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易中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科学网上屡屡有匿名回复与评论呢?
热度 8 censambao 2011-4-19 06:55
不知科学网上的同仁们有没有遇到匿名回复、匿名评论? 有点意思,在科学网这样的平台上匿名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何意义?不相信自己的话,觉得自己的评论没有水准?如此的话,那还回复什么呢? 观测发现,这些匿名的留言多半是三俗之言语,毫无科学与艺术的痕迹,真是败坏科学网之美名,不知维护网路的技术人员都干嘛去了.... 诚然,科学网是鼓励评论、倡导争鸣的。品三国的易中天先生说的好,人人都有说与不说的权利,人人都有支持与反对的权利,但是任何评论者需要公开亮相,和气友善,公平负责。文学艺术如此,科学技术尤甚啊!要知道,科学事业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科学研究是不必有任何人身攻击的。 因此,科学世界里,光明磊落最重要。当科学网真正成为科学研讨的有效平台时,中国的科学事业就有如日中天的希望了!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3946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心得》的心得
热度 3 wyc 2011-3-21 12:00
于丹教授的“心得”系列, 能够有这么大的发行量, 作为一个文化人, 我们不能不佩服于教授的治学之丰收。 配上易中天先生为之所作的《论语》心得的序, 更向人们推出了一个“灰色”的孔子 。 尽管有的学者对于丹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请参见李悦、李放著 《批判于丹》), 其实, 这正好帮了于教授的大忙, 使得有更多的读者, 投下更大的精力去 “研读于丹”, 并且更好地去研读原著, 关注传统文化, 学习历史。 它将有助于我们去加深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认识。 愚以为, 这可能就是从实践中来学习辩证法, 从实践中来研究创造学, 从实践中来学习科学发展观。 本书提出的《创造思维 100 问》中, 就有两 题是关于孔子的。 今天的中国人是多么需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孔子啊! 因为全世界都在重读孔子。 难怪老外说我们:“你连孔子都不了解,你是中国人吗?”令人十分汗颜。 (本文摘自《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囬忆录笫3卷》第256至257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3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微博”背后的网络关系分析
liuguowei58 2011-3-5 13:32
  易中天能“火”的原因也许该是他能把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案例解释~~~如今社会人更接受研究思路我想该是从实例出发,最终抽象为复杂的理论方法等!!!曾经我进行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研究,觉得其中的道理真不是用几条简单的规则就能解释出来的~~~但看了沈浩老师关于新浪微博的网络分析,我觉得就更难解释出来了 !!!也许我们研究东西真的应该多与实际相连接,不然可能研究的东西也没什么意义了~~~~ 以下是沈浩老师发表的关于微博140字的三十条分析:   很长时间没有更新博客了,不过最近发现微博不错,140个字就可以了,但要把事情表达清楚,同时能够不受干扰的解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最近几年一直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而开始学习复杂网络分析,因为它从关系角度出发的数据结构可以把很多领域的应用综合起来,比如:统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学线性代数和矩阵运算、社会网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传播学研究、数据可视化等等都有用武之地,当然市场营销和市场研究也离不开。下面我把微博上写的东西汇总这里,与大家分享! 微博140字解读之一:微博是一种媒介,具有多对多的传播形态,是社会化媒介(Social Media);我们对微博的认识是从Twitter开始,始于伊朗的那场选举争斗;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很多人也称微博为围脖;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应该是新浪微博。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至今在Word里面敲入不加引号的“微博”两字,word认为语法有错误,说明这个名词太新了,中文字处理软件比较陌生;也说明微软不够与时俱进!微博最具人际传播特点,但也具有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社区传播特点;玩微博的人大部分是受别人影响,受新传播技术的影响开始的! 微博140字解读之三:两个人的关系是简单的,三个人的关系是复杂关系——就是社会;社会基本模式是三个人或以上的关系;因此,微博是社会,微博反映社会现象,是社会网络,要考察社会结构应该采用关系的视角去研究。同时微博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种媒体,一种新媒体,需要考察传播机理和互动机制。凑字 微博140字解读之四:微博上不都是新鲜事,估计大部分人并不在意说的事情是不是新鲜!可能是想说什么是什么;沟通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每个写微博的人,都遵从:在某些情境什么行为是必须的,什么行为是可以选择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可遵循的规定;微博140个字至少是一个规定。 微博140字解读之五:微博的人际关系是真实的,其部分以加关注和粉丝这种特殊称呼的方式组织起来,这里的关系被视为社会结构——传播结构。这种关系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联结、从属、权力、控制、利益和信任等属性。但我这个写微博的人没有专门的称谓:微博、博主、微博主、微博人,你说如何称呼? 微博140字解读之六:有人说,技术是文化得以表现的重要手段;微博是在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媒介融合中呈现的;微博融合了媒体、通讯、互联网的特性和优缺点,主要是优点;微博是整个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研究微博离不开整个全球化,文化系统,媒介生态和社会生活。微博在中国更具社会意义。 微博140字解读之七:微博需要注册和登录,所以没有微博的人一般不能看到别人的围脖;所以就围脖本身来讲是一个相对封闭网络;博主人用节点代表,粉丝,关注与被关注之间的信息传播关系用连线表示,这样把微博网络进行了符号化处理;你可以想象:围脖就是一张网,社会网络,传播网络,复杂网络。织围脖 微博140字解读之八:基于网络的研究方法使我们能有效描述微博信息传播过程,相互作用和影响,洞察传播模式动态和演化。网络分析技术应该成为研究微博人际传播、传播过程和社会结构的有效方法。微博网络,也依赖我们是否能够得到合适的网络表达方式,围脖是我们自己织的,但我们却不知道它长成什么样。 微博140字解读之九:围脖织成什么样,也就是我们想研究的网络长成什么样,其实这是网络结构问题,说得学术点就是网络拓扑结构;从社会科学看这是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一种基于关系视角研究社会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从自然科学角度看是复杂网络分析,网络动力学模型,社会复杂网络。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从数学的角度看——围脖就是一个矩阵,在特定研究范围内就是n个博主人之间的关系矩阵,术语叫邻接矩阵,对特定的矩阵单元格可能反映关系的类型,关系矩阵也叫发生阵、隶属矩阵等,所以从数学考虑你应该理解线性代数,矩阵运算和图论;特别是图论,是理解网络的重要手段和交流语言。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一:从网络科学的角度看——它更关注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演化和动力学模型,如何从网络角度洞察研究微博传播网络的网络性质或系统功能,以及网络结构和性质内在关系,探索传播网络各种涌现现象(突变行为)和反馈机制;关注是随机网络还是规则网络,或是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 摘录网上图片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二:从社会科学角度看——它关注“关系”中的人相互作用和影响,考察微博网如何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强调微博互动所带来微群特征!关注网络结构对人的互动影响,是一种“结构主义”视角的考察;强调权力、控制、利益;经纪人、群体动力、强弱链接、小群体,凝聚力,结构洞等现象。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三:在微博时代,被人们视为信息得以传播的时空限制终结了。但微博仍具有与其它新媒体不同的地貌特征,那就是微博是有微点织成的密密麻麻的微网,微点是微博产生交流,并加工各微点产生信息及控制信息流的地方;微点的构筑过程与编织方式,是每个微点发挥作用和有其存在意义的关键。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四:从关系的角度看,围脖关系是复杂的,有强度—强和弱关系,强关系带来信任,弱关系带来信息的传递;关系有方向和无方向,有确认和没有确认的关系,互惠关系等等;反映在矩阵中就是0-1矩阵,有值矩阵;反映人际就是二方、三方关系等等;关系可以决定人的地位,富者越富,名可养名。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五:从统计分析的角度看,微博网络形成的关系矩阵是不能采用传统多变量分析的,因为它不满足变量的独立性,分析的是“属性数据”,也不满足随机抽样的条件;网络,我们分析的是“关系数据”,需要一套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社会网络分析SNA是研究社会网络的主要方法,比如Ucinet软件。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六:从数据挖掘角度看,关系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地位,也决定了微博主的价值得分,基于关系的PageRank,从海量的关系数据中如何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商业规则和关联规则;如何建立精准营销的目标客户,客户价值模型,客户流失模型,客户交叉销售,客户增量销售,客户风险模型,RFM模型等;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七:从营销角度看,微博成为企业发布信息和影响消费者,并成为收集信息与之互动的重要渠道;人气榜一个有4百万位粉丝的微博,“广告”将reach这些粉丝,广告ROI非常高;企业对微博的认知和投入,将产生新媒介形态与产品营销;围脖社区成为社会化媒体,市场、广告和公关都进入Web3.0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八:从传播学角度看,一个高度互动的传播系统已经无法区分来源与受众了。大众传播效果必然通过人际传播才能实现,大众媒体的信息先传到意见领袖上,再由他们传给周围的人;信息的创新扩散过程是通过关系散播的,要实现有效传播就必须发现意见领袖,中心人物,从网络中找到中心节点。 微博140字解读之十九:那么如何找到这些中心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考察围脖网络的结构和演化。涉及到一些复杂网络概念:增长、优先情结、中心节点、聚集群组、等级划分、自组织性、鲁棒性、脆弱性和级联效应;网络产生涌现,突变和无标度,服从幂律分布等;随机网络、规则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增长,微博每分每秒都在增长,不用多说。但关心的是增长方式和增长的机制。微博就像是个有机体在不断新陈代谢,围脖是不断演化的,需要从动力学模型去研究,而非静态。数据采集和分析也需要使用新统计方法,数学模型和可视化技术把握动态演化数据,从数据中发现微网变化的成因。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一:优先情结,当一个微客注册进来,他不会随机关注其它人,他一定优先关注与他“心灵距离”最近的人,因此微网不是随机网络,他也不一定会关注与他“欧几里得距离”最近的身边人,所以微网不是规则网络;看看人气榜你就知道了,牛人更容易被关注,围观改变微博,中心节点产生了!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二:中心节点,成为微博复杂的、相互关联世界的基因特性!就是说围脖传播网络中存在意见领袖现象,是信息传播现象的基本特性——基因特性。