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狂犬病疫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狂犬病疫苗

相关日志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续3)
yanjx45 2020-5-14 11:37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续 3 )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 6 )讨论 编译者说明: 狂犬病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人类发明的第二种疫苗,也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疫苗之一,在人和动物中的保护效率可达 100% , 对人类控制狂犬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对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体液免疫研究较多,评价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的主要指标是体液免疫--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效价。 迄今为止,在 中和抗体浓度 达到或高于 0.5 IU/ml 的个体中,从未 报 告 过 狂犬病病例。健康个体在完成了 WHO 推荐的免疫接种程序后, 抗体滴度 高于这个最低值的实际上达到了 100 %。 发病前 检测到足够高的抗体,就可肯定不会再发病。 而目前对狂犬病毒疫苗接种后的细胞免疫研究还较少,相关资料相当欠缺。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 的 Lisanne A. Overduin  博士等于去年 9 月在《 疫苗( Vaccines )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作者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共考察了 1,360 项相关研究,最终选定了 20 篇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根据其内容撰写了这篇综述论文,较全面介绍了目前在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这个研究领域已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系编译该综述的部分内容,将分 6 节刊出,相应的标题分别是:( 1 )摘要和前言,( 2 ) B 细胞反应,( 3 ) T 细胞反应,( 4 )肌肉和皮内疫苗接种,( 5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 T 细胞免疫反应,( 6 )讨论。 ( 6 )讨论 本研究综述了人狂犬病疫苗的 T 细胞 和 B 细胞 初级和次级反应的组成和动力学。在过去的 36 年里,狂犬病疫苗的 细胞 反应还没有得到 充分 的研究。 然而 , 除了众所周知的血清学参数之外,证据确实指 明 B细胞和T细胞免疫在狂犬病疫苗接种反应中 起着 重要作用 。 狂犬病 疫苗 对 几乎所有 的 人 来说都是 新抗原,这为在受控的 环境 中探讨 不同条件下对疫苗接种的初 级 和二次细胞免疫反应的动力学 提供 了可能。 对 狂犬病疫苗的主要反应是由 CD4 + T细胞介导的。 CD4 +   T细胞亚群是对狂犬病进行充分免疫反应的基本细胞群, 这从 该亚群中大量细胞对抗原刺激 所作出 的反应 可以看出 。这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从疫苗接种后第 3天起就 可以检测到。与狂犬病疫苗抗原孵育后, 在第 8天报告了增殖淋巴细胞反应(主要是CD4 + T细胞)的峰值。 B 淋巴细胞亚群在不同时间点出现高峰。 浆 细胞在初次接种后第 10 天达到高峰,在第 7 天至第 14 天出现检测窗口。记忆 B 细胞 在第 10 天到至少第 28 天可以被检测到。这些峰值出现在 T 细胞 响应 的 峰值之后,这是 B 细胞反应依赖于 T 细胞反 应 的逻辑结果 。 当将 B细胞动力学与抗体反应动力学进行比较时,在初次接种后的第10天观察到浆细胞峰值,但是抗体滴度的增加通常发生在 较晚的时候 。这表明 B细胞数量确实是一个不同的参数, 它 可能与血清学结果 有 关,但不 能被 替代。 在 加强接种时, NK 细胞是第一批可以被检测到的细胞。 NK 细胞负责抗原特异性 T细胞产生的 IL -2刺激后早期 IFN -γ的产生,在加强接种后12小时可检测到。 而且 , 在加强接种后 12小时内,它们作为主要 穿孔素 ( perforin )的 生产者在早期细胞毒性反应中发挥作用。 CD8 + 细胞似乎在狂犬病疫苗的细胞免疫反应中没有发挥主要作用,因为它们的相对数量甚至在接种疫苗后 也 趋于减少。 然而,它们 的作用 是 在再次 接种后 的 “ 后 期 ”( 在 12小 以后 ) 产生 穿孔素细胞毒性。 在 再次 接种后第 7 天,所有被研究的个体对一种或多种狂犬病疫苗抗原均表现出阳性增殖反应。这表明, 在加强接种时 抗原特异性 T 细胞 可以产生足够的反应 。关于 B 细胞 反应,研究表明,在加强接种后,浆 细胞 和记忆 B 细胞 反应的幅度和速度都很大。此外, IgG 和 IgA B 细胞 在加强接种后检测到的数量远远高于初级疫苗接种后检测到的数量。这 确实 表明 加强接种可以增强 B 细胞 的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的反应似乎随着狂犬病抗原的增加而增加。 高 IL - 4 和 IFN-γ 水平与 RVNA 的高 浓度显著相关 。 抗狂犬病抗体的存在 同样 也增强了 T 细胞 的反应。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和高 RVNA 滴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关于这个主题的资料仍然没有定论。 我们系统地回顾了大量关于细胞对狂犬病疫苗的反应的文献。我们使用了多个文献数据库,并进行了详尽的文献搜索,以确保不会忽略任何相关的文章。定性 整合 的结果提供了 B 和 T 细胞 免疫反应动力学的概况。 然而,有几个 局限性 需要讨论。首先, 选 取的研究相对来说 主要都来自较老的出版物,都 使用 了 不 太 先进的免疫学检测 技术, 这限制了将研究结果 转换 成更详细的 对 狂犬病疫苗免疫学的理解。其次,所 选 取的研究具有高度异质性,使用不同的疫苗 接种 方案、 接种 途径、免疫测定 方法 和 实验 终点,使得比较研究 结果 极为困难。第三,大多数研究 涉及 的研究人群 数量很少 。这阻碍了发现细胞反应和抗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在解释这些单一的、小规模的研究时,人们应该谨慎。最后,我们使用了相当广泛的结果来衡量细胞免疫反应,这可能会使我们的综述产生偏差,导致 许多 文章被错误地排除在外。    我们 曾 试图 尽量避免这些局限性 , 由 两个评审员 独立 审查所有文献搜索 的结果 。 结论是 ,可以确定 狂犬病 特异性 T 细胞 和 B 细胞 免疫应答的一般模式,但 这些 研究之间缺乏同质性 因而 阻碍了荟萃分析。无论如何,这篇综述表明 , 细胞参数可以被评估得足够详细来区分个体,而且它们确实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从 B 细胞 和 T 细胞 的角度来看,血清学应答者似乎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个体往往对不同的抗原有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 细胞 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我们描述的研究中使用的动力学参数为 在今后 进一步 的 研究中 合理确定 时间点和 对 结果 的量度 提供了理论基础 。 此外,所述的狂犬病特异性动力学为更合理的、基于证据的疫苗接种方案提供了依据。结果显示, 记忆 B 细胞 只有在第 10 天以后才能被检测到 。因此,在免疫接种计划的第 3 天或第 7 天再次接种对记忆反应和长期 持续 保护的贡献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大,而在 实施新的免疫接种方案时,另一个时间点 ( 例如第 10 天 ) 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 虽然 T 细胞 针对 狂犬疫苗 接种产生 的增殖反应已经有了相对较 多 的描述,但 对 B 细胞的反应仍然可以 借助于 新技术 而作出 更详细 的 描述。更多的细胞参数可以用来评估免疫原性和预测疫苗的 ( 长期 ) 保护。未来的研究将着眼于 NK 细胞、 B 细胞、 T 细胞和抗体动力学在特定条件下的 初 级和 次 级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将长期 ( 血清学 的 ) 免疫与细胞和体液参数联系起来,这将为狂犬病免疫学和普通疫苗学领域提供个 性化的 预测模型。就目前而言,这个领域还有很多 矿藏 等着我们去发掘 。 参考文献: Overduin, L.A.; van Dongen, J.J.; Visser, L.G.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Vaccines 2019 , 7 ( 3) , 110.   https://doi.org/10.3390/vaccines7030110 https://www.mdpi.com/2076-393X/7/3/110/htm 相关博文: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2020-05-08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续 1)   2020-05-12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续 2) 2020-05-13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续2)
yanjx45 2020-5-13 07:51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续 2 )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 4 ) 肌肉和皮内疫苗接种 ( 5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 T 细胞免疫反应 编译者说明: 狂犬病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人类发明的第二种疫苗,也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疫苗之一,在人和动物中的保护效率可达 100% , 对人类控制狂犬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对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体液免疫研究较多,评价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的主要指标是体液免疫--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效价。 迄今为止,在 中和抗体浓度 达到或高于 0.5 IU/ml 的个体中,从未 报 告 过 狂犬病病例。健康个体在完成了 WHO 推荐的免疫接种程序后, 抗体滴度 高于这个最低值的实际上达到了 100 %。 发病前 检测到足够高的抗体,就可肯定不会再发病。 而目前对狂犬病毒疫苗接种后的细胞免疫研究还较少,相关资料相当欠缺。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 的 Lisanne A. Overduin  博士等于去年 9 月在《 疫苗( Vaccines )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作者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共考察了 1,360 项相关研究,最终选定了 20 篇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根据其内容撰写了这篇综述论文,较全面介绍了目前在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这个研究领域已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系编译该综述的部分内容,将分 6 节刊出,相应的标题分别是:( 1 )摘要和前言,( 2 ) B 细胞反应,( 3 ) T 细胞反应,( 4 )肌肉和皮内疫苗接种,( 5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 T 细胞免疫反应,( 6 )讨论。 ( 4 )肌肉和皮内疫苗接种 在本综述中使用的 20 项研究中, 4 项研究使用 皮内 (ID) 接种途径作为干预措施,而有 8 项研究使用 肌肉内 (IM) 途径。一项研究仅使用来自未接种疫苗的志愿者的 外周血单核细胞 ( PBMC} 进行体外刺激,没有采用疫苗接种的干预措施。在另 8 项研究中,给药途径未被报道或未知。只有一项研究同时使用了 IM 和 ID 进行疫苗接种,这使得在单个研究项目内的比较成为可能。这项研究显示 , 暴露后疫苗接种程序的最后 1 针接种后第 7 天, 1 型 IFN - γ和 2 型 IL-4 细胞因子反应在肌肉内和皮内两种接种途径之间比较没有区别。在这项研究中 , 狂犬病毒中和抗体( RVNA ) 的高效价与高水平的 IFN- γ和 IL -4 相关。 ( 5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细胞免疫反应 有四项研究观察了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细胞免疫反应,其中两项研究将这些结果与健康志愿者进行了比较。在 先天性免疫缺陷 (CID) 病人中, 2/5(40%) 的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良好,而在首次接种疫苗四周后,健康志愿者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为 100% 。在 22/27 人免疫缺陷病毒 1 (HIV1) 感染病人中, CD4 + 细胞计数在接种疫苗后 365 天内一直是增加的,这也可能是由于狂犬病疫苗之外的其他原因,如同时增加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使用和依从性。 CD4 + 细胞计数与血清转化状态无关。 在 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 (JIA) 和 多发性硬化 症 (MS) 病人 中,在 自体干细胞移植 (ASCT) 之前接种狂犬病疫苗的 病人 ,在 ASCT 后 6 个月再次接种疫苗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变化。在移植前和第一次疫苗接种后, 2/ 5 JIA 病人和 3 / 7 MS 病人有增殖反应 。移植后, 1/5 JIA 病人 和 1/9 MS 病人 出现增殖反应。由于 ASCT 被认为是免疫记忆的清除,移植后的反应可归 类 为 初级 反应。 老年人一般被认为是免疫功能低下的群体。在一项由 Gomez 等进行的研究中 , 未接种疫苗 者的 PBMC 在体外 用狂犬病疫苗抗原刺激 , IL-2 和 IFN- γ 浓度 用 酶联免疫斑点 ( ELISpot ) 试验测定。结果表明,产生的IL- 2 浓度呈抗原剂量依赖性,在老年人中升高到与年轻人相似的水平。 用 低剂量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 (HDCV ) 狂犬病 抗原进行为期 4 天的 孵育 后 , 老年 人 的 PBMC 显示IFN -γ 生产高于年轻 人对照组。 然而 ,老年人的 这种IFN -γ 的生产曲线会 到达一个 平台 , 而年 轻 志愿者 的 PBMC 在整个 7 天的孵育期或在用更高抗原剂量剌激后 还能 继续 增加IFN -γ 的产量 。 参考文献: Overduin, L.A.; van Dongen, J.J.; Visser, L.G.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Vaccines 2019 , 7 ( 3) , 110.   https://doi.org/10.3390/vaccines7030110 https://www.mdpi.com/2076-393X/7/3/110/htm 相关博文: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2020-05-08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续 1)   2020-05-12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6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续1)
