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去哪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规矩”都去哪里了?
热度 3 damin123 2014-7-18 14:33
“老规矩”都去哪里了? 大民 73 岁的山西知名剪纸艺术专家段改芳老师来参加“中国剪纸研究中心”成立活动,我与她坐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小憩。段老师坐了一夜火车,应该十分疲劳,但是得知我也是大清早饿着肚子去接她的,就十分热情地与我分享她带来的小饼干。忽然,她轻拽我的衣袖,用眼神“指”着对面沙发上坐着的一个胖女子,说: “你看,这个女的,这么坐着,还睡着了,真难看。” 我其实也注意了这个女的,很胖,大块头。短裤,短衫,沙发的靠背比较低,她努力要躺下来睡,形成一个仰卧的蛤蟆的造型。而且真的睡着了,响起了呼噜声。 我明白段老师的意思,在公共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一个女子,这么四仰八叉的睡着了,不雅,不文明,不符合文明社会里的老规矩。 我说:“段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有些老规矩,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人前不教妻,饭前不训子’‘大人不动筷儿,小孩要等待’‘吃饭不能吧叽嘴’‘打阿嚏要捂嘴’,‘人前站立别岔腿’‘不大声喧哗’‘做客不翘二郎腿’等等,可能被不少年轻人淡忘了。北京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老规矩’。也许,出题的人也意识到了这种日常礼仪、规范的缺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通过高考作文命题,来唤醒社会的关注。” 段老师显然是引我为知音,轻声细语,生动有趣,说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老规矩,说到了传统文化里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那些规则,那些宽容、体谅、善于换位思考、让所有人都感觉舒服的老规矩。 几年前,我与中少社的一群编辑同事,去井冈山寻访红色文化。到了酒店,饭菜已经摆好。跟我同行的史老师是我们这一桌 10 个人年龄最大的,其他都是八零后。我和他一起到服务台自费买点啤酒,回来时发现餐桌上几乎已经扫荡一空。我们两个手持啤酒有点发愣。我跟史老师交换了一个眼神,没有说什么。是的,这是一桌八零后,都是我们的孩子辈儿的。也许他们太饿了,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长者优先”或者“等人齐了一起吃”的概念。当我与史老师捡一点年轻人吃剩下的饭菜,喝着本来很凉爽的啤酒的时候,心里充满了难言的苦涩。 这至少是六七年前发生的小插曲,我至今难以忘怀。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个单位,那些八零后也大多过了而立之年,成为人之父母,成为工作上的栋梁和骨干。他们是不是已经从切身的经历和人生的历练中,学到了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呢?但愿他们已经学到了,毕竟这些规矩是有益无害的,而且惠及别人,也不损害自己,是最最基础的餐桌礼仪。 文明就是这样存在于一些细节中,成为我们言谈举止的规范,成为我们接人待物的方式。这些东西,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或许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一般说来,他们都是协调矛盾、柔化冲突、处分利益、营养心灵的精神财富,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大家的利益也维护自我利益,最大限度让更多人感觉舒服的灵丹妙药。它不是某个人发明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自然形成的,它顶多是经过了圣贤的整理和推广,甚至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它就是自发形成于文明社会中的、被文明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为绝大多数人身体力行的无言的“民间文化”。 四十多年前,我自己还是个少年。有一次,奶奶赶集回来,气喘吁吁的。一坐下,就气呼呼的说:“今天真是见了景了!回来的路上,树荫凉里,巨峰(地名)的女人们四仰八叉躺在车子(独轮车)上睡午觉!可是开了眼了!”这个小插曲,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有点莫名。在跟段改芳老师谈到民间文明礼仪的时候,这个小插曲立刻就跳出来了。 奶奶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但是对于乡村社会的文明礼仪,懂得很多。我是在奶奶的背上长大的,在我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童年时期,我在奶奶的背上,学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而这些规则,都通过民间故事来体现。奶奶特别善于把一个普通的“说教”用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来告诉我,让我明白并且接收。尽管当时我就发现,很多故事是奶奶即兴瞎编的,根本经不起推敲。有些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就在我们村子里,我都认识。但是,我喜欢听,并且乐此不疲地指出奶奶每次所讲故事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 不读圣贤书,却满脑子圣贤思想,这是民间文化塑造人、影响人的神奇之处。千千万万像我奶奶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没有能力阅读和书写,但是他们依然能够自觉自愿,按照“圣贤”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谈行止。而且几乎同时,还自觉自愿承担起了传承和传播“圣贤”思想的责任。这时候,崇尚圣贤,尊重古训,其实是一种文化传统,这“传统”并非要求人们必须遵从某一个具体的“圣贤”,而是把圣贤当作一种象征,一种抽象,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人们需要的是圣贤所代言的那些个规矩、规则,那些让所有人都舒舒服服和谐相处的文明规则。 我们通常说,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宝库,是千秋万代传承繁衍而不消亡的血脉。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遭遇断续、短暂的西方文明冲击的时候,有没有自信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把动态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化到民间里去,成为人民群众浑然不觉而准确践行的优质文明呢?能不能靠这些有根、有脉、有生机也有活力的民间文化,确保中华民族站在人类文明的最高点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有趣的是,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设的这个“中国剪纸研究中心”,最初的名字是“中国剪纸艺术研究中心”, 2 字之差,味道不同。这是冯骥才主席的大智慧、大手笔。他的意思是,剪纸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人类学、社会学、审美学的内容。说白了,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同时也是具体而的民间文化的一个标本,一个研究民间文化的麻雀。冯主席 2 个字的改动,提醒我们,在当前,尤其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承、发扬广大的过程中,如果只看见艺术,忽略了文化,就仿佛看见了树叶忽略了森林,看见了石头忽略了泰山,看见涓流忽略了大江大河。 2014/7/18
187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线希望”去哪里了?