因为满足增长和优先情结,使得越连接越强大,越强大越被连接!中心节点就是舆论领袖,具有信息利益和社会利益;看看人气榜名可扬名,养名!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三:如何找到意见领袖,典型的就是Google的PageRank,一个节点的价值决定于连接它的节点的价值(权重),进行价值打分。当然简单的粉丝排行榜也是一种,复杂的就需要学会网络技术:Degree、出度、入度、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概念,数学建模,数据挖掘技术也大有用武之地。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四:聚集群组,信息先传到意见领袖身上,再由他们传给周围的人,这就是二级传播。但是哪些意见领袖的“体力”有限,不同领域和兴趣爱好存在不同的意见领袖,必然形成聚集群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网络就具有更强的传播力,而群与群之间的传播都是通过弱连接实现的。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五:等级划分,人人生来都平等,客户生来不平等;二八原则、长尾理论都说明了这一点。一些微主成为中心人物,居于核心地位,部分人都处于半边缘或边缘;尽管你不承认这一点,但那些跃跃欲试的商家可已经关注了。不知道将来粉丝的多少会不会成为你的话语权,有些人会不会出卖粉丝。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六:自组织,就是传播系统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人际之间围脖传播形成了自组织现象,当然也存在着,特别是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在自组织临界性可能导致舆情的发生和突变;某些微主个体行为在微博传播,导致整个社会网络呈现复杂性的整体行为发生,发生涌现。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七:鲁棒性,robustness就是抗攻击性,复杂网络科学常用术语,如果在移走少量微点,微博绝大部分节点依然是连通的。说明微博网络的形成机制和结构具有抗攻击性,随机攻击或断掉某些连接,网络依然具有生命力,可以寻找不同的通路依然是链接的。鲁棒性对微博的传播作用非常大,凑字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八:脆弱性,围脖的鲁棒性意味着抗攻击性,但这是说随机攻击,如果能够发现中心节点,有意图对舆论领袖进行攻击则极易阻断微博连通性,复杂系统具有的基本特点。如果要阻断微博的传播,最好能找到中心节点,或者随机抽中的人中再对它们的粉丝进行攻击,舆情,病毒传播也是一样的。 微博140字解读之二十九:级联效应,这又是复杂网络的术语,因网络具有复杂性和相互连接的拓扑结构,使得信息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传播,会产生连锁反应,当一条微博连到中心节点或从该处发出的时候,会引起快速扩散。就像如果首都机场陷入瘫痪,会立刻引起广州、上海机场瘫痪一样,造成整个航空网络崩溃。 微博140字解读之三十:幂律分布,说学术点,无标度网络一定服从幂律分布,就是说越重大的事情越很少发生。我没有能力实证但俺确信微博服从幂律,二八定律,富者越富都是幂律现象,幂律分布就不存在一个有代表性的“平均”代表个体,人们都较习惯用正态分布思维方式,所以我们经常“被平均——被代表”
个人分类: 名师转载精粹|5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
freedom110110 2011-1-30 09:02
作者: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来源:南方周末 关键词: 毫无疑问,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也只能走自己的路。这就既要植根于我们的传统,又要跟得上世界的潮流。 中国乃天下中心? 刚刚学会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天朝国民”,却在屈辱中开始了“中国梦”。 有个问题想先问一下:世界上,真有“中国梦”吗?如果有,什么时候开始的? 恐怕得在鸦片战争之后。因为之前国人的心目中,只有“天下”,没有“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在中国人这里是“天朝”;中国人说的“中 国”,则或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比如“夏者,中国之人也”(许慎《说文解字》);或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比如“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陈寿《三 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按语)。但无论哪一种,都跟我们现在讲的“中国”,不一个意思。 显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国际社会之一员;传统意义上的“天下”,却是整个世界。天下的产权是天的,治权则属于天子。天子是“天之元子”, 奉天承运,因天的授权而统治天下臣民。这个治权是遍及海内的,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东方和西方,在理论上都是天子的“王 土”;华人和洋人,在理论上也都是天子的“王臣”。既然如此,又哪有什么中国和外国?也只有中央与地方、天朝与番邦。 番邦,就是“蛮夷之邦”。它的性质属于“邦国”,地位低于“天朝”。所以,其使节来华,见了天朝的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皇帝说话的口气,也 像对待自己的臣僚和子民。比如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文书,便开口就是“咨尔国王,远在重洋”,以及“具见尔国恭顺之诚,深为嘉许”云云。这些话 在今天看来,真是哪跟哪呀! 但这就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中国观”。甚至就在1840年,道光皇帝有关中英争端的上谕中,使用的仍然是“剿”、“抚”之类的字 眼,就像当年大宋王朝之对待宋江、方腊。可是这种观念,1840年以后,就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炸得粉碎。《南京条约》规定,以后大清与别国公文来往,应该称 为“照会”。意思很清楚,国与国是平等的,别老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也别老是把我们叫做“蛮夷”和“鬼子”。这真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我们中国人, 竟然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学会跟世界各国平等交往的。 然而接下来的却是屈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样的事不能尽数。但有两件,却不能不说,一是甲午战争(1895),二是巴黎和会(1919)。前 者导致了戊戌变法(1898),后者导致了五四运动(1919)。比较而言,巴黎和会给国人的心理刺激,似乎又更大。因为被“蕞尔岛夷”(日本)打败,虽 然耻辱,却毕竟是败了,不能不含着眼泪签那《马关条约》。可这回我们也是“战胜国”呀!当时,与会国的代表名额分为三个等级:一等国五名,二等国三名,三 等国两名。中国政府几乎想都没想,就派出了五人组成的代表团。结果到了会上,才知道我们是“三等国”,只能派两名代表,连后来争到“二等国”待遇的巴西、 比利时和塞尔维亚都不如,更不用说还可能要赔上一个山东。这真是奇耻大辱! 没办法,弱国无外交。惟一的出路,就是自强。 中国梦,开始了。怎样的强国才是强国 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配称为“强国”,也才能成为“强国”。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梦”,主旋律无疑是“强国”。这几乎是全民的共识。问题是,何为“强大的国家”,我们又怎样才能“强大”? 值得庆幸的是,国人对此有不俗的认识。据秦晖教授《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2010年6月17日《南方周末》),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那些明 白人,比如徐继畲、郭嵩焘、薛福成、谭嗣同等,都几乎一致认为,所谓“强国”,决不仅仅就是船坚炮利、财大气粗,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文明、道德高尚。因为 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配称为“强国”;也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能成为“强国”。 这无疑堪称“远见卓识”。由于这样的见识,“中国梦”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 剩下的问题是“怎么办”。 晚清这些有识之士的主张,是“像西方人那样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以前是中国,现在却是欧美。为什么?因为老 祖宗创造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在秦汉以后被“败家子”们丢得精光,却在西方开花结果,大放异彩。比如虚君共和,不就是“民贵君轻”吗?竞选制度,不就是 “选贤与(举)能”吗?国会议员,不就是“为民请命”的乡绅吗?美国总统华盛顿,不就是“禅让天下”的尧舜吗?所以说,“三代”(夏商周)已经不在中国, 跑到欧美去了(仍请参看前引秦晖文)。 哈,看起来是很像,但经不起推敲。比如郭嵩焘说,英国因为“仁爱兼至”,所以“环海归心”,就未免“走火入魔”。谁不知道,英国那些海外殖民地, 是他们抢来的、霸占的?又比如,他们说西方人彬彬有礼,西方社会井然有序,都是“礼乐教化”的结果,也是“自作多情”。西方人,什么时候学过周公那一套? 再说了,所谓“讲礼让”,人家是“女士优先”,咱们是“领导先走”,一样吗? 何况还有不能“对号入座”的。三权分立,相当于什么呢?三省六部?政党轮替,相当于什么呢?改朝换代?还有宪法,又相当于什么呢?总不能说“四书五经”就是。至于参众两院,更是无可类比。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相反,这些人在当时能有那样的见解,已经非常了不起。他们是中国梦最早的践行者。我们在致敬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他们!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反思。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些先行者们,在开始自己“中国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三皇五帝、汤武孔孟?也只有一个原因── 传统的力量。马克思早就说过,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日》),晚清的先贤们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梦,是有“底色”的。这个“底色”,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还要来回顾一下,此前的中国人,又曾经有过怎样的梦想。 帝道、王道、霸道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做的是“天下梦”。 天下梦与中国梦,有什么不同?中国梦,想的是“中国怎么样”;天下梦,想的是“人类怎么样”。前者是关于“国家”的愿景,后者是关于“社会”的理想。 那么,怎样的社会最理想?首先是“大同”,其次是“小康”。这两个概念,是儒家的经典《礼记》提出来的,在《礼运》篇。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大同”是“天下为公”,“小康”是“天下为家”。表现为权力的交接,政权的交替,前者是“禅让”,后者是“世袭”。显然,大同比小康好。所以,晚清很多 人认为,美国式的共和联邦制,比君主立宪制好。君宪制当中,英国式的“虚君立宪”,又比日本式的“实君立宪”好。 当然,这不是统治者的想法。他们最希望的,是一成不变。万不得已,才学日本,至少得有个“万世一系”。总之,晚清时期,是统治者选择实君,维新派喜欢虚君,革命党主张共和。因为只有共和,才能真正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然而,历史上的所谓“大同之世”,毕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康”。小康的特点是“家天下”。这当然比“公天下”差,但也还能对 付。至少在后世儒家眼里,比秦汉到明清好。因为小康时代实行的,是周公创立的制度,包括宗法制、封建制和礼乐制。宗法制是社会制度,封建制是政治制度,礼 乐制是文化制度。社会、政治、文化,三位一体。一以贯之的,则是这样一种政治思想: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这同样为儒家所推 崇。不妨说,在儒家眼里,大同之世是无忧无虑,小康之世是有德有序。所以孔子说,实在不行,能回到东周,也不错(《论语·阳货》)。 遗憾的是,就连这个理想,也都成为泡影。中国社会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帝国时代。