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寨卡病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最新论文:寨卡病毒大流行或与地磁场减弱和宇宙射线突然增强有关
qujiangwen 2018-8-13 17:17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以及2015年的美洲寨卡病毒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宇宙射线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我们利用宇宙射线活动数据与相关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2015年美洲的寨卡病毒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寨卡病毒为什么会在2015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巴西和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寨卡病毒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 由于目前的 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 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 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 academicsilos ),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目前科学界都在努力寻找 2015 年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大流行的原因。 世界宇宙射线数据中心监测结果显示,墨西哥地区宇宙射线水平在2015年的1月份突然大幅增加,从784995uGy大幅增加到1324700uGy,并且全年持续在1300000uGy以上,随后巴西在2015年和2016年出现寨卡病毒和黄热病病毒流行和变异。 我们的最新的研究打破了唯病毒论的传统医学观念,首次创新性的提出巴西地区急剧减弱的地磁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是导致寨卡病毒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并科学的解释了其中的原理。日前, 由本人和世界著名宇宙学家Chandra Wickramasinghe合著的论文《Weakened magnetic field, Cosmic rays and the Zika virus outbreak》目前在综合性期刊《Current 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成果有望为寨卡病毒爆发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http://www.currentscience.ac.in/ Weakened magnetic field, cosmic rays and Zika virus outbreak (1).pdf 从 2014 年 6 月至 2015 年的地磁场强度变化来看,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磁场一直处于减弱的趋势,几乎覆盖了整个南美洲(图 2 和图 3 )。从 1999 年到 2016 年五月期间,北美洲高纬度地区磁场减弱了 3.5% ;而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稳定的向西移动,磁场强度减弱了 2% ,并且预测未来几千年的时间,地球磁极可能出现翻转。 欧洲空间局的卫星群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地球磁场目前正在不断削弱,尤其是西半球方向的磁场比科学家估计的要快 10 倍左右,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地球将出现磁极翻转,最新的测量已经证实磁北极目前正在向西伯利亚方向移动,科学家之前估计地球磁场在每个世纪将削弱 5% 左右,实际上目前地球磁场强度每 10 年就衰减 5% ,是过去估计速度的 10 倍。在 2014 年 1-6 月内,地球磁场的调查显示磁场西半球磁场正在减弱,从图 1 中可以看出,西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磁场正在减弱,以蓝色标志,东半球的红色区域为磁场加强,尤其在印度洋的西南方向上,磁场加强现象比较明显,总体上看,西半球的磁场处于减弱的状态,并且地球磁场的总趋势是在变弱(图 1 )。 图 1 欧洲空间局蜂群卫星群提供的 2014 年 1-6 月地球磁场变化情况分布图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Observing_the_Earth/Swarm/Swarm_reveals_Earth_s_changing_magnetism 从 2014 年 1 月到 6 月间,欧洲航天局蜂群卫星群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些变化以源自地核的磁场信号为基础。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 图 2 2014 年 6 月地球表面主磁场的 “ 快照 ”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Observing_the_Earth/Swarm/Swarm_reveals_Earth_s_changing_magnetism 由蜂群卫星群的数据制作而成。这些测量值主要来自地核 ( 约 95%) ,剩余测量值来自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等其他来源。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加利福尼亚高空气球平流层射线水平监测结果数据显示,从 2015 年 3 月到 2017 年 5 月,宇宙射线水平呈现系统性增加,大约增加了 13% 。在靠近巴西磁场异常区的墨西哥的宇宙射线监测结果显示,宇宙射线水平从 2015 年的 1 月份突然大幅增加,从 784995uGy 突然增加到 1324700uGy, 并且全年持续在 1300000uGy 以上(图 3 )。 墨西哥地区宇宙射线水平的突然增加可能与第 24 周太阳活动水平的减弱和巴西磁场异常区地磁场强度的剧烈降低有关。 图 3 2015 年寨卡病毒爆发与墨西哥宇宙射线突然增强之间的关联 注: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宇宙射线强度(单位: uGy ) 南大西洋辐射异常区,是位于南美洲东侧南大西洋的地磁异常区域,较相邻近区域的磁场强度弱,约是同纬度正常区磁场强度的一半大小,属负磁异常区。它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磁异常区,区域涉及纬度范围 10 N~60 S 、经度范围 20 E~100 W ,区域中心大约在 45 W , 30 S 处,因它处于巴西附近,所以又称它为巴西磁异常。由于南大西洋磁异常区是负磁异常区,使得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分布改变,尤其是内辐射带在该区的高度明显降低,其最低高度可降到 200km 左右,造成辐射带的南大西洋异常区。 磁场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气泡,保护人类免遭连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伤害。地球磁场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挡许多来自外太空有害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像 X 光之类的辐射线,还有带正电的质子或带负电的电子。如果没有地磁场,这些微粒就会不断穿越地球大气,使病原体发生变异或重组。 https://www.esa.int/spaceinimages/Images/2013/11/Earth_s_magnetic_field 南大西洋异常区上空的地球磁力保护变得薄弱之后,让更多的来自太空的辐射线得以穿透,到达大气层更低的地方,更接近地球表面,从而引发病毒发生变异或重组。目前太阳活动正处于太阳活动极小期和第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的下降期,伴随着南大西洋地磁场的急剧减弱,宇宙射线近 3 年呈现系统性增强的趋势,而且根据墨西哥宇宙射线的监测结果,宇宙射线在 2015 年 1 月突然大幅增加,并且持续全年。以寨卡病毒为例,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 24 株寨卡病毒毒株,他们在 GenBank 中有完整基因组或完整的多蛋白序列,包括 1947 年至 2015 年期间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从人、动物和蚊子上采集的毒株,并将寨卡样本与其它致病黄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如 Spondweni 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等,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和开展了蛋白家族的分析,发现除了非结构 2B ( NS2B )编码区域外,所有编码区域的进化树拓扑结构是相同的,而且此发现得到了分子重排分析( bootscan analysis )和多序列比对的确认,结果表明 NS2B 与 Spondweni 病毒发生了遗传重组 。 2017 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进化导致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上感染力增强》的最新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传播过程中,寨卡病毒非结构性蛋白 NS1 上的 188 位点发生自发性突变,造成了其对伊蚊的感染能力增强,导致自然界中携带病毒的伊蚊数量增加,变异可能是造成寨卡病毒突然在美洲大陆大范围流行的原因之一 。分子流行病学证据也表明,寨卡病毒很可能在 20 世纪也经历了多次重组 ,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单链 RNA 病毒,蚊虫特别是埃及伊蚊在自然条件下能够 感染不同种的寨卡病毒,这些病毒首先在蚊虫的肠道中繁殖,然后通过血液到达其它组织,最终在唾液腺中繁殖,病毒可以在蚊虫吸取一些像植物汁液或露水时通过唾液播散到食物表面。大幅增加的宇宙射线能够灭活被蚊虫播散到外界环境中的寨卡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被灭活的病毒是半传染性的,蚊虫可以在进食时混合感染不同的病毒并通过基因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机制形成一种新的重组的病毒。宇宙射线也可以直接导致寨卡病毒发生变异。变异的寨卡病毒和减弱的地磁场共同促进了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地区的大规模流行。 参考文献 .Liu Y, Liu J, Du S, et al. 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vity i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Nature. 2017; 545(7655):482-486. Faye O , Freire CC , Iamarino A ,et al. Molecular Evolution of Zika Virus during Its Emergence in the 20 th Century. PLoS Negl Trop Dis. 2014 ;8(1):e2636.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5471.html http://www.iap.cas.cn/xwzx/zhxw/201609/t20160929_4670965.html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2fde251886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2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病毒学界:中国科学院团队在寨卡疫苗的研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fqng1008 2018-1-12 11:27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福课题组联合周东明课题组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Recombinant Chimpanzee Adenovirus Vaccine AdC7-M/E Protects against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Testis Damage”(重组黑猩猩腺病毒疫苗AdC7-M/E抵御寨卡病毒感染及其造成的睾丸损伤)发表于国际病毒学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Virology。高福团队前期围绕寨卡病毒在结构生物学、治疗性抗体及致病机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此次又在疫苗的开发上取得重要进展。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微生物所、中国疾控中心高福研究员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周东明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徐坤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宇峰为共同第一作者。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主要由蚊虫传播的病原。自2015年寨卡疫情在巴西暴发以来,迅速在南美、中北美蔓延,并进一步扩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从2016年二月份报道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以来,已有数十例输入性病例。寨卡感染能够引起许多神经系统疾病,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而最为严重的是寨卡病毒感染与胎儿发育缺陷、新生儿的小头畸形密切相关。寨卡病毒还能够通过性传播,能够突破血脑、血胎、血睾和血眼这人体四大屏障。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2016年2月至11月长达9个月的期间,寨卡病毒及其引起的新生儿小头症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目前,该疾病尚无获批疫苗和有效治疗手段,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寨卡疫苗的研制显得非常迫切。 