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耕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取消农村户口和县改区推进城市化一样华而不实
jiangming800403 2016-9-24 11:39
赵建民 2016-9-2411:27 城市农民可以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和宅基地吗?这才是农村户口和非农的核心差异。当然社会主义苏联的每一位公民都会在农村拥有一处菜园和别墅。 只要土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还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与非农的差异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当然可能用不了多久,从政策上就会对全体国民开放农村宅基地市场。 由于农业和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保险和福利上,农民与非农民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由于漫长的生产周期和沉没成本,农业对市场反应具有天然的滞后性,天生不适合资本经营。 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点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分离和雇佣劳动。从这一点,资本经营的农场并不是西方农业的主流。租地农场并不普遍,西方农场大体上仍主要是自耕农,而且雇佣的农业工人也很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40832.html 上一篇: 给有志于土地流转的资本的建议 下一篇: 土地可以流转,但是劳动力呢?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惕打着“占补平衡”名义侵占优质耕地
蒋高明 2016-7-26 20:26
警惕打着“占补平衡”名义侵占优质耕地 蒋高明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商业化的加速,大量城镇郊区、交通水源便利地区的优质耕地被征占用 ,且大部分是靠近城市的良田,这样就出现了耕地减少问题。为了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出台了“占补平衡”办法,通过土地复垦等办法,确保耕地在数量上平衡。但是,这样的做法在各地也会因利益关系而变味,最突出的问题是占的是好地,还的很可能是根本不能耕作的劣地。 从经济角度出发,将劣质地复垦成耕地,成本较低,但利润空间大;“增减挂钩”是把宅基地复垦成耕地,成本很大,搬迁补贴占大头,且容易诱发拆迁矛盾,多地都不愿碰这样的硬骨头。某省从国土资源部分到1万亩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这是必然要占用的,城市自然蔓延出去,就势必要占用耕地;碰巧占的是劣质地的概率很小),但实际城市发展要3万亩,多占的2万亩,就用前述两种方法来变通。造成的后果是,前者“占补平衡”可能将林地、生态用地等也复垦成耕地,破坏生态环境;后者干脆逼农民上楼。 山东某县级市自 2007 年开始,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其做法是,将辖区内 1249 个行政村全部撤销,合并为 208 个社区,每个社区涵盖 5 个村庄 1500 户左右。按照有关说法,撤村建立社区,是为了医疗、劳动保障、教育扶贫、人口计生等公共事务方便,并减少村干部开支,是让农民过上城里人那样的 “ 好日子 ” 。 “ 一刀切 ” 地进行上述村庄改造,不光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造成农民利益的新一轮损失,还将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如缺乏管控,“占补平衡”就是玩文字游戏。有人随意改变土地用途,打着 农业产业化 或粮食生产,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的幌子,搞非农非粮产业,或者搞 房地产 开发;还有人有的蓄意囤地,骗取国家补贴。一些投资商起初野心很大,但因土地流转规模过高,投资随意,市场不看好,就撕毁合同给农民带来租金等损失。四搞所谓的田园生活,拿地搞小产权房,借农村旧村改造,投资囤房囤地,这都对国家稀有的土地资源造成浪费楼。占起耕地来认真,但补回耕地时则就拖就拖,以次充好,甚至赖账。 2014 年 1 月,新华社记者在江苏一个村庄采访时,从种粮大户那得知,全镇以前有 3 万多亩农田,如今只剩下 1 万多亩了。肥沃土地被占用来盖厂房和住宅,留下来的很多都是低产田,要花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改良。在江苏省盐城市,被征用的土地绝大多数在城市边缘,是长期形成的高产田,无论种粮食还是种蔬菜,基本旱涝保收;而 “ 占一补一 ” 的补充土地,要么是内陆地区原本的废弃地、复垦地,要么是沿海滩涂,虽然实现了数量上的占补平衡,但耕地质量难以保证。以原本滩涂资源较为丰富的盐城市,从 2001 年至 2014 年,该市已经向苏南调剂了 40 多万亩占补平衡指标,可供围垦的滩涂资源越来越少。 近几年,每年都有几宗县国土部门提交的耕地开垦项目送到审计机关进行造价审计,到开垦现场进行实地察看发现,这些被开垦的 “ 耕地 ” ,此前多是有林地,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开垦地在山体中上部,有的甚至在顶部,除天水外没有任何水源,而且开垦出的土壤贫瘠,除可植木本植物外,根本难以种植任何农作物。 在缺少耕地的省份,城市或工业占领的好地只能丘陵或高山峡谷开辟的新地来“平衡”,但这样的地根本平衡不了水土肥沃的城郊熟地。首先是自然条件不“平衡”,交通、水源、肥力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其次高山峡谷山高坡陡,耕作不便,且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难以产出经济效益;第三,这些新地原来多是薪炭林,森林被开垦后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家园,造成了新的生态破坏。 在土地流转实践中,必须要求各地区原原本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要注意完善土地承包法律法规、落实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乡镇农村经营 管理 体系建设,推动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真正激发农民搞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015 年 5 月,习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习总书记指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但必须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去做这项工作,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中国耕地占用问题引起了总书记的关注,可见问题的严重程度之高。 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从 1996 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 2008 年,中国耕地共减少 833 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 1.2 亿公顷 (18 亿亩 ) 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 截至 2015 年,全国共投入耕地治理资金超过 900 亿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面积超过 80 万公顷。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但是同时,投资转化率只约为 26% ,全国仍有 220 万公顷损毁土地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这就是说,耕地是占了,但补的工作远不够 。 没有优质的耕地,中国人的饭碗问题就难以保障,缺粮就到国际市场上买,而对于 13 亿人的大国,“买着吃”尤其向我们的潜在敌对国买粮其风险是巨大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土壤污染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 修复工程将启动
redtree 2014-6-6 22:34
土壤污染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 修复工程将启动 作者:黄倩殷 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4-6-6 12:50:39 今年,从北京的雾霾天,到兰州的自来水苯超标,引起了公众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关切和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而一种“看不见的污染”——土壤污染,却容易被公众尤其是城市居民忽视。民以食为生,土壤污染对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影响,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 我国当前的土壤污染有多严重?由环境保护局和国土资源局主导,耗时八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在对全国6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的调查中,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约合100.8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201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作报告说,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其中轻微、轻、中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另外,矿区土壤污染及城市棕色地块(工业搬迁后留下的未经修复的土地——编者注)污染也都不容忽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对70个矿区1672个土壤点位进行了调查,发现超标点位达33.4%。世界银行2010年发布的《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称,有专家在北京、深圳、重庆等城市的调查显示,最近几年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场地中有将近1/5存在较严重污染。 土壤污染因何形成? 首先是工矿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局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32.9亿吨。在中国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都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 其次是农业生产活动。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指出,中国不足世界10%的耕地却耗掉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化肥。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官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化肥的有效使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是30%左右,农膜残留率高达40%。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指出,65%的化肥都变成了污染物,留在了环境当中。 土壤污染已经对粮食产量、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正在威胁着18亿亩耕地红线。2013年全国两会一项提案提到,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耕地面积20亿亩,这意味着超过3亿亩土地受到了污染。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也于2013年透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0.5亿亩耕地受到中度或重度中毒污染,已经不再适于农业耕种。 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调查发现,我国市场上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食用镉大米可能引起骨痛病,镉在肾脏中的累积可能导致肾衰竭。更可怕的是,即使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 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但要解决土壤污染问题,资金是个大难题。据庄国泰推测,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需要上万亿、几十万亿的投入才行。但是,根据2011年12月15日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规定,“十二五”期间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仅为300亿元。土壤修复的资金缺口巨大,使得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治理及修复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土壤修复工程”。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出现关于土壤修复的说法。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也在今年“两会”上承诺,今年将出台并实施《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土壤污染治理要在公众信任和实际治理成效间形成有效对接。”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总工程师刘文华建议,一方面,污染严重的土壤要严格禁止农业生产并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对于污染影响程度不确定或较轻的土壤,各地政府要在土壤污染状况清晰公布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污染区农作物的流向。要建立、完善覆盖国土、农业、环境等各领域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和管理体制,实施土壤污染的行政问责制度,谋求在全国范围治理土壤污染的治本之策。(原标题:土壤污染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0.5亿亩耕地因污染已不再适于农业耕种,国家将启动“土壤修复工程”)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将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
