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科学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听说周济要当中国科学院的院长
dabaoski 2009-11-1 02:36
近日兄弟我得到小道消息,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周老大在去职后将上任为新一任的中国科 学院院长。这个消息是否属实,过一阵子自然知晓。 说实话,中国80后的大学生出于各种各样各型各类的原因,对周济都有一种耿耿于怀的 茄子情节。什么叫茄子情节?就是大伙一听到周济的名字,脸上的颜色马上就都变得跟 茄子一样,紫啦。 我个人呢,虽然以前也紫过,但是现在已经绿化了,这么些年眼光六路耳听八方,也练 就成一颗处变不惊坐怀不乱的小心心。所以我对周老大担任我们科学院的新老大,总的 来说没什么意见。当然,我有意见中南海也不会听我的,是吧,所以我没意见。 不过,虽然我没意见,但是我有建议。我希望周老大在担任科学院的新老大之后,能做 到以下两件事: (1) 给科学院的研究生涨工资 。 为什么要给科学院的研究生涨工资呢?因为说实话,中国的研究生工资太低,真的太低 。中科院各个所的学生工资水平跟宿舍楼保安一个级别,可是人家当保安的还不用发论 文呢! 要说起来,科学院的这个工资水平其实还算好的,因为毕竟在科学院的各个所读研究生 少说工资也有千儿八百的,而且不用交学费和住宿费。要换到教育部下属的各个大学,那叫 一个惨不忍睹惨无人道啊。清华北大可能还好点,做助教的话勉强能追上科学院宿舍楼 保安的水准,要换其他大学的研究生,一个月就二百六十块钱的国家补助。 同志们呐,一个月二百六十块是什么概念?一天平均不到十块钱,一顿饭平均不到三块 钱。三块钱的一顿饭,还想叫人吃饱,你这是朝鲜水准吧?这个事情传出去,让老金他 们家知道,估计肯定会乐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研究生生活待遇跟我们朝鲜一个水准, 让咱倍儿有面子,嘿嘿嘿。 大学里学校给的补助少不说,学生还得交学费和住宿费,一个月学校发的补助二百六, 一年三千块,可是学费住宿费加一起一年上万,里外里学生一年赔七千,三年赔两万。 由此可知:中科院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月光族,教育部下属各大学的研究生那都是不折 不扣的啃老族。 你说在这种状态下,研究生能静下心来做科研吗?研究生敢狠得下心来找对象吗?静不 下心来做科研这倒是小事,找不到老婆可是终身大事。这年头有钱人终成眷属,你没钱 谁家姑娘愿意找你?啊呀,好像跑题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当初教育部部长怎么想的,脑子进水了,死活不给研究生涨工资,咱科 学院今后可千万不能跟他们学!咦?好像周老大就是以前的教育部部长,对不起我忘了 ,不好意思。 总之,中国的研究生普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研究生的待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 中之重,这个问题能否得到顺利解决,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前途,还有祖国的下 一代能不能顺利的诞生blahblah 现在继续回到给科学院研究生涨工资的问题上,目前我个人认为,要解决中国研究生待 遇低的问题,科学院应该首先涨工资。考虑到科学院各个院所在研究生招生问题上和教 育部各大学是竞争的关系,在科学院涨工资之后,势必能给教育部下属各大学带来一定 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教育部想不涨工资也不行你不涨工资以后学生都跑科学院 读书去了。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跨部门行政沟通的问题,中国所有研究生的待遇也能得到 普遍的提高,他们在提起周济大名的时候,脸也就不会那么紫啦。 一句话:别抠门,掏钱吧。 (2) 放宽考核的期限,取消每年考核的制度,改为每两年考核一次。 做研究要静下心慢慢来,不是说你像挤牙膏一样使劲就能剂出成果的。现在科学院每年 都要考核,把教授研究员博士硕士们都要逼死了,研究项目的周期随着考核的周期变成 一年,导师也把出论文的期限定为一年,使劲push学生,基本上是把女研究生当男研究 生使,男研究生当博士后使,博士后当牲口使 在这种考核制度下,导师压力大,就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学生,不给时间读书,不给时间 积累知识,只要求尽早尽快出paper好应付考核,你说这样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人员吗? 能做出世界一流的课题吗? 做实验的学生可能还好点,因为做实验不需要看太多书,不需要多少书本知识的积累, 更多的是操作仪器的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受这方面的影响也许不那么明显。 做理论的学生就没那么幸运,他们会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知识积累,只是一味的被逼着 造paper而逐渐失去竞争力,在日后被学术界淘汰,或者即使没有被淘汰也会因为在这种 一味要求造paper的过分功利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主动离开。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中国科学院培养出来的,能继续做科研工作的,其实都是技工! 这话说的不好听,但是我眼里看到的情况就是这样,过几天我所里就要考核,TNND,头 苦死我了 以上两件事,我认为是中国科学院跟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有关的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如果周济周老大在上任之后能够重视这两个问题,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是,是用心 思考,努力做事,那么,我相信,我们科学院的未来,一定不会是一片紫色! 写到这里,我长出一口气,现在我最担心的事,就是万一将来发现我得到的小道消息是 假的,周济没有当科学院的院长,那我就哭死了。 妈的,白写那么多了。
个人分类: 七嘴八舌|155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马瑾院士与《构造物理学》
dongping2009 2009-9-4 08:20
【按:马瑾院士这位年过7旬的慈祥老人,自1978年我校成立至今,一直坚持站在我们研究生院的讲台,每次连续站上半天的时间,亲自授课。 我本人于1990年代初出国前的一年,因我们学院(当时为地学部)的领导,安排我接替马瑾老师,讲授构造物理学这门课程,于是我对马瑾老师的治学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准备讲授这门课程的当年,我因出国留学原因,最终未能开设。回国后,因为先后参加一些课题研究,与马瑾老师接触的机会因而大大增加,也能够有更多机会感受先生如何做学问、及如何做人的一面。借此机会,这里也表达我本人对于马瑾先生的敬意,祝她健康长寿。同时希望我们研究生院的年轻一代学子,更多一些了解到我们的地学研究生教育与历史。 实际上,在中国科学院为数不多的院士伉俪中,周秀骥与马瑾两位先生都对后辈学人非常和蔼、十分提携。除了他们在各自学科所取得的重要学术贡献,他们还对中国的地学研究生教育及其发展十分关心,尤其对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与中国气象局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本文原题忆马瑾老师的一门课,作于2008年4月26日,作者陈灏,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我是 1988 至 1989 年间在研究生院读的书,到现在已经快 20 年了。这 20 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情,大部分都已经淡忘了,唯独在研究生院那段时光里的不少事情还记得,其中尤为深刻的是 马瑾 老师的那门《构造物理学》课。 我当时是青岛海洋所的硕士生,选修马老师课的时候原本只是冲着课程名称中的构造二字去的,与我今后研究有什么联系并没有细想。当时没有计算机,也无法搜索到详细的课程及教师介绍,选课还是有一定盲目性的,但后来的一切证明我选这门课是完全正确的,我为能在研究生院有机会当面向马瑾老师学习感到庆幸。 课是在老的二层教学楼上的,在二楼的一间小教室里,大致就是现在院办的位置。这个老教学楼当时也是地学部的办公楼,是解放初的建筑,现在已经改造得十分光鲜了,但原来庄重古朴的气息却基本消失了。还记得当时的教室铺的是朱红色的老式木地板,走起路来嘎嘎响,估计上课想提前溜号的恐怕走不成了。其实也没有人走,因为马老师的课讲得太好了,课上的时间感觉很快就会过去。我经常会在靠窗边的第一排坐下来,窗子很高大,是带窗格的那种,阳光射进来,有很古典的光影效果。窗上的零件都是铜制的,人经常接触的地方都形成 包浆了,闪着岁月积淀而成的柔光。那时的教学条件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是很寒酸的,但好像很符合我当时对一个高等学府味道的期待。没进过象牙塔,如果真进入一个象牙塔,我想心里宁静的感觉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马瑾老师的讲课十分切合这种感觉。马老师讲话的声音并不大,语速也不快,有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意味,很容易使人沉下心去仔细听讲。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当然还是马老师讲课的内容。我们上课的时候,马老师刚刚出了她的新书《构造物理学》,所以我们就有了很好的教材。当时很多研究生课程都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教材的。用马老师自己编写的教材,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马老师可以通观全课程,有重点地进行讲授,又选择地进行自学,避免了一般课程的照本宣科。另外,马老师也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地讲解,破除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形成的对书本知识的神圣感,而正是这一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我在上马老师课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和马老师探讨后,她认为很有意义,鼓励我进一步探究下去。得到马老师的鼓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钻研这门课程,要知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得到我所敬仰的老师如此的鼓励啊。 马老师课的考试形式在当时也很新颖,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上台去讲,然后打分。尽管我觉得我讲得不是特别好,因为又要在黑板上画图又要连比带划的,不如现在使用 ppt 能显示得那么清楚,但最后考试的成绩我还是得了班上唯一的一个优+,这是我研究生阶段得到的最高分数,恐怕也不可能再高了。我想这主要还是马老师看重我有一些创新的思想而予以特别的鼓励吧。 课程圆满地结束了,但马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并没有因为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她鼓励我继续通过岩石力学试验证明我的想法。由于我是海洋所的研究生,不可能回所作实验,马老师就安排我到地质所她的实验室做试验,还特别安排了一个叫曾正文的博士生和我一起做。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课上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我想如果换作其他的普通老师很可能就不会是这样了。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抽空就骑车到位于祁家豁子的地质所,认真地开展试验工作。当时正是 1989 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风波愈演愈烈之际,好些课也不正常上了,大家的心气都很浮躁,而我竟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心只想着试验,三天两头往所里跑。就因为有这个试验使我没有时间上街,后来在我党员转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我立场站得稳,没有不良表现,转正转得很顺利,这也不能不说是托了马老师的福。在马老师的关心与指导下,试验于 5 月底顺利完成了。我回所后据此整理了一篇文章《含水岩石的弱化与水库地震》,在我海洋所导师喻普之研究员和研究生院地学部何铸文教授的帮助与支持下,发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这就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后来,由于忙于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来北京次数少, 和马 老师就没怎么见面了。硕士毕业后我就去了英国,一晃就是 7 年。其间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见到过马老师,也就简单地聊了几句。再后来,由于专业领域的缘故吧,一直没有机会见到马老师。这些年来,每当我回想起研究生院的生活,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都会想到马瑾老师,想到她讲的《构造物理学》,想到她对我各方面的教育和帮助,内心充满感激。只是自己流于平庸,越来越不敢去见现在的马瑾院士了。不可否认的是我从马瑾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我从马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远比我最初意识到的多,以至于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反正应当是够我受用终身了。 一直以来,我内心对马老师的感激之情始终没有一个机会得到表达,借此庆祝研究生院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辛勤培育无数英才的马瑾院士,以及以马老师为代表的所有在研究生院勤勤恳恳、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们,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照片拍摄者:魏东平】
个人分类: 春夏秋冬|6317 次阅读|11 个评论
陈景润与刘后一,一个也不能少!
热度 1 lxh2009 2009-9-2 17:47
爱因斯坦曾经对卓别林说: 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 。卓别林的回答更妙: 你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人能弄懂,但是你已经成为一个伟人 。 陈景润,穷毕生之精力,证明了至今也没有几个人弄得懂的( 1+2 ),因此成为了摘取自然科学皇冠上璀璨明珠的国内外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后一撰写的大量科普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发行量超过 1000 万册(读者有多少就无法统计了)的《算得快》,小学生也能读懂并从中受益社会知名度如此之高,但在中国科学院内,却仍属于一不小心就会被疏忽的小人物。 同在中国科学院的屋檐下,同样对咱们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在人们眼中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如果说陈景润是位于科研金字塔顶端、傲视群雄的顶尖高手,那么刘后一这样的人则是为夯实金字塔基础、培养千百万热爱自然科学的青少年而不懈努力的、不应该被忘却的 奉献者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咱们的科学评价陷入了这么一个怪圈,似乎什么东西懂的人越少,其学问价值就越高。可能正因为如此, 解决了几亿人吃饭问题 的袁隆平当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能会有人说,多打出几斤杂交水稻算什么,还不都是农民干的事?有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牛吗?袁隆平先生的境遇似乎说明他所从事的研究还不够 高、精、尖 ,从理论上讲,也许很多人都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出成绩 可 问题在于有谁几十年如一日去做了,又有谁已经做到了呢? 刘后一,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审,曾经担任《化石》杂志主编、《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编辑。按照时下中国科学院的说法,属非主系列的支撑系统人员,能否享受创新正高的待遇要打个问号。而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在现在的很多人看来更是有点不务正业了,要顺利通过每年的岗位、职称考评,刘后一先生可能会比较悬! 到底该如何评价科学家的成果与贡献?其实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陈景润与刘后一,都应该属于贡献卓著者,从推进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角度看,一个也不能少! (近日清理书架,无意中找到多年前购买的刘后一先生的《算得快》,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杂感及其他系列|9626 次阅读|7 个评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怎么办?
