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求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的进化等问题
liwei999 2010-11-21 19:16
老帖重发。人的进化问题。 (25432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07, 2008 07:55AM 回答: 有点同意进化智能非随机说. 由 野狐禅话 于 June 03, 2005 14:08:13: 功能性的一语显然有些功力思想。应该是叫性功能的。 所有跟贴加跟贴虹桥科教论坛 送交者: mirror 于 June 03, 2005 14:20:39: 因为腋毛阴毛再加上胡子,都是性发育的标志。不会有人认为是要防止磨察吧?。 7: 回答: 我是因为渴了才喝水,不是怕渴死才喝.很多东西要深究自然有其深层原由,但又何必较真呢. 由 Whiteshark 于 June 10, 2005 15:56:58: 少儿时是渴了才喝水,老年了就是怕渴死才喝。这是医科学的结论。 所有跟贴加跟贴虹桥科教论坛 送交者: mirror 于 June 10, 2005 16:18:59: 从量子到不确定性,再到屏幕尺寸,不是较真,而是四通联想。敢情称呼屏幕尺寸里的智慧还通着量子力学! 国人学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发现、发明的快感、体验,而不是不会读几本书。元老的求学里,有过快感。但那里面的有些成分是由于禁学造成的。如今开放了,求学也成了死语了。但是获得学的快感反而不容易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成长的十条黄金戒律
qpzeng 2010-11-19 13:24
人的成长是一个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教育、培养和训练才能成才!人才的成长取决于内在的主观努力与外在的客观制约。古今中外,英才辈出,他们无不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天赋加勤奋,聪明加汗水!爱迪生认为:“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牛顿也说:“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先哲圣贤留下了人才成长的金玉良言,我从中悟出以下十条黄金戒律,供各位参考。若有失偏颇,诚望不吝指教! 一、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做人要以德为先!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老师要讲究师德、师风!同样,做科学研究也应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不懈追求真理,永远保持热情。生活不必讲究奢华,治学则应精益求精;论待遇不必跟人攀比,做研究务求超越前人! 二、 名师出高徒 。中国有句老话:“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说明年轻人的成长受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老者耳提面命、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果有可能,无名鼠辈们应争取拜名师为徒,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摘取胜利的果实!然而,“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拜在名师门下,若不思进取,也不乏碌碌无为之辈! 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求学阶段,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求教,争取学到真正的本领。在向科学高峰攀登时,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要打破各种陈规戒律,勇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也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四、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于教条,不要轻信,对于权威,不能盲从。在科学上,怀疑精神尤为可贵!只有开动脑筋,甩掉包袱,才能取得创新和突破。如果跳不出传统观念的桎梏,将无法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五、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 。在研究中,应随时把握机遇,注意观察,不要忽略细节,同时也要勤思考,多对比,做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当研究遭遇瓶颈无法突破时,既不要放弃,也不能莽撞,必要时可以停一停。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处理,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从而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六、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也许你在某个方面不太行,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很行。做学问,不仅导师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善加利用,学生们也要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是脑子好使还是动手能力强?擅长做理论研究还是适合做实验?不可否认,只有自己最拿手的活,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七、 好奇不能少,兴趣不可无 。对科学的好奇心,是引导自己向未知世界探索的驱动力,而对研究课题的兴趣,则是让自己保持旺盛创造力并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那种半夜冒出灵感也忍不住要去实验室验证的项目才是自己最愿意做的研究。如果一想到自己的课题就头痛,那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结果的,最好是尽早放弃。 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不论你做什么,只要你认真选择过,而且肯用心、肯“给力”,就没有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相反,“这山看到那山高”,好高骛远,浅尝辄止,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九、 胜不骄,败不馁。 对待成功,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胜利;面对挫折,不因物忧,不以己悲,真正达到“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面对别人的成功,不要妒忌,也不能“挖墙脚”,而应更加努力,实现超越! 十、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信口开河、光说不练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忌。任何一个科研课题的立项,都必须建立在广泛查阅及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同样,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任何科学假说,都必须经过现场试验的验证。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733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浪淘沙
hxdai2008 2010-10-5 18:07
金陵秦淮在,繁华逝远。 沧桑饱浸古墙残,七朝沉浮人面换,钟山依旧。 独伫后湖畔,思绪难抑。 光阴洒万山千水,重访当年寒窗地,知与谁诉?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57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学那些事儿4
hare 2010-8-17 21:06
说到老师,在上学期间,我是最怕和老师见面与打招呼的,要是见到老师从远处来了,我一定会尽快的找个地方躲起来。从上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是这样的。 大学期间有一年暑假我回到家中玩,正和我村的乡亲在聊天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教我小学的老师从一边走来了,我就立马藏了起来,当时我妈还说我,怎么这样啊,都是大学生了,应该跟老师打个招呼啊! 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是数学老师,在整个初中过程和班主任老师也没有打过几次招呼,当初的数学成绩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几何,对于怎么添加辅助线、怎么证明几何题目没有很好的办法。 高二、三时的数学老师是我们县城二中的第一个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老师,所以在学校里面受到了很好的重视,他教的数学课也非常好,每次提问题都从眼镜的上方来看你,总是感觉很严肃的。当时县城二中的升学率很低,每年也就十几个本科生,所以这面的老师对我们这一级管理的比较严。我当时的成绩在班级里面排名比较靠前,但是在全校里面还是很靠后了,记得又一次我的考试成绩在班级里面是最好的,在学校里面也比较好。但是,紧接着第二次考试我的成绩一落千丈,他把我叫到办公室里面狠狠地训了我一顿,我还清楚地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山中无老虎,猴子成大王了,你还差的远呢。还好,上大学几年还经常去看看他,但是最近一直没有去看望他,连电话也没有打,说出来真的很惭愧。 还是在高三复习的冲刺时间,当初学校规定晚上9:30必须回宿舍睡觉,并且宿舍在10:00钟准时关电。当时为了更好的复习,化学老师就让我们几个下晚自习后去他办公室再复习1-2个小时,那一段时间也是我学习效率最好的时间,很遗憾的是毕业以后我从来没有去看过化学老师。 高三时的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很欣赏,我的作文有几次还被的拿来复印了好多份,作为范文发给两个理科班的同学,记得有一篇论文是写的论北大墙的推倒。虽然我的语文成绩并不好,但是这样给我了学习语文的很大信心,到最后高考的时候也没有在语文科目上拉分,真的很感谢语文老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学那些事儿3
hare 2010-8-13 07:57