redtree 2014-2-5 19:37
中国将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2-5 11:17:34 据中国政府网2月4日发布消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透露,2014年,中国将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并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 为此,中国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 据发改委介绍,中国还将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治理工程、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程、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等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耕地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工作。(完)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镇化看起来简单,解释和发展好,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研究
热度 1 wya 2013-7-23 10:01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过程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如果总人口不变甚至减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必然减少,有些偏远村落甚至会慢慢消失,耕地也会撂荒,这在别的国家已经有过先例。学者要多读文献,更要多独立思考。 合理的城镇化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是土地集约化的过程。如果需要,节约出来土地可以改造成耕地。所以,一个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过程,耕地会增加;而只追求形式,不注重质量的摊大饼式城镇化,效果则截然相反。 合理的城镇化过程,不是发展一个或几个大城市群的过程,也不是独立发展中小城镇的问题,是整个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问题。如城镇体系不协调、不合理,城市之间的联系就会削弱,发展效果就不是最优,效率就不是最高。 正确认识和合理城镇化,不是几个御用专家花费数千万、数亿经费可以完成的科研任务,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系统分析,需要有大医医国的能力才行。 要有这样的能力,首先一个品质就是:不贪钱,不畏权! http://news.163.com/13/0722/21/94DTBCFT0001124J.html 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 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 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原标题:习近平: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 流动人口的 流入地 与 流出地 相互扯皮、推诿,致使社会矛盾难以解决: http://news.163.com/13/0723/02/94EFESLJ00014AED.html 鄄城县官员:东莞不管不问致冀绝望 鄄城县富春乡党政综合办主任高金成称,冀中星在东莞被打致残回到富春后,富春乡马上为其送去了300元慰问金和床、被褥,并积极与东莞方协调。 此后多年,富春乡几乎年年将冀中星父子作为救济对象。2010年,东莞市公安局为冀送来10万元钱,冀中星家人专门为富春乡政府送来了锦旗。冀中星2011年办理了低保重度残疾人 生活 补贴,他及家人从未在本地上访过,对当地政府非常感激。 高金成称,冀中星致残后八年内,其亲属多次去东莞上访,冀也曾欲去而被劝止。高认为,东莞对冀不管不问致其全家陷入困顿,造成冀的绝望,冀中星做出这种举动让他非常意外。高金成说,“东莞那边能及时化解矛盾,就不会有今天”。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显著扩大 一成市售米镉超标
redtree 2013-6-16 20:52
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显著扩大 一成市售米镉超标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3-6-16 13:49:39 2011年环保部宣布《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批,将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14个省区列为重点治理省区。 5月的“镉米”危机阴影至今未散,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浮出水面。国土资源部本周放出消息称,我国正在绘制土壤重金属污染图。研究称,目前我国重金属污染面积显著扩大并向东部人口密集区扩散。 一项“秘而不宣”的调查 ●2006年 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组织了一项全国性的土壤污染调查,调查方案层层下达至各地环境监测站,要求各地监测人员利用GPS指引,严格按照4×4平方公里的网格化方式采样。 ●到2008年底 全国共采集土壤、农产品(6.85,0.11,1.63%)等各类样品213754个,获得有效调查数据495万个,建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和样品库。 ●2009年 环保部编制污染调查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完成12项试点工程、18份研究报告和7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草案”。但这项耗资高达10亿元的调查,至今未向公众公布。 ●2013年 北京律师董正伟向环保部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全国土壤污染情况调查的数据、调查依据、污染成因和防止措施以及方式方法”。但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不予公开。 一些笼统、可怖的数据 ●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足以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 ●新华社报道称,2009年到2012年,中国已有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 ●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的研究称,我国1/5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估算,全国范围内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比例在10%左右的可能性较大。 ●官方数据显示,湖南全省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 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镉、砷污染比例最大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资料显示,我国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是镉污染、汞污染、铅污染和砷污染。中科院陈同斌研究员指出,耕地重金属污染中镉污染和砷污染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约40%。 砷污染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近年来多篇学术论文称,广东连南,广西南丹,湖南常宁、常德、郴州等地存在大量砷渣废弃,导致矿区周围农作物含砷量超过国家标准几百倍。 镉污染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2010年的研究称,受到镉污染的耕地涉及11个省份25个地区。在湖南、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带,这一问题更突出。南京农大潘根兴团队在全国多个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样品,结果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镉大米引发的思考
热度 3 huailu49 2013-5-25 17:13
最近,镉大米问题在国人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笔者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1 、重金属污染不限于镉,还有铬、铅、砷、汞,等等。而且,耕地污染源还包括其他化工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等等。 2 、有损食品安全的不仅有土壤污染,还有灌溉用水的污染。 3 、国家环保部前年就披露,我国有 10% 的耕地重金属超标,要不要向社会公布这些耕地的具体位置?这些区域和地块要不要禁种食用作物? 4 、尽快为被污染农田和农户寻找新的生计和出路。 其实,食品安全和耕地污染问题一直有人关注,比如 1999 年 5 月立项, 2000 年 5 月完成的 《皖中绿色经济带发展研究》报告中,对此就有专门的论述。 附件: 《皖中绿色经济带发展研究》总报告节选 2.3.2 环境质量对比 尽管我们的新闻媒介,特别是地方的新闻媒介大多不愿深谈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但国内一些报刊还是陆陆续续地透露了一些令人忧虑的信息: ? △据农业部环保科研监测所披露,全国 24 个省市区农畜产品污染物残留超标率达 18.5% ,总超标产品产量达 650 万吨,其中蛋类超标 33.1% ,蔬菜超标 22.2% ,水果超标 18.7% ,肉类超标 17.6% ,粮食超标 17.5% ,奶类超标 6.2% 。 ?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每年造成损失 2000 亿美元,其中直接污染损失 950 亿美元,约占 GDP 的 6.75% 。另据世行估计我国污染损失占 GDP 的 8% ,我国政府估计占 3.5% 。 ? △全国农田灌溉用水 40% 不合标准,受影响农田面积达 3.2 亿亩。 ? △全国污染农田 1000 万公顷,其中污水灌溉 330 万公顷,大气污染 650 万公顷。 ? △全国 10% 农田受到污染, 50% 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 ? △巢湖流域总氮年排放量 29780 吨,总磷 2978 吨,分别超标 143% 和 195% ,导致 80% 以上水域超过 5 类水, 73.3% 的水域富营养化, 26.4% 的水域为重富营养化。 ? △滇池污染治理花费 100 亿元,相当于昆明市 1997 年财政收入的 3 倍。 ? △太湖每年接纳工业和生活废水 39.78 亿吨,其中含总氮 9.56 万吨,总磷 8642 吨。 1980 年 2 类水体尚占 98.8% ,到 1995 年 4 类以上水体仅占 43.2% 。中日专家一致认为,要在 10 年内将太湖水质恢复到 1980 年的状态,至少需投入 2251.5 亿元,全流域 3350 万人人均摊 6660 元。 ? △ □□省 的工业废水、废渣、城市垃圾大量倾向农村,农业环境成为各类污染物的最终聚集地,农用水体污染段面占 56% ,重污染段面占三分之一, 12-30% 的农田受到大气污染,农业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农村人口健康水平和农副产品质量的同步下降。 ? △ □□省 化工、冶金、建材等重污染高能耗工业仍为支柱产业,其中乡镇企业占 56% 。 ? △ □□市 农村地表水污染严重,部分水源已丧失饮用功能, 1998 年 3 月调查市郊 48 家农村自来水厂,其中 30 家水厂至少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全部指标合格者仅 18 家。 ? △据 □□ 市环保局对市郊菜地土质抽样调查表明,汞污染较为普遍, 67% 的样点既有汞污染又有镉污染, 44% 的样点汞、镉、铅污染并存,可见至少 44% 的样点不再适合种植食用作物。 △ □□ 市每年流入水体 12 万吨氮肥, 2000 吨磷肥,全市 70% 的水域受到了多种有害物不同程度的污染。 ? △ □□ 市郊 70% 的土地受到污染。据测算, 1989 年市郊销往市区的 10.7 万吨蔬菜中共含铅 34.13 公斤 、铬 23.74 公斤 、砷 2.94 公斤 、汞 2.90 公斤 。 ? 综上所述,由于从一开始就忽视了环境治理和保护,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质量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而这种损害是无法在短期内加以修复的,这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思路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 政策措施与建议 三、开展一次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普查 ? 建议委托省环保部门对沿线地区进行一次农业生态环境普查,对于土壤和灌溉水源中的铅、镉、汞、砷等有害物超标的地块 ( 地段 ) ,应限制其食用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可改种棉、麻、花卉、蚕桑、苗木等非食用作物或改作工业、道路、建筑等用地。对于水土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段,可辟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设绿色食品品牌,颁发绿色食品合格证书和产品来源证书,并通过广告、招商、组织农区旅游等形式对外大力宣传其绿色生态环境,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 ?
