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转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智慧公路将带来的巨变
lyxiang 2019-4-16 10:38
偶读《央视突传大消息!三大“铁饭碗”或被砸!》之文,即为科技发展之震惊,亦为其 导致人们工作 方式与内容 转变之感叹。 科技成果,终将提高我们的生产力。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成果的最终体现,终将导致人们工作 方式与内容、日常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善与彻底转变,导致原有的生活方式、“热门”职业的彻底转变亦或是消失。 利用5G成果等“黑科技”成果,实现交通行业与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山东正式启动建设长26公里,计划于今年9月全线通车的齐鲁交通智能网联高速公路! 这条智慧公路上,沿线将建设50个5G基站,架设激光雷达、微波雷达、全景监控、路面传感等等信息感知和发布设备,打造高速公路智慧大脑,以满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高速低延迟数据通信和高清视频传输,进而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实时的高精度导航和信息指引。 这条智慧公路上, 将据车辆特征识别完成移动支付、 汽车开一公里路会自动收取一公里的钱, 将 全面支持自动驾驶,将使电动车边跑边充电,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智慧公路,将导致我们的出行 更加舒适与便捷,与此同时亦 将会导致或间接地导致高速 收费站的收费员、加油站的职工以及汽车司机等等职业人群 工作方式与内容的彻底转变。今天、明天的转变,会给人们的后天带来什么样结果。 下文转自 http://www.sohu.com/a/307794306_166580 。以下为《央视突传大消息!三大“铁饭碗”或被砸!》原文。 一 衣食住行,向来是地球人消费的四大件。而出行这个领域,正成了中国消费升级和工业化4.0,最重要的一个战场。 在“行”这方面,最近,大家估计没少看到无人驾驶汽车的消息。然而,今天讲的这个,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啥? 智慧公路?! 是的,你没看错! 央视今晚传来大消息:山东正式启动建设齐鲁交通智能网联高速公路!这条公路是国内第一条基于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高速公路,全长26公里,计划于今年9月全线通车。 在这条智慧公路上,沿线将建设50个5G基站,架设激光雷达、微波雷达、全景监控、路面传感等等信息感知和发布设备,打造高速公路智慧大脑,以满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高速低延迟数据通信和高清视频传输,进而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实时的高精度导航和信息指引。 看起来很惊讶吧!是的, 这就是交通行业与信息产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黑科技”!超级智能公路,真的来了!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出行将更加便捷和舒适了。 二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山东智能网联高速公路建设,绝非孤军奋战。去年二月, 交通运输部就已经发出通知,决定在北京、河北、吉林、江苏、浙江等省(市),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 这个智慧公路是干啥用的? 交通运输部列出了基础设施数字化、路运一体化车路协同、路网综合管理等六个内容。要 参君理解,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 智慧公路两侧,将架设5G通信技术设备,提供极低延时宽带无线通信,构建人车路协同综合感知体系, 全面支持自动驾驶 。 实现路面光伏发电和移动式的无线充电,公路就是一个大的充电器, 电动车可以一边跑一边充电 。 公路、桥梁、隧道可以 自己感知、分析安全状态,并发出预警 。也就是说,再也不会出现那种车开着开着,前面桥梁突然塌了的事情。 实行大数据和智能管理。比如,可以根据车辆特征识别完成移动支付。也就是说, 开一公里路就会自动收一公里的钱,不需要再搞收费站了 。 如果你还将信将疑,那么,我在给你举两个真实案例吧: 就在前两天,浙江省宣布:全国首条超级高速公路即将正式动工。 这条超级高速公路,名叫杭绍甬高速公路。它全长161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项目总投资约96.9亿元。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将在年内开工。 据报道,该公路将具备智能、快速、绿色、安全的四大要素! 1 、快速 :超级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将突破120,达到130、140脉,甚至更多。未来如果一切条件具备,杭州至宁波开车1小时就能到达。 2 、智能: 杭绍甬高速公路将 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慧云控平台 ,通过智能系统、车辆管控,有效提升高速公路运行速度。 3 、绿色: 它近期的目标是通过太阳能发电、路面光伏发电,为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后期还可实现 “ 移动式无线充电”,电动车主可以“边开车边充电” ,再也不用为找不到充电桩、充电太慢浪费时间而发愁。 4 、安全: 超级高速公路未来将寄托高精定位、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综合接入系统, 实现零死亡。 如果介绍一个你还是心存怀疑,那要参君就给你再介绍一个:山东济南,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 这条公路,可是已经建成通车使用了! 1 、晒晒太阳就能发电: “ 太阳能公路”的秘密武器在于最上面一层是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摩擦系数较高。阳光穿过时,路面下的太阳能电池将把光能转换成电能。 2 、公路变成“充电宝”, 路面下预留了电磁感应线圈,随着电动汽车无线技术的配套使用,可实现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充电。 3 、可以融化路面积雪。 同时,“太阳能公路”还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消去道路冰雪,保障出行安全。 是的!这就是智慧公路的先行案例,就是这么神奇! 三 今晚,多少的司机、加油站工人、收费站收费员,或将彻夜无眠了! 一日千里的科技,正使一切坚固的,变成脆弱的;使一切岿然不动的,变成变动不居的。 当你还在质疑新能源汽车时,国家一声令下,全国推行“绿色牌照”! 当你又在质疑“无人驾驶”时,上海打响第一枪,腾出道路全面测试! 现在,智慧公路都要来了,一场新的大变革正在到来! 三大“铁饭碗”将被砸了: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100万名 加油站工人 都将失去工作;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所有 收费站的收费员 都会丢掉岗位;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所有 司机 ,都将被无人驾驶机器人取代。 然而,水可覆舟,也可载舟,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发展的大潮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它终将提高我们的生产力。 与其担忧“铁饭碗”破碎,不如在变革的潮流中学会游泳,提升自己,趋利避害! 朋友们!加油吧!去升级自我认知,去发现自身弱点,去洞察未来发展大势,去把握机遇,去创新! 因为,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个人分类: 科教|2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从绿林走向荒漠的感慨》有感
ghzcljz 2018-9-26 13:11
读《从绿林走向荒漠的感慨》有感 一九七九年上学期间,我读过一篇名叫《土壤》的小说,说的是五十年代未北京农业大学一对青年男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的却是那个时代促人奋发上进的社会氛围和简朴而又重要的农业科学道理,读起来既感到亲切、振奋、引人入胜,读后又让人学到了许多科学道理,很有教育意义,真是受益非浅。以后许多年,我一直梦想着能读到反映林业科学的文学作品。 后来一个绝好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作家葛•嘉洋益喜(何世昌)先生的散文《从绿林走向荒漠的感慨》,终于圆了这个彩色的梦。文章说,拉仓村过去曾有林子、有牧场、有肥沃的农田,风调雨顺,林木葱郁,牧草茂盛,庄稼丰收,村民生活虽说不上小康,倒也丰衣足食。不知从那一天开始村里的一些人把致富的目光盯在了村庄上头的山林上,后来终于引起了村里大部分人甚至外县一些人都来这里伐木卖钱致富的现象。结果,钱倒是赚了一些,却因砍完了山林,引起了水土流失、生态条件恶化、草场退化、农田春旱秋涝的恶果。村里人不仅盖房、做饭要从山下很远的地方取材 ( 柴 ) ,而且牛羊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大多数村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人们这才后悔何必当初呢 ? ,才谋划如何重新育苗、造林、抚育和封山育林,以重塑当日辉煌。 散文说的虽然是一个山区小村父老乡亲的故事,反映的却是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说服力强;散文说的虽然只是一个村庄的事,受教育的难道不是生活在林区和林缘地区的全体人民吗! 甘南林区是长江、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甘南森林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具有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由于种种原因,数十年来人们像拉仓村的大多数父老乡亲一样,忽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先是拼资源、拼消耗、讲贡献、无节制地开发森林资源,近十多年林业企业又千方百计超限额采伐,以保证上万职工的工资发放;一些林区群众也试图靠伐木致富;不仅林业企业和林区群众砍伐,非林区甚至州外群众也来伐,造成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使得一些林场出现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双危”局面,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生态问题。据有关资料,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水系的降水量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江河径流量减少很快,而河水含沙量却成倍增长,一些水利设施也因河床降低而失去作用,许多原来的水地也变成了旱地。出现旱、涝灾害增多的严重局面。 愿我们的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象拉仓村那位德高望重的智慧老人一样,眼光放远一点,心胸开阔一些,再不要为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乱砍森林了;愿我们的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以拉仓村的教训为鉴,急早保护森林、科学培育、科学利用,实现我州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美好前景。谨防舟曲变拉仓!谨防迭部变舟曲! 愿我们的国家从修水库、建电站、搞提灌的巨大投资中拿出一点资金,加快长江、黄河上游林区群众脱贫和“两危”林业企业的转产步伐,以便减少林区职工和群众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尽快改变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的状况;同时增大育林投资,扩大森林资源,让森林涵养更多的水源!让电站发更多的电!让水利设施灌溉更多的农地 ! 愿这些年靠木材致了富、发了财的“老板”弟兄姐妹们适可而止,坐享清福,如能拿出资金搞投资,建项目,为振兴林区经济作些贡献,其功德将永载史册! 利用文艺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林业科学的作品并不多见,我愿看到更多反映林业科学道理的散文、小说、诗词和影视作品! 李俊臻 1999 年 10 月 1 日合作,此文在甘南日报发表 附: 从绿林走向荒漠的感慨 葛•嘉洋益西 ( 何世昌 ) 拉仑村,地处白龙江南岸的半山,这里原来是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宝地。高高的山顶上,除了夏天之外,几乎常能见到皑皑的白雪。半高山上,则森林茂密,有古树奇木,有珍花异草,到处大树参天蔽日,正是松翠竹青,郁郁葱葱,山花烂熳,清香扑鼻,别是一番新气象。