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我是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到哪里去?》
liuyu2205 2020-10-4 17:17
画作《我们从哪里来 ? 我们是谁 ? 我们到哪里去?》( D'où venons-nous? Que sommes-nous? Où allons-nous? ),是法国画家高更( Paul Gauguin , 1848 - 1903 )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于 1897 年在南太平洋大溪地( Tahiti )完成。 据画家所言,此画具有人生总结性的意味,同年 3 月画家刚刚经历了丧女之痛,之后又一直受着梅毒和眼病的折磨,贫病交加的画家起意自尽,临死前完成了这幅画作,因此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见解。然而其后画家自杀未遂,得以继续创作另外一些最后的作品。 该画从右到左看,最右边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婴儿,最左边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中间是一个摘芒果的人,象征人世的欢乐,整个画面代表了人的一生。画中还有一个人惊讶看着两个穿长衫者谈论自己的命运。左上方一座暗蓝色雕像举起双手,暗示死亡的不可避免,也似乎在指引着来世,。。。 以对生命的提问来命名他的毕生结晶,本身就是一种感悟,。。 参考资料: https://fr.wikipedia.org/wiki/D%27où_venons-nous_%3F_Que_sommes-nous_%3F_Où_allons-nous_%3F
个人分类: 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4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67、略谈佛学的“性空缘起”
baishp 2019-9-29 22:51
67、略谈佛学的“性空缘起” 看过张先生一定数量的时评文章,最近又听了张先生过去二十来个音频,对张先生学识之渊博,思维之缜密,极为钦佩。 刚听完张先生一个“张XX先生谈神佛兼顾唯物主义”音频,略谈点我的浅见吧。 我认为佛#教与基d教的高度是一样的,且没有矛盾,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 人生三个大问题: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到哪里去? 佛#教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的一半(“我”的灵魂、灵性来源问题),以及第三个问题“我到哪里去?” 基d教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的另一半(“我”的肉身来源问题)以及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两个宗·教的解答当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大致分工。 谈到“性空缘起”,张先生反复问“缘起”的原因是什么,并认为佛`教已经解答不了,而基d教能够给出完满的解答,那就是“神”。 我认为佛`教的“本体”与基d教的“神”就是一回事。佛有法、报、化三身,基d教有“圣灵、圣父、圣子,三位一体”对应。 基d教的“神”是位人格化了的位格,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他又是那么大爱无疆。可是这个世界充满缺陷与痛苦。现在的逻辑矛盾是:“神”如果那么大爱,他就不应该创造这个世界,但世界被创造了,这要么说明他不是那么大爱,要么说明他不得已。 这样看来,把“缘起”的原因归为基d教的“神”不能说服人,归为佛`教的“本体”倒是可以自洽。 一般人理解佛`教对世界的看法是“无主宰,非自然”。“性空”就是“缘起”的原因,二者因果相续,这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性空缘起”就是“静极生动”,这个“动”是必须要生的,“神”也“忍不住”,控制不了。“神”能够做的,只能是在“动”起来之后,使这个宇宙变得比较有秩序而不至于那么快毁灭。 生命是什么?我的看法(比喻),生命是意念与肉身的组合体。意念是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肉身是造物主根据每台“意念发动机”的“资格等级”而“奖励”的一套机车-铁轨系统。于是每台“意念发动机”与之配套组成了一个有序的运动系统,“意念发动机”既避免了很快“机毁油干”的结局,又有了往前开与往后倒的自由。往前开,最终是万丈深渊,十八层地狱,往后倒,是天堂,是伊甸园,是极乐世界。 …… 道家说“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这话说得很好,与佛`教世界观也是一致的。 “宇宙”有层次的不同。我们每个人是个“小宇宙”,每个人的“小宇宙”其实是各不相同的,但极其相似,于是我们权且把它当同一个宇宙。科学家研究的宇宙其实也是一样的,也是各自的“小宇宙”。科学家说宇宙诞生一百多亿年了,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因为时间只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才有意义。每个人在作为“受精卵”时,精子卵子刚结合的一刹那对时空的感受,以及临终一刹那对时空的感受,与我们平时所用物理测量仪器数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我们每个人,包括科学家“权且”当成的这个共同的宇宙,共享者还包括诸多动物。但还不是佛`教所说的成住坏空周期对应“大劫周期”的那个宇宙。。。 从我们每个人的亲身感受,其实是可以类比理解佛`教大劫对应的那个宇宙的“成住坏空”的。 我们每天进入深度睡眠时,就相当于大宇宙的“空”阶段。我们睡够后早晨最容易发生的一件事是什么?是Yi精!梦中高*潮She精!不管睡得多死,但是一She精,必定知道,而绝不会不知道。这就相当于大宇宙的“缘起”。 “知”也是“观测”的一种内涵。量子力学说明“一观测波函数就必坍塌”====“一知道就必She精”。细心的男人应该体验、感悟过,并记得“知”与“射”之间“相生相伴不可分割”的关系。 深睡·梦yi====性空·缘起 因此,“缘起”是不得已,而非有意识创造世界的一部分。这与整个佛教教义是自洽的,而与“全能且大爱的造物主”教义相悖。这并不说明基d教教*义有错,而是说明我们的理解不全面。 (按:由于佛学的根源在佛#教,因此本文“佛#教”有时也指“佛学”。)
个人分类: 夸夸其谈|0 个评论
从体内的微生物重新认知自我,解答“我是谁”这一历史遗留难题