求学路上,会遇到好多的老师,无论好坏,只是从自己的印象中找一些记忆深处的老师,同时也真的祝福这些老师。 上初中以后才开始学习的英语,我记得当时教我们英语的是一个非常年轻漂亮的女老师,而且说话也非常好听,所以我当时非常喜欢这个老师,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非常努力的,记得第一次考试就能考到90多分,而其他的课目也就考七八十分。看来,一门课程的好坏与是否喜欢一个老师是非常有关系的。 因为初中时英语不错,所以到了高中以后,我的英语水平还基本保持了这种状态。而且幸运的时在高中时的老师对我也比较好。 高一时,老师要求把学习过的每篇英语课文都要背过,而且会不定时的检查,当时在我们班级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我背诵的还是比较快,有时老师叫好几个同学起来背诵都没有背完的时候,会最后把我叫起来接着背诵,这样做就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每次对于英语的背诵就更加卖力了。记得我考上大学以后,还给这位老师送过贺卡,不过从毕业后到现在也没有再见到她。 由于赶上文理分科(高考只考5门),所以在高二时我们就根据自己的志向进行了分班,我进入了理科班并迎来了一批新的同学。这时的英语老师变为了一个胖胖的男老师,教的也非常卖力,不过他倒是没有要求我们必须把课文背诵出来。到现在为止只记得他最大的一个口头禅就是每当有同学回到问题错误时,他会非常气愤的发出个terrible音来,搞的我们都很紧张,我们毕业后,听说他也走了,去市里一个著名的私立学校。然后就没有消息了,相信他会为自己开创出一片天地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了博客比赛的‘贼窝’,永不言弃
tianfei906 2010-5-6 15:26
博客比赛正是开始已经第6天了,各路豪雄在参赛的过程中展现各自才华,这是好事,但是,也有人利用比赛规则的漏洞,对其他参赛选手来说,存在不正当竞争。引起了点点不太和谐的怨声。我在博客未正是开始之前,就讨论过名博要不要参赛及比赛的公平性问题。在此,再次提醒大家: 任何比赛没有完全公平的,做好自己 学习、科研 那才是正道,博客比赛那是业余的消遣。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科学网博客虽然是实名制,同时,都是国内外能够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但仍然不是一片净地,不要因为有那么几颗老鼠屎影响了大家的参赛心情。 其实,有怨声是好事情,也是科学网意料之中,也是他们愿意看见的,说明大家重视这个比赛。不要因为是科学网主办,制定的比赛规则就是科学的;都是知识分子参赛,竞赛就是公平的,其实不然。淡定对待之。 其实,这些发出怨声的人,大多数是名博,或者高手,由于少数不良行为影响了他们参赛的心情,或许也会影响他们获奖。而像我这样的参赛选手,其实,刚参赛都没有打算获奖,目的 重在参与 。原来以为,参赛的博文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所以决定参赛,并将我读书这20多年走过的艰辛历程、曲折道路,还有那尘封的心理历程日记与大家分享,但现在觉得事与愿违。 由于,4月9日,我开通博客以来写的第一篇博客就被推到博客首页头条,以后几篇都得到应有关注,所以决定参赛。可是比赛以来,我的点击量直线下降。原因在于:1.科学网编辑部不推荐了;2.本人不是名人;3.新博没有固定lsquo;粉丝rsquo;;4.写得有点专业;5.没有告诉身边的人在此开博;6.身边没有人在此开博,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只有我和我的导师在此开博,而且导师估计是看过我第一篇博客后,没有看过了,呵呵。所以,我的点击量,推荐数,评论数较少,我都不怨声怨气,而 那些名博,还有那些不是经过作弊得来lsquo;三高rsquo;的博主,也不要太生气,生气害了自己身体。 也不要威胁说退出比赛、关博客什么的,没有您地球照样转,没有您科学网博客照样进行。 既然知道科学网就是设置了这样的lsquo; 贼窝rsquo; ,只进不出,所以说既来之,则安之,要永不言弃。 简要讲述一下:我在博客比赛之间的一些做法,或许对您有参考价值。 原本我打算在比赛期间,将我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几大本日记本中自认为比较好,或许对大家有启迪意义的日记,每天均上传2篇。(由于 我以前基本不写博客,但是乖孩子 ,小学老师就教导我写日记,坚持到硕士毕业 。个人思想评价: 具有80后的身躯,50后的思想 )。 现在觉得既然科学网博客也不完全是一块净地,没有必要完全暴露自己隐私(其实也大多不是隐私,都是写与学习、科研相关的),但是既然进了这个lsquo;贼窝rsquo;,我还是打算坚持到底。在此期间,利用午饭或晚饭后休息的空当, 整理一下,我收藏的资料,也权当科学网博客是我科研、学习资料收藏文件夹,并能够再次温故旧知识 。或许以后相关专业学生找到这里来,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其次, 针对自己目前一些所思所想写一点评论和心得 ;再次, 思想之花不是常有,万一没有写的,也适当选登几篇以前的日记 。总之, 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比赛而比赛;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197 次阅读|19 个评论
“读书日”谈读书旧事
nli2233 2010-4-23 22:39
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钦定了一个世界读书日。日期定在4月23日。之所以定了这么一个不前不后13不靠的日子,据说是因为这一天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两大文豪的忌日。 今天正是4月23日,但不知道为什么,科学网上谈读书的博文似乎并不多。两天前有一篇陈静博主的精彩文章《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品》(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709 ),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过,我私下认为,读书美容,恐怕是读书人的美好愿望而已。不信?有成语为证。皓首穷经就说古人读书把头发都读白了。至于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境界,更是对人的容貌的摧残。 以上是玩笑,看客千万不要当真。其实,读书的好处还是很多的,多到数都数不过来。比如,就算不能直接美容,读书也能通过给人高雅的气质而间接实现美容的功效。 头些年经常看到,教授学者们总结一年的读书情况,写成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另外还有学者推荐书目,用以帮助上进青年掌握治学的门径。每当看见这样的文章,我都会认真读一遍,而且一边读,一边赞叹人家的功力,并一边骂自己,怎么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就没有读过什么像样的书呢?别误会,我不是说我读过的书不像样。事实上,我书架上值得我精读的学术著作并不少,可是近年来越来越懒惰的我,竟然没有把其中的任何一本从头到尾认真读一遍。 这话是真的,我现在回想过去几年,似乎除了我教书用的教材以外,果真就没有认真地从头到尾好好读过任何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惭愧! 惭愧之余,我倒是开始真切地怀念自己做学生的时代在教授的高压下被迫读书的日子了。10多年前,我来美国留学。当时是3月份,因为错过了春季入学的时间,只好先旁听一些课。因为是旁听,不必做作业,压力并不大。再说那个时候英语听力还很差,听课也是半懂不懂的,注意力也就不能放到读书上。 夏天的时候,我选修了第一门课,叫《管理经济学》,这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课,一本教材,外加一本习题集,阅读量并不大,我读着吃力,多半是因为自己英文差的缘故。好在咱们老中的数学底子好,做作业的时候并不犯难。这门课我拿了个A,当时自我感觉特别好。 等到秋天,我选了两门课。我想多修一门,导师Don Kash教授跟我说,你刚来,修两门已经不容易了。开始上课,看到两门课的教学大纲之后,我才知道导师的话是多么的英明。两门课都是文科课程,都要求大量的阅读,不仅有大量的期刊论文要读,还有不少专著。我记得一门课列了八种必读书,另一门课列了五种。 记得当时算了一下,平均每一门课要求的阅读量,大致是300页左右。那一门有八本书的课是我导师开的,他不仅要求我们认真阅读,还要求对每一篇阅读的文章和专著,都要做摘要。每周读物的摘要,都要交给他看。这对于我而言,压力非常大。一来自己读书慢,二来写作能力跟不上。开始的几个礼拜,每次交上自己写的摘要,等发回来的时候,都被导师改得满篇红。不用说,是英语语法错误太多了。 导师的那门课叫《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在礼拜一的晚上。那个学期的每个礼拜天,我几乎都是从下午1点开始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写摘要,通常会熬个通宵,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上午的6点钟左右才能写完。我跟班上的同学说,我的每个礼拜天都是black Sunday,他们对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辛苦归辛苦,收获还是不少的。一来是自己有机会认真阅读了几部优秀的学术著作,这对于刚从国内来到美国的我而言,算是大开了眼界。我才发现,原来老外的学术著作跟国内学者的著作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二来,我的英文水平也有较快的提高,一个佐证是导师发回的作业上,红笔的痕迹越来越少了。 另外一门课叫《文化与公共政策》,主讲人是李普塞特教授(Martin Lipset),他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他倒是不要求我们写摘要,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轮流讲述文献的内容,每个人轮流讲,一学期下来,要轮上两次。平时还好对付,浏览一下本周的阅读文献就可以了。但轮到自己上台讲的时候,就不能掉以轻心了。不仅要精读那些文献,还要提炼要点,加以述评。这对当时的我而言,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幸好另外一门课慢慢锻炼出来的作摘要的本事帮了我大忙,让我侥幸过关了。 一个学期下来,总算对美国的课堂文化有了切身的了解,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尽管辛苦,但收获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到了期末,看着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沓自己写成的摘要,居然有些成就感了。接下来的两年,在导师的要求下,我陆续修了不少文科的课程,几乎每次都是铺天盖地的阅读量。尽管还是一样的辛苦,但最苦的第一个学期熬过来了,后面的上课经历中自己所受的压力要小得多了。 等修完所有的课程,准备着手选择研究方向作博士论文的时候,回想自己这几年读过的书籍,不禁感慨系之。这段岁月大约是我个人读书最勤快的日子了。现在看来,那段勤奋读书的日子,在我后来的人生经历中,再也没有重现,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个人分类: 求学故事|608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这几天考研复试所想到的
