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叶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果人生有四季
热度 17 weijia2009 2020-3-19 08:32
如果人生有四季 贾伟 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话, 我四十岁前, 都是春天。 这是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 昨晚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想休息了,但电影里的一连串诗歌般精致洗练的台词,不断轰击着我的脑海,让我一时无法入睡,干脆起身到书房码些字,写点儿感想。 王家卫同学的电影,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讨厌。喜欢的人觉得他玩得深邃,讨厌的人觉得他玩得太深邃。 《一代宗师》台词字字珠玑,写得很唯美,让人觉得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为这些台词拍的场景。 据说王同学为了这部片子准备了八年,拍了三年,人物、台词、画面、音乐,一一悉心打造。 可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讲一个冗长的民国故事,堆积了太多精美的画面和近乎于“配乐诗”的台词,每一根弦都拉得太满,掩没了故事的“一根红线”,观众觉得累得慌。 说到这儿,我想起来了,自己也会犯这样的毛病。前阵子做一项代谢方面的研究,自认为苦心孤诣,花了六七年时间把工作做透了,然后就恶狠狠地写了一篇长文,毕其功于一役!一不小心也走了家卫同学的路子。投稿后才发现,审稿人读得很累,直呼数据量太大,从临床到动物再到细胞实验,故事太长,看着看着就懵了。 后来听从编辑部的建议,把故事拦腰一刀,分为两部分分别投了出去,不料,简化版的反而有更多的好评。 看来发表科学论文和发行电影是一样的,虽然说百花齐放,各花入各眼,但前提还是先要让人看懂了,后面再谈高山流水弦歌雅意吧。 其实,不论是做科研,还是做文化,甚至像电影中讲的武林文化,道理都一样。 年轻时我们都想事业有成,有了事业便想着要更上一层楼,好了要更好,走着走着,便忘了初衷,忘了进退了。 故事里的女主角宫若梅(也叫宫二)用家传的“宫家六十四手”和叶问比武,还不忘提醒一下自己心仪之人:叶先生,给你看六十四手,是让你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拳不能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希望你可以举一反三。 可讲道理容易,自己做很难。宫二的个性爱憎分明,为报父仇,自己断了“身后身”,到临终也没能走通武学和情感这两条路。 宫二曾说:我不图一世,只图一时。说出这样话的人,内心的爱恨情仇都是浓烈的。她“思进不思退”,只进不退,就会被动,就会有遗憾。正如宫老爷子早先批评女儿时说的:“太过看重输赢,而不懂人情世故”。缺少了对人情的洞见,才、貌、武功俱佳的宫小姐最终没能在动荡的时代“图好一世”。 看男女主角的对话,我觉得叶问对这个侠骨柔肠的宫二是心中有意的。 他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缘分。 但看完后细细琢磨,其实没有!叶问心里念念不忘的,不是宫二,而是宫家六十四手。 宫二也感觉到了。所以,俩人最后一次见面时,她悲从中来:六十四手,我已经忘了!我在最好的时候遇到你,是我的运气。可惜我没时间了。想想说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两位武学高手,结识了大半辈子,最后还是“我不知你,你不知我”。 年轻时,我们都是这副德行!一心追求“武功绝学”,目中无人。 这个目中无人,是说看不到美人、美景,眼里只有路。 年纪大了,才明白,这世上哪来的什么绝学! 所谓的绝学其实就是历练,就是见识! 什么叫见识呢?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我觉得应该把台词倒过来表述才更准确 -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我们生下来一睁眼就开始见众生,走出家门(或者走出师门)方得见天地之辽阔,而最终还是要把自己看明白了,跟自己处好了,才算真正把路走通了。 写着写着,我觉得一不小心陷入了王家卫同学的电影台词,在键盘上码自己想说的话,分不清哪句是他的台词,哪句是我的了。 女主角宫二在故事结尾前不经意间说过这样两句话: 所谓的大时代 不过就是一个选择 或去或留。 我选择了留在属于我的年月 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这话,举重若轻。 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觉得这就是王家卫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了。 大时代的人,要做好自己不容易。 什么是大时代?社会变革,江山易帜,乾坤倒转,沧海横流 时势变化,说来就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时势变化,有变好的,也有变坏的。 变坏了,会有战乱、饥荒、还可能有瘟疫……今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旧时候的瘟疫该是多么可怕。 你有机会在大时代做大事,但你必须放弃很多东西,你还要有冒险精神,富贵险中求啊! 你也可以选择做个小人物,像叶问以及故事中的那一批昔日武林门派的掌门,蜗居香港,或者设馆收徒,或者在理发店、中药铺、茶餐厅当着老板伙计,过着平淡如常的生活,没有壮怀激烈,不提家国情怀。 人逆不了势,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 你选择过平淡日子,就不必患得患失。 