zxj368 2014-3-28 17:24
MH370呀,你去哪里了? 马政府说你去大海里游泳了,真的吗? 我们同胞回来的那一线希望,去哪里了?是被马政府同时也丢进了大海吗? 我还有幻想,一线希望还在,他们还活着呢!
个人分类: 杂谈|2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柞水火灾的背后
热度 2 Botanicalzoe 2014-3-26 23:02
http://www.cnzhashui.com/html/2014/0324/1700.shtml 当打开这个网页之后,我很难过。柞水,这个我熟悉的不能再陌生的小县城,突然让我感觉陌生了。 看着那些为扑火而失去的人们,仿佛他们就是我的亲人,揪心的疼,无法抑制。 在我的印象中柞水是一个安静,静谧的小城。淳朴憨厚的农人们在早晨的第一缕晨光刚刚挤出地面时就忙碌的开始耕作。洁白的云朵在一片青山绿水中变换着模样...这个我熟悉的小城去哪里了? 再看看这样的一个消息,一个年轻人因为一时的不高兴就把山烧了,多么可笑的一个理由。可是这样看似荒谬的原因背后却是柞水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缺陷。现在的柞水,人口多了,有钱的人多了,可是上学的人似乎并没有按比例增长。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一些空巢的老人和小孩儿。然而另外一些不想去外地的年轻人(如纵火犯)就成了社会的闲散人。他们有过抱负,有过理想,可是到了社会上却无用武之地。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本身能力强,而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社会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如果这样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有一天在某个醉酒的晚上,或许又是一个悲剧。仅仅靠宣传英勇事迹和严厉惩罚罪犯会遏制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么?如果不从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上下工夫,和谐将是纸上谈兵。 在这次事件中有一个亮点,不容忽视。忙碌的人们都放下手头的工作积极投入到扑火行动中,这些朴实的农人们依然奋不顾身的冲到前面扑火,这是这个县城流传下来的根。无论发生过什么,无论是否相识,在关键时刻,大家都在一起。其实这样的扑火行为我也曾经参加过,上一代人真诚朴实的锄头和一家有难大家帮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这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里可能不会有的壮观和磅礴。 传承与开放,终南山给柞水人带来的不只有青山绿水,终南山隧道也需要柞水人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自己。文化与道德才是最后的赢家,柞水的发展不只是人们开的什么车。 (注: 以上仅是个人对于这次事件的感悟,不带有针对性)
320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应该去哪里工作
热度 8 Lynette6 2013-6-20 13:25
又到一年毕业季,最近非常流行致青春,到处飘的都是各种风格的毕业照,我也终于在本月结束了23年的学生生涯,将于本月末拿到自己的博士学位。我是一个直辖市普通二本学校的博士毕业生,有幸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曾于博士期间赴加拿大做联合培养博士的合作研究两年。正是因为有这样少许的留学经历,我才幸运地拿到了国内两个学校的OFFER,一个在直辖市,一个在省会城市。这两个学校都挺好的,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在现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有所犹豫,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工作。 我的老公在这个省会城市的事业单位工作几年了,工作还算稳定,但是他本人有上进心且不甘平淡,去年也读了在职博士,预期明年或后年毕业。如果我回省会城市的话,我们俩当然很快就可以安家落户,孩子也可以早点儿有一个稳定的家,压力没有那么大而且还可以就近照顾父母;但是我们俩的上升空间似乎不那么大,但是下半辈子这样也够了。 如果我留在直辖市的高校,就意味着我的老公毕业之后也将跳槽到同一个城市,能不能找到像以前的稳定工作尚不可知,我们想要在这里好好地生存并为孩子塑造一个好的环境可能要多费一番努力。但是这里唯一让我们留恋的是,我们都曾在这里学习3-5年,对这个城市、这所学校以及老师都有感情,而且今后我也会在我所在的教研组取得更多的科研成绩,比如文章、项目等等。孩子成长接触的环境和今后上学都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 我知道现在的选择可能改变我们一个家庭未来的道路。所以我现在很纠结,究竟应该选择去哪里工作。
4029 次阅读|16 个评论
春节长假你们去哪里旅行?
