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极地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缺陷
zhaoxu11 2014-4-4 21:54
现代综合进化论说:生物体发生基因变异,有利变异利于生物体存在,得以在种群中保留。不利变异导致生物体被淘汰死亡,其基因也随之消失。远古时,人类祖先浑身长着密毛。后来,产生出无毛的突变个体,淘汰掉了长毛个体。 远古时,人类祖先有尾巴。后来,突变出的无尾巴个体淘汰掉了有尾巴的个体,所以现在人都无尾。 在北极寒冷地区,北极熊 北极狐 北极兔 就是因纽特人,他们的脸型都是趋近于圆。你看成吉思汗忽必烈的画像,都是圆脸。北极地区土著是古时由温暖地区迁徙而去的。肯定是各种脸型都有,你能说到了北极,圆脸人就比长脸人更强壮 更聪明,将他们都淘汰掉了么?这不是现代进化论中单纯的自然选择生存斗争能解释的,而是还有缺失的一环,那就是生存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每个生命个体不只是生存竞争的产物,还是生存环境影响下的产物。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基因与生命体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儿的内环境指生命体体液部分,如锻炼身体就改变了生命体的内环境;而外环境则指气候变化,地域环境变化。 具体而言,一方面,基因是通过翻译成蛋白质影响生命体性状的。进入一种新环境,需要大量某种蛋白质,由此导致合成此蛋白质的基因翻译变的活跃,表达频繁;而也有某些蛋白质在这个新环境需要量少,对应的基因翻译不活跃。这样就导致基因翻译有个活跃程度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有些基因变的活跃,有些基因变的不活跃,有些基因则逐渐沉睡,此其中生存环境起了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在新环境下基因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所具有的这个活跃度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我称之为基因活跃度。(要指出,这个过程中基因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而是象这句话“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基因因为频繁表达而使自己表达的“路径”更顺畅,细胞内的“路径”发生变化)所以,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下一代继承了我们的基因,其实下一代不只继承了我们的基因,还继承了我们的基因活跃度。 不得不提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这是对的!它本质上是改变了基因活跃度。获得性遗传,这也是对的,因为我们继承了上一代的基因活跃度。 (本文发布于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栏目,渴望听听各位的高见)
个人分类: 生物学|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热度 1 pony1984621 2012-2-16 23:08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资料来源: http://geology.com/ 编译:马志飞 一片巨大的未被发现的资源 北极圈内拥有一片巨大的蕴藏着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沉积盆地和大陆架。虽然这里极少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勘探,但是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蕴藏着世界上 13% 的未被发现的常规石油资源和约 30% 的常规天然气资源。 这样一来,北极就成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富饶地区。在地理面积上,这里几乎和非洲大陆差不多——占地球表面积的 6% ——但是她拥有世界上 22% 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到目前为止,很多对北极的地质勘探都是在陆地上展开的。这项工作最终在阿拉斯加发现了普拉德霍湾油田( the Prudhoe Bay Oil Field )、俄罗斯的塔佐夫斯克油田( the Tazovskoye Field )和数百个小油田,其中大部分都分布在阿拉斯加北坡。 北极地区约三分之一的地方是大陆架,都很少进行过勘探。但是,北极大陆架恰恰是地球上那些仍未开发的资源的理想蕴藏区。另有三分之一的区域是深水区,深度超过 500m ,从未被勘探过。 北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区 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这些在北极圈以内未被发现的、技术上可采的常规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凝液资源的蕴藏量可能为 4120 亿桶油当量。他们认为,其中的 87%(3600 亿桶油当量 ) 主要分布在七个北极盆地:美亚盆地( Amerasia Basin )、北极阿拉斯加盆地 ( Arctic Alaska Basin) 、东巴伦支海盆地( East Barents Basin )、东格陵兰盆地( East Greenland Basin )、西格陵兰东加拿大海盆( West Greenland East Canada Basin )、东格陵兰裂谷盆地( East Greenland Rift Basin )、西西伯利亚盆地( West Siberian Basin )和叶尼塞 -Khatang 盆地( Yenisey-Khatang Basin ),详见下图和表格。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北极地区的资源主要是天然气和天然气凝液,而且北极靠近亚洲的一侧拥有的资源比例最高。 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 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分布统计表 Petroleum Province Crude Oil (billion barrels) Natural Gas (trillion cubic feet) Natural Gas Liquids (billion barrels) Total (oil equivalent in billions of barrels) West Siberian Basin 3.66 651.50 20.33 132.57 Arctic Alaska 29.96 221.40 5.90 72.77 East Barents Basin 7.41 317.56 1.42 61.76 East Greenland Rift Basin 8.90 86.18 8.12 31.39 Yenisey-Khatanga Basin 5.58 99.96 2.68 24.92 Amerasia Basin 9.72 56.89 0.54 19.75 West Greenland-East Canada 7.27 51.82 1.15 17.06 北极地区的司法管辖权 一共有八个国家的部分领土位于北极圈以内:加拿大、丹麦(通过格陵兰)、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和美国。