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行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古代有关药物的第一个“对照实验”
热度 1 rongqiaohe 2020-3-30 18:13
苏颂:“相传欲试人参,使二人同行,一含人参,一空口,各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口大喘,含者其息自如。” 虽然古人设计的“对照试验”不完美,但毕竟是历史上的第一例。 参考文献 苏颂(1020年-1101年)“论人参曰”, 《嘉裕图经本草》宋代
个人分类: 浅谈|23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反文”及“折文”
热度 2 fdc1947 2019-4-11 08:47
“文”、“反文”及“折文” 我们所写的汉字中,有许多反文旁的字。例如我们常常所说的 “教育 改革 ”,教和改 便都是反文旁的字。反文旁,有不少人以为就是一个 “文”字,其实完全错了。很多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小学的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弄清楚一些偏旁的含义,有时候就会“出洋相”。我记得一位名牌大学的文科教授在一个著名的电视文化讲座节目中曾经这样说:“我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教者,孝之文也!”这位先生强调“孝”道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很认真”地把教字拆成“孝之文”就错了,左右两边都错了,这里且说右面,那不是文而是“反文”。 反文与文不一样吗?意思完全不一样。 文是花纹,引申出文字、文章(文章本来就是花纹的意思),再引申出文化,有文化的人称文人、文绉绉的。把文作为偏旁或者说是 “组字模块”的字,不是很多,如斌,如今多被人做人名;斐,有不同色彩花纹的;斑,有杂色花纹或斑点的。 而反文旁原来的写法是 攴 ( pu1,音扑 ), 攴 是一个象形字,它的下方是又,像 一只手,手里拿着一根棍棒一类的东西,所以 攴 是用棍子打,古人的解释是 “小击”,也就是并不狠命地去打。 所以,有反文旁的字,其本义都与用棍子去击打有关。如攻、败、救之类的,当然一看就知道与击打有关,不需多说。其他反文旁的字,也都如此。我们且看几个略微需要说几句的,从笔画少的开始列举: 收,就是捕、取。收捕、收监就是抓起来。引申为攻取,占有。秋收,就是秋天把成熟的粮食取回家里,可以想象古代干这件事时也常常发生纠纷。 攷,就是打。这个字,后来常常被写成考。又后来,考打写成了拷打。攷察一个物体,先用小木棍敲一敲,后来也写成考察。如今的《参考消息》的刊头仍然写成参攷消息。 改,变更、更改。李阳冰(李白的族叔、文字学家)说: “ 己 有 过 ,攴之 即 改 ”(过、过错)。李阳冰的话与民谚“不打不成才”、“棍棒出孝子”差不多异曲同工。 政,纠正、统治。用棍棒使民走上正规,这是古代就有的事情。 效、像,效法。强迫效法的办法当然是棍棒。 教,老师拿着教鞭让学生效法老师,或者说,老师拿着教鞭让学生学习计算。这个字的左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孝,而是 “上爻下子”,爻就是计算(广义的计算,例如卜筮)。 可见,古代做这些事情,都与棍棒有关。 当由篆字变为隶书需要快速书写的时候, 攴 就写成了 攵 。样子就与文差不多了, 但是, 攵 与文的意思又绝然不同, 弄棍使棒的,与文绉绉的正好相反,称反文最为合适了,所以这个偏旁被称为反文旁 。现在有人说, 攵 的样子像反过来的文,其实不对。古人实用文书如写信、写 契约等等, 都是手写的, “文”写得稍微快一点,就与“ 攵 ”一样了,决不会把文的一点写成一捺放到最 右方去的 。下面的图上全是文的正楷字,由图可见,从外形来说,文与反文只有相同的,没有相反的。所以,说反文是左右反过来的文,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在传统的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中,反文旁 的字,要到 “ 攴 部 ”去寻找,决不是到“文部”。 与 攵 相似的 “文字模块”,除了文除外,还有两个(实际形状 很难分辨,请仔细看 ), 那就是夂和夊。现在有人把这两个都称为 “折文旁” 。 先说主要的不同, 反文 “ 攵 ”与文都是四画,而夂和夊却都是三画。 反文 攵 的一横与 一撇是分开来写的两笔,而 夂与夊两个字的横折则都是 连续的 一笔,所以称为 “折文旁”。两个折文旁夂与夊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捺的是否出头,不过在 实际上很难分,它们组成字之后,从字形上往往写得一样 ,如今的经典辞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就把这两个部首合并了 。 夂( zhi3 ,音指,或 zhong1,音终 ),本义是 从后面送,也有人认为这是 “终”字的古体,终也就是最后 。一年四季, 冬天为终。 含有夂的字,有冬、终、夆(本义抵触、相逢;以夆为偏旁的字不少)、 夅 (本义降 服,降 、隆、 赣等字本来都以 夅 为组分) 、各 ,处 等不少字。 夊( sui1,音虽 ),古人认为 这个字像有人 “拖后腿”, “夊夊”就是走得很慢的样子。含夊的字,有复(往回走,回来)、夌(超越,以此为偏旁的字不少),夋(走得慢,也有很多以它为偏旁的字)、夏(像绅士模样走路的人,古“中国”人即华夏族人,见《 说 “夏” 》 2015-6-2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00639.html  )等。还有两个字也是现在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是愛,另一个是憂。