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突变基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个新的算法用于发现真正的癌相关突变基因
flypig12345 2013-8-14 14:01
Mutational heterogeneity in cancer and the search for new cancer-associated genes. 2013 Nature. 主要的国际计划都在给所有在癌症中启动并发挥作用的基因创建一个复杂的分类。这些研究都涉及到测序配对的肿瘤-正常样本,然后用数学分析来识别那些比预计随机发生更加频繁发生突变的基因。作者描述了一个癌症基因组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随着样本量的增加,由现有方法预测的显著基因的列表以数百计。这个列表包括了许多不那么可信的基因(比如那些编码嗅觉受体和肌肉蛋白肌联蛋白的基因),显示存在广泛的假阳性发现,掩盖了真实的关键性事件。作者表明这个问题是由于突变的异质性造成的,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方法MutSigCV来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应用MutSigCV对来自3083个肿瘤-正常组织对的exome序列,发现在不同癌症中,突变频率和频谱存在显著的差异,清楚地阐述了突变过程和疾病病原学,以及在跨基因组的突变频率中显示出与DNA复制时间点和转录活性的强相关性。通过整合突变异质性,MutSigCV能够消除大多数明显的人工产物,使其能够识别与真正与癌症相关的基因。
6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NAS:偶然突变的积累能减缓癌症发展
crossludo 2013-2-6 13:34
一个典型的癌细胞基因组中分散着成千上万的突变,有着数以百计的突变基因.然而,这些突变基因中只有一小部分被认为是癌症的驱动子,负责癌症特征的表现,例如不受控制的细胞生长.癌症生物学家们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突变,因为他们相信那些突变对癌症的进展发挥着微小的作用,甚至乎没有作用. 但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一项联合研究首次表明,这些偶然突变(passenger mutations)不只是凑热闹而已.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减缓甚至停止癌症的发展. 这一发现发表在本周的PNAS上,MIT物理和健康科学技术学院的Leonid Mirny副教授是这篇文章的资深作者.他说: 我们的结果暗示,癌症应该被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进程由驱动子推动细胞生长与偶然突变逐渐累积破坏癌症之间的微妙平衡决定. 另外,研究者们认为,能够使局面有利于偶然突变的药物或许能为癌症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即用癌症本身的武器“突变”来击败它自己.尽管单个偶然突变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Mirny说,“如果一种药物可以让它们更有害点,每一个偶然突变的影响虽然很微小,但是集体的效应却可以建立.” 权力斗争 癌症的发展可以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在这一过程中,细胞会逐渐积累必要的驱动突变.这些突变通常激活促进细胞生长的致癌基因,如Ras,或关闭通常抑制细胞增长的肿瘤抑制基因,如p53. 偶然突变是伴随驱动子的突变而随机产生的 ,它们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在自然群体中,自然选择清除了有害的突变.然而,Mirny和他的同事们怀疑,癌症的进化过程可能是不同的,它们允许带有极小有害效应的突变不断积累.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模拟癌症增长的计算机模型,随着癌症的发展过程,细胞获得了随机突变.这些模拟跟踪了数以百万计的细胞,调查了每个细胞的分裂、突变和细胞死亡. 他们发现,在获得驱动突变的较长周期内会出现许多偶然突变.当一个癌细胞获得一个新的驱动突变时,这个细胞及其后代在接收整个基因组时,也会带上那些初始细胞中的偶然突变.“否则这些突变不会蔓延到整个细胞群,”Mirny说,“他们基本上搭了驱动突变的便车.” 模拟研究发现:在癌症发展中,这个过程会重复五到十次;每一次都有新一波的破坏性偶然突变积累.如果有足够多的有害偶然突变,他们的累积效应就能减缓肿瘤的生长.肿瘤可能变成休眠状态,甚至退化,但是如果获得了新的驱动突变,细胞的增长又会再次启动.这种增长模式与人类癌症患者中常见的情况相吻合. “癌症可能并不是由一系列不可避免的事件的积累造成,而很可能是由 驱动突变与偶然突变 之间的微妙平衡形成的.”Mirny说:“药物带来的自然康复或病征缓解实际上可能由有害偶然突变的负载介导.” 当他们分析癌症患者基因组中的偶然突变时,发现了与模型预测相同的结果——微小有害突变的大量积累. 扭转局势 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测试了增加有害突变来治疗肿瘤的可能性.在他们最初的模拟中,每一个有害的偶然突变会使细胞的健康下降约0.1%,当这一比例增加到0.3%时,肿瘤就会因负载了这些自身突变而缩小. Mirny说,当用药物干扰已知的分子伴侣蛋白时,同样的效果也可以在真实的肿瘤中被发现.蛋白质合成后需要被折叠成正确的形状,而分子伴侣能够帮助蛋白实现这一过程.在癌细胞中,分子伴侣帮助蛋白质折叠成正确的形状,甚至当它们突变时也是如此,这有助于抑制有害突变的影响. 一些能够抑制分子伴侣蛋白的潜在药物现在已经被用于临床上对癌症的治疗,尽管研究人员只是相信,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抑制驱动突变,而不是增强偶然突变的影响.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负载相同驱动突变和不同偶然突变的相同癌细胞系,看谁长得更快.他们还将癌细胞系注射到了小鼠的体内,看看哪个是最有可能转移.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 Med:表皮生长因子或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再生