livingfossil 2009-8-20 12:27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怎么办?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491 发表于 2009-8-20 12:27:55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 很久以来,许多海内华人一直期望来自中国本土的研究工作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希望与企盼,因为偌大的中国至今还没有诞生过“诺奖”?!现在,有很多人满腔热情----- 努力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应该是21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光荣与梦想,因为实现这一梦想的价值与意义要远远超过一个或多个“诺奖”。我们相信,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将是历史必然。 从长远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势必要对目前中国的科研体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怎么办?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已发展成为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大学之大学或超级大学学院( Collegiate School )。 中国科学院并不是社会公众想象中的神秘而封闭的“象牙塔”。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中国科学院是追寻科学探求真理的大舞台,是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大课堂,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大窗口。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国科学院 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国家结构体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一直肩负着引领中国科学发展方向的历史重任。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地位与作用并不是不可动摇的,也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一些自身问题、宏观政策和外部条件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科学院的未来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 目前中国科学院 的科研总体水平属于中国一流,但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和研究水平还远未达到世界一流。最近,中国科学院高层“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对自身发展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认为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 ”(参见: http://www.cas.ac.cn/10000/10001/10010/2009/137570.htm )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科学院如何应对诸如在国家层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战略需求?如何加强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国家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保持和提高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地位? 如何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如何进一步引领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在未来50 年或100年里,中国科学院在自身体制问题上如何进行变革?能否绘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路线图”?中国科学院专门设置有 规划战略局, 也许有人正在思考这些十分紧迫的问题。 (1 )中国科学院与“大学” 中国科学院有一所直属大学--- 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还有一个著名的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国家队”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研究生--- 许多来自中科院以外的高等院校。 问题:如何评估60 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对中科院的影响? (2 )中国科学院与“学部” 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 (以上两段文字引自: http://www.cas.ac.cn/10000/10016/10000/index.htm ) 中国科学院专门设置有“院士工作局”,协调学部工作。目前,“院士”问题对我们的科学与教育似乎有全局性的影响。 问题:中国科学院如何变革学部工作机制以提升它的公信力? (3 )中国科学院与“学会”和“学报” 按照现行的学术建制,许多重要的一级学会(“国”字号的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机构,而它们的行政主管与监督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这些学会一般都主办学术刊物,许多是国内“一级学报”。许多刊物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科学出版社”( http://www2.cas.cn/index/0P/10/index.htm ; http://www.sciencep.com ) 有联系。 除了学会办学报外,学校也办学报。实际上,在中国几乎每个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学报。 问题:中国科学院如何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同提升学会的公信力? ---------------- 附:挂靠在中国科学院的“国”字号学会(部分名单) 中国动物学会 http://www.czs.ioz.ac.cn/brief.asp 挂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植物学会 http://www.botany.org.cn/manage/news_view.asp?newsid=12 挂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微生物学会 http://csm.im.ac.cn/html/xuehuijianjie/20080306/57.html 挂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数学会 http://www.cms.org.cn/ 挂靠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物理学会 http://www.cps-net.org.cn/ 挂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 http://www.ccs.ac.cn/ 挂靠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地理学会 http://www.gsc.org.cn/xh/xhjj//xhjj.htm 挂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生态学学会 http://www.esc.org.cn/xhjs.asp?tid=0mkid=0 挂靠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天文学会 http://www.pmo.ac.cn/xuehui/xhjs.htm 挂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古生物学会 http://www.nigpas.ac.cn/zgxh/main.htm 挂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http://www.cshst.org.cn/default.htm 挂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孙启高 2009 年8 月14 日完稿,8 月19 日晚修改 ---------------------------
个人分类: 杂集Others|4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院院士、山大副校长蒋民华被称“学术巨骗”
冯用军 2009-8-16 11:36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f?kz=20675125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7ac4f9e91697c65c0121e4381132ba7a70209a3843997732837506793ac54210777a0d20f6416dc3a4beb802104331456b58cb8835da9c885295f9f5740676d825664d00edcce5124b137e65cfedf6af0bb8025e5a8c5a3ac4322b944750e97f1fb4d7062dd1c84033093b1e849022b13ad9d40728c2a636edf7d4fec01bfa2256f749ceb8d0c0dd42aa73b4d9da531ba2912c242f94006721fe10ee158103130971c66bd533c70e2b60ea77c023634b73eb5bad6b6ef13dacbeb4799fcc9a52fp=9d3dc416d9c411a05cefd3241600user=baidu http://bbs.cst.sh.cn/cgi-bin/bbs/bbsanc?path=/groups/GROUP_7/Talk/D5358442A/D9F1B04C8/M.1044806589.A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545.htm 学术巨骗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 于锡玲山东大学(教授、硕导) 关于山东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蒋民华剽窃科研成果,并对本人进行打击报复的问题,在二十多年时间里我虽不断向学校党委、校长提出要求处理,但至今未果(附件1、2、3、4、5、6、7、8、9)。原因种种,山东大学个别人的包庇纵容为最。助纣为虐,蒋民华现已发展为剽窃为荣,劫人成果成性,恶霸一方的学阀、权霸。 一、蒋民华不是亚稳相生长DKDP晶体研究小组负责人。 1981年蒋民华在国际《晶体生长》杂志上发表了《DKDP晶体的多形性与亚稳相生长》的论文(署名第一,附件10、11)。 1981年1月蒋民华背着研究组成员,把科学大会已授奖的DKDP单晶生长的研究改名为亚稳相生长磷酸二氘钾晶体新方法的研究,申请山东省科技成果,并在《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励申请项目》负责人栏中填上了他自己的名字(附件12)。成为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项目亚稳相生长磷酸二氘钾晶体新方法一号受奖人(附件13)。 前者是彻头彻尾的抄袭件,后者是肆无忌惮地剽窃。 磷酸二氘钾(简写DKDP)晶体是六十年代随着激光技术发展而产生、发展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其光电性能全面优于磷酸二氢钾(KDP),它的良好的激光调制、偏转和倍频作用,被广泛用于科研、国防等工程。我们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科研小组艰苦奋斗11年,深入系统地研究了DKDP晶体生长规律,提出了亚稳生长理论、研究成功了亚稳相生长工艺、研究生长成功的DKDP晶体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空白,满足了国防工程需要。 (一)蒋民华在研究工作最初参加了原料合成工作,仅为一般成员。 1969年4月我们接受某国防工程项目任务,开始研制DKDP单晶。科研小组组长是高樟寿,成员有于锡玲、房昌水、蒋民华等(此时蒋不是晶体所负责人)。至69年底攻克了原料合成关,并用掺KDP的方法生长出低氘化程度的DKDP单晶(附件14)。 (二) 攻关年代蒋民华不是研究小组成员 亚稳相生长DKDP晶体理论和方法(工艺)是研究小组在19701977年间完成的。根据研究所负责人王文山先生(现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教授)安排,69年底蒋民华、高樟寿、70年底房昌水先后调离该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由本人担任组长,成员有荣全祥(刚毕业学生)及高风春、鹿玉珍等实验技术人员(附件14、15、5)。 70年应用单位反映,在718、719工程中使用的、我们在此以前提供的低氘化的DKDP晶体抗光伤能力差、应力大,无法应用。 DKDP晶体有两种晶相,一种是四方相,另一种为单斜相。我们所说DKDP晶体电光性能全面优于KDP晶体,系指四方相DKDP单晶,而不是无用的单斜相晶体。 由于DKDP单晶有两种晶相,使生长纯的高氘化的DKDP单晶复杂化。在高浓度(含氘量>99%)重水(D2O)溶液中培育单晶,最大的困难是无用的单斜相晶体优先生长。单斜相晶体一旦出现,四方相晶体则很难长大。 要想培养出高氘化、高质量的四方相DKDP单晶,必须首先弄清四方相DKDP单晶稳定生长的规律。 为此,研究小组从70年下半年开始,在研究培养四方相单晶生长技术、工艺的同时重点开展了DKDP单晶生长规律的研究。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发现了我们培育的四方DKDP晶体不是在四方相稳定区生长,而是在单斜相稳定区、四方相的亚稳区生长。从而解释了单斜相优先生长的现象,提出亚稳相生长的理论依据;(2)在亚稳生长理论指导下,进而解决了亚稳生长四方相DKDP单晶的技术和工艺条件;(3)成功地培育出纯的高氘化DKDP晶体,并从72年开始成批培育出优质DKDP单晶供国防工程、科研单位使用。被使用单位称之为DKDP标准质量的晶体就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附件16)。主持鉴定会的山东省教育厅周逢新同志对此记忆忧新。 在此期间本人和高樟寿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创建了激光纹影法测定溶解度和两相转变点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测定了DKDP晶体稳定区和亚稳区。该方法至今为我所和国内同行所使用,其精度高于国际同行所用方法测量精度一个数量级。 1974年本人因住院治病,实验室工作由高樟寿同志主持。 1975年由本人带队,将研究成功的亚稳生长DKDP单晶的技术推广给大连油脂化工厂。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如下: 1. DKDP单晶的培育山大《电子技术参考资料》1973年P714,于锡玲(附件17). 2.磷酸二氘钾晶体生长条件的研究掺磷酸二氢钾的影响 山大《晶体生长》1974,11,高樟寿(附件18). 3.磷酸二氘钾晶体的介电和电光性能与氘含量的关系 山大《晶体生长》,1974、11,测试组(附件19). 4.在D2O溶液中磷酸二氘钾晶体两相稳定区的研究山大校内学术报告,1977、11,于锡玲(附件20). 亚稳相生长DKDP单晶理论和技术的成果,打破了世界上在稳定相生长DKDP单晶的理论和方法。该项研究被全国科学大会和山东省科学大会评为授奖项目(附件21),我担任班长的水溶液班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经全班选举,本人被选为全国科学大会和山东省科学大会代表,并出席了这两个盛会(附件22,山东大学共二位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另一位是潘承洞先生)。 5.1988年山大组织部在证明信中特别强调:于锡玲同志名第二,这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事实是该同志在此项研究中做出了主要贡献(附件23)。 二、以仗权势,抄袭、剽窃亚稳生长DKDP单晶的论文、科研成果。 蒋民华70年后没有再参加研究小组,对我们开展亚稳生长DKDP单晶规律的研究还曾是反对派。1971年蒋看到我们攻亚稳相生长DKDP单晶遇到很多困难,提出要我们放弃规律研究。他看出我们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后又通过党支部书记罗嘉杨同志传达他的意见。 全国科学大会前夕,超高投机智商的蒋民华,嗅到亚稳生长会给他带来无限商机,立即启动了有预谋、有计划的剽窃工程。 (一)全国科学大会把《磷酸二氘钾晶体生长的研究》确定为授奖项目后,时任一所之长的蒋一反常态,打着要总结工作的名义,向本人要去了DKDP单晶生长的实验记录本、学术报告手稿和参考文献。 (二)全国科学大会(78年3月)、山东省科学大会(78年5月)后,蒋民华在所内做了DKDP多形性研究的开题报告。随后组建了《DKDP多形性的研究》小组,并自任课题组长。实践证明,此课题虽有完善亚稳生长理论数据之结果,但并无突破性成果,更没有对方法进行任何研究。蒋民华成立DKDP多形性研究小组的要害是蒋民华变成了课题组负责人(就是在该小组他也没做实际工作). DKDP晶体只有单斜和四方两种晶型,把对两种晶型关系的研究,称为多形性研究,把2称为多,这才是蒋民华的创造。 (三)1979年12月蒋民华在山大内部刊物《晶体生长》上发表了DKDP晶体的多形性与亚稳四方相生长的文章(附件10);1981年5月蒋请人将该文翻译成英文稿,并在国际《晶体生长杂志》上发表(附件11)。 此论文是下列论文的抄袭件:(1)本人1977年校内学术报告(有多处蒋的修改文字、附件20);1979年本人发表在《物理》杂志上的论文在D2O溶液中DKDP晶体两相稳定区的研究(附件24,);(2)房昌水在山大学报1979年发表的DKDP晶体的亚稳四方相生长(附件25);(3)王民1980年在山大学报发表的DKDP晶体的高温相变特性(附件26)。 例1:该文9张图,其中1、2、3、6、7为本人发表图、4、5是王民发表图、8.9是房昌水发表图。 例2:所用实验数据表共4个,其表1数据为本人和房文数据,表2为王民文数据,表3、4为房文数据。 例3:论文文字是于、房、王三篇论文百分之百的抄袭件,甚至参考文献目录都是抄了别人的。如中文版6篇参考文献,其中1、4为于文参考文献;2、6为王文参考文献。外文版参考文献7篇,其中1、4、7为于文参考文献;2为王文参考文献。 更有甚者,在蒋的论文里出现了随意更改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的现象。例外文版表1第一行本人原实验数据是氘含量99.6%,相应相转变点为21.50.5℃,被改为210.5℃;第八行原实验数据氘含量75%,相应相转变点为822℃,被改为821℃。中文版图2∶两相溶解度曲线中,氘含量原实验数据为99.8%,被改为99.6%。 蒋此文署名为∶蒋民华、房昌水、于锡玲、王民。蒋在发表论文前曾征求大家的意见,本人当时曾明确表示∶(1)不同意署本人名字;(2)所用本人论文部分可注明引用。事后蒋一字未改,强行发表。就这样蒋民华又成了亚稳论文第一署名人。 (四)1981年1月10日蒋民华撕掉最后一块遮羞布,利用任所长的机会,背着研究组成员,把科学大会已授奖的DKDP单晶生长的研究,改名为亚稳相生长磷酸二氘钾晶体新方法的研究,申请山东省科技成果,并在《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励申请项目》负责人栏中填上了他自己的名字(附件12)。成为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项目亚稳相生长磷酸二氘钾晶体新方法一号受奖人(附件13)。 蒋民华利用改变成果名称的办法,弄虚作假,欺骗山东省政府,把不是他的成果、科学大会已授奖的成果,变成了他蒋民华的成果,从而实现了他剽窃他人成果和署名权的目的。 三、剽窃更上一层楼 蒋民华剽窃(亚稳)成果成功后,其剽窃、占有同事、学生学术成果的思想进一步解放。1990年申报院士时,蒋民华的《中科院学部委员候选人推荐书》罗列的六项成果几乎都是别人的,有的成果与他毫无关系。 1、(原文)在五十年代未他直接参与研制的酒石酸钾钠(KNT)大晶体曾闻名全国。实际情况是∶研制(KNT)晶体时山大晶体所尚未成立,有关小组还是山大化学系一个教研组,组长为张克从先生(现北工大教授)。主要研究人员是许承晃先生(55年厦大毕业,当时是山大化学系教师,现为华侨大学教授)。