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历史篇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美共享历史的辉煌篇章:读黄安年教授的
热度 1 黄安年 2014-11-26 07:01
中美共享历史的辉煌篇章: 读黄安年教授的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受权发布王立新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4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 博主按 : 感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 11 月 25 日 晚发来的评论文章, ) 在中美长期交往的历史中,既有冲突,也有过合作,但总的说来,两国合作的历史要多于冲突的历史。这种合作不仅表现在两国政府之间(太平洋战争中两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就是两国政府间合作的高潮),更多的是发生在两国人民之间。例如,美国传教士在华兴办教育、文化、出版和翻译事业就是在中美两国人民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活动将现代性输入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二十年来,这些史实已经逐渐被挖掘出来,并为中美两国读者所熟悉。而另一段中美两国人民合作为美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历史则一直处在尘封之中,长期被湮没。这就是数千华工为美国建设横贯大陆的铁路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黄安年教授的《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通过挖掘大量的史料,为我们重建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很多学者已经提到,重建这段历史,让后人了解和铭记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让一直“沉默”的“道钉”不再沉默、通过像黄安年教授这样的史家的如椽之笔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是对历史正义的恢复,而且对促进在美华人的权益和发展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看来,再现这段历史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近年来,国际史和跨国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史学研究的新领域,而国际史和跨国史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跨国人口流动和不同国家间共享的历史。华工在美国筑路的经历就是中美共享历史的重要篇章。这些来自中国南方的贫苦农民背井离乡、远涉重洋的故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他们在美国的经历,特别是在美国铁路建设中的作用无疑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挖掘他们的历史不仅对研究中国历史,同时对研究美国历史也有重要的意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国家的历史并非仅仅是美国人创造的,包括中国筑路工人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参与了美国历史的进程。我想,除了关注该书的现实 意义外,还应该从这一学术意义上来评价黄安年教授这部著作的独特贡献。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30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创中国科学院历史新篇章
热度 11 stone1971111 2011-5-20 12:12
篇头语:接到编辑邀请,有点犹豫,因为身在科学院,有些体会,但是毕竟是个人的浅见,不敢拿出来给大家看。后来一想,也释然了,既然是浅见,还不如拿出来被批判,也能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看了很多博文已经有了很好的观点,我就从历史的角度看,科学院如何开创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自1950年创建以来,走过了好几个历史阶段,从一开始为国家重大工程服务,到70年代后的30多年的重新创业。创业到了今天,科学院也已经初步具备了各种资源和实力,应该认真的思考中国科学院的定位,如何在未来20年甚至50年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完成这样的定位。 我同意很多老师的观点,中科院既然无论是从众人的期许还是国家的期许,都应该是中国科研的国家队。既然是国家队,那自然就要有国家队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中科院在建院的目标上应该更加明确的举起中国科研兴起的大旗,举起未来中国50年的发展需要的重担。既然如此,那中科院的科研方面的目标就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继承建院初期的任务,继续为中国今后20年的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第二个层面,努力成为世界科研的领导者。这就是所谓的引领性的前沿基础研究。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工业现代化的今天,未来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往往是科技的思想的实力。这些都是中国科学院发展的关键目标。但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认为还是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一、 大力开展人文,尤其是科学哲学的普及教育 。科学要创新,就需要有科学的思想。而科学的思想是隐藏在科学技术的背后的东西。如果要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我们的科学修养,而提高科学修养就需要有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的有深入的了解。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课程来看,都是技术性和技能性的课程,深入而广泛的科学哲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科学院相对封闭,那么就需要独立的建立起一整套配合培养下一代人才所需要的科学哲学修养。这几年,在科研工作之余,我看了大量的哲学作品,深深感到,这些哲学思想,包括哲学方法,都对我们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怀特海,罗素,庞加莱等人,都是强调哲学是科学的引领人的角色。我们的年轻学生们往往知道很多的具体技能知识,而对于哲学的东西所知甚少,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当他们未来承担起国家的重任时更是很大的缺陷。我们国家并不缺少哲学学者,但是这些学者和科学的结合程度是不够的。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把人文教育,尤其是哲学教育引进科学教育中,让我们的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课题、学科乃至整个科学 。中国科学的突破一定是科学思想的突破。(注,在博友的提醒下,增加一段)当然要突破,还需要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我们自小接受中文教育,但是我们未必对中国的哲学有深入的了解。说实话,四书五经我还是这两年才看的,收获不小。作为中国人,不懂得中国的哲学,似乎有点过不去。中国哲学有其特点和高度。 将中国哲学的思想和西方哲学的思想有机结合,或许对我们未来科学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 二、 大力开展跨学科合作。 中国下一阶段的工程研究任务往往都是跨学科性的任务,没有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单靠一两个优秀的课题组,是完不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的。中科院最大的优势在于有门类齐全的学科配备,但是这些学科资源都散落在各个研究所,而各个研究所之间被指挥棒指挥成互相竞争者,而非合作者。今天我们看到, 同样的课题在许多研究所同时开展,既是国家的巨大资源浪费,更是对历史机会的浪费 。假如还像建国初期那样通力合作,那么今天的中科院可以做的要多得多。当然,开展合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其核心在于合作的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中科院至少要真正下决心把跨学科的合作搞起来,不要窝里斗。 三、 大力弘扬自由创新的精神。 科学的活力来自于自由的思考和辩论。在中国当前的科研状态下,科学院要树立一个榜样,那就是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权威。事实上,所有的权威都是在还不是权威的时候做出突出的贡献。我们要相信年青一代有自己的追求,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总体的方向,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勇敢地向前迈进。在某些看似不可思议的领域,勇于支持新思想,不要保守。 失败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失败的机会。渺小不可怕,怕的是永远渺小 。 四、 大力推动科学评价中国化。 中国科研如果要自立自新,首先就要解决评价自主化问题。 因为谁来评价,谁就是指挥棒。 如果中科院希望是中国的国家队,那就应该是中国科研的最高权威,而不是国外的同行评议。他们有他们的兴趣,我们有我们的一亩三分地。在科研评价全面因子化的今天,应该大力发展独立自主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虽然科学院一直努力在往这个方面努力,但是显然效果不那么理想。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可以考虑,建立健全中国科学院学部(类似早期的学部)制度,或者学术委员会, 对科学院自己的成果进行公开公正自由的评价,回复我们对科研的基本主导权。 五、 精简机构,保持永远健康的体魄。 中科院建院初期,都是全国的精英参加的。今天的中国科学院虽然依然可以称为中国科研的中坚,但并不是每个成员都可以这么称呼。很多学科老化,很多新学科分化。这就导致人员大量的增加,但是单位产出效率的降低。这方面可以学习德国的科研院所的制度。对于很成熟的学科,推向高校继续进行知识的继承和前沿的探索,但是不能永远养着儿子。 对于新的学科,可以勇于打破研究所的限制,及时的成立新的研究机构,集中精兵强将打歼灭战 。这样, 也许中科院看起来更像是个年轻的冲锋者,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的功臣。 我想,中科院面临历史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如果不作出相应的调整,那么这种机遇也许永远会停留在机遇的状态,而不会变成现实。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能说的也就是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语言,但是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衷心希望,中科院能成为我理想中的更好的地方,也是我一生的骄傲的地方。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8041 次阅读|3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