zhangshui 2010-4-9 13:04
先说说读研吧,很多人的研究生生涯大抵如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考上了,然后导师给个课题方向就安心了,研一时跟着学校开课的步骤娱乐过后期末猛冲考试通过了,研二时自己就着导师给的方向开始发奋苦于力不从心了,研三时总算谢天谢地可以毕业了。如果这样做的话,跟一个打工者有何区别。你自己就是你自己,导师给的方向是导师给的方向,人要活得有尊严!人活着其实是活着自己的想法儿,不能行尸走肉。当然心里面儿帅不帅是来源于你肚子里有没有货,如果自己的学术视野窄的跟个**似的,啥都不知道,你还在那里自恋,岂不是很装B。 升学只是你求学、人生路上的一道门槛,过得去就行了,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个人感觉是在浪费精力。就拿考研来说吧,差不多的就行了。的确,好的研究所、好的高校,有充足的经费,有渊博的导师,有强劲的实验条件,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自己的那部分,还是靠自己。说实话,本科时的那点儿东西根本不值一提,最基本不过了,鄙人是学物理的,这话说的有点儿夸张,但是是实话。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不是很好,但是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都贯通不起来、融汇不到一起的话,可以说,你压根儿就没认真学习过! 大爷的,现在的人到学校根本不是求学,就是霸占教育资源,所以大家就叫做考,从来没想过能不能毕业,也难怪,科举遗风嘛。看着也是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还是没看过几本书,没多少文化。再看看今年的研究生考试,英语30分,敢说一句话,现在高中的学生就能松松的考出这个成绩。研究生真的是考出来的吗? 无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于经济、政治体制,个人感觉无论如何改,都是一大堆问题。政策一级一级的往下放,就一次一次的走样,到最后肯定还是现在的这个鳖形。说白了,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传统,不要说*国不公平,几千年来压根儿就没公平过。无非是改一下好上那么一段时间,老百姓过得舒服那么一阵子,心里少许的安慰点儿。其实让大家聊以自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QJ,时不时河蟹一下儿。也不要说洋鬼子们咋地咋地,那里也是乌七八糟的一大堆破事儿,只要你不死悄悄,哪里都是颠倒梦想。 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个人从来不 仰慕 任何头衔,牛B与否,不是那些东东说了算的,尤其是在这个民主了不能再民主的*国。民科和科学的差别就是:一个是学不会数学,退而求其次,瞎搞搞哲学来整整你找点儿自信;一个是搞顺了一大堆的逻辑演绎,通晓因果悟道后,拿新思想来引领后人继续往下走。有些人拿一些东西出来是吓唬吓唬人,有些人列一堆东西出来只是为了自己的想法儿而旁征博引。 写的有点儿过火,俺不是老子为大哦,自己是个啥水平俺自己心里边儿清楚。呼呼呼~~~ 说这些只是想发发牢骚,肚子里有想法儿憋着不说出来难受!最后,写个前几天总结的定理:任何人,任何事儿,只要做到这五点就好了: 不虚伪,不虚荣,不自欺,不自卑,再有点儿自知之明 。不要跟我讲爱心,那很虚,先把自己弄干净再说吧。
个人分类: 天下杂谈|39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很多同学的艰难抉择
pony911 2009-12-17 17:06
每到毕业求职的季节,每到博士推荐或招生报名的时候,总有一大部分的同学徘徊在抉择的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虽然有来自各方的建议,来自信息海洋的参考,但当自己面对时,还是往往会迟疑和彷徨。 应该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再一次把做学问的事情,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为什么做学问?做学问能得到什么?做学问能为社会创造什么?......太多的连导师都不敢坚决回答的问题,让我们那些优秀的研究生一头雾水,迷失在成长的路上。 很多导师和同学在此问题之前,只能是无奈地看遍一切,叹息一声,再考虑一下吧。 一声叹息!看看又一位老师如何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618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6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一个清华学生留学香港后对人生的思考
pony911 2009-12-14 11:00
是否出国继续学习?是否做研究?是否选择新的环境?是否在年轻时去冒险? 看看这位师兄的真实体会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8019
个人分类: 交流|2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学之路
wucongyi 2009-12-12 11:17
一直感到自己作学问的方法不够好,花费的时间不少,成效却不够理想.近日,深刻反思,终于找到不足:只贪多,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很好地去深入钻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戒之!!!做科研,读书在精而不在多!!!刚刚走上科研之路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同时,也期待名家高手的指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记二十年
liudongyang 2009-7-29 22:14
好像到了怀旧的年纪。 长夏回家,翻检书籍,24本个人日记静静的躺在衣柜中,记录着我20年来的所见所思所闻。 20年前,还是个小屁孩,响应伟大语文老师的光辉号召,开始记日记。老师姓王,说起来还是转了弯的表叔,他的粉笔字,毛笔字,风琴在学校都是响当当的,也是我的偶像。王老师不具体要求我们写什么,只是要求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权当练笔。当时受虚假宣传的毒害,整日寻么着整个好人好事写到日记上,可惜,到目前在我的日记上也寻不到自己的高大全形象。记什么,是个问题,流水账是最好的方式,今天三顿吃了什么饭,和谁一起到了学校,学校有什么活动都是我日记的范畴。 第一本是一毛钱的作业本,草黄色的纸,横格,32开。就这样,自己的少年时光便有了寄托。八九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胡公仙逝,社会走向骤变,我这个尚未到青春期的小孩对这些变化了解不多。从电视上知道了在北方的皇城发生了一件令全世界瞩目的大事。那一年,我做了枪手,在教室内,由老师带领,填涂村委会的选票,知道了民主是可以玩弄的。对于我们家,那一年更是一个分水岭,父亲四十刚过,胳膊有轻微的麻痹无力症状,到市内检查确诊是小中风,从此与一种叫维脑路通的西药结下了缘分。十几年后,父亲最终还是没有躲过中风的袭击。 入初中,上高中,读大学,下苦力,念硕士,攻博士,一路走来,脚步不曾停下。中间的日记也停过半年,后来还是技痒难耐,忍不住继续写下来。同学不解,认为我纯粹是太闲了;你不是名人,写日记是可以卖,还是可以发表? 在我看来,这纯粹是个习惯,和吸烟,打麻将一样,会上瘾的。未奢望一夜成名,只是作为一个人来世上走一遭,别人不给你记录,自己记下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未尝不可。皇帝有起居录,俺有流水账,功能都一样。 日记所用的本子由作业本逐步换成了工作笔记,硬皮抄,黑皮中性纸,用的笔也由圆珠笔,换成了碳素笔,以求保存时间长一点。在日记上自己逐渐长大成人,在文字里父母慢慢老去。记得是周涛或是阎连科写过一篇散文,称祖辈如一堵墙,抵挡岁月的冲击。有祖母在的日子觉得自己还很小,白发和皱纹是老人的专利,待祖母逝去,这挡水的墙就薄了一层;当父母与白发为伴,这堵墙更薄了。有了孩子,感觉时光突然冲击到了自己的胸口,自己也成了挡水的墙,日记中记载着这堵亲情之墙、岁月之墙变薄,变厚,又变薄的轮回。 期望某一天,还能翻动书本,坐在夕阳下看那一片片泛黄的纸页,任由回忆漫过,静待口水落下......。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766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安育才小学(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2)
chenfap 2009-6-24 10:25
高安育才小学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 2 ) 1935 年 2 月 父母要我 转学到高安育才小学,因该校只有秋季班,便跳班 读四年级下学期( 金川小学为春季入学,我只读完 三年级下学期)。当时为什 么要转学?现在我已记不起来了。最近查看《高安县志》,在 小学教育 一章中, 发现有一段记述: 1935 年推行保学制度,各保设立初等小学,联保(后改乡) 设立完全小学。(那时国民党政府实行保甲制度)。 金川小学原为县立小学, 1935 年后要改为由保来管,教学质量会有所下降,估计这就是父母要我转学 的原因。 育才小学是当时高安 著 名的完全小学,教学质量较好。我还记得当年育才 小学常在课外分年级进行常识测验比赛,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知识。 比赛前老师印发一些补充材料,给学生阅读;比赛成绩与学业成绩无关,以减少 学生的心理压力。但这种比赛既可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 我进入中学以后,虽然我主要的兴趣在于学好数、理、化,但对历史、地理等课 的学习也很关心,后来我的历史、地理知识也还算丰富,我想,育才小学的培养是 起了作用的。在育才小学,老师教算术时,常讲解并要求学生多做一些应用题,如 父子年龄、鸡兔同笼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学过代数后是很容易的,而对小 学生来说则很困难;但它们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应用所学算术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高安育才小学是一所私立小学,但不是贵族学校;学生家境既有富裕的也有贫 寒的。育才小学向学生收费,但数额不大;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带有公益性质。 高安育才小学创办于 1921 年,其办学经费主要由校董捐助或募集。校董多为高安 富商或知名人士。 校长胡敦杰先生,大学肄业后,以从事小学教育为终身事业,曾 长期担任 育才小学 校长,为办好这个小学 付出了心血。胡校长是我家的亲戚,他的 母亲是我祖父的姐姐,我叫他表伯。抗战期间, 敦杰 表伯避难到赣南,不幸因病 逝世于异乡。抗战胜利后育才小学复校,为了继承胡校长的遗志,其夫人刘倩频 表伯母继任 校长。 高安县城以锦河相隔分为南城与北城。