重组腺病毒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维持周期长、免疫宿主广泛、不需要添加佐剂、易于工厂化生产等优点,7型黑猩猩腺病毒(AdC7)在中国人群中预存免疫仅为11.8%,远小于常用的5型人腺病毒(HuAd5)的74.2%,因此黑猩猩腺病毒被选为开发疫苗的载体。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寨卡病毒的M/E基因克隆到AdC7载体中,再包装出有活性的表达寨卡病毒M/E蛋白的重组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AdC7-M/E(图1)。AdC7-M/E免疫小鼠后1周即可激活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并可较长时间的维持很高的中和抗体水平。该疫苗也可以同时激活很强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一针免疫可以完全保护免疫缺陷小鼠免受致死剂量的寨卡病毒的感染,并实现清除性免疫的效果,即血清和靶组织器官都够检测不到病毒RNA的存在。前期该团队在《Cell》杂志上报道了寨卡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小鼠会出现睾丸组织损伤及萎缩, AdC7-M/E疫苗能够很好的保护睾丸免受损伤(图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dC7-M/E是一个高效的抗寨卡病毒疫苗,将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图1 AdC7-M/E疫苗的构建与抗原表达 图2 AdC7-M/E疫苗保护睾丸免受寨卡病毒引起的损伤和萎缩 该项目得到了中科院先导培育项目(XDPB03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1201000)、(2016YFE0205800)、国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6ZX10004222-008)、 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153211KYSB20160001),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81621091)的支持。 此外,该团队去年已开发了一种预防寨卡感染的灭活疫苗,并转让给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后续开发http://www.im.cas.cn/xwzx/jqyw/201705/t20170527_4805236.html 附文献信息 http://jvi.asm.org/content/early/2018/01/02/JVI.01722-17.abstract DOI :10.1128/JVI.01722-17 Abstract :Therecent outbreak of Zika virus (ZIKV) epidemic has emerged as a global healthconcern. ZIKV can persist in semen of man and be transmitted by sexual contactsas well as by mosquitos as seen for clsssical arboviruses. We and others have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ZIKV infection leads to testis damage andinfertility in mice model. So far, no prophylactics and therapeutics areavailable, therefore, vaccine development is urgently demanded. Recombinantchimpanzee adenovirus has been explored as the preferred vaccine vector formany pathogens due to the low pre-existing immunity against the vector amongthe human population. Here, we developed a ZIKV vaccine based on recombinantchimpanzee adenovirus type 7 (AdC7) expressing ZIKV M/E glycoproteins. A singlevaccination of AdC7-M/E is sufficient to elicit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and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ZIKV in both immunocompetent andimmunodeficient mice. Moreover, vaccinated mice rapidly developed high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s within one week post-vaccination and the elicitedantisera can cross-neutralize heterologous ZIKV strains. Impressively, one-doseinoculation of AdC7-M/E conferred mice sterilizing immunity to eliminate viremiaand viral burden in tissues against ZIKV challenge. Further investigationsshowed that vaccination with AdC7-M/E completely protected against theZIKV-induced testicular damage in mice model.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AdC7-M/E is highly effective and represents a promising vaccine candidate forthe ZIKV control. 延申阅读: Cell 公布2016 年中国年度论文,高福院士领导的“Zika 感染引起睾丸损伤” 成果入选 严景华与高福课题组联合攻关 获得人源寨卡病毒单克隆中和抗体 长生生物受让新型寨卡灭活疫苗技术 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刊发清华大学程功课题最新成果,揭示寨卡病毒感染暴发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国学者发现寨卡病毒滴鼻感染与直接接触的潜在风险 【收藏】中科院微生物所发表寨卡病毒结构生物学综述 【science 】中国科学家发现决定寨卡病毒神经毒力的关键位点 微生物所等在寨卡病毒重要药物靶点NS5 研究中取得进展 年终盘点:2016 中国学者领跑全球寨卡病毒研究 【重大发现】寨卡病毒感染与男性生殖密切相关,性传播值得关注!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1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首次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sciencepress 2017-10-24 16:10
虫媒病毒 (Arbovirus) 是指在敏感的节肢动物蚊、蜱、白蛉、蠓等吸血昆虫体内繁殖,而通过叮咬和吸血将病毒传播给人和动物引起后者感染的一组病毒, 1992 年国际虫媒病毒中心注册的虫媒病毒已经达到 535 种,其中 300 余种病毒属于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蚊传病毒 (Mosquito-borne virus) 。已经发现 100 余种虫媒病毒可以引起人畜动物疾病。目前在世界各地引发严重虫媒病毒传染病的病毒,如登革热病毒 (DENV) 、乙脑病毒 (JEV) 、西尼罗病毒 (WNV) 、寨卡病毒 (ZIKV) 等均为蚊传虫媒病毒。因此蚊传虫媒病毒及其相关疾病是与公共卫生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梁国栋研究员团队 于 2016 年夏季在我国多个省开展虫媒病毒调查和监测研究,在采集的数万只蚊虫等吸血昆虫标本中分离到多种虫媒病毒。其中在贵州省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 3 科 4 种蚊虫传播虫媒病毒。 这也是首次在我国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 寨卡 病毒。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中国分离的寨卡病毒与南美洲 2015 年以来流行的病毒毒株具有相同的分子进化和氨基酸位点突变特征,而这些氨基酸突变位点与寨卡病毒感染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新生儿小头症等寨卡病毒感染综合征有关,提示这两株新分离的病毒毒株可能具有引发寨卡病毒综合征的分子基础。 该研究论文 “ ZIKA virusisolated from mosquitoes: a field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in China, 2016” 已在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SCLS) 在线发表 。此论文为 刘军博士、刘翟博士和高福院士 共同为 SCLS 组织的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viruses” 专题系列文章之一,专题即将结集出版,敬请关注!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传虫媒病毒,伊蚊 为其主要的传播媒介。2015-2016年间,南美洲巴西等地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大流行,寨卡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表现为发热等症状,一部 分患者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 Guillain-Barre syndrome ),胎儿先天性畸形(包括小头症)和病毒性脑炎等寨卡病毒感染综合征症状。中国已有多例从南美洲国家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道,但是未见本地病例发生。国外研究结果证实,寨卡病毒主要流行于热带地区,该病毒主要在埃及伊蚊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宿主中循环。我国虽然在自然界蚊虫中分离到寨卡病毒,但是分离到寨卡病毒的地区是否存在埃及伊蚊,是否存在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与当地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循环等均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特别是我国是否存在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及其相关的公共卫生负担等均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现场和实验室调查研究。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梁国栋研究员论文详细内容: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LS/doi/10.1007/s11427-017-9196-8?slug=full%20text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寨卡,十八岁出门远行
热度 2 x0xu0008 2017-6-19 06:13
文/徐鑫 最新一期Nature封面+三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出门远行的故事。。。 非亚美大陆起伏不止,大陆棋布在海洋间。我叫寨卡,我走在大陆上,我像一条船「1」。 那年我十八岁,我身体内的10kb单链RNA迎风飘飘。那是唯一在我体内定居的基因组。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小心地用12kD的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把它们包裹起来「2」。 我在路上走了很久,已经看了好多山和好多云。这山这云都让我想起了熟悉的人。 黄热(Yellow Fever)病毒在17到21世纪肆虐欧洲,南美,北美,非洲。从新英格兰到巴塞罗那到里斯本,从纽约到新奥尔良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马里到苏丹到安哥拉,都留下了黄热的足迹「3」。 登革热(Dengue Fever)在18和21世纪入侵欧洲,中美洲,南美,亚洲,澳洲。 乙脑(Japanese Encephalitis,JE)活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泛滥于全球各地。 我呼唤着它们的绰号,不屑于它们的战绩。我就这样一直走着。但是我还没有走进一家旅店。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 「 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 1947 年4月,我出生在非洲乌干达的寨卡森林。 5 岁的时候我就游荡过整个乌干达。1952年的一项血清学研究发现,被检测的99个人的血清中,6.1%有寨卡的抗体「4」。 到1964年我满18岁的时候,人类才第一次发现被我感染的人,并且从蚊子中分离出了我。 直到2007年,在整个非洲和东南亚,我才感染了13个人。 虽然我已经默默布局多年。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 我奇怪自己走了好久竟只遇到一次汽车。 那时是2007年4月,那时我刚刚想搭车,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那时我只是觉得搭一下车非常了不起。车载着我到了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5」。我第一次在非洲和亚洲之外施展了我的威力。我感染了100多人,但是人类只确认了49个。没有住院,没有死亡。 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2013到2014年,我肆虐了大洋洲,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还有好多太平洋群岛。我也曾远到加勒比。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放一块大石子。 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2015年4月,我君临巴西。