其中的六个毗邻北冰洋,从而对北极的部分海底拥有司法管理权:加拿大、丹麦(通过格陵兰岛)、冰岛、挪威、俄罗斯和美国。 但是,他们对北极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要求在历史上一直是采取的单方面法令。《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是海岸线以外 200 英里。在一定条件下,专属经济区可以超过 200 英里,延伸到 350 英里的地方,那就是这个国家如果能够证明其陆缘超过其海岸线 200 英里。目前,罗斯,加拿大和美国正在勘测确定其陆缘范围。这一规定由于面临着如何界定大陆边缘的问题,所以导致了一些重叠的领土争端。 在北极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面临的挑战 在北极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面临着气候寒冷、路途遥远、黑暗、危险和经济成本高等多重挑战。但这里丰富的资源量和目前世界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不断高升,仍然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在没有冰的地方,石油可以通过钻井开采、船舶运输到炼油厂。同时,石油还可以通过管道运输,但是,在北极修建管道是十分困难的。 天然气的运输还要更加困难。它的能量密度很低,必须在极低温度下冷冻液化,从而适合于海洋运输。这需要庞大、复杂和昂贵的设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设计和建设。如果采用管道运输,面临着和石油运输同样的费用和建设难度问题。 目前,北极地区的海上勘探主要是面向石油,还不是天然气,这里面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运输。由于这些困难和昂贵的费用问题,在北极地区建设钻井,需要一个非常大的油气田,只有很大的油气田才能支撑长久的运营。 为何北极开采如此昂贵 下面是北极开采石油天然气之所以非常规的原因: 1 、冬季天气恶劣,需要有专门设计的设备,以抵御严寒; 2 、北极地区贫瘠的土壤条件,需要进行额外的场地准备,以防止设备和仪器下沉; 3 、在一年的温暖季节里,湿软的北极苔原也会不利于勘探和开采活动; 4 、补给线漫长,有限的交通通道增加了运输成本; 5 、工作人员需要更高的工资和薪金。 这些困难,使得在北极地区勘探和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成本,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增加近一倍。但是,这里巨大的资源蕴藏量依然吸引着大量的勘探开采活动,未来仍将持续。随着世界上其他地球的石油天然日益枯竭,人们对北极的兴趣将越来越高,未来的石油天然气成本只会增加。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10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家关切北极臭氧损耗会否成常态
kejidaobao 2011-10-31 15:04
本刊记者/李 娜 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层,阻挡着来自太阳的高频紫外线,因此臭氧层的损耗将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从1980年代开始,地球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引发全球关注,北极地区虽然也曾发现臭氧损耗事件,但都影响不大。今年3月,北极竟然也出现了罕见的臭氧层损耗事件,而且被称为有记录以来北极臭氧层损失率最高的一年。 罕见的北极臭氧层损耗事件 从1995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欧洲科学家在欧洲不同地点,都发现臭氧损耗的观测事实,但是都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不大。2011年3月北极的臭氧层损耗事件跌破了科学家眼镜。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黄富祥博士等人对此次北极臭氧层损耗事件进行了全程观测。据悉,本次事件是从3月1日开始,到4月5日结束,共持续1个多月时间,并从极区延伸到中纬度地区,特别是一度覆盖了从欧洲到俄罗斯中部广大人口密集地区,黄富祥博士告诉《科技导报》,这必然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黄富祥等人在国内首次利用了中国新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FY-3携带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并结合美国卫星同类载荷观测资料,来观测此次臭氧损耗全过程,并于近期将研究结果以快报形式发表在了《科学通报》上。 据黄富祥等人的观测记录:2011年3月1日开始,在北极极圈附近出现臭氧低值分布区,期间经历扩展-消亡、围绕极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由极区沿经线向中纬度扩散等多个发展变化过程。从26日开始臭氧低值区范围逐渐扩大,28日达到最大,然后缓慢下降,到4月5日达到最小,低值区逐渐离开极区,呈小块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北极臭氧低值事件就此结束。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3月28—31日,北极地区臭氧低值区范围覆盖了从极区到几乎整个欧洲西北部、向东延伸到俄罗斯中部的广大区域。该区域臭氧总量大多在230-250 DU,局地在220 DU以下,比通常水平低100-200 DU,达到臭氧洞水平。 黄富祥告诉《科技导报》,北极臭氧洞的形成与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机理是基本一致的,都是由于极地平流云的生成及维持产生的,因为去年冬天北极上空平流层的温度非常低,寒冷的极涡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它们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结果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层遭遇损害。黄富祥说这在北极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值得重视,目前他们还在收集资料,多方查证,希望能发现这次事件是否还存在其他层面的原因。 会否成为常态尚待研究 北极突发罕见臭氧层损害事件,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南极的臭氧层损耗状况。 