热度 4 brianring 2016-10-25 16:39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遗留了几个世纪的历史性哲学难题,一般人不会把“我就是我”作为一个完整的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哲学的起源,因为在回答更难的问题“我为什么存在?”之前可能首先得回答“我是谁?”。 托马斯·阿奎那的自我理论 托马斯·阿奎那给出了一个答案(抄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结合神学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他说人类是由肉身、理智和灵魂组成的,这就可以 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了。 他认为灵魂是形式或者主体,肉身借此生存。他进一步解释道,灵魂是人类独特且充满智慧的一个方面。它可以进行感知的活动,也就是说,它可以感觉和感知所处的环境。就这一点而言 , 人类和动物是相同的,当肉身跟灵魂的活动合二为一的时候就会得以体现。 他认为理智是人类独有的。只有肉身、理智和灵魂的 组合 才能解释我们是谁,单独 存在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通过把人和简单动物的大脑进行比较从而把人类的思维能力归功于人的大脑,这部分得益于托马斯的启发。而且事实证明,一些人(就是那些律师)的确有爬行脑。 一直以来,对于 “ 人类是什么”这个问题也都是这么解释的 , 基本上符合天主教教义。而且带有 较强的唯物主义特色 ,认为灵魂依赖于身体,如果身体消亡,那么一切组成“自我”的东西也就都消失了。 他认为神的干预可以保护人类的自我意识,但是 他对自然主义的理解却跟现代的观念十分吻合。 他对人类的理解甚至影响了我们对大脑的看法。 一直以来的 观点都认为 大脑的某些区域主要 负责管理感官,维持身体正常机能, 而智力主要存在于大脑皮层,大脑的一部分甚至被称为“古大脑”,支配最基本的生存本领。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正在改变对大脑工作方式的传统认知,而且我们现在也知道了思维和其他神经功能的 分布十分复杂。 对人类与简单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比较,据此对大脑功能进行历史性的划分,这部分得益于阿奎那对人的定义。 笛卡尔的自我理论 四百年后,笛卡尔提出了全新 的自我 理论,就从著名的存在理论(即‘我思故我在’)开始。 笛卡尔将自我进一步定义为一个思考的个体。他认为人类由肉身和理智组成,这一点与阿奎那有点相似。不过笛卡尔认为肉身和理智完全不同,理智作为构成人类的一个部分,只有 具备了理智,人 才能提出 “我是谁”的问题(对于笛卡尔而言则是“是我吗?”)。这就是现在所谓的笛卡尔二元论,虽然 大多数现代认知理论不这么认为, 但是在谈论别人神游或者估摸“灵魂出窍”的可能性时,我们总会想到这个。 笛卡尔和阿奎那都通过 理性主义的方法 提出了自己的自我理论。其实 , 他们基本上就是找了一张舒服的椅子,然后坐在那里绞尽脑汁,坚信人类是理性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发现真理。 现代科学冲击传统的自我理论 现代科学崇尚实证主义,坚持理论出于实践的原则。因此现代的自我理论往往注重 细节 ,排斥 抽象的概念, 至少在已发表的文章中几乎看不到抽象的概念。虽然存在质疑,大多数科学家对自我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存在大量个人的见解。但是 想 让这些观点初步成形并不简单。 我们一直用遗传学的知识来解释个性特征是如何出现的:你的优点得益于你的母亲,而其他特征则遗传自你父亲的家族。 如果 你想理解人的定义,同时希望了解大量细节且自身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时,那么基因组学就是个不错的答案。 许多基因变异都会对人类个性特征产生或多多少 的 影响,具体的例子有智力和风险认知,笼统的例子则有幸福感。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个性中的遗传部分,所以我们很快就接受了这门新科学。当熊孩子把雨伞当作降落伞从车库顶上跳下来时,我们会说:哦,他跟他父亲一样野。当然,如果 他成绩优异,那就是得感谢他母亲家族的优良基因了。 现在 逐渐出现了 基因组学的另一个分支,可能会对传统的自我认知产生冲击,即微生物组学,也就是对存活在人体皮肤上和肠道内的所有微生物进行研究。 在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总体数量(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寄宿着万亿左右细菌)和细菌种类(也许有成千上万种),但 这所有的细菌加起来也才几磅重。 这些共生的细菌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因为排泄不通或者食物没有洗干净,而是因为它们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皮肤上的微生物有助于防止皮肤受到病原体的感染,肠道内的微生物则对消化功能至关重要。没有微生物,我们可能可以生存,至少对老鼠的试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是可能的,但是它们仍然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生活在人体体表和体内的微生物大概有三磅,数字庞大,这一发现可能是有趣的,也可能是恶心的,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它会意味着对自我概念的反思呢?我 把头想破了可能也想不出来。 那么三磅的微生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并不像帽子,我们可以随意决定戴或是不戴,它们并不被动。相反,它是人体活跃的一部分,在人的一生中可以灵活变化。试想一下,其实帽子也可以灵活多变,但是微生物可比一顶帽子复杂多了。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实际上可以说是几个生态系统,因为不同身体部位的微生物完全不同。人体会影响微生物,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调节微生物的构成。反过来,微生物也会通过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来调节基因表达式。简而言之,如果不把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在内,那么对人体基因组学的描述就是不完整的。只有将其整合在一起,我们才是完整的有机体。 遗传功能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大多数初步研究都是针对微生物如何影响疾病的,而且微生物对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和肠道炎症的影响已经得到了证实。 