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读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读者

相关日志

着想
jlpemail 2019-7-15 09:46
中国知网中,可以搜索到题目中包含“作者”“着想” 的6篇文章。 (题目含“读者着想”的要多一些。) 刘亚中.办刊者要多为作者着想 .中国记者,1999(09):34. 矫敬本.真正为读者、作者着想的刊物 .财会通讯,1996(01):13. 本刊编辑部.作者也要为编辑着想 .宁夏教育,1993(06):36. 苏怡.作者也要多为编者着想 .新疆新闻界,1991(06):50. 敬文.请多为作者着想 .新闻界,1990(05):42. 强弓,杨毅臣.编辑要替作者着想 .新闻战线,1984(11):28. 作为编者(主办方),为读者和作者着想,是应该的。 作为读者,我订阅过一些报刊。有的报刊收到了,有的 期刊是没有全部收到。2000年《文艺报》全部收到。 订阅《中国航天报》等,租用了一个邮箱,自然是齐全的。 从第一次订阅《西北军事文学》,到后来订阅《北京文学》, 都有收不全的现象。这打击了我连续订阅的积极性。 订阅过《中外军事影视》全部收到了。电影学院主办的学报, 曾经出现过两期合并为一起的现象,杂志社退还了部分订阅款。 测绘期刊中,我订阅过1998年度《测绘文摘》,全部收到了, 我保留了20年。2002年《北京测绘》季刊,我合订后一直保留。 自费订阅过《中国测绘》不知被谁截留了,没有收齐。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是单位给订阅的,月刊,收到了11期, 自费订阅《计算机应用文萃》(含光盘)全部收到了。 文献【1】介绍的是《中国记者》为作者着想的具体做法。 比如开辟“《中国记者》栏目编辑构思与组稿要求”小栏目,简要介绍 刊物的基本情况,介绍栏目的宗旨、定位、 特点、要求,还介绍栏目 编辑及其联系方法。内容不多,很有针对性。 这个期刊,对文章字数、 图片及其背景资料的要求均明确地告知。 方便了作者投稿。 此文提到,邹韬奋开辟“读者信箱”,亲自为读者复信、甚至免费为 作者购买物品的热情做法。他依靠广告和发行量,但不登虚假广告等。 科技期刊虽然和人文期刊有差异,但是编者为作者着想的出发点 是一样的。 文献【5】赞扬了《文汇报》为作者着想,不但及时退稿,还热心 转稿的做法。(这里,我也借机称赞一下青海人民出版社——他们在 退还我的手写翻译小说的时候附了一篇介绍信性质的函件——大意是 他们不能出版翻译小说,等。可惜,此函在我下一次投稿后,没有被 退还。)反之,有些报纸的服务就差一些,发表了作品,不及时通知 作者,也不及时发放稿费。和广西一位作者通信交流,他投稿比较多。 他 高兴的是,有几次一下子收到好几十块稿费(1990年代);疑惑的 是, 也不知道是那一篇文章被刊发了。退稿不及时,甚至干脆没有退 稿的 做法,显然不是为作者着想的,只图自己方便、工作量小。 如果 一个报刊的作者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作者,读者也会感到乏 味的。 稿源是编辑第一位的资源。对作者不重视的报刊社,丧失稿源是 必然的。从来不为作者着想的编辑,难以成为好编辑。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1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读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9-24 07:44
向读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蒋继平 2018年9月24日 今天是农历8月15日, 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在大家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时, 很可能已经在吃美味可口的月饼了。 俗语云: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也不例外, 身在海外, 空巢而居,本来就觉得非常寂寞冷清, 在这佳节之际, 更是想念在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们。 我是一个有点“迷信”的人, 相信“缘分”这样的说法。 因而, 我认为在科学网上来读我博文的人, 一定属于命中有缘分的人。 在我看来, 命中有缘分的人就是朋友。所以, 借此佳节之际, 向各位读者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我觉得我们有缘在科学网相识属于命运的安排。 我真切地感谢大家对我博文的关注,感谢大家与我交流沟通, 互相分享信息和人生价值观。 我也向科学网团队的全体人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我真心希望科学网创造一种和谐的美好气氛, 在积极探索科学真理, 关注社会问题和追求美好生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个人分类: 节日感言|2143 次阅读|4 个评论
发表博文之心态
AndyShao 2016-7-27 20:01
本人发表的荒唐言论,皆为自身在特定时间的真实感受。发表博文的目的也只是简单记录自身的想法变化。内容想哪说哪,随意记录,可能逻辑缺乏、语句文法不通,所说物理事理人理不明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若您认为言论 不太成熟,不知深浅,对其 不甚赞同等,这太正常,此时也请见谅,就让它随风而去;若您感觉有益,我也欣喜! 人的时间有限,希望大家拥宽大胸怀,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宇宙很大,人很渺小,也希望大家多看,多思考,多体会自然,感受美好! AndyShao 2016年6月10日
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肃省兰州水车博览园
热度 1 terahertz 2016-7-2 08:41
2016年6月23日晚上参观了兰州水车博览园。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4777 次阅读|4 个评论
收到《书香英伦——英国图书馆之旅》(刘欣) 赠书
terahertz 2016-4-29 08:22
2016年4月28日晚上,取回快递,急忙打开,《书香英伦》呈现眼前。整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可读性强,让人爱不释手。跟随作者的思绪与镜头来到了英国,感受英国图书馆的文化之旅,给读者亲临其境的享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图书馆到底有哪些值得国人期待之处,国内多位学者写过类似的学术论文,可以帮助国人增加些许理性认识。本书作者独辟蹊径,以作者对图书馆满满的热爱,从亲身考察、参观游记的视角,娓娓道来,耐人品味。 本书共分为4章,分别是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名人故居,闲趣与思考。邀请《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王波作序,从建筑、主阅览室、灯光、微创新、图书馆员、地域等7个方面得出启示。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考察启示,分别是建筑特色、自助式服务、学习设施、细节服务、开馆时间、学科服务、读者等方面。 可能由于时间仓促、精力有限,本书从感性认识的角度细致描述了英国图书馆的细节与概貌,虽然感性认识多、理性认识少,记叙多、评述少,在学术性与专业性方面需要提高,但仍不失是一本难得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希望作者从图书馆史、战略规划、运行机制、建筑空间、馆藏资源、数字加工、电子书借阅、学科服务、特色服务、青少年阅读、活动组织、数据管理、文化传承、品牌铸造等方面深入剖析,为国内图书馆提供更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成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非常感谢作者辛勤的付出,及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衷心祝愿作者在图书馆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锐意改革、激流勇进,奋发向前,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面世。 这本书给我巨大的鼓舞与力量,阅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青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心感谢科学网和一些读者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5-9-11 02:49
真心感谢科学网和一些读者 蒋继平 2015 年 9 月 10 日 本人自从本月 3 日以来被科学网关禁闭一周。 原因是我违反了科学网的红线。 我是在 9 月 3 日美国东部时间 12 : 30 PM 发的最后一篇博文。当天早些时候发了同样的文章, 一开始看到发表成功, 后来发现不见了。因为我以前在科学网受到黑客的攻击, 盗用我的身份发博文, 所以, 我认为可能是黑客把我的文章删除了, 因而, 我又发了一次。 结果, 发出去以后, 不久也不见了。 因为当时我在办公室,科学网将删除博文的通知送到我家庭的电邮信箱, 而我在办公室又不能查看家庭电邮信箱, 所以, 我没有看到科学网的删除博文的通知。 这第二次发同样的博文确实不是故意的行为, 而是一种判断的错误。我想要是科学网用提醒或者短消息的方式途径及时通知我, 我决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我不知道为何科学网有这种功能而不用, 非要用我家庭的电邮信箱不可。记得以前的科学网都是通过短消息通知删除博文的信息的。 那天晚上回到家, 在 7 点左右上网才看到私人信箱内的两个科学网的通知。第一次没有禁言的处罚, 第二次才有。 不管这么说, 错误是我造成的。 我写了一些不该写的东西。 为此,我向科学网表示真诚的道歉, 对这篇博文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示内疚。我真心的感谢科学网采取了及时果断的措施, 将博文及时删除。 这是对社会负责, 对我进行个人保护的最佳选择。 我也非常感谢一些读者对我的关注。我看到有的网友写了文章, 有的读者用短消息与我联系。 这里尤其要感谢戴德昌, 魏炎明和林茂华等人对我的关注。 我要感谢科学网的另一个原因是, 这次关禁闭真是一阵及时雨, 让我做一周休闲调息。 每天写博文和回复也是一件很累的事, 而且也是一种中毒的表现。 这次关禁闭就像是解毒一样。 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 太太正好在那天前后准备回中国, 有许多事情要办要准备, 我忙得很, 本来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博客 的事。 太太在中国, 我一个人要应对所有的内外事务, 要上班, 要炒菜做饭洗碗, 我几乎不上餐馆, 有两套房子要照料, 有两辆汽车要保养。
个人分类: 科学网|3003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复旦的校庆宣传片叫一声好
热度 33 liangdeng 2015-6-4 23:47
曾读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先生在卷首处提示读者,要对既往之历史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这哪里是仅仅是读书的态度,立身处世,不也应该这样吗? 复旦大学办 110 周年校庆,一则应景的宣传片,却因涉嫌抄袭而引来漫天的口诛笔伐,好事者调侃“复旦大学成了复印大学”,这就有些刻薄了。 宣传片一类的东西,是有现成套路的,复旦大学如果走套路,相信就没有现在这些麻烦事了。正因其是复旦,才抛弃现有的套路,尝试了新的宣传形式,而新的宣传形式不可能凭空产生,模仿借鉴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模仿借鉴之初。拿复旦的宣传片同国内其他名校的宣传片比一比,算得上耳目一新,一点也不辱没复旦百十年的名声。或许复旦学得生硬,尚有斧凿痕迹,但毕竟是在尝试,应该得到宽容与鼓励,而不是调侃与奚落,何况人家是在办校庆。 哎,坐谈客们,旁观者们,你们自以为是的客观公正,从来不知误了多少尝新的生命! 就算是学术研究,谁不是从模仿学习开始的呢。功成名就的大家巨子可以指责年轻人只会搞一些改一改,修一修,补一补的东西,但他们科研之初难道就没有拙劣的模仿经历。科研需要帅才,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同时也需要一大群“兵”才,朝着这个方向,做宽做深,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某大科学家言,科学就两件事:集邮和物理。没有千万人集邮的功夫,又何来物理的顿悟妙理? 复旦的宣传片有模仿学习的痕迹,固然算不上大的创新,但他学习国外新的宣传片形式,对于国内也算是开风气之先了,非帅才亦无愧于兵才,亦集邮工作之先驱。 复旦开了头,相信大学宣传片不久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抄袭”之作,而在众多的“抄袭”之中,崭新的事物必将产生,而复旦引领风气之功,决然不可没! 话又说回来,这只是校庆宣传片,不是学术论文,没必要叫形式的真。我们更应该考察的是宣传片内容是否真实,是在讲复旦的故事,还是在讲日本大学的事。既然讲的是复旦的故事,宣传的是复旦的形象,又何来抄袭之说呢? 复旦立校百有十年,育人勋业赫赫,值此校庆之际,难道就激不起世人丝毫的敬意。不是复旦不足敬,而是大家心里没有了那份待人应世的温情。 游戏调侃之语可以休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431 次阅读|67 个评论
SDxCentral 2015年NFV报告
SDNLAB123 2015-4-17 14:42
编者按:《 2015 年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报告》将为读者提供关于 NFV 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取得进展等方面的观点。我们已经开始看到,在运营商,甚至在企业网上,越来越多的概念验证( POC )已经进行了尝试。 1 报告概述 《 2015 年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报告》将为读者提供关于 NFV 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取得进展等方面的观点。我们已经开始看到,在运营商,甚至在企业网上,越来越多的概念验证( POC )已经进行了尝试。因此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到 NFV 对于整个网络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NFV 以软件的方式实现网络的功能,因此能够部署在虚拟环境,以及通用的标准硬件上。这能够满足运营商及企业中多样化的网络要求,这也是应用、服务器和储存这些基础设施所依赖的。这篇报告主要分析 NFV 市场中主要的架构 / 设计、用例和厂商,主要包括: ■ NFV 的概述,包括历史、架构组成和潜在的价值; ■ NFV 技术的主要的业务用例; ■详细分析一下不同厂商,看看目前这些厂商都具有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不同的解决方案之前的差别。 非常感谢下载这篇报告,希望您能够从中发现有用的资源,有助于您理解和使用 NFV 的技术。 2 NFV 介绍 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将网络服务与具体的硬件分开。因此,像 NAT (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防火墙、入侵检测、 DNS ( Domain Name Service )和缓存这些的网络服务,能够以软件的形式交付,并部署在通用的硬件平台上。这就为网络服务的设计、部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灵活性和弹性。 2.1 相关历史 NFV 最初由一些领先的运营商提出,他们希望能够降本增效,通过快速的推出有价值的服务,提升网络价值。基于专用硬件的网络设备通常非常昂贵,部署维护也非常复杂,这大大限制了运营商在整合业务功能及快速尝试新业务方面的能力。 随着虚拟化应用越来越广泛,运营商也希望能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来部署网络功能,不要再受到专用的设备或者网络拓扑结构的限制。他们认为如果能将网络服务与具体的硬件分离开,就能够适合虚拟化的部署,这样的部署方式能够支持包括服务器、存储,甚至其他网络在内完全的虚拟化基础设置。 因此,一些运营商建立了一个 ETSI (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Institute )的 ISG ( IndustrySpecification Group ),来加快 NFV 的发展。这个 NFV 的 ETSI ISG 建立与 2013 年 1 月,目前已经开展的工作主要在网络功能虚拟化在电信网络中的需求和架构方面。 在 2014 年 9 月,由 Linux 基金会发起的 OPNFV ( Open Platform for NFV )项目启动,这是一个基于开源的,运营级的集成平台,目标是使 NFV 相关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能够尽快形成产业。通过利用开源社区中积累的资源,使 ETSIISG 所提出的参考标准能够落地。 ETSI ISG 和 OPNFV 将会密切合作,共同推动 NFV 概念和技术的发展。 通过在运营商和一些企业环境中的 NFV 尝试,我们将会看到一些产业界的努力成果。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在企业和运营商环境中进行了一些 POC 试点,我们将在报告的后面看到这些试点相关的业务用例。 2.2 NFV 与企业网的关系 很多的企业网络与运营商网络的差别并不是那么大。在高度虚拟化的应用、服务器和存储架构环境中,企业同样能够充分感受到 NFV 所带来的高效和灵活。原来越多的企业将业务流程迁移到云上,而 NFV 所提供的虚拟化服务能够整合到云平台,提供云平台所需要的网络服务。这也是我们开始关注企业网的原因。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将功能整合在通用硬件平台上,以降低成本的企业;希望为用户和客户快速推出服务的企业;希望部署 NFV 进行 POC 试点的企业。 2.3 NFV 与 SDN 的关系 NFV 是 SDN (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的补充。 SDN 提供的是集中化的网络控制和管理。 SDN 和 NFV 虽然都能够改进网络的整体可管理性,但是两者的目标和方式有所差异。 SDN 通过将控制面和转发面分离来实现集中的网络控制,而 NFV 的主要重点是优化网络服务本身。这两种技术看起来属于不同维度,利用 SDN 技术在流量路由方面所提供的灵活性,结合 NFV 的架构,可以更好的提升网络的效率,提高网络整体的敏捷性。 3 NFV 的目标 各个企业使用 NFV 都是为了支持要提供的业务,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中的服务。 NFV 的目标是帮助这些企业降低部署、管理和维护网络的成本,同时提供更好的弹性和敏捷性,以适应业务需求变化的要求,支持功能变化和扩展,加快业务推出的速度。总的来说, NFV 可以帮助企业达到以下目标: 降低投资成本( CapEx ) 使用通用服务器以降低硬件成本。市场上有大量的通用服务器提供商,市场规模增加和竞争的加剧将会导致成本的降低。 以软件的方式提供这些服务后,企业可以不用再被迫依赖特定厂家的硬件网络设备。这就意味着,以前少数厂商利用私有设备带来的红利不复存在。 统一的通用服务器架构能够为企业数据中心带来冗余性和可用性。企业不在需要购买和维护昂贵的设备备件。得益于共享的虚拟化基础设施,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简单的迁移保证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使用便宜的通用设备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企业能够更快的淘汰旧设备,这样可以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网络的升级周期从 5~7 年缩短到 2~3 年后,企业能够持续的、更加有效的满足网络需求,提升服务器生命周期内的使用价值。 降低维护成本( OpEx ) 软件的方式能够使企业更快、更方便的修改和扩展功能,来满足变化的需求,同时最大化通用硬件的利用率。一台服务就可以提供多种能力,不需要部署、管理和维护多种专用的硬件设备 。 随着设备使用效率的提升,企业可以降低设备部署所需要的空间、电源和制冷等方面的开销。标准的硬件的使用往往可以通过一些成熟的技术来优化,这些技术在云提供商(如 Facebook 、 Google )的大规模数据中心中已经在使用。 通用服务器所采用的自动化维护流程能够简化系统上线和维护的过程。使用标准化的硬件,以及像 Hypervisor 和业务编排系统这样的标准化软件,往往可以使用自动化脚本和平台,这能够将管理的平均效率提升 10 倍、 100 倍,甚至 1000 倍。 总的来说,虚拟化的功能可以提供更好的灵活性,降低管理的复杂度。通过快捷方便的模板化部署方式,在整个企业内进行功能迁移变得更加简单。 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Time-to-Market ) 虚拟化的功能能够方便的进行安装提供,这使企业在合适的时间和位置快速的部署所需要的服务。 虚拟化的功能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尝试新业务的风险。使用通用的框架,以及业务编排框架所提供的动态故障恢复能力使企业大大降低了部署厂商新产品的风险。低成本和高灵活性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功能迁移和扩展,这促进了服务创新。 PoC 和试点可以在小范围内快速的实施,快速的进行原型验证,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对系统进行调优,为大规模部署提供保障。 提供灵活性和敏捷性 因为企业可以不用分摊昂贵的设备成本,也不需要考虑为设备阶段性功能投入的资金(比如,为了给单个用户提供某个新服务,需要投入数十万美金的资金),他们就可以快速方便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现在,企业可以通过一组服务器来提供一次性服务或者短期使用的服务。 能够更方便的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业务的变化,来关闭、迁移、扩展和配置相关的服务,这使企业能够在全球随时随地的提供服务。 4 NFV 架构的组成部分 NFV 的架构使网络功能能够动态的定义,这使得网络功能的构建和管理能够更好的支持企业的网络环境。虚拟网络功能( VNF )能够利用物理和虚拟的基础设施资源进行部署,这能够满足企业对于可扩展性、性能和容量方面的需求。这使得运营商和企业能够快速的部署新服务,同时是现有平台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一般来说, NFV 的架构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虚拟网络功能( Virtualized Network Function , VNF )——由软件实现的网络功能; ■ NFV 基础设施( NFV Infrastructure , NFVI )——构成基础设施的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虚拟化的实例; ■ NFV 管理和业务编排( NFV Management andOrchestration )——管理和控制层,主要集中在贯穿整个 VNF 生命周期的虚拟化管理功能。 每个组件有包含了一些不同的 NFV 技术,企业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我们将看看 NFV 架构中的每个组件(功能模块)所包含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4.1 VNF 一个 VNF 是一个网络功能的虚拟化的实例,它可以部署在虚拟化或非虚拟化的网络中。这些网络功能可以共同形成一个网络服务,既可以部署在单个 VM 上,也可以跨多个 VM 部署,这取决于企业本身采用的架构。在某些情况下, VNF 也可以运行在物理服务器上,并通过物理服务器的监控管理程序( Hypervisorand provisioning system )进行管理。 一个 VNF 一般由 EMS (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管理。 EMS 负责安装、监控、错误日志记录、配置、记账、性能和安全等管理功能。 EMS 与网管系统通过北向接口相连,与 VNF 通过南向接口相连。在运营商环境中, EMS 还提供 OSS (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所需要的基本信息。 OSS 和 BSS ( BusinessSupport System )是支撑各种端到端的电信服务(如订单、账单、续约、排障等)所需要的主要管理系统。需要注意的是, NFV 的规范主要集中在于现有 OSS/BSS 解决方案的整合,而不是虚拟化 OSS/BSS 的能力升级。 4.2 NFVI NFVI 是网络基础环境中的所有硬件和软件资源,不同企业之间差别会非常大。这主要取决于网络本身的复杂度和物理分布情况。需要注意的是, NFVI 包括了不同物理位置之间的网络连接(例如,数据中心和公有 / 私有 / 混合云的连接)。物理资源通常包括通过虚拟化层( Virtualization Layer )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的设备。其他一些维护性的服务,例如服务目录、外部测试、外部监控等将来也会加入到 NFVI 中。系统的稳定和性能方面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服务,这些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基础设施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虚拟层在硬件之上对资源进行抽象,从逻辑上将资源划分并提供给 VNF 使用。(这将 VNF 的软件与底层的硬件解耦,这样 VNF 能够使用适当的虚拟化资源进行运作)。 NFV 的部署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解决方案。事实上, NFV 的架构可以利用现有的虚拟层技术(如 Hypervisor )的标准功能,进行硬件资源的抽象,并分配给 VNF 。在没有 Hypervisor 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利用非虚拟化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来提供虚拟化层,或者将 VNF 当做一个应用程序来部署。 4.3 NFV 管理和编排 NFV 管理和编排( NFVManagement and Orchestration NFV-MANO )的架构由编排器( Orchestrator ), VNF 管理( VNF Manager ),虚拟化基础设施管理( Virtualized infrastructure manager , VIM )组成。 NFV-MANO 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存储、参考点( reference point )和接口,使组成服务的各个组件能够进行数据的交换,从而对 NFVI 和 VNF 的运行进行编排协调。 Orchestrator 对 VNF 和 NFVI 所提供的端到端网络服务进行编排、管理和自动化操作。通常会由一个 Orchestrator 对 NFV 服务实现进行总体的管理。 VNF Manager 负责 VNF 的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实例化、升级、查询、扩展和终止。可以部署多个 VNF Manager ,这取决于一个 Manager 对应一个 VNF ,还是一个 Manager 可以管理多个 VNF 。 VIM 用于控制和管理 VNF 与底层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交互。 VIM 有权限范围的限制。 VIM 常常是虚拟层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方案。因此企业所采用的虚拟层( Hypervisor 方式、 OS 方式或者应用程序方式)技术可以继续沿用,来支持 VIM 的功能。 VIM 提供了底层基础设施的可视化管理和资源管理,主要包括: ■ NFVI 可用资源的清单; ■分配可用虚拟化资源 ■基础资源的运行管理,以及资源分配的调整,优化使用效率 5 NFV 的应用案例 NFV 未来的潜在应用将是没有边界的。但是目前已经有一些应用案例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也有了市场的驱动力。主要包括:虚拟的 RAN 、移动核心网和网络边缘。 ETSI 也主导推动了一些概念验证( POC ),详见 www.etsi.org/technologies-clusters/technologies/nfv/nfv-poc 。我们下面要描述的通用业务用例将会覆盖上述很多的实际部署案例。 5.1 虚拟网络功能 为了帮助客户连接、扩展和保护他们基于云的应用,云计算提供商正在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能够为客户提供按需的网络功能实例,如虚拟路由、 VPN 、 4~7 层的加速和安全服务。通过将原先运行在专用设备上的这些功能,通过虚拟化技术迁移到基于 COTS 服务器的一台或一组虚拟机上,服务提供商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提高整体的灵活性。这些虚拟化的网络功能可以按照规模和使用时间提供,以满足客户变化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前期的 POC 已经成功验证,通过管理,控制和数据平面的分离,能够支持这些更加灵活的部署模式。提供商能够根据需要,通过 4~7 层的应用构建业务链,并且确保使用通用的硬件也能够满足性能方面的要求。这也验证了 NFV 的有效性和价值。 5.2 虚拟化 / 云化的无线接入网( RAN ) 移动服务提供商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部署上线更多 RAN ( Radius Access Network )的能力。为了能够增强竞争力和增加用户基础,就需要开展新的业务,扩大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以提升服务。可以将原先运行在基站专用硬件上的功能,迁移到当地通用服务器的一台或一组虚拟机上,上移至汇聚接入点,或者云平台上。这能够使运营商降低投资成本并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即使对于基站功能(如 eNodeB ),使用通用的计算平台也能够使运营商获得更好的灵活性。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部署,也可以确保服务的冗余保护,能够全面提升可用性和可靠性。 RAN 的虚拟化结合移动核心网的虚拟化,能够支持自包含( Self-contained )的部署方式,这能够用于偏远地区的服务提供,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收入。前期的 POC 已经实现了管理、控制和数据面的解耦,证明这种灵活有效的部署模式是可行的。这样也能够通过减少控制面与数据面的相互干扰,降低时延,提高整体性能。 5.3 移动核心网的虚拟化 移动运营商在进行网络升级,以满足偏远地区和新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希望能够降低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通过将原先运行在专用硬件上的功能进行虚拟化,部署在云环境的通用服务器上,能够使运营商有机会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支持企业的发展。能够虚拟化的服务包括: IMS 、 EPC 、 MME 、 S-GW 、 P-GW 、 HSS 和 PCRF 。 将这些功能部署在通用服务器上不仅仅能够降低成本,也能够降低运维成本。因为虚拟化的版本更加容易管理、配置和部署。运营商还可以在云平台上对多个功能进行部署或合并,并且可以非常方便的部署冗余服务。这些冗余服务可以非常快速的上线,从而提高可靠性和可用性。 POC 已经成功验证,利用 NFV 的框架可以满足移动核心网的功能虚拟化在时延、吞吐量和抖动方面的要求,可以进行这样的迁移。 5.4 虚拟化边缘(虚拟用户设备( Virtualized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 vCPE )和虚拟用户边缘( Virtualized Customer Edge , VCE )) 固网宽带、 OTT 服务提供商和企业都在寻求如何降低成本,并简化分布式的网络。服务提供商都不想仅仅只提供简单的互联网接入业务,而是希望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增加业务收入。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不用实际去现场部署(上门服务)、升级和更换硬件的情况下,就能够为用户增加新的功能和服务。 OTT 服务提供商也在寻找一个更加灵活的架构,使他们能够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之上,经济有效的部署增值服务。企业用户希望能够简化远程分支机构的管理、性能优化以及在线功能升级,同时还要降低成本。 边缘虚拟化的解决方案包含了几种不同的架构: ■ vCPE —— CPE 功能的虚拟化可以在用户侧的通用平台上动态的提供新的业务。这些平台通常可以支持几种 Hypervisor 或类似的功能,能够安装多种 VNF 。 ■ vCE ——将 CPE 的一些功能运行在数据中心(一般在 CO 或者区域节点)或者其他 POP ( Pointof presence )里。这种部署方式一般包含一个部署在用户侧的简单的网络接口设备( NID ),提供用户设备和数据中心中的 vCE 实例之间的连接。 相比较专用硬件的 CPE 方案,虚拟化网络边缘的解决方案利用了通用计算平台的优势,非常经济有效。利用软件和云管理平台,服务提供商能够降低推出新业务的成本。只需要通过线路将新的 VNF 模块下发到 vCPE 或 VCE 上即可,而不需要淘汰硬件。在数据中心的虚拟机基础架构上部署多个 vCE ,还可以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前期的 POC 已经成功验证,利用通用平台的 vCPE 和 vCE 部署方案证明使用 NFV 的虚拟化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性价比。一些服务提供商和企业已经在使用 vCPE 的平台。这些平台通过云进行提供和管理,可以在线下载 VNF 。其他一些服务提供商和企业也已经证实, vCE 平台是一种提供多租户的安全灵活的方式,同时这也可以降低部署、管理和维护用户侧设备的成本和复杂度。这些 POC 已经演示了一些高级的 4~7 层服务,包括防火墙、 IPS ( Intrusion prevention )和病毒防护( anti-virus )能够以业务链( Service-Chain )的形式动态的,按需提供给单个的客户,从而创造新业务增长机会。 6 NFV 的演进 NFV 的发展目前还处于早期的阶段,这就意味着整体的架构和部署方式还在演进之中。围绕着 NFV 的解决方案需要包含的标准和能力,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论。以下是一些目前最热门的争论: NFVI 的组件 ■每个 VNF 都倾向于使用自己的 EMS (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但是问题在于,如何通过统一的管理界面( A single pane of glass )进行管理。由于不同 VNF 的特性差别很大,能否通过单个 EMS 来管理多个 VNF 还不确定。也有可能还是单个 EMS 管理单个 VNF ,然后通过 VNF-Manager 进行交互。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 NFV 在降低运维成本方面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下一个问题与 VNF-M 的标准相关。有很多的 VNF 的提供商也提供自己的 VNF-M 。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自己私有的 API 来控制自己的 VNF 。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标准化,这样不同厂商的 VNF 才能够通过相同的 VNF-M 进行控制,从而降低 OpEX 。 性能和监控 ■将多个 VNF 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会对性能带来多大的影响,目前还不知道。大部分的基准测试都是在单个硬件平台上运行单个 VNF 。但是在实际部署时,会存在多个 VNF 运行在单个服务器的情况。这些平台如何解决潜在的相互干扰,以及资源保护问题,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致的观点。厂商解决潜在性能问题的方式主要包括: ■针对目前对于实时 Hypervisor ( Real-time Hypervisor )如何提供更好的调度保障( Scheduling Guarantee )能力的讨论, Intel 和其他一些芯片制造商正在开发提升缓存管理的优化解决方案。 ■很多 VNF 采用 PCI Pass-through 技术取得更高性能,但是这不是一个合理的长久解决方案。因为这阻碍了硬件资源的共享,是 VNF 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形式和版本。这削弱了 NFV 在可移植性方面的优势。 ■还有些方案利用了 NIC 的帮助,将虚拟交换功能和加速功能运行在在增强的 NIC ( Super-NIC )中。这同样也限制了可移植性,但这确实能够达到所需的性能,使得这个方案成为目前为止最为可行的方案。 ■ VNF 的扩展和负载分担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测试。具体来说,一个部署方案能否达到性能要求,取决于能否进行自动扩展,以及不同 VNF 之间进行协同工作的方式。这需要进一步进行标准化。前期的 POC 重点在 VNF 的厂商,这就意味着 VNF 架构中的完全多厂商协同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实现。 ■前期很多的 POC 都是单 VNF 单 VM 单租户的方式,这带来了很多的额外开销。我们期望着多租户和更高效率的 VNF 出现。我们可能也会看到有厂商会使用隔离运行环境( IsolatedExecution Environment ),如容器( Container ),作为 VNF 的载体。 OSS/BSS/ 服务目录的集成 ■现在大部分的 POC 都是独立的,只是在单个 VM 上对单个 VNF 进行测试,与其他系统的整合非常有限。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与 OSS/BSS 及服务目录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与实际的生产部署环境更加贴近。关于整合的最佳方式,我们还知之甚少,还没有最佳实践出现。 研究机构认为,在未来的 12~18 个月内,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解决方案将会出现。 NFV 已经启动,并且势不可挡。现在的问题只是在于,这个速度会有多快,它将把网络的未来带向何方。 7 选择 NFV 组件和解决方案的关键标准 不同类型产品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估——评估 MANO 的组件和评估 VNF 就不相同。 企业应该仔细的评估他们所考虑的 NFV 解决方案的成熟度,需要分清楚哪些能力是新增加的,哪些能力只是重定义的,从而分辨这些能力潜在的限制和局限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吸纳新出现的功能,支持未来部署的要求。这些能力的功能特性是否足够丰富也需要进行评估。虽然不是所有部署在私有专用硬件上的功能都是必须的,企业还是无法承受由于所需要的功能有限或者很弱而导致的变更。其他的一些需要考虑的通用能力包括: 8 提供 NFV 解决方案的厂家总览 8.1 VNF ■ 6WIND Turbo Appliances: Turbo Router and Turbo IPsec ■ Brocade Vyatta 5600 vRouter ■ Brocade SteelApp Traffic Manager ■ Brocade Mobile Analytics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P VSR1000 Virtual Services Router ■ Juniper Networks: vMX/vSRX ■ Metaswitch Networks: Perimeta 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 ■ NEC/NetCracker: Virtualized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 NEC/NetCracker: Virtualized Evolved Packet Core 8.2 NFV MANO ■ Brocade Vyatta Controller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P NFV Director ■ Juniper Networks: Contrail Cloud ■ Nakina Systems: NI-CONTROLLER ■ Nakina Systems: NI-FRAMEWORK 8.3 Infrastructure ■ 6WIND Virtual Accelerator ■ Red Hat Ceph Storage ■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tomic Host® ■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OpenStack Platform 8.4 VNF ■ Active Broadband Networks: Active Programmable Gateway-Virtual Network Function(APG-VNF) ■ Affirmed Networks: Affirmed Networks Mobile Content Cloud ■ Allot Communications: Allot ’ s Virtual Traffic Detection Function (vTDF) ■ ASOCS Ltd: ASOCS vBS ■ Benu Networks: Virtual Service Edge ■ Brocade: Brocade SteelApp Web Application Firewall ■ Cisco Systems, Inc: Cisco Virtualized Packet Core (VPC) ■ Dialogic Corporation: PowerMedia XMS ■ Ericsson: Ericsson Virtual Router ■ Ericsson: Ericsson Virtual Evolved Packet Core ■ F5 Networks: Virtual ADC: BIG-IP® Policy Enforcement Manager ™ (PEM) and Local Traffic Manager (LTM) virtual edition (VE) ■ F5 Networks: Virtual Network Firewall: BIG-IP® Advanced Firewall Manager ™ (AFM) virtual edition (VE) ■ GENBAND: QUANTiX ™ SBC (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 ■ JDSU: TrueSpeed VNF ■ Kemp Technologies: Virtual Load Master with SDN Adaptive Load Balancing ■ Mavenir Systems: SDN EPC (SDN-enabled Evolved Packet Core) ■ Mavenir Systems: Voice over Wi-Fi ■ Metaswitch Networks: Clearwater ■ Midokura: Midokura Enterprise MidoNet ■ NewNet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LLC: Mercury MMS solution ■ NewNet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LLC: Lithium GSM/UMTS solution ■ NFWare: NFWare vCG-NAT ■ Nominum: N2 Platform ■ Nominum: Vantio CacheServe 7 ■ Openwave Mobility: Integra ■ Oracle Corporation: Oracle Communications Core Session Manager ■ Overture Networks: Ensemble Carrier Ethernet VNF (ECE) ■ PLUMgrid: PLUMgrid ONS for NFV ■ Procera Networks, Inc: PacketLogic/V ■ QOSMOS: Qosmos Classifier® ■ RAD: ETX-2 Carrier Ethernet Demarcation Device with D-NFV and ETX-2i IP and Carrier Ethernet Demarcation Device with D-NFV ■ Saisei: Saisei FlowCommand ™ ■ Sonus Networks: Sonus Network-as-a-Service (NaaS) IQ ■ Sonus Networks: Sonus 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 Software edition (SBC SWe) ■ Vantrix Inc: Bandwidth Optimizer ■ VeloCloud Networks Inc: Cloud-Delivered SD-WAN Service 8.5 VNFC ■ Allot Communications: Allot ’ s Virtual WebSafe Personal (vWSP) ■ MRV: V20 ■ Procera Networks, Inc.: PacketLogic/V ■ QOSMOS: Qosmos DPI VNFC ■ Tech Mahindra: vEPC ■ VeloCloud Networks Inc.: Cloud-Delivered SD-WAN Service 8.6 NFV MANO ■ Alcatel-Lucent: CloudBand ™ - The Platform for NFV ■ Amartus: Chameleon SDS ™ Multi-Service Orchestrator ■ Amartus: Chameleon SDS ™ NFV Services Orchestrator ■ Avaya: Avaya SDN Fx ■ Brocade: Brocade SteelApp Services Controller ■ Canonical: Ubuntu OpenStack ■ Cisco Systems, Inc: Network Services Orchestrator ■ Cyan, Inc: Planet Orchestrate ■ Embrane: Embrane heleos Elastic Services Manager (ESM) 转载自:日格一物微信公众号 点此 阅读原文 想要获得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 SDNLAB (专注网络创新技术)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3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ctionScript 3.0 开发技术大全》][图形图像][PDF/1.9M]
lcj2212916 2015-1-6 00:02
ActionScript 3.0是进行Flash、Flex以及AIR开发所必需的技术。本书全面细致地讲解ActionScript 3.0 语言语法和功能特性,并配合具体的示例加深读者对ActionScript 3.0知识点的理解。本书从ActionScript 3.0的基本概念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使用ActionScript 3.0的调试和开发工具,掌握ActionScript 3.0的语法,并在实践中综合运用ActionScript 3.0的各个知识点。本书将以Flex Builder 3为主调试书中提及的示例代码,读者将学会主流的ActionScript 3.0开发工具。另外,本书还介绍了Adobe AIR技术,使读者初步掌握AIR应用程序的开发技术。最后,本书使用本地播放器示例和聊天室程序实例加深读者对ActionScript 3.0应用开发的理解。本书力求知识点讲解清晰明了,案例上手快速,使读者自然融入ActionScript 3.0的学习之中。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1829475
1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反诈骗声明
kejidaobao 2014-12-18 16:20
各位作者、读者: 《科技导报》 网站的名称是 “科技导报” ,网址为 www.kjdb.org 。 正规网页截图为: 有作者、读者利用百度搜索“科技导报”、“科技导报社”时,登录了“科技导报杂志社——官方网站”(http://kxdb.qikann.com)这个假网站。 作者给这个假网站投稿时,被要求向开户行为中国工商银行、户主为“蒋权”或“叶勇”、卡号为6222 0240 0007 1766 188的账户,汇寄200元审稿费。 假网站的截图为: 科技导报社郑重声明: “科技导报杂志社——官方网站”(http://kxdb.qikann.com)不是科技导报社的网站。 “蒋权”、“叶勇”不是科技导报社成员。 对这一冒名诈骗行为, 科技导报社已经报警。 请作者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为免作者、读者 上当受骗 ,特提醒如下: 1 )《科技导报》的正规网站是 “科技导报” ,网址为 www.kjdb.org 2 )投稿时,《科技导报》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研究论文、综述文章录用后才收取一定版面费 3 )《科技导报》收取的版面费,通过银行转账汇款时,开户名称为“科技导报社”;通过邮局汇款时,汇款地址为“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导报》编辑部” 非常感谢作者、读者对《科技导报》的支持和帮助! 《科技导报》在线投稿: http: //www.kjdb.org/journalx_kjdb/authorLogOn.action?mag_Id=1 E-mail 投稿: kjdbbjb@cast.org.cn 电话:010-62138113(稿件查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科技导报社 2014-12-16
个人分类: 《科技导报》工作动态|4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情不爽,为苦逼的教师们说两句
热度 3 yurongming 2014-12-11 13:36
心情很不爽,起因是浏览网博看到一篇奇文——教师不能做好好先生。光看这篇博文前半部分还马马虎虎,虽然表达算不上清楚,一些段落有贴标语、喊口号的嫌疑。这些俺都不愤怒,也没有愤怒的理由。真正使俺感到愤怒的是,该奇人越说越离谱,表面是在道德的高点发出警喻,看似与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脉相承,实则作出的推论、得出的结论荒谬无比。 该博主最后总结得出的结论是:“ 一个社会贪腐成风,根源在教师不正 ”。可能有的读者不以为然,这点小事算什么?也值得大声嚷嚷吗?是的,社会风气不正,人心冷漠似铁,不是早有人怪罪于教师了吗?再多受点委屈算什么?忍着忍着习惯了就好。其实,这就是俺最不爽的原因之所在。教师怎么了,不招谁、不惹谁,每天六菜一汤(请参看某博主的图片),为什么还是免不了每次受伤的人总是我?什么样的脏水、污水都可以往教师身上泼,教师理该做社会的受气筒?总遇这样的事,阿Q也有忍耐不住的时候呀。今天,俺就像阿Q与王胡争斗一样,为苦逼的教师们吼两句,请教请教这位高人。 首先,义务(责任)与权利是该是对等的吧? 教师的地位高吗?古人云:“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今人说:“想让你的朋友既吃不饱又饿不死,就让他去做教师吧。”身为这样“光荣的人民教师”,俺出门都会带墨镜,不是装酷,实在是丢不起那人哪!遇到新朋友,最尴尬的是介绍彼此身份,总要轮到俺,当说出“当教师”几个字,脸都是发烫的,也确实,立刻自己在人前就显得低人一等。试问,在这样“尊师重教”的环境下,在这个谁都可以在教师面前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年代里,像乞丐般觍颜于世间的教师们,何德何能,有何资格去教化学生?更何谈还有资格去“收受贿赂”(参看奇文)?再问奇文的主人,贪官污吏是教师能教出来的吗?教师有这样高的智商和情商吗?不要看不起贪官,贪官不是俺们脸薄手软、心笨口拙的教师们能胜任的高技术活! 幸好,这位博主不是在文革年代发表,不然教师的遭遇将会更惨;幸好,也不是在文革刚结束时发表:“一个社会颠倒混乱,根源就在于教师不正”,不然教师一日三餐不知还能不能保。
个人分类: 其他|241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对科学网博客跟帖评论类型的总结
热度 1 jdding 2014-12-10 09:37
赞同,赞同博文或读者的观点;补充,指出额外的内容和证据以支撑相关观点;争论,观点相左、相互争论; 批评,观点完全不同,甚至挖苦、讽刺等;链接,链接相关信息或博主的博文;互惠,好友之间相互评论 。
个人分类: 世事观察|41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阅读一本书?
热度 1 zhi900807 2014-10-17 22:36
前些日子无意中在当当上面淘书,看到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乍一开始真的是被这样的题目吸引,因为我们都已经浸染这么多年的教育,难道还不会读书吗?接着读了一下简介,瞬间感觉自己真的不会读书。所以果断下单,结果当当的速度还真快,第二天就到手。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写成了,自从出版以后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书中详细的介绍了作为一个读者,尤其是主动地读者,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读一本。他从阅读的方方面面分析了阅读。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工具书,通过阅读它,如果我们是一个刚接触阅读的人,我们可以迅速的进入一个阅读者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个长期阅读的人,那你将会更进一步增进自己的阅读技巧,更能从阅读中得到自己所想! 从10月10号得到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除了不同读物的方法这一篇,基本把整本书都读完了。但是我感觉我还需要在以后得阅读中继续不断的训练。 下面把这本书中讲到的关于分析阅读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分析阅读是阅读中的精华所在,虽然不是终极,但是如果做到作者书中讲的分析阅读,按照他的阅读规则,每个阅读者都已经能够得到阅读书中的精华!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到一本书在谈些什么)? 1 、依照书本的种类和主题进行分类 2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讲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 5.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原因结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无法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的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的评论 10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也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3 、证明作者的不合逻辑 14 、证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规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观点,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非常感谢本书的编者和译者,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学者,才能使得我读到关于阅读这样精华的书籍,这样我会在阅读的道路上少走非常多的弯路! 谢谢
个人分类: 杂谈|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近看到两本正确讲解质量与能量关系的书
chenfap 2014-8-6 09:17
最近看到两本正确讲解质量与能量关系的书 在上次博文 写给看过《质量与能量》一书的读者 之中,我曾写过“ 只要上网看看,尽是宣扬 ‘ 惯性质量可分为静止质量与运动质量,能量也可分为静止能量与运动能量 ’ 、 ‘ 质量可变成能量,能量也可变成质量 ’ 的观点 ” ; 这显然要误导 广大读者。但最近看到两本正确讲解质量与能量关系的书又使我感到欣喜。这两本书,一本是 Helliwell T M 著的《 Special Relativity 》 ,是英文版,另一本是梁灿彬、曹周键合著的《从零学相对论》 ,是中文版。这两本书都详细说明了为什么‘惯性质量只有一种、不必分为静止质量与运动质量’、‘能量也不必分为静止能量与运动能量 ’ ” 。 这两本书的出版使我看到,只要物理学者与物理学教师们坚持正确的理解,社会上对物理学的一些错误的理解是可以逐渐消除的。 这两本书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对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佯谬,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在最近出版的《时空与物质》书中,未介绍狭义相对论中的这些佯谬,是由于担心陷入这些佯谬的争论而影响对时空与物质本质的讨论与理解。现在看来,深入讨论这些佯谬,也有助于对时空与物质本质的理解。避免讨论这些佯谬是该书的一个缺点。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和考虑,我谨向广大读者推荐上述两本书。 参考文献 Helliwell T M. 《SpecialRelativity》.UniversityScience Books,2010. 梁灿彬、曹周键.《从零学相对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s并非免费---兼论辅导分级化
热度 2 minyouwu 2014-6-28 11:31
最近我读到今年第 4 期 CACM 上的一篇文章, “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MOOCs Revisited, With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使我意识到目前大众对 MOOCs 的普遍误解,即认为 MOOCs 是免费的,这就一般情况下来说是不对的。 MOOCs 并非免费。读者可以看看我的一篇文章,“论 MOOC 及未来教育趋势,” 《计算机教育》 2013 年第 20 期。实际上我在 2005 年的一个演讲上就已指出,在线课程应是廉价的。由于课件会被许多人使用,平均下来每个人所付费用就会很低。但是,制作课件,特别是制作精品课件,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在线课程一般来说是不应该免费的,不然就无法持续。 另一个 MOOCs 不应免费的理由是课程辅导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 MOOCs 课程都有作业、小测验、考试等,但是没有分级辅导。 由于大量的学生可能选择同一门课程,辅导将成为一个主要的挑战。一位老师要教成千上万学生,不可能完全的互动。笔者曾在 2005 年就提出,未来的教育将会出现“教师明星化,课程精品化,内容模块化,辅导分级化”的趋向 。 其中,“辅导分级化”就是以有组织的分级化助教来辅导学生。在这个模式下, 许多助教组织成一个层次化的系统来帮助学生。 助教可以在当地面对面地解答问题、批改作业、整理分数和监考,甚至加入新内容。下级助教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上一级助教回答,直至主讲教师。 2012 年秋季 , 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学生参加 Agarwal 教授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时,当地教授和助教就在校内引导讨论并加入了自己的内容。 辅导分级化是被大部分人忽略的问题。它与 MOOCs 是否应该免费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充分的,良好组织的,互动的 MOOCs 课程才有与现有课堂教学竞争的潜力。因为助教系统需要一定成本, MOOCs 就需要收费。
339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忘初心:《雨林故事》的故事(3)
热度 1 papaya313575 2014-6-14 17:34
故事 结尾如何? 关键词 科普基金 出书 网络 随着每期专题的更新,《雨林故事》已经积累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故事。于是,不断有出版社的编辑联系我们出书。这些举动,也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了: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挑选读者最关注的、进而汇编成一本优秀的读物。 2011 年,无意中得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设有科普基金,于是抱着试试的态度,申请为《雨林故事》出书,没想到结果竟中了。为了等待充足而优秀的稿源,今年才开始全力统一所有文章的体例,等待《雨林故事》第一本精华本即将出炉。 除了出书以外,《雨林故事》精华内容,还通过重新编辑成一个个微故事,通过 Ipad 、版纳植物园的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这些故事,还将重新打包整理,向来版纳植物园游客、参加冬夏令营活动的中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 …… 只是,只是现在的我,身负两个紧急却不重要的基金项目,还要啃文献、攻读那个看似重要的博士学位,我那颗小心脏所能承担的重量实在有限。而当年那份单打独奏、奋勇往前的激情也在慢慢退却, 《雨林故事》往前的脚步也渐渐慢了,轻了。 它的故事,结尾又该如何呢? 《雨林故事》网站: http://emagazine.groups.xtbg.ac.cn/ 部分读者留言与评价 困惑我半個月的問題終於釋懷 , 早在本月初我的馬來西亞朋友傳來一張看來很奇特又美麗的花卉照片 , 希望我能告訴他這朵花的名字 . 很幸運的今天看了貴網站 : 我和 ” 老虎鬚 ” 的不解之緣 ( 張玲 文 / 圖 ). 我知道原來這朵花的名字了 , 今天我立刻回電給幾個我曾經請教過的朋友们 , 並告之知 “ 雨林故事 ” 的網址 , 大家都非常高興 . 貴電子雜誌的出刊 , 讓大家受益良多 . 謹致謝意 . 台灣高雄市自然觀察學會 顏英文 不错的杂志 针对性强 贴近专业又通俗易懂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舒军武 挺好挺好,至少上一期挺好。这期慢慢看。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牛洋 这个杂志的图片质量都好高啊,质量很好的杂志,能在这个杂志上发是光荣,嘿嘿,我的奋斗目标!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卢楠 美丽的蓝花楹 此处最想感谢是亲爱的读者们,你们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5560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谢“腾讯(文化)”网向全国读者推荐《秭鳺》
rongqiaohe 2014-5-10 19:59
在“ 5.12” 地震六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感谢“腾讯 (文化) ”网向全国读者 推荐我们的 《 秭鳺 》 ! 赫舍里兄弟 2014 年 5 月 10 日 腾讯文化 _《 秭鳺 》 网址: http://cul.qq.com/a/20140429/020817.htm
个人分类: 诗歌|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穿得要像教授的样子”一文遭喷
热度 16 Majorite 2014-4-25 22:27
“教授穿得要像教授的样子”一文遭喷 下面是我 《教授穿得要像教授的样子》博文的后面的部分评论, 很有趣,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转载过来供大家阅读。 沈阳王帅帅 168168 : 那太哦条法律规定。教授要穿袜子、爱音斯坦。还是居里夫人啊? gmcobra : 形象和学识没有必然联系,咱们国家不是也有院士候选人道貌岸然捐精,骗取经费吗? 数学隐士佩雷尔曼百万美元大奖都不在乎,更没必要为衣着打扮而顾忌了。 zfz85 : 中国院士不值钱,没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那么多钱来打扮,一个中国教授赶不上科级公务员的待遇,可悲、可恨 ! 老传统新思维 : 李小文院士朴实无华,比哪些西装革履、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权贵富豪、精英绅士们美观得多。当然哪些颠簸柳絮、轻薄桃花、虚为虚荣的人看不贯,毛主席说过:农民身上有泥土,脚上手上有牛屎,但他们的心灵很干净。己落马的高官们在主席台上时那个不富贵体面,暗底里贪污受贿,与情妇婊子们销魂时,有多肮脏? kk : 都是国外好,你还在中国干吗? 黑白 猜 : 外国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怎么不拿你比一比? 痴心易 碎 : 你放这样的屁都用吗?国外?在国外像你这样的,连要饭都不够资格! 孤单的琴 键 : 怎么啥都跟国外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疗、教育等全民福利你怎么不比?还有,房价 ... 黑白 猜 : 我本人已经 23 年的教授生涯都是这样过的。而且,教授的着装也不能太随便的,至少我本人没有穿过西装短裤与光脚拖鞋进课堂的,你跟外国就学的这些吗?你这 23 年教授生涯就教给学生这些吗? 钉耙上的猪八戒 : 我们的教育,越邋遢越革命。 评论了我的 博客: 教授要有教授的样子 云 蓉 : 我们国家的人因为多数是农民出身,所以对礼仪还没大面积的达成共识的。 看见上帝发 笑 : “ 零翻译 ” 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zhuilaoshudeyu : 你就是这么缺钱吗。屌丝,穷鬼 RLWCC99 : 胡言乱语的垃圾,国外好,你就到国外混饭吃吧。恐怕你洗盘子人家还不要。 梦 冰 : 教育缺失 . 应该从小教育的 , 错过了 , 补也补不上 . 还有些基本礼仪 , 基本的为人素养我们的教育现在都是缺失的 , 比如教小孩自我控制 , 不要发脾气 , 恐怕在座的各位都没有学到吧 . 恰海风吹过脸 颊 : 支持,做什么就得像什么;教师课堂上随便穿表现的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和对职业的不敬畏。 最后的最 后 : 本文作者思想有病,一个中国人,又不是到外国去,你拿国外的标准来评论什么?我只能说,你脑子进水了! 雨 云 : 各国有各国的风俗,少拿欧美的人文说中国的事。欧美人星期天还去教堂做礼拜呢,中国人也要学着做?整个一自卑的家伙。 扯不 断 : 你要知道。中国的教授已经变成了叫兽。能有这样朴实的教授,叫人不胜唏嘘。 遨游的 鱼 : 你这是一切以洋为标准来进行判断,小文院士是典型的他那一代人的中国平民着装 。 遛狗路 过 :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只学到西方的着装,却没了中国人的灵魂。 野 夫 : 很喜欢看您的博客,文章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李院士成为网络明星,与其说是因为粉者仰慕他的学术或者心向科学精神,不如说是当前中国社会病态的综合反映。经济领域的巨大问题与文化上的不断没落结合,导致 DIAOSI 这个极难听的词语居然成了当下中国媒体包括甚至主流媒体的一个热词。社会在虚假的 “ 精英 ” 化与真实的 DIAOSI 化相互挤压、相互促成之下,终于出现了一个可以证实 “ 精英 ” 虚假化的人物李小文院士,不是他的科学精神,而恰恰是他的比 DIAOSI 还 DIASOSI 到极点的邋遢风格深深打动了中国大量的 DIAOSI 们:原来,中国科学界的顶级人物也可以是 DIAOSI ! zhenwang80 : 我支持嵇教授的观点,首先,嵇教授并不是指责李院士,只是告诫我等中青年在实力不足时,不要东施效颦,毕竟 “ 扫地僧 ” 不是人人都可以作的;其次,在公众场合正式着装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尤其是 “ 为人师表 ” 者更是应该重视这一点。当然某些评论者的言语心情能够理解,对于如此朴实的老院士,我们都应该发自内心得尊敬,毕竟在如此浮躁浮华浮夸的社会中,他们是如此的难得。 不平则鸣007 : 中国人的虚伪之处就在于有过多的样子 ……………… 而且明显是装出来的样子。 不平则鸣007 : 听过几次院士的报告,看穿着可以,听内容除了看得多以外,其实他们自己懂的似乎并不多 惜辞 : 真他妈的废话!中国多少当官的行为在国外要坐牢!有坐吗?院士能这样简谱,叫人钦佩! 始 雪 : 着装和知识是互补的;中国人无法分辨知识真伪,从而把目光压在服装上 华府 人 : 因为中国的狗屁教授是在太多、太烂(学术研究靠打赌的还不少),且出场时特别穿着人模狗样,装腔作势。难得见着一位不修边幅的院士,太亲切了。 你的代表作 : 在中国,穿得越体面,越是人渣 评论了我的 博客: 教授要有教授的样子 lw1224636so : 支持博主,在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衣服,在家里可以穿得随意,但工作时应该着装得体,这也是对自己职业和其他人的尊重。比如空姐、银行职员、公司职员、警察都是穿着制服,从而让人感到一种秩序和规范,穿着其实也是对自己行为方式的约束,当你穿着随意时行为、言谈举止都会跟着随意,当你穿着比较正式的衣服,自然会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这么多人追捧李院士,试想如果我们的国家主席出国访问、接待外宾也不修边幅,大家又会作何评价?恐怕又会觉得影响国家的形象了吧? 七条小 河 : 总拿外国和中国说事。 为什么外国人不拿自己的行为和中国对比,这是不是你内心的自卑感泛滥呢。 难道简朴一点不好吗? 残缺 美 : 我觉得是热捧光脚穿布鞋的李小文的那些人的脑子有毛病!我不知道李小文在那拿稿子念啥呢!如果不说他是教授,我还以为是哪个刚下完田的老农介绍经验呢!有些国人真可笑啊,难怪习总吃完包子,就有很多人也跟着去吃包子了。太无聊了。 天郎奇 语 : 一个人衣着朴素是美德,可是如果穿得寒酸就不可取。一个人的衣服可以是旧的,但不可以是酸臭的。你可以光着脚,但你到教室讲课之前应该把脚洗干净。否则,也是一种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这样的话您得和懂得公共道德的人讲,否则就是对牛弹琴,甚至招来恶骂。 天郎奇 语 : 嵇教授从教那么多年,应该知道中国学生们的特点,没必要和这些不够格做您学生的人生气。您的话讲的是对的,即干什么都要有职业道德、操守和规矩,其中自然也包括着装。比如,您就不能要求车模穿长裙,也没见过穿三点式讲课的教授。至于说小文院士不穿袜子穿布鞋,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确实是不得体的。您应该直接批评,会有很多人支持您的。但是,您这么婉转、影射、旁征博引,就让人感到有些虚伪。为人正直很好,同时也最好坦率。 野 夫 : 如果李先生执着于自己的衣着习惯,建议李先生在上课时一定要求学生不得拍照、微博、微信。我估计李先生大概很随意的一个人,实在要这么穿也就罢了,但毕竟不是一个雅事,所以应避免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被动地成为网络人物。其实,本人第一次听闻李先生,还是几年前有一位海归博士找不到合适工作在中关村摆摊,后来李先生出手相助。当年的相片上李先生穿着虽然随意,但可能因为是在家中,加上拍摄者也就三人,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绝对无法设想几年后网上的照片他会随意到这种地步。李院士要继续享受衣着自由,那么可要认真对待传媒啊。当年热心助海归的事恐怕没多少圈外人注意并记住,但如今衣着的事可是全国都在热议了。 野 夫 : 大约在零六年,俄国的数学家佩雷尔曼获得了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大奖菲尔兹奖。我看他的相片和生活事迹的报道,也好象是李先生这种样子,甚至指甲都长长的。但佩的情况实际上与李完全不同。佩是彻底放下的,如果我没有记错,他好象很早甚至都不在俄国内的研究所上班了,他就和他老母亲住在乡野森林中过日子,而他得这一最高大奖之后,他不仅不去领奖,甚至连巨额奖金都不要。这种人,也可以说他的低调其实是极其高调甚至狂的,但他什么都放下,他确实有这个做狂人的道理在。我们就算无法赞同他的邋遢,却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因为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私人的存在,他没有公职,所以他是自由人,他爱怎样就怎样。李小文先生不是这种情况的。 野 夫 : 李先生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作为事实上是终身的院士,在公共场合穿戴得体这件事上,个人自由是有限制的,更多的是作为院士这一群体的一分子要维护群体形象的责任。这和加拿大那家公司解雇那位员工的理由是一样的。之所以此事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的病态程度,在于媒体及网民都在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报道此事,而不是为尊者讳。院士群体这一集团形象不仅没有因为邋遢院士而被损坏,相反这被视为是院士本色风采,是对院士集体形象的救赎。社会不欣赏精致,相反沉浸于老粗风范之中,结果是与理性的科学、与情感的艺术两不着落。李院士,你穿衣不是你个人的小事情哦! 中国风险投资公司名 录 : 您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正式场合确实需要严谨一点的着装。着装朴素固然是好事,显得情趣高雅;但如果着装散漫,像刚睡醒下床的状态就不好了。 大树121571 在搜 狐 : 穿布鞋透气,穿棉布装吸汗,头发有点乱,说明人家没把精力放这!真要是出国讲学,或学术活动,人家也不会这样的! 野夫 : 同意博主的回复。他在美国读书时不可能不用功的。所以,看到他说自己酒量、说自己不用功,感觉不仅不是低调的谦虚,倒更是惊人的自矜。恐怕爱因斯坦也不会说自己轻轻松松喝着酒就有成就的吧?我相信李院士私底下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他的做派与 “ 低调 ” 自述或许拉近了自己与 DIAOSI 青年们,但这种方法从教育角度讲是极糟糕的,也是很不真诚的,只不过,当下中国正好有这么一股强大的病态社会心理的存在,虚假的精英与真实的 DIAOSI 并存共存,于是一下成就了李院士的神话。我相信李院士在学术上确实是精英,但在仪表上,我认为李院士既然在意院士的地位,那么穿成这样子就是太缺少真诚了。李太太和李先生的子女也确实太不负责了。 野 夫 : 另外,说自己酒量、说自己不用功,能算是低调的谦虚?感觉倒更是惊人的自矜,恐怕爱因斯坦也不会说自己轻轻松松喝着酒就有成就的吧?我相信李院士私底下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他的做派与 “ 低调 ” 自述或许拉近了自己与 DIAOSI 青年们,但这种方法从教育角度讲是极糟糕的,也是很不真诚的。 野 夫 : DIAOSI 们深深地被有着超级 DIAOSI 风范的李院士所感动着,但可笑的是,院士在中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而是附带着巨大政治及经济利益的,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北师大不会象清华有很多院士吧?院士会被更加宝贝吧?如果真正 DIAOSI 或者文雅地说,真正要超凡脱俗,那么一个教授的职称足矣,中国的院士评比的社会声誉已经快和少林寺一样,为什么还要这顶帽子?如果实实在在地享受着这顶帽子附带的经济利益(而并没有捐献给 DIAOSI 们做社会公益),那么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穿戴得体面一点,不是很合于情理?为什么却要戴着帽享受着待遇却要表现得比 DIAOSI 的平均穿戴水准还要严重地等而下之?不得不说,过犹不及。 野 夫 : 李院士之所以如此走红,是因为他的照片和他的人生自述如此生动地证明了:原来,嗜酒也可以成为院士!原来,不用功也可以成为院士!于是,无数看到这些相片与他的自述的 DIAOSI 网民们,一瞬间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油然而生。 溯汐 潮 : 今天不穿袜子,明天是否可以只穿背心上讲堂呢? 公孙长安 : 博主别以为自己受了西方教育就变成文明人了!裸体的人还是人,穿着衣服的猴子仍然还是猴子 ! 17538365 : 作者该说下深层次的问题,开会时坐在主席台上的都有模有样,口号喊得山响,可怎么又被抓了呢?人家穿这样讲课关你鸟事,管好你自己 吧 独守空城 : 支持作者的观点,作为一个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也应该做到内外兼修。我们并不主张以貌取人,但是适当的整理变幅是必要的。某些愤青无文化,无品位,无智商,井底之蛙 !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3092 次阅读|27 个评论
空白艺术与“间离效果”
ffjjaa 2014-1-14 14:13
空白艺术与“间离效果” 范建 在我们的新闻中,常常把话说的太满,生怕人家不知道,相反,对那些要说的却不说或不会说。本来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不说,大家都清楚,再要唠叨,就惹人嫌了。新闻也一样。如何把已知和熟悉的隐去,把新鲜及陌生的托出。做到耐看、爱读。这是一种好的新闻表现手法。 话不说的过满,文不写得过露。还要引出生疏和惊讶。新闻通讯运用空白艺术和间离效果,便能给读者想像的空间。 新闻与艺术的嫁接 新闻通讯,需要借鉴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实现两者的嫁接。诗歌讲究意在言外,突出“意象”和“空灵”。“意象”在于比喻,而“空灵”又不是空旷无物,而是将无穷的景和意融入其间,形成“透明的含蓄”,使意境独具魅力而赏心悦目。 中国画追求象外之意、画外之情。也都是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宋朝诗人苏轼作“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总置空亭,“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荒寒寂寞,也是由空亭引发。亭空而景无穷,这是空的效果。山水画的留白不在于填充背景,而是有意空间罗织,给人想像。 称职的版面编辑,则有“留白”的惯用手法。如果黑压压一大片,自然破坏了脸面。上述各类艺术之于新闻通讯,自可借鉴。如果在写法上,新闻能与艺术联姻和嫁接,则有意外之效。 空白艺术无胜有 唐训华的《两地书》(1984年7月10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就是一例。 两地书 唐训华 一 亲爱的弟弟: 你好! 此次来信,要请你原谅我的罪过:我对你撒了五年的谎。 这五年中,我时刻都在愧疚,每次写信都想向你吐露真情,但穷困的生活,你的瘫痪在床的嫂嫂,不得不使我一次次向你谎报家情,骗取你的孝心,我真不配当你的哥哥呀! 你每月都给父亲寄来十元赡养费,可是你知道吗?父亲早在五年前就去世了! 现在,由于你知道的原因,我们翻身了,你嫂嫂也得到了彻底治疗,该是对你披露真情的时候了! 五年中,我用说谎的手段,以死人的名义,索取了你们省吃俭用的六百元血汗,现一并寄还给你们。谢谢你们的深情大恩。 你能原谅我吗?没见面的弟媳能原谅我吗? 即颂 近安 兄上 84年7月1日 二 尊敬的兄长: 您好! 读了您的信,我很悲痛。公公早已去世,我作儿媳的未能尽一点孝心,真是愧对公公九泉之下的魂灵。 您是为了生活所逼撒了谎,我完全能谅解,可是,您能原谅我的撒谎吗? 为了使老人不至过度悲伤,为了让您一家愉快地生活,我隐瞒了您弟弟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消息。 寄给你们的钱是您弟弟的抚恤金。现在我手头很宽绰,这六百元钱仍退还给您,请接受。 也请兄长原谅我的罪过。祝贺嫂嫂病体康复! 致 礼! 弟媳 84年7月7日 把已知不说,可以做到简捷。五年的谎言,不外乎家长里短,要重新提起显得冗长累赘。而用一个“撒了五年的谎”一笔带过,干净利落。撒谎的事实部分“穷困”、“病嫂”等了然纸面,读者也就知道了原因。这就是留白的效果。而实情是隐瞒了父亲的去世,这是文中主人公和读者始料不及的。不告知的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对方的工作和情绪,退还了钱的谢恩之举,更抬高了主人公的形象。这即是意外之效。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其实,作品高妙还不仅于此。回信中也出现了撒谎,使文章陡转峰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方的撒谎是隐瞒了弟弟的牺牲。来信中索要的钱竟是亲人的抚恤金。这又是一个意外,更加打动了读者的心。至于弟弟怎样牺牲,牺牲后遗孀又是如何生活的,都不交待,空白艺术显示出“此处无声胜有声”。 而在我们的通讯写作中,写人,穿什么样衣服,戴什么样眼镜,怎么笑,怎么唱,怎么说话,想什么,谈什么,形容什么样的景致,什么样的天气等,像是贴了标签一样。不管与全文要表现的有没有联系,面面俱到,生拉硬扯,无病呻吟,空话大话。这样的通讯,怎么使人看得下去? “间离效果”生意外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间离”有疏远之意或“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主张,在戏剧中,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化。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 诚然,戏剧和新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布莱希特对事件或人物进行陌生化的解释是,“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而不言自明的人和事即是一种生活中的常态,陌生感却是一种非常态。比如,人们走出去,都是穿衣服的,而忽然有一天,这个人出去不穿衣服了。人们就会感到惊讶和好奇,就想得知这个“为什么”。而这“WHY”,就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当作者把它剥开,读者就会发生兴趣。就会产生阅读欲望。这样一来,新闻的目的就能达到。 可在新闻通讯中,我们常常犯下的错误是,把那些言而不明,看而不知的东西省略掉,而保留了不言自明,为人熟知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损害了“间离”所表现的陌生感,何来阅读中的惊讶和好奇? 新闻中在记写一个新的事件和新的人物时,在语言的表述上,大都可见千人说过来万人说过去的话语。一个新词出现,诸如给力、打造、美女、PK等,在报纸、电视、广播甚至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可以说是甚嚣尘上,好像中华民族就那么翻过来倒过去的几个词。使用者一时新鲜,也误以认为贴近生活。殊不知,读者、观众却形成阅读和感观的疲劳。这种类似于食物添加剂的语言佐料,看得多了,谁都会恶心。    再以莎翁的《李尔王》为例,李尔王由于其女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这是常理。观众理所当然跟着愤怒,也是人之常情。此为戏剧家采用的感情共鸣技巧。因为观众与李尔王完全融合,感同身受。而布来希特采用的陌生化技巧却不是这样。他让演员不表现李尔王的愤怒,而去表现他的其它反应。因此,李尔王被陌生化,他的表现为独特的、奇怪的、和被人注意的,这种不是直接的愤怒,而是其他的情绪,也是人性的,是个性的人性,而不是共性的人性。也就是说,李尔王当时情绪不是一切人具有的,而只有特定经历的李尔王才能产生这种反常之举。这就是陌生化! 这种戏剧的“间离”,亦即新闻中的非常态化。显然会引起人们的惊讶和好奇。人们会问,他是一个正常的好人,为什么会表现的这样反常? 作为记者,就是让读者在对新闻文本的阅读上,来体现、实践、理解和接受“间离”理论。作为戏剧大师的布来希特,对“间离”理论的偏爱出于他的理论体系,但作为新闻记者不是照搬与新闻有着本质不同的戏剧理论,但可以借鉴与受启。这显然是一个触类旁通的渠道。在刻划人和事的同时,可以为我所用。有它的共通性。 我们的记者在通讯人物或事件的采写过程中,很少花时间去找这种陌生化。而常常找到的,却是一个理应如此的熟悉过程和共同的结论。这是一种极为蠢笨的做法。也是新闻通讯不好看的一个主要原因。 采用陌生化技巧的演员则相反,演员表演李尔王的愤怒可能使观众对之产生惊讶,因为演员可以不表现李尔王的愤怒而去表现他的其它反应。这样,李尔王的立场将被陌生化,这就是说,他的立场被表现为独特的,奇怪的和瞩目的,亦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去表现,它不是一种理应如此的现象。 比如,有人对待死亡表现的超乎寻常的冷静;有人在浮躁的社会现实下,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冷静和容忍。当你把它放在一个历史时代的现状下,一个当时的社会现象下展示,这种新奇还用担心无人关注? 在布莱希特看来,“间离”的过程,就是人为地与熟知的东西疏远的过程。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这些人或事突然变得非同一般,令人吃惊和费解,自然就会引人深思,并最终获得全新的认识。 优质新闻在唤醒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 19)新闻也一样,记者在表现和解释一个事件时,也同样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这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唤醒读者,给他一个思考,让他有一个判断。当读者有了自己的看法后,也会改观现存的局面。 布来希特的戏剧改革就是这个目的。戏剧的舞台如同记者的新闻。戏剧给观众提供有关人类社会关系的形象,要让他们知道自已的生存状态,并由此产生变革社会的动力,“间离”效果在这里起到的一种手段的作用。而新闻也一样。新闻给读者供了各色人等和事物,告诉大家他们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并由此产生什么内在原因。并引发深思,“间离”同样起了恰到好处的作用。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新闻的表述上,要不要遵守这种“间离”理论的预设。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在“间离”上,戏剧与新闻的表现手法并不矛盾,应为借鉴。也就是说,我们的记者也要与文中所描述的对象保持距离及平衡距离。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和公正,不杂夹着个人的好恶和感情。
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总结
femz 2014-1-6 21:53
岗位变化 : 1 月 7 日 到图书馆报到, 1 月 8 日起 在读者中心上班, 4 月 2 日 借调到科技查新站,并一借不还。 工作业绩 :超额完成工作量。 政治培训 : 3 月至 5 月参加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获结业证书。 业务培训 :暑期 到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参加教育部查新员培训,获查新员证。 科研论文 :完成第一作者论文 1 篇,第二作者论文 1 篇,第三作者论文 1 篇,均已投出。 科研项目 :获批省级项目 1 项,未到账;厅级项目 1 项,已到账。 各级奖励 :获馆内七一征文一等奖 1 项,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征文活动馆员优秀奖 1 项。 其它 :年底访问 CNKI 。
27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该葆有的匠人气度
热度 1 damianao 2013-12-25 17:57
也该葆有的匠人气度 文字的书写,首先是写作者的自我满足。倘若一个写作者本末倒置地极力去取悦读者,那文字将不再纯粹,而变成一种游戏。诚然,我不否认文学作品带来的各种附加价值,我只是想尽力去还原写作者的真实感受,即动笔的那一瞬间,无论结果如何,写作者已然得到了满足感——这就足够了。正基于此,我相信写作本身就是诚实,或者说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尽力保持诚实的时候。 如写作,做研究也该有点这样的气度。不追求各种市场化了的指标,只为满足最初的,孩童般的好奇心而脚踏实地地,诚实地完成每一个实验。我们都不怎么开心,只是因为除了这份单纯的满足感外,还在贪婪地,肆意地追赶那些附加价值。而这本身,就是灾难的开始。 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气度,不是态度?因为文学或者研究,不大可能产业化,它们只能是阳春白雪的。诚然,这样边缘化了的职业本身就是孤独,而正是这份孤独,让每个从业者保持清醒。如果说有些人还能得到些大众的认可,那只是一种奢侈,或者说只是某种上帝的眷顾而已。 高行健也好,莫言也罢,都承认他们开始写作只是为了“聊以自慰”。下村修研究水母,田中耕一搞质谱,也都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研究兴趣。他们都过分幸运,或者天资过高。而更加实际,也更加符合统计学规律的现实就是:绝大多数人将被淹没在人群中,消失在时间里,最多成为某种报告单里的统计数据。在这种更加纯粹的职业圈里,名利场上的挣扎,最终却以尴尬,滑稽和可悲收场。不得不说是一种超越任何一部戏剧的现实闹剧。 所以,不偏执,不执著。只为了“聊以自慰”而写作,而搞研究,其他的不去妄想,只求做个陋室里躬身苦干的匠人。 PS :读高行健诺贝尔演讲稿有感。
30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情人追梦】读者信息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都重要!
热度 1 tuyaqi 2013-11-13 11:29
【前言与说明】 各位博友,此为我与读者的书信往来之一,是教学笔记也好,还是咨询服务也好,反正给自己的定位是双重身份(“教师”和图情人),在教学过程中,在参考咨询工作中,两种情况下都在用。在前阶段,参加了一次 2013 科研与师德素养提升培训会 ,感受颇深! 作为老师,对待学生需要正面引导。 作为学生,需要积极争取学习机会。 欢迎大家对此案例提出不同声音,批评指导。谢谢您。 2013-11-5 咨询样例: 查询内容: (4) Pfister, S.;Meyer, P.; Steck, A.; Pfander, H. Isolation andstructure elucidation ofcarotenoid-glycosyl esters in Gardenia fruits (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and saffron ( Crocus sati V us L.). J . Agric . Food Chem. 1996 , 44 , 2612 - 2615. 查找过程: 1 )能够想到用百链(更多外文数据库资源,参见学校学院图书馆主页); 2 )搜索结果,确认是需要找的; 3 )在线提交有效邮箱,接收原文; 4 )原文传递平台传输,请等待; 5 )收到邮件结果。提示,学校邮箱是 在垃圾箱捡回记录 ; 6 )登录 之前留下的个人邮箱 ,查看记录,并及时下载文档; 7 )尊重他人劳动, 请给以回复 ,是否满意。 【步骤说明图】 —— ——
个人分类: 图情人追梦|3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征求读者意见的结果
icstu1 2013-10-24 16:22
2014年IC的报纸订购方案(定稿).doc 2014年IC的期刊订购方案(目录)定稿.doc 服务公示 尊敬的读者: 国家科学图书馆 2014 年 IC 室的报纸和期刊即将订购,我们在 2013 年的订购基础上,根据服务的需要将对报刊品种做少量调整。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您的阅读需求,我们将初选的结果公示如下。希望征求读者意见和建议。请将建议告知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并记录下来,我们会研究决定完善之。 意见反馈收集截止日期为: 2013 年 10 月 31 日 。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导报》中秋祝福
热度 2 kejidaobao 2013-9-18 09:36
尊敬的各位专家:您好! 十分感谢您对《科技导报》的支持和帮助! 值此中秋佳节,祝您事业辉煌、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科技导报》编辑部 2013-09-18
个人分类: 新闻稿|27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敬启读者,您
热度 2 zlyang 2013-8-28 18:17
3281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3-20期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3-8-19 20:53
科研:走出迷城 回想进入科学研究大门这20年来,经常感觉自己在转圈圈,不知道归宿在哪里,我称之为步入迷城,并认为突破之后就会走出迷城。有时因没有很好的研究成果而迷惑,认为自己天赋不够、经验不足。后来发现并非如此,步入迷城是一种必然的经历,而走出迷城则需要运气加努力。为什么步入迷城是必然?怎样才能走出迷城呢? 首先,成见让我们陷入迷城。科学知识基本来自于书本和论文,每个理论或技术都有其创造者的思想,当我们接受了理论和技术,也就无形中接受了开创者的思想。这种思想已经被证明有效,因此就认为这个思想是正确的,于是会自觉地沿着它前进。然而自然界不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同一处,同一个思想也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矿藏”。当我们被所学的知识控制住,脑子里都是别人的思想时,在科研中就试图顺着别人的思路走,却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好的理论或技术往往要突破已有的思想,而新思想则产生新理论。 其次,过度总结经验让我们步入迷城。一个课题的成功可能有很多复杂因素,有时我们恰恰归功于自己的某个做法,而以后再重复这种做法时可能会导致失败。比如,小学学习很好的同学到了中学成绩就可能不好,中学学的不错的同学到了大学可能就不行,大学学的很好的同学到了研究生阶段可能会很不适应。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对所谓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过度总结,同时没有注意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已和过去大大不同。任何一个现实运动的系统不会永远稳定,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必然会走入新的迷城。 再次,突破之后的乏力也是步入迷城的原因之一。每个小小的创造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有乏力感——继续前进的动力缺失,方向没有了。除了少数科学大师可以做到突飞猛进,大多数人则是以“走两步退一步”的方式在进行科研。这小小的一步也许并不能解决大的问题,于是就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半路上。虽然已经小有进展,但是剩下的哪怕是一小步都不那么容易。多年后,当这个问题真正被突破了,我们会发现,那仅有的一小步曾经就停留在自己脚下,可恨的是没有迈出那重要的一步。 要想走出迷城,首先要不断跳出自己的课题。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题目而殚精竭虑,希望能持续地攻坚。但就我个人浅浅的经验,这种坚持并不一定能带来突破,有时反而会伤害创造力。投入一个课题需要根据自己和科研的情况综合分析,盲目投入可能会进入陷阱。经常跳出自己的课题,放松心情,客观地审视课题,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度沉入课题,会迷失真正的方向。如果不走运,迷失可能是一辈子。 其次,主动的调整也能带来运气。做课题不能一味蛮干,而是需要不断调整方法和思路。就像放风筝,风力小的时候(风力正好的时候,谁都会放),风筝线时而放时而收,但是不管收还是放,都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条件。如果一味地放,方向可能会乱,很快掉下来;如果一味地收,自然不能飞的远、飞的高。聪明人会通过调整放风筝的各种姿态和方法,将目标牢牢地抓在手里。做课题时主动的调整需要不断的锻炼和摸索,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借鉴。 再次,掌握好自己的“季节”也是做科研相对省力的方法。做科研好比收获庄稼,如果希望自己不断地收获而不知道适时播种、耕耘,那纯粹是做白日梦。谁都不可能每天充满创造力,大多数人会经历很长的时间才有一点点创造的激情。每个人都有科研上的“季节”,这在艺术家身上体现得更清楚。《约翰·克里斯多夫》里面描述的天才音乐家都不断寻找自己的创作激情,普通人更是如此。不断地给自己播种、施肥和耕耘的时间,才能寄希望于未来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 做科研,都希望能够拥有满意的成果,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成见、过度的总结以及小小进步之后的乏力都能让我们步入迷城。若想走出迷城,就需要消除成见,不过度总结自己的小经验,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体力。跳出自己的课题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主动调整科研的方法和进度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了解并适应自己的科研“季节”会让自己有更平和的心态。做到这些,也许科研才能更有意思,所期待的成功可能会来得更早一点、更大一点。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彭思龙 静默思:戒骄戒躁 踏实奋进 有时太着急,想立刻看到事情的结果。然而,激动的开了头,却总是厌烦地抛下,留下一堆空想的念头编制不出像样的图景。最近很想充满激情的做事,只是缺少耐心,公式推到一半就丢下了。在心底告诉自己: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慢慢来! 一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正做的事情上。我用“电驴”下载过很多资料,发现同时下载多个文件时,不用管它,一段时间之后,自然会有很多惊喜。我用下载这个例子来提醒自己,把精力投入手头正做的事情上,不要关注自己的能力。做事的过程,是能力增长的过程,事做成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知道的东西更多了,能做的事情也更多了,自然就达到了目标。如果时刻以能力衡量自己,反而不利于做事。 二是不好高骛远,实事求是地评估现在能做的事情。分清事情完成的难易,结合自己的能力,合理地设定当前目标和中期目标。如果做事情遇到瓶颈,就要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把复杂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简单目标,积小胜以求大胜。 三是不事事求完美。完美主义者其实做事是不完美的,因为考虑多,总是制定繁杂而不必要的行动计划,却极少能全部付诸实施,永远都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一件事情从不好到合格是比较容易的,从合格到良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从良好到优秀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重要的事做到一般即可,而在关键事情上要全力以赴。 ——国防科技大学七院六队学员 徐攀 (责任编辑 王丽娜)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19期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3-8-19 20:38
我阅读文献的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是进行科研实验的必要前提,无论什么课题,查阅文献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关于查阅文献的方法,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无非是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工具,至于怎样阅读文献以及阅读什么样的文献,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与体会。就我个人来说,首先我会阅读有关的中文文献,开始从陌生状态进入到了解状态后,再阅读有关的英文文献。我刚开始进入课题时,会查找并下载几百篇文献,但并不是每一篇都去精读,一来是浪费太多的时间,二来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必要。我会挑选出对自己的研究有用的、可以参考的文献,特别仔细地阅读,尤其是英文文献。一遍下来,不可能完全读懂,所以我会阅读三四遍,而且根据实验的进程,间隔一段时间再去阅读,我发现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另外,在阅读文献中要善于发现有用的参考文献,特意找出原文,再从原文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在阅读英文文献时,一方面要找出其中可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要积累写作的素材,为以后自己撰写外文文献打下基础。至于阅读什么样的文献,在查找时发现可能并没有太多与课题相似的文献,这就需要我们把课题拆解成多个小块,比如,我要做纳米多孔铜膜,就把它拆解成纳米级的颗粒、多孔以及膜状。要做纳米级的颗粒,我们可以参考溶胶凝胶或是草酸盐共沉淀方面的文献。总之一句话,查找文献不能太局限于与自己课题类似的方面,要放开思维,查找一些“相关”的文献。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生 李兵 我对科研生活的一些体会 即将步入硕博生涯的最后一个年头,我想把我自读研究生4年以来关于学习、科研和生活的一些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我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从事目前的研究方向完全是机缘巧合。当年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之时,像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对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完全没有规划,这其中有自身的原因,包括心智没有完全成熟,还不适应一下子就要步入社会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系,时值2009年,面对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大学生早已失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而那一年恰恰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亲身经历了找工作时的沮丧与迷惘。一大批同学选择了另一条不知道是“天堂”还是“地狱”的路——考研继续深造,而我正是这些同学中的一员。从确定考研以来目标就直指中国科学界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经历了漫长的复习、笔试与复试,最终成功进入其中继续深造,从事了目前的研究领域。 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参与科研项目的锻炼,我对自己的科研经历有几点体会。 第一,科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就像上面所说的,我刚开始决定读研时,并没有对某一领域形成强烈的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其中。但是事实证明,从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后,通过学习与锻炼,不断扩充对该领域相关知识的积累,兴趣也就跟着慢慢积累起来了——在科研工作中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乐趣所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研究生的真实情况,我们不能奢求每一个研究生在一开始就对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充满兴趣与干劲,但是如果我们的科研环境能充分激发、引导学生的才华与潜能,使他们能够体现出自身价值,科研的兴趣完全能够培养起来。如果这样,更多的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就能够继续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而不只是混个学历。 第二,科研工作中才华固然重要,但刻苦钻研是更重要的事情。说到这一点可能大家都觉得老套,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我的亲身经历使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最有才华的人从事科研工作毋庸置疑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一个国家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不可能各个都充满才华。作为一名从普通高校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深造的学生,我深知非常多的同学能力比我强,智力比我高,我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不至于被别人抛到后面。基于这些认识,4年来我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会搞清楚,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搞明白,定下的任务目标一定按时完成。这几年来我在科研中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我们国家的科研整体如果像一颗大树,我希望我像千千万万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一样,做组成这棵大树的树干,而其中的佼佼者就像这棵大树开出的绚丽之花。没有树干提供的养料花儿就不可能盛开,而这些花儿的盛开使大树更加具有光彩。 第三,科研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人们常说,“因为未知,所以恐惧”,在科研工作中,可以形容为“因为未知,所以畏难”。之前刚进实验室的时候,老师布置任务让我调研清楚某一个问题的原因,我调研了很多文献没有找到答案,又咨询了做相关领域研究的师姐仍然未果,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做了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原因何在,我刚来没多久怎么可能调研清楚?我将这一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他们不清楚不代表你做不到”。直到多年以后随着知识与科研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才发现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和周围的科研人员沟通发现,其实畏难情绪大多数人都有,但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克服这种情绪,只有在思想上树立起“问题没有那么难”,在行动中做到坚持不懈,才能在最终的结果中有所收获。 以上3点是我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无论对与错,我都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也经常听取别人好的建议,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生 刘可 (责任编辑 王丽娜(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永丹为什么会不认可读者因他文章而产生的分歧?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3-8-7 19:13
  李永丹兄是我喜欢的科学网博主,虽然他的博文并不多,但人的品质还是可以 从博文中 读得出来的。 他说和读者产生了分歧,还专门撰文以记,其核心依然是科学网上三大问题之一——对于科研管理的各自理解。   李兄也是海龟,所以是拿国际标准来框定中国学术界的,而恰恰他的意见分歧的读者对于中国现状更为看重。   ——————————   李兄应该听到过这样的一个说法,学术有两类:学术和中国学术。除了科学网比较焦点的学术领域,其实中国其他各个领域大致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分类。   中国学术管理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其实是绝大多数科学家依然处在贫困的边缘,包括主动用国际学术标准看待中国学术界的永丹兄自己。家贫万事哀,所以,太多的人没有基本原则——因为马斯洛关于需求的第一层次在中国大多数科学家那里还没有得到满足呢,你怎么可能要求他们有基本的脸面原则呢?在广泛贫穷的状态下,不会产生基本的道德门槛——至于低于底线多远那倒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请不要在这种状态下说超过底线很高的东西。   也所以,中国的科学界绝对不是高薪弄几个诸葛亮、庞统的问题,而是要让范疆、张达们拥有不受张飞将军随意鞭笞的权利。否则,即便有诸葛亮高屋建瓴,张飞将军的首级还是会传到东吴。   ——————————————   比如,要想如李永丹兄希望的同行评议“机制”管用,大家都不根据熟人关系行事,目前就很难达到,因为每个人如果连熟人都不买账,随后的代价是惨重的,会使马斯洛的第一层次需求都被“熟人”阻碍。   所以,我提出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里面考虑到时间、空间和规制这三点约束条件,目前我们的动力规制还不足以使大家只考虑学术本身,而不考虑饭碗,虽然看经济状况我们是应该可以达到这一条的。在空间上,我们的国际交流已经频繁到研究生都很国际化了,所以,好像用国际标准要求中国学术界是可以的;但是,从时间上,我们的阶段还不够发达,甚至距离美帝国主义的20世纪初都有距离,更不要说欧洲了。   而那些已经脱离了贫穷的科学大佬们呢?他们有点过于“路径依赖”了,虽然兜里钱有的是了,可是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原来是穷人时的思维模式上,或者说即便他们自己解决了马斯洛的第二层次需求,可是他的小兄弟们都还是穷人呢,怎么办?那先把小团队里的穷人消灭再说学术公正公平的事情。   不过如此而已。   李兄,我说明白了吗?
个人分类: 事论|4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送书上门一定是读者欢迎的服务,图书馆为什么不做?