xupeiyang 2013-2-11 18:51
春节长假你们去哪里旅行?
个人分类: 世界名胜|2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一儿童节,哪儿好玩?
xupeiyang 2012-5-31 09:23
六一儿童节,哪儿好玩?
六一儿童节,也是我们大人的节日,小孩开心,大人更高兴。 带我们乐乐去公园玩,爱坐小火车,小飞机,爱开小汽车,爱小狗,小猫,爱踢足球。。。。。。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帖天涯: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到去哪里了呢?
gbl066 2012-5-30 09:43
看到一篇有关职业规划的文章,转来看下。 感谢原文作者。 ========================= 岭南一梦   标题中问及的问题,已经萦绕在我心里好久,总想就这个话题写点什么,一则是为自己十年的外企生涯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二是想跟天涯上的同仁们交流一下外企的话题,以及服务于外企的大陆中国人的前途。   一、我为什么要加入外企   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的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    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 二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弹指一挥间,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得到什么?我还能接着学到什么?    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    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    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   我学到的主要包括:   供职公司生产的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   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外国人是如何想事情的。    还能得到什么?   答案: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    我还能学到什么:   答案: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本,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 三、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   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同。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    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同而已。   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你的方案。   如何忽悠客户呢?很重要的是包装。   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     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    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 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    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   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地下跑。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年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还用问吗?    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学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 看来大家的回帖,觉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选择:    1)自己创业。但是我不是搞纯设备销售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备可以代理。我是出技术方案的,所以很难找到客户,这条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乡开个小超市什么的,但是老天保佑别哪天周围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巨头,那就死定了。   2)回到国企。暂且不论能否回去,这是个很尴尬的选择,昔日的同事都是领导了,你回去跟人抢位置还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领导?但是如果就是想找个饭碗,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   3)移民。现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的路已经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顾问公司做包装出去了,也要至少奋斗十年才能站稳脚,十年后,头发都白了,这辈子就算贡献给孩子了。   4)职业炒股,估计我没有那么高的财商,手里真的没有什么余钱。   除了上述的几类,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了,大家帮我想想? 楼歪成这个样子,很遗憾,衷心希望今后大家理性讨论。   在我看来,外企做到40岁以上,职位大概可能是:   1)中级经理层,头衔可能是销售经理或者是技术经理。说实在话,外企的经理头衔算是满大街了,刚毕业的也能给个市场经理或者销售经理的头衔,就是为了出去唬人方便。真正做到中级经理层的,都是能带领一个团队的人物。这些人要是无法升到总监阶层的话,45岁就到顶了。做销售的人还能存点人脉,做技术的,只能给人打技术零工了。   2)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是技术岗位。不过外企的头衔跟国内的职称是两回事,45岁下岗了,可能有机会去监理公司之类的地方做个技术苦力,挣点辛苦钱,但是需要撇家舍业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个注册证书什么的,以后肯定有得用。    3)高级行政职位,比如行政经理或者人事经理什么的。这个感觉最难办,因为年纪大了,哪个公司都不缺非技术岗位的领导。出路如何,我真的不知道。   其实,感觉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术,但是一大把年纪被年轻人呼来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过为了生存,应该能忍得住。   以上不论是哪个出路,都貌似有点凄凉。 看来要扶楼了,先讲讲自己的职业经历吧。   我的经历(1)   我先前供职的设计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属大院,曾经也是中直单位,要说我现在的这点本事,更多地是吃设计院的老本。想当年刚出校门,不知道恋爱为何物,一心向往工作,在各大现场出差都是以半年为单位,处理现场问题,出设计变更,拜老同志为师,每天吃完晚饭后呆在设计队办公室看图纸。