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洞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耕耘中的故乡
热度 2 rczeng 2016-4-22 00:45
个人分类: 故乡行|3277 次阅读|5 个评论
洞庭“白衣天使”——白鹭
热度 6 rczeng 2014-8-23 22:52
每次回乡探亲总不能忘记早起,拿起相机,寻找回家的感觉。 立秋后洞庭鱼米之乡,碧绿的沃野中禾苗茁壮成长,飘渺的晨雾中小楼鳞次栉比。田埂上茂密的杂草点缀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树林中 袅袅 炊烟在农舍中 冉冉升起 。 最为惊喜的发现是,前些年在田野中只能偶见一两只白鹭,现今却见它们儿女成群。 为了追逐它们的妙曼身姿, 我时而踩在泥泞中,时而踏着露珠, 忘却打湿了鞋袜裤腿。
个人分类: 故乡行|3467 次阅读|12 个评论
重登岳阳楼
热度 1 rczeng 2014-2-10 01:43
1990年夏天来岳阳工作,单位安排去君山岛旅游,游船航行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清凉的君山银针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每次单位冬季大检修,时常会站在洞庭氮肥厂76米高造粒塔上,俯瞰远处的城陵矶,湖水浩浩荡荡,翻腾进入长江。 然而,沧海桑田,形势的变化出乎人的意料。2014年1月22日再次来到岳阳楼。以前洞庭湖边熟悉的居民区和宾馆不见踪影了,开阔的洞庭尽收眼底。 令人诧异的是, 浩瀚的 洞庭经过千百年的咆哮, 如今就像年迈的父亲,露出了弯曲的脊梁; 浩渺的洞庭用她那无尽的乳液哺育了两湖的人民,如今却如垂暮的母亲,露出了干瘪的乳房。 洞庭累了! 还能南极潇湘吗? 请参阅 科学网新闻:“长江之肾” 慎之又慎- 973项目子课题:三峡工程或改变洞庭湖湿地格局
个人分类: 故乡行|3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鸟舞洞庭(多图)
sunset78 2012-12-16 17:49
鸟舞洞庭(多图)
载于12.15日科学报4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12/267183.shtm 因版面所限,还有不少精美的照片没法放进去,打算在这个帖子里逐步贴出,供爱鸟的朋友们欣赏。感谢好友摄影师“晚稻”、红网记者明健飞、“洞庭湖鸟人”彭祥林老师,以及实习生蓓蓓同学:) 转载图片请注明相应作者 +++ 鸟舞洞庭 12月7日至9日,30支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队伍集结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洞庭湖(岳阳)国际观鸟节,其间共观测到鸟类177种,数量超过了上一届。 “鸟是一种最有灵气的生物,带给人类希望和幻想。”湖南观鸟队队员“晚稻”在致队友的一封邮件中说。他的真名叫刘科,从某研究院离职后开了家公司,下班后便成了一名摄影师和环保志愿者。在湖南,像他这样用镜头持续关注环境的志愿者近几年逐渐增多。 由于东洞庭湖划定了保护核心区,刘科和队友无法进入,只能远远地架起“炮筒”,捕捉鸟类精灵掠过天空和湖面时的姿态,同时赶紧记录下观测到的鸟种和时刻。 有时,天空中的鸟类会降落下来,在湿地上驻足,构成一幅湖光一色、鸟兽同栖的美景。这是洞庭湖上最美的一刻。 观鸟赛评委、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何芬奇告诉记者,此次观测到的候鸟以雁鸭类为主,鹤鹳类较少,珍稀濒危鸟类有限。这一次令他最开心的事有两个:一是天气晴,二是看到了观鸟者的成长。这也是此次能观测到这么多鸟种的重要原因。他与英国鸟类学家合著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一书,被众多国内鸟类爱好者奉为“圣经”。 12月8日晚,被誉为“野生鸟类拍摄第一人”的沈阳理工大学教授周海翔给所有参赛队员上了一堂课。他说,野生鸟类摄影的第一原则是“尊重”,镜头的使命只是“反映野生鸟类的自然行为和生境”。 没有湿地,就没有候鸟。