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杨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杨振宁先生2019年演讲的两个重点
热度 6 qhliu 2019-10-1 21:51
2019年1月以来,杨先生有过五场公开演讲(含一次简短视频和一次即席发言)(参见本文末 附录1 )。97岁的智慧老人讲了一些什么? 有什么新的材料?反复强调了一些什么感受? 如下两个重点: 第一,物理学的迷人之处,在于上帝把最大的秘密和财富,都隐藏在其中。第二,博士 研究生学习阶段 遭遇挫折和失败 是普遍现象 ,例如 和导师的研究思路总也不合拍,自寻课题又进行不下去,希望越来越小 以至于“理想破灭”,等等 。 一 物理中有上帝最大的秘密、宇宙间最大的宝藏 9月9日,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双边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开幕,杨振宁作了题为“科学与未来”的主旨报告。这一次他再次提到 “麦克斯韦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我想知道,在这个重大的发现之后,他是否在祈祷中请求上帝宽恕,因为他揭露了上帝最大的秘密之一?” 关于物理学的理论架构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杨先生其实一辈子都在思考,期间他不仅和神父进行过宗教层面的讨论,也尝试王国维的词话中寻找启示。这些问题有其现实意义。 例如:总有人讨论物理学是否难学?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难!问题是,世界上很多事情,艰难与否不是看一个问题的恰当角度。据说人类生产的疼痛(艰难)感是疼痛感中的最高级(十级),但是人类繁衍至今,基本无视这个疼痛和艰难。换言之,从人类感觉艰难与否这个视角,看不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人类种族繁衍行为也许是一个更为恰当。 人类对艰难其实并不敏感。很多时候,人类对艰难的征服更加符合人性的某些隐秘的需要。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尝试过一些艰难的事情,一般会被视为雄性不足,“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在杨先生看来,物理中不但有上帝最大的秘密,还有宇宙间最大的宝藏。“过去120年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从基础科学开始的。” 痴迷于物理学理论,每个人有自己的兴奋点。我20岁左右学习《电动力学》,觉得电磁场理论的结构巧妙得不可思议。第一,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方程,这两组方程的关系如何?40年来,我不断地和一些大学问家比较、印证自己的看法,终于有所收获。第二,有了狭义相对论之后,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合并为两个方程,其中一个居然不证自明、天然成立,根本不像物理规律。 郭硕鸿《电动力学》(第二版) p.22 麦氏方程和洛 氏方程是两组不同的方程,无疑 麦氏方程更为基本。 这是《电动力学》最粗的几页,确实很高深的知识。 郭硕鸿《电动力学》(第二版) p.270 杨先生曾经特别提醒说(5.22)式一个几何方程,自然成立。 二 天才如杨振宁,攻读博士学位也如经历炼狱 “在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我考取了一个留美公费,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在1946年1月到1947年,是我感觉最困难的一年。 “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就下了一个决心,要写做实验的博士论文,所以到了那边就开始进入实验。…。 前后做了20个月 。可是我不会做实验,笨手笨脚的,所以实验室里的同学都笑我…。 后来我懂得,自己不是做实验物理的材料,就不做了 ! “ 而理论方面我一去就找了特勒,他给了我几个题目,但都不合我的胃口。他喜欢的题目和研究方法,以及他注意的事情跟我不一样。 在和他做了一个题目后,他认为结果很好,要我把它写出来,却写不出来了。…这样几个月后,他跟我都知道, 我们不是一类的理论物理学家。 虽然他跟我的关系一直很好,可是我认为不能从他那得到题目,就开始自己找题目了。 “ 在那一年一共研究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题目我都去研究了,每一个花了好几个礼拜到一两个月。结果前三个都不成功! “但由于前三个题目都是没有成功,所以在1947年, 我曾经在给黄昆的一封信中,说自己 disillusioned(理想破灭)。” “所以那一年是很不高兴的。” “ 研究生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假如在座哪位研究生现在弄得很困难的话,你不要以为这是自己唯一的现象!” 附录1:杨振宁先生2019年公开讲话 4月29日, 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明德讲堂. http://www.sohu.com/a/330137119_416839 5月15日, 周光召:绝顶聪明的物理学家让人喜欢和尊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周光召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研讨会”. http://v.sina.com.cn/mobile/2019-05-16/detail-ihvhiqax9116039.d.html 9月9日,科学与未来----过去120年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从基础科学开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 “中德第一届双边研讨会”. http://www.sohu.com/a/339847721_260616 9月18日, 量子力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智力革命,合肥,“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 http://www.51jkgl.com/cn/default.aspx?page=zuqy.htmlid=2069 9月21日,即席发言,清华大学,“求是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 --------------- 附录2:1947年4月黄昆给杨振宁的一封信 朱邦芬,物理研究大多时间是做日常工作——纪念黄昆先生100诞辰 (201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20158 朱邦芬,读1947年4月黄昆给杨振宁的一封信有感(2011) http://www.tsinghua.org.cn/xxfb/xxfbAction.do?ms=ViewFbxxDetail_detail0xxid=10068234lmid=4000359
