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王梓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励志名作:王梓坤院士的《科学发现纵横谈》
热度 2 wenhuazhoukan 2013-7-8 10:20
励志名作“成分”复杂 ​ ■尹传红 在合适的时候读到合适的书,真是让人受用、受益一辈子啊——翻阅王梓坤院士撰著的《科学发现纵横谈》,我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最早是在求知若渴却多少又有些茫然的初中时代,有幸看到这个小册子的。此书10万字出头,确实不厚,内中每个小专题也就千把字篇幅。 《科学发现纵横谈》这部看似“成分”复杂的书——既可将其视为科普读物、科学发现史,也可把它看做是科学方法论、治学经验谈。不过,它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实际上是非常清晰的: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者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这当中,作者通过撷取丰富的有意义的发现与事实,分析、总结了诸多前人的思考与见解、经验与教训,也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观点。书中许多名人的思想、经验、警句和诗话,读后让人爱不释手,备受启迪,堪称一部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30多年来,这本书一直让我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我从中汲取的营养和力量,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我的工作、事业和生活之中。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作者对“方法”的强调和看重。作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法,不仅要针对问题的实际,使之有效;而且须切合自己之所长,扬长避短,使之可行。因此,善于迅速地找到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才能。 在“谈学”几个专题中,作者对精读与博览、继承与创新、专业知识与邻近学科知识的关系、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乃至资料的积累等,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不仅让科研人员读了大有裨益,也能给大中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构建起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作者主张,要在精读基础上博览。要建立研究据点,必须认真学好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一个或几个邻近的科学领域内,下苦功夫精读几本最基本的、比较能照顾全面的专业书,最好是公认的名著或经典著作。精读后就可顺读、反读,也可专题读。顺读以致远,反读以溯源,专题读则重点深入以攻坚。如是反复,才能钩玄,得其精萃。如此一来,从精读开始,经过博而达到多学科的精;集多学科的精,就能达到某一大方面或几大方面的更高水平的“精”。 王梓坤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科学发现纵横谈》实则是他“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业余成果”。作者后来回忆说:“我性嗜书,又喜笔录,每遇奇思妙想,丽词佳句,急抄之惟恐走失。如此多年,累积数册。但因数学教学与科研忙碌,无暇整理。后又读邓拓《燕山夜话》,惊其渊博,也许与他勤阅《太平御览》有关。同时也想到,似乎自己也可写点什么。”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校停课,“靠边”无事,正是完愿的好时机。于是王梓坤一头扎进只有九平米的“暗室”里,“虽手指冻烂而三易其稿”,终于写成《科学发现纵横谈》书稿上卷。他的邻居、历史学家刘泽华读后颇为赏识,建议他向《南开大学学报》投稿。稿子于1977年在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连载3期,“不意引起较大反响,读者纷纷赐教者千余函,以资鼓励,甚至有寄来红枣人参者”。 令作者又吃了一惊的是,“纵横谈”刚出第一期时,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便来长途电话约稿,希望看到全文,并愿出书。“我想这也是赶上时候了:以前都是些讲两条路线斗争的八股文章,我讲科学发现,内容新鲜活泼,文字写得还可以,就比较吸引人了。”《科学发现纵横谈》于1978年出书后连印6次,并于1980年荣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1年该书又被评为首届全国“我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至今仍在重印。 作者坦言:“写《纵横谈》是我几方面兴趣的产物——科普、诗词、历史、哲学、方法论。几门学问一交叉,才可能出成果。”在我看来,《科学发现纵横谈》的长销不衰和影响深远,正是作者自己实践书中所谈方法获得成功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 《中国科学报》 (2013-07-05 第14版 读书) 分享到:
个人分类: 读书|1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王梓坤院士对可拓学的评价
anley 2013-1-13 08:50
北师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的评价,说可拓学是“前无古人, 也 无洋人,体现了作者很强的创新能力.” 摘自“庆祝中国科学院成立60周年‘吴文俊:科学道路上没有便宜可捡’” http://www.cas60.cn/gjzgkxjsj/2000n/wwj/mtbd/200909/t20090919_2512026.html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1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梓坤漫话治学之道
libseeker 2011-7-4 10:55
摘编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漫话治学之道,p165-p172) 治学之道:理想、勤奋、毅力、方法、机遇。 理想是心灵上的太阳。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图强的一个好办法,是找一位你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作为竞赛对手,学习他,研究他,赶上他,最后超过他。有了这么一位对手,你就自然不会满足而是奋力追赶。诸葛亮说过:“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他不只是说说,也的确这样做了。陈寿说他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诸葛亮传》),可见他选的对手是谁了。高标准、严要求应该具体落实到每个阶段上,步步登高才能最后登高。 天才出于勤奋。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只活了51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了许多小说,光是《人间喜剧》就有94本。算他20岁写起,平均每年写3本以上。这么多,不要说创作,就是抄一遍也很不容易。我们不难从这里想象他工作的紧张程度。 天才在于毅力。有些人,工作非常努力,按照他的勤奋程度,成果应该相当大。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毫无成果。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毅力。毅力表现为不怕困难,敢于在一个方向上长期坚持,即所谓“锲而不舍”,这样才能“金石可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文学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搞科研,常常不知能否成功,有些人碰到困难后,怕白费精力,便中途放弃而转移方向。这样转来转去,虽然他一天也没有休息,却什么也搞不出来。由此可见,勤奋并不等于毅力。毅力来自对真理的热爱,来自对崇高理想的强烈追求。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他的毅力也就越坚强。 高明的方法是极富兴趣的。正确的方法使人事半功倍。个人的专业不同,天赋也各异。每个人应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过,有些事项是公共的。(1)打好专业基础。每个专业都有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首先掌握这些东西,才能走上前沿。此外还要学好一两门外语,否则我们知识来源就极其有限。(2)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3)逐步开展科研或进行创作。科研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部是围绕问题收集资料;第三步是在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直觉或逻辑思维以提出假设;第四步是通过实践来证实假设。文艺创作虽不同于科研,但有些基本精神是共同的。如深入生活以收集素材、选择主题,通常想象以组织线索、提炼典型等。文艺创作着重形象思维,需要热烈的感情;科学研究着重逻辑思维,需要冷静的头脑。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时两方面对于二者都重要。(4)正确处理“专”与“博”的关系,专与博都重要。梁启超谈到他的老师康有为的教学方法时说“康先生之教,特标专精、涉猎二条。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对专与博的作用说得很清楚。 机遇只照顾勤奋而又有准备的人。理想、勤奋、毅力、方法,都可以靠主观努力做到。但人生活在客观世界中,有不少偶然机遇是难以预料的。人人都可碰上好机遇,问题在于会不会和能不能充分利用它。否定机遇并不是唯物主义。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