湖南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8.56%,其中约38%是湖泊湿地。1992年,东洞庭湖被《湿地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4年,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湿地和珍稀鸟类被列为主要保护对象。 据湖南省林业厅统计,每年在湖南省越冬过夏的候鸟有近100万只,东洞庭湖是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有记录的候鸟多达33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天鹅等27种。 今年,在湖南等地的候鸟迁徙通道上发生的偷猎现象引起全国关注。但在作为栖息地的洞庭湖,由于保护区的存在,鸟儿的待遇比那些从山区过境的候鸟无疑要好得多。 但危险依然存在。岳阳市湿地保护促进会会长彭祥林告诉记者,与东洞庭相比,现在更令人担心的是南洞庭。 新的担心还来自食物。由于整个洞庭湖水域的渔业资源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鱼虾类减少,很多鸟儿只好飞到农田里觅食,甚至出现“人鸟争食”的场景。 观鸟节结束了,爱鸟护鸟却远没有结束,用刘科的一句话,“共同的爱鸟、护鸟将使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本报记者成舸 通讯员曾蓓 《中国科学报》 (2012-12-15 第4版 影像) 【集结】 12月8日,观鸟爱好者来到承纳湘、资、沅、澧“四水”的东洞庭湖区,走进蓝天碧水的采桑湖湿地。(曾蓓 摄) 【深入】 冬季的丁字堤水位不高,裸露在外的滩涂是鸟类最喜爱的栖息地。从这里可以亲近湖心去寻找湿地自然生命的足迹。(刘科 摄) 【迁徙】 湖平岸阔,雁群翩跹,迁徙至此,给平静的洞庭湖增添了不少乐趣。(刘科 摄) 【雁队】 雁属都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它们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曾蓓 摄) 【雁群】 群雁,些飞些息,在动与静中浅吟低唱着洞庭湖的生态之歌。(明健飞 摄) 【追逐】 鹤唳九皋,且飞且鸣,而鹳形目的鹭,叫声低沉,飞行时,脖子成驼背状,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明健飞 摄) 【观鸟者】 为了不打扰鸟儿,观测队伍尽量不进入湿地,而是用高倍望远镜和高配镜头观测,这届观鸟节共记录到鸟类177种。(刘科 摄) 【观鸟style】 双手紧握望远镜,后仰30度,目不转睛,是观鸟者的标准style。(刘科 摄) (待续)
4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洞庭田园风光
热度 1 rczeng 2012-8-6 07:43
洞庭田园风光
家乡位于洞庭湖区,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回家乡后的第二天,早上正在欣赏周立波故居的荷花,欧同学来电邀请去离市区不远的千家州采莲,我兴致很高,表示赞同。我们一行几人,包括几位同学的家属经过约半小时的路程来到目的地。这是一栋普通的二层楼,屋前偌大的湖面长满了荷叶,荷花盛开着,期间菱角藤浮在开阔的水面。 采莲的船很小,两位朋友试着划着小船去采莲,恐怕翻船入水,没有成功。后来男主人亲自划船,带着两个小女孩去采莲。一圈回来,他们带回了许多莲蓬。另有蒋同学好钓鱼,在不远的池塘收获很大,如鲫鱼、草鱼、皇姑鱼纷纷上钩,只是天气太炎热,不得不早早收工。 主人非常热情,一家人早早地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土鸡、鲜鱼、肉、菱角、各色农家蔬菜摆上桌,品尝着这久违的农家菜,回家乡的感觉真好。 饭后即将返城,蒋同学钓的鱼随即被瓜分,男主人还亲自摘了一箩筐菱角送给我们。据主人介绍,除了莲藕之外,他每年产菱角几十万斤,每斤菱角两元,采摘期达3月之久,每年仅菱角的收益达几十万元。男主人为一退伍军人,具有较为广泛的人际关系和信息来源。看来,应地制宜,小农经济也能产生大效益。 1 新旧农舍 2 稻田 3 稻田 4 湖面荷花和菱角藤 5 采莲去 6 采莲 7 采莲 8 返回 9 10 11 圈养鸭子 12 农田 13 半亩方塘 14 菜地 15 丝瓜 16 桔子树 17 菜瓜 18 芝麻