个人分类: 拾穗记|14812 次阅读|25 个评论
杨振宁的磁单极与第三类存在
热度 15 qhliu 2019-5-31 09:11
一,“等效的表面比真实的表面,更加真实” 少侠 侯吉旋教授 在湖南大学读本科的时候,跟我一起做约束系统的量子力学,那是 2001 年 -2004 年间的事情。 2016 年,在一次会议上碰到,他问我后来的进展,更多是想知道当年做了那么多计算,到底为了什么。 量子力学研究曲面上的粒子运动,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包含了许许多多想当然的成分,就是把曲面当成一个几何面,没有厚度,直接在这个曲面上建立量子力学方程。第二种看上去合理很多,把曲面看成一个西瓜皮,然后在皮层内建立起量子力学,由于西瓜皮太薄,仅仅关注表面的现象就可以了,这个时候的表面上的量子力学其实就是一个等效的理论。实验证明,等效的理论正确,而直接建立在曲面上的理论不正确。于是吉旋有个总结: 等效的表面比真实的表面,更加真实。 这句话 朗朗上口,还 有点哲学味道。 二,杨振宁和三种磁单极 磁单极是单独存在的磁极,例如南极和北极,就像单独存在的正负电荷一样,磁单极也称之磁荷。量子力学中,开研究磁荷风气之先的有两位,一位是狄拉克,另外一位是杨振宁。在《大学物理》杂志上,杨先生一共只发表或授权发表过两篇文章,独立署名的只有一篇,即 1985 年的“磁单极理论的进展” ( 《大学物理》 1(1985)1)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篇奠基性的文献杨振宁是和吴大竣合作完成的,即 1975 年的“不可积相因子的概念和规范场的整体描述” (Phys. Rev. D. 12(1975)3845) ,其中给出了规范场的一个磁单极解,称之为吴—杨磁单极。 在今天的宇宙中,磁单极本身并不存在!也就是作为象质子、中子、电子那样的实物粒子一样存在的磁单极是不存在的。也就是作为第一种存在,没有磁单极。 还有一种 粒子 存在,例如准粒子,例如声子等,几乎象实物粒子一样,有碰撞、有纠缠,可以和其它粒子发生相互作用,这是演生的粒子,是第二种存在。磁单极是否在第二种存在的列表上 ? 不知道。 第三种存在是状态上等效于粒子存在,也就是如果看量子力学的状态,它是存在的。如果不引入这个存在,也可以自圆其说,但是要繁琐一点。因此,根据因繁就简的原则,第三种粒子存在,可能是一种深刻的存在。 三, Abrikosov 的磁单极态和杨振宁的磁单极 2003 年有位 物理学诺贝尔获得者叫 Abrikosov ,在 2002 年他研究石墨烯材料时,他发现石墨烯球面上的量子态就是磁单极态。他的思路如下。 把石墨烯卷成一个球面,问电子或者确切地说载流子如何运动?这件事不难,有标准手续把量子力学建立起来,然后就可以得到量子力学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所谓的磁单极态,具体说,就是磁单极球谐函数。 球面上的量子力学方程是所谓的狄拉克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由于石墨烯的特殊性,这个方程中的粒子既没有电荷、也没有质量。空间中有磁荷,也无法和这个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如果看狄拉克方程,根本没有磁荷!那么,石墨烯面上的磁单极态是怎么回事 ? 当然可能是巧合! Abrikosov 的文章里,根本就没有谈磁荷的问题。连磁单极球谐函数这个磁单极态,也只出现过两次。但是, Abrikosov 是拿过诺贝尔奖的大人物,思考问题不会这么肤浅。 Abrikosov 提出如下问题:球面有转动不变性,狄拉克方程应该有这个不变性。那么转动这个球面试试,看这个磁单极态在什么样的转动 ( 算符的作用 ) 下是不变的。他发现这个转动,不是通常的传动!而是多出一部分来,而且很明显这一项和自旋有关。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研究,终于看穿这个多余的部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磁单极引起的。而且这个磁单极就坐在球心上,大小还是量子化的。 四,结语I, 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实,是一个问题! 这两年,凝聚态物理界和粒子物理学界,不断有点小摩擦。有一个摩擦是这样的:凝聚态物理中发现很多量子态,于是宣称发现了新粒子。粒子物理学家说,一个新粒子就是一个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一年只发一次,这么多新粒子,诺贝尔奖怎么发得过来呢? 也许,粒子物理学家的粒子是第一类粒子存在,而 凝聚态物理家的新粒子其实是 第三类粒子存在。 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实,是一个问题! 结语II, 有时候,臣服其实是一种科学态度 人世间的极少数,极端的优秀和极端的恶劣,其实是生物变异到极端的自然结果。他们偏离平均值的距离,相比于方差而言,是无限大。 极端优秀仅限于学术造诣极端高妙,不能超越。 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算是代表。不过这些人都离我们较远,离中国人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杨振宁。很多职业物理学家,穷经皓首,也能达到常人所能达到或者企望一下的职业顶峰。但是这些人抬头一望,发现杨振宁还在遥远的云端。把牛麦爱狄杨称之为神,是一种方便而有力的做法。如果需要一点定量的话,把杨先生当成物理学上的神, 99.9999% 不会错。这个时候,臣服是一种最科学态度。当然,如果有人也把自己当成百万中挑一的人,也是一种选择自由。 ———— 延展阅读 1 ,施郁, 规范理论一百年: N 个诺奖得主的世纪缠绵 http://zhishifenzi.com/depth/column/5579.html 2 ,杨振宁, 磁单极理论的进展 磁单极理论的进展.pdf 3 , A. A. Abrikosov , Dirac operator on the Riemann sphere 2002 Abrikosov Dirac operator on the Riemann sphere.pdf
个人分类: 拾穗记|14439 次阅读|60 个评论
爱因斯坦,杨振宁,费曼和贝利如何解读麦克斯韦方程
热度 9 qhliu 2018-5-13 09:00
