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狂犬病疫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京的法官误判涉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官司?
热度 25 yanjx45 2017-2-27 23:54
打了狂犬病疫苗后能够剧烈运动吗? --- 评今日《北京晚报》上一则涉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官司 《北京晚报》今日相关报导的题目是“北京一初中生打狂犬疫苗后运动猝死 学校赔偿近百万” (全文见: http://news.qq.com/a/20170227/050799.htm ) 该案的基本案情并不复杂: 一中学生在参加篮球比赛后猝死,家长将某中学等单位告上了法庭。学校称 该学生比赛前曾打过狂犬疫苗,不应当剧烈运动 。家长则表示曾把学生注射疫苗一事以微信告知过班主任和教练。法院认为,学校老师和教练对该情况系明知的,但仍安排其参赛,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日前法院一审判决,学校对该学生的死亡应承担八成责任,赔偿家长92.987万余元。 在这里,学校、家长和法院三方似乎都一致公认, 打了狂犬病疫苗后不能剧烈运动 ,违背此规则是 造成学生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 在此案例中, 学校、家长和法院三方对狂犬病疫苗的这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首先,从报导中介绍的事实来看,该学生 尸体解剖 后得出如下明确结论: 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之子的《 尸体解剖报告书 》结论为:“ 慢性咽喉炎 急性发作伴糜烂形成,因 急性心功能不全 猝死。 ” 但 法院在一审判决时却完全无视如此重要的尸体解剖结论,所作的判决缺乏科学依据。 所谓“打了狂犬病疫苗后不能剧烈运动”的说法,本身就无充足的科学依据。国际上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狂犬病疫苗的相关文件中,国际上狂犬病疫苗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中,都未提及(即 不支持)这种说法。 遍查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找不到规定上述运动限制的科学依据。 本博主于 2012 年 4 月 13 日 曾发表博文: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能饮酒或运动吗 ? 其中分析了上述说法的来源: 中国30多年前的狂犬病疫苗是用动物脑组织生产的,要在半个月内打14-21针,每次接种2ml粗制脑组织,副作用大,饮酒和剧烈运动等行为可能会加大副作用,所以 当时的 疫苗说明书 明确规定: “不可饮酒、喝浓茶及吃有刺激性食物,应避免受凉感冒或剧烈运动或劳动 ” ( 引自 1979 年 卫生部《生物制品规程》)。 最近30多年来,中国的狂犬病疫苗都是用 细胞培养方法 生产的,而且经过多级纯化处理,只打5针或4针,副作用极小。 没有任何实验依据说明当前使用的狂犬病疫苗说明书中还应当保留关于饮食和运动方面的上述禁忌。 事实上,在国内疫苗生产厂家近年的使用说明书中,也大都删除了这条 注意事项 。 本案中各方各自应当承担多少责任,本博主不置立场。 本博主在此只是从狂犬病疫苗专业人员的角度提出: 此案中 学生的死因与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运动无关,至少不是主要死因 。希望法官在判决时高度重视 《 尸体解剖报告书 》 的结论 。 相关博文: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能饮酒或运动吗? 2012-4-13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558691.html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6862 次阅读|77 个评论
“他的表现更多是灵性而不是宗教的”——观纪录片《巴斯德》有感
热度 14 kexueren07 2014-7-24 18:23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路易·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以否定自然发生说、倡导疾病细菌学说和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也是第一个研制出狂犬病和炭疽疫苗的科学家,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然而,1995年,在巴斯德逝世百年纪念之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拉尔德·盖森出版了《巴斯德的隐秘科学》一书。书中声称,巴斯德这位“最完美无缺的科学家”有欺骗行为,巴斯德的实验记录有的不符合他公开的说法,而且他还从事了违反医学伦理的试验。