热度 10 mdzhao 2013-8-7 15:46
没想到小文老师那么关心图书馆的事情, 提出了一个“ 图书馆与快递业务 ”的奇思妙想:“ 现在大家都忙,交通又不便。上图书馆借阅是亚历山大的干活。但是,快递业务蒸蒸日上。可不可以办理网上借阅,快递传书呢? ”本来想在小文老师那里回复一下的,但发现几句话表达不清,就写篇博文回答一下。 其实让方便的快递为图书馆所用已经有很多尝试了,如馆际互借,以前都是通过邮局寄送,既贵还慢,还要上门去取,后图书馆就都改用快递了。再后来 图书馆纷纷扩大了与快递公司的合作。比如浙大因为有五个校区,原来只能做到不同校区间的通还,但借书却需要读者自己到收藏馆去借,即使这样图书馆一辆运输车在五校区间也跑不过来,后把物流运输的事情交给了快递公司,也解决了通借的问题,读者在网上预约,自己选定取书馆,由快递把书送到取书馆即可,读者拿到图书的时间缩短了一倍以上。 此前我知道的是上海图书馆更早便推出了"网上委托借书"服务,大概是2009开始试行的,读者在网上进行登记后,快递将书送往读者就近的指定图书馆,方便读者借还。 但国内图书馆界还限于馆到馆的模式,也就是用快递实现图书在图书馆之间的传送,却一直没有推出“送书到人”的服务,而这个服务在国外其实早已有了,相当普遍,图书馆可以把书送到教授的办公室或家里,国内图书馆却好像不敢尝试。前一阵武夷山老师关注了一下青番茄,不知道小文老师有没有注意到,那便是一个利用快递的网上图书馆,但却是私人兴办企业性质的,虽叫图书馆,注册的却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我在此后作了一番调研写过一篇博文:“ 青番茄、西红柿、圣女果 ”,指出了这种模式的可取之处及存在的危机,但的确如果图书馆引进这样的模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本来做了这些调研很可以写一篇论文的,还动了一下念头,不过后来感觉论文也就从论文到论文,懒得去弄,就放下了。这件事情更有意义的是实实在在去做,但实际去做却是要上层去推动的,也许哪个领导哪天有了兴趣,这事便做成了。 要说利用快递送书上门服务,在现在快递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一点也不难,但还是有几个问题是需要面对的。一是快递的钱谁出?图书馆有一个奇怪的理念,总认为文献传递等产生的费用应该由读者自己出,怕一旦免费会产生巨大的需求让图书馆难以应付,另外认为让一部分人享受了这样的免费服务是对另外不享受这种服务的读者的不公平,但任何服务一旦收费,对它的好评一定打折,于是这样的服务便成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这个属于观念上的问题,应该由图书馆人自己慢慢改变观念。第二便是如果图书馆出快递的钱对读者免费,这笔经费从什么项目走,我们馆目前是从购书经费中预算物流的经费的,但按专款专用的原则这其实不完全符合规定,可能高校对经费还有一定灵活性,如果是公共图书馆,估计是不能把这笔钱做到购书经费中的,如果从行政经费出而没有增加经费预算和拨款的话,那是没有图书馆愿意干的,毕竟目前下拨的行政经费非常有限。第三是提供这样的服务肯定会增加不少工作量,从接受委托、查找图书、取书、办理借书、打包、交给快递,是借的流程,而这样的服务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咨询等服务量也会增加不少,而目前大多数图书馆人员编制已经很紧了,但争取编制却很困难,如果不增加人员却增加这样的服务,大概也是许多图书馆难以承受的。这类服务属于“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推出很难收回,便成为日常业务了,而且可能是快速增长的一个业务,人便是很大的问题。现在图书馆进人都有相当高的要求,高校至少硕士,来了一般不会安排做流通服务,图书馆也更愿意做一些所谓“高层次服务”,所以这种算不得“亮点”的举措便一直都没有哪个图书馆去做。 最后总结:我认为可能这样的服务在图书馆领导的眼里属于性价比不高的服务。当然,如果有上级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其实这种服务是可以马上便开展起来的。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5512 次阅读|28 个评论
我的博客信念:相信粉丝,忠诚读者
热度 5 xupeiyang 2013-7-28 07:50
我是一个医学图书馆研究馆员,1978年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信息研究所和图书馆工作,今年9月退休。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科技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我们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全面收集信息,及时加工处理、迅速发布传播。2009年7月,我开通了科学网博客,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影响力。我确实不太去管什么原创或转载之分,给编辑部和读者带来不少博文性质判断的麻烦,这个问题一开始就讨论过,发表了我个人的看法,也与编辑部进行了沟通交流。我的博客信念是相信粉丝,忠诚读者,从来不考虑什么精选博文,也不刻意追求点击量。情报人员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只要我们提供的文献信息,对他们有所参考,有所帮助就可以。 黄安年 再谈原创和转载---兼评99.99%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1867.html 关于许博主的原创博文数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711914 回复黄教授的博文: 请陈先生去算算吧: 信息分析栏目 原创博文就有77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14625view=mefrom=space 知识发现栏目 原创博文18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14625view=mefrom=space 信息检索栏目 原创博文18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14625view=mefrom=space 其他更大量的原创博文,大概是陈先生看不懂的原因吧。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24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学网暑期读者没有减少
xupeiyang 2013-7-24 17:24
暑假开始,学生来科学网学习的增加了,今天的读者人次看,与平常差不多,并没有减少。 但博文发布量比平常减少了,因为天气太热,影响了大家的写作热情。 大家多休息,不要熬夜,度过愉快的夏季。 单周博客排行 1 黄安年的博客 黄安年 62225 2 许培扬博客 许培扬 56750 3 饶毅的博客 饶毅 48888 4 嵇少丞的博客 嵇少丞 40372 5 陈安 陈安 35464 6 喻海良的博客 喻海良 34785 7 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 杨学祥 32066 8 林中祥的博客 林中祥 27310 9 刘进平的博客 刘进平 26819 10 氢分子医学 孙学军 25306 11 從科學出發,何時能.. 蔣勁松 24017 12 赵文津的个人博客 赵文津 22855 13 武夷山 武夷山 21117 14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 王德华 20936 15 博客乎?茶馆乎? 曹广福 19505 16 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 曾庆平 19456 17 《镜子大全》《朝华.. 李维 17678 18 蒋高明的博客 蒋高明 15882 19 lix 李小文 15660 20 严家新-独轮车上的博.. 严家新 13826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1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许博主的图书馆读者,富人多、年轻人多
xupeiyang 2013-7-24 13:54
暑假期间,穷人和老年人都去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了。 科学网大学图书馆暑期全部免费开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710180 参观一下北京的地铁吧。 【北京地铁震撼一幕:出来的人又被挤进车厢】 一位在北京上班的外国朋友把北京13号线西二旗站早高峰时期的状况发到了网上,美国的小伙伴们纷纷表示,“这太可怕了!!” http://t.itc.cn/Pywf2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17期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3-7-14 00:49
实验室生物写真 不觉中工作已近1年,研究工作逐渐在进展,但感觉有些缓慢。一方面可能和单位的性质有关,毕竟现在的单位更注重的是各项监测技术在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可能和基础条件有关,目前可用的生物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更是少之又少,更多是以理化指标的监测为主。因此,工作以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以生物监测实验室建设为重点,以转化应用适合目前环境监测需求的生物监测技术为目标来开展自己的工作。和之前在科学院1年发好几篇paper比起来进度是有些慢,但在慢下来的同时也让我看清楚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在实验室建设的辛劳之中,实验室里养的各种水生物种为简单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闲暇之余,记录它们的成长成了我的一大乐事,不过大多是同事拍的,我只负责养好。有云:“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压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突然觉得,做试验也有些自娱自乐的意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金小伟 我要感恩 感恩有时候很容易,有时候很难,其实感恩是需要学习的,是需要用生命去经历的。每个人都有感恩的事情,虽然事情可能很不同,我也不例外,不妨与大家分享一部分。 为着能拿到国外的博士学位,我感恩,感谢几年中导师对我帮助和指引,感谢妻子对我的鼓励和照料,感谢父母和亲友对我的理解和支持。但我同时也为着我经历了7年读博生涯而感恩,因为这让我放下了过去的骄傲,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道路,让我知道坚持和忍耐的功效,更让我看到这样的经历在很多时候能鼓励别人。 为着即将成为一位新爸爸,我感恩,感谢妻子10多年与我不离不弃,感情愈加深厚,如今终于有了爱情的结晶;感谢父母的鼓励和理解,也感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仁们的关心和厚爱,真是一块福地,使我回国1年就实现了10多年的愿望。但我同时也为着我和妻子所经历的2007年在加拿大那次刻骨铭心的流产而感恩,因为这让我理解了磨难的意义,更让我们在之后能去鼓励、安慰和帮助很多有相同遭遇的好友们。 为着即将成功的973项目,我感恩,感谢新疆305办公室,支持我们的老院士们和众多老师们毫无保留,呕心沥血的帮助和奉献,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去冲刺973,更不会有成功的可能;我也感谢我家人对我的照料和支持,即使是我妻子身怀六甲,也照样大力支持。我深知,如果项目成功,那“功劳”绝大部分都是支持我的老院士们,老师们和我的家人们的。但我也为去年冲刺973失败而感恩,因为这次失败的经历让我更加成熟,更加稳健,向着973首席科学家更加迈进了一步。 我不会只感恩晴天和蓝天白云,我同样会感恩阴天和雷电交加;我不会只感恩欢歌笑语,我同样会感恩伤心落泪;我不会只感恩事事如意,我同样会感恩挫折困境。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陈华勇 那些年,我们一起 呆过的图​书馆 在工作最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倒是更想着做点闲的什么,然后再奋力做正事。这些闲的什么,比如翻翻照片,看看电影,或者只是坐在那儿想点什么。当我翻看到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Noble Library拍的照片的时候,脑子里冒出一句话:那些年,我们一起呆过的图书馆。 其实任何事物或想法都是有联系的。我前天写过一篇博文,提到美国一个针对中学生老师的调查,显示数字时代的网络工具已经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比如,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使用图书馆。所以,看到这张照片,就忍不住多想想图书馆。这张照片,我很喜欢,图书馆的布局和那种向上又闲适的氛围。 图书馆留给很多人最初的印象,应该有一种敬畏感。反正我每次去图书馆,都有种神圣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上进青年。但其实回头来看,每个图书馆给你留下的记忆,可能还是你看的那些书给你的记忆。很多图书馆的功能并非仅有图书。记得大学的图书馆5层还是7层每个周末用电视放电影录像(说实话,我几乎从没去过),还有一层可以制作拷贝磁带,好像是2块钱一盘,为了学英语,我当时貌似也录了不少。 我记忆里的大学时期的图书馆,跟一些科普书有关。当读到《伊甸园之河》(理查德·道金斯1995年出版)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真有意思。生命进化的历程就是一条基因之河;从那个非洲母亲开始,一条线粒体之河就流淌在她的人类后代们的身体里。说实话,当时我还并不知道理查德·道金斯那么有名,也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起过这个名字。还有罗伯特·温伯格所著的《细胞叛逆者》,这本书延伸了我对癌症的认识,让我当时觉得以后要研究癌症,细胞生物学也成了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些书当时我看的应该是早期版本。前些天在迈阿密机场买了一本杰拉德·戴蒙德的《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大约500页的一本大部头,还不知道我是否有空能看完。虽然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但毫无疑问是一本很好看的书。 另一个让我想念的图书馆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简称“院图”),也叫国家科学图书馆,就在中关村体育场边北面。在动物研究所没有搬家前,我经常去那儿,复印资料,借书,看文献。院图每层南头的阅读区摆放着很宽大的桌子,有厚重感,可以随意摆放你需要的书。2层到4层好像每层都提供舒服的沙发,拿本期刊翻翻,还可以小眯一下。在院图浏览那些期刊告诉我一件事儿,就是如果你想在某个不错的刊物发表论文,一定要常浏览它,熟悉它的风格,看多了,你也就可以发了。院图2层还有个自习区,专门供很多准备考研的学生上自习。很多人一个水杯,一堆材料,一待一天。院图,或许也能给人以激励。 当你想念什么的时候,一定是你不能常得到的时候。图书馆和图书,对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即使对我们大多数不那么年轻的人,也许到了需要想念的时候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晓磊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16期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3-7-13 22:29
科学价值与科学架子 关于科学的价值,毋庸我多言,大家都懂的。一个科学的新发现、新突破或者新进展(哪怕是极小的一点儿)的价值,最直接的表现可以见诸学术文章的引言和学位论文绪论的最后一节。如果不想读太多的文字,可以看摘要或者作者声明的创新点。科学价值稍微间接一点儿但置信度再高一个层次的体现,应该是同行对科学成果给出的评语,特别是由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同行评议者以非常客观和严谨的态度给出的评语。最长效的(未必是短期最畅销的)科学价值,无疑是科学成果在长期应用中被证实了其真实性和正确性,并且在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之后体现出来的价值,其影响也最为深远。 科学研究成果的价码是一目了然的,研究者为它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时间、耗了多少精力我们一看就可以知道,这就是“科学价值”中“价”的层次和涵义。而在“值”的层次上看,如此大的投入,是否值得,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对其作出判断也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在到处都充满了竞争的时代里,可能人人都明白,“时间是不等人”的,而且“出名要趁早”,因此在科学研究界和科学管理界,都急需科学价值的表达。于是乎,各种各样的“科学架子”就堂而皇之地树立起来了。 这里提出的“科学架子”,是被人分出了等级和档次的展示平台。说得通俗点儿,就是看学术期刊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国内的是几级刊物、是否“核心”以及是哪个单位主办的;国际的学术期刊,则要看影响因子(IF)。如果再有科学情报机构对其进行分区,就又有了几区之说。类似的,会议也分国内、国外,哪级学会办的;国内成果的奖励也有明确的等级,国际的也有知名度的大小和奖励金额的多寡之分。在一般人看来,“科学架子”搭得越高,“科学价值”就越大,因为大家普遍认为,站得越高就应该看得越远。而实际情况是,科研成果在“科学架子”上摆得越高,能够被处在更远处的人看到。IF高的期刊最为显著的价值,就在于此。包括这次发表了即将引领“摆脱IF”运动的Science杂志在内,其“高档”期刊最关键的特征是“架子”搭得足够高并且也端得足够大。 高“架子”的形成,一方面靠自己去树,另一方面靠大家去捧。关于前者,就是拥有高水平和大影响力的编委、审稿人,并且能够吸引高水平学术稿件。对于后者,则要有足够多的人去看、去引用。不同学术领域的人,都来关注某个杂志,自然会有很多的阅读下载量和很高的引用率。倘若文章涉及的话题能博得大众传媒和全世界老百姓的关心,那就更了不得了。 按照方才对“科学价值”做出的分析,科学价值的评价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科研成果在其科学价值被简单地做出评估后摆上很高的“科学架子”就被笃信和膜拜,其实并不靠谱。更何况,摆上“科学架子”也不是靠“上帝之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靠作者自己去“爬”的,是“科学价值”形成中第一层次的工作——自评。在这种情况下,能干的可能就真的不如敢想、会说又会写的。我们也得承认,能把科学价值说明白并且能把成果摆上“科学架子”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和注意,也是一个不小的本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教授 吕喆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科学家 莫言的诺贝尔奖获奖报告的题目为“讲故事的人”。其实,不仅做文学是讲故事,做科学也是讲故事。只是文学家用想象力讲故事,而科学家用事实讲故事。会讲故事,对一个科学家而言,至关重要。下图显示出两种不同模式下“讲故事”的科学家。具有左图思维的科学家,只会根据自己的粗糙想法陈列出一个个的小故事,而具有右图思维的科学家会总结重点、提炼中心,有理有据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据我的观察,非常遗憾的是国内绝大部分科学家都应该归于左边一类,而右边的图可以帮助你转变成一个会讲故事的科学家。 ——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 龚明 读博士,你想​清楚了么? 师妹读完了硕士,又考上博士了,将继续在实验室里面“修行”。那天我去给她们修仪器,她说:“其实作为一个女生,根本不想做科研,只想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我就问她为什么考博士,她说,反正能考就考了,但是今后并不想做科研,只想简单些。现在的研究生生活太苦了,从开学到现在一直都在忙碌中,要不是现在仪器坏了,还一直在连轴转地做实验。说这些的时候,师妹倒没有表现出太多不满的情绪,纯粹只是抱怨而已。在她看来,抱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该做的就得做,必须做。 我告诉她,谁都是这么过来的。说实话,指导人如何读博士或者读研究生的文章很多,但是每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我对师妹说,其实实验室确实挺忙,但忙也值得,至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不过学东西的前提是你得把忙碌当作一种常态,除了做实验之外,还得想着学习,多看看书,多在论坛上寻求一些问题的答案,多看看文献等。不要坐在电脑前就只会“百度”和“优酷”,虽然我们也需要放松。 读博士更多的是要主动规划,虽说不愿意做实验,但是不做实验毕不了业,就算能毕业,什么都不精通的博士又怎么对得起别人的殷切期望呢? 劝慰师妹的同时,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博士阶段,忙碌但是有计划和条理,包括实验室卫生都是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心情舒畅。不舒服的时候就去跑步,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洗完澡做实验。或许现实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没有意思,所有实验都是在导师的安排之下,好坏都是导师说了算。其实兴趣点是自己发现的,若是想不清楚读书是为了什么,自然就不会认真、不会努力,更不会隐忍了。 大学、硕士、博士都是如此,自己想要什么得想清楚,才能做好。 ——复旦大学博士生 闻俊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期刊撰写
yzmhit 2013-7-6 15:19
有了一些思路,开始准备撰写文章了。 总结一下SCI期刊论文的撰写方法。 准备工作: 1. Four questions: (1) Why did you start? (2) What did you find? (3) What did you do? (4) What does it mean? 2. Preparation (1) The title and abstract of paper 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论文内容,也可帮助作者更好的组织论文结构。 (2) Analyze the research result 在结果和数据的分析中,要考虑哪些表格或图形要采用,如果发现有欠缺,要修改,甚至更改或者推翻论文的结论。 (3) Read the references.
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15期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3-6-16 13:26
信息资源快捷传播与 共享的利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等。总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获取各种有用资源的便捷途径。例如: 1) 科研方面:全球范围内研究热点、科研成果、文献资料等,短时间内可获取,几乎与国外同步;大量的算法源代码,可随时下载为自己的科研所用。以往去图书馆查阅1~2年后略显陈旧的国外文献,剪刀、浆糊做工具来引用图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 教学方面:互联网上大量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结构原理图、程序源代码和Demo等,经过简单复制、拷贝和修改,方便地为课堂教学所用,为教师编写教材、备课等节约了大量时间。 3) 学习方式:学生们也不必非去课堂学习,只要课后下载PPT课件、教学视频等去补习和补学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学习能力强的,不小心缺课,也有互联网这所浩瀚的大学堂做铺垫。 可以说,信息资源快捷传播与共享大大提升了科研、教学和学习的效率。然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有利也是有弊的。 1) 科研,欲速则不达。信息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快速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科技人员。快捷的信息平台,让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入门和站在新领域的至高平台。比如,当年小波变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和兴起,传到国内兴起研究热潮,整整滞后了10余年。然而,国内“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的兴起,相比国外也就滞后1~2年,造就了国内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科技人员蜂拥而上,跟进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其实,每一个理论从提出,到完善和发展,最后到应用,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缺乏基础的、系统的知识储备,尽管站在了较高的科研起点上,可能因为知识不完备、根基薄弱、方法的物理本质不清楚,盲目引入到应用领域,也只能是套概念,跑流程而已。出现问题,没法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更谈不上对该方法的理论完善和技术推进。这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 2) 便捷资源,助长了“黑匣子”的科研作风。Matlab的问世,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功能,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科研人员计算、绘制成果图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助长了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的惰性心理。诸如矩阵运算、滤波、变换、绘图等直接利用,让科研变得轻松愉快。然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的资源“黑匣子”,是悲哀的。其后果是,可能很多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应用中对基本的矩阵运算(如特征值、特征矢量等)、卷积、FFT等基本概念也不完全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和掌握。 互联网上大量的源代码,如有关人工神经网络(ANN)、遗传算法(GA)、模拟退火(SA)、粒子群优化(PO)以及大量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算法等,不加以消化吸收,就引入到科研、工程项目中。这样,不仅应用中出现问题找不到原因所在,也没法提炼新的学术思想。因此,写不出好论文,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国际上,小波变换已经从经典小波发展到了多尺度、多方向的第三代小波分析,但国内还是一直处于跟踪模式。我相信,国内“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也将会是一样的轨迹。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彭真明 为你们加油:英雄莫问出处 人生需要公平。只要给予平等机会,很多非211、985学校的同学往往更刻苦、更脚踏实地,在研究生期间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好的技能、具备更多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反而会取得更好的结果。但是,有些来自非重点院校的同学,确实需要花更大功夫弥补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例如: 1) 考察其知识,除了几门考研课程,一问三不知;甚至这几门考研课程稍作深入,也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 2) 除了完成大学课程所要求的一点基本小实验,其他实验一概未做过(有些来自只注重考研率的院校的同学甚至连小实验都未做过)。 3) 读研后,科研劲头不足,热衷玩耍、学生活动,以及为争取奖学金而发表论文。说实话,有些同学本来基础就不够好,如果不刻苦研读、潜心钻研、多呆在实验室做实验,反而让工作流于表面,影响科研氛围,会让老师非常头疼。 诚然,并不是非重点院校的同学才有上述行为。但是,老师也是凡人,一旦碰到非重点院校来的同学有上述行为,会不自觉将“能力差、不努力”等这样一些标签贴在他们头上。所以,这里送给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一些建议: 1) 考研课程要学得深入,要触类旁通,相关课程要涉猎。 2) 多实验、多实践、多参加竞赛。学校如果不具备条件,自己则要在不增加家庭负担的情况下,和同学一起,做些相应的设计和制作,这些技能对你的未来导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3) 树立平常心,做好研究生期间导师给的工作,协调好个人与导师的关系。有些老师经费少,或者专业方向对就业不利,这时,良好的个人关系将会有助于你去寻求其他老师的帮助,也容易得到自己导师的首肯。 4) 切记不能把研究生阶段当成“跳板”,自己搞自己的事情。导师们都非常忌讳这样的学生。 到目前为止,我的学生里毕业后发展最好的都来自非重点院校。所以,我从来也不歧视“非重点”,我愿意为你们加油:英雄莫问出处。 ——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徐晓 努力抓住青春的尾巴 总是呆在实验室不舍得出去玩,再有几年就30岁了,我从没为我的青春狠狠叛逆过。看到球赛中啦啦队姑娘身上洋溢的热情,我在想,我这么大时干什么去了? 以前总是在乎别人的看法,觉得别人做实验自己出去玩会有深深的罪恶感。现在我想抓住青春的尾巴,进了实验室就“狠狠”投入做实验,提高效率,然后腾出时间过多姿的生活。周末去西班牙小酒馆和闺蜜小酌,然后去看球赛,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大声呐喊,周一来到办公室再变成一丝不苟的好孩子。 我觉得女生应该活得多姿一点,趁着年轻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留下自己的微笑与身影。不光科研做得漂亮,还会品小酒、忘情K歌、和朋友一起热舞,还会有说走就走的旅行……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 王路得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14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3-6-16 12:12
关注中国科普 ——历年年度十大科普事件分析 2013年4月16日,中国科协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时间评选结果。科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兴师动众”的大事,现借《科技导报》“读者之声”这个窗口,通过对历年十大科普事件进行分析,以综述中国科普发展的特点,促进业内外人士关注中国科普。 1 科普事件评选的由来 年度十大科普事件评选是由中国科协牵头组织的的一项活动,并已逐渐形成其一项重要的品牌活动,该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11年历程,目的是通过评选活动促进全社会对科普事业的关注和了解,展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年度进展情况,增进公众对科普事业的认知,激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科普工作、支持科普事业,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而努力。 2 盘点历年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2002年至2012年评出的115件年度十大科普事件依据其主题进行分类。具体内容包括: 1) 科普活动类。这类活动包括科普活动、纪念活动、调查活动、培训活动等事件居多,达到25件(占全部活动的21.7%),而其中针对青少年(包括学生)、农民、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的活动为8件(占到全部事件的7%,占到活动的32%); 2) 政策文件类。包括政策文件和制度的数目为14件(占全部事件的12.2%); 3) 相关会议数目为11件(占全部事件的9.6%); 4) 航天航空类数目为7件(占全部事件的6.1%); 5) 展览和展会数目为6件(占全部事件的5.2%); 6) 场馆类数目为6件(占全部事件的5.2%); 7) 环境科普相关的事件数目为6件(占全部事件的5.2%); 8) 科普创作、出版物、报告及影视作品的事件数目为6件(占全部事件的5.2%); 9) 科学人物以及伪科学人物的数目为5件(占全部事件的4.3%); 10) 健康和医学科普方面的事件数目为5件(占全部事件的4.3%); 11) 反伪科学的事件数目为4件(占全部事件的3.5%); 12) 应急科普4件(占全部事件的3.5%); 13) 食品安全相关3件(占全部事件的2.6%); 14) 天文科普方面3件(占全部事件的2.6%); 15) 科研伦理和道德3件(占全部事件的2.6%); 16) 交通相关2件(占全部事件的1.7%); 17) 军事1件(占全部事件的0.9%); 18) 其他4件(占全部事件的3.5%)。 通过历年年度十大科普事件的分类,可以看出:首先,科普活动类仍然是年度科普事件的主导。科普活动是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通过各种科普活动的开展,公众可以获得全面的科学知识,并用于指导自身实践。 其次,科普相关会议事件比重虽然较大,但是近年来入选的几率却不断减少。自2010年以来,只有1项会议相关的事件(中国科协八大)入选年度十大科普事件。其中反映了一个事实,即科普相关会议开始淡化。 第三,民生科普越来越受到青睐。食品安全、环境、医学和健康方面的科普事件近年来出现在年度十大科普事件中的频率较高,在一定层次上反应了公众对民生科普的关注,同时也说明科普界也越来越重视民生科普。 第四,航天科普事件时而出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开始向航天强国迈进,对航天知识方面的科普供与求开始跟进。 第五,应急科普成为新的增长点。而针对特定事件开展的科普活动,往往能够应公众所需,为其奉上一道科普大餐,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日本地震引发的核事故以及北京暴雨引发的应急科普热潮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应急科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最后,科学家和科研环境自身也渐受重视。科普需要科学家的参与和互动,特别是院士们的参与。同时科研环境相关的学术腐败、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也逐步进入科普的视野,而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科普事件也入选了年度十大科普事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学共同体内部开始由内而外地追求更好的科研环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纳税人”公正的态度,进一步提升了科普的公信力。 总之,科普既是政府的事也是民间的事,既是科学家的事也是老百姓的事,政府不可高高在上,民间应发挥潜力;科学家不应拒之千里,百姓也不必仰人鼻息。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需要科普,甚至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也需要科普,调制不同的口味,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才会使中国的科普真正成为一件深入民间的事情,这其中首先要做的是:关注中国科普。 ——中国科普研究所 王大鹏,钟琦 研究生写英文论文,难点在哪里? 现在的研究生写英文论文就是写自己做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样的英文论文就我的研究领域来讲,投到国际刊物上很大可能会被拒。要写好英文论文主要解决论文写作的三大难点:摘要、引言和结论。 摘要,主要反映作者对论文主要结果的高度概括。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概括自己的结论,把一些具体细节都写上去,导致摘要过长,不精练。 引言,最能体现研究生的功力了,包括研究生读文献的多少,以及研究生对整个文章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把握。现在很多研究生写文章,逻辑性混乱、条理不清,不知道文章要干什么。 结论,主要反映论文使用什么方法、研究什么问题、得到什么结论。哪些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一样,哪些结果是新发现、论文存在哪些缺点和难点、今后应该开展哪方面的研究等等都应该交代清楚。 要把英文论文学好,必须得多练多写。有时候我自己一段时间不看英文文献,写出的英文论文就不太好,所以保持经常读文献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罗德海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13期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3-6-16 11:31
“我污染,你买单” 2013年大概可以看作一个环保年,“两会”上环保排得上最热话题之一,各类污染事件也经常占据媒体的首要位置。为何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呢?一个原因是污染事件往往是污染了你,方便了我。以前发生过把有毒垃圾运到邻县去偷偷倾倒的事件,近期发生过死猪被投入水中游到下游污染他人水源的事件,至于空气更是“gone with the wind”,内蒙古的风沙可以成为北京的沙尘暴,所以,这种“我污染,你买单”的事情,自己又不需要多付什么代价,渐渐成了不少人默认的一种做法。 继黄浦江死猪事件后,近日四川眉山市彭山县南河河道出现上千只被抛弃的死鸭,环保部门、水务部门和畜牧部门在河中和河滩找到装有死鸭的编织袋五六十个,共有上千只死鸭,该县宣传部称,初步认定这些死鸭是从上游漂流而下,又是一件“我污染,你买单”的事情。这次事件相关部门仍然语焉不详,仅表示对当地的人和牲畜不会带来危害,却没有拿出确切证据。其实看到死鸭的报道,我首先想到的是禽流感,相信不少公众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但相关报道却完全回避,给人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 污染的扩散和转移的另一个结果是,在追责的时候给“踢皮球”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死猪的源头还没着落呢,死鸭的源头估计也难确定,更别说往河里排污也常常是你干我干大家干,往空气里“放毒”更是几乎人人都做过,不过最后往往都是不了了之。记得当初沿海地区挖完第一桶金以后,开始关心起环境问题了,掀起了一场对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的热潮,许多重污染的生产企业都转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殊不知,这样的转移却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污染一路扩散,把上游地区好好的河流土地也污染了,处在下游的东南部地区还是难逃顺流而下、顺风而下的各种污染。 记得著名的“掷出窗外”网站上的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曾取名“易粪相食”,正如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炮制毒大米的不吃自己的大米,但天天吃加了大量漂白粉的馒头;做馒头的不吃馒头,却天天吃着毒米做的米饭。所以说,虽然今天可能是“我污染,你买单”,但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 赵美娣 请拾起被丢掉的 “自行车王国”帽子 许多人对荷兰的印象,也许是郁金香、风车、奶牛……我去荷兰之前也是一样。但去年初夏时节的荷兰之行,行走在相对于中国许多城市都颇显狭窄的街道上,骑车人匆匆而过的身影以及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两轮,或三轮,甚至还有小朋友骑着独轮车;或一人独行,或一家人出游;或上班,或购物;或前面带“斗”,或带“筐”。尤其是看到火车站等公共交通枢纽附近“黑压压”一片、且多为双层的自行车停车场,几乎完全“颠覆”了我对荷兰的最初印象:荷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行车王国。 写到这里,我心里不免有些“酸溜溜”的。改革开放之前的数十年里,中国被世人称为“自行车王国”,甚至有“老外”对中国人能在“黑压压”一片的自行车群里准确、迅速地找到自己的那辆车而叹为观止。而随后的30多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尤其是在出行方式上:自行车与步行出行率明显下降,与之相伴的是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到2012年,机动车总数已达2.4亿辆,百户家庭汽车保留量则达20辆,已经步入“汽车社会”。 当年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在耳边还犹有余音,我们就被汽车的轰鸣声和刺耳的喇叭声所淹没;自行车年代的蓝天白云还依然时常浮现,周围就被“覆盖全国国土三分之一的灰霾”和满街的“白口罩”在“像雾像霾又像尘”的灰暗中匆匆穿行的身影所取代。 当然,现在要一下说清楚自行车出行能为改善当前的“灰霾”天起多大作用还很难,或者说,也难以说清楚当前的“2.4亿辆”机动车要为当前的“灰霾”负起多大责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多1人/次的包括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少1人/次的汽车出行,空气质量就会有一点点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从城市、交通的规划与政策的改进开始,力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记得2000年秋天我刚到上海做博士后时,骑自行车从同济大学沿四平路去上海火车站去拿托运的行李,行至半路没有了自行车道,不得不拐入旁边小弄堂,七拐八拐才到火车站。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可谓是一次虽说不上是“艰难”却至少能算得上是“颇费周折”的行程。之后的一个月内,又试着骑车去过上海图书馆、华东师大、上海水产大学等,都与上海火车站之行颇为相似。当时上海的交通规划与政策中对于自行车的一个说法是“给出路不给方便”。我们的管理者和规划师也许需要记住:“好的”交通政策能鼓励“有车人”也愿意自行车或步行出行;“不好的”交通政策则会让那些即使想自行车或步行出行的人却也无法实现这样出行。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绿色出行的理念和好的传统。在“改革”和“创新”成为主要流行语的年代,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尤其是不能丢掉好的传统。也模仿一下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里台词:我们步行的年代,人家已经骑自行车了;我们骑自行车了,人家已经开汽车了;我们开上汽车了,人家又骑上自行车了……这里,但愿我们步入“汽车社会”之际,仍一直保持着或恢复以前被我们“丢掉”了的自行车、步行出行的好传统。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包存宽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有梦想是真实的
SciWater 2013-6-10 09:39
清晨如厕,喜读读者。 今天翻那本旧期刊,看到一句“几十年后一回头,发现只有梦想是真实的”! 我喜欢这句话,人生多少期望,努力,奋斗,迷茫,都如云烟,但总有个东西那么执着地跟着你! 消极地看,一切真的都如幻境,只有空想才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大数据(此文针对普通读者)
热度 21 pb00011127 2013-5-16 09:34
浅谈大数据 周 涛 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成都 611731 1. 什么叫大数据? “大数据”是“数据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数据化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数字化”,它带来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数据量的爆炸性剧增,最近2年所产生的数据量等同于2010年以前整个人类文明产生的数据量总和;二是数据来源的极大丰富,形成了多源异构的数据形态,其中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重逐年增大。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Mayer-Schonberger教授指出,“大数据”所代表的是当今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新型的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 。我认为,这种“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和深刻洞见,并不仅仅来自于单一数据集量上的变化,而是不同领域数据集之间深度的交叉关联,姑且称之为“跨域关联”。譬如微博上的内容和社交关系,Flickr上的图片共享,手机通讯关系,淘宝上的购物记录等数据通过同一个用户关联起来;又如移动手机定位的移动轨迹,车载GPS的移动数据,街旁上的签到数据,顺丰物流的递送数据通过同一个地点关联起来。跨域关联是数据量增大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大数据巨大价值的基础。 大数据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从生活到思维上革命性的变化:企业和政府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从“经验即决策”到“数据辅助决策”再到“数据即决策”的变化;人们所接受的服务,将以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借助3D打印技术和生物基因工程,零售业和医疗业亦将实现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以小规模实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为主要手段的科学分支,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将会向大规模定量化数据分析转型;将会出现数据运营商和数据市场,以数据和数据产品为对象,通过加工和交易数据获取商业价值;人类将在哲学层面上重新思考诸如“物质和信息谁更基础”“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存在的最终形态是什么”等本体论问题……综上,大数据不是数据量的简单刻画,也不是特定算法、技术或商业模式上的发展,而是从数据量、数据形态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到理念和形态上重大变革的总和—— 大数据是基于多源异构、跨域关联的海量数据分析所产生的决策流程、商业模式、科学范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上的颠覆性变化的总和 。 2. 大数据的战略地位 大数据被认为是继信息化和互联网后整个信息革命的又一次高峰。云计算和大数据共同引领以数据为材料,计算为能源的又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甚至可以与以蒸汽机的使用和电气的使用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媲美。与提升国家竞争力及国民幸福程度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都与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息息相关,包括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相关的尖端武器制造与性能模拟实验,群体事件和谣言的预警和干预;与国家科技能力相关的等离子即高能粒子实验分析,纳米材料及生物基因工程;与国民经济繁荣相关的经济金融态势感知与失稳预测,精准营销与智能物流仓储;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全球气候及生态系统的分析,局部天气及空气质量预测;与医疗卫生相关的个性化健康监护及医疗方案,大规模流行病趋势预测和防控策略;与人民幸福生活相关的个性化保险理财方案,智能交通系统等等。 数据储备和数据分析能力将成为未来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核心战略能力 。 2012 年3月29日 ,美国政府宣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来推进从大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中获取知识和洞见的能力。该倡议涉及联邦政府的6个部门(国家科学基金委、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国防部、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地质勘探局)。这些部门将投资总共超过两亿美元,来大力推动和改善与大数据相关的收集、组织和分析工具及技术。2012年5月,我国召开第424次香山科学会议,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重大科学工作会议。中国计算机学会、通信学会等于2012年分别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2012年9月1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利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共同组建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2012年12月13日,在“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会上,由宽带资本、百度、用友、中国联通、联想集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大数据产业联盟,并在中关村云基地揭牌成立大数据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大数据产业孵化基金形态成立,致力于推动学术界大数据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为相关产业引导注入大数据科技元素。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3年3月5日至7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了第89届“双清”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中的挑战性科学问题”,与会的有近十名院士。 3. 大数据商业革命 传统的商务智能已经应用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技术,对企业自身的数据进行存储、清洗、索引和分析,并能够提供包括客户价值评价、客户满意度评价、服务质量评价、营销效果评价、市场需求评估等各种基于简单统计和关联挖掘的报表——这些统计结果对于企业自身评估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商务智能时代积累起来的和数据打交道的经验既是大数据新商业模式技术和理念的基础,又有可能束缚大数据商业革命,因为有经验的商务智能人士会不自觉地把大数据分析庸俗化,认为只是传统商务智能针对更大规模数据集的一种平凡推广。 大数据商业模式也可以粗略地分为1.0版本,2.0版本和3.0版本。大数据1.0是指企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改进自身业务,改进后的业务吸引更多用户或客户,产生更大量的数据,形成正向的循环。亚马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利用以“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推荐算法 ,帮助用户找到他们可能喜欢的商品。这种精准的个性化服务的背后,是非常复杂的算法和实时大数据处理能力 。亚马逊的算法大大提高了用户的黏度和企业的销售额,从而产生了更多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又帮助亚马逊做得更好。 大数据的2.0是指企业用自身业务产生的数据,去解决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问题,获得重大的价值;或者引入非企业自身业务的外部数据,来解决企业自己遇到的问题。大数据2.0强调的是数据的外部性。Google曾利用网页搜索词的记录,来预测流感爆发后随时间变化的新增病例数 。显然,预测流感趋势这一需求并不包含在记录网页搜索词的初衷中。ZestFinance有一个口号,就是一切数据都是信用数据,实际上,他们大量采集用户在社会媒体上留下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对用户的信用进行判断,特别地,预测用户拖延还贷的概率。ZestFinance通过这种分析,能够在低于行业平均拖延还贷率的条件下,进行更快更低成本的贷款发放。显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产生的数据,并不是ZestFinance自身业务产生的,但是一样可以服务于它的业务。 大数据3.0是一个尚在探索中的商业形态。它首先要求政府和行业,对数据质量、价值、权益、隐私、安全等产生充分认识,出台量化与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数据运营商出现,形成了以加工粗数据和已有数据产品,产生新的数据产品的数据客(Dacker)。个人、团队和企业通过数据API接口或其他方式付费使用数据产品,数据客、运营商和被加工原料所有者共同分享数据产品的利益。数据市场也可能应运而生,数据和数据产品有可能象今天淘宝集市上的商品被售卖交换。于是,一种新的以数据/数据产品为输入,数据/数据产品为输出的新商业模式诞生,这种模式不同于2B(to business)和2C(to customer)的模式——譬如一款精确位置告知实时空气质量的API接口,既可能被企业和政府使用,也可能被个人使用。为了区分,我们称这种模式为2D(to data)的商业模式 。新商业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促进学术团体、企业和政府通过大量异质数据和数据产品产生科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新价值。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G.Linden, B. Smith, J. York. Amazon.com recommendations: Item-to-itemcollaborative filtering,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7(1) (2003) 76-80. 苏萌,柏林森,周涛,《个性化:商业的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 J. Ginsberg, M. H. Mohebbi, R. S. Patel, L. Brammer,M. S. Smolinski, L. Brilliant,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engine query data, Nature 457 (2009) 1012. 苏萌,周涛,“大数据商业革命”,哈佛商业评论——达沃斯专刊, 2012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48 次阅读|31 个评论
读者来信式广告推销
pgg 2013-5-8 06:23
读者来信式广告推销 ——《全脑速读记忆(训练技法)》读后感 这世上有不少书,明明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作者硬塞给你一章,五句话可以讲顺溜的,它让你读个大半本,十句话能写明白的,好家伙,厚厚的一本就出来了。猪头哥原以为这就比较没底线了!可天下之大,奇葩不少!今早,俺有幸遇到了这本《全脑速读记忆(训练技法)》(简殊, 1999 年,中国标准出版社),这是俺从豆瓣上查到的信息,但据书的内容来看,我估计应比这个出版时间要早。 说它奇葩,不算委屈它! ① 每页页面底下都赫然印上如下几个字: 您至于吗?这不吸引眼球啊?口号喊得震天响,我咋想到的是传销呢?读者不是一直弥坚,而是被您忽悠得脑残志坚了! ② 全书将近有三分之一强的内容是阅读材料,这俺能忍,毕竟您打着锻炼阅读的旗号,可您不能无节操到还有三分之一强的内容是读者来信吧,这就太过分了,过分得没底线了!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都玩剩下的手法,还来!那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的内容挤了挤水分,变成一句话:整个阅读过程中:眼停的时间占 95% ,而眼动的时间只占 5% 。由此可知,阅读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一次眼停感知字数的多少。 速读速读,有时候最快的速读就是不读烂书! 想想俺还为这本电子书整理浪费了半天时间,都怪我!都怪我! 另:仔细看了我手上的这本书,还是啥JS学习训练中心编印,果然是非正规出版物!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那个一百年后的读者吗?
热度 4 老李 2013-4-8 14:18
刚开学那阵子到学校里的小书店闲逛,碰巧看到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1892-1941)的一本诗集:《致一百年以后的你》,突然勾起20世纪90年代的记忆,记得那时曾读过茨维塔耶娃的一组散文,很是震撼,也由此记住了这个名字。今天再次看到她的名字,也就义无返顾地把这本诗集买下,好久不读诗了,断断续续地终于在昨天夜里把它看完,说实在的内心有些悲凉,这是她的宿命。 坦率地说,茨维塔耶娃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女人,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惜她的一生注定是要在暗夜里悄然熄灭的,那个时代无人能幸免,更遑论其他。抛开诗歌本身不谈,我个人感觉:茨维塔耶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既缺乏对于未来的判断,在荒谬的时代这是要命的缺点。课上也经常对学生们说,对于未来的判断不能单纯依赖于经验,更多地却是凭借知识(这与智慧有关)。要知道人是这个星球上唯一对未来有恐惧感的动物,如果缺少对于未来的感知其命运自然就处于被动状态。当然我不是苛责茨维塔耶娃,只是对她悲剧的一生感到有些惋惜。诗歌和哲学一样,都属于屠龙之术,需要一个能够养育它的池子,它很脆弱,对于环境的要求是苛刻的,换句话说它是高度敏感的。所以当茨维塔耶娃1939年6月18日带着儿子离开法国回到苏联,已经是一个非理性的选择,最悲剧的是她1941年8月8日离开莫斯科到小城叶拉布加更是一个错误,至此她已经陷入绝境:弹尽粮绝。除非她是裁缝或者厨师,她终于坚持不小去了,8月31日上吊自杀。还好她留下了那些滚烫或者冰冷的文字,否则她真的在历史的视野中消失了。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她用最后的气力表达了对肮脏年代的拒绝!昨天夜里,看完后连吸了两支香烟:自然自语道:我是她认为的那个一百年后的读者吗?这是一个不需要答案的问题,因为绝望背后一定是深深的落寞与拒绝,包括时间。 今天我们活着,暗淡无光,忙忙碌碌。但是,诗歌或者哲学总会用它锋利的刃口擦洗掉岁月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点点锈斑,让暗淡的生活透露出一丝亮色,虽然微弱,但也会让沉睡的激情或者热血开始复苏。 2013年4月8日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3860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3-07期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3-3-31 15:34
下笔之前,想一想 偶翻《科技导报》,开篇很新意,从封面到“科技风云”、“科技事件”,再到“科技界声音”等,都无高深晦涩的东西,思维一路顺畅,以一目十行的速度扫过。但遛到14页,出现阅读障碍,日常语言、悦目词藻减少,生疏怪癖的字眼、疙疙瘩瘩的表述增多,甚至题目都半通不通、半懂不懂,只好继续加快速度,翻到80页,才豁然开朗,重新出现一片新天地。《科技导报》是一份学术刊物,为照顾读者的情绪,给读者一份阅读的兴趣,于杂志的两头以科学情趣做色彩,在全国学术期刊“上下一片灰”中,探出一点“红”,实属不易,编辑人员为此付出了心血。由眼前的《科技导报》,联想到许多学术刊物的苦涩难读,对此,大家司空见惯,学术论文读不懂是正常现象,大白话的就不是学术。 为什么一沾学术,一谈科技论文就会有杠杠有声、嚼之咯牙、生吞不下、熟咽难消的感觉呢?这得归功于论文的始作俑者们。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们有意无意造就了学术期刊一片“灰”的局面,似乎学术论文只有似懂非懂方显出高深之本色。 读不懂的文章,不外乎以下两种: 其一,复杂-复杂,看不懂。科学研究自然不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科学研究的深奥莫测是它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一批比常人聪明的人去探索它,把它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去追求。但追求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弄清它,搞懂它,当科研走到发表论文这一阶段,正是研究者对它部分弄懂或全部弄懂的时候,用明白、简洁的语言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目前全国上千份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不要说老百姓看不懂,科学家中的大部分人也看不懂,有的领域同一专业的大同行看不懂、有的甚至连小同行也看不懂,这就不太正常了。科学家们习惯用常人听不懂的语言交流,可以理解,但除开少数抽象、纯理论科学是科学家们的自娱自乐外,大部分科学研究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科学探索循复杂——简单的过程,而科研成果却是以复杂——复杂的形式公开,真是叫人看不懂啊!中国学术期刊5000多种,其中所谓核心科技期刊有2000种之多,基本上是属于这一类看不懂的期刊,退一步讲,如果说这类期刊看不懂属正常现象,那么,科学家自娱自乐的范围是否可以缩小一点,或者是否应该有一些过渡性期刊做科普搭桥,让纳税的人们多多少少能读懂一些? 但此看不懂若还因科学的魅力之所在,那么彼看不懂就纯属人为制造,由此而衍生出看不懂文章的第二种形式便是:简单-复杂,被看不懂。即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误导人们那就是科学魅力。造文者把那片面积偏大的科技期刊园地当成试验田,四处播种,遍地开花,论文动辄就列一数学公式,建模,电泳图、碱基序列表等等五花八门整一溜够,整一大堆混淆视听的屏障,把本来很简单的结果,变得玄乎乎,被搅得看不懂。目前这类论文俨然成了科技期刊的主流,泛滥成灾,在它们的冲击下科学的尊严,学术的纯洁已荡然无存。这些论文之所以泛滥成灾,部分原因是评价指标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结果,根本原因是科学被玷污,学术界风气世风日下。 学术不端、学术造假,滥发文章的风气甚嚣尘上,学贯中西、跨科通吃的学者层出不穷,这些学术骗子惯用的骗术就是,把一些本可用简洁、清晰的表达讲述明白的科学,真真假假地搅乱,把本是清洁、明白的科学抹上带色带味的泡沫满世界喷,误人子弟,搅乱视听。令人悲痛的是我们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论文,也是抄袭、胡扯痕迹满纸满篇。往善里说,是幼稚,语文没学好,逻辑思维混乱;往恶里说,不学无术,潜心投机。有人统计,中国学者论文数量近年已居世界前列,但在质量上却不尽人意,估计就是这类论文太多。 真看不懂和假看不懂的混在一起,论文世界、学术期刊领域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中国学术论文数量蹭蹭上涨,质量却停滞不前,国家大量钱财被消耗在垃圾论文上,由这些垃圾论文孕育出无数垃圾研究员、副研究员、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大学生。要出一篇货真价实的论文——哪怕它看不懂——非常不易,而既要货真价实又要表述得简洁明了更不易。但造假、把人搅和得看不懂要容易、省事得多,马太效应的结果,又假又看不懂的论文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了产业链,长此以往,中国科研支出怎堪承受?科技创新从何而来?假论文产业链,一根毁我科学根基的毒链也。 科学研究是揭示真实、还复杂以简单、开启人类智慧、让人明白的一项业务,写文章是这个行当从业人员的基本功,也是最能看出某人学识功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流学者,一流文章应该是能把最深奥的学问用最简单的语言,最明快的方式,最直接的手段揭示出来,遗传学鼻祖孟德尔的基因说;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简洁的公式,他那段流传甚广的通俗解释;20世纪生物界最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的阐述等等,就是运用复杂-简单手段来表述科学发现的经典。科学的魅力既有看不懂的元素,更有看得懂的朴实,科学在她看不懂时有魅力,在她被理解、被看懂时更有魅力。如果按复杂-简单的程序来揭示、解释科学是科研学者,那么逆其道而行之,无意者是误入歧途,有意者则是学术骗子。 愿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改改科技论文写作方式,至少下笔之前应想想:我写的东西是想让人看得懂吗?——这个最简单的逻辑。 ——《科技导报》一读者 《科技导报》内容丰富,既有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文章,也有介绍科学进展的综述类、评论类的文章;既报道当下正在发生的科学事件,也有一直关注的主题。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栏目设置,丰富了我们 的科学知识,给了我们以科学的美的 享受。 作为读者,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建议贵刊增设一个“高科技前沿”栏目,引领或介绍当代科学前沿的最新进展。不断丰富刊物内容。 对于读者信箱栏目,建议向一些已录用稿件的学者征稿(如有“大家”更好),并请他们对本刊办刊方向、科技热点、刊物与读者、作者互动发表观点或看法;也可例举一些有争议的科技话题,征求观点,一个读者信箱中,例举正反双方主要交锋观点,以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衷心祝愿贵刊影响因子及学术水平不断取得跨越式提高! ——金陵科技学院葛维东 (责任编辑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消防安全口诀歌 -- 请读者帮忙修改
热度 5 fpe 2013-3-9 03:12
消防安全口诀歌 题记:辛卯中,公安部等联合发布 《消防安全常识二十条》,内容尚可,次序混乱,让人难以牢记,更难临场发挥。今按照其内在之关联,打乱重整,拟五言绝句五首。然平仄不整,虽朗朗不工,故网上求改,求工整对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况救千万人之逃生口诀乎?是以为序。括号内为原发序号,见附录。 公共安全篇 用火历史长,防火幺幺久。( 01 ) 违法当举报,救留幺幺久。( 02 ) 场所有规定,防火又禁烟。( 05 ) 群体当组织,逃生靠演练。( 15 ) 风险认识篇 燃气爆炸险,绝对防火源。( 11 ) 液体看闪点,氧化多爆炸。( 04 ) 玩火多危险,火源当锁定。( 12 ) 电器有规定,用电须遵循。( 10 ) 安全常识篇 缓燃有风险,吸烟须谨慎。( 14 ) 湿巾护口鼻,弯腰避烟毒。( 18 ) 装潢增燃料,阻燃加小心。( 09 ) 爆竹辞旧岁,烟花须隔离。( 06 ) 灭火常识篇 救火须保障,专用防意外。( 13 ) 灭火当专用,妨害即违法。( 03 ) 器材有方法,掌握依培训。( 08 ) 灭火多原理,自救靠科学。( 07 ) 个体逃生篇 遇火须冷静,火场早决策。( 17 ) 聚会多留心,逃生须就近。( 16 ) 湿巾塞门缝,防烟靠隔离。( 20 ) 衣物易着火,打滚可自救。( 19 ) 附录: 新华网北京 2012 年 8月13日电 为增强全民消防意识,提高全民防火、灭火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现阶段我国火灾特点,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安监总局联合制定了《消防安全常识二十条》,近日正式对外发布。 《消防安全常识二十条》是从国家消防法律法规、消防技术规范和消防常识中提炼概括的,是公民应当掌握的最基本的消防知识。具体包括: 一、自觉维护公共消防安全,发现火灾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消防队救火不收费。 二、发现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可拨打96119电话,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举报。 三、不埋压、圈占、损坏、挪用、遮挡消防设施和器材 。 四、不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 五、不在严禁烟火的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动用明火和吸烟。(严控明火) 六、购买合格的烟花爆竹,燃放时遵守安全燃放规定,注意消防安全。 七、家庭和单位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灭火原理) 八、每个家庭都应制定消防安全计划,绘制逃生疏散路线图,及时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九、室内装修装饰不宜采用易燃材料。 十、正确使用电器设备,不乱接电源线,不超负荷用电,及时更换老化电器设备和线路,外出时要关闭电源开关。 十一、正确使用、经常检查燃气设施和用具,发现燃气泄漏,迅速关阀门、开门窗,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 十二、教育儿童不玩火,将打火机和火柴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 十三、不占用、堵塞或封闭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不设置妨碍消防车通行和火灾扑救的障碍物。 十四、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不乱扔烟头。缓燃有风险 十五、学校和单位定期组织逃生疏散演练。逃生靠演练 十六、进入公共场所注意观察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记住疏散方向。 十七、遇到火灾时沉着、冷静,迅速正确逃生,不贪恋财物、不乘坐电梯、不盲目跳楼。 十八、必须穿过浓烟逃生时,尽量用浸湿的衣物保护头部和身体,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 十九、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 二十、大火封门无法逃生时,可用浸湿的毛巾衣物堵塞门缝,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894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学术论文撰写,用中文还是英文?别忘了论文的“读者”是谁
热度 3 baocunkuan 2013-3-6 22:48
每每要写文章,不少人都纠结于写中文,还是英文?写中文的,无疑基本上是投国内期刊,审稿周期长、大多还要版面费且不说,类似于饱受垢病的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唯 GDP 论”,学术界同样存在“唯 SCI 论”。这也“逼”得大家只要有可能,都愿意写英文的、投国际期刊,而恰恰忘了未来要发表文章的“读者”到底是谁,或者说哪些人更多一些,中国人还是老外? 不排除许多国人写得英文文章被老外传阅、引用,为国人争了光,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学界的地位。我这里说,也应有许多国人用英文写得、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章,还是被国人在读、在引用。结果,一部分国人辛辛苦苦地把中文译为英文(当然,也有更多不少高手直接以英文来写,但可以肯定,即便是高手用英文来写肯定不如用中文更容易、表达更准确),另一部分国人现把这些文章“研读”下来(同样道理,即便是高手读英文还是不如读起中文来更容易、更有准确地领会作者的思想)。 这样,许多国人写的SCI文章就不得不在“中文——英文——中文”中被折腾着、纠结着,其导致结果中有多少学术思想的表达被“打折”,又有多少学术思想被“曲解”? 尤其是一些政策性较强的文章,其读者至少不应该把政策制定者排除在外,如果在“逼”着公务员甚至领导干部再从国人写得英文论文中找到“启示”,难免有些“勉为其难”,而且在“国人写文章-‘所谓的国际认同’-国人来用”逻辑下,民族的和制度的“自信心”也就所剩无几了。 中文还是英文?别忘了论文的“读者”是谁。这是写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所有文章的“常识”!
47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情报理论与实践》1987-2012年的题录
热度 3 yuhouq 2013-3-5 15:58
情报理论与实践题录.pdf 《情报理论与实践》是情报学领域的核心期刊,《情报学报》在三十周年之际曾经分发过自己的题录以享读者。现在笔者将《情报理论与实践》的1987-2012年的题录附在此,供业内人士参见。
261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读者心目中改变世界的20首歌
xupeiyang 2013-2-21 13:26
【改变世界的20首歌】一首歌可以改变世界吗?BBC最近提出了这个问题,读者纷纷回应,选出了他们心目中影响世界的20首歌,其中包括《国际歌》、保罗·西蒙的《恩赐之地》、约翰·列侬的《想象》等等。你心目中改变了世界的歌是哪一首呢? http://t.itc.cn/UtXFh http://select.yeeyan.org/view/280105/346865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4期(总第4期)
热度 1 icstu1 2013-2-20 11:48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4期(总第4期).rar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1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最危险的时刻:富人忙着移民,穷人忙着过冬【转发者按:请
热度 2 ljkf 2013-2-19 14:50
【《参考消息》转发者按:请读者协助首先核对事实, 在事实确实的基础上思考或探求解决问题的合理化措施。海月吉祥 19213 】 19 最危险的时刻到了:富人忙着移民,穷人忙着过冬 胡润最新发布的榜单,再一次揭开中国富豪的神秘面纱。这份名为《 2011 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国内目前造就了超过 95 万名千万富豪,其中 46% 正在考虑移民国外, 14% 已经移民或者正在申请移民。而家资在 1 亿以上的富人中,有移民意向的人比例更高,达 74% 。 其实,这种状况已非一日,现在的现实是,但凡有点家产,官员潜伏做裸官,演员痴情于换国籍,学者最好有国外的绿卡,而民营企业家则纷纷选择海外投资,似乎移民成了一种潮流。如今富人移民,去势汹汹,成为舆论焦点。 “ 中国半数千万富豪准备移民出国 ” 目前成为多个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醒目标题。这些媒体最耸人听闻的论调是,出口 “ 高净值人群 ” 是中国对世界的 “ 最新贡献 ” 。这些人给欧美送去它们奇缺的现金,却将经济崩溃的风险留给中国。 有人不禁纳闷,富人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们应该属于既得利益者啊,有钱有地位,混得人五人六的,不是人大代表可能就是政协委员。为什么忘恩负义,吃了娘的奶后,投到他人之怀抱了 ? 如何读懂得这次去势汹汹的 “ 跑路潮 ”? 冷静必须冷静,要不然中国危险了。其实,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最危险的时刻了,民间资本抽空跑路、制造业倒敝成风、楼市四面楚歌、地方政府债务重重 …… 稍有不慎,经济崩盘 ! 所谓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是考验民心的时刻了,然而政府 “ 两头不着 ” :富人说 BYEBYE ,准备 “ 跑路 ”; 穷人说穷不怕,准备 “ 过冬 ” 。即使如此,政府依然 “ 虚伪与无知齐飞,权欲与傲慢共色 ” ,里面充满了戏子,贪赃枉法者大谈廉政建设,门外汉大谈标准化建设,浑然不觉危险来临,依然沉浸在歌功颂德之中,飘飘然跟着神八上了天去 ! “ 四有人群 ” 跑路,中坚阶层流失 笔者观察,中国的移民,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不少人,即使移民了,也像 “ 裸官 ” 一样,把老婆孩子放到国外,财产转移到国外,自己依然在国内坚守、打拼。打个形象比喻,就像一根输血管,一头连接中国,一头连接美加澳,然后将中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向世界。悲催啊,这些人真把祖国当作自己的 “ 殖民地 ” 了 ! 若将移民分分类,可以分为四大类:官员家属 ( 主要是官二代 ) 、明星、富人、人才,即有权、有名、有钱、有才 ——“ 四有人群 ” ,应该属于社会精英,算是社会中坚阶层。他们的跑路说明中国人才流失严重。那么,他们是怎样上演 “ 跑路 ” 路线的: ( 一 ) 官二代:社会主义的爹,养资本主义的儿 官员身处社会权力层,当属国家利益的看门人,而中国正是这批看门人,却监守自盗,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社会形象极其糟糕。因为作孽已多,深怕恶贯满盈的那一天,所以千方百计转移家人和财产。如今只要是处级以上官员,纷纷以留学之名,先将子女送往国外念书,然而谋求定居。于是,老子吸社会主义的血,供给在资本主义的儿子享受。有人不禁戏谑道我们这个奇怪的国家:中国就是由美国人的父亲在管理的国家 ! ( 二 ) 明星们:演中国春秋梦,争做世界公民 戏子无情,自古皆然。试问当下当红的有了外国国籍的一线演员,有几个真的到好莱坞发展了 ? 个个像李小龙那倒也罢,还能显显中国功夫的神通,追求个美国梦,倒还令人尊敬了。然而,这部分人大多数都是 “ 拆白党 ” ,拿着国外的护照,照旧在中国混,骗吃混喝。他们中间有的甚至拿的不是发达国家的护照,比如泰国的护照,似乎也没有拿的必要。其实,对于戏子而言,很有必要,一来给自己留条后路,随时准备拍屁股开熘 ; 二来逃逃税什么的,多捞点实际的利益。悲催的是,我们的政府居然还请这些毫无国家归属感的人来代言国家的道德、诚信、慈善等等。看看一部《开国大典》一帮国际主义战士联合起来,帮助我们再现那段光辉岁月,人们就可笑喷了。质疑这些戏子爱国情感们,他们还不服气,振振有词地说 “ 国籍与爱与不爱国没有必然联系 ”! ( 三 ) 富人们:赚国内财富,到国外置业 中国的富人们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生于斯长于斯,创业与生活都在国内,很多人连国外生活的经历都没有,有些甚至连起码的 ABC 都不懂。他们去国外,如果全家迁走,不仅意味着此前生活的终结,而且意味着挣钱的历程结束。即使在国外投资顺利,从此以后,也只能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寂寞地生活。所以,他们纷纷以 “ 裸官 ” 为学习榜样,自己坚守国内企业,让家人在国外享受生活,等到时机成熟,再图谋全家团聚。当然,不乏一些地方的企业家们组团到国外购房,一起移民,想减少异国他乡的寂寞感。 ( 四 ) 技术者:公权渗透科研机构,逼跑技术人才 中国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官气十足,科研之气全无,乌烟瘴气、吃喝嫖赌,科研人才不知科研为何物,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只知谋官晋职捞取利益。看看院士名单,央企和政府高管们争相分羹。公权渗透科研机构是何等的离谱 ! 中国各色科研机构包括大专院校就如同一个 “ 二政府 ” ,在这样的氛围里,科研人员想拿诺贝尔奖,那就春秋大梦了。悲催的是,一些真正想潜心做研究的专才,没有一点政治资源连个科研经费都争取不到,搞什么飞机科研啊。中国式科研机制,只会埋汰人,徒徒制造人渣、官棍,还不如到国外去争取科研机会,至少可以发挥人生的自我价值。 观以上四者,官二代、明星们、富人们移民,还是与中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现出其吸血性,官二代的 “ 裸爹 ” 们在吸,明星们 “ 裸身 ” 的形式在吸,企业家们 “ 裸商 ” 形式在吸,纷纷敲骨吸髓,大有做空中国之势,待吃饱喝足,再无榨取之可能,便永远抛弃这个国家。官二代、明星们走了就走了罢,无非是衙内和戏子,其实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中坚阶层,非绩优股,大可以随他们去。然而,富人们和人才们移民那实在太可惜了,简直 “ 人财两空 ” 啊。 谋安全与尊重,寻找 “ 好社会 ” 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掘金地之一,全球投资家以及各类淘金者争先恐后入华,意图在中国百年罕见的发展热潮中分一杯羹。而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富人为主流的精英们却纷纷背土离乡、举家外迁,着实令人困惑。 困惑归困惑,但动机明显,无非两个:一是为提高生活质量,一是为保障自身财产安全,其中后者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 一 ) 撤离,谋安全:社会转型期,保障自身财产安全 在中国古代,达官贵人,哪怕富可敌国,哪怕高官厚禄,即使皇亲国戚,只要风云转换,江山易姓,便一朝天子一朝臣,磨刀霍霍,少不血洗的戏路。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财产包括家室,甚至连自己的卿卿性命,都会一风吹的。可以说,剧烈的转型期,任何人的生命财产都得不到法律的切实保障。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 红楼梦里好了歌描绘的场景,其实是社会严酷的现实。 严格说来,这样的换天场景,今天尽管有了物权法,还并没有从人们的心灵深处抹去。有权的,有钱的,有名的,包括有才的,都没有真切的安全感。说句大白话,他们心里就是不踏实。即使有些人很有权势,但他们仍然不敢确定,一旦国家出现洗牌,会得到法律公正的对待。 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现在无论经济还是政治,都面临严重的挑战,也就是人们说的转型期,转型期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向好,实现质的飞跃,中国走出混沌 ; 要么恶化,社会矛盾激化,中国走向混乱。中国精英们特别是富人移民,就是对中国的走向不大清晰,心里根本没底。而且这些移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担心受到政府和法律的公正对待 ; 一类是担心受不到政府和法律的公正对待。前者主要指为官不廉者和个人财富来路不正者,他们担心自己过去的斑斑劣迹有朝一日东窗事发受到追究,三十六计走为上 ; 后者虽然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获得了财富和地位,但他们也和大众一样,面临贵而不平、富而不公等体制性压制,他们移民只是希望活得更有尊严、更自由、更少束缚。 ( 二 ) 择优,谋尊严:寻找 “ 好社会 ” ,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移民,这也有多种解读。例如,有人会认为这不足为奇,因为每个人都有过自己认为的好生活的选择权利 ; 而有人会认为,这表明即使富人,也失去了在中国获得高品质生活的信心。无论怎么解读,寻找 “ 好社会 ” 主要是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考虑。孩子是未来,是希望的传承。挣钱为孩子,为子女教育移民绝对可以了解,何况中国的教育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若想受到优质资源付出的成本比国外还高。 二是让自己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人生在世,求的是什么 ? 就是宜居的生活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适合自己的发展,即所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追求这些,就是追求人权,无可厚非。事实上,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与国外确实有明显的差距,愈演愈剧的食品安全危机、环境污染事故、通货膨胀 …… 让人们忧心忡忡。同时,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富人们在国内花钱能买到的较为舒适的养老服务,但与发达国家养老服务比,他们觉得这个钱花得太冤枉。当公民有国籍选择自由,那么他就可以向国家买这些保障了,那么他总得挑性价比高的那一家。 三是寻求规范化、法治化的投资环境。在国外赚钱不容易,但国内越来越不尽如意了也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最能赚钱的都被共和国长子们所掌握着,民资进不去,民营企业利润微薄,钱不好赚,一份出自浙江省官方调研报告显示:浙江中小企业中只有不到 20% 能沾到银行信贷的光,大多数企业是得不到银行贷款的。中国投资环境其实在恶化,改革之初,一个小商小贩,可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就能发家致富,但现在越来越难,人们的上升渠道在堵塞,阶层在板结化。如今国外经济不景气,欢迎境外投资拉动经济,资本能够自由准入,各种优惠自然吸引国内富豪投资移民。而国外资本主义市场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规范化、法治化的市场经济,更适合他们去投资、创业。 四是寻求安全感,很多人认为现在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比如国进民退,民众 “ 仇富 ” 。富人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恐慌。况且,现在中国经济危机重重,未来走向尚未明确。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空心化 在美国媒体近日推出的 “ 失败国家 ” 指标中, “ 人才流失 ” 被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单独列出。 那么社会中坚阶层移民让谁最纠结 ? 执政者吗 ? 貌似不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充分重视这股移民潮,只是睁一只,闭一只眼,甚至这回曝出浙江义乌 “ 假破产、真移民 ” ,也没有显得轻描淡写。笔者来分析一下,为何不重视移民潮的社会原因: 1 、官员恰恰是 “ 跑路路线 ” 的执行者和策划者 究其原因,政府里许多官员包括地方一把手和部门一把手,其子女不少已经安排在国外了,而亲属们也借他这尊佛将政治资源转化为绵绵的经济资源,成为富人。这样一来,官员们的亲属一部分已经 “ 跑路 ” ,而另一部分准备随时 “ 跑路 ” 。因此,要政府严管移民潮,这些人就监守自 “ 跑 ” 了,无不心猿意马。想想,让 “ 逃跑主义 ” 路线的执行者和策划者,阻止自己亲属逃跑,即使鸟毛扯光了,都顶个肺用,徒徒蛋疼罢了。 2 、国家严重缺失社会财富的保护意识 有人说,滚蛋吧,他们去意已决,留得住人也留不住心,走了倒干净,可能走的是中国的 “ 坏账 ” 。中国可以推倒 Again 一下,有什么好怕的,不就跑路,又不是国家动乱。 很多人看到:许多富人是国内某些不规范、不完善体制的受益者。他们在致富的过程中,游走于灰暗地带,与权力合谋,为自己带来利益。但是许多富人在完成了财富积累之后,并没有努力去推进法治和制度的建设,反而不是和权力结合的愈加紧密,获取更大利益。这其实是在做损害制度的事情,这相应的限制了那些没有资本做灰色交易的创业者,切断了他们的致富之路。因此,有些人提出,这部分富人的财富,相当我们这个社会的 “ 坏账 ” 或者说 “ 死账 ” ,不会流入到中国社会的。他们一走,可能是件好事,至于留给一些人创业的机会。 这个想法太幼稚了 ! 只要这个国家依然是 “ 权欲与傲慢共色,媚外与自贱齐飞 ” ,即使洗牌一万次,还是老方一帖,旧辙重蹈。等几年后,中国经济复苏,这些 “ 华侨 ” 们镀得金身后,会衣锦还乡的,如果他随便一说要投资中国,政府依然会像侍候爷一样全程服务,陪同考察,开出最优惠的政策,而且报章上大做文章,说引进外资诸如此类的 …… 鸟毛啊 ! 这些投资可能就是他在中国积累下来的钱,或者是他老子不干不净的钱,只不过出口转内销一下罢了。 这样的现象现在就有,随手抓就一把。比如在中国成长并显名的高晓松,放弃站列于五星旗下,到美利坚去镀得金身,成为星条旗下的美国公民。身份刚一变,又体体面面地杀回来啦,投资电影、制作音乐,挣钱不止步,大吸中国人的钱财 ; 上电视台做评委,参加各类活动,这个邀请,那个捧场,大赚中国的人气 …… 其间,还有官方献之以媚相 ! 等在中国挣到钱后,再回到美国去享受高品质生活。 如此善待跑路者,只能说中国政府的鸡胸宽广啊 ! 放眼寰球,有没有美国公民 ( 哪怕是华侨 ) 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然后再杀回到美国去投资电影、制作音乐、上电视台做评委,赚人气再赚钱财,名利双收,然后回到中国享受生活 —— 这在美国绝对是需要限制的 ! 再比如卢俊卿这种土鳖般的奸商,明明自己是中国公民,偏偏去香港或者哪个小岛注册一个野鸡公司,然后在北京弄个办公室,便俨然以外资公司自居了。经营活动是什么 ? 就是以传销方式来坑蒙拐骗,拉人入伙成为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会员。这种人一门心思,高举国际主义旗帜,今年不是曝光出 “ 中非希望工程 ” 吗 ? 其实,就是在坑爹,蚕食中国的社会财富 ! 3 、整个民族缺失一种核心的价值 很多场合,政府官员、明星戏子、富人们等既得利益者们,会装得很爱国的样子,即使移民海外了,也会装逼,说自己始终是中国人。想想,没有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都已 “ 身在曹营心在汉 ” 了,实施 “ 狡兔三窟 ” 计划了,一旦中国出个风吹草动,这帮人跑得比兔子还快,撒腿跑向另一个窟去了。 由此看来,中国很多既得利益者,绝对如同苍蝇,把祖国当作有裂缝的蛋,一有动静,翅膀拍拍,一轰而散,等到中国形势转好,照样振翅重来,打着爱国华侨的幌子,继续盯在裂缝。这帮子人 —— 从来就是中国特产,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有了,也谈不上什么汉奸不汉奸层次。埋怨这帮子人不要脸,连妓女都不如,早已无益 ! 该反省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骨气。 想想新中国前,乱世烽烟,却有一批到国外去学习,一心想着回来报效国家的民族精英 ; 而今和谐盛世,倒是很多人借着报效国家之名到国外学习,便壮士一去不复返 ! 有数据称: “ 自 1978 年以来,有 106 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 27.5 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 78.5 万青年才俊,相当于 30 所北大、 30 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 中国面临着社会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 ” 某位人士经过多年的观察总结道: “ 在中国,现在年薪十二万以上的人士,几乎全部都想移民。 ” 这话说得对不对暂且不说、这个年薪的底线是不是有点低我们也不用说,就拿上次《建国大业》的那些著名影星当中,甚至还有移民泰国的人士在,相信这个论断怎么也不会是没影儿的事儿。 悲哀啊 ! 移民情结为何越来越浓重 ? 许多人恨自己无能,不能移民。有能力移民的,纷纷制定计划,恨不能去北欧福利最好的国家,去不了最开放的美国,去去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无妨 ! 猛回首,应敲醒世钟,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缺少了一种核心的价值,人心涣散如此 ? 哀莫大于心死,在城市化面前,中国农村空心了 ; 在全球化面前,中华民族空心化了。 社会资本大逃离,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为什么富人和精英在这个时候选择移民 ? 比如浙江温州制造企业主开始 “ 跑路 ” 的同时,传出浙江义乌 “ 假破产真移民 ” 的消息。其实,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在 2009 年就已经出现移民潮,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现在愈演愈剧,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罢了。其实,移民潮是社会资本的大逃离,给中国经济亮起危险的红色信号,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其实,中国经济自 2008 年以来,由于政府缺乏经济管理的能力,出现严重的偏差,越走越危险: ( 一 ) 产业转型,转到 “ 钢筋水泥经济 ” 众所周知,中国是制造大国,具体地说就是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世界生产,所以中国又号称 “ 世界工厂 ” 。然而, 2008 年以来全球经济走向低迷后,外贸订单接近 “ 断粮 ” ,自然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中国经济赖以腾飞的制造业走向衰落,产能过剩自然带来投资结构的调整,这样就引起了投资热钱的转移。从 2008 年开始,中国社会投资热钱投机更强,纷纷涌入房地产、新能源等投机产业,而政府主导投资结构的调整,中央政府更是将 4 万亿涌入高速公路、铁路、新城建设等所谓的 “ 大项目 ” 中去。民资的房地产建设、国资的大项目建设,可谓双轮驱动,于是,中国经济就呈现出严重 “ 钢筋和水泥经济 ” 模式。这种模式,一段时间内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拉升 GDP 的,但时间一久,产生另一种更恐怖的产能过剩。 笔者不妨举例说明,比如说在沿海省市的江浙沪一带,城市与城市之间,且不说空中交通,就地面道路交通而言,铁路有高铁和普铁,公路有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即便是普通公路也有国道、省道、市道甚至乡道、村道。迷恋 “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 的政府,投资必须表现为无节制性,国家在大投入,而地方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在投入,简直一涌而上,造成道路产品的过剩。而人们买车呢,主要用途自然是以车代步,大多数时间是城里跑动跑动,在城市间跑动毕竟少数。再者,这些道路建成后,就类似于 “ 不动产 ” ,基本不能安置就业,更不能带动 GDP 了。这种情况,在日本曾经上演过,中国难道想重蹈日本覆辙 ? 再比如城市建设,许多地方政府认为 “ 现代化就是城市化 ” ,于是无限制地扩张城市,新城一个接着一个地推出,当然城市的扩张就以楼盘推进的。以杭州市为例,根据杭州市区域发展规划,杭州将沿着钱塘江打造 10 座新城,分别为钱江世纪、城东、滨江、钱江、下沙、江东、之江、临浦、临江和空港,这些新城的总面积达 441 平方公里,预计居住人口将超过 400 万人。因为一个居民进城意味着城市要提供一个就业岗位,而就业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因此, 10 座新城 400 万人,相应匹配的则是将近 400 万人的就业岗位。众所周知,目前许多城市,制造业不是在发展壮大,相反是在极度萎缩,唯有房地产还是一枝独秀。试想,人们难道不用上班,统统可以靠吃房为生吗 ? 可笑的是,城市的经营管理者们,痴情于此,拆厂房、拆民房,甚至拆学校,大有一种 “ 全民大炼钢 ” 的神采,纷纷去搞房地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卖地拿钱后又瞎折腾,乱搞活动项目,这个会、那个节、还有论坛 …… 诸如创意产业博览会、金融产业论坛、文化艺术节等等。我拷,以为每个城市都以为是华尔街啊 ! 想想,欧美国家等经济发达国家难道房地产业当作支柱产业了,就放弃了其它产 业特别是制造业 ? 看看美国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如此发达的国家,也没有傻到放弃制造业,它还是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 笔者毫不讳言:钢筋水泥经济貌似在做大城市,其实在做空城市。鄂尔多斯 60 多亿的鬼城 —— 康巴什新区就是最生动的标本。 ( 二 ) 提振消费,内需原来如此内虚 在做 “ 大项目 ” 的同时,面对 2008 年以来的全球经济低迷,政府又提出了 “ 扩内需,促消费 ” 的政策。消费增长的速度取决于家庭收入和财富增长速度,还需要消费信贷的发达,离开这些谈什么提振消费。为什么这么说 ?“ 没钱买,又无人借钱给他买 ” ,拿什么买啊 ? 真的要买,那就只剩 “ 卖肾买 IPAD” 一条路了 ! 这可能吗 ? 中国虽为制造大国,却很少给自己的国民制造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钱不多,消费能力极其有限。想想,中国为什么能够变成 “ 世界工厂 ”? 因为中国有极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吸纳 90% 以上劳动者就业,为了降低劳动力价格,雇用大量的农民工,有的甚至不给予任何社会保障的。而外资企业,中国政府长期给予它们超国民待遇,企业利润大部给投资方抽走了,落入中国人手中进行分配的仅小部分,相当于鸡肋。这时候,政府要 “ 扩内需,促消费 ” ,让老百姓来埋制造业的单,捧中国经济的场,捧人场是没问题的,捧钱场那可需要真金白银。没有消费力,谈什么扩内需 —— 这不是扯蛋吗。 事实证明,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力是极其低下的。比如说 “ 家电下乡 ” 这个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9 年才首次突破 5000 元大关,今年突破 6000 元已无悬念,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其实是名升实降,况且农民还要支付教育、医疗等开支,对他们的消费能力能有多少指望 ? 再想想,为什么人们现在热衷于上淘宝网购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精打细算在淘宝上购买价廉的产品。 普通老百姓,是农民,种地不来钱这是不争的事实 ; 是居民,购房透支二三十年收入也是常例。国家这时候指望这部人来捧场中国的消费,根本指望不到。至于指望富人,那也指望不上,这部分买奢侈品、炒房炒字画,在国内买进口产品或到国外去购买奢侈品,徒徒地促进国外的消费市场罢了。 “ 扩内需,促消费 ” ,在没有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就是纸上谈兵,空喊口号罢了。如果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的,那么,对于制造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事实上,老百姓购买力是在下降,而中国制造业早已雪上加霜,看看温州制造业老板跑路就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了。 ( 三 ) 楼市危机,泡沫做成脓包 制造企业倒敝一批,坚守一批,逃离一批,谋生存者必须得考虑转型,但转到哪里去了 ? 转来转去,转到房地产业或新能源产业上去。 经营亏损严重,加剧了企业主赌徒心理,于是不惜借贷做投机,无不想一本万利。于是,从 2008 年开始,许多中国投资者豪赌房地产业。从此,用于制造业生产的钱都涌入到房地产业中去。这时,楼市不再是泡沫了,转而升级为中国经济实体的脓包。 其实, 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楼市可以借梯下楼,回到正常体温的,实现中国经济所谓的 “ 软着陆 ” 。然而,卖地政府是绝对不希望出现这个结果的,因为这意味着政府财政收入的萎缩。这时,表现最为抢眼的是杭州的 “ 楼市书记 ” 王国平,他高喊 “ 救楼市就救老百姓 ”! 拷,这位王大官人也忒有才了,这也能捆绑上老百姓 —— 救你老婆,救你祖宗 ! 政府这种态度,做了很好的广告,吸引社会热钱涌入到房地产中,于是,便有了 2010 年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杭州第一。我们中国,这种自以为是、权欲极强的庸官 ( 或者说诸侯 ) 太泛滥,大好形势就是徒徒毁在他们手中 ! 世界经济遇冷,作为 “ 世界工厂 ” 的中国,影响应该最大的,中国政府一来没有好消化掉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二来没有恰如其分地给楼市经济降降温,过分地迷恋 GDP 和速度, “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 ,国民经济高烧不退,还要火上烧油。一时间社会热钱涌入房地产,房地产经济如火如荼,政府还以为中国经济向好回暖,还恬不知耻称,中国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回暖 ! 悲催啊 ! 谁会怀疑中国的建设能力 ? 各个大中城市,新城年年在建,各类新楼盘月月在推,房子只会越来越多,而购房者刚需总不可能永远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需求会渐渐缓和的 ; 有一些刚需考虑到房价高不可即,索性放弃购房,高房价下只会让刚需暂时萎缩。因此,楼市消费可能趋于理性了,先进入平稳状态,然后进入下跌趋势。目前就是陷入平稳状态,炒房客要制造 “ 刚需 ” 的恐慌,不比当年了,刚需者不买账或买不了账,因此炒房成为炒房客之间的资本游戏了。一旦炒房客看到楼市无利可图,或者其它有更好的投资去向,那势必会抽资。一旦社会游资抽资,楼市就会下跌,甚至崩盘 ! 楼市崩盘绝对很惨,惨绿绿的。因为大多数购房者负担相当高的债务,透支了二三十年家庭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当房价跌下来了,购房者就亏上二三十年。 在唯楼市的经济模式下,人们是以房地产来衡量财富的,所以一旦房价下降四成,也就意味着老百姓的资产缩水四成,老百姓的资产缩水了,那么社会财富紧跟着缩水。因此,房价捆绑了政府和老百姓。 脓包破也痛,不破也痛,怎么办 ? 骑虎难下。 ( 四 ) 经济病灶,危机叠加 想想也恐怖啊,因为政府迷信 “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 ,上项目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来源主要是向银行借贷。众所周知,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企业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然而这几年,制造业不景气,税源收紧,地呢也被卖地政府卖得差不多了。地方政府一些 “ 大项目 ” 建设又一时停不下来,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又捉襟见肘,于是,各地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纷纷涌现。 楼市萧条,捆绑老百姓 ; 制造业破产,捆绑企业主 ;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捆绑政府 —— 中国经济顿时处于各种危机叠加的状态,风险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必须慎之又慎,不可以再步入权欲与傲慢的老套中。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面对经济病灶困扰的同时,还是面临国际形势的恶化。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岂能坐失良机 ? 它们只会频频出狠招:比如抛出优惠政策吸引富人投资移民,做空中国社会财富 ; 再比如说让人民币升值,进一步恶化制造业的危机 ; 再比如将中国的眼光吸引到欧债危机中,让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中国政府弃地方政府的债务不顾而救欧债危机 ; 再比如挑起诸如南海领土争端,分散中国政府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经济危机等等 …… 经笔者分析,中国已经进入最危险的时刻了,而中国政府的应对,变得有些黔驴技穷:富人跑路,政府根本没有充分重视,未作出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眼睁睁地看着 “ 人财两失 ”; 顶不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的同时,中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动不动就来个调整,这样国外人民币升值,国内人民币贬值,简直乱糟糟一片 ; 欧债危机呢,中国政府又主动示好,表示愿意拯救欧洲,殊不知自己国家地方政府负债已超 10 万亿了 ……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经济形势下,许多地方政府依然执迷不悟,迷信 “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 ,继续做大地方债务,还急着发放地方债务。因此,中国能不能阻止这次危机恶化,就目前情况来看,真 TMD 的玄 ! 曾经多少人在喊,该醒醒脑了。很多人装睡啊,可惜我们装睡的人是众所周知是雍正帝,你喊得醒吗 ? 杞国无事忧天倾,我心拔拔凉 ! 快亡羊补牢,莫讳疾忌医 经济危机来临,本应聚全民之力,共克时艰。所谓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这时候更能考验民心。然而,考验的结果是什么呢 ? 富人说 BYEBYE ,穷人反正穷不怕,随你瞎折腾。面对如此民意,政府简直是 “ 两头不着 ” ,是不是应该深刻反思,改变一下思路了: ( 一 ) 调整执政理念,争取民心 执政理念有问题。口头上喊执政为民,文件上讲科学发展观,实际行动呢,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了,人民公仆变成了把人民当仆人。争利于民,无不冲锋在前,如各类强拆强征,以和谐之名压制社会矛盾,警力、城管、政府人员一轰而上 ; 让利于民,无不推三阻四,如公开 “ 三公消费 ” ,千呼万唤始出来,出来还说一声: “ 秘密太多,不宜公开 !” 公布公布都这么难,要改革那就更像割肉了,像公车改革改了 16 年,依然是江湖美谈。 还有,政府最喜欢 “ 特事特办 ” 这一套,什么特权车、特供食品、经济特区 …… 中国特色,一言蔽之就是 “ 特事特办 ” 。而这种 “ 特 ” ,究其本质就是权力之特。正因为可以 “ 特事特办 ” ,政府就习惯性地 “ 视百姓为乳儿,视法律为儿戏 ” 了。久而久之,中国法律就给权力糟蹋掉了。比如一个交通违章,罚款为了禁止,现在倒好,罚款变成了用钱购买违章,更重要还真权大于法,人们遇到交通处罚,往往想到一个电话来疏通,得到权力的庇佑后,便可以网开一面,于是法律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 毁法者,非民也,实为官也 ! 所谓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教育事关社会未来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始终喊穷哭贫,造路造桥造飞机一点都不穷,盖豪华政府大楼盖私人别墅一点都不贫了 …… 更有甚者去非洲建希望小学,大举持有美国债券。政府不用资金投入教育,却不忘将公权渗透到学校, 将学校变成为一个 “ 二政府 ” ,明明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弄得里面乌烟瘴气,争权夺利。看着一批批大学新生进入各大院校,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进去,结果以社会人渣的成品流向社会。 …… 政府执政理念有待调整,需要考虑如何争取民心了。 ( 二 ) 补上社会欠账,构建 “ 好社会 ” 政府大叫食品安全,而监管又形同虚设,毒奶粉事件爆出,假疫苗又出现 ; 瘦肉精刚去,又来地沟油 …… 中国官员队伍如此庞大,执法部门如此之杂多,早已是举世无双,但是政府监管依然是处于 “ 无政府状态 ” 。比如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边废铬倾倒,那一厢血铅事件,远大连闹 PX 项目,让人们纠结个不停 …… 人们不禁在问,国家养这帮子人在干什么 ? 吃草不产奶,只会拉稀屎 ! 公民纳税,向政府购买良好的社会服务。结果政府钱是收了去,而且收的服务费之高可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结果政府给出的劣质的社会服务产品。 中国政府的社会欠账太多了,例如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更有保障的财产权利,更加公正的公共分配,更加有尊严的养老保障,更加轻松的生活节奏,更加幸福的生活方式,更加符合人们意愿的价值理念等等,以保留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希望 …… 有希望的社会,才是 “ 好社会 ” 。 ( 三 ) 改善投资环境,营造规范化、法治化市场 人是社会产物,也是经济产物。 凭心而论,中国的经济依然没有摆脱权贵经济的阴影,要想赚得钵满盆盈,必须得到 “ 政治的庇佑 ” ,将政治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比如国企特别是其中的央企因为是受政府控制,垄断营利,良心统统墨汁黑,无不暴利。而且这些国企们一点没有民族骨气,什么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马自达、一汽丰田 ; 什么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悦达起亚、东风风行、东风郑州日产 ; 什么上海大众、上海大众斯柯达、上海通用、上海通用雪弗兰、上海通用五菱 …… 统统委身于外企,贱得如同妓女,徒徒成为国外品牌的生产车间,并帮助它们占领广阔的中国市场,挤占掉民族品牌。这帮犊子企业们不以为国耻,反以为荣,还高兴地数着钱 ! 这是何等的悲催 ? 财大气粗国企摆在那里,民企怎么跟这些企业争 ? 想想好想想,若这些一汽、东风等国企,与他们合资的外企弃你们而去,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汽车 ? 知耻方勇,快快补账,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怕就怕不正视危机,讳疾忌医,继续恶化。
个人分类: 参考消息|25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口罩是否能阻止病毒传播问题答读者
micliu68 2013-1-30 00:18
昨天发表的博文“ 口罩,国民抵抗呼吸道传染病的无奈选择 ”,承蒙不少读者阅读并发表高见,在此深表谢意。当然,也有几位读者质疑。我只是一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师,本人并未做过口罩的拦截试验,但有国内权威机构早在“非典”时期就已经做过并发布了结果(读者可去查《新快报》 2003 年 6 月 6 日 A5 版)。 我看到这条消息后又写了一篇帖子发表在网易论坛上。现在也一字不改附于后面,作为对质疑读者的答复。我想说的是,个人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时,戴口罩作为一种心理安慰,我不想说三道四。但作为政府机构或官方媒体,如果用口罩误导大众,这就太不应该。 口罩不能防 SARS 病毒!(刘琥琥) 我 5 月 23 日在论坛上发表了“口罩,可靠吗?”的文章(序号: 37659 ),在文章中,我根据文献资料和一些间接数据,明确推断口罩(尤其是纱布口罩)防护 SARS 病毒不可靠。今天( 6 月 6 日)“新快报” A5 版报道: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用进口“过滤材料试验机”测定, 16 层和 24 层纱布口罩均无阻挡病毒的作用,即使是 N95 口罩,也不是百分白可靠。这证实我的推断是正确的。但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我的文章实际上是 4 月 25 日写好的。当时正是抗击“非典”最紧张的时候,我看到那么多医护人员感染病倒甚至牺牲,感到非常痛心!同时我看到某些专家在电视上或报纸上认真严肃地告诉大家戴 12 层或 18 层口罩可以防“非典”,感到非常愤怒!觉得有责任提醒有关行政机关注意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有责任提醒大家注意口罩的不安全性,不要过于依赖。于是开夜车赶写了这篇文章。 谁知这篇文章先后投了广东三家大报社,费时一个月,竟是泥牛入海。特别是有一家报社,我专门打电话告诉编辑我投了稿,而且他也告诉我收到了稿子,但最终没有发表。后来我问他原因,他说一是文章太专业,二是太长。但我觉得他是在搪塞我,因为若是愿意发表,可以让我把文章改通俗点改短一点。 我真不敢妄加猜想,是报社对我这无名之辈竟敢与某些专家唱反调觉得可笑之至?还是怕人们知道口罩不能防 SARS 病毒可能引起混乱?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真不愿意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只是觉得要说大老实话可真难! 但我今天仍然要问那些认真告诉大家戴纱布口罩可以防“非典”的某些专家,你们在发布这些指导时参考了什么文献?做了什么实验?难道你们不知道病毒只有纳米大小吗?现在你们是否能站出来再说点什么? 最后,我要谢谢网友“瘪三”,他在我的文章上论坛当天就回复并写下了赞赏之词。 (注:此文于 2003 年 6 月 7 日发表于网易论坛,序号 44588 )
5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plgongcat 2013-1-23 15:01
现在,宣传读书重要性的文章很多,但给以读者具体阅读指导的文章似乎很少。 2012 年第 3 期的《科技写作与传播杂志》发表了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Gees van Woerkum 的文章“主动的读者:什么叫主动?”。他认为,主动表现在阅读之前、之中和之后三个阶段。 阅读之前,读者的选择、推断和预期都体现了主动性。茫茫书海,选择哪些书来读?根据“用户与满足理论”, 阅读无非有这么几个目的 :( 1 )寻找信息;( 2 )个人认同,例如寻求能强化自己价值观念的内容;( 3 )整合与社会交往,例如找到聊天的话题;( 4 ) 娱乐。因此,要选择至少能实现上述目的之一的读物。“推断”指的是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本书有意思吗?这个作者靠谱吗?我喜欢这个主题吗?等等。“预期”指 的是在读者头脑中激活一部分记忆与信息,为展开阅读“腾出场地”。例如,我在打开《青春是美丽的:南师大附中校友回忆录》之前,脑海中已经出现校园的美景 和同学们亲切的脸庞。 阅 读之中的 主动性 也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文脉框架 。读者从阅读第一段起就搭建了一个框架,好比是供后续文字展开表演的舞台。不同读者建立的文脉框架有相 似之处,也肯定有差异,例如,同样是关于严重雾霾的报道,深受其害的北京读者和不知雾霾为何物的读者会构建不同的框架,因为其感受不一样。 二是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推断,从而为文本添加意义 。作者和主动的读者仿佛在共同进行意义的生产。研究人员发现,读者往往区分不清哪些是书里的意思,哪些是自己 推断出的意思。而被动的读者则缺乏与作者的共鸣,在他们面前,一行行文字仅仅是文字。 三是阅读过程中的聚焦与反思 。文字强于音频、视频媒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读者可以自由控制加工信息的速度,可快可慢,可按照自己的“内部节奏”来;而看电视、听广播,都只能随着“外部节奏”走。读者可以随意聚焦(集中注 意力)到这一段或那一段,细细咀嚼。当文本呈现的东西与读者原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读者的注意力将被强烈激发,他们被迫反思自己原先的假定对不对。另外一 种反思好比是“想象谈话”,我们在阅读时常常会联想到过去与谁聊过什么,今后可能与谁聊些什么。 阅 读之后的主动性依然表现为三点: 思考;激发新的阅读;与别人讨论 。不是说,非得有“阅读后的思考”这么一个阶段,但是,阅读后主动思考一下所读内容很有好 处,也有利于记忆相关内容。正如“成功导致更多的成功”一样,阅读往往导致更多的阅读。比如,我们阅读的东西改变了我们对问题的定义方式,因此,为了解决 问题,就要阅读更多的内容。前面说过,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巩固社会交往,与朋友讨论读后感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愉悦。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对问题的认识 会日益深入、日益清晰。我本人对 Gees van Woerkum 的 这一看法特别认同。我常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充分利用“同学”的优势啊!每天坐在一起上课,那叫“同听”,不叫“同学”;只有经常相互讨论,你才能体会到 “同学”意味着什么。哪怕是记忆外语单词呢,一个人吭哧吭哧地背单词与同学间通过相互考问来记忆,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转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5644.html
个人分类: 文化知识|1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热度 10 Wuyishan 2013-1-23 06:53
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 2013 年 1 月24 日) 现在,宣传读书重要性的文章很多,但给以读者具体阅读指导的文章似乎很少。 2012 年第 3 期的《科技写作与传播杂志》发表了荷兰瓦格宁根大学C ees van Woerkum 的文章“主动的读者:什么叫主动?”。他认为,主动表现在阅读之前、之中和之后三个阶段。 阅读之前,读者的选择、推断和预期都体现了主动性。茫茫书海,选择哪些书来读?根据“用户与满足理论”,阅读无非有这么几个目的:( 1 )寻找信息;( 2 )个人认同,例如寻求能强化自己价值观念的内容;( 3 )整合与社会交往,例如找到聊天的话题;( 4 )娱乐。因此,要选择至少能实现上述目的之一的读物。“推断”指的是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本书有意思吗?这个作者靠谱吗?我喜欢这个主题吗?等等。“预期”指的是在读者头脑中激活一部分记忆与信息,为展开阅读“腾出场地”。例如,我在打开《青春是美丽的:南师大附中校友回忆录》之前,脑海中已经出现校园的美景和同学们亲切的脸庞。 阅读之中的主动性也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文脉框架。读者从阅读第一段起就搭建了一个框架,好比是供后续文字展开表演的舞台。不同读者建立的文脉框架有相似之处,也肯定有差异,例如,同样是关于严重雾霾的报道,深受其害的北京读者和不知雾霾为何物的读者会构建不同的框架,因为其感受不一样。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推断,从而为文本添加意义。作者和主动的读者仿佛在共同进行意义的生产。研究人员发现,读者往往区分不清哪些是书里的意思,哪些是自己推断出的意思。而被动的读者则缺乏与作者的共鸣,在他们面前,一行行文字仅仅是文字。三是阅读过程中的聚焦与反思。文字强于音频、视频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读者可以自由控制加工信息的速度,可快可慢,可按照自己的“内部节奏”来;而看电视、听广播,都只能随着“外部节奏”走。读者可以随意聚焦(集中注意力)到这一段或那一段,细细咀嚼。当文本呈现的东西与读者原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读者的注意力将被强烈激发,他们被迫反思自己原先的假定对不对。另外一种反思好比是“想象谈话”,我们在阅读时常常会联想到过去与谁聊过什么,今后可能与谁聊些什么。 阅读之后的主动性依然表现为三点:思考;激发新的阅读;与别人讨论。不是说,非得有“阅读后的思考”这么一个阶段,但是,阅读后主动思考一下所读内容很有好处,也有利于记忆相关内容。正如“成功导致更多的成功”一样,阅读往往导致更多的阅读。比如,我们阅读的东西改变了我们对问题的定义方式,因此,为了解决问题,就要阅读更多的内容。前面说过,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巩固社会交往,与朋友讨论读后感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愉悦。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对问题的认识会日益深入、日益清晰。我本人对C ees van Woerkum 的这一看法特别认同。我常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充分利用“同学”的优势啊!每天坐在一起上课,那叫“同听”,不叫“同学”;只有经常相互讨论,你才能体会到“同学”意味着什么。哪怕是记忆外语单词呢,一个人吭哧吭哧地背单词与同学间通过相互考问来记忆,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个人分类: 鼓与呼|562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回答读者问题——洋博士要不要做国内博士后?【发表素材】
热度 22 zhenma 2013-1-18 11:03
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收到读者的疑问: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但没有做过博士后。这时候要不要申请国内的博士后?有没有可能留校,并谋得更好的发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说,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因此,我不会说“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十多年前,每当我有职业发展的困惑问我的硕士生导师,她没有明确表示我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分析每种选择的利弊,把最终的选择交给我自己。 并且,心理学家弗兰克说:“没有人能不经过你的同意而伤害你。”意思是说,一件“坏事”发生了,这是个“刺激源”。而你作为“被刺激物”,你的应激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你越能控制你的反应,你的自由就越大。 哪怕是洋博士回国摆地摊,或者放弃自己的专业给别人打散工,别人都不能说三道四。哪怕别人说三道四,只要你自己高兴,家人支持你,你照样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有些事,也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或者愿意、敢于做的。也许能“出奇制胜”也未可知。比如勾践在失败时装疯卖傻,韩信承受胯下之辱,终能成事。 我想,分析利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事人了解更多的信息,这才有助于自己的决定。 首先,近年来博士后要留校已经越来越难了。在一些好的学校,哪怕拿了青年基金和博士后基金,而没有好的论文发表,也留不下来。而以上这些(拿到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发表好的文章),都需要在短短的两年内立竿见影地实现。 即使这些都实现了,留不留人还涉及需不需要这个专业方向。因为,博士后留校是当讲师,讲师不可能独立开组,得加入别人的课题组。但院系有很多课题组,为什么拿出一个固定编制充实某个课题组,而不是别的课题组?这是个需要证明的问题。 博士后留校,需要院系党政领导讨论、教授大会表决(三分之二通过)、上报上层领导审批,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即使院系批准,送上去后都不一定批准。 也许你得到很多承诺,说一定能怎样怎样,肯定没有问题的。请看我在《买房子和找工作的类比》中的一段话: 8)销售员往往说:“垃圾站规划了5年都没有造,以后也不会造了”,“这么小的空间,怎么可能造垃圾站和高压变电站”,但这些都是没有任何保证的。做决定前,要想想,“假设垃圾站、高压变电站以后就造在这里,我能承受吗?”同理,找工作时得到的空口承诺(例如以后公司上市后给你股份,给你做副总裁)是靠不住的。并且以后情况会发生变化,说不定公司倒闭了,或者单位领导都换了。做决定前,要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好处,我还会去那里吗?” 如果这么说,你还没有领悟的话,我说说我的经历。我找工作时,得到的说法为“进来后两年就能评教授,以前的文章都算”。当时我没把这话当一回事(就是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加入教职)。果然,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反之,网上有些人说自己“肠子都悔青了”,原因就是“为了”某些口头承诺而做了某个决定,被“鱼钩”所钩住了。 《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后记:修改后融入科技导报文章: 关于申请高校教职的问答.pdf
个人分类: 出国回国|2447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讨论的写法
clivia 2013-1-5 12:17