说实话,我大学专业成绩一般,但是在现场工作的几年,算是彻底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第一个循环。   不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经历如何,我们90年代初毕业的那一批人,技术底子一般都是这么打下来的。 我的经历(2)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上个世纪末,我所在的设计室承接了一个国外政府贷款的项目。圈内的人应该知道,政府贷款需要指定采购贷款国的设备,于是一些做工程总承包的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我开始了跟外资公司的零距离接触。   最开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们出了技术方案后,跟北京来的一家欧洲公司代表处一遍遍地开设计联络会议,以保证设计跟设备唱的是一台戏。十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国内还是缺钱,贷款方很牛,对贷款申请的项目审查很严,所以那些外资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很牛。   要说十年前的部属设计院,也是够含酸的,CAD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不说,外语流利的设计人员是奇缺的。好在我们面对的是代表处的人,不过人家的文件都是E文,而且跟我们开会,记笔记也是E文,真的让我们佩服。每次开完会,我们都会招待他们吃顿饭,有一次喝多了,送他们回旅馆,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飞来住的是商贸(香格里拉旗下),我们出差,还是要住肮脏的招待所。    至于技术,记得有一次跟我们开联络会的先生在会议中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敲了几个数,就把我手算一周的数据重算了一步。那时真的是羡慕呀,现在明白了,任何设备厂家都是自己的计算模型,他其实不过是输入几个原始数据而已,现在我打电话都能指挥人干这个活计。   外企呀外企,那时在我心里真是个NB的地方,以至于随后的一两年,我对外企的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初恋的地方”一样,我立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的经历(3)    盼望着,盼望着,机会来了,外企的脚步近了。   我所在的省上马了一个国外技术援助项目,出资方是某国际组织(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于中方项目经理是我的朋友,我于是借调到了那个项目,跟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还不算他们的雇员。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设备制造业,外企就是一个销售跟售后平台的话,咨询行业外企应该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毕竟是一个玩脑子跟经验换钱的地方。在这里,我系统地学到了很多设计院没有的知识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瓶颈,就是你的护照决定了你在国内咨询业的地位,要想当国际咨询专家,就要先换护照。    虽然明白这个瓶颈,但是当时就是作为国内人员,收入的空间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舍弃了原来的设计院,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个行业。由于老婆当时在国外,我中间有两三年去陪她,还顺便读了个文凭,毕业后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资咨询公司。   就这样,从接触,过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时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 我的经历(4)    外企的日子开始还是很阳光的,相信每一个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作为咨询行业,我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出差,开始很是陶醉飞机跟星级酒店带来的舒适跟便利。我跟公司里面年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有着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不用人带,直接就投入各个项目,也很是有成就感。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年,中间我换过两家公司,都是通过猎头挖过去的,薪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咨询公司很难找到活儿了。   了解这个行业的都知道,外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国外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国内对咨询这个行业还是不接受、不信任的,这也是由于国内的体制所决定的。    在国外,咨询公司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市场饱和,近些年倒闭与被并购的不计其数,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欧美咨询公司拼命想打开中国大门,造成中国国内咨询公司的竞争异常惨烈,往往一个招标有超过20家来投,八仙过海,各自拆台。   咨询公司的人员是靠简历吃饭的,一旦没有了项目,就没有了新的工作经验,简历也就不值钱了。更要命的是,咨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这个东西像一条枷锁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少于50%,公司就有理由开掉你,因为你连自己都无法养活。   压力呀,压力,不在压力中爆发,就要在压力中逃亡! 我的经历(5)   应该说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赶上了国内所谓黄金十年的尾巴,这其间也是国际经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时候。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资咨询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很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逃离中国市场,而且都是那种突然死亡法,实现没有任何征兆的   行业里的两家外资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关闭的命运。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突然从总部来了群由人事财务跟律师组成的团队,带着打印好的补偿合同,召集大家开会,宣布马上关闭XX办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然后在N+1(或者更多点)的补偿合同上签字,然后任命留守团队,把现有项目的尾巴处理完后关门。    每一个这样的消息传来,我都感觉像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难以想象某天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命运,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 我的经历(6)    感谢老天的眷顾,我终于在几年前成功逃离了咨询业的泰坦尼克号,登上了另一艘行业内的巨轮,角色也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手下也没有几个人。