但是 , 它好像也会影响我们日常的情绪。不用觉得太稀奇,我早就学会了不要在肚子饿的时候去购物,因为我可能会买很多不该买的东西。人体的肠道与大量神经元网络密切相关, 因此还被称为 “第二个大脑”。用术语表达则为肠神经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消化过程。这一重要过程可能得花不少时间,而且在肠道神经系统与大脑之间存在很多干扰。 因此肠道微生物影响情绪并不是什么重大发现。早就 有人把 肠道微生物的构成和焦虑的 产生 联系在一起了,只是 目前还不清楚 这种联系是如何起作用的。焦虑会改变肠道微生物吗?反之亦然吗?还是说人体内存在一个第三方会对两者都产生影响?有人认为微生物可以 用于 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疾病 。要想弄清楚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人类思维方式,可能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所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也就是所谓的理智。 不管科学怎么发展,不管肠道微生物扮演的是何种角色,这都明确表明对 自我的认知 需要有所改变。我们是否应该将人类描述为一个生物群落?还是说人都有两个自我,只有其中一个是有意识的?显然笛卡尔的二元论是不成立的,虽然现存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笛卡尔二元论。但是认为人类的理智可以脱离肉身 存在 的观点并没有从现代认知中消失(例如‘思想高于物质’ 的说法 )。是的,这门新的科学表明人的思想并不完全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是遍布人体全身,而且在几百种不同的微生物中与我们共存。 阿奎那或许可以对思维如何运转做出新的解释,并使之与他之前的观点维持一致。也就是说,身体塑造思维,自我的智力由一个有意识的、可推理的方面以及一个单独的和相对简单的感官反应方面组成。当然阿奎那也将其他方面归于智力的范畴,也就是灵魂,一个在身体消亡之后仍然存在的不朽存在。然而他认为这一不朽的特质归功于上帝,因为没有超自然力量的帮助、没有身体,所谓的智力也就不会成就“我们”了。但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添加微生物这一角色并不会太过分。套用阿奎那的思想框架时,我们不仅必须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形式,而且人体所携带的细菌也在灵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对低等微生物而言当然算是一个新角色。 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我是谁?”,除了脱离实际的推理和基因组测序等方式之外,我们可能还需要问问体内的细菌才能得出合适的答案了。 (本文为Dr.Brain Ring 原创,小编编译,点击http://charter-of-the-genome.org/2016/04/29/the-genomic-theory-of-self-the-rise-of-the-microbiome/即可阅读原文。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yangqiao@idna.com.cn。)
7744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是谁和怎么做:看王潮歌的“那么, 我是谁?”
danielfeng812 2013-5-4 21:06
最近看了王潮歌在央视的《开讲啦》,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比如做回自己、走自己的路、对生活豁达、学会放弃。 但是,其演讲也反映出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做回自己本没有错,但是她的话语隐去了成功背后的艰辛(作为名人,这种人生价值的宣扬对年轻人,尤其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并不好)。我们的确需要认识自我,发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但发现了并不等于消极认命。我们不但需要学会找到“自我”,更需要学会“超越”自我。这方面,施一公、俞敏洪、马云等就讲的很好。努力的人生,又是自己喜欢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学会放弃没有错,但是放弃不等于什么都不要了。放弃也是“获得”。比如:1)我们需要放弃一定的东西和精力,才能获得自己真正追求的价值;2)我们需要放弃自己的“短板”,才能集中精力做“正确”的事,做好自己的“长板”;3)有些东西是不能放弃的,比如原则、道德、人生目标等。“放弃”是相对的。放弃的是对自己有障碍的东西,是为了更好的获得。 “我是谁?”“往哪里去?”颇有点哲学的味道。她的回答很好,但她隐去了很多生活的艰辛和繁琐。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光鲜的成绩,更要知道成绩背后的付出。针对“往哪里去”,她的答案是:学会放弃。学会放弃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正确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的原则是不是不能放弃呢? 最后,她说到教育孩子要有榜样作用,这个很好。但是,孩子的成长路径需要良性引导。对于名人,相对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足以使其子女优秀。但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是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的,那么良好的引导则显得尤其重要。其实无论环境如何,学会放手、远远注视、正确引导、以身示范,结果自然会好的。 总之,她说的是“做回自我”,认为幸福在于如何“消极”生活(当然这里的消极表示一种放弃),不过正如她在节目中对一位男生所言,“如果不努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你一定会后悔的”。 “做回自我”,需要那么一点点的“越轨”,就是“积极”生活,就是奋斗不止。我觉得,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怀有这样的信念。如果成功了不再奋斗,人生哪来的持久幸福呢?(这难道不是好些人贪污腐化、纸醉金迷的部分原因吗?)另外,公司破产,会不会也与“不奋斗了”有点关系呢?满足了,便有了惰性,毁灭离得还远吗?