《纽约时报》当即报道了该书的出版,而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佩鲁茨则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为先驱辩护》,对拉尔德·盖森的说法进行了详细的反驳。此后,相关争论一直不断。   近日,在由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联合在上海举办的“法国,科学的形象”纪录片展映中,纪录片《巴斯德》面向中国公众,回顾了巴斯德这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学巨人的生平,特别是科学史上那段颇具争议的往事。其中固然不乏名利的争夺、科学的欺骗、庸众的误解——所有在今天的科学界依然掺杂的不纯粹因素,然而,真正的科学家身上依然让人看到动人的人道关怀和对于科学自身原则柔韧而顽强的坚持。片中传达的许多关于科学如何走向公众的理念在今日也依然值得引起科学界的思考和讨论。    什么是科学精神?   早先,巴斯德只是个化学家,还不是个医生,但他已经开始在狗身上做实验了。1865年在巴黎,彼德医生在公开场合反对他说:“微生物的发现对医学没有多大意义。”巴斯德则反驳:“不承认微生物的重要性,意味着杀死病人的不是无知而是愚蠢。”当时,相信他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只有一个医生——米尔·胡跟随他。巴斯德对他的同伴说:“医学绝对是个重要领域,不能只留给医生。”但即使是米尔·胡,也忐忑地劝阻他说:“今天就尝试在人身上接种疫苗,意味着冒害死他的风险。”对此,巴斯德的反应是:“我不是医生,请别叫我医生。我只是接受自己所做研究的引领。”   一天,有个两天前被狂犬咬伤的乡村孩子约瑟芬·美斯特由母亲带着来找正在研制狂犬疫苗的巴斯德求助。巴斯德对孩子的母亲说:“14个咬破处,14个可供病毒进入的通道。病毒可能已经向孩子的大脑扩散了!我不能保证这个方法对您的孩子一定有效。”但约瑟芬的母亲坚持:“还是请您试一下吧,您不试他也会被狂犬病夺走生命的。”   由此,在一个极为隐秘之处,人类开始了第一个疫苗接种方案。巴斯德给小约瑟芬注射的产品发挥作用的速度超过了病毒扩散的速度,防止了病毒扩散到大脑。约瑟芬的母亲这时才问:“巴斯德先生,这是个什么产品?”但巴斯德怎敢告诉她:这是狂犬病病毒,他尝试了以毒攻毒?他将这次的成功归于偶然。   又有一天,米尔·胡医生给母鸡注射剧毒性菌株,母鸡安然无恙。他把这事告诉巴斯德,巴斯德问他:“你确定菌株是有效吗?”医生想了想,说:“可能是休假时忘了,我去把它扔掉。” 巴斯德却说:“等等,给母鸡再注射一剂剧毒性菌株,以确定你是不是碰到了世界上抵抗力最强的母鸡。”   在治疗约瑟芬的过程中,米尔·胡数次提出:“把孩子当试验品是不道德的,我们不知道应该用在人身上的剂量。”巴斯德的回答则是:“我确定我是在救一个孩子的命,而不是在试验我的疫苗。”但他的内心也困惑了:1865年9月11日,他两岁的女儿卡米尔因肝肿瘤夭折,上帝无能为力。他其余的4个孩子最后也只活下来两个。当时他自责:“如果我是医生,不是化学家,我就能救他们了。”自那以后,他把自己当作追捕隐形生物的猎人,显微镜就是他的猎枪。但对于一个别人的孩子,他有权力用一套自己还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方法去拯救吗?他为小约瑟芬彻夜难眠,怕自己害了他,甚至在回家乡阿尔布瓦休息前,还叮嘱小约瑟芬每天写信告诉他发生的事。15天假期里,医生的家里连续不断地收到病人汇报情况的信件。   巴斯德在陋室的葡萄酒里发现了微生物,破解了发酵的谜团,又在变质的黄油里发现细菌。这些发现把巴斯德引上了治疗传染病的道路。他死后,人们困惑他如何用那个年代里的显微镜看到了那些“小东西”。事实是:他在观察,也在推理,想象力总能把他带往正确的方向。比如狂犬病毒,巴斯德徒劳找了几个月,没法找到它——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但那要在一个世纪后才被发明。可巴斯德高于普通人的执着,使他转向他认为病毒毒性比狗小的兔子,试图从兔子的脊髓里找到病毒。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小约瑟芬对打针充满恐惧的时候,巴斯德带他去实验室,用显微镜比较各种细菌。1878年,炭疽病肆虐时,羊群相继死去,农人以为土地受了诅咒,但相邻田地上的羊群却活得好好的。当时有研究人员试过用感染病毒的干草喂羊,可是没用,病毒看起来不是被吃进羊肚子里的。巴斯德又带着小约瑟芬重回现场,发现是蓟割破了羊的嘴,病毒由伤口进入血液传染给羊。经过观察,他们又发现,是蚯蚓将细菌从地下带到地上,并使之附着到新的有机体上。这些都使小约瑟芬懂得了治疗的意义,并从中学到了“观察—对比—假设—证明”的科学方法。长大后,约瑟芬·美斯特成为了巴斯德研究所的警卫,并在各种舆论的热议中,成为巴斯德坚定的精神支持者和巴斯德研究项目的捐款人之一。而即使是其他一些生命垂危的病人,也在临终前用无声的语言向医生的治疗努力表达谢意,支持医生“为了更多的病人”。   今天,当医生和病人互不信任,互相抱怨指责时,巴斯德、约瑟芬以及约瑟芬的母亲,他们对于彼此的理解、尊重、责任意识和对于未知事物的科学态度,也许已给出了一条舒缓医患矛盾的人文幽径。    科学需要怎样的传播者?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人,巴斯德注定要与绝大多数人作战。