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银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银河系

相关日志

天文(9)一一银河系,鹊桥仙
kd652 2020-3-31 23:26
太阳系很大,但它仅仅是银河系的一个小元素。 “银河系”是中国人的叫法,外国人管它叫“MILKY WAY-牛奶路”,因为它的样子像洒出来的牛奶的样子: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牛郎织女的传说,来源于很古老的神话故事,也来源于两个星辰。牛郎星是属天鹰星座,织女星是属天琴星座,牛郎星有三个: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通常说的牛郎星即河鼓二,而把河鼓一、河鼓三视为牛郎星的两个孩子。织女星也有三个,织女一,织女二,织女三。在河南南阳出土一块汉代画像石,中心为白虎,白虎前刻出织女星座,白虎后为牵牛星,其中的牵牛图像是一位农夫牵着一头牛,牛体上方呈横直线的三颗星,正是河鼓星座。织女图像,高髻坐姿,周围有四颗星星。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巧遇不甘寂寞从天庭下凡的织女,二人相见恨晚,结婚生子,玉帝获悉此情后召回织女,令其在银河一侧,牛郎在另一侧,每年七月七方能见面,这真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宋朝秦观据此传说写了诗词 《鹊桥仙》: 至此,“天文”启蒙博客告一段落,诌打油诗一首: 宅家百日没动窝, 敢有 妄想怕惹祸,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我斗室写“巨作”。 注:“巨作”指关于大尺寸天体之作。
个人分类: 天文|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属于太阳系
热度 4 zlyang 2019-11-11 20:03
地球 属于 太阳系 地球属于 太阳系 , 太阳系属于 银河系 , 银河系属于 本星系群 , 本星系群属于 室女座超星系团 (本超星系团), 室女座超星系团属于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属于 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 。 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Pisces–Cetus Supercluster Complex)。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857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
热度 2 bulletin 2017-3-1 11:00
1609 年,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还在利用眼睛来观察星空的时候,此时的亚平宁半岛,一位对星空一直充满着兴趣、名叫伽利略的意大利人,无意间将一个口径只有 2 .5厘米的自制望远镜指向天空,看到了月球表面和木星的卫星,自此人类之前一直依靠肉眼探索宇宙的进程被彻底改变。在接下来的 400 多年中,望远镜的口径越做越大,探测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光学波段扩展到了几乎整个电磁波段,从电磁方式延伸到了宇宙粒子以至于新近的引力波,并且从地面走向了太空。正是这些探测方式的丰富性和探测手段的多样性,使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现在已经能够跨越宇宙演化的长河,描绘出浩瀚宇宙演化的历史:从早期宇宙的微小量子涨落经引力不稳定性放大,形成了今天宇宙多样化的结构——从致密黑洞到我们居住的银河系(图1)、从星系团到宇宙纤维状的大尺度结构。借助于最先进的地面和太空望远镜观测和物理理论,我们对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步入到了精确宇宙学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发现一些新的天文现象,而是更关注主宰我们宇宙演化的基本物质成分的物理本质和宇宙结构起源的众多物理过程。而试图理解众多起源过程和它们的物理本质,正是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专项的目标所在。 宇宙构成的基石是星系,在研究宇宙整体结构起源的同时,必然要对作为宇宙基本单元的星系的结构起源问题进行了解。长期起来,中国的天文研究不是全面投入,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在大型设备、人才储备、原创研究上呈现出新面貌,构建了我国天文研究体系以及大装置支撑系统。宇宙结构起源先导专项正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的协同攻关,希望形成天文研究的高地,实现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 专项简介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于2014 年立项,专项依托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高能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共同承担。首席科学家为毛淑德研究员,另外包括 101 名科研骨干,来自于国内 17 所科研单位及高校。 本专项紧密围绕结构起源这一领域,瞄准当前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依托国内大科学装置和特色设备,结合国际巡天计划、高精度数值模拟,开展从银河系、近邻宇宙到深场宇宙多个尺度的前沿研究,探索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物质这三大宇宙基本组分的属性、本质和结构形成物理。专项以结构起源这一科学问题为中心,设置了与之紧密关联的 4 个项目:从银河系、近邻星系到深场宇宙多尺度出发,利用多波段观测、多种研究手段探索包括暗物质、暗能量本质的基本物理和结构形成的复杂天体物理过程,并探讨结构形成中很不确定的一个关键物理过程(黑洞的吸积、反馈对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在提供观测支撑的同时培育天文新兴领域研究。 2 专项进展 本专项自 2014 年立项以来,建立和完善国内、国际观测平台,为专项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专项整合国内天文界与相关学界的力量,以天文研究为基本点,与粒子物理等领域交叉,同时与数学、高技术领域紧密合作,开展先导科学和技术研究。通过本先导专项的实施,我们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有显示度的成果。 2.1 暗物质和暗能量基本物理 现代的天文观测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却依然不知道,它们的本质问题属于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问题。 项目成员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国际最大的星系巡天 BOSS 项目,在多个红移处精确测定了重子声波振荡信号,从而利用该测量结果重建了暗能量状态方程随时间的演化历史。研究发现暗能量在 3.5 个标准偏差置信度上具有动力学演化的迹象,显著高于早期结果(2.5 个标准偏差)。项目成员还与 eBOSS(BOSS 巡天项目的升级)国际合作组一起,完成了对该巡天的宇宙学预研究并发现 eBOSS 将有能力把暗能量状态方程的品质因数提高 3 倍左右,首次在更高置信度上发现了暗能量动力学,并区分了两种中微子质量的简并模式( 图 2 )。 暗物质候选者通常分为冷暗物质和温暗物质两大类。冷暗物质和温暗物质模型在大尺度上预言类似结构的形成,但在小尺度温暗物质模型预言的结构要少很多。项目成员利用高分辨率流体动力学模拟,深入研究了温暗物质宇宙模型中银河系尺度的星系形成。研究发现,长度为几百万个秒差距(Mpc)的光滑致密细丝结构会在红移 2 左右形成,并导致特殊的延展莱曼-限制系统的形成。而从观测的角度而言,延展莱曼-限制系统的关联函数的测量可以用来检验暗物质性质。此项研究对于目前和未来的星系巡天研究暗物质提供了新的观测目标。 在红移巡天宇宙学分析中,一个关键假设是暗物质晕的速度偏置是在大尺度上为 1,即暗物质晕和暗物质粒子的相对速度为零。然而,这种假设尚未通过数值模拟的验证。实际上,这与大尺度结构形成的经典理论,即BBKS 理论相矛盾。 深入了解在不同尺度上暗物质晕的偏置可以帮助减少在星系巡天数据分析中的系统误差,对于暗能量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精确测定暗晕的速度偏置难度非常大。我们开发了新的理论方法精确测量暗晕的速度偏置,并采用高分辨率 N 体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在国际上,这是首次利用数值模拟在 2% 的误差范围内测量暗晕的速度偏置。结果发现,在 3 亿光年尺度以下,暗晕的速度偏置不为 1,与之前的关键假设不一致。所以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大尺度星系光谱巡天的宇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极端天体物理:黑洞、超新星发现和吸积物理 项目成员利用有偿使用国外望远镜时间计划(TAP)中的时域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亮的超新星ASASSN-15lh。该极亮超新星总辐射能量达到了 SLSN-I 流行供能机制磁中子星模型的上限,为揭开超亮超新星机制提供新线索( 图 3 )。ASASSN-15lh 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强烈兴趣,在被发现之后,世界上许多大型望远镜和美国 NASA 的“雨燕”X 射线太空望远镜马上投入到了后续观测之中。该发现结果已经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相关研究者们依旧在从射电、光学、X 射线等诸多波段对这颗超新星进行持续观测。 项目成员还利用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的 2.4 m 光学望远镜和国台兴隆观测基地的 2.16 m 光学望远镜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的 3 台望远镜,发现了 72 颗红移 5 左右的非常明亮类星体和 3 颗红移 5.7 以上的高红移类星体。其中红移 6.3、中心 120 亿太阳质量的黑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质量最大的高红移(z >6)黑洞。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期刊 Nature 杂志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Nature 特地为此发现举行了新闻发布,并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评述”栏目中专门撰写评论文章。 项目成员选择了一批具有高吸积率的 AGN 和类星体(大约 30 个目标源)。利用丽江 2.4 m 望远镜对超爱丁顿吸积大质量黑洞样本进行了长期光谱监测,发现这类源的性质十分特殊,初步揭示了其基本特点。 项目成员也在 M81 超软 X 射线源 ULS-1中发现了其光谱中具有高度蓝移的氢元素发射线,揭示了该系统中存在速度达到 0.2 倍光速的相对论性重子喷流。 这是首次从超软 X 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该成果已在 Nature 上发表。 2.3 结构形成物理 LAMOST(也称郭守敬望远镜, 图 4 )目前已经得到约 700 万条恒星光谱,这些光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恒星光谱库。利用该数据库,项目成员对恒星进行了类型证认和参数估计,在寻找和证认特殊恒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目前已通过 LAMOST 发现极端贫金属星近 200 颗,占国际上已发现总数的近 1/4。同时对银河系暗晕的形状和径向分布做出了测定。在银盘的研究上重构了太阳附近径向和切向速度分量分布,从中发现一些新的子结构。项目成员还利用 LAMOST 恒星样本独立测定了当地的暗物质密度;现在精度约为 30%,后期还可以利用 LAMOST 更多数据进行进一步提高。 宇宙演化的数值模拟取决于合理的初始条件的选择。项目成员自主发展了一套方法,用于再构造邻近宇宙的初始条件。该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于 SDSS 红移巡天星系样本,构造出近邻宇宙的初始密度场,并运行一组 3 072 3 粒子,500 Mpc/h 的近邻宇宙数值模拟。该模拟精确再现了真实宇宙在大尺度甚至小尺度上的物质结构(包括暗晕子结构以及吸积历史)。这一模拟结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让科研人员能够之后开展系列工作,深入研究星系形成中的重子物理过程,最终对星系的形成物理提供强有力的限制。 MaNGA 是 SDSS-IV 巡天中的三大计划之一,将提供世界上最多数量的、10 000 个星系的 IFU 数据。项目成员利用 SDSS-IV/MaNGA 试观测数据研究了星系内部恒星形成历史的二维分布,发现质量大于银河系的星系内部恒星形成活动的停止过程是从星系中央开始逐步向外围发展的,而小质量星系没有明显的梯度,表明星系内各区域演化过程趋于同步。同时发现质量是主导参量。该文章是 SDSS-IV 首批发表的 3 篇科学论文之一,后续工作有望取得有高显示度的成果。 2.4 领域贡献与人才培养 专项立项 2 年多来,在天文观测和高能天体物理等领域培养了几支优秀的团队,在中科院和高校间开展广泛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了科研人员的凝聚力,相关成果为今后的长远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专项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国内、国际观测网络公共平台--有偿使用国外望远镜计划(TAP, 图 5 ),该平台使中国天文学家能够在多波段使用国际先进设备,拓宽了国内已有设备能力,与国内观测设备有机结合,形成互补网络,为建设自主设备及其运行准备人才,并为国际公开的望远镜竞争提供基础和训练。另外在设备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未来国际合作大设备(SKA,TMT)起到先导作用。本专项是国内天文领域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方向的重大项目,汇聚了中科院和高校在此研究方向的优势力量。在相关重大科学问题的牵引下,中科院成立了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了科教融合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专项的部分骨干成员在大科学中心和天文学院都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天文学院中为相关教学、科研支撑和学生培养贡献力量。 3 小结与展望 专项自2014 年立项以来,在暗物质-暗能量基本物理、极端天体物理和星系形成物理方面取得了若干高显示度成果,提升了天文科学前沿研究的国际认知度;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国内外观测平台,为实现科学突破、培养下一代观测人才作出了贡献。2016 年 FAST 建成,DAMPE 暗物质卫星成功发射,HXMT 也即将于 2017 年发射,这些观测设备为本专项在后两年再上一个台阶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同时 LAMOST 和 SDSS-IV 大量巡天数据也为我国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结构演化大展身手提供了国际舞台。 专项虽然目前进展良好,但本专项涉及人员与其他专项相比,人员较多,涉及多个单位,同时吸纳了约 15% 的高校人员,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专项正在加强专项推介和科普教育,进行少量人员调整,进一步凝聚课题,通过小型、高效讨论会坚强内部合作,力争形成在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卓越团队。 (依托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专家点评 “宇宙结构起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所涉及到的大多数研究课题被国际同仁都认为是非常有趣的,这些课题同时也是地面和太空前沿设施主要项目的基础。该项目成员已在一些领域作出了一些尖端的贡献,尽管其他另外一些领域的发展在中国才刚刚开始。通过望远镜获取计划(TAP),该项目为提高中国的观测天文到国际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没有机会使用世界上最好的仪器,这些进步将是不可能取得的。项目团队的资深成员也在塑造中国天文学的未来,通过培训年轻的科学家,让他们参与领先的国际合作(理论和观测),使他们有机会与那些推动世界天文学发展的学者接触。 在其未来的计划中,该项目最好能够集中在高质量的国际参与的一些活动上,并适当降低主要影响本地和本国层面上一些项目的支持。 点评专家 西蒙 . 怀特 德国马普天体物理任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宇宙学最大奖 Gruber 奖、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奖和美国天文学会 Helen B.Warner 奖等。提出了现代标准星系形成模型,是利用数值模拟探索宇宙结构起源的先驱和现代标准宇宙学模型奠基人之一。 共发表了近 500 篇学术论文,有逾 8 万次的引用,是世界上他引最高的天文学家之一。 专家点评 宇宙起源是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世界天文强国纷纷将该方向定为战略性支持方向,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宇宙结构起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紧密围绕结构起源这一方向,瞄准当前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依托国内大科学装置和特色设备,结合国际巡天计划、高精度数值模拟,开展了从银河系、近邻宇宙到深场宇宙多个尺度的前沿研究,探索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物质这三大宇宙基本组分的属性及其本质。专项汇聚了国内院校顶尖人才,立项以来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了一批高水平文章,在若干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专项还针对国内天文设备的现状,建立和发展了基于国外望远镜的观测网(TAP),在培养使用大型望远镜的观测人才和取得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评专家 李惕碚 中科院院士,高能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在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两个学科及其交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涉及实验观测、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三方面都有工作经验和重要成果,是硬 X 射线调制望远镜的项目首席科学家,该望远镜将于 2017 年发射。
个人分类: 精彩文章|53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
bulletin 2017-3-1 10:31
1609 年,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还在利用眼睛来观察星空的时候,此时的亚平宁半岛,一位对星空一直充满着兴趣、名叫伽利略的意大利人,无意间将一个口径只有 2 .5厘米的自制望远镜指向天空,看到了月球表面和木星的卫星,自此人类之前一直依靠肉眼探索宇宙的进程被彻底改变。在接下来的 400 多年中,望远镜的口径越做越大,探测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光学波段扩展到了几乎整个电磁波段,从电磁方式延伸到了宇宙粒子以至于新近的引力波,并且从地面走向了太空。正是这些探测方式的丰富性和探测手段的多样性,使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现在已经能够跨越宇宙演化的长河,描绘出浩瀚宇宙演化的历史:从早期宇宙的微小量子涨落经引力不稳定性放大,形成了今天宇宙多样化的结构——从致密黑洞到我们居住的银河系(图1)、从星系团到宇宙纤维状的大尺度结构。借助于最先进的地面和太空望远镜观测和物理理论,我们对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步入到了精确宇宙学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发现一些新的天文现象,而是更关注主宰我们宇宙演化的基本物质成分的物理本质和宇宙结构起源的众多物理过程。而试图理解众多起源过程和它们的物理本质,正是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专项的目标所在。 宇宙构成的基石是星系,在研究宇宙整体结构起源的同时,必然要对作为宇宙基本单元的星系的结构起源问题进行了解。长期起来,中国的天文研究不是全面投入,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在大型设备、人才储备、原创研究上呈现出新面貌,构建了我国天文研究体系以及大装置支撑系统。宇宙结构起源先导专项正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的协同攻关,希望形成天文研究的高地,实现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 专项简介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于2014 年立项,专项依托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高能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共同承担。首席科学家为毛淑德研究员,另外包括 101 名科研骨干,来自于国内 17 所科研单位及高校。 本专项紧密围绕结构起源这一领域,瞄准当前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依托国内大科学装置和特色设备,结合国际巡天计划、高精度数值模拟,开展从银河系、近邻宇宙到深场宇宙多个尺度的前沿研究,探索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物质这三大宇宙基本组分的属性、本质和结构形成物理。专项以结构起源这一科学问题为中心,设置了与之紧密关联的 4 个项目:从银河系、近邻星系到深场宇宙多尺度出发,利用多波段观测、多种研究手段探索包括暗物质、暗能量本质的基本物理和结构形成的复杂天体物理过程,并探讨结构形成中很不确定的一个关键物理过程(黑洞的吸积、反馈对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在提供观测支撑的同时培育天文新兴领域研究。 2 专项进展 本专项自 2014 年立项以来,建立和完善国内、国际观测平台,为专项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专项整合国内天文界与相关学界的力量,以天文研究为基本点,与粒子物理等领域交叉,同时与数学、高技术领域紧密合作,开展先导科学和技术研究。通过本先导专项的实施,我们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有显示度的成果。 2.1 暗物质和暗能量基本物理 现代的天文观测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却依然不知道,它们的本质问题属于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问题。 项目成员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国际最大的星系巡天 BOSS 项目,在多个红移处精确测定了重子声波振荡信号,从而利用该测量结果重建了暗能量状态方程随时间的演化历史。研究发现暗能量在 3.5 个标准偏差置信度上具有动力学演化的迹象,显著高于早期结果(2.5 个标准偏差)。项目成员还与 eBOSS(BOSS 巡天项目的升级)国际合作组一起,完成了对该巡天的宇宙学预研究并发现 eBOSS 将有能力把暗能量状态方程的品质因数提高 3 倍左右,首次在更高置信度上发现了暗能量动力学,并区分了两种中微子质量的简并模式( 图 2 )。 暗物质候选者通常分为冷暗物质和温暗物质两大类。冷暗物质和温暗物质模型在大尺度上预言类似结构的形成,但在小尺度温暗物质模型预言的结构要少很多。项目成员利用高分辨率流体动力学模拟,深入研究了温暗物质宇宙模型中银河系尺度的星系形成。研究发现,长度为几百万个秒差距(Mpc)的光滑致密细丝结构会在红移 2 左右形成,并导致特殊的延展莱曼-限制系统的形成。而从观测的角度而言,延展莱曼-限制系统的关联函数的测量可以用来检验暗物质性质。此项研究对于目前和未来的星系巡天研究暗物质提供了新的观测目标。 在红移巡天宇宙学分析中,一个关键假设是暗物质晕的速度偏置是在大尺度上为 1,即暗物质晕和暗物质粒子的相对速度为零。然而,这种假设尚未通过数值模拟的验证。实际上,这与大尺度结构形成的经典理论,即BBKS 理论相矛盾。 深入了解在不同尺度上暗物质晕的偏置可以帮助减少在星系巡天数据分析中的系统误差,对于暗能量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精确测定暗晕的速度偏置难度非常大。我们开发了新的理论方法精确测量暗晕的速度偏置,并采用高分辨率 N 体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在国际上,这是首次利用数值模拟在 2% 的误差范围内测量暗晕的速度偏置。结果发现,在 3 亿光年尺度以下,暗晕的速度偏置不为 1,与之前的关键假设不一致。所以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大尺度星系光谱巡天的宇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极端天体物理:黑洞、超新星发现和吸积物理 项目成员利用有偿使用国外望远镜时间计划(TAP)中的时域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亮的超新星ASASSN-15lh。该极亮超新星总辐射能量达到了 SLSN-I 流行供能机制磁中子星模型的上限,为揭开超亮超新星机制提供新线索( 图 3 )。ASASSN-15lh 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强烈兴趣,在被发现之后,世界上许多大型望远镜和美国 NASA 的“雨燕”X 射线太空望远镜马上投入到了后续观测之中。该发现结果已经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相关研究者们依旧在从射电、光学、X 射线等诸多波段对这颗超新星进行持续观测。 项目成员还利用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的 2.4 m 光学望远镜和国台兴隆观测基地的 2.16 m 光学望远镜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的 3 台望远镜,发现了 72 颗红移 5 左右的非常明亮类星体和 3 颗红移 5.7 以上的高红移类星体。其中红移 6.3、中心 120 亿太阳质量的黑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质量最大的高红移(z >6)黑洞。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期刊 Nature 杂志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Nature 特地为此发现举行了新闻发布,并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评述”栏目中专门撰写评论文章。 项目成员选择了一批具有高吸积率的 AGN 和类星体(大约 30 个目标源)。利用丽江 2.4 m 望远镜对超爱丁顿吸积大质量黑洞样本进行了长期光谱监测,发现这类源的性质十分特殊,初步揭示了其基本特点。 项目成员也在 M81 超软 X 射线源 ULS-1中发现了其光谱中具有高度蓝移的氢元素发射线,揭示了该系统中存在速度达到 0.2 倍光速的相对论性重子喷流。 这是首次从超软 X 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该成果已在 Nature 上发表。 2.3 结构形成物理 LAMOST(也称郭守敬望远镜, 图 4 )目前已经得到约 700 万条恒星光谱,这些光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恒星光谱库。利用该数据库,项目成员对恒星进行了类型证认和参数估计,在寻找和证认特殊恒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目前已通过 LAMOST 发现极端贫金属星近 200 颗,占国际上已发现总数的近 1/4。同时对银河系暗晕的形状和径向分布做出了测定。在银盘的研究上重构了太阳附近径向和切向速度分量分布,从中发现一些新的子结构。项目成员还利用 LAMOST 恒星样本独立测定了当地的暗物质密度;现在精度约为 30%,后期还可以利用 LAMOST 更多数据进行进一步提高。 宇宙演化的数值模拟取决于合理的初始条件的选择。项目成员自主发展了一套方法,用于再构造邻近宇宙的初始条件。该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于 SDSS 红移巡天星系样本,构造出近邻宇宙的初始密度场,并运行一组 3 072 3 粒子,500 Mpc/h 的近邻宇宙数值模拟。该模拟精确再现了真实宇宙在大尺度甚至小尺度上的物质结构(包括暗晕子结构以及吸积历史)。这一模拟结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让科研人员能够之后开展系列工作,深入研究星系形成中的重子物理过程,最终对星系的形成物理提供强有力的限制。 MaNGA 是 SDSS-IV 巡天中的三大计划之一,将提供世界上最多数量的、10 000 个星系的 IFU 数据。项目成员利用 SDSS-IV/MaNGA 试观测数据研究了星系内部恒星形成历史的二维分布,发现质量大于银河系的星系内部恒星形成活动的停止过程是从星系中央开始逐步向外围发展的,而小质量星系没有明显的梯度,表明星系内各区域演化过程趋于同步。同时发现质量是主导参量。该文章是 SDSS-IV 首批发表的 3 篇科学论文之一,后续工作有望取得有高显示度的成果。 2.4 领域贡献与人才培养 专项立项 2 年多来,在天文观测和高能天体物理等领域培养了几支优秀的团队,在中科院和高校间开展广泛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了科研人员的凝聚力,相关成果为今后的长远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专项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国内、国际观测网络公共平台--有偿使用国外望远镜计划(TAP, 图 5 ),该平台使中国天文学家能够在多波段使用国际先进设备,拓宽了国内已有设备能力,与国内观测设备有机结合,形成互补网络,为建设自主设备及其运行准备人才,并为国际公开的望远镜竞争提供基础和训练。另外在设备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未来国际合作大设备(SKA,TMT)起到先导作用。本专项是国内天文领域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方向的重大项目,汇聚了中科院和高校在此研究方向的优势力量。在相关重大科学问题的牵引下,中科院成立了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了科教融合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专项的部分骨干成员在大科学中心和天文学院都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天文学院中为相关教学、科研支撑和学生培养贡献力量。 3 小结与展望 专项自2014 年立项以来,在暗物质-暗能量基本物理、极端天体物理和星系形成物理方面取得了若干高显示度成果,提升了天文科学前沿研究的国际认知度;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国内外观测平台,为实现科学突破、培养下一代观测人才作出了贡献。2016 年 FAST 建成,DAMPE 暗物质卫星成功发射,HXMT 也即将于 2017 年发射,这些观测设备为本专项在后两年再上一个台阶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同时 LAMOST 和 SDSS-IV 大量巡天数据也为我国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结构演化大展身手提供了国际舞台。 专项虽然目前进展良好,但本专项涉及人员与其他专项相比,人员较多,涉及多个单位,同时吸纳了约 15% 的高校人员,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专项正在加强专项推介和科普教育,进行少量人员调整,进一步凝聚课题,通过小型、高效讨论会坚强内部合作,力争形成在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卓越团队。 (依托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专家点评 “宇宙结构起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所涉及到的大多数研究课题被国际同仁都认为是非常有趣的,这些课题同时也是地面和太空前沿设施主要项目的基础。该项目成员已在一些领域作出了一些尖端的贡献,尽管其他另外一些领域的发展在中国才刚刚开始。通过望远镜获取计划(TAP),该项目为提高中国的观测天文到国际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没有机会使用世界上最好的仪器,这些进步将是不可能取得的。项目团队的资深成员也在塑造中国天文学的未来,通过培训年轻的科学家,让他们参与领先的国际合作(理论和观测),使他们有机会与那些推动世界天文学发展的学者接触。 在其未来的计划中,该项目最好能够集中在高质量的国际参与的一些活动上,并适当降低主要影响本地和本国层面上一些项目的支持。 点评专家 西蒙 . 怀特 德国马普天体物理任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宇宙学最大奖 Gruber 奖、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奖和美国天文学会 Helen B.Warner 奖等。提出了现代标准星系形成模型,是利用数值模拟探索宇宙结构起源的先驱和现代标准宇宙学模型奠基人之一。 共发表了近 500 篇学术论文,有逾 8 万次的引用,是世界上他引最高的天文学家之一。 专家点评 宇宙起源是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世界天文强国纷纷将该方向定为战略性支持方向,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宇宙结构起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紧密围绕结构起源这一方向,瞄准当前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依托国内大科学装置和特色设备,结合国际巡天计划、高精度数值模拟,开展了从银河系、近邻宇宙到深场宇宙多个尺度的前沿研究,探索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物质这三大宇宙基本组分的属性及其本质。专项汇聚了国内院校顶尖人才,立项以来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了一批高水平文章,在若干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专项还针对国内天文设备的现状,建立和发展了基于国外望远镜的观测网(TAP),在培养使用大型望远镜的观测人才和取得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评专家 李惕碚 中科院院士,高能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在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两个学科及其交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涉及实验观测、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三方面都有工作经验和重要成果,是硬 X 射线调制望远镜的项目首席科学家,该望远镜将于 2017 年发射。