蒋民华没有参加该项研究,研制ADP晶体与蒋民华无关(张克从、许承晃、刘清舜等人作证)。 2、(原文)磷酸二氢铵(ADP)大晶体:1964年国家新产品二等奖,集体、科研组负责人,直接领导和参与研制。 实际情况是:同上,研制ADP晶体时山大晶体所尚未成立,有关小组还是山大化学系一个教研组,组长为张克从先生(现北工大教授)。主要研究人员是龙英才先生(原山大教师,现复旦大学教授)等,研制ADP晶体与蒋民华无关(张、龙、刘清舜等作证)。 3、(原文)亚稳相生长DKDP晶体:1981年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名列第一,课题组长,全面指导。 实际是彻头彻尾的剽窃(如前述). 4、、(原文)KTP晶体生长研究和开发: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专利证书第986号),名列第四,课题负责人,全面指导。 实际情况是:研制KTP是徐忠斌教授和韩建儒教授首先开始,后刘耀岗教授参加并研制成功的。蒋民华只是从国外带回了关于生长KTP的信息,他没有参加研制实验,更没有担任什么课题组长(附件27)。 5、(原文)一种新型的非线性光学材料LAP晶体:1988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名列第三,确定方针,提出课题,全面指导。 实际上研制LAP晶体是许东先生完成的。 6、(原文)四錋酸铝钇钕复合功能晶体的研究: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专利证书第2903号)名列第二,提出课题,全面指导。 实际情况:是陆宝生教授出访德国时与友人合作研究,回国后又申请了山东省项目而研究成功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案均是陆提出的,实验是陆主持做的,蒋民华没有参加研究工作,而是将自已的学生叫陆培养。报奖时蒋强迫陆将蒋列第一。由于陆坚决反对,两人为此拍了桌子,蒋才将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二位,而将其他实际参加研究的人员挤在三、四名(附件27)。 更可笑的是1996年3月蒋民华通过记者在齐鲁晚报上称:蒋民华组织研究的BBO、LBO等中国牌晶体,在世界上叫响了无机非线性晶体方面的优势。真是天下奇闻无奇不有,连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的专利也姓蒋了(附件28、29)。 四、骗局铺平升迁路,剽窃实现发财梦 1980年,国际晶体生长协会主席劳迪斯来山大访问看到用亚稳法生长DKDP晶体,感到十分惊奇,他说:我在这里,看到了亚稳生长成功的实例,我要修改我的《晶体生长》一书中有关亚稳相生长的叙述。随即蒋民华被邀参加第六届晶体生长国际会议。1986年由劳迪斯推荐为第八届国际晶体生长组织唯一的中国理事。 1988年山东省选拔第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蒋和本人同时被学校推荐。虽然,学校组织部专门写了证明材料,但蒋因是山东省一等奖科技成果亚稳相生长DKDP晶体新方法第一名而获准,本人因不是一等奖第一名而落榜。直到93年经潘承洞院士、晶体所党、政领导{此时蒋不是所领导成员}等努力,本人才被选拔为山东省科技拔尖人才。同年该蒋成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登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宝座;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00年开始享受学校院士年津贴15万元;2001年享受山东省院士年津贴15万元和济南大学名誉校长年津贴10万元(以上不包括济南市所赠院士楼、轿车)。 2002年蒋民华学术腐败问题开始被揭发,03年2月9日新语丝网站刊登。随后诸多大学或知名网站BBS纷纷转载。在国内外一片被声讨声中,山东大学党委发出了向蒋民华学习的决定,蒋民华春风得意,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并获得首届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万元。 五、打击报复、罄竹难书 蒋民华剽窃亚稳相生长晶体成果后在山大晶体所引起极大反响,张克从先生(山大晶体生长研究创始人,原教研组长、晶体所副所长,现北工大教授)首先向学校党委做了汇报,本人在党组织生活会上也对蒋剽窃行为提出了批评。1982年学校党委派当时任副校长(后为中科院院士)的邓从豪先生亲自进行了调查。但在山大个别人包庇下,对蒋问题的处理不了了之。 蒋民华不仅没有接受批评,反而把张克丛先生的汇报、把本人对他的批评,视为太岁头上动土。由于受蒋排挤,张克丛先生含泪离开山大。本人更成了蒋的眼中钉,肉中刺,不仅工作不支持,还不择手段地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打击报复。 (一)1985年学校聘任副教授,晶体所(蒋民华)向学校推荐了九人,本人被排斥在外。我得到消息后,在蒋所长办公室,请总支书记吕广田同志在场作证。按学校标准,请蒋给我打分。结果,我的得分在90分以上。按这个分数在全所排名,我最低也可排在三、四名。当时我问蒋:如果不是打击报复,为什么你报九个人,而没有我!蒋当时不承认是打击报复,只承认是忘了。本人是山大晶体所创始人之一,与蒋共事二十多年。评职称是非常灵敏的事。蒋民华自己评职称,连别人的成果都剽窃来充数,怎么我评职称给忘了!由于蒋民华忘了,本人副教授职称被延到86年才解决(附件7)。 (二)评聘教授再作梗。1993年学校评教授,晶体所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含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向学校推荐了五个人,本人排在第二名。但在学校确定聘任名单前,蒋民华暗箱操作,提出:承担863任务者优先(此条显然是针对本人承担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不是863任务而提出的)。结果,蒋民华把两级基层学术委员会推荐方案推翻了,把1、3、5名聘为教授。蒋民华把只在863项目中挂了一年名、没有自己独立承担过科研项目,没有教过学,连篇像样的论文都没有的第五名弄为教授,在晶体所引起了不小的振动,排在第四名的徐忠斌先生愤然调离山大(附件8、附件8)。 (三)千方百计,最终剥夺了本人遴选博导的资格 1996年学校遴选博导,本人一开始就报了名,但蒋始终未给本人申请表。待本人听到遴选结果,该工作已结束了。 1997年学校再次遴选博导,学校给了晶体所一个名额,经所学术委员会投票后,确定将本人和另一位同志的材料送校外专家评审。三个校外专家对本人评审打分皆为优。在研究所向学校推荐时,本人名落孙山。为了解决我的博导岗位,研究所(此时蒋不是所长)曾三次向学校写增加名额的报告。遴选后,本人根据学校关于遴选博导实施细则,向学校正式写了申诉。学校学术委员会三位副主任(主任潘成洞病危住院,副主任有展涛、王承瑞、赵明义三位先生担任)研究后认为申诉有理,决定给本人增加一个博导名额。但在征求蒋民华(该蒋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意见时被拒绝。由于本人当时已到59岁,第二年不能再参加博导遴选,就要退休。本人退休后,山大晶体材料国家实验室唯一基础研究的研究队伍将被破坏,研究方向将中断;本人将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任务也将泡汤。当时我找蒋谈意见,就这两点强调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关系时,蒋强烈表示∶重点实验室与我(指蒋)没有关系!。就这样,蒋民华不顾重点实验室建设,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终剥夺了本人遴选博导的机会(附件9)。 后 话∶本人遴选博导机会被蒋剥夺后,不能招新生,没有助手,打算到点退休。但因为由本人为首申请立项的重点项目是我国晶体生长学科首次设立的晶体生长基础理论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不参加,对学校是个很大的损失。晶体所的其他同志一再动员,中科院安光所、上海大学等同行也向我保证∶你挂帅,主持项目,行政事务工作我们尽量做,需要助手,需要学生我们送。在这种情况下,本人才同意申请。1999年经同行专家评议、学科组评审、国家基金委批准,由本人主持,由山东大学、中科院上硅所、上海大学及中科院安光所共同承担的功能晶体材料生长机理的研究国家重点项目上马。这样本人年过花甲成了山东大学有史以来第三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主持人{山大科研处同志语}。项目承担后,中科院安光所先后送来博士、硕士研究生叫我培养。本人又成了山东大学唯一一位因主持国家重点项目而延退的不是博导的博导。 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王某某荣任晶体所所长。1997年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蒋民华任期已到,但至98年下半年换届工作仍然难产。原因是蒋民华推荐的王某某民主测评通不过,叫民主测评通过的、蒋民华的大弟子许东当,蒋院士又不干。坚持一年多,蒋院士提出:王某某可不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但必须任晶体所所长。山大党委城下签盟,王某某不经民主测评,荣任晶体所所长。王某某何许人也? 1.在实验室内耍流氓,受过组织处分,延评讲师一年。 2.七、五期间,蒋民华是国家863材料组组长,该王任蒋的秘书。王拿到研制钽铌酸钾(KTN)晶体研制项目。完成时间到了,可晶体没培养成,该王向我所孟宪林教授借来同型钽酸钾(KT)晶体向专家组汇报(孟宪林教授可作证),不仅过了关,还继续得到资助并最终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大合校后,蒋出任山大材料学院院长,王某又是不经测评成了常务副院长。 (二)一九九八年下,地理专业大专毕业的蒋民华女儿,破格调进山大晶体所,正式委任为蒋院士拿纳税人钱的全职私人秘书。不久,蒋把没有科研成果,没有承担过教学任务的女儿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山大设立岗位津贴,在山大材料学院院务会上,蒋利用主持会的机会,指示手下人提出其女儿的津贴按处级发。尽管入会人员一言不发,蒋公主还是拿到了处级津贴。前不久,该蒋又将其在校外公司当老板、发财的姑爷的人事关系弄到山大材料学院。蒋姑爷虽不给学校干事,却在学校发工资。山大晶体所成了蒋家天下。 七、圆满的句号   04年10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与入选论文相比较,山东大学的入选论文《氮化物纳/微米晶的软化学合成研究》(导师∶蒋民华)被除名。   被除名的缘由是∶2002年暑假前,山东大学为了确定推荐参评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校内对拟推荐论文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发现∶该论文中本应完全不相同的两张照片却相似的难于区别。专家组认为有弄虚作假之嫌。经五位专家投票,该论文被否决。   令人吃惊的是∶作为该论文作者的导师原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材料与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听到此消息后,不去调查造假真相,却叫晶体所总支书记吕广田同志传话给陈焕矗教授(专家组成员)说∶陈焕矗同于锡玲一起整他。威胁专家组成员,俨然一个十足的黑社会老大。   就是这样一篇在校内已被发现有明显学风问题、且被否决的论文,蒋民华仍然千方百计申报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甚至造假欺骗国务院学位办,并过关入选。   山东大学数位教授联名提出异议。   异议引起国务院学位办高度重视。学位办要求山东大学针对异议内容进行答辩。山东大学在答辩函中提出:不存在做假问题,但在申报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时,考虑到将两张相似的照片放在原论文中说明不同温度下样品颗粒形貌的差异性有悖于作者的初衷,所以作者用同一样品的另一张电镜照片做了替换。 教育部在给异议人的答复函(教研司便字040903号)中指出∶山东大学的这一做法,违反了《关于做好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中的明确规定:各初选组织部门在报送论文时,一律报送原存档论文或其复印件。   随后,教育部将异议材料及山东大学的答辩函分送两所高校的两位同行专家征求意见。两位专家认为:图C与图B(若局部放大后)的确惊人的相似,难以认为是不同温度样品的电镜照片;山东大学的答辩函没有提供足够多让人信服的证据解释异议者提出的图C和图B相似问题,进而很难支持图C和图B是不同温度样品的电镜照片。   鉴于上述情况,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研究决定∶《氮化物纳/微米晶的软化学合成研究》不作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被清理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附件30)。 贪是万恶之源,蒋民华造假申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自己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八、无题 山东大学百年校庆,山大学报增刊在名家名师栏介绍邓从豪院士、潘承洞院士简介里,介绍的是他们自己的业迹、学术成果。唯独蒋民华简介在介绍蒋院士成就前加了一句以他为首的研究集体取得了丰硕成果。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作者找不到蒋院士的科研成果,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只有天知道了。 山大百年校庆专集里有一篇由蒋民华私人秘书蒋公主,撰写介绍蒋民华事迹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没有介绍蒋民华的科研成就,而是专项介绍蒋院士成熟的经商技巧。阅后方知:蒋院士原是商战能手。 近几年,人们经常在山大晶体所消息栏看到蒋民华在别人的论文、受奖项目、专利项目上署有大名,显然因为蒋没有做工作,理所当然地被排在8、9位作者之后。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几位署名也要,可怜! 九、结束语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字、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活动,均不视为创作。 署名权是作者在自己创作的作品及其复印件上权记姓名的权利。署名权只能是真正的作者和被视同作者享有。作者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权享有,在并非自己创作的作品上署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使自己列为作者之一,据为己有,是一种剽窃行为。 蒋民华在不是自己的论文上署名,是法律不允许的。 中国科学院为严以自律,并接受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特别制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教育部为了贯彻三个代表,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端正学术风气,于02年3月1日提出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章程要求院士要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提倡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蒋民华的学术腐败,败坏了山大晶体所爱国、敬业、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传统;败坏了百年山大校风;败坏了中科院院士的崇高声誉。 历史是无情的。蒋民华的丑恶历史已被记入山东大学道德建设史、中国高校文明建设史、中国科技史,也是蒋民华及任何人无法否定、无法改变的历史。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学术巨骗--蒋民华已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材料目录 一、关于要求处理蒋民华剽窃科研成果和打击报复的报告 17 二、附件目录 1.蒋民华同志的几个问题(1983) 814 2..磷酸二氘钾(DKDP)晶体研究概况 1518 3..给学校党委的信(1988) 1921 4.给学校党委的信(1989) 2227 5.磷酸二氘钾(DKDP)单晶亚稳生长研究过程 2840 6.要求处理蒋民华剽窃科研成果问题(1989) 4149 7给学校党委的信(关于评副教授问题1985) 5052 8.给学校党委的信(关于评教授问题1994) 355 8关于我所于锡玲提升教授所受不公证遭遇的证明(陆宝生) 56 9、申诉书 (关于遴选博导问题1997) 5762 10、DKDP晶体的多形性与亚稳四方相生长(蒋剽窃证件1) 6372 11、10的外文版 (蒋剽窃证件2) 7382 12、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简表(蒋剽窃证件3) 8384 13、亚稳相生长磷酸二氘钾晶体新方法奖证 85 14、研究组成员参加研究工作时间、工作内容 8691 15、DKDP开发提成金分配方案(每个人参加工作时间,有蒋签字 )9294 16、1411所使用(DKDP)情况(1980) 9598 17、磷酸二氘钾单晶的培育 99106 18、磷酸二氘钾晶体生长条件的研究 107113 19、磷酸二氘钾晶体介电和电光性能与含氘量的关系 114123 20、在D2O溶液中磷酸二氘钾晶体两相稳定区的研究。 124140 21、全国科学大会、山东省科学大会奖状(1978) 141---142 22、于锡玲的全国科学大会、山东省科学大会代表证(1978) 143144 23、山东大学组织部的证明信(1988) 145146 24、在D2O溶液中DKDP晶体两相稳定区的研究 147151 25、DKDP亚稳四方相生长 152157 26、DKDP晶体的高温相变特性 158163 27、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候选人推荐书 164172 27ADP研究与蒋无关----张克丛先生信 27关于NYAB成果奖的名次问题(陆宝生) 173175 28、《齐鲁晚报》蒋民华的晶体之缘 (1996) 176 29、给《齐鲁晚报》编辑部的信(陆宝生、陈焕矗、于锡玲) 177179 30、教育部教研司便字040903号文 31、山大学报百年名师名家180 32、于锡玲简介 181 33、悠悠水晶心《华夏英才》 182188 34、蒋民华院士剽窃事件调查(外二篇)记者许凯外滩画报2003.11.13. 蒋民华,男,1935年8月16日出生,汉族,浙江临海人   主要学历:   1952-1956 山东大学化学本科生   主要经历:   1956-1964 山东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   1964-1978 山东大学晶体生长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1978-1993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   1987-1998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9-1996 山东大学副校长   1991.11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1-1996 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组长、首席科学家   2000-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院院长   研究领域:   功能单晶的生长和表征   半有机二阶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探索   先进半导体材料的制备   社会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硅酸盐学学会、晶体生长和材料分会理事长   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理事长   国际晶体生长组织理事和执委会委员   《人工晶体学报》主编   《功能材料》第五届编委会主任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编(1995-2002)   《Progress in Crystal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s》编委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奖励和荣誉:   国家发明一等奖(198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1995、1996)   山东省首届科学技术最高奖(2003)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996)   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   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87)   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   论著和专利:   主编《晶体物理》、《功能材料概论》、《神材妙用丛书》   合编《晶体生长》、《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获发明专利8项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曝光平台|103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双院士陈创天涉剽窃BBO成果