“ 讨论”部分非常重要。在这部分,你要把“结果”中展示的证据线索和“引言”中的背景资料关联起来。遗憾的是,许多作者(特别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常常不够重视“讨论”部分,认为只需把结果罗列出来,然后让读者自行去得出结论即可。但是,给出结果而不说明其意义只会造成随意解读,从而影响研究获得应有的影响力。而期刊编辑往往希望论文能推进该研究领域,并形成影响;所以有必要善用“讨论”部分来尽可能增强论文的影响力。 好的“讨论”可以在开头先重申一下“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接着总结一下你的主要研究结果。这样一来,读者对于你是否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就一目了然了。从最重要或最相关的结果写起,然后再转向相对次要的内容。此刻暂不要讨论有争议或者难以解释的结果。这个阶段,你只须描述那些能直接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或与假设直接相关的主要结果。不要用那些数据不支持的“大而空”的语言,也不要夸大结果的重要性。用“suggests” 比用“shows”更好,切忌使用 “proves”。此外,要尽量不要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而只需简要说明主要结果然后再谈其含意。这部分需要变换时态,叙述你的结果以及文献结果时用过去时,论述其意义时用现在时。 “讨论”的第二部分常被忽视,并往往造成拒稿。重申问题和结果之后,还需要陈述其相关性和重要性。你需要把你的结果放在文献研究背景中加以比较,并讨论其意义。这部分构成了“讨论”主体;他告诉读者(当然还有编辑):从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来评价,你的结果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们与其他研究者的工作之间存在什么关联。你的研究可能存在备择解释,对此应予提及并尽可能排除(或者至少论证它们的可能性很低)。如果仍有备择解释无法排除,你的研究就属于“尚未完成”,或者至少是“尚在进行中”;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在“讨论”的结尾部分,提出将开展哪些实验来进一步排除备择解释或确认哪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主要结果和背景的关系理清之后,就可以提及有争议或难以解释的发现,并提出可能的解释。没问题,这里你可以猜测,只要不要太过分。关键的问题是,你讨论和阐述了这些问题,而不是置之不理。“讨论”部分不能出现新术语或新结果;所有结果都该在“结果”部分叙述完整;所有术语也应在“引言”中就提出。最后,“讨论”部分要解释一下此研究的局限性。与其等审稿人指出,不如自己提出;这样也许反而会增加正面审稿意见从而缩短发表周期。一个研究存在局限性本身并不是问题,大多数研究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所以重要的是要承认它并提出在进一步研究中如何克服。在阐述完局限性之后往往紧接着就是描述未来的研究。 有些期刊有单独的“结论”部分;就算没有,也要在“讨论”的最后一段点明研究的结论。最后一段 (或最后一部分)应简要复述一下主要研究结果及其重要性,陈述该研究如何推进了本领域的研究,但不要用完全相同的语言。要提及结果的新颖性和重要性,但再说一次,不要夸大其词。如有必要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如果本工作是初步研究则进一步研究可放在最后一句。若不是初步研究,就可以用明确的措施来总结本研究的影响,但仍要注意不要夸大其词。。 示例 下图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一论文的讨论部分(doi:10.1172/JCI37622; 经同意转载)。其中显示了讨论部分的一些要素,其末尾是一个结论段落。 核对清单 1. 开始先复述研究问题,然后陈述主要结果。 2. 过去时叙述结果,现在时谈意义。 3. 将研究结果同现有文献作比较,陈述其意义。 4. 陈述所有结果的意义,不要忽略那些“不便提及”的内容。 5. 不要在“结果”部分简单重复其他部分已有的内容,不得引入新术语/报告新结果,或夸大其词。 6. 给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研究方向。 7. 结尾用明确的措辞陈述本研究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英文原文 Discussion: what does it all mea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your manuscrip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t is where you pull together all the ‘threads’ of evidence you have presented in th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ackground you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Unfortunately, many author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verlook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ection considering it sufficient to merely present their results and allow the reader to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However, presenting your results without describing their implications leaves them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reduces the impact they could have. Journal editors want papers that will advance the field and generate an impact; therefore, use the discussion wisely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your findings. A good discussion will begin by restating the study question and any hypotheses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should be followed by a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of your study so that it is immediately clear how you have advanced the field. Start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or relevant finding and then move to progressively less important ones. However, do not yet discuss results that are perhaps controversial or difficult to explain. At this stage you only want to describe the major findings that directly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you set out in the introduction and/or those that directly relate to your hypotheses. Avoid making grand statements that are not supported by your data and/or overstating the importance of your findings. The word “suggests” is preferable to “shows”, and the word “proves” should never be used. Also, there should be minimal repetition with the results section, with only brief descriptions of the main findings requir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their implications. A mixture of tenses is required, with the past tense used to describe individual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present tense used to describe their implications. The next part is the component of a discussion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and a frequent cause of rejection from journals. Having reiterated your initial question and major findings, you need to describe their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ce. This is where you put your findings into the context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discuss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part forms the bulk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showing the reader (and importantly, the journal editor) what your findings actually mean in the ligh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efforts of others. All possible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your study should be described and excluded (or at least shown to be unlikely) wherever possible. If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remain viable, the study is considered ‘incomplete’, or at least ongoing, and experiments to rule out the alternatives or determine which of the alternatives is correct should be described at the end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as future research. Once the major findings have been put into context, any controversial or difficult to explain findings should be mentioned along with plau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m. It is perfectly OK to speculate here (but not too wildly), but 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hat these findings, and any inconsistencies, are discussed and addressed rather than ignored. No new results or term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all finding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he results section and relevant terms will all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Finally, any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should be explained. Peer reviewers are likely to comment on such limitations anyway, so it is best to be ‘up front’ about them and state what they were; doing so might even improve your chances of a positive peer review and thereby shorten the time to publication. The fact that your stud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s not a problem in itself, and most studies have limitations of some sort.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these and describe how they can be addressed in future research. For this reason, the description of limitations is usu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future research. Some journals have a separate conclusions section, but even in those that don’t, the same content should be merged with the discussion and contained in the last paragraph. This final section/paragraph should briefly restate the key finding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describing how your study represents an advance in the field, but avoiding direct repetition. The novel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mentioned, but again, it is important not to over-emphasize either of these. Future studies should be mentioned where relevant, and can be the subject of the final sentence if the current study is preliminary. If your study is not preliminary, end with a strong statement that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the study without over-stating its importance. Example The figure below, showing excerpts from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7622;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shows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discussion section and the concluding paragraph at the end. Checklist 1. Start by restating the problem/research question and then state the main findings of your study 2. Describe results in the past tense, but implications in the present tense 3. Put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o describe their implications 4. Describe the implications of all results obtained; do not ignore ‘inconvenient’ ones 5. Avoid repetition, introducing new terms or results, and making grand statem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your findings 6. Describe the limitations of your study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the field 7. End with a strong statement describing the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your study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 讨论”的重点在于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断 , 并说明作者的结果是否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是、否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观点等;撰写讨论时要避免含蓄 , 尽量做到直接、明确 , 以便审稿人和读者了解论文为什么值得引起重视。 讨论:注意事项  对结果的解释要重点突出 , 简洁、清楚:着重讨论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要过细地重复引言或结果中的数据或资料;  推论要符合逻辑 , 避免实验数据不足以支持的观点和结论;  对结果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的表达要实事求是 , 适当留有余地;  讨论的最后最好是论文的最重要的结论 (take home-message) 现在时:具有普遍的意义推论或结论 ; 过去时:推论的有效性只是针对本次特定的研究 Conclusion - 结论  单独列为一节或包括在“讨论” ( 或“结果与讨论”中 ) ;“结论” 结论中不应涉及新的事实 , 也不能简单地重复摘要、引言、结果或讨论等章节中的句子。
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读者的报纸
histly 2013-1-5 04:31
中国打到帝制之后的第一个总统袁世凯想复辟当皇帝,引起了全国一片反对声浪。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一心想做传承帝位的皇太子,决议不让他的父亲听到任何反对声音,为此假冒《顺天时报》名义,为他的父亲一个人编印了一份专登拥戴帝制文章的假《顺天时报》,让他的父亲陶醉在颂扬声中。这份只有一个读者的《顺天时报》最终愚弄的还是袁大总统本人。 Extracted from China Sealed by Fog , authored by Qianglian He, page435-436
1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35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12-25 14:15
走向自然 成长自我 因为研究工作的需要,我过去几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毛乌素沙地、内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的野外度过的,而正是这几年的基层锻炼,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最近在与新入校研究生的交往中,我更加感受到,走向自然、到野外接受历练对于从事地学研究的人,尤其是年轻学生的重要性。它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自我的成长: 1) 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增强认真负责的意识。到了野外,首先就面临衣食住行问题,考察和实验期间经常需要自带干粮,有时还要住帐篷、自己做饭。这时如果责任心不够,仍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要受冻挨饿。除此之外,在野外往往需要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事情。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也就在无形中敦促大家认真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2)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记得2007年在毛乌素沙地开展野外实验,仪器安装需要挖一个2米深的坑,荒郊野外没有雇工,只能我们三个学生自己动手,最后整整一天才弄好。虽然手磨破了、全身泥土、疲倦不堪,但成就感也油然而生。经过这样的多次磨练,步入社会后面对再苦再累的工作,也能很好地胜任。 3)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训练严谨创新的思维。一些局部差异往往导致结果完全不同,这就要求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实验开展过程中都必须严谨细致,把握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同时,野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大家在严谨细致的同时,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只有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才能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 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浩瀚无穷的知识。对于从事地学研究的人来说,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在这里以往学习的各种书本知识都得到了最好的展示和融合,而书本知识又不能完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需要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断钻研、勇于探索。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极大推动了地学研究的发展。但走向自然作为从事地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和坚实基础,对于促进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 马育军 基金发榜随想: 泰然面对,愿赌服输 2012年国家基金委的评审结果发榜了。每年平均大约20%左右的资助率,注定80%左右的申请者不能上榜。获资助者,应该是有实力的;没获得资助的,不能说没有实力,但会有欠缺或不足。既然申请,就要有两方面的心理准备。参与了游戏,就要面对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和定力,实在感到冤屈的,吼几嗓子,发泄一下,尤其年轻人,完全可以理解。但谩骂评委、否定评审的公平性,没有任何作用。学术人,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更需要一种理性。如果能针对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展开讨论,促进基金委工作的完善,是很有益的。 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甚至是顶尖期刊的论文,就一定能获得基金资助?谁都不敢保证,只能说胜算多一些而已。没有论文能够获得资助吗?不能说没有,但肯定不占多数。现实中,被普通刊物拒稿的,却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表了;被中文期刊拒稿了,在SCI期刊上刊登了,这就是专家负责制的必然结果。虽有缺陷,学术问题由专家自己负责,毕竟比官员负责好多了。看看周围获得资助的,无疑是只要学术做得出色的,一般总会获得资助的。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年轻人,学术论文是硬通货,无论基金申请还是职称晋升,没有论文应该说是举步维艰。如果一个博士、博士后,没有几篇高质量的文章,也很难说得过去。 年轻学者,要避免成为“万金油”,没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很危险的。开辟新领域,最好是基于自己博士、博士后的基础,从零开始的领域要慎重。重要的是,年轻人经过博士、博后阶段后,到了地方大学或研究所,学术氛围有了改变,但自己不能停止科研工作,不能随波逐流,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途径从事研究工作。同时,要忌讳做短平快的工作,忌讳做蜻蜓点水的工作,一定要做有质量的工作、上档次的工作。这有点难,但科研就是迎难而上的,不应该去做那些低层次的重复性的工作,劳民伤财、毫无用处,浪费自己的精力、财力,更会耽误自己的学业。说得重一点,有些申请书的确是浪费了专家的时间——申请人根本没有独立主持课题的能力,也不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这些申请人即使侥幸获得了基金资助,也是勉为其难,或者说自找苦吃。如果不是糟蹋经费,那也真是坑苦了自己。做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是不会快乐的。一个国家,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不需要很多。在博士泛滥的今天,也不是每个博士都具有科研的能力。资助最优秀的,应该是正确的理念。如何选优,如何避免优秀者被忽略,才是专家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得知自己今年的重点项目申请再一次失利后,有过一些思考。我能猜到自己失利的原因,也知道如果评审专家以CNS说事,你会哑口无言。我也清楚像生理学这些较为传统、成熟的学科,要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我们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很好的积累。从另一方面讲,我们的工作能够延续到今天,队伍能够不断壮大,很感谢基金委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支持。所以,同行专家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合理的,是值得考虑的。几年来我感觉每次申请都是在下赌注,期盼上苍的惠顾。当馅饼没到手的时候,虽不快乐,但也会泰然面对。不管你相信不相信,NSFC是国内从事基础研究的普通学者、青年学者们最可以依靠的基金会了。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只要有竞争,就有胜负。愿赌,就要有服输的勇气。公平机制的建立,取决于我们这个群体,取决于参与游戏的人们。我们自己要首先做到公平,凭良心,凭责任,凭原则,凭底线。认真完成基金任务,踏踏实实工作。做像样的、有新意的、挑战性的工作,发高质量的论文,才是最重要的。相信公平的专家是多数的,苍天也会保佑那些默默工作的、勤奋的、兢兢业业的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人们。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德华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它们》的争议
热度 2 tarimriver 2012-12-15 07:02
孟津老师写了篇朋友编写的《它们》的读感,感叹科普类书籍为了打开市场只好找本不相干的名人当主编,此文被我的本家看到后感觉这并非好事,义愤填膺地写了几篇博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它们》是以在中国大地上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脊椎动物主要以恐龙为介绍对象的,尤其是以图画见长,读者群应该是儿童,那些小学生他们知道韩寒是谁吗?知道韩寒是名人吗?即使知道的话也想半大的成人一样追韩寒?我感觉孩子在选图书的时候,主要是看内容是否有趣,是否是他们所需要的,至于谁是作者谁是主编他们视为无物。 从孟老师的介绍看,这本书做的还是不错的,除了太重让孩子拿不动外,内容还是能吸引他们的。可能作者有了前面的失败的教训这次才搬来了一个名家当幌子,如果就主要读者是儿童的话,这个幌子没有必要。但也许是为了招徕更多的顾客,才想到粉丝特多的人来当主编。尽管不是多么高尚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坏事,大家都要混口饭吃,总比北大的那位教授为了给茅台酒洗脱,连国人十分痛恨的三聚氰胺都被他说成于健康无碍要高尚。
2280 次阅读|3 个评论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写好标题的重要性
liwenbianji 2012-12-6 11:32
文 章的标题是“钓饵”,应该用来吸引读者 --- “推销”你的文章,给读者浏览目录或研究结果的机会。标题写得差可能使原本感兴趣的读者忽略了你的工作,也可能引起文不对题的情况。相比之下,好的标题可 吸引相关的研究人员,提高文章的引用率,这也是期刊编辑所青睐的,因为引用率与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因此,写好正确的标题是很重要的。 好 的标题应尽量简短,同时又能传递文章的主要发现。避免叙述过于繁琐并使用不必要的专业行话和缩略语。标题必须能被科学界的广大读者读懂,因为他们中的一些 人可能并不具备你研究的专业领域的具体知识。标题宽泛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目标期刊 --- 考虑目标期刊的读者情况,这通常会在期刊的网站上有所介绍;撰写的标题应便于被所有读者看懂,而不仅仅局限于你的研究领域。另外,应该查阅目标杂志的《稿 约》,确保遵守字数限制的要求以及是否需要提供短标题。 实例:较差的标题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 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这 个标题太长,含有非标准的缩略语,内容重复,部分内容太具体。修改如下:“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此外,也可使用“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但要考虑目标杂志的要求,因为缩略语MAP使用广泛,读者可懂。 练习: 丁香园网友应邀对以下标题进行修改: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V function and dose-related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systolic dysfunction” 以下是网友“Qikaka”的修改建议: “Dose-related effect of carvedilol in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改后的标题大大缩短:少了6个单词,合计61个字符。“survival”一词的使用涵盖了改善效果的两个方面(死亡率和住院率),重复的“dose-related”也被删除了。最后,在新的标题中对缩略语LV做了精确的解释。 一 些网友也贴出了自己文章的标题和摘要,询问是否合适。其中有不少标题写得十分不错,也有一些与其他相比需要更多修改。网友“Yelry”的这个标题就很 好,清晰地体现了研究领域:“Ascending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尽管表述清楚,但“Yelry”并未传达出重要的一点 ---文章的主要发现:该方法应该对于诊断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可能会区分开两组病例。因为这一重要性并未在标题中体现,作者“Yelry”可能会失去一些 感兴趣的读者。虽然标题可以涵盖的信息量取决于字数的限制,然而只需在“ascending venography”后面添加“is valuable”,就可以比原标题传达更多的文章内容。 First impressions: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a good title The title of your paper is a “hook” that should be used to attract readers—it is your opportunity to “sell” your paper to readers browsing a table of contents or search results. A poor title will cause potentially interested researchers to overlook your work and may attract the wrong audience. By contrast, a good title will attract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you receive. Journal editors like this because number of citations relates to the impact factor a journal get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get it right. A good title should be as brief as possible while still communicat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aper. Avoid excessive detail and unnecessary use of field-specific jargon and abbreviations. Your title must be understandable by a broad scientific audience, some of whom may not have a detailed knowledge of your particular field. How broad depends on the particular target journal—consider the readership of your target journal, which is usually explained on the journal’s website, and write a title tha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all, not only those in your immediate field.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hould also be consulted to ensure that character limits are complied with and to identify whether a running (short) title is also required. Example of a poor title: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 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This title is too long, contains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and a redundancy, and is too specific in parts. A better alternative would be: “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would probably also be acceptable, depending on the target journal, because the abbreviation MAP is widely used and understood. Exercise: Scientists visiting an online life sciences network were asked to suggest a good alternative title for the following: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V function and dose-related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systolic dysfunction” Among the responses wa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 “Dose-related effect of carvedilol in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is title is six words and 61 characters shorter, which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The word “survival” is used to combine the two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repetition of “dose-related” has been removed. Finally, the abbreviation LV has been defined in the new title. Other researchers posted the titles and abstracts for their own papers, asking whether the titles were suitable. There were many excellent titles, some of which needed more changes than others. The following title, from Yelry, is well written and clearly defines the area of research: “Ascending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Although this is very clear, the author Yelry doesn’t convey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aper, which were actually quite significant: the method was shown to be valuable for diagnosis and possibly able to separat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cause this significance is not conveyed in the title, Yelry could potentially lose some of the target audience. Character limits for titles dictate how much information can be included; however, the simple addition of “is valuable” after “ascending venography” says much more about the paper than the original title does. In this way, the key finding can be communicated.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脚踝扭伤的预防、处理与复健
zhangqw 2012-12-5 14:49
http://nba.hupu.com/articles/column/oldwu/3446.html 这是过去发表的文章,再次将它整理并新增复健处方原因在于,还是有许多读者对于脚踝扭伤的预防、处理与复健有所茫然;所以于此和读者再度讨论分享。 有读者问道:打球脚踝扭伤怎么办?这些都是我们 篮球 爱好者「时而可见」的事。为此,就以此来和各位讨论这些相关事件的预防与处置。以下参考数据多数来自台大医院赖金鑫老师所著「运动医学讲座」,以及陈志华医师所著「骨科运动医学」这两本书;当然,包括我研究所的运动伤害学老师,也是现任国立体育学院教练研究所所长黄启煌教授彼时上课的数据笔记,也有我个人带队、接触球员的经验,仅此提供给大家参考。 『脚踝扭伤预防』 从文献以及书籍上可以了解,大略有五个预防脚踝扭伤方向,一是适当器材—鞋子,二是适当场地,三是贴扎或穿着护踝的预防,四是充分的运动或训练,五、适可而止,以下叙述。适当的器材里谈鞋子指的是应该穿着长筒球鞋,尤其鞋箱部分高度可以包裹住脚踝的球鞋,那当然可以预防脚踝扭伤情事。此处实务上比较常见问题有三,一是很多球员或球友,基本上是鞋带根本没有「系紧」;在没有系紧、裹住脚踝情况下,球鞋不只容易掉落,也没办法保护脚踝。其次是,很多球员是穿着短筒球鞋打 篮球 ,在鞋箱根本没有办法「裹住脚踝」情况下,谈预防脚踝扭伤就是笑谈;尤其很多人是穿着布料材质的鞋子打 篮球 。 三是球鞋太大;也有球友购买球鞋是,担心脚掌会继续「长大」而于购买时候,不是合理的以大一号为原则,却以大二号为目标购置。于是脚踝不能完全包裹、脚掌在「鞋子里面」是可以滑动情况,当然也谈不上保护。以上问题讨论后读者应该不难理解的是,要预防扭伤,那么,购买长筒球鞋,把鞋带乖乖绑紧,不要心存省钱的购买适合的球鞋等等是较佳选择;切莫为了漂亮与酷,去买 田径 选手使用的慢跑鞋、或布鞋,或者购买 排球 、羽球选手适合的短筒球鞋,或者耍帅、不绑鞋带等都是「咎由自取」的事。 二是适当场地;基本上以打 篮球 为例,像木质地板假如缺乏保养,那木板几乎就像「溜冰场」一样滑溜;所以,尽管是新置球鞋的鞋外底完美无缺,还是会因为场地滑不隆咚而让球员容易扭伤。当然,还有像有些水泥场地,尤其是外行人制作的水泥地 篮球 场,那是水泥比例过多、砂石太少,也就是水泥工俗话说的磅数太高;结果,那场地也是滑不隆咚。再则是PU塑料场地,假如年岁久远,或者雨水过后,这种塑料场地也是容易让人滑倒或扭伤;还有是户外塑料场地,她们总是「砂石」许多,因此,就算穿着新球鞋、鞋底完美无缺,都还是难以急停的滑。在那里打球,当然容易扭伤;为此,避免到这种地方打球是预防扭伤的重点。 还有比较特殊的场地是,止滑效果特多的塑料场地,它是塑料的止滑剂(棵粒)太多;或者压克力场地,地面处理不当,因而场地的面部太粗糙,止滑效果特大。像以上这些过犹不及的不良场地,假如让你「身历其境」,相信,如果可以更换场地,应该都是你要预防扭伤进而确认的事。 三是贴扎或穿着护踝;基本上,像我们看到美国职棒大联盟里的王建民,以一个 棒球 投手都要做好贴扎,然后才去从事训练或比赛;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打 篮球 的人,不论是比赛级选手,或者如似我一般的健康 篮球 族皆然,除了穿着长筒球鞋之外,你还在脚踝做了那些保护?读者别忽视的是, 篮球 运动比 棒球 运动更容易把脚踝扭伤;所以,我虽然没做贴扎,但是,穿着200元的护踝真的让人安心多了。尤其很多时候遇到不大会打球的对手,他也是「不知怎地」就把脚伸出来让你给踩着;嗯,还好,平常做不少善事、积了不少阳德,这扭伤就不致于发生了。 只是,你能像我一样的幸运吗?若没有把握,花个200元买个护踝,或者像我的 篮球 队球员们,打球、训练时候,花些钱去买个贴布,规规矩矩做好贴扎,这才不会让你打球扭伤了。从实验里得知,做好贴扎比,穿着长筒鞋子的保护作用还高,贴扎也比穿着护踝在固定作用上还高;而,文献上也有一些 篮球 选手是,既做贴扎又穿护踝。只是,你可能会问:贴扎好贵;嗯,没错,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大学各项运动代表队的经费,多数是贴布的缘由,为了健康,你还是花些钱买贴布吧。其次是,贴布在台湾不容易买的到,而且不熟的人也会买的「贵一些」;虽如此,在我认为:为了不要受伤,花钱事小。 四是充分的运动或训练;从很多文献可以了解,脚踝肌力强化与否,和脚踝扭伤有绝对关系,这不论是从解剖学里谈脚踝内翻程度与外翻能耐皆然,或者从运动力学讨论力量的平衡等问题。问题是,你假如不像一般 篮球 队之球员,每星期一、三、五都从事重量训练,藉由训练来强化脚踝肌力;那么,你该怎么办才好?赖金鑫老师是建议一般民众可以利用跑步,她可以强化你的脚踝肌力;其它像跳绳、跑草坪、沙滩等场地都有「专门」强化脚踝肌力作用。这像很多台湾的 篮球 选手,不喜欢做个「肌肉男」,也就是不喜欢从事重量训练下,他们采用跑步也是可以强化脚踝肌力的道理一样。 那么,从事重量训练需要做那些项目较能够强化脚踝呢?负重举踵、负重登阶、负重跨步跳、硬举、半蹲举等等开放式的负重之重量训练,都可以达到训练脚踝肌力功能;这主要是开放式重量训练,它让你从事训练者在将杠铃举起瞬间,你就需要利用双脚(含脚踝、小腿等)的肌力做负重的平衡,如此脚踝的适应,好「平衡」的将杠铃举起;尤其前述那些训练动作项目,很多都是需要多方利用脚踝来操作。还有,像徒手的增强式爆发力训练(plyometric drills),它几乎多方面需要藉由脚的跑、跳来训练;因此,也绝对和脚踝的肌力强化也有相当多的关系。甚至包括马克步、巴西操等脚的训练,她们都可以强化脚踝的肌力;由此,你要预防脚踝扭伤,充分运动与扎实的训练是想当然的事。 五,所谓适可而止是指五方面,一是适当的运动量,二是适当的休息,三是适当的营养,四是适当的准备运动,五是适当的观察与检查等。体力不好,别逞强,千万不可以坚持要打球到吃饭时间才要停歇,这就容易扭伤。或者体力不好却又遇到对手实力不济,想输也难;适相点,放水、输个球好下场休息,以免脚踝扭伤。前一日熬夜不眠,睡眠、休息不足之下,却还想打 篮球 ;别逞强,还是先休息个够,以免脚踝扭伤。早、中餐都没吃,想趁着好天气傍晚打个球;嗯,先补充热量、吸收营养后再来吧,否则容易软脚而脚踝扭伤。一到球场先热个身吧;不要贪图小便宜说「垫一下、补个人」这样有球可打的利诱下,然后就在热身不足就上场打球,这就容易扭伤了。对手假如是个「毁容院的院长」;识相点,换个场地PLAY,以免惹来脚踝扭伤。自己身体状况不佳,适当的运动、随时检查身体状况,以免惹来伤害就得不偿失了。以上诸多案例,都是适可而止的事;切记,为了预防脚踝扭伤,适可而止绝对不会错。 『脚踝扭伤分辨』 脚踝扭伤、也可以说是脚踝韧带拉伤或扭伤(sprain & strain),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三级,或有一说分成四级,概略如下: 一级:只是稍微会痛,不影响走路、跑步,韧带丝毫无损。 二级:走路会痛,也不能如意跑步;所以,除了肌肉有些伤害外,也会有轻微肿胀;当然,这层级骨骼也可能有些损伤,韧带当然损伤(例如轻微裂痕、几条断裂)。 三级:因为肌肉伤害所致,所以肿胀明显,甚触摸伤处会痛,这情况应该也有骨折可能了(骨头有些裂痕也称骨折);此时韧带常有数条断裂,有些关节甚至移位,难以行走。 四级:韧带半数以上受损或全断,伤害处明显凹陷或者迅速肿胀;严重的话甚至骨骼也有完全移位情况;此时就非得用抬的方式移位,否则根本难以行动;痛感神经较差者甚至晕倒、晕眩、冒冷汗等。 『脚踝扭伤处理与复健』 在脚踝肌肉或韧带于一、二级拉伤情况,自行休养、处理是可行的;而休养、处理的内容,依适当的包扎、处理(properly)、休息(rest)、冰敷(ice)、压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高于心脏)等是适当处理步骤,处理方式: 『一级扭伤』 一级扭伤:自己先做贴扎、包裹住伤处、藉以压迫伤害点,接着冰敷,一天最好冰敷六次以上,每次10至15分钟,然后休息10至15分钟后再冰敷,或者说,休息直到伤处有些知觉了,再继续冰敷;伤害后24小时以内的第一天,先做好贴扎(或穿护踝)去从事一些正常的家庭或学校生活的步行即可,不要从事跑步活动(包括小跑步或慢跑都是忌讳),更不要跳跃,且不要忘记有空继续冰敷六次以上。伤害后未满48小时的第二天,若感觉伤害处没有什么异样(没有痛觉),在从事一些家庭或学校生活活动时仍然要贴扎,尝试快走,但量不要过多;此时还不能跳跃,若伤害处已经没有痛觉,建议有空继续做些冰敷,从事每次约15分钟的冰敷,一天最少冰敷六次以上。此时可以的话,以伤处可以忍受程度下,开始选择球感训练约30~40项动作,每项各操作约5次。 第三天:伤害后第四天也就是72小时以内,若有痛觉仍要继续冰敷,并建议不要操作以下复健处方,只操作球感训练即可;经过确认伤害处没有什么异样,从事家庭或学校生活的活动之外,可以开始操作「配戴护踝」小跑步,复健处方如下。 一、关节操:原地操作脚踝、膝盖、髋关节、腰际、肩膀与颈等部位关节活动;建议每部位操作四节、每节八拍的份量。 二、小跑步:尝试依据一天早、中、晚共三次,分开时间各来段约10~15公尺的小跑步三次,总共九次的量;也就是早上做三次共约30公尺,中午也做三次约30公尺,晚上也做三次约30公尺。 三、横向移位:可以轻微做双脚慢步左、右移位约5~7公尺(不是滑步);一样采取一天早、中、晚共三次操作,总共九次的量。 四、举踵:可做徒手举踵运动,一天早、中、晚共三次,每次10下,总共九次的量。 五、抬腿:原地抬腿,一天早、中、晚共三次,每次10下,总共九次的量。 六、半蹲:原地半蹲,一天早、中、晚共三次,每次10下,总共九次的量。 七、球感:约30~40项球感技术,各操作约5次。 八、冰热敷:以上全部复健动作做完立即冰敷15分钟,冰敷以后并热敷2~3分钟,这样称为一组,然后总共连续冰热敷五组。 到了伤害后的第五天,你应该可以视情况从事自己运球上篮、运球急停等,对脚踝来说是稍微激烈的运动;切记:还不要上场斗牛。假如还有一些痛觉;那么,虽然已经满四天了,还是建议操作前一天处方,而不是今天的处方。以下复健处方。 一、关节操:原地操作脚踝、膝盖、髋关节、腰际、肩膀与颈关节活动;建议操作四节、每节八拍份量。 二、小快跑步:还是一天早、中、晚三次,距离增加5公尺约在15~20公尺的小快跑步,还是总共九次的量。 三、横向移位:双脚慢步左、右移位增加距离2公尺约7~9公尺(仍然不要滑步);一样采取早、中、晚共三次操作,总量九次。 四、举踵:徒手举踵,早、中、晚三次,每次10下,总量九次。 五、抬腿:原地抬腿,早、中、晚三次,每次10下,总量九次。 六、半蹲:原地半蹲,早、中、晚三次,每次10下,总量九次。 七、上篮:曲折运球约5~7公尺的上篮,左、右手各10次,一天做一次即可。 八、投篮:罚球线投篮以投进50个为原则。 九、球感:约30~40项球感技术,各操作约5次。 十、冰热敷:此项做完立即冰敷15分钟,冰敷以后并热敷2~3分钟,这样称为一组,然后总共连续冰热敷五组。 第六天,除了继续操作前一天的一至九项复健处方之外,可以参与50岁壮年或国中非校队层级的斗牛,时间以半小时为限,亦即此时恢复运动的量,并且不可一下子增加太多或太大;有关运动的质,则建议满七天以后才执行。除此之外,今天的运动过后,你还是得操作冰热敷五组以上,来保护你的脚踝;并且建议在今天(第六天)打完壮年 篮球 之后,去慢跑800公尺「收操」,以培养体力和做好恢复的整理活动。 这个过程,很多人都会忽略它(伤处)并不大痛或者不会痛,而直接参与质量皆高的斗牛,这是不妥的;扭伤的复原,有点像似感冒,你必须让他有一个「复健周期」之后,她(扭伤)才能够完全痊愈。尤其读者别忽视的是,只要受伤,一定会发炎,例如肌腱受伤,当然就会有肌腱炎(tendonitis);假如没有处理好、让发炎症状完全消失,第二或第三天就上场斗牛,如此可能会再次伤害,而且这会更严重。 所以此处结论是,尽管第一级的轻微扭伤,当场没有痛觉或者隔天已经没有痛觉,你还是需要经过以上足足满五天「循序渐进」的复健过程再上斗牛场;尤其这里再次提醒的是,从今以后的斗牛,你就得规规矩矩配戴护踝打 篮球 ,做好「预防」的工作,并且每天打完球,就「至少」慢跑800公尺做收操、整理活动,以此当做锻炼体力。这个第一级扭伤,常态是经过七天「充分的复健」以后,才可以参与比较高级的斗牛或校队级别的训练。 『二级扭伤』 二级扭伤:建议去照个X光,可以的话照个超音波确认韧带有没有受伤(这要依靠和医生的熟悉程度);此时就不要多走路,更不要谈到跑步。处理则依照上述伤害第一级的「48小时急性期」方式,而且,因为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冰敷次数要多一些;像此种状况,很多防护员都会要你将脚「泡在冰桶」里,效果会比较明显。如果是泡在冰桶里,肿胀约在急性期48小时以内就会消退;此种情况,建议去市面上的诊所复健科做复健,大约五至七天就痊愈。这里有个概念给读者建议,除了去复健医院治疗之外,在第四天应该比较没有痛觉时候,你就可以操作第一级扭伤的第三天复健处方;这里包括冰、热敷等项都是必须的复健,尤其别忘记配戴护踝操作。 正常情况,第二级扭伤假如去医院复健治疗、也操作以上复健处方;那么,约略在满十天以后,你就可以参与50岁壮年或国中非校队层级的斗牛。你可千万不要满「一星期」觉得没事,或者根本没有去医院治疗与操作复健处方强化你的肌力,然后一开始就去打球,这是很容易会发生「二次伤害」的。此部分,建议经过充分的复健满12天以后,才可以参与比较高级的斗牛或校队级别的训练。 『三级扭伤』 三级扭伤:当然要照X光,若有些医生会建议您做石膏之类藉以固定、包扎,忍耐听话点,否则恢复情况会延后;假如没有石膏固定与处理,大方向是,48小时急性期都还是要施以连续冰敷处理。建议这种情形,一定要去看医生、并且去医院治疗与处理;正常情况在第四天都还会有痛觉,尤其你假如不规规矩矩冰敷、冰敷次数不多情况皆然。三级脚踝扭伤,假如患者能够配合医院的复健、自己挪出时间去冰敷,多数都在满一星期以后就会没有痛觉;如此,就可以「比照」第一级扭伤的第三天之复健处方操作。复健处方建议如下。 第一、二天:冰敷十次以上,最好贴扎、压迫之后置于冰桶处理。 第三天:到医院做治疗复健,不论超音波或电疗皆然;返回之后,尽可能还不要贴药布,药布尽量以晚上睡眠时配合贴扎较适合。不做贴药布目的是希望多做冰敷;建议每天冰敷十次以上,并在此时,可以操作球感约30~40项球感动作技术,每一项各操作约5次。 第四天:重复第三天行程,包括医院治疗、在家冰敷、做球感训练等。 第五天:重复第四天行程,此时,患者假如做好冰敷、医院复健电疗等,应该已经没有什么痛觉了;因此,建议开始慢走。慢走期程分别以早、晚各一次为限;距离以100公尺至200公尺为限。比较特殊的是,假如仍有痛觉,那么建议缩短为50公尺的慢走,并且只限一天走一次为限;慢走完记得要马上冰敷。其次有个注意事项是,假如在第五天已经没有痛觉,你千万不能冒然就开始实施慢跑,仿佛第一级扭伤的第四天处方一样;主要在于,第三级扭伤多数会伤及骨骼与韧带颇多,第五天就实施慢跑并不适宜。 四级扭伤:包括动手术缝合等,一定要遵照医生指示操作;这个层级的复健,多数都要在第五天或者缝合手术拆线后才操作。有许多拥有学术含养的防护员比较倾向,不要等到手术拆线再进行复健,痊愈时程会提早,所以,才有所谓第五天就操作复健的观念;只是,这部分需要拥有相当多的测验器材与知识,可能对没有专业防护员协助的选手不大适合。 『其它有关信息』 有些人习惯看中医,有些人却只信西医。基本上,个人认为:只要能医好伤痛都是好医生,没有那种比较好或不好之分;但是,中医在处理上,若是没有X光之检查,则只有凭借经验检查与治疗,此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是,不够科学的评断伤害、诊断处理结果会不会正确是关键。其它要注意的是,韧带断裂X光是看不清楚的,断层扫瞄是较佳方式。 脚踝扭、拉伤会有后遗症,主要问题在于,受伤的肌肉、韧带等都还没有复原;理所当然,该处肌力、肌耐力就逊于凡常。所以前述要做复健动作,例如举踵等,就是让你恢复肌力;伤患必须了解,在你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状态前,你的能力是要打折扣;所以,你就不能像,还没有受伤前这样生龙活虎。 其次的后遗症是,因为受伤,为此,伤处的组织(指肌肉纤维或肌腱)在遭到破坏后,大部份会因自然愈合而纤维化(或称钙化);除非复健得当,让肌肉纤维或肌腱再生,进而恢复原来的弹性、收缩能力,要不然,纤维化(或钙化)后的肌肉纤维或肌腱,其弹性、收缩能力能力势必消退。这说明、解释贴切一点为,肌肉纤维或肌腱韧带,它像是一条新鲜的橡皮筋;开取得时候,你尽力拉扯它、都是富有弹性不会轻易断裂,等到时间久了、受伤了,或橡皮筋遇到某些状况而胶化(像似肌肉纤维或肌腱纤维化一样),橡皮筋就很容易就被扯断。因此,医生说扭、拉伤后会有后遗症是合理的。 特别提醒读者,受伤之后要让力量变的比之前大,只有复健、训练,别无它途;另外,受伤期间的营养,当然是促进肌肉与韧带快速恢复的办法之一,也就是蛋白质、铁质、钙质等食物的补充也是恢复要件里相辅相成的事。还有,有些人总是担心说:受伤后,能力会不会降低?其实读者不用担心或烦忧,因为,只要处理得当,受伤的你还是可以恢复为原来的你,就像很多 NBA 选手受伤、复健后,还是那么生猛一样。 前面提到打球时减少、预防扭伤的办法有五要件,这里再提醒各位的是,打球要跳之前,就需观察周遭有无对手或队友,不是只想要抢球而忽略周遭环境,如此当然容易扭伤;其次,运动前真的要做准备运动,尤其脚踝的关节操要多做。 另外,有些受伤后脚肿胀、又有紫红色,那就是微血管出血所致;类似此种问题建议先以冰敷处理,经过48小时急性期后,再施以热敷就可以将「瘀血」去除。而有关冰敷的操作要领,你只要取个冰块或买些卫生冰块,以小手帕或较薄的毛巾包裹,然后将冰包置于伤害最痛的地方;这有个忌讳是,不可以直接将冰块置于痛处,否则容易冻伤。
3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见本家的张先生与张女士“打架”有感
热度 1 caoyuanzhiye1 2012-11-30 12:45
近日程代展老先生的博文掀起波澜,继而本家的张海霞教授和张能立教授在科学网上大战,让人花费不少时间阅读. 还是希望少点戾气,多点理性,更多一些智慧.总在某一个层次的空间里打得乌烟瘴气,分不出胜负,于广大读者也无太大益处.这里我把现代新儒学大家熊十力大骂徐复观的逸事趣话介绍给大家,但愿读者有所裨益. 熊子真前辈和他的学生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就占有新儒学八大家的半壁江山不是没有道理的吧。???!!! 因为偷懒直接把给学生介绍的课件上传。 不论辩论也好还是骂人也好,关键还是要有道理,特别是讲让对手口服心服的道理. 怎样读书学习?.pptx
个人分类: 传统智慧|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摘自《读者》2012-23 “藕”
hmaoi 2012-11-29 18:47
女人身上最强大的是韧性,再泥泞也能生存。女人身上最美的是矢志不渝地做她坚信正确的事,哪怕全世界都将其推翻,全世界都混乱,全世界都将其遗忘。
2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质读者----希特勒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29 05:36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优质读者”何以变成恶魔 希特勒酷爱读书世人皆知,他自诩为优质读者。历史学家诺曼统计过,《我的奋斗》中的每一个字使125人丧生,每一页使4700人丧生。这样一个读书人,何以变成杀人恶魔?赖贝克《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或许能解开疑问。 http://t.itc.cn/tETNc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9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
热度 17 jiangjiping 2012-11-21 08:36
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 蒋继平 2012 年 11 月 20 日 最近科学网推出了一个访谈节目, 是专门来讨论中国的科普活动的。 科学网在这个活动的引言中说:“良莠不齐的科普图书市场,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科普领域的乱象丛生让人无不担心。职业科学家、科普作家,到底谁来写科普比较合适?科学家群体为何鲜有投入精力科普工作?怎样才能写好科普作品?如何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这个引言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与此同时, 也在实际上承认中国现阶段的科普工作做得还很不够。 我本人感觉科学网这次说了真话, 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一个很好的概括总结。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人的科学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低。 我对此曾经反复地思考过,企图找到问题的根源。 经过认真地分析思考后,我认为在中国做科普比在西方国家更难,效率也更低。 这主要是因为下列原因造成的。 首先,中国人不喜欢读书。 有关这点, 大家可以在公众场合的人类行为上来证实我说得是真的, 是符合实际的。 大家可以在飞机场, 火车站等场合看看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差别。大多数外国人在等飞机或者火车时都会利用时间看书读报, 而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谈话聊天, 下棋打牌, 或者闭目养神, 很少有人看书读报的。 没有读者,最好的书也是废品, 是不是?所以,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是起决定因素的一个方面。 这是文化背景造成的, 是一种习惯。 一种习惯是很难在一个短时期内得到改变的。 其次,中国人的兴趣不在科学上。 当然,这个问题是相对的。 我说中国人的兴趣不在科学上的主要依据是:老年人中的文盲比例很高, 他们根本不懂科学,因而也没有任何兴趣。比如说, 我出生的农村中跟我父母同辈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盲。 我每次回家跟他们讲到科学方面的东西, 他们都是一无所知,也根本不感兴趣。 这是老年人在兴趣上的局限性。 再说中年人, 他们也许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 可是,真正在科研领域的人还是极少数。 即使在科研领域工作的人, 也有很详细的分工,各自都有自己的专业, 互不相干, 学生物的人,如何会对物理的科普感兴趣呢? 进一步来说, 中国的中年人身上的担子特别的重, 要兼顾三代以上的人的责任, 他们很少有时间来 对待科普这样的“身外事”。 年轻人正在读书学习的阶段, 他们在学校中接受教育部规定的课程, 这些规定的课程有专业知识, 也有普通知识, 学好这些课程已经很不容易了, 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科普。 因而,很明显, 中年人和年轻人对科普也没有兴趣。 再者, 中国科普读物的质量不高 。 这个问题是因为真正的专家写出来的科技作品太专业化,没有多少人看得懂, 或者对此感兴趣。 这是科学家在创作方面的问题。 与此相反, 一些非专业人士为了别的目的写的科普读物, 其内容有的不符合科学道理, 质量很差。这样的话, 人们在科普市场上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科普读物,久而久之, 人们失去了对科普读物的信任和兴趣。 还有, 中国的科普读物的利润不大 。 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科普读物在中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没有充分的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没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就没有可观的利润。 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潮流中, 不管是科技人员, 还是出版社, 或者经销商, 都不会做这种没有“钱途”的工作的。 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 国家对科普领域的支持不够 。近段时期以来,国家的重点是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因而,国家把重点扶持的对象放在汽车, 能源和房地产等方面。在科技投入中,主要是支持研究开发, 而不是科学普及。 在一个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国家,又缺乏国家的支持, 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我认为,我们只有在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后才能对症下药。鉴于此,我将在后面的博文中来谈谈如何促进中国的科普事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6731 次阅读|34 个评论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目录
热度 5 zjzhang 2012-11-17 14:03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pdf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 3 卷第 217 期 _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 3 卷第 216 期 _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 3 卷第 215 期 _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 3 卷第 214 期 _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 3 卷第 213 期 _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 3 卷第 212 期 _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 3 卷第 211 期 _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参考解答
个人分类: 数学|9785 次阅读|7 个评论
书海堆积的文化沙漠
xuxiujiang 2012-10-31 11:38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传统阅读,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5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犹太人64本。你信吗?你拖后腿了吗? 人们不读书,不是因为人们不向读书,而是因为无书可读.中国人用书的海洋堆积了新的文化沙漠。在茫茫的书海里,找不到一本自己想读的书,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中国出版界的悲哀。 劣币祛除良币是图书市场变差的基本原因读者不读书,是因为现在的图书可读性太差,连编辑读着都犯困,哪个读者会掏钱去买?图书的性价比太低,白送都不一定有人去读。 所以我倡导,要按图书的本原做出版,要发挥图书特有的传播优势,编辑要勇于向假冒伪劣书稿说不 我们都需要努力了
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写作漫谈(96):遣词造句要引导读者的预期
热度 5 rensl 2012-10-27 23:07
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十分重要,是读者理解句子所需的绝大部分线索。读者对每个句子的结构有自己的预想,如果事实与预想不符,他们就不得不将精力转向探索文章结构而非内容,如此便会增加错误理解或无法理解的可能性。更糟糕的是,一旦读者无法弄清句子结构,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因此,作者需要特别关注词的位置,并精心组织文章结构。 作者的任务不仅是选择正确的词,还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对单词进行定位,以引导和满足读者的预期,使大多数读者能如作者所愿地理解文章。 例 1: Mosquitoes often carry parasites. 该句中, “mosquitoes” 一词被放在 句子开头即主题的位置 ,而 “parasites” 被放在 句子结尾即被强调的位置 。对多数读者而言,这种结构表明之前作者在谈论 “mosquitoes”( 蚊子 ) ,此后将进入新话题 —— “parasites”( 寄生物 ) 。 同样一句话版本不同强调的内容便不同: 例 2: Parasites are often carried by mosquitoes. 虽然例 2 和例 1 使用的单词相同,但词的位置不同。在 2 中, “parasites” 变为大家熟知的话题出现在句首的位置,而 “mosquitoes” 作为被强调的词放在了句尾,这对读者起到了一种指示作用。作者想通过强调这个词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重点在蚊子而非跳蚤或老鼠;作者也想通过将 “mosquitoes” 置于句尾 ( 强调的位置 ) 试图让读者领悟到,文章即将进入一个新话题 (mosquitoes) ,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 练习: 改写下面三段文字,注意单词的位置,使读者能够轻松追随信息的逻辑性 A: Vegetative cells are cells that are engaged in activ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Endospores can be produced by some bacteria that can cease vegetative growth. Endospores are highly resistant to heat, chemicals, and radiation, unlike vegetative cell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the peptidoglycan layer of the spore is in some way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B: Mangrove plantations attenuate tsunami-induced waves and protect shorelines against damage.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horelines most damaged by the great 2006 tsunami had reduced the area of mangroves by 26%. Communities can be buffered from future tsunami events by conserving or replanting coastal mangroves and greenbelts. The conservation of dune ecosystems or green belts of other tree species could fulfill the same buffer as mangroves elsewhere. C: A quantum dot is a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 that confines the motion of conduction band electrons, valence band holes, or excitons in all three spatial directions. It has a discrete quantized energy spectrum. A small number (on the order of 1-100) of conduction band electrons, valence band holes, or excitons are contained in a quantum dot. Colloid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re small quantum dots, which can be as small as 2 to 10 nanometers, corresponding to 10 to 50 atoms in diameter. 参考答案 A: Vegetative cells are cells that are engaged in activ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 Vegetative growth can be ceased by bacteria that can produce endospores . Unlike vegetative cells , endospores are highly resistant to heat, chemicals, and radiation. Resistanc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in some way with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the peptidoglycan layer of the spore. B: Mangrove plantations attenuate tsunami-induced waves and protect shorelines against damage. On the shorelines most damaged by the great 2006 tsunami, the area of mangroves had been reduced by 26% through human activities . By conserving or replanting coastal mangroves and greenbelts, communities can be buffered from future tsunami events. The same buffer could be fulfilled elsewhere by the conservation of dune ecosystems or green belts of other tree species. C: A quantum dot is a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 that confines the motion of conduction band electrons, valence band holes, or excitons in all three spatial directions. It has a discrete quantized energy spectrum. A quantum dot contains a small number (on the order of 1-100) of conduction band electrons, valence band holes, or excitons. Small quantum dots , such as colloid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can be as small as 2 to 10 nanometers. 摘编自《科技写作与交流》 ( 任胜利 等 译 . 科学出版社 , 2012 年出版 ) 相关信息: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再版面世 新书出炉:科技写作与交流 -- 期刊论文、基金申请书及会议讲演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96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2012-2829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10-26 15:46
一年级硕士一篇SCI、一篇核心被接受的培养心得 今天心情挺好——我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去年投的两篇文章均被接受。一个刚入门一年的硕士生,一年时间内完成两篇论文,已经很不容易,何况均被核心期刊采用。借此及时总结一下我的教学心得。 其一,永远鼓励表扬学生。我的学生按照“传统思想”,“出身”并不是很高贵,来自非211也非985高校,但她拼的是刻苦:能够以我们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到北师大,确实不容易。可能由于本科阶段的锻炼不够,她一开始做汇报的时候漏洞百出,让人看上去很马虎,报告上的错别字很多,成果里面还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某个1km的网格里面人口有“几十万”。说实话,很多时候真想批评她,但我确实无法把批评的话说出来,因为她太努力了,所有的工作都非常及时地完成。也许就是因为我从来没批评过她,没有打击她的自信,她才能够坚持下来,在一年级上学期就一边上课,一边完成了第一篇SCI文章。 其二,及时沟通。作为学生,是来学习的,所有的专业常识都在学习和积累阶段。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她那里也许就是很难的了。我自己也经常抱怨,我一天能完成的事,为啥她辛苦折腾了一周还没搞定?其实这很正常,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和她进行沟通,很小的问题也要积极地帮助她解决。很多技术工作,只要她熟练了,以后就会很快了,但是熟练的过程需要一个老师作为拐杖,而不是简单说教。 其三,放低身价和学生做朋友。我和学生从来就是什么都聊,从来没把自己当作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在我这里都可以放下。我带了4年的一个本科班,其间经常能和90后的孩子们聊到一起。那个本科班也拿到了“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诸多荣誉,已经顺利毕业。其实只有和学生做朋友,才能保证及时、积极地沟通。 其四,研究方向明确。对于刚入门的新生,入门时的一大忌就是给出过于庞大的研究方向。好比把一个人丢到大海中央,让他学游泳,90%的概率会被淹死。还不如让其在游泳池里面先学会怎么游泳,然后再自己游到大海里面。所以我的安排是先给一个具体的、非常小的方向,使其很快能够入门,了解科研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并且这个方向要很快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使其在入门的时候找到乐趣。现在我正在想第二个研究生的入门研究方向及具体问题。 最后要说的是,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非常优秀,他们需要的是伯乐。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讲师 叶爱中 关于文献调研的一些经验——读《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有感 我是一名2010级博士研究生,在紧张的学习和文献调研过程中,对于如何做好文献调研工作,心中有了大致的把握,积累下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2010年下半年开学不久,我就找到自己的导师讨论课题的事情。很幸运,我对自己将要研究的课题有极大的兴趣,这决定我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当中。课题定好之后,接下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课题所涉及内容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的研究现状,这也是为自己将要做哪些工作打下基础。我的导师在《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中对我们讲过,“有了文献工作扎实的基础,就有了对课题的清楚了解,就有了追赶课题最高水平的明确目标,就可以掌握开展研究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手段”。可见,文献调研是我们在以后的科研当中所要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步迈的是否“踏实”将影响整个科研过程。 在我们索取和使用信息的时候要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也就是资料的可靠性,我们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上,其次才是一些网络资料。我在做文献调研的时候,首先是从本课题组所发表的学术文章入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到一些与我课题相关的同行,对于国外有哪些科研机构,主要是哪些科学家、学者,国内有哪些研究所、课题组、老师和同学在研究相关工作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他们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给了我很大帮助。阅读完他们的文章之后有选择地收集每一篇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资料,这也是一些重要文献的来源。对于一些文献我们在网上是下不到的,这时就很有必要去图书馆和一些专门的检索机构去获得。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可能从数据库中下载了一大堆文献,而且打印出来一些,但是这些文献可能会出现被“束之高阁”的现象。这次查的文献还没有阅读完,又再一次下载了很多文献。这样一来,没有阅读的文献越来越多,很可能会遗漏比较重要的、对我们的课题真正有帮助的文献。漏掉一篇重要论文可能意味着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多花半个月的时间。我每次检索完文献之后,就会抽时间、挤时间将这些文献看完,然后给每篇文献做上标记(表示重要程度),以便以后有目的地进行翻读。非常重要的文献就需要打印出来反复研读,在读这些文章的同时,将自己当时的疑问和一些新的想法记录在文章的空白处。我们不能把文献调研的工作仅仅停留在文献收集的层面上,而是要有“速战速决”的行动。 经过多次的文献检索,就算是很有用的文献在我们手中也已经积累了很多,如果不进行管理的话,它们就会变成乱七八糟一大推。这时,采用管理工具是很有用的。我经常用的软件有EndNote和NoteExpress。每阅读一篇文献之后,我就在管理软件中对这篇文献进行整理,包括信息的输入、分类、格式整理、主要内容叙述和对文章的评价等内容。这些工作的任务量还是很大的,在刚开始的时候要花很多时间。不过只要坚持下来,它的优点就慢慢体现出来了。如果我们做的记录够详细的话,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完成对以前所看文献的“复习”,毫无疑问,这样的“复习”方式会节省很多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在我们以后发表学术论文和写大论文的时候,也不用为参考文献的格式和顺序等问题烦恼。 ——北京理工大学军事化学博士研究生 吕军军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多少学术期刊在为读者而办?
热度 4 xiaoyanghu 2012-10-26 10:43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全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同志作了发言,发言中有这么一番话“......说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综合性期刊),当初我就主张关掉(支持专业性期刊),但我做校长这些年她还一直存在,感觉做校长的有些失职了,说实话如果一种期刊考虑更多的是作者,而不是在为读者服务,那么这种期刊已经走到尽头了......”,听到这里我突然有些迷茫了,心里还默默念道“是啊,综合性学报自始至终一直都在为科研作者服务,在服务作者方面考虑的比较多,而为服务读者方面做的工作则几乎为零”。 然而,细想目前的学术期刊中何止是高校综合性学报没有服务读者的意识,就连国内顶级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又有多少在作者服务领域下过功夫。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科技期刊的读者对象中绝大部分也是作者,但是作者又有多少认真看过自己发表过论文的期刊,说句实话,就连我自己每次拿到自己发表的论文样刊也都没有真正好好看过,随手翻翻顺便就将她存放在文件柜的某个角落里存放起来,以后即便是很有空也很少想起要看她们。所以此刻我在想: 1)到底我们办的学术期刊有没有读者,有哪些读者?那些读者最想看的是些什么文章? 2)如果没有读者(指一定数目),那我们到底是为谁办刊? 3)学术期刊是不是应该和科普(娱乐性)期刊不一样,办刊服务对象应该是不同的?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小编思考这些问题有没有意义,但毕竟站在这个岗位上,自己还年轻,应该多想想这些,想清楚后自己才知道怎么向前走。 时间关系,待续......
4082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种读者图书借阅二分网络中的优质图书迭代识别算法
leeshuqing 2012-10-20 07:32
一种读者图书借阅二分网络中的优质图书迭代识别算法
为了给图书馆读者用户提供更满意的个性化推荐图书,我们必须在两方面做出有效的工作:一是如何来准确的识别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图书主题或者类别,不像图书,读者用户一般没有完整直接的兴趣特征标识。常用的方法往往是采用读者所借图书的主题信息来间接表达读者的兴趣特征,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读者在借阅时并非始终对某种既定主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有时也因为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差距,大量的所借图书可能并非自己最终所要的图书,甚至还有可能借到一些质量并不高的相关图书。这些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代表着用户的兴趣特征,因此直接利用所借图书的主题信息来间接识别读者信息存在着需要改进的环节;二是如何有效识别不同图书的质量,从而为读者推荐更可能使其满意的图书。传统的方法一般借助于借阅量这个指标,也就是说那些被更多人所借的图书通常也可能会被当前用户所借阅,然而我们认为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背景的读者应该比一般随便借阅的读者对所借图书具有更高的认可能力,所以传统做法显然忽略了不同读者对自己所借图书的不同推荐能力。同时,由于读者兴趣的广泛性,使得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一般在借阅量上极大的低于某些通俗类图书,这也从另一方面给以单纯使用借阅量为主的推荐方法带来不利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讲,上述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有助于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正是我们无法探知图书的真正质量所以我们无法准确的从现有的读者借阅信息中识别出最有价值的所借图书信息。 基于该算法,可以提出三种可以应用在个性化图书服务中的推荐模式,分别是特定主题的图书推荐、现有所借图书的修正型推荐和新书推荐。测试网址为: http://www.njmars.net:8088/libs 。 一)特定主题的图书推荐实验结果 我们对常见的几种图书类别和关键词进行了查询测试,实验表明对于某主题领域下的高质量图书而言,本文所设计的方法能够比简单借助借阅量方法,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尤其在某个特定的主题领域所涉及的图书总数不多的情况,更易于发现该主题领域的高质量图书。 “信息检索”主题相关的图书推荐结果截图 二)现有所借图书的修正型推荐实验结果 如对“搜索引擎”相关图书而言,我们得到了5条初始图书记录,如果选中第一本《搜索引擎广告:网络营销的成功之路》,并将调节参数设定为8,即表示只取标题相似度最高的前8本图书,得到的修正型推荐结果皆与搜索引擎和广告营销密切相关 与搜索引擎和广告营销密切相关“搜索引擎”推荐结果截图 而如果选中第四本《搜索引擎与信息获取技术》,则获得的修正型推荐结果完全和前者不一样,更侧重于搜索引擎技术方面的介绍 与搜索引擎技术密切相关“搜索引擎”推荐结果截图 三)新书推荐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仅对读者用户进行了用户个性化模式的表达能力测试。如“A023”读者,该读者共有226条借阅记录,在按照新书推荐算法得到的相关读者兴趣模式中,主要的读者兴趣特征有“TP311”类和“TP312”类等,其中每个最能反映用户兴趣特征的关键词 读者“A023”的用户个性化模式的展示效果截图
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庆长假甘肃行:在兰州(1)——黄河母亲
热度 3 jxz1963 2012-10-12 16:42
国庆长假甘肃行:在兰州(1)——黄河母亲
对于兰州,我是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和特殊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因为兰州有牛肉面和黄河母亲雕塑,还因为兰州有一本书——《读者》。 10月4日早上九点半时,我们满载着二百斤大籽瓜等白银特产准时从白银向兰州进发。在白银时我们就请了我西安的邻居给我们代订了兰州的房子,因而我们到兰州后住行无忧了。 在白银时,听 Y说从白银到兰州也就40分钟的车程,但真正驾起车来,我才发现几乎所有的公交大巴车都超过了我的车子,面对限速80公里的警示,我真的是无语了。 按着女儿手机上的导航,我们进入兰州,在走到东岗东路时,我感觉车子的后轮胎有些异样,下车后才发现右后轮气不足了,我们三个顿时在一起笑了起来:“都是二百斤大籽瓜压的!” 别看兰州的汽修部多,但都是一些汽车美容的,就像西安的美容美发部没有理发工具一样。在我们找了三个汽车修理部后,终于在一个大一点的店给车子充了汽,细心的师傅给车子的每个轮胎都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整的小伙子满手是灰,末了我问他:“多少钱?”他顺口一句:“不要钱!”我真的没有想到,小伙子忙活了一阵子竟然分文不收。 在给车子充足了汽后,车子沿着马路朝前开着时,我无意间向左撇了一眼,竟在一个无意间见到了《读者》出版集团几个醒目的大字,啊——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读者》出版地。 在白银时 Z就说过,兰州几乎每天都要堵很长时间的车子,几乎都成“堵城”了,我当时还有些不太相信,但车子开到兰州时,十一点多时许多车子都堵在大马路上了,个个几乎像似“行进中的蜗牛”。中午十二点时,我们才入住“万商国际大酒店”,住下后我们的第一欲望都是一致的“吃牛肉面”。 好在万商的对面就有一家,人并不太多,价钱也不算贵,五元一大碗多实惠。吃完了牛肉面出来,我问夫人:“味道咋样?”她就两句话的评价:“牛肉是少了一点,面好像没有煮熟。”我笑了:“你在那里能吃上五块钱的饭,恐怕也就兰州了,还嫌人家肉少,在西安五块钱都吃不上个汤面。”不过,说实在话,初次吃兰州牛肉面总是感到面不熟,主要是师傅从锅的这头把面下到锅里,筷子就从那头给捞出来了,给人心里上就有一种“不熟感”。 说心底话,当我们一行坐公交车赶到黄河母亲雕塑时,我们是有一种失望感:黄河母亲雕塑也太小了,与我们的心理值差的太远了!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105 次阅读|8 个评论
IJAC小编将为读者播出:“走访课题组”和“小编探会”系列
热度 1 Chenfiona 2012-9-27 11:19
虽然我们这个博客建立不久,但浏览量还是攀升迅速,在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在前几篇博文中,我们陆续为大家发布了IJAC近期的期刊目录和一些专题征稿启事,此后我们会继续这两个板块的工作,及时公布IJAC最新的情况,供大家参考。此外,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IJAC以及相关领域学术成果、会议、英文论文写作等知识,可登陆IJAC的网站: http://www.ijac.net 。 为了方便年轻学者了解自动化与计算领域的研究团体和相关学术会议,我们的小编将把亲自走访的课题组和学术会议的一些情况,记录下来,发布在此博客上,期望能对年轻的,尤其是新入行的学生、学者提供更多参考!如果您对我们的工作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的联系方式在博客右上方。 再次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个人分类: 走访课题组|17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写好标题的重要性
liwenbianji 2012-9-18 10:51
文 章的标题是“钓饵”,应该用来吸引读者 --- “推销”你的文章,给读者浏览目录或研究结果的机会。标题写得差可能使原本感兴趣的读者忽略了你的工作,也可能引起文不对题的情况。相比之下,好的标题可 吸引相关的研究人员,提高文章的引用率,这也是期刊编辑所青睐的,因为引用率与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因此,写好正确的标题是很重要的。 好 的标题应尽量简短,同时又能传递文章的主要发现。避免叙述过于繁琐并使用不必要的专业行话和缩略语。标题必须能被科学界的广大读者读懂,因为他们中的一些 人可能并不具备你研究的专业领域的具体知识。标题宽泛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目标期刊 --- 考虑目标期刊的读者情况,这通常会在期刊的网站上有所介绍;撰写的标题应便于被所有读者看懂,而不仅仅局限于你的研究领域。另外,应该查阅目标杂志的《稿 约》,确保遵守字数限制的要求以及是否需要提供短标题。 实例:较差的标题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 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这 个标题太长,含有非标准的缩略语,内容重复,部分内容太具体。修改如下:“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此外,也可使用“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但要考虑目标杂志的要求,因为缩略语MAP使用广泛,读者可懂。 练习: 丁香园网友应邀对以下标题进行修改: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V function and dose-related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systolic dysfunction” 以下是网友“Qikaka”的修改建议: “Dose-related effect of carvedilol in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改后的标题大大缩短:少了6个单词,合计61个字符。“survival”一词的使用涵盖了改善效果的两个方面(死亡率和住院率),重复的“dose-related”也被删除了。最后,在新的标题中对缩略语LV做了精确的解释。 一 些网友也贴出了自己文章的标题和摘要,询问是否合适。其中有不少标题写得十分不错,也有一些与其他相比需要更多修改。网友“Yelry”的这个标题就很 好,清晰地体现了研究领域:“Ascending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尽管表述清楚,但“Yelry”并未传达出重要的一点 ---文章的主要发现:该方法应该对于诊断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可能会区分开两组病例。因为这一重要性并未在标题中体现,作者“Yelry”可能会失去一些 感兴趣的读者。虽然标题可以涵盖的信息量取决于字数的限制,然而只需在“ascending venography”后面添加“is valuable”,就可以比原标题传达更多的文章内容。 First impressions: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a good title The title of your paper is a “hook” that should be used to attract readers—it is your opportunity to “sell” your paper to readers browsing a table of contents or search results. A poor title will cause potentially interested researchers to overlook your work and may attract the wrong audience. By contrast, a good title will attract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you receive. Journal editors like this because number of citations relates to the impact factor a journal get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get it right. A good title should be as brief as possible while still communicat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aper. Avoid excessive detail and unnecessary use of field-specific jargon and abbreviations. Your title must be understandable by a broad scientific audience, some of whom may not have a detailed knowledge of your particular field. How broad depends on the particular target journal—consider the readership of your target journal, which is usually explained on the journal’s website, and write a title tha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all, not only those in your immediate field.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hould also be consulted to ensure that character limits are complied with and to identify whether a running (short) title is also required. Example of a poor title: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 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This title is too long, contains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and a redundancy, and is too specific in parts. A better alternative would be: “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would probably also be acceptable, depending on the target journal, because the abbreviation MAP is widely used and understood. Exercise: Scientists visiting an online life sciences network were asked to suggest a good alternative title for the following: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V function and dose-related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systolic dysfunction” Among the responses wa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 “Dose-related effect of carvedilol in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is title is six words and 61 characters shorter, which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The word “survival” is used to combine the two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repetition of “dose-related” has been removed. Finally, the abbreviation LV has been defined in the new title. Other researchers posted the titles and abstracts for their own papers, asking whether the titles were suitable. There were many excellent titles, some of which needed more changes than others. The following title, from Yelry, is well written and clearly defines the area of research: “Ascending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Although this is very clear, the author Yelry doesn’t convey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aper, which were actually quite significant: the method was shown to be valuable for diagnosis and possibly able to separat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cause this significance is not conveyed in the title, Yelry could potentially lose some of the target audience. Character limits for titles dictate how much information can be included; however, the simple addition of “is valuable” after “ascending venography” says much more about the paper than the original title does. In this way, the key finding can be communicated.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2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注释与参考文献
xuxiujiang 2012-8-27 15:13
书稿中注释与参考文献具有不同的功能,注释是用来解释正文的含义或引文的来源出处,一般采用文下注,标明作者,作品名称,发表方式及日期,文段页码等即可,也可以采用文后祝的方式,放在每章后面。参考文献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与本研究有关的相关文献,主要功能是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以便于读者做相应研究时查阅直接引用,不用标注页码,一般放在书后,也可以放在每章的后面。如果您采用的是文后注释,参考文献就要放在正文的后面,以免混淆。近年来,有些作者模仿外文论文采用文中注,在正文中插有(人名、年份),这种注释形式,虽然简洁,但缺点是使正文变得支离破碎,不便于读者阅读,如果您不适应这种方式,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必须加注释的,改为文下注,没必要加注的,可以删去。
4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遇到投诉俺无奈的成了“危机公关”
mdzhao 2012-7-31 23:52
处理读者留言时,最愿意回复的是对资源利用或检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咨询,因为通过这种与读者的互动可以传播相关知识和理念,而最不愿意回复的就是投诉类的留言。倒不是不愿意听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而是这类留言的处理往往不能让读者满意,我自己也不满意。因为对于投诉,我这里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先向读者解释或道歉,再向相关部门和领导反映。而进一步的处理则完全取决于领导和相关部门如何对待这样的投诉。整理了一下最让人无奈的两种情况: 一、不予理睬。俺转给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读者留言,包括我的回复,有时还会附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希望能采取一些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但所发邮件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应,而问题也依然存在。最糟糕的是如果遇到一个较真的读者,还会接二连三的留言追问,而我的回复则越来越无力,除了再三说“抱歉”以外别无他法。有一个读者在多次留言后来了这么一段:“反映过多少次了,XXXX的问题一点也没有改变,是不是要我们学生往校长信箱写信啊?我们留言是希望问题能够解决,不是为了只看到你的危机公关。做点实事吧!”这个留言让我纠结了很久,不断反省自己:我所做的,是不是属于“危机公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俺自己并不认为所做的事情是危机公关,但恐怕领导确实把你当“危机公关”了,因为他们不想不愿或不能解决读者的问题,就让你代表图书馆向读者解释、道歉,希望就此断了读者的念想,最后不了了之。 二、向我解释。这种解释分两种,一种是直接责任人向我解释,另一种是部门领导向我解释。比如工作人员与读者发生矛盾或冲突,读者留言投诉,我一般会把留言转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和他的直接领导。好几次,这些人会非常委屈的向我解释和述说事情的经过,我再三说明我只是让他了解读者的想法和具体的投诉内容,解释和说明之类的应该直接与领导说。其实我也很清楚有些投诉可能是读者带着自己的情绪或偶然事件激发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会把工作人员解释的邮件再转给相关领导,主要是希望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件的真相。最可笑的是有的时候部门领导也向我解释或述说自己的难处,我也告诉他们,与我解释于事无补,要去向馆领导解释,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案。不过后来发现,凡部门领导向我解释的投诉,大多属于向馆领导解释基本无用,也不会拿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般都很难解决。所以,这类问题基本也成为无解的东西,最多下次遇到类似的投诉我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向读者解释。也是希望我能把“危机公关”做的更好。 虽然针对图书馆的投诉不太多,一般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投诉很少引起重视。由此也能想象,大多数机关对待投诉基本也是这样的态度,以应付为主。而我的痛苦则是,虽不想但实际上成了图书馆应付读者的工具。偶然对一些投诉也会追问一下,可看到的反应都分明告诉你:你怎么这么多事?能引起相关领导重视的投诉一般是来自上级部门转过来的投诉,比如从校长信箱或校领导直接转的投诉,则大多会有解决方案,解决不了的也一定会与投诉者沟通和解释。所以我其实非常理解那些越级告状和上访的人,因为正常途径的投诉大多只能得到敷衍和应付。
个人分类: 参考咨询|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2期
icstu1 2012-7-27 15:51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2期
《文献服务与读者》2012年第2期(总第2期).pdf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1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观察图书馆读者参考咨询工作的新三论视角
tengyi1960 2012-7-11 14:21
论观察图书馆读者参考咨询工作的新三论视角
摘要: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或实践论)是提升读者咨询工作的 观察研究 和 规划执行 水平的理论思维武器。服务权限与责任的判断有时更重于对读者咨询工作方法和方式的判断;将一些在参考咨询工作中的不可以控制因素向可以控制因素或条件转化的智慧,可能是产生高水平、高质量读者参考咨询工作的重要条件;在现行制度框架内的利益主体策略互动也有赖于来自图书馆读者参考咨询的需求导向信息。本文通过对某专业图书馆读者参考咨询工作中客观存在现象的解释实例,研讨一种可供实践或研究的认识选择方向。 关键词 : 图书馆工作;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系统论;控制论 中图分类号: G250
个人分类: 思想盆|2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写好标题的重要性
liwenbianji 2012-7-10 16:02
文 章的标题是“钓饵”,应该用来吸引读者 --- “推销”你的文章,给读者浏览目录或研究结果的机会。标题写得差可能使原本感兴趣的读者忽略了你的工作,也可能引起文不对题的情况。相比之下,好的标题可 吸引相关的研究人员,提高文章的引用率,这也是期刊编辑所青睐的,因为引用率与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因此,写好正确的标题是很重要的。 好 的标题应尽量简短,同时又能传递文章的主要发现。避免叙述过于繁琐并使用不必要的专业行话和缩略语。标题必须能被科学界的广大读者读懂,因为他们中的一些 人可能并不具备你研究的专业领域的具体知识。标题宽泛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目标期刊 --- 考虑目标期刊的读者情况,这通常会在期刊的网站上有所介绍;撰写的标题应便于被所有读者看懂,而不仅仅局限于你的研究领域。另外,应该查阅目标杂志的《稿 约》,确保遵守字数限制的要求以及是否需要提供短标题。 实例:较差的标题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 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这 个标题太长,含有非标准的缩略语,内容重复,部分内容太具体。修改如下:“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此外,也可使用“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但要考虑目标杂志的要求,因为缩略语MAP使用广泛,读者可懂。 练习: 丁香园网友应邀对以下标题进行修改: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V function and dose-related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systolic dysfunction” 以下是网友“Qikaka”的修改建议: “Dose-related effect of carvedilol in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改后的标题大大缩短:少了6个单词,合计61个字符。“survival”一词的使用涵盖了改善效果的两个方面(死亡率和住院率),重复的“dose-related”也被删除了。最后,在新的标题中对缩略语LV做了精确的解释。 一 些网友也贴出了自己文章的标题和摘要,询问是否合适。其中有不少标题写得十分不错,也有一些与其他相比需要更多修改。网友“Yelry”的这个标题就很 好,清晰地体现了研究领域:“Ascending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尽管表述清楚,但“Yelry”并未传达出重要的一点 ---文章的主要发现:该方法应该对于诊断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可能会区分开两组病例。因为这一重要性并未在标题中体现,作者“Yelry”可能会失去一些 感兴趣的读者。虽然标题可以涵盖的信息量取决于字数的限制,然而只需在“ascending venography”后面添加“is valuable”,就可以比原标题传达更多的文章内容。 First impressions: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a good title The title of your paper is a “hook” that should be used to attract readers—it is your opportunity to “sell” your paper to readers browsing a table of contents or search results. A poor title will cause potentially interested researchers to overlook your work and may attract the wrong audience. By contrast, a good title will attract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you receive. Journal editors like this because number of citations relates to the impact factor a journal get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get it right. A good title should be as brief as possible while still communicat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aper. Avoid excessive detail and unnecessary use of field-specific jargon and abbreviations. Your title must be understandable by a broad scientific audience, some of whom may not have a detailed knowledge of your particular field. How broad depends on the particular target journal—consider the readership of your target journal, which is usually explained on the journal’s website, and write a title tha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all, not only those in your immediate field.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hould also be consulted to ensure that character limits are complied with and to identify whether a running (short) title is also required. Example of a poor title: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 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This title is too long, contains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and a redundancy, and is too specific in parts. A better alternative would be: “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would probably also be acceptable, depending on the target journal, because the abbreviation MAP is widely used and understood. Exercise: Scientists visiting an online life sciences network were asked to suggest a good alternative title for the following: “Carvedilol produces dose-related improvements in LV function and dose-related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systolic dysfunction” Among the responses wa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 “Dose-related effect of carvedilol in improvements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is title is six words and 61 characters shorter, which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The word “survival” is used to combine the two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repetition of “dose-related” has been removed. Finally, the abbreviation LV has been defined in the new title. Other researchers posted the titles and abstracts for their own papers, asking whether the titles were suitable. There were many excellent titles, some of which needed more changes than others. The following title, from Yelry, is well written and clearly defines the area of research: “Ascending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Although this is very clear, the author Yelry doesn’t convey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aper, which were actually quite significant: the method was shown to be valuable for diagnosis and possibly able to separat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cause this significance is not conveyed in the title, Yelry could potentially lose some of the target audience. Character limits for titles dictate how much information can be included; however, the simple addition of “is valuable” after “ascending venography” says much more about the paper than the original title does. In this way, the key finding can be communicated.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与“读者”:《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之二
热度 1 YonLushgry 2012-7-4 17:35
“我”与“读者”之间双向而有效的关系不仅需要建立,而且是可以建立的,这是每一位研究者应有的研究意识和理念,并拥有将之付诸实践的信心和行动! “ 你的研究如果没有读者阅读,将毫无价值可言。然而,即使是很有经验的研究者,在规划与撰写草稿时,他们有时也会忘了把读者放在心中 。” 而“即使独自一人工作,当你研读一本书或浏览一个网站时,你也是在无声地与他人交谈。每当你搜集资料时,就是在更新那可能已存在数百年之久的‘作者 - 读者’关系。而 在报告自己的研究时,你也期待着其他人将对你的报告有所回应,然后再轮到你给予回应,如此循环不已 。然而,对话是一种社会活动,双方都应该了解对方的期待是什么,以及对方所应扮演的社会角色。”( P : 15 ) 所以,“我们在阅读时……的 评判就像对话一样,是双向的:读者会评判作者,而深思熟虑的作者也会借由想像预先评判他的读者:他们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有什么需求 ?然后再利用这些判断来形成他的写作。”而且,“如果作者判断正确,读者会给予好的评价。但是,如果作者赋予读者角色的定位不恰当,将会失去读者的信任与研读的意愿。” ( P : 16 ) 不仅如此,“ 如果你为读者选派错误的角色,那么这个错误将在早期草稿中留下许多痕迹,以至于定稿时也不容易修正过来 ”。 要知道,“很少有人阅读研究论文只是为了好玩。所以 你必须知道你能为读者与你之间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会让他们想要阅读你的报告 。研究的初学者通常会提供一种让不恰当的课堂交换看起来夸张可笑的关系: 老师,我懂的比你少,而且你要给我打分书数,所以我的角色是对你呈现我挖掘了多少数据,而你的角色则是决定我是否已找到足够的资料 。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这不仅贬低你自己和老师,也会让你的研究计划变成一种只是冗长而又没有意义的训练。最糟糕的是,它赋予你一个与真正的研究者完全对立的角色” 。而“在研究报告中,你必须蒋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对调过来。 作为一个研究者,你得把自己变成一个‘了解别人需要知道什么的人’,而且把读者视为一群‘不知道却需要知道的人’ 。” ( P : 17 ) “所以, 你与读者建立稳定的研究关系的第一步,是提供提供比他们已经知道的事实更多的东西 。这里提供常见三种资深研究者与读者建立的关系。当你开始研究时,要先设想一下下面三种可能的关系中,你的读者会接受其中哪一种。下面的三种关系是学术研究中最常见的。” “我找到一些真的很有趣的东西 :如果你发现了一些让你感兴趣的东西,并且能够在报告中展现你的兴趣所在,那将是你学习做扎实研究的最好开始。”而“当你变得更有经验时,你也有责任实际地去找到同样具有这些兴趣的读者。但在一开始,你至少必须扮演对研究具有兴趣和热忱的角色”。( P : 18 ) “ 对你很重的实际难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 :当你想象跟读者说的不只是‘ 我发现一些你或许会感兴趣的信息 ’,而是‘ 我的信息将能帮助你在意的问题 ’时,你已朝确实的研究迈进一大步了。这种研究是企业、商业与政府部门的人们每天都在做的。他们面对那些需要做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只是去了解这些问题,然后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范围很广,从人们无家可归、企业利润下降到恐怖主义等都包括在内。”而“要使你的报告可靠,你必须扮演冷静的专家的角色,能够使用正确的术语、引用正确的参考资料、找出证据并明确地报告等等。最重要的,你必须围绕塑造你角色的特定意图来设计报告:告诉读者他必须怎么做才能解决难题。” “ 我找到了一个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 :虽然学校的研究者有时也会为环保局局长之类的人提供建议,但他们最常见的角色还是 学者,主要是回答一些让某个研究团体更了解其领域的特殊旨趣的问题,而之后其他的学者或许会用这些答案去解决实际问题 。……但 研究本身的原始目的不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在于解决一个 概念性 的问题,相关的知识尚不完整或人们对它有错误理解的概念 。有些研究者将此称为‘纯理论’( pure )研究,与此相对应的是‘应用’( applied )研究。”当然,“老师偶尔也会用概念性问题来设计‘真实世界’的方案。……但他们主要期待你 将自己想象为正在学习的角色——能对一个学术研究团体发言的研究者,而这个研究团体的成员想要更了解某个问题 。” 不过,“当你采取上面三种角色之一时,你只创造出作者与读者关系的一半。而当你的写作方式可以让读者担任互补的角色,给他们明确的理由来阅读你的报告时,那么你就创造了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另一半”( P : 19 ): “ 用一些我不知道但有趣的事情来让我愉悦 :你的老师指定你做研究计划时,不只是要看你能找到什么,而是要看你是否能从中找到它的意义。” “ 帮我解决实际问题 ( P : 20 ):学术研究确实有时也为实际问题而写作,但更常见的是涉及概念性问题,即使是像工程学这样的应用学科也是如此。” “ 帮助我更了解某些事物 :你知道他们期待你提供客观、符合逻辑以及正确的证据,而且能够从各层面去( P : 21 )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学术研究者常因他们的研究过于深奥不易理解而遭受责备,这样的指责是不公平的。确实有一些研究者,似乎沉迷于狭隘的研究题目 。” “理解‘读者 - 作者’关系如何运作的一个最佳方式,是把你的著作与一( P : 23 )个有组织的团体分享。团体分享的好处是,比较能够预测读者的期待与反应。团体分享也比个别创作更有批判力。而且,它比个别写作对研究计划提供更多的资源。所以, 如果你的老师没有组织写作团体,你可以要求他考虑这么做,或者你自己组织一个。最起码也召集一些朋友代替读者,对你的文稿加以回应 。” 团体“ 成功合作的三个关键 ”: “ 经常讨论( talk a lot ) :创造一些你们可以讨论的机会,如固定开会时间、使用电子邮件和传真等,运用各种方法确保能够经常讨论。 容许异议( agree to disagree ) :不要期待在每个议题上都可以获得百分之百的同意,你们可能会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的意见,而且有时候异议会非常激烈。为了解决这些异议,假如每个人都能很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及其背后的原因,你们的集体思考就会获得最好的效果。反之,有过有人一直坚持他的措辞或一定得用他的数据,那么整个进度将会受到阻碍。所以, 如果集体写作的首要原则是多谈,那么第二个原则便是正确看待异议。当你们对不 ( P : 24 ) 太重要的部分有不同看法,而这对整体又没有什么影响时,就不要太坚持己见 。 组织与规划( organize and plan ) :团体中应该指定一位主持人、推动者( facilitator )、协调者( coordinator )或组织者( organizer )——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可以轮流,也可以固定一个人负责。这个负责人要记录时间、确保进度、主持讨论,而当团体进度停滞时,他要决定接下来该怎么进行。” “ 团体工作的三种策略 :可以用三种方式组织团体的工作,但每一种方式都各有其优缺点,大多数的团体都是综合三者。 分工委派( divide and delegate ) 、 同步进行( work side by side ) ( P : 25 )、 轮流接下来( take turns ) 。…… 集体合作是件艰难的工作,对自我主义较重的人尤为困难。然而,对于那些愿意倾听他人严厉但有帮助看法的人而言,将获益匪浅 。”( P : 26 ) 在“我”与“读者”建立了 双向而有效的关系之外,“我”还要学会 “ 处理因经验不足而无法回避的问题 :所有的研究者都是从初学者开始的。我们都曾面临接触不熟悉其基本规则之领域所带来的焦虑不安,更不用说不清楚该领域的团体成员该如何做、如何写的那些细微又难以言喻的规则。而且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当我们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时,竟会感受到初学者的不安。……没有谁能避免有的时候会不知所措或焦虑的感觉,但有几件事是你可以做的: “第一,要先知道不确定感和焦虑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借随时书写去掌控主题。不 要只是抄写或复印参考文献,而是写下概述、评论、问题。你写下的东西越多——不论多么粗略——你就越有信心面对让你缺乏自信的初稿 。 “第三,把整个过程分成可处理的数个步骤去了解整体,但要知道哪些步骤是互相支持的。 一旦发现一个主题或形成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时,就可以在写作和修改上更有效率。反过来,如果你预先设想如何写初稿与修改,也会较有效率去找到好问题 。 “第四,期待你的老师能了解你的努力。好老师希望你能成功,而且你也可以期待他们的帮助。(如果他们拒绝的话,就找其他你可以咨询的老师) 最后,设定实际的目标。……最重要的,应该认识到这些辛劳是一种学习的经验。克服所有初学者接续面对的难题,学习成功研究者怎么做,尤其是在沮丧的时候:继续你的研究工作,有信心终将成功。”( P : 27 ) 心得(自我反思) : 1. 我以前极少考虑我写的论文谁个有可能会看、看到的人有何回应以及我与读者有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而自己总是乐此不疲地关起门来单独做些所谓的“研究”,整出一些很有可能连自己都不想再看第二遍的所谓的“研究成果 ” ;更可笑的是,自己也将这些所谓的“研究成果”看成多么多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对现实中的问题或现象具有指导性、建设性意义的东西。 2. 一直以来,总认为自己的研究应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固执地认为,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课题或研究有什么用。由此使得自己不屑于做一些概念性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而总想成为能够为现实问题提供建议的研究人员。 3.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学术型研究者,我的目标或定位应该是成为伦理学学术研究团体的一员,并学着去对这个学术研究团体发言,并且,最好在我发言时以及发言后对这个学术研究团体或其中的某些其他成员有所影响。 4. 怀疑自己不适合做研究是有的,对自己的研究感到焦虑、无望也是有的。而这样的表现恰证实了自己还只是一个初学者——刚开始学着做研究的学习者。 ( 备注:文中原文均摘录自【美】布斯等著;陈美霞等译:《研究是一门艺术》 一书,如需引用,请查阅原书原文 。) 2012-7-4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个人分类: 学之术|6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记”和研究:《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之一
YonLushgry 2012-6-27 23:20
闫茂伟|文 “小心地做研究和清楚地报道是辛苦的工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你需要同时关注的事情。不管你在规划时有多么谨慎,研究都是一条弯曲的路,会有一些无法预期的转折,甚至于兜圈子。然而,即使过程是那么复杂,我们还是得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旦你能够掌握个别环节,你就可以驾驭整个研究,进而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对更多的研究。” ( P:5 )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会有着这样的记忆或回忆:老师时常要求学生将他(她)在课堂上讲的东西记下来,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布置日记或周记给学生是常有的事,以及有的老师还会给学生讲,要随时记下突然而来的灵感,包括所思、所感、所悟等。这些不同情形的“记”大致均有 “写下来”或“写出来” 的意思。 “ 为什么要写出来? ”( P : 10 ) ( W H Y W R I T E I T U P ? ) ( P:11 ) 老师让学生把一些东西记下来,其目的之一便是让学生们记住那些东西,以免忘记了可能是非常重要、非常美好、非常有趣的一些东西。而这样的一种好习惯不仅对于一般的普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记”在研究者那里也将有着较为复杂和更为丰富的内容,但不管怎样,“记”的确是很重要的,它是研究者必备的一种本领,即“写作”的本领。 “ 写作有助于记忆 ”( P:11 )( Write to Remember )( P:12 )这里,“写”和“记忆”实际上也是“记”的不同呈现形态,而且二者可以相互增益。“ 研究者写下他们所发现的,是为了将它们记住 。只有少数的幸运儿,能够不写下来却还能记得这些信息。但是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没能拥有这种本领。”而“大多数的研究者,只有借助写作才能策划和执行他们的研究计划——条列原始材料、整理研究概述、记录实验注释、拟出大纲等等。那些没有记录下来的,可能都会被忘记,甚至更糟的是被记错了。这就是为什么 谨慎的研究者,不会等资料齐全时才开始写作:他们从研究计划起始就开始写作,让自己的脑袋尽可能清楚地记得大部分的数据 。”( P : 11 )这些数据当然应包括已有的其他人或机构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发现,哪怕仅仅是自己的最初的简单想法等。而 对于其他人或机构的研究成果,记的方式最好是,自己手写或用键盘亲自敲在电脑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记忆和理解将更深刻;而不应简单地复制或剪切后粘贴 。 “ 写作有助于了解 ”( P:11 )( Write to Understand )( P:12 )此处的“ Understand ”不仅仅有“了解”的意思,“理解”应是其最佳的含义。“写作的第二个理由是协助了解研究成果。 当你以新的方式安排及重新安排研究的成果时,你会发现新的关联、对比、复杂性及意涵 。即使你能记住自己研究发现的全部结果,仍得梳理不同方面的论证,划定复杂的关系,以及区分专家之间的不同观点。……写作有助于对所发现的有更好的理解,以及从中发现更宽广的意义,进而丰富你的思考。”到这里,“记”已经不是简单地“记下来”或“写下来”,而是较为深刻地在思考中、在创作中写下或重组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从中记下自己的新发现,并以此促进自己再思考、再创作,而且把这些东西写出来,等等。 “ 写作可以获得新的观点 ”( P : 12 )( Write to Test Your Thinking )( P:12 ) “虽然写作最基本的理由是 把你脑袋里的思维变成文字,进而以更清楚的书面形式把自己的思考看得更清楚 ,但另一个理由则是这种书面形式会 让你的观点更清晰,并且不至于过分夸张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或许只能做到前者,而对于后者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虽然“当你以注释、大纲、概述、评论还有其他书面形式去促进思考时,思考将能获得改善。但 你只有从快速混乱的思维中将特定的想法分离出来,并以一种有组织、有条理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知道自己真正 能 思考什么 。”( P : 12 )即是说,通过书面形式的写作弄清楚“自己能真正能思考什么” ,能够帮助自己“从快速混乱的思维中将特定的想法分离出来”,以利于自己更好地写作。而那种随便、非正式的写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简而言之,你应该写作,如此才能有正确的记忆、更好的理解,以及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而且你也会发现,当你写得更好的时候,在阅读上也会更具有批判力。”( P:12 )由此说明,“读”、“写”、“记忆”之间也是相互增益的。 研究是一种边思考边写作的过程,也即一种边“想”边“记”的过程。一支笔或一个键盘再加一个“笔记本”应是做研究自始自终必备的,目的就是要让研究者动起手来,把自己脑子的东西、其他人或机构的东西随时“记”下来,并将这些东西以有组织、有条理的书面形式写出来。如此还不够,还要有一份正式的书面报告,由此才能真正地做起研究来。 “ 为何要有一份正式的报告? ”( P:12 )( W H Y A F O R M A L R E P O R T ? )( P:13 ) “即使你同意写作是学习、思考,以及理解的重要部分,有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不能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作?为什么我得满足研究团体——特别是尚未加入或甚至不想加入的研究团体——强加的格式限制?这些为他人写作而设定的限制,时常让某些学生感到痛苦,他们相信自己没有理由迎合一个自己没有参与创立的对话惯例。 我不能了解,为何我要采用不属于自己的措辞和格式?我自己的措辞有什么问题?你不过只是想把我变成像你一样的学究吧?如果我按照老师期望的方式去写作,会不会有丧失自己特性的顾虑? ”( P:12 ) 不少研究生同样会有上述的顾虑,“然而,一个完全无法改变你的教育会是个无法起作用的教育。 接受越多的教育,越可能改变你所视为理所当然的‘你’ 。”( P:12 )而“学习做研究不会让你成为老师的复制品。他会改变你的思考模式,不过却是一种赋予你更多思考模式的方式来改变你。你或许会变得不同,但你能更自由地去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以后想做什么事。”( P : 13 )由此,不要担心自己的特性会丧失掉,因为,有时坚持特性也是盲目的或任性的。 那该怎么办呢?“或许, 学习用读者期待的方式撰写研究报告最重要的理由,是以别人的标准和价值去检验你的想法,进而让你更理解自己的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为别人写作会比为自己写作的要求更严格 。”( P : 13 )很多时候。我也只是觉得写作就是为自己而写,看来,为自己写而写的意识和理念是需要改变的了。 因为“当你明确地试着去预想读者的问题时,你将会更了解自己的作品: 如何评价你的证据?为何你认为它是有关联的?你的观点意味着什么?你曾经考虑过但后来拒绝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回应读者可想见的问题、保留意见和异议? 所有的研究者都会想起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在他们为了满足读者的期待而写作的过程中,显露了自己研究的瑕疵或纰漏,或甚至重新抓住从初稿中溜走的珍贵想法。”( P : 13 )将读者放在心中在写文学作品时非常必须,做研究亦然! 而“从读者的角度以书面形式思考,会比其他形式的思考更仔细、更能持续、更能调和不同的观点;换言之,更为深思熟虑”。( P : 14 ) 研究者应该时刻和处处生活在研究的世界里,否则,他(她)将不会是或不再是一个研究者,因为,如今的整个世界已经悄然成为了一个正在被研究和期待被的世界。而“ 如果你现在学会把研究做好,不管将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将占有优势 。”( P : 13 )而不论一个学习者以后是不是走向学术研究的道路。 最后请记住:“ 世上有些最重要的研究是由那些即使面对冷漠甚至敌意,却仍然不屈不挠的研究者所完成的,他们从未丧失对愿景的信心! ”( P : 14 ) 心得(自我反思) : 1. 读硕士时有一些时日喜欢拿着纸质笔记本到图书馆或在自习时边看书边抄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原来这是一种好的习惯,但后来却将这个习惯给扔掉了。直到导师提醒要随时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好东西后才再次捡了起来,最好是录在电脑里而形成电子文档以供参考,而却又因为感到这样读书的速度太慢总不能坚持得很好。看来,自己在这方面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错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自己可利用的学术资源很少,“战略性的学术资源储备”更是极少。 2. 不仅要摘录所读文献的原文,更应随时记录自己对所读文献的感悟甚至是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在自己心中产生的想法和构思等。 3. 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的写作过于随便和流于形式,而不是按照学术性论文的要求和规范去写,以至于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连看起来都不像学术论文。而对于措辞,我也有着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因为我个人在论文的写作措辞上就有着非常严重的问题,以致于自己写出来的文章看上去根本就不像是正儿八经的学术性论文。我曾经也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好的,无需改变,但现在发现我果真错了! ( 备注:文中原文均摘录自【美】布斯等著;陈美霞等译:《研究是一门艺术》 一书,如需引用,请查阅原书原文 。)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2012-6-27
个人分类: 学之术|7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离谱的说法:我代表权贵!