在研究所内部,他关于微生物和疫苗的观点屡次受到众人的质疑。很长时间里,除了太太玛丽(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洛朗的女儿)的信任和鼓励,巴斯德几乎孤单一人且一无所有,终日在阁楼里与老鼠相伴着做实验。长年待在实验室里的巴斯德没有注意到,当时的法兰西共和国已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新闻媒体。在狂犬疫苗治疗约瑟芬成功后,玛丽建议巴斯德:“现在不要公开约瑟芬的事,这样他们会嫉恨你。你要找合适的时机,结合热点新闻,简洁地向人民而不是向研究所宣布。人民会影响医生。但报告太长太细致了,读者会烦的。快讲朱比尔的事。(那些天,报上正宣传年轻的英雄朱比尔勇救5个孩子于狂犬之口的故事。)”即使从今天的标准来看,玛丽也是一位出色的科技传播者。她有一句幽默的口头禅:“你得承认,按照女人的逻辑总能达到目的。”   一个成功接种的小男孩、一个少年英雄,正当巴斯德团队胜券在握的时候,一直与巴斯德并肩作战的米尔·胡医生却不愿为实验报告签字,认为报告数字造假。这时,巴斯德对米尔·胡医生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一天你会相信某些事。唯一需要诚实的地方,是在这个实验室里。而在外面,需要遵循其他原则。在科学界,如果不被人接受,再伟大的发现都一文不值。”为此,巴斯德违背了一次原则。他绘声绘色地向公众描述了朱比尔救几个孩子于疯狗之口的过程,以此说服了医生们。报纸则扩大了狂犬疫苗的影响力,人们争相带被狗咬伤的病人来接种。4个月里,共有350人接种,证实了巴斯德的方法。事后,米尔·胡医生对巴斯德说:“其实我一直相信的,可是伦理道德上,我无法选择。”   狂犬疫苗推广后,有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声称他的孩子被巴斯德的疫苗杀死。真相就藏在那个孩子的延髓里。米尔·胡医生给两只兔子注射了死去孩子延髓的提取物,以求证孩子不是死于狂犬病。纪录片在此处略过了验证的结果,镜头直接切换到另一天,使用试验性狂犬疫苗的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了,巴斯德受到巨大责难。米尔·胡医生和另一位医生为巴斯德作证说,孩子死于肾功能衰竭而不是狂犬病。众人指责他们为巴斯德掩饰。   之后,米尔·胡医生与巴斯德之间又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医生说:“如果疫苗受到质疑,医学将退后20年,我们的研究也会。我们离治白喉的药只差一点点了。今天,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了,二分之一。”巴斯德问:“我们要为科学的进步撒谎吗?如果孩子死于狂犬病你会怎么做?”米尔·胡医生说:“我绝不会做我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在疫苗和孩子的死因之间,米尔·胡医生把信心押给了疫苗。   可以说,在与疾病和环境艰难而坚定地抗争的一生中,巴斯德幸运地遇上了能够真切地理解他的爱人和朋友。正如索邦大学在庆祝他70岁生日时所献上的贺词:“不要被无聊的流言阻挠了脚步,请享受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安静的时光。无论自己的努力是否被生活眷顾,你都应该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说:我尽力了。”是的,他尽力了,并且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作出了符合自己道德良心的抉择。   在维基百科关于巴斯德的词条里,有一段他的外孙路易斯·巴斯德·瓦莱里-拉多对他的评价:“巴斯德仅仅相信天主教中的灵性,但没有参加过日常的宗教活动。尽管巴斯德信仰上帝,但一般说来,他的观点更接近自由思想家而不是天主教,他的表现更多是灵性的而不是宗教的。巴斯德也反对将科学和宗教混为一谈。”将这段话与纪录片《巴斯德》相结合,我们似乎得以理解:一个人何以在顽强的执着中保留适当变通的灵性。这在专注于专业研究的科学界是并不多见的一种能力,某种程度上,我将之视为一个战略科学家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附:   施特劳斯的弟子朗佩特说:哲人必须说谎,当然是指高贵的、必要的谎言。因为哲人知道致命的真相:变易和生成主导一切,所有的概念、类型、种类都是变动不居的。柏拉图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真相的人,但他没有把这个真相告诉民众。“社会能不能建立在哲人所知道的真理基础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敢于这样质疑的哲人,尼采的柏拉图断定:不能。
16518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白山疑似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异常问题调查结束
cao1976 2014-1-29 10:25