自1985年(有观点认为是1986年,有争议)南极被发现存有臭氧洞以来,全世界都予以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于1985年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于1987年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具体确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原则和国际合作框架,希望人类通过减少氟利昂等破坏臭氧的有害物质来保护臭氧层。 经过人类20多年的努力,2010年联合国发布《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称: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科学家认可这种观点,并认为到2050年前后南极的臭氧洞会消失,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科学家认为至少要到2068年才会消失,但是另外有小一部分科学家对南极臭氧洞的恢复前景表示担忧。因为从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洞一直维持在大面积损耗的水平上,2003、2006和2008年臭氧洞面积均超过2500万平方公里,其中,2008年达到272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的面积还大。2009年南极臭氧洞的大小仍维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只有人类的努力是否足够?对于人类排放是造成臭氧层损害主因的观点,科学界尚存争议。浙江大学气象信息与灾害预测所所长谭季青曾经对媒体表示,如果是人类活动造成臭氧层的损耗,那最先产生臭氧空洞的地方应该在人类聚居的地方,而不应该在人迹罕至的南极;人类活动在北半球最频繁,那北极才应是化学物最容易达到的极地,为什么北极的情况远好于南极?况且,如果化学物质真从北半球“迁移”到南极,则大量都会消耗在路上,到底有多少能到达?实际数据现在没人能拿得出来。因此有科学家担忧南极的臭氧洞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难以恢复。 南极的臭氧洞修复前景尚存不同观点,北极地区的臭氧层异常损耗事件就更加需要进一步观测和严谨的判断。黄富祥表示,到底此次事件是一个个例还是会成为未来的常态,它对气候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都有待研究,更严谨的界定和研究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黄富祥告诉《科技导报》,欧美国家对于极地臭氧损耗的观测和研究已经有了长期的经验和积累,比如欧洲有科学家基于对极地平流云的长期观测,提出了一个极地平流云体积与臭氧化学损耗之间定量的经验公式,他们目前还计划再专门发射一颗卫星用于相关研究。而中国对 于极地臭氧损耗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希望能做更多的 工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上空首次出现臭氧空洞:氟利昂不是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0-3 18:47
北极上空首次出现臭氧空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3日10:14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10月2日电 (记者 黄堃)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2日发表的报告说,他们对今年春天观测到的北极上空臭氧减少 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确认这次北极臭氧减少幅度打破了观测记录,首次出现了类似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   美国、加拿大、芬兰、丹麦等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这份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对今年春天北极 上空臭氧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在18到20公里的高空臭氧减少的幅度超过了80%,可谓史无前例。其程度可与南极臭氧空洞 相提并论,可以认为北极首次出现了臭氧空洞。   研究人员分析,北极臭氧此次大幅减少的原因是,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北极地区寒冷天气持续时间异乎寻常的长 。在寒冷条件下,能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会更活跃,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出现。   他们还认为,今后北极完全有可能再次出现臭氧空洞,但具体时间难以预测。   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同素异形体。距地表20公里左右高空存在一个臭氧层,可以吸收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紫外 线。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释放了大量氯氟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臭氧层不时出现一些空洞,特别是在南极地区每年冬天 都会观测到臭氧空洞。   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在1987年出台《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控制氯氟烃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但由于已 排放的含氯化合物会在大气中存在较长时间,短时期内难以修补对臭氧层的损害。 http://news.sina.com.cn/w/2011-10-03/101423254310.shtml 今年3月气温为近23年来最低值 与强潮汐组合有关 已有 246 次阅读 2011-4-2 14:0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低温 潮汐组合 拉尼娜 今年3月气温为近23年来最低值 与大气环流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2日12: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月2日电中国气象局今天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介绍,今年3月总体气温偏低,全国平均气温为2.4℃,较常年同期(3.2℃)偏低0.8℃,为近23年来最低值。   陈振林说,除华北东南部、黄淮西部及黑龙江北部、西藏西部等地偏高1~2℃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 期或偏低,其中新疆大部、甘肃大部、宁夏、内蒙古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广东西南部、海南等地偏低2~4 ℃,北疆局地偏低4℃以上。