个人分类: 精彩文章|4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
bulletin 2017-3-1 10:29
1609 年,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还在利用眼睛来观察星空的时候,此时的亚平宁半岛,一位对星空一直充满着兴趣、名叫伽利略的意大利人,无意间将一个口径只有 2 .5厘米的自制望远镜指向天空,看到了月球表面和木星的卫星,自此人类之前一直依靠肉眼探索宇宙的进程被彻底改变。在接下来的 400 多年中,望远镜的口径越做越大,探测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光学波段扩展到了几乎整个电磁波段,从电磁方式延伸到了宇宙粒子以至于新近的引力波,并且从地面走向了太空。正是这些探测方式的丰富性和探测手段的多样性,使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现在已经能够跨越宇宙演化的长河,描绘出浩瀚宇宙演化的历史:从早期宇宙的微小量子涨落经引力不稳定性放大,形成了今天宇宙多样化的结构——从致密黑洞到我们居住的银河系(图1)、从星系团到宇宙纤维状的大尺度结构。借助于最先进的地面和太空望远镜观测和物理理论,我们对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步入到了精确宇宙学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发现一些新的天文现象,而是更关注主宰我们宇宙演化的基本物质成分的物理本质和宇宙结构起源的众多物理过程。而试图理解众多起源过程和它们的物理本质,正是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专项的目标所在。 宇宙构成的基石是星系,在研究宇宙整体结构起源的同时,必然要对作为宇宙基本单元的星系的结构起源问题进行了解。长期起来,中国的天文研究不是全面投入,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在大型设备、人才储备、原创研究上呈现出新面貌,构建了我国天文研究体系以及大装置支撑系统。宇宙结构起源先导专项正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的协同攻关,希望形成天文研究的高地,实现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 专项简介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于2014 年立项,专项依托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高能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共同承担。首席科学家为毛淑德研究员,另外包括 101 名科研骨干,来自于国内 17 所科研单位及高校。 本专项紧密围绕结构起源这一领域,瞄准当前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依托国内大科学装置和特色设备,结合国际巡天计划、高精度数值模拟,开展从银河系、近邻宇宙到深场宇宙多个尺度的前沿研究,探索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物质这三大宇宙基本组分的属性、本质和结构形成物理。专项以结构起源这一科学问题为中心,设置了与之紧密关联的 4 个项目:从银河系、近邻星系到深场宇宙多尺度出发,利用多波段观测、多种研究手段探索包括暗物质、暗能量本质的基本物理和结构形成的复杂天体物理过程,并探讨结构形成中很不确定的一个关键物理过程(黑洞的吸积、反馈对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在提供观测支撑的同时培育天文新兴领域研究。 2 专项进展 本专项自 2014 年立项以来,建立和完善国内、国际观测平台,为专项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专项整合国内天文界与相关学界的力量,以天文研究为基本点,与粒子物理等领域交叉,同时与数学、高技术领域紧密合作,开展先导科学和技术研究。通过本先导专项的实施,我们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有显示度的成果。 2.1 暗物质和暗能量基本物理 现代的天文观测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却依然不知道,它们的本质问题属于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问题。 项目成员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国际最大的星系巡天 BOSS 项目,在多个红移处精确测定了重子声波振荡信号,从而利用该测量结果重建了暗能量状态方程随时间的演化历史。研究发现暗能量在 3.5 个标准偏差置信度上具有动力学演化的迹象,显著高于早期结果(2.5 个标准偏差)。项目成员还与 eBOSS(BOSS 巡天项目的升级)国际合作组一起,完成了对该巡天的宇宙学预研究并发现 eBOSS 将有能力把暗能量状态方程的品质因数提高 3 倍左右,首次在更高置信度上发现了暗能量动力学,并区分了两种中微子质量的简并模式( 图 2 )。 暗物质候选者通常分为冷暗物质和温暗物质两大类。冷暗物质和温暗物质模型在大尺度上预言类似结构的形成,但在小尺度温暗物质模型预言的结构要少很多。项目成员利用高分辨率流体动力学模拟,深入研究了温暗物质宇宙模型中银河系尺度的星系形成。研究发现,长度为几百万个秒差距(Mpc)的光滑致密细丝结构会在红移 2 左右形成,并导致特殊的延展莱曼-限制系统的形成。而从观测的角度而言,延展莱曼-限制系统的关联函数的测量可以用来检验暗物质性质。此项研究对于目前和未来的星系巡天研究暗物质提供了新的观测目标。 在红移巡天宇宙学分析中,一个关键假设是暗物质晕的速度偏置是在大尺度上为 1,即暗物质晕和暗物质粒子的相对速度为零。然而,这种假设尚未通过数值模拟的验证。实际上,这与大尺度结构形成的经典理论,即BBKS 理论相矛盾。 深入了解在不同尺度上暗物质晕的偏置可以帮助减少在星系巡天数据分析中的系统误差,对于暗能量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精确测定暗晕的速度偏置难度非常大。我们开发了新的理论方法精确测量暗晕的速度偏置,并采用高分辨率 N 体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在国际上,这是首次利用数值模拟在 2% 的误差范围内测量暗晕的速度偏置。结果发现,在 3 亿光年尺度以下,暗晕的速度偏置不为 1,与之前的关键假设不一致。所以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大尺度星系光谱巡天的宇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极端天体物理:黑洞、超新星发现和吸积物理 项目成员利用有偿使用国外望远镜时间计划(TAP)中的时域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亮的超新星ASASSN-15lh。该极亮超新星总辐射能量达到了 SLSN-I 流行供能机制磁中子星模型的上限,为揭开超亮超新星机制提供新线索( 图 3 )。ASASSN-15lh 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强烈兴趣,在被发现之后,世界上许多大型望远镜和美国 NASA 的“雨燕”X 射线太空望远镜马上投入到了后续观测之中。该发现结果已经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相关研究者们依旧在从射电、光学、X 射线等诸多波段对这颗超新星进行持续观测。 项目成员还利用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的 2.4 m 光学望远镜和国台兴隆观测基地的 2.16 m 光学望远镜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的 3 台望远镜,发现了 72 颗红移 5 左右的非常明亮类星体和 3 颗红移 5.7 以上的高红移类星体。其中红移 6.3、中心 120 亿太阳质量的黑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质量最大的高红移(z >6)黑洞。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期刊 Nature 杂志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Nature 特地为此发现举行了新闻发布,并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评述”栏目中专门撰写评论文章。 项目成员选择了一批具有高吸积率的 AGN 和类星体(大约 30 个目标源)。利用丽江 2.4 m 望远镜对超爱丁顿吸积大质量黑洞样本进行了长期光谱监测,发现这类源的性质十分特殊,初步揭示了其基本特点。 项目成员也在 M81 超软 X 射线源 ULS-1中发现了其光谱中具有高度蓝移的氢元素发射线,揭示了该系统中存在速度达到 0.2 倍光速的相对论性重子喷流。 这是首次从超软 X 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该成果已在 Nature 上发表。 2.3 结构形成物理 LAMOST(也称郭守敬望远镜, 图 4 )目前已经得到约 700 万条恒星光谱,这些光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恒星光谱库。利用该数据库,项目成员对恒星进行了类型证认和参数估计,在寻找和证认特殊恒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目前已通过 LAMOST 发现极端贫金属星近 200 颗,占国际上已发现总数的近 1/4。同时对银河系暗晕的形状和径向分布做出了测定。在银盘的研究上重构了太阳附近径向和切向速度分量分布,从中发现一些新的子结构。项目成员还利用 LAMOST 恒星样本独立测定了当地的暗物质密度;现在精度约为 30%,后期还可以利用 LAMOST 更多数据进行进一步提高。 宇宙演化的数值模拟取决于合理的初始条件的选择。项目成员自主发展了一套方法,用于再构造邻近宇宙的初始条件。该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于 SDSS 红移巡天星系样本,构造出近邻宇宙的初始密度场,并运行一组 3 072 3 粒子,500 Mpc/h 的近邻宇宙数值模拟。该模拟精确再现了真实宇宙在大尺度甚至小尺度上的物质结构(包括暗晕子结构以及吸积历史)。这一模拟结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让科研人员能够之后开展系列工作,深入研究星系形成中的重子物理过程,最终对星系的形成物理提供强有力的限制。 MaNGA 是 SDSS-IV 巡天中的三大计划之一,将提供世界上最多数量的、10 000 个星系的 IFU 数据。项目成员利用 SDSS-IV/MaNGA 试观测数据研究了星系内部恒星形成历史的二维分布,发现质量大于银河系的星系内部恒星形成活动的停止过程是从星系中央开始逐步向外围发展的,而小质量星系没有明显的梯度,表明星系内各区域演化过程趋于同步。同时发现质量是主导参量。该文章是 SDSS-IV 首批发表的 3 篇科学论文之一,后续工作有望取得有高显示度的成果。 2.4 领域贡献与人才培养 专项立项 2 年多来,在天文观测和高能天体物理等领域培养了几支优秀的团队,在中科院和高校间开展广泛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了科研人员的凝聚力,相关成果为今后的长远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专项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国内、国际观测网络公共平台--有偿使用国外望远镜计划(TAP, 图 5 ),该平台使中国天文学家能够在多波段使用国际先进设备,拓宽了国内已有设备能力,与国内观测设备有机结合,形成互补网络,为建设自主设备及其运行准备人才,并为国际公开的望远镜竞争提供基础和训练。另外在设备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未来国际合作大设备(SKA,TMT)起到先导作用。本专项是国内天文领域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方向的重大项目,汇聚了中科院和高校在此研究方向的优势力量。在相关重大科学问题的牵引下,中科院成立了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了科教融合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专项的部分骨干成员在大科学中心和天文学院都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天文学院中为相关教学、科研支撑和学生培养贡献力量。 3 小结与展望 专项自2014 年立项以来,在暗物质-暗能量基本物理、极端天体物理和星系形成物理方面取得了若干高显示度成果,提升了天文科学前沿研究的国际认知度;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国内外观测平台,为实现科学突破、培养下一代观测人才作出了贡献。2016 年 FAST 建成,DAMPE 暗物质卫星成功发射,HXMT 也即将于 2017 年发射,这些观测设备为本专项在后两年再上一个台阶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同时 LAMOST 和 SDSS-IV 大量巡天数据也为我国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结构演化大展身手提供了国际舞台。 专项虽然目前进展良好,但本专项涉及人员与其他专项相比,人员较多,涉及多个单位,同时吸纳了约 15% 的高校人员,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专项正在加强专项推介和科普教育,进行少量人员调整,进一步凝聚课题,通过小型、高效讨论会坚强内部合作,力争形成在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卓越团队。 (依托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专家点评 “宇宙结构起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所涉及到的大多数研究课题被国际同仁都认为是非常有趣的,这些课题同时也是地面和太空前沿设施主要项目的基础。该项目成员已在一些领域作出了一些尖端的贡献,尽管其他另外一些领域的发展在中国才刚刚开始。通过望远镜获取计划(TAP),该项目为提高中国的观测天文到国际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没有机会使用世界上最好的仪器,这些进步将是不可能取得的。项目团队的资深成员也在塑造中国天文学的未来,通过培训年轻的科学家,让他们参与领先的国际合作(理论和观测),使他们有机会与那些推动世界天文学发展的学者接触。 在其未来的计划中,该项目最好能够集中在高质量的国际参与的一些活动上,并适当降低主要影响本地和本国层面上一些项目的支持。 点评专家 西蒙 . 怀特 德国马普天体物理任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宇宙学最大奖 Gruber 奖、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奖和美国天文学会 Helen B.Warner 奖等。提出了现代标准星系形成模型,是利用数值模拟探索宇宙结构起源的先驱和现代标准宇宙学模型奠基人之一。 共发表了近 500 篇学术论文,有逾 8 万次的引用,是世界上他引最高的天文学家之一。 专家点评 宇宙起源是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世界天文强国纷纷将该方向定为战略性支持方向,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宇宙结构起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紧密围绕结构起源这一方向,瞄准当前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依托国内大科学装置和特色设备,结合国际巡天计划、高精度数值模拟,开展了从银河系、近邻宇宙到深场宇宙多个尺度的前沿研究,探索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物质这三大宇宙基本组分的属性及其本质。专项汇聚了国内院校顶尖人才,立项以来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了一批高水平文章,在若干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专项还针对国内天文设备的现状,建立和发展了基于国外望远镜的观测网(TAP),在培养使用大型望远镜的观测人才和取得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评专家 李惕碚 中科院院士,高能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在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两个学科及其交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涉及实验观测、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三方面都有工作经验和重要成果,是硬 X 射线调制望远镜的项目首席科学家,该望远镜将于 2017 年发射。
3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图片带你旅游寻知【3】
smilemooncat 2016-12-9 13:47
3.1银河系宽银幕影像 Credit Copyright: Axel Mellinger (Central Mich. U) 说明: 如果你能够远离地球,观看整个天空-你将看到什么?这就是Axel Mellinger的 全天银河系 宽银幕影像2.0项目。上图就是该项目的 成果:3000多幅影像的 数字叠加,这是迄今为止获得的 整个夜空最高分辨率的 数字宽银幕影像。整个样本高达5亿多个像素。肉眼可见的 每个天体都被拍摄了专门的 影像,包括每个星 系 团、星 云和星 团。另外,也能够看到几百万颗单独的 恒星 ,都在我们的 银河系 内,比人类肉眼可见的 要昏暗上千倍。黑暗的 尘埃纤维萦绕在银河系 的 中央地带,横贯整个影像的 中心。卫星 星 系 大、小麦哲伦云在右下方可见。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091125.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2106-1.htm 3.2泰国上空的火箭、流星和银河系 Image Credit Copyright: Matipon Tangmatitham 说明: 夜空看上去能够既宁静又超现实吗?上面这幅宽银幕影像是摄于泰国的 Doi Inthanon国家公园,图中景象的前景是小镇的昏暗灯光,黑暗的背景星空中是闪闪发亮的无数星星 。影像的左侧是金星和黄道光。然而此图还出现了一些异常的事件。首先是银河系的中心带,通常是一道司空见惯的风景,这里却像是超现实地悬浮在地面之上。其次是影像右侧的偶然出现的流星行迹。最异常的事件则是就在流星左侧的亮斑,那是腾空而起的阿丽亚娜5号火箭的烟柱,几分钟前在法属圭亚那的库劳发射升空。摄影师在影像中捕捉到火箭发射是多么幸运啊?确实相当幸运,因为当初并没有安排拍摄火箭。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40212.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10421-1.htm 3.3古老的圣灵壁画上空的银河系 Credit Copyright: Bret Webster 说明: 远在巨石阵建造之前,同样远在死海古卷书写之前,古代的 艺术家们已经在美国犹他州的 大峡谷峭壁上创作了和原物一样大小的 绘画-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人知道。这幅壁画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被称为大画廊,是在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内马掌峡谷的 峭壁上发现。创作壁画的 人们可能捕获了猛犸象。不同寻常的 模糊性赋予这幅壁画一个非正式的 名字-圣灵壁画。然而,上图内最古老的 物体却不是壁画,而是银河系 的 恒星 ,远远地位于背景之中,其中大多数恒星 都已经几十亿岁了。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00519.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3259-1.htm 3.4银河系中心的晚餐 Credit Copyright: ESO/MPE/Marc Schartmann 说明: 我们所在星 系 中央的 那只怪兽可能即将进食了。甚大望远镜所拍摄的 近期影像指出,这些云气因太靠近银河系 中央的 超大质量黑洞而面临危险。这些云气像是被打乱后重新伸展出来,预期还会有一些质量在未来两年后掉入到黑洞之中。影像中可以看到,云气在通过黑洞之后呈现出一团团黄红色的 模样,有一些还被强大的 引力拉扯到右方去。红色曲线代表的 是云系 的 运行轨道,靠近中央那些恒星 的 运行轨道则以蓝色标注。估计这个将要落入其中的 星 云质量相当于数个地球,而中心黑洞所对应的 射电源Sga A* 的 质量则高达太阳的 400万倍。一旦云气开始被吸入,可能就再也无法传出任何信息了。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11230.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6405-1.htm 3.5科纳的银河系花园 Credit Copyright: Garden by Jon Lomberg; Kite Aerial Photography by Pierre and Heidy Lesage 说明: 你的星系如何成长?和典型星系正相反,这个“星系 ”需要水来保持繁荣和生长。上图中的 “星系 ”出现在美国夏威夷科纳的和平花园,这个精心设计的 花园宽约30米,仿照银河系的已知信息而构造。不同的植物分别代表了恒星、球状星团和星云。地球夜空中可见的许多明亮恒星都被描绘在围绕太阳所在位置的叶子上。植物组成的行列代表了银河系的旋臂,包括太阳所在的猎户臂,引人注目的人马臂以及极少被谈论到的矩尺臂。一根短棒穿过银河系的中心,一个喷泉代表银河系中心黑洞。多么美妙的星空盆景啊!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10118.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4448-1.htm 3.6仙女座大星系M31 Image Credit Copyright: Jacob Bers (Bersonic) 说明: 仙女座大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大星系,结构与外形也都和银河系非常相像,这两个星系主导着本星系群。来自仙女座大星系的弥散光芒是组成它的数千亿颗恒星发出的。图中围绕仙女座大星系的几颗亮星实际上是银河系内的恒星,正好位于背景天体的前面。仙女座大星系常又被称为M31, 因为它是梅西耶弥散天体星表中的第31号。M31是如此遥远,它发出的光到达我们这里需要约200万年。在晴好地天气里,肉眼也能看到仙女座大星系,配图则是借助小型望远镜拍摄的。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40730.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11435-1.htm 3.7银河系的未来 Credit Copyright: NASA, ESA, Z. Levay and R. van der Marel (STScI), and A. Mellinger 说明: 未来有一天,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有可能会和附近的仙女座大星系 (M31)发生吗?科学的回答是完全可能。通过仔细测量最近几年哈勃望远镜拍摄的 M31与背景星系影像之位移,科学家们发现M31的核心正向着银河系中心奔来。虽然侧向速度的测量误差较大,因而这两个核心究竟是直接对撞、还是擦肩而过还很难说,但是它们的外围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引力拉扯,从而搅动整个周围的环境,最终合并成一个大型椭圆星系 。上图影像是由艺术家描绘的星系中心在遥远的 未来开始摧毁另外一个星系的景色,具体的细节当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20604.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7309-1.htm 3.8安静的银心大黑洞 Credit: X-ray - NASA / CXC / Q. Daniel Wang (UMASS) et al., IR - NASA/STScI 说明: 热气体难以吞咽,至少对银河系 中心的 超大质量黑洞来说似乎是真的 。这个黑洞被称为半人马座A*,它就位于这张红外(红色光晕和黄色光晕)和X射线(蓝色)的 合成影像的 中心。基于来自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的 观测数据,围绕这个黑洞的 弥散辐射在内插图的 特写中可见,这个内插图的 视场覆盖距离我们约26000光年远的 星 系 中心约1/2光年的 范围。天文学家发现X射线辐射起源于从该区域内的 大质量年轻恒星 的 星 风中引出的 热气体。钱德拉数据表明在黑洞的 引力影响下只有不到1%的 气体能够抵达视界,丢失了足够的 热量和角动量之后掉进黑洞,而剩余的 气体则逃逸外流。这个结论解释了为什么银河系 的 黑洞如此安静,比预期的 高能量X射线波段的 表现要昏暗得多。近邻星 系 内的 大多数超大质量黑洞可能都是这样的 情况。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30906.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9641-1.htm 3.9太靠近黑洞的时候 Credit Copyright: Alain Riazuelo 说明: 如果遇见一个黑洞,你会看到什么景象呢?上图这张用计算机模拟产生的 图片呈现了你可能会看到的 怪现象。由于黑洞强大的 引力作用,光会朝向黑洞方向偏折,产生视觉上极不寻常的 幻景。每一颗正常影像中的 恒星 都出现了至少两个亮影,分别出现在黑洞的 两边。事实上,如果十分靠近黑洞,由于来自天空各个方向的 光都会被折射过来,所以你甚至会看到全部的 天空!上图原始影像是2微米巡天计划(2MASS)提供的 红外影像,叠加了亨利-德雷伯星 表中的 恒星 。黑洞被公认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 天体,据简介的 观测证据显示,天文学家曾在双星 系 统、球状星 团的 中心、星 系 的 核心,以及类星 体的 中心都找到了黑洞的 踪迹。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01207.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4359-1.htm 3.10两个黑洞在星系3C75中跳舞 Credit: X-Ray: NASA / CXC / D.Hudson, T.Reiprich et al. (AIfA); Radio: NRAO / VLA/ NRL 说明: 活动星系3C 75的中心正在发生什么?在这张X射线(蓝色)和射电(粉红色)波段合成影像的 中心有两个明亮天体,它们是在同一轨道上转动的 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着巨大的射电源3C 75向外发射能量。这两个超大质量黑洞被温度高达几百万度、辐射出X射线的气体所包围,并向外喷发相对论性粒子喷流,彼此距离25000光年。天文学家们推断这两个超大质量黑洞被引力束缚在一起,形成一个双星系统。如此壮观的宇宙并合被认为在遥远宇宙的拥挤着星系团的环境中是很常见的 。 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081109.html 原文发在公众微信号天之文2014年11月10日。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 次阅读|0 个评论
陨击能量模型与生物能量模型的统一性(摘要)
lulingkxw 2016-11-11 18:45
植物生命的起源—— 陨击能量模型与生物能量模型的统一性 陆 玲(广州市 万归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陨击是太阳系普遍而广泛的地质过程”,地球也不例外。 基于对地壳的陨击成因、以及银河系天体螺旋运动和粒子结构的认知、以及在陨击能量模型与地球各类生物形态进行比较、地表岩层的陨击构造与植物生物区系对应性等探究过程中,地球生物,包括菌类、植物、动物的形态特征呈现出与陨击能量模型(模拟)高度的相似、生物发育秩序与陨击能量模型发展过程的高度一致。本研究认为,它们提供了说明包括植物在内的地球生命起源机制的关键线索。 外天体在陨击地表的过程中,其超强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热能和原子能等高能物理过程,导致陨落天体的基本物质——粒子的裂变和聚变,当这些粒子的构造处于膨胀,能量信息相互交换的状态,便可以受到其所处的高能物理环境的影响:“记忆”陨击过程能量运动的时空秩序,从而建立起相应的能量模型。它们作为地球生命的胚种,在特定的条件下,已记忆的信息可依序“表达”,例如“基因模型”。 植物的能量模型对应着陨击能量模型主索断裂前的阶段,动物能量模型则延续到其后阶段。陨击过程形成的生命胚种在地球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持续萌发、演变。 Origin of Plant Life Unity of Meteorite Strike Energy Model andBioenergetic Model Lu Ling (Abstract) Meteorite strike is a common and extensive geologicalprocess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Earth is no exception. Based on the causes ofmeteorite impact on the earth's crust, the cognition to celestial spiral motionand particle structure in the galaxy,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betweenmeteorite strike energy model and various biomorph on the earth, matchingbetween meteorite strike structure on ground rock stratum and plant and biota,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on the Earth,including fungi, plants and animal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of meteorite strike energy mode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aid factprovides the key clue 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origin of life, includingplants, on the Earth. In the course of celestialbodies hitting the earth's surface, the superior potential energy convertedinto high-energy physics process such as kinetic energy, thermal energy andnuclear energy, causing the fission and fusion of the particles, the basicmaterial objects of falling celestial bodies, when the structure of theseparticles is swelling, and the energy information exchanges, the space-timeorder of energy movement during the meteorite strike process can bememorized. As the germ of life on the Earth and under certainconditions,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memorized can express in sequence, suchas gene models. Plant energy model corresponds to the phase before the main clue ofmeteorite strike energy model ruptured, while the animal energy model extendedto a later phase. The life embryo created during the meteorite strike processcontinued to develop and evolve under the specif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the Earth.
个人分类: 生命起源|4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多层次运动的数学思考
热度 2 sfwxxx 2016-8-14 10:28
一个桌子上转动着一个陀螺,这张桌子放在一列高速运动的火车上,而火车又行走在转动的地球上,地球又转动在太阳系中,而太阳系又转动在银河系中,如果从银河系外的某个静止点观察陀螺的运动,那么,这就是一个五层结构的一个运动,在这一结构的运动系统中,如何来计算陀螺的运动速度和时间?当然,有更多层次的的运动,层次越多,计算就更困难? 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比如,速度、质量、能量如何计算的问题??