一组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看出光量子和狭义相对论;杨振宁看出几何;费曼看出波函数;贝利看见量子力学, … ,您看出了什么 ? 一,爱因斯坦:自我反叛 1905 年是爱因斯坦奇迹年。关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写下了两篇看似相互矛盾的论文,一篇导致光量子,一篇导致狭义相对论。 Roger Penrose 清晰地暴露并分析了爱因斯坦通过自我反叛而自我超越。 “爱因斯坦同量子物理学的关系有若干值得注意的方面,它们几近自相矛盾。在这些表观的矛盾中,最早或许最引人注目的是如下事实: 爱因斯坦最初关于量子现象的革命性论文 ( 论文 5) 和关于相对论的革命性论文 ( 论文 3) ,似乎是从关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对光的解释中所处的地位的互相矛盾的立场出发的。 在论文 5 中,爱因斯坦明确拒绝麦克斯韦方程组足以说明光的行为 ( 作为电磁场中的波 ) 的观点,而且他提出一个模型,其中光的行为犹如小的粒子。然而,在 ( 后一篇 ) 论文 3 中,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其出发点是麦克斯韦的理论确实代表了基本的真理,爱因斯坦建构的相对论特别设计得使麦克斯韦方程组保持完整无损。在论文 5 中,爱因斯坦提出一种与麦克斯韦理论相冲突的光的“粒子”观,但甚至在论文的开端,他依然评论后者的光的 ( 波动 ) 理论说,它“很可能永远不会被别的理论所取代”。当人们考虑到作为一位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自他对自然界运作的直接的物理洞察时,这种表观的矛盾就更加令人惊讶了。人们很可以设想某个水平较低的人物“试用”一个模型,然后又用另一个模型 ( 正如今天的物理学家常做的那样 ) ,而对这两种拟议观点间的矛盾并不真正关心,因为他对两种观点均无特殊的坚定信念。但对爱因斯坦来说,事情就完全不同了。他对自然界在其他物理学家不易理解的层次上“实际如何”有很清晰和深刻的想法。” “确实,他领悟自然界实在的能力是他的一项特长。在我看来,实际上很难设想对于他在同一年发表的两篇论文中所依据的对自然界的假设性观点,他会认为是彼此矛盾的。恰好相反,他必定认为 ( 结果也正是如此 ) ,在“更深的层次”上,在麦克斯韦波动理论的精确性——甚至“真实性”——和他在论文 5 中提出的另一种“量子”粒子观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矛盾。” 论文 3. 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 (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创立狭义相对论。 论文 5. On a Heuristic Point of View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 ( 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的观点 ),提出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 二,杨振宁:渐近自由 当今世界上痴迷麦克斯韦方程的建立过程者众,但是杨先生入戏最深!研读麦克斯韦的原文及其建立过程的前前后后,有 43 年之久 (1975-2018) 。这方面,杨先生领悟出了物理的结果,还顺手牵羊悟出了一个是否已经领悟的判别。 其一,领悟出的物理 创立 Yang-mills 理论时,杨先生并不懂这个理论的核心部分,即几何内核:纤维丛上的联络。按他自己的语言,他们“不懂麦克斯韦理论的几何含义,因此并没有从这个方向去看问题。” ( 《杨振宁文集》 ( 上 ) , p.214) 。到了 1975 年,他邀请同事 J. Simons 做了一系列的“午餐报告”,专门科普数学中的微分形和纤维丛等概念,立即有了领悟,并和吴大峻合作写出了《不可积相因子》 (1975) ,“证明了,规范相因子给了电磁学一种内在的完整描述。这种描述既不会过分,也不会不足。” ( 《杨振宁文集》 ( 上 ) , p.215) 。在接下类的 10 年中,杨先生发表了 10 篇左右的论文,讨论物理学与几何的关系。 1992 年,杨振宁发表了一个看法,他自己认为很重要,不过很少被认真对待,以至于 2018 年杨先生又强调了一遍。 1992 年,杨先生在工作所在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用预印本形式发表了一个预印本,看上去是一个讲话的文字稿。 1993 年中译文刊载在《世界科学》第 6 期。有关部分如下: 2018 年 1 月 3 日,杨振宁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做了题为“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起源”的学术讲演,强调了他的看法 ( 完整记录, 视频 00:29:42 开始 ) :“我认为,麦克斯韦到了这一步,他已经是 well on his way 到发展出来电磁学。这一点呢,我的观点呢,跟所有现在研究麦克斯韦的人呢,观点不一样,因为现在所有研究麦克斯韦的人认为,他的贡献不是这个。” “他们以为呢,麦克斯韦的贡献是底下这个,就是 displacement current 。 … 。底下我讲他的第二个贡献是怎么来的。” 其二,一个是否已经领悟的判别 在这里,杨先生特别注意到了一个麦克斯韦研读法拉第时用的一个英文词组 “ feel my way ” 。 2015 年,杨先生在台湾大学的演讲稿中,抄录了这句话 (ppt,p.10) ,然后在自己的演讲 (ppt,p.11) 中,强调了这个词组。 “I am unfortunate in a want to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the power of entering with facility any abstract reasoning. I am obliged to feel my way by facts placed closely together.” (Sept. 3, 1822) Without mathematical training, and rejecting Ampere’s action at a distance, Faraday used his geometric intuition to “feel his way” in understanding his experiments. 在 ppt 第 22 页中,他写道 “Faraday was “feeling his way” in trying to penetrate electromagnetism. Today, reading his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we have to “feel our way” in trying to penetrate his geometric intuition.” 必须以自己的方式 ( “feel our way” ) 理解,如果有所收获,才能说有所领悟。 其三, 着手在“初心”着眼在“重心” 杨先生和我们不一样,他看出麦克斯韦找到路标最初处的路标是: 电势 = 电紧张状态 “ 将法拉第不可捉摸的电紧张态概念 ( 或者称为电紧张强度、电紧张函数 ) 等同于方程 (1) 中汤姆孙的矢量势 A ,这件事在我看来是麦克斯韦科学研究中的第一个重大观念突破。 ”(Phys. Today, 2014 年 11 月刊,第 45 — 51 页 , 中文翻译:物理, 2014 年 12 期,第 780-786 页。 ) 。但是,这还不够,因为这里依然是理论到理论。不过是把直觉的图像换成了一个数学表达式。一个物理理论最华彩的地方,必须能给出革命性的应用:也就是 光 = 电磁波 关于这一点,杨先生数次提到如下观点:“麦克斯韦是个虔诚的教徒。我想知道,在做出如此巨大的发现后,麦克斯韦是否曾在祷告的时候因为揭示造物主的最大秘密之一而请求宽恕。” (Phys. Today, 2014 年 11 月刊,第 45 — 51 页 , 中文翻译:物理, 2014 年 12 期,第 780-786 页。