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高工艾婉秀解释称,从新疆到西南东部、一直到华南,偏低非常明显,原因 跟大气环流有关系,跟暖湿气流弱有关系,冷气团控制时间比较长,回暖迟缓。 (编辑:SN039) http://news.sina.com.cn/c/2011-04-02/121522228497.shtml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2011-2-20 11:38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3月是第三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3月5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同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7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6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3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3月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3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717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倒春寒和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78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788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991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9056 北极臭氧洞在2014至2016年达到极大值 2011-4-1 15:00 观点评述|关键词:北极臭氧洞 火山灰 极涡 月亮赤纬角 太阳风 北极臭氧洞在2014至2016年达到极大值 杨学祥,杨冬红 近日,中国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 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220DU)。专家表示,导致北极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今年 春季极寒冷的极涡内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 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 北极臭氧洞形成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的北极臭氧洞?专家说,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可能是极端气候和火山的原因。专家说,1991年, 菲律宾的大火山喷发导致当年北极的臭氧浓度变低;1995年~1997年北极臭氧浓度很低,也和火山有关。美国宇航局曾经 对过去30年火山和臭氧浓度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专家们发现,火山灰是“臭氧杀手”。火山喷发后会散发出大量的火山灰 ,还有大量的气溶胶。这些火山颗粒物会在大气平流层滞留一两年时间才沉降到陆地上。当这些颗粒物停留在平流层,它 们就会和空气中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冰晶云。它们加速了臭氧的消失。 此外,极度的冷空气涡是“二号杀手”。专家说,去年冬天、今年春天,北半球的气温极低,这股极寒冷的极涡生成了极 地平流层云,它们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 和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专家说:“人类活动释放的氟利昂、气溶胶导致臭氧浓度降低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但今年北 极臭氧洞的形成比较快,和人类活动关系不是很大【1】。” 我在1999年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 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我在论文中指出,有3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 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 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2】。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月22-24日)到冬至(12月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春分(3月20-22日)到夏至(6月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其中,2010年冰 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月3日或4日,远日 点在7月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 两极轮流出现【2-4】。 2011年北极臭氧减少的背景是:太阳活动由2009年的谷值向2013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2011年1-3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2010年3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降低了气温,而且 破坏了臭氧。 北极臭氧洞在氟利昂停滞消耗臭氧的条件下产生,自然规律再次出人意料地证实了自身的存在,人类的努力如猴子捞月亮 ,劳而无功,甚至帮了个倒忙【5】。 澳大利亚气象学家E.布赖恩特指出,形成南极“臭氧洞”的理论看似完美无缺,其实也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因为卤化烃 不是减少平流层臭氧的唯一机制。能够清除平流层臭氧的许多基都能自然出现,如OH和NO即在太阳耀斑随太阳黑子活动而 增多的过程中明显增多。此外,火山缓慢喷发及爆发会放出比CFCs中高5倍的氯,氯还是燃煤、丛林大火、海藻分界及盐喷 溅的副产品。大气中每年盐喷溅出的氯比CFCs中的大100多倍,这些氯大多在大气低层消失。大的火山喷发制造了大量的以 氯化氢的形式存在的氯,并将其注入平流层。坦博拉火山和喀拉喀托火山分别在1815年和1883年喷发,向大气释放了 21100t和3.6×106t氯。