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哈医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天蓝如醉校园美(手机拍照)
热度 2 xucq45 2014-7-14 20:52
今天的天气很好。天蓝似海,云白似雪,繁花似锦,如此清澈,如此美丽,令人如醉。由于没有随身携带相机,只好在中午和傍晚上下班的路上,用手机将这少见的美景拍了下来。
个人分类: 校园风光|2529 次阅读|4 个评论
宝刀未老夺双铜 - 记哈医大第8届“健康杯”乒乓球友谊赛
热度 2 xucq45 2014-6-8 22:44
6 月 8 日上午, 在校工会的关心和支持下, 哈医大 “乒乓球协会” 在学校体育馆举行了第 8 届“健康杯”乒乓球友谊赛。来自全校各单位的 50 多名运动员(其中有 校直机关、药学院、口腔医学院的领导 )参加了比赛。 按球技水平和历届成绩,这次比赛分为 7 个小组(第一小组水平最高,依次排列),每组7-8人,男女混排,个人单项循环。在参赛选手中,我的年龄最大,而且是唯一同时参加两个小组比赛的运动员。右手(直拍或横拍)参加第一小组比赛,左手(直拍)参加第四小组比赛。 经过 4 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口腔医学院刘泓、四院荆世占、三院徐海、校直杨光、四院张添、三院王辉、三院赵淑萍分别获得 7 个组的第一名。 第一小组和第四小组中,我均获第三名。可谓:宝刀尚未老,乒赛夺双铜。 大家欢聚一堂,亲切合影、交流球技、叙谈友情。 这次比赛 在和谐与欢笑中结束,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除了参加比赛外,我还用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 赛前分组和留影 集体合影 比赛中 体育部前盛开的野花
个人分类: 校园风光|359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 哈尔滨医科大学砷剂研究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xucq45 2014-1-2 10:35
我校砷剂研究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http://website.hrbmu.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5
个人分类: 科海浪花|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迟来的照片
热度 2 xucq45 2012-12-24 22:42
由校工会主办的201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教职工乒乓球赛,于10月20日在哈医大乒乓球馆隆重举行。我作为基础医学院代表队的成员,参加了男子团体赛和老年男子个人赛。今年,基础医学院由于男子第一主力杨歌德老师退休(此次代表老干部处比赛),团体实力大减,首次没能取得男子团体前三名。女子成绩不错,拿到了女子团体第三名和老年女子第一名(姜玉梅)。 我本人个人成绩还可以,获得了老年男子并列第三名。对于这个成绩,我还感觉比较满意,理由有三:(1)前一阶段混合痔手术,有1个多月没打球了;(2)在全体参赛选手当中,我的年龄最大(67岁);(3) 获得老年男子单打冠军的是大庆校区的刘少壮老师(50岁,刚进老年组)。我和他在争夺决赛权的比赛中,打满了5局,最后1局是15:17败北,虽败犹荣。 今天,基础学院工会主席把当时拍的照片发给了我。现把它上传,并保留我在科学网博客的照片集中,留作纪念。 1 2 3 4 5 (乒乓球老年赛前八名站在领奖台) 6 (基础医学院乒乓球队全体合影) 7 (学校领导和基础学院代表队合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1 次阅读|6 个评论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热度 7 xucq45 2012-12-20 19:52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本部和附属第二医院之间,仅一条马路之隔。 两个校区的主体建筑,均为大屋顶的仿古建筑。清一色的黄墙、绿瓦和红柱,亭亭玉立,犹如着装鲜艳的少女,十分醒目。这几天,连续下的几场雪又为她们披上了一层洁白的披风,使之显得更加楚楚动人, 不是吗? 一、校本部 主楼 1 2 3 4 生理学馆和公卫学院 5 6 7 8 9 药学院 10 解剖学馆 11 12 ( 主楼后身的中日会馆 ) 13 14 校本部大门 15 哈医大附属二院 二院大门 16 17 18 19 20 第一住院部 21 22 门诊大楼 23 24 25 第二住院部 26 27 (第二住院部和门诊部大楼) 28 (老伴住院的综合楼) 29 (第一住院部和外科大楼) 30 31 从二院侧瞭望校部的公共卫生学院 32 33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540 次阅读|14 个评论
黑龙江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协会成立大会胜利召开 (更新)
热度 4 xucq45 2012-6-2 23:47
黑龙江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协会成立大会胜利召开 为促进黑龙江省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和技术交流,推动再生医学和生物医药学产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于 2012 年 6 月 2 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胜利召开。 全省 180 多名来自医疗、教学、科研和企业的代表出席成立大会。会议由黑龙江省医科院袁重胜副院长主持,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杨晓光局长宣读了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复文件,会长金连弘教授汇报了协会筹备工作情况,副会长周晋教授宣读了协会章程。参会代表举手表决,一致通过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名单。中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赵师充副秘书长在会上致辞;省卫生厅索天仁厅长和协会名誉会长杨宝峰院士对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在全体合影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分会主任委员、国际干细胞组织( ISCF )的中国代表周琪研究员,在会上作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人才吸引与培养思考》的 精彩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国家发育与生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雌性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分子基础)首席科学家孙青原研究员作了《 Regulation of chromosome segregation during oocyte meiotic maturation 》 的 精彩报告。 最后,本次大会在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中胜利落下了帷幕。 附录: 章程.pdf 协会组成名单.pdf
个人分类: 科海浪花|3900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拍的一些小花絮
xucq45 2012-5-27 00:03
5 月 24 日和 25 日上午,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2 年田径运动大会隆重举行。运动大会的盛况在我转载的“哈医大 2012 年田径运动大会隆重闭幕”已做了详细的介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75290 )。 在这次运动会上,我参加了基础学院的检阅队伍和老年组的标枪投准比赛。随时掏出我的卡片机,拍了一些运动会的花絮。现奉献出来,作为上文的补充。 基础学院领导和教授组成检阅队伍 (王作明摄) 学校领导和基础学院运动员、拉拉队合影 (王作明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医大2012年田径运动会隆重闭幕
xucq45 2012-5-26 22:03
学校 2012 年田径运动会隆重闭幕 碧空如洗,满园飘香,在生机盎然的五月,在全校师生的瞩目与期盼下, 5 月 24 日全天和 25 日上午,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2 年田径运动大会在田径场隆重举行。在为期一天半的比赛中,参赛运动员奋力拼搏,豪情满怀,赛出了友谊,赛出了成绩。 校领导田文媛、杨宝峰、孙殿军、曹景文、曹德品、刘文川、李兰芝、赵炜明、马宏坤、袁重胜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副书记曹景文主持。 检阅队伍走来了,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英姿勃发、斗志高昂。当检阅队伍一支支通过主席台时上,全场都会爆发出如潮的掌声。各单位都在检阅中展现着最好的精神风貌,有的队伍行进时鼓乐齐鸣,有的信鸽高翔,有的彩球飘扬,气象万千。 校长杨宝峰致开幕词。他说,体育是健康之本,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在当代快节奏、高频度、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为鼓励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展现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彰显出哈医大人锐意进取之生气,爱校荣校之情感。此次运动会既是对我校体育工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我校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大展示。他希望广大运动员在比赛中挑战自我,在竞争中总结自我,本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团结、友谊、进取”的参与精神,赛出成绩、赛出风格、赛出友谊,展现我校健儿风采。 