一个硬件,在这个硬件的基础上买一个操作系统,在系统上还要买软件。。你获得的都不仅是服务,还有这些软件包的实体。你看看这套体系的最大受益方是谁?Intel+微软呀。以前只有大型机的时候,没有个人电脑体系的时候,Intel和微软体系是不存在的! 但是,现在呢,你平时很多应用,不需要软件包!!你打开浏览器就能完成 !当然了,部分计算处理可能还是在本地!到了将来!!! 云掉了!! 连计算都在远端了! 所以Intel+微软的终端体系没得卖了。。就是,随着规模优势的扩大,价格成本终将降为0!我们硬件终端终将降为0!! 这也是长尾理论的作者在他的新书《FREE》里做的展望。然后,不需要操作系统了!!所有的运算处理和服务,都在云端完成!!所谓的云,就是给远端的服务器起了一个好性感好性感的名字!!GOOGLE和AMAZON的野心,就是要颠覆整个个人电脑体系的那个基础啊,因为微软就是基于这个体系生存的!当然了,微软也在说云计算,但大家都公认他的云计算跟别家不太一样。为什么微软一直在往互联网方向的发展和转型上力不从心,根据每个公司都是由基因的这个理论,因为他的基因里没有自我消灭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的图谱啊! 2,智能手机。跟第一条也相关,这不就是没有微软+INTEL的云接入终端么?他们取代的,也是个人电脑终端这个平台啊。 3,虚拟化技术。抄一段吧。借助虚拟化(Virtualization)技术,计算机用户将可在单一计算机硬件中安装多个操作系统(虚拟机),并实现多重任务处理,从而达到节省IT开支和高速处理计算任务等目的。目前企业数据存储、内部网络已实现虚拟化。随着服务器和PC虚拟化理念的普及,传统IT基础设施的部署理念正受到挑战。这个最多的应用是哪儿呢。。。云计算的云端(即服务器端)。。。。 虽然我洋洋洒洒说了三点,但其实都在云计算的泥沼里打滚。。。。 F:关于云计算和智能手机,很有意思.但这些是否是建立在网络非常发达的情况下? 丁:从我的角度来说,带宽的瓶颈不是现在最关键的。因为2008年也是所谓的无线宽带元年。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获得一个高速的接入,从技术上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肯定是可以实现的。在我看来,问题可能会是出现在服务器端,就是所谓的云端。 F:主要是指怎样的问题? 丁:这里的问题有两个。1,能耗;2,高负载下的均衡能力。我各展开说一下,能耗问题,其实就当你的云端同时有上万台或者上百万台的服务器时,能源的消耗就是一个大问题。给GOOGLE的云中心(当它的规模优势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一个核电站吧!!!事实上,现在GOOGLE就有专用的发电厂。哈哈哈!我想纳米计算机如果能发明出来,大概可以突破这个瓶颈。 F:什么叫纳米计算机? 丁:因为我们现在的计算机,硅芯片,基础还是晶体管嘛。纳米计算机,哇哈哈哈哈,看 这里 . 丁:2,均衡能力啊,就是当短时间内并发很高,服务器还是很脆弱的,容易挂掉。2008年,AMAZON的云计算中心AWS就挂掉了好几个小时,是著名的失败案例。 F:恩,服务器忙不过来 丁:可以这么理解。你看现在松鼠会流量一高,服务器就撑不住。将来那么多企业的应用都挂在云端,那服务器一瘫,跟天塌了有什么两样。。。 F:关于网络的问题,除了带宽作为瓶颈,其他的诸如网络的稳定性(比如海底光缆之类的问题),有影响么? 丁:网络的稳定性现在基本不是问题了。因为网络归根结底是拓扑的,也就是说,一条通路不行,我们路由到另一条通路上去走。条条大路通云中心。全都瘫掉,这个太小概率事件了。就像平时我们做风险管理,我们不对天降大陨石机械降神这种风险做评估 F:good,但这样一个高度连网的组织,是不是会比较脆弱,比如一旦被攻击,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崩溃? 比如一条道路上瘫掉了会波及其他所有道路? 丁:我现在只评估物理的通路的风险。像你说的这样被攻击。。。恩。。。真的很多年没有出现了哎。有能力做云计算的,云安全肯定是做得很牛逼哒。最好的技术肯定在他们那边,不在个体的手里。个体的人太笨了,真的(丁肇中说的)。 丁:给你举两个云计算中心2008年出现的坏案例。1,Amazon S3 停运。2月15日,亚马逊的三个物理服务器之一宕机数小时,扼杀了亚马逊S3云存储系统。许多像Twitter, SmugMug这样的创业公司,甚至纽约时报 都在站点上看到了错误消息。许多最流行的网站都受到了S3宕机的影响。 使宕机带来麻烦的是开发团队缺乏沟通。亚马逊S3开发团队花了一个小时去查证宕机事件,并且他们直到问题被修复数小时之后才再次回应。许多S3的客户不能接受在宕机期间关闭整个业务。 当开发危机发生的时候, 透明度和大量的沟通是关键。