有些情怀,也就是情怀而已; 有些过往,也只不过是过往。 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诠释 - 人活这一世,能耐还在其次。有的人活成了里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都是时势使然。 这句话加上“中心思想”的台词,就是贯穿《一代宗师》的一条逻辑线了。 武林世界是世俗世界的一个极致,在大时代,选择自己的道路是一门学问。 有人一跃而起,成了风流人物,活成了面子; 也有人过得低调、平实,活成了里子。 我们开场时有句台词: 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话,我四十岁前,都是春天。 四十以后呢? 春天过后,都是时令的变化,我们要知冷暖,知进退,在变化中做好选择。 风光一时容易,活出一个平实的自己很难。 四十岁之前,你活在别人的眼里,是面子; 四十以后,你要学会活好自己的人生,做里子。 故事里的两个男女,从天赋、家境、际遇上看,宫二均要胜过叶问一筹。 宫小姐是叶问心中仰止的高山,但是,武学上,叶问最后上了高山。 而宫家最终没人了,宫家的六十四手也绝了。 这样末路英雄的故事,其实并非时势也非天意,而是宫二的选择。 因为,宫二要的是面子,叶问活成了里子。 片尾的时候王家卫设计了一个唯美的镜头 - 叶问坐在街边角落里,在绚烂的光影里抽着烟。烟雾缭绕中,他看众生,看天地,看自己。 他看明白了自己是谁了 – 一个教人把式混碗饭吃而又乐在其中的小老头。
14828 次阅读|33 个评论
每天一条负能量-39
zhujieying 2016-4-7 12:14
曾经有华侨问倪匡,说自己的孩子上学时被小鬼佬欺负,问倪匡该咋办,平常舌灿莲花滔滔不绝的倪匡只说了两个字:咏春。 如家袭女案发生以后恐怕武馆啥的要火爆了!历史上真实的叶问其实挺苦逼的,不过他的徒子徒孙可是赚大发了。
个人分类: 段子|1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秋生的叶问
热度 1 fredayboy 2013-4-1 13:38
黄秋生的叶问,晚年的生活原来愿望是那么的简单,只是想死的时候有个人在身边。
3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咏春精髓:追影不追手,重心不重眼。
sheep021 2010-11-23 14:43
《叶问前传》经典台词: 咏春精髓:追影不追手,重心不重眼。 学武要正宗,行事要正直,为人要正心 念头正,终生正。 追影不追手,重心不重眼 ,不仅是咏春拳的精髓,也是中医的精髓。 而且是儒释道三家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 道本一体,理无二致,医易同源,医武一家。天下一理, 儒释道三位一体。 什么时候科学也学会了 追影不追手,重心不重眼这一精髓,那就是真正的科学了。 一、追影不追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俗话说: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遗,明得固中趣,方为医中杰 。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看似准确合理,其实完全是舍本逐末,刻舟求剑。 那么中医如何治病呢?《黄帝内经》说:治病务求其本。什么是本?症状是病的表象,千变万化千奇百怪,肯定不是本。精神气血才是人身之本。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气血平和了,疾病也呆不住了,身体也就恢复健康了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重心不重眼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脏腑百骸 惟所是命,聪明智慧 莫不由之。 所以,只有通过调心来驾驭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使体内脏腑等的气化功能正常,才能使身心真正健康、心想事成精通武、医,乃至天人之奥,成仙成佛 观 是认识一切事物的门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领域 , 观察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 , 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 .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 但观又有眼观和心观之别。我们不仅 眼观 , 更要把眼观到的东西领进心灵,进行 心观 。 华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都把 心 看得比眼睛更重要,认为眼睛所能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必须通过心的感悟去与天地自然万物沟通,因此而达到 心物合一 的境界。当然,华夏文化并不否定眼睛,却不能把眼睛所看到的认为是必然符合实际的,从眼观到心观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我们以观察庐山为例加以说明。我们需要身在庐山之中去看,身在庐山之外去看,需要横看、侧看,需要俯瞰,却无法在山底仰观,更无法钻到山石的内部去看。而且无论怎么看,我们所看到的都只能是一个方面,所以,在看完之后,必须通过闭目想象,然后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在心中勾画出庐山的 真面目 。 在此,也是先需要 眼观 ,而后再去用 心观 。如果说 眼观 的方式是 动态 的,那么, 心观 的方式则是 静态 的。心观的最高境界是 入定 。