哈医大附属逸夫学校的大型团体操《踏歌起舞》拉开了团体操表演的帷幕,身着洁白服装的中小学生,用手中鲜红的雨伞,伴随着节奏不断地变换出各种队形,营造出磅礴的气势。大学生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团体赛吸引了全场的眼球,他们圆柔连贯、虚实分明、刚柔并济的每一个动作都蕴藏了无穷的力量。拔河比赛、广播操表演等被关注度高、参与性强的项目同样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本届运动会规模大、项目多,比赛井然有序、紧凑激烈、精彩纷呈,自始至终洋溢着“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全体裁判员忠于职守、严肃认真、坚持标准、秉公行事,广大教师和学生精神饱满、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团结协作,运动健儿公平竞争、奋力拼搏、英姿飒爽、勇攀高峰。运动场上一个个矫健的身姿、一声声助威的呐喊、一份份频传的捷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既展现出我校体育运动竞技的水平、实力和哈医大人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全面反映了全校师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态势。 副书记曹景文致闭幕词。他说, 2012 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田径运动会,经过全体工作人员、裁判员的辛勤工作和全体运动员的奋力拼搏,历时一天半,已经顺利完成了各项比赛,即将圆满结束。运动会一年一度,但是体育运动的习惯要保持,体育运动的精神要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就是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希望我们能在这样的自我挑战中,实现我们共同事业一次又一次更高更远的飞越,同心戮力创造哈医大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 撰稿 / 编辑:王晓云 摄影:房伟男 ) http://website.hrbmu.edu.cn/view/zhxw/article/003842.html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春色美如画
热度 2 xucq45 2012-5-5 20:44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地处祖国的北疆,是座美丽的城市,素有“丁香之城”、“冰城”、“东方的莫斯科”、“东方的巴黎”和“天鹅颈下的一颗珍珠”等美称。 哈尔滨医科大学就位于这座城市,校园绿化很好。主楼和教学楼都是中西结合的绿瓦黄墙式建筑,很有特色,十分气派。春天到来,一片葱绿,百花盛开,楼宇掩映在绿海花云之间,分外美丽。 是否言过其实,请看我拍的照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638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五古·悼王浩(附:我看医改)
热度 2 benjaminliu 2012-4-19 15:30
君子重德垂,小人忧命堕。 老来忽养生,壮日何怠惰? 饕餮骨愈松,徜徉腹益亸。 腠理讳言疾,在髓惊惧颇。 顽嚚本天性,圣贤教不可。 休怨福利寡,恩临欲更夥。 开源与节流,向即无兼妥。 鼠目多奸记,狼心有极左。 嗟哉杏林士,倏而罹惨祸。 倍知阶级亲,杀彼如杀我! 我看医改   这首五言古诗是先得句,后成诗。先得的是最后两句,原作“益觉阶级亲,杀彼如杀我”,全诗作成之后,为避重字,改成现稿。我写古体诗主要效法杜甫、韩愈,故而喜用僻字险韵(这首诗是《平水韵》上声二十哿一韵到底,需要说明的是,作副词“很、甚”解的“颇”旧亦读上声),因此虽然这首诗诗意显豁,甚至可以说是浅白,但肯定有朋友因为僻字的缘故还是读不明白。正好,我也还想就医改问题说几句话,故而再写一篇后记,附于诗末。   在“屁民”眼中,理想的医疗大概是这样:自己平时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反正生了病有医生治嘛!到了医院,医生护士随叫随到,个个笑脸相迎,殷勤得如同五星酒店的服务生。看病的所有费用,一律国家负责,自己一分不花。治病一定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药物,档次可以和国家领导人相比。最后,药到病除,出了院照样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如果把这种乌托邦当成医改的目标,那么我只能说:医改永远不会成功。中国不会成功,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成功。我甚至怀疑在外星人那里也不会成功。   为什么不会成功?首先,“药到病除”就是不可能的。现代医学虽然攻克了许多从前的绝症(比如很多在历史上肆虐的传染病),但由此造成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结果让很多人活到了会患上年轻时患不上的绝症(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而这些老年人多发的绝症在可预计的将来还是不可攻克的。换句话说,现代医学还没有发达到能让人长生的程度,大部分人最后还是要因为得绝症而死;现代医学的主要成就,一言以蔽之,不过是把你患绝症的年龄往后拖了几十年罢了。   作为一个对医学史有所了解的人,我是“半瓶水满”的知足乐观者,认为现代医学的这个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曾经感慨“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本人就只活了59岁。而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早就超过七十岁了,和杜甫时代相比完全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这么长的人生,如果能够好好规划,足够做好多事了。 假如我活到七十多岁而患上绝症,我会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知道已经基本没有遗憾,然后便会以轻松的心态度过生命最后的时日。 但很多“屁民”却是“半瓶水空”的贪得无厌者,年轻时不懂规划人生,到老了又 觉得“人生七十”还不过瘾,还想把他那没什么价值的人生延长到一百岁或更多。这些人一旦患了绝症,就会病急乱投医,为了活命,什么昂贵的疗法都愿意试。1994年复旦大学曾经做过统计:中国30%的医疗费用花在病人生命的最后一年,其中又有40%花在病人生命的最后一个月。现在接近20多年过去,这两个数值只会升不会降。 虽然这是他们的自由,但我也不想讳言——我瞧不起这样的庸众。   何况,很多老年多发的绝症,论其病因,往往在年轻时就埋下了祸根。吸烟引发肺癌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人到老患上绝症,千怪万怨,恐怕首先要怪自己年轻时不注意健康。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于莺医师就讲过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例子:河北有一位商人,几次因为酗酒引发急性胰腺炎,送到协和抢救。医生都劝他不要再喝,再喝命就不保了,他却说为了生意没办法,还死皮赖脸地说,不是有你们吗?后来急性胰腺炎再次发作,终于不治。像这种人,不客气地说,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诚然,有的人年轻时的确没有保健的条件,比如程序员不可避免要屡屡挑灯夜战,造成昼夜节律钟失常,从而对健康有所损害。但是,有的保健方法(比如不吸烟,健康饮食)大多数人完全可以做到。问题就在于,在各种不可抗力之外,很多人连力所能及的保健都不愿意做。 同样,到了一定年龄,应该懂得定期体检;很多绝症如果发现得早,还是有很大希望治愈的。一次全面的体检也就几百块到上千块钱,比起得了绝症之后的治疗来,不可谓不便宜,但有的人就是没有定期体验的意识。最后本来可以不死而死,又能怪谁呢?   也许你要说,何必把话说得这么难听?和颜悦色地说出来,可能接受的人会多一些。但我要说,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Zeitgeist),任何人都扭转不得,正如你绝不可能说服“八九一代”接受对毛泽东的正面评价一样 。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就是庸俗功利主义,反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代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普遍学会规划人生、注重生命质量、懂得科学保健的,你就是把中国医学界里面所有的谦谦君子都找来宣传,也不可能改变这种时代大势。   了解了这种时代背景,中国的医疗只能发展成什么状况,自然也就不难推测了。   中国的医疗资源有限,集中在大城市。医生少、病人多的现状,决定了中国的医生恐怕是世界上最累的医生。假如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一个医生一天就看一两个病人,那医生当然可以亲切得如同上帝的仆人。但如果是一天高强度地看几十个病人,一周五天连轴转,休假的时候也时不时就被叫去加班呢?将心比心,你觉得你有可能对每个人笑脸相迎吗?在这样大的工作量之下,医务人员的报酬却少得可怜。一位医生看一个病人的劳务费,有时候还比不上同样长的时间段内一个卖煎饼馃子的小贩赚的钱。如果要评比中国最受剥削的十大职业,我看医务人员一定能排到前几名。   要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培养更多的医生,二是给他们更多的(更准确地说是应得的)报酬。这笔钱从哪里来?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从患者那里来(包括从保险公司来),二是从国家的医疗福利里来。现在的医疗福利太低是不争的事实,某位姓氏和某哺乳动物的名字发音相同的总理搞的什么“医疗产业化”,竭力逃避国家给予医疗福利的责任,让医院不得不想办法从病人身上捞钱,结果造成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现在网上有些“公知”喜欢把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令人不齿,但说到医患关系紧张,这还真的就是体制问题,粉饰不得。虽然一些惟恐天下不乱的媒体记者在医患关系恶化方面也要负责任,但如果要让他们负主要责任,说句公道话,那就是让他们背了政府的黑锅了。   但是,不要觉得提高医疗福利就是什么万全之策。以这一代人贪得无厌的庸俗功利主义,完全可以预测,你给他们多少钱,他们就能花掉多少,给得越多,贪心越大。