如果说“大同之世”实行的是“帝道”,“小康之世”实行的是“王 道”,那么帝国时代实行的就是“霸道”。霸道,就是中央集权,国家专政,君主独裁。这是法家的那一套,即谭嗣同他们恨之入骨的“秦政”和“荀学”(《仁 学》之二十九)。这时,“无忧无虑”是不可能了,“有德有序”也指望不上。能过上安生日子,就很不错。 因此帝国时代中国人想要的,是“治世”,也就是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谁能帮我们实现这理想?除了老天爷,就是圣君、清官、侠客。最好能 有好皇帝,其次有清官也不错。两个都没有,就只能寄希望于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果连侠客也找不到,便只能去读武侠小说。这其实是越来越没有指望, 难怪谭嗣同他们要痛心疾首了。 这就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大同、小康、治世。它们寄托了理想,也表现出无奈。因为谁也看得出来,这三个梦,是每况愈下,一蟹不如一蟹。但这没办法。理想不能实现,就只好打折扣。要想“不折不扣”,就只能从这“梦境”中走出来。 于是,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梦,就有了新的版本。 只争朝夕,世界大同 人民公社的梦想在“大同”,原则和构架却来自墨家。 新版本的主题,仍然是“大同”。 实际上,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天下为公”四个字,何曾一日忘怀?只不过,有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也有一个何时实现的问题。1949年后,中国大陆进入和平而统一的时代,毛泽东就觉得应该“只争朝夕”地做起来了。 于是便有了“人民公社”。这个“新生事物”,即便不是按照“大同”模式打造的,恐怕也有它挥之不去的影子。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这是财富“不必藏 于己”(此处及以下引文均见《礼记·礼运》);社员参加集体生产,这是劳动“不必为己”;办食堂、学校、敬老院、幼儿园,定“五保户”,这是“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员过着集体生活,自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村与村、社与社之间,当然都“讲信修睦”。至于路不 拾遗,夜不闭户,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就连“选贤与(举)能”,也部分地做到了,尽管只限于选生产队长。 人民公社的样板,是大寨。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大寨简直就是“人间天堂”: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农民能过上这样的日 子,当然“梦里也笑声甜”。只不过我有点纳闷:这种“银光闪闪喜气多”的景象,跟改革开放以后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两样呢?这里体现的,究 竟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也许,小康与大同,原本就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吧! 因此我猜想,当毛泽东吟诵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或者大笔一挥写下“人民公社好”时,他眼前浮现的,便正是“大同之世”的美好图景。 然而我们不能说,毛泽东心目中的“大同”,就是儒家那个“理想社会”。人民公社的原则和构架,恐怕更多地来自墨家。墨家也是向往“大同之世”的。 在墨家眼里,那是一个“兼爱”而“尚同”的社会。它的分配原则,是自食其力,按劳取酬;它的人事制度,是各尽所能,机会均等;它的人际关系,是相亲相爱, 互利互助。这,就是“兼爱”。至于组织纪律,则是个人服从团体,下级服从上级。“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墨子·尚同》)。巨子(领 袖)一声令下,墨者(门徒)“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这,就是“尚同”。所有这些,不都是“公社的原则”吗? 甚至就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部参加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等等,在墨家那里都有。墨子自己,粗茶淡饭,草鞋布衣,劳作不止。他的学 生,更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手脚长满老茧,肌肉鼓鼓,面黑如炭,活像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所以我曾半开玩笑地说,墨子恐怕是个“社会主义者” (拙著《我山之石》,广西师大出版社)。至少,他比孔孟、老庄、商韩,都更“草根”。他的思想,也更贴近下层人民和弱势群体。何况秦汉以后,墨家还变成了 “地下党”。农民出身又领导革命的毛泽东,与之产生共鸣,或者心照不宣,一点都不奇怪。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法家那一套,既适用于“强国”,又适用于“阶级斗争”。 奇怪的是毛泽东自己并不这么说。他的说法,是“马克思加秦始皇”。 所谓“马克思加秦始皇”,就是“社会主义加法家路线”。这就又与晚清诸人迥异。他们的主张,可是“孔夫子加华盛顿”,即“资本主义加儒家理想”。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法家,对秦始皇,恨得咬牙切齿。谭嗣同就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仁学》之二十 九)他还认为,就是这一套,害得我们在世界各国眼里,变成了“蛮夷”。长此以往,还会变成猿猴、猪狗、蛤蟆、河蚌(《仁学》之三十五)。法家和秦政,怎么 要得? 谭嗣同的这些话,毛泽东不会不知道。何况先秦诸子中,法家可是最现实、最功利、最没有梦想的。社会主义也好,人民公社也好,与法家何干呢? 是不相干。但“强国梦”,与法家相干。 法家是主张强国的,而且能够强国。当年秦国的崛起,就是证明。实际上法家的那一套,确实管用。它对内有利于巩固政权,对外有利于国际竞争。这就很 能打动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中国梦”,包含着两个内容──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富国强兵的“强国梦”。前者考虑的是社会的命运,后者考虑的是国家的前 途。这两个问题,都是他要考虑的。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不会只考虑“中国怎么样”。他也不是空想的社会主义者,因此又必须考虑“中国怎么样”。中国必 须怎么样?强大。谁能让我们强大?儒家能吗?墨家能吗?道家能吗?不能。谁能?法家。 何况法家的哲学,还是“斗争的哲学”。先秦诸子,墨家讲逻辑,其他三家讲矛盾。但儒家讲矛盾的统一,道家讲矛盾的转化。讲斗争的,就是法家。而 且,法家讲的斗争,还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很符合毛泽东的思想,也很对他的脾气。他,可是认为与天、与地、与 人斗,“其乐无穷”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哲学能够为“阶级斗争”的纲领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认为,这 是“唯物史观”的精髓,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既然如此,无论强国,还是大同,都必须搞阶级斗争。“马克思”和“秦始皇”,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毛泽东的这些想法,在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结果,则如众所周知,强国梦没有实现,国民经济反而到了崩溃的边 缘;大同梦也没有实现,反倒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可真是南其辕而 北其辙。 人民公社破产了,文化革命失败了。留下的,是一堆问题。虽然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其中的教训,难道不该反思吗? 一个梦想,各自表述 没有个人,没有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没有共产主义。 表面上看,人民公社和文化革命,是两码事。但内在的联系,却很清楚。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文化革命的口号之一,是“破私立公”。一大二公,破私立公,天下为公,一以贯之的,不就是一个“公”字吗? 当然也有差别。传统意义上的“天下为公”,主要讲的是权力问题,即“政权乃天下之公器”。毛泽东,却似乎还要把财产和心灵都“归公”,都“公有 化”。这才有了城里的“公私合营”,乡下的“集体所有”;也才有了“文革”当中的斗私批修,破私立公,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 然而马恩却是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 《共产党宣言》里,他们更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个人,没有个人的权 利和自由,就没有共产主义。 由此可见,取消个人权利,限制个体自由,决非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法家的主张。法家甚至认为,一个国家,除了君主和官吏,只能允许两种人存在,这就 是农民和战士。因为农民可以种田,战士可以打仗。显然,在他们眼里,人民不是人,是工具和武器。工具和武器,又要什么权利,讲什么自由? 法家不讲的,儒家也不在意。据金观涛先生检索,民主、共和这些概念,很早就进入了中国;而个人、个性这些概念,则要到五四以后才为国人知晓(请参 看秦晖《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显然,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毕竟,中国文化是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请参看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 响》)。所以,儒墨两家的“大同”也好,法家的“强国”也好,都不讲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法家甚至还要剥夺。 这就只能让人苦笑。前面说过,从晚清的有识之士,到后来的革命党人,都认为美国的制度最好,英国次之,日本又再次。因为美国的制度,最接近“大同”。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美国,恰恰最“个人主义”。没有所谓“个人主义”,就没有《独立宣言》,也不会有 《联邦宪法》,更不会有“美利坚合众国”。个人,是可以忽略的吗? 幸亏还有道家。 道家也讲“大同”,但与儒墨两家有别。儒家的“大同”,是领导海选、权力禅让的“尧舜之世”。墨家的“大同”,是村长领着大家干活,有意见逐级向 上反映的“人民公社”。道家的“大同”,却是不要领导,或形同虚设。人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想干嘛干嘛,爱怎么过就怎么过。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上如标 枝,民如野鹿”(《庄子·天地》)。看来,同样是“大同”,道家是“个人主义”的,墨家是“集体主义”的,儒家则是“折衷主义”的(既要统一意志,又要个 人自由)。这可真是“一个梦想,各自表述”。实现“中国梦”,我们并非只有一种传统可以借鉴,可以继承。 只可惜,道家的这个传统,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没有个人,就没有人民 能够选择,敢于选择,就是成功。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上流行喇叭裤。某大学校方担心自己的学生受到“精神污染”,便在醒目处贴出标语进行规劝:喇叭裤能吹响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吗?学生们则在标语下面贴了张纸条:请问什么裤吹得响? 这事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听说的人也大多一笑了之。但十年以后,却有了别样的意义。因为改革开放头十年,胆子最大,步子最快,思想最解放,成就最显著,以至于全国人民争相学习仿效的地方,就是最先穿喇叭裤的地方。 我们知道,它的名字,叫广东。 作为“天高皇帝远”的南国省份,广东历来就是一个“自由散漫”的地方,也是一个“自作主张”的地方。“鸟语花香”的方言,“生搬硬造”的文字, “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花里胡哨”的奇装异服,所有这些,都让“中国之人”把广东看作“化外之地”。然而,正是这“教化不及,政令难达”的地方,在中 国近代史上却有着非凡的表现,一次又一次地“敢为天下先”。这一回,只不过再次表现出“食头箸”的精神而已。 这当然不能归功于喇叭裤,却应该归功于广东对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直到现在,广东也仍然是舆论最新锐、环境最宽松的地方。 