, 2015 台湾大学演讲, 2018 年国台新年演讲 ) 。 三,费曼:矢势即波 费曼物理学讲义 III 网络版 , 21–4 The meaning of the wave function When we have the wave function of a single photon, it is the amplitude to find a photon somewhere. Although we haven’t ever written it down there is an equation for the photon wave function analogous to the Schrödinger equation for the electron. The photon equation is just the same as Maxwell’s equations for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the wave function is the same as the vector potential A. The wave function turns out to be just the vector potential . The quantum physics is the same thing as the classical physics because photons are noninteracting Bose particles and many of them can be in the same state—as you know, they like to be in the same state. The moment that you have billions in the same state (that is, in the same electromagnetic wave), you can measure the wave function, which is the vector potential, directly. Of course, it worked historically the other way. The first observations were on situations with many photons in the same state, and so we were able to discover the correct equation for a single photon by observing directly with our hands on a macroscopic level the nature of wave function. 三,贝里:电磁 = 量子 对光波导中的电磁波, Berry 将麦克斯韦方程组改写成一个六分量的旋量,然后发现,麦克斯韦方程组类似于薛定谔方程,结论是: (So,Maxwell'sequations(1865?),notonlyrelativisticbutalsoquantummechanical!) 麦克斯韦方程组和量子力学间的密切关系,轮廓在1940年代就已经基本清楚,不过主要局限于均匀介质或者真空。对于变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量子力学间的关系,情况不是很清楚。Berry小试牛刀,就是新结果。 ———— 附录: Berry的讲义见: 1, M V, Berry, ‘Quantum adiabatic anholonomy’ in Anomalies, phases, defects’ eds U M Bregola, G Marmo and G Morandi (Naples: Bibliopolis, 1990 ) 125-181 2, M. V. Berry, Geometric phases, in CERN lecture series (1992-1993) (在他的个人网站上,Berry没有收录这个讲义,他本人不希望这个讲义公开。需要引用这个讲义者,请直接引用上面的讲义 1) 杨振宁讲座讲稿,论文 1, C. N. Yang, Conceptual Origins of Maxwell Equations and of Gauge Theory of Interactions (2015) 2,C. N. Yang,The conceptual origins of Maxwell’s equations and gauge theory Phys. Today 67(11) (2014)45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21849 次阅读|31 个评论
再次站到了潮流的对面----杨振宁反对造价超千亿的超大对撞机
热度 126 qhliu 2016-9-4 10:51
旗帜鲜明地 反对中国建设造价超过千亿的超大型对撞机的科学家, 科学网上就有 曹则贤 研究员, 马红孺 教授等等 ! 长久以来,杨先生一直没有发声。但是,从下文可以看出,杨先生其实有非常一致、非常深入、也非常系统成熟的看法。一切的一切,不过在等待机会。越是饿急了的老狼,越知道如何等待。在暗处,咪着眼睛,严防绿光外泄。机会终于到来了。 今天,杨先生严厉发声。 杨先生的话里有很多话,其中的一句,非常辣眼:很多项目原始的想法来自外国人,中国人仅仅靠拼体力、贡献劳力、极大地耗费国家的财力,去验证外国人的想法。那么,这个项目“ 如果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会是中国人吗? ” —————————————————— 下文中的红色部分为杨振宁先生自己标记 8月29日微信公众号《老顾谈几何》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丘成桐: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讲到他(丘)赞成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而我(杨)反对,他难相信。其中一段如下: 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更加佩服!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 丘教授的理解有误! 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 原因如下: (一) 建造大对撞机美国有痛苦的经验: 1989 年美国开始建造当时世界最大对撞机,预算开始预估为30亿美元,后来数次增加,达到80亿美元,引起众多反对声音,以致1992 年国会痛苦地终止了此计划,白费了约30亿美元。这项经验使大家普遍认为造大对撞机是 进无底洞 。 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是CERN 的LHC。2012 年6000 位物理学家用此对撞机发现了Higgs 粒子,是粒子物理学的大贡献,验证了“标准模型”。LHC 的建造前后用了许多年,建造费加上探测器费等等加起来一共不少于100亿美元。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预算不可能少于200亿美元。 (二) 高能所倡议在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由许多国家分摊。