它们的下面都有这个 “拖后腿”的“夊”。有人为把它们简化成了爱和忧而很有些牢骚。其实,愛和憂这两个字的本义都是走路的样子,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爱( love )和忧愁( worry )无关。愛和憂表示爱( love )和忧( worry )都是古人的假借字,实际上就是写一个同音的别字(详见《 从爱字和忧字说起 》 2012-8-1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01654.html )   。 虽然在 字里不容易看出来组分是反文 攵 与折文夂或夊的差别,有一个区别其实是明显的,那就是它们的位置: 反文 攵 都出现在字的右边; 作为与 “后面”有关的 夂,一般都在字的 上方; 与 “慢慢走”有关的 夊,则往往出现在字的下边 。 我发现,这倒是文字史上一件有点意思的事情。
个人分类: 汉语言|38801 次阅读|4 个评论
长白山之旅与东北经济片思
热度 5 lining123 2017-10-13 20:21
寒来暑往,柳色秋风,转眼间又到了一年芳菲将近的时刻。 布莱伯利在《世界的最后一晚》中说: “如果要真说有什么舍不得的,恐怕只有四季的轮回……” 在北国,不仅有红叶谷,在劲秋时节,洒下一片绚烂,染红了整片山林。还有长白山上,仍然是白雪皑皑,宛如仙境。就这样,为了找寻北国奇山圣水下的金秋之美,我们开展了一场长白山之旅。 土地篇 ——金秋北国之美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走了几个小时的 “羊肠小道”,待 ‌车辆终于上了高速 后 ,司机加 快 了速度。高速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苞米地,偶尔有两三个身影在苞米地里忙碌着 , 真是一片农业的 大好景象! 曾记得小时候有一则电视广告,广告词是这样的: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 与在南方 不同 , 一路上,我们鲜有看到村落、 民居,只有一望无际的苞米地 加夹着 一望无际色彩斑斓的 红枫、 针叶林 ,不断向远方铺展开去,金秋的北国之美恐怕在这沿途之旅中便占尽了一半有余。 大片大片的 针阔混交林、红枫以及白桦林, 红的黄的绿的, 参差 点缀期间,构成一副五彩斑斓的景象。这种 景象 我从来没见过,大概是那些针叶林有早开,有晚开, 早开的就红了,晚开的才刚刚变了点颜色。 就像人一样,花期有早 、有晚 。 山湖篇 ——山水为伴景色佳 第一天,一路奔波,除了沿途的美景,多少还是有些疲惫,好在终于到了此行的第一站 —— 靖宇县 (登长白山在这里中转休息、吃饭)。我们 在靖宇县做轮渡 游 白山 湖,仔细看了下景区介绍,原来全名叫 白山湖仁义风景区 ,说是有 仁义峰 、仁义 石壁 、 群仙观水 、 石猴观海 等景观 。 我没工夫辨别哪个是群仙,哪个是石猴,但这风景生在北国倒是稀罕。听说是松花江的上游,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在吉林市怀抱中的松花江可是吉林的母亲河呀!不知是 石灰岩 还是 玄武岩 堆积成像刀片一样的山崖、水壁, 陡峭的 岩壁, 怪石嶙峋, 山峦叠嶂 ,像极了桂林山水 ,难怪被人们称之为 “北方漓江”。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岩壁 上长着类似青苔的植物 ,有人说是叫柞树,这会儿柞树 变成深色了 , 又把 裸露 的岩石遮盖了。 岩壁映衬在碧水蓝天下,似一幅浓墨重彩山水画。再就是针阔混交林、红枫以及白桦林那五彩斑斓的叶子,印证着北国之美。 同船的乘客,讲述着他们与这 湖山以及这崖 的往事。 听 他们说, 原先 顶上有雕 还是鹰一类的鸟 , 总之很大, 张开翅膀 得有一米长 。 他们无非就是概叹年轻的时候这里自然环境有多好,可回不去的终究是回不去,要想得到终究会有失去。水深又听到说有十几米,害的我一直在想 这里有没有水怪 ? 白山湖绕山而行,游轮行到一边,经过山后的拐角一处,只见前方 一张大网,渔民动作一致 地在 两头 十分 用力的收 绳,而 大网 在 慢慢的靠岸。 等我们返回的时候,渔民门的网拉的差不多了, 正 穿好 下水的 衣服,准备 捕捞 。湖面看似 平静 , 网中 估计 有 不 少 鱼。 因为俗话常说: 平静 的表面 总是 暗流涌动。 有时候, 好 想 做一个 渔 人, 闲暇时节携一叶扁舟游于湖上,捕鱼时令甩一张大网 尽情打捞。 森林篇 ——奇幻森林里的丛林法则 台湾作家蒋勋 在《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 。当我们乘坐大巴在静谧的森林里驶上半个小时光景时,才大概感觉到了,大自然所赋予的这份静谧,才能真正带给人心灵的美好。 车窗向外望去,不时有一些提醒标识:此处可能有马鹿经过。哦,原来是在提醒司机,一定要看好前方有没有动物经过。这里还有马鹿,真是太原始了,这才是动物家园,真正的原始森林呀! 公路两旁有着密密麻麻的森林,阳光斜射着照进森林,那感觉仿佛回到了我们原始祖先茹毛饮血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茂密的森林,这里的氧 离子 含量是 城市 的 500倍 。 一路走过,惊讶于很多的大树倒在森林里,它们并不是老死的,大多是风吹倒的,有的甚至死的 “匪夷所思”。 倒下的树 横 在原始森林里,有的长 满 青苔 ,有的已经破碎腐烂,还有的被 厚厚一层 的 松 叶覆盖了,所谓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记得在游览结束, 车辆下山后, 可是因为中间我们都没办法接触到森林, 但我更想亲近山林。 因此,我又折返了一段路程,朝着 原始森林 里 走了 去。 厚厚的一层 黑腐殖 , 金秋的各色落叶,而且,唯独红叶子和黄叶子最多,仿佛铺了一层彩色地毯,再一次堆满了山林。脚 踩上去发出吱吱声 ,我向里面又走了一小段,终究是被许多树枝和小灌木挡住了,因此只好返回 。 