个人分类: 故乡行|34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城的早晨
热度 1 rczeng 2012-8-5 16:22
小城的早晨
家乡小城位于资江边上。虽说经济尚欠发达,西部资阳老城变化赶不上东部赫山新城,近年来回家感觉街道日益干净卫生,环境逐渐漂亮起来。 早晨,人们或在资江边垂钓,或资江堤岸上散步;街道上市井小民、小商小贩、环卫工人抑或流浪汉构成了中部城市的最原始风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个人分类: 故乡行|32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周立波故居观荷
热度 1 rczeng 2012-8-5 12:53
周立波故居观荷
七月下旬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洞庭鱼米之乡。 故乡仲夏 虽然天气炎热,湛蓝的天空,白云悠悠;一望无际的田野,禾苗葱绿。星罗棋布的荷塘点缀其中,多少年来,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多姿。这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加,思乡情结所致吧。 22日清晨,我早早起床,打车来到离市区不远的著名作家 周立波故居 拍荷。到达故居时,太阳刚刚升起,薄如纱状的雾气在四周绵延的山上弥散开来。 一条 蜿蜒的 水泥路一直 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顺着这条路 漫步而行。只见两旁水塘,碧绿的荷叶上闪耀着珍珠状的露珠,含苞怒放着的荷花如穿着花裙的仙子在微风中摇曳。小蜜蜂在荷花中忙碌,不远处的农舍炊烟袅袅。我是今早第一个游客,独自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享受着从树丛中透过的屡屡阳光,好不惬意。后来,陆续有 游人从城里 到来,也少不了摄影发烧友。 后记: 据村民介绍,这里的荷塘原本为稻田,后来有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将此地开发为旅游观光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个人分类: 故乡行|40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故乡的云
热度 1 rczeng 2011-6-25 09:27
故乡的云
2005年夏天放假期间,我回到了位于洞庭湖畔的湖南老家。南风阵阵,稻浪翻滚如同金色的海浪;白云悠悠,燕子在堂屋墙角呢喃燕语。徜徉在田野地头,徘徊在老屋前后,爬上房顶,拍摄了一组照片。重拾这些照片,勾起了我的乡愁,思绪回到了过去。 屋前:有自家的祖田。右边的水渠活水来自资江。小时候常在渠里挑水、游泳。看人吊刀鱼(我们叫游鱼),手起手落,觉得非常美。现在已成一潭死水,灌溉水系已支离破碎。 屋西南:记得在这片田里曾与乡亲们一切收割,汗流浃背,不小心小手指被镰刀割掉一半,知道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与痛苦。他们对我跳出龙门寄予厚望。 屋西:右边树林后曾是我上小学的地方,母亲喜欢早起,我每天几乎是第一个最早到达学校的学生。 屋后照片:中间的小屋为电排站,可保证家乡两季水稻旱涝保收。远处的公路为现在为省道,是益平线和环洞庭湖线的组成部分。小时候偶然见汽车经过,拖起一溜烟,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通公共汽车。上初中时天天在此路上走过,到邻村读书。到镇上读高中时,周末来回走在马路上,有时碰到姨父开着拖拉机路过,便搭上便车。因此,儿时起,这条路承载着我走出农门的重任。 屋西南:远处的群山,只有在晴朗的天空下可见。为了防止洪水淹没,我家原来的老屋地基很高,高于我队上任何一户人家。小时候常常坐在台阶上,遇上雨后天晴,可清晰地看见山峦起伏。曾暗想这里到那里有多远?何时可以去那儿看看?
318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