可是其中中国的份额必极可观。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 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 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 (三) 建造超大对撞机必将大大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包括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等等。 (四) 为什么有不少高能物理学家积极赞成建造超大对撞机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学是二战后的一个新兴领域,此领域七十年来有了辉煌的成就,验证了“标准模型”,使 人类对物质世界中三种基本力量有了深入了解 。 可是还有两项大问题没有解决: 甲)对剩下的第四种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了解还有基本困难。 乙) 还没有能了解如何统一力量与质量。 希望解决此二问题当然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愿望 。 B.有些高能物理学家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从而为人类指出解决此二问题的方向。 但是找超对称粒子已经有很多年了, 完全落空 。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 多数物理学家 ,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 没有任何实验根据 ,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 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 (五) 七十年来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 没有 。假如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能实现,而且真能成功地将高能物理学更推进一大步,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我认为短中期内不会有, 三十年,五十年内不会有 。而且我知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同意我的这个说法。 (六) 中国建立高能所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如何评价这三十多年的成就?今天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学家中,中国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造超大对撞机,其设计,以及建成后的运转与分析,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如果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会是中国人吗? (七) 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就完全没有前途了吗?不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探索:A. 寻找新加速器原理。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如弦理论所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那么费钱,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 全文见 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2016-09-04 杨振宁 ———————————————————— 延展阅读 王贻芳: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 2016-09-05 王贻芳 ----------------------- 丘成桐先生观点原始文字 《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意见并回复媒体的问题》摘录 ( 红色部分为编者添加 ) 来源: 8月29日微信公众号《老顾谈几何》 或者 蝌蚪五线谱 2016-08-29 我认识杨先生已经四十五年了。 除了我的老师陈省身教授外,他一直是我最尊敬的科学家。 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统计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工作都使人敬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把Weyl 的规范场论推广到非交换的情况。到了七十年代欧美诸学者完成的高能物理的标准模型,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对自然界认识最深刻的理论,这个模型的建立依赖非交换的规范场理论。 五十年来在欧美不同地方的高能对撞机每一次得出来的重要结果,都能震撼人心,因为它显示了大自然最基本结构的一部分。人类求知的终极问题是:天地是如何诞生的?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代表人类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了解。 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因此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更加佩服。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这更不是华尔街一般的商人能够理解的事情。 记者说杨教授反对在这个科学界最基本的学问领域上继续做研究,这话是真是假? 毕竟我和杨教授多有过从,却从未亲耳听过他反对建立对撞机的事实。 我不敢肯定。所以此话只能存疑了。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回答丘成桐教授》王孟源 過去這個月,我原本有好幾個話題要談,包括中英關係、LHC的實驗結果和CIA最新的幕後運作,因爲手臂受傷,就暫時擱置。沒想到有媒體拿我以往評論高能物理的文章去質問丘成桐教授。丘教授寫了回復(參見http://www.kedo.gov.cn/news/feature/answer/848997.shtml)之後,有好事的讀者和媒體牽綫,要我答復。我被逼上梁山,只好忍著手臂痛楚,慢慢打出這篇文章。 丘教授的評論是這樣開頭的:王孟源在高能物理界籍籍無名,我是哈佛數學教授,我同夥的超弦大佬們比他論文發得多的太多了。大家還記得我寫過的《美國式的恐龍法官(三)》那篇文章嗎?