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进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频繁量化考评或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热度 22 蒋高明 2014-10-28 07:59
频繁量化考评已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蒋高明 当前对科研与教学人员的考评指标无外有两条:发表了多少 SCI 论文,申请了多少经费。其余科研工作者做的工作,如教书育人、审稿、评审、重大决策建议、服务社会等,在现有的考评体系下,几乎都是无用功。这种量化评估是没完没了的,年年如此。两个指标的也简单,只要识数就行。按照这样的标准,做科研单位与高校的科研管理者,有小学文化也就够了。这就是为什么,每年上报的材料中,只有具体的管理人员才会去核对那些“工分”,连副处长都懒得去看,干这种活实在有损自己的智商啊。 然而,这样的评估也十分了得。科研人员的工资,很大一部分是根据上述两个指标的高低确定的。这样, SCI 和经费,也就果真成了名副其实的指挥棒了。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指挥棒指挥科研人员朝那里走呢? 一条路就是急功急利去发表文章,管他有用没有用呢,发表出来是硬道理。于是造成中国制造的论文满天飞,国际刊物对中国论文采取了严格的防范,让人家警惕乃至怀疑——中国有那么多的原始创新需要发表吗?数据可靠么? 花钱买发表就更不在话下了。围绕发表产生了很多专业公司,有修改英文的,有帮助润色的,有帮助找刊物发表的,有卖仪器和试剂的同时就告诉你论文可以发到什么地方的。 发表论文就需要数据,数据来自仪器与试剂,这些几乎都来自国外;为了发表,紧跟国际潮流,不顾国情,什么热闹就干什么,连思路也是人家的;老外提个所谓的假说,中国人跟着验证一番,哪有什么原始创新?于是这样的局面出现了:中国政府出钱,中国科研人员出力,外国科学家出思路,外国商业公司卖给中国人仪器设备,到外国刊物发表,中国人要看再翻译回来,纳税人的钱实际上完成了从 paper (纸币)到 paper (论文)的旅行。这样的旅行经历了二十多年,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除了造就了大批论文“奴隶”,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满足了中国 SCI 第二大国的虚荣心外,我们的可圈可点的科技成果竟然不如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受尊重的程度也大如不如前。至少中国人的科研不自信,言必称美国,就让老外感觉到中国学者低人一等。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仅凭两篇开创性论文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生就一部研究论文集。按中国标准,科斯甚至无法在年度科研考评中过关,早就淘汰出局了。 在今天中国的科研体系中,有多少真才实学的科学家被淘汰呢? 再来看经费。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得到大钱的,正如社会上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外,科技界的经费争取出现的两极分化恐怕有过之而不及。那些院长、所长、校长、院士、书记等科技大腕出去拿经费,不是你年轻的助教甚至普通教授能够比的。科研经费的吉尼指数是多少呢?希望有个部门仔细算一算。科研经费是用来做科研的,解决科学问题或实际问题的,可是那些经费异常多的人,精力根本不在这里,花钱变成了第一要务,具体的科研则安排他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后、年轻的助教或讲师去做。这种体制下的科技大腕,实际上成了科技包工头,而那些年轻人就变成科技“农民工”。 以科研经费论英雄,造成了科技严重腐败,打压了普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了科技界的逆淘汰——有钱的没有精力做研究,有精力做研究的没有钱。普通科研人员,要么为五斗米折腰去傍大款,要么不为五斗米折腰被边缘化。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一下当前的量化评估的正负效益问题,多采取同行评议,减少乃至逐步停止量化考核,稳定科研队伍;叫停过度发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治理科研腐败与经费浪费,让科研人员公平获得研究经费,从而净化学术生态。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5978 次阅读|29 个评论
增长的极限?增长无极限?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4-7-11 17:35
既然总人口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同时由于生理机能的限制,社会总消费和总生产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下去,也就是说增长有极限。但是,这仅仅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消费类型,因此,只要科学技术进步不会停止,增长也不会停止,同时人类对需求(need)的追求不会停止,科技进步也不会停止,因此增长没有尽头。当然,由于时间有限,人的需求的总量也是有极限的,而且新的需求和技术进步往往会造成传统产业进入萧条,甚至彻底消失。 与巅峰时代相比,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比如钢铁)大约衰退了一半,但是美国政府也只宣布经济衰退,而不是萧条或者危机。 当然,2030年以后,随着我国人口到达峰值,社会总需求和总生产规模也会达到顶点,而不可能无限制增加下去,因为人的需求总是有限的,但是这不意味着表观意义上的GDP也停止增加。30年后当我们退休的时候,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估计应该在1万元左右,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应该已经达到4:1的均衡水平。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应该是2万美元左右,这大概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水准了。只要人民有钱了,很多(服务)产业——比如旅游、文化、教育才能兴旺起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服务业规模大约可以再扩张一个数量级。 一个明智的政府,必然是引导她的国民将结余的消费资金用于社会再生产以及研发和创新,而不是用来买金子。 与储金相比,不动产也带来了资本固结。但是不动产背后的产业链很长,从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到能源、交通运输,甚至机电设备制造,可以推动几十个部门的发展。 没有基本建设的狂飙突进,也不会有煤铁油运的大跃进,更不会有最近十年中国重卡和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突变。当然载重量200来吨的北方奔驰,本来就是用作洲际导弹载体和坦克运输车的。如果没有民用需求作为支持,军事工业单兵突进的机会成本太大;所以,美国的造舰成本非常高,动则几十亿美元;但是,没办法,世界船舶工业已经基本转移到东亚三国。 在我们老去之前,中国的发展还要坚持以外需(主要是30亿人的亚非大市场)和大规模基本建设为先导,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3706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些国家科技大奖是严重亏损项目
热度 7 lin602 2014-4-26 10:15
大家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项目得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也有科技发明)二、三等奖,但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有的项目转让了,但基本上没有多少销售或利润。更有甚者,有些得奖项目,企业花了许多钱上马后,由于各种原因,根本就没有办法生产,是个‘败家子’项目。 但是,这些奖的证书非常鲜亮,成为报院士或学校、学科排中的金字招牌。 到底有多少比例就不知道了,但这情况是肯定有的。
2835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科技进步的主战场在北京?