1982年墨西哥厄尔冲火山的喷发使臭氧的总量减少了2%,而近来在1991年6月发生的皮纳图博火山 大喷发在3~6个月就使臭氧减少了20%。火山喷发也会大量增加大气上层的硫酸盐气溶胶,它们有助于释放促使臭氧消耗的 氯根,同时增加平流层低层的“非氧化”,这种反应的氧化氯含量不受限制,会通过化学反应消耗臭氧【6】。 事实上,对氟里昂的研究导致大气氯离子层和钠离子层的发现,大气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氯化钠光解的结果。氟里昂的 光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光解和电解都可以产生氯离子。我们曾指出,大气中的氯离子不仅来自氟里昂,而且来自温暖海 水中NaCl的蒸发和光解、大气与海洋的放电作用(电解食盐水)、酸雨(富含CO2和SO2)对海水中CaCl2的复分解反应和火 山喷发。气温下降,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将导致NaCl蒸发和CaCl2复分解反应的减慢【7,8】。 过去人们认为,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都是人为产生的。最近发现,天然生成的溴也是臭氧的破坏者【9】;由腐烂植物所产生的氯化碳氢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和天然水中的分布比无机氯更丰富【10】。Casey指出【11】,这个发现“带有惊人 的社会和科学意义。”可惜,人们忽视了这个发现。 大气的全球对流循环:氟利昂向南极集中 北半球的大陆面积和人口占全球的大部分,人为产生的氟利昂也集中在北半球。如果是氟利昂的原因,则臭氧空洞应该出 现在北极而非南极才能解释得通。仅凭大气的半球对流系统,北半球的氟利昂无法进入南半球,这就需要一个大气的全球 对流系统。 从春分到秋分,是北极的极昼,太阳风和光压压缩地球磁层和大气层,在背光一面形成地磁层的磁尾和大气的气尾,大气 由北半球向南半球流动;从秋分到春分,是南极的极昼,太阳风和光压压缩地球磁层和大气层,在背光一面形成地磁层的 磁尾和大气的气尾,大气由南半球向北半球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全球对流系统。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月3日或4日,远 日点在7月2日或3日,这使大气北流的强度大于南流的强度。大气南北半球之间的交换在大气高层非常强烈。潮汐南北震荡 增强了大气的全球对流循环。 类比于彗星质量的消失,我们可以模拟出行星大气的消失过程。当轨道偏心率较大的行星向太阳靠近时,太阳风和太阳辐 射将一部分大气物质吹走,形成背光的“气尾”;当行星向离开太阳的方向运动时,“气尾”收缩。行星每靠近太阳一次 ,就失掉相当大数量的大气质量。这是近日行星原始大气完全丧失殆尽的原因,也是水星和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的原因。 因为在近日行星中,水星与火星的轨道偏心率最大,分别为0.206和0.093;而地球的偏心率较小,为0.017,金星的偏心率 更小,为0.007。显然,近日行星的大气密度与其轨道偏心率成反比。类比与彗星的大气散失,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日行星 中轨道偏心率大的行星大气散失的比较多,大气非常稀薄。 原苏联“福波斯”2号探测器发现,在火星黑夜的一侧现在仍有大量氧气向宇宙流失 。这一事实证明了火星背光气尾的 存在。由以上推理可知,公转轨道偏心率很大的火星向太阳靠近的时候,背光“气尾”变长且质量损失变大;远离太阳的 时候,背光“气尾”变短且质量损失减少【12】。地球大气的气尾有南北摆动的特征,是大气全对流球循环的证据。 赤道辐合带(ITCZ)环绕着地球,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汇合辐合。海洋的最高温度与ITCZ的年平均位置有关。ITCZ并不 确切地位于赤道上,而是偏北5~10个纬度。该地区信风的辐合及高的海表温度造成大气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云系.ITCZ的 正常位置与季节循环密切相关。因此,通常人们都知道它的一般位置和季节变化。但是对于特定的季节或年份,其精确位 置和类似产生降水过程的强度等若干特征可能发生变化。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是造成ITCZ活动异常的重要因素。 赤道辐合带为什么向北偏移?这与南北半球的陆海分布有关,也与南极的极涡比北极强大有关。这是北半球的氟利昂能够 向南极集中并且能破坏臭氧的原因之一。南极涡旋强度的减弱,降低了氟利昂向南极集中的动力,导致氟利昂大量聚集在 北半球,这可能是南极臭氧洞封闭,北极臭氧洞打开的原因之一。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 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北半球大陆集中,人口稠密,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努力只是将臭氧 洞从南极迁移到北极,这项成功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5】? 北极臭氧洞的发展趋势:2014-2016年最大 “臭氧浓度低的气团向美国飘移,那是因为全球大气环流的原因造成的。其实也不用太紧张,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过了4月就会逐渐恢复正常。”专家说,不过,北极臭氧稀薄也就是出现在春天,1月和2月,北极都是极夜,照射不到太阳;3月 ~4月,臭氧浓度会变得相对稀薄,之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记者看到了一组1970年~2005年北极的臭氧浓度曲线图。通 过这个曲线图,可以看出北极每年的臭氧浓度是波动的,于1995年~1997年达到一个极低值,当时的臭氧浓度也在220DU的 边缘,但,1998年,北极臭氧浓度迅速回升到270DU左右。“臭氧浓度年年都不太一样,时高时低的。”专家说,北极的臭 氧洞会不会像南极一样,年年都有?这很难说,或许明年这个臭氧洞就已经消失了,北极的臭氧浓度就恢复正常了【1】。 图1 1996-2005年3月北极臭氧浓度变化 新华社布鲁塞尔2005年1月31日电 欧洲科学家新近证实,连续50多年来,北冰洋上空平流层的气温每年冬天持续下降,今 年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专家认为,如果这种极度低温现象持续下去,北极上空臭氧层在未来数十年中还会继续变薄,空 洞将会继续增大。   欧盟委员会31日公布了欧洲科学家的上述观测结论。欧盟委员会负责科学和研究的委员亚内兹•波托奇尼克对此指出, 今年北冰洋遭受酷寒,科学家已经发现这种天气对臭氧层造成的破坏。 据欧洲科学家介绍,北冰洋地区的臭氧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变薄。臭氧层变薄和空洞加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紫外线对人 类损害加大,这将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人数增加,并将导致一些物种灭绝。目前,科学家正在密切跟踪观测,加紧研 究,以期弄清臭氧层空洞将以何种速度扩大,为什么北冰洋上空平流层气温连年冬天持续下降,以及哪些国家将会受到影 响等问题。