这才有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广东经验”,有了关注民生、自由言说的“南方视角”。事实证明,尊重公民权利,保护个性自由,不是离“大同”更远,而是离 “大同”更近。君子和而不同。没有了个体的差异,就不可能有“和谐”,还说什么“大同”呢?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有“中国梦”,我们又为什么要“强国”? 国家富强,是为了人民幸福,而人民是由无数个“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人民;没有个人的幸福,就没有人民的幸福。这就首先要让全 体国民,都成为“人格独立,意志自由”的人,充分地享有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如果像法家主张的那样,把这些“个人”都变成既没有“独立人格”,又没有“自 由意志”的齿轮和螺丝钉,那么,组装起来的,将是一架没有人性的机器,一架杀人的机器,毁灭人类的机器。大同梦也好,强国梦也好,全都将背离自己的初衷, 走向自己的反面。 实际上,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公民获得了越来越多选择的自由。农民可以进城打工,工人可以下海经商,大学生可以自主择业,所有人都可以跳槽。当然,这些选择,未必都成功,也未必都主动。但能够选择,敢于选择,就是成功。 更何况,无论五四以后“我的婚姻我做主”,还是现在“我的职业我做主”,体现的都是这样一个原则:我是公民,是独立的个人。我的权利我主张,我的事情我做主! 这是何等伟大的解放啊! 其实不过“同一首歌” 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 与此同时,中国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根本的变化,是我们不但可以有国家的梦想,也可以有个人的梦想。比方说,自己的公司可以发展,自己的孩子可以出国,自己的工作可以调换,自己的 户口可以迁移,甚至不过是自己的冤屈可以有地方申诉。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必“集体做梦”,也不必在同一个框架和范围内考虑“个人问题”。我们可以各想各 的,甚至“同床异梦”。 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社会、国家、个人,原本就是三位一体 的。社会不稳定,个人难发展;国家不强大,个人没前途。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又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背离了这 个目标,则一切均无意义。天下梦,中国梦,个人梦,岂非互为前提,彼此成全?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经过了那么多的努力,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大同梦和强国梦,都未能很好地实现,甚至适得其反?就因为过去 这两个梦,缺少了重要的一环──每个中国公民的“幸福梦”。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人民自然就幸福了,谁知事实并非如此。恰 恰相反,只有把每个公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才真正成为可能。这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的。 于是我们对“中国道路”,也就有了新的认识。 毫无疑问,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也只能走自己的路。这就既要植根于我们的传统,又要跟得上世界的潮流。事实上,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 值,比如真善美,比如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一旦认识这些价值,我们就会发现,曾经被“各自表述”的“天下梦”,其实不过“同一首歌”;而看似 矛盾的儒墨道法,其实不难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关键是,强国梦和幸福梦,融为一体了吗? 这就只能靠我们共同努力了。实际上,中国道路从来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实现“中国梦”,既要追求,又要反思,更要实践。只要有越来越多的践行者,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我们就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 也许,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 这个梦可以实现。 这个梦应该实现。
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中天调侃:北京人与上海人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25 22:03
易中天调侃:北京人与上海人 友人发来,“易中天评比北京人与上海人”,看来多有调侃的意思,倒是颇为有趣,还举了不少具体事例,也有一定道理。现转发于下,供赏析! 北京人的活法是哲学的,也是诗意的。因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并不来自逻辑推理,而来自人生体验。体验只能用诗来表达,生活也只有诗化以后才有艺术 性。北京人的生活之所以充满艺术性,就因为他们总在做诗。或者说,总在做梦。做诗和做梦,有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说有区别,也就是梦有噩梦,而诗多半 是美好的。北京人便多半是生活在美梦和史诗之中。这使他们虽然难免不切实际,但也确乎大气磅礴;虽然难免自以为是,但也确乎圆润浑成。北京人是有点油,但不浅薄。他们也不避俗,但俗中有雅,而且是典雅和高雅。即便是最俗的俏皮话,也有历史典故打底子;即便是最底层的市井小民,也显得 ( 当然也只是显得 ) 相当有智慧学问。甚至就连他们的世故,也因为是哲学诗,以至于最世故处反倒显不出世故来,岂止是显不出世故 ? 没准还有几分天真可爱。北京人毕竟是古老文明最正宗的承传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怎么也掉不了价。 上海人就两样了。他们的生活是世俗、实在的、精打细算和稳扎稳打的,是埋头做生计和精心过日子的,是 “ 螺蛳壳里做道场 ” 的。他们生活在一个职员和市民的社会里,一切都是裸露直白和谨小慎微的。他们直统统地问人家 “ 侬几岁 ” ,也赤裸裸地用 “ 合算不合算 ” 来表示他们的选择。当他们斥责别人是 “ 外地人 ” 或 “ 乡下人 ” 时,丝毫也不掩饰自己对贫 穷和乡气的蔑视。他们把交朋友叫做 “ 轧朋友 ” ,把不负责叫做 “ 拆烂污 ” ,把看重外貌叫做 “ 吃卖相 ” ,把假冒伪劣叫做 “ 开大兴 ” ,世俗气十足,一点也不高雅。他们骂起人来也不好听,不像北京人损人那么艺术,让人忍俊不禁。他们的娱乐也充满了市民气,而偌大的一个上海简直就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只有密密麻麻的楼房,密密麻麻的街道,许许多多的上海人和许许多多手里拎着大包小包不得要领地蹿来蹿去的外地人。 总之,上海是一点诗意也没有的。上海从来就和诗不 “ 搭界 ” ,上海的诗人也从来就成不了什么气候。上海现在刮起了一股浓浓的怀旧风。老房子、老公寓、老门牌,里弄门口 AD1930 的字样,有着牵牛花般大喇叭的老式留声机,黑色的密纹唱片,美人头月份牌,装生发油的玻璃瓶,老上海盐汽水,沙利文小圆饼干,这些东西都牵动着上海人的情丝。甚至就连上海有线音乐频道的广告,都做成了 30 年代的风格,中间是周璇的着色相片,下面写着 “ 全天播放摩登流行,全面展示都会时尚 ” ,只不过是简体字。上海人和北京人一样开始做梦了,而且是 “ 鸳梦重温 ” 。但我并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诗意,不像北京怀旧就诗意盎然。上海有多少旧好怀呢 ? 能怀的又是什么呢 ? 甚至就连他们的绅士风度淑女风范,也是在短短一百多年中速成的。这就显得底气不足眼界不高。所以我说上海是有风度无境界,有教养无底蕴。上海毕竟只有百多年的历史,哪比得上北京的悠悠岁月 ! 但,我却并不认为北京人就有理由看不起上海人。 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关系有点微妙。上海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他们几乎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但惟独不敢小看北京人。北京人则是比较宽厚的。他们并不特别看不起外地人,却偏偏看不起上海人,以至于一个上海人在北京得到的最高评价,竟是 “ 你不像个上海人。 ”  北京人的这种态度很没有道理。 不错,上海人是有毛病。但,北京人就没有么 ? 北京人是很大气,但这大气常常变成霸气;北京人是很平和,但这平和可能变成平庸;北京人是很达观,但这达观往往成为不思进取的托词;北京人是很幽默,但这幽默弄不好就变成了油嘴滑舌。北京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方说,你在北京问路,如果不先叫一声 “ 大爷 ” ,得到的回答便可能是: “ 自个儿找去吧,您哪 !” 没什么无私奉献热情好客的事。 甚至北京人最引以为自豪的礼数和豪爽,也可能变成虚套和假模假式。一个朋友这样向我描述他对北京人的感受:北京人不是很热情很豪爽么 ? 见面三分钟,如果你们很投缘,他立马就会和你拍肩打背,成了 “ 哥们 ” 。如果你到他家里去,神吹海哨聊得起劲,他会坚持留你吃饭。如果你要走,他会生气说: “ 哥们别走 ! 我锅都给你刷了 !” 可你要真留下来吃饭,那就麻烦了。 “ 哟 ! 哥们,您可把我坑啦 !”“ 你不是连锅都刷了吗 ?”“ 锅是刷了,可面还没买哪 !” 上海人就不会这样。 上海人确实不会轻易地和别人成为朋友。他们在和陌生人接触时,甚至会很冷淡,至少是 “ 敬鬼神而远之 ” 。彬彬有礼客客气气的后面,是可以感觉到的警惕和疏远。 所以,同上海人成为朋友并不容易。但一旦成为朋友,就相当可靠,甚至终身可靠。我在上海有不少朋友。平时我们 “ 相忘于江湖 ” ,然而但凡有托,都十分到位。他 们答应的事情,很少有失信的。我在上海的一个朋友 ( 准确地说是朋友的朋友 ) ,为了帮我一个忙,三次和我约会,每次都准时到达。这种守时守信的作风,也是大多数上海行业和不少上海人都有的。我想,这与商业社会重信誉守合同的传统不无关系。 上海人甚至还有一般外地人想象不到的正气。一般地说,上海人是比较胆小怕事,但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没有正义感。事实上,由于上海人精明过人,他们对是非往往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只不过多半不愿意说罢了。然而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示。 “ 文革 ” 中,我因为同林彪死党丁盛一伙的走狗唱对台戏而遭批斗。每次批斗会回来,都有一个人立即打来一盆热水给我洗脸。这是一位上海知青,名叫许继劭。平时我们来往不多。而且,据他后来说,他先前对我是很有些不以为然的。然而, 在许多人对我都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他却用一盆盆的热水为我洗刷冤屈,而他又历来是谨言慎行不问政治的。二十多年后,他对我说: “ 你当年其实是替我们全体知青在受难。 ” 也就是说,他对我的帮助,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正义感。另一位上海知青王衍中的做法则是:趁 “ 革命群众 ” 看电影受教育 ( 牛鬼蛇神无此资格 ) 时,偷偷溜进我房里通报一些秘密情报,包括中央文件和小道消息。 谁说上海人不会 “ 路见不平,拨刀相助 ”? 方式不同罢了。实际上,上海人有很多优点是和北京人一样的。比方说,素质好、品位高、有文化、有教养等等。上海和北京毕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而且是精英人物集中的地方,不可能不高人一筹。何况,上海人还有许多北京人没有的优点,比方说,节俭、勤快、守信、守时、讲效率,有敬业精神、契约观念和职业道德等。再说,上海人虽然有 “ 看不起外地人 ” 的恶名,但至少不会看不起北京人。所以,北京人看不起上海人,并没有道理。
个人分类: 其它|6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易中天
huang840828 2011-1-25 11:16