冯用军 2009-8-15 23:54
来源: http://club.dayoo.com/read.dy?b=reviewt=49834 报刊:广州日报 题目:女飞人琼斯因兴奋剂丑闻判刑,双院士陈创天因BBO剽窃嘉奖 作者:王耀水 经济,科技与体育都是代表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记。几百年前曾经被人视为东方病夫的黄皮肤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体育强国,上届奥运会金牌总数名列世界第二。因为中国体育界风气正,道德风尚好,实事求是,不拘一格选人才。而几千年科技文明的中国为何至今没有人能站上诺奖的领奖台?不是科技经费太少,不是人才太缺,正是因为学术太腐败!学术诚信度深使人怀疑。 琼斯是有真本事,真工夫的,即使不服用兴奋剂也可能夺取金牌。但体育界的法规是无情的,公正的。绝不因她是世界名人,为保大人物及国家面子,而遮遮掩掩。这个国际大名人因兴奋剂丑闻而被判刑。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院士)陈创天则不费吹灰之力,靠权术加骗术,以吹牛,欺骗,造假,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成了双院士。因他成功剽窃了BBO,LBO等多项他人劳动成果而窃取了多个国内外大奖。陈创天欺骗,造假,剽窃的详细过程请见:(1)新语丝20050908,20051008,20071124所揭露材料;(2)原中科院物构所黄金陵所长于网上的揭露文章:陈创天掠夺BBO成果用心良苦(POSTSHOW);(3)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院士,原物构所所长梁敬魁院士等人联名揭露文章结论:BBO的发现与陈创天的理论无关,这是毫无疑问的(《科学通报》1997年3月刊)。 题目:陈创天院士BBO成果欺骗造假剽窃背后的三条命案与三鹿奶粉造假案同出一辙 作者:怜祈 名牌三鹿奶粉以三聚氰胺工业废料冒充蛋白质,导致众多婴儿重病,引发三条命案。造假者的可耻,可恶,黑心震惊中外。其中有贪官,奸商,黑心科技人员的重大贡献。奶牛不懂得吃三聚氰胺来提高其奶蛋白。奶农难能有如此化学知识及高技术水平。只有奸商,尤其是黑心科技人员懂得用含氮量很高又价廉的三聚氰胺工业废料来冒充奶粉蛋白质含量。这种科技造假只是中国当今科技腐败的冰山之一角。当今中国的掺假食品,假药品,假保品,假日常生活用品,假工业品,假化肥,假农药。。。。。随处可见,多如牛毛,见怪不怪,如同家常便饭。每个假货都有不法科技人员的创新与贡献。那个倒霉的售假商出了皮漏,被查出假烟,假酒,X假货后,被公众烧毁,除了浪费大量汽油,造成二次污染外。对相关责任人,尤其是造假工程技术人员从不追查法办。造假在当今中国是成本最低,获利最大的创新(薪)工程。 号称中国牌的偏硼酸钡(BBO)新晶体材料。被陈创天院士(原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副所长)以高超的欺骗,造假(比三鹿造假术高出百倍)成功地剽窃了。新材料合成者,陈长章教授,高东寿副教授;新材料合成组长,原晶体材料研究室主任王耀水教授向物构所,中科院发出数十信件揭发陈创天BBO造假,剽窃,结果只有被打压。近几年来在《新语丝》上曝光并由全国各大网站转载揭露陈创天BBO剽窃案不计其数(我从GOOGLE,百度上搜索的),至今未被关注。原物构所所长黄金陵教授,梁敬魁院士多年来,多次向科学院院士综合办公室发函揭露陈创天的学术不端,没人理睬。长期上当受骗的卢嘉锡院长识破陈创天的骗局后,联合原物构所所长梁敬魁(院士),原副所长吴新涛(院士),现任所党委书记陈文旦教授等人于1997年3月刊《科学通报》上揭穿陈创天的学术不端。明确指出:BBO等新晶体材料的发现与陈创天的理论无关,这是毫无疑问的。。。。。卢院长还在众人面前指责陈创天没有党性,也没有人性,不知为何至今还是没有人敢于过问?应是揭开这个迷的时候了!看来,BBO成果造假,剽窃案应与三鹿奶粉造假案;华南虎造假案一样,查处其相关责任人及利益集团的渎职,不作为。尤其是,应依法查处陈创天及其利益集团,长期隐瞒,掩盖BBO剽窃,掠夺及背后三条人命案的真相:陈芬(女),王金木,陈祖生等三位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陈创天任副所长,主管晶体材料片时期(也是陈创天最疯狂从BBO捞取名利的期间)。几年内三人先后惨死于BBO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原料制备及生长时的铅及氟中毒(因BBO生长需用大量的氧化铅及氟化铅为助熔剂)。陈创天等人只顾欺骗,造假,剽窃名利,掠夺钱财,不顾他(她)人生命安危。其心肝是黑的,其肚子里(胃)更是黑的,个人吞食了数以千万计的不义之财:BBO;LBO及物构所发现的一批新材料,没有一个真正是陈创天理论预言而发现的。都是一批普通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艰苦奋斗的结果。应剥夺陈创天虚假肮脏的光环,还科学以真实,纯洁,公正。追回被陈创天等人掠夺的非法钱财,给三位死者及所有受害者以应有的补偿,讨回个公道。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媒体平台|16663 次阅读|6 个评论
魏于全院士发假论文致中科院公开信[转]
冯用军 2009-8-7 17:13
来源: http://hi.baidu.com/e58net/blog/item/b0c4d7ca489b5746f21fe7ec.html 举报人:司履生 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   中国科学院   向你们致意。   这里我向你们并给魏于全教授在科研中间的弄虚作假和我发现后他的一些活 动,希望你们根据有关要求进行处理。   2003年,魏于全当选为院士,据说,主要是因为他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突 出成绩,他提出了将生物进化中的异种同源分子、异种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反应 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学说,并且得到了实验证实。四川大学的网页在介绍魏 于全时有如下的描述:魏于全,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 临床医疗实践,尤其致力于研究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将主动免疫治疗与 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领域相结合,为肿瘤疫苗及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 路。将生物进化中的异种同源基因与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相结合, 用于探讨肿瘤治疗,可以克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此外,对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 境内能杀伤自身癌细胞现象进行了观察。发现阻断HSP70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 而对正常细胞相对无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 Med等多种世界著 名杂志。魏于全提出的用异种组织作瘤苗治疗肿瘤在肿瘤研究的历史上并不新鲜。 这本来就是一种十分幼稚的幻想。不过由魏于全进一步发展了,再次包装炒作, 闹到吓人的程度而已。科学本来就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伪科学是经不起任何考验 的,在事实面前总会露出它的伪装。   做为支持魏于全的用异种疫苗治疗肿瘤理论的代表作有,发表在中华肿瘤杂 志上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和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的immunotherapy of the tumors with xeno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as a vaccine.然而,凡是稍稍有一点实验肿瘤学常识的人,只要认真分析 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文章是彻头彻尾编造出来的,反科学的谬论。   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一文,介绍了他们用猪 的黑色素细胞做瘤苗对小鼠进行主动免疫预防和治疗小鼠的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结果。只要稍稍认真阅读一下,就不难发现,实验设计中的明显错误,实验结果 的不真实性和实验结论的不可靠性。十分明显,这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   这里仅举几个重要的例子,从实验设计的层面看,1,缺乏一组不用任何治疗 的或进行摹拟治疗的空白对照;2.在实验中他们对仅有的两组动物也未能进行平 行观察,对照组观察30天左右,实验组观察50天处死动物;3.在结果中对实验组和 对照组肿瘤大小的记录仅表述为500mm3和500mm3,并未有任何具体描述,即做出 统计学结论(p0.05);试问没有标准差和标准误等数据,如何能计算出p值。4.文 中所使用的计算肿瘤体积的公式1x2axb^2是错误的。正确的公式应当是ab^2/2, 如此一来,它们所说的500mm3的肿瘤实际上只有125mm^3,即他们的结果比实际 结果大了4倍,5.最不可信的,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是,他们的只用佐剂处 理的对照动物在肿瘤接种后30天左右,才生长至500 mm^3,如果按正确的公式计 算,他们的肿瘤体积只有125 mm^3,只有绿豆大小,这样大小的肿瘤是绝对不可 能引起动物死亡的,那么作者为何不继续观察而要将动物处死呢。根据他们对对 照组动物肿瘤生长的描述,可以肯定,他们所使用的小鼠的黑色素瘤细胞株B16,或 C57小鼠是绝对不合格的。凡是做过此类动物实验的人都会知道,B16黑色素瘤细 胞接种到C57皮下后,20天左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都会长至 4000mm^3-6000mm^3以上,并引起小鼠死亡。7.图3所示的自然杀伤活性与文内的 结果描述严重不符,按文内描述,实验组CTL较对照组分别增高34.0,24.1和13.9%, 而图3所示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增长了数倍之多,这说明作者缺乏起码的 算术训练,根据以上所举的几个问题,我不愿意相信,魏于全院士不懂得进行 肿瘤免疫研究的最基本的实验规矩,我只能怀疑,作者是否真正进行过这一组实验, 或者说,这是一篇胡乱拼凑的论文.从理论上讲,猪的黑色素细胞是异种细胞,它所 含的所有蛋白对于小鼠来说,都是抗原,都会引起免疫反应,虽然现在还没有人能 说出猪的黑色素细胞到底有多少蛋白,但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至少有几千种以上. 那么真如作者所说其治疗原理是通过黑色素瘤交叉抗原或抗原决定族的特异反应, 试问在几千种蛋白被注射入小鼠体内以后,何以小鼠的免疫系统只对如此微量的 一种或几种抗原选择性的发生如此强大的反应。   魏于全的另一篇论文immunotherapy of the tumors with xeno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as a vaccine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2000, 6(10): 1160, 这被认为是奠定魏做为院士的基石之作。的确,这一篇论文没有出现像上一篇论 文那样的设计错误。从文字上看,这也的确是一篇结构十分严谨,英语水平修养很 高的文章。但是,只要使用免疫学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认真思考一下,就不难看出 其中的诸多破绽。这一论文同样是一篇虚假的编造出来的赝品。首先,请看作者 所进行的免疫印迹结果。作者使用的是人内皮细胞对小鼠进行免疫,内皮细胞,和 前一篇论文中的黑色素细胞一样,含有许许多多的蛋白,为什么小鼠仅对几种蛋白 产生抗体,做出如此选择性的反应。按照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任何抗原经注射途 径进入正常的有免疫能力的个体之后,机体的免疫系统都会对之反应。如前所述, 内皮细胞起码有好几千种抗原,人的内皮细胞注射入小鼠以后小鼠不可能只对其 中的几种或几十种产生反应。然而,魏于全却得出了与免疫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完 全不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结果,只能有两种可能,要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是错 的,要么,魏的结果是假的。除此而外,决无第三种可能。其次,在论文中,作者 介绍,他们使用了四种瘤细胞株,如Lewis肺癌,FM3A 乳癌等,四种肿瘤的生长 曲线一模一样,几乎完全可以重叠在一起,都在20 天以后长至同样大小,这是 不可思议的。由于参考资料受限,我只从文献中查到了Lewis肺癌,FM3A 纤维肉 瘤的生长特性介绍,Lewis肺癌癌细胞的倍增时间是0.9-2.1天,接种后动物平 均存活27天,FM3A纤维肉瘤,在皮下接种后,50%的动物可存活45天,最短存活 21天,最长可存活120天。仅从这两个肿瘤来看,就知道它们的生长曲线是绝对 不同的,尤其是接种FM3A纤维肉瘤的小鼠,存活时间的波动范围很大,这是肿瘤 细胞本身的特性,怎么设想可能生长出与其它肿瘤同样的生长曲线呢。3.在魏文 中,肿瘤的大小均用直径表示。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测量肿瘤的。因为当肿瘤细 胞接种至小鼠皮下后,长出的肿瘤决不会是球形的,只能是扁圆形的和不规则形的, 所以一般都测量两个径线,使用前述的公式进行计算,难道魏院士所用的瘤细胞株 或小鼠就是和普通的大不一样,所接种的肿瘤都会长出球形。4.在魏文中,图2显 示用内皮细胞做瘤苗对荷瘤小鼠对治疗作用,文内叙述,在肿瘤接种7天后开始注 射瘤苗,连续4周,肿瘤生长延缓,以至消退.然而,从图2所显示的肿瘤生长曲线来看, 在肿瘤接种后约14天即免疫后约7天肿瘤已经开始消退,.这怎么可能呢?谁都知道, 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即使是产生初发性免疫反应也需要最少一周的 时间,而初发性反应的强度总是不足以清除外来的抗原,更何况对于肿瘤这一顽 疾,那么作者的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5.图5作者显示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组 织中微血管数量的计数结果(5-e),图下明确标出,肿瘤接种后第14,21,28, 35天的观察结果,在第14天时,实验组和其它组的血管计数没有区别,第21天血 管才开始减少,28天以后才显著减少,这和图2的结果不是有明显的矛盾吗,既 然作者认为肿瘤的消退是由于血管生成受到抑制的结果,那么图5中并未看到第 14天左右的肿瘤组织中血管减少,而图2中显示在这一时间点的肿瘤生长已经延 缓,这又如何解释呢。还是在图5中,图5-c是肾组织切片,其中的微血管不被 抗内皮细胞的抗体标记,而在图5-e 中,用GEN-T细胞免疫的小鼠抗体既然和肿 瘤组织中的血管反应,那么为什么又不与肾组织的血管内皮发生反应呢。在这里, 魏既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上一世纪40年代Massuge用异种动物肾小球免疫血清建 立肾炎模型的著名实验,也忘记了就在同一篇论文中他所认为的异种内皮细胞疫 苗免疫预防和治疗肿瘤是通过被免疫动物体内产生了抗VEGFR2和 alphaV integrin抗体起作用的,而肾小球恰恰就组成性的表达这两种抗原,那么,免疫 鼠的血清为什么不与肾小球微血管反应呢?6.作者根据他的western blotting 结果,认为至少有两种蛋白,即220KD的VEGFRII和的130KD alphaV integrin是 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蛋白,然而图7显示的蛋白条带中,130KD处最多 只有一条很弱的条带,相反的30KD部位却有一条十分明显的条带。6.作者为了证 明确实如他臆测的是alphaV integrin在起作用,合成了alphaV integrin细胞外 区的几个相关肽段,并以之免疫动物,又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以异 种内皮细胞免疫小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的假说,但是作者在这里又犯了一个 致命的错误,integrin是由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在其二聚体的结合界面 上形成一个结合配体的构像依赖性表位,魏筛选的肽段并不在alphaV integrin 的界面上,即使产生抗体也不会阻断其配体与之结合,又如何可能起到作用呢。 当然,这一篇论文中还有太多的疑问,限于时间和篇幅,恕我不再一一列举。应 该说,这后一篇论文比前一篇编造得更好一些,编谎编的更圆一些。不过,就像 小孩在大人面前撒谎一样,越是想掩盖自己的谎言越会露出马脚一样,魏的文章 也就恰好是这样一篇杰作。   在他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的文章发表 后不久,我先给中华肿瘤学杂志编辑部写了一篇很短的评论,指出其中存在的问 题,要求杂志社刊登。杂志社给我回信,认为我的做法很好,有利于学术发展, 并说已经将我的信转给了魏,待魏答复后一并刊登。不久,我接到了魏的电话, 声称他已给张友会教授打过电话,张说让我们私了。我当即指出,这是学术问题, 又不是我们之间的个人问题,是不存在私了的。当我指出他的对照组肿瘤长到30 天左右500mm^3时,他承认他的细胞株可能有问题,质量是不合格,他在实验中 有错误,并说,因为论文是研究生写的,他没有很好把关,他要很好注意,今后 汲取教训等等。后来,我打电话给杂志社,杂志社答复是,他们不知道张教授的 意见,答应询问后告诉我。又过了几个月,杂志社来信告诉我,因为版面的问题, 这样的稿件就不予刊登了(信件仍在保存)。   至于他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那一篇论文,我是在北京开会评审他的基 金申请书时看到的,我认为他的研究结果是不可信的,没法进行评审,必须落实 后再说。基金委的冯雪莲只好同意我的意见,让我给他打电话查证。我在电话中 指出存在的问题,问他的实验结果是否经过病理学家看过,他承认没有,我建议 他多征求一下病理教研室的老师们的意见。我问他,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是怎么消 失的,有没有看到血管闭塞的过程,他表示没有注意,我说一定要仔细一点,用 异种组织或细胞免疫动物能治疗好肿瘤是不可思议的,异种组织和细胞那么多抗 原小鼠怎么会只对几种或几十种抗原起反应呢。我还告诉他,肿瘤治疗是国内外 的难点课题,如果如此简单,就像你说的那样,那还用花那么多的钱和人力去研究。 他坚持说,的的确确是真正的实验结果,并说他们的实验最近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他们用牛的肝组织免疫治疗小鼠肝癌,用肺组织免疫治疗小鼠肺癌都已取得了成 功。(后来我一直关注他在这一方面的报告,却始终没有见到)不过,在这一次的 基金评审中,经过我们评审组的坚持,决议说,必须组织一个专家组对魏的工作 包括实验记录进行认真的检查以后再决定是否给与资助,(当时,北医大的周爱 儒教授也同意我的意见,但基金委的意见是要给他资助的,我们专家组坚决不同 意,后来结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至2003年,我给nature medicine写了一篇评述性文章(附件),当 编辑部接受我的短文以后,要他写回复文章时,他一连5周,每星期五从成都飞到西 安,星期六到我的办公室恳求我一定不要发表这一文章。每一次都带有大量礼物。 第一次,他说,这对他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个人名誉。只要我将文章撤回,他愿意 给我资助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我当然不会答应,并且告诉他,只要你的研究是真的, 自然不会对你的名声有影响,用不着紧张。因为他给我带来很重的礼物,我坚决 不收,他又不肯.而我又正好编了一本书,我就送他一本,做为回报.他从早上8点一 直磨到12点。到了吃饭时间,他邀请我吃饭,我不肯。