2014年01月28日 07:00:2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月27日,记者从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白山市3例疑似接种狂犬病疫苗发生异常反应问题相关调查已结束。 据了解,从1月13日开始,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吉林省送检的疫苗(白山市疾控中心剩余的疫苗和生产企业按规定留存的疫苗)涉及质量安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检验,27日各项检验均已结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了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显示,白山市3名患者所使用的由吉林迈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301003的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符合企业注册标准和《中国药典》(2010版)要求,未发现存在质量问题。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长期从事疫苗监管和质量控制的国际药品GMP检查员和专家到吉林迈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对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厂房与设备设施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调查,未发现在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同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卫生计生委组织检查组对白山市疾控中心的疫苗采购、运输、储存、接种等环节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调查,白山市疾控中心疫苗购进渠道合法,疫苗运输和储存符合规定,接种单位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接种环节符合操作规范。 应白山市疾控中心和患者家属申请,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省及白山市有关机构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诊断、鉴定。通过调查诊断、鉴定,3名患者均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不排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目前,3名患者均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省卫生计生委已邀请国家权威专家到医院对3名患者进行了会诊,正在全力组织救治。公主岭市患者接种的201302006批号疫苗,待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检验结果及相关调查结束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记者宋育欣)
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疫苗》讲稿(暂定稿)全文
热度 32 yanjx45 2013-12-30 10:57
    参加编写大型专著《当代新疫苗》,分工撰写该书第44章《狂犬病疫苗》。 此章的内容(初稿)曾在本博客中以“ 《狂犬病疫苗》讲稿”的总标题 陆续发布。现将此章完整内容(包括部分密切相关的博文)的 目录 和 内容 的 链接 汇编如下,供希望系统了解相关知识的网友们参考: 《狂犬病疫苗》讲稿 1 :目录和概述 《狂犬病疫苗》讲稿 A :历史回顾 《狂犬病疫苗》讲稿  2 : 病毒学 《狂犬病疫苗》讲稿  3 : 流行病学 《狂犬病疫苗》讲稿 4: 发病机理与疫苗免疫应答 与狂犬病预防相关的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的 G 蛋白与免疫保护作用 《狂犬病疫苗》讲稿  5 :症状和诊断 《狂犬病疫苗》讲稿  6 :狂犬病疫苗:发展历程和制造概要 巴斯德与狂犬病疫苗(历史回顾) 《狂犬病疫苗》讲稿  7 :疫苗生产用细胞 《狂犬病疫苗》讲稿  8 :疫苗生产用毒种 《狂犬病疫苗》讲稿  9 :疫苗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和检定 《狂犬病疫苗》讲稿 10 :狂犬病的暴露后预防( PEP ) 《狂犬病疫苗》讲稿 11: 疫苗接种程序(主动免疫) 《狂犬病疫苗》讲稿 12 :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被动免疫 ) 《狂犬病疫苗》讲稿 13 :疫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狂犬病疫苗》讲稿 1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狂犬病疫苗》讲稿 15 :发展中的新型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疫苗》讲稿 16 :公共卫生问题 《狂犬病疫苗》讲稿  17 :问题与展望 (附:全文的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2028 次阅读|84 个评论