如果有媒體拿它去質問Steven Cohen,他也可以說王孟源在對衝基金界籍籍無名,我是康州第一富豪,我賺的錢比他多的太多了。我舉這個例子,是爲了説明這種對我人身攻擊的莫名其妙,讓人啼笑皆非。我曾經多次提起理虧的人會用狡辯術,最常見的就是人身攻擊,這是Strawman Fallacy的一種特例,藉著把話題轉移到對方的專業能力,來避免談真正的問題核心。 那這裏的真正問題核心是什麽呢?絕對不是我王孟源是否天下第一的物理奇才,因爲我并不是質疑超弦界的智商,而是他們的誠信。我對他們的批評并不是說他們笨,而是物理現實在可探測的能階上是一片空白的背景下,他們寧可無中生有,創造出幾十萬篇無病呻吟的論文,三十多年來做了成千上萬個預測,毫無例外地被實驗打臉。而事後必然回頭修改歷史,以致到現在,超弦已經被改成可以從邏輯上證明完全沒有預測能力,也就是典型的不能被證僞的僞科學(參見前文《什麽是科學?》)。同樣的,我對Steven Cohen的批評也不是說他笨,而是在法律現實不容許輕易賺錢的背景下,他寧可犯法大賺黑錢。如果他拿黑錢賺得極多(從而可以買下法庭,重新定義什麽是合法的)來回擊我,就如同丘教授拿他的超弦同夥的僞科學論文出得極多(從而可以獨霸高能物理界,重新定義什麽是科學)來反擊我一樣,是顛倒黑白的説法。 丘教授提起我在哈佛的導師,那麽我就提供一些相關的細節吧。我進哈佛的時候,正是超弦完全席捲高能物理界的前夕,哈佛物理系是傳統科學的最後據點之一,當時的三個大佬:Glashow,Coleman,和系主任Georgi都不相信超對稱(原因我以前解釋過:拿一個有幾百個自由度的理論來解釋只有二十幾個自由度的標準模型,那是毫無科學意義的),所以自然也不接受延伸自超對稱,而自由度幾乎無限的超弦。我在找導師的時候,原本是希望跟Glashow(主要是性格使然,他是個老頑童、直腸子,一切實話直説;對高能物理不熟的讀者,我提一下,Glashow和我後來做Postdoc時的老闆Weinberg就是70年代創立標準模型的夥伴,不過Weinberg的個性就完全不同),但是他拿諾貝爾獎之後,不再收學生了。剛好他的關門弟子做完Postdoc回哈佛當助理教授,我就主動請他當導師。當然整個系的所有學生都想方設法找有名有勢的導師,像我這樣自願跟助理教授的,的確是絕無僅有。所以丘教授指責我出身無名,在下欣然承受。 我藉著導師的關係,得以受Glashow幾年的教誨,那時就堅定了決心,即使犧牲職業前途,也不屈從於超弦邪教。但是物理現實在高於標準模型的能階上是空白,如果不參加超弦界的集體胡扯就出不了論文,而論文的數量不但決定學生是否有出路,也決定了大牌教授是否有話語權。哈佛物理系在承受了幾年的壓力之後,不得不開始雇用超弦界的新星;Glashow,Coleman,和Georgi都即將退居二綫。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成名教授有三個選項:第一個是加入超弦界,例如Weinberg;第二個是堅持科學理念,不碰超弦和超對稱,但是正因爲他們有科學家的修養,在自己有100%的專業把握之前不做斷論,既然不做這方面,也就不是專家,那麽就不公開評論它,例如楊振寧和Coleman(丘教授既然崇拜楊振寧,是否可以考慮學習他在這方面的修養呢?);第三個,是雖然知道自己不是超弦和超對稱的專家,但是從科學的基本原則就可以確定它們是僞科學,必須全力打伐,肯這樣出頭試圖力挽狂瀾的例子很少,有名的就只有Glashow一個。 其實大多數的成名物理學家在1980年代選擇了第二條路,一直到2000年,高能物理界在Copenhagen開會,大家決定打賭LHC是否會發現超對稱粒子,結果還是16:7,有近七成的人賭不會!(這個賭注在上周被判賠了,但是賭輸的Arkani-Hamed居然有臉說“令人吃驚的是我們考慮了這些事情30年,卻沒有做出一項正確的預測讓人能看到。”其實是大家早就知道他們在騙人,只是Arkani-Hamed把戲被拆穿了還是要裝B。)但是這些明白人平常是沉默的多數,在論文數量至上的標準下,早已被排擠到二三綫,少有敢吭聲的。敢吭聲的Glashow則早就被迫離開哈佛,轉到波士頓大學教書,像我這樣不識相的後進,自然更是成百成千地被清洗出高能物理界。不過那和丘教授批評的出身沒有關係:超弦界趕走成名大佬的時候,可完全是不在乎他們的出身的,所用的唯一藉口就是他們出不了那麽多論文。 丘教授的文章除了嘲笑我的出身和論文數量,并且强調楊振寧沒有公開批評超對稱之外,在有關是否該建秦皇島對撞機這事上,仍然只是避重就輕地去提歷史上對撞機對高能物理的貢獻,以及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可是這裏的問題重點正是如何保護并發展中國的基礎科學。以中國GDP的1%來建秦皇島對撞機,不但必然會影響真科學的資金來源,更糟糕得多的是會吸收至少幾萬名年輕的學霸進入僞科學界,中國或許不在乎浪費1000多億美元來爲超弦邪教建個神壇(有讀者把秦皇島對撞機和鄭國渠相比,真正是顛倒是非;鄭國渠明顯是有益國計民生的,秦皇島對撞機則剛好相反),但是人才腦力卻是21世紀經濟的最重要資源,幾萬名絕對頂尖的學生就這樣被糟蹋了,中國能承擔得起嗎? 至於對撞機在歷史上的發現,我必須强調秦皇島對撞機并不是第一個設計來找超對稱粒子的對撞機,連第二個都不是。1995年之後的Tevatron升級和2000年代的LHC都有尋找超對稱粒子的這個主要任務。Tevatron升級我是絕對支持的,它的費用相對地低,而且可以爲超對稱蓋棺論定。後來找不到,丘教授和他的超弦夥伴耍賴,硬要再建貴超過10倍的LHC,我就覺得應該仔細斟酌單爲Higgs那個附帶任務花那麽多錢是否合適了。現在LHC也找不到,超對稱不但死透,尸體都爛光了,丘教授居然還要爲了把超對稱造成神,再建更貴10多倍的秦皇島對撞機,不但不再有任何如Higgs那樣的真粒子可以當安慰獎,而且還有臉說是爲中國着想,我真不知道這邏輯是天外何處飛來的。丘教授的物理造詣,我就不做評論,這裏只談談經濟上的後果。我在前文《政府的第一要務》裏解釋過,根據白宮管理預算辦公室的估算,美國的一條人命相當於人均GDP的150倍,假設中國的人命價值也相當,那麽浪費全國GDP的1%就相當於殘殺全國人口的1%/150=大約九萬個中國人,如果把人才腦力的浪費也算進去,長期的損失應該在10倍以上,那麽爲了一個僞科學計劃,要冒著犧牲中國未來國運的危險,等同近百萬人民的生命,值得嗎?
个人分类: 拾穗记|27109 次阅读|182 个评论
杨振宁先生之被困与非困
热度 28 qhliu 2015-8-7 09:52
“杨学”提出者,总是不会放过关于杨先生的任何材料,如果材料来自海外,自然特别珍视。积少成多,也有了若干镇馆之宝。一直想搬出来晒晒。但是,人到中年,围困和救困是主旋律。每当有了一个时间的小片段,正待心情弛豫到一较为个闲适的状态时,新的脉冲就在那里等待。 抓紧时间,先给点铺垫,提出一个问题。 一,如果您是国家领导人,将会给杨振宁什么样的待遇 ? 回望历史,有两个问题有点意思。 第一,杨先生“亲中”立场有没有影响过中美关系的进程 ? 1971 年 7 月,中美关系的坚冰中刚刚显露出一丝细微的裂纹,杨先生就迫不及待地辗转巴黎 — 开罗 — 卡拉奇 — 仰光 — 上海,回到了阔别 26 年的故国。此事广为人知。至于杨先生返美之后的困境,就不关我们“此时此地此身”了。其实,他立埃受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各种“关照”和“友好”对待。但是,他化困境于无形,不但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科研情况,甚至对“文革”都有所褒扬 ( 这件事情后来杨先生有所反省 ) 。 1977 年,杨先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主席,主导对内地友好,积极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奔走。 