个人分类: 绿色经济|4281 次阅读|6 个评论
疑问帖:诡异的非转基因认证体系
热度 2 dawnshower 2012-10-31 12:08
昨晚去风波庄吃饭,进门照例是“英雄女侠,幸会幸会”,临走时照例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恕不远送”。晚秋寒夜人寂寥,但是店小二们元气满满的吆喝,还是起到了红泥小火炉的效果。在店里坐着时,忽然想起YC姐姐,她曾经发起一篇“挑战帖,单挑还是群殴”,其实蛮适合安排在风波庄的。 单挑和群殴都没什么意思,我很奇怪为什么关于转基因的讨论会成为一场剧烈纷争。人不是草履虫。经过那么多年的进化,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大脑里只留下“是与否”、“敌与我”这种二元选项?我更喜欢的讨论方式是“探险”——一群人拿着地图、指南针、野外生火的炊具……各自贡献自己的长处,一起度过漫漫长路上的难关,分担不可测的风险,分享闯关成功的乐趣。 我没什么长处,顶多只能当个搬运工,只是有时在搬运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疑惑。比如转基因认证体系。从网上的文献看, 呼吁建立非转基因产品身份认证的呼声一直都没有停,但为什么迟迟认证不了? 比如发表在2005年第5期《检验检疫科学》上的《非转基因产品身份保持认证与农产品出口》提到“‘非转基因产品身份保持认证(Identity Preservation Certification,简称IP认证),是今年的诞生的认证制度,是目前在欧美通行的非转基因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应用的、可保持农产品非转基因身份的质量控制系统。……IP体系能确保我国非转基因产品符合国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消除非转基因产品出口技术壁垒。”还有发表在2008年第6期的《农业经济》上的《促进国产大豆出口贸易的战略研究——基于非转基因认证角度》也分析了非转基因认证对我国大豆出口贸易的必要性,且提出了我国大豆发展非转基因认证的策略建议。另外还有一篇2012年的《 制定非转基因IP认证技术规范、实施规则的必要性》 ,也提到“目前国内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企业仍有较大比例使用“非转基因”原料,受到国外政策的影响,这些企业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对IP认证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急需通过IP认证,获得通往欧盟、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市场的通行证。目前我国国内尚没有建立统一的IP认证制度”。 可是,既然非转基因认证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呼吁了这么多年还是停留在呼吁层面呢?比如《 永和回应转基因豆浆:那么多转基因豆制品怎么不下架》 “在香港如果是非转基因食品要经过认证,标准是微量成分在5%以内是正常,超过5%就是超标。大陆没有标识说是转基因或者非转基因,怎么会牵扯到说你转基因的不能进口?你没有写非转基因那就不用论证,有转基因成分就是正常的。”……林炳生表示,自己长期建议农业部建立标示系统,并强调国内大豆再不要求非转基因认证保护将来很可能会被转基因大豆吞噬。据了解,目前国内每年进口五千万吨转基因大豆,为转基因进口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在成品包装上并没有标示出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成品的区别。 另外,我上篇博文末尾出提到韩国拒绝转基因,不知是真是假。后来查了一下新闻,韩国确实在拒绝转基因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不过由于经济压力,还是进口了部分转基因食品。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在非转基因认证方面,还是比我们先进一些。 《 转基因在韩国》 韩国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海外圈地和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首先,韩中央政府设立资金鼓励海外屯田……其次,用进口非转基因农产品来维系。韩国进口粮食主要以美国玉米为主,2010年进口非转基因黄大豆1.2万吨。2011年3月,在招标中买入15万吨非转基因黄大豆,同时又进口2000吨用来发芽的非转基因大豆。2011年4月,韩国国有农渔贸易公司通过招标会买入3万吨非转基因大豆,还买进2.5万吨中国产大豆和5000吨加拿大大豆;从欧洲购入4.8万吨非转基因玉米。 韩国在转基因标识方面也较严格。“ 韩国也在逐步制定转基因标识基准。目前韩国的两种标识方法就是:转基因农产品的标识办法(MAF)与转基因食品标识办法(KFOH)。列入标识范围的包括大豆、豆芽、玉米和马铃薯等。转基因产品含量超过3%的必须进行标识。转基因农产品可标为“转基因产品”、“含有转基因产品”和“可能含有转基因产品”三种类型。韩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还规定,对于违反MAF和KFOH的违法者,可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0万韩元的罚款。 ” 但" 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迫于金融危机的经济压力和飞涨的粮价,2008年韩国政府不得不批准了首批转基因玉米进入市场,并说服持怀疑态度的民众接受首批50万吨转基因玉米以作食用。不过随后有消费者组织举行抗议,要求保护国内市场,将转基因食品赶出韩国。……近年来,尽管韩国进口转基因粮食数量有所增多,但是其食品标识规则依然松散。如韩国要求凡是加工的食品中含有3%以上转基因粮食构成时都必须贴标识,但加工成玉米面、食用油或者酱油而难以检测其转基因特征的食品除外。很多食用油和酱油生产企业都使用较廉价的转基因谷物为原料,让不知情的消费者已经在食用转基因食品了。” 从这里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 迫于经济压力,韩国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增加了对转基因食品的依赖,并且转基因认证体系有所松动 。 而中国目前国情是,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开矿、建高尔夫球场、盖房子……貌似都比种地的收益更大)、“ 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我们国家之所以在转基因食品认证体系方面不力(仅有个别产品有注明),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未来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所以,与其像韩国那样一开始建立严格的认证体系,之后迫于经济压力又不得不松动,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建立IP认证体系 。这仅仅是我的一个猜测。你怎么看?
个人分类: 我问|3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温室建设的思考?
热度 2 xibeihu2008 2012-3-26 16:56
温室种植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短短几十年我国的温室面积稳居第一。温室种植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温室的建设样式可以简单分为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单体塑料大棚等,建设过程也是通过建设一定的围护结构与覆盖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日光温室的建设,大部分是基于耕地之上的,虽然提高了耕地的使用周期,但是围护结构的占地也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遮阴的影响。日光温室的土地利用率一般在30%~70%(种植面积与建设面积比值),如果以建设面积来考虑土地产出也未必能达到我们的预期。 温室的墙体和基础的建设材料一般多为砖、混凝土等,部分日光温室采用机筑土墙形式。日光温室预计建设的使用年限一般为15~30年,那么15年之后,耕地上的废弃温室的砖、混凝土会对耕地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是不是也成为了荒地进而再利用为建设用地,简单的来说温室是从耕地到建设用地的一种过渡。另外就是温室的小气候和不正当的管理易造成土壤的盐渍化、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学者调侃说,建一座日光温室毁坏一片耕地,可能就是基于此处吧。所以来说,温室更适合建设于非耕地上,发展无土栽培等。 那么如何更好的发展温室,而有能避免以上的问题的呢?个人认为,一是通过温室结构建设的调整,开发新型建设材料;二是改善温室管理,降低土壤退化。 好久没有写过东西了,文笔太差,请大家见谅。一句话,温室发展应该避免对耕地的破坏。
215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耕地面积限制中国发展是一个杞人忧天的神话
dongzg101 2011-7-26 09:15
耕地面积限制中国发展是一个杞人忧天的神话 2011-07-25 21:14:55 归档在 计划生育 | 浏览 784 次 | 评论 2 条 杨支柱 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一则微博引起热议:“未来 30 年,中国仅城市化和交通水利建设需要 3 亿亩地,吃饭由于饮食结构变化和人口增加,还需要 7 亿亩地,解决办法,一是大规模进口粮食,二是吃转基因粮食,四是向全世界输出人口,五是更严厉的人口减少政策,六是有 32 亿沙漠盐碱滩涂地,可以明确产权,引导社会资金改造 10 亿亩地。请网友们讨论选那一种?”从他的其他微博言论看,他显然主张采用最后一种办法。 周天勇教授的文章我读过不少,感觉他还是相当有学术良知何言说勇气的。没想到竟然是他,以这种极其夸张的说法表达了中国政府和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耕地饥渴”焦虑,由此可见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的积毁销骨效果。 全球人口随经济、社会发展下降是未来的大趋势。现在已经有接近全球人口一半( 45 %左右)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世代更替水平 2.1 以下,大约再过 70 年全球人口将开始下降;这是因为从全球生育率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到全球人口下降需要相当于全球人均寿命的时间。 中国人口下降来得更早,除了还有三、五年的低惯性增长外,将不断下降。由于中国现有的人口结构,至少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这种下降是不可逆的。 即使人口不下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也是不断提高的,无论是从游牧到农耕,还是从农耕到城市化。连周教授自己也说,“农村人口 2007 年比 1978 年减少了 6246 万人,但是村庄建设用地比 1978 年增加了 19628 万亩;同期,城镇人口增加了 42134 万人,但城镇建成区面积,包括建制镇,才增加了 5043 万亩。”可见城市化节约土地,而村庄建设用地的增加并不是由于人口增长,而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的“不占白不占”和大规模土地征收对土地、房屋补偿作价不合理造成的。 过去三十年中国大陆的城市化和交通、水利建设确实占用了大量土地,但中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减少多少,还有 18 亿多亩!(由 15 亿亩增加到了 18 亿亩的说法不靠谱,中国原有土地 19 亿多亩, 15 亿亩属于低估。)这一方面是由于水利、交通建设占用的土地部分属于荒地;另一方面是因为分散居住变集中居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农民变市民也不再需要猪圈牛棚。而在这三十年里,中国人口从 8 亿增加到了 13 亿!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的停滞和负增长的开始,交通、水利建设占用土地估计 5 至 10 年后就会明显减少,农村城市化反而节省土地,如果废弃的旧路和旧宅基地能够复垦,保住 18 亿亩耕地并不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这些废弃的旧路和旧宅基地有复垦为耕地的必要吗?由于单位产量的增加,不需要那么多粮食,中国大约有 3 亿多亩耕地现在是抛荒的,没人种。既然耕地尚且大量抛荒,何必将废弃的旧路和旧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复垦了还不是再度抛荒?还有废弃的矿区土地,种粮食、蔬菜那是害人,当然更不应耕种。国家应当鼓励在这些废弃土地上植树造林,但那是为了保护环境,并不是因为中国缺少耕地。 中国目前大约每年生产 1.1 万亿斤粮食,浪费已经很严重,没必要生产更多的粮食。生产 1.1 万亿斤粮食需要多少耕地呢?这涉及到不同粮食作物的比重,因为不同粮食作物的单产是不同的。假如 18 亿亩耕地全种粮食,亩产只须 300 公斤。但是目前单产较低的单季杂交水稻都 800 多公斤了,玉米、小麦两季种的实验区已经接近亩产 2000 公斤了。童大焕先生曾经算过一笔账,他说如果精耕细作,以现在的农业生产率,只须种 7 亿亩地的粮食就能每年生产 1 万亿斤。再加上种植蔬菜的, 10 亿亩够了吧? 而且中国大陆的粮食单产还正在提高,还有很大的潜力。 2008 年 10 月 31 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称,“水稻单产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 85% 。小麦和大豆都仅达到国际水平的 55% 。玉米和马铃薯更低了,还不足 50% ,这是目前的状况。我们感觉到,有差距就有潜力,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但同时也表明我们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还很大。” 这还没考虑农用地立体利用和白色(微生物)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的收益。据广州日报 2011 年 4 月 10 日《垂直农场:在摩天大楼里种庄稼》一文报道,“‘垂直农场’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教授迪克森·戴斯波米尔提出的。