育才小学位于高安南城中部偏东,我 家位于高安南城最西头。我家距育才小学约三华里,走读路稍远,这也就是我初入 小学时选择 金川小学而未 选择育才小学的主要原因。育才小学可供路远学生膳宿, 父母与倩频表伯母商量后让我在校膳宿。倩频表伯母为照顾亲戚,让出他们家在校 内的住房两间供路远亲戚中来校学习的子弟住宿,可住六、七人,我住在该处。我 初入育才小学时,刚满 8 周岁,还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多亏倩频表伯母的关怀、 督促和帮助,使我逐渐养成了在校膳宿,既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适应集体生 活的要求。 我们虽是校长的亲戚,在生活上受到校长夫人的照顾,但在学业和遵守校规 的要求方面,与其他同学完全一样,毫无私情,该补考的补考,该留级的留级,犯 校规的都要受到处罚。我清楚记得我们同房学友 4 人因严重犯了校规而受体罚的事 情。同房学友 4 人都是校长的亲戚,年龄都是十岁上下,都还好玩;有一晚睡觉之 前,一人提出上街玩玩,大家便同去,并在小馆吃了晚点。回校时校门已关闭,叫 门惊动了老师,责备我们严重犯了校规。那时小学尚存在体罚。我们被鞭打屁股后, 还令罚跪 2 小时。受此重罚,以后我再也不敢犯校规。现在来看,我们犯了校规固 然不对,但体罚也不合适。可是,育才小学和胡校长不循私情,要求校规人人遵守 的原则是值得肯定的。 解放后, 1950 年高安育才小学与教会学校私立公进小学合并,改为公办;在 育才小学的原址建立了现在的筠阳一小。筠阳一小现为高安市的重点小学。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五岁进小学(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1)
chenfap 2009-6-19 07:52
五岁进小学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 1 ) 我的故乡是江西高安县(现为县级市)。 1932 年 2 月,我刚满 5 周岁不久, 就进了高安金川初级小学读书。那时高安县的规定是,儿童 6 周岁入学,但计算 年龄不很严格,能算成虚 6 岁,也让入学。我出生于 1927 年 1 月,农历是在 丙寅年 12 月,过了春节,便是 1927 年 2 月,我的年龄就可算作虚 1 岁;到了 1932 年 2 月,便 是虚 6 岁。其实,在 1931 年,我满 4 周岁之后,父亲就教 我看图识字,听父亲说,我可日识数字,故估计在入学前已识字数百。那时父 亲是个商店职员,他小时异常聪明,但因家庭人口多,无钱供他求学,只读过小 学后便去当学徒。 1930 年代的小学学制是把小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名为初小,学制 4 年; 第二阶段名为高小,学制 2 年。因之便有两类小学,第一类只办初小 4 年,名为初 级小学;全系公办,是义务教育性质。为什么义务教育只办到初小为止?可能是那 时文盲多,义务教育要求低的缘故吧。第二类小学都设有初小和高小,学制共 6 年, 名为完全小学。我家住在高安县城之内;那时在高安县城之内,设有 4 所初级小学, 金川小学是其中的一所;另有 3 所完全小学,其中一所公立,二所私立。我之所以 进金川小学,是因为这个学校离我家很近。 金川小学教些什么课程?我现在完全记不起来了。从 1988 年出版的《高安 县誌》看到一段记载:初小课程为国语、常识、算术、模范公民、劳作。那时 在金川小学学习的情况,我现在也完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那时每学期结束 时,学校都在墙壁上张榜公布考试成绩。成绩为前三名者,姓名之上画一红圈, 小学生戏之为带红帽子,成绩为最后一名者,姓名之下画一红钩,小学生戏 之为坐红交椅。成绩位于后面的几名学生,如果有几科不及格,就要留级; 坐红交椅者往往要留级。每学期我在成绩榜上的位置如何?也记不清楚了, 估计是没有带过红帽子,但也排名较前。 我在金川小学只念了三年,第四年转学到高安育才小学;关于转学之事,下 次再谈。由于相隔久远,我在金川小学三年的情况,能记得的已不多了。下面一 件事,记忆却较深刻。大概是在 1934 年, 金川小学原来的校长被捕,换了新校 长,说是原校长贪污但具体情况不清楚。有些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生中串联援救, 说校长被冤枉;学生在校外集会,提出罢课,并组织同学去监狱探望,我也去过 一次。 当时高安有中共地下组织,地下党员常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不知这位 校长是否中共党员?不知学生的串联是否受地下党的领导?自 1938 年因躲避 日寇入侵,我离开高安,以后就很少回高安,与 金川小学的同学完全失去了联系, 此事也就无从了解了。那时,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曾以江西中、南部为根据地,进 行了五次反围剿。高安位于赣西北,除 1930 年夏秋之际,因进攻南昌,红军 到过高安县城外,以后没有来过。因之我在那时对红军了解不多。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打算写点回忆,回忆我一生中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
chenfap 2009-6-5 11:36
我打算写点回忆,回忆我一生中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 我是江西人,出生于 1927 年 1 月,那时正当国共合作进行的反对军阀、统一民国的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之时,又发生了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分裂的局面。我于 1932 年 2 月进小学一年级, 1937 年 6 月读完了六年级,小学毕业。这期间国内的政治形势是:日本侵略中国,接连发生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江西中、南部进行了五次反围剿之后,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根据地;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答应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 年 7 月 7 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我于 1937 年 9 月进初中一年级, 1941 年 6 月读完了初中三年级,初中毕业。我念过三个初级中学,这是由于因躲避日寇,逃难,接连转学所致,还耽搁了一学年。我于 1941 年 9 月进高中一年级, 1944 年 6 月高中毕业。我中学求学的全部时间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 我于 1944 年 10 月进大学一年级, 1949 年 6 月读完了大四,大学毕业。我念过三个大学,念了两次大一,这是由于想学物理专业并希望进一个有名的大学而两次转学所致。在我念大学期间,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接着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开始了;以进步大学生为主力的反内战(实为反国民党),要民主 的学生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大学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49 年 4 月我在中央大学物理系念四年级时,南京解放了,不久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之后我从南京大学毕业。 1949 年 9 月我由南京市新青团(现共青团)工委分配到南京市第五中学任物理、数学课教师兼班主任。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胜利。 1950 年 7 月经我请求,组织同意,转到了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开始两年担任学生辅导员,以后主要从事工科物理教学工作。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升至教授,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文革之后, 1980 年左右开始从事科学研究,以广义相对论为研究方向,并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2 年在大连理工大学退休,退休后还继续研究了一段时间。由于起步太晚,在科研上虽有一些小心得小成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我参加了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在建国初期,被认为是革命的依靠对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曾逐渐沦为被改造的对象。 从以上所述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到,我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历史大变动和社会大变动时期;这些大变动必定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的博文只打算谈历史大变动和社会大变动对我的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 影响,因为我对这些方面的影响体会较多。历史大变动和社会大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其它方面的影响,历史学家的记述和文学家的描写大大胜过于我。我想写这份回忆的目的是: 1 ),对我的一生中 求学、教学、科研的经历,自己做个总结, 2 ),给我的后代留份历史资料,让他们了解我的经历和时代背景, 3 ),对有兴趣要了解 1930 年代 -1990 年代中国学校教育、学生求学、教师 教学和科研情况的读者提供一份 我亲身经历的资料。 这份回忆将分成一些专题来写作。此外我还打算继续写一些讨论 宇宙学和讨论物理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博文。 回忆的博文和 讨论 的博文大致间隔发表,合起来考虑,大约每隔五天发表一篇。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研一生活,请你指教
freton 2008-11-8 21:42