自负医疗费的时候,一些人还可能会懂得遵从医嘱,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治疗方案;真要一切都国家负责的话,那简直不可避免要出现以花钱多为荣的局面。这样下去的话,医疗福利注重要成为无底洞,直至压垮国家经济。   所以在我看来,医改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国家尽力给予医疗福利的情况下,任何人只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超出基本医疗服务之后,对不起,自己拿钱来吧。至于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哪些内容,这个还可以商量。我的大体看法是:治愈希望比较大的病,可以负责全部费用,绝症则只负责基本费用(比如晚期癌症姑息疗法所用的止痛剂之类); 年龄不到平均寿命的人(特别是不到退休年龄的人),可以享受多一点,年龄超出平均寿命的人,享受要少一点;平时注重保健、定期体检的人,可以享受多一点,否则,享受要少一点。如果得了基本医疗服务不能对付的病,不好意思,钱多你就治,钱少的话,节哀顺变吧。   如果医改真的做到了这一步,那么让医生对每一个病人笑脸相迎,实在并非难事。 但好事也就到这里为止了,以下三点现实仍然是不可改变的: 一,虽然小病无所谓,大病还是病不起;二,在大病的治疗上,不可避免还是富能活,贫等死;三, 由于庸众的“福利不花白不花”的心态,一点小毛病也要上医院,于是排队久、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除非你去不能享受医疗福利的私立医院,嘿嘿)。不过,也许中国人(那些鼓吹“人人平等”到了发疯地步的极左分子除外)比较知足,真到了这一天,医患关系大有缓解也未可知。   我上面一直在说“这一代人”。其实在我看来,下一代人、再下一代人恐怕也不能完全摆脱庸俗功利主义的影响。我只能希望他们会比现在这一代人强一点,千万不要在好吃懒做的恶德泥淖中越陷越深。欧洲为什么会发生欧债危机?说白了,就是西欧、南欧那些国家的庸众好吃懒做造成的。我不希望中国走上这些国家的老路。   在一个正常的发达国家,医生应该是中产阶级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治病救人的崇高道德,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我在将来,也应该会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分子,又因为深知学医不易,对知行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对医生更为敬重。 我的孩子将在今年下半年诞生,如果我能决定他/她的职业的话,我希望是医生。所以,哈医大的王浩医师平白无辜被一个楞头青杀害,我是真心悲痛,也是真心愤怒。我写诗是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所以就有了这首“恶毒攻击无产阶级”的诗。 2012.04.20
个人分类: 文艺|2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哈医大第五届教职工保龄球比赛胜利落幕
热度 2 xucq45 2012-4-9 23:21
为满足教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业余生活,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哈医大校工会4月7日上午在天鹅饭店鼎鸿保龄球俱乐部,成功举办了哈医大第五届教职工保龄球比赛。 全校12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团体赛由4男1女组成,每人打3局。比赛彰显了教职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力拼搏的精神,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基础医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赛冠军,老干部代表队的张仲教授获得男子单项赛冠军,基础医学院代表队的姜玉梅获得女子单项赛冠军。 学校党委副书记曹景文、校工会主席李兰芝、常务副主席杨平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 本人经过竞争上岗,第一次代表基础学院参加比赛,为基础医学院获得团体赛冠军尽了一份力,并杀入男子个人比赛的复赛,心里十分高兴。尤为高兴的是哈医大的金龙保龄球队的队员们,在各自单位的球队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本届男女单项赛冠军均为金龙保龄球队的队员,获得团体冠军的基础医学院代表队5名队员,4名来自金龙保龄球,获得团体第三名的老干部代表队5名队员均为金龙保龄球队的队员(包括哈医大原校长金铮和原副校长张守业),男子前八名和女子前4名,金龙保龄球队的队员占了半壁江山。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生命在于运动,锻炼在于坚持,成绩在于积累。 我和金龙保龄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51336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沟通、理解,然后改变== 对哈医大事件的思考
wangef 2012-3-29 20:42
今天是 29 号,离哈医大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6天。我是昨天才看到白岩松《新闻1+1》做的有关这个事情的 节目。我理解了为何事情后这么多是医生这么多的吐槽文章,理解医生为何那么的伤心。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做一下分析,希望医生和学医的也能理解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理。引起医生第二次痛心的是在网站上的那篇简短的报道,很多人 6000 多人看完文章的心情有 4000 多人的心情是高兴。不过,引起高兴的是“我们”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长期收到看病问题压迫的受委屈的我们,简单的看到这个消息,“高兴”这个心情是一个“正常”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医患纠纷”是什么引起的;我们更不知道死去的是一位那么那么优秀的实习的学生。我看到王浩的一些情况之后,作为研究生的我也是感到无比的痛心。 下面的一段是我看了一些学医的吐槽之后的我的吐槽,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学医的可以不看。我在人人网,有好几篇学医的发表的吐槽文章,当时没有看白岩松等对这个事件的详细报道之前,我是很不理解医生的这个吐槽的,是对医生的反感。 医生抱怨自己的收入低。医生的收入低?看了另外一篇文章提供的数据工资确实不高,所以医生能“理所当然”的吃回扣?文章中作者也说道:医药的回扣不是医生应当的收入,普通人当个认为是医生必有的收入。“灰色收入”确实的存在,作者文章中也提到自己也曾吃过回扣。不正当的收入都拿了,作者还那么理智气壮。 为了收入,医生拼命的给开药。一个感冒进医院,都要好几百,医生都没有原则了。虽然是有医疗保险,但是很多人没有医疗保险。即使有医疗保险,那么多药,滥用抗生素,不为患者考虑,医生为人类的后代考虑了吗? 作者在文章说,工资低,为何不转换,是因为“深深的热爱”这个行业。我想问,有多少人选择这个专业是时候,是因为医生的收入高,灰色收入多?有多少人能说没有考虑这个,完全的处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谈理想,谈热爱?我们很多人也是念过大学的,找工作时,知道什么是理想。 作者在文章的后面很大部分在说自己也很苦,自己也是矛盾的受害者。真正始作俑者的是制度,真正受益的是医院闲人和大小衙内们。矛盾确实存在,体制的矛盾转移你们身上,医生把矛盾转嫁到患者身上,然后冲突爆发了。我们该怪谁呢? 声明,我也是尊重医生这个职业的,很爱那些有良心有医德的医生的。 谁都不容易,医生也很辛苦,如果医生仅作为一名普通的患者也会体会到看病更难啊!大家应相互沟通,理解,然后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改变现状,都以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正当的权利。这样死者死的也有意义。 附: 医生的收入有多少 http://blog.renren.com/share/276838973/12303976467 吐槽一篇,致不学医的朋友 http://blog.renren.com/share/276838973/12316902121
1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千人送别王浩同学
热度 3 xucq45 2012-3-28 10:31
千人送别王浩同学 —遇难者王浩追悼会今日举行 3 月 27 日下午 3 时,哈医大一院篮球馆内沉重肃穆,“ 3.23 ”事件遇难者王浩同学追悼会在这里庄严举行。 参加追悼会的有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魏兆胜,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李东明,学校党委书记田文媛、校长杨宝峰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学校各院、系、部、办、处负责同志,附属一院师生代表以及王浩同学的家属、同学、好友 , 还有专程赶来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峰教授。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等省市有关部门发来唁电。千人追送,泣泪长空。 附属一院党委书记赵世光主持追悼会,附属一院院长周晋致悼词。 周院长在悼词中介绍,作为品学兼优、乐观向上的医学生,王浩同学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他学习勤奋刻苦,对专业细心钻研,工作认真负责,在校期间曾先后获得国家专业三等和一等奖学金,曾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大学期间综合测评第一名。王浩同学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对师长尊敬爱戴,对同学团结互助,对病人亲如家人,深受患者的尊敬与信任。平日里,无论是老师、同事还是患者,只要大家有事,王浩都会热心帮忙,在科室工作实习期间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脏活累活总是抢在前,深受师生好评。 