没错,我都是选择我过生日的时候开始行动。在巴西,我感染了至少150万人,导致3500例头小畸形(microcephaly)。是的,我的感染并不致命,但是怀孕妈妈感染了我之后生下的小孩很可能有头小畸形。 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我走的太累了,我需要一辆汽车。我要去北美。在那里,我经历了第一次厄运。 一群叫做科学家的怪人从巴西搜集被我感染的人,还有蚊子(Aedes aegypti,埃及伊蚊),然后利用一种可移动的测序设备来研究我的RNA。 太可怕了,他们只搜集了100多个样本,就做出了一种叫做进化树(phylogenetic trees)的东西「6,7」。这种进化树能锁定我的突变,而这种突变就像我在远行路上刻在我眉间发际的风尘:让人类摸清了我的踪迹,知道巴西的东北部是我在南美的主要落脚点,而我是通过加勒比来到美洲的。 他们甚至知道我在2013/2014就潜伏到美洲,也就是在巴西大规模感染的1年多以前。 人类总是要很晚才能发现我。因为我造成的感染很难和其他来源的感染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头小畸形,但那要在怀孕妈妈分娩之后,所以我有了几个月的时间差,足够我做很多事了。 北美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我曾四次去过迈阿密。但是每次都没能留在那里。要想实现有效的感染,在初级感染之后需要至少1次二级感染。在巴西,每次初级感染之后有3次二级感染「8」。 在北美,我的黄昏终于要来了。 我躺在佛罗里达的心窝里,想起了故乡乌干达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Zika virus. Wiki Cell Host Microbe. 2016 May11;19(5):696-704. Structures of the Zika Virus Envelope Protein and ItsComplexwith a Flavivirus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Dai L , Gao GF et a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pidemics Trans R SocTrop MedHyg. 1952 Sep;46(5):521-34. Zika virus.II.Pathogenic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DICK GW . N Engl J Med. 2009Jun 11;360(24):2536-43. Zika virus outbreak on Yap Island,Federated States ofMicronesia. Duffy MR , Hayes EB et al. Genomicepidemiology reveals multipleintroductions of Zika virus into the UnitedStates. Nature 546, 401–405 (15 June2017) Establishmentand cryptic transmission ofZika virus in Brazil and the Americas. Nature 546, 406–410(15 June 2017) Zika virus evolutionand spread in theAmericas. Nature 546, 411–415 (15 June 2017)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LIi2dXizruvHdz5KH43bXw 习惯手机阅读,应无所住而扫码:
个人分类: 科普|65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的遗传进化和生物学特性
sciencepress 2016-8-31 15:15
我国已发现数十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最近一项研究分析了输入性寨卡病毒的遗传进化和生物学特性,以封面文章发表于《科学通报》2016年第22期 ▼ 自今年 2 月以来,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时有发生。伴随传播媒介蚊虫在夏秋季节活动性的增强,寨卡病毒在我国发生本地化传播的风险也在进一步增加,这给我国寨卡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对寨卡病毒的研究和认识。 最近,题为“ 深圳口岸输入寨卡病毒的基因和生物学特性分析 ”的研究论文在《科学通报》 2016 年第 22 期作为封面文章发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刘映霞 教授和 毕玉海 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研究以病毒形态学、基因组序列和遗传进化、以及病毒对不同细胞系的感染特性入手,详细分析了寨卡病毒的基因和生物学特性。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一般较轻,主要包括发热、皮疹 ( 多为斑丘疹 ) 、结膜炎、关节痛及肌肉痛等。感染该病毒后,仅有 20% 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 2~7 天后自愈。值得关注的是,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以引起新生儿小头症 (Microcephaly) ,但目前尚无详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孕期感染寨卡病毒而引发新生儿小头症的概率。 2 月 9 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此后不断有新增寨卡病毒感染者,但是均为其他国家输入,尚未发生本地化传播。 寨卡病毒的流行和分布。红色区域表示寨卡病毒发生流行和传播的地区;黄色区域表示寨卡病毒输入地区, 但未发生流行和传播;绿色表示报道的很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寨卡病毒的地区;黑色箭头代表输入我国的寨卡病例 该研究利用乳鼠和细胞培养传代,成功从一名旅游回国的旅客血液样本中分离到一株寨卡病毒,命名为 SZ_SMGC-1 。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序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析发 现该病毒与近期我国输 入性病毒株序列高度同源。研究发现, SZ_SMGC-1 可以在蚊虫来源 C6/36 细胞和哺乳动物来源 Vero 、 BHK-21 细胞中生长,生长曲线测定表明筛选的一个 Vero 细胞克隆株对 SZ_SMGC-1 感染最为敏感。寨卡病毒敏感细胞系的建立,对病毒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丰富了对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的认识,为我国的 疫情防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醒大家应该积极采取灭蚊措施,减少寨卡病毒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了解研究详情,请 点击原文链接: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1/22/10.1360/N972016-00665?slug=abstract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3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西婴儿的大脑扫描图像揭示了寨卡病毒的系列影响
热度 3 Anchor2013 2016-8-28 14:14
图像显示了出生时就被寨卡病毒感染的双胞胎姐妹脑部的损害 放射线学 这些图像揭示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就如我们从里面所见到的,寨卡对婴儿的大脑具有极具灾难性的攻击。 一份基于45例在怀孕期间感染寨卡病毒母亲的 巴西 婴儿大脑扫描和超声图像研究,揭示了这种病毒除了使婴儿小头畸形外还能够严重损害婴儿大脑的其他许多不同的区域。而非同寻常的小头已经成为了寨卡病毒邪恶的标签。 这些图像发表在上周二的放射线学杂志上,同样也揭示了一种严重的可能性。即在大脑中看见的一些损伤部位在出生后会继续发育,也就是说婴儿刚出生没有明显的损害,而随着他们长大问题就会慢慢出现。 放射线学 凯瑟琳·斯普, 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 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没有参与此项研究。她认为,那样就需要我们提前真正认识寨卡病毒的影响,而且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在怀孕中被寨卡病毒感染的幼儿,而且还有那些在出生时没有出现症状的婴儿。 尽管除了三个婴儿以外,研究中的其他婴儿出生时都患有小头畸形。他们同样也患有其他症状,而且几乎所有的症状都出现的比小头畸形早。因为小头畸形其实是大脑没能发育完全或是在发育中被损害的结果,专家说。 哈佛医学院的一位放射线学的教授, 德博拉·莱文,作为本文的研究者说道,“应该在这个地方的大脑部分实际却不在这个地方”,“我们在大脑中所看到的非正常部分暗示了大脑损伤在一个更早的发育进程中就发生了。” 扫描显示了寨卡病毒攻击的靶向大脑区域,一些专家知道,是包括在两个大脑半球间起沟通功能的 胼胝体 ,在运动、平衡和言语中起重要作用的小脑;以及参与思考和情绪的 神经节。 放射线学 同样,并未参与此研究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妇产科助理教授 丽塔·寨革说,“我认为我们都认识到寨卡病毒能导致大脑损伤,但是它更可能是基因的作用。” 未参与此研究的儿童国家健康系统婴幼儿医学中心主任 阿德雷杜立实则认为,这些图像提供了更多细节指南,而这也许能够帮助医生更早的诊断出与寨卡病毒相关的胎儿损害。可能在第六个月在些时候就能够帮助孕妇们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同时,这份研究也可能最终帮助医生排除因寨卡病毒感染而导致的损伤。他说,如果没有明确的超声图像说明患病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就会担忧夫妇们不愿承担风险去赌一个可能终止一个完全正常的婴儿,这对于我们而言同样是一个忧虑。因此,我们还需要指望准确的图像。 一个使部分专家惊奇的发现能够成为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诊断线索。许多靶向大脑的感染都产生了钙聚集,即钙化。但是,在寨卡感染的婴儿中,钙化经常出现在不寻常的地方:在大脑外层髓质的内部,皮层以及下面的白质层。 专家说,这种模式能够以寨卡病毒感染的一种特殊标记出现。斯普教授认为,这些区域包含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这也许暗示了寨卡病毒靶向血管区域。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病毒在大脑的发展中是如此的疯狂。 杜立实教授说,这对大脑的发育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区域。在灰质和白质联结的地方,健康细胞“释放某种能够使神经元发现它们精确目的地的化学物质。” “当它被哄抢时化学物质就会到达错误的地方,它们就不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就会严重损害信号和联结。” 研究中地许多婴儿大脑皮层已经损害,而皮层在学习、记忆、协调,同样在婴儿期的进一步发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也表明了寨卡病毒感染的婴儿看起来毫发无损但随着他们的成长也许对于即将面临的问题来说是弱势的。 放射线学 在其他大多数婴儿大脑内发现的不正常包括大脑的脑室和空腔变得充满了脑脊液,它们看起来“就像一个鼓起的气球”, 莱文教授说。脑室中充满了脑脊液是因为寨卡病毒阻碍了它们正常抽干的功能,或是因为损害了大脑其他的区域而导致一种形式的真空从而致使脑室充满。 充满的脑脊液的脑室可以使怀孕时早期的大脑大小看起来同正常一样,莱文说道。但是,根据一个在36周孕期的孕妇扫描图像显示,脑脊液是很明显的,就像“仅有头骨和一块非常小的脑组织在里面,”他说。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脑室“像气球,可以砰的一声,爆炸,”她说。如果它们爆了,“大脑就会自我破碎”。 这些图像来自于17个已经被确认在怀孕期感染了寨卡病毒的母亲的婴儿和28个没有实验室的确认但是全都指示寨卡病毒感染。莱文教授和同事们在巴西工作,那里已经有超过1800例小头畸形,分析来自于城市东北部 帕拉依巴碧玺研究所的图像。有三个婴儿在出生三天后就死了,研究者们就在这些案例中研究尸检报告。 图像包括均患有小头畸形的双胞胎姐妹的扫描图像。 莱文指出 , 图上显示了皮肤多重重叠和前额倾斜,表明了不仅仅是大脑变小而且前额发育不正常。 其他婴儿的图像显示了手和胳膊都收缩了,这也是其他常见症状的结果。寨卡病毒似乎会损伤发育中的胎儿的神经,因而有时“肌肉不会正常的发育因为他们没有神经冲动来正常的移动,”她说。“接着当他们出生时,他们就会遭遇这种收缩的状态。” 莱文教授总结道,这些图像暗示了寨卡病毒像一个强大的敌人一样,能够以三种方式来损伤:阻碍大脑 部分 的正常形成,阻断大脑内部的联系和在大脑形成后损伤部分区域。 有着如此恶毒和不可预测的病毒,“关键是意识到寨卡病毒不仅仅是小头畸形,而且在文章中已经揭示了它还有许多其他不正常的地方。而且,它们的影响将会更加地扩大。”斯普教授说。他的机构已经开始一项关于在寨卡病毒流行的区域包括巴西和 波多黎各出生10000个婴儿最终将会发生什么情况的调查。 我们十分有必要跟随他们来观察他们的发展,他们学习的能力、听力问题、平衡问题、行为问题以及其他的各种情况,从而来确保我们不会遗忘任何一个。 本文译自 http://www.nytimes.com/2016/08/24/health/zika-a-formidable-enemy-attacks-and-destroys-parts-of-babies-brains.html 原文作者为 PAM BELLUCK
个人分类: 科普译文|5751 次阅读|9 个评论
世卫组织:寨卡病毒已传播至68个国家
热度 1 fqng1008 2016-8-12 13:31
据俄罗斯“卫星”新闻网8月5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消息称, 寨卡病毒 疫情自2007年以来已扩散至68个国家和地区 。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新闻通报中称,自2007年截至今年8月3日, 已有6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这一蚊媒病毒疫情。其中有65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于2015和2016年出现感染记录。美国今年7月29日首次发现寨卡病毒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自今年2月起,已有11个国家发布关于寨卡病毒人际 传播 消息。14个国家和地区当局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称,已发现因感染寨卡病毒导致的小头畸形及其他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状况。过去一周内出现此类疫情的国家数量并未增加。其中有3个国家中的寨卡病毒感染者并非在本土感染,患有小头畸形新生儿的母亲都曾到过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专家认为,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小头畸形,症状为头颅偏小,可伴听力、视力障碍及智力低下。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目前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地区均有寨卡疫情记录。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01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家眼中的奥运(3):巴西奥运会上各国的驱蚊大赛