热度 4 Nancyback 2014-1-12 15:21
国家最高科技奖已经颁了 10 届以上吧,据说已经有 22 位老前辈获奖。 印象中好像大部分是住在北京的老先生们获奖。 不知道有没有或多少位不住在北京的老先生已经获奖? 今年有获奖的老先生是在完成一线科研以后搬到北京做领导的。 这说明政府对作出成就的先生们还是比较照顾的,把他们的晚年安排到了北京。 还是说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主战场本来就在北京? 2014 年 1 月 12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0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农业部:转基因被妖魔化 不利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粮食问题的解决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6-15 10:13
农业部 : 转基因被妖魔化 不利于国家 科技进步和 粮食问题的解决 6 月 13 日晚上 8 点 56 分 新华网报道: 中国农业部批准发放三个转基因 大豆 (4687,2.00,0.04%) 进口安全证书。此前几天,巴西农业部和阿根廷农业部分别对媒体表示他们获批了向中国出口三种转基因大豆,阿根廷还获批向中国出口一种转基因 玉米 (2424,0.00,0.00%) 。 农业部在其科普宣传活动《百名专家谈转基因》中表示:将新兴的转基因技术妖魔化的无知谬论及盲目排斥,必不利于国家科技的进步,不利于国家粮食问题的解决。 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孟山都、拜耳、杜邦先锋、巴斯夫等几大转基因种子商正在逐步推动 “ 转基因 ” 化。 新批转基因进口安全证书 6 月 2 日 ,一艘装载 6 万吨转基因玉米的货船 ——Ocean Pride—— 从阿根廷布兰卡港口出发,开往中国。这是作为世界第三大玉米出口国的阿根廷第一次向中国出售转基因玉米。阿根廷玉米行业协会执行会长 Martin Fraguio 对路透社表示了既欣喜又担忧的心情: “ 只有货物到了中国通过海关才算真正贸易成功,除了转基因,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粮食贸易。 ”   这次出口是在中阿两国去年 2 月签署的转基因作物贸易协议下进行的。此前在这一协议下曾有少量的转基因玉米出口到中国,作为一次试行的交易。 现在, Martin Fraguio 不用再担心转基因这个因素了。就在 6 月 8 日 ,阿根廷农牧渔业部部长亚乌哈尔在 6 月 9 日 对阿根廷通讯社表示,中国政府近日又批准了阿根廷三种转基因大豆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对华出口许可。 6 月 10 日 ,路透社报道称,巴西农业部表示中国批准了该国三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分别是孟山都 Intacta RR2 ,巴斯夫 CV127 和拜耳出品的 Liberty Link 。 6 月 13 日晚 ,新华网新闻称,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结果,农业部批准发放了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申请的抗除草剂大豆 CV127 、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申请的抗虫大豆 MON87701 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 MON87701×MON89788 三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但并未明确指出是给予哪个国家。 其中,孟山都抗虫耐除草剂大豆 MON87701×MON89788 即为孟山都 Intacta RR2 Pro ,有助于对抗蛾属 Helicoverpa 昆虫的爆发。 转基因的全球布局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抗除草剂大豆 CV127 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墨西哥、哥伦比亚、俄罗斯、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大豆 MON87701 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墨西哥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 抗虫耐除草剂大豆 MON87701×MON89788 已在欧盟、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   尽管中国是产粮大国,但由于人民改善的生活水平导致的对肉食的巨大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玉米。由于转基因大豆的高出油率和低廉价格,更受中国油脂加工厂的青睐。 截至目前,农业部已经公开的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共有 82 个。 若将农业部新批准的转基因安全证书计算在内,孟山都已经获得了 24 个中国农业部批准的进口转基因安全证书,涵盖从大豆到玉米、油菜、 棉花 (20065,-35.00,-0.17%) 准许进口转基因作物的领域。孟山都研发的转基因种子包括苜蓿、油菜、玉米、棉花、高粱、大豆、 小麦 、甜菜。   作为 CV127 的研发者和生产商,巴斯夫是第一次获得中国农业部批准的进口用作加工原料转基因大豆安全证书。此前,巴斯夫曾经在欧洲努力多年推广转基因土豆,最终因为不被接受而放弃。 2012 年初,巴斯夫将作物科学业务转移到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改为主攻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 2011 年,巴斯夫和孟山都合作研发一种转基因抗旱玉米,从 2013 年开始推动商业化。其旗下的 Cultivance 系列大豆 2007 年在巴西获得批准种植,预计将于 2014/15 种植季开展商业化。 拜耳公司总计获得了 29 个进口用作加工原料转基因安全证书,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其 LibertyLink 系列的转基因大豆于 2011 年获批在阿根廷种植。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 的年度报告, 2012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约 1.7 亿公顷 ,比 2011 年增长 6% 。按照种植面积统计,全球约 81% 的大豆、 35% 的玉米、 30% 的油菜和 81% 的棉花是转基因产品。 2012 年,有 8 个发达国家和 20 个发展中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比 2011 年减少 1 个。其中种植面积排在前 5 位的国家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 中国种植面积约 400 万公顷,居世界第 6 位,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种子已在世界广泛推广多年,并未发现一例确切的安全事件,具体表明:只要加强监控管理,转基因种子是安全的。 但至今仍有不少将新兴的转基因技术妖魔化的无知谬论及盲目排斥反对的舆论。农业部强调:应做好有关科普宣传活动。
个人分类: 其它|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防震减灾科技有多大进步?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3-5-11 13:44
一样的镜头,一样的画面,一样的生离死别,一样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救灾。从汶川地震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到芦山地震依然是这样的画面。 一样的龙门山断裂带,一样的地震学家,面对灾难应反思自己到底做了什么 ? 尤其是提前做了什么? 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与汶川地震时相比,救援响应和措施有了显著的进步。其它方面呢?在此,俺也强调一下,震后救援必须在灾情快速评估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免得一窝蜂地扑向灾情并不严重的地区而浪费资源,起到【事倍工半】的效果。 在强震预测、建筑抗震、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措施等方面,专家们在 5 年的时间里,你们在忙些什么?做些什么? 不要抱怨国家给了你们什么?扪心自问你们为国家做了什么? Ask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country. 这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名言。 5 年了,地震危险性评价有进步了,专家们在震前确实说过“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地震危险性增大,有可能发生强震。”汶川地震属于“毫无察觉”,而芦山地震是“早有察觉”,这也是进步。但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测不同,危险性评价一般只给出三要素中的一个要素——地点,有时还给出中强震或强震的判断,但震级范围跨度大,比较模糊,显然 6 级震和 7 级震的破坏性明显不同。