个人分类: 哲学|25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宇宙的起源
热度 5 zgj1969529 2016-4-21 16:48
您好; 我是一个天文爱好者,从 1987 就开始研究一些关于天文的问题,曾受到北京大学蒋求本教授对我的文章给予批评与指正,在此激励下,又经过多年研究,在2001年11月15日写了这篇文章,又经过16年的分析研究定稿,现寄于您,希望给予批评指正。这篇文章是为了解开宇宙星球运行规律与形成之谜,为了中国能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之最,为了中国宇宙探索能够站在世界宇宙科学之巅。 QQ 邮箱: 1595219232@qq.com 电话: 15858084485 题目 :宇宙的起源 作者:朱国峻 目录 : 第一章 地磁场与磁偏角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章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形成 第三章 万有引力与磁场排斥力是怎样共同对地球作用的 第四章 地磁场南北两极为何会倒转 第五章 牛顿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原理完全正确吗 第六章 太阳系磁场以及太阳和各行星磁场的形成 第七章 太阳系行星轨道为何呈平面布置 第八章 太阳公转自转的形成和银河系超巨黑洞的形成 第九章 宇宙中心超巨黑洞的形成与宇宙中心“暗能量”的来源 第十章 宇宙的起源 第十一章 星球内热的产生 第十二章 用地球的春夏秋冬季节变化证明这篇文章论点是否正确 摘要:宇宙起源于一个无物质无能量的零度宇宙空间,也就是现如今宇宙中所有星球物质完全化为热量均匀散布于整个宇宙空间时,使现如今宇宙空间温度 -273.15 ℃上升到 0 ℃时的宇宙空间。零度宇宙空间经过漫长的宇宙时光形成物质基本元素,温度逐渐降低,每降低 1 ℃就会形成大量的物质基本元素,原因是物质就是能量与热量的集合体。形成的物质基本元素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相互聚合形成众多星球基本体,宇宙空间温度继续降低。形成的众多星球基本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相互碰撞爆炸重新聚合,形成更大的星球基本体。在星球基本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大于它们之间的磁场排斥力时,它们还会碰撞爆炸再重新聚合形成超大的星球基本体,只有在形成的星球基本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等于它们之间的磁场排斥力时,星球基本体之间才不会继续碰撞爆炸,而是在万有引力和磁场排斥力共同作用下维持其平衡,最后在最大的一颗星球基本体的磁场对其周围众多星球基本体产生作用,形成其公转,最终形成原始宇宙星系。而且众多星球基本体在运转过程中,通过原始宇宙星系中心最大的一颗星球基本体的磁场时,由于众多星球基本体的运行轨道有轨道近距离点和轨道远距离点,原始宇宙中心最大星球基本体磁场穿过众多星球基本体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会在众多星球基本体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并产生磁场,磁场的磁力线与原始宇宙中心最大的一颗星球基本体磁场的磁力线相切,产生阻力,使周围众多星球基本体形成与公转方向相同的自转和自转磁场,而且周围的众多星球基本体围绕宇宙星系中心的这颗最大的星球基本体旋转运行,使它产生超强内热,原因是围绕它旋转的众多星体物质内存在巨量电子,它就相当于一个围绕原始宇宙中心最大星球基本体旋转的强大环电流,而且宇宙星系中心的这颗最大的星球基本体也在自转,也带着物质中的巨量电子围绕中心旋转,也相当于一个围绕它旋转的强大环电流。在这样强大的环电流作用下,就会使宇宙星系中心的这颗最大的星球基本体产生超强内热,最终爆发消失,使星系中心变成一个无引力实体而具有超强磁场排斥力的空心磁轴---黑洞,这就是黑洞形成的机制。因为众多星球基本体围绕的宇宙星系中心的这颗最大星球基本体爆发消失,形成了黑洞,原始宇宙星系中心失去了这颗最大星球基本体万有引力的作用,而黑洞具有的超强磁场排斥力大于了周围星系之间的万有引力,周围的星系就会扩展,而且还会加速扩展,原因是周围星系之间的万有引力在扩展中越来越小,因此导致宇宙星系扩展的磁场排斥力就是与引力相反的负引力,也就是宇宙空间“暗能量”的来源,也是现如今天文学家所假设的万有斥力。最终原始宇宙空间温度从 0 ℃降低到 -273.15 ℃,演变成为现如今的宇宙,而且这个演变的过程符合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个不变的规律。 关键词:万有引力、磁场排斥力、正向感生环电流、逆向感生环电流、洛伦兹力、黑洞、暗能量 正文: 人类对居住的地球以及月球、太阳、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依然对一些天文现象无法正确解释,如:地磁场的形成?地磁场磁偏角的存在?地磁场的两极为何平均每 20 万年会出现一次逆转?太阳系行星轨道为何呈平面布置?宇宙星系中的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宇宙空间的“暗能量”的来源在哪里等?地球的地轴与地球公转面为何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又为何始终一致?对于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对星球的运行规律与形成得出一个系统的解释并进行论述。 第一章 地磁场与磁偏角是怎么形成的 地磁场的形成是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首先来解释地球自转是如何产生磁场的。大家知道地球物质中存在大量电子,地球自转带着地球物质中的电子作定向旋转运动,由于定向运动的电子(电荷)能够产生磁场,因此地球的自转能够产生磁场。这一结果可以用高中课本中的罗兰实验进行验证,地球物质中的电子(电荷)相当于罗兰实验中用高压电源把大量电荷加在一个直径为 21 厘米,厚 0.5 厘米的镀金橡胶盘上的电荷,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当于罗兰实验中橡胶盘绕中心轴以 61 转 / 秒的转动速度,既然罗兰实验中转动的镀金橡胶盘上的电荷能产生一个微弱的磁场,那么地球自转就能产生一个较强的磁场。通过计算罗兰实验橡胶盘转动的线速度为 40.415 米 / 秒,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约为 463.057 米 / 秒,况且地球物质中所带电子是罗兰实验加在镀金橡胶盘上的电子无法比的,因此地球自转能够产生磁场。 再来解释地球公转是如何产生磁场的。我们知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的,轨道上有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就会发生变化,也就会在地球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原因是: 1 、 太阳磁场的磁力线是离太阳越远磁力线疏松,越近就越密集; 2 、 变化的磁通量能使闭合电路产生感生电流。地球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感生环电流就会产生磁场,同时也会在地球内部产生热量,因为旋转的电子能使它围绕的中心体产生内热,这也是地球内热产生的原因。 知道了地球自转和公转都能产生磁场,那么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与地球公转形成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就必然会合成为一个磁场,这样合成磁场的磁轴就必然与地轴有一个夹.角,因为地轴与地球公转面是倾斜的,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的磁轴与地轴一致,地球公转形成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轴与地球公转面垂直,因此两个磁场的合成磁场的磁轴与地轴就不会重合,与地球公转面也不会垂直,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合成磁场的磁轴与地轴有一个夹角。这就是形成地球磁偏角的原因。 第二章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形成 地球的公转是怎样形成的?地球自转又是怎样形成的?应该是这样:太阳磁场的磁力线是靠太阳越近,磁力线越密集,离太阳越远,磁力线越疏松。当原始地球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向太阳运行,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就会发生由小到大的变化,原始地球内部就会形成初始感生环电流。原始地球内部形成了初始感生环电流,地球就会产生初始地磁场,而且太阳磁场还会对地球产生洛伦兹力的作用,因为 1 、地球相对太阳而言是一个小球; 2 、地球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地球就具有了电荷量,地球就变成一个带电荷小球体; 3 、原始地球向太阳运行已具有了一定的速度; 4 、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磁场会对电子产生洛伦兹力作用,改变电子的运动方向,使电子作圆周运动,因此原始地球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向太阳运行,太阳磁场就会对地球这个具有电荷量的小球体产生洛伦兹力作用,使地球改变由于太阳引力作用产生的直对太阳的方向,而保持原来向太阳运行的速度,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形成地球的公转。那么地球自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原始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原始地球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产生磁场的磁力线与太阳磁场的磁力线相切,产生阻力,使原始地球形成与公转方向相同的地球自转,自转又产生地球自转磁场。而且原始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引力作用,使原始地球继续向太阳靠近。当原始地球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和地球自转产生磁场的合成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同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能够共同使原始地球处于稳定的公转状态时,原始地球就会在太阳磁场对地球的洛伦兹力作用下,稳定地围绕太阳公转,即而形成稳定的地球自转和稳定的地球自转磁场。但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地球内部形成的感生环电流却是变化的,感生环电流产生磁场的强度和磁场的方向也是变化的,强度有时大,有时小,方向有时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有时则相反(下文详细论述)。这里要说明一点,为什么能把磁场对运动电子的洛伦兹力作用,运用到星球的运转上来呢?这是因为研究微观电子运动是为了解释宏观的现象,就如为了研究磁场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而去通过用电子射线管将微观的电子射入匀强磁场,电子会在磁场作用下做圆周运动,才发现磁场能够对运动电子产生洛伦兹力作用,因此微观电子运动能够控制宏观的星球运动,微观的电子运动规律也能解释宏观的星球运动,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像看不见的导体中的电子运动能够控制电机的转动一样,因此整个星球的运动规律能利用从微观的电子运动实验得出的结论来解释宏观星球运动的规律。 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是由南指向北,地理北极就是地球自转产生磁场的北极,地理南极就是地球自转产生磁场的南极,自转形成磁场的磁轴与地轴一致,与地球公转面倾斜。根据楞次定律判断,地球公转在地球内部形成的感生环电流产生磁场的磁轴与地球公转面垂直,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有时同向,有时反向,只是有一个夹角,原因是: 一、地球由轨道近日点向轨道远日点公转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逐渐减小,在地球公转到轨道远日点与轨道近日点之间的第一个轨道中点后,才会在地球内部形成逆向感生环电流,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根据楞次定律判断,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太阳磁场方向相反,形成磁场吸引力来阻碍地球离开太阳)。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减弱地球自转产生磁场的强度,减小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当地球公转到轨道远日点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最小,地球内部形成的逆向感生环电流最强,将地球自转产生磁场的强度减弱到最小,使地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减弱到最小,阻止地球被太阳抛开。 二、地球再由轨道远日点向轨道近日点公转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逐渐增大,在地球公转到轨道近日点与轨道远日点之间的第二个轨道中点时,逆向感生环电流减小到零。通过第二个轨道中点后,又会在地球内部形成正向感生环电流,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太阳磁场的方向相同,形成磁场排斥力,阻碍地球向太阳靠近),因此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增强地磁场的强度,增大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在地球公转到轨道近日点时,地球内部形成的正向感生环电流最大,形成的磁场与地球自转形成磁场的合成磁场的强度增到最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增到最大,阻止地球向太阳继续靠近。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上述地球公转产生的逆向感生环电流或正向感生环电流,为什么是在地球公转通过轨道中点后,才形成逆向感生环电流或正向感生环电流呢?原因是:如果地球公转通过了轨道近日点后,地球内部形成的最大感生正向环电流突然变为零,最大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突然消失,地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磁场排斥力突然减小,地球又会突然向太阳靠近,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突然增加,根据楞次定律判断,地球内部又会形成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还会增强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强度,增大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阻止地球突然向太阳靠近,因此地球公转通过轨道近日点时,地球内部形成的正向感生环电流不会突然变为零,而是逐渐减小,只有在地球公转到轨道远日点与轨道近日点之间的轨道中点时,地球内部的正向感生环电流才会减小到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地球通过轨道远日点这个转折点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由最小变为增加,地球内部的最大逆向感生环电流为什么不会突然变为零?而是逐渐减小,而且是在地球公转到轨道远日点与轨道近日点之间的第二个轨道中点时,最大逆向感生环电流才减小到零?原因同样是:如果地球公转通过了轨道远日点,地球内部的最大逆向感生环电流突然变为零,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突然消失,地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突然增大,地球就会突然偏离太阳,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突然减小,根据楞次定律判断,地球内部还会形成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还会减弱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强度,减小与太阳磁场之间磁场排斥力,阻止地球突然偏离太阳,因此地球公转通过轨道远日点时,地球内部的逆向感生环电流不会突然变为零,也是逐渐减小,也只有在地球公转到远日点与近日点之间的第二轨道中点时,地球内部的逆向感生环电流才会减小到零。 第三章 万有引力与磁场排斥力是怎样共同对地球作用的 对于地球为何要受地球与太阳之间万有引力和磁场排斥力的共同作用?它们又是怎样共同使地球形成稳定公转和自传的?首先用公式来解释,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排斥力是否能与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达到平衡状态?我们知道 F 万有引力 =GM 日 M 地 / r 2 , G=6.67 × 10 -11 牛顿米 2 / 千克 2 , F 磁场排斥力 =K q 日 q 地 / r 2 , K=9.0 × 10 9 牛顿米 2 / 库仑 2 。为何用库仑力表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排斥力,那是因为库仑实验用的是带电荷小球作的实验,带电荷小球周围存在电场,实际上库仑力就是电荷之间的电场排斥力,又因为太阳磁场和地球磁场都是由它们本身的自转带着物质中的电子作定向旋转运动和公转形成感生环电流产生的,而且我们知道电场之间的作用力与磁场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似的,因此用库仑力表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假设当地球公转到轨道上一点时, F 万有引力 =F 磁场排斥力 ,则 GM 日 M 地 /r 2 =Kq 日 q 地 /r 2 , q 日 和 q 地 是太阳和地球以各自的自转速度 V ,带着物质中的电子作定向运动,和以各自的公转速度 V 通过各自的磁场,在其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表现出的电荷量,虽然公式中的 M 日 M 地 远大于 q 日 q 地 ,但是由于静电力恒量 K 值远大于万有引力恒量 G 值,因此式子成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排斥力与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能够在轨道上的各点达到平衡状态。 下面来详细论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和万有引力,是怎样使地球在公转运行过程中处于各种动态的稳定运转状态的。 一、地球从轨道远日点向轨道近日点公转运行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逐渐增大,在地球公转运行到轨道远日点与轨道近日点之间的第一个轨道中点时,地球与太阳之间只有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和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用公式表示 :GM 日 M 地 /r 2 中点 =K q 日 q 地自转 /r 2 中点 ,这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与磁场排斥力相等。 二、地球公转运行通过轨道远日点与轨道近日点之间的第一个轨道中点后,在地球内部就会形成正向感生环电流并逐渐增大,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也逐渐增强,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与地球自转产生磁场的合成地磁场同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逐渐增大。在地球公转运行到轨道近日点时,太阳磁场与合成的地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增大到最大,大于或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也逐渐增大到最大的万有引力,这时磁场排斥力起主导作用,地球就不会被太阳吸引而落到太阳上去,用公式表示: K q 日 (q 地自转 +q 地公转 )/r 2 近日点 ≥ GM 日 M 地 /r 2 近日点 。 三、地球从轨道近日点向轨道远日点公转运行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逐渐减小,地球内部形成的最大正向感生环电流也逐渐减小。在地球公转运行到轨道近日点与轨道远日点之间的第二个轨道中点时,最大正向感生环电流减小到零,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消失,地球与太阳之间只剩下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和它们之间也逐渐减小的万有引力,这时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排斥力与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又一次相等,用公式表示: GM 日 M 地 /r 2 中点 =K q 日 q 地自转 /r 2 中点 。 四、地球公转运行通过第二个轨道中点后,继续向轨道远日点运行,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逐渐减小,在地球内部又会形成逆向感生环电流并逐渐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判断,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减弱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强度。在地球公转运行到轨道远日点时,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强度被公转形成的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反向磁场减弱到最小,这时太阳与地球之间也减小到最小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它们之间被减弱到最小的地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这时万有引力起主导作用,地球就不会被太阳抛开,用公式表示: GM 日 M 地 /r 2 远日点 ≥ K q 日 (q 地自转 -q 地公转 ) /r 2 远日点 。 五、地球再从轨道远日点向轨道近日点公转运行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又逐渐增加,地球内部形成的最大逆向感生环电流又逐渐减小。在地球公转运行又回到轨道近日点与轨道远日点之间的第一个轨道中点时,逆向感生环电流减小为零,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反向磁场消失,太阳与地球之间又一次只有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和它们之间的又逐渐增大的万有引力,这时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排斥力与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又一次相等,用公式表示: G M 日 M 地 /r 2 中点 =K q 日 q 地自转 /r 2 中点 ,这就回到前面(一)论述的情况,地球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在变化的磁场排斥力与变化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并在太阳磁场对地球的洛伦兹力作用下,连续并稳定的围绕太阳公转运行。 用一个实验解释星球的运行是在万有引力与磁场排斥力共同作用稳定运行的:就是用一根细线在磁铁磁极中心将一块圆柱形磁铁吊起,让它向桌面上磁极同向放置的另一块圆柱形磁铁靠近,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吊起的圆柱形磁铁在重力作用下(重力的水平分力可以看作两块圆柱形磁铁之间的万有引力)要向桌面上磁极同向放置的圆柱形磁铁靠近,而两块圆柱形磁铁侧面具有的磁场排斥力阻止吊起的圆柱形磁铁向桌面上的圆柱形磁铁靠近,这时只要有一个改变方向的外力,不需要持续施加外力,就可以使吊起的圆柱形磁铁轻松并连续地围绕桌面上磁极同向放置的圆柱形磁铁旋转。如果它们之间不存在磁场排斥力,它们就会轻易地靠在一起。同样道理,地球与太阳之间如果没有与万有引力相反的磁场排斥力的作用,只靠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地球一定会坠落到太阳上成为太阳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如果天体的运动只有万有引力和向心力作用,宇宙早已毁灭。 第四章 地磁场南北两极为何会倒转 地磁场受太阳磁场影响的同时也在受银河系磁场(对于银河系磁场的产生第七章详细论述)的影响,一般情况银河系磁场对地磁场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表现,就像上面论述的那样,没有考虑银河系磁场对地磁场的影响,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要进行论述,那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运行的同时,太阳还带着地球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运行,当地球对于自身的太阳系公转轨道和太阳所在的银河系运转轨道,都是由轨道近距离点向轨道远距离点运行,这时太阳磁场和银河系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都在减小,就会使地球内部形成的逆向感生环电流快速增大。在太阳运转接近或达到银河系轨道远距离点,地球公转运行也接近或达到太阳系轨道远日点时,地球内部快速增大的逆向感生环电流增加到最大,产生的反向磁场强度,大于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正向磁场强度,抵消地球自转产生的正向磁场,这时地磁场就表现为逆向环电流形成的反向磁场,出现磁极倒转,这就是地磁场两极出现倒转的原因,也是困惑已久的地磁场的两极为什么平均 20 万年出现一次倒转的原因 。这个时间应该就是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周期,但是根据太阳系与银河系的距离 2.8 万光年和太阳系运转的速度 220 千米 / 秒计算,太阳系围绕银河系公转的周期是 2398 万年,与 20 万年这个周期相差太大,从这推断太阳系还在围绕一个小于银河系的星系运转,这个星系又带着太阳系围绕银河系运转,而且太阳系围绕这个小星系旋转的周期应该是平均 20 万年,才能符合上面的推理,这只是推理,或者是太阳系运行的速度远大于 220 千米 / 秒。 第五章 牛顿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原理完全正确吗 这里我们来讨论牛顿受启发的问题,苹果会落到地面上,而月球为什么不会落到地球上来?牛顿认为是向心力的作用,假设当原始月球在地球万有引力作用下,向地球运行时,如果地球与月球之间没有磁场排斥力,地磁场对月球没有洛仑兹力的作用,原始月球怎么会改变方向而围绕地球旋转,又不会落到地球上来?如果没有磁场排斥力和洛伦兹力这两个力的作用,只有万有引力的作用,原始月球就一定会落到地球上来,因此,牛顿对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原理的论述运用到星球运转时是片面的,它只在下面论述的特殊情况下是正确的。 既然月球与地球之间具有磁场排斥力,而月球几乎无自转(自转与运转周期同步),那么月球磁场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与地球相似,月球运行的轨道也有轨道近地点和轨道远地点以及两个轨道中点。月球在围绕地球运行通过地磁场,地磁场穿过月球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也会在月球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即而产生月球磁场。下面来详细论述月球在运转过程中,月球内部形成的感生环电流是如何变化的,感生环电流产生的月球磁场与地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和地月之间的万有引力,是怎样在月球运行过程中起作用的。 一、月球从轨道远地点向轨道近地点运行时,地磁场穿过月球的磁通量逐渐增加(与地球公转形成感生环电流的道理相同),月球运行到轨道远地点与轨道近地点之间的轨道第一个中点后,继续向轨道近地点运行,地磁场穿过月球的磁通量逐渐增加,月球内部就会形成正向感生环电流,形成的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磁场方向相同,就像两个磁极同向放置的磁铁,它们的侧面相互排斥一样,地磁场就与月球磁场之间产生磁场排斥力。在月球运转到轨道近地点时,月球磁场与地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最大,大于或等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也逐渐增大到最大的万有引力,这时磁场排斥力起主导作用,月球就不会被地球吸引而落到地球上来。用公式表示: Kq 地 q 月公转 /r 2 近地点 ≥ GM 地 M 月 /r 2 近地点 。 二、月球又从轨道近地点向轨道远地点运转时,地磁场穿过月球的磁通量逐渐减小,月球内部形成的正向感生环电流逐渐减小,产生的月球磁场逐渐减弱。当月球运行到轨道远地点与轨道近地点之间的轨道第二个中点时,月球内部形成的正向感生环电流减小到零,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月球磁场消失,这时月球与地球之间只剩下也逐渐减小的万有引力作用,牛顿论述的地球与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等于月球向心力的原理在这一中点是正确的,用公式表示: F 向心力 =GM 地 M 月 /r 2 中点 。 三、月球通过第二个轨道中点后,继续向轨道远地点运行,月球内部就会形成逆向感生环电流并逐渐增强,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磁场方向相反,地球与月球之间就没有了磁场排斥力,而是磁场吸引力。当月球运行到轨道远地点时,地磁场穿过月球的磁通量最小,月球内部形成最大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月球反向磁场与地磁场之间就成为最大磁场吸引力,月球就在它们之间的最大磁场吸引力和减小到最小的万有引力共同作用下,把月球拉向地球,月球就不会被地球抛开。用公式表示: F 拉力 =G M 地 M 月 /r 2 远地点 +K q 地 q 月 /r 2 远地点 ,这时地球与月球之间表现为拉力作用。 四、月球再从轨道远地点向轨道近地点运转时,地磁场穿过月球的磁通量逐渐减小,月球内部形成的最大逆向感生环电流也就逐渐减小,产生的月球反向磁场强度也随之减弱。当月球又回到轨道远地点与轨道近地点之间的第一个轨道中点时,逆向感生环电流减小到零,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月球反向磁场消失,地球与月球之间只剩下逐渐增大的万有引力,牛顿论述的地球与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等于月球向心力的原理在这个中点也是正确的,用公式表示: F 向心力 =GM 地 M 月 /r 2 中点 。 五、月球通过第一个轨道中点后,继续向轨道近地点运行时,月球内部又会形成正向感生环电流并逐渐增大,产生的月球磁场逐渐增强。在月球运行到轨道近地点时,地磁场穿过月球的磁通量最大,月球内部形成的正向感生环电流最大,产生的月球磁场最强与地磁场之间磁场排斥力最大,大于或等于也增大到最大的万有引力,这时磁场排斥力起主导作用,地球与月球之间表现为推力,月球就不会被地球吸引而落到地球上来,用公式表示: Kq 地 q 月 公转 /r 2 近地点 ≥ GM 地 M 月 /r 2 近地点 ,这样就回到前面(一)论述的情况。月球就是这样月复一月的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变化的磁场力和变化万有引力作用下,并且在地磁场对月球的洛伦兹力作用下,稳定的围绕地球运转。 从这里也可以判断,虽然月球内部形成的感生环电流产生的月球磁场很弱,但月球磁场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磁场两极倒转现象。上面的论述从理论上证明: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人员在 2002 年 2 月宣布确认的“月球会以 27 天为周期发生膨胀和收缩,幅度可达 4 英寸,这是受地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证明月球中心处于熔融状态”。这就说明月球中心内热是由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地磁场穿过月球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月球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而产生的。 第六章 太阳磁场 太阳系磁场以及各行星磁场的形成 通过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述,就可以判断太阳系其它行星也是在同样机制下形成公转 、自转和磁场的,而且各行星公转与自转的方向都一致。因为太阳磁场也有南北两极,所以当各原始行星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向太阳运行时,太阳磁场穿过各原始行星的磁通量都是由小到大,形成的初始感生环电流同向,产生的磁场方向也就同向,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形成的公转同向,各原始行星内部形成的感生环电流同向,产生的初始磁场也就同向,初始磁场的磁力线与太阳磁场的磁力线相切,形成的自转也就同向,自转产生的磁场也就同向。但是还应该考虑到太阳系各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时,还会增强太阳的磁场,因为各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时,各行星物质中大量的电子,同样在随行星公转作围绕太阳的定向旋转运动,也相当于一个较强的环电流,因此会增强太阳的磁场 ,这样就形成了整个太阳系磁场。 对于太阳磁场的形成,实际与地磁场形成的道理相同,原始太阳在原始银河系的引力作用下,向银河系中心运行,银河系中心恒星的磁场穿过原始太阳的磁通量发生由小到大的变化,也必然在原始太阳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并产生磁场,产生磁场的磁力线与银河系中心恒星磁场的磁力线相切产生阻力,形成太阳的自转和自转磁场,最终太阳内部形成的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太阳自转产生的磁场合成为太阳磁场。 第七章 太阳系行星轨道为何呈平面布置 太阳系行星轨道为何呈平面布置?还是从地球说起,假设当原始地球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向太阳磁场的磁极方向运行,根据楞次定律判断,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发生由小到大的变化,使地球内部形成初始感生环电流,这个初始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就会与太阳磁场相排斥,由于太阳赤道周围的磁力线最疏松,地球靠近时,阻力小,太阳磁极位置的磁力线最密集,地球靠近时,阻力大,这样地球就会向太阳赤道方向运行,最后围绕太阳赤道公转。如果地球围绕太阳赤道公转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要从太阳赤道向太阳磁场的磁极位置运行,由于越靠近太阳磁场的磁极,磁力线越密集,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就会产生增大的变化,在地球内部形成的感生环电流增大,就会增加地磁场强度,增大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地球就不可能越其轨道,而是必须在太阳赤道周围公转。同样道理,太阳系其它八颗行星也一样必须在太阳赤道周围公转,这就是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轨道为何呈平面布置的原因。 第八章 太阳公转自转的形成和银河系中心巨型黑洞的形成 第五章说明了太阳磁场也是由太阳公转和自转产生的,那么太阳公转和自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现在观测研究已经证明,银河系中心存在巨型黑洞,那么这个巨型黑洞又是怎样产生的?