案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卫生厅领导都作出重要指示,并亲临医院慰问,学校和医院积极抢救伤员,协助有关部门抓获凶犯,目前案件正在审理,相信司法部门一定会严惩凶手,还逝者公道。 周院长沉痛地说,王浩同学走了,他的父母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哈医大一院失去了一位好实习生,哈尔滨医科大学失去了一名好学生,人民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白衣天使。王浩同学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遗憾和无尽的哀思。在这无比悲痛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王浩同学的父母表示慰问,我也代表学校和王浩同学家属,向所有表示关心、慰问的各级领导、广大同学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感谢。 周院长号召广大师生员工,向王浩同学学习,学习他对专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钻研精神,学习他爱党、爱国、爱校、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继续王浩同学未竟的事业,肩负起治病救人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追悼会上,附属一院 2010 级博士研究生韩志阳代表学生讲话。他声音低沉,强忍悲痛,他说:“王浩同学放心地去吧,同学们不会忘记你,哈医大不会忘记你。你的理想会由我们来实现,你未竟的事业会由我们来完成。”他表示,要向王浩同学学习,学习他热爱医学事业,立志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人道主义精神,学习他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学习他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高尚品质,永远做人民的好医生。 扼腕叹息、垂泪追忆,追悼会上,师生们无法控制泪水的喷洒,无法挽留曾经的同学、学生、朋友、亲人! 参加追悼会的妇产科专家孙敬霞教授说,得知王浩同学遇难的事情后,我们很震惊,作为医生我们真心的希望类似的事件再不会发生,还医生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超声科专家郑敏教授说,作为医生和研究生导师,我们都对失去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感到无比的痛心,希望他在天堂安息,我们会不辱使命,一如既往地做好医疗工作,为患者服务,以告慰他年轻而逝去的生命。 2009 级博士研究生、哈医大研究生总会副主席尹大龙说,年轻的王浩就这样无辜的带着梦想,带着遗憾走了!他阳光,他敬业,他执着,他刻苦,他有那么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事业未完,理想未尽,我们还需要继续前行,坚定不移、满怀信心的践行救死扶伤的誓言! 2011 级硕士研究生、附属一院 2011 级研究生学生会主席禹程远说,王浩学长的逝去,深深刺痛每一位医学学子的心。此时,我们应化悲痛为力量,坚强面对艰苦的学医之路,坚守《医学生誓言》,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悼念王浩学长。许多同学表示,王浩同学的不幸给我们造成很大打击,带来难以言表的悲痛,虽然我们有许多抱怨、许多怨恨,但我们不会退缩、不会因此对前途丧失信心,我们会为解除千千万万人的病痛,更加努力地学习,成为人民的好医生。                          (哈医大新闻中心)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21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围观:从医患纠纷看中西医差别及社会不稳定因素
热度 1 wya 2012-3-27 15:03
博主注: 首先,沉痛悼念不幸逝去的王浩同学! 根本原因是医疗水平与群众的需要差距太大。如果医生能把所有来的病人一次性治好,则挂号不难、费用不高、医院不需要扩张、医生也不需要太累,还倍儿有成就感!更不会有医患纠纷! 所以,提高医疗技术为根本。任何行业都一样,良性循环才有出路。 调查称超6成民众对哈医大杀医案“高兴” http://news.163.com/12/0326/23/7TIEBUSO00011229.html 一名与他共事的女护士也回忆了一些相处的细节。 “1.82米,阳光帅气,风华正茂,风度翩翩,博士已被录取。还记得和他一起值班时的情景, 大半夜胃疼的不行不行了 ,疼的满头汗,我陪他聊天分散注意力, 我们大多患者夜里都失眠 ,听说他胃病犯了, 把自己的胃药给他吃上止疼 。其实我们科医护关系一直不错,年终聚餐的时候他已经是 所有研究生里的佼佼 者。今年6月结束研究生课程就要赴香港工作了 。” (博主注: 1、西医体系缺乏养生知识,导致医生自己积劳成疾,且西医对此病无法根治,即使在大医院也只能靠聊天分散精力缓解病痛。 2、西医免疫科在治疗患者的免疫系统疾病时,失眠等伴随症状无法解决。 3、西药可以根据病症的外观表现,在病人之间随时分享吃。即西药具有普适性特点,缺乏个体差异的针对性。 4、西医的先进技术都在大陆以外,佼佼者都去外面学习、工作,留在内地给普通中国人看病的医生素质如何?? ) 但是接下来的伤害却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更疼,除了刚才的短片里头所谈到的 6000多人的投票里4000多人选择了“高兴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在网易上针对哈尔滨这条新闻,哈尔滨一名患者砍死一名实习医生并致3人重伤,一共有36000多人发表评论,其中有一个评论是这么写的, 也是发生事情的当天晚上,都不过夜,23点57分。这个网友是这么说的,“应该举国欢庆啊!鞭炮响起来!小酒喝起来!音乐开起来!”如果三万多人当中仅仅有这么一个人写,可能还可以加引号的理解。但是请注意,顶这个帖子的数量达到了5172,占到36100人里多大的比例 ,这个时候我又要去思考了,我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个?我们是不是也是凶手当中的一员呢? (博主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失望、甚至绝望,什么事情都有可能!这点可以参考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似乎无需讨论。权贵阶层没有亲身体会,当然很难理解底层草根的感受。社会不公伤害的不仅是底层大众,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避免。当然武装到牙齿、享受VIP待遇的权贵,遇害的几率比那些被强拆、强送精神病院的普通百姓低得多,但肯定无法绝对避免。 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495484 没有永恒的强势特权人群:制度不健全,没有人能幸免! )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颅外科主任 于振坤: 我曾经一两个礼拜只要我周边有人离我距离稍微有点近,我就会有警觉。一看有人跟着我,离我特别近,心里就另一种感觉。 北京同仁医院医生: 你想我们每天心理压力也很大,接待病人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这个病人他能不能接受我们所说的这些话,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会不会有过激的行为,我们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北京同仁医院实习医生: 有时候进一步治疗都不敢跟他说什么,你多一步治疗就会多一步风险。 (博主注: 带着这样警惕的心理给病人看病,病人能没有感觉?我曾见到一位老中医对来就诊的类风湿病人说:放心吧,你这个病能治!我同时看到了病人脸上的喜悦和希望!如果医生都有如此信心和把握,还会有医患纠纷吗?普通患者不仅经受病痛的折磨,在经济上也大都困难。但哪怕花再多的钱能治好病,病人肯定是不会伤害医生的。此外,似乎没有听说哪个权贵阶层的人去刀伤医生,是因为他们修养素质高?找的医生好医术高手到病除?还是他们不差钱,不在乎被庸医骗光?亦或权贵用的刀能于背后杀人于无形? 但无论如何,医生是一个最需要真才实学的职业,不像科研,发一些垃圾论文是无关痛痒的,而庸医是可能送命的。可见,医生可以高薪、受人尊敬,但前提是以精湛的医术为支撑。 ) 王浩离去的当天,3月23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警务室正式揭牌,一名民警正式入住中南医院,成为医院的专职民警。 2月14日,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明:其中头盔、盾牌、防割手套、强光手电、对讲机等防护装备要求做到每一班的保卫人员不少于人手一件,短棍、长棍、催泪喷雾剂等带有攻击性的装备以及防刺背心等可适当配备,供危急情况下使用。 (博主注:很可笑!国外似乎也没有这种阵势!问题的根源找不到、不解决,恐怕每个医生配上私人保镖都没用吧?! 其实,医生看不好病只是冲突的原因,现行体制无法造就真才实学的医生才是根源。 如果再不改革,以后受伤的不会仅仅是实习学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293do=blogid=551770 @侯金林医生肝病频道 :八旬老师知“杀医”事说: “医生一生与‘狼'共舞:邓爷爷开放前, 白天阳关下被批被斗被整, 夜幕下偷偷在厕所学习、学习、再学习;开放后被媒体黑被家属骂被病友杀,还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总怕为病人服务的技术不过硬!怕掌握的知识已过时!‘狼’既不是民,也不是媒,是落后的体制!温总都无奈! 张梦 2012-03-26 07:35: 另据相关人士透露,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内蒙古人,生于1994年5月,现年未满18周岁,3岁父母离异,父亲正在服刑,母亲也不在其身边,常年与他一起生活的祖父现患有癌症。记者就其家庭状况向警方求证,但警方未予答复 。 ) 白岩松: 保安、警棍、监控器这一切都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必须的。同时改革也必须跟上。你看,专栏作家魏英杰 (微博)在说,我总结在一起了,“……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不是医生的责任,是‘以药养医’制度造成的……”,接下来另一个微博上说“……这起案件也表明,有必要加快推进医改……否则,这一体制性问题极易被转嫁到一线辛苦工作的医疗人员。”对,改革也很重要,再接下来呢?有了保安、有了改革就够了吗?