我自然得请他到我家吃饭。 最后双方各走各的。临别时,他还再一次恳求。第二个星期六一大早他又来了,等 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给我家打了电话,他又一次恳求我,重复了上一次的谈话内容。 在我不答应以后,他就威胁我,说他的研究生看了我编的书,检索了我的所有论文, 发现我的书和论文中也有不少错误,书中也有抄袭别人的,如果我要发表我的文章, 他们也要写文章,把我搞臭。我告诉他,那本书我是主编,100多万字,我审查的不 会那么细,我问他,抄袭的部分能占多少,占得了10%,20%,,至于论文么,肯定有 错,尤其是10年以前的,连我都不愿意读了,科学发展的太快了,不过,您要是指出 来,我还是愿意接受的。谈了3-4个钟头,又是没有结果,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句 话,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和好说的。这一次我特意送了他一包月饼以为回报。第3 周,第4周又是一样,不过,从第4周起,他的夫人加了进来,不断地打电话给我,又 是白天,又是晚上,又是说魏于全思想负担很重,已经到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程 度,人一天天消瘦,他只怕有个三长两短,对她家影响太大。又是说,那么多的人文 章有问题,你又为什么抓住他不放,又是恳求,又是威胁,说如果把他逼死了,她和 我没有完。到了第5周,杂志社已经把清样寄来了,魏照样来找我,说的还是那些话, 提的还是那些要求.我也谈到他的夫人打电话的事。一直到他走,这一次我还是没 有答应他的要求。除了他亲自来以外,他还动员我的朋友,以至我认识的熟人(其 中也有院士),对我进行劝说,要我放弃发表那一篇评说。第一次来他就带来杨光 华教授的亲笔信,就在我要给nature medicine发E-mail,签署发表合同的时候, 我校的一位主管科研的领导,通过我校的一位教授告诉我说,上头有人打招呼, 让我不要发表那一篇论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迫于形势,向nature medicine写了信只是要求推迟发表,然而,编辑来信说,既然有这么多麻烦,他 们就决定不予发表。于是,这一问题就不了了之。   鉴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 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规定 第三条 坚持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 态度,反对学术上的浮躁浮夸作风。坚决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从以上 两篇论文来看,从我写了评述的文章以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魏于全是和中国科 学院院士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我现在提出来,我想你们应当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一 问题。   司履生   西安交通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免疫病理研究室 (方舟子按:司履生教授信中提到的给Nature Medicine的评述我在2003年已收到, 后来根据司教授的意见,没有公布。我很高兴司教授现在愿意公布此事。我认为 司教授对魏于全院士论文有假的指控是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应该认真调查此事, 给公众一个交代。如果调查结果认定魏于全院士发表的Nature Medicine论文的 确有假,不管他该负的责任有多大,鉴于魏于全能够在2003年当选院士是因为假 成果,那么中国科学院至少应该免去其院士称号。) 作者附言:方先生,这件事一直憋了好久。几年前,我就想将此事揭发出去,但 因受人阻挠,耽搁下来,一拖就是几年。眼看国内学术腐败,我怒火中烧,今日, 只好借贵刊一角,将此文发表出去。我是一位老人,十分迂腐,让别人说,很不 入流。像魏于全这种事情,在中国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了,多得像牛毛一样,随便 一抓就是一大把。中国高校的教学科研也因此而严重受损。总之,希望我们都为 此出一把力。 清华大学教授涉嫌学术造假 被撤销教授职务 【来源:东方网】 本报实习生王禁报道 因涉嫌学术造假,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被清华大学撤销教授职务并被解聘,清华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昨天向记者证实了此事。 据记者了解,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是由于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在个人网页中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被撤销教授职务的。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也证实了这个原因的正确性。 据了解,早前方舟子发表过《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如此伪造论文发表记录》一文,指出署名为LiuH的论文作者并不是刘辉,而是另一位学者,同时还就刘辉简历中的1999-2004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中心主任提出质疑。刘辉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论文并不是他的,但认为是图书馆在检索时出了问题,因两人英文名字缩写完全一样,所以误将该论文收入他的名下。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这位负责人还进一步证实,以上决定是在3月10日的20052006学年度第12次校务会通过的,当时是根据学校在学术方面的相关规定处理的。 跟广州某大学的一个造假高手一样(其实也不是,她的造假很小儿科)!大概在1998年时,据说她从美国也买了一两块DNA芯片,就回去大张旗鼓地宣传,说是国内首创,是中国人特异的芯片等等.......骗取了大量的荣誉,教授,博导,及国家省市军队企业的大量资金!!!此人在国外多年,一篇文章没发,只要打道回俯。刚回国时,她居然胆大包天,炮制了5篇JBC, Cancer Reseach, Nucl Research等论文,所有文章的期,卷,页全是不对的!可笑的是,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是真是假,只要上网一查就全清楚了,但我亲自听一个领导说,我看过她的文章复印件.......好象是2000年,此人申报军队科技金星,材料在该校网站上公示,但最后学校这一关还是没过。没关系,第二年再来,不过此时她已经骗取了大量的荣誉与金钱,所以,这一次她把那些造假的论文撤下了......可笑的是,新旧简历同时在网上公示,只要长头脑的人都该知道是怎么回事啦!!! 其实,导致她能够这样随心所欲地骗取那么多东西,很重要的一点是某些该死该杀的领导为了树典型,搞业绩,而共同导演的一出闹剧!!!虽然学校里大部分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包括那些所谓的院士著名专家,但这些人也是一些胆小鬼,没能在人 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2004年《神州学人》第2期封面人物----魏于全。 文/杨绍林 曹淑玉 廖志林 2003年11月25日下午,魏于全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院一片欢腾。11月26日,魏于全教授同新闻媒体的见面会上,石应康院长热泪盈眶,激动地说:50年了,我们终于培养出了一位院士。魏于全教授能当选院士,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川大人,华西医院全体师生职工的骄傲七年前,魏于全从日本归国时还是满头青丝,如今才44岁,他的青丝就已变成了白发!看着魏于全头上的缕缕白发,泪水禁不住从石院长眼角滑落。魏于全教授也泪光闪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从一位青年医生成长为一名院士,魏于全教授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其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看来,魏于全还没有黄禹锡那么有名,不然也炒到Nature新闻上了。不过,建议司履生教授还是要炒,炒到他身败名裂为止,不然国家的钱真的是被这样的混球给坑骗没了。只可惜啊,我没有这样的胆量,也见过,体验过,有的院士说得是铮铮铁言,做的是骗子勾当,隐蔽的无耻,高高在上,潇洒自在啊!真佩服司履生教授!向你致敬! The fate of science! Meet Dr Wei once several years ago when I was seeking the oppotunity in Sichuan Uni. Be honest, I don't like this kind of person. I have been recommended to see whether I could be interested in working under him, as said that his group is the best in terms facilities in this uni. Howevr, when I met him, for whole morning and during lunch, he never asked what I was interested and which area I was experted in, but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son accompanying me, who was one of the presidents of this uni. I don't think that is a real scientist should be, and then never contacted him again. 我正准备考中科院呢,看了这篇文章,我心酸了。在中国,还有多少干净的土壤?最受人尊敬的院士尚且如此!! 原来高中的时候想考华中科技大学,那时的校长是樊明武,可后来可能因为经济原因被撤了,那时我就非常痛心。现在更痛心了。有些院士说中国同样有环境搞科研,就是这样的环境吗?我真的迷茫了,我该崇拜谁,我该以什么作为我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真的很想哭。 有感于四川大学再暴丑闻 作者:木然 70岁的司老先生,面对国内日益猖獗的学术腐败,怒火中烧地挺身而出, 直指四川大学副校长院士魏于全的Nature论文造假。 司老先生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中指出:2003年,魏于全当选为院士,据 说,主要是因为他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突出成绩,他提出了将生物进化中的异 种同源分子、异种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反应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学说,并且 得到了实验证实。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等多种世界著名杂志。 魏于全提出的用异种组织作瘤苗治疗肿瘤在肿瘤研究的历史上并不新鲜。这本来 就是一种十分幼稚的幻想。不过由魏于全进一步发展了,再次包装炒作,闹到吓 人的程度而已。科学本来就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伪科学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在 事实面前总会露出它的伪装。 司老先生将这封公开信发给《新语丝》方舟子的附言颇让人感动:方先生, 这件事一直憋了好久。几年前,我就想将此事揭 魏院士的产生是一个凄美的故事。中国太重视神的创造,因此有了医学院院长包装魏院士的决心,又有了包装以后的结果(石应康院长热泪盈眶,激动地说:50年了,我们终于培养出了一位院士。魏于全教授能当选院士,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川大人,华西医院全体师生职工的一具凡人的躯体。 司教授是一位严禁的人。每日唯一的喜好是翻开最新的文献,寻觅科学的真理。因此,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结构最全的学者之一。司教授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的弱点是不能坚持己见。司教授是一位正直勇敢的人,敢于直面学术界物欲横流的现实,挺身而出。 每当望见满头白发的老学者,从内心产生一种敬仰的情感。望司老师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594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CSCD期刊)
kerer009 2009-8-4 21:23
刚离开所后就来到了工作单位,突然发现到原来所里的图书馆查不到CSCD期刊了,于是到网上好不容易当了一篇最新的目录,供大家以后下载使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CSCD)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论文抄袭始末[转1]
冯用军 2009-8-4 15:53
转载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作者:张国 网络地址: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8/04/content_2786966.htm 提示: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请勿人生攻击、谢绝污言秽语、欢迎学术讨论 附言:我中心CAAPSC(中国315反学术腐败调查中心)本以为通过转引的方式能适当淡化中国科学院候选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周祖德在NCIM2008会议上发表剽窃自IEEE高级会员已发表论文的事件,也就算暂告一段落,没想到中国青年报在事后介入(是否有涉嫌人借机出名不再转载考量之中),记者张国前后两次紧锣密鼓才采访疑似学术腐败者周祖德并公开发表2篇报道,这是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全社会打击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决心和信心,特转载张国记者的2篇报道,以警示那些敢于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学者赶紧悬崖勒马、以告诫那些善于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学者赶紧迷途知返。先贤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抄袭了、剽窃了,就立马、勇于承认错误,求得原作者的原谅和全社会的宽容,方不失一个男人的本色、一个候选院士的本色、一个大学校长的本色、一个博士生导师的本色、一个教授的本色,学界不断创造有自由的对事不对人的自由批评精神、风气和环境,这才是中国学术新希望的应有道路。 出没出版是一回事,抄没抄袭是另一回事。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论文抄袭始末 盗窃记录是怎样被删除的 本报记者 张国 两个版本的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论文集光盘封面。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的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一版论文集中,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 本报记者张国摄 当这篇偷来的论文提交到学界之时,作者显然没有意识到,一枚定时炸弹也就此埋下了。 一年之后的今天,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教授的声誉,正受到它的威胁。 虽然,它的读者很少,而在有限的读者当中,也只有少数人明白它的来历。 不过,抄袭的发生,的确是明目张胆的。 真相 2008年12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上,与会的60多位学者领了一袋会议资料。其中有一张光盘,里面收录了49篇会议论文。 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柴油发电机》的英文论文,排在30号,第一作者是属于211工程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另一作者为周校长的博士生谢鸣。 按照学界惯例,大会很早就面向同行征文,3月至8月接受投稿。30号论文,是在8月提交的,很快被接收,收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赶在会前出版的光盘版会议论文集里。至此,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以会议论文的形式发表了。 对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的周祖德教授来说,这只是在他丰富的作品目录中增加了新的条目。本次会议的49篇论文中,周祖德、谢鸣名下的就有3篇。 但这篇以机械动力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给师徒二人造成的影响,比预知的要强劲得多。 地球另一端的智利科学家罗伯特卡迪纳斯(RobertoCardenas)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断言:这篇是我们的论文的删节版。 卡迪纳斯现为智利圣地亚哥大学教授,最大的跨国学术团体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简称IEEE)高级会员。他的论文,发表于《IEEE能量转换汇刊》。 2008年3月发表的这篇论文,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风力-柴油发电机》,由智利麦哲伦大学、圣地亚哥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5位科学家完成。 5个月后,周祖德、谢鸣在中国提交了类似的论文。两者标题仅有一词之差,风力-柴油发电机改为柴油发电机。篇幅上,国外版超过12页,国内版不足5页。 经过对比,卡迪纳斯说,二者的实质性区别,也只在于篇幅。 他指认,周、谢论文中的所有图表,都与自家论文中的一模一样,绝大多数是智利实验室中得到的实验结果。周、谢论文中的所有方程式,都与自家论文中的一模一样。 许多段落也如出一辙。我和我的一名同事撰写了大部分内容,我认得出自己的写作风格。罗伯特卡迪纳斯说。 因正文做了删减,周祖德、谢鸣在文末列了8篇参考文献,恰是原始论文所列25篇参考文献的前8篇。 总体而言,删减者显得太过粗心和急迫,但在创新过程中,他们有时也做得小心翼翼。 例如,在卡迪纳斯等人设计的风力-柴油发电系统图表上,右侧是包含一个风力叶片的风能系统,但缩编过的论文里,随着风力的消失,叶片也不见了。 从8月投稿,到12月结集,抄来的论文轻而易举瞒过了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组委会。 暴露 可就在会议前夕,它露馅了。组委会打算评出几篇优秀论文,向业内期刊推荐。会议论文定为A、B、C三等,A等11篇、B等28篇。这篇论文本是A等第6名。直到参与评审的教师和学生偶尔上网检索它的标题,才真相大白。当时弹出的第一条结果,便是罗伯特卡迪纳斯等科学家发表在《IEEE能量转换汇刊》上的原始版本。 此时会议即将开幕。一位评审专家回忆,幸亏查了出来,不致令大会蒙羞。组委会决定取消它的授奖资格。但由于文集出版在先,论文本身已经无法撤销。 12月18日,大会如期开幕。周祖德教授莅会作了学术演讲。当他离开会场,在会议主办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的力主之下,组委会决定向作者通报论文抄袭问题。 70岁的熊有伦院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后来,(为了)慎重起见,学术委员会处理这个事情。 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斌和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陈定方,一同找到周祖德,提出了论文抄袭问题。 据陈定方回忆,周校长当场表示自己没有把好关,要回去追查。但半个多小时之后,已在返程途中的周祖德,又告知组委会,称论文曾由本校另外两位教授把关。 自己与学生合作的一篇论文,为何要由与此毫不相干的他人把关?周祖德对此并未解释。 历时3天的学术盛会很快闭幕。与会学者分头返回上海、天津、湖北、浙江、辽宁、香港、加拿大等地。他们带回了论文集,但只有极少的人知道围绕着30号论文发生的故事。 遮盖 那些知情者也避谈此事。