yanjx45 2020-5-12 13:41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续 1 )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2) B 细胞反应 ( 3 ) T 细胞反应 编译者说明: 狂犬病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人类发明的第二种疫苗,也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疫苗之一,在人和动物中的保护效率可达 100% 。 对人类控制狂犬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对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体液免疫研究较多,评价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的主要指标是体液免疫--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效价。 迄今为止,在 中和抗体浓度 达到或高于 0.5 IU/ml 的个体中,从未 报 告 过 狂犬病病例。健康个体在完成了 WHO 推荐的免疫接种程序后, 抗体滴度 高于这个最低值的实际上达到了 100 %。 发病前 检测到足够高的抗体,就可肯定不会再发病。 而目前对狂犬病毒疫苗接种后的细胞免疫研究还较少,相关资料相当欠缺。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 的 Lisanne A. Overduin  博士等于去年 9 月在《 疫苗( Vaccines )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作者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共考察了 1,360 项相关研究,最终选定了 20 篇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根据其内容撰写了这篇综述论文,较全面介绍了目前在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这个研究领域已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系编译该综述的部分内容,将分 6 节刊出,相应的标题分别是:( 1 )摘要和前言,( 2 ) B 细胞反应,( 3 ) T 细胞反应,( 4 )肌肉和皮内疫苗接种,( 5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 T 细胞免疫反应,( 6 )讨论。 ( 2 ) B 细胞反应 血清学 常被用作 B 细胞反应 的替代标记。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缺 少 对 与狂犬病疫苗接种相关的 B细胞的研究, 以至总共 只有三项研究调查了 B细胞的结 果。 Ueki 等人的研究描述了 B 细胞对三剂疫苗 ( 第 0 天、第 7 天、第 21 天 ) 皮下接种 的一系列反应的动力学。经过 Epstein-Barr 病毒 (EBV) 感染的 B 细胞培养 4 周后,从 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中通过选择 CD20 + 、 CD5 + 和 CD5 - 细胞进行纯化,当受到降解的狂犬病毒 (ERA 株 ) 的攻击时,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 B 细胞。在首次疫苗接种前可检测到对狂犬病敏感 ( 尽管属多反应性 ) 的 CD5 + IgM + - B 细胞。在第一次注射后 7 天,可以检测到狂犬病毒特异性类别转换的 CD5 - IgG + -和IgA + -B 细胞,这说明了发生了 初级 B 细胞免疫反应 。在第 14 天,即第二次接种后 7 天, IgM + -B 细胞反应增加了 2 倍或 3 倍。但在第三次接种之后 7 天, IgM + -B 细胞数量回落到预防接种前的数值。 狂犬病特异性 IgG + - 和 IgA + -B 细胞 在第 7 ~ 14 天内数量没有变化。 第三次接种后第 7天即第28天, 出现 IgG + -( 占所有 IgG + - 细胞的 11%) 和 IgA + -B 细胞 ( 占所有 IgA + - 细胞的 12.4%) 的峰值。第三次接种疫苗后四周, IgG + - 和 IgA + -B 细胞数量减少了 1/2 至 2/3 。但在 第 142天 进行 第 4 次疫苗接种后, IgG + - 和 IgA + -B 细胞在第 28 天的峰值可在第 163 天再现。 图 2   Ueki 等人 (1990) 关于 疫苗免疫反应 动力学的时间轴。 Van der Heijden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免疫人群中 再次 接种疫苗 11 周后,在未刺激、无狂犬病的体外环境中, PBMC 中产生狂犬病特异性抗体的 B 细胞 的频率为 1:10 000 。经灭活狂犬病毒孵育 3 天后,其频率有明显的增加 ,达到 1:150 。 Blanchard-Rohner 等人的研究比较了 记忆 B 细胞 对肌肉再次接种的反应与初级 B 细胞反应。 初级 B 细胞反应的 峰值较低且较晚。第一次接种后,从第 7 天到第 14 天可以检测到 IgG + - 浆细胞,在第 10 天达到峰值。在再次接种疫苗后,这个高峰早在第 7 天就出现了,而细胞在第 4 天到第 10 天可以检测到。从第 10 天到至少 28 天,在恒定水平上检测到记忆 B 细胞。最快速的记忆 B 细胞反应发生在三剂暴露前接种方案的第三次接种后,甚至在此次增强接种之前就可以检测到,并从第 4 天开始上升。高峰出现在第 7 天。 可检测到 狂犬病特异性 IgG 抗体 ,并在第一次接种后第 10 天开始增加。从第 56 天开始,第三次接种疫苗后检测到的 IgG 滴度,甚至比第一次接种疫苗后检测到的 IgG 滴度还要高。 IgG 的滴度从第三次接种后的第 7 天开始上升,与浆细胞的峰值相吻合。同样地, IgA 抗体在注射增强针后的第 7 天也会上升。 ( 3 ) T 细胞反应 在早期的研究已经表明 , 狂犬病疫苗是依赖于 T 细胞的 。将 T 细胞添加到含非 T 细胞的 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 , 减少其中的单核细胞 , 在体外可促进最大量的抗体生成。混合的 T 细胞和非 T 细胞的血清学反应几乎等于未分离的 PBL 的反应。 有 11 项研究通过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来评估细胞对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反应。让 外周血单核细胞 ( PBMC ) 接触到各种狂犬病抗原,随后与 3 H- 胸腺嘧啶 孵育。同位素的整合与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成正比 , 并被表示为淋巴细胞增殖指数 ( 在抗原富集的装置 / 计数中每分钟的计数 ) 。根据该项研究 , 使用不同的截止值来定义一个正增殖反应 ( 范围从 1.3 到 3 以至更高 ) 。在几乎所有健康个体中, 体外增殖反应 都是在多个不同抗原表位的挑战下发生的,如整个病毒、病毒核衣壳、核糖核酸蛋白,以及不同的狂犬病毒株。对于 核衣壳 (NC) 的增殖应答者, NC 特异性细胞的数量似乎超过了整个病毒特异性细胞 ( 即使存在整个病毒特异性增殖应答 ) 。另一方面,在非 NC 应答中,整个病毒特异性细胞数量超过 NC 特异性细胞。这表明, 最具免疫原性的表位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 Moore 等人报告,在初次免疫接种后 6/10 疫苗在第 3 天出现增殖反应, 5/10 在第 7 天出现增殖反应。本研究发现,增殖反应与 狂犬病毒中和抗体( RVNA ) 效价之间无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erzog 等人在连续三次接种 ( 第 0 天、第 7 天和第 21 天 ) 期间,测定了不同时间间隔的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他们报告说,在第 7 天 ( 第一次注射两剂狂犬疫苗后 ) , 5/21 人出现增殖反应,表明发生了初级反应。在第 21 天,第二次接种两周后, 19/22 人有增殖反应,在第 33 天,第三次接种 5 天后,所有人都有增殖反应。血清转换 ( 定义为至少 1 U/mL) 与增殖反应无关,在第 7 天 2/22 人发生血清转换,在第 21 天 22/22 人发生血清转换。 在另一项 体外增强试验 中,所有个体在孵育第 7 天时对一种或多种狂犬病抗原均有阳性增殖指数。再次接种后 , 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报告的峰值出现在用狂犬病疫苗抗原孵化的第 8 天。在存在来源于已接种者的含有抗狂犬病抗体 ( 可能主要是 IgG ) 的血浆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 干扰素 (IFN) - γ 生产的水平更高。这种效果在低浓度的狂犬病抗原存在时更为明显。在不同的狂犬病抗原 ( 疫苗、 G 蛋白和 NC 蛋白质 ) 的剌激水平增加时,增殖反应和干扰素 - γ的生产时增加。大多数 T 细胞反应似乎由 CD4 + T 细胞组成。与狂犬病抗原孵育第 0 天比较, 流式细胞术 显示 CD4 + 细胞在孵育 7 天后升高, CD8 + 细胞下降。 再次接种疫苗后 , 自然杀伤 (NK) 细胞 似乎是负责早期 干扰素 - γ 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甚至比 T 细胞更重要。 NK 细胞生产的干扰素 - γ从第三次接种后的 12 h 开始可检测到 , 在 18 h 时达到峰值。另一方面 ,T 细胞介导的干扰素 - γ生产主要从接种疫苗后第五天开始 , 在第七天达到高峰。 NK- 介导的第二波干扰素 - γ生产与 T 细胞介导的干扰素 - γ的生产是重迭的。 NK 细胞在早期 ( 接种后 6 小时 ) 通过脱颗粒和释放 穿孔素( perforin )对狂犬病抗原作出反应,也有助于免疫应答。从再次接种后 12 小时开始, CD8 + T 细胞代表了大部分细胞毒性反应。 NK 反应 (IFN - γ生产和脱颗粒 ) 似乎依赖于白介素 (IL) 2 的存在 ( 从 6 h 开始已能检测到 ) ,而 IL2 是由抗原依赖的 CD4 + 细胞产生的。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在体外,外源性 IL-2 并不能增加内源性 IL-2 对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免疫反应由 调节性 T 细胞 (Treg ) 调节。在一项未发表的研究中,免疫过的受试者中 Treg 的频率已被证明在再次接种后从第 0 天到第 14 天都是增加的。然而, Treg 的绝对频率在对疫苗的血清学反应最好的组中在第 0 天和第 14 天都更高。 参考 文 献: Overduin, L.A.; van Dongen, J.J.; Visser, L.G. Th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acci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Vaccines 2019 , 7 ( 3) , 110.   https://www.mdpi.com/2076-393X/7/3/110 相关博文: 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2020-05-08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101 WHO 2018狂犬病疫苗系列之十: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msl3459 2020-1-12 13:36
原文下载: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72371/WER9316.pdf?ua=1 http://www.who.int/immunization/documents/positionpapers/en/ 第一个可注射的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由路易·巴斯德和埃米尔·鲁研发成功,1885 年 第一次用于被疯动物咬伤者。狂犬病灭活疫苗 是基于病毒感染兔神经组织制成匀浆而成。自 1984 年以来,WHO 强烈建议停止生产和使用 神经组织疫苗,代之以现代、浓缩、纯化的细 胞或鸡胚培养的狂犬病疫苗(CCEEVs)。神经组织疫苗比 CCEEVs 更频繁地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并且免疫原性更低于 CCEEVs。WHO的推荐规范中只适用于以细胞培养或鸡胚培养 生产的灭活 CCEEVs,神经组织疫苗不再在立场性文件中作进一步讨论。自20 世纪 60年代初以来,CCEEVs 已在全球数百万人中使用。 CCEEVs 既可用于 PrEP,也可用于 PEP。 小结: 1. 人用狂犬病疫苗主要是细胞培养或者组织培养制备的疫苗,神经组织疫苗已经逐步淘汰。 2. 犬等家养宠物和动物的狂犬病疫苗为兽用灭活疫苗。 3. 控制野生动物的狂犬病疫苗是重组减毒活疫苗,是将疫苗放在诱饵食物中进行野外投放来免疫野生动物。
个人分类: 狂犬病疫苗|3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95不同佐剂对狂犬病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原性、疗效及转录组变化的比较研究
msl3459 2020-1-1 14:18
佐剂已被证明对增强许多抗原的免疫原性非常有效。然而,很少有研究将其在灭活狂犬病毒疫苗中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比较。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两种铝佐剂和另外五种佐剂(BLPs, AS02, AS03, MF59和Poly I:C)对提高狂犬病疫苗效力的能力。用ICR小鼠免疫接种评价不同佐剂的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效力差异。与其他佐剂相比, 纳米尺寸的铝佐剂狂犬病疫苗能更早、更有力诱导产生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并有助于在挑战试验中获得更有效的保护 。在此基础上,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佐剂在狂犬病疫苗免疫中的作用,选取4组血样进行mRNA测序。结果表明,不同佐剂免疫后小鼠间mR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但两种铝佐剂疫苗诱导的基因表达相似。此外,富集分析的数据表明,佐剂在激活与抗原处理、表达和初始免疫相关的通路方面更有优势。这些结果表明,佐剂可作为狂犬病疫苗接种的促进剂,纳米级铝佐剂可作为开发更有效狂犬病疫苗的候选佐剂。这些数据也为理解佐剂增强免疫反应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Vaccine. 2018 Aug 9;36(33):5020-5029. doi: 10.1016/j.vaccine.2018.07.006. Epub 2018 Jul 7. Comparison of immunogenicity, efficacy and transcriptome changes of inactivated rabies virus vaccine with different adjuvants.
个人分类: 狂犬病疫苗|4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89 抗过敏药物对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有影响吗?
msl3459 2019-12-22 16:11
纯化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PCECV)引起的过敏反应使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抗过敏反应后令人满意的免疫反应 狂犬病是致命的,可以导致动物和人类的死亡。使用狂犬病疫苗进行有效的暴露后预防仍然是预防人类疾病的根本措施。我们报告了首例用预防性高剂量皮质类固醇支持纯化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PCECV)给药的病例。病例:一名39岁女性在被蝙蝠咬伤后有患狂犬病样疾病的高风险。她开始在PEP上使用PCECV。我们的患者在接种第二剂PCECV后出现支气管痉挛和皮疹的过敏反应。因此,她在后续接种疫苗前接受了2天氯雷他定和大剂量泼尼松龙治疗。在急诊科给药期间,我们的患者完成了最后的PCECV接种。 在为期两周的随访中,我们的患者没有狂犬病的证据,血清学检测出了足够的病毒中和抗体水平。 讨论:对PCECV的1型超敏反应很少见。在过去8年中,总共110万次给药剂量中,仅报告了20例过敏性病例。过敏风险较高的个体包括对蛋清、明胶、牛奶、青霉素、蜂毒或牛肉制品有过敏病史的个体。接种疫苗前给予高剂量预防性皮质类固醇有可能诱导免疫耐受,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随后过敏反应的风险。然而,与其使用相关的数据极其有限,仅限于动物和其他疫苗的有限人类病例报告数据。结论:我们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控制疫苗相关过敏反应,在免疫学家的支持下,免疫是必要的预防要求,并在适当的环境中进行仔细监测。 来源: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9 Dec 6:1-3. doi: 10.1080/21645515.2019.1692562. Satisfactory immune response following anaphylaxis to PCECV facilitated by the use of steroids and antihistamines.