什么马鸡、锦鸡、雪鸡之类的飞鸟,和熊呀、虎呀、豹呀等各种飞禽走兽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低半山的林线下面,有几万亩林间草坡,是个水草丰美的好牧场。紧连着草坡下边,有五千多亩平坦肥沃的良田,加之山上的一股汩汩的清泉从村边、良田中间流过,因而拉仑村的这百来户人家过着林、牧、农的富裕生活。不知是老天有眼,给这百来户人家赐予了如此优美的条件,还是远古的老祖宗们有眼光,才选择了这样优越的环境,庄后山坡上五彩的经幡猎猎,村边弹拨的布望琴音,颤响着那奔流的山泉,村里人欢马叫, 一派生气。于是祖祖辈辈都过着安祥恬静、幸福富足的好生活,犹如人人都在做着一种悠远的绚丽美梦。 然而到了他们这一代人,岁月流逝得太快太多,渐渐见不到大山的巍峨粗放和豪爽,见不到碧浪荡山野的绮丽风光,见不到葱茏接高天的森林,听不到那豪放细腻,欢快流畅的歌喉。却像朔风劲吹着一片荒漠,很快被数不清的刀斧吞噬掉了这片苍翠的原始森林。不知是他们这代人的文化落后,人们的素质太差,还是聪明的人心灵深处没有闪亮智慧的灵光,才导致了愚昧无知的盲目举动中,失去了那片曾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提供绿色财富的原始森林。若不是大家无止尽地去用刀斧砍这片绿色的森林,那片祖辈曾拥有的原始森林也不会很快消失掉。有人曾回顾当时,他们不仅自己乱砍滥伐,还让山下人也成群结对上山来,到森林里乱砍滥伐,砍个不停。 眼看着林线在后移,森林在消失,资源在枯竭, 人们快要失去这片森林时,村里有个年长的老人,他很诚恳地劝说众乡亲们:“不要这么消耗自己的这片森林,这片森林是咱全村人的生命林。你们自己眼下为赚几个钱,自己砍了且不说,还让山下人 也来乱砍滥伐,他们现在砍的是林, 将来还会拐走村里人的老婆。”可村里的人们听了却哈哈大笑, 觉得他只知道讲些老糊涂话,便置之不理。 这事仅隔二十多年的岁月,渐渐的林砍光了,树不见了,原来的一片片林间草坡退化了,到处都变成光秃秃的荒寂空地,树也没有了,花也不开了。飞禽走兽也无踪影,剩下来的只是凋零的岁月。因此到了雨天,水土开始流失,遇到旱天,地里不长庄稼,富饶的宝地慢慢变穷了,富裕户每况愈下, 村里也与日冷落了起来。穷人越来越多,尽管国家扶贫, 富户还是寥寥无几。人们透过冷漠的日子,回眸遥远流逝的岁月,但留下的只是遗憾。这时村里的姑娘还没被人拐去一个, 可她们望着全村的可怜穷相,艰辛的生活,故乡变异的土地,严酷的条件,眼睛开始盯着山下村里的小伙子,一个个成了“飞鸽牌”,飞向了异地它乡的梧桐树。自然,本村的光棍汉,却越来越多了起来,他们只是用苍鹰俯冲般的目光望着这贫瘠的山野,才回忆起了那个年长的老人的诚恳忠告,可惜为时太晚了。 只不过忏悔、忏悔而已。 而今他们面对自己人为造成的灾难、愚昧的苦果,人人都说:“知道现在,何必当初呢?”现在不说别的,只说修房,就显得特别费劲,那老人们当年只从山上往山下窜木料的方便条件,早已不复存在,倒变成了现在由山下往山上峰回路转地人背、畜驮、甚至两人扛,或几个人联合起来往山上抬木头的艰辛恶果。不论是人背、畜驮、还是几个人抬,个个都唉声叹气,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许多感慨和难言之处,他们究竟是在唉什么声?叹什么气呢?原来都在心底里埋怨自己的前辈和自己过去太不慎重,才导致了今天的后果。他们回顾着从前从山上往庄里窜木料修房子的好光景,望着今天从山下往山上背木头修房的反差和历史悲剧。的确是感慨万分,后悔莫及。 柳暗花明重开头,“铁树自有开花时。 ”既然已到了如此地步,那么这村的后起之秀们,能不能通过重新整地、育苗、植树造林、抚育、封山育林等等举措,再使此山此地恢复原有的绿林呢?我想,只要这村里的干部群众有志气、有能耐,有改造大自然的壮志,不怕在这样气候温暖、土层较厚, 雨水充沛的高山上,长不起树,披不上绿装。只要有雄心、有恒心在,再加上勤奋劳动严格管护的新举措,此山此地定会回归原有大自然的绿浪中,也定会从无林的荒漠,又走向那绿浪翻卷,银澄碧绿,鸟语花香的未来,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衷心祝福拉仑村的父老兄妹们,为使自己的故乡, 松竹高万丈, 青绿无尽头,到处山花似火,春笋绿如绣, 早日顺着父辈们骨骼一般坚硬的山峰,沿着母亲乳房般丰满的绿原,踏着自己的肌肤样肥嫩的沃土,把自己的命运,再次推向新的曙光和新的富足,那新的未来仍是灿烂辉煌的。
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热度 3 ninglz 2017-8-12 10:04
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 一 )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及许多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的比例已接近或超过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社会、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历程在中国的再现。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衷无非有二:一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追求教育民主和平等。我们将前者称为社会目标,后者称为本体目标。历史告诉我们,达成社会目标远较实现本体目标容易和现实。事实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多考虑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社会经济和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日趋突出。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从基本实现小康向初步实现现代化迈进。此时,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将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层次的上移,进而拉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这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对高等教育扩大开放、迈进大众化的强烈呼唤。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入学条件的限制,人们转而参加开放度比较高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大大增加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安全感和较好工作的机会。根据教育必须全面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应采取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坚持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促进发展,以利于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必须普及义务教育,以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素质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工业化中期,必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满足工业化进程中急剧增长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进入工业社会的必由之路 ; 而在工业化后期及迈向知识经济社会阶段,则必须普及高等教育,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综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已经到了唇齿相依的地步。科学技术愈进步,生产力水平愈高,社会愈发达,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也必然随之相应地发展和提高。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总是伴随着新技术需求和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并强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就能为经济的全面高速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经济发展目标来看,高等教育必须超前并推动其目标的实现。优先、超前发展教育,从而推进经济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各国共同的选择。我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目前正经历重大转变,既是从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加速推进的重大转变,也是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加速推进的质的飞跃。而实现经济目标的关键是依靠大量的科技和人才。因此,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从而促进科技进步与加快人才培养,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教育民主化是在更深层意义上人类对教育的不断追求。教育民主化一开始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提供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放宽入学者的社会基础,重在教育数量的扩大和普及。大众化最初是从初等教育开始的,而且是针对贫穷阶级的子弟,以科学教育为基本内容。随后,中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就提出来了。于是中学入学人数增多,国家就将义务教育的年限向中等教育延长。伴随基础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实现,民主的注意力和焦点自然转移到教育特权的最后一个堡垒 ——高等教育。 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首先从美国然后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并波及发展中国家,大学入学人数急剧增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开始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部分人的特权,充满了不平等。对教育的地区、城乡、种族、民族、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等的不公平和歧视,对教育内部因学生性格、爱好、品质、智力等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平等,特别是对教育结果及在社会上成功机会的不平等很少有人关注,更不要说试图去解决了。总之,在推行教育民主化时,外显为平等的自由精神已被有意无意地淡忘或忽视了。加之,国家认识到教育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就愈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国家也加强对学校的控制,致使大学的行政权威强化,等级性、层次性和专门化的限制太严,因此,学校缺少自主权,更因为现代教育自由精神的丧失,连学校内部都不具备民主,遑论推动社会进步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我国目前教育民主化进程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入学条件所限,仍有许多适龄青少年被关在学校的大门外,无法接受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适龄青年的入学率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从更广的意义来说,我国高等学校向所有希望继续学习、接受和丰富知识或渴望满足文化生活的成年人敞开校门还不够。早在 1978 年,美国纽约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以学习社会为目标》中提出,要创造一种使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利用和享受高等教育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大门敞开了,大学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不再是门第、阶级、权利的象征,不再是选拔尖子、培养精英的高门槛,而是平民百姓也能拥有的地方。因此,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高度来看,要广辟渠道,为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创造更多的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学校日益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 ( 二 )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 日 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美国的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但在 “赠地运动”之后,公立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开放入学”来实现高等教育的扩展,即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就可以获得继续上大学的机会。