2,Gmail宕机30个小时。Gmail 是最受欢迎的电子邮件提供商之一,有许多的用户来自于Google Apps 服务。许多企业使用 Gmail (不管是免费还是付费的用户), 所以,当这个服务暂停高达30个小时的时候,对于一些人来说它是十分重要的。这次Google不幸的中断事件,影响到了很多人,一些小企业超过24个小时不能访问他们的Gmail,同时,利润也在不断失去。 F: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更关乎市场而非技术,如果所有人的东西都放在云终端运行,一旦这个云终端出现不稳定,比如google这个公司突然经济危机就没了..世界是不是就乱套了? 丁:恩。好问题!提供云服务的公司很安全!!因为!!他们手里会有现金!!现金为王!! 丁:这个问题,我这次参加SD2008的技术论坛时,叶伟(阿里巴巴的首席技术架构师,好像是,这个我们需要再核实一下)说,因为如果卖软件,我们可能是把软件交给分销商,卖掉了,钱还要流转一阵,才回来。这个风险就很大。而云服务,则是用户付费,然后才使用的模式。类似你交了宽带费才能上网。。。你想想他们是不是在食物链的底端啊。。。一层一层灭掉,最后才灭掉他们。 F:是,这个能解释终端公司能拿到大量的现金,但我的担心是,他们因为自身财政风险评估的问题或者公司本身人员变动问题而导致用户的损失.Google这样的公司不可能握住大量现金吃利息,他们会上市,会有许多投行帮他们做各种投资, Amazon有可能把现金交给Lehman Brothers去投资,然后就没了..一旦公司的财务有问题而导致公司运行的危险,而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单向依赖性极重的网络组织里,客户就会受到影响。 丁:我觉得他们没那么蠢吧。。。又不是中国的什么公司,拿了钱就去炒地产,炒股票。。。 F:扯得远了点。我们回到技术层面.. 这样一个大型联网组织,对于安全控制有什么方法?比如每个用户的信息都要通过云终端去计算,那Amazon岂不是掌握大量秘密..? 丁:这个应该是云计算的提供商考虑的问题,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权限设置要保证这个安全,而不应是我们考虑的。就像如何保证我们存在银行里的钱是安全的,不被营业员拿走,这个是银行业务流程和安全保障问题。 F:good. 格么国内现在的云计算技术如何? 丁:阿里巴巴呀!!!淘宝也是一个典型的云服务提供商!!你看,所有卖家的商品信息,都不在他们自己的硬盘里,都在阿里巴巴他们的服务器上嘛。 F:就是说,我们用户输入的信息,都存在与阿里巴巴服务器上,所有交易是在淘宝网上进行? 丁:对啊。还有卖家,关键是卖家,他们也没觉得不方便吧。我这只是举了一个商业应用的例子,还有更多企业级的应用。 F:我有点confused..那email是不是也算?我们的数据都在邮箱里,也就是在服务商里? 丁:对啊!!云计算的初级应用,就是接入级啊!一点都不玄乎。 F:goooood. 那这种初级应用距离我们想要把操作系统都交给云终端,还有什么距离? 丁:好远好远好远啊。。。。。慢慢走。。。路漫漫其修远兮。。。。15年吧 F:。。。好,云计算到此. 接下来是私人问题,你觉得你2008年最大的专业体会? 丁:专业体会,恩,就是CMMI这个体系背了很多黑锅。这个就是我的本行了,是软件工程方法相关的。 F:请介绍下CMMI,还有具体是什么黑锅? 丁:CMMI的介绍看这个 http://wiki.mbalib.com/wiki/CMMI 。黑锅:很多企业在实施CMMI的过程中太僵硬了。CMMI只是一个框架,它推荐了一些最佳实践,但没有具体要求企业应该如何施用。但很多企业就用最僵硬的办法,比如疯补文档什么的。。。把自己的CMMI等级给提了上去。这非常的不聪明,但这绝非CMMI的过错,CMMI和敏捷开发其实不冲突的。 F:好。回到私人问题.2008年你觉得你的生活里有什么改变么? 丁:换了工作,遇到了一头好上司,是我到目前为止跟过的上司里合作最愉快的一头。我很开心。 F:好,岁末年初的,你对09年有什么期望么? 丁:我想想。。。赚钱!!!土豆IPO,纳斯达克涨到400美元一股,我卷了钱回青岛,买艘帆船,养只俄罗斯蓝猫,天天带她出海玩!还有,我喜欢的一头又美又贱又残暴,温柔贤淑且高端,残忍刻薄且有趣的姑娘(恩,这么多特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很神奇吧!),我希望她肉照吃人照美,收我送她的礼物收到手发软 F:好!!! 丁茗茗最后再补一下:我更多的是从浅显易懂的应用角度去谈云计算的,而对云计算本身的技术,我不是专家,也没有深谈,如果有谬误和不妥之处,还请补充。
个人分类: 其他|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