当时他与他的学生正在研究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方案,最终设计出垂直农场的雏形:把城市中的摩天大楼变成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中心,一座占地只有一亩、 30 层高的垂直农场,可以为 5 万人提供一年的食物和饮用水。只需 150 座垂直农场,就能为整个纽约提供一年的蔬菜粮食。” 所以农用地不够限制中国发展完全是杞人忧天的神话。横向比较,中国的人均耕地在世界上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水平,比日本、韩国和同文同种的我国台湾地区强得太多。中长期看问题,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来就快于人口的增长,何况中国的人口下降已经近在眼前。 粮食危机是可能的,但那不是因为土地不够,而是因为政策失误导致人们不愿种地(粮价太低)、不能种地(如 58 年大炼钢铁),或者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种地——人均耕地很少的富国日本都已经出现,未富先老的中国这个问题今后当然只会更加严重。“民工荒”已经出现多年,而且愈演愈烈,周天勇教授从哪里去找年轻劳动力改造 10 亿亩沙漠、盐碱地?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现在倒是还充裕,但是这种“改造自然”的劳苦工程适合他们吗? 长期以来,我们以耕地有限为由限制人们生孩子,我们以耕地有限为由限制人们自主盖房子,我们以耕地有限为由跟“入土为安”的传统作对。可以说中国大部分社会矛盾的背后,都有“中国耕地有限”这一神话的影子。我们如果真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有必要从社会意识到政策层面全面破除“中国耕地有限”这一杞人忧天的神话,尽管这一神话可用作几乎一切急功近利政策的遮羞布。 中国确实是人多、地大、物博,我们应该为此自豪,应该感谢上帝的垂青(对比一下那个狭小而多地震、海啸、火山的日本吧)和祖先的辛劳。自豪和感恩即使不能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它们本身也是财富,可以极大地改善我们的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地大并不必然导致人们不爱惜土地,正如人多并不必然导致人们漠视生命。韩国的人口密度比朝鲜大,西德的人口密度比东德大,美国的人口密度比前苏联大,以色列的人口密度比周围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大,谁更珍惜生命呢? 新快报 2011 年 4 月 16 日 1 上一篇 “六普”:大陆人口13.4亿可能高估… 近期相关评论 !-- 查看早期评论/a-- 添加评论
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耕地使用权改革与经营权流转浅谈》——代人发布
热度 1 angusluo 2011-2-21 10:31
以下是本人一亲戚撰写的文章,涉及农村改革问题,现本人代其在博客中发布,希望博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助改进。谢谢。 农村耕地使用权改革与经营权流转浅谈 忻龙祚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省张家口市 摘要:现阶段农村耕地的条块分割耕作已严重影响农村机械化、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何发挥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是新农村建设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通过农村耕地使用权政策的调整,把现行农村耕地二权(所有权、使用权)制改为三权(所有权、收益权与经营权)制,相对固定收益权以确保农民最基本收入,搞活经营权来实现土地资源、资金,人才、市场各种生产要素科学整合。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快速流转,来解决农村的一系列问题,稳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耕地 使用权 经营权 改革 流转 农村耕地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耕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回顾过去,建国初期,全国实行了土改,农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955 年中央号令农业合作化,农民统统加入初级社、高级社,农村耕地使用权又收回集体。 1978 年,安徽省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为了度过难关,部分地区首次开始探索“包产到户”、“大包干”,该项探索直到 1980 年 5 月,邓小平同志肯定了肥西的包产到户鳯阳的大包干才统一了思想认识, 1982 年中央 1 号文件肯定了这项改革并规范名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近 20 年农村生产条件较低、农村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曾一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耕地对贫困农村解决温饱作出了贡献。耕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农村耕地的政策,如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等,之所以能不同程度地刺激农业生产发展,分析其原因实质上就是通过对农村耕地使用权政策做了微妙的调整,激活了农村潜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产条件也在快速改善,机械化、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如何达到土地效益最大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合理整合农村耕地、资金、人才、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做到“能者有田耕,分者收其益,耕者获其利”。如何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在确保农民现在利益不减的情况下,调整为规模化经营是农村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笔者从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农村一线工作 15 年多,所到之处多为贫困农村,虽然自己的工作是农村科技研究与推广,但所到之处群众、干部议论的主题就是如何解决农村致富,为此,把自己所见、所感、所想与国家一系列农村政策相结合,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想的是为这些贫困农村做点什么。 一、农村耕地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90 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市场的放开,农村耕地的产量和效益逐渐不成比例。单凭种地农民的收入没有保障,加上农村各种费、税较重,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种地的热情逐渐低落,尤其在贫困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由于农民没有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不灵,“种什么能赚钱、怎么种?”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经常探讨的问题,也是捆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部分农民干脆离乡去打工或另谋他业。留在农村的除个别凭自己的实力和国家的鼓励政策脱颖而出达到致富外,大部分只靠种地的农民仍在贫困线附近徘徊。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民自己没有实力不能进一步对耕地进行开发;二是自然和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远离市场、交通不便等;三是留在农村的很多人劳动能力弱或没有劳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因当时分地为公平而分成“条条块块”分户耕种,不便机械化耕作而生产成本高,产出的农产品质量高低无保证,形不成拳头产品,产品竞争力弱。农民手里的耕地就好像俗话说的“回族人家捡个猪头,吃不得也扔不得”,所以就出现农民对耕地“不投不靠”现象。虽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耕地流转,但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认识不统一,再加上通过多年的分散耕作造成的各种不平衡,实行起来很困难。有的死抱土地不放,自己种不了也不转让他人;有的因不清楚耕地的价格而长期被他人低价使用;有的干脆摞荒不种,耕地的价值没有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但我们的农产品的竞争力却十分低下,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生产经营分散,形不成规模,也缺乏统一标准,产品质量不能保证。从整体看我国农村的土地还没有真正流转起来 , 农地流转的发生率仍然偏低 , 现代意义上的土地集中经营更是很少发生。农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和土地股份合作只是部分地区的农地流转形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现行农村耕地使用权政策进行改革。 二、农村耕地使用权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土地资源的科学整合利用,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 ( 以下简称“三化经营” ) 之间的矛盾但在现行农业制度及我国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基本国情下 , 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将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 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年代,农业生产唯一的目标就是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当时是那个高产种那个,政府号召种啥就种啥,种出来的东西除交公外就是按人头分,自给问题都解决不了,根本没有上市场交易的说法,产品质量问题当然也就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与社会地位也在发生改变,农产品不单单是解决吃穿的问题,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工业原料,农产品作为市场上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市场贸易,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表现得就更为突出,农产品贸易同样也实现了全球化。所以,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市场法则的调节。我国农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这也是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只有解决耕地资源的规模化整合利用,才能解决农业生产的规模问题;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解决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各环节利益合理分配,才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农业产业化建设,可以吸引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可以在农村培养一大批产业农民,解决农村就业与农民增收问题。农村耕地经营权流转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多地少导致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不相容。按照古典经济学中农业微观经济模型 , 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偏小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 如经不起风险、不能吸纳机械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无法实行企业化管理等。小规模经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种障碍。因为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 , 都离不开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建立在狭小规模基础上的农业 , 其技术进步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 因为土地经营存在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农村耕地流转的政策,但目前农村耕地还没有真正流转起来 , 流转的形式主要是转包和出租 , 流转价格混乱 , 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有侵蚀农民和国家利益的现象 , 村委会在大面积土地的流转中还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 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是推动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土地流转困难的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宏观管理机制和市场流转机制。 (二)、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价值的合理分配的需要 回忆农村耕地政策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把土地所有权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管理经营。在当时实现了耕地价值的按人头平均分配,初始阶段也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劳动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分配的极端平均,没有体现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差别与其利益的关系,从而没有充分调动起高级劳动者(能人)的主动性。再加上“以阶级斗争为刚”的政治环境,严重限制了当时农村中具有经营头脑人的才能施展。当时在农村当家作主的贫苦农民绝大部分没有文化,很少有对土地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土地资源与能人的智力资源没能有效结合,所以在那个时期就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使用权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农民手中以户为单位经营,让农民各自发挥特长,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家通过辛勤劳动很快解决了温饱。又经过一段发展,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的首先富了起来,而大部分农民也就只能维持现状,脱贫但没有自富,部分农民遇上灾害还有返贫现象,有的农民因缺乏经营能力或劳动能力而一直没有脱贫。在农村又出现了贫富差距的逐步拉大趋势。由于土地没能给农民实现当时应有的收入,导致大部分农民干脆放弃宝贵的土地外出打工。目前,我国农村耕地的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分别归每个农户所有,分包土地时造成耕地的条块分割很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农村对社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出现了留村能人因没有更多的土地可供经营而发展受阻,外出打工的农民却白白浪费了所分耕地资源,离不开农村的那些老弱病残只能靠政府的支助勉强维持生活的局面。原因就是绝大多数农民掌握着土地使用权却没有经营能力、或者是有经营能力没经济实力、有土地也会种地但没市场、有能力有实力但没有土地,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中央乃至社会都在探讨农村耕地改革的相关问题,其核心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解决农村耕地效益的最大化和利益分配的合理化,进而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如何实行现行农村耕地使用权的改革 (一)、 农村耕地使用权改革的实质性内容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土地管理法》所规定的: “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 ,社会主义的农村耕地集体经营,应该大胆地借鉴历史经验,包括封建社会的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来管好用好十分有限的农村耕地。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耕地是农民最根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耕地的不利用或不充分利用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这个问题对贫困农村更不应存在。笔者认为现阶段实行农村耕地政策调整就必须 实行耕地的三权制。农村农业用地变现行的二权(所有权、使用权)制为三权(即所有权、收益权与经营权)制,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收益权归农民,经营权归经营者(有能力、有实力的人),以收益权与经营权取代现在农村耕地“使用权”。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相对固定现有农民的土地收益权,把土地的经营权进行相对集中或者收回集体后通过市场化运作赋予有经营实力的人,加速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这样就可以近快解决耕地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市场资源的科学整合,从而来解决耕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问题;解决耕地效益的最大化问题;解决耕地价值的科学合理分配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和留村农民的低保问题。达到“能者有田耕,分者受其益、耕者获其利”。耕地的三权制实质上就是 在坚持社会主义体制的前提下,农民或者说集体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把土地出租给有实力的人,通过市场化运作,靠利益驱动来实现农村耕地投入增加,继而实现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 (二)、解决好农民与经营者的利益分配问题是改革的关键 耕地经营权和收益权分离的焦点是利益的分配问题 。农民以什么标准获取应得收益?经营者以什么价格取得经营权?不同时期,对不同区域的耕地进行阶段性估价,是保证农民收益的基础。估价的科学性和公正程度是收益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关键。构成耕地价格的因素很多,除耕地本身的质量外还有设施、区位、自然条件、交通与市场以及村民的素质等。国家必须出台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法规,比如由物价局、国土资源局和社会评估机构依法对耕地评估,经当地政府和村民认可后公开,作为农民收益的标准。农民凭借政府发的耕地收益权证到政府指定机构领取所得收益。这样不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的优越性,也可以说是耕地对农民的低保。耕地由政府集中后,本着耕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耕地经营权向社会公开招标,中标者通过向政府交纳经营费用依法获取经营权。每个农民都享有公平的参与经营耕地的竟标权利。没有取得经营权的农民可以通过应得收益权和为经营者提供服务来增加收入。经营者的收入体现在农产品销售收入与经营成本的差额。经营者必须参与社会保险,以免因经营者的个人风险影响农民收入。政府通过向经营者收取土地的经营费支付农民应得收益,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增加社会积累,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健全农村耕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是农村耕地使用权改革的保证 目前 , 一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 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 使得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 , 信息辐射面狭小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二是管理监督薄弱。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协议 , 根本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户与业主间的土地租赁合同多数是双方自行草拟 , 合同具体条款不具体 , 权利义务等事项设定不规范。部分草签了书面合同没有报告村社集体经济组织 , 更没有到主管部门备案 , 合同监督执行不力。为此,政府加大支农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耕地市场体系,健全中介服务组织,搞好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完善土地流转监督机制,创新农村耕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通过政策调控对农村耕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 , 确保农村的耕地不流失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健全农村耕地流转的监督体系 , 保证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符合国家的公共利益和不侵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 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发动工作 , 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义。继续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在土地流转中发挥作用。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 , 由该组织从事土地信息收集、整理、广告、政策咨询、信用担保 , 开展土地资产评估。建立委托代理机构 , 代为集体或其他农民组织把其土地经营权转给那些经营能力强的经营者 , 从而促进农地的流动和集中 , 其形式可以是土地经营公司、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银行、土地保险公司、土地证券公司等。 (四)、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农村耕地所有权、收益权、经营权立法。 现行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应该改为收益权与经营权。使农民真正享有对所分土地的收益权和平等的经营竞标权。另外还要制定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法规 , 明确规定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经营权的确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 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 , 并对经营费管理、投标中标合同文书、档案、鉴证等做出明确要求 , 真正使土地经营权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五)、大力培育企业家型的农民和种田能手 。 对那些对农业有兴趣、有能力从事农业的生产者 , 要在各方面给予支持 , 将其培育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土地流转困难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土地流转的供给方面 , 而在于流转方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也就是因为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差 , 缺乏能带来规模效益的种田能手和科技型农民。因此 , 应大力培育企业家型的农民和种田能手。对那些对农业有兴趣、有能力从事农业的生产者 , 要在各方面给予支持 , 将其培育为农业经营的主体 , 增强对土地流转的需求。在耕地的流转中 ,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可采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政策 , 如每年中央财政可安排一定资金 , 地方再配套一定比例 , 补贴给购买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节本增效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先进适用农具的农民。尝试给予种田大户和规模经营的组织以奖励 , 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手中集中 ; 可借鉴国外实行离农奖励金的措施鼓励其离农就业 , 加速土地流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为农地经营权流转创造优越的条件。 四、耕地使用权政策调整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村耕地 使用权 改为收益权和经营权,可有利于耕地资源、人力资源、财力物力资源、市场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社会力量对科学经营耕地的热情;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农业建设,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土地的相对集中使用,便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把农业生产中原来由每个农户单独承担的自然与人为风险转变为由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经营者和社会分担,也减轻了国家对农村振济的包袱。国家或集体也可以拿出土地经营者所交经营费的一小部分,用于各种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村福利事业的投入。通过农村耕地社会化、市场化经营,确保农民有固定收入,在解决农村低保的同时,增加农村积累,解决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与社会公益事业改善,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可能引发的问题 耕地经营费的形成与经营权的落实过程中 ,如果对耕地估价与招标工作的监督管理不力,肯定会引发因耕地而产生的新的腐败问题,这样就可能造成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只要有强有力的专业化的农村耕地改革司法与监督体系作保障,这一调整就可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 1 】《农地制度改革的回顾及我见》吴昭仁《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 17 ) 【 2 】《农村耕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研究》 马振海 「我在故我思」人民网 2002-06-27 , 【 3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邓超《现代农业科技》 2008 年第 16 期 【 4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研究》孙瑞玲《资源配置》 2008/2