个人分类: 狂犬病疫苗|5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87 狂犬病暴露前免疫皮内和肌肉、2剂或3剂免疫比较性研究
msl3459 2019-12-8 16:19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皮内注射狂犬病疫苗用于暴露前预防。 方法:在成人中进行随机试验,分为六个组(肌肉与皮内免疫、2与3剂和对照组)。接种疫苗后一年,检测狂犬病中和抗体滴度。 结果:注射疫苗在所有受试者(2和3剂量组)中产生可接受的抗体水平。大于0.5 IU/Ml为抗体阳转,在第365天,2剂方案中,肌肉注射抗体阳转率为40%,皮内注射抗体阳转率为50%;3剂方案中,肌肉注射抗体阳转率为70%,皮内注射抗体阳转率为60%。 结论:用一个剂量的小部分狂犬病疫苗皮内接种可以产生可接受的抗体滴度。 来源: J Infect Dis. 2019 Dec 5. pii: jiz645. doi: 10.1093/infdis/jiz645. Serologic Response of Two versus Three doses, Intradermal versus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of a Licensed Rabies Vaccine for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个人分类: 暴露前免疫|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86 在不丹牛中进行的皮内和肌肉注射灭活狂犬病疫苗诱导的抗体滴度的比较研究
msl3459 2019-12-7 10:14
在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的费用限制了预防性狂犬病疫苗的使用,特别是在家牛身上。皮内接种是将抗原直接输送到抗原呈递细胞数量较多的区域,因此,即使给予较低剂量,它也能产生与常规肌肉注射相当或更高的抗体滴度。本研究旨在于比较肌肉接种1ml灭活狂犬病疫苗(印度免疫生物制品公司产品)的牛与皮内接种0.2ml相同疫苗的牛的抗体反应。这项研究是在不丹的阿哈省进行的,那里狂犬病并不流行。来自27个农场的100头牛被选作研究对象。在接种疫苗当天(第0天)和14、30、60和90天后,使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测量病毒中和抗体(VNA)反应。总体而言,71%皮内接种的牛和89%肌内接种的牛产生了足够的反应。接种后第14天和第30天,皮内组中具有足够滴度((≥0.5IU/ml))的牛较少(P0.02),分别为36%和58%,而肌内组中的相应数字为78%和77%。皮内组的平均VNA滴度低于肌内组(p0.001),平均差值0.6 IU/ml。虽然低剂量皮内接种确实产生了可检测的抗体反应,但不如肌肉接种。因此,尽管皮内接种有可能通过减少所需剂量来降低接种成本,但这项研究表明, 皮内注射0.2ml的单一剂量低于肌肉注射1ml的剂量的免疫效果。 在使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皮内接种之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剂量和剂量方案。 Table 2. Proportion of cattle that responded to rabies vaccination (based on VNA titre ≥0.17 IU/mL). Table 3. Proportion of cattle in each vaccination group with VNA titre ≥ 0.24 IU/mL. Table 4. Proportion of cattle with VNA titre ≥ 0.5 IU/mL at 0,14,30,60 and 90 days. Fig 1. Geometric mean VNA titres of intramuscularly (im) and intradermally (id) vaccinated cattle on 0, 14, 30, 60 and 90 days post vaccination. The error bars indicat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来源: PLoS One. 2019 Jun 10;14(6):e0209946. doi: 10.1371/journal.pone.0209946. eCollection 2019. Comparison of antibody titres between intradermal and intramuscular rabies vaccination using inactivated vaccine in cattle in Bhutan. Wangmo K 1,2 , Laven R 1 , Cliquet F 3 , Wasniewski M 3 , Yang A 1 . 说明:1.无论是皮内接种还是肌肉接种,在只接种1剂的情况下,抗体阳转率已经有如此之高,说明狂犬病疫苗本身的免疫效果很好。 2.用灭活狂犬病疫苗给动物做暴露前预防,推荐的1剂接种方案似乎有些不妥。可能第一次接种2剂,以后每年加强1剂应该更好。 3.本研究中,0.17 IU/mL的中和抗体值似乎是抗体有无的临界值。 4.本研究中,作者将0.24 IU/mL的中和抗体值认为是已经有免疫保护。
个人分类: 狂犬病控制策略|2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85 高危职业人员进行狂犬病暴露前免疫后的抗体反应
msl3459 2019-12-6 21:19
高危职业人员进行狂犬病暴露前免疫后的抗体反应 强烈建议对参与动物狂犬病监测和控制计划的受试者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和常规抗体检测。本研究的范围是描述在高风险专业人员中使用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RV)进行初次和加强肌内接种后,通过商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的抗体水平,并确定一系列因素对抗体水平的影响,即自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与经过的时间、性别、年龄、病理状况、高风险职业以及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后的峰值抗体水平。给予3剂PVRV的初次免疫后,建议在免疫后14天进行商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实验室人员每6个月检测一次,其他专业人员分每年检测一次。保护性抗体滴度被定义为最低0.5当量单位/毫升(EU/ml)(血清阳转),如果滴度被确定为非保护性,则应用加强剂量。初次接种后血清阳转率为100%,几何平均滴度为2.90 EU/ml (四分位范围: Antibody Response Following Pre-Exposure Immunization Against Rabies in High-Risk Professionals.
个人分类: 暴露前免疫|3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83 使用抗疟疾药物影响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吗?
msl3459 2019-11-22 17:30
背景:氯喹可削弱皮内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应答。目前的指导方针建议,在服用任何抗疟药物的人,且以前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暴露后预防应给予额外的肌肉注射剂量。 方法:我们对103名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未接种疫苗的健康成人进行了随机、开放、单点研究,以评估氯喹、阿托伐醌/ 盐酸氯胍 ( 阿托喹酮 ) 和盐酸多西霉素对暴露后预防方案中给予的纯化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抗体应答的影响。所有治疗组在接种疫苗前14天和接种期间都接受了抗疟药物。 结果:在接种首剂狂犬病疫苗14天,所有受试者均达到公认的中和抗体≥0.5 IU/mL,并在整个研究期间保持这种保护。在全程接种疫苗后28天,我们观察到氯喹组比对照组狂犬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分别为2.3和6.87 IU/mL (P 0.001,t检验)。服用马拉酮或盐酸多西霉素的患者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 结论:我们得出结论, 服用马拉酮或盐酸多西霉素的受试者狂犬病抗体反应没有降低,但服用氯喹的受试者狂犬病抗体反应显著降低;然而,所有3种抗疟药都达到了公认的抗体水平。 来源:J Infect Dis. 2019 Nov 2. pii: jiz558. doi: 10.1093/infdis/jiz558. Effect of Antimalarial Drugs on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tramuscular Rabies Vaccination Using a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Regimen.
个人分类: 疫苗接种|3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82 咬伤后多久打狂犬病疫苗有效?
msl3459 2019-11-16 18:51
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进行暴露后处置,越早越好,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保护性抗体越早产生,人也就越早得到免疫保护。切不可以拿生命开玩笑,一旦被咬,立即去看犬伤门诊医生,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处置方案。(题外话,也不只是狂犬病的预防如此,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如果感觉身体疼痛等异常情况,一定第一时间看医生,请医生给予指导,切不可以自行诊断,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多数人都是不是医生,也不要靠感觉,如果不舒服,请去看医生,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给予相应的检查并提供就医指导。可能早诊断,早治疗,少花钱,而且人还少受罪,一旦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不仅经济承受巨大压力,往往心理压力更大。)万一没有第一时间(多数人理解的最佳时间)接种疫苗,比如晚了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无论有无“所谓的”临床症状都应该立即去接种狂犬病疫苗,当然,如果经过医生或者实验室确认已经是狂犬病人,也就是已经发病,这个时候接种狂犬病疫苗没有任何意义。 人一旦发病,病毒早已经进入大脑而且大量扩增,这个时候接种狂犬病疫苗,即使产生了抗体,也不能清除大脑中的病毒,也就是说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百分之百死亡。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接种狂犬病疫苗均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未发病前接种疫苗均可能有效,一旦疫苗接种完毕,人体针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保护已经建立,这个时候针对以前的咬伤均一笔勾销,这种接种肯定也是有意义、有效的,这种延迟接种的可能有效就变为确定有效(接种完毕人还活着,说明这种接种肯定有效,不会让您有风险。)。我们提倡疫苗接种越早越好,并不是说过了几个小时或 24 小时后接种疫苗就无效。总之,咬伤后越早接种疫苗越好,发病后接种无效;延迟接种可能无效,但只要疫苗全程接种完毕,人还活着,这种延迟接种同样可以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只不过这种保护来的有点“迟”,这种迟到免疫保护,对现在的您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 狂犬病病毒感染人体后通常会潜伏一段时间,病毒逆向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还需要一定时间,因狂犬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会形成病毒血症,也就是病毒不会通过血液进入人体其它器官,因此病毒不会立即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人发病,从感染病毒到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潜伏期,这个潜伏期的长短与人的免疫状况、感染病毒的数量,病毒毒力,感染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这段时间可能是几天、几周,通常 3 个月内占大多数,潜伏期超过 1 年非常罕见。由于存在潜伏期,这为我们暴露后接种疫苗来产生免疫保护赢得时间。因此,暴露后错过第一时间接种疫苗,我们仍应该尽快进行接种,这种未发病前的延迟接种仍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策略。 即使延迟接种也应该接种,接种完毕,人活着,这类延迟接种还是有效;但我们不是鼓励延迟接种,而是强烈呼吁暴露后立即去医院接受暴露后处置,越早处置,患病风险越低。
个人分类: 疫苗接种|5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76 治疗作用的新型狂犬病疫苗
msl3459 2019-11-3 19:04
托马斯杰斐逊大学Bernhard Dietzschold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在研究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新型狂犬病疫苗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好,在此我们介绍2009年该实验室发表在PNSA杂志上的文章《Effective preexposure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of rabies with ahighly attenuated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一种高度减毒重组狂犬病毒可有效用于狂犬病的暴露前和暴露后免疫)。 95%的人狂犬病是由于疯犬伤人所致,然而在这些狂犬病高发地区,预防狂犬病的有效且价格便宜的疫苗却不可以获得。活的减毒狂犬病疫苗在单剂免疫后可以诱导强烈的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够清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因此这种疫苗不久对根除全球犬狂犬病有用,而且对已发病的晚期狂犬病人的暴露后预防同样有效。Bernhard Dietzschold及其同事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制造了一种完全减毒活疫苗株-SPBAANGAS-GAS-GAS,它可以保护接种者不受狂犬病感染,而且可以在感染后从脑中清除狂犬病。在小鼠身上试验的其他版本的狂犬病活疫苗导致了让人无法接受的疾病高风险。然而,这种新疫苗甚至在出生5天的免疫系统未成熟的小鼠身上也不会导致该病。这种称为SPBAANGAS-GAS-GAS的疫苗也能保护成年和免疫缺损的小鼠接触高毒力狂犬病毒株而不被感染。尽管传统的狂犬病暴露后治疗需要多次注射疫苗,注射一次这种重组疫苗就可以清除小鼠大脑中已经出现的狂犬病感染。该疫苗代表了一种预防、治疗、或许还能根除狂犬病的有希望的候选疫苗。 参考文献:1. Proc Natl AcadSci U S A. 2009 Jul 7;106(27):11300-5. doi: 10.1073/pnas.0905640106. Epub 2009Jul 6.Effective preexposure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of rabies with ahighly attenuated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 Faber M1, Li J, Kean RB, Hooper DC, AlugupalliKR, Dietzschold B.
个人分类: 狂犬病毒载体|3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75 Vero细胞纯化狂犬病疫苗首次接种后抗体阳转和持续时间
msl3459 2019-11-3 19:00
疫苗:A和B两个厂家 免疫程序:0、3、7、14和28天各接种1剂 评估指标:副反应情况和抗体阳转率 结论:两个厂家疫苗在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没有明显差别。对能够受访的临床实验者,在首次全程接种不同厂家的Vero细胞冻干狂犬病疫苗的第2周(首次接种的第45天)抗体阳转率100%,抗体滴度最高,抗体至少可以维持6个月。 备注:该研究中样本数量偏少,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信息,在疫苗首针接种的第14天,90%以上的疫苗接种者抗体可以阳转,无法保证100%;接种1年后,大多数(大于89%)人的抗体水平还在0.5IU/ml 以上。 详细参考: Vaccine. 2011 Mar 24;29(15):2679-81.