我觉得不管我们怎么再过去推动这种仇恨,去营造某种误解,归根到底要用爱、沟通以及和解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才是正道。 博主注; 该事件还有两点疑问: (1)是否伤到伤害的四位医务人员都不是接诊该患者的医生?也就是说该患者的怨气并不是针对具体某个拒绝他的医生的报复,而是对整个医生群体或者整个社会的报复?是否说明他之前的就医过程也曾对医生不满,积少成多,最终爆发在一个几乎无辜的实习生身上??? (2)受伤的另外三名医务人员都是正式医生护士,还是有实习学生?该诊室当时有没有正式医生护士?危险面前,有没有尽到保护学生的监护职责?总不能夜班等都推给实习生等弱势人群吧?也不该让实习生独立给病人看病,正式医生只管最后签字啊,旁边坐着正式医生指导了吗? 最后,旁观一个儿子如何对待母亲,希望医生也能如此对待患者。相信这样的态度有助于初步缓解医患矛盾。 http://news.163.com/12/0327/08/7TJDCLIV00011229.html 宋老太说,她是第一次看见抽水马桶这个东西,感觉特别神奇,一摁开关,马上就有水出来,而且冲马桶的水不是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而是跟农村井里抽出来的水一样,“井里的水不花钱,所以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事就过来摁一下。”宋老太说,每次摁完以后,她都觉得挺有意思。 听完宋老太的话,儿子终于明白自己家怎么用了那么多水了, 但他没有明确提出浪费水的事,怕老妈心疼上火,只是告诉宋老太,总摁马桶的抽水开关,影响开关的使用寿命,抽水马桶容易坏,坏的了话不好修理 。“自从我这样告诉她以后,她摁抽水马桶开关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52104 柳叶刀: 暴力之下的中国医生 博主注:把医患矛盾归结于医院缺财政支持经费和媒体渲染非常偏颇,很像是官方观点。一来可以继续向政府白要钱,二来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压制媒体负面报道。但这样的结果对于解决医患纠纷根本无用。很多底层群众生活艰辛,基本不关心媒体,他们做出的最后选择很多时候仅仅是出于自身的感受。 一个非常到位的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3874do=blogid=552198 invalid 2012-3-27 15:26 之前看过行内人的文章,大意是: 医患矛盾的根本是政策决定的。具体说,就是一方面要求医院盈利,另一方面又搞一刀切,论资排辈,不允许医生收诊费。 这就导致业务能力强、一看一个准又能药到病除的医生白白累死;但工资呢?国人众所周知。别说买房了,生存都成问题。 不仅如此。同时,医院还要求盈利。而诊费又不能收,怎么办?只好让你多做检查、多用各种效果可疑但猫腻很多的贵药。 于是,越是庸医,就越是能“创收”;越是良医,反而越是贫寒。就是有个别人能坚持——嗯,正好当反面典型:你有良心?你像xx那样饿死吧。 这才是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因。 ————————————————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诊病贵、药便宜。 比如我有胃病,症状是吃饱了或吃了油腻的东西上腹部胀痛。去过很多次医院,从胆囊炎到十二指肠溃疡,说啥的都有,就是吃什么药都没辙。 我自己是科学爱好者,知道幽门螺旋杆菌这回事;由于最后这位医生说是十二指肠溃疡,这又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的典型并发症;于是说服家人,不去买医生给开的一大溜中药西药,而是自己google,吃点抗幽门菌的药试试。 结果,当天就见效,细菌一杀,有胃酸了,把我给饿的。按照说明一口气吃了两个星期,共花两毛八分钱,治好了。当时买的药多,后来亲戚朋友有类似症状的,都过来拿片吃吃,只要吃了肚子饿的厉害,就坚持吃两周,一下子治好好多人。 事后,我就说,如果有个医生能明确告诉我,你这是胃病;或者更准确的,你这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愿意为这句话掏2000元:因为,没这句话,我就可能不得不继续吃几千几万的乱七八糟的药,甚至最后落个胃癌。 但现在的体制呢,我就是愿意花这两千,医生也没法收。因为医院不允许——根本上说是政策不允许。 于是,他要么用两毛八分钱把这个至少值2000的信息贱卖掉,然后把自己累死、饿死;要么,就用透视、胃镜、CT 等等以及各种“神奇”而有害无益的中成药,在帮医院创收之余,间接为自己的养家糊口乃至房子车子捞点——至于病人,他能晚好一天,医院就能多收入一笔。 如果允许医生收诊费,他们这才会想当药到病除的名医,才会更喜欢用两毛八但是两周就能治好胃病的良药——而不是七八百很多副作用却不治病的黑心药:因为只有又快又省又好的治好病的医生,才会有更多愿意出高价诊费的病人上门。 总之,医生,卖的应该是自己诊病治病的技能,而绝不应该是卖药的。 逼他们卖药、甚至逼出医药代表这种职业的制度,必须为现状负全责。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9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哈医大恶性伤医事件的一点看法
热度 48 fuhonghai 2012-3-25 10:59
平时习惯打开人人网看看好友的动态,可是这几天总是不想打开这个网站,不想看到这个令医学生、医生无限心痛的事件。只是想逃避,不想看到、不想去深入的了解。可是事情还是在那,它毕竟是发生了。但是更令我们从医者痛心的是,网络 、媒体都在为这件血案拍手称快。我不禁想问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难道在你们的眼里我们真的是“魔鬼”!! 温家宝总理的答记者问曾讲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经过改革开放这 30 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这代人正好赶上了社会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每个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这 30 年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形成了无数个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和普通大众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对抗。于是我们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仇官、仇富心理。可是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可笑的,我们都希望进入到这个利益集团中去,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些也许是哈医大事件出现的社会基础,民众将对医疗体制的不满发泄到现行医疗体制的执行者。医疗体制改革也许是政治体制改革中最困难的环节,从张文康、高强到现在的陈竺,每位卫生部的掌门人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可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我想失败的原因在于单纯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脱离政治体制改革永远是行不通的。 现在的医患关系也许到了最危急的境地!每个人都去过医院,都面对令多少学子向往的“白衣天使”。在上大学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曾经四处求医近 1 年,也许正是那个时候才使我开始有了学医的念头。所以我深深体会看病难看病贵的苦衷! 2003 年的非典时期是医患关系最好的一年,那一年我们是战士,是和死神抗争的战士!只有那年我们才是“天使”!以后我们都是“魔鬼”。可是现在的医患站在了对立面。医患之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感。我承认目前的医疗卫生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本身行业内从业者不自律的原因,同时还有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就像这次哈医大事件: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应先治疗肺部病灶,再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尤其是服用类克的患者。可这个行业发生的事情却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就像一同学说的:最近发改委上调油价,可是也没见谁跑到加油站砍人;每年的春运,买票难,也没见谁跑到火车站、卖票窗口乱砍人。 中国的病人也许是最可怜的!我们生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家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都在保障者利益集团,所以说单纯的医疗体制改革是永远无法奏效的。小崔在专访陈竺时,陈部长曾满怀自豪的说到一位患有白内障的老奶奶在接受免费手术再次重见光明时,感谢党和政府让她重见光明。小崔反问:那她辛辛苦苦了一辈子,老了患白内障都没钱医治,那她该感谢谁哪? 我也要说中国的医生也许是最累的,我为非专业人事算笔账,看看从医学生到医生走过的路(假如你在稍发达的市级医院):大学本科 5 年,硕士 3 年,博士 3 年,毕业后轮转 2-5 年不等。然后开始晋升职称, 3-5 年住院医师, 5-7 年主治医师, 5-10 年副主任医师,如果你没有博士学历,对不起,退休前你就别想正高职称了。在大部分人眼里,医生属于高收入人群!可是我们挣得都是辛苦钱!我们几十年学来的手艺,甚至不如公司生产的一块钛板值钱。 这时国内的新闻媒体再次集体失声了!他们不像“缝肛门”、“五毛钱治好 10 万元的病”那样骚动了!他们怎么不报道首医大事件中受重伤的耳鼻喉专家、这次哈医大事件中遇害的优秀研究生!我们国内的媒体朋友不是在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好多人根本不了解医疗行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何况是医学这座大山哪!前段时间 CCTV-1 热播了一部关于医学的电视剧,戏中王志文的一句台词,差点让我晕了!“推速尿 10g ”,我得天啊!那护士得掰多少安瓿瓶啊! 面对现在的医患矛盾,我们唯一能做到就是做好自己,保护好自己!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怕!怕后我们还得重新上阵,前方还有鲜活的生命等着我们救助!别人不拿我们当天使,我们自己要让自己像天使那样对待患者!