4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耕地比耕地好---福克纳理论在中国没人知道
热度 2 万德成 2010-11-10 12:28
4-10-2010 by 润涛 阎 美国历史上令人叹服的智者不少,比如开国元勋第三任总统杰弗逊。这些人物很多人都知道,没必要提起了。还有一些已被历史的巨浪掩埋,这些人虽然不多,但对历史的贡献非常巨大。今天先写一位,他就是老农民福客纳。英文名字是 Edward Faulkner 。 这位鹅害鸥(Ohio)州的老农在40年代初用自己的亲自试验证明:在播种庄稼的时候翻耕土地不仅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这可是挑战了人类的传统,因为在这个地球上,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凡是种地的农民都翻耕土地,然后播种。人们以为如果不把土壤搞松软,植物的根系就不能扎下去。事实上,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石头的。虽然各国用的犁样式有所不同,但大多都是用牛拉犁或用马拉犁,把半尺深的土壤翻开,松动。这样,播种容易,也利于种子生根发芽。早在几千年各国有了文字,都记载了如何耕地,看来,大家的想法是相通的。后来有了拖拉机,就用拖拉机耕地,解放了不少牛马。 福克纳写了一本书,叫《翻耕土地者的愚蠢》(Plowman's Folly ) 。当时遭到了无数科学家的羞辱,这是可想而知的,因为那么多农学家发表了那么多关于翻耕土地的文章和书籍,还没有人敢想到不犁地就能种庄稼,虽然 30 年代美国发生了沙尘暴后,很多农学家都知道那是在春播的时候全国同时翻耕土地造成的。把松开的土壤大面积同时暴露在表面,一旦有强风,便是漫天尘沙。 很多人对福克纳的胡说八道嗤之以鼻,福克纳就给前来观看的人表演他不犁地就播种的绝活。当农民们和农学家们看到福克纳把土豆放在不耕翻的地表,然后稍微加一点土,甚至不加,土豆也会在下面的地方生根,然后根系扎入土壤。尤其是红薯,他把红薯苗子横躺在不翻耕的地表,根系部位只放一点土,这些苗子的根不仅很快扎入土壤,躺着的苗子也很快自己直立起来。等到秋收的时候发现,他这样种的庄稼收成比翻耕土地种下去的还好。 福克纳的不翻耕土地的耕作,改写了人类历史。因为仅仅这一项,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和拖拉机耕地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从此杜绝了美国沙尘暴的发生。在这之前,美国的春播时节,一旦风起,便遍地尘沙。由于不犁地,风很难把结实的土壤卷起来了。而且,收获后秸秆还田把土壤盖上,这些秸秆就慢慢被细菌消化成为腐殖质。此外,福克纳还发现,不翻耕土地,水分蒸发很少,可以保持土壤里边的湿度,这是他的作物收成高的一个原因。 看看我们的祖国,今天很少城里人知道1958年全国农民都干了啥。当时由于苏联科学家不相信美国的福克纳不犁地的信口开河,反其道而行之,大搞深翻土地。中国的毛主席发号召,学习苏联老大哥,在全国范围内大搞深翻土地。 我们河北那里要深翻一米!虽然很难完成任务,但社员们日以继夜地干,每家都有深翻土地的任务。润涛阎那时还小,故事都是后来姐姐告诉我的。那时我妈身怀有孕活干不完,我大姐姐当时才八岁就起早贪黑地去地里帮妈妈深翻土地。县委干部和公社干部都下乡,不是干活,而是拿个铁尺子到地里去查。插入地里,看活土有没有一米深。目的是把上面的土翻到底下去,所以上面不能看到有营养的黑土,只能看到黄色的生土。大队干部为了邀功,就开始打人,翻不到那么深的就挨打。后来农村文革时斗大队干部那么残酷,大多是因为当年深翻土地时打社员结下的梁子。(关于1958年深翻土地的报道,国内有一些,大家可以去查看。) 等到这些生的、黄色的深土翻到了表面,播下的种子毕竟只有3寸深,这些种子由于在没有养分的生土里无法生存(有营养的土翻到下面去了),便导致了1959 年全国大饥荒,饿死3千万人的惨剧。 要知道,那时别说美国不再翻耕土地了,就连非洲都明白过来了,唯独伟大领袖毛主席用超过苏联的气度与豪言壮语大搞深翻土地。因为那时候城里人下乡劳改的很少,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后来文革时的事了,把这段历史写出来的作品就很少,深翻土地的农民们又不会写,也不敢写。 我回国发现,直到今天,广大农村春播时还是先犁地,不用牛拉犁,而是用拖拉机。这可不是润涛阎忽悠,您不信就可去看。这不仅仅造成沙尘暴,而且土壤里的水分流失太多,大量的水分蒸发掉了。而且,浪费大量的能源和人力,而找不到翻耕土地的任何好处。 很多农学家感叹:假如没有福克纳,也许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国家照样按照数千年的传统与常理继续翻耕土地。福克纳对农民劳动力的解放(美国现在农业人口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对牛马的解放、对能源的节省甚至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包括对地球的贡献(土壤水分的保持与沙尘暴的防范),很难有人能望其项背,也不是用诺贝尔奖所能补偿的,尽管这个老农没得到诺贝尔奖。 还不错,福克纳上了1943年7月的《时代》周刊《Time》,在科学栏目的头版题目是: 别 - 他 - 妈 - 的犁地了! 详细介绍了福克纳的前无古人的耕作方法。 福克纳的胡作非为令全球的农学家们汗颜。他从小种地,犁地25年,但他常常询问别的老农:为什么要犁地?所有的答案都不能令他满意。他就异想天开地搞起了不犁地的耕作方法。便提出了:犁地 --- 乃人类的大敌。不仅仅是跟地球过不去,也是跟人类自己过不去。劳民伤财,纯粹是吃饱了撑的!脱裤子放屁还要熏自己。 要知道,比福克纳开始问为何犁地?的时间早数年,胡适先生就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留学了,他学的就是如何耕作,这位后来被称为伟大的哲学家、大胆假设的思想家当时也没有对犁地是必须的提出疑问,更别说其他科学家了。所以,大胆假设的胡适也没有假设不犁地会是怎样? 润涛阎只是希望中国的农民们放弃犁地的优良传统别再跟地球过不去。别说土壤水分流失和拖拉机耗能,就是沙尘暴一项就不能继续犁地--- 这个延续了成千上万年但毫无科学道理的耕作方法了。 跟您这么说吧,翻耕完了,一旦浇水,水干燥后,土壤的松紧度立刻跟没翻耕前一样了。也还是那么硬。所以,农村在盖房打地基前,为了防止下面曾经挖过白菜窖之类的导致以后地基下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灌水。把准备盖房的地方用水浇灌,等到水干了,该下沉的就下沉好了。 所以,翻耕土地的作用如果是松软土壤,那你一旦浇水,等水分蒸发后,土壤也就不再松软了。而且,你种完后一定要浇水的!唯一的作用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而且,翻耕土地还导致病虫害的增加,也不能减少杂草。因为旧的杂草的跟没法死掉草还会长出来,新的杂草也有机会发芽。 您要是认为美国从来就没有过沙尘暴,那您就错了。在 30 年代,英文里出现了一个新词汇:Dust Bowl ,说的就是沙尘暴。 您如果不了解美国的历史,那您一定听说过华尔街常用的一词:黑色星期天。这个词说的就是1935年4 月14日,美国中部大平原遭受到的沙尘暴,如此震撼如此恐怖,白天与夜间无法辨认,尘埃高达2迈。黑色沙尘暴自西向东,席卷数千迈之远。人们到处摸黑逃命。恐惧没有因为沙尘暴过去了而过去,无数的人群舍家弃业,逃往西部的加州和东部,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而中部的房地产乏人问津。您一定听说过罗斯福总统说过的一句话:对恐惧的恐惧,才是真正的恐惧。这句话就是他此时说的。 美国沙尘暴一下子就是十年。这段美国沙尘暴的历史,与中国黄土高原上的森林被砍伐、地中海地区因过度放牧而严重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历史上人为的三大生态灾难 。 本来美国的中部绝大部分地区是印第安人的牧区,美国人搞开发,把牧区变成了小麦产区。小麦春播时节,到处都是翻耕土地的拖拉机和没有绿色覆盖的裸露大地,当真是一眼望不到边,白花花一片大地真干净,连一棵野草都看不到了。好景不长,随着小麦地取代牧区的威猛增加,春天的龙卷风一来,便是肆虐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沙尘暴。 后来,政府采取了种植带、轮流种植等措施,沙尘暴规模逐渐减少。但由于在春播时继续犁地,沙尘暴彻底杜绝无法办到。直到福克纳的不犁地耕作方法的彻底推广,沙尘暴才在美国大平原绝迹了。而美国开发种小麦棉花等作物的发财方式也带给了加拿大甚至非洲。而福克纳的不犁地耕作方式也迅速在全球推广。很多国家的人到俄亥俄参观学习。今天美国中部的大平原种植的玉米,都是收割后秸秆还田,等到第二年春天播种玉米时也不需要犁地,而是用播种机直接播种。 中国也有一位耕作学家,中国耕作学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叫孙渠。美国大力推广不犁地的耕作学的 1945 年,孙渠来到美国,他亲自去了俄亥俄,参观了福克纳的耕作方法。他后来二次来到美国,在加州大学进修耕作学。可非常遗憾,孙渠回国后不久赶上了一边倒跟随苏联的政治气候,孙渠没有把在美国学到的和亲眼看到的先进耕作理论与实践告诉毛泽东等上层领导,而是极力吹捧苏联的耕作学家威廉士的耕作学,而威廉士的耕作学就是不承认美国福克纳的理论与方法,这刚好符合毛主席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孙渠把中国几千年的所谓的精耕细作加上苏联威廉士的翻耕土地理论相结合,中国的深翻土地运动就无法避免了。孙渠的人缘很好,又是一级教授,可他不想跟党唱对台戏,一股脑鼓吹苏联的耕作学。1958年,他亲自参加了深翻土地运动。即使今天,润涛阎也不知道他当时的内心是怎么样的煎熬。 不论孙渠死后他的学生如何给他戴漂亮的高帽,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耕作学的鼻祖,他从来都没有把他在美国看到的、学到的福克纳的不犁地的耕作方式传给中国。非但如此,他反其道而行之,偏偏推广苏联威廉士深耕的谬论,直到去世。事实上他没有去过苏联。孙渠早一年死在了毛主席前面,不知道如果他晚死几年,他会不会把他在美国看到的、学到的崭新的耕作学---不犁地推广到中国。 孙渠在耕作学方面的地位跟钱学森在火箭方面的地位是一样的。一个在人民日报发表亩产万斤粮的理论,一个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深翻土地的科学理论,不仅不提倡不犁地而且要精耕细作。什么叫精耕?就是耕地时耕得深,不能跳蛤蟆就是不能用一犁掩盖另一犁。中国那时候的农业宪法之类的文件都邀请孙渠参与的。公平而论,孙渠倒是把他在美国学到的用地养地提了出来,但那也是在深耕的前提下的,而且用地养地也是苏联威廉士也说过的,这样,他就不会被怀疑是美国走狗了。而且,在1958年大跃进深翻土地造成大面积颗粒无收的后果出现后,他依然不敢提出福克纳的耕作方法,因为害怕被打成美国特务。更要命的是,孙渠从不把美国等西方国家施用化肥大幅度增加产量的事实与科学原理告诉给当权的土八路们。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吹嘘农家肥。而他心中非常明白那时候中国粮食产量的瓶颈就是缺少化肥。化工厂合成化肥毕竟是西方的科学,他尽量躲得远点。当他在加州大学学习的时候,正是美国靠化肥大量增产的时候。福克纳的不犁地耕作方法彻底根除了美国沙尘暴,对这一点,孙渠是一清二楚的。作为耕作学家,这是他在美国进修时学到的最主要的耕作知识。 由此可见,政治挂帅是何等可怕!本来孙渠是有机会把中国的农业引向另一条道路的。建化肥厂增加产量别说,就是不搞深翻土地的话,就避免了1959年大面积颗粒无收导致的大饥荒。 孙渠死后几年,中国改革开放了,土地分了,大家都想方设法赚钱,谁还在意沙尘暴不沙尘暴的。倒是化肥的用量威猛增加了。只是福克纳不犁地的耕作方式依然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即使有人呼吁过,老农民也不信。 美国中部大平原有无数种五花八门的播种机,都是把种子播入土壤的。中国也有农机化学院,就是专门研究农机具的。 与钱学森、孙渠等鼻祖级的一流科学家不敢说实话相比,润涛阎更钦佩老农民福克纳。他改写了不仅仅美国的历史,也改写了人类的历史。只是他的理论并没有在老农民毛泽东执掌江山时造福于中国人。别说毛泽东死的时候不知道有个种田不犁地的理论,就连今天的胡温,俺估计也未必知道美国曾经有过叫福克纳的老农,也未必读过《翻耕土地者的愚蠢》这本书,虽然他俩的英文都不错。 您一定说,中国的沙尘暴与美国的不同。其实,差不多。都是因为过度开发土地,林区牧区退化了造成的。内蒙古草原过度放牧,那些山羊连草根都给拔下来,内蒙古的严重沙化,是沙尘暴的一个方面。整个北方,甚至南方,树木过度砍伐,沙尘暴不出现是不正常的。在我小时候,没有内蒙古吹来的沙尘暴,就是当地春播的时候,所有的农田都是被犁铧翻耕过的,松软的土被风一吹,立刻沙尘漫天,还有时看到很多旋风。杜绝犁地,已经到了党中央必须下达命令的时候了。 中国人很难改变这个传统的。中国的农田面积,名称就是可耕地面积,离不开一个耕字。不让农民耕地了,他们认为你那是邪教。 老农民福克纳是真正的牛人,是给人类免除灾难的牛人,现在网上管那叫牛B 。 上面是福克纳的书(封面),今天仍可以买到。美国各大学的图书馆里都有。 上图是耕牛犁地1 (来自网络) 耕牛犁地2 (来自网络)。事实上,这样翻耕,两场雨过后,土壤硬度跟翻耕前就没有差别了。 东方红拖拉机 (来自网络)。其实庄稼直接种在上面比先犁地好得多。 轿车犁地 (来自网络) 老天爷要发怒 (来自网络) 沙尘暴来了!(来自网络) 点击便可进入当年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02910,00.html 福克纳当时以为中国没有机械化就不犁地,其实他的判断是错的。中国历来都犁地。免耕法在中国一直没有大面积推广开来。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人是不接受违反他们传统的理论的,看看我文章的读者评论就明白了。真理只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不完全准确,准确的说法是:真理往往只在一个人手中,因为几个人同时发现同一个真理的事件少于一个人独自发现该真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55 次阅读|5 个评论
谁说我们缺乏创造性思想?