crossludo 2013-2-5 17:07
2013年2月5日 讯 刊登在国际杂志 Nature Medicine 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者表示, 表皮生长因子可以在个体暴露于辐射后加速造血干细胞的恢复。 这项研究或为治疗癌症以及某些饱受辐射的个体提供治疗希望。 研究者John Chute表示,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刺激造血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血液组分的形成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研究者的研究阐述了表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损伤后的造血干细胞的生长以及再生。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携带有两个突变基因的小鼠进行研究,这两个基因调节内皮细胞的死亡,同样这两个基因被认为可以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命运。当将小鼠暴露于高剂量的辐射条件下时,这些研究小鼠的血管以及造血系统的损伤就会减小,反而改善了其生存率。 研究者对研究小鼠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的分泌物的研究分析,揭示了研究组小鼠的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相比对照组来说可以明显上升,可高达18倍。随后研究者在实验室条件下被辐射的骨髓中测试了是否EGF可以直接刺激干细胞的生长,结果显示,EGF的确可以刺激干细胞的生长,而且可以明显恢复移植小鼠干细胞的能力。 下一步,研究者在接受骨髓移植的动物体内使用三种不同的细胞来验证其方法,第一组接受正规的骨髓细胞,第二组接受被辐射但是用EGF处理的骨髓细胞,第三组接受被辐射但使用生理盐水处理的骨髓细胞。结果显示,正规的骨髓细胞增殖情况良好,而且在小鼠体内具有较高的移植比率,辐射且用EGF处理的骨髓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移植比率是第三组的20倍左右。 研究则哈Chute说,EGF可以通过抑制一种称为PUMA的蛋白质来发挥作用,蛋白质PUMA可以在辐射后引发干细胞的死亡。目前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辐射后EGF促进干细胞再生的机制,这项研究揭示了EGF或许具有加速化疗或者放疗病人机体血液系统恢复的机能。
个人分类: 细胞生物|1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儿科免疫研究首揭中国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临床特征
xuxiaxx 2013-1-7 10:0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今日披露,该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免疫专家领衔的课题组论文首次阐明中国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临床特征,并发现了11种国际上从未报道过的新型突变基因。   这篇题为“44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图谱:来自中国上海报告(2004-2011)”的论文,刚刚在国际临床免疫学领域权威杂志——《临床免疫学期刊》在线发表。该论文也是国际上首次关于中国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儿童单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报告。   据介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一组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以T淋巴细胞缺乏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为特点的一组疾病。该病发病年龄早,临床表现重,预后较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诊治,患儿多在1岁内死亡。   目前,国外医疗界已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列为“急诊病例”,一旦诊断明确,需立即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国际医学研究界至今尚无关于中国儿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相关报道。   据了解,在论文中,研究者阐述了2004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儿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研究者通过8年临床积累,从性别组成、发病年龄、临床表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预后等方面分析了44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进而发现了11种国际上新型突变基因,以此丰富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突变的基因库。   由于该病属罕见疾病范畴,44例报道已属于大样本研究。业内人士指出,这项研究不仅对了解中国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以及针对其早期干预、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将对中国早期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诊断、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新生儿疾病的筛查以及婴幼儿健康的保障等项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领衔该研究的陈同辛是中国儿科临床免疫学知名专家,他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分型和基因诊断,并承担了WHO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脊灰病毒携带的调查,2006年,陈同辛利用造血干细胞治愈了中国首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患儿,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来源:人民网