其本质的区别是:地震危险性评价说的是“可能性”,而预测说的是“必然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85347.html 5 年了,在强震预测研究领域,地震学家们的科研没有实质性进展。 5 年了,还想从电、磁、重、形变等方面找到突破口,可能吗?过去不是一直这样做嘛,实践不是已经证明这样走此路不通嘛。不通的路子,为什么还要坚持走?如果从此路不通的路子上走出新路,也得有独辟蹊径的新招啊。问题是,有吗?想出来了吗? 有些国外地震学家们,不从强震孕育机制上想办法,误入歧途,异想天开,单纯想依靠【动物】、【植物】异常等,预测地震,这能有谱吗?有网友反映 “南昌市地震局大院内养若干条大狗,每晚 11 点必狂吠,此起彼伏,抑扬顿挫。周边居民不堪其扰,多次反应均无果。 ” 南昌地震局回应说“养狗为预测地震”。呵呵,狗每晚11点必叫, 【地震们】也没来呀?木法,幽默的人太多。预测强震不能靠蒙,靠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永远玩不出名堂。 研究发现德国红木蚁或可预测地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6779.shtm 寻找真相:含羞草是否可以预测地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408.shtm 俄科学家提出预测地震新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3144.shtm 南昌地震局大院狗吠扰民 回应称养狗为预测地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7612.shtm 5 年了,地震专家们的作秀能力有进步了,甚至有些学者连预测必须包含时空强三要素都不知道了,连预测必须有科学方法都不知道了。 在地震烈度区划方面,对芦山地震而言,我国确实与时俱进了,有进步了。 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地震学、地质学、历史地震、所在地人口密度和经济等资料经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由中国地震局主持编制,是我国各地开展地震设防各项工作的技术法律依据。受当时的科技进展所限,地震烈度区划具有如下特点:( 1 )基于地(强)震不能被预测(报)的现状;( 2 )针对一个区域;( 3 )理论依据不足,是经验性的。 【芦山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天全县、宝兴县的抗震设防烈度分别为 7 度和 8 度。这是在汶川地震后上调的结果。】这说明地震部门是有作为的,由【 2008 年 5.12 之前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也就是不设防】,上调到 7 度和 8 度,说明地震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该地区的强震危险性。 上调到几度合适呢?在建筑使用寿命范围内(一般为50-70年),有没有强震发生?这又涉及到强震预测问题。预测问题是抗震减灾的核心问题,必须解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685180.html 不知灾后重建的建筑抗震是不是过关了?请搞结构抗震的童鞋们分析一下。 5 月初,听从芦山灾区回来的几位建筑抗震专家讲,汶川震后按上调后的烈度区划新建的建筑物,经受住了 7 级地震的考验。 至于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救灾物资准备、应急预案等,应在提前知道某地有没有强震发生的前提下,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有大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近 5 年的时间,学者们夸夸其谈了不少,相关论文发表了不少,项目也忽悠到了不少,但为抗震减灾事业做了多少实质性贡献?再次面对电视上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画面,不觉得汗颜吗?不觉得有愧吗? 实质性的抗震减灾实效,来自于学者们脚踏实地的工作。学者们的相关科技研究工作没有重要进展,政府的有关减灾措施更是【空中楼阁】。 俺为此建议,要多当事前诸葛亮一样的专家,不当【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一样的专家。 芦山地震已经过去了,面对下一次强震、大震乃至巨震,搞预测的学者们应事前预测,而不要放马后炮作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至理名言啊,学者们该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吧。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714 次阅读|7 个评论
关于科技作用的一场讨论
热度 1 王中宇 2013-2-28 02:31
关于科技作用的一场讨论 邮箱满了,清理邮箱时,发现去年 5 月底与常总关于科技作用问题的一场讨论。常总是我十分尊敬的老朋友,忘年交,尽管我们对一些问题看法不尽相同。他头脑异常清晰,看问题相当客观。不像那些官员、“学者”,把维护私利打扮成“理论”、“学问”。常总称之为“屁股指挥大脑”。我们时常讨论问题,这种讨论总是令人愉快的,因为它能帮助我清理思想。 现将这些通信按时间顺序列出,算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立此存照”。事实上,面对当前的困境,不少人都寄望于技术进步,因此这样的讨论并非无关痛痒。 来信 发送时间 : 2012 年 5 月 27 日 星期日 中宇: 送上波音 797 、新汽车燃料(见附件)。 我的理解和建议: 1 、从历史和整体上看,技术的不断进步或变革,逐渐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组织方式、战争方式、以至思维方式;(历史学、科技史学) 2 、人类具有群体性的推动技术进步或变革的动力、能力和传承力,它是在各类生物中一个独有的、能动性的特质,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的重要特质;(生物学、人类学) 3 、离开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历史性的多方面变革,去研究社会演变、经济发展、国家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是不全面的。它将不可能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也不可能预见未来;(政治学、经济学) 4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需要有超越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胆识、毅力、视野和智慧才有可能干的事。急功近利、不甘寂寞者无缘于此。 5 、因此,建议吾兄加以研究。 回信 发送时间 : 2012 年 5 月 27 日 11:27 常总: 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毕竟我是理工科出身,科学救国是我自小的梦想。然而生活经历告诉我,问题不那么简单。“三个代表”之一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历史上拥有先进生产力的王朝一再因内乱而覆灭、因“落后”外敌的入侵而覆灭。 我发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划分有道理。从这个视角能看清问题的症结。 从生产力的视角看,自从人类学会了用火后,石器、陶器、驯养动植物、建房、冶铜、炼铁、建聚落、兴水利 ⋯⋯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生产力的发展每每带来丰厚的财富,将人类社会推入新的形态。然而这丰厚的新增财富主要为占人口极少数的精英群体所得,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所得无几,而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是远超过生存所需的劳动。 造成这一态势的是生产关系。精英群体靠垄断生产资料来垄断生产出的财富。在农业社会,垄断生产资料的主要手段是土地兼并。集权利、财产、知识于一身的精英群体,兼并土地的浪潮愈演愈烈,使越来越动的劳动者沦为雇工、潜入深山的“棚民”、流入城市的游民,终将造成干柴遍地、星火燎原的态势。社会进入货币经济后,垄断生产资料的主要机制演化成“利润极大化”,而全球化使其作用的场地覆盖全球,结果导致了大片地区看不到出路的贫困,导致了激进思潮和恐怖主义的泛滥。 对生产关系而言,科技只是“工具”,这工具用于何方,端视其拥有者的选择。历史告诉我们拥有科技的人群,最大的选择方向是利润极大化。一个就在眼前的实例是:用电子信息网络使逐利资金可瞬间在全球流动;另一个更持久的明显实例是:军备始终是科技投入的首要领域,而战争一直是聚敛财富的高强度手段。 读史给我一个极深的印象:人类在技术领域的进步呈指数函数状,而在社会领域的进步充其量是线性函数 ---- 沿着最初选择的方向一条道走到黑,这个方向就是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这种统治 / 被统治、供养 / 被供养的结构,在整个文明史上从未改变。而科学技术则服务于这样的结构。 有鉴于此,我写了 由疑惑引发的思考 -- 技术与社会 一文,发表于《科学时报》 2009 年 12 月 15 日 A3 版(见附件),但几无反应。 对今天的经济体系而言,症结在于利润极大化机制导致了货币循环阻滞,其经济后果就是: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无由发挥作用;其社会后果则是:社会分化为两个极端的群体 ---- 美国人所说的“ 1 : 99 ”,这样的态势不是科学技术能化解的。 