老易的这篇文章还是很给力的,呵呵。 〇 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一 三纲要不得,五常就要得吗 〇 馊了的饭菜,怎样“创造性转化”? 2010年12月2日《南方周末》刊登的《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次重量级学者的对话。杜维明、袁伟时两位老先生,温文尔雅坐而论道,心平气和 谈古论今,十足的大家风范,确实令人敬佩,也确实给人启迪。 不过恕晚辈直言,先生们的某些说法,恐怕还可以商量。比如两位先生都说,三纲要不得,五常可以有,我就觉得很可疑。民进党要跟陈水扁切割,都不容易,何况 三纲跟五常?这两个,当年可没实行“AA制”,反倒俱为一体,共存共荣。它们之间,其实是纲目体用关系,即三纲为纲,五常为目;三纲为体,五常为用;三纲 为皮,五常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纲没了,五常还会有存在的合理性? 更何况所谓“五常”,本身就问题一箩筐。且不说董仲舒在孟子的“仁义礼智”之外再加一个“信”,是何等的不伦不类;也不说这五个字,是不是都能进行现代阐 释,变成现代价值。就算是吧,那么可以拿出来说,拿过来用的,又岂止“仁义礼智信”?比如忠,比如恕,比如勇,都不比“信”差。既然如此,整出个“仁义礼 智,忠恕信勇”的“八常”,不行吗?为什么只能“五常”呢?又不是联合国。 所以,我真的想不明白,干嘛一定还要留着“五常”?也许,先生们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太有感情了,总希望能保留和抢救多少,就保留抢救多少。因此,杜维明先生 甚至提出,“儒学要对一些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 这又让我看不懂。没错,神奇可以化为臭腐,臭腐也可以化为神奇。这样看,糟粕也未必不能转化为精华。但是对不起,第一,这是道家的辩证法,儒家似乎不这么 讲。第二,就算糟粕可以变成精华,也得先承认那是糟粕。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糟粕,都能变成精华。比方说,馊了的饭菜,怎样“创造性转化”?变成“脑白金” 吗? 三纲五常,就是“馊了的饭菜”。因为以前,这玩意是可以吃的。我们中国人,也吃这一套,还吃了两千多年。不过,在汉代,它是“新鲜饭菜”;后来,是“家常 便饭”。辛亥革命后,就变成了“剩饭剩菜”。加上又没放进冰箱,哪里还能再吃?那可是要拉肚子的。 二 五伦早已不伦 〇 某些已经死去的,就让他“死在沙滩上”。 肯定五常,或许是因为要肯定五伦。原因,则大约因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传统社会五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号为“五伦”,也叫“五常”。由此产 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就叫“人伦”。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 杜先生那里,是被看作“普适价值”的。那么请问,君臣有义,还需要吗?不需要了吧!夫妇有别呢?杜先生说还要。因为这个“别”,不是差别,而是分别。比如 以前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也可以女主外男主内,等等。 这又让我不明白。一个家庭,为什么一定要“有人主外,有人主内”呢?都主外,也都主内;或者因时、因事、因人而异,轮番主外主内;甚至有事“一致对外”, 无事“共享天伦”,不分主外主内,不行吗?何况还有实行“AA制”,各人的内外自己主张,自己打理的,也没见天塌下来。“主外主内”的“夫妇有别”,究竟 有什么必要?就算有,那也是家庭内部的分工,为什么要作为道德规范提出来?如果但有“分别”就关乎“道德”,那么请问,授精怀孕的“男女有别”,难道也 是? 还有“长幼有序”,也成问题。大哥哥和小弟弟,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上的序列呢?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必须规范为“兄友弟恭”?平等相爱,就不行吗? 我在家里就是老大,我一点都不觉得对两个弟弟,要摆什么哥哥的谱! 一个要不得(君臣有义),一个没必要(夫妇有别),一个很可疑(长幼有序)。所谓“五伦”,岂非丢了半壁江山?这样的“半吊子”,岂非早已“不伦”? 所以我说,儒家的很多东西,恐怕都是“馊了的饭菜”。就算依照袁伟时先生提出的附加条件,把它们“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怕也无法“起死回生”。何况能不能这样重建,也还难说。毕竟,诸如“五伦”之类,只是在传统社会才有意义。传统社会既已“无可奈何花落去”,传统道德又何必一定要“似曾相识燕归来”? 因此,某些已经死去 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就让他“死在沙滩上”,用不着再去“创造性转化”。我们需要继承的,只能是确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 一个标准:共同价值 〇 没有哪个民族,会把仇恨当作核心价值观。 其实,儒学当中,可继承的东西很多,比如“仁”。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仁学是孔孟的卓越贡献。它的基础,是一种“人皆有之”,因此可以“不证自明”的“人性的善”,这就是“亲亲之爱”。既然是“亲亲”,那么,子女要爱父母,父母也要爱子女,这就是“对等相爱”。同样,亲兄弟要爱,堂兄弟、表兄弟、族兄弟,以及相当于兄弟的乡亲、同学、战友、少数民 族和外国人,也要爱。这就是“顺序延伸”。于是,从纵向的孝和横向的悌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 何况做起来也不难,不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忠恕之道”。这是行得通的。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别 人,有什么难呢?就算没能力帮别人立,帮别人达,不嫉妒,不破坏,不阻挡,总做得到吧? 如果连这也困难,那么,还有“恻隐之心”作为底线。前不久,许多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当年的红卫兵向被迫害者道歉一事,很让国人震撼。其实反过来想,如果那时他们能有“不忍之心”,又怎么会对老师和长辈恶语相加,拳打脚踢?也就没有后来的良心谴责和内心煎熬了。“于心不忍”这“一念之善”,岂非极其重要? 这就是孔孟的“仁学体系”。它有一个靠得住的基础(亲亲之爱),一个行得通的方法(忠恕之道),还有一条做得到的底线(恻隐之心)。靠得住,行得通,做得到,就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空头支票”,这很了不起。 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仁爱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追求。事实上,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没有哪个民族,会把仇恨当作核心价值观。因此,尽管孔孟仁学当时就遭人诟病(比如墨家的批判),后世也遭人质疑(比如五四的批判);也尽管它的某些具体内容,包括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仍不乏可以商量之处,但它的基本内核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继承的。 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就弘扬之;不符合,就抛弃之。这就是我主张的取舍标准。 四 一个方法:抽象继承 〇 也许得把儒学“放进洗衣机,再加漂白粉”。 有标准,还要有方法。标准,讲“继承什么”;方法,讲“怎样继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 照单全收是不行的,拿来就用是不行的,不加改造也是不行的。因为孔孟的所有思想,所有概念,都有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语境。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就是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说的。依照宗法制度,所有的贵族,包括天子之王族,诸侯之公族,大夫之氏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传嫡长子,世代相传, 万世一系,是为“嫡系”,也叫“大宗”。大宗之子,世代为君,或为国君,或为家君。他们的儿子,就是“君子”,即“君主之子”。不是嫡长子的次子和庶子, 分出去成为“小宗”。分到最后,最小的小宗,已经做不成贵族,只能做庶民,这就是“小人”,即“小宗之人”。 小人(小宗之人)在家族里,不能跟君子(家君之子)平起平坐。女人在家庭里,也不能跟男人平起平坐。这就叫“男尊女卑,嫡尊庶卑,君尊臣卑”。但是,大宗 小宗,都是同宗;女人男人,都是家人。疏远女人和小人,他们当然要抱怨。这就是“远之则怨”。反过来,如果太亲近,他们又会没大没小,忘了规矩。这就是 “近之则不孙(逊)”。亲近也不行,疏远也不行,所以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毫无疑问,孔子这个说法,明显地带有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色彩。但是完整地看,却又有合理成份。什么合理成分?凡事都要有“度”。远了近了,都不合适。同样,快了慢了,多了少了,长了短了,也不合适。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合适。 这就是中庸了。中庸作为思想方法,正如仁爱作为社会理想,都是孔子留下的宝贵遗产,可以继承,也必须继承。只不过,不能“直接继承”,不能“具体继承”, 不能“全盘继承”。比方说,不能再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那又怎么办?抽象继承,也就是把其中的合理部分抽离出来,不要“核桃壳”,只吃“核桃仁”。比方说,不要“为难养也”,只要中庸。 显然,这是一项挺费事的工作。看来, 看来,也许得把儒学“放进洗衣机,再加漂白粉”,冲了又冲,洗了又洗,一直洗成“灰色”为止。 五 一个途径:现代阐释 〇 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礼,儒家思想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其实,儒家思想当中,有麻烦的不仅“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比如“亲亲相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同样麻烦。 毫无疑问,孔子的这个主张,很人性也很人道。因为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师生之间互相告发,其实是很野蛮的,更不用说抓起来严刑逼供了。因此,现代法学的主流意见,便认为近亲属可以“知情不报”。他们在法庭上,也有权提供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没有义务提供不利证据,甚至可以不出庭。这就是“免证特权”,已为许多现代国家的法律所采纳。可见,亲亲相隐,有着合理的内核,而且是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比方说,如果父亲是汉奸,儿子是八路呢?如果这父亲还带了日本鬼子来烧杀掠抢,甚至轮奸了儿媳妇呢?再比方说,纪检委的干部, 手上掌握了儿子贪腐的材料,要不要交出去?不交,就违背了“执法如山”的组织原则。交,则违背了“亲亲相隐”的道德原则。请问,他又该怎么办? 也只有一个办法,即明确“亲亲相隐”是权利,不是义务。是义务,当八路的儿子就不能杀死做汉奸的父亲,当领导的父亲也不能举报有贪腐嫌疑的儿子。是权利,就可以选择。他可以“知情不报”,这是行使“免证特权”;也可以“大义灭亲”,这是放弃“亲亲相隐”。但不论行使和放弃,都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自由。 看来,亲亲相隐也好,其他什么也好,都不但只能“抽象继承”,而且必须“现代阐释”。 这就要引进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观念,立足于公民权利、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等现代意识。有此“他山之石”,方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事实上,穿越了两千年历史的儒家学说,原本只是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礼,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墨家、道家、法家,所有诸子百家和传统文化,也都如此。 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我们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此即所谓“愚者之得”,恳请杜先生、袁先生和诸 位方家赐教。如有唐突,亦请海涵! 刊载于2011年1月20日《南方周末》大参考版,责任编辑戴志勇
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易中天谈自私未必就不好
kd652 2011-1-11 17:07
由于一直在探讨思路这个问题,昨天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博文:自私未必就不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17dem.html 从中很受启发,说到底,最核心的就是仁,或者象2008北京奥运主题歌开头唱的那样我和你。。。。。。 当然这个你是广义的,很明显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所以凡做事就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事事想到还有别人存在。 半夜按遥控器听嘟嘟回音来确认自己的车还在 是损人利己的; 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竞争(形式上好像为己,自私)其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没什么不好; 最好是多做些利己又利人的事----扫好门前雪吧!