12391 次阅读|54 个评论
重拾激情——内科学习的日子
热度 67 远帆 2012-3-25 02:30
重拾激情——内科学习的日子
这篇周记从月初进入风湿免疫科之初开始记录,开了头却一直没能结尾。直到昨天看见电脑上满屏幕的哀悼,得知我们一位优秀的同仁被歹徒凶残捅死,才鼓起勇气把它记录完。尽管环境阴霾,但身边总有一些星星点点的感动,让我们坚守梦想,让我们更加信奉医学的职业准则,更加领悟艰难中人生冷暖。我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一起前行。 为保护隐私,文中时间、人名等为虚构。 3月25日凌晨 3 月初 在风湿免疫科的第 5 天,终于忍不住把自己看到的这些故事记下来了,让我重新认识了内科医生的生活。 遭遇红斑狼疮 这天下午,我们病房来从 ICU 急转来一位年轻姑娘,是国内某著名大学毕业的高才生,端庄清秀,却头发散乱,眉目紧锁。女孩半个月前一次重感冒,咳嗽咳痰,高热到 39.7 ℃,接连转诊几家医院,抗生素治疗都没有效果。病情拖了快一周,逐渐出现昏迷嗜睡,一天刚刚还和男朋友说,希望尝尝学校旁边的小店当年最喜欢的小吃,男友买回来却没再叫醒她。外院根据病史判断病毒性脑炎,抗病毒治疗没有效果,姑娘又间断出现双手抽搐,每次发作,姑娘都会短时间失神,家里人吓得半死,连夜转到我院急诊,腰穿发现颅内高压,有脑疝的危险。 女孩马上被送到 ICU 进行生命支持,其间按传统查了免疫学指标,发现抗核抗体( ANA )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般性抗原),但是没有发现其他特异性抗体。按照年龄,女孩属于红斑狼疮的高发人群,但是并没有出现典型的面部“蝴蝶斑”等其他症状,其他化验检查也尚不够诊断狼疮的标准(当然,我们后来找到了更多支持证据)。多科会诊首先排除了其他原因,病毒性脑炎也不能解释女孩的免疫学异常,要用一个病因同时解释姑娘的癫痫发作和免疫学异常,极有可能就是红斑狼疮。 美丽的名字,残酷的现实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第一次听说红斑狼疮,多是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美丽的姑娘“轻舞飞扬”,也给这个名字带来了一些朦胧的美。但是它的病情是极其凶险的,尤其是这样初发就呈现脑病的患者。 脑病有时候既传奇又伤感。后来知道一部电影叫做《初恋 50 次》 (First 50 Dates) ,讲述了一个车祸后失去了短时记忆的女孩,那一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兴高采烈拿着生日蛋糕的她却遇上飞来横祸。醒来后的女孩只保留了事故发生之前的回忆,而每次清晨醒来,女孩只记得那天就是父亲生日,每天会帮父亲庆祝。就在这时候,一个男孩子走入到她的生命中来,不幸的是,女孩刚刚开始爱上她,第二天一早就失去了记忆,于是男孩努力着,每一天都像是他们第一天见面,努力追求感动她,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记忆被抹去,爱将被记录在哪里?如果所爱的人不再记得珍贵的初吻,那么你是否愿意每天用你的爱感动她,让她再次爱上你?” BMJ杂志一篇介绍这部电影中精神症状的文章: http://www.bmj.com/content/329/7480/1480?view=longpmid=15604191 然而现实是残酷和紧迫的,眼见着女孩的病在我们眼皮底下加重。如果确定是狼疮,第一次给予大量激素冲击治疗,可以改善远期预后。但是女孩目前的状况仅仅是临床推断和怀疑红斑狼疮,绝对达不到诊断(分类)标准。记得曾看过文献,狼疮的 14 条标准一直被叫做“分类标准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主要用于科研的标准化,但没有敢完全叫做临床“诊断标准”,近年来的改版越来越重视自身免疫抗体,通过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早于临床症状发现早期的疾病进行治疗。但是,学术是学术,现实是现实,以目前国内的医疗环境,即便是为了患者,但是否对一个没有 100% 把握诊断的病人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我们在犹豫! 奶奶的,冲! 住院医给主治医王大夫报完病史,换班的护士推门进来嚷着“新病人在抽,快去看看!”再跟着王大夫看病人时,女孩几乎每两三分钟就要失去意识抽搐一次,家属眼巴巴看着我们阴沉的脸色。这样下去大脑的损伤将越来越重不可逆转,我们只好依靠安定放倒女孩,让她大脑皮层活动降低。 走出房间,主治大夫捏着拳头,和我们讲完今晚的紧急预案,思考再三,蹦出一句话:“他奶奶的,这样下去太被动了!”只见温文尔雅的王大夫一掌砸在身后的墙上,毫不拖拉地说:“冲!” 第一次在内科经历这样的场面,回想起来还很激动。有了上级大夫的指令,住院医师们也积极起来,又一起和家属谈过我们的考虑和治疗方案,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考虑和担忧,并得到他们理解与支持。有时候,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有主见敢于拿出主意的医生常常得到尊重,越躲避风险到头来结局越糟、越被动。但是危急关头做出怎样的判断,又需要怎样化茧成蝶的磨砺,是我们这些小大夫们向往却难以企及的。而作为病房的主管,主治大夫拿出是最重要的决策,背负着多大的压力,也是我们肩膀所未曾承受的。 请她的男友回去后,我们在办公室重新讨论过病例,想到他们的未来,一声叹息,可能是因为见过太多红斑狼疮的重病人,每一次出院都是分手之际,大夫们的心灵也在一次次被人情冷暖撞击着,对这种疾病了解越多有时候越难以保持热情。这可能是今天讨论中我唯一不同意的一点,在这个年龄的我们,还是相信感情的,真心希望女孩的病能好起来,但医师们能做多少?我们能改变多少?其实医生也不是万能的,面对这样的抉择我们也背负难以想像的负担,又有多少人理解? 临床决策有多艰难 又过了一周,晚上下班,回学校的路上正好碰到主治也顺路搭地铁回家,谈起面对疑难重症的问题。这几天看着狼疮脑病的女孩一天天好起来,重新恢复成一个捧着毕淑敏作品的文静女孩,颇为欣慰。谈起那天的决策,我们都记忆犹新。 我想起一个自己曾被问过的问题,医生常常面对这样的决策风险,有没有办法做出一部临床指南,告诉我们这样的病人最好如何来处理,这样即便后果不佳,我们也是按照指南去做的。主治摇摇头告诉我,临床的情况太复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倾向,如果都能用指南来套,做大夫就没有意义了。事实上,临床指南作为一种操作规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基层 Primary care ,适合于回答一般性的问题,在全科医生中保证相当程度的专业水准。按照这一套流程操作,大约 60% 的患者能够得到救治,剩下一部分患者病情却得不到解决,需要到上级医院采取指南以外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是查明原因,另一方面是复杂的合并症。这些人往往病情危重,各有特点,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不知道患者能否理解,但其实在这样的大医院,很大程度上,医生为了患者的治疗,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要做到超过指南的医疗决策也是基于对指南的更深了解,知道每一条原则的证据有多强,知道他们的适用性有多少,而且前提是经过规范的指南治疗。医疗的决策基于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现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昂贵的各种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还记得在清华上生物医学工程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老师,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种影像手段越来越先进,是否以后通过机器就能够明确诊断,按指南治疗,不再需要大夫了呢?当时老师摇摇头,而我们到现在才明白许多。一位患者超声心动发现心功能不佳,射血分数 31% ,但是没有心泵衰竭造成的双脚水肿、活动不利、夜间不能平卧等症状,他的心功能到底怎样呢?其实我们更应该相信的是临床,是患者。 医生的工作,在中国其实真的没什么优点,严重的超时超负荷工作,恶劣的工作环境,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无法和国外同行相比的社会地位 …… 但是这样的工作确是极富挑战的,难度很高。相对于考取国外医学院对人文、艺术、社会方面的综合要求,我扪心自问,常常感到惭愧。说实在的我们的国家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成本让医学生统统接受4年的综合性大学教育,医生往往被培养为技术性工作,我们和国外差距很大。但我们仍然需要最好的学生来学医,未来才能面的这样的挑战。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我能感受到,这几年仍然坚持走入医学院的孩子们更执着更纯洁了。医生的队伍确有不尽人意,但其实医生和患者是面对病魔最紧密的战友,所有的风险都是我们共同的,也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希望医生不要总被媒体塑造成敌人。 我也从来没有想要为医疗系统辩解的意思,自己也曾生病,也知道看病多么艰辛,价格多么昂贵。但是是我们看病花的那些钱,绝大多数花在药上、输液上、检查仪器等耗材上……却没有花在医生为你付出的劳动和诊断上,人甚至没有材料值钱。患者很生气,但医生不是出气筒。 昨日看到丁香园上哈尔滨医科大学王浩同学被患者家属恶意杀害的时候,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战友,我们内心沉痛。 http://6d.dxy.cn/article/2012/03/24/20469 我们的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医生们,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吧,珍惜每一天,生活总是美好的。还记得几天前,和师姐收完病人忙到晚上八点多,师姐没有和我们一起晚餐,硬是忍者饿冲回家去。因为那天同是做医生的先生难得休息在家做饭,“不管好不好吃,再晚也一定要回去支持!”眼里一阵辛酸 … 我们不是天使,也做不到天使。脱下白大褂,我们也是普通人。 相关文章 对哈医大恶性伤医事件的一点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817do=blogid=551496 为哈医大医院弑医事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08do=blogid=551497 关于医患矛盾的源头剖析和解决方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3874do=blogid=552198 医生难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51444 医患矛盾—— 医者心中永远悲凉的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761do=blogid=551662 对于国内医患血案的再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525do=blogid=551752 由“哈医大事件”想到我身边的医学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6085do=blogid=552525 协和医院是否需要改进一下服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346do=blogid=553197 杀医案背后冰冷的的真相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9574do=blogid=553444 围观:从医患纠纷看中西医差别及社会不稳定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552255 对“哈医大杀医案”两点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293do=blogid=552338 千人送别王浩同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52517 医者难为,难为医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761do=blogid=553499 哈医血案背后原因的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0104do=blogid=552949