来信 发送时间 : 2012 年 5 月 27 日 星期日 未见附件。 吾兄所言,技术进步的成果为统治阶级更多地占有,这是事实。 我和吾兄认识不一的地方在于:技术进步并非仅仅造福于统治阶级,而是惠及全人类的东西;技术进步是双刃剑,但主导面是惠及全人类的;技术进步与否也不是统治阶级能够完全左右的。我认为这不是理论问题,实际就是这样的。包括现在,吾兄肯定不是统治阶级成员,但能用互联网研究国家、世界大事;手机到了农民工人手一个的程度;显然这是惠及普通人群的。 阶级分析,搞不清人类技术进步是怎么一回事;反过来,技术进步倒可能是人类阶级产生、消亡的一个要素。我似乎觉得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框架内搞不清技术进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回信: 发送时间 : 2012 年 5 月 27 日 23:10 常总: 对不起,附件忘粘了,现补上。 技术进步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有目共睹,我不否认。我与主流学界的分歧在于: 其一,主流学界寄望于技术进步解决经济系统的困境,而我认为这困境与技术程度无关,它源于生产关系。马克思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视为两个需分别研究的问题。虽然这个视角被视为马克思原教旨主义而被主流学界抛弃,但由这个视角可看清科技进步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见连他也将科技放在生产力领域内观查。坦率地说,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科技是如何作用于生产关系的,也没见那位经济学家讲明白了这个问题。 其二,我们的统计数据证实,中国当今困境源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利润极大化机制。技术进步对此无处着力,无法扭转四大失衡(详见我送你的 中国困境的政治经济学观察 )。在资本主导的社会中,技术投入首先服务于利润极大化需求,从而它更可能强化而非缓解四大失衡。在我看来,不改变现有社会结构,它的社会经济困境永无解决之道。 你提到“技术进步倒可能是人类阶级产生、消亡的一个要素”,十分深刻。历史上,因技术进步导致产出超过社会成员生存所需,有了剩余财富,才使精英集团有了可攫取的对象,这应是社会分化(主流学界的术语是“社会复杂化”)的前提条件。 精英统治需要垄断知识和信息,所以毛时代强调教育机会公平,强调大鸣大放大字报,招致精英集团的极大反感,他们说“一封信、八分钱,上上下下查半年”。后毛时代取消了“四大”,强化了官员对群众的优势,结果社会迅速两极分化,老百姓对胡作非为的官员束手无策。 但网络导致了知识普及,任何人只要有心向学,总能从网上找到所需知识资源;网络更摧毁了信息封锁的可能性,“人肉搜索”将任何犯众怒的人置于上亿人的“围观”之下,以至于有了“官不聊生”之说。这一切正在侵蚀现有体制的基础,其发展有可能推动阶级的消亡。由此我们看到,技术进步对“统治”的威胁,而“统治”是维持阶级社会存在的必要机制。 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一方面是现有经济体系的四大失衡持续扩大,一方面是维持这个体系的“统治”机制被逐步侵蚀。其后果更可能是灾难性的:占人口不到 1% 的精英集团岌岌可危,而动乱中涌现的“勇敢分子”则更有可能成为新的精英集团。整个社会在消除原有四大失衡的同时,在物质上回到原点;社会平定后,新精英集团再次投入聚敛,四大失衡再次积累,而社会同时看到的,是技术再次走上“进步”之途。古希腊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创造了西西弗斯这个神话人物。中国人也早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轮回”之说深入人心。 人类要摆脱西西弗斯的命运,需要的不是技术进步,而是智慧。中国的老、庄、孔、墨、古犹太的耶稣、印度的释迦牟尼、西亚的默罕默德都在启迪人类的智慧,毛泽东更是希望“六亿神州尽舜尧”,结果呢?老邓一句“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就摧毁了毛泽东多年的努力,国人卷入了“向钱看”的狂潮。而今社会败象尽露,却少有人从智慧这个层面反思。主流学界连同执政当局还在将期望寄托于理论上说不通、实践上被反证的“技术进步”。这就是我之所以悲观的原因。 来信 发送时间 : 2012 年 5 月 28 日 星期一 吾兄所言皆是有据,功底很深。 我们能不能不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框架来看待“科学技术”这个问题: 把科学技术定义为生产力(还是第一生产力),到底有什么根据?好像世界上的一切要不就是生产力,要不就是生产关系,哪有这个道理?这对于看清世界上的各种问题有什么好处?某些政治家喜欢这个框架,是因为这可以赋予他们理论上的便利和合法性的基础。 1 、我的学术性的说法是:科学技术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关系;但是它对生产力有影响,对生产关系也有影响;不应把它纳入这样一对范畴中去研究;它是这一对范畴之外的东西。 2 、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大家公认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框架没有时空的局限性。为何社会科学里边好像真的有这种东西,而且不止一个?谁又有权认定存在着这种不受时空变化影响理论框架(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3 、我不能认同任何固化的、贫乏的、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 我对经典著作读得不多。也不像有的人看得那么高不可攀。我们是马恩 150 年之后的人,世界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凭什么还一定要按这些人的意见办?没有道理嘛!马恩列斯毛邓都有屁股指挥脑袋的问题。包括孔孟、释迦、耶稣等等古圣贤所言,都要从现实出发加以考察和运用。 正如吾兄所说,从现实和历史的实际出发,得出判断,不就得了?看点天文学家关于“平行宇宙”的研究,思路就放开了。 回信 发送时间 : 2012 年 5 月 29 日 10:20 常总: 在我看来,“生产力—生产关系”只是一个视角。观察任何对象,总是需要视角的。对我而言,任何已有的视角都不应放弃,否则就是故意回避某些证据。当然我们需要有多种视角,通过多视角的交汇观察,方可能比较准确地看清对象。 我仅将马恩视为学者,对学者的取舍,我只看立场、视角、证据与逻辑。以我的标准,国内的主流“学者”连马恩的鞋底都赶不上(立场:富豪;视角:高度的选择性;证据:以公式代事实,逻辑:混乱不堪),至于他们的祖师爷,亚当•斯密以“分工”名世,但对分工的理解仅及管仲的水平,还不如孔孟深刻;弗里德曼号称货币主义大师,却对货币的基本构成都搞不清楚;哈耶克最著名的理论诉求是“财富控制权势”,远不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暴力与经济关系的分析。细思之,他们的“理论”,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站在富豪立场上的意识形态说教。之所以如此,正如吾兄所见“屁股指挥脑袋”。此辈之所以能成为“名家”,不过是因为在这个富豪把持的社会里,大力鼓吹其“主旋律”,而得以把持各种教席、期刊,被授以各种头衔而已。在富豪的眼里,他们不过是鼓吹手,谁见过富豪真心敬重鼓吹手的?对此轮经济危机,鼓吹手们毫无预见。从富豪到政客到教皇,反而一个个爬到马克思那里去寻找启示。这就是学者与鼓吹手的区别。 在我看来,生产力是人和非人诸因素(如技术、原材料、能源、设备之类)的关系;而生产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要有生产活动,这两类关系就会存在,只要存在分工,生产关系就直接影响到生产活动的进行。这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客观事实,与“理论框架的时空局限性”无关。更不取决于“某些政治家喜欢这个框架”与否。 邓小平是当今主流“学者”的理论宗师,尽管他根本没有理论素养,也不曾冒充理论家。邓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过证明在他的意识里,科技与生产力高度相关。这种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至于科技与生产关系间的关系,从历史上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才有了侵夺他人劳动的可能。这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中就包含生产关系的变化。换而言之,逻辑关系很可能是:科技→生产力→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科技的积累势将造成一种革命的力量。需说明,我这里讲的“革命”,并不直接等同于暴力,历史上暴力事件多了去,绝大多数不过是“打江山、坐江山”,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轮回。 只要涉及社会问题,就难免价值取向,因而“屁股指挥脑袋”难以避免。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们都公然宣称,站在工人阶级、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而为富豪鼓吹的亚当•斯密、弗里德曼、哈耶克却力图隐藏自己的价值取向,将其为富豪张目的说教,打扮成“普世价值”。作为个人,我明显倾向于马、列、毛们,其一,我看不出为少数富豪当鼓吹手有何意义,其二,马、列、毛们在理论上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是诚实的。 至于“平行宇宙”理论,我记得来自数学推导,而不是来自观测结果。它成立与否,我无力判断。