热度 1 hcrm 2012-6-26 09:20
随着有些问题的深入,一些有趣的现象便出现了,譬如将我引用读者的话,没看明白权当我说的。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回答“我的文章代表社会正义吗”?用的是:“ 你的文章代表着权贵心思! ” 这让我再次看到了文革的危害,那种以“迫害他人为快感”的思维,已然深入某些人的骨髓。而所谓“权贵”,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存在,大抵是指有钱有势的人。我是吗?我两样东西好像都没有。 那么,我身边有这样的“权贵”吗?应该有,可我与他们仿佛没怎么接触,因为我不属于他们那个群体里的人。这样的我,能够代表他们的“心思”吗?如果我琢磨过他们的“心思”,或许还能够代表。然而,我从小就不愿与“权贵”结交,更不向往他们的生活,因为我的生命不愿“腐朽”,而愿意在烈火中燃烧! 虚华春梦秋时雨,平话人生道无极。 情思东南归乡路,爱想天涯布衣食。 这是我 2005年11月2日 写的一首小诗,且算作对这一最离谱的说法的回应吧! 2012年6月26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5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是否是“既得利益者”——答博客中国读者
热度 8 hcrm 2012-6-15 09:50
我很感谢博客中国对我文章的推荐,更为感谢一些读者长期对我文章的关注,当然还包括热烈地批评,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值得欣慰的,有助于我的成长和发展。 最近,我连续写了有关共产主义和知识青年的系列文章,引起广大读者特别是博客中国的读者的高度关注,给了我不少批评意见,言辞也十分激烈,对此我理当予以回应。不过,我首先必须申明:我从没生气,更没气恼,且很认真拜读了各位的评论。 说实话,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主要是一位读者的留言,我个人认为他或她写得很好,最起码说明其真想关心国计民生,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力。他或她最精典的话语是:“ 博主无论如何自我辩解和自我粉饰,总掩盖不了他与生俱来的虚伪心理! …… 说一千道一万博主不过是既得利益的一群,与普通老百姓格格不入而已! ” 我之所以认为这些话精典,是因为它们引发了我的思考:我真的是“既得利益者”吗? 当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经历过改革的阵痛,可是我们由此也迎来了一个开放的时代,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如此全面地向世界敞开我们的胸怀。 当我们面向地球上更多的国家和民族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我们曾经敝帚自珍的心理是多么的狭隘,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拥有了汲取不尽的营养和源泉,加强学习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我也一样,感谢这个时代为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让我能如此真切地瞭望历史和现实。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条充满希望与光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没有被历史上犯的错误所羁绊,而是勇敢地带领人民继续前进。 我们不可否认,现实永远没有想像的好,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时常会撞击我们的心灵。其实,对于一个开放的社会,意味着人们要有更大的包容性,不是说那些腐败或阴暗的现象就合理,而是我们要有信心与之战斗到底,最终逐步削除它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损害。我们不能重犯当年的极左思想错误,即一要纯洁无物,二要急上快干,三要立竿见影。这些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致了我们一些人至今仍“念念不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我们既要看到支流,更要看到发展的主流。中国社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人们的思想也错综复杂,特别是开放国门以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要推动我们的事业向前进,既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也要统一意志、聚精会神、共谋发展,否则,我们的改革将前功尽弃,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历史的责任,从来不是坐而论道者能够担当得了的,更不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人会去主动承担的,这样的教训我们难道还少吗?为什么人民日报要发表社论,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因为我们过去极左或极右的结果是,革命事业受损、人民群众受害。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说,如果始终秉持自愿和不全面化的原则,即不走极端、循序渐进,恐怕就是一项历史的伟大创举了。尽管现实最终并非如此,可是我们必须正视我们的历史,不能厌弃,更不可谩骂或诋毁。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广大读者,我每月的收入相对很固定,大体在2500元左右(包含所谓补贴),这在中部地区的中等城市里,是否算是高的呢?想必不言而喻。然而,我必须得承认,即使这份不高的收入,也算是“既得利益”了。 最后,我想转载 重庆晨报 今日消息: 29省市新省级党委常委中75人当过知青 ,其中 5 人 成为省委书记,分别是辽宁的王珉、湖南的周强、河南的卢展工、广西的郭声琨、湖北的李鸿忠。 另 值一提的是,最多的甘肃13个常委中有6人曾是知青。 2012年6月15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1837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不为历史辩护——三说《知青》
热度 1 hcrm 2012-6-14 14:40
连续写了两篇关于知青的文章,新浪网读者阅读一万余次,精英网读者反应相对平和,科学网读者似乎不太关心,唯有博客中国读者言辞较为激愤。总体来说,关于知青及其那段历史,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 一、五十年代的知识青年返乡务农 那时只有一少部分人,多为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学或中专毕业后,为减轻城市就业压力(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战争才结束不久,城市经济不景气;二是解放大军进城,城市人口大幅递增),政府建议其返乡务农,或垦荒,或建立农场。这部分知识青年,大都为自愿下乡。 二、六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2年 , 有人 开始 提出要将 上山下乡 全国化地组织起来 ; 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这是文革之前,知青运动大体还没形成规模。 1966年, 受 文化大革命影响 ,全国高考 停止 ;到 1968年 ,即有 许多中学毕业生 既 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 引起 中共 中央高度关注 。 这 年12月22日 , 毛泽东 同志 授意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一文, 其中引用了 他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第二 年 即有 许多年轻人下乡去农村 ,全 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 三、七十年代部分知识青年开始返城 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 相继 暴露出来,中共 中央也 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知识青年 ( 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机会的 ) 。到1976年 , 毛泽东 同志已 感觉到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 , 决定对这个问题 进行 重新考虑。 而 这时 , 每年 仍 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 。 因为 毛泽东 同志 的逝世 , 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1977年恢复高考,知识青年 开始 想方设法回 城 。1978年冬 , 云南 的知识青年请愿 、 罢工 , 要求 返城, 再次使 得中共 中央感觉问题的急迫性。 四 、八十年代初知识青年全面返城 1980年5月8日 , 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耀邦 提出 , 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 ,中共 中央基本决定过去下乡知识青年可以回城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此成为历史。 简要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影响了中国三十年,尤其是文革十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历史现象呢? 一、知识青年与文革的关系 如果抛开文革十年,或许对知识青年会有新的认知。然而,假设不是历史,文革的影响不容忽视。城乡之间的差别,单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无法真正缩小的;加之社会秩序与机制的动乱,更加深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创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屯田戍边,从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没有人想以此来推动农村发展。然而,一些人仅仅从个人感情出发,偏颇地认知“知青”问题,否认那两、三代青年为国家和社会所作的贡献,这是对历史的误解误读,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上山下乡是人生的苦难吗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似乎到农村去如同下地狱一般,经受了人生莫大的苦难。其实,有这样认识的人,往往将之与文革挂钩,放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如是说来,文革中受冲击的又何止知识青年呢?如果说苦难,我们这个国家和人民承受得还少吗?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当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是农民,要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不到农村去,又该到哪儿去呢?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与农民一起劳动,这在今天看来也是需要的,特别是城市知识青年。 人民日报今天也发了一篇文章《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特别指出:“ 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怨、恨、怒;批评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为 ‘ 抹黑中国 ’ ;强调一下阶段性国情,又被讥为 ‘ 高级五毛 ’ ;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 ‘ 攻击 ’ ;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 ‘ 最美 ’ 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不管是哪个极端,都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真实判断我们所处的方位,客观评价国家社会的进步,更无益于形成社会合力、促成问题解决。 ” 这篇文章的针对性显而易见,有一种“抱怨”的极端思潮,恰恰与当年的“非左即右”思想极其相似,到底谁在复兴“文革”,已然不言而喻了。 2012年6月14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体的功能
xuxiujiang 2012-5-17 13:10
记叙文让你知道、说明文让你明白、议论文让你相信,这就是三大基本文体的功能。 写记叙文就是要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记叙文包涵6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这六大要素少了任何一个,都不可能把事情说得清楚。要素不全,考试就会扣分.学生作文写不好,主要是,记叙文的功能没掌握。 写说明文就是要让读者明白事情是什么,所以说明文包涵3大要素: 特征、性质、联系。说明事物,不仅要说清它的表面特征,也要说清它的本质特征。所以,说明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说明语言要做到准确,要注意用词的确切,要注意是时间、空间、范围、条件、数量等方面的界定。 写议论文就是要让读者相信你说的事情,所以议论文文包涵2大要素:论点、论据。很多人写文章、论点论据分不清,不是论证常识,就是在循环论证,这有点像小猫咬自己的尾巴绕圈。这样的作文同样不能得分。 在新闻写作中,通讯是让你知道,专题是让你明白,评论是让你相信。 在学术写作中,报告是让你知道,教材是让你明白,论文是让你相信。
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1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5-10 11:17
关于《科技导报》的发展思考 自1980年创刊起至2012年2月28日,《科技导报》出版的总期数达到360期。自1992年起,《科技导报》实现常规化出版:1992年至2006年每月出版1期,2007年至2010年每月出版2期,2011年起每月出版3期,从月刊到半月刊、旬刊,不断发展壮大。这与中国科协的支持,尤其与报社上下、编辑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建议报社或者中国科协举办一个“《科技导报》常规化出版20周年研讨会”,突破创刊逢10年或其倍数年搞纪念活动的常规思路——常规化出版20周年,应该是一个很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值得庆贺,有总结的价值(不一定要年度总结),有展望的动力。具体地,可以邀请《科技导报》创刊元老、编委、曾参与360期编辑发行的报社成员、作者代表、读者代表等参加,回顾以往的经验,畅谈今后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导报》的目标不仅应以“将刊物办成中国的Science和Nature”为奋斗目标,更应是第一生产力的推手,是中国实现科技强国的旗手!中国社会各方面都需要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科技强军、科技强政。《科技导报》发行对象也要扩大化,不局限于科技界——行政首长们多知道点科技前沿的知识,更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普通的读者可能不会上下通读《科技导报》,但只要读好一篇文章、获得一个重要信息,产生一个新的想法,就可能开启思路,对工作、生活有益。 《科技导报》2011年起每月出版3期,发展为旬刊。我建议在办刊思路上分为3个层次:上旬刊重点是基础学科,面向基础科技工作者;中旬刊重点是应用科学,面向应用科技工作者;下旬刊重点是科学普及,面向大众。这么重要的期刊,10天出一期,时间上有点赶,不仅仅编辑们辛苦,内容质量能否长期保障也存疑。若《科技导报》分设3个编辑组,每个编辑组用一个月的时间负责出版一个旬刊,就有充足的时间选题组稿,将现在的精品期刊打造为金品期刊。《科技导报》发行也相应分为3个层次,扩大影响,相互促进。据了解,目前一些半月刊、旬刊是分层次的,如《大众摄影》上半月刊面向专业级人士,下半月刊面向大众,读者可以同时订阅,也可分开单独订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祝《科技导报》越办越好!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 刘国庆 蜕 变 蚕经过蜕变而获得新生,在痛苦的挣扎后拥有了一双薄薄的翅膀,在金色阳光下闪动着美丽的光芒,化茧成蝶,飞向远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如同蚕的成长,如果不经过痛苦的、突破迷惘与困惑的蜕变,又怎能走向新生? 站在第三届“创源之星”的领奖台上,我的心情比较复杂——既高兴,又心酸,思绪万千。过去的一切辛酸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这得从参加高考说起。1999和2000两年,因为偏科的原因,我每次都从通往高等教育殿堂的独木桥上掉下来,这让父母非常失望——毕竟,读书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为了圆大学梦,我不得不来到西安一所院校就读专科。孤身一人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求学,再加上高考失利的阴影,前途和理想对于我仿佛只是一个曾经的梦想,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在父母亲一再的安慰和鼓励下,经过漫长和痛苦的心态调整,我暗下决心,要利用3年的专科学习时间,在学业上向本科生看齐。于是,我在大专第2年就参加了自学考试以获得本科学历。我不断挤时间、利用节假日坚持自学,不敢有半点松怠,一张张的合格证书是给予我的最丰厚回报,也是我勤奋努力的证明。我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陕西赛区一等奖。 2003年我到一所民办高校应聘,在面试时一位面试官曾说“这里庙小成不下大佛”,尽管我知道这是推托之词,但我权当这是对我的认可和肯定。在工作之余,我依然没有放弃学习,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还于2004年顺利拿到了学士学位。 经过清苦而又充实的准备,2006年元月份我又满怀信心地步入了研究生考试的考场。当时,看着如此众多的考生人数和每场考试结束后都新增的空座位数,我深感竞争的激烈和残酷。而之后等待成绩的日子,更是一种煎熬。所幸的是,我以数学146分、总分416全校第2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了。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哭了,哭得很痛快。后来,尽管成为公费生并享受国家补贴,但因为家境的困难,我还是在学习之余,去了一家种植烟草的农场打工。尽管那份工作起早贪黑,很是辛苦,而且工资也不高,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那就是不要忘本。我不会用精湛的词藻来赞扬父母,也不会用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唱父母,只能以此行动来感受父母的辛酸、感恩父母。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承蒙多位老师的帮助和教诲以及同学们的支持,我参加多项社团活动、担任班长,积极投身到科研和油田现场的实践中去,在两年一届的优秀研究生评选中成为唯一的一位研二学生,这是对我努力结果的极大肯定,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 2008年,面对失恋的苦痛、生活的窘迫和高薪的诱惑,我毅然报名了2009年的博士生入学资格考试。我认为,博士已成为职业发展的必要经历和学历。尽管备考是痛苦的,我迷惘过,也困惑过,但我还是坚持并努力着,最终顺利地通过了初试和复试。西安交通大学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幽静,而且对博士生有严格要求,所以我在领略名师授课风采的同时,在科研中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松懈,在2010年《科技导报》“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资助下,在2011年的全院博士研究生学术排名中名列第8,并荣获研究生院组织的创源学术论坛第三届“创源之星”。现在的我,正全力以赴撰写学位论文,期待顺利毕业——又一次的“破茧”新生,开始新的征程。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朱世东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善建者不拔,善读者不问
热度 12 yonglie 2012-5-9 09:13
街头建筑工地经常看见三个字:“ 善建者 ”,这是华西集团的标志。这个名字真好,字面意思简明,还带着几分豪气。何况,它还有来历——《老子》第 54 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通行本“绝”作“辍”,这里用的是马王堆本。) 可是,追究它的“本义”,就越追越糊涂了。正好旁边有本儿小书 《老子衍》(王船山) ,是这样解读的: 以己与天下国家立,则分而为朋矣。彼朋“建”,则此朋“拔”;彼朋“抱”,则此朋“脱”。然而有道者,岂能强齐而并施之哉?事各有彤,情各有状,因而观之,可以无争矣…… 这就不是建筑论而是“朋党论”了。 韩非子讲了一个故事来解释那句话—— 楚庄王既胜,狩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故曰: “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 “ 孙叔敖之谓也。 这种解读方式,我们在《左传》里见多了——那儿有很多解读《诗经》的故事,它也为后代解读经典树立了榜样,直到今天讲各种“感悟”的。 唐人 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 则从创业与守业来看“建”与“抱”: 善建者,谓创业之主,以德升闻,故一立而不可拔也。善抱者,谓继体之君,以仁守位,故一持而不可脱也。此一章盖明其全用修德行仁,以传万祀之福,都不在历数时运、干戈强力以取之也。 朱元璋皇帝的体会是, 善建者,挺然立物之状,虽有力之士不可拔,此云以德治天下。言吾有物,日夕坚持,终世而不脱,比云怀抱大道也。如是若能持此二事甚坚,天地歆享之事,虽子孙百世亦未绝焉。 看来古人都拿它做道德论或君主论,其实最本质也最简单的,还是开头的“建筑论”,由它可以引出许多东西来——建什么呢?老子用过三次“建”字,前两次说的是“建言”和“建德”,那么这儿的“建”是不是一样的呢?也许还是“虚”一点儿好,不建言也不建德,随便你想建什么都行。 所谓“本义”或“本意”,就是引申潜力最大的意思。追问越远,得到的答案距离本义就越远。所以,我们不妨借老子的这句话来读老子: 善读者不问 。
个人分类: 随想|10030 次阅读|17 个评论
信息时代的读者特征
xuxiujiang 2012-5-2 09:54
信息时代的读者特征是知识化。读者往往比作者具有更丰富的知识。现代的读者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有思想,有判断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兴趣不稳定,容易飘移。 现代读者主体意识强,不喜欢被灌输,对说教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现代读者很抵触传统的作者自作多情,好为人师的写作方式。 现代读者一般不迷信权威。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是先过滤,再吸收,排斥异质类信息。只有平等交流,引发读者共鸣,才能成为面向现代读者的有效传播方式。 现代读者接受知识的渠道很宽,信息来源多元。其接受的信息大多呈现零散化与碎片化,对事物往往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生存竞争压力较大,渴望更新知识。他们有需求,没时间,只有做好针对现代读者的服务,才能搞好现代传播。
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一个好读者?
热度 5 yonglie 2012-4-25 08:30
书桌上恰好有一本 Norton 文选( The Norton Reader , 7th ed. ),打开前些天提到的 Nabokov 的短文——“好读者和好作家”( Good readers and good writers )——他颠覆了我们通常坚持的一些读书观点(如从小说认识过去): Can we rely on Jane Austen’s picture of landowning England with baronets and landscaped grounds when all she knew was a clergyman’s parlor? 那么,抱着那个观点读书的人就不会是好读者喽。我还真的想从小说去熟悉当年的生活呢,而且相信它比历史更真实。在老纳( Nab. ,不是“老衲”)看来,小说其实就是童话,而且是童话里的童话(“ The truth is that great novels are great fairy tales—and the novels in this series are supreme fairy tales ”)。我喜欢童话,不做好读者。 老纳曾向同学们提出过 10 个选项,让每个人选出他心目中的“好读者”的元素: 1. The reader should belong to a book club. 2. The reader should identify himself or herself with the hero or heroine. 3. The reader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social-economic angle. 4. The reader should prefer a story with action and dialogue to one with none. 5. The reader should have seen the book in a movie. 6. The reader should be a budding author. 7. The reader should have imagination. 8. The reader should have memory. 9. The reader should have a dictionary. 10. The reader should have some artistic sense. 他认为,好读者的要素是后面四点,也就是要做一个“四有新人”:有想象力,有记忆力,有一本字典,有一点艺术的感受力。这个标准似乎太低了,而做起来实在不容易——因为“想象力”的想象空间太大了,而字典,好多同学可能都不用了吧?
个人分类: 随想|604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转载《读者》2012-9 ,P25
hmaoi 2012-4-23 10:34
人须有志气、和气和浩然之气。志气为中,和气为表,内圣而外王。——张文木
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文献服务与读者》创刊的祝贺
icstu1 2012-4-18 12:03
对《文献服务与读者》创刊的祝贺
欢迎订阅、参与、指导和投送稿件。 《文献服务与读者》第2012年第1期(总第1期).pdf 另: ICLC的服务动态(1).docx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1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是写给人读的
热度 1 xuxiujiang 2012-4-18 10:10
写作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事件、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文章是写给人读的。给人们读的文章要具有两个条件:其一,要有对读者有用的内容;其二,要能让读者看得懂。 写文章要首先考虑读者是谁。不是按照作者的想法,想怎么写就想怎么写,而是要根据读者的兴趣,读者需要什么,作者写什么,并且作者要按照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传播的意义。
207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09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4-17 13:39
科技之先导 沟通之桥梁 ——话说《科技导报》 我和《科技导报》的缘份,起于张杰青编辑的约稿,源于投给“读者之声”栏目的那篇《十问科学研究》。 当年,《科技导报》这本“不是报纸”的刊物在美国创办时,我才步入小学的门槛。至1984年“导报”转至中国办刊并正式建社,我仍在小学学习。那时我已然知道中国有个张衡,外国有个牛顿,只是还不知道爱因斯坦。时光流转,如今的我已步入中年,而《科技导报》依然年轻,且愈加“精神焕发”了。 我知道,1980年《科技导报》创刊时,曾被赋以“科技之先导”的寓意。当年的创办者们希望这是一本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刊物,而这些年来,“导报”也一直都在为此努力。譬如“读者之声”这样的特色栏目,就能够由“一”生发出“二”,使导报唤起更多的“声音”,并且不拒绝来自“民科”的争鸣。须知科学面前的平等,比法律的平等更具启蒙性,它是我们走向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础。 我还知道,“导报”设有“主编心语”和“走向职场”这样亲近读者的专栏。这都无形中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不过,我仍然希望能设一个“科技物语”这样的栏目,将那些或许不太专业的科技文章(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呈现出来。要知道,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远比一篇规范的论文重要。 我爱科学,因为它拥护真理。我爱“导报”,因为它予我力量。用更加开放的思维办“报”,更能挖掘出科学的真谛。希望每当打开“导报”,就像打开一扇窗,吸引着你、我、他继续探索,发现一个更加新奇的世界。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黄成 科技论文中“讨论”的写作 “讨论”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解释现象、分析原因、阐述观点、说明研究结果的含义,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建议。“讨论”被看作是衡量一篇论文优劣的标尺,最能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的文献量以及对某一学术问题理解的深度。 “讨论”部分是我国许多作者的薄弱环节,也最能反映出我国科技论文与国际科技论文的差距。当前国内科技论文“讨论”部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 简单地罗列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2) 讨论过程中重复地引用“摘要”和“引言”中的内容,没有形成作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3) 讨论过程中大量引用国内外文献,但缺乏对文献观点的整合和分析,没有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在综述性文章中尤甚);4) 对于研究结果的评价不够客观,或者自吹自擂,或者不痛不痒,或者有意回避研究的局限性。 科技论文中“讨论”和“结论”都是必须存在的。讨论是导出结论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程度。笔者以为,“讨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书写: 1) “讨论”要有内在的逻辑性。论文从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这个“特殊性”开始分析,逐渐地讨论到引起这个现象的机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他人的观点进行比对或者佐证,也可以从实验结果的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到观点并进行评述。这个过程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2) 数据的处理尽量采用图、表、文综合的表达方式。避免罗列数据,要体现出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的图和表要有自明性,避免图、表、文相互重复说明同一组数据,只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图或表中具有结论性的数据即可。除了描述数据或者图中的趋势之外,尽可能地使用统计的方法在去除差异的前提下体现出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避免出现用特殊的数据产生一般性的结论的错误。 3) 讨论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可能是”。讨论就是一个不断求证、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实验结果的原因,作者应通过假设的方法去分析。但是,不能够通过“可能是”提出假设就结束,而应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求证。提出假设,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设计实验验证,则是寻找实践上的可能性。如此,理论和实践相符合则说明假设的正确,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4) 讨论过程中要将正面的结果和负面的结果相结合。在任何一个研究当中,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是提高论文深度的前提。研究和讨论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错误的方法、找到正确方法的过程。通过对比正反的实验结果可以使得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视野更开阔,使论文更有说服力。 5) 关于文献的引用。国内的作者有的大量引用国外文献,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阅读量,甚至有大量的文献都是二次引用。有的作者不引用或者没有系统地引用文献,要么是认为不重要,要么是没有找到,要么是故意回避以凸显自己研究的“新颖”和“价值”。有的作者虽然引用了相关文献,但是并没有结合自身的研究,讨论过程中导致论文分割,使得读者无法系统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研究结果。 6) 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某些数学辅助手段的论文,除非文章的目的是证明数学假设的内容,否则应避免过于详细地进行数学推演。如果有必要详述整个过程,可以采用附录的形式进行标注以供读者参阅。 7) 讨论过程中应指明研究潜在的局限和缺点。国内作者不喜欢谈自己研究的不足,认为这样会使得自己的工作看起来有缺陷,甚至选题有问题。这虽是大环境造成的,但是要尽力摒弃这种思维方式。指明局限性,不仅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更能增加文章的客观性。 笔者提出了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克服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全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意识,还需要每一位编辑在审稿、编辑的过程中严格把关、认真修改,及时将科学、合理的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最终保证形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重庆五九期刊社 王通洲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3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普通读者
热度 2 yonglie 2012-3-20 08:27
在书店遇到一本小书,精装的中英双语本,题目是《非普通读者》( The Uncommon Reader , by Alan Bennett ),想当然是从“ 普通读者 ”( common reader )衍生出来的。“普通”的意义,源自 Johnson 博士。他为《墓园哀歌》(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 的作者 Thomas Gray 写传时说(见他的《诗人传》,那么有名的著作,可我还没见过它的中译本,有吗?): In the character of his Elegy I rejoice to concur with the common reader ; for by the common sense of readers uncorrupted with literary prejudices, after all the refinements of subtilty and the dogmatism of learning, must be finally decided all claim to poetical honours. 【后半句话是倒装的,在老文章里常见,其结构是: all calim to poetical honours must be finally decided by the common sense … ……就是说,诗的荣耀取决于普通读者—— after all 在这儿的意思等于“除了……而外”。有的译文似乎不大准确。】 后来, Virginia Woolf 借“普通读者”来命名她的文学评论集。她说,“ 约翰逊博士心目中的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没有那么高的教养,造物主也没有赏给他那么大的才能。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 不过,小书里的“非普通读者”只是一个身份特殊的读者,是英女 王 Elizabeth II 。故事是虚构的,说女王有一天遛狗,遇到了流动图书馆( mobile library ),先是出于礼貌借了一本书,后来借了还还了借,阅读越多,就上瘾了…… 故事的情节有点儿像舞台小剧,读它不需要追究什么背景和意义。女王读书原来是为了“责任”,后来却只想为了娱乐——从“非普通读者”成为“普通读者”,我们眼下缺少的正是这个似乎有点儿堕落的“逆过程”。 女王觉悟了,意识到读书的乐趣就在于书的“冷漠 ”( indifference ) ,不在乎什么人读它——文学就有那么一股“傲气” ( something lofty about literature ) 。她认为 Literature is a commonwealth; letters a republic . ——她以前在毕业典礼上听说过 the republic of letters 这个词儿,可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会儿明白了。 中译本将那个词儿译为“ 字母王国 ”,像学中医的,“望闻(文)”而“生译”。《牛津字典》分明有那个短语的定义: the republic of letters, the collective body of those engaged in literary pursuits;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tself. 女王还有一个好习惯,一旦开始读一本书,就要把它读完。这一点,我这会儿是学不会了。
个人分类: 随想|4150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议从读者满意到读者信任
tengyi1960 2012-3-2 15:55
小议从读者满意到读者信任
读者满意和读者信任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说读者满意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话,读者信任则是读者满意的行为化。如何使两者达到一种有效地结合,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何谓读者满意 一般而言,读者满意是读者对图书馆和员工提供的网页和服务的直接性综合评价,是读者对图书馆、网页、服务和员工的认可。读者根据他们的价值判断来评价网页和服务,因此,满意是一种人的感觉状态的水平,它来源于对一次服务所设想的绩效与读者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说,读者服务的目标并不仅仅止于使读者满意,使读者感到满意只是服务的第一步。我们的兴趣应该不仅仅在于让读者获得满意感,我们要挖掘那些被读者认为能增进我们之间关系的有价值的东西。在图书馆与读者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的过程中,图书馆向读者提供超过其期望的“读者价值”,使读者在每一次的接受服务过程和接受服务体验中都能获得满意。每一次的满意都会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从而使图书馆能够获得长期的盈利与发展。 对于图书馆来说,如果对图书馆的网页和服务感到满意,读者也会将他们的消费感受通过口碑传播给其他的读者,扩大网页和服务的知名度,提高图书馆的形象,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但现实的问题是,图书馆往往将读者满意等于信任,甚至是“读者忠诚”。事实上,读者满意只是读者信任的前提,读者信任才是结果;读者满意是对某一网页、某项服务的肯定评价,即使读者对某图书馆满意也只是基于他们所接受的网页和服务令他满意。如果某一次的服务和网页不完善,他对该图书馆也就不满意了,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感性评价指标。 读者信任是读者对该品牌网页以及拥有该品牌图书馆的信任感,他们可以理性地面对品牌图书馆的成功与不利。 有关调查显示,在对网页和图书馆满意甚至十分满意的读者中,有 65%85% 的读者会转向其他网页,只有 30%40% 的读者会再次访问相同的网页或相同网页的同一服务。 何谓客户信任 读者信任是指读者对某一图书馆、某一品牌服务或网页认同和信赖,它是读者满意的不断强化的结果,与读者满意倾向于感性感觉不同,读者信任是读者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肯定、认同和信赖。一般地说,读者信任可以分为 3 个层次: 认知信任——它直接基于网页和服务而形成,因为这种网页和服务正好满足了他个性化需求,这种信任居于基础层面,它可能会因为志趣、环境等的变化转移; 情感信任——在使用网页和服务之后获得的持久满意,它可能形成对网页和服务的偏好; 行为信任——只有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网页成为读者不可或缺的需要和享受时,行为信任才会形成,其表现是长期关系的维持和重复服务的请求,以及对图书馆和网页的重点关注,并且在这种关注中寻找巩固信任的信息或者求证不信任的信息以防受欺。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服务请求是取得效益的原动力, PIMS 模型支持了这种观点。但 这种观点是不一定正确的,因为一个与高效益和快速增长更密切相关的因素是读者信任,而不是市场占有率。 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读者忠诚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读者忠诚实际上只是一种误解。 当市场营销的专家们提出“读者忠诚”这一概念时,图书馆经营管理的至上理念是大规模生产,即图书馆先按照自己对读者需求的理解设计网页,然后通过长时间的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吸引读者服务请求。在整个过程中,图书馆是主导,处于主动的地位;读者作为图书馆网页的接受者,只能接受图书馆为“他们”设计、生产的网页,读者选择性差。特别在“短缺”环境下,读者不得不重复服务请求相同的网页。这种重复服务请求给人的错觉是“读者忠诚”。 其实,在个性化感性消费时代,网页品种繁多,网页同质化日盛,网页生命周期缩短使得读者不可能长期对某图书馆和某网页“忠诚”。 从另一方面而言,读者忠诚的对象是图书馆或网页,因此读者忠诚是读者对图书馆或网页忠诚,这是以网页为中心的产物,现在的情况应该是图书馆对读者忠诚。只有这种观念的转变才能使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实现读者价值最大化。 最宝贵的财富 老读者是对图书馆、网页、服务有信任感而多次重复服务请求网页或接受服务的群体。图书馆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完成不断增长的销售额压力,都或多或少地把寻找新读者作为读者管理的重点,而忽视了老读者的作用。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 有位老师曾经用漏桶来形象地比喻这种行为。他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桶,然后在桶的底部画了许多洞,并给这些洞标上名字:粗鲁、劣质服务、未经过训练的员工、质量低劣、选择性差等,他把桶中流出的比作读者。他指出,图书馆为了保住原有的营业额必须从桶顶不断注入“新读者”来补充流失的读者,这是一个昂贵的没有尽头的过程。因此,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维系老读者,因为堵住漏桶带来的远不是“读者数量”,而是“读者质量”的提高。 老读者是图书馆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老读者的终身价值是巨大的。 读者信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当可观,这一点在其他行业也得到了证明。近年来的服务行业,如软件业的调查统计表明,信任度提高 5% ,收益可上升 25%80% 。 如果某图书馆始终不渝地给予读者超值回报并赢得了忠诚的读者,其服务请求和收益就会增加,而稳定读者和为读者服务的费用就会下降。图书馆可以将因此获得的超额效益投资于一系列新的活动,譬如,奖励老读者,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员工的报酬等等,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图书馆盈利读者信任”的良性循环。 读者信任给图书馆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读者信任带来重复服务请求,读者重复服务请求增加图书馆的收入,而且老读者保持的时间越长,服务请求量就越大;因稳定读者费用减少,使图书馆成本降低,一项研究表明,争取一位新读者的成本约比维持一位老读者的成本多数倍,而且在成熟的竞争性强的信息服务市场中,图书馆争取到新客户的困难非常大;由于“口碑效应”,老读者会推荐他人服务请求从而增加新读者;图书馆对熟悉的有丰富提问经验的老读者的服务更有效率、更经济;读者信任度和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条件,提高员工满意度,员工归属感随之提高,进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失误和培训费用,减少员工流失损失,又进一步使成本降低,因此形成一种强化读者信任的良性循环效应。 从读者满意到读者信任 读者满意和读者信任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说读者满意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话,读者信任则是读者满意的行为化。 因此,我们说读者满意仅仅只是迈上了读者信任的第一个台阶,不断强化的读者满意才是读者信任的基础。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读者满意并不一定可以发展致读者信任,在从读者满意到读者信任的过程中,图书馆还要做许许多多的事情。 在促进读者信任的因素中,个性化和及时性服务是两个决定性因素。个性化能增强读者的认知体验,从而培养读者的认知信任;及时性服务能使读者产生依赖,进而培养情感信任;只有个性化和及时性服务都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变化时,读者才会行为信赖;读者不可能自发地信任,读者信任需要图书馆以实际服务的行动来培养。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博客标题让所有的博客主人、读者以及科学界受到了伤害
热度 1 zhangxw 2012-2-27 16:19
下面这个博客标题让所有的博客主人、读者以及科学界受到了伤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2979do=blogid=541804 希望作者、编辑体谅读者群的一般用语与忌讳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者》-- 零星的生活,松散的记忆
zhaoxc 2012-2-26 17:59
《读者》- 年 - 期 - 页 - 题目 - 作者 - 我胡言乱语) 2012-11-11,《言论》,县长如果月收入1200元,县长也“荒”--民工荒; 2012-11-11,《言论》,王利芬,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来自不紧急的事:读书、锻炼、与智者交朋友和业余爱好--可我们都很忙; 2012-11-26,《美元洪水淹没你的退休梦》,宋鸿兵--国人大鸭梨生活换取美国国债送钱给穷美国人花; 2012-11-48,《养老金困局》,郎咸平--面对巨额无监控的钱,靠人性的自觉很难,真的没有达磨利斯之剑? 2012-11-57,《一只肉鸡的“科学”一生》,孙道荣,--被科学; 2012-9-25,《言论》,华盛顿大学5 800名新生当中18%来自海外,而中国学生就占了11%。他们每人缴纳2.8万美元学费,为华盛顿州学生的3倍,这种做法可让占新生比例超过1/4的本州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得以免费入学。中国家长的钱,造福了美国学生--没关系,中国家长不差钱; 2012-9-28,《老校长》,梁文道,--“糟老头”高锟; 2012-9-58,《英国,傻瓜似的智慧》,李大伟,--现代人真的应该“傻”一点; 2012-8-11,《一根烟的时间》,舒川楠,--无价的克拉; 2012-8-56,《永远18岁》,海欣,--不是绝色美女,是永远的爱; 2012-7-38,《麦凯恩的诚实与正直》,苗向东,--犯错的诚实远胜所谓的无害公告; 2012-6-4,《八岁,一个人去旅行》,吴念真--“狼爸”太少,温室太多; 2012-6-18,《一件毛衣的温度》,徐芳芳,--稀缺的给予 2012-6-19,《言论》,我研究了很多赚了钱的人,发现赚钱最多的人实际上是追求理想、顺便赚钱的人。他们赚的钱比那些追求金钱、顺便谈理想的人赚的要多(万通董事长冯仑); 2012-6-19,《言论》,副处正处,退休后都在一处;副局正局,到时候一样出局;副部正部,退下来一起散步;副总正总,大家晨练时汇总--想开点; 2012-5-16,《是谁毁了全球经济》,王元涛--“他们凭什么光靠收发电子邮件就比我们赚钱多呢?” 2012-5-36,《疯狂的礼品》,吴琪--高档的岂止是心态、疯狂的岂止是礼品? 2012-5-50,《金陵的救赎》,杨敏--看着50万平民和9万军队的金陵和5万日本兵的入城及其暴行,很沉重,看着日本暴行的数字记录,我无语的沉痛,反思现在日本车、日本电子产品横行中国,觉着为日本增加一块钱都是对历史极大的亵渎,“那段历史在西方被叫做‘南京大强奸’。实际上,这是一个外族对一个民族从肉体到心理的摧残,它比屠杀更残酷。”再想南京政府和日本的“友好城市”的所作所为,哎!哎!哎!; 2012-5-56,《政府扮演的经济角色》,韩秀云--“政府第一该做的是避免负面的外在效应,一旦出现,重重的罚,直罚到他们不敢再干下去为止。”环对一些案件,非法捞到1K万,你罚我10万,判我5年,有用吗? 2012-5-61,《宗方小太郎》,侯德云--日本对我们社会关键点和痛处的认识远远超出中央宣传部()的认识; 2012-4-16,《假如乾隆遇见华盛顿》,吴晓波--估计老华会被乾隆爷的气势给镇住; 2012-4-17,《言论》:同样是穿越剧,美国往前穿,中国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对穿越剧的调侃; 2012-4-17,《“急生活”丢了生活》,杨霄霄--丢了生活叫活着; 2012-3-8,《我好像得了诺贝尔奖了》,汪去,--“好的,谢谢,我还要准备讲义呢”; 2012-3-25,《言论》,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 2012-3-25,《言论》,值得害怕的倒不是大人物的缺德,而是缺德使人成了大人物--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2012-3-38,《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聪明”的定义是什么? 2012-3-44,《“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徐百柯,--应该被怀念的熊大缜、叶企孙; 2012-3-48,《为“意义”买单》,刘瑜,--“无意义”的才是生活; 2012-2-17,《言论》:走众人都选择的老路是最安全的,然而经常会遇到交通阻塞--生活感悟; 2012-2-17,《言论》:上联:啤酒饮料矿泉水,下联:花生瓜子八宝粥,横批:让一下,让一下啊!-中国客运专列; 2012-2-1,《天梯小学》,成波,--比天梯更重要的是架梯人; 2011-23-13,《言论》:有一种崩溃叫做“密码输入错误”,有一种惊慌叫做“账号异地登录”,有一种失落叫做“你没有访问权限”---QQ影响着人们的心情; 2011-23-18,《高档心态》,薛涌。--高档的岂止是心态? 2011-23-36,《中国富人进化论》,杨梅菊。--希望富人的脑袋象书架一样富有。 2011-23-50,《美国的公务员》,李一凡。-- -- ; 2011-21-28,《追问中国》,孙琳琳等,-你要追问谁? 2011-21-32,《瑞典法院的“最高法官”》,陈雪娟,--如果中国的“官”这么来,公务员热休矣!! 2011-20-19,《言论》,如果想做一个经常反驳师长的学生,你一定要自己学习更多---韩寒对学生家长 的回答; 2011-20-19,《言论》,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白岩松在郑州大学演讲时说; 2011-20-18,《那些卑微的母亲》,卫宣利--但爱伟大; 2011-20-19,《言论》,钢琴弹得好加分,那杀猪杀得好,凭什么不给加分?--位教授对高考加分如是说; 2011-20-45,《不想感动》,陆勇强。--也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0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2-17 11:10
导师的反馈是 研究生成才的点金石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经多年研究得出一个“1万小时定律”: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练习1万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这一定律似乎说明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然而,如果你以为经过1万小时的训练就一定会成功,那未免太天真了。虽然格拉德威尔的研究成果给那些自认为天分不足的人提供了臻于卓越的曙光,但成功者绝不等同于劳模。常识告诉我们:成才的愿望加上依从兴趣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学习的东西,更能助推一个人登上成功之巅。这给学生的启示是:如果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为了砺练自己,不是为把自己塑造成更优秀的人才进行能力储备,而仅仅将其看作推迟就业的手段,或是为着其他更为短期性的现实目标,那么研究生的学习毫无乐趣可言,因为你会觉得一个严格的导师就像灰姑娘的后母一般,除了无端指责就只剩下谩骂和侮辱,哪能激发出苦练1万小时所必需的毅力呢?没有了苦干实干,还有何资格奢谈成人成才? 若你读研还留有明确而高远的目标,才有勤学苦练的可能性。毕竟学习是自主性的行为,主观意识上不愿意发愤图强,外加的任何压力都转变不成学习动力。此时,导师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导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随时加以正向的反馈!对学生而言,自身的勤学苦练加上导师的及时反馈,才是成功的途径。而二者之中,导师及时的反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灯塔,二是标杆,三是北斗星。 灯塔之作用在于领航,不让航船偏离航向,避免触礁的危险。导师需随时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并加以合理的工作安排。放任学生不闻不问,对立志于求学者是莫大的伤害。学生要想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精通科研的地步,从一开始就要和导师保持畅通的交流,让导师了解自己,从而有的放矢地设置培养计划。正如格拉德威尔所说:“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研究生只是“优秀的胚胎”,要真正成为优良的果实,导师的辛勤灌溉至关重要。 标杆之作用在于楷模所产生的“榜样效应”,激励追随者产生敬爱、钦佩的心理情绪以成大事。欲正人,先要正己,这对导师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非如此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赞赏。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和“身教重于言传”是同一意思。尽管师生关系大不如前,但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于导师的成分还较多,导师言行举止所反映出的品格修养,往往成为学生加以模仿或参悟的范本。标杆越高,学生需要奋斗的空间就越大,潜能的激发更有可能达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境界。若导师给自身设定的标杆就极低,学生在快马扬鞭超越后就会“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知路在何方。 北斗星之作用在于帮助迷路之人于暗夜中辨识方位。导师需在浩瀚星空中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在每个领域,成功都是分层次的。要想上升到该领域最为成功的境界,前面的指路人尤为重要。当学生的进步到达一定境界时,必然会出现“成长的瓶颈”,陷入“路径选择的迷茫”之中。但凡学生到达此种混沌状态,引领学生进入到人生的更高层级,就成为导师最为重要的反馈。反馈的手段多种多样,既可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当头棒喝,也可以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谆谆教诲。 导师的三重反馈:灯塔、标杆和北斗星,三者由低到高依次上升,往复循环,形成上螺旋结构,引领学生不断迈入人生的新高度。学生的勤学苦练,若能得到导师“点金石”般及时的反馈,就能如虎添翼,距离大鹏展翅之日也就不远矣。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王进 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几个问题 在院里前段时间召开的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交流会上,我和大家交流了本人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教训的总结。 关于研究方向。1) 科研方向要在保持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的扩展,如相关的新领域、新方法、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2)要保持研究团队内以及国内外的特色和优势。研究工作一般是在一个团队内进行的,特别是高校不少青年教师毕业后仍在博士导师的团队工作。这种情况下,自己的研究工作首先需要在团队内有一定的特色,通过不断的学术积累,最好能形成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特色与优势。3) 要坚持在科研一线的试验、分析、计算、论文写作等。只有亲自去做,才更有可能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方法和理论。 关于项目申请。 1) 对于青年教师,可能性比较大的就是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及面上项目,工作后应积极申请,关于如何撰写申请书有很多相关的经验讨论可查。2) 对于其它国家科技项目,如NSFC重大、973、863、支撑计划等,青年教师虽然负责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应尽力参与。3) 多做一些有新内容的应用性项目,而减少重复性的横向项目。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工程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扩展、深化我们的研究工作很有帮助。 论文发表。中、英文论文都是有必要的。英文论文是现行评价体制的要求,而中文论文则是融入国内学术圈的要求。有些牛人可以只发英文论文,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专业性中文期刊发表论文也十分必要。 学术贡献。外行看一个人水平可能主要看项目、论文、奖励这些定量化的指标,但同行对一个人的评价可能主要在于学术贡献(发现了什么新现象,提出了什么新理论、新方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学术圈。学术圈是包括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一个虚拟团体。项目评审、论文评审等一般都在学术圈内。青年教师要尽可能融入相关专业的学术圈,让同行了解你的工作。主要途径有参加相关学术团体、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在相关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及学术领域的公共服务(论文、项目评审,期刊编委等)。 教学、科研结合。青年教师除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最好将二者结合。一方面,合适的科研成果能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掌握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教授 尚松浩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与读者 2012年第1-2期
icstu1 2012-2-15 15:54
图书馆与读者 2012年第1-2期
图书馆与读者 2012年第1期.doc 图书馆与读者 2012年第2期.doc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1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讨论:你的研究有何意义?
liwenbianji 2012-2-14 11:06
“讨论”部分非常重要。在这部分,你要把“结果”中展示的证据线索和“引言”中的背景资料关联起来。遗憾的是,许多作者(特别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常常不够重视“讨论”部分,认为只需把结果罗列出来,然后让读者自行去得出结论即可。但是,给出结果而不说明其意义只会造成随意解读,从而影响研究获得应有的影响力。而期刊编辑往往希望论文能推进该研究领域,并形成影响;所以有必要善用“讨论”部分来尽可能增强论文的影响力。 好的“讨论”可以在开头先重申一下“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接着总结一下你的主要研究结果。这样一来,读者对于你是否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就一目了然了。从最重要或最相关的结果写起,然后再转向相对次要的内容。此刻暂不要讨论有争议或者难以解释的结果。这个阶段,你只须描述那些能直接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或与假设直接相关的主要结果。不要用那些数据不支持的“大而空”的语言,也不要夸大结果的重要性。用“suggests” 比用“shows”更好,切忌使用 “proves”。此外,要尽量不要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而只需简要说明主要结果然后再谈其含意。这部分需要变换时态,叙述你的结果以及文献结果时用过去时,论述其意义时用现在时。 “讨论”的第二部分常被忽视,并往往造成拒稿。重申问题和结果之后,还需要陈述其相关性和重要性。你需要把你的结果放在文献研究背景中加以比较,并讨论其意义。这部分构成了“讨论”主体;他告诉读者(当然还有编辑):从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来评价,你的结果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们与其他研究者的工作之间存在什么关联。你的研究可能存在备择解释,对此应予提及并尽可能排除(或者至少论证它们的可能性很低)。如果仍有备择解释无法排除,你的研究就属于“尚未完成”,或者至少是“尚在进行中”;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在“讨论”的结尾部分,提出将开展哪些实验来进一步排除备择解释或确认哪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主要结果和背景的关系理清之后,就可以提及有争议或难以解释的发现,并提出可能的解释。没问题,这里你可以猜测,只要不要太过分。关键的问题是,你讨论和阐述了这些问题,而不是置之不理。“讨论”部分不能出现新术语或新结果;所有结果都该在“结果”部分叙述完整;所有术语也应在“引言”中就提出。最后,“讨论”部分要解释一下此研究的局限性。与其等审稿人指出,不如自己提出;这样也许反而会增加正面审稿意见从而缩短发表周期。一个研究存在局限性本身并不是问题,大多数研究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所以重要的是要承认它并提出在进一步研究中如何克服。在阐述完局限性之后往往紧接着就是描述未来的研究。 有些期刊有单独的“结论”部分;就算没有,也要在“讨论”的最后一段点明研究的结论。最后一段 (或最后一部分)应简要复述一下主要研究结果及其重要性,陈述该研究如何推进了本领域的研究,但不要用完全相同的语言。要提及结果的新颖性和重要性,但再说一次,不要夸大其词。如有必要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如果本工作是初步研究则进一步研究可放在最后一句。若不是初步研究,就可以用明确的措施来总结本研究的影响,但仍要注意不要夸大其词。。 示例 下图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一论文的讨论部分(doi:10.1172/JCI37622; 经同意转载)。其中显示了讨论部分的一些要素,其末尾是一个结论段落。 核对清单 1. 开始先复述研究问题,然后陈述主要结果。 2. 过去时叙述结果,现在时谈意义。 3. 将研究结果同现有文献作比较,陈述其意义。 4. 陈述所有结果的意义,不要忽略那些“不便提及”的内容。 5. 不要在“结果”部分简单重复其他部分已有的内容,不得引入新术语/报告新结果,或夸大其词。 6. 给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研究方向。 7. 结尾用明确的措辞陈述本研究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英文原文 Discussion: what does it all mea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your manuscrip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t is where you pull together all the ‘threads’ of evidence you have presented in th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ackground you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Unfortunately, many author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verlook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ection considering it sufficient to merely present their results and allow the reader to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However, presenting your results without describing their implications leaves them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reduces the impact they could have. Journal editors want papers that will advance the field and generate an impact; therefore, use the discussion wisely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your findings. A good discussion will begin by restating the study question and any hypotheses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should be followed by a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of your study so that it is immediately clear how you have advanced the field. Start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or relevant finding and then move to progressively less important ones. However, do not yet discuss results that are perhaps controversial or difficult to explain. At this stage you only want to describe the major findings that directly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you set out in the introduction and/or those that directly relate to your hypotheses. Avoid making grand statements that are not supported by your data and/or overstating the importance of your findings. The word “suggests” is preferable to “shows”, and the word “proves” should never be used. Also, there should be minimal repetition with the results section, with only brief descriptions of the main findings requir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their implications. A mixture of tenses is required, with the past tense used to describe individual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present tense used to describe their implications. The next part is the component of a discussion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and a frequent cause of rejection from journals. Having reiterated your initial question and major findings, you need to describe their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ce. This is where you put your findings into the context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discuss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part forms the bulk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showing the reader (and importantly, the journal editor) what your findings actually mean in the ligh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efforts of others. All possible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your study should be described and excluded (or at least shown to be unlikely) wherever possible. If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remain viable, the study is considered ‘incomplete’, or at least ongoing, and experiments to rule out the alternatives or determine which of the alternatives is correct should be described at the end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as future research. Once the major findings have been put into context, any controversial or difficult to explain findings should be mentioned along with plau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m. It is perfectly OK to speculate here (but not too wildly), but 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hat these findings, and any inconsistencies, are discussed and addressed rather than ignored. No new results or term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all finding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he results section and relevant terms will all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Finally, any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should be explained. Peer reviewers are likely to comment on such limitations anyway, so it is best to be ‘up front’ about them and state what they were; doing so might even improve your chances of a positive peer review and thereby shorten the time to publication. The fact that your stud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s not a problem in itself, and most studies have limitations of some sort.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these and describe how they can be addressed in future research. For this reason, the description of limitations is usu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future research. Some journals have a separate conclusions section, but even in those that don’t, the same content should be merged with the discussion and contained in the last paragraph. This final section/paragraph should briefly restate the key finding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describing how your study represents an advance in the field, but avoiding direct repetition. The novel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mentioned, but again, it is important not to over-emphasize either of these. Future studies should be mentioned where relevant, and can be the subject of the final sentence if the current study is preliminary. If your study is not preliminary, end with a strong statement that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the study without over-stating its importance. Example The figure below, showing excerpts from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7622;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shows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discussion section and the concluding paragraph at the end. Checklist 1. Start by restating the problem/research question and then state the main findings of your study 2. Describe results in the past tense, but implications in the present tense 3. Put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o describe their implications 4. Describe the implications of all results obtained; do not ignore ‘inconvenient’ ones 5. Avoid repetition, introducing new terms or results, and making grand statem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your findings 6. Describe the limitations of your study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the field 7. End with a strong statement describing the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your study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ZZ: 请问综述性文章如何审稿?
baitingtingatse 2012-2-13 11:04
综述的确是比较难审的,不像论著那样,多多少少都能找出一些问题。 我曾经审过一篇英文综述,当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选题是否新颖:即发表这篇综述是否有学术价值,可能会有哪些读者从中受益; 2、论述是否深刻:国内很多综述是研究生写的,往往缺乏深度,泛泛而谈,出现很多***, et al. reported that.....; ***, et al. observed that...等简单罗列结果的语句,这种综述论述得太浮浅,没有结合自己得认识,展开讨论,未能对某一领域的发展作很好的总结与预测,不值得发表; 3、结构是否合理:综述一般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因而合理的文章构架显得非常重要,有点有面,面要广、点要深; 4、语言是否流畅:这个虽然不是关键因素,但是蹩脚的语言表达,会使文章大打折扣; 5、作者是否权威:这个与前面几条略有重复,因为权威的作者一般都能很好的做到以上几点,而毛头小子写的综述,很多时候是惨不忍睹的,当然也有例外,不能一看到是生面孔写的综述就全盘否定。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与修改|0 个评论
[转载]综述之法
Alluvion 2012-2-9 15:13
  综述之法,重在选、译、滤、归、表、修。选是选题,译是翻译,滤是过滤,归是归类,表是表达,修是修改。 1 选  题 111 原则 选题原则有二,一是选大家不知道的,二是选大家想知道的,大家,指的是专业读者群。选大家不知道的,则有特色;选大家想知道的,则受欢迎。 112 考虑 选题要考虑两点,一是可用资料是否充分,可用资料不充分,则综述不能深刻;二是所述理论是否系统,理论不系统,则因果关系不清晰。 113 指定 最怕导师指定研究课题,并就课题写综述。因为研究课题通常是新而窄,新则可用文献少,窄则专业读者稀。这种综述只写出自己想知道的,而写不出大家想知道的。 114 视角 研究生写研究课题相关综述,为避免窄,应适当放宽视角,以增加可用文献量和专业读者群。 2 翻  译 211 全译 初写综述时,专业单词不熟悉,不要偷懒,一篇篇的译,译完了再综合。综述是一长期作业,费力则不能持久。 212 选译 对同一文题译过几篇相关综述后,可将译稿综合成一初稿。再看英文文献,此时对专业单词已较熟悉,可选重要的译。 213 不译 有些文字可以不译。开头一段较空洞,除患病率外,不译;最后一段是全文总结,已有正文详述,不译;每段的主题句较模糊,不译;提出但不解决问题的不译;争论而无结果的不译;与初稿雷同的不译;众所周知的不译;结论含混的不译;溢出本综述之外的不译。不译的内容只要能看懂大致走向,未必要字字都认识,以节省时间,加快阅读速度。 214 速译 英文综述译后第一次阅读就要滤去3 /4内容,剩下的在以后反复阅读中还会滤去1 /2,如为英文论文,则滤得更多。故需大量的译文供过滤,要得到大量的译文,需保持一定的译速,要保持译速,翻译时就不能过于迟疑和修饰,译不出来的就跳过。 215 苦译 如果仅译英文综述,最后只有1 /8的内容有用,一篇成熟的综述按5 000字算,至少得译4万字,而翻译在通篇综述中所占时间不到1 /3,故想花3个月完成综述,则第一个月就得译完4万字,这对于一个新手(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 过  滤 311 定义 选译和不译就是一种初步过滤,但依然会有许多不具体、不系统、不明白的内容被译出来,过滤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在阅读中删除。 312 不具体 要删除不具体的内容,如“产前抑郁对婴儿发育有不良影响”。有什么不良影响未说清楚,故对读者无具体用处,应删去。 313 不系统 要删除不系统的内容,如“已发现抑郁症与P物质改变有关联”。这与流行的抑郁症单胺假说无任何联系,对抑郁症的治疗也无指导意义,故删去。 314 不明白 在翻译中,有三种情况译不出来。一是专业单词在所有的字典中都查不到;二是字都认识,但语法没弄懂;三是字都认识,但专业不熟悉。故在阅读译稿时,遇到不懂的句子,读两遍还是不懂,就删去,一般不再查原文。 315 尺度 作者在过滤时,应以删除不精彩内容和留下精彩内容为原则,避免犯下述两种错误,一是见句子通顺的就留,结果综述很臃肿;二是见非结论的就删,结果只有“栋梁”,没有“砖瓦”。 4 归  类 411 大类 在资料滤过后,留下的精彩内容显得片段和孤立,前后不连贯,故第一步是要分类,将同一类内容归为一处,起一标题,用“1、2、3⋯”将标题排序。一篇综述通常分4~6大类为宜。 412 调类 第二步是根据大类标题间的逻辑关系,调整各标题的位置,可按专业习惯排,可按其他方式排,如详细的在前,简略的在后;实用的在前,不实用的在后;常用的在前,不常用的在后;流行的在前,不流行的在后;重要的在前,不重要的在后。总之,要说出排序的理由,不可随意堆砌。 413 归段 一篇综述只归大类,显得太粗,同一类中可有多个不相关的研究,应当用段将之区别开来,每段说明一个问题,并将它的中心思想提取出来,置于段首,作为小标题,用“1. 1、1. 2、1. 3⋯”编号。每一大类通常可分4~6段。 414 调段 根据每段小标题,寻找段间逻辑联系,象寻找大类间的逻辑联系一样,虽无定法,但要按你认为合适的顺序去排。 415 亚类 在调段中,如发现一个大类项下超过8段,最好能分成二个亚类,每个亚类起一小标题,用“1. 1、1. 2、1. 3⋯”编号,并按逻辑对亚类的小标题排序。而组的编号则下推一级,用“1. 1. 1、1. 1. 2、1. 1. 3⋯”表示。 416 调动 在电脑上,文字调动可通过选中、剪切和粘贴三步来完成,可是电脑屏幕象一盏灯,时间看长了刺眼,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故常先在纸上看,纸上改,然后再上电脑改。在纸上调动文字时,可用调子程序原理:将被调动的段或大类在打印稿左侧的页边距上用大括弧标记,注上字母,然后将同样字母插入移动目的地,当上电脑时,见大括弧就跳过,见插入字母时,就在稿中寻找同样字母标注大括弧的相应段落,将之移至字母插入处。 5 表  达 一段之内,要表达清楚,要看句式如何应用,精彩的句式有展开结构、对称结构和链点结构,读来酣畅,让步结构主要是用于调和矛盾观点,其他结构也常用到。 511 展开结构 先写主题句,然后用支撑句一一展开。 512 对称结构 是指两组结构一样、文字对仗、语意反向的句型。 513 链点结构 先描述一条病理反应链,然后对这条链的每个环节予以干预,而那些干预不到的环节,只要不影响该链的连接性,尽可能删除,目的是让该链的每个环节都能用上,以节省读者的记忆资源。 514 让步结构 采取“虽然⋯,但是⋯”的结构,目的是将矛盾研究结果融于一段之中,作者可将自己认可的观点放在“但是”以后。 515 其他结构 ①比较结构:通过A比B增多或减少描述研究结果,通常后附结论; ②交代结构:是先交代名词的定义或理论细节,然后再直接应用该名词和理论; ③举证结构:是先讲结论,然后列举证据或理由; ④顺序结构:是按照某种顺序进行描述,如时间顺序, 解剖顺序等, 与本文“4 归类”中的“412 调类”的运作原理相似; ⑤呼应结构:是指基本原理和临床实践的呼应,可以先叙原理,后讲实践;也可先叙实践,后讲原理。 6 修  改 广义上讲,调类、调段和调整语序(见顺序结构)都是修改。下面叙述是狭义的修改,限于句内 或两句间的修改。 611 慢读 是边读边想,寻找逻辑错误。 612 复述 先读懂晦涩的译稿,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使它变得易理解。 613 快读 在理解基础上,通过对名词的含糊指代,可加快阅读速度 614 重复 第一种情况是一句内同一名词出现两次,应尽可能删去一次 615 衔接 指的是上下两句的衔接程度。 616 适切 文字表述越接近大家平时的表达习惯,就越贴切。越贴切, 就越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速度。 617 统一 不同文献对同一术语可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个人分类: 科研信息|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liwenbianji 2012-2-7 12:04
“结果”可能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你要叙述主要的研究结果,读者想知道的也就是这些。而且,研究结果还影响到”引言”和”讨论”部分的编排,目标期刊的选择和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在开始撰写“结果”之前,你应全盘考虑你的试验发现,并审视他们到底意味/提示什么。此时你应该已经完成了数据分析,并已制作了几幅图表以便简单明了地展示结果。后文将有一些图表制作和统计分析方面的注意事项,所以这里就暂不赘述。不过,一定要记得:图是“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图、表、正文之间不能有重复的叙述。简而言之,如果用图表比用文字表达得更清楚,就用图来表达,然后在正文中简单提及;如果用文字就可以简单阐明,就无需再用图来表达。 一旦确定要把哪些结果纳入正文以及这些结果的意义,,你就可以把它们按一个符合逻辑的顺序组合成一个“故事”。在“引言”部分已经说明了假设或拟研究的问题;现在,在“结果”部分展示你收集的全部证据,用于支持你的假设或排除其他备择解释。用现在时态的子标题把每种不同的结果分成单独的小节。这些子标题应该与“方法”部分的子标题以及图表的标题相互对应。与“方法”部分一样,叙述“结果”时应使用过去时。你用于支持假设的证据种类越多(以及越不含混),你的结论就越无可置疑。这里暂时不要去讨论你结果的影响或大谈其意义—那是“讨论”部分的任务。这里只用展示你的证据,然后留待读者自行去下结论。 “ 结果”部分经常需要比较样本和对照,或者比较某个时间点前后的结果,所以有必要了解陈述比较时一些常犯错误。其中一些也包括在“克服语言障碍”一章的注意事项中。最重要的是“同类事物间才能做比较”。例如,有这样一个句子:“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就应该改成“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smokers”。这里的一个关键是“were compared” 这个短语(其他句子中也可能是 “compared with”)的位置。如果这个短语位于被比较双方 (如此例中:吸烟者的p53 levels 和 不吸烟者的p53 levels)之间,那么比较的双方都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来清楚界定到底比较的是什么。也可以把这个短语放在被比较双方之前或之后,例如:“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ere compared”。叙述比较的另一个问题是,比较性的词语如“more”,“higher”和 “faster”等,后面需要跟一个”than”开始的从句来解释是比谁多、高或者快。比如,“transgenic mic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ortisol”这个句子中是比谁高就不明确,因此应该加上“than control mice”。 示例 下图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一篇论文的“结果”部分(doi:10.1172/JCI37155;经同意转载)。其中显示了“结果”部分的一些要素。 核对清单 1. 你的数据如果用图表更容易表达就用图表;反之用文字。 2. 使用过去时叙述结果。 3. 同类事物才能做比较。 4. 图、表、正文内容不能重复。 5. 正文中说明统计分析结果,如P值。 英文原文 Results: what you found The results section is possibly the most important section in your paper.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describe the main findings of your research, which is what everyone who is going to read your paper wants to know about. Also, whatever findings you obtained will determine how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sections are framed, what target journals you can consider, and what direction(s) your subsequent research needs to take. The easiest way to approach writing a results section is to consider all of your findings and what they mean or suggest. You will already have analyzed your data and probably also generated a number of figures and/or tables to show it in a clear and concise manner. Later tips in this series describe som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to keep in mind when preparing display items and perform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so I won’t go into much detail on those processes here.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graphic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and therefore,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redundancies or duplications among the text, figures and tables. Put simply, if something can be more clearly shown in a figure or table than explained in the text, then use a graphic and refer to it briefly in the text; if something can be easily summarized with text, then there is no need for an additional graphic showing the same thing. Once you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results you want to include and what each of them shows, you should assemble them in a logical order to make a ‘story’. You will have already described your hypothesis or research question(s) in the introduction; use the results section to lay out all of the evidence you have gathered, building up a solid case to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or to exclud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Each different finding should have its own subsection, beginning with a subheading in the present tense. These subheadings should match those in the methods section and the headings used in figure/table legends. The results themselve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he past tense, like the methods. The more types of evidence you can provide for a given hypothesis (and the less ambiguous these are), the more irrefutable your conclusions can be. Resist the urge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findings or go into detail about what they mean—that is what the discussion section is for. Rather, present the evidence and let the reader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Results sections frequently involve comparisons between a test sample and a control, or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ime-points, so you should be aware of some common errors made when describing comparative results. Some of these have already been described in the tip “Overcoming the language barrier”.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ompare “like with like”. For example? the sentenc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should actually b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smokers”. The critical point here is the placement of “were compared” (or in other situations, “compared with”): if the comparing term appears between the words describing the two items being compared (here, p53 levels in smokers and p53 levels in non-smokers), then enough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provided either side of the comparative term to make it absolutely clear what is being compared. An alternative to this is to place the comparative term before or after the words describing the items being compared: for exampl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ere compared”. While still on the subject of comparisons,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relative terms, such as “more”, “higher” and “faster”, require an accompanying “than” clause to explain what this change is relative to. For example, in the sentence “transgenic mic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ortisol” it is unclear what these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us, a “than clause”, such as “than control mice”, is required. Example The figure below, showing a couple of excerpts from the results section of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7155;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shows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results section. Checklist 1. Use figures and tables to summarize data except where such data can be easily summarized in the text 2. Describe results in the past tense 3. Compare like with like 4. Do not duplicate data among figures, tables and text 5. Show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for example, p values, in the text.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2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模式急需翻天覆地的变化
热度 2 jimmy12day 2012-2-3 10:34
科研结果目前的模式是投杂志为模式。 科研结果的评审是一种2-4个同行评议模式; 我认为, 未来的科研模式是论坛模式。 科研成果的评审是所有的读者评议; 至于怎么走上,欢迎讨论,以上是个人的观点,欢迎指正。
1751 次阅读|4 个评论
怎样写作学术著作的作品简介
xuxiujiang 2012-1-31 15:33
学术著作的作品简介是学术著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辅文。对读者搜索图书信息,了解作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简介通常放在图书的封底或后勒口上,是读者选书必看的一个内容。特别是在图书信息实现数据化的今天,是电子检索的主要项目。 目前国内主要图书馆、新华书店、民营书店以及当当网,卓越网等图书传播销售平台,作品简介与书名、作者信息、定价、书号等都是必录信息。在电子检索平台,读者基本上就是靠作品简介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作品的阅读价值。所以,编写作品简介是学术著作推广传播的关键。 作品简介通常篇幅在300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500字。以短句子为主,行文应简洁清晰,不要有多于的废话。句子内部尽量不要使用虚词和形容词与副词等。杜绝浮夸,要力争平实准确,信息表达到位。 作品简介一般包含以下要件信息: 1.作品研究的问题 2.作品研究的背景 3.作品研究的方法 4.作品研究的结论 5.作品研究的意义 不同的学术著作,根据其学科特点以及研究的问题,在作品简介中所包含的要件信息可以略有不同,写作风格也可根据作者的行文习惯两或掌握。 不过,不管怎样变化,作者都要把握作品简介写作的基本原则:精炼准确、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下面举个具体的作品简介的编写例子与大家分享: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封底文字 汉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定型的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高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挖掘汉代历史的细节,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汉代儒学历来是国学的热点,历代大家多有著述。《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从儒生的生存状况出发考察儒学的发展,是研究中国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很具有启发性,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打下了基础。 本文的前三句介绍作品的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背景,最后一句介绍研究方法和意义。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一书,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发行
3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1-31 15:16
十问科学研究 为什么我们的文章越发越多,真有含金量的却没有几篇? 我们的科研人员基数大,倾向于多发快发文章的考核机制正逐步完善,并仍有很大空间可拓展。读读文献、写写文章,难不倒日趋庞大的研究生队伍。然而,在写论文之前,我们是否想过为何要写这篇文章?诚然是为了硕士好毕业、博士好毕业,增加点“研究生”的“份量”——这不能责怪我们,科学研究本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先是要弄明白所学的专业知识,多咀嚼、消化,才能知道可以做什么。一篇硕士论文,能将所学的东西说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二个关键问题,就已然算优秀论文了。一篇博士论文,起码要有自己的观点,这观点不一定“正确”,谁说“错误”就永远成不了“真理”呢?文章自然是要写的,作文的方式方法和要求是可以商榷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的思维。 为什么我们那么重视教学而轻视实验? 大学校园中,从事实验的老师与从事教学的老师地位悬殊。我们是按课时多寡给老师报酬的,当然不包括这之外的项目、撰写的文章数量及投稿发表的刊物等级。然而,课堂所教授的知识都来自实践和实验,缺少了这一环节,科学知识便成了宗教教义。科学之所以称为科学,是因为它所概括的东西是可以反复论证的。要是挖掉其根基,这棵树会枯萎而死。无论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何更新,实验与实践仍是理论的基础,由此归纳出的理论才能引领新的实践。 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热衷于到国外深造? 现代科学诸多领域的开创或者领引,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的“专利”。我们不如人家的,就应向人家学习,这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不要狭隘地以为,我们那么多人出去学习,只是为了“镀金”。即使没有学到别人的真东西,也会感受到别人治学的态度。人类还有很多不自由,但是学习应该是自由的,搞研究应该是自由的,实验室的环境应该是自由的。如果我们有条件,足够自信,完全可以大胆地走出去。中国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管理思路的创新,包括科学教育及研究。 为什么我们一再加大科技投入还说资金不够? 论国家实力,加上庞大的国家体制,我国对科技的投入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国家的绝对值。我国是一个“民生”大于“科生”的国家,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很多,若干年也解决不完,政府怎么可能弃之不顾而向科技全面倾斜?尽管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技创新,科学技术也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拦路虎,但整个蛋糕就那么大,领导者的意识就停留在那一块,我们无法在抱怨中得到满足。只能说,相对于过去,今天的投入已蔚然可观了,实验室的设备正逐步走向“应有尽有”,譬如电脑就不断在更新换代之中。 为什么我们的导师整天忙于搞项目? 不能说导师搞项目是在从事副业。没有项目资金的支撑,没有一个导师可以继续其教研。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与其说是跟他学习,不如说在同他一起做项目。项目搞得好的导师,收入自然就高,学生也可从中得到更多实惠,所以几乎没有人愿意去搞基础研究了。我们的科学研究恍如空中楼阁一般,倒不下来,也放不了心。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四处参加年会? 研究生最高兴的,莫过于跟导师去参加专业年会了。会议的地点每次都有新变化,住宿条件也逐步改善,与会人员越来越广泛,还经常有著名科学家参加。然而,值得关注的科研成果往往在会议的嘈杂与喧哗声中被淡化了,我们基本想不起来有谁有惊天之语。从导师到学生,从专家到学者,已然都能侃侃而谈、幽默风趣,不亚于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很平淡,心灵很浮躁? 我们不是学习的机器,学习反倒让我们离生活越来越远。我们每天安静地听课、做实验,往返于寝室、教室(实验室)和食堂之间,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与寂寞。谁说学习是快乐的?我们青春与热情就耗费在这静默地探索之中。偶尔的一次聚会和聚餐,会让我们如同过节般快乐。而之后呢?人生的聚散,只因为生活的百无聊奈?谁来归整我们的人生?我们读书,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我们流浪在象牙塔尖,心理和灵魂逐渐被“知识”掏干。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为什么权威还是权威,科学不是科学? 在科学的面前,什么才是真正的权威?是谁树立的这个权威?我们应该相信权威么?我们这么热衷于给某某人冠以学术权威的头衔,到底是为了什么?任何有关科学的论题,总归需要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对于争议难决的,更应反复论证,不急于作结论。即便是紧急关头,仍须冷静、沉着、求实。世界是变化的,今天的权威必将是明日的“黄花”,权威的确立本身便不科学。我们要求真知、做真思、解真谛,首要是扫除所谓的权威。我们与其尊重权威,还不如尊重科学,尊重他人。 为什么我们在科学领域向前迈出一小步这么艰难? 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科学发现,均源自当时科学研究的思维创新。牛顿在怎样的思维下发现了牛顿三定律?爱因斯坦又以何种思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没有创新的思维,便不会有科技的创新。而现代科学体系日臻完善,学科划分日趋细微,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研究思维模式。我们要时常自问:我们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吗?针对现在研究的课题,应该用怎样的思维才合适?或者,与其被一种思维长期钳制着,不如用逆向思维来尝试。任何实验都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要用物质的综合反应来验证我们的思考。科学无定论,思维无永恒。 为什么我们的飞船上了天,我们的父辈还在用锄头耕地? 我们的飞船不仅载人上了天,而且实现了与其他航天器的对接。这是一个从地到天的飞跃,是冲向未知世界的第一步。宇宙在我们面前一步步地缩小,我们真正进入了无比广阔的太空时代。我们需要由此所带来的思想变革,而这一切又都建立在现有科技水平上。然而,从科学研究到科技应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各个领域研究的瓶颈很多,面临的不仅仅是理论突破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用科技来改变命运。假如有一天因为行星撞击地球,人类濒临毁灭的危险,仅凭几艘诺亚方舟是无法挽救我们的种群的。这是科学,不是神话。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黄成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1-31 14:49
《科技导报》“读者之声” 2011年回眸 “读者之声”设立的初衷是通过刊登读者对《科技导报》的来信,发表他们的意见、建议、对《科技导报》已刊文章的反馈信息、社会热点的讨论以及科研经历等内容,尤其鼓励争鸣性质的读者来信,从而搭建一个读者与导报互动的平台,为促进科技交流、优化学术环境、分享科研经验、倾听前沿呼声、展示科研一线面貌、打造优秀期刊而做出努力。 2011年“读者之声”栏目第1期至第30期共刊登读者来信来稿63篇,每期刊登2—3篇。文章大体可分2大类型: 第一类文章内容直接与《科技导报》相关,有10篇。这类文章中,从对导报的了解和认识出发,记叙个人实践经历、成长发展与导报之间的故事,提出真实想法和切实意见的文章弥足珍贵:如第12期刊登的孟桂之的“给《科技导报》的建议”,作者作为导报创办时期分社社长,结合导报的历史和与其自身密不可分的关系,十分中肯地提出了对于导报的4点建议;又如第11期马臻的“我为《科技导报》写稿”,真实讲述了作者从博客发文被导报发掘,到受邀为导报写稿,到后来成为导报“走向职场”栏目主持人的经历;又如第22期、26期、30期刊登的几位读者在阅读导报一些文章后的读后感,实在地反映了导报刊载的文章内容在读者心中的价值及影响力,呈现出有见地、争鸣的声音,且体现了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沟通交流;再如第1期“为《科技导报》而感动”和第21期“《科技导报》让我和院士之间有话题”这类文章,反映了导报对于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们日常科研生活的影响。 第二类文章与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的工作生活相关,有53篇。其中,以下几类是栏目初创就提倡和推崇的: 1) 科研一线、实验室里或论文写作者、求学求职者的声音,如第2期“厚积薄发——我的科研学术之路”、“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第19期“在做‘科研乞丐’的日子里”等。 2) 科学家、教授、导师等“过来人”提供的科研、论文写作、申请基金等方面的经验方法,如第3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谈”、第4期“评审SCI论文的体会”、第21期“找研究课题的经历”等。 3) 描述科研人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个人与导师的交流等内容的,如第1期“我的导师”、第16期“两个温馨的和谐乐章”、第25期“第一次跟导师去野外”等。 我们感谢读者们的信任,他们将内心最真实而可贵的声音呈献给《科技导报》,呈现给作者、编者和更多的读者。为此,我们将不断努力,充分认识“读者之声”在科技期刊中沟通作者、读者、编者的桥梁作用;提高策划意识、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增强对科技期刊热点、难点的敏感度;力争使栏目内容丰富多样,真正体现各界、各类读者不同的声音,并使这些声音在栏目中得到有效的整合、发挥,具有可读性、互动性,不拘于形式。同时,尽一切力量扩大《科技导报》,特别是“读者之声”栏目的影响力号召力,调动读者、作者的积极性,鼓励读者关注《科技导报》,关注学术,敢想敢言。 11月23日,《科技导报》组织召开了2011年第7次主编工作会,专家建议不仅以传统的“有奖征文”方式,而且使高度参与的读者们通过参加读者交流会、“与院士专家面对面”、列席编委会,甚至担当审稿人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导报的建设活动中来,作为对我们忠实读者的鼓励和回馈。 ——《科技导报》编辑部编辑 秦政 科研成果展示与门槛高低 科技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原创性成果往往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做出的,即使是大师,最初也都是不知名的“小人物”。爱因斯坦创作出他最著名的5篇文章时,仅仅是个专利局的普通职员。他没有在任何大学、科研机构拥有任何职位,更没有博士、教授之头衔,却是通过德国《物理学年鉴》这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只以其作品本身的实力,而不以其身份、资历高低来展示个人的勤奋探索之成果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走上数学专业领域,是由于他在1930年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批驳数学名家苏家驹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觉得“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应该把他请到清华来”。当时的华罗庚却只有初中学历,在一所中学里当会计。 如今,看看我们的科技期刊发表文章时种种高低不平的条件、门槛:必须要有职称、职务;要看是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研究机构;还要看曾经的业绩论著;甚至要多少版面费;文章还要限制多少字数等等。更有一些报刊在文章署名上还要注明某某院士,以“国家、省市某某课题资助项目”自居——难道想以此来证明文章的水准吗?更有甚者,在不少论坛、征文活动中刊载的作品上往往冠名“某某长”、“某某主任”,结果学术论坛却成了“官述论坛”。其实署名就是署名,过多的注释、冠名,过分的强调反倒使人感到画蛇添足、没有底气。 必须看到,科学发现源自于学者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其创造欲,思想自由和学术平等是其催化剂、增长素。然而,受我们传统的专制主义、等级思想的影响,论资排辈、等级制、唯“名”等做法是桎梏中国人做出原始性创新成果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致使中国从曾经的辉煌跌落下来那看不到却感觉得到的致命软肋。 当今,知识、知识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要切记:知识化决不等同于“文凭化”、“职称化”甚或是“留洋经历化”。权学交易、文凭泛滥、迷信海归,博士帽、职称帽、乌纱帽泛滥,科技界有产出无突破,教育界有数量无大师,是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的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所在。 殊不知,过多条件形成的“高门槛”看似可以阻挡粗糙伪劣之作,实际上却只是在图省力、唯“名”择文中,既把新人“吓”得望而却步,又把那些确有真知灼见的茅庐之作、有个性的超凡之作拒之门外。 值得欣慰的是近来已开始有报刊登载文章后仅注明“作者单位”,使人们开始感觉到了“平等参与权”。我愿意在报刊发表论述文章除署名外,仅注明“作者单位(或居住地)”即可。我建议,我们从事科技创新传播工作的报刊就更该如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孙国际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对期刊
liwenbianji 2012-1-31 10:02
选好期刊和发表类型至关重要:选对了能立马增加发表的机会和引用率。相反,投到不对的期刊往往造成拒稿。在选择目标期刊前,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期刊的宗旨和范围;目标读者和近期发表情况;拟投稿件的研究结果有多重要、吸引面有多广;研究类型。 首先应考虑的是:拟投论文的侧重点是什么?谁可能会读它?在撰写论文(尤其是“讨论”部分)时就应予以明确。你的研究是侧重于临床还是基础科学?你的结果是对科学界会产生广泛影响还是只限于一个专门领域?属于初步结果尚需更多工作来验证,还是已经有多种互补的数据来支持你的假说?你是急着马上发表,还是不那么着急从而可以收集更多数据去试投高影响因子期刊?回答了这些问题,你对目标期刊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接下来,你需要列出个清单。 目标期刊最直接的来源就是你论文的参考文献。与你相似或相关的工作应该被你的论文引用过;研究这些工作和他们所发表的期刊。那些多次出现的期刊就可作为候选。另外一个寻找候选期刊的办法就是用关键词搜索Medline和 Pubmed等数据库。同样,重复出现的期刊可能就是比较合适的投稿对象。此前未发表过此领域论文的期刊可能也会对你的结果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翻阅和检索图书馆书架、Thompson ISI数据库 (其中包括SCI),或者各大出版商的主页(学术期刊出版商很多,下文仅列举了其中几家)。根据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应该能找出适当的期刊。 至此你已有一个候选期刊的清单,头脑中也已有了适宜期刊的形象。你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看看他们是否吻合。期刊网站中通常有“宗旨和范围”一栏,有的还会说明该期刊的目标读者范围。通常还有影响因子、论文类型、刊期、接受到见刊周期、拒稿率、发表费等信息。这些因素都需要综合衡量。比如,若你希望迅速发表,就应该专门留意反馈快和见刊时间短的期刊。如果你经费紧张,就不要考虑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或发表费高的期刊。如果你需要把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于某个值的期刊,就应马上排除低于该值的期刊。认真研究期刊网站,考虑编辑和读者为何会对你的结果有兴趣,在此基础上你能更有针对性地撰写投稿信,也能帮你决定清单中那一种期刊才是传播研究结果的最佳平台。根据这些标准把期刊清单缩减至两三家,随后把它们再按照你的具体要求排序。至此,你就可以开始撰写投稿信和投稿了。 Edanz开发了一个期刊选择工具来帮助您完成这个过程,欢迎试用: http://www.liwenbianji.cn/journal_selector 几个有用的网站 检索或浏览SCI期刊: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options.cgi?PC=K Thompson ISI 检索数据库: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jl/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 PubMed: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Elsevier 期刊列表: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_browse.cws_home Science Direct: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Wiley-Interscience 期刊: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browse/?type=JOURNAL Springer期刊: http://www.springer.com/?SGWID=5-102-0-0-0 实例 我们来做一个撰写论文标题的练习。假定题目是:“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该虚构研究显示,动物(假定是小鼠)摄入一种毒素okadoic酸(OA)后,海马区CA3和齿状回区域内的神经元退化。此外,MAP激酶依赖途径也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果神经细胞变化与功能丧失之间在功能上不存在关联,那么,该研究会被视为停留在初步阶段,很难获得发表机会。那么,再假定我们也进行了行为学研究,且结果显示小鼠摄入毒素后产生了学习和记忆障碍。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组织学、生化和行为学数据。 用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只找到很少几个类似研究(鉴于该案例为虚构,当不足为奇),不过仍然指出了几个潜在期刊,如《Journal of Neuro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scienc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Neuropharmacology》和《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其中,《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可能要求更多数据,比如显示与某人类疾症的相关性和/或细胞死亡相关机制的详尽分析,不过后者尚有发表可能,也许值得投去试试。《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更关注临床,所以只有当OA处理已知是某个疾病的良好模型时,才可考虑投到这个期刊。但是,如果该研究确实显示存在这种关联,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的范围较广,发表各种生物领域的研究;神经生物学属于其兴趣领域,且该期刊表明它致力于迅速传播成果。对于希望尽快从编辑部获得回应或希望尽快发表论文的作者,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初步目标期刊。如果行为学数据较为新颖,《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该刊的“外联部”的答复速度很快,也很适合需要尽快发表的作者。最后,若结果中揭示“神经系统是如何运作的”等方面的内容,《Neuroscience》就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期刊,因此,根据终稿的侧重点(如临床vs神经生物学vs行为学)和作者的需求(影响因子和出版时间),可以将候选期刊按照其适合程度排序。 英文原文 Choosing the right platform Selection of an appropriate journal and publication type is critical: get it right and you instantly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successful publication and regular citation. By contrast, sending a manuscript to an inappropriate journal is a frequent cause of rejection. The aims and scope of the journal, the journal’s target audience and recent publication history, the significance and broadness of appeal of the findings described in your manuscript, and the type of study performed should all be considered before selecting your target journal. Start by considering what the main focus of your paper is, and therefore, who you would expect to want to read it. This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results you have obtained and your knowledge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in the same field. Is there a clinical focus or do you describe basic science findings? Are the findings of relevance to a broad cross-sec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or will they only appeal to researchers in a specialist field? Are the findings preliminary, with more work required to make an irrefutable and comprehensive story, or do you have multiple types of complementary data to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Indeed, do you need to publish right away, or can you delay publication while collecting more data to try for a journal with a higher impact factor? By asking yourself these questions, among others, you will be able to build up a picture of the type of journal you should be targeting. Then, you need to generate a short-list. An immediate source of potential target journals is in your own paper’s reference list. Any similar or related previous work should have been cited in your study; identify those studies and the journals they were published in. Some journals will appear more than once, and these are likely candidates. Another way to identify candidate journals is performing keyword searches in literature databases such as Medline and PubMed. Again, journals that appear repeatedly are potentially suitable. Of course, journals that haven’t previously published in the same area of research might equally be interested in your findings; the best way to identify these is to search or browse your library’s journal shelves, Thompson ISI databases, including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or the websites of major publishers (see below, but note that these are just a few of many publishers of academic journals). You should be able to recognize journals that might be appropriate based on you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bove. Now that you have a short-list of possible target journals and a clear picture of the type of journal your study would be suitable for, you need to merge the two to see where they correspond. Journal websites generally contain and ‘aims and scope’ section and occasionally describe their target audience. They will usually also contain information on impact factor, publication types, publication frequency, time from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rejection rates, and publication charges. All of these factors need to be weighed up. For example, if you require rapid publication, you should specifically look for journals that offer fast response times and short periods from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lik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If you are on a tight budget you may need to rule out open access journals or journals that have high publication charges. If you require publication in a journal with an impact factor above a certain level, you can instantly rule out any with impact factors lower than that. Study the journal websites closely and consider why the editors and readers of each would be interested in your findings; as well as giving you an angle for the approach in your cover letter (see the previous post on journal cover letters and a free example letter here), this will help you decide which of the remaining journals in your short-list is the most relevant platform from which to disseminate your findings. When your short-list has been reduced to two or three journal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criteria, you should rank them as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hoices based on your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Then you are ready to write your cover letter and submit your manuscript! To assist you in this process, Edanz has developed a Journal Selection Tool that is free to use at: http://www.liwenbianji.cn/journal_selector. Helpful Links To search or brows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journals: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options.cgi?PC=K Thompson ISI searchable databases: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jl/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database PubMed: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Elsevier journal titles: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_browse.cws_home Science Direct: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Wiley-Interscience journals: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browse/?type=JOURNAL Springer: http://www.springer.com/?SGWID=5-102-0-0-0 Example The following manuscript title was used in the exercise accompanying the section on writing a good title: “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 This imaginary study showed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entate gyrus regions of the hippocampu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toxin okadoic acid, let us assume in mice. It also showed involvement of a MAP kinase-dependent pathway in this neurodegeneration. Without a functional correlate of the neuronal cell loss, the study would be considered very preliminary and would be difficult to publish; thus, let us assume that behavioral studies were also performed and that these showed deficit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ce administered the toxin. Therefore, the data shown are hist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behavioral. A keyword search of the PubMed database throws out very little in the way of similar studies (not surprisingly given that the example study is imagined), but does point to potential journals such a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euroscienc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Neuropharmacology and the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Among these,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re likely to require more data, perhaps showing relevance to a human disease or condition and/or an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cell death, although the latter journal is a possibility and might be worth an initial submission. The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has more of a clinical focus and should only be considered if administration of OA was known to provide a good model of a particular disease or condition. However, if such a link was shown, this journal would represent a good target.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has a broad focus, publishing studies in diverse fields of biological research; however, neurobiology is one of their areas of interest and they claim to be devoted to rapid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For authors who want a quick answer or who need to publish soon, this could represent a good initial target journal. Depending on the novelty of the behavioral data, the journal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could be a good target; with a rapid communications section, this journal could also suit those authors in need of immediate publication. Finally, Neuroscience represents a good target journal if the findings reveal aspects of ‘how the nervous system works’. Thus, depending on the focus of the final paper (eg. clinical vs neurobiological vs behavioral) and the authors’ requirements (impact factor and time to publication), the candidate journals selected can be ranked in terms of their suitability.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2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真的有用吗
热度 1 孙学军 2012-1-23 12:26
祝愿科学网在新的一年取得更辉煌的成绩,祝愿科学网博主和广大读者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幸福平安。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特别把最近为《科学画报》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奉献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在不久利用氢气给大家带来更多健康,更多好心情。 氢气可以治病吗 本文不久将在《科学画报》发表。 氢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最近几年,关于氢气治疗疾病的话题逐渐增加。关于这个话题,许多人可能比较关心是以下几个问题,氢气为什么可以治疗疾病?氢气可以治疗那些疾病?氢气对身体是否有危险或危害?如何使用氢气治疗疾病?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介绍。 氢不仅是宇宙比例最高的元素,占全部化学元素中的 80% 以上,而且是组成各种生命物质中数量最多的元素,也占人体所有元素的 80% 以上。氢气是由两个氢原子组成的气体分子,是一种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气体,也是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氢气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化学性质是具有还原性,中学化学课程中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关于氢气还原性的实验,就是氢气还原加热的氧化铜为铜,这个试验的目的就是为证明氢气具有还原性的。氢气分子体积非常小,很容易在其他物质中扩散,如可在人体等生物体内存在并扩散到几乎任何部位。利用氢气的特点,人们在工业领域大量使用氢气。虽然氢气在化学和工业领域是非常重要的气体,但过去生物学家并没有认识到氢气的生物学作用,更不会认为氢气与疾病治疗有任何关系。 氢气为什么可以治疗疾病? 1975 年有人在世界著名杂志《科学》上发表论文,证明呼吸氢气可以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这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当时科学家认为,肿瘤发生可能与细胞氧化过度有关系,而氢气具有一定还原性,容易联想到氢气是否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治疗恶性肿瘤,试验中遇到的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是让动物呼吸氢气非常危险,因为氢气和空气混合会发生爆炸;另一个问题是氢气很难溶解在液体中,就是说可以进入身体的数量非常少。科学家通过提高气体的总压力到 8 个大气压解决了上述问题,因为这样一方面可降低氧气的浓度到不会燃烧的安全范围,另一方面把氢气在身体内溶解的浓度提高许多。这个试验最后获得成功,他们证明连续呼吸 8 个大气压氢气 14 天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尽管这个试验很成功,不过呼吸高压氢气毕竟是一个需要大型设备,而且操作起来也非常危险,此后几乎没有人再进行类似的研究。 解决氢气使用危险性的另一个方法就是降低氢气的浓度到 4% 以下,这样也可以避免发生燃烧或爆炸。由于氢气溶解度非常低,过去没有人接受这样低的氢气浓度具有治疗疾病的观点。 2007 年日本医科大学太田成男教授采用呼吸 2% 的氢气治疗动物脑缺血的试验取得成功,让世界生物学界再次把眼光投向这个小小的气体分子。太田成男关于氢气治疗疾病的最重要贡献是提出小剂量氢气为什么可以治疗疾病的假说,就是氢气可选择性中和毒性自由基,也可以说氢气是一种选择性抗氧化物质。那么什么是选择性抗氧化? 氧化还原反应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例如大部分需氧细胞获取能量途径就主要是依靠氧气把能量物质氧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身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没有全部充分反应,就会产生一些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往往具有很强的活性,活性氧就是这类中间产物的典型代表。过去生物学界曾经认为,活性氧是导致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清除活性氧应该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尝试过多种能清除活性氧的还原性物质,例如维生素 C 、维生素 A 、各类食品提取物等,但发现这些物质并不能有效治疗疾病。为什么会这样? 随着对活性氧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活性氧不仅可以造成细胞损伤,也是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物质,过度清除活性氧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可能本身就会导致细胞损伤。人们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活性氧在细胞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过氧化氢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活性氧,它的作用主要是作为生物活性物质发挥正面作用,而羟基自由基在细胞内含量最少,其主要作用是产生毒性作用。那么如何能找到专门针对性中和毒性活性氧的物质,也就是说具有选择性抗氧化的物质,就可以有效治疗疾病了。 2007 年日本学者研究发现,氢气可以选择性中和羟基自由基,对过氧化氢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氢气就是这种具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的物质,这是氢气治疗疾病的最重要基础。 氢气可以治疗那些疾病? 从疾病发生机制上考虑,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的最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氢气既然是选择性抗氧化物质,就有可能对人类大部分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大量动物试验也证明,氢气可通过减少氧化损伤、炎症性损伤、细胞凋亡等病理过程,对 40 多种人类常见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例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就是常见于我们熟悉的中风;见于心肌梗死和心脏器官移植的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他各类重要器官如肝、肾和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再如各类与衰老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性痴呆、巴金森病、糖尿病和肥胖;还如各类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全身炎症反应等等。如果氢气选择性抗氧化损伤的作用确实正确,那么氢气几乎将对人类大部分疾病具有治疗价值。 需要强调地是,氢气虽然对许多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但到目前为止,由于没有大规模临床证据,尚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可以明确肯定这种临床治疗价值。令人高兴地是,关于氢气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正逐渐增加,如在糖尿病、肾衰、中风、皮肤病、肝癌后放射治疗造成的损伤等方面都有氢气治疗有效的报道。相信随着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这个问题不久将有明确的答案。 氢气对身体是否有危险或危害?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看,氢气对人体十分安全。首先氢气的生物学作用是属于惰性气体,其作用类似氮气,很早以前,人们就使用氢气作为呼吸气体用于潜水医学研究。大量研究发现,人体呼吸一定压力的氢气是非常安全的,即使长期呼吸也不会造成任何明显伤害。更重要的是,潜水呼吸的氢气压力往往是十到几十个大气压,而用于治疗疾病的氢气分压只有很小的压力,因此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 其次,人体内一直就存在一定浓度的氢气。人体的大肠内细菌就可以产生许多氢气,而这些氢气大部分被其他细菌作为能量物质利用,例如可以被产甲烷利用合成甲烷。大肠细菌产生的部分氢气可以被人体吸收。有一种常见肠道疾病为乳酸不耐受,这种患者肠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消化牛奶等食品中的乳糖,当这些乳糖进入大肠后,细菌利用这些能量物质大量产生氢气。利用患者呼吸气体中氢气浓度可以诊断这类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这个角度考虑,氢气从来就是人体内存在的一种气体,这也是使用氢气治疗疾病具有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再次,从生物进化角度考虑,氢气曾经在低等生物中充当能量供应的角色,它们类似于高等生物中葡萄糖的地位。上文也提到人类大肠细菌可以利用氢气,最近有新的研究发现,深海生物就是利用来自海底的氢气作为基本能量来源的。既然氢气可以作为能量物质,那么这种气体的安全性也是比较大的。 如何使用氢气治疗疾病? 从目前的研究看,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包括呼吸、饮用或注射氢气溶液、动员体内细菌产生氢气,也有人提出一些其他利用氢气治疗疾病的手段。 呼吸氢气的手段包括呼吸高压氢气和低压氢气,呼吸高压氢气常用于潜水呼吸或治疗潜水疾病,很难在普通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呼吸低压氢气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而且近年来关于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最常采用的手段就是呼吸低压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饮用氢气水作为一种保健品目前已经在日本上市,国内也有一些公司进口了一些日本产品,由于价格相对比较高,并没有获得国内的消费者的广泛认可。由于氢气饮品的成本价格不高,制造技术并不复杂,希望国内的相关企业能开发出相关产品,造福中国的患者。注射氢气溶液是我们实验室首先使用的一种技术,目前在许多疾病的研究中获得肯定的效果。由于注射的方法比呼吸氢气在剂量控制,给药时间和反复给药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手段。 另外一种手段是通过促进大肠细菌产生更多氢气实现利用氢气治疗疾病的目的。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大肠内不仅存在可以产生氢气的细菌,也存在大量利用氢气的细菌。当我们用药物和食品刺激大肠细菌产生氢气的同时也可能会促进利用氢气的细菌利用更多氢气,而且利用氢气的细菌可以产生多种其他物质,这些物质有的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作用。因此使用这种方法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更简单,方便使用的优点,仍值得开展探索性研究。 其他一些利用氢气的手段包括使用电针电解组织液产生氢气、直接皮下等部位注射氢气、利用皮肤扩散吸收液体或气体中的氢气等手段,例如最近有报道用氢气水沐浴可预防皮肤皱纹,初步试验效果显著。这些手段各有优缺点,限于篇幅这里不详细介绍。 氢气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氢气治疗疾病的研究在国际上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但不能否认的是,该领域仍属于新兴研究方向,氢气的生物学效应,特别关于氢气作用的分子机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氢气治疗疾病的剂量非常小,但治疗效果非常强,这说明氢气的作用不是直接发挥的,也就是说中和活性氧的观点可能并不准确。既然有治疗作用,就有可能具有毒副作用,虽然目前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被发现,不能认为氢气没有任何不良作用。最近一些研究发现,长时间使用氢气可以造成肝脏和脑内许多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这提示氢气在高等生物中的作用可能具有更大范围,而不仅是一种抗氧化物质。 尽管氢气的生物学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但仍需要更多不同领域,特别是化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同行的积极参与和帮助,以早日解决氢气生物学效应的各种谜团,为人类健康贡献我们的力量。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6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作者与读者对文章理解的不对称性所引发的网络冲突
热度 18 baoyongli800 2012-1-16 09:55
自认识科学网以来,没有硝烟的战争 此起彼伏, 似乎从未间断过。 网络上的冲突绝大部分 源 于观点对立,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 战争在所难免 ,但也有一部分并非观点不同,而纯属理解不对称所 致 。 不得不承认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的理解是有明显差异的,尽管是同样的文字,可每个人在读的时候理解的程度都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写的专业论文,恐怕只有小同行能够完全理解,大同行部分理解,而对于外行来说则无异于天书。文学作品更是如此,读者个人的理解程度和自己的 年龄、 学识、认知能力、人生阅历、 视角 、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了解度等都有关系,由于影响因素繁杂,由此造成理解 上的 偏差也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记得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考试是考“生字”和“语法”比较多,而上了初中以后,在考试中占绝大比例的就是“阅读理解”和“作文” 。 所谓“阅读理解”,就是别人写的文字,你能否读懂 。所谓“作文”,就是你自己想说的话,能否表达出来,而且别人能看明白。 这是令很多同学特别头疼的, 因为每个人在答题的时候都认为自己答的是对的,但实际上分数却拉开很远,这和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有关。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可能有如文曲星下凡,也可能与外国人无异 。 “作文”和“阅读理解”恰好形成了谈话的双方,也像是一篇文章的作者和读者,一个人说的话或写的文字,另一个人能否明白,取决于说话人或作者的写作能力以及听者或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互相能够说明白也能听明白的谈话双方是幸运的,也是我这里所说的理解是对称性的。一般来讲,说柴米油盐这样直白的、家常的、 写实的、 纯物质的话,双方做到理解对称这一点 相对 容易;但如果说一些婉转的、专业的、 写意的、 涉及到精神层面的话,理解的不对称便成为一种常态。 就像 我们 自己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和别人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完全不同 一样 , 当 我们听自己的录音的时候会觉得十分陌生,其实那就是 普通 读者对作者的理解 。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一句调侃的话被别人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话里的弦外之音被别人一脸无辜地过滤掉;你的一句 家常 话硬是被人家升华到了你无可企及的高度(似乎文化大革命 时 经常有类似事件发生)......所以我们常说“知音难觅”, 正因 如此 ,人们总是对 “ 懂自己的人 ” 有一种莫名的感激,甚至产生刻骨铭心的感情 。 以鲁迅的文章“药”为例,不同人的理解便会有所不同。如果不看历史背景,以普通人的理解方式,“人血馒头”也无非就是一种“民间药方”,而鲁迅也不过是在阐述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而 文 人在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考虑到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以及大文学家的地位,估计不会那么直白地、只是简单地说“迷信”的事,觉得一定是弦外有音的,他老人家一定是在暗喻“那吃人的社会”。哪一种理解方式是对的?只有鲁迅先生才是最权威的专家。至于古典巨著“红楼梦”,更是被红学研究者们给出了千万种解释, 估计 曹雪芹 看了,也会“一个头两个大”的 。 博文 亦 是 如此 , 每个人写 博文 都是有潜在背景的,而这个背景他一般不会交代,或者说 没想过需要 交代,如此便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作者往往会天真地以为别人都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一定会看穿自己内心所想表达的东西 ; 而读者们也都会自信地认为自己的理解就是作者本意,而实际上远非如此。如果没有互动也便罢了,作者和读者都按着让自己高兴的方式去理解,至于理解是否对称,也无人去刨根问底,几乎可以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关键是网络的世界不是现实社会,大家来到这里,都是来追求话语权的,在现实中憋在肚子里的话都 希望 在这里 得以 释放,于是理解不对称所引起的冲突在网络世界也便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实有些文章是需要读了全文,沉思良久方能品出味道来的,但有的 读者 时间宝贵,没有时间细品,甚至来不及看完,待看到某句话时便已按耐不住,于是冲冠一怒,文字便成了“刀枪剑戟”,大有“杀了这厮,方解我心头之恨”之势;有些读者虽然看完了,但陷入文字误区中,对文章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完全处于不同的空间层面,而且还会一厢情愿地认为 那 就是作者的本意。每每这时,博主 们 会觉得简直是“七月飘雪”,比窦娥更冤一筹。坚强的博主,一般会 采取掩耳盗铃法,耳不听心不燥,眼不见心不烦 , 坚信终 有一天能沉冤得雪; 脆 弱的博主,则会郁郁寡欢、暗自垂泪,带着黛玉般的凄婉和哀怨将博文埋葬,甚至休博了事;急躁的博主,则会选择快刀斩乱麻,既然是牛,就别来听我弹琴; 耐心的博主,则不惜将自己变成现代版的祥林嫂,不厌其烦地解释:我真傻, 我单以为这样写是可以的, 我不知道 还会有人这样理解 的 ...... 由此看来,中华民族婉转、含蓄的个性还真是引起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没有婉转和含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会以及口舌之争。但如果真的不婉转、不含蓄了,不但写的人了无兴趣,看 的 人也会 觉得味同嚼蜡, 一些以精神为主要食粮的人更会绝望致死,那时候 科学网 还会存在吗?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773 次阅读|45 个评论
[转载]《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有奖征文
dongzg101 2012-1-16 06:25
《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有奖征文 已有 188 次阅读 2011-12-14 10:13 | 个人分类: 新闻稿 | 系统分类: 博客新闻 | 关键词:class pp 研究生 center 工作者 为促进科技交流、优化学术环境、分享科研经验、倾听前沿呼声、展示一线景色、打造优秀期刊,《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征文。 征文范围: 1) 个人科研、求学、求职、留学的经历、体会、经验;学术会议、野外考察、学位答辩、职称评定的经历、见闻、心得;实验室生活趣闻、经验、感悟;科研选题、申请 / 评审课题、项目研发中的经历、顿悟、教训;导师 / 研究生相互交流、交往的经验、教训、建议;科研论文撰写、投稿、修改、审稿中的经验、体会、教训等。 2) 对《科技导报》的了解、认识、理解;对《科技导报》办刊的评论、意见、建议;给《科技导报》投稿、审稿、订阅等的经历、感受、建议;对《科技导报》科研论文、栏目文章的评论、评议、建议;对《科技导报》办刊方针、刊物定位、栏目设置、整体特色的认识、意见、建议等。 征文要求: 800 字左右 / 篇,所述不求全面,但求真实真切,具有原创性、合理性、可读性。 有奖征文时间: 2012.01.01 — 2012.06.30 。 征文奖励:一等奖 3 名,奖金 300 元 / 篇;二等奖 5 名,奖金 200 元 / 篇;三等奖 10 名,奖金 100 元 / 篇。并将颁发征文获奖证书。 优秀作品(不限于获奖作品)将在《科技导报》“读者之声”栏目刊登,欢迎科技工作者、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联系人:秦政,电话: 010-62103390 ,信箱: qinzheng@cast.org.cn 。 “读者之声”是《科技导报》的常设栏目,长期征集相关短文,敬请投稿。 2011 年《科技导报》“读者之声”刊登的部分文章如下: 为《科技导报》而感动(赵敏, 2011 年第 1 期) 科技史是常为新的(史晓雷, 2011 年第 1 期) 我的导师(李秀霞, 2011 年第 1 期) 厚积薄发——我的学术科研之路(张立军, 2011 年第 2 期) “尺度”一词用法是否不妥(杨新兴, 2011 年第 5 期) 梅奥诊所与中国国情(王颢, 2011 年第 7 期) 何谓衡量大师兄的可靠标准(彭春艳, 2011 年第 7 期) 我的科研心得(佘茂云, 2011 年第 8 期) 同行评议的专业化与国际化(朱倩蓉, 2011 年第 11 期) 给《科技导报》的建议(孟桂之, 2011 年第 12 期) 我的办刊经历(陈耀松, 2011 年第 16 期) 《科技导报》让我和院士之间有话题(胡末, 2011 年第 21 期) 现有生命个体可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读 2011 年第 20 期“科技风云”有感 (杨磊、张永忠, 2011 年第 22 期) 讲课和做学术报告都要“以少胜多”(唐凌峰, 2011 年第 24 期) 发表论文要充分尊重审稿人的意见(蒋继平, 2011 年第 24 期) 值得关注的虚拟社交网络(方锦清, 2011 年第 26 期) 敬业使生活对你微笑——读《科技导报》 2011 年第 22 期“做什么要像什么”有感(葛素红, 2011 年第 26 期)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杜志明, 2011 年第 27 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 2011 年第 28 期) 十年积累,一朝爆发,博士该如何应对面试?——读 2011 年第 28 期“读者之声”有感 (王宝山, 2011 年第 30 期) 重温导师教诲 走好科研之路——读 2011 年第 25 、 27 期“主编心语”有感(陈涛, 2011 年第 30 期)
1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为我所用
wyc 2012-1-13 17:26
上学,肯定是要唸书的。 有人说, 不要趴着唸, 要站到书上来读它。 书为我所用, 而不是相反!!! 请读者三思。 类似的話, 許多历史上的伟人名人, 多有论及: 不当书呆子!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主—编辑—读者:由三角关系走向恋爱关系
热度 18 dkysdc 2012-1-12 16:03
博主—编辑—读者:由三角关系走向恋爱关系
本人注册科学网是在 2008 年的 3 月,但基本属于潜水状态。真正加入科学网应该是 2011 年 11 月从野外回来时。边向大家学习,边发了若干篇博文,得到了多位博主和编辑部的肯定。其中还有若干篇被“加精”。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近日接连看到周可真老师休博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527990 ) 、许培杨老师关于编辑和科学网的关系等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27923 ) ,心中不免一惊。这是包括本人在内的许多博友不愿看到的现象,为什么? 以下为本人的考虑结果。为说明方便,并显得“科学”一些,也附庸风雅,试着做了一个图示。如果让大家见笑,就当是笑话了。 一、一定要摆正博主与编辑的关系:博主与读者是网络存在的基础。 传统媒体时代,读者与作者之间基本上是通过编辑和出版社进行交流的,甚至没有交流,所以我用灰色表示,这个时候编辑的作用很大,但仍然是以读者和作者为基础的,并不是高高在上(图 1 )。 读者—博主—编辑:三角关系图 网络时代,读者、作者与编者(网站管理者)之间呈现为三角关系,彼此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突出表现在读者与作者(例如博主)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顺畅和直接。但网络上良莠不齐,内容杂七杂八,所以用黄色表示(图 2 )。 相对于普通的网站来讲,科学网要干净得多,所以用绿色表示。但是我觉得通常那种三角关系也有较大的变化。特别表现为科学网博客的博主基本上是读者,读者中很大部分又是博主。读者与博主几乎到了合二为一的地步,通常的三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编辑 必须从心底里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 我完全同意许培阳老师的观点:科学网的基础是博主 。 大牌博主们也不能因此而牛气烘烘。 二、博主们要珍惜科学网这个平台 论人气,科学网在国内远不如综合性的网站,如新浪、天涯等,但是那些大网站之间大多雷同。科学网有明显的特色,绝大部分是科学家或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人员。这个平台使大家聚到一起实在不容易,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现在的科学演化到如此庞杂又深入的阶段。学科众多,编辑部不可能掌握所有学科的动向与潮流。因此,难免有博主被忽视的情况发生。 各位博主的博文在科学网上的认可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网的科学性和各位编辑辛苦。编辑部手中“加精”的权力也很容易或难免生出不公。各位博主要尽可能理解。 我的观点:不小心或内容多而引发的忽视、出错可以理解,如果蛮横无理绝对不应该。 三、有待改进之处 在使用科学网博客过程中,本人认为急待改进的地方: 1 、加精的问题:应该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机制 这是我感觉最大的问题。 在科学网上混了一个多月,体会到了编辑部加精的重要和矛盾。以我本人的博文为例,我认为应该加精的没有加精,不太重要的反而被加精。 前面已经分析过,现在的专业太多,科学网不可能每个领域和众多专业都有专门的编辑值守把关。因此我建议 建立科学的筛选、推荐、自荐、申诉和举报的机制 。可以找唐常杰老师想办法。 具体来说:编辑部可以筛选,众位博友可以推荐、博主自己可以自荐、觉得有误或不公可以申诉和举报。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并要有适当的惩戒措施,应该是可行的。前提条件是 要相信绝大部分博主是诚实可信和平等的 。平等这条特别重要。 另外可以考虑 各大的专业领域挑选一批志愿者作为编辑部的技术支撑 ,不一定非要有报酬不可。 2 、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我体会主要有三个。 ( 1 )评论和回复的窗口应该适当加大,不然写两三行字就找不到位置了。 ( 2 )评论和回复应该可以增加用图片的方式。许多情况下,用照片或图片能轻易说明的事,用文字要费很大周折。甚至不得不另发博文来补充。有时出于对比、参考需要,照片是唯一的方式。 ( 3 )发表博文照片时,增加一个科学网的 LOGO 选项,发图时作为可选项,可加可不加,这样科学网博文中的图片有一个统一的标志,即使被别的网站盗用,也很容易识别。就不用各位博主们搜肠刮肚想办法了。 四、对博友和编辑部的呼吁 科学网要体现出平等、公正和科学。这里只想说一下科学。不是说非要有公式和图表才科学,科学表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首先是内容:应该多些各学科的精华和想法,少一些扯不清、扯不完的八卦。最好能彼此给人以启迪、以力量、以欢笑、以轻松、以美感。当然也要敢于揭露假丑恶。这需要博友们和编辑部共同努力。 其次,科学网各种统计行为要科学。这方面大家都明白。 博主们之间、博主与纯读者之间、博主与编辑部之间多一些宽容之心、理解之心。对于个别极端的言论、评论可以先放一下再评论或回复,或许会把气氛缓和许多。 我衷心希望 休博 的各位博主马上回到科学网 修博 。 希望博主们与编辑部之间由不良的“三角关系”变成良性的“恋爱关系”,直至到永远。 以上是我的想法和建议。不妥之处,请广大博主们拍砖扔石头,或者把你们的宝玉贡献给编辑部和众博友。 此文恰为本人的第 80 篇博文。是为志。 2012.1.12
个人分类: 实话实说|7861 次阅读|38 个评论
数据库OR搜索引擎
mdzhao 2012-1-5 13:44
数据库OR搜索引擎
因为要查一些文献,用了CNKI数据库,突然发现检索出来的结果有问题。我限定了题名字段,用精确的方式检索“虚拟咨询”OR“网上咨询”,但出现的结果却有题名完全不包含检索词或不是精确包含检索词的情况。其实以前就有查新的老师说过CNKI检索的准确度有问题,据说同样的检索策略检索2次出来的结果都会不同,我还一直不相信,说如果字段限定了再用精确检索,在数据库中应该是不可能有不同的检索结果的。这次自己遇到了,虽然我检索了多次,倒是没有出现不同检索结果的情况,但检索结果与检索策略不符合是千真万确的,见下图。 由此联想到一直给读者在推荐使用数据库的时候最主要的一个点就是“准确性”,而且发现大多数读者其实还是喜欢用搜索引擎,好像对“准确性”没什么高的要求,现在忽然发现其实数据库的“准确性”也要打问号的,真有点泄气的感觉。不过用同样的策略检索了维普和万方,发现这两个数据库在字段、精确检索等的限制方面还是很到位的。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数据库的优势其实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数据库也在吸收搜索引擎的长处。但当它在学习别人的时候把自己的优势也扔掉了,还真的是一个悲剧。就如图书馆在目前也被边缘化了,原来坚守的“让大众有平等阅读的权利”、“消除信息鸿沟”等原则其实并不能达到,而它在收集、保存文献资料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了,如果它在吸收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时候把自己的优势也扔掉的话,同样也是悲剧。
个人分类: 文献检索|7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博感想: 向科学网同仁 -作者、读者致以问候!