个人分类: 医院里的故事|24023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吐槽一篇,致不学医的朋友
热度 3 pkucarer4300 2012-3-24 14:21
满屏的人人都是哈医大研究生被意外刺死的状态、日志,并不意外的是,基本上都是医学界的同仁在转发。不学医的人,更多时候是沉默以对。 只是昨天晚上,我的某位清华工科同学,轻描淡写地在我分享的日志里说到:医院所有入口设安检,禁止任何刀具入内不就行了。再联想到既往聚会的种种,顿觉得心有戚戚焉。同学聚会,一旦听说学医,无非就是这几种态度:你们学医很变态吧?收红包、拿回扣很多吧?以后找你看病便宜点噢亲。说实话,在看到高知老同学一脸无辜地笑着说这些,我是真的真的很难过。高中重点班毕业,分布于全国各大名校的未来精英尚且如此,我又如何能期待普通百姓的那一番理解? 没错,我们的确要和人体的器官打交道,也常常能遇到各种你们所不耻的人,诸如STD患者,但我觉得,一个对生命葆有敬畏的人,对自己体内器官及内环境的了解,何谈变态?常常大众痴迷于“木瓜丰胸”之类的民间小药方,可是真正有几个人会认真地去了解疾病的进展?偶尔向大家谈及性生理知识,也会遭遇揶揄讽刺,变态之声不绝于耳,在中国,有几个人的父母会精准地向孩子教授性知识,还是你们更喜欢日本动作片的普及呢? 寒假和工作了的同学聚会,对能够自给自足的他们表示欣羡,然而在场的诸位都觉得我的反应太过于矫情做作,医生即便工资不高,也有丰厚的红包和回扣。问题是,你们真的把回扣、红包算在我们应得的收入,还是你们所鄙夷的灰色地带?如果你们觉得拿回扣、收红包是我们应得的收入,就请闭上你们的嘴,心安理得地掏钱。如果你们也和我们一样,不齿于这样的嗟来之食、不义之财,那么请你们为我们算这样一笔账。医院是除了大学之外,硕士一礼堂博士一走廊的地方,而且医学学制长,通常要学8~11年不等,且不说个中经历需要的付出,仅仅是金钱上的投入,就非常巨大。学医的人都不笨,考得上北医协和的人,也一样可以傲视北大清华,这么多年高强度的学习,或许也不输理工科吧。我们也确实和你们一样,可以申个国外名校PhD,拿着全额奖学金,体验着美帝资本主义生活,但是我们没有。不是因为我们不能,而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放弃临床。当你们恣意地享受着奖学金、RA、TA的时候,我们仍然过着靠父母供养的生活,每天7点起床,一周工作至少五天半,在医院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当然,还要冒着被骂被打被杀死的风险。毕业之后,我们也许仍然要做牛做马,接受苦逼的住院医生培训,拿着你没有办法想象的低廉工资;而这一切,只是我们医学生涯的开始。 你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转行?是,请看冯唐,协和妇科毕业之后,玩转金融界和文字界,也一样活得精彩。医学生,真的不是没能力。不离开这个行业,是因为我们深深热爱。但每一次你们的轻蔑,都对我们的热爱是一种伤害。我不知道当时力荐我学医的妈妈在听到这些恶性医疗事件之后是否会后悔,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就算苦、累、穷,这份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不是其他人可以轻易体会到的。我们在参与别人的生命,我们在改善别人的生活,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吗?只是,我们依然只是个普通人。我们要养家糊口,我们也会要供房贷,我们也会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发愁。当上海大抢救费用只有12元的时候,你们让我们如何释怀?是人命不值钱,还是我们的劳动、我们的知识不值钱?谁不希望勤劳致富,谁会放着康庄大道不走,偏偏要走那歪门邪道?在美帝看过病的同志们应该能够深刻理解什么叫做看病难看病贵吧?当医生的价值不如月嫂,当一次手术费用小于一件衣服的时候,你们让我们怎么释怀?这个社会发展下去,除了走投无路者和理想主义者,能够继续坚守于医学岗位上,是一点都不懂医学知识的你们的悲哀,还是我们的呢? 最后,我想回答一下同学的安检方案。如果你的亲人,急性心梗发作,要急诊入院,我们告诉你,请先排队,过安检,看看你有没有携带管制刀具,你会怎么想?就算过了安检,你也一样会愤怒地攥紧拳头,想要殴打那位医生吧?人命关天,从来都是以分秒记,医院既不是国家强力机构,也不是机场,设立安检,实在是太大太大的讽刺。你说把费用加在挂号费里,中国贱价的挂号费这么多年都不曾改变,你若他日能成为卫生部长之类的大角色,那真希冀能够托你之福了。为什么患者会捅医生,无非就是花钱太多,病又没治好。这次的事情之所以让我觉得距离近,一是我将来也会如逝去的师兄一样管床、值夜班,二是风湿免疫是我曾经非常向往又阴差阳错错过的第一志愿,三是就在前天,我才刚刚围观了曾经管过的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手术,他和凶手换的是同一种病。如果受伤的人是我,我不知道是否你们还能够如此平静而淡定,没有任何悲戚地说一声,医院所有入口设安检,禁止任何刀具入内不就行了。花钱太多,是因为医保覆盖太少,这是体制问题,而非医生的医术问题,身为鱼肉的我们一样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更何况,脱下白大褂,我们一样是会湮灭于人海之中的患者。病没治好,很大程度上,只能慨叹命运的不公。我们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也一样是在风湿免疫科规律且规范治疗的,可是当他平躺在床上的时候,背弓的和驼峰一样高。医生或许是这个世界上的陌生人中,最希望你们尽快康复的人了。 艋胛里说:“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身为一株小草,除了让自己更加强劲,更加韧如丝,更加无转移,我只希望,我亲爱的同学们,能够放下你们心中的偏见,对我们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宽容,出来混,谁都不容易。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814694801owner=229976799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19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导论坛开 - 伏尔加,我们又来了(四)
热度 2 xucq45 2012-3-20 00:17
3 月 11 日上午,利用等待考生试卷的时间,由我校研究生学院举办的《哈医大第二届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峰学术论坛》在伏尔加庄园隆重举行。论坛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孙殿军教授主持,哈医大校长杨宝峰院士、党委副书记赵炜明、副校长袁重胜和 100 多名博导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科研创新、转化医学、学科交叉、导师交流”的主题进行交流。杨宝峰院士首先谈了我校转化医学进展的情况,希望博导们率先走科研创新之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加大学科交叉力度,做一名合格的导师。随后,杨宝峰院士、周晋教授、申宝忠教授、张清媛教授、张凤民教授和徐长庆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博得了一阵阵掌声。 会后在餐厅就餐后,全体参加命题的博导们乘车返校,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判卷。 1. 杨宝峰校长在博士生入学考试命题动员会上讲话 2.杨宝峰校长在博士生入学考试命题动员会上讲话 3.杨宝峰院士在博导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4.孙殿军主任 在主持博导论坛 5. 周晋教授在博导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6. 张凤民教授在博导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7. 申宝忠 教授在博导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8. 徐长庆教授在博导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9. 张清媛教授在博导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10.博导论坛的会场 11.博导论坛的会场 12. 研究生院方传龙副院长传达学位建设的有关精神 13. 下榻旅馆的前台 14. 餐厅就餐 15. 餐厅就餐 16. 餐厅就餐 天阴朦胧美 - 伏尔加,我们又来了(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48188 清晨霞光现 - 伏尔加,我们又来了(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48467 途中留倩影 - 伏尔加,我们又来了(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48839 博导论坛开 - 伏尔加,我们又来了(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49567 晴空更艳丽 - 伏尔加,我们又来了(五)(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549921 “美哉,伏尔加庄园冬景!”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390139 )
个人分类: 科海浪花|54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者来信:杨宝峰院士的学霸作风何时休‏?