对这类假说,我愿意看看,但它不大可能改变我的思维方式。思维上我是保守的,更重视实证与逻辑,所以缺乏直觉与灵感,说白了,比较笨。 来信 2012 年 5 月 29 日 16:10 吾兄所言极是。 我们之间的讨论,我转给了两个熟人,他们都想知道你的情况呢? 附:对 熟人的介绍 我这个朋友:自由撰稿人,出于老三届,作独立研究,有创新思想;身无分文,手无寸权,心忧天下,无人赏识。 回信 2012 年 06 月 01 日 22:51:50 ( 星期五 ) 常总: 我站在分叉口上,之前的岁月,我是一个逻辑实证主义者。对任何问题首先尽可能理清其本身的逻辑结构,并据此寻找证据,两者交互调整,直到得出一个自以为逻辑清晰、证据确实的结果,才算自己认识了这个问题。尚未做到这一点的问题,就承认自己尚无知;做不到这一点的问题,归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然而细思之,作为人类,所能感知者仅五官所及,其外无法感知。然五官就能感知整个实在吗?人类的感知系统异于蚂蚁的感知系统,那谁能感知真正的实在?逻辑上最可能的,是两者都只能感知实在的一部分。很有可能,即便两者之和,也不过是实在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由此,基于有限的感知,人类的思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认识实在?生活经验告诉我,幼儿期的思想只能基于当时可感知的东西,幼儿听成人对话,如听天书。如果有一个感知范围远大于人类的主体,在感知与认识问题上,我们与之的距离是否如幼儿与成人的距离甚至更甚? 沿此思考,肯定走火入魔,但“真理的入口就犹如地狱的入口”,我该寻真理而下地狱还是放弃真理而留在地面?如果寻真理,果有真理乎?如果留在地面,焉知地面非地狱? 想到这些,我对曾经希望研究的问题,兴味索然。 学者、哲人、圣贤皆非弟之参照系,我不过是个在原野上游荡的孩子而已。诸学者、哲人、圣贤则是我遇到的路人。他们告诉我一些东西,有的我能理解而接受,有的理解而不能接受,有的无法理解就谈不上接受与否,我更怀疑存在他们根本不曾告诉我的东西。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伟大力量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10-27 15:15
青霉素等廉价抗生素使豪强巨富与平民百姓在细菌面前拥有同样的公平。 电子技术革命性的进步使得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由神坛跌落,丧失了奢侈品的标签,走入了市井民间,改变了社会生活,也推动了社会公平,比如我现在使用的博客,已经极大的改善了个人出版的权力和公平,使新闻传播不再成为少数人垄断的特权。 类似事例,不一而足。 只要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社会发展,总有一天“英特耐雄纳尔”就会来到。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643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李子丰:勇于质疑相对论的人
physics100 2012-10-9 15:23
科技进步来源于人类对真知的追求,而这方面最大的支撑点莫过于对传统与前人的质疑与挑战。无数具有思辨精神的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追索,使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一步步深化,有效的推进...... 更多 还原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0CurRec=19DbCode=CJFQdbname=CJFDLAST2010filename=ZGKY2010Z1032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NllKbXNxVlZ5STg2VnNGR21qVENuRTlkdGp0YmZiQXJjZk9EOHA2TXh1aGxTSlU4PQ ==
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剂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2-3-10 22:46
上世纪九十年代, 苏联 解体、 东欧剧变 ,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倾刻间不战自溃,纷纷倒旗落马。严峻的事实发人深思:今后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命运将会如何?中国今后怎么办? 面对这些世界性的历史难题,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相继登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 “ 资 ” 姓 “ 社 ” 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为此,邓小平在 1992 年“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 “ 资 ” 还是姓 “ 社 ” 的问题讨论。 以上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299.htm 改革嘛,有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大部分事儿都有利有弊,只要利大于弊的事儿都要去做,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不能证明利弊哪个大的事儿,先去尝试为好。 社会进步也好、科学发展也罢,都需要改革,都需要创新,这应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助推剂。 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需要“交学费”,但不能因为“交学费”就因噎废食。 联想到中南大学的改革“讲师不用上课了”事件,这件事在科学网上吵得热火朝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于该事件,我不想做评论,但我为中南大学敢于改革的精神叫好。中国科研院所的教学与科研体制太需要改革了,改革或许能创出条新路,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2000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术圈、学术权威、和科技进步
热度 39 yzhang111 2011-12-14 11:54
一直挺感激把我招到这边做博士后的老板。除了科研外,从他身上学了不少和科研不太相关的东西。记得当年他电话面试时只是大概问了一下我那时的研究内容,还没等我把肚子里的东西说完就开始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情了。记得最清楚的是问我将来准备要几个孩子,当时想都没想就回答:三个?说完马上就后悔!仨孩子都有点儿超生游击队的味道了,还要搞好科研,谁信啊?谁知道老板竟然说很好啊,别地儿做不到,你只能来我这儿 !后来从老板娘嘴里知道了原因:有家有孩子的人有压力有责任心会很勤快;想要三个孩子的人,肯定更勤快。 跑题了,呵呵。一次和老板一起去Indianapolis开会。回来的路上老板不禁开始感慨美国这学术圈有点儿太冷冰冰。不久前看似还叱咤风云的领域内颇有建树的某领军人物(所谓权威)如今坐上了冷板凳。原因是此人近期内建树不够多,尽管原来的功劳很大,但也无法阻挡其迅速成为历史,变成过气权威。老板的感慨是在美国根本就没有学术权威,哪天一松劲儿,马上就靠边儿站,哪里有国内那些权威风光啊!现在来看当年老板的感慨一点儿不假。有两个亲眼见到的例子为证。本研究领域开创者之一的一个牛校牛教授,出版了领域内圣经级别的专著,是某专业杂志的主编和某响当当杂志的编辑,申请联邦经费竟然多次被学界同行拒掉而导致实验室断炊关门(tenured,倒是不用发愁被学校开除掉)。别瞎猜,还真不是因为年龄太大了,而是因为不够多产 !另一个例子是个诺贝尔获奖者,也是因为不够多产,申请联邦经费也被学术圈内同行通过评审拒掉,靠一点儿公司和私人基金会小钱勉强维持度日。这就是冰冷的美国科学界,普遍对权威不尊重。想不出东西白拿钱 ?门都没有 ,什么人都不例外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不大容易产生只拿钱不干活的寄生虫。 国内学术权威的情况是这样的嘛 ?听说院士有所谓副部级待遇,每年不用申请都有多少专款如何如何。人是懒惰的,没有合理的机制,再勤快的人都会变懒。绝大多数院士权威当年都是靠打拼闯出来自己的一片天地。感觉国内这种特殊待遇是在害这些权威,会让很多权威从此不用再努力,不仅浪费了这些聪明的大脑,而且还不知道让多少专款打了水漂了。哪像我这有三个孩子的愤青,不好好干活都没法养家 。听某专家说院士是 国家给予的一种荣誉,它更多是强调一个学者过去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成就。美国的院士也是这意思,可是人家没有把荣誉和待遇挂钩啊? 要经费搞科研还得凭真本事、还得去申请、还得去接受学术圈同行评头品足。再说了,院士权威们有信誉和荣誉,去申请经费,同行们是会很理性的,啥也不用担心啊。 如果我们取消院士的这些特殊待遇,我看大家都不会再打破头去争取院士头衔,也不会把院士权威当神供着,还能逼着权威们好好干活并充分开发他们聪明的大脑,还能还学术圈一个自由的环境,还能......(欢迎大家补充)。这对取得更多科技进步、早日拿到炸药奖、和让中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得有多大帮助啊?! (博主科研水平属初级,按理说没资格指手画脚,可我看着着急怎么办? ) 后记:徐坚老师的一个评论让我感觉到国内非权威科研人员所经历的残酷。个人感觉取消院士权威特殊待遇加特权的同时,应该考虑实行一种保证普通教授科研人员底薪的制度(比如Tenure制度)。我博文中说到的美国的残酷是对权威的,普通教授科研工作者似乎没感觉那么残酷,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Tenure(或tenure track)制度。