热度 3 txliu 2012-1-4 16:48
我是科学网的读者已有数载,我认识了众多优秀博客和读者。除了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外,我还不停的向我的同事,好友和学生们转发优秀的博文。看到科学网的成长,读着许多熟悉的的老朋友的博文,有时也心里痒痒,也想写一点自己的感想,与科学网的同仁们分享。最近,虽然极忙,还是鼓足了勇气。谢谢科学网给予的支持!在众多博主面前,自己仅仅是个小学生,要慢慢学习。万事开头难吗!良好的开始,是我有点信心,希望得到科学网同仁的关爱和支持!祝科学网同仁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愿,硕果累累!
3208 次阅读|2 个评论
Thesis记录 2011-12-29以读者为中心
tianjingle27 2011-12-29 14:53
读者是谁呢? 首先是论文评审人,他们是理学博士而不是管理学博士,他们是教授而不是博士生,他们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而不是风险分析专家,更不是形态发生专家。他们逻辑严谨、理性客观。他们最多5人,不超过6人。(2012年4月的评审实践表明,送审了5个专家,其中校内专家2名,校外专家3名,评审专家3名,再加上博导和外方导师,一共是10个人。而本人作为作者,统领了整个进程。) 其次是导师,他是理学博士,严谨客观。他出于责任而非兴趣研读。(博导对关键性章节的修改建议使得我们梳理了逻辑,表达更加顺畅和达意了。外方导师的肯定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事实上,如果是英文交流,会更好些,但是由于外方导师的精力有限,也没有详细指导的必要了。因为前期的工作凝聚了我们共同的心血。) 最后是同门的师弟师妹,他们处于礼貌而非兴趣研读。(事实上,并没有让同门们阅读,因为整个答辩都是围绕老师们来说的。) 写作一定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否则就会陷入困境。 2011年12月29日14:56 10m 2012年8月11日21:12修改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要升级到Windows 7
gzchengzhi 2011-12-18 20:54
  刚才看到“网易”上面有一条有关Windows 7使用情况的新闻 。从该新闻后面的读者评论来看,绝大多数的人士看来都还是比较排斥Windows 7的。看其中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硬件的问题、软件支持问题、使用习惯问题等方面。   然而在所有的评论中,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是由一条条代码组成的,而开发这些代码的程序员则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疏忽,导致整个操作系统出现各种漏洞。严格来说,操作系统的每一条代码都可能存在被黑客利用的风险。   同以往只有几千条代码的DOS操作系统相比,现在的操作系统代码数量通常都可以达到几百万,甚至几十亿条。比如Windows 7操作系统核心程序的代码数量就达到了200多万条。即便是今后代码数量不再变化或增长了,微软的程序员还是可能要花上非常长时间才能够将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修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何况为了满足用户更为丰富的技术体验的需要,今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代码还可能更迅速地增加。因此微软公司要一次性将操作系统的所有漏洞全部修复完毕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发现一个马上修复一个。当然也不排除在修复漏洞的过程中,补丁程序本身还可能造成新的问题。   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都是向上兼容的,因此一个版本出现的问题,在其他版本中往往也可能会出现。在Windows 7中出现的漏洞,在Windows XP中也可能会出现。现在的问题就是,微软公司已经不再为Windows XP系统提供主流支持了,也就是说,对于XP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漏洞,微软公司是不会提供专门的补丁程序进行修复的。这就给用户计算机系统受到攻击提供了条件。因为微软公司在Windows7系统中发布了相应的补丁,也就是告诉全世界,Windows操作系统有这样的漏洞。但是却不给Windows XP用户提供补丁程序,自然黑客就可以尝试利用这些公开的漏洞来攻击网络上的这些XP系统计算机。当然用户的Windows 7/Vista系统的计算机由于已经打了补丁,故就不会受到攻击。   那我们是否可以要求微软公司只是偷偷地提供补丁程序,而不公布漏洞?这当然也不太现实,因为用户必须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计算机必须安装这些软件,否则就是一种恶意行为了。   至于新的系统跟已有的软件不支持的问题,主要靠其他软件的提供者提供升级程序来解决,以便满足Windows 7操作系统的要求。或者用户直接购买新的软件。当然这需要花额外的一笔钱,但我认为这是值得进行的投资,因为相对于今后可能产生的损失,这点投资还是比较少的。另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已有软件之所以不支持新的系统,很可能就是因为该软件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这也正是一个加以改正的绝好机会。而至于那些一定要用回XP系统才能够支持的软件的用户,其实可以使用 Windows XP Mode Virtual PC来解决这一问题。该软件可以在微软网站上免费下载。    注: 10岁的Windows XP 仍有1/3的电脑在用_网易数码 . . http://tech.163.com/digi/11/1218/09/7LI28V6U001618J1.html.
3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中国的网络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热度 1 gzchengzhi 2011-12-17 09:24
  2011年快过去了,作为一道例牌菜肴,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黑客”的攻击仍旧没有放松迹象。   当然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我在上述这句话中的表述上的特色。首先黑客是主动攻击别人的,怎么变成了被攻击的对象?另外我还在“黑客”一词上面加了引号。其含义当然就是,所谓中国“黑客”,其实绝大部分是虚构出来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中国“黑客”受攻击,当然指的就是中国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替罪羊”而已。   一、今年几个案例   1 科学网受攻击事件。这个必须提一下,因为我们的感受是比较直接的,可以知道受到黑客攻击的滋味如何。   2 据报道今年9月份,日本政府的计算机系统遭受到来自中国的IP地址的攻击,日本首相在未来访中的行程中也会提及“中国黑客”的问题 。   3 今年连印度也开始炒作中国黑客的威胁了 ,看来确实是有便宜可以捡到。   4 就在12月份,据报道有美国网络安全专家称多达12组的中国黑客争先恐后地攻击美国的公司和政府机构,窃取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数据。   5 美国最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网络冷战。大概意思是网络上可能会出现当年那种美苏对峙的情况 。   尽管不断受到指责,我们还是可以注意到一些网络安全公司以及英国外交部长黑格就指出“无任何明确证据”证明中国黑客发起了各种针对美国政府等的攻击行动 。而一些在华工作的美国专家更是直言指出:“中国网络安全存在的漏洞简直多到令人难以置信” 。只是这些声音太小了一些而已。    二、不及时升级操作系统是个大问题   主要是个人计算机的安全性问题很糟糕。比如科学网博友刘钢提供的数据显示 ,中国目前安装了Windows 7这样的比较安全的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只占总体计算机的14%,而安装了微软公司已经不再提供支持,且漏洞百出的Windows XP系统的计算机数量高达82%,甚至就在今年11月份我们看到某地区还在招标网站上公示要购买Windows XP操作系统 (微软现在还卖这个版本吗?)。这是令人震惊的数据。而美国则有高达32%的计算机安装了Windows 7系统,Windows XP主机只占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个人计算机系统是不堪一击的,很容易成为黑客的目标,变成“僵尸”计算机,进而为黑客攻击其他的计算机提供跳板。   使用Windows XP系统的安全问题有多大?我的一些学生利用微软公司的Rootkit检测工具随意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计算机,就发现至少存在1个以上的Rootkit程序。这些程序是不可能用杀毒软件查杀的,只能重装系统。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比较多,一方面是由于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觉得Windows XP系统够用了,也不想多花点钱去升级。   另外经常出现的一些技校中的计算机实验室的漏洞也显示,在目前很多学校中的计算机没有及时更新升级自己的系统,也造成了这些问题。而导致很多学校不愿升级自己的系统的原因,感觉应该跟现在的政府采购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这在科学网上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其中博主吴宝俊就指出政府采购中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政府采购过程中,只买贵的东西,这一点应该是推高很多政府采购软件价格,致使其居高不下的原因。当然还跟采购人员不懂操作系统不同版本的授权有关。    三、中国的网络已经成为国际黑客的替罪羊   中国互联网的安全形势远超一些专家的想象。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一些重要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受到探测、渗透和攻击 ,而是中国网络已经成为了世界黑客的替罪羊,中国的网络也成了世界黑客的乐园。   中国的网络安全技术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这种落后是全方面的。比如美国已经有了多种网络安全的理论,大学里面有非常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教材。而中国的网络安全方面的教材基本上是借用人家几年以前的理论。我曾经看到过一本近些年出版的国内网络安全教材还在大谈红色代码之类的Windows 2000系统的漏洞;11月份刚刚出版的一本教材还在详细介绍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全配置。而一些英文的网络安全词汇,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中文翻译。比如前面提到的Rootkit,如果翻译成“后门”,则又跟另一个名词Backdoor重复了。Sidejacking 和Hijacking有什么区别,在汉语中都不是简单用一个名词就能够区分的。在技术方面,美国的一些网络安全公司专业性非常强,与之对比的中国网络安全公司则好像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总想将自己做成一个门户网站之类的东西,一些公司之间还相互拆台,还出现过给对方安装逻辑炸弹等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在方法上,美国黑客有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攻击方法,技术能够做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而中国的绝大多数能够被称作“黑客”的,通常只是达到人家的“脚本小子”的水平,依靠先进国家黑客提供的工具到处攻击炫耀一下而已。殊不知在使用别人的工具的同时,自己所组建的僵尸网络也就变成了人家的更大的僵尸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成为别人攻击的替罪羊。   除此之外,可以证实中国是“黑客”攻击事件的替罪羊的证据可能还包括如下两点:   1 前述的各种网络安全事件的指责,都是在七八月份以后,而每个指责通常都与一些特定的大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些事情可能是对方国内的政局问题,也可能跟对方某些部门需要争取相关的经费拨款有关系。   2 中国香港地区是全世界网络攻击率排名第三的地区。这可以看出国际黑客对于中华文化比较感兴趣,而香港由于官方使用英语,便于黑客有目的地进行攻击。推而广之,面对内地这样一个随处都可以找到漏洞的世界上最庞大的网络,国际黑客没有理由不加以利用的。    四、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当然世界黑客目前主要还是利用中国的网络构造“僵尸网络”,并利用其作为跳板来攻击诸如美国这样的国家的公司和政府机构。这可以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提供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证实。据称,光是在2010年,中国境内就有多达500多万台计算机感染木马和僵尸程序,且还有迅速增长的趋势 。如果没有国际黑客的参与和控制,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计算机受到感染的。而为何这些国际黑客没有直接攻击中国的有关部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语言的隔阂有关系。即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黑客,如果看到的全是自己无法理解的文字,其攻击的动力自然就会大大减弱。   然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目前机器翻译的能力已经比较强大,通过机器翻译的方式,将汉语直接翻译成英语,已经能够达到可以理解的程度。比如科学网博主高建国的博客就被一个看起来不太懂中文的主编看中了 ,虽然不排除其中有谙熟中文的秘书的功劳,但该主编要大致了解高老师的博客内容,应该还是通过机器翻译的方式来进行阅读的。由此例子可以看出技术的发展确实超乎我们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国际黑客就会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对中国一些重要部门产生强烈的兴趣。更糟糕的是,中国的很多部门根本就不了解国际黑客的先进程度,这将必然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挑战。 参考文献: 日本首相访中 将提及“中国黑客攻击”问题--中国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资讯 . . http://www.infosec.org.cn/news/news_view.php?newsid=15308. 日本政府遭黑客攻击 IP源自中国--中国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资讯 . . http://www.infosec.org.cn/news/news_view.php?newsid=15039. 印媒炒作中国黑客威胁 称北约欲同印保网络安全_新闻中心_新浪网 . . http://news.sina.com.cn/c/2011-09-10/001323134760.shtml. 中国计算机安全. 美国网安专家称约12个组织的中国黑客攻击美国--中国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资讯 . . http://www.infosec.org.cn/news/news_view.php?newsid=15363. 美国渲染中国发动网络冷战 专家称缺乏证据_网易新闻中心 . . http://news.163.com/11/1216/08/7LCOC7HQ00014JB6.html. 美网络安全公司说无证据表明中国与黑客入侵有关-科技频道-和讯网 . . http://tech.hexun.com/2011-08-06/132158209.html. 中国计算机安全. “中国黑客威胁论”只是一个臆想 --中国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资讯 . . http://www.infosec.org.cn/news/news_view.php?newsid=15229. 美媒称中国网络安全堪忧 官网数据库频遭黑客袭击_国际_环球网 . .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4/1657158.html. 科学网—中美互联网过去的10年 - 刘钢的博文 .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5489do=blogid=516756. 微软软件单一来源公示 - 上海招标网 . . http://shanghai.bidchance.com/shanghai/2011/11/01/4100267.html.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科技频道-和讯网 . . http://tech.hexun.com/2011-08-10/132304584.html.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络安全威胁出现新特点-科技频道-和讯网 . . http://tech.hexun.com/2011-08-09/132247157.html. 科学网—本博入选AoBBlog官方博客 - 高建国的博文 .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0340do=blogid=518956.
3971 次阅读|2 个评论
把审稿人意见附在正文的后面,不错,不错!
热度 1 longxie1983 2011-12-16 14:03
今天刚刚发现的,在SIGCOMM'11的论文后面,还附上了审稿意见 和 作者的回复。 这种尝试值得推广,不错不错! 论文都是经过作者修饰的,无论是有意无意,总是会把自己工作的不足给掩饰起来,读者如果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或者一时没留言还真的很难发现。 但是一般来说,审稿人都是小同行,对领域的各种进展都很熟悉。另外,他们就是用挑刺的目光看论文的。所以他们的评论更清楚的指出论文的弱点在什么地方,还有那些work做的不够完备。 能令读者保持清醒-“即使是一流的工作也不是完美的”。更能学到哪些方面是自己写论文时可以避免的。 更主要的,可以学习作者是怎么掩饰自己工作瑕疵的,哈哈 PS:给出链接地址,大家不妨也看看 http://conferences.sigcomm.org/imc/2011/docs/p81.pdf
个人分类: 杂文|3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你的生命中闪过——科学网五年祝福
热度 26 考槃在涧 2011-12-12 15:00
发一个老套的感慨,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五年了。 如果是一棵小树,五年的时间不至于参天,但也能面对风雨了吧。 我既不是最早进入科学网的人, 也不是一直坚持写的, 走走停停来来去去, 说句心里话,每停一次感情就淡一分, 从每天必看到想起来看一看,从每文必看到只看几个人写的, 这其中的风雨,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真切的。 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很多已经忘记, 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博主里无论是最早的王鸿飞周可真武夷山到现在炙手可热的曾泳春, 读者里无论是易怒dummer和高深莫测常被我骂的金庸, 还有那些认真读我文章认真评论或指出错误的师友们, 但凡和我有过交集的朋友, 像幻灯片一样在眼前跳动。 科学网汇集了一大批华人学术从业者, 不能说科学网是中国科学界或者说华人学术界的代表, 至少目前这里排名前十高校的教授以及院士数量还是太少, 另外例如吴国盛这些在新浪等媒体有博客的知名学者在科学网也还没有阵地。 但说科学网是中国学术界一个缩影应该并不为过。 不谦虚地说, 从一个被科学网破格吸收的博主到成为人气博主, 再到一个旁观者,回想这些年的人和事,真有太多感慨。 曾经科学网是良师益友,是亲密爱人, 这里有那么多忘不了的好朋友和好老师。 我自我评估对科学网最大的贡献就是鲍得海和曾泳春这两个极有趣的人。 科学网这两个人的粉丝是否该每人请我吃顿饭? 有时候我经常问自己是否对科学网的发展有过负面影响? 比如当初我强烈要求赶走潘学峰, 比如当时我预测科学网的发展路径, 如果我不做这两件事, 科学网是否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比如我对其他我不喜欢的人那么激烈,是否事情会不一样? 当然单独看每一个个体的力量确实微不足道, 但是站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时每一个个体的选择一定会导致整个群体走向不同的方向, 虽然我们还不能精确描述它。 这么些年,一直在坚持的博主并不多, 每一个离开或者减少写作的都有自己的原因, 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的学术工作太忙, 也有李亚辉这种二进宫屡教不改死缓判死刑的, 也有吴飞鹏这种和我一样“老子就是看一些鸟人不惯不愿意跟你们同台写博的”; 有时候夜里醒来我想,如果还能再来一次,哪怕就一次, 那些在科学网留下印迹的朋友们再来同台献艺, 关燕清等诗友号召诗社,李亚辉骂政府骂毛主席,民科们推倒爱因斯坦, Ghwu带着他的一群弟子,张志东再舌战群儒三维伊辛,陈国文说她的老子,吴飞鹏骂他的流氓,还有那一众才女纷纷重出江湖, 再加上仍在奋战的风流人物, 也许就是我理想中的科学网了吧。 只是年华从来似水流,恰似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一两年前,把科学网当成最好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爱之深,责之切, 现在感情淡了,也许反而能看懂一些事情,你就让他穿着开裆裤咣当着小唧唧走吧, 一切成长都会有代价,每个人都有他的宿命, 而那些爱恨情仇,口水横飞,留下了记忆,感动和欢笑, 每个人还得抬头走自己的情路。 也许因为天太干燥口水都吞肚里了吧, 絮絮叨叨其实有很多话,只是到了嘴边又讲不出来了。 我这个在你们生命中一闪而过的人, 只想祝亲爱的朋友们幸福常在,科学网也越走越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344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科技英语文章阅读会:用开放获取来发掘本地研究的潜力
liwenbianji 2011-12-12 12:43
好的读者成就好的作者。 在历次培训活动中,理文编辑一直鼓励作者积极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今后,我们会陆续与大家共享一些生动有趣的科技英语文章以共勉。欢迎大家踊跃交流意见,分享阅读心得。 科技英语文章阅读会之: Unlock local research potential with open access 新闻来源:www.scidev.net
2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3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12-9 15:33
从事偏理论研究的尴尬 近几年从事科学计量领域方法论的研究,侧重理论,进展不错,成果也还可以,但也遇到一些尴尬的问题: 1. 单篇论文难以面面俱到。由于单篇论文一般侧重于某个方面,而且是偏理论的研究,在一篇论文中就难以顾全所有方面,论文中许多定量方法的运用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算例”,这样就导致同样一套指标体系的数据,从不同角度研究会产生很多篇论文,给外行或者没有系统看过我的论文的人的感觉,似乎仅仅是为了追求论文数量。 2. 论文引用的问题。由于侧重方法,的论文中引用的内容多来自其他学科,如数学、运筹学、统计学的一些论文,这样的科技评价论文看上去有些别扭。 3. 内容全面的单篇论文没办法写。给定一个具体的评价任务,比如期刊评价或者机构评价,在有数据的情况下,如果要完成一个评价,那肯定就一本书,因为要考虑到的问题太多。指标选取、新指标的运用、指标数量、权重设定、方法选择、灵敏度分析、区分度研究、打分倾向、效用函数、组合方法……这些在单篇论文中无法反映的。 4. 申报课题选题过大。由于学科的交叉性,申报高级别课题很困难。一般申报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请者往往选择1、2点进行深入研究。而以我目前研究的宽度和深度,需要进行3—5个相关点的研究,并且这些点的研究不可割裂,这样一来申报课题时题目必然很大。 5. 创新点不会写。因为侧重于科技评价方法论的研究,论文中需要很多创新点。 2010年在申报后期资助的申请书中,关于创新的写法我很困惑。一般论文要求2—3个创新点即可,但我要写3—5个大方向,创新点要达20个以上,真不知道怎么写! 6. 方法论类研究课题不受重视。在人文社科领域,更多的研究项目侧重解决问题,即使有理论研究,更多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属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上目前人文社科研究所采用的定量方法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因此,课题主管部门和评审专家潜意识里似乎不相信中国有方法论的自主创新,对这类课题当然也就不重视,导致方法论类课题难以立项。 7. 实际团队成员不可能过多。人文社科研究团队与自然科学相差较大,申请书中一般写5人以上,真正从事研究的可能只有2—3人,甚至更少。如果是从事偏理论的研究,人数可能更少。但是课题申请书中,谁敢写少于3人?写少了就被认为研究团队不够。 写下此文,只为呼吁专家们无论在论文审稿还是课题评审时,要看重点,看主要方面,看具体研究的问题。不能因为申报的课题大,或者论文的选题大,就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建议加大对从事偏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从立项数量、研究经费、课题评审方面给予倾斜,对课题结题从严要求;此外,适当加大后期资助的力度。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 俞立平 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作为一名博士生,深感科研选题是一个非常熬人的问题。研究的大方向一般由课题组和项目来确定,但怎样在一个大方向里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小一点的方向? 1. 对什么感兴趣——及早定题,全面了解研究领域的矛盾 老师们经常批评研究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有时,这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而是学生对自己可以做的领域尚无整体把握。既然都不是很了解,就很难说对哪个有兴趣,即便说有兴趣也只是基于想当然(例如,想学习飞机,可能最初是觉得飞机很有科技含量,但真正做起来也许研究的就是一个翼型的扰流,或者天天编写差分格式的CFD程序,或者发现主要难点在于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并不是自己原先想的样子)。想确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必须广泛涉猎文献;但就研究生们现在的英文文献阅读速度而言,仅仅了解一个方向就要很久,而且就凭这么简单的了解,怎样判断发展方向?读了半天,还不知道眼前读的文献是不是自己将来要做的课题,此时若是身边的有些同学已经定题开始搭台模拟推公式,就难免着急起来,急急忙忙决定一个方向去做。所以问题就在于,应该花多少时间来确定自己的具体题目? 2. 能不能做的出来——研究的风险 一个出色的课题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但是那些有难度的课题能不能做的出来?自己心里没谱,凭空说信心没什么意义,因为不做就很难体会其中的难点;但真的做进去了,时间花了,发现做不动想回头就难了。虽然说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研究生一入学就开始念叨“绝对不能延期”——延期被看作是很失败的事情,更别提拿不到学位了。其实科研人员也是人,抛却同行之间的比较不提,也要面临养家糊口的问题。自己追求学术无可厚非,但却需要和父母有个交代。最后结果往往是,看看国际上大家都在做的东西,选择“从众”来保证安全感。 3. 实用的,还是最新的——研究的价值 研究一般都是有一定的实业背景的,而实业应用上要求的问题和学术上不太一样。可能你在基础理论方面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是把别人的已有理论拿过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其实并不容易,需要纵览、掌握很多知识,而且也要有实用价值。但是在发表SCI时就似乎没有优势了:写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了觉得有广度缺深度,一大堆的数据和图表,都是针对某一个别问题的……这时,怎样看待这种工作的价值? 4. 具体技巧 具体技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例如,在选题时就会提出以下问题:到底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是读了数篇综述总结出来的吗?还是随机浏览了若干的文献?还是发邮件和某作者交流了?除了文献,还有什么资料是特别需要关心的?等等。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科研选题的一些想法,有些是普遍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因研究组的风格、研究方向的特点而异。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阚瑞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读者>"漫画与幽默"联想跨千年的三幅校园对联
kd652 2011-12-6 15:04
从<读者>"漫画与幽默"联想跨千年的三幅校园对联
最近一期读者(2011之24)"漫画与幽默"中有一则校园笑话: 联想到时下的一幅对联: "爱国爱家爱师妹      防火防盗防师兄"       真是不无道理; 文割那阵子,停课闹割命,代之以每天读老三片文字,私下里某同学有这样的对联: "天天不读 天天读  日日无聊 日日聊"      反映出当时学子对那场大"折腾"的反感和对学习的渴望; 再联系到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幅古时书院的对联: "风声雨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 事事关心"     反映出古时学人关心国家命运的传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质疑伽莫夫,质疑《从一到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2)解读
热度 3 jinkai719 2011-11-20 01:47
我 想我有资格评价这本书了,因为我读了这本书三年里估计有7遍到8遍,当然我读了更多的数学和物理书。最近的几天,我用一天浅读了一遍,然后又用了一只圆珠笔的水,我写了很多的笔记,我感觉我有把握这本书的实质了的能力。 首先,我想说不知道是伽莫夫的失误还是译者的大意,这本书竟然没有参考书的写作,这是很不应该的。让读者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些美丽的讲解难道都是作者的写作!当然不是,这是肯定的,有两本书加载了《从一到穷大》这本书中了: 一本就是《平面国 》,其实这是很早以前的一个作家写的,当然你看BBC《维度》也可以更清楚知道,这在欧美的普及科学确实做的比中国要好,这是事实,比我们强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承认;第二本就是 《what is about life》薛定谔写的,我在我的博客曾经提到过了,也讲解过,肯定的就是伽莫夫的写法没有薛定谔写的好,还有抄袭的嫌疑。然后,就是《物理奇遇记》是前面的《从一到无穷大》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推论,这本书需要和前一本书要参读,这样就简单了,不会一下子本伽莫夫的或者是译者的文笔所搞晕。 其次,我发现了伽莫夫由于专业他自己的专业是宇宙膨胀理论的, 量子力学讲的比较少, 他的精华在狭义相对论部分和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那两部分,但是只要你是物理专业本科的,或者数学读的多一些的话,发现那也是基本的。所以伽莫夫的书是给谁读的?读者一定是高中生,或者大一大二的!你觉得伽莫夫很牛,如果是高中或者大一大二,说明你是好孩子,但是到了硕士或者博士,还觉得伽莫夫牛的话,那说明你没有学好,说白了我就是那最差的工科生啦!我就没有学好。当然最近,我发现我越来越学好了! 我来简述一下: 他的第一部分是数学, 讲了大数,什么是呢?十进制的乘方运算,几何数列,概率产生的数,最后的是康托的实数统。 然后,又讲了向量,他简化了,他讲了坐标系,当然只是正交的,再讲了一下复数的几何意义,加上人类对于无穷研究的一个尝试:理解数论基础。 再讲了拓扑,度量的损失,仿射几何,刚体运动和欧几里得空间没有讲,只是一笔带过,其中平面国的那本书,他是抄了不少,特别吸引我的是他说的我们的三维的动物,所以我上学的时候,总是不理解我为什么不理解多元函数那部分,因为我总是平面的学习,降维,给我当时的我非常大的震惊。三维的小尾巴就是手性,这个是我们做有机化学的时候,很重要的问题,也有摩比斯环和克莱因的瓶子,其实都是四维世界的三维表示,然后四维世界的思考,应该是正方体变成嵌套的两个正方体;四维球是双曲的嵌套; 其实我们不要为了笛卡尔的直角坐标系所蒙蔽,很多的问题就理解了。本来笛卡尔是好意,简化问题,却没有想到成为我们学习真实世界的障碍,笛卡尔死不瞑目啊! 相对论部分:应该是这本书的最精彩的部分,让人真正的从几何空间和哲学上理解相对论,当然他的现实意义必须要读他的下一本书《物理奇遇记》啦。 相对论难么?不难,只是我们经常被别人的话蒙蔽,什么相对论只有几个人懂!这都是放屁,这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或者没有学习好的人说的话。相对论的用处很普遍,只要知道为什么汞是液体就行了,它是相对论效应!还有量子力学本身就是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础 。 作者很有匠心的在开头讲了复数和向量,维度的概念,然后就开始了相对论理解了,这是别的正规的教科书没有这样的联系的说道的。这其实也是我自己读书的问题,没有联系上各个概念,没有深刻的理解一个数学和物理概念的威力! 他简化了四元数,用复数说明时间和速度的乘积的长度,命名第四维,然后在坐标轴表现了,事件和事件的关系用矢量表示,然后用了向量分解的就是坐标这个概念,把两个事件联系起来了。最后,给了 迈克尔逊的测定以太的实验,(其实就是顺流逆流水流实验,当然水流是复杂的,因为其中的表面张力,所以不要轻易拿水杯做对比,声波才是绝对的机械波,可惜了是纵波,没有办法让人比较波的特性) 发现光速是自然界的最大速度,然后推论自然界的各种坐标系之间力学相同,时空的等效性的相对论的意义,其实,用数学语言就是时空的四元数的坐标旋转。真正理解了数学的泛函和拓扑,才能整整理解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他开头讲的很少,只是介绍了双曲空间和球面空间,曲率和测地线的球面最短问题,光不是直线传播,是测地线的,引力是时空弯曲的四维世界投影到三维世界的结果,他的书广义的结论放在他的书的后面,因为需要宏观世界的介绍和光谱现象,多普勒现象解释了他的理论,世界的膨胀说和宇宙的哈勃理论。但是, 他没有加来道雄先生说的好,爱因斯坦的学说来自他脑子里两个图:从椅子掉下去的广义理论;还有就是乘坐电磁线的飞船周游宇宙的狭义相对论那么让人理解的清楚。 上面就是他书的前两部分。 到了他的微观部分,最好的是他把如何发现原子结构的实验全都用类比的方式一个个介绍了一遍,还加入了逻辑,把微观的发现一个个的加入进去。这是我们在别的书很难看到的。先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然后是油在水上的铺展测定原子直径,金属蒸汽的分子一束实验,给分子照相的阿贝原理,汤姆逊电子电场运动,卢瑟福的α散射实验,周期表,然后由于电子的带电性,卢瑟福的行星假说不合适原子模型, 然后引入射出的是子弹却得到波的现象的图(这个我不知道是他抄费曼的,还是费曼抄他的,不过作者写的很少,没有费曼阐述那么详细 ) 进入到原子核,引出质子概念,然后用核子,电子,中微子来描述我们的世界基本组成( 中微子最近成为热点,可能是相对论的灾难,不过不要担心,当时我们担心能量不守恒的时候,就是通过猜测有中微子的 ),当然最妙的是世界是一个对称的,有正就有负,电子,核子都是,然后γ射线不就是正负电子的湮没么? 然后讲到了聚变和裂变,其实就是光电实验,其实就是E=MC2,其实就是原子弹,当然不是带电的电荷,而是用中子来引发铀的,还有铀的同位素的效应,使得分离的重要,还有就是重水的这样的减速效应。 生命的意义和热力学介绍写的是在没有薛定谔高明,可以省略不看! 最后,本文的宏观世界,其 中测地线的测量,视差的引进,不如所三角法的介绍,这是他的名词的失误, 但是引来了图像的简便,让人很容易理解,如何利用视差来测量最大的距离。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很多的概念的真正威力,只有他的《物理世界奇遇记》中能体会了。例如茅山道士,还有汽车原子的出现你的而面前的概率,还有薛定谔的猫的理论,就是热力学熵的概念的解释 。 你可以发现在 生物的遗传和宇宙学上的间接方法使用的很多,说明人类理解复杂事物的方法, 其实书中也介绍了数学中的反证法和类比思想,逻辑。 这本书上的方法介绍和图----每个图基本上囊括物理所有的重要实验,非常好的学习物理的资料,其实书可以这样看,看图,每个图的含义弄明白了,这本书,也就差不多了! 综上,我已经把他的两本书已经解读完了,大一大二读读就好了,再大还读,但是也不晚! 其实,真正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必须理解数学。 我觉得科普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以人类对光的理解阐述,把光弄明白了,其实就是现代的所有物理学的核心,这样的组织思路,不知道好不好,希望有机会,有时间自己也写一本这样书,当然是我把数学物理在学一下的基础上了! 写于晚上复习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精神领悟,很好的书,很美的世界,物理很简单,也很美丽,只是我们是否有那双眼睛 因为伽莫夫没有写下他的文章的出处,所以引起的不少读者的恐慌,大牛啊,神啊,之类的扯淡话语! 所以,我写下我的读书经历: 《从一到无穷大》 《物理奇遇记》 加来道雄《爱因斯坦的宇宙》,《超越时空》 费曼《物理讲义》 卡约里《物理学史》 薛定谔《什么是生命》 当然具体的数学,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42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金冬雁先生“博主回复”的整理阅读
热度 3 twsliu 2011-11-12 16:22
【说明:一些有关《中国523项目和抗疟新药史实研究》资料将会陆续发表,在此之前先整理一些理性撰写的相关“博主回复”和“读者留言”,供参看和思考。】 金冬雁先生《 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院士 》博文后博主回复的内容整理如下,敬请详见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6627do=blogid=486753 博主回复 (2011-9-22 23:24) : “ 他们 ” 指的就是 Louis 和苏,所以完全是就事论事,并没有特别针对饶毅。其他多是我朋友,当然要讲朋友之道。我虽对饶毅有意见,但并无私愤也非逢饶必反,他有些观点我还是十分赞成的。他点我的名和我争论,我也只是被动应战,摆事实讲道理。饶文列出了其他人,我是赞同和肯定的。在你讲到的人中,只有饶号称对科学史有兴趣,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应该离真相更近一些。但饶了解基本争议和事实后,仍然没有肯定余亚纲和顾国明在发现青蒿抗疟和提出乙醇提取方案的重要和原创性贡献。而且饶主张屠是 PI ,也没有肯定钟裕蓉是独立设计并完成提取青蒿素活性单体的工作,而屠在该工作中并无实质贡献。这些方面我认为饶都有失公允,所以以此为根据提出批评。 博主回复 (2011-9-20 16:54) :李国桥并无原创性贡献,并没理由得奖。如果余亚纲和钟裕蓉同意他们可由屠呦呦代表,屠应该可以得奖,否则应该先解决争议,决定谁的贡献大。李和周对分现青蒿抗疟及分离活性单体无实质贡献,连争议方都不是,所以也没有比别人更大的发言权。李国桥的访谈我看的是南方日报,他确实说了我引的话,也说了 “ 就事论事 ” 。李国桥在青蒿素临床方面较有发言权,但按他的说法屠五例临床成功了一例,这可能是青蒿素吗?如果屠五例临床只成功一例,凭什么给她奖?李访谈的内容见下: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9/20/content_7007972.htm 博主回复 (2011-9-20 13:41) :李只负责临床,我认为他搞的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他说屠用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乙醚萃取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但五例临床试验只成功了一例。并解释说: “ 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从南到北逐渐下降,屠呦呦的临床试验失败可能是由于北方黄花蒿中青蒿素过少所致。 ” 至少这与屠的自述的百分百有效完全不同。如果屠的临床试验如此失败她拿到的应该不是青蒿素,也不应该得奖。至于提出青蒿素乙醇提取法和取得青蒿素活性单体,李没有多少发言权。我个人看法是,按目前公开的资料,屠的主要贡献是在乙醇提取法的基础上作出了重大改进,如果能与其他人共同得奖已经是很不错了。如果另两位发现青蒿抗疟并提出乙醇提取法的同事也说屠实至名归,那么屠才算是在发现青蒿素中作出关键贡献。至于首先取得活性单体及首先决定其结构的人士,则应有机会分享荣誉。 博主回复 (2011-9-18 23:11) :相比提出乙醇提取方案并取得初步成功但被组织调走的同事,屠已经取得无数的荣誉和奖项,也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充分肯定,现在连世界大奖都拿到手了。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屠应当更加积极地肯定自己的同事。她如果这样做至少会赢得包括我在内更多人的赞赏。看了这个访谈,我内心是有一点不舒服。如果年轻 20 岁,我会找 Louis 讲清楚我的观点和看法的。可我已经不再是 20 年前的我。今天我已看惯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学会了宽容待人,哪怕是自己不太喜欢的人;还懂得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多肯定别人的贡献,也不必让别人都接受自己的观点。还是让 Louis 多留一点对中国学者的良好印象吧。 博主回复 (2011-9-18 22:49) :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从一开始就要找全新结构类型的药,完全没有提任何有重要贡献的同事。整理古籍从中发现青蒿是另一位同事,并没有提。结构分析总算说了屠及其同事,其实屠对此并无实质贡献。最不可接受的是借 Louis 的话贬低别人,说是因为青蒿提取物只有四成或六成有效,所以别人都放弃了,只有屠坚持下来最后得以成功。这与现有文献记载的事实不符。青蒿素可溶于乙醇,在屠之前别人用乙醇提取物有效率已达六至八成,口头上说曾达九成。这是别人的独立工作,与屠无关,别人不是放弃,而是被组织分配去做气管炎的新任务。屠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按别人的思路并接受别人的帮助,由组织指派继续进行研究,屠个人的贡献是将乙醇改为乙醚在 60 度提取,这是个有一定价值的重要贡献。屠可以讲自己的贡献,但也应当讲清楚前人的工作基础,特别是该同事以后因组织的指派不再有机会作青蒿素的工作,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屠不但不讲,反而提供材料让 Louis 说其他同事因为效果不好就放弃以致半途而废,只有屠因为锲而不舍( perservance )而成功。这不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又是什么? 博主回复 (2011-9-17 21:33) :网上过去就有介绍过,最近也有。我并不是知情人,没有第一手资料,所以不辨真假。但隐约记得有些地方也是当时调查的重点,所以感觉还是靠谱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6469do=blogid=365064 博主回复 (2011-9-17 21:17) :我写本文就是凭记忆和良心将多年前院士遴选时发生争议的大致经过和观点介绍出来,作为一种平衡。我已尽力介绍,也尽量做到客观。因为已过去多年,我也不是做化学药的,不可能记得很精确。出于你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不想点名也不想做维基解密,更不想被封博或惹官非。我讲如果有人将所掌握的全部情况介绍给评委,指的是目前已在国内外中文网站公开的资料,例如有人指出最早发现青蒿提取物抗鼠疟的另有其人,取得活性单体的也另有其人,而且屠并不是其他两人的导师对两项工作也无实质贡献。我记忆中当时官方调查的结论也与此类似。 博主回复 (2011-9-17 17:14) :争议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授奖后结束。要解决争议,最基本是搞清事实。现在事实还没有完全搞清,争议就不能解决。我曾和在 Cell 上介绍屠的作者在同一栋楼工作过,对他们怀有敬意。但他们在西方接受训练,完全根据现有的文字材料来研究青蒿素的发现,并不理解文革期间中国科研机构的基本情况和人物关系。他们以及北大牛人将当时中药所全部人的贡献都归于屠,认为屠是 PI ,而其他人是在 PI 指导下工作,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认为,如果中国在国家领导人明确指示要肯定屠的背景下,由官方机构正式调查,由亲历文革并参与过文革特殊任务的资深学者主持,仍然没有达成肯定屠的结论,那么由国际同行根据文献研究得出屠应得到 “major credit” 的结论也未必经得住考验。历史上很多例子就算得了诺奖仍然有很多争议,并不是由哪一个奖就可一锤定音。科学和科学家最重证据,屠要说服异议者就要拿出证据来。如果 Lasker 评审委员得到全面的资讯,评选结果也可能不一样。 博主回复 (2011-9-17 10:06) :屠如果如实介绍其真正贡献,应该当选。问题是她用了错误的方法,材料言过其实,过于突出自己,以及用国家领导来压学部。因此她落选是杯具。但院士评选制度和评选的着重点也有改进的空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屠当选,只能说服现有院士接受一个有缺陷但也有重要贡献的人。 博主回复 (2011-9-17 10:25) :屠自己在 Nature Medicine 是将发现和合成作为最重要的两步并列介绍的,认为自己 “have been fortunate to travel both routes" 。她还认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在于取得有效提取物。原文如下: “On 4 October 1971, we obtained a nontoxic, neutral extract that was 100% effective against parasitemia in mice 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berghei and in monkeys 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cynomolgi. This finding represented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在此,她也强调了分离完全有效和无毒成分的重要性,尽管提取物还不是纯的单体。所以说,分离纯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验证提取方法的重要环节。提出了提取方法,还需要验证其有效性。我认为,如果有确凿的证据支持是她提出、实施并完成这部分工作,这就是她的贡献。但根据现有资料,这部分确实也是有争议的。 博主回复 (2011-9-16 23:49) :致谢写得比采访词要好一些,至少肯定了别人的贡献,但还不够。 博主回复 (2011-9-17 00:10) :我不大同意你的观点。认为朱贡献很大的中国数学家好像并不多,这一点中外学者似乎并没有很大差别。 Lasker 授奖主要是基于青蒿素的重要性。对屠的肯定主要通过文献及某些有心人的介绍,就算来作实地访问也是蜻蜓点水。讲得不好听是某些掌握了部分话语权的国人挟洋自重。我并不认为老外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在事实的认定方面超过中国学者和同行。如果有人将所掌握的全部情况向评委作介绍,结果就会不一样。在这方面中外学者也没有差别。造成目前中外认知差别的主要原因只是信息不对称。无论中外,学术界归根结底是讲正气的。 博主回复 (2011-9-17 00:29) :根据现有资料和常识,分离到活性单体与测定结构并不是常规工作,同样需要灵感和创造性,一点也不比提出提取方法次要。并不是提一个提取方法就等于找到青蒿素。据称南斯拉夫学者当时也会提取也拿到单体,但结构测错了,从另一方面说明结构测定不只是技术活。其实我也同意确定活性单体的抗疟活性也很重要,但可以说是一个验证性的工作。问题是,现在连谁最早提出有效的提取方法也有争议。我记得当初领导上调查的结果也是这样,只是为了照顾国家领导的面子和保护屠才没有公布也没有追究。 博主回复 (2011-9-16 17:46) :没有纯品,没有结构,应该也没有青蒿素。 博主回复 (2011-9-16 11:55) :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简单,有人认为屠很长时间内没有拿到纯品或拿到的是有心脏毒性的青蒿素 II 。取得单晶和测定结构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也不是顺着乙醚提取就一定能够成功。更何况云南学者连乙醚提取也没有用。青蒿抗疟中医古籍就有记载,总不能因提出青蒿就是首创。 PCR 的思路 Khorana ( 早年的诺奖得主)早就提出,但没有做成,结果以后的专利和诺奖都给了 Mullis ,并没有 Khorana 的份。 博主回复 (2011-9-16 10:38) :如果重大的学术思想由学生提出,学生当然应分享。历史上由学生和博士后分享诺奖的例子很多。具体说到青蒿素,没有协作组就没有青蒿素,这是事实。提出提取方法、分到单晶与测定结构都是发现青蒿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都是重要的学术贡献,不应割裂。 博主回复 (2011-9-16 08:24) :不学无术者当选主要靠包装和旁门左道,反映的是现有院士的素质。本人两篇旧文有更深入的分析: 中国学术评审的问题在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6627do=blogid=337336 中国院士选举的荒腔走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6627do=blogid=276296 博主回复 (2011-9-16 03:00) : ‘ 呦呦鹿鸣 , 食野之蒿 ’ 的说法近似天方夜谭,只能当笑话。就算屠是实至名归的发现者,以我的专业判断这件工作是没有什么可能得到诺奖的,不信你可以放眼看。其意义和影响与青霉素的发现并不能相提并论。无论如何,屠成功甚至是辉煌的人生已经接近尾声。后人可总结的地方似乎不是什么奖,而是如何组织和从事开创性的新药研究。我不同意屠被掩盖抹杀了好多年,至少她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全力支持。至于她为何得不到中国同行的普遍认同,也值得研究和分析。 博主回复 (2011-9-16 02:25) :既然没有文献也没有出版记录,大部分的原始资料仍然没有解密,主要的调查研究对象只能是当时的参与者。海归大牛也好, Cell 也好, Lasker Foundation 也好,并没有比中国同行更直接的条件来调查真相,也没有比当年参与者更高的权威或说服力。在确凿的证据未出现前,我选择相信当年的参与者,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要说服我,需要证据表明屠确实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首先得到单晶。
50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勘误并致歉!
热度 2 zhaodl 2011-11-9 11:50
本人编著的《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一书已经上市了,已经有读者收到书,并有人写来简短的评价。在书没有面世的时候,我急切地期盼着,期盼着得到读者的反馈。但是,一旦袒露在读者的面前,我心中又忐忑不安。在此,我真诚地向各位读者说一声抱歉!对不起!   在我拿到样书的时候,尽管我没有全文阅读,便发现了几处错误。无论是谁的失误,结果都给读者造成了伤害。不管是谁的的错误,都应该由我——作者来承担责任。在此,谨以勘误的形式来补救并致歉。   (1)封一勒口(前勒口)作者简介中“从事学术出版作”,漏了个字,应该为“从事学术出版工作”。   (2)目录页的第2章和第3章之间,应该加一个空行。   (3)第25页第13行“独立与”应为“独立于”。   (4)第149页第10行,“你还闲太慢”应该为“你还嫌太慢”。 以下为王曙明主编反馈的。   (5)第13页倒数第9行“如果确信意见……”应为“如果确信稿件……”;   (6)第14页第5行,“其”字的用法(按照传统而不是当下的流行状况)不合适,不如去掉;   (7)第81页倒2,“已”应为“以”;   (8)第89页第11行,“事务”该是“事物”;   (9)第107页第(7)项,“,“论文”、”改为“中的“论文”、”;“如果可能会引起歧义,...”改为“如果可能引起歧义,”。   我目前发现的明确错误有这几处,你如果发现其他错误,欢迎通知我( zhaodl@qq.com ),以便提示读者,也便于再版时更正。谢谢。   作为编辑出版者,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是抱歉! 特此致歉! 作者:赵大良 2011年11月9日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557 次阅读|4 个评论
衷心感谢董志刚博友
xupeiyang 2011-11-2 05:59
编辑MM,看不懂原创吗??? 董志刚 博友从今年2月开博以来,收集转载了大量文献、资料,丰富了科学网的信息,扩大了读者的阅读范围和内容,这对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读者学习、教学、研究或交流的目的和需要,没有商业目的,全文或部分转载文献资料是必要的,允许的,应该的,只要注明原始文献出处或有个说明即可。 转载文献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筛选、整理工作。如有可能,做些推介、点评就更好。 衷心感谢董博友的辛勤劳动! 董志刚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8091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1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IC室报纸和期刊订购方案
热度 1 icstu1 2011-10-31 13:18
2012年IC室报纸和期刊订购方案
2012 年 IC 室报纸和期刊订购方案 (合计: 39353.90 元) 感谢您的参与,现将结果给予通报。 感谢科学网。 2012 年报纸订购目录 序号 名称 出版 年定价 1 China Daily 周六 462 2 报刊文摘 周三 54 3 北京青年报 日报 288 4 参考消息(大字版) 日报 720 5 第一财经日报 周五 480 6 电脑报 周报 150 7 法制文萃报 周二 150 8 国际先驱导报 周二 98 9 环球时报 周一 262.8 10 京华时报 日报 360 11 科技日报 日报 288 12 科学时报 周六 228 13 南方周末 周一 156 14 人民日报 日报 288 15 文摘报 周二 99 16 医药养生保健报 周一 48 17 中国青年报 日报 298 18 中国知识产权报 周二 144 19 中华读书报 周一 147 20 作家文摘 周二 99 21 生活周刊   104.4 22 中国网友报   96 23 读报参考   108 24 中国消费者 周三报 198 合计     5326.2 2012 年期刊订购目录 序号 邮发代号 刊名 期数 价格 1 80-760 创新政策与管理 12 120 2 46-250 IT 时代周刊 24 240 3 64-023 奥秘 12 60 4 44-011 百花洲 6 60 5 02-276 百科知识 24 100.8 6 82-501 办公室业务 12 72 7 02-510 半月谈 24 57.6 8 4-356 成才与就业 24 156 9 82-921 财经 36 412 10 02-868 博览群书 12 96 11 82-278 博物 ( 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 ) 12 120 12 Z1031 财富智慧 新智慧 ( 财富版 ) 12 180 13 82-569 财经界 12 336 14 82-117 车主之友 12 180 15 80-425 大众 DV( 大众摄影 · 下半月 ) 12 240 16 02-234 大众健康 12 144 17 02-874 大众理财顾问 12 120 18 02-034 大众摄影 · 上半月 12 240 19 52-209 大众文摘 12 60 20 04-011 大众医学 12 78 21 80-194 当代 · 长篇小说选刊 6 90 22 4-816 第一财经周刊 48 480 23 82-512 电脑爱好者 24 192 24 78-230 电脑迷 24 187 25 04-309 电影故事 24 360 26 52-210 快乐文学(故事与笑话) 12 72 27 Z1484 世界经济文汇 6 75 28 12-003 电影世界 12 192 29 82-318 科学与社会 4 40 30 12-093 东西南北 24 192 31 82-209 都市主妇 12 240 32 02-275 读书 12 96 33 54-017 读者 24 96 34 82-498 发现 12 120 35 32-074 风景名胜 12 180 36 44-57 疯狂英语 6 126 37 80-718 凤凰周刊 36 540 38 42-026 芙蓉 6 72 39 82-590 高保真音响 12 240 40 46-136 共鸣 12 108 41 02-516 海外文摘 ( 上半月 ) 12 54 42 48-045 海外星云 ( 时政综合半月刊 ) 24 120 43 2-211 航空模型 12 120 44 02-410 航空知识 12 120 45 02-118 好主妇 12 240 46 82-876 互联网周刊 24 240 47 46-008 花卉 12 108 48 80-465 华夏地理 ( 原华夏人文地理 ) 12 240 49 02-511 环球 24 192 50 02-706 环球军事 24 163 51 80-498 环球科学 ( 原科学美国人 ) 12 180 52 82-667 环球人物 ( 原时代潮 ) 33 272 53 82-355 环球银幕 ( 原环球银幕画刊 ) 12 240 54 04-308 家具 6 120 55 46-126 家庭医生 24 120 56 82-904 家庭影院技术 12 240 57 04-682 家庭用药 12 78 58 04-518 检察风云 24 168 59 02-133 舰船知识 12 120 60 82-081 健康之友 12 144 61 80-303 健身气功 6 48 62 36-300 舰载武器 12 72 63 Z979 竞争情报 4 80 64 2-209 剧本 12 112 65 62-102 看电影 24 307 66 62-172 看电影 ( 月末版·午夜场 ) 12 192 67 46-151 看世界 24 240 68 74-037 看天下 36 350 69 62-096 科幻世界 12 72 70 82-404 科技潮 12 81.6 71 02-802 科学世界 12 180 72 80-184 科学文化评论 6 90 73 02-299 科学新闻 24 240 74 14-168 科学养生 12 54 75 62-151 科学与财富 12 360 76 24-177 老照片 6 90 77 04-757 了望东方周刊 52 392 78 02-146 连环画报 12 144 79 02-512 瞭望 52 286 80 34-063 领导文萃 24 192 81 82-702 旅行家 12 216 82 04-004 萌芽 ( 上半月 ) 12 57.6 83 4-422 秘书 12 63.6 84 54-056 秘书之友 12 57.6 85 36-080 名人传记 ( 上半月 ) 12 84 86 82-779 品读 ( 原资料卡片杂志 ) 12 48 87 80-257 汽车测试报告 12 240 88 46-202 汽车导报 12 180 89 62-029 汽车杂志 12 180 90 02-442 汽车知识 12 120 91 82-478 轻兵器 24 182.4 92 26-030 清明 6 60 93 02-301 青年文摘 24 96 94 82-25 全国新书目 12 120 95 04-358 全球教育展望 12 144 96 82-537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12 120 97 02-004 人民文学 12 120 98 02-203 人物 12 120 99 82-253 人与生物圈 6 96 100 04-787 人与自然 12 192 101 02-969 荣宝斋 12 336 102 80-469 瑞丽 · 家居设计 12 240 103 82-020 三联生活周刊 48 416 104 02-175 摄影世界 12 312 105 46-125 摄影之友 12 300 106 26-176 诗歌月刊 12 120 107 6-46 食品与健康 12 72 108 82-843 好管家 12 240 109 46-230 时尚 · 家居 12 240 110 46-352 时尚 · 美食与美酒 12 240 111 82-820 时尚旅游 12 240 112 02-019 时事资料手册 6 30 113 80-268 十月 · 长篇小说 6 90 114 02-160 世界博览 24 192 115 02-473 世界电影 6 82.2 116 6-67 世界文化 12 72 117 02-080 世界知识 24 168 118 46-175 收藏 12 240 119 82-492 书摘 12 120 120 82-308 数码影像时代 12 216 121 82-158 体育画报 26 260 122 02-352 天文爱好者 12 120 123 11-4361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 G9 12 180 124 80-138 信息方略 24 240 125   晚报文萃 24 120 126 82-339 微电脑世界 12 144 127 78-067 微型计算机 36 432 128 62-92 经济学家 12 120 129 32-001 文化娱乐 12 108 130 82-923 文明 12 240 131 18-212 文史精华 12 48 132 66-057 文史天地 12 90 133 12-204 夕阳红 12 60 134 02-279 现代舰船 24 168 135 80-346 现代生活用品 12 240 136 18-099 现代养生 12 120 137 04-614 现代音响技术 12 240 138 02-210 小说选刊 12 120 139 12-115 小说月刊 12 60 140 02-244 新华文摘 ( 大字本 ) 24 360 141 02-242 新华月报 24 288 142 82-582 心理与健康 12 96 143 02-241 新体育 12 96 144 Z803 笑林 12 60 145 38-066 新智慧 ( 文摘版 ) 12 60 146 46-279 新周刊 24 360 147 82-507 炎黄春秋 12 96 148 12-061 演讲与口才 ( 上 ) 12 96 149 52-138 养生保健指南 12 60 150 82-997 养生大世界 (A 版 ) 12 180 151 28-052 译林 6 90 152 02-445 英语世界 ( 中英文版 ) 12 96 153 46-353 影像视觉 12 216 154 Z3655 影音极品 12 180 155 32-55 照相机 12 120 156 02-040 中国妇女 24 144 157 02-806 中国国家地理 12 240 158 80-602 中国国家天文 12 216 159 Z038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6 90 160 80-262 中国科学探险 12 360 161 82-415 中国科技信息 24 768 162 02-039 中国青年 24 192 163 02-030 中国摄影 12 312 164 82-879 中国新时代 12 240 165 02-837 中国新闻周刊 48 384 166 82-706 中国信息界 24 480 167 82-221 中老年保健 12 75.6 168 34-023 中篇小说选刊 6 75 169 82-477 中外管理 12 240 170 46-256 读者欣赏 12 192 171 02-869 啄木鸟 12 118 172 80-366 资治文摘 ( 原中国新书 ) 12 96 173 Z1752 紫光阁 12 96 174 2-863 中国改革 12 360 175 2-870 中国电视 12 180 176 82-880 科技中国 12 192 177 4-790 新发现 12 180 178 2-371 求是 ( 汉文版) 24 139.2 188 2-701 时尚芭莎 12 240 189   南方人物周刊 50 450 190   山野 12 240 191   新世纪周刊 50 433.5 192 82-273 昕薇 12 240 193   艺术与设计 12 300 194 80-581 红地产 12 240 195 上海 理财周刊 50 375 196 46-231 时尚健康(上) 12 240 197 8-237 万象 12 120 198 62-270 科幻世界(译文版) 12 120 合计       34027.7 感谢科学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附录: 告读者——我们并不是宣传而是真心想做的好一点 尊敬的读者朋友、研究生朋友和老年朋友们: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 我们又到了订购 2012 年期刊的时候。为了保证您的阅读,并能够订购到您所喜欢的中文期刊,请您将需要信息反馈给我们。谢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遵循着基本保证提供每个行业收有 1-3 本代表性期刊的选择订购原则,尽量满足来自各个行业(专业)的读者需求。 我们已经基本收录了在国家图书馆、大学、科学院所、家属区等报刊零售点出售的热门优秀中文期刊,但 我们并不含纯粹的自然科学类期刊(这些都会在三层科技期刊库里找到)。 根据目前的利用和实际收藏情况,我们想削减和增加一些品种, 希望能够听到您的意见 ,如:“ 84-2 时尚芭莎 挺好的 可以增加”,我们一定会重视和仔细的考虑。 直接推荐刊名也行!! 不要推荐自然科学的专业刊物呦!它们在三楼呢!! 感谢您的参与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与学习共享空间 Email : icstu@mail.las.ac.cn Tel: 82626611-6232/6210 我们还遗漏了么? 您能够推荐什么? 用户目前的意见汇总:(素质+愿望) 2011年IC报刊订购清单(已经批准).doc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2077 次阅读|4 个评论
博客约稿启事
热度 3 zhaodl 2011-10-29 07:13
约稿启事 《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已经出版近2个月了,尽管是除了西安以外还迟迟没有上架销售,许多人抱怨还不是那么方便地卖到,但是经我的手发行出去的已经超过1200本。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得到正式的反馈——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意见,只是见面后,不管我认识还是不认识的朋友的恭维性的评价。我有些郁闷,我十分希望得到真是客观的“读者反馈”。 因为我的写作,是非传统的、观点我也知道,许多是十分个性化的,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可以理解,而得不到质疑和商榷,我就有些不太理解。再次我郑重声明:我写书没有功利目的,只是一种兴趣和责任。所以,真心希望看过的朋友,能够留下一点点建议、意见或者点评。昨天,高校期刊研究会15届年会报道,今天开会,已经发出去的书,也有四五百本。所以,请看到的朋友提出:你认同的“亮点”和不认同的商榷点。拜托!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293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让书香盈满心房 4
icstu1 2011-10-27 16:04
[转载]让书香盈满心房 4
在这一点上,我们实在应向前人好好地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对于读书的渴望和孜孜不倦,学习他们那种全神贯注的阅读方法。正是有了如此对于读书的痴狂,才留下了 “ 垂悬梁,锥刺骨 ” 、 “ 凿壁偷光 ” 、 “ 囊萤映雪 ” 等千古传诵的佳话。古人的读书精神从哪里来,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了什么,是我们今天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询的问题。而阅读,只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解答之上,才可能获得无穷的动力,才能让每一位读者进入悠然神驰的不凡境界。这正如作家秦文君说的,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阅读。清代诗人萧抡谓有《读书有所见作》一诗,其中写到 “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 ,意在告诫人们要热爱读书,并持之以恒,才能将书中的营养消化吸收。 插图四 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纵然光阴似箭,纵然岁月如梭,读书始终是人生航程中永恒不变的美丽风景。让我们扬起读书之帆,开动读书之船,尽情体验徜徉书海的乐趣吧!读书之乐,实乃世间最大的快乐。让美丽的书香生活带给我们生命的思索和震撼,让幽幽书香萦绕每个人的心房,永驻于每个人的心底。 本文来源于《看书坊》
个人分类: L 讲故事产生的启迪和激励|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28·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10-26 09:26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 在面临生活、工作、学习和科研中的各种问题时,有人可以泰然处之,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有人则会手忙脚乱,一时难以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个人的隐性知识在起重要作用。 什么是隐性知识?根据知识能否被清晰表述和有效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易于存储、交流与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基于个体经验、难以表达、不易交流与共享的知识。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方面的,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包括洞察力、直觉和感悟等。简单地说,隐性知识就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 在知识的海洋中,显性知识如冰山一角,而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知识是不易被表达和传播的隐性知识。专家和新手的最大差别,往往不是拥有多少显性知识,而是拥有多少隐性知识。老师、同学、亲友等,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的生活阅历,都拥有大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平时,我们往往很重视学习显性知识,而忽视了学习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表达和传播的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能学习隐性知识。细心观察和深度反思是获得隐性知识的重要方法,此外,悟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研究生为例,经常会遇到下列问题:不知道选择什么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面对新的科研任务无从下手;不能很好地管理项目;不能很好地管理科研团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科研任务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不具备导师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导师又难以告诉你已有的哪些知识和经验促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问题,而往往只能告诉你“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正是这些知识决定了你是新手,导师是专家。 从新手到专家是每个研究生的梦想。为了早日成为专家,获得导师的真传,就需要研究生多向导师学习隐性知识。对此,“敏于观察,勤于反思”是获取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从导师的科研经历中,研究生也可以领悟到治学之道。科研经历对于刚踏入学术研究殿堂的研究生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一般来说,研究生科研经历不多,尤其缺乏科研经验;导师则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这些经历中包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 在与导师的日常交流中,导师往往会有意无意向我们介绍他们的科研经历。这些科研经历无论精彩还是平淡,都会蕴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只要我们善于反思和总结,就能从其中悟出一些治学之道。细心捕捉导师科研经历中的各种细节,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大有裨益。导师的某句话,往往会对我们将要从事的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启示,但这些重要启示会稍纵即逝。倘若没有及时捉住机会,就可能错失学术创新的重要机会。 求学期间,我们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显性知识是有限的,却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无限的隐性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显性知识会很快被忘记,但隐性知识将会影响我们的终生。隐性知识无论是对于我们的学术进步还是人生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学会学习隐性知识,是促使我们由新手快速成长为专家的重要途径。 ——徐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运武 博士生应该争取有效的积累 刚毕业的博士在找工作面试时,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如何能应对从未遇过的问题而获得面试官的肯定?对问题准确地对答如流当然是最基本的,但却远远不够。被录取或被拒绝,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谦虚而又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这些才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谓积累,不仅是看了多少书、知道多少事,那只是为了积累需要进行的学习而已。地质学家叶大年说过,一个不会创新的教授只值5块钱——一个盗版光盘的价格。学习知识只是为了积累做准备,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的重新整理和归纳才是积累的开始,找出独到的视角和看问题的切入点才是自己的学问,这才是有效的积累。 知识是一种大家都可以拥有的通识,而学问则是个人对知识的看法。一个很有知识却不能形成对知识具有个人独到总结方式的人是没有学问的,而一个知识没有那么多却善于总结和梳理的人却是有学问的。用人机构在招聘博士时,想要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学问,看重的更是建立在这种学问基础上的能力。 面试时,如果回答得通顺流利,但表达的观点却与大多数人相同,甚至和面试官知道的答案相同,估计就没戏了;而当你的回答在很多地方与众不同却又合情合理时,面试官会眼前一亮,机会也就出现了。任何机构都不会缺知识,招人是为了弥补学问和能力的不足。具有独到见解的人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学问和能力的自我培养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长期独立思考的结果。优秀不是一种品质,而是一种习惯,而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一种习惯。在扎实和广博的知识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是形成积累的唯一途径。如何实现有效的积累是自己做学问的方式,也是形成能力的方法。 当今社会还存在猎头公司并提供高额报酬。作为一年收入不到六万元的博士入学者中的一员,如果毕业时出现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或者在面试中屡战屡败,就应该深刻反思一下:知识的准备够了没有?有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自己有没有学问?这些学问是否成功转化成了能力? 养成良好的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习惯,培养自己独有的思考方式,是有效积累的开始;长期坚持,就是提高自己学问和能力的途径。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飞鹏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5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21世纪科学家能实现长生千年吗-------《衰老研究之致读者》
热度 3 ylkzmc 2011-10-24 22:21
科学就是实现古人的幻想。 古人因无知而勇敢,后人则逆。 在1941年美国三位科学家实现炼汞为金之前,世界科学界普遍认为,炼金术是古人痴人说梦。 就像丹尼肯在《众神之车》中说:50年前,谁要谈登月,就是在学术上自取灭亡。 对于古人无知之梦“炼丹术”(幻想长生千年、万年、乃至更久),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呢? 科学史告诫我们:在宇宙万物面前永远不要太绝对,以免在“上帝的嘲笑中垮台”。 《衰老研究》暂由思路篇、命题篇、案例篇、理想实验篇等组成。敬请关注。 爱因斯坦用10年建立“狭论”,存在缺陷;再用10年建立“广论”来完善。然新的缺陷还存在。 这个缺陷爱因斯坦以及后来的许多科学家都未能解决。也许科学没有终极理论,旧的问题刚解决,新的矛盾总又出现。 任何人无法完成一切。 但人能毕生研究一个主题,足矣。 至今人类用原始的(祖先猿猴遗留下的)身体来面对自然界的折磨。 大科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问:人类还能再进化吗? 柏拉图说:疯狂(世俗眼中的疯狂)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今日,让我们重新审视“原始人”的含义,试想:21世纪的科学家能实现长生千年吗?
110 次阅读|3 个评论
21世纪科学家能实现长生千年吗-------《衰老研究之致读者》
热度 2 ylkzmc 2011-10-24 14:31
科学就是实现古人的幻想。 古人因无知而勇敢,后人则逆。 在1943年美国三位科学家实现炼汞为金之前,世界科学界普遍认为,炼金术是古人痴人说梦。 就像丹尼肯在《众神之车》中说:50年前,谁要谈登月,就是在学术上自取灭亡。 对于古人无知之梦“炼丹术”(幻想长生千年、万年、乃至更久),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呢? 科学史告诫我们:在宇宙万物面前永远不要太绝对,以免在“上帝的嘲笑中垮台”。 《衰老研究》暂由思路篇、命题篇、案例篇、理想实验篇等组成。敬请关注。 爱因斯坦用10年建立“狭论”,存在缺陷;再用10年建立“广论”来完善。然新的缺陷还存在。 这个缺陷爱因斯坦以及后来的许多科学家都未能解决。也许科学没有终极理论,旧的问题刚解决,新的矛盾总又出现。 任何人无法完成一切。 但人能毕生研究一个主题,足矣。 至今人类用原始的(祖先猿猴遗留下的)身体来面对自然界的折磨。 大科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问:人类还能再进化吗? 柏拉图说:疯狂(世俗眼中的疯狂)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今日,让我们重新审视“原始人”的含义,试想:21世纪的科学家能实现长生千年吗?
1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之路系列八:论文写作新感受
热度 2 swuncyh 2011-10-16 11:40
高级别刊物对论文的写作水平要求比较高,平时我们将研究结果做出来以后,写论文时表达一般不够严谨,让读者难于看懂,即使要看懂,也要花不少时间,这在国内外高级刊物编辑在首次初审就会被毙掉,有的人思维逻辑不严谨,在写一段时,没有一个总体上清淅逻辑,实际上是模糊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逻辑上就有问题,写作时应当前后逻辑相关,前后一致,前后呼应,整个段落应该有一个逻辑,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而且这些之间应该有关联,这样让人一看就容易看懂。在英语表达方面应该注意单语内涵,平时汉语意义没有多大差别的单词,在英语里涵义可能相差比较大,还有能够用单词就不要用短语或从句,这样文章更精练,通过构词方式,可以将一个句的意义浓缩在一个单词里,学会构词法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另外在用词上前后要一致,不要同样中文意义的词,在英文中不同位置用英语中表面上近义词,这样容易造成读者阅读困难,甚至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论文写完后,修改就是“无穷的”,可以找关系好的,英语水平高的,特点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帮看下全文,最是相近专业的人给看看,即使找学英语专业的看,也不一定有作用,因为他们不懂专业呀。将论文放几天看看,又会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个人分类: 博士之路|46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中南大学报道的刘嘉忆
热度 2 Fangjinqin 2011-10-14 19:41
◇◇新语丝( 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关于中南大学报道的刘嘉忆 作者:M. Lin      近日,偶看到一条消息,称中南大学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由于是关于 数学的消息,我就比较感兴趣地读了下去。由于跟自己做得不是一个方向,所以 我没能将他(刘嘉忆,笔名)的作品阅读一遍。说实在的,看到这样的消息,我 替主人公高兴,他算是个成功的数学本科生。   想起几年前也是本科生的我,我就没有这么幸运(当然,若说我没那么聪明, 这在此时的情景,读者看来可能更容易接受些)。当初我也是在国内一所高校就 读数学本科,期间我热衷于阅读各种数学著作,数学期刊。只是苦于无人指导, 常常发现自己证明的结果,被人若干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已经得到。我的故事 可能没什么意思。就来说说这条消息所引发笔者的思考吧。   媒体关于学术方面的介绍不一定可靠,于是我就到中南大学数学系公布的消 息阅读 http://math.csu.edu.cn/others/showmathnews.aspx?newsid=572   报道对于师生来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但有些部分我觉得写的不妥,甚至 有些事情我感到担忧。   第二段标题:伯乐识才,从本科生到博士生   消息所指的伯乐是侯振挺(或者 黄伯云??),这明显是不恰当的。伯乐 应该是指最早发现刘同学工作重要性的专家。谁是伯乐暂时不管,我担心的是以 下这件事情:   报道说:侯教授返校后,立即要求与刘嘉忆见面,谈话间,刘嘉忆向侯教授 报告了他的研究方向,他对数理逻辑的兴趣和了解。侯教授听后十分高兴,心中 随即有了一个想法,他想接收刘嘉忆做他的学生。刘嘉忆对侯教授的学问早已仰 慕,此时的他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师徒俩已是相见恨晚。   我最早知道侯振挺这个名字是5年前 ,偶翻阅钟开莱先生刊在《数学研究与 评论》 1983年02期的一点声明。我也查了一下Math Review关于侯的信息,从引 用频率来看,我不觉得侯的工作很有影响(这与百度百科介绍相去甚远)。问题 是,侯的工作与数理逻辑毫不搭边。他如何能够指导刘嘉忆呢。侯已75了,国外 的教授这个年龄早已退休了。难道侯收刘做学生是希望刘在概率方面有所建树?   可以看出Prof. Denis Hirschfeldt很欣赏刘的工作,按理说刘到Chicago跟 Prof. Denis Hirschfeldt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也不因此建议刘到国外学习 以证明国内不能培养好的人才,问题是,选择侯做导师(我绝无对侯有个人贬低 之意),并不是很恰当的,甚至留在中南大学也不是最合适的。   后面我又百度了一下,发现“刘嘉忆”已经在百度百科出现了,这消息还传 播的真快。做数学最需要的是平静与安宁(笛卡儿),希望媒体的报导不至于影 响刘嘉忆同学继续他的数学。 (XYS20111013)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37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宏观或微观与广义或狭义在此为何有某种共性?请有关各位思考!
geneculture 2011-10-8 12:01
《软件》杂志 2011年 第6期 http://www.ccomsoft.com/kanlist.asp?ids=154 专家论坛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page 3 在仙农信息论提出之后的其他研究几乎都忽略了这里所指出的一个情形,即:广义信息方程也可以是狭义信息方程的特例。 就是说,广义和狭义不过是站在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对信息方程及其所蕴含的信息概念而得到的不同说法罢了。可见,真正的经典论著并不会过时,相反更加值得读者反复地深究。笔者正是由此获得三个很关键的基本判断: 其一,如果仅从形式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那么,信息恒等式与广义信息方程之间的关系可视为是完全等价的; 其二,如果仅从内容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那么,信息恒等式蕴含狭义信息方程所有可能的各个分布解。 这怎么可能呢?真是难以置信,但是,这就是可能,而且,还可以让人确信无疑,只要遵循严格的形式推理。 其三,如果不得不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信息处理,那么,信息恒等式就成了广义信息方程与狭义信息方程的联系纽带。 注:宏观微观或广义狭义在此有某种共性。 fro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49318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492290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1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yanguojin 2011-9-22 21:16
平凹先生: 现在时刻是西元1991年1月1日清晨2点。下雨了。 今年开笔的头一封信,写给您:我心极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 感谢您的这支笔,带给读者如我,许多个不睡的夜。虽然只看过两本您的大作, “天狗”与“浮澡”,可是反反覆覆,也看了快二十遍以上,等于四十本书了。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与您的文笔最有感应,看到后来,看成了某种孤寂。一生 酷爱读书,是个读书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够讲讲这方面的心得。读您的书, 内心寂寞尤甚,没有功力的人看您的书,要看走样的。 在台湾,有一个女友,她拿了您的书去看,而且肯跟我讨论,但她看书不深入, 能够抓提一些味道,我也没有选择的只有跟这位朋友讲讲“天狗”。这一年来,内 心积压着一种苦闷,它不来自我个人生活,而是因为认识了您的书本。在大陆,会 有人搭我的话,说“贾平凹是好呀!”我盯住人看,追问“怎么好法?”人说不上 来,我就再一次把自己闷死。看您书的人等闲看看,我不开心。 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的作家,看了您的小说之后,我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这 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时也出现过,但他们仍不那么“对位”,直到 有一次在香港有人讲起大陆作家群,其中提到您的名字。一口气买了十数位的,一 位一位拜读,到您的书出现,方才松了口气,想长啸起来。对了,是一位大师。一 颗巨星的诞生,就是如此。我没有看走眼。以后就凭那两本手边的书,一天四、五 小时的读您。 要不是您的赠书来了,可能一辈子没有动机写出这样的信,就算现在写出来, 想这份感觉——由您书中获得的,也是经过了我个人读书历程的“再创造”,即使 面对的是作者您本人,我的封闭感仍然依旧,但有一点也许我们是可以沟通的,那 就是:您的作品实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问题;是您本身的灵魂。 今生阅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雨沾],一位是张爱玲, 一位是您。深深感谢。 没有说一句客套的话,您新赠给我的重礼,今生今世当好好保存,珍爱,是我 极为看重的书籍。不寄我的书给您,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 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我 的书,不上您的书架,除非是友谊而不是文字。 台湾有位作家,叫做“七等生”,他的书不错,但极为独特,如果您想看他, 我很乐于介绍您这些书。 想我们都是书痴,昨日翻看您的“自选集”,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 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 挡,我轻轻的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明显的 真诚,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那不是“黑氏”的生活告白,那是您的。 今晨我再去读。以后会再读,再念,将来再将感想告诉您。先念了三遍“观察” (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二)。 四月(一九九零年)底在西安下了飞机,站在外面那大广场上发呆,想,贾平 凹就住在这个城市里,心里有份巨大的茫然,抽了几支烟,在冷空气中看烟慢慢散 去,而后我走了,若有所失的一种举步。 吃了止痛药才写这封信的,后天将住院开刀去了,一时里没法出远门,没法工 作起码一年,有不大好的病。 如果身子不那么累了,也许四、五个月可以来西安,看看您吗?到了不必陪了 游玩,只想跟您讲讲我心目中所知所感的当代大师——贾平凹。 用了最宝爱的毛边纸给您写信,此地信纸太白。这种纸台北不好买了,我存放 着的。我地址在信封上。 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商州不存在的。 三毛敬上
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发现>>读者调查统计
jlpemail 2011-9-16 10:08
1.您从事的职业 服务行业 79票 公司职员 166票 教育 69票 科研 60票 生产岗位 45票 行政部门 79票 在校学生 796票 2.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新发现》杂志的 广告 134票 朋友 255票 书报亭 603票 网络 234票 邮局 68票 3.您购买《新发现》的渠道是 订阅 323票 零售 971票 4.您会花多少时间来阅读《新发现》呢? 1天 102票 2天 173票 3天 222票 4天以上 797票 6.您希望《新发现》多刊登哪些学科领域的文章 1票 地理 79票 环境 115票 军事 56票 考古 98票 能源 90票 其它 159票 生物 246票 天文 303票 医学 147票 7.您觉得《新发现》的科学含量 太低 79票 太高 63票 一部分太高,一部分太低 333票 正好 819票 8.您希望《新发现》在风格和取向方面 把科学和趣味结合起来 873票 更纯粹和专业一些 310票 更轻松、时尚和话题一些 111票 参与并采集了该期刊读者的网上调查,柱状图说明了一些问题,比如科普期刊的主要读者,科学与趣味性的结合.