公司的情况就不介绍了,因为圈子很小。   这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新的行当,简单说就是为市场开发准备技术方案。时间久了,就像我在开篇中说的那样,技术方案实际上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套技术产品。   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作为技术人员,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资料,也能跟客户侃侃而谈我们的东西有这个那个的优点,但是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机会少之又少。渐渐地,我惶恐了,这么做下去,一个刚出道的工程师,如果改行做市场的话,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这就是行业里面的技术吗?时间在消逝,我还在吃着当年的老本,如果不吃技术饭的话,我还能干什么? 我的经历(7)   我曾经费了很大力气,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检讨自己的职业前途。   我觉得,外资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将制造业外企逼出这个地区,剩下的将只有服务业外企,加上制造业外企的总部。每个人的职业前途都跟自己的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关,我离开咨询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前途。    中国的经济,靠外资外贸拉动已经貌似到了极限,需要调整。国家正借助国企的那只手,来体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我们有很多国企的客户,日子过得其实比我们外企的人员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么高的税,绝大多数外企,呵呵,中秋节连盒月饼都讨不到的,都打到工资里面了。国进民退,国有化在收回民营行业的生计的同时,也正逐渐将外资挤出中国。未来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大发展的十年。   外资外资,能否大行其道首先要看国家是否缺资金。目前的中国,其实是不缺钱的,国家借助外资,其实也完成了国家层面上的原始积累,现在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那么,在我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是进还是退呢? 我的经历(8)      我曾经想到过离开外企,回归国企。毕竟我当年在设计院干了很多年,还是有不错的口碑和人脉的,但是回去就那么简单吗?   物是人非,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首先是要不要你的问题。现在的部属大型设计院,有人托关系花十万八万都进不来,能让你回来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    其次是回去干什么?四十多岁的人画图拼体力能拼得过刚毕业的年轻人吗?国企也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任什么的职位。    另外就是家怎么办?老婆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开始。对于她来讲,不亚于下岗再就业。她在事业单位,为了我丢掉了目前的工作,对她公平吗?   所以,退,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下决心的。 我的经历(9)   如果不回到体制内的话,就只有暂时在现在的公司做下去了,问题是,如何做?   在外企,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   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四楼:其它国家的外国人   三楼:东南亚华人   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龟或者有政府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蹲在一楼,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机会上到二楼。看到这个帖子的外企人士,估计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呆在没有花园的底楼。    外企其实是很讲血统论的,你的肤色决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国也会舒舒服服地呆在3、4楼,只要不在市场开发,怎么混日子都可以。   但是呆在一楼的本地雇员就不一样了,没有别的肤色,手里要是没有多的资源的话,估计出局的年龄在40-45岁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见一楼的大门外面,还有无数的毕业生挤着要进来吗?就跟春节火车站买火车的长队似的。    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   升值到高管的空间理论上确实有,如果真的是幸运儿,可以将你的职业空间延长到50岁,50以后铁定出局。如何升为高管,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国人高管之间的政治斗争,不要以为外企不需要站队,站错队跟国企一样惨。    那么,无法升职的,为了有限地利用4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需要做什么呢?我的想法是:   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别笑,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过四十,脸上饱经风霜,像五十岁人似的,保准你老板会找个借口让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   以上是针对男人而言,对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龄段(70之前)都是她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最近压力大,老得比较快,心里很愁。说不好听的,有点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别笑话我。外企的助理们,其实吃的更是青春脸蛋饭,所以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千万要睁大眼睛,嫁个有潜力的男人,否则到35岁了真的很难。   另外就是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我到四十岁了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但是我觉得Ray99说的其实没错,应该开始打理自己财富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普通人,达到他所说的财商估计是不可能了。    还有就是考证书吧,注册证什么的,老了也许挂个证一个月能混碗面条钱。   不管怎么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正常走到45岁的前提条件。   45岁以后呢?我真的不知道,这也是我发帖寻求答案的原因。 ============================================== 作者:岭南一梦 回复日期:2009-11-03 22:02:53    作者:ray99 回复日期:2009-11-03 13:20:56    今天打卡晚了点。   