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级天才”的科学论证
热度 2 kejidaobao 2012-9-7 10:40
文/杨书卷 沸沸扬扬的质疑叶诗文一事终于以英国Nature杂志宣布道歉而告一段落。不过,这本顶级科学杂志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引来的诸多思考却仍未平息,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便是: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才运动员的原因是什么?人类体育运动的身体极限究竟在哪里? 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有20多种基因变异与运动能力有关,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即是被称为a-辅肌动蛋白3(ACTN3)的577等位基因,因为经过测试发现,几乎每个奥运会短跑选手体内都有这种“速度”基因,它能让人体在快肌纤维中生成蛋白质,为人体提供爆发力;而与之相类似的,是“耐受”基因——ACE基因的“I”变异,它在那些长跑运动员中最常见,而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尼泊尔夏尔巴人中94%的人拥有“I”基因突变——他们素以出色的登山能力而闻名,而其他种族的人群中,只有45%—70%的人拥有这种突变基因。 这些都可称之为“增强运动”基因,能从普通运动员中脱颖而出参加奥运盛会的佼佼者,拥有这些“增强运动”基因的比例非常之高,有的群体甚至是无一例外,例如,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一次调查中就发现,在爆发力项目的女运动员中,携带“速度基因”的比例就高达100%。 一些罕见的基因变异,可能会成就天才中的天才——世界超级运动员。例如芬兰的越野滑雪选手埃罗·门蒂兰塔,他从1960年起参加了4届奥运会,获得包括3枚金牌的7枚奖牌,就是因为其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发生了一种基因突变,让他能比正常人多产生25%的红细胞,可以为肌肉输送更多的氧气,极大地提高了速度与耐受力,从而铺就了灿烂的星光大道(8月7日英国Nature网站)。 而在近两届奥运会中光芒四射的美国游泳选手菲尔普斯、牙买加“闪电”短跑选手博尔特,其远远超乎其他奥运选手的杰出表现,也确实会让人“联想”到他们的身体中是否有着“天赋异禀”。菲尔普斯以3届奥运18块金牌完美谢幕,如果不是因为北京奥运会后获得8块金牌后怠于训练,他还可以带走更多;博尔特是奥运会有史以来,参赛必夺冠,保持着100%胜率的6枚田径金牌赢家,霸气冲天。同样是运动员,有些人也许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挥洒了更多汗水,结果却与这些顶级运动员判若云泥,这潜藏其中的秘密,一定会在未来激起科学家们更多的基因研究兴趣。 有趣的是,作为材料界的“超级天才”石墨烯,也被科学家证实了它的“超能力”从何而来的“基因”秘密: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石墨烯具有非凡性能的关键。 超薄、超强、超柔、超强导电,石墨烯赢得了无数的溢美之词。而在它的内部,令人难以置信的超强能力也与众不同:电子在其中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进!而现在被广泛使用在电子器件中的硅材料,其电子的移动速度只相当于它的1/100。 接近光速行进的自由电子,表现出的状态与被称为“没有质量的极端相对论性自由电子”极为相似,而早在1928年,科学家保罗·狄拉克就用数学公式描述了这种电子行为,但是,与这种极端相对论性系统有关的许多关键理论预言都还没有得到检验。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家迈克尔·克罗米首次在显微尺度上,观测并图像记录了一个石墨烯设备中电子和空穴是如何对带电杂质制造的库仑势作出的回应,发现它与传统的原子的非相对论性电子的表现极为不同,而且拥有足够小的介电常数,这也许正是石墨烯的“天异禀赋”的原因所在(8月4日《科技日报》)。 现在,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都传来有关超级材料的好消息。据美国7月17日Sciencedaily网站报道,英国基尔大学和德国汉堡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共同研制出了迄今为止全球最轻的材料“飞行石墨”,其密度仅为0.2mg/cm3,打破了之前的0.9mg/cm3的最轻材料的世界纪录(本刊2011年33期的“科技风云”曾对此做过报道) “飞行石墨”是多孔的碳管在纳米和微米尺度三维交织在一起组成的网状结构,外表像一块黑色不透明的海绵,其中99.99%由空气构成,尽管其质量很轻,但弹性却非常好,拥有极强的抗压缩能力和张力负荷,还几乎能吸收所有光线,如此良好的性能可广泛 应用于轻质电池、 航空航天和卫星领域所用的高级电子设备上。 因制成石墨烯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诺沃肖洛夫,他所在的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新又发现,这种超级天“材”还具有神奇的自我修复能力。 研究者是在探索石墨烯在电学方面的特性时偶然发现这个现象的。当时,他们尝试让石墨烯薄层与金属不断接触,这个过程在石墨烯薄层上造成了许多孔洞。但当研究人员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孔洞时却发现,孔洞中可能会嵌入金属原子,但如果孔洞周围还存在额外的碳原子,这些碳原子会将金属原子“赶”出来,自己嵌入孔洞之中,并与石墨烯薄层中原有的碳原子相连接,使整个石墨烯薄层修复如初。看来,正是石墨烯的“天异禀赋”,使它的性能将其他传统材料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充当了奥林匹克“材料”运动会“王者”的不二人选(8月4日新华网)。 而更让我们陷入遐想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某种与众不同的超级天才基因。但问题是:我们能如何发现它,并 赋予足够的后天努力,走向最后的成功呢?■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4463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参考基因组突变基因定位新方法——BSR-seq