在北京的研究生生活已经两月有余了。时间溜得很快,让我到现在都没回过神来,好像,呵呵。我记得暑假在家的时候,非常想来北京,想尽早来北京开始新的生活,那时,信心满满,踌躇满志。当然,现在也有信心,只是同时也接受了一些现实。因为经历了,所以知道怎么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怎么去让自己更好地去学习和生活,去克服眼前的困难。 之前来过北京两次。第一次是去年9月的保研面试,那次多少有些新鲜感,心里觉得北京的一切都铺满了神秘的色彩。第一次来北京,北京没有让我失望,比较幸运地面试成功,我想这是我一开始就对北京充满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次来北京,是今年6月底来北京参加机器人大赛,亲历了整个比赛的惊险和激烈竞争,最终我们团队进了八强。比赛完后团队的兄弟们去天安门、革命军事博物馆、故宫、北海公园等地方转了下,然后返回武汉,只是那时我们都已经毕业了。 来北京入学报到后,我很快就适应了北京的生活。整个硬件环境我很满意,包括寝室、教学楼以及实验室。寝室住宿条件很不错,24小时供电、供热水;和我同住一个寝室的兄弟Y.D.相处得也很好,大家经常能互相交流,互相关心,彼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有一次我回寝室很晚,Y.D.问我怎么还不回来,叫我不要熬夜。那会儿心里挺感激他的,相信兄弟般的友谊和情感,能让我们以后能让我们彼此更好更愉快地相处,一起度过难忘且重要的研究生生活。住宿的地方和教学楼、实验室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相隔不太远。喜欢实验室的环境,很活跃,老师、师兄们都很友好,有问题也经常交流讨论。坐在实验室的工位上,享受着那一方小空间,觉得幸福无比,只是目前我对实验室的贡献近似为0,@_@,所以,除了好好上课学习外,还要抓紧时间融入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中,这里面肯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我没法去跨越它。 研究生部每月的补助,加上实验室导师给的一些补助(虽然我目前在实验室没做什么事情,因为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忙上课以及课后的学习),生活上是不用愁了,不用再向父母要钱心里总要踏实、舒坦得多。内心对研究生部和老师们充满感激,他们让我在不用担心吃穿住行的前提下,有精力去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每个星期都过得很快,当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往往都发现没太多太大的收获。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比较贪心,总想一下子抓住很多东西。我一周的生活大致如下: 周一:白天没课,去实验室学习,晚上上《VLSI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 周二:上午没课,下午一般会去听所里开的一门课《设计验证》,晚上上《人工智能》; 周三:上午去清华旁听《数字大规模集成电路》,下午上《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 周四:白天没课,参加实验室的讨论会,晚上上《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周五:上午上《组合数学》,下午上《现代信息检索》; 周六:上午一般会睡懒觉,下午去实验室处理本周没做完的一些事情; 周日:基本上同周六,有时也会放松下。 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每门课都想多学点,学得深入点,作业经常是查资料,找论文,认真完成,利用难得的实践环节来锻炼自己。比如,《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涉及到处理器设计思想,对博士注重实践环节,很多作业要求编程实现,我常常也想去完成这些博士作业,但有时陷入窘迫,没那么多时间来完成,所以只能是尽力而为。要把那厚厚的书啃透,都需要不少的时间。《现代信息检索》作业也比较多,理论、实践方面都有涉及,我不惧怕,我喜欢去挑战。实验室研究方向也需要不断去了解和学习,而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对于我而言,时间控制和任务平衡是个问题。我们寝室一般睡得比较晚,作息时间不是很规律,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研一生活的这两个月,压力是少不了的。还是觉得自己少了点紧迫感,少了点提前计划和留有余量的把握能力,少了点务实的态度。当那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时,我该怎么去调度,怎么去用最优的算法去实现调度?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有些犹疑,缺少果断。总在心里对自己说:好好做学问,虚心学习,虚心请教,但发现行动和想法有一定距离。 我不知道其他和我一样的研一的XDJM是怎么在安排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至少我是感觉到目前所做的远远不够,接下来的生活也会更紧张。这方面,也得向各位老师、师兄师姐们求教了。我并不是一直让压力压着自己,我也会调节,我可以去花卉大市场逛逛,买自己喜欢的花草,享受那种自然、舒适的感觉。我有个梦想,让实验室和寝室成为我的小花园,那时每天都可以和自然拥抱接触,想想都陶醉。 话说回来,经历才知现实,现实显示真实。一个人可以有各种想法,可在面对现实时,得不断地做调整。在参加博客大赛的过程中,认识了几位好老师,也认识了好几位也在读研读博的朋友,大家的思想和观点在这个比赛中得以体现。与优秀的人一起学习,与优秀的人一起进步,这自然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科学网上的人才和榜样,是我努力的方向。 研究生生活,是求学路上的续篇。求学路上,酸甜苦辣,滋味各不相同。我或许刚刚上路,但我已经在路上,你若看到了我,请指点我;你若倾听了我,请给出你的见解和想法。我时时心怀感激。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45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原来在清华——学科专门教育讲座心得
yalongwelcome 2008-10-25 21:30
窗外风雨飘摇,北京的秋天竟然如此的滋润,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作为一个南方人,老对北方有着刻板成见,以为那就是个漫天大风,沙子一片,艳阳高照,大汉成堆的地方,就是一个有着很多黄色瓦红色墙青色石板路的地方,就是一个天空地旷横无际涯的地方,那个地方有大广场大宫殿,那个地方大体育馆大游泳馆,那个地方水特别冷,那个地方天特别蓝。 这样一个地方,不知是否也能乱蝉衰草小池塘,是否也能秋风庭院藓侵台,是否也可以有那么几分朦胧、清幽与温婉? 不知道,不知道,当然不知道。 终于到了,下了火车,先有凉意扑来。北京刚下了一场小雨,上了车去清华,一路上竟然看到了许多花坛,不少月季正盈盈地开放着还有很多小花小草,我都叫不出名字。很可喜的是,在宿舍旁,在学院所在的宏盟楼,在听涛园和丁香园,到处是苔痕隐隐,草色青青。这就让我不再疑问,而是欣喜了在清华,也是一样可苔藓上阶,草色入帘的,也是一样可以有细致与精巧,而且这种混合了大气的细致与精巧,也许会更合我的脾胃吧。 清华的老师们给我的感觉也正是如此。如今某些老师,有大思想大气魄,真是 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 却总缺一些扎实的细致的学术工作,引喻失义,考证不严之处比比皆是;而另外一些老师,虽然论证严密,做事实在,却总是小打小闹,繁言不要。我一直在想,要是有老师能达到大与小的合一,理论与实证的合一就好了。可喜的是,清华的老师就有这样的风貌,无论是尹鸿老师、李希光老师、熊澄宇老师还是李彬老师、郭镇之老师、崔保国老师,都是视野很开阔而又注重踏踏实实地搞研究的老师,这从他们的讲座中就能看出来。 学院在开学后没有让我们直接上课,而是布置了一个学科专门教育,让学院的各位名师来给我们做讲座,同时也让我们了 解 老师们的治学门类、风格和方法,方便以后选择导师。主要日程是这样的: 9 月 3 日上午为新生班会 ,下午则为 李希光 老师讲座,那天天气较为阴凉,刚下过雨, 李希光 老师的讲座本来安排在下午的,但是他临时有事,就转为上午了; 9 月 4 日 上午为 熊澄宇 老师讲座,下午为 尹鸿 老师讲座; 9 月 5 日 上午体检,下午由 李晓萍 老师做培养方案及培养程序讲解; 9 月 6 日为党校,讲授《清华大学校史与党史》以及《国情与形势政策》; 9 月 7 日 晚上则有一个新老学生座谈; 9 月 8 日 为 李彬 老师的讲座,下午则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与新生面对面活动; 9 月 9 日 为 崔保国 老师讲座; 9 月 10 日 上午为清华图书馆 张秋 老师的讲座,下午则是 郭镇之 老师的讲座。 各位老师有大视野,有方法论,而风格又各不相同。他们的讲座让我获益匪浅,感悟良多。本想将笔记一一录出,然又觉得难免会显得杂乱散漫而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想,所以这里索性就把 熊澄宇 老师的讲座笔记做了一个整理,我想这样一来可以作一个历史性的记录,并使文本得到保存,二来通过对笔记的整理,我的心得也就自然出来了。因为其中的思路和笔记主次的区别就能让我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九月四日 上午,又见到了熊澄宇老师。此前我虽然早就对他仰慕已久,但只是在保研面试的时候,与他见过一面。短短十来分钟,其间大部分时间是我在陈述,他仅仅问了一个问题,自不可能有多大印象。这次来到学校,总算能长久的聆听他的讲座了,想着就很高兴。 熊老师穿着一灰色体恤,双手插在裤袋里,以一种舒缓的语气慢慢讲着课。他说了很多,首先是关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问题,然后介绍了新媒体的概念,最后谈到了我们进入大学后该如何学习和生活等等。 熊老师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创建费了很多工夫,他是最初的几个创建者之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首先建立的时间短,其次覆盖面比较全,最后是学科方向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现在布局仍然尚未完成。作为传播学的责任教授,他想了很多。 熊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学科的构成,可以分为,史、论和应用。史是学问的基础,老一辈的新闻传播学者方汉奇、丁淦林都是从史做起的。到现在为止,我们有广播史、电视史、网络史,但是却缺乏对整个媒介史的研究,媒介史方面的著作还不够,现在可以说还没有。熊老师很希望我们能多花些时间到史上,対媒介史做一个梳理熊老师还问到了我们看过哪些传播学的史书,并专门提到了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他又讲到,美国的传播史是以美国为中心展开的,不能超出一个两百年的历史。而欧洲媒史则总会有欧洲中心的倾向,比如印刷术就从古登堡开始,东亚的泥活字印刷术和铜活字印刷术则被排除在外,基本不会提起。中国的媒介发展史,还需要中国人自己来写,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汪这方面努力。这些话让我感到了有一种重任,看来以后得多学一点史学方面的东西了。 当谈到论的时候,熊老师饶有风趣的说,搞史的和搞论的总是相互看不起,前者认为后者流于空对空,没有真实凭据;后者则认为前者埋首故纸堆,缺乏深度。其实史和论是同样重要的,而且还相辅相成。不 过如今世界上的传播学理论的确还有待更加成形,有待成熟。以前的传播是一点对多点的 ,我们称为大众传播,后来又出现了分众传播,那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群体对群体的传播。