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水平。现在,在办学水平上,名列前茅的多为私立高校,而在校生人数方面,私立高校只占 21 . 8 % (1990 年 ) 。 日本的高等教育起源于国立的帝国大学,原来私立大学的力量较弱,政府长期采取不扶持态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 1965 年左右,日本的适龄人口 (18 岁左右 ) 到了高峰期。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非常强烈,再加上日本在这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日本的私立高校迅速发展。到了 1972 年,日本公布《高等教育促进法》,政府开始资助私立高等教育。现在,日本大学的在校生人数中,私立大学占 73 % (1993 年 ) 。但在办学水平方面,除少数私立大学外,国立大学占压倒优势。日本的私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发展为大众教育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常把这种做法称为既省力又经济的政策。 ( 三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 .发展速度要适度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发展的过程。但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作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不能为某些表面现象和短期行为所迷惑,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者是因为办学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效益。根据近几十年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一般认为,专门人才拥有量的增长应等于或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 .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尽管我国各地教育资源有限,但多数学校的原有办学条件尚未被充分地利用,即人员、空间和设备等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我国的高校师资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师生比处于低水平。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投资、缩短回报时间,而且还能促进现有各所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合并学校各自的优势、提高效益,也可引导今后的学校建设走出 “小而全”的模式。 3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虽然高校的生均成本会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提高学费在高等教育成本中的比例,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可以进一步保证政府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中小学教育和优化资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 在公立大学里创建民办机制的学院,实行成本收费,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实行成本收费也有助于理顺各种经济成分在教育投入中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4 .发展终身教育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应包括使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 目前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布局及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今后教育投资的效益;大力发展各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远距离教育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在今后若干年内也将发挥重大作用。 摘自《高等教育学》 相关: 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正确看待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2510 次阅读|6 个评论
质疑“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热度 1 黄安年 2013-6-8 16:13
质疑“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6 月 8 日 发布 今天是全国统一高考的最后一天 , 一些媒体就教育考试大做文章,其中最醒目的一个用词是社什么“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笔者以为这样的用语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 , 应试和素质并非教育的不同阶段或目的 , 应试是手段,素质是目的,应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 但不是唯一手段,素质虽然是教育的目的 , 但是有不同的素质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在中国国情下,从古到今,教育手段甚至晋升手段是离不开“应试的”。“文革”中取消“应试”的结果变成了层层推荐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如果不是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应试”,结果会怎样,而且那个“素质”说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素质。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标准的素质。我们的教育方针有过不同的提法,什么“培养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之类,那么,如果结果不是“无产阶级接班人”而成了“资产阶级接班人”难道素质就一定低于“无产阶级接班人”。解放前的大学除了抗大等特殊学校,那所大学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即使新中国的清华北大也有些毕业生成了共和国的蛀虫,也从人民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公敌。人才管理部门说我们的“顶尖人才”流失世界第一,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呢 , 还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呢?很难说清楚。把手段教育和目的教育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来什么转化是很混乱的思维 , 等于从方法到目的的转变,可行吗? 第二,“应试”和“素质”难以分离,我们提倡或者突出“素质”的“应试”,提倡或突出运用手段之一的“应试”来检验“素质”。我们不是为“应试”而“应试”,也不是没有“应试”检验的“素质”。请问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都是自谋出路,每人都有一份高素质的简历,用人单位会轻易相信你的高素质简历呢,还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应试”看一看呢。即使你出国留学,国外的学校也不是没有“应试”手段,当然“镀金”花钱上大学是例外。 第三,时下教育中的许多问题 , 不是从“应试”到“素质”转化所能解决的。例如,地区和贫富差距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异地高考这样的大问题 , 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何关系,你强调“素质”教育就减少或者消除了挤破头花重金上好学区、好学校的现象了,即使机会较为均等的美国也有这类现象。 第四,造成严重的唯学历、轻实才的倾向还和愈演愈烈的唯学术成果量化倾向有关,这种唯量化的指挥棒不取消,恐怕教育和学术还是不得安静! 笔者主张素质和应试的统一,应试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 , 素质教育需要防止政治化倾向!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76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企业对研发的态度在快速转变
热度 7 ZhangSH62 2013-3-31 18:45
最近刚刚对山东、江苏、湖南的一些企业进行了一周的巡回访问。其中山东和江苏都是经过地区科技部门的推荐。这两个省份经济强劲,政府服务意识浓。山东某县的一个大企业,当地科技局领导为企业主动寻求中科院科技支持,此次访问的感觉是,企业有明确要求,希望建立长期技术支持,同时希望从项目合作开始着手。不过一些民企确实研发能力有限,专职研发人员不多,对于研发和现场技术攻关的区别还不甚了解,不过他们很愿意学习和了解,在这些企业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排满了。 江苏某地一天接触了5个企业。两个大企业在政府主导下寻求正式合作。另2企业则是在政府朋友介绍下寻求咨询。一个企业已申请博士后工作站,但缺少运作经验,求咨询。另一企业想买新的生产线进行某新产品产业化。甚至天快黑了还邀请去现场参观访问。一顿普通的5人晚饭中,几乎都是在听取本人的讲解。也许一些想法或建议是举手之劳,但对一些企业的产业和研发、产品技术确定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看法出自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他们放心。 评价某博文“助推中国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675453.html ” (1)大学生都是坯料,只能说是备选人才,企业需要培养后才能使用。中国本科教育最大的弱点是听课为主,实践太少,动手能力不足,也不被提倡; (2)硕士生算初通专业,初入科研,也是坯料,掌握了一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和科研常识,适于企业工作且可快速进入状态; (3)博士生应是熟悉了专业,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专家水平,初步具备了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少数具备了科研领导能力。 然而,我国本科、硕士、博士都热衷于大中城市,那里不缺坯料,希望获得成手或专家级的;县一级企业普遍难以得到本科硕士生,少数去的也无心常驻;博士生大多数愿意在大城市、高校、科研、国企、出国中选择。这些地方已基本饱和了。 当然,国家需要为社会提供均等的条件,使大中小城市甚至农村都适于工作和生活,但差距巨大。这种不平衡造成人才极大浪费。这些差距在欧美却很小,我们的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10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知行一时不能合一怎么办?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2-12-14 20:42