这才有了 1979 年元月协会隆重接待邓小平副总理之盛举 。当时正值“冷战”时期,“亲中” == “亲共”,在台湾和美国的华文出版物中,“杨匪”、“统战学家”、“卿本佳人,好好 ( 滚 ) 回物理学界 (去 吧 ) ”之类的声音是主流,甚至家人也受到无端的威胁和恐吓 ( 江才健《杨振宁传》 ) 。 再读 1986 年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李洁明先生 的如下文字:“美国 目前的政策 也是支持及愿意协助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杨振宁可说 首开其端 … ” ( 徐胜蓝、孟东明《杨振宁传》 ) 。映照当年,李洁明的文字清晰表明了如下事实: 1 ,在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未必象今天一样希望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当然,即使今天,美国政府可能并不那么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 2 ,如果不说是重要影响,杨先生至少是加速了美国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态度转变。 今天的云淡风轻,并不能淡化当年“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事实。 第二,杨武之先生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杨武之杨振宁父子情深,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经典范例。杨老先生去世之后,杨先生曾有文字如下:“父亲对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是有贡献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没有能再回到清华大学去,这是他临终仍深为遗憾的事。” ( 徐胜蓝、孟东明《杨振宁传》 ) 杨老先生未能回到清华大学,有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1948 年 12 月。“ 1948 年夏,父亲只身回北平清华任教。 1948 年 12 月,平津战役开始,北平已被解放军东北和华北野战军包围,因为家属仍然在昆明,父亲在得知有飞机空位后遂乘该机飞赴南京,在转昆明去接家眷,同机的有清华校长梅贻琦。 1949 年 3 月父亲带领全家由昆明飞到上海,等待上海解放后返回北京清华续职。 5 月底上海解放了,父亲却得不到清华续聘的通知,而不被聘请的原因并不在父亲这边。” ( 杨振玉《父亲、大哥和我》 ) 1948 年北平政治形势如何 ? 何祚庥先生当时是清华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党员。但是,何先生说:“当时,国民党已经不得人心,是地下党。而共产党的活动已经公开化,其实是地上党。” 我问过一位老先生 ( 何先生的老师 ) :“为什么解放后清华大学没有把杨武之先生聘回来 ? ” 老先生的回答是:“凡在解放前夕离开过清华的教授,都没有聘回来!” 以杨振宁先生的过人聪慧,不可能猜不出其中的原因。 如果,杨先生对某些事情心存芥蒂,不会为了坚持一个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关于规范场能否获得第二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个故事 诺贝尔科学奖中的政治色彩不浓是事实,而一些物理学家喜欢掺乎政治也是事实,举凡杨振宁先生的导师泰勒教授在国会弹劾奥本海默,我敬重的统计物理学家 Lebowitz 极为关心我国的人权问题,等等。 尽管诺贝尔物理学奖事先有个征集民意的阶段,而最后的决策人士,其实就是那么几个人。每年,那几个人总要在差不多水平的人士中玩平衡,难免其中有个别人士就对中国的某些问题特别感兴趣。 在 1980 年代后期至 1990 年代中期,国际上关于杨先生获第二次诺贝尔奖的传言甚嚣尘上。而 1989 年春夏之交,天安门发生了一个事件。接下来,国际物理学家有约 400 人的一个联名信,扬言对中国物理学“封锁”:包括不在中国召开物理学国际会议等等。 欧洲一位“马悦然”先生和杨先生熟识, 1990 年到了石溪 一趟 。在石溪附近的一家泰国饭店,杨宴请这位“马”。席间,“马”非常明确地告诉杨,这些年很多人认为规范场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时局想必您也知道。如果您愿意做一件事,获奖的概率会大很多,那就是您要对北京处理“ 6.4 ”的做法表明一个批评的态度。杨先生想都没想,直截了当回答他: “谢谢你的好意,我不能做这件事。至于规范场得或者不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听其自然好了。” 三,关于被困,救困与非困 如果总是局限在同一个时空内,被困和救困,就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而有能力非困者,从来不觉得这个困的存在。你纠缠于被困和救困之间,不过是画地为牢。 而当很多人还在牢笼里挣扎不得解脱的时候,总有少数人在自由飞翔。 —————————— 最传神的杨振宁漫画像(取自网络) —————————— “ 杨学 ” 系列博文: 1 , 研读杨振宁先生复旦谈话记录与“杨学”之创立 (“ 杨学 ” 第一篇 ) 2 , 杨振宁先生惊人一变 ( “ 杨学 ” 第二篇) 3 , 杨振宁先生论物理创造的诗性体验 (“ 杨学 ” 第三篇 ) 4 , 杨振宁 8 月 6 日中美物理教育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 杨学 第四篇 ) 5 , 杨振宁先生高调质疑标准模型 ( 杨学 第五篇 ) 6 , 杨振宁先生之被困与非困 ( 杨学 第六篇 )
个人分类: 拾穗记|9355 次阅读|57 个评论
杨振宁8月6日中美物理教育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杨学"第四篇)
热度 14 qhliu 2012-8-11 16:08
杨振宁8月6日中美物理教育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杨学"第四篇)