flysky97 2016-8-11 21:42
科学家眼中的奥运(3):巴西奥运会上各国的驱蚊大赛 文/齐云龙 奥运赛场上,大家看得见的是健儿们的比拼,其实,这背后还有大国科技的比拼,资本大颚们广告投入的比拼……这一篇先看一下各国在这次奥运会场外如何对付蚊子? 因为一种害怕某种病毒而不去参加奥运会拿金牌?虽然科技如此发达,这种事情在本届奥运会上还是真发生了!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寨卡病毒说起。 本届奥运会前,寨卡病毒一度肆虐巴西,这一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危害性极大,而巴西国内的气候和卫生情况,又有利于蚊虫的繁殖。这一情况也一度引起了各国运动员的担忧,在职业化程度最高的网球和高尔夫球这两个项目上,众多高手都退出了本届奥运会,理由之一,就是担心感染寨卡病毒。 加拿大网球运动员拉奥尼奇退出里约奥运。 高尔夫运动员简森戴伊退出里约奥运。 什么是塞卡病毒? 塞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黄热病毒 flavivirus , 通过伊蚊 (Aedes) 传播 , 和这类病毒类似的病毒有登革热,黄热病等 , 也通过伊蚊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与副研究员施一领导的科研团队揭示了寨卡病毒(ZIKV)关键蛋白的晶体结构,此发现有望揭示包括寨卡病毒在内的黄病毒属病毒的发病机理,在攻克寨卡病毒主要蛋白结构及中和抗体方面做出了优秀成果。 今年5月中旬,国际一流杂志《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上在线发表了中国人的寨卡病毒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许执恒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病毒学家秦成峰合作,率先证明寨卡病毒直接导致小头症。这次成功的跨界、跨部门合作攻关,“媒人”就是高福。 为安全起见,美国卫生疾病控制中心以及欧洲疾病防治中心在 2016 年 1 月发布公告,建议怀孕妇女考虑推迟去塞卡病毒流行的疫区国家旅行。 蚊虫应当怎么防? 由于塞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伊蚊叮咬,以现下的爆发趋势来看,疾病传播到各个热带亚热带有伊蚊的国家是早晚的事情。 伊蚊长成这样,黑色蚊种,有明显的银白色斑纹。 (图片来源: wikipedia/Aedes) 奥运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能让区区几群蚊子给搅黄了。巴西管理者没有袖手旁观,他们想出来的做法——烟熏大规模杀伤蚊群。 看着这场景,虽然烟雾对人体无毒无害,但在这里面待久了,内心也是崩溃的,猛一看还以为哪儿着火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蚊子问题,虽然咬人的是雌蚊子, 但是巴西又想出了一个狠招,就是对雄蚊子发起“绝育”运动:通过伽马射线照射,使得大量雄性蚊子失去繁殖能力,从而减少传播病毒的蚊子数量。俗称,“结扎”雄蚊子。 然而,巴西这湿度、这温度,蚊子个个生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灭蚊大业还得各国运动员自己来扛。 韩国走科技路线, 运动员所穿服装都添加了可驱赶蚊虫的化学物品。而日本等代表团则紧急订购了一批驱蚊环,以避免运动员被蚊虫叮咬。 韩国队防蚊队服。 市面上各种防蚊产品五花八门,现在给大家介绍几个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 荐 的,有实验证据的防蚊方法。 1驱蚊剂 下面介绍几个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推荐的经研究证明有效的驱蚊产品。它们是: DEET (又称避蚊胺),伊默宁(又称 IR3535, 驱蚊脂) \Picaridin( 羟乙基哌啶羧酸异丁酯 ) ,柠檬胺液油 (Oil of lemon eucalyptus 其中有效成分是 para-methane-diol PMD) 。 2物理屏障 驱蚊剂通常都是微毒的产品,虽然对成人没有什么危害,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 两个月以下的孩子以物理屏障的方式来防蚊最好 。 纱窗!蚊帐! 使用经过杀虫剂除虫菊脂 ( 百灭宁 )(permethrin) 处理过的蚊帐更佳。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伊蚊的通常叮咬时间并不是夜晚,而是傍晚和清晨,所以外出时也要特别注意防范蚊虫叮咬,比如穿比较宽松的浅色长袖长裤,此外脚也要注意保护,很多伊蚊种类爱叮脚 -_-|| 。 蚊子也有可能透过衣服叮咬(尤其瑜伽紧身裤之类防叮咬效果很差),所以衣服上可以根据厂商的指示喷一些除虫菊脂或者驱蚊剂。注:除虫菊酯也是蚊香液中的有效成分。虽然属于低毒产品,对于成人是安全的,但是美国疾病与控制中心提醒, 不要把直接将除虫菊脂 permethrin 涂在皮肤上。 这两天,这项“中国制造”在 里约奥运 村火了。这就是帮中国运动员挡住寨卡病毒、被众多外媒称为“国家法宝”的防蚊利器: 蚊帐 。 体操运动员冯喆在微博上说,有老外找他买蚊帐,竟然说成买中国结…… 老外: WH AT?蕾丝居然还能这样用?感觉好腻害的样子。 小床秒变公主窝有没有,安全感爆棚。 在组委会和各代表团都在为如何驱蚊避蚊绞尽脑汁时,中国代表团祭出了“杀手锏”,那就是蚊帐…… 有了它,晚上不用被蚊香熏了,一觉睡到自然醒,无毒无味,环保清新。 外国记者来中国代表团采访的时候也都惊呆了: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神奇的东西。 西班牙媒体《阿斯报》用“国家法宝”来形容中国体操队的蚊帐。 英国《太阳报》也震惊了,中国体操运动员坐在蚊帐内的图片在外国媒体广为流传。 澳大利亚女篮名将伊丽莎白·坎贝奇在推特上分也享了蚊帐的照片。 福原爱也收到了来自教练汤媛媛送的蚊帐,特地在微博上晒了出来。 没有中国教练可以送蚊帐的外国运动员肿么办?买啊!所以就有了外国运动员找冯喆买蚊帐的一幕。 巴西奥运会已经燃起烽烟,中国代表团的小伙姑娘们除了拿金牌,还意外地担任起了销售重任——卖蚊帐。这个中国古代人民的大法器,如今竟在亚马逊上卖出了天价。      你是不是也好奇,这一早已融入国人寻常生活的物件,怎么外国没有呢?咱们老祖宗怎么就那么有智慧?这一点,还是要说“多难兴邦”啊。    欧美为何没蚊帐?   自然界大约有2500种蚊子,绝大部分的蚊子不依赖于人类而存活。由于欧洲的蚊种就比较温顺,人与蚊子相处和谐,所以当地人普遍没有培养起防蚊意识。尽管蚊帐公元前就从中国传到欧非大陆了,像是史料记载埃及艳后Cleopatra就是蚊帐爱好者。但总体防蚊科技树还是没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枝繁叶茂。   个别如虎斑蚊,按蚊、伊蚊(分布见下图)极喜欢人类的化学信号,恰巧它们在亚非拉等湿热气候地区分布最广泛,又携带疟疾,登革热等病体,对人的威胁甚大。      蚊帐在中国盛行,确实有战争、灾害造成“多难兴邦”的原因。中国是季风国家,气候变化大。几千年来,中国灾害之多,世所罕匹。大兵、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以灾为例,由于洪涝、大旱或地震频发,中国从殷商以来共爆发过700多次大型瘟疫,绝大部分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季,此时真是蚊蚋活跃季节,人畜大量死亡后,蚊虫叮咬后携带传染病原,人口指数级跌落。久病成医的先民很早就懂得了消灭蚊虫来抗争疫病,敦煌莫高窟至今还有一副《殷人熏烟防疫图》,记录了当时的人用火燎、烟熏等方式杀蚊虫的情景, 蚊帐是最普遍的一种防疫工具。 看来,什么都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和四大发明一样,蚊帐在中国的历史也可谓悠久!但是一直延用至今, 这也不正说明,我们的科技事业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吗? 其实,在我国也有专门通过培育雄蚊的工厂,每周生产的蚊子有三百万只呢……且看: 来源:广州日报;编辑:小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炎热的夏天,除了天气闷热外,小喀想蚊子应该是大家最讨厌的了! 每当半夜被蚊子咬醒,爬起来,却怎么也找不到蚊子时,你是不是很抓狂?真想一巴掌拍死它! 可是, 你知道广州有个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厂吗,专门生产蚊子,而且,每周能生产300万只? 小喀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人都想拍死的蚊子,居然有人专门生产?这是在搞什么? 昨天,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杨大助来到位于广州黄埔的世界最大“蚊子工厂”,进行交流。这个目前每周能生产300万只蚊子的工厂,有着外界颇感神秘的工作。记者昨日来到“蚊子工厂”,揭秘这个神秘之地。 据悉,此前,中山大学奚志勇教授研究出“以蚊治蚊”的方法,通过投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益蚊”使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降低,进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原来是“以蚊治蚊”啊,吓了小喀一跳,还以为..... “以蚊治蚊”的原理是什么? 小喀先给你看张图,你就能明白其中的原理了。 1、给蚊卵注射沃尔巴克氏体 2011年前后,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成功培育出一只与沃尔巴克氏体达成稳定共生的雌蚊,这就是最开始的“种子”。 昨天在实验室中,一位工作人员正通过显微镜,用一根长尖的“注射针管”对准虫卵的生殖系统部位,打入沃尔巴克氏体。在显微镜下,放大200倍的虫卵看上去有手指大小。“在蚊卵产出后的60至90分钟内注射,一次注射一个胚胎,工作人员一天可以注射100到200个左右,每500至1000个注射胚胎可以建立一个感染系统。” 据介绍,胚胎注射,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生物学角度,都是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步,步骤的关键在于选对合适的时间、位置和菌种,成功装进沃尔巴克氏体的胚胎将实现垂直传播,使其后代始终携带该共生菌。 2、 按3:1比例饲养雄雌蚊 在确认胚胎长大后的蚊子及其下一代携带共生菌,蚊子才能成为种源。胚胎注射后,进入生产车间的“保种”室。该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蚊虫饲养笼,每只笼子里均按3:1的比例饲养雌蚊和雄蚊。 成虫饲养区 雄雌蚊饲养笼中交配产卵 其中小号饲养笼中共有3000只雌蚊和1000只雄蚊,每周每笼能产卵15万至20万。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涂满了羊血的薄铁板,上面覆盖着模仿人体皮肤的薄膜,将这张板放置在密封的网状笼上方,再盖上一个加热袋,雌蚊立刻发现血的气味和热量,陆续飞上来吸食羊血。喂血3天后,在饲养笼中放进贴有湿试纸的产卵杯,以便雌蚊产卵。 一只雌蚊产200~300个卵 雌蚊每次产卵的前提是吸一次血,理想条件下,一只雌蚊吸一次血可产80~100个卵,在实验室里一般吸血约3次,也就是说,一只雌蚊可产200~300个卵。目前在实际生产中,一笼可产大概5万只卵。随后工作人员展示了已采集的密密麻麻的附在试纸上的虫卵,据悉,这些虫卵具有抗干燥的能力,自然休眠状态下可存放一年。 3 、虫卵在幼虫 饲养器中成长 虫卵采集后,将被放置在幼虫饲养区中孵化饲养。由于温度、湿度、光照、密度、饲料等的差异均会对幼虫的孵化产生影响,传统的饲养盘难以消除环境梯度,因此对幼虫的精确计数造成一定困难。奚教授团队新开发了一种幼虫饲养器,不仅将每盘的蚊卵饲养量从7000个提升至18000个,也满足了饲养环境的高要求,做到温度、湿度均匀,同时能够实现收集蛹的半自动化。 4 、按大小分离雄雌蚊   因为只有雄蚊可以使用,因此要对雌雄蚊蛹进行分离。在蚊蛹雌雄分离环节,奚志勇团队采用的是物理分离法。“雄蚊的头胸宽在1.05毫米~1.2毫米,雌蚊大概在1.3毫米~。4毫米。”按照雌雄蚊子头胸尺度的不同,工作人员自制了一个雌雄分离器,这个分离器的主体是两片透明玻璃,通过调节旋钮控制间距,从而实现雌雄分离。“1个人可以分离7万~8万只蚊子,准确率达到99.9%”。车间现有20余台机器,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人手不够,每天分离雄蚊数量在100万左右。 5 、X射线杀死残留雌蚊 由于蚊蛹个头并不完全统一,在通过分离器分离雌雄蚊蛹后,雄蚊中仍混有0.1%的雌蛹,这些雌蛹如果跟雄蛹一起投放,在整体项目压制蚊子效果达到90%以上后,将会对项目成果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清除。以往下一步将要通过人工检查的方式挑出这0.1%的雌蛹,但人眼误差不可避免。现团队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自行研发一台X射线仪,通过物理射线的方式清除雌蛹,成功率接近100%。用高能量光子照射蚊蛹,可杀死雌蛹,或破坏雌蛹的生殖系统致其不育。“这台射线仪是全球第一台,能够大大提高生产量,并降低风险,它的到来太及时了。”奚教授边看着机器边赞叹道。 6 、每周释放150万只绝育雄蚊 “早上是蚊子交配的时间,也是释放雄蚊最佳的时机。”从2014年6月驻点至今,韦迎阳已经在南沙区黄阁镇沙仔岛工作了两年多。他们释放蚊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马路上边开着三轮车边放蚊子,另一种是走到树丛下面放蚊子。2014年6月,项目组进驻沙仔岛。去年3月开始,项目组开始在岛上的居民聚集区释放绝育雄蚊。项目组成员钱伟介绍,每个月平均150万只雄蚊,每周释放三次蚊子。目前,全岛大概有20个释放点。60多岁的当地村民梁伯说:“两年前这里蚊子很多,晚上睡觉要挂蚊帐,现在蚊子少了很多,不用挂蚊帐了。” 广州南沙沙仔村,工作人员释放萝岗蚊子工厂生产的绝育雄蚊。 钱伟表示,去年由于蚊子生产量比较少,所以采取控制地毯式的区域控制方式。在监测效果最好的区域,成蚊压制率达到95%以上、幼虫达到90%以上。今年的释放工作从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天气转凉就结束。“虽然今年的释放和监测工作还没有结束,但效果会比去年更好。”钱伟说。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团队已经在联系市区的单位、学校推广。
个人分类: 科技|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里约奥运会干吗要发那么多安全套?