知行合一通常被认为是好事,知行不能合一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遗憾。 其实,知行合一未必就一定值得赞叹,它未必是执行力强的表现,也可能是因循守旧,完全按照流俗的传统行事而没有任何反省和怀疑。 如在非人类动物奴隶制下,人们可能对于肉食、动物表演、动物试验、使用皮草的伦理问题从不思考,仅仅按照“历来如此”、“动物就是给人吃的”、“弱肉强食乃自然法则”的观念行事,这种知行合一,并不就是好事。 而知行有分歧则可能是反思的开始,怀疑的发端。 比如,一个人听了动物伦理学的讲座之后,开始思考肉食究竟是否合理,但是,由于习惯、嘴馋或者仅仅由于家人朋友都还在吃肉等缘故,仍然在吃肉,这种知行的暂时分裂,其实是一种思想的进步。 当然,这种知行的分裂不可长期持续,最终知行总是要合一的。但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演进,不可能在任何的时候都能做到齐头并进,不平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常态。 无论是自己和他人出现这种分裂,我们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必急于消灭这种分裂、矛盾现象,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向前走,改变自己长期养成的习惯,采用与社会习俗不一致的行为模式,困难不小,一下子做到向前的知行合一并不容易。非要让他立即做到知行合一,他最有可能做到的恐怕是向后的知行合一,回到传统的认识和做法。 要想让他将自己的行为转变过来符合其新的认识,要有耐心,要有宽容心,需要给他较多的时间,让他逐步转变。而在这个过渡、转变期间,他难免会出现所谓的知行不合一的状态。这个阶段,是他艰辛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的阶段,也是他容易遭受各种攻击非议的阶段。不仅来自传统观念的攻击对他会有压力,而且貌似更加彻底观念和态度的各种批评对他的压力其实更大。 拿素食来说,有些人不能一下子做到完全素食,他可以逐步减少食肉的种类、数量、时间;他如果由于长期的口味锁定,不能忘情于肉食的滋味,以仿荤菜来替代也是一个很好的转变策略。如果能理解素食的真正意义在于减少杀害,在于保护动物的话,人们是不会提出非议的。实际努力做事的人,对他人的行为批评起来往往不会那么苛刻。因为他们知道做一点事其实并不容易。 而假如不能理解素食的真正意义,不能理解行为转变遇到的实际困难,不能切实体贴他人的努力和艰辛,就会只抱着一种嘲笑的态度,恨不能利用各种借口来反对素食和动物保护,看不到努力的方向,只盯着知行之间暂时存在的差距,说一些风凉话嘲笑挖苦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反而是那些天天吃肉的人才会去批评仿荤菜,真正身体力行素食的人,不会去批评仿荤菜。 对这个道理明白的人,在遇到苛刻评论,被指责不够知行合一的时候,自然心里就有了数,不易被他人的评论所动摇,知道自己该向那个方向努力了。 更严格地说:知行合一其实是一个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现成的状态。 这两天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考槃在涧的围脖 提到,“我认为有一点要澄清,承认肉食侵犯动物权利,并不意味着要求人马上放弃吃肉。甚至,人类可以继续吃肉,但是这个事实应该得到承认。这样做是不是很虚伪?不虚伪。” 我的评论是:“ 从观念到行动有个过程,很正常。即使暂时做不到,也不必扭曲自己的认识。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的确发现有些朋友会因为一时做不到行动转变,为了达到低层次的“知行合一”,而不惜找各种借口来骗自己接受心底里并不认同的观念。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5872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一次转变
Dammon 2012-11-19 23:17
6岁学会打麻将,7岁上过场,小学时便可以打花牌、打扣牌。直到大学时,也总会去避风塘通宵打牌。被各种同学、朋友称为“麻神”、“有气场”、“常胜将军”等等。 而就在前几天的晚上,一如既往的去了一个局。这个局是一些搞IT领域公司的中层玩的,筹码很大,一次的输赢够我这小硕的一月补助。所以我只能在旁边围观。 突然间,一种感觉袭来,“他们是在浪费生命,只为蝇头小利打哈取乐,没有为社会作出一点的贡献。”于是,我打个招呼离开,出去和飞奔猛跑,或许是想逃离这无意义的局,或许是不想再面对曾经的我。 这种转变的感觉是第一次,不知道会坚持多久,也不知道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只好沉淀下来,让时间去说话把。
2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技术问题转变为行为问题
热度 1 Greg66 2012-8-7 12:06
很多事故,看似技术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技术上解决不了的难题,基本上都是动作错误或者动作衔接错误造成的。 把技术事故中的所有动作、动作衔接错误找齐全加以解决,事故便可以预防。 此时,各行各业的事故、各行业内不同技术工种的事故也便有了统一的解决方法。这也许就是行为安全(方法)。 随感而发。
36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校长致词的腔调演变
eduman 2012-8-3 15:06
 腔调演变:从革命鼓动到领导指示    “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尔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丧失殆尽”。   与其说校长变了,不如说外界希望校长们有所改变,哪怕只是换几个词、多用几个排比、多发一点温情。大学校长们别扭的腔调,大家早就听腻歪了。那么,中国大学校长们的致辞腔调是如何演变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革命斗志与热情之下,开学典礼听到的大都是战斗的号角。   1958年9月17日,郭沫若向总理周恩来汇报了他亲笔起草的中国科技大学开学典礼致辞内容,周恩来说:“可以,是施政方针了”。   参加当年开学典礼的学生史济怀曾回忆,当天他看着郭沫若校长陪着聂荣臻元帅往礼堂里走,他是跟在后面一起走进去的,听完聂元帅和郭校长致辞,从那一刻起,他认识到,“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是中国科大与生俱来的使命。”   聂荣臻说,中科大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的、工人阶级的战士。郭沫若在致辞中谈了对中科大的定位:“是一所尖端科学加共产主义的大学,也就是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大学”;他还对学生提了一个特别的希望,“本校值得夸耀的是,在1600名同学中,党团员占84%,同学们的政治品质和思想水平是有一定的高度的,但我们不能以此自满。我们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成为党团员,随着年龄和思想的成长都成为党员,使我们的学校成为百分之百的党校。”   在那一年人民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吴玉章也谈了红与专的问题:“只专不红固然不对,只红不专也是无用的。只红不专,便是空头政治家;只专不红,就会迷失政治方向。”   这些话现在听来有些政治说教的味道,在那个时代却都受到学生的激赏。   一方面,这些大学校长都是老革命,本人具有相当高的威望,他们的发言甚至能走出校园,对整个社会甚至大政方针有直接的影响,比如,马寅初的团团转理论,就是他作为北大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二来老革命家的讲话都各具个性。后来的毕业生回忆,马寅初每次演讲时说到自己,都不说“我”,只说“兄弟”,这种个人风格强烈的发言让学生饶有兴趣,每次校长讲话,都搬着凳子争相去听。   学者丁东说,当时的大学校长讲话,必须紧扣国家的任务,但是他们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保有教育家的气质,“他们很想办好教育,不是想着做官”。   但饱含激情的号角声逐渐变成了面目模糊的官样文章。1980年代后期,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始确立,之前试图给大学校长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暂停,大学校长们做起了官样文章,开学讲话也无限趋近于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在大学的党委宣传部工作过十几年。他回忆说,校办甚至有个讲话稿库,每年开学时,工作人员会从讲话库里调出那篇用过很多次的文档,“年年第一句话都是‘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有一次,他想给校长写篇有个性一点的致辞,校长觉得不习惯,讲稿最后被扔进了垃圾桶。   陈俊明总结出过去三十多年大学校长们致辞的模板:开学典礼就是“欢迎加几点要求”,毕业典礼是“欢送加几点希望”,年年如此,校校相同。校长们的腔调总是居高临下,一上来就是要求学生要如何如何。   在过去的十年里,校长腔调的变化是加入了“竞争意识”:自从高等教育资源开始整合,打造巨无霸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后,十年中的致辞模板加上了一项:炫耀家底。比如,学校现有教授院士多少、实验室图书馆教学楼几何、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全国第几,等等等等。2008年,北京一所大学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还细数了当年参加奥运火炬接力的校友人数。   四川一所高校的校长在2010年开学典礼上,对新生们提出的希望更加直白:四年后,有更多的同学走进中国科学院以及 清华大学 和北京大学等国家“985”高校研究生行列,有更多的同学考入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各级党政部门成为公务员,有更多的同学进入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对此 厦门大学 校长朱崇实的原则是:一般不讲就业话题,“这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   今天,问遍周围在过去30年读过大学的人:你还记得大学校长的开学致辞吗?很多人一开始是迟疑,然后摇头。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校长的开学讲话就像开学典礼上主席台那排面无表情的校领导一样,面目模糊。   有几句话倒是始终似曾相识:“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光阴似箭时不我待”;“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不过,没人说得清这是在别人的开学典礼上听到的,还是在中学开学典礼上听到的。   奥威尔曾经预言,如果一个人惯于说套话,他付出的代价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我表达,他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尔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丧失殆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预言在中国的大学校长们身上不幸应验。   校长之言:实关“何谓大学”    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其再费尽心机搞新腔调,不如“取法祖宗,师夷长技”。   按照学者丁东的判断,八股也好,八卦也罢,千人一面、肤浅庸俗的腔调背后,是校长们对于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偏离。“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9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说的这句话,用词朴实,修辞简单,却成为关于大学理念的世纪之言。   史料上说,梅校长并不热衷于讲话,相反,他话很少,但一旦发言,必是侃侃而谈,畅达己意,而且言中有物,风趣横溢。学者谢泳说,那个年代的大学校长,说话不刻意挑场合,少事先备稿,言语所及,意味盎然。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胡适,这几位备受尊崇的校长,都在开学典礼上留下过隽永的言论。这些言论,又都跟“何谓大学”有关。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张伯苓把自己办学的目的明确规定为培养学子“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他们的话往往抱定宏旨,切中为学之根本,因而有流芳后世的启示力。   综观老校长们的讲话,文辞每有新意,宗旨却抱定不变,谆谆之言总是不离两个主题:如何做好学问,如何为社会与国家服务。   在老校长们看来,校长为指导,为楷模,也为服务,讲话的方式自然言之有物又平易亲切。   这与欧美名校典礼上的致辞颇有相通之处,校长们可以讲笑话,但并不追逐潮流,相反,他们更关注亘古既有的传统价值。在2008年哈佛毕业典礼上,校长Drew Faust开篇即言:“我应该站在这儿,告诉你们那些永恒的智慧”。她说,哈佛让学生们一入校就以精英自居,就以毕业后的高薪和伟大责任为期待,实在是学校的过错;她只是希望接受过哈佛教育的人“自觉地生活,在所做的一切中寻找、定义价值,成为一个自我的分析家和批评家,从最高水平上掌握生活的展示方式”;她也要求学生们“牢记那些我们告诉你们的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   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大学校长致辞,都是纯然发自内心,口吻亦师亦友。香港学者蔡子强向本报记者推荐了一篇香港学界公认的好致辞——2008年 香港中文大学 逸夫书院院长沈祖尧在就职典礼上的发言。其中沈院长说道:教育关乎帮助青年人的成长,使其成为成熟的成年人,这是他从事这项事业的梦想,恳请同学们分享他的梦想,并使之成真。如果沈院长抱着官员的心态,恐怕说不出“恳请”和“感谢”同学们的话来。   正因大学是青年人成为成熟的成年人最重要的阶段,大学校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时难以估量。一位资深媒体人说,1994年他进入 中国政法大学 读书时,开学典礼上老校长江平的一席话对他日后的人生影响至深。他记得,江平当时说,现在的领导人主要是学理工的,但是我相信,学习人文科学的人,迟早要担负领导国家的责任,末了,还说,我们要有信念,做到只向真理低头。“这句话过后,全场掌声雷动,这么多年了,当时的场景还很清晰。”   作为一个社会中应该是人文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校长的腔调还传达出一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有学生在听完根叔的演讲后说,根叔说得很好笑,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一样搞笑。既然如此,有人提议,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其再费尽心机搞新腔调,不如“取法祖宗,师夷长技”。例如清华大学的校长明年开学致辞,不必绞尽脑汁想讲稿,直接把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读一遍,比什么都好:“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南方周末记者 赵蕾 实习生 雷磊 李顺 梁琪 于梦溪 彭彭 钱小敏)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基金资助模式转变的必然性:数据实证