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异次元骇客——我思故我在
quantumuniverse 2013-4-3 10:13
异次元骇客 ----我思故我在 中文片名:异次元骇客 英文片名:The Thirteenth Floor 影片类型:剧情/惊悚/科幻 导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主演:阿明·缪勒 文森特·诺费奥 格雷琴·莫尔 蒂雅·泰克萨达 斯蒂文·沙博 安德鲁·埃尔登 年份:1999年 产地:美国 片长:100分钟 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收藏指数:★★★★★ 如果要总结对西方电影最具影响三大因素的话,我想无疑是“圣经”、“二战”和“哲学”!而今天所要重点评述的《异次元骇客》便是建立在“我思故我在”这个经典哲学理论体系之上的一部好莱坞影片。实际上,要谈哲学电影就不能不先说沃卓斯基兄弟执导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几乎无人能数清《黑客帝国》中的人物、剧情和对白里到底含纳了多少哲学范畴上的理论和思想! 说来《异次元骇客》也有一段不长也不短的10年历史了,最早期的译名简单的直译成《十三层楼》,后来又更名为《十三层凶间》,随着不断的受到关注和追捧现如今的名字已变更为具商业性和神秘感的《异次元骇客》(这个名字有向《黑客帝国》看齐的意思)。在1999年那个时代,该片的投资人出于某些市场因素的考虑和担忧,没有给予这部影片更多的资金,使得这部《异次元骇客》成为了一部地道的小成本影片。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并不代表着《异次元骇客》不是一部优秀的佳片,历经10年的考验,现如今许多具有专业素养的影评人都对《异次元骇客》赞不绝口。这部电影不是《黑客帝国》的跟风之作,虽然有着相似的内容和主旨,但事实上《异次元骇客》与《黑客帝国》的第一部是同一年诞生的作品!许多影迷(包括我在内)更喜欢亲切的称它为“平民版的《黑客帝国》”!没有高速公路上的疯狂追车桥段;没有身怀中国功夫的尼奥大战100个史密斯特工的场景;更没有机器人军团大举进攻人类城市的火爆炫目特效......但时至今日我却仍旧对这部朴实无华的《异次元骇客》念念不忘、爱不释手! 影片的开端很考究、很感性的带着我们的视角走进了1937年的美国洛杉矶。在那个时代百老汇的名声要远比好莱坞大,夜夜烟花、歌舞升平、女人俏美、男人绅士,一杯接一杯玛提尼、一颗又一颗大雪茄,繁华的都市印刻在欢颜笑语中。但镜头一转,把我们惊诧的拉回到了现实社会的场景。一个年轻人伶仃大醉后却发现自己的卫生间有许多血迹,随后他便成了一桩杀人案的嫌犯,我们在本就跳跃朦胧的剧情里又被泼上了一头雾水。《异次元骇客》的这一开局非常成功,相信只要你是个好奇的人,只要你对侦探小说或悬疑故事感些兴趣就都会禁不住诱惑一直看下去的。 而接下来的故事是令人惊愕的,老人的死留下了诸多疑点,被怀疑是凶手的年轻人为了洗脱罪名而不断的深入追查老人的死因。诸多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现实的世界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影片中有许多令人战栗的台词,比如说:“似曾相识?或许我们是在另一生中相识、相爱过吧!”;再比如说:“是不是无论我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在你的世界拔掉插头,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实际上话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在于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异次元骇客》中表现了平行并排的三个世界,由于权限不同低级世界的人无法穿行到高级世界,但高级世界的人却可以穿行到低级世界。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畸形而颠覆的穿梭,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自身的虚无缥缈。如果给我们一个梦,在梦里的自己脚下不再是大地而是一条模拟程序那么我们又会不会从梦中惊醒呢?更恐惧的是惊醒后你周遭的一切、你印象中的物质世界也只不过是更高级世界为了娱乐才编造出的程序。你的一生也是一则程序,程序的意义就是陪“真正的人类”做游戏!一切都如此真实,真实到你从未发觉系统的漏洞,尽管你常和某人“似曾相识”,但“管理员”却能够及时发现阻止你这种荒唐可笑的想法继续蔓延。摆布、控制、执行、意义......这就是人的一生,真正的人又在哪里?我们都是程序、都是代码、可恶的代码! 用一横一竖便改造了世界的大数学家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这句哲学界经典观点为我们指出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思考是永恒不变的东西,真实的世界永远只存在于不断的思索中。别被感知欺骗了大脑,现实中的一切都在不断的非线性变化中蜿蜒曲折的幻演、叠生。看了《异次元骇客》,我们原本空虚的心灵可能更加空虚,但我们原本无助的哀求却得到了洪亮而澎湃的回声。尽管活在别人为你编织的故事和梦里吧,要知道寻求真实自我的历程是无比危险而极端痛苦的旅途!我们的肉体可以沦为供别人消遣的奴隶,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却永远可以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光芒! 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原来上帝是一个爱笑的程序员!SHIT!听说最近非常流行的编译工具是JAVA,怪不得90后的孩子们要比80后更加癫狂而富有创造力啊!原来人家是最新工艺、最新手法创造出来的升级版。怪不得我们的父辈、祖辈保守而闭塞,因为他们是DOS界面下的老产物!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8bd9fb0100bdz6.html
个人分类: 电影|2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影】超时空接触
quantumuniverse 2012-6-14 22:20