热度 11 yanjx45 2016-8-6 16:12
里约奥运会开幕前,巴西奥组委宣布,本届奥运会期间,将为运动员提供总数达45万个安全套,几乎足够每人每天用3个。这一数字创造了奥运史上的最高纪录。 此次发放这么多安全套,主要是为了预防 寨卡病毒 的传播。原来 寨卡病毒 除了主要经由蚊子叮咬传播外,也可经性传播。 寨卡病毒是否确实可经性传播?如何防止寨卡病毒经性传播? 里约奥运会的筹备和召开,让 寨卡病毒 在全球的知名度也得到空前的提高。 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前一年多的2015年4月,寨卡病毒在巴西大面积爆发,并蔓延到其他美洲国家。据世卫组织(WHO)估计,巴西约有150万人感染了寨卡病毒,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出现了超过3500例婴儿小头畸形病例。寨卡病毒主要通过雌性伊蚊传播,目前已经传播到哥伦比亚、多明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牙买加等周边国家。美国佛罗里达州卫生部近日确认,在迈阿密市中心北部一个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4个 本地感染病例 。这意味着肆虐南美洲的寨卡病毒,如今有了进一步扩大的倾向。 寨卡病毒吓退了诸多奥运名将。 例如,美国著名自行车选手特杰·范加德伦,因为担心怀孕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可能受到寨卡病毒感染,决定放弃参加里约奥运会。NBA球星,西班牙运动员保罗·加索 尔,因为不相信政府机构对寨卡病毒现状的说法,曾经表示考虑放弃参加奥运会。他表示就算要去,也会事先去冷冻精子,以免自己被感染之后对后代产生影响。    本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会有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云集里约, 寨卡病毒疫情的未来发展更让人担忧 。奥运会结束后,各国游客是否会携带寨卡病毒回国,也让整个防疫工作充满变数。 除蚊虫叮咬外,寨卡病毒的传播还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即性、生育和输血传播。 寨卡病毒是否确实可经性传播? 如何防止寨卡病毒经性传播? 寨卡病毒通过性交传播的可能最初由 Foy 等人提出。这项研究于 2011 年发表,它描述的是 2008 年一名在塞内加尔东南部感染寨卡病毒的男性患者的情况。这位患者返回美国后,通过性交方式使其妻子感染。此后,截至 2016 年 5 月 19 日,已在十个国家(美国 、法国 、意大利 、阿根廷 、智利 、秘鲁 、葡萄牙 、新西兰 、加拿大和德国)报告发生了寨卡病毒性传播情况,且主要指阴道性交。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于 2016 年 2 月 2 日宣布一名男性通过肛交获得了寨卡病毒感染,这是首次得到文件记载的此类病例。 2016 年 4 月发表的病例报告曾怀疑寨卡病毒可能通过口交传播。这位病例在 2016 年 2 月得到确定,与带有寨卡病毒感染症状的伴侣有过性接触。之所以怀疑病毒会通过口交传播,是因为这类性活动涉及不带安全套和不射精的阴道性交,以及伴随射精的口交 。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的所有性传播病例都是从有症状男性传给伴侣,他们的性活动可能发生在寨卡症状出现之前、期间或之后。妇女或无症状男性可否通过性活动传播病毒依然不得而知。 而公共卫生科学家目前已确定,该病毒也可通过性爱方式由女性传染给男性。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纽约市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当地一位寨卡病毒感染者女性在与男友进行无安全措施性爱后,将病毒传染给了这名男性。 精液中存在病毒的证据 精液中的寨卡病毒首次在 法属波利尼西亚 大溪地 (Tahit) 的一位男性身上得到分离,病人于 2013 年 12 月在当地发生的一起寨卡病毒疫情期间因血精求治。至少在出现症状 14 天后从病人精液中培养出了病毒。 2016 年,有两项研究报告称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方法检测发现精液中存有寨卡病毒。其中一份报告记录到,在获得诊断 14 天后从精液样本中培养出了病毒(发病逾两周之后);且发现病毒载量是其血液的 10 万倍。第二份报告是 2016 年 5 月发表的最新研究 ,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位从库克群岛返回美国的 68 岁男性病例。这位病人的精液在出现症状后 62 天呈寨卡病毒阳性,这是有文件记录的在精液中发现寨卡病毒的最长时间。然而,由于没有采取顺次取样方法,因此出现症状后病毒在精液中的整个持续时间依然不得而知。 唾液 和 尿液中也可能存在寨卡病毒 一些研究报告称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发现 唾液 和 尿液 中存有寨卡病毒。发生感染后长达 29 天时发现这两种体液依然持续排放寨卡病毒核糖核酸。也有对尿液和唾液做寨卡病毒培养的报告,出现症状后第六天在两类液体中培养出了病毒。    如何防止寨卡病毒经性传播? WHO 建议:使用安全套或 戒绝性活动。 居住在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地区或从该地区返回的孕妇的性伴侣应在整个孕期采取安全性行为(包括使用安全套)或戒绝性活动。 此外,从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地区返回的人们应当采取安全性行为或在返回后禁欲至少 8 周,即使没有出现症状也要如此。 如果男性出现寨卡病毒症状,他们应当采取安全性行为或考虑禁欲至少 6 个月。计划怀孕的男女如果没有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症状,应等候至少 8 周再尝试怀孕,如果双方或其中一方出现症状,则应等候 6 个月。 巴西在本届奥运会期间将发放45万个安全套以预防寨卡病毒的传播 本届奥运会开幕前不久,巴西卫生部长通过新华社发布文章《 里约奥运欢迎你 》,强调里约奥运会期间运动员和游客感染寨卡病毒的风险极小,巴西会为运动员和游客做好疫情的防范工作。文中提到:“通过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将不会成为奥运赛事的阻碍因素,我们将为运动员、参与者和观众举办一个安全并令人难忘的奥运会。 感染寨卡病毒的风险是极小的。 剑桥大学公布的一项研究预测,50万游客中感染寨卡病毒的将不足1例。 ” 除了与 寨卡病毒 有关的考虑之外, 世卫组织一贯建议采取安全性行为,包括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以预防艾滋病毒、其它性传播感染及意外怀孕 。  参考资料: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204421/8/WHO_ZIKV_MOC_16.1_chi.pdf , 全文下载: 预防寨卡病毒的性传播.pdf
个人分类: 防控战略|17694 次阅读|19 个评论
【热点】寨卡病毒会成为里约奥运会最大的威胁吗?
热度 1 SciLondon 2016-8-6 11:15
【热点】寨卡病毒会成为里约奥运会最大的威胁吗?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网页转载需注明来源,并添加原文链接: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1370 ,微信转载请联系我们) 今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奥运会,被媒体吐槽为“史上最差奥运会“:先是有报道称一些运动场馆无法按时竣工,随后又传出警察在机场罢工。最近,运动选手们又开始抱怨奥运村的脏乱差问题,有些房间甚至”忘记“安装厕所。治安混乱也是长久以来令巴西头疼的问题,前不久又爆出了运动员遭遇抢劫。然而,跟这些问题相比,更令人担忧的就是来自寨卡病毒的威胁。据估计,这次里约举办的奥运会将迎来50万名外国游客。里约是寨卡病毒的高发地区,万一出现疫情爆发,病毒将随着人群蔓延至世界各地,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里约奥运会是否将导致寨卡病毒的疫情扩散到全球呢? 寨卡病毒疫情差点让里约奥运会取消 一种名为Aedes aegypti的蚊子是寨卡病毒的宿主,这也是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2015年5-6月,新型寨卡病毒疫情爆发,蔓延至巴西全国。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里约及其周边地区是这种蚊子的活跃区域,也是寨卡感染病例的集中区域。如此众多的游客和运动员集中在该区域,必然会极大增加寨卡病毒的感染几率。 因此,许多医学专家认为,里约奥运会很可能成为寨卡病毒疫情在全球爆发的导火索。在几个月之前,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医学法律教授Amir Attaran,就在Harvard Public Health Review上发表评论,向各界警示寨卡病毒的潜在风险,并呼吁推迟里约奥运会的举行。他声称,为了举行奥运会而让人们暴露在寨卡病毒的风险之中,不仅是不符合伦理的,更是有违奥运精神【1】。 一些运动选手也对寨卡病毒产生恐惧心理—这毕竟会危及自己下一代的健康,不容儿戏(寨卡病毒的危害详见文末)。同样是在五月份,著名高尔夫球选手Rory McIlroy就表示;”可能不会参加里约奥运会“。【2】 考虑到寨卡病毒带来的威胁,在今年五月,150名公共卫生专家以及生物伦理学家,联名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递交了一封十分有分量的呼吁信,要求WHO的介入,推迟或取消8月份举行的里约奥运会—这封联名信共有240位专家、学者,甚至是运动员签字【3】。这一度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虽然这封联名信引起了WHO和奥委会的高度关注,但WHO经过慎重的考虑,还是在6月份拒绝了联名信上的提议,里约奥运会的举行并未受到影响【4】。 寨卡病毒的威胁到底有多大? 事实上,目前的普遍观点是:目前在巴西,寨卡病毒带来的威胁十分有限,里约奥运会成为寨卡爆发导火索的几率微乎其微。里约卫生署的负责人也宣称:”自从去年11月起,我们已经充分使用了预防措施,并且科学调查也表明寨卡病毒不会成为本届奥运会的威胁。“【5】 许多证据已经表明了寨卡病毒不足为惧: 1.寨卡疫情已经在里约受到了明显遏制 作为新型寨卡病毒的爆发地之一,里约对于寨卡病毒的检疫和防范已经具有了丰富经验。考虑到奥运会的举办,从去年开始里约市政府就加大了防范力度,包括污水处理,灭蚊以及医学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三月开始,寨卡病毒感染新增病例呈直线下降趋势。从下图可以看出,新增疑似病例从三月中旬的1500余例,减少到五月上旬的200余例【6】。 来自巴西顶尖医学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在里约市,寨卡病毒的感染几率为1.8例/百万人。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低的感染率了。至于”最坏的情况“,《柳叶刀》子刊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编辑John McConnell表示:”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每10万名游客中有3.2人受到感染。“【7】 2. 在里约,八月份并不是蚊子活跃的季节 如前文所述,蚊子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蚊子的活动不频繁,那么寨卡病毒传播的概率必然会大大降低。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里约,八月份并不是蚊虫繁衍旺盛的季节。一些研究人员表示,寨卡病毒不足以威胁奥运会,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八月份的气候凉爽干燥,不适于蚊虫繁衍。事实上,在南半球的热带地区,12月到3月才是真正的”夏季“:气候湿润,多雨,及其适合蚊虫的繁衍。来自Duke-NUS医学院的疾病专家Duane Gubler表示:”奥运会期间正是里约的冬季,因而蚊虫传播疾病的风险很低。“【7】 3. 寨卡病毒在全球爆发的概率很低 一项研究表明,在”最坏的情况下(游客与当地人拥有等同的感染几率,并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仅有3-37名游客会感染寨卡病毒并返回家乡【9】。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也在报告中指出,寨卡病毒在全球爆发的风险非常低【8】。 CDC曾组织了一个的专家小组,对寨卡疫情进行了评估。他们建立了一个寨卡病毒的传播模型,并计算了各个国家寨卡病毒爆发的概率。一个公式可以简单的表现这个模型: 风险=(到里约参与奥运会的旅客人数)/(到其它有过寨卡疫情的国家的旅客人数,如果奥运会没有举办)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每年有50000人到访过存在寨卡疫情的国家。一支三十人的奥运代表团和几百名观众会到访里约,在这个模型中并不能显著增加寨卡爆发的几率。 CDC还根据各个国家等情况对疫情爆发进行了推算。今年的奥运会,总共有206个国家计划参加。然而,其中有39个国家正在遭受寨卡疫情,可以将他们排除。另外,有148个国家也由于下列原因被排除在外:1. 当地没有Aedes aegypti 蚊子品种,缺乏传播途径;2. 不具备疫情扩散的条件;3. 在过去已经遭受过寨卡病毒的侵袭,当地人口很可能会拥有免疫力。这样一来,只剩下19个国家可能会引起寨卡病毒爆发。 然而,在这15个国家中,已经有许多人曾到访过寨卡爆发地区。如果使用前文所述的模型计算,在这些国家爆发寨卡疫情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最终,只剩下4个国家会受奥运会影响,存在寨卡爆发的风险:非洲的乍得,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和南亚的也门。这些国家的总人口只有450万,在过去多年仅有64人去过存在寨卡疫情的国家。而这次的奥运代表团总人数达到了57人。因此,CDC已经提醒了WHO,需要对这些地区的寨卡疫情进行重点监测和防护。 WHO以及欧盟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CDC)在最新的风险评估报告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里约奥运会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寨卡病毒爆发【7】。 4. 里约世界杯和登革热的先例,足以消除恐慌 当2014年世界杯比赛在里约举行时,里约正遭受另一种病毒的侵袭:登革热。这是一种与寨卡十分相似的病毒,会由同一种蚊子传播。在当时,巴西是世界上登革热病毒感染几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也经历了与今天这种情况相似的恐慌—许多人也曾呼吁取消那一届世界杯比赛。然而,世界杯却顺利的进行了,新的登革热疫情也未曾出现,人们的担忧也烟消云散。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整个世界杯比赛期间,有上百万外国游客进入了巴西,却只有3人感染了登革热。实际上,这三人都是在距离里约300英里的Belo Horizonte市受到感染的,与里约或者世界杯比赛本身并没有联系。 这个先例表明,病毒疫情的大规模爆发绝非是那么容易的,人们无需恐慌。 5. 各国的奥运代表团都做好了充分防护措施 在WHO,CDC还有其它机构的推荐下,各国代表团纷纷使用了防蚊的新技术。举例来说,韩国代表团就配备了最新的驱蚊服装:不论是训练,开幕式还是日常穿着。这些服装的面料中含有驱虫菊脂(pyrethrin),能达到70%的驱蚊率。 各国游客也在政府和主办方的建议下,做好了防蚊的准备。 以上种种科学证据表明,寨卡病毒对于奥运会的举办并没有太大威胁,奥运会也难以成为寨卡疫情蔓延的导火索。 附录:关于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发烧,皮疹,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也有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寨卡病毒症状通常很轻,持续时间短,严重的病情并不多见。然而,在2015年巴西爆发的寨卡疫情,病毒已经产生了变异,不同于这些“古代”的病毒。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可能会危及新生儿的健康。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然而,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确定的结论。 目前寨卡病毒没有疫苗,也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1】 http://harvardpublichealthreview.org/off-the-podium-why-rios-2016-olympic-games-must-not-proceed/ 【2】 http://www.bbc.com/sport/golf/36361506 【3】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sport-olympics-zika-idUSKCN0YI2CA 【4】 http://olympics.cbc.ca/news/article/zika-virus-not-enough-cancel-postpone-rio-olympics.html 【5】 http://olympics.cbc.ca/news/article/olympics-won-affected-zika-virus-say-rio-health-officials.html 【6】 http://graphics.wsj.com/threat-of-zika-at-the-rio-olympics/ 【7】 http://www.vox.com/2016/5/25/11760228/zika-virus-risk-rio-olympics-2016 【8】 http://fivethirtyeight.com/features/why-the-olympics-probably-wont-spread-zika/#fn-1 【9】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2538663 【10】 http://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15)00073-0/fulltext