wangxh 2010-8-30 23:51
开学了,同学们竞相展示暑期见闻。一位同学讲述了下列故事: 中央规定不允许使用耕地开发商品房。中央规定不敢不听,也不能不听。于是开发商与有关部门群策群力、创新思维想出一辙 先圈出一块耕地,谁也不许动!老百姓纳闷啊,圈我们的耕地干什么呢,又不盖房子?甚至有的老百姓还说 现在中央有指示,不能占用耕地建商品房 等等。老百姓嘛,只要能够苟延残喘,基本上不敢有太多的不满。而且只要时间已久,绝大多数会忘记旧疮之痛(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没有建楼,即使告状也没法告呀,更何况也没地儿告呀! 可是,在其后无声无息的三年中,这块耕地的 性质 发生了根本变化 原先好好的耕地杂草丛生,荒芜不堪,像个大垃圾场。据说还有人在那里发现过死野兔 想一想,死野兔意味着什么? 兔子都不敢到里边拉屎啊,只要一进入就没命啦!这不就成了 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了吗?如果按照荒地的定义, 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 难道还不能定义为荒地吗?当然可以!既然是荒地嘛,接下来开垦荒地,兴建商品房,变废为宝,造福乡邻,发展地方经济,增长 GDP 等一系列举措都成了政府与商家耀眼的光环 ...... 听完故事,俺不得不佩服这些官与商创造性他们怎么就这么天才,这样的 疑难问题 都能化而解之。是啊,中央好像没有规定 耕地不可以变为荒地 ,就是 耕地 要变为 荒地 ,似乎中央也管不着呀!中央决策就这样被化于无形!借用赵本山小品《策划》中一句台词 简直太有才了! 过去,俺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不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物,看来我错了!离开学校与教师,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完全可以教育出创新型、大师级、天才的官员与商人。一个穷教书的,只是井底之蛙,也许我听到的只是有小天才的小巫而已,也许有更天才的大巫在大行其道呢 ......
个人分类: 社会|40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耕地缺氮还是缺碳?
蒋高明 2010-1-28 23:00
蒋高明 本文2010年1月29日发表于《科学时报》 最近,一项由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主持的研究表明:中国过量使用化学合成氮肥,不仅造成肥效急剧下降,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影响食品质量(南方周末,1月20日)。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也指出:我国化肥用量是40年前的55倍!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估计数据是,我们每生产9斤粮食就需要消耗1斤化肥。如果每个人粮食定量按照30斤/月计算的话,那么每人每年因生产粮食消耗化肥就达40斤。因此,我们的后代几乎都是吃化肥长大的。然而,这些化肥实际上被人吃得少,甚至被庄稼吃得也少。那么农民施加的化肥哪里去了呢?它们进入了环境,最终进入水体(湖泊、河流、地下水、海洋)。这样看来,我们不但要吃化肥,还要喝化肥。这是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的后果,更是我们抛弃了传统农耕文明,追逐所谓美国现代农业造成的必然苦果。 过量使用氮肥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这是笔者早就预料之中的。目前笔者带领研究团队在山东沂蒙山区正在研究寻找治本的措施,前期实验令人振奋。2009年,在10亩试验田里,增施有机肥、减半化肥后,小麦亩产量达到900多斤/亩。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生态学的办法,就是充分尊重生态学的规律,让元素循环起来。如果恢复了传统的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式的有机循环农业,则我国仅利用一半的化肥也能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求。 我们的实验得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专家的理论数据支持。上周一,笔者参加某国家重点试验室的学术研讨会,应用生态所的专家研究表明,由于土壤碳氮比下降,致使土壤氮肥效降低,氮素损失严重;而增加土壤碳含量后,耕地土壤对氮的固持能力明显提高。他们的试验有力地说明,中国耕地目前缺少的是碳肥,而不是氮肥;或至少要增加氮肥的有效性,必须保持耕地一定的土壤碳氮比例。最近30多年来,政府加大对化肥行业补贴,农民不积有机肥,每年补充以氮肥为主的化肥,秸秆固定的碳被就地焚烧还回了大气,这样耕地因缺少有效的碳源而丧失固持氮的能力。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云南省农科院进行了一项新肥料试验取得了非常明显甚至惊人的增产效果:9亩水稻增产幅度达21.55%。所使用肥料的成分构成中,氮磷钾含量不足10%,但有机质含量丰富,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效果。这项实验说明,肥料的改进、土壤的改良在提升粮食产量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上面提到的三个实验,即笔者所在团队、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都说明,增加耕地碳素,均能进一步发挥地力,固持氮素,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将温室气体埋葬在耕地中。那么,为什么增加耕地碳含量尤其是有机碳,地力就能得到维持,甚至高产呢?原因就在于,农民添加的化肥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得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而碳是构成微生物的基本骨架;另外,生物代谢所需的能量也是储藏在含碳有机化合物中被微生物所利用的。如尿素属酰铵态氮肥,需要在土壤中尿素细菌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除了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只考虑了给植物增加氮、磷、钾等化肥,过量化肥、农药、除草剂降低了土壤生物多样性,化肥利用率不增反降,徒增加的环境污染而已。 碳氮比例严重失调,尤其土壤有机质下降,是限制我国粮食产量的客观因素;农民不愿意种地,用地不养地是其主观因素。目前,有关部门置这两个主要因素而不顾,盲目补贴暴利的化肥行业,乃至试图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品种而实现增产,这都是治表不治本的做法。那些打着增加粮食产量而套取国家经费的做法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了。 由此看来,目前我国耕地严重缺碳而不缺氮。耕地有机质平均小于1%,氮肥利用率仅为30%,这些都是碳氮比例严重失调的重要信号。中国传统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的耕地持续利用了5000多年没有退化,而今实行现代化肥农业,短短三四十年就出现了耕地明显退化。我们必须重视这个严酷现实,否则,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将受到因耕地质量下降带来新的挑战。 怎样增加耕地碳呢?其实自然界早就有了答案,这就是让植物固定的光合产物有效循环起来。秸秆中的碳来自大气,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就是天然的化肥合成过程;秸秆过腹还田,既保持充足的土壤碳源,又充分利用其中的氮、磷、钾以及各种矿质元素,减少化肥投入,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今后,国家应当停止对化肥行业的补贴,关闭一部分高污染、高排放的化肥工厂,补助农民利用有机肥养地,逐步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循环型固碳农业。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城市化、耕地、房价
choudaowei 2009-11-28 19:03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45%,若增加25%,即达到70%,则城市人口增加3.3亿。 二、城镇平均人口密度1万人/平方公里,增加3.3亿人口则需扩展空间3.3万平方公里,既0.5亿亩。 三、0.5/15=3.3%,这是最多可占用的耕地比例!并至少需要10年才能达到70%的城市化水平。 四、若城镇人口密度更高,此值降低;若城市化过程中空间扩展非都占用耕地,此值降低;若复垦农村城市化后退出的土地,此值降低。 五、结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供应紧张,价格奇高,是土地所有者“操控”土地市场的结果;若“买主”在可造地之处造出相应的农田土地,农田土地消耗数量为零。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龙江省的基本情况
tianzhongyan 2009-11-12 11:12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起北纬4326,北至北纬5333,西至东经12111,东至东经13505。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是45.4万km²,其中农业用地占25%,大约是960万hm²耕地。黑龙江省2000年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0.57 hm²。 黑龙江省基本特征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西北部为东北-西南部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兴安岭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为岗地。东北部为三江平原与兴凯湖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 黑龙江省属于高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最冷的省份之一。由于大陆和海洋季风交替的影响,各地气候差异显著,气候变化多端。冬季多在极地大陆空气控制之下,气候严寒,干燥且漫长;夏季主要受副热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集中,雨水充沛,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易发生干旱;秋季降温急剧,常有早霜冷冻发生。
个人分类: 南腔北调|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18亿亩耕地的计算依据
vcitym 2009-7-28 23:48
我国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中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受到人们的深入讨论。这其中尤其对18亿亩耕地红线更为敏感。一方面主流认可这个官方指标,一方面有人持否定态度。尤其是持质疑者更难能可贵。虽然他们受到很多网友的讨伐,但其胆量和执着令人佩服。( http://hi.baidu.com/shenglml/blog/item/abebfbddd8f337a6cc1166b5.html , http://blog.163.com/maoyushi88/ , http://news.sohu.com/20081225/n261407557.shtml ,茅于轼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 与会嘉宾拂袖而去) 这些争论也好,讨论也罢,都要事实说话。为了表达自己的见解,2004年在文章中曾经对此进行过计算,虽然粗略,但也算是依据,呵呵。可能是由于量纲问题,没有引起人们关注。这里将其量纲还俗,节选如下: 我们认为,要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研究透彻,就要进行反演思维,首先准确预测未来我国的人口变化,这个人口变化可以是几个方案。目前的说法较多,虽然我国人口峰值出现的时间有较大分歧,但对人口总量的数据意见比较一致,就是我们在21世纪30年代总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就是说,我国的人口极限值在16亿左右。我们按照这个数字进行粮食和耕地预测。 然后再研究这些人口对粮食或食物的需求。依卢良恕等(2002)的我国基本小康社会(2010年)食物安全目标、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食物安全目标、向富裕阶段过渡时期(2030年)食物安全目标,到2030年,每年粮食总产量7.46亿吨,油料总产量0.523亿吨;糖料总产量1.971亿吨,水果产量0.925亿吨,肉类总产量0.838亿吨,禽蛋产量0.381亿吨,奶类总产量0.523亿吨,水产品总产量0.638亿吨,蔬菜总产量3 . 318亿吨。其中需要占用耕地的主要有粮食生产、油料生产、蔬菜生产等。如果考虑科技进步等,届时全国平均粮食单产按600公斤/亩、平均蔬菜单产按4000公斤/亩、平均油料单产按300公斤/亩计算,则需要的总耕地面积约15亿亩(利用粮食、油料、蔬菜总产除以单产,然后加和),如果将棉花等需要耕地的作物计算在内,耕地大约有20%的浮动, 这样总耕地面积约需要18亿亩弱。 就是说,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5085亿亩(据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我国从现在到2030年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最大空间不到5085万亩。如果作物单产达不到上述标准,则需要的耕地可能更多。当然,这是在没有考虑进口的情况下的100%自给条件下进行预测。如果按10%的进口最大值计算,则耕地面积可以再放宽标准。不管怎样变,我国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极限大约在5085万亩~5590.5万亩左右既成定局。 城市化占用耕地的比例,吴群等( 2002 )、于伯华等( 2003 )曾做过研究, 表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1056平方公里,耕地减少615万亩。今后二三十年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据专家测算,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0%,2020年达到52%,到21世纪中叶达到70%。据此推算,我国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较目前的37%提高15%,需要占用耕地面积约9225万亩强。也就是说,我国耕地总量不到2020年将达到极限水平(实际情况是耕地的可用空间只可以支持城市化水平提高8%~10%)。到2030年人口高峰来临,尚有一定的耕地缺口。因此,保护耕地的形势不容乐观。 本文发表于《中国土地科学》 2004 年第 4 期,与付邦道合著。 再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个人分类: 土地相关|7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生态学角度看中国设置18亿亩耕地红线的必要性