影片简介: 《接触未来( contact )》被认为是,直到目前好莱坞所拍摄的科学含金量最高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超时空接触》改变自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1985 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说。卡尔•萨根( Carl Sagan,1934 — 1996 ),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第 2709 号小行星以其姓氏被命名为“萨根”。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书中以科学可能性为依据,讲述了人类首次接触地外文明的奇特经历。虽说小说刚一问世便吸引了好莱坞影人的热切关注,可直到 1995 年才寻求到科学与电影的最佳融合。德鲁扬回忆说:“《超时空接触》的大银幕之路曲折而漫长,两年前罗伯特•泽米吉斯的出现才让一切成为可能,在所有期待拍摄本片的影人中,没人比他更了解这部小说的实质。”从一开始起,泽米吉斯就领悟到了萨根作品的深刻含义,他说:“《超时空接触》有关人类对外太空讯号的本能反应,它与外星人无关,而是有关人类自身和一旦我们坚信的生存信仰发生动摇会发生怎样的变故。我一直认为深入了解人类自身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原动力之一,而这也正是《超时空接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泽米吉斯一向擅长驾驭特效与情节并重的电影,可对他而言,改编《超时空接触》仍充满挑战。他说:“小说的时间和地域跨度很大,而且有着数百个人物,将所有这一切融入一个脉络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改编过程中的头等难题。”泽米吉斯开始与萨根联手改编剧本,两人努力在趣味和科学之间找到平衡,尽管电影人和科学家的视角不可能完全一致,可他们的合作确实赋予影片以独特的魅力。“当最初着手剧本时,卡尔竭力捍卫着科学,希望故事情节切实可行,而我则捍卫着戏剧元素,希望故事情节不至过于专业,”泽米吉斯回忆道:“我努力让科学尽可能的有趣,而他则尽可能的简化科学以顺应戏剧情节。我们曾一度因为一句对白而争论了两个小时,最终它被保留在剧本中。” 萨根和泽米吉斯一致认为影星朱迪•福斯特是扮演埃莉•艾罗威博士的唯一人选,德鲁扬说:“卡尔和我与朱迪的第一次会面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她飞到西雅图和我们讨论埃莉的角色,当时我们惊喜万分,因为她具有着埃莉的智慧、独立、勇气和坚毅,没人比她更适合扮演埃莉。”福斯特感慨道:“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会面会影响你的一生,我和卡尔的会面便是如此。我们在一起长谈了三小时,可感觉却如同十分钟。”泽米吉斯认为只有福斯特才能从情感和才智的双重层面演绎角色,她所塑造的埃莉不仅是才华过人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完整的人。 Contact ——探索的愿望 作者:倪志勇 《超时空接触》的主人公,女科学家艾莉•爱罗薇从小就对外太空感兴趣,并在父亲的指导下用无线电接收其他地域和空间的信号。长大后,她成了一名从事外太空生命搜索的专家。她对宇宙生命充满探索欲望,尤其是对她产生深远影响的父亲去世后,她对科研的投入更加上了对父亲的强烈怀念。她决心找到外太空生命迹象的努力,只得到少数人的理解,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她的行为是疯狂的。她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寻找外太空生命而努力工作。和艾莉一样,在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探索宇宙生命的愿望和冲动。探索宇宙生命的愿望,深深扎根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内心,那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来源。量子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在《自然与古希腊》(薛定谔于 1940 年代在剑桥大学的两次题为《自然与古希腊》和《科学与人文主义》的演讲集)中说道: 你可能会问,而且你一定会问我:那么,你认为自然科学的价值是什么?我会回答:它的影响范围、目标和价值与人类知识的其它分支是同等重要的。不仅如此,只有针对由它们组成的统一整体,而非某一个单独的分支,讨论它的范围或价值才会有意义。这描述起来很简单:遵从特尔斐神的神喻,认识你自己。或者简单地用普罗提诺说过的感人妙语:“那么我们,我们到底是谁呢?”他回答:“或许在这个宇宙存在之前,就已经有我们人类,但也许是另一种人类,甚至是某种神、纯净的灵魂和思想。它们同整个宇宙相联系,是这个可以被认识的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被分离或隔断,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 我生于这样一个处境中——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也不清楚我是谁。这是我的情形,也是你的,你们每一位都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处境,并且永远都将如此。这一现实不能给我任何答案。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人类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对我们所置身的时空环境,我们总是尽可能想知道更多。当努力寻找答案时,我们乐在其中,并且发现它引人入胜(或许这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在?) 第一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几乎流下泪来。“我生于这样一个处境中——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也不清楚我是谁”。这是陈述,也是感慨。我是谁?我就是肉体吗?似乎不是,因为我们的细胞每天都在更新。科学家用事实告诉我们说,“人体由一千万亿个细胞组成,细胞数比银河系中的星星还多一万倍。在这一细胞群体中,每天有约六千亿个细胞死去和同样多的细胞再生——每秒约有一千万个细胞生死。皮肤细胞平均仅存活约 2 周;骨细胞每 3 个月就全部更新。每 90 秒钟就有数百万抗体被合成,每个抗体有约 1200 个氨基酸;每个小时有 2 亿个红血球再生。根据 O. 里奇( Oak Ridge )实验室所进行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在一年时间里组成有机体的 98 %的原子也被置换了。躯体中没有一种物质是不变的,尽管心和脑细胞持续的时间比其他器官的细胞更长一些。而且,在一定的时间里同时存在的躯体内的物质每秒钟都要产生数千次生物化学反应”(欧文 . 拉兹洛《微漪之塘》)。 那么,我是精神吗?精神又是什么呢?就算是我是精神的我,那么这个精神的我又是从何而来呢?无论我再怎么努力,我都想不起什么时候有的我。而这个我会不会消失呢?是完全的消失吗?如果不是,那消失之后又变成什么呢?那么,精神和肉体又是什么关系呢?