这两天灌水的多, 有料的少,那就顺便说点东西。   昨天一个猎头找我, 也是一家同行的石油公司挖人, 职位差不多, 薪水高20%。我一听拒绝了。   跳槽还是不跳, 是职场永恒的话题, 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 象鲜虾一样不停的跳, 有时候刚跳到一个槽里还没混热火就又跳了, 以至于我现在看我自己的简历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过分, 不得不把几家试用期未满的公司给删除了。即便如此也是长长的一列, 我每次面试都要花上很多口舌来和对方解释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跳槽。   现在回想当年很多次跳槽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职务差不多, 就是多15-20%的薪水, 如果在一家公司好好发展也可以有机会的, 但那个对谁都怀着一颗怦怦乱跳的芳心的年代里, 很多人迷失了, 以为下一个槽一定好, 结果过档了才发现问题。   跳槽一定要谨慎, 尤其是仅仅为了一点点薪水增加, 而不是为追求职业发展的突破而跳。   再一次谢谢99每天打卡站岗,我理解你问什么这么做,而且我相信你在职场上绝对差不了。   就这跳槽的话题多说几句,外企跳槽很常见,但是单纯为了增加工资跳槽需要谨慎。其实每一个的圈子里面的资源是固定的,能够加入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就把能跳的公司都走了个遍,对着你最后的东家,估计很难有牌可打了。   其实跳槽不单纯是加工资,在跳槽前,最好多想想以下几个方面:   1)钱少了没有?如果你从北京跳到上海,你的住房公积金要减少50%甚至还要多,因为地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账面上钱多了点,但是隐形的钱少了许多,就是一个穷忙活。   2)职业前途有提升没有?如果跟我一样,带着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帽子从一家跳到另一家,但是没有通过跳槽接触到实质的更有挑战性的项目,其实是浪费资源。因为你在原来的公司也许可以很快升职到项目经理,但是到新的公司,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3)你的家人是否收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为了月薪升了1W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但是你的妻子或者丈夫要因此换掉自己的工作重新开始的话,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了。跳槽的定律是:通过跳槽,你跟你配偶的总体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放是合理的并值得跳的跳槽,否则不是。 ====================================== 诸位当工程师同行们好,混了N年了,不算有出息,环顾四周,也没有看见几个有出息 的!回顾工程师生涯,感慨万千,愿意讲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也算给咱们师弟师妹们提 个醒,希望他们比咱强! 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人并不指 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爽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 的轨迹。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 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 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 是新手! 可以做技术,切不可沉湎于技术。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技术!给自己很大压力,如 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这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 为技术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 是个工程师! 不要去做技术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在企业里混,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 “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工程师的迂腐之言。 8051很牛吗?(注:一块芯片的名称)人家能上去必然有他的本事,而且是你没有的本 事。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 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 和力,察言观色能力,攻关能力等,要成为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否则只能躲 在角落看示波器!技术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古到今,美国日本,一律如 此! 多交社会三教九流的朋友。不要只和工程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 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 些人。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 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的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 ,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知识涉猎不一定专,但一定要广!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 ,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学费!! 抓住时机向技术管理或市场销售方面的转变! 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开发,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或销售,前途会更大,以前搞技 术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搞销售可以培养自己 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 柱!!! 逐渐克服自己的心里弱点和性格缺陷!多疑,敏感,天真(贬义,并不可爱),犹豫 不决,胆怯,多虑,脸皮太薄,心不够黑,教条式思维...这些工程师普遍存在的性格弱 点必须改变!很难吗?只在床上想一想当然不可能,去帮朋友守一个月地摊,包准有效 果,去实践,而不要只想!不克服这些缺点,一切不可能,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当不好-- 尽管你可能技术不错! 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建立自己的工作环境!及早为自己配置一个工作环境, 装备电脑,示波器(可以买个二手的),仿真器,编程器等,业余可以接点活,一方面 接触市场,培养市场感觉,同时也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准备自己的产品,咱搞技术的 没有钱,只有技术,技术的代表不是学历和证书,而是产品,拿出象样的产品,就可技 术转让或与人合作搞企业!