个人分类: 疫苗接种|4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74 接种Vero细胞生产的疫苗不会致癌
热度 1 msl3459 2019-11-3 18:58
我们知道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HPV疫苗可以预防相关HPV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前列腺癌疫苗对前列腺癌有治疗作用。有文章介绍Vero细胞的潜在风险,当然最终要的还是说Vero细胞有潜在的致瘤性或者致癌性,这一个“潜在”,普通人看了,第一印象就是Vero细胞可能致癌,或者在特定条件下致癌,这让很多接种Vero细胞生产疫苗的人非常恐惧,接种疫苗,本是预防了狂犬,接种后反而担心癌症。Vero细胞是否具有致癌性完全可以用试验来证实,而且已经有人用实验证实250代以内的Vero细胞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无致瘤性,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外生产疫苗的Vero细胞代次还没有哪家公司超过200代,多数均在160代以内。由于Vero细胞是传代细胞,理论上上可以无限传代下去,至于300代、1000代等以后是否具有制瘤性,目前无试验报道,当然这种试验做起来也没有意义,现实中没有哪家企业会把Vero细胞扩增到300代、1000代再来接种病毒,制备相应的疫苗。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Vero细胞在全球已知批准生产疫苗的代次下,生产的疫苗绝对不会致癌,就不存在“潜在”。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狂犬病疫苗都属于细胞培养疫苗,但不同厂家生产疫苗所用的细胞是不同的,主要有地鼠肾细胞、鸡胚细胞、人二倍体细胞和Vero细胞。 这些细胞中,前3种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可传代的代次有限,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用于生产疫苗的成本较高。而Vero细胞是永生型细胞,繁殖能力强,寿命极长,传代次数基本没有限制。理论上,如果这种细胞超过一定的细胞代次(反正很高),用这种超过一定代次的细胞生产的疫苗(实际生产,代次是有严格的限定),如果混杂有超过规定数量的该细胞的组分(主要是DNA), 则有潜在的致癌危险,当然现实中,细胞的代次是控制的。在已知不致癌的代次以内,就是为了排除潜在的致癌风险。想想,各国怎么可能让一个有潜在致癌性的产品上市呢?绝对不可能,上市的Vero细胞疫苗肯定都是不致癌的。 根据世界各地数以十亿计的人实际使用Vero细胞生产的各类疫苗后的结果分析,该细胞实际上也相当安全,并无致癌的确切证据。但在理论上它,细胞传到无限代次以后有潜在的致癌风险。而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鸭)胚细胞等则即使在理论上也与致癌性毫无关系,用于生产疫苗时不必规定限制传代次数和DNA残余含量,至少在理论上比Vero细胞更安全。 美国对疫苗的监管是世界最严格的,2009年9月美国首次批准以Vero细胞生产的疫苗上市——赛诺菲巴斯德公司以Vero细胞生产的活天花疫苗上市。2012年8月美国批准 GSK公司生产的DTaP-HepB-IPV联合疫苗上市,其中IPV是利用Vero细胞生产。在2013年5月,FDA已经批准IntercellBiomedical (Livingston, United Kingdom)公司生产灭活Vero细胞日本乙型脑炎疫苗上市销售,这也表明,多年来FDA通过科学评估,已经认可Vero细胞生产疫苗是安全的。该疫苗接种人群是2月龄-16周岁,共接种2剂。随后,2013年6月美国批准MERK公司以Vero细胞生产的口服4价轮状病毒疫苗上市。 中国从大约20年前开始认可WHO和欧洲的标准,允许用Vero细胞生产的疫苗进口或在国内生产。但2010年以来,中国提高了Vero细胞疫苗中DNA残留量的检测标准。《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狂犬病疫苗DNA残留量应不高于100pg/剂(即0.1 ng),此标准比欧洲和WHO标准(10ng)提高了100倍。 法国维尔博狂犬病疫苗是用Vero细胞生产的,因此从未进入过美国市场。该疫苗从将近20年前就开始进入中国。由于2010年中国提高了DNA残留的检测标准,维尔博疫苗近几年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市场上绝大部分狂犬病疫苗是在国内用Vero细胞生产的,是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新标准生产的。 Vero细胞系是1962年从正常非洲绿猴肾组织培养出来的,传代到113代提交给ATCC(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保存,传到121代在ATCC建库,传到124代在法国梅里埃研究院建立WHO的细胞库。如今WHO的Vero细胞库保存在美国ATCC和欧洲ECACC (欧洲细胞培养收集中心),主细胞库是134代,用于生产的最大工作细胞代次是150代。研究显示,Vero细胞直到169代仍没有致癌性。经全球10个实验室的联合鉴定,显示该细胞在不超过169代时可满足WHO有关连续细胞系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要求。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用试验证明Vero细胞传代到250代无致瘤性。 如果用Vero细胞系进行病毒增殖,《欧洲药典》第6版和WHO都规定,在每1个人用剂量的疫苗中,残留宿主细胞DNA含量不应高于10ng。在欧洲和亚洲总共有数十亿人次在数十年间使用过用Vero细胞生产的各种疫苗(包括狂犬病疫苗)。对使用记录的统计分析结果证明:在限定传代次数和DNA残余含量的前提下,Vero细胞在实际上与对照相比并不增加致癌性。用该细胞生产的疫苗实际上是安全的,不会致癌。 WHO多年来一直支持用Vero细胞生产多种疫苗。WHO不久前仍正式肯定并推荐用Vero细胞生产疫苗。WHO有一段时间曾将该细胞DNA残留量的标准提高到100pg/剂,结果立即造成世界上相关疫苗的价格上涨甚至造成严重的市场短缺。综合权衡利弊,WHO近年又将DNA残留的标准仍恢复到原来的标准10ng/剂,认为这样做利大于弊。 中国每年狂犬病疫苗的用量是1千万人份以上,除了用Vero细胞,用其他的细胞也不可能生产出市场需要的那么多疫苗。所以对Vero细胞仅仅在理论上存在、未得到实际数据验证的致癌风险不宜过分强调。 此博文是在我导师严家新研究员博文《狂犬病疫苗会致癌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560412.html )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部分内容有所更新,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1. http://www.cdc.gov/vaccines/acip/recs/GRADE/je-child.html 2. http://www.cdc.gov/vaccines/acip/recs/GRADE/je-child.pdf 3. http://www.cdc.gov/vaccines/pubs/pinkbook/downloads/appendices/B/excipient-table-2.pdf 4. 李爱灵 , 王红燕 , 张月兰等 .Vero 细胞传代过程中致瘤性的检测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1,31(5):456 5. http://www.answers.com/topic/vero-cell
个人分类: 疫苗基础|28642 次阅读|1 个评论
麻疹病毒感染会让狂犬病疫苗失效吗?
yanjx45 2019-11-2 06:17
麻疹病毒感染会让狂犬病疫苗失效吗? 恐狂症患者的一大特点是神经过敏,稍有风吹草动就浮想联翩、想入非非,随后就迅速进入神魂颠倒、惊恐万状的状态。 据 新华网 昨日的一篇报导:美国《 科学 》杂志公布的新研究显示: 麻疹病毒会“删除”人体免疫系统的部分记忆,让感染者容易再次受到 流感病毒 、 疱疹病毒 和 肺炎细菌 等病原体的侵害。 有些恐狂症患者一看到这篇报导,马上联想到狂犬病,并马上陷入极度的恐慌中。 麻疹病毒感染真的会让狂犬病疫苗失效吗? 恐狂症患者们新的恐慌是正当合理的吗? 新华网 报导中的主要相关内容见本文末尾的附录。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篇报导?应当如何正确理解 这篇报导的结果与狂犬病疫苗的关系 ? 首先,这篇报导并非空穴来风或一家之言,而是由两家国际著名医学研究机构得出的共同结论。尽管目前的研究涉及的病例数不多,还只是初步的研究,但 其意义重大,可能对全球整个免疫规划带来重大影响 (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通常有较大的价值)。 如果进一步的研究完全确认 麻疹病毒 感染确实会让原来有免疫力的人失去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和肺炎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免疫力,那么所有感染了 麻疹病毒 的人都要重新接种这些疫苗 。这会造成何等巨大的社会负担!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乍一听起来那么可怕。因为 麻疹实际上是一种经过人类长期持续的努力,正接近被消灭的病毒性传染病 。目前在全球,特别是在中国,麻疹的发病率已经相当低,可能感染麻疹病毒的机会是极小的。 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曾试图在 2012 年实现本区域内消除麻疹的目标,中国也曾郑重承诺在 2012 年消灭麻疹,实际上虽未能完全达到目标,但仍取得巨大进展。 世卫组织当前的目标是,到 2020 年,在全球 6 个区域中,至少 5 个区域消除麻疹,其中就包括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 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城市)人口中,能找到几个从未打过麻疹疫苗的人呢?凡打过麻疹疫苗的都可基本肯定不会再得麻疹,所以 目前在中国需要担心因麻疹病毒感染而导致狂犬病疫苗的保护期下降的人几乎没有 。 狂犬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死亡率最高,一旦发病,死亡率为 100% 。但狂犬病也有另一个较有利的特点: 几乎所有其他病毒病的疫苗都必须提前接种才有效,而狂犬病疫苗却是唯一在暴露后及时接种仍然有效的疫苗。 所以原来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而且以前从未打过麻疹疫苗,这样的人在被麻疹病毒感染后,也并没有必要马上再次接种狂犬病疫苗,而只有在再次被疯动物咬伤后,才可能需要考虑重新接种狂犬病疫苗。 总之,目前对此问题的正确看法是: 尽管麻疹病毒感染有可能使狂犬病疫苗接种者的免疫保护力提前消失,但在中国,再次感染麻疹病毒的概率极小,而且只有在确实发生了麻疹病毒感染后,在再次被疯动物咬伤后,才可能需要考虑重新接种狂犬病疫苗。 关于麻疹病毒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也再次说明: 接种麻疹病毒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好处是非常大的,不仅能提供针对可能是致命的麻疹病毒本身的免疫保护,还可避免因麻疹病毒感染而降低人体对其他传染病的免疫抵抗力。 附录: 新研究:麻疹病毒会让免疫系统“失忆” - 新华网 ( 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1/c_1125181559.htm ) 新华社华盛顿 10 月 31 日电(记者周舟) 美国《 科学 》杂志及其子刊10月31日公布的两项新研究显示,麻疹病毒会“删除”人体免疫系统的部分记忆,让感染者容易再次受到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和肺炎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害。 《科学》杂志发布的研究显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与荷兰鹿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分析了77名未接种疫苗的荷兰儿童患麻疹前后的血样。结果显示,麻疹病毒清除了这些儿童体内11%到73%的保护性抗体。这些抗体本可以“记住”此前感染过的病原体,以避免人体再次被感染。 研究人员说,麻疹病毒比此前人们认识到的更具危害,这表明接种麻疹疫苗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科学 • 免疫学》杂志发表的另一项独立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来自英国和荷兰的研究人员发现,麻疹病毒“重置”了人体免疫系统,将其复原为像胎儿一样的不成熟状态。 参与研究的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韦利斯拉娃 • 彼得罗娃说,这项研究首次展示了人体的“免疫健忘”,麻疹病毒使人丧失了对其他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的特殊法规要求
yanjx45 2019-10-30 22:50
对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的特殊法规要求 Specific aspects with oral vaccines to be used in dogs and various species 作者:Miia Jakava-Viljanen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The Netherlands ( 欧洲药物管理局,荷兰 ) 此文为上月在 泰国 曼谷 召开的国际狂犬病专家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此次会议由国际生物标准化联盟(IABS)和泰国国立疫苗研究所(NVI)共同组织。会议于2019年9月25日至26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在亚太地区消除狂犬病——从理论到实践。 背景: 在欧盟, 口服狂犬病疫苗接种 需要获得上市许可并持续进行监测,以确保其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议题 : 口服狂犬病疫苗 是对目标物种有吸引力的诱饵,其中的悬浮液中含有 减毒的狂犬病毒 活性物质。诱饵中可能还含有 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由于独特的给药方法 ( 疫苗在动物栖息地撒放 ) ,需要测试诱饵外包装的稳定性、生物标志物和疫苗病毒的热稳定性。该毒株具有一个或多个稳定的 遗传标记 (genetic markers) ,可将疫苗毒株与其他狂犬病毒毒株区分开来。该疫苗对人类、目标物种和可能被诱饵吸引的主要地方性非目标物种应该是安全的。疫苗的有效性应在接种疫苗诱饵后至少 6 个月在目标物种中进行验证。在分发前和分发后测试疫苗在诱饵中的效力是否保持不变,这将为疫苗能引起适当的免疫反应提供证据。 相关法规和指南: 在欧盟,疫苗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证明符合指令 ” Directive 2001/82 / EC ” , 其他有关生产和控制兽医免疫医药产品所要求的指导方针包括 EMA/CVMP/IWP/206555/2010 和欧洲药典的相关专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也提供了关于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指南, VICH( 兽药产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作组织 ) 则提供了关于目标动物安全性的指南 ( 主题 GL41) 。许多现代口服疫苗是基因重组产品,因此可能涉及适用于在环境中释放的转基因生物的额外监管标准。 结论: 关于口服疫苗的上市申请、监测与控制的科学评估,重要的是要考虑该疫苗的特点和特殊的给药方法,以确保其收益大于风险。 Towards Rabies Elimination in Asia-Pacific 发言专家 (本文作者)简介: e Miia Jakava-Viljanen 博士 欧洲药物管理局,荷兰 电子邮件: Miia .jakava-viljanen@ema.europa.eu Miia jakva - viljanen 博士是欧洲药物管理局的国家级专家。她曾作为兽医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从事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后她加入了芬兰食品安全局,担任狂犬病诊断和口服疫苗接种项目、兽医疫苗产品的测试和批签发部门的主管。 她随后进入行政监管领域,担任芬兰农林部的政府顾问,负责动物卫生和福利立法、兽医根除规划、支出管理、欧盟关于宠物迁移的立法以及与俄罗斯在狂犬病方面的合作。她还在欧盟委员会参与执行欧盟动物卫生立法,参与欧盟气候变化工作。 她还参与了欧盟联合资助的根除狂犬病疫苗接种规划。她于 2014 年 10 月加入 欧洲药物管理局 ,担任兽医生物制品和新兴疗法专家,负责提供免疫兽药领域的咨询和专家意见,并参与欧盟在该领域的立法和政策制定。自 2002 年起,她是 EDQM 欧洲药典 15V 组 ( 疫苗和血清 ) 的专家。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57 狂犬病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msl3459 2019-10-23 18:41