我现在在开车,不方便,有人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我今天要开一天的车我在高速上面。 担任大会秘书长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波反复强调一点,周祖德、谢鸣的剽窃论文,并未收录在最终版本的论文集中。 吴波说:反正最后出的论文集里没有,后面标明是正式版本,前面的只是为了开会方便。 而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竟然又有了一个正式版,正是令与会者费解之处。一位学者回忆,报到时领了一份,闭幕后又发了一份,人们对这种少见的状况很是奇怪。经过打听,才知是周祖德的论文有问题。初看这篇论文,他认为质量蛮高,没想到属舶来品。 记者找到了同一出版号的两张光盘,封面都印着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不同之处在于,一张光盘加了论文集(正式版)字样。 正式版不但没了抄袭之作,周祖德、谢鸣的另两篇论文也都消失。所收论文由49篇缩为28篇。一位负责人解释,这是抄袭之作殃及池鱼的结果,其他论文陪同消失,是为了不让抄袭论文显得突兀。 但一个细节,让突兀之感难以避免。正式版论文编号,仍遵循原有顺序。5号论文成了新文集中的第一篇,仿佛提醒人们,1、2、3、4号论文确曾存在。周祖德等的28、29、30号论文,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位学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高明。就算剽窃论文能从文集中删除,学术生涯中的剽窃记录又怎么删除?另一方面,这对陪删者不公平。 不管怎么说,剽窃者的名声得到了暂时的保全,直到2009年7月。在此期间,周祖德进入了中国科学家最高学术荣誉中科院院士2009年增选有效候选人的行列。谢鸣也于6月24日通过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如3个月公示期内没有异议,就被授予博士学位。 谢鸣说,由于这段不光彩的记录,自己拿博士学位的过程遭遇了阻力。他本应在2009年春季之前毕业。 这个年轻人的人生规划也被改写。他本已确定留校任教,抄袭事件发生后,留校之事搁浅。 因为此事,我也得到了处罚。刚刚走出校门的谢鸣有些懊丧。事情原本可以被淡忘。 直到2009年7月底,本报记者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举报周祖德、谢鸣抄袭。 谢鸣回应,这篇论文不算公开发表。自己当时投稿3篇,均收到了录用通知。但在找导师申请论文发表费、论文定稿、确定作者时,他的论文没有通过审查,他也没交会议注册费,应视为自动放弃出版。 他还说,在会议当天,自己就正式提交了撤稿申请。 但会议主办方有人对这番辩解并不认同,因组委会通报论文抄袭在先,申请撤稿在后,会议论文集彼时早已出版。主办方更不会因为没有注册费就取消已接收的论文,注册费是向与会者收取的,谢鸣并未参会。而且,谁会想到校长会赖账,就撤销他的论文呢? 谢鸣认为,事情过去近一年,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出来恶毒炒作,深深伤害了周祖德。在此,我深深地道歉,并将用毕生的努力让导师和武汉理工大学以我为荣。 一位学者指出,周祖德不应感到被伤害。他身为第一作者,又是第二作者的导师,即使这次是被挂名,也难以卸责。二人合作的论文中,周祖德几乎都是第一作者。 另一位学者说:出没出版是一回事,抄没抄袭是另一回事。 而在遥远的智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之前,这种风力-柴油发电机真正的主人罗伯特卡迪纳斯教授等人还蒙在鼓里。一年以来,从没有人告诉他们,这篇论文在中国的遭遇。 本报武汉8月3日电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3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初选名单公示
maokebiao 2009-7-16 08:29
http://www.gucas.ac.cn/gscascn/Presentation/DetailContent.aspx?ContentID=8278ChannelID=91TopicID=293 2009 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初选名单公示 序号 姓名 性别 培养单位 获学位时间 学科名称 导师姓名 1 段国韬 男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7.7.7 材料物理与化学 蔡伟平 2 肖纳敏 男 金属研究所 2008.7 材料加工工程 李依依 3 林志军 男 金属研究所 2008.3 材料学 李美栓 4 徐浩兰 男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08.7.5 材料物理与化学 王文中 5 王 林 男 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8.7.5 气象学 陈文 6 徐文杰 男 地质地球所 2008.7 地质工程 胡瑞林 7 张玉修 男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7.7 构造地质学 张开均 8 左平兵 男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8.7 空间物理学 魏奉思 9 李超 男 电子研究所 2008.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李芳 10 张挺 男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8.7.4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宋志棠 11 李健 男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7.7 管理科学与工程 汪寿阳 12 李 奚 女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07.3 无机化学 曲晓刚 13 陈小华 男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2008.7 有机化学 龚流柱 14 车丽 女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7.5 物理化学 杨学明、王秀岩 15 陈 为 男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3.29 物理化学 包信和 16 狄重安 男 化学研究所 2008.7 物理化学 朱道本 17 贺芳 女 化学研究所 2008.7 有机化学 王树 18 姜雪峰 男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008.7.5 有机化学 麻生明 19 季向阳 男 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8.7 计算机应用技术 赵德斌、高文 20 刘勇 男 自动化研究所 2008.7.5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蒋田仔 21 李雪冰 女 心理研究所 2008.7.5 认知神经科学 罗跃嘉 22 胡中民 男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8.8 生态学 于贵瑞 23 周琦 男 昆明动物研究所 2008.6 遗传学 王文 24 毛颖波 女 上海生命科学院 2008.3.29 动物学 陈晓亚 25 张柯 男 上海生命科学院 2008.3.29 神经生物学 郭爱克 26 冯琳 女 上海生命科学院 2008.3.29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陈雁 27 施木德 男 上海生命科学院 2008.7.5 细胞生物学 孙兵 28 唐宁 男 生物物理研究所 2008.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梁伟 29 夏凯 男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08.7.5 生物信息学 韩敬东 30 刘斌 男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08.7.5 遗传学 曹晓风 31 白明义 男 植物研究所 2008.3 植物学 王志勇 32 张世华 男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8.7 运筹学与控制论 章祥荪 33 曹召良 男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8.7 光学 宣丽 34 张毅 男 高能研究所 2008.7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胡红波 35 曹阿静 男 力学研究所 2008.3 固体力学 魏悦广 36 陈金辉 男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8.7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马余刚 37 柳延辉 男 物理研究所 2008.3.1 凝聚态物理 汪卫华 38 宿英娜 女 紫金山天文台 2008.3.29 天体物理 黄光力 39 唐伯惠 男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7.7.7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李召良 40 王玉军 男 南京土壤研究所 2008.7.5 土壤学 周东美 41 刘勇勤 女 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7.7 自然地理学 姚檀栋 42 梁敏敏 女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8.3 环境科学 郭良宏 2009 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初选名单公示 序号 姓名 性别 培养单位 获学位时间 学科名称 导师姓名 43 张秀文 男 半导体研究所 2008.3.29 凝聚态物理 夏建白 44 张子占 男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8.7.5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许厚泽 45 张袁健 男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08.3.29 分析化学 牛利 46 田瑞军 男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7.5 分析化学 邹汉法 47 赵玉潮 男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7.5 化学工程 袁权 48 张江伟 男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7.5 生物化工 杨凌 49 张 磊 男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3.29 物理化学 李灿 50 方海燕 男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8.7 自然地理学 蔡强国 51 刘学炎 男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8.7 地球化学 刘丛强 52 田 有 男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8.7.1 固体地球物理学 滕吉文 53 陈 彪 男 电工研究所 2008.7.5 电机与电器 顾国彪 54 祁海明 男 电子研究所 2008.7.1 通信与信息系统 禹卫东 55 黄晓磊 男 动物研究所 2008.7.5 动物学 乔格侠 56 黄祖石 男 动物研究所 2008.6 生态学 张德兴 57 程建文 男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08.7 无机化学 杨国昱 58 龚 斌 男 高能研究所 2008.7 理论物理 王建雄 59 赵庆军 男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7.7.7 工程热物理 徐建中 60 杨 平 男 光电技术研究所 2008.7.5 信号与信息处理 姜文汉 61 杨泽玉 女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7 环境科学 曾永平 62 王 丹 女 国家天文台 2008.3 天文技术与方法 赵永恒 63 马俊鹤 男 过程工程研究所 2008.3.29 化学工艺 刘会洲 64 何志斌 男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8.3.29 自然地理 赵文智 65 陈长伦 男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8.3.29 核能科学与工程 王祥科 66 张 炜 男 华南植物园 2008.3.29 生态学 莫江明 67 封心建 男 化学研究所 2006.7 物理化学 江雷 68 侯剑辉 男 化学研究所 2006.7 物理化学 李永舫 69 谭光明 男 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8.3 计算机系统结构 孙凝晖 70 陈志刚 男 金属研究所 2008.7 材料学 成会明 71 李 昕 男 昆明动物研究所 2008.6. 遗传学 王文 72 张俊平 男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7.5 物理化学 王爱勤 73 张成义 男 理化技术所 2008.7.8 有机化学 张晓宏 74 闫井夫 男 理化技术研究所 2008.7.8 制冷及低温工程 刘静 75 徐洪周 男 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8.3 物理海洋学 王东晓 76 冯 卓 男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008.7.5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刘陆军 77 马 静 女 南京土壤研究所 2008.7.5 土壤学 蔡祖聪 78 夏盟佶 男 软件研究所 2008.7.5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李昂生 79 邓 燚 男 软件研究所 2008.3 信息安全 林东岱 80 刘占军 男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008.7 材料学 刘朗 81 张大明 男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08.7.7 材料学 常江 82 江 俊 男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08.7.5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陆卫 83 张志 君 女 上海生命科学院 2008.3.29 神经生物学 段树民 84 陈 飞 女 上海生命科学院 2008.7.5 神经生物学 罗振革 85 白 戈 男 上海生命科学院 2008.3.29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景乃禾 86 甘肖箐 女 上海生命科学院 2008.7.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李林 87 尹 胜 男 上海药物研究所 2008.7.5 药物化学 岳建民 88 弓晓晶 女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8.7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方海平 89 牛 奔 男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008.3 机械电子工程 朱云龙 90 李庭刚 男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8.7 环境工程 刘俊新 91 赵延龙 男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7.7 系统理论 张纪峰 92 何凌冰 男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7.7 基础数学 张平 93 毛士鹏 男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8.7 计算数学 石钟慈 94 张纪元 男 微生物研究所 2008. 7 微生物学 高福 95 王 倩 女 武汉病毒研究所 2007.7.7 微生物学 陈新文 96 乐新安 男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08.7.5 空间物理学 万卫星 97 高 利 男 物理研究所 2007.7.1 凝聚态物理 高鸿钧 98 许 皓 女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008.6.17 生态学 李 彦 99 王 波 男 研究生院直属院系 2008.3 生物物理学专业 陈霖 100 李忠木 男 云南天文台 2008.3.29 天体物理 韩占文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5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叶永烈与中国科学院
热度 1 lxh2009 2009-7-12 15:05
叶永烈,著名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近年来以纪实文学及人物传记写作为主,但其实最早是以科幻小说及科普创作成名。叶永烈十几岁就开始发表个人作品,是老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作品可谓风靡一时。笔者这个年龄段的人,其时正当年少,受其毒害影响之深无以复加。 叶永烈与中国科学院,本身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瓜葛,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曾经写作过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前副院长彭加木的传记作品《追寻彭加木》。但是,熟悉他的科幻小说的人,都能够读出他与中国科学院深厚的渊源。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科学太空之时,总是不难偶然邂逅一两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尤其是当高科技的的产品、技术出台,解决一些当时的社会所无法解决的难题的时候,中国科学院以及这个国家级的科研团队就成了当仁不让、无所不能的坚强支柱。比如读他的《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伤疤的秘密》等作品,读者一定会有这个印象仿佛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般,凡是有高科技的地方,就有咱们的中国科学院! 与其说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情有独钟,倒不如说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环境条件下社会大众的一种普遍心态,对知识的追求、对科学的向往、对科学工作者的尊重甚至是景仰。比如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哪一个不是来自科学院?那个时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科学院的春天哦! 反观现如今的中国科学院,专家队伍、技术设备及重大科研成果等,较之30年前,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若论到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则是多有不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系统探究起来,估计出一本专著或一套丛书也未见得能够说明白但有一点,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人民大众是密不可分的。科学家们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不忘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抱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工作,让更多的人感受、享受到科研成果带来的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改善。那样,即使你想躲进小楼成一统专心做你的科研而不愿意为人所知,恐怕也是不容易的!果真如此的话,中国科学院的第二个春天也将会指日可待了!