11800 次阅读|89 个评论
社会网络的喜与忧(110321)
热度 11 ymin 2011-3-21 16:35
社会网络的喜与忧(110321) 闵应骅 最近日本311的9级大地震、海啸和核辐射搞得全世界都不安宁。人类的灾难有时候来源于人自己。古时候人们靠两条腿走路,后来发明了汽车,现在每年光中国就要压死几千人。物理学的发展很惊人,自从出了原子弹就很吓人。全世界都建核电站,说是很环保。但是,核辐射看不见、摸不着,也闻不到,据说现在东京的自来水都污染了,对人的伤害可以持续几百年。化学的进步使人造出了塑料,可它是永远的污染。基因的研究,全世界都被发动起来了,没见着治好什么病,却出来了转基因食品。现在美国人自己也开始怀疑这东西带来的危害。网络也是一样。 有人说,Facebook现在像是一个虚拟的国家。微博、QQ、Twitter、YouTube等等都扩大了个人与社会的交往。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研究社会学,历史学。社会网络可以有助于入侵检测和社团活动、商务和软件开发。如此等等。许多社会活动通过社会网络来通信,但并不一定要计算。热而,通过计算交互的社会网络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功。譬如wikipedia相当于一个大众创建和利用的大辞典;消费产品的评价系统;内容分发;民意调查等等都是包括计算交互的。群体智能系统可以从社会上成百上千的反映预测市场、民意调查,甚至是大选结果。古时候,人们的社会交往在一个很小的局部,譬如就在一个村子里。有了社会网络,人们见识大涨,可以和世界任何人交往了,社会交往的圈子大大扩大了,使得这社会运作大大的有效了。可是别忘了另一方面。 社会网络威胁着社会结构,譬如派别主义化。在实际世界,你必然和各种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而在虚拟世界,你很容易避免与不喜欢的人接触。就像文革时的两派、台湾的兰营和绿营、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其危险性就在于人们很少和不同意见的人交往,而吸收不同意见,以致越来越走极端。另一种可能是:社会网络之热是因为人们感到新鲜,搞久了就厌倦了。wikipedia,作为一种在线的百科全书,在2001到2010年几乎是指数增长,但是,现在已经开始冷下来,不像过去那么热了。所以,IEEE Computer开辟了一个专栏,讨论社会计算的喜与忧。
个人分类: 网络|2800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这样的悲剧还要发生多少次?
lxj6309 2010-10-7 21:51
电子游戏网游开发技术上了863项目,可是这样的悲剧还要让它发生多少次呢?这些还仅仅是偶然的和少数的吗? 男孩在家中上吊身亡 当晚曾因玩游戏受父亲责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7日04:23 南方都市报   南都讯 见习记者刘颖 10月5日晚上9时许,在龙岗区爱联社区,一名13岁的男孩在家中洗手间上吊身亡,据悉,男孩当晚曾因玩电脑游戏受到父亲责骂。   据死者的母亲介绍,前晚9时许,其13岁的儿子邓国辉走进一平方米见方的洗手间里,约10多分钟后,其母亲听到里面没了声响,便把洗手间的大门撞开,随后看到了她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一幕,他就吊在上面,嘴里吐着白沫,而两条毛巾在窗户的铁栅栏上打着结,男孩是站在凳子上上吊自杀的。   据了解,男孩今年上初一,此前曾长期痴迷于网络,为此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前天玩了一整天的电脑游戏,随后受到了父母的责骂,在男孩的日记中,多处记载着长时间玩电脑游戏的事。事发后,警方带走了电脑,希望能从中发现相关线索。龙岗警方证实,自杀男孩今年13岁,老家在广东梅州,男孩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平时喜欢上网玩游戏,由于父母责怪了他,一时想不开,选择了自杀,并当场身亡。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等译文:科技进步中的期刊编辑角色
kexuechuanbo 2010-9-10 08:22
科技进步中的期刊编辑角色 科技进步中的期刊编辑角色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播新闻——用科技进步开发“无形粮田”
jxz1963 2010-7-5 16:52
2010年7月3日下午18:00的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陕西新闻》播出了由记者赵文彬采写的录音报道:用科技进步开发无形粮田( http://www.sxradio.com.cn/content/2010-07/04/content_844806.htm ),全文如下: 金号网消息:(记者赵文彬)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粮食短期、供给不足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人口增加与耕地总量减少、自然灾害等矛盾加剧。重视粮食生产固然重要,而重视粮食储存加工同样重要。虽然近年来粮油储存加工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但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眼下正是夏粮集中收购入库时期,在西安市西粮实业有限公司,所属几个粮食储备库腾仓并库,大量收购储存小麦。在储运部,记者看到先进的电脑监控系统,能实时报出存粮库区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储运部副部长宋晓东: (出录音)现在我们倡导绿色储粮,咱现在检测都是电子检测,一个点要检测上下两米之内的粮温,比方说我们一千平方米的点的话,就要设四五十个点,在这个保温性能上,房顶都是加了空层的,粮食在温度高的情况下,通风系统就可以降温。(录音完) 国家粮食局对粮食储存企业确定每年储存粮食的损耗为0.2%,像西安西粮这样的大型粮食仓库,粮食损耗量是很低的。但更多的粮食是存放在技术含量低、条件差的小型粮库、粮食加工企业和广大农户家里,霉变、虫咬、鼠害等,每年造成的粮食浪费是惊人的。 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蒋新正是国家《粮食科技对粮食安全支撑、保障作用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他说,目前,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国家政策,大多都是围绕如何使粮食增产这一核心展开的。忽视了对粮食储备的投入和科技运用。蒋新正: (出录音)有一个数据,我们每年粮食抛洒、虫鼠害、霉变,每年损失要达到500多亿斤,2009到2020,我们国家粮食科技规划要求,要增产1000亿斤,由于每年储运技术、霉变粮食500亿斤的话,相当于靠科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产1000亿斤的一半就损失掉了(录音完) 蒋新正说,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储存加工水平,等于开发大量的无形粮田,来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这是最经济的粮食增产方式。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80公顷的速度减少,快速向1.2亿公顷红线逼近;如何减少粮食产后质与量的损失,必须增加粮油流通、储运及加工领域科技投入。 蒋新正认为,粮食产前和产后科技发展失衡,总体水平还不高,粮油加工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农村地区则技术落后,储运损失和品质下降问题突出。蒋新正: (出录音)现在主要问题是农户家里储粮,粮食晒干以后放在里边好长时间不动,霉变也不知道,还有我们储藏的设备不达标,用水泥柜放,用不透气的储存设备放,农民对粮食安全没有意识。(录音完) 蒋新正建议,为确保我国粮食数量,保障粮油品质安全,应建立国家级统一的粮食产后储存管理体系,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手段,特别是粮食产后减损关键技术在小型粮食企业和农村的推广普及,从而使增产的粮食发挥更大的效益。(陕西新闻广播供稿)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GDP高增长的秘密
lcguang 2010-1-17 11:50
我在《证券市场周刊》上发表的文章《财富增量公式及中国经济反思 》 中指出:科技进步带来资源增值比如矿山增值, 土地资源增值。 中国冶炼技术进步了, 澳大利亚的矿山增值了;城市扩大了, 周边土地增值了。增值不是来自资源拥有者的劳动创造, 而是来自科技进步和城乡格局进化。 中国GDP为什么高, 因为很多资源进入市场之前多少年来没有评估, 他们的实际价值并不体现在企业或者政府的净资产中。 这些资产一旦进入市场, 就会被重新评估, 从而大幅增值。所以,可以说, 中国的GDP增长主要来源于资产重估带来的升值。中国的财富或者说资产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多少,只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因,这些资产逐步进入市场,于是带来账面上的财富增加。所以中国的GDP大幅大未必表示中国创造财富多,而很可能是因为进入市场的资源多。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GDP增长低于6%就会出现严重的通缩和就业问题, 而西方不然。 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资产市场化已经比较充分,而中国的资产市场化还在半路上。就财富创造来说, 我们的6%可能只相当于人家1%。所以不要沾沾自喜啊! 参看: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27671