6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登革热病毒抗体能促进寨卡病毒感染,增强其致病性
热度 16 yanjx45 2016-8-5 09:32
登革热病毒抗体能促进寨卡病毒感染,增强其致病性 ----- 在设计和应用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疫苗时必须统筹兼顾 由于在体内预先存在的针对登革热病毒(DENV)的免疫力会提高寨卡病毒(ZIKV)的感染性并可能增加疾病的严重性,在 ZIKV和 DENV 同时流行的地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对这些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在进行ZIKV和DENV疫苗设计和制定使用战略时必须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几十年来,寨卡病毒( ZIKV ),一种由蚊子传播的黄病毒,一直在零星地感染人类,引发温和的疾病;而且由于与在同一地区流行的其他急性发热性疾病症状相似,所以其发病人数显然是被低估的。与 ZIKV 相关的严重疾病的最新报告,包括格林 - 巴利综合征和严重的胎儿畸形,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该病的知晓和重视程度。鉴于其近期在未免疫人群中的快速传播, 预计 ZIKV 将继续在美洲和全球有媒介昆虫(伊蚊)滋生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蔓延。 在全球范围内,登革热病毒( DENV )是最常见的由蚊子传播的人类黄病毒, DENV 的流行区域通常也是近期 ZIKV 暴发流行的发源地。 DENV 和 ZIKV都是 单股正链 RNA 病毒, 在病毒分类上属于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两者有大量的抗原重叠。黄病毒属的病毒有一个独特的属性,称为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DE ,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 :不同黄病毒的交叉反应抗体可以促进该病毒对某些类别细胞的感染,导致病毒产量增加,从而增强其致病性。已证明 DENV 的四种血清型都具有此属性, 即初次感染产生的型特异性抗体不仅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甚至在异型病毒二次感染时还可能促进其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因此, 唯一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的研究战略 应该是: 研制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四联多价疫苗 ,即由四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有效 免疫原 构成的、可以同时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能同时抑制四个型别病毒中任何一种型别病毒的疫苗。 同样,今年早些时候已有报导, ZIKV 已被证明会对其他黄病毒引发的抗体产生 ADE 。 此项工作首先是作为预印本非正式(未经同行评审( peer review ) )发表在 bioRxiv 服务器上( bioRxiv preprint first posted online Apr.25, 2016; doi: http://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6/04/25/050112 , 全文下载: Dengue Virus Antibodies Enhance Zika Virus Infection.pdf )。 该项研究测试已充分鉴定的具有广谱中和作用的人抗登革热病毒 单克隆抗体 ( HMAb )和人登革热病毒 免疫血清 对 ZIKV 的中和效力和 ADE 。结果表明:抗 DENV 的 HMAb 在体外会与 ZIKV 发生交叉反应,但这些单克隆抗体不但不能中和 ZIKV ,反而能大大提升 ZIKV 的感染性。 DENV 免疫血清对 ZIKV 有不同程度的部分中和作用,但也同样能促进 ZIKV 感染。 针对 DENV 的抗体(感染患者的血清,或者两种人源单克隆抗体)都能与 ZIKV 结合并能促进其对携带 Fc 受体的细胞的感染( Fc 受体结合抗体分子,协助病毒进入细胞,见以下图示)。当去除抗 DENV 抗体后, ZIKV 很难感染这些细胞。结论是 登革热病毒抗体能促进寨卡病毒对培养细胞的感染 。 由于在体内预先存在的针对登革热病毒(DENV)的免疫力会提高寨卡病毒(ZIKV)的感染性并可能增加疾病的严重性,在 ZIKV和 DENV 同时流行的地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对这些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在进行ZIKV和 DENV 疫苗设计和制定使用战略时必须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该结果现在已经由另一个独立的研究小组正式发表在 PNAS 上的论文所证实( http://www.pnas.org/content/113/28/7852.abstract ,全文下载: PNAS-2016-July--Human antibody responses after dengue virus infection.pdf )。该项研究证明,感染 DENV 患者的血清,以及 DENV 特异性的人单克隆抗体,都能结合 ZIKV 并促进其对携带 Fc 受体的细胞的感染。 以上结果是在小鼠中得到的。抗 DENV 抗体是否会在人体促进 ZIKV 的发病则是一种重要的尚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小鼠中,抗 ZIKV 抗体是否能促进 DENV 的感染?答案也是肯定的(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7417494 , Science. 2016 Jul 14. 全文下载: science-2016-Jul-Specificity, cross-reactivity and function of antibodies.pdf ) 从四个 ZIKV 感染的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单克隆抗体,都显示出能促进 ZIKV 或 DENV 对携带 Fc 受体的细胞的感染。此外,在小鼠感染 DENV 之前使用这些抗体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致命,在该小鼠模型中明确证明了 抗体依赖性促进作用( ADE ) 。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该小鼠模型中发现,该 ADE 介导的致死性可通过同时施用经过修饰的同一种抗体而得到完全的预防,经修饰的抗体与细胞上 Fc 结合的位点被封闭了。这一结果表明,有可能据此设计一种治疗由 DENV 或 ZIKV 引起的增强性疾病。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我们在开发针对 ZIKV 或 DENV 的疫苗时必须特别小心谨慎:另一种病毒的抗体可能促进发病。最近批准在巴西、墨西哥和菲律宾使用一种名为 Dengvaxia 的登革热病毒疫苗。然而,该疫苗并未批准用于小于 9 岁的儿童,因为在临床试验中,与未接受免疫接种的对照相比,接种过该疫苗的儿童在感染后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对临床试验数据的分析(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873054 , Vaccine. 2016 Mar29;34(14):1643-7. Protective and immunological behavior of chimeric yellowfever dengue vaccine. )表明,各年龄段的血清阴性的个人中,发生严重的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增加。作者认为,严重的疾病是由疫苗诱导的抗体引发的感染促进作用的后果(更多信息请参见 CIDRAP 文章: http://www.cidrap.umn.edu/news-perspective/2016/07/contrary-dengue-vaccine-response-hints-possible-problems-zika )。 这些观察结果引发出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 DENV 和 ZIKV 的疫苗免疫接种是否会增强这两种病毒所致疾病的严重性? 使用包含登革热病毒四种血清型的寨卡病毒结合疫苗能否成为这种潜在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如果是这样,那么登革热病毒疫苗的组分就不应当是当前在部分国家得到批准使用的 Dengvaxia ,而应当是另一种疫苗(例如 TV003 - 参见: http://www.virology.ws/2016/04/27/antibodies-to-dengue-virus-enhance-infection-by-zika-virus/ ),该疫苗不会诱导疾病增强抗体。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14449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生物谷:寨卡病毒研究近期重大进展
fqng1008 2016-5-30 09:42
自2014年以来,WHO已经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考虑到美国CDC近期首次确定寨卡病毒是胎儿小头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的病因,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好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仍在传播的国家和地区。另外,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可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因此对准备怀孕的家庭而言,最好夫妻双方都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仍在传播的国家和地区。   科学家们近期又在寨卡病毒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如利用3D打印研究寨卡病毒,或利用新型寨卡病毒感染模式小鼠研究该病毒感染胚胎之谜,或者证实巴西寨卡病毒可引发动物模型患小头畸形症,或者给蚊子注射细菌可阻断寨卡病毒传播,或者利用CRISPR/Cas9区分寨卡病毒不同毒株,以及体外实验证实氯喹也可抵抗寨卡病毒感染,等等。    1. bioRxiv:体外实验证实氯喹抵抗寨卡病毒感染   氯喹(chloroquine)是一种弱碱,具有抗炎性,已被用来预防和治疗疟疾。这种药物具有帮助猴子抵抗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效应,而且也能够抑制登革热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中的病毒抑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Amilcar Tanuri和同事们在不同类型的寨卡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测试了氯喹的效应,结果表明氯喹似乎在体外的多种类型的细胞中也抵抗寨卡病毒感染。(R. Delvecchio et al.,“Chloroquine inhibits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different cellular models,” bioRxiv, doi:10.1101/051268, 2016)   2. Cell:3D打印“迷你大脑” 解密寨卡病毒   去年春天,巴西确诊第一例寨卡病毒感染,之后病毒开始在南美洲快速蔓延暴发,自此,寨卡病毒再次进入人类视野。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寨卡病毒对一般成人有致命危害,但是孕妇一旦感染,部分新生儿将会在出生20小时内死于小头畸形。   目前世界上仍未研发出能够有效对抗寨卡病毒的疫苗,这是最让 研究人员 感到担心的事情,因此今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列为国际医疗紧急事件之一。到目前为止,感染最严重的巴西感染人数约为150万人,其中已有3500例新生儿小头症病例,而一些新生儿因为小头畸形问题严重而死亡。   但是最近,寨卡病毒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4月22日,在美国工作的多名华人科学家在新一期美国《细胞》杂志上宣布,他们借助3D打印“造屋”技术,培育出了一种低价的“迷你大脑”,可用于研究寨卡病毒如何引起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出生缺陷。   虽然“迷你大脑”已问世多年,但由于此前的培养容器有可乐罐那么大,因此价格特别昂贵,很多实验室都没有能力去做。而此次华人团队利用3D打印机制造出只有手指头那么大的培养容器,可大批量培养出绿豆大小的“迷你大脑”,成本大幅降低。   这项发现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对中国夫妇共同发现——宋洪军与明国莉两位教授。他们发现寨卡病毒会感染婴儿大脑皮质层的特殊的干细胞,通过3D打印的迷你大脑,他们能够准确地看见怀孕的不同阶段的感染状况。   根据文章,这个“迷你大脑”是用人体 多能干细胞 制成的,与发育中的胎儿大脑很相似,其中包含干细胞、新产生的神经元,还有类似大脑皮层的分层结构。现在,这种“迷你大脑”可以长到20多周,能用于模拟研究在怀孕早期及中期寨卡病毒对胎儿的影响。   “如果感染发生在非常早期,病毒一般会感染迷你大脑的神经祖细胞并且感染会非常严重。一段时间之后,迷你大脑将会停止生长,(现实情境下)此时孕妇就会出现流产。”明国莉说,“但是如果感染发生在怀孕三个月到六个月情况会好一些,寨卡病毒仍倾向于感染神经祖细胞,但是同时也会感染其他神经细胞,结果‘迷你大脑’的尺寸可能会更小一些,相当于小头症。”   这些结果与现实中病毒感染孕妇的情况非常接近,这证明了孕期越早感染,就越严重。(Cell, doi:10.1016/j.cell.2016.04.032)   3. Cell:新型寨卡病毒小鼠模型或揭示胚胎感染之谜   近日,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两只感染寨卡病毒的怀孕小鼠模型,在小鼠机体中,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怀孕小鼠的血液迁移到胎盘中,随后在胎盘中复制,扩散到胎儿的机体循环并且感染胎儿的大脑,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上,该研究或为开发新型抵御寨卡病毒的疫苗和疗法提供新的思路。   文章作者Michael Diamond博士表示,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开发出了可以在宫内传播寨卡病毒的动物模型,同时也在怀孕小鼠和后代中观察到了相应的结果。该研究或可用于疫苗试验中来帮助研究者确定对母体进行免疫是否可以保护胚胎免于感染,同时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来检测疗法,一旦母体被感染,研究人员就可以采取措施来抑制病毒在胎儿中的感染及损伤效应。   