我一直在想,丛林法则不止在那些 “茹毛饮血”(这个词本来是形容原始人的)的动物身上,也在那些看似屹立不动,静默生长,相安无事的森林之树中,它们的竞争或许更加激烈:每一棵树不仅深扎下根牢固身躯,获取大地滋养;粗大的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也挺直了腰杆向上生长,以期获得更多的雨露和阳光。 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 据说,在《圣经》中的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二十九节,有一句: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俗称“马太效应”) 这是人类社会,自然界也一样。 小树愤怒地盯着大树: “你已经足够强大,为什么还要限制我的生长?”大树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说:“对于我来说,你的生长永远是个威胁。” 这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征。 人类社会呢?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一个人越勤奋,越懂得感恩,就拥有越多,相反一个人若是很懒惰,那么他拥有的东西也将会越来越少。 但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我想老子所说的,更多的是从一种自然平衡的角度。自然规律会把万物进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所以,太高的树,就会倒下。倒下却也都是大树,这或许就是一种平衡。 而且,老子也说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最后回过头来,以死滋养生,生而成万物,又是一片繁盛。 没有什么能够充盈一世,当达到鼎盛的时候,倒下是必然的。 长白山 ——文化福地,生态天堂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无形中或者暗意识、刻奇化的被教育和社会塑造为一个充满理想的人,快乐仅仅来自于追逐和成就。对周遭的自然生态,我们的反应在慢慢变慢,甚至无所动容,极近冷淡,任凭这一切将来可能消失殆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吉林人是幸运的,因为它有长白山。据《山海经 ·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长白山最早称呼为“不咸”。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在《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中华文明是以中原文化(主要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为核心,而东南西北四方是“海域”、“山域”、“雪域”、“草域”,有“四方皆荒”之说。所以是“大荒北经”。而且,新中国成立后,开垦东北叫“北大荒”。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谈长白山的时候说:如果想把中华文明成熟度时间再往前提,唯一希望是在红山文化。那里已经有符合 文化成熟标准(一是拥有文字,二是有金属冶炼,三是有集中居住。)的三个条件, 如果得到国际学术界肯定的话,就完全可以把中华文化的成熟期提前。而红山文化就发生在吉林。 他谈的几乎就是整个东北,在他的潜意识里,把长白山当成了整个东北的文化地标,甚至还认为就是中国文化的地标之一。 他还认为渤海国(黑龙江和吉林交界处,大部分在吉林)是和长安竞相呼应的, “是整个亚洲当时最辉煌的两座城市”。他的这番话,说明了长白山文化对东北乃至整个中国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就我国而言,整个东北,均在魏巍长白舆地之内。长白山作为文化福地已然没有争议。顺便说一下,对于东北的文化,有“东北文化”、“关东文化”、“长白山文化”、“黑土地文化”、“辽河文化”、“满洲文化”等概括。“东北文化”、“关东文化”太过地域化,没什么实际内涵。“辽河文化”只是一支,不能以偏概全,和“长白山文化”比起来,更是“流”与“源”的关系。“满洲文化”,过于狭窄,而且历史上日本侵略者曾经建立起“伪满洲国”,用“满洲文化”来概括不妥。而“长白山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同时有比较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在其中。比如,清王朝认为长白山为其发祥之地、龙兴之地等。 余秋雨还为长白山即兴赋诗:中国起步时,你是历史走廊;中国辉煌时,你是半个大唐;中国蒙难时,你是冰雪战场。完成了这一切,才猛然发现,你还是全世界最稀缺的生态天堂 。 再说一下我们的旅程。一路上都有各种关于长白山的简介,而出发前,我只知道,长白山位于中国吉林省东南部,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素有 “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 在长白山,不允许任何外部车辆进入核心景区,因此,几乎没有步行的时候,都是在坐车。巴士穿越了大片原始森林,开到了长白山脚下,此刻,我才发现,原来为了保护长白山的环境,景区大门几乎与长白山相聚 30分钟的大巴路程。半个小时的巴士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去天池,也就是长白山天峰的乘车点。 第一个景点也通常是天池,因为它相距最远,整个游览都是从远到近,最后直接乘车离开。去天池也需要坐车,不过长白山上是盘山公路,需要购买 80元的车票搭乘奔驰面包车上山,车子一共十个座位,坐满了就发车。