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导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再次中段反导试验 战略意义媲美两弹一星
热度 1 DynamoChina 2013-1-28 12:15
[转载]中国再次中段反导试验 战略意义媲美两弹一星
2013年1月27日,中国再度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当天晚上20时左右,有新疆微博网友在户外和飞机上拍到了“疑似拦截弹发射”的场面。据网友叙述,“中间特别亮,感觉像水汽,变化的特别快,中间那道绿光就感觉是镭射”。(微博网友:奣在旅途 请叫我六合同学)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报道,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27日晚透露,当天,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这是中国第二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2010年1月11日,中国曾进行过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当时,有分析认为,此举暗示我国已初步掌握反弹道导弹技术。   美国反导试验时间紧邻中国 耐人寻味   无独有偶,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导弹防御局称,为改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于26日下午在加州海岸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试射一枚陆基拦截导弹。美国称,导弹抵达太空时,一系列机动演练完成预期目标。这是美国中段防御系统项目在2010年底拦截试验失败后首次试射,美称此次试验未针对任何目标。目前,只有中美成功进行过这类中段反导试验。   中国中段反导 战略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   在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中,战略防御武器和战略进攻武器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一旦需要,战略防御武器可以立即转入战略进攻状态,并成为重要的战略威胁力量。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打造中段反导能力的战略意义绝不亚于“两弹一星”工程,他对我们的潜在对手无疑是一次严厉的警告和巨大的威慑。中国已经两次成功进行反导试验,标志着包括信息处理、侦查预警、拦截武器、武器传输、制导精度和反应速度在内的反导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2010年1月11日 一个伟大的日子   2010年1月11日,绝对值得纪念。那一天,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作者用我们自己的技术首次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网上流传的中国反导试验位置图   部分媒体的误读   部分媒体将中国中段反导试验和美国的爱国者PAC-3系统以及俄罗斯的S-400导弹系统相提并论,显然误导了试验本身所隐含的重大意义。做为中段导弹拦截系统,其技术难度要远大于爱国者PAC-3之类的末段拦截系统,中段导弹拦截首先需要克服大气层外恶劣的工况条件,必须具备动能拦截器(KKV)、精确探测跟踪与末制导技术、空间作战平台总体技术与平台战时测控技术等等一系列当今导弹和空间作战武器的前沿科技。而目前能够具备如此强大技术能力的国家仅有美、中两家。目前,与中国中段反导试验处在同一技术水平线上的相应陆基系统仅有美国的GMD系统. 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示意图 什 么是反导和中段反导?     根据弹道导弹飞行的不同阶段,一个完整的反导系统,应该包括源头打击能力(即导弹发射前就摧毁)和导弹发射后上升段、中段、末段拦截三部分。   上升段反导   导弹从点火到一开始往上升,到进入外空,这一段叫发射段,也叫上升段。如果在导弹上升阶段拦截下来,这叫上升段反导,这时候速度比较慢,比较容易拦截,被击落后也是掉在敌人领土,不会对本国造成伤害。   但这一阶段拦截最突出的难点是,需要在弹道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进行攻击,和源头打击能力一样,都需要深入敌人纵深发动攻击,因此需要突破的阻拦也很多。同时,如何判断和认定对方导弹就是打击己方?这就面临极大的政治和外交风险。   在美国筹备的反导体系中,负责在上升段进行拦截的是YAL-1激光反导飞机,它号称能从1500到2000公里外就用高能激光引爆导弹,但该项目技术尚不够成熟,现在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中段反导   弹道导弹中段飞行是指导弹发动机关闭后在大气层外飞行的阶段,这时候靠惯性制导,再重新落下来进入大气层(再入),这一段叫中段,在这一段进行拦截叫做中段反导。   这时导弹的弹道相对平稳固定,反导系统计算出它的弹道后,就可以准确引导拦截导弹进行一次或者多次拦截。如果拦截及时,掉落的残骸也不会进入本国领土。目前最为成熟的就是中段反导。   根据中段反导的拦截弹发射场地,分为陆基中段反导、海基中段反导、空基中段反导等。   末段反导   如果导弹再入大气层以后往下降的时候,已经快落到拦截方的头顶上了,这时候的拦截叫末段反导。   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在大气层开始进入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此外,新一代弹道导弹会释放诱饵和变轨,都增加了末段拦截的难度。