首先解释太阳系和银河系的形成,再来解释银河系中心巨型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系和银河系的形成应该是这样,就是在原始银河系中心有一颗巨型恒星,这颗巨型恒星在原始宇宙中心超巨恒星的万有引力作用下,使这颗巨型恒星向宇宙中心运行,宇宙中心超巨恒星的超强磁场穿过巨型恒星的磁通量发生由小到大的变化,巨型恒星内部就会形成逐渐增大的初始感生环电流,并产生初始磁场。巨型恒星内部产生了初始感生环电流,巨型恒星就具有了电荷的性质,宇宙中心超巨恒星的超强磁场就会对巨型恒星产生洛仑兹力的作用,使巨型恒星改变直对宇宙中心超巨恒星的方向,而围绕宇宙中心运转。巨型恒星形成的初始磁场的磁力线与宇宙中心超巨恒星磁场的磁力线相切产生阻力,使巨型恒星形成自转,并产生巨型恒星的自转磁场。这颗巨型恒星在运转中,宇宙中心超巨恒星的超强磁场穿过它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形成强大的感生环电流而产生的强大磁场,同时原始众多星体包括原始太阳、原始地球、原始月球,在这颗巨型恒星万有引力作用下,也向巨型恒星运行,巨型恒星的强大磁场穿过各原始星体的磁通量也发生由小到大的变化,使各原始星体内部形成初始感生环电流,并产生磁场。形成了初始感生环电流就使各原始星体具有了电荷量,巨型恒星的强大磁场就会对众多原始星体产生洛伦兹力作用,使众多原始星体围绕巨型恒星运转,运转形成感生环电流产生磁场的磁力线与巨型恒星强大磁场的磁力线相切,产生阻力,使各原始星体形成各自的自转,并产生各自的自转磁场。这样各原始星体运转形成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与自转产生的磁场就合成了各自的磁场,使各原始星体都具有了本身的磁场。当然质量大的原始星体产生的磁场就强,质量小的原始星体产生的磁场就弱。而且各原始星体在围绕巨型恒星运转的途中或向其运行的途中,由于质量大的原始星体引力大,一些质量小的原始星体就会被质量大的原始星体吸引向其运行,质量小的原始星体就会受质量大的原始星体磁场的洛伦兹力作用,围绕质量大的原始星体运转 ,形成自转并产生自转磁场。以此循环下去,原始银河系中的众多大小星系就是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在这种机制下,原始太阳自然也就围绕这颗巨型恒星运转形成自转,产生磁场 。同样太阳系中各原始小星体也会在原始太阳引力作用下,围绕原始太阳公转,形成自转并产生自转磁场,形成原始太阳系。最后各大小原始星系和原始太阳系一样,形成稳定的星系结构,并保持稳定的运转状态,继续在巨型恒星强大磁场的洛伦兹力作用下,围绕巨型恒星运转 ,形成原始银河系。 现在来论述银河系中心超巨黑洞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原始银河系中心的巨型恒星周围有众多的星体和星系围绕它运行,就会在巨型恒星内部形成超强内热,因为 1 、众多原始星体和星系的运行,带着星体和星系物质中的电子围绕巨型恒星作定向旋转运动,相当于一个强大的环电流。 2 、从太阳系行星轨道呈平面布置可以判断原始银河系中的众星体和星系的运行轨道也是在巨型恒星磁场的磁轴周围呈相对的平面布置,只是星体和星系密集,形成一定的厚度,而且运转的方向也一致, 3 、众星体和星系运转的速度极快,从每秒几百米到每秒上千万米,如:最靠近银河系中心的 S2 星体就以每秒五千万米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 4 、环电流能使它围绕的中心体产生内热 ,很简单的例子就是高电流熔铁炉产生的内热能使钢铁融化成铁水一样,因此众多星系和星体围绕巨型恒星高速运行,就相当于一个围绕银河系中心巨型恒星旋转的超强环电流,就能在巨型恒星内部产生超强内热,使其燃烧,而且银河系中心的巨型恒星带着物质中的电子自转,也相当于一个强大的环电流,也使其燃烧,并且在围绕宇宙中心运转时,宇宙中心的超巨恒星磁场穿过银河系中心巨型恒星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其内部形成的超强感生环电流也产生内热使其燃烧。这颗银河系中心的巨型恒星就是在这些强大环电流作用下,产生超强内热,使巨型恒星燃烧,这种燃烧产生的温度要比太阳的燃烧产生的温度强几万倍甚至更大。在这种机制下,这颗银河系中心的巨型恒星中的物质就会产生核反应,使其温度更高,巨型恒星中的物质就会被激发,它们就会以各种粒子,光子形式射向宇宙空间,最终爆发消失,原始银河系中心就成为一个具有超强磁场而无引力实体的空心磁轴,形成银河系中心的超巨黑洞。这就是银河系中心超巨黑洞形成的原因。当然这颗巨型恒星的燃烧从向宇宙中心运行和形成自转就开始了,并在它周围的星系和星体向其靠近运转渐渐地增强,最终爆发消失。这个爆发过程可以用 1987 年 2 月 23 日夜设在智利和美国拉斯坎帕纳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和新西兰奥克兰的一位天文爱好者不期而遇地发现大麦哲伦云中的超星爆发来形容,这颗超星的爆发也应该就是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 从论述银河系的形成可以判断河外星系的形成,与银河系形成的道理相同,不同的只是有的星系中心的巨型恒星已经爆发,有的还没有爆发,有的不会爆发,只在燃烧。因为星系的质量不同,也就是原始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中心巨型恒星的质量不同,形成的星系有大有小,爆发程度就不相同。有的星系中心的巨型恒星在爆发中完全消失,形成黑洞;有的星系中心的巨型恒星在爆发中没有完全消失,聚成中子星;有的不会爆发只能燃烧发光,如太阳系,造成的结果不同而已。 第九章 宇宙中心超巨黑洞的形成与宇宙空间“暗能量”的来源 根据银河系的形成和银河系中心的超巨黑洞形成机制,向整个宇宙星系设想,宇宙空间的全部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原始星系,都是在围绕原始宇宙中心的一颗具有超强磁场和超强万有引力的超巨型恒星高速运行时,使原始宇宙中心的超巨型恒星内部产生超强内热使其燃烧爆发消失,原始宇宙中心就成为一个具有超强磁场而无引力实体的整个宇宙磁场的空心磁轴,形成了整个宇宙中心的超巨型黑洞。宇宙中心的这颗超巨型恒星爆发消失,宇宙中心失去了这颗超巨型恒星的万有引力作用,宇宙中心的超巨型黑洞具有的超强磁场排斥力大于了与周围星系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使周围星系向宇宙空间扩展,而且周围星系之间的磁场方向一致,各星系之间也相互排斥,这样就加快了宇宙中心周围星系的扩展速度,达到现在的扩展程度,而且还在扩展。因为宇宙中心周围的星系在扩展中越离越远,它们之间的引力也越来越小,而由于各星系的磁场方向一致,它们的磁场之间也还是相互排斥,这样就加速了宇宙星系的扩展。因此现代观测研究证明,宇宙星系仍然在不断加速膨胀。这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美国航空航天局 2003 年公布的一项新发现(新华社北京 2 月 10 日电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9 日报道),证实宇宙中“暗能量”的确存在,这是一种能够抵消重力的宇宙力量,它使宇宙不断的膨胀下去,永远也不会发生“宇宙大坍缩”的现象。实际上这个能够抵消重力的宇宙力量就是宇宙中心超巨型黑洞具有的超强磁场对宇宙周围各星系的超强磁场排斥力和各星系磁场之间的强大磁场排斥力,它就是与引力相反的负引力,也就是宇宙空间“暗能量”的来源。 科学界一直认为黑洞具有强大引力,这只是一种假象,黑洞真正提供的是它所具有的超强磁场对周围星体和星系磁场的磁场排斥力,这个磁场排斥力就是与引力相反的负引力,也就是宇宙空间“暗能量”的来源,而且这个超巨型黑洞还是宇宙中心的热聚焦点,任何物质进入都会被燃烧爆发。超巨型黑洞的超强磁场即能对众星体和星系产生磁场排斥力,又会对运行到宇宙边缘的星体产生引力作用,原因是:星体向宇宙边缘运行时,它所在的星系磁场和整个宇宙磁场穿过它的磁通量都在减小,这颗星体内部就会形成逆向感生环电流。当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超过这颗星体自转产生磁场的强度,这颗星体的磁场就表现为反向磁场,与超巨型黑洞的磁场之间就形成磁场吸引力,这颗星体就在磁场吸引力和万有引力共同作用下,把它拉向宇宙星系中心。这就是为什么处在宇宙边缘的星体运行时,不会被旋转的宇宙抛开的原因,也是宇宙中心对处在宇宙边缘星体仍然具有引力作用的原因。 第十章 宇宙的起源 如今科学界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质点的爆炸,因为天文观测发现宇宙星系在向周围空间加速扩展,在这个理论没有出现时,认为宇宙会大坍缩,最终集为一点,这两个观点弊端都在于宇宙物质完全化为热量或能量,也不可能集为一点,即使能集为一点,那还是一个高能量的物质点。 那么宇宙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 应该是这样:原始宇宙空间原本是一个无物质无能量的零度宇宙空间,也就是如今宇宙星球物质完全化为热量均匀散布于整个宇宙空间时,使如今宇宙空间温度从 -273.15 ℃上升到 0 ℃ 时的宇宙空间。无物质无能量的宇宙零度空间经过漫长的宇宙时光,形成物质基本元素,同时温度降低,每降低 1 ℃,就会形成大量物质基本元素。形成的物质基本元素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相互聚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星球基本体。各星球基本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形成相对的运动碰撞爆炸从新聚合,形成更大的星球基本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还会有很多后形成的小星球基本体向这颗大的星球基本体运行,它的运行就是带着星球基本体物质内的电子作定向运动,有了定向运动,周围就会产生磁场,而且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这个大的星球基本体也会向小的星球基本体密度较大的方向运动,它的运动也同样是带着物质中的电子作定向运动,也会在它的周围产生磁场。产生磁场的原因是运动的电子(电荷)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实际上星球的磁场就是星球带着物质中的电子运行而产生磁场的宏观表现,这可以用中学物理课本中的罗兰实验进行证明。星球基本体周围有了磁场,各大小星球基本体之间就具有了磁场排斥力。在它们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小于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时,它们还会碰撞爆炸重新聚合,只有在它们之间的磁场排斥力等于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时,它们才不会碰撞,用公式表示: F 磁场排斥力 =F 万有引力 ,则 K q 大的星球基本体 q 小的星球基本体 /r 2 =GM 大的星球基本体 M 小的星球基本体 /r 2 , 为何用库仑力表示大小星球基本体之间的磁场排斥力,那是因为库仑实验用的是带电荷小球作的实验,带电荷小球周围存在电场,库仑力就是电荷之间的电场排斥力,又因为星球磁场,如太阳磁场和地磁场都是由它们本身带着物质中的电子作定向自转运动产生的,而且我们知道电场之间的作用力与磁场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似的,因此用库仑力表示大小星球基本体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在大小星球基本体之间的磁场排斥力等于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时,众多 小的星球基本体就不会与大的星球基本体碰撞,而是会在万有引力和磁场排斥力共同作用下围绕大的星球基本体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形成各大小星球基本体的自转,并增强这颗大的星球基本体的内热和磁场强度,因为小的星球基本体带着物质中的电子围绕大的星球基本体旋转,就相当于一个围绕大的星球基本体的环电流,并且陆续在众多小的星球基本体围绕它旋转后,产生更强的内热与更强的磁场,在漫长的宇宙演变过程中,形成宇宙中心的超巨型恒星和它的超强磁场,以及众多大小星系,宇宙空间温度也就逐渐降低接近如今宇宙绝对零度 -273.15 ℃。最终在众多星系星体围绕宇宙中心的这颗超巨型恒星旋转时,并在其自身的自转中,使其内部产生超高强度内热最终爆发消失,形成宇宙中心具有超强磁场而无引力实体的巨型黑洞。星球内热产生的原因与涡流发热道理一样,大量电荷围绕中心体旋转,就会使中心体内部发热燃烧,与高电流熔铁炉原理也相同。再看如今的宇宙起源理论是起源于一个质点的爆炸,这可能吗? 那么宇宙空间的“暗能量”又是怎么来的呢?由于宇宙中心超巨型恒星爆发消失,形成了巨型黑洞,宇宙中心失去了这颗超巨型恒星的万有引力作用,从而使宇宙中心巨型黑洞的超强磁场排斥力大于周围星系之间万有引力,使宇宙中心周围的星系向外扩展, 而且由于周围各星系的磁场方向一致,它们的磁场之间也相互排斥,这样就加速了宇宙星系的扩展。因此现代观测研究证明,宇宙星系仍然在不断加速膨胀。这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美国航空航天局 2003 年公布的一项新发现(新华社北京 2 月 10 日 电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9 日报道),证实宇宙中“暗能量”的确存在,这是一种能够抵消重力的宇宙力量,它使宇宙不断的膨胀下去,永远也不会发生“宇宙大坍缩”的现象。这个能够抵消重力的宇宙力量就是宇宙中心巨型黑洞具有的超强磁场对宇宙星系的强大磁场的排斥力和各星系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它就是与引力相反的负引力,也就是宇宙空间“暗能量”的来源。 第十一章 星球内热的形成 从以上的论述中知道,星球的内热应该是由星球本身的自转带着物质中的电子作定向运动,和公转使星球内部形成感生环电流产生的,还有就是围绕它运转的星球物质中大量电子相当于围绕它的环电流产生的,因为星球的运转就是带着物质中的电子作定向旋转运动,它就相当于一个强大的环电流,因此星球的运转能够使它所围绕运行的巨大星球产生内热。星球中强大的内热就是在这些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不然无缘无故星球内部怎么会产生热核反应,又怎么会具有内热,星球内部的热核反应只是在产生了强大的内热后形成的。简单的说就是:星系中心的星球越大,自转和公转速度越快,围绕它运转的星球越多,星系中心星球内部产生的内热就越强,产生爆发的可能就越大。 第十二章 用地球的春夏秋冬季节变化证明这篇文章论点是否正确 以上论述都是用大家熟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推理和说明,并且这些论述解释地球在公转中,地轴为何与地球公转面始终倾斜,而且倾斜的角度又为何始终保持一致的问题与事实吻合。当然这还是与地磁场有关,原因是:地球北半球是陆半球,南半球是水半球,陆半球的质量较大,由于地球的自转能够产生电场,那么质量较大的北半球产生的电场强度就会大于质量较小的南半球产生的电场强度,这样太阳磁场对较强北半球磁场的排斥力就会大于对较弱的南半球磁场的排斥力,地球就会出现地轴与地球公转面倾斜的现象。下面论述地球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具体是怎样形成的。 一、当地球由轨道近日点向轨道远日点公转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逐渐减小,地球内部形成的最大正向感生环电流逐渐减小,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逐渐减弱。在地球公转到轨道近日点与轨道远日点之间的第一轨道中点时,最大正向感生环电流减小为零,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消失,地球和太阳之间只剩下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排斥力和它们之间也逐渐减小的万有引力,这时的磁场排斥力与万有引力是相等的(因为地球在这段公转中,地球会向磁场排斥力等于万有引力的轨道方向公转),这样太阳磁场对地球南半球磁场的磁场排斥力等于太阳对地球南半球的万有引力,对地球北半球磁场的磁场排斥力也等于太阳对地球北半球的万有引力,地球面向太阳的方向就不会与地球公转面倾斜,而地球的左右方向对于地球公转面却是倾斜的,因为在地球公转时,较强的北半球磁场通过太阳磁场产生的阻力,大于较弱的南半球磁场通过太阳磁场产生的阻力,地球公转中,地球的北半球就会落后于地球的南半球。这个时刻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赤道,也就是农历节气中的春分日。二、当地球继续向轨道远日点公转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继续减小,在地球内部就会形成逆向感生环电流并逐渐增大,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逐渐减弱地磁场的强度,使地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逐渐减小。在地球公转到轨道远日点时,磁场排斥力被减弱到最小,这时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起主导作用,质量大的北半球就会倾向太阳,南半球就会偏离太阳。这时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也就是农历夏至日。三、 当地球再由轨道远日点向轨道近日点公转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逐渐增加,地球内部形成的最大逆向感生环电流也逐渐减小。在地球公转到轨道近日点与轨道远日点之间的又一轨道中点时,地球内部形成的逆向感生环电流减小到零,逆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消失,地球与太阳之间又剩下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与太阳磁场之间的磁场排斥力和也逐渐增大的万有引力,这时的磁场排斥力与万有引力相等,因为地球在这段公转中,地球也是向磁场排斥力等于万有引力的方向公转。这样太阳磁场对地球南半球磁场的磁场排斥力等于太阳对地球南半球的万有引力,对北半球磁场的磁场排斥力也等于太阳对北半球的万有引力,这样地球面向太阳的方向就不会倾斜,地球的左右方向与地球公转面仍是倾斜的(原因也是较强的地球北半球磁场通过太阳磁场所受的阻力,大于地球南半球磁场通过太阳磁场所受的阻力,地球公转时,地球北半球就会落后于地球南半球。这时太阳光也是直射地球的赤道,这一时刻就是农历节气中的秋分日。四、当地球继续向轨道近日点公转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的磁通量继续增加,地球内部又会形成正向感生环电流,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增大地磁场的强度,太阳磁场对地磁场的磁场排斥力就会逐渐增大。当地球公转到轨道近日点时,地磁场增到最大,太阳磁场对地磁场的磁场排斥力增大到最大,这时磁场排斥力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起主导作用,这样太阳磁场对较强的北半球磁场的排斥力大于对南半球磁场的排斥力,使北半球偏离太阳,南半球倾向太阳,这时的太阳光直射地球南回归线,这一时刻就是农历节气中的冬至日。五、当地球又由轨道近日点向轨道远日点公转时,太阳磁场穿过地球磁通量逐渐减小,最大正向感生环电流也逐渐减小,地磁场的强度逐渐减弱。当地球公转到轨道远日点与近日点之间的轨道第一个中点时,地球内部的正向感生环电流减小到零,正向感生环电流产生的磁场消失,地球面向太阳的方向与地球公转面的倾斜角消失,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就到了第二年农历节气中的春分日。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就是这样形成的。从上面的论述也可以证明,地球与太阳之间如果没有磁场排斥力,只有万有引力,地球质量较大的北半球就会永远倾向太阳,地球的南北温带就不会形成四季变化。
850 次阅读|9 个评论
第一个“挣工资”的女天文学家
热度 12 tianrong1945 2016-3-9 06:18
第一个“挣工资”的女天文学家 三八妇女节总得找点女性题材写写,否则对不起科技界的姐妹们。一个月之前 LIGO 的引力波,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天上。于是,我们便从“观天”的女性中寻找,果然发现了一个合格者。 266 年之前的 3 月 6 日,在德国的汉诺威,诞生了一位女天文学家 - 卡罗琳·赫歇尔 (CarolineLucretia Herschel , 1750 年 3 月 6 日 —1848 年 1 月 9 日 ) 。生平和引力波一样,“传奇性”足够:女性,不结婚,不谈恋爱,一生献给科研,活到 98 岁高龄,于 1848 年安然去世。这最后一句其实是多余的废话,不安然又能怎样呢,难道还能从太平间蹦出来不成? 不过,卡罗琳一生仍然堪称传奇。那个年代,女性从事科研,还能挣到工资,实属凤毛麟角。 我们现在抬头仰望银河,可以给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讲解有关地球、太阳系、银河系、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等天文知识。与银河系有关的许多天文观测记录,都和本文的女主角,以及她的哥哥: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 WilliamHerschel , 1738 年 -1822 年)的贡献有关。 1785 年,威廉认为银河系是扁平的,太阳系位于其中心。 30 多年后,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从威廉兄妹的观测数据,得出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的结论。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们才认识到银河系正在不停地自转。 赫歇耳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天文界一个著名的家族,其中主要包括上面提及的威廉,他的妹妹卡罗琳,和威廉的儿子约翰·赫歇尔( 1792 年 -1871 年)。 图 1 :赫歇尔兄妹自制望远镜 卡罗琳是科学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之一,经历颇富传奇性。她是赫歇尔家庭中十个孩子的第八位。小时候健康不佳多灾多病。在 10 岁时,她得了斑疹伤寒,导致脸上留下疤痕累累,且身材矮小,据说高度长到 4 英尺 3 就停止了。由于她的发育不良,她的父母认为她不会结婚,没给予正规教育,应该被训练成一名仆人。但是后来,老赫歇尔去世后,威廉发现了妹妹的天赋,将卡罗琳从家中解救出来,走向外面的广阔世界。 威廉·赫歇尔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造诣颇深。他让卡罗琳学习音乐,教她如何唱歌,卡罗琳很快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女高音,不过她只在威廉举办的音乐会上演唱。但当威廉的兴趣集中转向天文观测方面之后,卡罗琳便成为他这方面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卡罗琳学会了如何擦亮透镜,如何自己制作望远镜。威廉还教卡罗琳如何记录观察到的资料和数据,如何进行必需的数学计算。兄妹俩用亲手制成的望远镜(见图 1 ),先后探察了北半球 1083 个天区共计 11 万多颗星星。 1781 年 3 月 13 日, 赫歇尔兄妹在观测双星时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 -- 天王星 Uranus 。这项发现使他们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使威廉于 1782 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家。于是,卡罗琳随哥哥前往英国,但威廉经常需要外出进行学术活动,卡罗琳则作为威廉的管家和助理留在家里。这种时候,她也从不放过任何一天观测天象的机会。并且,她逐渐积累起不少自己独立观测到的天文记录。 1783 年 2 月 26 日,卡罗琳发现了一个疏散星团(今天被称为 NGC 2360 ),并在那年年底又发现了另外两个星团。在 1786 年 8 月 1 日,卡罗琳发现一个发光物体在夜空中缓缓行驶。她在第二天晚上再次观察,并立即通过邮件提醒其他天文学家,宣布自己发现了一颗彗星,并告知其他人该彗星的路径特点,使他们可以观测研究。这是目前公认的第一位女性发现的一颗彗星。这一发现使卡罗琳赢得了她的第一份工资, 1787 年,卡罗琳正式被乔治三世国王聘用为威廉的助手,成为第一位因为科学研究而得到国王发给工资报酬的女性。 卡罗琳总共独立地发现了 14 个星云和 8 颗彗星。卡罗琳后来真的终身未嫁,是否谈过恋爱我们也不得而知。她把每一天的生命都贡献给了天文观测(就这么枯燥单调么?)。 图 2 :卡罗琳从家庭仆人成为“领工资”的天文学家 在 1822 年威廉去世后卡罗琳从英国返回德国,但并没有放弃天文研究,她整理好自 1800 年威廉发现的 2500 个星云列表。她帮助天文学会整理和勘误天文观测资料,补充遗漏,提交索引。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为表彰她的贡献,授予她金质奖章,在 96 岁时,普鲁士国王也授予她金奖。 威廉死后,他的儿子约翰子承父业,继续父亲和姑姑的工作。约翰把观测基地移到了南非,在地球的南半球共探测了 2299 个天区计 70 万颗星,第一次为人类确定了银河系的盘状旋臂结构,把人类的视野从太阳系伸展到 10 万光年之遥。从三位赫歇耳家族成员大量的观测结果(上百万颗星星!),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世界之大,银河系之大,整个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边缘上一个不起眼的极小区域而已。
200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技报道]用S恒星的运动来估计银河系中心黑洞自转是可能的
smilemooncat 2015-12-30 15:56
以下文章已于2014年12月19日现身于上海天文台网站,链接:http://www.shao.cas.cn/xwzx/kydt/201412/t20141219_4279068.html ~~~~~~~~~~~~~~~~~~~~~~~~~~~~~~~~~~~~~~~~~~~~~~~~~~~~~~~~~~~~~~~~~~~~~~~~~~~~~~~ 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转动的质量会对周围时空产生拖拽,这一预言根据发现者的姓名被称作“兰斯-蒂林效应”。产生的时空拖拽将会对转动质量周围的天体运动产生影响。在我们太阳系内,已经开展了一些实验来检验广义相对论效应。实际上,有一个更好的实验室来检验广义相对论,那就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个黑洞质量约为400万太阳质量。近日我台副研究员韩文标的理论工作显示,黑洞的自转进动产生的时空拖拽效应,使得绕其转动的恒星的轨道平面进动有一个周期性的震荡,但对于近心点进动却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如果能观测到轨道平面进动的震荡,就可以来确定黑洞的自转以及自转的进动。该工作已发表在2014年的SCI期刊杂志《Research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距离银河系中心0.001-0.1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1光年 = 9万4千6百亿千米),有一群被标记为S的恒星,其中一颗恒星(S2)围绕中心运动的周期大约是15年。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S2的近心点每年有约0.2度的进动,而兰斯——蒂林进动则更小。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探测到如此小的兰斯—蒂林效应。当具有更短周期的S恒星被观测到,且未来的观测精度能达到0.000001角秒时,相对论进动、特别是兰斯-蒂林效应将可能被探测到。有个很有趣但至今为止尚未探讨过的问题是,这个超大质量黑洞除了有自转,也可能存在自转进动。 近日,我台副研究员韩文标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研究了黑洞的自转进动对围绕它运动的恒星轨道进动所产生的影响。他的计算结果显示,黑洞的自转进动能对恒星运动轨道平面产生一个周期性震荡的进动,但对于近心点进动没有明显的影响。对于轨道周期小于0.1年的恒星,在黑洞自转进动周期介于十年到几百年的情况下,S恒星的轨道面会出现明显的震荡进动现象。震荡周期与黑洞自转进动周期相同。原则上,这样的轨道平面进动的震荡能被观测到,黑洞的自转以及自转的进动也从而能被确定。 科学联系人:韩文标, wbhan@shao.ac.cn ,34775264 新闻联系人:左文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wenwenzuo@shao.ac.cn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大爆炸:天体物质不是对冲对撞,而是螺旋运动(图)
lulingkxw 2015-11-28 17:42
宇宙大爆炸:天体物质不是对冲对撞,而是螺旋运动 (图) /陆玲 读“欧洲强子对撞机满负荷运转模拟宇宙大爆炸”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1/332671.shtm 根据银河系、太阳系等天体,根据能量守衡的原理,根据元素、粒子、基因螺旋、可以推断所谓宇宙爆炸情形或许不像强子对撞机模拟情形,即使有这样的情形,也是特殊的、局部的而不是普遍的。 所谓宇宙大爆炸,它是天体物质被黑洞吸收,它们经历了螺旋运动持续分化到了“奇点”,又从白洞反向螺旋运动释放出来、重新组合成新的天体物质。经历“奇点”过程的物质是该天体最高速,最精细、精密的粒子运动。 如果中国要做类似的实验,希望可以另开新路,不要采用粒子“对撞”的处理方式。 粒子对撞的现象在宇宙中也是有的,例如陨石撞击发生的对趾效应或可引发粒子对撞,但那是特殊的,很少的、局部的, 其实,很多实验应该在理论假设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来做,这样才可以避免大量的浪费。 有关假设可以通过类比、逻辑、自然现象来说明的。 自然界许多现象是不可以通过实验来直接说明的。特别是宇宙起源、生命起源这些复杂研究。 宇宙根本就没有起源,或者到处都是起源。任何实验都只是模仿或代表一个局部的天体现象吧。 附: 转贴: 科学家第一次完整目睹黑洞“吃太阳”的全过程 奇闻趣事: http://www.hao123.com/qiwenqushi
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问:空间膨胀,星系到底扩不扩张?
热度 3 zhulin 2015-11-16 11:51
很多人包括一些有关专家都在谈论说,空间扩张但星系不扩张!那么就想想看,星系比如说银河系吧,它什么时候开始并保持这么大的?显然不会在宇宙初始时就这么大,难道和宇宙一样大的时候就那么大?银河系存在也有一百三十多亿年了,按宇宙大爆炸理论,一百三十多亿年前宇宙应该也就几亿光年大小。若银河系不扩张,一开始就是十万光年大小,对于包含多于上千亿个银河系这样星系的宇宙来说,当时只有几亿光年的宇宙该是怎样容下的?这些星系那是该怎样分布?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伽利略所作的重物和轻物到底哪个先落地的逻辑推理。 初步估计一下,那时几亿光年的宇宙体积约为10的24次方立方光年,而每个不随之膨胀的体积不变的10万光年的星系体积是10的15次方立方光年,上千亿个银河系大小的星系极紧密地挨在一起时的体积大于10的26次方立方光年,而且要知道这是所有星系都强挨在一起的情况下也比当时宇宙体积大一百倍呀,如果考虑星系间距离比星系自身应大很多情况下,那所有这些星系分布的体积就得比当时宇宙大何止成千上万倍。 所以结论应该是那时星系还很小,星系应随着宇宙膨胀也逐渐发生膨胀才达到现在十万光年的尺度大小。否则,该如何解释得通啊? 以上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如同远远大于26的数,竟要小于24这样明显的数学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应该认真对待的,而不应是回避不谈。即便指出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不妥当也好啊,这也有利于其理论更完善。 已有五位老师做了回答,其中只有一位老师给了直接很明确的回答:“星系停止膨胀是有个时间点的,当星系内引力的凝聚作用大于星系内空间的膨胀作用时,对星系而言引力成为主导作用,而空间的膨胀作用可以忽略,这时星系就不膨胀了。 宇宙初期空间膨胀作用起主导,当然星系要膨胀,没有谁认为宇宙初期星系不膨胀。” 我觉得这位老师的回答的表面上看倒是在理。但仔细分析,其中还是存在疑点,甚至把原来的问题还扩大化了,即是在星系停止膨胀前,空间的膨胀起主导作用,要是这样,那怎么解释在物质密度大时引力没起主导作用,反而在物质密度相对变小时倒起了主导作用呢?这与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不就矛盾了吗?也许是空间膨胀作用在变小?可这与其主导的加速膨胀更不相符啊。 期待能继续讨论。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87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扫兴者[第一季01 - 07]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8-2 21:09
◎译  名 太空猎手扫兴者 第一季 ◎片  名 Killjoys Season 1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科幻 ◎语  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6-19(美国) ◎IMDb评分 7.9/10 from 28 users ◎集  数 10 ◎片  长 40 ◎主  演 艾伦·阿什莫 Aaron Ashmore       Hannah John-Kamen       卢克·马可法莱恩 Luke Macfarlane       Mike Tyrell ◎简  介   这是一部以动作冒险为主题的太空歌剧,主人公是三个星际赏金猎人。他们一方面要穿越政治漩涡,一方面要面对道德观的挑战,还要随时处理复杂的「内部关系」。在遥远的银河系深处,Qresh星球上的人们在三颗卫星上进行殖民,建立起四个分层的世界(主行星和三颗卫星各为一层)。每一个世界都有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但每一个世界都动荡不安。在被称作Quad的这个行星体中,赏金猎人获得政府许可在整个银河系范围内完成各种各样的委托命令,他们被称作「扫兴者」(Killjoys)。「扫兴者」必须严格服从既定的规矩,并且他们一旦接到命令就不能反悔,如果反悔必然带来严重后果。「扫兴者」不允许参与政治,不允许在任务中带有私人感情——女「扫兴者」Dutch就面临这样的考验。Dutch美艳、性感、身手不凡,但是背景极为复杂,她在这个行业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物。Dutch的搭档John绰号「混蛋」,他的性格和Dutch正好相反——他不喜欢和人发生冲突,更愿意当个和事老。John的兄弟、性感、自信的D’avin很快也加入到他们当中,这三人的关系从此纠缠在一起,一段诡异的三角恋开始了。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10202503
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扫兴者[第一季01 - 03]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7-5 22:12
◎译  名 太空猎手扫兴者 第一季 ◎片  名 Killjoys Season 1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科幻 ◎语  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6-19(美国) ◎IMDb评分 7.9/10 from 28 users ◎集  数 10 ◎片  长 40 ◎主  演 艾伦·阿什莫 Aaron Ashmore       Hannah John-Kamen       卢克·马可法莱恩 Luke Macfarlane       Mike Tyrell ◎简  介   这是一部以动作冒险为主题的太空歌剧,主人公是三个星际赏金猎人。他们一方面要穿越政治漩涡,一方面要面对道德观的挑战,还要随时处理复杂的「内部关系」。在遥远的银河系深处,Qresh星球上的人们在三颗卫星上进行殖民,建立起四个分层的世界(主行星和三颗卫星各为一层)。每一个世界都有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但每一个世界都动荡不安。在被称作Quad的这个行星体中,赏金猎人获得政府许可在整个银河系范围内完成各种各样的委托命令,他们被称作「扫兴者」(Killjoys)。「扫兴者」必须严格服从既定的规矩,并且他们一旦接到命令就不能反悔,如果反悔必然带来严重后果。「扫兴者」不允许参与政治,不允许在任务中带有私人感情——女「扫兴者」Dutch就面临这样的考验。Dutch美艳、性感、身手不凡,但是背景极为复杂,她在这个行业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物。Dutch的搭档John绰号「混蛋」,他的性格和Dutch正好相反——他不喜欢和人发生冲突,更愿意当个和事老。John的兄弟、性感、自信的D’avin很快也加入到他们当中,这三人的关系从此纠缠在一起,一段诡异的三角恋开始了。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04296088
1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球有多渺小?颠覆你人生观的一组宇宙图片!