个人分类: 杂感及其他系列|427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两院院士个人书库
cuncaoxin 2009-6-3 15:49
来源: 超星数字图书馆 www.ssreader.com 中国工程院院士 贲德 蔡道基 蔡鹤皋 岑可法 陈国良 陈灏珠 陈洪铎 陈厚群 陈景 陈俊愉 陈清泉 陈亚珠 池志强 崔俊芝 崔昆 戴复东 戴永年 丁传贤 丁德文 董石麟 董玉琛 杜善义 范滇元 范立础 方家熊 封锡盛 高从堦 龚惠兴 古德生 顾国彪 顾健人 顾玉东 关桥 关肇邺 郭孔辉 郭重庆 韩大匡 韩英铎 何继善 何友声 胡见义 黄伯云 黄崇祺 黄文虎 江东亮 江欢成 江亿 姜景山 姜文汉 蒋洪德 金翔龙 黎介寿 李伯虎 李鹤林 李鸿志 李龙土 李庆忠 李瑞麟 李同保 李载平 李泽椿 李正邦 梁维燕 廖振鹏 林浩然 林华宝 林鹏 刘建航 刘业翔 柳百成 龙驭球 吕志涛 伦世仪 梅自强 孟执中 闵桂荣 潘德炉 潘家铮 潘健生 潘君骅 钱易 乔登江 秦裕琨 邱蔚六 邱中建 饶芳权 阮长耿 沈德忠 沈国荣 沈世钊 沈闻孙 石元春 宋湛谦 孙晋良 孙铁珩 孙优贤 孙忠良 唐明述 唐希灿 童铠 童志鹏 涂铭旌 汪槱生 王光远 王静康 王浚 王明庥 王士雯 王思敬 王泽山 王仲奇 魏敦山 魏可镁 温俊峰 闻玉梅 项海帆 谢礼立 徐更光 徐旭常 徐元森 许健民 薛鸣球 薛禹胜 杨锦宗 杨胜利 杨士中 姚新生 叶铭汉 于本水 于德泉 于润沧 郁铭芳 袁渭康 袁业立 曾溢滔 翟光明 张炳炎 张光义 张明高 张齐生 张启先 张寿荣 张耀明 张运 张钟华 赵法箴 赵国藩 钟掘 钟山 钟世镇 钟训正 周邦新 周镜 周勤之 周翔 朱能鸿 庄松林 闵桂荣 张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 傅依备 高金吉 朱静 翁史烈 邬贺铨 吴澄 吴佑寿 吴中如 向仲怀 严恺 邹世昌 蔡邦华 蔡睿贤 曹楚南 陈达 陈桂林 陈翰馥 陈洪渊 陈可冀 陈难先 陈庆宣 陈庆云 陈茹玉 陈希孺 陈新民 陈宜张 陈颙 陈运泰 陈中伟 陈子元 程鎔时 丑纪范 戴金星 戴汝为 戴元本 党鸿辛 丁舜年 丁夏畦 董申保 董韫美 杜庆华 方成 方心芳 冯纯伯 冯士笮 傅家谟 干福熹 高景德 高俊 高庆狮 高镇同 龚岳亭 谷超豪 郭雷 过增元 韩祯祥 郝柏林 候光炯 胡敦欣 胡宏纹 胡英 黄宏嘉 黄克智 黄立本 姜伯驹 姜中宏 蒋锡夔 金玉玕 匡定波 雷啸霖 黎乐民 李邦河 李朝义 李大潜 李方华 李吉均 李委伦 李静海 李林 李启虎 李惕碚 李廷栋 李小文 李衍达 李依依 李志坚 梁敬魁 林皋 林励吾 林学钰 林尊琪 刘光鼎 刘若庄 刘盛纲 刘新垣 刘以训 刘元方 刘振兴 卢强 陆士新 陆埮 马瑾 马在田 马志明 闵乃本 庞雄飞 裴钢 戚正武 钱临照 钱逸泰 裘维蕃 曲钦岳 阙端麟 沈学础 沈允钢 沈之荃 沈自尹 石青云 石元春 石钟慈 苏定强 苏纪兰 苏锵 孙大业 孙大中 孙钧 孙儒泳 孙义燧 孙钟秀 唐崇惕 唐孝威 唐稚松 唐仲璋 滕吉文 田波 田昭武 童宪章 万惠霖 汪尔康 汪集旸 江元生 王宝贞 王崇愚 王德滋 王立鼎 王世绩 王迅 王业宁 王颖 王育竹 王元 王之江 魏江春 闻邦椿 吴新智 吴祖泽 伍荣生 谢联辉 谢毓元 熊大闰 徐世浙 徐晓白 徐至展 许根俊 许学彦 薛永祺 杨福愉 杨雄里 杨应昌 姚开泰 叶叔华 印象初 俞汝勤 袁承业 袁见齐 曾融生 曾毅 翟裕生 张本仁 张恭庆 张景中 张礼和 张启发 张乾二 张淑仪 张嗣瀛 张永莲 张友尚 张宗烨 赵柏林 赵其国 赵玉芬 郑度 郑兰荪 郑儒永 郑时龄 郑守仪 钟大赉 周同惠 周锡元 周孝信 周尧和 周志炎 朱兆良 邹广田 资深院士个人书库 陈吉余 陈敬熊 陈士橹 顾夏声 关君蔚 胡亚美 黄培云 李鹗鼎 李振岐 刘广志 彭司勋 邱竹贤 孙俊人 肖碧莲 严东生 张金哲 张直中 周炯磐 贝时璋 蔡启瑞 陈国达 陈家镛 陈梦熊 程裕淇 段学复 冯端 冯新德 高小霞 葛庭燧 顾知微 关士聪 郭令智 郭慕孙 郝诒纯 侯仁之 侯祥麟 黄葆同 黄秉维 黄昆 黄量 黄文熙 嵇汝运 贾兰坡 蒋丽金 李德生 李星学 梁树权 梁植权 林秉南 林兰英 林为干 刘东生 刘有成 娄成后 陆元九 马大猷 马杏垣 彭桓武 钱人元 钱学森 钦俊德 秦馨菱 邱式邦 任美锷 沈其韩 沈善炯 盛金章 师昌绪 施教耐 施雅风 时钧 宋叔和 孙殿卿 谈家桢 汤定元 汤佩松 唐敖庆 唐有祺 陶亨咸 陶诗言 田在艺 汪闻韶 王德宝 王鸿祯 王守武 王绶琯 王希季 魏荣爵 魏寿昆 文圣常 吴传钧 吴浩青 吴汝康 吴文俊 吴有训 吴自良 肖纪美 谢家麟 谢学锦 邢其毅 徐采栋 徐冠仁 徐光宪 徐叙瑢 徐祖耀 薛社普 严东生 严恺 颜鸣皋 阳含熙 杨嘉墀 杨立铭 杨起 杨槱 杨遵仪 姚鑫 叶笃正 叶连俊 叶培大 殷之文 尹文英 应崇福 张广学 张滂 张香桐 郑作新 周惠久 周维善 院士题词 联系加入
个人分类: 科普百科|4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达尔文
nbsgdsb 2009-5-27 16:15
2009年5月27日上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在研究生院礼堂举行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专题报告会。 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恩哥院士主持 今年正值伟大的生物学家、思想家、科学巨匠达尔文先生诞辰200周年,也是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为了让广大学生和职工更加深入的理解达尔文富有创造性,跨越了生物学领域,跨越了其生活时代和国界,至今仍对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对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深刻而深远影响的科学思想和成就,报告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作了题为纪念达尔文的专题报告。近700名科学院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 在报告中,路院长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达尔文生平和科学生涯,并结合达尔文的事迹,从: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是科技创新最原本的动力;科学源于实践与思考;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勇气;细致观察、缜密思考、系统的研究以及科学道德,科学追求等方面,不仅较为全面的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并讲述了达尔文的科学思想对科学、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还为现在的科研工作者和我们这些中国科研的生力军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启示和借鉴。 路甬祥院长还以其独到的眼光,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角度,讲述了当代科研的状况和进化过程。他指出,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跟物种进化相似,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因此,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们,也应该努力适应现在的科研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认清发展方向,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注重科研道德,改进科研手段和方法,才能跟上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做出有重大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路院长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幽默,会场内不时想起阵阵掌声。 最后,在场的师生们与路院长进行讨论交流。来自各个科学领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思想,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最后,报告会圆满落幕。 会议详情链接: http://www.cas.ac.cn/10000/10000/10040/2009/135246.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草上飞”和“滑雪”的科学--兰大20090512报告记忆
colbertli 2009-5-22 13:47
今天是一未来大牛关于“草上飞”的报告,这么开始是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让你们能耐心点长点知识而已。关于这个报告,正如周老大所说,是个open our mind 的报告。 首先说说此牛的履历: 吴千红,男,1971年生,199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动力工程学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工所获电力工程硕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医学科学院院士Sheldon Weinbaum 教授(据说美国共有7位三院院士,目前在世3位),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及力学工程研究,2005年获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Villanova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吴千红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力学、细胞与组织力学、运动科学、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过程等,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Phys. Rev. Lett., J Fluid Mech.,研究成果得到很高评价。他首次建立和发展了关于多孔介质流体力学新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手段,这一发现解决了困扰生物界长达百年的难题,暨为什么几何尺寸大于毛细血管的红细胞能够“挤入”毛细血管并在其中快速运行120 天而不破损或与血管内表皮发生生化反应,这一研究被‘Science’、‘Nature’等科技期刊及媒体报道。 这个报告就是在讲述这一点的缘由和应用!! 当第一张幻灯片“卧虎藏龙”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在想:“这与红细胞穿越于毛细血管”有何关系,当听他提起“轻功”时我又开始疑惑“有联系??”~呵呵 其实,没听报告前打死也没法想到它们竟然还真有一点点联系,虽然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听了报告你未必能解释轻功的可能性但是你却知道他们或许有点联系: 我们知道,在人体每一个管道系统中,都存在一些细毛,它们担负着增加吸收面的作用。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它的作用不仅仅如此。吴牛人的工作就是发现了这一点作用,并把它扩展到“草上飞”。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这些细毛在毛细血管内壁充当一种多孔介质的作用,当红细胞进入时,由于挤压这些细毛,细毛周围分散的血浆将对它提供主要的支持力,而细毛伸张的血管内壁却承担很小很小的压力,也就是说红细胞基本上不会与血管内壁发生太大的摩擦! 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应用是来自于滑雪! 我们知道,当你静静站在雪地时,铁定是会陷入雪中,除非你很荣幸很传奇的学会了“凌波微步”!但是,一旦你滑起来,你就会“滑雪浅痕”!不要抱怨你的轻功还没有学至化境,这是种必然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你充当红细胞在雪这一毛细血管中滑行时,雪粒这些细毛充当了一种多空介质,将其内部的空气瞬间挤压出来,由于透气率限制,它们不能完全穿过空隙排放至外部环境,因此被迫充当了一种介质来支撑你的体重!而雪受到的压力就很小了~~~ 这其实还有一个例子不为人知。 在你拿着塑料管要为心爱的姑娘穿透酸奶盒时,是不是屡试都不如意?按照一般的习惯,你肯定是全手握着塑料管的中部直接插?那我告诉你,其实你的方法有点缺陷。应该用大拇指按住塑料管的另一端,然后快速插入。假如按照这种方法,我想你肯定可以利用 夏进酸奶 的塑料管穿透一个土豆! 不信你试试~~~~~ 其实这一切都是使得物质空隙中的空气充当一种物质,来贡献它的作用!到底是比较简单的道理,然而能自然想到吗? 话说这个大牛已经申请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来进行后续研究,以实践是否可以使用这一原理制造出空气悬浮列车! 为了将来的兴奋和现在的好奇,我愿意祝福他能早日成功! 你呢? 该做点什么?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研究还是科学院好
pzsi 2009-3-21 16:31
1.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与大学相比,一般说来科学院的仪器设备要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往往侧重一个领域,针对性强,可以相对容易地把该领域需要的装备准备齐。现在的大学几乎覆盖所有学科,学校必须在各学科间平衡,这样要把所有学科的装备做到领域内最好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清华北大也不能。大学的研究所与科学院的研究所还是有差距的。 2. 科研主导,心无旁骛。科学院研究所人少且都是大学毕业后的成年人,思想稳定;大家生存下去的唯一理由是把科研做好,官僚化程度低有利于多出成果。大学人多,大学生处于思想塑造阶段,为了稳定大学是党政主导,如此大家放在科研上的精力和兴趣自然减少。 3. 能力第一,资格第二。在科学院,学生似乎更喜欢年轻气盛的导师,而不是日理万机的老院士导师。在大学学生往往更喜欢官员导师,老院士更是活宝,资格势力比实力重要的多;年轻气盛的老师资源很少很难干活,等熬到什么资源都有了也干不动活了。 4. 招生权限大,人力资源多。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是完成很多科研项目具体工作的主力。 科学院正在筹建的研究所都可以招博士生,这有利于更好的培养人才完成项目形成良性循环。而多数大学苦追几十年没一个博士点的比比皆是,如此即使有项目也只能自己动手,不利于培养人才也不利于完成项目。从这点看教育部要向科学院学习。 都是红旗下的蛋,大学和科学院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和领导者――追忆吴传钧院士
dongping2009 2009-3-17 23:06
作者:林秋雁魏东平 2009年3月13日,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离开了养育他的祖国远行了。吴先生1918年生人,享年91岁。他的去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和惋惜,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追忆这位大师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当时,学校各种条件都很简陋,刚刚建立的研究生院地学部,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许多的教学奇迹。在时任主任的张文佑先生及副主任叶笃正与吴传钧两位先生的领导与组织下,当时的地学部(现地球科学学院)从重要工作抓起,首先第一时间以最快的方式,于1978~1979学年,为地学口78级130位研究生开出了7门课。其中,吴传钧先生亲自组织,并与其他老师一起,开设了研究生院地理学科中的第一门课地理学概论。 自此之后,吴先生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考虑,亲力而为,先后在研究生院讲述地理学概论、经济地理学专题与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专题三门课程;并且,他还领导组织了地理学科近20门课程的开设。 直到1993年,他以75岁高龄,仍然站在研究生院的讲台讲课。他既当领导,又当教员,掌握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手资料。作为院士、作为一名老者,他一生始终践行着自己对于教育的光荣责任。 吴先生对于研究生教育,一直坚持精益求精,不以既有成绩为满足,他多次和当时地学教研室(现地球科学学院)的领导一起讨论,并让我们地学教研室的年青教员,向研究生征求意见,依据他们地理学的基础背景知识不同,把学生分成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工科院校类别,分别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同时让各研究所教育处的老师们,征求那些已经回所作科研工作一年后的研究生们的反馈意见,达到进一步改进教学的目的。 吴先生常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程设置的如何,老师讲的内容怎样,学生听课的效果等一系列均影响教学质量。吴先生上课时多次强调,旧中国我们几乎没有设立培养研究生的学校,许多人因而海外留学,寻求进一步深造。他自己就是在上世纪40年代,乘船去英国的利物浦大学学习,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当时艰难险阻自不必说。今天我们国家自己办研究生院,我们要办得更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服务于社会。 不仅如此,吴先生还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指导地理爱好者及身边助手,包括指导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等方式,自1961年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与国土整治、经济与人文地理等相关专业的一大批后起俊才。如今,看到这些人已经快速地成长起来,并成为我国地理学相关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坚骨干力量,先生当是感到无比的欣慰。 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与汗水,吴先生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一位实践先行者和领导者。 吴先生离我们而去了,愿他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春夏秋冬|595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duke01361 2009-3-4 04:18