个人分类: 思路|3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中天:这年头不弱智就当不了领导(视频)
wangxh 2010-11-12 11:12
易中天北京电视台 非常网络 (视频连接)。妙语连珠,机智诙谐,口不留情,令人捧腹!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叹易中天先生神奇,年轻女副市长财色双丢
xqhuang 2010-10-25 08:02
【北京消息,据京华时报报道:30岁出头的女官员李玉(化名)遇到自称设计总监、要开画廊的艺术男张伟,不惜以身相许,并慷慨送出286万余元支持对方干事业。在李玉到外地挂职任副市长期满回京后,竟发现对方是已婚人士,设计总监的身份也是虚构的。20日,张伟因涉嫌诈骗罪在北京海淀法院受审,此案未当庭宣判。】 看了报纸上关于女副市长被骗的详细过程,一个堂堂的副市长,竟然被一个谎称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的艺术总监的男子所骗,财色两丢,不得不发出三声惊叹! 一声惊叹:女副市长,你太有才了! 李玉现在是国家 某科研机构部门负责人 ,她会不会是科学网某博主的顶头上司?根据报纸提供的信息,不难推断她今年36岁,2008年被派到外省市挂职担任副市长,34岁的女副市长!标准的无知少女型干部,无=无党派人士(这点有待确认),知=知识分子,少=年轻,女=女性!我们组织人事部门选拔干部的条件是德才兼备,如此年轻的你(李玉)就能担任副市长之职,你太有才了! 二声惊叹:女副市长,你太有财了! 根据女副市长的年龄推测,2008年她被骗时,参加工作的时间大概十年。如此年轻的她,不仅在北京有房,而且能够拿出近300万的闲钱送给骗子,不得不感叹,李副市长,你太有财了!科学网博主有不少社会精英,不知道哪位能有300万的闲钱? 三声惊叹:女副市长,你太弱智了! 艺术男张伟,40岁,身材不高、相貌平平,自称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是北京东易日盛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2008年1月,张伟跟李玉先要一些装修款,李玉给了他30万,之后张伟失踪了几个月。突然有一天他又回来找到李玉,说现在有一个商机是在宋庄开画廊,建议李玉出钱投资,并描绘了两个人结婚共同开画廊的幸福前景,李玉被他的甜言蜜语打动,又给了张伟60万元,此后,张伟又以需要后续资金为由,向她要了70多万元。痴情的李副市长不但未等来张伟的婚约,却在2008年下半年发现,她账户上的152万元被张伟用她的护照和银行卡全部取走。检方的证据显示,张伟用骗来的钱购买了私家车,并在朝阳富力又一城购置了一处房产,而东易日盛公司也出具证明称,该公司并无张伟其人。不想再对李副市长做任何评价了,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名言:这年头,不弱智怎么当领导 ! 实话实说,艺术男的骗术也太不艺术了,这个张伟不仅贪、黑,还很缺德,李副市长提出分手,你却狮子大张口向她索要500万元感情损失费,说扣除已经拿走的近300万元,她还欠你200万元。这下好了,200万肯定泡汤,300万估计也要吐出来,可怜的李副市长怎么遇到你这种无赖,毫无疑问她的仕途被你彻底断送,她还必须向纪检部门交代自己的财富神话。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626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易中天:汪晖教授,请勿坐失良机
xupeiyang 2010-7-12 08:57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113700.html 易中天:汪晖教授,请勿坐失良机 2010年07月12日08:29 来源: 《新京报》 我能理解汪晖教授的顾虑和担忧,因此愿意帮他算一笔账。   我原以为,熊丙奇先生和林毓生先生的建议提出后,汪晖教授会立即响应的。试想,成立一个独立的委员会,来调查所谓抄袭门事件,对谁最有利?汪晖本人。真金不怕火炼。所以历史上的革命者,都愿意出庭受审,倒是那些外强中干的反动派,多半偷偷摸摸杀人。可见敢不敢公开,也是有理没理的一个标准。这道理,汪晖教授想必比我清楚。   相反,不成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就这么耗着、拖着、嚷嚷着,对谁最不利呢?也是汪晖本人。第一,没有权威机构的结论,你就永远是涉嫌抄袭者。涉嫌当然不等于就是。但,当嫌疑人是不爽的。一辈子都当嫌疑人,就更不爽。因此,几乎所有的犯罪嫌疑人,都巴不得法院早早判了。第二,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要治理学术环境,防止学术不端,那就更会有人惦记。好嘛,以后隔三岔五,学术界就来敦促一番,理论一番,你烦不烦呢?第三,就算你自己不烦,你的朋友也要烦。烦,就要出手。事实认定既然帮不上忙,就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比如质疑人家的动机,或者说一些你也不干净之类没谱的话,再不 行 就是扯到路线斗争上去。结果,也只能让人觉得此地无银、欲盖弥彰,涉嫌倒成了坐实。这可大大地不合算。   当然,如果汪晖教授有顾虑,我也能理解。因为接受调查,等于承认是被告,似乎不太体面。但这是传统观念,要不得的。实际上,在法治社会,当被告并不丢人。不要说民事诉讼的被告与原告完全平等,即便成为刑事诉讼的被告,也不等于就是坏人。如果法庭宣布无罪,岂不正好还了清白?何况调查又不是审判,怕什么呢?   要怕,也就是怕结论不公了。这也是我害怕的。所以,我没有简单地赞同熊丙奇先生和林毓生先生的建议,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6月7日《南方都市报》)。这些程序的设计,核心思想就是端正学风固然重要,保护人权也同样重要。实际上,由于以道德代法治的传统实在悠久,我很担心汪晖教授因被指为不端,而不能受到公正的对待。这才提出,委员会不听招呼,当事人有权申请某些委员回避,答辩权、申诉权、举报权和知情权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所有的意见都应该实名写进结论,等等。尤其是,我建议聘请理工科教授和海外学者参加,就是为了保证公平。   公平与正义,是我们的追求,相信也是汪晖教授的追求。既然如此,何不共同携手,借此机会,建立防止学术腐败的有效机制,制定解决学术争端的游戏规则呢?有了这样的机制和规则,岂非再也用不着劳驾媒体,可以由学术界自己解决了吗?这可是惠及子孙的事啊!好汉敢为天下先,汪晖教授其有意乎?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学术名人”:学者该不该“炒作”自己
renxiang 2010-5-14 17:35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意大利的学者一篇论文,研究对象是创意产业方面的一位著名专家Florida。研究方法是引入了一个学术名人的概念,借以分析这位目前产经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功成名就之路。Florida 并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学院派,他的角色更多的是政府政策的咨询者。他成名于创意阶级(Creative class)这个概念,并藉此成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领域研究的权威。文章分析了Florida如何一文成名,又如何利用演讲、学术活动、书籍出版、媒体公关等等手段来进一步扩展、提升其名气,使其理论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作者描述了知识名气影响力这样一个学术名人的价值链条。 文章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而是作者的思路。其实,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于揭示了如今的学术界无论国内外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大卖场。换言之,对学者和学术思想而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都知道,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是最困难的事情。判断科学成果的真伪、价值、质量需要专业学识与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同行评议成为学术质量评价的通行办法,而在同行评议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决定了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过,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共同体内的规则。而科学共同体本身已经不是象牙塔了,它深受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的学术名人,可以另辟蹊径,在外面的世界博取名声,然后墙外开花墙内香。 随着媒介的高度发达,尤其是广告公关业的发展,炒作名气成为一种越来越有效、越来越可行、越来越流行的功成名就之道。无论对于明星也好、商人也罢,争名夺利都是分不开的。学术界历来都是一个江湖,用老外的话来说就是Science is social。在学术江湖里,名气自然重要。传统的学术泰斗,必需著作等身,才能博取学界的盛名。如今,有了媒体炒作包装这条捷径,当一个学术名人不需要那么麻烦了,先成了名,然后放个屁都是香的。 这句话说出来,觉得于国外很多学术名人,有点抹黑的味道。毕竟,就信息产业和文化传媒领域而言,国际上多数学术名人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刚才提到的Florida毕竟也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再举一个例子,O'Reilly,也是咨询公司出身,但是人家提出的Web2.0几乎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还有,提出长尾理论的Chris Anderson,是个新闻记者和专栏作家,不过人家的观点对信息产业的研究确实有划时代的意义 等等。基本上,给我的感觉是,国外的学术名人,虽然也借助着媒体公关炒作,不过,终究都提出过一些独创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或概念。 反观国内,我们通过媒体炒作出来的所谓学术名人们真有点儿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百家讲坛》算一个,出了太多学术名人了不过,除了把历史评书化,孔子心灵鸡汤化之外,没见什么学术创新;经济领域,出了郎咸平、谢国忠等,除了替老百姓骂骂娘之外,也谈不上任何学术贡献;还有诸如提出什么五千年最大盛事货币战争等等的著名学者们,多少有些沽名钓誉的味道,成了学术小丑了。 话虽如此,在国内的学术体系之下,墙外开花墙内香这句话,真是应验了。多少个副教授从百家讲坛走进去,再走出来,就成了正教授了;多少个讲师,写几本社会热点畅销书,弄了几篇百万点击率的博文,参加了几场电视谈话脱口秀,回到院里就成了腕儿了;多少个院校竞相聘请演艺明星,甚至芙蓉姐姐之类的名人去开堂讲学,借以炒作学校的名声 本来,学者借媒体来提升名气,继而推广自己的学说,这无可厚非。国外也有成功的例子,于学者本人,于学术思想的发展都不无益处。可是,这种模式到了中国的学术圈就走样了,炒作出来的学术名人,除了一个人名,啥也不是!(任翔/文)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4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速食文化和文化的“速食化”(麦当劳化)
pkustm 2010-3-21 16:36
速食文化和文化的速食化 在verycd网站上讨论易中天的一个跟帖中,看到后面转载的内容,感觉有些道理。 当今社会速食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快餐之类虽然似乎营养不佳,但却越来越流行,越来越红火。表面的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忙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结果。事实上,这也反映了社会分工将会更细的趋势。 大量人群因为速成食品和快餐而导致身体肥胖等健康问题,却无法减缓速食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吧,一般大众已经没有时间和能力(?),或者说现代社会即不允许也不鼓励他们深入了解有些东西了。然而,一般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得到满足,文化的速食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顺应此趋势的,就取得了成功,如易中天等。 2010-3-21 原来已经有专门的词在说这件事即所谓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 Google一下,专业的书和文章都很多。 此外,发现这篇科学网的博文很有深度。 成也麦当劳化,败也麦当劳化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794 ) 2010-3-27 以下为转载 原网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38049/comments/page1 也许不可能 说: 时代已经不同了,80年代的我们厨房只用两样东西,电冰箱与微波炉。 为什么我们不再做菜?忙,太忙了,一天累下来,还有去菜市场买菜,组琢磨今天吃点啥?没这份心情也没这份精力。 于是速食产品(以方便面为代表的)应运而生,虽然有人抱怨其口味不够好,有人抱怨其营养不够全面,但是,它方便、卫生、快捷的属性迅速征服了快节奏的城市人。 放在这里也是一样,名家大家的作品买回家,就像去市场买回菜样。回来还要洗、切、炒、煮手艺不好,还有煮煳的可能 想想就觉得痛苦 我今晚就只有一两个小时,我想了解一些我感兴趣的事,了解一些就好我不是为了毕业证,也不是为了充实自己,就是对这事感兴趣,想打发下时间。 于是速食家易中天们,做出了一碗碗方便面、方便饭,只需你抽出闲暇的半小时,就管饱。 这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 所以方便面与易中天们的走红是同理。 这是有一拨人,跳出来,对我说:方便面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去吃点正餐吧。 对此,我苦笑道:谢谢你的好意,我知道方便面吃多了不好,但我不想自己做正餐,没空、没精力。 指责速食家与食客都显得有点唐突,在一个没有大厨的时代,怪谁? Wiki上的解释: 麦当劳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麦当劳化 (McDonaldization)是指一个 社会 经历著 速食餐厅 之特色的过程。这个词由 社会学家 乔治里兹 (George Ritzer)所发明,他著有《 社会的麦当劳化 》一书。麦当劳化是 理性化 的再概念化说法,是指从 传统 思维转向 理性 思维和 科学管理 的过程。 马克斯韦伯 用 官僚体制 来表示这个社会变迁的方向,而里兹则认为速食餐厅作为一个典范(paradigm)更具当代代表性(Ritzer, 2004:553)。 里兹提出了四个麦当劳化最主要的元素: 效率 (Efficiency):用最理想的方式来完成某项作业 可计算性 (Calculability):客观的项目(如销售量)必须能够被量化,而非主观的项目(如味道) 可断定性 (Predictability): 标准化 和均一化的服务 控制 (Control):标准化和均一化的员工 麦当劳化的过程可以被简述为:速食餐厅的准则正逐渐支配着 美国 社会和世界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层面(Ritzer, 1993:1)。 参考书目 《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作者:里泽 著,容冰 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ISBN 9787508605562 《社会的麦当劳化》作者:George Ritzer,林祐圣、叶欣怡 译,台湾弘智2002年1月初版, ISBN 9570453486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by George Ritzer McDonaldization of America's Police, Courts, and Corrections by Matthew B. Robinson McCitizens by Bryan Turner Resisting McDonaldization ed. Barry Smart 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 by James L. Watson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Fast Food, Credit Cards and Casinos ed. George Ritzer McDonald's Behind the Arches by John F. Love The Sign of the Burger: Mcdonald's and the Culture of Power by Joe L. Kingcheloe CHEW ON THIS by Eric Schlosser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为何没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科学家 ?