热度 15 Majorite 2011-9-15 21:41
【博主按:我曾写过一篇《请善待青年科学工作者》,发表在第一财经日报,后被许多网站转载。今天,发一篇读者来信:“杨宝峰院士的学霸作风何时休‏?”, 请社会关心一下我们科教界被压在最底层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讲师、助理研究员吧! 他们生活得实在不容易。】 尊敬的嵇少丞老师: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王志国及杨宝峰事件的调查,使得大家知道了很多真相。 我的一个同学在哈尔滨医大上学,向您反映一些情况,看他天天压抑,非常压抑,非常为为他气不公。 尽管国外对王志国已经处理,但国内仍没有任何对杨宝峰处理意见,不但这样反而加重了学术霸权主义的势力。 杨宝峰等一些领导干部及一些导师的学霸作风何时才能休。 查查很多哈医大教授、副教授的文章可以看出,导师们利用各种手段截获学生的研究成果,导师就连根本不看文献,课题思想都不想,都是学生们在想,在干,最后相当多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被导师直接收下,实在觉得没有用的文章,第一作者才给学生。 有些院长,以院长的权利在课题等方面控制,其他导师发文章都要带着院长作为并列通讯作者,一般双通讯都是这样。 杨宝峰的nature文章,李霞的高点文章都属于这种情况,根本没有亲自做,还是第一作者,甚至思想都不是,每篇文章都是通讯(作者)。 http://bioinfo.hrbmu.edu.cn/fac_lixia_paper1.jsp 一切文章的署名权都在他们手中。 在您揭露这件事之后,反而更加强烈,为了迎合学校进行造势,成立新的所谓的学术委员会,限制限制研究生发文章、限制教师申报课题,限制教师发表文章,提出所谓发表文章前需要院里审核,其实操控权完全集中于一身。 这样的方式就取得了整个学院的学术控制权。 为了申请项目,为了发表文章,必须要讨好领导,每个人都没办法,通讯作者都得带着领导,要不怎么那么一堆文章。 另外下面,是哈医大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最近的响应杨宝峰的举动,不但给杨宝峰造势,还增加了学术权力,限制申请项目,限制发表文章,限制成果申报,一切权力把持着,学霸风何时才能休。 一不小心,获得了下面材料, 以下全文: 附件一的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非常霸王条款。 学术委员一共20人左右,试想一下,谁自己做一篇文章后,还没有投稿,先让20个人不相干看呢,看过之后是不是还要挂上院长的名字,项目申请就更无法说了。。 院长,查了一下,是 李霞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文件 生信科字 第 1 号 关于成立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通知 院属各教研室、研究室、中心、基地、管理部门: 为了规范学院科研活动,合理推荐各类科研项目、奖励的申报,监督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发表,经学院讨论决定成立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术 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术委员会)。委员会在其职责范围内(详见附件 1 )对学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申请各类科研项目、课题、奖励进行评审,对科研内容、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进行监督和评价。各类科研项目、课题、奖励的申报及研究成果发表都必须经过委员会评审认定后方可申报和发表。未经委员会评审的,学院不予承认,学院也不推荐作为佐证材料用于职称评定,申报科技奖励,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材料等;情节严重的,经委员会讨论予以相应处罚。委员会自本通知发布起行使职能。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1 年 9 月 12 日 附件 1 :学院学术委员会职责 第一条 项目、课题评审和推荐 委员会对各级各类课题、项目的申报进行院内评审,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科学意义、创新性、所采用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队伍结构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供申报人参考。对有限额申报的基金项目,择优推荐各方面较为突出的课题进行申报。 第二条 成果奖励推荐 委员会对各级成果奖励的申报进行院内评审,对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知识产权进行审查,对于优秀的成果奖励予以推荐,对于有可能申报更高层次奖励的同类成果进行整合申报。 第三条 论文发表评定 对于已初步完成的论文成果进行科学性、真实性评价和知识产权审查,确定投稿杂志并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以供论文作者及其所在课题组进行参考。学院各课题组的论文必须在经过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并给出具体评议后方可投稿,对于未经学术委员会讨论擅自投稿的论文,学院不予承认,不能作为佐证材料用于学院职称评定,不予申报科技奖励,不作为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材料。论文发表由论文评审组(见附件 3 )评定。 第四条 学术活动监督 不定期组织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评估及科研经费审计,对重点科研学术活动进行随时抽查。 第五条 科研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定 负责全院员工的科研工作业绩审查,对全院职称晋升资格的学术审查考核。 第六条 学科建设 研究和审议学院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和审议重点学科建设;研究和审议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科研服务平台的建设。 第七条 对外交流与合作 对到学院访问、合作的专家、科研人员和团体安排相应的专家接待和交流;对派出考察、进修、访问及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的人员进行评价和监督。 第八条 实验室管理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对学院的仪器设备进行统筹管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课题组,在不影响其他课题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大力支持,为紧急需要的课题组提供运算设备及存储空间。 第九条 实验室安全 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及保密工作制度,学术委员会应负责监督相应安全制度的贯彻实施,相关细则见实验室安全条例。 第十条 委员会职责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条至第九条的全部内容,委员会有责任和义务对于学院开展的各类各项科研活动予以管理、监督和评价。 第十一条 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名单见附件 2 。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另外,听说,这个院领导还在举办的2011年生物信息暑期培训班,中编撰部分教师简历,本来是讲师的直接写成副教授,骗取前来听课的老师信任。 本来不信,结果一查还真是,现在网页还在,为了避免篡改,您可以截个图发网上。(网页最好截个图留着,否则很容易被改掉,只有内部人知道哪些是讲师,外部人无法辨认,可以进行核实) http://210.46.85.150:8080/training/2011teaching.jsp http://210.46.85.150:8080/training/2011bioinfo.jsp 居然连他们主页中副教授都改成假的了,够可以的,造假彻底啊。 http://210.46.85.202:8080/faculty.jsp 副 教 授 杜 磊 宫滨生 姜 伟 李春权 李传星 吕飒丽 汪强虎 王艳秋 王珍珍 徐良德 这些人里面据说就3个副教授,其余都是讲师,这样骗大家来听课交钱有意思嘛。 令人感慨万千啊,这样的明目作假,还怎么有资格组建学术委员会,查大家造假的问题呢,真是。。。。。 目的很简单,掌握权力就掌握了一切 呵呵,这邮件您可以自己核实,东西都在网上存在,您也可以转发到您的博客中,揭发之。 最后,祝福您工作顺利,继续为了科研的公平而加油!
个人分类: 论大学|9780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