摘要: 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性通常通过血清学试验来确定。除了体液免疫的评估之外,细胞免疫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参数帮助评估有效性和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回顾所有关于人类狂犬病疫苗接种细胞免疫反应动力学和组成的文献。在广泛的文献检索中,共发现1360项研究。选择了20项研究纳入研究。在主要反应中,浆细胞在第7天至第14天可检测到,在第10天达到高峰。记忆B细胞从第10天到至少第28天出现。加强免疫后,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一个可检测的细胞参数。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评估与长期(血清学)免疫相关的细胞参数。该审查已在国际前瞻性系统审查登记册(PROSP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19134416。 关键词:狂犬病;接种疫苗;狂犬病疫苗;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记忆;系统综述 1. 介绍 狂犬病病毒 (丽莎病毒属) 是高度嗜神经性病毒,在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时会导致致命的脑炎。狂犬病已知病死率最高,每年导致59,000人死亡。然而,通过适当的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这些死亡是可以预防的。对于这两种策略, 建议使用现代灭活细胞基质或禽胚培养质狂犬病疫苗接种。肌内和皮内给药途径已被证明是同等有效的 。 狂犬病疫苗的效力通常通过测量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血清滴度来确定(RVNA)。滴度为0.5 IU/mL或更高表明有足够的B细胞反应,通常被认为是保护性的。在疫苗学领域,这些血清学抗体测定传统上用于评估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而细胞免疫反应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尽管如此,通过使用不同的参数,对细胞免疫反应的深入了解可能有助于确定疫苗接种方案的有效性。初级和次级细胞免疫反应都可能包含与接种疫苗后获得的保护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相关的信息。因此,这篇综述旨在概述目前已知的狂犬病疫苗细胞免疫反应的动力学和组成,描述B细胞和T细胞的反应。此外,还研究了血清反应与T细胞和B细胞反应之间的关系。 2. 材料和方法 2.1 .搜索策略 本审查按照系统审查和荟萃分析清单首选报告项目进行。本次审查的方案可在国际前瞻性系统审查登记册(PROSPERO)中找到,登记号为CRD42019134416。 为了收集关于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的数据,进行了彻底的文献检索。我们参考了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Academic Search Premier的数据库,搜索策略见附录a。搜索策略包括“狂犬病疫苗接种”和“细胞免疫反应”的组成部分。如果未发表的会议摘要符合纳入标准,则纳入本次审查。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及感兴趣的结果 我们包括在体内或体外人类细胞中使用灭活细胞培养或禽胚培养狂犬病疫苗的研究。需要评估人类群体的细胞免疫结果。还包括了包含与我们的问题相关信息的参考文献的回顾和荟萃分析,以确定我们初始搜索中缺失的研究。 一项研究被排除在外,如果它没有人类成分,如果它只评估血清学或其他非细胞结果。无法检索到完整英文文本的案例报告和研究也被排除在外。此外,1983年以前发表的研究被排除在外,避免了包括基于神经组织的疫苗。此外,相关的免疫学结果不能适当地早期评估。 主要终点包括B细胞反应的所有结果,包括(记忆)B细胞反应的动力学、(记忆)B细胞的数量、平均峰值反应日和反应的组成。次要终点包括T细胞反应结果,包括T细胞反应动力学、T细胞数量、平均峰值反应日和反应组成。 2.3 .选择过程 两名审查人员独立筛选了文献搜索结果,以确定是否有资格纳入本次审查。在排除的情况下,原因被记录在案。一致选择的研究包括在本综述中。被一致拒绝的研究被排除在外。如果审查者之间不一致,两个审查者将对研究进行重新评估,并共同得出最终纳入或排除的结论。检查文献搜索中发现的综述文章的引文,以确保在最初的搜索中没有遗漏任何研究。我们的分析中包括了在此类综述中发现的合格研究,而不是在文献搜索中单独发现的。 2.4 .数据收集过程 一位作者编制了一份数据提取表,并提取了相关细节。我们收集了以下研究数据:作者、发表年份、国家、研究设计、总随访时间、疫苗类型、刺激抗原类型、给药途径、初级或加强疫苗接种方案以及任何相关的细胞免疫结果。两位作者回顾了这些摘录的细节。 2.5.偏见评估的风险 使用Cochrane工具(ROBINS-1)评估偏倚风险。一位作者评估了任何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对于每项研究,偏倚风险都用Cochrane工具确定的严重程度评分进行报告。对于特定的研究,偏倚的总体风险被归类为任何领域中最高的偏倚分类。另外两位作者)审查了这一评估。考虑到用于检测细胞结果的足够特异的测试有限,可能导致未发表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关联。 3.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特点 文献搜索于2019年4月17日进行,产生了1811个结果和54个会议摘要(总计= 1865),其中1314个结果和46个会议摘要(总计= 1360)在排除重复后仍然保留。筛选后,根据标题和摘要排除了1262篇文章。如果有的话,将检索其余98篇文章的全文。在对全文进行评估后,又排除了79篇文章。增加了一篇在最初搜索中没有找到的文章。因此,选择了20篇文章最终纳入本综述(图1)。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前瞻性队列设计。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并用表1中所有研究的特征进行总结。 会议摘要(总数= 1865),其中1314个结果和46个会议摘要(总数= 1360)在排除重复后仍保留。筛选后,根据标题和摘要排除了1262篇文章。如果有的话,将检索其余98篇文章的全文。在对全文进行评估后,又排除了79篇文章。增加了一篇在最初搜索中没有找到的文章(Ueki等人,1990年)。因此,选择了20篇文章最终纳入本综述(图1)。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前瞻性队列设计。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并用表1中所有研究的特征进行总结。 图1。描述研究选择过程的流程图。细胞培养或禽胚培养狂犬病疫苗。 3.2 .B细胞反应 血清学通常被用作B细胞反应的替代标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缺乏对B细胞的研究,因为只有三项研究调查了B细胞的结果。 Ueki等人的研究描述了B细胞对皮内给药的三个疫苗剂量系列(第0天、第7天、第21天)的反应动力学。在EB病毒感染的B细胞培养4周后,通过选择CD20+、CD5+和CD5细胞,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纯化,当受到破裂的狂犬病病毒(ERA株)攻击时,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B细胞。狂犬病反应性(但多反应性)CD5+ IgM+-B细胞可在初次接种疫苗前检测到。第一次给药后7天,可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类别转换的CD5 - IgG + -和IgA + -B细胞,它负责初次B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在第14天,即第二次给药后7天,IgM + -B细胞反应增加了两倍或三倍。但是在第7天,第三次接种疫苗后,IgM + -B细胞数量已经回落到疫苗接种前的数值。 狂犬病特异性IgG + -和IgA + -B细胞在第7天至第14天之间数量没有变化。第三次接种后第7天,即第28天,出现了IgG + -(占所有IgG + 细胞的11%)和IgA + -B细胞(占所有IgA + -细胞的12.4%)的峰值。第三次接种疫苗后四周,IgG + -和IgA+-B细胞数量减少了一半至三分之二(图2)。然而,在第142天第4次接种疫苗之后,它们在第28天的高峰可以在第163天重现。 图2 .Ueki等人(1990)中关于动力学的时间表。 Van der Heijden等人的研究描述了在免疫人群中加强免疫11周后,在未刺激、无狂犬病的体外环境中,PBMC人产生狂犬病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的频率为1:10,000。用灭活狂犬病病毒孵育3天后,它们的频率增加到1:150。 Blanchard-Rohner等人的研究比较了记忆B细胞对肌内再接种的反应和原始B细胞的反应。初级B细胞反应的峰值越来越低。第一次接种后,从第7天到第14天可以检测到IgG + -浆细胞,在第10天达到峰值。再接种后,该峰值早在第7天出现,而细胞在第4天至第10天可检测到。从第10天到至少第28天,记忆B细胞在恒定水平上是可检测的。最快速的记忆B细胞反应发生在三剂预暴露前方案中的第三剂后,甚至在该增强剂之前就可检测到,并从第4天开始上升。高峰出现在第7天。 从第一次接种后的第10天开始,可以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IgG抗体并增加。当进行第三次接种,从第56天开始,检测到比第一次接种后更高的IgG滴度。从第三次接种后的第7天起,IgG滴度上升,与浆细胞峰值一致。同样,在加强免疫后第7天,IgA抗体开始上升。 3.3 .T细胞反应 在早期,狂犬病疫苗就被证明是依赖于T细胞的。在体外,向单核细胞减少的非T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添加T细胞显示出促进最大抗体形成。组合的T细胞和非T细胞血清学反应几乎等于未分离的PBL的反应。 11项研究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估了细胞对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反应。PBMC暴露于各种狂犬病病毒抗原,然后与 3 H-胸腺嘧啶核苷孵育。同位素的结合与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成正比,表示为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在富含抗原的环境中每分钟计数/在无抗原的环境中每分钟计数)。根据研究,使用不同的临界值来定义阳性增殖反应(范围从1.3到3或更高)。 在几乎所有健康个体中,体外增殖反应发生在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攻击时,例如全病毒、病毒核衣壳、核糖核蛋白,以及对不同狂犬病病毒株的攻击。对于核衣壳的增殖应答者,核衣壳特异性细胞似乎超过了全病毒特异性细胞(即使存在全病毒特异性增殖应答)。另一方面,在非核衣壳应答者中,整个病毒特异性细胞数量超过核衣壳特异性细胞。这表明个体之间最具免疫原性的表位不同。 Moore等人报告了初次接种疫苗后第3天, 10人中有6人有增值反应,第7天,10人中有5人有增值反应。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增殖反应和RVNA滴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反比关系。 Herzog等人在一系列三次疫苗接种期间(第0、7和21天),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第7天(第一次注射2剂量狂犬病疫苗后),5/21的个体表现出增殖反应,这表明出现了主要反应。在第21天,第二次接种后两周,19/22的个体有增殖反应,而在第33天,第三次接种后5天,所有个体都有增殖反应。血清转化(定义为至少1U/mL)与增殖反应无关,第7天有2/22血清转化,第21天有22/22血清转化, 。 在另一个体外增强设置中,所有个体在孵化的第7天对一种或多种狂犬病抗原具有阳性增殖指数。在加强免疫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的峰值据报道是在与狂犬病疫苗抗原]孵育的第8天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干扰素-γ的产生在来自免疫供体的血浆中被发现更高,所述血浆包含抗狂犬病抗体(可能主要是IgG)。在低浓度狂犬病抗原存在的情况下,这种效果更为明显。随着不同狂犬病抗原(疫苗、G蛋白和NC蛋白)水平的增加,增殖反应和干扰素-γ的产生也增加。大多数的T细胞反应似乎由CD4+ T细胞组成。与狂犬病抗原孵育第0天相比,流式细胞术显示孵育7天后CD4+细胞增加,CD8+细胞减少。 加强免疫后,自然杀伤细胞似乎是早期干扰素γ产生的主要原因,甚至比T细胞更重要。 自然杀伤细胞中干扰素-γ的产生从12小时开始就可检测到,并在第三次接种后的18小时达到高峰。 另一方面, T细胞介导的干扰素γ的产生主要发生在接种疫苗后的第5天,在第7天达到高峰 。第二波自然杀伤介导的γ-干扰素的产生与T细胞产生γ-干扰素相一致。自然杀伤细胞还通过在早期(再接种后6小时)脱颗粒和释放穿孔素来辅助免疫反应。从再接种后12小时开始,CD8+ T细胞代表了大部分细胞毒性反应。 自然杀伤应答(干扰素-γ的产生和脱颗粒)似乎依赖于抗原特异性CD4+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的存在(在6小时内已经可检测到)。 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外源性白细胞介素-2对体外淋巴细胞增殖没有比内源性白细胞介素-2更大的价值。 免疫反应受调节性T细胞(Tregs)的调节。在一项未发表的研究中,经免疫的受试者中Tregs的频率已显示出在再次接种后从第0天到第14天增加。然而,无论是在第0天和第14天,血清反应最好的组中,Treg的绝对频率更高。 3.4 . 肌肉和皮内接种 在本综述中使用的20项研究中,4项研究使用皮内给药途径作为干预,8项使用肌内给药途径。一项研究仅使用未免疫志愿者的PBMC进行体外刺激,而没有疫苗接种干预。在八项研究中,没有报告或不知道给药途径。 只有一项研究同时使用肌肉免疫和皮内免疫,这允许进行研究内比较。该研究表明,暴露后肌肉接种和皮内接种,即两种接种方案中最后一次接种后7天,1型(干扰素-γ)和2型(白细胞介素-4)细胞因子反应没有差异。在这项研究中, 高RVNA滴度与高水平的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4 有关 。 3.5. 免疫缺陷者的细胞免疫反应 四项研究调查了免疫缺陷组的细胞免疫反应,其中两项研究将这些结果与健康志愿者进行了比较。第一次接种疫苗后4周,在先天性免疫缺陷(CID)患者中,发现有2/5 (40%)的患者淋巴细胞有足够的增殖反应,而在健康志愿者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为100%。在22/27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IV1)感染的患者中,CD4+细胞计数在接种疫苗后增加到365天,这也可能是由于狂犬病疫苗以外的其他原因,例如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使用和依从性同时增加。CD4+细胞计数与血清转化状态无关。 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前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A)和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中,自体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再接种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变化。