现在又有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而且现在又出现了文化传播、教育传播、科学传播和信息服务等等信的传播方式,必将会有新的理论出现。实际上,既然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理论空白,在传播这个新学科中,我们也一定会感到创新的快感的。 关于方法这个方面,熊老师问我们都知道哪些调查方法,有人回答定性的方法,有人回答定量的方法。熊老师说这些方法都对。然后他问我们除这两种方法之外还知不知道其他什么方法,这下全场顿时都鸦雀无声了。他看了看大家,笑着说:忘了呀?体验法嘛。比如说你们进入网络社区聊天,或者在 qq 上聊天,都是一种体验嘛。这种体验又分为直接参与,潜水式和引导性参与。 在应用方面,熊老师说了 . 当以媒体为中心时,我们可以看到,先是人,然后是媒体 , 然后是社区,然后是社会。其间有很多关系在的。应用就是要找到其研究意义 , 而不只是给企业去拓展市场。同时光读书也还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动态新闻,须知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说到这里熊老师问我们:你们知道今天早上有什么关于新媒体的重大新闻吗? 我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他笑了笑,说:今天早上,谷歌发布了新的浏览器,而这一事件,至少有三个可以观察的角度:首先,这标志着一种新的新媒体形态的出现;其次,这意味着其它浏览器生产商即将面对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最后,我们可以把这个和 IE 作比较 ( 应用)研究,其中是肯定能找出许多新鲜的东西来的。 他又说道:其实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学习,连看小说也是学习。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本小说叫做《神经漫游者》?(我们都摇头,汗)那是一本很好的书,《黑客帝国》( Matrix ),就是根据那本小说改编的,就是讲的电脑科技的故事,作者吉布森不但在书里创造了赛博空间( cyberspace ,也译网络空间),同时也引发了电脑朋克( cyberpunk )文化用一种迷恋高科技的目光来观察世界,但是却轻视用常规的方法来使用高科技。你们以后可以去看一看。还有要关心身边出现的新技术,比如 iphone, 现在英国正在研究一种一卡通技术,就是把个人 ID 、公交卡、地铁卡都集成到一个手机里面,坐公交或者地铁只需要把手机放到哪里刷一下就行了,这种新媒体技术将来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比如关于玩电脑游戏,是该关注怎么玩游戏呢,还是该关注玩游戏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这个熊老师提到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对这个很感兴趣。那就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有待解决的,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又是一个媒体问题,同时是一个社会问题,甚至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熊老师提出了新三网的概念,还说了新媒体正在向整合媒体发展,整合后的媒体将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这个主要写在他在《国际新闻界》发表的文章《整合媒体:新媒体进行时》里面。整合媒体就是说要整合终端,整合渠道,整合内容。在熊老师哪里,终端的整合是指把多个终端的功能整合到一终端里去。比如 iPhone 。它是一个信息整合的平台,它的股票信息的获取,地图功能的查找、视频的拍摄、传输和播放。这些功能把我们通常说的通讯、计算机网络和视频的终端融合在一起。不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还是以办公室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还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 渠道的整合是指将渠道由单向整合为双向等等。我们以前说的是以点对多点单向传播,后来说的是互动、是交互、是获取。现在的信息是海量的,海量的信息就不是说一点对多点了,而是用户根据自己的信息去获取。从发送到获取是一种变革,从获取到双向互动又是另外一种变革。我们今天看到的传媒,在网上可以找到一个电话号码的话。当你点击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双向的营销。内容的整合则是指将文字、音频、视频文件整合到一起,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熊老师还说如今的媒体正由发布走向交互进而走向媒体主导。而在技术上我们也在前进。网络也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前几天胡锦涛总书记才刚去过人民网,而家宝总理对网络的关注则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老师还说,我们要以人为本,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他曾经去芬兰的诺基亚实验室参观,看见哪里有很多不同款式的手机,尺寸各不相同,所以有人就问是不是手机可以随便设计,尺寸可以随大随小,诺基亚的工程师回答不是的,他们设计手机尺寸的标准为:手机尺寸的大小应以人耳朵与嘴 巴之间的距离为限度。 当谈到文化产业的时候,熊老师讲文化产业的分类是以 2004 年 3 月国家统计局文件《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为标准的, ,中国传媒产业的核心层,包括课题组分类 文化产业核心层 中的 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 播、电视、电影 ,以及课题组分类 文化产业外围层 中的 互联网、广告 ,而中国传媒产业的产业链,则包含了与上述传媒产业核心层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文化产业在中国才刚起步, 03 年开始,布局才五年。研究则远远落在市场之后。 熊老师说这个概念提出是比较谨慎的。因为概念是话语权,是议程设置,后面有一个国家的战略思考。所以提出前要谨慎,提出后要稳定。 熊老师还说传媒除了我们说的事业功能以外,还具备着产业功能,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认识到从事业到产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社会的一个进步。也就是我们说的新媒体与传媒改革的成功。我们今天从事业的角度,这个功能仍然是明显的。但同时我们开拓了传媒的产业平台。在西方文化里,有很多。对免费的产品的一种监督。什么叫免费的产品。免费的产品通常有两种定义:第一是广告、第二是宣传片如果要使你的产品进入市场让用户消费和掏钱,那么它就不是免费的。什么东西能够使用户掏钱去消费?这就是我们对产业的一种认识。信息、新闻和所有的内容它都应该是有价值的。问题是不是你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当没有人消费你的信息、你的内容既没有市场价值也没有社会价值。 从产业链的角度我们来认识传媒,熊老师说他在《求实》杂志上曾经发表过文章,谈过四个核心要素叫做: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内容决定社会需求,科技改变产品形态。资本影响市场规律,服务决定事业成败。所谓内容,就是说要引起用户从口袋里掏钱,根据什么?有三个要素:第一原创性、第二差异性、第三不可替代性。所谓原创性是你有知识产权,你收钱收的理直气壮而不是偷来的。第二,差异性就是说怎么避免同质化的竞争。第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我非得到你这儿来才能够买到这个产品,别人手上没有,独一份。所谓科技改变产品形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定的生产力。一个时代根据这样几种生产力有它特定的文化产品。 中国的艺术品很有特点,它的时代特征非常的明显,你只要找到了时代特征,你的投资就能够非常准确、到位。这样这个时代、这个产品它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夏陶、商铜、周漆、汉玉、唐俑、宋瓷、明木、清字画都是这样。每一个时代都有特色。今天的生产力的代表着什么?熊老师认为今天的生产力的代表就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这个时代的融合就是特色。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这个时代, 40 岁以下、 30 岁以下能够进入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层面的,大概都和这个相关。 第三,资本影响市场的规模。在文化领域里,投入产出和一般经济领域投入产出的变革,因为它除了有形资产之外还有无形资产。有的时候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的价值还要高。在文化里,无形资产通常两个词产权和品牌。熊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知道有一个片子叫《集结号》,《集结号》的投资是 1 个亿。写完剧本以后,生产方没有资金,拿着剧本找到了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凭什么投资,我想无非是产权和品牌。 第四,关于服务。媒体产业在服务业里面,服务决定事业成败。但这个服务不仅仅是在创意、生产、销售、反馈这个领域中,它还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中。 最后,熊老师谈到了研究生新生学习的问题,叫我们不要着急关注毕业去向,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选课要注重自己的知识完整性,要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要多听听名家的课程,才不至于使清华这个学校那么多的名师资源变得浪费。熊老师建议我们可以选修一些思想史、法律、经济、管理以及新技术方面的前沿课程。 熊 老师要我们多读原著,推荐了他著的《新媒体百科全书》和翻译的《西方新闻学经典原著》给我们看。说只要你们把内功练好,有思想、有文章、有学术、自然会有人要你他还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创新愿望、务实态度。他说独立思考能使你具有不可替代性;批判精神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精神灵魂;创新愿望和务实态度则是指你的自我成就在于你创造了什么而不破坏了什么。 我暗自庆幸能有这么好的老师给我们讲课,更庆幸这样的老师还有那么多 李希光 老师、 李彬 老师、 尹鸿 老师、 郭镇之 老师、 崔保国 老师而不 管是熊 老师还是其他老师,他们的话都将长久地印在我的心中。冰心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宝塔诗,最后一句是教育原来在清华,这里套用一句,真是读书原来在清华啊。