热度 17 gaojianguo 2011-8-31 16:08
国家基金资助模式转变的必然性:数据实证
国民经济的提升使国家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科学研究,以利于又好又快的促进综合国力,从而实现我中华民族的崛起。做为资助面最大,评审相对“最公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何协助整体战略的实施非常重要。 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增加资助总额(Financial support),另一方面还要扩大资助的基金项目总数(NSFC numbers),但如果以发表论文数量(Paper number)来衡量国家基金资助成效的话,该如何权衡? 通过分析近12年来(1999-2010年)我们学校受到资助情况来看,除了1999、2000、2000年三年没有资助之外,其余年份均有获得审批。2010年的资助总额比2009的翻了一番,而2011年也比去年将近多了一倍。从论文发表的情况来看,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是逐年上升的,同时单篇论文成本(Cost Per Paper, CPP)也是急剧增加的,CPP上升说明的问题我已经在上篇博文有了交代,唐常杰老师认为“CPP衡量的主要不是物价的上升,而是衡量的国家的对科技的重视和经济实力”,我觉得很有道理。但要说明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对数据做更加详细的审查。 在对“基金项目总数、资助总额、论文数量和CPP”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中我发现 论文数量受到的基金项目总数的影响大于资助总额,即基金项目总数(r=0.938, P0.01)资助总额(r=878, P0.01),它说明了扩大基金资助面更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 至此,国家基金资助模式如何转变已经很清楚了。扩大资助面可以避免科研资源的“马太效应”,同时也鼓励了年轻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于国于民都是好事。目前,我们的资助率是一半的一半,在此我斗胆建议用5-8年或更短的时间资助率提高到1/3或更高,如果提高到1/3或更高我预测我国整体的科研实力也相应的提升10%-20%。扩大资助面,做为从事科研的您该如何调整对策? 1. 如果您已逾50岁:建议您放手,帮助年轻的一代搭建平台,发挥余热。这是因为您正是“掌握实权”的时候但科研的黄金期已经不在了,我不否认在晚年还有大作为的科学家,但适当放手有利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延续。 2. 如果您在35-50之间:“忍辱负重”和脚踏实地都是必须的。这时正是科研的黄金期,虽然上有老下有小,但也要视野开阔,为科学作出真正的贡献, 积极迎接饶毅老师的挑战 。这样,等老去的时候就可以安然背诵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保尔·柯察金真有其人,他就在您身边。 3. 如果您35年:除了好好学习之外就是天天向上。科学研究重在积累,趁年轻还是多看看、多学学,为以后的创新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我们实验室申请的国家基金没有下来,但我并不伤心,这时因为在提交之后我发现我们根本就没有 提炼出好的科学问题 。没有好的科学问题要解决如果获得资助不就是浪费生命与金钱吗?所以,让我们一起再学习吧,坚信总有厚积薄发的那天。 相关阅读: 单篇论文成本上升说明的问 题 科学的本质是积 累 2011.8.29在线访谈《2011年基金放榜》实录_pdf版.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224 次阅读|38 个评论
卢风讲座: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转变”
jiangjinsong 2010-10-28 08:01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第二讲 生 态 文明建 设 与四个 转变 主讲人: 卢 风 清 华大学 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 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 2010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五 19 : 00─21 : 00 地点 : 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 B809 主办: 北京市哲学会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历 史学院 环境史研究中心 本系列讲座获得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支持 联系电话: 58801058 内容提要 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为走向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四个转变:1、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即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涵盖循环经济);2、科技的转变,即由无限追求征服力的科技转向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调适性科技;3、制度的转变,即由受制于资本的逻辑的政治、经济制度转变为受生态学指导的政治、经济制度;4、观念的转变,即由现代性思想转变为涵盖生态主义的新思想。从我做起即改变自我,改变自我即改变自己的观念。 卢风 教授简介: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政 协 委 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特 约监 察 员 ,民盟中央教育委 员 会委 员 ,北京市政 协 理 论 与 实 践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 应 用 伦 理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 员 ,清 华 大学 环 境、 资 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研究 员 ,全国科学 逻辑专业 委 员 会副主任委 员 ,《 伦 理学研究》 杂 志 编 委,《科学技 术 与 辩证 法》 杂 志 编 委。 发 表 论 文 100 余篇,已出版的著作有 : 《启蒙之后 近 现 代西方人价 值 追求的得与失》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享 乐 与生存 现 代人的生活方式与 环 境保 护 》(广 东 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人 类 的家园 现 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 应 用 伦 理学与当代生活》(中央 编译 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等。 主 编 出版教材《 应 用 伦 理学 导论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是 北京市 2001 年精品教材建 设项 目 。 本系列其它讲座: 第一 讲 : 梅雪琴,北 师 大 历 史学院 教授 环 境史与 生 态 文明 10月20日 第二 讲 : 卢风 ,清 华 哲学系教授 生 态 文明 建 设 与 四个 转变 10 月29 日 主楼B809 19:0021:00 第三 讲 :刘 华 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 第四 讲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 员 生 态农业 ,未来 农业 的 发 展方向 以山 东 弘毅 农场为 例 第五 讲 :田松,北京 师 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传统的价值以纳西族署自然观为例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保观念急需转变
caoman 2010-8-25 13:41
有人说, 2009 年 12 月 18 日(哥本哈根大会召开)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之日。可以说,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为领土和矿产资源而战,第三次是为空气而战。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他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用石头和木棒。也就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用核武器结束了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将是结束了人类。这说明,几十年的环保工作不但没有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相反把人类推向了灭亡之路,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另辟捷径才可能起死回生。 变废物为资源。 世界上本来没有废物和资源之分,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把有用(其实是人们有能力用)的物质叫资源,没用(其实是人们没能力用)的物质叫废物,并且有用和没用的物质都越来越多。原因是,科技进步可将越来越多的物质经过加工处理变成有用物,用过的物质也越来越多被当成废物丢弃或排放,回收利用的废物主要限于能带来效益的,在整个废物中只是杯水车薪,且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还是被当成废物丢弃。例如,用生活垃圾生产有机肥,用生活污水生产农灌用水,用放弃的秸秆生产颗粒燃料、木板、沼气等,这等于把垃圾、污水、秸秆都当成了生产生产资料的资源。 变治理为利用。 几十年来,基于治理废物的理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若开始就基于利用的理念,用这些人力和物力,现在将是个什么样子,可以想想现在的环境肯定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治理的理念是把废物处理成无用排放悼,即不是为了生产产品,是花钱不赚钱的公益活动,没有利益驱动排放废物者被动进行,社会资本不愿进入,管理成本高效果难保证;利用的理念是把废物加工成有用的产品,即是为了生产产品,是花钱要赚钱的生产活动,有利益驱动可调动社会资本进入,管理方便结果有保证。例如,中国几十年的治理结果是:局部有改善污染总量仍在增加,事实已告诉我们必须改成利用的理念了,否则死路一条。 变监察为激励。 为了治理污染,主要靠环保部门的监察,发现产生或排放废物者,责令上治理设施并要求运行。具体做法是对排放废物者不上治理设施不允许开工,上了设施不按要求运行就处罚并责令整改或停产。毕竟执法人员不能天天守在现场看着,在现场的话每个点也不便都派第三方监督,又存在营私舞弊的问题。即使都装上黑匣子保证正常运行,也是仅处理到达标排放的程度,还有一些浪费悼了,结果如上所述。若变成向排废弃物者收费(负激励),给利用和治理废弃物者补贴(正激励),就像城市污水处理 BOT 运作模式一样,对废物排放者进行统一收费,然后补贴给利用该废物的企业,使其有正常的赢利。补贴方式可依据利用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可跟进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可二者兼有之,如垃圾发电同时补贴原料(垃圾)和产品 ( 电 ) 。 转变环保的理念,不仅有利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而且可缓解能源危机和资源短缺,更可避免一场战争和人类的灭亡。转变环保观念是当务之急!