热度 1 lgb2008 2014-11-8 19:34
地球有多渺小?颠覆你人生观的一组宇宙图片! 看完这些图,你觉得地球很小很小是吧? 错! 地球对于银河系来说,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行星。 不过在我们的尺度里,所有你能观测到的星体还都只是在银河系范围内的。 就连所有这一切,也不过是一道光波而已...... 这下你一定很吃惊吧? 闭上眼睛歇一会儿。 现在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你还以眼见为实吗? 2.你相信有外星生命存在吗? 3.你认为有适宜智慧生命生存的其他星球吗? 4.你觉得我们所学过的现代科学真的很可靠吗? 5.你现在认为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6.你还为物质的聚散而空生悲喜吗? 7.你还执著于微不足道的自我吗? 8.你如何定义生与死呢?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都不得不承认一点:无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乃至我们的银河系,放到整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中,真的还不如一粒微尘。我们对于这个我们生活的“地球小世界”的看法、我们对于在这个“地球小世界”上面发展了几千年,并被我们奉为经典的现代科学的看法、我们对于生活在这个“地球小世界”上几十年的自己,每天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生生死死的看法,是不是也需要重新思考定位一下呢?! 本文转自: http://news.hbtv.com.cn/2014/1179/0105/665376.shtml
8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时间
wangjie5 2014-7-10 17:47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时间,最廉价的也是时间;最有用的是时间,最无用的也是时间。在有的人眼里,时间珍贵到要争分夺秒地爱惜;在有的人眼里,时间廉价到要想方设法地消磨。 时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那么地有限。人的一生不过百年,看似漫长,实则倏忽易过。更不必说和宇宙上百亿年的历史比起来,一百年恰似一瞬,短得可怜。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科学家推测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能是一个白洞,我就想什么时候能坐宇宙飞船去逛逛看看那儿到底是什么情景。不必去查相关的天文学数据,我立刻就感到短短的一生是多么地不够用了。就拿这一百年来说,这其中包括了年幼无知、老眼昏花、沉酣大睡、伤病疼痛等无法利用的时间,包括了毫无乐趣又不得不做的日常琐事的时间,还包括了应酬、陪笑、等待、客套的时间。真正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在这极为有限的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间里,想要做的事情又是何其地多呢?如果你喜欢哲学,哲学流派众多,自成体系的哲学大家就有好几十位,假若每位哲学大家的著作都要啃一啃,等你啃完了,几十年就过去了。如果你喜欢文学,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少说也有几百本,每周读一本,每年也才读了五十本,没个一二十年根本读不完。如果你热爱数学,大大小小的数学分支有三千多个,即使穷其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能对所有的分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更不必说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新的哲学著作、文学作品、数学理论涌现出来。由此看来,相比想要做的事情,时间是何等地不够用!因此,远远不够用的时间就变得无比珍贵了。 时间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它那么地无限。每一天都是漫长的一天,每一年有三百六十多天,一辈子有好几十年。日子一天跟着一天,长长地望不到头。过了一天还有一天,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大把大把的时间没有被填充,不得不费尽心机地消磨掉。各式各样的休闲恰到好处地消耗掉了这些需要从人生的空洞中挤掉的时间。因此,泛滥成灾的时间无怪乎那么廉价了。 不论时间是珍贵还是廉价,时间自己只管不知不觉地流逝,悄无声息地流逝。你的心思不在时间上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流逝;当你感觉到它在流逝时,它已经走过好远了。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在每个人身上平等地流逝,从来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快一些,在另一个人身上慢一些。 时间又是最不公平的。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都一样,最后却变成了全然不同的个体。 时间是世间最大的谜。科学家说,时间是墒增的方向。哲学家说,时间是同一只脚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文学家说时间使爱人的容颜衰老,使思念越发强烈。但没有人能说清楚时间究竟是什么。 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时间正在流逝,但谁能告诉我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究竟在哪儿?为什么它要流逝?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终会有结束的一天。在此之前,是漫长的困惑与徘徊。
个人分类: 随感|3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脑科学计划”:重点研神经发育疾病、精神类疾病等预防治疗
热度 1 fendi 2014-6-29 19:16
科学网上海6月29日讯(黄辛)如果对人脑能有足够的认识,自闭症、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或许将会被提早发现、治疗。6月28日,中、美、欧多国科学家作客上海科普大讲坛向公众解读未来的“脑科学计划”。科学家们表示,加速脑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人类健康水平,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 人类大脑是极其复杂的“小宇宙”,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相当于银河系的星体总数。然而,人类对自己的大脑至今知之甚少。为此,美国、欧盟、日本先后启动了投资巨大的大脑计划。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将在脑科学领域有何作为? 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表示,目前,国内专家已基本达成共识:我国应集中资源、凭借某些领域的优势解决当下最迫切的社会需求,发展预防和治疗脑疾病的诊疗手段,尤其是神经发育疾病、精神类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据蒲慕明介绍,大多数我国脑科学专家认为中国“脑计划”应侧重社会需求,以“脑健康”为计划的主题。主要的研究应聚焦在脑工作原理和与脑重大疾病相关的前沿领域上。它将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以微观、介观和宏观尺度研究动态脑网络工作问题,尤其重视幼年神经发育疾病、中年精神类疾病和老年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阿尔兹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的机理研究和研发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手段。我国丰富的脑疾病样本资源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脑疾病模型将为中国特色的脑研究提供独特优势。 阿尔兹海默症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到2050年,中国大于65岁的人口将超过4亿,按照阿尔兹海默症的患病率计算,届时中国约有9000万患者。“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将为此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蒲慕明说,因为尽管我们已经从分子层面知晓阿尔兹海默症的致病机理,但现在还没有有效的药物。 蒲慕明表示,“比如在有阿尔兹海默症早期症状时,进行特殊设计的脑智力功能的运动,将有助于延缓发病的时间。脑科学家未来可以为三大类的脑疾病设计更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 2013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大脑基金计划”。该计划将从2016年起,总投资约45亿美元。科普大讲坛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神经科学学科主任威廉·莫布里介绍了美国“大脑基金计划”的路线图。该计划将历时10年,分为两个阶段:前5年着重开发探知大脑的新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电子或光学探针、功能性纳米粒子、合成生物学技术;后5年力争用新技术实现脑科学的新发现,包括绘制堪比人类基因图谱的“人类大脑动态图”。 在美国宣布启动“大脑基金计划”前,欧盟已于2013年1月启动“人类大脑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今年4月,日本的脑计划也宣布启动。瑞士洛桑理工学院教授欧利佛介绍,欧盟“人类大脑计划”的研究重点除了医学和神经科学外,还有未来计算机技术。这是因为,人脑思维活动都是由电信号构成的,这些信号能量极低,而且传输空间很小;与之相比,人类发明的超级计算机能耗很大,而且体积也大。“如果我们弄清人脑电信号的传输机制,就有望开发出模拟大脑机制的计算机。它的功率可能只有几十瓦,却拥有媲美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欧利佛说。 同时,中外专家认为,“脑计划”比“人类基因组”难至少几百倍,所以这个计划更需要国际合作。欧利佛用“拼图”的比喻表达对国际合作的期待,他说现在的“脑计划”就好像500年前那个一片空白的地球仪,人们得从全世界水手的手里把地图收集起来拼成世界地图,美洲还没有被发现,所以是空白的。大脑中的细胞数量多达上千亿个,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总数,即便定位一个1毫米长、2毫米高的大脑截面图也需要超级计算机工作一整天,如果全世界科学家能够把他们的数据共享在大脑“地球仪”上,那么这幅“脑地图”的进展将快得多。 专家表示,美国和欧洲大脑计划的研究方向具有互补性,具备合作的基础。两位外国专家特别希望中国大脑计划启动后,与美、欧科研团队开展合作,谱写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又一段国际合作佳话。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6/297723.shtm
个人分类: 关注社会|2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josh 2013-10-13 14:46
编辑推荐 更多译文图书请点击: 上海译文品牌店,优质阅读的起点   1、当代喜剧科幻经典、畅销30年,全球销量1500万册   2、BBC票选“100部最受英国人喜爱的文学作品”、《卫报》入选“人生必读的100本书”   3、一部影响IBM,Yahoo,Google高层的科幻小说、GEEK必读 内容简介   突如其来的寂静笼罩了地球。这事实上比噪音更加可怕。有一会儿,什么也没有发生。   巨大的飞船一动不动地挂在空中,覆盖了地球上的每个国家。   在黯然退场之前,地球首先被改造成了最终极的声音重放器件,这是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伟大的播音系统。但伴之而来的不是演奏会,不是音乐,没有开场号曲,而仅仅是一条简短的信息。   “地球人,请注意了。”一个声音说,这声音堪称完美,仿佛来自四声道系统,完美得无懈可击,失真度低得能让勇敢的男人洒下眼泪。   “这里是银河超空间规划委员会。诸位无疑已经知道,银河系边远地区的开发规划要求建造一条穿过贵恒星系的超空间快速通道,令人遗憾的是,贵行星属于计划中预定毁灭的星球之一。毁灭过程将在略少于贵地球时间两分钟后开始。谢谢合作。”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1952—2001),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是幽默讽刺文学的代表人物、第一个成功结合喜剧和科幻的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广播剧作家和音乐家。他以《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出名,这部作品以广播剧起家,后来发展成包括五本书的“三部曲”,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系列被西方科幻读者奉为“科幻圣经”之一。由于《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小说的突出成就,国际小行星管理委员会甚至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亚瑟·邓特——该系列的主人公。   2001年,亚当斯因心脏病猝发离世——此前正在与好莱坞制片商合作,共同将《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搬上银幕。2005年4月29日,由迪斯尼公司拍摄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正式公映。首映周便获得二千一百七十多万美元,成为当周北美票房冠军。 热门推荐 再会,谢谢所有的鱼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宇宙尽头的餐馆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宇宙尽头的餐馆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精彩书摘   在银河系西旋臂少人问津的末端、未经勘测的荒僻区域深处,有一颗无人理睬的小小黄色恒星。   以约莫九千两百万英里半径绕其旋转的,是一颗彻底无关紧要的小小蓝绿色行星,这上面从猿猴繁衍而来的生命形式原始得让人吃惊,居然还以为数字式电子表是什么很高明的主意。   这颗行星有(更确切的说法: 曾经有)个问题,那就是: 星球上的绝大多数居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不开心。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许多解决方案,但绝大多数基本上都和某种绿色小纸片的流动相关。这可真是怪事一桩,因为从头到尾不开心的又不是绿色小纸片。   于是乎,问题依然如故;很多人过得一塌糊涂,其中大部分更是生不如死,连戴数字式电子表的也不例外。   很多人越来越认为,当初从树上下来已是大错特错。有些人甚至说连上树这一步都不对,一开始就不该离开海洋。   于是,距离某君因为说大家都该换换思路、与人为善而被钉在树上约两千年后的某个星期四,有位姑娘独自坐在里克曼沃斯的小咖啡馆里,忽然领悟到一直以来究竟是哪儿出了岔子。她终于知道了怎样把这个世界变成和谐欢乐的好地方。这次的解决方案很正确,能成功,也不会有人被钉在任何东西上。   可令人悲哀的是,在她有机会找到电话告诉别人之前,一场恐怖而愚蠢的大灾难陡然降临,她的想法因此永远湮灭。   这个故事与她无关。   这个故事与那场恐怖而愚蠢的大灾难及其种种后果有关。   这个故事还和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名叫《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它不是地球书,从未在地球上出版过,直到那场恐怖大灾难降临为止,也没有哪个地球人见过甚至听说过这本书。   然而,这本书实在是非同凡响的圣品。   说真的,这恐怕是小熊星座那些出版业巨头推出过的最非同凡响的书籍了,当然,也没有哪个地球人听见过这些巨头的名字。   这本书不止是非同凡响的圣品,同时也获得了极大成功——比《天国家庭护理百科全书》更流行,比《零重力下五十三件必做之事·续》更畅销,比欧龙·克鲁飞名噪一时的哲学三部曲《上帝错在哪里?》、《上帝的更多大错误?》和《上帝这家伙究竟是谁?》更引人争议。   在银河外东沿区更加悠闲处世的许多文明世界里,《搭车客指南》已经取代了《大银河系百科全书》的地位,成为所有知识和智慧的标准储藏库,因为尽管此书冗余颇多,且收纳了为数不少的杜撰篇章(至少也是缺乏实据的谬误猜想),但在两个重要方面胜过了那部历史更悠久、内容更无趣的著作。   首先,价格略便宜。其次,封面上用既大且友善的字体刻印了别慌二字。   言归正传,那个恐怖而愚蠢的星期四、其非比寻常的种种后果,以及这些后果如何与这本非同凡响的书籍产生了难分难解的纠葛——这些故情的开端却非常简单。   故事开始于一幢屋子。   …… 收起全部 媒体评论   先前我之所以对《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敬而远之,只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人极为热忱地推荐它。不得已屈服之后,我的第二遍已经读到一半了。有成百上千的作者试图写出好玩儿的科幻小说,但真正成功的唯有这一本。   ——约翰·肯扬,在《观察家报》将《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选为1979年他的年度好书。   这书实在好玩儿,各方各面都好玩儿……属于那种偶然涌现的幽默作品,立刻就为自己找到了相称的位置及其特有受众。   ——吉莉安·雷诺兹,《每日电讯报》   道格拉斯·亚当姆斯拥有冷嘲热讽式的幽默感,对于他的疯狂想象力而言,这是再合适不过的衬托了……我必须同意这一点。   ——理查德·考克斯,《评论家论坛》   这本书的幽默感冷酷而悲观,我们这些觉得生命苦短因而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可以问心无愧地喜欢它。   ——《观察家报》(彩版)   现代神话,寓言,喜剧杰作。   ——《今日电视报》 收起全部 转自: http://item.jd.com/10704265.html
个人分类: 阿金|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银河系中心发现强磁脉冲星
yshimp 2013-9-5 07:58
转自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1696.shtm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近日发表声明说,该所科研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一颗具有强烈磁场的脉冲星,这一发现有助人类对银河系中心和宇宙黑洞开展进一步探索。据介绍,这颗脉冲星代号为PSRJ1745-2900,具有强烈磁场,磁场强度达到地球磁场强度的100万亿倍。 继美国航天局宣布接收到来自银河系中心的X射线脉冲后,全球各大研究机构纷纷将望远镜对准这一区域。幸运的是,德国的研究人员在第二次无线电观测时便发现了X射线脉冲的发送者——一颗明亮的脉冲星。 位于银河系中心附近的“人马座A”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最新发现的脉冲星与这个黑洞的距离可能不到半光年。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人们可通过对这颗脉冲星的无线电观测,直接测量银河系中心附近气体中的磁场,进而了解黑洞质量增长、黑洞附近喷流与X射线辐射等情况。
2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子云问答(三)银河系内有哪些分子云
qianlivan 2013-6-21 08:39
虽然之前思考过有哪些分子云可以观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659114 ),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答。Gould Belt毕竟只是一个分子云带而已,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分子云?答案肯定是有,问题是,有哪些? 其实我之前就听说过有一个“全天”CO“巡天”( http://www.cfa.harvard.edu/rtdc/CO/CompositeSurveys/ )。打引号的原因是,首先,这不是一个巡天,而是将很多数据收集起来,拼出了一个 较大的天区;其次,即使这样,也没有对全天的覆盖,所以,其他天区是否还有分子云,我们是不清楚的。但是从CO和远红外的相关性来看,如果CO总是和远红外相关的,那么就可以从全天的红外巡天推断,其他天区中没有太多的分子云,可能最多还有3%(但是很有可能这3%是最有趣的,不过现在还没有人有能力用CO把全天都 看一遍)。 虽然如此,能总结一下银河系中97%的分子云,为今后的研究做指导还是很重要的。为了方便,我就把cfa网站上的图以及整个天区数据的头文件放在这里了,这样就不用每次点很多链接了。 SIMPLE = T / Standard FITS format BITPIX = 16 / Bits per pixel NAXIS = 3 / Number of axes NAXIS1 = 493 / Number pixels on axis 1 NAXIS2 = 2881 / Number pixels on axis 2 NAXIS3 = 481 / Number pixels on axis 3 CTYPE1 = 'VELO-LSR' / axis 1 coord type CRVAL1 = -3.198000E+02 / coord value at CRPIX1 CDELT1 = 1.300000E+00 / linear pixel spacing axis 1 CRPIX1 = 1.000000 / ref pixel for axis 1 CTYPE2 = 'GLON-CAR' / axis 2 coord type CRVAL2 = 1.800000E+02 / coord value at CRPIX2 CDELT2 = -1.250000E-01 / linear pixel spacing axis 2 CRPIX2 = 1.000000 / ref pixel for axis 2 CTYPE3 = 'GLAT-CAR' / axis 3 coord type CRVAL3 = 0.000000E+00 / coord value at CRPIX3 CDELT3 = 1.250000E-01 / linear pixel spacing axis 3 CRPIX3 = 241.000000 / ref pixel for axis 3 BSCALE = 5.030823E-04 / real = int*bscale + bzero BZERO = 1.449984E+01 / DATAMIN = -1.200000E+00 / minimum real value DATAMAX = 3.020000E+01 / maximum real value BLANK = -32768 / missing data flag BUNIT = 'K' / main beam brightness temp COMMENT ---------------------------------------- COMMENT | A composite of surveys from | COMMENT | Dame, Hartmann, Thaddeus (2001) | COMMENT | ApJ, 547, 792 | COMMENT ---------------------------------------- COMMENT Galactic coords are rectilinear, following COMMENT original FITS convention of Wells et al. (1981) COMMENT Axis units: v(km/s) x LII(deg) x BII(deg) COMMENT Contact: Tom Dame ( tdame@cfa.harvard.edu ) COMMENT Created: Wed Jun 23 16:46:41 2010 END 天区总图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个人分类: 知识|3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星系尺寸对比图首绘成功:最大星系是银河系50倍
yshimp 2013-4-9 13:31
http://it.sohu.com/20130408/n371925526.shtml 2013年04月08日09:10 来源: 搜狐科学 0 天体物理学家莱斯-泰勒制作的星系大小比较图 0 星系巨无霸:IC1101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阿雷西博天文中心(Arecibo)天体物理学家莱斯-泰勒(RhysTaylor)制作了一张宇宙星系大小对比图,该图清晰地描绘出了25个选定星系的相对大小,当然其中也包括人类所在的银河系,所有的图片均采自NASA以及ESA的观测图像。   泰勒表示,当他第一眼看见这些图片时,竭力想把这些星系的大小压缩,但实际上不行,因为它们实在是太大了。当人们在谷歌键入“小行星尺寸(asteroidsizes)”后,能迅速找到大量按比例缩放小行星大小对比图,搜索行星与恒星也有同样的效果;然而,当键入“星系尺寸”时,却不能找到相应的结果。为了弥补一方面的空缺,他自己做了这样的图片。   泰勒表示:“我试着在一些知名且有趣的图库中仔细筛选图片,但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为我需要覆盖全域的高精度图像。不过所幸,最终图片的混合效果还比较好。”   虽然有了这张比较图,泰勒仍不能准确描绘其中最大星系的尺寸。   该图中最大星系标识为IC1101,为了比较它的大小,泰勒将距地球稍近的超大型M87星系与该星系按比例进行了比较。结果与泰勒的猜测相符,它的确是一个庞然大物。跨度约为550万光年,相当于银河系的50倍。
1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调查:谁让地球进入冰河时代 银河系的力量?
杨学祥 2013-4-5 15:14
科学调查:谁让地球进入冰河时代银河系的力量? 2013-03-0107:59:16 来源:中国科学报  查看评 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在地球历史中,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明显存在周期性的变化,当冰川形成,发展推进达到最盛的时期,被称作冰期。两次冰期之间被称作间冰期。冰期气候干冷、寒风劲吹、冰川竞流、海平面下降、荒漠出现、产生大量碎石、风积黄土、生物凋零。间冰期气候温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出现泥炭沼泽、生物繁荣。   地球三次大冰期   地球上发生了几次冰期呢?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馆长庞献辉介绍,根据研究,在地球历史中曾出现多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至今已经确定的元古代以来发生的大冰期有三次,即元古代大冰期(距今6.8亿至5.7亿年前,全球范围)、晚古生代大冰期(距今3.5亿至2.5亿年前,南半球及印度)、第四纪大冰期(距今260万至1万年前,北半球)。其间还夹着许多小冰期和间冰期。   银河系的力量   那么冰期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刘芳介绍,冰期形成有外因说和内因说。外因说首先认为冰期是由于地球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动,导致对气候变化产生超长期影响。在银河系内,太阳系并非简单地围绕银河系中心进行椭圆曲线轨道运动,而是反复穿越银道面,作螺旋式的前进运动,两次穿越的时间间隔为3300万年,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的周期目前计算结果为2.9亿年,也就是一银河年。   目前,太阳系正处于银道面以北8秒差距处,即将穿越银道面,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10万年的尺度上,我们会迎来一个较冷时期。   科学家发现,前三次大冰期的间隔时间恰好与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一周的时间一致,它们都发生在地球随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运动的相同部位。存在相似规律性的事件还有: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在前三次大冰期中都较低,而在间冰期较高。低海平面的出现与大冰期大体一致。地球磁性比率的长期变化周期,与大冰期一致。   地球轨道的参数   此外,地球轨道参数对第四纪冰期也有影响。第四纪(距今240万年以来)内,气候存在亚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其周期为10万年。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根据轨道参数引起日射率变化,加上冰面反馈作用进行的气候模拟取得了一定成功。   目前普遍认为,地球轨道参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近日点运动:近日点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运动,其对于春分点而言的相对周期为2.17万年。它对辐射量的影响主要在于不同季节日地距离不同。   2.轨道离心率:它的变化对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产生影响。其循环造成日地距离微小的季节性变化。目前离心率数值较小,为0.016722,此数值是缓慢变化的,周期为9.5万年。有时地球公转轨道近于正圆,有时近日距离和远日距离相差可达1708.3万公里。在第四纪,历次亚冰期都出现在离心率最大的时候。   3.黄赤交角:它反映地轴的倾斜度。变化周期为41000年。变化范围在22度到24.5度之间,现在是23.5度 ,且正在减小。据预测,这种趋势还将持续15000年左右。在南北半球夏冬两季的太阳辐射差随着黄赤交角的减小而减小。当黄赤交角增加的时候,极圈扩大,夏半年,大多数纬圈的辐射量增加,冬半年,所有纬圈的辐射量都减小,地球处于温暖时期。   4.岁差:岁差控制着轨道离心率和黄赤交角的相互作用,以22000年为一个周期。它决定了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分别是什么季节。最近的温暖时期出现在距今7000到4000年前,这是因为1万年前岁差的最小值和黄赤交角的最大值恰好同时出现。当时,北半球夏季比现在多接受5%的辐射,冬季比现在少接受5%的辐射。目前出现了岁差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在长期的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减小可以放大这种变化。   岩石圈板块的变化   除了上面谈到的外因,刘芳介绍,冰期形成还有内因。冰期形成的内部原因与地球内动力学过程相关。这类影响因素包括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地表形态变化,以及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地极的位置变化等。   比如,频繁的火山活动使大气层饱含火山灰,并且透明度降低,从而减少了太阳辐射量,导致地球变冷。再比如,构造运动造成陆地升降、板块位移,改变了海陆分布和环流形式,加之云量、蒸发和冰雪反馈的作用,使地球变冷。而且,在地质时期,火山活动和生物活动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产生变化,当二氧化碳减少,就无法阻止地表热量的损失,也可能出现冰期。 http://tech.gmw.cn/2013-03/01/content_6860831.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夜
nongwjj 2013-2-22 09:28
正是黑夜 独依斜栏 闪电劈开黑暗 照亮千古 目光切割夜色 穿个西半球 东半球的太阳对我微笑 想银河系外 一个类似地球的星球 星球上一个与相仿的青年 青年独依斜栏 微笑 与我对视
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站文本抽取方法获得河外天体的银河系中性氢柱密度-IDL程序
deliangwang 2013-1-30 12:48
;+ ;NAME: ; querynednh ;PURPOSE: ; Query the HI column density of the LAB Survey for given position ;CALLING SEQUENCE: ; result=querynednh(ra,dec) ;EXAMPLE: ; IDL ra=2.018361*15 ; IDL dec=0.56667 ; IDL result=querynednh(ra,dec) ; IDL print,result ; 2.1600001e+20 ; ; IDL result=querynednh(ra,dec,/two) ; IDL print,result ; 2.1600001 ; ;PROCESS: ; webget( ),Euler ;INPUT: ; ra ---- right Longitude in degrees (sclar or veltor) ; dec ---- Latitude in degrees (sclar or veltor) ;OPTIONAL KEYWORD INPUT: ; /nearest ----- if set it, will give the HI column density of the ; nearest position of the selected position. ; default it, will give the HI column density of the ; selected position. ; /two ---- if set it, will give the HI column density in ; Unit :10^20 cm^-2 ; default it, will give the HI column density in cm^-2 ;OUTPUT: ; nh ---- the HI column density of line-of-sight ;METHOD: ; see: ; http://www.astro.uni-bonn.de/%7Ewebrai/english/tools_labsurvey.php ; by integrating over the velocity range from -400 to +400 km/s in ; the LSR frame. ; ; Kalberla,P.M.W.,Burton,W.B.,Hartmann,Dap,Arnal,E.M.,Bajaja,E., ; Morras, Poppel,W.G.L.(2005),AA,440,775 ; ; Bajaja,E.,Arnal, E.M., Larrarte,J.J., Morras, R., Poppel, ; W.G.L., Kalberla, P.M.W. 2005, AA, 440, 767 ; ; Arnal, E. M., Bajaja, E., Larrarte, J. J., Morras, R., ; Poppel, W. G. L. 2000, AAS, 142, 35 ; ; Hartmann Burton 199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 0521471117 ; ;REVISIONHISTORY: ; ORiginal by DL.Wang,26-Jun-2007 ; chage the weblink as follow: ; http://www.astro.uni-bonn.de/~webaiub/english/tools_labsearch.php ; by DL.Wang,Sep-22-2008 ; add !VERSION.OS check by DL.Wang,Oct-27-2011 ;- ;++++++++++++++++++++++++++++++++++++++++++++++++++++++++++++++++++++++++++++++ Function querynednh_lab, ra, dec, nearest=nearest, two=two if N_params() lt 2 then begin print,'Syntax - info = querynednh(ra, dec)' print,' RA (degrees), Dec (degrees) -- search coordinates' endif if !VERSION.OS_family eq 'Windows' then stop euler,ra,dec,glon,glat,select=1 glon0=string(glon) glat0=string(glat) QueryURL = 'http://www.astro.uni-bonn.de/~webaiub/english/tools_labsearch.php?alpha='+strtrim(glon0,2)+'beta='+strtrim(glat0,2) result=webget(QueryURL) na=n_elements(result.text) ear=strarr(na) for i=0L,na-1 do begin ear =result.text print,i,' ',ear endfor t=result.text if not keyword_set(nearest) then begin t =strtrim(t ,1) nh0=strmid(t ,18,5) nh1=strmid(t ,38,2) nh=float(nh0)*10.0D0^float(nh1) endif else begin t =strtrim(t ,1) nh0=strmid(t ,18,5) nh1=strmid(t ,38,2) nh=float(nh0)*10.0D0^float(nh1) endelse if not keyword_set(two) then begin nh=nh endif else begin nh=nh*1.0D-20 endelse return,nh End ;++++++++++++++++++++++++++++++++++++++++++++++++++++++++++++++++++++++++++++++ Function querynednh,ra, dec, nearest=nearest, two=two n=n_elements(ra) nh=dblarr(n) if not keyword_set(nearest) and not keyword_set(two) then begin for i=0L,n-1 do begin nh =querynednh_lab(ra ,dec ) endfor endif if not keyword_set(nearest) and keyword_set(two) then begin for i=0L,n-1 do begin nh =querynednh_lab(ra ,dec ,/two) endfor endif if keyword_set(nearest) and not keyword_set(two) then begin for i=0L,n-1 do begin nh =querynednh_lab(ra ,dec ,/nearest) endfor endif if keyword_set(nearest) and keyword_set(two) then begin for i=0L,n-1 do begin nh =querynednh_lab(ra ,dec ,/nearest,/two) endfor endif return,nh End
个人分类: 编程笔记|2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借助CIAO软件计算河外X射线源的银河系中性氢柱密度的IDL程序
deliangwang 2013-1-29 21:59
Pro ciao_prop_colden,ra,dec,nh_gal,ciao_path=ciao_path, $ upload_file=upload_file,output_file=output_file ;+ ;NAME: ; ciao_prop_colden ;PURPOSE: ; Calculate the Total Galactic H I Column Density by CIAO ; prop_colden ;INUT: ; RA: Right ascension in decimal degrees, numeric scalar or vector ; DEC: Declination in decimal degrees, numeric scalar or vector ;OPTIONAL KEYWORD INPUT: ; ciao_path: path to 'ciao.csh', default it is ; '/data/software/chandra/ciao-4.0/bin/' ; upload_file: name for uploading by CIAO prop_colden ; default it is 'ciao_prop_colden_upload' ; output_file: name for outputing by CIAO prop_colden ; default it is 'ciao_prop_colden_upload.out' ;METHOD: ; see http://chandra.ledas.ac.uk/ciao/ahelp/colden.html ;REVISION HISTORY: ; Original by DL.Wang,Sep-22-2008 ;- ;============================================================ ; STEP 1: build the data file for inputing CIAO prop_colden ;============================================================ ;Precess positions from J2000.0 (FK5) to B1950.0 (FK4) bprecess, ra, dec, ra_1950, dec_1950 ;Return RA and Dec as character string(s) in sexigesimal format radec=adstring(ra_1950, dec_1950, 1) ;Print data into file if n_elements(upload_file) eq 0 then upload_file='ciao_prop_colden_upload' openw,lun,upload_file,/get_lun for i=0L,n_elements(ra)-1 do printf,lun,radec ,format='(A27)' free_lun,lun ;============================================================ ; STEP 2: Calculate the Total Galactic H I Column Density ; by CIAO prop_colden ;============================================================ if n_elements(output_file) eq 0 then output_file='ciao_prop_colden_upload.out' if n_elements(ciao_path) eq 0 then ciao_path='/data/software/chandra/ciao-4.0/bin/' spawn,'source '+ciao_path+'ciao.csh' spawn,'prop_colden'+' :'+upload_file+':'+output_file ;============================================================= ; STEP 3: get the Total Galactic H I Column Density ; from output file ;============================================================= readcol,output_file,format='X,X,X,X,X,X,X,X,F',skipline=4,nh_gal print,'NH (10**20 per cm**2)' End