车一路在陡峭的山崖边上驶着(据说是每十五天要更换一副刹车片),运送游客登顶的队形成了另一道风景。车辆盘着往“云端”驶去,在拐角处总是让不少人尖叫:有些拐角的坡很陡,有些则很险峻。我们越来越接近“云端”,从车窗往下看,山下环绕着茂密的森林,斑斓的云彩仿佛触手可及。 半山腰上长着高山草甸,还有像是有些蜕皮的树。我问同行的人,这些树是活的吗?怎么看起来 “形容枯槁”?像死了一样!“都是活的,就长这样。”同行的有人说。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安逸对文明是有害的,环境越困难,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力量就越强。” 大概就是这样的,生存条件艰苦,只不过多长几层皮。 下车后,再往上爬大概一二百米,我们就看到了天池。曾听人说,长白山的天池,总是若隐若现,让人想入非非,天池常年被云雾笼罩,很多人前去都只为一睹天池的真面目。 这一天,游客都很兴奋,不仅晴空万里,云彩迷人,而且,在山下预想的天池主峰会有降雨的情况也没有发生,连雾也没有,待我们爬上去,只有一座神秘、隽秀的湖泊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份静谧,这份神秘,这份隽永,这清澈,这伟岸,这雄奇。蓝天与天池交辉相应,那蓝如宝石的天池,多少个形容词也无法形容它的美,多少次赞扬它也担当的起。 游客们大呼: 250天一遇(也有说365天有300天看不到天池),大好天气,清晰可见天池全貌,将来一定能飞黄腾达。不过我后来了解到有这么一句长白山俗话:看得见天池的发财,看不见天池的升官。看来两方面都照顾了,只要来了肯定都不差,这思维要是能扩展开到更多经济领域就好了。 总之,如果真有这样,我也该庆幸了。 经济篇 ——东北经济片思 我们一行人早上 5点50分在卫星广场集合上车,到了6点,我们的车准时出发了 。一开始,我就知道这趟去程会很辛苦,因为旅行社也好,什么团也罢,去的时候,时间都长 。 出发的时候, 一路行驶 还没出长春, 快到高速路口,居然在修路。一路的车堵在路口,可是一路上没有一个标牌 、 提示。我们的车返回后,还有很多大型客车往高速路口去。并不 宽 的路,客车怎么转 身 。我们车的 司机 是个热心肠 , 看着疾驰向被堵的路口 驶去 ,不停的 按喇叭,向车外示意 。 旅途中,前面有交通事故,前面修路,前面车 辆 碰撞 , 前面 ……各种事情 不仅是 让人烦心 ,更让我感觉到了这是一种十分荒唐的现象,怎么会有路前方在修路,而没有在来程方向进行提示的? 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宝贵吗?如果经济的微小的方面不能做到人性化和精细化,又怎么可能推动经济发展。东北经济衰败的很大原因还在于对经济发展中的人性化因素和服务理念不够重视,这些看似微小的方面,体现了东北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路上经过一地,叫 ‌靖宇, 号称 “ 中国第一矿泉城 ” 。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长白山是世界三大优质水源之一,世界三大黄金水源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俄罗斯的高加索山、中国的长白山,而阿尔卑斯山由于过度开发已经有所衰落,而俄罗斯的高加索山,周边的经济情况不好,安全情况也不好,开发还有距离,开发能力有限。真正有潜力和保护最好的还是长白山。长白山水源是经层层火山玄武岩自然过滤的 100%极致火山矿泉水,长白山的山文化、水文化等都有很好的挖掘空间, 长白山文化是渔猎、游牧、农耕相结合的产物。比如开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康养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新建特色小镇以及与此相结合的渔猎、牧养、农耕产业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内核是精神,长白山文化最重要的是挖掘其精神要素。 ‌曾经有个经济学家主张在东北发展大城市,而其 它 土地都做 耕地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 我被这种说法所折服 。东北太冷了,到了冬天农村很多 劳力 都闲着 , 叫猫冬。偏远, 寒 冷, 难以 带动经济发展。 发展 大城市可以减少分散的城镇建设消耗,更有利于大城市 集约化 建设。 而 大城市要发展,比如 长春 ,没有大量人口很难发展起来。大量商场,高楼 建筑 ,城市地铁迅速发展与人口都是互为要素的。 ‌ 就说在吉林长春,经常会在各个人流聚集区看到年轻力壮的男人们在等着上工。在南方,早上如果 8点起来,农村里的几乎所有能干活的都已经出去了,60岁以下的男人女人大多进入了附近的工厂,60岁以上的也都上庄稼地去了。 要知道现在在中国,大学生找工作不好找,但是农民工要找出力的活真不少啊!既然工作需要等,要这么多人口留在东北干什么? 余秋雨曾感慨说: “吉林人正在展示拥抱全世界、欢迎全世界的胸怀。” 希望这是深入到骨髓的吉林人的拥抱和胸怀,那么,无论吉林也好,东北也罢,未来都将无限可期。
个人分类: 行走 调研 实践 考察|553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在诺奖的道路上不断陪跑
jlpemail 2014-10-17 07:24