移植前和首次接种疫苗后,2/5的JA患者和3/7的MS患者有增殖反应。移植后,1/5的JA患者和1/9的MS患者有增殖反应。由于自体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消除了免疫记忆,移植后的反应可以归类为主要反应。 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免疫功能低下的群体。在Gomez等人的一项研究中,PBMC在体外用狂犬病疫苗抗原刺激未接种的个体,并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测定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的浓度。结果表明,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浓度是抗原剂量依赖性的,在老年人中增加到与年轻人相似的水平。用低剂量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狂犬病抗原孵育4天后,老年PBMC人的干扰素γ产量高于年轻对照组。然而,这种干扰素-γ的产生达到了一个稳定期,而年轻志愿者中的PBMC仍然可以在7天的孵育期内或用更高抗原剂量刺激时增加他们的干扰素-γ的产生。 4. 讨论 本研究概述了人类对狂犬病疫苗的初次和二次T细胞和B细胞反应的组成和动力学。在过去的36年里,对狂犬病疫苗的细胞反应还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 除了众所周知的血清学参数之外,证据确实指向了B细胞和T细胞免疫在狂犬病疫苗接种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狂犬病疫苗是几乎所有人的新抗原,这一事实为在受控的研究环境中研究不同条件下对疫苗接种的初次和二次细胞免疫反应的动力学和动态创造了可能性。 狂犬病疫苗的主要反应是由CD4+ T细胞介导的。 CD4+ T细胞亚群是对狂犬病进行充分免疫反应的一个基本细胞群,正如该亚群中大量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所示。从第3天起,这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已经可以检测到。与狂犬病疫苗抗原孵育后, 在第8天报告了增殖淋巴细胞反应(主要是CD4+ T细胞)的峰值。 B淋巴细胞亚群在不同时间点出现峰值。 浆细胞在初次接种后的第10天达到高峰,检测窗口从第7天到第14天 。 从第10天到至少第28天,记忆B细胞是可检测的。 这些峰值出现得晚于T细胞反应峰值,这是该反应依赖于T细胞的逻辑结果 当将B细胞动力学与抗体反应动力学进行比较时,在初次接种后的第10天观察到浆细胞峰值,但是抗体滴度的增加通常发生在稍后。这表明,B细胞数量确实是一个不同的参数,可能与血清学结果相关,但不可替代。 当进行加强接种时,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一批可以被检测到的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负责抗原特异性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后早期干扰素-γ的产生,在加强接种后12小时可检测到。 此外,在加强接种后12小时内,它们作为主要穿孔素生产者在早期细胞毒性反应中发挥作用。 CD8+细胞似乎在狂犬病疫苗的细胞免疫反应中没有发挥主要作用,因为它们的相对数量甚至在接种疫苗后趋于减少。 然而,它们是加强接种后“晚期”(从12小时开始)穿孔素细胞毒性的原因。 在再次接种后的第7天,所有研究个体对一种或多种狂犬病疫苗抗原显示出阳性增殖反应。这表明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在增强时可以产生足够的反应。 对于B细胞反应,研究表明,在加强疫苗接种后,血浆中B细胞和记忆B细胞反应以很大的幅度和速度发生。 此外,与首次接种相比,加强接种后可检测到更多的分泌IgG和IgA B细胞。这表明加强疫苗接种能增强B细胞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反应似乎随着狂犬病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 高水平白细胞介素-4和干扰素-γ与高RVNA滴度显著相关。 抗狂犬病抗体的存在也增强了T细胞的反应。然而,另一项研究显示,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和高RVNA滴度之间没有显著关联。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信息仍然没有定论。 我们对有关狂犬病疫苗细胞反应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使用了多个文献数据库,并进行了详尽的文献搜索,确保不会忽略任何相关文章。由此产生了对B细胞和T细胞免疫反应的动力学的总体概述。 然而,有几个限制需要讨论。首先,提取的研究相对来说主要是使用较不先进的免疫学检测,出版时间比较早,这限制了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对狂犬病疫苗免疫学更详细的理解。其次,提取的研究高度异质性,使用不同的疫苗方案、给药途径、免疫测定和终点,使得比较研究极其困难。第三,大多数研究的研究人群很少。这阻碍了发现细胞反应和抗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此外,在解释这些单一的、小规模的研究时应该小心。最后,我们使用了相当广泛的结果测量方法“细胞免疫反应”,这可能会使我们的综述产生偏差,并导致文章被错误地排除在外。我们已经尝试通过让两位评论家独立审查文献搜索的所有结果来解释这一点。 总之,狂犬病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免疫反应的一般模式可以被识别,但是研究中缺乏同质性阻碍了meta分析。无论如何,这篇综述表明细胞参数可以被评估得足够详细以区分个体,并且它们确实在个体之间有所不同。从B细胞和T细胞的角度来看,血清学应答者似乎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个体倾向于对不同的抗原做出反应,并具有不同的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特征。我们描述的研究中使用的动力学参数为进一步研究中的时间点和结果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所描述的狂犬病特异性动力学为更合理的循证疫苗接种方案提供了依据。如图所示, 记忆B细胞仅从第10天起可检测到 。因此,免疫计划中第3天或第7天的再接种对记忆反应和长期保护的贡献可能不如预期的大,当实施新的疫苗接种方案时,另一个时间点(例如第10天)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虽然对狂犬病疫苗挑战的T细胞增殖反应已有较大程度的描述,但用新技术仍能更详细地描述B细胞反应。更多的细胞参数可用于评估免疫原性和预测疫苗的(长期)保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在特定条件下,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T细胞和抗体动力学在初次和再次反应中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将长期(血清学)免疫与细胞和体液参数联系起来,这将为狂犬病免疫学和普通疫苗学领域提供个体预测模型。目前,这一领域还有许 问。 来源: Vaccines (Basel). 2019 Sep 11;7(3). pii: E110. doi: 10.3390/vaccines7030110. TheCellularImmuneResponsetoRabiesVaccination: ASystematicReview.
个人分类: 疫苗基础|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29 加速方案下的随机临床II期研究表明新型PIKA佐剂狂犬病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msl3459 2019-10-7 13:21
背景 :尽管狂犬病通过暴露后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但仍有感染狂犬病病毒的患者可能会导致死亡。PIKA是一种TLR3激动剂,在临床I期研究中已经证明了PIKA狂犬病疫苗佐剂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方法 :我们在健康人群中展开一项开放的、随机的临床Ⅱ期研究,在加速实验方案下评估PIKA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126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分为两组:对照组疫苗经典方案(“对照-经典”)和PIKA疫苗加速方案法(“PIKA加速法”)。通过对受试者进行随访,对疫苗的安全性和疫苗接种后人体产生的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VNA)进行监测。 结果 :对照组和PIKA疫苗组都显示良好的疫苗耐受性。在第7天,PIKA疫苗组中有57.6%的受试者,对照—经典组43.8%的受试者达到保护RVNA滴度水平(RVNA滴度≥0.5IU/mL)。所有受试者在第14天达到目标RVNA滴度。在第7天,PIKA疫苗组、对照-经典组的几何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0.60 IU/ml, 0.39 IU/ml。在第14天,PIKA疫苗组、对照-经典组RVNA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9.24 IU /ml , 18.25 IU / ml。两组在达到目标RVNA滴度水平(≥0.5IU/ mL)的平均时间不同,PIKA加速组在7.0天(95%CI:7.0-42.0天),对照-经典组在14.0天(95%CI:7.0-42.0天)。 结论 :加速方案下在健康人群中使用试验性的PIKA狂犬病疫苗显示良好的耐受性,与使用商业化疫苗的对照-经典组相比,证明了其免疫原性并不劣于对照-经典组。 临床试验登记:该研究在clinicaltrials.gov(NCT02956421)登记。 来源: Vaccine. 2017 Dec 18;35(51):7127-7132. doi: 10.1016/j.vaccine.2017.10.097. Epub 2017 Nov 22. A phase II randomized study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novel PIKA rabies vaccine containing the PIKA adjuvant using an accelerated regimen. Kalimuddin S1, Wijaya L2, Chan YFZ3, Wong AWL4, Oh HML5, Wang LF6, Kassim JA7, Zhao J8, Shi Z9, Low JG10.
个人分类: 狂犬病疫苗|2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14 4针法与5针法该如何选择
msl3459 2019-9-24 20:23
据我了解,中国狂苗的质量标准目前是全球最高的,上市批签发的疫苗均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 1. 免疫程序: 5 针法程序:第 0、3、7、14 和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剂; 4 针法程序:也叫“ 2-1 -1” 程序,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 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 无论是5针法还是4针法,疫苗在上市之前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均可以用于狂犬病预防,这两种方案也是WHO推荐的免疫接种方案。 2. 接种途径、部位和剂量 两种免疫程序均为肌内注射。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在上臂三角肌注射;2岁以下儿童可在大腿前外侧肌注射。 3. 效价和剂型 WHO 规定,狂苗效价不低于2.5IU/剂。中国上市的狂苗出厂效价不低于4IU/剂,37℃放置28天后效价不低于2.5IU/剂。中国标准高于WHO标准,所有在中国上市的狂苗必须满足以上标准。剂型有液体和冻干两种,装量0.5ml/剂或1.0ml/剂。 4. 免疫效果 根据文献报道和部分厂家临床资料显示,无论是4针法还是5针法,在疫苗首针接种的第14天,此时5针法或者4针法均已接种完3针,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均≥ 0.5IU/ml;首针接种的第45天,此时5针法或者4针法均已全程接种完毕,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均≥ 0.5IU/ml。 如果在临床试验中,健康人接种狂犬病疫苗14天和45天抗体不能100%阳转,临床试验通过的概率极低。 5. 经济性 相对5针法,4针法程序只需要使用4针,接种花费节约20%以上。4针法省钱。 6. 依从性 4 针法只需要去疫苗接种点3次,而5针法需要去接种点5次,4针法更加方便。4针法相对5针法,患者依从性更好 。 7. 副反应 狂犬病疫苗是灭活疫苗,高度纯化,杂质含量少,其接种副作用主要是发热,发生严重副反应概率低。由于狂犬病死亡率100%,所以在疫苗接种期间任何一点小的副作用均可能引起疫苗接种者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 邵蔚等人对大于18岁成人4针法或者5针法免疫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注射方法 7d、21d、42d时的抗体水平,总体达标率与抗体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在疼痛、瘙痒、红肿等局部反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全身反应中,4针法在发热、倦怠、头晕方面均高于5针组,尤其在第一次免疫接种后,全身反应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发热,分析原因考虑与短时间内大剂量强免疫原性刺激有关,提示4针法在体弱者、老人、儿童接种时应慎重使用,避免发热反应引起机体反应异常进而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郑爱荣等在实际操作中发现: 7岁以下儿童用4针法接种副反应多见,且年龄愈小愈易发生,较5针法接种发生副反应率高,且不管是局部还是全身副反应其严重程度都相对重些,尤其是出现小孩精神萎靡不振、胃纳变差,持续时间要长,3~5d才好转,给家长带来恐慌 。作者最后建议7岁以下儿童使用5针法。也有研究表明4针法和5针法在副作用上没有差异 。 小结: 4针法和5针法接种程序免疫效果没有差别,儿童和体弱者可以优先考虑用5针法,对经济条件和依从性较差的人可以优先考虑4针法。 个人观点:可以优先考虑使用4针法,首次左右胳膊各接种1针狂犬病疫苗,抗体产生的速度会更快,全程只需要去门诊3次,可以节约20%的疫苗费用,误工费减少40%,因此4针法更方便、实用。 深度阅读: 1.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 982 2.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 版) 参考文献 林志龙,吴珍红,苏耀东 . 狂犬病疫苗“ 2-1-1 ”程序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观察 .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04). 邵蔚,郑以山,张建,等 . 狂犬病疫苗暴露后免疫“ 2-1-1 ”方案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 中华全科医学 ,2013(11):1768-1769. 郑爱荣,黄茂平 . 儿童狂犬病疫苗两种免疫程序接种副反应比较 . 医学动物防制 ,2016(01). 王桂红,张金华,齐桂华 . “ 2-1-1 ”与传统“ 5 针次”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不良反应的比较 .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3(03).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 982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 版)
个人分类: 疫苗接种|11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的法官误判涉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官司?