热度 2 HigherQM2007 2009-8-25 14:57
南图讲座: 爱因斯坦的少年时代 http://www.jslib.org.cn/njlib_ntyxgsxx/200908/t20090825_90670.htm 主 题:爱因斯坦的少年时代 主讲人:李俊 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教授、博导,南京大学物理系教学名课名师。 内 容:科学精神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本讲结合理科的特色和学习诀窍,告诉您爱因斯坦如何成长为最伟大的科学天才,带给您无限启发。 时 间:2009年9月13日(周日)上午9:3011:30 地 点:中山东路189号南京图书馆新馆(总统府对面)东门负一层 以上是南图网页通告,极其简略。 下面是本人的演讲提纲: 引言: 千年天才爱因斯坦简介 (扼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历史地位和世界影响) 1. 5岁被中国指南针惊呆的千年天才: 围绕爱因斯坦幼年的罗盘惊奇讲解科学童心的培养。 2. 10岁通读20卷本《自然科学大众读本》的千年天才: 讲解少年时代接触好书对人才成长的决定性意义。 3. 10岁通读康德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千年天才: 讲解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打造。 4. 12岁自学世界第一理科读本《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千年天才: 讲解逻辑思维方法和数学能力的打造。 5. 15岁自学《高等数学》的千年天才: 讲解人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打造。(介绍笛卡尔) 总结:爱因斯坦对理科生,也包括面向世界的文科生的启发。揭示理科的特色和学习诀窍,即如何一通百通。 讲座特色: 通俗,幽默。 感谢《东方卫报》记者的摄影作品。 易中天做客南图讲座 俺已经准备了《揭秘爱因斯坦》百余讲,这回俺真的要PK易中天了,没有理由让文科一统天下,理科生人数多于文科生,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主导,科学带给现代人的乐趣绝不在帝王将相之下,科学发展观的推行需要这样的演讲,呵呵。 欢迎大家前来探讨爱因斯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百年以来,为什么我国不但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科学家,反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以后,频频出现反爱因斯坦的民科( 包括在高校及科研部门就职的有高级学术职称者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067 次阅读|19 个评论
荐书:《书生意气》易中天
XUEFENG121 2009-5-16 16:27
前些天偶尔看到易中天先生的《劝君莫谈陈寅恪》,读起来一泻千丈恣意文章,书生意气,发人深省,按图索骏,也就找到他的这本书《书生意气》看看,关于顾准里面有钱锺书先生的评论,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下。 书籍信息如下: 书 名: 书生意气 作 者: 易中天 出版发行: 云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9 定 价: 20.00 元 简 介: 本书所收之文字,大体上都是关于书、读书、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核心则是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含糊不得。因为我们可以不读书,不做学问,不做知识分子,却不能不做人。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简要目录: 读书时间 著述问题 艺文杂评 盘点李泽厚 走进顾准 劝君莫谈陈寅恪 忏悔与做人 后记 在这本书的十七页,读书时间一章里一片《书生意气》是这样写的,聊以摘录如下: 书 生 意 气 易中天 书生意气这词,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实际上意气这玩艺,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正如书卷气很好,书生气就不怎么好。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   问题是,怎么一说到意气,便会想到书生呢?   大约也因为只有书生才会意气用事吧!   政治家是不能意气用事的。生意人也不行。政治家如果意气用事,其结果不是天下大乱,便是自取灭亡。生意人意气用事,则非赔个精光不可。至于在官员身边听喝,在老板手下打工,便更是闹不得意气。在田里种地,在厂里做事,多半也闹不得。算来算去,可以闹点意气的,也就是书生。因为书生一不种田,二不做工,三不经商,四不从政。即便谋生,也无非教书写书,终归是和书本打交道,没其他人那么多实际的考虑。所以,从来就没有商人意气、政客意气,或其他什么什么意气,只有书生意气。   书生也就是读书人。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叫书生。叫做书生的,似乎只有那些年纪轻轻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老一点的,就得叫学者或是导师了。其实学者也好,导师也好,仍是读书人。其所以云者,无非不但知书,而且达理。达什么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如此而已。可见是不是书生,不光看读不读书,也不光看年纪大小,还得看通不通世故。如果年纪一大把,仍然一点世故都不懂,那就还是书生一介。相反,如果少年老成精明练达,那就不大像是书生,而且也多半没什么意气。   可见,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只懂书,不懂事,是很容易犯傻的。因为这样的人常常认死理。一个人,一旦只认死理书上讲的道理,往往就不大认得活理人情世故了。所以,一个读书人,如果在某件事上犯了傻,人们就会说他毕竟是书生。   然而,一个读书人,又是不能没有一点书生意气的。读书人怎么就不能没有书生意气呢?因为读书的目的原本就是养气。养什么气?意气。什么是意气?意气就是真性情。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杜甫。性情相近,也叫意气相投。性情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吗?为什么还要靠读书去养?因为真性情是很容易丧失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之类且不去说他,至少诸多的现实问题你总不能不考虑。生活是很实际的。在现实中求生存的人也不能不实际一点,何况趋利避害原是人的本能?谋生的艰难,名利的计较,时时都在消磨着我们的真性情,或以其利,或以其害,或以其挡不住的诱惑,或以其顶不住的威胁。名缰利锁,霜剑风刀,不堪重负的人一路踟蹰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其真性情又能所剩几何?所以,别看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旦走进社会,往往就会换了一个人。能够保有这份书生意气的,其实并不太多。   看来,真性情实在很难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由是之故,它便只能保存在书本中。实际上,人类之所以要有书,尤其是要有那么多哲学书和文学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安顿,真性情能有一个地方存放,或者能有一个时候重温。因为哪怕你为生活计,不能不把真性情遮掩起来,但,夜深人静时,你总还可以读书。   于是,书,便成了真性情的寄寓之地,而意气也得靠读书来滋养。大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书便每每和剑联系在一起。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高适;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温庭筠。书生和剑客一样,都不能没有意气。剑客重然诺,轻生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侠肝义胆全凭一股气支持着。书生也一样。真正的书生,上马杀贼,下马草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才叫书生意气,这才叫书生本色。   所以,一个人,如果没了真性情,就不配叫做读书人了。   同样,一本书,如果不是用真性情写的,就不是好书,甚至不能叫书,不配叫书,顶多只能叫做伪书。   不是说读书人就高人一等,更不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是的。我要说的只是,世上不能只有读书人,也不能没有读书人。正如一个读书人,不能动不动就意气用事,但也不能一点书生意气都没有。人类是有分工的。分工不同,角色也不同。政治家有政治家的任务,生意人有生意人的作为,知识分子也该有知识分子的本色。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与良心。他的历史使命,就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超功利的态度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该说话时就说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要做到这一点,又岂能没有书生意气?   因此,不要嘲笑书生意气。相反,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还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哪怕他学问并不多,说得并不对。我坚信,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对书生意气持有一份敬重,那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强大的国家,昌盛的民族。
个人分类: 书海拾贝|8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荐书:《书生意气》易中天
XUEFENG121 2009-5-16 11:47
个人分类: 书海拾贝|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著名学者易中天21年著书29部
可真 2009-4-20 04:03
今天浏览网易,偶见《 劝易中天先生不要讲诸子百家 》一文,遂好奇地点击进去想看个究竟,却发现进不去,就到网上搜索,乃见《劝易中天先生不要讲诸子百家 ( 转 )  》( http://fengchun.yang.blog.163.com/blog/static/35700578200931961148670/ ),终于看到了那篇文章。不客气的说的,其文写得不咋的。但它使我感到有些纳闷的是,易中天先生能品《三国》,他也能讲先秦诸子百家吗?易先生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因为以前未尝关注他的学术背景,就再到百度上搜索其资料,看到其资料上是这样介绍的: 易中天, 1947 年生, 湖南省 长沙市人, 1965 ~ 1975 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五。团工作生活 ,1975~1978 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 1981 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 ,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名誉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江汉大学 名誉教授,长期从事 文学 、 艺术 、 美学 、 心理学 、 人类学 、 历史学 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 艺术人类学 》等著作。 其以文学硕士而主攻美学,兼治文学、艺术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我以此相信,易先生到中央台讲诸子百家,肯定不是最佳人选,因为凭我的体会,如果不是主攻先秦思想史者,是难以担当此任的。当然,倒也不是象有人评论的那样 易中天根本就不配讲诸子百家 ,而是比易先生更适合讲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者,在国内学术界应该是很多的。 及至我浏览到易先生著作表时,我更认为,易先生虽非根本不配讲诸子百家,却绝对不是一个在中央台主讲诸子百家的适合人选,因为从资料上看,易先生从 1988 - 2009 这 21 年间共出版 29 部著作,除去与他人合作的,也超过了 20 部,就是说,这 21 年中,他易先生平均每年至少出版一部著作。以这种速度出书的人,能对诸子有多深入的研究呢?对此,我深表怀疑。 我自己也是搞国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对研究国学有些亲身体会,对写学术论文与学术著作更有较多体会。