先把东西准备好,等待机会,否则,有了机会也抓不住! 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不仅要能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很必要!要创造条件让别人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 ?外面的投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 是个好注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 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该出手时便出手!永远不可能有100%把握!!!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 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 ,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 随随便便成功! 转自:http://club.pchome.net/thread_1_15_5803554.html
3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女唧唧歪歪
热度 1 sue 2012-3-3 16:46
小女唧唧歪歪
1.昨天 晚上,小丫头因我们认为的不听话而被训斥,爸爸给她屁股两个五指山,其实冬天穿的很厚的,结果小丫头哇哇大叫,但无论如何,吃饭时候的手还是去,和我去洗手,哭着、控诉着:“我去哪里找幸福啊?”“本来一天我过得很好,结果到晚上就悲惨啊”“你们去住宾馆吧,你们去出差吧”“爸爸为什么还不出差啊?” 不到五岁的小屁孩也有幸福这个词汇,呵呵! 今早,我告诉说:“我和你说个消息,你看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啊” “那你说吧”。 “爸爸出差去了。” “o,yeah,好消息,没人管我喽”。 我立刻告诉她:“那我呢?” 2.有天老师问大家的梦想是什么? 有人说:“钢琴家”,有人说:“蜘蛛侠”,有人说:“护士”。还有人说:“没有梦想”。 我家孩子说:“我的梦想是夏天快到,这样就可去海边玩,吃冰激凌、穿裙子了。” 看来,上海下雨太久了。 今天还在下,她突然说:“上海其实是冬暖花开的。” 3. 吃饭问我:“你知道食人鱼为什么吃不掉美人鱼啊?” 我答:“食人鱼太饱了。” 她反驳到:“不对,是美人鱼游泳的速度比食人鱼快,所以吃不掉。” 4.在家乱弹琴,我问:“你在弹奏什么啊?” 答:“我在弹奏五彩世界。” 美丽的世界
29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幸福去哪里找?——给那些苦难的人们
热度 2 jay1060201001 2012-2-5 07:55
晚上觉得无聊了,在这里无病呻吟一下, 今天又是这样开始,早上不到七点就起了,也许是很久已经这样了,我对那些已经中午了还依然躺在床上的人疑惑不解。我是醒了就不能再卧在床上的苦命人,没有那份享受的心情。 食堂还没开门,一个假期使得食堂的阿姨也懒惰了,匆匆吃完早饭,我又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就这样过,好像已经成了惯性。整个上午都是托福听力,越来越发觉那个英语学习软件令我十分喜爱,听听力变成了享受。中午去食堂吃完,才发觉这两天弄得有些疲惫,午睡了一下。再强健的精神也常常会觉得乏味,我打开了非诚勿扰,想看看近期的节目。非诚勿扰是个好东西,我们并不能否认其中有些内容有夸大和包装的嫌疑,然而这依然阻挡不了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当两个陌生的人瞬间牵手离开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洋溢着祝福和感动。爱情是个奇怪的东西,当你问起当事人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恐怕是最多的回答,其实想来,人类的很多时候,促成的很多大事,甚至于很多灾难,也都是“不知道为什么”。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往往是最强大的力量。 上来了一个叫张兆珅(跟我老爸名字就一个字不一样,真邪气),成都人。小伙子看起来显得年轻稚嫩,却经营着一家菜店,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卖菜人的辛苦。他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了。当这些经历在大屏幕上显示的时候,很多女孩子被感动了。有过类似经历的男人想必此时也是有了共鸣,内心也难以平静。最后这个男孩带走了一个女人。回头想想,其实女人也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可怜之处,真心的希望她不是一时冲动,冲动了也要坚持下去,生活的考验还很多。 刚刚又读了罗素写的一篇文章,谈到了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幸福观念。其中他老人家表现了对于儒家思想的高度赞扬,以他老人家的人生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整个世界都像中国,真个世界就会幸福 因为他觉得由于儒家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中庸思想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温和,每个人对其他人都应该有礼貌,这样就不会使得矛盾激化。同时他不是作为一种超世价值,让人们有章可循,不像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讲求以善报恶,这种不切实际的道德标准让人难以实行。比如当有人说到以善报恶的时候,孔老夫子就会反问道,“何以报善”,还是不如以善报善、以恶报恶来得好。 他认为中国人幸福的观点是中国人有那么一点小懒惰,正是这点小懒惰促成了一定的生活情趣,我觉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进步总不是好的事情,对一个群体也许是好的,对个人的幸福而言不总是如此。 同时他老先生也说到了,在中国,少数人的富有和大多数人的赤贫令他感到十分的惊讶。 想必罗素先生写这文章大概也是百年前了,那时的人们是不会想到今日场景的,罗素先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大智者,他的言论很多时至今日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然而在我看来,他对中国人的幸福观可能过于盲目的乐观了,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 寒假在家的一天傍晚,二姨夫来了,把他的儿子从离我家不远的饭店里带了回来。这个小表弟想在也就是十五六岁,由于从小父母都出门打工,疏于管教,渐渐养成了网瘾,难以自拔,无奈这么小的年纪在餐厅里打工。虽然工作的地方离我家不远,但是其性格孤僻执拗,前两天又因为干坏事,砸人家玻璃,被痛扁了一顿。他跟着他爸回家了,夜晚,凌冽的寒风中二姨夫骑者三轮摩托车把他带了回去。 望着他们的背影,我想到了其实何止他一个孩子是这样,民工潮导致了现在的中国农村出现了太多这样的孩子,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罗素时代的中国。这种冲击带来的社会问题何以解决,否则幸福何处寻? 从哪里寻找幸福感?我想到了非诚勿扰里的那个张兆珅,他说起自是睡着了会做梦,但是做梦也是在买菜或者是数钱。有张兆珅式的梦是好的,这梦是将所有梦打破时不再做梦。在行动中找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39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毕业,去哪里是好?
热度 24 yuewenzhu 2011-12-16 13:34
博士毕业,去哪里是好?