热度 25 yanjx45 2017-2-27 23:54
打了狂犬病疫苗后能够剧烈运动吗? --- 评今日《北京晚报》上一则涉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官司 《北京晚报》今日相关报导的题目是“北京一初中生打狂犬疫苗后运动猝死 学校赔偿近百万” (全文见: http://news.qq.com/a/20170227/050799.htm ) 该案的基本案情并不复杂: 一中学生在参加篮球比赛后猝死,家长将某中学等单位告上了法庭。学校称 该学生比赛前曾打过狂犬疫苗,不应当剧烈运动 。家长则表示曾把学生注射疫苗一事以微信告知过班主任和教练。法院认为,学校老师和教练对该情况系明知的,但仍安排其参赛,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日前法院一审判决,学校对该学生的死亡应承担八成责任,赔偿家长92.987万余元。 在这里,学校、家长和法院三方似乎都一致公认, 打了狂犬病疫苗后不能剧烈运动 ,违背此规则是 造成学生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 在此案例中, 学校、家长和法院三方对狂犬病疫苗的这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首先,从报导中介绍的事实来看,该学生 尸体解剖 后得出如下明确结论: 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之子的《 尸体解剖报告书 》结论为:“ 慢性咽喉炎 急性发作伴糜烂形成,因 急性心功能不全 猝死。 ” 但 法院在一审判决时却完全无视如此重要的尸体解剖结论,所作的判决缺乏科学依据。 所谓“打了狂犬病疫苗后不能剧烈运动”的说法,本身就无充足的科学依据。国际上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狂犬病疫苗的相关文件中,国际上狂犬病疫苗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中,都未提及(即 不支持)这种说法。 遍查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找不到规定上述运动限制的科学依据。 本博主于 2012 年 4 月 13 日 曾发表博文: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能饮酒或运动吗 ? 其中分析了上述说法的来源: 中国30多年前的狂犬病疫苗是用动物脑组织生产的,要在半个月内打14-21针,每次接种2ml粗制脑组织,副作用大,饮酒和剧烈运动等行为可能会加大副作用,所以 当时的 疫苗说明书 明确规定: “不可饮酒、喝浓茶及吃有刺激性食物,应避免受凉感冒或剧烈运动或劳动 ” ( 引自 1979 年 卫生部《生物制品规程》)。 最近30多年来,中国的狂犬病疫苗都是用 细胞培养方法 生产的,而且经过多级纯化处理,只打5针或4针,副作用极小。 没有任何实验依据说明当前使用的狂犬病疫苗说明书中还应当保留关于饮食和运动方面的上述禁忌。 事实上,在国内疫苗生产厂家近年的使用说明书中,也大都删除了这条 注意事项 。 本案中各方各自应当承担多少责任,本博主不置立场。 本博主在此只是从狂犬病疫苗专业人员的角度提出: 此案中 学生的死因与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运动无关,至少不是主要死因 。希望法官在判决时高度重视 《 尸体解剖报告书 》 的结论 。 相关博文: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能饮酒或运动吗? 2012-4-13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558691.html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6891 次阅读|77 个评论
“他的表现更多是灵性而不是宗教的”——观纪录片《巴斯德》有感
热度 14 kexueren07 2014-7-24 18:23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路易·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以否定自然发生说、倡导疾病细菌学说和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也是第一个研制出狂犬病和炭疽疫苗的科学家,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然而,1995年,在巴斯德逝世百年纪念之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拉尔德·盖森出版了《巴斯德的隐秘科学》一书。书中声称,巴斯德这位“最完美无缺的科学家”有欺骗行为,巴斯德的实验记录有的不符合他公开的说法,而且他还从事了违反医学伦理的试验。《纽约时报》当即报道了该书的出版,而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佩鲁茨则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为先驱辩护》,对拉尔德·盖森的说法进行了详细的反驳。此后,相关争论一直不断。   近日,在由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联合在上海举办的“法国,科学的形象”纪录片展映中,纪录片《巴斯德》面向中国公众,回顾了巴斯德这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学巨人的生平,特别是科学史上那段颇具争议的往事。其中固然不乏名利的争夺、科学的欺骗、庸众的误解——所有在今天的科学界依然掺杂的不纯粹因素,然而,真正的科学家身上依然让人看到动人的人道关怀和对于科学自身原则柔韧而顽强的坚持。片中传达的许多关于科学如何走向公众的理念在今日也依然值得引起科学界的思考和讨论。    什么是科学精神?   早先,巴斯德只是个化学家,还不是个医生,但他已经开始在狗身上做实验了。1865年在巴黎,彼德医生在公开场合反对他说:“微生物的发现对医学没有多大意义。”巴斯德则反驳:“不承认微生物的重要性,意味着杀死病人的不是无知而是愚蠢。”当时,相信他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只有一个医生——米尔·胡跟随他。巴斯德对他的同伴说:“医学绝对是个重要领域,不能只留给医生。”但即使是米尔·胡,也忐忑地劝阻他说:“今天就尝试在人身上接种疫苗,意味着冒害死他的风险。”对此,巴斯德的反应是:“我不是医生,请别叫我医生。我只是接受自己所做研究的引领。”   一天,有个两天前被狂犬咬伤的乡村孩子约瑟芬·美斯特由母亲带着来找正在研制狂犬疫苗的巴斯德求助。巴斯德对孩子的母亲说:“14个咬破处,14个可供病毒进入的通道。病毒可能已经向孩子的大脑扩散了!我不能保证这个方法对您的孩子一定有效。”但约瑟芬的母亲坚持:“还是请您试一下吧,您不试他也会被狂犬病夺走生命的。”   由此,在一个极为隐秘之处,人类开始了第一个疫苗接种方案。巴斯德给小约瑟芬注射的产品发挥作用的速度超过了病毒扩散的速度,防止了病毒扩散到大脑。约瑟芬的母亲这时才问:“巴斯德先生,这是个什么产品?”但巴斯德怎敢告诉她:这是狂犬病病毒,他尝试了以毒攻毒?他将这次的成功归于偶然。   又有一天,米尔·胡医生给母鸡注射剧毒性菌株,母鸡安然无恙。他把这事告诉巴斯德,巴斯德问他:“你确定菌株是有效吗?”医生想了想,说:“可能是休假时忘了,我去把它扔掉。” 巴斯德却说:“等等,给母鸡再注射一剂剧毒性菌株,以确定你是不是碰到了世界上抵抗力最强的母鸡。”   在治疗约瑟芬的过程中,米尔·胡数次提出:“把孩子当试验品是不道德的,我们不知道应该用在人身上的剂量。”巴斯德的回答则是:“我确定我是在救一个孩子的命,而不是在试验我的疫苗。”但他的内心也困惑了:1865年9月11日,他两岁的女儿卡米尔因肝肿瘤夭折,上帝无能为力。他其余的4个孩子最后也只活下来两个。当时他自责:“如果我是医生,不是化学家,我就能救他们了。”自那以后,他把自己当作追捕隐形生物的猎人,显微镜就是他的猎枪。但对于一个别人的孩子,他有权力用一套自己还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方法去拯救吗?他为小约瑟芬彻夜难眠,怕自己害了他,甚至在回家乡阿尔布瓦休息前,还叮嘱小约瑟芬每天写信告诉他发生的事。15天假期里,医生的家里连续不断地收到病人汇报情况的信件。   巴斯德在陋室的葡萄酒里发现了微生物,破解了发酵的谜团,又在变质的黄油里发现细菌。这些发现把巴斯德引上了治疗传染病的道路。他死后,人们困惑他如何用那个年代里的显微镜看到了那些“小东西”。事实是:他在观察,也在推理,想象力总能把他带往正确的方向。比如狂犬病毒,巴斯德徒劳找了几个月,没法找到它——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但那要在一个世纪后才被发明。可巴斯德高于普通人的执着,使他转向他认为病毒毒性比狗小的兔子,试图从兔子的脊髓里找到病毒。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小约瑟芬对打针充满恐惧的时候,巴斯德带他去实验室,用显微镜比较各种细菌。1878年,炭疽病肆虐时,羊群相继死去,农人以为土地受了诅咒,但相邻田地上的羊群却活得好好的。当时有研究人员试过用感染病毒的干草喂羊,可是没用,病毒看起来不是被吃进羊肚子里的。巴斯德又带着小约瑟芬重回现场,发现是蓟割破了羊的嘴,病毒由伤口进入血液传染给羊。经过观察,他们又发现,是蚯蚓将细菌从地下带到地上,并使之附着到新的有机体上。这些都使小约瑟芬懂得了治疗的意义,并从中学到了“观察—对比—假设—证明”的科学方法。长大后,约瑟芬·美斯特成为了巴斯德研究所的警卫,并在各种舆论的热议中,成为巴斯德坚定的精神支持者和巴斯德研究项目的捐款人之一。而即使是其他一些生命垂危的病人,也在临终前用无声的语言向医生的治疗努力表达谢意,支持医生“为了更多的病人”。   今天,当医生和病人互不信任,互相抱怨指责时,巴斯德、约瑟芬以及约瑟芬的母亲,他们对于彼此的理解、尊重、责任意识和对于未知事物的科学态度,也许已给出了一条舒缓医患矛盾的人文幽径。    科学需要怎样的传播者?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人,巴斯德注定要与绝大多数人作战。在研究所内部,他关于微生物和疫苗的观点屡次受到众人的质疑。很长时间里,除了太太玛丽(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洛朗的女儿)的信任和鼓励,巴斯德几乎孤单一人且一无所有,终日在阁楼里与老鼠相伴着做实验。长年待在实验室里的巴斯德没有注意到,当时的法兰西共和国已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新闻媒体。在狂犬疫苗治疗约瑟芬成功后,玛丽建议巴斯德:“现在不要公开约瑟芬的事,这样他们会嫉恨你。你要找合适的时机,结合热点新闻,简洁地向人民而不是向研究所宣布。人民会影响医生。但报告太长太细致了,读者会烦的。快讲朱比尔的事。(那些天,报上正宣传年轻的英雄朱比尔勇救5个孩子于狂犬之口的故事。)”即使从今天的标准来看,玛丽也是一位出色的科技传播者。她有一句幽默的口头禅:“你得承认,按照女人的逻辑总能达到目的。”   一个成功接种的小男孩、一个少年英雄,正当巴斯德团队胜券在握的时候,一直与巴斯德并肩作战的米尔·胡医生却不愿为实验报告签字,认为报告数字造假。这时,巴斯德对米尔·胡医生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一天你会相信某些事。唯一需要诚实的地方,是在这个实验室里。而在外面,需要遵循其他原则。在科学界,如果不被人接受,再伟大的发现都一文不值。”为此,巴斯德违背了一次原则。他绘声绘色地向公众描述了朱比尔救几个孩子于疯狗之口的过程,以此说服了医生们。报纸则扩大了狂犬疫苗的影响力,人们争相带被狗咬伤的病人来接种。4个月里,共有350人接种,证实了巴斯德的方法。事后,米尔·胡医生对巴斯德说:“其实我一直相信的,可是伦理道德上,我无法选择。”   狂犬疫苗推广后,有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声称他的孩子被巴斯德的疫苗杀死。真相就藏在那个孩子的延髓里。米尔·胡医生给两只兔子注射了死去孩子延髓的提取物,以求证孩子不是死于狂犬病。纪录片在此处略过了验证的结果,镜头直接切换到另一天,使用试验性狂犬疫苗的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了,巴斯德受到巨大责难。米尔·胡医生和另一位医生为巴斯德作证说,孩子死于肾功能衰竭而不是狂犬病。众人指责他们为巴斯德掩饰。   之后,米尔·胡医生与巴斯德之间又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医生说:“如果疫苗受到质疑,医学将退后20年,我们的研究也会。我们离治白喉的药只差一点点了。今天,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了,二分之一。”巴斯德问:“我们要为科学的进步撒谎吗?如果孩子死于狂犬病你会怎么做?”米尔·胡医生说:“我绝不会做我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在疫苗和孩子的死因之间,米尔·胡医生把信心押给了疫苗。   可以说,在与疾病和环境艰难而坚定地抗争的一生中,巴斯德幸运地遇上了能够真切地理解他的爱人和朋友。正如索邦大学在庆祝他70岁生日时所献上的贺词:“不要被无聊的流言阻挠了脚步,请享受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安静的时光。无论自己的努力是否被生活眷顾,你都应该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说:我尽力了。”是的,他尽力了,并且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作出了符合自己道德良心的抉择。   在维基百科关于巴斯德的词条里,有一段他的外孙路易斯·巴斯德·瓦莱里-拉多对他的评价:“巴斯德仅仅相信天主教中的灵性,但没有参加过日常的宗教活动。尽管巴斯德信仰上帝,但一般说来,他的观点更接近自由思想家而不是天主教,他的表现更多是灵性的而不是宗教的。巴斯德也反对将科学和宗教混为一谈。”将这段话与纪录片《巴斯德》相结合,我们似乎得以理解:一个人何以在顽强的执着中保留适当变通的灵性。这在专注于专业研究的科学界是并不多见的一种能力,某种程度上,我将之视为一个战略科学家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附:   施特劳斯的弟子朗佩特说:哲人必须说谎,当然是指高贵的、必要的谎言。因为哲人知道致命的真相:变易和生成主导一切,所有的概念、类型、种类都是变动不居的。柏拉图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真相的人,但他没有把这个真相告诉民众。“社会能不能建立在哲人所知道的真理基础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敢于这样质疑的哲人,尼采的柏拉图断定:不能。
16563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白山疑似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异常问题调查结束
cao1976 2014-1-29 10:25