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离书香社会有多远
热度 3 renxiang 2011-9-5 09:31
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人和业者倡导“书香社会”。从最近出版业展会看,其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从以往侧重业内交流转向侧重市民参与。这一转型值得称道。从近期上海书展的效果来看,市民潜在的图书购买力与畅销书作家的现场签售可以产生超强人气,这让很多参会者振奋——谁说中国人不读书?图书还有明天! 然而,展会的火爆、作家亲临签售的长龙,代表不了一个市场的潜力,更说明不了我们是一个书香社会。无论从读者、从业界,还是从文化社会角度去分析,中国距离一个书香社会还很远。 我一向对统计数字不感冒,所以,前段时间关于中国人人均读书量远低于日本人的讨论,个人觉得没什么意义。因为阅读并不局限于书本,书香也不能由图书 GDP 来彰显。那么,什么是书香社会?我几年前去苏格兰旅行,投宿在一处家庭旅馆,女主人是个 60 多岁的老太太,她听说我是中国的 publisher ,立刻给我又打了一个九折。然后我们聊起出版和阅读,她向我展示了他家三代人的藏书,简直就是个小图书馆,其中还不乏稀有版本。细看藏书的内容,其实很泛泛,多是小说类大众读物,但是,一个普通家庭拥有如此的阅读氛围与传统,还是羡煞我这个中国出版人。当我说,我在研究数字出版的时候,老太太把手里的书深深搂入怀中,说, ”oh, I love my books, don’t destroy them! (我爱我的图书,可别毁了他们!) ” 那是一种普通读者对图书真诚的热爱,那是一种情感,而不是获得知识信息的理性消费。 从出版业界来讲,我一直觉得我们缺乏职业精神。中国出版业从政府管控到彻底市场化的转型太猛烈、太短促。结果,中国出版业除了官僚气和铜臭味之外,缺乏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中国出版人普遍缺乏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把关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我在英国认识一家专门出版二战士兵回忆录的小众出版商,老板是两个二战老兵。我翻看他们的书籍,可以深刻感受到编辑的严谨。而他们很多书籍的平均销量只有几百本,多是赔钱买卖。即便如此,编辑一丝不苟,平均出版周期长达 8 个月到 1 年。在这帮可敬的老编辑们看来,他们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记录历史。所以,中国出版人不要抱怨读者不买书,先审视一下你的职业道德与水准,你有没有尽到一个职业出版人的责任?当然,我不是对个体业者求全责备。问题不在于个体,而在于体制。但是改变体制,要从个体做起。 关于文化社会因素,不想多谈。可以说,英国是一个尊敬出版人及其劳动的社会,而中国在很多方面,恰恰相反。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中国读者阅读的功利性很强;读者也存在着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低俗阅读需求强烈的问题。但是,中国依然有很大的读者群体,相信知识,喜爱阅读,能够领会图书传递的深层次思想。同时,中国从来不乏能够写出优秀图书的人才。遗憾的是,我们的出版业,作为知识传播的枢纽,没有能够真正连接起优秀作品和优秀读者。可以说,中国的书香社会是断裂的,断层的。 要打造中国的书香社会,出版业必须率先雄起,担负起职业出版人的责任。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4089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的微博更多了,并非标题党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18 09:04
大概是受微博的影响,科学网的微博更多了,并非标题党。 可能是夏天太热了,大家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样也很好的,也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眼睛。 发微博的最多是蒋科学老师,LIULI同志等 博文实例与点评: 去开一个带“长”的会 家长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476576 点评:题目八个字,一个引号,全文就三个字,一目了然。 当然,也看到全文就一个的,还有一个字也没有的,也挺好的。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13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1-8-16 18:16
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结果”可能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你要叙述主要的研究结果,读者想知道的也就是这些。而且,研究结果还影响到”引言”和”讨论”部分的编排,目标期刊的选择和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在开始撰写“结果”之前,你应全盘考虑你的试验发现,并审视他们到底意味/提示什么。此时你应该已经完成了数据分析,并已制作了几幅图表以便简单明了地展示结果。后文将有一些图表制作和统计分析方面的注意事项,所以这里就暂不赘述。不过,一定要记得:图是“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图、表、正文之间不能有重复的叙述。简而言之,如果用图表比用文字表达得更清楚,就用图来表达,然后在正文中简单提及;如果用文字就可以简单阐明,就无需再用图来表达。 一旦确定要把哪些结果纳入正文以及这些结果的意义,,你就可以把它们按一个符合逻辑的顺序组合成一个“故事”。在“引言”部分已经说明了假设或拟研究的问题;现在,在“结果”部分展示你收集的全部证据,用于支持你的假设或排除其他备择解释。用现在时态的子标题把每种不同的结果分成单独的小节。这些子标题应该与“方法”部分的子标题以及图表的标题相互对应。与“方法”部分一样,叙述“结果”时应使用过去时。你用于支持假设的证据种类越多(以及越不含混),你的结论就越无可置疑。这里暂时不要去讨论你结果的影响或大谈其意义—那是“讨论”部分的任务。这里只用展示你的证据,然后留待读者自行去下结论。 “结果”部分经常需要比较样本和对照,或者比较某个时间点前后的结果,所以有必要了解陈述比较时一些常犯错误。其中一些也包括在“克服语言障碍”一章的注意事项中。最重要的是“同类事物间才能做比较”。例如,有这样一个句子:“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就应该改成“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smokers”。这里的一个关键是“were compared” 这个短语(其他句子中也可能是 “compared with”)的位置。如果这个短语位于被比较双方 (如此例中:吸烟者的p53 levels 和 不吸烟者的p53 levels)之间,那么比较的双方都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来清楚界定到底比较的是什么。也可以把这个短语放在被比较双方之前或之后,例如:“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ere compared”。叙述比较的另一个问题是,比较性的词语如“more”,“higher”和 “faster”等,后面需要跟一个”than”开始的从句来解释是比谁多、高或者快。比如,“transgenic mic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ortisol”这个句子中是比谁高就不明确,因此应该加上“than control mice”。 示例 下图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一篇论文的“结果”部分(doi:10.1172/JCI37155;经同意转载)。其中显示了“结果”部分的一些要素。 核对清单 1. 你的数据如果用图表更容易表达就用图表;反之用文字。 2. 使用过去时叙述结果。 3. 同类事物才能做比较。 4. 图、表、正文内容不能重复。 5. 正文中说明统计分析结果,如P值。 英文原文 Results: what you found The results section is possibly the most important section in your paper.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describe the main findings of your research, which is what everyone who is going to read your paper wants to know about. Also, whatever findings you obtained will determine how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sections are framed, what target journals you can consider, and what direction(s) your subsequent research needs to take. The easiest way to approach writing a results section is to consider all of your findings and what they mean or suggest. You will already have analyzed your data and probably also generated a number of figures and/or tables to show it in a clear and concise manner. Later tips in this series describe som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to keep in mind when preparing display items and perform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so I won’t go into much detail on those processes here.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graphic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and therefore,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redundancies or duplications among the text, figures and tables. Put simply, if something can be more clearly shown in a figure or table than explained in the text, then use a graphic and refer to it briefly in the text; if something can be easily summarized with text, then there is no need for an additional graphic showing the same thing. Once you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results you want to include and what each of them shows, you should assemble them in a logical order to make a ‘story’. You will have already described your hypothesis or research question(s) in the introduction; use the results section to lay out all of the evidence you have gathered, building up a solid case to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or to exclud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Each different finding should have its own subsection, beginning with a subheading in the present tense. These subheadings should match those in the methods section and the headings used in figure/table legends. The results themselve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he past tense, like the methods. The more types of evidence you can provide for a given hypothesis (and the less ambiguous these are), the more irrefutable your conclusions can be. Resist the urge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findings or go into detail about what they mean—that is what the discussion section is for. Rather, present the evidence and let the reader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Results sections frequently involve comparisons between a test sample and a control, or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ime-points, so you should be aware of some common errors made when describing comparative results. Some of these have already been described in the tip “Overcoming the language barrier”.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ompare “like with like”. For example¸ the sentenc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should actually b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smokers”. The critical point here is the placement of “were compared” (or in other situations, “compared with”): if the comparing term appears between the words describing the two items being compared (here, p53 levels in smokers and p53 levels in non-smokers), then enough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provided either side of the comparative term to make it absolutely clear what is being compared. An alternative to this is to place the comparative term before or after the words describing the items being compared: for example,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ere compared”. While still on the subject of comparisons,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relative terms, such as “more”, “higher” and “faster”, require an accompanying “than” clause to explain what this change is relative to. For example, in the sentence “transgenic mic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ortisol” it is unclear what these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us, a “than clause”, such as “than control mice”, is required. Example The figure below, showing a couple of excerpts from the results section of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7155;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shows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results section. Checklist 1. Use figures and tables to summarize data except where such data can be easily summarized in the text 2. Describe results in the past tense 3. Compare like with like 4. Do not duplicate data among figures, tables and text 5. Show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for example, p values, in the text.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大话SCI写稿技巧(三)
ppthelion 2011-6-28 16:32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涉及到不同内容进行嵌套的前言,这些前言通常要向读者提交一个非常恢宏的画面,好像就要把自己研究的某个研究领域的某个部分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写这些文章时,注定我们通盘考虑,认真设计,斟酌再三,但即使这样,到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却往往是没有层次感,总感觉到大排档吃饭了少上一个果盘那样不爽。 先来看一个例子: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118, 1373-1384,2005,文章的题目:Functional INAD complexes are required to mediate degeneration in photoreceptors of the Drosophila rdgA mutant Introduction Transmembrane signalling cascades initiated by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re a widely used mechanism for signalling the detection of many sensory modalities. These cascades end with the activation of plasma-membrane ion channels whose activity alters membrane potential and initiates synaptic transmission of a signal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everal different families of ion channel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is process. Historically, the oldest and best characterized are cyclic-nucleotide-gated channels, whose role in vertebrate visual and olfactory transduction is well established (Matulef and Zagotta, 2003). More recently, members of the TRP family of ion channel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transduction of several sensory modalities in both vertebrate and invertebrate systems. These include light (Drosophila TRPC), pheromones (rodent TRPC2), taste (rodent TRPM), physical stimuli and temperature (Drosophila and mammal TRPV, TRPA and TRPN) (Montell et al., 2002). Currently, a crucial factor limi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RP channels encode sensory modalities i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how these channels are activated. In several cases, only a few transduction compon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the inability to perform in vivo analysis of channel activation has been a major obstacle in revealing how TRP channels are activated. The Drosophila phototransduction cascade is historically the oldest and to date the best understood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a TRP channel involved in sensory transduction (Hardie and Raghu, 2001). In the fly eye, rhodopsin, a seventransmembrane- span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ctivates phospholipase CO1666;O1472;(PLCO1666; (Bloomquist et al., 1988) via Gq (Scott et al., 1995). This initiates a biochemical cascade that ends with the opening of two classes of calcium- and cationselective TRPC channels, TRP and TRPL (Niemeyer et al., 1996). Several key elements of the transduction cascad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cluding Gq, PLCO1666;O1472;and protein-kinase C. Several of these components, along with the TRP channel, are clustered into a macromolecular signalling complex by the multivalent PDZ-domain protein INAD (Tsunoda et al., 1998). The INAD complex is thought to increase the speed and specificity of the light response (Montell, 1998; Tsunoda et al., 1998). However, despite this wealth of detail about the components of the transduction cascade, the mechanism of activation of TRP and TRPL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and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both sensory neurobiology and intracellular calcium signalling. Although the essential role of PLCO1666;O1472;in the activation of TRP and TRPL is well established (Bloomquist et al., 1988), the biochemical events initiated by this enzyme that lead to channel activation remain unclear. Inositol-1,4,5-trisphosphate (IP3), the best-understood second messenger generated from 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hydrolysis by PLCO1666;O1472;(Berridge, 1997) was originally postulated to be the second messenger that leads to TRP and TRPL activation (Hardie and Minke, 1993). However, several recent lines of evidence strongly indicate that IP3-induced calcium (Ca2+) release, or indeed a phys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P3 receptor (IP3R) and the light-activated channels, is unlikely to underlie the mechanism of TRP and TRPL activation (Raghu et al., 2000a). More recently, lipid second messengers derived from PI(4,5)P2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activation of TRP and TRPL as well as their vertebrate homologues (Hardie, 200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otential metabolites of diacylglycerol (DAG), the primary lipid generated by PI(4,5)P2 hydrolysis, have been shown to activate TRP and TRPL in situ, as well as in inside-out patches of TRPL channels expressed in S2 cells (Chyb et al., 1999). In addition, both DAG and PI(4,5)P2 have been shown to modulate TRPL channel activity in cell culture models (Estacion et al., 2001). Analysis of TRPC2 activation in the rodent vomeronasal organs shows considerable parallels to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Drosophila TRP and TRPL activation (Lucas et al., 2003). However, despite these findings, the physiological relevance of PI(4,5)P2-derived lipids as activators of Drosophila TRP channels in vivo remains to be established and the precise identity of the phospholipid species that is involved is unknown. Recently, genetic evidence of a role for lipid messengers in the activation of TRPC channels in vivo has been obtained in Drosophila photoreceptors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retinal degeneration A (rdgA) mutant. The rdgA mutant was first isolated because it failed to respond to light in a behavioural assay (Hotta and Benzer, 1970). Analysis of retinal ultrastructure revealed that all alleles show varying degrees of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 (Harris and Stark, 1977). Bi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impaired diacylglycerol kinase (DGK) activity (Inoue et al., 1989) and reduced levels of light induced phosphatidic acid (PA) formation (Yoshioka et al., 1983) in head extracts of rdgA mutants. The gene that is defective in rdgA mutants has been cloned and found to encode an eye-enriched isoform of DGK (Masai et al., 1993), the principal enzyme that inactivates DAG by phosphorylation to PA. However, most significantly, under voltage-clamp conditions, several alleles including rdgA1, rdgA3, rdgA6 and rdgAKS60 (Raghu et al., 2000b) (Hardi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ll show a small constitutively active inward current, which, on the basis of its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tics and pharmacology, has been shown to be composed largely of TRP channels. The retinal degeneration phenotype of rdgA can be rescued by genetically removing TRP channels (i.e. the double mutant rdgA;trp), whose photoreceptors now lack their principal plasma-membrane calcium-influx channel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a model in which excessive calcium influx through constitutively active TRP channels results in retinal degeneration in rdgA (Raghu et al., 2000b). The light response of rdgA;trp photoreceptors shows defects in deactivation suggesting that DGK might play a role in terminating the light response (Raghu et al., 2000b) and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DGK plays a role in regulating signal amplification during the response to light (Hardie et al., 2002). Despite these recent observations that suggest a direct role for rdgA in phototransduc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 distinct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retinal degeneration phenotype of rdgA. First, unlike most other phototransduction mutants, the retinal degeneration of rdgA is reported to be light independent (Harris and Stark, 1977). Second, norpA mutants, which lack the PLC activity essential for TRP channel activation, were reported not to suppress the retinal degeneration of rdgA (Masai et al., 1993). Third, several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a failure of rhabdomere biogenesis and protein trafficking underlies the rdgA phenotype (Masai et al., 1997; Suzuki et al., 1990). To address these apparently conflicting resul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degeneration in rdgA, we are undertaking a genome-wide forward-genetic screen for mutants that suppress or enhance the retinal-degeneration phenotype of rdgA. Our goal is to identify molecules whose function might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basis of the constitutive TRP-channel activity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dgA phenotype. Here, we describe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mutants identified in our screen. We then describe experiments that address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light response in the degeneration phenotype of rdgA. 书写嵌套前言是需要技巧的,大家都拍床戏,有的甚至拍成了三级片,不能公开放映,可李安拍的《色戒》同样也是真刀真枪地干,而且还是大牌的梁朝伟在演,可是却能公开放映,因为这是需要真功夫的。其实梁朝伟是不是仅仅在做假动作,由于压力那东西不可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倒不是很重要的。人们众口一词,剧情需要,鬼!鬼才相信呢。 取得效果的原因在于李安建立了一套规则: 1.名作 2.名人的书 3.名导演 4.爱国的大背景 5.以抗日的名义做着“不抗日”的事情,前者是给观众看的,后者是汤唯做的。 你说这部片子能不公映吗?因为公映,他能不赚钱吗? 同样,我们嵌套前言也需要建立一套规则,先列明规则吧: 1. 分出段落,同时在不同段落间保持特有的向“问题”聚焦的连接。 2. 设计嵌套循环,每个嵌套都按照背景-焦点-问题进行小循环。 3. 按照对某个研究的认识进行排列,同时对最重要的嵌套按照假设-结果进行文献回溯,并尽量放在前言最突出的位置。 你自己分析一下上面的前言,看看是不是这样一回事。哎呀,如果这样,我们其实也拍了一个成功的三级片。 前文谈了各种前言的写法,现在我们开始说结果Results,Results是文章的基本部分,当然结果需要从你的实验结论中提取和升华,要将那些能够直接回答或最支持前言中提出的问题的结论放上去,而那些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则要忍痛割爱,放在下一篇文章中去展示了。 因此结果这个架构最重要的是告诉别人你的data和有效地进行data的组织,并从这种组织中引出下一个data和下一个组织,以便最后在逻辑上环环相扣,最有说服力地回答你前言中的问题。 告诉别人你的RT-PCR结果,然后是western blot结果,还有免疫荧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要告诉别人这种细胞或组织有某种物质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具有时空特点。 所以结论涉及到下列问题: 1.DATA的展示 2. DATA的组织 3. 不同层次间实验的转接 我们将就这三个问题进行逐个剖析。 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data的展示: 在这个年代,展示变得非常重要,就如李安的《色戒》,为什么这部电影这么红?大陆甚至有所谓的影迷为了看《色戒》的完整版,专门坐飞机到香港去看这部电影?不容讳说,影片中的“蛋蛋”其实是关键因素。但为什么很多人看惯了东西方黑白黄几乎所有花样频出的A片,却还热衷于这不三级片呢? 展示的好!梁朝伟的蛋蛋,高难度复杂的回别针,还有大牌的李安,加上张爱铃,所有的因素构造起来让这部说穿了就是黄色的小电影(美国定级为NC-17)却让很多人大呼好,一些影评家甚至说20年将难有电影望其项背,你看,这就叫展示,这种艺术化的展示正是我们构造SCI论文的结果需要的。 DATA的展示同样需要这种艺术,你不能罗列,是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人会接收你的论文的。要处理,怎样处理? 1. 数据要转化为一看就懂的,一读就理解的。 2. 要有对照,好的为什么好的,是因为有对照! 3.要有对比,要有不同的,不同的处理造成不同的结果。 4.要有统计,用大家公认的统计方法说明差别。 关于数据处理的问题,其原则就是要用最直观和简洁的展示来说明问题,因此文章中出现不经处理和分析的大量原始资料简直是对你工作的亵渎。文章中的数据只能是“a few”,不能是‘many“,更不能是‘all’,而且一般情况下你只能展示,通常不做注解,如果你不简洁明了,没有傻子会去分析你的数据的意义。因此,为了给读者留下印象,或者说直白点,为了你的文章被接受,你要使用一些处理技巧,通常的处理技巧大家都知道,直观的图和表,用这些图和表让人很容易理解你的意思。 我们知道,数据一般包括原始数据、经过平均化用mean±SD表示或者适当转化用对数或百分数表示等几种类型,这些数据即使讲出来也是枯燥的,不被理解的,结果则是经过设计的,通常的特点就是引进了比较,比如,你高1.8m,我2.6米,这是数据,现在说我比你高0.8米,就是结果,关键在于这个结果是单纯的结果,现在说我们比日本人高0.8m(P0.05,n=1200),这就有意义了,他的意思说分别拿出1200个随机样本,那么中国人比日本人平均高0.8m,而且有显著意义,这就是有意义的结果。 真**通俗的概念,我还罗嗦什么?好了,现在谈谈结果中最重要的组织。如何把材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特别是形成环环相扣的结论,这是非常关键的技巧。
个人分类: 撰写论文|1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戏说兰州
热度 5 Flyingriver 2011-6-27 13:54
兰州不是高境界文化的代表,但也不是等闲之辈,如果你是喜欢读书的,可以将“ 一本书 ”(——读者)从小读到老,听说它月发行上千万本。 兰州的快餐当然首推“ 一碗面 ”(——兰州拉面),不论宽的、韭叶子、三细、二细、细的,抑或毛细,都会让你陶醉。据说,一碗特细拉面的发丝般的面条,可以将地球缠数圈。 兰州干旱少雨,但就是不缺水,请看那“ 一条河 ”(——穿越唯一大城市的黄河),真是让许多大城市羡慕不已。有了这条黄河,就有了激流中羊皮筏子的吆喝。 兰州有河,但也不缺少山,在那夏秋葱郁的“ 一座山 ”(——兰山)上,可以俯瞰兰州全貌,山水之城的称谓一点也不夸张。 兰州的初秋,满城弥漫着瓜果香,有“ 一种瓜 ”(——黄河蜜瓜),皮肤金黄、网纹经络,那是上好的大自然的馈赠、滋润干渴心灵的灵丹妙药。
个人分类: 小品——不止一笑|3631 次阅读|13 个评论
青年学者应该积极对待张贴报告
热度 2 sunbaoxi 2011-6-21 23:03
国际会议的组织者把JUAN的报告安排为张贴报告。JUAN有点失望,不想去参加会议了。教授建议JUAN要求改在其他分会场作口头报告,比如,“Light Baryon”分会场,报告还比较少,应该容易被批准。我却强烈建议JUAN坚持作张贴报告。因为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分会场的口头报告时间又比较短,象JUAN这样的年轻人,未必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对张贴报告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未必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会议那一天,JUAN提前把自己的张贴报告贴在了一个比较显眼的拐角处。然后,他就站在报告旁边。如果有人过来浏览他的海报,他就主动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合作者,告诉对方这是他在过去的三个月中做的工作,然后逐页讲解他的海报。下面摘录了当时JUAN的几段对话,以飨读者。 “先生,你愿意听一听我的报告吗?” “可是这是张贴报告,不是口头报告啊!” “Only one minute.” “OK!“ “Hello,Dr. Doering, 我是JUAN。昨天晚上到的吗?” “不,今天下午我刚乘火车来到这里。” “教授正在让我读你的文章,我们对你的工作很感兴趣,下一步我们也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内做一些研究工作。” “是吗,太好了,我们可以相互讨论。” “这是我前三个月做的关于三体系统束缚态的一些工作, 请你多提意见。” “Really? It must be very interesting…” “啊,先生,您好! 我是JUAN。上一次你去Valencia讨论工作的时候,我见过您。” “是吗? 那是圣诞节以前了吧,我怎么不记得你啊?” “你和Nieves教授讨论了一天,咱们一起吃得午饭。” “是的,是的。” “这是我前三个月做得一些工作,关于三体问题的。” “啊,很好……” “……” “谢谢!谢谢!你们实验家总是能够为我们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其实,我们研究组的Dr. Sun曾经研究 过矢量介子和重子十重态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文章发表在去年的Europe Physics Journal A上,他还进一步研究了生成的强子共振态的辐射衰变性质,结果发现不同同位旋分量的强子共振态的辐射衰变宽度有很大不同,这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的《物理评论D》上,也许能够为你们在实验上寻找这些共振态提供一些线索。” “我一定会到互联网上搜你们的文章,非常感谢(鞠躬)!” “非常感谢(鞠躬)!” “……” “啊,你就是JUAN! 我读过你的文章,我正在找你。” “……” …… “Hello, Mademoiselle, Are you interested on my poster?” “对不起,先生,时间太晚了,我是来拆架子的。” 那一天,JUAN整整讲了三个小时的学术报告。
个人分类: 教育随笔|59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古今失火有说法
热度 2 fpe 2011-6-5 17:19
古今失火有说法 近读《中国火灾大典》,从4万条火灾史料中,发现古代对于灾难有很多隐讳或曲折的说法,这里汇总一下,以飨读者。 用不小心来代表: 1. 失火=失慎 2. 不慎于火=不戒于火 3. 添油失慎, 至兆(肇)焚如 4. 走电出火 5. 遭火劫,遭火警 6. 走火=走水 7. 遗火积薪,又遭火患 有古代火神来代表火灾的说法: 8. 忽税吴回之驾,吴回氏敛威而退 9. 祝融氏降临,遭回禄 中国四大火神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阏伯。对于火灾,通常使用祝融和回禄来代表灾害。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传说阏伯是原始社会五帝中帝喾的长子,帝喾代高阳氏颛顼为君王后封儿子阏伯于商丘、专门管理火种,称为“火正”。因此,炎帝和阏伯是正面的火神,而祝融和回禄比较负面,人人避之不及。自宋代以降,民间祭祀阏伯,大概是因为阏伯台位于商丘,靠近开封的缘故。 用火灾蔓延来代表火灾失控的说法有: 10. 灾至燎原,延烧殆尽 11. 火遂上炎 12.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这是《孙子兵法》的说法,用来说明火攻的条件。发火,是点火,需要在敌人最放松警惕的时间,因此必须在一天的某一时段进行。起火,是蔓延,蔓延需要有风助,因此对天文气象的要求比较高。一个周期月(农历)的某些天会起风(这是古代的认识),因此,火攻必须在那几天才能进行。 其实,当前火灾失控的两大条件:放松警惕和风高物燥,与孙武的说法没有什么差异。回首华夏三千年,火灾还是一样的火灾,人民还是一样的人民,只有燃料不同了,所以世上多了几位自称为消防工程师的人,比如笔者。 有道是:发火有时起火难,祝融降临遭回禄,天时风高地物燥,放松警惕人难和。
53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出版社与读者心目中的好书
热度 7 Wuyishan 2011-5-31 06:26
出版社与读者心目中的好书 武夷山 (光明日报, 2001 年 4 月 5 日)    说起来,读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但有不少出版社其实真没 有把 “ 父母 ” 当回事儿,忤逆得可以。   出版社心目中的好书首先是丛书。据说,新华书店对丛书总是要 成套地征订。于是, “ 无数丛书快快出,不尽码洋滚滚来 ” 。   读者可不管这一套。丛书也好,单册书也好,弱水三千,我只取 一瓢饮。你一套丛书几十本,我也许只挑一两本。另外,对于绝大多 数读者,即使一套丛书本本优秀,但由于他们收入有限,书架空间有 限,一般是下不了全套购入的决心的。   出版社心目中的好书是盈利高的书。为了实现高利润,一些出版 社就尽可能压低成本。有时甚至滥行杀伐,将原版学术著作中齐备的 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等一概删去。优秀学术著作缺了这些东西,就 像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的女子头顶上牛山濯濯一样令人叹惋。   读者心目中的好书是查找方便的书。我有一本北京出版社 1989 年 初版、 1996 年第四次印刷的《新编京剧大观》, 774 页,定价只有 26 元 5 角。它尽可能完整地收录了从古到今的京剧曲目,曲目按剧中人物所 处历史时代的次序排列。每一条目首先介绍剧情,然后附上该戏最脍 炙人口的一段唱腔的唱词。书后附有按拼音字母音序和笔顺两种方式 排列的剧名索引,用起来非常方便。我女儿四年级,是个小戏迷。每 当电视上出现了一部她不了解基本剧情的戏,她就会从我的书架上抽 出这本《新编京剧大观》,利用索引,找到那出戏的剧情介绍,津津 有味地读将起来。仅仅为这本书,我就想向北京出版社深深致谢。   出版社心目中的好书是获奖书。个别出版社,通过出版一些发行 量很大的烂书挣足了钱,也愿意不惜工本争取出两本获奖书。这就是 他们的 “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 的目标。为了获奖,他们竭尽 钻营之能事,打听评委是谁,投其所好送些礼品,等等等等,在这方 面表现出了比在图书选题、编辑质量和读者服务方面更多的聪明才智。   读者心目中的好书是他或她根据自己判断所认为的好书,与此书 是否获过奖基本不搭界。有些不怎么样的书居然获了奖,读者只会加 倍地嗤之以鼻,只差没有骂出 “ 狗屎 ” 二字。读者这把秤是最准的, 他们称出的份量不会错。在我小时候读过的不计其数的连环画中,最 具有震撼力的一本是根据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一个小人物 “ 高乐士 ” 的故事编写的同名连环画。与大多数连环画为每幅画配上一长段文字 的做法不同,《高乐士》的每一页的说明文字只有一行甚至半行,画 面说明了一切。绘图者攫取了最能反映高乐士性格特点的一个个动作 瞬间,充分发挥出了连环画的优势。也许《高乐士》从未获过任何奖, 但它在我心目中是连环画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永远是有矛盾的,但永远不会散伙。为了妥善 解决矛盾,出版社应当做得更多,因为出版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出 版社心目中的好书与读者心目中的好书越接近,读者就会越高兴,出 版社也会越兴盛。
个人分类: 鼓与呼|4410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审稿体会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5-20 11:10
今天刚刚给IWCMC2011审了一篇稿件。这几个月来我自己也一直在写论文,都是从作者的角度看待论文写作。这次算是从审稿人和读者的角度看重新看待了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写论文的经历,感觉收获不少。 1. 标题一定要吸引人,要有特色;最好能通过阅读标题就能使自己的工作和其他研究者的工作明显区分开来。我这次收到审稿邀请,就是被标题吸引才接受审稿的。 2. 文献综述务必要详实且逻辑清楚。对现有研究中代表性的工作一定要引用并分析。但注意,引用这些文献的目的是服务论文,论文才是主角;此外,被引文献之间应该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3. 明确说出你和已有工作的区别。真正原创性的东西很少,要让审稿人接受你的文章,就一定告诉他,我和现有研究是不一样的,是值得研究、值得发表的。 4. 仿真结果要详实,图表应精心准备。目前我审过的论文,都是快到最后期限才审的。像我这样的科研小辈,时间都这么紧,别提那些“大牛”了,所以给审稿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我最近审的论文第一眼浏览时,共8个图,感觉都是精心设计的,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好感顿生。以前我的导师总结我的特点是:擅长完成骨架工作,往往不注意细节;仿真结果过少,看上去干巴巴的,论文缺乏说服力,这点我深有体会。我最近一篇3页的论文(被IEEE拒稿)被我修改扩充到8页,前后对比论文核心内容没变,但修改稿至少比原稿高了一个档次;看了修改稿后,我自己都接受不了原稿。 5. 论文细节一定要认真。比如这篇论文中,作者粗心把一个公式写错了,考虑到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以这一个错误的影响不太大。但如果这样的错误有多个,那估计就被拒稿了。 6. 英语表达要提高。这次作为审稿人和读者,我感觉到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这篇论文作者来自澳大利亚一所大学,他的语言表达和IEEE期刊的论文有很大差距,总体来说体会不到那种流畅的美感。当然,要达到那样的水平绝非易事。和国外教授合作后,最近几个月来我的英语写作水平提升明显,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徐煜华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4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假如林昭是甘地——读《刘华杰:北大才女林昭被野蛮惨杀的一幕》
热度 1 iwesun 2011-5-19 18:31
假如林昭是甘地 ——读《刘华杰:北大才女林昭被野蛮惨杀的一幕》       刘华杰 :北大才女林昭被野蛮惨杀的一幕    http://go.paowang.net/news/3/2005-08-16/20050816095108.html    我对这类事件的关心程度和引申,不会超出城管殴打小贩的程度。   有个读者说我是坚定的右派,我是么?   这些人和事儿,我既知之甚少,也无意过度引申。   原因只有一个,本来就是文盲。   你叫我反思文革,我可能会说,“斗教授,挺好啊,本来就应该的,只是没写进法律里。”   啥事情,写进法律里程序化,只尊重程序,一切就OK。 引一段:   『 林昭颇感兴趣地说:“一样的,一样的!我们这里还叫‘政府’!与他们说话,要先喊‘报告政府!’在北大跟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学现代汉语,还没有听见朱先生说过人变成了‘政府’!在这里谬误已是习惯!”然后高声说:“这帮东西怎么能是政府呢?我怎么能相信他们是共产党呢?”   我尽量作出一副毫无表情的神态,故意把话题引开,我说:“常把自己打扮一下,把头发梳起来。”   “打扮?打扮什么?女为悦己者容!”稍停,她问:“什么时候来到上海的?”我答:“五四!”又问“家里都好吗?”我答:“都好!都希望你好好改造,平安出狱!”   她打断了我的话,高声说:“出狱?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们早就告诉我:要枪毙我!这已是早晚的事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们可以唆使一群女流氓、娼妓一齐来打我,故意地把我调到‘大号’里去与这些社会渣滓同室而居,每天每晚都要在他们(以手指周围)的主使下开会对我斗争,开始这群泼妇也瞎三话四地讲一些无知而下流的语言,可笑的是她们竟连我是什么犯都一点不知道,骂我‘不要脸’!真是可笑!她们这帮东西!她们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她们竟然还知道‘要脸’!她们理曲屈词穷,气急败坏,于是对我一齐动手,群起而攻之!”   可以想像,这样的狱中“斗争会”就是对林昭的肉体的摧残!   她说:“我怎么能抵挡得了这一群泼妇的又撕、又打、又掐、又踢,甚至又咬、又挖、又抓的疯狂摧残呢?每天几乎都要有一次这样的摧残,每次起码要两个小时以上,每次我都口鼻出血、脸被抓破、满身疼痛,衣服、裤子都被撕破了,钮扣撕掉,有时甚至唆使这些泼妇扒掉我的衣服,叫做‘脱胎换骨’!那些家伙(她指著周围)在一旁看热闹!可见他们是多么无耻,内心是多么肮脏!头发也被一绺一绺地揪了下来!”   说到这里,林昭举手取下头上的“冤”字顶巾,用手指把长发分理给我看:在那半是白发的根部,她所指之处,乃见大者如枣,小者如蚕豆般的头发揪掉后的光秃头皮。   她又说:“因为知道你要来接见,怕打伤了我无法出来见人,故这几天斗争会没有开,我也被调到一个‘单号’里单独关押,其实就是让我养伤,以掩盖狱内无法无天的暴行!帆,头发揪掉了,伤痕犹在!衣服也是他们撕的,你看!”她披著的衣服里面是一件极旧的衬衣,已经没有扣子,仔细看去,才发现是针线缝死了,无法脱下。   她又说:“这是一帮禽兽!”指著周围:“他们想强奸我!所以我只能把衣服缝起来!”我发现:她的衣服与裤子都是缝在一起的。   她说:“大小便则撕开,完了再缝!无非妹妹每月都给我送线来!”她边说边咳嗽,不时地撕下一块一块的卫生纸,把带血的唾液吐在纸上,团作纸团扔在脚边。“但他们还不解恨,还要给我带上手铐,有时还是‘背铐!’稍停问我:“你知道什么叫‘背铐’吧?”我点了点头。   一直还极力故作“静而不怒”的那位管教干部此时也无法再故作下去了,向我说:“她胡说!她神经不正常,你不要相信她的这些话!” 』       我忽然有个想法,假如此时此刻的那个人,不是林昭,而是甘地,又如何?    甘地会不会怒斥这群 流氓、荡妇、娼妓?   我从来不对当事人有任何要求,每个人都是有理由的。   我只是想对围观者多说几句:   中国之所以存在流氓、荡妇、娼妓,原因只有一个: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流氓、荡妇、娼妓。   骨子里就是,无论你进化到那个层次,仍然还是。   没有人是无辜的!——《谎言之躯》
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醒幸福
snzgdushu 2011-5-14 22:11
《社会分工论》是社会学经典著作,翻过这本书之前就知道书中内容主要是阐述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的,对于“集体意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社会整合与社会失范”这些概念已耳熟能详。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对于经典,以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来概括陈述实在是委屈了经典大师们。一个博学善思的头脑对许多问题都有过思考且有独到见解,但一个严谨而负责的学者往往只将其研究成熟或者专攻的主题付诸笔墨,予以详细阐释。而能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击节赞赏的可能恰恰是书中的次要内容、支撑观点甚至蜻蜓点水的一句话,智慧的分支未必不能开除奇葩。当目光被要求集中到一幅精美的画作时,我们很可能一下子被余光瞟见的挂画的别针所吸引。 《社会分工论》谈的是这样一系列问题:社会何以存在?社会中的个体是怎样团结在一起的?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在传统社会靠的是人们的集体情感 / 集体意识;在现代社会,社会个体因专业分工而相互依赖进而增进了团结。书中从社会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反常的社会分工形式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对其中论述“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一个小章节很感兴趣,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建构的一套经典解释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能增加人的幸福,专业分工使生产高效而更易于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于是对利益的需求趋使人们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而社会的构建能使分工更有效率。于是,追求幸福→专业分工→建构社会,便顺理成章,可惜这个论断的前提就站不住脚。 从拥有权威的恩格尔系数,我们可以窥见人们往往默认人类的物质需求是有限而精神上的欲求是无止尽的。精神上的满足在幸福定义的天平上应该有很重的分量,当物质需求不再成为人追求幸福的阻碍时,我们如何来处理精神需求?涂尔干说,我们肉体的、心智的需求都有个一般强度,它是不可超越的; 人类的幸福并不能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成比例地增长。 幸福与快乐是不等的,快乐可以是刺激而得的瞬间感受,刺激的次数和强度决定快乐的产生。而幸福是一种相对恒久的状态,快乐累积不出幸福的水平。现代人刺激快乐的花样较之古人不知胜出多少,然而今人未必比古人更幸福。揭开一个谜往往随着而来更多的诡秘,解决一个问题却被更多的新问题所困扰。 幸福有质的不同,不同质的幸福价值却是一样的。古今社会、野蛮人与文明人,都有各自的时代、社会所谓的幸福。同情野蛮人享受不到先进的文明成果,实属一厢情愿。如果他们没有能力享受这些文明,文明对于他们就是毫无价值的。 A 种偏执狂与 B 种偏执狂只要都能自得其乐,幸福的价值就不存在量的差别,正所谓“你可以不懂我的诗,我也不做你的梦”。 我们对现有幸福的厌倦速度总是同步甚至快于需求满足的速度。物欲超过物质的丰富速度和财富的分配步调;群氓政治参与的要求快于体制的更新速度;现实骨感理想却一向丰满。现代人的神经似乎越来越敏感,生而带一个指向幸福的隐形箭头,意识到的幸福永远在一步之遥。当现有的幸福烟消云散,仍然静止的现实便造成痛苦和不满。如涂尔干所言,人类的不懈努力不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幸福,只是为了不丢掉已有的幸福。 初中时读到的一篇课文叫提醒幸福,毕淑敏提醒我们幸福以免不知身在福中或幸福将至而错过享受。人类幸福的进步也应该被提醒,不为享受幸福,只为不至于痛苦。 作者:范久红
个人分类: 且行且思|2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真谛
热度 5 shiganghe 2011-5-11 11:46
写或者不写,博文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看或者不看,读者就在那里,不言不语 选或者不选,编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懂或者不懂,知音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个人分类: 文字|2046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于语言起源可以有很多种假设——读《语言巴别塔溯源》有感
热度 1 cuilanzi 2011-5-10 12:38
关于理论假设,对于研究来说,既不靠谱,但又不可或缺。今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有关语言起源的文章——《语言巴别塔溯源》,就像把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后,任由妖魔鬼怪在人间横行一样,读者感觉来自远古时代的一段飘影在眼前一晃而过,徒留下阵阵思索和疑惑…… 关于语言起源的研究有无新的突破,如果仍旧是借用某种实验方法来验证所谓的起源猜想,其意义有多大?现在很多人都把语言起源的问题定为伪命题或者不可探究性命题,似乎只有先给问题定性了,然后胡说一通,就不会承担瞎说的罪名了。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假设的可能性,其成立的前提有多大的限定范围,如果只是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设定的框架,那其普适性本来就存在疑问。 语言进化的过程,伴随着宏观和微观的演变,早就在无数研究者的成果中一览无余。在一片众说纷纭中,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谁的结论就更加可信些。不过当一切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运作时,不确定性似乎就已经给这样的假设定了性。既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关于语言起源的争论那就无所谓了…… 再起的波澜,就像给已经平息的湖面掀起阵阵涟漪一样,一种新奇感,给予人们的更像是迷雾中的点点光亮,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语言巴别塔溯源》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5/10/c_121398352.htm
个人分类: 学海语言|15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批判性思维为什么是护理行业多文?建议科学网大学做个精品出来
热度 3 windlight 2011-5-9 16:38
赵凤光 偶然看到 “ 批判性思维 ” 这个词很想了解, google 和用 cnki 检索,这个词居然在医疗护理行业是个热点,相关护理文章很多,台湾和香港研究很多。 这个量表翻译者是香港理工大学,发表是护理类杂志,这点也看出专业杂志对专业读者的辐射和影响。 推荐大家阅读一下相关原文。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子集吗还是部分交叉? 强烈建议科学网大学做个相关主题的精品出来,文章也好,量表也好。推动科学思维的发展 zt1 批判性思维 (2011-05-06 09:51:30) 原文地址: 批判性思维 作者: hwlibrary 批判性思维也称评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 是对所学的知识的性质、价值及真实性、精确性所进行的个人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 香港理工大学对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意向问卷 (CCTD I) 进行了翻译和修订 , 使其成为目前惟一有中文版本的检测工具。中文版本的 CCTD I 有 70 个条目 , 分别测试批判性思维的 7 个特质 : 寻找真相 truth-seeking 、开放思想 open-mindedness 、分析能力 analyticity 、系统化能力 systematicity 、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 CT-self-confidence 、求知欲 inquistiveness 、认知成熟度 maturity 。回答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为 6 级 , 负性条目赋值为“ 1 、 2 、 3 、 4 、 5 、 6 ” , 正性条目反向赋值。每个特质有 10 个条目 , 分值为 10 ~ 60 分。特质得分≤ 30 分 , 表明没有相应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各特质有相应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小认可分为 40 分 ; 50 分 , 表明相应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强。 CCTD I 总分为 70 ~ 420 分 , 得分 280 分 , 表明有正性批判性思维性格 ; 350 分 , 表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强。 zt2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 下载频次 1 “ 批判性思维 ” 及其教学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教授 上海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1-30 141 1274 2 论 批判性思维 的意义和内涵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期刊】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01-15 135 1132 3 培养护士 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迫切性 肖灿华 ; 刘军红 第一军医大学护理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期刊】 中华护理杂志 2002-04-05 93 273 4 护理教学中学生 批判性思维 能力的培养 杨朔眉 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环东校区)护理系外科护理教研室 【期刊】 中华护理杂志 2002-03-05 86 137 5 论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的培养 罗清旭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12-30 65 886 6 在高等护 理教学中培养 批判性思维 的若干问题探讨 陈保红 ; 姜安丽 ; 李树贞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8-02-15 62 72 7 护理专业本科生评判性思维的测定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夏素华 ; 孙宏玉 ; 郑修霞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学习过程部 ; 护理学院人文教研室 【期刊】 中华护理杂志 2006-05-05 40 402 8 护理教育 中的 批判性思维 朱秀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期刊】 国外医学 . 护理学分册 2000-10-26 40 137 9 批判性思 维 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罗清旭 五邑大学 广东江门 【期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1-08-30 33 416 10 论 批判性思维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期刊】 社会科学辑刊 2000-11-29 32 356 11 批判性思维 与护理教育 陈保红 第二军医大学 【期刊】 国外医学 . 护理学分册 1997-05-26 31 72 12 高等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 批判性思维 能力的教学方法 沈洁 ; 姜安丽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 【期刊】 国外医学 . 护理学分册 1998-05-26 30 95 13 中国、日本及萨摩亚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性研究 李小寒 ; 李小妹 ; 吕爱莉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期刊】 护理研究 ( 中旬版 ) 2006-06-11 28 144 14 《加利福尼亚 批判性思维 倾向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 罗清旭 ; 杨鑫辉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南京 【期刊】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09-20 28 496 15 论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培养 朱新秤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期刊】 高教探索 2002-06-30 26 350 16 循证 护理教学法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蒋运兰 ; 余阳燊 ; 付昌萍 ; 张先庚 ; 毛红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 ; 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 四川成都 ; 四川成都 【期刊】 护理学杂志 2006-11-05 25 162 17 论 批 判性思维 和创造性思维及其相互关系 何云峰 ; 金顺尧 复旦大学哲学系 【期刊】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998-10-15 24 132 18 实习 末期护生 批判性思维 能力与临床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李静 ; 范秀珍 ; 张慧 ; 陈晓林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教育教研室 ;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山东济南 ; 山东济南 【期刊】 护理学杂志 2006-05-25 22 107 19 大学 生 批判性思维 培养 : 意义与策略 朱新秤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期刊】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6-06-25 22 499 20 批判性思维 的护理教学进展 陈松兰 ; 吴晓萍 ; 刘化侠 泰安市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 泰安卫校 【期刊】 国外医学 . 护理学分册 2000-11-26 22 131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578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研究性论著的读者定位
热度 2 肖建华 2011-5-7 11:34
一个研究工作者,一旦自身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很重要,就会迫不及待的写论著,力求尽快发表。 而在发表后,如果还是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很重要,就会迫不及待的等待“认可”,“赞赏”,“应用”等。 如果迟迟的得不到预期的“正面响应”,就难免以责难他人的情绪而自叹“知音难求”。 如果等来的是“负面响应”,各种情绪就突然间爆发。极端性言词也就脱口而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今中外;此类例子多种多样。而当事人毫无自知自明。他们误认为:我对科学做出了贡献,社会就应当给予我“认可”。这种观点害人非浅。 杂志不登骂编辑部,审稿者。 登出了没人关注骂学界有眼无珠。 有人关注没有得到“崇高地位”骂学霸,骂学风。 有人起哄没有得到“接受”骂社会没有公平。 等等,等等。好一场热火朝天的闹剧。 其中的认识论根源是令人深思的。 任何科学成果的局部内容,如果它有本质性意义,则只不过是在其本质性意义被科学界诉求时才能被重视,而这种诉求何时?何地?何人?出现是没有固定的未知数。 因而,上述的研究工作者的心态是必定为“失落感”的。 如果一个研究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很重要,他唯一的选择是:继续发展。如果运气好,有好的环境,这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环境不好,则取决于研究工作者的信念。作为一个极端,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即便是研究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很重要,但也只不过是是限于个人的价值观念,他决不能强加以人。更不能强加于学界。这是最起码的底线。 任何人,一旦越过这条底线,必将被学界无情的打击。这与是非无关。而是因为这类“强加以人”是对真理的判决性原则的藐视。这是决对不能容忍的。 历史上,有不少成名人物在晚年越过了这条底线,也是搞得一败涂地。 知晓这类史料是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完成自我保护的要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能对科学发展有所贡献的必不可少的保护性措施。 因而, 科学研究性论著的读者定位是必须很清楚的。 选择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杂志、登出适当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读者的几个特点
热度 16 renxiang 2011-5-4 17:14
在科学网只是无名小卒,每周随便写写,发发牢骚,也能赢得些许点击。前些日子因为要往新浪搬一些文章,查看了过去发的博文,让我惊讶的是,其点击率居然不断地增长,包括很多写了几年的文章。这在其他网站不常见,兴趣所致,又仔细研究了一下本人所有博文的点击情况,结合这两年使用科学网的心得,得出几个不成熟的观点,从中或许可以透视科学网读者的特征。 第一,阅读老博客者大有人在。 有人是通过系统分类阅读过去文章;有人通过搜索引擎进入;也有人是通过某篇文章进入我的博客,然后,承蒙错爱,一直浏览了下去。无论如何,科学网的老博文大有存在价值。 第二,推荐、精选的作用是大大的。 无论是当时的点击,还是后来的累计点击,推荐、精选依然是读者选择博文的主要参考标准,这种引导作用不容小觑。 第三,读者有独立鉴别能力。 我发现很多从未得到推荐的文章获取了很高的点击率,说明这里的学界读者还是很有独立判别能力,不像新浪的读者,跟着编辑推荐走。另外,这里的读者也不惟名气是举,这一点难能可贵。 第四,热点话题吸引点击率。 最吸引人的就是关于科研体制的牢骚话。然后就是写关于科学网的话题,都能得到很高的点击率。另外,发现读者中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居多,关于早期学术生涯的文章颇受欢迎。 第五,叫好不一定叫座,反之亦然。 本人也有一些博文,获得很多博友的推荐,但是点击率不高;反之,写的热门影评等,虽然点击率很高,推荐得不多。 第六,读者愿意互动, 只要话题感兴趣,科学网有质量、甚至高质量的回帖比比皆是,这是由读者群素质决定的 。 第七,总的说,专业文章不受欢迎 ,除了科技文献学、编辑出版、论文写作方面的专业文章。 ......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5156 次阅读|35 个评论
热烈祝贺我会张松获得鞍山市"优秀读者"荣誉称号
neudoctor 2011-5-2 23:07
热烈祝贺我会张松获得鞍山市"优秀读者"荣誉称号
据悉, 2011 年 4 月 22 日学术促进会学术分会博士工作部 张松 同学获得鞍山市图书馆荣誉称号及奖项:荣获“鞍山市 2010 年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优秀读者”荣誉称号,赠送图书《三国志》一本;同时还荣获“鞍山市 2011 年第五届迎新春征联大赛”三等奖,奖品为《古文观止》一本;张松同学的获奖作品见附录。 另外,我会张松同学近期还参加了东北大学 2011 年“建龙钢铁”学生社团负责人培养工程,并积极参加培训,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顺利取得了毕业证书。在“青春激扬,载梦远航”培养工程结业典礼暨学员文艺晚会上表演了节目,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学员”。 在此,特向张松同学表示祝贺! 附录:征联内容 上联:金虎辞旧岁回眸十一五鞍山和谐发展励精图治 下联:玉兔闹新春展望十二五钢都政通人和开创未来 横批:恭贺新春国泰民安 点击查看官方通知:鞍山市图书馆网站公示的“2011年征联获奖结果 ”
个人分类: 荣誉|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教书匠的感慨:器之不利,何以流传?
热度 6 lovedeer 2011-4-29 08:43
昨和某知名出版社的主编老师们一起研讨教材,提出三点质疑: 一,为何有的教材一本书名写两个不同学科的名称,错误的做法易误导学生和读者?(后其私下讲:权宜之计,只是因某位权威~~) 二,如果仅是因为某个作者的个人政治权威(非学术权威),就要继续努力推该书是否失去了传道者的基本道德观? 三,为何有的教材名家编著,一版再版时,你说,或不说,原有的错误还是在那里,包括某些国内知名学者翻译的教材,除非你看原版,否则绝大多学生定会被迷惑!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感慨:为何老外编的教材经典,即使是诺奖获得者的经典教科书,也几乎两年一修订,同时,加入最新的案例,加入最前沿的学科研究成果,配有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库、习题库,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在前言处一定留下个人邮箱和联系方式,以便接受全球各处使用这本书的读者们反馈信息和讨论,倒不像我们国内的书著和教材,往往找个名气大的人写序言,却并不留下个人的Email和联系方式,或者留下了,也是个“聋子的耳朵”,我曾给某经典国外教材的中国译者写过邮件,指出其中的一些错误(或为印刷错误,但是,差之一字,谬之千里),也曾给国内某专业资格考试机构指出其考试用书中的谬误,结果均相同,差不多三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回音,倒是发现,其再版的书中,“涛声依旧”,无奈,亦无语。其实,细想来,国外的经典教材之所以经典,那是因为“认真”,一字一句都经典,何处不流传? 开诚布公,坦诚诤言,权威不被盲从,科学被尊崇,学科才发展,民族才有希望!
310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之荣幸,非书之荣幸
medshengjie520 2011-4-27 21:24
今天我在学校地摊上买到了一套书,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我喜欢,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总想从中学点什么来提搞自己的思想境界。这套正版《续编四库全书》四部珍版藏要,我只花了很少的钱就搞到了,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我知道这是好东西,就凭书中那美妙的小楷,那字写的太好了,让人看了舒服,百看不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的书,在地摊上流浪了多年也没有一个人给她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而我一个看不懂书中内容的人,有幸得到此书,是我之荣幸,非书之荣幸。 《续修四库全书.四部珍版藏要》是《续修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各部的首卷,版本中的精华。 《续修四库全书》全套1800册,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文化高峰。要让大多数人认识《续修四库全书》、了解《续修四库全书》,让有志于藏书的读者能够收藏到《续修四库全书》,这也是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意所在。   《续修四库全书.四部珍版藏要》是一部《续修四库全书》的精华版本,包括《续修四库全书》的总目和《续修四库全书》 的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首卷。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可以让读者了解《续修四库全书》概貌,方便读者查找需要的书目。《续修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各部的首卷,都是宋元以前的珍贵版本,既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又完美体现了《续修四库全书》的形式,可以看作是《续修 四库全书》的代表。《续修四库全书(四部珍版藏要)》装帧形式完全按照《续修四库全书》的原样,读者从这部书里还可以一窥《续修四库全书》这套古籍整理出 版的大型工程的形式,认识我国传统的图书装帧艺术,可以说是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创举。
2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策学习与全球化时代的话语权力——从政策知识到合法性的寻求
chadwick 2011-4-24 20:24
注:本文发表于 科学学研究, 2011(3): 321-26.( 当期首篇,封面文章 ) ,其中Boundary Object的翻译按照ANT广义的对称性传统,翻译成“边界物”其实比“边界对象”更能体现其内涵,故在本文中做了相应的修改。在此也对给读者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 --------------------------------------------------------------------------------- 摘 要: 跨国家层面的政策学习是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原本旨在“解决问题”的政策学习却在造成大规模政策趋同的同时,也不断剥夺着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力。拉美国家经济政策和中国技术标准政策学习的两个案例,都表明了传统政策学习理论所信仰的政策知识中立的预设难以成立。引入STS建构主义的视角则可揭示出:一方面政策话语作为一种边界物,更多是为发展中国家的施政提供了“合法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话语权力的建构形塑发展中国家的认知和行动。在发达国家过河拆桥地限制真正的“好”政策并通过智库渗透等更加隐蔽的手段宣扬所谓的“好”政策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对政策学习中的话语权争夺提高警惕 。 关键词:政策学习;全球化;政策话语;话语权力;边界物 中图分类号:D50 文章标识码:A 诺斯(North, D.)认为 ,制度是一种以共享观念(common belief)方式体现的、无形中约束着我们行动的博弈规则(rules of game),制度变迁的具体内容也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由于制度变迁理论所建立起的自身同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良好愿景 ,在这样一个改革已经成为社会惯性或者说社会习惯、改革本身亦成为正当性和合理性之代名词的时代里,“变”成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常态 。如何理解和促动“好”的制度的变迁,也就因此成为了学术界和政策界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全球化成为一种历史趋势的与境下,政策学习(policy learning)和政策转移(policy transfer)更是为国家之间制度的相互借鉴提供了机会和窗口。一方面为了解决政策借鉴国的实际问题,某一些政策被抽离出来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争相效仿,最终逐渐地衍生出了新的“普适”体制 ——比如时下已经被接受为“共识”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某种程度上全球化政策学习的结果 。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却在这场“无法抗拒的潮流”(irresistible fad)中却日益丧失着话语权——无论是昔日的旨在通过改善知识产权环境促进创新的“乌拉圭回合”,还是今天的旨在通过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哥本哈根会议”都是如此。 1. 解决难题:来自政策学习理论的回答 将目光聚焦在跨国家层面政策相互借鉴的研究,主要汇集在公共政策和国家创新系统两条理论进路当中。 其中,公共政策领域对政策学习现象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如赫柯罗(Heclo, H.)所持的“很多政治互动都可以体现为社会学习的过程”之观点,后来也成为了政策学习研究的经典论断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学习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兴起。与研究的逐渐升温相对照的是,虽然政策学习大都围绕着政治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难题”(puzzling)而展开 ;但在关于什么是政策学习的基本概念上,学界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因此很多对于政策学习的研究,都是基于“分类学”的意义上探讨的。其中一个经典的划分就是根据学习的核心内容,将政策学习划分为关注政策工具和实施设计的工具学习(instrumental learning),以及以对政策问题、政策范围和政策目标进行社会建构为核心的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两种类型 。事实上,后来很多的研究都没能跳脱这个“工具学习-社会学习”的二分框架。 比如罗斯(Rose, R.)对跨国家层面不同程度的经验/教训(lesson-drawing)汲取进行了诸如复制、改造、混合、综合和启发等不同程度的划分,然而其本质依然是对工具学习概念的同义反复 。尽管多洛维兹(Dolowitz, D P.)承认了从工具学习到社会学习之间本来就是一个连续的谱系,其社会学习的概念也更多指涉国内各方力量对于国外经验/教训的再吸收和再理解。他甚至使用了政策转移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 “在某一特定时间或空间的政策、行政安排或制度,被借用来发展另一时空的政策、行政安排或制度”的情况 。在他看来,其他国家的政治系统可以扮演政策改革实验室的角色,这样就可以将这种“外生”的实践性成果借用到本国的实践当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在政策学习中的话语权丧失的问题,就被冠以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为名的运动所天然消解了。事实上在“华盛顿共识”的领导下,IMF等国际组织正是通过结构调整贷款(SALs)等手段,将进行宏观经济改革,改革国家体制,厘清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作用,按其要求进行重点投资,推行基本制度改革(如私有化)等“好”的政策,推广向正在遭受经济危机的嗷嗷待哺的发展中国家 。 尽管将内涵等同于创新的学习放在了理论的核心位置,但和公共政策理论一样,国家创新系统视角也将政策学习的本质看作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并认为这种知识有着可以跨越国家之间边界的某种共性。因此,如果政策可以在不同的国家范围内同时试验,作为并行的、可重复性实验结果的成功或是失败政策,就可以成为多层次学习的经验“范本”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政策标杆管理(policy benchmarking)方法,也一直是欧盟委员会所力推的试图通过评估和比较欧盟国家创新系统绩效,激励欧盟成员国追逐“最佳”的政策供给的主要手段 。 总之不难看出,两种政策学习理论背后有着强烈的政策知识“中立”性预设。这也导致了理论都倾向于认为最终指向全球治理的政策学习是改善一国制度环境即“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对其持默许进而支持的态度。甚至在很多时候,政策学习反而被列为评价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真的只是关乎于如何解决经济和社会运行中的难题而无关于权力,那么发展中国家在“被治理”过程中的逐渐失语又该如何解释呢? 2. 学习中的迷失:“拉美模式”和“苏联模式” 要证伪上述的结论并不难,历史中的很多真实的证据就可以给出作答。 比如 “拉美模式”的形成,就是这种“解难题”式政策学习模式的最好例证。面临着战后重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双重任务,发达国家针为拉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出了自由主义的药方——而这些也正是前文提到的“华盛顿共识”所涵盖的内容。无需否认,欣然接受了这种向自由主义的趋同,的确给拉美国家带来了一定时间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1. 财政赤字减少;2. 拉美走出了20世纪80年代的“失去的10 年”的阴影;3. 外资大量流入该地区;4. 大部分企业效益提高;5. 国民经济总量和市场化程度提高;6. 货币通胀大幅度降低等等诸多方面 。特别是长期充斥于西方报端的“成功样板”阿根廷:不但在1958年到1970年间其GDP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率近6%;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更是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并跻身于世界10大富国行列,人均GDP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德国和法国。然而好景不长,阿根廷的经济自1999年开始就不断暴露出种种败绩。虽经此后几届政府的努力,但仍然难挽狂澜。全方位的国家危机终于爆发:随着比索大幅贬值,阿根廷的人均年收入跌到2000美元左右,失业率也飙升到2位数。 虽然在是否是自由主义理念的引进根本上导致了“拉美模式”的失败还有待商榷,从历史的经验中无疑可以肯定:盲目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最佳实践”的做法是相当危险的——起码是从针对于本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进和反思的意义上讲。更需要指出的是,早在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期间关于拉美新自由主义的负面评价就已经开始显露,在梅内姆总统执政(1989-1999)的中后期阿根廷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已经有所显露,但这些邻国和历史的经验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可以认为即便在“解决难题”的意义上,以阿根廷为首的拉美国家的政策学习暴露出强烈的盲目性和选择性——即仅仅关注于某些国家有限的政策范本,而不是立足于解决本国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面向“全局”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事实上,这种状况也是极为普遍的。更为我们所熟知的也是更为极端的例证,是即便到今天还影响深远的“苏联模式”。建国以后,以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认同为前提,我国对苏联开始了全面的政策学习和借鉴。对此,刘少奇同志还专门写了《关于向苏联学习党和国家建设经验问题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信》(1949年7月6日),详细说明了中国急需要学习苏联的几个方面 。在10月5日的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刘少奇更直接指出,“我们要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验”;“苏联有许多世界上所没有的完全新的科学知识,我们只有从苏联才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例如:经济学、银行学、财政学、商业学、教育学等等” 。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之下,从政治体制、工业化战略到文教体制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政策“转移”。比如1952年5月开始的“院系调整”,就完全参照了“苏联模式”取消私立大学并交由国家统一管理,同时将我国原有的欧美式“通才型”综合性大学调整为苏联式的“专才型”文理综合大学。其实,这种“全盘苏化”的风潮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制度建设层面,苏联的电影、流行音乐、服装等也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时尚和潮流。当时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号,就叫做“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而此时政策学习的动机,则早已远超过“解决难题”方面的考虑了。 然而起码就机制设计而言,“以俄为师”时期的政策学习起码从“解决难题”的意义上讲,还是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保障的:我国一方面动员了大量党内干部和技术专家到苏联学习、参观;一方面也聘请大量苏联顾问来华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和经济管理。然而由于双方能力上的不对等,学习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照搬的痕迹依然很严重。比如我国技术标准体制的最初建立也是来自于对苏联的“一边倒”的学习或者说模仿 。1954年,薄一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根据我国工业发展的具体条件,参照苏联国家标准,逐步统一制定我国的国家标准。2年后,我国又派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标准化机构代表会议,会后考察了苏联国家一级有关部门的标准化工作机构,并写出考察报告。报告中对指定我国国家标准的原则以及建立国家一级的标准化工作机构的体制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建议 。然而在操作层面,作为生产质量控制重要政策的技术标准,也几乎通通是翻译苏联的版本而忽略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很多标准的解释都参考了苏联专家的意见,就连标准的编号也沿用苏联。政策学习的实际效果也再次偏离了“解决难题”的初衷。 时至今日,虽然自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以后苏联对我国的直接影响已经大大减弱,我国对于技术标准社会职能的认识已经受到欧美其他国家的影响发生了变化,但技术标准政策学习背后的政治意涵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在“苏联模式”集权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不合标准的不准生产”成为了一道死命令——不但得到了多位领导人的首肯,还写入《标准化法》成为了一种制度性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标准本身对于企业而言就相当于“法定”权力:一方面,这种“法定”权力依靠国家的权威而确立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只能处于被这种“法定”权力所约束的地位——即便是在远离计划的市场经济当中,广义上的“生产什么”还是要由技术标准来确定。更为重要的是,在承认技术标准即“法定”权力认同的背后,也掩藏着一个“合理”的逻辑外推:即认为一旦掌握了技术标准的制定权,也就同时掌握了控制整个产业生产的主导权。事实上在媒体和公众之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国标”事件当中,河南兴泰公司参与起草本是出于食品安全考虑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的最根本的心态,就是通过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最终得到“一步到位”的垄断 。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拉美模式”还是“苏联模式”的政策学习当中,“解难题”都不能构成促动学习的唯一的动机。盲目的照搬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都是在偶然性初值选择下的必然性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其实政策学习本身并不仅仅是在“解决难题”,也在“行使权力”。两者之间是无法割裂开来的 。正是政策被借鉴国的这种权力,帮助借鉴国形成了对于“权威”所拥有的政策知识是重要的,以及他们的确是有知识的这种关乎政策学习制度内核的信念。 3. 边界物:政策学习与话语权力的相互建构 福柯(Foucault, M.)曾经指出: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言说者正是通过言说来赋予自己权力。而这里所谓的权力也不单单是一个压制性的铁笼。相反,生产性成为了权力的根本特征——权力创造了社会现实,也生产了出自身的欲望和需求,又进而生产出了话语 。如果将政策也看作是一种话语,那么上述权力与话语的相互建构关系也正是发展中国家在政策学习中迷失状况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在公共政策理论当中的确存在政策话语(policy discourse)这样一种表述。所谓政策话语是指个人、团体、社会运动和制度的互动,主要是通过一种“可探讨的情境”,即言说者和聆听着所构成的一个特定的沟通场域,来改变政策问题、议程设定和政策产生 。无疑对于跨国家层面的政策学习而言,全球化的大背景就恰恰构成了这一特殊的场域。正如追赶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格申克龙(Gerschenkron, A.)所指出的那样,落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不仅落后这种表述本身就预设了更先进的国家存在,而且“落后的程度”其实也是很难去精确衡量的 。但在全球化的“看板”之下,这种落后却可以被放大为极大的心理落差。落后本身或者说在于发展停滞的现实与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之间的“张力”,促使着发展中国家去相信本属于地方性的先发国政策“最佳实践”,及其背后所隐藏着某种普遍性。因此即便并不是在“被迫”接受其所开出的限制性条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依然愿意“主动”去成为发达国家政策话语的听众。或者说相反,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去借鉴所谓的“最佳实践”,反而会由于施政上的另辟蹊径但成效不佳而遭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诟病。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学习的另一种作用便是政策借鉴国施政“合法性”的修辞;而其中所蕴含的权力正是苏珊·斯特兰奇(Strange, S.)所言的决定办事办法的、构造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结构性权力(structural power) 。 因此,政策学习当中的知识绝不可能“中立”,更多是作为一种未完成的转译(translation)的边界物(boundary objects)而存在。边界物是指能够沟通不同的社会世界,却在各自的社会世界中保持自身同一性的事物 。在政策学习的与境中,政策话语就成为了政策借鉴国和被借鉴国之间的边界物。一方面标准化的政策表述似乎成为了两方唯一共同的东西,而至于政策范本如何“解决问题”甚至是不是关乎于“解决问题”则却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于政策借鉴国和被借鉴国之间往往具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更由于在政策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得到来自于政策被借鉴国的真实反馈,学习过程中的转译是必然的,转译也必然是不完全的。在政策借鉴国围绕着政策话语进行着本土化建构的同时,政策借鉴国和被借鉴国之间的网络联结(association)也被建构起来。进而被“黑箱化”的网络联结,又促成了新一轮边界物的产生。于是,政策学习和话语权力的相互建构就在这种不断基于边界物的转译中逐渐形成了。也就是说全球化时代话语权力的失衡,正是在政策学习的社会实践中政策的借鉴国和被借鉴国之间不平等的互动和协商(主要表现为被借鉴国的言说和借鉴国的失语)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甚至是经常被描述为一种社会现实、一种社会变化的解释和进步观念的全球化概念也是被建构起来的 。全球治理的框架、实际性目标和“优越性”,也都是通过包括了话语权力在内的诸多权力所编织的复杂网络来打造的。而现代国家日益陷入了充满超国家的、政府间的和跨国的力量所组成的地区和全球网络之中,国家的政策话语权也在经受着被全球化“挖空”的威胁。 但恐怕,完全的失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还不是最危险的事情。由于社会系统本身多固有的多重惯性,引进的新政策理念往往会和原有的制度、文化或者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社会行动者出于自身的利益和传统对于新理念的理解也必将是异质性的,国家内部层面学习的转译也是必然发生的。作为边界物的政策范本在“合法性”寻求的动机下,可能由于社会行动者的异质性转译而使得政策初衷发生严重的偏离,却可以完好的套着原有政策话语的外衣。前文论述中所提到的在“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口号的感召之下“馒头国标”的制定也正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在政策学习中的选择性的本质就是转译,即通过借用权威性的语言将自己的利益进行表述 。从而,在政策语言被“挖空”以后反而在“合法性”的旗帜之下各行其是、不知所云才是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政策学习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 4. 结论和启示 总之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政策学习更多可以被看作成一种“合法性”寻求之行为。也正是这种发展上的差距,使他们更加倾向于相信发达国家相对于自身的政策“增量”能够直接改善其落后现状的简单逻辑。于是在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灵丹妙药”的心理安慰的同时,发达国家获得的却是可以一直引领整个国际政策舞台的话语权力。而且这种话语权力也在某种意义上不断强化着他们的领先地位,最终导致了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自己成为了政策的试验场。政策学习和话语权力的相互建构,也成为了发达国家领先地位的新一轮保障。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发达国家往往并不是借助他们所宣扬的自由贸易、自由市场等“好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发展起来。相反,被他们所极力反对并各国国际规则明令禁止的诸如产业保护和出口补贴等 “坏的”贸易和产业政策,才是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和技术能力的大量积累的秘诀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拥有者较国际制度的限制性条款更为隐蔽的行使权力的手段,如充满着“海归派”的智库已经成为形塑中国政策话语的一个非常理想的制度性跳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国际势力或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组织或基金会企图操纵国内智库发表观点,也成为了中国在政策上失语的又一潜在风险 。至少从上述两点意义上讲,我们都应该以一个更加审视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政策学习。如何避免在互动中的失语甚至更加主动地去争夺政策的话语权,则是政策界和学术界所应该共同关注的新主题。 参考文献 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North D 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杨瑞龙. 制度创新:经济增长的源泉 . 经济体制改革, 1993(05): 19-28. 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等. 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1): 94-108. Kasper W, Streit M 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ocial order and public policy .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USA: Edward Elgar, 1998. Simmons B A, Dobbin F, Garrett G. The global diffusion of markets and democracy .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Heclo H. Modern social politics in Britain and Sweden; from relief to income maintenance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306. Braun D, Benninghoff M. Policy learning in Swiss research policy--the case of the National Centres of Competence in Research . Research Policy, 2003, 32(10): 1849-1863. May P J. Policy Learning and Failure .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1992, 12(4): 331-354. Rose R. What Is Lesson-Drawing? .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1991, 11(1): 3-30. Dolowitz D P. Policy transfer and British social policy: learning from the USA? .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Dolowitz D P. A Policy-maker's Guide to Policy Transfer . Political Quarterly, 2003, 74(1): 101-108. Strange S.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Kerber W, Eckardt M. Policy learning in Europe: the 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 and laboratory federalism .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007, 14(2): 227-247. Porte C, Pochet P, Room G. Social Benchmarking, Policy Making and New Governance in the EU .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01, 11(4): 291-307. 张恒军.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之比较——一种中国模式与拉美模式的视角 . 当代教育论坛, 2005(07): 126-128. 刘少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编.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杨东平. 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3. 戴国强. 关于我国技术标准的战略思考及国家技术标准专项的有关情况 . 国防技术基础, 2007(12): 13-16. 赵全仁,黄儒虎. 标准化发展史 .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王程韡. 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政策的社会学习——以“馒头国标”为例 . 公共管理学报, 2008(04): 1-8, 122. Foucault M. The order of discourse: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 Language and politics, Shapiro M J,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4, 108-167. Rein M, Schön D. Reframing Policy Discourse . 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Fischer F, Forester J,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45-166. 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Strange S. States and markets . London; New York; New York, NY: Pinter Publishers; Distributed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St. Martin's Press, 1994. Fujimura J H. Crafting Science: Standardized Packages, Boundary Objects, and "Translation" .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Pickering 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68-211. Star S L, Griesemer J R. Institutional Ecology, `Translations' and Boundary Objects: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in Berkeley's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 1907-39 .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89, 19(3): 387-420. Stiglitz J E. The Overselling of Globalization . Globalization: what's new, Weinstein M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228-261. Callon M, Latour B. Unscrewing the Big Leviathan: How Actors Macro-Structure Reality and How Sociologist Help Them To Do So . Advances in Social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Micro and Macro-Sociology, Knorr-Cetina K, Cicouvel A V, Boston, MA; London: Routledge, 1981, 277-303. Chang H.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London: Anthem, 2002. Li C. Foreign-educated returne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creasing political influence with limited official power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2006, 7(4): 493-516. Li C. China's New Think Tanks: Where Officials, Entrepreneurs, and Scholars Interact .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2009(SUMMER 2009: 29). 朱旭峰. 中国智库:避免跌入依附陷阱 . 南方周末, 2009-08-13.
4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秀论文外流,不仅国外是外流,校外也是外流。
热度 5 DNAgene 2011-4-22 21:49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短文《 批驳《优秀论文近年来外流严重 科研评价机制亟待改善》 》。批驳一些人用政策引导把好论文留在国内的错误观点。这些观点不仅背离了发表论文就是传播知识的初衷,而且会引发科学界的极端“地方保护主义”。 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爱国,所以论文应该在国内发表,不管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科学家也是有省市界。爱家乡,所以学术论文应该在省市内发表,不管是否阻碍知识的传播。 科学家还是有单位的。爱集体,所以学术论文应该优先在本单位的期刊上发表,不管发表后读者能不能看到。 我在一些讨论中曾预言,如果防止优秀论文外流成为主流政策,过不了多久,不依托任何科研单位的国内学术期刊要面临倒闭,理由就是,投到校外也是“优秀论文外流”。 没几天,瞎猫实实在在地抓住了只死耗子。这只死耗子可以说是因应《优秀论文近年来外流严重 科研评价机制亟待改善》一文, 改善了科研评价机制,阻止优秀论文外流 。只不过,这个“外”不限国外,而是校外。可以说不仅要爱国,更要爱校。 那些呼吁投稿考虑国界的人应该仔细看看下面这则消息 : ----------------------------------------- 燕山大学严重干涉教师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自由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燕山大学严重干涉教师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自由    方先生,您好!    我是2005年回国在秦皇岛燕山大学工作,一直以来非常敬佩您在净化国内学术研究环境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现给您提供一条信息: 去年燕山大学制定了一份文件强制要求主持国家项目的老师必须在燕山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 ,严重干涉教师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自由,去年底在很多老师的抗议下没有执行,但现在又重新提出要强行执行这一荒唐的文件。现将相关文件发给您,请您看一下这一文件。 关于落实《关于制定提高我校学报学术水平的相关政策的通知》文件精神的暂行办法    燕大科字〔2010〕20号 校属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执行学校《关于制定提高我校学报学术水平的相关政策的通知(燕大 校字 83号)》文件精神,促进《燕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哲社版两个刊物(以下简称“学报”)的共同发展,快速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声誉, 调动我校教师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期间在学报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积 极性,特制定本办法。   1、学校预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 部级社会科学基金的科研工作量,待课题负责人在学报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后,凭 期刊社出具的《论文发表证明》在当年年终考核前补发该预留工作量。根据项目 类别不同,预留工作量额度如下。若基金项目的全部工作量低于相应预留工作量 额度,则按项目全部科研工作量预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0科研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0科研分;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00科研分;   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全部科研分。   2、对于预留科研工作量,在经费到款年度发放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券上只体 现科研经费到款额度,不体现被预留的科研工作量。   3、若论文已经通过评审并录用,但由于学报版面紧张而无法在基金项目结 题前刊发,凭期刊社出具的《论文录用证明》在当年年终考核前补发该预留工作量。   4、课题负责人若在结题之后一年内未能取得《论文发表证明》或《论文录 用证明》,学校不再补发预留工作量。   5、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6、本办法的解释权归科学技术研究院。   2010年6月7日   科学技术研究院 (XYS20110419)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5030 次阅读|9 个评论
同行评议的专业化与国际化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4-22 09:26
看了《科技导报》2011年第8期“读者之声”栏目中的“如何获得独立审稿的机会”一文非常有感触。作为一名工作了15年的编辑,想就编辑在组织同行评议时如何做到专业化和国际化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大家的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深入,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国际同行参与项目评审。并且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往往是大同行多而小同行少,因此在国家资助的各个领域内, 在评审人的选择方面必然要进行广泛的国际化运作。 1. 坚持小同行、国际化审稿。我于2002年开始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尝试国际化审稿,约请的成功率在50%左右。一开始我们也很担心自己的稿件质量不高,送出去会被歧视。虽然我们大部分稿件的英方表达非常不理想,但是评审专家更关注的是工作的新意与结果,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作者和编辑自身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国际化审稿环节让我们发现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国际审稿人有时会要求中国作者引用自己的论文。二是防止国外专家剽窃研究内容。 如果论文发过去以后一个月意见不返回,我立即改送他人评审,安排稿件尽快发表。 此外,在选择国际审稿人时,我注意遵守“peer review”的原则,即在同一水平上,通常在影响因子稍微高一点的相关期刊上找审稿人,同时尽量再从《中国药理学报》的编委和作者中挑选审稿人,使得审稿意见具有可比性。 2. 建立专家回避制。《中国药理学报》的投稿须知中有这样一个条款,作者可以向编辑部推荐哪些专家适合评审或者提出哪些专家由于有利益冲突不合适评审。在具体实践中大部分作者都是推荐某位专家参与评审,只有少数作者强烈要求某位专家回避评审。 3. 建立评审意见反馈制。将编辑部对送审文章是否采用的最终意见反馈给审稿人不仅表达了我们的感谢,同时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与认可,这对促进审稿人与编辑部的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4. 建立作者申诉制。如果作者认为自己的稿件受到不公正对待,可以向编辑部申诉,要求重新审稿。 同行评议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组织同行评议时要科学地选择评议专家,仔细分析评议意见内容的有效性,慎重地对待评议人评价意见的非共识性,重视对同行评议结果的跟踪研究,保证同行评议高效、公正、有序进行。 ——《中国药理学报》编辑 朱倩蓉 (责任编辑 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7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谢谢科学网编辑,兼一点批评
热度 2 montec007 2011-4-16 00:51
我原来一直以科学网编辑只是手动控制“精选博文”这一个栏目,而首页其他栏目中的文章都是根据读者推荐数由计算机自动排序生成的。结果今天突然发现,我的一篇快要作古、只有三位朋友推荐的文章,被荣幸地显示在“人文社科”栏目的首页下,标题是 君子不君子,谁说了算? 嗯,谢谢科学网编辑,没有因为我的绝交事件将我打入黑名单。心怀感激。 可是我和大多数臭文人一样,吃了别人的东西还要嘴硬说闲话。 我想说的是,其实你们推荐错了,至少我不认为那篇短文值得推荐。非要推荐,还不如直接推荐我文中所推荐的那位书法美女的短篇小说。 至于君子不君子,谁说了算?大家有没有看?书法美女说,不是白衣上帝,当然更不是上帝他大哥,是如来!如来,才强悍而不需要理由。 希望大家都是如来! 批评编辑的风声一阵一阵。我极少批评编辑,怎么做是你们的自由和权利,能给我一个说话的自由我就很满足了。不过,我还是建议编辑们认真考虑一下梁进老师的建议:在给博文戴花时,顺带签个名,好不好?这样,让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也更有一种荣誉感。 希望编辑不做如来!
个人分类: 三生有幸|30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教十五年:今晚我是我的读者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4-8 22:26
十五年前的今天,我拿到硕士毕业证书。不知不觉,竟然已经快从教十五年了。今晚,我是我的读者,阅读久远的记忆,阅读青春的日记。 教师梦的萌芽 每个人的梦想都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最早的记忆是在四五岁或六七岁时,父亲任教的学校一个老师退休了,大家开个茶话会欢送一下。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开会时有很多花生吃,有一阵子我一直把茶话会当成是茶花会——一边喝茶一边吃花生。印象再深的就是校领导对他的高度评价以及那一连串排比句:老七同志虽然退休了,但是 ... 。这个句式重复了 N 遍,让我很羡慕老七同志的。因为从我这个小孩的角度来看,老七同志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现在想来就是最最底层的基层教职员工,甚至似乎还算不上上课的教师,但退休的时候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我就在梦想我退休的时候茶话会会怎么样呢? 小孩的脑袋总是和常人不一样的,我现在再回忆这个事情时,突然意识到,在我童年还记得的有限的几个名字中,“老七”这个名字应该是理解错了,肯定是老戚同志,而不是老七同志。 从语文老师到爱因斯坦 小学,初中,高一,一直铁定地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做语文老师或做作家。摘录整理了大量的阅读写作资料,从观察积累、审题构思、行文修改,到字词句章、各种文体和各种表达方式,摘录了所有自己能读到的书,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出复杂的体系。那时还自己给自己办杂志、写各种专栏,自己为自己的杂志做美工、装帧。回头看看,虽然很粗陋,但很惊讶在中考、高考的重压下竟然做了这么浩大的一个工程。 高二开始了艰难的文理分科,做语文教师、作家和做爱因斯坦都是我的梦想。但几乎是瞬间我意识到了自己成不了语文老师、也成不了作家。作家需要外向的性格、口若悬河、需要丰富的阅历,这些都是我不具备的。我的初中老师也建议我读理科。此外,我的文科成绩比理科好,当时周围人的说法是文科好应该读理科,高考时便于靠文科把分数拉上去。反之如果理科成绩好应该读文科。在反复煎熬中终于下定决心读理科。令我稍感宽慰的是听到一种说法:一般情况下,能读理科的都去读理科,实在对理科读不进去的人才去读文科。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抛弃从前一切的努力,从零开始。当时感觉很悲壮,如今想来还是对的。如果真的从事文科工作的话,做官我会很痛苦,说不定像合肥工大的团委副书记那样跳楼了;做诗写散文对我的多愁善感是雪上加霜,我会像海子、三毛那样自杀。还是理科让人理性些。 家教,高开低走 读起本科才知道理科和工科的区别,自己再努力也只能是工程师,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了。但那时社会上刚开始流行做家教接触社会,对举着时髦理论的社会大潮,我从来都紧紧跟进生怕被拉下。况且我本来就好为人师,于是去刚成立的家教中心报了名。 第一个家教是辅导人家考研究生,我也乘机在假期自学了专业课,害得父母以为我专业课不好假期也得抓紧补习。其实我是去参加免修考试,可惜差几分没能成功免修,新学期还得认真地和大家一起去上课。所教的学生考研后来也没通过,不过我辅导的专业课他是考过了,只是栽在了不归我管的英语考试上面。这个是我最学以致用家教经历,之后在系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教师梦》。 第二个家教是教一个大专毕业的人补习数学,第三个家教是叫一个职业高中的学生学物理,再后来,找不到家教了机会了,为了锻炼自己,去卖保健品,一个也没卖出去,最后和同学一起去给一对夫妻公司糊信封,离教师梦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越混越惨。 做助教带上机 本科尽管过得很折腾很郁闷,但一条底线我是坚守的:学习是第一位的。本科就有一些教授给我们上课,虽然所讲的一些深刻的道理不是很明白,但读书读得最好、进而读硕士、读博士、做教授成了我本科之后一直不灭的梦想。 实际上我内心是要争取每门课都考第一名的,虽然这个理想太极端,但其结局是保送研究生时我的总评成绩远远高于总评第二名的同学。家里限于经济情况虽然对我想读研究生有些微词,希望我早点工作挣钱,但当我被学校保送读研后其实就不会再考虑其他选项了。 读研究生,整天被搞发明创造和学编程的热情激荡得难以入眠,最后一学期,同时来了两份事情,一个仍旧是家教,是徐俊同学找来的教一个初中生学数学。另一个是徐俊同学联系到到新校区带学生上机。虽然每周要坐校车从闹市经长江大桥横跨长江,来到当时一片破旧的江北,但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校里体验到做老师的滋味,而且学生是真的把我们当作老师了。那一个学期,赚了七十多块钱,可惜之后就开始忙着找工作和毕业了。 找工作,从机械到计算机 硕士毕业该读博了,实验室没有博士点,那时没有出国的氛围,也没有电子邮件,出不起邮费联系国外高校,更别提参加 TOFEL 、 GRE 考试了。工科学校中,清华是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读博士的去处。 家中其实依旧不赞成,我在犹豫中竟然错过了报考清华博士的截止日期。即使要读博,也得待工作几年才能读了,于是找工作成了第一要务。 大家热火朝天的找工作中,我却不知如何下手。好不容易有个宝洁公司来开招聘会,一场笔试,全校 300 多人只剩七十多人,我有幸在列,得以第一次进了仰慕的金陵饭店面试,面试结束,我们系的同学全军覆没。 离学校规定的找工作截止日期只有一个多月了,关键时刻,朱斌生同学找我一起搭档找工作,大家都有志于做高校教师,我们骑着自行车,跑南京各个高校,去了就找人事处、找机械系。老师们都是很热情地收下简历,并和我们聊聊,但后面就都没有下文了。不过这一圈跑下来,总算进入了状态,知道找工作是什么样子了。 徐俊同学见多识广,那时网络刚刚出现,他就找到一家公司的兼职去给科技启明星们安装拨号上网。还好徐俊同学记着我把我带上跑了几次,拆机箱、装 Modem 、装拨号软件和 Netscape 浏览器,几次下来终于知道网络是怎么一回事情。 在沙塘园门口的橱窗里,看到一张小纸头,上海有一家高校招教师,要求计算机专业。尽管我是机械专业,条件不符合,但仗着自己编程不错、发表过一些代码、又懂得 Internet ,还是把简历投了一份过去。 没想到来了消息要我去面试。第一次独自一人坐火车去面试,既然花了车票钱来了一趟上海了,就多跑几个单位。面试第二天跑专业对口的宝钢,坐了一上午的车又干等了一个小时,结果一句话就把我打发了。顺便跑了趟复旦,人家只收博士。跑了一趟杨浦区的一个人才市场,也没有收获。为了赶南京的人才市场,夜里 2 点多坐火车回南京,结果车票的座位还和另一个旅客重复了。半个月后再跑上海等结果,顺便跑了交大、同济,这两个学校也是只要博士。 尘埃落定,在轰轰烈烈的两个月找工作中,专业对口的企业全部落马。唯一比较确定的是深圳一家企业,当时对方寄来了厂房的照片并让我开出期望工资。去深圳可以做自己的专业,工资也高,去上海符合自己的教师梦,但工资低还得换专业。有多少钱可以让我下定决心放弃梦想 ? 我开了一个对方不大可能答应的价格: 4000 元。对方果然再没有回音。当时还有南邮处于模棱两可状态,但上海在当时的我看来就像美国一样,心中的天平早已倾斜。 学校规定的第一批找工作签约日期是 1 月 26 号,在 26 号那天狂打电话,偏偏长途电话不通,最后找了在上海工作的哥哥去打听消息,我不想折腾了,上海能定下来的话就签了,不想再去找其他单位了。这种心态也打动了学校,最后的时刻,终于得到可以签约的确认,于是当天将协议书签好快递到上海。 于是我完成了从机械教师梦到计算机教师的转身。努力学了近 7 年的机械专业,终于被彻底放弃。这是我第二次体验到从零开始。 毕业离校。 十五年的今天,我毕业离校。本来硕士毕业后准备在去单位报到前好好玩一玩、休整一下的,很多人则等到一个月最后几天去报到,这样上一两天班就可以拿半个月的工资。 但我的单位催着报到,一个工程正需要人手。做工程比什么吸引力都大, 8 号下午拿到毕业证,马上去买火车票,只买到 10 号的火车票,但 9 号就混上火车出发了。 回望南京,唯一的不足是夏天太热,除了这点不足,有山有水有湖,处处文化古迹,是我最钟情的城市,但却又最无奈。近七年来每一个大街小巷都留着我青春的足迹,带着些许伤感、几多遗憾、带着不甘,我终于还是离去了。 远方的上海,完全陌生的生活在等着我,真正的教师生涯就要开始了。
个人分类: 生活|30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当审稿人的荣誉
热度 6 DNAgene 2011-4-8 10:34
这两天,暨南大学教授苏冬蔚的事情影响很大。从有关新闻及读者评论中,我看到关于审稿人荣誉的一些争议,拿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有关新闻稿《暨大特聘教授苏冬蔚否认曾在美国服刑》最后一段,介绍苏教授的诸多头衔和荣誉时,包括了《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于是引来了一些网友很不屑的批评: 2011-4-7 21:27:23 匿名 IP:129.100.144.* 引用:”2011-4-7 15:55:05 匿名 IP:59.57.2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以及《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 这种东东也拿出来晒的人,要不虚荣,要不没什么可说的。 -------- 同意!从所例出来的这些东西就可知此人有几斤几两。 国外有专家这一头衔?真搞笑。 又一大忽悠!国内还当宝? 苏教授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编辑部要我审稿,说明我是这个领域的内行,夸张一点是专家,我作为一种荣誉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那些耻笑他的网友,显然是觉得,审个稿子这种小事也值得拿出来宣传,没见过世面,显然水平不匝地。 那我们今后还要不要在网页上列出自己是XXX等期刊的审稿人呢?会不会也被别人耻笑一番? 先说匿名审稿。这在学术界纯粹是在尽义务,没什么好处。过去一些期刊还刊登一下致谢。现在像PLoS One,连逐一致谢都免了,就像领导人说感谢全国人民一样,名字太多了,没法逐一列举,只能一起谢谢了。但审稿过程又很重要,是目前学术界得以维持延续的必需环节之一。没有审稿,学术界就没法运转了。审稿应该是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自己投稿但又拒绝审他人稿件的人,就是科学界的寄生虫。 经常审稿,至少说明这个人还是被同行认可了的,而且愿意尽一个科研人员应尽的义务。审稿人,应该作为一种荣誉,正面的。 同时,科学界,审稿人也确实太多太多,把做审稿人这一荣誉看得太重也难免受到挑剔者的耻笑。 我看到过国外一些高手的网页,我们可以参考。人家也列出来自己为哪些哪些期刊审过稿子、做过编委。。。但是人家没有列这些内容的标题是“Service”,服务。就像是我们说,XXX参加义务植树,XXX医生积极参与社区保健咨询。而不是放在Honour荣誉一栏,荣誉里边,介绍的是炸药奖、美国科学院院士之类的。 其实就是换了个说法,争议就没了。不要说,我懒着这么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我们这些穷酸读书人的本性。在这个群体里混,就要遵守这个群体的潜规则。
7469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1-10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4-7 16:12
当科研不是一种 追求的时候 看到过一篇报道中的一句话,“科研是我一生的追求,像呼吸一样不可少。”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我自己也曾经这么想过。但现在我却不这么看了,因为呼吸就是自然发生的,是不需要追求的,科研也一样,当科研成为追求的时候,就做不好科研。 首先,说追求就说明我们离那个目标很远,所以才有“追”和“求”。如果科研成为我们的追求目标,那就说明我们并不在真正地做科研,并没有把自己当成科研的主人。这种状态下,我们对科研是没有控制力的,只有无助的努力,至于能不能追得上、求得着,完全靠上帝的恩赐了。 其次,追求本身也是不好的状态。老子说,取其上者得其中,就说明,预定的目标往往是不能完全实现的。正如明天永远不会到来一样,前面也永远在前面。 复次,佛家强调不着色,就是说,做事情不要过于执着,执着了就做不好。如果我们执着地追求一个东西,就是犯了策略上的错误。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假如我们以高尚的理由来看科研,它可以造福人类,那就是应该努力做的事情,还需要去追么? 再次,科研本身并没有目标可以追求。对于具体的课题而言,我们总可以拿出阶段性目标。但是,科研作为一个方向来讲,并没有结束的那一天。我们追求什么呢?是追求阶段性目标?还是保证留在这个方向上?无论是哪一个答案,似乎都不必用追求这个字眼。 最后,执行而非执著是科研的最好态度。我们乐意做科研,那就做下去,坚持做下去,遇到困难不退缩,当做斗争的对象,其乐无穷。这就够了。不能把科研当做是个果实一样去执著地追求。让心里非常轻松地,干净地,无为地做科研,也许就真的把科研做好了。 总之,科研不需要追求。我们不能把科研举得太高,也不要把科研当做游戏玩耍(即便玩耍也要有严格的游戏规则)。科研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的乐趣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彭思龙 谈谈本人申报课题的体会 我从1994年起曾先后中标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际合作项目(NSFC和RFBR联合资助),并且10余年来一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通讯评审。今天我就以申请人和通讯评审专家的双重身份谈谈亲身体会,希望对基金申请者有点滴之益。 1. 锲而不舍树信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率一般在10%—15%。有些人几年未中标后就丧失信心不再申报了,我觉得这种选择是错误的。只要申报就有10%—15%的中标概率,如果不申报,就100%没有可能中标。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并根据评审意见不断改进,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记得我开始申报时连续5年未果,但我并没有灰心,1994年终于掘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第一桶金。 2. 创新为先长流水。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和生命线,在选题时一定要认真查新。有些人对自己的科研选项缺乏自信心,总希望在国际期刊中找到类似研究来证明自己不是“心血来潮”和“闭门造车”。殊不知果真如此,我们的研究充其量也只能是“填补国内空白”。要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只资助“first”而非“second”。评审过程中,常常因检索出国外已经有与申报的标书相同的研究报道(有时甚至仅有1篇),该申请就因创新性不强而被“一票否决”,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因此,提交标书之前,应反复检索“PubMed”。 3. 题目新颖夺眼球。标书的题目是整个标书的“戏眼”,因此,标书的题目力求“简明、具体、新颖、醒目”,避免“假、大、空、旧”。不能“索然无味,骨瘦如柴”,也不能“哗众取宠”、“大帽子底下开小差”。 4. 字斟句酌写摘要。如同名片一样,摘要是整个标书的高度概括,评审专家一眼看去就可能判断该标书的含金量。因此,每位课题申请人必须对标书摘要字斟句酌,要让评委从中了解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预期结果、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尤其创新性更为重要。由于字数有限,因此摘要可看出申请人的归纳总结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5. 勤于学习采蜜忙。学习和模仿常常是人进步和发展的必经之途。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撰写,初次申报或多次申报不中者,不妨多看看一些“榜上有名”的标书,从中将会受到启发。 6. 红花绿叶夯基础。众所周知,研究基础的好坏也是中标与否的重要因素。由于科学研究是集体行为,必须提倡协作精神。在评审标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团结协作好的单位,每位成员(包括刚毕业留校的教师)的研究基础都不错,在第一作者的论文下面常常还有许多篇非第一作者的文章。这真是所谓“红花自己栽,绿叶大家配”。 7. 方法先进路线好。技术路线是否可行常常是决定能否中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技术路线以框架图的形式出现为宜,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技术路线可清楚反映基金申请人的课题设计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先进,观察指标是否全面,科研假设是否成立。 研究方法是否先进和可靠也很重要。在实验方法描述时,要尽量具体,尤其对过去未曾接触过的方法。如果申请人曾有相关文章发表,可适当简略,但要标注该文献。要注意课题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尽量确保有课题组成员掌握完成课题所需的实验方法。 8. 主动出击传酒香。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信息时代,为了让评审专家投下“赞同票”,申请人要学会主动推销。比如,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自己提出的科研假说、已取得的进展及预实验结果等处用加粗黑字体标出,附上可视性图片,在参考文献引用课题组已发表的论文等。 9. 精雕细刻无懈击。几年前评审标书不是很难,因为当时的标书质量相差悬殊,从创新性、技术路线和工作基础来看就可高下立现。现在,各单位都很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标书质量越来越好,评审专家有时很难取舍,有时只好“鸡蛋里挑骨头”。例如,参考文献陈旧,经费计算欠妥,人员搭配不合理,从事该项目时间太长,错别字太多,无SCI收录论文发表,国际伙伴无合作协议或知情同意书,无预实验结果等等,都可能成为“不同意资助”或“延缓资助”的理由。因此,申请人应对标书“精雕细刻”,反复检查,力争“无懈可击”。 ——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教授 徐长庆 (责任编辑 李娜,于辉)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出一进间见
windlight 2011-4-7 10:54
生活工作中总有各种需求,我到机场的一个习惯也是找插座。清华图书馆的态度值得表扬。 而银行零售业务的不便,实在是多年的恶习。 zt1 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dyczdc.html 关于电源插座读者调查的答复   在去年11月 “2010图书馆服务宣传月”活动中,图书馆广泛征求了读者意见。很多读者希望增加馆内电源插座数量,但同时也有读者认为身边有人使用电脑会带来干扰。   为此图书馆根据读者的意见,2011年1月5-17日在图书馆主页上进行了读者调查。共有238位读者参加了调查,其中本科生132位,研究生87位,教工15位,其他身份4位。   调查结果如下:   92位(38.66%)读者赞成所有自习座位都提供电源插座   142位(59.66%)读者赞成一部分区域每个座位提供电源插座,另一部分区域不提供电源插座   4位读者(1.68%)选择无所谓   根据读者的意见,图书馆计划改造老馆第三阅览室,在第三阅览室每个自习座位上都安装电源插座,其它区域暂不提供电源插座。此项工作已列入本学期的图书馆工作计划,但因为百年校庆和人文社科图书馆建设工作繁重,同时也为了尽量不影响读者在第三阅览室自习,所以图书馆准备在暑假中进行施工改造。   谢谢大家参与图书馆的调查! zt2 微博上对出口的意见 @时尚分享 :四大国有银行和三大电信营运商的营业厅都没有供消费者使用的公共厕所,想上厕所就要到别处去找。由于垄断经营,这些营业厅几乎天天爆满,消费者都要领号排队。如果因为上厕所号被错过,就必须重新领号排队。吃喝拉撒是客观需求,这些垄断企业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吗?