村上春树:跑步可以让写作时神经冷静 2014年10月15日10:5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我有话说 村上春树。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新鲜出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再度与之擦肩而过。对于“陪跑”这个词,村上春树在诺贝尔文学奖参评的过程中体味甚深。有意思的是,村上春树在生活中是一位跑步爱好者,他的职业作家生涯是与其长跑爱好同时开始的,“跑步进入我的日常生活,是在很早以前,准确说来是1982年的秋天。那时我33岁。”村上在他那本“只写自己”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如此自白道,彼时他刚成为一名职业小说家,由于在这之前,村上过着不规律、不健康、大量抽烟的生活,体力下降,体重增加,“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   事实上,在文坛,“陪跑专业户”并不仅仅是村上春树一个人,“文艺青年”与跑步结缘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跑步:遇见自己   “对一个小说作者来说,最重要的资质是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但要想让这些能力一直处于一定高度,你绝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保持体力。”村上春树说,“没有坚实的体力做基础,你不可能完成任何错综复杂或者要求很高的事情。这是我的信念。如果我没有坚持跑步,那么我想,我的作品可能就会与现在的截然不同。”   随着年纪逐渐增长,这位“陪跑”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仍然坚持每周6天,每天10公里的跑步锻炼,为什么要如此坚持?“我从跑步中获得的最让我受益的一点感受是,它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满怀尊重。而对自己身体的尊重,使得你也可以尊重其他人。”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亚瑟·沃德曾在《读者文摘》等杂志上发表过数百篇心灵鸡汤类的作品,他也是一位跑步爱好者,“我跑,来源于我对跑步的激情,而不仅仅因为跑步是一项运动。”沃德曾写道,“每次当我走出家门,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来,我将去往何处,那一刻我会将身心凝聚在一处:一个能给我独处和内心平安的地方。跑步对我而言,远远超出了体育锻炼的层次,它带给我的回报是一个又一个精神上的胜利。”   而中国著名当代作家刘震云也认可跑步能给自己带来灵感,“跑步有个最大的好处:人在运动的时候脑子特别活跃。”刘震云说自己从十几岁就开始跑步,而且生活作息非常规律,“我每天起得很早,6时30分就起床了,每天要跑步一个多小时。跑步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坚持,第二个阶段是你身体需要跑步,跑步会让你的身体感到非常愉快,第三个阶段是你的精神很愉快,第四个阶段是不跑步浑身不自在。我目前是第四个阶段。”刘震云说,跑步的好处在他看来也有四点:一是吸氧,不是指鼻子而是指血管;二是能想事;三是自己能做主,想什么时候跑就什么时候跑,想跑哪儿就跑哪儿;四是跟打高尔夫不同,跑步不用花钱。   “80后”日本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则喜欢“孤独地”跑步,“我总是选择夕阳西下,在北大未名湖畔跑步。周围一堆恋人,我一个人跑步,有点孤独,但我需要这份孤独去(保持)清醒。”   此外,中国台湾女作家陈幸蕙也在2008年参加过太鲁阁马拉松,以5小时05分钟完成个人首个全程马拉松,2010年台南古都马拉松,她以4小时41分钟完赛。“你可以海阔天空和自己、和世界对话,那其实是很好地沉淀自己、拥抱自己的时刻。在我的认知里,跑步是一种爱自己的行为。”陈幸蕙说道。    跑步:促你前行   彼得·萨加尔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主持人、作家,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惨案发生时他正在现场,当时他正陪着盲人选手威廉·格里尔参赛,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协会筹集善款,萨加尔和格里尔跑过终点线后又继续往前走了大约100米,拿到了完赛奖牌和补充能量的食物,结果就听到了爆炸声。尽管如此,惨案并没有影响萨加尔以及其他跑步爱好者对波士顿的热爱,甚至把这项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事,变得更具非凡意义。   “身体不仅仅有意愿,它还渴望行动。身体里充满了所有意志所欠缺的东西:力量、能量、耐力、活力。我们的躯壳渴望更多的挑战,寻求更多的突破。我们缺少的是身体里的能量。燃料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引燃。我们需要一点点星星之火来点燃,那种让我们真正能付诸行动的什么东西。”写下这段话的人名叫乔治·希恩,他当年正是凭借一本《跑者圣经》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家行列,这位新泽西的心脏病专家和作家,写作了大量以跑步为主题的文章,推动了美国的第一次跑步流行热潮。   为什么这么多文学工匠喜欢跑步?法国畅销天王若埃尔·迪克在自己曾经荣获法兰西学院最佳小说奖的《真相》里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或许能够提供上述问题的答案:“写作有时候就像跑步……如果您有这样的精神力量,能够完成长跑,不管是刮风也好下雨也好,不管是多寒冷的天气,如果您能够一直坚持到底,用上您全部的力量,用上您全部的心思,直达您的目标,那样的话,您就可以开始写作了。永远也不要让疲倦或者恐惧占据您的心里。恰恰相反,您要利用这些压力来促使您一路前行。”    跑步:邂逅灵感   “刚成为作家的那几年,我吸烟很凶,差不多一天要吸60支,借此来集中精力写作。吸烟让我的牙齿和手指甲都变黄了。33岁时我决定戒烟,结果腰胯周围冒出不少赘肉。于是我开始跑步,在我看来,跑步是最可行的减肥方式。”   