个人分类: 经济学|4012 次阅读|5 个评论
回乡印象(二)科技在进步
qlms 2009-10-25 17:28
农村生活中所能见到的科技发展,我想大多数应该属于家用电器。不过家用电器这种生活用品对于推动农村的发展,我感觉作用不大。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改变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科技进步,很遗憾是多年来其实一直没有多少进步。不过非常高兴的是,这次回家我发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进步之处。 1) 玉米的机器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应用。多年来我们那里的玉米都是靠人工收获的,最近几年,玉米如果不因为大风倒掉的话,可以用机器来收获了,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另外就是从前年开始出现,到今年大规模施行的玉米收获 - 秸秆还田联合技术。这项技术避免了农民直接把秸秆焚烧所造成的空气污染,还增加了土地的肥力,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当然该技术也对农村能源的消费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会在专门讨论农村能源消费的博文中阐述这个问题。 2) 新的蔬菜品种的应用。多年来我们那里的粮食与蔬菜品种都没有改变过,不过这次回去,我见到了一些过去没有见过的新品种,据说是科技人员培养的新品种。一种是芸豆地瓜,上面的枝蔓上结的是芸豆,下面土里面结的是地瓜。芸豆我尝了,和普通的感觉没有什么区别,地瓜看起来不是特别大,但是也不算小,如果口感不错的话,我感觉这个新品种真的不错。另外一个新的品种就是蛇瓜,也有人叫洋豆角,是一根很粗的,类似蛇的样子的蔬菜,我没有尝,不知道口味如何,不过据吃过的人说不错。 3) 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过去农村夏天洗澡做饭,大部分都是用无烟煤烧水。随着煤价最近几年的暴涨,一个煤球也变得要好几毛钱。这就促成了大规模的热水器在农村的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初装费大约 1500-2000 元,基本不需要维护。每天所产生的热能大约能节省 3 个煤球(夏天热水量使用比较多的时候),且使用比较方便。现在我们那里村镇改造,新的楼房上据说要先用太阳能给锅炉里面的水预热,然后再烧煤达到比较高的温度,如果真的实现的话,也是不错的科技进步了。农村太阳能大规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是一件值得称颂的科技进步。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进步·人文进步·劳动就业
aloofgk 2009-4-27 17:44
    《科技进步人文进步劳动就业》刊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年 第20卷 第11期 。该文 试用泛系观控技术和信息哲学考量劳动就业,运用小样本集中趋势收敛的信息,揭示出问题的要害在于人文进步与科技进步不协调,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 至今,该文似乎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故在此刊出。 科技进步人文进步劳动就业 于宏义 ( YHY@hbstd.gov.cn ) 提要: 试用泛系观控技术和信息哲学考量劳动就业,运用小样本集中趋势收敛的信息,揭示出问题的要害在于人文进步与科技进步不协调,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泛系观控技术 信息哲学 劳动就业 人文进步 科技进步 世界性难题 劳动就业乃民生之本。科技在进步,人文在进步,怎么劳动就业愈来愈成问题?这,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莫不如此。因为中国人口最多,又处于改革中与国际接轨的转换期,所以劳动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严峻。这种因果论述,不是不成立,只是限于表面似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需要探讨。 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是当今人类不容回避的世界性难题。 试按泛系观控技术和信息哲学的视角进行考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泛系理论强调 宏微局整远近纵横兼顾,多元综合协同优化发展。 劳动就业,无庸置疑地集中映射科技进步与人文进步的协同程度及态势。信息哲学认为:信息是 一个比知识更天然和更基础的概念,信息由知觉传递,由记忆储存,信息流的运作层面要比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更为基本。这预示着哲学研究背景的再次转向(曾从探讨 存在 转向 知识 ,后又从探讨 知识 转向 意义 ),即从 意义 转向 信息 这一更为基础的分析概念,将人类理解带向更基本的层面。由此,有必要运用 泛系观控技术 揭示 科技进步、人文进步、劳动就业的标志性信息。 标志性信息 科技进步的标志 : ①拓展人的认知域的深度和广度; ②揭示有利和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手段、趋势; ③支撑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文进步。 人文进步集中体现在人群进步和管理进步上。 人群进步的标志 : ①增长知识; ②增进德行; ③增进健康; ④增进乐趣; ⑤增强智能。 管理进步的标志 : ①管理理念的科学和人文情怀与现实 -历史-逻辑趋近统一; ②管理法度体现确认的管理理念; ③组织建制与管理法度相适应; ④领管系统的行为规范真切体现管理法度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⑤自动容错纠错趋优机制强有力地支撑和促进管理进步。 劳动就业映射科技进步与人文进步的协同程度及态势。 劳动就业的标志 : ①劳动就业的充分程度( 1-失业率); ②产业结构转换导致的失业占总失业的百分数; ③就业者对所任岗位的胜任程度; ④就业者对所任岗位的乐意程度; ⑤劳动报酬占有效总产出的百分数。 这些标志性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大为现行的管理理念所关注,少有法定的统计数据),只宜用简便可行、经济适用的小样本的集中趋势收敛的信息来表达。信息数字化的量化值界定在 0与100之间,可信度界定在0与1之间。 表 1 科技进步标志信息 标 志 ①拓展认知 ②揭示手段 ③支撑人文 量化值 92.92 82.75 60.25 可信度 0.7821 0.7782 0.7967 表 2 人群进步标志信息 标 志 ①增长知识 ②增进德行 ③增进健康 ④增进乐趣 ⑤增强智能 量化值 92.92 58.33 78.33 86.42 90.42 可信度 0.7821 0.7771 0.7319 0.7869 0.7963 表 3 管理进步标志信息 标 志 ①管理理念 ②管理法度 ③组织建制 ④领管系统 ⑤趋优机制 量化值 59.83 64.42 61.33 61.50 87.75 可信度 0.7977 0.7742 0.7827 0.7805 0.7795 表 4 劳动就业标志信息 标 志 ① 1-失业率 ②结构失业 ③胜任程度 ④乐意程度 ⑤劳动报酬 量化值 85.25 44.50 78.08 60.92 17.50 可信度 0.7977 0.7371 0.7992 0.7879 0.6857 表 1 表明,科技进步突出显示①拓展认知拓展人的认知域的深度和广度,量化值高达 92.92;其次是②揭示手段揭示有利和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手段、趋势,量化值达到82.75;最次是③支撑人文支撑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文进步,量化值为60.25。这组量化信息,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是相当吻合的。 表 2 表明,当今人类特别是华人群体,无论是增长知识还是增强智能都是相当显著的,生活乐趣增多,健康状况改善,惟有德行没有随之跟进道德滑坡,坑蒙拐骗,尔虞我诈,诚信沉沦,欺下瞒上,贪污腐败屡见不鲜。 表 3 表明,人类至今尚不善于管理自己,中国也不例外:在管理理念科学和人文情怀与现实 -历史-逻辑趋近统一上,并不显得高明;在管理法度、组织建制、领管系统方面并不强多少,有的甚至还差些;幸好,还有希望自动容错纠错趋优机制强有力地支撑和促进管理进步。 表 4 表明中国的劳动就业状况:失业率 14.75%;产业结构转换导致的失业占总失业的44.5%;78.08%的就业者胜任所任岗位;60.92%的就业者对所任工作乐意;归总劳动报酬占有效总产出的17.5%。 传统的思维定势注重结论而往往忽视该结论可以相信的程度。 归总劳动报酬占有效总产出的 17.5%,其可信度只有68.57%,即可以相信的程度是不高的。 可信度基于样本数(样本越多,理论无偏估计的可能性越高,随之成本也高)和样本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愈小,可信程度愈高)。上述结论只是 小样本的集中趋势收敛的结果, 可信度都不足 80% ,只能算是一家之言,至多只能权作一个有效样本看待。有效样本数足够多,理论无偏估计至少达到 95% 以上,所得结论才足够可信。