我写《顾炎武年谱》( 46 万字)从 1989 收集资料到 1998 出版,前后共 10 年( 9 年整,实际写作时间 6 - 7 年)在对顾炎武生平及学术活动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从撰写到出版《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 18.6 万字,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9 ),费时 3 年,在此基础上从 2002 年承接国家项目并动手撰写到出版《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 40 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 ),费时 4 年。当然,在写后一部书时我兼行政工作,但至少每晚及每个假日基本是用于研究和写作的,即使不兼行政工作,也得要花 2 - 3 年才有可能成书。 自然,我自知天资是绝不能跟易先生相比的,不过我自认至少还算是一个中等智商的人吧,而且平时也不算是一个不努力的人,但我还是无法想象每年出版一部著作。看来中人的确无法理解上人。作为一个学术中人,我太佩服易先生这样的学术上人了不服也不行啊,因为事实明摆着:人家每年出一部学术著作,至今整整出了共 29 部!而我却只有 4 部,连其零头都不及!小学者与学术大师真是不可比啊! 我虽然是一个小学者,但毕竟是搞哲学的,多少还是有些哲学头脑,对学术也有所思考,虽然自己学术做得不咋的,然而,不能演戏者并不意味着他(她)连看戏、评戏的资格和本领都没有了。作为一个学术之戏的观众,我不认为真正的学术是象易先生这样搞出来的,因为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虽然不必象顾炎武所说的那样要写出前世所未尝有,后世所不可无的作品来,但至少也得有自己的一套新思想才行,但是一个人一生中能有多少套新思想呢?何况新思想也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要有大量资料作为基础的。从研读古典的角度来看,每年能把一本书钻研透了就算很不错了。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的管见而已,未必正确。但想到自己连读书都不如易先生著书快,就多少感到自己距离易中天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师也太遥远了。尽管如此,我是绝不会教自己的学生向易先生学习的。 易中天著作目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98.htm ) ( 1988 - 2009 ) 21 年, 29 部著作。 首次出版时间 书名 出版社名称 1988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艺术教育学》(与人合作,主要撰稿统稿人) 重庆出版社 1992 《艺术人类学 上海文艺学术文库》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 《新译国语读本》 三民书局 1995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 中国文化现象解密》 海南出版社 1996 《闲话中国人》 华龄出版社 1998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黄与蓝的交响 中西美学比较论(邓晓芒合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你好,伟哥》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1 《人的确证 人类学艺术原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书生意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穿透灵魂之旅系列》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西北风东南雨 方言与文化》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 《艺术的特征》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品人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读城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破门而入 美学的问题与历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艰难的一跃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大话方言》 香港三联 2005 《帝国的惆怅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文汇出版社 2006 《品三国 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 东方出版社 2007 《品三国 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成都方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帝国的终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易中天读史(全四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从星空到心灵 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高高的树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587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七十三 易中天等落选杰出社会科学家
siccashq 2009-3-28 14:15
有个新闻:《于丹易中天落选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具体新闻内容见后。我觉得写这篇新闻的记者潜意识里觉得像于丹易中天这样善于向公众传播文化的人应该是很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不过传播归传播,科普归科普,我的见解是于和易等人只是起到传声筒的角色,并没有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得到更具有学术性的成果。这个和科学家写博客和科普一样,博客写得好不一定就是学术搞得好,这完全是两码事;科普写的点击率高的,不一定就说明对科学现象有更深的认识,这也是两回事。 问题就在于圈内的事情圈外总喜欢讨论一番,实际上这方面记者最喜欢瞎掺乎,掺和的结果就是让当事人为难下不了台。更可气的是科学圈里有些人也喜欢拿圈外人的起哄来说事,比如说什么评上了美国院士没有评上中国院士之类的,都是记者挖出来的新闻。最近还有小道消息说某百家讲坛著名说书人将被某大学荐为长江学者,估计会有更多的人不满。推荐就推荐呗,你等着看评选结果出来再说好了。 学术圈的事情还是回归学术内部评价的好,千万不要拿着新闻点击数做评审材料。写博客的搞科普的也不用总觉得自己是科研中的黄花鱼,总叫嚷着科研经费不够,因为这根本不是搞学术,所以也不用觉得写博客出了名就可以评院士什么的。当然,科学家更不用认为科普是个旁门左道,你走你的道,他走他的道,因为大家都是在 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 图片来源: http://photo.blog.sina.com.cn/blogpic/475a894a0100ci5e/475a894at65cdd35df3e0 --------------- 近日,《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揭晓,公布了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入选名单。 《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完成,是我国首个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展开的调查研究报告。在该名单中,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5名学者入选。统计结果显示,按学者工作单位计算,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学者人数最多,有157人,位居全国首位;按毕业院校计算,北京大学校友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人数最多,有78人,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这次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评选主要考虑六项刚性评价标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时尽量确保最终的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具有较高认同度和广泛代表性。 人气超旺的易中天、于丹等人,虽然具有极高社会影响力,但因学术业绩没有达到本次遴选的指标,而双双落马,没能入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我们强调的是学术成就,而不是社会知名度,没入选,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优秀。主办方说。 --------------- 重建家园 海子 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成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 生成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籍心灵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4914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易中天讲座中的十句人生感悟
麦立强 2008-12-23 12:18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长了别人就能看出来。 5、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6、昔日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碰千杯知己少。 7、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8、若是走错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9、天下有钱有权人总成眷属。 10、成功需要朋友,更大的成功需要敌人。 http://mgrslf.blog.hexun.com/27257768_d.html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3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中天教授:茶是从哪个国家传入中国的?(图)
sxzx 2008-10-14 16:21
易中天教授:茶是从哪个国家传入中国的?(图) 作者:三峡在线 今 天,三峡在线看到很多网站同时曝出消息:易中天央视谈茶说茶叶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于是又遭网友炮轰。整个事件大致如下: 2008年4月4日晚,央视《艺术人生》的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在全国播出。易中天在节目中说,茶叶从外国传入,中国从汉代才开始喝茶,而外国人一般在茶里放糖,传到中国后国人不喜欢放糖,朱军则在一旁点头附和。就在节目播出之后,各地观众纷纷在网上留言,很多网友对易中天教授如此发言深感疑惑。茶叶真的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吗? 说句实话,易中天与于丹是三峡在线一直都很尊敬的从百家讲坛走到我们面前的两位教授,也是最近深受大众青睐和媒体关注的两位知名教授。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在讲坛上的那种侃侃而谈,在访谈与对话节目中的那种机智幽默,易中天留给三峡在线的是一种学术超人睿智与达观,而且很深刻。 易中天教授说:茶叶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 今天,因为在央视谈茶说茶叶是从外国传入中国而遭遇网友炮轰对易老来说也不是第一次经历了。三峡在线注意到2007年易中天教授连续遭遇炮轰,如梁晓声说他的火是阅读的悲哀,还是一个自称黄守愚的自由撰稿人说易中天先生涉嫌剽窃等等。可以说在此之前一直到今天,三峡在线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乙醚(网络中把易中天的粉丝叫易粉或乙醚)。但今天面对易老如此言论,三峡在线也不禁想问易中天教授:如果真的像您说的那样,那么茶叶到底是从哪个国家传入中国的? 以三峡在线的了解,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证明,茶叶应该是原产于中国的呀。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相关的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而且,在相关茶文化的研究资料中表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据考证:三国以前是茶文化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宋代茶是文化的兴盛,明、清茶是文化的普及,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 就在这次争议出现之后,三峡在线还看到网络中报道有记者采访了重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陈朝正,他当即表示易中天是在打胡乱说,权威著作《中国茶经》开篇就说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将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茶书。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再次遭遇炮轰,易老一定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那么究竟易老是基于一种什么研究之后得出的如此结论呢?看来,面对如此争议,易老必将再一次卷入了风口浪尖之中,毕竟,在央视谈茶,面对亿万观众,话语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今天面对如此炮轰,三峡在线觉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三峡在线也相信,以易老的性格,过不了多久,一定会给公众一个回答的,究竟是一个口误?还是一个有理有据的考证后的结论?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2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