于是,村上关掉了自己经营的酒吧,改变生活方式,跑步之外还戒了烟,“一开始,跑上20分钟我就会喘不上气,心脏咚咚地猛跳不停,两腿也开始发抖,但我把跑步当成像刷牙一样必做的事情,每天都坚持,结果过了不到一年时间,我就跑了个人的第一次马拉松,不过是非正式的。”村上回忆道,他把个人首次马拉松的路线定在从雅典到马拉松——史上第一次马拉松跑的路线。“我是沿反方向跑的,我不想在交通高峰时段抵达雅典市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跑过35公里以上的距离。”   第一次马拉松对于村上来说如同一次修行。“那是在七月里,热得要命,连清晨也酷热难耐。半个小时后,我脱去了上衣,再后来,我一边数着路边的死猫死狗尸体,一边梦想着能喝上一瓶冰镇啤酒。太阳让我狂暴至极,它的怒焰灼烤着我,我的皮肤上开始生出细小的水泡。最终我跑了3小时51分钟,这个成绩还算过得去。抵达终点时,我在一家加油站里对着水龙头把自己冲了个遍,也喝到了梦想的啤酒。加油站的服务员听说我从雅典一路跑过来,特地送了我一束鲜花。”   2009年,《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中文译本在华出版。村上从跑步健身者,进一步变为跑步爱好者,他在北海道跑过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56岁时,他参加了纽约马拉松赛,将近60岁时,他在神奈川参加了铁人三项赛。2004年接受《跑者世界》杂志专访时,村上总结自己已跑了6次波士顿马拉松和3次纽约马拉松。   每天坚持早上5时左右起床,先伏案写作四五个小时,然后换上装备出门跑步,上午跑16公里,晚上跑12公里,中午游泳1500米,长期的坚持让村上拥有了过人的体力,在这看似异常艰苦的坚持中,村上也在与自己“对话”,并寻找创作的灵感。“我在东京每天早上跑步的时候,总跟一个妙龄女郎迎面相遇,多少年了,都是这样子,后来逐渐就熟悉起来了……每天清晨能与她见面其实是我私下里的一个小小的喜悦,如果没有了这个喜悦,我恐怕很难这么跑下来!”——1981年~1983年间,村上为一本杂志写了18篇连载小说,后集结成册,在华以《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为书名出版,这些邂逅,灵感似乎都与村上跑步经历中的“奇遇”有着微妙的联系。   “我跑步的时候尽量什么都不去想。实际上,我经常跑到脑子一片空白。不过,当这样跑的时候,有些东西会很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就可能成为一些写作中的想法。但总体来说,我试着通过不想任何东西,让脑子休息和放松。我跑步的时候可以让写作时灼热的神经冷静下来。”村上说。(记者 许蓓) 博住按: 春树的经历,对我有启发. 不断 陪跑\陪练\陪考\陪答辩, 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提醒自己 ,不断发现自己的不完善之处. 当我们分享创造力他人得到认可的喜悦时,也要记得,许多埋头创新的人,正在 长跑呢. 早年的外业经历,让我更喜欢徒步行走.因为,那曾经是我多年的从业要求. 我曾经沿着莲花 路行走7公里,大约花费100分钟.这不是顺畅的赶走,需要路过年北京西站,暂时的驻足或者 减速也是一中风情. 每次路过 北京西站北广场 我会想起 一首抒情歌曲. 略带感伤, 但不缺乏向上的精神.广场上 那个大的钟的鸣唱 定时提醒人们——时间在流淌, 时间,就是旅程;就是故乡、 他乡或者一见如故的异乡。 如果,75厘米是我的步长, 那末15里,大约就是一万步。 如果,每天步行5里,那就是3333步。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1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在行走中
热度 4 xin 2013-10-16 19:22
很早就发现,人的身体处于不同运动状态和方式,直接影响着情绪,记忆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十年之前,刚用计算机。学习的姿势从以前的伏案阅读,转为电脑前平时阅读。感觉后者学习效率明显不如前者。古人讲俯首沉思,是有道理的。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觉得低头看书,更有利于记忆和思考,平时看电脑,总感觉记忆不深刻。当然,这也与网络世界,海量信息,吸引注意的内容太多,不能聚精会神也有关系。 在做研究的时候,常感觉躺在床上,入睡前或者刚醒来的时候,常感觉对正从事的研究能有很好的整理,也有时候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灵光乍现。但躺着思考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越想越容易激动,越想越容易兴奋,最后,思考被迫中止,这也不利于睡眠。 用笔在纸张上,用自己最熟悉的字体,放松,毫无拘束地任思维驰骋是初步构思研究思路绝好的方式。能最快地表达出自己对某些研究的认识,特别画一些推理性的图。但是也有不足,就是自己基本认识表达完之后,向纵深思考就成了问题。 最近我发现,当然,以前我也意识到过。对我来说,一个人,快步行走是科研思考的最好方式。特别是有了一些基础,经过长期思考,对某些百思不解的问题的突破。一个人快步行走,大脑思维节奏似乎被步行频率传染,进入身体和大脑最佳的节奏之中。适度的放松,有力的推理,全身贯注的思考,出于自由和下意识的状态。这也可以在很多人有踱步沉思得到佐证。 总之,人所处的环境、姿势和动作,都会对我们的思考产生明显的影响,我们要充分的注意这点,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促进我们健康的生活,愉快地科研。 后记:构思与徒步去北航路上,行文与小学门口,采用一指禅录入手机。先发表 于QQ空间,后转录到科学网,并有一些修改。2013/10/16晚于北京
3339 次阅读|7 个评论
老鼠是怎么样带领未睁眼的婴鼠出窝、行走的?