3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盖亚之眼”洞察三维宇宙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11-22 10:06
文/杨书卷 在天空晴好的夜晚,最敏锐的人眼最多能观测到大约2500颗星星。而“盖亚之眼”——世界上有史以来为太空计划建造的最大像素数码相机,安装在欧洲空间局研制的“盖亚”探测器上,拥有“十亿像素阵列”的超高灵敏度,可以对银河系及其周边“数以十亿”计的恒星进行亮度和光谱“巡天”。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恒星“调查活动”,最终将绘制出银河系的“三维”立体地图,并据此揭示宇宙星系的组成、结构、形成以及未来的演化。“盖亚”,希腊神话中的地球之神与众神之母,她将希望和福祉给予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欧洲空间局以“盖亚”为这一探测器命名,显然意味深长。 预计“盖亚”探测器将于2013年发射,最终会运行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平衡场“第二拉格朗日点”,“盖亚”在这里可以处在最稳定的状态,用其携带的两台望远镜观察天空,得到可观测到的每一颗恒星的详细物理特征,并对它们的光度、有效温度、引力以及元素组成进行数据分析。为了提高精度,探测器在运行过程中必须维持在-110℃的超低温。 其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自然是得享盛名的“盖亚之眼”——可以灵敏探测到比肉眼可见暗数百万倍的恒星。它由106个电子耦合器件组成,每一片的大小相似于一张信用卡,厚度还不及一根头发丝。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在绝对无尘的工作车间将它们逐个拼接,主阵列的102块器件探测暗弱的星光,而其余4块则负责校验两台望远镜的成像质量。轻薄、高精,且对急剧温变环境有极强的耐受力和韧性,上述条件,使用碳化硅材料的“盖亚之眼”都恰当完美地逐一实现。 在预计整个5年的科学观测生涯中,“盖亚”探测器将一共对银河系内约1%的恒星进行观测,并延伸至宇宙边缘的遥远星系,主要包括银河系内的10亿颗恒星、上万个系外行星系统、50万颗遥远的类星体,获取高精度三维恒星分布图,具体形象地帮助我们了解银河系的组成以及宇宙的概貌(11月2日欧洲空间局网站)。 现代宇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构建并描述一个完整的宇宙演化史,在人类越来越接近这一目标的征途中,急速更新换代的观测技术则成为发现奇迹的“催化剂”,本领高超的“盖亚之眼”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就当“盖亚之眼”跃跃欲试地做准备工作之时,其他天文望远镜的精度和数据分析能力也在飞速提高。近日。凭借“加拿大-法国-夏威夷天文望远镜”给出的观测数据,两颗极其遥远但又非常巨大的高光度超新星,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确认,揭示出宇宙早期演化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超新星是某些大质量恒星在“死亡”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由于光速的延迟,我们现在“看到”的爆炸光芒“发生”在宇宙的远古早期。例如,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137亿年,这两颗迄今发现的最古老超新星,据测算应是距今125亿年的“古董”,它们爆炸时宇宙正值12亿年的“年少”时期,因此我们现时亲眼目睹这两颗古老超新星的死亡过程,正如论文合著者Jeff Cook所称,“讲述的是125亿年前宇宙在发生的事情。” 利用新的观测技术,Cook及其同事逐一发现了13颗遥远的超新星,而且一次比一次“古老”,如此对历史“回溯”下去,他们希望可以最终“看到”接近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的光芒——也就是宇宙的开端,“此次的观测成果展示了完成最终目标——回溯宇宙开始时间的可能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宇宙学家John Weber指出(11月8日英国Nature)。 观察超新星的爆炸光芒已成为研究宇宙演化的重要工具,而“同位素”则是发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好帮手。借助最先进的“热电离质谱检测法”,法国和丹麦研究人员日前在格陵兰岛发现了钕142同位素丰度较低的古老岩石,而此前该地区曾发现钕142同位素丰度过高的岩石,这种高低“丰度”的组合,奇妙地支持了地球诞生初期是一片“岩浆海洋”的假说。 有观点认为,地球形成于大约46亿年前,在其诞生后的数亿年间,地球上是一片“岩浆海洋”,此时,许多元素的同位素都会融入岩浆,它们在全球的分布应该是连续的,总体丰度也应大致相当。之后随着岩浆慢慢冷却结晶,地壳和大陆才随之出现。 此次研究人员的发现说明,格陵兰岛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代的古老岩石中,过高的“丰度”就会伴随着过低的“丰度”,从而能刚好互相“中和”,使这一地层的该同位素总体丰度与地球上其他区域大体相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地球形成初期是一片“岩浆海洋”的假说,进一步完善了地球初期演变阶段的内部动力学模型(11月2日《科技日报》)。 使用越来越先进灵敏的科学探测工具,地球和宇宙的过往岁月正在被“全面回忆”。而关于未来,美国著名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他的小说《基地》系列中有着匪夷所思的大胆创造——“盖亚”星系。在“盖亚”中,所有的人类、生物、有机物、无机物,连同整个星系,都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可以同时共享记忆以及感情的喜怒哀乐,互相有着心灵感应能力,分享着一个整体意识,构成一个超级心灵,可以联合起最强大的力量一致对外。从地球、银河系开始,“盖亚”一步一步扩大,最终,整个宇宙都将全部归于“盖娅”,成为一个无比巨大的生命共同体——这一无比汹涌澎湃的想象力,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不已。■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3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质间的引力
liuyuejin 2012-10-31 07:55
物质间的引力 我们的宇宙是物质凝聚与分解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天体结构,形成这些结构的物质也是结构性的,而所有的结构又都是在引力的作用下才能组成一个物质结构和天体结构,在物质的发展和运动中,物质所凝聚的每一个层次,每一种天体在进行物质的凝聚与分解运作过程中还是在引力的作用下保持着一个层次、一种天体中的每一个天体物质凝聚与分解的完整性.在空间物质与天体的发展是有序的,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太阳、银河系只是某一个层次内的一个结构性天体之中的一段物质形成的星体或者说是不断复制出星系当中的一个,由于我们科技发展的局限性,我们的目光并没有走出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内形成星系的复制区,我们的星系只是在这个区域内从凝聚到分解,是这个结构性天体分解过程的一部分,是物质流程里形成星系这段物质形成的天体,在这个结构边缘分解着所凝聚的物质而呈现的物质流程状态. 自从人类探索空间开始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也只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边缘的物质所形成的天体,在其内有多少种物质形成的天体在进行着物质的转化我们不知道,但在空间它必定是一个天体,一个结构性天体,也是复制中的一个,在物质流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个层次,也是由结构性物质从凝聚到分解发展出各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天体,形成了星系,形成了恒星,从凝聚到分解再释放出去.一个结构性天体正是通过各种天体来完成一个结构性天体从凝聚到分解.我们所看到的异样天体基本都是本结构性天体之内物质有序地从凝聚到分解形成于各个阶段在物质流程中展现的天体.从理论上讲,我们探讨的结构性物质形成的天体结构也只是宇宙中的一个角落,只是一个层位的结构性物质形成和发展出这一结构内的系列天体. 在宇宙间有物质就有引力,但是并不是什么物质都能够相互吸引,物质与物质之间能够产生引力是相对的,在特定的范围内引力是为物质的凝聚、为物质的分解,又是物质的 一部分,是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物质的引力和天体的各种引力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的,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引力是有选择的.引力的大小,长短是物质的发展在一个天体结构中的分配. 一个结构性天体至少有三种引力体现在一个天体之中,也就是天体的外引力、内引力也叫做结构引力和凝聚引力.一个结构性天体的外引力其实就是他所在的这个层次同类之间的凝聚引力,因为它也是结构中的一个天体,它也是复制的,在更大的范围内也有它的物质性和结构性.内引力也就是结构引力,一个结构性天体从凝聚到分解也只是物质发展在一个天体的内部,完成各个阶段物质流程,从形成那一时刻起就要从内向外发展出各个阶段的物质及所对应的天体来完成各个阶段所凝聚的物质进行分解.这些不同的物质也要有一种引力来维持这个结构和这个结构的完整性.凝聚引力,这种引力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得到的,在结构性天体内各个阶段的物质都要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完成对同类物质的凝聚,形成于每一种天体之内完成每一个阶段物质凝聚与分解的全部过程. 一个结构性天体有三种引力,而一个结构性物质却只有结构引力和外引力,这是为什么?我们人类所处的这个结构性天体只是宇宙结构当中的一个天体,是形成天体结构的基本物质通过凝聚形成了天体是物质的分解发展和形成了天体结构,发展出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是连续不断地进行这凝聚、复制与分解来完成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这中间形成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天体,是天体结构的分解与物质结构的发展体现在各种天体内的改变.就象地球上基本物质是元素物质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水的存在,有适合的温度,在水中从无机物质中逐渐生成和发展出了有机物质,从生命的最基本结构逐渐发展、完善和进化,经过生物的各个阶段,从微生物到现代的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动植物,一个完整的生物链,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谈到生态好像与那些星系或宇宙里的东西有点远了些,其实一点也不远,我们身边的元素物质正是星系形成后分解阶段的物质在我们地球上形成的生态循环系统从无机到有机,从微生物到动植物的发展与进化的今天也并没有离开对物质的凝聚与分解和每一个生命及物种的复制过程. 一个天体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的结构性物质的凝聚,一个结构的形成是物质的分解过程.一个天体结构的凝聚与分解又是物质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的过程.在这个层位中的结构性物质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天体结构的不断发展在每一个层次、每一种天体内的物质不断地组合、不断地分解,而每一种物质的物理特性又都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的.正是物质、结构性物质的凝聚才形成了在空间内一轮又一轮的凝聚与复制,一次又一次的分解,反反复复地在空间内从凝聚到分解,又从分解到凝聚.我们不知道哪一种天体不是复制的,哪一种结构性物质不是复制的,哪一个结构性天体不是复制的.结构性物质在凝聚之前,也就是衔接物质是处于休眠状态游逸在空间,一但进入凝聚状态那就是一个天体结构、一个层次或一种天体的形成,在我们地球的表面上或表壳内的元素物质其实也是属于处在物质的休眠状态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成为了我们生态循环的基本物质并发展出新的物质结构--分子结构. 那么为什么一个结构性物质只有内引力和外引力呢?这是物质的层位问题,在空间内形成我们所在的地球、太阳、银河系,结构性天体以至于我们这个天体结构最初的物质状态都是结构性物质的凝聚、复制与分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天体结构,那是我们这个天体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物质循环当中物质的一个层位.那么为什么结构性物质的物质结构只有内引力和外引力,.这是我们这个层位结构性物质的最基本物质形成了我们所在的天体结构,在这个范围内是处于休眠状态,在每一个结构性物质之内是不存在凝聚与分解的问题,就象元素物质在我们地球表面不能进行物质的凝聚与分解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结构性物质的层位问题,是一种基本物质的局限性. 在空间内如果有两个特定的衔接物质凝聚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结构性物质,那么它也只能保持着这个物质的休眠状态,因为它是单一的一个物质个体,物质只有凝聚才能形成分解的条件,促成物质进入分解状态,所以在空间凡是进入流程物质的同类物质都有很强的凝聚引力来完成物质的凝聚过程,来形成分解的条件或集中分解.就象星系这段物质从形成到分解都要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完成整个星系内所有物质从凝聚到分解,完成这段物质的转化过程.我们太阳系内所有的东西都属于星系这段物质,产生的引力都是凝聚引力. 一个天体的形成是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一步一步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展.一个结构性天体从凝聚到各个阶段天体的形成也是由不同的物质发展而来的,但是每一个阶段、每一种天体又要有一个共同的引力来控制着所发展出来的各个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每一个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在这个结构中是按照不同的引力来分布,每一个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与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天体是不会发生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一个结构性天体不管有多大,它也是一个天体,它有它的结构性和物质性,它也是结构中的结构,它也象结构性物质一样,也有它的物质特性和与同类之间的凝聚引力. 一个结构性天体不仅有外引力和结构引力,还有每个阶段物质的凝聚引力,凝聚引力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物质的凝聚与分解,另一个作用就是在一个结构内每一个阶段物质在结构引力和凝聚引力共同作用下维持这个结构对物质的凝聚与分解的过程.在我们星系这段物质里,我们可看到一个星系就是在凝聚引力的作用下一个星系、一个星盘从形成到分解始终是一个整体,而每一颗恒星与恒星之间是用恒星分解时产生的作用力来平衡和抵消凝聚引力带来的拉力而保持之间的距离.所以在星系内我们是看不到正常的恒星相互靠近,却能看到两个星系相互碰撞而合并. 在空间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引力并不是万有的,而是相对的.在我们的意识里只有元素物质、只有一个引力--凝聚引力.其实元素物质只是我们星系在分解阶段产生的物质、是星系类物质、是结构性天体内流程物质中的一段.星系与星系属同类物质只有凝聚引力,而与我们这个结构性天体内其他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属于同属物质,只有共同的引力--结构引力,不会有很强的凝聚引力. 引力--物质间的引力是相对的,是为物质的凝聚、为物质的分解、为物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工具,又是物质与结构的一部分.一个天体的形成是物质的凝聚,是物质结构的衔接形成了新的结构性物质进入到流程物质行列,是一个层次内物质流程的开始.物质有凝聚过程就有分解过程.在我们看到的和在理论中设想的结构性天体和天体结构都是由结构性物质凝聚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这个层位的结构性物质形成和发展出这个天体结构内的一切,就象我们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元素物质所形成和发展出的一切一样,不同层位的物质在结构上有它的结构和组成物质,不同的层位都有它的形成过程,结构之中有结构,结构之外有结构,物质就是这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把宇宙说成是大爆炸
liuyuejin 2012-10-31 07:53
为什么把宇宙说成是大爆炸 宇宙是结构性的物质形成的结构,结构之中有结构,结构之外有结构.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物质正是因为物质的结构不同才有了不同的物质,每一种物质的形成都是在结构上的凝聚,是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使物质有了不同的结构,天体有了层次,宇宙有了结构.然而这些都是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是通过不同层次逐步的分解,是通过每一个层次的凝聚与分解来完成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是通过层层复制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天体来完成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 在银河系内所有的恒星都是复制的,星系形成之初是通过凝聚形成了基本物质,而复制过程又是在凝聚基本物质过程中产生了原始恒星之后,原始恒星通过过渡从粉红色过渡到蓝色再用离心的方式复制着小星体,小星体在成长过程中也用这方式继续复制,这样的复制过程恒星在数量上增加很快,这个过程称之为星爆.一个星系从形成发展到巅峰都属于凝聚阶段,到了分解阶段也是形状各异,从色彩上就可以知道这个星系是在凝聚还是在分解阶段,然而在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的天体不断地从形成走到分解,又不断有新的星系在复制.这样的连续性我们就应该想一想,我们的空间和空间内的天体就只有星系从形成到分解吗?形成星系的物质又是怎么来的? 在空间内各种物质很多,但是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随便的凝聚在一起来形成一个天体,物质的发展是有序的,物质在结构上的凝聚是有选择的.我们所处的天体是天体结构的分解与物质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个天体的形成与分解都是复制与循环的一部分,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的天体,而每一种天体的形成有每一种天体形成时的凝聚物质,每一种天体的分解是按照物质的发展而达到一个物质结构的分解过程,每一种天体的物质都有每一种天体物质的发展过程,而每一种物质形成的天体在其内发展总是有限的,所以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是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的天体来完成一个天体的分解,这个过程也就形成了天体结构. 在空间内无论是哪一个天体结构,还是哪一个层次的物质形成的天体都有凝聚、复制与分解的过程.凝聚与分解是不分层次的,但是是有条件的,就象星系在空间内连续不断的复制与分解,在它的前面一定有形成这段物质的来源,刻意为星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物质来源,而每一种物质在结构上的改变都是要通过物质的凝聚与分解来刻化每一种物质的结构.这样我们就应该想到星系在空间内决不是孤单的,我们可以想到在我们的空间内看到与星系不同的天体极有可能正是为星系的形成,在物质流程中,为星系的形成和复制而完成每一个阶段物质的凝聚、复制与分解.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所有星系只是在一个结构当中的一部分,只是完成一段物质转变过程形成的一种天体而进行的凝聚、复制与分解,而这个结构则是由不同的天体来完成这个结构所凝聚物质的分解过程,而且又都是为星系这段物质的形成发展出了一系列物质形成的天体,为星系这段物质在各自的天体内进行着凝聚与分解,这就是我们星系所在的结构,就是这样的结构对所凝聚的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我们称它为结构性天体. 就说一颗恒星的形成至少要有三种物质凝聚在一起来完成一个氚的结构形成,中子、质子、电子,而这两个中子可能也不一样,这样的物质结构凝聚在一起之前,每一种物质都是要通过凝聚与分解在物质流程中的不同阶段分解出来,再到我们星系形成的空间内凝聚在一起,形成每一个星系的基本物质,复制每一个星系,我们想一想星系只是这个天体结构当中一种天体,而我们能够看到与星系不同的天体也是与我们同在一个结构内,星系只是这个结构的外缘,在其内有不断为星系的形成而进行着凝聚与分解的各种天体,分解出星系这段物质所需的结构性物质释放到我们这个空间来凝聚、复制着每一个星系,每一个星系又在这个空间内从凝聚走向分解,再释放出去,完成这一段物质流程. 一颗恒星、一个星系、一个结构性天体.虽然它们的层次不同,都是独立进行着物质凝聚与分解的一个整体,都是通过每一个天体完成物质的流程,物质的发展形成了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天体是物质流程中每一种天体的分解形式.一个结构性天体包含着不同的天体,星系只是其中之一,在共同完成这个结构性天体分解的过程中,每一种天体都有每一种天体在这个结构中分解过程当中的角色和作用.在今天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个结构性天体内星系这段物质之前是什么天体或是什么物质,但是一个天体从凝聚到分解是有序地进行着各个阶段物质的凝聚与分解,而我们星系这种天体又很可能是这个结构的外缘,一个天体不管它有多大,从凝聚到分解在空间内凝聚后就是一个分解点,都是一个物质释放的过程. 过去天文学家哈勃在观测天体时发现它们都在远离我们,其实这一点一点都没有错,我们是处在星系复制和分解的空间当中,也正是这段物质通过凝聚形成了星系,再通过星系的转化、分解而释放出去,不断地重复着凝聚、复制、分解、释放,每一个星系都是在释放中分解,在分解中释放,因为每一个星系从形成的那一时刻起便开始加速远离复制区,远离我们这个结构性天体.在观测时出现多普勒效应是很正常的,并非是宇宙的膨胀,是天体的分解与释放的轨迹造成的误解,造成了宇宙大爆炸的错觉. 如果我们把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比作我们的太阳,那么我们所在的星系这类天体就象太阳大气内不断升腾而燃烧的日冕一样,不断地生成、燃烧,不断地加快上升的速度,不断地把所凝聚的物质通过燃烧释放出去.而我们星系这段物质的分解过程与这很相似,只是我们站在分解过程的中间,无法看到这宏观的景象,就象我们看到其他星系那么的壮观,而我们却看不到我们自己所处的银河系是什么样子一样,正是我们无法拉开距离把这漫天的恒星汇聚在一起,缩小观察它们的角度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视野太小了,我们又太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当今我们的视野也只有300亿光年这个范围,但这也没有走出星系的复制与分解的空间,所以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以星系为主的天体,若是把这星系复制与分解的区域看成了宇宙,您不觉得这个宇宙太小了吗?
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结构论 下篇
liuyuejin 2012-10-31 07:50
结构性的宇宙 宇宙的结构性与结构性的物质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太阳、月亮、如影随行,它们伴随着我们人类和我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繁衍生息,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与它们的关系,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和那些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物质与我们地球上的物质是否相同,在结构上是否一样.在地球上向外望去宇宙是太大了.我们的太阳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是不管宇宙有多大,我们的地球有多小,它们都是物质形成的,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是太阳系这个结构中的一员,而太阳又是银河系中的一分子,是这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分子,然而银河系也是这无数星系当中的一个,那么星系又是在什么样的结构当中呢? 宇宙中任何一种物质都是结构性的,也正是结构的改变而产生和形成了宇宙中各种天体和各种星体中的物质,不管是什么粒子、中微子、中子、氚、氘还是任何一种元素,地球、月亮、太阳、星系、还是更大的天体,这一切都是物质决定的,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的.我们所看到的不同物质正是物质的结构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的那些异样的天体也正是因为物质结构的不同而带来了异样的外观. 地球、月亮、太阳这三个天体在物质上是同类物质,是星系类物质中的元素物质,但在天体形成过程的问题上却是不同的,就地球来说它的形成是来自太阳的脱壳物质,是太阳的次生天体,是脱壳物质的凝聚形成了地球,在当时并没有这么多种元素物质,但有水,地球上元素物质的发展是在凝聚过程中启动了聚变并产生了元素中的一系列物质,杂乱无章地保留在原始的地壳中,而太阳则是从最初的结构性物质氚开始凝聚和两次结构性地分解才得到元素物质的最基本物质氢.也就是氚在凝聚同时分解了中子形成了星体物质,在结构上氚分解了核中的一个中子,并形成了氘形成了星体的主体物质,又经过间歇式聚变分解了第二个中子,物质结构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这就是元素的基本物质氢,之后又在元素物质的基本结构上开始凝聚到分解,是从氢开始不断地改变着每一个元素的结构,就像滚雪球一样直到分解,在这一过程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只是用一种结构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的元素结构,产生出不同特性的元素物质,用这不同的元素物质形成了分解元素的结构与环境,直到元素分解才真正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素物质的结构,形成了全新的结构性物质释放出去. 那么地球为什么也能像太阳一样产生和形成了这么多种元素物质呢?我们说过这是物质决定的,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的,只要有适合的条件,适合的温度,最初的物质不管是氦还是钠都可以继续向后,向着元素的后期物质发展,也像太阳一样完成一系列元素物质的形成和发展. 月球是什么,为什么与地球一点都不像,这是因为它的形成与地球完全不同,它的前身和太阳一样,是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是银河系早期的恒星,由于恒星内氢元素完全聚变到其他元素,而无力维持聚变的链条,聚变停止,温度下降,失去维持恒星的独立性,最后来到地球身边,成为了地球的一颗卫星,月球的结构正是现在太阳表壳结构的微缩,一个凝聚后的恒星再也分解不下去的恒星核. 宇宙中任何一种物质都是结构性的,每一种结构都有它的特性和作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物质的发展,是物质的结构通过凝聚与分解改变了物质的结构,形成在了不同层次的天体结构当中.那么我们的星系又是在什么结构当中呢?从我们星系本身来看它也是一个不断分解的一个天体,或者说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范围内所有天体都是在进行着凝聚与分解的过程当中,也正是因为有形成星系物质的不断供给,才有在我们星系这个空间内不断地复制和形成这么多星系来,再分解下去,从形成到消失,在这个空间内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在各个阶段的星系. 从理论上讲宇宙就是物质凝聚与分解的一个空间,是物质的凝聚形成了天体,是分解 使天体有了结构,从凝聚到分解只是一个天体的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物质的凝聚与分解把所凝聚的物质形成不同层次来完成分解过程,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所凝聚的物质,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物质的发展过程.在我们前面有多少层次并不知道,只知道是天体结构内的物质通过凝聚、分解、再凝聚、再分解直至一个天体结构分解完了,这个过程形成了一层层天体,完成了一连串形成在各个层次和各个阶段天体内的物质,完成一个天体结构分解过程的物质流程. 我们的星系也正是这物质流程中的一段物质形成的天体,但它却是它所在的这个层次天体当中物质分解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天体,是通过这种天体的不断复制来完成这段物质从凝聚到分解的一段过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星系也正是通过凝聚而分解着这段物质,完成这段物质的转换,完成这段物质的流程而释放出去.至今我们人类的目光并没有走出这片星系复制与分解的空间,我们所能看到的异样天体也都是这个天体内其他物质阶段所形成的天体.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这个天体有多大可以想像,这个天体的分解过程也正是由不同阶段的物质所形成的天体来完成所凝聚物质的分解过程,我们把这个天体称为结构性天体. 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有多大我们不知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的形成之初也是要从结构性的物质开始凝聚,之后要经过那些物质及天体才能发展到星系这段物质,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在星系之后是否还有天体的形成也是个未知数.但是这个结构性天体内的物质发展必须经过星系这段物质而分解出去,不管这个结构性天体有多大,每一个环节的凝聚与分解所形成的天体都要在引力的作用下保持着这个结构的完整性,直到走完这个结构内的每一段物质和最后的分解. 目前我们人类、我们的太阳、我们的银河系只是在这个结构当中星系这段物质的一个角落,是这个结构不断地复制着这段物质而形成的众多星系之一,是这个天体不断复制,不断分解的一个过程.在宇宙间物质都是有结构的,是结构的改变而形成了不同的物质,是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使宇宙间的天体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层次,是结构的降解,使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所凝聚的物质,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物质的发展过程.在空间是物质通过凝聚与分解发展着物质,改变着结构和每一个天体内的物质结构,从凝聚而形成的每一个层次的天体到每一个阶段物质在结构上的分解. 我们星系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也是复制的,它也有它的物质性,它也在结构中,只是我们人类的目光还在星系的范围之内,还是那句话,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目前我们人类所触及到的物质只是元素物质,是物质结构的不断改变、不断凝聚与分解过程中星系这段物质里的元素物质而已,是星系这种天体从凝聚走向分解在物质结构上改变的一段过程. 宇宙是物质有序运作的一个空间,是物质有序地循环和复制形成了各个层次的天体结构,是凝聚与分解完成了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的形成和分解,是物质结构的改变而带来了天体结构的改变.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是从幻想中艰难地转向理智,宇宙中的一切是物质决定的,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的.我们所处的位置是物质的发展与结构的降解并存的物质运作当中,是一种物质结构的分解带来另一种物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为我们展示了宇宙的一切.在自然界里每一种物质、每一个天体、每一个结构性天体、每一种动植物都是在结构上的发展,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宇宙里是物质的运作带来了物体的运动,没有一种物质、天体、结构是不变的,没有永恒的一切,只有永恒的本身.
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观测显示:银河系被包裹在巨大炽热气体环中
热度 1 zhaomg 2012-9-27 14:53
[转载] 观测显示:银河系被包裹在巨大炽热气体环中
虽然是新发现,但这个气体球早就在意料之中了,只是之前没有直接证据,不过还是很有趣,多壮观啊! 转自腾讯网: http://tech.qq.com/a/20120927/000032.htm 腾讯 科学 讯 (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宇航局宣称,最新勘测图像显示银河系被巨大的炽热气体环包裹着,该气体环延伸数十万光年。 目前研究人员认为一个巨大的气体环包裹着银河系,其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00亿倍,体积是太阳的600亿倍。 这个巨大气体环的质量相当于银河系内所有恒星的质量,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探测器评估巨大气体环的体积,如果气体环的质量和体积能够确定,它也将解释银河系中神秘的“失踪重子”问题。 重子是像质子和中子一样的微粒,是构成宇宙原子质量的主要成份。通过测量巨大气体环和银河系,可显示着重子物质存在于宇宙诞生之后数十亿年时期,大约是当前暗物质质量和密度和六分之一。在当今时期(大约100亿年前之后),重子存在于银河系和邻近星系内恒星和气体中的数量显示至少有一半以上下落不明。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一支五位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使用钱德拉探测器、XMM-牛顿太空探测器以及日本朱雀卫星的观测数据,最终确定了这个炽热气体环的温度、质量和延伸范围。 科学家测定气体环的温度在100万-250万开氏度之间,比太阳表面的温度高数百倍。同时,其它研究显示,银河系和其它星系包裹在炽热的气体之中,温度可达到10万-100万开氏度之间。 该项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安加利-古普塔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描述称,我们知道这个气体环环绕在银河系周围,并且探测到它的温度。但摆在我们面前较大的问题是,这个气体环的体积和质量有多大? 他们研究结果显示这个气体环的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00亿倍,体积是太阳的600亿倍。
3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星际介质中重元素三维分布的用途
qianlivan 2012-9-7 10:38
星际介质中重元素三维分布的用途
了解一些脉冲星观测的人对于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Cordes Lazio, 2002)都不会陌生。这个模型在估计脉冲星距离的时候非常有用。了解一些中性氢知识的人也会知道银河系中性氢分布对于距离测量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知道了星际介质(这里主要指重元素)的三维分布,那么在测量了这些星际介质的柱密度之后也可以估计天体的距离。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献,收集了已经发表的对3008颗恒星的测量结果(Gudennavar et al, 2012),给出了这些恒星视线方向一些重元素的柱密度。如果能结合这些恒星的距离测量,那么就可以得出这些重元素的三维分布。我对这项研究有些兴趣,我主要对重元素在银河系中的输运比较好奇。原则上,重元素应该是靠超新星爆发输运到银河系各处的,但是目前人们对此还没有太透彻的理解。如果能发现重元素三维分布和超新星遗迹的某些关系,说不定可以帮助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从目前的草图来看,超新星遗迹( http://www.mrao.cam.ac.uk/surveys/snrs/ )主要分布在银盘附近,这可能是一种偏差,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大质量恒星主要在银盘上形成。以现在的分辨率,似乎还得不出什么结论。未来如果LAMOST望远镜能对更多的恒星进行高分辨率的光谱观测(关于光谱分辨率我没有太多概念,还没仔细考察),或许能得出高空间分辨率的重元素三维分布,那时或许可以看出此分布和超新星遗迹的关系。 参考文献 Cordes Lazio, 2002, arXiv:astro-ph/0207156v3 Gudennavar , Bubbly , Preethi Murthy, 2012, ApJS, 199, 8
个人分类: 思考|3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浩瀚宇宙有上百万个尘埃弥漫的黑洞
crossludo 2012-8-31 09:41
浩瀚宇宙有上百万个尘埃弥漫的黑洞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9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WISE)用它的红外光扫描了整个天空两次,在2011年初完成了探测任务。最近,NASA科学家研究了它传回的照片,在探测超大质量黑洞和极端热尘埃星系(DOGs)方面又有了许多新发现。研究结果以3篇论文形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就像夜视镜能探测黑暗中的事物,WISE望远镜拍下了数百万张夜空图。照片显示了宇宙中存在上百万个尘埃弥漫的黑洞,其中约1000个处于迄今发现的最明亮星系中。 这些新发现能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星系及其中心巨型黑洞是怎样一起发展演变的。比如银河系中心的巨型黑洞人马座A*,质量是太阳的400万倍,已经度过了周期性的摄食狂暴期,这是物质落入黑洞、加热和向周围发出辐射的阶段。更大的中心黑洞,达到太阳质量的10亿倍,甚至会“关闭”星系的“制造恒星”程序。 其中一份研究中,研究人员用WISE发现整个天空中约250万个处于活跃期的正在摄食的超大质量黑洞,跨越上百亿光年之遥,其中约三分之二的黑洞以前从未被探测到过,因为有灰尘遮住了它们的可见光。WISE能很容易地看到这些庞然大物,因为它们强大的吸积黑洞加热了灰尘,使其发出红外线。 该论文领导作者、NASA黑洞任务原子核分光望远镜阵列(NuSTAR)计划科学家、帕萨迪娜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丹尼尔·斯德恩说:“我们好像到达了黑洞角,WISE负责在整个天空寻找它们,而NuSTAR则是从全新视角观察它们的高能X射线,研究它们的周期。” 在另外两份WISE论文中,他们还报告发现了迄今最明亮的星系DOGs,这也是任务的主要目标之一。至今他们已识别出1000个候选目标。这些极端星系发出的光比太阳光要亮100万亿倍。由于布满了灰尘,只能发出最长的红外光波长,被WISE捕获。NASA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进一步跟踪研究发现,这些星系的中心不仅有着超大质量黑洞正在活跃地摄食,还在努力地产出新恒星。 “在WISE扫描全天空获得的发现里,这些灰尘密布而且正在形成恒星的星系非常罕见。”明亮尘埃星系论文领导作者、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WISE计划科学家彼得·埃森哈德说,“它们可能在产生大部分恒星之前就形成了黑洞,这是‘蛋’在‘鸡’前。” 通过WISE的观察,再结合来自加州理工大学的亚毫米波观测台的红外波长数据,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极端星系的热度是其他红外明亮星系的两倍,一个原因是它们的灰尘正在被超大质量黑洞爆发出来的极强能量所加热。亚毫米波观测研究的领导作者、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吴京文(音译)说:“我们可能看到了星系演化过程中一种新的、罕见的阶段。”
个人分类: 天文生物|1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文学家发现与银河系完全匹配的星系对
crossludo 2012-8-25 15:27