即便是拦截成功,弹头也通常会掉落到本国的领土上。    什么是反导和中段反导?     根据弹道导弹飞行的不同阶段,一个完整的反导系统,应该包括源头打击能力(即导弹发射前就摧毁)和导弹发射后上升段、中段、末段拦截三部分。   上升段反导   导弹从点火到一开始往上升,到进入外空,这一段叫发射段,也叫上升段。如果在导弹上升阶段拦截下来,这叫上升段反导,这时候速度比较慢,比较容易拦截,被击落后也是掉在敌人领土,不会对本国造成伤害。   但这一阶段拦截最突出的难点是,需要在弹道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进行攻击,和源头打击能力一样,都需要深入敌人纵深发动攻击,因此需要突破的阻拦也很多。同时,如何判断和认定对方导弹就是打击己方?这就面临极大的政治和外交风险。   在美国筹备的反导体系中,负责在上升段进行拦截的是YAL-1激光反导飞机,它号称能从1500到2000公里外就用高能激光引爆导弹,但该项目技术尚不够成熟,现在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中段反导   弹道导弹中段飞行是指导弹发动机关闭后在大气层外飞行的阶段,这时候靠惯性制导,再重新落下来进入大气层(再入),这一段叫中段,在这一段进行拦截叫做中段反导。   这时导弹的弹道相对平稳固定,反导系统计算出它的弹道后,就可以准确引导拦截导弹进行一次或者多次拦截。如果拦截及时,掉落的残骸也不会进入本国领土。目前最为成熟的就是中段反导。   根据中段反导的拦截弹发射场地,分为陆基中段反导、海基中段反导、空基中段反导等。   末段反导   如果导弹再入大气层以后往下降的时候,已经快落到拦截方的头顶上了,这时候的拦截叫末段反导。   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在大气层开始进入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此外,新一代弹道导弹会释放诱饵和变轨,都增加了末段拦截的难度。即便是拦截成功,弹头也通常会掉落到本国的领土上。  
20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雷达配上显微镜眼睛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8-9 09:35
目标探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从宏观世界的宇宙天体到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都需要借助观测设备进行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探测水平决定着研究水平。雷达作为最重要的探测器之一,无论是在战场监视、精确打击等军事领域,还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中交通管制、对地观测等民用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雷达起源于无线电探测与测距(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RADAR),自问世之初,主要担负远距离探测的任务,起着望远镜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及需求的提高,除能够远距离探测外,还需具备对目标的结构、尺寸、运动等细节的测量能力,即承担显微镜的作用。目前,雷达的发展趋势是作用距离越来越远、测量精度越来越高,如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最新部署的海基X波段雷达能够对3000km以外的目标实现cm量级的测距和测速,星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对地面目标观测成像的分辨率可达到分米量级。 雷达的高精度测量水平大大拓展了其技术内涵,对目标探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不再只是探测有无目标,而是朝着目标属性识别、整体态势评估等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目标微动特性所具有的潜在科学价值引起了领域科学家的重视,因为有些微动形式与目标类型或状态紧密相关,甚至一一对应,例如,利用汽车的震动可以判断发动机的类型,利用卫星姿态的变化可以判断是正常工作还是失效,根据旋翼的片数和转速可以判断直升机型号等等。近10年来,国内外在雷达目标微动特性获取与识别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机构有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Linclon Laboratory of MIT),加拿大的国防研究发展中心(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nada)和中国的国防科技大学。 《科技导报》2011年第22期刊登了国防科技大学刘永祥等的文章“雷达目标微动特性研究”,针对雷达获取目标微动特征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介绍了微动目标对雷达回波调制效应、微动特征提取、微动目标雷达成像、微动特性测量及雷达波形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期封面图片由刘永祥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代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82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