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在某些时候,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甚至是无法表达的孤独感。原因就在于此,我们不知道我们精神的家园何在,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就浑浑噩噩的飘荡,把所有这些问题都抛之脑后。而那些保有赤子之心的人们,他们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渴望。诺瓦利斯说:哲学本质思乡症,就是普遍的要回家的冲动。而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即返回人诗意地栖居的处所,返回与神灵亲近的近旁,享受那由于偎伴神灵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诗人用诗歌表达他们的探索,哲学家用一部部著作记录他们的探索,而科学家们则用方程式来表达。 现实主义与科学主义 艾莉从小就失去的母亲。小的时候在爸爸指导下使用无线电的时候,她曾问爸爸能够呼叫多远的地方,每一次她想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爸爸都告诉她可以呼叫到,直到太阳系的边缘。这时候,艾莉问“我们能用来,呼叫妈妈吗”。爸爸一生叹息,很认真的回答她说“恐怕最大的电台都不能做到”。当父亲去世之后,艾莉逐渐成长为一位科学家,探索外星生命的科学家。这种探索,与其说她是在探索宇宙中的外星生命,不如说是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许她并不知道,她这种探索的热情来自何处。当她把天线对向宇宙空间,一遍又一遍的扫描时,在内心最深处,她是否仍渴望着也许某一天能接受到已故的母亲和父亲的讯息呢? 长大后的艾利已经自我训练为一个典型的、训练有素的、执着的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艾莉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他们的工作站收到了一个以素数方式发送的奇怪信号,艾莉立即断定这是智能生命向空间发送的寻求伙伴的信号。这一发现震惊学政界,埃莉的导师丢下了那些有价值的科研项目跑来充当领头人,政府派来了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基兹监督进展——“以防外星文明对地球具有潜在的敌意”。此外,研究所外,成千上万的群众蜂拥而至,有媒体,有外星文明爱好者,有宗教团体,有狂热分子。 埃莉很快被调往华盛顿参与政府的研究项目。此事,在波多黎各认识的初恋男友庞马•乔斯——当时她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作为政府高级神职人员,成为评委会的一员参与了相关的政府工作。二人在华盛顿会议上相遇, 晚宴中他们进行了一次很随意的叙旧闲聊。但却显出了他们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在人类的近代文明史上,正是这两种原本可以和谐共存的观念持续争斗的历史:理性的、现实的、局部的、科学的,与感性的、理想的、整体的、精神的。 艾莉:我看了你的书。 帕姆:是吗 艾莉:要我引用两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最渴望的意义,正是科学所不能给他们的。” 帕姆:对 艾莉:你这就是说,科学推翻了上帝。要是科学只是证明,上帝原本就不存在呢?……“奥卡姆剃刀”,听说过吗? 帕姆:奥卡姆剃刀?听着像暴力血腥的恐怖片。 艾莉:不,“奥卡姆剃刀”是一个基本的科学原则。万物平等,越简单的解释越正确。 帕姆:有道理。 艾莉:是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却决定不要任何证据证明他的存在?或者,上帝根本不存在,我们编造了他。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渺小和孤单。 帕姆:我不知道。我不能想象活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我不希望那样。 艾莉:你怎能知道你不是在自欺欺人?我是说,对我来说,我要证据。 帕姆:证据? ...... 你爱你爸爸吗? 艾莉:什么? 帕姆:你的爸爸。你爱他吗? 艾莉:爱,非常爱。 帕姆:证据呢? 艾莉沉默,随之,情绪有些激动。 任何一个崇尚理性和传统科学的人都会像艾莉一样哑然而止。因为在艾莉所说的“证据”的意义上,任何来自个人主观感觉的证据都不能被称之合理的证据。艾莉对“证据”的理解,正是过去几个世纪里,传统的科学对证据的理解。这种“证据”要强调客观性,即排除所有主观因素之后所剩下的东西。“爱”显然是主观的,因此,在上述传统科学的证据意义上,艾莉无法向任何人证明她是爱爸爸的,她甚至都无法向自己证明这一点。不但如此,从根本上来说,“爱”根本就不在传统科学的世界图景之中。薛定谔早在上世纪 40 年代就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称之为 “ 科学图景的严重缺陷 ”( 《自然与古希腊》 P84 - 89) ,他说 : 科学家们下意识地、不经意地在他所构建的图景中忽视或排除他自己、他自己的人性,即认识主体,从而对理解自然界这一问题进行简化。思想家在不知不觉中重又成为外部观察者的角色。这对于完成这个任务非常又帮助。但是它留下了空白,巨大的空白,无论何时都会导致悖论和二律背反。人们没有认识到这种世界图景对人的排斥,试图在其中找到自己或放置自己,以及将人的思维和有感觉的头脑放入其中。 这么说吧,“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和“我们自己”,即我们的心,都是由相同的建筑材料制造的。可以说,两者用的都是相通的砖,只是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感觉、形象记忆、想象、思维。 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元素(让我们这样叫它们)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构成了物质世界。但我们不能,即使能也是相当困难地同时思考这两样东西。从精神方面想到物质方面,或者反过来,我们似乎是必须把这些元素分离,然后再用不同的顺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在构建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时,实际上确实排除了我的思想。这件事是正确的。而我没有意识到这种排除状况。接下来令我感到非常吃惊的是,我周围的真实世界的科学图景是由严重缺陷的。它给出了许多与事实相关的信息,把我们的经验按其经验按极其协调的秩序整理好。但是,它对离我们的心最接近的,对我们说来真正是物质的每一个人,却闭口不谈。关于红与蓝、苦与甜、身体的痛苦或快乐,它不能告诉我们一句话;对于美与丑、好与坏、上帝与永恒,它也一无所知。 我们不属于科学为我们构建的这个物质世界。我们不在其中,我们在其外。我们只是观众。