在其中一个小鼠模型中,研究者对小鼠进行遗传工程化修饰使其缺失一种名为干扰素α受体的分子,该受体分子在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上扮演重要角色;随后研究人员在小鼠受孕一周后对其进行寨卡病毒感染,紧接着6-9天后检测怀孕小鼠胎盘和胎儿机体中的病毒水平。研究者认为,所有的小鼠模型都可以反应人类机体感染寨卡病毒的表现,在小鼠机体中,病毒会通过母体的血液进入到胎儿机体中并且感染胎儿正在发育的大脑,最终引发小头畸形症。   在遗传修饰后的小鼠机体中,寨卡病毒的感染会引发大部分胚胎死亡,而剩下的胚胎相比正常胚胎要小很多,同时母体胎盘也表现出了一些损伤效应,比如萎缩现象等,而受损伤的胎盘则不能够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从而就会导致胎儿发育迟缓以及出现各种致死性疾病。(Cell, doi:10.1016/j.cell.2016.05.008)   4. Nature:科学家证实巴西寨卡病毒可引发动物模型患小头畸形症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巴西及塞内加尔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给出直接的实验证据,即证明巴西寨卡病毒实际上可以引发严重的婴儿出生缺陷。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小鼠模型、人类干细胞及体外培养的微型脑部结构(类器官)进行研究,研究者Muotri表示,在诸如巴西等地方随着寨卡病毒感染率的上升,往往会伴随着婴儿小头畸型发病率的增加,这二者之间或许存在某种关联,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证实,而本文研究中我们就提出的直接的实验证据证明巴西寨卡病毒可以引发严重的婴儿出生缺陷(小头畸形)。   研究者开发出的这种确定寨卡病毒和小头畸形因果关系的特殊模型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工具来帮助评估潜在疗法中和病毒的效力,利用这种新型平台科学家们就可以用来理解为何巴西寨卡病毒如此独特,同时还可以检测新型药物在抑制和病毒感染引发的神经学问题上的作用效果;此外研究者研究者们还开发出了一种强大的动物模型,而这种动物模型或会在测定潜在疫苗抵御病毒感染过程中被用到。   对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小头畸形或许仅仅揭开了寨卡病毒感染的冰山一角而已,动物往往会在子宫内生长的时候发生生长停滞,而这就从根本上阐释了母体子宫内较差的胚胎发育情况;目前关于寨卡病毒的媒体报道主要关注于小头畸形如何影响婴儿的健康,因为但凡是和小头畸形相关的图片都让人非常触目惊心,但真正对婴儿的影响或许是广泛而且摧毁性的。   随后研究人员将人类大脑类器官暴露于寨卡病毒中进行研究,类器官是一种来自多能干细胞的三维细胞胚芽;研究结果表明,寨卡病毒的感染会导致类器官生长区域的减少并且会干扰皮质层的发育,此外巴西寨卡病毒还会对其他人类类器官皮质组织异常产生明显的影响。   研究者Muotri表示,我们在来自黑猩猩的类器官中检测了寨卡病毒的作用,以此来分析巴西寨卡同非洲寨卡病毒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相比非洲寨卡病毒而言,巴西寨卡病毒在来自黑猩猩的类器官中复制率较低,这就表明巴西寨卡病毒或许更加适应于人类机体的环境,当然研究者还希望通过后期研究来调查是什么样的遗传特性导致非洲寨卡病毒和巴西寨卡病毒的差异。(Nature, doi:10.1038/nature18296)   5. Cell Host Microbe:给蚊子注射细菌可阻断寨卡病毒传播   近日,来自巴西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感染 沃尔巴克氏体 或许可以明显降低蚊子传播寨卡病毒的风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 Host Microbe上,而这一研究为开发新型方法来阻断寨卡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提供希望。   如今在诸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及越南等国家中研究者已经大量释放沃尔巴克氏体来感染蚊子作为抑制登革热的新型策略,而如今这项研究发现,利用沃尔巴克氏体同样也可以帮助抵御寨卡病毒的传播。寨卡病毒和个体出生缺陷头小畸形直接相关,而这种个体出生缺陷疾病目前在南美和中美洲地区及加勒比地区席卷开来。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沃尔巴克氏体来进行研究,沃尔巴克氏体可以在昆虫细胞中生存,而且目前发现沃尔巴克氏体可以在多达60%的常见昆虫机体中生存,文章中研究者将沃尔巴克氏体注入到蚊子的卵中,随后沃尔巴克氏体就会随着蚊子的繁衍而不断传播到其后代中。   研究者Luciano Moreira说道,我们可以利用几个月的时间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伊蚊,随后这些携带者就会同自然种群进行交配,随着时间延续就会慢慢改变蚊子的群体特征。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当前在巴西流行的两种寨卡病毒分别感染田间蚊子(对照)和被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蚊子,两周后,研究者发现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机体和唾液中存在较低水平的病毒颗粒,同时其感染人类的能力也明显下降了,这就表明沃尔巴克氏体或许可以有效帮助抵御蚊子传播寨卡病毒。(Cell Host Microbe, doi:10.1016/j.chom.2016.04.021)    6. Cell:开发出低成本的基于CRISPR/Cas9的纸片诊断系统快速检测寨卡病毒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由多个机构组成的由美国哈佛大学维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合成生物学家James Collins博士领导的国际小组开发出一种低成本的基于试纸的快速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毒株特异性地检测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而且它可能很快被用来在现场筛查血液、尿液或唾液样品。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5月6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apid, low-cost detection of Zika virus using programmable biomolecular components”。Collins是这篇论文的通信作者。   基于Collins和他的研究团队之前的研究,Collins团队与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布罗德研究所、哈佛医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波士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Addgene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在6周时间内开发出这种快速诊断测试系统原型,并且描述了他们的检测方法。   考虑到现场使用,Collins团队设计一种简单的模块化工作流程,由三个步骤组成:扩增、寨卡病毒检测和CRISPR-Cas9辅助的毒株鉴别。作为一种源自细菌免疫系统的基因编辑机制,CRISPR-Cas9能够被用来寻找整个基因组序列,以便发现独特的遗传特征序列。利用CRISPR-Cas9优异的序列识别能力,这种诊断系统的第三部分就是CRISPR-Cas9辅助的基于纸片的诊断模块以便区别不同的遗传特征序列最少只相差一个核苷酸的毒株。   一旦样品中的RNA通过使用酶和引物的混合物进行扩增后,将一滴扩增产物溶液加入到冻干的含有细胞组分和生物蛋白的纸片上。含有扩增RNA的这滴溶液激活冻干的组分以至于纸片改变颜色,从而指示ZIKV阳性结果。尽管这种结果的肉眼读取方式类似于早孕测试纸,但是一种经过特殊设计的电子阅读器也能够被用来更快地获得结果,而且有朝一日可能能够被用来定量检测样品中的病毒载量。   如果检测到ZIKV,那么第三步涉及将样品与冻干的CRISPR-Cas9混合在一起,然后利用这种混合液润湿另一组可改变颜色的纸片。依赖于样品中含有的ZIKV毒株,这些纸片经历另一系列肉眼可观察到的颜色变化。尽管合成生物学家和遗传工程学家通常将CRISPR-Cas9放入在活细胞内发挥功能,但是Collins团队发现当在体外冻存时,它也能够发挥功能,而且在一些情形下甚至具有更好的功能。(Cell, doi:10.1016/j.cell.2016.04.059)    7. 美发布人类细胞与组织捐献指南防范寨卡病毒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3月1日发布一份有关捐献人类细胞、组织以及相关产品的指南,以防范寨卡病毒的传播。   按照这份指南,不适合捐献细胞、组织以及基于细胞与组织的产品的人群包括:过去6个月里被诊断出感染寨卡病毒、去过寨卡流行地区、与有上述两种风险因素之一的男性发生性行为的人。   此外,如果女性在孕期有上述任何一种风险因素,她也不适合捐献脐带血、胎盘或其他妊娠组织。   该指南还说,如果死者去世前6个月里感染过寨卡病毒,去世后也不适合捐献细胞、组织以及基于细胞与组织的产品。   美药管局在一份声明中说,人类细胞、组织以及基于细胞与组织的产品包括眼角膜、骨骼、皮肤、心脏瓣膜、造血干细胞与祖细胞、羊膜等妊娠组织、精子与卵母细胞等生殖组织。在医疗手术中使用这些细胞、组织或相关产品,有传播寨卡病毒的潜在可能。   声明说,之所以提出6个月的捐献延缓期,是因为现在有关寨卡病毒在各种组织中存活时间的数据有限。此前研究发现,当血液中检测不到寨卡病毒时,人体组织与体液中还能检测到这种病毒,甚至在发病10周后的病人精液里还能检测出寨卡病毒。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为谨慎起见设置了6个月的延缓期。   两周前,美药管局曾发布有关献血的一份指南,建议去过寨卡病毒流行地区的人要等待至少4周再献血。    8. 我国解析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病毒全基因组信息   记者23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专家团队与江西省疾控中心合作,对我国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血液标本中的寨卡 病毒基因组 进行了全面解析,已成功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寨卡病毒近来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5月,巴西出现首例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此后寨卡病毒病疫情在美洲国家持续传播、扩散,目前有本地传播病例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6个,特别是在巴西等寨卡病毒病疫情高发国家还发生了小头畸形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聚集性病例。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和江西省疾控中心合作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后,克服了病人血清标本病毒载量极低的困难,釆用高通量序列分析技术,成功地从病人血清样本中直接获得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病毒基因全长10676个碱基,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与目前在美洲的流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9. 美国FDA授予首个商业化Zika(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紧急使用授权(EUA)   诊断信息服务提供商Quest Diagnostics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授予该公司开发的一款寨卡病毒快速检测(Zika病毒RNA定性实时RT-PCR检测,Zika RT-PCR test)的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该检测由Quest旗下公司Focus Diagnostics的参考实验室开发,用于定性检测来自个体血清样本中寨卡病毒的RNA。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次来自商业化实验室提供商开发的Zika病毒检测获得紧急使用授权(EUA)。EUA是指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在实际的或潜在的紧急状态下对未获批准的医药产品的使用及已获批准产品的未获批准用途的授权。   目前,Zika病毒疫情继续在巴西等国肆虐,美国卫生官员警告称,疫情有可能会在美国爆发。可以说,FDA此次授予商业化Zika RT-PCR检测EUA正值关键时刻。在此之前,FDA仅授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开发的Zika检测方EUA,并且仅限于CDC指定的有资质的实验室使用。一款新的商业化检测可以筛查更多的患者,能更早地鉴别出感染了Zika病毒的个体。   Quest Diagnostics已计划于本周(5月2日)向美国和波多黎各的医疗机构广泛提供这款新的检测。此次EUA,也是Focus Diagnostics开发的紧急感染性疾病诊断检测方法所收获的第二个EUA。在2009年,FDA首次授予该公司开发的一款商业化实验室检测方法EUA,用于2009年H1N1流感病毒的检测。   Quest也并非唯一一家开发Zika病毒检测的公司。今年3月,Chembio Diagnostics公司表示,正在与巴西生物技术组织BioManguinhos/Fiocrus开发POC(point-of-care,床旁护理)Zika检测技术,该工具可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Zika病毒与小头畸形之间的联系,并且已收获非常令人鼓舞的初步检测结果。    10. 美国FDA批准寨卡病毒分子诊断方法紧急使用授权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今天(2016年3月18日)宣布它批准一种基于PCR的寨卡病毒测试方法的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该方法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开发的。   这种Trioplex实时RT-PCT检测方法一次测试便可检测病人样品中是否存在基 孔肯雅 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症状是类似的,因此利用一种基于PCR的测试方法进行早期检测可能是有利的,而据报道,免疫检测方法往往在这些病原体之间产生交叉反应。   美国CDC在一项声明中说道,将Trioplex测试分销到该监管机构检验室反应网络(Laboratory Response Network, LRN)中的获得认证资格的实验室,这种分销将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内开始,但是这种测试将不会提供美国医院或其他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宣布因存在近期寨卡病毒流行病暴发的情况,批准寨卡病毒检测的体外诊断测试的紧急使用授权是合理的;而且美国CDC开发的一种免疫检测方法是首个被批准紧急使用授权的测试方法。   正如之前报道的那样,美国CDC也将提供一种基于PCR的只检测寨卡病毒的测试方法,以及获得认证资格的执行该监管机构开发的西尼罗河病毒测试或者能够进行寨卡病毒测试的州和地方实验室。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网:寨卡病毒关键药物靶点研究取得进展
fqng1008 2016-5-27 18:04