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周 峰 文 发表:/2004年第706期;学术交流网/中国问题评论/2004年10月10日转发   在许多年前,我清楚地记得怀揣几百英镑去英国留学的情形。几百英镑的盘缠 让人舍不得吃喝。那时候我虽然很穷,但在北京的同行堆里也并不算太寒酸。那时 大家都没有丰厚的积蓄。日子也都是将就着过。那时候中国科学院的一级教授一般 月工资不过千元人民币,教授以下的就更少,北京中关村的街道非常简朴,道两边 大多数是平房;而通往中关村的路还是中间有沟相隔的单行道。我现在还记得当时 一位来自苏联科学院的同行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想不到北京还有这样简朴的街道。 这是我工作和学习时北京的情况,而我的家乡所在地,一个叫廊坊的地方就更差得 远,尽管北京和廊坊相距却很近。   多年以后,我从英国回国探亲。故地重游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再看北京中关 村!原来的中关村街道成了车水马龙的北四环不算,就是地铁站也修到了黄庄。旧 貌换了新颜!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高楼大厦,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花花绿绿的各种招牌 ,就连我这个整天骑着个破自行车在中关村转了六七年的人也是不识其真面目!同 样,我的家乡廊坊也是焕然一新,新华路修了个宽宽敞敞不算,整个城市也扩展了 至少三分之一!铜墙铁壁的城市建设使人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北京地区确确实实地现 代化了一番!   但是是否北京地区真的现代化到眼见为实的地步?毛泽东先生有一句名言:想 知道梨子的滋味,需得自己去吃一吃!   先说家乡廊坊,俗话说:谁能不夸自己的家乡好呢?!确实廊坊的城市建设看 上去很不错,甚至可以说很棒!可如果你沿着新华路从南到北地走上一趟,约需要 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在这样宽敞漂亮的新华路上我们能 看到些什么景致呢?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几个算命先生,一人一块红布铺在路边的 辅路上,招揽生意。然后,你又会看到一群二十郎当岁的半大小子光着上身,穿行 于街市之间,如果你要看到人家啪唧啪唧打架那也不是不可能;再有你就会看到惊 心动魄地自行车、行人和机动车百舸争流的壮丽场面!那确实看上去过于刺激!如 果你怕这些伤着你,想老老实实地走在人行道上,那么你就会看到道路两边那些被 打残疾了的小雕像!什么少了耳朵的小鹿卧在草地上休息呀,什么少了一条腿的小 动物在散步呀什么的!   廊坊人特善良,特友好!这一点我总是心存感激!但是让我搞不懂的是如何诺 大的一个廊坊市好像人与人之间总会沾亲带故,有没有血缘都是亲戚,吃过喝过都 是朋友!更让我不但搞不懂而且曾经生气地打电话给市长的是,廊坊的公务员的严 肃面孔和拒人门外的洪亮高音!那种看上去好像我欠了人家的钱粮样子确实容易让 人误会。   如果你不愿意再游览廊坊市的人文景观,打算去北京一游,那确实方便得很! 除了飞机不能座,你可以任选交通工具,便捷自不必说,价钱也很便宜。   只是你得提防一些不必要的小纠纷,和被别人挤、碰等小摩擦。   你可以在一转眼的功夫就到北京,但是你必须得知道北京交通拥挤的大致情况 。花上两三个小时走一区的事情并不是笑话!如果你足够幸运,那么也可以留恋在 北京的高楼森林之间,作猿猴状上窜下跳,因为过于拥挤哦!如果你有足够的体力 ,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步行,北京的公交车上都有“本车已消毒”的自白。本意是 让朋友们放心乘坐,不要担心传染“非典”!但是,面对那样的交通状况,人与人 那种亲密无间的样子,又实使人难免担心!   北京大学的一个学者(这人我还认识!)有云:北京交通拥挤正好反应了北京 的繁荣!你看这话说得多有学者的水平!如果你没有一沓儿博士学位恐怕听都听不 明白!听不明白不打紧,还是本着正事干去!   好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吃学术饭的,那么你在北京的学术圈子里尽管不用说 话。因为说什么话都有可能得罪了人!甚至是正常的学术争论都有可能被对方升级 为“人身攻击”!北京的高校里有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大学者,当然这些人在中国是 可以称得上大学者的。这些大学者头上顶着“海龟派”的壳子,那威风凛凛的样子 !哎!我算是没法给你描绘清晰了!   我们的中国同胞喜欢分类学!既然把海外归来的分到“海龟”门,那本土的自 然是“土鳖派”门了!在北京,你可以看到这两个动物门的形态学界线,尽管可能 从基因上这个界线根本不存在!   诸如此类的事情也不用我多说了,大家应该是有目共睹了!甚或熟识无睹了也 罢!   在当今的中国,有很多朋友喜欢用“盛世”“繁荣”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我们自 己的社会。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少有朋友用“现代化”这样的词汇来标记我们的社会 。我的理解是,“盛世”和“繁荣”的结论可以来自纵向比较,比如我们的现在和 我们的过去比较,使人觉得“盛世”空前!“繁荣”无限!但“现代化”则更多地 需要和别人比较,比如和欧美比较,那样可能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现代化,进一步从 社会软件上开发新版本!   尽管我们曾经把“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定在四年前实现,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 ,自己的现代化可能还需要一代以上的人才能实现。 □ 寄自英国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如两院是最高学府
jlpemail 2009-2-4 10:44
张连珠 张斌/著《部队领导演说精粹》,黄河出版社,第45页《早就盼望你们来在欢迎两院院士考察团仪式上的演说》中有这样的段落: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最高的科研学府,集中了我们国家全部的一流科学技术人才,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两院院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代表,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顶端水平,是国家民族的瑰宝,是社会主义大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仰慕已久,是我们心中最崇拜的明星。 作者对于两院院士的推崇和崇拜之情是人之常情,在一些平均文化程度不高的野战部队中,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两院院士考察团的光临指导,对戈壁滩中的驻军来讲,的确是大好事,比过年还要过年的好事情。两院院士会以他们的学识和风度感染和影响一大批人,和院士们的近距离接触,将让戈壁驻军受益终生。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最高的科研学府的提法,很有意思。假如这两个院都以培养科技人才为主要目标,那我们得多出多少人才哪?中国科学院有下属的研究生院,可以培养研究人才;所属的研究所,也肩负着培养研究生的任务;而中国工程院则没有自己的研究生院,也没有所属的、遍布全国的研究所。假如顺着科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研究所编制方法运做,中国工程院系统就可以打造工程技术系列的科研航母了。那样的话,工程技术系列的科研,会更具备团队效应和集团冲锋优势。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最高的科研学府的说法,有些失之于严密,无须较真,给人的启迪,倒是有意思的。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4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发展奇快!
吴信 2008-12-2 19:57
我发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单位。呵呵,好像在做广告,不过我不是该研究所的。 照这样的发展速度,要做国际一流也指日可待啊! 中科院未来 15 年发展目标: 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 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 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中国科学院,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同类研究机构前列。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学研究机构。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研究院事业编制200人。 研究院的定位是:成为以国家健康和生物医药需求为主导,以国际前沿的致病机理研究、高水平核心技术创新与集成为核心,致力于构筑我国医药、疫苗及诊断的创新研究实体,提高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成为国家健康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要将研究院建成在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具有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研究机构,使之成为疾病致病机理研究和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成为面向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社会化服务并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平台,成为吸引、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人才的平台,要成为国家健康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研究院主要围绕新发传染病、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 从2004年4月正式启动筹建开始,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研究院已经建有六个研究中心,一个研究所,二个公共支撑中心,25个研究团队。目前已有在职员工260多人,90%以上为博士和硕士学位人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研究院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是从海外吸引归来的优秀科学家,目前有25名研究员,他们大多数曾在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特别是跨国制药企业担任教授或高级研究人员,有10年以上的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在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研究院积极承担国家和广东省、广州市的重大科研任务,目前承担国家973、863和省市各类科研课题共100多项,争取的科研经费量累计有8000多万。研究院已经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50多篇,已经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取得了如达菲合成等重要成果。 研究院积极培养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人才,到今年7月,研究院有在读硕士和博士生达150多名。 研究院目前有10000多平方米实验室(租用国际企业孵化器),已经拥有价值8000多万元的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 研究院广泛地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成功地和广州医学院联合申请了广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病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医药生物技术系,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洛麦格公司、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等开展了科技合作。到目前为止,全球知名的十大制药企业代表团或总裁或副总裁以及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科学家代表都来我院考察访问过,他们对于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非常惊叹,誉为广州速度。今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获得者克雷格.梅洛博士也到我院访问。 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温家宝总理、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国家基金委主任陈宜瑜、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等先后到我院视察并指导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研究院科研园区建设项目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并取得重大进展。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已先后获得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和中国科学院的批准。   中国科学院院徽是以孔雀蓝套色的圆形图案。我院秉承此设计风格,院徽亦采用蓝色主基调的圆形图案,蕴含我院与中科院文化一脉相承的喻意,表明我院是中科院体系的一分子。外环上标注了我院的中文全称和英文简称,环内侧是院名的英文全称。环内是用红色线条勾勒的木棉花,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象征着我院坐落在南国广州。木棉花的花蕊是抽象的分子结构图,三角型象征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具有坚实稳定的基础。分子结构三角型和中心的DNA双螺旋图案象征着我院在生物和化学医药领域的研发方向,暗喻着我院视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为己任的科学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下面这个图是中科院广州健康与医药研究院,建立集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我特别喜欢,直观明了!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32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四纪大牛系列-安芷生
quaternary1 2008-9-21 09:24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 男,1941年2月生,安徽六安人,生于湖南芷江。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基本情况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66年至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1至1982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1985年至1988年任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副研究员; 1987至198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1989年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至2000年,任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 1999年至2002年,任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二、研究方向 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系统地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 及其与东亚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的关系;近年来系统地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化的东亚季风控制论,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并获 得国际承认。 三、研究成果 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 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 四、论文专著 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是主要执笔者之一。 曾多次应邀在国科联和全球变化研究国际学术大会上作报告。在Nature、Science、Geology、Quaternary Research、Quaternary Sciences Review等国际一流杂志共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SCI检索第一作者被引用2000余次。 五、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副主席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PEP-II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成员等职。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六、荣誉称号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8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陈嘉庚奖金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它参照诺贝尔奖评奖方法,以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为目的。 该奖主要奖励在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技术科学和技术科学奖等6个领域内有突出研究成果或重大发现的中国科学家。 每两年评选一次。陈嘉庚科学奖奖金为30万元人民币。
个人分类: 高校研究所信息|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