热度 1 YUNYANGZHANG 2013-8-6 18:30
经百度网检索,未见有这一事情的记叙。那是1965年,在上海金山县枫围公社参加“四清”运动时、在浙江平湖县农村外调的路上所见:一个(父母辈的)大老鼠在前头,后头跟着约10多个婴鼠(估计尚未睁眼),一个、一个地依次咬住前一个的尾巴,行走很快、一穿而过,从右边的庄稼地横穿我前面的路、穿进了左边庄稼地。 一目所见,终生不忘。真有意思,真很好玩。
32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走路踏上井盖,或会自找麻烦
热度 2 陈龙珠 2013-6-6 20:46
陈龙珠sh :【走路拒踏井盖,是很重要的自我防护习惯】 长沙又见走路坠井!女子掉落瞬间抛出孩子。6月5日,长沙开福区吉景小区3栋内巷,王女士说,“当时看似好好的井盖,脚一踩却突然翻了。” http://t.cn/zH0THW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29 次阅读|2 个评论
继续行走,继续失去,才知道拥有
热度 1 GoogleMIT 2012-2-20 19:47
继续走,继续失去。不知道为什么早上醒来之后这句话就一直在我的脑中徘徊。刚刚 Google 了一下才发现这是汪峰写给已故女友筠子的歌——《青春》中的歌词。 这首歌的出身本身就是一段令人思考的故事。 筠子死于 2000 年,穿着一袭后衣离开了人世,筠子的离世,是对爱情的一种无奈吧。三言两语的遗言,安安静静的死亡。年仅 23 岁的筠子就此陨落。他和高晓松,汪峰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许也就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知晓了,而《青春》这首歌却依然打动世人。 然而我并非想在此过多地讨论关于他们的爱情,我只想谈谈歌曲给我自己的启示。 汪峰在筠子过世之后重新用自己的风格诠释了《青春》,筠子的版本高亢,富有张力;汪峰的依旧是汪氏的低沉,从内心涌现出来的一股巨大力量。这是两种风格的音乐,诠释着这同样的一首歌: 我打算在黄昏的时候出发 搭一辆车去远方 今晚那有我友人的盛宴 我急忙穿好衣服推门而出 迎面扑来的是街上 闷热的欲望 我轻轻一跃跳入人海里 外面下起了小雨 雨滴轻飘飘地像我年轻岁月 我脸上蒙着雨水 就像蒙着幸福 我心里什么都没有 就像没有痛苦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 就像每个人都拥有 继续走 继续失去 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我打算在黄昏的时候出发 搭一辆车去远方 今晚那有我友人的盛宴 我急忙穿好衣服推门而出 迎面扑来的是街上闷热的欲望 我轻轻一跃跳入人海里 外面下起了小雨 雨滴轻飘飘地像我年轻岁月 我脸上蒙着雨水 就像蒙着幸福 我心里什么都没有 就像没有痛苦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 就像每个人都拥有 继续走 继续失去 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继续走 继续失去 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外面下起了小雨 雨滴轻飘飘地像我年轻岁月 我脸上蒙着雨水 就像蒙着幸福 我心里什么都没有 就像没有痛苦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 就像每个人都拥有 在没有听到这首歌之前,我还在问自己,我的内心是不是在警告我自己得停下脚步来呢?我是否应该再去听听自己的声音?难道我以前的内心之音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于是开始寻找答案。 答案在这首歌之中,在这首歌的回转之处。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就像每个人都拥有。 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拥有了什么。很多人在无助中迷失了,甚至走向了死亡。继续走,继续失去,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在这个青春年少的日子里,如果还没有知道自己所拥有的,就应该大胆地走出去,尝试着去失去。这是我们还输得起的年纪, 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不起,输不起,因为年华不再,时间被雨水洗刷得一干二净 ,到时候,即使我们还是不知道自己拥有了什么,我们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因为只剩下残喘的生命了。 也许我自己是一个知道自己拥有一些什么的人,然而我并不完全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我太小看了自己的小宇宙,我拥有的东西又何止于父母,爱人,友人呢?我还有很多很多我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我应该继续行走,去失去,去舍弃。只有失去了,舍弃了,我才知道自己还拥有了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拥有,知道哪些是自己值得拥有的,知道哪些是自己刚刚努力争取到。 所以我必须得继续走继续失去。 感谢我最原始的内心在我开始不知道走下去的时候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也感受这首歌带给我的启发。
个人分类: 多媒体评论|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山西行走
laozu 2010-10-28 12:18
最初接到到党校培训的通知时心想——这四周咋过呀!没想到在这里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呵呵!尤其是在山西考察其间,大家相处的很融洽。学员都是来自北京的各高校教师,有点像科网博客的现实版,各路大虾都有! 久 闻 刘华杰 老师的大名,我前年毕业的学生所写的论文主要参考文献就是他所著的《分形艺术》。这次山西之行见识了 刘 老师的博学,在平遥古城小茶馆的长谈受益匪浅。 刘 老师的摄影水平也很高呦!长枪短炮够专业!以图片为证。 研修班成员 相关博文 老祖在山西考察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fcao 删除 回复 进党校通常是升官的先兆,看来老祖要升官了,提前祝贺一下:) 博主回复:误会了!误会了!大家都误会了! 借老曹地儿澄清一下,这次虽说是在党校培训,可跟在党不在党没关系,是针对高校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所有的人都要轮一遍,据说要进行5年,我只是早去的一波~~~~~~~~而已!吼吼! 俺还是俺老祖!