他们认为,北极上空臭氧层变化不但将影响北极无人居住地区,而且将危及斯堪的纳维亚和中欧地区【13】。 从图1中可以看到,1996-1997年和2004-2005年是北极臭氧浓度的低值期,其中,1995-199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14-2016年又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北极臭氧洞在这期间可能达到最大。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月亮赤纬角最大时期的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这两个时期为什么北极 臭氧浓度减少,需要一个合理的科学解释。 2011年3月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以下条件的叠加:太阳活动由2009年的谷值向2013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2011年1-3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2010年3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 降低了气温,而且破坏了臭氧。 2013年太阳活动达到最大值,2014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2013-2014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事件,2014年可能有特大地震发生【14】,类似今年的北半球低温暴雪将再次发生,2013-2014年北极臭氧洞可能进入最大值时期。 参考文献 1. 胡玉梅,安莹。北极上空疑现首个臭氧洞 或已延伸到纽约上空。凤凰网资讯。2011-3-31来源:现代快报。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3/31/5477890_0.shtml 2. 杨学祥。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转载)。2009-9-24 19:02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57627 3. 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2007-06-06 08:28:53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55014.htm 4. 周长庆,高景泰。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臭氧空洞"元凶"是太阳风。科技文萃。 1999, (8)。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c199908034.aspx 5. 杨学祥。停止排放氟利昂后的北极臭氧洞:重新审视成因。2011-4-1 07:03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8523 6. E.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刘东生 等译。科学出版社,2004。158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 7. 杨学祥.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8. 杨学祥。人类修复臭氧洞的努力遭遇尴尬。2006-10-25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918.htm 9. Hebestreit K, Stutz J, Rosen D, et al. DOAS measurements of tropospheric bromine oxide in mid- Latitudes . Science, 1999, 283: 55-57. 10. Satish C B M. Formation of stab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in weathering plant materiall . Science, 2002, 295: 1039-1041. 11. Casey W H. The fate of chlorine in soils . Science, 2002., 295: 985-986. 12. 杨学祥。透过专家看世界: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上传日期:2004-7-26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3755.htm 13. 卢苏燕。低温将加大北极上空臭氧空洞。2005-2-3文章来源:科技日报(2005.02.02) http://www.bjkp.gov.cn/bjkpzc/kjqy/hjkx/32611.shtml 1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8724 停止排放氟利昂后的北极臭氧洞:重新审视成因 2011-4-1 07:03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氟利昂 北极臭氧洞 自然现象 停止排放氟利昂后的北极臭氧洞:重新审视成因 杨学祥 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 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220DU)。虽然没有形成南极上空那 样规模的臭氧洞,但由于北半球人口密度远高于南半球,臭氧低值区覆盖的范围内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南极臭氧洞 更重要。导致北极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春季极寒冷的极涡内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 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风云三号卫星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捕捉到该次北极臭氧低值区生成过程,图1~图2展示了近 期获得的北极臭氧总量分布图像,可以看出从3月14日至今北极地区的臭氧总量一直保持250DU左右,而同期美国AURA卫星 也监测到了同样的结果【1】。 卫星近年来同期监测到的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在三月份北极地区的臭氧含量很高,大部分地区范 围在400DU以上,其中接近或大于500DU的区域占很大比例。而今年3月份北极圈内的大部分地区臭氧总量降到了200~300DU ,部分地区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此结论与国外科学家的最新地面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德国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 ,北极30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今年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他说,在春天来临之前,“第 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请静候我们的 进一步消息”。