我们认为我们在其中,认为我们属于这个图景,其原因是我们的身体在这个图景中。我们的身体属于它。不仅是我自己的身体,而且我朋友的身体,还有我的狗、猫和马的身体,以及所有其他人的身体和它们的动物的身体都属于这个图景。这就是我与它们联系的唯一方式。 此外,我的身体被隐含在相当多的有趣的变化中,如运动等。这些变化是在物质世界中发生的。而且我的身体也被隐含在这样一种方式中,即我自己也是这些变化的部分作者。但这就出现了这种僵局,一种非常尴尬的科学发现:我不必作为一个作者。在这个科学的世界图景中发生的所有这些事件,只照管它们自身。它们可以用直接的强有力的相互作用来充分说明。甚至人体的运动也像谢灵顿所说的“是自动的”。科学的世界图景对发生的所有事件都给予了完备的理解,使它成为一个可理解的事件。这个图景使你把世界的整个表现都作为机械时钟的行为,对科学所认识到的一切,这种过程会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没有意识、意志、劳累、痛苦和快乐以及与它相关的责任,尽管它们实际上都是存在的。造成这种困扰状况的原因就在于,为了构建外部世界的图景,我们已经使用了极其简化的手段,把我们的人性排除了,移走了。因此它去了。它已消失了。显然它是不必要的。 尤为重要的是,这就是为何科学的世界观本身不包括伦理价值、美学价值,而且对我们的终极目标和目的不置一词,也没有上帝 ( 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 ) 的原因。我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 ? 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音乐能使我们愉快,为什么一首老歌能使我们感动得流泪 ? 我相信,在后一种情况下,从压缩和扩展的波进入我们的耳朵到某种腺体分泌出一种咸味的流体并涌出我们的眼眶这一过程中,对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系统”所发生的一切,原则上说科学都能详细描述。但对于伴随这一过程的悲欢之情,科学却是全然不知,因而保持缄默。 在涉及到大统一体时,科学也保持缄默。这个大统一体就是巴门尼德的“一”。我们莫名其妙地成为它的组成部分。我们属于它。在我们时代最盛行的是称呼它为上帝,即用大写字母开头的神。科学常常被贴上美学的标签。从我们上面所说的来看,这是不足为奇的。如果它的世界图景甚至不包括蓝、黄、苦、甜、美、快乐和悲伤,如果通过约定将人性排除在这个图景之外,那么它怎能包括展现在人类心智中的最杰出的概念呢 ? 帕尔莫 . 乔斯成为神学家、成为白宫的心灵顾问。由于他的著作《信仰的失落》成为畅销书,他接受了新闻采访,新闻主持人问道“你是否反技术、反科学呢?”帕尔莫答道:“不,根本不是。我想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更幸福了?就整个人类而言,现实世界是否因为科学技术而在根本上变得更好了?我们在家购物、我们泡网 ...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觉得更加空虚,并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感到相互隔膜。我们正在成为一个综合社会 ... 而且迫不及待地”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令人振奋,他们继续收到了不太稳定的电视信号!奇怪的是,经过还原之后,居然是当年希特勒演讲的画面。爱罗薇不相信事情只是如此简单,于是,继续对其进行解码。她发现电视信号中迭加着一行行的密码文本,这一发现惊动了美国政府,官员们决定关注这一事件,这些文本的破译工作成为全球的目标。但还是爱罗薇首先破译了这些密码,这些密码居然是生产时空机器的图纸和说明!时空机器制造出来后,由于原定的乘坐者在一起爆炸事件中身亡,艾罗薇作为替补者成为人类首位与外星生命接触的使者,飞越宇宙,去与外太空的生命进行理智的接触。 时空机器宛如一个原子的模型,艾罗薇的坐舱被慢慢放入中心,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爱罗薇发现自己的坐舱变得透明了,自己正在穿越一个光怪陆离的隧道,最终她来到了一个星球的沙滩上,发现欢迎她的是自己过世多年的父亲! 在经过一系列强烈的震颤、惊恐之后,艾莉缓缓醒来,她看到了一个壮观的场景。 她缓慢的报道她所看到的一切: 仙境奇观。。。不。。。没有语言。。。没有语言可以形容 只有诗歌! 他们应该派一名诗人来这里。 如此的壮丽!壮丽!。。。如此壮丽!。。。如此壮丽! 我无法解释。。。我无法解释。。。我无法解释。 《接触》中,艾莉再次醒来的时候,深入一个未知的,又是如此美丽的地方。她轻轻触碰、感受周围的事物,多么的神奇! 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艾莉正在惊讶的观看周围神奇的一切的时候,他发现,远处,一个人渐渐从远处走来,当她整理好麦克准备报道的时候。她渐渐发现,那竟然是他的已经去世多年父亲。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跨越古今、跨越多维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在人类中已经发生了数千年。。。是人类与高级生命的对话: 父亲: hi, 火花(对女儿的昵称) 艾莉:爸爸?艾莉流下泪来,那就是她尊敬的、无比想念的父亲 父亲:我想你。艾莉投入父亲的怀抱 父亲:抱歉,我不能在你身边,宝贝。 艾莉:你不是真实的。这些都不是真实的! 父亲:这才是我的科学家。 艾莉:我失去知觉的时候,你们下载了我的思维和记忆 父亲:我们原以为这样安排会让你轻松一些。 (正如所有高级的生命为众生开创的种种升华生命的法门,人类文化中我们称之为《经》。) 艾莉:你们为什么联络我们? 父亲:是你们联络我们。我们只不过是聆听而已。 艾莉:还有,其他的生命? 父亲:许许多多。 艾莉:他们都是通过那个你们建造的运输系统来到这里? 父亲:不是我们建造的。。。我们不知道是谁建造的。 早在我们来到之前,他们就离开了。。。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回来的。。。 艾莉:你们发现的所有文明都会来到这里吗? 父亲:并非所有的。 艾莉:这是某种测验吗? 父亲:不,不是测验。。。 你的手和你妈妈的一模一样。。。 父亲:你们这个物种很有意思。。。 一个有意思的复合体。。。 你们有如此美丽的幻想 和那样恐怖的噩梦 你们感到如此迷惘。。。如此隔绝,如此孤独 其实并不是的。。。 你看,在所有的探索中,我们发现,要忍受这种空虚 只有相互依靠 (所有《经》的核心,是爱、是德,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艾莉:现在该怎么办呢? 父亲:现在?你回家去 艾莉:回家? 可是,我有那么多问题 我们还能回来吗? 父亲:这只是第一步。时机成熟的时候,你们还会继续向前迈步 艾莉:可是其他人也需要看到我看到的这一切—— 父亲:亿万年以来,事情就是如此的。 艾莉:但是。。。 