2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读者》体
Bobby 2011-4-4 05:47
重温《读者》体
我不知是否有《读者》体这个概念存在。《读者》是我大学时最常看的杂志之一,尽管我毕业之后就再没看过,但还是感觉《读者》杂志上面的文章是有一种类似的风格。那就是晓畅明白、风趣隽永、温雅睿智。 最近有幸读到王国华(笔名易水寒)的历史小品《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感觉似乎是一种《读者》体的风格。作者拈出若干历史事件或人物,利用最流行、最幽默的语言重述,并用作者的卓识慧眼加以点评,读了感觉大呼过瘾。不才本不喜欢有人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的,但王国华先生的翻译(严格说也不是翻译)却是妙趣横生、绘声绘色、别出心裁的。只是不才认为书名改成《你不知道的历史解读》才更合适。 《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 : 把历史写成段子 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9-12/07/content_19018089.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呃】国际标准化组织:数学升级至2.0版本
eulen 2011-4-1 18:49
今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一项新的决议,数学体系将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果壳网死理性派第一时间为你报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宣布,由于数学体系若干内在缺陷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数学体系将升级至 2.0 版本。新版本的数学体系修复了大量 bug,并新增了不少特性。 此次更新包括: [新增]新增定理:黎曼假设为真。 [新增]新增定理:哥德巴赫猜想为真。 [新增]新增定理:NP 不等于 P。 [新增]新增证明方法:维基法。如果维基百科认为一个命题为真,则这个命题为真。 [新增]新增证明方法:课后练习法。证明过程可以用“留给读者作为练习”替代。 [新增]支持尺规作图三等分角。 [新增]支持洛必达法则在非 0/0 和 ∞/∞ 型式子中的应用。 [新增]优化了分形图形。现在分形图形更加平滑,可以进行快速渲染。 [新增]优化了无穷级数。你可以在任何条件下使用等式 1 + 2 + 3 + 4 + … = -1/12。 [新增]增加了费马所读书籍页面边缘的空白面积。 [修正]修正了巴拿赫-塔斯基复制漏洞。 [修正]修正了停机问题不可判定的问题。 [修正]修正了莫比乌斯环只有一面的问题。 [修正]修正了函数偶尔会处处连续但处处不可导的问题。 [修正]修正了罗素悖论,现在一个集合可以既包含自身又不包含自身。 [修正]修正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现在所有的命题都可以被证明或者推翻。 [修正]将圆周率值调整为 3,与《圣经》列王记中的描述“他又铸一个铜海,样式是圆的,高五肘,径十肘,围三十肘”保持一致。 [修正]由于“负数”一词用字不和谐,现统一改为“非正非零数”。 [取消]取消了反证法。 [取消]取消了四色定理。 [取消]取消了对虚数 i 的支持。 [取消]因审查未通过,“夹逼定理”暂停使用。 此次更新自 2011 年 4 月 1 日起生效,请下发文件立即执行。果壳网死理性派将带领数学爱好者们一道,学习领会新版数学体系的精神,无障碍地由数学 1.0 过渡到数学 2.0 版本! 原文地址: http://www.guokr.com/article/18477/
1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09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3-28 11:05
真诚地做科研 最近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曾经给我震撼的书再次震撼了我。感受最深的在于:真诚。做科研不也一样么,我们需要真诚的科研。 克里斯朵夫6岁时在爷爷的指导下开始作曲,然后在舅舅面前炫耀自己的作品,并说他要当大音乐家。舅舅说了一段话:“你作曲是为了当大音乐家;你是大音乐家,所以你要作曲。这就像一只小狗,不断地咬自己的尾巴在转圈。”我们做科研也好比作曲,多数时候我们不正是在像小狗一样咬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转么。 首先,科研不是想做就做的。科研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劳动,不是哪天想做点就做点的。今天你精神好,心情好,你说,我作篇文章出来。可能吗?也许有可能,但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科研是个系统思考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偶尔的灵感和运气。 其次,科研不是做给人看的。做科研不能有成名成家的思想。好比人为了成为音乐家而作曲,其结果是作不出好的曲子,为了成名成家科研也同样不会出什么好成果。为了作曲而作曲只会失败,为了科研而做科研也不会达到最高境界。只有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投入自己的激情,才有可能做点好的科研工作。 复次,真诚是尊重科研的表现。没有入门的人容易对科研有神秘感,比较尊重,不尊重的人往往正是做了一点科研但是还没有做得太好的人。很多研究生学了一点皮毛之后,就对科研说三道四。这正是没有真正登堂入室的表现。你不尊重科研,科研自然也不会给你好脸色。 再次,真诚的科研能带来真正的美。用真心做出来的曲子无疑是天籁般的声音。同样,用真心做出来的科研成果,不管大小都是令人欣喜的,这就是美。培养好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加强科研能力,同样也能摆正做科研的态度。 最后,始终保持真诚是非常困难的。短暂的真诚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始终真诚就难能可贵。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清理杂念。而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思考,才可能有更好的手段让自己真诚。 希望我们不要像那只咬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的小狗,而是真诚对待科研工作,用心灵去做,而非那些靠不住的名利思想。用真诚做科研,收获的将远远不是科研成果,更是生活的幸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彭思龙 科研选题要善于捕捉“黑马” 如果与炒股相比,优秀的科学家就像股票高手,善于捕捉“黑马”。如果与造楼相比,一流科学家像设计师,二流科学家像是建筑师,三流科学家像装修师。 在科研领域,有一些真正的牛人,往往能在早期就把兴趣定位到重要的科学问题上,例如居里夫人证明放射性同位素,就是认定这个现象对解释化学元素性质中的重要性,然后用了不太长的时间,把这个重要问题弄清楚。许多人认为居里夫人在这个工作中费了很大的力气,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特别大的工程,虽然居里夫妇二人做实验确实不容易。可以说,居里夫人选择了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实验,不需要耗费几十年,可用比较快的速度完成。而有一些运气好的科学家,碰到了好机会,例如第一个确定胰岛素功能的科学家加拿大医生班庭,非常年轻时就意识到胰岛素功能不稳定的原因是在纯化过程中胰酶的影响,从而导致后续的重大发现,对挽救糖尿病患者生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一流科学家就像善于抓住“黑马”的股票高手和技艺高超的建筑设计师。 一流科学家往往能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重要问题,或者能找到别人不知道的解决问题方法。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往往能带动一个方向或领域,有些科学发现的意义和价值在开始阶段可能不被别人理解,甚至被误解,等大家都明白过来的时候,这些科学家往往已经放下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兴趣是寻找更重要的问题,他们对已经解决,或者显然可以靠时间和条件就能解决的问题没有兴趣。所以说一流科学家类似于大楼设计师,他们负责设计,但不负责建造。二流科学家类似大楼建筑师,他们负责把设计师的蓝图建筑成大楼。他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认识到一流科学家的发现,并判断出衍生问题,他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发现特别重要的问题,但他们能判断什么发现是重要的,什么发现是有前途的,由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能在第一时间把重要发现发扬光大,能在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后迅速提出一些衍生问题,并展开行动,做出一系列的工作,他们的科学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三流科学家,是在上述两类科学家把重要问题都解决后,寻找这些问题存在的遗漏,进行修补工作。三流科学家类似于大楼装修师,他们负责把大楼按照客户要求装修成可以使用的房屋。 我们在选择科研课题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学习一流科学家,要在大量学习思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判断什么问题可能具有衍生问题群、可长期研究的空间、长期研究的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我们最近开展的一个工作,可能就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氦气是一种惰性气体,2007年有人发现呼吸氦气具有预防心肌损伤的作用,后来被证明这种预防作用与抗氧化、抗炎症有关。这个发现实际上非常让人费解,因为氦气在生物体系几乎不可能与其他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竟然具有药学作用。这个作用肯定与传统的治疗疾病的原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里隐藏着一个秘密,有秘密就有研究价值,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另外,氦气过去曾经广泛用于潜水作业,是潜水员一直呼吸的一种介质,那么使用于人就没什么障碍。而且在临床上过去曾经把它作为降低呼吸阻力的方法,用于哮喘的治疗。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到该气体对呼吸道以外的作用。现在既然是发现这种气体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那么对其他器官的保护作用如何,就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了。我们从2009年开始证明呼吸氦气对脑损伤的预防作用,并开展其他各类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如果最后能证明这些效应是确实存在的,那么氦气就可以作为一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了。而且这个“药物”的显著特点是广泛有效但没有副作用,这个研究将不仅是一个药理效果的研究,可能还会对我们理解生命基本规律有帮助。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孙学军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进入卓越亚马逊图书排行榜前10%
热度 1 图锦 2011-3-27 18:30
《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上市仅两个月,由于受读者欢迎,日前国内最大图书网卓越亚马逊图书排行榜显示排名58000多,按照总图书60余万册,已进入前10%,并一直居设计管理类榜首,工业设计类56名。作为一本学术书和选修课教材,并非畅销流行读物或基础课教材,这样的业绩是相当突出的。该书也位列设计在线网站“设计书局”新书头条。同时,出版社和个人博客上课件点击量也大幅增长。
个人分类: 新作亮相|32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圆觉经》略说(1-上)--南怀瑾
sheep021 2011-3-24 12:35
见: http://hi.baidu.com/%D4%B2%CD%A8%B9%DB%CA%C0%D2%F4/blog/item/db8d5282a37637a20df4d21f.html 2007-02-28 11:59 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 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初学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不可不读! 出版说明 本书南怀瑾教授于1983年,在台北十方丛林书院讲述‘圆觉经’的记录,由古国治同学负责整理校对。在未完稿前,曾陆续在‘十方’杂志连载,获得广大读者们的热烈回响,纷纷要求尽早出书。如今,这本书终于完成,我们希望对于海内外的学佛人士有些助益。 佛称我们的世界为婆娑世界,意谓缺憾不完美,是充满著痛苦的。所以,许许多多的人想从佛教或佛学中,求得心灵上的慰籍,或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人们终于接触到了难得难闻的佛法,好不容易在茫茫苦海中找到了慈航;忧的是人们对于佛法不知如何下手。有的认为佛经艰深难懂而不敢阅读,有的惟恐走火入魔而不敢修行,即使修行亦抓不住要点,有的则到处听经听演讲求秘诀求灌顶,对于真正的佛法却未能得利,这真如释迦牟尼佛说:至可怜悯者众生。 圆觉经是了义经,这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这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而且经文文字优美,读来真是一大享受。这部经透过南怀瑾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初学者而言,浅显易懂,没有文字上的障碍,可作为学佛之入门;对于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而言,书中有多处如何明心见性的明白指示;至于修行上的诸多问题,如修止、修观、修禅那,亦作了原则性重点的提示。所以,无论是顿悟或渐修,在见地、修证及行愿上,均详细举例说明。然而,站在南怀瑾教授的立场而言,对于此部大经,还只是略说而已。 最后,我们忠心期待读者透过这本书能够获得正知正见,解脱烦恼无挂碍;能够经过闻思修慧,依教奉行入觉海;即便不能,至少能够管窥佛法之大概。如此则不负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之初衷,不负十二位圆觉大菩萨之悲愿矣! 缘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经之真伪 释佛陀多罗传 佛经翻译在中国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今天是我第一次讲‘圆觉经’,在讲‘圆觉经’之前,首先跟诸位提一下,有关这本经在台湾第一次印行的故事。 事隔三十多年了,1948年,我首次从南京来到台湾,当时带了很多佛像、佛经,打算碰到合适的朋友就送,让佛经留在台湾。结果,到台湾一句话都听不懂,在基隆的旅馆住了三个月之后,又把佛经带回去了。 1949年2月底,又到了台湾,也同样在皮箱里,放了些佛经。直到1949年底,从各路来台的人很多,尤其是从四川重庆、西康来的老朋友,都来到我那在基隆的‘招待所’。那时侯,我家每餐吃饭席开六桌,我内人及煮饭的,都累得受不了;晚上睡觉时,在日本式的榻榻米房间里,到处睡的都是人。 那个时候我到街上逛,看见书店里摆著的,都是一些日文书,找不到几本中文书,好的四书买不到,佛经则更谈不上。 我的一位老同学朱镜宙先生,也来到了台湾,也住在我家。有一天他告诉我,有一件大事要做。我说什么事?他说不得了,台湾连一本佛经也没有。我说岂止没有佛经,连普通书都缺乏。他说我们要做一件功德,办个印经处。我说好呀!你去搞!你去搞!因为他是章太炎的女婿,做过财政厅长、银行董事长,地位高,名气大,做了很多事。 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他愁眉苦脸回来,告诉我说,台湾印经处搞不起来。我问为什么?他说钱不够。我心里想,你老哥身边的黄金拿几条出来,不就成了吗?但是,此话不能讲,虽然是老同学,人到了某个阶段,不能随便开玩笑。我顺手把抽屉一拉,将里面所有的钞票抓出来,对他说都给你够不够?他赶紧数,大概是二千多吧!我忘了,那时黄金一两是二百二十元。数完,他高兴得把手举起来说,够了!够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台湾印经处这下开成了! 我说,好了,你赶紧到台北去办吧!我再问:你第一部印什么经?他说唉呀!这又难了,佛经不晓得到哪里找?我说你等著、等著!送官送到县,送佛送上天,我的皮箱里还有几本佛经。一翻!‘圆觉经’,好不好?好,就印圆觉经。 以上是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所以,今天我手里拿著「圆觉经’无限感慨,天下事之因缘多奇妙,想不到三十年后在此讲‘圆觉经’。 大经之真伪 我平常不太喜欢讲‘圆觉经’,为什么呢?这真是一本大经,太大了。若分科判教的话,则归入最大的华严宗,华严宗是中国唐代以后新兴的佛教宗派。其根本经典‘华严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佛教的大宝库,所谓‘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确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真是太大、太直截了。所以,我平常很少讲‘华严经’及‘圆觉经’。 再说,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发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圆觉经’讲的是一乘圆教,没有所谓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而且是无所偏的圆教。 但是,清末民初很多学者,认为这本‘圆觉经’是伪经,因为当时的学术注重考据,疑古之风盛行。中国的学术思想,在近三百年来,偏重于考据实证之学,这是因为清朝的知识份子,看到明代讲理学谈心性,最后把国家都亡掉了,所谓‘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修养好有什么用?所以,满清以后之学风,转为重实践及考据。到了清末,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疑古之风盛行。当时梁启超等说‘圆觉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是伪经。他认为这是后代的得道高僧所伪造,不过,假亦假的好。妙的是佛经里文字最美的便是这二经一论。 ‘圆觉经’是否就如梁氏等所说,是后代大禅师所伪造?不见得。我可以说这的确是真正的佛法。‘圆觉经’与‘楞严经’,应该说是佛教的无上密部,只因为‘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字实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经的文字没有那么美,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是伪经。 下面我们来看翻译这本经的佛陀多罗的传记。 释佛陀多罗传 宋高僧传卷第二记载:释佛陀多罗,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注:唐称迦湿弥罗,今新疆西南部克什米尔地区,盛产绵羊。)来多罗英,誓化支那,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此经近译,不委何年?且隆道为怀,务甄作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救之形迹,莫究其终。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经本一卷,或分二卷成部,续又为钞,演畅幽邃,今东京太原三蜀盛行讲焉。 佛祖统记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六五五年)罽宾国佛陀多罗,于白马寺译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一卷。 佛陀多罗中文的意思是觉悟救世,他是北印度罽宾人。罽宾是国名,唐朝称为迦湿弥罗,在新疆的西南边,现代称为克什米尔,当地盛产绵羊。佛陀多罗带来梵文佛经,(古代印度人,把佛经写在多罗树叶上,称为多罗荚。)发愿将佛经弘扬到中国来,他到了洛阳白马寺,在那里翻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至于来了多久才通晓中文,以及哪些人帮助翻译,那无从考据,所以后人怀疑是伪经。 近代指称这部经是唐朝翻译过来,但是,不晓得何年翻译出来的,由此可见,此经自古就有人开始怀疑了。但‘隆道为怀,务甄作妄’,为了宏扬佛法,我们务必仔细甄别此经是否有错误之处。但是研究的结果,不须怀疑,此经所阐释真如的道理,一点也不偏差,‘真诠不谬’。既然是真正的佛法,那又何必一定要确知何年何月所翻译的呢?站在护法的立场,只要此经大义无误,不须过于在考据上钻牛角尖。佛陀多罗这位高僧,最后何时离开中国,到哪里去了,都没有资料可查考。 唐代太和年间,禅宗的圭峰宗密禅师,将‘圆觉经’加以整理注疏,著成判解经本一卷,或分为二卷成为一部书。圭峰禅师后来又继续著述,阐扬‘圆觉经’深奥的道理。宋代时,东京汴梁、山西太原、四川三蜀一带,都盛行讲‘圆觉经’。 另外根据‘佛祖统记卷三十九’的记载,唐高宗永徽六年,即西元六五五年,罽宾国的佛陀多罗,在白马寺释译了‘圆觉经’一卷。 佛经翻译在中国 在此,顺便向各位大略提一下,佛经在中国翻译的慎重情形。 诸位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一位外国和尚,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在南北朝时代,秦王苻坚为了请鸠摩罗什到中国来,派出了二十万大兵,消灭了两个国家。在世界人类文化史上,只有中国才会有这种事,为了请一位学者,一位出家法师,居然派出二十万大军去接护,中国文化就有如此气派。 派去接鸠摩罗什的大将姓吕,接到了新疆,准备进入国境时,听到秦王苻坚已经失败,他遂在甘肃自立为王,称为西凉。鸠摩罗什在西凉待了好几年,等到西凉亡了,才进入中国长安。 鸠摩罗什到达长安以前,与中国军队相处了许多年,所以,他的中文已有了根基。再加上皇帝对他的供养与器重,他的中文当然好。而且,当翻译佛经时,参加的人很多,不是他一个人。方法是由他讲一句,其他人讨论再讨论,字字斟酌,往往为了一个字,讨论了几个月,才确定一句佛经。 再说唐代玄奘法师的译经院里,拥有三千人之多,包括在家、出家,集合了全国有智慧、有学识的人才,而且还包括了基督教的传教士。玄奘法师甚至将祆教的经典也翻译了,有一部摩尼竺天经,不是佛经,那是祆教的经典。玄奘法师还不只如此,他把中国的老子、庄子翻译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因为印度人不知文化之贵重。不过,现代的中国人,也已不像以前那么重视文化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各位手上拿的‘圆觉经直解’,是明末四大老莲池、蕅益、紫柏、憨山之中的憨山大师所著。憨山是他的号,法名德清,道德文章好得很,‘梦游集’是他一生之著作。另有‘憨山大师年谱’希望大家详加研读,尤其是出家的同学们更应细读,看人家如何读书,如何出家,如何修行,如何修道。 憨山的母亲很了不起,对儿子读书督课甚严。他年纪小被母亲逼得紧,便问母亲为什么读书,母亲说:‘考功名做官呀!他问:做什么官?怎么做?母答:从小做起,最高可到宰相。又问:做了宰相,然后如何呢?母亲答说:最后就是罢官(退休免职的意思)。他说:那有什么意思?一生辛苦,到后头罢了,做他何用?有没有可以不罢的?母亲亦觉得此儿思想特殊,就告诉他说:那你当和尚好了,行遍天下,自由自在,努力修行的话,还可以成佛做祖。他一听,好!做这个好!所以,十二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把他送到庙里。 他的祖师亦了不起,看这个小孩骨气不凡,为他请了许多名师,教他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诗、词、古文等等。他的祖师一直培养他,并没有马上要他出家,而且要入世或出世,随他自己的意思。到了十九岁,他才要求祖师为他披剃。各位看看古人的胸襟气派,不像现在,一进庙里就把你的头剃得光光的。 他的一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各方面,贡献都非常之大。他后来当了国师,连明朝的皇太后都归依他,万历皇帝没有儿子,皇太后急死了,皇帝没有儿子很严重,请憨山主持法会代帝求子,恰巧生了儿子。皇太后对他倍加尊重,同时也因此而涉及到官廷政治,曾经被贬到广州地区。在那里,他复兴了曹溪六祖的道场,岭南的佛法也因他而弘扬开来。 这本‘圆觉经直解’,是憨山大师的注解,在此奉劝诸位多阅读他的注解,不仅可以通达教理,同时也可以充实学问,因为学佛作功夫的道理都在其中。 以上是对‘圆觉经’的译者佛陀多罗,及注者憨山大师,所作概略的介绍。至于此经题目‘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暂时不讲,等全经讲完之后,再回过来解释。现在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 如是就是这样。我闻,我听到。一时,某个时候。这是佛弟子当年集结佛经时,记性第一的阿难,将释迦牟尼佛所说过的话,凭著记忆原原本本地重讲一遍。为了征信于在场五百位已得神通的大阿罗汉们,每一部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表示是我阿难听到佛这么说的,并不是阿难自己随便说的。‘一时’的道理以前我已说过很多,此处不赘。 婆伽婆。 婆伽婆,梵音,亦名婆伽梵,是佛之果号。翻译佛经时,从来不翻,而只是音译,因为没有相等的字义。英文则叫作BUDDHA 婆伽婆这个名称包含六个意义: 一、自在:证了道,成了佛,一切自在。假如一身都是病,痛苦不堪,烦恼多多,这样就不自在了。 二、炽盛:功德炽盛,智慧炽盛。般若经上说菩萨之功德如孔雀食毒。孔雀鸟吃了蜈蚣、毒蛇等百毒后,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艳丽更漂亮。大菩萨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魔法、外道等一切法门悉皆深入,而且愈深入,般若智慧愈广大。所以,大般若经上亦说诸菩萨之智慧如大火炬,无论好的如黄金、白银、金刚钻、坏的如臭袜子、烂东西等等,丢进大火里,全被烧得精光,化为火焰光明。 三、端严:端正而庄严,无量相好。举足投足,任何动作都中规中矩,令人钦敬。 四、名称:名称普闻,天上天下,无所不知,因为佛是人天之师。 五、吉祥:大吉利,大吉祥。成佛是真正的大吉大利大吉祥,不是世间普通的吉祥。 六、尊贵:佛称世尊,此‘世’不只是指人世间,还包括物质世界、众生世界,乃至佛菩萨世界,所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婆伽婆有此六种意义,只称大自在或世尊,均不恰当。因此,一真法界的‘圆觉经’,翻译时为避免以偏概全,‘婆伽婆’只好译音不译义。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味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主持。 佛在那里说这部大圆觉经呢?譬如‘楞伽经’是在锡兰岛上楞伽山所讲,‘楞严经’是在中印度一个国家的首都所讲;又如‘华严经’则不是在人间讲,而是在色界天上讲。那么。‘圆觉经’在那里讲?不在天上,也不在人间,是在自性中讲。 ‘神通大光明藏’是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真正证了道,自然进入此大光明定中,同时也得大神通成就。此神通不是变幻魔术,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为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尽通,鬼神所无,唯有大阿罗汉才有。佛当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为广大。 大光明藏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亦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的大光明境界。此光是常寂光,无相之光,永远清净。 三昧正受,三昧是梵音,三味就是正受。正受是真正得大定,正定的境界。禅静入定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亦是八万四千境界中的一种。但是,唯有大彻大悟成佛以后,才有此三味正定。也就是说,一切凡夫将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之后,才进入正受三昧的境界。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并非一两个佛有如此境界,任何一个佛成就以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有此境界。任何一个凡夫众生,自己本身本来就具备这个境界,只是没有悟道,没有证道。只要证了道,一定进入此神通大光明藏三味正受。所谓佛佛道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光严是光明庄严,住持是永恒不变保持,住持正法,亦谓护持正法。除非悟了道,才有资格称住持,称护法。后来禅宗丛林中,也尊称寺庙之大方丈为‘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以上所说是佛之境界,但是,假如众生一念清净,也一样可以进入此神通大光明庄严境界中。此境界人人具足,本来就有。不只是人,就连猫、狗、牛、老鼠乃至小小细菌等一切众生,本身都有此境界。 而一般众生为什么不能达到此清净光明境界呢?因为住在无明黑暗中,不能自悟自性,不能清净,自性光明被障碍了。被什么所障碍呢?因为一世众生昼夜始终沉没在‘散乱’与‘昏沉’两个境界中。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都在散乱中,所谓散乱包括善念、恶念、无记(不善不恶),普通谓之妄想。不散乱的时候便落入昏沉,晚上睡觉是大昏沉,大瞌睡是细昏沉。人生就在此两个境界中,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散乱与昏沉合起来谓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净,自性光明就被障碍了。 为什么要禅坐、念佛、念咒、观想?就是要做到既不散乱又不昏沉。不散乱又不昏沉就是戒,心中没有善念,没有恶念,也没有无记,一片天真,这是持戒,也就是定;因为没有散乱没有昏沉,也就是慧,因为就在清净般若智慧觉地之中。那么,又如何能达到此清净觉地呢?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若能把握住这段经文,‘圆觉经’不需要讲,已经讲完了,再讲就是多余,再讲就是第二义。以下我们姑且作多余的讨论。 严格来说,学佛禅坐之真正目的,乃在于求得身心寂灭,而不是为了头疼、肾脏病等各种病痛,或是除去烦恼,逃避现实等等。一般人学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临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贪求好处。 那么,身心如何寂灭呢?现代人不要说寂灭,得止就很难了,平时我们的心不在散乱就在昏沉中,念佛愈念愈烦,打坐愈坐愈乱,如何寂静得了?注意!不只是‘心’要寂灭,灭掉一切烦恼,灭掉一切妄想,‘身’也要寂灭。心寂灭还可以想像,‘身’如何寂灭得了?这个肉身之躯处处给我们障碍,你念佛可以三天三夜一心不乱,可是你三天不吃东西,便饿得受不了,而且打起坐来,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不能安详,此身如何寂灭? 要达到清净觉地,必须做到‘身’‘心’寂灭,才可以进入自心本性的清净觉地,才可以了解到,我们的自心本来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不只是心要寂灭,身也要寂灭。纵然你修到心能寂灭,但是身未必能够如此。所以,我近年要各位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指示,赶紧修不净观--白骨观。必须走这条路,‘身’才能得寂灭。否则,无论什么气脉、明点,单身法、双身法都没有用。因为末世的众生业力重,哪有可能修成这些法门?非修不净观、白骨观不可,千万注意。 平等本际,修持达到身心寂灭以后,更进一步就是平等本际。西方希腊哲学亦提倡政治人权之平等,释迦牟尼佛则更彻底提出一切众生平等,不管你有地位没地位,有钱没钱,受教育没受教育,四肢五官健全不健全,都一律平等。连狗呀!猫呀!牛呀!猪呀!也都和人一样平等。甚至连诸佛菩萨也一律平等,如文殊师利菩萨及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仍现菩萨相度众生。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早远劫前即已成佛,他的徒弟当教主,他化身为菩萨,辅助徒弟教化众生。无论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只要达到身心寂灭,清净觉地,一念圆觉以后,都一律平等。没有说过去佛比我早在几千亿劫前成佛,我现在成佛,功夫不及他吧!没有这回事,只要你悟了道,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律平等,这是形而上道体的平等。什么是本际?此际不是国际,不是人际,这是一切众生自性根本,一切佛法根本,‘本’是形而上的道体,任何三世诸佛与一切六道众生在形而上的道体上,是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的。 修持做到了身心寂灭以后,才能达到平等本际。到了平等本际,自然是圆满十方。在诸佛菩萨自性平等本际里,没有一处不清净,没有一处不圆满。圆满就是没有缺陷,没有渗漏,不生不灭,不增不灭,不垢不净。充满十方,无所不在。东西南北上下谓之十方,充满整个空间,超乎空间,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隅不是固定于某一处所。 ‘不二随顺’,不二就是唯一,一真法界,也既是圆觉境界,干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天堂有佛,地狱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恶人心中有佛,一切众生性平等,此谓不二法门。出世是圆觉,入世亦是圆觉;成佛是圆觉,众生亦是圆觉,无处不圆觉。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到此不二境界,自然就是净土。既不散乱,亦不昏沉,一念清净,真正净土现前。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这部经是大经,佛说此经时,与十万个大菩萨在一起,此十万大菩萨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举出十二位菩萨名号,‘圆觉经’是释迦牟尼佛答覆此十二位菩萨所提问题的经典,所以大陆上的圆觉寺,一进门便供著这十二位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与其眷属小菩萨们都同样进入三昧,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中,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大小菩萨都一律平等,都无我相。无我才能平等,大家无我,同一法界。 现在各位看看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有没有道理?读经要用第三只眼--用脑筋想想看,此为思维修。‘圆觉经’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已经告诉我们佛法大乘道的修法。第一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成就,悟了道智慧成就以后,就要起‘行’。光想自己入修,不入世,不修菩萨行,那是不对的,所以古人骂禅宗容易流入小乘偏空之果,非菩萨道也,这骂得也不无道理。但是,达摩祖师的禅不同,有理入及行入,理入智慧成就以后,须入世修菩萨行。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以后,接著便是大行大愿普贤菩萨。 但是入世可不容易,必须手眼通天,千手千眼,手是手段方便,眼是智慧方便,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大乘菩萨无论魔道、妖道、鬼道、外道、小乘道无所不通,法门无量誓愿学,因此才能有很多的方便,才足以摄受折服各种不同的众生。这就是普眼菩萨的道理。 有了普眼菩萨的境界以后,修持才能达到金刚藏菩萨颠扑不破的境界。金刚藏的意思一是不为外界所迷惑动摇,再则是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 再以后是未来继承佛位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在欲界天的中心--兜率天为天主。兜率天与我们一样声色犬马,五欲俱全,吃喝玩乐样样都来,并不清净。但是,其中有座内院,摒除一切声色犬马,弥勒菩萨在此说法,‘瑜伽师地论’便是弥勒菩萨在此内院说的。印度的无著菩萨夜晚入定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早晨出定,作记录,如此写成一百卷之‘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下一生就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剃光头,以出世法表相,现出家相成佛。 要如何成佛呢?必须先得到清净智慧,有了清净智慧,才能威德自在。如文殊菩萨于释迦牟尼佛上座即将说法时,引磬一敲说:‘说法竟’。释迦牟尼佛一句话未说,又进去了。文殊菩萨此时说了两句话:‘我为法王,为法自在。’这就是大威德大自在,然后就是辨音菩萨,辩才无碍,法音清净。辩才无碍,必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由多生累世说法之功德而来。并且还要净诸业障,我们的业障可并不那么容易消除,‘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业障不是一下子去得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地消。业障除净以后,才能普觉圆觉等妙二觉,等同于佛。成了佛之后如何?是否就不来了呢?不,还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像贤善首菩萨所代表的意义。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著十二种法门。看懂了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才有资格来研究‘圆觉经’。 好,下面好戏要开锣了! 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告佛言: 第一位出场代表问法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又名诸佛之师。在佛教造像上,文殊菩萨骑著狮子,狮子代表百兽之王,狮子吼,百兽脑裂,威猛无比。在密教的塑像上,文殊菩萨则是一手拿宝剑,一手拿经典,此剑乃智慧之剑’,拔开慧剑,斩断情丝,代表著智慧成就。如何成就智慧?‘金刚经’告诉我们,必定要福德够了,智慧才得以开发,也是自求多福,自我解脱的道理。学佛是靠自己,不是靠别人帮忙,也不是靠佛菩萨保佑。世界上最大的福报就是智慧,纵然当上皇帝,或是财福多足以买下整个地球,仍然买不到智慧;智慧不是权力金钱所能换取得来的。成佛是福德够了,智慧到了,不是工夫问题。以上是对文殊菩萨简单的介绍,也点出学佛首重智慧。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这些是印度的礼节,如同中国古礼的打躬作揖,三跪九叩。顶礼要五体投地,两手两足著地,额头要碰到长辈的脚。右绕三匝,合掌向右绕三圈,口中还要赞叹一番。叉手不是两手插腰,是合掌的意思。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大悲世尊’就是说大慈大悲天上天下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佛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世’不只指我们人世间,包括天上天下,‘尊’即天人师表。‘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希望您为这里在座那么多从各处来求佛法的大众们解说。说什么呢?‘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如来就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大彻大悟成佛之后,就称如来。‘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们拿‘金刚经’来注解‘圆觉经’,或以‘圆觉经’来注解‘金刚经’,就很清楚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指得就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本起是成佛的根本,如做生意要以钞票做本钱,写字总得拿支笔,成佛靠什么呢?--清净,清净是成佛第一步,成佛的基因、因地。法行是法门,如何能做到清净?达到清净的法门是什么?清净的反面就是不清净,也就是烦恼、散乱、妄想。我们要求得身心清净很难,人心都不清净,是不是? 以上是文殊菩萨所问的主题,接下来还有副题。‘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菩萨等于中国文化中圣贤里的贤人,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等有大成就者就是圣人;那些正在进德修业,尚未达到圆满境地,而小有成就者是贤人,如子思、曾子。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翻译的简化,中文有时翻译为大士或开士,然而大士或开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萨的意义。菩萨有觉悟有情之义,觉悟是自己已经悟道,但是功德没有圆满,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度尽一切众生,众生那么多,怎么度得完?你的痛苦我来挑,你的烦恼我来解决,你的困难我来帮忙,你说多情不多情?这就是菩萨行为,中国文学里有两句诗: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文殊菩萨所问的第一个主题,是如何成佛?文殊菩萨也在此点出了问题的答案,要想成佛,就是要得到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身心随时都在清净中,如此修行就可以成佛。假使心中有所求,有修道清净,想图个清净,那就不清净了,必须摆脱这一念,才是毕竟清净。不过,这个境界太高了,不容易达到,因此,文殊菩萨退而求其次,而问大菩萨如何发起清净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此处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佛眼看世间,一切众生皆在病中。病从何来?病从业生。每个人的因果报应不同,身体健康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体健康,到了七八十岁,还步履轻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业力重的人,没病还自认为有病,到处求神问卜找药吃。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换句话说,要如何才能身心无病呢?很简单,发清净心,就可以远离诸病。 讲到‘发清净心,远离诸病’,中国禅宗有个故事。禅宗的教育法很特殊,如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再加上慈明骂。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参禅开悟了的,临死前,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现在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 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现在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 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大家想一想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还有一位天王悟道禅师,整天打坐,县长来访,亦不加理会,把县长惹恼了,叫人把这个和尚丢到河里,河里浮出一座莲花,他就坐在莲花上面,这下子把这些人吓住了,因此感化了这位县长,成为他的皈依徒弟。天王悟道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呦-哎呦-地叫。 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师父啊!您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师父生病还哎呦哎呦地叫,这像什么话?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悟道一听不再叫了,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呦哎呦哩,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 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 ‘当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呦!这个是不痛的!’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各位参参看!哎呦哎呦叫的是痛的,喔呦喔呦叫的是不痛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文殊菩萨问了菩萨如何发清净心,远离诸病的问题后,还问了另一个副题,如何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末世,到了末世末法时代,连佛像、经典都没有,只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在是像法时代,还有佛像、经典流传,还算好的时代。到了末法时代,那就很惨了,人类互相残杀,连草木都可杀人。文殊菩萨的慈悲心顾虑很周到,请求释迦牟尼佛,设法使未来末法时代有善根求大乘菩萨道的众生,不堕入邪见中。此所谓邪见,是指不正,歪了,偏了,凡是偏离了佛法的正知正见,都属邪见;也可以说,凡是学佛修道离开了此清净心,都是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印度礼仪对师道佛法的尊重。文殊菩萨说完了这些话之后,五体投地,行大礼,如同中国传统礼节的顿首稽颡。顿首,把头叩在地上;稽颡,额头碰到地。 讲到顿首稽颡,在此顺便提一提中国的丧礼。像我现在年纪大了,看报纸所关心的不是红字的喜事,而是黑字的讣文,看看哪位朋友又走了。看这些讣文,经常笑话百出,死在医院里,也称寿终正寝。正寝是指家里的主卧室,我们以前都是把家里最好最大最主要的房子给父母住。子女无论官做得多大,地位多高,也不敢睡正寝。寿终正寝是说死在家里的主卧室里。 人死以后,等尸体完全冷却,再移到大厅,经过小殓大殓,让大家看清楚是清清白白死的,不是被谋害死的,然后下葬。不像现在人死不到五分钟,立刻送到殡仪馆,往池子一丢,泡在冰水里。然后跑到别人家里,坐在大厅,嚎啕大哭,这些都不合中国古礼。报丧是不准进人家家门的,只能站在门外,对方出来,无论大人小孩,孝子都要跪下。所以讣文里顿首稽颡是向大家跪下磕头的意思。现代的中国人已经没有中国文化了。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同样的话重覆讲三次,表示慎重。如同国家的法律条文,在立法院里要三读才能通过。这是印度古礼,表示对老师对真理的尊重。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好的!好的!善男子(尊称也),你们能够为诸菩萨,询问如何成佛的基本法门,以及为末世一切求大乘道的众生,得到正确的认识,使得正法保持在世间,使众生不堕入邪见之中。你现在仔细地听,我为你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文殊师利菩萨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答应说法之后,心里很喜欢,退回到自己的座位,其他大众也静静地洗耳恭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称佛道。 ‘善男子’,等于说诸位同学、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很客气很谦虚,慈爱而谦和,有如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起来好像很威严,跟他一接近,就觉得他和蔼慈祥。 ‘无上法王’,成了佛才有资格称无上法王。佛是至高无上的万法之王,超乎一切群众之上,超乎一切国土之上,他是人类精神的皈依。释迦牟尼佛亦称为空王,如同中国称孔子为素王,素王是纯净的意思。西藏密宗有位大宝法王,是密宗花教的拔斯巴,年十五岁即六通具足,当忽必烈征服西藏时,拜他为师,奉为大元帝国国师,并封为大宝法王。后来代代相传,袭称此号,但是也只敢称为大宝法王,不敢称无上法王,只有佛才有资格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是梵语,总持,总纲的意思,它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总法。密宗称一切咒语为陀罗尼,陀罗尼还含有能持能遮的意思,能持是使善法不退,能遮是使恶法不生。 成了佛的无上法王,有个大总持的法门叫作‘圆觉’,圆代表圆满,没有缺陷,没有渗漏,圆也包括了一切时间,包括了一切空间,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佛,随时随地可以圆满觉性,随时随地可以悟道。 此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清净在中国文化讲来,就是斋戒沐浴,洗头洗澡,把身体从头到脚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心里不敢胡思乱想,不敢随意动念,这叫持斋。吃斋乃指斋心,内心清清净净。持斋不是吃素,一般把吃素叫作持斋,这是不对的。不吃葱、蒜、韭、芥末、兴渠等五荤叫吃素,后来人搞错了,便将错就错。 流出一切真如,什么是真如?真如乃道体也,真心之体,禅宗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要见到此真如道体。净土宗的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大乘起信论’,其中马鸣菩萨著的‘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便是真如门与妄想门。烦恼妄想是一切众生造业的根本,烦恼妄想清净了,证得真如,即便成佛。真如翻译得极妙极佳,真如,如真,好像真的。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不再重覆。‘金刚经’的重点,在强调如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何悟道成佛。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写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叙述成佛的次第方法。 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讲了一部‘涅槃经’,涅槃就是如来自性的别名。涅槃也是寂灭的意思,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本来清净,本来寂静。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永远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说‘常’‘乐’‘我’‘净’,把以往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全都推翻了,不要以为他真的走了,没有,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学菩萨道,要修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今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修此六种波罗蜜,到达彼岸。彼岸指哪个岸?成佛之岸,脱离苦海之岸。 圆觉含盖了此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波罗蜜,乃一切大法之总法,一切大法之总源。读‘圆觉经’,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所有佛都是依此圆觉法门教授历代菩萨,此圆觉法门是佛法之根本大法。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凡是要想成佛,都必须根据此圆觉修法,才能成佛。 本起因地--成佛的工具从哪里找?在我们自己这里找。在我们普通凡夫里有个东西,就是会思想,会起烦恼的东西,人的一切活动都依靠他,要把他找出来,他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这又如何找呢?很简单,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什么是我们的第一念?当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很稀奇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念了。各位能不能记得,早晨起来第一个念头想的是什么?想不起来,好,没关系,那么,你有没有把握知道,明天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会想什么?本起因地要在这个地方去找。 你说我还是找不到,怎么办呢?皆依圆照清净觉相,这就是传法了,把修行的方法也告诉你了。随时圆照观照,照什么呢?回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思想念头怎么来怎么去,要清清楚楚。记住,要圆照,不是偏照。打坐的时候观照很清楚,下了座就乱了、迷糊了,那不叫圆照。要在忙中乱中,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念头。 观照念头并不是要你不想,唉哟!我怎么又去想?好像‘想’与你是冤家似的。有念头来,不用怕,要知道人的思想念头是留不住的,不信,你留留看!留得住吗?人的思想妄念留不住,但是,要送也送不走。你不去想它,它偏要想,很可恶!对不对?人的思想就那么怪,注意,这就是无明。例如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外面下雨了!门晓得有没有关?糟糕!妄想又来了,不应该!不应该!我们一天到晚就在后悔妄想里转,如此妄想无明如何清净得了。 那么,有些人打坐,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动,是否就圆照清净了呢?一点也不,忙得很,心里想的可多呢!我坐了那么久,气怎么还没有动?是不是上了当?我怎么还没有开悟?如来大法难道是这样吗?那不叫圆照,换一个字,叫怨照,各位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当你察觉妄想来的时候,就是清净,因为妄想早已跑掉了,当下清净,本来清净,不用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如此一念清净下去,圆照下去,慢慢修下去,便可以永断无明,便可以成佛。
个人分类: 释道大义|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热度 3 zhangpengju 2011-3-22 17:44
我觉得,无论如何,汉娜—一个“善良的”女人,给自己编制一段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拟或是一段心灵的自我救赎?她内心在对自己生存,生活,生命的理解中充满了形而上的思辨,以及令人窒息的善良与平凡,以至于在对待陌生人,爱人,社会的时候显得不知所措。 难道我们还用怀疑她清澈的眼睛中流出的不是爱的涓涓细流么?从帮助身患重病的麦克,到一次次在聆听中的或高兴,或忧虑,或激动,或悲伤的真情的流露,再到在教堂赞美诗声中热泪盈眶,到审判中的毫不掩饰的诚恳,甚至追溯到集中营时的本职工作,所有的这些也就自然而然的注定了汉娜,一个目不识丁而又内心如水的女人,在法官要求她核对笔迹的时候,在她要为了自己应有的名誉,为了自己后半生或许能够得到的幸福争取的时候,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即使还算不上来争取—仅仅是拿起笔,证明自己目不识丁,戳穿所有诬陷者的谎言。 此时,我不知是在为汉娜的这种愚蠢的举动无助和愤懑,眼睛早已湿润了,我更愿意相信是她至善若水般的情操触摸到了我内心深处,也许,她要赎罪,在我眼里,她要赎一个无辜者,甚至是受害者不应该承担的罪,这里似乎不是影片的高潮。 汉娜的监狱生活平静而又充实,一个女人,面对 20 年的监禁,靠着一盘盘的录音带顽强地生存着,而且还“奋斗”着,此时,爱情就像一只小狗,她却把自己当成了带着小狗的女人,哪怕只是自己一个人带着小狗,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姑且不谈麦克放弃婚姻是否与割舍不下汉娜有关,不谈给狱中的汉娜朗读是否出于审判时的产生的那种自责,不谈责任,不谈愧疚,这些都可以不谈,那么我们如果不谈爱情,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别忘了,汉娜一直把自己当成带着小狗的女人,直到服刑期满。 汉娜的死就像秋叶一样精美,最后一次与麦克见面时,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小狗丢了,一直陪伴自己 20 年的小狗丢了,要自己一个人生活在没有小狗的世界上,别说汉娜,一个如此善良的女人,换做任何人选择离开都显得如此令人平静,于别人无凄,于自己无悔! 这些理解中交织着我太多的理性,而我更愿意相信,是由于麦克的“羞涩”,他对于汉娜的爱没有停止过流动,他养着汉娜的小狗,汉娜带着它,到最后,他也没有真正放弃小狗。于是,我们不禁会问:这难道仅仅是一场误会? 我不知道,毕竟,不谈责任,不谈愧疚,再不谈爱情,我们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 那么,让我们替麦克向汉娜说一声:“汉娜,我爱你!”
6400 次阅读|6 个评论
如何应对审稿人的“无理要求”?
热度 18 Synthon 2011-3-21 09:20
前面以审稿人的角度写了一篇博文,貌似反响不小,这里以作者的角度再写一篇。 大家给学术期刊投稿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审稿人的“无理要求”。经常有人抱怨说,审稿人提了一堆意见,但其实啥也不懂,净是外行意见,没法回答。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下策是撤稿,换个期刊再投。也许换个期刊,换个审稿人,就没这个无理要求了。 中策是据理力争,在给审稿人的回复中严正说明不合理之处,指出自己是对的,审稿人是错的,希望编辑能够做个裁决。这种解决方案,很多人都采用过,也有效。很多人的文章就是在“力争”之后,又发表了的。但这仍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上策是什么呢?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审稿人是错的,你仍然可以在给审稿人的回复中说明不合理之处,但是要回头仔细想一想,审稿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无理要求”呢?用我老板的话来说,审稿人就是文章读者的代表,而且是读者里面对你的研究比较感兴趣的那批人的代表。所以,如果审稿人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就说明相当一批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作者是要为读者服务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我们如何让这批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呢?我们是否应该在文中对相应问题做出解释?我们的某些段落是否应该写的更平实易懂一些?我们是否应该加上更多的背景介绍? 总之,尽管审稿人错了,但是据理力争之余,把文章相关的部分认真重写一遍,争取类似背景的读者读到文章的时候,不会产生跟这个“无理”的审稿人类似的疑问,这,才是上策。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7291 次阅读|31 个评论
2011-08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3-18 15:52
我的科研心得 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已5年有余,各种滋味都品尝过,得不到结果的痛苦,看到希望时的兴奋,漫长重复过程中的心力憔悴。途中的风景是最美的,实验室的生活多姿多彩。作为一名仍在拼搏的科研学子,浅谈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戒骄戒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需要重复,反复验证自己的结论、解析分子机理。失败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一次次的重复,也是一种意志的磨练。如能通过此种历练,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泰然处之? 勇于探索。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以达到对即将开展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前沿以及研究热点有清晰认识的目的,同时借鉴前人好的研究思路,新颖的研究方法,为课题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查阅文献范围不应太窄,应适当了解一些前沿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情况,增加研究内容的丰富度和新颖度。尤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植物远远落后于动物和医学,因此重视动物和医学在相同领域的研究进展,谨记成功只会降临有准备的人。 自信自强。一份好的研究方案应是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不乏结果超越或与前人及试验预期结论不符的现象,此时应力求理论联系实践,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反复论证和验证,大胆创新,并坚定自己的想法,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解释)此问题(现象)。 最后,勤奋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聪敏的头脑是提供想法的前提,而验证过程则需要勤奋的工作。勤奋的含义是今天的热血,而不是明天的决心、后天的保证。祝愿每个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期望的成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佘茂云 如何获得独立审稿机会 对科研工作者,特别是正在读博或博士刚毕业的年轻科研人员来说,能够独立审稿(作为reviewer or referee),是一件令人非常兴奋的事情。这说明你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得到了编辑或者同行专家们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正是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鼓励。谈谈自己第一次获得独立审稿机会的经历,希望能提供一点信息。 在读博士期间,我就经历过审稿,但并不是独立审稿。那时候,“老板”经常会收到一些杂志社的邀请来审稿,比如Appl Phys Lett和J Appl Phys等杂志。“老板”愿意培养学生,因此他有时会特意让学生首先来审。我就有过两次这样的经历,我把我的意见告诉“老板”后,他会仔细帮我分析哪些意见是好的,哪些意见是不好的,还需要加上哪些意见等等。最终,他汇总后,再把审稿意见发出去。虽然,在编辑看来,审稿功劳全是“老板”的,但我们这些学生确实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个培养的过程,我现在看来,是非常有帮助而且必要的。 我的第一次独立审稿经历要从2009年博士刚毕业时说起。那时候有机会到美国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做完会议报告后,自我感觉还不错。在吃饭期间和一些同研究领域的教授们聊了聊天,但也仅此而已。没想到的是,2010年的某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来自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杂志的审稿邀请。而邀请我审稿的编辑,正是和我同时参加2009年那个国际会议的一位教授。当时看到这封信时,我心里小兴奋了一下,感觉自己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但毕竟没有独立审过稿件,心里没有底,所以我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老板”。“老板”回信说,他认为我完全能行的,要相信自己,我的心里踏实了很多。 当我看了一遍要审的稿件后,总体印象是实验结果还算新颖,而且工作比较系统。但是有个别图有些明显的错误,而且写作的逻辑也不是很好,这些可能作者本身也没有意识到。文章中有很多明显的语法错误,而且在某处看到英文简写时,前文也找不到相关全称,感觉写作的态度不是很认真。我给的总体建议是major revision,我写的suggestions or comments足足有5页多。几个月以后,我收到了校正稿,感觉还有些不太完善的地方,又提了一些小意见,这回是minor revision。又过了一段时间,收到了编辑的感谢信,说这篇稿件已经被接受了。 综观这次独立审稿,再加上平常和老师、朋友聊天得到的消息,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得到审稿的机会: A. 自己的“老板”收到审稿邀请后,他主动向编辑推荐你来独立审稿,这样成功的几率非常大。一旦编辑对你这次的审稿很满意后,以后可能就直接联系你了;B. 通过开会,尽力做好自己的报告。其他时间,多和同行专家们聊聊天。说不定这些教授中哪一天就会邀请你来审稿; C. 发表文章时,如果联系人也是自己的话,编辑也就知道了你的联系方式。久而久之,说不定有一天编辑也会直接联系你;D. 你的朋友或你认识的人提交稿件时,如果推荐你作为他们稿件的审稿人,这样也有机会让编辑来选择你;E. 别人的稿件中引用了你的文献,这种情况下编辑也有可能把你列为审稿人;F. 我看到有在BBS上发贴征求审稿机会的,让别人来推荐自己作为审稿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说不定这种方式也有用武之地。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陈斌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06-1从读者满意到读者信任
tengyi1960 2011-3-17 13:20
06-1从读者满意到读者信任.pdf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1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您来批驳,但是拜托老兄,能否请您先看明白文章?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3-14 06:43
  我写文章的风格,有时很不直来直去,弯来绕去的时候真不少。   甚至,题目的样子和内文结论还可以完全相反,这是我玩的文字游戏。   承蒙各路朋友看得起,愿意来看我的文章,我这里先道谢了。   不过,最近有些读者留言让我很无奈,一看就是没看明白文章的,甚或看反的,害得我还得再补充说明几句,以后一般情况下就不再解释了。   在和我观点不一致的人里,鸿飞兄确实是聪明,难怪他也如此自称,现在看来是有道理的。他老兄误读文章的时候很少,基本都是立刻抓住文章的观点、要点,反驳也能够表述到位。在这个问题上,吴飞鹏兄也一样,评论和反驳都鞭辟入里,即便观点不同也至少知道不同在那里。      可是,有些老兄,俺真要蒙您厚爱不惜浪费时间看俺的文章,能不能也稍微看明白点再说话?      当然,您也可以怪我写得不让您老明白,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怎么别人就能明白呀?   太费劲!      我是愿意和不同观点交流的,不管回复您老人家评论时的口气是什么。但是,这里告知一下那些没看明白文章或者粗读题目就直接发言的朋友,以后很抱歉不再向你们一一解释了,我真的很无语。
个人分类: 事论|32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谦虚 yes or no?
热度 1 suntao 2011-3-11 21:04
我谦虚么?最近和很多人探讨这个事情,其实,我一点不认同我是个谦虚的人。我天生的胆小谨慎怕事,还有点懦弱和脆弱。然而,却不多的谦虚。稀里糊涂的走上所谓的科研,性格更加鲜明起来。科研讲究实事求是,求学要谦虚,然后在做研究时候一定要鲜明张扬。中国人总愿意用“浅析”“试探”“试论”“浅谈”等辞藻,其实这些在纯科学中是很少见的,每个人搞学术的人都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或是验证他人的理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可验证性和严谨性是他的一部分,自己都犹抱琵琶半遮面是行不通的。记得自己硕士时候投了一个中午杂志,编辑回稿把题目改成“浅析”,前一段修改英文稿时候,review让去掉讨论中的类似于“perhaps”这类话,一个严谨的科研设计,得到的却是模凌两可的结论?自己都模糊,读者起步更迷糊?科研的贡献于科学的成果评价在研究对知识的贡献,贡献有大有小,不过每个学科都是一点点的积累的,无论“浅”与“深”都是值得肯定的,科研需要严谨的设计的和严谨的结论,不存在“尝”与“试”(其实有的研究范式也都是试出来的,不过这与严谨不矛盾)。所以人尤其是弄点所谓学术的人,应该有着鲜明的立场和观点。理想与现实就像理论和实际一样,永远都存在这一条“沟”(现在也已经作为研究收到很多学者关注了),我不想否认这条沟,但为了很好的活着,又不失自己的原则,选择一种更为聪明的方式在别人面前活着,合理、合情。真真实实,心里舒坦。我不是个谦虚的人,已经很累了,自然点的好
3423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五章(三-2): 与Schleyer私下的学术争论
热度 1 yuzh 2011-3-9 20:22
第五章: 限制轨道作用的几何优化 一个新的探究芳香性本质的理论方法 Chapter 5: The Restricted geometry Optimization - New Procedure to Get New Insight into Aromaticity 第五章第三部分:与Schleyer教授等私下和公开的学术争论 第三部分第二节:分子轨道定域化的理论和方法 - 与Schleyer等三教授的私下学术争论 (本次上传的是第三部分中的第二节,为便于读者阅读,将已经上传的第三部分的序言放在本节的末尾。如果读者感兴趣,读完苯节后,可以继续读). 在2006年6月初,我们的论文:“"The Restricted Geometry Optimization,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Way to Estimate Stabilization Energies for Aromatic Molecules of Various Types",正式完成定稿. 当时的感觉是,我们这篇论文,无论在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方面,在芳香性领域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将为揭示芳香性的本质,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为合理评估芳香分子的芳香性,提出了一个新的能量准则. 因此,在正式投稿前,先征求Schleyer教授的意见(Schleyer 是芳香性领域的权威之一,多次在Chemical Reviews 编辑芳香性专辑),希望他能将我们的论文推荐到JACS. 大约在1996年6月10日,我将论文手稿通过Email发给了Schleyer 教授. Schleyer 教授收到论文后,对于我们的工作表示了很大的兴趣. 并且邀请他的两位朋友一起与我讨论. 其中一位是德国的教授,是某著名刊物的主编,另一位是在美国的华人副教授,他多次与Schleyer合作发表论文,建立和发展了BLW (block-localized wave function)法. 早在2005年,我们完成题为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Role of p-Electron Delocaliz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Conformation of N-benzylideneaniline with Three Types of LMO Basis Sets“的论文前(在2006年,这篇论文表在 J. Comput. Chem. 2006, 27,809),我们已经很详细地研究了BLW的计算原理。而且在丙烯正离子,CH2=CH-CH2+,的基础上,将我们方法的计算结果与BLW法的结果做了比较 (在2011年,这个比较结果已经发表J. Comput. Chem. 2011 32, 248.). 所以,对BLW法的严重缺陷,我们是很清楚了. 没想到,这成了我与Schleyer 私下讨论时的核心问题. 因此,在整个私下讨论中,我能清楚地懂得他们在说啥,能理解他们想说啥. 但是,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他们三个教授中,竟然没有一个教授能懂得我在说啥(当然,这绝对不是语言问题产生的理解障碍). 大约在2006年6月29日,Schleyer 转来了他的朋友对我们论文的评价: “Professor Yu's main problem comes from his misunderstanding that localization means non-interaction. In his approach, the Fock and overlap integrals among localized pairs are set to zero. (This can be easily done as in the Orbital Deletion Procedure). Hence, there is no physical interactions among the pairs, but this is severely incorrect. Delocalization comes from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ccupied and virtual orbitals. In localized system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auli exchang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pairs. But in Yu's approach, even this exchange interaction has been erased. This leads to incorrect results - a localized structure (e.g., GL of hexatriene in Fig.1) may have lower energy than a delocalized state. As a consequence, delocalization can appear to destablize a system. But this is totally wrong. If this were the case, nature will choose a localized state for the system. That's why the resonance energies derived from Yu's method are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 (I agree strongly; the total RE of benzene is about 60 kcal/mol and its ASE, relative to acyclic models, is about hal that. Benzene stabilization energies derived from thermochemical data do not range over 50 kcal/mol when all the contaminating effects of the improper model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Kistakovsky's method, for example, does not take the hyperconjugation stabilization of his three cyclohexenes into account. This is worth about 30 kcal/mol total, so that the real RE of benzene is about 66 kcal/mol.” 我将这个评语概括成下述几点: (i) 苯分子中,双键之间的离域能只能产生于一个双键的占据轨道与另个双键空轨之间的作用. 但是,虞(就是本作者)的方法不仅消除了这个作用,还消除了交换作用. 所以,虞的方法是严重错误的; (ii) 虞得到的离域能是失稳定的,所以这完全是错误的;(iii)苯的共轭能是,60 kcal/mol, 虞的结果39 kcal/mol,虞低估了苯的芳香能。 根据Morokuma的定义,电子的离域产生于下述的轨道作用:(i) 一个双键的占据轨道与另一个双键的空轨道之间的电荷转移作用; (ii) 两个双键的占据轨道之间,包括两个双键之间的空轨道之间,的交换作用. 很显然,Schleyer 等人的关于电子的离域只产生域两个双键之间的电荷转移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正确的恰恰是我们的方法. 我相信,BLW法的建立者肯定知道Morokuma的关于电子离域的定义,肯定知道电子的离域不仅仅只产生与双键之间的电荷转移作用. 但是,BLW法只能消除双键之间的电荷转移作用,它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消除双键之间的交换作用的. 这是由BLW法的计算原理决定的, 这才是BLW法的根本性的缺陷. 关于这点,我们很清楚,建立BLW法的教授心里也一定非常明白.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他竟然不顾Morokuma的定义,不顾自己方法的根本性的缺陷,竟然居高临下地断言:我们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 (“severely incorrect”, “total wrong”),是有严重问题的. 说我们的方法并不是“Fundamental different ” 而是”Fundamental flawed”. 由于我们是向Schleyer等教授请教的,尽管Schleyer教授再三要我们评论BLW法,要求我们与BLW法的计算结果做比较,但是我始终不对BLW做任何的评论. 因为我牢记JACS审稿人的一句话,不要轻易评论和批评他人的工作. 出于对他们几位教授的敬重,我在回复中,仅仅提到Morokuma的关于电子离域的定义,只是表明,我们的方法没有违背Morokuma能量分解的基本原理. 绝对没想到的是,在他们的回复(2006.6.30)中,竟然会这样说:”It's true that Morokuma's energy decomposition is also based on the deletion of certain Fock matrix elements. Bu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Morokuma's and Yu's approaches. Morokuma's method correctly focuses on the MO's. Only the off-diagonal elements between occupied MO's in one fragment and the virtual MO's in another are set to zero. Note there is still an Pauli repulsion energy term in Morokuma's approach. However, in Yu's method, the AO Fock and overlap integral matrix elements among the fragments are set to zero. This will subsequently remove the Pauli repulsion among localized occupied MO's. I would suggest to Yu to compute a simple complex such as NH3...BH3 and compare his results (charge-transfer energy) with Morokuma's approach.” 他们的答复可以归结为两点:(i) 在Morokuma法中,也只是消除电荷转移作用,交换作用是保留的; (ii) 在Morokuma法中,Fock矩阵是以分子轨道为基,而在我们方法中是以原子轨道为基的. 所以,Morokuma法与我们的方法是不同的.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Schleyer等三位教授确确实实不懂Morokuma法,因为他们是搞价键法的,他们必须努力维护价键理论, 所以它们大概从没有阅读过Morokuma的论文和专著. 自从1998年起,我们的近50多篇的能量分解的论文都是建立在Morokuma能量分解的基础上的,通过将Morokuma的分子之间的能量分解推广到分子内,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我们的新的能量分解法. 在本专著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叙述的就是Morokuma的分子之间的能量分解法在分子内的应用. 尤其是, 在2006年的JCC论文中(Bao, P.; Yu, Z. H.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Role of p-Electron Delocaliz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Conformation of N-benzylideneaniline with Three Types of LMO Basis Sets“ , J. Comput. Chem. 2006, 27,809), 我们已经详细地论证了,消除LFMO Fock ( LFMO:绝对定域的片断分子轨道) 矩阵元与消除AO Fock矩阵元是等价的. 到此,我已经明白,已经没有必要再与Schleyer等教授继续讨论Morokuma能量分解法了, 继续讨论电子离域的概念了. 所以,在回复Schleyer的邮件中,我只是婉转地引用Jug的消除AO矩阵元的方法 (Behrens, S.; Koster, A. M.; Jug, K. “delocalization Energy of a Electrons as an Index for Aromaticity of Polycyclic Hydrocarbons”, J. Org. Chem. 1994, 59, 2546). 意思是说,在Jug的方法中,也是通过消除AO Fock矩阵元的方法来建立定域态的. 经过三教授内部的讨论,他们做了如下的回复:“I also briefly read Jug's 1994 JOC paper again, where the authors proposed to derive a localized wavefunction by setting the off-diagonal Fock metric elements among localized parts to zero. This is rational as an effective way to get a strictly localized wavefunction.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nergy of this localized wavefunction, no primitive atomic integral has been changed. This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Yu's approach, where at least the overlap integarls have been set to zero.” 他们的意思是说,在我们的方法中,不仅设AO Fock 矩阵元为零,还设重叠积分矩阵元也等于零. 但是在Jug法中,仅仅设AO Fock 矩阵元为零。所以,这三个教授认为,Jug的方法与我们的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面对这样的低级错误的回复,尽管我十分惊讶,我还是非常耐心地回复他们:“Jug 法是建立在半经验的SIND01法基础上,在半经验的方法中,非对角元的重叠积分本身就是等于零的,不必再设零了” 在讨论中,尽管我能懂得他们在说啥,想说啥,但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我在说啥. 这样的讨论实在太累,完全没有必要再继续了. 在最后的回复中,我说:谢谢您们的帮助,我决定让步,将“电子离域是失稳定”的说法改成“GE-m和GL态之间的能差是失稳定的”. 实在没想到,在Schleyer的回复中,他竟然要求我们放弃这篇论文,他说:“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your method, which you concede, I urge you to abandon it in favor of alternative analyses, which are soundly based”. 几天后,我们的论文投欧洲化学,出于尊敬,在致谢部分对Schleyer等表示感谢。正是这个感谢,导致Schleyer成了审稿人. 论文投出没几天,Schleyer 就通知我,他已经收到编辑部寄给他的论文, 他已经拒绝推荐我们的论文了,并且质问我,为何不通知他就投稿. 面对这个结果,我能说啥! 最后,我们的论文被JPCA接受,并在2007年发表 (2007-JPCA 论文). 可能是,在致谢部分,我们删除了对Schleyer等三教授的感谢. 所以,Schleyer没有成为我们论文的审稿人. 其后,在Schleyer 教授的导演下,克罗地亚教授Maksic发表了对我们2007-JPCA论文的评论. 私下的讨论变成公开的争论, 学术讨论变成对我们研究的围剿,变成对我们投稿中的新论文的追杀. (待续) ============================================= (下面,是已经上传的第三部分的第一节,没有读过的博友可以继续) 序言 1997年,我的第一篇关于新的能量分解法的论文(也就是1998年在JPCA发表的)首先是投JACS. 一个审稿人说,我很难判断这篇论文到底是适合JACS还是JPC,但是在JPC发表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审稿人又说,写论文写自己的工作就足够了,不要评论他人的工作. 建议,在引言中有关评论他人工作的内容全部删除. 在其后的20年,我始终牢记那个审稿人的建议,从不轻易在论文中评论和批评他人的工作. 我们的关于芳香性的重要论文主要有下述四篇: 1. Yu, Z. H.; Xuan, Z. Q.; Wang, T. X.; Hai-Min Yu, H. M. “A Novel Energy Partition for Gaining New Insight into Aromaticity and Conjugation”, J. Phys. Chem. A 2000, 104, 1736. 2. Peng Bao, P.; Yu, Z. H. “Restricted Geometry Optimization: A Different Way to Estimate Stabilization Energies for Aromatic Molecules of Various Types”, J. Phys. Chem. A 2007,111, 5304. 3. Bao, P.; Yu, Z. H. “Restricted geometry optimization for estimating stabilization energie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J. Phys. Org. Chem. 2010, 23, 16. 4. Bao, P.; Yu, Z. H. “New Procedure to Evaluate Aromaticity at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Hartree–Fock, and Post-Self-Consistent Field Levels”, J. Comput. Chem, 2011, 32, 248. 为叙述方便,上述四篇论文分别被称为2000-JPCA, 2007-JPCA, 2010-JPOC, 2011-JCC. 其中,2000-JPCA的计算原理是限制轨道作用的单点能计算. 在这篇论文中,芳香分子的的垂直离域能大多是稳定的, 其他三篇的计算原理都是限制轨道作用的几何优化. 正如在前面两节特别强调的,在芳香分子内,局部的共轭效应是失稳定的. 随着分子轨道理论的高速发展,芳香性领域似乎是价键理论唯一尚存的领地. 我们的限制轨道作用的几何优化法的建立,直接威胁价键理论生存,尤其是威胁到BLW法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当我们的2007-JPCA的论文发表后,Schleyer 等采用三种方式,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发动了围剿. 首先,Schleyer非常不满 (下面将详细说明具体的经过)我们的2007-JPCA论文的发表. 这导致,在2008年9月,克罗地亚的Zvonimir B. Maksic 教授向JPCA提交了一篇评论我们2007-JPCA的文章. 在这篇评论的手稿中,没有作者自己计算的任何数据,也没有引用他人的任何数据,几乎没有引用一篇文献. 作者用人身攻击的语言,以口号式的方式,企图全盘地否定我们的论文. 唯一的理由是,我们的局部共轭能是失稳定的. 这充分表明,Maksic 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其行为违背了ACS的学术伦理. 但是,经Schleyer审阅后(果然, 审稿人是Schleyer),推荐该评论文章的发表. 同时,Schleyer不仅拒绝推荐发表我们的答复,还要我们承认错误. 最后,JPCA的副主编威胁地说,如果我们不承认错误,今后将永远禁止我们在JPCA发表论文. 整个一系列的步骤,似乎由一个大人物在导演. 仅仅因为学术争论,就可以永久性地将论文的作者列入JPC的黑名单,在国际学术界,这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所以,我当即回复副主编说:“我可以判断审稿人是Schleyer教授,这次Schleyer等的行为,是一个学术丑闻. 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来保卫我们的学术声誉. 将来,失去学术声誉的必定是Zvonimir B. Maksic.” 而后,我将Zvonimir B. Maksic的评论文章,我们得答复文章等,全部在我的博客上公布. 与此同时,他们又追杀我们后来发表在JPOC的论文(2010-JPOC论文). 我们的2010-JPOC论文原先是投一个IF很高的刊物(2008年一月投出). 5个月后,第一审稿人完全同意,第二审稿人一直不表态, 最后请第三审稿人. 第一个审稿人意见是“ 对于进一步发展理论化学,作者的方法必定是有用的, 结论是具有启发性的,论文是必须可发表的”. 原文是:“The present authors' method for seek for the clue to the aromaticity by partly modifying the Fock matrices must be useful for further developing theoretical chemistry. General conclusions in this sense are instructive and so must be publishable.” 第三审稿人否决我们的论文,原文的部分内容是:“This study concerns the evaluation of aromacity for polycyclic benzenoid hydrocarbons (PBHs) by using the restricted geometry optimization technique, which was previously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However,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manuscript is poor from the abstract till conclusions. The abstract is not an abstract and the introduction is not an introduction……….“ 我们的论文已经发表,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的论文是不是如第三审稿人所说的,”写得摘要不是摘要,引言不是引言的.“ 第三个方式是设陷进,引诱我们自己否定自己的2007-JPCA论文. 论文被否决后,2008年9月,也就在Zvonimir B. Maksic 教授向JPCA投出评论我们论文的同时,我们将论文转投北美的一个化学刊物. 第一个审稿人认为,这是一篇非常好的论文,同意推荐发表;第二审稿人认为不适合这个刊物,建议投更专业性的刊物,最后,主编转述第三审稿人的最后意见. 第三审稿人审我们论文的时间正好与JPCA审理我们与Maksic的争论同步. 第三个审稿人的意见非常奇妙. 第一个审稿人意见:“This is very good paper, which deals with an estimation of stabilization energies due to pi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in a series of polycyclic benzenoid hydrocarbons. This group of compounds has been often used to check the validity of various hypothesis concerning behavior of aromatic compounds. The authors develop their original method published in J. Phys. Chem. A (2007) to be applied for polycyclic systems. I appreciate their work and I have no general objections as far as the procedure concerns.” 第三审稿人同意第二审稿人的意见,但是他又给予我们发表论文的第二个机会 (主编转述说:The adjudicative referee offers a second chance to publish your paper in XXX (XXX是刊物名), with the following revisions),但是有四个条件. 下边是4个条件中的第四条: “(iv) The authors should emphasize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their method has hardly been established and that the comparisons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onance energy of benzene and with the reported values of the theoretical aromatic stabilization energy of benzene have their limitations in terms of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发表这篇论文,就必须强调指出,在2007-JPCA论文中,我们建立的限制轨道作用的几何优化是不可靠的. 这显然是在引诱我们,企图让我们自己否定自己的工作. 我们当即拒绝第三审稿人的建议. 最后,我们的论文在JPOC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2010JPOC和2011-JCC论文的发表,是我在博客公开我们与Schleyer私下和公开的争论后. 这表明,国际学术界是公平的. 任何一个学术权威企图控制学术界是不可能的. 无论在私下的通讯还是在空开的争论中,对于Schleyer的学术贡献,我都表示尊重,对于Schleyer教授本人都表示尊敬. 但是面对一而再地围剿和追杀,我觉得有必要公开整个事件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 1. 长达一个月的,与Schleyer等三位教授私下的通讯讨论 2. 公开争论:(i)博客公布我们与Maksic的争论;(ii)我们发表2011-JCC论文;(iii) 2011年向JPCA投正式批驳Maksic的评论,要求Maksic向我们道歉和撤销他的JPCA的评论文章. (待续)
5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03-3a中科院图书馆读者手册(初稿)2003
tengyi1960 2011-3-8 13:42
03-3b中科院图书馆读者手册封面1.pdf 03-3a中科院图书馆读者手册(初稿)2003.pdf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0 个评论
读者在哪里
热度 17 pinot 2011-3-3 13:40
这两天编了一篇写得不大顺溜的会议稿子,跟作者邮件、电话来来往往好多次才勉强把一些表达不顺的地方搞通了。最后这位作者给我写了一封邮件表示歉意。我倒是觉得他没有什么需要跟我道歉的,因为稿子都已经被录用了,在录用的那一刻编辑部就应该意识到接下来需要完成的事情是我们可以承受的,况且整个编辑过程他都非常配合。作为需要完成任务量的文字编辑,我顶多会觉得自己运气不佳,抽到一篇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润色的稿子,导致我会积压一些其它工作,但这样的情绪也不至于转嫁到作者头上。如果真的有歉意,应该也是在文章发表后,读者们认为论文花费了他们的时间去阅读,但是脑子却被搅成了一团浆糊的时候。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的歉意应该来自编辑部了。 但编完这篇稿子我是有挫败的感觉的,这样一篇稿子或者好多其他的投向我们期刊的稿子,从进编辑部到外审,到修改,到录用,再到编辑加工,直至最后出版,要花去编辑、专家、作者、以及排版人员很多时间,来来回回各种费用也在这个流程里累积。然后呢?花费了人力财力的稿子会有多少人去阅读呢? 年初的时候,领导安排我们做了一次我们英文刊的他引数据的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从上的数据,此处他引分析针对所在期刊被SCI收录的文章)他引很少,数据很让人很SAD, 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我们的刊创刊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体量也小,知名度也不高,引用少很正常。但通过引文的分析,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对于我们期刊的他引其实也都是变向的自引,作者只会引用自己或者自己课题组在我们期刊中曾经发表过的文章。虽然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他引都是对期刊发展有利的,但是这样的统计是不是也在说明发表在我们期刊的文章除了在作者自己的课题组来回流传,2-3个外审专家不做推荐地阅读,然后就是在编辑部里被使劲阅读,为一些皮毛问题被描眉画眼了?除此以外鲜有读者?如此说来,我们何必对其描眉画眼,它终究是没有被流传开来。本课题组组员之间的交流又那么多,稍微有点儿Bug的地方,也都心领神会地飘过去了,再大不了就是教研室里面红耳赤地交流一通,然后搞定。 不知道是不是新刊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我明显发现我的作者也会引用大量别的期刊发表的非自己课题组的文章。我很想知道学术作者的检索习惯和阅读习惯,是google scholar+知网海选?还是直接RSS知名期刊?。。。就我们期刊文章的可借鉴程度而言,我认为有的时候并不次于很强大知名的期刊,我的理由很简单,牛刊用足够大的创新作为挑选论文的重要准则,一定要有1的创新跨度才能够被录用,而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有0.2的跨度就可以了,但这0.2的跨度不值得阅读,没有可借鉴性么?通过惯性思维就能直接冲到0.5的跨度么?我很怀疑诶。当然如果是文章可读性很差的问题的话,那就不能劳烦读者去忍受了,但这一点儿却并不是我们文章的通病,而且是可以通过编辑部的努力来改善再改善的。 今天早上收到一位国外审稿人发来的审稿意见,里面对我送去的文章特别赞扬,然后我真的很想回邮件问他:如果这篇文章发表,您又认为它如此的好,您是否会推荐您同课题组的同事还有学生们阅读么?后来我没好意思问,审稿人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帮助我们义务审稿,还要承受我们那么屡刷不灵的审稿系统,再来为回答我这个不成体系的问卷调查似乎不大合情理。可是这个问题我终究是想知道的,如果您作为一位审稿人,非常欣赏您曾经审过的一篇文章,我是特别愿意在文章上线的第一天将文章的PDF发送给您的,并希望您能将它闪光的地方与朋友同事一同分享,那么您会认为值得分享么? 可能直接跟一个相关者说:“我看到××上的一篇文章,你也最好去看看。。”总是有点儿傻,在开心网或者豆瓣什么的上面贴一个:版主最近正在关注某学术文章,也有点儿没有氛围,所以说到分享,最近一直在尝试使用mendeley desktop,有明显优势和明显缺陷的可爱免费软件。用这个来管理文献、分享文献、建立文献小组还蛮不错的。 转贴一个osa的mendeley desktop参考文献整理模板,是这个模板可以用于Chinese Optics Letters的参考文献撰写,我们的规则与Optics Letters完全一样。mendeley desktop暂时无法支持期刊名的缩写整体导入,可能近期都会是一个问题,但一段时间内COL作者不需要去为缩写烦心,这个编辑包办的。 使用方法:直接将文件解压缩,放到mendeley desktop的安装文件夹下面的citationStyles-1.0子文件夹里。然后在view菜单下面的citation style里面选择OSA-1这种style。 另,很赞mendeley desktop的技术支持,回信特别及时到位,值得学习~
个人分类: 编辑点滴|3624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民日报=人民币日报?
热度 2 冯用军 2011-3-1 20:21
因为研究的需要,要查询往年的人民日报,发现登陆人民网后,只能看第一版-第4版的内容。曾几何时,人民的日报已经变成人民币的日报,看人民日报,现在要收费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大报、世界第十大报,强烈要求和建议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责成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免费向全国人民开放《人民日报》历年来出版期数在线浏览。 尊敬的数字报读者:   您现在可以免费阅读《人民日报》数字报当天的全部版面以及2009年1月1日至今的全部前四版内容,如需阅读更多版面内容,您需要订阅数字报阅读套餐,详情请咨询010 65363464。阅读套餐种类如下: 套餐名称 价格 权限 2011年年度套餐 ¥198.0/ $58 缴费成功后,可在线阅读2011年全年的人民日报 ·送2011年人民日报手机报(限移动用户) ·送2011年人民日报全文检索光盘 ·送上一年人民日报数字报在线阅读 一年套餐 ¥198.0/ $58 自缴费之日起可在线阅读一年的人民日报 ·送2011年人民日报手机报(限移动用户) ·送2011年人民日报全文检索光盘 ·送上一年人民日报数字报在线阅读 半年套餐 ¥128.0/ $38 自缴费之日起可在线阅读六个月的人民日报 单月套餐 ¥24.0/ $8 自缴费之日起可在线阅读一个月的人民日报 订阅方式:移动发送 RMRB 到 10658000  联通发送 RMRB 到 10655111 浏览详情 支付方式: 银行汇款: 户 名: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水碓西里支行 账 号:11-043101040002912 邮局汇款: 收款人: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邮 编:100733 重要提示: 汇款购买数字报套餐请注明“您的注册用户名和订单编号” 国家的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报纸,国家出资办的人民网的电子报纸,国家发工资津贴办的报纸,纳税人出钱办的报纸,说收费就收费了。。。。。。 严重与锦涛同志、家宝同志等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符、小康社会目标不符、学习社会战略不符。。。。。。
个人分类: Economic Review|2577 次阅读|3 个评论
精选博文读者不少,评论不多
热度 2 xupeiyang 2011-2-28 16:32
陈老师和饶老师今天写了关于创新的好博文,是一个严肃的论题。虽然博文发布的时间很短,但读者已经很多,可惜评论不多,不知道为什么? 首先是不同然后是创新——先从不创新的工作开始做起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7192from=space 美国NIH的基金申请没有创新行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6014do=blogid=417352 已有 547 次阅读 2011-2-28 13:28 饶海 饶海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美国NIH的基金申请没有创新行吗? 精选 已有 547 次阅读 2011-2-28 13:28 |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美国, 基金,NIH,申请,创新 当前推荐数: 9 推荐人: xupeiyang liuli66 pukin Synthon wanyou9 xsquare lixuekuan boxcar 远帆 发表评论 评论 ( 13 个评论) IP: 123.119.242.* 举报 匿名 2011-2-28 16:19 不知道创新与否还可以争论,科学研究没有创新还叫科学研究吗?质疑个啥? 没创新,你申请试试~~~ !-- 编辑/a--举报 xupeiyang 2011-2-28 16:13 医学科研查新课题中有30%的创新点被通过查新直接否定或需要课题组修改其创新点。有17%的创新点有国内外密切相关文献报道。95%的研究课题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真正原创性研究课题2% 差不多。这是我们的查新实践体会。 举报 boxcar 2011-2-28 15:30 怆心。。。 举报 tanzhjin 2011-2-28 14:53 没有创新肯定不行,关键是很多专家不知道什么是创新,结果随便枪毙别人的东西。我们建议通过基金委查新来定创新与否。 举报 Synthon 2011-2-28 14:17 有些人脑子不转,来美国之后听见风就是雨。。。 举报 liuli66 2011-2-28 13:50 某人会被 拿下…… 博主回复(2011-2-28 13:59) : who ?drink tea? 举报 liuli66 2011-2-28 13:49 THE FASTEST TO BE 精选! 举报 liuli66 2011-2-28 13:47 debating with Cheng Guan FRIENDLY 博主回复(2011-2-28 13:58) : 啊U suggesting: better unfriendly? 举报 liuli66 2011-2-28 13:39 it is a good analytical framework. 举报 liuli66 2011-2-28 13:38 Innovation 其实是 innovative-NESS. right ? 博主回复(2011-2-28 13:44) : u r 创新!