一晃五年,毕业在即。 最近每天都在看招聘、投简历,当然也不断去思考自己到底去哪里?想的最多的无非就是待遇和发展,虽然已经看过很多自以为是的人生导师语重心长的向年轻人呼吁“不要太多的看重待遇,要奉献”,可是脱离实际收入的奉献,有谁还会一如既往的坚持。 看往届毕业生的去向,无非以下类1)公务员、事业单位;2)研究所、高校;3)公司企业;4)出国深造......... “学而优则仕”,在街坊传言“铁饭碗、工作闲、灰色收入高”的熏陶下,考公务员近年来越来越成为研究生毕业趋之若鹜的热门。可是近年来公务员招生越来越看重基层工作经验,以及越来越倾向于基层选拨制度的趋势下,即使报考了能否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也得看自己的造化了,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更多的人只是充当分母的角色,成功之人少之又少。 公司和事业单位比起来,待遇相对可能要好一些,而且公私分明,一切以营利为目的。对于工程专业、应用性比较强专业的毕业生,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去向,不过对于纯科学研究的专业,专业对应的公司相对较少。而且除了大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中层管理,一般都不需要太高的学历要求,博士往往是需要去和硕士,本科生去竞争业绩的,而且本科毕业五年的经验,往往是博士刚毕业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剩下的高校、研究所、出国深造基本可以归为同类,那就是继续从事教学或科研。这也是大多数毕业生最终的落脚(只是从我所了解的专业,跨专业不得而知)。而这一类也是往往受海龟冲击最大的,海外留学经历已成为最有利的竞争资本之一,对于土著毕业的年轻博士,似乎是熬不出头的。此外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光环,政府部门以及许多大学的管理者都把论文发表数与教师的薪酬待遇、绩效评估、晋级提升等紧紧地挂靠在一起。SCI指挥棒让很多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不由自主地向天平的另一头严重倾斜,甚至背离了科研原本的目的。一切都要为了SCI,一切都为了项目。。。。。。。 博士毕业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正是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强的时候,这些训练有素的人应该是成为以后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可是在在经历博士期间的砺练抑或说是磨难之后,突然地发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喜欢科研这个岗位,除了极少数的是兴趣所致,或者其他一部分不得已而为之,更多的人则是想摆脱这种无奈的枯燥。你可以说是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乐于奉献,也可以说他们过于浮躁。可是我看到的则是这个国家到底给了年轻人多少的发展机会?给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什么平台?在这所有事情都论资排辈的制度下,“熬”似乎成了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策略。毕业多年以后,试问有多少博士还在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又有多少人从事和以前相同方向的研究?如果真的有一天大家能后顾无忧的专心做一些自己兴趣所致的研究,相信我们的研究也不会只是简单的“Me too”,而更多是“we're just different”。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6720 次阅读|26 个评论
情报学考博
热度 2 aiatong 2011-11-8 11:28
有想走情报学博士,去哪里?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谁的指导?自己的想法? 谁可以指引指引我。
16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个漫长的秋天和冬天怎么过
lifescience1 2011-9-6 11:57
小的时候(上初中以前),冬天总是特别的冷,常常下着鹅毛大雪,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总要有一个移动火炉陪伴上学,全班40个人的话,起码有30几个同学有一个小火炉陪伴。回到家的时候还去外面堆雪球、雪人、打雪仗。 小的时候,家里也特别的穷。冬天也只能是单薄的衣服过冬,我常常在“帕金森综合症”中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每年冬天快要来到的时候我们都会问,这个冬天怎么过。 今年是2011年,也就是21世纪的第一个兔年,玛雅人预测了2012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末日,结合最近我们看到的地球上灾难频繁发生,世界上的很多人都在担心,明年也许真的是我们的世界末日。不过也说不定,也有可能是另一个别样世界的来临,只是我们都不知道去哪里了。 在这个日渐变暖的世界里,我们也不再畏惧寒冷了。 今年可不是什么好年头。由于工作的问题,我回家了一次,我家住西南地区贵州北部的赤水河河畔,今年西南地区大干旱,赤水河的流量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的最低水平,我可以赤脚踩着河底而过。头一久在重庆的时候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干旱的诸多报到。看到很多地区都是靠消防车送水来解决人畜用水,回到家之后我发现从我家上面的人们也是靠消防车来解决用水的问题。打听得知,他们的饮水的费用是政府拨放的抗旱资金来支付的,而且是有限的,当这些资金用完了之后,后面的日子这么过呢? 在回家的路途中,发现山上很多植物(包括农作物)的叶子都发黄了,而且很多都枯萎死去了。田里枯萎的干枯水稻苗还坚强的在酷热的环境下站立着。颗粒无收的年头又回来了。 如果还不下几场大雨的话,西南地区的人们怎么度过这个漫长的冬天,我一直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离开了水,生命将不复存在。绿色的环境使我们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拥有的稀有水还在被人们污染,我相信2012会来到,我想并不是什么天灾地质灾害把我们人类灭亡了,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送进了坟墓。
个人分类: 我的思想|3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