新药发现史话(二)
自我源于思考 2011-10-29 17:51
2、狂犬病疫苗 19 世纪,细菌被发现,针对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也得到了研究。路易斯·巴斯德从 1850 年代开始研究微生物,并发明了适当巴斯德消毒法(中国已经在 1117 年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酒类保存问题),先后解决了酒类、牛奶的细菌污染问题。他从 1865 年开始研究鸡霍乱疫苗,但总不能成功。 1880 年夏天,在巴斯德出去度假期间,他交待自己的助手 Chamberland 用做一次病菌接种,但 Chamberland 却径自度了一个月的假,等他回到实验室后才用放置了一个月的鸡霍乱菌接种鸡,结果与往常的结果相反,这次不但没有引起鸡的死亡,所有的鸡都恢复了正常。在他认为是自己实验操作失误时,巴斯德却细心地要求他再重复一次。随后,巴斯德做了相关的组合实验,证实放置一段时间的鸡霍乱病菌毒性降低,并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免疫剂。随后,巴斯德又发明了炭疽减毒疫苗。这为他发明狂犬病疫苗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1884 年,一个狂犬病男孩被送进巴斯德研究所,当时他已经开始间歇性抽搐,人们对此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男孩最终窒息而死。在男孩死后 24 小时,巴斯德从尸体口中取出唾沫,加水稀释,并分别注射到 5 只兔子体内。不久,这些兔子都感染狂犬病毒死去,巴斯德又取出死兔的唾沫,加水稀释并注射到其他兔子体内,这些兔子也无一例外地死去。于是巴斯德认为这是一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他和助手打开疯兔的脑壳,提取病菌,并进行培养,将培养程度不同的病菌注射到兔子身上,连续注射 100 多次。经过反复实验,一只接受了最弱病毒的兔子在 28 天后恢复正常。隔了一段时间后,它又接受了毒性最强的病菌注射,而且成功地存活下来。 巴思德从病兔身上抽出脊髓、放入完全消毒的瓶中干燥、 14 天后取出并研碎加水制成疫苗。他认为这应该可以在人体上试验了,这个时候,约瑟夫的出现了。 1885 年 7 月, 9 岁男孩约瑟夫·迈安特被疯狗咬伤,由于当时狂犬病死亡率 100% ,有人就建议去找巴斯德。孩子的家长同意路易·巴斯德在孩子身上使用新研制的疫苗。在接下来的 10 天中,巴斯德为约瑟夫注射了 13 支疫苗。其中一支疫苗是毒性足以使一只兔子马上毙命,但约瑟夫挺过来了,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染狂犬病毒但存活下来的人,疫苗试验成功了。后来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了巴黎,约瑟夫就搬到巴思德的墓地旁边看守。 3 、胰岛素 1889 年,德国医学家胡思·梅林和俄国医学家奥斯加·明科夫斯基,为了研究人体胰腺的消化功能,将一只狗的胰腺切除掉。其间,实验管理员发现,实验场上一滩狗尿布满了苍蝇,而旁边的一滩狗尿却一只苍蝇也没有。敏锐的科学思维使他们意识到这两滩尿的成分一定不同。经过成分分析,得知是那条被切去胰腺的狗患了糖尿病。这说明糖尿病与胰腺之间有某种关系。 1901 年,有学者得到了胰岛与糖尿病之间的确切关系。但要从胰岛中分离出分泌物并不容易,因为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许多酶会破坏胰岛素。 1920 年 10 月 30 日,加拿大一个小镇上的医生班亭,参加完世界大战后,看到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论文后,想要把胰岛的分泌物提取出来。他想到母校——多伦多大学,那里的实验室设备先进、试剂齐全。于是,便先后两次找他的老师麦克里奥德教授,请求使用那里的实验室。 1921 年,麦克里奥德教授碍于情面,答应将实验室借他使用一个暑期,并为他提供了 10 条狗和两个学生助手。因为班亭只需要一个助手,所以贝斯特通过掷硬币幸运地留下来。 班亭分析了同行失败的原因后,设计了实验方案。为了停止胰腺外分泌部分泌酶类的工作,他把胰腺里的胰管结扎掉,然后再提取胰岛的分泌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可实验并没有取得进展。班亭重新审查了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方法,发现了失败的原因:胰腺里的胰管结扎不紧,造成胰腺外分泌部仍在分泌酶,从而影响了提取工作。 1921 年 7 月 27 日,班亭重新又做了一次实验。他们结扎了几支狗的胰管,待七周后,这些狗的胰腺都萎缩了,并且失去了消化器官的功能,然而胰岛在外观上仍是完好的。