特别申明 这是 杨振宁 先生 在 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届物理教学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暨中美物理教育高层论 坛 ( 清华大学、 2012 年 8 月 5 日 至 8 日 ) 讲话的中文翻译, 也是首发的中文文字稿 。 作者是杨振宁先生。 如有翻译错误,责任在我。 现场讲话录音 CNYANG-SPEECH.MP3 系东南大学钱峰教授所提供。特此致谢 ! ———— 女士们,先生们: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在美国工作过 50 余年。不过今天,却是作为东道主之一,欢迎来自美国物理教师联合会的物理学家代表团。 由于深及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关于教育的哲学,中美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单词 “Educate” 系从一个含义为 “ 养育 ” 、 “ 抚育 ” 拉丁文单词衍生而来。反观汉语中, “ 教育 ” 是两个汉字, “ 育 ” 字的含义为 “ 抚育 ” ,它之前的 “ 教 ” 字的含义是 “ 教导 ” 。在中国的教育哲学中,教导和养育 至少 同等重要。 教育一词,中美二者之 异,含义非凡。 我想这一巨大的差异还没有被教育家、教育者和教授们所充分分析。我们这些与会者,物理教师们,一定会观察到在教育学生方面,中美之间的这一差别。相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理由当然不止一个。我想这次会议可能会给予这个差别一个较好的分析,特别是在物理教师的培养方面。 谢谢大家。 ----- 说明 1 , 这个翻译中,我调整了两句话的顺序。这一调整至少从中文上看,文章更加通顺有力。讲话不可能有段落标记,但讲话含义的确可分为三层, 分成三段后, 清 晰可辨。 2 , 有一个单词 “minister” ,杨先生是否愿意翻译成为 “ 教育者 ” 我心里没底。 3 , “education” 在希腊文中为 “educare”, 也是 “ 养育 ” 、 “ 抚育 ”(“to raise up, rear”) 之意。 ----- 科学网“杨学”系列选萃: 1 , 研读杨振宁先生复旦谈话记录与“杨学”之创立 ( 刘全慧 “杨学”第一篇) 2 , 杨振宁先生惊人一变 (刘全慧 “杨学”第二篇 ) 3 , “ 杨学 ” 第一 课 ( 李铭 ) 4 , “杨学”入门考题简答及 其 他 (肖重发) 5 , 杨振宁先生论物 理创造的诗性体验 ( 刘全慧 “杨学”第三篇 ) --------- “杨学”一词,首创于科学网,是对杨振宁物理思想研究一门专学之名也。 这次清华会议期间,非常荣幸地的获知,杨振宁先生对我一些“杨学”文章的看法是正面的。看到 “杨学”第一篇 后,先生去年还曾问过身边物理人士土著的出身呢。这次 会议 代表合影留念 时,我凑在先生后面,也曾向先生致意。先生反应非常敏捷:“湖南大学,在长沙。”更早的 1988 年,南开大学一次会议之后的提问环节,先生看到我纸条上的提问,没有公开作答,而是要我会后去找他。尽管找他的人很多,先生还是不忘耳提面命,用 一两话表达了他对 我的问题的看法。如果更早,在 1986 年,我投靠研究生时,考的就是“杨振宁项目”!不过没有考上而去了郑州大学。 会议照片(局部)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1745 次阅读|26 个评论
“杨学”第一课:杨先生对物理学的贡献汇总
热度 4 wliming 2011-8-23 18:28
全慧创立“杨学”,也算是个创举。我一直崇拜杨振宁的智慧,所以对杨学举双手赞成。为了普及杨学,我来抛砖引玉。杨振宁一生的贡献有很多,我在这里列一些供参考。 1. 弱作用宇称不守恒; 2. 规范场; 3. 电磁场的不可积相因子; 4. η-pairing; 5. 杨-巴克斯特方程; 6. 非对角长程序; 7. flux quantization; 请补充 这每一条都很值得科普,希望内行们拨冗赐教。
个人分类: 物理学|186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杨学”入门考题简答及其他
热度 3 xcfcn 2011-8-23 02:07
“杨学”入门考题简答及其他 刘全慧 老师关于杨老谈话的解读非常精彩,并及时推出了“杨学”,我冒昧简答一下刘老师的三个问题,不知道刘老师会不会给我个鸭蛋抱回家! 1 ,关于《易经》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论点,杨先生在座谈中说“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不过我不怕,因为我想我在物理里头做的工作人家批不倒,所以我不怕!” 问题:杨振宁是否在说,我是大物理学家,老资格,反对者能奈我何?为什么? 回答:老杨说不怕的意思显然是虽然老杨说易经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观点有很多人不赞成。但是没关系,因为老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虽然老杨也是炎黄子孙,但是这不妨碍他在现代科学里面做出杰出工作。也就是说易经或许虽然阻碍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但不妨碍中国人也能在现代科学里有自己的贡献。所以,不必把老杨关于易经的观点当成洪水猛兽。 2 ,杨先生自己认为,他对物理学的贡献,最大的一项是:统计物理中的“单位圆定律”;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Yang-Mills 规范理论。猜出答案不算,也要能回答“为什么?” 回答:刘老师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排序第一的“单位圆定律”。理由是什么?老杨自己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单位圆定律”引进了复数,而复数或许是以后引入“四元数”的前奏。而引入四元数可以解决一些当今不能解决的难题:如何发展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性的 Dirac 方程如何写?自旋是几何还是代数? 不过以前看老杨的文章,他倒是一直强调“杨磨坊”的重要性,觉得宇称不守恒是小 case 了。 3 ,如果您是物理学家,他的经历、事迹、文字或者研究,对您的教学或者研究发生过什么样的影响? 回答:我不懂物理,但是对于老杨的东西还是很有兴趣。比如他说“人物传记”是四维雕塑。他很看不起中国人写的传记。还有就是他也像饶毅一样喜欢研究科学史,他也瞧不起中国人的科学史研究,因为主要是歌功颂德去了,而不是还原历史现场。从老杨对“人物传记”和“科学史研究”的态度就知道,“真实”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一生的追求。看老杨的文章和演讲纪录,能看出老杨是一个非常有层次和格局的人,也是一以贯之的人,这跟饶毅先生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两个人都玩政治。 最后,我要借机推荐一下我的一篇早期博文: 鸟 or 青蛙 VS 刺猬 or 狐狸 。伯林、哈耶克、戴森以及老杨这些有着重大科学建树的人都不约而同提出了 超牛人 所具有的一些共同品质:他们通常头脑比较迷糊( something like this ),但是一旦受某个信息刺激,他们就能豁然开朗,在一些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元素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而这样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雨人 /autism ,但是这些人通常也是常规的现代教育要淘汰的人( outlier ),在中国尤甚。
个人分类: 杂论|113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