2014年01月28日 07:00:2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月27日,记者从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白山市3例疑似接种狂犬病疫苗发生异常反应问题相关调查已结束。 据了解,从1月13日开始,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吉林省送检的疫苗(白山市疾控中心剩余的疫苗和生产企业按规定留存的疫苗)涉及质量安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检验,27日各项检验均已结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了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显示,白山市3名患者所使用的由吉林迈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301003的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符合企业注册标准和《中国药典》(2010版)要求,未发现存在质量问题。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长期从事疫苗监管和质量控制的国际药品GMP检查员和专家到吉林迈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对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厂房与设备设施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调查,未发现在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同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卫生计生委组织检查组对白山市疾控中心的疫苗采购、运输、储存、接种等环节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调查,白山市疾控中心疫苗购进渠道合法,疫苗运输和储存符合规定,接种单位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接种环节符合操作规范。 应白山市疾控中心和患者家属申请,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省及白山市有关机构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诊断、鉴定。通过调查诊断、鉴定,3名患者均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不排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目前,3名患者均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省卫生计生委已邀请国家权威专家到医院对3名患者进行了会诊,正在全力组织救治。公主岭市患者接种的201302006批号疫苗,待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检验结果及相关调查结束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记者宋育欣)
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疫苗》讲稿(暂定稿)全文
热度 32 yanjx45 2013-12-30 10:57
    参加编写大型专著《当代新疫苗》,分工撰写该书第44章《狂犬病疫苗》。 此章的内容(初稿)曾在本博客中以“ 《狂犬病疫苗》讲稿”的总标题 陆续发布。现将此章完整内容(包括部分密切相关的博文)的 目录 和 内容 的 链接 汇编如下,供希望系统了解相关知识的网友们参考: 《狂犬病疫苗》讲稿 1 :目录和概述 《狂犬病疫苗》讲稿 A :历史回顾 《狂犬病疫苗》讲稿  2 : 病毒学 《狂犬病疫苗》讲稿  3 : 流行病学 《狂犬病疫苗》讲稿 4: 发病机理与疫苗免疫应答 与狂犬病预防相关的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的 G 蛋白与免疫保护作用 《狂犬病疫苗》讲稿  5 :症状和诊断 《狂犬病疫苗》讲稿  6 :狂犬病疫苗:发展历程和制造概要 巴斯德与狂犬病疫苗(历史回顾) 《狂犬病疫苗》讲稿  7 :疫苗生产用细胞 《狂犬病疫苗》讲稿  8 :疫苗生产用毒种 《狂犬病疫苗》讲稿  9 :疫苗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和检定 《狂犬病疫苗》讲稿 10 :狂犬病的暴露后预防( PEP ) 《狂犬病疫苗》讲稿 11: 疫苗接种程序(主动免疫) 《狂犬病疫苗》讲稿 12 :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被动免疫 ) 《狂犬病疫苗》讲稿 13 :疫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狂犬病疫苗》讲稿 1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狂犬病疫苗》讲稿 15 :发展中的新型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疫苗》讲稿 16 :公共卫生问题 《狂犬病疫苗》讲稿  17 :问题与展望 (附:全文的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2084 次阅读|84 个评论
新药发现史话(二)
自我源于思考 2011-10-29 17:51
2、狂犬病疫苗 19 世纪,细菌被发现,针对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也得到了研究。路易斯·巴斯德从 1850 年代开始研究微生物,并发明了适当巴斯德消毒法(中国已经在 1117 年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酒类保存问题),先后解决了酒类、牛奶的细菌污染问题。他从 1865 年开始研究鸡霍乱疫苗,但总不能成功。 1880 年夏天,在巴斯德出去度假期间,他交待自己的助手 Chamberland 用做一次病菌接种,但 Chamberland 却径自度了一个月的假,等他回到实验室后才用放置了一个月的鸡霍乱菌接种鸡,结果与往常的结果相反,这次不但没有引起鸡的死亡,所有的鸡都恢复了正常。在他认为是自己实验操作失误时,巴斯德却细心地要求他再重复一次。随后,巴斯德做了相关的组合实验,证实放置一段时间的鸡霍乱病菌毒性降低,并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免疫剂。随后,巴斯德又发明了炭疽减毒疫苗。这为他发明狂犬病疫苗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1884 年,一个狂犬病男孩被送进巴斯德研究所,当时他已经开始间歇性抽搐,人们对此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男孩最终窒息而死。在男孩死后 24 小时,巴斯德从尸体口中取出唾沫,加水稀释,并分别注射到 5 只兔子体内。不久,这些兔子都感染狂犬病毒死去,巴斯德又取出死兔的唾沫,加水稀释并注射到其他兔子体内,这些兔子也无一例外地死去。于是巴斯德认为这是一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他和助手打开疯兔的脑壳,提取病菌,并进行培养,将培养程度不同的病菌注射到兔子身上,连续注射 100 多次。经过反复实验,一只接受了最弱病毒的兔子在 28 天后恢复正常。隔了一段时间后,它又接受了毒性最强的病菌注射,而且成功地存活下来。 巴思德从病兔身上抽出脊髓、放入完全消毒的瓶中干燥、 14 天后取出并研碎加水制成疫苗。他认为这应该可以在人体上试验了,这个时候,约瑟夫的出现了。 1885 年 7 月, 9 岁男孩约瑟夫·迈安特被疯狗咬伤,由于当时狂犬病死亡率 100% ,有人就建议去找巴斯德。孩子的家长同意路易·巴斯德在孩子身上使用新研制的疫苗。在接下来的 10 天中,巴斯德为约瑟夫注射了 13 支疫苗。其中一支疫苗是毒性足以使一只兔子马上毙命,但约瑟夫挺过来了,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染狂犬病毒但存活下来的人,疫苗试验成功了。后来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了巴黎,约瑟夫就搬到巴思德的墓地旁边看守。 3 、胰岛素 1889 年,德国医学家胡思·梅林和俄国医学家奥斯加·明科夫斯基,为了研究人体胰腺的消化功能,将一只狗的胰腺切除掉。其间,实验管理员发现,实验场上一滩狗尿布满了苍蝇,而旁边的一滩狗尿却一只苍蝇也没有。敏锐的科学思维使他们意识到这两滩尿的成分一定不同。经过成分分析,得知是那条被切去胰腺的狗患了糖尿病。这说明糖尿病与胰腺之间有某种关系。 1901 年,有学者得到了胰岛与糖尿病之间的确切关系。但要从胰岛中分离出分泌物并不容易,因为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许多酶会破坏胰岛素。 1920 年 10 月 30 日,加拿大一个小镇上的医生班亭,参加完世界大战后,看到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论文后,想要把胰岛的分泌物提取出来。他想到母校——多伦多大学,那里的实验室设备先进、试剂齐全。于是,便先后两次找他的老师麦克里奥德教授,请求使用那里的实验室。 1921 年,麦克里奥德教授碍于情面,答应将实验室借他使用一个暑期,并为他提供了 10 条狗和两个学生助手。因为班亭只需要一个助手,所以贝斯特通过掷硬币幸运地留下来。 班亭分析了同行失败的原因后,设计了实验方案。为了停止胰腺外分泌部分泌酶类的工作,他把胰腺里的胰管结扎掉,然后再提取胰岛的分泌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可实验并没有取得进展。班亭重新审查了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方法,发现了失败的原因:胰腺里的胰管结扎不紧,造成胰腺外分泌部仍在分泌酶,从而影响了提取工作。 1921 年 7 月 27 日,班亭重新又做了一次实验。他们结扎了几支狗的胰管,待七周后,这些狗的胰腺都萎缩了,并且失去了消化器官的功能,然而胰岛在外观上仍是完好的。他们从这些胰腺中分离出一种液体,给因切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此提取物很快制止了糖尿病的症状。 麦克里奥德教授度假回来后,根本不相信实验成果。他认为这种世界难题的解开绝不会是那么容易的。当班亭重新为麦克里奥德教授做了一次演示性的实验后,教授信服了,并表示要帮助班亭将实验进一步开展下去。他还为班廷提取的这个物质起名 insulin (胰岛素)。随后,擅长生物化学的 J.B. 科利普也参加改进提取、纯化岛素的工作,他们终于提得较纯的岛素,并将其名称改为胰岛素。 1922 年利用胰岛素进行第一例临床试验,获得成功。这样,班亭成功地提取胰岛分泌物的实验得到医学界承认。在胰岛素的产业化过程中,礼来公司参与进来,大大提高了胰岛素的产量和质量。 1923 年班廷和麦克劳德获得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这是加拿大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班廷准备放弃诺贝尔奖,因为奖金给了麦克劳德一份,而没给贝斯特,他认为贝斯特应该承受他劳动应得的一份。经过劝说,当时 32 岁的班廷接受了奖金,当他接受了奖金以后,分给贝斯特一半。到目前为止,班廷仍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按获奖年龄计)。 其它争议:第一个分离胰岛素的是罗马尼亚生理学教授 Nicolae Paulescu, 他在 1916 年分离成功,但工作被一战打乱。他于 1921 年发表了相关文章。
个人分类: 医药|5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狂犬病风险评估的若干基本数据
热度 7 yanjx45 2011-8-11 11:42
(主要数据来源: 2010 年 WHO 发布的关于狂犬病疫苗的建议书:《 Rabies vaccine: WHO position paper 》。) 全球受威胁的人群: 狂犬病是一种在全球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人兽共患病。对全球超过 33 亿人(占全球将近一半的人口)构成潜在的威胁。 在全球范围,狂犬病多见于 5 - 14 岁年龄段人群,此年龄段的发病人数在各年龄段中占 40% ,其中大多数是男性。 主要流行区和发病率: 全球每年死于狂犬病的大约 5.5 万病例 的绝大多数发生在非洲和亚洲。 仅印度一个国家,每年大约有 2 万人死于狂犬病( 2 /10 万),非洲每年有 2 . 4 万人死于狂犬病( 4 /10 万)。 狂犬病死亡人数,亚洲的郊区和农村占 90% ,城市占 10% ,非洲的郊区和农村占 75% ,城市占 25% 。 除了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外,麻痹型狂犬病病例占 30% 左右,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而上述狂犬病发病率实际上是被低估的。 疫苗接种量和功效: 全球每年疫苗接种量超过 1500 万人份,主要用于中国和印度。如果不进行暴露后预防,在非洲和亚洲每年大约有 32.7 万人 将死于狂犬病。在目前状态下,狂犬病的暴露后预防每年在亚洲和非洲共挽救了 27.2 万人 的生命。 主要感染源是狗 : 尽管很多食肉动物和蝙蝠是其自然宿主,但患狂犬病的狗是 99% 的人类感染的来源。 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 人一旦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死亡几乎不可避免,病死率实际上是 100% 。 人体各部位被疯狗咬伤的概率 & 相应的发病概率: 身体部位 被咬伤的概率  ( 总和为 1) 发病的概率 : 最可能   (最小-最大) 头 / 颈部 0.07 0.45    (0.30 - 0.60 ) 上肢 / 手 0.38 0.28     (0.15 - 0.40) 躯干 0.06 0.05     ( 0 - 0.10) 下肢 / 足 0.49 0.05     ( 0 - 0.10) (此表依据 WHO 狂犬病官员和专家 F.-X. Meslin  的报告制作) 关于中国狂犬病自然发病率的估算: 假如完全不进行暴露后免疫,中国狂犬病的自然发病率是多少?可用非洲的相关数据作参照。 目前在非洲尚未开展狂犬病的防治,几乎完全没有疫情监测和常规统计报告,也基本上不使用狂犬病疫苗,其发病率可作为计算狂犬病自然发病率的参考。 WHO 根据多年来在非洲进行的大量抽样调查结果推算,非洲狂犬病的发病率是 4 /10 万。直接按此发病率计算,中国的狂犬病自然发病率应为每年大约 5 万人。考虑到中国西北、东北、西藏等总共大约占全国面积 1 / 3 至 1 / 2 的地区多年基本上无狂犬病流行(或发病率很低),同时中国的卫生条件、公众对狂犬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程度等与非洲国家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因素都有助于降低总体发病率,所以将中国狂犬病的自然发生率调整、推定为 1 万人。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1727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