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行胜于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行胜于言 和某某吵架事件的反思
热度 25 chrujun 2013-12-3 01:34
最近,不断有读者在我以前写的和某博主吵架的博文后发表评论,有的博主甚至给出了这些博文目录及链接。看了其中一篇博文,我认为我现在再也不会写这种博文了。 但作为几年前我所作所为的记录,我没有必要隐藏这些博文。 我以前曾经热血沸腾过,也曾经愤世嫉俗过。 无论对错,我愿意保留一个完整的自我。 在科学网上看见“点燃一支蜡烛胜过诅咒黑暗”这句话后。我逐渐放弃了写与批评有关的博文。 现在基本上只写与我自己有关的内容。 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心得,以及自己的一些打算。 这么多年写博文过来,我感到失去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是否值得?短时间看不值得,从长远看不一定。 我觉得我的特长还是搞教学和科研,我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挑战很多,做起来很有意义。 现在无论别人如何批评我,我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我尽量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别人,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缺点很容易,批评别人也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则不容易,以不批评的方式帮助他人改正缺点更不容易。 最重要的是多做事,少说话。 我以前问题是说得多、做得少。 说起来很容易,要做好很难。 发现别人的优点越多,就会感到差距越大,越值得去领会和学习。 反之,如果天天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很容易使人变得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不思进取。 无论如何,要坚持做一个好人。尤其是作为老师,更要时刻为他人着想。 今年我去了2趟美国,承蒙学生和朋友的关照,在美国很开心。 当年的付出得到了很好回报。我常常想,老师的最大责任就是让好人越来越多,好人越多这个世界越美好。 如果老师自私自利,就会让坏人越来越多,对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598 次阅读|29 个评论
[自说自话]“行胜于言”应体现在流形方方面面
热度 2 liuli66 2012-6-11 08:35
[自说自话]“行胜于言”应体现在流形方方面面
行胜于言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某一方面的短板 可能会影响整个木桶的形象和功能
101 次阅读|4 个评论
逼着学生去提问
热度 58 nyouyou 2011-6-13 14:57
过去三个月参加了几个水平非常高的学术研讨会,其中4月份在清华召开的" Frontiers in Protein Sciences: From structure to function"和五月份在苏州召开的 “Cold Spring Harbor Asia Conferences—Membran e prote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都是与我们的专业密切相关并且“大腕”云集的学术会议,实验室的学生几乎悉数参加。在开会之前,我就“恶狠狠”地警告学生,这一次我会认真记录谁在会上提问了,谁在休息时间和speaker们交流了。表现好的有奖,自己“扎堆”聊天的回来等着挨批评。 之所以这么要求,是源于去年的尴尬。去年5月份也有两个非常好的会议,一个是在苏州的膜蛋白研讨会,一个是在意大利Il Cicco的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苏州的会议清华去了不少学生,但让我感到尴尬的是,5天的会下来,只有一个本科生和一个技术员提问,而吃饭时间,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聚在自己的桌子上,没有人敢(?)与invited speaker坐到一起。随后的意大利之行更让我恼火。我带去的三个小姑娘很轻车熟路地就找到了来自中国的学生,每顿饭凑在一起叽叽喳喳,一到会场就成了小哑巴。回来我在组会上高调表扬了提问的两个人;又板起脸批评了去意大利的三个,很简单,这不professional! 自那儿以后,隔三差五地就跟学生唠叨这事,什么“学生问的问题永远没有silly question",“开会也没多少人认识你,丢脸也就这一次,有啥大不了的”,“只有准备提问才会更集中精神听报告”,云云。 这一年的灌输还真有成效了。4月在清华的会议上,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地盘有心理优势吧,我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问了至少一个问题,其中不乏精彩者。来自美国的不止一个同事跟我说:我以为中国的学生很内向,可他们好像比美国学生还敢问问题。另外有一个在某一领域非常著名的同事计划11月再来中国,本来没安排来清华,但他专门要求来清华给一个talk,希望可以有更多与清华学生互动的机会(我很不厚道地想:嘿嘿,来挖墙角啊 ) 如果说主场作战有心理优势,那么到了苏州开会则更让我欣慰不已。Again,几乎每人都在会场问了至少一个问题;而休息时间和吃饭时间,学生们和speaker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谈笑风生。又是不止一个国外来的同事跟我说:你们的学生真棒!我同事有一个学生在申请国外某教授的postdoc,人家本来很犹豫,结果这次见面聊了3个小时,一下子给出了让我都流口水的offer...... 这么两个会下来,学生们自己感觉也很好。不少人都说:以前对自己的英语很不自信,可是跟老外谈话之后发现即使总是找不到词,即使语法不正确,但交流是没问题的。 之所以这么逼着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去问问题,不是为了面子,而是有感于我们的学生会做的多,会说的少。就像我以前说过的“行胜于言”不代表不会言,所以要抓住各种机会训练自己的表达、交流能力。这其中的益处慢慢就显现出来了。我看好你哟 P.S: 等我有空了,要写写我的偶像Brian Kobilka。这次苏州会议经历了见证奇迹的一刻~~
40747 次阅读|5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