本文不是旨在发表定见,只是提出一些思考,供大家研究讨论。 讨 论 针对 世界性难题,试 按泛系观控技术和信息哲学的视角进行考量,审视所展示的信息,有下列问题值得深入 讨论 : ( 1)人文进步落后于科技进步,已是公认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致使人文进步落后于科技进步?集中体现人文进步的人群进步标志信息和管理进步标志信息,说明问题出在管理上,人之德行下滑也是因为管理不善所致。是否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原因? ( 2)人类至今尚不善于管理自己,也是公认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致使人类至今尚不善于管理自己?管理进步标志信息显示,问题的根子是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受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制约。当今,是否应该而且可能确立科学和人文情怀与现实-历史-逻辑趋近统一的管理理念? ( 3)科技进步排斥劳动、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负相关劳动就业困难是科技进步造成的?20世纪世界总人口从16.5亿增加到60亿,新增就业岗位20多亿,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是科技进步提供的。没有科技进步能否扩大就业? ( 4)劳动就业标志信息显示,产业结构转换导致的失业占总失业的40%以上。现在到处可见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是社会管理者观控失职还是失业者的问题? ( 5)劳动就业困难,根源在人文进步与科技进步不协调,当前的要害是人文进步落后于科技进步。我们的对策是:改变思维定势,加快管理进步,加速促进人文进步的科技进步,使人文进步与科技进步协同发展,从而扩大就业;还是适度放慢科技进步的步伐,等人文进步跟上来劳动就业就不成问题了? ( 6)如果没有管理创新,劳动就业将长期困挠人类 。 特别是中国,眼下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政府开始从追求经济增长率为主,转向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并重。管理若能跟得上,实行轮班轮休轮训:不同行业及工种按实际需要实行一班制、两班制、三班制、四班制,确保任何时候都有人在岗负责(适应全球一体化的任何时差),众多富余劳力都可安排就业、休息、培训,彼此为相互的工作、生活、学习、休息、娱乐提供周全服务供求索交,公道自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我们做得到吗? 参考文献 吴学谋:《从泛系观看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 刘 钢 : 信息哲学:哲学探索的新前沿,《学说连线》, 2003-5-26 18:37:33 。 于宏义:观控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科学理论与应用》,成都 :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于宏义:比较收益导向 观控协调态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1年第6期。 于宏义等:泛系观控技术:信息量化测度,《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年第7期 于宏义,冯向军:观控存储系统,《中国专利公报》, 2001年第52期。 于宏义等: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预研,《科学中国人》, 2000年第1期。 于宏义:e当量与社会财富配置,《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年第3期。 Yu Hong-Yi; Leon (Xiangjun) Feng; Yu Ran. Pansystems GuanKong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Quantization. Kybernet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Cybernetics. Year: 2003 Volume: 32 Page: 905 911. 作者: 于宏义( 1939),男,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工程师,《观控》课题组负责人, 泛系国际学术共同体成员, 武汉泛系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发现》杂志社高级编审。电子信箱 : YHY@hbstd.gov.cn ;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水果湖南苑村49号501室,邮政编码:430071;电话:027-87135605。 Technology progress Humanities progress Labor employment Abstract: Try use the pansystems guankong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philosophy to consider the labor employment,and make use of the small sample the concentration the trend the information that refrain from rash action, and to show the problem's vital part to consist in the humanities progress and the technology progresses to not moderate, bring upped some problems that deserve the discussions. Key words: Pansystems GuanKong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hilosophy Labor employment Humanities progress Technology progress
个人分类: 超然观控|3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房屋跌价或许会有益于土建科技进步
陈龙珠 2008-12-25 09:36
似乎已是较为久远的事了,读研究生时是跟着老师、毕业工作后逐渐自己承担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土木工程)设计进行优化的技术服务,以求在安全的前提下节省造价。由于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在软土地区要占土建造价的1/3左右,而其安全性对整个工程至关重要,房屋地基基础的技术咨询颇受欢迎而成为土木工程的热点领域之一。 地基基础工程优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其一是挖掘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潜力,即这些勘察资料中提供的设计参数偏于保守,通过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少量验证性试验来改善设计参数,以此减少工程量( 如桩数、桩长或截面尺寸等 );其二是改变原设计方案的地基基础形式,包括试用新技术( 如将常规桩基改成复合桩基 )以节省造价。当然,为节省造价而进行的这些改善工作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和困难,包括要做设计单位、主管部门人员的沟通工作,与原设计方案一样也存在相应的工程技术风险。但在那个比现在贫困和更崇尚科技的年代,建设单位领导大多还是支持和推进这项工作的。 但是,近10多年来,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和拓展,房屋价格的高歌猛进,安全责任制的逐渐严厉,土地出让收益和房屋开发利润空间越来越高( 网上经常传言的房屋纯土建造价每平米远不到 1000 元,这或许确实是事实 ),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房屋开发商们,对按上述途径采取工程优化或新技术均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以至于我国差不多是工民建工程规模举世无双,但土建科技和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目前的行业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监理、检测,大多处于恶性压价竞争的状态,技术质量令人担忧。 国防和战争大力促进了核能、航空、航天、海洋、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土木工程中的工民建领域,能真能从土地规划和出让等源头抓起,让城镇商品房开发降到非暴利的水平,我想,通过土建科技进步来节省造价以相对地增加企业收益,或许会逐渐重新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家们的重视,而这不是更加符合目前大张旗鼓宣传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吗?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4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