近日,由天津大学杨海涛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揭示寨卡病毒关键药物靶点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率先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的晶体结构。解旋酶是设计抗病毒药物的关键靶点,这一高分辨率结构有助于开发治疗寨卡病毒的特效药物。 目前主要依赖于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正在美洲流行。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以及严重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防治该病毒的感染,寨卡病毒对公共健康仍然是一个严重威胁。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病毒似乎都需要一种被称为解旋酶的蛋白质帮助其复制,而寨卡病毒复制过程中,病毒的解旋酶会通过水解三磷酸核苷获取能量,并对双链的RNA进行解链。这一过程是病毒复制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解旋酶也是寨卡病毒增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蛋白。通过设计针对寨卡病毒解旋酶的小分子抑制剂,有望开发出控制寨卡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的晶体结构,揭示了该酶在原子分辨率水平的关键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以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Zika Virus Helicase: Basis for Antiviral Drug Design 为题于2016年5月12日在线发表在Protein Cell杂志上。这一高分辨率药靶的结构解析为科研工作者开发治疗寨卡病毒的临床药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 英文学术月刊Protein Cell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自2010年1月起,每月以纸质印刷和在线两种形式出版。报道学科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学、生物化学、发育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免疫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和肿瘤学等,旨在打造一个学术水平高、可读性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期刊品牌。 Protein Cell由饶子和院士担任主编,副主编包括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康乐院士、副院长高福院士、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主任许瑞明研究员、牛津大学Bob Sim教授、清华大学胡小玉教授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研究员。此外,刊物由60余位该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保证稿件的高学术水平和审稿流程的高效、规范、公正。 Protein Cell关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前沿热点,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综述、新闻评论、人物故事等。本刊已被SCI,MEDLINE,BIOSIS, SCOPUS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等收录。 (来源:科学网)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发表寨卡病毒相关研究
sciencepress 2016-4-22 18:55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类似于登革热,是经伊蚊传播、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巴西聚集性小头畸形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因怀疑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2015~2016年2月,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寨卡病毒经蚊媒的本地传播。 近期 《科学通报》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分别发表了寨卡病毒相关研究,内容如下, 敬请关注 ▼ 《科学通报》: 2016年我国内地寨卡病毒的输入和传播风险评估 涂文校,马涛,李昱, 刘起勇,殷文武,洪志恒,李群,倪大新 《科学通报》2016(12) http://219.238.6.205:8080/kxtb/CN/abstract/abstract520298.shtml# 寨卡病毒病在全球多地流行,可能致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2016年1~2月我国内地发现输入性病例10例,无发生本地传播。 该研究认为:我国将会继续发现输入性病例; 6~10月是发生本地传播最有可能的时间; 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和浙江等省份是最可能发生本地传播的地区,其余有白纹伊蚊的省份有可能出现本地传播,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和辽宁、陕西、甘肃、西藏无伊蚊分布地区,全年均不会发生本地传播。 研究还提出了若干防控建议: ➜ 建议各地继续做好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 有本地传播风险的地区需加强蚊媒监测,及时将蚊媒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无发现输入病例时布雷图指数控制在20以下,有病例输入时在疫点周围预防性消灭成蚊并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 ➜ 做好我国赴疫区旅行人员的健康提示,做好个人的防蚊措施,尤其是孕妇应尽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区; ➜ 根据国际疫情和研究进展动态开展风险评估。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最新 发表 3 篇 寨卡 病毒相关文章,分别解读了寨卡病毒的传播、临床表现和挑战, 寨卡 病毒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特别是小头症)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报道了输入中国的 寨卡 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 特征: Zika virus: a new threat from mosquitoes prof.s Pei-Yong Shi, Cheng-Feng Qin;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6-5020-y Zika virus and neural developmental defects: building a case for a cause prof. Hengli Tang,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6-5053-2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sian lineage Zika virus imported to China prof.s Wu-Chun Cao, Cheng-Feng Qin;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6-5043-4 近期 Science Bulletin 还将发表关于寨卡病毒溯源的研究,敬请持续关注 ▼ Origin, dissemination and entry of the pandemic Zika viruses Huimin Zhang,Swaminath Srinivas,Defeng Li,Youjun Feng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寨卡病毒结构图首次绘制
fqng1008 2016-4-2 16:42
图为寨卡病毒表面结构。 科技日报北京4月1日电 (记者常丽君)据美国普渡大学最新消息,由该校牵头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确定了寨卡病毒的结构,揭示出其内部关键位置,为开发有效的抗病毒疗法和疫苗提供了路线图。 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3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该团队还确定了寨卡病毒内部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黄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同科病毒不同的地方。在近原子尺度的分辨率下,可以看到病毒结构的关键特征,成群的原子组成特殊的化学结构,如天然氨基酸等,均可被识别出来。 寨卡病毒结构和其他虫媒病毒很相似,有着被脂质包围的RNA基因组,还有一个20面体的膜内蛋白质壳。在不同病毒壳内,其糖基周围的氨基酸是不同的,意味着它们能结合的分子不同,感染的人体细胞种类也不同。 研究团队发现,与其他病毒不同,寨卡病毒的糖基位表面凸出来,附着在病毒的蛋白质表面上。团队共同负责人、普渡大学炎症、免疫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理查德·库恩解释说,许多其他病毒是向外抛出一个糖基位,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会识别这个“糖”,并与它们结合。病毒就像险恶的陌生人,拿着糖引诱不知情的受害者,人体细胞高兴地去接“糖”,然后就被抓住了。 寨卡病毒的糖基位及其周围位点都和附着人体细胞有关。如果糖基位的功能类似于其在登革热中的那样,参与附着人体细胞,就可能是抗病毒药物的好靶点。可以设计一种抑制剂封闭其功能,让它无法附着感染人类细胞。库恩说 科技日报北京4月1日电 (记者常丽君)据美国普渡大学最新消息,由该校牵头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确定了寨卡病毒的结构,揭示出其内部关键位置,为开发有效的抗病毒疗法和疫苗提供了路线图。 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3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该团队还确定了寨卡病毒内部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黄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同科病毒不同的地方。在近原子尺度的分辨率下,可以看到病毒结构的关键特征,成群的原子组成特殊的化学结构,如天然氨基酸等,均可被识别出来。 寨卡病毒结构和其他虫媒病毒很相似,有着被脂质包围的RNA基因组,还有一个20面体的膜内蛋白质壳。在不同病毒壳内,其糖基周围的氨基酸是不同的,意味着它们能结合的分子不同,感染的人体细胞种类也不同。 研究团队发现,与其他病毒不同,寨卡病毒的糖基位表面凸出来,附着在病毒的蛋白质表面上。团队共同负责人、普渡大学炎症、免疫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理查德·库恩解释说,许多其他病毒是向外抛出一个糖基位,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会识别这个“糖”,并与它们结合。病毒就像险恶的陌生人,拿着糖引诱不知情的受害者,人体细胞高兴地去接“糖”,然后就被抓住了。 寨卡病毒的糖基位及其周围位点都和附着人体细胞有关。如果糖基位的功能类似于其在登革热中的那样,参与附着人体细胞,就可能是抗病毒药物的好靶点。可以设计一种抑制剂封闭其功能,让它无法附着感染人类细胞。库恩说,寨卡病毒结构提供了一份地图,揭示出最可能作为治疗标靶的位置,能帮助开发有效疫苗,提高诊断能力,区别寨卡病毒和其他类似感染源。他们还打算做进一步的测试,对不同位点做标靶评估,以帮助开发治疗药物。 今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已有33个国家报告有寨卡病毒传播。 ,寨卡病毒结构提供了一份地图,揭示出最可能作为治疗标靶的位置,能帮助开发有效疫苗,提高诊断能力,区别寨卡病毒和其他类似感染源。他们还打算做进一步的测试,对不同位点做标靶评估,以帮助开发治疗药物。 今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已有33个国家报告有寨卡病毒传播。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寨卡病毒病
xuxiangtian 2016-2-5 18:24
简介 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它是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通过丛林黄热病监测网络在恒河猴中发现的。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人类中间做出确认。已经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记录发生寨卡病毒病疫情。 类型:黄病毒 媒介:伊蚊(通常在上午和下午晚些时候/晚间咬人) 宿主:不明 症状和体征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并不为人所知,但可能为几天。疾病症状与诸如登革热等其它虫媒病毒感染类似,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这些症状往往较轻,持续2-7天。 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发生的大型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当局报告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近期在巴西出现的疫情中,当地卫生当局发现在普通民众中间发生的寨卡病毒感染有所上升,且在巴西东北部出生并患有小头症的婴儿数量出现增多情况。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的机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还在对其它可能病因开展调查。 传播 寨卡病毒通过受到感染的伊蚊属蚊虫叮咬传播到人,这主要涉及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它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蚊虫相同。 2007年和2013年首次在太平洋报告发生寨卡病毒病疫情(分别在雅浦岛和法属波利尼西亚),2015年在美洲(巴西和哥伦比亚)和非洲(佛得角)报告发生疫情。此外,美洲逾13个国家报告发生散在寨卡病毒感染,这表明寨卡病毒在地域上呈快速扩大之势。 诊断 寨卡病毒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血样病毒分离做出诊断。由于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它黄病毒会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做出诊断可能较为困难。 预防 蚊虫及其滋生地对寨卡病毒感染带来很大危险。预防和控制工作依赖于通过减少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来降低蚊虫数量。 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就要使用驱虫剂;穿戴可使尽可能多的身体部位得到覆盖的衣服(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以及在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地方。 应当特别关注那些可能不能对自身进行适当保护的人员并对其提供帮助,比如幼儿、患者或者老年人。 在疫情期间卫生当局可能会建议采取杀虫剂喷洒方法。也可将世卫组织杀虫剂评价方案推荐的杀虫剂用作杀幼虫剂,对相对大型水容器做出处理。 旅行者应当采取防止蚊虫叮咬,对自身形成保护的基本防护措施。 治疗 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寨卡病毒病患者应当充分休息,饮用足够的液体并且利用常用药来治疗疼痛和发热。如果症状加重,病人应当求医并获得医嘱。 目前尚没有可用疫苗。 世卫组织的应对 世卫组织支持各国通过以下方式控制寨卡病毒病: 通过召集专家和合作伙伴,界定并优先研究寨卡病毒病。 增强对寨卡病毒和潜在并发症的监测。 加强通报风险能力,以帮助各国履行其在《国际卫生条例》中作出的承诺。 提供关于临床管理、诊断和病媒控制的培训,包括通过一些世卫组织合作中心来进行培训。 加强实验室检测该病毒的能力。 支持卫生主管部门执行旨在减少伊蚊种群的病媒控制战略,诸如提供杀幼蚊剂来处理不能以清洗、排空和覆盖等其它方式解决的积水现场。 与专家和其它卫生机构协作,制定关于临床治疗和随访寨卡病毒携带者的建议。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zika/zh/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