据专家说,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 升【2】。 新华网消息:联合国近期出台了一份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以下是相关报道摘编: 【法新社日内瓦2010年9月17日电】联合国科学家说,地球上层大气的保护性臭氧层已经停止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而这要归功于不准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禁令。本周发表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报告说,1987年出台淘汰氯氟烃——用于冰箱、气溶胶喷雾和一些包装用泡沫材料中的物质——的国际协定作用很成功。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第一次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季节性的臭氧层空洞。到了80年代,当科学家们发现大量使用氯氟烃导致问题恶化后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并促成19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负责人莱恩·巴里说:“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控制臭氧层消耗。议定书已生效,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阻止臭氧层迸一步消耗。它保护了我们。”他对记者说:“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3】 联合国2010年10月关于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的庆功报告余音未尽,北极臭氧洞形成的的惊人警报不期而至。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臭氧洞是自然成因,还是人为制造?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臭氧洞的成因。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08年6月16日消息,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近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随着臭氧洞的关闭和恢复,可能对南半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并逐渐改变全球气候。据悉,臭氧洞修复计划预计将于21世纪后半期实现。目前该项研究发表在6月1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近年来,科学家观测显示臭氧层的损耗已大范围地停止,预计臭氧洞能够完全恢复。然而,在这项最新研究中,随着臭氧洞的恢复关闭,南半球气候非但未发生好转,反而会更加不容乐观。在此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蒙特利尔议定书》非常切实可行,这是当前最成功的国际性协作协议之一【4】。这项研究至今被人忽视。 不同的声音早就存在。据《中国日报》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地球历史上出现的最大臭氧洞并非人类所为,而是2.51亿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所“创造”的。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刺穿这个臭氧洞的紫外线强烈程度最高可达穿过人类使用氟利昂和其它化学物质制造的臭氧洞的紫外线的6倍。这些曾在二叠纪-三叠纪时代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一旦停止“入侵”大气层,遭破坏的臭氧层大约需要10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与它相比,人类不过是向大气中排放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作恶时间”更长一些。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大卫·毕尔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 无独有偶,1999年我国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3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5】。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月22-24日)到冬至(12月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春分(3月20-22日)到夏至(6月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其中,2010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月3日或4日,远日点在7月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5-7】。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北半球大陆集中,人口稠密,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努力只是将臭氧洞从南极迁移到北极,这项成功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 2011年北极臭氧减少的背景是:太阳活动由2009年的谷值向2013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2011年1-3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2010年3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降低了气温,而且破坏了臭氧。 北极臭氧洞在氟利昂停滞消耗臭氧的条件下产生,自然规律再次出人意料地证实了自身的存在,人类的努力如猴子捞月亮,劳而无功,甚至帮了个倒忙。 我们将面临一个不断扩大的北极臭氧洞。停止排放氟利昂没有生效,还有什么办法阻止它的扩大? 澳大利亚气象学家E.布赖恩特指出,形成南极“臭氧洞”的理论看似完美无缺,其实也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因为卤化烃不是减少平流层臭氧的唯一机制。