biomarkersnp 2012-8-7 14:34
有参考基因组突变基因定位新方法——BSR-seq
2012 年 5 月的 《 PLoS ONE 》 介绍了一种有参考基因组的基因定位的新方法—— BSR-Seq (转录组测序结合 BSA );此方法在分离群体中选择极端性状的个体构建两个池,提取两个池的总 RNA ,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层数根据混池个数和物种的基因组大小。然后用经典贝叶斯算法分析转录组数据,开发 SNP 标记,预测候选基因。 本文用玉米 gl3 突变体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作者用 gl3 突变体和非突变型株系构建了 F2 群体,性状鉴定后各选 30 株极端性状植株构建混池,用 Illumina GAIIx 测序,测了两个 lane ,每个 lane 的数据都超过 13000000 的 reads ,通过数据分析,开发了 64,000 个 SNP 标记,把基因定位到 2M 的区间,基因注释分析,一个编码候选 myb 转录因子的基因是候选基因。 本方法的优点: 1. 可用于大基因组物种,因为 BSR-SEQ 只对 mRNA 测序,去除了大量的重复序列和无用序列(例如转座子序列等),减少了测序成本,是一种低价和高效的基因定位方法 , 这点比基于 DNA 测序的全基因组测序有优势。 2 因为他含有大量的 RNA-seq 数据,知道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利用这些差异可以开发 SNP 标记,进一步精细定位;也可以看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确定候选基因,就像文章中的一样只有一个基因在突变体池中表达下调,就可以确定是这个基因是候选基因。 本方法的不足: 1 定位的结果由亲本的多态性,测序深度,混池的个数决定,参数较多,为了得到最佳参数需要多次模拟实验。 2 需要参考基因组,但是目前测序的物种是少数限制了它的运用范围。虽然文中说如果物种的多态性高可以弥补基因组组装的好坏。 3 它是对 mRNA 测序,只能定位蛋白编码基因,而对一些突变发生在调控区域的基因无法定位。 原文见附件!
24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乳腺癌专题
genevalley 2012-6-22 00:26
(选自英国Nature杂志,2012年6月21日出版) 封面故事: 牛在5,000—8,000年前就被驯化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8982issue=7403 “三阴性乳腺癌”的基因组研究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8985issue=7403 乳腺癌中突变基因的差异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8988issue=7403 乳腺癌中的突变和转位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8991issue=7403 H5N1传播中所涉及的因素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9000issue=7403 “ 双魔数”锡同位素中GT跃迁的研究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9008issue=7403 乳腺癌中的基因模式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9010issue=7403 肿瘤对芳香酶抑制剂的反应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9012issue=7403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测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9014issue=7403 活性构形中Ago蛋白的结构被确定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9016issue=7403
个人分类: 文摘|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治疗,20年风雨历程
xupeiyang 2012-6-13 16:07
基因治疗,20年风雨历程
基因治疗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如果一个突变基因引起了问题,就用一个新的正确的拷贝来取代或是补充它。理论上,这样的策略不仅可以治疗,还可以治愈无数的人类遗传疾病。然而实际上,开发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却并非是一件易事……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6/201265233111472.htm
个人分类: 基因组学|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解开了疼痛的密码之二
liuyingxiang 2012-4-21 14:48