个人分类: 清华生活|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催人泪下的的博士论文致谢词,你流了吗
flytosky 2008-10-18 17:20
humolon发表在小木虫论坛的硕博家园版,值得聆听前辈的经历,转载此文与大家分享,以激励大家努力把握好研究生的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出生的时候是一个下雪的深夜,我的父亲在床边生了一堆柴火,我的母亲躺在四周漏风的那间破屋角落的床上,咬紧牙关,生下了我。27年后,也是在一个下雪的深夜,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当我打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站起来,拉开窗帘,打开窗户,白天还吵吵闹闹、喧嚣的世界变成一片洁白,让人顿感清净。 我从进入大学到博士毕业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过得浑浑愕额。十年前,我身高170cm,十年后,我身高还是170cm;十年前,我体重60kg,十年后,我体重还是60kg;十年前,我一无所有,十年后,我还是一无所有。十年前,我眼睛明亮、有神,十年后,摘掉眼镜,我已看不清自己有多少个手指了;十年前,我声音洪亮、清澈,十年后,已经是慢性咽喉炎,声音嘶哑;十年前,我踌躇满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十年后,我心如止水,只求温饱;当然,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十年前,我还是个农民的儿子,十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博士;十年前,我只懂得砍柴、种田、割草、放牛,十年后,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懂机械、金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如果您问我这十年最大的长进是什么,我将告诉您:十年前,我十七,十年后,我二十七。 这十年中,我最渴望、最追求的是什么?是知识?不是。是美女?不是。而是钱。在我的脑海里,钱就是那种一块、一毛的硬币,我曾无数次翻天覆地的把它们找出来,目的就是去买一包方便面,吃一顿晚餐,而且找的时候不能太仔细了,太仔细了,下次就没有了。有时候,当我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的时候,我想要是天上能掉下点钱就好了,我抬起头,只看到发黄的树叶正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我想要是能在地上捡点钱就好了,我低下头,只看见一些面包的包装纸以及一些插羊肉串的竹签。我从没见过天上掉过钱,也从没在地上捡过钱,所以我不相信有神的存在,因此我没有信仰。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在我博士三年里,他给予了我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也许是我十年大学生活里,唯一知道我名字的老师,也感谢他在承担100多个学生的指导任务下还能给我精心的指导。恩师对我的指导和影响之大,怎样言说都表达不尽,自己取得的点滴成绩无不凝聚着恩师的心血。恩师国际化的视野,前沿而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都让我永志不忘,深刻影响着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 衷心感谢学院其他老师给予我的帮助。 衷心感谢各位同门师兄弟姐妹,感谢我们一起度过的苦难岁月。 衷心感谢我年迈的父母,我在这十年之中不忠不孝,没有让他们过上一天幸福的生活。他们还不停的支持我,关心我,鼓励我。经常问我缺钱吗?所以我相信亲情。我从不要他们的钱,我不想看到一百块钱,就想起几百个鸡蛋,几百担猪草,几千个红砖。 衷心感谢我的五个姐姐,是她们陪我度过快乐的童年。她们美丽纯真的少女时代唤起了我对异性的尊重与渴求。她们在我求学的十年中,不停的给我打电话,询问我的身体,生活,要我多吃点,给我寄钱,我也一直拒绝她们。这十年里,她们在广东的毛织厂、制衣厂过着非人的岁月。我不想看到那种用血、肉、生命、青春换来的东西。十年前,她们还是花一般的容颜,十年后,当她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已经不相信她们就是我的姐姐了。 最后,我要感谢与我相茹以沫的女友博士,我们以总共不到600元的月收入,在上海和杭州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生活了5年。这5年里,我没有给她买过像样的礼物,而她却无数次在我青黄不接的日子里给我寄来她省吃俭用的钱,我才得以完成学业,所以我相信爱情。我无法明白她以275元的月收入,居然还可以救济我,或许她那纤细、苗条的身材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谨以此文献给千千万万的苦难中的学子们 humolon再次让我的心灵震撼!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3451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获得了2005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转载)
热度 1 flytosky 2008-10-18 17:07
yxfei1220 这篇文章是木虫友yxfei1220发表在小木虫论坛科研经验版,看了之后我非常受感动,以此挂在自己的博客上,激励自己。愿和大家分享,也感谢yxfei1220友的提供。 我获得了 2005 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现在把我科研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 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 漫漫求学路 我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 , 考上了本省农业大学的一个专科 , 在哪个年代上一个专科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 想着出来在县里或者市里的农业局找个工作 , 过着平淡的生活 , 也就不错了 , 可是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命运 ! 有一天我去图书馆借书 , 我找到了一本本专业的考研的新书 , 可是当我拿出书和借书证准备借阅时候 , 图书馆管理员说 : 同学 , 不好意思 , 你能把书留下吗 ? 我诧异问 : 为什么啊 , 老师 ? 图书馆管理员说 : 今年我们学校就业形式不是很好 , 这些书是优先保证供应本科生 , 考研究生用的 , 你是专科 , 用处不大 , 发扬一下风格 , 留给别的同学吧 ! 我心里面非常不愿意 , 但是还是把书留下了 ! 我无语 ....... 但是那一刹那 , 心里面却发出了一串音符 为什么 , 我们专科学生地位是这样低 ? 我一定考自己改变我自己 的命运 ! 从那以后 , 我象变了一个人 , 经常去跟着本科班上课 , 等到升本科的时候 , 我以全专业第一名升本 , 后来考上了本学校的研究生 , 虽然在本专业排名第二 , 由于一个导师只有一个公费 , 我恰好和第一名是一个导师 , 很遗憾的是没有公费名额了 , 只能上自费 . 幸运的是 , 那年学校缺专业课老师 , 可以把我以老师的的身份送到北京某重点大学培养 , 然后回学校任教 , 这样就不用交学费 , 由于我家里面条件不好 , 又向慕去北京 , 我答应了 .( 事后才知道 , 由于当时研究生工作比较好找 , 我们专业外面的学校给很高的安家费 , 并且外面学校比我们学校待遇好 , 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去 .) 初识科研 刚刚进入北京这所重点大学 , 感觉到非常的新 , 信息量比地方要多很多 , 同时首都北京是政治 , 经济文化的中心 , 人才济济 , 在这里我感觉到了自己 的不足 ! 由于是外面来的 , 总是感觉比人家学校研究生的水平低 , 于是我勤奋的学习来补偿不足 ,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师哥师弟们做试验 , 无论谁叫我 , 我都去 , 并且随着和其他研究生的接触和熟悉 , 外专业的学生也让我帮忙 , 由于每次我都非常认真的给别人作实验 , 所以 ,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 我应该非常感谢农村和父母给我的良好品德 ---- 勤劳、善良和诚实。每次帮忙,我从来不会计较报酬 , 人家给就要,不给就算了,有时候人家让请客我也不推迟,更不会偷懒 . 但是我不懂的东西 , 会经常问他们 , 日积月累,很多知识学到了 , 很多其他专业的仪器 , 我也会用了 . 并且试验有什么问题 , 我也及时反馈给他们 , 他们有什么经验和问题也愿意问我 , 于是我的知识面慢慢宽了 , 所以 , 吃亏是福 ! 读博士的时候想到辍学 三年的硕士生涯 , 很快结束了 , 虽然没有什么成绩 , 确也马马乎乎 , 在国内一级期刊上发了两篇文章 , 毕业了回到原来的学校任教 , 由于适应了北京的快节奏 , 回去有些不适应了 , 于是想到了考博士 , 这时候另外一个专业我非常干兴趣 , 于是就报了另外一个专业 , 等考上了以后 , 等到面试的时候 , 我发现报的导师 , 人家不愿意要我 , 因为我和人家的专业相差太远,但是我也不愿意换专业 . 可人家又不要。最后,导师留下了一句话 你要上 , 我不反对 , 但是你毕不了业 , 我不管 最终 , 我还是上了这个导师的 ! 接下来的日子 , 就难了,由于不是本专业 , 许多东西 , 我都是从头学习 , 困难可想而知 , 有几次 , 我都想退学 , 老板给了我一个课题 , 他也不是很精通 . 让另外一个单位的老师协助我和师弟做实验 . 由于哪个老师是这方面的 大牛 , 刚从国外回来,经验非常丰富 , 于是我天天奔波在这两个学校之间 , 每次都是早晨七点去骑自行车去 , 晚上十一点回来 , 节假日对我来说是奢侈的享受 , 在人家的实验室做实验 , 都是先帮助人家做 , 人家做完了 , 我们再做我的样品 ! 就是这样我,我从没有任何怨言 , 试验结束后,总是我们最后走,师弟有时候要早回去陪女朋友,于是帮助师傅 ( 实验室员 ) 打扫卫生的任务就落到我身上 , 哪个实验室的师傅对我非常好 , 每当有空时间 , 哪个师傅就把原来别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以及他这几十年的经验讲给我 . 我水平得到了提高,于是很快我的一篇 SCI 很快出来了 ! 所得和所失 很感动,思绪依旧 我们这个领域本来国内发 SCI 的文章不多,由于我发了,于是导师给我发了 1000 元奖金作为奖励 , 导师给是钱 , 我全请大家吃饭了 . 后来经过导师介绍,我出国外读了博士后 , 把博士期间的许多东西都发了出来 ! 于是我的论文得到了学院的推荐 , 到了学校,在学校没有刷下来,我当时也没有想到能通过全国评审,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顺利通过,我得到了百篇 ! 当你得到的时候 , 也一定伴随着失去 我现在都三十多了,由于忙于科研 , 没有好好把握缘分 , 大学的女朋友等不起 , 人家找别人出嫁了 , 使得我现在单身 !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 , 我一定珍惜这段情缘分 !