父亲:慢慢来,艾莉,慢慢来 几十个小时后,艾莉返回,地球上的人们无论如何不相信所发生的事:他们看到的是艾罗薇的坐舱径直掉入了旁边的海中,而一切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爱罗薇带去的录像录下了几十个小时的空信号,使人们相信了爱罗薇。 帕姆另一句对媒体的话也说得好:“科学和神学虽然研究不同的内容,但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寻找真理。” 是的,科学是什么?它是知识、是技术、是种种思想,但它最内核确实对真理的探寻。 另外,影片结尾一个小细节,艾莉而对参观射电望远镜的小男孩有关是否有外星人的提问回答说:“你说呢?” 我们都渴望知道:我从哪里来? 我们都是思乡者。 诺瓦利斯说:哲学本质思乡症,就是普遍的要回家的冲动。而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即返回人诗意地栖居的处所,返回与神灵亲近的近旁,享受那由于偎伴神灵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 这让我们回忆起,荷尔德林的《返乡》: 勿庸置疑,这里就是生身之地,你找寻的 故乡泥土,近在咫尺,已然与你相遇。 行歌的羁旅,赤子般,并未徒然凝立 在惊涛拍击的城门,而是在为你 探寻着敬爱的名讳,天眷的林道! 大地殷切的垭口, 诱引我远行在对远方的期待中 ...... 他们在那里将我迎接,哦故城的声音,母亲之声! 哦你感动着我,唤起我久违的往事! 而他们依然如故!哦我至爱的人们!阳光与喜悦 依然焕发你们的容颜,你们的目光依然明澈。 呀,一切依然如昨!成长着成熟着,在此 活着爱着的一切,依然挚诚不改。 而世间至善之物,横陈在神圣和平 的彩虹下,被白发老人与垂髫少年珍存。 我迂阔妄语。喜悦满怀。而明天与未来, 当我们走过看过花树下生机盎然的田野, 我爱着的人们,我将在阳春的佳日里, 与你们一道倾谈、憧憬。
个人分类: 电影|6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网评:天天说“我” “我”又是谁
dongzg101 2011-8-4 05:28
人民网评:天天说“我”“我”又是谁 廖小言 2011年08月04日00:40 来源: 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微博   “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甘肃兰州一旅游局长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大声设问。   “这我管不了,你要跳楼,这是一、二层,你到五楼跳。”河北承德一乡镇党委书记对寻求帮助的群众说。   言为心声,这些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脱口而出的“真”话,透视出当下部分官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无意识中当做个人权力来对待;折射出部分干部,把公权当私权,凌驾于群众之上;反应出少数领导,忘记了人民是衣食父母,背离党和人民的重托。这些现象凸显出现实中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危险。百姓说这是“最雷人的官腔”,媒体说这是“最需要清洁的口腔”。病因看似出现在表面的腔调上,病灶实质上是在内在的骨子里。   “我”是谁?“我”是人民的一份子,是受党和人民委托,在管理岗位担当一职的“人”。有了权力,却产生了问题,“我”就变成了群众眼里的“官”,不再是群众心中的“人”。   冷静分析,“忘了‘我’是谁”,实际上是一种脱离群众的“思想病”。其病理特征是,没有搞清楚“我”和“我们”的关系,没有搞清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治病两个良方:须臾不忘,权力来源于人民;笃行不怠,权力服务于人民。   要清楚认识“我”。“我”永远是“我们”这个汪洋大海中的水滴。没有“我们”,小小的“我”就会被蒸发,被湮灭。要不断校正“我”。手中有了权力,更要谨言慎行,权为民用,言为民发,不能一朝权在手,就听不尽任何不同意见和言论。要塑造谦逊的“我”。掌权掌惯了,做出一点成绩,容易被上级宠,被属下哄,要清醒认识到,工作是大家做的,位置是群众给的,唯“我”独尊要不得。   经历过三落三起的小平同志很少说“我”,仅有的几次是这样表述的,见到家乡的父母官邓大德,他说:“你大德,我小平”;给孩子分糖,他说:“我可就这点权力”;家人开玩笑和他要高速过路费,他说:“从革命那天起,我就没有钱了”。谈到文革时,他沉重地说:“我,也有责任”。给自己做总结时,他郑重说:“我,是人民的儿子”。几句话,我们看到一个平易近人、看淡名利、勇于负责、与民相亲的伟大的“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有弄清楚了“我”是谁,嘴里才说得出暖群众的话,眼里看得见百姓的苦,心中装得住人民的情。“我”是人民的公仆,“我”手中的权力,要为权力的来源负责——那就是人民。 (责任编辑:杜博)
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谁
qjscolin 2010-12-17 22:44
我是谁 安静 请安静! 安静? 请安静! 听 听? 听! 有一朵 一朵? 梦 梦! 梦? 正在怀孕! 正在怀孕? 不? 不! 你听见了 听见了? 我? 是! 是的! 你听见了我 我听见了你? 是谁 是谁? 我 (从上往下读完后请从下往上继续读,然后不断地重复) 后记:当此诗自我存在时,我却不见了踪影。 我想,我写这首被我自封为是诗的唯一的目的只在于呈现一个问题:我是谁?这应该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是,那也应该从现在是,如果你不同意我的意见,请你先回答我这个问题:我是谁!谢谢
个人分类: 韶妙馥郁|8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798 一日游
shaoqing 2008-10-9 12:48
有关798 即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 , 为当今北京的一个时尚艺术区,本土艺术家大批国外艺术工作者开设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等的聚集区.....爱好此类东东的人建议去趟798 哈.... 啥都不说了,发点我用一般数码相机拍的不一般照片先 室内拍玻璃橱窗里的山东小妞~ 墙壁上的涂鸦: 脸 室内 抽象派... 瞌睡了....打个哈欠先 室内 人物系列..... 梦露与中国娃...中西合壁呵 墙上的美女 他们在想什么呢... 室内展厅 一瞥... 中国姑娘.. 我是谁 ... 四人行....(因为玻璃反光缘故,有点不清晰) 大鱼.... 黑色喷泉.... 道深深.... 扭曲的脸.. 室外 天兵之一 晒照片到此, 带着一种心情游过798,带了很多感情于拍照,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大家打击我的拍照水平哈......个人很喜欢打击的说
个人分类: 摄影@旅游|3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