能够清除平流层臭氧的许多基都能自然出现,如OH和NO即在太阳耀斑随太阳黑子活动而增多的过程中明显增多。此外,火山缓慢喷发及爆发会放出比CFCs中高5倍的氯,氯还是燃煤、丛林大火、海藻分界及盐喷溅的副产品。大气中每年盐喷溅出的氯比CFCs中的大100多倍,这些氯大多在大气低层消失。大的火山喷发制造了大量的以氯化氢的形式存在的氯,并将其注入平流层。坦博拉火山和喀拉喀托火山分别在1815年和1883年喷发,向大气释放了21100t和3.6×106t氯。1982年墨西哥厄尔冲火山的喷发使臭氧的总量减少了2%,而近来在1991年6月发生的皮纳图博火山大喷发在3~6个月就使臭氧减少了20%。火山喷发也会大量增加大气上层的硫酸盐气溶胶,它们有助于释放促使臭氧消耗的氯根,同时增加平流层低层的“非氧化”,这种反应的氧化氯含量不受限制,会通过化学反应消耗臭氧【8】。 事实上,对氟里昂的研究导致大气氯离子层和钠离子层的发现,大气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氯化钠光解的结果。氟里昂的光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光解和电解都可以产生氯离子。我们曾指出,大气中的氯离子不仅来自氟里昂,而且来自温暖海水中NaCl的蒸发和光解、大气与海洋的放电作用(电解食盐水)、酸雨(富含CO2和SO2)对海水中CaCl2的复分解反应和火山喷发。气温下降,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将导致NaCl蒸发和CaCl2复分解反应的减慢【9,10】。 过去人们认为,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都是人为产生的。最近发现,天然生成的溴也是臭氧的破坏者【11】;由腐烂植物所产生的氯化碳氢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和天然水中的分布比无机氯更丰富【12】。Casey指出【13】,这个发现“带有惊人的社会和科学意义。”可惜,人们忽视了这个发现。 科学的理论要经得起科学实践的检验。南极臭氧洞和温室效应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许,人类修补南极臭氧洞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有点象猴子捞月亮,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和温室气体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2006年南极臭氧洞的重新扩大使人类成功保护臭氧的神话彻底破灭。时间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结论。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14】。 从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再到修复自然,这是人类对自然力量错误认识的三部曲。事实上,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终决定性的力量不是人类,而是自然规律。 北极臭氧洞的形成彻底粉碎了氟利昂停滞消耗臭氧的神话。 参考文献 1. 中国监测到北极首现臭氧洞 发展速度惊人(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3-30 14:50:29 青岛新闻网。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1-03/30/content_8719260.htm 2. 中国监测到北极首现臭氧洞 发展速度惊人(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3-30 14:50:29 青岛新闻网。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1-03/30/content_8719260_2.htm 3. 联合国报告:地球臭氧层停止变薄。2010年09月19日 11:09:04  来源: 新华国际。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19/c_12585052.htm 4. 魏冬。研究称臭氧洞恢复可能将显著影响全球气候。2008年06月16日14:08 新浪科技。 http://science.aweb.com.cn/2008/6/16/359200806161408170.html 5. 杨学祥。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转载)。2009-9-24 19:02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57627 6. 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2007-06-06 08:28:53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55014.htm 7. 周长庆,高景泰。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臭氧空洞"元凶"是太阳风。科技文萃。 1999, (8)。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c199908034.aspx 8. E.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刘东生 等译。科学出版社,2004。158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 9. 杨学祥.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10. 杨学祥。人类修复臭氧洞的努力遭遇尴尬。2006-10-25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918.htm 11. Hebestreit K, Stutz J, Rosen D, et al. DOAS measurements of tropospheric bromine oxide in mid-Latitudes . Science, 1999, 283: 55-57. 12. Satish C B M. Formation of stab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in weathering plant materiall . Science, 2002, 295: 1039-1041. 13. Casey W H. The fate of chlorine in soils . Science, 2002., 295: 985-986. 14. 杨学祥。修补南极臭氧洞的成功将成为童话。 2004-11-30 04:58 环保时空。 http://www.ep.net.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16772h=1bpg=5age=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852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