个人分类: 环境科学|2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与启示
pikeliu 2010-7-13 22:36
外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0-05-14 10:20:01.0 来源:浙江日报2010年5月12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趋紧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新趋势,如何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问题。   外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研究总结,外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有五种路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结构优化升级、要素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统筹协调、推进制度创新。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通过政府的有关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过程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途径。   广东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切入口,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主要做法补短板、建载体、设资金、创平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培育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江苏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1.5万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1%。主要做法新产业、建基地、大项目、重培育。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区域经济中心推进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上海市十分重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紧抓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两大龙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取得瞩目成就。主要做法国家战略、地方法规、明确重点、集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北京是国内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地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省市,专门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导向目录、产业集聚区认定办法等相关实施细则。主要做法明确产业定位、专业机构推进、政府适度引导。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调整现有产业存量,对于工业基础较好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发达的区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抓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以第一大产业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并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加大政策与制度倒逼,推动工业转型发展。主要做法地方国家战略、明确发展重点、实施重点抓手。   (二)市场结构优化升级   市场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是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是大力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推动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消费市场对经济的拉动,是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要经济政策导向,也是当前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广东省提出由传统的外需推动经济单腿走路为主,向内需和外需双轮驱动经济发展转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高度,制定了《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提高广货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拉动内需。主要做法开拓新蓝海、提升老品牌、建立新网络。   江苏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做法也很有参考价值。早在2006年初,江苏省就提出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企业拓展国内消费市场。主要做法抓住新热点、配套新业务、培育新业态。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从以货物为主向货物和服务并重转变,是提升国际市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上海市通过制定规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运输、旅游、金融保险、工程承包与建筑等方面的服务贸易,成为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省市。主要做法瞄准产业高端、全球发展定位、稳步扎实推进。   推动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提升国际市场,不仅反映在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还反映在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出口商品的比重,即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   到2009年,江苏培育建设了46个出口产业集群,为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做法抓基地、促集聚、助提升。   (三)要素结构优化升级   要素结构伴随着产业结构动态调整,要素结构优化升级或要素间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资源禀赋的现代化开发和高端要素的创造和集聚,都直接推动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调整。   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的现代化开发。发挥相对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对自然资源进行现代化开发和集约化利用,是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   2009年山东提出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同时,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另一个地方国家战略。主要做法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重化、促进转型发展。   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资金要素的保障至关重要。加强金融创新,打造新的融资平台,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天津市和重庆市推进地方金融创新的做法比较突出。通过大资本引进支撑大产业培育发展等途径,天津市城市竞争力从2005年的全国第15位跃升到2010年的第7位。重庆近年来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战略,2009年制定了金融创新的十大举措,努力建设地方国有金融体系。主要做法突出金融创新、推进转型发展。   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推进自主创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区域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区域长期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   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进自主创新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主要做法政府主导、技术集成、服务对接。   强化高端人才要素支撑。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端人才要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高端人才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将直接决定区域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   深圳市通过人才引进,集聚了一批领军作用突出的国家级领军人才、一批专业地位突出的地方级领军人才、一批在专业技能方面崭露头角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后备级人才,形成了结构合理、活力充沛、持续创新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梯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主要做法6+1人才政策。   (四)推进统筹协调   统筹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更高形态,在于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它代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目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且城乡统筹发展本身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国际金融危机后,广东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以及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做法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   推进城市群建设。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珠三角地区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目前国内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在产业结构升级上速度最快,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更具效率。主要做法以城带镇、以镇促城、联动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直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两年,云南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发展战略调整,从上世纪末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转变到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主要做法制定最高战略、出台最细政策。   (五)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导思路应从制度建设入手,改革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障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从政府、准政府和非政府三方面看,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中间组织和推进企业激励和约束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规范、协调、公正、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建设,实现由管制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角色转变,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政府实施制度的效率。   香港经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数次成功转型,重要原因是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专注于缔造有利于个人和企业发展的环境。主要做法市场主导、政府辅助、最小干预、最大支持。   健全中间组织。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充分发挥中间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塑造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第三部门,促使其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并完善监督机制,以保证制度实施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就是典型的中间组织。伴随台湾工业发展,在不同阶段充分发挥其第三部门的作用,推动台湾工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发展。主要做法建立NGO,推进行业自律。   推进企业激励和约束制度创新。企业激励和约束制度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加强具有激励功能的制度,以激励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私人和社会成本收益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加强具有约束功能的制度,约束经济主体放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科学发展。   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特别是围绕促进产业升级、维护市场公平、推动科技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推动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创造性地进行相关制度设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实现了经济转型。主要做法制定地方法规、推进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是经济领域,产业间升级、需求升级和要素间升级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它们反映在产业、市场和要素的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涵盖了社会和环境领域与制度领域。在发展方式转变所涉领域中,经济领域确立核心,社会和环境领域提出要求,制度领域提供保障。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是核心,统筹协调是要求,制度创新是保障。   科学判断阶段性特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   我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借鉴外省成功的实践,也需要正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充分考虑现阶段我省所处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和自身的基础。   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当前我省正处于人均GDP600010000美元的新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的加速期。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其区域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支撑结构都普遍发生明显变化。从当前发展阶段特征要求看,我省工业化加速期的基础并不扎实,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还不能很好适应外部需求结构的变化,商品的国内市场仍未得到充分开发,科技、人才和金融资本等高端要素总体上也比较缺乏。   