尝试找出负责疾病的细胞内化学物质和组分就好象在挤满人的购物中心试图确定一个扒手团伙。成千上万的“无辜者”在一些“真凶”周围打转,用他们的日常活动掩盖了扒手的罪行。就像一个头目发出的一个瞬间闪烁的信号,这个小信号在细胞内跳跃就开启了一连串的事件,最终导致问题浮现。 但突变的基因或功能紊乱的蛋白可比扒手更加危险,它们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幸运的是,与一个侦探逮捕犯罪的扒手不同,医学专家能识别和阻止某些疾病或紊乱的发生,就好像他们当年对付小儿麻痹症或天花那样。 1989年盛夏,Daniel Simmons如愿来到当年读书的母校BYU,他带来了在哈佛大学曾被授勋的科学家Raymond Eriks实验室从事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基因样品。在哈佛大学做研究期间,Daniel Simmons就已经确定当细胞癌变时某些样品可被激活。他分离了这些样品,但是,还不清楚它们在癌症中所起的作用,如果有的话。他从一位教学同事那里“借”来了一名华裔研究生谢维林(Weilin Xie)。从1991年开始,Daniel Simmons开始走上了他的独立科学研究的生涯,这个师徒“二人组"煞费苦心地对包含在未知基因片段中的DNA进行测序并与功能已知的DNA基因数据进行比较。 普通人无法聚集在一起观看科学展开是有缘由的,因为它需要长期静坐,苦苦思索,并反复试验。但是,Daniel Simmons平和静气地辛苦工作,就像一个侦探有条不紊地穿过一群人,把他遇到的个体与嫌疑对象进行比较。 由于他原来缺乏想象力随便称之为CEF-147的基因片段持续出现在癌症中,好奇心驱使Daniel Simmons的工作集中到这一种基因片段上。在谢维林的配合下,他开始小心翼翼的为CEF-147测序并且着手弄清基因的序列和它的作用。他们仔细地阐明组成的密码的几千个As、Ts、Gs和Cs中的每一条。 Daniel Simmons终于成功了,没有几个人记得在他的Widtsoe Building实验室中完成了实验测序的那一天。“这就好像在一座坟墓中,”他说。 他敲击键盘把最后测序的基因输入GenBank数据库,数据库里把已知基因的描述变成目录方便查询(现在称作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步就像是通过数据库的指纹寻找匿名的犯人并且捕获归案。 当Daniel Simmons发现CEF-147包含一种能与阿司匹林相互作用的蛋白时,他非常好奇。科学家们不知道这个历史悠久的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直到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Vane成功揭示了它的作用模式。这个作用机制的关键是一种称作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的酶,或者简称为COX,它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疼痛和炎症。1982年,Vane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虽然Daniel Simmons的酶与COX相似,但计算机显示,CEF-147与任何先前发现的称作COX的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线索重新出现了,Daniel Simmons开始意识到他碰上一个新的罪魁祸首,这是一个参与了癌症以及疼痛和炎症的酶。他清楚地意识到利用他的研究信息,其他研究人员可以开发出来一个阻止这种酶的药物,从而缓解疼痛而只有很少的副作用。 “当我第一次看到数据,这是一种新的环氧合酶,我差点像火箭一样穿过屋顶,” Daniel Simmons说。"这只是你在科学中遇到了一件稍纵即逝的东西。” 谢维林至今还记得Daniel Simmons欢乐的尖叫打破了Widtsoe大楼寂静的那一天。“我从来没有见过Simmons博士这样的激动,”他说。“Since biological research is so complex, there are few times that you are so sure on something. There were no doubts in our minds that the finding was very significant. We knew that new drugs could and should be made from the discovery。” Daniel Simmons最想告诉他的发现的第一批人当中是他的系主任。Woolley回忆道,“He wanted to close the door, and he was almost whispering, He saw immediately the impact of this—he knew how important it would be. It just jumped out at me。”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发现和阐明这个新的环氧合酶的作用,1991年Daniel Simmons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他们俩的研究发现,为了感激谢维林,他把第一作者给了谢维林,自己只谦逊地当了一个通讯作者。他们宣布这次发现的是一种新型环氧合酶,它被称为COX-2。原来英国药理学家Vane发现的环氧合酶实际上是两种形式的酶:COX-2与某些形式的疼痛和炎症密切相关,而COX-1负责保护胃粘膜。这就是为什么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和萘普生,它们抑制两种形式的COX,既缓解了疼痛和慢炎症,也刺激消化道早产溃疡和出血。Daniel Simmons的文章发表以后,晚些时候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类似的工作证实。之后,选择性作用于COX-2的新药研究展开了竞赛,减缓引起疼痛和炎症的COX-2分子的生成能力,同时使COX-1自由发挥其有益作用成为选择性COX抑制剂的分子基础。
个人分类: 药物化学教学|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抽5毫升血可全面筛查14种主要癌症(摘要)
xuxiaxx 2011-12-14 09:30