他们从这些胰腺中分离出一种液体,给因切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此提取物很快制止了糖尿病的症状。 麦克里奥德教授度假回来后,根本不相信实验成果。他认为这种世界难题的解开绝不会是那么容易的。当班亭重新为麦克里奥德教授做了一次演示性的实验后,教授信服了,并表示要帮助班亭将实验进一步开展下去。他还为班廷提取的这个物质起名 insulin (胰岛素)。随后,擅长生物化学的 J.B. 科利普也参加改进提取、纯化岛素的工作,他们终于提得较纯的岛素,并将其名称改为胰岛素。 1922 年利用胰岛素进行第一例临床试验,获得成功。这样,班亭成功地提取胰岛分泌物的实验得到医学界承认。在胰岛素的产业化过程中,礼来公司参与进来,大大提高了胰岛素的产量和质量。 1923 年班廷和麦克劳德获得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这是加拿大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班廷准备放弃诺贝尔奖,因为奖金给了麦克劳德一份,而没给贝斯特,他认为贝斯特应该承受他劳动应得的一份。经过劝说,当时 32 岁的班廷接受了奖金,当他接受了奖金以后,分给贝斯特一半。到目前为止,班廷仍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按获奖年龄计)。 其它争议:第一个分离胰岛素的是罗马尼亚生理学教授 Nicolae Paulescu, 他在 1916 年分离成功,但工作被一战打乱。他于 1921 年发表了相关文章。
个人分类: 医药|5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狂犬病风险评估的若干基本数据
热度 7 yanjx45 2011-8-11 11:42
(主要数据来源: 2010 年 WHO 发布的关于狂犬病疫苗的建议书:《 Rabies vaccine: WHO position paper 》。) 全球受威胁的人群: 狂犬病是一种在全球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人兽共患病。对全球超过 33 亿人(占全球将近一半的人口)构成潜在的威胁。 在全球范围,狂犬病多见于 5 - 14 岁年龄段人群,此年龄段的发病人数在各年龄段中占 40% ,其中大多数是男性。 主要流行区和发病率: 全球每年死于狂犬病的大约 5.5 万病例 的绝大多数发生在非洲和亚洲。 仅印度一个国家,每年大约有 2 万人死于狂犬病( 2 /10 万),非洲每年有 2 . 4 万人死于狂犬病( 4 /10 万)。 狂犬病死亡人数,亚洲的郊区和农村占 90% ,城市占 10% ,非洲的郊区和农村占 75% ,城市占 25% 。 除了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外,麻痹型狂犬病病例占 30% 左右,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而上述狂犬病发病率实际上是被低估的。 疫苗接种量和功效: 全球每年疫苗接种量超过 1500 万人份,主要用于中国和印度。如果不进行暴露后预防,在非洲和亚洲每年大约有 32.7 万人 将死于狂犬病。在目前状态下,狂犬病的暴露后预防每年在亚洲和非洲共挽救了 27.2 万人 的生命。 主要感染源是狗 : 尽管很多食肉动物和蝙蝠是其自然宿主,但患狂犬病的狗是 99% 的人类感染的来源。 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 人一旦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死亡几乎不可避免,病死率实际上是 100% 。 人体各部位被疯狗咬伤的概率 & 相应的发病概率: 身体部位 被咬伤的概率  ( 总和为 1) 发病的概率 : 最可能   (最小-最大) 头 / 颈部 0.07 0.45    (0.30 - 0.60 ) 上肢 / 手 0.38 0.28     (0.15 - 0.40) 躯干 0.06 0.05     ( 0 - 0.10) 下肢 / 足 0.49 0.05     ( 0 - 0.10) (此表依据 WHO 狂犬病官员和专家 F.-X. Meslin  的报告制作) 关于中国狂犬病自然发病率的估算: 假如完全不进行暴露后免疫,中国狂犬病的自然发病率是多少?可用非洲的相关数据作参照。 目前在非洲尚未开展狂犬病的防治,几乎完全没有疫情监测和常规统计报告,也基本上不使用狂犬病疫苗,其发病率可作为计算狂犬病自然发病率的参考。 WHO 根据多年来在非洲进行的大量抽样调查结果推算,非洲狂犬病的发病率是 4 /10 万。直接按此发病率计算,中国的狂犬病自然发病率应为每年大约 5 万人。考虑到中国西北、东北、西藏等总共大约占全国面积 1 / 3 至 1 / 2 的地区多年基本上无狂犬病流行(或发病率很低),同时中国的卫生条件、公众对狂犬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程度等与非洲国家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因素都有助于降低总体发病率,所以将中国狂犬病的自然发生率调整、推定为 1 万人。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1687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