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战略性产业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了对高端技术要素的控制,会直接影响我省产业关键技术的获得,加大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   从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看,处于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生期   在主要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产业资本的刺激下,今后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和物联网等领域很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从而引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约将更加严格,涵盖面将更广,许多国家也将制定更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发展有望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我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等代表科技前沿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总体仍偏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发展后劲受到制约,地方性产业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丰富的民间社会资本未能转化成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业创新条件亟需进一步改善。   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看,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深化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专业化分工协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网络日渐完善,对产业组织形态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312个,是我省区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多年来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一般消费品出口为载体、以低价竞争为手段,较好地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成为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赢家之一。但面对新的国际贸易趋势和发展格局,我省传统的国际价值链嵌入方式,已愈来愈难以适应当前产业链分工协作向精细化发展的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对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的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发展期,抓住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的契机,以全新的战略理念,积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市场格局变动和贸易模式更新,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从统筹协调发展水平看,处于向全面融合和生态文明阶段的推进期   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以农村工业化为起点,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业依托城镇发展、城镇依托产业发展,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成绩突出,实现了从基本统筹阶段到整体协调阶段的跨越,目前正稳步向全面融合阶段迈进。   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看,近年来的成效也比较显著。但必须看到,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障碍和市场化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如何选择科学的路径推进城市化、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如何从生态经济走向生态文明,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转型升级发展必须破题的重大问题。   从地方国家战略部署看,处于体制机制再创新的突破期   最近两三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被视为我国的地方国家战略。在近两年来部署的二十多个地方国家战略支持下,全国许多地区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和提升开放能力,加快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探索区域发展和区域管理先进模式。   长期以来,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但目前我省这个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如何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国家战略互动,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是我省面临的重大问题。一方面,要结合我省实际,积极探索国家战略的浙江样本,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示范;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妨碍经济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推进民营经济主动追求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统筹协调的能力。   启示与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由加工制造大省向先进创造大省转变、由外贸需求拉动为主向内外贸需求联动转变、由要素推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借鉴外省的经验,结合我省的现实基础,对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六个方面建议:   从传统优势制造业改造提升入手,强化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推进期,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仍是我省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仍是十二五区域经济产业政策价值取向和企业发展战略取向。当前要把抓好块状经济提升和行业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工业经济的结构优化。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在省政府确定的21个产业集群示范区中形成35个国际产业中心。同时,依托146家龙头企业,推进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企业自我发展和兼并重组并举、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并举,着力培养35家千亿级企业,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成功的标志性集群和标志性企业。   从产业高端切入,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高度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着眼于中长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高端切入新的产业领域,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作用非常突出。借鉴广东、江苏等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切入新产业的做法,依托我省雄厚的社会资本和庞大的传统产业基础,依托产业关联度大,上、下游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高度化发展。我省目前规划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从技术、资本、企业、项目、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精心谋划,扎实推进。   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的新规律,探索我省市场发展的新模式   外向型经济发达是我省区域经济的典型特点,低价格竞争、低成本扩张是我省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路径。面对国际贸易市场新的变化趋势,借鉴江苏、天津等省市的有益经验,努力转变我省外贸发展方式,探索从我省产品国际市场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转向服务价值竞争优势,依托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的出口基地。探索从产品走出去向集群走出去转型发展,巩固我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继续发挥我省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大卖场的先发优势,在巩固我省原有市场渠道优势的同时,结合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商业文明的新特点,创新我省贸易发展模式。   探索地方金融制度深度创新,促进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民间借贷活跃,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要结合国务院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和部署,积极推进地方金融制度创新,努力促进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的有效转化。要在地方金融制度上积极探索《放贷人条例》试点,为量大面广的民间资本、地下钱庄转化为产业资本提供合法渠道。要紧紧抓住我省作为国家保险业务创新试点省的机会,通过改变政府存量资金运用渠道,借助金融保险工具创新,完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立风险分散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结合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借鉴广东、天津等地方金融制度创新,设立产业大资本(如产业投资基金),为企业兼并、新产业发展,提供浙江资本支持,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大发展。   顺应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建立创新资源集聚区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并最具活力的区域,2010年世博会后,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我省要充分发挥经济基础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等优势条件,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利时机,建立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一流人才和科技资源等高端要素集聚,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   我省要紧紧抓住2010年两岸洽签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机会,加强与台湾的合作交流,特别是在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领域要从项目合作向制度合作层面积极推进。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再创新,努力创建区域经济最优的制度环境   浙江的发展要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民营经济在现代科技、产业资本、国内外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等全方位突破,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需要有更强有力的改革举措。在发展理念、制度环境、市场规则、企业创新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新路子,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模式,保持体制机制新优势,再创浙江模式新版本。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胡坚副组长:林吕建迟全华执笔:兰建平)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摩托目光如炬
tian2009 2010-2-19 20:53
如果田松老 师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现在全世界的所有经济和能源政策都必须改写,人类必须去潘多拉星球采矿,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了。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啊!!!!!! 土摩托 《科学不是罗生门》 土摩托先生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出来我的理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我们需要一个战略性的转变。 如果我们不能停下工业文明的角度,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将会很快终结。 但是,去潘多拉采矿是不可行的。而且,也是没有用的。 现在有人宣称月球上有什么特别资源,跟着就有人摩拳擦掌,首先,这种方式本身即使理论上可行,逻辑上可行,实际上也注定是得不偿失的;其次,即使没有这些问题,这个思路无非是糟蹋了地球之后,再糟蹋月球,顶多是延缓人类的灭亡;第三,即使我们可以不产生任何后果地采来月球或者外太空的资源,地球上的垃圾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除非,是把垃圾用火箭发射到外太空去。我在《 第三类永动机 》中已经批驳过了。 人类所能够使用的能源存在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就是太阳。具体观点,我在《 人类只有一个太阳 》中,早有论述。另外,如果您愿意深入了解我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垃圾理论,这篇文章也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都市的街头喝一瓶矿泉水 》。这些文章都收入在《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之中。 土摩托在博客里 继续来函照登 ,又有认为自己懂物理的各路人士给土摩托写信,告诉他小方的物理论述不对,右木木的也不完全对,我还是想继续问土摩托: 1,他们这些讨论,您能看懂吗? 2,如果你能看懂,你自己就可以直接批驳我的物理,用不着拿小方来说事儿。实话说,您拉来的这个权威实在是太糟了。根本就不需要我来回应。 如果您看不懂,为什么你认为,您一开始特当回事儿的小方,比我更懂热力学第二定律? 现在您是否依然认为,这几位来函的作者,比我更懂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或者您现在开始认为,他们与我是平等的,他们是在与我讨论,而不是在批判呢? 您看,他们至少表现得很谦虚,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都是说探讨问题,没有认为自己就绝对正确。而为什么在《科学没有罗生门》中,会以那样揶揄的口吻谈论我的文章、讲座和理论呢? 我想问问您,您这算不算是一种偏见? 如果您现在开始相信照登的来函的话,那么,您现在是否认为,您的罗生门,贴得有点儿草率呢? 真诚地建议您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个人分类: 博客精神|417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果敢行动《IT经理世界》2001年3、4期合刊
junzhedong 2009-7-23 21:55