天文学家发现与银河系完全匹配的星系对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23日报道,天文学家在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宣布,他们在成千上万的星系中发现了与我们所在的银河系近乎一致的星系对,这是首次在局部宇宙中发现与银河系完全匹配的星系系统。 这项发现借助了“银河系和大规模星系会聚纵览”(GAMA),这个巡天计划能将源自6个望远镜的数据聚合在一起,构建出局部宇宙的三维星系地图。天文学家表示,在他们所发现的14个类银河系星系系统中,有两个可谓是完全匹配。其随后发布图片展示了两个完全匹配的星系系统中的一个。这个较大一些的星系名为GAMA202627,具有两个大型的伴星系。其中色彩更蓝的一个伴星系拥有更高的温度,也更加年轻。 科学家表示,银河系只是非常典型的星系,但其与附近的大、小麦哲伦星云相结合,就成了非常罕见的组合,可谓独一无二。而麦哲伦星云的停留时间不长,其仅会在银河系周围存在数十亿年。 来自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亚伦·罗伯特汉姆博士谈道:“我们之前从未找到过与银河系十分近似的星系系统,因此不难想象发现它们有多艰难。直到最近我们才能进行这种类型的分析,从而帮助我们找到了相似的群组。” 他补充说,对于星系如何形成的复杂模拟并未生成很多与银河系及其周围环境相似的例子,这也意味着银河系的存在十分罕有。“很多星系都存在环绕自身的小型星系,但却几乎没有哪个星系能够具有和麦哲伦星云大小近似的伴星系。而在我们此次发现的与银河系相似的星系中,大约有3%也具有和麦哲伦星云近似的伴星系,这更是相当少见。”罗伯特汉姆强调道。 未来,罗伯特汉姆及其同事还将借助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智利共和国的望远镜,对这个与银河系近乎一致的星系对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以破译更多有关星系如何形成和进化的奥秘。
个人分类: 天文生物|2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内神秘回声 疑暗物质星系碰撞
crossludo 2012-7-8 09:49
科学家发现银河系内神秘回声 疑暗物质星系碰撞 银河系内的恒星分布不均,说明一个巨大的天体曾穿过银河系。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曾经发生过罕见的碰撞事件,一个巨大的宇宙天体在1亿年前闯入银河系,通过观测银河系中不均匀的恒星分布,便可以发现该事件遗留下的痕迹,而银河系至今还受到这场神秘碰撞的影响。 银河系中存在的暗物质痕迹被称为“冒烟的枪”,这是由于科学家认为暗物质粒子通过神秘“通道”穿过太阳系。 通过对周围恒星的观测,可以发现存在不寻常的振动现象,天文学家认为这些奇怪的振动就是暗物质粒子所留下的,如同在暗物质天体与银河系发生碰撞后产生巨大冲击的“振铃”回声。这场发生在一亿年前的碰撞造成了银河系中恒星分布的不均匀,科学家认为要么是一个矮星系,要么是一个神秘的暗物质天体, 犹如一缕波穿过银河系 。 我们的银河系目前仍然受到这场怪异的宇宙碰撞事件影响,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天文学家小组发现这场遭遇导致的结果如同“冒烟的枪”,其发生的位置靠近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旋臂位置,至少在宇宙学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这场碰撞是在近期发生,离我们并不遥远。根据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教授拉里·韦德若(Larry Widrow)介绍:“我们发现了在一亿年前发生的神秘碰撞证据,当时银河系遇到了一个矮星系或者是一个存在大量暗物质结构的天体,碰撞产生的证据我们已经有所掌握。” 我们清楚地观测到在银河系恒星分布盘的上方和下方发现了垂直的波,在此之前该现象还没有探测到。这些发现基于庞大的斯隆数字巡天计划,该计划旨在对银河系30万颗恒星进行观测记录,在银河系银盘附近的恒星群正在以每秒二十至三十公里的速度移动,并围绕着银河系中央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转动。 科学家认为“冒烟的枪”是在未知作用下恒星群出现了分布不均匀,似乎暗示了存在一个如星系质量大小的天体直接穿过银河系。拉里·韦德若教授与其他四位分别来自肯塔基大学、 芝加哥大学和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合作作者发现太阳系附近恒星群的位置和运动与之前理论模型不符。 根据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费米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布赖恩·杨尼(Brian Yanny)介绍:“在碰撞发生后,我们银河系一部分的震荡如同钟摆在响,但我们还是没有能发现并识别出穿过银河系的天体,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卫星星系正在闯过银河系中央部分,例如围绕在银河系周围不可见的 暗物质晕结构 。”肯塔基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苏珊·加德纳认为:碰撞发生后产生的 摄动 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去存在的单一事件,它甚至可能还在进行之中,后续的补充观测可能可以更好地将暗物质星系的起源查清。 当科学家开始分析 斯隆数字巡天(SDSS) 数据时,他们注意到在银河系中平面南北两侧分布的恒星群位置与统计学上的结果存在差异性,斯隆数字巡天则是通过光电探测器对大天区进行巡天观测。通过一年多的研究,科学家小组探讨了各种导致银河系中平面南北不对称的原因,例如在星系尺度上进行星际尘埃的影响分析和对被选定的恒星群进行调查。当这些努力都失败时,科学家们探索出另一种独特的解释,观测数据表明在银河系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件。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探索当卫星星系或者暗物质结构穿过银河系中平面时会发生何种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接下来的一亿年左右的时间里,银河系不寻常的“震荡回声”将停止,中平面南北天区不对称的情况将逐渐消失,太阳系附近进行垂直运动的恒星群也将恢复它们的平衡轨道,一切都将恢复正常秩序,除非我们的银河系再次遭遇暗物质天体。 银河系的年龄超过了90亿年,大约有一千亿颗恒星,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三千亿倍的太阳质量。其中大部分的质量存在于银河系内和周围宇宙空间中,而且是以暗物质形式存在。目前,科学家们统计发现了超过二十个小卫星星系存在于银河系周围,并围绕着银河系核心进行运动,质量区间从一百万倍太阳质量到十亿倍太阳质量之间。除此之外,在银河系周围也可能存在看不见的 暗物质星系 ,而在宇宙中暗物质天体的质量是可见天体质量的六倍之多。天文学家通过电脑模拟已经发现了由暗物质组成的大尺度结构,这些大规模的不可见结构正在银河系中移动。 由于暗物质星系质量庞大,而且分布广泛,因此银河系中平面南北不对称之谜很可能是由看不见的暗物质星系穿过银河系时产生的 垂直波 导致的。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教授拉里·韦德若认为:在未来的天文学研究计划中,如隶属于欧洲空间局 (ESA)的盖亚(Gaia)探测器 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银河系中恒星分布的详细地图,希望能探测到银河系中不寻常的垂直扰动。 【相关阅读】 :理论学者争相解释中意科学家何以首次直接发现暗物质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555 次阅读|3 个评论
以光之名:97公里远的“心灵感应”
kejidaobao 2012-6-7 15:36
文/杨书卷 光是地球与生俱来的希望使者,也带有诸多不可思议的特性,例如,令人难以置信的超时空“量子纠缠”的首次实验验证,就是在一对纠缠态的光子间进行的。而更令人激动的是,这种光子间“心灵感应”距离的世界纪录——97公里,现在是由中国科学家创造并保持的。 利用“量子纠缠”,可以实现颇具科幻色彩的“超时空穿越”:让实验对象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早在2009年,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家潘建伟小组就在这一被称为“量子态隐形传输”的通信方式中,在自由空间中把光子“瞬间移动”到了16公里之外,打破了当时的纪录;现在,同样是这个研究小组再次打破纪录,把光子“传输”到97公里外的地方。 光子的“瞬间移动”,其实就是利用处于纠缠态的一对光子,不论距离多远(即使是处于银河系的两端),只要干扰其中一个,另一个马上作出反应的特征,瞬间“传递”实验粒子的“量子态”信息。2004年,奥地利Zeilinger小组利用“光纤信道”分发纠缠态的光子,成功地将量子态隐形传输距离提高到600米,但由于光纤信道中的损耗和环境的干扰,分发纠缠态的光子会遭遇不可抗拒的“瓶颈”,即光子之间的“纠缠”会因传播距离的增大而不断退化,其纠缠数量也会随之越来越少,这使得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一直难以大幅度提高。 而中国科学家将目光转向了更具优势的“自由空间”。因为在自由空间,尤其是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后,环境对光子的干扰效应便会极小,但同时,分发纠缠光子的技术难度也会随之增大。2005年,富有创造激情的潘建伟小组克服重重障碍,终于获得世界级的突破:创造出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 从此之后,中国科学家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记录”,并首次成功实现对五光子、六光子乃至八光子纠缠的操纵,牢牢占据了“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的世界至高点,为未来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使量子光学“跃迁”到新的境界(5月11日美国Popular Science网站)。 在特定的时刻,人们还对光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渴求,如“隐身衣”的发明,就是科学家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近日,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就获得了引人注目的突破:一种叫“纳米渔网”的新材料,很可能让实用的“隐身衣”在近期问世。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但如果物体表面有一种材料,能引着光波“绕着走”,物体就会“看不见”了,也就实现了视觉“隐身”,但与此同时,要达到有效的“隐身”结果,还要求避免光波发生损耗。 但这的确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因为光波即使通过一小段极薄的材料也会发生分解而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研究人员借助一种由银和氢基倍半硅氧烷制成的多层材料,用离子束打出许多微小的孔洞,制造出一种被他们称作“纳米渔网”的结构,则会同时克服“弯曲”与“损耗”的难题。现在,“纳米渔网”已经可以对可见光中的红光完全“隐身”,相信它对光的“全波隐身”也不会太遥远了。 曾经,科学家一直认为光线的传播都是有规律的,很难令其发生改变。直到2000年,美国科学家Smith领导的小组研制出一种网格状材料,称它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并获得科学界的承认后,这一突破自然法则的发明才为隐身衣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从此之后,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身衣”终于同现实“接轨”且开始急速发展。而且,“隐身”可不仅仅是科学家因为好奇才研究的“魔术工具”,它在军事、电子器件生产乃至生物工程中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4月30日美国Popular Science网站)。 有时候,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也会让“光”在某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中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美国卡罗拉多大学的机械工程教授Martin Den最近就开发出一种用特定波长的光来“折叠”物体的技术,有望带来一种全新的三维结构制造技术,而且,由于照射光线可以非常细小,这种“光折纸术”还有望在微观和纳米领域大展身手,比如“折叠”分子改变其形状,就能改变分子属性! 这是一项“说起来似乎很容易”的技术。首先在要折叠的材料中加入特殊的光敏剂,然后用光照射它要“折”的区域,光敏剂分解后,会使材料的分子链断裂重组,而材料自身为了缓解该区域张力,就会重新分布张力导致形变,材料则沿着照射线精准地“折叠”起来。 看似简单的技术其实蕴含着很高的“含金量”,因为目前折叠材料的其他方法都要从外部施加操作压力,而“光折纸术”只靠光和机械张力让材料“自行折叠”,可大大简化工艺过程。“理论上讲,该技术能以任意方向,按任意顺序制造出由各种弯曲和折叠构成的复杂结构。”Den说,“我们可以通过三维编程和计算机模拟操纵来设计大量结构,这有可能带来一场设计技术的革命。”(5月12日《科技日报》) 光是人类生活的依据,即使是研究物质世界的科学界,“光”也被奉若神祗,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而对光本质的每一次深层探求,都会给物理学界带来兴奋的新鲜空气,如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就直接导致了量子理论的诞生。也许,当人类思索“光”的意义时,就是打开了一扇创新的灵感之窗。■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4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银河系中心发现巨大喷流 或与超级黑洞活跃有关
crossludo 2012-5-31 20:01
从银河系中心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喷射出来的两束巨大的喷流,只有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掉一万倍太阳质量的物质才能产生驱动如此巨大喷流所需的能量。 费米望远镜在2010年探测到的神秘伽马射线泡状物,这些个泡状物从银河系的中心也向外延伸27000光年左右。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 从银河系中心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喷射出来的两束巨大的喷流 ,只有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掉一万倍太阳质量的物质才能产生驱动如此巨大喷流所需的能量。据估计,该喷流是100万前产生的。   在美国宇航局的“费米太空望远镜”(Fermi Telescope)探测到该爆发的蛛丝马迹之后,来自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苏萌(Meng Su)说:“这个模糊的喷流或已存在了100万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一个幻像。 这两个巨大的喷流有助于解释围绕在我们银河系中心神秘的泡状结构。这也加深了我们对银河系在相对较近的过去有一个活跃的星系核心(AGN)的认识。   这两束喷流是被美国宇航局的费米太空望远镜发现的。 它们从星系的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延伸27000光年。这是第一次发现伽马射线喷流,也是仅有的足够近的能被费米望远镜解析的喷流、   如果想让星系核心再次爆发,那么需要巨量的物质注入。据估计,一个质量是太阳质量一万倍的巨大分子云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一次性把这一万倍质量的物质投入黑洞当中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黑洞是粗犷的吃客,其中一部分物质将被涌出来驱动这两个喷流。   这组新发现的喷流或与费米望远镜在2010年探测到的神秘伽马射线泡状物有关。这些个泡状物从银河系的中心也向外延伸27000光年左右。然而,泡状物是垂直于银河平面的,而伽马射线喷流却倾斜了15度。这或许反映了围绕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是倾斜的。    两种结构形成的机理是不同的。喷流形成于当等离子体从银河系中心喷出并沿着螺旋形的磁场向外运动,这样以来能使它高度聚焦。伽马射线泡是当炽热的物质从黑洞的吸积盘向外吹出而形成的。结果,它们比喷流散布的更加宽广。    喷流和泡状物都是由逆康普顿散射所驱动的(inverse Compton scattering)。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以亚光速运动并与低能的光子相撞(例如无线电光子和红外光子)。通过碰撞,光子增加了能量而跃入电磁波谱中伽马射线部分。   该发现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银河系最后一次活跃是在什么时候?其最小的年龄可以通喷流27000光年的长度除以喷射速度得到。然而,或许它存在的时间比这要长。这些喷流或许随着大质量黑洞吞噬物质的多少而不停地闪烁。(编译:双螺旋)
个人分类: 战略对话|1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 干细胞 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 小脑皮层
genevalley 2012-1-27 01:33
封面故事: Hadza布须曼人的合作关系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32issue=7382 LeuT的X-射线晶体结构已被确定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17issue=7382 银河系中的双星体系普遍存在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19issue=7382 多体系统中最大信息传播速度的实验检测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23issue=7382 高能原子X-射线激光器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26issue=7382 小脑皮层中同步活动的作用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35issue=7382 用MIMS验证“不朽链假设”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44issue=7382 内耳中毛细胞表面的肌动蛋白周转慢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47issue=7382 造血干细胞的小环境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61issue=7382 Irisin可能有助于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6963issue=7382 造血干细胞的小环境( 存在于一个血管周围的小环境 ) 造血小环境是维持和调控造血干细胞的一个小环境。Sean Morrison及其同事利用一种系统性的条件遗传学方法,识别出了干细胞因子(造血干细胞的维持所必需的一种主要小环境细胞因子)的细胞来源。他们发 现,干细胞因子是由内皮细胞和“表达瘦蛋白受体的血管周围基质细胞”表达的,而不是由以前所描述的小环境细胞(如造骨细胞)表达的。这些发现表明,造血干 细胞存在于一个血管周围的小环境中,在该小环境中,多种细胞类型表达能够促进其维持的因子。() Irisin可能有助于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 Irisin在进行锻炼的人类和小鼠体内水平升高 ) 锻炼是治疗肥胖症和II-型糖尿病的一个有效方法。过去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表明,转录共活化因子PGC1- α调控锻炼在骨骼肌中的很多效应,而这项研究则表明,PGC1- α在肌肉中的表达刺激小鼠膜蛋白FNDC5的表达。FNDC5在循环系统中是作为一种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荷尔蒙分泌的,这种荷尔蒙被称为Irisin,是 按希腊神话中的信使女神Iris来命名的。Irisin在进行锻炼的人类和小鼠体内水平升高,在原发白脂肪细胞中是一个生热程序的一种非常强大的活化因 子,使这种细胞类型变成棕色,同时还会使UCP1的表达增加和呼吸作用增强。这些数据表明,Irisin可能是代谢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个人分类: 文摘|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控制中的不对称
daodezhenjing 2011-10-24 12:35
  系统控制中的不对称就是“一”和“多”,“一”个“多”本质上一样,在力量上相比“一”是无法与“多”相比的,可为什么“一”能控制“多”呢?   要认识到这一点,其关键就在于要了解物质的本性,否则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在常识里,人们一直相当然地认为只有生物才有生命,只有人才有意识,其它非生物都是死的。其实不然,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不仅表现在组成物质上的统一,而且还表现运动原理上的统一。如果人有生命,那么万物都有生命。正是有了这种本性,“一”控制“多”才有可能。这是因为“一”就是靠“多”之间的竞争来实现控制的,如果这些基本要素是死的,就谈不上竞争,更谈不上非生物系统的秩序。   与生物系统相似,非生物系统也是秩序井然的,如原子,原子集合,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系统。它们的秩序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来源于“一”和“多”之间的不对称。具体地说就是,中心要素通过诸多要素之间的竞争,顺应我者就支持它在系统中不断产生并发展,违背我者就抑制它使之在系统中不断衰退并灭亡,这样,中心要素就可以用很小的力量来实现控制。特别是通过这种竞争,使系统中出现了一种普遍联系方式,这就是通过要素的周期产生与灭亡传递能量,要素也是微小的秩序结构,当它从有序向无序转化时会释放能量,而这些释放的能量也会促使连续在系统空间中的某一层次物质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要素,接着又是这个要素的灭亡,新要素的产生,如此往复,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就出现了,让人更为惊讶的是,这种能量传递体现了中心要素的意志,所到之处,就如同中心要素的到来,正是有了这种普遍联系方式的存在,才使物质系统有时变得特别巨大。当然,每一类系统都是不可能无限大的,因为这种能量传递速度是有限的,如光速,生物体内的质子转移,这使得中心要素对周边要素的控制都有一定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就不受这个系统管了。   现在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系统秩序能够形成?其实它根源于物质在运动上的不对称。在系统产生以后,由于控制上的不对称,系统表现得相当稳定,这才使得它可以不断成长与发展,当然这个过程也是系统质量的增加,能量的蓄积。但它所依赖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当它的发展超过了这个极限,系统就会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走向衰退和灭亡,当然这个过程是系统质量的减少,能量的耗散。大家可以观察自然界的每一个系统,你都会发现这个运动过程是不对称的,这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成长阶段比较缓慢,而它的衰亡阶段相对来说快得多。显然,正是这种不对称,使它释放的能量能够引起周围连续物质的重新组织。   或许有人会说,人类怎么造不出这样完美的系统。大家要知道,任何一类系统的产生都需要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比如生物为什么产生,就是因为连续的水中有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非生物集合为什么能够出现,就是因为电磁波就是一种普遍联系方式,人类为什么出现,就是语言符号这种普遍联系方式,国家为什么出现,就是因为货币这种普遍联系方式。总之,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类系统,也对应着一种力学现象。现在人们制造的物质系统,如机器人,它们都只是一些机械的组合,没有一个系统应有的普遍联系方式,当然就缺乏生机和活力了!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规律才是这个世界最普遍的规律。
daodezhenjing 2011-10-22 09:33
自然万物都是成系统的,从宏观的来说,我们所依赖生存的地球、地球的母体--太阳系、太阳系的母体--银河系,银河系的母体--有九大象银河系一样星团组成的有限宇宙,至于这个有限宇宙周围还有多少类似这样的宠大系统,我们并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自明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只是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从微观来说,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分子、以及空间中多样的量子,它们的存在都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变化中存在的一些物质系统。从我们人类这个中间层次来看,自然的每一个生物、人,以及由生物组成的团体,如家庭、企业、国家,它们也都是成系统的。 不少人可能会说,空间成系统吗?那是当然,如原子是由一个密度极大会原子核和一个巨大的空间组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再如,我们头顶的空间也是地球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把它们机械地分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其实都充满着物质,它们都在围绕关某一个中心规律地运动着。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并不是完全无序的,而是充满着大量暂态的有序结构,因为空间中能量的流动就是依赖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进行传递的,虽然这种有序短命得狠,但它们的存在规律和万物的存在规律并没有什么两样。无非就是从无序到有序,再从有序到无序。从无序到有序是物质系统的产生,从有序到无序是物质系统的灭亡,自然的规律都可以归纳为系统的发展规律。 现代科学中有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它规定物质系统在封闭环境中只能单调地走向无序。规律本身是没有错的,它也是物质本性的一种体现,所有物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走向紧张程度的平均化是物的本性所造就的。不过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虽然对于整体来说这个物质系统是封闭的,但对于局部的物质来说它则不是封闭的,它同样可以产生秩序,不信的人可以仔细地观察每一个走向热平衡的物质系统,其中的物质并没有静止,而是仍然充满着不对称运动,正是有了这种不对称运动,局部的物质才不断形成了大量暂态的有序结构,虽然它并不稳定迅速地走向离散,但这说明无序并不是单调的,这个空间中的能量也没有消失,它只不过以更微观的形式--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这种方式保存下来。 总结万物存在的规律,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 第一,每一个系统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   解释:从对称性原理可以知道,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每一个事物存在的基础,只要它存在,就一定是在紧张地运动中存在的,它的本性就是不断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非生物系统的目的性就是由此表现出来的。   第二:每一个系统的存在都必须不断寻求与外在世界在变化上的统一。   解释:对每一个系统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一部分是外在,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是没有系统的存在,然而,相对于外在世界,内在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要想存在,就必须不断寻求与外在世界变化的统一。对立是存在的前提,统一是存在的基础。 不少人可能会惊讶,这不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吗?不错,对立统一规律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系统之中。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立统一的双方是不对等的,一个个体怎么能够和它所依赖生存的母体对等呢?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顺应它系统就会不断产生并发展壮大,违背它系统就只有走向衰退和灭亡。因此,对立的双方有从属关系,就象阴阳学说--阳主阴从一样,它真正要说明的是整体决定局部这样一个规律。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河系呈镜面对称,几近完美
热度 3 sheep021 2011-5-25 19:17
银河系呈镜面对称,几近完美
银河系具罕见对称美 2011年05月23日 15:21:42  来源: 新华国际   【美国连线杂志网站5月21日报道】题:银河系呈镜面对称(记者罗恩·考恩)   一项新研究提出,银河系几近完美。   天文学家提出这一论断的基础是,他们发现银河系一条螺旋臂向外延伸至银河系边缘。这一发现表明,银河系具有罕见的对称之美———其中一半事实上是另一半的镜像。   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托马·达姆和帕特里克·撒迪厄斯说,他们发现的这一结构很可能是盾牌—南十字臂从银河系内部向外延伸的部分。这一发现表明,盾牌—南十字臂完全缠绕着银河系,因而这一螺旋臂与银河系的另一主要螺旋臂英仙臂呈对称状。   这些研究人员在即将出版的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指出,这两个螺旋臂似乎是从呈棒状的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相对两端向外延伸的,而且都缠绕着银河系。   达姆在研究有关以21厘米无线电波长进行辐射的原子氢云的大量数据时发现了上述新结构存在的证据。这一新发现的结构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4.9万光年,这一螺旋臂的众多巨型分子云之一含有相当于5万颗太阳含量的分子氢。   这一结构此前遭到忽视是因为,它倾斜于银道面之外。达姆说,大部分有关螺旋臂的研究关注的是银道面。   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的罗伯特·本杰明指出:“这是一项重大的新发现。发现这一结构中存在分子气体有力地证明了这是一个螺旋臂。” 这些图俺喜欢。 古人说中医的理论至少在银河系内是成立的,诚非虚言。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9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首次新闻发布会直播
热度 3 冯用军 2011-4-15 19:15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首次新闻发布会直播
预告: UCS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新闻发布会,全宇宙直播将于宇宙时间1 9 时 41 分 41 秒正式开始, U-1 台将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41:41 全宇宙居民、各位新闻记者: 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收看 U- 台(其他语言版请收看U-国际台),这里是中国科学网大学 UCS 北京中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我, UCS 新闻发言人冯用军主持。本次新闻发布会经 UCS 董事会讨论、高等研究院通过、教务办公告,所以,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 UCS 董事会主席莫旭友博士,莫博士是宇宙集团董事长,宇宙首富,宇宙集团在银河系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占银河系证券交易所的 50% ,另一位嘉宾是 UCS 高等研究院院长、教务长余人杰先生,大家欢迎。也欢迎各位网友在线提问,主持人将随机抽取有关问题请莫董事长和余先生回答。 42:00 先公布 UCS 的一些调查情况。第一,通过全宇宙的民意调查,83.33 % 的选民赞成设立中国科学网大学。第二,中国科学网大学、中科院、科学网是“三码事”,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经过 UCS 懂事会推荐、全宇宙投票表决,中科院李小文院士以30 % 的得票率脱颖而出,荣任 UCS 首任荣誉校长,我们很高兴李院士以学者的坦诚、国人的担当,接受了这一历史重托和使命。下面,请莫董事长为李校长颁发聘书(此处省略3000字、图片300张、视频30秒)。 42:44第三,通过民意调查,62.50%的选民赞成UCS实现免费教育。第四,民意调查显示,88.89%的被调查者支持UCS自颁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含副学士、副硕士和副博士学位,以及自主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43:46 主持人: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 主持人:请中间穿红衣服的那位女士, ladies first 。 谢谢主持人:我是 UCTV 的记者,能否相信介绍一下UCS全宇宙遴选校长的情况? 44:48 莫旭友: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UCS董事会负责面向全宇宙遴选校长,通过自荐、专家推荐、组织推荐、网友推荐、猎头公司推荐等5重形式,总计有15位候选人进入大名单,他们分别是李小文先生、饶毅先生、曾庆平先生、施一公先生、朱清时先生、展涛先生、方舟子先生、肖传国先生、顾海良先生、陈安先生、嵇少丞先生、周涛先生、王晓明先生、王鸿飞先生、张亮生先生,张先生属于自荐。本着“人民大学人民办、网民大学网民办”的方针,我们对这15位候选人进行了全宇宙公开民意调查,结果如下: 【广告之后更精彩,请不要走开,锁定UCTV-1台】 47:00 李小文先生得票率30%、饶毅先生和王鸿飞先生得票率同为15%、曾庆平先生和朱清时先生得票率同为10%、施一公先生和陈安先生得票率同为5%,另有推荐其他的,如张亮生先生得票率为5%,还有一个神马人得了5%。其他各位先生得票率为0%。 48:00 我在这里透露一下,得票率超过10%的先生,将是我校未来执行校长(EP)的当然候选人。 主持人:请左边穿蓝色衣服的记者、对,就是你,络腮胡。 记者问:我是塔s社的记者,想了解一下贵校收取学费的详细情况。 49:00 余人杰:这个问题我说一下,经过我们前期的广泛的、周密的调查和听取目标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其中:62.5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免费、各为12.50%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应该象征性收取1元学费、200元每学分的学费、300元每学分的学费。大家都知道,知识既是有价的,也是无价的。为了体现知识的价值和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我们决定,对于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下的家庭的子女免收学费,对于家庭年收入在1万-5万的家庭的子女象征性收取1元学费/年,对于家庭在5万-15万的家庭的子女收取10元/学年的学费,对于家庭在15万-50万的家庭的子女收取100元/学年的学费,对于家庭在50-100万的子女收取200元/学分的学费、对于家庭在100万以上的收取300元/学分的学费。特别说明的是,对于来自垄断行业、暴利行业、污染行业和有质量前科企业的高层的子女加收200%的惩罚性教育附加费。 主持人:请最后一排中间位置的女士。 52:00 我是美l社的记者,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贵校的办学理念等情况。 53:12 余人杰:中国科学网大学UCS,作为宇宙知名大学,校训是: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办学理念是:知识无国界,全球共享;校歌是:咱们网民有力量;校风是:学海无涯,相容共生;学风是:知行合一,止於至善。学校口号是: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叫中国科学网大学。我们的愿景是:三步走3个9年建成宇宙一流大学:到2019年,建成亚太一流大学、到2029年,建成银河系一流大学、到2039年,建成宇宙一流大学。欢迎有志、有为、有识、有恒的优秀学子报考我校,牵手UCS,这里将是你腾飞的地方。当然,腾飞的不一定是雄鹰,还有鸟人;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可能是唐僧(有人笑)。 55:00 主持人:现在发布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UCS校徽。请我们的董事长、荣誉校长、教务长上前揭幕。 56:00 (此处视频屏蔽60秒) 58:00 主持人:我校校徽的“出炉”,完全是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标,没有任何暗箱操纵、猫腻或者核辐射。我校校徽是面向全宇宙征集优秀稿件,自发布征集校徽公告以来,先后有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火星、水星、金星、银河系和宇宙等,特别是难能可贵的是还有来自利比亚的投稿,总计20110401件作品。我们组织了中立的校徽专家遴选委员会,经过41轮严格的专家评选、布告公示、短信竞猜、在线投票、现场PK等,最终,“非诚勿扰3”的作品入选,获得本次校徽征集大赛“最上镜低碳奖”、“Z本山”的作品获得“最无厘头搞笑奖”、“干,露露”的作品获得“最无耻策划奖”。 下面,请莫博士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及奖金,----(此处无信号30秒) 60:00 主持人:下面请各位记者继续提问。 60:30 记者;我是“露透射”记者,请问贵校在未来10年内有何中长期规划? 60:50 余人杰:这位英国美女记者的提问很中国特色,跟你的人一样(有人笑)。我校的计划是,到2013年,通过挖墙脚的方式聘任朱清时先生为执行副校长,将南方科技大学收购为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南方分校,UCS-SS。到2015年,将设立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纽约分校,UCS-NS。到2018年,将设立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煎牛学院,UCS-COS。到2019年,通过银河系证劵交易所挂牌上市,计划融资20190401亿宇宙元,次年将登陆火星设立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火星分校,UCS-MS,专门招收外星生物如阿凡达等。 63:00 记者:我是心花蛇的记者,请问莫董事长,你怎么看科学网大学欲搞自治和公投? 63:50 莫旭友:我们坚持和平统一的原则不动摇,同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法律的权力,包括“笑死反射弧”锤子等武力维护我校的利益。我们多次重申,科学网大学是我总校自古以来固有的组成部分,如果谁让它分裂出去,我们总校的领导人就是李鸿章。同时,我们也多次声明:我们欢迎一切爱好和平、爱好中国科学网大学的群体和个体通过合法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诉求,包括设立分支机构或下属机构,但我们一直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的同时,我们绝不容许一部分人、一部分组织打着中国科学网大学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我们特别警惕社会上、网络上一部分 “不法分子”以我校名义擅自设立下属或分支机构,对外发布招聘人员或招生启示,从事牟利性活动、诱导性宣传或颠覆性中伤。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监督、特别欢迎各位电视机前的人们举报他们,对于举报属实的,我们将学习方周滋的善行——给每一位“笑死反射弧”治疗成功者发放10万元——给每一位举报核实者发放10万宇宙元。 66:58 主持人:由于晚修时间已到,经征询莫旭友董事长和余人杰教务长的意见,再给大家提2个问题。坐中间、蒙面的记者。 67:20 记者:谢谢主持人关心第三世界的兄弟,我来自卡塔尔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请问贵校如何招生?主要招哪些方面的学生?是否会在阿富汗设立分校? 68:40 余人杰:谢谢半岛电视台的记者,请代为向本拉灯 睡觉 先生问好。我校拥有独立自主招生权限,也拥有独立颁授学位的权限。2011年首批招收的学生,推荐或回复本文的网友将获得优先录取豁免权。而未来的计划是,根据我校培养一流拔尖灌水人才的总目标,将优先录取科学网网友。当然,对于看帖不回帖、路过的网友,本校将记录入黑名单。 70:00 预计到2020年,随着信息化辐射到银河系,我校可能相继开设火星班、金星班等特色班级和人马座、仙女座项目等。 71:01 对于你提到的是否到阿富汗等地设立分校的问题,目前,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和有教无类的校训,我们将冒死前往基地组织的大本营开设分校,跟他们共产,带领他们进入和谐社会,将他们改造为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 73:00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让给最无良的法x社,大家说好不好? 74:00 法X社记者:我首先要抗议一下,沙客气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是爱好和平的。 贵校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请问师资如何解决? 76:00 余人杰:为了显示我校的特色和独特优势,正如大家之前所看到的一样,我校将面向全宇宙招聘最优秀的师资,在第一学年,将聘请造假院士、吹牛院士、赶集院士、剪彩院士、鉴定院士等为新生开设灌水基础通识课程,第二学年将聘请涡轮机长江学者、汉芯长江学者、笑死反射弧发明人、一锤子买卖打假斗士等为学生开设人生通识课程,第三学年将聘请3000美元博士、浙大张编辑、暨大邱主任、北大王教授等人为学生开设社会通识课程,第四学年我们将把学生送到火星实习,希望通过他们将火星灌成水星。 80:41 主持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电脑前的朋友们晚安。 附网友提问: weipl1991 问:贵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是什么? 答:考生您好。我校本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大学精神,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办学理念,培育“朴实热诚坚毅,专业通识宏观”的全人。我校第一二学年实行通识教育,不分学院专业、第三四学年根据学生性向测验和住院导师指导选择专业倾向课程,毕业考核根据学科核定学分要求授予相应学位,如所修学分符合多个学科的基本要求,则可授予多个学士学位。本校还设有孔子基础班(哲学)、老子基础班(逻辑学)、韩非子基础班(法学)、郭守敬基础班(天文学)、刘徽基础班(数学)、张衡基础班(工程物理)、曹雪芹基础班(文学)等拔尖创新人才试验项目,可实现本硕博连读;本校采用自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自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宇宙一流大学合作办学,优秀学生可保送进入宇宙一流大学如阿波罗大学、南天门大学等学习和深造,学分互认、互换,毕业取得全宇宙认可的双文凭,可在宇宙间双向自主就业或创业。 补记: 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于宇宙日举行首次新闻发布会后,地球上先后报道我校的新闻机构有(名单不分先后顺序): AAP /American Associated Press /美洲报联社 /美国 AAP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 /澳大利亚 ATP /Agence Telegraphique Pars /波斯通讯社 /伊朗 AFP /Agence Francaise de Presse /法新社 /法国 LATIN /Agencia Informativa Latino Americana /拉丁社 /阿根廷 AGERPRES /Agentia Romina de Press /罗通社 /罗马尼亚 AIM /Agencia Information Mozambique /印度东北通讯社 /印度 ANSA /Agenzia Nazionale Stampa Associata /安莎通讯社 /意大利 ATR /Antara News Agency /安塔拉通讯社 /印度尼西亚 AP /Associated Press /美联社 /美国 APP /Associated Press of Pakistan /巴联社 /巴基斯坦 BNY /Belga News Agency /比利时通讯社 /比利时 BERNAMA /Berita National Malaysia /马来西亚国家通讯社 /马来西亚 CTK /Ceskoslovenska Tiskova Kancelar /捷克通讯社 /捷克 CP /Canada Press /加拿大通讯社 /加拿大 /DPA Deutsche Presse Agentur /德新社 /德国 /IIS Indian Information Service /印新处 /印度 IRNA /Islamic Republic News Agency /伊斯兰共和新闻社 /伊朗 JNA /Jiji News Agency /时事通讯社 /日本 KCNA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朝中社 /朝鲜 KNS /Kyodo News Service/Kyodo Tsysgubsga /共同社 /日本 MEN /Middle East News Agency /中东通讯社 /埃及 NZPA /New Zealand Press Association /新西兰报联社 /新西兰 PAPA /Pan African Press Association /泛非新闻社 /尼日利亚 PAP /Polska Agencja Prasowa /波兰通讯社 /波兰 PETRA /Jordan News Agency /约旦通讯社 /约旦 PTI /Press Trust of India /印报托 /印度 Reuter /Reuter's News Agency /路透社 /英国 SANA /Syrian Arab News Agency /叙利亚阿拉伯通讯社 /叙利亚 TASS /Telegraph Agency of the Soviet Union /塔斯社 /俄罗斯 UPI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合众国际社 /美国 USIS /US Information Service /美新处 /美国 VNA /Vietnam News Agency /越南通讯社 /越南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351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银河系近邻星系核心发现超大质量黑洞 2011年03月31日