2093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06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2-28 15:57
成才之路须有导师相伴 说起年龄,也算老大不小,可是说到科研的成功,仿佛离自己还很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位或多位名副其实的必要信息和基本技能传授者。目前我仍未将一些领域内的科研基本技能学到手,不是不想学,而是什么都靠自己琢磨,太难、太慢了。 我进入科研领域已整10年,通过网络获取资料和独自消化它们占用了我大量时间,此外也常和导师聊天,事实上这是我最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却不能使我较快成长和学到必要的科研技能。举个通俗的例子,过去10年中,如同只提供给我油和面,却要求我这个从未吃过和见过油条的小孩,独自做出地道的油条一样。10年下来,我都快成科研老油条了,但还是没本事做出好油条,需要自己琢磨的东西太多。具体来讲,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知如何下手解决的问题,问题太大、太难,我不知道如何简化问题以便解决。这好比让我做出一个更好的、理想的Google来,我也知道只做算法或只做系统是不行的,但其他的技术和资料等却无从获得。当然,何况Google已今非昔比,单凭一人之力几无任何实现的可能。 事实上,与我经历相似的硕士生、博士生很多。我身边的一名硕士生,都快毕业了,还尚未搞清课题想用的一个基本算法。并不是她智力有问题或者不努力,关键是她缺乏正确的科研指导,没按相对正确的科研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研究才导致了这种局面。 当年我自己读硕士时也是如此。我的硕士课题中包含实现一个需求获取工具的内容。开发该工具之前想得很好,可实践时却没得到任何指点,从编程用的VC到实现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必须由自己想清楚。记得当时自己有一些想法涉及到P2P,可是周围却无人懂得相关技术的研究意义,导致我到现在都不想或不敢去做与此相关的课题。事实上,当时的我只具备能想到做什么而已的能力,具体怎么做,确实需要有人帮和带。 就本质而言,我觉得自己始终没养成正确的科研习惯,遇到的困难也没人能提供实质性帮助,犯了错误也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一来二去,养成了一些搞科研的坏习惯。而科研所需的良好方法、环境都无法具备,常常后悔,却也无奈。因此,常期待幸运来临,让自己有实质性的提高。事实上,幸运星就是能在不同阶段帮助自己的导师,如果没有这样的导师出现,那只能将自己当成是自己的幸运星了。 ——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学院讲师 孙静宇 提高科研效率的方法 我的科研小组效率较高,除了拥有好的组员以外,与我使用促进科研效率的一些方法也分不开。现就提升科研小组整体效率谈一些体会,但前提是每位组员都有积极进取、认真做科研的态度。 1. 给每个人注入大局观。我和每个进入实验室的人一开始都会坐下详细谈实验室的科研方向。我会把每一部分都讲清楚,并且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让每个人专攻一个方向。这样每个人在整个实验室的位置一清二楚,做起来就更有方向感和动力。 2. 组员间互助。我要求每位组员都有团队精神,而非单打独斗。每个人精力有限,若要精通所有重要的试验技巧或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若培训好了而又长期不用,所学的很快会还给老师,等需要时再临时培训,一定会耽误进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短期培训很难达到高水平,做出来的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我就从一开始就分配每个人专攻1~2项技术,做到精通。若某个组员的课题需要做他并不精通的实验,我就安排组内其他专家帮忙做。此组员可以在跟着做的过程中慢慢学习,最终自己也变成了该项实验的专家。这样整组的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课题研究进展迅速。此策略成功的前提是我要深入第一线,对每个重要的实验技巧了如指掌。 3. 保证试验设备跟得上。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是否具备需要的仪器。一旦实验设计好,就全力找到所需仪器开展工作。数据拿到后,整个课题不需要在猜测、疑虑中摸索前行。 4. 为每位组员指明方向。当人迷茫时,科研也常常停顿不前。要么是没有章法地做一通试验,要么就在痛苦中度日,不知要做什么,所以目标一定要清晰。我强调,每做一个实验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而做的实验,就不应该做,否则就会浪费资源。   5. 激发每人内心的兴趣。当他们自己有兴趣要找到答案时,一定会立马去做。因此,我常和每个组员谈课题的进展,把我对每个课题的未来和方向结合已有的数据再阐述清楚。这样对我和对组员都是很大的帮助。有了兴趣,他们自己也会钻研,把课题做得更深、更好。   6. 下第一线。我经常到实验室里转,问他们问题,帮着分析数据,并提出下一步试验的建议。有问题当场解决,这样我就不会脱离实验室太远。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成长,也可以从我这儿学习。我尽量帮他们避免我曾有过的失败。带孩子学走路时,我或是用手搀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或是用心保护他们,看他们快要倒时出手援助。孩子根本不知我的辛苦,但我心甘情愿。对学生和博士后,我也是同样对待。这也是团队精神的一部分。我是这个团队的中心,自己不对这个团队负责,又怎能期待组员会呢?   7. 自己要不停地学习新东西。要想维持自己团队科研的活力,必须要有创新。参加学术会议、评审文章、做学术报告、到公司做顾问等活动,我是组里和外界接触最频繁的核心。学生和博士后加入这个团队几年后又离开,只有我是固守阵地的。我对自己实验室里总体的研究比其他人更清楚,开发新的科研方向和领域也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依靠有专项技能的博士后有时也可以开发出新的研究。但自己碌碌无为,效率必定大打折扣。另一点是,我的实验室做的应该都是我感兴趣的科研,否则即使是再新的研究,做起来也没有乐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 孙常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3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色文化与黄色文化(续)
热度 1 hcrm 2011-2-25 10:46
前文发出来以后,一些读者相继提出,希望作者能够写出续篇,对两种文化进行更深入地分析。我原本写作“红”与“黄”的文化,意不在就文化而文化,只是认为无论人或社会,都应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一个社会的构架当中,不可能没有文化的支撑,无论这一文化有多么的“糟糕”,都能体现社会共同价值所在。今天,我们的社会共同价值是什么?这是一个有些模糊的问题,不是每一个国人能够明白地回答得上来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金钱的角逐,原本无可厚非,无非将其从道德的层面剥离开来了——这也显现了原有的文化正在蜕变。是趋向“红”,还是走向“蓝”?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总是徘徊在观望之中。 中国原有社会结构是“黄”文化主导,它的主体思想基础为儒、释、道,前后来自本土,中间源自印度,总体还列属于东方哲学。这一哲学的表征为“神秘”,即“有还无”。如果用它来客观地描述世界之尘埃,那么会衍生出无穷无尽的遐思,基本上是没有定位的。 儒、释、道的核心价值,其实是“王权至上”。儒的君王,释的佛祖,道的玉帝,哪个不是神通广大、高高在上,让人臣服于他?否则,刑而罚之,罪而罚之,永世不得翻身。孔子的仁,是上的立身之本,也是上对下的赏赐;释迦牟尼的悟和老子的道,亦与其如出一辙。这些授道者,从根本上是在维护“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这就是他们的“礼”。 说文化有阶级属性,显得很不时尚。其实,即使是民间传说等文化艺术形式,也无不沾染着“黄”文化的气息。当然,这一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它与“红”文化一样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尤其是它的精髓部分,是人类古代文明的象征。 我们必须尊重前人的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我们是其血脉地延续。我们的诞生,意味着继承和发展,同样也会遗留。“红”文化的兴起,源于社会变革,它的主体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为泊来品,总体列属于西方哲学。有别于其他哲学的是,它的表征为“晓白”,即“有还有”。客观存在的就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人民民主”,也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让人民大众有组织地团结起来,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构建一个完全公正、平等、共享的理想社会。它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由之建立起来的“红”文化,强调人的首要属性是社会性,其次为本能的自然性。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它忽略了个人的情感和需求,强化了我们这一群体的同一性。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割裂了,仍以人为例,社会性第一,自然性第二,只是主次认知的问题,并非“水火不相容”。那么,为什么要强调人的社会性呢?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起端时期,当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是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已然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你是社会的人,所以你无法逃避社会的现实,一些社会的因素决定着你的生活与人生,你别无选择。 而“蓝”文化虚拟了“人性至上”,也就是说人的自然性神圣不可侵犯,譬如说自私、贪婪、欲望等等,不应去人为或社会性地控制它。然而,单就一个人的能力而言,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帮助,是无法聚集更多的财富的。个人的自由总有社会制度在维护,否则除了杀戮,人类毫无自由可言。 诚然,“蓝”文化关于人性的探索,对于人类社会是有益的,即使是对立的阶级也需要共处之道,更何况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呢?世上的路有千条万条,我们行进的路线应该是明确的,不然离目标只会越来越远,丧失了追寻与探索的意义。革命不是杀戮,更不是剿灭,它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与秩序,探求新的创造与发展,寻找人类理想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红”是“黄”的渐进,去除极端思维的影响,它必将放射出更加人性的光芒,这是我们所共同努力和期待着的。 2011 年 2 月 25 日
个人分类: 论文集锦|3322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1 .05 期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2-21 15:06
要论文水平还是科研水平? 科研评价,是每个国家都要做的事。在中国,不少大学或科研单位常常简单地将论文水平作为评价科研人员工作的主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有高校就规定每发表1篇SCI论文奖励1万元,近年来又加上了影响因子。职称或博导、硕导资格的评定也离不开论文。这种唯论文为上的科研工作评价方法,其直接的结果为:导致国内论文成灾,还有不少造假论文,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学术环境;导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论文大国,却不是科研强国的尴尬局面;不少科研人员发了不少论文,甚至也有不少高水平论文,但在国际学术界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可或学术地位。究其根源,就是国内科研评价体系过度重视论文而忽视科研水平的评价,或者把科研水平和论文水平混为一谈。 科研水平如何界定呢?科研水平由高到低分为:1)开创性研究:这类研究通常没人做过,其成果可开创一个对人类影响重大的领域。2)发展性研究:已经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刚起步,而且许多方面未弄清楚。3)跟踪性研究:在已有的发展性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和细化。4)验证或重复性的研究:这类研究多在他人的基础上重复或验证他人结果的正确性。 再来看看如何界定论文水平。以影响因子来判断论文水平,在同一专业还可以比较,在不同专业就没有可比性了。热门专业的杂志IF比较高,冷门专业IF则较低。因此,以杂志的级别来衡量论文的 质量比较合理些。依此论文水平可分为: 1)顶级杂志论文:如Cell、Nature、Science 系列杂志;2) 一流杂志论文:如PNAS、Genes Development、JCI等;3) 本专业一流杂志论文,如肿瘤专业的Cancer Research、生化专业的JBC、MCB等; 4) 本专业较好杂志论文;5) 低水平杂志论文。 论文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关系如何呢?我认为首先论文水平与科研水平有很大关联。高水平的论文更强调论证严谨和论据的充分、结论的可靠性,以及良好的论文写作技巧。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要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是很困难的。其次,论文水平不完全等同科研水平:论文水平更取决于论据的充分程度,而科研的水平强调创新的程度。因此论文的水平不能等同于科研水平。我们可以到顶级杂志上查一下所发表的论文,多数属于发展性和/或跟踪性的研究,真正的开创性研究极少。创新性很强的研究即高水平的科研未必能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典型的例子是1993年获诺贝尔的成果——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原始论文,最初被顶级杂志拒稿,最后发表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杂志Methods Enzymol(IF=1.904)。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开创性研究太新而不易被编辑和审稿人接受或是由于可参考的资料太少,无法把实验结果做得足够完美。 科研的最高境界是既能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又能做出高水平的开创性科研。不过,这只有极少数天才科学家才能做到。比如,2009年因端粒酶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Carol W. Greider,她的论文多在CNS或PNAS杂志上发表。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也许他们发表的论文档次一般,但如果他们数年如一日在某个方向持之以恒,就可能在国际上成为该领域权威。在当今中国浮躁的科研环境下,非常需要一大批这样的科学家。 总之,我认为对于刚入门的科研人员如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评定主要依据论文水平来确定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期的科研人员尚需要导师指导,无法开辟自己的研究方向。论文的质量能反映其科研的能力和潜力,而数量则代表其工作量或工作努力程度。不过论文发表的水平应受到PI的把关。 对有自己实验室的PI来说,科研水平应该是他们的主要评价标准。通过高质量公平公正的同行评议,根据一系列论文来评定其科研创新性的层次、成果的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或学术地位等,以此来鼓励科学家静下心来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不是为了发论文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员 王孝养 “尺度”一词用法是否不妥 目前,在国内某些科研领域,有一些学者,把大气团运动的距离、范围,说成是大气运动的“尺度”。例如:“按大气运动系统的水平范围L,可分为大、中、小、微四类尺度。大尺度系统L为几千公里;中尺度系统L为几百公里,小尺度系统L为几十公里。”(盛裴轩, 李建国, 潘乃先, 等. 大气物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74) 在上述引用的段落中,所说的“尺度”,实际上是指“距离”、“长度”、“范围”等意思。而在汉语辞书中,“尺度”一词的基本释义是:(一)计量长度的定制。(二)标准,并没有“距离”、“范围”、“长度”等意思。把“距离”、“范围”,说成是“尺度”,在汉语语词用法上没有任何依据,这种用法是否是对“尺度”一词错解、误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新兴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事件回放的报道
热度 7 cyj 2011-2-17 22:04
自从科技部公布了“撤销李连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决定,全国高等学校所有正直之士,尤其是西安交通大学内部千千万万坚持母校传统美的的师生员工,莫不欢欣雀跃拍手称快。 大家为党中央,科技部的英名决定,预见到一度在高等学府出现的歪风邪气,个别人采取的熟视无睹;个别人有恃无恐,认为造假是一本万利没有风险的买卖,即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科技部的决定,预示着造假者必须承担起巨大的责任! 科技部的决定,必将使那些心存侥幸的个别人,有所顾忌,有所悔悟。我国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在风气上恢复过去的纯洁、勤奋、无私、向上。学术风气恢复海清河宴的局面,也指日可待了! 科技部决定,真正是一声春雷! 我们六个举报人都觉得必须使用三个振(震)字予以形容, 一个是振奋,这是一切诚诚恳恳、踏踏实实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师生员工们,才会格外亲切的感动; 一个是震慑,少数弄虚作假分子再也得不到“绝对安全”的感觉了!他势必得考虑再三,也许就不会伸手啦! 一个是震动,使有些犹豫不决的受歪门邪道毒害的人,从“也许向李连生束鹏程学习,也会得到馅饼的”彷徨中,醒悟过来 , 走正大光明勤勤恳恳之路,用自己的辛勤的劳动,创造光明的未来! 总之,科技部的决定,虽然是一个刚刚的开始,然而,只要有了正确的开始,就不会停步的!这正是党中央近年来采取的许多倾斜性极强、深得民心的举措的一部分! —— 由于科技部的决定,使得近来许多报导上面,都有《事件回放》一栏。然而回放的事件则各不相同。有的媒体回放的事件,让读者从中能够理解出:造假者与举报者之间的是非曲直,衬托出西安交大学校当局在处理事件中的鲜明姿态与原则立场。有的事件回放则令人一头雾水莫辨是非,难分真伪。 例如,下面的《事件回放》便属于歧路亡羊式的事件回放: 事件回放 ● 2007年年底,西安交大退休教授杨绍侃发现李连生申报奖项疑点,并与郁永章教授、陈永江副教授、林槑教授、冯全科教授、屈宗长教授等在李的报奖推荐书中发现大量弄虚作假内容,向校领导口头反映情况。 ● 2008年初,上述教授向学校提交书面意见。此后,他们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部门同时发出公开举报信,举报李连生造假。 ● (此处, 1 、遗漏了 2008 年 2 月 26 日党委书记委托三位校级领导人在南洋大酒店第一次威逼利诱恐吓举报人的重大事件; 2、同时遗漏了学校当局于 3 月 29 日向教育部撤销李连生等人获得的 2007 年教育部一等奖奖项之事。 那份撤奖申请书的撤奖理由,歪曲为“能动学院部分教师,对获奖申报人有异议。我校无法协调解决”因此申请撤销。把举报人揭发造假者的大是大非矛盾,歪曲为举报人与造假者相互之间的攻奸纠纷。因此使用了我校无法协调解决的协调二字!狡猾的掩盖李束连偷带抢的腐败行为;回避了学校当局应该“调查、处理”的责任!) ● 2009年 4 月,西安交大决定免去李连生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此处遗漏了“学校当局始终矢口否认李连生是由于造假而免职”的实事求是的向全国人民的陈述。) 此处又遗漏 2009 年 3 月举报人的开设博客,公开举报的重大事件; 2009年 4 月 22 日,党委书记第二次委托三位校级领导人赴南洋大酒店“用免去李连生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的职务,换取举报人停止博客上面的检举揭发”的重要宴谈内容,以及威胁举报人的博客,是败坏学校声誉,败坏国家声誉的高度的重要内容。 ● 2009年 7 月,李连生状告杨绍侃和陈永江等人侵犯名誉权。 (此处将 5 月造假者起诉举报人,错误的写成 7 月;实际上 7 月 21 、 7 月 31 ,是两次开庭的时间。 尤其重要的是,遗漏了学校当局以西安交大法人名义,在 8 月 10 日向法庭出具学校公函,证明李连生束鹏程在 2003 、 2005 。 2007 年所骗取的三个大奖中,都没有造假。 起到了企图帮助造假者击败举报人的荒诞作用!) ● 2009年 12 月,西安交大学位委员会决定免除李连生博士生导师资格。 (此处,遗漏了 3 月 20 日《焦点访谈》将李连生和束鹏程在三个大奖中都造假的震动全校师生员工的重大的曝光事件!因此,不能够体现次日,学校当局立即行动的真正原因。—— 于是) ● 2010年 3 月 21 日,西安交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 , 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李于同年调离西安交大。 (此处, (1) 使用了“教授职务”的奥妙称谓,教授是技术职称,不是行政职务 ! (2) 也没有指明:全校师生员工都没有接到学校当局的通知,都蒙在鼓里的不知道李连生究竟是什么时候调离西安交大的。) ● 2011 年 2 月,科技部发布通告,撤销李连生所获 200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 现将我们举报人的《关键事件回放》公布于后,欢迎读者予以比较、加以评论! 《关键事件回放》 ● 2007 年年底,西安交大退休教授杨绍侃发现李连生申报的教育部一等奖项有疑点,并与郁永章教授、陈永江副教授、林槑教授、冯全科教授、屈宗长教授等在李的报奖推荐书中发现大量弄虚作假内容,向校领导口头反映情况。 ● 2008年 1 月 2 日,上述教授向学校提交书面举报。学校当局置之不理。 54 天之后的 2 月 26 日,党委书记委托科技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三人驾《南洋大酒店》宴谈,对举报人进行威逼、利诱和恐吓。 ● 2008年 3 月 29 日,学校向教育部申请撤销李连生、束鹏程 2007 年教育部一等奖。 然而撤奖理由中将举报人举报的理由,是李连生等人将他人、他国从前的产品、成果予以抢夺,谎称是自己创造发明的,歪曲为“因能动学院部分教师对奖项申报人有异议,本校无法协调解决,故申请撤销。” 把举报方使用证据揭发李束造假的大是大非矛盾,歪曲并谎报为个人之间的相互攻奸。因而使用‘我校无法协调解决’的“协调”二字。既掩盖了李束是由于抢夺他人、他国成果并谎称是李束发明创造的恶劣造假性质;又推脱了作为学校当局理应“调查处理”的责任。让教育部审查人员错误的以为,这是交大内部的双方争名夺利的矛盾,学校当局无法协调解决,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必然与常例! 可见,学校当局撤奖文笔的狡猾性,以及包庇造假者的殚精竭虑! ● 2008年 6 、 7 月,学校号召组织科研团队,科技报国。 2008 年( 6 )号文件规定:三级以上教授均可组团 ; 学术不端者不得参加;审查小组成员,包括李连生等。 从而让李连生开除了在职举报人冯全科教授组织和参加科研团队的资格,实施了造假者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这个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权力,是学校当局明知故犯赋予的! ● 2009年 3 月,举报人在科学网建立博客,公开举报李束造假。 ● 2009年 4 月 22 日,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委托前次的三位校级领导,第二次驾《南洋大酒店》宴谈,以“撤销李连生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职务,作为举报人撤销博客”的条件,举报方不予认同。宴谈中,学校当局以“不撤博客,败坏学校声誉甚至是败坏国家声誉”的高帽子予以威胁! ● 2009年 4 月底,西安交大决定免去李连生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但矢口否认与被举报造假有关。 ● 2009年 5 月 25 日,李束二人状告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三人“以打假为名,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在博客上侵犯李束名誉权。”创造了造假者反告举报人的奇闻。 ● 西安碑林区法院在 7 月 21 及 7 月 31 两次开庭,作为原告的李束缺席。举报人展示了李束捏造经济效益的铁证,使造假者败局已定。 ● 2009年 8 月 10 日,西安交大当局眼看着造假者将要败诉,居然以学校名义向法院递交公函,证明李束在 2003 、 2005 、 2007 年骗取的三个大奖中“都没有造假”,构成利用职权干涉司法,而且出具伪证包庇造假者的奇事怪事。 学校当局的公函证明,目的在于帮助造假者在法庭上,击溃举报人以泄愤! ● 2009年 12 月,大学位委员会决定免除李连生博士生导师资格。 ● 2010年 3 月 20 日,《焦点访谈》将李束的造假予以曝光。震动了西安交大全体师生员工。 ● 2010年 3 月 21 日,西安交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 , 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由于使用了取消教授“职务”而不使用取消教授“职称”二字,从而愚弄了全国、全校。因而引发许多媒体误入歧途,发表文章质问“为什么海能够就任高职?”“为什么被重用?”等等! ● 李连生于同年某月,在学校当局没有宣布的情况下,离开西安交大赴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由于学校以“取消教授职务”代替“取消教授职称”,这种手笔游戏,愚弄了、迷惑了全国上下。从而保证李连生到合肥后,立即顺利的升任(只有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才能担当的)副总工程师。 ● 2010年 4 月,学校当局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整风学习”。( 1 )学习文件上第二条是“各院系可骗取外单位专家,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作到了“舍近求远”“明捉暗纵”的高超作用;( 2 )没有有关本校李连生束鹏程造假的任何内容;( 3 )抄报全校各院系。 ● 2010年 6 月 20 日,西安交大党委给造假者李连生“留党查看一年”的处分,但是在通知书中,却仅仅抄报能动学院,全校其余的 17 个院系的党员群众,均失去知情的资格! 2010年焦点访谈冲击下宣布的 4 月份轰轰烈烈的学习,既没有本校的对象,也没有必要的总结,装腔作势不了了之! 4 月份学习是抄报全校, 6 月给李连生的党纪处分却是仅仅抄报能动学院,把全校其余的 17 个院系的党员群众,都取消了知情权! 这种学习,会给全校师生什么有效的教育和收获吗?他玩弄的是什么? ● 2011年 2 月,科技部发布通告,撤销李连生所获 200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 在科技部第一次撤销科技进步大奖的春雷滚滚声中,为了在高校系统内部,通过李连生们的造假事件的处理,尤其是通过案件的分析批判,如果能够使所有的师生员工,都在分析批判中,得到真正的思想上面的深刻教育,而不是走过场,应付应付,那也就达到了六人检举揭发的初衷了! 我们希望学校当局的领导人,不要像 2010 年 3 月 20 日《焦点访谈》之后,声势浩大的 4 月份“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那样,在学习文件中,舍近求远要求各个院系“聘请外面的专家讲解典型案例,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居然不敢光明正大的提出“要从李连生束鹏程十几年的、多品种的弄虚作假事件的分析批判中,提高对于造假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性的认识”。树立“屏弃李连生弄虚作假”的防范意识,树立“老老实实做事,正正经经做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如果继续那样,母校师生员工的面貌一新,就难以早日实现了!只有: 第一、迫使李连生们交出一份起码的“承认错误”的检讨书,如果交出“承认弄虚作假检讨书”,才能够让全校师生员工得到真正的“以儆效尤”的教育效果; 第二、请校党委书记针对李连生们的检讨书,进行分析批判,告诉师生员工:李连生们的所作所为,究竟是怎么样形成的,又是怎么样发展的,受了什么人的毒害,什么思想的毒害,那么,才能够使得全校上下心服口服!西安交通大学的重整旗鼓才能够顺利开展起来。 重庆市的打黑,处决文强之前,是把文强的所作所为一一列举,一一分析批判之后,才处决的,因而也才使重庆市老百姓在文强被处决后,万人空巷,走上街头,打起横幅,敲锣打鼓,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假如不列举文强所作所为,不分析,不批判,不声不响的把文强处决了,会有这种场面吗?! 博主等人敬书 2011 年 2 月 17 日 .
6838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1-04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2-12 13:21
搞研究:静若处子, 出若脱兔 前些天和一个研究生讨论写论文毕业的事,勾起我以“静若处子,出若脱兔”为中心思想写一段话,劝导研究生做事要:做足准备工作,行动毫不迟疑。 这个道理很浅显,但不易做好。有的研究生平时晃晃悠悠,快到毕业时又心急火燎地赶文章,生怕毕业延期。我经常说,越是紧急的事情越不能慌。心慌手抖,什么细致的事情也做不了。研究课题有难有易,进度有快有慢,研究生之间彼此也会互相比较,若同时入学的都有文章了,那没有文章的很可能会急,这种比较和急躁根本没必要,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一步步做好,文章则水到渠成了。有的学生看上去不紧不慢,但实验数据一批批出来,什么都不耽误。所以,心不能慌,但动作要快。 做一个具体的实验,也要“静若处子,出若脱兔”。在设计实验时,要尽量详细调研、仔细计算,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多想想,做好预案。实验方案要尽可能详细,不仅自己操作时有把握,而且将来重复实验时不至于找不回实验条件而失败了。即使仅仅从构建一篇文章的角度出发,也应该计划好该取得什么数据和表征结果,为此需要制备多少样品,等等。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实验方案更需区别对待。我以前做溶胶-凝胶化学时,由于溶胶成长比较慢,为了比较配方的影响,就同时合成一系列的胶体,随着胶体的陈化,按照预定时间取样,进行电镜、粒度、流变等分析,一旦发现胶体合适,就要镀膜,马上就是测试薄膜性质,每天忙个不停,但一点都不慌张。最多时一天配置10个胶体,这样数据就每天都要采集,如果一个接一个地评价配方,那就需要太多时间了。有时候和学生讨论,当碰到有意思的结果时,顺着逻辑思维,应该有的结果却没有做,这样讨论就中断了,几次这样,我就慢慢没兴趣了。 往大处讲,“静若处子,出若脱兔”适用于所有事情。做事没有计划,到时候慌张,这是做研究工作的大忌。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耀 评审SCI论文的体会 自担任国际诸多学术期刊的论文评审工作以来,我每年要评审大量有关纳米材料合成、多相催化和光催化方面的研究论文稿件,积累了丰富的审稿经验,受到了杂志主编们的好评。我特别把审稿时的注意事项撰写成文,供大家在撰写论文和审稿时参考。 1. 确定论文工作在材料构成、制备方法、表征技术等方面是否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欠缺创新,往往是拒稿的最佳理由。因为重复他人工作或在他人工作基础上只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肯定得不到吸引人的研究结果。 2. 判断论文工作是否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对于材料合成的论文,一般需要作者给出所合成材料的新性能。 3. 检查所得实验结果是否都由对应实验方法得到。有些作者不注意,他们写了实验结果,但没有在实验部分描述实验方法或引用文献所述实验方法。此外,还有部分作者,在描述实验细节时与所示实验结果中的细节不一致,产生矛盾。 4. 判断论文中数据的可靠性。所得数据必须是按照通常认可的方法和仪器测定出来的,他人可依此重复得出来。若所得数据的有效数字书写正确,又能给出数据的误差大小,则更有利。 5. 判定对数据解释的合理性以及与相关文献结果的讨论是否充分。国内期刊论文的最大不足即是在结果与讨论部分中的讨论较少。SCI论文需要对文中数据进行透彻的分析,并结合文献结果进行合理的讨论。对自己的实验数据的解释,要依据实验证据展开,做到“自圆其说”。 6. 核对不同表征方法所得相关结果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需给出合理的解释。有些论文中,不同表征方法所得结果相互矛盾,也没有给出必要的解释。 7. 核对是否有对比实验结果。一般地,采用新材料、新制备方法和新表征技术所得的实验结果均需要与通常所用的材料、制备方法和表征技术所得实验结果相比较,才能凸显前者的优势。此外,与文献现有结果的比较必须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 8. 判断所得结论是否完全可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能由实验结果进行延伸而得到,也不能随意扩大适用范围。 9. 判断所示图表是否必要或是否优化编排。有许多作者在给出图表时不注意,对本可以合并的图或表分开给出,不仅占据大量篇幅,而且影响了文章的连贯性和紧凑性。要知道,论文篇幅是有限的。对于不十分重要的数据,可放入到支撑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 or Supplementary data)中。 10. 判断摘要与结论是否雷同。 11. 判断论文撰写格式是否规范。在投稿前一定要认真阅读作者投稿指南,严格按照指南准备好论文稿,做到“万事俱备”。特别要注意,文献引用及其列出格式必须符合所投期刊的要求。此外,有许多期刊需要作者提供题图摘要(Graphical abstract)、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等。 12. 核对英文表达是否规范。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 戴洪兴 (责任编辑 李娜,于辉)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许培扬博客 旧版本搬到了新系统
热度 3 xupeiyang 2011-1-25 04:11
亲爱的读者和博友,你还想我吗? 许培扬博客旧版本 你还可以继续访问我的旧博客,也欢迎你来到我的新博客。 祝你 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更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xupeiyang.htm 科学网博客系统已升级,请访问本博客的新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280034 标题: 一门三院士 中国科学界的一个佳话 浏览:472评论:0 陈竺曾回忆说,王振义耐心地为他补习专业外语,还一起撰写论文。但每次发表论文,王振义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讯作者。王振义跟陈竺解释说,如果自己成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你们年轻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实在是破天荒的事情。曾得到王振义实习指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培扬说,“一门三院士(指老师王振义,学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4782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2201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年SCI 新收录的期刊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4 09:30
各位博友和读者,2011年SCI新收录期刊,供你们参考。 祝大家 新年快乐,工作顺利。 2011年SSCI收录经济学科期刊306种.doc 20111221354643525.doc 新收录的管理科学期刊 webofscienc20110117.pdf 新收录的国家和地区期刊 许培扬 try{var s = window.name;parent.MM .initIframe();}catch(e){}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3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刚刚发现的科网新版遗憾
热度 10 卫军英 2011-1-23 14:33
俺比较迟钝,刚刚才发现科网新版没有把原先的“博主评论”给复制过来,也是一个遗憾。很多评论其实也蛮有意思的,有没有什么办法给转过来。 还有一个问题,点击旧版不能直接链接到新版,这大概也造成科网多年积累的读者流量会暂时失去吧?
个人分类: 营销传播|29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文明-国家”,还是“文明-冲突”?
热度 2 techne 2011-1-22 22:22
驳甘阳的基本教义:文明 - 国家或文明 - 冲突? (草稿,请勿引用) 王 键 读罢甘阳先生几年前的“从 " 民族 - 国家 " 走向 " 文明 - 国家 "” ,以及“如何避免自宫式的 " 现代化 "” 两篇高屋建瓴的大作,笔者不禁在内心产生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以及某种不祥之兆。首先得承认,对于甘阳先生文中的观点,笔者确实是很不赞同的——但这种不祥的感觉却并非简单地出于对甘阳观点的不赞同,或者甘阳先生的某个言辞不当。这种感觉是出于作者对甘阳先生所鼓吹的所谓“文明 - 国家”思路之具体实现所可能带来的一些副产品,为其获得的响应而感到焦虑,同时也为中国这一国家的前途而深深忧虑。 笔者接下来把甘阳先生“从‘民族 - 国家’走向‘文明 - 国家’”等文中的观点归纳为如下几个基本论点:其一,借用百年前梁启超的观点,甘阳提倡以所谓“国性论”作为基础,笔者以为不妨称之为文化的宿命论和决定论;其二,以土耳其、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为例,甘阳强调其文明的“自我撕裂”,不妨称之为文化的不可通约论,最后却定会落入虚无主义;其三,甘阳通过鼓吹恢复中国内在的文明传统实现“复古革命”,不妨称之为文化的原教旨主义理念。 对于第一个“基础主义”或“基本教义派”式的论点,甘阳在文中引用了梁启超的判断,也就是他在 20 世纪初发表的《新民说》中所强调的观点:“中国建立 " 现代国家 " 的最根本基础,乃在于中国以往作为 " 文明-国家 " 所形成的 " 国性 " 。这种主要体现为 " 语言文字思想宗教习俗 " 的所谓 " 国性 " ,并不是现代 " 新民 " 运动所能造成,而恰恰是现代 " 新民 " 运动的前提和依托所在。换言之,中国建立 " 现代国家 " 的长远之图,在粱启超等看来乃在于发扬宏大中国作为一个 " 文明-国家 " 所特有的 " 国性 " ,否则中国就会象土耳其等国家一样,在现代转型中失去了自己的 " 国性 " ,从而实际不是文明的再生,而是文明的萎缩和死亡。”(以上摘自“如何避免自宫式的 " 现代化 "” 一文) 尽管以下的概括略显夸张,但却基本符合甘阳的观点——我们可以从甘阳文中关于“国性”的表述中读出这样一种味道:就是说,每个人都只应该也只能成为他所归属的族群文化的奴隶;既然一种文明、文化源远流长,那么它的后代和徒子徒孙们就决不可变更它的原初“教义”,他们不可能也绝不应该跳出这种生活方式的约束,去发现或者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由此可见,甘阳眼中虚构出的那个所谓“文明 - 国家”的理想,仿佛已经把归属一个族群或共同体的所有个体都紧紧绑在了祖辈文化的纪念柱上——虽然在被绑住的时候,这些徒子徒孙仍然也还可以往这根柱子上描画几笔,为之增光添彩甚或美其名曰为“伟大复兴”,乃至“革命创新”。那么,这就不仅让人感到,甘阳所谓“文明 - 国家”和“国性”这一提法仍充斥着某种奴性的色彩,它更像是几千年中国文明中深深遗留下来的“拜祖情节”所表现出的极具特色的世俗奴性。 那么,一种文化乃至文明,究竟是如何得以繁衍生息的?众所周知,在迄今非常遥远的古代,人们尚且生活在一种小圈子、小团体中,过着一种单纯而原始的生活。很多学者,比如卡尔 . 波普等人,曾用“封闭社会”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境况。有别于技术发达后人类在一定程度可以支配自然的情形,那时的人们没有太多的选择,面临恶劣的条件族群要生存下去,族群中的每一个个体也要生存,为了生存,个体免不了接受服从所归属的族群文化,乃至生活中被给予和设定的一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别无选择,只有服从只有接受,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不奇怪地看到古代文化中祭祀中的牲者,即使他们将要被杀死以供奉神灵,也只有默默地顺从。 但到了近现代世界,尤其在进入所谓“全球化”和“开放社会”之后,情形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一切事物及其价值都在进行着以可交换和可贸易为基准的重新定价,同时伴随资产阶级革命,人权和主权的关系开始重新型构。现代文化或文明问题,同主权或共同体的产生和转型密不可分。在一个前现代国家里,人权几乎是完全隶属于主权或共同体的。在君权神授、政教合一的时代,主权就是王权、神权。那个时代的人们,搞不清楚“权利”是什么,当然也没得选择。但进入现代国家,尤其在建立自由民主制度后,上述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像哈耶克等学者一度指出,由于所谓自发秩序的不断生成、扩展秩序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地演进,人类的自由不断加以拓展,共同体文明的个体多样性明显地发生增长。而这一切之所以可能,尤其在进入现代文明世界后,这种演进之所以具有加速度——其根源并不在于共同体 / 文明 / 文化对每个个体的约束和选择,或个体对共同体 / 文明 / 文化的无条件服从,而在于每个个体的选择权和创造力开始不断凸现,即一种破碎的、可选的、基于个体的文明秩序的出现,因而随后导致的自由秩序的拓展,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加速演进。 正是在自由市场秩序的不断扩展和推进中,各种资源和个体得到分立式的标示和维护,并且种种要素不断地迁徙、流动,在如此一类的前提之下,各种与传统下的小圈子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逐渐显现出来,而那些相比较之下更为人们所接受的、能长时间吸引更多人支持的共同体 / 文明 / 文化 / 技术 / 生活方式的雏形才能得以形成,并且不断延续、壮大和拓展。就是在这种基于每一个体的不断自由选择的过程中,文明也被不断地选择并不断地演进。若从这种演进过程来理解“国性”的基础,这一基础其实是“本所谓有本所谓无”的。国性之所以会有,在于限于各种条件(如具体的境况、时机、地缘民情乃至传统的约束)的差异,每个共同体都必然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但国性之所以无,在于它绝非固定不变牢不可破,在于一个健康的共同体应当可以顺应世事人情的变化,以不断调整和建构的方式在内部形成某种新的独特认知结果。 然而,以甘阳所代表的的那种文化保守主义理念,仿佛是属于那些沉醉于洞穴里幸福生活的原始人类——他们应该死抱住老祖宗的训导不放,即使是要革命也只能是恢复老祖宗的返祖革命——若如此理解,上述人类文明步入现代的演进过程就是非常荒唐可笑,也不可能实现。如果进化和选择只能是由共同体 / 文明来选择人类个体,而权利概念也是无足轻重的,个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也是不必要的,那还谈什么现代文明的演进呢?在这种路径设定下,我们能设想的只是在近现代以来凸显的这架力大无穷的文明 / 国家巨机器的压榨下,风卷残云的权力和资本对人性的无情奴役和塑造,而能够存在的仅仅是在缺乏制衡的权力和资本的淫威之下,对于通常被称为人的那种社会个体主要在文化认知记忆而不单单在生物基因方面的受迫建构和进化的过程。 若比起由现代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国家巨机器的肆虐和破坏力,以及导致的权力约束问题,如何保持那个所谓历尽沧桑却凝固不变的古老共同体的国性特质,似乎早已不是最真实的问题,更不是最紧迫的问题。 对于第二个“自我撕裂”的论点,我们可以发现甘阳流露出这样一种态度,即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可通约性,每种文化都有自己所归属的共同体,彼此不能相互替代。不同的族群,也不可能简单地融入其他族群的文明、文化圈,因此他们最应该做的是去分享只属于自己的文化。在甘阳看来,无论是土耳其或日本,还是澳大利亚或俄罗斯,都面临着这样一种“自我撕裂”的状况。这些国家想要融入一种自己根本所不具备、不属于的文明传统,因而导致身份认同的障碍,继而大众对自我的认知出现严重问题。 应该说,甘阳的这一说法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也很符合当今西方思想界不可通约的“后现代状况”。但是,在此处甘阳却并没有把文化 / 文明(本文不深究文化和文明的区别,只假定这两个词近似)的内涵到底指的是什么交待清楚。文化或文明是些模糊的词,既可以指一些很具体的内容,更可以指一些很抽象的东西,那么甘阳所谓的文化 / 文明到底指的哪种内涵?它不可能无所不包,我们要澄清它的具体内涵,才能逻辑清晰地处理这个问题。 秦晖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谈论过类似的关于文化和制度的问题,他给出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模式是这样的:文化无优劣,但制度有好坏。大家都知道:西方人喜欢吃汉堡包,而中国人偏爱馒头和大米,在这个意义上讲,不同的“文化”的确具备一定的不可通约性。但是,文化的构型和文化的具体内容、具体所指是两回事——不同文化的具体内容可以是不可通约的,但既然大家都是人,若不同文化之间仍然在最低程度上可以实现交流,可以和平共处,那就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必定仍存在某种可以最低意义的可通约的构型。也正如秦晖先生所指出的:在不同的宗教内容、宗教训导之间,的确是不可进行好坏比较的;但是在不同的宗教制度之间,却可以进行比较——而迄今为止人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宽容的宗教制度要胜于不宽容的宗教制度。 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异质的世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同质的世界却只能有那么一类。这就像疯子的世界可以千奇百怪,疯子之疯也各有各的不幸和不同,可是头脑健全的人却总会有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健全人的相似之处并不在于他们只能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而在于他们那不同的世界可以平和、顺利地实现沟通和交往。疯人世界的相互沟通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它们相互之间是无法比较的。这样来看,文化或文明内容的差异性不足以证明它们的不可通约,只要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只要它们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那么就没有理由认定两种文化持久地不可通约。从未来演进流变的观点来看,它们的内容更不可能是凝固不变和不可替代的。尽管文明差异造成的自我认知的障碍和困难确实存在,但这并不必然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面对障碍,土耳其也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也好,都是在路途中。设定交流障碍的根本性,不如去观察一个共同体如何去解决问题,才是个更好的判别标准。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尽管仍然存在着为数众多的诸多不同文明渊源,但是使得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实现长期的和平共处、顺利的沟通交往的一些构架已经逐渐露出端倪。由于先发,西方人可能起步早一些,走的往前一些。大致上,自由、民主、人权、公正、尊严等一系列基本理念,已逐渐形成那个现代人类之文明让不同人群可以实现和平相处的基础——尽管这种基础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变动当中,甚至有时问题多多不太牢靠。但无论如何,文化或文明这类词中所指的异质性,并不必然意味制度的异质性。只有在某种可公度的制度约束下,文明对话才有可能,人类才能拥有一个自由且和平的共同未来。 对于甘阳先生的第三个“复古”观点,它很类似于某种“新保守派”论调,笔者要指出:甘阳先生是颇为自负的,他仿佛怀着一个自命不凡的理想,企图把在时间流变中历经几千年却始终凝固不变的古老中华文明缔造成一个“文明 - 国家”。问题是,这样的高调和大话说起来很好听,但像甘阳先生这样的文化原教旨主义,按其主张究竟能从传统文化中复兴出什么?回复老祖宗的返祖革命到底能革成什么样?脱离了假定的共同框架,甘阳的所谓“文明 - 国家”又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如果套用哈耶克式的反讽来调侃,甘阳的大中华文化原教旨主义理想,也许不过是人类理念中的又一种返祖现象,它是对原始生活和昨日辉煌的留恋,这不过是又一种社会心理发育未成熟的乡愁病。 在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大陆地区,无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都并不缺乏理想主义的熏陶。二十世纪里的中国,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处于理想主义思潮和集权主义运动的联合熏染之下。而从改革开放后直至当前中国的状况,更是刚刚从这一理想与集权的合拢中慢慢退出的结果。当然,这种退出还是非常不彻底的,而且显而易见地还将会经历越来越多的曲折。虽然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传统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力已大大衰减,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代表的“洞穴文化”观念架构却仍然紧紧钳制着中国这个国家,仍具有代表性。然而,无论什么样的理想主义,它和集体尤其是集权的苟合都是颇具危险的。 理想主义也好,共同体主义也好,他们的类似缺陷恐怕都在于缺乏对于人性恶毒的考虑和权力失衡的洞察。理想可以很好,但仅仅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就可以了吗?一旦路走偏了甚至出发点就错了怎么办?把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共同体,假定这个共同体是永远正确的,不会犯错不会作恶……那么,若这个集体真的是邪恶的,又该怎么办?君不见,卢梭的乌托邦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集权苟合,造就了大革命的杀戮。德意志至上的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绝,以及日本驱除白人鞑虏的大东亚理想,最后都被证明为比其妖魔化的对象更加妖魔。而马克思的乌托邦思想和苏俄等国的集权架构结合,更是在整个二十世纪造成了大量的如清洗、迫害和大饥荒一类的不人道行为。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甘阳大肆鼓吹这样一种文化原教旨主义的理想,却并没有去强调权力和人性所具有的普遍的恶,没有强调对自我的反省反思的普遍性,也没有强调制度建设方面的普遍约束作用……这就不能不让笔者感到忧虑。而且,一旦这种原教旨理想和集权主义架构结合起来,在缺乏权力制衡的状况下,在所难免就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清醒的读者还应当看到如下这一事实:中国,作为目前地球上的人口第一大国,恰恰又是世界主要国家中唯一一个掌握着作为终极毁灭力量的核武器的非自由民主国家。种种难以名状的因素都决定了,中国政府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具有不透明性和不确定性。尽管“民主和平论”也许并不那么完美正确,但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经验,民主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以致必须用武力来解决分歧的可能性,明显要小的多。从中国的国家机器近来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问题来看,其发展趋向仍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和隐患,其潜在破坏力可能是惊人的。那么,如果像甘阳先生们这类“睡狮教父”,只会调用伟大领袖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去忽悠小狮子发奋怒吼,只会拿“两弹一星”的舍身奉献精神鼓动国民关注船坚炮利和繁荣昌盛式的现代化,再夹杂些老祖宗们繁文缛节式的训导和自我中心加自我欣赏,却轻易遗忘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人道、人权和民主、自由的可贵,那么甘阳笔下让人眼花缭乱的的所谓中华文明 - 国家,它究竟如何可能回复成一种令人尊敬神往的文明?这种文明 - 国家,究竟又如何能够和天下其它在甘阳先生眼中所谓如蛮夷一般的文明 - 国家和平共处,而不发生冲突? 远得先不说,至少,一个台湾问题就是眼见的着的难以解开的结。而紧随其后的,和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的和睦关系,也难免要渐行渐远。再往后,只怕一定还会有美国,印度,或者俄罗斯。 如果上面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化解,恐怕如甘阳先生这类自命不凡的大中华原教旨主义信徒,由这些知识分子所鼓吹的文明 - 国家,最后只会演变为不可化解的文明 - 冲突。那么,甘阳的世俗基本教义派论调最终也难免不会让人嗅出些相似的味道:让人联想起德意志狂热激进分子曾鼓吹的日耳曼至上主义,对非我族类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乃至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曾鼓吹的在大和民族的领导下,要让所有亚洲人倍感自豪的“大东亚共荣圈”。 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也无论是亲自领受还是耳闻目睹,一个像中国这样饱经磨难的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中早已遭遇太多的教训。中国没有理由永无休止地继续更多的错误——因此,除了沉溺于对完美形象的顶礼膜拜或者干脆看破红尘抛弃理想走入虚无堕落,中国的民众还应该会有第三条道路和选择:中国人有足够的理由去认真反思自己的历史,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真假难辨的欢呼雀跃和雷鸣般的掌声,在冷静和容忍的同时,中国人还应当对甘阳先生的文化原教旨主义教导保持足够的警惕——须知中国实在太大,人头实在太多。借用甘阳先生自己的吉言:所有的理想或道路,都是危险的。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94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0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1-20 14:22
厚积薄发 ——我的学术科研之路 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几年中,我经常与导师龚一鸣教授讨论自己的科研体会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文章发表得少,写好的论文又常被导师加很多批注,提很多问题,因此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甚至还产生了一点抵触做科研、搞地质的情绪。后来,有机会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在澳大利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慢慢体会到做科研是一个苦做功的过程,要埋下头去,脚踏实地,坐得住冷板凳;同时,也慢慢体会到做科研不只要有扎扎实实的积累,还要学会思考,尤其是学会跨学科、跨专业的思考,才会有更好的想法、更好的思路。 科研这条路,有人靠悟性,有人靠踏实刻苦;有人进入状态快些,有人则慢些,我想我是后者。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导师龚一鸣教授教给我的不只是做科研的方法、做科研的态度,还有更多的是科研以外的,那些从每个细节上我所体会到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风范。他常对我讲,科研是一条很辛苦的路,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哪怕有一分钟的懈怠,你都会觉得你已被甩下好远。我知道,他是这样说的,而他自己在三十年中也是坚持这样去做的。在我思想动摇的时候,也是龚老师的鼓励,使我更坚信自己。虽然有些时候我也偶尔对自己发发脾气,但终归能够调整状态,坚持下来。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如我,一年中却好似把三个阶段走了一遍。积累沉淀思考,再积累沉淀思考,然后有一些东西,就开始豁然开朗;不过随后又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思考触点。所以也开始知道,其实做学问的人一直是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研究生 张立军 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回国以来,我体会到:当老师和做学生是不一样的。读本科时,我用学生的视角去看校园、学业和人生,常感到迷惘,不知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如今成了老师,同样走在校园里,视角变了。重心转为教学、科研、学术服务和社会服务,不再为学业和人生迷惘,反而能为学生出谋划策。以前做学生正如到食堂打饭、打菜,而当老师正如在“幕后”烧饭、做菜。有了两方面的经历,对大学的认识更全面了。 在国外时,我买不到中文书,只能读英文书。如博恩·崔西的Time Power、Eat That Frog,厄尼·泽林斯基的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等时间管理和人生哲理书。还有科研生存技能的书,如A PhD is Not Enough、Who Wants to be a Scientist、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回国后,发现这些书已被引进出版。读了英文版再读中文版,理解更深入了。这正如本科时把老师指定的课本和其他大学的教材结合起来读,理解更深刻。 自己读书只是一个方面,通过教书更能加深认识。比如在国外读到一本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感到极有启发。回国后,我校征集“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指导老师,我毛遂自荐,推荐了这本书的中文版(中信出版社《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在小组活动中,不但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而且我从学生的讨论和自己的“备课”中得到很多启发,深化了对该书的认识,以后说不定还可以发表书评。 还有专业教学:学生读书时,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求甚解。而当老师后教专业课,完全是两回事。备课很花时间,不但要看很多教科书,而且要制作PPT、反复试讲等。这对自己巩固专业知识很有用!例如我在讲授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前,准备了很多材料。通过准备,形成了完整的框架,以后无论是指导研 究生、开讲座,还是写讲义或者介绍性 的文章都不愁了。这就是融会贯通的 好处。 还有很多融会贯通的事儿。比如,在国外时读过一些国内同行的科研论文,甚至审过他们的稿子,回国后参加学术会议碰到,把脸和名字对应起来,这也是一种融会贯通。同理,读者读了我的博客,只见文字,不谋其面,在国内开会碰到,把脸和博客对应起来,这也是一种融会贯通。 了解、认识、感悟、升华......融会贯通的感觉真好!生命是一段旅程,不是终极目标。在旅途中看到的风景,比到达目的地更重要呢。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 马臻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更新后第一次来访
热度 1 陈文峰 2011-1-19 08:26
好久没更新自己的博客了。有时与朋友聊天时,大家还提起我的根瘤菌研究博客,而看到一些读者对根瘤菌等相关研究的兴趣,我觉得我还有责任继续更新根瘤菌研究相关的内容和知识。
个人分类: 生活、其它|3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强烈建议恢复老版
热度 8 kexuepifu 2011-1-18 21:07
我是一名年届七旬但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的中科院老战士,也是一把笔耕不辍的专业写手,故当获得赵彦先生之邀后便非常积极地加入了科学网大家庭,开博一年来确是大有收益,朋友广交,幸福倍尝。唯一遗憾的是,这两天的改版让我实在是“找不着北”了。总的感觉是,版面太花梢,栏目太庞杂,程序太繁琐,远不如原来的有科技界和文人特色。科学网是唯一的科教界人士交流学问和思想的地方,其风格应该明显不同于社会共用者,也不必和不应搞那些世俗的花样。再就是,我虽然在科学网开博,但主要读者是医疗器械、医学临床、计量检测,法制监管领域,需要在本网与外网之间渠道畅通,进出方便快捷。但遗憾的是,改版之后,从外网只能进入老版页面,新发表的博文在外头根本点击不到,令人焦急。作为科学网工作成果的享用者,本人非常感谢和体谅工作人员的好意和辛苦,但我们是“目的与效果一致论”者,必须以方便好用作为检验标准。故衷心希望恢复老版,如拟改动,请以老版为基础,依据大多数博主的意见做必要的改进,千万不要主观地自己革命。 注:关于与外网失去链接的原因,经试验发现,是由于科学网改版时主观地把我的旗号“牛凤岐的博客”改成了“kexuepifu的个人博客”,如此一来,朋友们都找不到我了。唉!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42 次阅读|8 个评论
摘要应该如何写?
热度 1 zhaodl 2011-1-18 17:04
摘要应该如何写?//赵大良   最近我比较关注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情况,高被引频次论文除了选题、水平等等因素以外,与摘要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在网络数据库环境下,如何能够被检索得到,检索到后能够看得懂,看懂后能看出内容,看到内容也要能看出价值,这十分重要。关于论文摘要的写作我讲过很多,平常也是我花费精力较多的地方。今天不想论述,只是将两篇修改前后的论文摘要发出来,大家评价一下。如果有什么建议,我很想听听,以便我以后工作中注意。先谢谢,望不吝赐教!   这一篇是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方面的论文,我认为:一是通篇具体在方法上,涉及的面很窄,没有应用的背景或者说没有外行看得懂的应用背景(我认为专家是不会读你的文章的,读者是新入门的师弟师妹或者相关学科的人);二是专业术语和缩写词,读着如同读天书,概念的界定不清,更让人难以理解相互的关系。   【作者原来的摘要】 基于ELM优化问题的序列最小化方法 摘要:Huang提出的基于extreme learning method (ELM) 的优化方法 的泛化性能好于支持向量机(SVM),并且对参数不太敏感. 针对ELM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方法:序列最小化优化(sequential minimal optimization,简称SMO)方法. 与SVM的SMO算法每次迭代需求解两个拉格朗日乘子不同,ELM的SMO算法每次迭代只需求解一个拉格朗日乘子,而且根据拉格朗日乘子的选择策略能保证ELM目标函数快速下降. 基于标准数据集的测试结果表明,ELM的SMO算法仅需调节惩罚参数 就可达到比SVM的SMO算法好的泛化性能,而且ELM的SMO算法的训练时间在随机测试中比SVM的SMO算法稳定.   这篇文章,我没有动手修改,而是将作者叫来,与作者聊了一下写文章给谁看,如何让外行读懂,让相关的读者感兴趣等等。然后让作者根据我的意思自己修改。结果修改如下,至少,我能够读下去了,你感觉如何?   【我指导后修改的】 优化极限学习机的序列最小优化方法 摘要:针对传统二次规划求解方法训练优化极限学习机(OMELM)存在速度慢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单变量迭代序列最小优化(SSMO)算法. 该算法通过在框式约束中优化拉格朗日乘子来实现目标函数的最小化:首先在初始化拉格朗日乘子中选择使目标函数值最大下降的拉格朗日乘子, 将该拉格朗日乘子作为目标函数的唯一变量;然后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小值并更新该变量的值;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所有的拉格朗日乘子都满足二次规划问题的Karush-Kuhn-Tucker(KKT)条件为止. 实验结果表明,SSMO算法只需调节很少的参数值便可得到足够好的泛化性能. 使用SSMO算法求解的OMELM方法在泛化性能上要好于使用序列最小优化(SMO)算法求解的支持向量机(SVM)方法. 在随机数据集测试中SSMO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刚录用的一篇稿件,下午有时间就没有退回去,我试着补充了一下(声明:我不懂内容,让作者审定去了,若内容表达有误由作者更正)。我只是力图使摘要丰满,体现出“独立短文”的特点,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更需要大家评鉴!   下面是稿件原始的摘要。   【原文摘要】 结合脉冲函数的使用,本文提出了对边简支三明治加筋板的动态响应力学模型,并利用模态展开法给出了简支边界条件下结构传声损失的计算公式。将理论和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比较讨论了中间层为空气的简支双板结构和三明治加筋板结构的隔声特性,着重分析了传声损失曲线上关键特征点的物理含义;研究了声波入射角、结构尺寸及层芯加筋板拉伸惯性效应等系统参数对结构整体隔声性能的影响。本文的工作对三明治加筋板结构的隔声应用和优化设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下面是我修改补充的摘要。   【我修改的】 针对三明治加筋板声学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限大结构、很少考虑边界条件的影响的问题,结合脉冲函数的使用,提出了对边简支、层芯为平行加筋的三明治板的动态响应力学模型,利用模态函数法推导了结构的传声损失计算公式。将理论和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所提提出的计算方法相对于有限元数值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能在较宽的频段范围内给出精确的结果,且便于分析结构传声的物理机制和结构参数对传声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简支边界在隔声曲线上引入了结构的共振隔声波谷;加筋板结构中同样存在明显的吻合共振效应;随着入射声波频率的提高,加筋板惯性效应的影响越发明显。   摘要如何写,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国外的论文有国外的特点,国内也有所谓的四要素:目的、方法手段、结果和结论。但是,我理解,应该以最少的文字,写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尽量让读者全面了解文章的精华。今天斗胆,拿出自己的“作品”,真心希望同行,特别是科学家给出具体的指导。谢谢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9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了两年多博客,还是个“新手上路”?
热度 10 HeYujian 2011-1-17 18:56
本人在科学网建博客两年多,写博文不算多,但也有70余篇了,点击不算多,但好歹也有十几万了。。。呵呵,然而,最近科学网的博客系统换了新,我今天才吃惊地发现搞了半天,在这新系统中,我在博客用户组中也只是属“新手上路”。。。连普通注册用户都算不上?-- 系统显示,要晋级还差26分呢!唉,这辈子干啥也赶不上别人啊。。。:-) 咱一把年纪了,好不容易才学会了用老系统,这一下换成新的,又要磨合熟悉好一阵才明白如何上新博文。更难受的是,许多不知情的粉丝读者都抱怨找不到我的博客了,以为我老写揭发家乡贪官们乱砍滥伐与违法乱纪的事被有关部门封了我的网呢。。。呵呵! 另外,博客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111310 ),与之前的相比变得很怪异,其中要加个什么问号,匪夷所思!要告诉朋友也不方便啊。。。唉,有点烦! 窃以为,科学网的博客是为普通科学工作者服务的一个主要供发表想法、观点和讨论等的平台,越简单实用和平等就越好。另外,搞什么积分威望金币热度之类的我们儿女们才玩的东东们干啥?要玩这些,不干脆上开心网偷菜网得了吗?! 唉,本博主太落伍了吗。。。?!:-)
个人分类: 随思随想|2695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谈学术期刊体制改革
热度 1 slowlight 2011-1-17 12:53
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谈学术期刊体制改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年第1期刊登了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副局长的来信,其中谈到了学术期刊的改革问题。 信中提到,由于学术期刊需要一定的补贴,所以改企非必由之路。但会不会改,如何改,尚无定论,但需要改制的单位可以申请进行改制。 单纯的改制不见得能提高中国学术期刊的水平与竞争力,但延续以前的体制,的确也存在很多问题。 在方案未定之前暂且按兵不到是对的,这要比给出一个不太正确的改革方案的结果要好。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尽快适应科学网新系统?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16 19:46
科学网新系统终于在大家都热切期待中,于1月16日17时开通啦,我们感到十分高兴,衷心感谢科学网的全体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的努力。 我用了博客新平台,感觉很好,新颖、简洁、方便、实用。 博友和读者对新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和适应,建议博友多多交流、讨论,编辑部及时解答和解决大家的问题和困难。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1994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生不同阶段的读书,学习,思想层次提高
zls111 2011-1-1 12:27
早上起来的时候想到这个话题,怎么不断的提高自己,解决平时碰到的关于生活,幸福等价值取向问题。觉的这个处理好了,人生会多些幸福,当然不是几个 字能说的清楚,试着去讲下我的看法。 对80后,或者更多年代人的思想,人生观影响重大的有两本杂志,读者与青年文摘,也是思想启蒙者。不知道现在的高中生还经常看不看这两个杂志,我高中那会几乎是每期必看,上了大学后还继续看,这几年看得很少,但是一旦有机会就去看点。每期青年文摘的第一篇励志人物传记不错,每当看到主人公奋斗经历,对我也是莫大的鼓舞,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喜悦。还有里面一些爱情故事,对于我这种小青年也是很有驱动,向往美好的爱情!同样的,读者里面的一些讲道理的故事,对我促动很大,有时看了正义感油然而生。 在这些杂志的伴随下,思想也随着这些杂志在不断的成长,少了一些世俗,多了一些正义,少了一些腐败,多了一些理想! 有一个好的启蒙,是个好的开始,定下了基调,接着走就行。就怕一开始没学好,思想走上了不正确道路,再想扭过来就很难。如果真的出现,去追究原因,大部分与家庭有关系,父母的责任;要想再扭过来只有去扭父母们的思想,这个更难,不过也有些,孩子的价值观取向比父母高,有个好的教育环境是极有可能的。 一辈子总不能都在看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还是要继续读书。随着思想等认识的提高,就需要更高的层次书籍来提供营养,这个时候有目的的选择一系列书来读,充实思想,思想层次也会随着提高。这个环节可能大部分人没有有意的去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选择一些书去读。虽然没有有意,但是经常看书的话,不知不觉可能就做了这些事情。这样的几率可能不大,更难保证下一次还这么幸运。 有必要锻炼自己这种意识,使之成为系统。 对生活的理解应该是生活行动的指南。不同时候难免有些困惑,就比如我们现在每天晚起晚睡,不经常锻炼身体,明显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生活质量也不少,但是就是不改。我觉得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没有真正的去想想生活是什么,该怎么样去过生活。这些解决办法同样是看书,从书本上去看一些人怎么去经历这些,年轻时候的习惯。当然也可以跟身边人的交流中去获取这些。 有了好的规律生活,接下来就是理想,这个是保持规律生活的动力与源泉。面对现实,80后有些困惑,高昂的房价,复杂的关系网缠绕在现实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夸张点犹如魂断蓝桥,就如爱情与富二代竞争,事业如官二代抢。我觉的这些是表象,关键是这些表象的背后,是那些意识与理想在引领着这些表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太长了,对于如今的高速变化与发展的社会差不多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今天貌似好日子,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如水中月,五年之后就会瓦解。这些意识与理想也不是神马高深的,也就是高尚,崇尚奋斗,坚强不息等。几千年延续下来的这些精神财富不会轻易改变,只不过每个年代有不同的封面。怎么从这复杂的社会中看到这些本质,还是读书与交流。 后记:是看 王承志 的 如何学英语(一) ,就想买本 《17天搞定GRE单词》 学英语,就去当当网逛,买一本还要付运费,就买多点,平时也一直想着要买点书看看,就买了如下书: 中国人的精神(英文) 上海 57 ¥5.70(83折) 1 ¥5.70 发表评论 致加西亚的信(修订版)... 上海 ---- ¥8.30(49折) 1 ¥8.30 发表评论 你在为谁工作 上海 ---- ¥7.00(42折) 1 ¥7.00 发表评论 17天搞定GRE单词新... 上海 ---- ¥7.20(72折) 1 ¥7.20 发表评论 浮生六记(外三种) 上海 ---- ¥8.70(48折) 1 ¥8.70 发表评论 爱情故事 上海 ---- ¥9.90(40折) 1 ¥9.90 发表评论 秘密 The Secret 上海 ---- ¥16.60(52折) 1 ¥16.60 发表评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上海 ---- ¥8.20(37折) 1 ¥8.20 发表评论 中国人的精神:买一赠一 上海 ---- ¥8.00(50折) 1 ¥8.00 发表评论 中国通史(上下册)(台版重... 上海 ---- ¥37.40(55折) 1 ¥37.40 发表评论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5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美如何看待中国大学生和大学教育
montec007 2010-12-12 11:27
What Chinese College Graduates Go Through 点击上面的链接可以看到纽约时报的读者来信评论,下面是一些评论摘要。真正的旁观者清啊。当然其中也有一位化学教授在中国院系统工作了一年,对中国学生的努力和聪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hinese vs. Western Graduates My observation from hiring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graduates is that with Chinese graduates, you get a much better guarantee of someone who will actually work hard at their task for 8 hours a day, but, you will need to supervise them and give them a great deal of guidance. With Western graduates, about 75 percent of them are completely useless because they are so undisciplined and lacking in basic knowledge. The remaining 25 percent, however, and pure gold. They attack problems creatively, are eager to show you their best and rapidly take to new tasks and challenges. I hope this can point out some of the flaws in the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that challenges the best, but leaves the average students coddled and overly 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ies. — J; Beijing 我非常同意这样一个观察结果。中国学生和年轻职工,在完成一项具体事情上时很能干,可是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少长远眼光。换句话说,中国学生总体上,缺少在Vision, Mission, and Values三个方面的真正思考和训练,而这正是西方所倡导的Liberal Education的真正意义。我的个人浅见是,中国的人文教育被非常庸俗地归 结为一句话:做事先做人。又曰:听话、出活。 "... Perhaps most important is the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how Chinese and Americans value a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high school and the gaokao exam scores are the apex of many students’ education. While the prestige of the univers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at a student receives at university is not always of the greatest concern." 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中国普通家庭,大体上在子女考上大学后都会长嘘一口气,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学得什么,再也很少过问了。直到哪一天,孩子被要求劝退了,家长们又辞工到学校附近来蜗居陪读。 "... There is little reason to study if you know you will receive your degree regardless of your class performance. In turn,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lack incentive to improve their programs because parents and students often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receiving a degree than receiving a quality education." 宽进严出在中国几乎成为一个禁忌词,讨论了多少年,还没有见到一个学校真正实施。按道理,从经济的角度,中国的大学最有可能实现宽进严出,因为财政拨款似乎不会直接与毕业率挂钩,不像北美私立学校,退掉一个学生,学费马上就没有了。但是优秀的大学仍然知道质量取胜的道理。 "... the other 95 percent of educators in China are just scraping by and have no interest in the job. // The curriculum are mandated by bureaucrats, equally lacking in dedication. The system of entrance exams is rigged against the poor, and the rote memory methodology rewards good memory and cheating. Thinking is not required, memorization is required." 教师不敬业;教学大纲受官僚控制,粗编滥造。 "... Having the piece of paper -- not the degree -- is what employers require. The Human Resources profession is a joke in China , so interview skills on the employer side are a joke as well, and since getting ahead is a function of who you suck up to, not what you are capable of, why should it be a surprise that a degree is worthless?" 只要你认识人,你就能进去,才不管你有没有能力! Delayed Adolescence "Many middle-class Chinese kids from the city have never worked or held a job until after they finish college." 迟熟品种 -------------------------- 一小时后补充:如果大家愿意花点时间看那篇报道的另外几位华裔教授的观点,真是让人不安。下面再次拷贝那里的一个读者的留言: 1. Jack D Shanghai December 3rd, 2010 4:21 am Unfortunately I have to concur with this assessment. Having hired and fired more than a few"straight out of university" employees, my experience has been mostly negative. They come in with high marks and high wage demands but can't complete even the simplest real world tasks. They might be able to solve math problems quickly but real world problems leave them frozen. 5. The Ryan Beijing December 3rd, 2010 10:31 am I couldn't agree more with Jack. It is an unfortunate reality that has shown up time after time. And what's worse is that even experienced hires and domestic managers often disappoint as well. I don't walk in with a bias to bring in an assignee or expat, but that is often where I end up after I have wasted my time interviewing others who come in with high hopes and high demands. Something is not right with their system . 8. Josh Pittsburgh December 3rd, 2010 10:50 am This analysis is so wrong that I do not know where I should to start to rebut. First of all, the problem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Gaokao. The entrance exam is vigorous and fair to everybody. It is a much better system that the US SAT exams. The US college admission system is plagued with so many corruptions: subjective, often with personal prejudice assessment by a reader, all sorts of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agenda, favoritism, racial and ethnic preference. Based on my teaching experience in a major US research university, an average chinese high school graduate can easily outperform an American counterpart in math and science in average. Now here is the problem: Most of the post-doc fellows from China in my lab appear very weak and inappropriate trained, even from some of the most elite Chinese Universities, at least in the beginning. I sometimes wonder whether Chinese are running some diploma mills.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ollege or graduate school graduates are not because of GaoKao, but with its college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These problems lie with the quality of its college professors and administrators, not of high school. They should reform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more vigorous screening of qualified faculties and programs, but should keep its college admission system. You grossly misdiagnose the disease. 14. Shanghai Jill Asheville, NC December 3rd, 2010 11:17 am When I was living in China, I was hiring an assistant and the resumes poured in touting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yet when it came to the interviews, very few could communicate with me. They'd passed the tests without learning to speak on a rudimentary level. Also, once I'd hired people, they weren't that curious about learning the business and if something else came along, they'd just leave. The odds that an assistant will stay a year are very slim. Which is not to say that all Chinese college grads are lazy. I hired and met a lot of very bright and curious young people -- but only after a good bit of digging. The teach to test system has also had a very big effect on innovation. If all you think about is learning it the way you are told, you don't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that is where innovation comes from. I think it explains why China is great at copying but not so great at invention (at least in the last century.) 这个可是真实的上海、北京的外资企业外方人员对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啊?我们的大学,教了学生解决什么样的real world tasks? 尊敬的科网编辑:能否将此文置顶,让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什么叫国际竞争力?本土人才不能在本国外资企业中保持住饭碗,谈什么创建一流大学? 谢谢编辑。 同时谢谢各位推荐。 -------------------------------------------- 再及:为什么美国人会关心中国的教育问题? 最近相关信息:上海中学生被评价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学生;加拿大MACLEAN杂志认为亚裔学生过于注重学业,忽视课外社团、社交活动。
13836 次阅读|9 个评论
当个Reader不容易
huwp 2010-12-5 06:44
记得在鸟巢那地方上学的那会儿,实验室邀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一位老师来讲学。由于讲学是全天候式的整整一个星期,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实验室给每人发了一本讲义。讲义上注明了讲学者的头衔为Reader,感觉很奇怪:我们通常理解的reader不就是指读书的人吗?每个读者都是Reader啊!出于好奇,经过查阅词典并向在英国留过学的导师请教,终于明白在英国大学当个Reader很不容易啊!由于英国大学的Professor不同于北美体制,通常一个系一个专业只能有一个Professor。那些达到Professor资质而由于该专业前任Professor尚未退休的老师就只能先做Reader!这位讲学的教授回去不久就去了剑桥大学做了Professor,并且担任了系主任。今年,我所在的实验室邀请美国的空间统计权威教授来讲学,该老教授把全球这一方面的主要研究者如数家珍地逐一介绍了一番。其中当然包括了我当过学生的那位Reader。不由使人想起了当年对Reader的好奇,到现在则是对Reader的敬重了!要知道,在这次老教授介绍的研究者中,中国大陆未提到一个人,港澳台当中只提到了香港的一位教授。能在某个领域混出点江湖地位不容易啊! 想想英语世界的学者们把reader赋予了如此高的地位,似乎说明了西方人对成为一个真正能读懂这个世界的人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也许人类读懂这个世界注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大部分人恐怕是难以被称为Reader的!也许在号称科学高度发达的北美却如此信奉上帝也说明了读懂这世界之不易。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无处不相逢
pup 2010-10-31 13:24
今天的阳光是我最爱的北京深秋之摸样,我喜洋洋的坐在阳台上打算写一篇关于科普比较的文章。 先查看邮箱,一封藏在众多未读来信的mail,让我悄然感动,说得夸张点,真的很给力。谢谢你.. 她说: 假期的最后一天,发现了陈静的blog.非常非常非常的喜欢她的文字和图片,如此之有灵气,和创造力,和底蕴. 非常希望,有一天她写散文,出书.我一定买. 这是她的博客链接 http://maggie0071812.blog.hexun.com/ ,她在博客特别转发了我的两篇小日记。
个人分类: 其他|3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堕落的《读者》
fqng1008 2010-10-13 16:03
自从迷恋上博客以来,很久没有接触《读者》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份近期的《读者》(2010年10月下半月刊),让我吓了一大跳:这份曾经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阳春白雪式的期刊,所有的广告都是迷情药、窃听器、麻醉枪、透视眼镜、变牌器、电表调节仪、水表节能仪、汽车解码器、手机窃听器、万能鈅锁、电击棍、充气美女、男根增长素等等,而且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再翻开里面的文章,似乎也低俗了不少。难怪妻不胜愤怒:恶心! 从《读者文摘》到《读者》,它曾经是我们家庭的精神伴侣。从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直到它改了半月刊很久,我们还一直在邮局订阅。那时候,我们每期必读,从中吸起知识的芬芳、做人的良知、生活的情趣、人文的关怀、奋斗的力量。直到半月刊以后,感觉内容逐渐增多,质量慢慢下降,从开始的迫不及待到后来的负担过重,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最后,终于依依不舍地停止了订购,但经常到零售摊买一两本,直到写博客以后。 今天,看着手上的这本《读者》,我有一种精神支柱倒塌的感觉,仿佛是心爱女人被强暴后的背叛,又好像是冰洁如玉的少女突然淫秽无耻。我不知道《读者》为什么堕落,为什么要接受北京盛世明宇这样的一家广告总代理?我做过编辑,懂得刊物是编辑的孩子,我不知道该刊的社长、总编和编辑们,看着这个堕落的孩子(附照片),内心是什么感受?! 封四 封三 封二 插页(以下均同)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1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致中国科技文献读者的公开信
libseeker 2010-9-2 15:08
信息来源 :致中国科技文献读者的公开信.http://www.las.ac.cn/subpage/Information_Content.jsp?InformationID=5371 相关信息: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http://www.las.ac.cn/subpage/Information_Content.jsp?InformationID=5370 尊敬的读者 : 科技文献信息是我国科技和教育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条件。近年来,我国教育科研单位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用户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大量国外重要科技文献数据库,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科研和教育的科技文献保障能力,支持了科研和教育的创新发展。 但是,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个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 20 - 30% 的情况,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 。可以说,持续大幅度的价格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所有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 令人气愤的是,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经超过百分之十几的事实, 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以 每年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以上涨价的要求。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和人均教育科研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现实,提出要在 2020 年 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篇均水平。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 中国科技教育发展还在初级阶段、中国 RD 投入支付需求范围远大于发达国家同类机构支付需求范围的事实,提出科技期刊价格要 按照中国 RD 投入名义增长幅度来同步增长。这个别出版商 只从自己的赢利增长出发,完全不顾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权益,完全不顾经济现实,所提出的 涨价幅度 完全超过了任何产品价格的合理增长范围,完全超过了中国 图书馆可能承受的任何限度, 是根本没有道理的,也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科技期刊文献是全人类(包括中国作者)共同创造的知识,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广泛利用来造福人类,它不应该成为掠取垄断暴利的工具,它的市场价格也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相适应。 图书馆承担着科技文献保障的社会责任。为了 保护我国用户获取国外科技文献的合法权益,为了使我国教育科研机构不受国外出版商垄断价格的胁迫,我们将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抵制个别国际出版商的大幅度涨价做法,保证我国用户的合法、长期权益不受损害。 同时,我们呼吁广大教育科研人员,积极要求国际出版商保护中国用户获取国外科技文献的合法权益,积极要求国际和国内学术团体保护科技信息用户获取科技文献的合法权益,积极支持图书馆界抵制个别国外出版商的大幅度涨价,积极支持将科技文献价格涨幅控制到与物价指数涨幅基本一致的程度,积极支持建立良性合作和可持续的科技文献采购保障机制。 我们呼吁 担任国际出版商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专家、顾问的我国专家学者,积极向国际出版商施加影响,要求他们 正视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经济现实,制订符合中国国情和保障可持续采购的价格政策,多做有利于知识传播的事情,多做有利于可持续保障科技文献资源采购与利用的事情,不以过高价格或减少内容等手段来对中国广大用户获取和利用国外科技文献设置障碍,不损害中国广大用户获取和利用国外科技文献信息的合法权益。 图书馆联合署名: 单 位 名 称 姓名 职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袁海波 主任 国家图书馆 陈力 副馆长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张晓林 馆长 孙坦 副馆长 北京大学图书馆 朱强 馆长 肖珑 副馆长 清华大学图书馆 邓景康 馆长 复旦大学图书馆 葛剑雄 馆长 上海图书馆 周德明 副馆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代涛 所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孟庆学 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刘春鸿 副馆长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潘薇 副馆长 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 李秋实 主任 吉林大学图书馆 李书源 馆长 浙江大学图书馆 马景娣 副馆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史梅 副馆长 东南大学图书馆 李爱国 副馆长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林浩明 副馆长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邵晶 副馆长 武汉大学图书馆 刘霞 副馆长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袁青 副馆长 中山大学图书馆 罗春荣 副馆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 于光 副馆长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刘斌 副馆长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黄燕云 副馆长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王金玲 副馆长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熊丽 副馆长 山东大学图书馆 姜宝良 副馆长 四川大学图书馆 林平 副馆长 厦门大学图书馆 陈小慧 副馆长 重庆大学图书馆 彭晓东 副馆长 兰州大学图书馆 沙勇忠 馆长 中南大学图书馆 张曾荣 馆长 郑州大学图书馆 朱榕 副馆长 2010 年 9 月 1 日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0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QQ群二号开张
boxcar 2010-7-26 17:54
鉴于丛远新博友上个月创建的科学网博客QQ群(高级群)已经于今天达到了200人的人数上限爆满,下午仍有人强烈邀求加入,为了继续扩大与科学网博友和读者的QQ交流平台,我和王号老师分头尝试着建了新的QQ群。 其中我建立的这个群号120615664, 名称是科学网博客(二)。 王号老师建立的群的群号:120615483 热烈欢迎广大博友和读者加入。 为了尽量沿袭科学网实名博客的良好氛围,建议每位参加者在申请时声明您的真实姓名,并在群中使用实名 。 ~~~~~~~~~~~~~~~~~~~~~~~~~~~~~~~ 再接着这个帖子帮两个科学网博友的新群做下宣传: 刘洋建立了一个500人规模的超级群:94833651 丛远新又建了一个的医疗健康群,群号:63383981, 重点讨论与幸福、学习、工作等相辅相成的运动健康学,欢迎加盟! 上午许培扬老师的博文 中青年知识分子一定要减负 欧广飞大夫英年早逝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7355 里面提到了一位年仅41岁的医生不幸去世的消息,警示大家要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科学网|4585 次阅读|7 个评论
先拯救自己
cyaninelotus 2010-5-17 17:45
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佛祖非常安详、非常端庄。不禁迷信了一下下,百度了周公解梦。解语曰:明心见性,可以参悟。细细想来,也许是神明的启示,我真有在迷惑中找到自己真性情的希望,多少年的尘尘埃埃,的确很难知道自己是谁,又在哪里了。 记得曾经在读者上看到一段观点。说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想着要拯救世界,后来发现拯救不了世界。就希望自己去拯救家庭,结果发现家庭自己也无力拯救。只有自己拯救自己了,可是由于前面两个大大的目标和迂回,等到意识到自己应该先拯救自己时,时光已经无多,来不及拯救自己了。多年来仔细品味这个高人的论点,觉得实在深刻精妙。小时候一直树立着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考虑的都是远距离和大目标,以为自己年轻有为,法力无边。等到掉到生活的河流中,才在一步步的迂回中发现自己的无力和有限,等到真的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自己的平庸和能做小事时,已经被锤炼得拥有一张沧桑的脸了。 大一的寒假,在火车上遇到几个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种佩服真是由衷的。大二的时候,去听大四实习报告,有个男生口才极好,交流之中不停地要求我们要看第一手材料,我那时就非常发愁,怎么样才能保证你各方面的信息都是第一手材料这真是个问题......现在回想为了明天而奋斗,这个理想的确有些空泛。一个人能够做的,其实就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一个人的确还能够做那么一点点。从物质实在上来说,我们有能力做那么一点点,从历史唯物上来说,我们也只是做了那么一点点。而一切的做,都是从具体的小事做起。 如果人们认为社会扭曲了,变形了。那么,首先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扭曲了,变形了。没有变形和扭曲的公民的社会,不会是扭曲和变形的社会。谁也拯救不了一个社会,谁也拯救不了全人类。但是,人人都可以拯救自己,起码是自己的灵魂!这大概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而且,也只能够做的! 最美好的开始,还是在自己。路就在脚下,路也只在脚下。 其实,只是拯救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本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那就很难拯救自己了。而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人都认为自己很好,人们的行事方式就是按照自己认为正确或者有理由的方向走的。大概91年的时候,我到夜市去吃擀面皮,有一个人没有小腿,坐在带轮子的木板上,双手滑动前行,向人们乞讨。他经过我们身边后,摊主介绍了他的情况,说他曾经是一名铁路工人,被火车压断双腿,媳妇走了,留下了一个小孩还有他的老母。据说国家给他是有补助的。当时,同桌的有个姑娘,看样子是处在恋爱成功阶段的,义愤地认为,此人无论如何也应该自食其力不应该给社会增加负担。我觉得他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来乞讨供养孩子,我很同情他。吃完饭后我找到他,给他五元钱,问他孩子上学没,他说上学了。当时我试图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他的真实与否,可是,他那张饱经风吹日晒的脸,以我的阅历,我没有能力阅读到什么。过了一天,我又到夜市去买两个粽子,给了摊主十元钱,等她找钱,没想到她不找,还说:我们也是非常辛苦的啊!那是一张健康的年富力强的脸,我知道她们认出我是那个给乞丐钱的人了。对她的表现我感到非常反感,本想说两句,可是看看她的脸,懒得说,很坚决得给了她两个字:找钱!她磨磨唧唧找了我钱,不用说,她那里的粽子难吃无比。 我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辛苦不辛苦的生活,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健康的人,她也希望不费力气就得到什么东西。如果乞讨在那个父亲是一种生活得方式,而在后面这个卖粽子的女士,她就是一种贪婪了,这也正是我非常厌恶她的原因。没有人,不需要勤恳辛勤的生活,因为这是获得幸福生活得唯一方式。要不然这世上就没有无事生非这个词了。可是,这只是我的看法,她有一万个理由认为自己做的正确。所以,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好。我在后面有遇到了那个做父亲的乞丐,他看见我就远远地躲开了。我由此判断,他不是乞讨致富一族。 人人之间,自己之间,发现真的面目都是非常难的。要想彻底拯救自己,也非凡人能够做到的事。而我们能够做到的,也不过一点点,尽量不要让自己那么贪婪,那么功利,那么冷漠,那么自私........而已。这样,便是自己的福分,大家的福分,社会的福分。
个人分类: 教育镜像|4349 次阅读|6 个评论
谁是我博客的读者?
chrujun 2010-4-3 19:29
我之所以要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除了科学网博客和论坛用户外,还有其他读者有时在看我的博客。 根据我近期得到的反馈信息,我对我博客的读者进行了如下归纳: 1. 科学网博客用户。这是每篇博文最早也是最多的读者群。 2. 科学网论坛用户。某些科学网论坛用户有时顺便光临博客,正好碰上了我发布的博文,感兴趣就读了。 3. 我的学生。学生有时通过看我的博文来了解我,有时也看一些他们/她们感兴趣的信息。 4. 我的同事。由于多种原因,我知道一些同事也在看我的博文。 5. 同行。由于写了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博文,一些同行因信息检索发现了我的博客链接。 一次,我写了一篇博文: 真正的大师,海洋电磁探测界牛人Steven Constable印象 ,当时这篇博文被编辑部推荐了,但短期内读者不多,36小时内的点击量也就是400左右。现在的点击量为2100多。我估计大部分是同行通过关键词检索到这个链接的。 6. 我的朋友。一些朋友出于关心我,在网上检索我信息,就发现了我的博客。 7. 对某些信息感兴趣的检索者。 由于博客里有一些关于研究生教育、单片机开发、软件开发、仪器开发有关的博文,通过信息检索有时就会找到我博客的一些博文的链接。 我发现有些博文当时的点击量不大,还不到100,但后来点击量有了比较大的增长,估计是通过信息检索后点击的。例如,我写了关于智能电源板调试与编程的系列博文,总计写了12篇。 当时没有什么点击量,目前的点击量最少是527,最多是842。 总体说来,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博客的读者群有一个缓慢增加过程。有很多偶然因素会导致博客的读者数量增加。同时,与专业有关的博文还是值得一写。虽然当时没有什么点击量,但这类博文的影响力还是更持久。因为同行会在网上搜索与专业有关的信息,有时也会发现与专业有关的博文。因此实现与同行的交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可爱的所长读者, 跨越万里的“带隐私”的来信-新年“诅咒”
RAOH 2010-3-4 11:46
可爱的所长读者“带隐私”的来信,雷人的新年“诅咒” 本来网上的风云也不当回事,可最近网上网下好些朋友来问个究竟。说听到有人叫喊“误入了”“文革呀”“隐私呦”“家教啊”。。。好吧,就把这一短消息帖这吧,答案都在那儿。还挺感动的,隔了千山万水,大过年的C所长还记着俺。据说是“带隐私”,我智商低看不出么隐私。还有十多个C所长的短消息还没仔细看。 老绕,虎年您老变只猪吧--发送人:陈安博士2010-2-120:44:38 因为猪能吃施,对不起,可能写错字了,算了,不改了,都快过年了   最近看《新西游记》,觉得里面那个猪八戒比以前的要好玩,你成了猪之后应该更好玩,好好保护好那给你准备的屎,哦,这次没写错字。 截屏 老绕,虎年您老变只猪吧.pdf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4589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国县级图书馆的人气
yunweichen 2010-1-7 22:07
都说美国人爱读书,尚没有什么印象until我看到了实情。正如在飞机上、地铁站台,的确随处可见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份报纸的阅读的人。再拿地方或社区图书馆来说,来读书的人的确不少。如美国印第安纳州Monroe县的县城图书馆,每天都有络绎不绝来读书的人,甚至在每天开门前门口就有三五个人在候着了。也许是因为美国的图书价格比较贵的缘故,县城的图书馆成了很多市民借阅资料的重要来源,比如图书、音响资料等。重要的是,借阅全部都是免费的。为了实际感受一下小美们是如何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我在印第安纳大学期间特意去县城图书馆参观了一趟。拍了几张照片,共享。 图书馆大门 为小孩子开设的暑期读书项目宣传画 询问处(一直都很忙) 阅览室一角 排队等候办理借阅手续的市民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57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追逐幸福
sstone2009 2009-12-13 16:11
古人留下许多对幸福的诠释:心安是福、知足常乐等。我们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也为这些道理所折服,可我们在幸福面前却无法让自己心安和知足。有时可我们累了,也疲了,便把身体倚在某种支撑物上,眯着眼睛望着前方自问:幸福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待稍事休整后,就又奋不顾身地去追逐幸福。 摘自《读者》2008.8期P7石钟山《追逐幸福》。 (2008.04.25 21:38: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15389824.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莕菜和睡菜
antiscience 2009-11-9 08:03
刊于《读者》原创版2009年9月号,第70-71页。 以下为原稿: 莕菜和睡菜 刘华杰 文/图 图A :莕菜,摄于北京大学未名湖。 图B :睡菜,摄于北京延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莕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前一句写男女相见,后一句写相恋。不求准确,译成白话大意是:水鸟在河上嘁嘁叫着,小伙子遇见身材姣美的姑娘,萌生爱意。水中莕菜自然而然地漂浮在美女的左右,更加衬托出佳人身段的曼妙。这图景令青年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其实诗中君子有多大,我们并不知道) 古时候莕菜的地位想必相当于今日的玫瑰(在左右流之后面还有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均是爱情的催化剂。现在流行送玫瑰,那时可能流行赏莕菜。《诗经国风关雎》中提到的这种爱情植物莕菜,也写作荇菜,莕与荇这两个怪模样的字都读作性(xng)。 国标字符集(GB2312-80)中没收莕字,荇也仅列在国标二级字中。当初制订标准的人似乎不太看重这个物种。这属于瞎猜测,不过,从《诗经》的创作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人们逐渐把这种植物遗忘,倒是事实。性依然,莕淡出矣! 北京大学校园中的未名湖和朗润湖就有莕菜( Nymphoides peltatum ),静静地飘浮在湖边水面上,每年6月都如期开出漂亮的金黄色小花。如今没多少人认得她们,甚至极少有人低头看一眼。 夏日里,校园的恋人们坐在湖边石墩上亲密、唠叨之余,几乎不用故意扭动身躯,莕菜就会落入视野。我担保,莕菜的叶和花绝对值得仔细观赏。恋爱时想想《关雎》,也并不跑题。 龙胆科的这种植物,叶颇像睡莲或莼菜,细看却是不同的。莕菜的茎分节,节上长叶和花葶。叶革质,下面紫褐色,上面光亮呈绿色。花冠黄色,5深裂,5次旋转对称。花冠每个裂片边缘都长有较宽的薄翅,状似枕头、长裙上的扉子,边缘还有不整齐的小锯齿。整体上看来,花冠像舞台上奇特的花扇。 在城市里想瞧见龙胆科的植物不容易,因为这个科的植物多数长在高山上,花的颜色也多为紫色、蓝色。 除了莕菜,龙胆科里还有一种水生植物,本来也可以长在城里的水体中的,它的名字叫睡菜。不过,《北京植物志》根本没有记载这种在我看来极为重要的睡菜,不知是何种原因。睡菜比莕菜还美丽,北大未名湖中应当引进这种植物。 2009年4月26日北京林业大学的林秦文发来邮件,告知他在北京见到了正在开花的睡菜( Menyanthes trifoliata ),同时传了三张照片,建议我有空也去瞧瞧。他读本科时我们就认识了,那是在北京门头沟小龙门一起野外看植物。在我看来,他是少有的对植物分类有天赋和热情的年轻人。 小林告诉了详细的目击地点:北京北部的某小河边。我以前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这种植物,得此确切消息,立即精神起来。我马上给相机和相机上的土制GPS充足电。第二天一早开车约100公里(单程)寻找睡菜。这不算啥,有一年为了找一种逸生的药用鼠尾草,从北京专程赶到河北沙城。 小林描述的地点是铁路旁的一条小河,一瞬间我就猜到是指通过北京延庆的大秦铁路。很快找到那条小河,但没发现睡菜。那小河,其实只是一条小水沟,窄处一米左右,一步就能跨过去,宽处也就五六米。不过水确实在流动。 我沿小河向上游寻找,走了一公里,还是没找到。然后转向下游,不到500米,我发现了!准确说应当是我看到了!没错,成片生长的睡菜,许多窈窕淑女!睡菜正值盛花期,非常优雅。 高兴,真的高兴。坐下来欣赏了半天。然后是习惯性的拍摄,十年来我坚持为各种植物拍照,自然也认识了许多植物。GPS数据直接写入了照片文件:北纬40度30.45分,东经115度55.41分,海拔484米。如有兴趣,用Google Earth可快速找到这个位置。 睡菜特征明显。叶基生,三出复叶。叶柄较长,可达20厘米,基部变宽,鞘状。花葶由根状茎顶端抽出,总状花序。花冠乳白色,深裂,也是5次旋转对称。当然,花冠个别有6深裂的,就像紫丁香花除了4裂还有5裂、6裂、7裂的一样。最特别之处是,花冠内表面长有流苏状的毛,非常精致、漂亮,很像人造毛皮或者高档白地毯上的不那么密实的毛线。毛线长约6毫米,并非直线,中间有若干之字曲折。雄蕊着生在冠筒中部,恰好安排在各个花筒裂片的凹坑处。雄蕊顶端的花药紫黑色,呈倒钩状。花冠正中间是雌性生殖器官:花柱,柱头末端微微三裂,呈淡黄色。从进化的眼光看,所有这些设计都与昆虫传粉有关。 睡菜,为啥叫这名字?它有什么用?能吃吗? 我也不知道。《本草纲木》中就这样叫了。也有叫它瞑菜、醉草的。据说此植物的根有润肺、止咳、安眠的作用,名字也许跟这有关。它确实是一种草药,至于有什么药性,我并不关心。 法国思想家、植物爱好者卢梭曾说,江湖医生曾牢牢把持了植物学界,而在他们眼中,植物被精简成了药草,人们从中只看到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张三李四任意赋予它们的所谓药性。卢梭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人不能设想植物本身就值得我们注意,那些一辈子摆弄瓶瓶罐罐的学究瞧不起植物学,照他们的说法,如果不研究植物的效用,那么植物学就是一门没用的学科。你要是在一块色彩缤纷的草地上停下来,细细观察灿烂的花朵,看到你的人准会把你当成见习医生,向你讨草药去治孩子的疥癣、成人的疥疮或马的鼻疽呢。 我深深地赞同卢梭的评论:我在林中高高兴兴地漫步时,如果非要我去想什么发烧、结石、痛风,或是癫痫之类的疾病,那简直败兴透了。 在北京,估计没有多少人见过睡菜。但睡菜并不寂寞,它为自己开花、为昆虫开花,总之,它是它自己。正如窈窕淑女为自己而美丽,她是她自己。我们爱美女,但上帝造美女并非只为我们。 2009-06-23于北京西三旗 ----------------- 注:在发表版中,好心的编辑删除了莕菜的拉丁文,印出的文字出现这样的字样:莕菜是荇菜的现代学名。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只有拉丁双名才可以叫学名,其他都是俗名、地方名,另外似乎也不存在现代学名的说法。 在此本人无意指责编辑,但还是要标出这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3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份期刊的四种人
yujoak 2009-10-29 12:05
作者、编辑、审稿人和读者是与期刊密切相关的四种角色。作者和读者无疑最为重要。作者的稿件是基础,投稿是为了发表,但不是惟一的目的,作者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获得同行,即读者的关注。 编辑挑选审稿人,和他一起决定了期刊的整体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位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区别在于,他能决定稿件的发表与否。但实践证明,靠几个人、几周时间来判断一篇稿件的好坏,这项工作的难度着实太大。要不也不会有涉及抄袭、剽窃和数据伪造的文章屡被曝光,也不至于有许多高IF期刊的论文无人引用。 论文好比商品,读者就是消费者。对于传统的期刊,读者需要付费才能获得论文。但除非剽窃、伪造数据,遇到名不副实的论文,读者绝对是弱势群体。 但读者是上帝,因此开放获取(open access)成为时尚。反正是免费,为什么不去下载来看看?也许期刊和作者的知名度都不高,但没准也能淘到好文章呢,这应该是大多数读者的心态。期刊转过身对作者说,你看,新的措施为你们带来了巨大的潜在读者群,你不会介意为此付费吧?有些人不介意,但介意的绝对不在少数:凭什么我的投稿要进行同行评议,拖上个几周,甚至几个月,好容易接受了还要交钱才能发表?没有足够多作者的支持,期刊即使是开放获取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我所知道的The Open Macromolecules Journal自2007年创刊以来的论文数还不如刊物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人数多。因此,开放获取是剂灵丹妙药,但不是万能药。 站在期刊的立场,编辑的作用可以弱化,审稿人的作用可以简化,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意识只能是强化。期刊自有办法:对于作者的投稿,只要稿件的实验设计不离谱,我都接受,不管结果和讨论靠不靠谱;对于读者,除了免费获取,论文是好是坏,你们还可以评一评。这就是PLoS ONE模式。也许不远将来,除了science citation index,还会有个science post-peel rating index。 只是还有个问题,即使是电子期刊,即使编辑和审稿人可以是义务,网站的维持、维护、技术支持等等都是需要成本。 会不会有一天,商人来了,告诉大家:让我当老板,将期刊平台整合进我的资源,我要的是点击率和美誉度,而我将提供给你稳定的发展的平台,不变的是期刊的学术独立性。其实期刊、论文就是商品,有它们的商业价值。这,有没有可能?
个人分类: 学术相关|3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读者算法1
liux831 2009-10-10 22:05
科学网约有2500个注册用户,62000个读者。 在生态学上,可以标识抽样,估算总样本。 采用我们发明的标识法测算,注册用户和未注册用户为1:25. 在科学家这个群体,在科学网注册的用户很少。 国外和国内的科学家关注科学网还很不够。 要办好科学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征集优秀的博文,像中国杂志办成SCI一样 2.吸引广大科学家来科学网,关注科学网 3.加强科学网管理,主动出击 4.全民办网 5.推崇精品 6.征集Good ideas 7.全面优化 8.大联合 拥有更多读者,创造和谐氛围,能人办刊,采用国际规则,都是办好科学网的有力措施。 办出特色,力争一流,正是科学网的强兵之策。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
李万春 2009-9-14 17:36
很偶然的在最近出版的《读者》上读到一篇《一只塞纳河黑天鹅引起的蝴蝶效应 》。作者的文笔很美,也把蝴蝶效应的因果关系描述得很到位. 里面正好有一段我比较熟悉的与水科学有关的段落,copy如下: 没想到这个稀奇古怪的推论立即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响应,大家纷纷要求当地的环境监测机构对圣塞涅境内的塞纳河水质进行检测。几天之后,检测结果显示由于氮、磷等元素增加从而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 0.1 个百分点。令人头痛的是,圣塞涅境内的塞纳河也是当地居民的饮用水来源。 ......于是市民义愤填膺,于是追根寻源,最后发现罪魁祸首,如何如何...... 让我纳闷的是 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 0.1 个百分点 就如此大动干戈值得吗? 富营养化程度是啥?可能是营养状态指数(TSI)吧. 任何指标都是有波动的,0.1%算个啥?就是1%的波动,水质也不会有实质性改变。在大众眼中的水质变化,TSI要是从50变化到50.05(正好0.1%),就值得惊慌吗?如果是瞬时的,波动很正常;如果是时段内的平均(如1个月或半年),1%的幅度也不值得重视. 简单的比方,气温去年的今天20度,今年的今天是20.02度(比方是平均值),显示上升了0.1%,于是民众就惊慌失措,义愤填膺? 而且,氮磷等元素只是一种存在,是不可能增加的.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关注的和科学本身可能不太相关,只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只要能有效应,可能什么词汇都敢拿来写拿来用? 也许是我吹毛求疵了。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平时我们读到的报纸、看到的电视经常有类似的不严谨、被扭曲的科学存在,说是伪科学吧,好像也不像,只好自己发明一个新词科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单与复杂》—选自《读者》—马德
热度 1 anhongyan99 2009-2-26 23:26
简单与复杂 马德 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 其实人心也很简单,知识利益分配很复杂。 桌上有一堆苹果,人们并不在意这堆苹果有多少,而是在意分到自己手里的有多少;单位有一摊子事,人们并不在意这摊子事有多少,而是在意自己多干了多少。人类有大智慧,却因为对得失斤斤计较,最后都变成了小聪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由于利益分配很复杂,才有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人生之简单,就象生命巨画中简单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是生命意境中的一轮薄月,有着清清凉凉的宁静。 人生之复杂,是泼洒在生命宣纸上的墨迹,渲染着城府与世故;是拉响在生命深处的咿咿呀呀的胡琴,挥不去嘈杂与迷惘。 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 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不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 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 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的时候简单,变阔了复杂;落魄的时候简单,得势了复杂;君子简单,小人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顾城的那首诗: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简单与复杂之间,也有这么一层迷蒙的关系。 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事物,似乎很简单。一口百年古井,幽深、澄澈,也可以一眼望到底,但这口古井,本身却并不简单。人也一样。 有时候,一个人可以一眼望到底,并不是因为他太过简单、不够深刻,而是因为他太过纯净。一个人,有至纯的灵魂,原来就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深刻。这样的简单,让人敬仰。 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复杂、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深度是城府的深度,而不是灵魂的深度。这中复杂,是险恶人性的交错,而不是曼妙智慧的叠加。 人生,说到底,简单的只有生死两个字,但由于有了命运的沉浮,有了人世的冷暖,简单的过程才变得跌芫起伏,纷繁复杂. 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的形式;而复杂,是生命永远无法打捞的苍凉的梦境.
个人分类: 喜欢过的(转载)|43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动:好的书店 好的读者
shareworld 2008-11-8 21:13
今天是星期六,我也给自己放了个假,到市里转了转。因为堵车,我就下了公交车,钻进了附近的一个新华书店。然后,在偶然之间,我收获了巨大的感动。 书店并不大,可是读者很多,几乎每一个书架旁边都有十来个人或坐或立,捧书而读。 有一个年轻的妈妈,俯下身子,右手牵着孩子,左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笑两下。过了一会儿,她的孩子挣脱了妈妈的手,到里面去了。我后来才发现了她她正坐在地板上,看着一本厚厚的图画书,我猜想那是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有一个女生,捧着硬皮本的《希腊古典神话》,就站在书架旁边,挡住了我的去路。当我决定要离开的时候,她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面带愧疚,赶忙将身子闪开,随即又低头看自己的书了。 还有一个男青年。他用左手托着一本书看,低着头一动不动。好久之后的翻书页,让我注意到他的艰难,我定睛一看,他原来是没有左臂了。他看的书我不知道什么,但是我看见他旁边的都是哲学名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或康德。我由衷地敬佩他。 一个店面并不大的书店,能有这么多的读者,而且大家安静而又求知若渴的情景,着实让人感动不已。不远处KTV的喧嚣,没有能跨过书店的门槛,相反,每一个形态各异的读书人,都为这个书店增添了一股暖流。 我不忍心打扰大家看书,所以每一次移动都小心翼翼,仿佛身边是奇珍异宝,以至于放书的时候,都要屏气凝神了。 我看到了一本封面已经破了一半的《围城》,我还看到基本茅盾文学奖的图书已经略显老旧,还有更多的书,都仿佛已经经历过几十次几百次的反复翻阅。我不知道这些书默默滋养了多少渴望知识的心灵,更不知道多少人曾经像我一样,对着这些半旧的图书感动不已:一个以卖书为主要目的的新华书店,能这样宽容读者,难怪会有这么高的人气!真是好书店! 书店里的书门类很多。从小学生的童话故事书,到大学生的考研辅导材料,从最深奥的哲学社会科学,到新近流行的茅盾文学奖获奖数目,你所喜爱的图书,在不经意之间,就生生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大吃一惊。我走了一圈,就知道,这是一个雅和俗和谐共存的书店,这是一个相当有品位的书店,然而却不给人任何疏远感。 我到过很多大书店,也到过很多装饰得很考究的书店,偏偏被这样一个不大的书店感动。我将它写进我的博客,表扬它。它位于郑州大学老校区的对面,如果你有时间,建议看看。 最后再说一点深深的感动:好的读者爱书,而好的书店爱读者。 如果满意请投票: 给他投票 上一篇: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分析台湾重要性 下一篇: 什么样的拉票是恶意拉票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59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