近几年来,一直在 IT 行业做技术管理工作,不止一个人问过我是否曾经学过管理。管理上的培训倒是参加过不少,亦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可以称为 学习 的经历,是 1994 年上半年我结束学生时代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在美国洛杉矶参加与一个著名的国防公司合作开发项目过程中发生的。 那半年的时间里,我有了两个重要的改变。其一是果断行动的习惯,其二是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这实在应该归功于美方公司的项目经理 - 出生在台湾的周博士。他是我至今亲身见到的惟一一个我认为可以被称为天才的人。由于家境拮据,为了早日自立,他来美国上大学时,竟然只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本科。我自己感觉这要比用两年读完博士难多了。在共事的过程中,他绝顶的聪明得到了我们双方人员的一致认可。项目出现问题如果他不在场,大家心里就发慌。但是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和影响,是他竟然能够将绝顶聪明和果敢行动的作风近乎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在他身上,缜密思考和敢作敢为相得益彰。在推动项目的过程中,不论发生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会想尽办法来解决,而不是唉声叹气犹豫不决;一旦谁有了好的想法,他便马上推动付诸实施。正是他的这种素质和能力,使得我们这个项目几次绝路逢生。美方的人员对我讲,他们在公司多年,从来没有做过进展如此之快的项目。出于好奇,我曾问过美方人员,周博士何以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这样一个国防公司内得到重用。美国朋友告诉我:周博士曾经做成了一个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能的项目。这使我对他更多出了几分敬意,而这敬意也是基于自己多年做学生的感受。 从小学一直到海外留学,自己都是个 好学生 。 随着知识的增长、见识的扩大、对问题思考的深入, 无知无畏 的冒失确实少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和知难而退的毛病。遇到事情,首先是对各种可能的不好后果的盘算,还有个人得失的权衡。潜意识中对失败的恐惧常常最终导致自己放弃应该的尝试,然后用事后诸葛亮式的聪明,给自己的怯懦和自卑找一些安慰和借口。 在洛杉矶的半年中,周博士带着我们再次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我亲身感悟到了一个早就懂得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事情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哲学家们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语) 我明白了, 许多事情如果我们真的用心去做,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样难。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固然应该深入地思考和全面地分析,但是我们不必退却,不必害怕,也不必自卑。生命的价值在于我们不断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去指点江山、发表议论。这个世界上需要旷世奇才来解决的问题其实很少,我们碰到的恐怕都是我们只要倾尽全力就能解决的。即使失败了,我们依然会有有价值的收获,至少比白日做梦似的空想要有意义得多。 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变。从此开始,我便逐步摆脱了学生时代的 君子动口不动手 的毛病,更蔑视我们小时候就批判了无数遍的所谓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的说法。哪怕是天大的事情,只要需要,我就毫不犹豫地去做。尽管实在没有做出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聊以自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又有了许多新的体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固然了不起,但是能够将哪怕是不那么伟大的,甚至是平凡的思想变成现实则更了不起。更重要的是,一个没有能力将思想变成现实的人,其思想可能更接近于空想。因为尽管许多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文字学习的,但是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却必须从实实在在地做平凡的事当中去感受。也许你感悟到的一切变成文字后,是那样的简单和平淡,有人在用嘴重复着同样的话,有人则不以为然。可是有过亲身体验的人是能够分辨出,同样的道理和语言,表达者是用心感悟到的还是在形式上学到的,在实践中这两者就更有本质的差别了。那些平淡和简单的道理背后,不是小聪明的卖弄,而是真实的生命在燃烧。 像周博士那样能够将深邃的思想和果敢出色的操作能力统一在一起的人,在现实中我发现实在不多。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一种突出的能力,便由于害怕失败等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再去学习锻炼新的其他的能力。结果,有的人长于 思想 ,以旁观者的超脱去评价别人的辛苦,而不知道用心的当事者感悟到的真谛可能远比他自认为懂得的要多得多;也有人忙于行动,满足于自己的时间被不知是否重要的事情全部占满,以逃避独自面对自己心灵时产生的空虚和尴尬,不习惯清闲片刻以反躬自省,去感悟一下世事纷纭背后那些并不复杂的道理。 真正能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在一起的人,即做到 知行合一、理事圆融 ,我认为就是天才乃至伟人了-如果他的思想超越了自我的局限。 注:知行合一乃王氏心学之宗旨!!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不败之法则
个人分类: 旁征博引|2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思维之争与社会研究方法转变
gjszhangtong 2009-2-3 11:01
从全球化、本土化到细节化 一 首先,全球化和本土化实在是个很老旧的话题,但是不断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重新诠释,主要目的是将此话语为我所用。例如,全球化在经济和贸易繁荣时期是支持者比较多,在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时期是反对者上升。不过,笔者此处不准备涉足经济和政治这样的全局性问题,只关注学术领域中各学科是如何去联系全球化、本土化概念,而后展开本学科思考的。 其次,文学是属于人文领域的,文学和社会学相比较,前一个是关注人,包括社会中间的人和社会边缘的人;后一个是关注由人构成的社会,包括不同的人群体和人群构成的社会组织。文学和社会学是两个不同学科,研究取向不同,但是也必然存在某些交集。例如这里谈到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 再次,过去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些比较偏狭的观点,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因为学科层面的活动缺少足够的细节和及时有效的反馈,对自发生活中的人来说,对改变其不良生活状态而言,人文研究和思考是人性化的、悲悯的无用;社会研究和思考是理性的、冷漠的无用,因为它们对于自然生存中的个体很难直接有所影响和有所帮助,它往往告诉人们这是什么,但没有告诉个体该怎样做。当然,这里说的无用,是就被观察、被研究的对象而言的,不是从观察者、研究者那一方去看。 二 因为笔者只读文学而不研究它,所以略引他人文学评论,作为论述个人观点的基础。记得先前曾阅读过《十月》上的一篇文评《出走与归来》(作者祝勇, 2006 年 7 月中篇版),近日便翻出来再看了看。文中作者通过对比沈从文和鲁迅文学作品的本质差异,来诠释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人文化对比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与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情景似曾相识,这引起笔者新的兴趣。思维的触角再次伸展开来,似乎可以直达今日网络时代,印证当代社会整体个体化、全球区域化的趋势,促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 按照文学评论家的观点,上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鲁迅,秉持的是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即理性地看待世界的先进性与中国的落后性并寻求改造。而沈从文是看到了现代性的弊端和传统性之于个人的归属感,看到了传统自发生活中的历史延续力量,是一种无需过多思想挣扎、饱含艰苦求生而不渝的自然生活方式。大家所熟悉的湘西系列作品,例如《边城》即是后一种思想的典型代表。 人文学科对社会学科思想方法的批判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认为,社会学科的思维在对待传统或乡土的问题上,常常是从整体上对以乡土为主体的传统生态和传统价值的否定。用今天的概念讲,就是试图把彼此孤立的乡村(可以理解为非中心区域或者是个人生活空间)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全球化的视野中,把摆脱落后、追求进步,追求统一,视为乡村的唯一使命。当代批评家反对人文学科受到社会学科的不良影响(毕竟社会学科先就受到了自然学科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总是想模仿自然学科在精确化、严密逻辑之下得出唯一科学结论)。因为事实上是,某些先验性的结论无法囊括广袤的乡土,田野以它自身的完整秩序抵挡着意识形态的入侵,自然之中蕴藏着比任何先验性的思想更加强大的法则。是故文学作者不应使用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待文化、人类群体与个体的生活。文学被认为应当做这样的事情,将把当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文学研究者与社会研究者一样,也试图阐述正影响着乡村的全球化的本质,以为全球化应当是多元(本土)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融合的结果。各种精神产品都是公共的财产,彼此共享而不是取代。它的终极状态不是全球一致,而是全球一体,即各自存在,相互补充。在文学家看来,朴素的精神领域还常常表现出边缘对于中心的拯救,弱势对于强势的胜利(物质领域偶尔也会存在这种现象,好比金融危机下,新兴国家对于欧美的拯救,中国农村对于城市的拯救)。 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很单纯、很顽强,在他们面前,研究人士始终显得有点过于忧郁了。鲁迅有太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主动改良社会的热情,但毕竟今日之中国与当日之百年贫弱中国很是不同。细究之下,沈从文也有缺点,他对湘西生活的描写中,似乎也不可避免地将时间从线性单向延伸以及永恒变化中又拉回到循环状态中,提取出若干永恒不变的东西如人类生活中某种稳定的部分,不然怀旧文章就无从下笔了。 笔者此处不多谈文学评论,而只想谈一谈我们研究、观察社会的方法。试图探讨一个看似比较复杂的问题:究竟我们是否能够、又怎样才能将真实的世界通过研究者的适当观察、适当处理,又尽量真实有效地放回到普通人的面前,既使得研究对象自己能够深刻认识,又不使他们受到别人诠释的影响。研究对象自己最好也能够参与到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中。就好像全球化和本土化这两个概念,经过各种流派的解读之后,你不太知道谁好谁坏、谁先进谁落后了。但是每当临近节假日时,有人会自然出国、有人会自然返乡,你好像又觉得有点明白了,谁也离不开谁,就看你身处何方。 三 文学历来有扬人性、反理性的传统,前面举的文学评论案例,既印证了传统,又蕴含了当代一些新反思,隐约显示社会研究方法演变的趋势。学界针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思维,一般都离不开概括、归纳、演绎,甚至还有部分画龙点睛的诠释。而人文主义关注的是由个体、个性及其历史地构成的文化,因此从功用上看,人文学科比较强调的是特定文化下的自我认同和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感应。文化现象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这一价值取向对于社会领域里的精神世界纯粹观念和精神生活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试图改造社会的管理者、对于需要主动运用认识成果的人士来说就有点头疼了。 当代社会科学受到人性现实生活的多方面启发,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断地突破整体和理性的框架,使科学认识过程中自觉的主体性原则日益得到加强,导致所谓整体认识论与个体认识论的融合,促使研究者试图以近似具体化和定量化的方式来描述世界的普遍联系,例如用大量的微观领域的主体性研究成果来归总为世界的由个性所构成的全貌。 过去,我们倾向于将人类的社会性行为看作是由大量的无序所构成的有序:无序是个体的日常行为,有序是类群的整体趋势或统计规律。而在技术发达、信息透明、个体积极参与的时代,整体社会完全可以由更多的细节来表述,某一时空的整体状况也许可以由当时的细节来动态编织。于是事实上,人们可以预期,一般性整体把握的意义和价值在下降,按照即时需求定制社会课题,并获得包含细节的答案将逐渐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依靠的是实验,实验是特定条件控制下的细节考察,因此,可以说任何时候人们都无法穷尽一个事物的全部细节。然而,研究社会的根本目标,不是用完美的科学模型来构造或解释社会,而是为了实现社会的人文化基础上的理性化,社会研究也主要不是为了成就研究者或观察者的业绩,而是为了帮助被研究者和被观察者,因此理论上不能穷尽细节,不会影响效用价值。 近日,美国经历了所谓划时代的跨种族总统选举,选举实际一直在美国人生活中都很重要,大学里还催生出选举学这样的社科研究领域,其中引起人们兴趣、值得一提的方法就是实施了数据库基础上的质化和量化研究,依靠个人信息对症下药做个性化政治营销,部分实现了通过把握个体而后把握整体的思路。姑且不去议论这里面的政治极端功利性,只就其效果来看,的确与众不同,相比之下台湾选举的站街拉票就太原始了。很显然,整体细节化到个体、个体状况在整体中反映出来,无论对于高端领袖级人士把握大局,还是小民个人真正获得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都很重要。 不过这里面有许多需注意的伦理问题,例如个人细节既不好以信息商品化的形式呈现,也不好以隐私透明化的形式呈现,那样也就走不下去了。因此,关注细节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方法手段选择的改变,而是本质的变化:以研究者、参与者范围扩大为前提,坚持主体性原则下的运用和改造。不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而是要让个体自己参与进来,将他们愿意提供的细节自然地反馈上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变能够扭转过去的一些不足,例如对社会的观察研究,拥有即时性就细节不够,有细节就没实效,效用总是不大好。但是,社会是否愿意用个体细节化替代人文化的模糊、含蓄,用社会的即时状况替代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呢?又会不会使社会的结构化受到影响呢? 四 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不断提供着经验性证据。笔者最近稍微留意了一下大众媒体,感觉国内电视连续剧的风格发生了若干变化,很长、很细腻甚至琐碎,却很受欢迎,其中重拍剧集被批评为重新包装,笔者却从中感觉到另外一些东西,过去冗长的肥皂剧受欢迎是因为特定的受众,而现今收视率应归功于细节化对历史题材剧本的改造,带来如同当事主体叙事般的体验效果。国外电影自然也受欢迎,因为除去高科技元素之外哲学味也要比国内电影为高。而那些既不深奥也未细节化的媒体节目则趋于边缘化。看来,人文作品在当代也的确需要借助虚拟主体的细节化重新包装才有市场,作品包含对社会的哲学化思考也仍然还有需求,不过中间形态的大量被人为诠释的东西就越来越不受大众欢迎了。 虽然人是真实生活在细节之中,也期望主体性时刻都有展现的机会,但是某些结构化的东西仍有价值,一时还是少不了的。有结构的社会使人不至于随时都为每件事情操心,可以留出时间来做重要的工作和享受必不可少的生活。但是如果结构化的东西阻碍了人们的自由和创造,或者结构化的东西已经不再对减轻人们的负担具有积极影响,就会被要求做出调整甚至被抛弃。现在越来越细节化的虚拟空间正在通过各种具体形式,满足着人们自由广泛参与的需要,按照这种趋势不断发展下去,将来越来越细节化的实体空间也可能渐渐会被公众所接受,这样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变就会顺理成章了。
个人分类: 科技人文|4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IT人到BT(生物信息学)人
biotrader 2008-10-9 10:47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在第三次浪潮的前半段是IT影响BT,而在后半段是反过来BT影响IT。BT指生物信息学奥,不要想偏了 :)。 那么一个IT人如何转变到BT人,其实IT里的各种技术在BT中都有直接应用,例如: 1.基因拼接用到图论的算法。 2.测序CCD对荧光照相用到图像处理,小波压缩等算法。 3.蛋白质分子三维构象显示计算机图形学 4.基因序列比对是数据结构课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了。 5.海量基因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库和数据挖掘。 6.还有在BT领域用的开发环境基本基于GNU/Linux 开发语言,C,java,还有一个用的多的是Perl,有个bioPerl项目呢。不过我想突出提一下Little b项目,这是2008年获生物学创新奖的项目,用LISP写出一个新的脚本语言,用于生物信息学的建模,充分挖掘的LISP的符号计算和建模功能,是生物信息学乃至人工智能应用的方向。 当然这些还是挂一漏万了,如果你是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的,在BT领域一样大有作为,现在微电子工艺还有20年就要走到极限,人们反思图灵机和冯诺依曼体系是否是唯一的选择。它非要把聪明的人脑活生生拧成串行的来思考问题,以配合机器的体系结构。搞出很多数据结构和算法让工程师大呼精妙,但也让艺术家倍感别扭。在这个领域,BT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IT了,DNA计算机可以并行的解决旅行商问题,这为人类最终解决NP问题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人机生物界面的一体化,那就真有点电影《黑客帝国》的味道了。 如果你在Linux下工作,有时间再看看《细胞分子生物学》等书(一知半解即可),那么完成IT人到BT人的转变并不难,在时代的大潮面前您还等什么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