yshimp 2011-4-9 07:45
http://tech.sina.com.cn/d/2011-03-31/08275353432.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31日08:27 新浪科技 !-- div class="moduleParagraph" -- 似曾相识:旋涡星系NGC 253的核心可能同样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类似银河系中的“人马座A” 深入核心:天文学家们现在认为宇宙中绝大部分星系的核心都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31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个银河系附近的近邻星系核心部位同样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在银河系的核心,存在一个被称作人马座A(Sagittarius A*)的射电源,这里被认为是一个质量巨大的黑洞。而这次的发现,可以说就是发现了人马座A的姊妹。   天文学家们使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和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旋涡星系NGC 253进行了研究。NGC 253又称为“玉夫座大星系”或“银币星系”,位于南天的玉夫座,距离地球约1200万光年。它是玉夫座星系团的成员,这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团之一。   安德里亚·吉兹(Andrea Ghez)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恒星和行星。她告诉记者,她们发现此处存在一个已经形成数十亿年的黑洞。这有可能是许多大质量恒星在生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并且在此之后出现了相互融合,并最终形成这样的单个超大质量黑洞。   天文学家们长久以来一直怀疑在我们所在银河系的中央部位存在一种神秘的巨大力量。这个力量的源头距离我们太阳系大约2.6万光年。直到近几年,天文学家们才基本了解这种神秘的力量来自何处。   吉兹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于恒星和行星的早期演化,以及星系内物质的本质及其分布规律。借助更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手段,她的小组得以观察到这个星系核心部位的精细图像,并发现此处的恒星正以极快的速度运行。这样的高速运动只能以中央部位存在黑洞进行解释。   但这和大质量恒星生命终了时产生的恒星级黑洞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位于星系核心部位的黑洞拥有数十万倍太阳质量,因此被称为“超大质量”黑洞。   “黑洞”是由于物质塌缩形成的密度极高的形态,其引力将强大到任何物质不能逃脱,包括光线。正是由于这种特性,黑洞无法被直接观测到,但它的引力作用会对周遭的星系和其他物质产生影响,从而为科学家们提供线索。   我们的银河系中央存在一个质量达到30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位于人马座方向,它隐藏在夏季的南方夜空中。这个黑洞被称为“人马座A”。   但黑洞内部究竟是怎样的情景,至今依旧是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黑洞存在的理论依据最早源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根据这一理论,进入黑洞的物质将被压缩至中央的一点上,这个点具有无限大的密度,称为“奇点”。   但是,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克里斯蒂安·博马(Christian Bhmer)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称为“量子圈”(quantum loop)。根据这一理论,物质被吞入黑洞内部之后将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空间,或陷入一个类似虫洞的连接通道,通向另一个黑洞。   自从1995年以来,吉兹教授借助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的凯克-1望远镜进行观测。这是全世界目前最大的地基光学和红外望远镜设备。科学家小组在此对旋涡星系NGC 253中心的200多颗恒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考察。她们发现其中20颗非常靠近黑洞的恒星的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300万英里(483万公里),这是恒星常规运行速度的10倍。   她的工作,加上其他科学家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一起,帮助人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宇宙中的数千亿个星系中,全部(或至少绝大部分)的核心部位都包含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注意到这种黑洞的质量和性质与其所在宿主星系的大小和性质紧密相关。   黑洞既是毁灭者又是创造者。它吞噬一切靠近它的物质,但在此过程中又会发出超高能粒子束和剧烈的辐射。这种超大质量黑洞的研究进展正将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们的兴趣重新带回黑洞领域。   1915年,爱因斯坦的工作奠定了黑洞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在那之后对于黑洞机制的研究却几乎停滞不前,原因就在于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对这种奇异的天体进行直接观测。直到现在,有关黑洞的研究依然被重重谜团阻挠。如这种超大质量黑洞究竟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很多研究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但是要取得学界的一致意见,仍然尚需时日。(晨风)
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令人惊讶的数字
seawan 2011-4-1 18:26
在本网新闻: 美研究称银河系适居行星数量低于预计 中,有这些数字: 银河系的类日恒星数量大约在 1000亿 颗左右,其中只有2%左右拥有类地行星。也就是说,银河系的类地行星数量在 20亿 颗上下。宇宙中与银河系类似的 星系有500亿个 左右,如果每一个都拥有20亿颗类地行星,就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有时候,个人,乃至国家,乃至地球的“烦恼”,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我们有时候在几十平方厘米的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死亡、以及不同菌种之间的“争斗”等。 现在,地球上,除了利比亚外,还有日本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温室效应、2012、转基因等等各种各样的重大事件。 或许,远方有几只眼,和几句悄悄的murmur,在看,在说: em~。。。这个样本最近的表现很有意思。。。
个人分类: 感悟|2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河系角动量估算
shujie100 2011-3-30 12:07
银河系角动量估算
 银河系角动量估算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是一个由2,000多亿颗恒星、数千个星团和星云组成的盘状恒星系统,它的直径约为100,000多光年(相当于946080000亿公里),中心的厚度约为6,000多光年。银河在银河平面绕银河中心迅速转动,其系统的转动是里面快,外面慢的差动旋转(Differential rotation)。太阳位于一条叫做猎户臂的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万光年,太阳的公转速度是每秒钟二百五十公里(2.5×10∧5米/秒),这虽然很快,但绕银河中央一周仍须二亿五千万年。其示意图如图一所示。   可以看出,银河系是有巨大角动量的。现在对银河系的角动量加以估算。假设太阳是在银河系中绕银河中心作园周运动,由于太阳在银河系中处于约半径三分之一处,而银河系中恒星又是中心多而外面稀,并假设银河系是全体作统一园周动运的,且太阳的角动量为各恒星在银河系中角动量的平均值。这种假设作为银河系角动量估计至少在数量级上是差不多的,但应当说是一种偏小值。   角动量L与角速度ω、质量m、运动半径R的关系为:        L=Iω    I=mR∧2       ω=v/R   其中I为质量分布,v为线速度。这样  L=mωR∧2=mvR   太阳距银河系中心为3.3光年即R≈3×10∧19米,太阳的质量为1.989×10∧30 千克,太阳公转的线速度为每秒钟二百五十公里(2.5×10∧5米/秒)故:   L≈3×1016×2.5×10∧5×1.989×10∧30≈1.5×10∧52千克米∧2/秒。 而银河系约有2×10∧11个恒星,故银河系总的角动量约为3×10∧63千克米∧2/秒。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啊。这其中还没包括银河系中星云转动的角动量值,及每个恒星都有自转,其又有角动量,而每个恒又可能有自己的星系(如太阳系),这又有转动的角动量。总之银河系的角动量是非常巨大的,即其比前面的估计值还要大很多。这么大的角动量是如何来的呢?这是从一点爆炸所不可能产生的。因为爆炸只能是从中心向外的直线辐射,不会有旋转的。   作为宇宙,又有多少个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且星系又都是螺旋式结构的,这样宇宙总计所具有的角动量更是惊人的大。这更是点爆炸所难以形成的。
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8级智利9级日本9级地震关联及预测
热度 3 冯用军 2011-3-11 23:04
2010年3月台湾高雄6.7级就已经预示了,环太平洋带将在2011年发生大地震,这种大地震威胁将持续到2020年。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海地7.3级地震、2010年2月智利8.8级(1960年5月,智利发生8.2级地震)、2011年2月智利6.8级、2011年3月云南盈江5.8级、2011年3月日本8.9级地震,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 从2000年来,由于宇宙的两条螺旋带因虫洞能量流动和熵积累导致银河系所在螺旋带的能量过多流动到云河系所在螺旋带,黑洞和暗能量在宇宙失衡使得太阳系影响到地球南北两极及地热能量的异动。 海地地震、日本地震都导致了巨大的高达10-30来米海啸,《2012》提前预演。 李四光先生预测的河北(唐山7.8级)、云南(通海7.8级)、四川(汶川8级)都发生了大地震,福建(台海)、江苏(南京,地陷和天空云圈,有说日本鬼子当年残忍屠杀南京难民,如今终于报应了,天空的2个圆圈表示被屠杀的中国人民可以瞑目了)、广西(柳州)等地震带也比较要引起注意,尤其是最近发生地陷、天坑、云圈、鱼纹云等的一些省区,要保持高度注意。 另外,如果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重水堆的爆炸,1号机的超能量的氢爆可能引发福岛核电站发生连锁轻水堆爆炸,从而导致地底能量与地面能量结合,引发更大的地震。 日本自卫队因这次地震战力损失估计超过20%,一个先进战斗机基地被淹没,大量先进的f-2飞机永久受损,太平洋海域内的部分多国核潜艇亦可能受到极大波及,不可否认部分核潜艇受损已经永存海底,如果环太平洋有核国家的部分核设施出现问题乃至爆炸或者核弹误发射,可能出现《2012》的景象,地球南北移位,非洲再次成为新新人类的诞生地。 智利地震与日本地震相互影响,相互波及,一方发生地震,引发海啸必然波及另一方,所以,智利地震引起日本海啸、日本地震引起美国海啸,环太平洋地震带,地球内部因人口过多由地球表面传感到地球内部的熵能量累积过多,所以,还需要再释放,这种释放除了日本余震外,还会在别的地方爆发,预计到2020年,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还会至少发生1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和100余次5级左右的中型地震,过1000次3级左右的微震。 中国应尽快建立全国的地震监测网(土法监测地震等),注意听取民间的声音,尤其是民间地震科学家的声音。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4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年”长的时间单位
chilo36 2010-11-16 16:07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econd,Sec. or S. 百度: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这个定义提到的铯原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环境是零磁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定义的秒,与天文学上的历书时所定义的秒是等效的。 比秒更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小时,日,周,月,季,年。这么多单位,都具有周期这一特点。所以现代人藉此发明了圆形的钟表,而在古代中国,创造了《周易》。 古人云:天圆地方。实际上地球也是圆的。不仅地球,月亮、太阳、乃至宇宙及其轨迹均是圆的。 有了圆,有了周期,就有了规律。潮起潮落,春去春回,很多周期规律的事情便可很好解释。 然而,人生也短,60而花甲,70而古来稀。比年更长的单位便少有人用,少有人研究。古人用天干地支计时,12年,60年可谓创举。然年月日时秒等均有天文物理科学之依据,12年、60年则有牵强凑合之嫌。 日,地球自转一周之时间周期;周,月亮公转1/4周之时间周期; 月,月亮公转一周之时间周期; 年,地球公转一周之时间周期;季,地球公转1/4周之时间周期; A,太阳自转一周之时间周期; B,太阳公转一周之时间周期;C,太阳公转1/4周之时间周期。 再百度,太阳饶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之时间周期约2.5亿年。 网文 生物圈受太阳运动影响 每6200万年轮回一次 两年前,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力分校的专家们在海洋化石中发现了多种生物活动的遗迹。分析显示,地球上生物的繁盛与衰落居然遵从着一个相对固定的周期,其长度大约为6200万年。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找到了至少两次生物大灭绝的痕迹--分别发生在大约2.5亿和4.5亿年之前,恰好处于上述周期的波峰位置。 (省略) 很显然,这2个数字即是前面假的数C和数B。与上述例子相近的是,每年人口自然死亡率有2次季节高峰周期,也就是地球饶太阳椭圆轨道的2个关键点:近日点和远日点。 同样,太阳饶银河的近点和远点也就是那2个生物大灭绝点,未来的大灭绝点也是在同样的地方,这就是周期。或曰轮回。 生物的生长存活与光密切相关,而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动周期对光、热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长时间单位,有助于理解生物灾害发生周期的规律。 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上述A、B、C三个单位,我姑且把它们命名为 A,环ring,太阳自转一周之时间周期,约25-27天,接近月; B,回turn,太阳公转一周之时间周期,约2.5亿年,准确时间待天文学家确定; C,轮round,太阳公转1/4周之时间周期,约6200万年,准确时间待天文学家确定。
个人分类: 科普随想|10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河系暗物质晕对我们的影响
chenzhao 2010-7-29 13:32
银河系的暗物质晕是必须被严肃对待的问题,初步考察后,对我们可能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及的是非重子类型的暗物质。 ①、影响太阳系绕银心的公转轨道,间接影响物种灭绝周期。鉴于银河系的暗物质大尺度结构和太阳系附近的暗物质密度梯度未知。依照现有的天体力学方法计算出来的太阳系轨道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太阳系对银盘平面的穿越周期受暗物质分布的影响。曾有科学家计算出大约35Ma的物种绝灭高峰周期,起初认为是太阳的褐矮伴星Nemesis的作用,后来多数认为是太阳对银盘平面的周期性穿越所导致的。 ②、影响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行星系统的稳定性。暗物质彼此之间的作用性质未知。如果这些性质使得暗物质可以成团分布,那么正如寻常物质由于引力吸积作用产生天体一样,不能排除产生暗物质天体的可能性。这些暗天体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无法通过常规天文观测方法查明,而大质量暗天体的引力作用足以扰乱太阳系行星的轨道,甚至产生连锁效应。 ③、影响天文测量精度,特别是红移测量精度和测角精度。如前所述,如果暗物质成团分布,那么除了引力透镜效应外,很难察觉暗物质的引力对光线的影响。而我们通过谱线的红移/蓝移求速度时,由于光线路径上的暗物质分布未知,因而引力红移的改正项难以确定,因此不知道谱线移动中多普勒效应贡献是多少,径向速度也难以确定精确的值。至于测角精度,如果暗物质分布不均匀,那么光线受引力作用偏折,测角势必受到影响。 ④、影响行星际航天器的轨道,航天器Rosseta和Pionner 10 都发生过轨道异常情况,由于航天器全程被测控,航天器太阳系内各天体的摄动,包括光压,行星介质阻尼都充分考虑了,可是航天器导航系统记录的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对照出现了超过误差范围的偏差。是否有可能归于目前无法考虑的暗物质的引力影响,值得探讨。 综上所述,暗物质研究,特别是对暗物质本质的研究,以及查明我们生存的太阳系乃至银河附近的暗物质分布,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领域各位学者的充分重视。
83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文献』(五)重构银河系动力学
qianlivan 2010-3-19 10:55
从中性氢的亮温度分布根据旋转曲线(Clements 1985)反演得出的密度分布实际只是中性氢的密度分布(Nakanishi和Sofue 2003),要自洽地得到银河系所有物质的分布以及动力学性质,还需要做进一步处理。 银河系总的物质分布和动力学应该同时满足泊松方程和玻尔兹曼方程(Kalberla 2003), \begin{equation} \nabla^2 \Phi=4\pi G\rho,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leftv_z^2\right_i\frac{\partial \rho_i(R,z)}{\partial z}=-\frac{\partial \Phi(R,z)}{\partial z} \rho_i(R,z)-\frac{1}{R}\frac{\partial }{\partial R}. \end{equation} 如果假设动力学是简单的并只考虑垂向的速度弥散,那么后一个方程简化为 \begin{equation} \sigma_i^2\frac{\partial \rho_i(R,z)}{\partial z}=-\frac{\partial \Phi(R,z)}{\partial z}\rho_i(R,z), \end{equation} 其中$\sigma\equiv \sigma_z=(\leftv_z^2\right)^{1/2}$是垂向的速度弥散。在柱坐标系中,泊松方程可以写为 \begin{equation} \frac{\partial^2\Phi(R,z)}{\partial z^2}=4\pi G\rho(R,z)+\frac{1}{R}\frac{\partial }{\partial R},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K_R(R,z)=-\partial\Phi(R,z)/\partial R, K_z(R,z)=-\partial\Phi(R,z)/\partial z. \end{equation} 形式解可以写为 \begin{equation} K_z(R,z)=-4\pi G\left\{\int^z_0\rho(R,z')dz'+\int^z_0 dz'\right\}. \end{equation} 不过,注意到耦合的泊松方程和玻尔兹曼方程的解不唯一,而中性氢观测有助于给出一些限制。实际处理是先使用银河系的物质分布模型作为初始条件计算引力势,由引力势又可以计算密度分布,如此迭代就可以得到同时满足泊松方程和玻尔兹曼方程的自洽的银河系物质分布。 而中性氢可以作为动力学的示踪物为银河系的物质分布和动力学提供一个限制(Kalberla et al. 2007)。 \begin{thebibliography}{} \bibitem{clemens1985} Clemens D. P. 1985 ApJ, 295, 422 \bibitem{kalberla2003} Kalberla P. M. 2003 ApJ, 588, 805 \bibitem{kalberla2007} Kalberla P. M., Dedes L., Kerp J., Haud U. 2007 A\A, 469, 511 \bibitem{nakanishi2003} Nakanishi H. \ Sofue Y., 2003 PASJ, 55, 191 \end{thebibliography} PDF
个人分类: 读书|3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文献』(四)重构银河系物质分布
qianlivan 2010-3-18 15:19
银河系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因为我们就在其中。而正因为如此,了解银河系的结构和动力学有特殊的困难。我们无法像观测M31那样从外部获得银河系的整体图像,我们对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的了解都来源于依据恒星分布以及对中性氢21cm发射的分布进行的重构。 对于恒星,其距离可以通过三角视差和周光关系等方法测定,然后可以获得恒星的三维分布。而对于中性氢,其三维分布的获得需要借助中性氢的运动规律,通常使用银河系的旋转曲线。 假设银河系中气体做圆周运动,可以将观测到的径向速度转换为距离(Nakanishi和Sofue 2003)。使用了Clemens(1985)的旋转曲线 \begin{equation} V(R)=\sum^7_{i=0}A_i R^i, \end{equation} 其中系数如表\ref{coefficient}所示。 \begin{table} \caption{旋转曲线中的系数。}\label{coefficient} \begin{center} \begin{tabular}{cccc} \hline\hline $R 0.09$ $R_0$ $0.09$ $R_0 R 0.45$ $R_0$ $0.45$ $R_0 R R_0$\\ \hline $A_0$ 0. 325.0912 $-2342.65649$ \\ $A_1$ 3261.30 $-264.0309$ 2663.95435 \\ $A_2$ $-17847.8$ 261.7602 $-1156.07764$ \\ $A_3$ 52752.5 $-132.822906$ 269.354645 \\ $A_4$ $-87027.2$ 31.9537735 $-36.2039909$ \\ $A_5$ 74344. $-2.857958$ 2.8025787 \\ $A_6$ $-25510.$ 0. $-0.1158279$ \\ $A_7$ 0. 0. 0.001977 \\ % $R 0.09 R_0$ 0. 3261.30 -17847.8 52752.5 -87027.2 % 74344 -25510. 0.\\ % $0.09R_0 R 0.45R_0$ 325.0912 -264.0309 261.7602 % -132.822906 31.9537735 -2.857958 0. 0.\\ % $0.45 R_0 R R_0$ -2342.65649 2663.95435 -1156.07764 % 269.354645 -36.2039909 2.8025787 -0.1158279 0.001977\\ \hline \end{tabular} \end{center} \end{table} 由于不同的几何关系,外银河系(与银心距离大于太阳与银心距离的部分),内银河系,靠近切点的位置需要分别考虑。假设在银盘上方的气体和银盘赤道面共转,并且转动是圆周运动。转动规律可以描述为 \begin{equation} V_r(l,b)=\left \sin l\cos b \end{equation} 其中$R_0$和$V_0$分别是太阳离银心的距离和旋转速度。由这个表达式可以从观测得出的径向视线速度$V_r(l,b)$得到气体距离银心的距离$R$。计算气体和太阳系的距离$r$,我们使用下面的方程 \begin{equation} R^2=r^2+R_0^2-2rR_0\cos l \end{equation} 对于外银河系,$r$可以唯一确定为$r=R_0\cos l+(R^2-R_0^2\sin^2 l)^{1/2}$,而对于内银河系,解不是唯一的,$r=R_0\cos l\pm(R^2-R_0^2\sin^2 l)^{1/2}$。为了计算$r$处径向尺度为$\Delta r$的一个小区域内中性氢的体密度,先计算这个区域对柱密度的贡献。假设这个区域对应的视向速度的范围在$V_{r_1}$到$V_{r_1}+\Delta V_r$之间,那么这个区域对柱密度的贡献可以表示为 \begin{equation} N_{\rm HI} =1.82\times 10^{18}\int^{V_{r_1}+\Delta V_r}_{V_{r_1}} T_b dV_r. \end{equation} $\Delta r$可以由旋转曲线计算,而体密度可以表示为 \begin{equation} n_{\rm HI} =\frac{N_{\rm HI}}{\Delta r}=1.82\times 10^{18} T_b \frac{\Delta V_r}{\Delta r} \end{equation} 对应外银河系,这样的步骤就可以唯一地从亮温度分别得到中性氢的体密度的三维分布。 在切点附近$r=R_0\cos l$,视向速度就等于旋转速度,即达到同一半径上的最大值,$\Delta V_r/\Delta r$趋向于0,所以计算采用下面的公式 \begin{equation} n_{\rm HI}(r_{\rm t})= {1.82 \times 10^{18} \int^{\infty}_{V_{\rm t}-\sigma}T_{\rm b} dV_{\rm r} \over {r_2(V_{\rm t}-\sigma)- r_1(V_{\rm t}-\sigma)}}, \mbox{ ($0^\circ l 90^\circ$)},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n_{\rm HI}(r_{\rm t})= {1.82 \times 10^{18} \int_{-\infty}^{V_{\rm t}+\sigma}T_{\rm b} dV_{\rm r} \over {r_2(V_{\rm t}+\sigma)- r_1(V_{\rm t}+\sigma)}}, \mbox{ ($270^\circ l 360^\circ$)}, \end{equation} 其中计算柱密度的时候对速度的积分是在一个$\vert V_t\vert-sigma\le \vert V_r\vert\le \infty$的范围内进行的, $\sigma$是速度弥散。$r_1(V_{\rm t}\pm \sigma)$和$r_2(V_{\rm t}\pm \sigma)$分别表示对应速度$V_{\rm t}\pm \sigma$的近点和远点距太阳的距离。 在内银河系,一条视向上有两个视向速度相同的点,存在距离简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中性氢厚度的 模型(Spitzer 1942),假设银盘中的恒星和气体是等温的,通过求解泊松方程可以得到 \begin{equation}\label{spi_eq} n_{\rm HI} (\xi)= n_{{\rm HI}_0} {\rm sech}^2(\xi) \end{equation} 其中$\xi$是 \begin{equation} \xi = \log{(1 + \sqrt{2})}{z - z_0 \over z_{1/2}}, \end{equation} 于是两点对柱密度的贡献为 \begin{equation} N_{\rm HI}(b) = n_{\rm HI_{0_1}} {\rm sech}^2(\xi_1)\times {\Delta r_1 \over \cos{b}} + n_{\rm HI_{0_2}} {\rm sech}^2(\xi_2) \times {\Delta r_2 \over \cos{b}}, \end{equation} 其中 \begin{equation} \xi_1 = \log{(1+\sqrt{2})}{r_1 \tan{b} - z_{0_1}\over z_{1/2}},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xi_2 = \log{(1+\sqrt{2})}{r_2 \tan{b} - z_{0_2}\over z_{1/2}}. \end{equation} 其中的参数由对观测的拟合确定(注意到参数值只和于银心的距离$R$有关,观测的数据足以拟合这四个参数)。 用上述步骤就可以把亮温度分布$T_{\rm b}(l, b, V_{\rm r})$转换为密度分布$n_{\rm HI}(l, b, r)$。这样就重构了银河系的物质分布。但是这个过程需要预先知道旋转曲线,我们现在所知的旋转曲线不一定是准确的。实际观测到的亮温度分布中包含了物质分布以及动力学(旋转曲线的信息),所以原则上可以在重构物质分布的同时也修正我们对旋转曲线的认识。 Kalberla (2003),Kalberla et al. (2007)基于巡天数据迭代求解了耦合的泊松方程和玻尔兹曼方程同时得到银河系的物质分布和旋转曲线,结果对之前的旋转曲线有一些修正。但是还是有一些遗留问题,例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共转假设,即同一半径出不同高度的气体的角速度相同。这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begin{thebibliography}{} \bibitem{clemens1985} Clemens D. P. 1985 ApJ, 295, 422 \bibitem{kalberla2003} Kalberla P. M. 2003 ApJ, 588, 805 \bibitem{kalberla2007} Kalberla P. M., Dedes L., Kerp J., Haud U. 2007 A\A, 469, 511 \bibitem{nakanishi2003} Nakanishi H. \ Sofue Y., 2003 PASJ, 55, 191 \end{thebibliography} PDF
个人分类: 读书|3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见过银河系吗?
wliming 2010-3-15 00:16
我每年讲热力学课都要介绍一下宇宙概况。讲到银河系的时候,我每年都问学生,你见过银河系吗? 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说见过,这事令我惊讶不已。我们身处银河系,我们夜晚看到的的所有星星,几乎都是银河系的星星,为什么没人见过银河系呢? 我们知道,银河系是个圆饼形。太阳系位于银河系接近边沿的位置。我们在漆黑的夜晚看到天空上一条明亮的星星带,俗称银河,就是沿着圆饼的平面方向看到的银河系。当我们沿着垂直于圆饼的方向看天空,只看到稀稀拉拉的星星,因为圆饼很薄,看到的星星密度就很低。 我分析学生不知道银河有如下原因: 1. 现在大部分地区夜空太亮,或者污染严重,很难看到密布的星星; 2. 科普严重缺乏; 3. 大中小学严重摧残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我小的时候,夏天的夜晚在屋外乘凉,躺在竹席上遥望星空,一条密密麻麻的星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没人告诉我银河系的知识,但是,这条银河还是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个人分类: 物理学|2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显示银河系存在盘形暗物质
quaternary1 2008-9-24 08:55
盘形暗物质合成图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取得一项突破性发现,据瑞士苏黎世大学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天文学家运用超级计算机的模拟推演,银河系中存在一个盘形暗物质,其将引导物理学家首度直接探测鉴别暗物质的特性。相关报道见于近日《科学》杂志网站。 暗物质研究是宇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尽管其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仍一直给人以虚幻之感。但这并不是因为暗物质的不确定性,而是缘于人类对它的不了解。 实际上,宇宙结构源自宇宙极早期物质分布的微小涨落,然而普通物质当时还没有从辐射中脱耦出来。而不与辐射耦合的暗物质,其微小的涨落在此时就放大了许多倍。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后,已经成团的暗物质又开始吸引普通物质,进而形成了现在的宇宙结构,包括星系、恒星、甚至其中的人类。 因此在天文学和物理学家眼中,对暗物质的认识每前进一小步,都意味着对宇宙未知领域探索迈出一大步。可惜自65年前这一概念产生之日起,暗物质就无法直接观测得到,只能依靠其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被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在银河系的范围来讲,所有的暗物质似乎都存在于暗物质晕当中。暗物质晕内的密度本应是宇宙平均密度的几百倍,但新发现的盘形暗物质却只占暗物质晕密度的一半,这是其之前一直被忽略的原因。然而主导此次研究的科学家指出,不管这密度有多稀薄,只要它还能存在,就可引导人类在地球上探测暗物质。因为以基于地球的角度来看,暗物质晕的速度实在惊人,但盘形暗物质就要慢的多,对于现有的探测技术来说实在是一个福音。 有关暗物质探索的报告近年来不胜枚举,现已知道的两种暗物质:中微子和黑洞,其对暗物质总量的贡献实在是非常微小,暗物质中的绝大部分需要仰仗直接探测以得出结论。而在大多数天文学家的信念里,不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就永远不能说已了解宇宙,那么宇宙有多远,这个探索的过程就将持续多远。(来源:科技日报 张梦然)
个人分类: 地学名人堂|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科学家证明银河系运动呈周期性变化
quaternary1 2008-9-23 22:41
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 star)是一类高光度周期性脉动变星,其亮度可以随时间呈周期性的变化 据欧洲南方天文台报道,对于银河系运动一直以来是科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很多科学家认为银河系的运动特别是行星的运动非常复杂而且没有规律。天体运动和星系、行星的结构成分有很大的关系,甚至有科学家提出气体运动是银河系运动的一个动力。近日,欧洲科学家通过对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 star)的观察,以有力的证据证明,银河系的运动其实很简单,并不是那样复杂。 据科学家介绍,通过欧洲南方天文台的观测,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 star)正以2 km/s的速度向太阳的方向运动。 对于造父变星的这一运动现象,一开始不同的科学家持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有人认为与造父变星上的气体元素有关,但是这些意见都没有确凿的数据作为基础。关于这一问题,欧洲科学家尼古拉斯和拉迪欧等天体物理学家用精密仪器HARPS在离智利阿塔卡玛沙漠的山上对8个造父星球做了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造父变星的运转速度与造父变星上大气的化学元素有关,这些化学元素与大气产生化学反应,使得造父变星的运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其运动。但是数据清楚的表明,造父变星的运动并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其运动模式非常简单,而且运动的轨迹也是周期性有规律的,一切都很简单。因此,科学家表示,这些数据有力的证明了银河系运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科学家称,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相距为27000多光年,处在人马臂与猎户臂之间,紧靠猎户臂的内侧。银河系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自转运动。不过,太阳及其附近恒星参与银河系自转的速度约为220km/s,大约每2.5亿年转一圈。据透露,这一研究结果将在天文或天体物理杂志刊登出来。 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 star)是一类高光度周期性脉动变星,其亮度可以随时间呈周期性的变化。就目前观测到的情况来看,这种变化很有规律,周期为5天8小时47分28秒。这称作光变周期。人们熟悉的北极星也是一颗造父变星。在测量不知距离的星团、星系时,只要能观测到其中的造父变星,利用周光关系就可以将星团、星系的距离确定出来。因此,造父变星被人们誉为量天尺。 科学家通过量天尺证明,银河系运动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以前认为的那样复杂。
个人分类: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