由我国科研人员集成创新、自主研发的“preMiD”超早期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平台, 只需抽取5毫升血,便可对人体与肿瘤相关的38个基因、198个突变位点进行全面筛查。这些位点的基因突变涉及结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肝癌、胃癌、卵巢癌、肾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白血病、膀胱癌和脑癌14种主要癌症。 这是我国在肿瘤分子诊断技术方面获得突破 据“preMiD”技术发明人、中国转化医学与创新联盟理事王弢研究员介绍,肿瘤分子诊断是伴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与传统的影像学诊断、组织细胞学诊断相比,肿瘤分子诊断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早期甚至“超早期”发现肿瘤特有的突变基因,在这些基因突变尚未累积形成肿瘤组织块时,就能及时发现肿瘤踪迹,从而实现有效干预。 详细请链接: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61842cat=09C
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染色质重塑异常或致膀胱癌
xuxiaxx 2011-11-29 08:54
日前,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染色质重塑异常可能是导致膀胱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为膀胱癌的诊断、治疗奠定了遗传学基础。该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   据介绍,染色质重塑是表观遗传修饰模式中的一种重要机制,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会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从而引起很多复杂疾病。如果突变引起抑癌基因或调节细胞周期的蛋白出现异常,则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对9名膀胱移行细胞癌(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样本进行了基因组学分析和测序,发现54个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相关的显著突变基因,其中8个与染色质重塑相关的突变基因被发现,7个突变基因是首次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被发现。随后,这一结果在88名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样本中进行了验证。在97名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样本中,有59%的患者的染色质重塑相关基因发生了体细胞突变,由此研究人员推测染色质重塑异常可能是导致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及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来源:健康报网
1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惕MODY误诊
kejidaobao 2011-6-2 15:45
青少年发病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th,MODY),为一种发病年龄早,较为少见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常被误诊为1型或者2型糖尿病,现将之归为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分子遗传学诊断可以在糖尿病病人中明确MODY诊断和分型,从而有助于治疗和预测可能的后果和临床过程。比如,HNF1α突变患者对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非常敏感。这类患者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目前研究所知,MODY至少由11个明确的不同基因突变引起,其中MODY1-6基因的研究比较多。 根据MODY临床标准确定家系内先证者,对先证者的MODY基因进行分子缺陷筛查研究,进一步确定家系内的突变基因位点成为确定MODY家系的基本路线。MODY相关基因的分子筛查在确定MODY亚型、有效针对性的治疗和防治预后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通过筛查基因突变进行基因诊断可提高新生儿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减少诊疗费用,故建议把基因诊断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诊断中。《科技导报》2011年第15期28—34页刊登了帕它木·莫合买提、伊力哈木江·伊马木等的研究论文“维吾尔族早发糖尿病家系中MODY1-6基因缺陷的分子筛查”,选择一个维吾尔族早发糖尿病家系,对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DNA直接双向测序技术对维吾尔族MODY家系中MODY1-6基因缺陷进行分子筛查,发现了17种多态性变异,其中HNF1α基因的同义突变Gln497Gln和NEUROD1基因的c. 164GA尚未见报道,其他是已报道的MODY基因常见多态性,未发现MODY1-6基因致病突变。 通常MODY发病年龄较早,与肥胖或超重无关联,故被误认为是1型糖尿病。MODY口服降糖药治疗至少5年有效,一般未发生酮症酸中毒,至少在发病2年内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可有心血管并发症,故有时候也误认为是2型糖尿病。MODY的一些临床表现与1型糖尿病相似,有些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相似。它在临床表现上与1型和2型糖尿病都有共同点。因此有些学者把MODY归类为“1.5型糖尿病”。本期封面图片中,两片大叶子(红色和绿色)分别代表1型和2型糖尿病,中间的黄色部分代表发病率较低的MODY。本期封面图片由热比亚·努力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责任编辑 吴晓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