《大学》中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子的《大学章句》解释说: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虽然这是说道德才智的修养,但是,在研究万事万物的时候,都可以如此。当我们排除了一切心的妄动之后,我们闭上眼睛,可以与万物乃至天地相感通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通过这种感通,把眼睛所见的与天地万物的实际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直达世界本原 。 三、眼见为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常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眼见到和耳听到的都是表象而已,不是世界的本质,不是大道。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我们常常是睁着眼睛看世界,而闭着眼睛想问题。闭眼睛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排除外在的干扰,运用我们的智慧;是在 聚精会神 ,是在 专心致志 。只有精聚,才能与神相会通;只有心专,才能达于心志。虽然这两个词已经成为成语,但是,这种观察思考的方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了,因为现在已经是西方文化及其观察事物的方法占上风,而华夏文化及其观察天地万物的方法都被我们忽视了。我们可以说这种方法不符合 科学 的要求,但是,它是与西方科学不同的另外一种学问和方法。 西方文化却格外重视眼睛之所见,甚至可以说就是认为 眼见为实 。当人眼无法直接看到的时候,就用技术手段,发明出各种器物来延伸人的眼光,以此去观察自然、探索宇宙。同时,西方文化用 通过现象看本质 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 通过现象看本质 呢?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一般的做法是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成若干个部分,或者把表层的东西剥离开来,从中抽象出 本质 性的 元素 ,亦即 要素 。 虽然这个过程也不能排除 主观 的参与,却是力图排除主观参与的。虽然他们也想把在研究时割裂开的事物再组合在一起,却不可能组合得毫无痕迹。虽然他们力图排斥一切干扰,却不可能在研究中完全处于 真空 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基于眼睛或者作为眼睛的延伸的工具所见到的现象,总是有限的。宇宙如此之大,它终究无法全部 看到 ,事物种类如此之多,它终究无法全部注意到每个特殊性和普遍性。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 客观 的、非生命的对象,这种非常的适用性还很强,西方的 科学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 主观 的、有生命的对象,这种方法就局限性很大了,其弊端是会把主观的、有生命的对象也当成机器来研究。虽然,这种方法是研究事物必须的一种方法,但是却带有明显的、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参考资料: 心观与眼观:中西文化析论十九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848 次阅读|4 个评论
28届香港金像奖绚丽多姿—风云突起,再战江湖
menglingzong 2009-4-20 09:34
首先恭喜一下获奖的演员及导演: 张家辉、鲍起静、许鞍华 再次恭喜一下影片最大的黑马: 《叶问》 张家辉从影20年,终金像称帝,比古天乐、任达华还是要幸运 一些! 张家辉出演多部电影,但多以配角演出,三次提名最佳男配 角,皆败北,没想此次转正,一战成名,终于可以比肩吴镇宇、黄 秋生等,以后还是我们终于可以看到领衔主演 张家辉。 鲍起静从影30年,首次称后,暂时终结了内地女星的影后之 路,对得起香港观众了。 《叶问》成为最大黑马,斩获最佳影片,洪金宝宝刀未老,斩 获最佳武指,王家卫可真要吐血了,希望《叶问》可以像《黄飞 鸿》一样续集大卖,港迷们可以一饱眼福。当然做成经典系列,还 是需要各位同仁继续努力。 许鞍华应该是第三次摘获最佳导演殊荣,金像奖导演之 最,平了杜琪峰的记录,也是新浪潮(当然许本身不是很赞同)代 表获奖最持久的一 个。其它两次次获奖影片: 《投奔怒海》1982年、《女人四十》1994年 《赤壁》:大块头未必有大智慧,只获得五项技术类奖项 《证人》凸显林朝贤导演功力,斩获最佳男主角、配角;陈 木胜、林朝贤双雄并立,虽然没有达到当年吴宇森、林岭东的高 度,但警匪动作片有复苏迹象。 强烈推荐林朝贤《神枪手》,任贤齐、黄晓明、陈冠希 《长江七号》周星驰继《少林足球》、《功夫》后陷入低谷 《画皮》,画皮画骨难画心,张靓颖扬眉。
个人分类: 读书休闲|2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电影叶问
liufeng 2008-12-25 16:36
从网上看叶问的口碑不错,跑到电影院看了一遍,当是过节。写一些观后感 1。总体评价中等偏上,不过在我的眼里只有飘,魔戒,茶馆等电影能排到上等。 2。剧情紧凑,大部分时间让人吊着心,武打动作扎实有力。 3。有爱国主义情节,面对恶人的残暴,最后以暴治暴,让人吐出一口恶气。对汉奸的描绘很独特和丰富。 4。好话说了一大堆,但不客气地说,我从这部电影似乎看到了雕牌洗衣粉的影子,别家的洗衣粉都不行,只有雕牌能洗干净。 在佛山,一个北方汉子把各家武馆打得屁滚尿流,但叶问一出手,北方汉子就被打服了。刻意抬高意味很强。 5。会不会谁有几个亿,拍部电影就把自己或者家人给捧红了。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