kerer009 2009-1-3 14:27
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的文章,觉得这位老先生说的不妥。以往关于这方面自己也有很多的话想说,就借这次机会结合我所学的生态学专业,探讨在中国设置18亿亩耕地红线的必要性和从质与量方面解决中国粮食供应问题的策略。 1 从生态平衡看中国粮食供需关系 生态平衡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相对静止稳态,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基本相当。二是动态稳定状态,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围绕着某一个值上下波动。三是非平衡稳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总是输入大于输出,系统始终保持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稳态,一般生态基础条件比较差、一旦受损不易恢复的生态系统适于保持这种状态。 从生态平衡的表现形式看,粮食供需之间保持第三种状态,即非平衡稳态对于中国比较适宜,让粮食供应总是大于需求,保持一种远离供应平衡的状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必须的,毕竟如果中国的粮食供应一旦出现稍大的缺口,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而且这种情况一旦真的发生,其对中国经济上和政治上所产生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发展如此不平衡、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于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好多决策都要在这个国情下进行。 粮食的生产过程是依赖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来完成的,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是依靠一定的水、肥、气、热等条件保障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粮食的生产过程受气候、环境等条件制约(此外还受经济因素、农资供应状况等因素制约),由此导致粮食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粮食生产中制约性因素不仅数目多,而且很难准确预知各变量累积后对粮食供求关系的综合影响,没有人可以根据以往历年的粮食供求状况在可靠精度上预知五年或十年后的粮食供求关系,更别说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加剧和影响范围的扩大、国内人口增加、城镇扩张,以及国际上能源战略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很难知道这些因素对不远的五年或十年后的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影响程度究竟会如何。 因此在当前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来说,不可以让以往的粮食供求状况和国际市场粮食贸易状况成为今后不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依据,在中国尽可能保证足够多的耕地面积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这与为什么是18亿亩这个数量指标没有多大的关系。中国的后备土地资源状况恶劣,作为一种几乎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我们现在所能勉力保持的耕地面积也只有这18亿亩了。 2从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关系看中国的粮食供需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截然分开,甚至把经济规律超脱于自然规律之上,强调自然规律要服从于经济规律。这种认识在历史上一定时期,对于调动人们改造自然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日趋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食物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已经充分证明,是生态规律制约经济规律,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生态规律是在广阔的生物圈内起作用的,而经济规律却只仅仅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中起作用。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运行,具有相当的滞后性,众所周知,西方等奉行自由市场主义国家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与此直接相关。 如果不是政府无条件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自由改变耕地用途,很难想象如果土地管制的口子稍一放松,体制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注:一网友语)以及民众对土地的需求将究竟会占用多大规模的耕地。在地方上普遍把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情况下,很难在耕地利用上均衡考虑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从市场经济方面来说,商家通过以土地为载体对利益的追求是没有底线的。即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当今生活紧张、纯正绿色农产品对绝大多数人一品难求的情况下,恐怕城镇中的绝大多数中产阶层民众都想在农村中建个有墙有院、有房有园的农庄吧!如果把对耕地的需求真的基本上都得到满足,恐怕二三十年后,中国的耕地总量只剩下8亿亩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此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的广大农民来说,耕地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即使在当今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时代,耕地仍然能够为弱势的农民及其子孙的生活提供相当程度的保障,最起码耕地保证绝大多数农民能够吃饱饭而不会都去劫富、造反。想想以往三十年间发生的城镇化扩张过程中,那些失地农民群体的分化过程和结果,以及相当部分农民子女的教育和生存状况,可能会对我上面的说法体会得更深一些。 附:至于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有无必要的讨论中列举土地复种等例子来说明技术进步提高粮食产量的情况时,我觉得这么说很没有意思。当提到这些技术进步的例子的时候,怎么不提提每年中国因风沙毁田、土壤次生盐碱化而放弃耕种的例子呢?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总不能光捡好听的嗑儿唠吧!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4720 次阅读|2 个评论
市场不是万能:茅于轼先生的耕地观点错在哪里
王铮 2008-12-25 23:34
2008 年 12 月 24 日的平安夜,茅于轼先生出任理事长的北京天则研究所做了一件让大家心里不平安的事,他们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研究报告,称确保 18 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 我没有看到天则研究所的新报告,但是茅于轼先生的观点其实不是他新的,早在一年多前,他就发表了类似的观点,针对茅于轼先生的观点,我当时就写个一篇博文,全文如下(略有修改) 新近看到茅于轼先生的一个观点,网络看来的,不知道准确性如何。网络的东西不能全信。这里有我的一个经历。某个网曾经报道茅先生与我一起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实茅先生那天没有来,是事后采访的。我们两个独自的发言,让记者一整理,仿佛我们就栩栩如生地坐在一起了,就是至少我的一些观点走了样。所以我这里讨论的是那篇报道的茅先生的观点。报道的题目叫《我国不应再保护耕地》,文章我是从 http://bbs.cenet.org.cn/ 看来的。 茅先生(报道的)论证我国不应在保护耕地的观点有三: 万一我们的粮食不够蛮可以用进口来解决。有人说进口不可靠,但是日本人消费的粮食中有 60% 多靠进口。并没有感觉不可靠。假定我们进口创纪录的 3000 万吨粮食,只不过花 45 亿美元,我国去年出口创汇 9700 亿美元。 我国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的五倍左右,而每亩耕地的负担人口数只有三倍 ( 我们常说,我国用世界 7%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1% 的人口 ) ,这证明我国一般用地比耕地更为稀缺。 一块土地应该用于种粮食,还是盖厂房,修机场 , 作停车场 , 应该按照具体情况而定,绝没有道理说永远是种粮食有优先权。 我觉得茅先生这里忘记了到粮食作为消费品是在基本的,人可以不做汽车、可以不住房子、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但是不能不吃饭,所以粮食生产有优先权。各种商品的效用没有等价性和不完全替代性,因此粮食生产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万一我们的粮食不够蛮可以用进口来解决。问题在于世界粮食市场有没有那么多粮食供应。 1996 年美国学者布朗就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根据布朗的计算,一旦中国不能生产自给的粮食,将卖空整个世界粮食市场,布朗宣传了一个新的黄祸。中国毕竟比日本大得多,日本的人口总量在 2006 年将达到最高峰,约有 1.28 亿人,只有中国的 10% ,它的 60% ,只有中国的 6% ,中国粮食缺口达到 10% ,世界就受不了。价格曲线实际上是总供应量的非线性函数,随着总供应量下降,粮食的边际价格会迅速上升的。那时候 3000 万吨粮食,只不过花 45 亿美元是绝对买不来的。处在这样一个粮食边际价格的曲线上的中国,随时随地可能因为世界粮食市场的波动是自己的经济显得风雨飘摇。 一种简单的想法是通过市场均衡力量,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市场会调节非农用土地为农用土地。问题在于市场的力量不能克服自然规律,土壤的形成是需要结果千年尺度的,飞机场、停车场即使被废弃了,是不可能转变为耕地的,因为水泥块不是土壤,土地的利用有不可逆性。 在茅先生讲话中,茅先生强调我国一般用地比耕地更为稀缺。这就是说茅先生看到的是商品的市场稀缺性,但是茅先生忘记了只要地球只有一个,商品供应是有限的,有限性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不是市场决定的,市场力量不是万能。供应的有限性,应该是经济学分析的新起点。茅于轼先生忽视了这个问题。 当前我国耕地是不是保护过头了,可能有一点,这要研究,但是不能用莫须有的道理就否定了耕地保护。 补充: 王铮最近正好在产业发展调查中接触到土地问题。为了解决城市土地供应,一些地区正在通过城乡统筹来解决城市土地问题,这个做法简单讲就是将农民城市化,把他们的宅基地复耕,把小城镇地区计划的建设用地仍然保留为耕地,从而获得城市地区的建设用地,并且保留了耕地面积。这个办法理论上可行。我的调查发现,主要是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问题。这是一个管治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容另文讨论。置换用地指标的有效性说明,我国还没有达到经济建设必须减少耕地的时候。在经济学上看,耕地问题需要考虑价格曲线的非线性和土地供应的有限性,线性经济学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城乡统筹来来解决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茅于轼先生的研究所的出的两个问题:由于土地供应紧张房屋价格高和缺少建设用地,没有建设用地影响城市化速度。现在我们的农民工兄弟是带着建设用地指标进城,因此出售土地给房地产商获得的利益应该为进城农民所分享。政府要关注的是不能剥夺了农村农民的建设用地(指标)又让他们进城因为购买住房而赤贫,这就是一个管治问题或者说政治经济学问题了,不能靠市场解决。政府不要只听经济学家的,以为市场是万能的。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845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