个人分类: 漫话|3215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举枫叶行走烈日下
jlpemail 2010-7-8 23:36
近来,京城热浪滚滚,连一些不注重外貌的中老年男子也忍受不了烈日的关爱。非加倍地爱美,实加倍地惧怕太阳光照射也。 笔者的办公室临近大街,偶然眺望窗外。见一个华裔模样的 5 旬男子,以塑料制作的枫叶当作遮阳伞,在涅瓦大街(一个文科学者的命名)上十分非愉快地行走。突然,一个蹬三轮车的扯住了他,好似在理论什么事情。 笔者的朋友是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工笔花鸟画家,却绘制了一幅笔墨简洁的漫画,漫画不张贴了,免得有好事者对号。 画家朋友的配图文字为: A (三轮车夫):孙子!装什么大头蒜呢,这么热的天?你举个总面积不超过 960 平方厘米的树叶? B (中年举枫叶者):爷爷,你有所不知,这片叶子是一个象征。 A :象征什么?象征你爹,还是你爷爷? B :都不是,象征我妈妈的国土。 A :你妈妈的土地!不是后妈吧?把你爹和爷爷都忘记了!? B (理直气壮地):就是后妈。 A :好孙子,你是把亲妈给忘记了。 B :没有啊。 A :那你高举的是什么?是你亲妈妈的画像? B :塑料枫叶啊。 A :这不结了吗? B :爷爷,我回家去,对象还等着俺洗菜呢。 A :啐!别叫我爷爷,我丢不起人!(脱下一只鞋,举起来。) B :我。。。。。( B 抱头鼠窜,遇见一个过街老鼠,张开迷你口袋。 B 立刻化为小人儿进入其中。) 涅瓦大街依旧火热、喧闹、生机昂然。
个人分类: 小说场|3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孜州之行
Osmanlee 2009-8-9 21:30
才想起博客荒芜许久了,得来耕耘耕耘了 又一次的川西之行,话不多说了,上几张图吧 龙胆 西藏杓兰 白花刺参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进化链的思考
smsun 2009-2-12 14:53
马、牛、羊、熊、骆驼、长颈鹿和我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在进化链中不占优势的人类成为万物的守护者。是不是进化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进化链中的过渡阶段。也许有人认为我在胡说,让我走开,那好吧,我们就说说怎么走? 我们用两条腿直立行走,这样非常费力,且不见得对健康有益,但这正是我们进化的最成功的标志之一。今天思路尚未理清,明天可能是今晚继续。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康科德小镇上的爱默生
nestpen 2008-12-24 01:59
潘小松 假如说一年多的新英格兰生活有什么值得反复回味的话,那就是波士顿西北车行一小时的康科德小镇的秋天。我曾在间隔七年的两个秋天前往康镇,那里的叶子正红,红得醉人。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在1990年。下车后靠了小镇旧书店老掌柜送的地图便跑去了。那年的新英格兰小镇仍是乡间,鲜有外来游客,孤身在小土路上走着,还真有点空旷寂寞。于是首选的目标是曾经住过人的爱默生故居、霍桑故居和兰馨学校,然后才去的瓦尔登湖卢梭隐居两年的地方。我的来游康科德,其实大半是想追寻一下有康科德圣人之称的爱默生的足迹,感受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爱默生从1834年起就住在康科德了。从前他子承父业在波士顿当牧师,旋即退出。他用微薄的收入在小镇通往波士顿的公路边买了一栋房子,房子周围全是松树和冷杉。小溪旁就是花园,花园里开满了玫瑰和郁金香。在书房的西窗前,爱默生放了一架竖琴。每当春风夏风吹来时,竖琴会低吟,其声与林子里的鸟叫相融合。这令他想起古老的歌谣。 文学史家布鲁克斯说,尽管爱默生有追随者,但波士顿上流社会仍视他为异端。昆西亚当斯和诺顿视他为无神论者,剑桥的神学家们则说他是泛神论者和日尔曼式的神秘论者,说他的风格是类似新柏拉图的月光的东西。我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月光在英语里指的是废话、大话,康科德的这位先知圣人对这些指责一笑了之,他胸有成竹地以为剑桥的那些大亨不过是绣花枕头,他们放的枪不过像爆米花。 爱默生喜欢吹笛子,他的笛膜是直接从康科德河水中的芦苇上取的。他的笛声悠起时,人们感觉在自然的风光中有一座美丽的门洞,门洞周围爬满了葡萄藤、开满了鲜花。在笛声的诱惑下,人们渴望走进门洞看个究竟。这种诱惑不可抵御。至于那微笑着的弄笛人,仍然显得神秘。人们把他看成是普鲁塔克笔下的哲人,一年中只有一天他才与人交谈,其他的时候他与宁芙和魔鬼相处。 在波士顿大家都听说过他,他常进城讲学。他的出生地离弗兰克林的和爱伦坡的只有一箭之地,都在人杰地灵的波土顿。人们记得他瘦的身影和消瘦的脸庞,也记得他讲课时那姑娘似的羞涩举止。然而在晚年,他却俨然有王者之气,一副不靠天不由地的样子。 在他人眼里,爱默生的生活没有目标。他放弃了一切机会,割舍了垂手可得的名利,不追逐世俗蝇营狗苟的东西。他有他的追求,那就是他认为的世间美好的东西。这种追求出自本能,有它内在的逻辑,不足为外人道的。 我是在冰天雪地的新英格兰冬季读到布鲁克斯对爱默生的叙述的,读完后发现书页上落了雪花,把雪花拈在手上,会看见晶莹的冰碴,透亮透亮的。我想这冰碴里大概有爱默生的宇宙和他追求的美的东西。秋天又一次来临时,我也计算起了归期,叶子再红了的时候,我已坐在飞北京的班机里,手上拿着一本布鲁克斯听写的书《新英格兰的花季》。倏忽七(又过了七年)年,去年的秋天我又一次去了康科德。七年前的小镇已变成了一座小城,路旁居然也有了停车用的计价器。小镇的人们开始厌烦游客了,书店的掌柜再不给你免费地图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