个人分类: SCI我的梦|4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桶水”
luohuiqian 2008-9-26 22:14
今天听报告听到一个小笑话,说是五十年代有个技术员下乡给农民讲拖拉机的原理和操作,这位技术员精心准备了一大堆资料还仔细考虑了如何讲解之类的方法问题,就怕农民兄弟们听不懂嘛。到了乡下,在众多村民面前开始哗哗讲了起来,讲了几个钟头,终于讲完了。于是他惶恐地问这些淳朴的面孔:大家听懂了吗?这时,一位老农民举手说:技术员同志,我想我听懂了,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明白。技术员听到这话立刻释然,心想一切还算顺利,你看大家不是听懂了么,至于剩下一个问题,那您问吧!老农民磕了磕烟袋,带着满腹疑惑悠悠说了:你这个什么拖拉机好懂,可是我不知道这玩意不套上牲口怎么能动啊?技术员: 听到这个笑话,初始感觉是这位农民兄弟很傻很天真,拖拉机干吗要牲口啊?你到底听懂了还是没听懂啊?这个笑话讲完后,台下是一片哄笑,笑这位农民的可爱,笑这位技术员的无奈。可是笑完之后是反思和启示,大家都陷入了思考。做报告的范先生反问大家:你们觉得这位农民懂了没有?答案是:你不能说他完全不懂,当然更不能说他懂了。毕竟这位农民还可以区分拖拉机是个啥东西,所以说他还是懂了一部分。但拖拉机怎么用为啥不用牲口也能动,这就是他没弄懂的部分。于是他说他懂了,你却不能说他说的不对。结论是,他是个半懂不懂的学生。 所谓半懂不懂,从小到大,除了上面那样的小笑话外,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半桶水。学校的老师总是会嘲笑我们,当我们胸有成竹似的说懂了的时候,他就嘟哝一句:半桶水。半桶水者,装了一半,远远未满,但是摇晃起来确是咕咚咕咚地响,好像说懂了懂了。而真正懂了的满桶水是稳重踏实的,从不乱说自己懂了。 从学生年代开始,我就亲身遇到无数半桶水,也有无数次自己也充当了半桶水的角色。如今在学业里混了近20年了,好歹走到了学位的尽头博士。于是便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已经博大精深,很了不起了。在听完范先生讲的故事后,我也觉得那个农民兄弟很好笑,他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半桶水。可是笑完之后,我突然用眼神瞥了一下现在的自己,一种空前的恐慌突然袭上心头:原来自己一直都是半桶水! 确实,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把自己给读傻了。这是许多人对博士这个群体的评价,尽管难以接受,却是现实。以前觉得自己傻,不过是带着书生的那种单纯和可爱,所谓书生意气是也。虽然这种性格在芬芳芜杂的社会并不受欢迎,不过在知识分子的领域,还是无大碍的,也就不以为然。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是个书生也蛮好的,有时甚至有点向往古代的书生,比如《倩女幽魂》里的宁采臣就蛮不错的,学业有成还抱得美人归,反正都是傻乎乎的书生气,那就顾不得人家是人还是鬼啦!有点扯远了,回归正题,读到博士说读傻了,其实还不止一个书生气这么简单。正如前面所说,我总觉得自己懂了不少,总是有一种欲望想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懂的东西。举个例子,大学年代许多课程都有很多习题,不少同学就做个作业总要抓破头皮,而我做了个壮举:我把四大力学等主力课程教科书上的所有习题做了一份详尽无比的习题解答。这些习题解答后来被无数师弟师妹翻印了无数遍,至今流传不衰。这个事情一直让我沾沾自喜。于是在大四搞定保研的事情之后,就开始没事在教室里转悠,看那些埋头准备考研的同学忙的焦头烂额。这不是我幸灾乐祸,而是自作多情,因为我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做到同学面前等着他们来请教自己,帮他们解答那些历年考试题目之类,很是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后来甚至自告奋勇给教授量子力学的老师帮忙答疑之类,可谓是搞得全系的人都知道,有个家伙很善于做习题。现在想来当时的行为真有点可笑,那时的我绝对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半桶水!幸好被我误了前程的同学数目还是零,所以,我很欣慰。也要感谢那位慈爱的量子力学老师,他不但没有打击我的虚荣,反而不停夸赞我的行为,并且尝试问我一些更加深入的问题以使得我对量子力学理解更加深刻,平时也喜欢一起聊点家常之类也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最后学期结束他还说要送我一些英文原版的教科书以感谢我。正是有了他这些肯定和鼓励,我才对科研产生了十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决定投身基础物理科研,希望做出一点点成绩。如果哪个时候,被某个强悍的同学轰炸几个难一些的问题,恐怕我这半桶水就得漏光光了。记得以前中学老师常说,要给人家一瓢水,就得自己拥有一桶水甚至一大缸水,因为那一瓢才是精华所在。而仅有半桶水,倒出给别人的恐怕都是苦水咸水,下咽了恐怕也容易拉肚子。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比如大四那年,我们宿舍兄弟接待了一位大一的小师弟,因为他当时说的一句话,我们嘲笑了许多年。那位小弟对我们宿舍八人全部读研而且六人是保送的成绩惊叹不已,于是他说他也要努力,末了,他加了一句话:我要争取早日跻身科学家的行列!真是小P孩,啥都不懂,中国还没几个科学家呢,哪轮的到你?可是对他的那些嘲笑,其实也可以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我是后来才想明白这点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或许我们这些决定读物理学博士的人进来就抱着个希望,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科学家。读了一年半载后,面对那些外行的就自鸣得意,认为自己俨然是一个准科学家了。而再过一两年,在经历无数次科研实验的失败的痛苦经历之后,开始动摇起来。尤其是现在我们这些年轻人,愤青恐怕不在少数,大家都一腔热血想做点有成就的工作,而步入科研越深入就越发现不对劲。比如科研界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潜规则,一些并不完善的科研评价制度,还有很难相处的师生关系之类等等。于是,科学家的梦想泡沫开始承受不住了,到了濒临破灭的境地。这么看来,这种半桶水的通病实在太害人。世界上有几个科学家?你是那块料么?Don't want to win a Nobel prize, some peopletried but they did not succeed!(这是今天报告里某Nobel获奖者的话)如果一开始就高调冲着大目标去,注定要失败。半桶水时候就咕噜咕噜倒光了就不再有希望装满的时候。 回到懂还是不懂的问题,上个周末有个好友问我:你都读到博士了,你觉得你对你的物理学专业懂了几成?我没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反问他:何谓懂了?真的,什么是懂了,连我都不知道。后来他说,应该是能解释个一二就算是吧。于是我想了想,回答道:可能是万分之一,或者更少?现在看来,这个回答还是保守的不谦虚。学术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就意味着你不懂的东西越多。如果人人都做半桶水晃着脑袋说自己懂了懂了,恐怕这个世界的科学就不会有多大的进步了。不懂装懂,实在害人害己。 毕竟,做人还是要低调、低调、再低调。
个人分类: 科研杂谈|1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